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科学出版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如何创作引人注目的图文摘要
Enago 2019-10-29 16:56
在数以千计的科学期刊里,研究人员提供了海量的数据和信息,希望对科学进步产生影响。想要让您的研究从中脱颖而出,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增加读者的理解力,优秀的 图文摘要 (Graphical Abstract) 十分重要。越来越多的国际期刊出版社,例如 施普林格 ·自然集团(SpringerNature) 、 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 ( IEEE)、 爱思唯尔(Elsevier) 等,要求作者提供图文摘要。 图文摘要 可 对文章进行直观的总结 ,并 清晰简洁地展示研究工作最主要的信息 。 如何创作 出简约美观、让人过目不忘、符合审稿人和读者期望值的图文摘要呢?下面给大家提供一些建议。 首先在 内容上要做到 简约却不简单 。 图文摘要 体现出少而精, 提炼出论文最重要、最精华的部分 。通常来说,科学研究的内容一般比较复杂,图文摘要如果再过于繁琐,就会失去读者的兴趣。成功的图文摘要会 让读者很快理解您想要表现的内容 ,并且 吸引读者想要继续深入阅读您的论文 。文本摘要是对整体研究论文的概括总结,然而图文摘要则应着重 强调论文最独特的某个方面 , 比如 研究思路的创新点、漂亮的研究结果、或是新颖的验证方法等。仔细审视您的论文,找到最值得展示给读者的那一部分信息,把它突出在图文摘要的内容里。 其次在 视觉上要呈现出一目了然的 展示方式 。 选择合适的视觉元素 , 包括实验结果图、细胞形态、化学结构式、分子通路机制图等。 如果一个概念能用图像呈现,就比文字描述效果更佳。简化视觉信息,精简到所有元素不能再删减为止。选择最适合的排列顺序,从上到下,还是从左到右,或是从中心到四周?避免分散无序的排列方式,尽量不要用太多的颜色或太过艳丽的色彩。如果对文字或图片加了边框,要注意保持合适的距离。 另外在 格式上要符合期刊的规定要求 。阅读期刊杂志对图文摘要的 投稿指南 ,了解有关字 体类型,大小,宽窄,颜色,尺寸等信息。 提交文件的格式( PDF,TIFF还是PNG )和图形形状(长方形还是正方形),都会影响到布局和设计软件的选择,提前注意就可以避免返工。不同的期刊要求会有不同,例如,爱思唯尔出版社就对图文摘要的有非常具体的 要求 , 同时 爱思唯尔的《细胞》期刊还 提供了优秀的图文摘要案例供您参 考学习 ——在构思过程中也可以借鉴这些成功的案例。 最后, 好的 图形程序 可以帮助您 更有效地设计图形摘要 。这里给大家推荐一个在线图形设计程序: Mind the Graph ,专门针对科学界(包括医学界)设计。该程序可以创建功能强大的插图,引人注意,并以易于理解的格式显示数据。为您提供了创建信息图表和图文摘要的有力工具,使同行或者外行的读者都可以轻松理解您的研究内容。 英文润色 学术翻译 SCI全程支持 更多精彩文章,请 点击 订阅 英论阁学术院 或关注英论阁微信公众号EnagoChina § 博客内容皆由 英论阁 资深学术专家团队撰写提供§
3284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出版模式探讨
Enago 2015-6-29 20:19
目前科学出版可以分为 传统模式 和 开放获取 两种,两种模式各有优点但又都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先说说传统出版模式 。 --- 阅读原文 请点击链接造访 【英论阁学术院】科学出版模式探讨- -- 首先,传统模式一般有严格的评审机制,质量上基本能得到保证,但由于编辑人手不足,稿件量大,审稿人延误等原因导致 出版周期过长 。其次, 商业出版 机构几乎垄断了学术期刊出版市场,导致学术期刊的价格不断上涨。最后,文章影响因子的作用被不断放大,而且与经费申请的结果有着密切关系。因此也产生了所谓超级期刊,引发科研人员的狂热追逐。科学研究变得越来越功利, 科研道德 的问题就变得越来越严重。 再看看开放存取出版模式。 基于国家资助的研究成果应该免费向公众开放这样一种理念。20世纪 90年代末,国际学术界、出版界和图书情报界共同发起了 开放存取运动 提出了开放存取出版模式,旨在推动和加速各学科领域的学术研究成果在因特网上自由的传播和使用,让所有人都能迅速地、免费地获取各种格式的电子资源。 与传统出版模式相比,开放存取最明显的优点是同行快速评审以及立即发表, 避免了信息价值的损失 ,这在知识老化速度非常快的今天相当重要。其次,开放存取提供了 免费阅读 ,意味着作者的工作和成果已经向全球公布。同时,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出版领域中的应用和普及,在线出版和在线传播的总 成本大大降低 。 开放存取有这么多优点,概念一经提出后,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很快。尤其近几年炒得非常热,有很多不法商家更是利用作者付费这一特点大发横财。但开放存取最让人忧心的还是其质量控制的问题。毕竟科研工作很多都是要建立在别人工作的基础之上,需要引用其他科研人员的实验数据或结果,如果没有可靠的评审制度,那这些结果还有人敢引用吗?开放存取如何持续发展,未来会是怎么样, 质量控制 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 因此如何加强评审制度,又不延长出版周期,成为讨论的焦点。2012年由F1000启动的F1000 Research,一是个新的基于开放透明的发表后同行评审的开放获取及发表模式,主要针对生物学和医学领域。投稿经过编辑部简单的格式、语言及内容审查后,将立刻在线发表于其网站,投稿时作者会被要求确定5名可能的审稿人,主要从F1000 Research的编委名单中选择。审稿意见要和审稿人的姓名一起,随着论文一起公开(网上)发表,审稿人受到了约束,必须对自己的决定认真负责。文章投稿后还可以不断修改提高,以期实现全世界的学术共同体共同对学术论文进行评价”的目的。现在这一类的网站也不少,各个学科都有涉及,如果发展的好这一模式将应成为将来发展的趋势。 § 博客内容皆由 英论阁 资深学术专家团队撰写提供 § ------------------------------------------------------------------------------------------------------------------------------------ 您可能感兴趣的博文: 1. 开放获取可能替代年迈的传统出版方式 2. 在线期刊是将来的趋势 3. 英皇家学会加入开放获取阵营 -------------------------------------------------------------------------------------------------------------------------------------
2989 次阅读|0 个评论
网络期刊 —— 《岩石学报》的一小步,中国科技出版传媒的一大步
热度 2 readnet 2014-9-24 14:56
注:《岩石学报》是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第一个拥有网络刊号的期刊,相信接下来的会是“中国科学杂志社”的系列期刊,再进一步是在该公司出版的其它学术期刊。 扩展阅读 网络期刊再添新成员 —— 《遥感学报》《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个人分类: 编辑部的故事|4120 次阅读|5 个评论
《科学通报》吹响国际化进军的集结号
热度 22 yangjianjun 2014-8-6 11:15
《科学通报》编辑部 8 月 5 日 发布通告,其英文版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将于 2015 年 1 月正式更名为 Science Bulletin . 《科学通报》与《中国科学》并称为两本科技国刊,是我国科学出版的杰出代表。创刊于 1950 年的《科学通报》,现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主要报道自然科学各学科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方面具有创新性、高水平和重要意义的研究成果。曾发表过诸如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杂交水稻、哥德巴赫猜想证明、青蒿素抗疟药等大量反映我国科学家最高水平的学术成果,是我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在国内科学界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 CSB ) 创刊于 1966 年,目前是我国唯一被 SCI 数据库收录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 。 本人就 CSB 更名的做法评述如下: 一、更名决策非常正确。 CSB 是我国重点发展的国际化综合科学期刊。刊物名称非常重要,声名显赫的 CNS 就是现成的杰出典范,独词定名,简洁犀利,易于传播。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更名为 Science Bulletin ,在名称上缩减三分之一,更为简洁。尤为重要的是,在名称上消除国家属性,对推动刊物的国际化和稿源竞争中更为有利。科学家在对重要的科学工作发表过程中,对选择什么样的刊物实际上是极为挑剔的,特别是声名卓著的科学家和重量级的科学工作,对身份的识别、平台的开放性和可见度极为重视,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内心是有的。退一步讲, Science Bulletin 去掉了“中国”并不会抹去国家或国人的功绩,正如 Nature 之于英国, Science 之于美国。 二、 CSB 的办刊努力值得称道。如果熟悉 CSB ,我们很容易发现其办刊风格越来越像 Nature 和 Science 。刊物栏目设置既有自己的风格,也积极吸取了 NS 的一些举措。要求论文风格亦如 NS ,文章组织须短小精悍,可读性强,能在比较宽泛的学术领域产生影响。 CSB 也非常重视发文效率和报导及时性,每 10 天发表一期,与 NS 的周刊很接近。此外, CSB 也采取了开放获取、封面论文推介等诸多积极尝试。 三、 CSB 办刊任重道远,但未来可期。 当前, CSB 仍然面临国际化程度不高,稿源不足、影响力有待提高的问题。但这些问题需要时间来逐步解决,国内的科学家应当正确对待国内的优秀期刊,特别是优秀科学家,应当为国内刊物的发展积极贡献力量。国内高端科学期刊的进步,应当是我国科学界争夺科学话语权,提升国家科学形象的共同诉求。 CSB 的持续发展,离不开好的科学编辑团队,更离不开优秀的科学家群体。 CSB 能走多远,我们有理由期待。一颗树木倒下的声音可能大过一片森林生长的声音,回望近 30 年,我国科学发展已经不可同日而语,我们有世界上最大的科学队伍,为什么就没有雄心办一本可以与 NS 比肩的期刊? 如果许以一百年,我期望 Science Bulletin 能成为与 Nature 和 Science 并称的国际化高端科学刊物。(不管你信不信,我是信了)
8542 次阅读|48 个评论
你的论文被拒了吗?
热度 45 yangjianjun 2012-12-16 14:53
我家 CEO 烧的饭菜即使不合自己的口味,我拿起筷子的第一句话就是:真是美味!因为我知道抱怨的后果很严重。但在论文发表中,你费力烧的那道菜,千万不要期许这样的恭维。对科研工作者而言,科学发表成了学术生活的一部分。你经年累月的辛苦工作,左修右改地变成一份论文,兴冲冲地投向一家期刊,期待早日呈现于潜在的读者,但结果可能非你所愿。 确实,对科研工作者而言,拒稿是一个非常刺痛神经的话题。尤其对于刚刚开始科研工作的青年人,论文被拒稿是需要面临的第一个挫折,也是需要学习的第一个科研经验。拒稿的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本人想说明的一点是:拒稿并非全部是作者的错。先提供几个案例。 案例 1 : 2011 年诺贝尔化学奖授给了以色列材料科学家 Daniel Shechtman, 以表彰他对准晶( quasicrystals )的发现。 Shechtman 在 1982 年发现了这一奇特现象,在当时引起极大争议,实验室老板也非常反感这种“离经叛道”的“假说”,他被迫离开所在的研究组回到以色列。 Shechtman 不甘于同行的漠视,将这一“自命不凡”的发现精心准备了一篇论文,投给《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结果很利索地被拒掉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他仍不甘心,又将文章投给了《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文章顺利被接收发表。有 PRL 的发表, Shechtman 的重要发现看似盼来出头之日,不曾想被同领域的权威,诺奖获得者 Linus Pauling 公开斥责:“简直胡扯,没有准晶,只有准科学家”。但事实胜于雄论,越来越多的实验证实准晶确实存在, Pauling 先生确实错了( Pauling 先生,你为什么知错不改呢?)。 Shechtman 曾悲叹道:“当我告诉人们,我发现了准晶体的时候,所有人都取笑我”。幸运的是,他的坚持最终收获了科学界的尊重。 案例 2 : 2010 年英国两位物理学家 Andre Geim 和 Konstantin Novoselov ,凭借对石墨烯( Graphene )研究的贡献,摘得诺贝尔物理奖。在 2003 年他们将该研究成果先投给了 《 Nature 》, 却被评审人提了一堆问题后拒稿。随后这篇文章改投 《 Science 》,这次他们很走运,文章被迅速接受发表。谁曾想,仅仅 6 年后 诺奖也眷顾了这项有趣而极具应用前景的科学发现。后来, Novoselov 有一次谈起这次拒稿经历,仍然耿耿于怀:“文章被拒了,我难以理解。评审人称研究结果有趣,但需要我们补充这样、那样、其它样的研究内容,才可以考虑发表。到现在已过去三年时间了,那些评审人最初提出的那些要求我们仍然无法完成 ...... ”。 案例 3 : 1937 年,德国科学家 Hans Krebs 在英国 谢菲尔德大学( University of Sheffield ) 取得其重要发现 —— 柠檬酸循环, 对生物新陈代谢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推动作用 ,最初将成果投给《 Nature 》,但被拒稿。无奈之下, Krebs 将该论文转投给荷兰的一个专业性杂志《 Enzymologia 》并顺利发表。 1953 年, Krebs 凭借这一重要贡献获得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奖。据说前几年有位《 Nature 》的编辑也谈及此事:“对 Krebs诺奖论文的拒绝,是《 Nature 》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大失误... ”。 接下来给出本人的评论: ( 1 )科学出版具有不确定性。西班牙物理学家 Juan Miguel Campanario 曾整理了一份期刊的名单,这些期刊曾拒绝发表 20 位诺奖获得者的论文,他也记录了这些诺贝尔奖获得者更多次地被同行拒绝的经历。声名显赫如 《 Nature 》,拥有强大的编辑和评审团队,具有更为可信的评审水准,也难免有看走眼的时候。即便是一项真正有创见的研究工作,重要到可以获得诺奖的论文,也难免被错杀的命运。推及更广泛的学术期刊,更普遍的研究工作,更难避免不恰当评审的故事。这种故事也正在整个科学出版中轮番表演着,真是平常而又平常的。 ( 2 )科学的保守主义正在蔓延。我们不得不悲叹,宽松而自由的学术出版时代正渐行渐远。因为保守,一些挑战传统观点的科学工作变得更难发表;因为保守,科学评审工作变得越来越苛刻;因为保守,科学发表的效率远落后于出版技术进步的效率;因为保守,草根科研工作者更容易受到不公正的对待。认可一篇文章只需要一个理由,拒绝一篇文章可以给出一百个理由。而且还有必要为拒稿提供一个更为高尚的解释:让你的工作更加完美。如果爱因斯坦活在当下,他的那超越时代而无人可读懂的奇谈怪论如何发表?如果今天也有类似于 DNA 双螺旋结构的论文,会不会因猜想太多且直接证据太少而被否决? ( 3 )这是一个竞争异常激烈的时代。理论上作者也有选择刊物的权利,但实际上作者可选择的余地越来越小。人类生产能力的迅速提高,允许越来越多的人从事智力劳动。科研工作者的增长速度要远快于科技期刊的扩张速度,导致科学发表的竞争更趋激烈。对于那些已经确立学术声誉的科学期刊,受理的稿件数量远远超过其可以发表的数量,因此导致拒稿率持续走高。由此带来的后果是科学家越来越丧失对自己研究工作发表的掌控,科学的话语权越来越多地被科学期刊支配。 ( 4 )错误的指挥棒引向更为坎坷的路。科学工作者也可以选择一些竞争不太激烈、可见度较低且审稿宽容的期刊进行发表。但在大多数考核机制中,此类发表被认为毫无意义。比如:博士毕业必须有×××检索的文章数篇,科研项目结题必须有×××检索的文章若干,职称评审必有×××检索的文章几许,业绩考核没有×××检索的文章等同于歇菜。一句话,没有×××检索的文章你没法儿活。科研工作者在前有虎后有狼的夹击中,处境异常艰难。 奥斯卡电影《阿甘正传》中有一句经典台词: Life wa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 you never know what you're gonna get 。喻指人生的境遇充满不确定性,你永远不能预见会有什么结果。投稿又何尝不是如此? 那我们有更好的选择吗?没有!只有坏与更坏的。对于作者而言,能做的唯有:其一,努力做自己满意的科研工作;其二,从事科研工作需要一颗平和而坚韧的内心;其三,最重要的是不要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完 ——— 很受伤 ——— 作词:小虫 作曲:小虫 演唱:任贤齐 你为她负责尽本份 对她的荒唐一忍再忍 当爱情变得不诚恳又没分寸 你何必为她苦苦的等 我知道你非常难过 舍不得放弃心不甘 你真的要试著把她遗忘 她不值得你一而再 再而三的肝肠寸断 我料你现在很受伤 很受伤 很受伤 别把自己搞得那么凄凉 瞧你现在是什么模样 我料你还是很受伤 很受伤 很受伤 大不了痛哭一场 日子要过 路还长
20302 次阅读|93 个评论
科学网博文可发《科学通报》
热度 5 yangjianjun 2012-11-14 20:35
今天登录《科学通报》门户( http://csb.scichina.com:8080/kxtb/CN/volumn/current.shtml # ),赫然发现几篇熟悉的科学网博文(饶毅的文章,杜洋的文章,这两篇博文本人曾经阅读过,另外两篇本人不确定在科学网博文发过)在最新一期《科学通报》( v57(32) )的“解读 2012 年度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专题刊出。 结合今天的两篇科学网精选博文:国内期刊的鸡与蛋(曹俊),两则耐人寻味的投稿故事(赵斌),本博也凑个热闹,评述如下: 1 、就科学网博文被《科学通报》刊发一事,本博非常认可《科学通报》的做法。好的科学出版就是要善于把握科学热点话题,学会聆听甚至传播科学工作者的声音。一流的科学出版和不入流的科学出版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前者的可见度和被关注度高,而后者低。发掘一些热点话题,组织一些可读性强的文章,是提高可见度与被关注度的一个有效策略。这件事幕后肯定有《科学通报》编辑与科学网编辑的贡献,这个工作真赞。任胜利编辑是否也有贡献呢?我感觉有。顺及那些潜在科学网的出版编辑,他们善于走近科学工作者群体,这种态度与作风本身就值得肯定。 2 、普遍性地讲,国内学术期刊有诸多方面值得改进,因此批评的声音自然也多。做好的科学出版工作是学术界的共同责任,板子不能都打在学术刊物的头上,编辑、作者、审稿人都有责任。不可否认的是,做好的科学出版 , 学术期刊的责任是第一位的。没有先进的发展理念,没有优秀的编辑团队,不掌握高效的技术手段,凭什么竞争与发展? 3 、科学出版是什么?科学发现与技术创新的发源地!优秀的科学工作都去寻找外文外刊发表,最大限度屏蔽自己而服务世界,中国靠什么去创造与创新?一个 13 亿人口的大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科研工作群体,办不出几本让自己人自豪、外人尊重的学术刊物,脸红不?你,我,和他 ! 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一味强调该在哪里发表,该以什么文本发表本不需讨论,也不应该讨论。但有些事情太过了,集体的迷失是很让人揪心的。 BTW: 对国内刊物多一份尊重,多一些爱惜,特别对那些不甘平庸的、积极进取的刊物,爱她等于爱自己!实在爱不起来,就仔细找找,或者忍一忍,相信明天会更好 ! 相关博文: 取其精华 去其失误:析 2012 年诺贝尔奖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37-626274.html 记我的博士后导师 Brian Kobilka :当之无愧的科学英雄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15902-621443.html
5740 次阅读|20 个评论
上千名科学家抵制Elsevier期刊
热度 41 郝炘 2012-2-2 14:50
据《科学内幕》报道,一个抵制Elsevier期刊价格过高的运动势头正在增长。该运动始于9天前,迄今已有2900多名科学家包括几位 菲尔兹奖获得者在 thecostofknowledge.com 网站的号召书上签名,他们发誓不在 Elsevier 期刊 发表文章,不审阅其他研究人员投给这些刊物的稿,也不参加公司的任何编辑工作。 这个号召在研究人员的博客和推特上引起很大反响,组织者说他们不仅是对矛头对准 Elsevier,而是让科学界认识到科学家自己可以帮助改变科学出版业,使研究成果能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英国剑桥大学数学家、 菲尔兹奖获得者 Timothy Gowers是发起人之一,他本人已经多年拒绝在 Elsevier 期刊发表文章,只不过是私下做的。几天前他在自己的博客公开了他的政策,纽约大学数学系一位博士生看到后,建立了“知识的成本”网站。 许多科学家和图书馆把总部在荷兰阿姆斯特丹的 Elsevier看作科学出版界的恶棍之一, Elsevier出版2500多个刊物,覆盖各个学科,其期刊最贵的每年订费达2万美元,而该公司2010年的利润率为36%. 这个号召书对 Elsevier 主要有三点不满:期刊价格过于昂贵, Elsevier把图书馆不想要的期刊与想要的期刊打包出售,以及 Elsevier支持旨在限制信息自由传播的法案。 更多内容见英文原文报道: http://news.sciencemag.org/scienceinsider/2012/02/thousands-of-scientists-vow-to-b.html
个人分类: 英译中|34756 次阅读|41 个评论
【原创】+【转载】致国际出版商的公开信
pkustm 2010-9-13 15:48
在科学网开博的初衷就是因为对开放获取(or 开放存取,Open Access)这个主题感兴趣。但阴差阳错,一直没有就这个话题发表意见。 今天看到图书馆长们签署的公开信,就转发在这里,算是本博关于Open Access的开场白吧。 Open Access运动兴起的最初动因就是所谓的期刊价格危机(Serial Crisis)。现在国内终于有人出来说话了。 然而,发展到今天,Open Access已经不再仅仅限于解决期刊价格危机,而是触及到了学术交流在互联网时代如何发展这一核心。可惜由于机制等方面的原因,国内期刊待业响应者不多,科技界关注更少。在政策和管理层面,基金委和科学院领导都曾签署过相关的声明,但实质层面上的推动除了科学院图书馆以外,还不多。 2010-9-13 ================= 【转载】致国际出版商的公开信 来自: http://www.las.ac.cn/ subpage/Information_Content. jsp?InformationID=5370 各国际出版商: 期刊图书是人类共同创造的知识成果。在中国图书馆界和国际出版商的共同努力下,最近几年中国引进了许多国外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促进了科技知识和成果的广泛传播,为中国科技和教育的发展发挥了重要和积极的作用。 但是,近年来,国外科技期刊及其全文数据库的价格不断提高,有的出版商全文数据库的价格连续多年以百分之十几的幅度递增,个别出版商的全文数据库甚至出现年度涨幅达 20 - 30% 的情况,造成图书馆外文科技期刊订购费用迅速膨胀,导致部分图书馆开始削减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订购数量。尤其在国际金融危机情况下,许多国家已经严格限制图书馆文献经费增长,有的已经开始削减图书馆文献经费,中国图书馆也已面临严峻的控制经费增长的压力。 令人非常遗憾的是,最近个别国际期刊出版商,利用自己的垄断性地位,不顾在上一个合同期年度涨价幅度已达百分之十几的事实, 提出其全文数据库在下一个合同期(三年)内 每年涨价百分之十四以上的要求。这个别出版商完全不顾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 GDP 和人均教育科研投入远远低于国际发达国家人均水平的现实,提出要在 2020 年 把中国用户使用其全文数据库的篇均成本提高到欧美发达国家的篇均水平。这个别出版商完全不顾 中国科技教育发展还在初级阶段、中国 RD 投入支付需求范围远大于发达国家同类机构支付需求范围的事实,提出科技期刊价格要 按照中国 RD 投入名义增长幅度来同步增长。这个别出版商 只从自己的赢利增长出发,完全不顾中国用户获取科技信息的权益,完全不顾经济现实,所提出的 涨价幅度 完全超过了任何产品价格的合理增长幅度,完全超过了中国 图书馆可能承受的任何限度, 是根本没有道理的,也是完全不能接受的。 在促进科技知识传播、满足用户科技信息需求上,出版界与图书馆界有着共同的社会责任和共同的利益。这种责任的体现和利益的实现,必须建立在一个保障用户权益、适应社会现实、良性互动合作、长期稳定可持续的机制上。在数字信息网络支持下,知识传播的物理、技术和经济障碍已经大幅度消减,推动知识的开放传播 、 维护公众的合法长期权益,已经成为社会的主流趋势。任何无视用户权益、不顾市场现实、肆意攫取暴利、破坏科技文献 长期可持续保障的做法,不仅会损害用户的合法 权 益,破坏市场的长期稳定性,也必然会伤害这个别出版商的自身利益,而且还会由于图书馆文献经费的刚性紧缺,不可避免地损害其它出版商的市场空间和整个市场的活力。 因此,我们强烈要求个别国际出版商 ,正视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正视中国图书馆发展的实际,尊重中国用户的合法权益,以对用户、对自己和对市场高度负责的诚意,制订符合中国国情、符合市场趋势的期刊全文数据库的价格政策和灵活的可操作的价格方案,避免由于过高价格涨幅阻碍中国用户获取科技信息的能力,也避免破坏包括自己在内的科技文献市场的长期稳定发展。我们也呼吁所有国际出版商,多做有利于知识传播、有利于知识被社会广泛迅速利用的事情,与用户和图书馆一起,控制科技期刊及数据库的涨价幅度,维护合理的、良性互动的和可持续的科技期刊市场。 我们将联合起来,抵制个别出版商的不合理大幅度涨价,维护中国用户的长期、合法权益,维护合理的、经济的、可持续的科技期刊市场。我们也愿意以积极和负责任的态度,与各国际出版商进行对话和协商,共同寻求符合用户权益、符合出版商和图书馆双方合法利益、合作共赢的有效解决办法。 图书馆联合署名: 单 位 名 称 姓名 职务 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 袁海波 主任 国家图书馆 陈力 副馆长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 张晓林 馆长 孙坦 副馆长 北京大学图书馆 朱强 馆长 肖 珑 副馆长 清华大学图书馆 邓景康 馆长 复旦大学图书馆 葛剑雄 馆长 上海图书馆 周德明 副馆长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 代涛 所长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 孟宪学 副所长 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 刘春鸿 副馆长 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 潘薇 副馆长 天津高等教育文献信息中心 李秋实 主任 吉林大学图书馆 李书源 馆长 浙江大学图书馆 马景娣 副馆长 南京大学图书馆 史梅 副馆长 东南大学图书馆 李爱国 副馆长 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 林皓明 副馆长 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 邵晶 副馆长 武汉大学图书馆 刘霞 副馆长 华中科技大学图书馆 袁青 副馆长 中山大学图书馆 罗春荣 副馆长 哈尔滨工业大学图书馆 于光 副馆长 大连理工大学图书馆 刘斌 副馆长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 黄燕云 副馆长 北京大学医学图书馆 王金玲 副馆长 首都师范大学图书馆 熊丽 副馆长 山东大学图书馆 姜宝良 副馆长 四川大学图书馆 林平 副馆长 厦门大学图书馆 陈小慧 副馆长 重庆大学图书馆 彭晓东 馆 长 兰州大学图书馆 沙勇忠 馆长 中南大学图书馆 张曾荣 馆长 郑州大学图书馆 朱榕 副馆长 2010 年 9 月 1 日
个人分类: 开放获取|4313 次阅读|1 个评论
策略性阅读、本体与科学出版的未来(摘译)
libseeker 2009-12-20 12:52
图谋按:《Science》2009年8月14日刊登了一篇评论《策略性阅读、本体与科学出版的未来》。作者为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图情(LIS)研究生院Allen H. Renear和Carole L. Palmer。特此摘译该文摘要及2019年科学家们将怎样使用文献?部分,供参考。感谢caveman (Jason Zou) 先生提供原文! 译自:Allen H. Renear, et al. Strategic Reading, Ontologies, and the Future of Scientific Publishing.Science 325,828(2009).DOI:10.1126/Science.1157784 (作者信息:Allen H. Renear and Carole L. Palmer,Center for Informatics Research in Science and Scholarship,Graduate School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CHampaign,IL 61820,USA) 题名:策略性阅读、本体与科学出版的未来 摘要:科学出版革命自20世纪80年代起预示即将发生。科学家们讲究策略性阅读,同时对许多篇论文进行搜索,筛选,浏览,链接,注释和分析内容片段。观察表明网络环境下的策略性阅读最近有所增加,不久将进一步集中为两种流行的趋势:一是资源数字标引,检索和导航的广泛使用;二是多学科内在本体互操作的出现。利用本体优势,阅读工具开发加速与增强,阅读实践将变得更加快速和丰富,改变了科学家使用文献的方法并且重塑了科学出版的演变。 摘要原文: The revolution in scientific publishing that has been promised since the 1980s is about to take place. Scientists have always read strategically, working with many articles simultaneously to search, filter, scan, link, annotate, and analyze fragments of content. An observed recent increase in strategic reading in the online environment will soon be further intensified by two current trends: (i) the widespread use of digital indexing, retrieval, and navigation resources and (ii) the emergence within many scientific disciplines of interoperable ontologies. Accelerated and enhanced by reading tools that take advantage of ontologies, reading practices will become even more rapid and indirect, transforming the ways in which scientists engage the literature and shaping the evolution of scientific publishing. 2019年科学家们将怎样使用文献? 尽管文本挖掘和自动化处理变得很平常,科学家们仍旧阅读叙事散文。然而,这种阅读实践有延伸阅读文献和本体意识工具的支持会越来越策略。作为出版工作流程的一部分,针对丰富的本体,科学术语将按常规编入索引。更重要的是,正式的说法,也许在专门的结构化摘要,将提供计算获得的因果关系和本体联系的索引和浏览工具。超文本链接将是广泛的,通过共享注释数据库自动生成读者提供的博客评论。同时,将出现更多工具增强搜索、浏览和分析并且利用日益丰富的索引、链接和注释信息。 如上所述,在技术方面没有障碍,而且已经在进行。一如既往,这些变化将是渐进的。现在已广泛运用现有的索引和检索服务的科学家,会遇到新的增强功能,并且采用那些快速增长的文献。新功能的提供有时会作为应用程序接口(比如PubMed的新功能)的一部分,或作为用户可以添加到Web浏览器的共享外部工具。这些发展在找一篇文章来读的行为已经过时与狭义的文本挖掘对象之间形成中间道路,直接反映科学家们日常工作中策略性阅读是非常必要的、有意义的。 原文:How Will Scientists Work with the Literature in 2019? Scientists will still read narrative prose, even as text mining and automated processing become common; however, these reading practices will become increasingly strategic, supported by enhanced literature and ontology-aware tools. Aspart of the publishing workflow, scientific terminology will be indexed routinely against rich ontologies. More importantly, formalized assertions, perhaps maintained in specialized structured abstracts, will provide indexing and browsing tools with computational access to causal and ontological relationships. Hypertext linking will be extensive, generated both automatically and by readers providing commentary on blogs and through shared annotation databases. At the same time, more tools for enhanced searching,scanning, and analyzing will appear and exploit the increasingly rich layer of indexing, linking, and annotation information. There are no technical obstacles to this trajectory, and it is already under way. The changes,as always, will be incremental: Scientists, who today already make extensive use of existing indexing and retrieval services, will encounter a steady stream of new enhancements and adopt those that allow rapid and productive engagement with the literature. The new functionality will sometimes be provided as part of the application interface (new features in PubMed, for instance) or as shared external tools that users can add to their Web browsers. These developments chart a middle course between the already obsolete activity of finding an article to read on the one hand, and the narrower objectives of text mining on the other, responding directly to the entrenched necessity and value of strategic reading in the daily work of todays scientists.
个人分类: 学海拾贝|3961 次阅读|0 个评论
政府应该保护民族科技期刊业的发展
mhaozhang 2008-11-19 22:17
我们的一些朋友在国外待久了,往往思维就会洋人化,洋人的思维就是弱肉强食,谁强大就谁好。当然中国的科技期刊和洋人的那些期刊来比,就好比一个3岁小孩和一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站在同一舞台上进行拳击赛,如果政府不管这场比赛,那结果是什么我们猜也不用猜的。就好比我们的很多产业,如果在他们没有完全站起来之前就把狼放进来,无疑是一场屠杀。只有这个产业站起来了,如家电业,到时机成熟了,放心的全面放开不管才行,不然只能是让自己永远弱势群体下去。科技出版业也是产业,如果政府不扶持不管,结果可想而知。 当然,现在的情况是非但不扶持不说,而且还是反向的来操作。就好比自己院子里面急需要肥料浇土,政策还鼓励自己人把肥料往隔壁邻居的院子里面倒,你说这是不是中国现在这段时间经常有的一种现象呢?记得时寒冰先生曾经一语中的的道出中国是一个施行逆向种族主义的民族,现在看来在科技期刊事业上,也有很明显的例证,这也更应证了中国人对自己本民族的轻视和骨子里面的崇洋媚外。 时寒冰先生的文章里面指出到: 昔日,希特勒对外民族(犹太民族)实行种族灭绝,而对国民厚爱有加。而中国这个民族,则是逆向种族主义,即对本民族轻贱与戕害。 三鹿奶粉事件,看似一起简单的食品安全事件,但是,联系到中国近年来一系列类似的恶性事件,就绝非一个简单的食品安全事件所能涵盖、所能解释得通。三鹿奶粉事件,其实是国人自贱、自戕、自绝的结果更确切的说法,应该是民族中的强势者或者败类在制度漏洞的庇护下,对弱势者的戕害与绝杀。 在中国发生的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都没有波及到国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内的企业,知道国外法律对国民的保护是非常严格而系统的,他们会自觉地对出口产品高标准严要求,也因此,在国内,出口产品被视为是质量最有保障的上等品。人们对这种自贱之举,几乎已经习以为常。某些官员表现出同样的自贱态度,面对洋人,他们在骨子里存在着强烈的自卑感,点头哈腰,彬彬有礼,同样的一张面孔,一旦面对同胞,立即骤变,展现出冷酷和无耻的一面。 因为这种自贱,国外的投资者可以通过中国资本市场一夜暴富,美国的一些金融机构就是这样从中国赚取了足可以弥补其全部次债损失还有节余的利润。 因为这种自贱,中石油在美国上市仅融资29亿美元,但四年中向美国股东分红达119亿美元,而在A股融资668亿人民币(相当于95.4亿美元),向A股股东分红却不到6亿人民币。 因为这种自贱,与外国人有关的刑事案件,总是以国人的眼泪与屈辱而告终。如今年4月涉及三个韩国人的谭静案,警方结论中的逻辑矛盾至今遭到质疑,媒体报道时用的题目就是《谭静之死拷问真相》。令人悲哀的是,关心真相的只有媒体和网络日渐微弱的声音。如果一个国家的公民在本国领土上尚且不能有安全感,在哪里会有安全感呢? 因为这种自贱,我们严格把关,把最安全的食品送给外国人吃,而让自己的同胞食用有毒有害的。 自贱导致自戕,而自戕的结果就是自绝。 由于水、食物问题重重,加之生活压力等因素,直接影响了男性健康,导致了精子质量下降。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科学技术研究所曾对19811996年间公开发表的,来源于39个市县、256份文献共11726人的精子分析数据进行研究后发现,我国男性的精液质量正以每年1%的速度下降,精子数量降幅达40%以上。这还是过去的数据,而近年来的污染更加严重,结果恐怕也更令人触目惊心。 钟南山院士也曾经说过:现在男性的精子浓度比40年前下降了将近一半。如果不采取相应的解决办法,再过50年很多人将生不了孩子。2007年1月11日《新快报》。 从时先生的文字中,我们可以发现在中国的科技期刊界何尝不是这样呢?最优秀的学校,最好的实验室,国家给经费最多的地方,出来的成果是不会来支持自己国内的期刊的,为什么呢?因为中国人骨子里面有种崇洋媚外的根,骨子里面就和别的种族不同,骨子里面就是逆向种族主义,即对本民族轻贱,对洋人的崇拜。 国歌唱的好: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都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进。。。。
个人分类: 期刊|3186 次阅读|4 个评论
与王志明主编探讨国外华人科研工作者对于中文期刊认知度
mhaozhang 2008-11-17 21:14
看了王总编披星戴月给我和何学锋编辑专门写的一篇文章,万分感动,王主编的思路很对,我现在觉得我们的目的都是一样的是要搞好祖国的期刊事业,所以我想是不是王主编和广大在国外的朋友们也帮忙在国外的华人科学家之间进行一下调查,调查的目的是OA出海的可行性,大家看我下面这几个问卷的问题怎样?需要怎样修改?谢谢。 1。您所在的大学图书馆有没有订阅中文的科技期刊数据库(如CNKI)? 2。您在做研究的时候,获取中文期刊的不方便是否影响到您去中文的科技期刊数据库查中文期刊资料的积极性? 3。您在离开大陆之后写过几篇文章,其中投回国内科技期刊的有几篇?没有投国内刊物的情况,有没有刊物影响因子过低的原因?如果国内的期刊影响因子高了是否会投回来? 4。您写过的这几篇文章中是否引用过国内的期刊,有几篇?没有引用中文期刊文献的情况,有没有查中文文献过分麻烦的原因?有没有觉得引用国内期刊的文章是否会使你的文章掉价? 5。如有对中国科技期刊的建议麻烦您补充,谢谢。 看到这篇博文的朋友们,帮忙留言啦,谢谢了,需要你们的热情参与,欢迎讨论这样的问卷是否合理?如果合理,请推荐到科学网首页,让大家都来做这个调查,好让我们做科技期刊编辑的看看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刚收到王主编的回复,贴在下面 博主回复:我先回答一下: 1. 应该没订阅,我自己都不知道CNKI是什么。 2. 我做研究时,没想到要去看中文期刊,所以没考虑查看中文期刊是不是方便。 3. 我离开大陆后,参入发表过100多篇文章,自己没投稿国内期刊,国内合作者大概投过一两篇吧。期刊影响因子是有一定影响,但关键是没人引用没人看,发那干嘛! 4. 我没查过中文期刊文献,也没引用过。因为我的科研论文不是只针对国内读者的。这和我在这开博目的不同。 5. 我对中国科技期刊的建议,都写过N篇博文了... 你也不用调查其他国外的华人科学家,大家的回答和我的也会是八九不离十.OA出海,不是简单地免费放网上就行了。我说过,要有大师的眼光... 看来我的问卷很没有针对性,不知道应该怎样改进,是该调查一下意愿度还是怎么的? 请王主编明示,怎样才能即不浪费大家的时间了,又能了解到我们服务的对象的意愿,呵呵,客户是上帝吗对吗?科研工作者是服务的对象,我们对我们的服务对象太不了解了。要了解了,才能搞好现有的工作,不是吗?
个人分类: 期刊|3654 次阅读|9 个评论
和王主编探讨关于“办高水平科技期刊是为了更好地为科研人员服务”
mhaozhang 2008-11-16 21:23
王主编办的期刊是我们中国期刊界学习的榜样,他提出的观点,往往能够得到我们国内办期刊的同仁们的深思,我想国内科技期刊的编辑们都很想也很愿意和王主编成为朋友,向他学习,向他讨教很多关于期刊方面的问题,毕竟我们都是同行,有很多我们共同的语言,只不过我们处在不同的国度,思考问题的方法也有很多差异,不过这也是在所难免的。因此也有了这篇和王主编的探讨之文。 我很觉得王主编这篇博文:办高水平科技期刊是为了更好地为科研人员服务(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6997 ),的确讲出了科学工作者眼中的期刊是怎样的。也难怪因此我们国内的期刊遭受了那么多埋怨和指责。或许是正因为像李小文院士所说的屁股决定脑袋的原因,我们坐在国内科技编辑这个位置上,只能以自己的习惯性思维来考虑问题,可能真的我们应该如科研工作者所愿那样:别把自己太当回事了。 王主编文章中的几大论点我都赞同,特别是最后一条,关于开放获取的,我及其赞同就是白送也要把国内的期刊送出去的观点,但是这个观点最根本的一点是基于我们有高质量的文章在我们的期刊上面,如果说这是一箩筐垃圾,我看就是白送到国外的图书馆也没有人要。 关于要提高期刊文章质量的问题是所有问题的关键的关键,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就是王母娘娘来也没有没有办法解决现在中国科技期刊这个局。 做好一个品牌,做好一个期刊,使它有国际影响力,使它有很高的影响因子,关键在于它上面的文章值得不值得人们去阅读。如果没有则很难有人去读去看,也会很少优秀的科研成果会去投。 现在国内的人都不想投中国期刊,我们怎么能提高自己的影响力呢?处在中国科技期刊编辑的角度上当然只有一个字急。 国歌写的好: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都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 当然你要问是不是我们的吼声是被迫发出的,你可以去问问何学锋,赵大良等等人。 另外为什么 像日本人,他们就做的很好呢? 他们就把重要的配方,实验过程投到JJAP( Japanese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上, 所以有的时候不得不到JJAP上去找需要的东西。等待在日本的人员,给我们介绍一下,他们那里的最新经验,或许这种经验能够不找骂。
个人分类: 期刊|3042 次阅读|1 个评论
论“海南1400多名教师为评职称被“克隆”期刊所骗”事件
热度 2 mhaozhang 2008-11-16 16:21
这是一起有相当中国特色的事件,这种离谱的事情也只可能发生在中国,我想中国的期刊的CN刊号不能随便放开,很多就是因为为了防止这种事情的发生吧,或许这些上当受骗的老师们可以找我们的王志明老师发文章,他有很多美国的刊号(不知道管不管用),善意的调侃,呵呵。 转贴:海南 1400 多名教师为评职称被克隆期刊所骗 近日,海南教育期刊社向海南省各市县教育主管部门报送的一份名单在全省引起轩然大波。该社旗下杂志《新教育》 2008 年第 2 期被克隆,克隆期刊上的论文被认定为发表无效。这就意味着这份被认定发表论文有效的名单外,有 1400 多名受骗教师今年可能与职称评审无缘。 震惊: 为评职称 1400 多名教师被克隆期刊所骗 据了解,按照海南省规定,中学高级、一级和小学高级的职称评选除工作业绩、资历、学历等条件外,还要求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反映到论文发表上面就是,至少有一篇在省级以上专业刊物 (CN 国内统一刊号 ) 上发表的论文。而《新教育》杂志正是海南省具有该条件的教育专业刊物之一。 据知情人士透露,《新教育》杂志一年有 12 期,其中有两期是专门发表论文的厚刊,而今年的第 2 期正是厚刊。正版第 2 期杂志共 4 本,发表 1500 多篇论文,而该杂志编辑部主任董某伙同他人克隆的 4 本假杂志,封皮与正版一模一样,但内容却截然不同,共收录论文 1400 多篇。克隆杂志每篇论文收取教师几百到一千多元不等,按此计算,涉案金额达 100 多万元。 海南省教育厅师资管理处处长黄守超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事件发生后受骗教师反应强烈,引起了省政府主管领导的高度重视,要求省教育厅立即进行调查处理。经省教育厅调查,《新教育》克隆杂志骗取 1400 多名教师情况属实,目前公安部门已立案侦查,具体情况还需进一步调查认定。 补救: 组织专家鉴定 合格论文可参加今年评审 黄守超表示,由于涉案人员是杂志社内部主管人员,很多老师不明真相,交了论文交了钱,拿到的却是假杂志,论文不被认可,这可能会影响到他们今年的职称评定。 他说,从保护不明真相教师合法权益角度考虑,海南省教育厅根据省人劳厅、省教育厅去年下发的有关通知中关于申报高、中级职称至少有 1 篇在省级以上专业刊物 (CN 刊号 ) 上发表的论文,或获 1 篇省职称论文专家鉴定 B 、 C 级以上证书的规定,将启动省职称论文专家鉴定程序,对被克隆杂志上发表的论文进行专家鉴定,经鉴定质量达到相应等级要求的论文,可列为今年职称评审条件。 注意: 鉴定范围有限 论文须出自作者本人之手 黄守超强调,这只是一种补救措施,鉴定范围仅限于已发表在《新教育》杂志 2008 年第 2 期上的论文,而且这些论文必须是出自作者本人之手,由本人提出申请,所在单位签署意见,经市县教育主管部门汇总,报教育厅组织专家鉴定。专家只对论文质量作出鉴定,不直接与职称评审挂钩。 黄守超表示,这次事件为相关部门敲响了警钟,作为教师职称评审的执行部门,海南省教育厅师管处将进一步完善政策,规范评审程序,计划对发表论文的硬要求作一些调整和尝试。而《新教育》杂志社也要吸取教训,进一步端正办刊思想,加强内部管理。对广大教师而言,要自尊自爱、求真务实、提高识别能力。 作者:周元 来源:海南日报 发布时间: 2008-6-30
个人分类: 期刊|3250 次阅读|2 个评论
论为什么很多编辑部办不了英文期刊
mhaozhang 2008-11-16 15:54
关于期刊国际化的提议,很多科学网上的朋友们都提到了最好是办成英文的期刊。但是办英文期刊在国内除了几个很能弄到钱的编辑部有能力外,对于其他编辑部来说都是很遥远的事情。 据我所知 中文编辑工资不高,而 英文编辑的工资高,一般编辑部 养得起英文编辑的少, 特别是外国人,很多单位是 养不起的,也不会去养。 试想一下有一些国内的作者用中文写作时就有很多语言文字表达方面的问题,如果换成是英文的呢?如果自己的母语都需要编辑润色,能说用英文写的文章直接发表就能让人看得懂吗?事实上国内高校的英文投稿稿件,外国人是不是能看懂,我不知道,中国本土的审稿人很多都要求我们这些学校的作者把英文的稿子发过来的时候,顺便附一个中文版让他也看看,这个事情就很能说明现在英文稿源的情况了。 现在的情况是,期刊 如果全面改成英文的话, 必须找科技英文专业毕业的人,或者海归, 或者外国人做编辑,为英文文章进行 文字方面的把关, 不然没有把关的文章发出去,就只能是自己给自己丢脸! 但是英文专业毕业的,或者外国人,会来做这个国人都觉得待遇低,并且遭人看不起的编辑岗位吗?你凭什么让人家好端端一个英文专业的,一个海归,可以赚大钱的人,或者一个外国人,来像我们广大编辑同仁这样不计报酬的为我们国家的科学事业默默的奉献自己的青春呢? 那为什么编辑待遇低呢?为什么社会地位低呢?这是不是国家的问题,是不是体制的问题呢?????? 为什么 整个单位里面没有第二个这么低待遇的部门了?是因为。。。。。告诉你,这个部门不能像实验室一样取得几十万上百万的自然科学基金,这个部门只能是单位无限的贴钱办下去!所以你们能够省就省一点吧!就不要指望聘请外国人了!这个就是现状,中国的现状。还有让编辑部不收版面费的人,基本上是对编辑部艰苦情况忽视的朋友。。。。。
个人分类: 期刊|3845 次阅读|4 个评论
论为什么我国不能放开新刊申请
mhaozhang 2008-11-16 11:52
从王志明老师的建议中看到一条,说中国的新刊的申请没有放开的事情。其实这个事情是这样的,我们国家现在有好多好多单位,都有自己的内刊等着刊号的审批,如果刊号一放开,就不是5000种科技期刊了,及有可能是50000种了。 到那时候我国就是世界第一了。。。。。。。 现在5000种期刊,都有人建议着要赶快死掉一批呢,到有50000种的时候,该如何操作呢? 另外我已经说过,在国外的人可能不了解,国内还有很多小单位,他们的要求不高,就只要公开发表刊物发表文章就行,所以很多单位自己办的内刊并不能解决自己单位工作人员,评职称之类的诸多问题,有些单位办的刊物基本就是自己单位和关系单位的自留地,这个是中国的国情,所以现有的5000个刊物中的某些质量低劣的刊物要等他们死是何其之难,而刊号的放开必然造成又一批永远死不掉的期刊,希望了解中国国情的人能够理解新闻出版局限制刊号的初衷。
个人分类: 科技期刊|3331 次阅读|4 个评论
感谢郑怡嘉研究员对我国科技期刊的支持
热度 1 mhaozhang 2008-11-16 10:27
郑怡嘉研究员昨天在看到我的博文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吗?之后,专程写一篇博文读张旻浩先生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吗?有感 地址: http://159.226.26.14/blog/user_content.aspx?id=46965 他所提到的那几篇文章我都仔细的看了,作为一个编辑部的工作人员,看到国内科研工作者对科技期刊有如此之多的抱怨,心里真的很不舒服。 可是作为所里面最没有地位,收入最差的部门,绝大多数期刊编辑部的工作人员们都是在默默无闻的为祖国的科学事业默默奉献着,因为编制原因,编辑部大多数缺少人手,工作量满负荷的对付着不计其数的来稿,要认真处理每一份来稿基本却是编辑部每个工作人员的基本职业道德。 在大部分单位里面,科技期刊编辑部作为一个即不算科研实验室(意味着没有科研经费),又不算机关(意味着享受不到机关编制带来的种种好处)的部门,是否能够吸引到广大科研工作者所要求的科学家是个很大很严重的问题,所以不解决这个根本的问题是无法解决现在中国科技期刊所面对的种种学术上的问题的, 这个是上级主管部门不重视的必然结果!!!!
个人分类: 科技期刊|263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科技期刊的现状需要有智慧的人来解决
mhaozhang 2008-11-15 18:08
记得有一句话叫做有中国特色,的确在中国科技期刊界也是极具有中国特色的,利用现有的国外的经验,解决中国特色的问题往往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 中国特色的科技期刊,必须用科学发展观的态度来分析,必须用中国特色的方式来拯救,除此之外别无它方,政府不扶持,不支持,不引导,必然造成现有中国的科技期刊的道路越来越崎岖,最终会是一个怎样悲惨的结局,我个人是及其悲观的。 还好,在科学网看到了那么多科技期刊的编辑,让我们积聚大家的力量,联合起来吧,也许我们这些弱势群体的声音会传到决策部门领导的耳朵里。。。。。。。。。。
个人分类: 科技期刊|2768 次阅读|2 个评论
优胜劣汰真能搞好我国的科技期刊吗?
mhaozhang 2008-11-15 17:44
科学网上很多科研工作者都认为中国的科技期刊办刊水平太差,政府不用管,应该让市场规则让其中的一些期刊自动消亡,留下一些适者生存的期刊,但我说这只是大部分的一厢情愿。 现在科技期刊基本都由研究所,大学,等实体主办,编辑部人员安排,工资,开销往往也都由主办单位包办。在主办单位眼里,编辑部只是一个不产生任何效益而只懂花钱的地方。当然为什么不直接关了它呢?那是因为主办单位自己还有有很多关系单位的学生要毕业,人员要评职称。所以一个单位是万万不能没有一本由自己直接控制和主办的期刊的。更何况现在的刊号已经是奇货可居的时代,把自己办的刊物嫌花钱费掉后,想要再弄回来基本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个人分类: 科技期刊|3238 次阅读|2 个评论
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吗?
mhaozhang 2008-11-15 17:05
中国已是世界上发表科学论文的最多的国家之一,大多数的优秀的文章全部因为国内高校歧视性政策的指导投向了国外,科学网上有种很怪的论调,就是中国本身自己期刊做的不好,所以才没有人投。那如果哪天国家出一个强制性政策,所有国内文章必须投本国期刊的话,原本给国外期刊加分的那些高水平文章只能投往国内,不出几年,我国的几个重要期刊就会面貌完全一新跻身世界强刊之列。 现在《红外与毫米波学报》的最主要问题不是没有稿源,而是没有好的稿源,我想国内大多数和我做科技期刊编辑的同行们会对这个问题深有体会,没有好的稿源,就意味着没有影响力的文章,没有影响力的文章就意味着没有影响因子,没有影响因子,就意味着这是一本吸引不到高水平稿子的期刊,如此一来越少的好文章刊登在上面,越来越差的吸引力对于投稿人,国内的科技期刊就是完全这样的恶性循环之中。 试想只要有一部分有爱国心的中国科研工作者带头,将好的文章发表国内期刊上,哪怕只有一半的稿子流回国内,我想今天的我的编辑同行们就不会有那么多怨声载道了。。。。。。。。。
个人分类: 科技期刊|3242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7: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