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奶制品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通过提高脑内多巴胺水平获得幸福感(实用手册)
热度 1 duke01361 2014-8-5 08:44
通过提高脑内多巴胺水平获得幸福感(实用手册) 多巴胺 ( Dopamine )(C 6 H 3 (OH) 2 -CH 2 -CH 2 -NH 2 )是一种脑内分泌物,属于神经递质,可影响一个人的情绪。因为它传递快乐、兴奋情绪的功能,又被称作 快乐物质。 一、饮食 多吃富含酪氨酸的食物. 杏仁、 香蕉、脱脂奶制品、禽类食物、利马豆(Lima beans)、芝麻、南瓜籽、豆腐、豆制品、鱼类和肉类。由于这些食物中含有较丰富的酪氨酸,因此有助于脑内多巴胺的合成。 适量补充抗氧化物质,降低脑内多巴胺氧化速度。通过降低体内氧游离基水平,减缓脑内制造多巴胺细胞的损害,抗氧化剂可以通过食物获取,包括 Beta胡萝卜素、类胡萝卜素:绿色素蔬菜、黄色蔬菜、水果、芦笋、椰菜、甜菜等;补充维生素C,辣椒、柑橘、草莓、花椰菜等; 维生素E: 各类坚果、葵花籽、胡萝卜等等都富含Ve 二、锻炼 通过有规律的锻炼增加血钙水平。血钙有利于多巴胺的合成,促进多巴胺向脑内转移。每天1个小时的步行、游泳、慢跑等,这有助于提高多巴胺的水平 充足的睡眠. 每天保证7到8小时睡眠; 如果只是增加多巴胺的水平,可以尝试剥夺睡眠,尽管这让人感觉不好,但脑内多巴胺水平可以得到大量提高。 保持新鲜感. 做一些游戏、脑力活动等 三、适当使用药物 维生素B6 添加剂和 L-苯丙氨酸的补充可以有效提高脑内多巴胺水平 。 巧克力内含有苯乙胺(Phenylethylamine ,PEA),可以有效提高多巴胺水平。 药物(dopamine) 1、 利他林(Ritalin)可以刺激脑内产生较多的多巴胺 2、抗抑郁药物 3、Parkinson's 病人: 适当使用levodopa ,可以增加多巴胺合成 4、低水平触电(电激)也可以有效提高多巴胺水平 除了上述提高多巴胺的方法,也可以尝试增加脑内内啡肽水平,比如适量吃辣椒。
个人分类: Life a Bit|15949 次阅读|4 个评论
小常识:奶制品质量排序
热度 4 老李 2013-9-1 12:31
昨日与一学生聊天,得到一个生活小常识,记录下来,与大家分享。中国奶制品质量简直就是国耻。一般来说,质量最好的是 鲜奶 ,其次是 酸奶 ,第三是 奶粉 ,最差的是 雪糕 ,这里大多是用快过期的奶粉调制而成。由此可以推想,当年那些有质量问题的三聚氰胺奶粉,很少看到大规模销毁的报道,我猜测很多都变成了冰糕。具体情况无人知道! 2013-9-1于北方临屏涂鸦! 说明:文中图片来自网络,没有任何商业目的,仅供欣赏,特此致谢!
4624 次阅读|5 个评论
吃奶制品多的人精液质量差
热度 2 sqzhang 2012-10-27 10:16
2009 - 2010 年,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哈佛大学公共健康学院的研究人员对来自罗切斯特市的 18-22 岁的 189 位年轻人每天的食品与精液质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他们发现,精液形态正常的人所占比例随着每天食用全脂奶制品的数量增加而减少。全脂奶制品包括鲜奶、奶酪和冰淇淋。每天吃 1.3 ~ 7.5 份奶制品的人,精液形态正常的比例比每天吃 0 ~ 1.2 份的人少 2.7% 。这就意味着,每天吃很多奶制品的年轻人,他们要有自己孩子的风险比较大。他们定义的“一份”是指,一盎司奶酪,或者一勺奶油,一铲冰淇淋,一杯全脂奶。 领导这项研究的哈佛大学研究员 Myriam Afeiche 本月于加利福尼亚召开的生殖医学年会上报告了这个结果。 Afeiche 对记者说,因为研究的样本很小,对准备怀孕的年轻人要提出什么健康建议的话,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另外精液质量是不是还与其它因素(例如肥胖)有关,也还需要进行研究。 原报道见: http://www.dairyreporter.com/Formulation/Higher-dairy-intake-lowers-semen-quality-Harvard-study/?utm_source=newsletter_dailyutm_medium=emailutm_campaign=Newsletter%2BDailyc=3kLQWm2GJ6QZPOXEHgh7Usip%2FhbakFNB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905 次阅读|4 个评论
我要当小白鼠了
热度 12 dawnshower 2012-6-26 19:58
我要当小白鼠了
上一篇关于一个素宝宝的日志,引来很多评论。虽然硝烟弥漫,剑拔弩张,但是我想,大家的本意都是希望推行健康的生活观念。所以,还是非常感谢。同时,我也决定开始吃素——暂定一年。请诸位营养学家、生化学家不要生气,我并不是想推销素食观念,也不是故意无视你们的科学理念。而是我真的觉得素食可能更适合我。 今天收到体检报告。结果让我喜出望外——我是一个悲观的人,每每看到一些病例,总是怀疑自己也患病。我甚至设想自己患有各种癌症、各种器官老化、各种疑难杂症——但是今天的体检表上,这些都没有。尤其令人欣慰的是,我从今年初开始基本戒牛奶了(但由于目前使用的一种面膜需要配牛奶,所以一周还是会买一袋)。我一直担心自己会缺钙。但是今天看到的结果却是,我的骨密度是正常的。与周围的同学聊起这个话题,有几位比我年龄还小的人都患有骨质疏松或者骨密度减少等等。而他们的体检单上,医生建议是,多运动、多晒太阳、多吃紫菜、虾皮、豆类、骨头汤等,我仔细看了,没有列出牛奶。所以我想,牛奶真的不是补钙的唯一途径,那么我可以放心地戒掉了。(我其实还有一个很大的缺点:一出太阳就忙着打伞戴帽子。如果我偶尔晒晒太阳,或许骨密度会更高)。 有人可能会说,牛奶是最好的补钙方式,为什么要放弃它呢?其实,我说服自己放弃牛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妈妈每天都是雷打不动的一袋牛奶一袋酸奶,而且还要全家人都这样喝。受她的影响,我在今年以前都是牛奶酸奶每天不间断。但是,我最终还是决定改变这个习惯。一个原因在此:《 从农学史角度探讨:中国古代人为何较少喝牛奶 》。当然,该博文或许有些尚待商榷之处。还有一个更强大的原因,是克里斯蒂安·诺斯鲁普的一本《女人的身体 女人的智慧》。作者是一位具有全球医生执照、有20多年临产医学经验的妇产科专家。在中译本的115页写有“ 根据我的临床经验,许多妇女在停止食用奶制食品后,诸如痛经、经血过多、胸痛以及子宫内膜痛的症状都减轻了。这并非对所有人都有效,但值得一试。尽管并不清楚为什么奶制品似乎总与女人的骨盆症状相联系,我还是有一些观点。其中一个可能的解释是,今天奶牛所产的大部分牛奶都经过了牛类生长激素的处理,这种激素过分刺激了奶牛的乳房。这些牛更可能患乳房感染,这样就会需要抗生素。不论激素还是抗生素,残留在牛奶中会以某种方式刺激女性内分泌系统,对此我们仍未完全明了……纯天然的奶制品(即在奶牛的食物中不含牛类生长激素,抗生素或杀虫剂),似乎不会对子宫和乳房组织产生同样的不利影响。许多女性提到当她们改食纯天然奶制品后,症状消失了 。”我不知道自己能够通过什么途径得到“纯天然奶制品”,所以我干脆决定放弃所有奶制品。 既然牛奶可以放弃,那么其他的肉类,是否也可以放弃呢?其实,我曾经有过大半年的素食体验,是从2009年7月开始的。当时最大的感受是,爬山不觉得累,而且也没出多少汗;夜里不会再做恶梦,也不会突然惊醒。但是过年回到家,经不住父母的压力,又开始吃肉了……就这样,一直到现在还是杂食。 最近睡眠不大好,不知道是否和这阵子饭局较多、吃肉太多有关。前几天晚上,我梦见自己一路奔跑,跑到一间屋子里,看到镜子里自己的脸涨得紫红紫红的,然后就醒了——喉咙里有痰。昨天梦见自己参加跑步比赛,一路上追追赶赶,也是半夜惊醒。我想,我或许应该再次尝试一下素食,至少能够改善一下睡眠。 为什么定为一年呢?因为到明年这个时候刚好再次体检,可以看看我这只小白鼠到底适不适合素食。 这是09年时作的一道菜,小南瓜盅。南瓜、香菇、胡萝卜、芹菜、豆干,外加米饭。第二张图的右下角是南瓜子。 放在qq空间里,有一位老友评论: 小时候最爱吃南瓜子。只是要等好多天,家里的南瓜一个都是二三十斤,要全部吃完,才能收集到全部的南瓜籽,不能提前掏,提前掏了,整个南瓜就容易烂了。所以,每次总要等到整个南瓜吃完,从此,我就因为爱上了南瓜籽而恨上了南瓜。炒南瓜子我最拿手了,要文火,慢慢炒,炒到噼里啪啦的都炸开口子了,就可以用盐水洒到锅里,等水炒干了,南瓜籽就可以起锅了。 很佩服素食的人,是种优雅,想起了丰子恺形容他师父吃饭时候的儒雅。他也信奉素食,只是自己爱吃虾。世间事大抵如是,随性就好。要我吃了素,天天受着没有肉的煎熬,再健康我也不要。 能够成为长久的朋友,大概就是这样吧:彼此之间不需要太多解释,也不需要太多共同点,就能理解、宽容对方。所谓君子和而不同。他若来京,我还是会请他吃肉的。
个人分类: 寻常事|4857 次阅读|43 个评论
[转载]人类天生适宜素食吗?
DNAgene 2012-1-15 17:55
人类天生适宜素食吗? 方舟子   素食者有多种类型,有的不吃红肉但是吃鱼肉、鸡蛋、奶制品,有的什么肉都不吃但吃鸡蛋、奶制品,完全的素食者则不吃任何动物来源的食物。这里说的素食指的是完全的素食。人们会由于各种原因而选择素食。最古老的原因是宗教原因,为了不杀生。最时髦的原因是出于伦理,要保护动物的权利,或是出于环保,认为肉食破坏环境。这本来是为了信仰而做出的牺牲,但是近年来一些素食者为了吸引追随者,宣扬说选择素食不仅不是一种牺牲,反而是一种赐福,因为人类天生适宜素食,素食有助于健康。真的如此吗? 人类的始祖大约在700万年前和黑猩猩的始祖相揖而别,走上了不同的进化道路。在所有现存动物中,黑猩猩是人类最亲的亲戚,它们的生活环境与人类的始祖相近,饮食习惯也应该相似。那么黑猩猩是素食者吗?不是。虽然黑猩猩的主要食物是植物的果实,但是它们也热衷于采食白蚁,捕食猴子等较小型的动物,以及食用自然死亡或被别的动物捕杀的动物尸体。肉食在黑猩猩的食谱中占了相当的份量,大约占了食物总能量的4~8.5%,特别是在植物性食物较缺乏的旱季,一头成年黑猩猩每天吃的肉大约有65克。可以想像,人类的始祖也和黑猩猩一样,会通过捕猎和食腐肉摄入肉食。   考古和化石的证据也说明了这一点。在大约260万年前,人类的祖先开始使用石器。最初的石器就被用来切割动物尸体。在与猿人化石同时出土的其他动物骨骼化石上,可以找到用石器切割、抽取骨髓食用的痕迹。事实上,肉食在人类进化上起到了重要作用,它提供了更丰富的营养,使得大脑的增大有了可能,而且捕食动物需要有周密的安排和分工合作,也让人类行为变得更为复杂。工具的使用和捕食动物让人类得以走出非洲,走向气候更为寒冷的北方地区。和气候温暖的非洲故乡不同,北方地区的冬天植物性食物短缺,动物性食物这时候就成了这些地区的人们的主要食物。对多数古人类群体来说,可能有一半以上的食物能量来自动物。通过测定生活在大约3万年前的尼安德特人化石的同位素组成,发现他们的食谱和狼、北极狐相似,几乎是纯肉食。而分析1万多年前生活在英国的古人类化石,也表明他们的食物中动物蛋白占的比例甚至高过了北极狐。直到今天,世界上残存的以捕猎-采集为生的原始部落中,大多数仍主要以动物性食物为食。   人类的身体结构和生理功能在某些方面也更适合肉食,是食物中长期存在肉食的情况下出现的适应性进化。随着人类脑容量的增大和大脑活动的增强,相应的人类消化道的容量减小了,消化道的代谢活动也减弱了,更接近于肉食动物而不是草食动物。在分子水平上,人类的生理活动也出现了适应肉食的变化。例如在嘌呤的代谢方面。嘌呤是组成核酸的物质,核酸降解后产生嘌呤,然后嘌呤在肝脏被代谢成了尿酸,随着血液送到肾脏,在那里分泌、排出体外。如果血液中尿酸的量超出了肾脏的分泌能力,尿酸有可能在关节等部位积蓄,导致痛风。这些被代谢掉的嘌呤,大约三分之二是体内原有核酸降解产生的,三分之一来自食物。肉类不仅含高蛋白,还含高嘌呤,那么吃肉是不是增加了痛风发作的风险呢?恰恰相反,摄入蛋白质增加了尿酸的分泌,降低了血液中尿酸的量,反而减少了痛风的风险。由嘌呤代谢成尿酸需要一种叫黄嘌呤氧化还原酶的催化,由于基因突变,人类这种酶的催化能力要比其他动物的低得多,只剩下了大约百分之一,这样就避免了在吃肉的同时过多地产生尿酸。   肉食也使得人类对营养素的需求发生了变化。在构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中,有8种人类无法合成,必须从食物中摄取,称为必需氨基酸。如果吃肉,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足够的必需氨基酸,但是要从植物性食物中获取就比较麻烦,素食者必须食用特定的植物性食物(例如大豆)或注意食物搭配才能获得足够的必需氨基酸。牛磺酸是一种有多种重要的生理功能的特殊氨基酸,基本上只存在于肉类中。草食动物体内能够自己合成牛磺酸,而像猫科动物这样的肉食动物完全失去了合成牛磺酸的能力。人类虽然有合成牛磺酸的能力,但是要比草食动物差,所以素食者体内牛磺酸的含量明显比一般人低。   完全的素食很容易导致营养不良,发生疾病。素食者最常见的疾病是贫血。这有两种可能的原因。一种是由于缺铁导致的缺铁性贫血。虽然在植物性食物中也含有铁,有的铁含量还不低,例如100克水煮菠菜的含铁量高达3.57毫克,而100克猪肉馅的含铁量只有0.88毫克。不过,植物中的铁很难被人体吸收,远不如肉食中血红素所含的铁那么好利用。另一种是由于缺乏维生素B12导致的巨红细胞性贫血。B12只存在于肉类、蛋、奶制品等动物性食物中,植物性食物没有。缺乏维生素B12还能导致神经系统的疾病。   当然,现在的素食者可以通过服用维生素制剂来避免营养不良了,这恰恰说明了素食不是一种自然的饮食方式。不管是从人类的进化,还是从人体的构造、生理来看,人都是一种杂食性动物。素食者出于信仰而折磨自己倒也罢了,要为此寻找科学依据却是经不起推敲的。过多地摄入动物性食物对健康也不利,例如动物性食物往往含有较多的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增加了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红肉中的血红素铁在消化道内有可能转化成致癌物N-亚硝基化合物,增加患结肠癌的风险。但是因此一概排斥动物性食物是不智的。均衡的饮食,包括动物性和植物性食物的合理搭配,才是健康饮食之道。 2011.1.3. (《新华每日电讯》2012.1.13)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033 次阅读|0 个评论
兔奶食品有限公司的构想
francine 2011-9-25 22:28
兔奶食品有限公司的构想 兔子是一种哺乳动物,自然可产奶,而且据说兔奶的营养比牛奶高五倍。人类为什么不饮用兔奶呢? 兔子身材娇小,它们中的大块头也不过七、八公斤重,小的就别提了,只有一公斤左右,想必每只兔子的产奶量极少。不过兔子繁殖能力相当强,在动物界无可匹敌。一只小兔,若是母的,当年就可做妈妈,最多时它一窝可产下九胞胎。兔妈妈年产仔的最高纪录是 180 多只,这是在人工饲养的状况下,野生的就不知道了。 180 只兔子的产奶量总可以和一只母牛相提并论了吧。 兔子可说没什么像样的武器,尖牙没有,利爪也没有,看起来总是一副胆小怕事的摸样。但是,它们生的前肢短,后肢长,跑起来像一阵风,人称“草上飞”。看见短跑运动员起跑时的姿势了吗?那就是对兔先生的模仿。而且兔子的适应性非常强,全世界哪里没有它们的身影呢?差不多的地方都有它们的子孙后代,亲朋好友。它们真可说是动物界的成功者。 这样一个成功动物的奶应该味道不错吧?真希望那敢于创新的人去开办一个兔奶食品加工厂呢 ? 名字我都帮忙取好了,就叫“超牛兔奶制品有限公司”好了,不错吧! 参考书目:黎先耀:莼鲈之思,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9 。 ( 文 / 傅扬 )
个人分类: 突发奇想|2277 次阅读|0 个评论
这年头一定要靠“科学”和智慧生活!
热度 4 wangxh 2011-4-15 18:15
这年头造假运动如火如荼,令人防不胜防,光奶制品就给国人闹得束手无措啦! 俺经常喝某一种牌子的鲜奶,而且大多数情况下在家附近一个连锁店里买,也经常用其做酸奶作为早餐。虽然也经常听说这种牌子的鲜奶掺杂什么什么东西,但一直没发现什么异常问题。有一天路经另一个小店,也是一个连锁店,就顺手牵羊买了同样的鲜奶。以前也买过,但就是没有这里的做过酸奶。结果放在酸奶机里等待第二天早上让其变成酸奶。 结果第二天一看,嘿,根本没有如何变化,仍然保持乳液状,根本没有变成俺期望的、通常得到的凝胶状或糊状。呷一小口一尝,除有一点点“酸奶味”之外,倒也没有其它异常。但是据此俺判断:此店的该牌子鲜奶肯定有问题!!! 为了验证俺的判断,故意没有拔出电源,也就是让酸奶机继续“做酸奶”。等又过了七八个小时之后,晚上下班回家,急忙打开盖子一看:凝胶状“冻豆腐”——表面布满“蜂窝眼”——展现在俺面前!哈哈,俺见过真坏了的酸奶——清水液与凝胶状蛋白质分离,但没有见过这种“冻豆腐”。 鲜牛奶属于溶胶,其中含有大量蛋白质,加热时“变质发生凝聚变成酸奶”。商家为了防止鲜奶“变酸奶”,估计应该加入了某些防止蛋白质凝聚的“添加剂”——防凝剂,这样即使过期或储存不当也不容易“疑似变质”。而酸奶的产生工艺过程也是与某种温度下一定时间密切相关,或者说就是决定于这个温度与时间。防凝剂一多,不仅仅影响鲜奶生成酸奶的温度与时间,更影响了“酸奶的内部结构”,哈哈,所以俺就没有得到酸奶喽!【如果俺分析不对,就权当班门弄斧吧,嘿嘿!】 故通过此事俺长了一个见识——哈哈,真是见识,不见不识啊——用做酸奶的方式来验证鲜奶的质量,这里既有科学又有智慧,没办法,形势所逼嘛! 经验之谈,仅供参考。 祝大家工作顺利、生活快乐!
个人分类: 科研|3834 次阅读|7 个评论
喝一袋牛奶不如一杯红糖水
热度 3 guozhenru 2011-2-14 08:14
六、七十年代,为增强营养家里养山羊,山羊出奶少,每天一大杯不够全家6口人喝,妈妈就把山羊奶掺在小米粥里,每人一碗喝完上学。在放学后自然要放会儿羊或弄点草。我喜欢在饭里再放点盐,喝起来更香。 90年代有了自己的孩子,就打牛奶喝,煮牛奶时一定要看着,否则必然溢锅,煮开放凉时奶上面有一层厚厚的奶皮,牛奶香,奶皮更香。 现在没有地方养山羊,只好继续喝牛奶,然而牛奶上不仅没有了奶皮,而且也很少溢锅,奶越来越稀,越来越淡,鼻子靠近也闻不出奶味儿。 这主要是因为中间厂商把牛奶中所有脂类和部分蛋白分离出去做其它奶制品了。脂类是奶的主要成分,是高能量物质,这也是为什么婴幼儿喝奶就可以维持生命和生长的主要原因,提干了脂类的牛奶犹如作豆腐剩下的豆腐水,能有多少营养和能量? 靠现在的牛奶根本养不活孩子,这也是为什么绝大部分老百姓豁出去花高价买进口奶粉的主要原因,不得已而为之啊。 三鹿奶粉的危害不仅仅是 三聚氰胺毒性,更重要的是奶中缺乏必需营养造成的危害, 中国市面上的牛奶仅仅是少了 三聚氰胺而已,并没有完全解决奶的质量问题 。 牛奶该不该含有它本来含有的脂类,提了脂类的牛奶还叫不叫牛奶?这样的牛奶如不如一杯红糖水?国外(英国)的牛奶就很好,而且也很少看到像中国这样生产奶制品,不是人家的月亮比我们的园,而是我们的人太贪婪。中国人崇洋媚外,但为什么不学人家的优点。 早上喝完“牛奶”就像喝了一肚子凉水,发发牢骚罢了。
个人分类: 闲言碎语|6088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2: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