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双盲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这个精心设置的“骗局”原来是为了验证疗效
热度 14 hongkuan15 2017-2-11 12:26
“不看广告,看疗效”,这句广告语说的“疗效”可能是全宇宙最值钱的词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那是因为,只要疗效好,人们就愿意买,再贵也有人买!商家一定会因此赚得锅满盆满。 那要怎么证明“疗效”呢? 这可不是简单的几个人站出来讲讲感受,讲一个“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结果真的出乎意料。。。。。。”的万能故事就能证明的。 人们为了证明疗效,可谓煞费苦心,不惜精心设计一套“骗局”来评估。经过这个设的“局”检验,顺利通过后的产品才能获得被人认可的疗效。这样的“局”,专业名称是: 随机对照试验。 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是干啥的? RCT是一种严格的评价治疗方案有效性的试验方案,被认为是临床药效研究的 金标准 。所谓的“疗效”,必须经过RCT检验才算数。 要做RCT并不难,拢共分三步: 第一步:找人!大致过程是招募研究对象(找人当“小白鼠”),再把人随机(Randomized)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对照Controlled),试验组给予治疗措施处理,对照组给予安慰剂(placebo)。 第二步:给药!按照上面的分组,分别给两组人治疗措施和安慰剂。治疗措施可以是药物,也可以是其它干预措施。安慰剂就是表面上看跟药物一样,吃起来也跟药物一样以假乱真的“假冒药”,实际上不会有任何作用,也没有毒副作用。常用的安慰剂有淀粉,葡萄糖等。 第三步:分析评估。在干预一定时间之后再将两组进行对比分析,评估治疗措施的有效性。 但并不是谁都可以做RCT研究的,需要有相关资质和有资质的人员,通常是医生依托医院来做,涉及到人体临床研究,还必须通过伦理委员会的审核,需要在CFDA或FDA制定的临床研究注册和审核机构申请。 关键时刻,人也信不过人! 实际上,做到了RCT还不够。上面这些措施只是在客观上排除了干扰,实际上人自身引起的干扰也要排除。 人的主观因素也可能对试验结果产生影响。 一方面,研究者存在主观愿望,都希望评估的药物有效。研究者辛辛苦苦搞出来的药物,谁不希望有效?这种“希望”就可能引导研究结果偏向正面。在实验过程中稍微动点手脚,结果可能就不一样了。药物疗效岂能受此干扰?必须客观,公正。 另一方面,人是高智商动物,也很容易受到诱导。安慰剂容易产生安慰剂效应。因为它太像药了,足以达到以假乱真,导致人们都认为自己吃了真正的药物,这种心理暗示和信念有时候也很管用。科学研究已经表明,心理暗示和信念就能够治疗一些疾病。心理暗示和信念的作用不是药物的真正作用,即使对病人有点用,但实验评估的是药物本身的作用,因此,必须排除这种影响。 故意设置的“骗局” 由于上述因素都可能对药物有效性结果产生影响,于是科学家们精心设计了一种“骗局”。这就是单盲,双盲和三盲随机对照实验,简单来说就是让参与研究的一人,俩人,三人都“看不见”,都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俗话说“屁股决定脑子”,坐在谁的位置,站在谁的立场就为谁的利益考虑。既然人容易受诱导,那就干脆跟大家“玩个游戏”,让实际参与实验的人都不知道自己在试验中的角色,这样大家都不知道分组情况和干预的内容,也就不用担心有利益倾向,就能做到客观,公正了。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要做到“盲”的彻底几乎是不可能的,实际实施起来都会打点折扣。目前,也只能做到让参与实验的“小白鼠”们(单盲),参与实验的“小白鼠”和实际进行实验操作的人(双盲)以及再加上实验完成后进行分析评估的分析人员(三盲)都不知道自己吃的是安慰剂还是待测药物,也不知道自己分在了哪一组,或者不知道自己处理的数据是来自哪一组。这场“骗局”的设计者,也就是实验设计人员是不能实际参与研究的,只能默默的当那个“幕后黑手”。等到实验结束时再出面评价。 RCT研究可信度高,但也不要过度迷信 RCT研究相对来说对疗效的评估更客观,公正,可信度高。这样看来,三盲实验应该是最严格的,其结果可信度更高。但是,做这样的研究需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那是相当大的,一般有实力的药企和科研机构才可以支撑得起。一个药品,到达做RCT研究时,基本上都经历了很多不同层面的验证,在动物实验上已经证明了有效,才有可能进行人体RCT研究。 RCT研究虽然很好,但也不要迷信。并不是做过RCT研究的产品就一定很好,还要看研究的质量是不是很高,研究结果是不是可信。一般来说,RCT研究需要纳入一定的样本量,样本量太少的话结果的可信度也会打折扣,毕竟人的影响因素很多。RCT的研究也有很多失败的,结果并不理想的也很多,这样的研究即使发表了文章,也不证明疗效就一定好。
9006 次阅读|21 个评论
学术期刊审稿:单盲还是双盲
热度 15 陈安博士 2013-3-24 07:09
   曹大侠说审稿的过程因为知道投稿者的身体状况,所以给编辑部提供了一个有倾向性的建议,虽然最后的决定权在编辑那里,但是老曹的意见怕还是会被考虑的。    对于此事,口水战已经开始,老曹似乎也很兴奋,正准备连续接战呢。    其实,俺们审理的大部分稿件都是双盲,国际的名刊和国内的牛刊都有。不好意思地是,俺们在审国内投送送国际期刊的论文时能一鼻子闻到里面 的黄土高坡味,甚至能感觉就到是谁的风格,嘿嘿。    单盲的审稿也有,但是不多。我记得以前和多位主编、编辑聊起这个程序问题,都大为头疼,觉得单盲和双盲都有避不开的难题。    对于单盲审稿,审稿者知道论文的作者是谁,有好处就是你如果了解行内谁谁做学问的风格,则这个会影响到审稿的结果:某人一向喜欢 投机取巧,对于他的稿子就会格外认真些,某人一向严谨认真在业内是出名的,则炉温中正面性 结果的得到和解释 就会更让给人信服些:兄弟,人品决定学品啊!单盲的时候尤其如此。    而双盲则对审稿人也有一定的不信任性,怕你对竞争对手的稿子采取刻意苛刻的审稿标准,所以干脆就不告诉你是谁的稿子了,也有一定道理,但是,确实无助于审稿人从学者做学问的风格上推算结果的可信性——毕竟,审稿人不可能完全重复作者的思维和演算过程。    有一位大学者曾经将自己得意的工作投给了国内某期刊(双盲),结果审稿意见驴唇不对马嘴,还给退稿了,把他给气的。后来大家一起聊,就说,审稿的双盲制加上审稿人可能是研究生代替导师,错把美玉当垃圾的时候也是有的。    这位学者只好改投国外的学术期刊,发表后才长出了一口气。试想,如果审稿人知道这位学者的名字和做学问的风格,大概不会草率到用驴唇不对马嘴的理由拒绝。    当然,单盲也有问题,程代展老师写的审理院士的稿子,就会有无形的压力,来自编辑部或者来自本身。    也所以,采取单盲还是双盲,都要冒一定的风险啊,为了避免问题的出现,还需要建立更好的申诉机制来进行规避,以免有遗珠之憾。    【对了,老曹和编辑心照不宣做的那事儿算不算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呀,俺敬请松子同学评述。嘿嘿】
个人分类: 事论|31783 次阅读|17 个评论
[转载]沈自尹:中医科学内涵的发掘与研究
热度 2 sheep021 2011-2-12 20:30
毕生从事中医科学内涵的发掘与研究(组图) 2011-02-12 15:52:28 来源: 新民晚报 (上海)  以中医药科学研究为使命 指导学生 作者简历   沈自尹 1928年3月22日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镇海人,1952年毕业于上海医学院医学本科。现任复旦大学医学院校学位委员会委员,中西医结合博士后流动站站长,上海市科协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会副会长,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名誉会长,全国中西医结合虚症与老年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副总编。曾任中西医结合研究所所长,中医教研室主任,华山医院中医科主任,脏象研究室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卫生部第四届药品审评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医学评议委员,卫生部中药审评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上海市中医学会副会长,上海市中医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委员。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我是1952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毕业后分配在华山医院内科。1955年,院党总支书记根据党刚宣布的中医政策,突然找我去谈话,他说:“当前西医普遍存在歧视中医的不良倾向,没有深入研究过中医,却要否定中医,这是不科学的态度,派你去学中医,就是为发扬中医的精华,这是一项光荣的任务。”就这样一席话,决定了我的事业和道路,我亦从此认定发掘中医科学内涵是我毕生的重要使命。   学中医深得精髓   以科学态度对待中医   接受发扬中医精华的任务。学中医渐入佳境,领悟中医具有艺术和哲学的某些特征。以科学态度对待中医才会对中医有正确认识。   组织上安排我学中医是传统的从师方式,指定姜春华名老中医为我的老师,以前无缘接触中医,对中医是一无所知,在上医接受的是系统而严格的英美式正规教育,满脑袋装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基础学科,无一不存在着客观依据,而中医诊病只凭“望、闻、问、切”,毋需任何体检或实验室依据就可开处方,似乎有点“玄”。   所幸姜老是一位开明而富有创新的导师,他要求学中医经典著作时不死背条文,在乎理解这些著作的精髓所在,从繁复的条文中认识与提炼辨证论治的规律。随姜老临诊看到姜老在治疗一个哮喘病人时,考虑发病的环境、季节、体质的改变,诱发因素的不同,先后采取了四种不同的处方;又看到在西医看来是完全不同的病,如疟疾、痢疾、哮喘、乳糜尿,在病程的某个阶段出现“气虚”症状时,姜老采用同一个“补气”处方,都得到很好的效果,使我体会到这种“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方法,充分体现富含哲理的辨证论治精神。我曾有一个比喻:“绘画是艺术,无论是中国的水墨画,西洋的油画,画家首先要有一个构思,再加上个人的技巧,才能使画传神,观者得以赏心悦目;音乐也是艺术,无论中西名曲的产生,都得先有构思,加上作曲家各具特色的表现手法和个人风格,使其作品久听不厌,令听者内心产生共鸣。”中医不属艺术或哲学范畴,却具有艺术和哲学的某些特征。所谓“医者意也”,这“意”并非随心所欲,而是指构思,其水平的高低,决定治疗效果的好坏。以前认为中医之“玄”其实就是内涵哲理。要学好中医,就是要把握好中医学里面朴素的唯物辩证法。   姜老在学术上独具的洞察力及临床治疗上求实效的风格,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姜老采取巴豆为主制成的巴漆丸辅以健脾利水汤药泻去肝硬化病人顽固性腹水,卓有成效,当我已总结到96例的时候,解放日报从来信中得知这一消息,来找钱悳院长(也是国内传染病寄生虫病权威)希望做一些报道,钱院长听了我的报道也是半信半疑,认真地每天到中医病房,用皮带尺为病人量腹围,在一个星期里亲眼看到腹水逐渐消失。这还不算数,钱院长也专收了一个肝硬化腹水的病人,用西药硫酸镁企图泻水而未能成功,证明中医用巴漆丸泻水是有其独特之处,只是还说不清楚是什么道理。于是钱院长和我分别撰写的中医治疗肝硬化腹水有效的稿子同时见报,对当时医学界振动很大。钱院长的科学态度使我想要回答中医是否科学这一难题迎刃而解,也奠定了学习与发展中医的信心。   对肾阳虚证功能定位   证研究走向科学前沿   通过异病同治的研究途径,不断采用先进的科研手段以及以药测证的方法,最后揭示了肾阳虚证定位在下丘脑,下丘脑是肾阳虚证的调节中心。   20世纪50年代末,我在参加上医组织的中医研究课题时,发现在西医看来是完全不同的六种疾病,当起某个阶段出现中医所称的“肾虚”症状,都可以用中医补肾的方法提高疗效,这分明是“异病同治”,“异病”既然可以“同治”,说明不同疾病之间存在一个共同的物质基础。中医的“肾”不同于西医单管泌尿系统的一个器官肾脏。明代发展起来的命门学说,把“肾”看得像生命之门那么重要。“肾”不但是先天之本,还主管人一生中生长、发育和衰老的全过程。肾阳温煦着全身各脏器的阳,肾阴温煦着全身各脏器的阴,似乎是人体各脏器的调节中心,我就在试图以研究“肾”本质为突破口,经历四十多年漫长的探索,认准目标,就此叩开了中医理论研究的大门。   我们和志同道合的上医生化教研室同仁精诚协作,最初是在采用现代各种检测指标筛选中,发现按中医辨证标准,符合“肾阳虚”的病人都有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的证据,这是通过“异病同治”的研究途径,找到了肾阳虚证的初步物质基础,也可以说找到了中西医结合点。接下来我们根据人体已知结构顺藤摸瓜,追本溯源,进行科研设计,从三组人群(正常人、肾阳虚病人、肾阴虚病人)的神经内分泌全套测定的比较中,得出肾阳虚病人中有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上不同环节、不同程度功能紊乱的初步结论,除了在国内发表论文,还编写了《肾的研究》,此书两次被日本译为日文版广为发行。这一研究结果在国内七个省市的有关医院和远在日本的高雄病院被重复证实结论是一致的,它实现了科学研究中的可测量性和可重复性,初步表明中医的“证”并不虚玄,而是有其物质基础的。进一步对下丘脑-垂体所辖另外两个轴(甲状腺和性腺)进行比较性研究,结果得出与肾上腺皮质轴相同的结论,至此可推论肾阳虚证的主要发病环节为下丘脑。   中医的五脏不同于西医解剖上的脏器,而是五种功能态,所以需要采取针对肾阳虚证有效的方药通过以药测证的方法来观察不同方药,比较其功能态的变化。进入90年代,采用分子水平的检测方法,用不同的方药,在肾阳虚证模型上进行比较,结果证明唯有补肾方才能提高下丘脑的促肾上腺皮质释放激素的基因表达量,这样就准确地指出肾阳虚证定位在下丘脑,下丘脑是肾阳虚证的调节中心,至此,不断地用先进的科研手段揭示中医理论的科学内涵。    补肾方药可延缓衰老   而且能逆转衰老进程   肾虚和衰老是相对应的,补肾方药对老年性的神经内分泌免疫改变具有全面的改善作用,而健脾方则不能。补肾方药中具代表性的成分(EF),可以使4种生物模型延长寿命,而且从基因水平上观察到可以“逆转”衰老的进程。   “肾”的功能很广泛,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关系到人的一生中生长、发育、壮盛、衰老这个必经的过程,在《内经》中有经典的描述。肾气旺盛则充分地生长、发育、壮盛;肾气虚衰则渐趋衰老,如果中年人显示肾虚症状,如腰脊酸痛、腿软、双耳失聪、齿发脱落、性功能减退等则属于“未老先衰”。我们曾对平均40岁的典型肾阳虚病人和65岁以上的老年人,这两组人群进行下丘脑-垂体及其所属三个靶腺轴全套测定的比较研究,发现肾阳虚病人和老年人在下丘脑-垂体所属靶腺轴上具有极相似的反馈调节能力异常。进一步观察补肾方是否能延缓衰老,将90例正常老年人随机分为三组(补肾、健脾、对照)进行双盲对照,临床治疗比较,作神经内分泌免疫功能检测,结果补肾组神经内分泌免疫三大系统都有明显作用,而健脾组仅能提高免疫功能。相应的动物实验,专为观察补肾方和健脾方对老年大鼠的下丘脑、垂体、功能影响的比较研究中,观察到补肾组显示对下丘脑、垂体各层次的神经递质、激素以及免疫功能的老年性变化具有全面的改善作用,而健脾组仅有零星的变化,至此,通过临床和动物实验具有一致的结果,说明补肾法确能延缓衰老。   为了简练补肾复方,通过多项实验进行筛选,结果发现淫羊藿总黄酮(简称EF)在延缓衰老方面可以代表补肾复方的作用。我们从两个方面探索EF延缓衰老的原理。一方面是观察几种生物模型的寿命试验,因为国际上延缓衰老的药物很多,而延长寿命除限制饮食获得公认,药物延长寿命则绝无仅有。鉴于衰老始于细胞衰老,首先采用国际上公认的细胞衰老模型研究EF延长细胞寿命的调控机制和作用环节,结果EF可明显延长人胚肺二倍体成纤维细胞的传代寿命,其延长寿命主要通过延缓衰老细胞端粒的缩短,端粒是细胞染色体末端的特殊结构,起着保护染色体末端的作用,EF保护了衰老时端粒长度的自然缩短,从而延长寿命,这是药物调节端粒长度的首次报道。此后,先后从低等生物到高等生物:蠕虫类线虫、节足类果蝇、哺乳类小鼠三种生物模式上进行了以EF为主的寿命试验,结果EF也明显延长了线虫与果蝇的寿命,在小鼠试验中,EF除了能明显延长寿命,还提高在转棒试验中小鼠神经肌肉协调能力和水迷宫实验认知能力,说明EF提高生存质量、延长健康寿命。   另一方面是从基因水平深入研究EF的延寿原理。21世纪初,基因科学引发医学革命,亦给中医药现代化带来了机遇,实验设计是在代表青、壮、衰、老的4、10、18、24不同月龄段大鼠分组,加设一组预先灌喂了3个月EF药物的24月龄组大鼠(即EF组)截取与“肾”相关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淋巴细胞、骨、肝、肾等7个组织块,用全基因组的芯片作基因表达谱,所有组织块显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主流基因表达数据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即随月龄的增长而基因表达降低,至24月龄降至谷底,而EF组则显著回升,用数学神经网络BP学习法运算,发现EF能将24月龄各相应组织年轻化到平均10月龄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逆转”了衰老的进程。   内源性干细胞   以补肾药激活   干细胞移植是借助外力实现损坏的组织再生,通过肾藏精理论,用补肾药EF激活潜藏的多种干细胞实现其再生能力。   干细胞是生物学上又一次革命,干细胞有两项最基本的功能“自我更新”和“定向分化”以代替被损坏的组织,使它成为再生医学的支柱,目前国际上对干细胞的研究着眼于移植和克隆。中医理论里“肾藏精”,《内经》:“肾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干细胞的习性平时也处于休眠状态,故而通过药物激活内源性干细胞从而改善再生反应,与从外部植入干细胞是全然不同的新思路。我们的前期工作说明EF在大鼠肾上腺受抑模型上能使肾上腺皮质干细胞在外侧增殖,并向内侧迁移和分化,从而形成肾上腺皮质各个功能层。此外,EF还可激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使它们增殖分化,这种工作还只是开始,有待深化,希望能将祖国医学“肾藏精”的朴素认识,提升到现代科学的理论高度。   我经历了半个多世纪中西医结合肾的研究,在肾阳虚本质、肾虚与衰老、肾藏精三个方面,按照中医整体观的思路以及与时俱进的科学前沿如基因组学、系统生物学和干细胞的研究方法,在团队和交叉学科的支持下,陆续取得原创性成果。在这当前讲求经济效益的氛围下,特别需要有勤勤恳恳、耐得住寂寞、具有为科学献身中医药事业的团队,这样才能将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不断拓展并引向深入。   作者:沈自尹 (本文来源: 新民晚报 )
个人分类: 感悟中医|156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4: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