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电子信息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中国北斗定位】开启“万物互联”新时代,北斗应用还看海格
zqb625024295 2017-5-23 18:54
核心导读 5 月23日,第八届中国卫星导航系统在上海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海格通信(SZ 002465)作为全频段覆盖的无线通信与全产业链布局的北斗导航装备研制专家、电子信息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携重磅新品登台亮相,并且发布了与互联网汽车公司小鹏汽车在北斗导航领域的重磅合作。于是许多媒体惊呼: l 海格通信小鹏汽车联袂亮相上海国家会展中心:中国北斗导航的国产智能化无人驾驶汽车离我们越来越近; l 海格通信小鹏汽车上海联合发布:战略合作开发首套中国北斗智能驾驶汽车导航系统; l 海格通信推出国产 “20厘米级 ”高精度北斗导航为中国人自己的智能驾驶汽车配套; l 无人驾驶汽车安全,导航精度是关键:“20厘米车道级”中国北斗导航有望在无人驾驶汽车领域与美国一争高下。 位于 H1-37 的海格通信展位 海格通信副总经理在签约仪式上讲话 海格通信与小鹏汽车发布战略合作协议 孙家栋院士莅临海格通信展区 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副部长王力中将参观海格展位 北斗系统工程总设计师杨长风少将参观海格通信展位 海格通信董事长杨海洲在现场了解友商动态 嫁接互联网的北斗高精度“20厘米车道级”导航软件 经常错过导航转弯、掉头的车主请留意,一项新的技术福利来了。 海格展出的北斗“20厘米”的车道级导航软件,通过对高精度定位系统、高精度地图的应用,以高精度地图为基础,采用路径快速规划算法、快速地图显示与存储等核心技术,实现北斗高精度车道级导航的应用软件,具有运行占用内存低、地图显示速度快、车道路线规划、高精度导航引导等功能。主要应用在高精度车载导航、辅助驾驶、车联网、高精度位置服务等领域,未来面向无人驾驶的智能导航服务。 由此,车主在驾驶时,车道线精准定位,变道提示早知道;车道路口精准显示,不再担心错过路口。 软件示意图 室内外无缝定位技术 和小伙伴约了吃吃吃买买买,潇洒的开车过去却一路担心找不到停车位?商场wc千千万可是带着娃就是找不到那间母婴室?跟着导航来到会展馆可是进去眼花缭乱就抓瞎:我要看的展位到底在哪里?……你是不是经常遇到这种无奈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海格通信的定位芯片让这一切迎刃而解!定位芯片的奥妙就在它是国内第一款集成北斗/GPS/TC-OFDM三通道定位芯片。简单来说,就是它可以让室外导航和室内导航无缝拼接,让“室内外无缝定位技术”真正落地。 室外导航部分,除了中国的北斗系统,这款芯片还兼容GPS;室内定位部分为羲和系统——是中国政府为解决定位导航而推动实施的广域室内外高精度的定位导航系统,向用户提供全空域、全时域无缝切换的导航定位服务。它是北斗系统应用的精细化和延伸,与北斗的结合将有力地带动北斗走进公众导航与位置服务领域,迅速弥补单一北斗系统与GPS等系统竞争的不足。 该款芯片具有接收灵敏度高、抗干扰能力强、低功耗、高精度等特点,可实现北斗/GPS/TC-OFDM室内外数据的广域无缝采集。其关键技术突破及量产,对广域室内定位导航的应用推广、产业发展起到至关重要作用。 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在导航到达目的地进入室内后,就可以无缝切入到室内地图,所有室内地点只要地图上标出,都可以通过导航准确定位并找到位置。当未来所有物体都与互联网相连,我们真正从物联网全面进入万物互联的时代,我们可以在路程中查询停车场的空位情况,并直接导航到停车位……海格定位芯片的应用将使人们日常生活更为快捷便利,为人类生活进入新时代打下坚实基础。 新一代北斗便携式智能综合终端 2008 年5月12日是中国人民历史上黑色的一天。汶川灾情牵动着所有中国人的心。当时所有的公网通讯已经瘫痪,救灾部队的指挥与调动(……突出通信的重要性)。这时,依靠北斗网络通信的便携式智能综合终端就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它外形酷似手机,支持民用移动(移动、联通或电信)4G通信、WIFI、蓝牙等无线通信模式,支持移动语音通信、多种数据采集传感器;但它的功能比手机强大很多,利用北斗系统可及时精准定位,可以利用北斗系统实现“发短信”。此外,所有的通话、短信等数据传输都有加解密功能,再也不怕通信内容被监听造成秘密泄露。 这是业内第一款大规模批量生产的便携智能综合终端,它还可与其他设备互联互通满足通信、侦查、测量等多样化、专业化需求;具有抗干扰、低功耗、智能化、耐温、抗震、便携以及具备外部天线接口等特点。核心CPU采用高性能八核处理器,外形结构加固设计,达到IP67要求,完全满足恶劣环境的使用需求。在偏远山区、沙漠、海洋这些手机信号比较差甚至没有的地区,都可以通过蓝牙连接到手机,使得手机有卫星信号发送短信;还可以在遇险时按下求救sos按键,服务后台会代为报警并展开搜救。 便携智能综合终端 图1 新一代北斗便携式智能综合终端
个人分类: 广电|469 次阅读|0 个评论
电子信息+”就是金山银山:强调得对,但得发展,没那么大作用!
ericmapes 2017-4-5 16:23
“李言荣院士:‘电子信息+’就是金山银山”:强调得对,但得发展,没那么大作用! 附上: 李言荣院士:“电子信息+”就是金山银山 来源: 科学网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7/4/510:36:00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7/4/372514.shtm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言荣 两年前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的概念迅速被人们接受,并催生了一批新技术和新型商业模式,后来的物联网+、人工智能+、机器人+、虚拟现实+……等等不断涌现,但这些概念都在点上有强调,容易被人们理解得过于狭隘和片面,并没有体现出泛信息化时代的本质。在我看来,“电子信息+”才能从面上反映出整个电子信息技术目前的状态、未来发展的趋势和对我国经济社会的重大意义。 电子信息本身是一种以电子的产生、运动和作用为物理特征,以信号、电路和场为技术特征,从而实现信息的获取、传输、存储、处理和显示的一门综合技术,它包括了从电子材料、电子器件、电子组件、电子系统和整机,以及电子测试和标准等在内的一套完整的技术链和创新链。所以,电子信息+的内涵完全不是局限于某一项电子技术与其他行业的交叉结合,而是更强调整个电子技术的各个方向都要与各行各业交叉结合。因此,电子信息+不是简单的互联网+的升级版,它既是回归到IT技术的本质上,也是顺应了IT技术的发展趋势。 电子信息+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当前,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两大特征已十分明显:一方面,它本身向纵深发展出全新的技术已经很困难,我国主要是跟踪和拿来主义;另一方面,它与其他行业的结合、交叉和跨界的横向发展才刚刚开始,展示了广阔的空间,电子信息可以上加天、下加地、中间还可加空气。所以,电子信息+就是及时表达出这样一种理念:让更多的人投身到利用现有的电子技术去改造传统的各行各业,让更多的人把电子技术融入到地方经济中去,从电子行业走向行业电子。因此,“电子信息+”就是要鼓励人们去发现和挖掘埋在下面的一座座金山银山。这不仅仅是一个理念,更是一个方向性的引导问题。 电子信息+还具有很强的战略意义。当前,距离我国提出的“两个一百年”目标实现的预定日期已经越来越近。在未来的二三十年间,我们靠什么才能领跑世界,从而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这是我们广大科技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众所周知,上世纪初相对论、量子力学、DNA结构、信息论等四大基础科学理论的建立,支撑了世界经济社会60多年的发展。必须承认的是,在短时间内,指望基础科学领域实现大的突破并不现实,即使有原创的重大理论突破,没有二三十年以上的时间也难以真正地应用于实践、产生出生产力。因此,我国未来的发展依然需要依靠工业化过程中各行各业的科技进步所带来的强大动力,而“电子信息+”,这有可能把我国直接带到世界经济第一的位置。 大家知道,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微电子为代表的电子技术的兴起扩大了美国在全球的领先地位,2010年左右兴起的以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使我国开始出现一些并跑的领域。我认为,“电子信息+”与各行各业的深度交叉融合将为我国创造出更多并跑和领跑的机会,而这个窗口期很可能也就一二十年时间,之后,被高度信息化武装了的各行各业又会回到自己行业的本征技术问题上去发展。(本报记者陈彬采访整理)
个人分类: 社会热点时评|331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一批开设物联网的30所大学和不开设物联网专业的10所“牛校”
热度 4 pinjianlu 2016-7-8 10:22
第一批开设物联网的30所大学: 1 北京理工大学 080640S 物联网工程 四年 工学 2 哈尔滨工业大学 080640S 物联网工程 四年 工学 3 哈尔滨工程大学 080640S 物联网工程 四年 工学 4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080640S 物联网工程 四年 工学 5 西北工业大学 080640S 物联网工程 四年 工学 6 大连海事大学 080641S 传感网技术 四年 工学 7 北京科技大学 080640S 物联网工程 四年 工学 8 北京邮电大学 080640S 物联网工程 四年 工学 9 华北电力大学 080645S 智能电网信息工程 四年 工学 10 天津大学 080640S 物联网工程 四年 工学 11 东北大学 080640S 物联网工程 四年 工学 12 吉林大学 080640S 物联网工程 四年 工学 13 河海大学 080640S 物联网工程 四年 工学 14 江南大学 080640S 物联网工程 四年 工学 15 合肥工业大学 080640S 物联网工程 四年 工学 16 山东大学 080640S 物联网工程 四年 工学 17 武汉大学 080640S 物联网工程 四年 工学 18 华中科技大学 080640S 物联网工程 四年 工学 19 武汉理工大学 080640S 物联网工程 四年 工学 20 中南大学  080640S 物联网工程 四年 工学 21 重庆大学 080640S 物联网工程 四年 工学 22 西南交通大学 080640S 物联网工程 四年 工学  23 电子科技大学 080640S 物联网工程 四年 工学 24 四川大学 080640S 物联网工程 四年 工学 25 西安交通大学 080640S 物联网工程 四年 工学  26 太原理工大学 080640S 物联网工程 四年 工学 27 苏州大学 080640S 物联网工程 四年 工学 28 江苏大学 080640S 物联网工程 四年 工学 29 山东科技大学 080640S 物联网工程 四年 工学 30 西北大学 080640S 物联网工程 四年 工学 最牛的十所高校都没有物联网工程专业: 1、清华大学。在2010年3月,清华大学的电子系的一位著名教授在一次高校学术交流会议上当即发飙,称物联网根本不是一个专业,不管有多少高校申请,清华肯定不会申请!不过,虽然没有物联网工程专业,清华实际上在2010年4月就成立了自己的物联网研究中心,依托单位为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目前,该研究中心固定专家团队包含教授、博士生导师、副教授、讲师共计十六人,博士后三人,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五十余人。 2、北京大学。作为全国最好的综合性高校,北大在本科教育上竟然也习惯性忽视了物联网。北大的在本科的专业设置上,在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安排了一个“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主要学习人工智能、机器感知和智能处理等反面的知识,与物联网呈现一定的交叉关系。同时,在物联网的研究方面,北大其实同样有自己的物联网应用研究中心,目前在全国开展了一些嵌入式技术与网络安全、智慧城市方面的项目。 3、浙江大学。浙大号称是“全国高校专业最全的高校”。如此牛逼的学校却没赶上全国轰轰烈烈的设立物联网专业的时髦,专业最全却没有物联网专业,这不得不让人心生疑虑,为什么浙大会采取与物联网相关专业敬而远之的态度呢?答案自寻。 4、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大一直在物联网方面与政企保持深度的合作,早在2011年6月,上海交大就与无锡市成立了“无锡研究院”,加强物联网领域的布局。而且,上海交大也积极承办物联网相关的竞赛活动,比如,TI杯全国大学生物联网设计竞赛等等。但是,作为华东地区最好的综合院校,而且和中国物联网发源地无锡有如此多的关联,上海交大却迄今为止都没有设立物联网的本科专业。要知道,上海交大可是国内在物联网领域拥有相对健全的产、学、研价值链的高校之一。 5、复旦大学。 6、中国科技大学。 7、北京师范大学。其实,诸如上海交大、北师大这种高校一直在做推动物联网技术应用、物联网学生技能培训的事情,但是,却唯独不设立物联网专业。北师大也曾承办全国大学生物联网创新应用设计大赛等相关活动,不过,北师大同样认为,学校暂不需要为物联网专业的发展而培养专业人才,物联网产业也并不需要所谓物联网工程专业的通才生。北京师范大学目前已设立物联网与嵌入式研究中心。 8、中山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华南师大“三强”其实都没有物联网工程专业。中山大学,相继成立了开放式物联网技术应用实验室、大数据传播实验室等研究机构,并且拥有中山大学物联网研究中心。中山大学同时还在2012年移动信息工程学院,涉及到物联网、移动云计算等方面,不过,具体落实到物联网工程专业的设立上,中山大学目前还未有行动。 9、南方科技大学。 10、汕头大学。 参考文献: http://video.gongkong.com/newsnet_detail/320747.htm
个人分类: 书摘|9072 次阅读|8 个评论
洛桑卓玛
热度 12 yaoych 2014-4-22 08:10
来让我签字的这个女生,竟让我感动地一时语塞。 这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本科生,由我指导她毕业设计。虽然她总是怯生生地,喜欢称我为导师,但在这个学期里,我见她的次数并不多。 学生很用功很主动,其间打过几次电话,但我不是开会就是出差,通话时间都不长。还有几次到办公室来,我正好有其它事情在处理,只是简单聊了聊就走。 这也难为我,作为学院领导,开会、签字、接听电话,工作不复杂却很费时间。负责的科研项目,这个学期经历了,自然科学基金结题、民用航天项目中检、国防基础预研申报,每个环节都得操心。 和本科生的接触,除了主讲一门《通信原理》外,就是指导七个同学的毕业设计,都是交给研究生在带,他们一人负责一个。 洛桑卓玛,便是这七位本科生中的一个。要说知道她,是在三年前,还清楚记得那一年,乌鲁木齐发生“七五”事件,学校责成各学院,掌握少数民族生源的情况,帮助解决他们在学习、生活上的困难。 分析来分析去,觉得最突出的要算去年,从西藏自治区招来的六个藏族学生,这一年多考试下来,成绩清一色的,不及格。 这也难怪我们学院,几个本科专业,电子、通信、自动化、生物医学工程,收分很高,学习较难。而这六个藏族学生,数理基础差不说,汉语交流还存在不少困难。 这也难怪我们学校,去年拉萨“三一四”事件后,扩大在西藏自治区招生,招来不少真正藏区的学生。不像过去的西藏生源,大多是当地汉族,而有藏族名字的孩子,几乎都来自四川。 合理的解决方案应该是,让他们读一年预科,首先克服语言上的障碍。但这样会增加学制,即使主管部门同意,也会加重学生的经济负担。 如果单独制定培养方案,降低他们的学习难度,似乎也不妥。毕竟大学本科,有全国统一的培养标准,只单独放松了他们,不仅影响学校声誉,还对他们的成长不利。 好在我们学校,规定第一学年下来,可以重选专业。文科学习相对简单,这些藏族学生,就一个、两个、三个,开始到办公室来,申请离开我们学院。按他们自己的话说,将来回西藏做公务员,这些工科知识,也没有什么用处。 如此简单解决问题,想来总觉得不爽,这些贫困的藏区孩子,千里迢迢来到内地,起初一定豪情万丈,选择了我们的学院和专业,最终却落到如此结局。 几乎都转走了,唯一只剩下一个,还不见动静。 我还清楚记得,那个星期六的上午,一位个子不高的女生,来到办公室,涨红着脸,用半生不熟的普通话,怯生生地问我:“老师,能不能不让我转文科?” 我知道,这就是那个藏区孩子,还是个女生,便招呼她坐下,问叫什么名字? “洛桑卓玛。”她声音虽小,却很清晰。慢条斯理地,一字一句,把学号都告诉了我。 “专业是老师选的,我能学好。”一副很认真的样子,看来经过深思熟虑,不容更改。 我查了查成绩,六个孩子中间,她算是最好的。虽然也有科目没过,但分数已接近及格线。 “专业是老师选的,我不能半途而废,让老师失望,别人看笑话”。她又强调了这句,让我心生好奇,问她来自哪里? “山南”,她说。 山南。我的思绪,一下子被拉回到,拉萨河、雅鲁藏布江以南,松赞干布诞生的那一片草地。那里天好蓝,草好清,牦牛成群,绵羊满山,格桑花紫的神秘,油菜花黄的耀眼。 她却说:“我们不住在河谷,我们住在山上,浪卡子县,岗巴拉山口下边。” 岗巴拉山口?我确信自己到过,在通往羊卓雍错的路上,海拔近5000公尺。 “羊卓雍错,对了,登上家乡的山顶,远远能看见圣湖。”她变得兴奋。 “那么高的山,读书不容易吧?”我问。 “山高还不要紧,而是在我们那里,一般人家,是不让女孩子读书的。”她显出沮丧。 这让我想起,上次路过浪卡子去江孜,车停在岗巴拉山口,看见几个藏族女孩,背着弟弟妹妹。一问,都辍学在家。 洛桑卓玛如愿,留在了电子信息工程,却成为我这几年来,较为担心的一件事情。每次见面都会询问,好在她名字特殊,库里很容易查到。明显感到她的成绩,每学期都有进步。到了大三下学期,已经算是中上水平。 那一个学期,她选了我的《通信原理》,一百多个学生,她是最认真的几个。从不缺课,不迟到早退,上课注意听讲,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按时交作业,让我感到很欣慰。 记得有一次,我还问起她,当初为何一直强调,“专业是老师选的”? 她说:“高三的数学老师,是来自安徽大学的研究生,到我们中学支教一年,给我填报了这个专业”。 “老师说,西藏现在虽然落后,但很快就会变好的,电子信息工程是高新技术,将来一定会用的着”。 期末《通信原理》考试,我给她打了85分。 洛桑卓玛终于毕业了,还顺利拿到了学位证,来与我告别的时候,她显得很兴奋。说起学校今年,提高学位标准,电子专业的一次授位率,还不到六成。 我问她会不会?是这一届的优秀毕业生。她说怎么可能?四年的平均绩点太低。 其实我倒觉得,依她的努力,凭她的坚持,应该获得这项荣誉。沉默一会儿后,我换了个话题,说想听一听,她将来的打算。 她说,从内地毕业的大学生,回西藏后,都会安排成公务员。但她还是想先去,参加移动公司的选拔,争取找到一份,与专业相关的工作。 “过去说女孩读书不行,现在说女生做专业不行,只是想证明一下。” 她还打算,再过几年考研,毕业后在拉萨的大学教书。“虽然现在,英语还差得很远。” 洛桑卓玛终于毕业了,她走的很远很远,也许我这一生中,都不会听到她的消息。
10726 次阅读|13 个评论
电子信息类课程学习顺序
s110500617 2013-10-5 17:32
最近广泛涉猎电子信息类基础课程,发现这些课程有很强的关联性,如果没有系统、科学的学习顺序,就可能囫囵吞枣,不知所云,下面整理园丁认为较合理的课程学习顺序 1、学习电路原理,通过该课程了解基本的电路分析方法 2 、将电路原理运用到模拟电路中,特别是模拟电路中的直流分析、交流分析、动态微变等效电路, 都需要有较深厚的电路分析功底 3、从模拟电路转向数字电路学习,使得学习者的视野从连续电信号扩展到数字电信号,与此同时需要修习 现代逻辑设计 ,从而提高对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能力 4 、电子信息课程的 核心在于数字信号处理 ,所以在接触过数字电路后,就应该学习数字信号处理,但数字信号处理是以信号与系统为基础的,所以首先要学习信号与系统,尤其要能以信号分解的观点来学习该课程,在有了深厚的信号系统分析能力后,进行数字信号处理的学习 5、数字信号处理本质是一门算法课程,需要 大量的实验来支撑 对算法的理解,这就要求学习者同时有良好的matlab编程能力,从而实现相关算法、调用相关系统函数来达到对数字信号处理的深入理解 6、数字信号处理的实现手段通常有PC机 、FPGA\CPLD和DSP器件,全部需要有深厚的编程基础,所以在学习算法之前,需要对基于不同平台的C语言、C++语言、Verilog 语言有良好的驾驭能力 7、在具备良好的C、C++、Verilog语言后,要针对不同的平台进行修炼,比如以PC机为平台就要多用C、C++编程实现数字信号处理算法,于此同时,matlab作为一种强大的继承算法的语言,可以辅助我们 验证自己编写的算法是否正确 ,而朝着FPGA平台发展的学习者则需要用Verilog语言多编写相关算法的实现,Verilog语言作为一种硬件描述语言,在编程思想上与C、C++语言有较大的差异,这个过程则需要学习者 大量编程 来体会,并且用硬件描述语言编写算法做时序仿真还要根据所选择的FPGA器件的相关技术指标做 后时序仿真 8、数字信号除了要做处理,也就是算法级别的操作,还需要做通信,这就需要学习者修学通信原理、数字通信原理、通信原理仿真三门课程 9、数字图像处理是数字信号处理的重要分支,也需要在修习数字信号处理之后,结合matlab做进一步学习 10、在学习了上述课程以后,基本的模拟、数字体系就形成了,这时可以进入到硬件系统的学习,开始研究微机接口与技术,并结合单片机技术更深入理解微机接口原理 11、有了深厚的微机接口技术基础、程序设计基础后,可以进一步学习不同的微处理器,比如arm处理器、DSP处理器等 12、 为了更好地学习各种微处理器的编程技术,除了学习相关编程语言之外,需要修习者同时学习 数据结构与算法 13、学习硬件系统开发,一方面从器件结构本身入手学习,另一方面则需要从操作系统学习,接着需要学习计算机操作系统原理 14、 计算机操作系统原理是先修知识,还需要通过学习具体的某几种操作系统来落地,如linux、unix等,起码能做到基本命令熟悉、常用系统函数、系统API能通过文档查找出相关功能 15、接着要学习计算机网络, 结合微机接口技术和数字通信原理,打通这几门学科的联系 16、至此,从基本器件到微机系统的基本知识已经具备,这时可以学习软件界面开发,如MFC、QT、Java 17、数字电视原理作为一个典型的微机模型,要求修习者熟悉上述所有课程方可学习 18、通过上述学习,要能做到每门课程 大量做题,大量做实验,大量做课程设计 ,并结合各门课程完成一个综合的毕业设计 刚好18条,降龙十八掌, 后记 :电子信息类课程繁多,而且都比较难,希望通过此学习列表帮助修习者理清思路,找到较为科学、系统的学习方法。张无忌正是因为学习了九阳神功后,学乾坤大挪移就变得很轻松,可见正确的学习顺序本身就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我们要有郭靖的踏实加张三丰的思考,多看、多练、多想,有志者,事竟成,苦心人,天不负!
4509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 “2012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国际学术会议”的质疑
yuanyuan1986 2012-12-12 11:03
http://conf.cnki.net/WebSite/index.aspx?conferenceID=296d1925-ca02-438d-9176-e8474bcfaead 会议6月份已经举办,而论文至今未被检索,联系电话打不通,估计是一个骗子会议!!
2392 次阅读|0 个评论
电子信息系统复杂电磁环境效应国家重点实验室揭牌[2012-12-05]
热度 1 treblestar 2012-12-11 19:29
人民网洛阳12月5日电(记者 马丽)“电子信息系统复杂电磁环境效应”国家重点实验室今天在中国洛阳电子装备试验中心揭牌。该实验室的建立,将有效促进我国高性能电子信息系统的科技创新和关键技术攻关,着重解决社会发展和公共安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的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瓶颈问题,增强我国在该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电子信息系统复杂电磁环境效应”涉及社会到国防多个应用领域。据了解,近年来,不少重大安全事故和军事训练暴露出的问题显示,复杂电磁环境对电子信息系统的严重影响已经扩大为对社会发展与公共安全、国防与军队建设的严重威胁。 对此,西方国家十分重视,美国国防部专门成立了“电磁环境效应”标准委员会和项目部等研究管理机构,组织相关领域的大学、公司等优势研究力量,开展电磁环境及其效应、适应性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的研究,投入巨大财力物力建设配套的试验基础设施,开展专项研究。 与此同时,国内也逐步认识到解决“复杂电磁环境效应”问题的紧迫性,在部分领域开展了研究工作。然而,相比西方,我国在此方面研究的力量比较分散,且绝大多数侧重于解决工程应用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缺乏对物力特性与机理、基础理论与方法的系统性研究,“这已经形成对我国电子信息系统发展水平的严重制约”,该实验室主任汪连栋认为。 “电子信息系统复杂电磁环境效应”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成立,就是旨在通过不断创新与发展,努力打造一个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综合性科研平台,促进实验室理论和技术研究成果向通信、雷达、导航等电子信息系统的转化和应用。
个人分类: 实验室介绍|3983 次阅读|3 个评论
方向二:复杂电磁环境综合效应机理
treblestar 2012-12-7 13:13
1,电磁环境要素对单台套电子信息装备的作用机理 2,电磁环境对综合电子信息系统的作用机理 3,电磁环境效应应用技术
个人分类: 实验室介绍|2223 次阅读|0 个评论
电子信息系统复杂电磁环境效应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方向设置
treblestar 2012-11-28 17:42
电子信息系统复杂电磁环境效应国家重点实验室 研究方向一:复杂电磁环境特性与模拟 研究方向二:复杂电磁环境综合效应机理 研究方向三:复杂电磁环境下电子信息系统试验与评估
个人分类: 实验室介绍|4937 次阅读|0 个评论
电子信息产业两大创新发展规律推动世界科技经济快速发展!
yulingyu 2012-8-16 20:50
新经济时代电子信息产业呈现两大创新发展规律 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高级会员 中国科协院士专家报告团成员 于凌宇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科研处长 (中国电子报 2009-12-31 要闻版头条刊发) 在当今新经济时代,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我国乃至全球第一大产业,是国家经济和世界经济的支柱,电子信息技术正在各行各业广泛渗透,引领和带动着其他行业跨越式前进,深刻影响和改变着全球经济走向、技术水平、文明程度和社会面貌。而电子元器件产业作为电子信息产业的基础,电子元器件技术作为电子信息技术的关键,电子元器件创新水平作为各种电子信息产品创新水平的标志,电子元器件创新能力作为电子信息产业创新能力乃至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灵魂,电子元件创新作为新经济腾飞的动力,其战略带动作用日益凸显。回顾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历程,通过深入研究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世界电子信息产业正在逐步呈现出“逐级递增”和“辐射联动”两大创新发展规律。 电子信息产业新规律推动发展 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逐级递增规律表明,电子元器件技术的每一次创新突破,不仅使电子元器件产业本身产生一次跨越式发展,而且推动直接利用新型电子元器件的电子整机更新换代,使这些直接相关的电子整机产业实现更大的发展,进而带动国家经济与世界经济走向繁荣。 比如集成电路技术的创新,使计算机从电子管计算机、晶体管计算机、集成电路计算机、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光计算机发展到生物智能计算机,使收录机从电子管收音机、留声机、晶体管收音机、磁带录音机、随身听、 MP3 、 MP4 发展到 MP5 ,使空调器从制冷空调器、冷热空调器、交流变频空调器发展到直流变频空调器,使录像机从磁带录像机、 VCD 、超级 VCD 、 DVD 、逐行扫描 DVD 发展到光盘录像机等。由于片式电子元件技术的创新,使手机从模拟式手机、数字式手机发展到第三代多媒体手机。由于电光元件技术的创新,使电灯从白炽灯、日光灯、节能灯发展到 LED( 发光二极管 ) 。由于电热元件技术的创新,使电炉从电子炉、电烤箱、电磁炉、微波炉发展到光波微波炉。由于显示器技术的创新,使电视机从黑白电视机、彩色电视机、平面直角电视机、超平电视机、纯平电视机、逐行扫描电视机、逐点扫描电视机、背投电视机、 PDP( 等离子 ) 电视机发展到 LCD( 液晶 ) 电视机。总之,随着电子元器件技术的不断创新,直接利用电子元器件新技术的电子新产品像开闸的潮水一样奔涌而来,从而大大拓展了市场需求,带动了经济持续增长。 辐射联动规律表明,电子元器件新技术具有巨大的关联效应,一项电子元器件新技术往往开启多个新市场,一个新市场往往又开创多种新职业,所产生的间接经济效益更是惊人。比如网络元器件技术的创新,就使互联网新技术催生了网络接入、网络购物、网络游戏、网络广告、电子商务、搜索引擎、综合门户、个人门户、电子邮件、电子课件、电子图书、网络电话、网络短信、网络聊天 (QQ) 、网络电视、网络电影、即时通信等 50 多个新市场,而每个新市场都需要多种职业的群体为其服务。而且随着一项新技术的不断提高和社会的发展,新的市场还会不断涌现,并且发展势头强劲。比如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博客、播客、威客就是如此。 技术新趋势影响深远 电子信息产业的内在发展规律决定了其基本特点和发展现状,反过来,这些基本特点和发展现状又对产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形成了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在新世纪,电子信息产业在关键技术、国际分工等方面将呈现以下新的发展趋势。 微电子技术向系统集成方向发展,系统集成是 21 世纪初微电子技术发展的重点。在需求牵引和技术推动的双重作用下,已经出现了将整个系统集成在一块或几块芯片上的集成系统或系统集成芯片 (SoC) 。系统集成是微电子设计领域的一场革命。 计算机技术向多媒体和智能化方向发展,并行处理技术将迅速发展,计算机性能平均每两年提高一个数量级。多媒体技术将使计算机、通信、家电融为一体。语言和手写识别、数字图像交互等智能化技术会快速发展。 网络技术向多业务、高性能和大容量方向发展, IP 业务将呈爆炸式增长态势,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超高速因特网将成为未来网络技术发展的重点。极大降低网络传输成本、向用户提供无限带宽、实现网络多媒体实时通信的光通信网络技术将取得长足发展。 通信技术向宽带化、个性化和综合化方向发展。低轨道卫星通信目前已经实用化;光纤传输技术使传输速度每 3 到 4 个月翻一番,传递活动画面的通信业务已经实现;移动通信技术发展迅速,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国际标准已经推出,第三代手机已经问世;数字微波通信系统由标准同步数字系列 (PDH) 全面转向同步数字系列 (SDH) ;宽带接入技术发展迅速,光纤主干网站接入带宽已超过 G 级,因特网无线接入技术和蓝牙技术日趋成熟;包交换、 DWDM 光传输、 IP 选路和 Web 应用已成为下一代宽带网必须考虑的四大要素, ATM 技术将与 IP 技术相互结合,取长补短。 软件技术向网络化、智能化、无线互联技术实用化方向发展,分布计算、与网络和互联网相关的软件技术、 Linux 及自由软件将成为软件领域的主要热点;显示技术向大屏幕、平板方向发展;电子整机设计向小型化、轻量化、便携化、美观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电子元器件研制向微型化、片式化、集成化、阻燃化、高频低功耗化、高性能化方向发展;电子材料开发向优质化、低成本化、无铅无毒化、循环利用化、纳米化方向发展。 产业分工形成垂直结构:美国、日本、英国、德国主要从事系统集成和高科技产品的开发和销售,处于价值链中技术密集型的高端;韩国、新加坡和我国的台湾地区正开始进入以生产技术为主的阶段,处于价值链中技术与劳动兼具型的中端。目前来看,我国大陆仅处于价值链中的中低端,且以低端为主。
381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西工大电子信息学院何明一教授团队获CVPR2012最佳论文奖
热度 1 JRoy 2012-7-18 21:31
西工大电子信息学院何明一教授团队获CVPR2012最佳论文奖 作者:王丽来源:宣传部 西工大新闻网7月12日电 (记者 王丽 )“没有太多的惊喜,只意识到这个结果很重要,一切都是顺其自然、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 提及刚刚获得CVPR2012最佳论文奖(Best Paper Award)一事,西工大电子信息学院的何明一教授微微笑着,带着些川音的普通话里,饱含了一个知识分子的低调和朴实。 6月16日-21日,IEEE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CVPR)大会在美国罗德岛普罗文迪斯举行。对于该学术领域外的人们而言,会议本身及其内容与己都太过陌生和遥远,但对于计算机视觉、图像处理及模式识别领域的学者而言,因会议H因子目前高达154,是所有计算机视觉、信号处理、图像处理、机器智能、模式识别等相关领域国际会议之首,而使得会议成为国际领域的“旗舰”盛会和检验研究者学识水平、科研能力和学术影响力的饕餮盛宴。 在这个聚集了全世界计算机视觉、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研究领域顶级科学家的会议上,西北工业大学电子信息学院暨信息获取与处理陕西省重点实验室和对地观测中心博士生戴玉超及其导师何明一教授、澳大利亚国立大学高级研究人员李红东博士合作完成的论文“一种简单的不需要先验信息的非刚性结构与运动恢复方法(A Simple Prior-free Method for Non-Rigid Structure-from-Motion Factorization)”被大会授予CVPR2012最佳论文奖(Best Paper Award)。这是28年来中国大陆研究机构首次夺得的该会议“最佳论文奖”,也标志着西北工业大学成为中国大陆第一个获得计算机视觉顶级会议最佳论文的研究机构。 “学术强”标杆得之不易 “人类感知的信息中视觉信息占80-85%,所以计算机视觉即图像信息处理非常重要。” 被网友称为 “牛导”的何明一教授说到自己钟爱的研究领域和这个领域的重要性时,滔滔不绝,有趣而生动,“数字图像处理是一门多学科交叉形成的、具有广泛而重大的应用需求以及有先进技术推动的年轻的发展中学科。目前,视觉信息即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被广泛应用于众多的科学与工程领域。不管是小到纳米级的生物分子结构检测,还是大如星球的天文图像的超光谱分析;不管是记录子弹穿越玻璃的超高速摄影,还是模拟缓慢的环境变化过程;不管是直观的自然景象照相,还是抽象的思维脑成像模拟;不管是日常的照相、电视,还是尖端技术的载人航天、对地观测、深空探测领域等,都与数字图像处理,即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密切相关。” 在人类正在步入信息时代的当下,信息处理技术将越来越广泛地进入几乎所有领域。而计算机视觉就是一门研究如何使机器“看” 和“懂”的科学,即用如相机等图像传感器看,用机器和智能系统理解看到的景物从而实现对目标的观测、检测、识别、跟踪、测量与理解等。 因为计算机视觉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空间,它已经吸引了来自各个学科的研究者参与到对其研究之中,其中包括图像工程、信号与信息处理、计算机应用、物理学、神经生理学和认知科学等。在从单一、刚性目标与场景到多个、动态、非刚性目标与场景的研究道路上,这个领域充满了许多未知和挑战。 对于何明一教授而言,CVPR2012最佳论文奖是其团队倾注12年心血、着眼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大视角、多视角高光谱成像与处理”等支持下取得的系列成果之一。而其“学术强”的具体意旨,则主要体现在众多科学家普遍公认的这一成果的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很大、突出解决了机器视觉中困扰十余年的带有共性的、基础性的重点难题,以及其成果对该领域相关研究将可能带来的引领性作用等方面 论文所关注的问题起源于1992年,当时康奈尔大学学者Tomasi和Kanade提出了从图像序列恢复刚性场景和相机运动的方法。2000年斯坦福大学的Bregler等人把从单相机序列图像恢复刚性结构与运动的问题扩展到非刚性问题。20年来,包括卡内基梅隆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等在内的很多科学家都致力于该问题的研究并取得不同进展,然而非刚性场景重建和相机运动恢复问题很难实现,已有的方法存在严重的局限性,如解的歧义性、不收敛、局部最优等问题,制约了许多理论与应用研究,因而该问题一直都是领域内的研究热点。 何明一教授团队从1998年开始着眼于无人机多光谱感知研究,2000开展刚性场景三维重建研究,2006年开展智能多谱感知研究,2007年提出利用多视角图像信息重建场景与对象并利用高光谱图像信息识别场景与对象的研究,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资助。研究过程中,面临不能彻底解决非刚性结构与运动轨迹恢复的问题,何明一等人遂抛弃了国外研究者已经提出的解决思路和方法,“另起炉灶”寻找更适用于此的新方法。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最终通过不懈努力,找到了从多视角图像利用问题本身的本质特性解决这一困扰的新方法。这个完全原创的新理论与方法,更方便易行的几乎从根本上颠覆了此前国外研究者提出的解决办法,其通用性和简洁性对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均有巨大启发。 今年的CVPR共收到1933篇投稿。经过严谨筛选,何明一教授团队的论文被大会录用为口头报告论文并最终选为大会唯一最佳论文。这在CVPR口头报告论文2.47%录取率共录用48篇、会议海报(Poster)论文21.6%录取率共录用418篇的情况下,创造了大会有史以来中国大陆高校选送论文获奖的“第一篇”。 6月28日,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以“三维计算机科学家的新转机”为题,发布了论文获得CVPR2012最佳论文奖的新闻,其工程与计算机科学院院长称该奖是他们学校在该学科的亮点,“获得该奖是在该领域(计算机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学术强的标志”。 何明一教授表示,这个成果在动态监视、深空探测、对地观测、无人系统、多机器人系统、三维电视、医学图像处理和自然人机交互等领域中,所涉及的动态场景建模、刚性与非刚性目标跟踪与轨迹重建、运动捕捉等方面均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成功的种子在西工大发芽 这是个很认真的科学家。就像对过往任何一个研究成果取得过程进行反思时一样,何明一也会条分缕析,对CVPR2012最佳论文奖之所以花落己身的原因进行一番总结。 从1988年获得第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进行基础研究开始,何明一始终着迷于在前沿问题和重大问题上“做文章”。1990年从澳大利亚访问学者归国以后,他更是将自己的兴趣点具体地放在了航空航天多传感器信息获取、处理与传输,高光谱遥感图像技术,智能信息处理,三维测量与三维数据处理,神经网络与机器学习的交叉等领域。在先后主持过的38项国家863重点项目、国家安全重大项目专题、国家11号工程型号任务以及国际合作中,他都严格按照“基础研究和前沿问题并重”的理念,从承担的工程项目中提炼重要的科学问题,所提出的技术、方案或建议先后在国家探月工程、11号等工程中得到应用,还在国际上提出并建立了模拟信号处理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系统和非线性神经网络系统的有限精度设计理论,与保铮院士合作出版专著《神经网络与信号处理系统——有限精度设计理论》。 也正基于“基础研究和前沿问题并重”理念,何明一在国内最早用“计算”的观点论述人工神经网络系统理论,于1990年出版了国内第一本《神经计算》专著并授权台湾儒林图书公司出版繁体汉字版;创建了双并联神经网络模型及其学习算法、基于神经网络的图像融合方法,研制了激光测距机综合测试系统,开创性的提出无人机多光谱对地观测技术研究并得到国家863高技术计划的支持,还自主设计研制了快速、低成本三维测量仪和三维数据处理软件,尤其是主持完成的一项国防973项目在光谱感知与智能处理方面取得突破成果,国防科工委组织的技术鉴定认为:处于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其中两项技术属于国际首创。 “团队的合作很重要,特别是要熟悉每个学生所长。为人导师者,必须为学生把握好、把握准方向,才能在为其创造成才条件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其科研积极性并尽最大可能挖掘、激发、培养其研究潜力。”何明一说,这次获奖论文第一作者戴玉超就是所带学生中的一个典型。“他基础扎实,抽象思维非常好,性格沉稳。在他本科毕业设计、硕士、博士阶段,我都有意识的为他‘对症下药’,在选题、综合分析、实验、交流等多个环节精心指导和培养”。 从风化正茂的菁菁学子,到享誉海内外的知名教授,何明一在西工大校园的四季轮回中书写着人生最明媚、最努力、最辉煌的篇章。他说,作为西工大自己培养的学生,“三实一新”的作风已经牢牢渗入肌理之中,“活着就要踏踏实实做人、做事”。在西工大作为211、985大学的平台上,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中,在不断与国内外同行的进行学术交流和切磋中,何明一放弃其它高校的高薪纳贤,尽情享受自己在西工大这个“大家庭”中科研水平的提升和思维的活跃。 ——这些,无一不铸就了成功种子在何明一研究团队中的生根、发芽和今日的花开灿烂。 恭喜之声纷至沓来,何明一的稳健和低调一如往昔。他还是再三表示,“这只是我们研究的系列成果之一,虽然意外获奖,却也是意料中的科研成果。”下一步,他仍将目标牢牢锁住“如何从多视角图像恢复多目标动态场景下图像运动轨迹”和“智能多谱感知”。前者力图解决如何“看”得更好的问题,后者则解决如何使“看”和“懂”相融合的问题。这些问题地解决,可以更好地实现对场景结构和目标识别及其运动轨迹的重构。 十年磨剑,霍霍待试。利剑铸成,何堪埋没?在视觉信息处理理论和高分辨观测技术研究领域,我们拭目以待何明一教授研究团队再次揭晓新的惊喜。 (编辑:杨慧)
个人分类: 分享|3204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电子信息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解读
hanhuijian 2012-6-26 09:05
《电子信息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解读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十二五”规划体系,《电子信息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是我部确定编制的17项行业规划之一。《规划》含《电子基础材料和关键元器件“十二五”规划》、《电子专用设备仪器“十二五”规划》、《数字电视与数字家庭产业“十二五”规划》三个子规划。    一、规划编制依据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调结构、转方式、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发展质量效益的攻坚时期。为贯彻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按照《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二五”规划》及《信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编制《电子信息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作为“十二五”期间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二、规划编制过程   《规划》是在充分调查研究基础上,集中相关部委、地方行业主管部门、行业专家、重点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多方智慧形成的。在《规划》研究起草阶段,规划编制组根据成员单位的任务分工,先期完成了对影响产业发展若干重点问题的系列研究,客观总结了“十一五”时期产业发展的状况,并就“十二五”期间产业发展面临形势、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各行业发展重点、保障措施等重大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规划编制组组织了相关专题调研,通过各种形式就规划内容多次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地方行业主管部门、有关行业协会和行业专家的意见和建议。《规划》还特别注重加强与《工业转型升级规划》及相关国家级专项规划的衔接,既突出了电子信息制造业的特点,也保证了主要观点、目标、发展重点和政策与上位规划的一致。《规划》的编制,充分反映了产业各方面的意见,凝聚了行业的共识,有利于发挥引导作用,共同推动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转型升级。    三、规划主要内容   《规划》由发展回顾、面临的形势、发展思路和目标、主要任务与发展重点、保障措施五部分组成。    (一)发展回顾部分   回顾部分从“产业规模稳步扩大”、“结构调整初见成效”、“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产业集聚发展效应明显”、“支撑引领作用愈益凸显”五个方面总结了“十一五”期间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取得的成就。总体上,产业抓住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积极推进结构调整,着力加强自主创新,实现了稳步增长,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更加突出。同时,《规划》也总结概括了产业面临的深层次问题和结构性矛盾,包括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产业仍处价值链中低端、加工贸易比重高、研发投入强度低、资源配置较分散、产业政策环境亟待完善。这些问题和矛盾制约了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由大变强,需要在“十二五”时期着力解决。    (二)面临的形势部分   “十二五”既是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是产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由大变强的攻坚时期。《规划》基于这一定位,主要从技术演进趋势和内外部环境分析了“十二五”期间产业面临的形势。概括而言:电子信息产业仍是全球竞争的战略重点、融合创新推动产业格局发生重大变革、工业转型升级催生新的产业增长点、国内外市场环境机遇与挑战并存。    (三)发展思路和目标部分    1、发展思路   根据《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的总体部署,结合电子信息制造业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规划》提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转型升级为主线,坚持创新引领、应用驱动、融合发展的指导思想。突破重点领域核心关键技术,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深化信息技术应用,推动军民结合,统筹内外需市场,优化产业布局,着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持续引导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产业由大变强,为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及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2、发展目标   为落实《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提出的“增强电子信息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总要求,作为国民经济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的电子信息制造业,“十二五”期间,需要在以下方面达到更高的发展水平。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方面。提出产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速保持在10%左右,2015年超过10万亿元;增加值年均增长超过12%。规模指标考虑了电子信息制造业各行业规划提出的发展预期,并做了测算和调整。产业增加值增速超过销售收入增速,体现增长质量的提升。同时,从战略性新兴领域发展、贸易结构改善、大型骨干企业发展、区域集聚和区域结构调整、促进军民资源共享等方面提出了优化产业结构的相关指标。   ——产业创新发展方面。从研发投入、发明专利、核心技术突破等方面提出目标。同时,为了突出集成电路及面板在产业中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提出几项行业发展指标。   ——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方面。从提升重点产品节能效率、降低资源消耗、预防和控制有毒有害物质使用、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和再利用等方面提出目标。这一类目标的提出体现了产业实现绿色发展的要求。    (四)主要任务和发展重点部分    1、总体考虑   主要任务是对产业发展思路的承接,是完成发展目标、增强电子信息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所需要完成的综合性工作,是相对宏观的内容,是推进具体任务的思路和方向。   发展重点是按照产业不同门类和领域进行划分,根据各自特点明确“十二五”时期具体发展方向和行动计划,体现了对行业发展的引导作用。   为了进一步增强《规划》的指导作用,在发展重点中设置了三个专栏,表现为国家推动的重大工程和重大战略,是落实《规划》发展思路、目标和任务的工作重点和具体行动计划。    2、主要任务   “十二五”期间,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需要综合考虑国家总体战略部署及产业自身发展需求,从较为宏观的角度去谋划产业实现转型升级所需完成的任务。主要包括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性新兴领域、构建产业合理分工体系、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统筹利用国内外市场资源、推进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加强信息技术推广应用、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八个方面,这些都是产业“十二五”时期需要着力推进的重点工作。    3、发展重点和专栏   结合主要任务,《规划》立足产业链各环节,从行业的角度提出发展重点,包括计算机、通信设备、数字视听、集成电路、关键电子元器件、电子材料、新型显示器件、电子专用设备和仪器、发光二极管、太阳能光伏、信息技术应用等领域,这部分内容是《规划》发展思路、主要任务在各行业领域的落实,具体指出了行业发展的方向。   三个专栏分别是“整机价值链提升工程”、“基础电子产业跃升工程”、“重点应用电子产品”,明确了这三大工程的主要突破方向,以及需要国家着力推动的重大事项,以强化国家意志,突出体现政府的引导力和推动力。   ——整机价值链提升工程。主要目标在于通过多种路径提升整机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包括产品创新、模式创新和品牌建设三个方面,涉及到计算机、视听产品、通信终端等领域。   ——基础电子产业跃升工程。主要目标在于形成掌握核心关键技术、结构优化、配套完整的基础电子产业体系,涉及到集成电路、关键电子元器件和材料、新型平板显示领域、发光二极管(LED)、太阳能光伏等领域。   ——重点应用电子产品。主要目标在于加强信息技术应用,促进两化深度融合,针对一批量大面广、带动性强的领域加大研发投入,突破关键技术,努力实现产业化,形成产业新的增长点,涉及到机床电子、汽车电子、医疗电子、电力电子、航空电子、船舶电子等领域。    (五)保障措施部分   作为《规划》实施的保障,包括政策法规、财政投入、产业布局、产业组织、知识产权及标准、人才队伍建设等六方面措施,主要考虑如下因素:一是产业发展政策需进一步完善,从而为产业发展创造更有利的市场环境;二是产业发展亟待攻克一批核心关键技术,需要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增加资金融通渠道;三是改善产业区域结构,发挥优势区域的带动作用,加强对产业转移的引导;四是推动产业链整合,对企业兼并重组加强支持和引导,提高国内优势企业竞争力;五是着重强调标准和知识产权战略,这是产业发展的自身要求,也是重要的行业管理手段;六是产业发展正处于攻坚期,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是促进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需要实施相应的人才战略。    四、关于子规划   为体现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推动结构调整、实现创新发展,选择电子基础材料和关键元器件、电子专用设备仪器、数字电视与数字家庭三个领域制定子规划,作为《规划》的组成部分,进一步细化对行业的指导。    (一)《电子基础材料和关键元器件“十二五”规划》   规划突出了创新主导价值提升,提高产业竞争力,大力推进市场前景广、带动作用强、发展基础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产业化发展的思路。以推动产业升级、加强科技创新、统筹规划产业布局、加强自主品牌建设、促进产业协同发展、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为主要任务,以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目标明确了发展重点,并根据行业特点提出了推进节能环保、建设产品质量安全机制等保障措施。    (二)《电子专用设备仪器“十二五”规划》   规划突出了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开发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关键产品,扶植一批重点企业的思路。明确以集成电路、太阳能电池、新型元器件生产设备,通信与网络、半导体和集成电路、数字电视测试仪器为发展重点,并根据行业特点提出了提升产品可靠性、推动技术应用扩展等针对性保障措施。    (三)《数字电视与数字家庭产业“十二五”规划》   规划突出了打造完整的技术链和产业链,以应用促进产业发展,以整机带动芯片和关键元器件发展,建设公共服务体系,推动产业集聚发展的思路,强调了“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的原则,从数字电视终端设备、数字广播电视前端设备、数字家庭设备、音响光盘设备、视频监控设备和应用服务平台等六大领域提出具体发展重点,并根据行业特点提出了加强应用示范、海外推广自主标准等针对性保障措施。    五、推动规划实施   制定《规划》是产业各方面认识现状、分析问题、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过程,《规划》的关键在落实。《规划》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落实规划须发挥好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从中央层面讲,需要推动各部门加强沟通与协作,建立工作机制,协调政策、资金等各方面资源投入到对规划的落实之中,以形成工作合力。从地方层面讲,要围绕规划确定的任务和重点,结合地方产业发展实际,加强与中央各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努力争取地方的支持,协调和引导地方各部门资源投入,扶持具有地方优势和特色的产业,切实维护和激发重点企业的生产和创新能力。    第二,落实规划要坚持立足当前与谋划长远相结合   立足当前,要求我们必须抓紧落实各项已有的产业政策,加快启动有关重点项目和重大工程,稳定海外市场、积极开拓国内市场,保持产业平稳发展势头。谋划长远,要求我们严格把握政策和投资导向,突出重点,科学确定投资方向,集中资源重点支持自主创新、转型升级的项目,发挥产业已有优势、夯实产业发展基础、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推动产业由大变强。    第三,落实规划要紧紧围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信息技术应用三个核心   要不断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创新体系,坚持产学研用相结合,提升创新成果产业化效率。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及重大工程为抓手,协调各方面资源,加大研发投入,加强产业链配套,以整机需求为导向,着力突破集成电路、平板显示、关键电子元器件和材料等一批核心关键技术。   要优化产业结构,重点推动集成电路、通信、新型显示器件等行业的创新发展,引导优势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加快发展和形成一批创新能力突出、品牌知名度高、国际竞争力强的跨国大公司,提高产业集中度;引导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共同构建合理分工体系;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行业性组织的作用。要把技术改造放在突出位置,建立健全企业技术改造长效机制,提升企业效率效益。   要大力推动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领域的广泛应用,特别是在传统工业领域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渗透。支持信息技术企业与传统工业企业开展多层次合作,组织开展行业应用试点示范工程,加强应用电子产品开发和产业化,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实现“以用兴业”。
个人分类: 信息经济|133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电子信息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hanhuijian 2012-6-26 08:43
目 录 前言 ............................................................... 1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 ............................................. 1 (一)产业规模稳步扩大 ......................................... 1 (二)结构调整初见成效 ......................................... 2 (三)自主创新能力有所增强 ..................................... 3 (四)产业集聚发展效应明显 ..................................... 4 (五)支撑引领作用愈益凸显 ..................................... 4 二、“十二五”面临的形势 ........................................... 5 (一)电子信息产业仍是全球竞争的战略重点 ....................... 5 (二)融合创新推动产业格局发生重大变革 ......................... 5 (三)工业转型升级催生新的产业增长点 ........................... 6 (四)国内外市场环境机遇与挑战并存 ............................. 6 三、“十二五”发展思路和目标 ....................................... 7 (一)指导思想与发展思路 ....................................... 7 (二)发展目标 ................................................. 8 1 、结构目标 ................................................................................................. 8 2 、创新目标 ................................................................................................. 9 3 、节能环保目标 ......................................................................................... 9 四、主要任务与发展重点 ............................................. 9 (一)主要任务 ................................................. 9 1 、集中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全面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 9 2 、着力发展战略性新兴领域,培育产业新增长点 ............................... 10 3 、推动企业做大做强,构建合理分工体系 ........................................... 10 4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加快形成区域新增长极 .................................... 11 5 、统筹利用国内外市场资源,促进产业均衡发展 ................................ 11 6 、积极推进绿色制造,实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 11 7 、深化信息技术应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 12 8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 12 (二)发展重点 ................................................ 13 1 、计算机 ................................................................................................... 13 2 、通信设备 ............................................................................................... 14 3 、数字视听 ............................................................................................... 16 4 、集成电路 ............................................................................................... 17 5 、关键电子元器件 ................................................................................... 18 6 、电子材料 ............................................................................................... 19 7 、新型显示器件 ....................................................................................... 20 8 、电子专用设备和仪器 ........................................................................... 21 9 、发光二极管( LED ) ............................................................................ 21 10 、太阳能光伏 ......................................................................................... 22 11 、信息技术应用 ...................................................................................... 24 五、保障措施 ...................................................... 26 (一)健全产业政策法规体系,完善产业发展环境 .................. 26 (二)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增强产业创新能力 .................. 27 (三)引导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 27 (四)推动企业兼并重组,优化产业组织结构 ...................... 28 (五)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和标准战略,提升产业竞争优势 ............ 28 (六)加强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加快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 29 子规划 1 :电子基础材料和关键元器件“十二五”规划 ……………………… 30 子规划 2 :电子专用设备仪器“十二五”规划 …………………………………… 46 子规划 3 :数字电视与数字家庭产业“十二五”规划 …………………………… 62 前 言 电子信息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产业,是加快工业转 型升级及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的技术支撑与物质基础,是保障国防建设和国家信息安全的重要基石。“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电子信息制造业调结构、 转方式、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发展质量效益、由大变强的攻坚时期。为 贯彻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按照《工业转型升级“十二五”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二五”规划》及《信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总体部署和要求, 编制《电子信息制造 业“十二五”发 展规划》,作为“十二五”期间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 “十一五”时期,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抓住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积极推进结构调整,着力加强自主创新,实现了产业的稳步增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愈益凸显。 (一)产业规模稳步扩大 2010 年,我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销售收入达 63945 亿元,较 2005 年( 31010 亿元)翻一番,五年间年均增速超过 15% ;出口占全国外贸出口的比重一直保持在 30% 以上;彩电、微型计算机、手机等主要整机产品产量分别达 1.2 亿台、 2.5 亿台和 10 亿部,均占全球总产量 40% 以上,五年间年均增速分别为 7.4% 、 24.9% 和 26.9% ;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从业人员达 880 万人,比 2005 年增长 329 万人,占全国工业从业人员比重从 2005 年的 8% 提高到 10% 。 电子信息制造业“十一五”规模指标增长情况表 指标 2005 年 2010 年 年均增长( % ) 销售收入(亿元) 31010 63945 15.6 利润(亿元) 1358 2825 15.8 出口额(亿美元) 2682 5912 17.1 从业人员(万人) 551 880 9.8 (二)结构调整初见成效 技术升级换代加快,高端产品增速强劲。 2010 年,平板电视、笔记本电脑占彩电和计算机比重均已超过 75% ,多条集成电路 12 英寸 线、首条六代液晶面板线建成投产。积极适应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新趋势,大型整机企业向服务领域延伸,着力发展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应用。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以百强企业为代表的骨干企业竞争力显著增强。 2005 年到 2010 年,电子信息百强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由 9643 亿元增长到 15354 亿元,创造了全行业 1/4 的销售收入、 1/3 以上的利润和 1/2 以上的税收,出现了华为、联想、海尔等销售收入过千亿元的企业。 中、西部地区发展步伐加快, 2008 年至 2010 年,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销售收入增速连续三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10 个百分点以上。 (三)自主创新能力有所增强 国家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科技重大专项持续实施,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逐步形成。 高世代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屏( TFT-LCD )和等离子显示屏( PDP )面板规模化生产技术取得重大进展,填补了国产平板电视面板空白。中央处理器( CPU )、移动通信芯片等一批中高端集成电路产品取得突破, 65 纳米先进工艺和高压工艺等特色技术实现量产,三维封装等新型封装技术均有开发和生产应用。高密度离子刻蚀机、大角度离子注入机等集成电路核心制造设备进入生产线。千万亿次高性能计算机研制成功,迈入国际先进行列。时分同步码分多址接入( TD-SCDMA )技术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体系,实现规模商用, 40G 超大容量光传输系统领域取得技术突破。数字电视地面传输技术及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标准和知识产权战略有力推进,形成了时分双工长期演进技术( TD-LTE )、数字视频编解码标准( AVS )、数字音频编解码标准( DRA )、地面数字电视传输标准( DTMB )、闪联等一批以自主知识产权为依托的技术标准。 2010 年全国信息技术领域专利申请总量超过 110 万件,稳居各行业之首。 (四)产业集聚发展效应明显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和福厦沿海四大产业集聚区的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利润和从业人员占全行业比重均已超过 80% ,建立了高度细化的产业配套分工体系,具备了较为完备的产业配套能力,发展成为影响全球市场的国际化生产制造基地,提升了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能力不断增强,形成了整机制造、光电子、平板显示、太阳能光伏等特色化发展的产业基地,产业集聚效应日益显现。 (五)支撑引领作用愈益凸显 信息技术及产品在推动工业转型升级、促进两化深度融合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钢铁、化工、汽车、船舶、航空等主要行业大中型企业数字化设计工具普及率超过 60% ,关键工序数(自)控化率超过 50% ,制造技术和信息技术融合步伐进一步加快。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深度融合和渗透,汽车电子、机床电子、医疗电子、智能交通、金融电子等量大面广、拉动性强的产品及信息系统发展迅速,为加快推进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建设、保障信息安全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和产品支撑。 经过五年的发展,我国电子信息制造大国的地位进一步巩固,总体实力跃上新台阶,但产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和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主要表现为: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产业总体上仍处价值链中低端,代工制造和加工贸易所占比重较高,研发投入强度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差距,资源配置较为分散,产业政策环境亟待完善,内需带动机制尚未健全。这些问题和矛盾制约了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由大变强,需要在“十二五”时期着力解决。 二、“十二五”面临的形势 (一) 电子信息产业仍是全球竞争的战略重点 电子信息产业具有集聚创新资源与要素的特征,仍是当前全球创新最活跃、带动性最强、渗透性最广的领域。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步入加速成长期,带动产业格局深刻变革。金融危机以来,不仅美国、日本、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将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抢占未来技术和产业竞争制高点, 巴西、俄罗斯、印度等国也着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增长尤为迅速,竞争在 全球范围 内更加激烈。 (二)融合创新 推动产业格局发生重大变革 信息产业各行业边界逐渐模糊,信息通信技术在各类终端产品中应用日益广泛,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兴领域蓬勃发展。价值链重点环节发生转移,组装制造环节附加值日趋减少,国际领先企业纷纷立足内容及服务环节加快产业链整合,以争夺产业链主导权。制造业、软件业、运营业与内容服务业加速融合,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不断涌现,对传统产业体系带来猛烈冲击,推动产业格局发生重大变革,既为我国带来发展的新机遇、新空间,也使我国面临着新一轮技术及市场垄断的严峻挑战。 (三)工业转型升级催生新的产业增长点 在实现由传统工业化道路向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促进工业结构整体优化升级的进程中,信息技术及产品在工业各领域及生产各环节持续深化应用,综合集成度不断提升,与汽车、船舶、机械装备、新型材料等产品加速融合,为产业发展创造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随着节能环保、 高端装备制造 、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崛起,信息技术在经济和社会各领域将得到更为深入的应用,形成一批辐射范围广、带动作用强的产业新增长点,为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四)国内外市场环境机遇与挑战并存 国际市场规模稳步扩大,新产品、新应用不断涌现,产业发展空间更为广阔;国家信息化建设全面深化,城镇化进程持续加速,市场化程度不断提升,居民收入增长、内需扩张、消费结构升级和市场机制完善,为产业发展提供新动力、新方向。同时,产业发展也面临严峻挑战,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生产成本持续上升,资源和环境承载力不断下降,周边国家和地区同质竞争日益激烈, 国际 贸易保护势力抬头,以知识产权、低碳环保、产品安全为代表的技术性贸易限制措施被广泛使用,对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持续稳定发展造成一定的压力。 三、“十二五”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与发展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转型升级为主线,坚持创新引领、应用驱动、融合发展。突破重点领域核心关键技术,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深化信息技术应用,推动军民结合,统筹内外需市场,优化产业布局,着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持续引导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产业由大变强,为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及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 以转型升级为主线。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研发及产业化进程,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培育自主品牌,提升国际化经营水平,增强产业发展质量与效益;完善重大产业布局,培育龙头骨干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规模效应及配套协作水平;稳定国际市场,进一步优化贸易结构;积极开拓国内市场,强化内生增长动力。 —— 以创新引领为根本动力。努力突破原始创新,大力推进集成创新,加强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创新体系,形成完整创新链条,提升成果产业化效率;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及重大工程为抓手,加大研发投入,着力攻克一批核心关键技术。 —— 以应用驱动为关键支撑。加强信息技术推广应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重点发展工 业控制、机床电子、汽车电子、医疗电子、金融电子、电力电子 等量大面广、拉动作用强的产品,形成产业新增长点;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领域,形成一批可快速带动产业增长的关键应用。 —— 以融合发展为重要途径。积极推进制造业向服务延伸,推动产品制造与软件和信息服务融合、制造业与运营业融合,大量催生新产品、新业态,鼓励引导商业模 式创新;引导并加快产业链垂直整合进程,促进资源优化重组;推动军民技术互通互用,加快军民融合发展。 (二)发展目标 1 、结构目标 “十二五”期 间,我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速保持在 10% 左右, 2015 年超过 10 万亿元;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超过 12% ;电子信息制造业中的战略性新兴领域销售收入年均增长 25% 。稳步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延长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一般贸易比重不断增加。显著增强骨干企业核心竞争力及自主品牌市场影响力,形成 5 到 8 家销售收入过千亿元的大型骨干企业,努力培育销售收入过 5000 亿元的大企业。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特色鲜明、配套合理的新型工业 化产业示范基地和产业园区。军民融合发展取得新进展。 2 、创新目标 百强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超过 5% ;信息技术领域发明专利申请累计总量达到 130 万件左右;在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关键元器件、重要电子材料及电子专用设备仪器等领域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集成电路产品满足国内市场需求近 30% ,芯片制造业规模生产技术达到 12 英寸 、 32/28 纳米工艺;平板电视面板自给率 80% 以上;建立完善 TD-LTE 产业体系。 3 、节能环保目标 显著提升计算机、电视机等整机产品能效;生产过程能源、资源消耗进一步降低,太阳能级多晶硅生产平均综合电耗低于 120 千瓦时 / 公斤,印制电路行业铜回收再利用率提高到 80% 以上、水回收再利用率提高至 30% 以上;有效控制铅、汞、镉等有毒有害物质使用;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和再利用率显著提高。 四、主要任务与发展重点 (一)主要任务 1 、集中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全面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追踪和把握新一代信息技术重点方向及产业机遇,以企业为主体,坚持产学研用相结合,完善创新体系、增强创新能力,集中力量和资源突破核心关键技术。以整机需求为导向,大力开发高性能集成电路产品;加快发展新型平板显示、传感器等关键元器件,提高专用电子设备、仪器及材料的配套支撑能力;以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领域自主技术为基础,推动计算机、通信设备及视听产品升级换代;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加速军民共用电子信息技术开发和转化。 2 、着力发展战略性新兴领域 ,培育产业新增长点 紧密结合产业转型升级的趋势,统筹考虑市场需求和支撑条件,引领新兴产业发展。以新一代网络通信系统设备及智能终端、高性能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云计算、物联网、数字家庭、关键电子元器件和材料七大领域作为战略性新兴领域,以重大工程应用为带动,加速创新成果产业化进程,打造完整产业链,培育一批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新增长点。 3 、推动企业做大做强, 构建合理分工体系 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建立健全企业技术改造长效机制,提升企业效率效益。鼓励和引导企业兼并重组,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开展并购。大力推动产业链整合,提高产业链管理及运作水平,强化产业链整体竞争力。以资本为纽带推进资源整合及产业融合,加快发展和形成一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突出、品牌知名度高、国际竞争力强的跨国大公司。促进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与大企业共同构建合理分工体系。探索创新合作机制,加强企业间的联合与协作,推动形成密切合作的研发体系,支持组建产业联盟。 4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加快形成区域新增长极 继续发挥东部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增强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和福厦沿海等优势地区的集聚效应,率先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支持中西部地区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立足自身优势,积极吸引国外投资,因地制宜地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切实增强研发能力,提高在产业分工体系和价值链中的地位。形成东、中、西部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特色突出、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培育一批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加快推动中西部地区形成新增长极。 5 、 统筹利用国内外市场资源,促进产业均衡发展 充分利用国内信息化、城镇化建设机遇,大力挖掘电子信息产品的行业应用市场,不断满足城乡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积极拓展国际市场,持续优化出口结构,加大新兴市场开发力度,推动出口市场多元化。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通过政策扶持、信用担保、完善通关服务等手段,鼓励有条件的骨干企业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拓宽市场渠道、建立研发中心,与海外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开展多层次合作,增强国际竞争力。 6 、积极推进绿色制造 ,实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突出“源头控制”与“末端治理”,构建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化发展模式。建设产业绿色发展技术支持和公共服务平台,加强节能清洁生产技术和工艺的研发。针对各行业特点,建立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和能效标准体系。提升低碳环保电子产品的标准和检测水平,减少有毒有害物质使用。严格控制“三废”排放,鼓励开展电子产品回收、处理和再利用。 7 、深化信息技术应用 ,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支持信息技术企业与传统工业企业开展多层次合作,推进信息技术和产品在工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提升工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营销服务等环节的自动化、智能化和信息化水平,支持应用电子产品和系统的研发及产业化,切实推动两化深度融合。推进信息技术和产品在交通、能源、水利、环保等领域的深度应用,加快国计民生重要领域基础设施智能化进程;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和产品在 医疗卫生、交通运输、文化教育、就业和社会保障等 领域的广泛应用,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8 、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围绕基础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着力构建集成电路、平板显示、数字家庭、云计算、物联网、太阳能光伏、绿色照明等专业性公共服务平台,提供技术研发、成果转化、资本运作、知识产权、标准制定、产品检测、资质认证、人才服务、企业孵化和品牌推广等专业服务;加强产用合作,依托行业组织,推动重点工业领域信息技术应用平台建设,提供共性技术支持和公共服务;依托产业基地和专业园区,建设特色的区域性公共服务体系,引导和加强电子信息产业聚集区配套服务体系建设。 (二)发展重点 1 、计算机 加快计算机前沿技术创新,实现核心技术和关键领域的突破,进一步增强计算机产品自主研发、工业设计和主板制造能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把握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大力发展具备轻薄便携、低功耗、触控、高清与三维( 3D )显示等特点的笔记本计算机、平板计算机等移动智能终端,以及大屏幕、触摸型一体式等新型计算机;促进 “终端 + 应用 + 服务”的产业链整合,推动整机企业向服务 延伸。加强计算机外部设备及耗材产品研发和产业化,发展彩色网络激光打印机、扫描仪、投影仪、闪存以及智能娱乐教育等产品。大力支持高安全性工业控制计算机、工控产品及系统的研发与应用,加快研究新一代工业控制计算机体系结构,积极开展工业控制计算机软硬件基础平台和安全性、可靠性技术等研究,提升我国工控产品及系统竞争力,在过程控制、安全生产、节能降耗、环境监控、智能交通、智能建筑、智能电网等领域推动工控产品及系统的应用。加快安全可靠计算机研发与应用,加强信息安全技术研究,大力推进网络安全、可信计算、数据安全等信息安全产品的研发与产业化。 以云计算应用需求为牵引,重点突破虚拟化、负载均衡、云存储以及绿色节能等云计算核心技术,支持适于云计算的服务器产品、网络设备、存储系统、云服务终端等关键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建立配套完整的云计算相关产业链,为云计算规模化示范应用提供完整的设备解决方案,完善云计算公共服务体系。加强物联网技术研发,突破物联网感知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反馈控制等关键技术,支持无线射频识别( RFID )、编码识别设备、传感及处理控制节点等重点产品的研发与产业化,建立完善物联网标准体系,推动物联网应用。面向下一代互联网发展需求,重点支持高性能路由器、大容量汇聚交换设备、智能网关等网络关键设备研发与产业化,加快推进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标准的国际化。 2 、通信设备 紧抓新一代通信网络建设和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机遇, 加大 TD-SCDMA 终端研发力度,推进长期演进技术及增强型长期演进技术( LTE/LTE-Advanced ) 研发和产业化。研究 LTE/LTE-Advanced 在应用过程中无线及网络组织的关键技术、网络演进、多技术协调等技术解决方案,推动新型绿色基站、无线网络组网、无线网络节能减 排等关键技术与产品研发,推进 TD-SCDMA / LTE/LTE-Advanced 在 数字城市、农村信息化等重点领域的应用示范。加速推动移动互联网相关技术产品和业务应用的研发与产业化进程,重点支持新型移动互联网终端、终端核心芯片、操作系统和中间件等关键技术和产品,以及 IP 承载网、接入感知与控制、移动互联网平台与资源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支持多模、多频终端芯片及高效能、低成本终端, IPv6/v4 双栈网络设备和终端、网络测试专用仪器、天线等关键配套产业体系。 推进智能光网络和大容量、高速率、长距离光传输、光纤接入( FTTx ) 等技术和产品的发展。重点支持 N×100G 比特 / 秒波分多路复用( WDM ) 高速光传输设备, N×T 比特 / 秒 交叉容量的光传送网 / 分组传送网( OTN/PTN )大容量组网调度光传输设备,支持智能控制平面的光交换设备、光传输设备的研发与产业化;支持 10G 无源光网络( PON ) 局侧设备和光网络单元、 PON 互通性测试系统的研发与产业化;支持高速相干光接收、超大功率低噪声光放大、波长选择性光交换等高端模块,高速激光芯片、光多片集成组件、光电集成芯片、高速数模芯片等高端芯片的研发。 推进宽带无线接入、多媒体数字集群及数字对讲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支持广域覆盖低成本宽带接入、超高速无线局域、面向专网应用的数字集群通信和数字对讲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加快推动无线局域网鉴别和保密基础结构( WAPI )技术的产业链成熟和更广泛应用。推广在政府事务、公共安全、能源、物流、交通运输、现代农业等重点领域和行业的应用示范,提升相关技术产品在资源动态分配、管理和调度,协同干扰降噪,负载均衡,自适应和自组网,网络安全和信息保密等方面的能力,建设面向行业领域的专用通信系统完整产业链。积极推进基于北斗卫星通信导航系统的相关产品研发及产业化和推广应用。 3 、数字视听 加快推动彩电业转型升级,加强新型背光技术 、 3D 技术、 激光技术、节能技术的研发及应用,提升核心技术掌控能力。 加快 发展 3D 电视、互联网电视、智能电视等新型产品,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 支持整机龙头企业 向面板、模组等中、上游领域延伸,支持彩电产业配套的核心芯片、软件、关键器件、一体化模组、专用设备研发及产业化,推进终端制造业与内容服务业融合发展,提升平板电视全产业链竞争力。 重点支持数字家庭智能终端、互联网关、多业务系统及应用支撑平台的研发及产业化;支持智能化、网络化视频监控设备及应用系统的研发与应用; 大力推进数字家庭示范应用和数字家庭产业基地建设。 加快推动地面数字电视接收机普及,支持 AVS 、 DRA 等自主音视频标准的应用,进一步推动地面数字电视标准的国内外应用。支持数字电视演播室设备、发射设备、传输设备、接收设备发展,鼓励发展高密度激光视盘机、数字音响系统、数字电影设备,推动视听产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节能环保方向发展。支持骨干企业加强质量品牌建设 和国际化经营,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 专栏 1 :整机价值链提升工程 产品创新。 支持基于移动互联网业务的计算机、通信设备及终端创新,以及基于云计算的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支持高端服务器、网络存储系统等关键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推动绿色智能数据中心关键设备及各类终端产品的研发与产业化;支持网络化、智能化、节能型数字电视产品和 3D 电视研发及产业化;支持多屏融合的数字家庭智能终端研发及产业化;推进下一代地面数字电视传输体系关键技术和系统技术研究,建设多业务平台;支持整机产品深度参与配套芯片研发及产业化。 模式创新。 推动大型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企业向服务领域延伸,加强设计、制造、服务融合互动,围绕核心价值环节促进产业链整合;抓住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兴应用快速发展契机,开拓增值服务,创新商业模式; 健全产业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开放式运营平台、内容服务平台、网络服务平台、产品测试认证平台及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建设。 品牌建设。 支持数字视听、计算机和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建设自主品牌, 提升国产设备及终端的国际竞争力;引导企业加强产品质量管理, 完善产品质量管理体系,提升品牌形象;鼓励企业加强国际战略合作,加快建设安全可控的市场渠道;制定知识产权战略,推动自主知识产权标准产业化和国际化应用 。 4 、集成电路 以重点整机和重大信息化应用为牵引,加强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制度创新,着力发展设计业,壮大芯片制造业,提升封装测试水平,增强关键设备、仪器及材料自主开发能力,推动集成电路产业做大做强。着力发展芯片设计业,开发高性能集成电路产品。 围绕移动互联网、信息家电、物联网、智能电网和云计算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点领域的应用需求,突破 CPU/ 数字信号处理器( DSP ) / 存储器等高端通用芯片,重点开发网络通信芯片、数模混合芯片、信息安全芯片、数字电视芯片、 RFID 芯片、传感器芯片、汽车电子芯片等量大面广产品,以及两化融合、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的专用集成电路产品,形成系统方案解决能力。壮大芯片制造业规模,增强先进和特色工艺能力。持续支持 12 英寸 先进工艺制造线和 8 英寸 /6 英寸 特色工艺制造线的技术升级和 产能扩充。加快 45 纳米及以下制造工艺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加强标准工艺、特色工艺模块开发和 IP 核的开发。提升封测业层次和能力,发展先进封测技术和产品。顺应集成电路产品向功能多样化的重要发展方向,大力发展先进封装和测试技术,推进高密度堆叠型三维封装产品的进程,支持封装工艺技术升级和产能扩充。提高测试技术水平和产业规模。完善产业链,突破关键专用设备、仪器、材料和电子设计自动化( EDA )工具。推进 8 英寸 集成电路设备的产业化进程,支持 12 英寸 集成电路生产设备、材料、工具、仪器的研发,形成成套工艺,推动国产装备在生产线上规模应用,推进集成电路产业链各环节的紧密协作,建立试验平台,加快产业化。 5 、关键电子元器件 大力发展基于表面贴装技术( SMT )的新型片式元件,积极支持基于微电子机械系统( MEMS )技术的新型元器件和基于低温共烧陶瓷( LTCC )技术的无源集成元件的研发和产业化。努力发展汽车电子系统所需的继电器、连接器、微电机、超级电容器等关键电子元件;加快为新能源汽车配套的镍氢电池,动力型、储能型锂离子电池及电池管理系统、电池成组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围绕新一代通信技术发展,推动低成本光纤光缆、光器件、频率器件、数字音频声器件和混合集成电路等产业的发展。积极开发物联网、新能源、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需的高性能高可靠传感器、电力电子功率元件、超薄锂离子电池、专用真空电子器件等产品。加快发展高密度互连板、特种印制板、发光二极管( LED )用印制板及现代光学所需的红外焦平面探测器、紫外探测器、微光像增强器等关键核心器件。在着眼于当前成熟技术发展的同时,密切关注未来技术发展趋势,准确把握创新性技术方向,优先支持创新性、共性技术研发,为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储备,为电子信息制造业的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发展方式转变奠定重要的技术和产业基础。 6 、电子材料 半导体材料重点发展硅材料、化合物半导体材料、氮化镓和碳化硅等衬底材料、外延用原料、高性能陶瓷基板;高端 LED 封装材料,高亮度、大功率 LED 芯片材料;新型电力电子器件用关键材料;石墨和碳素系列保温材料。光电子材料重点发展高世代液晶显示屏( LCD )用玻璃基板,偏光片、彩色滤光片、液晶等相关材料,大尺寸靶材,高纯电子气体和试剂;有机发光显示器( OLED )用高纯有机材料、导电玻璃基板、封装材料、高精度掩模板等; PDP 用玻璃基板及电极浆料、湿化学品、玻璃粉、荧光粉等配套材料;电子纸用微胶囊、油墨、介电材料;发展大尺寸锗系材料、硫化锌( ZnS )、硒化锌( ZnSe )、碳化硅( SiC )红外材料,满足制造高端光电子产品需求。电子元器件用覆铜板、电子铜箔、压电与系统信息处理材料、高热导率陶瓷材料和金属复合材料、小型锂电池和动力锂电池材料、片式超薄介质高容电子陶瓷材料及电容器材料、高性能电容器薄膜、高端电子浆料、 LTCC 多层基板、高性能磁性材料等。重点突破高端配套应用市场,提高产品附加值和技术含量,增强电子材料行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支撑下游产业跨越式发展。 7 、新型显示器件 液晶显示器件方面,重点提升薄膜晶体管( TFT )性能,提高载流子迁移率和液晶面板的透过率,降低生产成本。等离子显示器件方面,围绕高光效技术、高清晰度技术以及超薄技术进行相关技术研发,研究新材料、新工艺来提高 PDP 产品性能。有机发光显示器件方面,推进中小尺寸 OLED 的技术开发和产业化应用,研究大尺寸 OLED 相关技术和工艺集成。电子纸方面,推动有源驱动电子纸显示技术开发与产业化,重点发展大尺寸、触屏式、彩色、柔性有源驱动电子纸显示屏。积极研发触摸屏、三维显示等新技术新产品,促进其产业化。发展激光显示等特色显示技术。推动 OLED 照明技术和产品开发。大力发展平板显示器件生产设备和测试仪器,形成整机需求为牵引、面板产业为龙头、材料及设备仪器为基础、产业链各环节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力争到“十二五”末,我国新型显示产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全面支撑我国彩电产业转型升级。 8 、电子专用设备和仪器 电子专用设备方面,重点发展 8 英寸 和 12 英寸 半导体级单晶生长、切割、磨片、抛光设备, 8 英寸 集成电路成套生产线设备,推进 12 英寸 集成电路关键设备产业化;积极推动多晶硅、单晶硅生长、切割设备,全自动晶硅太阳能电池生产线设备、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设备研发和产业化,重点突破高亮度 LED 芯片生产线设备和后封装设备;大力发展新型元件生产设备和表面贴装设备。电子仪器方面,着重研发半导体和集成电路测试仪器,通信与网络测试仪器,高性能微波 / 毫米波测试仪器,数字电视及数字音视频测试仪器,物联网测试仪器,新型电子元器件测试仪器,高性能通用电子测试仪器,时间、频率测试仪器以及医疗、环保、农业、矿山等电子应用仪器。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9 、 发光二极管( LED ) 突破产业链薄弱环节,提升高亮度、功率型 LED 外延片及芯片技术水平和产业化能力,增强产业自主发展能力。加强对封装结构设计、新封装材料、新工艺、荧光粉性能、多基色荧光粉、散热机理的研究,着力提高器件封装的取光效率、荧光粉效率和散热性能,增强功率型 LED 器件封装能力。加快 LED 上游原材料如衬底、金属有机化合物( MO )源、超高纯气体、荧光粉、高性能环氧树脂、有机硅胶的研发和产业化,实现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设备( MOCVD )等关键生产设备和仪器的量产和应用,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完善 LED 产业链。推进景观照明、液晶显示背光源、户外大屏幕显示以及室内商业照明等应用。加快 LED 相关基础标准、产品标准制定,完善 LED 标准体系。增强产品标准符合性检测,加快国家级 LED 器件、光源检测机构的建设,提高检测水平和服务能力。强化行业引导和管理,促进 LED 产业健康科学有序发展。 10 、太阳能光伏 重点支持高质量、低能耗、低成本、副产物综合利用率高的太阳能级多晶硅生产。发展高效、低成本、低能耗硅锭生产技术,突破薄型化硅片切割技术,提高硅片质量。支持高效率、低成本、长寿命太阳能电池的研发与产业化,加快超高效太阳能电池、新型聚光电池、薄膜电池开发与应用。鼓励光伏用逆变器、控制器和储能系统等产品及技术研发。重点发展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 PECVD )、激光切割、刻蚀、丝网印刷以及封装检测等设备,鼓励开发晶硅和薄膜太阳能电池成套设备生产线。积极发展光伏建筑一体化( BIPV )组件生产技术,扩大 建筑附着光伏( BAPV ) 组件应用范围。鼓励发展坩埚、高纯石墨、碳碳复合材料、乙烯 - 醋酸乙烯共聚物( EVA )胶、电子浆料、线切割液、导电氧化物薄膜( TCO )玻璃等配套材料。 鼓励光伏企业加强系统集成及应用拓展,积极关注离网应用市场和新兴并网应用市场,支持小型光伏系统、分布式光伏系统、离网系统研发及应用。支持有能力的企事业单位建设国家级光伏技术研发平台、产品检测认证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开展产品检测、系统工程验收、专利池建设、标准制订推广、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等公共性服务。支持骨干企业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提高生产工艺水平、降低光伏发电成本、拓展光伏应用市场,提升我国光伏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专栏 2 :基础电子产业跃升工程 集成电路。 突破高性能 CPU 、移动通信芯片、 DSP 等高端通用芯片,移动互联、数模混合、信息安全、数字电视、射频识别等量大面广芯片以及重点领域的专用芯片。持续支持 12 英寸 先进工艺制造线的建设和 8 英寸 /6 英寸 工艺制造线的改造升级。加快先进生产线和特色生产线工艺技术升级及产能扩充, 提高先进封装工艺和测试水平。进一步完善产业链,增强刻蚀机、离子注入机、互联镀铜设备、外延炉、光刻匀胶显影设备等 8-12 英寸 集成电路生产线关键设备、仪器和材料的自主开发和供给能力,支持大生产线规模应用。加快提升国家级集成电路研发公共服务平台水平和能力,组织多种形态的技术创新平台。 关键电子元器件和材料。 重点支持微电子器件、光电子器件、 MEMS 器件、半导体功率器件、电力电子器件、 RFID 模块及器件、绿色电池、片式阻容感、机电组件、电声器件、智能传感器、印刷电路板产品的技术升级及设备工艺研发,有效支撑物联网发展。积极发展半导体材料、太阳能光伏材料、光电子材料,压电与声光材料、电子功能陶瓷、磁性材料、电池材料和传感器材料,以及用于支撑、装联和封装等使用的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等。 新型平板显示。 重点支持 6 代以上尺寸 TFT-LCD 显示面板关键技术和新工艺开发,实施玻璃基板等关键配套材料和核心生产设备产业化项目,完善配套产业链。突破 PDP 高光效技术(高能效、低成本)、高清晰度技术(三维、动态清晰度、超高清晰度)以及超薄技术,提高 PDP 产品性能。开展高迁移率 TFT 驱动基板技术开发,攻克 OLED 有机成膜、器件封装等关键工艺技术,攻克低温多晶硅( LTPS )技术,加强关键材料及设备的国产化配套。围绕移动终端等需求,重点开发触摸屏功能、宽视角、高分辨率、轻薄节能的小尺寸显示产品。开展三维显示、电子纸、激光显示等新技术研发和产业化。 发光二极管( LED )。 重点突破外延生长、芯片制造关键技术,提高外延片和高端芯片的国内供给能力。增强功率型 LED 器件封装能力,加大对封装结构设计、新封装材料、新工艺、荧光粉性能、散热机理的研究与开发。进一步完善产业链,加快实现国产 MOCVD 设备的量产,推进衬底材料、高纯 MO 源,高性能环氧树脂以及高效荧光粉等研发和产业化。加快检测平台建设,制定和完善 LED 相关标准,推进知识产权建设。 太阳能光伏。 支持多晶硅行业节能降耗和高质、高效、低成本太阳能电池的产业化,鼓励新型太阳能电池和高质低成本多晶硅工艺技术研发。全面提升装备技术水平,突破平板式 PECVD 、全自动丝网印刷机、高效切割机等设备瓶颈。支持控制器、逆变器等配套部件和石墨、坩锅、电子浆料、 TCO 玻璃等配套材料的研发及产业化。支持多样化、宽领域的太阳能光伏应用,拓展离网应用市场和新兴并网市场。 11 、 信息技术应用 推动信息技术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加强产用合作,促进两化深度融合,进一步提升产业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支撑服务的能力。应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以研发设计、流程控制、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开发等关键环节为突破口,支持信息技术企业与传统工业企业开展多层次合作,提高工业自动化、智能化和管理现代化水平,推动综合集成应用与业务协同创新,加快制造与服务融合发展,促进资源节约型生产方式的形成。加大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各环节的应用,促进农业集成化信息管理,提高精准农业技术水平,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结合国家改善民生相关工程的实施,加强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就业和社会保障等领域应用,带动电子信息产品及相关服务发展。大力发展应用电子产品,针对工业控制、机床电子、汽车电子、医疗电子、金融电子、电力电子 等量大面广、带动性强的 应用电子领域, 加大研发投入,突破关键技术,努力实现产业化,形成新的增长点。 专栏 3 :重点应用电子产品 工业控制。 加强分布式控制系统、可编程控制器、控制芯片、传感器、驱动执行机构、触摸屏等产品的研制,提升工业控制的集成化、智能化水平。 机床电子。 突破高档数控系统现场总线、通信协议、高精度高速控制和数字化高速伺服驱动等技术,大力发展中高档数控系统;加强机床电子功能部件(包括电主轴、电动刀架、检测装置、测试设备、机床电器等)研发和应用。 汽车电子。 重点支持汽车电子电气专用元器件、车用芯片、车载信息平台和网络、动力电池和管理控制系统、动力总成控制系统、驱动电机控制、底盘控制、车身控制、车载电子、汽车安全等关键技术和产品的研发与规模化应用。 医疗电子。 重点突破数字化医学影像诊断、临床检验与无创检测诊断、数字化医院及协同医疗卫生系统、便携式医疗电子设备、康复治疗设备、器官功能辅助替代医疗电子设备、精准智能手术设备、治疗微系统、医用传感器等先进医疗电子产品的自主研制。 金融电子。 重点支持金融 IC 卡、移动支付终端、税控收款机、自动存 / 取款机、清分机、 金融自助服务设备等产品开发和规模化应用,提升金融信息化水平,保障金融安全。 电力电子。 大力推进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 IGBT )、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管( MOSFET )、快速恢复二极管( FRD )等高频场控电力电子芯片和模块的技术创新与产业化;重点解决高阻区熔硅单晶、陶瓷覆铜板、铝碳化硅基板、结构件等制造技术;积极开展宽禁带半导体材料(碳化硅和氮化镓)和器件的研发及产业化。支持高功率密度、高性能的电力电子装置的研究与开发。建立国家级的高频场控电力电子器件的检测测试平台,制定和完善电力电子器件标准。 五、保障措施 (一) 健全产业政策法规体系,完善产业发展环境 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 32 号),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重点领域,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措施。 加快出台《国务院关于印发 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 的通知》(国发 4 号)的实施细则。研究完善扶持平板显示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落实《多晶硅产业准入条件》,加强对行业发展的指导。落实《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研究制定配套行业政策。完善促进信息技术推广应用的政策环境,推动安全可靠的软硬件产品开发和应用。进一步落实扩大内需政策,继续做好家电下乡、家电以旧换新工作,研究制定家电下乡后续政策措施,建设完善家电产品售后维修服务体系。推动制定国内光伏发电上网电价政策实施。积极推广 LED 、 OLED 节能照明产品。营造芯片、整机、系统互动 的产业生态环境,推进电子专用设备首台套的应用和推广。 (二)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增强产业创新能力 加大技术改造专项资金投入,对核心关键领域重大项目给予重点支持。 加快实施“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进一步明确资金支持重点,加强产业链配套。充分利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等专项资金,支持产业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推进重点产品示范应用 。 加大对信息技术应用的资金支持力度,重点支持安全可靠信息技术及产品的行业应用。落实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细化电子信息领域资金使用方案。落实国家扶持中小企业的各项金融政策,支持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融资服务。 (三)引导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充分发挥行业管理部门、地方政府在产业转移和合作中的引导作用,以及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加强规划、资源和市场的对接,研究制定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转移与合作的相关政策,建立健全“部省对接、协同推进”的合作机制。推动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和福厦沿海等优势地区向研发设计、服务等产业价值链高端延伸,发挥优势地区辐射带动作用;立足产业承接地区自身特色优势,统筹重 大项目在中西部地区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合理布局,引导产业有序转移。促进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产业园区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四)推动企业兼并重组,优化产业组织结构 完善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政策体系,以产业政策为引导、以产业发展的重点关键领域为切入点、以国家重大工程为带动,积极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取得显著进展。推动设立产业投资基金,重点关注重大生产力布局,鼓励龙头骨干企业开展海外兼并重组和技术收购。建立健全中小企业服务体系 ,培养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形成大中小企业优势互补、协 调发展的产业组织体系。 支持 AVS 、闪联、数字家庭、太阳能光伏、 OLED 等产业联盟发展, 围绕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半导体照明等新兴领域加强产业创新联盟建设。 (五)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和标准战略,提升产业竞争优势 全面落实《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引导企业将技术创新、知识产权保护、标准制定相结合,提升产业竞争优势。建设和完善电子信息领域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定期发布各重点领域知识产权态势,促进企业提高创造、保护、运用和管理知识产权的水平。加快建立电子信息产业知识产权预警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信息采集,及时发布知识产权相关报告,提升行业知识产权预警能力。加强电子信息领域标准化技术组织建设,继续以企业为主体制定标准,充分发挥标准化相关组织、相关协会、研究单位等各方面的作用,提高标准化工作水平。针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加快研究制定相应技术标准,增强标准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加强重点领域军民标准资源共享建设,推动技术和标准的双向应用。推动更多的自主创新技术标准成为国际标准,提升在国际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组织重点产品标准化试点示范,加强技术标准与检测认证的联动。 (六)加强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加快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围绕规划确定的重点领域,制定电子信息制造业人才队伍中长期建设方案。争取国家人才发展重大项目对电子信息制造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支持。加快建设和发展职业培训机构,大力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和行业信息技术应用人才,重点培养高水平复合型人才。以重大专项和重大工程为依托,建立相应的高端人才培育和引进机制。加强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培训,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个人分类: 信息经济|139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山寨和日本架构创新的区别
热度 1 strategist 2011-8-18 11:01
对于绝大多数的电子信息、机械装备等模块化产业来说,是否已经“掌握”了全部或者部分核心元器件的技术,即架构创新是否是建立在掌握必要的元器件技术的基础上,是今天中国和上世纪80年代日本电子企业赶超美国的根本区别 。 80 年代,日本在电子行业对美国的赶超在形式上表现为架构创新,但通过架构创新实现企业市场竞争力快速提升的必要条件却是日本企业已经“掌握”了以美国为主导的基础性技术和元器件技术(虽然当时日本并没有在核心元器件技术方面“超越”美国)。不掌握元器件技术的架构创新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这个意义上看, 今天发生在中国的山寨手机现象与 Christensen 在其经典研究中所描述的上世纪 80 年代日本的电子产品赶超有着本质的差别。
2474 次阅读|1 个评论
太原理工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招聘物理、光电信息等学科博士
huangping 2011-8-11 21:53
太原理工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大量招聘物理、光学及电子信息等学科博士 招聘条件: 1) 博士,且发表过 SCI 文章; 2) CET-6 成绩 426 分以上、或 PETS-5 等其它类型外语水平考试成绩合格、或具有一年以上国外学习经历。 待遇: 1) 科研启动费 8-18 万,安家费 5 万,校内政策购房; 工资 +3.5 万年津贴 + 科研绩效奖励 详细条件: 引进人才待遇: http://www.tyut.edu.cn/renshichu/Article.asp?articleid=40971 科研绩效奖励: http://www.tyut.edu.cn/newsite2/ ... D=7NewsID=1870 2) 获国外博士学位,直接聘为副教授。 3) 通常当年会成为硕士生导师; 4) SCI 1,2,3,4 区文章分别奖励 6 万, 4 万, 2 万和 1 万 RMB 。
2650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与心灵之约
kejidaobao 2011-2-12 13:26
文/杨书卷 心灵的奥秘与心智活动的产生,一直被科学界视为最神秘又最引人入胜的领地。但直到20世纪末期,在最新的“脑部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中,科学家通过了解人的行为、思想、情绪在脑部所产生的影像变化,才真正将大脑科学与思考、与认知的心灵层面做出了“具象化”的结合。至此,人类对自我心智的探索终于以大脑科学为基础,开始稳步前行,并在不长的时间段中成就斐然。 近日,此科学领域就曝出一条轰动性的新闻。据1月24日香港《文汇报》报道,美国科学家成功将思想植入猴子的脑袋,让猴子“学懂”解读人类讯息,这是世界上首次成功将电子信息传送到灵长目动物脑内的实验,目的是为了将来四肢瘫痪者可运用意念自如控制机械骨骼,但若技术发展成熟,这项试验的意义可能更不平凡:将来人与人之间的“意念沟通”也许已不遥远。 研究由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杜克大学的Nico Aires负责。他和其他的科学家在猴子的头骨钻了一些小孔并植入微芯片,用来输入数据到猴子的大脑皮层。实验准备了2个盒子,其中一个包含食物,猴子通过输入的数据知道食物到底在哪个盒子里。在这之前,他们还通过同样的方式,让猴子成功地“解读”电极输入信息,来控制计算机屏幕上的游标,并通过网络控制一个机械人行走。 Aires迈出了大脑科学的关键一步:将信息直接传送到大脑皮层。然而科学家指出,要真正让四肢瘫痪的病人自如控制机械骨骼,信息的流动必须双向,使病人感受到步法和行走速度等“感官讯息”,Aires的下一步研究将会更具挑战性。 其实,Aires的技术在另一方面的应用更加令人兴奋:将来人类可通过大脑信息,直接和个人计算机的操作系统及软件交互交流,更可发展为“大脑网络”,让人类以大脑信息直接沟通。现在,信息界巨头英特尔、谷歌和微软皆已成立“脑袋机械”部进行相关研究。不过在这方面,博得头筹的却是美国的PLX设备公司。 PLX研发出一款适用于手机iPhone的应用程序,通过具有脑机接口的头盔,读取使用者脑电波,转成数字信号传输至iPhone。使用者只要集中注意力,即可以用脑电波操作iPhone中一些游戏软件中的图形和物体。现阶段可以用此程序进行操作注意力训练游戏,未来则有望实现大脑直接操控电脑等设备。 “人类大脑是世间最有力、最复杂的事物,”PLX的首席执行官Paul Lowchareonkul 对这一技术的未来充满信心,“这是我们第一次能够驾驭它的神奇力量,将它与日常技术连接起来。而且,技术不会停留于此,在其他领域的应用也具有无限的可能性。”(1月15日英国《每日邮报》) 而在大脑的情绪认知方面,近来也有饶有兴味的发现。美国康奈尔等大学学者的一项联合医学研究表明,许多处于青春期的少年往往做出无所畏惧的一系列叫成年人无法接受的大胆举动,这一现象实为生理变化的后果,是大脑发育的必经阶段。 研究者通过对实验鼠展开反复实验,发现一些哺乳动物青春期时,会产生一种恐惧记忆抑制效应,使脑内管理情绪反应和记忆的“杏仁体”与“海马体”两个部分表现出非活跃状态,使动物对恐惧经历的记忆力降低,进而表现为一种无所畏惧、敢于再次冒险的性格现象。这种大脑效应只在青春期出现,随着年龄增长及大脑进一步发育而消失。 所以,并非青春期的孩子故意反复犯错惹父母生气,而是大脑发育到这一阶段使孩子们对恐惧感“暂时性失忆”。研究者之一的Siobhan S. Pattwella认为,这一发现不仅有助于了解青春期少年,而且也将对成年人的疾病治疗产生积极意义,有可能辅助治疗那些在承受外部打击后出现恐惧症和忧虑紊乱症的患者(1月10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中国科学家在此领域也有突出的表现。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罗劲研究员和张文彩博士等人研究证明,在医学和心理学领域被称为“安慰剂效应”的产生可能与脑内的“膝下扣带回”这一区域的功能有关。 头疼吃点药就会好,当病人有了这样的信心后,即使给他服用没有药效的“假药”,病情也会出现某种程度的好转。这种神奇的效果医学界已广泛认识,但人的身体和神经系统究竟会如何“感知”这一变化,并会做出怎样的反应,一直以来仍是个谜。研究组通过脑功能成像分析显示,可能正是“膝下扣带回”的作用,使得原本只具有镇痛功能的安慰剂治疗“转移”到缓解不良情绪上,发生“迁移现象”,从而揭示出人脑依靠安慰剂信念效应调节不良情绪的机制。罗劲认为,本研究对现代人在高压力、快节奏条件下,防治各种身心疾病、及时而有效地调节和管理不良情绪有着一定的启示作用(1月23日《北京科技报》)。 人类对自我的探问,早已存在于最古老的历史思考中。尽管现代的大脑技术不断出新,对思考与认知的心灵层面有了更多有效的科学解释,但当我们发现得越多,越会惊叹于生命与心智的不可思议而产生更多的疑问。人是怎么做决定的?我们如何思考,如何感觉?情绪是什么?如何用仪器来理解智慧、恐惧、幸福、记忆?大脑神经活动现象背后的高层次心智整合的关键究竟又是什么?生命的复杂性,注定了这场物质与精神之间的对话,才刚刚展开。■
个人分类: 科技风云|2694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7: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