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21世纪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21世纪

相关日志

也说21世纪需要什么能力?
chemicalbond 2013-9-15 11:34
21世纪的重要特点是全球化,技术更快地更新,工作机会也在不断地跨越地理,语言或者专业的边界,因此,快速学习新知识(包括外语)和新技术(如某些计算机软件)的能力,适应恶劣生存环境(比如极权社会;不文明的社会;空气/水/食品质量堪忧的环境;远离亲友;等等)并且在里面能够安心工作的能力至关重要。 参考博文 21 世纪需要什么能力?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724465.html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1739 次阅读|0 个评论
V4文明的阶段划分
benlion 2013-9-8 19:30
沿着地中海到印度洋的轴线,在东西方文明史上的几次文明变更,频繁的是埃及 - 巴比伦区域,先后经历了希腊 - 罗马、波斯 - 阿拉伯和蒙古 - 奥斯曼帝国等。 其中,几乎东西方同期的有: 1 )欧洲 - 阿提拉( 406-453 年)、查理曼( 768-814 年)帝国,中国 - 十六国( 304-439 年)、十国( 891-979 年); 2 )土耳其 - 奥斯曼( 1453-1922 年)、波斯 - 萨非王朝( 1501-1736 年)、印度 - 莫卧儿王朝( 1526-1858 年)等。 因而,人类历史的文化发展与文化变更,常常以经济发展和战争摧毁的交替来进行文明模式或形态的转换。 公元约 500 年 -1500 年是人类历史上集大成文明的第 3 代文明,中国 - 阿拉伯( 630-1258 年) - 欧洲以丝绸之路联络成一个地球文明发展模式,尤其,元朝( 1271-1368 年 ) 的蒙古帝国横跨欧 - 亚 - 非大陆(与印度、拜占庭相邻)。 第 4 代文明的酝酿: 欧洲建立大学, 13 世纪掀起文艺复兴,到地理发现、天文学革命、宗教改革,体现为商业和文学艺术、数学和工程技术的发展。 第 4 代文明的阶段发展: 第 1 阶段 – 以达芬奇( 1452-1519 年)的工程技术设计、弗朗西斯·培根( 1561-1626 年)和伽利略( 1564-1642 年)实验科学方法和夸美纽斯( 1592-1670 年)的教育学建立等为特征。 第 2 阶段 – 以 1765 年詹姆斯 · 哈格里夫斯的珍妮纺纱机到 1768 年阿克莱特水力纺机为开启了工业革命,系统科学、现代哲学和抽象艺术等发展。 第 3 阶段 – 21 世纪,古代道 - 儒家的星图 - 河图等天文 - 地理文化模式,在科幻电影,比如,《复仇者联盟》等有所象征,体现为新神话、新宗教和未来星际、机器文明时代。 - ( V4 文明模式) -
个人分类: 历史|2533 次阅读|0 个评论
V4.3文明转型
benlion 2013-9-7 23:35
- 21 世纪的地球远景 - The Vision of the Planet in the 21st century 近现代文明 5 百年,经济学原理奠基于东印度公司和荷兰股市交易所的商业模式。 地理发现,地球是天空一个太阳系的一个星球,人类是地球上的一种生物,物体运动、物质构造、物流传输等成为生物与非生物的能量、信息转换过程,驱动人类走向未来的星际文明。 科学与工业革命,机械、化工和电子工业只是初级阶段的工程制造,人工生物、医疗工程和智能机器的设计与制造,将成为工业技术高级发展阶段。 社会学 - 语言学研究,推进人类社会的管理、决策与运筹的组织能力发展,也应用于机器交流和机器人社会的工程设计,比如,乔姆斯基的结构语言学、计算机程序语言等。 物理学 - 化学研究,建立了宇宙时空地图、物质运动和能量转换的定量数学方程,物质结构的分解与合成炼制、人工机器设计与制造技术等,比如,分子材料和机电仪器、设备等。 生物学 - 心理学研究,发展的生物系统设计机理和人工生物系统的制造方法。 生物工业,将是集成各类工业技术和综合多种学科的制造工业,从而,使以往简单仿生的飞机、计算机等机器,能够发展到接近生物体复杂程度的高性能机器,以及,能够改造自然生物体和修复人类自身的有机体生命功能,比如,自动化无人驾驶飞行器,医疗修复和再生工程等。 未来这类高科技技术和产品,是否仍然成为进行市场交易的商品呢? 注 * : 学习与思考,经历几个阶段, 1 ) 1973 年 -1983 年科学启蒙与学习,结构论思维形成; 2 ) 1983 年 -1993 年科学的历史与哲学思考,系统医药学提出; 3 ) 1993 年 -2003 年实验科学与技术研究,科学范式国际阐述; 4 ) 2003 年 -2013 年文化与历史哲学考察,论述科技与工业革命; 5 ) 2013 年 - 未来将走向何方? - (非交易经济学) -
个人分类: 经济|2131 次阅读|0 个评论
地球与未来
benlion 2013-9-4 18:32
The Earth and the Future 埃及 - 巴比伦文明之后,形成了以色列 - 中国、印度 - 希腊的轴心文化模式,而后,经历中国 - 阿拉伯 - 欧洲丝绸之路的文明发展,地理发现之后,进入全球文明,建立了地球文明的基本格局。 20 世纪联合国成立,欧洲 - 北美 - 澳洲文明西进到环太平洋时代,社会 - 心理 - 生物医学和生物 - 化学 - 物理工业模式形成,科学交叉综合和技术集成组装成为后工业化社会形态,系统与工程生物学将发展新的生物机器技术。 附: 1999 年, BJ.Zeng 建立生物系统网( BSSE ),倡导理论与实验、计算与工程方法研究。 2001 年, Wolkenhauer 、 H.kitano 、 L.Hood 和 AP.Arkin 分别发表系统、计算、组学和工程方法的系统与合成生物学研究。 2004 年,数学、计算、网络、组学与合成生物学学派形成,进入系统医学、遗传学与合成生物学发展时期。 2007 年,瑞士建立 D-BSSE 研究中心。 -(V4.2文明总结)-
个人分类: 社会|2440 次阅读|1 个评论
系统生物学偶合体系
benlion 2013-8-3 08:20
系统生物学, 20 世纪 60 年代提倡的是系统理论方法研究生物系统,核心为行为、生理、生物化学体系, 90 年代发起的是系统理论和实验、计算与工程方法的生物系统与人工生物系统研究 – 这是科学与工程偶合定义,核心为遗传、医学与生物工程体系。 几个偶合结构的概念: 1 )系统生物学,生理学与遗传学研究,构成一个偶合结构,不但,曾(杰)邦哲的系统遗传学出发点是整合生理学和遗传学,以及分子、细胞和胚胎等分层次的生物系统进化与发育生物学研究,而且, MA.Savageau 也论述以遗传学方法研究生理学的生物体机能。 2 )系统医学, 1992 年曾邦哲提出就是在社会 - 心理 - 生物医学模式基础上,系统医学与系统药物学偶合的概念,也是遗传学与生理学整合,包括,行为学、胚胎学和免疫学、心血管和神经 - 内分泌等研究。 3 )合成生物学,合成生物学与生物工程研究, 20 世纪的概念是 DNA 重组技术和生物分子化学合成, E.Kool 重新提出和 SA.Benner 等论述,以及 JC.Venter 合成细菌基因组等,都是合成和重组生物分子的基本概念,而 E.Endy 阐述为工程方法和系统设计的人工生物系统研究,其实更偏重于生物工程的概念。 4 )系统生物工程,生物技术与生物工程研究, 1991 年曾邦哲论述了系统科学、人工智能和基因工程的太阳能生物电子技术( SBE )概念,而后, 1994 年提出为系统生物工程,已经阐述了生物技术与生物工程 2 个层面的系统生物学概念。 以研究方法的发展来看, 90 年代之前为理论生物学层面的数学、计算生物学, 90 年代之后为技术生物学层面的组学(微 - 纳米生物芯片)、合成生物学。生物系统的网络理论,从数学生物学到生物系统理论一直延续,尽管网络生物学词汇到 2004 年为 A-L.Barab á si 提出。 因此,系统生物学,以系统生物学、遗传学、医学和生物工程为体系结构,以数学、计算(生物信息和软件)、纳米、合成与网络生物学等为方法体系。 注: 仔细研究系统与合成生物学发展史, 20 世纪 90 年代之后,典型的“阴阳”偶合与“三角”、“五行”和“六边形”及分层级建构等明显贯穿于其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思维。 另,见到“ through a combination of quantitative experimental approaches, computational modeling, and the theory of nonlinear dynamics ”( http://biochem.stanford.edu/labsSBD.html )或“ a combination of analytical, computational, and experiemental appraoches to probe physical mechanisms of shape-related self-organization ”( http://whatislife.stanford.edu/LoCo.html )的描述,就可知是系统生物学( http://www.stanford.edu/group/ferrelllab/research/ )。 - (系统生物学史 .2. ) -
个人分类: 文化|251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20世纪的主角——Mathematical Lives_
Fangjinqin 2013-7-24 16:09
Math_Lives_2010.pdf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2024 次阅读|0 个评论
质疑21世纪是亚太世纪、亚洲世纪说
黄安年 2013-5-22 08:25
质疑 21 世纪是亚太世纪、亚洲世纪说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3 年 5 月 22 日 发布 在昨晚央视水均益主持的一个谈论奥巴马邀习近平加州庄园见面和中印两国总理会谈。与会两位嘉宾的点评时,不知怎么一位 T 先生说 21 世纪是亚太世纪,另一位 R 先生说 21 世纪是亚洲世纪。在我看来在谈论 21 世纪时 , 我们应具有宏视野, 21 世纪已经不是当年的 19 世纪英国世纪 ,20 世纪美国世纪了 , 而所谓世纪说 , 往往是和霸权联系在一起的。 21 世纪的发展趋势,已经不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洲的世纪了 ,21 世纪理应是全球化加快发展的世纪,在世纪你中有我 , 我中有你 , 不是相互排斥 , 你死我活的零和世纪。 如果强调 21 世纪是亚太世纪 , 那么请问欧洲呢 ? 非洲呢 ? 他们并不属于亚太地区,还有拉丁美洲地区部分国家也不属于亚太地区。如果强调 21 世纪是亚洲世纪 , 那么欧洲、非洲、美洲呢。 固然 21 世纪的亚洲或者亚太地区有着强劲发展的势头,但是以为 21 世纪是某个地区的世纪 , 这种见解既不符合全球化发展趋势,也具有排他性 , 而不利于和平、发展、合作、共赢。
个人分类: 学术问题评论(07-11)|1818 次阅读|0 个评论
新的大航海时代
benlion 2013-4-2 21:17
- 生物工业与生物机器的发展 21 世纪,人类将进入海洋开发和空间发展时代,新型工业和机器时代将会到来。 系统生物学与系统医学、合成生物学与系统生物工程,以及生物工厂等词汇,越来越频繁出现在国内外学界和媒体;因此,在这里再阐述一下,以使概念表达更清晰。 “systemsbiology ”与“ syntheticbiology” 词汇均提出于 20 世纪;但是,在 21 世纪转换成了更广义的 “ 系统生物科学与工程 ” 概念( 1996 年 -1999 年曾邦哲倡导, 2007 年瑞士建立研究中心) – 理论和实验、计算与工程方法研究生物系统与人工生物系统研究 。 “合成生物学”词汇在 20 世纪提出时是指化学合成遗传分子和基因重组技术,在 21 世纪经 Endy 等论述转换成了中国 90 年代( “Frompositivetosyntheticmedicalscience” 和 “Ontheconceptofsystemsbiologicalengineering” 等)提出和在国际上倡导的 “ 系统生物工程 ” 概念;但是,更希望保持它本来的概念 - 化学合成生物分子,不仅 DNA 遗传分子,而且,生物膜和细胞其它部件, E.Kool 在 2000 年重新提出时也是指人工 DNA 替代天然遗传物质之含义,后来,却为国际上更广泛的合成生物学家转换成工程方法人工生物系统研究的系统生物工程概念 - 含人工装配和生物机器等更广之含义,其实,这个概念不仅仅包括合成生物学。 “系统生物学”词汇也是在 20 世纪已提出, 1968 年提出为系统论方法的生物系统研究,一般来说是方法论上来讲,广义一般用“系统生物科学”词汇(包括“系统生理学”、“系统遗传学”和“系统医学”等), 在 21 世纪同样转换成了 1996 年 -1999 年在国际上倡导的交叉和综合学科概念 - 理论与实验、计算方法结合的生物系统研究,而合成生物学转换成了 - 系统生物学的遗传工程和工程方法的人工生物系统研究概念( systemsbiologicalengineering 与 syntheticmedicialscience 对换了词汇)。 “生物基因型与表现型”复杂系统的分子网络和细胞动力学,构成系统遗传学研究核心,而生物系统的细胞人工设计与合成,构成合成生物学的关键,如同,实验医学建立在细胞病理学和分子药理学基础上,系统医学建立在系统生物学与合成生物学基础上。 另,合成生物学的基础是系统生物学,尤其系统遗传学,“化学生物学”主要研究小分子药物筛选和生物芯片等技术(包括计算、纳米生物学等)为系统生物学的方法之一, “系统”又叫“整合”生物学、“合成”也叫“建构”生物学来自“结构论”的建筑、积木和组装与结构建模等原理。 附:希腊神话与希腊是神话? 中世纪欧洲政教一体是柏拉图哲学诠释的宗教体制,宗教改革走向亚里士多德的经验论;然而,可预测与验证的观测、实验科学是建立在培根的归纳逻辑和笛卡尔的演绎逻辑基础上。
个人分类: 发现|260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汤因比的预言:中国文明将照亮21世纪
热度 1 贾克功 2013-3-17 11:57
汤因比的预言:中国文明将照亮21世纪 发表于:2013-03-17 07:49:55 作者: 上善若水145 发短信 加好友 更多作品 级别:少校 积分:11477 android智能电视客户端 2013让我们一起重生 别了,人民的铁道部 阿诺德•汤因比堪称20世纪最伟大的历史学家,他试图以其皇皇巨著《历史研究》,揭开文明兴衰的谜题,启发人类对未来道路的探索。 直到1973年,时已暮年的汤因比依旧没有停止为21世纪人类社会的探索。在不断出版新作的同时,汤因比与当时日本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池田大作断断续续进行了近两年的漫谈式对话,主题是人类在21世纪的未来。汤因比和池田,一个是西方人,一个是东方人,互相抛开了不同文化和文明之间的狭隘和隔阂,在精神自由的海洋里进行高屋建瓴式的未来学式的全景探索。在这场漫谈中,汤因比透露了对21世纪中华文明的无限期望。 汤因比 池田大作 西方无法引领人类未来文明 可能让池田略微感到失望的是,作为当代最伟大的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人类的希望在东亚,而中国文明将为未来世界转型和21世纪人类社会提供无尽的文化宝藏和思想资源。汤因比心仪的东方文明,不是在那个时代经济上升和物质繁荣、技术高度发达的日本,而是依然在“文革”中徘徊、物质生活依然相当贫乏的中国。尽管面对一位日本文化界的顶级名人,汤因比也直言不讳未来最有资格和最有可能为人类社会开路的是中国,而不是日本等国。 汤因比坚信未来的人类只有走向一个“世界国家”,才能避免民族国家的狭隘,才能避免民族国家因为狭隘国家利益追求而带来的人类社会的灭亡。而人类社会要过渡到一个“世界国家”,西方社会是无法完成这样的任务的。西方在罗马帝国分裂之后就再也没有形成一个天下主义的国家来统一西方世界,而民族国家和民族主义恰恰是西方在罗马帝国分裂和灭亡之后西方历史发展的主线。而西方文明在过去几百年对世界的武力征伐将世界带入到一个统一的经济市场,西方在经济上和技术上的领先优势促进了全世界各个文明学习西方文明而自强。因此西方世界在经济和科技上影响了世界,在政治上却完全无法为世界建立一个整合和统一的符合全人类共同利益的“世界国家”。西方不仅无法为世界提供永久和平的整合模式,而西方本身内部都无法统一。 而在未来人类的利益整合和利益协调的过程中,汤因比也非常不看好西方的民主模式。池田作为一个受到西方思想影响很深的东方学者,坚信未来世界的统合的方式应该是根据一种自下而上的民主原则和人民自愿的原则,因此世界民主是统一世界的关键。而汤因比作为文明学家和人类文化学家则以穿透五千年历史的深邃眼光指出,如果仅仅依靠国家和国家之间、地区和地区之间、社会和社会之间的民主协调,那么人类社会很可能在无尽的争吵和争端中走向衰落,而这样的漫无边际和漫天要价的民主进程很可能在人类社会还没有迈出任何一步之前,人类就在工业化的无止境扩张中灭亡了。汤因比非常睿智地指出,人类历史上长时间的和平和“世界主义”国家从来都不是出现在民主协商之中,而民主的雅典恰恰在民主内部争端中而走向衰亡。 汤因比的观点特别值得我们在后美国时代和后西方时代深思,西方式的民主已经不能适应21世纪的变迁,曾经是人类制度文明象征的西方民主制度现在已经逐渐僵化和腐化,成为西方前进的障碍,以至于西方的一些学者已经开始意识到“后民主时代”不可避免地到来。如果再把西方的日渐势衰的多党竞争民主移植到“世界国家”的建立过程中来,那就真的要贻笑大方了。哥本哈根会议的失败已经让人们看到100多个民族国家一旦利益发生分歧,任何一个微小的协调都是多么困难,更遑论要建立一个世界政体和世界国家了。 的确,20世纪后半期的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无数生灵涂炭的教训,人类无论如何也是在向进步文明的方向上发展,汤因比当然知道现在的人类不能再像过去的帝国那样依靠武力来统一,因为在核武器时代武力统一就意味着人类同归于尽;而人类也绝对不可能依靠西方的民主制度来实现统一,那样人类恐怕还没有完成世界整合过程的百分之一,就面临着过度工业化和环境的空前灾难了。而西方文明在汤因比眼里看来是无法主导人类未来方向的文明,美国更是以罗马帝国“暴力征伐”的特征而演化成为一个军事主义的帝国,而这在汤因比——这个对人类古代的军事化文明多有研究的智者眼中,绝对是一个衰朽的文明的先兆。那么世界出路在哪里? 世界的未来在中国 在和池田的对话里,汤因比给出了完整的答案:世界的未来在中国,人类的出路在于中国文明。为什么汤因比会有这样的看法?汤因比在与池田的对话中自我总结了八点原因: 一、中国在漫长的21个世纪里,尽管也多次经历过混乱和解体,但是从大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国人完整地守护了一个超级文明,长时间生活在一个文明帝国的稳定秩序中,中国模式作为一种区域的世界主义模式可以为今天的人类提供宝贵的经验。 二、中国人在其漫长的历史中都保持着人类社会中可贵的天下主义的精神,恰恰中国文化是距离狭隘的民族主义最远的。 三、儒家的人文主义价值观使得中国文明符合了新时代人类社会整合的需求。 四、在儒家和佛教思想中都存在合理主义思想,使得中国人在漫长的时代中有分寸地建立和坚守着自己的文明。 五、道家思想对宇宙和人类之间奥义的认识,以及对人类社会试图主宰宇宙的不以为然。恰恰是中国的道家为人类文明提供了节制性与合理性发展观的哲学基础。 六、东方宗教和哲学思想中对于人与自然和谐的追求,以及反对针对自然和环境世界的统治和征伐欲望。 七、以日本为代表的东亚民族已经显示了,亚洲人同样可以在西方人领先的领域赶上和超越西方人,例如在经济和技术领域日本人所显示的卓越超越能力那样(那时候在1970年代,中国崛起的序幕还远远没有拉开)。 八、日本人和越南人在西方人的优势和霸权面前,展示了勇气和信心,日本人在经济领域,越南人在军事领域都展示了巨大的勇气(汤因比这里指的是越南战争)。因此这再次证明了亚洲人未来是可以领导世界的,关键是要将这样的勇气和信心转移到人类历史和人类新文明和和平建设领域。 中国应对人类文明尽更大责任 汤因比坚定地认为,西方世界在罗马帝国解体之后发展出的是工业主义、技术主义,在政治上则是民族主义,因此西方征服世界的后果是各个非西方国家都模仿西方的工业化模式和技术主义模式,因此全球越来越有政治统一的需求,因为通过工业和技术的全球扩散人类的命运已经不可避免地紧紧联系在一起。而下一步的关键就要***了。中国人在漫长的历史中已经证明了依靠文化和文明的力量可以将亿万人民根据文化情感纽带的联系而组织在一个以天下主义和世界主义为文明基准的国家。因此在汤因比眼里中国是真正的“文明国家”,这里的文明既含有古代文明帝国的意思,也含有文化情感纽带的深刻联结的意思。汤因比的观点的确再次证明了中国从本质上是文化的概念,是一个文明的概念,而不是一个民族主义的概念。 汤因比告诫说,西方在经济和技术上影响和征服了全球,但是却留下了政治上的民族国家林立世界的超级难题,这个政治真空将由中华文明来补足。而只有中华文明,才能真正给予世界永久的和平。因此汤因比对未来人类社会开出的药方不是武力和军事,不是民主和选举,不是西方的霸权,而是文化引领世界,这个文化就是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汤因比最终的论点是,一个历史上一直是和平主义和世界主义为取向的天下文明也将在21世纪成为全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 汤因比在上世纪70年代的论点非常值得我们今天重新去阅读发掘,站在中国崛起和中华文明复兴的高度去认真审视,这是一项无比重要的工作。其重要性甚至不亚于中国在GDP总量上跃居世界第二。 在21世纪,中国经济将创造奇迹,“中国精神”和“中国文化”也将担当起在后西方时代提升人类文明的伟大责任。中国并不排斥学习西方,相反还要加大学习西方的力度,吸收人类一切先进文明的成果,努力革除弊政,修正本身文化中不符合现代化的因素,同时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中不断发掘、研究、建构、阐释和再阐释中华文明中能够提升当代人类文明的重要因子。一个文明高阶段的发展不是简单的复古主义,更不是盲目崇拜古代的一切,而是在一种人类文明更高阶段结合现代因素的文明复兴运动。因此中华文明必定是要联结现代性的因素才能在更高的阶段更好地促进人类社会的世界大同。中华文明中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创新改革精神,中华文明中“和而不同”的文明多元共生理论,中华文明的“天人合一”中的人与自然、社会与生态的和谐精神,以及中华文明和平世界主义的天下世界观,中华文明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伟大理想,注定将照亮整个21世纪,促进人类世界向更高层次的价值理性方向发展。 公正地说,西方在崛起的阶段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灾难,但同时也给世界带来了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宪政体制、公民社会和福利国家等现代思想资源,西方的成就是巨大的,对世界影响是深远的,中华文明的生命力和生生不息正好就体现在善于根据时代而不断吸取先进思想,而在学习和容纳的过程中又不迷失本位自我,最终将外来的先进思想转化成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而西方世界的资本主义和民主政治的无限扩张,已经不可避免地进入到“物壮则老,水满则溢”的阶段了,西方文明每往下走一步都将不可避免地走向自己的反面,文明的衰落在西方文明上得到充分体现。而积极吸收了西方个体思想、个体公民权、法治思想和功能分化的中国,可以在整体思维、多线思维、社会团结、社会整合等多方面运用中国文化的智慧创造出中西合璧的崭新人类文明。 (本文刊载于《社会观察》2013年第3期)
个人分类: 博文转载|1596 次阅读|1 个评论
美国21世纪的大课题----移民将在多大程度上改变美国的面貌
热度 1 黄安年 2013-1-3 10:36
美国21世纪的大课题----移民将在多大程度上改变美国的面貌
美国 21 世纪的大课题 ——移民将在多大程度上改变美国的面貌 邓蜀生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3 年 1 月 3 日 发布 美国与移民的关系是共生形态,应是双赢关系。过去 200 多年美国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历史与外来移民密不可分。可以认为当美国与移民的关系进入良性互动时,美国的社会经济状况就呈现繁荣景象,当对外来移民排斥打击,对移民族裔歧视加剧时,美国社会经济状况就一定出现萎缩衰落。 19 世纪 20 世纪之交是美国的一次移民高潮,据美国商务部的统计材料,从 1890--1920 年 30 年间,进入美国的移民达到 1 , 800 万人;第二次高潮出现在 60 年代初到 90 年代,其中 1965 年移民法的实施促进了移民的进入美国,从 1961 年到 1990 年的 30 年间,进入美国的移民达 1 , 500 万人,这次移民潮直到 20 世纪与新世纪之交当不见缓退迹象。由于从 90 年代初开始的美国经济的繁荣局面,促使美国高新技术产业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美国政府采取鼓励技术移民政策,而技术移民的增加又刺激了为这些技术移民服务的行业的非技术移民以合法和非法方式进入美国, 1990 年的移民修订法虽然规定每年的移民最多为 67 , 5 万人,但实际上又为技术工人和专业人开了口子,人数灵活掌握,因此实际上 90 年代每年平均有 100 万移民进入美国。据 1997 年的人口统计材料,美国总人口中有大约 10 %出生在外国,也就是说有近 2 , 600 万人是外来移民。 新世纪美国移民形势的变化,不仅是人数上的增长,而且还有移民文化背景、素质、宗教信仰特别是语言上的变化。 在 21 世纪内,美国将没有多数种族。美国总统克林顿在 2000 年 1 月 27 日 发表 2000 年《国情咨文》时,对美国国会议员说:“在 10 年的时间里 ---- 只是 10 年,我们最大的州加利福尼亚将没有多数种族。在 50 年多一点的时间里,美国将没有多数种族。”克林顿向国会议员们提供的这一信息,在美国国内早已不是独揭之秘,也不是他故作惊人之语。美国种族比例的变化,随着来自拉美和亚洲移民 ( 包括非法移民 ) 的增加而使欧裔白人比例迅速下降。据美国人口统计局的预测,到 2030 年白人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将从 20 世纪末的 73 % 下降到约 60 %,到 2059 年将进一步下降到 50 %以下,而拉美裔美国人将从现在的 3 , 100 万人,占总人口的 11 . 4 %,迅速增加到 2030 年的占 16 %,从而超过非洲裔美国人成为这个国家最大的少数族裔集团,到 2050 年拉美裔将达到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到 21 世纪下半 50 年中,拉丁美洲裔的人数将达到 1 . 9 亿,占全国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美国人口统计局 1999 年 9 月 14 日 公布了一项人口抽查统计结果表明,在 90 年代,美国的拉美裔和亚裔人口的增长率分别达到了 35 %和 40 %,而据人口统计局专家拉里·辛克的测算,到 2004 年末,拉美裔人口就将超过非洲裔黑人成为美国最大的少数民族。亚太裔的人口将从目前的占总人口的 4 %约 1 , 100 万增加到 2030 年的 2 , 500 万,占总人口的 8 %。 非白人移民的增加不仅是一个人口比例上的变动,而且还影响到政治层面。首先就是对美国选举形势的影响。拉美裔选民已占美国选民总人数的 9 . 9 %,这个比例还将迅速因归化人数的增加而增加,成了美国两党竞相拉拢的对象。由于根据肯定性行动所作的有利于少数族裔候选人当选的选区划分,拉美裔当选的比例也将提高,从而将增强拉美裔的政治地位和影响力。西方民主既然以让选票说话“作为最高原则”,拉美裔说话声调自然会越来越高。 拉美裔人数最多的 4 个州是加利福尼亚 1 , 000 万,占该州总人口的 1 / 3 ;得克萨斯州超过 500 万,占州总人口的近 1 / 4 ,佛罗里达州 200 万,占州总人口的 l/7 ,纽约州 250 万,占州总人口的 13 %。进入 90 年代,拉美裔移民向内华达、阿肯色、佐治亚、北卡罗来纳等州扩展,人数有很大增加。如果单论人口比例,新墨西哥州的拉美裔高达 40% ,居美国各州第一 ( 加州为第二 ) ,但人数只有约 70 万人。在大城市中,纽约市的拉美裔人口占 1 / 4 ,洛杉矶近 1 / 2 。这些地区的数字表明,按照选区划分原则,拉美裔的选票是很集中的,美国两党的政治人物能够忽视这样强大而集中的选民族群吗 ? 美国《新闻周刊》 1999 年 7 月:发表的一篇文章说: 21 世纪的美国将属于西班牙后裔,原因是西班牙裔人口增长速度等于美国全国平均速度的 7 倍。美国小型企业管理局局长、拉美裔美国人艾达,阿尔瓦雷斯 1999 年 9 月 14 日 在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现任副总统的戈尔竞选声援会上说:“在这届总统选举中,我们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种族。 21 世纪的美国将是拉美裔人的天下,这是不容怀疑的。” 1999 年 8 月举行的一次民意调查表明,在拉美裔人口集中的得克萨斯州,两党候选人所得的支持率不相上下,而在另一拉美裔人口大州加利福尼亚州,小布什则得到远比戈尔为多的支持率。共和党总统竞选咨询专家戴维·希尔认为,共和党要想赢得这次大选胜利,必须牢牢抓住拉美裔的选票。在 2000 年的大选中,两党也在宣传上投入巨资来影响拉美裔选民。在 8 月的民主党和共和党代表大会期间两党都至少投入 2 , 500 万美元用西班牙和英语大做广告,吸引拉美裔选票。 拉美裔族群人数引起美国以白人为主体的主流社会的关注,不仅是因为它增加的迅速。 ( 现在拉美裔移民增长的速度与其他族裔移民相比为 6 : 1) ,也不是拉美裔的年购买力已达到 3 , 500 亿美元,比墨西哥全国人口购买力还要大,而在于在美国的拉美人在接受美国主流文化,与美国社会相融合的进程,比其他少数族裔要慢得多。他们在文化上、经济活动上,特别是在语言上都保留着本民族的习惯。他们不同于美国第二大少数族裔非洲裔美国人 ( 美国黑人 ) ,他们的种族渊源是非洲,但是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他们的祖先是被暴力挟持到美洲来的非自愿移民,他们只知有部落,不知有国,到了北美,立即被卖为奴分散到各地,原来的部落特点完全失落湮没,他们在非洲时就没有共同的语言,到了北美,原部落种族语言也很快为英语所取代,形成带有深沉悲怆的早期黑人英语。拉美裔则完全不同,他们的母国大都曾是西班牙殖民地,他们有共同的语言——西班牙语,他们今日都有自己独立的母国。现在在美国的拉美人在西方称谓中称为西班牙裔,就是从语言上分类的。从祖籍上分,今日在美国的拉美裔,大约有 65 %是墨西哥人 ( 约 1 , 400 万人 ) ,其余是波多黎各人、萨尔瓦多人、多米尼加人、哥伦比亚人、厄瓜多尔人、秘鲁人、智利人,从人种上分他们绝大多数是非白人。近年来有数十万古巴人聚居在佛罗里达,他们很多是受到美国鼓励和资助的反古巴政府的所谓“政治难民”,他们与其他拉美国家移民不同,与母国处于敌对状态, 1999 年发生的古巴 6 岁男孩埃连曾被强行滞留美国不能迅速返回古巴与直系亲属团聚,就是在佛罗里达的反政府的古巴移民的恶行。 由于拉美裔族群,坚持西班牙母语 ( 巴西讲葡萄牙语,白人有一半多一点,在美国的移民很少 ) ,给美国社会带来超出语言范畴的诸多问题。据美国西班牙语研究所的研究统计,在美国讲西班牙语的人数已达 4 , 000 万人,而到 2010 年,这个数字将达到美国人口的四分之一。 不过根据美国官方的材料,人数没有这么多,大约有 2 , 700 万人,而在 1950 年还不到 400 万人。 由于西班牙语在美国城市的日益广泛的使用,引起美国社会关于这一问题的公开辩论。以说英语为主的美国主流社会的部分人士认为双语并存有导致分离主义运动的危险,并以加拿大为例,那里英语、法语并存,导致法语区长期的分离运动,给加拿大社会造成不安定,因此呼吁通过法律,规定英语为美国惟一官方语言。但另一些人认为这样的规定不但没有必要,而且可能造成伤害,他们争辩说,美国不同于加拿大,那里大多数说法语的人居住在同一地区魁北克省,而美国说西班牙语的人分散在许多地方,不构成与说英语的其他地区分开的危险。他们援引瑞士为例,那里多种语言并存,并未使瑞士民族团结受损,如果只承认英语为官方语言,会使操其他语言的人感到受歧视,并给他们在受教育、就业、与政府机构打交道、进行宗教活动以及其他许多方面造成困扰。而且更根本的问题在于这样做又回到了一次大战时期曾经强迫推行的“美国化”时期,是失败而已遭抛弃的“熔炉”思想的复活。从目前情况来看,规定英语为惟一官方语言是不可行也是不可能的,因为西班牙语在美国的使用,是随西班牙裔移民 ( 合法与非法 ) 的增加而普及的。美国建国初期的开国元勋们很有远见地反对和制止将同一国的外国移民过分集中在一个地区如德裔之与宾夕法尼亚州,他们当时的想法是集中起来不利于与英裔美国人同化,是出于有利于铸造一个新的美利坚民族的考量。事实证明,这种分散原则防止了由于同一种族或民族的外国移民过分集中而形成“化外之民”或“独立王国”。但是随着多元文化主义和多样化社会取代合众为一的“熔炉”思想,来自同一地区的移民很自然地相聚一地,亲帮亲,邻帮邻,语言是重要纽带,在同一语言下走到一起来的。拉美裔的动向最为典型。非洲裔美国人没有统一语言、家乡和祖国的背景,亚裔来自不同地区,语言各异,文化背景也不一样,日本裔和华裔除了肤色,很难说有什么共同背景,所谓“东方文化传统”,也不过是一把雨伞下站了两个人,不论是道德观、价值观从日本的“明治维新”和中国的鸦片战争以后,两国人几乎就没有什么共同点。在美国的华裔和日裔从来就不会因同是黑头发和黄皮肤而有认知感 ( 更不要说什么认同了 ) 。反倒是美国的白人、黑人中的不法分子时有误判,要杀日本人把中国人杀了。反之亦然。说这些,主要是要说明未来拉美裔数量的增多,西班牙语使用的更形普遍化,经济实力的增强,在网络时代获取信息和交往更为便捷,如果美国种族主义和作为其主要表现形式的种族歧视问题不很好解决,美国多种族、多民族、多语言社会将会向什么方向发展 ? 克林顿在 2000 年发表《国情咨文》时,以他出色的能言善辩对国会议员们说:“请环顾一下这个大厅。请环顾一下。本届国会议员来自几乎所有的种族、民族和宗教背景。……由于这个原因,美国才更加强大。……所有这些差异常常引起仇恨和分裂,甚至在这里也是如此。就在过去几年里,得克萨斯州的一名男子被活活拖死,就是因为他是黑人。一名男子在怀俄明被暗杀,就是因为他是同性恋者。去年,美国黑人、亚裔美国人和犹太人遭枪杀,就是因为他们的血统。这不是美国的方式,……”克林顿说他在 1999 年 2 月成立了“白宫美国大同办公室”,促进种族和解。这位美国总统还引用一位应邀参加“希拉里在白宫举办的她的一次新千年晚宴”的研究人类基因的非常杰出的科学家的话说: “不管什么种族,我们的基因有 99 . 9 %是相同的。”克林顿理解种族问题和与此相关的外来移民剧增是美国的隐忧。 1998 年 6 月 13 日 克林顿在俄勒冈州波特兰州立大学举行的毕业典礼上,发表了关于种族问题的演讲,在外来移民和少数族裔中引起良好的反响。俄勒冈是个与加利福尼亚南北相邻的小州,人口只有 300 多万,拉美裔、亚太裔等少数族裔占总人口的近 10 %,其中拉美裔占了一半,该大学中外国移民的学生占有大致相同的比例。这一届的 3 , 000 名毕业生中,有 150 人是外国留学生。克林顿选择在这样的场合发表关于移民和种族问题的演讲,当然有其特别意义。他在讲话中说:“我们应该与移民共有我们的国家,而不是回避或者把他们排斥在外”,他特别强调:“除非我们处理得当,否则这么大规模的移民会对我们合众国的凝聚力构成威胁。”他说:“对自己的种族具有自豪感是一件很好的事。但这种源于种族和民族传统永远也不应成为退出更广泛的美国社会的借口。这样做不利于多样性,而是会引起分裂,并且有可能削弱美国。”他确信,种族和文化的多样性可以成为美国的优势,美国应成为全世界的楷模,但一些美国人错误地把移民看成是一种威胁,面对 20 世纪最后几年的新移民潮,克林顿说是 100 年以来最大的一次,也是美国有史以来最多样化的一次。他警告说:“历史上还没有别的哪个国家在这么短的时间里经历这么大的人口变化。它既可能成为加强和统一美国的力量,也可能削弱和分裂我们。我们必须作出决定。 克林顿在这次演讲中提到如果处理不当,大规模的移民会对美国的凝聚力构成威胁,并有可能分裂美国。解决之道,在克林顿看来,就是他在 2000 年《国情咨文》中所提出的种族和解 ( ,为此,如前所述,他成立了一个“白宫美国大同办公室” ) 。 克林顿表达的警告和忧虑,反映了 90 年代以来美国学术界和传媒越来越对美国“巴尔干化”的可能性感到不安。提到巴尔干化,令人不寒而栗,种族、文化、宗教和语言以及经济地位的分歧和矛盾,使巴尔干这个历史上著名的“火药桶”成了分裂 和战争的代名词。 60 年代美国黑人民权运动时期传达的信息, 主要是美国黑人与白人主流社会的对立,这种对立由于美国当政者作出一定的让步,以及持缓和矛盾立场的黑人教会力量 ( 以浸礼会黑人牧师马丁·路德·金为代表 ) 充当缓冲阀而有所缓和,到 90 年代,这种矛盾又曾再度升温。到了 21 世纪,种族矛盾可能出现新的形势,除了黑人与白入主流社会之间的矛盾外,来自“有亲属关系的国家” ( 或称母国、祖国都无不可 ) 的移民,带若千丝万缕割不断的情结和联系以及难以抹掉的种族烙印来到美国。如果美国善待他们,包容他们,以先进文化技术来教育、改造他们,他们就会是使美国更加强大、更有凝聚力的积极力量,也就是克林顿所说的“种族和文化的多样性可以成为美国的优势”;如果他们始终是所谓“边缘人”,被排斥于主流文化之外,被当作“异类”、“抢食者”看待,甚至在宣誓成为美国公民后几十年仍被当作“间谍”,美国又怎能真正得到他们的忠诚呢 ? 面对歧视、欺凌、屈辱,这些有相同种族、语言、文化背景的新外来移民,又怎能保证他们不会像其祖先是非自愿移民的非洲裔美国人曾经做过的那样,以暴还暴,以牙还牙呢 ? 也就是克林顿所说的另一种可能,“削弱和分裂”美国。 新的形势还包括在少数族裔之间的种族纷争和矛盾。几年前当以墨西哥人为主的拉美移民大量进入美国时,美国和拉美国家舆论都十分关注拉美人在美国的迅速增加,将会对美国现存的种族关系带来什么变化,特别关注的是,作为目前仅次于黑人的少数民族拉美人,同黑人关系将会发生什么变化。在就业机会、工资待遇、居住空间和享受肯定性行动照顾方面,拉美人是黑人的主要竞争者。黑人能干的,拉美人都能干。黑人愿意干的,拉美人也愿意干。甚至黑人不愿意干的,拉美人也愿意干。墨西哥《至上报》曾经刊登一篇长文, 论述拉美人与黑人的关系可能出现的紧张状态。文章说:“研究表明,拉美人的增加可能在经济、社会和政治方面造成巨大的麻烦,从侧面影响关于移民比例政策的辩论,甚至会影响到英语就是美国的官方语言这一事实。人口变化也可能影响到多年来拉美人和黑人为争取民权和为比例可怜的选民争取权利而形成的各种联盟。……在迈阿密政治席位的激烈竞争上,黑人的感觉是,‘在社会拉美化的情况下,我们正失去地盘,被渐渐排除在外了’,在像加利福尼亚州的康普顿等拉美移民占相当比例的社会中由黑人当政的地方,黑人市政议员关于拉美人的一些说法,与 50 年代南部的白人关于黑人的说法颇为相似:‘我们是先来者’,‘我们被顶掉了’,那些工作本来应该是我们的,‘他们怎么能把我们踢开’。”文章最后写道:“有些地方已经出现了问题。在洛杉矶的某些区就业格局发生了变化,在对一些机构的控制上也是如此。随着拉美人的增加,经济资源上也就出现了紧张。这些变化可以说是一种挑战,潜在的冲突一直存在。……有些人认为,种族差别和人口比例的变化可能会酿成冲突。” 在进入新世纪的门槛的倒计时时刻,传出一则未见美国舆论炒作的信息,英国《卫报》以《新南部邦联团体想脱离美国》为题发表了一篇发自洛杉矶的文章,文中写道:“据说数以万计的南方白人正参加寻求脱离美国其他地区并实现独立组织”,声称联邦政府已不再代表‘南方的价值观’。”这一被称作南方运动的活动,已经成立了许多组织并拥有出版物,鼓吹取消黑人公民权、妇女选举权和排斥外来非白人移民,主要组织之一“保守公民委员会”有成员 150 00 人,另一主要组织“南方联盟”有大约 9 , 000 名成员,还有一个“南方党”参加基层竞选活动。这此“新南部邦联”团体认为“苏联的解体、加拿大魁北克的分裂主义运动和意大利的北方联盟正预示着可能出现的情况。”“南方联盟”的领导人迈克尔·希尔对《卫报》记者说,他“相信政治独立”,虽然他认为现在实现独立可能不现实,但他说“ 5 年、 10 年、 50 年或 100 年以后”就可能实现。 当然,现在谈论美国的“巴尔干化”的可能性,多少是属于未来学的范畴。但是,未来学也是科学。笔者相信这种可能性的存在,但这种可能性的趋向正处在一个十字路口,也可能向巴尔干化之途发展,也可能是使美国斑斓多彩的多样性社会增添了新的力量。经过 200 多年锻炼而逐渐成型和发展的美国,虽然距离形成一个真正的美利坚民族还很遥远,但它的主流文化,还不是一棵外强中干的被虫蛀空的大树,也不是一株外观绚丽但根浅枝弱的盆花。它有强大的力量,它有在现代文明社会中具有吸引力的价值观——个人主义、民主主义和实用主义。最后,它拥有较之于其他许多国家更为宽容的宗教生活——不断适应新形势的宗教多样性——拥有 200 多个教派, 85 %的美国人声明自己信仰基督教, 3 / 4 的美国人声明自己具有某种宗教信仰,但实际上却与任何有组织的宗教没有联系。 美国主流文化作为美国凝聚力的中心地位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还不至于衰败,种族和文化的多样性在给美国社会注人活力的同时,还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向什么方向发展,关键在于美国消除和摒弃种族主义的努力能获得多大程度的成功。 注释: 根据美国国务院 2000 年 9 月 21 日 向联合国提交的一分报告中称,作为美国人口主体的白人在总人口中所占的百分比从 1991 年的 75.7%, 降到现在的 71.9% 。(美联社 2000 年 9 月 21 日 ) 《上海译报》 1999 年 10 月 7 日 综合信息版报道 : 《 21 世纪的美国 ---- 拉美裔的天下》。 参加 2000 年 8 月在洛衫矶举行的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的 4600 名代表中 , 拉美裔代表创记录地超过了 10% ,其他为非洲裔 20% ,亚太裔 3% ,印第安人近 1% ,人数最多非洲裔代表也只有 4% 。 阿根廷《民族报》 1994 年 2 月 28 日 。 美国驻华大使馆新闻文化处 : 《美国形象》,第 8 页。 美联社俄勒冈州波特兰 1998 年 6 月 13 日 电。 墨西哥《至上报》 1994 年 10 月 5 日 文章:《拉美人的增加将改变美国的人口结构》。 英国《卫报》 2000 年 9 月 18 日 邓肯·坎贝尔发自衫矶的文章:《新南部邦联团体想脱离美国》。 《交流》 2000 年第 1 期第 40 页文章:《重新界定美国的宗教》,作者玛丽·劳克。 (节选自《世代悲欢“美国梦”》第 459~468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年,原文为页下注,现改为文后注。) 补注: 根据新近信息 ,2011 年 4 月,美国人口统计局官员公布了 2010 年美国人口普查的结果。美国拉美裔人口已从 2000 年的 3530 万人增加到 2010 年 5050 万人,增长率高达 43% ,占美国总人口的 16% 。与此同时美国白人在过去 10 年间从 1.946 亿人增加到 1.968 亿人 , 增长率仅为 1%, 在美国人口总数中所占比例从 69% 下降到 64% 。亚裔人口在美国总人数中的比例从 4% 升至 5% 。美联社援引布鲁金斯学会人口学者威廉·弗雷的话称,美国正处在人口发展的历史转折点,预计到 2042 年,美国白人将成为“少数民族”,人口结构的重大变化势必在社会、文化、经济和政治等多方面影响美国的未来。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3994 次阅读|1 个评论
信息文明的第一道黎明熹光:《信息文明与21世纪的精神家园》
pww1380 2013-1-1 23:21
信息文明之光(64): 信息文明的第一道黎明熹光: 《 信息文明与 21 世纪的精神家园 》 杨文祥 题记: 日前,一个十分偶然的机会发现本人的一篇旧作,即作为本人在光明网博客《信息文明之光 —— pww1380的个人空间》和科学网《信息文明之光 —— 杨文祥的博客》的开篇之作 《 信息文明与 21 世纪的精神家园 》 被中国文明网转载。为此,谨以信息文明的名义向致力于信息文明建设的中国文明网的朋友们致以敬意和新年的问候。 现将中国文明网的转载转贴在这里,以期与关心信息文明和信息文明建设的朋友们共勉。 信息文明与 21 世纪的精神家园 中国文明网  www.wenming.cn 2010-10-19 来源 : 光明博客 http://hxd.wenming.cn/blog/2010-10/19/content_172038.htm 【字号 大 中 小 】 【 打印 】  【 关闭 】 精神家园是人们对人生最美好的事物和最高价值的精神寄托。这是人类以人的状态存在的最真切的理由。   一旦失去自己的精神家园,人类失去的不仅仅是天国乐园,更是人类自己。在人与物已经不再有任何区别的地带,宇宙将进入一个新的轮回,人类文明的历史将不得不重新起步。  人类曾在无知和愚昧的漫漫长夜中摸索前行,也曾满怀对真、善、美、自由的憧憬构建起自己的精神家园。然而物质的工具理性与人文的价值理性的失衡,使人类对物的贪欲如同癌细胞般地疯狂扩张。于是,在物欲狂潮中无论是追风逐浪还是随波逐流,都只能与自己的精神家园渐行渐远 ......   物欲是人类的物质桎梏,在它的束缚和驱使下,人类非但不能在自然面前实现自身的自由,反而自掘坟墓,把自身赖以生存的现实基础 —— 自然生态环境破坏殆尽。物欲更是人类的精神枷锁,使人们沉醉在假、丑、恶汇聚的欲海中无力自拔。  信息文明既是对物质文明的充分发展,又是对畸形物质文明的历史否定。当今世界以信息和知识为基础的信息和知识时代还只是信息文明的初级形式。信息文明的真义在于由知识升华为思想,再由思想在人的知、情、意的精神沃土上培育出灿烂的智慧之花,结出真、善、美、自由的精神之果。而这一万紫千红硕果累累的百花园就是 21 世纪人类的精神家园。 要实现人类精神世界的丰富和充实,找回人类在物质世界面前所曾拥有的那种恬淡和自然,其前提是须摆脱物欲这一物质桎梏和精神枷锁。这一前提用中华文明传统文化的语言来表述就是 “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 ;用马克思的语言来讲,就是 “ 打破旧世界的精神锁链 ” , “ 让思想冲破牢笼 ” 。 没有精神世界的丰富和充实,就没有对物质世界的淡泊情怀。而耿耿于怀于物欲的追求,就无以摆脱物欲这一物质桎梏和精神枷锁。桎梏不脱,枷锁不除,就无以赢得精神的自由,更不可能实现 “ 让思想冲破牢笼 ” 这一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基础之上的具有历史意义的文明进步。 总之,信息文明是人类真、善、美、自由这些普世的精神价值充分实现的历史文明。信息文明是人类的精神家园与共产主义理想境界的统一。信息文明是人类个体自由、全面、充分发展和完善与人类社会的自由、全面、充分发展和完善的统一。信息文明是人类智慧和人的潜能的充分释放与人的价值的充分实现的统一。信息文明是人类的精神追求、社会理想与历史现实的统一。(信息文明之光) (责任编辑 : 谢家燕 ) 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主办 新华通讯社协办新华网承办 中国文明网版权所有 京 ICP 备 030140
个人分类: 信息文明之光:晓星熹微 (Twilight Star )|3099 次阅读|0 个评论
危言耸听:钓鱼岛是21世纪的芦沟桥?
热度 1 黄安年 2012-8-24 15:58
危言耸听 : 钓鱼岛是 21 世纪的芦沟桥 ?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2 年 8 月 24 日 发布 谁都清楚 1937 年 7 月 7 日 ,日本帝国主义在此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宛平城 的中国驻军奋起抵抗,史称 “ 卢沟桥事变 ” (亦称 “ 七七事变 ” )。 中国抗日军队在卢沟桥打响了 全面抗战 的第一枪。 今天中午凤凰卫视有报天天读节目中主持正义邱博士又危言耸听地说什么钓鱼岛是 21 世纪的芦沟桥。这种说法看似充满忧患意识 , 实际是对我国的抗日战争历史缺乏准确的了解。 我们知道从 1931 年“九·一八”的局部抗战到 1937 年“七·七”全面抗战经历了七年时间。在钓鱼岛问题上中日之间无论哪一方都没有到诉诸武力的全面对抗地步,即使矛盾激化导致发生局部武装冲突 , 也说不上是什么“卢沟桥事件”。如果这位博士在私下发表个人见解也就罢了 , 但是利用主持人地位发表如此言论 , 实在需要反思了。
个人分类: 三言两语简评(07-11)|4519 次阅读|1 个评论
21世纪的地球 – 东西方文明整合
benlion 2012-6-16 07:35
地球文明,东方儒学和西方基督教为主体文化,法国启蒙运动引进儒家的文官体制,如果以公元 16 世纪为欧洲近代与中国古代文明划界;那么,可以称现代文明是儒学基督教文明,儒家体现为基督教的伦理学诠释,在体制上为现代的国家 - 政府模式。 国家机构是法律体制代表全体公民的利益,政府是行政机构执行与管理社会公益。近现代西方文明,经历 5 百年,从精神信仰到知识是力量,从知识产权到产业的转化,从市场经济到法制的管理,这整个发展链条构成欧洲近现代化的社会机制建立过程。教育和文化传播、政治和市场调控、科学研究与工业等互动与牵制构成现代社会的框架。 德国的研究型大学和知识工厂概念,在美国转换为工业和企业的科学实验室和发明工厂,尤其反映在现代微电子技术、生物技术革命带来的计算机和 IT 信息技术、基因组和基因工程技术等,基础科学研究与应用技术开发耦合,形成工厂化知识生产的资讯和数据库、规模化开发的技术集成和设计等,形成虚拟、知识和实业经济结构。 企业组织从跨国公司发展到全球公司概念,企业机构从制造与销售发展到拥有强大的研究与开发实验中心、产品和广告艺术设计中心等,以及创业、孵化和产业化的科技与工业园区建设等;因此,现代文明的文化创造中心转移到了企业行为模式,大学在美国转换为应市场需求的知识传播与人才培养机构,政府职能在中国转换为管理与组织经济、产业的发展。 人类文明起源于非洲、亚洲和欧洲的交界区域,轴心时代文化构件的建立和文明因素的交流与结合,经历罗马、阿拉伯和中华帝国时期,从神权、君权发展到近现代商权和民权社会。东西方文化的交汇与综合,自地理大发现就象征着人类文明已经进入了全球化文化整合与创新时期,无论是实验和系统科学范式的形成,或是现代哲学思维和艺术风格的建立。联合国建立和文化、教育、科学、工业和金融等全球化发展,民族和区域传统文化和现代全球文化的交相辉映,构成未来地球文明的文化生态系统。 (结论)
2883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哲学与科学的区别及二十一世纪哲学的前景
热度 3 geneculture 2012-6-15 14:31
[转载]哲学与科学的区别及二十一世纪哲学的前景
哲学与科学      由于本文的读者群以科学界人士为主,所以我将以介绍科学与哲学间的相似点和不同点来开始我的论述。在这二者间, 并不存在明显的分界线 。从原则上来说,两者在 主题 上都是一般性的,并且都以 真理 为其目标。但是,尽管没有明显的分界线,两者在 方法、风格和前提 上却还是存在重要的区别。 哲学问题往往具有科学问题所没有的三个相关特征 。 首先, 哲学主要针对那些我们 尚没有找到 令人满意的、系统性的解答方法的问题。 第二, 哲学问题 往往是我所说的“框架”问题 ,也就是说它们总是涉及现象的大框架,而 不是特定的 个别问题。第三, 哲学问题 典型地与概念问题相关 ,它们大都和我们的概念、概念间的关系以及它们所表征的世界有关。      如果我们 考虑一下现实例子 ,那么这些区别就会变得更明显:“癌的原因是什么?”这一问题乃是一个科学问题,而不是一个哲学问题。“ 因果关系 的本质是什么?”这一问题则是一个哲学问题,而不是一个科学问题。同样,“存在有多少种神经递质?”这一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而非哲学问题;但“ 心灵与身体的关系 是什么?”这一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却依旧还是个哲学问题。就上面每种情况而言, 哲学问题都无法靠简单地应用经验方法或数学方法来加以解决,它们都与大框架有关,并且都包含了概念问题 。有时, 重大的科学进步对科学和哲学都有所助益,因为这些进步都包含了框架的改变和概念的修正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就是二十世纪一个很明显的例子。      由于哲学问题 处理框架问题 以及那些我们 不知该如何系统地回答的问题 ,所以它和自然科学处于一种十分奇特的关系之中。 一旦我们能够修正并 形式化 一个哲学问题,从而使我们能够找到一个系统的方法来回答它,那么它就不再是一个哲学问题,而成为了科学问题。 生命问题就与此非常相似。“ 惰性的”(inert)物质如何能够变得“有活力”曾被认为是一个哲学问题。当我们理解了生命的分子生物学机制,这个问题就不再是一个哲学问题,而成为了一个确定的科学事实问题。 今天我们很难恢复对这一问题的激烈争论。问题并不在于机械论者赢了而活力论者输了,而是说我们对于生命和遗传的生物学机制 有了更为丰富的概念 。 我希望同样的事情也将发生在意识问题以及意识与脑的过程间的关系问题上 。就目前来说,许多人依旧把这些看作是哲学问题,但 我相信伴随着目前在神经生物学领域的进步,伴随着对心智的和物理的等这些传统范畴的哲学批判,我们将能够为这些问题找到系统的、科学的解答方法。 这样一来,就像生命问题一样,这些问题也将不再是“哲学”问题,而成为“科学”问题。哲学问题的这些特征(即它们往往是框架问题,无法对其做系统的经验性研究)解释了为何科学总是“正确的”,而哲学总是“错误的”。 一旦我们找到了系统的方法去回答一个问题,并且找到了该领域中有能力的研究者公认的正确答案,那么我们就不再称这个问题是“哲学”问题,而是改称它为“科学”问题。 这并不意味着在哲学中人们可以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想怎么推测就怎么推测。相反, 正因为 我们没有确定的经验性方法或数学方法来研究哲学问题,所以我们在哲学分析中 都必须更加严格,更加精确 。      就我刚刚所说的来看,当我们找到系统的、科学的方法来回答所有哲学问题时,或许作为一门学科的哲学就将不复存在。我相信这正是自古希腊起 诸多哲学家的梦想 ,但在解决哲学问题从而摆脱哲学方面,我们并没有获得太多的成功。通过 维特根斯坦、奥斯丁 以及其他“分析哲学家”的努力, 前一代人 曾普遍相信我们已经找到了解决哲学问题的系统方法,并且在一些哲学家看来,我们或许很快就能解决所有问题。比如 奥斯丁 就相信,遗留下来的哲学问题大约有一千个,通过系统研究,我们应当能够解决所有哲学问题。 我认为 今天不再有任何人会如此确信。 自古希腊哲学家起,先前数世纪所遗留下来的哲学问题中, 只有很少一部分能够用科学的、数学的和语言学的方法来解决。 我相信像生命的本质这样的问题最终已经解决了,而不再是一个哲学问题。 我希望 二十一世纪在所谓的心—身问题上也会发生同样的事情。 但古希腊人留给我们的大量其他问题,比如“正义的本质是什么?”、“什么是一个善的社会?”、“什么是人类生命的合理目的与目标?”、“语言和意义的本质是什么?”、“真理的本质是什么?”等 对我们来说依旧还是哲学问题 。我估计古希腊人留给我们的问题中的大约90%依旧还是哲学问题,我们 尚未找到解答它们的科学的、语言学的或数学的方法 。此外,新的哲学问题正不断出现,新的哲学领域 正在不断被创造出来 。我们为了对量子力学的结果、哥德尔定理或者 一系列 理论悖论 做出正确的哲学翻译,产生了大量哲学问题 ,而 古希腊人 就不大可能会有 此种哲学问题。他们也不会有像我们所思考的 语言哲学或者心灵哲学 这样的科目 。看起来甚至在二十世纪末,我们依旧还是遗留了大量的哲学问题。 from: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197d9301010cnc.html
个人分类: 美国大学|3319 次阅读|12 个评论
21世纪地震死伤多
热度 8 youxue 2012-2-29 11:38
张有学 进入 21 世纪以来,不知为什么地震死亡人数特别多。整个 20 世纪地震死亡人数约为 1 百 50 万人,年平均 1.5 万人 ( 参考文献 1, 及 http://earthquake.usgs.gov/earthquakes/world/world_deaths.php ) ,而 21 世纪才过了 11 年死亡人数就达到了约 80 万人 ( 参看表 1 ) 。也就是说,最近 11 年地震引起的年平均死亡人数约为上个世纪的 5 倍。 21 世纪死亡人数超过 1 万的地震列于表 1 。上世纪死亡人数最多的是 1976 年唐山地震。本世纪的海地地震死亡人数已经超过了唐山地震,印尼 2004 年的苏门答腊地震及其引发的印度洋大海啸的死亡人数也差不多追上了唐山地震。 表 1. 21 世纪死亡人数超过 1 万的地震 时间 地点 震级 死亡人数 2001.01.26 Bhuj, Gujarat, W 印度 7.7 19,727 2003.12.26 Bam, SE 伊朗 6.6 26,271 2004.12.26 Sumatra, 印度尼西亚 9.1 230,210 2005.10.09 Kashmir, 巴基斯坦 7.6 79,000 2008.05.12 汶川,中国 8.0 87,587 2010.01.12 Port-au-Prince, 海地 7.0 316,000 2011.03.11 Tohoku, 日本 9.0 19,225 本表死亡人数包含了失踪人数。不同文献列的死亡人数有差异。本表根据 Wikipedia 。 引起死亡的主要自然灾害包括:气候灾害(台风,龙卷风,暴风雨/雪,极端气温,洪水)和地质灾害(地震,火山喷发,滑坡和泥石流)。自然灾害引起的死亡人数约为每年 10 万,本世纪和上世纪没太大变化,但气候灾害引起的死亡人数减少了,而地震引起的死亡人数增多了。人为灾害(战争,饥饿,矿井事故等)造成的死亡人数远超自然灾害。 20 世纪,仅战争引起的死亡人数年平均就超过 1 百万。人类内斗厉害啊。 由于科学发展,许多自然灾害引起的死亡人数都在减少,但地震是例外。我常在上课时开玩笑吹嘘,我们火山学家(其实我并不做预报)比他们地震学家伟大:火山学的进展使得火山喷发从 1980 起就基本可以短期预报(当然需要有观测站),因而近年来火山喷发造成的死亡人数很少。 19 世纪全世界死于火山喷发极其引发的灾害的人数为 10 多万人 ( 参考文献 2, 3 ) ; 20 世纪约为 12 万人 ( 参考文献 2, 3 ) ;本世纪的头 11 年为 432 人 ( http://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large_volcanic_eruptions_of_the_21st_Century ) 。但也是因为有些幸运:近 11 年没有大的爆发式喷发。但火山学家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未来如果美国的黄石公园,或美国的长谷 (LongValley ) ,或 印尼的 头霸 (Toba ) ,或 新西兰的 套魄 (Taupo ) 等火山发生一次几千立方千米的超大喷发,那对人类文明的影响就大了,甚至有可能毁灭人类。 洪水和台风灾害引起的年死亡人数也在大量减少。 20 世纪洪水和台风引起的年平均死亡人数约为 8 万人 ( www.csccc.info/reports/report_23.pdf ) ,远超过 20 世纪地震死亡人数。 21 世纪的头 11 年,洪水和台风引起的年死亡人数约为 2.3 万(联合国 UNISDR report “2011 Disasters in Numbers” ),远低于地震死亡人数。 20 世纪以及以前,就死亡人数而言,气候灾害是最大的自然灾害。但进入 21 世纪以来,地震成为了死亡人数最多的自然灾害。不知是因为大地震数量比往常增多了,还是因为大地震更频繁地发生在经济不发达和人口众多的区域了。 希望本世纪的最初 11 年地震造成的死伤多不是 21 世纪的常态,而只是在随机误差范围内的波动或一个短期异常,从此在人口密集地区的大地震减少,年平均死亡人数不超过上一个世纪。 参考文献 1. Bolt BA (2004) Earthquakes. 5th ed. Freeman. 2.Simkin T and Siebert L. (1994) Volcanoes of the World. 2nd ed. GeosciencePress. 3.Tanguy et al. (1998) Victims from volcanic eruptions: a revised database. Bull.Volcanol. 60, 137-144. 可能很多人会有如下的疑问,因此将更正后的回复加在本文之后: cutefay 2012-2-29 20:27 如果计算一下地震死亡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或许就不同了。 博主回复(2012-3-1 00:48) : 很好的建议,但不太好准确做。1900年世界人口约为16亿。2000年世界人口约为60亿。这样20世纪“平均人口”为38亿,年平均地震死亡人数1.5万人占的比例为百万分之4。21世纪头11年平均人口为65亿,年平均地震死亡人数7.2万人占的比例为百万分之11,差不多是20世纪的3倍。
3337 次阅读|8 个评论
文明全球化500年
benlion 2012-2-27 00:15
文明全球化500年
人类作为一个智慧生命,身、心、行的综合体,体现从个体的人格到群体的社会,发展出文化、组织和机器的文明体系。 公元 1493 年发现新大陆( 1453 年拜占庭帝国结束),象征人类进入全球文明时代,路德开启宗教改革,达•芬奇、拉斐尔的艺术,哥白尼日心说、培根的归纳逻辑与实验方法、笛卡尔的数学演绎法和哲学等先后建立,从而进入了以科学文化为特征的文明时代,以 16 世纪为界限,之前的东方、西方、中东文化都属于传统文化。 17-18 世纪的启蒙运动、市场经济和工业革命, 19-20 世纪( 1840 年鸦片战争)的现代艺术、现代哲学和现代科学发展,人类文明( 1945 年联合国成立)进入了现代全球社会时期,思想和方法更多从希腊还原论转向东方的整体论文化模式,尤其系统科学的建立和发展到现代系统生物科学与工程形成。 科学文化,并非只有科学,还是艺术受到科学思想和技术影响,哲学探讨科学理论和伦理等,社会的组织管理也采用科学方法和概念,比如,政治机器的词汇,有机社会的概念等,形成大学城、科技城、工业城和商业城的城市集群化形态。 宗教信仰的个人人格化,艺术的企业个性化,哲学思考的时代化,从科学的知识发现到工程设计的产业化,形成面向未来的全球化文化时代。 21世纪的全球化经济,教育、科技、产业与金融在地理区域上形成城市集群化,比如,中国的渤海湾、长三角、港澳台海峡、华中到西南与西北等产业化布局,而每个城市群又形成大学城、科技城、工业城、商业城和生态城等形态。 (总结)
个人分类: 2012|2007 次阅读|1 个评论
世纪之交的系统生物学革命
benlion 2012-2-15 14:37
胡德说到“记不得”可能在1993年(2000年重版)他编的《Code of Code》用到“systems biology”一词,我检索不到这个词,倒是有一段涉及Biosystem但他的观点是还原论的individual基因和碱基序列。 北野宏明2001年出版的2000年会议论文集中提到他1998年在美国Caltech一次讲座首次用到“systems biology”,提到系统水平的研究在40-60年代控制论、系统论和30年坎农的生理稳态已经有,在分子水平研究则是首次;然而,我在80-90年代读到“systems ecology“等和Pub-Med检索到1993年已经有systems biology这个词汇,70年代艾根的分子超循环理论已经是分子层次的研究,80年代国际上生物化学系统论也是。 我则是80-90年代从理论生物学、新老三论(尤其生物信息进化的超循环理论)和中医药(尤其子午流注和经络的神经、内分泌、免疫和血液调控理论)现代化与中西医学比较研究,以及分子生物技术和生物信息技术、基因检索、同源分析、全基因合成等结合起来提出实验与理论、分析与综合结合的现代系统生物科学(医学、遗传学等)与工程概念、体系和观点。组织1996年国际转基因动物学术研讨会在大量国际email邮件和大会讲演中阐述,1999年春夏在德国大规模国际通信和建立网站(定义系统论和实验、计算与工程方法的生物系统与人工生物系统研究及微电子与转基因技术整合的细胞分子线路概念图) - 在国际刊物和媒体发布筹备会议和协会信息是直接的推动力。在1996年、1999年筹备会议等(关键时期)直接与胡德、北野宏明课题组有通信而2002年与挪威、2004年与澳大利亚等有直接的遗传学概念通信。 另,合成生物学是系统生物学的基因工程 – 系统生物工程的人工生物系统研究概念。 世纪之交 - 系统生物学的起因,80年代国内的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和系统科学、科学哲学讨论热潮,先是从心身医学、行为医学和中西医学比较研究提出系统医药学,然后是系统生物工程和系统遗传学,90年代未中关村的计算机科学、微电子学和分子生物技术、生物信息技术及互联网兴起时期,一是导致了系统科学与分子生物学、计算机技术的结合,二是导致了国际email通信和生物信息数据库检索等。以1991年到1996年我在国内的研究为国际最早,其次是日本北野宏明1998年的加州讲座,其三是1997年我到国外和1999年到2001年的持续和规模国际通信、互联网媒体和国际刊物的刊登(1998年底建网站、1999年10月Nature发布),其四是胡德1999年10月注册系统生物学域名、北野宏明2000年11年举办国际会议和胡德成立研究所,其五是2003年国际上形成系统论和实验、计算方法结合研究生物系统的系统生物学概念和合成生物学是系统生物学的人工生物系统工程概念的共识。 -- 参见:“21世纪的生命科学新趋势 - 系统生物学”( http://wenku.baidu.com/view/06e5597202768e9951e738ec.html )--
个人分类: 2012|194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写在2012年元旦(俞强)
rwmf 2012-1-4 10:09
2012 年的元旦钟声敲响了,我们迎来了 21 世纪重要的 2012 年。为什么 2012 年重要?因为已经灭亡的地球上最聪明的玛雅人预言 2012 年是地球的末日。 我等到今天才写元旦感想,是因为如果地球在 2012 年钟声敲响的一霎那毁灭了,我也就没有必要再写这篇博客。 地球虽然在 2012 年第一天没有毁灭,但地球和地球上的人类按现在的趋势发展,离灭亡也是指日可待。 地球上的资源已经被人类挥霍和毁害的所剩无几; 人类对地球环境的破坏让地震、海啸、恶性气候日趋频繁; 国家和国家间的竞争越演越烈,人类制造的原子弹已经足够毁灭地球上的人类; 穷人和富人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骚乱的情绪正在不平衡中孕育; 人与人之间的一个 Q : “ 情 ” ,早已被另一个 Q : “ 钱 ” 所取代,人已经不再知道活着的意义。 人类正在向何处去?人类应该怎么办? 英国有一个历史学家叫阿诺德 · 约瑟夫 · 汤因比( Arnold Joseph Toynbee , 1889 年~ 1975 年),他曾被誉为 “ 近世以来最伟大的历史学家 ” 。他的 12 册巨著《历史研究》讲述了世界各个主要民族的兴起与衰落,被誉为 “ 现代学者最伟大的成就 ” 。 汤因比在 70 年前总结了人类的发展史之后做了总结和预言: 19 世纪是英国人的世纪, “ 因为他们发明了蒸汽机 ” 。 20 世纪是美国人的世纪, “ 因为他们发明了电灯和电话 ” 。 而 21 世纪将是中国人的世纪, “ 因为 21 世纪的主题不再是发明和创造 ” 。 后面的那些 “ 因为 ” 是我加的,我想汤因比会同意我的话。 汤因比说 21 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他说的是 “ 中国的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和大乘佛教,将引领人类走出迷误和苦难,走向和平安定的康庄大道。他认为以中华文化为主的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将是人类未来最美好和永恒的新文化。 ” 19 世纪和 20 世纪是科学的世纪,是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世纪,是科技文明进步的世纪。这两个世纪不仅发明了蒸汽机、电灯和电话、也发明了后来的原子弹、卫星、电视机、计算机和网络,也发现了 DNA 和开创了现代医药学、发展了现代农业。 这两个世纪的发现和发明解决了人类的基本温饱和生理健康问题,也给人类带来了生活上的诸多便利。 人类在解决了温饱之后还需要什么?需要的是精神上的快乐! 我们今天快乐吗? 我们比昨天更快乐吗? 我们比我们的父母更快乐吗? 我们比 100 年前、 200 年前的人更快乐吗? 如果答案是 “ 否 ” ,我们就得想一想我们在干什么,我们应该干什么。 21 世纪人类面临的是哪些问题?人类应当怎么去解决? 科学技术的发明能解决我们的温饱,但不会让我们更快乐。 也许我们有一天能发明一个 “ 快乐 ” 药,让我们每天吃的乐呵呵。 在 “ 快乐药 ” 出现之前,我们需要解决的是工作问题、房子问题、婚姻问题、家庭问题、上下级问题、朋友亲戚关系 ...... 问题。 我们不是没得吃,没得穿、没地方住。我们是想比别人吃穿住的更好。 21 世纪我们要解决的不再是科学技术问题,而是财富分配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国际关系问题和人与环境的关系的问题。 谁对这些“关系”问题有答案?中国人和中国人的哲学。 中国的老、孔、孟、庄,早就给世界和谐指出了方向。 中国人的文化不是科学技术发明创造的文化,但是是 “ 人 ” 的文化,是 “ 人情 ” 的文化,是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解决人与天(环境)之间的关系的文化。 中国人在 19 世纪、 20 世纪没有引领世界解决人类的温饱和生理健康问题,中国人要在 21 世纪引领世界解决人的精神健康问题,要引领人类走向平安、和谐和快乐。 21 世纪的主题是和谐,中国人需要看清自己的优势,不要错过了引领世界的机会。 补记: 傅新元说我是 “ 老调重弹 ” ,因为汤因比(他推荐的人物) 70 年前就预言过。 我说我是 “ 老调新谈 ” ,因为我们要用现代科学和技术给老哲学找到科学证据。 我弹的不仅是汤恩比的老调,我弹的更是老、孔、孟、庄的老调。 我们现在讨论的很多问题都是前人早就提出和争论过的,但是也都是没有解决的问题。 哲学,不管是希腊的哲学、德国的哲学、英国的哲学、还是中国的哲学,都是对现象的观察和总结, 2000 年来没有根本的变化,都是老调重弹。只是现代科学不断给哲学找出科学证据,证明哲学的正确性。找出 “ 之所以然 ” 。 科学是最终能弄清楚人的本质,以及人的阶级的本质。只有在弄清了人的本质和文化的生物学基础之后,才能知道人类的合理制度应该是怎么样的。 21 世纪 中国生命科学家的机会和使命就是用现代科学技术给中国的老哲学找出科学根据,引领人类走向和谐和快乐。
3856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3: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