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国际关系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国际关系

相关日志

中美互斗降温为好
bioxncai 2020-7-23 09:42
中美两国关系现在不断传出惊人消息,据说美方又要求关闭中国驻休斯敦领事馆了。于是网上舆论汹涌,很多人要求采取强有力的反制措施,例如也对等关闭美国的领事馆。总之美方有什么挑衅,都希望我方怼回去,甚至要求“打疼它”。 不过,回顾一下历史,美国哪一次大选没有大量出现攻击中国的言论?等选举结束,情况就好多了。 这次情况更加特别,现任总统是一个疯疯癫癫的人,谋求连任之路偏偏遇到了新冠疫情,而且疫情不断恶化,导致民意测验每况日下,能不急吗?疯疯癫癫的人什么事情干不出来? 现在急需甩锅中国,狂拉选票。如果能刺激中国跳起来,自然拉票效果更好。现在是一招比一招狠,看你跳不跳。 如果我们一报还一报,对等反击,帮他拉了选票其实是小事,更重要的是,如果赔上了国运,如何担当得起?国力远远不够,赢的概率有多大?忍一忍,等到美方换个头脑正常的人吧,不要倒在黎明前! 所以我方应主动降温,避免采取激化措施。也没有必要关闭他们的领事馆。
0 个评论
贝一明新书《未来中国:关乎人类与地球命运》
pingguo 2018-12-17 11:40
贝一明新书《未来中国:关乎人类与地球命运》封底上的文字: 本书对于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年轻人是非常实用的,我期待它获得巨大成功! ——麻省理工学院语言学荣誉教授 诺姆•乔姆斯基 中国是一种文明而非民族国家,自古有天下大同思想,因此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一带一路,以和合文化消除世界乱之苦、分之痛。贝一明先生《未来中国:关乎人类与地球命运》一书对此作了很好阐释,强烈推荐。 一一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未来地球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委员王义桅 中国历来有天人合一、厚德载物的思想,传统中国文化强调“看不到”的价值,比如正义感、孝顺、关心家庭与社群等等。重新诠释优秀的传统文化,将蕴涵其中的价值同先进的科技融合在一起,这就是未来中国。 中国社会主义传统将会怎样挑战华盛顿体系、为世界提供可行的替代性方案,将是我们衰弱的地球所面临的首要问题之一。 ——贝一明 人类迄今为止积累的各种资源、达到的科技水平与拥有的聪明才智,不是用来应对共同的威胁:贫困、环境破坏、气候变化等日益严峻的问题,不是用于人类未来的生存与发展,而是用于不断升级的内斗,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 贝一明先生认为,之所以如此,根本在于物质至上的西方文明快走到它的尽头,特朗普担任总统以来,美国正在破坏整个世界所取得的诸多成果。动辄以武力相威胁的强权政治、唯利是图的狼性商业行为、奢侈浪费的消费文化已经将人类带到了危险的境地。 ——本书编辑 王平 以下是关于本书的一段讨论: 平果 : 作者贝一明教授的一些观点令人耳目一新,比如他说中国传统文化应该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部分。他是从文化的角度或者说是从人类文明的角度来说明这一点的,不是从意识形态的角度,这具有很大的启发性。 pearl :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自然应该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从五四以来到今天被否认得越来越多。究竟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哪些有时代局限哪些具有进步意义,需要学者梳理。 平果 一种伟大的文明一定有它独特的光辉的起点,中华文明无疑有着这样的起点,丝毫不逊色于其他民族。这是中国文化自信的基石。历代思想者以这个起点为根基,不断加以继承和发展,并将其同所处时代的精神结合起来。 伟大的思想不可能一下子消除野蛮、愚昧与黑暗,直到今天也还是不能,但是伟大的思想直到今天也依然在发挥作用。中国历朝历代都有自己了不起的思想家,而且都有了不起的传承。这是中国文化自信的根据。 强调的文化自信,根本上应该从中国传统文化自身出发,中国文化是几千年屹立不倒的存在,本身就显示出强大的文化自信。 pearl : 提到中国传统文化,人人都喜欢书法和小桥流水,喜欢家庭亲情和血脉传承。没有人喜欢皇帝太监嫔妃文化,没有人奴才文化,株连九族更是让人深恶痛绝。 平果 : 皇帝制度作为人类社会存在的一种形式,是与人类社会物质发展水平和人类对于自然与社会的认识水平相适应的,也可能跟人们对于“天”的信仰有关。不必说有诸多弊端。中华民族创造了悠久灿烂的文化,这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的伟大之处。不能因此说皇帝制度是光辉灿烂的,更不能说皇帝制度拥有创造灿烂文化的基因。根本上,人类在任何环境下都具有生存与发展的内在动力,越好的社会制度越是有利于人的生存与发展,越是有利于人的创造力的发挥。 热爱传统文化,不是怀念那些远去的时代,而是怀念生活在那些时代的一些人,他们超越性的思想、他们的道德在今天的价值。这些价值是秦始皇焚书坑儒也消灭不掉的,也是任何一种主义所覆盖不了的。 本书PDF文档免费下载。若您对本书有兴趣,请私信或发邮件给我(wping33@126.com),留下您的姓名、地址、电话,将为您免费邮寄本书。谢谢! 未来中国:关乎人类与地球命运.pdf
个人分类: 转载|1255 次阅读|0 个评论
特朗普的战略苦衷,中国的选择
Chiyankun2016 2018-6-7 23:22
特朗普战略的苦衷,与中国的选择 特朗普竞选之时和执政后的表现都显示了一个倾向,就是企图联合俄罗斯制裁中国,把中国当做他的第一号对手——敌人。但是美国国内有很强大的势力对俄罗斯充满敌意,深怕这个昔日的对手能咸鱼翻身。他们的这个忧虑也不是没有根据的。一方面俄罗斯在普京的领导下的确在努力东山再起,而且也有起色。特别是收回了克里米亚,加强了俄罗斯在黑海方向的薄弱缺口。这让反苏势力绝对不能容忍。而美国制造出来的乌克兰问题优势横在美国与俄罗斯之间的不可逾越的障碍。美国不可能与俄罗斯和解,因为这必然导致俄罗斯与欧洲的和解与合作,那是美国绝对不想看到的。所以,特朗普的联俄之路记这么生生地被堵死了。 然后,特朗普就不得不跟包括中国欧洲日本在内的世界主要经济体打大贸易战了。一方面美国本来就想扼制中国,阻止中国成为经济强国;另一方面美国又必须讨回过去给欧洲和日本的经济好处,建立平等的贸易关系。在二战之后,美国是世界的超级强国,为了扶植附庸国,美国给他们不少贸易优惠。比如美国进口他们的商品关税很低,而那些盟友则可以对美国的货物征收搞得多的关税。这个状况在当时是合理的,必要的。但是现在日本和欧洲的许多国家都已经成了经济强国,还享有这个优惠,对于美国经济的的确确确是个巨大的负担。也是美国经济空心化的一个动力。 美国本来是想对欧洲与中国同时下狠手的。但是中国毕竟不是美国的盟国,是美国不能控制的,甚至是可以反抗的。所以这一个回合,欧洲似乎就成了最大的受害者。 中国在这个时候就有了比较大的回旋的余地和战略选择。中国如果仅仅为了维系与美国的关系,可以拆东墙补西墙,减少与欧洲的贸易,转而多买美国的东西,——这恰恰是美国希望的,也是欧洲人担忧的;第二个方面,中国可以以自由贸易为原则,让美国与欧洲在中国市场上竞争,中国择优合作,这似乎是中国在口头上坚持的;另外还可以有第三个选择::这就是在坚持第二条的原则的同时,中国可以审时度势与欧洲结成更密切的经济战略伙伴关系,发展更密切的合作,同时逐步摆脱对美国的依赖,重建欧亚大陆的世界中心地位。 本人本来是希望与美国建立更密切的伙伴关系,建立环太平洋经济合作区,甚至也不反对搞中-美国——本人不在乎名词,只要那在实质上可以增进中美两个世界大国的友好。为此我一直主张中国应当广泛发展中美之间的人民外交,建筑坚实的合作基础,其实也是担心美国的右派势力说不定哪一天就翻脸了。这也是本人选择加拿大而不是到美国发展,尽管在那里有更大的多的机会。不幸的是,美国右派翻脸的这一天已经到来。无论是特朗普当选,还是希拉里·克林顿夫人上台,几乎没有太大的区别。既然现实是如此,我们就不能一厢情愿,必须适应现实。而且也只有让美国的主流社会——本质上是右派——通过他们的政策造成的后果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困而知之】,才有可能改变。
个人分类: 时事评论|620 次阅读|5 个评论
这次没有“应约”——国家主席习近平同美国总统特朗普通电话
热度 2 ggjjhh 2017-2-11 19:15
这次没有“应约”——国家主席习近平同美国总统特朗普通电话 高金华 央广网北京2月11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2月10号,国家主席习近平同美国总统特朗普通电话。 以前,新闻报导惯用“应约”一词: 2013年6月15日-新华社北京6月15日电国家主席习近平15日应约同俄罗斯总统普京通电话。 2014年4月24日-央广网北京4月24日消息据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国家主席习近平昨天(23日)应约同韩国总统朴槿惠通电话。 2016年2月6日-新华社北京2月5日电国家主席习近平5日应约同美国总统奥巴马通话,两国领导人互致新春问候和祝福。 2016年12月27日-习近平应约与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通电话。 应约,读音是yìng yuē,是一个汉语词汇,解释为接受约请。——百度百科 以前的新闻用语有夜郎自大之嫌,好象都是外国和联合国领导人主动请我国领导人接电话、有求于中国。
个人分类: 新闻追评|890 次阅读|2 个评论
中日关系 不是问题
热度 2 jiangming800403 2016-12-1 19:00
前段时间,中日关系一度成为了科学网上的热点话题,“极左”、“极右”的抨击不绝于耳。 但我认为,中日问题不是问题,因为大局已定 不需要再回忆往事,“大东亚共荣圈”已经是过眼云烟,未来东亚秩序重建的主导力量只可能是中国。日本已经是世界上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中国人口是日本的十倍,新生儿是日本的15倍。战后美国对日本的占领和对国民的和平演变是成功的。一个流行援助交际、草食男、伪娘、女优等亚文化的民族还有多少好战的国民性?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赵建民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95119-1013560.html 上一篇: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吗 下一篇: 特拉普先生的烂摊子
个人分类: 国际观察|3576 次阅读|10 个评论
我对英国脱离欧洲的小预测
热度 23 gaoshannankai 2016-6-24 13:52
刚刚 王键 博主给我回复,我对英国脱欧的小预测貌似成功了。 下面是他的最初博文,我在评论中做了一个小小预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25251-985572.html 其实,这个预测没有任何意义,本来想写一篇博文 《英国脱欧与雷洋打飞机》 因为忙着改论文,所以拖到今天再写。 今天我发明一个词,“脱欧”,也是英国人一向的习惯, 一看没好处,或者有潜在损失,我就闪人,这叫“脱欧”。 我想说的是,英国脱欧,无人关注,无人喝彩。 在中国,甚至不如雷洋打飞机受瞩目。 其实,很简单的一个道理,英国已经成为了历史。 你脱欧也好,不脱欧也罢,狗屁不是,英国不仅不是世界大国, 连个欧洲区域霸主都不是了,这就是我要写的东西。 建议英国的老百姓好好看看我这篇博文,知道一下世界是什么样子的 未来世界 发展的两条主线-你我都能看到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907017-861742.html 不可否认,英国白种人确实是世界最优秀的人种。 人口这么少,控制整个世界这么长的时间。 即使现在衰败了,仍然在高科技领域占据第二位。 英国人军事上不敢说第一,但是外交与政治绝对是第一位。 两次世界大战,二战后的冷战,以及后续一系列国际关系事件, 在国力不振的前提下,仍然最大限度维护了国家利益。 英国人一边和美国强力反对共产主义,一边和中国偷偷搞关系。 一边和美国一唱一和对付中国崛起,一边不忘亚投行占个茅坑。 我和英国人学了不少东西,因此也知道你们所谓的脱欧, 不过就是狼来了的游戏,欧洲拿你不当回事你就喊一下, 喊几次狼总会来的。其实,你脱欧不脱欧,又能怎么样。 英国脱欧短期会导致一些金融波动,但是从实力来看, 不会对这个世界产生多少实质影响。可惜我们家的钱都被我妈妈理财了, 不然我买点英镑抄底,做个短线,挣5到10个点没问题。 欧洲的大哥是德国和法国,你没有任何发言权,在欧洲 你只能做小弟;脱离欧洲,你也是个屁。不过,脱离欧洲 唯一的好处是躲开了欧洲的烂事,可以集中管管你们自己的烂事。 英国当前最主要问题就是,社会阶层分化,高等白人越来越少, 大部分白人沦为whitetrash,年轻人不思进取,社会进步停滞。 大量来自印巴和非洲的穆斯林入侵英国,坐等灭亡吧。 英国现在国内政治完全变成了党派争权夺利的工具。 就拿移民政策来说,像戴老师这样的优秀移民,还有大量来自亚洲的 年轻学生留在你英国那么难。对于狗屁不干的穆斯林,你吸引 过去生一堆孩子吃你福利。 这叫自毁长城,你焉能不垮。 英国脱离欧洲是件好事,脱离不脱离也就是投票上的微弱差异。 但是英国的政治必须向右转,保守主义必须上台,才能挽救英国。 英国也好,欧洲也罢,要想复兴需要一个希特勒或者拿破仑那样的强人。 要改变养闲人的国策,对于产业空洞化,大家抄金融房产进行国家干预。 对于没有提供任何正面效果的印巴和非洲移民要全部清理,只能引进 东欧和东北亚优秀移民。不这么弄,英国很快连二流国家都不是了。 英国衰败的道路其实也是我们中国历史经历过的,这个教训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强大和衰败 不是外力造成的,两次世界大战都打不垮的英国,被自身的腐败毁掉了。英国和德国 都是最优秀的白人,他们当前的现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前我也写过此类博文,战败的德国 当了欧洲大哥,一战战胜的法国二战亡国,两次大战全胜的英国,就是现在这个B样儿。 英国的教训,中国人应该好好看看,不要走他们走过的道路。 利用英国衰败的历史性机遇,中国应该集中派遣大量技术人员 搞他的技术。例如激光戴这样的优秀海外人员,我看国家层面 都应该委以重任,担任各个先遣军的司令什么的,把英国的技术给他搞过来。 可惜我们国家没有充分利用这些海外爱国人士,太可惜了。
4585 次阅读|27 个评论
[转载]阎学通:如何减少反对中国崛起的力量
bfzhao2001 2016-5-23 15:14
阎学通:如何减少反对中国崛起的力量 2016-05-18 19:54:25 来源: 国际先驱导报 作者:国际先驱导报网络版 阎学通 责任编辑:朱方雨 核心提示:中国外交战略要将国际社会不反对中国崛起作为首要目标,在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上再考虑争取国际支持 国际先驱导报5月18日报道 今天组织的这个讨论是受到道义现实主义理论影响的。道义现实主义认为,讲道义有利于崛起大国提高实力地位、争取国际支持,但这并不意味道义现实主义认证“不讲道义的国家就崛起不了”。历史上有讲道义崛起成功的大国,也有不讲道义崛起成功的大国。如秦帝国、罗马帝国等都是靠暴虐杀戮成功崛起的。道义现实主义理论不认为中国今天的崛起应借鉴历史上靠暴虐杀戮成功的经验,而是建议借鉴那些使用武力但也运用道义原理取得成功的经验。如中国历史上的周武王、齐桓公、唐太宗的经验。下面谈一下国际道义的标准问题。 崛起国应比霸权国更具道义 首先,国际社会是以霸权国的道义水平作标准来衡量崛起国的道义水平的,即国际道义的相对性。也就是说,在既定的历史时期,崛起国和霸权国的对外政策都具有相同的拓展性质,但只要崛起国的政策道义水平比霸权国高一点,就会被国际社会认为是讲道义的;而如果低一点,就会被认为是不道义的。道义现实主义理论认为,崛起国要争取国际政治支持就需要采取比霸权相对道义的对外战略。 其次,中小国家对崛起国和霸权国哪一方更道义的判断,并不依据他们是否进行战争,而是看哪国的政策给他们带来的好处多,特别是安全好处,如果两者都带不来好处则看哪一方的给他们造成的伤害小。道义现实主义理论认为,国际政治层面的道义是指一国政策行为的正义性,而非不使用武力。这就是为什么英国在二战时对纳粹德国采取绥靖政策,被认为是不道义的。英国对纳粹德国的政策是和平的,但给欧洲其他国家没带来好处而是害处。 许多亚太国家采取了“经济靠中国、安全靠美国”的双向战略,这个现实说明,他们认为经济上可以从中国获利而安全上可以从美国获利。同时也说明,他们认为中国对他们构成的安全威胁大于美国。我们特别需要思考的是,为什么冷战后美国天天进行战争而中国一场战争都没打,反而是许多亚太国家采取“安全靠美国”的政策?认为一国崛起无害,是他国认为该国讲道义的必要条件,当这个条件不能满足时,该国就会被认为是不道义的。 拓展新兴领域利益阻力更小 第三,国际社会根据霸权国与崛起国拓展利益的内容,判断何者相对讲道义。无论是霸权国还是崛起国,其实力上升的过程都是利益向外拓展的过程。然而,在不同的历史时代,拓展的利益内容不同使得一国的道义形象不同。一般讲来,在新兴领域拓展利益比在传统领域拓展利益容易形成道义性。如果崛起国在新兴领域拓展利益,利益冲突方会较少,所遇到的国际阻力就小,甚至可以得到国际社会多数成员的支持。 在不同的历史时代,社会发展常常创造出一些新的利益领域。在新兴领域,拥有相同利益的国家相对较少,于是拓展利益对他国形成伤害的可能性也较小。例如,当工业生产创造国际贸易市场,这时美国在中国搞门户开放的扩张政策就显得比欧洲列强在中国强占租界地的扩张政策显得讲道义,这是清政府同意门户开放的原因之一。当工业化创造出国际资本市场后,向海外拓展资本利益就比拓展商品市场利益显得更讲道义,这就是为什么打开一国投资市场的阻力相对小于打开对方商品市场。大国崛起都不可避免地要拓展其国外利益,其国外利益得不到拓展的国家肯定不是崛起大国。其拓展重点是传统领域还是新兴领域,对其道义形象的影响则不同。 争取国际社会不反对中国崛起 根据上面有关国际道义相对性的讨论,我想总结三点: 一是,中国外交战略要将国际社会不反对中国崛起作为首要目标,在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上再考虑争取国际支持。如果世界上没有人支持也无人反对中国崛起,我们的国际环境就会比现在好很多。这意味着,出台一项政策首先要考虑是否会引起反对,然而再考虑如何争取国际支持。为保障中国崛起的成功,总结历史上道义在崛起国成败中的经验和教训都重要,但失败的教训比成功的经验更重要,因为以往的成功战略并不必然适于现在的时代,但以往历史的原因仍会导致今天重复历史的失败。总结历史上那些崛起国因遭到严重反对而失败的教训,对我们今天更有现实意义。 二是,中国崛起是在信息时代,因此中国崛起战略的主攻方向应选择在网络领域拓展利益而不是传统领域。网络代表了这个时代最先进的经济,中国已是网络技术第二大国和网络使用第一大国。网购能力是我国拓展境外网络利益的有效工具。由于多数国家与我国网络技术和网络使用能力差距较大,因此拓展我国境外网络利益将具有利益冲突小的特点,且很多国家愿意搭乘我国网络发展快车。这意味,拓展境外网络利益比拓展传统领域利益容易被国际社会所接受,甚至认为是相对讲道义的行为。 三是,道义现实主义认为,战略信誉是大国道义的核心内容。超越国力的承诺和目标是无法兑现和实现的,于是必然导致国际战略信誉受损。从操作化的角度讲,我国的实力为世界第二,而非第一,即综合国力约为美国的50%左右。这意味,我国的国际承诺和战略目标应低于美国。总之,防止极“左”路线对外交的干扰,我们就得依据国家实力界定国家利益和战略目标,防止国际战略信誉受损,争取“得道多助”的国际效果。(作者系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本文根据阎学通教授在5月7日“大国崛起与国际支持”研讨会暨第15届清华国际关系论坛上的发言整理而成,有删节)
个人分类: 情报学|726 次阅读|0 个评论
答网友问:朝鲜核爆一旦引发长白山火山爆发,后果不堪设想
热度 1 杨学祥 2016-4-29 08:10
答网友问:朝鲜核爆一旦引发长白山火山爆发,后果不堪设想 国际关系紧张,自然条件恶化,东北大环境令人堪忧。 张骥 2016-4-29 03:15 这二者有什么关系 博主回复(2016-4-29 07:43):火山喷发灾害将拒投资人于千里之外,没人敢冒百年一遇的火山喷发灾害风险。环境恶化不利于经济发展,两者的关系非常明显。管理部门不关注灾害风险,投资人却注重风险评估,这是东北经济每况愈下的原因。 删除 回复 李红雨 2016-4-29 02:38 了解东北现状的根由就必须知道一个事实,那就是东北其实是真正的东北亚中心地带,环绕东北的是美日韩朝蒙,这样一个核心敏感地带对于当政者来说是绝对不允许有任何统治权力松懈的可能的,宁愿经济上保守,也要政治上正确,所以人们说官僚主义严重首先就得问问中央敢不敢放权给东北?如此优越的区位优势,竟然成为国家对抗几大邻国的前哨之地,可谓东北人的不幸。在全国全面对外的大形势下,众国环绕的东北地区竟然成为最不开放的地区,这是最大的讽刺。国家允许这个地方成立自贸区,那个地方成立对外的特区,唯独东北只是在政策上允许自生性质的成长,不允许任何外来的成份染指东北,如此振兴东北基本上是纸上谈兵。看看新的振兴东北的政策就知道是什么成色。东北人是闯关东过来的人,绝对是整个中国最有活力的一批人的后代,民国直到满洲国时的建设,按单独经济体来算,已经位列亚洲第一,世界第七,而今竟然建设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地,东北人所以只能外流。不同于其他省份外流的是低素质的民工,东北走出去的都是东北的精英,尤为可叹,也尤为悲壮。 博主回复(2016-4-29 07:45):大环境所致,无可奈何。 删除 回复 shaoyunpeng 2016-4-28 23:23 二者没啥联系吧…… 博主回复(2016-4-29 07:33):系列灾害是对东北经济发展的最大威胁,生态条件将不断恶化,不利于经济发展,盲目投资会遭受损失,没有预防方案损失更大。 删除 回复 王荣林 2016-4-28 23:22 官僚主义才是东北最大的问题 博主回复(2016-4-29 07:29):东北没有引进资金的有利条件,处于封闭保守状态。 删除 回复 shenghoenyue 2016-4-28 21:08 当然,东北面临的困难也不少,最严重的问题是长白山火山可能喷发的威胁,其危害可直接导致一系列水灾、旱灾、水电供应和生态环境的恶化。 没有去过当地,不敢乱说,目前火山真会喷发?理由呢? 博主回复(2016-4-29 07:27):见文章第三节。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3448.html 相关报道 朝鲜核爆一旦引发长白山火山爆发,后果不堪设想 醒狮智库 2016-02-24 18:13 导读: 央视网报道:2016年2月20日,中美举行首次核安全对话。双方就峰会筹备工作、中美核安全务实合作、国际核安全事务、两国核安全政策实践等深入交换了看法。中美在这个时候举行核安全对话,显然不是偶然,与东北亚局势有关,与朝鲜半岛可能存在的核不安全有关。 ——文编:张浩 正文: 现在坐下来谈核武的事情,为了不毁灭,还来得及。当毁灭进行之后,就没有机会坐下来谈了。东北亚的局势,说简单就简单,说复杂就是复杂。如何不让东北亚变为核武的灾难,这才是最为迫切的事情,这才是火烧眉毛的事。在这次中美的核安全会议上,我们看到了双方共同的利益,就能够坐下来,就能朝建设性的方向发展。 我们看到了这次参加会议的双方构成人员:中方工信部、国防科工局、环保部、海关总署及美方白宫国安会、国务院、能源部、国土安全部参加。这是一个全方位、立体的会议,因为核安全涉及到很多方面,都必须考虑到。 对于朝鲜的一核爆一射星引来的东北亚局势动荡,也就造成了全球核安全的焦虑,东北亚的紧张局势也就是人类的核安全紧张局势。面对的核不安全问题,不是一个正常人的问题,正常人的问题好解决,不是正常人的问题才不好解决,这样一个扭曲的年轻人,带来了核不安全的问题。 朝鲜的核问题,不是小事,而是大事,中美都不愿意看到核爆或者朝鲜半岛大战带来的毁灭性的悲剧,因为这样的悲剧就是人类的悲剧。 这次朝鲜的核爆引发了另外一个引起全球关注的安全问题,那就是长白山火山喷发的问题。因为朝鲜的地下核爆,已经引起了长白山地域火山群深层下面的岩浆动荡。无论是俄罗斯的卫星还是美国的卫星,或其他国家与之相关的卫星,都已经捕捉到了这样的信息,进行分析。 中国当然更加关心这件事情,严密关注任何一举一动,因为中国更与此事有关,因为地缘关系而有密切关联。关于长白山休眠火山群因为核爆引发的震荡、让火山群激活的可能性,只要有一点常识的人,都知道这会是可能性的事情。中国对此的态度非常坚决,中国的态度就是“三不”态度,朝鲜半岛不能生乱、不能生变、不能有核武。中方为什么对朝鲜半岛拥有核武坚决说不?方方面面的考虑都在其中,长白山火山群可能被激活的事情也会考虑在其中。 长白山火山群是世界著名的活火山,历史上有过多次喷发,再次爆发的巨大危险依旧存在,历史上其最大的一次火山爆发在1199-1200年那个时候,火山灰最远到达距其1000公里远的日本北部。火山碎屑摧毁森林高达5000平方公里,造成巨大环境灾难,是全球两千年来最大火山爆发之一。根据现在的地理情况,研究这次长白山火山爆发可预防和减轻火山灾害,指导核电站等大型工程选址。据史料记载,自1597年以来,长白山火山曾有过四次小规模的间歇式活动。 根据国际上的信息与研究资料,朝鲜的前任领导人都强调他们的核爆要注意不能引发、刺激长白山火山的苏醒,一旦让火山脾气受到刺激发作,引出火山爆发,他们的生存家园也会毁灭。而现在朝鲜粗糙的核武器在一个全球看来都极不理智的三十余岁汉子手里,不知道他一冲动、一生气、一愤怒,会干出什么魔鬼惊天动地的勾当来。一旦朝鲜半岛的核爆引发长白山火山剧烈咆哮爆发,东北、上海、北京等这些地方,都在彻底毁灭之中,其后果不堪设想。 中美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为了不让人类的悲剧出现,坐下来谈核安全问题,是极其理智的,是必要的。坐下来谈,是为了避免人类悲剧的出现。(编辑:Andrew) (本文系醒狮智库作者原创,转载需注明出处,欢迎转发) http://toutiao.com/i6254818833052205570/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9814 次阅读|2 个评论
021致盲激光武器的历史命运
ggjjhh 2016-1-15 06:49
致盲激光武器的历史命运 高金华 在《信誉之债》一书中,小说家汤姆·克兰西描写了这样一个情节:当美国的一架军用运输机正要返航时,日本人使用一种外观象摄像机的轻便武器使飞行员突然失明。驾驶员丧失了视力,不能正常着陆的飞机翻着筋头坠向地面,爆炸后燃起了熊熊大火。 不少读者会以为克兰西是一位有高度想象力的作家,至少是《星球大战》的影迷。其实在《信誉之债》出版时,他所描写的这种武器具有相当的现实性。十年前,致盲激光武器就已经跳出绘图板,经过野外实验后准备秘密进行大批量生产。幸亏ICRC(国际红十字会)发动了一场社会运动,才使这种武器难以在战场上公开亮相。 早在八十年代初期,激光系统就在军事领域中被用于测距器和靶标显示器。但它们需要大量的能源,而且体积笨重运输困难。 八十年代后期,由于电池技术上的进步,使人们能够生产高度便携、容易使用和造价低廉的激光枪。人们不断改进它的“杀伤性”功能,其中一个用途就是使人永久失明。 1986年,在日内瓦召开了第25届国际红十字和红新月大会。瑞典和瑞士两国在会上表达了他们对致盲激光武器的忧虑,要求ICRC调查这一问题。 1989年至1991年,ICRC召集了4次专家会议,分析这一问题,搜集有关信息。这项工作最后确认:致盲作为一种战争手段,应当为国际法所禁止。 在全世界的兵工厂里,每天要涌现出大量的使人死亡或受伤的各种武器,为什么要强调禁止致盲激光武器呢? ICRC出版部编辑克里斯蒂娜·格里斯沃德指出:“宣布任何武器非法的一个人道主义标准就是,造成过多的伤害或不必要的痛苦而不能带来更大的军事效果。使士兵丧失战斗力被认为是战争的一个合法目的,为此必然要使他们受到一定的伤害。但致盲和其他战伤相比,具有永久性和残酷性。因为视觉为人们提供了80~90%的感官刺激。突然失明会使一个人的工作和生活依赖于他人的帮助,而这些帮助往往难以获得。已往的战伤有60%的治愈率,但激光致盲是不可逆转的,即使实施最复杂的外科手术。” 还有其他方面的充分理由。这种武器容易大批量生产,可以做得小巧轻便又不需要子弹。这些特点使它们很有吸引力,容易为叛乱分子、恐怖分子和犯罪分子所利用。如果这种武器落入不法之徒手中,后果不堪设想。 1993年,ICRC出版了《致盲武器》一书,但这一问题尚未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 1993年年末,ICRC建议召开“《1980年部分常规武器协定》复议大会”。ICRC发动了一场的反对致盲武器的运动,这一运动得到了国际社会和大多数非政府组织的支持。 1994至1995年期间,瑞典和瑞士把一份关于致盲激光武器的议定书提交给“复议大会”的预备会议。25个国家表示支持这个议定书。 1995年春天,《人权观察》报导美国正在加紧研制十余种具有杀伤性作用的特殊激光系统,该刊同时声称一家中国公司曾在两次武器博览会上展示过一种便携致盲激光武器。 1995年9月1日,迫于国内公众和国际社会的压力,五角大楼宣布美国改变先前反对禁止致盲激光武器的立场。 1995年9月25日,“《1980年部分常规武器协定》复议大会”在维也纳召开。会议结束时,各国代表一致通过了一份禁止输出和使用导致永久失明的激光武器的议定书。这是人类第二次基于人道主义立场禁止一种军事武器。第一次被禁止的武器是能在人体内炸裂的子弹即达姆弹,它在1868年通过的《圣彼得斯堡宣言》中被宣布为非法。这也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份既禁止使用又禁止输出一种武器的人道主义国际法文件。 维也纳会议辩论激烈,议定书的措辞并没有达到ICRC的期望值。在整个会议的三个星期内,有关禁止致盲激光武器的磋商只有两天时间。但对那些关心滥用现代技术的严重后果的人们来说,议定书被一致通过也不失为一个令人鼓舞的消息。 “要保证这些人道主义的基本原则在实践中得到贯彻,必须呼唤社会的良知。”ICRC的军备控制专家彼得·赫比说,“我们应当记住,从致盲激光武器被确认为一个公众关心的问题到达成一项禁令,花费了近10的时间。” 通过禁止输出和使用致盲激光武器的议定书,仅仅赢得了一次重要的战斗,而“战争”远远没有结束。要待大多数国家批准这项议定书,它才能够生效。而且这项协定只是禁止使用和输出并未禁止生产。因此,象化学武器和生物武器一样,非法使用这种武器仍然是人类所面临的一种现实威胁。 译自:瑞士《红十字与红新月》杂志1996年第2期。 原载:《海外星云》1997年第2期第29页。(本期责任编辑:莫江霖)
个人分类: 已发译文|1450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国军舰驶近南海人工岛礁:奥巴马和习需要学更多的知识
热度 3 wengjuyang 2015-10-28 00:58
两国政府官员们的外交责任,是拿了纳税人的钱去和其它国家搞好关系,而不是去搞国际摩擦。 当年的德国希特勒和日本的裕仁天皇,以为德国和日本强大了,可以展示肌肉了。表面上他俩代表了本国的民族利益,实际上是害苦了本国公民们,也害了他们自己。 世界上每个战争都是从一些小事件逐渐升级的,很难说哪个国家首先挑起。政府官员利用本国一些脑子简单的人的浅薄民族主义的情绪,是缺乏知识而又非常危险的。 譬如,从改革后的中国来看, 中国加入的1950-1953朝鲜战争是制约毛泽东的权力的失败,造成了现在的北朝鲜政权和中国参战人员阵亡183,108人。1979年的中越战争是制约邓小平的权力的失败, 越南从柬埔寨撤军是中苏恢复友好后的1989年的事,但是中国参战人员阵亡6,954人。 同样,美国对伊拉克、阿富汗、和伊斯兰国冲突的加入,至今 美国 参战人员阵亡5,269人。参战和非参战人员阵亡总数6,717人。这是美国制约总统和参众两院权力的失败。 这些阵亡者都是我们的朋友、邻居、同事和在校学生。他们值得这么死吗? 环球大观引用《日本经济新闻》 10月25日的文章称,与奥巴马接触过的美国政府高官说:“奥巴马讨厌动用军队。”文章又称,奥巴马认为9月24日他为访美的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举办的晚宴是个“吐纳真言”的良机。这是一顿丰盛的私人晚宴,并且只有亲信参加。奥巴马首先提到的就是南海问题。事后据多位美国高官透露,奥巴马花了很多时间要求中国停止在南海建设军事设施。但是习近平完全不能接受奥巴马的建议,最终双方不欢而散。 文章称,晚宴过后,愤怒的奥巴马立即命令,即刻联系美军太平洋司令部司令哈里斯( Harry B. Harris Jr.)转达奥巴马的口令:向中国南海人工岛12海里水域内派遣军舰。 美国有没有违反国际法规定呢?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六十条有如下款项:第 1款规定: 沿海国在专属经济区内应有专属权利建造并授权和管理建造、操作和使用人工岛屿。第7款规定:人工岛屿、设施和结构及其周围的安全地带,不得设在对使用国际航行必经的公认海道可能有干扰的地方。第8款规定:人工岛屿、设施和结构不具有岛屿地位。它们没有自己的领海, 其存在也不影响领海、专属经济区或大陆架界限的划定。 仅从以上第六十条看来,美国向中国南海人工岛 12海里水域内派遣军舰并没有违反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但是这是一个不友好的举动。象一个浅薄的孩子的行为。 中国国家电视台说,外交部副部长张业遂召见美国驻华大使博卡斯,提出了“严正交涉和强烈抗议”。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陆慷称:“美方军舰有关行为威胁中国主权和安全利益,危及岛礁人员及设施安全,损害地区和平稳定。中方对此表示强烈不满和坚决反对。” 但是这也是两个不友好的举动。象一个浅薄的孩子的行为。 如果习更有知识的话,想想在国际争议地区大造人工岛值得吗?以永暑礁为例,你有没有通过独立机关民意测验的方法问过中国的纳税人,他们同意花 736亿纳税人的钱, 填海造陆建造这个人工岛吗? 中国和美国的官员们,你们拿了纳税人的钱,请多学习群脑智能,不要给纳税人制造更多的死亡、伤残、痛苦、不和及麻烦。
1691 次阅读|15 个评论
[转载]日美签署最新防卫合作指针
yjjsu27 2015-4-28 17:10
2015年04月28日 06:38 AM 日美签署最新防卫合作指针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61775 美国和日本昨日签署了一套新的防务协议,使两国军队在中国在亚洲的影响力不断加大之际能够加强合作。 新的《日美防卫合作指针》(Guidelines for Japan-U.S. Defense Cooperation)是日本整体努力的一部分,目的是摆脱战后正式和平主义的某些约束。新《指针》将让美日两军在东中国海或朝鲜发生冲突的情况下更紧密地合作。 对奥巴马(Obama)政府来说,与日本改善防务关系是美国重返亚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战略的指引下,美国还与澳大利亚和菲律宾等传统盟友、以及越南等昔日敌人扩大了军事合作。 虽然奥巴马政府坚称,其在亚太地区的姿态并不代表遏制中国的努力,但是,把所有这些举措串接起来的主线,正是亚洲各国在如何与更强大的中国打交道的问题上愈演愈烈的焦虑。 新《指针》是在日本首相安倍晋三(Shinzo Abe)开始对美国展开正式访问之际发布的。 在安倍为期一周的访美行程中,焦点将是明日他在美国国会参众两院联席会议上发表的演讲,这将是日本首相首次获得这样的礼遇。身为保守的民族主义者,安倍在提到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行为时,所说的每一个字都将受到仔细分析,尤其是受到中国和韩国的仔细分析。今日他将在白宫会晤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届时两人很可能对《跨太平洋伙伴关系》(Trans-Pacific Partnership,简称TPP)的前景发表乐观看法。TPP是12个国家之间的贸易协定,目前谈判正处于关键阶段。 前五角大楼官员、目前是华盛顿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日本问题专家的吉姆•肖夫(Jim Schoff)表示,新《指针》将是安倍此次访美之行最持久的成果,尽管目前各方关注的焦点在于他在美国国会发表的演讲中如何面对历史问题。 “这可能代表着(美日)同盟的功能发生重大变化,”肖夫表示,“美国希望让日本更深入地参与国际行动,而日本希望加强同盟一体化,作为加大对中国威慑的一种方式。” 新《指针》呼吁对亚太地区的事件做出“无缝和有力的”回应。其主旨是让美日两军大幅加强合作,此前这种合作受到日本自卫原则的限制。 优先任务将是规划如何应对在东中国海(日中两国在东中国海有领土争端)发生的涉及美日海军的事件,并在情报、人道主义救援、导弹防御乃至网络和太空等领域展开更紧密合作。美日两国军队将建立一个永久性的协调机制,以应对危机。 美国和日本在1978年订立《日美防卫合作指针》,当时正是冷战高峰时期。两国在1997年曾经更新《指针》,当时中国的军备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最新版《指针》首次反映了中国更强大的军事实力和争取地区影响力的努力。 美日两国政府在声明中重申,美国认为尖阁诸岛(Senkaku Islands)——日本和中国都声称拥有其主权,中国称其为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适用《美日安保条约》(US-Japan security treaty)。 声明还指出,美军已经在驻日基地加强军事存在,包括部署全球鹰(Global Hawk)无人机、P-8海神(Poseidon)海上巡逻机、以及配备宙斯盾导弹防御系统(Aegis missile defence system)的军舰。 ==== 虽然科学无国界,但是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
74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新书推荐:《重建世界秩序——关于全球治理的理论与实践》
wangqing0610 2015-4-11 15:38
继 2012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庞中英著《全球治理与世界秩序》一书,《重建世界秩序》一书由中国经济出版社于2015年1月出版,收入了庞中英在21世纪 10年代以来发表在中英文期刊上的一些论文,全书40万字,大十六开,280多页。本书的主题是宏大而困难的“全球治理的转型”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尤 其是中国与全球治理转型、中国与世界秩序重建之间的关系,试图回答一些急迫而棘手的全球治理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人大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庞中英新书《重建世界秩序——关于全球治理的理论与实践》于2015年1月出版发行。作者庞中英,20世纪六十年代出生,职业学者。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人大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国际金融论坛(IFF)学术委员;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研究院;江苏省对外友好交流研究中心研究院;江苏省对外友好交流促进会常务理事。主要著述和研究领域:世界经济、世界秩序、世界和平、世界外交。曾在中国外交部系统工作,任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副研究员和中国驻印尼使馆政治外交官。    该书是人大重阳金融研究书系的新书,已出版的还有:《重新发现中国优势》,《谁来治理新世界:关于G20的现状和未来》,《金融是杯下午茶》,《走在山坡上的中国》,《金融消费者保护统合法论》,《十问中国梦:给梦想多一点时间》,《大国的印象:行走世界的日记与思考》,《金融战》,《狙击中国:金融局,华盛顿的掠夺攻略》,《法学院》,《金融服务统合法论》等。(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 附本书目录: 第一部分 全球治理的转型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全球治理的转型——从世界治理中国到中国治理世界 欧洲与全球治理的转型 全球治理的“新型”最为重要——新的全球治理如何可能 G20是西方主导的世界秩序新版本 G20峰会:看上去很美 全球经济治理处在不进则退的关键时刻——评2013年二十国集团圣彼得堡峰会 G20的崩溃不符合任何方面的利益——站在世界历史新起点上,中国能挽救G20吗 既非“金”,也非“砖”——“金砖合作”、全球治理与世界秩序 中国、巴西与全球治理的转型 “新型大国关系”与治理21世纪的大国体系 Debating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Global Governance:The Missing Chinese IPE Contribution 第二部分 在全球治理中的中国 中国需要制定全面、长期而可行的在全球治理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的国家战略 中国不能再“削足适履”——中国要认真研究关于全球经济规则的国际政治学 Does China Need a New Foreign Policy The Non-interference Dilemma:Adapting China’s Approach to the New Context of African and International Realities 关于中国的“外交红利” 克服内在矛盾,寻求正确方向 为什么“经济上靠中国,安全上靠美国”的观点是荒唐的 “金砖合作”与中国对“新兴大国”的战略 中国提供全球问题的解决方案 论世界价值体系中的“中国价值” China and Global Governance:Will China Finally Take the Lead for the New Globally Governable World China’s Non-intervention Question Issues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s Engagement with International Peacekeeping 第三部分 地区治理与地区秩序 Rebalancing Relations between East Asian and trans-Pacific Institutions:Evolving regional Architectural Features 地区主义浪潮陷入低谷 走向实质性与实用性的“亚洲联盟”——面对持续恶化的全球危机,需要重新思考亚洲合作 东亚合作向何处去——论东亚地区秩序的困境与中国的战略选择 日本:在维持与改变国际秩序之间 介入欧债危机符合中国的长远利益 中美利益需要新型大国关系来实现 Forging an Asian Community:Prospects and Dilemmas 转自: http://rdcy-sf.ruc.edu.cn/displaynews.php?id=10809
174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国际智库研究学者影响力No.1——迪恩·斯通博士(女)
wangqing0610 2015-4-9 17:09
迪恩·斯通(Diane Stone)教授于1993年获得澳大利亚国立大学(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政治学 与国际关系( Political Science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专业博士学位,至今已出版6部有关智库研究和治理研究的高影响力著作,均为相关研究的必读之经典文献,值得重点推荐! 这是她的靓照哦~~~ 由于其个人信息量较大,而本人时间较紧,这里不做一一翻译。 请见两个重要的参考来源: ① http://profiles.murdoch.edu.au/myprofile/diane-stone/ ② http://www2.warwick.ac.uk/fac/soc/pais/people/stone/ 现摘取部分信息以飨读者。(Diane Stone is Professor of Governance in the School of Management and Governance which she joined in July 2013. Concurrently she is a Professor in the Department of Politics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at the University of Warwick which she joined in January 1996 and continues to teach in the Autumn term. Currently she is a founding member of the Executive Committee and Vice President of the newly created International Public Policy Association (http://www.icpublicpolicy.org/). She is also an Editorial Advisory Board Member of the international peer-reviewed journal ‘Policy and Politics’ (http://www.policypress.co.uk/journals_pap.asp). From 2004 to 2012 she was Professor of Public Policy at Central European University (CEU) in Budapest and a European Commission Marie Curie Chair (2004-08). At CEU she was the founding professor of public policy and graduate degree programs including the architect of the Erasmus Mundus dual degree consortium funded by the European Commission for 5 years from 2007. From late 2010 to mid 2013 she was Winthrop Professor in Politics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t University of Western Australia.)
2006 次阅读|0 个评论
评:皇上不急太监急之李光耀先生与中国
热度 1 yjjsu27 2015-3-25 08:59
科学网某位外国人,一再转发一些文章,并且积极为之辩护。甚至不惜背弃自己标榜的“言论自由”。 《毛左注意了,李光耀可是一个铁腕的反共分子》 《 李光耀——海外华人中的铁杆反华人物 》 ... 不可谓不用心良苦,只是,很奇怪的是。当中国历届国家主席,和中国共产党总书记,(从毛,邓,江,胡,习)都一再公告“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并且在制定国策的时候,也深入全面的学习新加坡(上海金融体系,汇金公司,公务员薪酬与监督体系,产业园等等).... 问题是,这些中国人,中国共产党人的言论和观点,都被无视了。 也就是说,中国人认为新加坡是学习 榜样,不但是朋友,更是老师;比如,在比较媚外的网易论坛,历来对于新加坡的新闻报道,那也多数 褒奖有加,不如新加坡的鞭刑不分内外,新加坡 整洁与有序,新加坡的清明与高效,新加坡经济奇迹,新加坡淡马锡等等。 中国共产党体系也认为新加坡政治体系值得学习和借鉴,不但 朋友,更是老师。比如新加坡的行政管理思想,党政安排,国家管理模式等等。 至少这20年来,中国的网络上,对于新加坡,几乎是一边倒的赞美和夸奖。其待遇和地位,高于欧美,更远超日韩俄。即便是网易论坛这样的地方,也一样 问题就来了,这位科学网的博主,第一不是中国人,第二不是共产党员。然后在那里指手画脚,夸夸其谈,颇有“天下唯我独尊”的架势。摆出一副卫道士的嘴脸,动辄拿出“民主,文明”来忽悠。 典型的皇上不急太监急。
1291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文学与国际关系研究
ingzha 2015-1-18 01:57
贝一明 Emanuel Pastreich 亚洲研究所 所长 庆熙大学 副教授 在国际关系研究中人们普遍以为,若要在外交或安全事业中担任要职,一个人应在经济、发展政策或国际关系学领域具有深厚的背景,无论该要职是居于政府职位之列,还是只从广义的学科范围来讲与非政府组织、政府和公司间的全球交流相关。 作为一个本科阶段从未上过一节经济学课程、并且直到在伊利诺伊大学担任教授才开始严肃地关注国际关系的人,我觉得有必要为自己澄清为何在我职业生涯的后期才开始写作国际关系方面的文章,并从事与国际关系和外交有关的活动。其实,作为一个生性好斗的人,我更愿意回击说,事实上每个严肃对待国际关系的人都不应仅修几门人文学科的课程,而是要主修文学(抑或艺术和哲学),从而更有效地开展工作——尤其是在今天。 虽然主修文学可以极好地助益于外交事业的起步,但并不是每个人都知道这一点。也许这个建议看上去会有些奇怪,但事实上,无论是在韩国还是中国,或是在意大利和法国,人文学科成为从事政府海外服务的必要专业背景并不是很久远的事情。甚至在二十世纪初期,以欧洲为例,对于拉丁语和希腊传统文化的深厚知识,或者以东亚为例,对于古典中国传统的深入了解,对于外交人员找到外交双方的共同之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个共同之处的意义远比双方都喜爱星巴克咖啡店或者阅读《经济学人》杂志要深远得多。植根于文学和哲学的共通的文化,共同的术语以及哲学与科学法则,能够帮助外交人员搭建实现沟通的普适语境。 l 正名 让我们首先考虑在国际关系中从业人员对于语言的驾驭究竟有多重要。毕竟,驾驭语言的能力是我们从对文学和写作的研究中习得的。以下的引用出自一位伟大的国际关系专家——来自《爱丽斯梦游仙境》的矮胖子。 “你获得了荣耀!”矮胖子说。 “我不懂你指的‘荣耀’是什么意思,”爱丽丝说。 矮胖子轻蔑地笑着说:“你当然不会懂——在我告诉你之前。我的意思是‘你有一个不可反驳的论点!’” “但是‘荣耀’不表示‘不可反驳的论点’啊,”爱丽丝反对地说。 “当我使用一个词语,”矮胖子用近乎嘲笑的语调说,“我指定它是什么意思它就是什么意思——分毫不差。” “问题是,”爱丽丝说,“你能否赋予一个词语那么多含义。” “问题在于谁是这个词语的主人——仅此而已”矮胖子说。 矮胖子所提出的核心观点,也是路易斯·卡罗尔( Lewis Carroll )想要我们去注意的一点,即对于词汇的定义是政治与权力的最本质的行为,并且即便它发生得神不知鬼不觉(因为意识形态的转变是无法用肉眼察觉的),由此而生的词汇含义上的转变却有最深层次的意义。矮胖子的话在暗示:掌控词汇的含义就是权力的本质。如果要类比的话,术语再定义所造成的改变相当于原子核层次的变化——力量巨大却无法察觉,而日常外交带来的变化发生在化学层次,更易察觉,但影响有限。 能为"联合国"、"反恐战争"、"国际社会"、"调停人"等名词下定义的能力,属于国际关系中的终极权力,并且随着这些词语的含义受到侵蚀,愈发具有讽刺意义,或让人感到虚伪与词不达意,它们将不再具有帮助人们理解世界的功能。这在本质上也归结于文学问题。 孔子很早就提出了事物名称对于权力和论述的重要性。他的著作基本上解释了"文"学为什么能够成为孔子教育事业的中心。孔子甚至不把技术训练列为“入仕”的先决条件。孔子采用的说法叫做"正名",其主张准确使用名称来描述人民、机构和政策比维护世界和平与正义更重要,也比救济穷人或打抱不平这种具体善行更重要。那么,孔子所谓的“正名”究竟是何含义,并且这个理念与当今世界有什么关联呢?从最根本的层面来解释,如今我们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产生于我们每日所用词语的原始含义与它们真正旨在描述的主体之间日益增大的差别上。可以说,这种鸿沟能解释我们所遇到的大多数道德问题,并且孔子的思想在帮助我们寻找可行的应对措施上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以下是几个我们日常生活中很重要的 词语 ,然而它们的含义在过去二十年却发生了相当大的转变: “银行”、“公司”、“政府”、“隐私”、“财产”、“军队”、“情报” 以上 词语含义的转变是我们的不幸之源。如果含义不变,我们就不会觉得事情不再像从前那样正常运行了。我们因为各种机构并不顺利运作(尽管它们都在实际运作,但却并非按照我们的意愿)而沮丧不已,我们对于道德的缺失以及现代社会的残酷感到无比厌恶,这些实际上都源于我们对机构的认识和机构的实质之间的偏差。
个人分类: (反)全球化|94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复旦特聘教授 唐世平:“好的学习者”vs“好的科学家”
wangfucius1020 2015-1-7 22:42
“好的学习者” vs “好的科学家” 作者:唐世平(复旦大学 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国际政治学系 特聘教授) 博主按 我的一个业余爱好是观察和分析人,包括我自己。过去几年,我有了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观察并思考我遇到的长辈、同辈、晚辈,以及那些我认为真正摸索到了成功的核心素质的人士(比如,任正非、马云等)。今天把这点个人心得写出来,供大家参考。 学习是人生的必要。如果你想在人生中有所成就,你必须是一个好的学习者。你如果过得很糟,除了先天的禀赋(包括出生)之外,那多半就是因为你不是一个足够好的学习者。 当然,我知道这篇博文也会得罪不少人。 概念澄清 首先,我这里的“学习”不仅仅包括读书,而是包括所有的学习手段,从别人的经历中学习,从自己的经历里学习等等。 其次,我这里特别用“好的学习者”,而不是“好的学生”或者“好的学者”。“好的学生”在我们的话语体系里有点特指“听话的学生”;而我已经不清楚“好的学者”在我们的话语体系里是指什么样的人了。 再者,长期以来,我们笼统地用“读书人”来覆盖:(自然和社会)科学家、文史哲的学者,以及所有“上过大学的人”。这一部分是因为在 1980 年前,“读书”在中国还是个奢侈品;另一部分则是因为不理解“学习”和“研究”之间的联系和差别。 “读书人”:你可以一直读下去,不需要解决任何具体的科学问题(除了你的收入来源之外的问题),你只是为了愉悦而读书。我们“科学家”不是读书人:读书对于科学只是必要(当然,偶尔也有读书愉悦的时候,当你读到一本好书)。 一定意义上说,“好的学习者”和“好的科学家”之间的区别类似于“好的工人”和“好的创业者”之间的区别。 “好的学习者”的基本特征 套用托尔斯泰的名言:所有“好的学习者”都一样,而不够好的学习者各有各的不足。” “好的学习者”至少拥有以下素质: Self-motivated/self-driven :如果你需要别人逼着你学习,你肯定不是一个好的学习者。好的学习者都是不断自觉地发现自己需要学习的知识和技巧,然后逼着自己学习。 Self-disciplined : focused , know what you want , devoted time and energy Self-taught :优秀的学习者可能不是教出来的,而是自我培养,自学成才或无师自通的。 你想成为一个好的学习者么?从今天开始变成这样的人。 【我自认自己一直是个不错的“读书人”,但是直到最近的 15 年才成为一个“好的学习者”和“好的科学家”。】 读书和记笔记的方法:小窍门 我在阅读时,从来不直接用电脑作笔记: 阅读就是读懂并且消化内容,同时把你刚刚读到的内容和你已经有的知识和问题联系起来。 因此,我阅读的时候,总是先在纸上记下来一些东西,然后再把这些内容整理一下敲到电脑里。通过这两步,我不仅基本解决了记忆的问题,而且已经初步处理了信息【事实上,这两步是相互联系的】。这是我“记得好而且消化快”的秘诀。 “好的科学家”的基本特征 警告 1. 好的科学都是艰辛的,因此,好的科学家通常都是(半个)苦行僧。 2. 好的科学的快乐是短暂的,甚至是极其短暂的:灵光一现的那一刹那,那种快乐无与伦比。可是,绝大部分时候,科学一点都不好玩:那些只告诉你“科学很好玩呀”的科学家都是希望有更多的人进入科学,算是“善意的谎言”吧。我不这么说,我直接就告诉你:你真的准备好了么?你真的适合做科学么?你准备为科学牺牲很多情趣么? 3. 好的科学很多时候甚至都是孤独的。爱因斯坦用了四年的时间向世界最顶级的科学家来解释他的“狭义相对论”。玉米夫人芭芭拉 - 麦克林托克花了 30 多年才说服遗传学家,基因确实是可以跳动的。 因此,我特别想对那些觉得自己对研究“好像”有些兴趣的晚辈提个醒: 1) 研究很多时候并不“好玩”。它绝对不是以读书为消遣。 2) 好的“读书人”,甚至“好的学习者”,都不一定是好的“科学家”。比如,如果你只是喜欢读书,或者读书很多,但提不出有趣的问题,也不愿意用功,那你只是一个读书人。 3) 如果你是文史哲的“研究人士”,那也和“科学家”有区别。 “ 好的科学家 ” 和 ” 好的企业家 ” 一样,必须解决具体的问题,创造新的价值。“好的科学家”和 “好的企业家”一样:必须战胜某些困难,非常具体的困难,这是都是“读书人”永远不能理解的。 那些自视甚高,好像通晓世界,时不时说点“灵感”,发点议论,但是从来不写像样的东西的人【他们能不能写我不知道】,其实都不是好的科学家:他们只能忽悠不懂事的本科生。 我希望, 10-20 年后,这样的人会在中国的顶级大学混不下去了。目前,这样的人实在太多了。在中国的社会科学界,许多所谓的大牌学者只是徒有虚名,他们做我的学生我都不要。 因此,“好的科学家”必须比“好的学习者”多出一些素质 1. “好的科学家”承担自己给定的责任:必须解决具体的问题,创造新的价值。 2. 要有大关怀和大抱负(野心)。 如果你开始就没有大关怀和大抱负,只是想在学术圈过过日子,那你可能过得很好,但几乎不大可能是一个好的科学家。 道理很简单,即便有大关怀和大抱负你也不见得能最终成为一个好的科学家,那没有大关怀和大抱负肯定更不行。 3. 能够发现重要的问题。好的科学家不是只循规蹈矩地看世界,一部分是因为他们问出重要的问题,甚至是别人没想到过的问题 【牛顿以前,有多少人问过:“苹果为何只往地上掉?”】 。因此,我在很多场合都强调,你的问题的水平是决定你整个研究水平的最重要因素。因为我们对任何一项研究的第一个问题永远是 : ”So What?” 【大致:你这个东西有何意义?】因此,如果你的问题总是非常的 trivial 或者 conventional ,无论你发什么样的文章,你只是一个文章的写手或者机器而已,不过如此:你肯定不是一个好的科学家。 4. single-mindeddetermination to make something happen 。 Focus onsome concrete tasks : building something to solve some concreteproblems 。好的科学家一定主要想的是创造点新知识,而不是一直读(书)到死。我们迫切想用学到的新知识(无论是书本还是非书本),来创造点什么。因此,我们会停下来不读,或者边读边创造(或者改善)。 能不能知道必须停下来开始创造而不再读更多,这也是区分一个“学习者”和一个科学家的核心区别。 5. 一些解决问题的技巧,而不仅仅是经典(或者不经典的)知识:解决问题需要技巧,而不解决问题不需要技巧,只需要炫耀点学识。 6. Self-imposeddeadlines : “好的科学家”自己规定 deadlines :如果你从未给自己制定过 deadline ,或者说你所有的 deadline 都显示外界所加的,你基本上没有太大希望。 7. 自我批评精神和谦虚。“好的科学家”当然需要对自己的研究结果和结论有一定的坚持。但是,区分一个好的学者和一个一般的学者的区别之一却恰恰又是自我批评精神。比如, Jervis (杰维斯)肯定要比 Mearsheimer 要好。 Jervis 承认他在 1970 年代时对 emotion 的忽视,但是, Mearsheimer 却从未承认他对冷战后的欧洲的基本局势的判定至少迄今为止是错的(已经过了 25 年!; 1989-2014 )。 从科学的道德准则上说,只有一个敢于承认自己的工作其实有缺陷的科学家才是好的科学家。不愿意承认自己的研究存在某些缺陷的科学家难成大器。 【 我认为许多年轻学者在这点上其实有点不太够。总觉得自己的工作不错,很不错,甚至有点自我陶醉。 而我其实时不时的会反思自己的工作,包括承认错误。 比如,我已经承认我在 2000-2004 年间对“功防理论( offense-defense theory, ODT )”的理解不够,对这个理论的正面态度其实是错误的。而我 2010 年的一篇文章几乎完全否定了这个理论,特别是这一理论中的核心概念“攻防平衡 (offense-defense balance, ODB) ”。详细的讨论见: Shiping Tang, “A Systemic Theory of Security Environment,” Journal of Strategic Studies , Vol. 27, No. 1 (Mar. 2004),pp. 1-34. Shiping Tang, “Offense-defense Theory: Toward aDefinitive Understanding.” 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Politics ,Vol. 3, No. 2 (Summer 2010), pp. 213-260 。最近,我还在改进和进一步完善我在《国际政治的社会演化》中的第五章提出的两个命题的讨论。我认为,我当时的讨论还是不够深刻和完善的。】 科学家首先是科学家,而不是教书匠:关于周鼎老师的牢骚 最近川大的周鼎老师写的一些东西在网上传得沸沸扬扬。我就借此发挥一下。我认为他要么是无知【根本不知道一个好的研究型大学的老师应该如何】,要么是无能【研究无能】。 当然,周鼎老师是历史文化系的老师,我不知道他是不是(社会)科学家。 1. 在研究型大学里(中国的 985 高校), “贡献新的知识永远第一位的,而教学是第二位的。” 在研究型大学里,做不出好的研究的人都应该下课,因为他们无法培养下一代的科学家。 2. 但这里我要特别强调,我说“贡献新的知识永远第一位的,而教学是第二位的”绝不是说“教书是副业”。事实上,我认为,只有研究做的好的老师才能够真正教好这些研究型大学里的学生。那些研究不行的人只能是“上课有趣”而已,甚至连“上课有趣”都做不到。 3. 在纯粹的教学型大学里(比如我老家的“湘南学院”),教学一定是第一位的,甚至是唯一的任务,这些学校不能要求老师去搞科研。科研只能是这些老师的业余爱好。 但是,这些学校的老师也应该吸收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从而能够向他们的学生传授一些新的知识。 以下这个表格大致是我对不同大学类别的老师的考核的“理想状态 学校类别 科研 教学 备注 研究型大学( 985 高校,含 985 平台) 【大致相当于美国的 Research TierI 】 60% 40% 在这样的学校,科研不行的老师只能进入教学岗位。 研究 + 教学型大学 【大致相当于美国的 Research TierII 】 40% 60% 在这样的学校,科研不行的老师也只能进入教学岗位。鼓励这些学校里科研好的老师向研究型大学流动。 纯教学型大学 【相当于美国的 liberal artscollege 以及 community college 】 最多 10-20% ,且不应有任何硬性要求 80-100% 在这样的学校,科研基本上只能产生垃圾。当然,不排除有张益堂教授这样的奇人隐于此等学校。 关于美国的研究型大学,见: http://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research_universities_in_the_United_States
个人分类: 学术与科研|2802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国思想家
热度 2 lily2014 2015-1-4 02:06
【博主:一个国家创造发明了 地球上现代社会的大部分领先技术,在 人文 观 念、艺术、文学等方面在世界上也有无数的Followers。 这个国家的基础是什么?我的回答, 其中的一个必要因素是 :有一批高瞻远瞩的思想家。这些思想家的境界要很高,他(她)们的思考要不局限于(即超越)自己国家的利益,是以全人类的福祉为出发点;这也是思想家区别于政治家的主要点。在美国顶尖大学里的教育理念也是基于这一点。而这是值得其他一些国家的有识之士思考的地方。 在这篇文章里,若是 按 萨克斯 教授所设计的,当年美国、欧盟能抛开冷战思维,也像二战后的“马歇尔计划”全力援助俄罗斯,那么 俄罗斯 现在 会是怎么样呢?纳粹德国会成为现在世界上的主要进步力量,也可能是二战中的人完全没预料得到的吧。】 美国思想家 休克疗法之父谈今日俄罗斯 - 1914重临 作者 :杰弗里•萨克斯 翻译:张山骁 今年是两个重大地缘政治事件的周年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于一百年前爆发,深远地改变了人类历史进程 ;二十五年前柏林墙的倒塌,则为苏联帝国暴毙和冷战结束埋下伏笔。 而我们沉重地发现,它们的意义绝不止于纪念。 正如福克纳所说: “ 过去从不消亡,甚至不曾过去”,一战和柏林墙的倒塌直到今天仍在影响着世界:叙利亚和伊拉克的烽火是一战结束的政治遗产 ;而在1989年的阴影笼罩下,乌克兰局势动荡。 1914年和1989年是历史的 “ 关键时刻”,是决定性的转折点。大国小国都无法独善其身,它们在此时的表现将决定其未来的命运:战争或和平,崛起或衰败。 我作为经济顾问亲身参与了 1989年的一系列事件,坦白说,那时我不住地担忧1914年重演。结果是,我看到波兰走出衰败,也看到俄罗斯陷入历史的泥淖。 一战即将结束的 1919年,伟大的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曾向世人阐述对 “ 关键时刻”的见解,字字珠玉、历久弥新。他告诉我们战胜国的决定会如何彻底改变战败国的经济体系,也告诉我们大人物的失策会如何让战祸重现。 在其辞藻华美、洞见卓越的巨著《和约的经济后果》中,凯恩斯做出了精准的预言:凡尔赛和约的犬儒与短视,特别是对德国强加惩罚性战争赔款和对债务国金融危机恶化不管不顾,注定让欧洲经济走向持续的危机,也注定让一个满怀复仇怒火的暴君在下一代崛起。 天才们流露的某些灵光是可以跨越代际的,凯恩斯在 1919年的哀鸣无疑属于此类。在我担任政策顾问和分析师的那些岁月里,这本书的卓见成为我思路的框架。 三十年前,我作为一个初出茅庐的经济学家被临时起用,负责帮助玻利维亚这个几乎被遗忘的小国从大崩溃中走出来。凯恩斯的著作启示我在社会和政治层面考量玻利维亚的经济危机,而它的债务国美国,也应对其负起责任。 鉴于我在玻利维亚的工作经历, 1989年春天,波兰朝野双方——末任共产党政府和团结工会都向我发出了邀请。当时的波兰,和玻利维亚一样,已陷入财政破产;而当时的欧洲,和1919年的欧洲一样,已走入历史的”关键时刻”。 彼时主政苏联的戈尔巴乔夫预见到欧洲将会在和平与民主之下重新团结起来,这位伟大人物同样希望民主制度能在自己国家落地生根。 在关键的 1989年,波兰是第一个开启民主化进程的东欧国家。我在波兰新一届政府甫成立之时担任其主要外部经济顾问。我坚定主张合理的国际援助对波兰平稳顺利转型至后共产主义民主体制至关重要,亦是脱胎于凯恩斯思想。 我向白宫、唐宁街十号、爱丽舍宫和德国总理府发出了呼吁:请明智地选择援助波兰,这是构建民主团结新欧洲的关键一步。 那段日子,作为经济顾问的我可谓意气风发。 很多时候,我都在指望着白宫的决策。 1989年9月的一个早上,我为波兰的货币稳定问题向美国政府申请十亿美元援助,当天晚上白宫就批准了这笔钱。不是开玩笑,从申请到批准来回一共八个小时。而说服白宫大幅减免波兰的债务稍微多花了点时间——高层间的谈判拉扯了一年左右。上述两者都被证明卓有成效。 其余的,便是大家熟知的历史了:波兰推行了一系列非常重大的改革——我参与设计了部分决策,而美国与欧洲用及时而慷慨的援助支持这些改革措施——波兰的经济开始重建与复苏。十五年以后,波兰成长为成熟的欧盟成员。 我多希望能把追忆停在这个美好的结局上,但是很可惜,西方在终结冷战时的表现并不纯是成功的。他们对波兰的举措是成功的,而对俄罗斯的举措则是巨大的失败。美国和欧洲慷慨而富有远见地帮助波兰,而对解体后的俄罗斯却再版了凡尔赛的可怕错误——我们今天正在为此付出代价。 1990年和1991年,戈尔巴乔夫政府注意到了波兰表现出来的积极迹象,邀请我协助其推行经济改革。那时俄罗斯面临着与1985年的玻利维亚和1989年的波兰相同的经济灾难。 1991年春天,我与哈佛和麻省理工的同事协助戈尔巴乔夫向西方国家请求经济援助,这是他所尝试政治改革和经济整顿的重要步骤。然而我们的努力落空了,确切地说是彻底失败了。 1991年夏天,当戈尔巴乔夫从G7峰会空手而归时,等待他是一场阴谋政变,其政治生涯就此终结。叶利钦上位后,苏联解体被摆到了台面上。 八一九政变 叶利钦的经济团队也向我请求帮助,既为了咨询维持经济的技术问题,亦为了从美国和欧洲获得至关重要的经济援助。 我告诉叶利钦总统和他的团队:援助很快就会来。毕竟对波兰的紧急援助都是在几周甚至几小时内到位的,对一个独立民主的新俄罗斯也理应会如此。然而事态发展让我愈渐迷惑,继而惊恐地发现——急需的援助并没有来。 波兰获得了债务减免,俄罗斯却面临着美国和欧洲的全额催债。波兰得到了及时而慷慨的经济援助,俄罗斯却只接到几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专家团。我一再恳求美国多做些实事,强调在波兰的成功经验,都没有用,美国政府没有让步。 最终,俄罗斯经济崩盘碾碎了一切试图稳定和改革的努力,叶利钦政府失去了尊严也失去了权力。两年的无功忙碌后,我辞职了。再过几年,普京政府上台。 对于这场大崩溃,美国学术权威更多地批评俄罗斯的改革者而不是美国和欧洲的残忍忽视。诚然,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美国很自然地把自己看作冷战的胜利者,也很自然地认为 1991年后俄罗斯的不幸与己无关,直到今天依然如此。 我花了二十年时间,想了很多,读了很多,慢慢明白为什么当时美国对于波兰事务如此高瞻远瞩,对俄罗斯却残忍地忽视:西方世界之所以在经济和外交上如此提携波兰,是因为它能变成北约在东欧扩张的桥头堡,波兰是西方阵营的一员,因此是值得帮助的 ;而美国的领导人看待俄罗斯,正如劳埃德乔治和克莱蒙梭在凡尔赛看待德国一样——被击败的敌人就应该被碾过,何谈帮助? 北约前司令官韦斯利克拉克在最近出版的书里提到, 1991年,时任五角大楼政策主管保罗沃尔夫沃兹对他说:没有了俄罗斯的干涉威胁,美国现在可以在中东随心所欲地行动了,在别的地方似乎也是一样。 简单来说,美国表现得像个得势霸主,不惜以战争手段保住冷战的胜利果实。美国将统驭群雄,俄罗斯将无力阻拦。 普京最近在莫斯科的一场演讲中,如沃尔夫沃兹一样形容美国的行为: “ 冷战结束了,但我们并没有签订一份清晰透明的和约,一份尊重既有规则或创造了新的规则和标准的和约。相反它让所谓的冷战胜利者要求世界适应他们的利益。” 我并不是试图为普京对俄罗斯最近在乌克兰非法、偏激和危险的暴力行为应负的责任开脱。我是想去解释它。 1989年的阴云正笼罩我们、愈渐浓重。而北约最近又接受了乌克兰的加盟,将势力范围推至俄罗斯的边境,这是非常不明智的挑衅行为。 1914、1989、2014,我们正在见证历史——在乌克兰,我们看到俄罗斯对1991年后北约扩张和美国欺凌的积怨;在中东,我们看到一战中被摧毁的奥斯曼帝国的废墟上,生长着对欧洲殖民统治和美国帝国做派的愤恨, 最重要的是,我们面对着我们自己的时代选择。 我们要不要自私地使用力量 ? 用力量来控制? 相信领土、北约扩张、石油和其他战利品是对力量的奖赏? 还是负责任地使用力量,谨记慷慨与仁慈才能构建信任与繁荣——在此前提下才有和平可言 ? 每一代人,都要重新选择。
个人分类: 中美关系|3997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阎学通:清华的研究生应该学什么
wangfucius1020 2014-9-10 21:44
2014-09-09 阎学通 世界和平论坛    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世界和平论坛秘书长阎学通教授在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2014级研究生迎新会上的讲话   上周在本科生的迎新会上我谈了“来清华学什么”。因为本科新生是未成年,所以我觉得应帮助他们早点成熟起来。你们是硕士、博士研究生,已完成了本科教育,不再是孩子了,因此今天我想和大家讨论一下你们的身份要求你们学习什么的问题,即研究生应该跟本科生有什么不一样,博士研究生跟硕士研究生有什么不一样。    一、本科学习与研究生学习的区别    本科是素质教育,是从未成年到成人的教育,是让他们完成文明教育的过程。素质教育不在乎学什么专业。例如,家长们对子女找配偶的要求是要找个大学生,而 不是要求找学某种专业的。家长们未必能解释为什么,但他们知道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基本上不动手打配偶。本科教育是培养做人的品格和修养的过程。    研究生教育不是素质教育,是专业教育。 这 就是研究生教育和本科生教育的最主要区别。这个区别决定了你们应注重学习什么的问题。你们的学习带有研究性质,这对你们毕业后的工作选择与本科生有了不 同。本科生毕业后终生从事其所学专业的人数比例原则上不会超过10%。这里我说的不是上世纪50年代的本科生毕业生,而是指有了博士生教育以后的本科生毕 业生。硕士生毕业生终生从事其硕士专业的比例就会高一点,约在15%左右。而博士毕业生以博士专业为终身职业的人数应不低于三分之二,低于这个标准则说明 博士教育本身不成功。也可以说明研究生教育特别是博士生教育的性质是专业教育。    二、硕士生学习与博士生学习的区别   硕士研究生与博士生的区别是专业水平差别,不是素质差别。两类毕业生在为人的素质上没有差别,其区别是研究技能。 研士生教育培养的是工作技能,而博士生教育培养的是学术技能。 硕 士生毕业后的工作主要是从事事务性的工作,做学术研究的很少。因此硕士生要注重学习普遍性的研究技能。完成上级交待下来的任何一项事务性工作,都需要进行 调查了解基本情况,判断问题的性质,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找到实施的方案和路径。这些解决问题的程序和学术研究的方法很相似,例如,文献回顾、找到有意义 的问题、提出假设、进行实证、做出结论。无论是研究具体的事务性问题还是研究学术性问题,都需要广义上的研究能力,懂得基本的研究程序和常用的研究方法。    由于硕士比业生和博士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性质不同,前者是事务性的,后者是学术性的,因此你们对于学术的态度不能一样。博士生要有较强的批判精神,即发 现错误的能力,因为发现现有知识的缺陷,才能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硕士生如果有了这种批判精神,那你最好选择毕业后读博。否则,你到了工作单位,总是发现 领导的决策有缺陷,你会不甘心情愿的执行领导决定,你工作就做不好。 因此硕士的学习主要是学研究技能力,学会如何将研究技能应用于自己的工作,培养成清华人的“能干、出活”精神。 我以为能达做到这一点,硕士教育就达到了目标。   研究生和博士生的教育时间不一样。硕士生教育只有两年,有些国家只有一年,而博士生教育原则上4年,但不同专业时间不一样,很多专业都长于4年。教育时间的长短不一样也会带来性质上的差别。 硕士教育能提高人的研究技能但不会改变人的思想观念,而博士教育则具有异化作用,使受教育者将学习视为改善生活的方法转变为生活的目的,即读书学习不再是为了改善物质生活,而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了读书学习。 生活手段变成了生活目的。这就是为什么博士毕业生主体上终生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我以为,博士教育就是生产教授或研究员的工作。    博士教育重要的一点是寻求真理、发现规律、探索人类尚不知道的知识。要发现新知识不仅需要研究能力,还需要学术激情和学术奉献精神。 很多学术研究所发现的知识都没有实际用处,不能转化成为物质财富。从经济学的理性角度讲,从事科学研究的人都属于非理性的,因为从事这种研究的人得不到实质性的经济收益。然而, 人类的科学进步就是建立在发现了很多人们认为没用的知识的基础上的。 然 而,发现新知识是有乐趣的事,于是很多博士选择在低工资的大学就业而不选择高工资的企业。家长们常说的,“这孩子读傻了”,就是这个异化过程。社会上常说 的“笨得像个博士,傻得像个教授”,就是异化的结果。当你领到博士学位证书时还没被异化,你可能是个含金量不高的博士。80年代曾说“穷得像个教授”。如 今这个说法没了,教授们不那么穷了,同时“甘于清贫”的教授精神也消失了。这可能与我国博士教育异化作用不明显直接相关。    三、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区别   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教育共性是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研究能力主要由两个基本能力构成,即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观察能力是指别人观察不到而你能观察得到的能力。分析能力是指别人想不到而你能想到的能力。 不 接受专门的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是不会有这种能力的。每人都有两只眼,但众人的观察能力却不同。化验员知道如何观察到血液中的DNA,我就不会观察。我知 道如何观察“全球治理”和“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差别,化验员就不会。提高观察能力需要学会使用观察的工具和方法。学会统计学、民调、实地考察、访谈、使用 图书馆、档案馆和网络数据库,都能提高观察能力。还要学习观察角度。从第三方立场观察能提高客观性、从对方立场观察能理解对方想法。不改变观察角度的结果 就是盲人摸象。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事物的结果是不同的。比如,一个80多岁的人,在他母亲眼里是孩子,但在年青学生眼里是博学的教授。普京在自由派眼里就 是独裁者,在普通百姓眼里就是英雄。    比较观察的能力也很重要,能从中外横向和历史纵向观察,才能作到通过控制变量观察清楚客观事物。 要 用比较的方法观察问题,才能看到两个事务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观察不到奥巴马无力推动改革的人,就看不到中国改革比美国的速度快、力度大。观察不到文革 时期权权交易腐败现象的人,就看不清现在权钱交易的腐败根源。文革时期,中国政府不大规模发行货币,人们手里没有大量货币,不具备用货币行贿的物理条件, 因此只能进行权权交易。走后门成为当时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最经常的最普遍的腐败方式。    具备了观察能力,你们还得学习用逻辑思维方式分析所观察到的现象。 只 观察而不分析是不会有任何研究成果的。这和有钱不花等于没钱一样。分析是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的逻辑的思考和判断。要使分析判断的结果符合客观事物,就需要 提高联想能力、逻辑能力,归纳能力、演绎能力等。研究问题,这些能力都需要,只有一种能力是不行的。我下面单讲一下逻辑分析能力。   做社会科学研究,逻辑分析能力非常重要。例如, 只有联想能力而无逻辑能力就容易做出阴谋论的判断。 逻 辑分析能力需要后天加以训练才能强大,由于多数人没有受过专门的逻辑训练,因此阴谋论的分析方法在社会上非常流行。阴谋论之所以强大是因为,它既不能证实 也不能证伪。“阴谋”是指公众不知道的方案而且无法实证的事务。阴谋论者声称他们很聪明,“阴谋”被他们看出来了。其背后的逻辑是,你要是看不出来,就说 明你不聪明。人们普遍认为自己是聪明的,于是也都跟着看出阴谋了。2006年有人说美国发动了货币战争,很多人不但信且用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来证明美 国的确发动了货币战争。然而,依据国家行为是维护国家利益的逻辑,我们要问一下美国为何要发动破坏美国经济的货币战争呢?2007年末美国经济危机已露端 倪,美国为何不及时停止货币战争以防止经济危机发生呢?2008年9月美国政府正式宣布了经济危机,美国是在此之前还是在此之后停止的货币战争呢?停止货 币战争和发动货币战争的标志是什么呢?如果货币战争的发生的停止没有标志,哪我们怎么知道现胡是有货币战争还是没有货币战争呢?当你有了强大的逻辑分析能 力,你就不会盲从“阴谋论”。   讲了这么多,我不过是想给你们两个建议。 一是既然花费时间来清华读研究生,就真的提高一下自己的研究能力。 拿 个学位证书不能说明什么。现在大学、研究机构、党校、军队、政府培训机构办了各种各样的硕士、博士班。有钱有权就能换个学位证,甚至大街上都买得到。学位 证既不表明你知识多少,也不说明是你否有研究能力。既然你们已经做出了“非理性”的选择,到清华来学习不挣钱的社会科学,因此,把在清华的时间用于真正提 高自己研究能力上才对得起你自己的决定。 二是注重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 当你掌握了科学研究方法,你不仅能提高研究能力,还能增强决策的自主性,不盲从,不轻信,不后悔。要学会我的生活我做主,与由兄姐、父母、老师、领导、政府、朋友替你决策的历史告别。   最后,祝你们学业有成,能在清华得到实实在在的收获。 ========    世界和平论坛是一个高级别非官方国际安全论坛,由清华大学主办,中国外交学会协办。首届论坛2012年7月在北京成功举办,第二届论坛于2013年6月 举办,第三届论坛于今年6月21日至22日举行。“世界和平论坛(worldpeaceforum)”是论坛秘书处开设的微信公众账号,由清华大学当代国 际关系研究院运营,向大家介绍与论坛以及当代院相关的活动、信息、新闻报道、学术文章等。如您对此感兴趣,欢迎点击标题下“世界和平论坛”关注我们。
个人分类: 阎师语录|2283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什么中国在国际上鲜有真心朋友?
热度 6 Majorite 2014-8-20 04:37
为什么中国在国际上鲜有真心朋友? 澳洲矿业大亨帕尔默周一晚在电视节目上,狠批中国政府拖欠他5亿澳元,并不打算还钱,又指中国企图还想把工人带来澳洲,破坏澳洲的薪金制度,并企图夺取他们的港口和资源,进一步接管澳洲,且毫无司法制度可言,形容中国政府是“杂种”(Bastards and Mongrels)。据报道称,帕尔默与中资的中信泰富有生意纠纷,中信泰富之前从西澳洲运走了价值2亿澳元的铁矿,却没缴付分文。帕尔默称,他并不介意站起来对抗“中国杂种”。 澳洲这个矿业大亨由于与中资的中信泰富有生意纠纷, 加之不了解中国,怒骂,虽然不地道,但尚可理解。可是,那些曾经住在中国很久,并与中国政界接触较多的西方外交人员,回国后也常指责中国,就不能不令人深思了。例如, 加拿大前驻华大使马大维(DAVID MULRONEY)先生最近在加拿大一家大报公开发表文章,给政府出点子,让加拿大如何应对“道貌岸然的中国及间谍”。 他的文章转录如下: 中国的间谍活动不会停止,加拿大应该纯熟应对,而非巧言令色 近日,加拿大政府点名指控「一名由中国支持技术高超的黑客」攻击其国家研究委员会(NRC)。该消息一出,无疑是对近日出访北京的加拿大外交部长John Baird抛出一个烫手山芋。我们确信,他与中国方面的交流是「充分和坦率」的。而我们也可以把其中的一些坦诚用在加拿大。 这次事件并不是中国第一次针对加拿大的间谍活动,却提示我们认真地思考,如何维护这段风险和回报并不平衡的关系。 首先,我们应该无视中国道貌岸然的否认,包括中国外交部周四所指出的,加拿大缺乏「可靠的证据」证明最近有关NRC的事件与其有关。尽管中国素来强调不干涉主义,其工作原理却甚为片面。长期以来,中国的工业化发展战略都是依靠间谍作为去获取关键技术的手段之一。 当然,中国除了间谍,还有别的方法来达到目的。它可以随意地抗议任何对「敏感」话题表示不当兴趣的人。对达赖喇嘛、新疆地区的动荡不安和法轮功学员的困境表达过关注的加拿大的议员、市长、学者和社区领袖们,都曾因此而受到欺压。 这是不可接受的,但也正是真正困难的部分:我们将会看到更多的相同案例。一个崛起中但不安的中国为了推动自身利益,不会从秘密且完全不友好的战略中畏缩。 面对此事,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但我们也要认识到,我们未来的繁荣、安全和幸福,都取决于我们如何有智慧地保持与中国的关系。 所以,我们要从排除那些巧言令色开始。中国不是我们最好的朋友,而是所有恐惧的总和。我们必须承认和解决,中国对我们的安全带来的威胁。 政府必须带路,但加拿大企业也要加紧脚步。首先是加强安全的意识。高层管理人员由于害怕得罪好奇的中国游客,而对带有安全意识的职员过度统治,这类轶闻已经太多了。然而这份细腻和敏感,在轮到中国招待外宾时,从未得到回报。 明确态度也很重要。中国官员并不害怕坦率的谈话。每当中国政府想要向渥太华发出强硬的信息,我就会被传唤到座谈接受指责。中国驻加拿大大使却时常被小心谨慎地对待。他是一位强硬而且经验丰富的专业外交官。如果我们感到愤怒,他需要感受到我们的痛苦。 我们应支持多边合作,以减少网络间谍活动。必须承认,在爱德华·斯诺登的揭露事件之后,还要做大量的工作来弥补不同思想之间的鸿沟。但我们不仅仅是中立的观察者。我们应该加强与美国和澳大利亚等盟友的合作,打击危害我们集体安全的威胁。 我们应该避免关闭合作的大门。不幸的是,这已经发生,太平洋两岸的企业正在为此付出代价。中国的媒体将美国技术部门描绘为一个主要的安全威胁。这使得它过于热切的监管机构迅速介入,对中国的长期倾向更加明显,从而令外国公司的日子更加难过。这一周,调查人员突然出现在微软驻中国的办事处。同时,美国芯片制造商高通公司的中国业务也正在审查中。像苹果公司和谷歌公司已经感到一阵类似的寒意。 在北美,中国的电信巨头华为是我们的大黑马,它被指控为中国安全机构的代理。如最近的民意调查表明,愈来愈多加拿大的公众对中国表示出担心。 当对方是中国时,反驳谨慎十分困难。但我们正从天真验收跳至完全地规避风险。减轻风险是折中的一步。尽管这种办法仍然存在争议,英国已经与华为达成合作伙伴关系,此举被视为中国公司在英国提供经费来设计检查进程,以减少安全风险。 完整地规避风险,或对中国关上我们的大门所造成的代价,会落在消费者、寻求进入全球市场的小型公司和寻求投资社区身上。 加拿大与中国在自利议题的议程必然涉及在政府、大学和私人部门的范围内的人员。这反过来,让我们暴露于比过去向更高的风险之下。尽管这变得很困难,我们别无选择,还是要保持渠道畅通。 前进没有容易的道路。中国正处在世界交换的心脏,这让我们处于威胁和不确定性的之中。我们需要回应与技巧,目的和信心。唯一比与中国共事更危险的,就是不与它共事。 China will keep spying. Canada must respond with skill, not rhetoric. DAVID MULRONEY The Globe and Mail Published Thursday, Jul. 31 2014, 9:37 AM EDT David Mulroney, Canada’s ambassador to China from 2009 to 2012, is a distinguished senior fellow at the Munk School of Global Affairs at the University of Toronto. He tweets Ottawa’s allegation that “a highly sophisticated Chinese state sponsored actor” targeted computers at Canada’s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threw a wrench into Foreign Minister John Baird’s visit to Beijing this week. We’re assured that his exchange with his Chinese counterpart was “full and frank.” We could use some of some of that frankness here in Canada. More Related to this Story · Canada’s ‘baseless’ hacking claims a blow to relations, Beijing says · Hacking Chinese hacked government computers, Ottawa says · Canadian intelligence sweeps often intercept private data, spy document reveals This latest incident, and remember that it is hardly the first example of Chinese espionage in Canada, should prompt serious thinking about how we manage a relationship that presents such a precarious balance of risk and reward. Let’s start by ignoring China’s sanctimonious denials, including the one Thursday from the foreign ministry accusing Canada of lacking ‘credible evidence’ for its most-recent allegations regarding the NRC. Although China invokes the doctrine of non-interference, it has a somewhat one-sided sense of how this works. China’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strategy has long relied on spying as a means of acquiring key technologies. Of course, China uses its long reach for objectives other than espionage. It feels free to confront any Canadian who shows undue interest in “sensitive” topics. Members of Parliaments, mayors, academics and community leaders have been bullied for displaying interest in the Dalai Lama, conditions in China’s restive Xinjiang region, or the plight of Falun Gong practitioners. This is unacceptable, but here’s the hard part: we can expect more of the same. A rising but insecure China will not shrink from clandestine and downright unfriendly tactics to advance its interests. We need to be clear-eyed in facing up to this. But we also need to recognize that our future prosperity, security and well-being depend on maintaining our own intelligently self-interested relationship with China. So let’s start by banishing the rhetoric. China is not our best friend, any more than it is the sum of all fears. We do need to acknowledge and address the real threat China poses to our security. Government needs to lead the way, but Canadian companies also need to step up their game. Enhanced security consciousness starts at the top. There are all too many anecdotes about security minded employees being over-ruled by senior executives who are worried about offending inquisitive Chinese visitors. That exquisite sensitivity is never reciprocated when it is the turn of the Chinese to host foreign guests. Being clear is also important. Chinese officials are not afraid of frank talk. I was summoned for finger-wagging lectures whenever the Chinese government wanted to send a tough message to Ottawa. China’s ambassador to Canada typically gets the kid gloves treatment. He’s a tough and experienced professional. If we’re angry, he needs to feel our pain. We should support multilateral efforts to reduce cyber spying, acknowledging that, in the wake of the Edward Snowden revelations, there is work to do on both sides of the ideological divide. But we are more than disinterested observers. We should step up work with allies like the U.S. and Australia in combating threats to our collective security. The one thing that we should avoid doing is closing doors to co-operation. Unfortunately, that’s already happening, and companies on both sides of the Pacific are paying a price. The Chinese media are portraying the U.S. technology sector as a major security threat. This makes it fair game for overly zealous regulators, and plays into the longstanding Chinese inclination to make life tougher for foreign firms. This week, investigators descended on Microsoft offices in China. Meanwhile the China operations of U.S.-based chip maker Qualcomm are also under review. Firms like Apple and Google have felt a similar chill. Here in North America, China’s telecom giant Huawei is our bête noir, accused of being a proxy for the Chinese security apparatus. These allegations find a ready audience among a Canadian public that, as recent polling has shown, is increasingly wary of China. It’s hard to argue against caution when it comes to China. But we’re jumping from naive acceptance to complete risk avoidance. There is an intermediate step – risk mitigation. Although its approach is not without controversy, the U.K. has opted for a partnership with Huawei that sees the Chinese company funding an inspection process in Britain designed to reduce security risks. Complete risk avoidance, or shutting our door to China, comes at a cost that falls on consumers, on smaller companies seeking access to global markets, and on communities seeking investment. Canada’s self-interested agenda with China necessarily involves a range of players in government, at universities and in the private sector. This, in turn, exposes us to a higher degree of risk than we have faced in the past. As difficult as this is becoming, we have no choice but to keep channels open. There is no easy way forward. China is at the heart of changes that expose us to new levels of threat and uncertainty. We need to respond with skill, purpose and confidence. The only thing more dangerous than engaging China is not engaging it. 马大维(DAVID MULRONEY) , 2009到2012年间任加拿大驻中国大使,现于多伦多大学Munk School of Global Affairs 任高级研究员。 中国对越南支持一向很多,特别是中国自己人勒紧裤带的岁月里,但是越南以发动战争与侵占中国岛屿领土领海作为对中国的“回报”。在一般中国心目中,朝鲜金氏政权是靠我们中国扶植与支撑着的。但是,据去过朝鲜的人说,在朝鲜所列的前10个友好国家中,中国不在其列。这是为什么呢?
个人分类: 中华民族|2556 次阅读|6 个评论
新书推介:《欧盟贸易决策中的公私互动》(英文版,《政治学与国
xscb 2014-6-9 11:13
书名:《欧盟贸易决策中的公私互动》(英文版,《政治学与国际关系智库丛书》) 作者:王宏禹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14 . 6 定价:36.00元 ISBN : 978-7-5100-7928-3 作者简介: 王宏禹,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政治学博士,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经济外交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欧洲研究所高级兼职研究员。研究领域主要包括中国经济外交、欧洲问题研究、中欧(经贸)关系、贸易决策等;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若干研究项目;近年来在 Journal of Cambridge Studies、 Journal of Global Policy and Governance 、《欧洲研究》、《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学术论坛》、《复旦国际关系评论》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参编中、英文专著或论文集多部,并担任多家英文刊物的匿名评审人。 内容简介: 本书所探讨的欧盟对外贸易决策制定过程中公、私行为体之间的互动行为,是欧盟决策研究中的关键问题和热点问题。本书将欧盟贸易决策视为一种多层网络内公、私行为体之间在资源相互依赖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物品交易的结果。本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如何通过比较欧盟对外贸易谈判和反倾销立法过程中的公、私行为体及其资源依赖性互动,来分析公私互动的多层网络结构对欧盟贸易政策结果的影响。研究方法主要是,在34个半结构性访谈的基础上,通过文献梳理和政策文件分析,运用比较研究方法对欧盟对外贸易谈判和反倾销立法中的公私互动结构进行研究。 目  录 Introduction 001 1 Multilevel Networks Approach to European Trade Policy making 009 1.1 European Multilevel Governance 010 1.2 Policy Networks Analysis 015 1.2.1 Explicating Policy Networks 016 1.2.2 The Levels of Analysis of Policy Networks 019 1.2.3 The Applicability of Policy Networks to European Policy Studies 023 1.2.4 Summary 028 1.3 Multilevel Networks Approach 029 1.3.1 The Combination of Multilevel Governance and Policy Networks Analysis 029 1.3.2 European Multilevel Network Governance 031 1.3.3 Multilevel Network Approach 034 1.3.4 Summary 043 1.4 Applicability of the Multilevel Networks Approach to the European    Trade Policy Making 044 1.4.1 European Trade Policy 044 1.4.2 Applicability of Multilevel Networks Analysis to the European    Trade Policy Making 047 1.5 Chapter Summary 052 2 The Actors and Their Roles in European Trade Policy Making 053 2.1 Public Actors and European Trade Policy making 054 2.1.1 Public Actors and Their Roles in European Trade Policy Making 055 2.1.2 The Institutional Power Structure of European Trade Policy    Making 070 2.1.3 Consultation Process and the Goods-demand of Public Actors 075 2.1.4 Summary 079 2.2 Private Actors and European Trade Policy Making 080 2.2.1 Companies and Their Roles in European Trade Policy making 082 2.2.2 Trade Associations and Their Roles in European Trade Policy    Making 089 2.2.3 Trade Unions and Their Roles in European Trade Policy Making 100 2.2.4 Lobbying Activities and the Goods-supply of Private Actors 101 2.2.5 Summary 109 2.3 Partner actors and European Trade Policy Making 110 2.3.1 External Partners 112 2.3.2 Consultants 114 2.3.3 Civil Society Organizations/NGOs 119 2.3.4 Think Tanks 123 2.3.5 Media 126 2.3.6 Interest intermediation and the Roles of Partner Actors 128 2.3.7 Summary 129 2.4 Resource-interdependency and Goods-exchange Network Structure 130 2.5 Chapter Summary 135 3 The Public/Private Interactions in European External Trade Negotiations 136 3.1 Institutional Background of European External Trade Negotiation 137 3.2 Public/private Interactions in the Commission 139 3.2.1 Policy Communication and Consultation by the Commission in    Trade Negotiation 141 3.2.2 Lobbying and Interest Representation by Private Actors 151 3.3 Public/Private Interactions in the Council 158 3.3.1 Private Lobbying to the Council 158 3.3.2 Private Lobbying to the 133 Committee 159 3.3.3 Private Lobbying to the National Authorities 162 3.4 Public/Private Interactions in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163 3.5 Goods-exchange Network Structure and European Trade Negotiation 168 3.6 Chapter Summary 180 4 Public/Private Interactions in European Anti-dumping Policy Making towards Chinese Footwear (2005-2009) 181 4.1 Institutional Setting of Anti-Dumping Regulation 182 4.2 Background of the Example of AD-FLC 187 4.3 Public/Private Interaction during the Initiation, Investigation and Provisional   Measures (2005.05-2006.08) 192 4.3.1 Notice of Initiation of an Anti-dumping Investigation    by the Commission 192 4.3.2 Imposing a Provisional Measure by the Commission 195 4.3.3 Proposal for Council Regulation on Definitive Measure    by the Commission 204 4.4 Public/Private Interaction during the Legislation of Definitive   Measure (2006.08-2008.10) 213 4.4.1 Imposing a Definitive Measure by the Council 214 4.4.2 Initiating an Investigation on Possible Circumvention by the    Commission 215 4.4.3 Notice of the Impending Expiry of Anti-dumping Measures    by the Commission 217 4.4.4 Proposal for Council Regulation on Extending Anti-Dumping Measures    to Macao SAR by the Commission 218 4.4.5 Extending the Definitive Anti-dumping Measures to Macao SAR    by the Council 221 4.5 Public/Private Interaction during the Expiry Review and Extension (2008.10-2009.12) 222 4.5.1 Initiation of Expiry Review of Anti-dumping Measures by the    Commission 222 4.5.2 Imposing a Definitive anti-dumping Duty on Footwear from China and    Macao SAR by the Commission and the Council 224 4.6 Goods-exchange Network Structure and Anti-Dumping Policy Making 233 4.7 Chapter Summary 238 Conclusions 239 Reference 247 Index 1 271 Index 2 275 Acknowledgement 277
2414 次阅读|0 个评论
平心静气看世界(提纲)
热度 12 lvnaiji 2014-6-8 08:50
吕乃基 人类社会历经千年乃至万年,至今纷扰不断,且有愈演愈烈之势。环顾全球,世界仿佛陷入某种不确定的状态,“涌现出”种种意想不到的事件。在中国人看来,乱象尤甚,在某种程度上这些纷扰似乎都是冲着中国而来。 35 年里,GDP增长只有过三次连续2-3年低于8%,第一次是1979-1981年,第二次是1989-1990年,第三次是1998-1999年——每次都有不难想到的国内国际背景。第四次正在出现。2013年,中国GDP增长7.7%。2014年全国“两会”上,国务院提出今年的增长目标是7.5%——第一季度,现实的答案是7.4%。金融危机及随后决策的后遗症清晰可见。 有必要厘清乱象,揭示背后深层的原委,从而因势利导,走出迷局。 总体而言,博主试图把当代世界的种种事端分为四大线索:西方发展道路的历史“终结”与延续,全球化与全球产业链瓦解,中国崛起,以及对人类命运的关注;这四大线索可以在“知识之树”及其与利益的关系得到进一步说明。 一、 国际关系的层次和发展阶段 (社会中的“量子阶梯”,承上一篇 量子阶梯的 “ 舞台阶梯 ” )地缘资源 经济 产业 金融 知识 文化 网络 二、 西方发展道路的历史“终结”与延续 1. 意识形态终结(贝尔)和历史终结(福山) 2. 延续之一:颜色革命 3. 延续之二:欧债,个人向国家让渡权利 4. 解析乌克兰 三、 全球化与全球产业链瓦解 1. 熵增 2. 相互依存和依存的不对等 3. 全球产业链瓦解 由优势互补到全面竞争 4. 民族主义再度勃兴 5. 两洋战略 四、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 世界工厂的弊病(资源污染 生态 劳工 汇率) 2. 摸不透的中国特色随处皆是的核心利益 脆弱的“中国人民的感情” 3. 走向世界的中国人(中资机构非洲资源 留学生 旅游) 4.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五、 利益与意识形态 1. 内外有别的利益与意识形态 2. 利益相关者的意识形态之争(全球产业链中的中国与美国) 3. 意识形态一致时的利益之争(马岛珍宝岛 中越) 4. 意识形态与利益的双重博弈(中日) 5. 俄中关系“刺猬理论” 6. 金融产品与知识流程外包:走到一起的利益与意识形态 六、 人类命运 1. 人与自然生态 气候变暖 2. 人与人工自然 IT 生物技术 3. 国际纷争与人类命运个人-国家-人类 斯诺登 大数据(世界123) 七、 知识之树(历史延续 传统与现代 知识 血缘) 1. 上下之扰:颜色革命的破与立 2. 多样之争 3. 纠缠的知识和利益 4. 整体的树 共存的林
个人分类: 简介及学术方向|3955 次阅读|27 个评论
大国若不强身健体就沦落为唐僧肉
热度 16 Majorite 2014-5-18 09:16
大国若不强身健体就变唐僧肉 5月8日那天,我带学生在阿巴拉契亚山地质考察,遇到到几条狼正吃了一个小牛,威武的我们到了,凶残的狼走了,还余半只小牛, 惨不能睹。 亲眼所见的弱肉强食: 牛站起来了, 但立马就倒下了 一个大国,即使经济富裕,若不强身健体(强军与发达科技),没有铁拳铜甲(不敢打仗、不能打仗、打不赢仗) 必沦落为唐僧 肉, 任何豺狼虎豹,哪怕个体不大,也都会来咬一口。
个人分类: 历史与现实|2066 次阅读|21 个评论
也来说说MH370失联事件
热度 32 boxcar 2014-3-15 18:26
马来西亚航空公司的 MH370 航班失联已经 180 多个小时了,还是杳无音讯。这期间,在越南和马来西亚之间海域的搜救行动在各国的鼎力合作下迅速展开了,疑似的线索和希望曾经一个接一个地出现,然后又无情地一个接一个地被否定。今天下午,大马总理已经亲自上新闻发布会了,终于说了他该说的和能说的,但似乎并不如何地给力,至少“不许提问”的要求让各路媒体记者们十分地不爽。时隔一周,我也想说说我对此事的看法。 1、 关于“失联” 现在看来,“失联”这个专业术语比老百姓都能听得懂的“失恋”可怕多了。因为失联之后我们将面对无穷多的可能性,其结果也许是虚惊一场,也许是一场大难,其原因可能是纯技术性的,也可能是纯人为的,而这其中又有不知多少我们想得到的和想不到的原因。因为飞机至今没有下落,可谓活不见机坠未见骸,所以谁也不能宣布这架飞机目前的安全状况,更不可能就此断然宣布其已经坠毁(尽管理性告诉我们,如果没有任何一个民航机场哪怕是正常国家政府控制的军用机场都不曾接待这架飞机的降落、也没有安置机上的乘客和机组成员,那么坠毁的可能性相当大),在找到确切的证据之前,就只能宣布其处于“失联”状态。当然,这就也意味着该机乘客的亲友们揪着的心一直没法放下,一直被折磨,而赔偿工作也暂时不能开始。但是,如果失联持续的时间很久,马航恐怕还是应该对乘客家属有个说法。 2、 关于谁来主导此事的处理 曾经有消息说,中国要全面接手处理此事,我看到后隐隐觉得颇有些不妥。话说这飞机虽然和南航代码共享了,是飞往首都北京的,乘客一大半是中国人,但它毕竟不是咱中国航空公司的航班,发生失联的地点也不在中国的领空,目前猜测的可能坠机地点也不在中国的领土和领海(南海 9 段线以外),甚至都远没进入中国的航空管制区域。尽管我们都感到马来西亚在此事的处理上表现得很让人不解和不满,尽管我国有实力作为一个负责人的大国办好此事,我们仍然不应该抛开国际关系的一般规则和惯例而太强出头,否则可能适得其反。事实上,如果是单纯的在公海海域的搜救行动还好说,但在出现了目前这种有明显的恐怖劫机事件特征的情况下,其出发地的调查工作的开展就只能由马来西亚政府进行。 3、 关于恐怖袭击或者劫机的可能性 从近几天逐渐披露的防空预警雷达和其他飞机驾驶员不可控发送的信号提供的信息判断, MH370 的失联事件不是通常的飞机机械故障或天气原因导致的严重事故造成的,而更像是一次有预谋的劫持。尽管由于飞机已经消失了一周,却还没有任何组织或个人跳出来“宣布负责”,更没有人通过人听得懂的话提出释放飞机和人员的条件,这与以往我们所熟悉的的劫机事件中恐怖分子的表现格格不入。但是,这也不意味着就没有劫机的可能性。因为,劫机者也可能在和世界下一盘“很大很大的棋”,他的要求或者目的,可能要直到最后的关键一刻才为世人所知。到那个时候,这架飞机上的人如果都还活着,有可能会成为人质,如果这架飞机还在,它可能成为一件巨大的武器。。。虽然,这些可能性现在看起来似乎已经不大可能了。 4、 对一个细节的猜测 有消息称,这架飞机出事儿的时候曾经跃升到 13000 多米的高空,然后又降低到 7000 米高度飞行。对于这个细节,如果它是由当时飞机的驾驶者所为,那么我们不得不怀疑其这样做的动机。对此,我有一个 疯狂的猜测 。假如,当时飞机已经被驾驶者劫持(姑且不论这个人是机长或副驾驶,还是从客舱过来的劫机者),他希望飞机按照他预想的航线飞行去达到他不可告人的目的,而他又希望飞机保持完好的状态在预定的机场降落。那么,他就必须要防止客舱内的 200 多人有人发现他险恶的图谋并做出某些举动阻止他的阴谋。而事实上,飞行期间客舱乘务员总是要和机长有交流的,而且擅自改变航线后也容易被人发现。即使驾驶员关闭了客舱座椅前的航线显示图像(国际航班都有这种显示),在日出后也很快会有人发现飞机的航向和飞行空域根本不对,这样客舱中的人就有可能发现驾驶员的图谋。 考虑到客舱中的人(显然不可能都是劫机者的同伙)有可能做出某些举动,不利于此时已经成功地劫持了飞机的驾驶员图谋的实现。劫持了飞机的驾驶员需要让飞机上所有其余人失去判断能力和反抗能力。他需要怎样做,才能一股脑地摆平 200 多人呢?一个比较简单的办法,是自己先戴好氧气面罩,然后关闭客舱气压自动调节开关,让客舱失压,即使氧气面罩会正常工作,在一段时间内(大约12分钟)也会消耗完飞机的氧气,之后客舱中的人都会昏厥,然后,劫机者自然就为所欲为,没人能阻止他的行为了。事实上, 在 2005 年 8 月 14 日发生的塞浦路斯太阳神航空公司 522 航班事故,就是由于飞机的自动增压开关在飞机检修后没有恢复到自动位置,而造成飞机高空失压而发生的 【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qQNSUhyM-0P_VCEA2cRkaVPkgpFgdaZsCvl8tRKBG48H4KekHript6mqYoylq5o_eue5UIi1wx4wn7-bfjQMba 】。如果劫持了飞机的驾驶员要达成此目的,将飞机拉升到更高的高度,或许是要更快达到此目的。。。。。如果是这样,就容易解释这段奇怪的航迹了。 【后补】 如 果这架飞机已经被恐怖分子隐藏在印度洋或中亚或南亚的某个地方,如果还能够跟踪到发动机的工作信息,建议发动机制造商(英国罗尔斯-罗伊斯公司)努力跟踪这架飞机的发动机信息。一旦发现它开始工作(飞机起飞),立刻通报世界各国,让雷达网严密监控飞机的航迹,尽最大努力避免恐怖袭击的发生。  
个人分类: 新闻|18472 次阅读|78 个评论
毛泽东的九个字对今天仍然是有用的
热度 13 lin602 2014-2-13 07:43
‘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这是毛泽东在世时,提出的中国针对国际霸权的方针。这是从朱元璋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改过来的。 深挖洞其实放到今天就是做好自己的战争准备,例如各类武器,指挥系统等,广积粮其实就是经济建设,战争其实不但是武器的较量,更是物资的供应,看二战史,纳粹在俄罗斯的失败,物资供应不上是非常重要的。不称霸,这是消除其他国家或国际对中国的恐惧。 我的感觉目前中国在国际上有点被妖魔化,一方面是美国及日本要想控制世界,要抑制中国与俄罗斯,这二个目前还能够对美国世界霸权能够投反对票的国家。二是我国在对外的宣传与口气上。有时候我觉得中国有点象‘暴发户’的感觉。 其实真正的世界冲突,对哪 个国家都不利,目前的武器如果用起来,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厉害多了。特别是对中国这个表面强大,其实经济与环境不好的国家,对外的宣传与形象上还是要采用毛泽东的九个字方针。 这是个人的感觉。
3268 次阅读|36 个评论
准备考外交部公务员的同学,先试试我出的题
yuanjiang 2014-2-10 22:25
两个很好的外交舆论战案例: 1、齐桓公伐楚的真正原因是什么?管仲回应楚国使者的原因是什么?两者为什么存在差异? 2、 日本为什么说中国要划南海防空识别区?中国是否真的有这个打算?如果你是外交部发言人会如何回应,包含哪几个要点? 3、秦国和晋国关系那么好, 烛之武为什么能轻易地说服秦国退出对郑国的围攻? 4、阿拉伯的劳伦斯与驼峰航线有什么联系? 5、日本为什么与印度频频暧昧?有什么历史渊源?
3207 次阅读|0 个评论
书名:《从追随到竞争——苏联与中国经济速度的设定(1951—1960
热度 1 xscb 2013-10-9 16:52
书名:《从追随到竞争——苏联与中国经济速度的设定( 1951 — 1960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智库丛书》) 作者:孙璐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13.10 定价:39.00元 ISBN : 978-7-5100-6569-9 作者简介: 孙璐,山东省聊城市人,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专业,曾于2005—2007年赴日本早稻田大学亚太研究院学习。现就职于中国传媒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外交、传媒与外交决策,传媒外交等,曾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内容简介: 苏联在20世纪50年代是中国经济最重要的合作伙伴和援助国,中国经济也长期学习、借鉴和追随苏联经济。但实际上,即使在这个时期中苏也存在矛盾和分歧。这一进程是如何发生、如何发展,鲜有著作对此进行专门研究。孙璐博士的《从追随到竞争——苏联与中国经济速度的设定(1951—1960)》一书对人们理解这一特殊时期的中苏经济关系做了认真、全面的分析,资料丰富,逻辑清晰,对读者理解这一问题有一定帮助。 ——叶自成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系主任,中国战略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严肃、客观、系统、深入,观点新颖、资料翔实,孙璐的这本书对于我们了解苏联对新中国早期经济发展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贾庆国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中苏关系和相互位置几十年沧海巨变,令人感叹。然而这种变化是如何发生的,发展模式、战略思维、外部环境等因素起了什么作用,学界似乎还没有共识,有些方面甚至缺乏基本的研究。孙璐的这部作品,对此给出了自己的独特视角与答案,其中不乏真知灼见,相信读者能够从中获取各种启迪。 ——王逸舟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教授   本书限定研究对象,选择得当模式;明确变量关系,依靠丰富材料;探求内在规律,升华理论认识,是深化中国对外关系研究的典范之作。 ——张清敏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目  录: 导 言 001 一、问题的提出:苏联因素与中国经济速度设定的跌宕起伏 001 二、研究路径与分析概念的创新:关联政治与政策改变 011 (一)国际变量的选择:苏联因素 013 (二)国际国内沟通行为体:毛泽东与经济决策者 014 (三)政策改变:苏联因素的内部化(经济政策中发展速度设定的变化) 024 三、中苏关系的三条分析线索与影响路径 029 (一)线索一 030 (二)线索二 030 (三)线索三 031 第一章 盲目追随:苏联因素与“一五”计划经济速度的设定(1951—1955) 039 一、“一五”计划的制定过程、经济速度设定的变化及决策主导 039 (一)五大步骤及速度设定的“先高后缓” 039 (二)决策主导:经济决策者 042 二、苏联因素对“一五”计划经济速度设定的影响 045 (一)苏联高速度建设经验的间接影响:第一、二次编制期间 045 (二)苏联“速度放缓”意见的直接影响:第三、四、五次编制期间 049 三、苏联因素的影响路径及中苏关系的三条线索分析 060 (一)影响途径:苏联因素与经济决策者们“观念”的变化 060 (二)中苏关系的三条线索分析 061 四、小 结 074 第二章 惯性服从:苏联因素与“冒进”、“反冒进”和八大经济路线的制定(1955—1956) 078 一、“冒进”、“反冒进”到八大经济路线与决策主导 078 (一)“二五”计划初期的制定过程和速度设定的“先高后缓” 078 (二)决策主导:从毛泽东到经济决策者 081 二、苏联因素对1955—1956年经济速度设定的影响 097 (一)苏联的“速度放缓”意见加强了经济决策者们在速度设定上的“话语权” 097 (二)苏联因素对毛泽东服从集体领导的影响 103 三、苏联因素的影响路径及中苏关系的三条线索分析 109 (一)影响途径:苏联因素与经济决策者们“观念”和“能量”的强化 109 (二)中苏关系的三条线索分析 111 四、小 结 114 第三章 逆反竞争:苏联因素与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1956—1960) 117 一、1956—1960年经济速度设定的过程、变化及决策主导 117 (一)大跃进、人民公社的发起过程和速度设定的“由缓到快” 117 (二)决策主导:从经济决策者到毛泽东 120 二、苏联因素对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发起的影响(1956—1960) 134 (一)苏联经验和模式的“弊端”对毛泽东发动大跃进“观念”的影响 135 (二)中苏间的摩擦对毛泽东发动大跃进“观念”的影响 140 (三)莫斯科会议对毛泽东发动大跃进“观念”的影响 146 (四)庐山会议前后,苏联因素对经济速度和生产关系的“大跃进”更加高涨 和“反右”扩大化的影响 152 三、苏联因素的影响路径及中苏关系的三条线索分析 155 (一)影响途径:苏联因素与毛泽东“观念”、“能量”的变化 155 (二)中苏关系的三条线索分析 162 四、小 结 171 结 语 174 参考文献 181 致 谢 197
1770 次阅读|1 个评论
新书预告:《从追随到竞争——苏联与中国经济速度的设定(1951—1
xscb 2013-8-21 16:59
新书预告:《从追随到竞争——苏联与中国经济速度的设定 (1951 — 1960) 》,即将由本中心编辑出版。 作者简介: 孙璐,山东省聊城市人,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专业,曾于 2005 — 2007 年赴日本早稻田大学亚太研究院学习。现就职于中国传媒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外交、传媒与外交决策,传媒外交等,曾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内容简介: 20 世纪 50 年代中国经济政策中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其制定与实施过程中的易中断性与多变性,其中非常典型是在中国第一、二个五年计划的制定过程中对于经济速度的设定。一国经济政策的制定过程中会受到诸多国内国际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本书选择苏联因素作为影响 50 年代中国经济政策的重要外部因素,把这种苏联因素的影响以及影响路径放在中苏关系的大背景下,把毛泽东和经济决策者作为沟通苏联因素和国内政策制定的行为体,把苏联这一国际因素与经济政策中对于建设速度的设定这一国内要素结合起来并做因果分析,同时参考“政策改变”概念分类以及“政策改变”理论中关于政策改变所必须具备的两个要素,决策行为体的“观念”( ideas )和“能量” (energy), 在注重史料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由外向内的分析框架。 本书将苏联因素分为三个变量:一、苏联在是社会主义阵营中的领导者地位的变化,中国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这种变化对于苏联在中国领导人心目中的权威和影响力形成了怎样的冲击;二、苏联的制度、经验等因素在十年中在中国领导人心目中位置的变化,直白来讲,对于中国来讲,苏联的“软力量”的吸引力在变化;三、苏联硬实力因素在这十年中的变化,这种变化更多的是相对与中国来讲的,也就是中国对其援助依赖度的变化。本书首先证实了苏联因素影响到了两个五年计划对于经济速度的设定,在此前提下,分析不同的时期内,苏联因素对经济速度设定所施加影响的路径是怎样的,为什么不同时期内会有不同的影响路径。
1410 次阅读|0 个评论
贾庆国委员的美国游记(2013年2月)-请科学网代表审议
热度 1 cgh 2013-3-7 14:06
最近贾委员放话了,网上看了一下,原来贾委员刚去了一趟美国, 这次讲话 是不是贾委员的这次美国游的成果呢?请求鉴定一下: 所谓的宾大演讲,会场好巨大啊!!! 怎么都是黑头发听众? 怎么不拉个高规格接待的美国主子合影? 怎么只在公园、 门口等公共场合留影? 在其所谓演讲中,竟然说日本 已经对钓鱼岛实行国有化是目前现状!!! 以下为北大国际关系学院的贾委员美国游记: http://www.sis.pku.edu.cn/article.aspx?classid=16cateid=18id=1908 ----------- - 贾庆国副院长率团赴美考察 2013年1月22日至2月1日,我院副院长贾庆国教授受外交部委托,率团对美国展开了为期10天的密集高端考察。此次访问时值美国奥巴马总统第二任期开 始之际,主要目的是了解美国未来4年的对华政策走向和中美关系的发展趋势,探讨发展中美关系的具体措施。代表团成员包括张海滨教授、归泳涛副教授及外交部 美大司官员施展专。 代表团访美的首站是华盛顿。在华盛顿期间,代表团先后与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中国事务主任麦艾文、国务院助卿帮办梅建华、国防部中蒙台处处长唐安竹、美国国 会研究服务处亚洲事务研究员劳伦斯、马浩朝等政府官员围绕奥巴马第二任期对华政策、克里的执政理念和风格、中美首脑会晤、新型大国关系、钓鱼岛和南海领土 争端问题、朝核问题及气候变化合作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座谈。代表团一行还拜访了布鲁金斯学会、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伍德罗·威尔逊中心等美国顶尖智库, 与李侃如、贝德、李成 、葛莱仪、芮效俭、蓝普顿、史文等美国国际关系领域的重量级专家学者充分交换了意见。 代表团一行在美国国务院门前合影 费城是代表团访美的第二站。在费城期间,代表团访问了宾夕法尼亚大学,与金美骏教授等就中美关系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结束对费城的访问之后,代表团马不停蹄赶往最后一站----纽约,走访了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美国外交政策全国委员会及哥伦比亚大学等重要智库和名校,与 美国外交政策全国委员会主席施瓦布、高级副主席扎格里亚、亚洲协会荣誉主席普拉特、美国前副国务卿夏佛、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亚洲部主任易明、哥大著名教授 杰维斯、黎安友等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对话。 访美期间,贾庆国教授先后在美利坚大学、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和宾夕法尼亚大学就中美关系和中国对外政策发表了主旨演讲。他指出,作为一个崛起中的国 家,中国在多方面具有双重身份,如它既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又是一个发达国家,既是一个穷国,又是一个富国,既是一个普通国家,又是一个大国,等等,这些相 互矛盾的身份决定了中国的利益常常是矛盾的,它的外交行为也是如此。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正在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变化。面对上述情况,美国在处理对华关系时 需要有耐心,给中国更多的时间。在钓鱼岛问题上,他认为,经过前一段时间的互动,一个新的现状正在形成,那就是日方已经对钓鱼岛实行国有化,而中国的海监 船也已经在钓鱼岛海域进行定期巡航。虽然双方都不完全满意这种情况,但也很难改变。中日应面对这一新的现状,通过谈判建立必要的危机管控机制,避免意外发 生并使危机逐渐降温。他的演讲引起现场热烈讨论,受到普遍好评。 贾庆国教授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发表演讲 贾庆国教授与宾夕法尼亚大学师生互动 代表团在华盛顿参观罗斯福公园 此次访问受到美方高度重视和热情接待。通过访问,代表团获得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加深了对中美关系的认识,促进了中美学术和政策研究领域的相互了解。访问成果丰硕,完全达到了预期目的。
个人分类: 杂谈|3394 次阅读|2 个评论
中国历代兴衰与外战的关系--小日本高调不惜开战
热度 7 dulizhi95 2012-8-2 10:54
中国历代兴衰与外战的关系 江泽民第三代核心最近号召人民(主要应该指的是我党领导干部),要学习历史,借鉴历史上兴亡盛衰之经验,为响应第三核心之号召,本人特写此篇博文。 刚刚看到小日本高调宣布,为钓鱼岛不惜与中国开战(试问其大北方四岛被俄国抢占,它为何不敢这样说?),故本文具有现实借鉴意义。 从历史上看,中国历代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总要经历一个力量此消彼长的过程。当统治者强大强势时,被统治者可以像猫一样的温顺,像狗一样的驯服,但他总是死死将眼睛盯着统治者,一旦发现统治者虚弱,一旦发现统治者并不强大时,他就会像饿虎一样的扑向统治者,将其撕碎。统治者当然也深深地懂得这一道理,从而,中国历代统治者最忌在被统治者面前示弱。当遭受外敌威胁时,从本质上讲,统治者对外从来就是取守势,但从历史规律来看,外敌往往不懂得照板,而总是会将你的忍让看作是软弱可欺,并因之得寸进尺。统治者一旦对外显著示弱,那就等同于对内示弱,因为你让内部看到了你其实并不强大,他们就会乘机造反,故对统治者而言,此时致命的危险往往不在外而在内。 这是一个典型的正反馈过程,若你对外强势并取得成功,对内就必然更加具有“威”(毛当年的抗美援朝以虚假的“胜利”宣传,对内就取得了令人敬服的作用),从而得到稳固的统治和驯服的臣民,相反,一旦你对外示弱,内部也会质疑和挑战你的统治权。 就这点,历史上成功和失败即正反两个方面的显著例子都不难找到,我们先谈正的。 当秦始皇一扫六合,独掌天下之后,他马上通过修筑长城和派重兵固守北方威慑匈奴,以此保证对内的稳固统治。秦始皇不愧是千古一帝,他当然深深懂得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汉武帝几次派强兵横扫匈奴,打得后者一蹶不振,从而稳固了他在国内的威势统治,汉武帝因之还成为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中兴之主”,其历史地位甚至使得其爷辈开国皇帝刘邦黯然失色。 反的例子就多得多了。最近的一次当然就是蒋委员长,面对小日本的咄咄进逼,蒋是步步后退,屈膝投降,以为这样就能让小日本最终放他一马,从而保住其对国内的统治权和掠夺权。哪知自以为聪明得计的蒋介石失算了,他的忍让导致的是日本帝国的全面侵华,最终他连天下都失掉了。说心里话,若不是先有军阀内乱,后有“农民赤卫队”,蒋介石若不害怕“内”而全力对外的话,小日本也不至猖狂到那种程度。 历史上,从隋炀帝开始,中国的统治者一直面临着内部的不服与外部的侵犯双重压力。若不是与高丽的战争,隋炀帝是不可能丢天下的。 北宋若不是方腊造反,加上因害怕将领造反而削弱其兵权,北宋也不会灭亡,南宋一边对外要应付强敌,另一边还要对付钟相杨幺等农民起义,不亡才怪呢。 明朝是在李自成和努尔哈赤的合力作用下灭亡的。 若问,中国历史上对外强大过吗?回答是否定的。唐宋元明清五大朝,有两大朝占百分之四十是为小异族番邦所击败所长期统治,之所以如此,上述内外关系是根本原因。 中华民族要想对外强大,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上述关系,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必须有内在的和本质的一致。其前提是:统治者不要过于贪婪,而被统治者也要懂得守规矩秩序。要做到这些,必须具备: 1,统治阶层能为自己提供一位英明强势的领袖,当然,若是这个阶层人人都想贪,愈平庸愈懦弱的领袖愈有益于他们自由自在的贪的话,那就没有办法了。 2,统治阶层能有一批能力强,理想主义精神的人进行主导。 3,将阶层中那些弱智、低能却只会贪财享受的贪鄙之辈从世袭阶层中剔除。 4,限制拥有世袭权者的规模,除这个小阶层外,对中下层当权者实行严格严厉的管理。决不能允许中下层也过分拥有特权,过分恣意妄为。 若能做到上述四点,则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双双之福。
503 次阅读|13 个评论
国际关系最基本的原则“主权平等、不干涉内政”必须维护、贯彻
热度 3 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2012-7-17 11:59
国际关系最基本的原则“主权平等、不干涉内政”必须维护、贯彻 一个国家到底由谁来执政?应由谁说了算? 是由各该国人民,还是外部力量 ,来决定,说了算? 这是国际关系具有普遍意义的,最基本的原则性问题。 主权平等、不干涉内政是《联合国宪章》所确立的基本准则。 这一准则,就: 反映了国际关系的这一最基本原则; 寄托了世界人民对“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的愿望; 承载着“彼此以善邻之道,和平相处”的理想。 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同盟,要以战争的方式,改变一个小国的政权,并不是什么难事。 以“推行民主”、“人道主义”作为外部大国谋求私利的幌子,由外部力量以战争的方式,违反主权平等、不干涉内政的《联合国宪章》基本准则,实现一个小国的政权更迭的事,本世纪就已有数桩。 阿富汗、伊拉克,特别是近期的利比亚,就都是前车之鉴。 政权更迭后十余年,就更是外力也深陷其中的,无法停息的袭击和爆炸,等等,人道主义灾难。 早在 2003 年春,美国试图说服安理会授权其对伊拉克实施军事打击时,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就说过:“我知道华盛顿国会山有些人对如何处理伊拉克问题有不同看法,但这不是我要关心的。联合国不能去给某个国家换个总统。在我们这个组织中,这是不合法的。”   就连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今年 6 月,也在《华盛顿邮报》撰文,再次强调欧洲国家 1648 年签署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规定不能干涉一国内政。这的确是一定要坚持的铁律,否则世界就会乱套。 但是,现在,某些国家仍坚持要通过外部干涉实现叙利亚政权的更迭。使得安南特使斡旋努力的政治解决步履维艰,联合国安理会有关决议迟迟得不到落实。 叙利亚现领导人的政治生命只能由叙利亚人民来决定。无论是去是留,只要叙利亚内部达成一致,国际社会都将予以尊重。只有当叙利亚人民的意志得到伸张,旷日持久的流血冲突才有望早日结束,民族和解、重建和平的愿景才会获得可靠保障。 坚持原则,推动叙利亚问题政治解决,促进中东地区局势走向稳定,是中国一贯的原则立场。这充分关照了叙利亚人民的根本利益,也体现了中国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对世界和平的高度责任感。
个人分类: 其它|7420 次阅读|10 个评论
联合国的机制已经不适应新的国际关系了
热度 4 lin602 2012-2-7 10:28
联合国现在已经‘老’了,对新的国际关系不适应了。打伊拉克没有通过联合国,打利比亚也不是‘禁飞’,现在叙利亚事件可能又要跳过联合国了。 这样下去,如果没有新的国际宪法出来,而且没有一整套程序,这个地球很危险。 现在的国际关系,让人感觉到象个‘国际黑老大’似的。常任理事国一票否决机制已经不适应联合国的运行机制了,而且这种约束力已经明显不行。 世界大战甚至不可收拾的大战,经常不是大国之间直接对抗开始的。经常是从不起眼的小国甚至小事情引发。没有一个好的国际新机制,这个地球会因为有的国家与领导人强势,其他部分国家不服,逐渐升级甚至先发制人导致不可想象的后果。 地球上的核武器,让人可以死几十次吧。 美国及西方国家就是正义的化身?他们的制度好象延续二三百年甚至更长时间了,八国联军对中国的‘鸦片战争’也是在这种体制下发生的。人还是那个人种,制度还是那个制度,人性还是那个人性。 不但国内政治,国际政治也是‘以权力制约权力’的。 难道国际政治中就不要合理的民主制度?现在的国际政治体制合理吗?
2855 次阅读|7 个评论
免签证与国与国之间的互信有没有关系?
热度 19 Majorite 2012-1-25 06:10
免签证与国与国之间的互信有没有关系? 春假时想去古巴玩,所以就去网上查中国人去古巴是否需要签证,这么一个偶然竟让我在网上见到这么一个材料:各国护照免签证国家数量排序。持加拿大护照可以到125个国家旅游访问而无需签证, 但是去中国还必须要有签证。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可以到18个国家旅游访问而无需签证,他们是:安道尔、阿鲁巴、贝宁、库克群岛、多米尼加、马尔代夫、毛里求斯、麦克罗尼西亚、尼泊尔、萨摩亚、塞舌尔、所罗门群岛、斯里兰卡、叙利亚、特科斯和开科斯、图瓦卢、瓦纽图、埃及、俄罗斯(仅参加团队下了保证金的游客)。国与国之间不能互免签证,对两国科学家之间学术交流肯定不利。我认识一个中科院老院士为了去美国开几天会,都要亲自去美国使馆门口在寒风凛冽中排队面试。 但是,国与国之间若缺少互信,又如何能免除签证呢?中国虽然经济发展了,人民有钱了,但是给其免签证的国家还是如此之少,而且给中国公民个人免签国家都是些不太重要的国家。哪一天中国人都不愿移民他国了,普世价值在中国被认同了,给中国人免签证的国家是否就会多起来? 为啥中国人特别是有钱、有地位的那部分中国人怎么那么喜欢子女留学西方或全家移民国外?看样子不是因为穷,这部分中国人早就不穷了,那么因为啥?是否因为对自己的生活缺少安全感、缺少稳定感和对未来缺少足够的信心? 白岩松曾说:为什么中国到处援助别国,却缺少朋友。 中国人都有这样的感慨,为什么我们在国力并不雄厚,人民并不富裕的情况下,宁可自己受穷,倾尽国力去支援一些国家,却并没有得到友谊。中国人勒紧裤带,把最好的物质奉献给我们的朋友,结果往往是反目为仇。当年在我们国家粮食非常紧张的时候,我们用宝贵的外汇购买粮食支援阿尔巴尼亚,但最后两国反目为仇;我们无偿支援越南,最后却兵戎相见;我们支援朝鲜石油、粮食,却发现那是个填不满的无底洞;我们支援外蒙古建设,他们却把中国工人关进监狱;我们援助地震后的印尼,他们说我们的罐头过期了。我们支持非洲国家建立工厂,他们却责怪中国设备落后。这些受援国家的政府和平民并没有对中国有好感,中国的牺牲和奉献得不到友谊,难道中国人是天底下最大最大的傻瓜?白岩松告诉了我们为什么。白岩松说,他到美国参观了一家报纸博物馆,这里珍藏了世界主要国家的报纸。美国 9.11 恐怖袭击后,世界几乎所有 9 月 12 号的报纸头条都是关于 9.11 的报道,唯一只有中国的报纸头条是领导人的接见活动。白岩松感慨道,中国与世界脱节最大的是普世价值,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没有共同的价值观,所以得不到朋友。我不知道白岩松的话有几分道理? 北大校长周凤其说美国教育一塌糊涂,因为没有培养世界公民, 他们的总统总是不尊重其他国家。周凤其认为中国教育很成功。但是中国人做世界公民还有一段路要走。 各国护照免签证国家数量排序 排名 国家(地区) 对该国(地区)护照免签证国家数     1 Finland芬兰 130     1 Denmark丹麦 130     1 United States美国 130     2 Ireland爱尔兰 129     2 Sweden瑞典 129     2 Germany 德国 129     3 United Kingdom英国 128     3 Italy意大利 128     3 France法国 128     3 Japan日本 128     4 Spain西班牙 127     4 Norway挪威 127     4 Switzerland瑞士 127     4 Belgium比利时 127     5 Netherlands荷兰 126     6 Luxembourg卢森堡 125     6 Austria奥地利 125     6 Canada加拿大 125     6 New Zealand新西兰 125     7 Portugal葡萄牙 123     8 Singapore新加坡 122     9 Malaysia马来西亚 120     9 Iceland冰岛 120     9 Greece希腊 120     9 Australia澳大利亚 120     10 Liechtenstein列支敦士登 116     11 Korea, Republic of韩国 115     13 Hong Kong香港 110     14 Chile智利 109     18 Israel以色列 104     19 Hungary匈牙利 101     19 Argentina阿根廷 101     20 Brazil巴西 99 21 Mexico墨西哥 98     28 Croatia克罗地亚 84     34 Romania罗马尼亚 73     37 South Africa南非 65     40 St. Kitts Nevis 62     46 Dominica多米尼加 52     46 Turkey土耳其 52     55 Taiwan台湾 42     62 United Arab Emirates阿联酋 35     62 Russian Federation俄罗斯 35     64 Serbia and Montenegro塞尔维亚马其顿 32     65 Saudi Arabia沙特阿拉伯 31     67 Thailand泰国 29     71 India印度 25     71 Bosnia and Herzegowina波黑 25     72 Egypt埃及 24     75 Jordan约旦 21     78 China中国 18     78 Korea, Dem People’s Republic朝鲜 18     79 Pakistan巴基斯坦 17       81 Iraq伊拉克 15     82 Iran伊朗 14     83 Afghanistan阿富汗 12 中国护照: 免签证国家/地区 虽然下面一些国家的名字听起来似乎有些陌生,但是它们对于持中国护照的游客来说却是免签的。从旅行的角度来说,它们也未尝不是一个值得前往的目的地。 A,安道尔(ANDORRA),这个在法国和西班牙之间的小国没有签证需要,可以认为是对中国因私护照持有者的免签国家。可惜,因为这个袖珍小国家太小,没有国际机场,中国旅客需要从法国或西班牙入境。虽然免签,可惜前往法国或西班牙的申根签证还是有一点难度的。与安道尔情况相同的还有同是国中国的圣马力诺(SAN MARINO),需要有申根签证从意大利入境才可以。 B,阿鲁巴(ARUBA),免签14天。可能大部分的中国游客都不知道这个闻所未闻的小国家会单方面给与中国护照持有者2个星期的免签进入待遇。只是,这样的待遇是几乎给每一个国家的(除了孟加拉和阿富汗的公民或者难民不能享受到这一优惠)。 C,贝宁(BENIN),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关系还算不错,但是只有贝宁对中国公民最关照,中国护照持有者可以在贝宁待满3个月,不需要签证。 D,库克群岛(COOK ISLANDS),31天,很不错了。可惜库克群岛与世界大部分国家间没有直航,中国游客想去那里得要费一番心思。 E,多米尼加(DOMINICA),不是多米尼加共和国,这两个国家有区别的。往返机票可以让您免签证停留21天。不过,话说回来,去那里还是挺不容易的。 F,马尔代夫(MALDIVES),其实马尔达夫是落地签证,但是30天的落地签是不收费的,所以将其归到了免签证的类别。在马尔代夫可以延期居留,但是需要提前至少3天在移民局申请,可以最多延期90天,花费MVR750。 G,毛里求斯(MAURITUS),印度洋的珍珠,因旅游目的到访的中国护照持有者可以免签证待15天。 H,麦克罗尼西亚(MICRONESIA),签证在到达时颁发,可停留30天。 I,尼泊尔(NEPAL),南亚国家中,属尼泊尔对中国最有感情,中国游客的落地签证是不收费的,和免签一样,可停留时间一般为30天。 J,萨摩亚(SAMOA),可停留60天,签证在到达时颁发。但是在去之前还是先看看世界地图,找一找位置,再想想怎么坐飞机到达吧。 K,塞舌尔(SEYCHELLES),非常漂亮的度假胜地,可停留30天,签证在入境时颁发,但是需要有酒店预订单,回程机票,和每日150美元的最低费用要求。 L,所罗门群岛(SOLOMON ISLANDS),访客许可(VISITORS PERMIT)是在到达时颁发的,可以停留3个月。 M,斯里兰卡(SRI LANKA),最近斯里兰卡航空可是吸引了不少旅游者的眼球,低廉的票价成了中国旅行者从北京前往曼谷、斯里兰卡和马尔代夫的首选航空,斯里兰卡对中国居民也很友好,前去旅游,可以停留30天。 N,叙利亚(SYRIA),不收费的落地签证,但是需要是以旅游为目的,并且通过叙利亚的旅游机构或公司预订的个人或团体旅游(最好是团体结伴而行),外加担保人(您预定旅游的当地旅游机构或公司)在机场持公司的旅游预订名单在机场接送(看来还不是100%的信任)。 O,特科斯和开科斯(TURKS CAICOS ISLANDS),您要是问我那是个什么国家,我真的不知道,应该是加勒比海的小国。免签证停留30天。 P,图瓦卢(TUVALU),抵达时可以得到1个月的入境旅游签证。 Q,瓦纽图(VANUATU),免签证进入,可停留时间由当地移民检查官员决定。超级自由的小国。 R,埃及(EGYPT),埃及的签证政策很严的,但是也有漏洞。如果您从西奈半岛的南部进入,从Sham El Sheik,Tabu或者Sant atherine机场进入埃及,并且保证不到西奈半岛以外的地区,是可以有14天免签的待遇的——为了吸引度假客嘛! S,俄罗斯(RUSSIA),Only团队游客哦! 前往以上国家都需要持有一定的供旅行需要的资金,和离开该国的经过确认的机票及正确的旅行证件(可以是护照或是前往第三国的签证和机票,否则该国移民官员是可以阻止您入境的。 台湾护照:Bahrain 巴林 落地签证 7天 在机场申办最多为期7天 Bangladesh 孟加拉 落地签证 30天仅适用於「商务目的并须备孟加拉当地厂商或政丨府出具之邀请函件」 Burkina Faso 布吉纳法索 落地签证 30天如自台北出发,请先向布国驻台大使馆申办签证。如自他国出发,请向布国驻该国大使馆申办,倘居住地未设有布国大使馆者可以落地签证方式入境布国。详情请迳洽布国大使馆。 Cambodia 柬埔寨 落地签证 30天   Colombia 哥伦比亚 免签证 60天入境时需申明为观光或拜访,并述明停留日期及出示回程机票;如为商务目的仍须申请临时商务签证。   Cuba 古巴 落地签证 30天须於入境时购买观光卡,该卡一般效期为30天 The Commonwealth of Dominica 多米尼克 免签证 21天   Dominican Rep. 多明尼加 落地签证 30天 须於多国驻华大使馆或抵多国机场时购买售价10美元之观光卡,即可入境多国。  Ecuador 厄瓜多 免签证 90天自2008年6月20日起实施以观光为目的、不分入境次数、於一年内得入境停留累积天数至多90天。  Egypt 埃及 落地签证 30天可持凭六个月以上效期之中华民国护照、来回机票证明、一张照片及美金15元於抵达开罗国际机场通关前申办落地签证。 El Salvador 萨尔瓦多 免签证 90天 萨国自2005年7 月1日起恢复对持我国普通护照前往萨国之人士收取10美元之观光卡费用。 Fiji 斐济落地签证 120天   Gambia 甘比亚 免签证 90天   台湾护照:Grenada 格瑞那达 免签证 90天   Guam 关岛免签证 45天 自2009年11月28日起实施,符合1.须自台湾直接搭机前往关岛 或北马,或自台湾直接搭机途经塞班岛停留;2.须持有台丨湾国民身分证及有效台湾护照;3.未曾违反任何入境美国之规定;4.不得免签证接续前往美国其他地区;5.须完整填写相关入境表件并签名。 Guatemala 瓜地马拉 免签证 30天   Haiti 海地 免签证 90天   Honduras 宏都拉斯 免签证 90天   Indonesia 印尼 落地签证 30天   Ireland 爱尔兰 免签证 90天自2009年7月1日起赴爱尔兰从事短期商务旅行、探亲、观光旅游及游学等非工作为目的,均可享免签证入境待遇   Japan 日本 免签证 90天 Jordan 约旦 落地签证 14天   Kenya 肯亚 落地签证 90天   Republic of Kiribati 吉里巴斯 免签证 30天   Republic of Korea 韩国 免签证 30天   Laos 寮国 落地签证 14-30天    Macao 澳门 免签证 30天   Madagascar 马达加斯加 落地签证 30天   Malaysia 马来西亚 落地签证 14天 台湾护照:马尔地夫 落地签证 30天   Marshall Islands 马绍尔群岛 落地签证 30天   Federated States of Micronesia 密克罗尼西亚联邦免签证 30天   Myanmar 缅甸 落地签证 观光、社会访问停留期限28天、商务停留期限70天、过境停留24小时。自2010年5月1日起实施,备妥护照6 个月以上效期、2张6个月内拍摄与所持护照相同尺寸之照片(4x6cm)、自缅甸之回(续)程机票、个人旅行者须备妥300美元现金,一个家庭则须600美元现金,或等值之外币现金。 Nauru 诺鲁 免签证 30天 Nepal 尼泊尔 落地签证 30天 需先提资料在当地取签证 New Zealand 纽西兰 免签证 90天 自2009年11月30日起赴纽西兰从事观光旅游、短期探亲、商务考察及短期游学等非工作为目的,均可享免签证入境待遇 Nicaragua 尼加拉瓜 落地签证 90天 於抵达时须购观光卡(Tourist Card)美金5元 Niue纽埃 免签证 30天须备妥确认回(续)程机票足够财力证明 Northern Mariana Islands 北马里安纳群岛(塞班、天宁及罗塔等岛.) 免签证 45天 自2009年11月28日起实施,符合1.须自台湾直接搭机前往关岛 或北马,或自台湾直接搭机途经塞班岛停留;2.须持有台丨湾国民身分证及有效台湾护照;3.未曾违反任何入境美国之规定;4.不得免签证接续前往美国其他地区;5.须完整填写相关入境表件并签名。 Oman 阿曼 落地签证 21天经由网路电子化签证直接申请入境阿曼之落地签证,所持护照须6个月以上效期,在入境阿曼王国机场、港口等海关,缴交於网路上填妥之申请表格及阿曼币6元。 Palau 帛琉 免签证 30天   Panama 巴拿马 落地签证 90天 须先向所搭乘之航空公司购买索取观光卡Tourist Card(Tarjeta de Rurismo) Peru 秘鲁 免签证 90天   Samoa 萨摩亚 免签证 30天须备妥回(续)程机票 Seychelles 塞席尔 落地签证 30天 Singapore 新加坡 免签证 30天   Solomon Islands 索罗门群岛 落地签证 90天   Sri Lanka 斯里兰卡 落地签证 30天   St. Kitts and Nevis 圣克里斯多福 免签证 最长期限90天 ◎自2005年1月1日开始,持我国普通护照前往荷属安地列斯联邦所辖圣马丁、Aruba、Bonaire及Curacao需先申办荷属安地列斯签证(注:此签证不同於荷兰签证,详细申办情形请迳洽荷兰贸易暨投资办事处。) St. Lucia 圣露西亚 免签证 无明确停留天数之限制 St. Vincent and the Grenadines 圣文森免签证 30天   Subic Bay Free Zone (SBFZ)苏比克湾自由港区及Clark Free Zone(CFZ)克拉克自由港区 免签证 14天  自2010年4月8日起实施。 Swaziland 史瓦济兰 免签证 14天   Thailand 泰国 落地签证 15天   Timor Leste 东帝汶 落地签证 30天   Turks Caicos 加勒比海英属地土克凯可群岛 免签证 30天   Tuvalu 吐瓦鲁 落地签证 30天   Uganda 乌干达 落地签证 180天   U.K 英国 免签证 180天自2009年3月3日起赴英旅游、探亲、游学、参加会议、洽办商务,停留不逾六个月之非工作为目的,均可享免签证入境待遇,但须随身携带赴英目的相关证明文件,例如来回机票、财力证明、企业或赞助单位的信函、学校信函等以供英国移民官员查验 Vanuatu 万那杜 落地签证 30天   香港护照免签证国家:1. 安道尔 2. 安圭拉 3. 阿根廷 4. 阿鲁巴岛 5. 奥地利 6. 巴哈马 7. 巴林 8. 比利时 9. 伯利兹 10. 贝宁 11. 百慕达 12.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13. 博茨瓦纳 14. 巴西联邦共和国 15. 英属维尔京群岛 16. 保加利亚共和国 17. 布基纳法索 18. 布隆迪 19. 加拿大 20. 佛得角共和国 21. 开曼群岛 22. 中非共和国 23. 智利 24. 哥伦比亚 25. 刚果共和国 26. 库克群岛 27. 克罗地亚 28. 塞浦路斯 29. 捷克 30. 丹麦 31. 吉布提 32. 多米尼克国 33. 多米尼加共和国 34. 东帝汶 35. 厄瓜多尔 36. 埃及 37. 爱沙尼亚 38. 埃塞俄比亚 39. 福克兰群岛(马尔维纳斯) 40. 法罗群岛 41. 斐济群岛共和国 42. 芬兰 43. 法国 44. 法属圭亚那 45. 法属波利尼西亚 46. 法属南半球和南极地区 47. 德国 48. 直布罗陀 49. 希腊 50. 格陵兰 51. 瓜德罗普岛 52. 关岛 53. 匈牙利 54. 冰岛 55. 印尼 56. 爱尔兰共和国 57. 以色列 58. 意大利 59. 牙买加 60. 日本 61. 约旦 62. 基里巴斯 63. 大韩民国(南韩) 64. 科威特 65. 拉脱维亚 66. 黎巴嫩 67. 莱索托 68. 列支敦士登公国 69. 立陶宛 70. 卢森堡 71. 马其顿共和国 72. 马来西亚 73. 马尔代夫 74. 马里 75. 马耳他 76. 马绍尔群岛 77. 马提尼克岛 78. 毛里求斯 79. 马约特岛 80. 墨西哥 81. 密克罗尼西亚(联邦) 82. 摩纳哥 83. 蒙古 84. 蒙特塞拉特岛 85. 摩洛哥 86. 纳米比亚 87. 尼泊尔 88. 荷兰 89. 荷属安的列斯群岛 90. 纽西兰 91. 尼日尔 92. 纽埃 93. 北马里亚纳群岛 94. 挪威 95. 阿曼 96. 巴基斯坦 97. 帕劳 98. 巴布亚新畿内亚 99. 秘鲁 100. 菲律宾 101. 波兰 102. 葡萄牙 103. 卡塔尔 104. 留尼旺岛 105. 罗马尼亚 106. 俄罗斯 107. 卢旺达 108. 圣皮埃尔岛及密克隆岛 109. 萨摩亚 110. 圣马力诺 111. 塞舌尔 112. 新加坡 113. 斯洛伐克共和国 114. 斯洛文尼亚共和国 115. 南非 116. 西班牙 117. 斯里兰卡 118. 圣赫勒拿 119. 圣基茨和尼维斯 120. 圣卢西亚 121. 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 122. 苏里南 123. 瑞典 124. 瑞士 125. 坦桑尼亚 126. 泰国 127.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 128. 突尼斯共和国 129. 土耳其 130. 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 131. 图瓦卢 132. 乌干达 133.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134. 英国 135. 乌拉圭 136. 瓦努阿图 137. 委内瑞拉 138. 瓦利斯群岛和富图纳群岛 139. 也门共和国 140. 津巴布韦
个人分类: 中华民族|4107 次阅读|13 个评论
乱云飞渡需胆略--点评2011中国海洋
mychinasea 2011-12-20 10:49
江淮海洋问题专家 《世界知识》 2011年第23期 中国海洋,在2011年又渡过了 一个不平静 之年。从北到南,海洋形势愈加复杂多变。 黄海局势相对平静。中国与朝鲜在稳步推进海上共同开发。中国与韩国就通过谈判协商解决海域划界问题达成共识。但在平静的背后,整个黄海地区连同朝鲜半岛的战略格局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美日韩三国利用2010年发生的天安号事件、延坪岛炮击事件,以所谓“朝鲜威胁”为冠冕堂皇的借口,在黄海和朝鲜半岛周边海域频繁举行大规模的联合军演,使东北亚地区冷战时形成的美日、美韩双边同盟关系更加固化并向美日韩三边同盟方向升级、发展,预示着东北亚地区的战略格局进一步失衡。 东海,中日两国关系似乎已经渡过了2010年9月8日钓鱼岛撞船事件的纷扰。但该事件余波未了,且向更深层次扩展。中国渔政船继续对钓鱼岛海域进行常态化巡航,宣示中国对钓鱼岛拥有领土主权,但日本对钓鱼岛的实际控制则进一步强化。中日东海原则共识仍是停留在纸上,日本对东海的管控力度和范围都在扩大。日本不仅对其单方面主张的所谓“中间线”日方一侧海域的实际监控日益严密,对我科考船、执法船正常、正当活动的监控、干扰力度不断加大,而且对“中间线”中方一侧海域的监控、干扰也明显增多,特别是日本飞机、舰船对我国春晓油气平台的监控、干扰已成常态化。 南海局势几度紧张,日益复杂和严峻,突出动向有三:一是越、菲等国对我国南海油气资源的掠夺更加“明目张胆”。我南海传统海疆线内的大片海域被越、菲等南海周边国家划分成区块对外招标开发。越、菲等国以及美、俄、印度等国的油气公司,视中国政府的抗议与交涉如“耳边风”,毫无顾忌地合作勘探开发南海油气。二是有关国家对中国的指责更加“理直气壮”。越、菲等国完全无视中国依据发现、先占和长期管辖实践而早已确立的南沙群岛主权,肆意曲解《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集中攻击中国早在1947年就标绘在地图上的南海传统海疆线“非法、无效”,将我传统海疆线内的大片南海海域单方面划为自己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并频繁上演“贼喊捉贼、恶人先告状”的戏法,对中国执法船只的正当行动大加谴责,大肆炒作,在国际社会煽动舆论攻击中国,在国内煽动反华示威游行。三是有关国家推动南海问题国际化、多边化更加“露骨、卖力”。越、菲等国与美、日、印度等域外大国联手推动南海问题国际化、地区化、多边化、东盟化。越、菲等国惺惺相惜,谋求联合对华,依托东盟集体对华,诱拉美、日、印等域外大国插手南海,狐假虎威。美日及部分东盟国家积极推动东亚峰会等多边论坛讨论所谓东亚海上安全问题,推动制订“南海行为准则”以“规范”中国。面对上述三个突出动向,中国政府的应对显得被动、乏力与无奈。 可以说,东海问题、南海问题日益成为直接影响中国与有关国家关系、影响周边地区和平稳定的“不定时炸弹”,甚至有可能使亚太地区的战略格局向不利于中国的方向漂移。 放眼东亚海洋乃至整个西太平洋地区,中国开始增强的海上力量和日益频繁的海上活动已引发东亚国家的担忧,海权国家结盟围堵陆权国家的大幕仿佛在徐徐而又重重地落下。 美国正在将其军事战略中心从伊拉克和阿富汗转向亚太地区,并调整和优化其在西太平洋的军事布局。如美国 今年初宣布将新加坡部署新型濒海战斗舰, 11月初 又 宣布 澳大利亚北部常驻部队 和装备 , 增强美在西太平洋西南部的军事存在, 以改变美在西太平洋军事部署偏重东北亚的不均衡格局。日将防卫重点转向靠近中国大陆和台湾的西南群岛方向,加强在西南群岛的海洋监控和导弹防御,增加当地驻军和战斗机数量。韩国在济州岛动工修建海军基地。 美、日、澳大利亚、印度之间的双边、三边乃至四边安全合作与协调日益加强。环中国海域上频繁举行的军事演习,令人不禁回忆起历史上曾上演过的“炮舰外交”场景。 冷眼向洋看世界,乱云飞渡 需胆略 。妥善应对当前中国面临的海洋问题,已成为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途上不容回避、难以拖延不决的问题。 坚定维护中国的岛屿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建立中国的海权,是确保中国拥有赖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物质资源基础和战略空间。而构筑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是中国实现和平崛起的重要保障。做一个和平、友好、负责任的大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如何做到既坚定维护中国的海洋权益,又能确保周边地区的和平稳定,考验着中国政治家的智慧 、 战略 与 胆量。
1210 次阅读|0 个评论
论国际关系
dongzg101 2011-11-5 06:00
良好的国际关系是一切国际合作的前提。2012是世界大选年。中国如何利用这一时机,构建良好的国际关系,为自身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是重中之重。在所有的国际关系中,中美俄之间的关系是国际关系的主旋律。中美俄之间如何建立战略互信,战略互动机制是关键。否则,让世界各国看笑话。就 亚洲而言,中日韩关系,中国东盟关系。中国与沙特、伊朗、以色列的 关系是优先选项。就非洲而言,中国与利比亚、埃及,中国南非关系显然是重头戏。欧洲就不用提了,各个击破。以法国、德国、意大利为核心,加上瑞典、奥地利。南美,巴西、智利、阿根廷是关键。澳大利亚联邦更是重中之中,另外乌克兰也是关键。东盟 国家按优先顺序,泰国、越南、菲律宾。发展外交关系,要有重点和难点!
1511 次阅读|1 个评论
陆海统筹——民族复兴的战略选择
mychinasea 2011-5-19 12:17
江淮 海洋问题专家 不久前,全国人大十一届四次会议批准通过了 “ 十二五 ”“ 坚持陆海统筹,推进海洋经济发展 ” 的规划纲要。这是中国政府首次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把海洋与陆地同等看待。作为海洋问题工作者,我希望这是我国政府在国家发展思维上的重大战略性转变,即开始摒弃 “ 重陆轻海 ” 的传统思维与做法,转而采取 “ 重陆兴海、兴海强国、陆海统筹 ” 的发展思路。   在地球家园中,人类生活的陆地面积仅占地球总面积的 29% , 71% 的地球表面积是海洋。海洋是人类的聚宝盆,可以供给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需要的丰富资源,其储量远比陆地多得多。   位于亚洲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的中国,幅员辽阔,有 960 万平方千米的陆地领土和长达 3.2 万千米的大陆海岸线,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等广阔海域,是我国的 “ 蓝色国土 ” 。从地理构成上来说,中国是陆海兼备型的国家,此一地理特征决定了中国是陆海二元国家。海洋与陆地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 “ 海防 ” 与 “ 塞防 ” 也共同构成中华民族安全战略的组成部分。   从全球发展趋势上看,进入 21 世纪 , 随着陆地资源因长期的开发利用而日趋减少,人类要维持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必须充分开发利用和保护地球上宝贵的海洋资源。   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和趋势看,改革开放 30 多年以来,中国已发展成为拥有广泛海洋利益的外向型经济大国。开发海洋、建设海洋强国的内在需求与外在压力并存。海洋,在确保我国主权、安全和经济发展方面的地位日益重要和突出。向海洋争空间、要资源,将是确保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中国也曾是最早开发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但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黄土文明将海洋文明淹没了。文化上,海洋意识淡漠;经济上,重农抑商;安全上,海权意识模糊, “ 海防 ” 让位于 “ 塞防 ” ,有海无防。 “ 海禁 ” 、 “ 片帆不得下海 ” 的做法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大行其道。由于固有的土地观念、大陆观念太强太深刻,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发展战略基本上局限于陆地,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中没有把海洋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世界各沿海国纷纷在海洋上 “ 跑马圈地 ” 的时候,中国近乎是漠然视之,迟迟未把海洋当作 “ 蓝色国土 ” 来珍视,而中国的一些邻国却纷纷抢占我国的岛屿并企图瓜分我国的海域。   如今,中国政府首次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 “ 陆海统筹 ” ,无疑是中国发展思维上的重大战略转变,是在分析我国和世界发展的历史经验教训、未来我国发展战略需求及世界发展趋势后做出的正确选择。   坚持陆海统筹,就是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破除长久以来 “ 重陆轻海 ” 的传统观念,强化海洋意识、树立 “ 蓝色国土 ” 意识,将海洋和陆地看作一个有机整体 , 加强陆海之间的有机联系、相互促进和相互支援,促进海陆资源互补,力求陆海并举,实现陆海一体化发展。    坚持陆海统筹,在近期发展规划上要突出发展海洋。 当前及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我国应把海洋的开发利用、保护和控制放在突出位置,这既是对历史上 “ 重陆轻海 ” 的 “ 补课 ” ,更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需要。    要从战略高度认识海洋,谋划海洋。 目前我国的 “ 岛屿被侵占、海域被瓜分、资源被掠夺 ” 的严峻事态不应再继续下去。要充分认识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重要性,把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和部署。 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不仅涉及国家的主权和民族尊严,更涉及国家发展的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事关国家可持续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长远和根本利益。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也是大局,事关国家生存、安全和发展的大局。    坚持陆海统筹,在长远发展战略选择上要 “ 重陆兴海 ” 。 我国是陆海兼备的国家,应在确保陆地强国地位的基础上建设海洋强国。向海洋进军,要以陆地为基本立足点和依托。海洋只有在与陆地统筹中才能实现最佳效益。    传统大国兴衰表明,仅靠陆权如德国、苏联或仅靠海权如英国、荷兰、葡萄牙、西班牙等,均难以维持国家的强盛。只有陆权和海权都强大的美国基本保持了长盛不衰的状态。 世界历史上,一些陆地大国试图转型成为海洋大国,但未能如愿以偿。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值得中国借鉴。 中国不能 “ 重陆轻海 ” ,但也不能 “ 重海轻陆 ” ,应陆海统筹 ,陆权与海权并重 。
985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国际关系处理原则的网络对话
pww1380 2011-1-22 15:57
关于国际关系处理原则的网络对话 ——“ 心系后世子孙,着眼千秋万代, 关注国家利益, 摒弃意识形态” 作者 杨文祥 最近与网友关于国际关系处理原则问题进行了一场网络对话。考虑到我们的对话也许会对关心这一问题的朋友有所参考,稍作文字整理之后发表在这里与朋友们共享。 杨: 处理国际关系应坚持的原则: 心系后世子孙,着眼千秋万代,专注国家利益,屏弃意识形态。 访客 NRIu4Y( 游客 ) : 意识形态不能丢。思想阵地,社会主义不去占领,资本主义就要占领。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就在于,谁掌握最终决策权。也就是,决策到底是体现社会全体的意志,还是体现资本家全体的意志。 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有时不得不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在意识形态上,不能犯糊涂。 杨: 根据历史教训,在我们执迷于空洞的意识形态的时候,往往就是损失现实的国家利益和长远的民族利益的时候。 至于先生谈到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就在于,谁掌握最终决策权。也就是,决策到底是体现社会全体的意志,还是体现资本家全体的意志。”在我们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尚未对“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做出明确的具有理论说服力和社会实践层面的现实说服力的时候,我们还不能依据这一主观上的良好愿望作为科学决策的客观依据。具体原因和论证详见参考文献: 《 再论在国际关系处理上的 “ 关注国家利益 摒弃意识形态 ” 原则 》 一文 。 访客 NRIu4Y( 游客 ) : 空洞的意识形态当然不好。但是,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建国后帝国主义的封锁包围,如果没有出色的意识形态工作,在己方人力、物力、财力处于劣势情况下,如何战胜强大的敌人呢。可见,在对抗中,意识形态的作用非常重要。 即便在和平年代,国家间虽然枪炮声少了,但实际上也是合作与竞争并存。你放弃意识形态,但对手是不会可怜你的。 天作孽尤可违,自做孽不可活。 杨: 需要根据文章的时空背景,准确理解本文的整体原则。这种在没有把对方的完整思想搞清楚之前就急于否定所引起的争论是没有意义的。 需要摒弃的是假大空的空洞的意识形态,而非我们不要自己的意识形态。在这个世界上不存在任何没有意识形态的国家和社会群体。本文强调坚持自己的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 在这里,坚持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的国家利益至上,民族利益至上的观念形态就是我们应该坚持的意识形态。 我们历史上所犯的错误,国家和民族所付出的历史代价和社会成本,恰恰就是我们曾执迷于空洞的和极左的意识形态的结果。“天作孽尤可违,自做孽不可活”这句成语本来是应该用在这里的。殷鉴不远,知今是而昨非,我们才能够在吸取历史教训的基础上,走出空洞的意识形态迷障,走上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 姜 :国家之间的关系就好比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不输出 ‘ 革命 ’ ,但不可以没有原则,没有正义,反而只为了区区小利去助纣为虐。 杨: 姜老师关注的国际关系处理中的“正义”问题十分重要。这个问题是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的上位问题,即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的定位问题。换言之就是我们的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的立足点是什么,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的问题。 明确了我们处理国家关系的原则是 关注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 之后,接下来的问题就要解决和明确我们的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的基础是什么的问题。 “正义”这一概念的本质是一种价值取向 。在人类的认识和实践中,最为复杂也最难于统一的问题莫过于“价值”。关于“正义”的内涵就是如此。 不同的人、不同的社会群体、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对“正义”这一概念内涵的理解各有不同,有时具有极大的落差甚至是完全相反的界定。 在这种情况下, 为了使人们所关注的“正义”、“公理”一类的社会价值真正能够落实到人类的社会实践,就有必要在相关的社会群体之内形成必要的价值共识和价值认同。 在有关的价值概念和基本价值观不能取得共识的情况下,人们既无法进行有效的价值对话,更无法将这一价值追求落实到社会实践。这样, 在处理国际关系问题时要落实国际正义问题,就必须在国际社会形成当代人类社会所能够共同接受的关于何谓“正义”的价值共识。 否则,只能陷于既无现实意义也无结果的意识形态争论。 可是,近年来国内主流意识形态坚持对普世价值的否定这一立场,使国际社会在这一基本价值问题上共识的形成遭遇到不可逾越的现实障碍。而这一现实障碍也使我们自己关于价值问题的深入研究陷入无法自拔的理论困境。 另外,就策略层次上说,强权政治时代,是一个秀才见兵,有理说不清的时代。这就是“弱国无外交”这一名言产生的时代背景。到目前为止,国际政治尚未完全走出强权政治时代,弱国无外交是这种强权时代国际政治无情的现实。在这一现实情况下,如何把握“国际正义”和“国家民族利益”之间的辩证关系就是一个很大的学问和外交艺术。 参考文献: 1 .杨文祥. 千虑一得:关于处理国际关系原则的战略思考 .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387930 互见: http://blog.gmw.cn/u/136789/archives/2011/295886.html 2 .杨文祥. 再论在国际关系处理上的“关注国家利益摒弃意识形态”原则 .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405663 互见: http://blog.gmw.cn/u/136789/archives/2011/297145.html
个人分类: 各抒己见(Airing Our views)|3044 次阅读|0 个评论
再论在国际关系处理上的“关注国家利益 摒弃意识形态”原则
热度 2 pww1380 2011-1-18 22:10
再论在国际关系处理上的“关注国家利益 摒弃意识形态”原则 作者 杨文祥 类目整理说明: 自今日起,撤销《学术争鸣》类目。该类目文章,统一并入《各抒己见》类下。特此说明。 2014-3-4日 前些日子在一篇博文里,本人不揣愚陋,提出了“ 心系后世子孙,着眼千秋万代,专注国家利益,屏弃意识形态 ”这样一个处理国际关系的原则。有网友对其中的“ 屏弃意识形态 ”不以为然。显然,对此有进一步阐释之必要。 根据历史教训, 在我们执迷于空洞的意识形态的时候,往往就是损失现实的国家利益和长远的民族利益的时候。 在我们真正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社会实践上充分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制度具有无比的历史优越性之前,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现实上,我们都无法对 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 这一问题做出准确的,既具有足够的理论说服力,又能够经受住历史实践检验的回答。 如果具有足够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我们就不得不承认, 在不具备相应的历史条件的情况下,无论是在科学的立场上还是在历史的角度上, 我们都不具备回答这一问题的学术资格与历史资格。 在理论不明,相关概念界定不清的情况下, 即使想要 坚持意识形态也只能是一种形式主义的口号和主观的空想 ,而不可能是一种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理性的清醒。 因此本文认为,在“姓资”和“姓社”问题上“不争论”的政治主张充分体现了前一代政治领袖把握中国国情和中国社会发展走向的政治智慧。 有网友谈到“体现社会全体意志”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可是到目前为止的人类历史上,这还仅仅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空想,尽管这种建立理想的意识形态社会的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设想早在 1516 年托马斯•摩尔的《乌托邦》一书中就已经提出,并在 19 世纪初的西欧形成一股风行一时的社会思潮。 就是说,在到目前为止的人类历史上,在全世界的范围内,人类社会尚未出现过把这种乌托邦式的空想理论和人类社会的社会实践统一起来的社会现实。作为“世界上硕果仅存的社会主义国家”之一的中国,经过 60 年的历史实践,到目前为止,始终没有找到 体现社会全体意志的具体的和可行的社会实现形式。 不但我们的理论设想和社会理想与现实中的社会实践存在着巨大的落差,而且由于这一巨大落差所造成的越来越错综复杂,越来越严重的社会矛盾,使得我们原有的体制架构难以为继。各种制约中国社会健康发展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暂且不说,仅仅 一次又一次名之曰“路线斗争”的执政党的内斗,就把整个中国推向了十年文革这样的一个从政治到经济的长期的全面内乱。 正是这一无情的社会现实,迫使我们不得不进行改革。无论是当时党和国家的领导集体还是社会上的有识之士都充分认识到“不改革就没有出路”这一客观现实。 在这样一个现实局面和历史条件下,如果我们在国际关系的处理上不关注自己的国家利益和中华民族的民族利益而去搞 意识形态上的假大空 ,不但不可能真正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也将断送国家的前途和民族复兴可能的机遇。 回顾 60 年的历史,殷鉴不远,在国际关系的处理上,我们不可再做蠢事了。如果仍不能迷途知返,可以再反思一下这样一个无情的现实: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 的前苏联,为什么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迫使我国丧失了大片的领土,并且在上个世纪 60 年代,在新疆搞动乱,破坏同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主权?而我们中国为何要先后两次与同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开战—— 一次是前苏联,另一次是越南?这在意识形态上和理论上又该作何解释? 只有走出梦幻,才能够直面现实。只有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书本和主观愿望出发,才能够真正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也才能够现实而有效地解决和处理好包括国际关系问题在内的改革和发展问题。 参考文献: 1 .杨文祥. 千虑一得:关于处理国际关系原则的战略思考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387930
个人分类: 各抒己见(Airing Our views)|1761 次阅读|4 个评论
网海泛舟(4):博文短评
pww1380 2010-12-3 15:57
网海泛舟(4):博文短评 杨文祥 领土、领海是国家的核心利益,关乎后世子孙的生存空间,更关系到民族的未来命运,必须寸土必争。否则,前对不起先祖,后有愧于子孙。 参考文献: 1. 丁甜. 我们的邻国在干吗?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86420
个人分类: 各抒己见(Airing Our views)|255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世间万象(3):千虑一得:关于处理国际关系原则的战略思考
pww1380 2010-11-27 13:13
杨文祥 心系后世子孙,着眼千秋万代,专注国家利益,屏弃意识形态。
个人分类: 各抒己见(Airing Our views)|326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希拉莉访柬口无遮拦地挑拨
antiscience 2010-11-3 12:01
中国媒体:希拉莉访柬口无遮拦地挑拨 (2010-11-03) 《联合早报》 http://www.zaobao.com/zg/zg101103_006.shtml 分析指出,正值中国对周边国家关系采取较过去更为强硬立场之际,希拉莉到访柬埔寨正反映出,随着中国立场更进一步强硬,美国也正采取以更具体行动参与亚洲事务的方式来回应。   (香港/金边综合电)中国媒体批评美国国务卿希拉莉前日在柬埔寨首都金边访问期间口无遮拦地说了些有挑拨意味的话。   希拉莉在10月31日至11月1日到金边访问。她在记者会上回答柬埔寨一名学生有关如何看待中国对柬埔寨影响力的问题时表示,柬埔寨应避免过分依赖任何一个强国,而且可以对中国就类似中国在湄公河上游兴建水坝,威胁到下游国家水供提出一些重要的问题。   希拉莉该次行程,是2003年来美国国务卿首次访问柬埔寨。   分析指出,正值中国对周边国家关系采取较过去更为强硬立场之际,她的到访柬埔寨正反映出,随着中国立场更进一步强硬,美国也正采取以更具体行动参与亚洲事务的方式来回应。   西方政治分析家指出,对于北京来说,与柬埔寨维持密切关系是抗衡长期以来与中国不时发生纠纷的越南的重要战略,而此次希拉莉在金边的发言,反映出美国有通过柬埔寨来抗衡中国势力的意图。   中共机关报人民日报社主办的国际新闻报纸《环球时报》昨日以希拉莉离间中柬关系欲制衡中国在亚洲影响力为标题报道称:希拉莉在柬埔寨首都金边访问期间又说了些有挑拨意味的话,她劝诫柬埔寨在整个亚太地区建立多元伙伴关系,不要过分依赖中国。   香港中通社转载该报的报道时形容希拉莉是大嘴巴发表了这番别有用心的话;希拉里(希拉莉)语出惊人离间中柬关系。报道同时强调:不过,《环球时报》驻柬埔寨记者发现,柬埔寨媒体虽然对希拉莉的到访做了详细报道,却没有像西方媒体那样对她挑拨柬中关系的话大肆渲染。   昨日,中国官方新华社也发表了在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访问柬埔寨前夕,对柬埔寨国会主席韩桑林和中国驻柬埔寨大使潘广学的专访,强调了中国与柬埔寨的友好合作关系。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918 次阅读|0 个评论
“日本”还是“中日”
longfo 2010-10-12 21:43
新华网北京10月12日电(记者徐松 刘华)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马朝旭12日在此间例行记者会上表示,日本国内一些人破坏中日关系的图谋是不可能得逞的。   马朝旭是在回答记者关于日本国会议员近日对钓鱼岛进行了所谓空中视察的提问时作出上述表示的。他说,中方已就此向日方表明了严正立场。   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日本国内一些人企图通过非法的空中视察损害中国领土主权,破坏中日关系,他们的图谋是不会得逞的。马朝旭说。   马朝旭表示,中日两国互为近邻,推动中日关系改善和发展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中方主张在战略互惠关系框架内,根据中日间四个政治文件精神,通过对话协商妥善处理有关敏感问题。 日本一个人坐着飞机视察钓鱼岛,这是日本国内的事情,主要想搞反中日关系?我想,这是日本人的问题还是是中日的问题?这个搞清了就好办事。
个人分类: 呼吸生理和社会|1847 次阅读|5 个评论
十四亿人一颗头脑
yue 2010-10-2 16:01
思想和行动是不同的。 在行动上,团结是原则,可以统一思想。 在思想上,自由是原则,不可以统一思想。 毛泽东讲得最多的是改造思想,邓小平讲最多的是解放思想。思想之高下立见。 无原则地统一思想,是建国以后所有曲折的思想方法的根源。 在家里,我们经常这样处理,关起门来讨论问题,要各抒己见,鼓励不同意见。 出了门,则相反,是要解决问题,就要齐心协力,反对不同方向。 今年许多事情,我们发现我们竟然只能听到一个声音。其实现在还不是行动的时候,为什么只能有一个声音。如有不同观点,就被视为敌人。 当然今年的一些事情,也有行动的问题,所以倒也有团结的问题。但是,要正确行动,关键是先好好谋略,而谋略阶段是本来不能够搞一言堂的。一个党,搞一言堂是危险的,一个民族搞一言堂是更危险的。 即使到了行动的阶段,在力量上不允许分散,但是在思想上仍然应该允许自由讨论,不是为了消解和破坏行动,而是一旦行动错了,好及时修改。或者是为了不断调整行动方案,使之更正确,也就是在行动中仍然需要思想,需要完善方案。如果认为行动中就不需要思考,显然是错误的。 任何民族都应该有这样的态度。中国尤其有必要,因为中国是十四亿人口,如果这样的民族只有一个声音,那是太可怕了。 或许,中国需要一个声音,但是中国能够只有一个脑子吗?这样的民族不是力量,而是灭亡。 我们不是傻子,只要认真讨论,错误的东西总会得到更多的反对,而正确的东西,慢慢地总会得到更多的赞成。 反对的意见不等于反对派。 中国如果容不下反对派,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容不下反对意见,是不可以理解的。当然,过于煽动的意见是应该被压制的。 十四亿中国人,每个人都有一颗脑袋,都要研究和思考!
个人分类: 普罗米修斯 哲学|2695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孙锡良:中国主流专家对国际关系的“五个错误判断”
jlxt33 2010-9-24 18:48
前言:中南大学的孙锡良的文章,挺引人思考的,主流专家的判断往往会影响到决策层的决策,如果真的误判,那么影响将是深远的,究竟有没有误判,请各位定夺。 http://blog.ifeng.com/article/7736460.html ========================================= 围绕中国近些年来的一系列争端所引起的国内争论,我们可以简单地归为三个层面:一个层面是官方性质的所谓主流专家言论,第二层面是带有半官方性质的研究机构声音,第三层面是不被重视的民间声音。总的来说,民间声音是理性中夹杂着偏激,研究机构往往是左右奉源,而官方机构的声音则纯粹失去了对事物的判断准则,是中国国际形象受损的主要原因所在,也是中国外交被动的根源所在,今天,我想把官方和半官方主流专家对国际关系的错误判断作一个小小的总结,希望能引起有关人员的思考。 第一个判断错误:过高的估计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包括吴建民在内的众多专家动不动就以中国是负责任大国自居,以为当今世界的各国人民都当中国是大国,所以,在处理国际事务中,老把自己放在一个大国有大量的位置,其实,纵观每一次国际争端(西藏问题、台湾问题、热比亚问题、领海问题等),中国总是被折磨得靠国际同情过日子,这说明什么?一个大国时刻都要生活在一种被同情的地位?这叫什么大国?国与国的交往实质是人与人的交往,试想想:如果一个人现实生活中总是处在被大家同情的处境,你想他能强到哪里去?能大到哪里去?在很多情况下,国际同情就意味着国际受辱,西方国家侮辱的不仅仅是中国的国家形象,而且侮辱了全体中国人的自尊和人格,打击了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中国可以不强求大国的虚名,但不可以放弃做人的基本尊严,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个大国为了当好负责任大国而饱受侮辱的。具体到钓鱼岛撞船问题上,中国还是有一些专家自大自狂,以为自己是大国,中国的战略是与美国竞争,不必把小日本放在眼里,其实这不经一驳,日本到北方四岛去抓个俄罗斯船长看看?你看看俄罗斯是怎么处理的?看看它是怎么做大国的?阿根庭再去马岛看看?看英国是怎么做大国的? 第二个错误判断:中国高估了自己的经济影响力。 单从GDP的中国式统计上看,不能说中国的数据不好看,的确排位较高,但是,动不动就把自己上长升到 救美国就是救中国、世界经济火车头 的地位未免有些让世界苦笑,毫不客气地讲,西方国家除了会给中国戴高帽,从来都没有把中国经济纳入到决定力量这个战略高度,西方国家目前唯一看中的是中国市场,一旦中国限入发展瓶颈、市场走向疲软的时候,中国就什么也不是。更为关键的是,国际关系的经济角色并没有促成中国的国际政治地位,西方世界对于中国的政治打压从来都没有、将来也不会因经济而退缩,从近十年来的所有国际争端就可以看出来中国的失策,为什么西方国家敢于政治上对中国强硬呢?主要基于两点:一是看准了中国经济的寄生性,中国市场很大是没错,但是,中国没有核心知识产权,中国的市场是主动迎合西方的,不见得是西方强占的,打压中国可以得到市场,不打压也可以得到,市场弹性不大;二是西方看准了中国政治战略意志的软弱性,最怕受到经济影响的不是西方国家,恰恰相反,最害怕的是中国决层当局,一提到影响经济,中国就放主动放弃政治争端。具体到日本扣压船长一事,吴建民之流仍以经济大局为重,仍以日本经济离不开中国为出发点,仍然寄希望日本需要中国来为船长脱套,这种外交理念不要说在二十一世纪,就算在十九世纪都不管用,因为它太幼稚了,国家战略意志从来都不会因经济局部利益而放弃的,日本是一个深谋远虑的国家,它既然迈开了第一步,岂是你吓唬它几句就能动摇的?实际上,日本与中国的经济影响力是相互的,日本也决不会离开了中国就活不成,中国也绝对成不了日本经济的救世主,自作多情地把自己置于救世主的地位不但得不到对方的善意回应,相反还有可能受到嘲笑,主流专家们,你们要更清醒一点! 第三个错误判断:发展经济是解决一切矛盾的灵丹妙药 。人类历史,不管你处在什么历史阶段,不管是哪个国家,发展都是共同的,当今世界更是如此,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国际大背景,一个竞争性很强的世界潮流不可能容忍中国单纯的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强权政治主导下的世界形势注定是没有和谐可言的,虽然人类都有渴求和谐的终极理想,但现实是不允许的,面对强权,中国想以太极手置身事外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有位专家曾经幻想:中国用中庸之道回避世界争端,用韬光养晦处理外交事件,一心一意搞好经济建设。想法好不好呢?好,但是,不管用,西方国家不会容忍你太极手,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包围圈正在一步步紧缩,单纯的以经济指标主导的发展思维已经将中国逼到死角,国内问题没有因为GDP的快速增加得到缓解,相反还在一步步恶化,国际问题更没有因经济发展得到解决,中国的敌人越来越多,朋友越来越少,以经济为中心的国家战略就好比一个花花公子,尽管他家财万贯,可是填不满的窟窿会让他最终都会成为穷光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但不会让中国更自信,而且会让中国越来越不自信。 第四个错误判断:始终把自己困在阴谋论和陷阱论里面。 改革开放以后,不能说中国的思维方式没有产生良性改变,但是,毫无疑问,也产生了众多恶性改变,更令人担心的是,随着一部分权贵阶层的逐步掌控政治权力,疑神疑鬼的恐惧意识越来越盛行,只要碰到对中国不利的事情,第一时间不是想到要如何设计解决矛盾,而是暗想: 这肯定又是美国的阴谋!这肯定又是欧洲的阴谋? 在阴谋论思想的支配下,主流专家们开始理性分析:中国人不必过分在乎某某事件,这是谁谁谁的阴谋,只要我们坚定地走自己的道路,最终都会得到国际社会理解和同情的。中国面对阴谋论,不是正面揭穿和反击阴谋,而是把回避阴谋当第一选择,甚至把阴谋论作为外交不作为和军事不敢作为的挡箭牌,阴谋论反倒成了鲁迅笔下的阿Q精神胜利法,他们可耻地要求老百姓跟专家一样,不中计,不睬阴谋。具体到钓鱼岛撞船事件和前期的黄海军演风波,中国专家又在用阴谋论这一招,他们吓唬老百姓:美国又是这两次事件的主谋,日本是马前卒,中国动不得,一旦中日打起来了,中国就会被美国彻底打败!吓唬谁啊?你以为老百姓真那么蠢啊?其实在我看来,国际政治本身就一个阴谋与反阴谋的过程,有多少事件是光明正大的?有多少事情背后没有大阴谋?只不过是你看没有看出来的问题。中国在与任何不友好国家打交道的时候都面临着阴谋论的问题,这些阴谋都是要面对的,对国家核心利益不产生实质影响的可以不作正面回应,可以简单化解,但是,事关国家核心利益的问题就回避不得,难道说中国知道是美国的阴谋就放弃钓鱼岛吗?不可能,如果你今天放弃了钓鱼岛,那么,美国就会用更多的阴谋让你失去所有海疆,得寸进尺是强权国家屡试不爽的妙招,送礼是永远填不饱贪婪者的胃口的,就算日本扣压中国船长是美国主导的,也用不着畏首畏尾,更不能把核心利益划分等级,据有关方面资料显示,中国的戴秉国先生曾经在中美战略对话中把中国核心利益划分三个等级,第一级是维护国家基本制度,第二级才是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第三是经济持续发展。这种划分是令人无法理解的,核心利益怎么能这样分级呢?随便举个例子就可以驳倒他,比如说:现在,美国要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公开在联大承认台湾独立,那你说说,中国是优先维护国内基本制度还是维护国家领土完整?是不是可以说,只要中国基本制度不被推翻,台湾独立是可以的呢?显然不是嘛,如果真的中国政府允许台湾独立,那么基本制度也就失去了合法性,自主地就跨掉了,核心利益是不可以分级的,是政府坚首的底线,是一个国家的大支柱,拆了哪根柱子都不行。 阴谋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被专家用来愚民。 第五个错误判断:中国老百姓认识能力还在二十世纪初的水平。 当今中国主流专家最大的毛病是自以为是,他们从来都不认为普通网民的认识是正确的,他们非要把外交神秘化,老百姓谈外交、谈政治都是无知行为,只有他们才够资格谈国家大事,将外交神秘化、将政治专利化是新时代愚民意识的主旋律,实事上,外交有那么神秘吗?没有,信息化时代的国际政治与外交从宏观上看是裸体性的,只要有一定政治头脑的人都可以看得清大致走向,民间人士与官方人士的最大区别在于微观上的信息接受渠道稍显不足,但是,网络是缩小这种差距的最好帮手,有很多微观信息已经能够从世界各种管道获得,有时候民间专家甚至比主流专家更加畅通,涉及到国家机密的信息,主流专家同民间专家一样,都是封闭的,所以,我奉劝目前目前活跃在中国主流媒体的主流专家们:你们不要过高地估计自己的战略判断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讲,你们已经落伍了,因为你们必须为政权服务,所以,你们的思维立足点逐步变得僵化了,你们的思维受框框影响太深,如果不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你们不但不能为国家出谋划策,相反,你们会遗害国家安全,不管是政府还是专家,请你们把视野重新放到人民中间,只有最广大的人民才能帮助你们脱困,只有依靠人民的智慧,你们的决策才能做到科学化,民间智慧是真正的超级智慧。 钓鱼岛撞船事件,问题不在打不打仗的问题,而在于中国出牌是否果断的问题,即便你不想打仗,你的每一步出牌也要有连续性和针对性,不要出废牌,之前我谈到过的五点建议毫无疑问是中短期的较好应对之策,不打仗也能产生制敌取胜的效果,既兼顾了主权,又兼顾了经济利益,打大仗的思想和当缩头乌龟的思想都是要不得的,都无益于事件的正面发展,请主流专家们换换思想,再为政府找出新的对策!
个人分类: 海纳百川|224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美关系将向何处去?
STS 2010-5-3 11:57
4月22日晚,有幸聆听了李晓宁先生的演讲《危机与革新:中美关系向何处去?》。李先生曾担任过国际信息研究所副所长,《科学决策》杂志执行主编,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早期总策划,《央视论坛》总顾问,凤凰卫视军事评论员,精通中西方思想文化比较研究。现将演讲内容与大家共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时间就像空气,平时感觉不到;一旦失去了,才知道珍惜。今天能到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来演讲我非常荣幸,而你们非常守时,能够准时开讲让我非常高兴。当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特约研究员李晓宁先生的话音刚落,现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探讨中美关系的基础在于未来经济发展 李晓宁先生首先提到: 21世纪的中国处在一个全新的世界格局中,而这种世界格局是由两极对立变化成为三大板块的新战国时代。在这种环境下,中美关系是彼此最重要的双边关系,是任何一个大国都不能忽视的关系。双方了解对方的深层政策价值与政治经济结构都十分重要,但中美关系的基础在于未来经济发展。 提到最近的热点问题,即人民币汇率的问题。李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人民币升值与否,都不是在与美国竞争,而是与中国接近同一发展水平线上的印度、巴西、越南的竞争。因为中国是以出口低端产品为主,美国不是。相同条件下,如果人民币升值了,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上相比印度、巴西、越南等发展中国家的东西贵了,就会对中国商品的出口产生冲击性的影响。在复杂性中看到这一要素是很重要的。 美国强大优势在于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金融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讲,美国在向每一个国家征收着国际货币税。说到美元就不得不提欧元,李晓宁先生为我们详细解构了美元与欧元之间欢喜冤家的关系。美元对欧元的汇率是全球银行家及投资商关注的焦点。很多人看一种国际货币是否是强势,主要看它对其他国际货币的比值。他们忽略了首先应该注意的是这种货币的使用率,这里的使用率指的是这种国际货币的国际贸易结算量与储备量,数量高则可以视为强势,否则相反。两种强势货币比较的第二位要素才应注重比值高低。在欧元出现之前,没有一种国际货币能与美元抗衡。美元的贸易结算量权重非常高,成为各国外汇储备的首选货币。也就是说,美元的贸易结算权重直接影响着各国的外汇储备权重。评估各国的外汇储备基本以美元计算。欧元一诞生就具备了强势货币的基本条件,使得各国贸易政策,金融政策与外汇储备币种结构都随之改变。外汇储备的币种数据各国是保密的。为什么保密?因为大家都不知道欧元到底有多结实。欧美之间,投资与贸易用美元还是欧元结算也成了大问题。美元与欧元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又互相贬抑,这样以一种货币为支持的金融体系是不稳定的,趋势是国际货币的多元化,比如崛起的欧元,正在酝酿着的亚元。但是亚元的形成需要水到渠成的火候,不是凭意愿和幻想就能实现的。 中美关系的发展趋势将是深层合作 从未来经济的发展来看,中美两国之间更需要合作。既然需要合作,就应该都放下武器,共同探讨深层次的合作问题。合作就要以减缓军事对峙,消除武力威胁作为必要条件。中国没有威胁美国的打算,美国也不应该威胁中国。共同探讨多领域的外交与文化交流将更加重要。 谈到台湾问题,李先生认为中美双方都了解对方的深层政策价值与政治经济结构,彼此不要随意侵害对方的核心利益。台湾是中国的核心利益,而不是美国的核心利益。美国不会冒着与一个核大国交战的危险,做保护不是自己核心利益的事情。所以中美关系短期内不会因为台湾问题出现紧张局面。 在美国夏威夷军事基地的空军司令部,一直保留着日军在偷袭珍珠港时打的遍体鳞伤的建筑物,每当新兵入伍时,都会让他们参观这些枪眼,铭记这是日本打的。而反思我们中国的情况,能够保留下来的纪念建筑却并不多。中国为什么不能够反思自己,多留下一些值得思考和怀念的东西? 谈到中美关系革新的趋势,李先生认为将是由跟着走改变为找路走,由填补改为瞄准,由争先恐后改为瞻前顾后,由独霸天下改为合作共存,由独立到联合,由仿造到创造,由贴牌到创牌,由欧美价值转向亚洲价值,由低端到有效高端,由无序配置到新序配置,由企业独进到全社会共进,由少数领导风险决策到思想库风险决策,只有思想现代化才能实现生产力现代化,最重要是要有一套新的价值观。 中国威胁论原因在于中国的发展 谈到中国中国威胁论,李先生引用了美国讽刺作家马克吐温的演讲:清晨我刚刚醒来,也准备拿起武器去战斗,因为听说义和团打到了美国的西海岸。但当我到了那里才发现,这里并没有义和团,而是我们跑到人家的土地上捣乱。义和团是爱国者,他们爱自己的国家胜过爱别的民族的国家。我祝愿他们成功,因为我也是义务团。 现在谈中国的崛起,不可忽视的问题在于,中国的发展是建立在廉价劳动力基础之上的。在夏威夷,当地产的坚果售价是9.5美元。而在当时的北京市场,广西产的坚果售价只卖50多元,卖坚果的小贩还问更便宜的坚果要不要,因为那些是从柬埔寨进口的。仔细分析后发现,质量差不多的坚果售价之所以差别如此之大,原因在于工人的成本不一样,夏威夷一位农场工人一年的成本大约9万美元,咱们的农民收入与人家相比,相差太大了。农民为改革开放做出了最大的贡献,却得到了最少的回报。从良心本身来讲我们欠他们的。 当听到Made in Swedish人们想到的是精细,当听到Made in Japan想到的是严格的管理,当听到Made in America想到的是核心技术,而听到Made in China更多人想到的是民工与污染。中国的发展更应该考虑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所以中国对任何国家也不会构成威胁。 李先生还引用了唐代诗人杜牧阿房宫赋中的名句奈之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告诉我们,面对如今复杂的社会环境,我们要看到,挣钱是能力问题,花钱是价值问题。不能用情绪去判断事情,而要用缜密的思考去对待。 实验做错了比做对了更有价值 对于你们学理工科的学生来说,实验做对了好,还是做错了好?围绕这一问题,李先生还与大家针对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进行了交流。如果实验做对了,这只是在验证一个理论,并没有任何创新。而实验做错了,却可以发现很多新的东西。爱迪生发明灯炮就是在不断的试错中得出的结论。而很多理论家也是跟着实践家在创新,关键在于创新要转变思维的方式。 谁能准确的说出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对于这一看似简单的问题,到场的同学却没有一个人能做出准确的回答。教科书很重要,但教科书不是一切,学校也不是一切。念书让你学到一切了吗?早着呢!对于人的终身发展来说,什么最重要?第一是安全,上海商学院被大火烧死的女学生说明他们懂得最好的化妆品知识,却不知道怎样保护自己的生命;第二是健康,饮食要健康,心态要健康。第三才是好好学习,但学习要活学活用,而不是照本宣科。 提问环节中有同学问到,人民币是否该增值,什么时候增值最合适?李晓宁回答到,人民币升值是可以的,但是应该是缓慢平稳的升值,人民币的升值可以提高国民在国际商品购买时的福利。但是,人民币的升值不应该是由外界强迫下的升值,应该是切实需求,自由自主的升值。 美国文化最优秀的地方在于能够容纳与自己的价值不同的东西。中国文化到底是什么?是简单的说一句孔子就完了吗?中国的小区把物业赶跑了,却发现自己不能进行管理,一个小区连需要共同约定遵守的东西都没有,公共二字怎生书。中国文化更应该考虑建构一些新的东西,最重要的是要有新的方法和价值观念。 最后,李先生总结认为:处理国际关系要有一种大国的敞开胸怀的气魄,要胸怀世界,高远存志;那种动不动就想把别人灭了的想法是不现实的。革新就要由独立到联合,由独霸天下改为合作共存。合作是一门学问,我们还需要好好学习。年轻人,努力!
个人分类: 评论|3850 次阅读|2 个评论
看新闻,其乐无穷!
sheep021 2010-1-20 13:01
读书的时候,最不喜欢的课程是哲学、辩证法一类的课程,枯燥无味,后来发现,那是因为没看进去,现在,我几乎是最喜欢看这一类了。 喜欢看电视,但也曾经最不喜欢看各种新闻类节目,这里开个会,那里出个事之类的,索然无味。后来,经过长期跟踪一个博客之后,逐渐体会到了全球一体化分析,政治、经济、军事一体化分析的思维方法,呵呵,真是有意思啊,全国各地,世界各国的言行举止、大小事端,简直象照着剧本做的似地,你一来,我一往,中规中规,你一问,我一答,丝丝入扣,常常看到一些看似轻轻带过的一条小新闻,我都会会心一笑 看天,看地,看人,其乐无穷! 看新闻,其乐无穷! 举个例子, 1. 会议新闻1:(大意)严加监管领导干部买房行为 2. 会议新闻2:(大意)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利益 3看到海地地震的新闻后,就觉得不简单,有些国家需要表态,果不其然 日本 外相强逼 中国 再签东海条约:否则采取必然措施 而美国则说了一句价值300两银子的大实话: 美国 国务卿希拉里:无意取代 海地 和联合国地位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645 次阅读|2 个评论
后2008国际经济、政治、军事态势初步分析
guyz101 2008-11-16 18:27
顾又彰 2008年11月14日 1、世界经济政治格局新变化 2008年已经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会因发生的几件重大事件对世界经济、政治和军事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而载入史册。中国国内方面:1)年初南方的严重冰雪灾害;2)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3)台湾地区选出新的领导人,两岸关系缓和并呈现积极的变化;4)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和残奥会。国际方面:1)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的全球金融动荡和经济危机,首当其冲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其采取的应对行动已经事实上部分抛弃了他们奉为经典的自由市场理念;2)世界各国联合维护世界金融稳定;3)世界各国纷纷寻求与中国的战略合作,中外关系的深层对抗态势发生微妙变化;4)奥巴马当选美国新一任总统,所受到广泛关注和支持的程度历史罕见。 综合上述情况,初步对未来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做以下几方面的展望。 ( 1)人类在自然面前的弱小和无奈通过重大灾难的演示得到更加广泛而深刻的认识和接受。人类文明发展中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加强人类的自我保护将更加深入人心。人类将把更多的精力用在与自然和谐相处和人类的自我保护上,面对人类共同挑战是今后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 (2)西方国家对资本主义精神、自由市场信条的反思和反动将由思想学术界发展到社会和政府层面。新的国际金融秩序、经济秩序、政治秩序和军事秩序将经历重新洗牌。因为人们忽然发现,全球化趋势不仅仅是经济和金融上的,而是有着更丰富的内涵。新的全球化趋势将以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融合为基本特征,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谅解与合作将加强。然而矛盾的根源并没有消除,只是意识形态之间的矛盾弱化了,而源于生存利益和生存空间之争的矛盾会得到强化。如果国际社会的组织力量无法遏制这种矛盾的进一步恶化,矛盾的爆发则不可避免。值得相信的是经过痛苦、复杂甚至残酷的过程之后,人类社会必将迎来更加和谐的曙光。 (3)美国和中国将更加容易取得合作和谅解,意识形态的分歧趋于缓解。长期由美国主导的台海局势将变得由两岸互动和博弈来主导。中美的矛盾冲突将更大程度体现在自然资源占有和消耗的不平衡上、产业结构的不平衡上、贸易的不平衡上和全球市场份额不平衡上,这些矛盾未来的发展具有不确定性。 (4)中国将在全球事务上取得更大的话语权和权威性。中国地缘政治和军事环境将得到改善。中国与美国、欧洲、澳洲、非洲、中东的合作关系会得到加强。但世界会强加给中国更多的责任义务,也会产生新的矛盾。中国要从这些矛盾和压力中摆脱的唯一途径是建立更加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影响力和威慑力,同时强化文化辐射力。中国的军事存在将扩大范围。而这一切的前提是在建设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和谐社会取得实质性进展,老百姓富裕程度大幅度提高,同时资源消耗控制在适度范围。 (5)美国未来的变化将是世界政治经济和军事格局变化的关键。这一次奥巴马和美国民主党的执政将会对美国进行实质性的变革,而这种变化会朝着理性和善意的方向发展,但可能不会一帆风顺。美欧关系变数增加,而与其他地区的矛盾暂时可能趋于缓解。美国传统的霸权形式即军事强权和金融掠夺会被遏制和弱化,主动联合中国维持其霸权地位的动机可能出现。 2、世界军事对抗格局的新变化 以上从偏于乐观的方面分析了国际关系的发展趋势,在肯定乐观目标的前提下应该看到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一个民族主动纠正自己的文化信念、生活哲学和发展模式非常不容易。因此未来几十年老矛盾可能加剧,新矛盾不断发生,军事对抗的格局更加复杂化。乐观的预期以经历更加悲观的现实之后才达到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如经历二次大战后,人类的历史才步入一个更加文明的新纪元。 首先传统的军事对抗格局继续存在,大国之间的矛盾时有激化,冷战时期的格局有可能再现,且呈现出多极化特征。主要表现在美欧、美俄、美中、中俄、中印之间。各大国在非洲和中东的争夺也有可能白热化。这个层次上的冲突将主要以军备竞赛和军事威慑的形式存在。不过一旦发生现实的军事冲突,后果将是灾难性的。 其次,由于世界各大经济体维持体量和战略纵深、保持独立性的要求更加强烈,大国对内部分离主义势力会采取更加强硬的态度,对周边小经济体的兼并欲望会变得强烈。小经济体集中区域可能有“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趋势。因此,内部冲突和地区军事冲突的问题会更加突出。随着大国军事存在的撤离,非洲、中东、巴尔干地区、朝鲜半岛、独联体地区可能成为自由主义火药桶。
4001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8: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