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关联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一种从皮肤质量看饮食健康的关联假设
huakanglee 2020-1-4 16:58
从学生购买的护肤品关联到学校食堂餐饮的优劣假设! 首先声明,这个纯属个人假设,尚未进行数据采集和验证,有兴趣有资源的朋友不妨一试,。 最近期末监考,发现不同年级不同区域的学生的痘痘分布不一。一个饮食空气质量关联分析假设。 假设人体吸收毒素后,如果能有一定的皮肤新陈代谢排出,首先是通过我们代谢比较快的脸部皮肤来执行。 那么每个单位机关的皮肤质量好坏程度直接反应了当前单位的饮食质量好坏程度。 同时假设皮肤质量不好的同学,都会按照一定比率上网购买洗面奶之类的面部护理产品,那么面部护理产品的销售比例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同一城市内的单位间面部皮肤的质量好坏程度。 通过关联关系传递,可以构建一个简单的面部护理产品销售与食堂餐饮质量的反比模型。 具体参数和量化指标,如果各位朋友有兴趣,甚至能采集到数据,欢迎大家一起来探讨研究。 最后祝各位朋友越来越漂亮!
个人分类: 社会杂谈|2092 次阅读|0 个评论
【初探《璇玑图》与天文之关联】III 探索二:回到《璇玑图》
smilemooncat 2017-8-31 05:19
由于纪录片希望展示《璇玑图》与天文的关系,我想还是应该多角度、全方位地搜寻下。以下提到的有些比较牵强,但提出来就是供大家多讨论的,算抛砖引玉吧。 关系 1 :与北斗七星绕转北极星相类比。 在文章三中提到,“璇玑”能指代北斗或北斗中的两颗星或北极星,不论哪一种情况,都能让人联想到,北斗七星围绕北极星绕转。取名《璇玑图》,是否喻指这首诗歌围绕中心的那个空旋转嵌入,仿佛北斗七星之不断旋转呢?有可能。这算是《璇玑图》与天文的关联之一。 关系 2 :与古天文仪器相类比。 诗歌围绕中心的那个空旋转嵌入,是否也让你们联想起浑象和浑仪这两件古天文仪器了呢?不论是浑象还是浑仪,都离不开“围绕北极星旋转”这个梗。怎么说呢?既然浑象是用来表现恒星和星座位置、演示天体的周日运动的演示仪器,那么浑象上刻画的恒星和星座是围着北极星来绕转的。既然浑仪是用来观测天象的,那么赤经环是围绕着极轴转动的,极轴便是指向北极星的轴。 关系 3 : 与日月之左右行天相类比。 引用两个古人对璇玑图与天文的关系的理解。 北宋李公麟曾画过一幅《璇玑图再叙》 ,并写道 : “ 回文诗图,古无悉通者。予因究璇玑之义,如日星之左右行天,故布为经纬,由中旋外,以旁循四旁。 ” 同时代的一位女词人朱淑真在《苏若兰璇玑图诗图记》中,解释颇详: “ 璇玑者,天盘也 ; 经纬者,星辰所行之道也 ; 中留一眼者,天心也。极星不动,盖运转不离一度之中,所谓居其所而斡旋之。 ” 【链接( 1 )】他们的观点关键词也是“北极星”和“转”,只不过这次是直接指日月之左右行天。 关 系 4 :数字 4带来的类比 。《璇玑图》是方的吧?共四个方向,是否可以联想到四季、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呢?说到这,我自己都很无语。 关系 5 :数字 5带来的类比 。 虽然《璇玑图》的原版已经失传,但从历史记录来看,它是五色的。 5 这个数字很有意思,一下子就让人联想到五行、五大行星金木水火土。于是我详细搜索了下资料。 五大行星(英文分别是 Mercury, Venus, Mars, Jupiter and Saturn )在古代有很多名称,在先秦时叫辰星、太白、荧惑、岁星、镇星。五行是中国古代道家的一种系统观。五行,宇宙的基本构成物质元素,分别是水( water )、火( fire )、金( gold )、木( wood )、土( earth )。它们相生相克。五行观念产生并普及后,五大行星被改称为水金火木土。汉代以后的文献中,对五大行星的这两组称呼一直在混用。 《璇玑图》中的五种颜色可否如下图所示的那样,分别对应的是这五行,这五大行星,五个方向,五个季节?这种联想和对应有点意思,我打算在纪录片中提及下,同时强调这是一种可能。毕竟只有作者苏蕙知道,她用五种颜色是为了表达什么。 关系 6 :与三维的二维投影类比。 《璇玑图》是二维的,可否理解成是三维天球的投影?因为三维投影下来就是二维。这点绝不是我自己想到的,而是从一位法国诗人 Michelle Metail 就《璇玑图》的论述中知道的。我列出来,供大家参考。原文是这么写的—— The equivalent ofthe exterior meridian includes twenty-eight characters on each side of thepoem. This is the number of the celestial houses, that is, the constellationsnear the equator. On the armillary sphere, they are aligned along the circle ofthe meridian. The central meridian is itself composed of fourteen characters oneach side, and the interior meridian of four times four characters, with whatthe commentators call, “the map of the heart in the middle of the void” at thecenter. This is the central point of the poem. It is equivalent to the locationof an equatorial telescope in the armillary sphere and it symbolizes the fixedpoint around which the celestial globe turns, in other words, the north star. The perpendicularaxes crossing at the center symbolize the instrument of the four directions orseasonal declinations, and the two diagonals the instrument of the threecoordinates of time. Each part of the three-dimensional sphere thus finds itsequivalent in this flat representation. 最后一句话便是关系 6 的出处。她也提到了数字 4 的神奇类比以及《璇玑图》与 armillary sphere 的关系以及数字 4 的神奇类比。 我之所以没有把她文中的“ armillary sphere ”直接翻译成“浑仪”,有这么一点考虑。她写道, armillary sphere 中有“ equatorial telescope ”,这就表示她确实认为 armillary sphere 是用于观天的,即浑仪;但另一方面,她又写道“ celestial globe ”绕着北极星转动,这个 celestial globe 指浑象。所以, 我实在不确定她用 armillary sphere 指什么?浑象?浑仪?浑象加浑仪 ?(注:“浑象”的英文是 celestial globe, “浑仪”的英文是 armillary sphere ) ----------------------华丽的分界线------------------------------------------------------------------------------------------------------ 顺带再纠正下这段英文中的两个问题。 问题 1 :根据她的看法,《璇玑图》的每条边有 28 个字,刚好对应赤道附近的二十八星宿。这是《璇玑图》与天文相关的一处。但是实际上,《璇玑图》的每条边有 29 个字。 问题 2 :她提到,在浑天仪中,二十八星宿分布在子午圈上,但并非如此。 还有一个比较让我迷惑的问题。 她找到我们上面提到的关系 6 ,是通过《璇玑图》中央的对角线看出来的。是怎么做到的? ----------------------华丽的分界线------------------------------------------------------------------------------------------------------ 好了,总结一下。《璇玑图》与天文的关系可以表现在: 关系 1 、 2 和 3 ,抓住的是《璇玑图》中央的那个空。诗歌看起来像绕着那个空旋转嵌入,与北斗七星绕转北极星、浑仪或浑象中部分器件绕北极星转动相似。 关系 4 ,抓住的是四方中的“ 4 ”。 关系 5 ,抓住的是五色《璇玑图》中的“ 5 ”。 关系 6 嘛,抓住的是三维天球的二维投影这个梗。 链接( 1 ): http://news.artron.net/20140820/n643407.html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3785 次阅读|0 个评论
突破“渔网”的火灾
热度 1 dfedhw 2016-9-6 14:01
灭火是日常生活中的备用需求,然而现有的灭火技术体系实际运作起来存有漏洞,由此让部分初始火灾的扩大有了可乘之机,于是每一条“漏网之鱼”就演变为日常所看到的一般及以上的大火。火灾之所以能够轻易穿越“漏洞”进而失去束缚,原因分析: 1. 灭火剂的分布密度无法满足早期灭火需求 把一栋建筑简单想象成一个立体网格结构,火灾会偶然地开始于某一个“点”,假如建筑内部灭火剂的存放点只有 10 个,其效果自然比不上 100 个点,能够有 1000 个当然会更好。密集的存放点缩短了移动距离,也便于更多的灭火剂同时集中“涌向”起火点,当然实际存放点的具体设置可依据起火风险大小而定,并不一定要平均分配。 2. 火灾属于极小概率事件 对于很多人来讲,一辈子遭遇真实火灾的概率甚至不到一次,由此看出建筑中灭火剂的实际使用几率自然低得可怜,但灭火剂的维护和使用只要有一个环节出问题,关键时候就会掉链子,面对广泛的人群,在漫长的岁月中要持续地做好这件事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 3. 灭火剂的输送动力保证 将提前储备的灭火剂运输并投送到起火点多少会有一段距离,如果采用动力输送,就要确保整个动力系统关键时能正常启用,如果依靠人力,输送效率明显受限。如何充分利用火场中可以紧急调用的一切力量,实现输送效率的最大化,实际上仍存有改善空间。 上述三点交织在一起,形成三重矛盾:一方面 尽管多多益善 ,但实际 使用机会少之又少,所以 大量储备灭火剂 反过来会被看成是小题大做 (多和少 ) ;由于真实火灾周期过长,所以部分灭火剂会失效(用与不用);稀疏分布的灭火剂,较远的输送距离以及输送动力的不足(远和近),共同导致能够先期到达起火点的灭火剂数量不足,结果造成火势失控。 所有的意外火情初期,都还不至于造成严重后果,同一建筑内多个灭火剂存放点相互关联,互为备用,共同构建起若干隐形的“防护网”,初始火情就好比“网”中的鱼,假如“网孔”越大,“网线”越不结实,漏出来的“鱼”就会越多。 如何能以极低的成本,极简的操作方式,编织起一张密度合理又结实牢靠的“渔网”,由过去的“弱联结”变为“强联结”,在任一个突发时刻,尽可能兜住随机涌现的“鱼”,则成为降低火灾事故损失的关键所在。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2714 次阅读|1 个评论
鸡叫与天亮:大数据中的关联与因果—大数据杂谈之二
热度 26 tangchangjie 2015-3-10 16:44
鸡叫与天亮:大数据中的关联与因果—大数据杂谈之二(唐常杰 )   昨天,博文 《手机平板刷机》 的主人公小斌带来自种自养的青菜和一只小公鸡,说是“谢师”,可能是长途颠簸导致动物生物钟失调,今天离天亮还有两小时,就雄鸡一唱(可惜天未白),小区高楼群的回声指数比较高,人喊一声也能听见三次回声,那反复回荡的“喔喔喔---”,引得墙外两小区的公鸡也跟风叫起来,好家伙,鸡鸣三区,真是扰民。      早早起来,磨刀烧水,“做掉”了这个扰民的始作俑者,联想起大数据中的关联和课题组前三个月前发表的关于因果挖掘的论文(计算机学报2014.12,文后可下载),写了这篇博文,借此科普一下因果与关联,写得比较匆忙,不当之处请博友们指正。    舍恩伯格的“三要三不要” 大数据之鼓手 维.舍恩伯格 在《大数据时代》中提到了大数据处理的的三个技术取向:要全体不要抽样,要效率不要绝对精确,要关联不要因果。   其中最后一条引起不少质疑,笔者以为,不要因果,不是不想要,是要不到,是不得已而为之 。大数据有个四V特点,即大、多、快、稀(价值高而密度稀,参见 杂谈之一),大、多、稀、 使得因果挖掘任务太费时,为应对 快, 就萝卜快了不洗泥,放弃了因果挖掘。    鸡叫与天明是关联而不是因果 幼儿也知道鸡叫不是天亮的原因。反过来,天亮也不是鸡叫的原因,因为这违反“因前果后”的常识,鸡叫时天还没有亮;此外,上面提到的鸡鸣三区,至少后面两只鸡叫的原因是第一只鸡在叫,而跟着起哄。最后一段有一个猜想,做 引玉之 砖。   细心观察,可找到比啤酒与尿布更匪夷所思的真实例子,例如,醋(或井盐)与牛肉(山西平遥的老陈醋和平遥牛肉;四川阆中的保宁醋和张飞牛肉;自贡的井盐与火边子牛肉,等等)。       多数情况下关联很有用。 尽管并不互为因果,鸡叫和天明的这两个事件的关联被广泛应用,在数千年在没有时钟的岁月里,老百姓鸡鸣而起,日落而休,将军们闻鸡起舞;勤政的帝王,如康熙乾隆,听见鸡叫也不敢懒睡。    人们相信这个关联,鸡叫了,就将天明,在大多数情况不会误事。这也是大数据重关联轻因果的基本信念。 但是,下面的例子说明 关联 可以正用,也可以反用; 可以善用,也可以恶用;运用之妙,存乎于人。    巧用非因果性关联的典型例子 战国时 ,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孟尝君的带着一群鸡鸣狗盗之之徒,先盗裘,次行贿,然后半夜在函谷关学一声鸡鸣,引得全城鸡叫,哄开了城门,有如鲤鱼脱得金钩去,摇头摆尾不再来,成了千古经典,这是对这一关联的反用和善用; 在高玉宝的小说中,周扒皮为了长工们早出工,复用半夜鸡叫,那是恶用。   上面的善用和恶用中, 数据链 都是 人-鸡-人,利用人们相信鸡叫即将天亮的关联常识,这也说明关联不一定可靠,找到本质内涵,才能真正认识世界,而不被表面现象迷惑。    对关联的错误解释 ,如果没有深层次的挖掘,可能导致对关联的错误解释;在寓言故事中,常常有狐狸在老虎前面跑,传统语言解释为狐假虎威,其实很可能是狐惧虎威; 在如今的中国南海旁,有那么几个小丑跳梁,可能是狐假虎威和狐惧虎威三七开;    小试 牛刀: 挖掘因果关系 关联不一定是因果,但因果关系是一种特殊的关联 , 先找到关联 , 再用排除法,筛查因果, 我们课题组在挖掘因果关系方面做了尝试。 本文后面的论文,发表在计算机学报2014第12期,基本思想是“扰动自变量—观察函数--排除假原因”。下面作一个不太通俗的( 需要大一数学知识),也 不太严格的解释。   如果x和y是z的疑似原因,设法挖掘出函数z=f(x,y),例如用基因表达式编程方法,一定能从形式上挖出来(可用性是另一回事),在理想情况下, 能做到在关注点的邻域,f(x,y)还是分段连续且可微分的;   在大数据集合上计算出关注点邻域的偏导数 ( δ z/ δ x)和 ( δ z/ δ y)。 由多元函数的微增量公式,得到  ΔZ= ( δ z/ δ x)Δx+ ( δ z/ δ y) Δy,   如果| δ z/ δ x| 远远大于| δ z/ δ y|,则x是比y更强的原因。如果对x进行干预(或扰动),通常z会有 趋势确定的 变化,这种变化会在大数据中体现出来。   如果对x做有规律的干预(或扰动),在大数据中观察不到z的确定性的变化(例如Z随机震荡或者混沌),则可从原因清单中排除 x。   论文中的定理2,能保证在一定条件下,能排除大多数假原因。并在真实数据集上得到了验证。    隐藏的第三者可能是真正的原因 如果两个互相关联事件x和y之间没有因果关系,则可能存在(隐藏的)第三者w,它是这两个事件的共同原因。就好像一种病w.有两种并发的表面特征x和y; 例如,视力减退和腿脚麻木二者并不互为因果,他们可能是有第三者--糖尿病引起的; 醋(或井盐)与牛肉并茂的原因是以牛为 醋(或井盐)的 生产动力,从一线退下来的牛,促进了牛肉的烹制工艺(当然,以牛为神的地方,不会有这一关联) 而鸡鸣与天亮的关联可能源于自然选择。猜想如下, 远古时期,鸡有某种天敌(如黄鼠狼之类 )常常 攻击鸡群,且像特种兵一样,攻击时期常常在黎明之前, 鸡们最疲倦的时候;某日, 碰巧的基因突变,产生了有稳定的生物钟的一群预警公鸡,且其中在黎明前鸣叫的,起到了预警作用,没有 预警公鸡的群体 的被淘汰,日久天长,有预警的 群体生存下来,占了统治地位 ,于是,今天的 鸡鸣与天亮的关联有较高的置信度和支持度。 胡猜乱想乎?科学幻想 乎? 参考文献 (点击可下载) 郑皎凌,唐常杰,乔少杰,杨宁,李川,陈瑜,王悦,“基于扰动的亚复杂动力系统因果关系挖掘”,计算机学报 Vol.37,No 12 2014,12,P2549-2563.pdf 相关博文 大数据 与 马航MH370 -大数据杂谈之一 鸡叫与天亮:大数据中的关联与因果—大数据杂谈之二 其他相关博文: 网上流行云计算 --云计算漫谈之一 天边飘来几朵计算的云 ---云计算漫谈之二 假日聚会,戏说云物人海 其它系列博文的入口 唐常杰博客主页 学博客主页
个人分类: 科普札记|30229 次阅读|50 个评论
matlab 2011b 如何关联m文件
热度 1 hxpj 2012-7-21 09:33
matlab 2011b 如何关联m文件
本文内容均摘抄自网络,备忘。 打开matlab的help窗口,找到MATLAB / User's Guide / Desktop Tools and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 Startup and Shutdown / Starting and Quitting the MATLAB Program / Association Files with MATLAB on Windows Platforms,往下翻直接找到下面这样的链接,直接点击,MATLAB会帮你自动关联。 Run utility to associate files with .fig extension with MATLAB Run utility to associate files with .m extension with MATLAB Run utility to associate files with .mat extension with MATLAB Run utility to associate files with .mdl extension with MATLAB Run utility to associate MATLAB with MEX-files Run utility to associate MATLAB with P-files Run utility to associate MATLAB with all of these file types: FIG, M, MAT, MDL, MEX, and P 最新版还是有些小改进的,还不错。不过就是有个问题一直存在,就是m文件的图标显示的很难看,一个缩小的matlab图标摆在那里,看起来很别扭,而且双击打开m文件时,不管matlab有没有打开,总是自动打开一个新的matlab,这怎么受得了。。 一般解决方法就是重建文件关联,试着在文件右键菜单里选择打开方式-选择默认程序,发现默认程序是Matlab Starter Application,那双击打开肯定是新建matlab窗口了。将默认程序改为matlab安装目录下的bin文件夹里的matlab.exe程序,发现问题仍然存在。 网上搜了一下,有两个地方介绍了解决方法,我也稍作小结一下吧。 http://hi.baidu.com/curbzz/blog/item/5db3f28f3b956a02b21bbac2.html http://www.eefocus.com/czzheng/blog/10-01/183657_c7e69.html 重装系统后,若没动MATLAB安装目录,则MATLAB不用重新安装。同样的原因,可以移动MATLAB安装目录。 重装系统或移动matlab安装目录后,需要对MATLAB的相关文件重新建立关联。 方法有二: 1.使用代码 cwd=pwd; cd( ); fileassoc('add',{'.m','.mat','.fig','.p','.mdl', }); %重点 cd(cwd); disp('Changed Windows file associations. FIG, M, MAT, MDL, MEX, and P files are now associated with MATLAB.') 2.使用matlab帮助 1.打开matlab,输入doc命令打开help 2.在help窗口中搜索 Change Windows File Associations 3.找到Associating Files with MATLAB on Windows Platforms(2011的帮助是这样,不同版本可能不一样)的对应解释 4.最后就是直接点击所需的文件关联,如下 注意要使用管理员身份打开matlab ,因为上面选中的文字说要修改注册表,这需要管理员权限。否则,会报错如下 ??? Error using == fileassoc No permissions to modify the registry. Win7下可以到matlab安装目录下的bin文件中,在matlab.exe文件上右击选择以管理员身份运行,就可以了。 点击最后一个建立所有的文件的关联 ,结果如下 Changed Windows file associations. FIG, M, MAT, MDL, MEX, and P files are now associated with MATLAB. 其实上面两种方法是一样,将鼠标停到修改文件关联的链接上,状态栏会显示点击调用的代码,就是方法1中的代码。 如上面修改后,如果没有效果(图标不会立即改过来是正常的,因为上面的贴图有提到),可以重启一下,这样在m文件的打开方式里就有了一个Matlab (R2011a)的打开方式,这个才是真正要关联的打开方式。 另外,如果文件图标实在不能恢复的话,可以在我的电脑工具文件夹选项文件类型中寻找各个文件名称修改。在键盘上按首字母可以快速搜索 图标文件在:D:\Program files\MATLAB\R2009b\bin\win32 中,后缀为ico。 而在Win7系统下,文件夹选项中取消了更改文件图标的功能。利用之前步骤将matlab文件与程序关联后,在 控制面板程序默认程序将文件类型或协议与程序关联 中,找到任意一个matlab文件,如.m、.mat等,选中matlab程序,等待系统刷新一下,即可恢复图标。
32640 次阅读|2 个评论
沙漠、良田与和谐的社会
热度 2 zhaoxc 2012-3-29 08:02
沙漠不是良田,良田也不是沙漠。 那他们的区别在哪? 沙漠不可以、但良田可以种庄稼?沙漠基本不含、但良田含有充足的水? 是,但不全是!那仅是他们区别的表象!本质的区别在于各个沙粒之间互相独立,而良田的土粒间则蕴含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沙粒之间仅有的关系只是相互的空间位置关系,如果沙粒的邻居被吹走,则飞走的邻居落在那儿仍然只是个独立的沙粒,留下的自身无论面对什么样的新邻居,依然如故! 土粒则不然。 如果一颗土粒的邻居被移走,则他们相互依偎所蕴含的水气消失,共同拥有的肥料发挥不了作用,二跳邻居的关系被切断,该土粒翻到地表和深埋地下的作用俨然不同,亦即土粒之所有是土粒,不是取決于自己,而是完全取決于他所在的邻域。 社会的每个人与一个沙粒或土粒一样,但每个人若都成为一粒沙子,社会则变成沙漠;若每个人都成为一个土粒,社会则变成良田。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只考虑小自己,则社会的人人除了相互的位置关系外没有内在的关联,则我们无异于一颗沙粒。但问题是你我皆凡人,也不可能考虑的太多啊,其实我们没必要、也没可能考虑的社会的大众,只要在做每一件事的瞬间,用心轻轻的考虑这件事或物的下一个承载着,就足够了。原因也很明显,每一个小我做事的时候考虑下一个承载着,就像你个人的网站链接了一个邻居,这样每一个人或多数人在做事情的时候都用心链接到你的下一个邻居,就像虚拟世界的网络一样,你肯定也会接到很多用心考虑的链接,这样的结果就是社会中的每个独立的人 / 节点都与另外的人 / 节点相通,即我们只要轻轻的考虑一步,社会就变成一个大网,那么无论有多么大的台风也吹不走任何人,这显然就是社会的良田。相对应的,若你不轻轻地考虑下一个承载着,每个人依然是独立的节点,稍有风吹草动,首先是最表面、最轻的沙粒被吹走,风大的话,则无一幸免。 每个人都考虑事务的下一个承载着,社会就是良田。 如果铺路人考虑走路人 如果修桥人考虑过桥人, 如果盖房人考虑住房人, 如果饭店人考虑吃饭人, 如果产奶人考虑饮奶人, 如果卖米人考虑吃米人, 如果制做腊肠人考虑吃肠人, 如果过氧水卖菜人考虑吃菜人, 如果随地吐痰人考虑周边人, 如果随手扔垃圾人考虑环卫人, 如果扫垃圾入下水道人考虑暴雨满溢者, 如果开车人考虑雨中走路人, 如果有伞人共享伞下的空间, 如果公务办事员考虑来访者的辛苦, 如果医生考虑病人已经等了 3 个小时, 如果教学改革者慎重考虑面对对象的时候, 。。。。。。 像网站链接一样,如果我们考虑自身节点的反向链接时,我们感觉到的必定是社会的和谐,不信你瞧―― 你走在路上,公交卡掉了,所有的邻居节点都在提醒你,甚至公交卡从上一个节点流动到你那儿,你感觉不到幸福? 你着急出去办事,如果遛弯的叔叔阿姨或不着急赶时间的邻居节点帮你拦下出租车,你不想感激? 你带着父母旅游,刚上车,有好几个近邻节点都给让座,难道下次的你还会无动于衷? 如果你家的老人或孩子摔倒,最近邻的节点马上轻松的扶起,坐到人行道边歇着,或等你过来时,你还会有别的想法? 如果你受了委屈,看到的都是友善的笑脸,难道还不多云转晴? 。。。。。。 社会是一片沙漠,还是一倾良田,其实就在你我的举手投足间。
个人分类: 社会万花筒|3301 次阅读|4 个评论
什么是科学问题?
热度 13 germ2000 2012-1-3 02:32
什么是科学问题?
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只需要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却需要极富创造性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 ---------------------------------------------------------------------------------------------------------------------------------------------------------------------------------------- 什么是科学问题? ——反思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之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应该围绕“科学问题”展开。那么,什么是科学问题?对我来说,但凡能够有一丝的进步,无不是因为建立了表象与基本概念(范畴)的有效关联。 而所谓的基本范畴,就是科学问题。关联的建立过程,就是提炼科学问题的过程。这就是我的理解。 我之前在接受环氧沥青制备这个项目的时候,根本不知道何谓“环氧”何谓“沥青”。我是郑州大学化工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毕业,跌跌撞撞考进东南大学的。当时既对科研不感兴趣,又从来没有学习过高分子相关的课程。当我导师把题目给我之后,正做这个项目而且即将硕士毕业的师兄劝我换个题目,说这个事很难,之前南京大学有个院士领衔的课题组曾做过,他又做了三年,现状还是合作公司投资数百万人民币建的生产线处于停工状态。 我父亲经常告诉我,科学是由公理、假设和范畴构成的一个解释世界的逻辑体系;尽管我的父亲不过是一个农民,但他的科学和哲学素养,的确值得尊敬。也多亏我不知道什么叫“环氧”什么叫“沥青”,我才想起这句话。然后,我就开始从这两个名词开始,紧抓范畴(概念),从大百科全书翻起,逐渐深入到专著,期刊和各国的专利。 幸运的是,问题很快就解决了。但如果完全归结为幸运,也不太合理。因为我努力坚持“结构决定性能”这个基本哲学观念,还算是有点儿方向感的。 其实当时我对“结构决定性能”根本没有认识,所以我才要“坚持”这个观念。我不喜欢依赖别人,同时鉴于对自己无知的本能的掩饰,也不愿意去跟导师交流。所以,我只能在逼迫自己看书、看文献的时候,从“结构—性能”的角度去思考、总结。那时候,知识储备有限,也谈不上批判性的思考,只是努力跟上文献的思路罢了。然后,逐渐认识到环氧沥青属于一种高分子材料。或许现在看来,这个理解简直是太肤浅了,但这个肤浅的理解把我带到了“共混”和“交联”这两个基本概念面前,我不得不自学了《高分子物理》和《高分子化学》,进一步开始考虑控制“交联”。这不是什么新鲜的概念,也没有什么创新,这是 Flory 和 Stockmayer 他们在五六十年前都已经玩过的。我也不求新,能用就拿来,于是就那样了。可能很多事情都是这样:一张纸而已,捅破了就很简单。 这个事情,让我了解了“概念”的威力!现在想来,这正像“高分子”概念确立之后,高分子科学的迅猛发展一样。只不过,我的层次很低,只是应用了基本概念而已。之后,我就更加有意识的去把所得、所见、所闻往我知道的基本概念上“套”。所以,我很欣赏那些搞理论研究的。我觉得他们是真正的牛人! 但是,大学学了 50-60 门课,研究生又看了更多的教材和无数的文献,里面充斥着或新或旧的大量名词,甚至像“纳米”,“基因”都早已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了。那么,这么多的概念,跟谁建立关联,如何建立关联呢? 我觉得,面对一个事物或现象,建立其和基本概念或范畴的关联可以下面几个方面去入手考虑: 第一,“这个是什么”,直指事物的本质。比如,光是什么?光是波动还是粒子?是粒子,那么经典力学的知识就可以用了;是波动,也有经典的波动理论可以用来解释。这一个基本问题或者叫概念的争论直接导致了物理学的革命。而我之前的研究,也是先把环氧沥青归类到高分子材料的,也就是说环氧沥青其实不是沥青,而是环氧!而环氧问题,从制备的角度来看,就是控制“交联”的问题。这有现成的理论和实验方法可以应用。如果把它归到了沥青这一类里面,就惨了,看的文献估计大都是关于沥青的了,想的问题也都是从沥青出发了,那就离本质越来越远了。为什么呢?因为沥青不是高分子,没有聚合(度)。沥青是一种具有粘弹性的有“溶胶 - 凝胶”互变潜力的胶体分散系。当然,你要是这样归类了沥青,你可以做出很多的工作,但不是环氧沥青的工作。可见, 归类的目的是将现象和相关的知识体系建立联系,为解决问题提供理论基础或方法借鉴。 第二,“为什么是这样”,涉及到性质、功能等表象的数学、物理或化学本质。比如,“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夕阳斜照,漫天烟霞中,鸟儿结伴回巢。这种美好意境依赖于特定的气象,而这种气象是如何产生的呢?如果能归结为气溶胶的丁达尔现象。那么,我们就可以从这里出发,人工制造这种气象了。我之前的研究,环氧沥青具有与橡胶可比的高弹性,超过橡胶的高强度,是不是也可以归类为橡胶材料呢?我们做了尝试,确实有相同之处,当然也有不同。而这种相同与不同,就是我们可控制备材料的控制因素。 类比,也是一种发现问题的方法吧,也是一个归类的过程。突然想起四个字:融、会、贯、通。 汉字真的是简洁优美啊!扯远了。 第三,“怎样做到的”,涉及到功能、性质等表象的 过程 机理或本质问题。我之前的研究,环氧沥青具有高弹高强的力学性能,那么它是怎样做到的呢?我们已经知道了制备过程的控制因素,但依靠这些因素,怎么就产生了这样的性能呢?其过程是怎么回事呢?这从结构的演化过程可以看出,它属于一个反应诱导相分离过程的动力学机制问题,也就是高分子溶液相分离的动力学理论上了。注意,“高分子溶液”这个概念,听起来很轻松吧,内涵太丰富了。 这个可能有点儿太专业了,我们再考虑一个司空见惯(好像叔本华说过,人们不应去探究难以发现的问题,而应专注于解释这些司空见惯的现象)的问题:“秋风扫落叶”是怎么回事,“春风吹又生”又是怎么回事?或者说“树木是如何感知秋天到了的”,它又是如何知道“春天来了”呢?当然这个问题,有不同的解释。有的说,植物通过感知光照时间的变化,来做出相应的响应。另外, 2009 年一篇 Cell 的文章认为,植物细胞染色体中的一个变异组蛋白 H2A.Z 对某个基因的限制表达是植物对周围温度响应的关键。假定 Cell 是对的, Cell 很牛,我服,那么我有一堆的问题: 1. 遍布植物体内的细胞都会几乎同时产生变异组蛋白 H2A.Z 吗?显然阳光不是“普照”的啊,其中有没有一个信号的传递过程吗? 2. 如果有,这个传递过程的机理是什么?按我的理解,能这么快传递的,肯定是如电磁场等物理场。我不了解,这是我想象的。如果是电场,那电场是如何产生的呢? 3. 植物的细胞和空气或土壤之间显然存在着一个没有生命的表皮界面,这个表皮是热量必须穿透的屏障。这个传热过程,应该比较简单(当然传热引起表皮结构的变化也未可知啊)。穿过去之后,是温度引起了基因的表达抑制还是温度先引起了电场的变化然后才引起了基因表达抑制呢? 4. ……我的问题太多了。忘了自己在干什么了。呵呵,言归正传。 我必须声明,我不懂生物学,如果我错了,请不吝赐教,我会认真改正,顺便增长知识,何乐而不为呢?呵呵, 另外,我还要声明,我没有提及概念突破这样高度的科学问题,这是囿于我的水平而不是说突破传统或者说经典概念不是科学问题。相反,这样的问题才更有冲击力,而且可以肯定的说,一个传统概念的突破或重构,必将促进人类大踏步的进步。 司空见惯的问题,经过不同的表述,就变成了科学问题。这也是我想说的,表述方式的转变,其实已经暗示了认识水平的提升。换一种方式表达,其实是在转化表达方式背后的知识体系,而该知识体系就对解决这个问题具有框架性的指导作用。这在国家基金委的文件中,叫“提炼科学问题”。 我从未申请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青年基金,这只是我自己在准备申请青年基金过程中的一点儿反思。肯定有很多不对的地方,有很多考虑很不完善的地方,恳请各位方家批评指正,小青椒就在此顺便谢过了! 希望自己能够写完一个基金,写好一个基金,不辜负家人和师长的期望。如果能中,谁不想中呢,再做好一个基金,也绝不能辜负评审专家的信任。 顺祝各位写基金的都中! 2012 ,幸福安康! 2012-1-3 凌晨
31456 次阅读|28 个评论
想哪儿说哪儿(四)--职业的选择发展应基于个人潜质
热度 1 xwang0822 2011-5-2 18:31
2011-05-01 凌晨 After watching the film---‘ a beautiful mind’, and thenI contemplate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potential and personal development in one’s career. In Chinese below: 人的能力或许分为以下几种: 按照我的直觉来安排先后顺序如下 1 想象力 直觉 和 广泛的联系能力 这对应着创造力 2 所谓广泛联系的能力包括着 逻辑联系 这种思维能力 而逻辑推理的能力虽然广泛的体现在日常生活中 但往往日常生活中的逻辑 摆脱不了常规的思维和框架 即不适宜于创造 但却可能很适合于高效处理常规事务 或者 有效处理一些复杂的事务。 3 记忆力 4 理解能力 5 思辨能力 思辨 包含着基于理解基础上的逻辑推理和 语言组织能力 6 兴趣 等 上述的几种能力每个人具备的程度不同,大致可以决定人们适合于去做一种什么样的工作,同时可以取得如何的高度和成就。反向思考,即在选择发展行业和职业之前,需要考虑进入到行业需要何种能力,以及个人的对应程度和兴趣。因为,兴趣和 EQ 也是推动和支撑人进行下去并做好的原动力。
3587 次阅读|2 个评论
各大序列数据库序列号之间的关联查询
热度 3 Aduli 2011-3-20 11:33
来NCBI后自己的一个工作就是对其他人多年前的一些数据进行再分析,期望发现新的规律。其中涉及到很多序列号与序列对应,蛋白与核酸序列对应,不同数据库数据对应的问题,这里做个总结,希望对其他人也有用。 先说说NCBI序列数据库中的编号问题 。NCBI序列数据中我们常用到两种编号:一个是GI,一个是ACCESSION。ACCESSION形式为CC_#####,其中CC为两个字母,其不同组合又可以区分为蛋白序列、核酸序列或基因组序列,而#为位数不等的数字;GI则全为数字表示。ACCESSION后面又会加版本号,以CC_####.#形式表示,最后的尾数递增表示序列信息较之前的版本有所修改。这样ACCESSION+版本号就是一个唯一的表示,代表一个唯一的序列,而且这个编号不会改变。而GI原则上也是一个序列一个编号,但因为序列经常会变,因此GI号也会改变,而一些GI号可能会被删除,大家可以通过NCBI的 Sequence Revision History 查询来看每个GI的变迁历史,包括被删除的GI。原则上讲GI并不是一个很好的序列代号,但因为其组成比较单一(全是数字),结构比较简单,因此用脚本语言比较好处理,用的很多,因此也就会导致很多问题(例如多个GI号可能会对应一个ACCESSION,而你可能无法用GI号从BioPerl中调用相应序列)。 现在讲序列数据关联的第一个问题,那就是GI与ACCESSION关联问题,以及蛋白序列与核算序列关联问题 。我们很可能拿到手一些GI号,我们想知道其对应的蛋白序列,以及蛋白序列对应的核酸序列是什么。原则上这些信息都在数据库中存在,关键是我们如何获得,如果是少数几个那就好说了,把GI号拿去NCBI数据库查询,它会给出对应的蛋白,根据网站的链接,我们就会获得其相应的核算序列。但如果是大量GI呢,这种情况在比较基因组分析中很常见。NCBI提供了其文本关联文件,可以在其ftp上找到,例如 gene2refseq 中就包含了所有这些信息(还有更多信息,例如gene id, tax id,chromsome位置等等)。 而第二个问题是关于跨数据库间数据的关联问题 。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得到一套数据,但其中基因用一套代号表示,而我们知道的序列信息却是另外一套编号,如何关联呢(还是大量数据的问题)?EMBL的数据如何跟与NCBI的数据关联呢,UniProt的数据如何跟NCBI关联呢,一些特殊物种的数据库(例如FlyBase,WormBase)如何跟NCBI数据关联呢? EBI 上有专门的问题解答,其中提到各种服务以及数据资源。而NCBI也给出跟不同数据库的关联信息,存放在其 ftp 上,定期更新。一些专门的网站也来提供相应的服务,自己接触的一个是 bioDBnet ,其不仅给出大量数据库之间的关联查询,还能帮助你找到你需要的数据库! 先写这么多,有更新再加上。
个人分类: 科研|16723 次阅读|1 个评论
张永和电负性关联高温超导晶体结构
baijiab 2010-2-9 12:12
张永和离子共价论应用 (26) 张永和离子电负性关联高温超导 晶 体结构 莫斯科大学 A. S. Ilyushin 和中国科大 L. Shi 等发表论 文说 : 高温超导 晶 体( HTSC ) 和组分参数关联为 (Bi 1-y Pb y ) 2 Sr 2 (Ca 1-x R x )Cu 2 O 2+ d 组分。对于解释取代元素对单晶胞的影响除了离子半径外张永和电负性提供了进一步因素。其取代元素的电负性之差 Xca 2+ X y 3+ (Zhang 1982) 提供了晶体介层距离的改变 。 A.S. Ilyushin, L. Shi, L.I Leonyuk, B.M.Mustafa, I.A.Nikanorova,. S.V. Redko, Y. Jia, A.G.Vetkin, G.Zhou, I.V. Zubov, J. Mater. Res ., 1993, Vol. 8, No. 8, Aug, 1791-1797 . Y. Zhang,, Inorg Chem., 1982, 21, 3886 .
个人分类: 科研成果|1080 次阅读|0 个评论
张永和离子激化能关联穆斯堡参数
baijiab 2010-1-25 09:00
张永和离子共价论应用 (23) 张永和离子激化能关联 穆斯堡参数 古巴国家科学研究中心 Reguera 等 测 量了 29 个硝基普鲁士化合物的穆斯堡能谱。 并研究了穆斯堡参数 d 和 与张永和离子激化能 Z/r k 2 的关系 。发现:元素周期表中同电子阳离子系 列中,如 Li+ ,Be2+; Mn2+, Fe3+ ,其 穆斯堡参数 d 和 均随 张永和离子激化能 Z/r k 2 的增大而降低。 Reguera, E., Bertran, J. F., Miranda, J.,Portilla, C., J. Radioanal. Nucl. Chem., letters , 165 (3) ( 1992 ) 191-201. Y. Zhang, Inorg. Chem., 21(1982) 3889
个人分类: 科研成果|910 次阅读|0 个评论
张永和离子激化能关联晶棱
baijiab 2010-1-24 08:21
张永和离子共价论应用 (22) 张永和离子激化能关联晶棱 Reguera 等发表 张永和 离子激化能 Z/r k 2 与过度元素金属的普鲁士蓝晶胞边界 a 成反比关系。详述见英文: Zhang Polarizing power c orrelate with the unit cell edge a 。 Y. Zhang, Inorg. Chem., 21(1982) 3889 E. Reguera, J. Rodriguez-Hernandez, A. Champi, J. G. Duque, E. Granado and C. Rettori, Zeitschrift fr physikalische chemie , 2006, 220, 12, 1609-1619
个人分类: 科研成果|1002 次阅读|0 个评论
张永和电负性关联离子传导率
baijiab 2010-1-19 08:25
张永和离子共价论应用 (21) 张永和电负性关联离子传导率 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 Wang 和 Greenblatt 提出 10 : 由于 Sb V 的电负性较 Ti IV 的大(见表 1 ),我们可认为 Sb-O 键 较 Ti-O 键共价性强(离子性弱)。因此, K-O-Ti 中的 K + -O 键较 K-O-Sb 中的强。由此可知, Ti- 取代的 K 5 Sb 5 P 2 O 20 相中,电负性降低了离子传导率。同理, Mo/W- 取代相中,电负性增加了离子传导率,因为 Mo VI / W VI 离子的电负性较 Sb V 离子的大。 表 1. 有效离子半径和相关离子电负性 离子 a 半径 11 , 张永和电负性 12 Sb V 0.74 1.763 Ti IV 0.75 1.577 Mo VI 0.73 2.025 W VI 0.74 2.132 a: CN 6 10. B . Wang and M. Greenblatt, Chem. Mater., 1992, 4, 657-661 11. R. D. Shannon, Acta Crystallogr . 1976, A32, 751. 12. Y. Zhang, Inorg. Chem., 21(1982) 3886 Y. Zhang, 《分子科学学报》 1 (1981) 125.
个人分类: 科研成果|897 次阅读|0 个评论
Zhang离子共价论导出 Lenglet RP 关联
baijiab 2010-1-11 08:47
张永和离子共价论应用 (13) Zhang 离子共价论导出 Lenglet RP 关联 法国鲁昂大学 Lenglet ,基于张永和离子共价论 和 Portire ICP 导出了 Lenglet 电子互斥 关联。论文题目为 Cr 3+ -, Fe 3+ -, Co 2+ - , Ni 2+ - 固体氧化物配位场谱及化学键 。文章论及一个有趣的议题:竞争成键和磁作用对 3d 金属 -O 键的共价度的诱导效应。详述见英文稿: Zhang ionic-covalency theory derived Lenglet RP relationship 。 Y. Zhang,, Inorg Chem., 1982, 21, 3889 . J. Portier, G. Campet, J. Etoumeau and B.Tanguy, Alloys Comp., 1994a , 209, 59. M. Lenglet, Materials Research Bulletin, 2000, Vol. 35 (4) pp. 531-543.
个人分类: 科研成果|59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不可思议的现象:网络传播与被引频次的关联分析
zhaodl 2009-1-11 16:23
一个不可思议的现象:网络传播与被引频次的关联分析 科技信息传播学包括大众传播学里一个公认的规律,那就是信息传播的范围影响到信息传播的深度,但是在学术信息的传播中是否确定存在这样的规律,我不得而知,我也没有见到相关的论述。以发行量的多少来评价学术期刊的影响力,一直是人们质疑学术期刊的一个指标。通常行业内评价学术期刊的学术影响的指标是被引用频次,那么文章的被引用频次是否与发行量或阅读频次相关或者说是正相关?无论是谁都会毫不迟疑地回答:当然是正相关的!也就是说:文章被阅读的次数越多,被引用的可能性越大。这也只是一种可能,是否是被引用次数也越多,值得怀疑。对于单篇文章不一定是这样,但整体的趋势是不容质疑这是人们的通常认识!同样,在以网络传播为主要途径的今天,纸质版的阅读无法准确统计,但网络的 web 下载量、浏览量和二者之和的访问数是可以比较准确地获取。 我带着对这样一个司空见惯、人人公认结论的质疑,希望研究一下网络传播与被引用之间的相关性。在对《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的历史文献进行了简单的统计分析,结果令人吃惊:网络访问量包括 web 下载量和网络浏览量与文章的被引频次存在着负相关!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网络上的用户浏览或下载的越多的文章不仅被引用的频次不增加反而是降低的,呈现降低的趋势。如图 1 所示。为了客观报道这一现象,我将基于的统计分析的资料交代如下。 1, 统计分析的数据来源和处理方法 数据取自《中国知网》( cnki.net )的 《中国学术期刊文献评价统计分析系统》(V1.0)。选取样本期刊的1996年-2000年发表的论文,统计其在发表以后的被引用频次、网络访问量,包括web 下载次数和浏览次数。选取被引频次最多的前100篇文章与访问量最高的前100篇文章,找出之间重复的文章,也就是既包含在被引频次的百篇之内又包含在访问量的前百篇之内的文章,做网络访问量与被引频次的关联分析。 2, 几种代表性期刊的统计数据 ( 1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的网络传播与被引用频次的关联情况如图 1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同时包含在两个一百篇的文章共计 22 篇(如果只取前 50 篇这个数字只有 9 篇),也就是说在在网络访问量的前一百篇文章只有 22 篇文章的被引用次数能够排在前 100 名,其他的在 100 名之外甚至是零被引用。将这 22 篇文章的相关数据制成图标,并计算出各自的发展趋势,如图 1 所示。无论是 web 下载、网络浏览还是访问量的变化趋势都与文章的被引用的发展趋势相反,即成负相关性。 ( 2 )为了检验这种非正常现象,我们又选取了《振动工程学报》、《自然杂志》和《动物学报》,基于同一个数据库、以同样的方法、取同一时间段的数据,分别进行了统计分析,具体结果见图 2 到图 4 。其中,在百名之内相互关联的文章,《振动工程学报》是 39 篇,《自然杂志》是 40 篇,《动物学报》是 51 篇。在此,我们不妨将这个指标定义为:学术论文被引用频次与网络传播的关联度,即前一百篇之中重复的文章数量。上述期刊的关联度分别是 22% 、 39% 、 40% 和 51% 。这个定义没有过多的为什么,就是这样定义以便于比较分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关联度与相关性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交大学报和自然杂志的被引用频次与网络传播之间呈负相关性,但关联度却是位居第二和第四,倒是可以认为相对较低。 3, 几点思考 本研究取用的数据库有一定的特殊性,选取的数据量也比较有限,因此所发现的现象并不一定是一种必然,但是这种随机选取的样刊,自我认为能够代表一定面的。 4 种学术期刊中有两种出现了负相关,这也不能认为是一种偶然!即使是《振动工程学报》和《动物学报》呈现出正相关性,后一种期刊的正向的相关也并不是十分明显,网络传播的线性增长斜率明显低于被引用频次增长的斜率。至少,这种现象的出现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思考。可能的、值得思考的问题有: ( 1 )学术期刊的读者范围对期刊的传播方式的依赖,影响到网络传播与被引频次的关联。如大学学报等综合性学术期刊的作者和读者的特定性,相对于专业期刊来讲,是否对网络的依赖度并不是十分强。 ( 2 )期刊的品牌影响力与网络的传播之间的关系也十分微妙,在一定的情况下网络的传播可能存在一定的极限,在网络传播达到一定的程度以后,网络的影响力是有限的。 ( 3 )学术期刊的文章的被引用频次可以通过加大传播力度来提高,但是根本的动力还是文章的学术水平。尽管是选题可以通过篇名的网络搜索中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但是并不一定会转换成作者的引用行为。 本文的研究,只是发现一种与人们通常认识不同的一种现象,进一步的研究有待深入。在此发布出来与你共享但版权所有,引用请注明出处(本文发布在科学网和网易的本人博客,地址如下: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09636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09636 ) 我的目的是计算二者的相关性,后续的统计会随时通报。 研究得出共性的规律,需要采用大样本。但是,抽样调查和统计,也是确定研究方向的一种方法。上面的现象可能是一个特例,否则也不会叫不可思议。发出来,就是希望得到大家的指点。博友已经向我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建议,在此表示谢谢。我研究的目的不是正负的问题,而是网络传播与被引用的相关性。我继续抽样统计,设计了一个度量相关性的指标,继续以一个样刊进行试验,结果是,网络对历史文献的被引用贡献明显,如图。这当然有时间差的问题,原来我想应该有个拐点,但是没有发现,后续的统计结果在看看会如何。
个人分类: 编辑出版|14765 次阅读|10 个评论
网络环境下的综合学报
zhaodl 2008-12-25 22:52
【按】今天晚上,一时兴起,对以前思考过的问题网络与学报的关系再次思考起来,感觉有话要说,这一定程度上也是受前几天阅读朋友新作的启发网络语境下的编辑理论。匆忙而就,难免论证不严密,发出来与朋友交流。 综合性学报是相对于专业学术期刊而言的,高校学报是综合性学报的典型代表。长期以来,综合性学报引起综合性的限制造成读者对象不确定和分散,学术影响一直受到人们的责难,不能成为读者案头必备的学术刊物。像nature、sener那样的知名综合性学术期刊(如果认定其为学术期刊的话)寥寥无几。引文频次少、影响因子低成为其学术水平和影响力的代表,也是综合学术期刊出版者头疼的问题,更有甚者有人因此而将综合性学报斥之为垃圾!但是,随着数字化和网络化的普及,大型数据库的使用已经显现出一种新的景象。综合和专业的区别在逐步缩小,而综合性的木屑优势慢慢体现出来。 (1) 数据库改变了人们的文献利用习惯 互联网的普及已经是人们的文献检索习惯发生了中大的改变,图书馆已经不是人们检索文献的必备,已经很少有人会到图书馆查阅学术期刊,而大学图书馆已经成为学生的自修室。网络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数据库技术的发展,已经将成千上万的期刊以篇章为单元装进了数据库,数据库通过互联网与千家万户相连,上网登录数据库查找自己需要的文献资料已经成为人们的习惯。因此很多公共图书馆的印刷性期刊的订阅经费在不断减少,而购买数据库的费用却成倍增加,甚至纸质期刊已经成为购买数据库的赠品。人们通过数据库的检索功能,检索结果直接指向所需要的单篇文章,而期刊的品牌影响和导引作用在下降,或者说通过读者的定制可以形成一份由众多期刊论文组成的一份新的文献汇编。如果说品牌影响还存在的话,那也是在点开单篇文章以后,而专业期刊和综合期刊的检索结果清单中出现的几率是相同的。专业期刊长期以来在读者特别是在特定读者中树立的品牌影响,会决定读者在论文写作是的引用决定,但这种影响一是一个逐步淡化的过程。一方面论文的价值将逐步成为被引用的决定因素,另一方面专业期刊品牌随着纸质版影响力的下降而下降。 (2) 综合性为出版重点的调整留下了空间 由于传统出版方式的影响不会很快被冲淡,综合学报还存在着在读者中的影响力小、读者的忠诚度低劣势。但是,综合也给学术期刊的发稿重点的调整留出了足够大空间。未来的网络数据库的出版形式,将是内容为王的时代,随能提供更有价值的单篇文献,谁就将可能引导研究者的研究方向,影响读者的引用倾向。什么深的学科方向的文献更适合读者的口味,读者就会阅读或者是付费下载。那么在学科方向的调整上,无疑综合性期刊比专业性期刊具有更大的空间。信息学科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那么我就可以增加信息学科的表稿量;如果工程学科是当前热点,那么我就可以增加工程学科的发稿量。这种学科方向的发稿重点的调整,虽然不像想象的那么重要但也存在着这种可能。 (3) 大学学报的校园渊源成为期刊的资源 以大学学报为代表的综合性学报长期受到人们的歧视,但也存在着其天生的校园优势。在网络的海洋中,当期刊淡化了品牌和特色的影响以后,以品牌和专业色为优势而聚集的读者群也将被肢解和分化,读者的凝聚力将被大大削弱。相反,综合性学报却在单篇文章的显示中提升期刊的显示度的同时,保持以着校园、校友为渊源的读者群。这种以校园和校友为纽带的关系,并不受网络发展的影响,相反为加强校友关系提供了更加有效地途径和手段。校园的围墙或以学校为作者和读者基础,在过去一直被认为是大学学报发展和扩大影响的障碍,而今可能会成为一种宝贵的资源。 (4) 独家转让条件对综合期刊不具吸引力 网络环境下人们文献检索方式的变化,给综合性学术期刊影响扩大带来的机遇可能还没有充分显现出来。这一方面是因为人们的文献检索习惯并不是一夜之间就可以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总还是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另一个方面,专业期刊的品牌影响也不是一夜之间就可以被抹杀,影响是一个渐渐淡化的过程,专业期刊也会利用学术团体和学术会议努力减缓其影响力的下降。但是这种综合性淡化、专业性也被淡化的趋势应该是存在的。为了继续创立和维护期刊的品牌影响力,数据库现在打出期刊群的招牌,试图为期刊的品牌做出补偿。特别是在数据库独家转让协议的签订中,不约而同地打出千种期刊群的招牌,为期刊开辟专门专门的空间以期刊的品牌为入口,供读者查阅文献。这种基于期刊品牌影响力的招牌,无益更适合专业学术期刊,对于数据库检索方式对专业期刊品牌的消弱也许有一定的补偿作用。而对于综合性学术期刊来讲不说是一种伤害,至少是没有专业学术期刊的利益。在这个期刊群的平台上,综合期刊只能在专业期刊的比较下显出原来的弱势。
个人分类: 编辑出版|4041 次阅读|1 个评论
学术期刊与学术研究之间的关联性
zhaodl 2008-11-16 11:10
我常常听到一些研究者抱怨我们期刊的水平如何低、埋怨我们的期刊编辑,常常将中文期刊拿来与国外期刊比较,有的更是指责某类期刊是垃圾论文、浪费资源,一些政府官员也在不同的场合迎合这种指责。诚然,我们的科技期刊现在的确存有许多不足,但是科技期刊的发展不是孤立的,是与我国科学研究过程、人员和水平相关联的,在指责科技期刊的时候,我不知道大家是否感觉到,也是对我们科研人员自己的指责,就是科学研究共同体的责任:有那么多的垃圾研究,才有那么多的垃圾期刊!需求决定供给。 也许你不同意或者是不爱听,你会说是那些没有水平的编辑造成的!那就看看科技期刊的编辑。首先,编辑是那里来的?一部分是毕业以后就从事编辑工作,被称为专职编辑,是我们的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也算是知识分子;另一部分是科研岗位转过来的,其中一部分慢慢转为专职,一部分保留着研究者的身份和工作;第三部分是研究人员兼编辑出版,目前国内的科技期刊的编委、主编多是研究者兼任,一些学术团体和专业性期刊本身都是由研究人员兼职编辑出版。从目前的现状来看,专职编辑一般是编辑部的具体工作人员,而负责人或拿事的多为兼职的研究人员或从研究岗位转过来的,部分专职编辑熬到头也就是个专职副主编。 那么,期刊的水平如果与编辑人员有关的话,负责人应当承担更大的责任:办刊的指导思想决定着办刊的方向,有什么主编就有什么期刊,这是已经被人公认的。那么,如果是你来当主编是否就会好一些?因为现在的主编与你一样是研究人员或研究人员转行过来的。你会说,现在的主编多是挂名的。那么,为什么会是挂名的?在其位不谋其政,该当何责?所以说,期刊的水平是与科学研究的人员相关联的:专职编辑是现有科研体制下培养的在出版的底层,就是你转过来当编辑不见的就会好到那去更何况待遇和地位你不见的愿意过来;现有的主编就是研究人员,还多是名家大家;一些行业学会的期刊,除技术编辑以外都是在职的研究人员兼任。所以,在人员上是关联的,科技期刊的问题不单是期刊本身的问题,是整个科学研究领域的共同问题包括理念、能力和知识。 从期刊的出版分工上来看。国内的科研人员,不愿意审稿、审稿不认真,没有国外的办刊的学术环境,如何能够要求编辑办出高水平的期刊学术期刊是全体科学研究共同体的,不是其他利益团体的,包括不是出版商的。在科学研究成果的筛选、判断和录用发表的环节,应当有科学研究共同体承担审稿,你尽义务了吗?而出版商只是在出版阶段,利用学术的价值来进行加工制作成产品。你会说,我想做没人让我做,难道是哪一个人决定的吗,不是的,是我们共同决定的,需要每个人做好自己的哪一点。审稿人、编辑、主编共同把关,决定了我们的期刊的水平。我们缺少科学研究共同体积极参入科学期刊的出版工作的环境,或者不认真参入,那就难以办出高水平的期刊。 专职编辑、出版商如何能够履行科学家的职责!所以,有人只能指望:如果编辑都是学者就好了,如果主编都是专家就好了,如果审稿人都是行家就好了。编辑就是编辑,不可能成为学者;主编就是主编,他不可能什么都懂,只能是把握方向,组织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审稿人就是审稿人,不可能与你一样地内行只能是从原则上、选题上、基本方法和规律上来把握稿件的取舍,如果与作者的研究方向相同并且熟悉你的研究成果,那么你的成果也就没有创新性可言。我认为,审者永远不可能比作者更了解论文的内容。审者并不能保证论文的高水平,只能保证挑不出问题也就是说:审稿只是一个质疑的过程。只要被怀疑就可能被退稿!学术期刊不是编辑的学术期刊,学术期刊的水平反应的是科学研究的现实,学术期刊的混乱正是科学研究领域混乱的表征。 从科技期刊的内容上来说,与科学研究的现状更是分不开。我们贬低科技期刊是垃圾的时候,不就是认为我们的研究成果是垃圾!你会说,对就是,有水平的谁在国内期刊上发表!诚然,权且认定国外发表的都是优秀的、高水平的,我们的发展不就是这个阶段,有什么不敢承认的。希望创世界一流,可也得一步一步的来不是。或者说,国内期刊的水平低,你为提高其水平尽过力吗?你的高水平成果都外流了,国内科技期刊能做成这样应该算是不错了。尽管是我们有这么多垃圾期刊可我们的作者还是有那么多的论文没有地方发表这是 编辑和审稿人没有眼力,还是我们发不出来的论文比垃圾还垃圾?那么在这样的研究基础上如何能够要求全部期刊能够办出国际水平。 我是一名编辑,我并不是要开脱编辑的责任。现在的问题是:期刊找好稿件出版难,作者找好期刊发表更难。优秀稿件的作者会说:你的期刊能够被 sci 收录,我就给你投稿;优秀的期刊对作者讲:同类水平的稿件太多,只能择优录用。这就是现实,在这种博弈之中前进。就是存在一些垃圾期刊或垃圾文章,那也是社会造成的或者说是社会的需要、社会的逼迫,要不人们为什么会愿意为在增刊上发表一篇文章而掏自己的腰包!就是那些垃圾期刊,作者也是付出了真金白银的。一味地抱怨是没有用的,必须从大环境、从宏观的政策导向上来调整。
个人分类: 编辑出版|5694 次阅读|6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5 14: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