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中文期刊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好的编辑是办好中文期刊的核心关键
热度 12 lifei 2011-4-22 03:16
几年前曾和朋友聊过中文期刊的办刊问题,显然国内科研评估体系对SCI收录论文的过度热衷导致了中文期刊的“两难困境”。放弃中文,改为英文,那就不叫中文期刊了。坚守中文,就不太可能被SCI收录,就不太可能有好的稿件来源,提升不了期刊的质量。我们在正聊着,有个丹麦小伙子进来,问我们在聊什么。我们告诉他我们在讨论中文期刊的问题,他似乎很有兴趣,并坚持认为中文期刊必须用英文办刊,否则只会是中国人自己的论文,无法走向全世界。 走向世界是中国人的梦想,而走向世界往往就要牺牲民族特性。中文期刊是否有国际化,如何国际化?一定是困惑许多真正愿意把中文期刊办好的编辑的大问题。记得当时我们是这么聊的, 1)语言问题。英文为主,但应该加一个大的中文摘要。Genome杂志是加拿大出版的,每篇文章都会有一个法文摘要,是编辑找人写的。我个人觉得应该有个别中国人办的SCI收录杂志尝试一下。这样做即不影响国际化,中国人自己也容易从中汲取科学营养。 2)把编辑换成具有专业水准的准研究人员,最好具有博士学位。许多杂志,特别是学报性质的编辑,主要是以文科为主。不懂专业,所以编辑主要负责稿件的收取、找审稿人以及转发审稿人意见。其实,不难看出,越是水平高的杂志,编辑的水平越高。要办好中文期刊,首先从好的编辑(editor)开始。好的editor可以帮助稿件提高质量,而不是简单地转发审稿意见。 3)网络投稿和审稿机制。中文期刊的投稿仍然是以发邮件为主的形式,审稿也是如此。即使有些期刊开始使用网络投稿了,但似乎仍然以邮件为主,网络为辅。网络投稿有助于提高投稿和审稿的速度。通过网站专家数据库选审稿人、邀请审稿的专家、邀请的专家是否同意审稿、过了指定的deadline后给审稿专家发催审邮件,这些都可以交邮网站去自动完成。也避免了编辑自己给审稿人发邮件,觉得难堪之嫌。
个人分类: 学术研究|5846 次阅读|14 个评论
我对中文期刊看法的变化过程
热度 26 stone1971111 2011-3-18 08:22
从进入中科院数学所读研究生开始,我对发表论文充满了憧憬。那个时候只要能发个数学学报(中英文)就觉得自己很成功。此后,由于放弃了出国读博士,对中文期刊更是抱有特殊的感情。人在中国,总不能鄙视自己的杂志,甚至当时还有个小小的理想,那就是有一天在顶级国际会议上用中文做个学术报告,让老外来听听中文这个外语。这个心态或多或少有点民族主义的感情成分,也有一个奋斗中的青年的一种敝帚自珍的心态。十多年过去了,这两年选择不让我的学生发表中文文章,也尽量不去让学生读中文期刊的文章。尽管在过去十来年中,我和我的学生们在中文期刊上发表了近90篇左右的文章,我自己也为十几种期刊长期固定审稿。其中原因,是有如下想法的。 原因一、 中文期刊虽然速度较快,在国内有很好的影响力, 但是在国际上确实没有影响力。去年一个葡萄牙的学者来访问,提到了我和我的学生做的一篇文章,是关于四元数和HHT的文章,看了摘要,觉得很值得一读,可惜看不懂中文,于是在和我没有直接联系之前,请我的师弟给他翻译了一下。从这个示例表明,文章除非好到老外不得不看的时候,估计没有几个会花力气去请人翻译来看。其实那篇文章确实发的可惜了,应该可以在更好的国际期刊上发表。 原因二、 中文期刊发表了大量的重复性的工作,影响了杂志的质量 。就我多年审稿的经验来看,中文期刊的前沿性比国际一流期刊滞后两到三年。也就是说,在国际期刊上热门的话题,一两年多后就会在中文期刊上大量出现,而且都是国际期刊论文的验证或者小修小改。这样的情况是我不允许学生读中文期刊的原因。因为读了过时的文章是不可能跟上前沿进展的。 原因三、 中文期刊基本上是博士硕士毕业的练习园地。 我很少审稿看到独立的老师写的文章(指的是要求较高的学校)投到中文杂志上。稿源多数是学生写的习作。既然是习作,问题就比较多。比如,论述不清晰,引文不恰当,甚至有些表述不正确,数据不知道真假,等等。这些文章有些居然还能够发表出来。甚至审稿的时候还在两个顶级中文期刊上遇到了两篇纯粹是翻译的文章,文章中连图都是复制过来的。这样一来,中文期刊的质量可想而知。 原因三、 中文期刊审稿不够严格 。中文期刊审稿比较马虎,给的审稿意见大多数是非常简单。不像国际期刊,审稿意见可以有好几页,非常具体而且专业。其实,这些审稿意见对于该文的作者来说,即便是发表不了,也是很好的交流过程。中文期刊的编委们把关不够,没有做充分的过滤,来了稿件就丢给审稿人处理,这样对于审稿人的精力是不够尊重的。审稿人的选择也只是大同行,不是小同行,导致不能得到更专业的意见。对于审稿人的审稿意见的质量没有明确的要求,稿件收不收主观性比较强。我也经常收到我不是很熟悉的稿件,只有退回。这些都导致中文期刊的质量不能更上一层楼。 原因四、 中文期刊对于关系稿的处理不够 。我遇到多次朋友们请我帮忙给杂志社说话,请杂志社高抬贵手,我都婉言谢绝。但是未必每个人都会去拒绝。有时候审稿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我就拒绝审稿。 原因五、 中文期刊普遍因为版面财力的限制,对于论文的长度有约束 ,多数限制在4-6页,如果多了就有惩罚性版面费。对于高技术研究来说,由于比较热闹,光是引言就需要说很多,更别说实验的分析。短短几页纸还很难把问题都说的很透彻。我们审稿国际较好的期刊的时候,经常碰到草稿有长达60页的文章。这样的文章,只要不是抄袭和造假,就那个系统性和严谨性,让你都很难去说拒绝。说到接受率,我的一个国外朋友说得好,国际上真正的好期刊的接受率是很高的。其原因在于投稿的人都比较慎重,不会乱扔文章过去。我希望我们的中文期刊鼓励长文,而不是短文。 原因六、 中文期刊在单位的评估中不作数。 这些年研究所研究水平是越来越高了。现在的SCI论文都不能算数,要求在每个学科中排名TOP15%的杂志才算是好文章。对于中文杂志连学生毕业都会受到歧视。在这样的氛围下,暂时选择离开中文期刊也是对现实的妥协。 总的来说,我对中文期刊一直持支持态度,并且衷心希望中文期刊能像俄文、德文、法文期刊一样能够成为国际上主流期刊,能够在国际学术交流中没有障碍。但是,中文期刊只要还面临上面的问题,我的美好的愿望也只能停留在愿望中。我会一直尽我个人人微薄之力,为中文期刊的发展贡献力量。也希望中国的科研能够在本土得到第一认可。
个人分类: 科研随想|12915 次阅读|67 个评论
也谈中文期刊 审稿人同意发表却两次被拒稿
热度 3 chrujun 2011-1-6 13:59
徐耀 老师的博文 中文期刊每年发表多少关系论文? 谈了某中文期刊编辑部拒绝审稿人退稿意见的问题。我却在同一中文期刊碰到了两次审稿人同意发表,却被主编拒稿。也没有说明为什么主编要拒绝我们的稿件,搞得很郁闷。 第一次投稿,两名审稿人都同意发表,提了一点小建议。 编辑部主任让我们按照期刊论文格式修改,同时缩短篇幅。反复修改五六次,格式和排版都达到要求后,却告诉我主编不同意发表。同时建议我把文章投到该期刊主办的一个会议上,被我拒绝了。后来,我们把文章投到另外一个核心刊物,被接受和发表。 第二次也是投同一个刊物。两名审稿人的审稿意见都很好,没有提修改意见。没想到还是被主编拒稿,建议我把文章转投到他们主办另外一个非核心刊物。由于我认识该期刊的编辑部主任,给她打了一个电话。她说她找一下主编,第二天给我回话。第二天,编辑部的工作人员果然给我打了电话,说主编还是不同意,同时建议我投另外一个刊物,重新审稿。我说我撤稿。 之后,我们把文章投到另外一个更好的刊物,同时把文章在前一个期刊的投稿情况和审稿人意见发给了编辑部。 没想到这个期刊的编辑部没有送审,直接根据前一个期刊的两名审稿人的意见同意采稿。文章也很快发表了。 奇怪的是,这篇文章都在另外一个期刊发表了。我还是不时收到前一期刊发来的邮件,要求我修改论文。不知究竟是怎么回事? 我觉得中文期刊要搞好,至少在审稿和采稿环节要借鉴国外的做法。如果编辑部根本不尊重审稿人的意见,既伤害了审稿人,也伤害了作者。提升中文期刊的质量,肯定会遥遥无期。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15923 次阅读|7 个评论
尊重每一篇学术论文,哪怕它是中文的
热度 1 slowlight 2010-12-6 13:54
中文期刊名声不太好,经常被认为大部分是学术垃圾工厂,发表一些评职称、研究生毕业的文章,收很多的版面费,甚至压根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很多人不屑于在中文期刊上发表论文,不屑于审中文期刊送审的稿件,也有很多人在自己的学术履历中从不把自己以前还是小兵时在中文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列出来。 我有时不很明白,大家为什么鄙视作者(也包括一些作者自己)可以用来评职称和毕业的论文。论文本身代表的一个研究成果,它价值的高低不在于作者凭这篇文章得到了什么回报。很多人凭借发表的一篇PRL上 的论文毕业了,或者评上副教授或者教授,从这个角度来说,这篇PRL上的论文也是一篇职称论文或研究生毕业论文,但现实中很少有人这么认为。 前两天朱猛进老师的博文 《普通水平的研究对科技发展有什么作用?》 得到了很多的人认可。其实大家都很清楚,属于顶尖水平的研究成果非常少,大部分的论文、专利都属于中等水平(中上或者中下),但没有人敢说这些研究工作一定没有意义。作为研究工作载体的期刊也同样如此,世界上不会有很多NS那样的期刊,PRL那样的也不会多,大部分期刊注定是一般水平。 有一种观点是这样的:现在管理部门的各种考核逼着大家写水论文,他们应当为这些烂文章负责。但作为论文的作者是不是就没有责任了?为什么一定用些不太合格的论文应付考核。这样通过的考核大家都问心无愧?我们不能保证各种评价指标一定合理,但用类似于造假的方式通过这些考核也并不光彩。 举一个例子说明,不一定合理:学校要求有8篇文章文章才能评教授,但我只能写4篇论文,我把4篇文章写成了8篇评上了教授。掺水的论文与教授职称,谁是无辜的?没有教授的水平为什么一定要造论文评教授?如果打算写论文评教授,就要有决心让每一篇署名的论文内容丰满,能给人以启迪。科研是比较清苦的工作,但偏偏有人既要科研的名声,又要商人的收入。如果不适合做科研,为什么不能光明正大地离开? 如何评价一本期刊?期刊论文的学术水平(用SCI影响因子来形容也可以)有高有低,我们喜欢高水平的期刊没有问题,但我们也应适当保持对低水平学术期刊的尊重,因为后者上面发表的论文也是一些人辛苦工作的成果。谁也不能保证他自己或者他的研究团队发表的论文都是具有很高的水平,在PRL上发表论文的作者同样也会写一些文章投到影响因子不高的期刊上。 作为研究人员,写完一篇论文的时候都有一定的成就感,也许只是解决了一个小问题,但它能帮助后来人搞清楚这个问题,论文的价值也就体现出来了。我们 希望别人读自己论文的时候能肯定其价值,不管是在哪本期刊上发表的。就像在体育场上,我们为马拉松的第一名喝彩,同样也为最后一位鼓掌。 如何评价一个编辑部?虽然他们的期刊没有被SCI收录,甚至没有被EI收录,但如果每个编辑都本着为作者服务、为读者服务的态度工作,我认为他们的工作就应该得到大家的尊重。确有一些编辑部的行为不为人所称道,但这不能片面上升到中文期刊的层次,他们代表不了中文科技期刊与期刊背后的编辑群体。 学术期刊体现的是一个研究人员的科研水平,一个群体的科研态度,一个领域的科研文化。期刊病了,该医谁?
个人分类: 编辑部的故事|9207 次阅读|24 个评论
中文期刊的影响因子有多少影响力
李万春 2010-11-24 17:24
后天(12月26日)一年一度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发布会将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如期举行。不出意外的话(也没有什么意外可出),中国的SCI,EI,ISTP论文肯定比上一年又有了大幅度的增长,排名又提升,具体增幅嘛,肯定比CPI要高很多很多! 作为编辑,从来没有参加过此发布会,的确有点遗憾,据说到会的同行很多,因为同时公布的还有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数据库(CSTPCD)的统计结果,还有《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10)》,还有什么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等等。 我自己的计算机里有个EXCEL文件,统计了最近10多年《湖泊科学》的有关统计数据,并且还有CSCD,清华的有关数据;整体规律差不多,也符合我的预期。之所以对这个每年公布的影响因子啊 被引频次啊 基金论文比啊他引率啊不太感兴趣,是自己多年和学科的研究人员交流后的一种感觉:中文期刊的影响因子,who cares? 是的,《湖泊科学》影响因子在提升,有些时候有些年份在某些数据库都可以有相当不错的排名。SCI的影响因子现在几乎成了很多高校研究生投稿的标尺,后续的奖励也是挂钩的,可是中文的期刊呢?本来就是一个尴尬的位置,那些不会写SCI的基层单位的人员,那些还在练兵的研究生们,他们把中文期刊当练兵场了,他们投稿时候其实是不看你这个中文期刊的影响因子的。爱多少多少,反正在他关注的学科或相关学科 权威的核心的中文期刊就那么几个,这么多年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偶尔经常会有专业的研究人员夸奖我《湖泊科学》的影响因子比****刊还高,厉害啊! 我笑说 呵呵,影响因子多少我都不在意 说不在意其实也在意。我知道有些编辑同行,因为单位的考核压力和各种复杂因素的驱使,使用各种手段,影响因子提升很快。 某些年我问一个当年影响因子排国内第一的期刊编辑,累不累啊? 答曰 领导拿这个考核我们,没有办法啊...... 于是我暗想,幸亏单位领导没有拿这个考核自己...... 中文期刊的影响因子有太多的水分。 据我不完全观察和统计, 在我熟悉的领域, 起码40%的中文期刊影响因子都是有水分的,包括很多所谓的EI刊或中文大刊名刊。而且,洁身自好影响因子不注水的期刊有明显被排挤趋势。幸亏现在的中文期刊圈内,还有那么一批坚持者,也让我不感觉到孤独。 只是每年这个时候都诧异,由于我的同行的努力,不少期刊新秀脱颖而出,也造就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编辑。当然,这些影响因子被拔了以后来年还要继续被拔下去,的确可以蒙一些人一些时候。和学术同行交流的时候,他们也颇多无奈,一方面其实SCI源刊其实不干净的也不少,另一方面,还是国人的心态在作祟:算了吧,只要能发表,就委屈点吧。反正不太碍事的。 这些年,我其实还是在意一个统计指标的他引率。我很留意《湖泊科学》被多少期刊引用了,引用的比例是多少?观察10年下来,有一些进步,但是 感觉还是不理想。从70%到80%到90%,似乎是进步了。理想化而言,要是能达到90%以上,我就非常知足了。当然,我还在意《湖泊科学》在Web of Science的被引用情况。学科性质不同,真正完全能比较的期刊其实并不多,SCI有个分类limnology,可在中文中,不同的数据库是不同的对待,有的把放在海洋学,有的放在地理学,有的放在地球物理学。 但是我知道有一个办得极好的中文刊,他引率却很低,50%左右吧。可最近又发现一个让我很沮丧的现象。CSTPCD数据库中, 他引率为100%的有不少,起码有50种!而且这些期刊不少都是平时被学术编辑同行嗤之以鼻的,看来高也未必就是好期刊。呜呼 看来,中文期刊只能什么指标都不看了 。埋头编辑为研究生、为科技工作者做嫁衣吧,后来的后来,希望他们会因为在期刊上发表了文章是因为通过相对严谨的审稿才发表而感谢你,可能会因为负责的审稿意见退稿而感激你,还可能因为你作为编辑给出的建设性建议记住你。即使他们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比例,别忘了,其实你服务的学术群体本来就是很小很窄的......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4552 次阅读|6 个评论
中国人写的论文应该优先用中文在中文期刊发表
pengdaofeng 2010-10-28 20:23
   当前,很多我国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都喜欢在国外发表,我认为究其原因,不外乎有两点: 一是国外期刊一般影响因子较国内期刊高,这样可以获得更多的科研奖励;二是便于进行国际交流。   其实学术交流固然重要,但是如果你的论文价值很高,我相信即使是用中文写的,也一样会得到国际上认可的。所以,大部分人可以是出于第一个原因考虑,而这正是一个真正的科学家不应该有的。   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弘扬自己的汉字文化,这是每个学者肩负的责任。因此,要从一点一滴做起,将自己的科研成果优先用中文在中文期刊上发表,如果有必要,如要进行会议交流,可再翻译成英文进行发表,这个应该不是一稿多投。   最后,本人强烈呼吁, 最好的科研成果一定首先要用中文在中文期刊上发表。
个人分类: 教学科研|103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味鼓吹英文期刊,是中国学界不自信的表现
热度 1 caojian123 2010-10-22 11:34
前段时间,一篇稿子因英文不过关,无赖向一家专业修改公司支付了4000元做了修订。有人指出:这是一种浪费。 痛定思痛,我不得不承认这的确是一种浪费,但有什么办法呢?国人现在都认准了英文期刊,一窝蜂地争着发表。无可否认,英文期刊具有诸多优点,并已形成一种垄断地位,其它语言的期刊很难与之分庭抗衡。 但又回国头来一想,不对呀!能读会写汉语的人毕竟占全球总人口的20%强,可为什么会出现外强中的弱状况。在我看来,无非是中国学术界不自信、对子孙后代不负责任的表现。 现在孔子大学不是很流行吗?学汉语的老外也不是很普遍吗? 我们为什么不让他们阅读中文刊物,为什么不让他们投稿中文刊物呢? 我们不能因为目前的差距而放弃中文期刊的未来,说什么中文期刊英文化等都是灭我威风、长他人之气的做法,这种宣传缺乏道义。要知道,能熟练运用英语的人毕竟是少数。对大多数人而言,我相信母语还是百感亲切,运用起来也得心应手。 据我估计,主张中文期刊英语化的主要是海归派,别看他们圈子小,但他们有着超强的话语权和超级的人气指数,对学术界的冷暖有强硬影响。为了我国语的尊严和未来,土鳖们团结起来吧,来个中文期刊保卫战。 无论怎样狡辩,一味鼓吹和崇拜英文期刊一定学术界缺乏自信的表现。如果这种风气流行蔓延,我相信,中国将会没有自己的科研阵地了,又要做老外的科研奴隶了。 各位有识之士,行行好吧!为了土鳖的饭碗和未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吧。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582 次阅读|5 个评论
中国鱼vs中国龙:中文科技期刊三甲
李万春 2009-12-28 14:38
中国鱼 vs 中国龙:中文科技期刊三甲 《中国期刊高被引指数》按年编卷出版 , 以《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中统计的我国正式出版的各学科 6000 余种中英文期刊为统计源期刊 ( 暂不包括少数民族语种期刊和港、澳、台地区出版的期刊 ) 。以下为根据 2003 2007 年期刊论文在 2008 年被引用的各项指标统计出来的中国科技期刊排行三甲榜。数据统计可能有误 , 仅供参考。 (1) 五年载文数:指某期刊前 5 年发表的文章数量; 第一名:山西建筑 , 17962 篇 第二名:现代医药卫生 , 16079 篇 第三名:中国误诊学杂志 , 15218 篇 (2) 五年被引频次:指某期刊前 5 年刊载的文章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次数; 第一名:微计算机信息 , 9411 次 第二名:中华护理杂志 , 8406 次 第三名: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 8225 次 (3) 五年影响因子:某期刊前 5 年发表的文章在统计当年平均被引用次数。具体算法为: 五年影响因子 = 期刊前 5 年发表的文章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次数 / 该期刊前 5 年发表的文章数 第一名:地理学报 , 3.998 第二名:广东气象 , 3.863 第三名:自然资源学报 , 3.012 (4) 被引率:某期刊前 5 年发表文章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概率。具体算法为: 被引率 = 该期刊前 5 年发表文章在统计当年被引文章篇数 / 该期刊前 5 年发表文章篇数 第一名:气象研究与应用 , 1.00 第二名:地理学报 , 0.89 第三名:仪器仪表学报 , 0.88 (5) 单篇文章最高被引次数:某期刊前 5 年发表的文章中 , 单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最高次数 第一名: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 300 次 第二名: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 217 次 第三名:软件学报 , 202 次 鱼龙混杂,看不清啊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399 次阅读|1 个评论
狭隘的中国学术期刊观
zhumengjin 2009-10-5 10:19
科技期刊是最近科学网热议话题之一。 我是个纯正的土鳖,没有接受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荼毒,不存在勾结境外势力搞高端隐性破坏的可能性。英国、美国拥有大量高质量的国际性期刊是有其特定历史背景的,而不是想就能有的。 经济学还不是一门科学 商品价值论是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之一,主要包括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两类。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认为人类劳动形成商品价值,商品价值是劳动者之间相互比较劳动和交换劳动的尺度,反映了劳动者的比较经济社会关系。在马克思看来,劳动的抽象性和具体性决定了商品的价值和效用,具体劳动决定商品效用,而商品价值则是处于凝结状态的抽象劳动。以均衡价值论和边际效用价值论为代表的西方经济学效用价值论则被看作是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相对立的商品价值论。这种对立更多地体现为唯物和唯心哲学流派、政治意识形态的对立。马克思劳动论价值论是从更宏观的角度认识商品价值,着眼于价值的客观实体,而效用价值论是从市场交换的窗口来认识商品价值,二者是从不同视角对商品价值进行论述。 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都是从当时具体的经济社会关系抽象、归纳出来的商品价值论,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经济社会关系和表现形式与十九世纪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然会表现出本身固有的缺陷。 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商品价值等于生产商品的抽象劳动,而抽象劳动的天然尺度是平均劳动时间(定义为社会 平均生产条件下生产市场上这种商品的必需总量所必要的劳动时间)。由于马克思认为商品交换必须以价值对等为基础,显然他认为不同商品的每个交换单位中所凝集的平均劳动时间必须相同。平均劳动时间是由当时所处的社会生产条件下劳动生产效率所决定的,而这是相对稳定不变的。按照马克思的逻辑推断,一种商品的价值总量等于社会 平均生产条件下生产市场上这种商品必需总量(潜在交换需求量)所必要的劳动时间,现假设一种特殊的情形,假如只增加市场上某一商品,而其他商品不增加,由于等价交换,这意味着商品量增加而商品价值量却不会增加,但在特定社会生产条件下,增加一种商品的平均劳动时间耗费显然是增加的,这就出现了矛盾,一个理论经不住假设的诘难显然不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所具备的特征。在实际交换中,商品交换是以价格为杠杆,一种商品总量越大,价格越低,交换单位的价值越小。从特殊假设和市场实际情形两个角度来看,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都存在逻辑缺陷。 另外,马克思一生几乎是在贫困潦倒中度过,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着眼点在于阐述资本主义剥削剩余价值的实质,其理论不可避免地烙上个人诉求的痕迹。当然,西经的效用价值论过于肤浅,同样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也不是什么好鸟、好理论。效用价值论的缺陷是从局部、表面探讨价值问题,将商品价值直接等同于市场的产品价格,并完全脱离于价值承载的实体,这也是西方经济学指导下泡沫经济产生的理论根源。 从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商品价值论来看,经济学还是一门服务于政治意识形态的伪科学,绝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科学。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都不是揭示真理的终极理论,目前两类商品价值论都有一定的缺陷,需要进一步发展、统一。 (作者:朱猛进)
个人分类: 科研时评|2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文学术期刊的一些问题和现状
wangdh 2008-12-4 00:16
中文学术期刊的一些问题 ( 王德华 2008.12.2) 近期,关于国内学术期刊问题有些争论。实际上,问题多着呢,要想短期内解决不是很容易。一个行当有一个行当的规范,有些方面,咱们已经做得不错了;有些方面,咱们差距还不小,确实还需要学习;还有些方面,咱们还没有起步呢。以下是我自己感觉到的一些现实(有些是问题),列出来供有兴趣者思考。了解了差异,就能知晓一些问题的所在。 编辑部和编辑 1。中文期刊一般都有固定的编辑部(办公室)和固定的编辑。 2。编辑部收到作者的投稿后,多数情况是编辑部的编辑们寻找审稿专家。(这在某些情况下,可会出现一些偏差。毕竟编辑自己本身的专业领域不能覆盖整个期刊所涵盖的范围。) 3。编辑们负责稿件送审,负责审稿意见的综合,(编辑部)直接与作者打交道。 4。稿件经审稿、修改被接受、定稿后,编辑们还要负责排版,负责出版发行,还要与印刷厂等打交道。 5。编辑们有时候还负责文章校样的校对工作。 6。编辑们多数会负责给有些作者的稿件进行加工文字、修改错误等工作。 7。国内的编辑不习惯拒绝稿件。有些稿件的格式、参考文献格式、字号、行距、图表格式等等,明显不符合刊物的要求,甚至错误百出,但编辑们往往碍于情面,不是退回作者修改后重投,而是先送审。 8。编辑们喜欢与第一作者联系,而不是与通讯作者联系。论文抽印本和稿酬(国内发表论文的特殊待遇)也往往是寄给第一作者,忽视通讯作者的作用。 9。稿件送专家审阅前,一般不是先发函征求一下审稿人是否愿意审,或者发个摘要询问是否可以审,而是喜欢直接将稿件寄给审稿人或发到审稿人的信箱里。 10。国内编辑部收到审稿意见后,不是很习惯给审稿专家发个感谢函,一般会给 20 元或 50 元(现价)的审稿费。 11。国内刊物在年底很少专门花费版面感谢审稿专家,有些审稿专家也不愿意编辑部这样做。 12。国内的编辑不习惯要求作者投稿时要附上一封说明信 (cover letter) ,以前是要求附单位介绍信的。 13。国内编辑部在稿件接受发表后,不习惯给作者发一封正式的接受函。 14。国内的稿件在接受发表后,编辑部很少要求作者签订著作版权协议。 15。国内稿件一般都收取版面费,有些刊物版面费还很高。 16。国内中文期刊大多没有较大的综合出版集团,多为独家经营。 17。国内的出版集团没有专门的稿件编辑(国外这一关也很严格)。 作者 1。现在有些年轻作者越来越不会用中文表达了。 2。一般作者都会认为国内的期刊对论文的质量要求比较低,在国外发表不了的文章,在国内刊物就能发表。因此,不喜欢需要花费很多精力去润色中文稿件。 3。许多作者对审稿意见太多会不耐烦,有时候会对编辑部说,你们就看着修改吧,只要发表就行了。 4。还有些作者不懂学术规范,要求他对审稿意见逐一答复,可人家就是不理睬,返回的稿件他怎么修改的,也不让你知道。 5。国内的一些学生或者初学者的稿件,很明显导师或实验室负责人在投稿前并没有阅读过,只是喜欢挂名。 6。国内稿件通讯作者的位置不定,一般喜欢靠前,如多个作者时往往排在第二作者的位置。这都是考核惹得祸。 审稿专家、主编和责任编辑 1。国内的审稿专家往往都很忙,有些审稿专家的审稿意见简单明了,如修改后发表,让编辑部和主编无所适从。 2。国内多数单位对于学术期刊的主编、编委等,并没有相应的待遇和尊重。年终考核时,都不理会这个茬。因此除了专职的主编和编辑外,多数学术刊物的主编、编委等有点象义务劳动。 3。国内刊物很少实行责任编辑制度,多数是编辑部代劳了。 4。国内有些刊物的编委并不是很清楚编委的责任。 5。国内刊物的主编,很少在给作者的正式接受函上签字。 随便想了这么些,肯定不全面,也有误解。每一方面并不是每个刊物都有的,有些刊物已经在某些方面做得不错了。我作为一个刊物的负责人,深感国内办刊的困难。希望大家都来关注,出点子,共同促进国内刊物的发展和提高。毫无疑问,作者、编辑、审稿专家、读者、出版,每个环节都不能忽视,每个方面都会对一个刊物产生重要作用。 以《兽类学报》为例,看看相关信息,您就会了解国内的一些行情: 主办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 编辑 :《兽类学报》编辑委员会 印刷装订 :西宁印刷厂 出版 :科学出版社 总发行 :西宁市邮政局 国外发行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主管 :中国科协 (王德华 2008.12.2 )
个人分类: 个人随感|7900 次阅读|11 个评论
也说中文期刊
chaohe 2008-12-2 22:17
最近在科网博客上讨论期刊的问题很是热烈,话题多多、简直是五花八门,应有尽有!于是乎,趁尚有余温,也索性说他几句,方才自在! 接触中文期刊,还是本科时候,应付所谓的课程报告,到维普、万方、CNKI检索几篇相关的,互相蹭一下,结束了事,这是目前高校学生应付各种报告的普遍方法,也就是说,从中文期刊上读来的信息,充实自己的认知范围,丰富自己,作为本科生,中文文章还是用途大之! 然而,随着自己对研究的了解深入、中文期刊也开始慢慢淡出自己的视野,自己在研究过程中需要的关键信息,是从来不会在中文期刊上查阅的,流传的中文文章只是参考、数据不可靠的影响愈发深了,而这种认知,基本上是从开始接触研究就被灌输的,大有代代相传之势头,也就是讲,从一开始接触中文期刊论文,就没有被告知中文期刊的优点何在,充斥的全然是种种病理! 目前,中文期刊之于我则仅有下面两种作用: 第一,英文关键词查不准,则去中文期刊论文查找, 第二,概念不清楚,查查中文期刊论文 因此,要振兴中文期刊,除了要有优秀的编辑团队外,重要的一环恐怕也是应对期刊的潜在使用对象进行思想灌输,当然,这种灌输应该建立在优秀的期刊论文之上的!
个人分类: 学术探讨|3470 次阅读|2 个评论
终结与消亡是基础科学类中文期刊的唯一命运
Bobby 2008-11-23 14:52
如果将国内自然科学中文期刊分为基础科学类、应用科学类和工程技术类的话,那么基础科学类中文期刊的唯一命运就是终结与消亡,全部采用英文发表与出版才是唯一出路。事实上,这个事实已经在进行之中,如中国植物学会和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主办的《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简称 JIPB ,原刊名《植物学报》, 2003 年改为英文刊《 Acta Botanica Sinica 》) 1952 年创刊,从 1995 年开始接收发表英文文章, 2002 年把它变为全部是英文发表 。其它刊物英语化历程也大致相仿。但国内仍有相当一部分 基础科学类中文期刊抱残守缺,坚持用汉语出版,红旗能打多久?让人存疑。我之所以这么讲,理由如下: 一、不管你喜不喜欢,英语已成为国际科技交流语言 德意志帝国第一任总理,人称铁血宰相的奥托 冯 俾斯麦( Otto von Bismarck )在一次接受采访中断言,那个时代的决定性事件是不是别的,而是 The fact that North America speaks English (北美人讲英语这个事实)(见 John M. Swales 的文章《 Language, Science and Scholarship (语言、科学和学术)》( http://www.cuhk.edu.hk/ajelt/vol8/art1.htm ))。大英帝国几百年的殖民史,以及二战之后美国的超级独霸,使英语成为国际交流语言。法语和英语本来势均力敌,但从二十世纪以来,法语的衰落已不可挽回(吴岳添《英语和法语,较量几百年》( http://www.yilin.com/bbs/showtopic-6497.aspx ))。法国人虽然对英语憎恨,但采用英语交流、用英文发表著作看来是日盛一日。随着科技经济的全球化和互联网的普及,对英语使用的强化作用进一步加强。据统计,互联网 90% 以上的资源都是英文资源。绝大多数有影响的自然科学期刊和图书用英文出版,绝大多数国际性学术会议用英语作为会议正式语言。既然大部分的知识信息(尤其是科学技术)都是以英文为载体,因此用英文发表论文才是国际潮流,大有所谓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之势。 二、英美国家在科技上执牛耳,科技交流不用英语就毫无意义 按照一系列标准,美国政府、企业和学术机构开展的科研活动仍居于全球领先地位。美国在科研开发方面的投入占全球的 40% 。全世界共有 400 多位科学家登过奖台,其中美籍科学家占 40% 以上,近 10 年诺贝尔奖得主 70% 是美国人(或者说 70% 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在美国受到聘用)。全世界排名前 40 的大学有 3/4 在美国。尽管中国、印度和韩国等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发展迅猛,但它们的创新和科技成果只占全世界的一小部分。(见《兰德公司报告:无人能撼动美国科技全球领先地位》( http://www.gznet.com/news/international/gjss/200806/t20080613_642300.html ))。如果你不使用强者的语言,强者可以无视你的存在。基础科学研究活动是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基础科学的交流活动也应当是全球性或世界性的。科技期刊的目的和生命力在于交流,如果你不使用英语,你就是在玩意淫,就沦落为只是为国内科技人员晋升职称的敲门砖和出版部门高额出版费的敛财工具,出版结果意义有限或毫无意义。 三、 科技期刊使用英语与爱国主义和崇洋迷外无关 英语在语言和文化方面及科技出版方面的霸权不断加强,任何人都不能无视这个事实。英语是现在公认的科学的世界语言,用英文作为任何基础科学类期刊及国际性学术会议的语言是非常必要的。我们不应渲染过多的民族主义和排外情绪。读者可参见安希孟《英语:一种国际语言和文化》( http://anximeng.bokee.com/704236.html )。同样在《 Language, Science and Scholarship (语言、科学和学术)》这篇文章中,我们看到这样一个例子。瑞典 1876 年创刊的瑞典语《 Zeitschrift fur Anatomie und Entwicklungageschichte 》,在 1974 年第 144 卷志改用以瑞典语为主的双语版,即《 Zeitschrift fur Anatomie und Entwicklungageschichte 》和《 Journal of Anatomy and Embryology 》,而 1974/5 年 146 卷志则以英语为主的双语版,到了 1983 年第 166 卷全部用英语出版。而对于植物系统分类学的重要文献《 The International Code of Botanical Nomenclature (国际植物命名法规)》,在新版维也纳法规( Vienna Code )中已全部采用英文出版,再无以前的法文版和德文版了。听瑞典的朋友讲,瑞典由于国小人乏,英语科技类教科书和学术著作早已不再进行翻译,都是直接使用了,瑞典学校课堂也是用英语教学(科技类),而不是像国内搞什么双语教学了。
个人分类: 科学感想|8460 次阅读|27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5: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