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记不清了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杂说水泥(备课杂记)
热度 3 sunnanping 2015-1-9 10:57
小学时老师说过解放前我国许多简单的工业产品都不能生产,因此有洋火、洋钉、洋灰等称呼。大学读的建材专业,爱看小说。在图书馆看到革拉特珂夫的《士敏土》,书名奇特,顾名思义顾不出个所以来,翻翻觉得没啥看头,却记住了士敏土就是水泥。依稀记得老电影《战上海》中有一画面,报纸上登出一大排解放军靠在路边墙角睡觉的照片,标题好像是“解放军露宿水门汀” (记不清了,大意) 什么的 。水门汀就是水泥,应是民间叫法,士敏土大概是译家的叫法吧。如果把革拉特珂夫的书译成的《水门汀》,很可能被认为是一本水泥应用手册之类的书籍了。 水泥应该是从非水硬性胶结材 - 水硬性石灰 - 波特兰水泥过程发展过来的。非水硬性胶结材主要是石灰、石膏,这阶段罗马建筑中出现过质地极优的此类胶结料(建筑十书,第二书),后失传,以致人们推测当时此类胶结料制作中隐藏着某种秘密。后来的研究表明,没有秘密,质地优秀的原因在于充分搅拌均匀和仔细夯实。质量是生命,古今同。 前事不忘 , 后事之师。 水泥的发明是人们长期不懈寻找的回报。有了水泥终于可以从小心翼翼、费力兮兮、慢吞吞的叠砖(石)块中解脱了。无论碎石、断砖、破瓦,水泥一拌,一浇,要什么样有什么样。 “ 抗日民主统一战线”瞬间建立起来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团成一个整体。 整体由连续相和分散相组成。在整体中抽掉分散相,剩下百孔千疮的整体空架子,颗粒与孔洞像萝卜与坑,原生的才能严丝合缝;若抽掉连续相,剩下的是一堆乱七八糟的颗粒。 貌似单相整体实则复杂,要用威布尔分布描述。或者说像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板 。任何组分要怂都会拖累整体。 我国的经济发展促使水泥产量排山倒海似的增加。 2013 年,全球水泥产量合计达到40亿吨。其中中国水泥产量为24.2亿吨,占到全球总产量的58.6%。 以1吨水泥配制3m 3 混凝土,1m 3 混凝土重2.5吨估算,1978年全国生产混凝土4.893亿吨,2013年达到181.5亿吨,恐怖的天文数字。 混凝土房子不过几十年的寿命,拆了就成垃圾,处理难度极大,可以说还没有什么理想的方法。目前拆除的建筑基本是上世纪70-80年代建造的,当时的水泥产量只有现在的几十分之一,所产生的垃圾已经给我们造成了巨大的压力,随着时间推移,报废建筑逐年增多,垃圾产生量也将逐年增多,压力将越来越大,后代们的日子越来越难过。 盛衰本是寻常事,该轮到水泥了吧?
个人分类: 杂说|2111 次阅读|4 个评论
随想
lvdewei12345 2012-7-8 01:54
我是一个在校大学生,平时也喜欢上人人网。最近人人网上有这样一句话我看到的很多:不是我上了大学,是大学上了我。看到这句话,我不禁感觉很悲哀。就我现在对大学的感受来讲:在大学里,不要指望老师能带给你多少知识,当然也有例外。有一个地方才是我们真正的天堂—图书馆,图书馆的书可以给我们以很多知识。但是在我看来,在大学并不一定要学到太多的知识,而是应该积极主动的去吸取老师学习乃至生存的能力。知识是死的,只要我们有心,随时随地可以获取我们想要的知识,但是能力的培养却是需要一个超长的过程。 “四年的大学=两张纸(学历证书+学位证书)”好多大学生都这么想,但我们不能这样,我们要积极主动的去偷,去老师那儿偷“东西”,偷他们的长处,为己所用。 大学带给我们的是许许多多的“工具”,一切要靠我们自己去学会挖掘这些工具,使用这些工具去获取自己想要的,靠自己去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我国理论物理学家彭桓武,在大学的时候就规定了自己:主修物理,辅修化学,旁听数学。他在某次受采访过程中的一句话,我特别有认同感,原话我记不清了,大概是这样的:科学家就是做工作,不停地去学习研究。听了这话,我的触动很大,想想也是,大学里学习,提身自己才是我们的主业,有了一身的本领何愁没饭吃。即使社会再怎么变,再怎么不公平,如果你的个人能力超乎想象,或者说有“独门绝技”,你也是受欢迎的。好多人说公务员考试不公平,许多人或走后台等等,但我想问一句:没了公务员考试这个平台,你会有机会进去吗?如果你的确够优秀,能不考中吗?想想如果做公务员的全部都是靠关系或是金钱打入的,那么我们的政府会怎样,整个“大厦”会怎样!不可否认,公务员考试的确存在不公平,但是我们的政府是需要人才加入的,只要足够优秀,肯定能进入这个行列。 再想想“是金子到哪儿都会发光”,只要有真本事,即使社会埋没你,我想千百年之后的后人一定会记住你的。著名画家梵高生前一幅画没卖出去,他死后,他的画他的艺术成就是一般画家根本无法比拟的,你能说他失败了吗?
个人分类: 牢骚|2674 次阅读|0 个评论
博导、博士生科研复述和杂谈(2)
kejidaobao 2012-2-17 11:11
——谈“主编心语”题目和师生伦理 文/冯长根 去年写“主编心语”,选择了交替写2个系列的形式,一个系列大致谈博士生们要碰到的那些事,取名“18个你必碰到的场合”。另一个系列则大致谈博士生导师要碰到的那些事,取名“怎样指导博士生打下走向成功的坚实基础”。记得去年有人问我,这样来回写,吃力不吃力。意思是这样,原话也记不清了,甚至自己如何对答的也忘了。当然2个系列的“主编心语”到年底第36期,也顺顺利利写出来了。这多少有点像早上吃早饭,中午吃中饭,互不打架,所以从年初也就从没担心过,也说不出其中的理。 上面所说的第2个系列,本来取名“怎么指导博士生”也就突出主题了,再加上“打下走向成功的坚实基础”,看起来有点多余,题目也变长了。有时希望编辑把“主编心语”的题目字号搞大点,碰上这么长的题目确实也难为人了。这个尾巴本来就是从第一次写主编心语时的题目中割过来的,那时讲的正是“如何夯实成功科研生涯的基础”。当时的确感到《科技导报》绝无本领像银行那样给读者送上大把大把的钞票,以吸引更多的读者,和当时主持工作的副主编商议此事,挖空心思,才想到用“成功”来吸引读者的眼光。“成功”这篇文章是非常认真地做了。那时写到系列文章一大半的时候,把合订本送给浙江大学校长,第二天一早他就跟我说,一个晚上他就看完了,觉得其中的内容写得好,也吸引学生。好像还有其他一些意思,也记不清了。 其实,只给博士生们写,也不能算完全,此事挂在心上一、二年,到了去年才落实了写给博士生导师们的“主编心语”。在各高校给学生们作同名报告时,人们经常鼓励我,认为同样的事项,讲给导师们,也非常迫切。到去年底,这篇文章也算搁笔了。但是,“怎样指导博士生”,各人有各人风格,各专业有各专业特点,绝不会像日历之于世上之人,今天是星期日,大家都会得到休息的权利,整齐划一,一刀切。心语中所写(其实是写作时的指导思想)无非是想提出一些问题,“必碰到的”问题,就像同时给博士生们写作的“18个你必碰到的场合”。因为这些问题对于博士生导师是那些躲也躲不过去的问题。至于心语的口气,则全是一种商量的口气,不像写给博士生们的心语,虽多启发,但也有不是那么软的话。再一个原因,“怎样指导博士生”容易写成(被当成)官样文章,谁看呢?所以又多了一个尾巴。 按说自己给系列文章定的主题是成功,文章的字里行间应该是“成功”两字。但自己写着看着,反复体味,除了成功,好像还有几个别的字。在上一篇主编心语 中已经说到,这就是“科学伦理”。鲁迅先生在中国历史的字里行间看出了“吃人”两个字,给世界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力,也怪,一经先生指出,连当年小学生水平的我也达到了他的水平,眼看着祥林嫂被吃了,孔乙己被吃了,中国许多人被吃了,只是在吃到闰土的小伙伴“我”的时候,被他“逃跑”了。从字里行间又看出其中还有字,这是从鲁迅先生的时代开始的。听说现在有一些人要否定鲁迅,只是不知道他们又从中看出了什么字。我和博士生们打交道这么多年,确实感到隐含其中的师生伦理是“博士生导师”和“博士生”这一对新事物之间,一个十分重要的存在。建设新时代的博导和博士生关系,既重要又紧迫,且对大家来讲都是新课题,主编心语其实是对此的一个呼吁书。自从学位制度颁布以来的这么多年,人人忙于自己的“业务”,鲜见有人研究这中间的伦理,于是,博导被塑成了“老板”,博士生被塑成了“打工的”,一湖清水,越搅越浑。这样的伦理值得警惕。 《科技导报》2010年第16期“读者之声”栏目发表了上海交通大学金拓教授的来信,他从“质疑”导师这件事,谈到了师生关系,探究了师生伦理,读后很有收益,为供参考,现把此文摘录如下 ,作为本文的结束: “今天,在条件较好的研究单位,研究水平的高下基本上取决于研究者的思 路。……以科学研究为职业的科学家无不希望自己的研究做得更好。……他们总是觉得自己可能对问题把握得不准,生怕对同行了解的有所遗漏,担心自己的思路存在着误区,嫌自己的技术路线还不够巧妙。如果有学生能够道破自己心中的不解,指出自己的疏漏,哪怕是在一个局部的环节,都是莫大的帮助。……这类导师一般耕作于自己学科的前沿,大体上了解本学科哪些问题重要,哪些问题难搞,对于自己的斤两有一定的自信,知道自己疏忽、遗漏或百思不解的问题在多数情况下不会是低级错误。这类导师遭受个把质疑者占理的质疑不会构成对自己自信心的挑战。他们没有理由害怕学生质疑。……从研究工作的视角看师生关系,一般导师是科研思路的兜售者,而学生拿出自己生命中的一段时间“购买”导师的想法,导师拿好的思路、学位及未来的前途吸引学生,提供必要的生活费让学生验证和落实自己的想法。作为科研思路的购买者,质疑一下卖方的产品当属正常。” 参考文献 冯长根. 博导、博士生科研复述和杂谈(1) . 科技导报, 2012, 30(01): 83. 金拓. 质疑导师, 是对导师的帮助 . 科技导报, 2010, 28(16):126.
个人分类: 栏目:主编心语|2769 次阅读|0 个评论
课件:论文写作别裁——以编者和审者的视角
热度 6 zhaodl 2011-9-28 15:46
课件:论文写作别裁——以编者和审者的视角
上个学期,西安电子科大的高老师就约我给他们学校的学生做个报告,一直没有时间安排。最近定下来,10月11日下午去做。高老师十分认真,除了要我的简介等资料,写成海报以后,还专门让我核对,并且专门出钱卖了一部分我刚出的书,计划“当堂”赠送给学生,同时希望我给一个讲座的大纲。可见,高老师做事的认真态度!这样我的压力就更大了。尽管是《科研论文写作新解——以主编和审稿人的视角》已经出版了,西安各大书店应该已经上架,其他书店网店也应该在国庆节后上架。但是,时间长了,许多具体的例子和细节,自己都有些记不清了。我计划利用国庆假期专门备一下课。说是要上报学校,作为学校安排的校庆活动。没办法,我只好在上学期给本校人居学院学生作报告的课件调整了一下,临时报上。让我起个讲座的题目,说是用原来的“论文发表不求人”,我想,还是不要太庸俗了,思考下来,还使用当时一个被认为让人不好理解的书名“论文写作别裁——以主编和审稿人的视角”。今天提交了,顺便发出来与大家分享。 论文写作别裁——以编者和审者的视角 赵大良 1 “难”以避免 阅读使人充实,交谈使人敏锐,写作使人精确。 期刊的功能:记录、传播、交流和评价。 发表论文皆叹难,出版亦爱索名篇。 编辑作者都非易,淘汰攀高理自然。 2 自找烦恼 天上不会掉馅饼,世界上没有免费午餐。 想象中的困难比实际困难要大百倍。 事欲来时像座山,低头翻过不觉难。 天天若是山前转,累不死人心也烦。 关键是如何翻过去——发表论文不求人! 3 科研与期刊 记录、交流、传播和评价。 科学研究的目的是创新,探索就有价值。 作者:这项工作世界上还没有人做! 编辑:不仅没人做,更要有人看! 期刊不仅关心作者更关心的是读者,没有读者最后也就不会有作者上门。 4 期刊如何选稿件 选题策划共一家,学术经营并蒂花。 三审关关责任大,人人皆可把门扎。 编辑出版:编辑是学术活动,出版是经营活动。 主编——副主编——学科编辑——同行审稿人 投稿——编辑初审——同行外审——编辑复审——主编终审。 5 审稿人如何审稿 要知审稿是诘查,苛刻挑剔难纳沙。 无意识得千里马,但求论著碧无暇。 质疑是审稿的本质特征,同行不一定是专家。 是把门而不是推荐,说好话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发现问题。 6 编辑是如何工作 事务繁杂不己身,为人作嫁似无新。 挑肥拣瘦二传手,顾后瞻前主意真。 编辑是指学科编辑,录用取决于审稿意见,是否值得审稿看学科编辑的判断 7 研究就要从头开始 科学研究与论文写作与修行一样,无非就是两点:一是积累——学习;二是感悟——天分。 在积累中感悟,在感悟中积累:记录和思考。 积累感悟的目的是解决问题:题目大了不深入,题目小了没话说。 交流是进步的捷径,包括口头交流、会议交流和阅读文献,其中最关键的一点是:不要单纯地“学习”,而要敢于质疑和反驳,哪怕从一点点开始质疑都是进步。 教学相长——平等探讨——高手过招。 8 选题的一般原则 观照现实勤探求,选择热点上层楼。 未来引领常思量,菜鸟亦能创精优。 关照现实——社会经济和科学发展中的问题,文献阅读和现实观察。 热点之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具有一定超前和引领,即创新。 9 论文的形式要求 人靠衣衫马靠鞍,论文岂可不修边。 内容形式相一致,莫使学问太寒酸。 我常说:“一个严谨的作者和编辑,即使论文中有错误也是错得始终一贯。” 错是能力问题,而不一致就是态度问题。论文是科研成果的报道,代表科研的态度。 看上对,读来顺,想来信! 10 论文的逻辑表达 篇章结构布局严,思路清晰主旨专。 论据充足无异议,旁征博引理无偏。 逻辑结构图:白杨树树型 11 论文语言表达 谁是你的读者?新手和外行——也就是你的师弟师妹在确定自己的选题、解决自己的问题的时候,才会进行文献阅读;另外就是交叉学科间的借鉴。 同行审稿中的同行并非专家,你导师是否比你对于你写的文章更内行? 论文写作为交流,新手外行才阅读。 晦涩无疑自断路,诲人不倦贵通俗。 专业词汇慎用,缩写词必须交代,表达通俗易懂特别是不要有歧义。 12 论文的一般结构 文章格式理当先,有尾有头结构全。 各自功能有定位,不求本质亦徒然。 标题明了要夺目,摘要简洁自成篇。 立论引言务充分,收官结论可前瞻。 标题、责任者、摘要、关键词、引言、正文、结论和参考文献表。 13 标题的拟定原则 别看标题半句话,简洁明确引力大。 无须相遇费思量,即使无缘难舍下。 明了、简洁、确定。避免:基于、新的、缩写词航空自组网可行性研究(只是简洁) 航空自组网的甚高频组网可行性研究 基于甚高频的航空自组织网络组网问题研究 甚高频航空自组织网络的组网概率及连通性 基于模糊信息粒化和权重学习的混合属性约简方法 粒度计算中混合属性约简的权重模糊粗糙集模型 14 摘要不是有或无 言简意赅立宏观,要素齐全自成篇。 导读索引为展现,不看全文心不甘。 一是为读者快速了解论文的内容服务。 二是为增加国际著名数据库的检索。 三是为提高论文的显示度。 看到标题,想看内容;看到摘要就决心下载全文; 所谓自成篇,就是包含引言到结论的全部内容; 主要是交代标题提到的如何做的?做得怎么样?结果是什么?一句话,值得不值得看全文! 15 引言同样显水平 开篇立论不一般,统筹资料概括全。 直面问题展思路,结果如何待后言。 资料不全,立论不充分。 文不着题,泛泛而谈。 引文罗列,缺少概括和分析。 立题局限于具体而狭窄的研究方向。 16 文献引用有玄机 该引而不引,学风有问题。——串通和规避的后果都是不端 引用不规范,水平则有限。——不是能力就是态度 文献多与少,充分为最好。——学科性质不同,材料占有能力 文献时效短,表明是热点。——热点与层次的矛盾 文献有层次,增强说服力。——代表性但避免攀龙附凤 文献范围广,自信能力强。——在充分基础之上 引文看位置,创新展自己。——贵在创新,自然科学尤其重要 自引与他引,关键在合理。——没有连续性怀疑是新手 网络环境下的互联互通:同数据库与不同语种的区别。 17 莫给退稿留借口 论文自古靠修改,学问从来忌敷衍。 论证不烦千遍问,一词一句总关篇。 审稿是挑毛病,编辑照样找理由,没有理由则择优——竞争。 18 退稿并非皆因文 认知原本有深浮,特色期刊标准殊。 萝卜青椒各所爱,言词粗糙理不俗。 期刊不同、审者不同、认识不同 19 抓住退改的机会 同行未必是专家,误解岂能只怨他。 若是自身无漏洞,挑剔不碍正常发。 诘难遭遇勿心烦,思考回答莫淡然。 分解问题换位看,岂能避重就轻谈 如何面对无理和误解——台阶? 20 选择期刊的策略 口味不同分淡咸,刊无特色不名刊。 拉开层次保关键,对路适销则不难。 投稿如同到市场上“推销萝卜” ——投其所好。 21 一稿多发与不端 端与不端两可间,不能无意惹人嫌。 剽抄捏造有红线,一稿多发看条件。 并行发表为哪般,读者需求言语翻。 过后免得是非起,明文主动事先言。 22 借用《自然》的建议结束 要考虑文章内容必须原创新颖而不是复述前人的观点等; 要进行自我审查,检查文章的内容是否适合期刊的研究领域,检查论文的完整性,结构是否清晰、是否能吸引广大读者、是否表达出重要信息,是否存在笔误等。 学术论文的核心:利用较新数据来验证观点;指出可能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科学论证;突出研究的特殊贡献等。 另外还须避免以下这些情况:强调个人名声或是论文发表数量;专家名人推荐;对审阅人或编辑进行攻击;过分吹嘘研究成果;对文章进行美化伪装等 谢谢大家 感谢大家的耐心聆听。 特别说明:以上内容只是我的学习的体会,难免偏颇! 欢迎交流指正!
个人分类: 编辑出版|5342 次阅读|13 个评论
几篇关于Python的文章
热度 2 MaBinGuang 2011-5-6 01:43
我关注和使用Python已经有近十年的时间了,现在我的学生,我也都推荐他们学习和使用Python。今天在网上,看到一些讨论Python的文章,觉得写得不错,就在这里收藏了。特别是有一篇关于Python和Ruby语言的对比的文章,我觉得写得好。几年前,我也考察过Ruby这门语言,看有无必要去学习和使用。现在,具体细节记不清了,只记得我当时的结论是,“Ruby杂而不精”,现在看来,依然没有什么长进,和Python比较起来,没啥优势。 下面是相关链接: http://www.360doc.com/content/08/1228/21/91638_2218781.shtml http://group.datihu.com/hutong/article.aspx?hutongid=104articleid=211page=1
3876 次阅读|1 个评论
暂作漂泊人(2)
热度 1 hougl 2011-2-11 11:55
飞机大概在当地时间11:00am的时候降落在了PSC机场,出了飞机只有零零散散的数十个人,然后刚走到baggage claim处就看到了来接我的Prof.Wang,握手寒暄几句,几分钟后取到了自己的行李,上车奔往住处。 沿途看去,我简直是不敢相信自己此刻置身于超级大国的米国,一路上车很少,更几乎看不到行人,偶尔见到的也是矮矮的如同中国古代的瓦房的那样屋顶的房子,一派冷清,不远处随眼可见的是山丘和高岗,大概20分钟左右后就到了Prof.Wang给找到的临时住处,简单的收拾之后,带去吃饭,由于是周末,大多餐馆都关了门,最后开车兜了一刻钟左右,找到了一家中餐馆,要了几个常见的菜:宫保鸡丁,北京烤鸭,还有另外两个什么菜名是记不清了,反正味道做得真不敢恭维,但是在异国也算不错了,俺很懂知足滴,嘿嘿 下午3点多的时候回到了住处,由于提前被告知最好现在不要睡觉以更好的倒时差,就强忍着打架的双眼。借用者同屋的一个师兄的网络上网,用网络电话给家里给tao打电话道平安抵达,5点多的时候师兄带着去附近的超市买了一些急用的东西和必须的食品。7点钟的时候去这里Tri-City华人协会组织的一个春节晚会节目,参加者与演出者大多皆为PNNL的员工和访问学者,节目花样挺多,表演也挺好,好多让人忍俊不禁,虽然不是什么专业的水平,但在这样一种场合有这样的欢乐气氛还是挺不错。看节目的过程中,实在忍不住了,迷迷糊糊的打了个盹儿~ …… 10点钟过的时候回到了住处,简单洗漱了一下就躺在了床上,困,累,想着要睡到很晚的,但是却在5点多就醒了,看来时差对人影响的确挺大的,继续在床上躺着,但怎么都睡不着,索性起来上网,这个时候是北京的午夜,随便看了一会儿,吃了面包和牛奶当早餐,就take bus去PNNL报到准备上班。 这样一个国家机构和国内的完全不同,一块儿一块儿的building零散的分布着,没有围墙,也没有高楼,最高是两层的。报到办过bedge之后就是一些列进入实验室前的training,繁琐和详尽,这些东西一直进行了三天才完全办好,算是可以“合法”的进出实验室了,呵呵~ 刚开始的三天,每天早上6:00左右醒了就睡不着了,然后到了下午3:00左右的时候就难受的要死,眼睛涩的怎么也不能睁开,但是又不能睡,如果一睡时差倒起来要多花好几天了,就这样在第四天的时候终于把时差倒过来了,精神也好了很多,不再是前几天昏昏噩噩迷迷糊糊的样子了…… entrance of the EMSL,where my lab locates in outside of the lab1 outside of the lab2 以后得空再慢慢叙写初到米国的生活和在pnnl实验室的感受^_^
4676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20: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