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特产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故乡的吃食
HancongWANG 2016-10-5 01:06
赣菜,其酥烂脆嫩、鲜香可口、咸辣适中、色型斑斓的特有风味,古来皆闻。滕王阁上王勃欣命“洪都鸡”,白居易感怀“思乡鱼”,许真君常以之待客的“藜蒿炒腊肉”,以文天祥名字命名的“文山肉丁”,庐山归宗寺的“东坡肉”,朱元璋饿吃“流浪鸡”,毛主席亲自命名的“四星望月”等都是赣菜的佳话。百姓对赣菜的评价:“川菜太辣,苏菜太甜,鲁菜太实,还是赣菜好,兼顾东南西北。” 有的是外来的;有的很多地方都有;也有的小时候食以为常的,别处却鲜见甚至绝无;有的现在已经没有以前常见了。饮食男女,最美还是故乡味。现就目力所及,以吾“江南菜乡” 饶州府乐平县 为例,分小吃和菜两类,回忆一二,方家指正。 1. 小吃类 1.1 米食: l 油条包麻糍 : 将新鲜滚热的麻糍平铺在两根刚炸好的油条上,洒上白糖和熟芝麻,再将油条对折,形成油条包麻糍,然后放在白糖和熟芝麻上一滚即可食用。 吃起来香甜可口,老少皆宜,既有油条的香脆,又具麻糍的香甜。吾乡老人常称油条为油炸鬼(桧),据说与秦桧有关。 l 清明果叻 : 绿色,因为有艾草。较软,久置后变硬。有圆的或者饺子。有雪菜春笋豆干、萝卜丝、芝麻糖等馅。 l 梧桐叶饺叻 : 包在梧桐叶里对折。吃完满手油。有韭菜豆干、汉菜(苋菜)、肉 等 馅 。 l 炒排粉 : 即江西炒粉。小时候家里没做晚饭时,经常去外面大排档吃。放肉片、青菜、豆瓣酱。肉嫩,菜脆。配汤,加葱末和猪油。很长一段时间为两块五一盘。常看到长身体的小子还再点一碗清汤。类似的还可以有韭菜花炒果叻(年糕)等。 l 凉拌粉 : 作为早点。捞起的热粉,酱油葱姜蒜拌。 l 糕果叻 : 白色硬硬的一块快,泡在水里存放。与昨夜剩下的饭和青菜一起煮来作朝饭,是为“泡饭”。 l 粥 : 即白米粥,伴以咸菜叻(晒干的南瓜果叻、柚子皮、茄子干等)、花生米、霉豆腐(腐乳)、笋豆、萝卜干、榨菜甚至贵溪捺菜等。无菜可加酱油,小儿可加白糖。 l 八宝饭 : 宴席最后常上的。碗的形状。小儿用勺子刮来当主食。含豆沙、红枣、莲子等。 l 打米泡 : 专门开来的机子,长管状的抽出。此外还有爆米花。 l 发糕 : 也即米发糕、松糕。将糖粉和入糯粉中,栖入松糕格内。发酵面点,色泽洁白,绵软甜润。 l 麻球 : 父亲喜欢甜食,也喜欢吃麻球。外撒白芝麻,内甜糯有豆沙。 1.2 面食: l 清汤、馄饨、水饺 : 由小到大,形状不同,都是肉馅的。清汤是筷子挑一点肉在皮上一抹一裹,大致相当于外地的混沌。而本埠混沌似折元宝,可加荠菜等。水饺也都是有汤水的,与北方不同。福州相近的有扁肉、肉燕等。 l 萝卜饺叻 : 萝卜为吾乡贡品。小学时都吃过萝卜丝叻。除萝卜饺外,韭菜豆干饺叻也常见。早点店有售,过年自家会包。 l 锅贴包叻 : 即煎包。小学时路过周家巷,常作为早点,那时一块钱可以买七个,饱。喜欢煎得比较糊的。 l 小笼包叻 : 需精瘦肉、葱姜蒜。一笼十个。 l 煎饼 :也称油饼。小时候放学时常在状元巷口买一块,五毛钱。在平底锅里油炸得很透,厚实,加辣椒粉,有肉、萝卜、腌菜等馅。 l 油炸果 : 小学那时,母亲在西门上班,我们经常买门口的油炸果,都爱吃。卖油炸锅的妇人的长相我现在还记得。小的一毛,大的两毛。有韭菜的,也有萝卜丝的。圆形,边沿咬起来也是酥脆。类似于福州油饼。后来在外地还看到有加花生米和肉的。 l 葱油饼 : 应该还是北方传来的。要和面,加葱进去煎,很香。 l 春卷 : 高中在乐中念书时,早上路过为民厂,买来下粥吃。酥脆,内卷有萝卜丝。 l 烧饼 : 炉子里掏出来的,扁长的,空心,大概是长夹烧饼。外地人来卖的。咸的加葱,甜的加白糖。后来在京冀,领略到各种类似的烧饼。 1.3 附食: l 水酒、茶叶蛋 : 小时候住粮食局宿舍时,下午常有一妇人挑木桶水酒(甜米酒)木担子来售,同时还有茶叶蛋。此外,水酒冲蛋是早点,也是过年时常做的。 l l 咸鸭蛋 : 蛋黄为橙黄色,流油,以筷子挑,舌头舔。记得小时候见祖父吃得很干净。也有更大的鹅蛋。 l 皮蛋 : 灰包蛋 。作为宴席的冷盘,切片摆在大盘四周,可蘸酱油。 l 炒花生米 : 祖母常拿大铲炒花生米,戴上袖套和绿色解放帽。小时候住周家巷,见邻居王师傅(裁缝)常一人坐着,饭桌上一碟花生米下酒。 l 肉饼汤 : 未离乡前没听过瓦罐汤,只有肉饼汤。一小碗,一整块的肉饼,上面还可加鸡蛋、荔枝龙眼之类。中小学时家里常做。有时也用猪肝,说是明目。 l 鸡蛋卷 : 浇在平底锅上,再卷起,类似于山东煎饼。此外还有倒模子的,有五角星形、香蕉形等。小时候乐中门口常见。 l 鸡蛋糕 : 方形的切块,内松黄,外皮焦棕黄。老食品厂以前在东门,路过作坊场房窗外,鸡蛋糕飘香。 l 绿豆汤 : 暑假午睡起来,或者晚上看电视时,冰箱里舀出一碗绿豆汤。 l 冰棒 : 有赤豆冰棒、雪青冰棒,后来还有巧克力脆皮、芒果夹心等等。 l 南丰蜜桔 : 这是南丰的,也是曾巩的故乡。春节期间也常能吃到。乒乓球大小,皮薄无籽。晚上吃沙琪玛花生等口干了,辅以蜜桔。 1.4 甜食: l 安牌桃酥 : 部优产品,馈赠佳品。酥松可口,营养丰富。一两块伴茶,多则腻。 l 乐平香烟糖 : 有近千年历史,因其形似香烟而得名。听说大姑父家里以前就是做香烟糖的资本家。历史上,每年腊月里,家家户户多多少少都要做一点香烟糖,因是为过年而特制,又叫“年糖”。做香烟糖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从熬糖、搭糖、打包、灌馅、抽糖至剪糖整个过程必须一气呵成,看起来简单而做起来却是很要“功夫”的。类似于拉制光纤,再切段。以饴糖做皮,黑芝麻、桂花汁、白砂糖等做馅。横截面看,白白的糖皮裹着黑芝麻。面上再配上一两条细细的红、蓝彩丝,像一根根香烟。咬在口里甜脆脆、香酥酥的,吃后余味无穷。 l 锅巴、芝麻片、花生饼、沙琪玛 : 这些做法是一类的。以前过年前家家户户常做,在木头框架里切片。现在作坊有售,但不及以前香醇。记得小时候有一回和祖父祖母坐在饭桌前,我把一块锅巴浸入装了热水的搪瓷茶缸里,泡软了也好吃。 l 酥糖 : 即麻酥糖。用一张小红纸(也有绿色等彩纸)包成长方形。用炒熟的芝麻研粉和糖加料制成,其味香甜、质感松软。 l 饴糖 : 硬硬的一大块,放在担子上。拿了破铜烂铁来,便敲下一小块来给你。父亲常笑话母亲拿新套鞋(雨鞋)兑糖吃。大概是年轻时她告诉他的。 l 麻糖杆 :即芝麻杆。用麦芽糖制成,外裹芝麻,其口感为香、酥、脆、甜。 l 兰花根 :以糯米粉、白糖、清油为原料,经配料、搓揉、擀皮、切丝、油汆、滤油等工序制成。色泽金黄油亮,大小均匀,甜而不腻,质脆酥香。 l 拉丝糖 : 即搅搅糖。麦芽糖制。小儿以两竹棒搅动,舔着,舍不得马上吃完。 2. 菜类 2.1 主荤 l 米粉肉 : 清代袁枚的《随园食单》中曾记载江西名菜“粉蒸肉”。小时候米粉要到零售店里去机,叫做“机米粉”,现在超市可买。 l 红烧肉 : 需放糖才好变红。取五花肉。 l 狮子头 : 即糯米肉丸子。可放荸荠。 l 白切狗肉 : 有些人可能会反感。但是一地传统。制作工艺匠心独运,望之黄莹油亮,闻之香气扑鼻,食之回味无穷。是用蒸、煮相结合的方法烹制的风味食品。因系用文火不加盐煮熟,具有肉味鲜嫩,软硬适宜,鲜美爽口,营养丰富等特点。食用时调味作料讲究,独具一格。清煮白切。煮时放入大量的茴香、八角、大蒜、生姜,注入谷酒,水开后还要放入些许萝卜,红枣。 以前说“狗肉上不得桌”。路边摆一案,蒸好的半只狗肉,带皮去骨,拿起碗、毛竹筷子,坐下便可吃,蘸酱油。近年狗肉店新增,周边往来礼品。 l 各种炖肉 :可有栗子、腐竹、豆泡、冬笋、香菇、雪里蕻腌菜等。腌菜福州叫塔菜,与肉炖也即东坡肉。 l 黄豆炖猪蹄 : 煮烂。伤筋动骨者天天吃。 l 拆骨肉 : 与青辣椒炒,催饭开胃。 l 猪耳朵 : 小时候家里在卤菜摊买的最多的就是猪耳朵,脆响也香。此外也买牛肉、鸡腿、猪蹄等。 l 炒肠衣 : 小时候吃得多。裹成大个的,切片与辣椒炒。 l 洋葱炒猪肝(肥肠、猪肚、腰花) : 排挡里常点的,较解馋。 l 板鸭 : 与其它咸鱼腊肉一样,麻绳挂在竹竿上晾晒的。压成一块块圆板。相关的还有啤酒烧鸭。 l 石鸡 : 清蒸或炸,放整片大蒜。 l 煎鳜鱼 : 经常要几十块前一斤,一斤多,越大的越贵。我回家时,父亲常会买。便宜常见的还有小鲫鱼、荷包红鲤鱼、鲩鱼(草鱼)等。 l 带鱼 : 切块。常联想到日本主妇做的便当,鱼块的油,濡黄了下面的米饭。 l 螺蛳 : 大排档多见。自家也会买,也有去壳的。 2.2 主素 l 荷包辣椒 : 即灯笼辣椒。个大肉厚,微辣微甜,食之清脆爽口。放豆豉。 l 韭菜炒蛋 : 听父亲说,舅公叻来时,祖母常韭菜炒蛋。 l 藜蒿炒腊肉 : 出现在地方电视剧《松柏巷里万家人》主题曲里。藜蒿是一种带有特殊香气的绿色蔬菜,一般都是吃它的茎。藜蒿入口生脆,和肉类炒在一起的时候,味道鲜美,令人唇齿生香。类似的还可炒大蒜茎(蒜苗)、空心菜梗、水芹菜(本埠盛产而外地看作野菜)等。 l 胡萝卜炒火腿肠 : 均切片,味道相互生发。 l 炒三丁 : 这名字是我自己起的,家里常吃。猪肉皮、莲藕、胡萝卜切成丁。这几年父母已经不太记得做这个菜了。 l 炒豆芽 : 经济的菜。记得阎真的《曾在天涯》写过在北美发豆芽卖。 l 豆干叻 : 没有味的人可吃蒸豆干叻(豆腐),放豆豉。还可与肉和青椒炒,常见黄包车夫中午在菜市场炒这个菜吃。 l 小炒苦槠豆腐 : 冻块状。母亲较爱吃。 l 辣椒炒肉 : 都是大片的瘦肉为好。外地常叫农家小炒肉。 l 冬瓜皮、西瓜皮 : 以前也是作为小菜的。放豆豉。 2.3 羹汤 l 杂烩 : 过年时都会有,含粉丝、肉丸子、鹌鹑蛋、菠菜、豆泡叻、香菇、黑木耳、腐竹等。 l 糊汤 : 即糊羹。相传朱元璋认为这是他一生最好吃的汤。开胃、消食、醒酒等功效而被作为饭席的必备汤品,主要配料有:猪肝、瘦肉、冻米、香菇丁、豆芽沫、笋沫、生粉、猪油渣及香葱少许。 l 丝瓜汤 : 加肉片或鸡蛋。和西红柿蛋汤类似的。 l 鸡蛋肉片汤 : 小时候在外祖母家常吃,她称之为餐汤(音)。浇于饭上,夹好菜,端碗坐到老屋外吃,听邻人闲聊,看人来人往。鸡蛋是划开的(蛋花),加葱末。 l 蒸鸡蛋羹 : 可充一菜。在祖母家常吃。 l 各种排骨汤 :有萝卜、海带、墨鱼豆腐等。除了带鱼,墨鱼也是内地所常能吃到的算是海味。近年来也常用玉米、淮山等。 l 芋头汤 : 切块,蒸烂,加葱。
4346 次阅读|0 个评论
这些“词语”你认识吗?
热度 2 zywsict 2013-8-20 08:35
个人分类: 图片博文|3556 次阅读|6 个评论
【推荐阅读】俺的新作《从俄罗斯特产的套娃说开去》
热度 7 陈安博士 2013-8-8 20:03
   我的游记看来不自我推荐朋友们是不来读的。    这才知道了松子【自我精选】背后的痛苦啊。    俺自认游记写得还挺优秀,当然,现在在网上写得还不太优秀,比如这篇《【北游记6】从俄罗斯特产的套娃说开去》(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3483-715245.html ),我稍微构思了下,准备写得前后呼应,高潮迭起来着,可是写着写着就偏离了最初的计划,看来,修订真的很需要,否则,网络作品还是无法成为文学作品。    不过不管怎样,这篇新的文章还是对俄罗斯套娃现象进行了历史的、现实的,拟人的、拟物的陈氏分析,还是有点看头的。    您看完再说值不值。
个人分类: 北游记|3641 次阅读|17 个评论
【北游记6】从俄罗斯特产的套娃说开去
热度 11 陈安博士 2013-8-8 19:13
一    大家从前文书(【北游记5】)中得知,俺们去俄罗斯带上了几张5000卢布的大票,除了发现俺哥哥没带换洗衣服而被迫去商场买了一套价值1180卢布且原产地中国的衣服(T恤+短裤)外,俺主要准备去采购俄罗斯特产了。    嗯,咧巴!买!酸溜溜,和“格瓦斯”差不多一个味道,可是那是俄罗斯特色食品,不买说不过去的。    嗯,酸奶!也买!立刻给陈热闹喝的。   嗯, 望远镜?好像没啥用,就算了!   还 看到超市里一般的苹果是150卢布一公斤,相当于30元人民币,这个这个,好像有点贵了。    尽管俄罗斯的轻工业产品基本是中国出产,汽车则基本是日本韩国货,俺还是忍不住给陈热闹买了一条裙子,并给陈热闹的朋友买了几双儿童丝袜,还好后者是意大利的产品。但是,即便如此,卢布还是没有花完,怎么办?    该买套娃了吧。 二    是的,套娃,在很久很久以前,我就知道俄罗斯的套娃是最有名的。    走遍千山万水之后,我发现还真是只有俄罗斯才有这个东西,后来我特意去维基百科查了下套娃的来历,发现这是受日本同类产品启发才开发出来的,但是一旦开发出来,就成俄罗斯的了。反倒是我在日本没有注意到有类似的产品,即便是在东京挂了个大草鞋的著名“特色农贸市场”里俺没有见到这类东西,尽管我后来还是买了个上书“出入平安”的日本点头娘们,并再回国后将其放到自己车的前挡风玻璃处,每当汽车一变速,这个日本娘们就对着我猛点头,搞得我心甚慰。    猜测整个俄罗斯所以能够认可套娃作为自己的特色产品,应该和里面对于生殖的暗示有关,韩国类似巫毒娃娃的民族特色产品 —— 天上大将军,地下女将军——一般都成对出售,其内涵其实也无外“生殖 ” ,和佑护的关系应该不大;而再看那一个个的金字塔(不管是埃及的还是玛雅的)难道不也是生殖崇拜变化出来的一种严谨几何形式吗?如果我们再看看本也出自埃及的方尖塔,也会发现同样的模式,巴黎有埃及送来的方尖塔,华盛顿核心地带也特别建了一个,作为纪念著名的第一任总统华盛顿的形象物,而且这个方尖塔成为丹-布朗《失落的秘符》中最后的谜底所在地,据小说里说从华盛顿方尖塔看日出,辉煌灿烂,能产生生命重新开始的错觉,难道这不也一样是生殖崇拜的一种具体而形象的象征物吗?世界上多个城市的电视塔,体现的也基本是同样的思维。    只是,相对于其他西方国家对这些男性象征物更情有独钟不同的是,俄罗斯人更为重视“母亲”的角色,你看,当一个一个套娃被拧开取出,大里藏中,中里藏小,一个更是前一个的缩小版,内力反应出来的正是俄罗斯人对于生殖的渴望啊。实际上,在今天的俄罗斯,依然是奖励生育的,据说从第二个孩子开始,政府就提供免费的各类公共服务,且给予另外的金钱奖励。我且听说俄罗斯人曾经命名生育几十个孩子的母亲为“英雄母亲”光荣称号的。如果把这个母亲和她的孩子们都排成一排,那就是一组真实版的套娃啊。只是,这样的景象不常有,因此才有国家层面的奖励。而把套娃摆放于街头巷尾,难道不也是对现实中难得有大量剩余的一种平衡与调和吗? 三    我们也注意到,俄罗斯的女人年轻时多苗条漂亮,但是随着年龄的不但增大,变得体积扩大,整个人象发面馒头一般地逐渐扩大,一般称为俄罗斯母亲的女人,其体型都是非常可观的。    我有个俄罗斯的朋友,科赫洛娃,最开始在布加勒斯特见到她的时候,她就很胖了,但是,她很郑重地给了我一份有她们公司产品宣传(软文)的杂志,上面登载了她年轻时十分苗条的照片,我的天!看到那照片,你绝对有追求她的冲动,太漂亮了;可是,眼前这位,已经发展成为俄罗斯套娃中比较高级的版本了——也就是说,整个身体里能装下几个小号的套娃没有任何问题。    后来科赫洛娃来北京参加我组织的国际会议,在第一次吃饭的时候,韩国李教授非要和她喝一杯,科赫洛娃开始还矜持了一下,后来看李教授一副来者不善的架势,立刻拿起一杯1两半左右的二锅头,咕咚一下就吞了下去,然后面不改色地继续和李教授寒暄着,此时的李教授脸色就颇为谦虚了。俺作为旁观者心里说到:李教授难道你没有见识过俄罗斯女人的厉害嘛?!居然敢去挑战,这下知道了吧!    呜呼!    后来在美国见到俄科院的Nina研究员,估计有50多岁的样子,比前一位科赫洛娃还套娃呢。 四    所以,套娃这种原属日本的特色产品在19世纪末期传入俄罗斯后,立刻就发展成俄罗斯特产——这个东西确实能够充分反应俄罗斯民族的愿望,后来自然就成了俄罗斯的象征物。看历史往往会发现很多阴差阳错,但是里面其实都有各自的演化逻辑啊。    当我开始考虑购买套娃的大问题时稍微有点晚了,尽管宾馆的大堂里有几节柜台就卖套娃,一看标价也并不贵,3个的套娃150卢布能拿下,4个的220卢布左右,5个的250卢布,如此等等,而最大号的内含10个的套娃大约1500-3000卢布左右。就想着反正宾馆大堂就有,不着急先买。    结果就出问题了,当我们最后一天的中午要退房离开宾馆的时候,想随便再买上1个、2个的,可是,大堂服务员却告诉我们说那卖东西的人下午晚些时候才来,这下可坏了!如果不是前一天散步时已经到海边花320卢布买了一个5套娃,我就要后悔不叠了。实际上,旅游景区或者市中心商店卖的套娃比宾馆大堂的这家小店卖的要贵些,所以我才决定回来再进行采购。    看来只能指望到机场去买了。   海参崴的机场免税店特别小,除了有个买烟酒和化妆品的之外,就是一个卖丝巾兼卖套娃的了,其实连烟也是仅有一种,也不俄罗斯本地产的。而套娃也果然符合了我对价格的想象——比旅游区还贵呢。可是,手头还有几张卢布,再不花回到国内留着没有意义换回人民币也不值得,还得花!    看啊看,发现有一种套娃很有趣,最外面的画面是米老鼠,里面的套娃也一个和另一个不一样,居然创新了俄罗斯套娃的原有模式,我顿时觉得有趣,要买的时候却犹豫了:这还是俄罗斯套娃吗?只是套娃罢了。而且,动画形象这个是美国的,那个是日本,里面是韩国的,外面是欧洲的,哪儿跟哪儿呀,整个一十三不靠。算了!    最后还是循规蹈矩地买了很俄罗斯的两个套娃,个头不算小,内容不太多(一共5个一套),每套价格1200卢布。 五   半个小时的航程真短,好像是我坐飞机最短的一段,然后就到了延吉。然后我就很悲伤地发现,延吉的机场也有卖套娃的,一看标价,内心泛起了一种酸楚的感觉——同等大小和个数的套娃只有不到俄罗斯一半的价格。也许刚好能反应出人民币和卢布的汇率差和购买能力差了。    只见其中那个最大的10个一套的只买580元人民币,售货员悄悄道:你如果真要,还可以便宜点,400怎么样? 我缓缓地摇摇头——我的心理价位是300。但是,售货员明显看到了我动心了。所以,在开始排队登机的一刻,他再次过来,说便宜可以卖,而且屡次降价,最后问我多少钱能要,我轻轻地吐出了“180元”的数字,结果就被接受了。    呜呼!我顿时就有“终于还是上当了”的感觉。但是,一言既出,不能返回,我就带了三个俄罗斯的套娃和在延吉购买的个头最大娃娃最多且最便宜的回了家,将这些东西给孩子玩别说还正合适。所以,怎么说也觉得物有所值了。    接着,查了下网店同类产品的价格,我只要再次摇头:原来还可以再便宜80元啊。如此,以后出国去旅游,当地的特色产品完全可以在北京就直接网购了啊,省的到了当地还犹豫来犹豫去,而最后结果肯定是........嗯,嗯,不说了。
个人分类: 北游记|9456 次阅读|19 个评论
回忆录(11),唐山十年:特产
热度 4 kd652 2013-3-13 16:19
回忆录(11),唐山十年:特产
唐山,响誉全国的特产有: 香甜到极致,源于其材料是上好的香油和蜂蜜,不过其高油高糖,老年人可得当心! 迁西板栗: 燕山柿子,润肺,有抗肺癌作用,可适当吃,但不可过量,否则结石: 唐山骨质瓷,洁白油润:
个人分类: 唐山|3665 次阅读|9 个评论
最恨不是开封人——那一碗浓香的胡辣汤呦
热度 13 陈安博士 2011-2-9 02:36
  我和河南大学的关系很深,这倒不是说我在那里就读或者生活过,而是我收下的第一批研究生全是来自河南大学的,其中,算是我第一个研究生的小赵在去年生了一个胖胖的男孩,我这40岁的人顿时有当了爷爷的错觉。   因为河南大学的缘故,我才去过开封,否则,真不知道啥时候才有这样接触七大古都之一的机会。   在七大古都里面,从影响上看,开封算是比较靠后的一个,它现在的经济发展也不如一样处于河南境内的另外一个古都——洛阳,不过,似乎要比殷墟所在的安阳还要强一些。   在吃的方面,洛阳一直以“水席”著称,我虽然去过一次洛阳看龙门石窟,当时却没有机会去品尝洛阳水席,前年在开封组织应急管理的全国会议,我的几个弟子倒是去了洛阳,时间充裕,也就好好地尝了尝一下水席,回来后还和我就“水席”有所争执。   我一直以为水席就是“流水席”,就是吃饭的过程很长,一直不断溜地上菜,从上午吃到晚上。最厉害的水席就是满汉全席,那属于北京特产,据说一吃好多天都不住嘴的,我的天,这“水”流得时间真长。   而学生们回来说,洛阳水席其实就是端上来的每个菜都是带汤的那种。   究竟孰对孰错,我不敢下结论,不过至今我都无法承认自己错了,只是猜测也许今天的水席已经改了基本特征,实在是办水席的人家已经没时间也吃不起那长流水的席,而办水席挣钱的商家更是不会给你不断填饱肚子的机会。      相比洛阳,开封自然也有自己的特色吃食,应该说,还挺多。去过几次开封,差不多吃了各种各样的开封风格的饭食。我说在福建喝功夫茶,可以在喝的过程中感受时光的流逝而不自觉,在开封吃饭,如果不是有急事,这样的感觉也一样有,不过,开封人把这样的感觉说成是“ 皇城根气氛”。   什么叫“皇城根气氛”,我一下子也说不好,一定要总结特点的话,那就是比较注重“吃”,而且人们都有点慵懒。      当然,既然慵懒,那似乎不适合吃辛辣有刺激的食物,不过,开封的胡辣汤确实开封特色的一大吃食,而且,在众多“大菜”中间,我更愿意以胡辣汤作为开封的主要吃食特色。   四川吃辣的原因是成都上空挥之不去的云朵,这使得整个四川盆地湿热难耐,在这样的天气下过日子,只有吃辣才能将蕴积在身体里的潮气挥散出去。孔明七擒孟获的过程中就牺牲了很多将士的生命,原因就是所谓“瘴气”,这些并非四川本地的士兵们,或者竟然是四川盆地的本地人,和山区的藏羌一带的人相比,胃口还是更加娇嫩一些。      好在开封胡辣汤的辣并不过分,如果不是胃口过于娇气的江浙人,喝下一碗之后只会感觉到那么一点有刺激的意思,而不需要以口不断“斯哈斯哈”。我个人见到的中国最辣在海南,说是“涮辣”,就是一锅汤只需要拿只辣椒在里面涮下立刻拿出,而汤已经奇辣无比了。后来又听说海南最辣的小辣椒们的辣度如果是1万的话,那么印度最辣的辣椒的辣度是2万。什么湖南、新疆、四川、重庆,不怕辣、辣不怕、怕不辣的,都不是印度辣椒的对手。      开封的胡辣汤里没有辣椒,只是胡椒罢了,所以才叫胡辣汤。 而辣椒和胡椒都不是中国出产的东西,胡椒 ( piper nigrum ) 从其名称上看就会认为并非中原一带产品,根据网上搜来的知识,说是其 原产地在印度西高上山脉的热带雨林里,早在 2000 年前已栽培,而 从汉代至唐代的七种书中,有“天竺”、“波斯”、“西戎”、“南番诸国”四种产地之说,很有些扑朔迷离了。但是不管怎样,都说明这个东西不是我国所特产。      好在世界通过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在古时就有了交流,而最初交流的目的就是吃喝穿,中国主要供应茶和丝绸,其他地方则把各类特产食品交换到中国,所以,胡椒也就慢慢通过这样的渠道来到了中国,不知道它是何时落脚于开封的,不过,开封的胡辣汤是遍地开花,早餐的时候,你几乎可以在任何卖早餐的小饭铺里喝到胡辣汤。    开封胡辣汤分三种味道,据说那还是清朝中期的故事,说从周口项城淮店来了刘氏弟兄三人(回族),结果投亲不成就自行落户于开封洪河沿街,三人认识了龙庭后一卖胡辣汤的老汉,从而得了这手艺。老大后来在老头传授的基础又改进了工艺, 以稀汤加了香油和味精,这就是开封老味胡辣汤;老二又在老大的基础上增加了桂皮、橘子皮等材料,味道更浓更香,这就是所谓的州桥胡辣汤;老三的生意做到了大相国寺,那一带普通市民多,所以要求东西一要便宜,二要快捷,三要禁饿,聪明的老三了解了这些基本需求后,就弄了一个常热的大锅,里面煮汤,而外面则摆了粉条,这样大家可以盛汤下粉条,汤就可以做到插筷子不倒了,喝一碗弄个半饱没问题。   而随着开封的逐渐没落,老三主打的百姓特点成为开封胡辣汤的主流,我在开封吃过的几次胡辣汤都是这个类型,粘稠且里面有粉条。当你要来一碗的时候,拿着小摊上的碗走到大锅跟前,胡辣汤老板就会取过你的碗,拿起他的大木头勺子,从大锅里盛出一勺,然后在锅沿上“抹”一下,以掐断可能会沥沥拉拉的粉条,然后再盛入你的碗中。就这么一“抹”的功夫,那胡辣汤里带有的开封气息扑面而来,是浓浓的中原乡情。    当然,除了胡辣汤,你还需要吃几根油条,而油条配胡辣汤并不是黄金搭档,煎包和胡辣汤才是绝配。至于煎包,那就是下一篇文章要写的内容了。    至于何时再喝上一碗胡辣汤,应该在6月了,那时候我将前往开封讲授现代应急管理,早餐已经想好了,每顿都喝胡辣汤。
个人分类: 论游—走遍中国|5946 次阅读|2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20: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