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科研成果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科研成果

相关日志

中文期刊PK外文期刊
热度 2 libseeker 2020-9-6 14:07
图谋按:近期,中国科学网博客有一组关于中国期刊与外文期刊的讨论,学者们各抒己见,有一定参考价值。特此予以辑录。 0 卜叶.超9成SCI论文发在国外!中文期刊到底差在哪.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0/9/445012.shtm 学术界不投中文期刊的原因是什么?这一老生常谈的问题,最近再次出现在某知识问答平台热榜。短短两周,便吸引了180个回答,浏览量超过34万。 中文期刊到底差在哪?面对逐渐边缘化的态势,如何摸清定位实现破局?8月29日,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CCF YOCSEF)邀请科技界、出版界专家,就中文期刊如何回归正途展开了激辩。 任胜利(《中国科学》杂志社总编辑):2019年,中国SCI论文发表数量超过50万篇,位列世界第二。2000年,中国SCI期刊对中国学者论文的贡献是41%,到2018年下降到7.4%。也就是说,100篇论文中只有7篇发表在中国际期刊上,另93篇都发在国外期刊上。此外,中国的SCI期刊数量也与中国SCI论文发展不匹配,中国期刊越来越滞后于中国论文的发展。9000多种SCI期刊中,中国期刊只有241种。 科研成果不发表在中文期刊上,很难让广大中国科研工作者知晓,促进现代化建设无从谈起。中文期刊的重要性和发展的急迫性不言而喻。 任胜利:2019年我们曾做过问卷调查,从反馈发现,94%的科研工作者认为需要中文期刊,同时对中文期刊的未来表示忧虑。如果认为中文期刊做得不好,差评中文期刊,那么科研工作者的投稿意愿就会降低,造成恶性循环。但是,95%的科研工作者愿意为中文期刊做贡献,就是说中文期刊还是有潜力,可以发展好的。 1 俞立平.谈谈中文论文与英文论文结构变化.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5134-1249378.html 随着教育部、科技部规范使用SCI论文文件的发布,加上当前复杂的中美关系,无论对于中文论文还是英文论文,包括两者的结构比例关系,网上充满了各种争论,今天想对这个问题发表一些个人观点。中国目前要解决的问题,恐怕是逼不喜爱科研的学者发表论文问题,这是个基础问题。我相信中国现有学者中,应该至少有30%左右的不喜欢科研,也难以创新,但被逼着发论文,论文质量其实也一般。如果这些论文一篇都不发表,不会牺牲中国的科研质量,反而是一件好事,能节省科研资源,又能解放普通老师,一举多得的事情。 2 李东风.中文期刊与SCI期刊.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29911-1249318.html 建国后至改革开放之初,中国人大都只用中文发表论文,包括学术大师。中文期刊是主流科学期刊。直到1990年代,SCI引入我国逐步成为科学评价工具而风靡全国。那些从未听说SCI为何物的人把SCI视作与国际接轨的标志,SCI从此被崇拜,被神话,直到“唯”。现在做科研的唯SCI马首是瞻,已经被各项考核政策所覆盖。唯SCI的形成与此不无关系。相比之下,中文期刊每况愈下,别说发展,连生存都成了问题。不可否认中文期刊在办刊方面存在不足,但大环境是谁也无法阻挡的。 3 王德华.中文学术期刊还有用吗?.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757-1249293.html 中文学术期刊差吗?不能护短,与国际学术水平相比,是真的差! 中文学术期刊差在哪?这个不用说,差在论文质量上。 决定论文质量的是哪些因素?作者、审稿专家和编委会等。 哪些因素导致中文期刊逐渐变差的?因素 很多,相关的政策导向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中文学术期刊还有用吗?有,当然有。中文是我们的母语,中文学术期刊怎么会没有用呢? 4 李明阳.爱你不容易的中文期刊.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14548-1249436.html 随着破“四维”政策的落实,中文期刊的地位逐渐上升。为了迎合国家政策的调整,一些科研院所纷纷在科研人员绩效考核论文目录中,增加了少量中文卓越期刊的名字。作为一个既发过中文期刊论文、也发过少量英文SCI期刊论文的教学科研人员,说句实在话,国外创办的西文SCI质量真的要高于中文期刊,中文期刊真有点爱你不容易的感觉。 5 刘立.中国期刊:进SCI要打持久战;把进SCOPUS作为小目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1079-1249464.html 中国学术期刊,要进入SCI/SSCI国际科学期刊数据库(以下简称SCI),绝大部分犹如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比如王DH教授主持的期刊,已经奋斗很多年了,但革命仍未成功,尚待奋斗中。可以说,中国期刊要进SCI,要打持久战。 但是,中国期刊不妨先立一个“小目标”,奋斗几年进入SCOPUS数据库。如今,国内外很多科学计量学研究及国别排名、大学排名,都是用的是SCOPUS数据库,把SCI数据库给“扬弃”了。 图谋附笔:本文这样一个梳理是为了助力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工作。这样的梳理其他高校图书馆同行也可以直接“复用“。
个人分类: 圕人堂|4267 次阅读|2 个评论
Hindawi携手剑桥大学出版社,推动科研成果的传播
Hindawi 2020-8-19 17:29
我们很高兴欢迎剑桥大学出版社加入我们的出版合作计划。在新的合作模式下,剑桥大学出版社旗下的5本期刊将利用Hindawi的开源数字化出版平台Phenom,以开放获取的形式进行出版。 —— Richard Bennett,首席商务官 开放获取正在成为促进科学研究传播的常规做法,也是各国政府、各研究委员会和研究机构的共同愿景。当前的新冠肺炎疫情凸显了学术出版业开放与合作的重要性,如此才能更加有效地对研究成果进行分享。 为履行Hindawi对开放科学的承诺,我们于2017年推出了出版合作计划,旨在利用Hindawi在开放获取领域的丰富经验和开放获取出版方面的先进基础设施,帮助出版商快速过渡至开放获取的出版模式。 剑桥大学出版社是继Wiley和GeoScienceWorld之后,最新加入该计划的出版单位。根据新的合作协议,剑桥大学出版社旗下的五家期刊将在Hindawi的支持下以开放获取的形式进行出版。我们将负责这些期刊的成长与发展,同时,我们还会利用我们的开源数字化出版平台Phenom来完成编辑工作。这些期刊的所有权仍归剑桥大学出版社所有,期刊所有内容仍将经过严格的同行评审流程,从而保证其发表论文的质量。 我们很高兴与Hindawi达成合作。在研究和学术交流方面,合作是实现开放未来的关键。这需要出版商制定积极和创新的应对措施,尝试和试验不同的出版模式,还需要同学术界和类似Hindawi的机构合作,因为它们 在开放获取学术出版领域有成熟的业务模式。 ——Fiona Hutton, 剑桥大学出版社STM开放获取出版总监 剑桥大学出版社与Hindawi的合作关系,不仅有助于高质量开放获取论文的涌现,为作者提供了在哪里和如何发表的更多选项,同时还会培育学术出版行业的合作文化。 加入该计划的5本期刊包括: Laser and Particle Beams 编辑: Dieter H. H. Hoffmann,德国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Technical University Darmstadt, Germany) 关注领域: 高能量密度物理学;非LTE现象;热稠密物质和相关的原子、等离子体和流体动力物理学和天体物理学;强相干辐射源;强流粒子加速器;注波互作用;以及脉冲功率技术。 收录于SCIE、Scopus数据库和EiCompendex Genetics Research 主编: Marc Tischkowitz,英国剑桥大学 关注领域: 遗传医学、基因组学、人类进化与群体遗传学、人类进化和人口遗传学、生物信息学、复杂性状遗传学、分子和发育遗传学、进化发育生物学(Evo-Devo)、数量遗传学和统计遗传学、行为遗传学和环境遗传学。 收录于SCIE、MEDLINE数据库和ProQuest系列数据库 Global Health Epidemiology and Genomics 主编: Manjinder Sandhu,英国剑桥大学 关注领域: 疾病病原学、疾病易感性变化、耐药性和药物监测、药物基因组学和分层医学,并探讨全球在临床医学和理论医学领域实施新举措所面临的挑战。 收录于ESCI、Scopus和PubMed Central Journal of Smoking Cessation 编辑: Renee Bittoun,澳大利亚圣母大学(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关注领域: 该期刊关注普通民众的戒烟问题,聚焦可以帮助吸烟者戒烟有实际意义的观察性研究。作为一家经同行评审的高质量期刊,其编委会成员来自世界各地,在戒烟领域拥有丰富的经验。 收录于ESCI、Scopus和ProQuest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编辑: Nuno Borges,葡萄牙阿威罗大学( Carvalho University of Aveiro) 关注领域: 各类无线电力传输方法,以及其的各类应用,包括移动通信、医疗植入、汽车技术和航天工程。 收录于ESCI、Scopus和Ei Compendex 作者介绍 Richard Bennett现任Hindawi首席商务官,负责所有战略合作业务的开发。 加入Hindawi之前,Richard曾供职于Digital Science,负责领导商务战略的开发与实施,该战略主要研究领域的技术性初创企业。他的职业生涯始于爱思唯尔(Elsevier)的STM出版部门,包括BioMedNet、细胞出版社(Cell Press)和MDL。他先后还曾供职于Mendeley、Wolters Kluwer和Springer。 点击查看Hindawi与剑桥大学出版社合作详情
2508 次阅读|0 个评论
H指数发明者:H-index 低估了我的学术成就
Enago 2020-6-22 10:27
H-index(H指数) 在 学术界有人支持也有人质疑。这无损H-index目前被广泛应用的局面,但是现今衍生出的议题却是发明者 Jorge E. Hirsch教授初次发表时所始料未及的。 如何衡量研究成果 举凡研究生毕业、教授升等与申请研究经费都需要将研究工作的成果量化之后,才能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估。因此研究成果如何被量化会是很关键的环节,必须有个全世界通用的发表成果评量。目前广泛被采用的就是各种 引用指标 ,例如各种引用数量、影响 因子 ( Impact Factor )以及 H 指数 ,都是广泛用来判断出版成果的方法。 H 指数是什么? H-index是在2005年由UCSD理论物理学者 Jorge E. Hirsch教授所发表。计算方法是将学者或期刊发表论文依引用次数排序后,将序号与引用次数相互比对,会得出一个H值,代表有H篇论文被引用了H次以上。H-index有以下特色: 可以以人或期刊或学术单位为本位,评量个别研究人员的学术成就或期刊出版的科研成果 去掉极端值影响,显示出来的是大多数文章被引用的状况 同时考虑发表文章的质与量,兼顾学术生产力与影响力 简单易懂,透过一个数字概略 呈現 出版成果或学术成就的成绩 有鉴于 H-index 无法呈现学术生涯刚起步学者的学术潜力, Hirsch 教授再提出了 “ M 值 ” 。 M 值是将 H-index 除以自第一份论文发表以来年数所得到的数值,在 1 以下表示研究结果在平均值内, 1-2 为高于平均, 2 以上就是杰出表现。 H 指数无法完全反映研究人员的工作成果 尽管H-index大量被使用在评断科研人员或学校的学术成就,但 太单纯的数字 还是有力不可及之处: H-index无法表现学术论文中的作者排序,排序第一的作者其贡献度有可能会被低估。 各领域计算出的 H-index 差异悬殊。例如临床医学领域学者平均 H-index 可达 95 ,但如果是同样被高度引用的计算机科学领域专家,平均 H-index 只有 20 。 无法判断 论 文是基于什么情况下被引用,例如会纳入因为结果无法再现,或是数据错误而被引用为负面教材的案例。 指针仅说明了学术发表被引用的质量与数量,但对于一位学术工作者来说学术成就还有很多面向,包括活跃于学术社团中、提携后进不遗余力,或是持续向大众传达正确的科学知识、出版科普书籍、或成为意见领袖或影响政府决策等。 针对 H 指数提出的忠告 Hirsch教授表示虽然H-index目前还是用来衡量 出版成果和学术成就 最客观的引用指标之一,但也表示该指标无法忠实呈现他个人 30年来的超导体理论研究成果,在这项成就评比上H-index很明显未达到期待。因此他衷心地提醒任何有决定权的学术单位,参考H-index来判断聘雇或项目补助时,也需要思考更多面向和作者排序、学科差异以及有多少学者参与科研计划等等因素。否则将会错失许多有潜力的学者或让优秀的研究人员无法得到项目支持。 **英论阁与您庆端午。 润色、翻译、期刊服务特价 中, 赶快行动 ,加速您的出版进程! 折扣至2020年7月31日有效,不容錯过! 您的论文发表了吗?英论阁为您庆祝并协助您宣传研究成果,先帮您轻松制作个性化纪念卡, 再送您100元代金券! 请 关注英论阁微信公众号 EnagoChina 英文润色 学 术翻译 SCI全程支持 更多精彩文章,请 点击 订阅 英论阁学术院 §博客内容皆由 英论阁 资深学术专家团队撰写提供§
4222 次阅读|0 个评论
老院士说:你们的科研没“药味”
热度 5 zhengyongjun 2020-4-5 13:23
记得十多年前,学院召开学科建设发展论证会,邀请一些大牛参加,其中有一位是圈内德高望重的老院士。在讨论环节,老院士说你们申的项目不少,也发了不少高分的 SCI 文章,但是总感觉科研搞的不对路。记得最后,老院士非常幽默地讲了一句话:“你们的科研工作没‘药味’!” 新药研发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新药难搞,国际公认。研发一个新药,一般是十年时间、十亿($)花费,即所谓的“双十规则”。药学研究从早期的“化学—药学”模式,然后经历“化学—生物学—药学” 模式,再演进变化到今天的“化学—生物学—信息科学—药学” 模式。随着学科之间融合越来越紧密,药学研究技术手段的革新速度日新月异。药学人员知识储备的标配是:化学 + 生命科学 + 医学 + 计算机信息科学。四大门类学科必须全精通,缺一不可。药物是管理最最严格的商品,新药申请旅途慢慢,搞新药研发《药事管理学》也是必须要精通的。所以在药学领域,成名成家非常非常难,特别是在当今时代,轰轰烈烈地搞成一个新药,是大海捞针事件,成功的概率微乎其微。 老院士所谓的没‘药味’,是指研究工作没有价值。老院士讲这句话的时候, SCI 至上正势不可挡。药圈的大牛们,使出吃奶的劲,一辈子也未必能搞出一个新药来。 对于高校普通科研人员来说, 拿到一个新药临床试验证书更是可望不可及的事。所谓搞药学研究,无非是先导化合物筛选环节一些零零碎碎的工作(比如天然活性成分的提取、小分子化合物合成筛选等),离最终的成药目标隔着十万八千里呢。譬如搞天然产物研究的,老板领着一群研究生搞天然活性成分的提取分离。以抗肿瘤药物为例,一旦分离到结构新颖的东西,经体外 MTT 筛选完后,如果 IC 50 值挺好,马上做凋亡、血管生成和周期等啥的。把这些数据做完,发篇 3-4 分的体外杂志一般没问题的。如果再接着继续做做体内药效学研究,做点动物实验,发篇 CANCER RES 或者 CLIN CANCER RES ,算是收获满满啦。申请个项目搞点经费,发发 SCI 文章,研究生混个毕业证,大部分课题组玩的基本就是这套路。 如今,国家号召科研圈破除 SCI 至上,现在回忆老院士的这句话,感到耐人寻味、意味深长,不由得敬佩老院士的先见之明。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3408 次阅读|12 个评论
对于SCI论文只要去掉“唯”
热度 13 Taylorwang 2020-3-2 11:06
关于 SCI 论文的争论,已争论好几年了,在科学网上,关于 SCI 论文,我已写过三篇博文。这次国家相关部门再次决心去掉这个“唯”,我也就再来凑个热闹。 SCI 论文,由于它的审稿流程相对比较规范,故得到学术界的认可。另外, SCI 论文,还比较容易量化,最主要的二项指标,一是影响因子,二是发表的数量,这样,量化的数据就容易,且量化指标减少了人为因素的影响,又显得更公正一点,这也是 SCI 论文大行其道的原因。 据报导,每年我国为发表 SCI 论文好象要花几千亿人民币。但我的感觉是投稿 SCI 论文,不要交版面费,对于投稿人来讲,不需要花钱,反而是投稿国内的期刊论文,必须交版面费。近年来,国内中文期刊的版面费也在不断地水涨船高,一些高档学术期刊的版面费,一版就是 1 千多元,发表一篇中文文章,要花差不多 5000 元。无疑,国外这些 SCI 论文期刊,肯定是要赚钱的,他们没有从我们这些作者身上赚钱,但要求我们签一个版权合同,论文的版权是他们的,他们再从买 SCI 论文的用户赚钱。国内各个大学的图书馆,肯定花了重金购买了这些文章的版权,我们利用图书馆的系统查阅国内外文献时,下载文章也不需要自己付钱,实际上学校帮我们支付了这笔钱。 要提高国内中文学术期刊的学术水平与学术地位,国内的学术期刊,能不能也学习国外 SCI 论文期刊,采用免除版面费,收取版权费的方法?我国以前到饭店吃饭,都要求先花钱买饭票菜票,然后吃饭。后来学习国外的餐饮,最先是广东,后来推广到全国,目前大饭店都是先吃饭后买单。这先吃后买能推广并被大家接收,肯定有它的优越性。这样做似乎更人性化,能促进饭菜质量的改善,因为买单时,肯定有一个用户意见的反馈过程。若中文期刊学习 SCI ,通过卖版权的形式,应能有利于其期刊学术质量的提高。若做成学术影响力低下而唯利是图的期刊,图书馆怎会花钱买它的版权呢?当然, 国家科研资金也可资助国内的优秀学术期刊 ,与其支持花费几百亿,最主要研究成果也只是发表到国外 SCI 杂志的“研究专项”,到不如花几个亿来资助国内优秀的中文学术期刊。 SCI 论文,绝大部分是用英文发表的。英文毕竟不是我们的母语,阅读起来花的时间要比阅读中文的文章慢许多,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在英文中,许多动植物的名称等沿用拉丁文,这也是文化往往要后滞于经济的发展。随着国内高等教育的普及,研究生毕业的人越来越多,能直接阅读英文文章的人也越来越多, SCI 论文的作用,有望能得到进一步地加强, 通过 SCI 论文,也有可能为自己找到科研合作伙伴从而促进科研成果的应用与推广。 对于受过正规科研训练的年轻人,通过研究发表 SCI 论文,相对于将研究成果应用转化,发表 SCI 论文还是相对容易的。 想到一个好点子,通过实验证明了好点子;在实验过程中偶然发展了一个外意情况,分析引起这个意外情况的原因,从而发现一个意想不到的规律,并反复通过实验,进一步加以证明;通过全新的分析检测手段,测量到某物质的重要特征参数等等,都能写出一篇不错的 SCI 论文。但若搞真的科研开发应用,则要比发表 SCI 论文难得多。 希望开发的新技术能实际工程应用,这些技术必须经过反复验证,长时间维护运行,是具有充足抗干扰能力的稳定技术。但要应用,仅有技术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市场,要有较好的性价比,要有人脉资源,更要有资金支持。 不唯 SCI 论文,并不是不要 SCI 论文,作为博士研究生毕业,作为年青教师或科研人员的技术职称的晋升, SCI 论文仍可作为一项相对比较公正的重要考核手段。但可以弱化将 SCI 论文发表数量奖金化。虽然从发表 SCI 论文的角度来看, 2019 年是我们课题组的“丰收之年”。我们是以做应用研究为主的课题组,往年每年只能发表 1 - 2 篇 SCI 论文,去年我们发表了 7 篇 SCI 论文。即使学校不给我们发 SCI 论文奖金,我也仍准备按我们以前确定的方案,继续给研究生第一作者发奖金。我们除了发表 SCI 论文,我们也发了不少国内中文学术期刊的文章,往年都是国内中文期刊的文章数要大于英文 SCI 论文, 2019 年差不多持平。对于我们搞应用的研究团队来讲,研究开发的技术,必须得到实际工程应用,必须让我们开发的技术,让国内的相关公司知道,故发表中文学术期刊的文章仍是相当重要的,虽然发表中文文章,学校不会给奖金,课题组还要支付不菲的版面费,但我们仍要求发,这不仅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要求,也能起到一定的广告宣传。事实上我们一些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就因为国内的相关单位看到我们发表在国内学术期刊上的论文,进而与我们联系,达成合作进而应用推广的。 对于在读的研究生,高校的年青老师,特别是博士生,通过实验研究,将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新发现,及时发表 SCI 论文,是正确的,也是应该值得鼓励的。几年前我就在科学网上写过一篇博文,认为 SCI 论文,可以作为年青的科技工作者用于跨门槛的手段。但 在高校,或专业科研院所,已升到副高职称,特别是已升到正高职称,仍将自己研究主要目标为发表 SCI 论文,就有点本末倒置了。这 时,就要根据自己的科研能力与科研特点,结合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并能将自己研究结果,能贡献社会,为国家的发展和进步,提供自己的聪明才智。当然,不以发表 SCI 论文作为主要研究目标,并不是就不发表 SCI 论文了,有好的研究成果,当然要发 SCI 论文,只是不将其作为唯一科研成果的表达形式,科研成果能真正解决实际问题更重要。
10490 次阅读|31 个评论
关于个人科研成果被引情况的观察与思考
libseeker 2020-2-27 18:42
考察科研成果被引情况,是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科研成果被引情况在多种场合需要关注,比如申报科研项目、申报科研成果奖等等。近期稍微花点时间,以自身为例,就个人科研成果被引情况进行了观察与思考。 《中国引文数据库》(简称《引文库》, http://ref.cnki.net/ ),官方宣称为“这是目前中国最大最全的引文数据库”,是依据CNKI收录数据库及增补部分重要期刊文献的文后参考文献和文献注释为信息对象建立的、具有特殊检索功能的文献数据库。《引文库》通过揭示各种类型文献之间的相互引证关系,不仅可以为科学研究提供新的交流模式,而且也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科研管理及统计分析工具。其作用为:(1)提供客观、准确、完整的引文索引数据。(2)针对某一对象或主题提供相关统计分析数据,通过数据分析器得到的相关比较分析数据,可以供相关研究人员和科研管理部门使用。(3)为相关评价工作提供基础数据。 种种原因,中文成果不那么受重视。主要原因有两条:其一是大环境是“唯SCI”,Web of science系列数据库有着“话语霸权”;其二是中文引文数据库起步较晚,尚未形成较有份量的话语权。尤金·加菲尔德为了使引文检索法变成现实,在实践中赢得图书馆、情报界和科学界的承认,1960年创办了科技情报企业——科技信息研究所。1963年编制、出版了《科学引文索引》单卷本。1973年科技信息研究所开始正式出版发行《科学引文索引》(季刊)。1973年又继而出版了《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1978年又出版了《艺术和人文科学引文索引》(AHCI)。这样,引文索引这项富有创意的发明在图书馆及情报界牢固地确立了自己的地位。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hinese Science Citation Database,简称CSCD)创建于1989年中文引文数据库。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1998年立项开发电子版。笔者印象中,超星公司大约2010年开始做图书引用研发,曾宣传推广图书引证报告。《中国引文库》2015年3月正式对外发布,近年发展较快。 《中国引文数据库》来源文献范围分为3类:期刊库、学位论文库、会议论文库。被引文献类型划分为10大类:期刊类型、学位论文类型、会议论文类型、报纸类型、图书类型、专利类型、标准类型、年鉴类型、外文文献、其他类型。前3类做得比较成熟,其余类型有所涉及,但个人认为尚处于探索中。“其他类型”情况较为复杂,包括报纸、网络文献(博文及其他)等等。以被引作者“王启云”检索自己,“文献总数45 总被引496 总他引450 篇均被引11.02 篇均他引10.00”。以被引作者“王启云”(第一作者)则为“文献总数38 总被引385 总他引345 篇均被引10.13 篇均他引9.08”。这个结果实际被引文献类型均为“期刊类型”。学位论文类型被引10次;会议论文类型没有检索到数据;报纸类型没有检索到数据;其他类型(包括报纸、博文等):“王启云”文献总数31,总被引大约50次;“图谋”文献总数28,总被引38。图书类型: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评估研究(中国书籍出版社,2012)总被引5次(读秀学术搜索中总被引为5次,其中被图书引1次);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评估研究(现代教育出版社,2009)总被引7次(读秀学术搜索中总被引为11次,其中被图书引4次);图书馆学笔记——科学网图谋博客精粹(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总被引4次(读秀学术搜索中总被引为3次);图书馆学散论——科学网图谋博客精粹(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总被引1次(读秀学术搜索中总被引为1次)。《图书馆学随笔——图谋博客精粹》(国家图书馆出版社)读秀学术搜索中总被引为5次(被图书引2次),中国引文数据库中无被引数据。 我在图书、报纸、博客这三方面投入了较多时间和精力,被引情况较差,但均存在被引,而且我自身曾留意过存在重要刊物知名学者引用过。图书类型的引用情况,《中国引文数据库》及读秀学术搜索中的表现相近,由此可见,图书被引的情况不甚理想。估计还不仅仅是个人的水平问题,还有更深层的原因。笔者与学术图书出版打交道11年,颇有感触。学术图书的地位受诸多因素影响,比如出版发行与传播方面,变化很大。时下,学术图书的发行量较少,读者群也较小。我留意了吴建中先生代表作《21世纪图书馆新论》的被引情况,1998年版723次被引,2003年版438次被引,2016年版12次被引。总体来说随着网络的普及,图书的被引情况似乎一年不如一年,近几年大多数图书的被引情况不甚理想。 近年,“大数据”确实有着大发展,但仍然存在着许多细节问题(比如元数据质量、标引质量等)需要进一步精益求精。引文机理、引文作用、引文评价相关理论与实践,尚有待进一步探索与发现。 延伸阅读: 王启云.《中国引文数据库》体验有感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13646-1218559.html
个人分类: 圕人堂|198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季风区森林生态系统溶解性有机碳浓度和通量的模拟
weiweishi 2019-9-21 20:34
大气中 CO 2 浓度持续增加可能引起全球变暖,成为当前科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森林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生产力 , 在陆地生态生态系统固碳作用中占有主体地位。森林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森林土壤有机碳变化和溶解性有机输出是研究的薄弱环节。 精确估算 土壤有机碳和溶解性有机碳变化 对全面认识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意义重大。传统的基于野外调查的方法,对于大尺度认识认识目前森林土壤碳循环存在局限性。传统的过程模型不能模拟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变化。这极大的限制对森林碳循环的认识。 通过改进后模型 TRIPELX-DOC对中国季风区森林生态系统溶解性有机碳浓度和通量的模拟,结果表明 改进后的 TRIPELX-DOC 模型能捕捉到不同典型气候带人工林 溶解性有机碳浓度的季节动态变化特征。模型模拟的溶解性有机碳浓度与实际观测结果显著相关,其中在有机层和矿质层的决定系数分别为( R 2 )别为 0.37 和 0.44 。模型输出的溶解性有机碳通量和实际观测的结果高度相关 (R 2 =0.97) 。 这是中国森林生态系统DOC的首次模拟和比较,希望在以后研究中能被关注到。感谢两位指导老师的帮助! 文章原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48969719340318
个人分类: 学习资料|104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科研评价要突出“唯原创性”标准
热度 1 snow1007 2019-3-21 16:26
科研评价要突出“唯原创性”标准 ■ 刘立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2018年10月以来,国家开始大力破“四唯”“五唯”(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以及唯帽子)。新时代科研评价当立“唯原创性”为标准。 什么是“原创性”?如何评价“原创性”? 英国针对大学的“卓越科研评价框架”关于科研成果原创性评价标准,具有参考、借鉴意义。 科学社会学家默顿提出,原创性是科学的最高价值。科学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将原创性视为最高价值。他将原创性纳入科学的五种精神气质之中,即公有主义、普遍主义、无偏私性、原创性和怀疑主义。正是通过原创性科研成果,人类知识才得以不断增长。从科学家转型为科学社会学家的齐曼提出,所谓原创性,就是给人类知识宝库“添新砖”“加新瓦”。比如, 提出新科学问题,探索新研究方法,获得新数据,提出新理论、新解释,或者是以上的组合 。可以说,原创性是科学的精气神。 英国针对大学的“卓越科研评价框架”(以下简称REF),对科研成果的原创性提出相对可操作的界定,即原创性,指的是 某个科研成果在多大程度上对某个科研领域的理解和知识作出了创新和重要的贡献。 具体来说,一个具有原创性的科研成果指的是,作出新的实证发现,或发现新材料,以及对这些新发现或新材料作出新解释;解决新问题或复杂难题;开发出创新性的研究方法、方法论和分析仪器设备;拓展出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的研究视野;提出新论证或/和新表述、新解释或/和新洞见;获得或采集到新的数据;或/和对社会政策和实践提出新理论、新分析或新表述。 英国对大学科研成果的评价,除了坚持原创性标准之外,还提出要兼顾对科研成果的“意义性”和“严谨性”进行评价。所谓“ 意义性 ”,指的是 某项科研成果在多大程度上对人类知识、学术思想或对社会政策和实践产生影响,或者对它们具有多大的影响潜力。 也就是说,要全面评价科技创新成果的科学价值、技术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 所谓“ 严谨性 ”,指的是 某项科研成果是否充分体现学术严谨性、体现学术诚信科研伦理,使用的概念、分析方法、数据资料、理论和方法论是否确凿可信 。比如,NgAgo基因编辑技术、人类胚胎的编辑技术等所谓科研成果,违背了科研诚信和伦理,因而不符合“严谨性”评价标准。 英国REF对科研成果采取“专家同行评议”和“分类评价”。REF将科研成果划分为四大类学科进行评价。第一类:物质科学、工程和数学;第二类:医学、健康和生命科学;第三类:社会科学;第四类:人文与艺术。REF把科研成果的原创性(以及科研成果的意义性、严谨性),划分为四个层次,分别是四星、三星、二星、一星。 以物质科学、工程和数学大类为例,对科研成果原创性(含科研成果的意义性、严谨性)层次的评价标准为: 如果某项科研成果具有或潜在具有下列某些特征,可评定为四星级:开辟新科研议程,导致其他科学家跟随、跟踪或跟风;引领世界科研,走在国际前沿;对提出新思维、新技艺、新结果具有很强的新颖性;对科研主题和议程具有重大影响;提出新范式或崭新的概念;对社会政策或实践产生重大影响;对生产过程、工艺流程和管理产生重大影响;对用户产生重大影响。 如果某项科研成果具有或潜在具有下列某些特征,可评定为三星级:在国际层面,对某科研领域作出重要贡献;对某领域的知识、思想和方法作出重要贡献,并将产生持续的影响;对社会政策和实践产生重要影响;对生产过程、工艺流程和管理产生重要影响;对用户产生重要影响。 如果某项科研成果具有或潜在具有下列某些特征,可评定为二星级:产生有用的知识,对某领域有一定影响;作出渐进性贡献,比如为已有理论和范式“添砖加瓦”;对社会政策或实践产生一定影响;对生产过程、工艺流程和管理产生一定影响;对用户产生一定影响。 如果某项科研成果具有或潜在具有下列某些特征,可评定为一星级:科研成果有用,但对本领域影响较小;对社会政策或实践影响较小;对生产过程、工艺流程和管理的影响较小;对用户的影响较小。 如果某个科研成果质量等,远远低于上述标准,则打入“忽略不计”行列。 个人认为,科研成果的原创性,大体可以划分为, 顶级层次:在人类历史上开天辟地; 国际一流层次:在国际上顶天立地;国际二流层次:国际认可;国际三流层次:国内认可。还有很多科研成果 缺乏原创性,可“忽略不计” 。 REF规定,对大学科研成果评价,不得看影响因子,慎看被引用数。REF在新的大学评估指南中说:“任何评估组(即四大类学科主评估组以及下属34个小学科评估小组),对科研成果进行评估,不得考虑发表该成果的期刊影响因子,不得考虑期刊档次和级别。”若干小学科评估小组明确表示:科研成果评价中,彻底不看引用数,比如 “工程”评估小组;社会科学大类中,除“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评估小组之外的所有其他小组。“艺术与人文”大类,一律不看引用数。对那些看被引用数的评估小组,REF提示说:“被引用数仅仅是辅助参考指标,必须以专家同行评议作为主要评估方式。” 在新时代,我国高校和研究机构 在评职称、建立“准聘—长聘”制度、授予各种“帽子”以及科研评奖时,应逐步转换评价标准和评价思维 ,淡化影响因子等量化指标,将 科 研成果的原创性 作为最高评价准则。另外,科研评价必须高度重视“首发权”(priority)。在科学研究中,只有第一,没有第二。正如默顿指出:“如何让原创性成果得到社会承认,让原创性成果的优先权实至名归,是一个重大问题。”我国科学家应充分利用国内中英文期刊获取科研成果的“首发权”。 《中国科学报》 (2019-03-20 第3版 学术)
个人分类: 科学精神|490 次阅读|1 个评论
如何衡量某项科研成果的价值?
热度 5 qsqhopeiggcas 2019-3-7 13:39
这些天,看“青椒”们写的基金本子,时常感觉“头大”。累了,就换换脑筋,写博文松弛下。 常看科技新闻报道的童鞋们可能知道这样的事件:受前人工作的启发,诸多科学家不约而同地想到了某件事情,为抢夺成果的优先权以及由此带来的各种名利,大家在各自实验室不分昼夜地做实验,然后撰写论文发表以争夺“冠军”。若某项成果被某家实验室的科学家抢了先,其他科学家会追悔莫及,为“诺奖级”成果花落他家而遗憾不迭。 那么,这样的成果是否为原创性的“诺奖级”成果?其究竟有多大的价值呢? 金拓博主【1】说得好,他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就人类的利益而言,那些需要尽快发表,以免被同行抢先的研究成果都是不重要的;因为无论谁先发现或发表,人类获得这些知识或掌握这些技术不过是早或晚个把星期而已。”咱【2】也曾提及“ 判断某项研究是否为原创的一个简易原则,是看其是否具有可替代性,谁都能做的一般不为原创,世界上只有一个人能做出来的肯定为原创。 ” 爱因斯坦【3】在创立相对论后曾说过这么一句话:“如果我没有提出狭义相对,五年之内就会有人提出。而如果我没有提出广义相对论,五十年之内也不会有人提出。” 爱因斯坦对于广义相对论非常自信,他曾说过:“如果实验结果与广义相对论存在矛盾,我将为上帝感到遗憾。”可以说,没有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可能要晚几十年才能出现,或者甚至根本就不会出现。 纵观科学发展史,科学巨匠们创立的伟大科学理论,无一不是高度智慧的结晶,是靠好奇心启动而非功力心驱动单打独斗成功的典范。反观那些有先进仪器、有大量经费、有众多人员的实验室,团队人员靠拼体力、拼消耗搞出的所谓成果,不过是科研工匠们做出的“糯酱级”“昙花”而已,其价值可想而知。 搞自然科学理论研究的,依靠奇思妙想捅破了那层“窗户纸”,发现了描述某一类自然现象演化规律的普适规律,那是一个伟大科学家的价值;搞技术研发的,开创了惠及全人类的新发明,那是一个伟大工程师的价值;搞医学研究的,研制的某种新药或发现的新疗法可以拯救无数病人,那是一个伟大医学家的价值。如此等等。 总之,科研成果的价值大小在于解决了什么样的科技难题,以及对人类社会发展起到了多大的作用。科学家和工程师的价值由其做出的成果体现,由实践或时间检验,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参考 【1】选择在学术界工作的诱惑与责任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70942do=blogid=1155482 【2】 某教授对“中国式科研”的酒后真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132323.html 【3】 如果没有爱因斯坦,现在能够出现相对论吗? https://www.baidu.com/link?url=dz-sq6a0n5lUWXa5h8bdKl56-wWkTHAZDmU2JGXZDGM4MEil0Mz2PUL8oFDWrT82dukoNAsqLivHHDz29--vJHBxbjpXjQxXY39PISnZ5tiwd=eqid=fcfba9cd000003cb000000065c80a423
个人分类: 科研随想|6531 次阅读|13 个评论
您的科研成果有什么用?
热度 6 libseeker 2018-11-25 09:18
据国际科学技术和医学 (Scientific, Technical and Medical, STM) 出版商协会发布的报告(简称 STM 报告),“中国目前的论文发表量已超过美国,占全球总量的 19%。中国强势的科研投入同时也影响着美国和欧盟过去的主导地位。”“2017 年来自中国的高引作者比例增加了 40%。中国作者论文的引用率也从 1999 年的 5.2% 增至 2017 年的 9.4%。这些数据都是中国科研影响力的有力证明。”(引自:Editage意得辑.今年全球论文发表量已达 300 万篇,中国占 19%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69813-1147601.html )中南大学吴超教授认为:“如果我们的科研管理制度能够更多的鼓励科研人员‘研发让别人去用的成果’的政策,且科研人员‘从研发东西别让别人去用’作为科研选题或选择研究方向,则科研的产出与投入之比将可能有更大的提升,科研的效益将更加显著。”(引自:吴超.高校科研的五个典型误解.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32981-1147995.html ) 读了上述信息,引发笔者思考:您的成果有什么用? 笔者是一名高校图书馆工作者,由于工作关系,对高校科研有一定关注。比如学科服务工作、职称论文检索服务工作、科技查新工作、查收查引工作、学科评估服务等等,给我的印象是,关注的焦点是:(1)与科研奖励相关。是否属于科研奖励范畴?金额多少?(2)与职称晋升相关。是否算数?具有多大份量?(3)与其它功利性需求相关。比如要申报某级别项目、某级别“帽子”、某级别奖项,是否可以提供一些有利且有力的支撑?“研发让别人去用的成果”也许是部分科研人员的初心,种种原因,似乎“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许许多多科研成果停留在纸面上,尤其是论文类成果,很大比例的作用或许仅仅是停留在提供“可被引文献”,“可被引文献”中不小比例可能是永久的“零被引文献”。 作为高校图书馆工作者,尤其作为“学科馆员”,应提供一系列服务,以支持和增强教师、研究人员和学生的研究、教学和学习活动。高校图书馆应有一定比例的专业馆员从事相关科学研究,为图书馆事业发展提供“理论资源”,更好地服务相关实践。具体到图书情报领域,笔者认为科研成果可以说是琳琅满目,中国知网中在“期刊”范围内“篇名”中:含“学科馆员”有2352条结果;含“学科服务”有1386条结果;含“智慧图书馆”535条结果。(2018年11月25日检索)如此,丰硕的成果,有什么用?别人用了吗?用得怎么样? 笔者作为草根一方面在反思自己的科研,千百次的问自己:您的科研成果有什么用?一方面在试图为图书情报领域的科研成果的“科学普及”尽绵薄之力,比如试图借助圕人堂平台,期待更多人做摘编类工作等等。笔者以为多问问,并且试图做些微努力是有益的。
个人分类: 圕人堂|7425 次阅读|11 个评论
最新成果:应用于便携式电子器件的自充电智能手环
热度 1 张海霞 2018-11-11 20:24
\0 \0 随着多功能器件与可穿戴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于便携式可持续的轻便能量单元的需求也与日俱增。而对于可穿戴设备的实际应用,从人体运动中采集能量并高效率存储起来的方式,受到了国内外科研学者的广泛关注。然而,现有的能量系统多受限于复杂的外部电路以及较低的能量转换效率,并且柔性舒适度较低,限制了其在微型化一体化可穿戴电子等领域的应用。一方面,考虑到工作模式与工作效率,自由式滑动摩擦纳米发电机克服了材料选择与空间限制,能够在一次运动周期中最大化的采集机械能,具有较好的兼容性与稳定性;另一方面,采用微型超级电容器作为储能元件,相比于传统超级电容器厚度大幅减低,且系统集成度与器件灵活度提升。因此,如何将能量采集与能量存储单元有机结合,得到具有高效稳定的自充电能量单元,并应用于可穿戴便携式电子中,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巨大挑战。 近日,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微纳电子学研究院张海霞教授课题组将自由式摩擦纳米发电机与双面微型超级电容器,并配合能量管理模块,提出了高效率自充电智能手环模型,同时采用柔性印刷电路板工艺,成功解决了集成度低、能量转换效率差与工作场景受限等问题。相关研究成果以 “High-efficiency self-charging smart bracelet for portable electronics” 为题,发表于纳米科学技术领域重要期刊 Nano Energy 上,博士研究生宋宇为论文第一作者,张海霞教授为通讯作者。 该高效自充电智能手环分为四部分,可以直接佩戴在手腕部,具有良好的便携性与兼容性。智能手环由自由式摩擦纳米发电机、能量管理模块、双面微型超级电容器与便携式电子器件组成。首先通过能量采集部分,可以将人体运动的机械能转换为电能,同时,利用能量管理模块,电能可以有效传输并直接存储在能量存储元件中,并可以通过模式控制,有效驱动便携式电子稳定工作。对于能量存储部分,采用激光图形化与聚合物转移的方式,得到双面结构的微型超级电容器,并具有良好的可拉伸能力,进一步通过串并联组合,拓展了其工作能力,展现出良好的循环稳定性与电化学性能,在弯曲与拉伸状态下仍可稳定工作。对于能量采集部分,通过印刷电路板工艺,同时制备叉指结构的摩擦发电机与能量管理电路,再一次运动过程中,经历多次电荷转移过程,并配合LC振荡电路,得到最大69.3%的能量转换效率,具有良好的兼容性与匹配能力。将能量采集部分、管理模块与能量存储部分依次连接,配合便携式电子器件,得到自充电智能手环雏形。因此,通过集成化一体式结构设计与性能优化,该自充电智能手环在人体运动的过程实现同步的能量采集存储与驱动功能,在可拉伸可穿戴电子与智能能量系统等领域具有巨大潜力。 相关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资助。 文章链接: High-efficiency self-charging smart bracelet for portable electronics (Nano Energy,2018, doi:10.1016/j.nanoen.2018.10.045, 55, 29-36) https://doi.org/10.1016/j.nanoen.2018.10.045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6523 次阅读|1 个评论
蒜片加工废水的M-MIT多级处理及综合利用新技术
热度 2 zhengyongjun 2018-10-21 08:08
相关博文:《 大蒜深加工新技术有望破解“蒜周期”难题 》
个人分类: 成果推广|3497 次阅读|4 个评论
有本事你放雷子啊
热度 9 zhengyongjun 2018-10-18 11:04
十多年前,在鲁西南地区某市挂职锻炼,经常到下面的县市区去视察。那时的政务接待还很不规范,经常是豪华酒店,地方政府的头头脑脑,一大桌子人作陪。当酒过三循菜过五味,喝得基本差不多的时候,坐边陪的某个小领导站起来,说一番祝酒词,举起三两的高脚杯,念叨着“感情深一口焖”,一饮而尽。然后跑过来,端着同样量的酒杯站你身边,使出浑身的解数,非劝你饮了这杯酒才罢休。这个人一圈刚刚敬完,另一个又站起来接着敬酒。当地人称这种敬酒方式叫“放雷子”。雷子一响,满座皆惊。如此反复几轮的敬酒,一般人的酒量根本无法抵御。艺高人胆大, 敢挑战“放雷子”的,一般都是好酒量。 遇到这样的场面,我每每是大醉而归。 鲁西南地区把大个头的爆竹叫“雷子”。这种爆竹个头大,装药量多,燃放起来爆炸威力巨大,响声震耳欲聋。将这种敬酒方式称为“放雷子”,倒也贴切。 “放雷子”敬酒方式拼的是一个人的酒量和胆量,煞是豪放。虽是陋习但有极强的震撼效果和杀伤力,所以令人印象深刻。在这极具戏剧效果的环节,敬酒人通过“放雷子”把对客人的诚心敬意表演出来,目的是 演给坐主陪位置的领导上司看的 。 主陪请客,要的就是场面和热闹效果,陪客的当然要卖力表演。有时“ 放雷子”节目是主陪偷偷预先设计安排好的。 酒局如此,其他莫不如此。以前历史上的“放雷子”运动,暂且不提,眼下人们也对“放雷子”依然情有独钟。例如,在斗地主棋牌游戏中,“放雷子”相当于放了个“王炸”;在城市建设中,“放雷子”相当于搞了个地标建筑;在新药研发领域,“放雷子”相当于搞了个重磅炸弹类药物;在新闻界,“放雷子”相当于发了篇重磅文章。 咱学术圈也是这样,阅读近期学校下发的科研发展规划,文件中呼吁各单位各部门,要加大科研力度,多出标志性的科研成果。通俗地讲就是号召大家“放雷子”。啥样的成果算雷子?炸药奖、国家科技奖、国家级人才帽子、杰青项目 … … 发 Paper 当然也要“放雷子”。如今水涨船高, 10 分 8 分的小 Paper 根本拿不出手,要想“放雷子”就投 CNS 级别的杂志,发一篇都是重磅炸弹级的,一篇等于一万篇。像我们化学圈,最次也要投 JACS 吧。要想在学术圈 hold 住,在自己的本研究领域镇得住,在单位里混得开,还需要多放几个雷子。当然,酒局“放雷子”需要好身体好酒量,学术圈“放雷子”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功力本事和胆量。要想自己有分量,“雷子”必须放得响。单位的领导上司,正等着听那一声惊天动地的雷子响呢。 —————————————— ——图片来自网络无商业价值。图片中危险动作请勿模仿
个人分类: 闲言碎语|6362 次阅读|22 个评论
2018年天津机会生物工程研究院第一批科研成果
fmjzzh 2018-7-5 07:25
2018 年天津机会生物工程研究院第一批科研成果 发明人、著作权人: 臧今楠,王 颖,郭利平,孟颂东,臧筑华,何 彬,张 娜 申杨,张伟,王磊,王军,郭鑫,秦建,刘长征 1、 荧光菌株筛选辅助装置 2、 微生物培养用补料装置 3、 生物医药样本存取装置 4、 防止发酵物上浮的装置 5、 生物医药研究实验用通风柜 6、 生物医药生产制备用灌装设备 7、 基因工程用液体药品搅拌装置 8、 生物工程实验用水平往复摇动装置 9、 用于污染土地生物修复的井口装置 10、 基于生物技术的园林土壤环保修复装置
个人分类: 专利|365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何唤醒沉睡的科研成果
热度 8 outcrop 2018-7-2 10:51
前几天在微信群聊到国内外科技成果经常以论文、专利等形式沉睡,可能浪费了大量宝贵的智力资源;要不要考虑借助信息技术,搭建一个科技成果的转化、推送、撮合与交流的平台。李宁老师马上指出武夷山老师早就对此有过探索;没想到今天打开科学网刚巧就看到了武夷山老师最新博文提到这个话题:《 我1984年的文章----国外的技术转移研究 》。顺藤摸瓜,读到了武老师的硕士论文博文:《 关于我国实验室研究成果向生产转移的几个问题(硕士论文之一) 》、《 技术转移的三大障碍 (硕士论文连载之二 》、《 专利法不能确保被保护的技术得到转化(硕士论文续完) 》。 读完武老师博文,佩服武老师三十多年前先见之明的同时,也能理解博文引语中提到的无奈:“ 重新检视自己的老文章,有两点强烈的感慨:一是多年前论述的好些问题,居然迄今没有过时,说明自己当年的分析有一定深度,有的观点甚至可以说有一定预见性。二是与此同时,感到我国存在的痼疾有多么严重!因为,对于那些较准确地分析过的问题,如果我的对策(或其他人提出的类似对策)被采用,那么有关问题应该已经解决或大大缓解,于是我的那些旧文就完全过时了。我的旧文越有生命力,越是说明我们社会中的某些毛病积重难返,何其可哀也! ”。三十多年过去,文章中提到的很多问题没变,还创造性的引入了新的问题。比如,如今科研成果流行英文发表了,越是优质的科研成果,越是不可能在中文期刊发表;那么,英文论文写给谁看?关于英文论文还有其他吐槽,比如谢力老师的博文《 这是一个多么不靠谱的学术界 》提到:“想要说在国内做研究工作,发表到国外期刊是多么地。。。。一种自找的被歧视、被羞辱。。。。”;这种抱怨具有较大范围的代表性。 在武老师《国外的技术转移研究》论文中提到一个转移模式(论文截图): 那么谁来承担“转移促进者”这个桥梁?搜索“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关键字,可以发现其实有不少相关的平台;但基本都是政府或者地方政府主持,能否有效克服武老师硕士论文提到“技术转移的三大障碍”之一的“系统功能障碍”,是个问号。另外,也有一些成功“产业教授”,但成功者不多,存在一定的风险且集中在特定专业领域。 武老师的论文提到“技术转移的三大障碍”之二的“广义交流障碍”,在(移动)互联网技术普及的今天,是完全有可能从技术上解决信息流动性问题;这里可能有所作为。“技术转移的三大障碍”之三“个人心理障碍”,则可能需要在“名”和“利”上对转移进行刺激和鼓励,比如转移成功对职称、收入的正面影响。 三十多年后的今天,现实仍让人沮丧。那么有没有可能的出路来改善?窃以为不妨针对武老师提到的三大障碍,尝试以响应灵活的民营企业来承担这个“转移促进者”的角色,依托(移动)互联网技术构建一个打通“科研工作者——科研机构——企业——工程师”的科研成果转化撮合与交流的分布式平台,对转化成功的成果予以物质激励的同时,国家考虑在职称评审等方面予以加分支持。 最后剩下一个问题,有没有民营企业愿意做这种事情?答案只有一个:能盈利就会有人做。不过一旦整合科研工作者以及工程师这两个知识的创造和应用,想做到不盈利可能也困难。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值得做;也是一件具备赢利点的事,做来不亏。
个人分类: 科学网大学|10589 次阅读|20 个评论
成果报奖有感
libseeker 2018-5-6 22:40
偶数年为各级各类成果评奖年,此起彼伏。我参与过一些报奖,有所感想。 我参与的是哲学社会科学类,其实自然科学类几乎也在“同步”进行。大致有教育部的、省教育厅的,省社科联(代表省政府)、市社科联(代表市政府),还有省文化厅的。教育部的和省教育厅的是限项申报,我均参与过,但只有一次出校门了。省社科联的,我参与过数回,今年不打算凑热闹了,因为通过这些年的观察,大致可以判断所在领域,什么样的机构什么样的成果才可能获奖。市社科联的、省文化厅的,会积极参与,但只得过一次二等奖,其余为三等奖,期待有更好的表现。 报奖有“套路”,通常要求提供“成果原件1份,副本1份(其中论文复印件须包括刊物封面、版权页、目录及正文;国际期刊论文提供SSCI/SCI检索证明)和有关该项成果的评价、应用、证明材料2份”,需要填写的内容大同小异。尽管如此,需要下功夫准备材料、组织材料。选送什么成果报什么奖,还需要认真思量。有些奖,实际是存在“冲突”的。比如有的成果同时报了省社科联的和市社科联的,获奖的等次不一样,甚至有可能省社科联得了奖项,市社科联的没有得奖项。有些奖项的评选时间存在某种巧合,同样的成果,可以“查重”,如果得了“大奖”,“小奖”就不给了(让给别人)。 成果评奖工作,是一项较为重要工作。有关部门颇为重视。主管部门要出政绩;参与者乃至参与者所在部门“有需求”,比如可能对职称或职务晋升有帮助、对岗位聘任有帮助、有奖金。 对于我来讲,更多的也许是“重在参与”。热心参与的另一个收获是,有助于自己整理与回顾的所做所为,一定程度上还有助于“知己知彼”“见贤思齐”。对于部分获奖成果,可以说是因为其获奖了才进一步关注,有的著作类成果,还有可能有意识地加以收藏。
个人分类: 圕人堂|372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什么生物的科研成果转化效率不如理化
热度 5 jiangjiping 2018-2-8 07:52
为什么生物的科研成果转化效率不如理化 蒋继平 2018年2月7日 除了人文社科的科研,几乎绝大多数理工的科研都是为了出成果,这种成果就是新的科技产品。 我这里说的理工包含物理,化学,工程技术和生物类。我把物理, 化学和工程技术简称为理化, 把医学, 生物工程和农学等与生命有关的领域统称为生物类。 在我的知识和经验范围内, 我知道当今世界上理化的科研成果通常比较容易转化为新的科技产品或者新的应用技术, 从而服务于人类和提升人们的生产力。可是, 大多数生物类科技成果的实际应用效果远远不如理化。 我一直在生命科技领域从事产品和技术的开发创新, 从大学开始, 就在同一个专业奋战了将近40个春秋。具体地来说, 我是一个植物医生, 专门为植物看病的, 专业名词叫植物保护或者更细一点叫植物病理专家。 实事求是地说, 给植物当医生比给病人当医生更难。 这是因为植物不会说话, 所以, 在医生和植物之间没有有效的沟通交流途径, 只能凭医生的知识和经验来作出正确的判断。 回到本文的标题, 为什么生物的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如理化?我的答案如下。 物理, 化学和工程类实验用的材料都是没有生命的原料。 这些原料在组成上比较简单, 对周围环境一般不是很敏感。 所以, 造出来的产品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其性状不会有很大的差异,因而, 应用范围就比较广, 在应用中也很少会出现大的问题。 生物类科研的对象和原料一般都是具有生命的活体。一个生命体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综合系统, 那怕生命体中的一个最基本单元, 细胞, 也是非常复杂的构成。 所以, 至今为止, 人类穷其所有努力也不能制造出一个带有生命力的细胞。 生物类的科研一般都在实验室里进行。几乎所有的实验都是在实验室的环境条件下操作。这种操作都有严格的科学规范。 凡是涉及到生物生长的实验, 其所用的实验材料, 大多数必须先消毒灭菌, 以便在没有外界污染的条件下进行操作。 因为生物的生长需要营养和适当的环境条件, 所以,为了使实验生物在实验室处于最佳的生存状态, 科学家一般给实验生物提供最佳生存环境,包括营养, 温度, 湿度,光照强度和时间。比如说, 在给实验生物配置营养剂的时候, 要用高级天平来称量各种营养成分, 有时需要精确到几微克的精度。 生物类的科研成果大多数都是在这种脱离自然的环境下取得的。但是, 自然界不可能与实验室严格控制的环境条件一样, 那里不可能是真空, 一定存在着大量的其它生物种群, 其中有的可能是自然天敌, 互相克制。 还有, 自然界有风雨冰霜, 四季温差变化。 这些都会对生物科技产品的有效性产生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比如说, 某个实验室开发了一个生物防治新产品, 是一种真菌粉剂, 用来防治植物真菌病害的。 它是在实验室的条件下研发成功的, 在人工气候箱或者温室内还是能够起到明显的防治效果的。 可是, 当喷散到田间进行大面积的生物防治应用时, 往往效果不如意。原因是:遇到下雨刮风,药剂流失了, 而且大田里有其它各种微生物, 可能对这种真菌制剂产生拮抗作用, 从而使其活性大大地降低。 医学上科技成果也是效果不佳。 那是因为每个个体的状况不一样, 即使是同一个人, 在不同的年龄, 不同的环境下, 其体内的代谢途径也会有一些变化。 而实验室研发的科技成果不可能兼顾到这些具体的细节。
个人分类: 科普知识|5075 次阅读|9 个评论
博士论文中也要体现文化自信
热度 30 Taylorwang 2017-11-13 07:34
最近又审核了一篇国内著名大学的博士论文。从论文的内容看,研究采用了新方法,也取得了一些创新性成果。研究所取得的核心成果,撰写了二篇论文,用英文发表在行业内国际上重要的 SCI 杂志上。审完论文,虽然我给这篇博士论文给予正面的评价,并同意进入答辩程序,但总感觉有点点缺憾。 论文中几百篇引用的参考文献,中文的文献寥寥无几。我对其中引用的一条参考文献印象特别深刻,即介绍污水中的有机物也含有能量,一克 COD 的有机物,大约能产生 14.7KJ 的能量。这结论该博士论文引用了国外 2010 年的一篇英文文章,而类似相同的结论,我在 1990 年就已发现。记得当年发现了这 COD 值与水中能量之间的关系,我立即撰写论文,差不多花了一夜的时间写成了论文,并投稿发表在《环境工程》 1990 年第 6 期上。到目前为止,我也就只有这一篇论文,凭借一股激情,一蹴而就地通霄写成的,怎可能忘记呢?而这样的成果,竟不抵 20 年后发表在国外相似的研究成果。目前国内的中文文献检索也非常方便,为什么对国内的相关文献不屑一顾,而整篇博士论文,几百篇参考文献,除同门师兄几篇中文学位论文,其它都引用国外的论文呢?难道作者的英文水平比母语中文都要强? 这论文开展的研究课题是国内的重点基金资助的,属于应用基础研究,有较强的应用背景,但研究成果,都用英文发表在国外的杂志上。国内除高校及科学院的一些研究机构,有条件查阅国外的参考文献,而国内的产业界,有多少能通过查阅国外的英文文献,来了解行业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 自从要求与国际接轨,用发表在国外的 SCI 论文及论文数量,作为评价单位或个人的学术地位与科研能力,且几乎成为评价的唯一标准,国内研究人员发表的 SCI 论文数量得到突飞猛进地发展。在不少学校的论文成果评价体系中,将国外的 SCI 论文进行了分区,科研成果的论文按照 SCI 的分区,以及国内的核心、统计源和普通杂志,又详细地划分成 A 、 B 、 C 、 D 、 E 、 F 等几个等级。对于 SCI 论文 I 区, II 区的论文,可以算为 A ,而国内的中文杂志,即使是权威的中文核心杂志(如环境类的中国环境科学),也只能算 E ,甚至搞了一个论文成果数的等效计算公式,一篇 A 类的文章,相当于十篇左右 E 的文章。对于理工科高校老师的职称晋升,或博士研究生能不能达到博士学位的答辩要求,也都确定 SCI 论文的门槛。要晋升教授或副教授,必须有多少篇 SCI 论文,甚至必要要有几篇 II 区以上的 SCI 论文。要想博士毕业,则要求只有在 SCI 杂志上发表了二篇以上的 SCI 论文,或发表 SCI 论文的影响因子之和必须大于某个数,才能进入博士论文的答辩环节。在这种强烈的要求 SCI 论文指挥棒指挥下,大家竞相加入写 SCI 论文大军,以能发表 SCI 论文为荣。 虽然国内的一些杂志存在 “人情稿”的弊端,但绝大部分的杂志,特别是国内的一些学术性权威杂志,还是非常严肃认真,对论文的质量严格把关。以我比较熟悉的环境学科为例,要想在《中国环境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其要求并不比发表在国外的某些 SCI 杂志要求低。但由于发表论文成果的待遇差别太大,国内杂志的优质稿源减少也就成为必然,这也会形成恶性循环,久而久之必然会进一步降低国内中文杂志的学术质量。 我并不完全否定将科研成果发表在国际上有影响的 SCI 杂志上的作用,但我希望寻找一种更加公平和平衡的解决方法,能使我们的研究成果,更好地服务于国内的中小科研机构,及相关的产业。这不仅仅是我们所开展的研究,大部分研究经费是国内纳税人支付的,研究的成果也应该优先为国内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这更是强调我国文化自信的要求。 应该鼓励优秀的研究成果,优先发表在国内的权威学术杂志上,对发表在国内权威学术杂志核算科研成果时,权重系数要进行调整。要晋升副教授或教授,要想拿到国内顶级的学位 ——博士,必须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必须具备发表在国际 SCI 期刊的能力,这都是正确的,但能在国内的权威杂志上发表相应的研究论文,也是重要的。所以,对发表在国外 SCI 杂志的数量要求应有所降低,而发表在国内权威杂志上的论文,则必须实现“零”的突破,只有这样,我们才对得起在研究过程中所花的国内纳税人的钱。 习主席指出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成为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在学术界,要提升文化自信,就必须摒弃目前广泛采用的“唯 SCI 论文”论的做法。作为国内的博士论文,既要引用国际上 SCI 杂志上的参考文献,也要引用国内的相关文献;所研究的成果,既要有一篇发表在国际上的英文 SCI 论文,更要有发表在国内学术杂志上的中文文章。
12299 次阅读|78 个评论
科研成果数量的放大器
热度 40 Taylorwang 2017-7-25 07:07
要想晋升技术职称,都要有相应的科研成果及成果的数量做支撑,不同科研院所,确定的晋升标准会有所不同,但都会有所谓的 “硬性指标”,即发表在 SCI 杂志上论文数必须大于若干篇。这若干篇,还包含其它一些附加条件,如 SCI 一区或二区以上的文章几篇,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的文章必须大于几篇等等。也就是说,一篇文章,若只是一个排名较后的挂名作者,往往不能统计进这“硬性指标”中。 不知道从何时开始,有人发明了并列第一作者,共同通信作者的新概念。这为一篇文章,可以同时被二个以上的人员用于晋升打开了缺口。既然一篇文章可以有二个共同通信作者,有二个并列第一作者,二个可以,三个也就顺理成章了。最近参加一个单位的人员晋升职称评审,这个单位要求晋升职称的人,必须有 8 篇以上的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的 SCI 论文。有人提交的论文数量够了,但差不多每一篇文章都有多个并列第一作者,及多个共同通信作者。最多的一篇竟然有四个并列第一作者,甚至也有 4 个共同通信作者,看一看他文章的清单,竟找不到一篇文章只有一个通信作者与一个第一作者的。 在我的印象中,原来正常一篇研究论文,研究生做的实验,研究生作为第一作者,研究生可以用它来做为学位毕业论文的支撑,研究生导师作为通信作者。若是一个研究团队,实际干活最多的,或执笔写文章的人是第一作者,拿到项目或出钱的老板是通信作者。象这样 4 个并列第一作者,又有 4 个共同通信作者,我糊涂了,究竟谁出的力最大?这研究的核心内容是谁提出来的?但有一条是真的,这一篇文章可以同时给 8 个有晋职要求的人使用。 顾名思义,第一作者就是排名第一的作者,现在冒出并列第一作者,有二个并列,就有人搞出 3 个, 4 个,我相信,在现在这浮躁风气下,一定有人看到超过 5 个的所谓并列第一作者。 虽然一个人能不能真的达到晋升要求,并不能完全只靠发表了达到什么级别的论文多少篇这样冷冰冰,硬梆梆的数字来恒量,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作为一个约定的 “硬指标”,还必须达到这个硬性要求。 若一篇有 4 个并列第一作者的文章,与只有一个第一作者文章数量等效,显然是不公平的。我想,既然是并列第一作者,每个作者对文章的贡献也是等效的,有 4 个并列第一作者,只能算四分之一篇第一作者的论文。若有 2 个并列第一作者,则算二分之一篇第一作者论文,用这样的等效计数法应更公平。举一个极端的例子,若一个人,本来只有三篇第一作者的论文,他与另一人合作,另一人也有三篇第一作者的论文,这二个人,将自己的论文相互挂上对方为并列第一作者,这样,他们的第一作者论文数一下子就从 3 篇,变成 6 篇了。若找到 3 个有相同需求的人,一篇文章就有 3 个并列第一作者,第一作者论文数就从 3 篇一下子扩张到 9 篇了, 这并列第一作者的手段,就成为第一作者论文数量的放大器。 其实一篇文章,谁是第一作者,谁应该是通信作者是很容易判断的,文章的主意是谁提的,是谁的项目经费,写文章谁出的力最多,这本来是很简单的一件事,就是因为统计上只认第一作者,只认通信作者,而衍生出所谓的并列第一作者,共同通信作者这样的新花样。我只能要求自己不玩这些花头,但也不可以用一个限制令来限制这种现象。 比较公平,可行的做法,还是采用这种等效计数法,这样做,也有比较强的可操作性。 从硬指标的计数角度来看,可以采用这种等效计数法,但若碰到象我这样的论文评阅人,我总感觉到想晋升职称者有点点投机取巧行为,在印象分上就会失分了!
14175 次阅读|120 个评论
重大科学发现:中医理论诊断航空发动机故障取得重大突破!
热度 17 liyapingbr 2017-7-14 09:09
  基于中医诊治理论的航空发动机故障诊断新技术初探取取得重大进步,相关成果已经于近日发布!   论文作者结合了传统中医理论中的整体观念、动态辩证观以及经验积累的方法,抽象出新方法论,利用中医诊断理论的思维方式,提出航空发动机故障诊断的新技术。更具体地说,这一新技术需要建立在“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阴阳五行”的动态辩证论治以及“神农尝百草式”的经验积累方法论等三大中医理论体系之上。论文中,发动机被分为五个系统,对应人体的心肝肾肺脾,中间还加入了“阴阳”理论与“五行”的关系论述,并强调经验积累、数据积累的重要性。这对我国航空航天技术发展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不过,这种运用哲学思想指导实际工作的思路并非首创。早在文革时期,勤劳勇敢智慧的我国劳动人民曾经创造性的提出 《 用 毛泽东思想指导杀猪 》 ,以及 《 靠毛泽东思想治好精神病 》 的伟大发现! 而就在2015年,因受中医传统典籍启发,首先使用乙醚,在低温条件下成功提取青蒿素的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当年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    本次重大科学发现在我国中医发展史和航空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因此, 建议有关单位切实做好保密工作,不要被国外间谍机构窃取这项尖端技术!
个人分类: 中医讨论|14776 次阅读|55 个评论
这行为算不算故意烧“国家科研经费”
热度 49 Taylorwang 2017-2-27 08:03
与发表学术论文一样,刚开始能在国内的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就算不错的科研成果,后来大家觉得国内的学术杂志,人情稿多,学术水平不上档次,看学术水平,就要看发表在国外国际学术期刊的 SCI 论文。现在申请专利,评估其技术水平的高低,不仅要看国内的专利申请与授权情况,更要看有没有申请国际专利,特别是欧美国家的专利! 统计科研成果,能不能获得科技成果奖,从而能不能成为各级人才梯队的人才,不仅要数发表了多少篇科研论文,特别是在国外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多少数量的 SCI 论文,还要数一数申请了多少专利,特别是有没有申请国际专利,申请的数量是多少。专利申请,本来是作为保障技术发明人权益的一种保护方法,但随着专利的数量也当着科研成果,专利申请也就变味了,从保护知识产权,从而获取垄断制造利润,变成类似于发表科技论文,作为科研成果的表达方法,但这是支付了不菲的专利申请费而获取的所谓科研成果的方法。 我们也申请了不少国内的发明专利,每个专利申请的初衷都是希望能真正地工程化应用,从而能保护知识产权。虽然我们知道目前国内的环境,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还远远不够,但我们仍期望将来我们申请的专利,会获得应该得到的收益。在我们申请的专利中,有些真的成为专利产品,并在市场上应用,甚至有些专利技术,在我们推广应用多年后,已被国内的其它公司当着公共技术而应用。作为保护环境的应用技术,往往有更重要的社会效益,到目前为止,我们没有采取法律上的维权,但也没有承诺过放弃维权。当然,也有不少专利申请后发现其实际应用存在许多问题而放弃。对国内发明专利的申请,我们是相当积极的,因为学校就有专利事务所,申请的成本相对低廉,数千元即可解决问题,若一年内申请专利多,还会有更多的优惠。而对于国际专利的申请,我们一直犹豫。因为申请国际专利,那可不是数千元,或数万元就能解决的,要申请欧美,日本的专利,全部流程走下来,申请费用将超过十万元! 我们的研究经费,大部分都是我们提供社会服务,或国内专利技术转让所获得的横向科研经费,每一分科研经费都是我们团队的辛苦所得。退一步来讲,即使申请获得的纵向科研经费,用它来申请国际专利,十多万元交给了国外,所产生的技术,并不可能在国外生产;或国内的产品出口,国外也不可能仿制,这就没有在国外要保护相应的知识产权问题,申请国际专利,纯粹是为了多了一个类似于 SCI 论文的科研成果,我也觉得花这十多万申请费是得不偿失的。如我们开发了印染废水深度处理的新工艺,在国内已开展推广应用,并申请获得了国内的发明专利,当我们想申请国际专利时,想到目前纺织印染行业,国内产能占全世界的 70% 以上,这十多万的国际专利申请费也就觉得没有必要支付了。 华为这样的国际性公司,华为的手机及其它电子产品销往全世界,主要的竞争对手也是国际上的大公司,他们申请国际专利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而国内的一些研究单位里拿纵向基金研究大佬,重要的科研产出就是 SCI 论文,市场上几乎没有研究成果的大规模实际应用,但也跟着赶时髦地申请国际专利,有时还不是只申请一个国际专利,而是不断有所谓的国际专利申请,特别是这些所谓的国际专利,也不可能生产出能实际应用的产品,这种国际专利的申请行为不就是为了给自己的脸上贴金,而故意烧国家的科研经费吗 ?
19092 次阅读|107 个评论
[转载]平均转化率15%无出处:科研成果转化率真低?
redtree 2016-10-2 22:59
平均转化率15%无出处:科研成果转化率真低? 作者:赵昂 来源: 工人日报 发布时间:2016/10/2 9:49:07 资料图 近日,一则“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说法见诸媒体,使得科研成果转化率再次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那么,我国科研成果转化率真的很低吗?原因又是什么? 转化的成果率: 并无权威数字证明 事实上,早在2015年,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李修全就曾在媒体发表文章,文章中表示,“在各媒体、学术期刊甚至官方材料中,有各种版本的科技成果转化率数据,但大都没有核实数据来源是否可靠就被大量转载引用”。而流传较多的说法即“据世界银行统计,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平均只有15%”。 “世界银行从来没有开展过国家层面科技成果转化率统计和国际比较,也没有公布过此类数据。”曾在中国科技大学从事过科研工作的贺晨告诉《工人日报》记者,在他看来,笼统地说“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说法有些片面。“我国的科研机构分成几大类,高校、企业、科学院都有研究所。其中企业研究所的转化率是很高的,可以达到九成左右”。 在一家央企下属研究院从事研发工作的王先生,对这样的说法表示赞同。“企业研究所的转化率是非常高的,因为研究所的成果转化方式分成两种,一种是企业给研究所下订单,研究所研究,那么这样的转化率就非常高,能达到九成以上,因为研究成果基本上是‘订制’的。”企业研究所作为企业的下属机构,自然经常接到这样的订单。而另一种研究方式研究所也会自己做一些研究,然后寻找企业,这种情况就存在转化率可能会比较低的情况。 “科学院和工程院下属的研究所,有些转化率也是很好的。转化率低,主要指的是部分高校的研究所。”贺晨说。但是,关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的数据,迄今并无权威统计。某高校负责人曾在媒体上刊文表示,有论文指出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的数据,以及发达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率的数据,“但是,这些文献有的没有列出数据来源,有的只是国内文献的互引,或者在所列出的参考文献中找不到数据的出处”。 未转化的成果: 既有垃圾专利也有前瞻研究 但是,科技成果转化率数据难以统计,其原因在于转化率的分子和分母难以界定,并不代表我国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就不低。另一组较为明确的数据则比较能说明问题。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宋河发的调查表明,我国高校被转让、许可的专利占“活专利”的比例为2.03%,如果算上很多已经被高校放弃的“死专利”,这一比例更低。中国科学院的比例则相对高一些,被转让、许可的专利占“活专利”的8.7%。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宁中华向记者表示,高校中的确存在“垃圾专利”的现象,“虽然研究结果被算成了科研成果,登记成了专利,但是却转化不了,维持专利的费用还不少。”在宁中华看来,一些研究成果难以转化的原因,在于研究本身的设置就存在问题。“有的研究没有考虑到市场需求,缺少前瞻性,研究结果出来以后,本身就已经落后了”。 有高校教师向记者坦言,在当下论文指标等诸多压力之下,也存在“制造成果”的情况。“就是为了评职称,或者聘任某个岗位,不得不凑了很多论文,算是有成果,这样的‘垃圾成果’当然没有转化的可能了。” 除此之外,科研成果的回报问题,也是导致科研人员不愿意转化成果的原因之一。“受益企业给科技人员的回报不成比例,使得科研人员宁可不转化,也不愿意把自己的心血低价转让给企业。”宁中华说。 不过,也并非所有的科研成果,都需要在短时间内实现转化。“有很多研究是前瞻性的,瞄准的是多年以后,这样的复杂项目不可能一次就成功,需要做大量的实验,开创新的理论,甚至存在失败的可能,因而转化率低。”贺晨向记者表示,“也有的教授的科研目的在于开创新的科学体系,或者是对现有体系进行补充,这样的科学成果也很难在短期内转化。” “比如从遗传学到育种学,要经过很多年才能成果转化。”宁中华告诉记者,“很多基础研究,功在长远,是不能简单以经济效益来论成果的。” 一名参与过石墨烯相关基础研究工作的研究人员向记者表示,石墨烯现在是热门话题,但很多关于石墨烯的基础研究,虽然没有直接转化,却让公众了解到了石墨烯的好处。“虽然没有直接的经济效益,但也是有意义的。” 而很多前瞻性的研究,恰恰确保了在市场需求出现时,科研成果能够及时跟上。“在部署4G之前,我们就开始考虑5G是什么、怎么部署、部署什么这些问题了。” 中国移动通信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易芝玲如是说。 创造转化机会: 企业和市场的需求很重要 宁中华给记者看了一份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出具的证书,“这个研究从2002年开始做,做了12年,有三个企业参与其中,其间两个放弃了,最后一个坚持到了出成果。最终,企业也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很多研究工作贵在坚持,也要保持和企业的良好对接”。 与企业的对接模式通常有两种,一种是企业自身有需求,去找研究机构,另一种是研究机构发现市场存在某种需求,去找有意向的企业。“这样的话,科研项目就如同‘订制’,自然能有好的转化效果。”宁中华说。 “我们研究所的很多订单,就是来自同系统的上级企业,而我们也要不断了解上级企业和市场大环境的情况,以发现潜在的市场需求,甚至是几年后、十几年后可能出现的市场需求,去思考大趋势。”王先生告诉记者,“当然,即便如此,要取得有效的成果也要做出多年的前瞻性和基础性研究,没有几年时间是不可能的。” “但是,现在有的年轻研究人员不愿意去企业,不愿意去找市场需求。”宁中华坦言,这样的结果,很可能最终是“闭门造车”。 事实上,存在科研和创新需求的,不只是大企业,也包括小企业。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针对科研成果转化率问题,曾对媒体表示,小企业非常需要“雪中送炭”,以获得创新的“第一桶金”。 今年,国务院印发《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提出要“促进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技术转移”,“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和“营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良好环境”。 根据这份规定,国家“鼓励企业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分配机制,充分利用股权出售、股权奖励、股票期权、项目收益分红、岗位分红等方式激励科技人员开展科技成果转化”。而财政、科技等行政主管部门则要研究制定国有科技型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政策。而国家设立的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制定转化科技成果收益分配制度时,“要按照规定充分听取本单位科技人员的意见,并在本单位公开相关制度。依法对职务科技成果完成人和为成果转化作出重要贡献的其他人员给予奖励”,并对相关奖励的提取比例做出了规定。
个人分类: 科技新闻|1308 次阅读|0 个评论
“集成式或组合式创新”与首发或发明
热度 13 Taylorwang 2016-8-9 09:43
我国比较大的科技计划资助项目,往往都是提倡“集成式”或“组合式”创新。每年国家各级科技奖的评选,也都是评选出各种“集成式”或“组合式”的科研成果。与我国相反,国外的不少科技奖,如最著名的诺贝尔奖,往往只看重在科技研究中的某项重要发现,或解决了某个重要的科技问题。屠呦呦因为最先采用乙醚低温萃取法,从而获得了具有治疗作用的青蒿素而获得诺贝尔生物医学奖。若按照我国的“集成式”或“组合式”的创新要求,这个奖一定不会发给屠呦呦,而应该发给国家重大研究项目的组织者或发起者。 我国从科学研究项目的设定,一些重大项目的研究指南,往往也要求是集成式,或组合式创新,如现在每年都有,至少三千万以上资助力度的重大科技专项,这些专项,往往都要整合一个单位,甚至好多单位的研究力量,为培养所谓“创新型领军人物”服务。这样,将来的科研成果报奖,也必然要求所谓“集成式”或“组合式”的研究成果,这些获得培养机会的“创新型领军人物”,也必然是这些成究成果的最主要获奖者。这样的培养方式,培养国内的院士是容易的,但这样的培养方式,能培养出一位国内外都承认的诺贝尔奖获奖者吗? 若是某一项重要的科学发现,或单项的研究发明创造,可以通过发表论文的先后次序,或发明专利申请的内容与时间,确认某个人起到了关键作用,相对而言,评审比较容易,也不容易引起争议。而“集成式”或“组合式”创新,争议就大了,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在这些“集成式”或“组合式”的研究过程中,某点重要的发现或发明,一定会淹没在集成与组合繁杂的管理过程中,同时这类奖的申报与评选,也留下了巨大的“幕后运作”空间,这些所谓的“集成式”或“组合式”的所谓研究成果,会运作的人通过让使用单位的领导也成为获奖人,或给这些单位领导其它好处而拿到他们的所谓用户证明,然后再用这些盖有单位公章的证明而报奖。选出的获奖者,可能就不是某关键点的发现与发明者,而是项目管理组织者。事实上,成功的集成或组合式项目组织者也是应该能获奖,只是他们应该获得管理方面的奖,而不是某个具体科技领域的奖!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力增加,国家在科技领域的资助力度也越来越大。各国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都会对科技领域的研究开发给予资助。从项目的选择上,国家层面应该主要资助基础研究类型的项目。那些所谓的组合式,集成式创新,完全是利用一些重要发现与发明的基础研究成果,开发出能实际应用的技术或产品。这种研究,本来应该是企业形为,由企业投资或风险投资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开发。企业或投资者从产品的市场上获得利润回报,而不是为了获取什么成果奖。当然,特别好的产品,可以从市场上真正的大规模应用情况,产品的销售情况得到证明,可以给予优秀新产品称号,甚至一些行业的奖项,如建筑业的鲁班奖。 人与人的智力与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但这种差异并不是很大,关键在于人的兴趣与爱好。有些人喜欢读书,若再掌握较好的读书方法,成绩就上去了。而有些人喜欢观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整天考虑如何利用这种关系,这种人读书可能不如前者,但从学校毕业后走向社会,就不能保证会读书的人总能混得最好!大家都只有一颗脑袋,一颗脑袋往往难以做出两个脑袋的活。花了那么多精力做组织管理工作,在专项技术的研究上就难以尽心尽力也就成为必然。但我国提倡的这种“集合式”或“组合式”创新,最重要的人物,一定是项目的组织者,所以报奖的获奖者也必然是项目的组织者,将来升为院士,同样,也是这些组织者。 看一看工程院院士的评选就知道,基本上都是单位的领导或总工,当然,在中国,一直有“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能做领导,往往在没有做领导之前,学术研究也是非常优秀的。但问题是:做了领导,还有那么多时间搞学术研究吗?他们比长年在实验室或生产第一线做研究开发工作的人多一颗脑袋吗?当然,管理得好,团队容易出重大科研成果,但这些领导,就不应在某个具体研究领域获奖,而应是 突出管理奖。 凯撒的归凯撒,上帝的归上帝,国家的资助,应集中在基础科学领域,而与应用相关的“集成式”或“组合式”研究,则应由企业资助或由风险投资来解决。由于历史原因,以前国内的许多企业缺乏研究开发能力,许多生产企业,引进一条现成的生产线就开工生产了,从国家级层面上,保证实用技术的研究开发能力还是必须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一个成功的企业,必须具有较强的技术开发能力,国内的优秀公司,如华为,他们在研究开发上的投入,已达到,甚至超过国外的相关企业,也正因为如此,这些企业才能在国际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地位。从国家层面,科研经费的投入应更多地支持基础研究领域,并在政策上支持和扶持企业开展“集成式”“组合式”创新。科研成果的表达与奖励,也只应注重于首次发现与发明,而集成式,组合式的成果,更应该从市场上获得奖励与回报。
9645 次阅读|25 个评论
五年到期,临时工变长工,晒晒科研成果
热度 17 zhuyucai1 2016-7-4 06:09
时间总是比你想象得快,我的五年合同 4 月底到期。每到整年我都会唠叨几句。五年结束,亮亮科研成果。 讲讲自认为重要的三项成果。 1 系统辨识预测误差的一个全局收敛算法 我花了 7 篇博客介绍这项成果的产生和发表过程。自认为是系统辨识的一个重大突破,因为解决了一个 48 年未解决的难题。这篇文章只解决了开环实验的问题,但已有同行沿着同一技术方向,开始解决闭环实验问题,成功在望。能解决一个近半世纪的难题,然后有人跟进,可以说是学术游戏的高境界了。虚荣心得到很大满足!论文在这里 Proof-AUT_6652.pdf 2 EIV 系统的渐近辨识法 输入含噪声系统叫 errors-in-variables 系统,缩写为 EIV 系统。相对输入无噪声系统,对输入有噪声的 EIV 系统辨识的研究工作就少多了,虽然也陆陆续续研究了几十年。当前一些学者提出的方法只能达到无偏(一致)的结果,几个有效(最小方差)的结果假设条件过强。经过两年努力,我和一个博士生成功把我的渐近法推广到 EIV 系统,得到假设条件最弱的无偏 + 有效(最小方差)估计。 文章的二稿已投出,部分结果已在 IFAC 辨识会议宣读。第一次做 EIV 工作就得到最强的结果,虚荣心得到又一次满足! 3 Anti-aliasing 滤波及快采样系统辨识 我的一位西安交大师弟 1997 年起发表了几篇文章,提出了一种快速采样辨识方法,并指出该方法能在无激励信号的闭环实验条件下保证系统的可辨识性。这是一个很巧妙的方法,但一直没有得到辨识界的重视。我一直想理解该方法的机理,并想把其扩展到包含激励信号的情况。我让另一位博士生把渐近理论推广到快采样系统。经过艰苦的努力,学生推出了简单明了的公式,揭示了快采样闭环辨识可辨识性的机理和条件,即输出噪声含有高频成分时,系统才是可辨识的,否则不可辨识。同时,学生对辨识中的 anti-aliasing 滤波进行了分析,指出教科书中的做法是错误的。该工作部分结果已在 IFAC 辨识会议宣读两篇论文,一篇期刊论文即进入三审,第二篇已投出。这项工作的特点是问题的分析深刻,得到的结果很意外。虚荣心得到第三次满足 ! 我之所以对这三项结果很钟情,是因为已经对他们思考了十几年,得到的结果很深刻,可遇不可求。这样的境界是一个研究者最享受的。在荷兰没有发表文章的需求,一直没有下功夫去搞清楚。来浙大当了教授,有发表文章的压力,又有学生,大家一使劲,全做成了!自认为这三项工作会大大提高我在辨识界的学术地位。 从指标主义来衡量这三项工作,可就惨了:只发表了一篇期刊论文,没有任何引用以及国际大牛的赞扬;另外三篇还在审稿,拒稿仍然是可能的。学校和控制学院对我这五年的学术成果半信半疑,续聘,还是不续聘,成了问题。也不能怪谁,指标实在不好,特别是跟一些能写文章的年轻人比。另外评价我的人没有搞辨识的。虚荣心顿时受到沉重打击、打击、击。。。 最后还是续聘了,工资两年之内暂不降低。(这是在给我加点压力。)看来我对自己这些成果的忽悠产生了效果,领导们信的成分多于不信的成分。这就够了。 感触之一。这些结果的取得,第一得益于我在荷兰时有足够的时间做深刻思考,第二得益于国内渴望创新的、有活力的氛围。在浙大这样的学校搞科研,如果你真想搞,又有基础,不出结果也不容易。 感触之二。几年来,总觉得领导在慢慢地推我多得一些名份,多申请大项目,成为所谓的帅才,或叫领军人物。我呢,顽固不化、不争气,总是把所有的鞭策和鼓励慢慢地推回去。我只想能成为一个人才,别毁了我的中国梦,求求您了!
13708 次阅读|28 个评论
骂咧咧与他哥们的对话
热度 3 zhuyucai1 2016-5-10 01:44
骂咧咧: 哥们儿,看到了吧,政府的科研管理体制真不像话 ! 做出重大突破的韩春雨拿不到大资助;拿大项目的大牛们做不出大成果。 哥们: 嗯,又开始了。。。 骂咧咧: 说得不对吗? 哥们: 几年前张益唐在美国出名时你也是仇恨满裤裆,把中国的科研体制大批一通。有人在美国做出成果了,你骂中国的科研体制;有人在中国做出成果了,你还骂中国的科研体制。 骂咧咧: 张益唐在中国就做不出哪些成果,这是他自己说的。 哥们: 那是他脑子进灰了。你咋没拿陈景瑞的成果骂美国的科研体制? 骂咧咧: 那你的意思是中国的科研体制比美国的还好? 哥们: 逻辑,逻辑!我是这个意思吗? 骂咧咧: 逗你玩儿呢,嘿嘿。那我该骂谁呀? 哥们: 骂你自己 ! 骂咧咧: 凭什么呀? 哥们: 你抱怨拿不到大项目,但你的条件比韩春雨好多了。你做出了什么重大突破? 骂咧咧: 嗯。。。,我真该挨骂?那你骂我一下吧。 哥们: 屙不出屎怪茅房 ! 骂咧咧: 够你损!不过这几年抱怨多了把自己都弄得不好了。有什么办法吗? 哥们: 就看你敢不敢。 骂咧咧: 有什么不敢的?说来听听。 哥们: 当两年个体户 。 骂咧咧: 啊 ?
4424 次阅读|4 个评论
大项目结题--能否用十公斤芝麻代替一只西瓜
热度 26 lin602 2016-2-26 07:09
科研项目有大有小,大的数千万甚至亿元经费以上,小项目只有几万元钱。 之所以要立项大项目,就是要解决科学与技术中的大问题(西瓜级)。而小项目主要是资助年轻人成长,进行学术自由探索以发现科学苗头(芝麻级)。 大项目就要出大成果,成果应该是西瓜级的。 但是,许多大项目发的文章不少,但不是重要研究成果,在科学与技术的层面上属于小成果,没有大的发现,没有大的技术突破。这些表面上看起来列出一大列成果目录单的研究,真正是属于‘芝麻级’的研究成果。 一千斤速生材能否与一千斤金丝楠木等值? 但是,国家花了许多钱来设立与资助大项目,973、863、国家科技重点攻关、支撑项目等,有多少成果是‘西瓜级’的呢? 国家级的大项目,目前许多项目的研究与结题就是‘拼盘式’科研与成果汇总,列出一个长长的成果目录,感撼人的样子,其实没有根本性的科技突破。 许多国家的工科科研项目,一分钱的效益也没有,甚至有一些项目,将企业投资生产的钱全部赔进去了,但是非常奇怪,其中一些项目最后还得到了国家大奖。因为鉴定、验收、论文、其他人的成果拼盘加上一些做假与攻关,给这些大奖完成了奠基。 如果将中国大项目的立项与结题全部公开出来让大家看看,理论上中国应该是世界科技第一强国了,因为立项申请书中写得高大上,结题报告中写得天花乱坠。 这种天花乱坠,其实就是许多芝麻‘天女散花’般的炫目。 许多做过不少大项目的所谓首席科学家,学界与业界其实并不被大家认可! 权力、做假与公关,是中国科技的三大毒瘤,而根子是缺乏一个科学的管理与评价机制上。 在学界工作时间长的人,我想多多少少会有这种体会的。
3969 次阅读|42 个评论
[转载]时评:宣传科研成果当戒炒作之风
redtree 2016-2-4 23:09
时评:宣传科研成果当戒炒作之风 作者:李志民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布时间:2016/2/4 14:56:29 对科研成果的夸大甚至虚假宣传,助推了科技界的浮躁之风,可能会使一些潜心研究者,再也不能“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 科技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的不竭动力。科技创新的惊喜,应该源于科技不断得到实践和应用的过程,而不该是刚发现时的概念炒作和价值夸大。作为致力于科技创新的群体,科学家们对此应有严谨态度和科学认识。 诚然,由于科研工作者的不懈努力,近年来涌现了不少有价值的科学发现和科技发明。但很多科技创新需要经过现实应用和产业化,才能真正实现其宝贵价值,体现其超凡意义。由于技术工艺、应用环境、市场需求等诸多条件限制,这一实现过程少则几年,多则十几年,甚至几十年。 例如3D打印,要向市场普及,从技术经济的角度看还有很大局限性。现实生产所需的材料组合是纷繁复杂的,每种材料的熔点高低不同,强度大小不一。但目前可用的3D打印材料仅寥寥几种,还远不能满足现实生产所需。3D打印技术要迈向市场化应用,需要解决设备技术和材料技术两方面难题,还将面临知识产权、社会安全和伦理道德等三大深层次问题。现在预言3D打印技术将掀起第三次工业革命,还为时尚早。 例如碳纳米管,其重量轻,六边形结构连接完美,具有许多异常的力学、电学和化学性能。刚发现碳纳米管的时候,整个学术界都相当兴奋,几乎所有人都认定它在能源和通讯领域会有重大应用。科学家们虽然发现了碳纳米管有优异的性能,但由于技术、成本和需求问题,二十年过去了,碳纳米管预期的应用,除了电池外,统统没有实现,一个碳纳米管的梦幻世界并没有如期到来。关于碳纳米管诸多美妙的应用,更多只是媒体炒作和公众想象,甚至也有部分科研人员的自我夸大。 最近的石墨烯热潮,也有虚炒的成分。作为目前发现的最薄、强度最大、导电导热性能最强的一种新型纳米材料,石墨烯被称为“黑金”,是“新材料之王”。成功从石墨中分离出石墨烯以证实其可以单独存在的两位科学家,还共同获得了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但石墨烯的商用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以最近热炒的石墨烯在电池领域的应用为例,商用过程还需要有两大突破:一是优化石墨烯结构以及石墨烯使用方法,以提升锂电池性能;二是寻找新的活性材料,实现储能设备性能的倍增。 在媒体上炒作的科研成果,还不仅上述几个例子。科研成果的宣传,被夸大和曲解,几成普遍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科研人员为了让成果得到更广泛认可,在介绍时进行了不恰当的解释和放大;二是新闻媒体出于吸引眼球或其他目的,对科研成果进行了不严谨、不科学的解读;三是一些关联企业出于商业目的,恶意炒作概念,模糊商用进程。 对科研成果的夸大宣传,危害不小。一方面会误导广大民众,使大家对科技知识有不正确的认识,或因不当消费和投资造成经济损失,进而严重影响社会诚信氛围;另一方面也误导相关企业,造成不必要的跟风投入,不少狠下赌注于此类新技术的企业因此血本无归,严重影响了经济技术投资环境;再者,对科研成果的夸大甚至虚假宣传,也助推了科技界的浮躁之风,可能会使一些潜心研究者,再也不能“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 所以,科研成果宣传,当戒炒作之风。科学家一定要科学地看待和宣传科研成果。
个人分类: 科研管理与制度|983 次阅读|0 个评论
今年计算机领域的一项国际比赛:民科战胜官科
热度 11 chenjcc 2015-12-31 11:39
今年计算机领域的一项国际比赛:民科战胜官科 年终盘点,我今年最大的亮点是夺得 SAT Race 2015 的主类( main track) 冠军 , 详见 http://baldur.iti.kit.edu/sat-race-2015/sr15.pdf 。 SAT 中文叫可满足性问题,是非常经典的 NP 问题,被喻为世界七大数学难题之一。该问题不仅有很强的理论价值,而且还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如密钥破解、故障诊断、软硬件验证等之类的问题都可以转变成 SAT 问题。由于其实用性,从 2002 年开始,国际上每年都要举行 SAT 比赛,其目的是要看谁能开发出世界上最快的 SAT 求解器。根据问题性质不同, SAT 比赛又分为多个栏目,其中,竞争最为激烈的一个栏目是工业类或者说主类,被认为最有意义的一类,该类冠军一直由洋人把持,今年意外地落 到我手中,感到非常自豪。 不难 发现,参加今年比赛的队伍中,绝大多数或多或少都得到了各种各样的经费的资助。我可能是比较另类的一个,没有得到任何经费的资助,靠自费研制 SAT 求解器夺冠。所以,我把自己定义为民科。但有可能有人不服,说我至少工资不是自给的。即使是这样,我也至少算半个民科吧。
个人分类: 技术交流|8789 次阅读|21 个评论
一种可行的创业成功模式
热度 11 Taylorwang 2015-12-11 08:34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潮中,新开的公司与企业象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但有调查报告显示, 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仅 2.5 年,集团企业的平均寿命仅 7~8 年,与欧美企业平均寿命 40 年相比相距甚远。 中国企业数量众多,但企业的生命周期短,重复走着“一年发家,二年发财,三年倒闭”之路。创办公司之初,大家都希望自己的公司能有长久的发展,甚至有做成“百年老店”的梦想,一般不希望自己的公司在短短的 2-3 年内倒闭玩完,但不少人往往事与愿违。 最近我去了一家公司,该公司的董事长与总经理都非常年轻,且是大学的同班同学。该公司在短短的几年内,迅速发展成为行业的龙头企业,且在该行业领域,比同类公司或同类生产厂,生产效率更高,生产出更多的花色品种。该行业原来的老牌企业,往往惊叹于他们的生产速度与产品质量。因环保的改进问题,我去过这家公司几次,没有看到一次公司的董事长或总经理参与讨论工厂生产线的调整与改造,但工厂中总是有旧的生产线被拆除,新的生产线在安装,企业的生产规模在不断扩大,产值也在不断提高,呈现出一派供销二旺的景象。我想他们一定有某种比较成功的“商业模式”。 最近我又去了他们公司,听讲他们公司也准备上市,由于已经有超过十个亿的销售额,所以,准备上中小版。我就问他们一个主管,公司的股份制改造进行得如何。他告诉我,公司的股东比较多,已进行了股改,有五十多个股东。他进一步介绍说:这些股东,不少以前是其它厂的业务骨干,甚至是总工,公司差不多集中了许多同行不同工厂的技术能手。 这些技术能手,在原来的公司没有股份,到了这个公司,大家都拥有了股份,故公司的生产技术得到保证,新产品的开发才得到迅速发展。 听到这,我终于明白了该公司迅速发展,并能做大,做强的关键原因。 搞技术的人,往往觉得技术重要,特别是掌握一些技术绝窍后,更是觉得技术重要。但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要想将产品推向市场,技术重要,市场更重要。要做好市场与技术,人材是最重要的因素,聚集人材的策略则成为公司成功与否的重中之重! 引进优秀的人材,不仅仅是许诺给多少钱的问题,而且要让他们拥有公司的股份,让他们觉得给公司干活,就是给自己干活。 只要能聚集到优秀人材,并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积极性,要想公司不发展壮大,都会有点点困难! 看一看周边的公司,成功与失败的案例都很多。最近在我身边就发生了数起公司因某个重要的员工离职而严重影响公司的运转,使公司的价值大幅贬值超过 50% 以上的案例。在公司创业之初,老板全力以赴地工作,许多业务都自己亲自去跑,公司得到发展,公司员工不断扩充,其中也招到一些优秀人材。随着业务的发展,老板的关注点也会转移,从具体的业务上慢慢虚化,具体的日常工作,主要从后来招聘的人员提拨为经理,或直接从外面招聘有经验的管理人员来操作。而这些操作人员,老板可能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分一部分股权给这些公司经理,或者口头上答应过,但迟迟不肯兑现。在外来赋予股权因素的诱惑下,这些经理人员的离职,往往对原来公司的正常运行产生重大的损失,有些经理人员的离职,还会带走自己培养的业务骨干,甚至一些相关的业务。 华为公司是成功的高科技公司的代表, 公司的创办人任正非在企业内部推行“工者有其股”的激励机制,让员工和企业共同奋斗,共同受惠,形成了一个有机的命运共同体。比如根据华为 2010 年业绩,每股分红 2.98 元,如果一个老员工持 50 万股,他将在年底拿到分红 100 多万元。这种股权分配在华为内部称为虚拟受限股,任正非的股份占 1.42% ,剩下的股份由员工持股委员会代持。 员工选出的代表进入董事会,掌控企业方向。 2012 年,华为的年销售额达到了惊人的 2202 亿元——超越爱立信成为全球最大的电信设备供应商。同年,华为宣布利润突破 154 亿元 ( 这还不包括用来给员工发奖金的 125 亿元红包 ) 。同样是在这一年,华为的研发费用高达 299 亿元,相当于中国许多顶级企业的年产值。 毫无疑问,华为是成功的,华为的成功,也是采用了优秀员工持股的激励机制。 守财奴是不可能发大财的,企业负责人的胸襟,将决定公司发展的未来。 现在提倡的“众筹”,让优秀的员工持股,好象也是“众筹”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要想创业成功,也要有“众筹”的理念, 不仅仅原始创始人参加“众筹”,公司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对优秀的员工,也要开放“众筹”!
6154 次阅读|24 个评论
中国科研成果转化率低是个伪命题么?
热度 11 gaoshannankai 2015-12-6 17:26
据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国家统计局等部门日前发布《2014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我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科技经费投入大国,但研发投入效益差距很大,主要体现在科研成果转化率。 关于中国无知媒体乱放屁,我此前就已经多篇博文反复鞭挞,这里不再多讲。 这次,发布这么一个狗屁玩意,让人觉得非常荒唐可笑。 中国科研投入效益差距大 成果转化率低 这个结论怎么得出的?用屁股想出来的么? 你得出这个结论的前提,必须是中国已经产出了大量科研成果。 而后,根据市场上的技术和产品,推断出原因是转化率低。 那么我请问,在做这个论断之前,你对中国的科研成果做过调查么, 有多少是真正的成果,有多少是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都是透明计算那种么? 有多少的专利,其技术路线是真的,有多少论文,是可以重复的。 如果绝大部分所谓的科研成果,都不能重复,或者做不出来, 谈何转化? 或者说,假如根本就没有多少科研成果是真的,那么用什么转化? 这么多的国家级,省部级奖项,对应的科研成果都是真的么? 科研经费,顾名思义,投入到科研的经费,中国的那些经费投入到 科研了么,有多少进入了自己腰包,或者去购买了国外的仪器和试剂。 或者直接买个芯片回来打磨一下,这叫做科研经费投入么? 基于当前统计得到的数据,只要具备人的智商水平,都应该得出正确的结论: 要么是转化率低,要么是大部分成果是假的,两种可能。 2016年开启科研反腐-与你我都有关系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907017-941236.html 这篇博文非常重要,希望大家顶一下,关系到我们国家科研的未来
2135 次阅读|13 个评论
屠呦呦得诺贝尔奖对我的启发
热度 43 Taylorwang 2015-10-19 07:59
今年到目前为止,科技界最大的新闻应该是我国的科学家屠呦呦作为大陆本土的研究人员,首次获得诺贝尔生物医学奖。作为中国科研大军的一员,我由衷地感到高兴。屠老师的主要研究成果是在四十多年前获得的,当时研究条件相对比较艰苦,她通过数百次的筛选与失败,找到了用乙醚低温萃取的方法,首次从青蒿植物中获得有较好治疗疟疾药用价值的产品,又不惜以身试药,推进青蒿素的临床应用。虽然青蒿素的发现,研究与应用,是当时历史条件下大协作的产物,这项造福于全人类的成果,并不全属于一个人,而是由当时一大批我国优秀的科研工作者共同完成的,但屠老师的低温乙醚萃取,无疑是最关键的一步。从现在公布的资料来看,美国人筛选的化学药剂的数量远远超过我国,但他们就没有找到能治疗疟疾的最有效的药,从这个角度来看,似乎屠老师的发现有点点幸运。本来开创性的研究,总会有或多或少的幸运成份。从屠老师获诺贝尔奖这点来看,她获奖的开创性研究成果,有非常好的应用效果,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突出贡献,而不是发表了多少篇高影响因子的 SCI 论文。 目前高校的价值导向仍是 SCI 论文为主, SCI 论文又分 1 区, 2 区, 3 区, 4 区,且不同的杂志还有 SCI 的影响因子。用 SCI 论文评估的最大好处就是比较容易量化。由于这个价值导向的影响,高校将产生一大批写 SCI 论文的“高手”。不少研究,离实际工业与工程应用会越来越远,大部分的高校研究也真正的属于象牙塔里的研究。 我是以搞实际工程应用为主的教学科研人员,当年为了能升到教授,也奋发图强咬牙写 SCI 论文,最多一年也发过 3 篇 SCI 论文。拿到教授,带研究生,就会面临课题的选择问题。从容易发表 SCI 论文,或发表较高影响因子的 SCI 论文的角度来考虑,选择目前国际上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作为课题,是一个比较聪明的选择。因为成为热点,报导的研究论文就多,论文相互引用的可能就大,这样,相关的杂志 SCI 影响因子就提升了,按现在的评价标准,表观的研究水平就提高了,但研究热点往往离实际应用还有比较远的距离。 该做如何的选择?针对自已能力特点,已取得的工业与工程界的影响,我们所处的地理位置,及面对市场的需求,我还是选择了研究以应用为主的方针。搞应用研究,拿应用研究成果发 SCI 论文并不易,应用研究往往都是利用成熟的理论与方法,这就难以达到许多杂志的“创新性”要求。当然,在应用研究中,也并不可能完全没有新发现与创新,为了满足学校对 SCI 论文考核的需求,学生毕业的要求,几年来,我的小团队,每年差不多只有一篇 SCI 论文发表,还好,这些论文都是 1 区或 2 区的 SCI 论文。硕士研究生发表了不少国内核心期刊的论文,以满足硕士生毕业的要求,同时也能起到为我们开发的技术做应用性广告的作用。事后的验证表明,我们技术能在一定范围内推广应用,合作单位还都是先看到我们的研究论文,然后找上门来,合作成功的。 屠老师的获奖,使我坚定了继续走应用研究的信心。研究不完全要以发表 SCI 论文为导向,研究应该真的能解决实际问题,并为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就一定会得到社会的承认与肯定。我知道,若我的研究团队也绝对以发表 SCI 论文为导向,寻找目前的研究热点,跟在别人的后面,亦步亦趋,东施效颦,也许发表的 SCI 论文数量会比现在多一些,被学校评价的工作业绩也会升一点,从学校拿到的“学术奖金”也能增加一些。但我这样做值得吗?几十年后,这些跟风的研究成果仍有价值吗? 真心为屠老师因四十多年前的研究成果获诺贝尔大奖而高兴。我不敢侈望几十年后也能获得什么大奖,但我希望我们现在开发出的应用技术,几十年后仍有大规模的应用,仍能为环保事业作出贡献。
27850 次阅读|103 个评论
一枚鸡蛋和一篮鸡蛋
热度 15 SoSoliton 2015-9-25 10:16
开会就是聚会,聚会就是聚餐。开学术会议尤其如此。放假期间,开了一次学术会,新朋老友欢聚一堂,开怀畅饮,几杯非正宗名酒下肚之后,几位年轻人不约而同为老文的前途群策群力、出谋划策:“老文要赶紧去报奖,然后当院士呀!” 老何喝酒像喝醋:“干嘛叫老文当院士,不叫我老何当院士呀?” 一位年轻人赶紧安抚老何:“名额有限,竞争太激烈,只能让少数人先当上,然后带动大家都当上。” 老文呵呵:“老文如果说不想当院士,显得太矫情,但想当院士又拿什么去报奖呢?”并叹息:“老文当了十几年研究生‘老板’,动手和动脑能力慢慢退化,目前只剩动嘴能力了,特别是当上所谓的领导后,做研究出成果就像老母鸡下蛋,几年也憋不出一个了,即使好不容易憋出一个,营养价值也不高了,如果还到处咯咯哒、咯咯哒地叫,只怕丢人现眼呀!” 年轻人安慰并开导老文:“老文您一点都不老,做科研出成果正当时!你当领导,只动嘴――就够了!领导都是只动嘴的,如果还动手动脑,那怎么还像领导呢?” 老何又像喝醋:“手、脑、嘴联动者都是下面没人的最底层草根。是否领导,领导大不大,关键看他在动手、脑、嘴哪个或哪几个部位,以及动的频次。” 老文鄙视老何的判断标准:“老何同志的良心是大大的坏了!难道人之将死也都成了领导?!”再感叹:“老文老矣,动手和动脑能力是不可抗拒的自然退化,仅剩动嘴,然知天命了有时嘴都懒得动,依老何之见,老文是大领导?!” 老文又转向年轻人:“没错,领导的工作主要是动嘴。但动嘴只能发动或控制群众,不能动出成果来呀!” 老何是个找茬的主,他抢先一步:“动手、动脑、动嘴,样样都能动出成果来呀!只是,动手的成果完全是别人的,动脑的成果基本上是别人的,动嘴的成果有多少是别人的,哼哼,那就要看动嘴者的心情了。”老何说他这是对老祖宗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劳力者治于人,劳心者治人又治于人,劳嘴者治人。 年轻人首先叹服老何“高,实在是高”,然后继续开导老文:“能够得奖的大成果与写一篇小文章完全不是一回事,无论在产出过程还是在报奖环节,都需要动手者、动脑者、动嘴者联动或协同,这样的成果,专业动嘴的领导的作用最要紧,可以说没有领导等于零,所以这样的成果去报奖,当然归属领导啦!” 老文历来不认为年轻人懂得的道理会比老革命多,所以对年轻人的开导有种天然的抗拒,来了句歪理:“这样说来,领导生儿子也只要动动嘴就可以了?!”但老文最终还是接受了年轻人的开导,因为不管怎样,年轻人毕竟在为老文出谋划策多生“儿子”嘛!老文于是也像刚结婚准备生孩子的年轻人一样,向酒友宣示要搞“希望工程”了,并请教大伙:下一步老文该如何实施这项工程呢? 老何又急不可耐地抬杠:“你这个‘希望工程’不像年轻人生孩子,倒是像你自己说的老母鸡下蛋。生孩子的事情只好你一个人全部承担,但母鸡下蛋不一样,母鸡孵小鸡更不一样。” “那您快给老文指条路呀!”年轻人也急不可耐了。老何端起酒杯,神秘兮兮地望着老文:“你有两条途径实施这项工程:一是把年富力强的母鸡都请到你的窝里去下蛋,二是把年富力强的母鸡在各自窝里下的蛋都挪到你的窝里去。这样,你只要每天都咯咯哒、咯咯哒地叫就行了,目前的科学技术还没法分清一枚鸡蛋究竟是年轻母鸡下的还是老母鸡下的,如果你还能把那窝蛋孵出小鸡来,那就连神仙都会认为它们都是你的成果了。” 老文算是彻底明白了:老何的办法归根结底其实就一条——如何把所有的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并证明它们都是一只老母鸡下的。但老何最后仍不忘打击一下老文:“把所有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可以去拿个国家奖,但要想拿到诺贝尔奖是不可能的,因为诺贝尔奖只看一枚鸡蛋的价值。” 动嘴、动脑、动手、动腿… 教我念白字的老师对我最好 大学里肯定也是不上课的老师最牛B 如何在学术会议上识“大牌” 院士怎么可能比院长还大了! 同样是忽悠人,教书的搞不过算命的 最好的合作是孤独,最好的交流是沉默 【科研如足球】跑得多就是踢得好? 评教授如买房子,出手要早要快 靠嘴说话——基础和应用研究的评价标准 帅者靠脸吃饭,不帅用脑科研
个人分类: 无所事事|9737 次阅读|15 个评论
学术期刊到底应该怎么收版面费?
热度 2 meiyunchao 2015-8-31 15:30
不管是学术研究还是科技成果,在质量和影响力高的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是成果的重要体现,可是现今很多人对学术期刊印象不好,因为学术期刊在我国背负了一个更大的使命,评优评先的材料之一。小小的材料,诞生的是一个接近10亿元的市场。今天不讨论很多,只想说说学术期刊版面费的一些事儿。 学术期刊应该收版面费用吗? 我觉得应该收,不论是从借鉴SCI和SSCI等权威性的评选体系中的刊物经验,还是从发展的实际需求来讲,学术期刊收取版面费本无可厚非。只是我觉得这个费用的名字做了怪,因为版面是编辑排版出来的,编辑付出了辛勤的劳动,而费用确是“版面”这个名词占了好处。因为有编辑的从业经验,所以知道一本刊物的出版中,一个编辑做了多少的工作,而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却还有人质疑,应不应该收费,只要是付出了劳动,社会产生了价值和效益,就应该获得报酬。从事做,是不会知道一个编辑究竟付出了多少劳动。 编辑负责某一栏目,要收稿,也要根据研究和发展方向,适当的向行业权威和领军人物约稿,还要把握栏目的方向性和文章的质量,文章进行初审,是否符合刊物的定位,是否符合当前的研究趋势,有无明显错误或导向错误,然后在多篇文章中,选择出符合要求的文章,邀请和安排刊社的专家团队进行审稿,联系专家或者邀请成为专家,还要负责 沟通和联系,确定专家的意见,根据专家意见给予判断,修改或者拒稿,或者用稿,找刊社的主编或者责编终审,然后联系作者,沟通发表时间和排版,确定发表之后安排,《用稿通知》《版权协议》《学术不端检测报告》等等,核心刊物可能一期就发10-20篇文章,可能收到的稿件高达几百篇。编辑是一门良心活,把控的研究前沿和行业创新。这是还没细化工作内容,你说编辑和杂志社付出了劳动,应不应该得到报酬? 前段时间,看了一篇文章《 中国学术期刊五大病态 》,是的,现在我们的学术期刊因为其他的因素,已经开始影响了学术的纯粹,确实存在的问题。这里我只想谈如何收“版面费”才是合理的! 1、不应该叫“版面费”,而应该是“编辑费”或者“学术服务费”,我们付费不是为了买版面,不然就是有钱就发,没经费发不了了,费用的名字很重要的,说明了费用的用途 。 2、制定收费标准,评价体系需要完善,更需要统一的收费标准,根据刊发文章的数量、期刊的影响因子来确制定统一的价格,破除行业的隐蔽性和不公开性; 3、收费第二,奖励第一,学术期刊的出现,是因为纸质出版物的权威性和纸质印刷品便于交流和保存的特点,成为学术研究领域刊发重要研究成果的权威方式。对行业发展或者学术研究很重要的学术文章,一定要提高对作者的奖励的比例,高出作者承担费用的数倍,这样才有利于推进研究和发展。 学术期刊今年刚好300年的生日,作为一名非正统的期刊人,我知道,这个行业是一个充满骄傲和自豪的行业,也是一个相对传统的行业,出现了很多很严重的问题,我想更多的时候,我们应该主动去承担更多的责任,主动去适应改变,迎接挑战。 为期刊的300岁生日献礼,做好的方式就是做好科研,用成果向权威致敬!
个人分类: 个人心得|4249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科研界地震:习近平发主席令-让科技人员通过成果转化富起来
flysky97 2015-8-31 09:05
【热点话题】让科技人员通过成果转化富起来(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 评论将由公众帐号筛选后显示,对所有人可见。 提交 我的评论 加载中 已评论 【热点话题】让科技人员通过成果转化富起来(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 2015-08-30 战略前沿技术 战略前沿技术 战略前沿技术 微信号 Tech999 功能介绍 【战略前沿技术】 专注于科技创新,致力于引领科技创新发展,服务于科技工作者和爱好者,分享科技创新方面的相关文章! 欢迎点击订阅! 关于“成果转化”的更多文章,请点击以下链接查阅: 【科技资讯】全国人大表决通过《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修正案》 【科技专论】我国科技成果处置权的改革方向及措施 【热点话题】科技成果转化是高风险的创新活动 【科技专论】“互联网+科技大市场”——论构建科技成果转化新机制 【科技专论】多维度评价科技成果转化 【科技资讯】科技人员所获奖励和报酬或将大幅提高 【科技专论】双管齐下,提供多种融资方式支持科技成果转化 【科技专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要走出“孤岛” 【科技专论】构建新机制加速科研成果转化 【特别推荐】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美国路径 【科技专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该怎么办 【科技专论】“科技成果转化率”辨析 【科技专论】哪些因素导致成果转化率和产业化率“两低” 【科技专论】解决我国创新链中重大瓶颈 让科研促进产业创新 【科技专论】打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通道 【科技专论】科技成果转化需要多维度评价 【科技专论】用法律激活“沉睡”的科技 【科技专论】科技成果转化的评价要与国际接轨 【科技专论】重视创新“回报” 【科技专论】为科技成果转化“松绑”加力 【科技专论】唤醒“沉睡”的科技成果——代表谈如何打通科技成果的转化通道 【科技资讯】科技部:科技成果转化新政明年推广 个人最高提成 99%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科技资讯】新科技成果转化法:教授可以离岗创业 【科技专论】科技成果转化与知识产权运用 【特邀专栏】我国国防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热点话题】麦肯锡:中国科研创新投入还未有效转化 【科技专论】发挥市场机制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决定性作用 【科技专论】科技成果转化是技术、经济活动相互衔接的复杂过程 【热点话题】为什么成果转化不尽人意? 【特别推荐】美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如何跨越“死亡之谷” 【科技专论】成果转化需要厘清的问题 【科技专论】着力解决我国创新链中的重大瓶颈问题 【科技专论】让技术“破茧”转化“成蝶” ——美国大学和学术研究机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 【科技专论】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 【科技专论】打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通道 【科技专论】创新机制:要“一体化”不要“两张皮” 【科技专论】加强引导和监管,促进技术市场健康发展 【信息公告】全国人大公布《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修正案》(草案)条文   大量科研成果成为“陈果”,锁在“保险柜”无法走向市场,这一被科技界广为诟病的“顽疾”,如今有望通过法律的修订而得到根治。   29日下午,修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决定经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在随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社会法室负责人郭林茂在回答科技日报记者提问时表示,目前科学技术已成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科学技术转化已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大事,“如果我国有一批科技人员通过科学技术转化成为先富有的人,那确实是我们国家之幸,民族之幸”。     通过科技成果转化,有可能成为百万千万富翁   1980年美国通过了拜杜法案,短期内科技成果转化提高了10倍。郭林茂也希望,此法的修改能提升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水平,并希望成千上万的科技人员能通过科技转化成为百万富翁、千万富翁,甚至亿万富翁。   此次修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距离法律施行已过去19年。   推动科技成果处置、收益权改革,完善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的奖励、报酬制度……修改后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意在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各个链条。   “从理论上说,这次修改为一些科技人员通过科技成果转化成为百万富翁创造了机会,提供了保障。”郭林茂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认为,这次法律修改体现了改革精神,而改革就要带来实惠,“一些改革措施确实将给科技成果的持有单位及科技人员带来实实在在的利好”。   郭林茂认为,这些政策有些是原则性的利好,比如增加科技信息的公布和发布制度,推进产学研结合等。   还有一些是具体利好。比如关于科技成果处置问题。原来事业单位的科技成果作为国有资产的一部分,科技成果持有人不能随意处置,要经过层层审批。法律修改后明确规定,国家设立的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对其持有的科技成果,可以自主决定转让、许可或者作价投资;并且还规定,转让的价格可采取自主选择的方式,可协议定价,可在技术市场挂牌交易,也可拍卖。   再比如,关于科技成果收益的管理,科技成果作为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处置以后所有的钱必须上缴国库。修改后的法律明确规定,国家设立的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转化科技成果所获得的收入全部留归本单位,在对完成、转化职务科技成果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员给予奖励和报酬后,主要用于科学技术研究开发与成果转化等相关工作。   此外,修改后的法律大幅提高了科技人员奖励比例,由原来的不低于20%提高到不低于50%,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依照本法规定对完成、转化职务科技成果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员给予奖励和报酬的支出计入当年本单位工资总额,但不受当年本单位工资总额限制、不纳入本单位工资总额基数。   “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创新和改革,给科研单位自主权,给科技人员实惠,说到底就一个目的,极大地激发科技单位和科技人员对科技转化的积极性。”郭林茂总结。    运用法律手段回应一线呼声   “小麦单产已在一定的区域面积种植中突破1000斤,玉米已在一定的区域面积种植中单产突破2000斤,水稻已在一定的区域面积种植中单产突破1800斤。”分组审议法律草案时,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吉炳轩在介绍这些科技成果时不免“遗憾”,因为其还只停留在一定区域的实验田、示范田、观光农业园、展示农业园里,很少在大田中大面积推广。   在他看来,科技成果转化缓慢已是一个十分突出而紧迫的问题,而修改前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已很难适应新的发展需要,“应运用法律手段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   一位参与该法修订的人士曾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近20年来,我国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发生了巨大变化,修改前的法律已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科技成果转化的新需求。此次修法将比较成熟的做法上升为法律,重点是从成果转化供给推动到强化需求拉动,补充增加的内容超过1/3。   国务院法制办相关负责人曾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本次修法就是回应了一线的呼声。他在调研中发现,有些高校在评定职称等考核时倾向于研究论文、专著,有的学校很少顾及甚至完全没有考虑到成果转化的问题。成果形成之后处置需要诸多审批程序,转化所得收益管理也较严格,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技人员将成果及时转化的积极性。    正抓紧制定相关细则   法律修改过程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方新曾在分组审议时提出,希望法律出台后有关部门尽快制定细则。修改前的科技成果转化法自1996年施行以来,从来没有出台过实施细则,所以这部法到目前不好操作、不易执行,现在要想修改后的法律有操作性,希望尽快出台细则。   这种观点具有一定代表性。   比如,草案审议时,一些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地方提出,目前对党员领导干部到企业兼职和领取报酬问题有相关规定,但对担任领导职务的科技人员能否从科技成果转化收入中获取奖励和报酬不够明确,建议对这部分人员到企业兼职和从科技成果转化收入中获取奖励和报酬做出具体规定。   8月24日,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谢经荣在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修正案草案说明时表示,对获取奖励和报酬的问题,目前党内规定比较明确,应照此执行,草案的相关规定可以不作修改。   郭林茂透露,科技部目前积极做努力,希望出台一些具体规定,对相关问题做出回应。   修改后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将于2015年10月1日起施行。 (来源:科技日报,记者:陈 瑜)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第三十二号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决定》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于2015年8月29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15年10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习近平 2015年8月29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 (1996年5月15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 根据2015年8月29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决定》修正) 目 录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组织实施 第三章 保障措施 第四章 技术权益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规范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加速科学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 本法所称科技成果,是指通过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成果。职务科技成果,是指执行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等单位的工作任务,或者主要是利用上述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科技成果。 本法所称科技成果转化,是指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发展新产业等活动。 第三条 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应当有利于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有利于促进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维护国家安全。 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应当尊重市场规律,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遵循自愿、互利、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依照法律法规规定和合同约定,享有权益,承担风险。科技成果转化活动中的知识产权受法律保护。 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应当遵守法律法规,维护国家利益,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 第四条 国家对科技成果转化合理安排财政资金投入,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投入的多元化。 第五条 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科技、财政、投资、税收、人才、产业、金融、政府采购、军民融合等政策协同,为科技成果转化创造良好环境。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本法规定的原则,结合本地实 际,可以采取更加有利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措施。 第六条 国家鼓励科技成果首先在中国境内实施。中国单位或者个人向境外的组织、个人转让或者许可其实施科技成果的,应当遵守相关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国家有关规定。 第七条 国家为了国家安全、国家利益和重大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组织实施或者许可他人实施相关科技成果。 第八条 国务院科学技术行政部门、经济综合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行政部门依照国务院规定的职责,管理、指导和协调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管理、指导和协调本行政区域内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第二章 组织实施 第九条 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科技成果的转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组织协调实施有关科技成果的转化。 第十条 利用财政资金设立应用类科技项目和其他相关科技项目,有关行政部门、管理机构应当改进和完善科研组织管理方式,在制定相关科技规划、计划和编制项目指南时应当听取相关行业、企业的意见;在组织实施应用类科技项目时,应当明确项目承担者的科技成果转化义务,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并将科技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作为立项和验收的重要内容和依据。 第十一条 国家建立、完善科技报告制度和科技成果信息系统,向社会公布科技项目实施情况以及科技成果和相关知识产权信息,提供科技成果信息查询、筛选等公益服务。公布有关信息不得泄露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对不予公布的信息,有关部门应当及时告知相关科技项目承担者。 利用财政资金设立的科技项目的承担者应当按照规定 及时提交相关科技报告,并将科技成果和相关知识产权信息汇交到科技成果信息系统。 国家鼓励利用非财政资金设立的科技项目的承担者提 交相关科技报告,将科技成果和相关知识产权信息汇交到科技成果信息系统,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相关工作的部门应当为其提供方便。 第十二条 对下列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国家通过政府采购、研究开发资助、发布产业技术指导目录、示范推广等方式予以支持: (一)能够显著提高产业技术水平、经济效益或者能够形成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新产业的; (二)能够显著提高国家安全能力和公共安全水平的; (三)能够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节约能源、降低消耗以及防治环境污染、保护生态、提高应对气候变化和防灾减灾能力的; (四)能够改善民生和提高公共健康水平的; (五)能够促进现代农业或者农村经济发展的; (六)能够加快民族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 第十三条 国家通过制定政策措施,提倡和鼓励采用先进技术、工艺和装备,不断改进、限制使用或者淘汰落后技术、工艺和装备。 第十四条 国家加强标准制定工作,对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依法及时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推动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和应用。 国家建立有效的军民科技成果相互转化体系,完善国防科技协同创新体制机制。军品科研生产应当依法优先采用先进适用的民用标准,推动军用、民用技术相互转移、转化。 第十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组织实施的重点科技成果转 化项目,可以由有关部门组织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实施转 化。有关部门应当对中标单位提供招标时确定的资助或者其他条件。 第十六条 科技成果持有者可以采用下列方式进行科技成果转化: (一)自行投资实施转化; (二)向他人转让该科技成果; (三)许可他人使用该科技成果; (四)以该科技成果作为合作条件,与他人共同实施转化; (五)以该科技成果作价投资,折算股份或者出资比例; (六)其他协商确定的方式。 第十七条 国家鼓励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采取转让、许可或者作价投资等方式,向企业或者其他组织转移科技成果。 国家设立的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应当加强对科技成果转化的管理、组织和协调,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队伍建设,优化科技成果转化流程,通过本单位负责技术转移工作的机构或者委托独立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开展技术转移。 第十八条 国家设立的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对其持有的科技成果,可以自主决定转让、许可或者作价投资,但应当通过协议定价、在技术交易市场挂牌交易、拍卖等方式确定价格。通过协议定价的,应当在本单位公示科技成果名称和拟交易价格。 第十九条 国家设立的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所取得的职务科技成果,完成人和参加人在不变更职务科技成果权属的前提下,可以根据与本单位的协议进行该项科技成果的转化,并享有协议规定的权益。该单位对上述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应当予以支持。 科技成果完成人或者课题负责人,不得阻碍职务科技成果的转化,不得将职务科技成果及其技术资料和数据占为己有,侵犯单位的合法权益。 第二十条 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的主管部门以及财政、科学技术等相关行政部门应当建立有利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将科技成果转化情况作为对相关单位及人员评价、科研资金支持的重要内容和依据之一,并对科技成果转化绩效突出的相关单位及人员加大科研资金支持。 国家设立的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应当建立符合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特点的职称评定、岗位管理和考核评价制度,完善收入分配激励约束机制。 第二十一条 国家设立的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应当向其主管部门提交科技成果转化情况年度报告,说明本单位依法取得的科技成果数量、实施转化情况以及相关收入分配情况,该主管部门应当按照规定将科技成果转化情况年度报告报送财政、科学技术等相关行政部门。 第二十二条 企业为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生产新产品,可以自行发布信息或者委托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征集其所需的科技成果,或者征寻科技成果转化的合作者。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行政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根据职责分工,为企业获取所需的科技成果提供帮助和支持。 第二十三条 企业依法有权独立或者与境内外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合作者联合实施科技成果转化。 企业可以通过公平竞争,独立或者与其他单位联合承担政府组织实施的科技研究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第二十四条 对利用财政资金设立的具有市场应用前景、产业目标明确的科技项目,政府有关部门、管理机构应当发挥企业在研究开发方向选择、项目实施和成果应用中的主导作用,鼓励企业、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及其他组织共同实施。 第二十五条 国家鼓励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与企业相结合,联合实施科技成果转化。 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可以参与政府有关部门或者企业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的招标投标活动。 第二十六条 国家鼓励企业与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及其他组织采取联合建立研究开发平台、技术转移机构或者技术创新联盟等产学研合作方式,共同开展研究开发、成果应用与推广、标准研究与制定等活动。 合作各方应当签订协议,依法约定合作的组织形式、任务分工、资金投入、知识产权归属、权益分配、风险分担和违约责任等事项。 第二十七条 国家鼓励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与企业及其他组织开展科技人员交流,根据专业特点、行业领域技术发展需要,聘请企业及其他组织的科技人员兼职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支持本单位的科技人员到企业及其他组织从事科技成果转化活动。 第二十八条 国家支持企业与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及培训机构联合建立学生实习实践培训基地和研究生科研实践工作机构,共同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 第二十九条 国家鼓励农业科研机构、农业试验示范单位独立或者与其他单位合作实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第三十条 国家培育和发展技术市场,鼓励创办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为技术交易提供交易场所、信息平台以及信息检索、加工与分析、评估、经纪等服务。 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提供服务,应当遵循公正、客观的原则,不得提供虚假的信息和证明,对其在服务过程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和当事人的商业秘密负有保密义务。 第三十一条 国家支持根据产业和区域发展需要建设公共研究开发平台,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技术集成、共性技术研究开发、中间试验和工业性试验、科技成果系统化和工程化开发、技术推广与示范等服务。 第三十二条 国家支持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等科技企业孵化机构发展,为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孵化场地、创业辅导、研究开发与管理咨询等服务。 第三章 保障措施 第三十三条 科技成果转化财政经费,主要用于科技成果转化的引导资金、贷款贴息、补助资金和风险投资以及其他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用途。 第三十四条 国家依照有关税收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对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实行税收优惠。 第三十五条 国家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在组织形式、管理机制、金融产品和服务等方面进行创新,鼓励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股权质押贷款等贷款业务,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金融支持。 国家鼓励政策性金融机构采取措施,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的金融支持。 第三十六条 国家鼓励保险机构开发符合科技成果转化特点的保险品种,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保险服务。 第三十七条 国家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企业通过股权交易、依法发行股票和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为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进行融资。 第三十八条 国家鼓励创业投资机构投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国家设立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应当引导和支持创业投资机构投资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 第三十九条 国家鼓励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或者风险基金,其资金来源由国家、地方、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组织或者个人提供,用于支持高投入、高风险、高产出的科技成果的转化,加速重大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和风险基金的设立及其资金使用,依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章 技术权益 第四十条 科技成果完成单位与其他单位合作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的,应当依法由合同约定该科技成果有关权益的归属。合同未作约定的,按照下列原则办理: (一)在合作转化中无新的发明创造的,该科技成果的权益,归该科技成果完成单位; (二)在合作转化中产生新的发明创造的,该新发明创造的权益归合作各方共有; (三)对合作转化中产生的科技成果,各方都有实施该项科技成果的权利,转让该科技成果应经合作各方同意。 第四十一条 科技成果完成单位与其他单位合作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的,合作各方应当就保守技术秘密达成协议;当事人不得违反协议或者违反权利人有关保守技术秘密的要求,披露、允许他人使用该技术。 第四十二条 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技术秘密保护制度,保护本单位的技术秘密。职工应当遵守本单位的技术秘密保护制度。 企业、事业单位可以与参加科技成果转化的有关人员签订在职期间或者离职、离休、退休后一定期限内保守本单位技术秘密的协议;有关人员不得违反协议约定,泄露本单位的技术秘密和从事与原单位相同的科技成果转化活动。 职工不得将职务科技成果擅自转让或者变相转让。 第四十三条 国家设立的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转化科技成果所获得的收入全部留归本单位,在对完成、转化职务科技成果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员给予奖励和报酬后,主要用于科学技术研究开发与成果转化等相关工作。 第四十四条 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后,由科技成果完成单位对完成、转化该项科技成果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员给予奖励和报酬。 科技成果完成单位可以规定或者与科技人员约定奖励和报酬的方式、数额和时限。单位制定相关规定,应当充分听取本单位科技人员的意见,并在本单位公开相关规定。 第四十五条 科技成果完成单位未规定、也未与科技人员约定奖励和报酬的方式和数额的,按照下列标准对完成、转化职务科技成果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员给予奖励和报酬: (一)将该项职务科技成果转让、许可给他人实施的,从该项科技成果转让净收入或者许可净收入中提取不低于百分之五十的比例; (二)利用该项职务科技成果作价投资的,从该项科技成果形成的股份或者出资比例中提取不低于百分之五十的比例; (三)将该项职务科技成果自行实施或者与他人合作实施的,应当在实施转化成功投产后连续三至五年,每年从实施该项科技成果的营业利润中提取不低于百分之五的比例。 国家设立的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规定或者与科技人员约定奖励和报酬的方式和数额应当符合前款第一项至第三项规定的标准。 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依照本法规定对完成、转化职务科技成果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员给予奖励和报酬的支出计入当年本单位工资总额,但不受当年本单位工资总额限制、不纳入本单位工资总额基数。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六条 利用财政资金设立的科技项目的承担者未依照本法规定提交科技报告、汇交科技成果和相关知识产权信息的,由组织实施项目的政府有关部门、管理机构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予以通报批评,禁止其在一定期限内承担利用财政资金设立的科技项目。 国家设立的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未依照本法规定提交科技成果转化情况年度报告的,由其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予以通报批评。 第四十七条 违反本法规定,在科技成果转化活动中弄虚作假,采取欺骗手段,骗取奖励和荣誉称号、诈骗钱财、非法牟利的,由政府有关部门依照管理职责责令改正,取消该奖励和荣誉称号,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罚款。给他人造成经济损失的,依法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八条 科技服务机构及其从业人员违反本法规定,故意提供虚假的信息、实验结果或者评估意见等欺骗当事人,或者与当事人一方串通欺骗另一方当事人的,由政府有关部门依照管理职责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吊销营业执照。给他人造成经济损失的,依法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及其从业人员违反本法规定泄露国家秘密或者当事人的商业秘密的,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四十九条 科学技术行政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条 违反本法规定,以唆使窃取、利诱胁迫等手段侵占他人的科技成果,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依法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可以处以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一条 违反本法规定,职工未经单位允许,泄露本单位的技术秘密,或者擅自转让、变相转让职务科技成果的,参加科技成果转化的有关人员违反与本单位的协议,在离职、离休、退休后约定的期限内从事与原单位相同的科技成果转化活动,给本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依法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五十二条 本法自1996年10月1日起施行。 【战略前沿技术】一网打尽系列陆续推出,请回复以下关键词查看相关文章: 回复“谷歌”或“google” ,查阅“google创新”专题系列文章; 回复“工业4.0”或“industry” ,查阅“工业4.0”专题系列文章; 回复“神盾”或“DARPA” ,查阅“美国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专题系列文章; 回复“颠覆”或“distructive ,查看“智库建设”专题系列文章; 回复“3D”或“4D”,查阅“3D打印”与”4D打印“专题系列文章; 回复“硅谷”或“silicon”,查阅“硅谷”专题系列文章;回复“石墨烯”或“ graphene,查阅“石墨烯”专题系列文章; 回复“智能制造”或“inte manu”,查阅“智能制造”专题系列文章; 回复“智能”或“intelligence ,查阅“人工智能”专题系列文章; 回复“军民”或“integration ,查阅“军民融合”专题系列文章; 回复“激光”或“laser ,查阅“激光武器”专题系列文章; 回复“智库”或“tank ,查阅“智库建设”专题系列文章; 其他主题系列陆续整理中,敬请期待…… 【战略前沿技术】2014-2015年历史文章目录已上线,回复 “目录” 即可查看,敬请关注! 【战略前沿技术】已开通 原创、评论 以及对原创作品的 打赏 功能 欢迎评论: 对于文章有任何问题和看法,请移步文末进行吐槽和评论! 欢迎投稿: 对于原创性作品将优先发表,并将获得读者打赏的全部! 欢迎打赏: 请对原创作品随意和任性打赏,打赏将全部归作者所有! 【战略前沿技术】 引领科技创新发展 1 微信公众号:tech999 个人微信号:tech9999 邮箱:2669537857@qq.com 阅读 举报 精选评论 关注该公众号可参与评论 写评论 关注该公众号可参与评论 写评论 加载中 以上评论由公众帐号筛选后显示 了解评论功能详情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个人分类: 人文|1248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研成本与成果
热度 6 rongqiaohe 2015-7-15 12:59
参加了一些科研评价,常常发现大家对科研成本和成果的理解不太一样。 关于科研成本与成果,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计算方法不一样。 1、从国家和投资者的角度来看: 科研成本 = 人才 + 项目经费 + 购买仪器设备 + 基本建设 + 管理成本 + 奖励 科研成果 = 能够解决问题的新思想、手段、产品等 2、从大学的角度来看: 科研成本 = 基本建设 + 管理成本 + 人员费用 科研成果 = 人才 + 项目经费 + 能解决问题的新思想、手段、 产品 (包括没用的科研产出) + 购买的设备(作为成绩和水平展示) + 上级奖励 3、从科学家课题组的角度来看: 科研成本 = 人员费用 + 研究生劳务费 + 购买仪器设备 + 基本建设 + 运行管理 + 科研消耗 + 房租水电 + 学术交流 + 与科研无关的会 + 不得不填写的表格 + 不断学习和理解,变化中的经费花销、报销政策和规定所投入的时间和精力 + 没完没了的科研改革(变),消耗的精神、精力、时间等 科研成果 = 项目经费 + 产出解决问题的新思想、手段、产品(包括没用的科研产出)+ 奖励 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够把项目经费和所谓的人才,作为成本来看呢? 科研成果产出,需要计算科研成本。。。但,什么时候才开始计算科研成果与成本的关系呢?
个人分类: 浅谈|3678 次阅读|8 个评论
临沂大学水土保持省重点实验室调研弘毅生态农场
蒋高明 2015-4-17 21:36
临沂大学水土保持省重点实验室调研弘毅生态农场 曾彦 2015 年 4 月 15 日, 临沂大学水保所副所长(主持)、 资源环境学院副院长徐树建教授、土壤生态研究室主任张广娜博士、学术骨干王立志博士和安娟博士四人,调研弘毅生态农场,并拟与农场开展相关合作研究。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蒋高明、弘毅科研团队吴光磊博士、博士生郭立月、刘海涛、留学生马德、硕士生李立君、农场办公室主任、科研助理曾彦等,与来访的临沂大学教师进行了短暂的学术交流,并参观了农场的科研成果与实验实施。 临沂大学水土保持省重点实验室是该校的优势学科,具有较强的研究力量。来访的三位青年学者有两位在中国科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他们对弘毅科研团队的实验条件和科研实力非常感兴趣,拟将有关课题放在农场做,同时就青年人才交流等方面开展多方面合作。 自 2007 年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弘毅生态农业科研团队,建立并入驻弘毅生态农场以来,扎根农村,取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获得了显著的科研成果,其中发表学术论文 40 篇,其中 SCI IF9 文章 1 篇, IF6 文章 5 篇, IF3 文章 11 篇;发明专利 10 项;获得相关横向课题 12 项,科技成果转化成绩突出;培养博士后 2 名;博士生 7 名;硕士生 10 名,国外进修生 4 名;基于一线科研实践所提供的政策咨询建议获省部级领导以上批示 7 次,其中中共中央总书记和国务院总理批示 3 次。 临沂大学教师对弘毅生态农场各个种养环节进行了参观,从农场生产相关的肉牛养殖、玉米秸秆青储池、小麦种植区到实验室、实验大田、实验果园、实验设备等均细致参观。并品尝了一番弘毅生态农场自制香肠、生姜等,均得到好评。 (曾彦为弘毅生态农场办公室主任、科研助理)
个人分类: 教书育人|435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科研成果如何走向市场 创造科技成果转化加速度
redtree 2015-3-10 14:23
科研成果如何走向市场 创造科技成果转化加速度 作者:王珊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5/3/10 11:24:46 ■本报记者 王珊 大量科研成果无法走向市场,是让众多科研人员一直头疼的问题。不过,从去年开始,一线曙光慢慢抹开。 2014年9月,财政部、科技部和国家知识产权局印发《关于开展深化中央级事业单位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试点的通知》,希望能摸索成果转化新模式,使科技真正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创新驱动力。 此次改革中,全国共有20家试点单位。中科院上海药物所是上海仅有的两家试点单位之一。 今年年初,上海药物所刚刚将两个抗癌新药项目转让给绿谷制药,且上亿元成果不用报上级部门、财政部审批,直接完成转让。“这使成果转化‘提速’了约一年的时间。”上海药物所副所长叶阳说。 科研人员个人收益提高 科研成果转化收益不再上缴国库,而是由科研院所处置,被视为此次试点工作的一大亮点。 据叶阳介绍,此次改革使科研人员的个人收益比例从原先的10%~25%提高到近50%,团队还可再获得20%作为开展进一步研发的费用。 根据原有制度,作为国有资产,科技成果被“变现”后,扣除奖励部分,剩下的都要上缴国库。同时,由于科研院所与高校多属于事业单位,因此这部分奖励必须被纳入单位工资总额,并且作为单位工资总额基数来核定。“这意味着把奖励发给转化成果的科研人员的同时,其他人的收入就会受到影响。”叶阳说。 在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沈保根看来,如今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比以前好了很多。拥有成果的研究人员可自己持股,得到一些利益,这是转变的核心内容,也是在给科研人员“松绑”。 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遗传发育所分子农业生物学研究中心主任王道文认为,通过这一举措获利的不仅是科研工作者,“转化方式的通畅将使国家、科研人员、市场、企业、消费者五方获利”。 目前,王道文所在的遗传发育所也开始采取一些措施推进成果转化。“我们的一些项目和育种公司及医学公司都对接得比较顺畅。” 王道文表示,通过进一步完善框架,使成果变得更易转化,是各大科研院所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易转化是说在转化的过程中各方的价值都要体现,尤其是科研人员的价值。” 简政放权致国有资产流失? 在既有的法律条文下,审批程序的繁冗导致很多科技成果的转化遥遥无期。例如,在武汉光电实验室里,一项曾拍出高达1000万元的职务发明专利从诞生到交易,需要跨过17道审批门槛。 不久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修正案草案首次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进行审议。简政放权,成为所有人的期待。 然而,在为简政放权之举叫好的同时,不少人也开始担心,科研人员持有部分股份会不会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做得好,能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就不叫国有资产流失。”沈保根说,像原来一样卡得过死,国有资产不能创造新的项目,就一点作用没有。“当然,如果国有部分成为个人挣钱的资本,就有可能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因此要调节好两部分的关系。” “如果将成果的所有权归属国家,收益权和处置权各方分配,流失问题便不复存在。”湖北省科技厅厅长郭跃进表示,科研成果没有转化成生产力,才是国有资产的最大流失,也与政府资助科技项目的初衷相违背。 正因如此,科技成果在转化中的合理定价十分关键。 叶阳告诉记者,上海药物所为此重新设计了科技成果转化流程,使项目操作更加透明、公正。此次转让给绿谷制药的两个项目,并未涉及无形资产转让与作价入股,因此价格是与企业协商而定的。 成果转化须法律保驾护航 即便如此,很多专家依然担心转化中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 目前,各单位都在根据各自情况采取转化推进措施。这会出现一个问题,即推进力度不够,会影响科研人员开展成果转化的积极性,而推进过头,会被认为不规范。 来自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的一位科研人员告诉记者,研究人员开展成果转化本身就有很大的风险,而且在处理与企业的关系时,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文进行约束和规定,难以实现对科研人员的保护。 沈保根也认为,虽然我国有了一些成果转化条例,但一些条例依旧缺乏法律参照。因此,必须进一步规范转化的流程和细节,才能解决成果转化过程中的“灰色地带”问题,而这包括对转化各方责任和义务的明确。 同时,尽管转化法草案已在审议,但从目前情况来看,不少人认为力度并不够。 “法案到底是修正还是修改?修正就是大的框架基本不动,但在我看来,力度应更大一些。”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科技厅厅长周国辉说,法律应该与目前的科技创新发展规律相匹配。 王道文则认为,国家在处理好科技成果转化“两张皮”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大力度支持科学家做科研,“只有这样,才能有更多的成果可以转化”。 沈保根也指出,必须加强对成果转化过程中中试环节的支持。“很多初始阶段的成果都很有想法,但因为缺乏相应的支持,走到转化应用阶段很难。” 在沈保根看来,如果最终没有得到应用,再好的成果都等于零。 《中国科学报》 (2015-03-10 第4版 两会) 中央事业单位深化科技成果管理改革启动 作者:李丽辉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14/10/21 13:21:11 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科技部和国家知识产权局于近日发出通知,将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对部分符合条件的中央级事业单位开展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试点。财政部教科文司、科技部政策法规司、国家知识产权局协调司相关负责人对具体内容进行了 解读 。 破除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制度性障碍 三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次改革的总体考虑是:从一切有利于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出发,积极探索建立符合科技成果特点和科技成果转化规律的科技成果管理新模式;按照权责一致、利益共享、激励与约束并重的原则设计改革措施,为单位和科研人员创新创造松绑加力,让创造性劳动的价值得到更好实现。 我国高校和科研机构集聚了大量高层次人才,承担了大量国家科研任务,积累了大量科技成果,是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但在实践中,政府部门对成果使用、处置事项的审批环节多、周期长,影响了转化的时效性;成果处置收益上缴国库,用于人员奖励的支出挤占了工资总额基数,削弱了单位和科技人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积极性。 针对这些反映突出的问题,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三部门研究制定了深化中央级事业单位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的改革措施,标志着深化中央级事业单位科技成果管理改革正式启动。 开展深化事业单位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试点,就是要破除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制度性障碍,打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通道,进一步为高校和科研机构及其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添油加力。 取消对科技成果使用、处置的所有审批备案 三部门有关负责人介绍,此次改革取得了重点突破: 将单位科技成果的对外投资、许可等使用事项的审批纳入了改革范围,取消了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对科技成果使用、处置事项的所有审批和备案要求,将科技成果转化的权利完全授予了试点单位,试点单位可自主采取转让、许可、作价入股等方式转移转化科技成果。 其次,将单位科技成果的处置收入从分段按比例留归单位改为全部留归单位。按照现行规定,单位利用科技成果对外投资、许可所取得的使用收入留给单位,但单位科技成果的处置收入如转让收入,作为非税收入,必须上缴国库,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为进一步调动单位的积极性,让单位从科技成果转化活动中受益,并着眼科技成果转化对经济的提质增效升级、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的长远考虑,通知规定单位科技成果处置收入不再上缴国库,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收入全部留归单位自主支配。 更为重要的是,通知对改革进行了系统设计,对建立科技成果市场定价机制,建立规范、合理、有效的单位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收入分配和激励制度,落实科技成果向境外转让、许可的管理制度,落实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单位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管理制度等都做了较为全面的规定。 建立统一的科技成果信息库,面向社会提供服务 在取消对试点单位科技成果使用、处置的审批后,相关政府部门如何加强对试点单位科技成果转化活动的监管,通知建立了哪些新制度? 三部门有关负责人表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链条长,涉及面广,需要相关职能部门协同努力,主动转变职能,积极改进管理方式,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完善新的制度。 比如,建立各个层次相互衔接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年度报告制度,通知要求,试点单位应当按规定将上一年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情况,主要包括获得的科技成果情况、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情况、收入及分配情况等,向单位主管部门报告。试点单位主管部门应当按规定将年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报告报送财政部门和科技行政主管部门,同时抄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等相关部门。 目前,财政性资金资助产生的科技成果分散在多个部门管理,不利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解决这一问题,通知规定要建立统一的应用类科技成果信息库,面向社会提供科技成果信息的查询、筛选等公益服务。同时,建立有利于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作为应用类科研项目立项和验收的重要内容和依据。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应当完善专利信息传播利用服务体系,会同有关部门、地方加强知识产权执法保护。 通知强调,按照权责一致、激励与约束并重的原则,试点单位要建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内部控制制度,以防止私自转移转化、低价处置科技成果、违法从事关联交易等行为。(原标题:中央事业单位深化科技成果管理改革启动 成果转化收入全归试点单位(政策解读))
个人分类: 科研管理与制度|139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上海中医药大学的马年故事
热度 1 fqng1008 2015-2-25 15:43
上海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季光教授在他的博文“马年关键词”中,简要地介绍了该校2014年在科研领域取得的成绩: 1.ESI : 7月,我校临床医学和药理学与毒物学首次双双进入ESI排名,并持续保持稳中有升态势,标志着我校临床医学和药理学与毒物学的学术影响力达到了全球所有在上述两个学科领域开展研究机构影响力的前百分之一,十余年中医药学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进入了成果产出的丰收期 。 2. 国基金: 8月,基金委公布本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评审结果,我校以110项连续四年居行业高校和科研院所首位,在行业中率先实现项目数破百。基金委中药学科“十三五”规划战略研讨会在我校召开,来自全国10多家科研院所和高校的20余名专家教授参加会议,“规划”牵头人王峥涛教授主持会议,与会专家围绕中药学科发展战略、优先发展领域和实现“十三五”发展战略的政策措施等主要议题展开热烈讨论。这是我校首次承担基金委规划工作 。 3. 吴焕淦:马年伊始,吴焕淦教授在人民大会堂接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表彰,这是我校“十二五”期间的第二个国家奖(第一完成单位)。马年盛夏,吴焕淦教授领衔的“基于临床的灸法作用机理研究”获得“973”项目滚动资助,这是我校第五个“973”首席科学家项目在末代“973”中体面收官 。 4. 徐宏喜: 2月15日,徐千人的论文“The natural compound oblongifolin C inhibits autophagic flux and enhances antitumor efficacy of nutrient deprivation”在Autophagy在线发表。12月19日,徐宏喜教授入选2014年中国高被引学者(Most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榜单。看起来徐千人的业绩比“徐立波”更值得关注 。 5. 国际化:“WHO传统和补充医学服务质量保障和改进工作会议” 和“WHO ICD-11传统医学章节术语协调工作组会议”两个重量级的国际会议在我校召开,直接促成了国家局“传统医学国际疾病分类研究与服务评价中心”落户我校;澳大利亚病理学家Robin Warren教授、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休斯顿医学院整合生物学和药理系教授Ferid Murad教授,两位诺贝尔生理学奖得主先后来访,中医药国际化已迈出坚实步伐。 上海中医药大学有不少朋友。刘平教授领衔中西医结合肝病领域多年,去年2月从副校长位置上退下来,季光教授是接棒人,我的师弟现任肝病研究所所长,还有许多该领域的翘楚,可谓人才济济一堂,不愧为中西医结合肝病领域的带头学科。上海中医药大学官方网站这样介绍季光教授的:男,汉族,1968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上海中医药大学副校长、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副院长 。 1991年本科毕业于江苏省扬州医学院中西医结合专业,1994年硕士毕业于湖北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专业、1997年博士毕业于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专业。1997年起任附属龙华医院内科住院医师、主治医师,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2001年起任医院科研处长、副院长,2007年7月起任大学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校科技处处长,2014年2月任上海中医药大学副校长、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副院长 。 从事中医药防治消化肝病临床和科研工作近二十年,目前担任脾胃病研究所所长、上海市教委中医脾胃病学重点学科负责人。主持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课题5项,市部级课题20余项。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等,人社部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获首届中西医结合优秀青年贡献奖、第十届上海市卫生系统银蛇奖三等奖、第二届上海市优秀医苑新星、上海市卫生局嘉奖令等个人荣誉。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各级科技奖项4项,研发国家级新药2项, 以通讯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30余篇。兼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副会长、肝病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临床评价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医学》杂志主编、《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杂志副主编、《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副总编辑、《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Hepatology 》、《World journal of Hepatology》杂志编委 。 主要职责及分工:协助校长负责科研、学科建设、产学研、实验室管理工作。分管科技处、学科建设办公室、产学研办公室、研究所(中心)。联系中药所、中药学院、制药工程中心、药物安全评价中心。 2014年2月,上海中医药大学新换届后的班子为: 校长 徐建光 ,副校长 施建蓉 、 胡鸿毅 、 张瑾 、 季光 。 退下来的老校长是陈凯先院士(一个充满儒雅之气的中国式学者),今年1月刚刚退下了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但仍然还是上海市科协主席。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2391 次阅读|3 个评论
市场是检验科研成果的唯一标准
热度 1 NBBiotechHMF 2014-12-29 23:08
有感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6年前的那次大辩论,开启了中国一个新时代。 现在,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如果检验科研成骨的重要性,估计也不能再像原来那样靠所谓的“专家”说了算。中国科技要想真的发展,真的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还是要市场说了算!只有这样,才不辜负国家对我们当代科技工作者的重托,才不辜负中国十几亿纳税人钱! 市场是什么? 产业化研究,市场就是客户满意度。只有上述研究的样品得到了客户的认可,获得市场的肯定,才可以说是科研成果。 应用研究,工艺是否可以实现工程化。市场客户就是产业界。 应用基础,就是要应用目标更加明确,并且要考虑后续的工程是否能够实现。市场客户就是真正的科技专家和产业界。‘ 基础研究,就是要求原创的、具有明确应用目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的提出。市场客户就是真正的科技专家。 前几天看到投资界的一篇文章,评价创业人员对自己产品的定位,不能自己说了算,做那种“装逼”的产品(而非商品)。科研人员也不能做那种“装逼”的研究,还是要做点能够经得起市场检验的研究。 但这也许有点为难大部分的科研人员,尤其是高等院所的大部分科研人员。所以,现在想想毛主席他老人家的知识分子上山下行运动还是很有道理的,只有深入到一线,了解我们国家需要什么?产业界需要什么?我们才能做出真正有用的科研成果。
2659 次阅读|1 个评论
嘿~多少人读了你的文章?
热度 54 janenana 2014-12-8 08:10
今年 10 月份我在荷兰瓦格宁根大学和一群同行见面,并做为期 5 天的 workshop (研讨会)。 此次研讨会的目的是大家合力出一个期刊杂志的 special issue (特辑)合集,一共 7 篇文章。见面之前我认真的阅读了其中两位同事的博士论文,和我们这次的主题相关。见面的第一天我就告诉他们说, hey ,我认真的读了你的论文,他们无不惊讶的看着我。第二天其中一位同事过来开玩笑说,我昨天和我太太 Skype 的时候告诉她说你看了我的论文,她问我 “Why would she do that (潜台词是说:她是脑子坏了吗?为什么要看你的论文) ” 。听到这里我们一大群同事都笑了。我觉得这是所有的科研人员都懂的笑话——-我们花时间花精力写的东西,最后到底有多少个人看。有一种名人效应,就是你开始做东西没人知道,后来有一群人觉得你做了好工作就开始引用,然后你就出名了,出名了,关注你的工作的人就越来越多。这是一个雪球效应,是每一个做科研的人的梦想的吧。但是。。。。。。 我常常问我自己一个问题,我们花那么多时间计算,建模,写科技论文发表,审稿,再修改,再审稿,再修改(这个过程可以一直无限循环下去)。 Publish or Perish 大家一直说。研究成果或发表或(死亡)被打在十八层地狱---这是作为科研人员只要在正统的研究所或者大学想被升职,想做滚雪球的最核心,不管在世界的哪个角落,我们通常只有的这两种选择 Publish or Perish 。这个过程又是及其的漫长和痛苦的。我读博士的时候为了发表一篇 SCI 用了非常久的时间,两位审稿人觉得写得非常不错,方法和讨论都很到位。当时第三位审稿人一直不给意见,我们非常苦恼,一直写信追问编辑,编辑说那位审稿人一直不回复。后来 ta 终于回复了,说他不同意发表我的文章,因为我在回答他的提问的时候非常的粗鲁。我记得我的文章里写的是 A 内容,他却一直问我 B 问题,明显他并没有阅读我的文章。所以我记得我回答他的时候明显是没有耐心的---真是年轻气盛觉得没他这么欺负人的。后来历时两年终于发表了。我和我导师开玩笑说,发表文章根本不是做 science (科研)的一部分,导师说的确是这样的,发表文章的确像是搞政治辩论一样的,人总会想法设法挑各种毛病拒绝你。 发文章这件事情,有些人花长一些时间,有些人花短一些,但总是要想方设法把自己手头的活计卖出去。是个菜鸟就花多点时间,虚心接受各种意见,是个熟练工出活快一点。做科研发文章这件事情,其实和工厂里面做工的伙计是一样的。不过我们总是自认为自己聪明那么一点点,做出来的工作有用那么一些。但是最后有几个人在读我们的工作?我觉得下次和同事见面,我们不要问你的文章发了吗?而应该问, Hey ,多少人读了你的文章了? 有多少人读了你的文章? 了解你的工作?这个问题可以直指: 1. 你是个会讲故事的人吗? 2. 你的工作是让人感觉有趣的吗? 3. 你的工作是有用的吗? 4. 你工作成果是公开发表的吗? 你是个会讲故事的人吗? 总体上看来我们注定不会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因为 90% 以上的 SCI 杂志是英文发表的,我们要用不是自己母语的语言讲故事---很难绘声绘色,很难引经据典。我们都羡慕欧美人下班了可以回家陪家人,但是,我们要在科研,发表文章之余还要邯郸学步用英文讲故事。而且我们从小被教育当作听故事的人,偶尔有些人学会发出声音,年纪小的被认为叛逆大的被认为是愤青。总之,好孩子好学生好青年都不想和他们做朋友。 这回,来到北美之后,我也高大上的订阅了 Science ,一年才 50 美金还有一件免费的 t-shirt ,每个星期都在期待中收到杂志,然后一篇篇的翻看,看的好多文章都觉好有意思(除了杂志末尾那几大长篇翻过不看)。就常常问自己,人家用的英文那么简单,为什么我就写不出来呢,为什么我就写不出来呢????杂志扉页上,那个女大主编都会写前言,每次看到她写的东西---都在感慨,为什么她讲的每一件事情我都觉得是当务之急那么切中要害!!! 你的工作让人感兴趣吗? 除了要会讲故事,做的工作本身有兴趣也很重要。这个就没有什么好说的,有时候做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每天早上起床都很开心,很期待去完成它。忘记时间的感觉,总是让人愉悦的。这个愉悦其实传达到读者哪里除了讲故事的技巧,使用的语言,故事的构架都非常重要。看了这些 science 的文章,有时候感慨的理由是,这个(些)作者怎么知道我想要的东西是什么---就觉得他们是站在我这个读者的角度在讲这个故事。读着听着就感觉非常自然和非常舒服---这也是让别人对你的工作感兴趣的手段之一不是么。我们有时觉得自己的工作非常有意思,但是不能引起别人的注意,大部分时候,我们真的是在讲自己的感受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所以尝试猜测别人的兴趣点,这个既有挑战当时完成了就是就好有成就。 你的工作有用吗? 应该有一半的人认为自己的工作的有用的。有用性,从小处可以问:别人看了会受益的吗?谁会是最终的受益者?会有多少人受益?工作成果最后会转化成生产力吗?会变成不可替代的技术吗?最后会变成经典吗?会被写进教科书吗?会改变社会/个人的行为吗?会变成政策决策的一部分吗? 如果以上的问题的回答是 YES, 那么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问题就是: 你工作成果是公开发表的吗? 我们时常在抱怨科研评价体系和指标总是是把 SCI 放在最前面。但是我们发表那么多的 SCI 到底为了什么?尝试在饭桌上给小学中学同学讲讲你做的工作。他们如果觉得你的工作非常有意思,但是他们接触得到你发表的这些知识吗?他们是免费的吗?回答是 “ 不是 ” 。抛开高校研究所巨额购买的数据库不说,我们自己每天都挤破脑袋为了多发几篇 SCI ,最后的英文成果除了几个同行阅读之外,引用之外有什么实质性的成果。我们有时候抱怨民众不懂科学不觉得科普重要,问题是,我们帮助培养了他们的科普趣味了吗?我们抱怨国外数据商奸诈的捆绑销售,但是我们能不用他们的数据库吗?我记得在中科院研究生院的时候选上了一门课叫做《科学技术与公共政策》,老师提到上世纪 80 年代是日本大量投入科研的时期,投入的 gnp 甚至超过了美国,而且他们当时是用日文发表的成果,和中小型企业也形成了非常紧密的合作关系---科研经费的投资回报率非常高。 我们是不是也该考虑,用中文发表成果,让成果最快最直接转化成生产力?是不是可以通过不同手段让研究成果更快传到我们的小学同学中学同学,同学的同学,家人的家人那里?如果您现在反驳我说我们做科研需要有国际影响力?需要交流?那么这个影响力最后最直接的评价是什么,是收到国际著名杂志说中国的科研水平很 高? (请参见: http://www.nature.com/press_releases/nature-index.html ) 交流的结果是做出更好的工作吧,那更好的工作最终的目的不是有用吗?如果在乎 SCI 的成果发现发表文章数量年年攀升然后沾沾自喜一秒钟?一秒钟之后该干啥干啥,然后呢忙着写文章发表?然后呢?忙着写文章发表? 我最后有几个问题想问问大家(是我一直弄不明白的),我们以其抱怨科研评价体系不公,花那么长时间抱怨 为什么我们自己没有能力创自己的评价体系?是因为我们都喜欢在别人设计的游戏规则里玩游戏呢(情境请参照狗咬自己的尾巴转圈圈)?还是聪明人都忙着发文章去了?有点权势的人自己不干活忙着指挥别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个人分类: 我的观点|26523 次阅读|94 个评论
你秀获得的国基,我秀国基成果的推广
热度 31 Taylorwang 2014-9-15 08:13
在高校,除了教学带研究生,我感兴趣的研究还是为解决实际问题而开展的应用型研究。虽然应用研究不能大规模地发表 SCI 论文,由于能解决一些比较特异的废水处理问题,研究的结果申请了不少发明专利,研究生们也发表了不少国内杂志的论文,偶尔也能发表 SCI 的论文。高校的指挥棒总是指向“高、大、上”,研究项目要国家级的纵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863 , 973 ;论文要国外杂志的 SCI 论文,能发在 I 区, II 区更好,最好是 SNC 。在这指挥棒的指挥下,也得跟着有所行动,至少态度上要积极。虽然知道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搞应用研究为主的我来讲,差不多是“广种薄收”,但我仍然每年都播种,希望 8 月份能有收获,这么多年来,只收获了一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前二年,又连续二年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都没有获得资助,按国家 自然科学 基金申请的新游戏规则,这必须休息一年了。没有了基金的申请,也就不用挖空心思考虑如何将申请本子写得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又有科学原理,还要不能让评审的人一眼就看穿的玄妙之处;没有基金申请,更没有等待结果的焦虑,今年就全力以赴推广 2010 年拿到的一个国基“一体化臭氧 - 曝气生物滤池的研究”成果。 当然,这个成果的推广,也不是今年开始的, 当 初发现化学氧化与曝气生物滤池结合,能很好地深度处理废水中的不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且刚开始这项研究工作,并没有获得任何基金支持,从开始研究到现在,算起来已有十年之久。 2005 年申请并获得了第一个发明专利—化学氧化曝气生物滤池联合水处理方法,一些研究成果及实际的小规模的工程应用,也发表了几篇 SCI 论文,在此研究基础上,再加上运气较好,终于在 2010 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体化臭氧曝气生物滤池系统去除污染物方法及其机理研究。有了国家基金的支持,我们就开始了二线作战的做法,一部分研究生继续在实验室研究一些深层次的机理问题,另一部分就在寻找新工艺技术应用的机会。 2011 年,我们终于获得了一个印染废水深度处理 5000 吨 / 天的示范工程项目机会,利用该工艺的处理能力终于从几十吨到几百吨的皮革厂废水处理,港口化学品码头的废水处理,垃圾渗滤液的处理等的中小型项目,跨跃到日处理千吨以上的行列。 2012 年该项目建成后,达到了预期的设计目标,印染厂的废水经深度处理后,出水的 COD 值低于 40mg/L ,外观象自来水一样。该深度处理工程,很快成为该港资企业参观的亮点,他们将周边的环境也进行了整治,并开辟了专门的参观通道,客户到工厂参观,废水处理系统成为必看的站点。该臭氧 - 曝气生物滤池深度处理系统,在成功稳定运行 2 年后,公司决定,将另外工厂的每天 2.5 万吨废水,全部采用臭氧 - 曝气生物滤池深度处理工艺进行处理,公司再一次使用我们的专利技术,支付了相应的专利费给学校,同时,我们还承包了新系统的臭氧催化氧化工程部分。 我国的一些废水排放标准,在国际上来讲,都算比较高的,但我国的 环境 问题 之所以越来越麻烦 是执法不严。今年以来,国家加大了环境执法的力度,这也给我们的深度处理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了强劲的“东风”。继佛山最大的纺织印染企业使用我们的深度处理技术以后,广州最大的纺织印染企业决定由我们提供新建日处理 4 万吨印染废水深度处理的所有技术服务,包括设计,施工指导,及调试。东莞最大的纺织印染企业,也采用我们的技术,保障其日处理 9 万吨印染废水的达标排放。 我们开发的这项技术,不仅我们在推广,国内还有不少环保公司,“悄悄地”帮我们在推广,化学氧化 - 曝气生物滤池联合水处理技术这个专利,我们 2005 年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2008 年获得授权,但我们发现,国内除了我们,其它公司最早利用这个技术处理废水的是 2009 年,近年来,用这个技术的公司越来越多。今年,甚至有江苏省我家乡附近的一家大型纺织印染企业,在咨询我们,并由我们提供技术方案后,公司自己组织建设日处理 2 万吨的臭氧氧化 - 曝气生物滤池的深度处理系统,国内企业的专利意识是相当薄弱的。想到这项技术是造福人类的环境保护技术,能支付学校专利使用费更好,最重要的是希望这项技术能得到更多的推广与应用。 想到一个新的好点子,也许就是灵光一闪,比较快的事。将这个好点子完善化,并在实验室证明这个点子可行,也许几个月就可以了,但新技术要得到社会的承认,并能大规模地推广应用,那就必须等好几年。高水平,高影响因子的文章,国家的 863 项目, 973 项目等,对于企业来讲,说服力远远没有实际的示范工程来得有效果。今年我们能成功地大规模地推广,一方面得益于日处理 5000 吨的示范工程,另一方面也是国家加大了环境治理执法力度,企业提高了环境保护意识的结果。希望我这个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过的技术能得到更多的推广和应用。
20621 次阅读|75 个评论
[转载]北京出台“京科九条” 试行科研成果公开交易
redtree 2014-6-25 22:49
北京出台“京科九条” 试行科研成果公开交易 作者:郑金武 来源: 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4-6-25 13:36:02 科学网北京6月25日讯(记者郑金武)6月24日,记者从北京市科委获悉,为全面盘活人、财、物,最大限度激发科技创新的活力,北京市科委牵头起草了《加快推进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若干意见(试行)》,简称“京科九条”。目前,“京科九条”已获市政府审议通过,这是北京市在政策创新方面的又一突破。 据了解,“京科九条”共有九方面的政策内容,主要包括:科研机构可以自主设置科研岗位,可以年薪制聘任高层次人才;科研经费可用于产业化,成果转化70%收益可用于奖励;鼓励科研机构将仪器设备、科学数据、科技文献等科技资源向社会开放,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孵化服务等。 第一条政策提出,要深化科技成果管理改革。根据新政策,北京市将探索建立科技报告和科技成果登记制度。鼓励科研机构通过托管等方式,委托第三方专业技术转移机构代理开展科技成果许可、转让、投资等工作。今后,还将试行科研机构科技成果公开交易制度,科技成果可以通过在技术市场挂牌等方式确定价格并实现交易。 科研机构对科技成果的自主权也将更加充分。据悉,除涉及国家安全、国家利益和重大社会公共利益外,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将由项目承担单位依法取得,并赋予科研机构自主处置权。同时,鼓励科研机构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 在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中,科研人员也将成为核心。新政策提出,经职工代表大会同意,科研机构可提取70%及以上的转化所得收益,划归科技成果完成人以及对科技成果转化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员所有。而过去,尽管没有统一标准,但大多数情况下提取的转化收益,都难以超过20%。 北京市科委相关人士表示,“京科九条”将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加快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高科研机构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断强化北京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
个人分类: 科技新闻|1170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研成果的社会评价有感
热度 7 libseeker 2014-5-7 10:38
科研成果的社会评价,原本是科研成果管理的重要内容,与科研的发展反响、科研人员的积极性、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等密切相关。 各级各类成果评奖申报此起彼伏。笔者参与过一些,留意到科研成果的社会评价(社会效应和评价)的填写是重点和难点。有的在申报表中有字数限制,比如限500字以内,附件材料中可以展开写(具体作用多大不详)。 学术著作、论文、研究报告(含调研报告、咨询报告)和普及成果,这几种类型中,最常见的是论文和学术著作。社会评价关注的重点,大致有:刊发论文的期刊地位(或级别)、学术著作的出版单位地位(或级别);有关成果被收录、引用和转载情况;同行评价,主要指被引论文中的评价、书评等,论文、学术著作正式出版前的“同行评价”,通常是秘密,无法作为支撑材料。 时下同行评价越来越稀缺。学术论文在被引文献中,大多是在文献综述中粗略提及,语焉不详,通常不好作为“支撑材料”。学术著作的书评,越来越难得一见,正式的学术期刊中,刊发书评是越来越少了。另据笔者,据笔者调查,通过读秀的图书搜索检索书名中含“图书馆”新书信息,2011年107种,2012年122种,2013年107种。我觉得可以估算一下图情类新书年产量,会在1000种左右,而且主要是指由新华书店经销的,如果其它渠道也算,估计不止这个数。学术著作数量不算少,良莠不齐,好些不为人知,有价值的也被淹没。报纸等平面媒体中刊发的书评,学术性的比较少,促销式的多一些。网络书评也难得一见。 在当前的环境下,对于学术著作类成果,笔者“发现”了一个科研成果的社会评价参考指标(或视角),那就是图书馆收藏情况,尤其是学术图书馆收藏情况。因为正常情况下,图书馆选书依据是图书馆馆藏发展政策,有一定的学术性。数字化网络化环境下,相关数据的获取比较便利。比如其一是读秀的图书搜索,通过该途径了解大致有哪些图书馆收藏,收藏了多少(通常图书馆数*(2或3));其二是图书馆书目查询系统(联合书目查询系统更好),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平台( http://www.ucdrs.net/admin/union/index.do ),注册一下就能检索;其三是重点考察某个或某几个主要学术图书馆,可以到其图书馆网站上,利用其书目查询系统检索一番。笔者以为,这个视角是有较高参考价值的。 科研成果的社会评价的艰难,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时下缺乏正常的学术批评环境和土壤,有待改善或改进。
个人分类: 学海泛舟|23482 次阅读|14 个评论
我心中的科研成果表达形式
热度 38 Taylorwang 2014-4-24 08:50
有不少人诟病 SCI 论文及论文数量的多少论英雄,我觉得就象高考一样,它有许多问题,但目前为止,它还算比较公正。 论文作为科研成果,刚开始国内的会议论文都算,能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都是吃香的。后来有国际会议,一些国际会议的论文能被 ISTP 或 EI 收录,随着三大索引概念的引入,这些国际会议论文比发表在国内核心期刊的论文更牛!现在国内的一些研究所,工矿企业要升高工等职称,国内外的会议论文,及国内的核心期刊论文,甚至国内一般期刊论文都算数,但对 好一点的高校( 211 以上)要升教授,可能关键都只是看 SCI 论文 ,且还要看是不是 SCI 的 I 区, II 区重要期刊论文,虽然国内的一些核心期刊论文也能凑数,以满足数量的要求。 随着经济向学术界的渗透,首先是国内的学术会议慢慢开始变味,原来参加会议要先投稿,经审稿通过后,才可以收录进论文集,后来有人发现,只要组织参加会议的人足够多,收会务费也能赚钱,就形成所谓的“会务经济”,这样只要交钱就可以参加会议并发表论文。能赚钱的好事,在中国传播的速度特快,这种会议也就越来越多。一次偶然机会,我发现参加会议的价格还是可以讨价还价的。一个挂中国 ** 协会打电话给我,要求我参加会议,会务费近 2 千元。我告诉他,我收到许多这样的会议通知,我不准备参加了。他过一会又打电话给我,讲请我参加,可以免除我的会务费。我还是不愿意去,最后他讲,与领导商量,请我参加会议,并支付我 3 千元的演讲费。 参加这样的会议及发表的会议论文,还能将其作为科研成果吗? 国内的会议是这样,在国内组织的国际会议呢?虽然有审稿过程,但我发现我研究生投的国际会议论文,从来都没有被拒过稿,所谓修改,也最多是按格式要求作一些必要修改。后来发现有一个被 EI 收录的国际会议,论文全部编入 AMR 杂志,一年的 EI 收录量高达数千篇,且大部分是中国作者,这样, EI , ISTP 也就渐渐失去了学术价值。 SCI 论文,特别是一些 I 区与 II 区的论文,审稿还是比较规范的,且也要真的有创新点才能发表。当年为了晋升教授,脑中还经常考虑如何将取得的研究成果,写成 SCI 论文发表。升到教授后,这项工作主要压到研究生的身上。我常到实验室转转,看到研究生们积极地做着实验,再加一点适当的指导,发表论文问题我是不用紧张了。有人问我,你现在还要写 SCI 论文吗?我笑了,我说:我偶尔写一写博文,博文是我自己亲自写, SCI 论文都是研究生写,我只是做修改定稿。其实我知道,对国内的产业界,国外英文的 SCI 论文,一定没有国内有影响力的中文核心杂志有帮助,因为国内的设计院与产业界,很少查阅国外的 SCI 论文。我们做的一些大一点的工程项目,就是因为我们发表在国内杂志的研究论文,引起国内相关单位注意,然后找到我们合作成功的。所以 最新的应用型的研究成果,我仍是要求申请专利后,优先发表在国内有影响的核心期刊上,然后,再在理论上作点总结提高,写成英文,投国外的 SCI 杂志。 对投 SCI 论文,我感觉现在完全是为了学生了,因为他们若有 SCI 论文,硕士生就可以拿到国家奖学金,博士生就可以毕业。而对我来讲, 我更看重研究成果是不是能真的应用到实际工程中去,并能在环境保护水处理的领域中,能真正留下我们开发的技术 。 在水处理领域,现在我感觉我们“最亮”的研究成果就是化学氧化—曝气生物滤池联用技术。这个技术从开始研究,到目前已有十多年的历史了。从原理上来讲,用化学氧化能氧化不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并能破坏不可生物降解有机物的结构,而曝气生物滤池对处理低浓度有机废水效果好,且抗冲击能力强,这二个技术的配合,对处理难生物降解的有机废水特有效。它的优点是能将化学氧化的有效性与生化处理的经济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由于工程应用的需要,这十年来,我们一直在这个不算大的领域搞研究开发工作。 2007 年,我们发现臭氧化学氧化与曝气生物滤池的生化作用可以在一个反应器中进行,这样,我们就开发了臭氧氧化—曝气生物滤池一体化废水处理技术,又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并获得授权。很多人认为臭氧的杀菌能力特强,与生化系统是不可能在一起的,但特殊的结构设计,与控制适当的臭氧投加浓度,就可以将这二个工艺合理地结合在一起,发挥相互促进的作用,对处理较低浓度的难生物降解的有机废水有特别好的效果。在机理研究上,我们在 2010 年也拿到了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体化臭氧—曝气生物滤池系统去除污染物方法与机理研究 51078149 )。用该工艺,我们已做了二十多个工程项目,都达到设计的要求,并获得 2013 年度国家环境保护技术三等奖。 进入 2014 年,这项技术终于取得重大突破,广东相继二家大型合资企业采用我们开发的新工艺,分别深度处理 3 万吨与 4 万吨的印染废水。 从 2002 年实验室的小试,到 2005 年申请第一个化学氧化 - 曝气生物滤池水处理方法的发明专利, 2007 年 120 吨 / 日的中试系统,到 2011 年的 5000 吨 / 日的处理系统,现在处理能力达到万吨以上的规模,我们走了 12 年。查阅国内外文献, 将臭氧直接加到曝气生物滤池中,形成一体化工艺,并取得成功,我们绝对在国内外是第一家。且有信心相信,随着国内废水处理提标改造要求的提高,我们开发的这个技术,会得到进一步地推广应用。 目前在环保行业的水处理领域,水处理的方法很多,差不多都是外国人发明的处理技术。而我们开发的这个水的深度处理方法,我想将来不仅在我国,而且还会推广应用到国外其它需要的地方,这也算是我们对水处理技术的发展,作出中国人的贡献。
16393 次阅读|96 个评论
我有一个梦想
热度 1 libseeker 2014-3-4 11:46
写博客这些年,我始终存在一个梦想:做图情领域(图书馆学情报学或者说LIS)“论点摘编”专题。个人做了一些尝试,囿于个人的经历与学识,始终没能如愿。 个人的尝试是自2005年至今,在“学海拾贝”板块中做过“论点摘编”尝试,选择了图情期刊部分学术论文,但个人的阅读量有限,有时间做摘编的更是非常有限。我曾期望有同好来共同做这方面的事情。种种原因,知音难觅。我做此事的动机是,以“民间”力量,对一些优秀成果进行宣传与推广,与此同时,也算是学习笔记。 个人认为“论点摘编”在当前是有意义的。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图情领域这一块,当前关注度远不如从前。《新华文摘》等有“论点摘编”,但图情领域鲜有涉及。当前的图情期刊学术论文规范程度提升,按照学术规范穿衣戴帽,绝大多数论文都在8000字以上。任何一篇文章,精华(或者说创新点)通常不多,1000字以内可以基本说明问题。当前其实不乏精品,但不少精品被淹没了,或者说没能得到应有的关注。 赵美娣 老师在我的 《科研心事》 博文后评论:“本来图书馆是做服务的,却要去数论文,和医生、中小学老师要数论文是一样的,说要改评价机制,其实很难!”我的回复是:“同感。对于高校图书馆这块,个人认为还是认同‘学术性服务机构’这一定位。图书馆保证有一定比例人员开展点真正意义上的学术研究。我们的现状其实是:学术与服务两张皮,两头无着落。多数高校,没有专门针对图书馆的评价方案,至多是顺便涉及的,具体到职称评审,图书馆是在‘非教师系列组’、‘综合学科组’等,即便存在专门的学科组,也是模仿强势或主流学科组的做法。”以上信息,也许能进一步阐述我这个梦想的动机。
个人分类: 学海泛舟|3009 次阅读|2 个评论
姚远2013年论著成果与科研项目
热度 2 kexuechuanbo 2014-1-26 20:51
姚远 2013 年论著成果与在研项目 著 作 1 方光华主编,姚远,姚聪莉副主编 . 《西北联大与中国高等教育》( 65 万字),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 2013-07 出版, ISBN978-7-5604-3215-1 2 王尧宇,姚远,崔斌编.《师魂——纪念首届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史启祯教授执教55周年》(51万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ISBN978-7-04-038356-0,2013-10 论 文 3 姚远.史启祯科学教育思想研究——祝贺史启祯教授执教55周年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3(5):826-831 4 姚远,姚聪莉.西北联大留给陕南的高等教育遗产:陕西省立师专总校与分校的前世今生 .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4):11-18,36. 5 姚远 . 民国西安市镇考 . 西京学院学报, 2013 ( 4 ): 1-8 6 王淑红,姚远( 通讯作者 ):哥廷根代数学派的中国传人——曾炯,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43 ( 1 ): 150-156 7 白秀英,姚远( 通讯作者 ):田渠与其主编的中国第一部相对论教科书,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43 ( 2 ) :330-333 8 李楠,姚远( 通讯作者 ):严复《国闻汇编》及其天演论传播,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43 ( 2 ): 324-329 9 李晓霞,姚远 ( 通讯作者 ) . 《科学教育》的办刊特色,《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6):1222-1226 10 杨婷婷,姚远 ( 通讯作者 ) . 《清华北大理工学报》及其科技传播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3(5):855-860. 11 尹晓冬,姚远:1945年李约瑟博士访问西北大学初探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3(4):670-676 12 谭秀荣,姚远:《国立湘雅医学院院刊》及其编辑传播策略 ,《编辑学报》,2013,25(2):124-127 13 吕旸,姚远( 通讯作者 ) . 《浙江潮》与其科学思想传播研究,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43 ( 6 ): 1027-1032 2013 年指导毕业的博硕士学位论文 14 相对论在中国的传播(白秀英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姚远),西安:西北大学数学与科学史研究中心, 2013-06-04 15 近代西北科学教育史研究——以西北联大为例(李晓霞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姚远),西安:西北大学数学与科学史研究中心, 2013-06-04 16 《代数学》和《代微拾级》研究(张必胜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姚远),西安:西北大学数学与科学史研究中心, 2013-06-04 17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07XXW004 ): 《留美学生季报》科教救国思想的传播(陈啸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姚远),西安: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2013-06-06 18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07XXW004 ): 《中华实业界》实业救国思想的传播(徐跃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姚远),西安: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2013-06-06 在研科研项目 1 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陕西科技图史( 1-4 册)”,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申报, 主持:贾腊江(博士后),姚远(博士后合作导师),在研 2 国家博士后基金,主持人:贾腊江(博士后),姚远(博士后合作导师),在研 3 陕西省博士后基金,主持人:贾腊江(博士后),姚远(博士后合作导师),在研 4 2013 年度陕西省公办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探索——基于基础 学科典型模式的分析”( 13BZ20 ),重点, 5 万元, 主持人:姚远 ,参与:郑立,陶丽萍,朱楠,惠宁,在研 5 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百年史研究( 2013 — 2015 ),课题来源: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科技期刊学基金重大项目,一期经费总额: 5 万元,下达时间, 2013-09-26 , 主持人:姚远 ,参与:谭秀荣,张冰,刘小燕,杨婷婷,在研 6 云南省政府项目:西南联大与西北联大合作研究( 2013 — 2016 ):构建西部高校协同发展联盟的途径创新研究——基于西南联大与西北联大治理模式的分析(SYSX201308)。省府20万元,云南师大配套20万元。甲方:云南师大 许伟全,乙方:西北大学 姚远,参与:姚聪莉,郑立,宋轶文,李晓霞。 7 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陕西科技志——自然科学史实研究”(二期 2012 — 2015 ), 12 万元,主持人:姚远,参与:白秀英,陈镱文,雷雁林 8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抗战时期贵州科技期刊与其科技传播研究”( 2012 — 2015 ),主持人:谭秀荣,参与:姚远,张必胜
个人分类: 姚远纪事|3818 次阅读|2 个评论
知识产权,非保护不可(140113)
热度 17 ymin 2014-1-13 10:26
知识产权,非保护不可( 140113 ) 闵应骅 知识产权 是指人们就其智力 劳动 成果所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通常是国家赋予创造者对其智力成果在一定时期内享有的专有权或独占权( exclusive right )。 知识产权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无形财产权,他的客体是智力成果或者知识产品,是一种无形财产或者一种没有形体的精神财富,是创造性的智力劳动所创造的劳动成果。它与房屋、汽车等有形财产一样,都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都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有些重大专利、驰名商标或作品的价值也远远高于房屋、汽车等有形财产。听一位法学家说:“如果说英国是第一个为知识产权立法的国家,那么美国就是第二个。”,“为什么目前诺贝尔奖获得者超过一半都是美国的科学家?美国为什么有这么多的科学家?为什么先进科技的诞生地基本上都是美国?就是因为美国一建国就保护知识产权。” 2014 年 1 月号 CACM 发表一篇文章,叫“实际上,图灵没有发明计算机( Actually, Turing Did Not Invent theComputer )”,探讨究竟是谁发明了计算机?这么伟大而又划时代的创造,功劳应该归于谁?这个问题不论对历史、对后人都值得研究。图灵( 1912-1954 )大学毕业两年的 1936 ,在 “ On computable numbers,with an application to the Entscheidungs problem. ” 一文中就提出了图灵机的概念。在二次大战中,图灵在破译拦截到的德国通讯上做出了贡献。战后,图灵为国家物理实验室设计了一个电子计算机, ACE 。到曼彻斯特大学以后开始考虑机器智能,提出了所谓“图灵测试”, 1954 年 42 岁就过世了。他是一位天才,创立了理论计算机科学。但是,这个“创立”是在计算机科学大发展以后,后人根据他思想的深刻影响给予他的名誉和推崇。其实他并没有创建什么计算机系、计算机报纸、杂志和会议。由于众位科学大家的公认, 1965 年 ACM 决定开始颁发图灵奖。对于第一代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 1940 年开始就有不少人考虑设计,但是,真正做出实际东西来的是查尔斯.巴贝奇( Charles Babbage )和 约翰 · 冯 · 诺依曼 ( John von Neumann )。我们最好说最早的计算机,而不是第一台计算机。因为从 1930 年代末到 1940 年代中期,就做出了几个自动计算机,有名有姓的他们独自研究,用继电器做逻辑电路,也有用真空管的,执行指令序列,每次从纸带机上读一条指令。后来的存储程序计算机有两个突破: 1950 年代中期宾州大学 Eckert 在 ENIAC 工程和曼彻斯特大学 Freddy Williams 中的存储技术;带有存储灵活性的计算机体系结构,写在 EDVIC 的一个秘密报告里面,由 冯 · 诺依曼 一人署名。 ENIAC 是第一个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 18000 电子管 。 所以,我们应该分清计算机科学和计算;一个是建造;一个是模型化。图灵是理论计算机科学的创始人,冯 · 诺依曼被认为是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先驱。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一定要恰如其分、实事求是,才能鞭策和激励后人。从历史到现实,知识产权的问题都应该搞清楚。 回到国内,说点儿极端情况吧!当然不一定有代表性。有一个比较重大的科研项目要评奖。这个项目是由科研单位和现场联合完成的(没有现场试验不可能完成)。根据领导指示,由两家联合申请。于是,现场的一位处长成为第一完成人,科研单位的室主任算第二,现场一位科级干部算第三,科研单位的课题负责人算第四,如此等等。以致原来提出主要 idea 的科研人员排不到这 12 个人之内。对于一个单位完成的机器研制,请奖的时候,第一名是不是所长,要看这个成果有多大,如果很大就列第一;如果不大,就让室主任列第一。至于 SCI 论文,如果所长不是正想争当院士,也不会在意,就不管它了。这样一来,真正拥有知识产权的人心就凉了。要不,为什么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这么火爆呢?有这么个项目,至少自己有一亩三分自留地,吃菜不发愁了。出文章为什么这么热门呢?因为文章作者有名有姓,别人偷不走,自己的成绩是自己的。大项目,像 863 、 973 就不行了。实际不到一定的级别当不了课题负责人。这些项目都落户在大单位,由院士或有一定名望的人担任,其他都是子课题。正因为这样,真正做出主要贡献的人不一定能浮出水面。于是,大家在大课题里都你好我好,大锅饭吧!只有领导着急。大家也许还记得,屠呦呦因为发现青蒿素而获拉斯克奖引起了多么大的争论,要不是饶毅教授的介绍,这事可能还真没戏,屠呦呦早就被人遗忘了。我相信,不保护知识产权,诺贝尔奖的美梦恐怕很难实现。在加入 WTO 以后,我们比较注重公司的知识产权,公司既不能侵犯人家公司的知识产权,也不能不保护自己公司的知识产权。因为这严重牵涉到公司的经济利益。但是,我们比较忽略个人的知识产权。因为它比较隐晦,而且,个人自己也不太好说。毕竟没有一个科研项目是一个人可以搞出来的,即使是你一个人搞出来的,离开领导的支持,你也是无法立项、工作、发表、被公认的。所以,这需要在知识群体内,制造一种气氛,相互支持,共同来保护个人的知识产权。各级领导也应该认识这一点,要看透核心的创新点在哪里,谁的主意。这样对创新者本人是一种尊重,对其他人也是一种激励,使他们感到:只要自己有创新、有贡献,就会得到社会的肯定,对任何人都一样。
个人分类: 科研管理|7486 次阅读|43 个评论
上够不到天,下达不着地的研究
热度 48 Taylorwang 2013-10-14 11:22
研究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基础研究的成果就是论文发表或出版专著, 论文发表在越高端的杂志,专著得到众多同行的好评,是对基础研究者研究工作的肯定和支持。 当然, 基础研究能够得着天的研究,应肯定是被公认为某一重大理论的首先发现者,目前能让大家都看到的最大的肯定一定是 NB炸药 奖 了,虽然这个奖约 100 万美元左右,但这奖的荣誉及荣誉后的其它收益,就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特别在我国,在理化生医等方面的 NB 奖还没有零的突破的条件下,其荣誉与收益将远超科技发达的美国。 对应用研究而言,虽然也可以发表一些论文,申请一些发明专利,但若研究的结果,只止于发表论文与申请专利,是远远不够的,若这样也就成为下达不到地的研究了。 有一个故事,猴子看农民在田里掰玉米,农民都背着一个背篓,掰下玉米向身后一抡,就掉进背篓中。猴子也掰玉米,也学农民一样将玉米往身后一抡,无论掰多少,到头来,仍是二手空空。我有时想,对于应用研究的人,若将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只停留在发表科研论文,或申请专利的阶段,没有进一步将其成果转到专门的成果应用转化机构,或自己付出大量的精力进行进一步的成果推广,也就象猴子掰玉米一样,虽然在田里也掰了不少玉米,付出了不少劳动,但到头来,仍是二手空空! 如何将有应用背景的研究成果转化,应该讲多年来政府与相关部门也确实花了不少功夫,想了不少办法。如华南理工大学率先搞了大学科技园,当初提出的口号就是将其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孵化器”,一些省市级政府的科研主管单位,也希望通过设立“产,学,研”的合作资助项目,来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多年实施下来的结果大家有目共睹,虽然这些措施想法很好,也取得了一些转化成果,但总体上来讲,收效甚微。我分析其主要原因是:多方合作缺少必要的信任,政府主管部门主导的合作,合作的几方又缺少必要的沟通。在成果转化过程中出现一些意外的情况,本来合作的双方共同努力能克服的应用推广困难,而因缺少信任,没有充分的沟通,就会使小问题扩大,最终成果转化失败。 美国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与我国还是存在不少差异。首先,搞应用科学研究的组织者主要是从事相关产品生产的大企业。如我参观过的日化产品生产的巨头宝洁公司( PG ),药品生产的雅培公司( Abbott )都有公司自己非常庞大的研究团队,主要研究人员也都是从各个名牌大学毕业的博士生,他们在公司中搞研究工作,也比不少留在大学做教授的待遇要好得多,但公司要求所有的研究成果归公司所有,平时发表科研论文都要经过审批,申请的发明专利,一定是公司的知识产权,据说各个公司也都有奖励计划,专利发明人能从专利在公司的产品收益中,分得一定的利益。由于在一个公司内搞研发,科研成果的转化协调就比政府容易得多,而目前我国的不少企业,就是缺少这种自我的研发能力。虽然为了税收的减免,每年都有不少企业申请成为“高新技术企业”,但真正具有前瞻性研究能力的企业还是太少了。对高校等获得的应用研究成果,美国习惯采用市场化的手段来进行推广,最主要方法是获得风险投资资金,将成果转化为真正的产品,或被其它的大公司收购,或将产品推向市场。 我国是科研人员数量最庞大的国家,我国的许多研究,都是这种上够不到天,下达不到地的研究。许多科研成果产自于高校及科学院等科研院所,这一点与美国是不相同的。 我相信,我国有许多好的成果,被研究人员以文件的形式,束之高阁而失去了应用的机会。 对于有应用背景的科研成果,如何将其得到推广应用,必须是搞应用研究的科研人员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要将科研推广应用,整天呆在单位,呆在实验室是不行的,必须走出去,走向市场。我们知道,在菜市场上卖菜,菜卖得好,对新老客户都有吸引力的人,一定是有良好口碑的卖菜人,不仅菜要新鲜,且卖菜的人还要会吆喝。 科研人员要将自己的成果推向市场,也是同样的道理。科研人员要讲诚信,在业界已得到认可,同时科研成果要存在潜在的真正价值,也要会宣传与包装。 当然,现在也强调团队协作,若能组建一个团队,有人埋头于搞科研,有人醉心于跑市场,那是最好的,但 作为一个以应用研究为主的团队队长,除要有一定的技术基础外,市场的敏感更重要。 所以,搞应用科学研究的人,若能培养自己的市场观点,只能留一半左右的时间在实验室,其它时间走出去,了解市场,做产品的市场应用推广,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国现在的有应用背景科研成果转化率。 目前我们争论较多的是谈什么时候,我国的科学家能否拿到 NB 炸药奖,虽然够到天的研究不容易,但我有时觉得,如何解决达到地的应用研究,这对促进我们的产业发展,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更重要。
22961 次阅读|127 个评论
推广的不一定是原创的(130812)
热度 10 ymin 2013-8-12 07:57
推广的不一定是原创的( 130812 ) 闵应骅 我们希望科研成果是原创的,而且得到推广。许多外界的批评都来自这一点:批评许多成果不是原创的;许多科研成果没有得到推广。有的官员或政协委员曾说成果被推广的只占百分之几(不记得精确数字了)。本文想以因特网为例,说明原创的成果可能是一种原创的思想,而推广的只是这种原创的思想,而不一定是原创的那个方案和方法的实施。 传统的电报电话通讯方式是所谓线路交换,即为一次通话建立一条线路为你服务,等通话完结,交换机再为别人的服务建立新的通路。所以,每次通话都要求有一个专用信道。 1960 年代,美国兰德公司的保罗 . 贝恩( Paul Baran )和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的戴维斯( Donald Davies )分别独立发明了包交换的思想。包交换把消息拆成离散的包,它们可以分别通过不同通道在网络上发送和接收。由接收端的计算机把这些包重新装配成原来的形式。他们都相信:包交换比 线路交换 更健壮、更有效。应该说这是一个革命性的创新思想。 1969 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创建了第一个包交换网络 ARPANET 。接着, IBM 和几个欧洲的通讯垄断公司开始了它们包交换网络的计划。对于这一将计算机和通信融合的计划,它们都想保护它们自己已有的市场。因此,它们把包交换建筑在“虚拟线路”上,即模仿线路交换技术和组织惯例。 1972 年美英法的科学家成立国际网络工作组( INWG )以文顿 · 瑟夫( Vint Cerf )为主席,开始讨论包交换的报文形式,特别是传输协议,这是不同网络之间包交换的关键。报文的本质是无连接,在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没有任何关系。这与带连接的线路交换是非常不同的。 1975 年 INWG 把这个方案提交给国际电报电话咨询委员会,在法国简写为 CCITT 。但该委员会拒绝该建议,认为太危险,而且没有经过试验。他们都非常失望, 1975 年底,文顿 · 瑟夫( Vint Cerf )辞去 INWG 主席职务,辞掉斯坦福的工作,进入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 ARPA ),与罗伯特 · 卡恩( Bob Kahn )合作,在 IEEE 通信汇刊( IEEE Transactions on Communications )上发表传输控制程序,成为因特网的技术基础,即后来 ARPA 使用的 TCP/IP 。这两位也就引导了这个因特网协议的开发。 1980 年美国国防部发布 TCP/IP 标准, 1983 年国际标准化组织发布开放系统互连( OSI )参考模型。把计算机通信的各种任务分成七个层次。譬如 1 物理层, 4 传输层, 7 应用层等等。而 TCP/IP 只分网络接入、因特网、传输和应用四层。 1980 年代末以后,无论从政治、经济、技术各方面, TCP/IP 被各方认可,从而得到惊人的发展。但是,其思想主要是从 OSI 来的。所以, INWG 的思想是原创的,但市场被 TCP/IP 占领。虽然大家都承认,用包交换代替线路交换,开创了计算机与通讯结合的时代,是革命性的原始创新。 这个例子也使我想起 ALGOL60 。图灵奖获得者艾伦 . 佩利( Alan J.Perlis )在巴黎举行的有全世界一流软件专家参加的讨论会上,发表了“算法语言 Algol 60 ”的报告。 Algol60 语言的第一个编译器由 Edsger W. Dijkstra 实现。 Algol 60 引进了许多新的概念如:局部性概念、 动态 、 递归 、巴科斯 - 诺尔范式 BNF ( Backus-Naur Form )等等。 Algol 60 是 程序设计语言 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标志着程序设计语言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学科,并为后来 软件自动化 及 软件可靠性 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002 年, 图灵奖 得主 Edsger Dijstra 把 Algol 60 的发展描述为“一个绝对的奇迹”,采用形式方法,标志着计算科学的诞生。这绝对是一个原创的成果。但是,它从来没有动摇过 Fortran 语言的统治地位,市场被 Fortran 占了。直到现在,各种计算机语言已经相继出现了许多,计算机并行语言更是呼之欲出。 所以,原创性的科研工作可能只是提供了新的想法、新的思路。它离推广实用还有很长的距离。而且,推广实用的东西并不完全决定于技术,还有许多政治、经济、竞争等许多方面的因素。完全凭推广情况来评价科研成果是不合适的。
个人分类: 科研管理|6390 次阅读|23 个评论
《中国科学》、《科学通报》论文交流
热度 1 sciencepress 2013-6-7 10:17
《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简称“两刊”)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中国科学》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出版发行,是我国学术期刊中的知名品牌。“两刊”系列包括《中国科学》的数学、物理学(含力学、天文学)、化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技术科学、信息科学中英文刊14种和《科学通报》中英文刊2种,共17种刊物。《中国科学》各辑均为月刊,《科学通报》为旬刊。 为方便您查阅,现将各刊最新论文链接网址如下: 《中国科学:数学》 SCIENCE CHINA Mathematics 《中国科学:化学》 SCIENCE CHINA Chemistry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中国科学:技术科学》 SCIENCE CHINA Technological Sciences 《中国科学:信息科学》 SCIENCE CHINA Information Sciences 《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 SCIENCE CHINA Physics,Mechanics Astronomy SCIENCE CHINA Materials 《科学通报》 Science Bulletin
个人分类: 《中国科学》论文|12291 次阅读|2 个评论
科研成果推广的艰辛与收获
热度 10 Taylorwang 2012-12-17 09:03
横向课题有不少是科研成果的推广,相对于纵向课题,有时更难完成,不仅存在风险,而且争取一个大一点的课题,需要的时间更长,影响因素更多,其中的艰辛,只有当事人自己知道。我的感觉是每个百万级以上的横向课题,都可以讲一个故事,我的故事绝对真实,从主观上我不会编,也不做假,我会一个一个地讲给大家听。 横向项目的风险: 目前我们自己做的,采用“一体式臭氧与曝气生物滤池水处理装置及方法”的最大工程是广东溢达纺织有限公司的 5000 吨印染废水深度处理及回用工程。这个项目最初是公司的技术人员看到我们在 2006 年 7 月发表在“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 ”杂志(现改名为“环境工程学报”)上的论文: 臭氧-曝气生物滤池处理酸性玫瑰红染料废水 。在这篇论文中,我们提出利用臭氧的预氧化,然后再通过曝气生物滤池,可以将含不可生物降解的染料废水,经处理后 COD 降到 30 mg/L 。作为著名的纺织印染企业,当时公司的研发部门拥有七位博士,后来,又成立了国家人事部核准的博士后流动工作站。他们的目标就是想寻找一种有效的印染废水深度处理方法,用于缺水地区水的回用,以及为国家排放标准进一步地提高提供废水处理技术贮备。 那时水的深度处理领域,反渗透膜法( RO )还是人们的首选方法。溢达公司先后请了国内外 3 家公司做印染废水的膜法深度处理的中试研究,都因膜的污染而没有成功。我因在广州宝洁公司工作过几年,头发与纺织纤维类似,在柔软剂中都使有硅氧烷这种化学品。我就立即怀疑是废水中硅氧烷对膜的污染,因为硅氧烷一旦污染了膜,对它的酸洗,碱洗,络合洗等都是无效的,这就表明 RO 膜必须报废。他们证实了我的怀疑,并增加了对我们研发能力的信心。后来我提出由我们做一套中试装置来进行废水深度处理的小试研究,水量每小时 20 升,进水的 COD 1000 mg/L ,出水的 COD 要求小于 30 mg/L 。合同额为 15 万元。此合同于 2007 年 3 月签订, 在合同中,原来要求达不到合同的要求,我们必须归还公司已经支付的合同款。 后来改为: 6 个月内仍 达不到合同规定的出水标准,公司有权终止合同,且可拒绝支付 50% 的合同余款。因为这套装置,设备的费用就超过合同额的 50% ,若达不到标准,我们也是亏钱的,以体现风险共担的原则。 当然我觉得这样的风险也是合理的。 小试进行了 2 个月,微生物驯化成功后,出水的 COD 就稳定地低于 30 mg/L 。按合同小试稳定运行 2 个月进行项目验收,项目顺利通过验收,公司支付了 50% 的合同余款。 项目实施时间长 每小时 20 升的小试项目完成后,公司也觉得 20L/H 的小装置对大工程没有代表性,故我们又谈每小时 5 吨的印染废水深度处理装置。由于小试的进水是公司一洗水车间的废水,组成相对比较简单,而这次中试,采用的进水是公司废水处理厂的出水,它的 COD 在 80 – 120 mg/L ,色度为 60-100 倍,废水经投加二氧化氯脱色氧化后,能达到 COD 小于 100 mg/L 的排放标准。 合同于 2008 年初签订,合同金额 58 万元,这次没有采用先给 50% ,后给 50% 的方法,而是采用常规的预付 30% ,设备到货且安装 55% ,项目完成后支付 15% 的方式,项目风险就比较小了,因为最后的 15% 即使拿不到,也不存在亏本的风险,这说明相互的信任增强了。 合同要求处理装置在出水水质达到甲方要求的回用水水质情况下,连续稳定运行两个月,且对废水的处理成本也作了限制。 这次 5 吨的中试系统项目进行得比较顺利,安装完成后,一个月左右就达到了出水要求。工艺就是臭氧氧化与 BAF ,臭氧氧化不需要培养时间,而 BAF 又是生化工艺中培养比较快的工艺。该中试装置验收完后,我们在该装置上验证了臭氧氧化与曝气生物滤池分开进行,与一体化同时进行的差异,在每小时 5 吨的系统上进一步验证了一体化臭氧 - 曝气生物滤池的优越性。此装置连续运行了 3 年多,平时操作运行由我们的研究生与公司的研发部门员工运行,此装置出水的 COD 值稳定低于 40 mg/L ,在提高臭氧投加量的条件下,也可将出水 COD 降到 30 mg/L 以下,色度低于 4 倍。 装置运行一年多后,公司与厦门的一家膜处理公司合作,由膜处理公司提供一套每小时进水 5 吨的膜处理系统,使用我们的出水,作为膜的进水进一步处理,在回用率 60% 的条件下,淡水回用,浓水达标排放。膜系统投入运行差不多 2 年,膜清洗后膜通量几乎没有下降,这样此废水深度处理及回用的工艺差不多得到了全面的工程认证。 2011 年底,公司决定上一套每天处理 5000 吨的工业化印染废水的深度处理及回用系统。由于港资企业,没有采用工程招标形式,而是工程议价,主要设备(如臭氧机等)公司直接采购,我们负责前段预处理的工艺设计、 BAF 池的内部组件、安装、调试等,并负责对预处理工序的出水 COD 小于 40 mg/L ,色度小于 10 倍负责。土建工程完成后,我们用了一个月完成了工程安装,进水调试,再用一个多月达到设计的标准与要求。 从 2007 年 3 月签订每小时 20 升的小试装置,到 2012 年 8 月,每天 5000 吨的工程装置的成功运行,这个项目我们前后做了 5 年。参加项目的研究生有近十几位,与溢达公司合作,共同指导一名博士后出站,指导毕业了 4 位硕士研究生。以中试及工程为背景,发表 SCI 论文 2 篇,国内核心期刊的文章就更多了,同时,溢达公司还在我们学院设立了本科生及研究生的企业奖学金。 有创新性工程项目不可预见问题多 常规的生活污水处理设计工程,一般我们看都不看,那是每个环保工程公司都能做的,一般是靠关系等拿到的项目,不是我们的特长,我们想拿也拿不到,不如不想。我们能拿到的都是其它人不敢做,有一定的风险,且是第一次实施的项目,这样,工程风险就特别高, 这次水的深度处理与回用工程,对我们来讲也是采用一体化臭氧 -BAF 的大工程,虽然没有工艺风险,我们也做过一些每天处理数百吨的深度处理工程,但 5000 吨的系统还是第一次。我们还按小系统的方法将臭氧加进废水中,发现因臭氧气量大,水气分配难以均匀,那几天我整天考虑这个问题,与我的几个助手开会多次讨论这个问题,最后终于找到了最佳的解决方案,对工程系统作了改进,取得良好的效果,并为下一次设计更大系统,确定设计规范。 系统运行 2 个月后,有一天,公司打电话给我,讲一个管道爆裂了,其它几个管道也有爆裂的倾向,我接到电话,立即开车近 100 公里赶到工厂现场,与大家讨论爆裂原因,维修方案及如何防止此类事故的再次发生。类似的事件还有几起,就不一一列举了。 总体上来讲,系统运行的效果得到了各方的认可:工程装置的 COD 从 100mg/L 左右降到 40mg/L 以下,系统的运行成本控制在每吨水 0.6 元以下。系统运行可靠,没有污泥产生,员工操作方便。 公司将废水深度处理工程设施周边的建筑已粉刷一新,设计参考通道,成为国内外客户去公司访问参观的一个新亮点。目前已与我们商讨将公司所有的每天 2 万多吨的废水,都采用我们的深度处理工艺,将其处理达到更高的排放标准。 从这个事例中,我知道,横向科技应用是很不容易的。我非常感谢公司给了我们这个技术的应用机会,这是真心的。目前这个技术已慢慢得到人们的承认与认可,且已开始有专利侵权的事件发生。 我坚信 有许多高校,研究院所有好的科研成果,因没有推广应用而失去了应有的价值。虽然科研成果推广充满艰辛,但它是科研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必须付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来实施它。虽然这过程有痛苦,但更有快乐! 附:技术背景简介(留给感兴趣的朋友): 在废水处理工艺中,曝气生物滤池( BAF )相对于其它传统的活性污泥水处理工艺算比较新的工艺,上世纪 90 年代才开始引入我国。我们开始它的研究始于 2002 年,在应用实验过程中,发现它具有抗冲击能力非常强,特别适宜于处理低浓度,低悬浮物的有机废水。随着人们对环境要求的提高,国家也不断提高废水的排放标准,故开发废水的深度处理技术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在所有的废水处理技术中,利用微生物处理废水是最便宜的处理工艺,目前绝大多数的废水处理工艺,都采用了微生物的生物处理。但由于废水中的有机物,类似很多,且在微生物的生化代谢过程中会生成一些新的有机物,故一般有机废水,通过微生物生化处理,最后会存在原有机物总量的 1-2% 的有机物是不可以生物降解的,这些有机物量虽然不大,但已超过目前要求严格的废水排放标准,故要寻找一种有效的,且便宜的处理工艺,用于处理这种浓度不高,但不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 不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就不能再继续利用生化法来处理了。通用的做法是采用化学氧化法,化学氧化的方法很多,有臭氧氧化法,利用双氧水与亚铁产生极强氧化能力羟基自由基的芬顿氧化法,纳米二氧化钛光催化氧化法,电化学氧化法,以及其它强氧化剂氧化法(如氯氧化法、高锰酸盐氧化法、过硫酸盐氧化法等)。在废水处理中,处理成本有时也是关键的制约因素,且要考虑到处理后水尽量少的残留毒性,我们将化学氧化的研究重点集中在臭氧氧化与芬顿氧化二个化学氧化方法。我们在研究中发现,有些不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被化学氧化后,这些有机物被脱除了一部分,但残留的有机物,有些因氧化过程中化学结构的破坏,它又能被进一步生物降解,一些参考文献也证明了这一点。而此时的有机物,浓度已相当低了,一些废水处理常规的生化处理方法(如活性污泥法)是难以实施的。对化学氧化后的低浓度有机废水的进一步处理,我们将生物处理方法的重点放在最适宜处理低浓度有机废水的 BAF 也是顺理成章的事。这样做既利用了化学氧化的有效性,又利用了生化处理的经济性。在国内我们首次开展了这项研究,并获得成功,故于 2005 年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化学氧化 - 曝气生物滤池联合水处理方法”( ZL200510035132.9 ),此专利在 2009 年获得国家发明展览会金奖。刚开始的研究,化学氧化与 BAF 是在二个单元中进行的,对于臭氧的化学氧化,不带来其它的杂质,且没有污泥的产生,在水回用的深度处理过程中更具有其优势。通常由于臭氧的强烈杀菌作用,一般认为不能将臭氧引入生物反应器中。但用过臭氧的人都知道,用臭氧氧化完后的水,臭氧很快分解失效后,有时水更容易长绿藻和滋生细菌。由于 BAF 中充满了微生物挂膜的生物介质,有极强的抗冲击能力,我们试着将臭氧直接加入 BAF 中,发现处理效果更好了。由于直接将臭氧加入 BAF 中,这样,节省了一个臭氧反应器,又利用了臭氧分解的氧气作为部分 BAF 生化处理的氧源,使一体式比分体式具有多方面的优势,故在 2007 年,我们又申请了“一体式臭氧与曝气生物滤池水处理装置及方法”的发明专利( ZL200710028632.9 )。在这十年的研究中,在化学氧化与 BAF 的研究领域,包括化学氧化的催化剂等方面,我们研究组陆续申请发明专利及实用新型 16 项,绝大部分已获授权。
6737 次阅读|23 个评论
我的科研成果目录(至2012年10月)
热度 3 hzluan 2012-11-1 17:25
今天我因一件事情要做,所以将以往的研究情况整理了一份相对完整的清单。有些内容以前已说过了,为保持清单的完整性还是在此列出。会议论文有的信息不好查找。见笑。 一、欧美刊物论文 ( 5 ) Preliminary Comments on the WTO Seals Products Dispute : Traditional Hunting, Public Morals and 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 Colorado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Law and policy (US), 2010.11, Vol.22, No.1, pp79-121 ISSN1050-0391 , 1/2 ( 4 ) The CFS Case: Looking Back and Looking Forward ( 《美国对华铜版纸反补贴案:反思与前瞻》 ) , Global Trade and Customs Journal (EU) 2009.1, Vol. 4, Issue 1, pp15-24 ISSN1569-755X , 1/2 ( 3 ) Why Will China Establish a Government-Sponsored Response Mechanism in Countervailing Games? ( 为什么中国将建立政府主导的反补贴应对机制》 ) (The Journal of World Investment Trade (EU) , Vol. 10, No. 2, 2009, pp227-240, ISSN1660-7112 ( Cited by IFLP ), 1/2 ( 2 ) How Future Trade War Will Be Carried on—The Trade Retaliation Mechanism and the anticipated Application thereof under the Revised Foreign Trade Law of China (《未来的贸易战怎么打 — 中国新贸易法下的贸易报复机制及其预期的适用》), The Journal of World Investment Trade (EU)2004.12, Vol.5, No.6, pp947-973 ISSN1660-7112 ( Cited by IFLP ), 1/1 ( 1 ) DSM Reforms and China’s Proposal—Taking “Right” as a Keystone , Journal of World Trade ( 《 WTO 争端解决机制的改革与中国的提案 — 以 “ 义 ” 为本》) (EU) , 2003.12, Vol.37, No.6, ISSN1011-6702, pp1097-1117 ( Cited by SSCI ), 1/1 二、著作 (5) 《国际技术性贸易措施》 ( 编著,英汉双语版, 20 万字 ) , 2011 年 8 月, 浙江大学出版 社 , 1/2 (4) 《国际贸易摩擦与应对研究》(专著, 36.9 万字), 2011 年 5 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1/1 (3) 《 WTO 规则中英文教程》 ( 编著,英汉双语版, 26.9 万字 ) , 2003 年 8 月,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 1/1 (2 )《国际反倾销理论与实务》 ( 专著, 24.5 万字 ) , 2004 年 5 月,人民日报出版社, 1/1 (1) 《 WTO 百科全书》 ( 贸易救济篇副主编、执笔人 ) , 2007 年 1 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三、国内论文(排名均为第一或独撰) ( 19 )《“一意孤行”且“渐行渐远” —— 美国< 2011 货币汇率监督改革法案>与 WTO 补贴与反补贴规则的一致性问题与对策研究》, 2012 年 1 月,《国际贸易》 ( 核心刊物 ) ( 18 )《论 WTO < TBT 协定>下的互认协议及其新发展》,《 WTO 法与中国论丛》 (2010 年卷 )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0.10 ( 17 ) 《 TBT 协定 下的国民待遇:从欧盟 —— 农产品与食品争端谈起》,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 2009.2 ( 16 )《美国对 WTO 争端解决机构的复审及其影响分析》,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 2008.8 ( 15 ) 《“两条腿走三步 ”—— 美国对华反补贴态势分析》 ( 人大书报资料中心 2008 年 5 月全文转载 ) , 2008.1 ,《国际贸易》 ( 核心刊物 ) (14) 《 “ 为无为,则无不治 ” ? —— 我国政府主导的反补贴应对博弈分析》,第四届 “ 中国应对贸易磨擦与产业安全研究奖 ”( 商务部办公厅 ) 优秀论文奖, 2008.12 ( 13 )《中国新贸易法下的贸易报复机制及其预期的适用》, 2007.1 ,《环球法律评论》(中国社科院法学所,核心期刊) ( 12 )《依据 WTO 规则解决保障措施争端》, 2003.4 ,《国际贸易问题》 ( 一级刊物 ) ( 11 )《我国现行反倾销制度与 WTO 反倾销规则差异性比较分析》 ( 人大书报资料中心 在 2003 年 8 月全文转载 ) , 2004.5 ,《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 ( 10 )《 WTO 争端解决机制下专家小组如何裁决保障措施争端》, 2004.5 ,《对外经贸实务》 ( 核心刊物 ) ( 9 )《反倾销应诉中要慎重对待两个文件》, 2004.9 ,《对外经贸实务》 ( 核心刊物 ) ( 8 )《我国入世后教育服务市场开放规则研究》 (CSSCI 收录 ) , 2003.6 ,《教育与经济》 ( 核心刊物 ) ( 7 )《 WTO 现行贸易报复机制的缺陷分析》, 2006.7 ,《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 ( 6 )《 WTO 争端解决机制下申诉方如何提出 “ 磋商 ” 请求》, 2006.10 ,《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 ( 5 )《我国现行贸易报复机制及其适用性分析》, 2006.8 ,《国际经贸探索》 ( 核心刊物 ) ( 4 )《 WTO 争端解决机制下上诉机构如何 “ 正本清源 ” 》, 2005.4 ,《对外经贸实务》 ( 3 )《 WTO 现行争端解决机制的缺陷分析》, 2006.3 ,《对外经贸实务》 ( 2 )《 WTO 教育服务 “ 跨境交付 ” 的国民待遇原则研究》 (CSSCI 收录 ) , 2003.1 ,《外国经济与管理》 ( 核心刊物 ) ( 1 )日、韩在 WTO 反规避 “ 非正式磋商 ” 中的基本立场及其分析, 2007.4 ,《国际商务研究》(核心期刊) 四、会议论文 Backgrounds and Possible Results of the Dispute Over EU Seal Products Ban Proceedings of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egional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0.5 pp 885-889 核心(刊号 978-0-9806854-5-9 ,  CPCI - s 收录) Assessment of Risks: Who Is Off the Pitch? Proceedings of The 2 nd International Forum on Standardization and Trade: China Focus 2010.10 pp 298-302 核心(刊号 978-0-9845209-1-6 ),  CPCI - s 收录 Thinking about National Treatment under the TBT Agreement: A Case Study Proceedings on International 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 and Standardization 2009.6 ( 收录时间 ) pp 68-70 核心(刊号 ISBN978-0-9798471-4-1 ) , ISSHP 收录 The Importance of Strengthening the Government Functions in Countervailing Response in China Proceedings of 2008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egional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0.5 ( 收录时间 ) pp 301-304 核心 (刊号 978-0-646-50352-3 , ISSHP 收录) The Role of Zhejing Province’s Industrial Associations in Responding to Trade Friction: A Case Study Proceedings of the Second China Private Economy Innovation International Forum 2009.8 pp.593-596 核心 (刊号 978-0-9798471-5-8 ), CPCI-SSH 收录) A Review of the Informal Consultations on future WTO Anti-Circumvention Regimes( 对有关WTO未来反规避机制的非正式磋商的探讨),(国际会议论文,ISTP收录),China Private Economy Innovation International Forum,ISI Doc.Delivery No.: BHG01 五、主持的科研项目 ( 参与的项目没有列出 ) 1 、 2012 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我国入世以来利用 WTO 争端解决机制解决中美贸易争端的实践与经验研究(编号: 12JJD790022 ),在研 2 、 2012 年度浙江省重点软科学研究项目: 义乌国际贸易特区知识产权保护与摩擦应对协调机制研究(编号: 2012C25G2080018 ),在研 3 、 2008 年度浙江省重大招标课题:浙江改革开放 30 年贸易发展博弈与应对贸易磨擦经验探析(项目编号: 08ZDZB02ZD ),已结题(结题时间 2010.10 ) 4 、 2011 年度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点项目:基于义乌国际贸易特区的知识产权摩擦与应对机制研究(项目编号 11JDCY02Z ), 在研 5 、 2009 年度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基于 TBT/SPS 的贸易争端非均衡博弈研究(项目编号 SIPM1306 ),已结题(结题时间 2010.12 ) 六、获奖情况 ( 排名均为第一 ) 5 、专著《国际贸易磨擦与应对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5 ), 2012 年 7 月获浙江省社科联 社科研究优秀成果奖 二等奖 4 、美国、加拿大对华反补贴与对策研究 ( 系列论文 ),2010 年 12 月获浙江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3 、 “ 为无为,则无不治 ” ? —— 我国政府主导的反补贴应对博弈分析获第四届 “ 中国应对贸易磨擦与产业安全研究奖 ”( 商务部办公厅 ) 优秀论文奖, 2008.12 2 、 How Future Trade War Will Be Carried on( 发表在 The Journal of World Investment Trade , 2004.12) , 2005 年 12 月获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1 、 DSM Reforms and China’s Proposal—Taking “Right” as a Keystone (发表在 Journal of World Trade, 2003.12, SSCI 收录 ), 2005 年 1 月获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个人分类: 学术问题|3159 次阅读|5 个评论
奥运奖牌与科学精神
热度 16 张海霞 2012-8-4 22:55
前天晚上,王皓第三次进入奥运男乒决赛,第三次铩羽而归,他赛后的表现让人感慨和动容,我为他感到骄傲,也为这种拼搏精神感到骄傲,因为这才是真正的奥运精神。 昨天早上,一位德国教授来访问做讲座,会前,一位业内的前辈教授提前来到了我的办公室,他不仅是国内这个领域的开创者,也是长期活跃在国际舞台上的一位深受国际学界尊重的大学者,他特意来听这个教授的讲座,他说看到我的邮件通知就来了,因为几年前见过这个教授,知道他做的很好,想来听听最新的进展也顺便见见老朋友。等待的时候,我们闲聊就聊到了奥运会,没想到,这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非常感慨地说了这样一句:“王皓是世界最顶级的运动员,得了三次奥运会银牌,大家还感觉很遗憾,可是,我做了这么久,什么奖牌也没有得到!”言语中充满了遗憾和凄凉,我懂得,因为这位教授虽然在学术和各项能力上在同辈人里都是佼佼者,可是种种原因,他没有选上院士 ---- 这个貌似目前学术界最重要的“金牌”,这几年,很多人很多事开始不如人意,他为这个领域开创的很多事业也变得很出乎意料 …… 这些我都懂得,因为在业内这十多年里,尽管我们不在一个单位,可是我是听着他的学术讲座成长的,我也跟着他开始国内国际的学术之旅,我也是由他带着开始做很多国内国际交流的,不仅是我,其实国内年青一代的很多人都是由他无私地带着走过来的,而今天,由于他没有得到这枚“金牌”,很多事情变得很怪异(此处略去一段,我想大家都懂得),难免老人会有如此的感慨! 也让我想起若干年前,在一个国内的高水平研讨会上,一位老教授做了一个非常精彩的讲座,无论是学术水平还是讲座的风采,都是那次会上最好的,我散会去找他请教时,正好听到他和另外一位院士同行的对话: 院士说:“ * 老师,您来坐前面吧。”(大家都知道这样的会议上座位是事先安排好的,院士是这次会议的组长) 教授说:“不了,我就做后面吧。”(他虽然比院士资格老,可是他不是院士) 院士说:“ * 老师,您别客气,来,我们坐近点。” 教授说:“不了,我不就是比你差一点吗。” 听到这一段对话的时候,我心里特别不是滋味,我知道他们话里的含义,也知道其中的无奈,那一刻,我心里酸酸的,这也成了我记忆中永远抹不去的一个画面。 昨天,这位前辈教授的这个“奖牌”话题,又一次勾起我的这段记忆也带给我很多思考: 到底什么是奥运精神? 到底什么是科学精神? 我们做科研到底是为什么? 什么是我们的奖牌? 难道只有“院士”和“诺贝尔奖”这样的荣誉才是我们做科研的终极追求吗? 其实真的不是也不能是,就像奥运金牌一样,它是全世界的运动员的梦想和努力目标,但是得到和没得到金牌的运动员都是值得尊重和敬仰的,因为他们在追求的过程中,不断实践着“ 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 ,超越自我,克服困难,最终在赛场上充分展现自己的才华,赢得世界的尊重,看看阿富汗的女运动员站在 100 米的起跑线上,尽管她最后一个冲过终点线,可是她是最棒的!还有南非的刀锋战士,他站在赛场上就是胜利,这就是真正的奥运精神,而我们做科研的也要有不断 “追求真理、认识世界、造福人类”的科学精神 ,不管我们是做的最好的,还是做的不是最好的,但是只要我们在遵循着科学的规律在努力前进,都是值得尊重的,更何况,那些已经为这个行业做出重要贡献的科学家,评价他们的应该是他们留在学术界的那些成果和贡献,而不是他们是不是获得了“院士”这样的荣誉! 希望以后的科学界,多一些象这位老教授一样不管在什么状态下都坚持听学术讲座、讨论学术问题、开展科学实验、扶持学术新人的真正的科学家,多一些向他们一样认真努力、无私奉献的科研工作者,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喜欢和参加科研工作、做出实际的科研成果,积少成多,最终获得科学界的真正金牌:取得那些造福人类的科学发现和成果,赢得全世界的口碑! 北京时间8月4日,“刀锋战士”奥斯卡-皮斯托里乌斯闯进400米半决赛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7039 次阅读|17 个评论
世界第一科研成果在悲凉、寂寞中孤独诞生
热度 2 llpllp 2012-5-20 09:06
我通过多年研究,终于找到解决问题的“系统思维规律”,这是人类几千年来梦寐以求希望找到的规律,其应用价值不可估量,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科研成果。 这是因为: 1. 该成果远超“波利亚思维方法” 美籍匈牙利数学家波利亚 1945 年提出一个思维方法,被认为是发现和发明的思维规律,上世纪 60 年代国际掀起“波利亚思维方法”的热潮,我国直到上世纪 85 年左右才开始研究“波利亚思维方法”,直到现在,“波利亚思维方法”也是很多教育学家认可采用的思维方法。 “系统思维规律”找到思维的全过程,特别是找到思维的中间过程,从四个方面突破“波利亚思维方法”,其应用价值不可估量,远超“波利亚思维方法”。 2. 该成果将使世界科学研究步入崭新的时代 采用该思维规律,研究当今世界已有的科研成果,我们发现所有科学研究的成果可以像一张网一样轻轻提起,规律性极强,整个科学成果的思维极其简单。而沿着这些思路,将很容易得到更多研究成果,使科学研究步入快速发展时代。 3. “系统思维规律”本应成为我国的国家机密 我将“系统思维规律”应用到教育领域,发现我国“思维教学过程”存在重大缺陷,导致学生思维方法十分欠缺,通过使用该方法,可以建立标准教学方法,大大提高我国教学水平,缩小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教师之间的教学水平的差距,学生只要不到原来 1/3 的时间,其教学效果远超现在,使用该方法很快解决我国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将该方法应用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尽管我是“外行”,很快发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缺陷,同时找到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方法,采用该方法很快找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实现方式,同时发现我国社会管理之所以矛盾重重,就是因为没有找到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式,使本来具有很大优越性的社会主义,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甚至被很多人误解,得出“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的错误结论。 使用该成果,我国将很快破解大多数国际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按照这些思路还可以快速突破各类技术,不到 10 年将使我国成为世界最强、最大的科技发达国家。 该成果的应用价值远超“四大发明”。 就是这样一个伟大的成果,我找过很多专家,几乎没有任何人关心,他们都只关心自己的成果。我也找过科技部门、教育部门、有关院校,由于“思维规律”不是“实用”成果,没有具体方向,不归他们管辖,因此,没有那个部门管。 我也将该成果写成论文投到国内(不希望投到国外)有关杂志和高校学报,得到的结果最后都是退稿。 我国一直在抱怨,我国基础理论研究落后,而真正有一个世界顶级的基础理论的诞生,能识货的又有几人呢? 也许最后我还不得不将这样一个成果投到国外有关杂志,这也是很多专家的意见,这是我最不情愿的结果,也是无奈的结果。 即使这样,我还是庆幸自己很幸运,布鲁诺坚持“日心说”被活活烧死;“无理数”发现人希伯斯被人谋杀!而我的成果虽然也可以改变世界,但还平安无恙,还可以在这里写博文,是不是很幸运呀。 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唤起国人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尽快采用该理论,提高我国教育水平,使学生从沉重的负担中解放出来,使我国科学技术尽快步入世界最前列。
693 次阅读|2 个评论
张连翔教授林业科研工作简述
zzllxx5168 2012-5-6 16:23
张连翔教授林业科研工作简述 张连翔 ( 1959- ), 男,大学学历,学士学位,无党派人士,辽宁省喀左县人。现任辽宁省干旱地区造林研究所教授级高工( 3 级教授),学术委员会成员,《辽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和《辽宁林业科技》两刊编委,《新农业》杂志园艺版编委,《中国林业网》和商务部主办的《新农村商网》林业科技咨询专家, 中国林学会灌木分会委员 ,全国林业高科技派员,辽宁省林业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委会成员( 1993-1995 年)。 自 1981 年毕业参加工作以来,主要从事森防检疫、应用生态及种群生态和数学生态学、经济林和生态型经济林以及园林绿化等的研发工作。现正致力于森林害虫生态防控、生物质能源林、抗旱保水造林关键技术、植被恢复与重建、经济林全生态经营及有机果业技术研究,特别注重林业科学的理论创新、思维创新、技法创新,以及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和科技服务林农工作。 20 余年来,亲自主持和参加的课题获省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 1 项、二等奖 1 项、三等奖 5 项,市(厅)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1 项。累积撰写学术论文近百篇,先后发表在《林业科学》、《昆虫学报》、《生物数学学报》、《东北林业大学学报》、《西北林学院学报》、《内蒙古林学院学报》、《沈阳农业大学学报》、《河北林果研究》、《防护林科技》、《国际沙棘研究与开发》等中高级刊物上。翻译并发表日文林业科技资料 30 余万字,分别发表在《林业译丛》和《辽宁林业科技》等刊物上。发现 3 个昆虫新种,经中科院动物所陈元清和王淑芳研究员以及原沈阳师范学院生物系薛万琦教授鉴定,分别命名为:杨潜叶跳象( Rhynchaenus empopulifolis ),单眼樟蚕姬蜂( Habronyx majorocellus ),角斑秽蝇( Coenosia angulipunctata )。完成 2 部学术专著:《昆虫种群空间格局理论与应用》,《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保水造林关键技术》;参编 1 部学术著作和 1 部论文集:《生物柴油、生物乙醇植物栽培与应用》,《半干旱地区森林培育技术研究》。编制完成 2 项辽宁省地方标准的:《沙棘扦插育苗技术规程》,《沙棘高产栽培技术规程》。 2009 年末,主持完成的“油松毛虫卵(块)、越冬幼虫、 5 龄幼虫和蛹种群空间格局及抽样技术的研究”已通过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居国际领先水平,填补多项国内外研究空白。 20 世纪 80 年代,为探寻森林害虫防除的新途径,创造性地提出“生态防治”和“毒绳”防虫新技术,应用效果十分显著。尤其在种群空间格局研究方面的突破性进展,令世人为之瞩目。不仅修改、完善了国际权威人士的既有方法,更推导出数十个新模型,其中“种群空间格局研究的Z-V模型 ” 、 “零频率新方法” , 被认为是最实用、最好用的回归模型分析法;率先提出“ weibull 空间分布格局模型”的判定准则和抽样方法。首次提出“分室种群管理( CPM )对策” 和“害虫生态控制”的新观点,以及“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管理方略,对有效控制本地区的松毛虫灾害指明了方向。首次提出“用斜率关联度分析法确定昆虫生命表中的关键因子”的新方法。 全面论证了“物极必反”这一重要生态学原理的普适性问题。成功推导出一个定量确定 logistic 曲线上“速生期”的方法和“ logistic 衍生模型”,分别应用于林木生长节律分析、昆虫发育速率与温度关系中的最适温区的确定以及林木D-V 或D-H 关系、植物病害I-S 关系等项研究。在此基础上,总结提出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通用模型。 在林木嫩枝扦插繁殖技术、经济林和生态型经济林研究中,提出“全生态经营”、“轻简栽培”、“适度聚集式栽培” 、 “裸地土盘构建”、“硬枝嫩插” 等与林果业可持续发展有关的全新理念和方法;提出并实践了文冠果“圃地留根育苗”新方法、新技术,既节省了高昂的种子费用,解除了重茬换地的困扰,又能保证单位面积苗木产量和质量,不失为又一项重大突破;发现并提出了自然状态下林木“根蘖性”与“天然下种更新”间的对策选择与进化关系;发现并研究了“刺槐对磷肥的高度敏感性”问题。与此同时,还提出应用“四色定理”科学配置混交树种的新方法,以及“粘土丸子”和“自然种植法”技术在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与重建中的应用、“石油植物”的研发等。有些理论、方法和技术,将给应用科学带来革命性影响,兼具理论和实践上的双重意义。 近年来,对引进国外智力和先进适用技术工作给予了特别关注,先后与俄罗斯季米里亚泽夫农学院(大果沙棘项目)、日本国自然农法国际研究开发中心(经济植物项目)以及中科院、中国林科院等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关系,为名优新品经济植物的引进、扩繁和推广奠定了坚实基础。现已具备年产数百万株以大果沙棘、中国沙棘、文冠果、大扁杏、山杏、大枣、花楸、唐棣、柽柳、刺槐、紫穗槐等为代表的精品苗木的能力,并愿与社会各界有志投身于绿色事业的人士精诚合作,再造山川秀美新山河! 2004 年,在多年从事木本植物扦插繁殖实践的基础上,科学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创造性地提出“激素 + 营养”这一全新的生根剂组方理念,成功研制出具有广谱高效、方便快捷、价位合理等突出特点的“甘霖 1 号速蘸发根剂”,现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申请(专利)号为: 200510045674.4 ;公开(公告)号为: CN1802922 )。 2009 年,根据桤叶唐棣这一经济林新树种的果实富含果胶和生物钙等特点,成功研制出不含任何添加剂和防腐剂的“高钙唐棣果酱”,现正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2010 年,又提交一项发明专利申请:“榆树专用生根剂”。 2005 年以来,利用《中国林业网》和《新农村商网》两大权威网络平台,面向全国在线咨询广大林农、科技工作者提出的林业技术、政策法规、发展趋势、经济效益等问题,公开手机电话、 E-mail 、 QQ 号和博客网址,传道、授业、解惑,科技服务林农。为把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保水造林和防沙治沙关键技术推广开来,特别制作成图文并茂的幻灯片,多次向各有关林业局的科技人员讲授。此外,还先后参加过康平县风沙治理专家论证会、朝阳市抗旱保水造林技术专家讨论会、朝阳市政府林业发展问题专家特别咨询会、省林业厅沙棘资源开发专题讨论会、《辽宁省防沙治沙条例》修改座谈会、辽宁林职院教学改革座谈会,以及国内大型学术研讨会和成果鉴定会等。特别是曾为相关农林院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旅居国外的海外学子、林业投资大户以及地方林业主管部门提供学位论文设计、林业产业开发、可持续发展对策等项咨询,赢得广泛好评。近 30 年的理论与实践,提炼出辽西北地区林业发展之独见:必须从解决“系统问题”和“技术问题”两方面着手,重视人的因素,配套政策措施;坚定不移地走“分类经营,分区施策”的路子,坚持“封山育林” 100 年不动摇! 因刻苦攻关,勤于奉献,多次被评为辽宁省首届青年先进科技工作者,省林业十佳青年,朝阳市十大杰出青年,青年科技先锋,精神文明建设标兵等光荣称号。 总之,做学问也好、做种苗也罢,始终坚持的一个基本准则是:做人如水,做事如山;做事先做人,交易先交心。真诚期望通过学术交流和种苗交易这双硬手编织起与广大林人开展友好往来的绿色桥梁,实现“兴林报国”之终生恒愿。 联系方式 地 址: ( 122000 )辽宁 朝阳市中山大街 5-157 号 辽宁省干旱地区造林研究所 电 话: 13942112010 E-mail : zzllxx5168@126.com QQ 号 : 527813275 网 址: http://hi.baidu.com/zzllxx5168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zAyNzI3MDA0.html?qq-pf-to=pcqq.c2c (辽宁林校喀左校友联谊会)
个人分类: 学术成就|461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什么海外学者容易出成果?
热度 27 jiangjiping 2012-1-9 07:37
为什么海外学者容易出成果? 蒋继平 2012 年 1 月 8 日 同样是中国人,从小受到的基础教育基本上是一致的,从小学,中学,到大学本科,有的甚至研究生也是同班同学,他们中一些选择到国外发展,另一些则选择在国内奋斗,其结果往往是在国外发展的比较容易出成果。 比如说,中国学者杨政宁,李政道,丁肇中,朱棣文和高锟都获得过诺贝尔科学奖。 但是,他们都是在国外获得的,国内的学者到现在还没有一位获得过诺贝尔科学奖。 原因在哪里呢?我经常在暗夜中不能安然入睡时思考这个问题,不过, 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答案。 前几天佛罗利达州( Florida, USA )遭受历史的超低温纪录,寒潮给一些农作物带来严重的损害。 为了实地了解这次寒潮给本地农业造成的损失程度,我作为植物病理学家到田间进行实地考察。 在考察了几个区域后,发现一个普遍规律,那就是,凡是同一个品种,田间植株密度大的田块,植株长得较细小;而植株之间空间大的,就长得比较高大。但是,不同品种的田块,就没有这种明显的差异。 这一现象使我产生一种灵感, 立即醒悟到为什么海外学者容易出成果的道理。 为何?种过田的人一定知道作物在苗床上的密度直接影响到作物生长的速度和强度。 密度越大,长得越细小; 密度越小,长得越粗壮。 所以,农民知道在一定的时候,一定要及时移栽,或者简苗,以保证植株之间有足够的空间用于生长。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植物生长必须依靠阳光,空气,水,和营养。 要是密度很大,它们之间对阳光, 水分和营养的争夺就非常激烈。 要是有足够的空间,这种竞争就不会很激烈。 中国人属于同一个品种,大家都生活在同一个环境下。 由于人口众多, 人均资源很有限,也就是个人发展的空间很有限,为了保证生存下去, 必然导致激烈的竞争。虽然我们是人,不是植物,但是,道理是一样的。 搞科研需要仪器,设备,试剂和基金。 这些物资对于科研人员来说就像是植物生长必需的阳光,水分和营养。 人多了,必然影响到人均占有量。 中国本来就比较落后,科研设备稀少和陈旧,加上人多,就好像在一块贫瘠的土地上种了密密麻麻的苗,当然长不出高大的植株。 因而,比较有效的策略就是到海外发展。 因为海外的空间比较大,科研设备比较齐全,基金也比较充足。 不过,即使到了海外发展,要是还是与中国人在一起,挤在同一个实验室,还可能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这等于植物被移栽到另一个苗床, 但是,密度和品种几乎和原来的一样, 因而,对生长并没有多大的帮助。 我的一位校友和同事,在哈佛大学医学院做博士后,他的实验室还有其他的中国人,其中有一位四川人,两人共享一个冰箱。 因为冰箱的容积很有限,他们经常为了实验试剂在冰箱内的存放空间而争吵, 最后发展到用刀子互相厮杀的地步。我自己的经历也可说明这一问题。 我原来工作的公司一开始只有我一个中国人在那里上班,后来的两三年间又来了四位中国人。我们五人,三个是博士, 一个是硕士,另一个没有美国学校的学位。在第五个中国人到达后不久,就开始内斗。结果,除了那个没有学位的留下来,其他的四位全部在很短的一段时间内就离开了。 这种现象跟田间观察到的情况是一致的。 中国人可算是同一个品种, 跟白人,墨西哥人是不同的品种。 因为需要相同的生长因素,同一个品种之间的竞争是最激烈的。这也许是为什么中国科学家喜欢与外国学者合作搞研究的一个因素。 所以,我想, 海外学者容易出成果主要是因为有了较宽松的科研环境和减少了来自同类的竞争压力,而不是个人的智商和努力的因素。 而国内同行较难出成果,是因为实验资源有限和同类之间的竞争太激烈,跟国家的科研政策和体制的关系不是很大。
个人分类: 观点交流|6306 次阅读|54 个评论
也说说下的蛋
热度 1 zhaoxing 2011-12-24 21:01
最近年终流行盘点下蛋 ,看看自己 今年下了5个蛋,其中5个都是领导喜欢学校认可的蛋。比去年数量少,区别是都贡献给了外国人的篮子,营养因子有好也有差。不过属于“货真价实的蛋,非剽窃蛋、非压迫蛋、非外购蛋,也非会议蛋 ”,没有下蛋需要给钱的,更没有给了钱才准下的蛋。 周围人感觉还可以,自我感觉很一般,其中大部分蛋都只是蛋,都不好意思拿出去当牛吹。 争取明年下的蛋,每一个都敢拿出来唬唬人。 注: 吴国清老师.年终总结之下蛋----今年下了10个蛋.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41954do=blogid=521511 吕喆老师. 文章算个蛋?!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11635do=blogid=521548
个人分类: 杂谈|423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研:业绩多多,成果是零
热度 17 SoSoliton 2011-12-11 20:34
什么是“科研业绩”?什么是“科研成果”?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近日跟一位根正苗红的工农兵大学生出身的老兄和一位美帝国主义培养的“牛龟”(大牛海龟)“铿锵三人行”。年关将至,东拉西扯,自然扯到年终三件事:交债、算帐、分赃。三件事注定要填一堆表格。“牛龟”比较天真、认真、较真,对填表一事感觉很不爽,抱怨回国后填表的时间和频率比起写论文来要多得多,年年岁岁,年头年中年尾,填表已经成了科研人员年年干月月干天天干的事情,而科研则不然;特别是,很多表格都似迷魂阵,让人摸不着头脑,如很多表格中的“科研业绩”和“科研成果”,到底是咋回事呀?填表就能填出“科研业绩”和“科研成果”? 龟兄请淡定!汝等海龟海外归来,无论是精忠报国,弃暗投明还是入乡随俗,都应首先要明确立场,其次要调整心态。凡事没有对错和好坏,皆因立场和心态之不同。汝等海龟长年受资本主义腐朽没落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洗涤,海归后又企图用腐朽没落的资本主义那一套来侵蚀甚至占领我先进的社会主义科研阵地,势必损人不利己。 工农兵老兄毕竟根正苗红,进一步给“牛龟”上了一课。就填表而言,不仅是必要的,更是重要的。填表,首先是科研工作的一部分,而且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报项目、报奖、报职称、报人才计划、报院士等,以及项目结题、年终考核、分赃分红等,都是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填表,怎么评、怎么分? 其次,每一次填表都是一次总结,干革命工作,有总结才有提高。这个道理你应该从小就懂的。填表虽然不能填出“科研业绩”和“科研成果”,但填表毋庸置疑可以大力推动科研工作的进步和提高。因此,填表一事值得年年干月月干天天干。 至于表格中的“迷魂阵”,不一定是为了“迷魂”填表人而设计的,恰恰相反,体现的是以人为本。就“科研业绩”和“科研成果”而言,龟兄大可不必较真,但必须做到心中有数。的确,谁也没有告诉我们何谓科研业绩、何谓科研成果,以及它们之间究竟有何区别和联系,百度或谷歌,也不一定找得到正解。但要知道,很多事情,大家心知肚明就行,说破了就没意思了。表格中的“迷魂阵”,与其说“迷”,不如说“玄”,考验的是填表人的聪明才智。不能掌握表格中的玄机的人,本来就应该倒霉。 “牛龟”被吊起了胃口,请求工农兵老兄以“科研业绩”和“科研成果”为例破解表格玄机。工农兵老兄正好话在兴头, hold 不住自己的话匣子,以他特有的经历和经验一语道破: “科研业绩”就是生产队员通过出工挣来的工分,“科研成果”就是生产队员用工分换来的粮食。 “牛龟”毕竟是牛,听了工农兵老兄的妙解,立马顿悟: 工分再多不能当饭吃,粮食再少总可饱餐几顿;科研业绩可能很多,科研成果也许是零 ?!工农兵老兄对着“牛龟”伸出大拇指:对头!项目、论文、专利、获奖、人才、实验室等等,“工分”可能挣得不少,但换来“粮食”也许不多。“粮食卫星”上了天、生产队员照挨饿的事情曾经司空见惯,如今星火相传。牢记历史,才能开辟未来。 具体落实到如何对付眼下年终三件事,积极稳妥的办法就是,“粮食”尽管不多,“工分”必须挣够。地球人都明白,挣“工分”容易挣“粮食”难!因此汝等“牛龟”一股傲气没有用,只顾“粮食”,鄙视“工分”,吃亏的只是自己。在咱中国,除非白痴,正常人都知道,一斤稻子和一斤红薯的“工分”是一样的,“工分”多,换回的“米米”就多。必须要举个例的话,你可到中国的很多大学或部门走走看看, nature (至少是 nature 子刊)论文跟咱中文 SCI 刊物论文记一样的“工分”,因为它们都是 SCI 刊物,因此交债、算帐、分赃的作用不应有差别。 有响亮的科研成果时,可放肆鄙视科研业绩。反之,应只字不提科研成果,要突出强调科研业绩,包括项目多少个、经费多少万、论文多少篇、专利多少项等等,等等。 别人跟你 PK 科研成果时,你可扬长避短跟他 PK 科研业绩;别人跟你 PK 科研业绩时,你可趋利避害跟他 PK 科研成果。 向领导汇报时要多讲科研业绩,一则群众的业绩就是领导的政绩,一则对牛弹琴,弹的人难受,听的人烦燥。跟同行交流时应多介绍科研成果,这个你懂的。 放眼历史长河,只有极少数科研成果推动了人类的文明和进步。因此,科研业绩多多,科研成果是零,这是社会的常态。我们大可不必愤世嫉俗,更没理由沾沾自喜,长远看,你我所谓的科研业绩或科研成果都将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 铿锵三人行,广告之后见…… ( 载于《科学时报》2011年12月29日A3版“网谈” 《 业绩为 工分 成果乃 粮食 》 )
个人分类: 无所事事|16885 次阅读|20 个评论
警惕“最伟大”博文是“介绍”还是…!
jitaowang 2011-11-4 16:14
警惕“最伟大”博文是“介绍”还是…!
作者 王季陶 “ 邢修三介绍:历史上最伟大的 10 大方程 ” (简称“最伟大”)和 “ 邢修三 : 关于重大基础理论开创性研究之思考 ” (简称“ 开创性研究 ”)吸引了我的眼球。 居然我国 xxx 的 “ 基本方程 ” 被 “ 介绍 ” 进入了洋人作者 “ 历史上最伟大的 10 个方程 ” 的内容 ? 或成为 “ 重大基础理论开创性研究 ”? 我把 “ 最伟大 ” 博文看了几遍 , 从附件: 最伟大 的 10 个方程 .pdf 文件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栏并没有 “xxx” 的署名 , 而是清清楚楚地被署名为 “ 作者 R. P. Crease 英文版 2008, 中文版 2010 ”, 似乎 “ 最伟大 ” 博文所 “ 介绍 ” 的内容是国外作者的观点 : “5 热力学第二定律 ” 的内容 , 似乎我国 xxx 的 “ 基本方程 ” 进入了 “ 历史上最伟大 …” 或 “ 重大基础理论开创性研究 ”. 而介绍人并不一定是博文内容的作者 . 如果确实如此 , 应该是一个特大的喜讯 ! 为了慎重起见 , 我先在网上再从图书馆查找并看到了 “ 历史上最伟大的 10 大方程 ” 的书名和目录 , 见图 1 和 图 2. 图 1 Crease 一书中文版一书的封面 图 2 Crease 一书的目录 但是 , 从图 3 Crease 一书 “5 热力学第二定律 ” 一章开始部分的扫描中可以清楚地看到 : 真正的 “ 作者 R. P. Crease 英文版 2008, 中文版 2010” 原著 , 第 5 章 “ 历史上最伟大的方程 ” 内容和 “ 最伟大 ” 博文 “ 介绍 ” 的第 5 个方程及文字说明 内容完全不同 . Crease 对第 5 章写得最风趣 , 以 “ 5 科学上的莎士比亚剧 热力学第二定律 S’ - S ³ 0 ” 开头 ( 文中特别说明 : “ 本文一开始给出的公式是马克斯 . 普朗克提出的 ), 大概是模仿以莎士比亚剧本的方式来写的 : “ 序幕 18 世纪的欧洲 ”, 共两场 “ 第 1 幕 巴黎和慕尼黑 , 18 世纪末期 ”, 共两场 “ 第 2 幕 巴黎 , 曼彻斯特和牛津 , 19 世纪 20 到 40 年代 ” , 共叁场 “ 第 3 幕 英国和德国 , 19 世纪 40 到 60 年代 ”, 共两场 “ 第 4 幕 伦敦 , 格拉茨和维也纳 , 19 世纪 70 年代 ”, 共两场 “ 第 5 幕 柏林 , 19 世纪 90 年代 ”, 共两场 “ 尾声 乌云 ” 一幕一幕还加上一场一场地展开 . 遗憾的是该书并没有像 “ 最伟大 ” 博文中似乎可能有 “ 第 x 幕 ” 的描述 . Crease 对第 5 章的 “ 剧中人物 ” 一共只列出 12 位并附上各自的照片 . 图 3 Crease 一书第 5 章 ( 开始部分 , 其他内容见原书 ) 任何人对研究成果意义和价值进行 “ 最伟大 ” 或 “ 开创性研究 ” 式的 “ 提升 ” 或 “ 拔高 ”, 并非不可以 . 但是应该清清楚楚 , 光明磊落地说明这是 xxx 自己的观点 , 更不要误导年青人 . 当然最重要的是 : 任何人的科研成果都要经受时间和事实的检验 ! 否则就可能在 “ 科学上的莎士比亚剧 ” 中添加一幕闹剧或丑剧 .
个人分类: 现代热力学|579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三院士联名撰文谈科研成果评价
dongzg101 2011-8-3 20:17
三院士联名撰文谈科研成果评价 张涵信、周恒、童秉纲三院士从流体力学发展的角度进行了论述 编者按:如今,中国科技期刊论文数量已跃居世界第一,但论文成果引用率低下、各学科创新能力不强的现实也在向人们发问:“唯文章论”式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是否能够继续推动中国科研事业前进? 日前,就科研成果评价问题,中科院院士张涵信、周恒、童秉纲联名撰文,并投书本报。我们感谢院士们对本报的重视与信任,并真诚希望院士们的文章能够有力推动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与进步。 □中国科学院院士 张涵信 周恒 童秉纲 论文数量、发表刊物的影响因子以及引用率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科研成果评价方法。在流体力学领域工作的诸多同志,希望我们对此发表意见。我们认为,针对不同学科和不同问题,其合理的评价方法可能并不相同。 回顾流体力学的发展历程,我们会发现,真正好的成果,是从实际出发,在解决实际需求上经得起考验的成果。 现代流体力学源起实际需求 什么样的评价标准对学科发展有利,也许可以从那个学科的发展过程看出一些规律。现代流体力学奠基人普朗特的成功即是一例。 1904年,29岁的工程师普朗特在国际数学大会上发表了一篇仅有4页的论文,提出了边界层的新概念。哥廷根大学大数学家克莱因一眼就看出了其潜在的价值,认为那是该次会上最有价值的文章。他随后建议哥廷根大学把普朗特请到学校来,为其成立流体力学研究所。很快,该研究所就成为国际上引领流体力学发展的中心。 对此,人们好奇的是,克莱因是一名数学家,为什么能对流体力学中的一个成果作出准确的判断。而普朗特原本是名工程师,为什么会对流体力学这样的基础学科作出重大贡献。 原来,在18世纪末,对理想流体的力学研究已取得系统性成果,而这与数学家的参与有关。克莱因是一名关心科学支撑技术发展的大数学家,对当时流体力学的进展已有了解,知道其成就及问题。特别是理想流体在物体表面不满足实际的粘性边界条件,大大限制了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普朗特的文章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从而被克莱因一眼看中。 普朗特作为一名工程师,其研究流体力学更多是从实际流动现象出发,以能解决实际问题为第一要义。同时又力求把问题的解决建立在科学基础上,而不满足于仅仅用经验或半经验的方法。这一做法,客观上符合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规律,从而既解决了实际问题,又推动了学科发展。 普朗特在那4页纸的论文中提出的边界层概念,以及后来在其他学科中发现的类似现象,最终还促成了应用数学中有名的渐近匹配方法的出现。而值得人们深思的是,这篇意义重大的论文在很长时间里,并没有被人引用。只是在十几年后,他的一个学生用级数的方法解出了他提出的方程,才开始被人引用。不久后,他的成果被写入教科书,现在是每一个学流体力学的人必学的内容。 需求导向影响学科活力 世界上并不存在脱离具体事物的“纯”基础科学问题,一切客观事物都是具体的。而在解决具体的科学和技术问题的过程中,却有可能提炼出具有共性的学科问题,从而反过来推动学科的发展。这正是普朗特的研究所能在解决实际问题和促进学科发展上都取得了重大成就的原因。 普朗特的流体力学研究所从名字上看,似乎是一个纯学术研究所,特别是它是设立在以理论研究著称的哥廷根大学里的。但实际上,它的研究,主要着眼于当时正在兴起的航空技术。 到了二战以后,客观条件发生了很大改变。普朗特建立的流体力学研究所不再以促进航空技术发展为推动力,逐渐失去活力。1997年,哥廷根大学最终撤销了该研究所,代之以更有发展前途的其他研究所。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师从于普朗特的冯·卡门在美国坚持了以促进航空航天技术发展为主要目标的研究方向,不但对促进美国的航空航天技术作出了巨大贡献,也大大促进了流体力学及其他力学分支的发展,出现了新的流体力学分支学科,如高速空气动力学、稀薄气体动力学、化学流体力学以及物理力学等。 在这里,是否坚持应用需求导向成为影响流体力学学科活力的关键因素。流体力学研究中著名的湍流问题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对湍流的研究一开始就有两种不同的着重点,一种是从理论推理出发,以简单的湍流为研究对象,再试图推广至复杂的湍流问题。另一种则是根据实际的需求,从观察物理现象出发,找出现象的物理本质和关键问题,提出简化模型,进行分析计算。 80多年的实践证明,第一种方法虽然发表的论文数以万计,但仍不能解决实际应用的需求;第二种方法虽然开始时也要在一定程度上依靠经验,但其将研究对象选定为管流、边界层流等实际存在的湍流,在实验和计算上做了许多工作,既解决了实际湍流计算中的众多需求,还同时使对湍流本质的研究达到了新的高度。 虽然这一做法距离彻底弄清湍流本质及找到具有普适性的湍流计算方法也还有不小距离,但目前看来,我们还没有找到比这更有效的研究方法。 如何作出正确评价 克莱因对普朗特成果的评价,可以说是科研成果评价的一个典范。它不仅影响了普朗特一个人,而且影响了流体力学直到现在的发展。 回顾这一历程,我们发现,克莱因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他具备了作为一名评审人所应具有的三个素质。 首先是对论文所涉及的领域要有一个宏观的了解。即了解当时流体力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知道当时已发展得相当充分的理想流体力学之所以无法用于解决很多重要实际问题,关键是因为不能满足流体在物面的粘性边界条件。 其次是对论文要解决的问题的重要性能作出正确判断。即看出普朗特的论文要解决的问题,正是针对理想流体力学的关键不足处,打中了问题的要害。 三是对该论文是否真的解决了或真能解决问题,能作出正确判断。事实上,普朗特在论文中提出的思想和方法,真正发挥作用是十几年以后的事了。所以克莱因的判断带有一定的预测性。 如果一个评审人具备了上述三条能力,对科研成果作出正确的评价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而对做研究的流体力学工作者来说,无论是为解决实际问题,还是为推动科学发展,都要从实际出发。如要提出简化模型作为研究对象,则该模型必须能反映现象的主要本质。 真正好的成果,只能是那些能经得起考验、在解决实际问题上确能发挥作用的成果。这里和上面我们多次提到的实际问题,并不只是指有实用价值的工程技术问题,也包括对实际存在的重要自然现象的认识和预测等。 因此,对以文章的形式出现的流体力学科研成果,应力求像克莱因那样去作评价,而不能简单地以文章数量及所刊登刊物的影响因子等作为主要评价标准。因为按后一种方法评价很高的论文,也许过若干年后被发现实际没有解决任何实在问题,这种例子并不鲜见。 《科学时报》 (2011-08-03 A1 要闻)
845 次阅读|0 个评论
联想学院实训班第六期第一模块报道之五——清华大学技术转移启示
热度 1 hkhyper 2011-7-14 16:40
胡坤 清华大学被认为是以工科为主的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大学,拥有一支高水平的科研队伍和大量的科研成果,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 会三大基本功能。推进技术转移是实现其社会服务功能的核心。本模块邀请了清华大学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副主任、科威国际技术转移有限公司总经理谭鸿鑫介绍了清华大学的 技术转移转化工作。 谭总首先介绍了清华大学的技术转移体系。清华大学技术转移体系以清华大学与企业合作委员会、清华大科技开发部、清华大学海外项目部、清华大学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为主要支撑力量,根据国内企业技术创新与市场发展需要,组织、整合以清华科技、人力为核心,以先进适用的海外技术为补充的海内外资源,促进清华大学及相关的海内外资源向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流动,为实现产业技术升级、高新技术产业化提供了开放式的服务平台。 科学技术开发部成立于 1983 年,由校长授权进行科技成果推广、签订和管理横向技术合同,负责学校与全国各省、市、地区、企事业单位的横向科技合作和以清华大学科学技术成果为 “ 标的 ” 的各类技术转让、开发、服务等工作,后来单独成立海外项目部,负责学校的涉外科研工作。第二个是清华大学与企业合作委员会,成立于 1995 年,是促进学校与企业合作并为企业提供服务的非盈利性组织,主要服务于国内外知名大型企业,具体工作则划分到科技开发部和第三部分的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第三部分是 2001 年成立的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中心主要工作包括:帮助中国企业在海外寻找技术和合作伙伴;为海外技术或产品在中国市场的开拓和推广提供 服务;为国内外小型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对在国外市场已成熟的且在中国市场有巨大潜力的技术和产品进行投资;从事有关技术转移的学术研究。清华大学以协议的形式委托科威国际 技术转移有限公司承担该中心的大部分职责,按照企业化运作,旨在成为国际技术资源与产业界双向对接的桥梁。 科威国际技术转移有限公司成立于 2002 年 6 月,注册资金 5000 万元人民币,现有员工数 50 人左右,具谭总介绍,该公司的创新点在于:第一、业务内容从只 做合同管理到参与项目投资;第二、不只做清华项目,还做外部项目;第三、市场化运作。这样的定位与创新为从事技术转移工作开拓了国际化的视野和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因此,近些年来, 科威国际技术转移有限公司在技术转移的专业领域里已经建立了良好的品牌效应,取得了不错的业绩。 清华大学的技术转移体系还包括清华科技园、清华控股有限公司、清华控股产业化基地以及与地方政府共建的产学研合作机构,这些机构共同形成了清华大学立体化、全方位、高层次、专业化、国际化的技术转移体系,自清华大学 1983 年成立“清华大学科技开发部”以来,以清华大学科技成果为标的技术合同持续大幅度增长, 28 年来总计签订技术合同约 14000 余项,合同额接近 60 亿元,仅 2008 年分别达到 1456 项和 7.81 亿元。 介绍了清华大学的技术转移体系之后,谭总与学员分享了关于技术转移机构的定位与出路、创新发展与技术转移等工作思考与经验。谭总引用多个实际案例,细致分析了当前国内科研机构技术转移的现状,面临的困境与障碍,通过分析英、美等国世界一流大学的成功经验,指出做好大学与科研机构技术转移,必须解决好管理与经营有机结合与分离;必须把握内部约束与外部需求的平衡和持续开展组织与制度创新。开展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的依据在于做好技术转移工作必须以需求为导向和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在此基础上确定组织发展目标,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而体制与制度的创新是人才引进及能力发挥的关键。 谭总还分析了技术转移的范畴,分为管理、服务与经营。这三方面对工作提出了完全不同的要求:管理主要包括知识产权、利益分配和风险控制;服务侧重提供资源和能力补充;而对经营的能力则要求最高,从事技术转移中 IP 资产化、资产股份化和技术商业化等高端增值业务。 创新对产业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大促进作用,而技术转移是创新体系各要素联系的纽带和推进知识创新“无形的手”。技术转移是“高专业化”性质的服务机构,没有产业背景的技术转移机构难以生存;服务的对象也具有特殊性,仅服务于有创新需求的企业;技术转移受体的能力(人力资源、资本优势、产业背景)决定了技术转移的成败。 经历多年发展,技术转移仍是我国创新体系的“软肋”。关于这一问题,谭总认为原因主要来自四个方面:第一、中国技术转移理论研究与实践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第二、对技术转移过程理解简单化;第三、缺乏在技术转移体系建设的制度创新和政策保障;第四、对技术转移 “ 市场化 ” 理解的偏差。 关于对技术转移过程理解简单化的问题,谭总指出:一、技术转移不同于一般中介,但当前绝大部分技术转移机构仅能开展信息发布和组织对接活动,难以有效开展技术评价、专利分析、技术集成等深入促进技术转移的工作。甚至还存在一些忽略技术的特性和技术转移规律的低效率工作。二、技术转移本身既有其市场化、产业化的特点,同时也在某些环节上存在市场失效的特点。政府在这个领域介入十分必要!然而是否介入和如何介入长期以来并未形成共识。三、技术与人的不可分离性、技术价值的波动性、技术应用的适应性均会对于技术的商业化和技术扩散造成重大影响!四、低估技术转移工作的难度和复杂度,缺少技术转移专业人才! 谭总作为技术转移工作的业内专家,不仅具有深厚的理论修养,而且积累了丰富的技术转移实务经验,课后,学员们纷纷与谭总请教问题,交换联系方式,对实训班邀请到业内高水平的专家授课,学员们表示了高度认可和欢迎。
个人分类: 技术转移|2878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研成果:生活方式干预在高危人群预防糖尿病和血管病跟踪研究
热度 1 xupeiyang 2011-7-14 14:10
该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评估强化生活方式对糖尿病、糖尿病相关的大血管和微血管发生风险以及死亡是否有长期的影响作用。 主要技术指标: ( 1 )糖尿病发病率 与对照组相比,合并生活方式干预组在积极干预阶段糖尿病发病率减少 51% ( 0.49;95%CI0.33-0.73) 。控制年龄和诊所随机后,合并干预组在经过 20 年的随访过程中糖尿病的发病率下降 43% (危险率: 0.57,95% 可信区间: 0.31 -0.81 )。 ( 2 )糖尿病总死亡与对照组患者减少 7% 相比,干预组降低了 11% 。生活方式干预组发展成为糖尿病要比对照组平均晚 3.6 年。 ( 3 )首次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CVD 死亡率以及全因死亡率 干预组和对照组之间无明显差别,但是我们的研究用有限的统计。 ( 4 )视网膜病发生率 干预组显著下降。 与国内外相关文献对比分析可得出如下结论: 国内检索见糖尿病预防与生活管理方式的文献报道 ;见 不良生活方式预防高血压和 2 型糖尿病的文献报道 ,国外检索见生活方式 4 年干预、 7 年随访的对糖尿病预防的文献报道 ,并研究生活方式干预对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及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 、糖耐量 、发病率 等方面的研究报道。国内外检索未见 生活方式干预 6 年、随访 20 年针对 糖尿病预防 及心血管、死亡率、 IGT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方面的文献报道。 该课题主要特点与创新点为: 1、 证明生活方式干预对糖尿病的预防作用可延续到停止后 14 年;生活方式干预组发展成为糖尿病要比对照组平均晚 3.6 年。 2、 报告了糖尿病预防对心血管事件及死亡的影响; IGT 最长自然病程的转归, 20 年的随访过程中,糖尿病累积发病率高达 93% , CVD 累积死亡率为 17% ,全因死亡率达 29% 。 3、 糖尿病预防使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率显著下降。
个人分类: 代谢病学|2162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国科研在分赃中衰竭
热度 27 lin602 2011-7-9 22:09
中国的科研经费,特别是大项目,可以不客气地说,官员、大牌专家、院士、学校及研究机构中的领导们以及一些‘活动能力很强的人’甚至科研‘中间商’的互相分赃已经占了很大一部分,甚至成为主要部分。我的估计除国家自然基本面上项目外的其他项目,要占到一半以上。 许多领导们做科研能力不强,甚至不会做科研,但他们可以分赃到许多许多钱,然后将钱安排给自己手下的人做。我们身边见得少吗? 有时间有能力做科研的人没有经费,有经费的人没有时间甚至没有多少科研能力,你说,中国的科研能够站在世界的前列吗? 中国多少年,连诺贝尔奖的边都沾不上,是钱不够?条件不好?中国人不聪明? 不! 钱都被折腾掉了。 多少钱进了饭店,成了礼品,成了......。 看看中国的科研,有多少原始创新?有多少‘科研大款’出重大成果了?科研大款们钱很多,成果是‘小儿科’,甚至都是‘地球人’都知道的常识。 分赃吧,历史会记住这笔账的。
5543 次阅读|30 个评论
关于治理科技成果评价问题的几个狠招
热度 12 yuliping 2011-7-2 23:22
科技成果评价诟病很多,这里就不啰嗦了,出点狠招,大家看看有没有道理? 一、科研成果的跨单位评价 什么是跨单位评价,也就是说 A 机构下达的课题, B 机构组织验收。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对于纵向课题,用的都是国家的钱,为了防止用国家的钱不心疼,在评定科研课题时出现不规范、不公平,让研究能力不够的机构或个人中标,故出此狠招。这样做的好处是,即使你拿到课题,不好好做一样过不了关,有利于提高课题质量。当然在成果评定时,盲审是必须的。 建议 B 机构是第三方独立的学术机构,该机构的运作流程网上完全公开,政府可以下达必要的运行经费,实行学科首席专家负责制,首席专家的选拔和任命提前数天告知,课题评审一旦结束使命即宣告完成。课题鉴定结果则完全尊重盲评专家的意见。 二、科研成果的再评价 由于现在绝大部分是 A 单位下达课题, A 单位组织验收,容易出现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不妨在结题以后的一段时间,比如两年内。再请第三方机构对已经结项的课题进行抽检或全检。类似于现在研究生论文的抽查。对于再评价结果不合格,而原始结题合格的结果毫不客气,请您重做。如果实在没有能力重做也可以,则停止几年你该级别课题以上的所有课题的申请。 对于再评价结果虽然通过,但不够好的成果建议降级处理,比如原来国家重点课题视情况降级为国家一般或省级课题,原来省级课题降级为市级课题,并在网上公布。 当然这样做会增加成本,不妨在科研经费下达时预先提取 300 、 500 元,用于结题成果的再评价,以一劳永逸地解决再评价经费问题。 基于同样的原因,再评价请课题组提供盲审版本,以保证公平。 三、科技成果库全国联网,开放存取 目前全国各级各类课题众多,很多是重复的,有些课题指南中每年都有同样的课题。建议科技部和国家社科基金委出面,建立全国科技成果库,将省级以上课题包括课题成果全部上网,开放存取。为了防止版权纠纷,建议将开放存取作为获得课题的前提条件。这样,是骡子是马,出来遛遛。不见得省级课题成果就不如国家级成果,也不见得国家级成果质量就一定上乘。 目前的科技成果库很简单,只有摘要,没有包括课题的全部信息,这可能是历史原因造成的,改善很容易的,至少今后的电子版全部上网没有问题。 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那些每年指南中(特别是低级别课题)出现的伪问题、草鸡毛课题会大大减少,笑话会少很多,当然也帮国家省了不少钱。 四、加强后期成果的资助力度 后期成果是已经完成的成果,对其进行评价总比没有做的课题风险要小。建议在维持后期资助项目选拔标准和普通课题成果鉴定标准相同的基础上,适当提高后期资助的比例。另外还有一个问题是,有的后期资助成果甚至有限项规定。其实大可不必这样,如果担心工作量大或者评价成本高不妨收取一定的评审费,让所有申报者都有机会在更广阔的舞台接受评审,而不是被单位内部否决。 2011.7.2 俞立平 于镇海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7143 次阅读|22 个评论
成果奖励之等级大PK
热度 3 hxgwzu 2011-6-28 11:25
获取科研成果奖励的能力是体现高校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长期以来,国内各高校无论是“985”、“211”高校,还是大批的地方性高校(省属、市属),都在为此而奔波劳累。许多高校,为此而不惜血本,除了加强科研软硬件建设、加强人才引进与储备以外,往往还倾全校之力外出活动,为获取高级别的成果奖励而挖空心思,四下奔走,到处游说。 对于高校内部治理而言,成果奖励当然也成为一项重要的激励手段。眼下,高校教师的定岗定级、岗位聘任、津贴待遇等等的政策导向,无不与此相关。例如,一位教师如果获得了国家级的奖励,就自然可以获聘高层次的岗位,譬如“XX特聘教授”岗。 目前,国内已形成一个权威的成果奖励层级体系,从国家级到省部级、厅局级。从学科领域看,有自然科学类的,也有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的。高校在制定各种激励政策的时候,免不了要对各领域、各层级的成果奖励进行系统梳理,形成自身合理的评价指标。初步调研表明,各高校的成果奖励评价体系不尽相同,虽然自成体系、各有特色,但难免也存在这样那样的疏漏和缺陷。 为抛砖引玉,下面先提供一例参考体系;同时,诚望有识之士提供关于下面三个问题的见解。 (1)文科与理工科的成果奖励应如何平衡?相对而言,国内目前理工科的成果奖励体系比较完善,而人文社科在这方面要欠缺一些。为了繁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似乎有必要考虑进一步完善人文社科领域的成果奖励设置,从而可以较好地与自然科学领域相对应。 (2)省级与部级(教育部)成果奖励应如何平衡?在很多场合,大家把省级与部级(教育部)的成果奖励都统称为“省部级”奖励。似乎是在一个档次,又感觉有所差异,毕竟省和教育部评选的面有所不同。同样是在省级,自然科学领域除了高校和科研院所外,还大量涉及企业参评的成果,与人文社科领域参评成果所涉及的面大小也不一样。 (3)高校对各等级的成果奖励,内部实施的奖励额度应如何把握分寸?目前的情况,各高校根据自身的发展背景,设置的奖励额度都不相同。一般都遵循“缺啥补啥”的原则,即对目前尚无能力去拿或尚未拿到而渴望拿到的成果奖励实行重奖激励引导,而对已有能力拿到的或已经拿到过的奖项,奖励额度适当放低。 等级 自然科学类 人文社科类 参考奖励额度 / 万元 国家级 国家科学技术最高奖 —— 500 (国家标准奖励额度) 国家科学技术一等奖 —— 100 国家科学技术二等奖 —— 50 ——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一等奖 40 ——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二等奖 30 ——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三等奖 20 部级 (教育部) 教育部自然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30 教育部自然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20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5 省级 (以浙江省为例) 浙江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 —— 50 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突出学术贡献奖 30 ——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20(专著);10万(论文) 浙江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5 浙江省科学技术三等奖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2 注:参考奖励额度为一个单位(高校)内部具体实施的奖励额度。 相关新闻: 沈文庆建议撤销除国防科技以外的科技进步奖
个人分类: 评论|4457 次阅读|7 个评论
再谈博士生如何夯实成功科研生涯的基础(9)
热度 1 kejidaobao 2011-6-21 13:35
——18个你必碰到的场合之九:发表学术论文 文/冯长根 上文 谈了18个你必碰到的场合之八:写学术论文,本文谈谈其之九:发表学术论文。 早先发表学术论文是不能着急的事,一篇论文等一、二年才发表出来是很正常的。眼下这种情况一年比一年要好,一个原因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另一个原因是可以发表的期刊也越来越多。这两者的飞速发展是如此惊人,以至于尽管有能力和资历发表学术论文的科研人员也在成倍增加,情况也没有变坏。对于一位论文作者而言,学术论文越是优秀,优秀学术论文的数量越多,国家和社会上的财富和资源就会更多地支持作者所在的机构(学校和研究院所)、团队和作者本人,这也呼唤了更多的优秀学术论文,这样的循环已经出现多年,日益成为注入科学技术内部的神奇力量。人们通常倾向于认为,能完成优秀的学术论文,同时意味着能够获得优秀的科研成果。这种一致性要求博士生早早地投入到发表优秀学术论文这件事上来。事实上,博士生将来(甚至现在)的成功,与发表优秀学术论文关系甚密。 当你真要写论文、发表论文时,卡脖子的事儿可能就多起来了。但这些技术层面的事,不应当成为你的“门槛”,无论“门槛”有多高,你都要迈过去。作为博士生,你的目标是成为一流的研究者,这些都是对你的训练。“你的学术论文也许不会制造一声‘巨响’。但是,你的学术论文在历史上的地位经发表被固定后,你一定会有一种平和的感觉,你终于可以有理由休息一下了。” 围绕发表学术论文,本刊“主编心语”栏目在第一个系列的文章 中谈了,在第二个系列的文章中又连续讲了15次,其第一篇文章见文献 。你不妨看一看。这些文章从十分基础的层面,讨论了发表学术论文时可能要碰到的事情,也许会帮助你解决一些疑难之处。 博士生们总是希望在自己辛苦完成了一篇学术论文后,就一定要发表,这也不难理解。大约是在1983年,当我作为博士生与导师一篇接着一篇往外投稿时,有一天,我导师对我说有一篇学术论文被期刊退回来了。这是我第一次碰到退稿,此前我一直认为学术文章投出去了一定能发表。改变这种心态是十分必要的。我很快开始从科研上追踪存在的问题,在“不应该让科研水平有下降”上提高了警惕性。实事求是地讲,眼下不少博士生和我当初的心态是一样的,有些人甚至坚持不变。为此在本文前面讲到的动力推动下,在这些人中会有人找各种关系要求编辑部能发表他们本不该发的论文。这样的事例屡屡见到,一方面十分不利于博士生对科学技术真谛的认识,另一方面也阻碍了学术期刊成为一流的学术交流平台。把学术论文修改到学术期刊被定位的相应水平上,是博士生发表学术论文的责任。本刊编辑部在今年的新年寄语 中呼吁:“作为作者我们应该写好论文,作为读者我们要正确引用以反映工作中对前人学术的继承,作为审稿者我们应该严格把关,作为编委我们应该为期刊付出更多的精力。就好比今天的公路交通,既然大家都赞扬高速公路方便快捷,那么就不应该让自行车和拖拉机开上高速公路(它们本该在相应的路上出现)。”作为一名博士生当然也应该如此呵护学术期刊,特别是核心期刊。 要在攻博期间取得发表学术论文的成功,重要的一条,是在攻博的一开始就动笔,并且要十分坚持。值得你注意的是,如果在一开始就不想开始动笔,你会遇到的发表学术论文的一半问题将得不到解决。有的博士生导师十分关心学生的写作,会给出细致的指导。这样的做法对于博士生来说,既好又不好。过细的指导很可能会使你的博士论文成为“导师的博士论文”。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有经验的导师都是在博士生的早期就着手解决写作问题。大多数博士生在最初交给导师的文稿中会有很多值得关注的观点,但这些观点也没有很好地组织在一起。多数导师会在你的这份初稿中看出问题,他会把与你讨论一种更好的组织形式作为自己的任务,然后让你用文字把新的想法写出来。导师们都知道,在博士生一年级的时候,重点应该是大量阅读、广泛阅读,而不是写作,博士生第一年写的东西,几年后看来不过是未成熟的天真想法,或者干脆与主题毫不相干。导师们会做的,是引导你在写作训练之中经历这一阶段。而你要做的,就是配合导师的指导,直到导师说可以到期刊上发表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冯长根. 再谈博士生如何夯实成功科研生涯的基础(8) . 科技导报, 2011, 29(15): 83. 冯长根. 研究生如何夯实成功科研生涯的基础(XIII) . 科技导报, 2007, 25(21): 89. 冯长根. 研究生如何夯实成功科研生涯的基础(XII) . 科技导报, 2007, 25(20): 89. 冯长根. 年轻科研人员如何走向成功(23) . 科技导报, 2009, 27(19): 125. 《科技导报》编辑部. 新年寄语 . 科技导报, 2011, 29(1): 1.
个人分类: 栏目:读者来信|3111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实验室管理
windlight 2011-6-21 11:17
http://www.dxy.cn/bbs/topic/6843349?tpg=1ppg=1age=0#0 相信本论坛是面向广大科研人员的,搞科研就不能离开实验室. 一个实验室要良性运做就必须抓好管理,管理搞好了,就是保证了一个良好的科研环境,硬件上去了,科研成果的出现就是迟早的事了. 本人曾经在四个实验室做过科研,以下是个人的几点看法: 1.实验室必须有管理,管理人不一定是大老板(一般实验室,大老板比较忙),但必须有一个说话算数的人,主持实验室的日常运做.我知道有的实验室基本没有管理,可能因为老板感觉都是高学历人员,所以依靠大家的自觉性。个人认为,这就错了,实验室人员来自不同地方,大家经历不同,价值观也没有统一,尤其是有些个人的不对的操作习惯或者以前就有的实验习惯,很难说不出问题。这样下去,仪器很容易坏。 2.实验室的管理者应该对实验室的各种人力和资源了如指掌,而且必须经常在实验室,这样不仅能及时解决问题,而且指挥起来才能得心应手,大家才能口服.呵呵 3.要使大家心服,实验室的管理必须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不要厚此薄彼,这样才能使大家感觉都受到公平待遇,干活才能 无怨言。当然,不可能每件事都十分公平,所以才要在大原则上保持公平,在长期看来彼此都差不多。 4.实验室管理最简单的方法是建立规章制度,对实验仪器的使用维护和日常卫生的保持作出书面规定,这样能减少管理人员的很多工作量,尤其适用于人员比较多的实验室。 5.对规章制度的补充是,最好每种仪器都建立操作流程,即使平常的电子天平,而且每个仪器都带一个使用记录,同时附上出现问题的应对措施。 6.对于仪器和药品的购买,建立专人负责制,药品不合格或仪器出问题,就由此人直接负责解决。而且,专人负责比较好和供应商砍价,仪器出了问题也好联系厂家维修。 7.对公共药品的存放,建立挡案管理,不仅要有电子档案,而且要有书面的放在药品旁边,便于查询。做实验不可避免有废液产生,这尤其显示实验室管理的重要性。对此问题,要有专门的废液放置地方,对废液进行分类存放,并说明处理方式(我知道,好多学校都在固定时间统一处理废液),同时,最好对不同的废液贴上标签给予说明,而且要保持安全,许多实验室的事故就是废液引起的。 8.有了规章制度,只是成功了一半,更重要的是建立负责制,有专人负责。对药品管理和仪器管理可以分开有人负责,同时,要有人盯,出了问题,要紧盯相关负责的人员,通过他们来处理问题,不仅可以强化管理,更重要的是建立负责的工作态度。假如没有“紧盯”,即使有人负责也相当于“虚设”,该出问题还是出问题,而且,一个问题会重复出现。 9.说到这里,不可避免谈到资金问题。对此,有的实验室根据不同人员责任大小给予生活补助。我同意这种做法,当然,学生或其他人管理不是为了这些钱(而且,学生期间不可能有钱),但是毕竟是一种奖励机制,能激发积极性。 10.最后,期望实验室的老师在做好实验室管理的情况下,对学生生活多关心。使学生在学期期间不仅学会如何做好实验做好科研,更能学习如何管理,如何更好得合理使用有限资金,如何更好得协调科研-管理-生活的关系。 一个优秀的实验室硬件设施仅能占40% 管理制度或者是SOP的完善建立占30% 其余的在于SOP的贯彻执行程度 最后一点最难做到 需要严格地执行以及每位工作人员良好的标准操作习惯和意识 连刷瓶子扫地的都得算在内 整体素质提高 真难啊 尤其是我们这样事业单位检验科的人员 1、实验室接受外来人员(包括研究生和实验员)做实验应该有个培训过程,首先对新来者介绍实验室布局、各种实验设备、功能,可以开展的实验,另外,更重要的是要详细介绍各种实验仪器的操作规程、注意事项、平时的维护保养、以及常见问题的排除,不能对仪器进行大修或者随意拆开进行修理。 2、培养实验人员应该有自觉地爱护实验仪器的意识。 3、树立良好的人文环境,实验室环境好坏关系到每个人的亲身利益,真可谓是“爱护仪器、人人有责”,每个人都应该与不文明、不正当操作的人对其批评教育,我们实验室就有一个人经常会对实验人员进行批评,关各种门要轻,-80℃冰箱不能长时间开着等等,虽然当时被批的时候觉得他多管闲事,但事后感觉他做的很对,但批评归批评,有问题问他他会很认真的给你讲,所以我们大家对他都很尊敬,不要怕得罪人。我对我们实验室刚来的研究生就有过几次批评,一次是高压消毒时候没有排气,一次是低温离心机用完后没有关,虽然我批评了他,但他没有怪我,还感激我,因为他是老板的大弟子,没有师兄师姐给他说,他以后给我说,没有你给我说高压消毒的时候要排气我就永远不知道,没有人给我说,老板不可能到实验室给我说这些,低温离心机他经常用,坏了的话对他没什么好处(虽然另外也有一台低温离心机,但要走很远,很麻烦)。总之,我觉得不要拍得罪人,其实有时虽然当时他们觉得很不舒服,后来会觉得你也是为大家好。无私无畏说的好呀! 4、老同志的言传身教也很重要,实验习惯好的师兄师姐带出来的师弟师妹也会很好,这一点我也很有体会。 5、实验人员应该排值班,时间是正常上班时比被人早来10-15分钟,比别人晚走10-15分钟就够了,负责各种门窗、电脑、电灯、水龙头的开关,对加班人员做好交代。 想到哪说到哪,没有条理性,只是个人一点心得。
个人分类: 知道分子 分享|2358 次阅读|0 个评论
自然出版指数(Nature Publishing Index)
xupeiyang 2011-6-14 14:40
英国著名杂志《Nature》是世界上最早的国际性科技期刊,也是世界上最权威的科学杂志之一。杂志以报道科学世界中的重大发现、重要突破为使命,要求科研成果新颖,引人注意,在本领域之外亦具有广泛的意义,无论是报道一项突出的发现,还是某一重要问题的实质性进展的第一手报告,均应使其他领域的科学家感兴趣。《Nature》网站涵盖的内容相当丰富,不仅提供1997年6月到最新出版的《Nature》杂志的全部内容,而且可以查阅中山大学图书馆已购买的其姊妹刊物《Nature》出版集团(The Nature Publishing Group)出版的8种研究月刊,6种评论周刊,2种工具书。 最新数据请进 http://www.natureasia.com/en/publishing-index/ 2010年中国“自然出版指数”报告 2010年在Nature杂志上发表文章的亚太地区分布情况,从研究机构,国家和杂志各方面进行了排列。文章的数量能反映这个特定的研究机构或者国家在这一领域的总共的文章数量,因此这一排序对于了解各国,已经各研究机构在过去一年里所获得的成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http://med.39.net/a/2011513/1690257.html Nature (H Index: 652)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80034do=blogid=438959
个人分类: 信息分析|2378 次阅读|0 个评论
“寂寞”科研无限好,只要远尘嚣!!!
caojian123 2011-5-19 14:00
得道之人,常训导学生,科研要耐得住寂寞。我承认,远离喧嚣,远离灯红酒绿,全身心扎到书堆里,整天在电脑上乾坤大挪移,晚上还在实验室晕头转向,相信傻子也会炮制出很多科研成果。 可不管怎么说,只要是一个正常人,很难耐得住寂寞,除了2种人:确实对科研着迷的人和确实为科研而科研的人。前一种人,好像在我的影响中,并不常见。倒是后一种人,隐隐约约感觉好像占绝对优势。他们的目的很明确,未出名挣大钱之前,苦心科研只是为了资本累计,以将来投资;成名富有后,精心科研,只是为了把雪球滚大。这种人倒是很幸运,因为我们的评价体系不在乎研究成果质量,而在于数量也。只要你有足够的SCI,加上富有中国特色的关系网,经费自会从京来。 以前,我鄙视;现在,我佩服,因为他们领悟了科研的精髓:论文数量第一,老子就是天下第一。正因为此,他们还时常转换角色,从古到今,从宇到宙,开始多元化研究。荒唐的是,他们角色转换往往很成功,半路出家也能结硕果。从纯粹的自然科学到半自然科学到半社会科学再到纯粹的社会科学,一路高歌走来,路途坦荡,他们也坦荡荡,终究练就金刚不败之身,只有有钱,没有做不了得课题;只要有课题,没有他们不能申请的。我承认,个体有差异,但差异咋就这么大呢?我为什么成不了一个全能呢?体操有全能,科研也有全能啊,建议以后来个科研全能打比赛,看谁是大满贯得主。不过,我确信,诺奖得主一定无缘。据此推论,外国人也无缘;再推论,得主只能是独一无二的中国人了。 不是窗外的景色不好,只是因为寂寞太诱人;不是因为寂寞太诱人,只是因为体制太美好。 寂寞无限好,只要远尘嚣。
3370 次阅读|0 个评论
奖励不必有专攻
热度 1 hxgwzu 2011-5-17 21:21
设立各种级别的科研成果奖励(Scientific Research Achievement Award,SRAA),是一种独具“特色”的学术评价模式。从唯SCI论(影响因子IF、SCI分区、H指数等等),再到唯SRAA论(厅局级、省部级、国家级乃至国际级),也算是近年来国内学术激励方式的一种大“转型”。如今,这种模式在国内各高校中已经愈演愈烈。 成果奖励貌似攸关学校的生计 。没有成果奖励,要上博士点、硕士点肯定是难上难,这似乎已是约定俗成的重要标准;没有成果奖励,要获得各级政府的青睐与支持也困难重重,因为各级政府,都把每年拿到多少国家级、部委级奖励,颁发了多少省级、厅局级奖励作为该地区年度科技发展的主要指标数据。学校之间的攀比,校长们最拿得出手的东西似乎也是成果奖励。成果奖励俨然已成为一个高校最值得炫耀的东西。例如,某TOP高校在其网站上赫然写着“ 成果奖励 :围绕国家战略需求,瞄准国际学术前沿,学校在战略高技术、国防安全、重大基础研究等方面,组织全校优势力量攻关,取得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至2010年,学校累计获得国家级科学技术奖励***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项”。 成果奖励貌似攸关教师的生计 。教师分级定岗,也必以有无重要的奖励作为核心评价指标。某高校最近搞的教授分级制度中规定,只要你拿到了省部级及以上的大奖(省级一等奖及以上),就笃定可以享受“终身教授”待遇了。一切的一切,导向就是奖励。因此,稍微有点“远大理想”的教师们都会为如何获得一个奖励而绞尽脑汁。 为了炮制这样的大奖,很多实力不济的学校可谓煞费苦心。或不惜血本以重金诱导之,20万、30万、50万乃至百万RMB;或以重金引进重量级人物,大多实为“柔性”引进,为其“包装设计”奖励;或由内部大人物亲自挂帅,以集权手段,“整合”内外资源,“拼搭组装”一个成果去报奖。不难看出,历年中高级别的成果奖励中,不少具有“包装、组装”的成分,“含金量”不足。在那些耀眼夺目的奖励中,试问到底有多少是名副其实的“行货”呢?可以想见,科研到了以成果奖励为主攻目标的时候,在很多情况下已变成了一种短期运作的、急功近利的行为,颇似股市的短线炒股者,科研工作的广度、深度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真正出类拔萃的科研成果(包括创造这样成果的拔尖人才)也就少见了。现在还有多少人还能像袁隆平院士那样去做科研的呢?在千万科技工作者中有百万分之一也是莫大的幸事。 真正的科学家,做科研是几十年如一日 。这不禁也使我想到了大学时代的一位老先生。这位老先生就是著名的“马丁—侯”状态方程(Martin-Hou equation of state)的创立者之一,浙江大学化工系的侯虞钧院士(1997年评为院士,其伯父乃我国化学界泰斗——侯德榜)。侯先生研究“马丁—侯”状态方程可谓是花了毕生精力。上世纪40年代,侯先生怀着发展民族工业的愿望,从浙江大学化工系毕业后去美国深造,在密歇根大学修完了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马丁—侯状态方程(气态)”闻名国际化工界。1955年回国后,他在几十年默默无闻的研究过程中将“马丁—侯”方程从气态延伸应用到液相和固相,使得这一著名的状态方程在实际应用中更为完美,被认为是迄今国内外公认的精确状态方程之一。侯先生有一句话很发人深省:“我在某一个很小领域的成功说明成功的人不一定总是个英雄式的运动员。如果有充分的决心的话,大部分人都可以达到自己的顶峰。” 学术必须有专攻,而奖励不必有专攻 。科学大师们的成功经历雄辩地说明了这一点。诺贝尔奖也不是按人设计好的路径专攻、逼攻出来的。 马丁—侯状态方程的原始文献: Martin J.J. VE Hou, Y.C. “Development OF at Equation OF State for gas”, AIChe journal, 1, No. 2,142-151 (1955) ( Pdf ) -------------------------------------- 光明日报:八位科技界政协委员会诊科技评奖
个人分类: 杂谈|2962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关于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与开题
xinyuanliao 2011-5-13 09:48
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和主要内容。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学术水平和科研成果的集中表现,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而做好学位论文选题和开题报告又是完成学位论文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为了切实保证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质量,做好学位论文选题及论文开题报告是十分必要的。 一、学位论文选题 选题是学位论文成败的关键。因此要求导师、导师组及研究生本人要十分重视选题工作。研究生应在大量阅读文献、资料和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选题。 博士学位论文选题要求达到前沿性、交叉性、急需性、实用性、创新性、可行性。具体要求如下: 1 .选题必须具有学科的前沿性; 2 .在选题上要注意学科间的相互交叉渗透; 3 .选题要重视国家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4 .选题要注重实用性,要面向国民经济的主战场; 5 .选题的指导思想、技术路线等,必须有创新性,同时还应与科学发展趋势相一致; 6 .选题要考虑到完成论文的可行性(如:经费、实验仪器、设备、加工、资料等)。选题不易过大,要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位论文。 二、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及查新 开题报告是对论文选题的科学性、先进性、可行性等的论证,是提高学位论文质量和按时完成学位论文的重要环节。各研究生培养单位、研究生导师、导师组和研究生本人必须从思想上予以高度重视,高标准,严要求,严格遵循本规定有关要求,否则,将不允许研究生进入论文阶段。 ( 一 ) 开题报告的准备工作: 1 .开题前,研究生必须做较全面深入的调研工作,并写出详细的调研报告。 2 .研究生必须写出开题报告的书面论证材料和学位论文的工作计划。 3 .凡需进行论文开题的研究生,应从研究生院网页上下载并填写《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登记表》。 ( 二 ) 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 1 .课题的来源、目的和意义; 2 .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 ( 附主要参考文献 ) ; 3 .选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4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 已有的研究工作基础和研究条件 ) ; 5 .选题的创新点 ( 选题的前沿性、急需性、学科交叉性、应用性等 ) ; 6 .选题研究及论文工作计划; 7 .预期研究成果。 ( 三 ) 对开题报告的查新工作: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完成后,要求送交学校“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 ( 设在校图书馆 ) 进行查新,并获得查新结果。 ( 四 ) 开题网上公告:凡拟开题的研究生,必须提前 1 周在研究生院网页上按规定的格式进行公告。 三、对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管理 1 .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由学位办负责管理,各院 ( 所、部 ) 具体组织实施。 2 .各院 ( 所、部 ) 或教研室应组成开题报告评议组对研究生的开题报告进行评议。博士生开题报告评议组不少于 5 人,硕士生不少于 3 人,设组长 1 人,导师不能担任组长。评议组的职责是:按照有关规定对开题报告进行严格认真的评议,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对开题报告提出具体评议意见,并给出通过或暂不通过或重新做开题报告的结论。 3 .凡未通过开题报告,需重新做开题报告的研究生,应根据评议组意见,进行认真调研、充分准备,在条件成熟时再次做开题报告,直至通过。 4 .若未通过开题报告而自行进入学位论文阶段的,研究生院学位办将不接收其学位申请。 5 .已通过论文开题报告的研究生,因某种原因更改选题,则需重新开题;若只是在原选题基础上拓宽或缩小研究范围,则须向学位办提出书面报告备案。 6 .研究生开题一般在第三学期进行,但最晚必须在学位论文答辩前 6 个月完成开题工作。 7 .开题报告工作结束后,博士生将《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登记表》 (1 份 ) 和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查新结果 (1 份 ) 提交学位办。 选自《研究生管理工作手册》 (2005 年 8 月第四次修订版 ) )
159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典型地质特征遥感影像组图
热度 3 wendyliu 2011-5-9 09:51
典型地质特征遥感影像组图 作者:彭光雄 链接: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4309do=blogid=327838 这组图片资料根据中南大学地质研究所高光明教授的课件资料整理而成。这组图片大部分源自高教授多年教学和科研成果(部分图片精选自网络)。高教授是我的硕士导师,经常给我们展示和讲解他在野外调查时收集的图片资料,真希望他能将多年收集的数量庞大的图片资料整理出版成图集。如果能有机会帮他整理这些资料的话,对于我来说也许能从中积累很多东西。 高光明教授领衔承担的“老挝占巴色省帕克松地区铝土矿资源潜力评价”重大项目,利用卫星遥感、矿化信息提取等一系列先进技术手段,对整个波罗芬高原 7000 多平方公里进行了遥感图像处理分析,对帕克松地区 110 平方公里利用遥感技术提取了铝土矿矿化信息,并进行了解译与验证,基本查明了调查区的成矿背景、成矿条件和成矿类型,经野外查证表明与实地情况吻合度较高;利用遥感信息提取与解释确定矿化范围,通过适量相对均匀的浅井工程查明了矿体质量、厚度及品位变化情况,确定了该矿床为一个超大型三水铝土矿。由中色国际矿业股份有限公司组织的项目验收组认为“该地区铝土矿的快速勘查评价为波罗芬高原及周边其它地区的同类型矿产快速评价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野外工作质量达到优秀级。该成果获 2007 年度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老挝铝土矿化信息遥感提取图 老挝铝土矿化 相关阅读: http://www.ometal.com/bin/new/2006/11/30/china/20061130112140986086.htm http://zndxb.cuepa.cn/show_more.php?doc_id=792 1.对冲构造 2.半个褶皱-盆地向造山带逆冲推覆的证据 3.巴楚走滑型断裂 4.达尔布特断裂 5.非洲大岩脉 6.非洲环形构造 7.阿帕拉契亚褶皱 8.褶皱 9.向斜 10.背斜 11.平移断层 12.汗吉尕铁矿层 13.铁矿化 14.铁铜矿化
个人分类: RS|4494 次阅读|2 个评论
工作周年祭
热度 1 zhangwei4573 2011-5-6 22:42
工作将近一年了,依稀记得大约一年前,刚刚参加工作,我在科学网开了博客,并告诫自己以后要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发表在博客上。一年时间很快就过去了,但博客上除了开博感言再没有其他的任何东西,更别说科研成果。现在真是羞愧难当啊。但现在想想其实工作这一年自己还是做了一些工作的。首先是刚进单位主任让我写了一篇《新形势下统筹环境保护与区域发展的战略思考》。当时不知道为什么要写这个有点空洞有点空泛的题目了,只是当时主任感觉是热点,就收集资料开始写,惭愧地说,其实很多内容都是借鉴其他作者的。但这篇报告还是发表在我们院的内刊上,并且在中国环境报上有发表。这篇报告虽然并无太多实际的东西,但在写作过程中让我对环境规划政策领域有了一定的认识,虽然浅薄,但算是入门了。 其次是撰写了《非常规污染物预测报告》的三个章节,分别是电子垃圾、城镇污泥、脱硫石膏。其实当时对这些并不熟悉,经过文献搜索和查阅相关资料后,采用较为简单的方法预测了2015、2020年三种固废废物的产排量以及综合利用量等。其它几个章节包括废水重金属、废气重金属、VOCs、PM10、PM2.5等,分别由小吴和小卢完成。很荣幸这本报告将出版成书,报告的的统稿和执行概要部分主要由我完成。通过这本报告的写作让我对研究报告的撰写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对我的写作能力的提高起到很大作用。 最近完成的一个报告是《环保投入经济贡献度测算研究报告》,报告从总产出、GDP、居民收入、就业等方面对“十一五”期间(主要包括2006-2009年)我国环境保护投资和环境保护运行费的投入对我国经济的贡献效应进行了测算。测算模型主要是基于我们自己编制的环境经济投入产出表。将环保投资和环保运行费作为外生变量,将列昂尼夫逆矩阵作为测算系数来计算环保投入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当然本研究报告主要创新点在于对普通投入产出模型的扩展,不但考虑了居民消费的诱发贡献效应,而且还针对诱发效应中的经济漏损进行扣除,使得测算结果更加合理。这个报告是由我自己独立完成的,也得到了主任的肯定,就是写作时间长了点。下一步在对报告的修改的基础上争取写一篇水平较高的学术论文发表在核心期刊上。 刚刚完成的一个项目报告是《上市公司环境绩效评估报告》,主要针对环境守法、环境管理和环境绩效等方面对上海证券公司下食品、建材、钢铁、火电、石化、造纸、服装等行业的环境绩效指数进行测算,发布各上市公司环境绩效评水平。这个项目去年刚上班的时候就开始做了,当时是收集各上市公司环境相关数据,然后就是评价打分,但是由于很多数据较难获得,而且很多都是定性的东西,较难定量化。最大的问题就是很多上市公司环境相关的数据和内容基本很难获得,这给我们的前期评分工作带来很大困扰,也是造成这个项目报告迟迟为完成的主要原因。但是最终通过努力还是完成了。其实上市公司环境绩效评估应该是十分具有意义的一个事情,这样可以促进上市公司加强环境保护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环境责任,目前已经有证券公司与我们洽谈联合发布报告的事宜。但相关数据的严重缺失是未来要解决的大问题。 接下来主要有以下几件事情,首先是治污减排经济结构调整效应报告要考试着手了。其次是自己的青年基金,第三是要抓紧时间学习CGE模型,争取今年能够掌握。还要准备考博的事情。 要继续努力了。
个人分类: 未分类|3234 次阅读|2 个评论
科研经费与科学进步和社会发展
fanzhj 2011-5-5 19:33
当下,谈论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这个话题似乎有点“小资”的味道,很多“务实”的人对此话题持鄙夷和不屑的态度。那么,如果把话题缩小一些,就讨论科研经费投入与科学社会进步的关系,一样面临来自多方面的尴尬,我相信除却部分人会对这个话题表示排斥之外,会有很大一部分从心底表示认同的。 做学术和搞科研,在很多人心目中是一个十分神圣的字眼,使人很容易与学术大师、学界泰斗、科学家等称号联系起来。古今中外,无论是自然科学领域,还是工程技术领域,或者是哲学社会人文科学领域,真正做学术和搞科研的人对社会的进步所起到的影响是很深远的。也许正是为此,当下各国政府都很重视对科研的投入,以期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我国科技部2011年部门预算总额2,469,056.22万元,其中,用于科学技术的预算计划为2,410,874.58万元,政府对科研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相比于政府加大投入这个好的现实,我更关注这些钱被用在支持什么科研项目和取得什么样的科研成果以及这些成果起到或将要起到什么样的效果等问题。我想,政府绝不希望仅仅把钱花出去就算达到目的,肯定更希望能花到该花的地方去,能对现在或将来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然而,相信部分有过从事科研活动的朋友会有所感觉,有一部分甚至不小的一部分科研经费花得真的很冤,这部分钱没有成为助力科学研究的工具,而仅仅成了某些利益群体把持的肥肉。这个群体就不乏科学家甚至是顶着耀眼光环的大牌领军科学家,旗下聚集着来自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各路兵将,为了分得一杯羹,这些人结成同盟,从上到下形成一股来势凶猛的势头,挥舞着“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旗号,从科研项目策划到项目申报、立项、实施直至验收各个环节,都有其魅影出没。对于这种不正常的科研群体,有人出来质疑和批评,但是可能大部分都是人微言轻,很快就淹没在嘈杂的利益争吵声中。作为科研经费投入方的政府,我相信原本出发点绝不在此,但面对这支摇旗呐喊的混编军,有些政府部门也干脆闭上一只眼,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他去吧!况且,有些学术大腕真的不好惹,或者他好你好我也好,落得个既得利益群体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就算完事。至于这部分钱是从多少普通老百姓那里收税来的,很多官员还真不愿多想了。 如何把有限的科研经费更有效的花出去,还真是个很现实的问题,但估计这个问题真的不那么好解决,因为很多人都在享受目前的狂欢盛宴,还有不少人跳着脚要往这里面挤,至于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与个人利益相比,仿佛有些遥远并且显得黯淡多了……?!!
个人分类: 科技管理|3763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所看到的美国大学
热度 15 Zhanglincn 2011-4-30 01:25
通过我国政府的资助,我有幸到美国西部的一所大学进行合作访问研究,这让我看到了美国,一个产生科学和技术并影响世界的国家里一所名牌大学的全部面貌。我想我基本已经懂得为什么美国大学的科学研究能够产生如此数目众多的科研成果,而这个似乎是到了美国就能感受到的东西,却为什么到现在也没有人出来进行借鉴,这其实不是什么环境问题,也不是什么中国现实问题,我想我们只要想做,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阻挡! 在说美国这所大学之前,我首先想感谢的是我们的祖国(这是我发自内心的想法,不存在所谓的献媚政府和讨好,相反我非常反感通过拍马屁博得上位的饭桶),是祖国资助我到美国学习先进的思想,我内心总是心存感激。我知道祖国希望自己的国家科学发展、人才济济,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实,我也一直为自己不能成长为祖国有用的人才而感到难过,然而在国内备受煎熬的学术环境中,我能感受到的只是生活的压力,很少能体会到研究的快乐,我想我也许同样在找什么失败的理由,可是我正在努力,并从不想放弃。 然而自己成为科学家是不能改变中国科学现实的,就如同一朵花并不能代表春天一样,所以我还是想在这里说说美国大学的情况,希望能够被国内的有权有势的决策者忽然理解和发现,作为一种尝试也罢能够向那个方向发展,这对于我经常失望于所谓饭桶领导也算个意外收获吧。 (废话到此为止) 我所到的这所大学是地处美国西部,虽然地理位置非常不好,但这所大学的某些专业是美国第一的(当然在世界上应该不会排在后面吧),我所到的这个中心的那个专业也是排在全美前列的。来到这里后到中心去的第一感觉是安静,整个大楼里非常的安静,走廊的墙上是明显的科学标志物,第一感觉是这里很像做科学的地方,没有半点浮躁的元素。下面说说主要的感受。 1. 美国大学的服务是一流的。 美国大学对学生和教职工的服务是一流,我感触非常深,而且学生和教工在学术资源上非常平等。这些服务首先是网络,这里的网络系统非常发达,办公系统由于依赖网络显得非常自由和方便。当你报道后信息即被录入系统,你作为某种人员就会拥有某种相应的权利(这不是某某人给你的什么权利,是制度本身就规定给你的),这样你就会得到一张卡,这张卡具有非常广泛的使用价值(和国内的所谓校园卡相似,但国内的校园卡没有如此大的效力和广泛性,纯粹是个次要的东西,有没有都一样),你可以凭这张卡立刻获得一个邮箱(立刻由你在网上注册获得),立刻获得在规定的地点停车的权利、获得到学校任何公共体育馆使用体育器材锻炼的权利,进入中心大楼的权利,进入任何图书馆和借阅的权利等等,可以说到现在我还搞不清这个卡还可以用在什么地方。伴随这张个卡,我逐渐感受到美国大学之所以如此强大的间接也可能是直接的原因:服务。 这里在校园的任何一个角落你都可以登录网站,获得最新最全的科学资源,所有的刊物,检索,视频等等资源,最让我感受到非常爽的是这里你可以下载获得几乎所有科学杂志的所有文章,这在国内是决然没有的。我所在的国内大学只购买了一些杂志的一些年代的一些论文的访问和下载权利,有时候在国内想找到一篇论文真是难以上青天,对这点我是非常羡慕的。 但是不久我在这所大学的网站上看到美国政府和这个州削减财政的压力,也就是没钱了,但是再没钱这所大学购买这些数据库的种类和范围都没有任何削减,相反还要增加,我于是非常地敬佩这个大学的精神,大学重要的东西难道不是这些吗?要把钱花在什么地方呢,去建高楼大厦吗,不,去做面子工程吗?不,这不就是美国大学的精神吗?说到这里我就想骂娘,国内把钱如果花在这个地方就感到非常得不舒服,当然领导们都说感到有些浪费,屁话,我知道你觉得每年向这些国家的数据库交这么些钱有些舍不得,但我觉得你是所谓的“妇人之仁”,大学里重要的东西不是学术资源是什么,我可以不需要电影院,但我们不能没有这些东西,其实更重要的是现在交这些钱是为了以后少交或不交,如果你现在吝啬于学术资源,你的科学永远上不去,你得一直交下去,懂吗! 其次这里的图书馆是极为奇特的。这所大学一共有两个图书馆,这两个图书馆在周一到周五是从不闭馆的,也就是说你可以24小时呆在图书馆里。图书馆的书可以随便阅读,阅读完你可以不放回原处,我看到很多学生拿了很多书在自己的座位上,翻阅完了就放在那里,自然会有服务人员来收掉和整理,第二天你会看到一切又很整齐。当然你如果没有看完第二天还要看,只要你打个招呼你的书还会放在那里等你第二天来看(但你必须来早)。而这在中国是没有的,我们学校的图书馆首先不是24小时开放的(连个通宵教室都难找到),其次学生阅读完书必须用所谓的代书板放回原处。当然有人已经不耐烦了说中国学生这么多,如果学生不帮助把书放回原处这怎么维护图书馆的秩序,图书馆工作人员这么辛苦,学生应该发扬什么精神!我靠,我都想吐出来了。首先图书馆管理人员的职责之一是整理书籍,这是这个岗位应该做的本职工作。学生的职责是学习,获得知识,也就是读你的书就好了,有必要帮忙吗,除非有提出要求或进行某种义务活动的时候?图书馆人员整理书籍比学生专业,如果学生多管理人员忙不过来,那就再多雇一个管理人员就是了。假想在某些所谓“好人”的眼里让学生帮助图书馆人员做某些事情,体现一下和谐社会的气氛,你就会发现:图书馆管理人员和学生的职责模糊了,到头来的结果是图书馆管理人员干不好他们的工作(无论什么原因,比如懒惰了,业务不熟了,依赖了等等)而学生也学不好他们的功课,图书馆变得更乱了,因为不知道该由谁去收桌子上的书籍,不专业的学生将书放在了不知道的地方,结果图书馆的价值会大大降低。这一点是中国人服务意识里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比如网上有个香港大学实验室着火非专业人员救火浪费消防资源的事情,我觉得和此相似),中国服务的核心是人,美国服务的核心是岗位和相应的职责,中国的服务太主观,而美国的服务很客观,这也许就是美国服务效率的体现。 图书馆底层有自由使用的电脑,还配有打印机,不知道是免费还是收费,但我没有看见管理人员,而看见一个学生在那里打印后直接走了。图书馆的桌子很多,都是很大的那种,每个桌子边的墙上都有足够的插座供学生使用笔记本,我看到图书馆的各层都有学生自由使用自己的笔记本进行学习(或者上网什么的)。图书馆的自动化程度比较高,还书系统只需要你把你的书从一个窗口放进去就可以离开了。总之看不到管理,设施很先进(当然需要钱了,后面我再说)。 除此之外学校的交通也是极为便利的,学校的校车学生和教工都可以免费乘坐,如果某个晚上你工作得很晚,你可以打电话给他们,他们可以免费送你回到你的住处。当然我没有试过,也不知道管不管用。除了交通之外我还想说的是学校对钥匙的管理。钥匙是使用某种资源进入某种场合的重要凭证,所以这所学校在你注册成为教工或学生之后,你就可以通过正式的手续到学校专门的地点去领钥匙,这个钥匙是不能随便自己配的,学校会给你配好并进行登记,而且你必须持有这把钥匙的凭据卡。学校任何一个学院大楼的每个门都能自己关闭,你只需要推开门进去就可以了,但是到了晚上你用你卡刷一下然后按你自己设定的密码,你就能在任何时间进入学院或中心的大楼。学院大楼内有专门为学生和老师提供办公设施和用品的地方,你可以拿到稿纸,黑板写字的笔,订书针,大头针,文件夹等等办公用品,当然是免费的。专门有一间房内配有打印机、复印机、扫描仪等机器供教师学生免费使用。在任何一间房子里,办公室、会议室、实验室、图书馆的阅读室等都配有随时讨论用的黑板或白板,你可以随时和一个教授或同事在任何地方进行讨论。办公大楼里的空调系统长年保持在最舒适的温度上,这和香港非常相似(夏天在室内还要穿长袖),如此等等。 总之,美国大学为教育和科研所提供的服务是一流的,而这些服务的背后不是某些人兢兢业业形成的结果,而是长期制度锤炼下形成的一个服务系统,任何人都在为这个系统而工作,缺少谁这个系统都会正常运转。 2.美国大学的教育和科研环境是自由、开放和宽松的。 美国自由的精神在大学里有最集中的表现。首先“人人有平等接受大学教育的权利”在这里不是写在纸上到处宣传的空话,这点在大学处处可以体现。在这个校园里各色的人都存在,当然包括身体有残疾的学生,这我在中国大学很难见到或很少见到。而这里这些残疾的学生依靠电动轮椅出入各种场所,而各个大楼都有专门的电动轮椅通道,停车的地方也有专门为弱者提供的停车位置。这里的学生服装也五颜六色,穿着非常随便,教室图书馆可以穿任何服装自由出入(当然不穿可能不行,没见过),比如他们容忍学生穿拖鞋出入图书馆、教室或去听报告等等也就是校园学生可去的任何地方都行。还有美国的无论教室、图书馆甚至学术会议、答辩会等等场所都允许学生吃东西或喝饮料。我就在一个博士论文答辩会上看到一个评委一边提问一般吃汉堡,这些自由并不妨碍学术的发展,相反美国学生在酒吧里在任何场所都会谈到学习或科研上的东西,绝不会让人感到丝毫的别扭,而中国人很少在吃饭和喝茶的时候还在争论学术问题。 我能感受到学生和教职工在学习和科研上宽松的气氛,对学生你有自己选择课程的权利(国内实行的学分制不论不类),成长为什么样的人是他的兴趣和爱好驱使的。美国的教工如果做科研那一定是兴趣使然,如果他自己觉得乏味,他会自己离开这个岗位而去从事其他工作(中国这方面的代价很大)。美国教职工没有必要在做学问的时候考虑很多问题,大学对待在岗位的职工非常地好,也就是提供你充足的生活保障和科研保障,给你充分的行为自由。比如说教授如果不想做项目了他可以不去申请什么经费,而这也没有人会去管你,或者考核你,没有人会要求你这要求你那,要求你发几篇论文或拿多少经费。然而奇怪的是没有人管的教工们每年都能有很多文章发表。我的这个研究小组每年在一流刊物上发7、8篇论文那是常有的事,没有人逼迫你和考核你,却有如此的结果,这是让搞行政的领导们百思不得其解的东西。其实,真正做科研的境界就是这种自由、宽松的境界,我能理解我的那个老板,他每隔几天就来组里,和学生开玩笑啊讨论啊,组织学生开讨论会呀组织什么学术活动啊,非常地勤快(我开始以为大学有人会考核他的,呵呵),然而当我特意问到有没有考核比如看论文数量啊什么的时他表示非常的不理解。我知道他所做的这一切是一个研究工作者想使自己成为一个一流科学家的自我要求,这是从内心自发的动力,然而比这更高的境界是脑子里只有自己喜欢的研究内容,只有为自己的结果而兴奋的激动,没有为了成为什么科学家,为了要获什么奖,没有为了金钱、权力、名气等等的任何想法,这才是最高境界。在美国的这所大学里我能更多感受到教授们纯粹的科研工作,而在国内我不仅仅经常遇到水平很低的教授,还能遇到水平很高的教授成天开会讲话的身影,如果被组织信任提拔为干部(你得识抬举哦),呵呵,那就不知道在哪里了!当然了,是教授了,什么都该有了,什么都不愁了,还能感觉不到轻松自由的环境吗?呵呵,我不想和你抬杠,你明白我的意思! 我看到的美国的这所大学里博士后,博士,没有获得教授职位的教工们依然自由的表情(当然会给你这个表情了,谁还能在你眼前总哭丧个脸表示他很有压力),然而我说的不仅仅是表情的轻松,更是生活的轻松工作的轻松。每到周末,我记得平时很热闹的办公的大楼忽然会极为冷清,我记得我每次去那里更多见到的是中国人或中国学生,我不知道中国高压政策下的教师们在周末有没有这么清闲,反正我觉得即便在中国赔上周末也不见得能够获得足够的薪水或达到所谓的行政的要求。美国大学的每个人当然都有压力,而这个压力不是中国科研人员的那种压力,他们只不过是有要谋求一个职位的压力。这个压力仅仅来自于这个岗位的要求,而不是来自于获得这个岗位后污七八糟的人为压力,什么生活没有保障(工资极低,我去了美国才觉得最廉价的人在中国,人多嘛。大学涨个工资都咬紧牙关,吝啬到觉得给教职工发钱多了他们就不干活了。中国大学年轻教师的生存环境极为恶劣,我这样讲一点都不为过),什么要考核,什么要汇报,什么要填表,他们几乎都要感觉到窒息了。然而我就是不太懂,为什么大学的领导们都会以为:如果不去管理和考核他们的教师(本来就不是他们的),他们会不会都到酒吧去喝酒去了?其实(我都觉得这是常识),每个喜欢搞科研(不是混饭吃,但现在必须混饭吃)的人都有自发实现自身价值的迫切愿望,不需要管理,就如同美国这所大学一样,他们依然会在办公室和实验室工作和讨论到忘记吃饭的地步。所以从这个角度讲,领导们都以为自己比被他们管理的人民聪明,其实他们最为愚蠢,而最聪明的人往往隐藏在民间。 我在美国那所大学里的时候,参加过各种各样的学术会议,这些会议给我的唯一感觉就是美国的教育和科研环境不仅自由而且开放。这所大学的学术活动是非常频繁的,老板非常重视交流,学术会最主要的不是在会上的Report,而是下面端着咖啡交流的时间,你可以随便找任何一个很牛的教授去请教问题,这是开放的,没有人会拒绝你,而且不仅学生重视会议,教授也非常愿意到处和同行交流,我的老板就多次组织相关人员开讨论会,经常还利用网络进行交流,也许这是他所申请的项目机构的要求(需要你们合作交流不要做重复的东西),但这里的学术环境无疑已经形成传统,而且非常稳固。 总之美国的大学体制是为科学技术的前进量身打造的环境,而这也并不是不能移植到中国的专利,这是美国科学运行积累下形成的最科学的模式,我们当然不能一蹴而就,但一定能慢慢推行。 (下面我会另文讲关键的经费问题)
个人分类: 社会视角|7539 次阅读|52 个评论
2011-12·读者之声·
kejidaobao 2011-4-28 13:39
给《科技导报》的建议 每次收到新出版的《科技导报》,我都是前前后后统一看一遍,碰到与我熟悉的同志专业对口的资料时,我必选择到附近的复印社复印后寄给他们,让他们与我共享和提高。我常想我做不了大的贡献,但从交流着手也是一种小小的推进吧。 此外,对于《科技导报》我还建议: (一) 《科技导报》编辑部服务于全国最优秀的科学家、学者,是否可以考虑每年请他们按各重要学科撰写综述和学科进展,出专辑以满足广大科研工作者需要与提高,如已发表的妇产科综述就很好! (二) 其次,是否适当压缩科研成果文字的篇幅,增加一些导向性的文章呢?真正起到科技“导”报作用。 (三) 建议配合国内经济建设需要,对重大科研项目的规划及实施加以报道。《科技导报》应该选择性地跟踪报道与国计民生关联的重大课题,予以引导发表才好。 (四) 从《科技导报》的宣传方针来看,目标是向《科学》及《自然》看齐。既然如此,应考虑逐步吸收国外优秀的科技成果加以登载,甚至可以分别在主要发达国家建立网点,帮助做这方面工作,这样逐步有计划地吸引有关稿件向中国投稿。 ——《科技导报》创办时期北京分社社长 孟桂之 科研中的“自信”与“不自信” 说起来故事颇长。我在日本读PhD时,研究的内容是白内障,来美国后希望继续沿这个方向做下去。本来,白内障是人类眼科发病率第一高的疾患,但是,由于现代白内障手术技术不断提高,治疗它已不再是难题,因而无论欧美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对其研究投入均大大减少,近十多年来日本和美国白内障研究队伍更严重萎缩,致使对其发病机理和预防的研究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幸运的是我加入的实验室PI,Dr.David Beebe不仅是一位出色的眼胚胎发育细胞生物学专家,而且是一位医学视野开阔高、对临床研究很感兴趣的人,我们都渴望突破目前白内障研究中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严重脱节的状况。我们认真阅读了前人提出的各种理论和临床资料,逐一讨论分析,去粗取精,提出了分子氧可能是年龄相关核性白内障主要致病机理的理论。 为了验证这一理论,我们做了一系列实验,发表了一系列研究报告。2004年,当我们第一篇有关这方面的文章问世时,曾遭受一片质疑、反对声。记得第一次在国际会议上作有关演讲时,演讲还未结束,台下麦克风前准备提问的人已排成了一长串。一位德高望重、在本领域非常活跃、对我非常友好的美国教授私下严重警告我:你们方向错了,分子氧导致白内障,怎么可能这么简单?! 基于事实和推论,我们对自己的研究方向有信心。当时,我们认真地听取了人们的质疑,但因为当时还缺乏动物和人体的活体研究结果,其中有些问题还不能马上做出回答,所以我们的自信中也有一些不自信,还得根据后续研究结果再做判断。 在研究过程中,玻璃体切割手术是我们高度重视的一个特殊病理模型。当视网膜有病变或玻璃体变浑浊时,医生往往通过手术将它切除。由于玻璃体不能再生,切除后只能用平衡液代替填充。这个手术的后遗症是,90%的病人由于在两年内发生核性白内障,因而不得不再做一次手术。我们的临床人体研究发现,玻璃体切割术不仅在手术时立刻引起眼内急剧氧分压升高,而且数月和数年后眼内氧分压也显著高于没有做过玻璃体手术的人。这是第一次在人体上证实分子氧在玻璃体手术后增高,它进一步说明了分子氧升高与核性白内障的可能相关关系。 那时,我们注意力完全集中在玻璃体与白内障相关关系上,我们文章题目是:Vitrectomy Surgery Increases Oxygen Exposure to the Lens: A Possible Mechanism for Nuclear Cataract Formation (Am J Ophthalmol, 2005, 139:302—310)。文章一发表,就受到Columbia University (New York)的 Dr. Stanley Chang的关注,并引用了其中的某些内容。随后,Dr. Stanley Chang在美国American Academy of Ophthalmology(AAO)年会上发表的获奖特别演讲中,介绍了他长期观察的结果:玻璃体切割术不仅引起了白内障,而且增加了青光眼的发病率。这种玻璃体切割术后出现的难治性青光眼的发展快慢,又与白内障(水晶体的有无)有密切关系(Am J Ophthalmol, 2006,141:1033—1043)。他的研究,不仅将我们的研究领域从玻璃体-白内障扩展到了青光眼,而且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到由于分子氧的增加而形成的Oxdiative stress,是主要的共同致病机理之一。之后,随着一位出色的青光眼专家的加入,我们的课题自然而然地将整个眼睛结合起来,从而突破了传统的眼前部和眼后部的区分。我们最新的研究结果,完全支持Dr. Stanley Chang的观点。同时,对我们自己的研究方向和重要性,也越来越自信了。 出乎意料的是, Dr. Stanley Chang此时却开始质疑自己的观察了。原来,当他reviewing他人文章时,发现别人并没有认为玻璃体手术与青光眼之间有相互关联,他们的结论是玻璃体手术对青光眼没有风险。对此,Dr. Stanley Chang 非常认真看待,特地来信询问我们,他是不是唯一发现这个临床结果的人,是否他自己的观察不全面,或者还是其他原因?这么一位“牛人”,对自己众多发明、论文中的一篇如此认真对待,让我们由衷地敬佩和赞赏。我们课题组几位主要作者都根据自己了解的信息,与Dr. Stanley Chang 进行了互动。事实上,我们还知道另一个group正在进行大样本的临床资料分析,他们的结论与Dr. Stanley Chang类似。但是,确实有其他一些groups得出了相反的研究结论。这些相反结论的研究,没有区分缺血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例子,我们的研究证明会影响到分析的结果。另外,疾病之间关系的影响,需要长时间追踪研究,如果追踪研究时间过短,就有可能看不到其内在的因果关系。 总之,尽管根据研究结果我们自信研究的方向是对的 ,但也不是绝对自信。我们很小心,每发表一个观点和结论,课题组的临床医生和实验室科学家之间都要互相核对或讨论几十次、上百次。即使如此,我们仍然希望有更多、更好的实验结果或理论来修改、补充、甚至推翻我们的理论。 从Dr. Stanley Chang身上我们看到一个诚实科学家对待不同观点时的谨慎虚心,在美国同事身上我也看到他们的自信,以及对自己目前未意识到的问题及时吸取准备修正的胸襟——有时不自信并非坏事,尤其对于科学家而言。 ——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眼科及视觉科学部门 水迎波 (责任编辑 李娜,于辉)
个人分类: 栏目:读者之声|261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农业大学农药学学科农药分析与环境毒理实验室博士后招聘
canpingp2222 2011-4-25 11:35
中国农业大学农药学学科农药分析与环境毒理实验室博士后招聘启事 2011- 长期有效 中国农业大学农药学学科农药分析与环境毒理实验室因研究工作和实验室发展需要,特向国内外公开招收博士后工作人员。 一、一般申请资格 1、已获得博士学位或当年预计取得博士学位,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科学道德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与独立科研能力。 2、具备有机分析、农药分析、污染物色谱与质谱分析等方面的研究背景。 3、申请者博士毕业期限一般不超过两年,己取得显著科研成果的申请者将予以优先考虑。 二、申请者在本实验室的研究工作方向与主要任务 食品中农药多残留分析方法开发与农药风险评价 三、申请程序 1、申请人可与潘灿平教授联系,请发送详细的简历一份(附照片),自荐信一份。 2、截至日期 长期。 3、在经过本实验室合作导师初步审查并得到肯定答复后,申请人需要约定时间到本实验室进行面试,面试前请事先准备45分钟左右的报告一份,主要说明自己的硕士和博士学位论文工作(20分钟)以及自己到本实验室的工作计划、实施方案及预期成果。 4、答辩通过后,申请人提交“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后研究人员申请表”,报学校审核。申请人必须准备下列材料备用: (1) 单位同意推荐的信函; (2) 两位本学科领域教授的推荐信(其中至少一位是博士生导师); (3) 博士学位证书复印件; (4) 博士学位论文和有关学术著作复印件。 其他更为详细的内容请参考中国农业大学人事处网站内容。 四、管理方式 1、 按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后研究人员在站工作管理条例执行。 2、 工资待遇参照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后研究人员管理条例执行,并根据工作情况给予奖励和课题劳务补助。 五、联系方式 联 系 人: 潘灿平教授( panc@cau.edu.cn ) 联系电话: 010-62731978 ,传真: 010-62733620 地 址: 中国农业大学理学院 北京市圆明园西路2号,100193
7136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研成果产业化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热度 1 sunapple 2011-4-19 20:01
科技发明和技术专利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如果不能及时产业化,时间一长就会丧失其应有的价值。 最近有研究所的朋友遇到一件专利技术产业化方面的难题:根据最新出台的“鼓励”产业化的政策要求,他们与企业间的技术转让需要走一个程序,先给所里打报告申请,所里再给院里打报告申请,并请专门机构评估技术的价值,然后再转到国资委审批评估。要走完这个流程,一年半载都走不下来,问题的关键是技术价值评估本身很难,负责签批机关担心承担责任,估价高了低了都行不通,低了将来要承担“国有资产”流失责任,高了企业也不答应,合作也行不通。这是一个有代表性的典型案列,有必要分析之,从中得到经验和教训以资将来之改进。 一般情况下,目前我国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发明和技术专利等科研成果,若要一路绿灯及时实现产业化,要具备两方面条件:一是科研成果本身确实具有较大的真实的应用价值和市场价值,二是要得到单位主管部门的关心、重视和推动。二者缺一皆很难及时实现产业化。这里显然存在一个不合理的情况:难道一项有真实应用价值和市场价值的科研成果,若得不到主管部门的关心,就不能及时实现产业化?在市场化观念已深入人心的今天,很多人会不相信有真实价值的科研成果会“老死闺中”,因为市场看不见的手会去投资把它产业化嘛。 到目前为止,我国科技的主力军无疑是广大的科研院所和高校,企业研究机构总体上仍然处于非主导地位和状态。在这种局面下,科研成果产业化主要地针对的就是高校和科研院所。因此,国家鼓励高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政策,就不能不考虑高校和科研院所相对于一般企业单位的特殊性问题。离开了这一个基本点,便会在执行层面上遇到实际操作困难问题。 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发明及专利,属于职务发明之列,产权归单位和国家,因为其研发经费多属于政府基金类经费性质。这就赋予了这些知识产权属于“国有资产”的性质,这是没有异议的。问题在于,在产业化过程中,其审批程序在“国有资产”光环的笼罩下,具体落实到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技术价值评估的弹性空间的不确定性太大,审批机构的“负责国有资产不被流失”的“慎重”的责任,造成仅仅在审批过程中就要耗费时日久拖不决。但是,技术和发明都是时效性很强的东西,长时间不能实现产业化其本身便失去了应有的价值。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国家政策层面的初衷是要加强和加快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而实际执行的效果却是“迟迟不能产业化”,孰之过? 要认识和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把眼光再放高远一点,才能认识清楚和把握,从而找到合理的解决办法。首先,“国家基金”产生的发明专利等的知识产权,其主要收益原则上应该属于“国家”,也就是“全体国民”,通俗讲就是全国老百姓。所谓“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在这里理当成为最根本原则,除去少数需要保密的关系国防安全等的技术发明之外,大部分发明和技术专利应当而且应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只要不是被廉价转让给“外国公司企业”使用,“国有资产”不被“流失”给“外国企业”,而是本土的不管是“国有”还是“民有”企业使用,就应当一概算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请问,作为“内资企业”,不管是“国有”还是“民有”,作为纳税主体,政府基金支持下的“发明和技术专利”“流失”给他们,能算“流失”吗?在价值评估环节,不应该久拖不决,让专利技术丧失时效性,而应当制定出可操作的和便于操作的流程,使其能够迅速产业化,实现其物质层面的真实价值,造福社会。如果需要“评估”出一个具体数字的“货币价值”,为什么一定要在实施产业化之前呢?为什么不可以在产业化之中或之后呢?政策办法是人制定的,既然在之前有弊端,就应该创造出更好的办法,在之中或之后也不一定就要必须成为“禁区”,西方人创立的体系中没有的东西,我们难道就不可以“发明出来”用吗?只要实现真实“为人民服务”,有什么不可以改进的? 也就是说,如果用“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公产”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而不是从“狭隘的部门利益”的“私产”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解决的办法便不难找到。“容易估值”的技术专利就采取先估值后转让的办法,“难于估值”的就需要创造出新的办法,在技术专利实行过程中或过程后“进行估值”,以确定“利益分配边界和办法”。这里尤其要不得“地主思想”!要不得“小部门和小团体”的“小利益”思想,要有“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思想,尽快地让发明和技术专利得到产业化,从小处讲给社会创造价值和财富,从大处讲增强国家的真实科技实力,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 有关部门责无旁贷!
个人分类: 技术力论坛|3509 次阅读|0 个评论
99-1利用科学引文索引_进行科研成果评价
tengyi1960 2011-2-22 10:48
99-1利用_科学引文索引_进行科研成果评价1999.pdf
个人分类: 工作感悟|0 个评论
基于浮云心态的处于顺境的学者保命de问题和对策
zhijieleng 2011-2-18 17:17
近几年,出现过多起类似李连生教授的一些学者被揭露造假的现象,往往都是在学校的一番保护之后,被揭者最终被丢卒保车了,甚至失去了生存空间,大众一番痛快之后,恻隐之心也会泛起,所以某书记不想、却最终还是“把人往死里整”也是有环境的。其实,看多了,也熟悉研究领域的情况,很多恶果是体制的问题,不全是哪一个人的错误。现在的体制不保护研究者,表现在正常和不正常的几个方面问题: 1.问题在于国家科研资源分配的原则和校各级领导绩效考核不客观 。国内研究领域资源竞争非常激烈,科研成果意味一切,学校领导在任有期限的,其功绩考核在于任期内摸得到的具体指标,比如一流的文章和课题数是否持续增长,课题费是否增长,争得最狠的是国家和省级各种奖励,甚至举全校之力和社会资源为之,校领导不得已,为此,他们往往会夜不能寐。 2.问题在于各级领导不全都懂得和遵守科研成果获得的规律 。科研成果是要有研究周期的,一个假说提出至少需要1年以上的时间;然后,需要自己构建虚拟试验验证,同时,更需要实践的验证;最需要严格可行条件,所有的规律都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当可行条件与实践或理论应用吻合,才能称得上是有意义的研究;但是,还没完,还要确定这一规律对应用目标的影响是正向的还是负向,如果是正向的,如何放大,如果是负向,如何规避风险;最后确保应用条件下,有应用效果的方案,才是真正见效益的阶段,这其中最关键的是有实践人才的合力攻关,我见过一些研究,理论方法很好,但是没有高技师的配合,机械或模型做出效果很差。加总3年研究时间往往很紧张,保障基本生活的基础上,研究者需要每天12小时以上工作量。试想,一任领导3年,能否等得起这种规范的研究过程,可以想象做到十年磨一剑,研究者需要多大的坚韧。 3. 社会风气不好 。说好听的是社会多元化发展,包容性更强,或者大众不懂得学术圈的研究规则,混淆了生活的包容和研究过程严谨的界限。过年时看天津卫视的《非你莫属》一期发明者秀,看完了哭笑不得,网友们也是褒贬不一。在研究圈子里混得人,就会觉得方舟子说话很正常,他的任务就是回答是不是真正发明,但是,在这期发明秀里,它显得刻薄而不合时宜。有一些发明者和观众不懂得这个规则被批评,会让观众觉得很可怜,认为一些发明者被耍了、笑了,没有尊严,被娱乐了,大骂方舟子。这是目标取向的不同,如果看电视为了娱乐,不必认真,哪个好玩看哪个,比如赵本山的小品就这样,我做为一个学者也很喜欢。但是,科学发明者毕竟不是娱乐者,发明的东西不能自己说好就成,要经得起不断重复的检验,经得起发明必要条件的严格考核,而无论发明者是皇帝还是乞丐,如果,非要把哄老婆笑的十几万的华而不实的机械孔雀说成发明,这只能是感性的认知,经不起科学的推敲。不明白,很多人会把科学和娱乐混在一起,后来明白了, 高校也有人这样做,模糊规则、界限,就是为了吸引眼球、为己造势,达到获得更多资源的目的 。其实,各行各业都有规则,不懂规则就不用在行里作,这是自古而来的定律。感性是代替不了科学规律的。科学研究晦涩而枯燥,愿意领悟其规律的人甚至也不理解。比如,在我周围有很多爱我的人都在讲,你都博士导师了,不用自己做了,支支嘴即可,文献也可以学生读。我从事研究会被认为没有领导才能,或者太较真了,对学生指正太多,甚至会被同行认为,要求太高了,云云。其实,任何一个研究者都知道,不读文献,就订正不了学生的误区,不好指导科研团队工作,不走现场调查研究,那里会有很好的研究思路,甚至,半年不读文献,连关键词都会看不懂了,跟前沿研究就很累了,何况想创新。另外,指导学生总要言之有物,为学生筹划一个可进可转的研究方案是一种时时修为的能力,教不好学生,怎么能给学生吃饭的碗呢?为什么很多人都希望我应该做一个被学生培养的人,呵呵,价值观不同,我还要和谐以对,所以,在中国搞研究很难,社会风气不利于、甚至不支持学者。研究需要灵感,很难保证早9晚5的规则作息,又有多少人能理解呢。 4. 学者面对揠苗助长的领导不知自保 。对待领导的重视和提拔对每个急需资源的学者而言,那是感恩不尽的雪中送炭,我深有体会!!对待成果指标任务,自然不能拒绝,这样就有2条路:一条是披星戴月,群策群力地按时完成,时间紧张一些可能成果粗糙一点,但是,绝对是真实的成果;另一条是,努力干了,但是或者任务重,或者行政压力,迫使没有完成,编一部分吧,先混过去吧。长期发展下去,会出现3种人:第一种比较少,洁身自爱,一诺千金,对待领导过多的期待和资源配置的诱惑能以浮云心态相对,仍然披星戴月地工作,会有失误,但不是造假。可以这样解释失误,严格说,科学是发展的,一点问题都没有的顶级学问找不到,但每个发展都是一个向上的石阶,尽管石阶有大理石的,也有火山石、甚至石灰石,质量差点叫失误,偷来的,或者使个障眼法,把石灰石台阶说成是花岗岩,就是造假了;第二种人比较多,一定的工作时间下,完成给定的任务,自身利益最大化,成果里真假都有,良莠不齐,平平常常研究者,不显山不漏水,不会遭到攻击,也得不到太多的利益和光环,心是想变得,心中也有公论的;第3种人比较少,膨胀的忘了自己是谁,对待领导的要求,不切实际的应允,得到更多好处的同时,混淆是非观念,尤其和权势领导处于一个利益共同体时,种种好处下,坐上神马了,飘了,沾沾自喜地听领导话,以带头人身份整合校内和校外的资源,甚至作假,其实,私邸里,他不愿意的,但是,领导说这是为了学校大局的利益,要发扬英雄主义精神。第三种人就包括李连生老师,我认为,他曾经也是很努力的人,也曾经有自己成果的人,假如,领导保护他,不要求他大干快上,要求他整合自己成果,而不是学校他人的资源,他也会是一个不错的学者,所以,有很多学生为他喊冤,他自己也觉得冤,是有缘由的。所以,学者毕竟是学者,立足靠的是学术能力,如果自己不淡定,什么都敢要,总有可能吃不下,被噎着的时候,因为造假成了影响学校发展的大患的时候,学校肯定会同样以学校利益的大局为借口,令您发扬牺牲个人的精神,隔离你、一旦你可能成为影响学校某位领导前程的人,必然除之以保车。这是自古以来士的命。 处于顺境的学者保命de问题清楚了,就要琢磨可行的对策了,改变社会和资源分配的规则需要慢慢路,只要在自身下功夫了! 20多年了,我看过太多高校的各级领导坏事推责任、好事揽责任,你好我好大家好的不得罪人,谁管真理何在?所以,淡定之心要永恒,神马都是浮云就对了。平时,小事不要计较,大事一定顶针,不把时间花在内耗上,不让自己处于风险之地。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官是可以换个地方待的,学者如果坏了名声,恐怕就要改行了,面对李连生,又有多少领导真正本着治病救人的心态对他,真正害他的人是大干快上的领导,而不是老先生们!邪总是不能压正的。 学术圈里的精英们小心了,我记得一个老总的话:“让一个人自己灰溜溜的走,最好的办法有2个,一是边缘化,二是捧到不适合他的岗位,再给他多个婆婆,1个对立的小姑副手”,边缘化对心态好的学者影响不大,最怕的是捧杀!在自觉顺境时,多想想是对的,这不是个人的得失问题,往小了说你的身后还有家人需要你的抚养和坚强支持,往大了说,国家和学校培养一个教授、博士导师需要很大的成本,需要你数十年的回报,对自己而言,这是喜欢的职业,做到死毕竟是一种幸福阿。
个人分类: 学术研究|3242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研成果转化与产业化(110126)
热度 1 ymin 2011-1-26 08:44
科研成果转化与产业化(110126) 闵应骅 中国科技成果转化率和产业化率仍然严重偏低,长期、累次受到诟病,最近又热闹起来。 1.科研成果不一定能产业化 基础研究、理论研究成果不应该要求产业化,事实上也无法产业化。即使是技术研究,其成果也不一定是个物件,可能是提出了新方法、改进了材料工艺、提高了质量。就拿最近我国高速列车世界第一来说,这是一个转化了的、产业化了的大成果。但它是成千上万个科技成果的集成。它包括铁道建筑、机车车辆、通信信号。运输组织一系列的难题。它和一个科研课题无法比拟。譬如在列车控制方面,高铁最高时速达到486公里/小时是什么概念呢?那是200米/秒。过去慢速列车制动距离是800米,而高速也许需要8000米。如果前方碰到什么情况,如何紧急制动?手动肯定是不能保证及时的,需要自动控制?如何感知紧急情况?如何采取制动措施?如何保证绝对可靠?这些都是科研课题,对高铁至关重要,但不一定是单独的产品。也许你会想到两弹一星。两弹一星不是一个科研课题,它包含了成千上万个课题,有成功的,有失败的。不论成功还是失败,都对两弹一星做出了贡献。青藏铁路的成功是大家都能见到的成果。但是,它包含了多少课题的科研成果、包含了多少科研工作者的劳动,可能大家就不一定清楚了。我记得,1960年代初期,铁道科学研究院兰州分院就开始研究青藏铁路冻土层路基的问题。你要求那时候就造出青藏铁路,可能吗?但是,没有他们的探索,直接就开始建青藏铁路,行吗?肯定不行。有些应用技术成果未应用或停用,也很正常。我在前面的博文中曾经开过一个玩笑:美国公司的科研成果“没用的发表;不用的申请专利;有用的走向市场。”某些想法、某些结果有创新、有科学意义,但是,真正用于生产就可能还有成本问题、市场问题等。例如生产节能LED灯饰可节能,但往往生产成本高,消费者接受程度低,市场推广难度大。这是个市场问题,不是科研的问题。未能足够推广的板子不能打到科研人员身上。所以,要求80%的科研成果都要产业化是不对的。 2.科研立项和所谓“顶层设计”,的确有问题 有人批评:“在科研立项的时候就“脱离了实际”,成果鉴定之后,只能束之高阁成为“展品”。”这个批评有一定道理。我特别同意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周治平的意见。他说: “中国一些应用技术研究的首要目标是国内一流、世界领先,而不注重实用价值,立项开始就决定了只能是‘展品’。比如,32纳米的芯片处理器制造技术,英特尔已经推出,中国科研部门也准备投入研究。然而,根据目前的立项要求,就算我们研究出来尖端的32纳米技术,与之配套的光刻、薄膜沉积、化学抛光、离子注入等生产工艺也根本不具备,技术变为成果十分渺茫。”立一个科研项目,不管你投多少个亿,你就想让微电子产业世界领先,是不可能的。因为它牵涉的面太广。过去有人老谈集成电路设计。其实设计不过是微电子产业之一环,而且不是最大的一环。谈到制造,那么多生产装备,我们没有,靠进口。谈测试,我们会生产测试仪吗?所有这些,还有很多,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微纳电子产业链。最近又听说32纳米存储器芯片生产出来了;40纳米TD芯片研制成功了,也不知道是那个环节解决了。 科研立项和顶层设计的问题,我觉得主要是过于相信专家、过于相信院士。大项目必已院士牵头。其实院士的专长也很窄,或者甚至不在技术本身,而在管理。可换一个别人又难以服众。怎么解决?我看只有“发动群众”,即发扬学术民主,让更多的人发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但是,鉴别这些意见又是一个关键任务,这就要看CEO的胆识与见地了。有人批评,“目前中国许多科研活动的开展以申报项目、开展研究、报奖、鉴定为主,科技成果的数量主要表现为:成果鉴定、各级获奖、专利,而不是以最终形成产品、商品来认定和评价,难以促使科研活动更好地联系实际。”这个意见有一定道理,建议科技奖不由国家、政府发放,改由学术团体、行业协会给奖。政府发奖,太权威了,容易引起歧义。成果鉴定可以采用国际评价或国内第三方评价,出点问题也不大。 3.不要以为“企业牵头,科研参与”就会达到产学研用相结合 企业对某项目的科研投入并不都是从科学研究出发,它要考虑市场、成本、公司的可持续发展等许多因素。现在,国家出钱,把钱给企业,它何乐而不为呢?有的甚至把这钱当利润。何况,把钱给这家,不给那家,是否也欠公平呢? 有人提到传感网的技术。说:“全世界的研究都在“钻牛角尖”,产业界普遍认为这项技术不可转化应用,但中国一些机构还在大力投入开展这方面的研究。此外,中国投入大量资金开展的“下一代互联网技术研究项目”,已做了5年,在技术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由于通信企业这几年忙于3G技术的开发应用,这个项目近期才进入试商用阶段,项目的效益有所延迟。”这两个问题都牵涉到技术细节,无意在此详谈。但是有一点,似乎值得注意:政府主导科研,不要太细,粗线条地指引一下方向就可以了。
个人分类: 科研管理|5210 次阅读|1 个评论
对自己的学术成绩要心中有数
sqdai 2011-1-11 13:29
进入新年以来,申报新一轮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成为学界人士的当务之急,在申报时人们必须详述工作基础;新一轮职称申报也提到议事日程上了,其中对自己的学术成绩的描述更是必不可少的;在人才计划竞争答辩中,更需要如实描绘自己的学术成绩和影响。我发现不少青年学人做这些事情时对自己的学术成绩心中无数。 怎么会呢?做过多少个科研项目,发表过多少篇学术论文,一数就数出来了,几近秃子头上的虱子!但是我要说,这是低层次的数,而在很多场合,要的是高层次的数。例如, 国内外有多少学者注意到你的学术研究? 你的学术论文的三大检索次数是多少? SCI 他引次数是多少? 有多少评论刊物对你的工作进行了评述? 你投稿的刊物有多少次将你的论文列为 top 之数? 有多少学术论文、专著大段引用了你的学术成果? 有多少学者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赞扬了你的成果? 我在评审各类申请书、报奖表等文件时,看到有些青年朋友做得不错,对上述问题有足够的说明,但大多数朋友心中无数,做得不到位。 按理,我们做科学研究不应有功利的动机,应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为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添砖加瓦。这里有一个选题问题,不断审视自己的学术成绩,做到深层次的心中有数,就会发现手头所做的科研是否有意义,是否符合社会需要,而不是埋头拉车,去做一些陈旧的、没有影响的工作,不会老是炮制垃圾论文。 随时关注自己的学术成果的影响,还有利于增强自己的自信心,把手头的工作做得更好。 如何评价自己的科研成绩?靠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当然不行,就要关注上述问题的答案。做得到位,自己的科研工作就能争取到更多的关注。 我的青年朋友中,有人在这方面做得很好。他们把自己的每项科研成果归入一个文件夹,除了有材料说明成果的形成和问世过程,还随时记录并不断更新外界的评价记录,一有需要就可调出来应用。这种做法值得效仿。 所以,要做到对自己的学术成绩心中有数,贵在平时的积累。 写于 2011 年 1 月 11 日
个人分类: 学术动态|7937 次阅读|7 个评论
我的科研成果
wch800209 2010-12-16 13:14
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面上项目,E200935,蓄能防伪材料及其在印刷防伪中应用的研究,2010-1-12011-12-31,第四参与人 题 名】铁路钢轨用钢及其热处理的研究进展 【作 者】劳丽君 王超会 【机 构】 哈尔滨铁路局工业总公司齐齐哈尔工务机械厂,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4 齐齐哈尔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 【刊 名】热加工工艺.2009(10).-162-165,169 2/7 【题 名】粉煤灰免烧砖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作 者】何惠 王超会 刘剑虹 王晶 【机 构】 齐齐哈尔市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 齐齐哈尔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刊 名】环境保护.2009(2).-53-55 3/7 【题 名】相变蓄能材料的包覆与性能测试 【作 者】初明辉 刘剑虹 王超会 梁亚宁 【机 构】 齐齐哈尔大学化工学院无机材料系 齐齐哈尔 【刊 名】科技创新导报.2007(35).-- 4/7 【题 名】Na2SO410H2O复合相变储能体系的热力学测试 【作 者】刘剑虹 刘瑞虹 王超会 梁亚宁 【机 构】齐齐哈尔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 【刊 名】节能.2007,26(9).-13-14,24 5/7 【题 名】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整体优化 【作 者】林枫 刘剑虹 王超会 【机 构】齐齐哈尔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 【刊 名】高师理科学刊.2007,27(1).-96-98 6/7 【题 名】等离子喷涂纳米硫化亚铁自润滑涂层的分析与摩擦学性能 【作 者】王超会 王铀 王典亮 佟晓辉 郑仲瑜 【机 构】 齐齐哈尔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与工程系,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 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10 北京机电研究所,北京100083 【刊 名】热处理技术与装备.2006,27(6).-26-32 7/7 【题 名】硫化物自润滑涂层的制作方法及其前景展望 【作 者】王超会 王典亮 王铀 【机 构】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刊 名】热加工工艺.2005(11).-70-72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7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论文应当快速发表,真正需要保密的科研成果并不多
xupeiyang 2010-12-6 10:14
博主看法: 看了 韩健 教授的这篇博文,很受启发和感慨,科学发现和科研成果在网络和数字时代,应当快速发布出去,与全球的同行进行学术交流,可以迅速得到学术评论,网络引用,产生学术影响和科研效益。如果等到期刊论文发表,需要很长时间的等待,研究成果的作用会受到影响。 很多作者对网络发表论文,特别是博客上发布研究结果有思想顾虑,害怕别人窃取自己的研究成果或科研数据,这是没有必要的,因为真正需要保密的科研信息是很少的,其实,99%的科研信息可以在公开文献资料中找到。因此,只要能够公开的研究成果,应当利用最快的途径和方法,如在科学博客上及时发布出去。 另一个问题是,博客和论坛上发表论文不予承认,评定职称时不算数,必须在正式期刊上发表论文,这的确是个很实际的问题,值得讨论。目前,卫生部等部门在评定技术职称时,已经承认网络发表的论文。 我们可以每天在科学博客上 http://scienceblog.com/ 看到国外科学家发布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科学发现。 而中国科学网上发表的最新研究成果还非常少。 等论文发表菜都凉了 韩健的博客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90425 所以,在科技发展飞速的今天, 如果我们是看了别人的论文再动手去做,那至少就已经落后他人一年半了。 这一年的差别就好比战场上抢制高点一样,一旦差距形成,要强攻夺回高地难度就大了。 这也是我经常强调工具的重要性的一个原因,如果有了最新的科研工具,新的仪器,新的技术,那去夺别人的高地也是可能的,自己另立山头也是可能的。 和论文的迟到比,博客简直就是实时报道了。有关研发过程我都在博客上记录了: 详细内容请见 韩健的博客
个人分类: 科技评价|5371 次阅读|2 个评论
科研成果产业化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sunapple 2010-12-5 17:25
科技发明和技术专利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如果不能及时产业化,时间一长就会丧失其应有的价值。 最近有中科院系统的朋友遇到一件专利技术产业化方面的难题:根据最新出台的鼓励产业化的政策要求,他们与企业间的技术转让需要走一个程序,先给单位打报告申请,单位再给科学院打报告申请,并请专门机构评估技术的价值,然后再转到国资委审批评估。要走完这个流程,一年半载都走不下来,问题的关键是技术价值评估本身很难,负责签批机关担心承担责任,估价高了低了都行不通,低了将来要承担国有资产流失责任,高了企业也不答应,合作也行不通。这是一个有代表性的典型的案列,有必要分析之,从中得到经验和教训以资将来之改进。 到目前为止,我国科技的主力军无疑是广大的科研院所和高校,企业研究机构总体上仍然处于非主导地位和状态。在这种局面下,科研成果产业化主要地针对的就是高校和科研院所。因此,国家鼓励高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政策,就不能不考虑高校和科研院所相对于一般企业单位的特殊性问题。离开了这一个基本点,便会在执行层面上遇到实际操作困难问题。 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发明及专利,属于职务发明之列,产权归单位和国家,因为其研发经费多属于政府基金类经费性质。这就赋予了这些知识产权属于国有资产的性质,这是没有异议的。问题在于,在产业化过程中,其审批程序在国有资产光环的笼罩下,具体落实到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技术价值评估的弹性空间的不确定性太大,审批机构的负责国有资产不被流失的慎重的责任,造成仅仅在审批过程中就要耗费时日久拖不决。但是,技术和发明都是时效性很强的东西,长时间不能实现产业化其本身便失去了应有的价值。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国家政策层面的初衷是要加强和加快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而实际执行的效果却是迟迟不能产业化,孰之过? 要认识和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把眼光再放高远一点,才能认识清楚和把握,从而找到合理的解决办法。首先,国家基金产生的发明专利等的知识产权,其主要收益原则上应该属于国家,也就是全体国民,通俗讲就是全国老百姓。所谓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在这里理当成为最根本原则,除去少数需要保密的关系国防安全等的技术发明之外,大部分发明和技术专利应当而且应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只要不是被廉价转让给外国公司企业使用, 国有资产不被流失给外国企业,而是本土的不管是国有还是民有企业使用,就应当一概算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请问,作为内资企业,不管是国有还是民有,作为纳税主体,政府基金支持下的发明和技术专利流失给他们,能算流失吗?在价值评估环节,不应该久拖不决,让专利技术丧失时效性,而应当制定出可操作的和便于操作的流程,使其能够迅速产业化,实现其物质层面的真实价值,造福社会。如果需要评估出一个具体数字的货币价值,为什么一定要在实施产业化之前呢?为什么不可以在产业化之中或之后呢?政策办法是人制定的,既然在之前有弊端,就应该创造出更好的办法,在之中或之后也不一定就要必须成为禁区,西方人创立的体系中没有的东西,我们难道就不可以发明出来用吗?只要实现真实为人民服务,有什么不可以改进的? 也就是说,如果用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公产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而不是从狭隘的部门利益的私产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解决的办法便不难找到。容易估值的技术专利就采取先估值后转让的办法,难于估值的就需要创造出新的办法,在技术专利实行过程中或过程后进行估值,以确定利益分配边界和办法。这里尤其要不得地主思想!要不得小部门和小团体的小利益思想,要有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思想,尽快地让发明和技术专利得到产业化,从小处讲给社会创造价值和财富,从大处讲增强国家的真实科技实力,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 有关部门责无旁贷!
个人分类: 技术力论坛|348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专访:北京技术转移难题急需破解
lgjszy 2010-9-28 16:24
(发布时间:2006年12月15日 经本人审阅) 作者:郑金武 2006-12-14-A1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6-12-15 12:22:16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times.com.cn/html/shownews.aspx?id=172427 本报记者 郑金武 科研成果大多停留在实验室水平,科技成果转化效率20年来没有根本提高 “北京科技优势未转化为竞争优势的症结是技术转移落后,大量成果沉淀、大量专利成为‘休眠专利’,蕴藏在科技资源中的巨大能量未能释放出来。 ” 近日, “ 创新型城市与创新型企业建设论坛 ” 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召开,北京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主任林耕在发言中指出,北京技术转移面临着严峻形势和挑战,应尽快确立技术转移战略,促进北京自主创新。 林耕介绍说,北京目前科研经费投入是上海的3倍,而新产品拉动经济发展要素则为上海的1/4。北京在科研项目投入产出效益方面,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方面,远远落后于上海。 据了解,北京地区和市属高校每年投入科研经费高达40多亿元,而技术转让合同额则不到6亿元。北京市属企事业单位年投入科研经费高达299652万元,技术转让合同额为56799万元。除去自我转化的部分以及不适宜转化的基础研究部分外,北京地区投入产出的差额十分巨大,仍有相当多的科技成果未能实现转化。 北京科技优势未转化为竞争优势的症结是技术转移落后。林耕说,技术转移落后正严重地阻碍着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阻碍着科技和经济的有效结合,阻碍着企业、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技术创新的积极性。 北京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也仍不健全,合作未能充分展开。林耕说,产学研合作在促进技术创新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北京有全国一流大学和科研院所,产学研合作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但北京企业却 “ 守着金饭碗要饭吃 ” ,有利于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有效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北京市社科院中国总部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赵弘曾对中关村811家企业进行调查,发现这811家企业经常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的仅有206家,只占26%,而从未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的高达316家,占近40%。赵弘认为,中关村企业在创新活动方面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还非常缺乏,以企业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新型产学研合作机制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另有一组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林耕介绍说,2004年,北京地区科研机构共承担14314项科技项目,与企业合作的仅有507项,占3.54%;高等院校共承担27753项科技项目,与企业合作的有2816项,占10.15%;转制科研机构共承担3462项科技项目,与企业合作的有594项,占17.16%。 此外,北京地区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也没有得到根本的提高。林耕说,目前北京地区大学和科研院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大多停留在实验室水平,科技成果转化效率20年来没有出现根本提高。研发活动相对封闭,科技产出自我循环的现象还大量存在。 但是,外省市却已采用强有力措施从北京引进技术。据了解,很多经济发达省份以政府名义出面,在北京从事技术引进工作,各省市寻找技术和项目的工作也由科委变成了发改委。各省市将北京作为重要技术源头,近几年采用各种方式、强有力措施,从北京引进技术和人才,对北京市各级政府和企业产生巨大压力。 林耕建议,北京要在推进建设创新型城市重大战略任务过程中,审时度势,确立北京技术转移战略,以进一步促进自主创新,全面提升北京的城市竞争能力。
个人分类: 技术转移|3043 次阅读|0 个评论
肝癌研究专家的科研成果产出
xupeiyang 2010-8-13 08:53
【姓名】 吴孟超 【职称】 教授;主任医师; 【研究领域】 肿瘤学;外科学;基础医学; 【研究方向】 肝癌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发表文献关键词】 【工作单位】 第二军医大学 【曾工作单位】 第二军医大学;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东方肝胆外科医院;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上海市长海医院;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第二军医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山东大学;中国科学院;第二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第一军医大学;解放军第81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所在地域】 上海 学术成果产出统计表 今年新增 /文献篇数 核心期刊论文数 基金论文数 第一作者篇数 总被引频次 总下载频次 6 / 1133 523 286 78 6396 46615 杨甲梅 【姓名】 杨甲梅 【职称】 主任医师;教授; 【研究领域】 肿瘤学;外科学;基础医学; 【研究方向】 肝脏外科方面的研究 【发表文献关键词】 【工作单位】 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东方肝胆外科医院 【曾工作单位】 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第二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 【所在地域】 上海 学术成果产出统计表 今年新增 /文献篇数 核心期刊论文数 基金论文数 第一作者篇数 总被引频次 总下载频次 6 / 253 97 24 67 1323 95 汤钊猷 【姓名】 汤钊猷 【职称】 教授; 【研究领域】 肿瘤学;基础医学;外科学; 【研究方向】 小肝癌的研究 【发表文献关键词】 【工作单位】 上海医科大学中山医院 【曾工作单位】 上海医科大学中山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上海医科大学;上海市中山医院;复旦大学;上海第一医科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上海第一医学院中山医院;中国工程院;上海第一医学院;武警广东省总队医院;中华医学会; 【所在地域】 上海 学术成果产出统计表 今年新增 /文献篇数 核心期刊论文数 基金论文数 第一作者篇数 总被引频次 总下载频次 5 / 631 255 191 128 3739 26571
个人分类: 科技人才|3641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在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做报告
人为峰 2010-6-15 17:31
转自 http://news2.bistu.edu.cn/newsdetail.php?newsid=2192 。 天津大学李刚教授到我校做学术交流讲座 4月16日上午,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学院博士生导师李刚教授,到我校小营校区图书馆作了题为《数字医疗的若干新进展》的学术讲座。光电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教师及相关专业研究生共三十余人听取了讲座。 李刚教授担任天津大学精密机械与测试技术、生物医学工程两个学科的博士生导师,多年来主持和参加了三十多项国际合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委以及企业合作项目,在国际和国内学术刊物与会议上发表论文460余篇,获得和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70余项,主编并出版教材和著作22本,荣获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天津市先进教师称号等各种奖励27项。 讲座中,李刚教授以生动的语言介绍了目前脑深部刺激器(DBS)、基于动态光谱的血液成分无创检测、过采样技术等最新研究成果。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299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者的悲哀:为经费而研究,还是为社会而研究?
renxiang 2010-5-22 19:18
有一次,跟一位文化研究领域的大牛人聊天。他说起了一段往事。曾经,该牛人与一位资深记者探讨学者与记者在表述社会现象时的区别。那位记者发了如下高论:如果一个社会事件发生,或者一种社会发展趋势摆在面前。我们记者一般用2000字就能把整个事件或社会现象的原因、结果、影响说得一清二楚;而你们学者,至少要用20000字,甚至一本书的篇幅。 我笑着回应,学者擅长的,的确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这样才能拉倒项目资金,才能符合学术范式。 大牛人很严肃地接着说:可是,遗憾的是,记者的2000字比学者的20000字要有影响得多。很多社会现象,社会规律,社会科学思想,其实都是通过记者的头脑发现的,通过记者的笔告诉社会的,而不是学者的。学者们所写的那些东西,那些自以为是的学术文章,往往被束之高阁,无人问津,更谈不上影响社会了。 接下来,这次谈话进入了一个更深层次的探讨,那就是,科学,尤其是社会科学,到底是为什么而研究? 是为了学术评价、学术基金,学术成果,还是为了影响社会,影响政策,影响人类的知识获取与积淀? 至少在社会科学领域,太多学者抱着功利心态。多数研究是无病呻吟、纸上谈兵、脱离现实、谄媚政府、毫无用处。一切只为科研经费,一切只为成果项目,一切只为了在晋级的路上添砖加瓦,而忘记了科学研究的社会职责,科学应有的初始目的。 写到这里,忽然觉得,自己有些天真了。就像刚看过的《三国》中曹操杀死陈宫的一段。曹操说了一句,如果做正人君子的代价就是失败,就是被人诛杀,受人排挤,那我宁愿做一个奸雄。放到科研的语境中,如果秉持科学精神,坚持科学主旨就意味着拉不到项目,提不了职称,拿不到经费,那我宁愿做一个学痞,做一个学霸。 陈宫迂腐吗?他坚持一个君子的准则,可是在小人盛行的世界里无法生存。 曹操聪明吗?如果满世界都是曹操,那曹操们就谁也成不了奸雄! 世界的运转需要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地做有用的事情。科学界,尤其是社会科学界同样如此。如果人人都沽名钓誉,整个学科就会坍塌。 审视今天国内的社科研究,有多少影响社会的成果是来自我们经费支撑的项目? 有多少专家被老百姓指着鼻子骂十八代祖宗?因为他们不学无术,欺骗大众。 而老百姓对于社会的理解,又有多少来源于象牙塔内的学者们,又有多少是来源于记者和媒体呢? 如果,很多的社会科学研究根本无法影响社会,那又有何用?
个人分类: 评论杂谈|3615 次阅读|3 个评论
科技查新机构应尽快启用文献抄袭剽窃检测软件
xupeiyang 2010-4-14 16:56
科技查新机构应当尽快使用抄袭剽窃检测软件,对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学术论著进行抄袭剽窃检测,这样就可以有效防止学术不端。我们已经在使用这些查假检测系统,效果很好。 科研项目申报将使用软件检测抄袭剽窃 2010年04月12日 12:00  本文来源于 财新网 科技部部长万钢表示,希望借助技术手段,主动排查科研不端行为    【财新网】(记者 李虎军 10日发自北京) 4月12日,科技部部长万钢在《科技日报》发表的署名文章中透露,今后将在科研项目申报和成果验收中使用抄袭剽窃检测软件等技术手段,以主动排查科研不端行为。   万钢表示,将进一步完善科技计划管理制度,加强对项目评审、成果验收、科技经费使用等方面的管理和监督;促进项目承担单位建立调查处理科研不端行为举报的规定和程序,并将其作为申报条件之一。   他还说,在科技奖励评审过程中,要实行三轮公示制度,让优秀在阳光下闪光,让不端在阳光下暴露。   近年来,多起学术不端举报事件最终不了了之。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常务副主席邓楠则在《科技日报》撰文表示,将认真处理学术不端行为举报和投诉,如果学术不端行为责任人是全国学会会员的,由学会根据章程及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并将处理记录记入会员的诚信档案。有条件的学会还可以接受有关部门的委托开展对举报的调查工作,提供客观、权威、公正的调查结果。■
个人分类: 热点前沿|2367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研成果难以转化
吴信 2010-3-25 21:53
最近一些企业要给我们谈合作,谈来谈去,没有好的合作。我们辛辛苦苦的做出来的科研成果,有好的市场和好的前景,但是很难转化。为什么呢?想来想去,觉得有以下几点,与大家分享: 1 看过一段市场,我觉得我们的市场难以进入,处处都是有关系,我们市场也有人治的一面啊。有时候好的结果也被盖上不好的帽子,不好的反而可以做好市场,关键要给各处都有好处,那苦了谁,终端用户,或者就是国家了。而该有人治的时候,却没有人出面了,因为对他没有好处,所以一些公共秩序就不好了,市场一样的。 看到那些损人利己的事情,有时候就想哭。 2 我们科研人员自己经验不够,对市场把握度不强;相对来说,有时候呢,是企业的合作忠诚度不够,企业总是追求更多的利润,特别是短期的企业,而恰恰是我国短命的企业特别多。 3 我们科研人员本身没有那份精力,又要做试验,又要发表论文,必须忙于课题申请总结结题,还要开会报告等等,但是还是不想放弃,总觉得我们通过努力应该而且能够对行业做出更多的贡献和促进,不能把这些科研方面份内的任务留给人家企业去做。 怎么解决呢?我觉得需要把我们的道德体系重建起来!解决心理问题了,什么问题都好说了。最起码是我们的民族内的体系捡起来,不是什么都以小利益为主。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3289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 对科研成果报道评价用词要科学严谨
xupeiyang 2010-3-9 17:10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3/229288.shtm 作者:陈静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0-3-9 16:10:21 上海医学专家攻克难题 提高小肠疾病诊断准确率 日前,美国《消化内镜》(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 )杂志与德国《内镜杂志》( Endoscopy Journal )分别刊登了上海仁济医院消化科专家在小肠内镜检查与诊治方面取得的两项 突破性研究成果 。据介绍,该研究成果的临床应用解决了 此前国际难题 ,极大地提高了小肠内镜检查与诊治的有效率。 据介绍,由于小肠远离口腔和肛门,是整个胃肠道中最难检测的部分,又因小肠长度长且游离于腹膜内,并被肠系膜束缚形成多发复合肠襻,使传统的检查技术受到很大限制。因此,一直以来,小肠疾病的诊断远落后于胃肠道其他部位,被认为是消化道检查的最后盲区。 2001年胶囊内镜和2003年双气囊内镜的出现填补了小肠可视性检查手段的空白, 开创了小肠内镜诊治的新纪元 ,其临床应用使小肠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长期的临床实际却发现它们各自也存在着 致命缺陷 ,如胶囊的供电量以及在胃内停留时间,都成为上述 诊断技术的瓶颈 。 据知,仁济医院内镜中心专家 戈之铮 教授等进行了大样本对照研究,并通过实时监控,发现对胃排空延长者使用传统胃镜干预将胶囊内镜直接送入十二指肠,在不影响胶囊内镜的图像质量及小肠转运时间的基础上将全小肠检查完成率提高至83.8%,并且在 国际上首次证实 通过准确提高胶囊内镜全小肠检查完成率而最终提高了对小肠疾病的诊断率。据知,诊断成功率从未加干预时的41.7%提高至60.0%。这一研究成果刊登在美国的《消化内镜》杂志。 专家表示,胶囊内镜和双气囊内镜具有很好的互补作用。但是,如何准确选择双气囊内镜(口腔和肛门)的进镜方式至关重要,将 彻底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检查,只需一次检查即发现可疑病灶 ,从而提高患者依从性、减少操作相关并发症和降低费用。而 长期以来尚缺乏明确的判断标准 。 为此,戈之铮教授等又在 国际上首创 通过时间指数临界值准确区分需要经口和经肛双气囊小肠镜检查途径,其 准确性达100% 。这一研究成果于近期发表德国的《内镜杂志》上。 有关人士表示,上述两项双镜联合诊断小肠疾病成果的发表在国内外内镜界 产生深远影响 ,解决了两项小肠内镜检查中 最为关键的世界级难题 ,大大提高了小肠疾病的检查成功率和诊断率。
个人分类: 科学研究|186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不满意”的科研环境做出“满意”的科研成果
wujingzhi 2010-1-28 09:05
图片来源: http://www.3zitie.cn/html6/zitiepic_103_2994.html 人总是不满足的。也就很难满意了!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因而无论处于何种环境,也总有不满意之处。然而,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不满意也是我们存在的原因之一。 国人对自己的科研软环境很不满意,跑到国外的人猛地发现自己的科研硬环境有时很不如中国的条件。 如此,很多人就对自己的科研环境不满意了。可我们总需要做出成果的。如何在自己不甚满意的环境中做出自己满意的科研成果,是值得我们去探索的。 我觉得所谓满意的成果是:尊重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实际成绩, 而不只是能在Nature, Science, Cell ,PNAS等等之类顶级期刊发表文章,也不是发表尽可能多文章。 那如何做出让满意的成果呢?个人觉得有几个基本思路可以讨论。 一、态度积极,务实细致,目标明确,不急不躁。 离开中国后,自己最大的收获就是 不再急功近利,回归真正的科研生活 。很多人的科研条件并不好,但是,他们热爱科学,热爱钻研,细致入微,穷根问底。做科研的最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搞清楚一件事的本质,而不是为了奖金,为了大项目。相比而言,在中国,科研与金钱直接挂钩,无论论文还是项目都是直接经济收入,导致某些人不择手段。进而,搞坏了风气,带坏了很多人。 具体到做研究,必然要有个目标。 这个目标应该是和自己的科研条件相对称的,可实现的。确定目标后,就按部就班,细致认真,不急不躁的研究。经验告诉我们, 任何一件事不经过几次反复,不经历锤炼,都不可能是经得起推敲的高质量成果。 为了赶时间而出成果,往往会出现错误,而发表错误的结果必然会对自己的学术生涯造成一定不好的影响。 二、有理想,有激情,有自信,有耐心。 人是需要点理想的。 这是我们遇到困难时的支柱,在最艰难的时候,只有你的理想能支撑你走到最后,走到峰回路转,走到胜利的彼岸。为了金钱而科研是不会长久的。 激情来自于对科学的热爱。 人生的精彩来自于对某件事的激情。当你废寝忘食,日思梦想,彷若无物地工作许久战胜了困难,那样的激情,那样的喜悦非平常人可体验,也不是拿到几千万项目后的兴奋能替代的。 自信是一切的开始。 人类的知识在急剧增长,但人类并没有随之变得更聪明。我们对很多很简单的依然事情一无所知。但是,就是这样的无知而成就了我们最大的自信。自信就是相信自己不比别人差,因为我们都很无知。既然人类几千年都这么无知,所以要耐心一点,慢慢认识这个世界。 三、放眼世界,不计得失,博专兼备,有无相生。 网络让世界变得很小,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自己的所在的环境实在不足道。所以再不满意也是一时的。所谓得失,也是一时的,不要因为少拿了几百块钱就不干活了。 具体做一个项目时,要博专兼备 。现如今,任何一个领域都有很多人在研究。一味的求新求异并非目的。在我国大力倡导创新的今天,可以看到很多新领域有数量不菲的中国人出现其中,然而细读其文章,真正有价值的少的可怜。因为 任何一个新的领域都是从旧的领域衍生出来的,是科技发展的一个必然产物。所谓跨越式发展也许就是个传说。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是美好的景象。但是自己要是蜻蜓才行,一个旱鸭子想立上头也没那么容易。因此,在任何一个领域,都要博专兼备,厚积薄发。如果急功近利,拔苗助长,项目很可能会夭折。 有无相生,或许是最高境界。 做科研,要生存。我们最终还是要有所突破。从现有知识创造出新的知识。 这该是我们的最高理想,也是瓜熟蒂落的事。 最后,录一段《老子》以与各位共勉: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图片来源 : http://www.3zitie.cn/html6/zitiepic_103_3013.html
个人分类: 把酒问天 Review|3778 次阅读|10 个评论
梦想2:科研成果均经得起理性分析(修改版)
whitesun 2009-10-27 23:51
科研成果可以放心地经得起理性分析,不担心所看论文会误导我,无任何学术腐败,无垃圾论文。我们从事的科研无任何压力,靠兴趣做事,无经费压力,无论文多少压力,不再考虑SCI收录与否。发表论文即是最大的认可,是经得起理论分析的科研成果。
个人分类: 有思有考|1953 次阅读|0 个评论
心路历程
hewenxiang 2009-9-23 22:44
和文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院最受学生欢迎的十佳老师。 学习经历: 1986 年 09 月 --1990 年 07 月 西北农业 大学 土壤与植物营养 专业 学习,获学士学位; 1990 年 09 月 --1993 年 07 月 西北农业 大学 土壤学 专业 学习, 获土壤学硕士学位; 1995 年 09 月 --1999 年 07 月 西北农林科技 大学 土壤学 专业 学习, 获农学博士学位; 2000 年 03 月 --2002 年 05 月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农业资源利用 专业, 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 2005 年 03 月 --2007 年 04 月 澳大利亚南澳大学 CRC CARE 中心以访问学者身份开展合作研究。 1990年起从事土壤生物化学、生态毒理及环境微生物学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土壤农药污染毒性的酶监测及机理研究(2004-2006 No.40301022);主持校青年学术骨干支持项目、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子课题、陕西省烟草专卖局项目、校青年科学基金各一项,参加多项国家基金、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中科院知识创新重要方向项目、973、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等,发表SCI等科研论文69篇,近年的科研经费448万元。 欢迎有志从事土壤生物化学、生态毒理及环境微生物学方向的优秀本科生,硕士生的加入。 联系方式: wxhe1968@163.com 科研成就: 1.完善了土壤酶活性在表征土壤肥力水平中的作用。 创建了比生物肥力指标BIF更好的能表征土壤肥力水平的总体酶活性指标TEI (Total enzyme activity index);揭示出在不同生态区土壤肥力评价中,土壤酶活性必须区分开来进行。为更全面了解土壤酶在土壤肥力和质量中的作用提供了依据。 2.构建了能够监测土壤污染程度的酶信息系统。 在重金属和农药单一或复合污染条件下,采用敏感土壤酶构建的土壤酶变异信息系统能较好地监测土壤污染程度。此结论较好解释了污染物总量与状态、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三者之间的关系,为土壤污染监测和评价提供了新的方法和途径。 3.采用酶动力学和热力学手段,开展了土壤酶作用机理的研究。 通过不同肥力土样及污染条件下土壤酶的动力学和热力学特征的研究,表明汞、镉对土壤酶抑制机理为不可逆竞争抑制,且汞、镉间存在较弱拮抗作用;杀虫双农药对土壤脲酶为混合型抑制。结果为污染物的清除和环境的修复奠定了基础。 4. 不同价态重金属的生态毒性有所差异。 在澳洲留学期间,曾开展了不同价态砷(As3+和As5+)、铬(Cr3+和Cr6+)对蚯蚓、浮游生物(Daphnia)生态毒理的初步研究,揭示出对不同价态重金属的生态毒理需要进一步开展系统研究。 教学情况 从1993年至今,本人一直承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学院、葡萄酒学院、资源环境学院等本专科生和研究生的《普通微生物学》、《环境微生物学》、《微生物生理学》、《微生物生态学》、《土壤生物学》、《土壤生物化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其中承担《环境微生物学》教学任务达八年。 编写专著和教材 参编孙铁珩院士、周启星和李培军研究员主编的科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土壤污染形成机理与修复技术》专著一本,完成其中一章约3万字的编写。2003年9月参加中科院主办的212次香山科学会议。 2007年以第一主编身份组织由全国六所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华南农业大学、西南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山西农业大学和沈阳农业大学))共同编著,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环境微生物学》教材,参编薛泉宏教授主编的《普通微生物学》(世界图书出版社)和《微生物学实验指导》;同时1996年与朱铭莪教授、韦革宏博士共同编写了校内《环境微生物》,使用后受到学生的好评。 科研情况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土壤农药污染毒性的酶监测及机理研究(编号40301022),2004.01-2006.12,主持; 2. 西北农业大学校青年科学基金:在植物参与条件下土壤脲酶与重金属汞镉关系的研究,1998.01- 1999.12,主持; 3.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青年学术骨干支持计划:不同价态铬的土壤酶效应研究,2007.122010.12,主持。 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环境中典型污染物的生态化学过程及修复原理(编号20337010),参加,2004.12007.12 5. 973项目:东北老工业基地环境污染形成机理与生态恢复研究(编号2004CB418500),参加,2004-2009 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污染土壤的酶特征及酶诊断指标的研究(编号39370148),1994.01-1996. 12, 参加; 7.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典型地区土壤污染的风险评价与生物修复技术(编号KZCXZ -401),参加; 8.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子课题:红壤酸化过程、致害机理及调控理论(编号G1999 011801-3),参加; 9.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青年基金:双歧杆菌的纯化与应用,1996.01-1997.12,参加; 1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主持)子课题:挖掘生物高效利用土壤养分资源,保持土壤环境良性循环,1997.01-2000.12,参加; 1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黄土高原胁迫条件甘草根瘤菌的多样性及其土壤生态环境,2001.01-2003。 近年发表论文 2009 63. 王聪颖 , 和文祥 , 卞永荣 , 蒋新 . 一氯苯对土壤酶活性影响的模拟研究 , 土壤学报, 2009,46(1):93-99 62. 蔡少华 , 和文祥 , 梁艳茹 , 潘宝钧 . 六价铬污染土壤后形态变化及其对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 , 农业环境科 学学报 ,2009,28(2):251-255 61. 呼蕾、 和文祥 、王旭东、郑粉莉,草甘膦的土壤酶效应研究 ,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9 , 28(4 ) :680-685 60.Wenxiang He , Mallavarapu Megharaj , Ravi Naidu. Toxicity of tri- and penta-valent arsenic, alone and incombination, to the cladoceran Daphnia carinata:the influence of microbial transformation in natural waters,Environ Geochem Health. (2009) 31:133141 59.Zuliang Chen,Wenxiang He, Michael Beer, Mallavarapu Megharaj, Ravendra Naidu, Speciation of glyphosate,phosphate and aminomethylphosphonic acid in soil extracts by ion chromatography with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mass spectrometry with an octopole reaction system, Talanta, Volume 78, Issue 3, 2009, Pages 852-856 ( Impactfactor 3.206 ) 2008 58. 蔡少华 , 和文祥 , 呼蕾 , 闫晋晋,六价铬对土壤脱氢酶活性的影响,西北农业学报, 2008 ,17 (5) :208-214 2007 57.Tanya Caceres ; Wenxiang He; Ravi Naidu; Mallavarapu Megharaj. Toxicity of chlorpyrifos and TCP alone and incombination to Daphnia carinata: The influence of microbial degradation in natural water. Water Research ( SCI ) ,2007,41(19): 44974503 ; 56. 和文祥 ,朱铭莪,陕西土壤脲酶热力学特征的研究,土壤学报, 2007 , 44 ( 6 ): 10431048 55. 和文祥, 姚敏杰, 孙丽娜, 孙铁珩,呋喃丹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应用生态学报, 2007 , 18 ( 8 ): 1921 - 1924 54. 王娟, 和文祥 ,铜对土壤脲酶活性特征的影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 35 ( 11 ) :135-140 53. 闵红,和文祥,刘国彬等,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数量演变特征,西北植物学报, 2007 , 3 ): 588-593 52. 杨春璐,孙铁珩,和文祥,宋雪英 . 温度对汞抑制土壤脲酶动力学影响研究,环境科学, 2007 , 28 ( 2 ): 278282 ; 51. 杨春璐 , 孙铁珩 , 和文祥 , 陈苏 . 汞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应用生态学报, 2007 , 18 ( 3 ): 620624 ; 2006 50. 和文祥 , 魏燕燕, 蔡少华,土壤反硝化酶活性测定方法及影响因素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 科学版), 2006 , 34 ( 1 ): 121-124 49. 和文祥 , 闵红,王娟, 孙铁珩, 2,4-D 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6 , 25 ( 1 ): 224-228 48.Yu Guifen, Wu Hongtao, Jiang Xin, He Wenxiang , Qing Changle. Relationships between humic substance-bound mercury contents and soil proper ties in subtropical zone ,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 , 2006 , 18 ( 5 ): 951-957 47. 何敏超, 和文祥 , 王聪颖, 王娟 , 乙醇对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 34 ( 2 ): 115-118 46. 王聪颖、 和文祥 . 乙醇对土壤转化酶活性的影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 34 ( 5 ) 45. 杨春璐 , 孙铁珩 , 和文祥 . 汞和两种农药复合污染对土壤转化酶活性的影响 , 中国环境科学 ,2006,26 (4):486-490. 45. 杨春璐 , 孙铁珩 , 和文祥 , 陈苏 . 农药对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 , 应用生态学报 ,2006,17(7):1354 ~ 1356 2005 44. 王聪颖, 和文祥 、何敏超,王娟,酶在土壤农药污染修复中的研究进展,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5 , 24 : 371-374 2004 43. 和文祥, 马爱生, 武永军, 朱铭莪,砷对土壤脲酶活性影响的研究,应用生态学报, 2004 , 15 ( 5 ): 895-89 42. 邱莉萍 , 刘军 , 王益权 , 孙慧敏 , 和文祥 . 土壤酶活性与土壤肥力的关系研究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4 ,10 (3) : 277 -280 2003 41. 和文祥、陈会明,朱铭莪,汞镉对游离和固定化脲酶活性的影响,土壤学报, 2003 , 40 ( 6 ): 945-951 40. 和文祥、蒋新、余贵芬、郎印海,杀虫双对土壤脲酶活性特征的影响,土壤学报, 2003 , 40 ( 5 ): 750-755 ; 39. 邱莉萍 , 刘军 , 和文祥 , 王益权 , 孙慧敏 . 长期培肥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3 , 21 ( 4 ): 44-47 2002 38. 和文祥、黄英锋、朱铭莪、张一平,汞镉对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土壤学报, 2002 , 39 ( 3 ): 412-420 ; 37. 和文祥、蒋新、余贵芬,杀虫双对土壤脲酶活性影响的研究,土壤与环境, 2002 , 11 ( 1 ): 1-5 36. 和文祥、蒋新、卞永荣、王芳,杀虫双对土壤酶活性影响的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 30 ( 1 ): 12-17; 35. 和文祥、蒋新、朱茂旭、卞永荣,农药对土壤磷酸酶的毒性效应,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02 ( 6 ); 34. 和文祥、朱铭莪、张一平, pH 对土壤脲酶与汞镉关系影响的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 30 ( 3 ): 33. 和文祥、朱铭莪、张一平,汞镉对土壤脲酶活性影响的研究,Ⅰ . 尿素浓度,应用生态学报, 2002 , 13(2):191-193 ; 32. 和文祥、朱铭莪、张一平,土壤脲酶与 Hg 关系中的作物效应,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 20 ( 2 ): 68-72 ; 31. 和文祥,陈会明,朱铭莪,张一平 . 土壤肥力对其脲酶与汞镉关系的影响 ,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02,21(6):526-530 30. 余贵芬 , 蒋新 , 和文祥 , 何志光 . 腐殖酸对红壤中铅镉赋存形态及活性的影响 , 环境科学学报 ,2002,22(4):508-513; 29. 朱茂旭 , 蒋新 , 和文祥 , 余贵芬 , 季国亮 . 红壤中质子化及铝的溶解与质子缓冲之间的关系 , 中国环境科学 2002,22(3) : 277-281 28. 郎印海、蒋新、赵其国、和文祥,磺酰脲除草剂在土壤中环境行为的研究进展,《应用生态学报》, 2002 , 7 : 27. 郎印海、蒋新、赵其国、和文祥 , 土壤中磺酰脲除草剂降解机制研究进展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2,4 : 26. 朱茂旭,蒋新 , 季国亮,余贵芬,和文祥 . 酸性条件下红壤中铝的活化及环境意义 . 地球化学 ,2002,31(4):361-365 2001 25. 和文祥,韦革宏、武永军、朱铭莪,汞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中国环境科学, 2001 , 31 ( 3 ): 279-283 ; 24. 和文祥、蒋新、朱茂旭、王芳,甲苯对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环境科学, 2001 , 22 ( 6 ): 123-126 ; 23.Jiang Xin,Zhou Jianmin,Zhu Maoxu,He Wenxiang,Yu Guifen. Charge characteristics on the clay surface with interacting electric double layers, Soil Science(SCI),2001,166(4):249-254; 22. 和文祥、蒋新、朱茂旭、王芳,酶修复土壤农药污染的研究进展,生态学杂志, 2001 , 20 ( 3 ): 47-51 ; 21. 和文祥、朱铭莪、张一平,陕西几种主要土壤脲酶热力学特征初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 29 ( 1 ): 51-54 20. 和文祥、刘恩斌、朱铭莪,土壤脲酶活性与底物浓度定量关系的研究,西北农业学报, 2001 , 10 ( 1 ) :62-66 19. 和文祥、来航线、武永军、朱铭莪,培肥对土壤酶活性影响的研究,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01 ,( 3 ): 265-268 ; 18. 朱茂旭、蒋 新、和文祥、季国亮,土壤与酸性含氟溶液相互作用特征及机理研究,环境科学学报, 2001 , 21 : 465-469 ; 17. 朱茂旭、蒋新、和文祥、季国亮,可变电荷及恒电荷土壤与 H + 反应的动态监测,中国环境科学, 2001 , 21 ( 4 ): 317-320 。 2000 16. 和文祥、陈会明、冯贵颖、朱铭莪,汞铬砷元素污染土壤的酶监测研究,环境科学学报, 2000 , 20 ( 3 ): 338-343 ; 15. 和文祥、朱铭莪、张一平,土壤酶与重金属关系研究现状,土壤与环境, 2000 , 9 ( 2 ): 139-142 ; 14. 蒋新、和文祥,土壤中 4- 溴苯胺降解动力学及其生态毒性追踪,环境化学, 2000 , 19 ( 5 ): 414-418 ; 13. 陈会明、马耀华、和文祥、朱铭莪,外源铜作用下土壤脲酶活性与缓冲性及时间关系模型研究,西北农业学报, 2000 , 9 ( 3 ): 59-62 ; 1999 12. 韦革宏、和文祥、朱铭莪,不同条件下脲酶磁效应研究,西北农业学报, 1999 , 8 ( 2 ): 94-96 ; 11. 和文祥、朱铭莪、薛全宏、黄一梅,双歧杆菌的筛选、分离和纯化,西北农业学报, 1999 , 8 ( 4 ): 101-104 ; 10. 陈会明、马耀华、和文祥、朱铭莪,塿土对外源铜缓冲动力学模型研究,西北农业大学学报, 1999 , 27 ( 2 ): 28-31 , 9. 李刚、肖玲、和文祥、李萍,旱地不同培肥方式对土壤酶活性影响的研究,西北农业大学学报, 1999.27 ( 5 ): 142-146 ; 8. 薛全宏、朱铭莪、和文祥、徐万里,巴楚蘑菇研究 Ⅰ营养成分,西北农业学报, 1999.8 ( 3 ): 77-80 ; 7. 薛全宏、徐万里、和文祥、朱铭莪,巴楚蘑菇研究 Ⅱ生态条件,西北农业学报, 1999.8 ( 4 ): 97-99 , 6. 韦革宏、孙玉瑷、和文祥、朱铭莪,温度场和磁场对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西北农业大学学报, 1999 , 27 ( 1 ): 1998 年以前 5. 和文祥 、朱铭莪,陕西土壤脲酶活性与土壤肥力关系研究 Ⅱ土壤脲酶的动力学特征,土壤学报, 1997 , 34 ( 1 ): 42-52 ; 4. 和文祥 、朱铭莪,陕西主要土壤脲酶活性与土壤肥力关系研究,土壤学报, 1997 , 34 ( 4 ): 392-398 ; 3. 和文祥 、朱铭莪、周玲、童江云,有机肥对土壤脲酶活性特征的影响,西北农业学报, 1997 , 6 ( 2 ): 73-75 ; 2. 和文祥 、朱铭莪,温度和底物浓度对陕西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西北农业大学学报, 1998 , 26 ( 5 ): 15-19 ; 1. 和文祥 、朱铭莪,动力学、热力学在土壤酶学研究中的应用,西北农业大学学报, 1995 , 23 ( 6 ): 139-143 ;
个人分类: 我的独白|5715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何才能产生高水平的科技论文和科研成果
罗帆 2009-9-20 23:16
今天整理旧文件时,发现写于 2005 年 11 月 29 日的一篇短文。当时刚从美国进修回国,所在学院正进行管理整改措施征文活动。后来,这篇短文获得管理学院唯一的一等奖,其中的一部分建议先后得到了采纳。现将此文贴在下面,请博友们看看我在将近四年前提出的建议,欢迎批评和讨论。 1 、转变科研管理理念要落在实处 俗话说:十年磨一剑。要出高水平的科技论文和科研成果,需要教师沉下心来,长期坚持不懈地努力和积累,改变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因此,转变科研管理理念不能停留在表面,科研管理者必须真正改变重短期目标轻长期目标,重数量轻质量,重立项轻管理,重结果轻积累、重科研经费轻项目级别的科研管理观念和舆论导向,并通过调整或改革科研考核、评职称、评硕导博导、研究生选导等政策落到实处。例如,早在 2000 年以前,华南理工大学就把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级项目作为评教授资格的必备条件。当时,不少人认为对管理学科的教师提出这种要求过于苛刻。实践证明,这一政策导向扭转了教师热衷于搞横向课题赚钱的倾向,对在商品经济大潮中营造学术气氛,提升华南理工管理学院的学术水平,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2 、教师科研激励机制要优化设计 总体来说,我院教师科研考核办法符合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初步形成了以业绩为重的激励机制,对科研工作起到了促进作用,但尚有不尽合理之处。首先,目标考核法有重结果轻过程的局限性;其次,将学院经济指标分解到个人的做法过于简单化;第三,没有有效激励教师高层次的需求。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 1 )优化组合各种考核办法 目前,管院的考核办法是以目标考核法为主体,为弥补目标考核法的局限性,管院已在八大奖励和九个优先中综合采用了绩效评分法、关键事件法和排序法。但根据弗洛姆的期望理论,这对于大多数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来说,由于对评优或奖励的期望概率低,而缺乏足够的激励作用。因此,应将这些方法融进考核办法的主体中。例如,发表一篇被 SCI 或 EI 检索的论文,可以折算成 2 万或 1 万元科研经费。 ( 2 )改进将学院经济指标分解到个人的做法 首先,教师不是生产线上的工人,科研工作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将学院经济指标摊到个人过于简单化;其次,教师的能力各有所侧重,教学为主型、科研为主型以及教学科研并重型的考核标准应有所差异;第三,横向、纵向课题经费的含金量是不同的,不能仅仅计算经费的绝对值。纵向课题经费少、难度大,因此在考核时应乘以系数。例如,本人主持了 1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今年国家基金委下拨经费是 4.2 万元(学校配套经费不算),教授每年必须完成的经费额是 6.4 万,即使将经费全分给自己,也无法完成当年的经济指标;若将经费按课题组成员的工作量分解,每人能分到的经费额很少,远远不能完成经费指标要求,这极大地影响了团队成员潜心研究的积极性。因此,若必须设立科研量化考核指标,建议横向课题经费额的系数是 1.0 ;省部级课题经费的系数是 2.0 ;国家级经费的系数是 3.0 。 ( 3 )有效激励教师的高层次需要 本人刚从美国进修一年归来。据调查,美国大学对申请 终身 教授资格的教师进行严格的全面考察,主要包括教学工作量和每门课的教学效果、发表论文专著、研究项目级别和经费额,以及社会工作。但在年终考核时,注重发表高水平的论文和从事高级别的项目研究,并不注重发表论文的数量和项目经费额。虽然,考核结果与收入有所挂钩,但更重要的是满足和激发教师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高校教师的优势需要应是尊重和自我实现需要。因此,对教师的激励,最有效的是激发其成就和自我实现的内在需要。而目前我们的激励方式比较重视经济杠杆的作用。根据强化理论,激励应以正强化为主。惩罚具有一系列的副作用,若教师因没有完成经济指标而受到经济处罚或被取消导师资格,对教师自尊心的伤害是难以弥补的。根据阿德福的挫折回归假设,会导致需求层次下降,根本不可能再致力于搞出高水平的科技论文和科研成果。 3 、科技论文奖励办法要适当调整 目前,管院对教师发表论文仅对第一作者进行奖励,如在年终考核表上只要求第一作者登记论文,发表一篇被 EI 检索的论文奖励 2000 元,发表 1 篇被 ISTP 检索的论文奖励 500 元,这种奖励比较直观,简便易行,可以保留,但还须适当调整。提出以下建议: ( 1 )设法鼓励团队合作发表论文。澳大利亚某大学鼓励教师合作发表论文。假如论文只有 1 位作者,在考核时计 1 分, 2 位作者计 2 分, 3 位及以上作者计 3 分,这有利于鼓励团队合作,优势互补。例如,统计分析专家的介入,可使课题实证研究的数据处理深化;论文写作顾问的参与,可使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更规范。虽然他们不是第一作者,但学校肯定和鼓励他们的贡献。这些措施,有利于课题的学术成果在国际学术界的顶尖期刊上发表论文。 ( 2 )作为学校评选优秀论文的补充,应对高水平科技论文第一作者为研究生的学生和导师分别进行奖励。
个人分类: 学术点滴|8466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研中的存量盘活与增量提高
wj5838 2009-9-15 20:55
许多时候我们看到一些从事科研十分勤奋的人员身上也会看到这样的情况,这些人勤于耕耘但却少有收获,丝吐了不少却很少结茧,这部分人的问题出在哪里了? 环顾四周、反观自身可能问题出在科研努力的方向不明确及科研生涯规划的欠缺之上。不能说这部分人不热爱知识,也不能说这部分人不善于思考,但如同企业管理必须依据一定方法,作为人类知识产品(知识成果),也需遵循一定原则。对积累多年、聚焦不够及产品不多的人而言,一个可行的方案便是立刻盘活存量、提高增量。 科研中一些善于思考且属于发散性思维的人研究中往往会被兴趣牵着思维走,在研究阅读过程中人从一个问题被卷进另一个问题中,体会到研究的兴奋和紧张,但却极易在其中迷失,我们被激情带入一个个问题,但被问题一个个推出,带给我们的是眩晕后的茫然。改变这种状况的方案便是分析科研的存量及可能的增量,集中力量和优势消灭敌人!集中力量,把已结累容易完成的论文写完成投稿,然后再将已完成80%、50%的一一完成,从存量中实现增量。
个人分类: 未分类|457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批粮油食品饲料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技部农转资金项目的支持
jxz1963 2009-9-10 16:36
2009 年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清单 ( 部分 ) 编号 项目名称 承担单位 3 微囊包被乳酸菌饲料添加剂制备中试及产业化 北京大北农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32 微生物发酵饲料技术中试与示范 唐山赛纳生物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33 绿色中草药畜禽饲料中试 兴隆县金马河饲料有限公司 53 秸秆饲料加工关键装备与技术应用示范 内蒙古农业大学 58 禁牧舍饲下反刍动物调控饲料及调控剂产品的中试示范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 73 LLG-200 型连续式冷冻干燥设备中试 沈阳航天新阳速冻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79 玉米减肥功能食品产业化生产技术开发 吉林农业大学 83 沙棘系列新品种成果转化与产品开发 吉林农业大学 88 绿豆饮品的中试与示范 洮南市百群食品科技有限公司 96 高凝胶稳定性大豆分离蛋白生产技术中试与示范 哈高科大豆食品有限责任公司 100 利用玉米黄粉提取叶黄素单体及其系列功能食品生产技术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107 5HH 系列燃稻壳稻谷干燥机的示范与转化 黑龙江省华宇烘干清选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122 基于生物技术的水产品安全饲料关键技术开发 南通巴大饲料有限公司 123 饲用菜籽多肽加工技术中试与产业化 南京财经大学 143 大米蛋白生产关键技术中试及示范 义乌市海之纳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165 禅食(特色杂粮系列营养食品)关键技术中试研究 安徽燕之坊食品有限公司 176 利用油茶粕废弃物生产茶皂素技术中试 福建省天福油脂有限公司 184 早籼米纯种发酵生产优质米线中试 江西省食品发酵研究所 200 低温压榨花生油与功能性花生浓缩蛋白联产体系的建设与产业化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研究所 203 植物蛋白基新型健康系列食品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 山东万得福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211 无酚饲料蛋白 山东华津植物蛋白有限公司 226 糯米粉综合利用增值技术中试 河南黄国粮业有限公司 244 膨化双低菜籽配制高能浓缩饲料中试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 252 油茶籽精深加工技术中试 湖北黄袍山保健食品有限公司 256 新型高效饲料添加剂 饲用肠溶酶制剂 湖南尤特尔生化有限公司 264 发酵脱毒生物鱼饲料的中试与产业化 湖南湘北水产饲料有限公司 270 一步成型绿色放心米粉设备中试与产业化 娄底市乐开口实业有限公司 284 淀粉资源高值化加工关键技术及示范 广东鹏锦实业有限公司 294 金花茶皂甙的分离纯化中试 广西桂人堂金花茶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314 粮油加工副产物中活性成分应用技术集成中试转化 重庆市生物技术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 320 新型全能碎米分离机的中试与示范 四川康美原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332 高效生物酶制剂饲料配制技术中试与示范 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 336 优质高效配合饲料中试与转化 万山特区龙辉养殖有限公司 342 专用马铃薯优质高效生产技术转化与应用 贵州省生物技术研究所 352 安全高效反刍动物饲料开发与推广 昆明田园饲料有限公司 354 西藏野生核桃油研究成果产业化示范 西藏特色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379 陇南油橄榄丰产栽培及深加工技术示范 甘肃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381 淀粉与聚乳酸聚合生产完全可降解塑料 甘肃海河曜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403 高温酶法制备多孔淀粉成果转化 青海威思顿粉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404 高纯度蚕豆蛋白技术中试 青海展大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450 饲用酸性耐热甘露聚糖酶的中试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 461 蜂花粉功能油脂加工技术中试与推广 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 507 醇法菜籽浓缩蛋白脱毒技术中试 国家粮食储备局西安油脂科学研究设计院 508 智能化稻谷品质综合检测仪 北京东方孚德技术发展中心 509 饲用屎肠球菌的发酵前包被生产技术中试 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 510 半干法新型玉米脱胚机 国家粮食储备局无锡科学研究设计院 511 储粮害虫磷化氢抗性测定仪中试及应用示范 国家粮食储备局成都粮食储藏科学研究所 512 葵花子真空保质干燥新技术中试与示范 国家粮食储备局郑州科学研究设计院 521 苦杏仁资源循环加工关键技术中试与示范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525 中式食品冷冻面团发酵技术中试与示范 江南大学 529 变性淀粉控缓释载体材料的产业化技术 华南理工大学 535 透明水分散型 - 胡萝卜素和番茄红素制备中试研究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济南果品研究院 540 漆蜡提取加工及精细化应用关键技术中试与示范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西安生漆涂料研究所 550 饲用 N- 氨甲酰谷氨酸 (NCG) 制备中试 北京龙科方舟生物工程技术中心 来源:据科技部网站
个人分类: 科研报告|5627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的科研成果
whitesun 2009-7-18 01:06
我很幸运的是这几年来常常做导师们的触角,帮他们探路,探索某些研究方向,不幸的是导师们常常不觉得我了解的现状是对的,老觉得他自己的想法没错,常常是从空中强调一下自己的看法,并非和我一样去专研一个方向,细心看看论文。这样一来,我在短短几年,帮着导师们写过十几二十个申请书,了解过很多研究方向,最动作大的一次是写可信软件的重点项目,与我课题没什么关系,但还差不多耽误了我一年的时间。显然这样的科研过程,在中国到处能见到,如果自己不利用机会,只会这样持续下去,不停的帮导师们做这个做那个,最后随着时间的流失,自己了解点科研相关的东西,但是实质性的科研成果就算能做出来,也都是导师的了。那么,我这几年的科研成果是什么呢?总结一下,可以确认的是我常常隐性地纠正导师的不正确认识,为此他也在成长,有可能利用这些信息去指导别的学生,仅此而已。 细细想想,没怎么发垃圾论文也算好事,因为本来我经历过的所谓的科研过程也不会做出什么真正成果,没发论文只是损失我自己所谓的名利而已,对这个社会可能没太多损害。但深入想一下,如果我是个可造之材,三年五年的做了无用功,在最黄金阶段没把能力提高,也没提高社会地位,将来没什么权利和资源,也就无法更好的为社会服务,是不是更大的损失呢? 想到一些前辈说过,你必须想办法占有了各种资源,否则你没法做事,不管用什么手段上到一个台阶后,你才能更好的发挥自己才能,那时才真正为社会做大的贡献。这样看来,我一味的尊重师长,消极的服从他们的指导,仿佛没什么错误,其实真正的阻碍着自己的发展,逐步使自己失去为社会做更大贡献的可能。我的成果不够多,归根到底是不适应是社会的结果,是不够智能的表现。然而也无奈,也不应该抱怨什么,期待好运来临吧。
个人分类: 有思有考|3660 次阅读|1 个评论
利用《科学引文索引》进行科研成果评价 1999年
tengyi1960 2009-6-4 17:48
简述了《科学引文索引》与科研成果评价的基本关系。
个人分类: 工作感悟|27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研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bluesky1965 2009-2-9 16:32
科学研究是一个国家发展与创新的基础,是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动力。 (1)科研的目的是探索真理,找到客观存在的事实。 (2)科研的目的是解决问题,或者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2 次阅读|0 个评论
也说科研成果的表现形式与评价方法
scichina 2009-1-15 20:46
在科研单位生存,论文好像更重要一些,每个人都离不开写和发表论文。 这句话在以前,我觉得没有错,但是最近我得表弟,在县上当小会计要升职称来找我,说没有论文不让评,他没有本事写,要我帮他。真是岂有此理!!我自己也为写不好论文发愁呢!看来,要求论文的势头还在增加! 与之相应的是,很多大牌明星和专家已经和正在呼吁加强学术交流,减少论文数量枷锁,向SCI说不呢!这是搞得我等不知怎么办!与一个办公室的老哥们论及此事,也都很有感慨,这不由让我舒了一口气:看起来我并不孤独,很多人和我一扬在遭受折磨! 那么,如何来评价研究成果呢?论文?大奖?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好像都不是,说来说去,还是以发表论文来评价更好些。因为我曾看过一个申请书,要求每个课题组的经济效益2亿元,而且仅仅是一个比传统好不了多少的农艺措施!也因为我曾听过一些人说连一个没有开展的项目也评了省级大奖。 文章不错呀,至少要写,要大家看,看得不顺眼了还可以批评,至少不敢搞得啥也不是!如果说SCI,更是这样了,但我们中国一些期刊的影响因子提高过快也引起了国际评价机构的不满,一些SCI期刊近去遛了一圈又出来了! 还有就是文章+引用率,这应该更好些,听说一些单位在试用,我的一个朋友告诉我,写文章时把我的文章引上,说不准所里哪一天也这样评价了!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呀!一个没有结论的感慨要到此结束了! 明天也许更好些,一定更好些!期望也许就是人类会笑的最好的理由!
个人分类: 未分类|5429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技论文只不过是科技成果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已?
ysxbhxf 2008-11-16 16:44
科技论文只不过是科技成果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已! 这是王志明主编在他的博文谁动了你的产权?再谈科技期刊版权问题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2221 里挑战正义的风车时提出的一个观点,他举了个假想的例子:南村修一是个木匠(科技工作者),设计并制作出了一把很令他骄傲的椅子(科技成果),于是他和那把椅子就来了个自拍合影(科技论文),并把相片交给了北村修二(出版商)来炫耀,由此来批驳这样一个观点:科技论文和科技成果之间划等号。但本人对他提出的这个观点却是不敢苟同的。先抛开他在那篇博文里的其他观点不说,也不管他举的例子是否恰当,单就他这句话科技论文只不过是科技成果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已!的字面意思来看,他就没搞清科研成果、科技论文和科技产品三者之间的关系。搞科学研究的人都应该知道,无论我们在科研活动发现了某种新的现象、规律或原理,还是发明了某种产品或开发了某个新的生物品种,最核心的成果是人们由此获得的新的认识、知识或方法,如果一篇科研论文包含了人们对此新事物的全部的新认识、知识或方法,那就是说,这篇论文就是这项科研活动的成果,而由新认识、知识或方法延伸而获得的具体物品或软件只是这项科研活动的衍生品,即科技产品。 我也举一个假想的例子来说明我的观点,只是我的笔头笨,写得很罗嗦,希望大家按着耐心看下去: 南村修一是个搞纳米材料的人,他有一天合成了一种新的碳纳米粉,并写出了一篇关于如何合成这种新的碳纳米粉的论文,但他没有拿出去发表。第二天他有个同行北村修二来拜访他,他向北村修二炫耀了他的新合成的碳纳米粉和刚写好的论文,哪知北村修二不是个好人,他趁南村修一上厕所时将那篇论文用手机全拍下来了。他们吃过晚饭后就告别了,半夜里不幸事发生了,由于电路起火,南村修一的家被烧毁了,他自己没事,新合成的碳纳米粉因为收藏起来了也还在,但那篇论文却被烧掉了。北村修二知道这个消息后立即把拍下来的论文照片打印出来,并按相同的方法做了实验,果然合成了同样的碳纳米粉,于是没良心的北村修二就在南村修一的论文的基础上写了一篇同样是关于如何合成那种碳纳米粉的论文,文章写得比南村修一的论文还好,然后销毁一切不利于他的证据,最后北村修二抢先发表了那篇论文,并因此名利双收。当南村修一看到了北村修二的论文后,自然很生气,便与北村修二打起了官司。 各位看官,大家说说:法官会判谁赢得官司?如果按王主编的观点,北村修二偷窃了南村修一的科研成果吗?
个人分类: 观点辨析|7374 次阅读|6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01: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