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大会报告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参加ICSV24
Mech 2017-10-12 22:41
开幕式挺有振动和声学特点,安排弦乐四重奏表演。正式开会前,是英国作曲家爱德华·埃尔加 ( Edward Elgar ) 爵士的作品,他是英国国歌的作曲者。开幕式上演奏英国作曲家和小提琴演奏家埃里克·科茨 (Eric Coates) 的《伦敦组曲 ( London Suite ) 》。我都没有听出什么名堂,到底是研究振动的,不研究声学。 开幕式的发言都比较简短。去年雅典会议真是繁文缛节,难怪希腊要破产了。总主席介绍,有近千名代表来自 54 个国家和地区。共收到 1265 个摘要,最后录用了 932 篇,包括 135 个墙报。参会人数最多的前三个国家是中国、英国和德国。 大会报告共有 6 个。第一个报告人是哈佛的一位物理学家,他研究声学有些玩票的性质,写了本书, Why You Hear What You Hear 。这次的报告是, The Miracle of Resonance and Formants ,从声学角度给出共振非常广泛的定义。列举一些声学现象,做了较为直观的解释。不是我熟悉的报告类型,公式很少。 第二个报告也是声学方面, The Ear beyond the Hearing: From Smart Earplug to in-Ear Brain Computer Interfaces 。报告风格很独特,开始放了 10 多分钟视频,解释背景。总体上也上偏技术,我兴趣不大。 第三位报告人是胡海岩院士, Advances in Flutter Analysis and Control of Aircraft Structures ,讲飞机结构颤振分析和控制的进展。结构振动我相对熟悉,这种进展性报告,我听着也更习惯些。 第四个报告又是听觉的声学, Reading the World with Two Ears 。仍然不太懂。 第五个报告,也是声学的。忙着准备自己的报告,没有去听。 最后一个报告是结构振动方面。海洋结构的振动,考虑流体作用,但似乎还不是真正的流固耦合。还考虑了冰山撞击,模型似乎有些过于简单。 我的报告排在第 3 天下午。事情比较多,也没有准备。原来打算当天上午准备,遇到些事情,只是大致看看,想想表达和词汇。内容也比较单薄,说明结构用 NES 减振可能出现分岔和混沌。都是计算结果,也不太好讲。因为这个会振动同行不多,所以把更合适报告的题目留给别的会议了。原计划参加 4 个国际会议。不过,准备 PPT 时,增加些我们实验的工作作为背景,又扩充些解析的内容。估计能讲 15 分钟。 现场发挥还可以。有计时器,便于掌握时间。最后是超时半分钟。报告后,没有人提问题。主持人也懒得捧场,就退场了。 出来后,有位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总体工程研究所的年轻同行与我讨论。他对我们的分析方法及其数值实现比较有兴趣。邀请我到绵阳给他们讲讲。我原则上同意,细节以后另行安排。 与他交流期间,有位洋人想打招呼。开始介绍是某某的学生。我还没有反应过来某某是谁。差点儿要问了。突然意识到,他说的是 Ali Nayfeh 。搞非线性振动,如果不知道真是太失礼了。他的问题倒是简单,我解释几句,就搞定了。 闭幕式时人已经很少了。只是在茶歇的走廊里,总主席讲几句话,就算结束了。 明年的会议,将在日本大阪举行。如果没有意外,我还是会参加。
个人分类: 科研科普|542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2016复杂网络前沿论坛-上海大学-大会报告
bhwangustc 2017-1-17 14:25
2016 复杂网络前沿论坛 上海大学 2016 年 12 月 1-4 日 大会报告 Photos
个人分类: 网络科学论坛|3511 次阅读|0 个评论
准备一个大会报告
热度 4 dawndream 2015-3-10 11:54
昨天收到一个会议邀请,要我六月去做一个主题报告(Keynote Speech)。 http://www.mm-2015.org/?op=keynotes 时隔四年,这是我第二次做大会报告。记得上次准备充分,报告效果较好。主要是我只介绍问题,而不讨论技术细节,所以通俗易懂。这次打算讲讲交叉学科的问题,尽量浅显,以适应各种背景的听众。 恰好在三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研期间。基金委应该比较鼓励。
6129 次阅读|14 个评论
过去几年科学计量学的两次邀请报告
Sibiling 2014-2-20 17:03
近年来所应邀做过的两次基于计量学邀请报告,包括2011年秋天在福州大学所做的《我国沿海城市新兴技术产业发展及其情报机会分析》和2013年冬天在中国药科大学作所的《全球建筑类期刊被引分析与影响力研究》。这两个表面上看起来区别很大,实质上是有一定发展关系的两个报告主题。 其中前者主要从我国“十二五”战略发展规划分析、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成果及其需求分析、沿海城市新兴技术产业发展分析、科学院的使命及产业分析研究等四个方面对主题进行阐述。先从我国“十二五”战略发展规划分析入手,介绍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内容,以及国内的七种新兴产业,并对新兴产业的主旨及涵义进行了阐释,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以需求为基础,能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产业,代表着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然后对“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进行了比较,说明七大新兴产业确立的过程。最后对我国的新兴技术产业发展路提出了一点建议,这也是我们当时论文的主要撰写思路。 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成果及其需求分析”上,先从物联网对经济的重大影响开始,介绍了我国国防科技事业对新兴产业技术的需求,然后还介绍了这次报告的主题“沿海城市新兴技术产业发展分析”。我先通过地图来展示我国国家级高新开发区分布,然后从广州科学城争取新兴产业技术机会及江苏省探索实践方面指出它们在新兴技术产业方面所做出的努力。提出了自己对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的几点体会:1、坚持围绕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开展科技创新;2、坚持面向应用和产业化的科技工作方向;3、坚持科技资源的整合和工作集成;4、坚持科技管理工作方式的不断创新:1)强化责任意识;2)强化效率意识;3)强化效率意识。 最后,我介绍了我们当时合作产出的系列论文成果,从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及新能源汽车产业这七个新兴产业着手,还对中国科技成果数据库具体情况进行了介绍,指出中国科技成果数据库(CSTAD)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创建的国家级大型权威性科技数据库。CSTAD主要按行业、成果级别、学科领域等分类,每条成果信息包含成果应用情况、成果完成单位情况、成果完成人情况、单位信息等基本成果信息,最后以一些具体的实例指出新兴产业的重要性及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在报告的最后还跟同行分享了产业报告撰写体会,报告撰写涉及的主要五个方面等。 后者是去年底在南京我所应邀所做的一次报告,这次是“江苏省科技期刊创新发展论坛”,它每两年举办一次,第二届论坛列入江苏省科协自然科学学术月活动项目。当时中国工程院贲德院士、王广基院士,江苏省新闻出版局报刊处刘海泉处长,江苏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政策法规处张永祎处长,南京市栖霞区邱志强副区长,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主任等前辈均出席了研讨会。江苏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政策法规处张永祎处长作了“人力资本附加值的提升之路”的报告,著名情报学和评价管理专家邱教授作了“中国学术期刊评价报告—RCCSE权威、核心期刊排行榜”的报告,江苏省新闻出版局报刊处刘海泉处长作了“ 当前科技期刊改革的形势、趋势与要求”的报告,而我作了“全球建筑类期刊被引分析与影响力研究”的报告。前辈们的报告高屋建瓴,思想深邃,内容丰富,对我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这两次报告是对我近几年来工作的一个简单自我总结,首先2011年我们在为科学院温州某研究所做学科发展规划报告,因此开发了基于中国科技成果数据库(CSTAD)成果计量的方法和撰写了系列中文论文,这开端了我对科学计量学的兴趣。其后我在参加维也纳ISSI会议时从同行处接触到Altermetrics,回来后撰写了这方面的系列英文论文,而建筑类期刊被引分析与影响力就是基于各种指标的计量学的一个典型论文成果,是我这几年比较感兴趣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愿与大家共同探讨和进步。 ht tp://www.lib.fzu.edu.cn/xuewei/contentlist.asp?lm_id=60 http://www.jsessp.org.cn/pages/InfoShow.aspx?newsid=30826mid=1401
个人分类: 学术成果|3648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2中国网络科学论坛》大会报告(16-24,新添25)
热度 2 Fangjinqin 2012-5-4 11:05
《2012中国网络科学论坛》大会报告(16-24,新添25)
《2012中国网络科学论坛》大会报告(16-24,新添25-汪秉宏) 按语:除了一个大会报告有保密性暂时不公开外,截止现在论坛大会报告已经基本都公布了,其中虽然有些是视频,目的是提供大家先睹为快。论坛会务组将还会在《2012中国网络科学论坛》网站详细公布。目前还可查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2577-567374.html 汪秉宏.rar 秦雯.rar 注意:各位报告照片都在下面文件中: 唐兴通.rar 曹三省.rar 张锐.rar 沈阳.rar 王煜全.rar 周涛.rar 狄增如.rar 沈浩.rar 沈浩报告 周涛报告
个人分类: 学术文章|3682 次阅读|2 个评论
《2012中国网络论坛》二个大会报告PPT(3,4)
热度 1 Fangjinqin 2012-5-2 08:47
《2012中国网络论坛》二个大会报告PPT(3,4)
《2012中国网络论坛》二个大会报告PPT 史定华报告: 论网络的标度与对 .pdf 论网络的标度与对称 ——结构与功能的和谐统一 史定华 上海大学数学系 摘要:这个报告的第一段 网络建模──社会科学的启迪, 从 社会科学两个实证研究案例出发简介四种网络拓扑,特别是小世界网络和无标度网络。 报告的第二段 网络设计──寻找最佳的结构,以社会交往、社会学习、社会保全等等引出可导航网络和全齐性网络,说明网络对称的重要性和网络优化的复杂性。 报告的第三段 无标度网络──一个有争议的概念,介绍国际上大人物和名单位对幂律 ( 标度 ) 不同的认识和看法,顺便阐述我们的理解。 报告的第四段 网络动力学──复杂性科学的前沿,通过数学物理中的几何学与动力学所展现的完美结合,讨论网络科学中的结构与功能的和谐统一。结论: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 刘宗华报告: 网络论坛-epidemic-two-layer .pdf 多层网络上的流行病传播 刘宗华 华东师范大学物理系 萨斯、禽流感与猪流感等流行病的传播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对他们的有效控制与预防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将对流行病的研究 历史、研究方法及研究现状,特别是复杂网络上的流行病传播做较为详细 的介绍。重点关注最近的研究成果 -- 多层网络上的流行病传播,并简要介 绍我们小组的研究概况。
个人分类: 学术文章|4871 次阅读|1 个评论
美国微生物学会会员通讯报道我们的工作
lpzhao 2011-9-24 20:21
原文如下 Microbiologists continue to compile examples of microorganisms being associated with chronic diseases in humans or in animals serving as models for studying human diseases. Sometimes those links are one-on-one, and other times they involve microbial communities, particularly the microbiota of the gut (Microbe, June 2011, p. 259; July 2011, p. 300 and p. 301). Here are several examples described during the 111th ASM General Meeting (GM) last May in New Orleans. "We're walking bioreactors, and changes in the gut microbiome can change our health," says Liping Zhao of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in Shanghai, China. He spoke during the GM opening session, "Microbes among Us: Marvel or Menace," about how that microbial population could be an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the epidemic of obes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China, and many other countries. "In microbiology, the chronic diseases are also part of our battlefield," he says, a reminder that microorganisms do more to impair health than cause short-term infections. "Let's go for it." Zhao and his collaborators are doing just that in studying obesity. "Can we identify key players in the gut microbiome as new targets for controlling obesity?" he asks. Changes in diet can shift the makeup of that microbiota, with a high-fat diet leading to sharp increases in sulfate-reducing bacteria in the gut microbiota of mice, he and his collaborators find. Keeping such rodents on a low-calorie, low-fat regimen can extend the lengths of their lives by about 50%, he points out. Moreover, the longest-lived animals also have the lowest levels of a bacterially derived, lipopolysaccharide (LPS)-binding protein circulating in the bloodstream, perhaps leading to a lower degree of host inflammatory responses and better health in general. Similar changes among gut microbiota can also occur in obese humans who switch to radically reduced-fat, low-caloric diets, Zhao says, cautioning that these observations are anecdotal and thus in contrast to those obtained through systematic experiments involving mice. "We can't say it's causal, but this work is increasing the plausibility," he says. There is "evidence of the gut microbiota being part-time players for any disease at which we looked," says Elaine Holmes of Imperial College in London, England, following a broadly similar line of research as Zhao. She spoke during the symposium "Metabolomics and Microbes in Health and Disease" about how she and her collaborators are studying the microbiota of obese rats, searching for metabolites that could serve as markers of that condition. "We're starting to address the potential of modulating gut microbiota while looking for health-related signatures," she says. A bit higher in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Helicobacter pylori bacteria of the stomach can cause ulcers and are a risk factor for stomach cancer. Now these bacteria also appear to contribute to Parkinson's disease, based on experiments involving mice, according to Traci Testerman of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in Shreveport and her collaborators. She spoke during the GM poster session "Host Cell Responses to Microbial Attachment/Internalization." For example, when "older" mice, equivalent in age to middle-aged humans, are infected with such bacteria, regions of the brains of those infected mice produce lower-than-usual levels of dopamine, the neurotransmitter that becomes reduced in Parkinson's patients, Testerman says. Moreover, the movements of the infected mice are impaired in ways that resemble what happens in humans with the disease. H. pylori produce a modified, sugar-containing cholesterol compound that apparently is "trafficked to the brain" where it acts as a neurotoxin. This modified version of cholesterol resembles a chemical made by cycad plants that is similarly damaging to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she points out. Meanwhile, Chlamydia pneumoniae bacteria appear responsible for increasing the severity of asthma among some population groups, according to Eduard Drizik of the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mherst, where he works with Wilmore Webley. Drizik spoke during the GM symposium "The Best and Brightest in Diagnostic Microbiology and Epidemiology." C. pneumoniae bacteria are more prevalent in lungs of adults and children with severe asthma than in comparable nonasthmatic populations, he says. Moreover, children with asthma also produce higherthan- usual levels of IgE antibodies against those bacteria, referring to a class of antibodies that typically trigger allergic responses and also symptoms of asthma. Treating such patients long-term with antibiotics eliminates C. pneumoniae, reduces airway inflammation, and reduces IgE antibody levels-while also bringing significant relief in terms of their asthma symptoms, he says. Jeffrey L. Fox pdf 链接
个人分类: 肠道菌与健康|134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列席代表成了大会学术报告人
热度 4 jitaowang 2011-2-14 09:26
列席代表成了大会学术报告人
看到科学网上最近有一篇博文“学术会议 ‘扫描’”, 内容只有一句话: “有人对学术会议的‘扫描’——下来几个老汉,上了几个二蛋,吃了几顿好饭,侃了几天大山”. 我不敢对学术会议“扫描”. 甚至连一次学术会议“扫描”都担心力不从心, 为此仅仅就我的第一次参加国内学术会议的经历谈起. 我当时的身份仅仅是一个埋头干了10年还是“新手上路”级别的“列席代表”, 最后有幸成为一名全国学术会议的大会报告人. 这种机遇在国内外可能都是绝无仅有、空前绝后的. 我深信绝大多数的中国年轻教授超过我们一辈. 同时我自己也和同时代的中国教授基本一样, 有时幸运一点. 当然还需要努力, 而不是侃了几天大山.  今年将召开这一会议系列的第17届会议,通知中说: 这“是我国半导体集成电路、硅材料技术最高级别学术会议”. 至少直到如今还是有文献记载1979年的这个第一届会议如下:      “中国电子学会半导体与集成技术学会和电子材料学会联合举办的《全国集成电路和硅材料学术会议》于1979年12月29日至1980年1月6日在福州市举行.这是建国以来第一次全国性的半导体集成电路和硅材料专业学术会议.来自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220个单位的科研,工业部门和高等院校.”      当时(1979年底)我作为一个复旦大学化学系老师从1969年开始转行, 合并到复旦大学物理系半导体集成电路的“四一工厂”已经有10年经历的“新手上路”, 居然能够得到一个“列席代表”的名额, 已经是深感荣幸. 当时还没有脱离计划经济的影响, 那次全国会议分配给复旦大学的正式代表名额只有5个.   我二话没说, 立刻全力以赴积极“备战”, 准备我的学术报告. 当时正好我在“低压化学气相淀积(Low Pressure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LPCVD)”的基础理论和工艺技术方面都取得一定的进展, 推广到集成电路工厂中取得实际应用, 经过了上海市科委主持的技术鉴定. 我为这次的会议学术报告准备的技术资料、鉴定书、技术推广合同、照片和实物样品等,足足装满了一个牛皮纸档案文件袋和还有一个面积更大的装有照片和实物(硅片)的照相册等.   从上海上车乘硬卧火车前往福州. 在同一列火车上也遇到一些参加同一个学术会议的代表. 恰好有一位当时也是年轻的代表,来自天津电子部硅材料重点单位. 在火车上他一看到我的资料就说: 一个学术报告居然有这么多的材料, 我是大会秘书组的成员, 到了福州我要向大会组委会汇报, 建议安排一个大会报告.   从1979年12月底起, 包括1980年元旦, 会议参加者都住在福州的西湖宾馆(会议场所), 真是一个身穿夹衣、满园春光的冬季, 就连过去上海女士们最喜欢的白兰花, 居然还在树上开着花呢! 住的是中式分散在园中的住房. 可惜没有时间欣赏了, 一心准备报告, 叽里咕噜地自己走在园子冷僻角落里.   大会报告的那一天, 恰好林兰英、黄敞、李铁映、王守菊等著名前辈,除了王守武前辈晚一天到会以外都坐在容量约500人的大会堂第一排. (其他时间接受到福州市领导的邀请等很繁忙)   大会报告的第一个报告是半导体研究所的重要成果报告, 标志着我国在集成电路方面的新进展. 接着在同一个半天中有我的30分钟大会报告, 题目是“低压化学气相淀积(LPCVD)的计算机模拟”(后来发表在“半导体学报”1980年第1期创刊号上). 在掌握报告时间方面, 作为学校老师是有优势的.   我的报告刚刚讲完, 主持人说: 开始提问. 后排就有人站起来, 高声问:   “这一工艺要用很危险的高浓度硅烷气, 你是哪里弄来的?”   我答:   “是我们自己做的, 100% 的硅烷气我们也能做.”   第二位也高声问(当时没有场内的话筒):   “这一工艺要用(抽气量很大的)罗茨真空泵, 国内没有, 你是怎么办的?”   我答:   “国外的LPCVD工艺是做3-4英寸的硅片, 我们现在是做2英寸的硅片, 不用罗茨真空泵完全可以了, 我用的就是最普通的2XZ-4和2XZ-8真空泵.”   第三位马上接着问:   “硅烷气抽到真空泵里就爆炸, 怎么办?”   我答:   “只要在真空泵出口端通入氮气就不会炸了.”   第三位马上在后面高声叹了一口气说:   “唉! 那就没有办法了! 都给他解决了!”   这最后一句话, 立即引起全场几百人的哄堂大笑! 所有这一些问和答都是在几秒钟内完成的, 连大会主席台的主持人都来不及插话! 这些提问者都是高手和大内行! 他们都是不顾硅烷气(即一遇空气就会燃烧或爆炸的四氢化硅, SiH4)的危险性, 争抢时间要把这项LPCVD技术掌握到手! 因为当时LPCVD技术被列入对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实施禁运的巴黎统筹会清单中的,   最后还有一点必须说明, 当时没有现在意义上的普及“PC机”, 1978年复旦大学刚刚在全体教师中扫盲推广了“计算机”技术, 所用的计算机占地约一、二百平米, 这是我校教师用半导体二极管、三极管和印刷线路板自己装配而成的. 语言是Algol 60, 程序是黑色的穿孔纸带. 我当时的“LPCVD的计算机模拟”计算工作就是在这台机器上完成的.   附上当时的LPCVD薄膜样品的厚度均匀性照片. 图1中颜色是干涉色, 左边四片LPCVD新工艺样品的均匀性远超过右边两片原有工艺的均匀性.
个人分类: 纪实篇|2556 次阅读|7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4 08: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