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动物生态学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研究生离开导师要敢于开拓新的领域
热度 8 wangdh 2013-12-7 12:07
第一次在全国学术会议上讲师承关系 (王德华) 这次在武汉华中师范大学举行的“第九届全国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第八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很成功。参会代表达 440 人,学生代表 201 人,论文摘要 318 篇。大会报告 5 个,专题 17 个,专题报告 215 个,墙报 28 个。 按照大会惯例,评选出 5 名年度全国优秀青年动物生态学工作者,资助 10 名研究生参会,评选出 8 名研究生优秀墙报奖。 会议特点: 这次会议有不少第一: 1、 这是参会代表最多的一次会议。学术质量、演讲质量,也是非常好的。 2、 第一次按照专题征集论文和报告人。高峰时 6 个分会场同时举行。 3、 提问踊跃,讨论热烈。 4、 大会安排井然有序,会场服务很周全。 专题的特点: 1、 专门设立了研究生兽类学野外工作专题。鼓励从事野外研究的研究生。 2、 重视了方法学的思考和应用:如红外相机监测与野生动物多样性专题、野生动物生境监测与评价专题等。 3、 发展快、队伍大的领域:脊椎动物分子生态与适应性进化和灵长类行为生态学等。 4、 专题专业化,这是需要鼓励的,如生理生态学领域的冬眠与低氧适应专题。 5、 传统领域发展喜人:如小哺乳动物分类与系统演化、动物种群生态学专题等,逐渐被边缘化的学科、耗时耗力的领域,难得还有一批学者在坚持着、支撑着,更可喜的是一批年轻学者也热爱着这些领域,逐渐成长起来。 6、 无脊椎动物生态学,也有专题。 7、 鱼类生态学,一直需要鼓励和吸引鱼类生态学工作者参与到会议中来。 8、 群落生态学、大尺度生态学,似嫌不足,需要更多关注和鼓励。 几点个人体会: 1、 工作积累与创新 :进一步重视实验系统的建立,实验系统的建立要有特色,发挥专长和优势,要有独特性。挖掘研究兴趣,发现研究兴趣,然后坚持下去,扎扎实实积累下去。定有成绩。 要思考国际学术前沿与地域特色的结合问题。不能总是追踪与模仿,要有独立创新的工作。 学问要做到专业化,要加强合作,要扩大交流。要实现独立创新,需要新的思想,新的方法,新的思维。思维的转变,原始性创新,需要勇气。保守,永远不会迈出关键性的一步。 2、 演讲能力和演讲风采 :从我参加的专题看,这次会议演讲的水平都不错,尤其青年组学者提高很快。训练自己讲故事的能力,对于宣传和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是很有帮助的。我们要在全国(国际)的舞台上,讲好的科学故事,讲系统的科学故事。这就需要积累,需要系统的工作,需要一种执着的精神。我们的思想需要整合,更需要飞跃。我们不能只是每年都讲述每一个动物种类适应的故事,不同动物不同行为的故事,不同物种的故事,我们需要提出自己的理论,需要发展自己的思想,需要学术上的综合和飞跃。要实现飞跃,需要眼光,需要视野,更需要自信。自信,有时候真的很重要。 3、 大会报告很精彩 。这次选择的大会报告,有几个关键词:行为、生态、进化、功能、机理,还有繁殖策略、生存适应与进化等,这是我们学科领域的关键词。动物生态学,只要围绕“功能 - 机理 - 进化”的思路开展研究、思考问题,就抓住了问题的核心,从不同的时间尺度,不同的空间尺度,不同的生物组织尺度(从基因、分子、细胞、器官、系统、整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等),表型、基因型和环境,三个方面需要综合。岛屿生物地理学家 R McArthur 曾说过, Science 就是发现和搜寻可以重复的格局 (repeated pattern) ,而不是简单的去收集一些事实。我们需要验证(确定)那些已经发现和描述的 pattern ,只有可重复的 pattern ,才值得去花费力气和精力去解释。 4、 国际规范 。国内的学术会议在逐渐走向规范化,这是很有必要的。随着参会代表的增多,更需要规范化。如: 注册 。我们要习惯会前注册,这样有利于会议组织者的安排。不注册、不缴费,有时候让会议组织者很为难,如食宿的安排。 学术报告 。报告的组织需要专题化,按照科学家的共同兴趣进行交流。 会议日程 。不要随便改动会议日程,尤其是报告人和报告时间,不能随便改动和取消。不能由于一些学者的身份和工作时间而随便提前或更换报告人,或取消报告。这是对参会代表的不尊重,我们要有这个意识。多个分会场同时举行,更要严格按照会议日程的时间表进行,这样有利代表选择听不同分会场自己感兴趣的报告。一般参会代表都会提前自己喜欢的报告和时间确定好了,一旦扑空或不知道日程有改动,会很失望,甚至很恼火的。 墙报。 还是建议大家重视墙报的交流方式。墙报是很好的一种学术交流方式,可以面对面,可以面对很多感兴趣的代表,直接进行交流和对话。对于研究生尤其重要,更会加深别人的印象。当然,设立墙报,会议就需要为墙报交流专门留出时间段,而不是安排在晚上、茶歇或午餐时间,这样的交流效果几乎就没有了。 5、 科学家族与师承关系 :大家已经注意到了,师生同台演讲、三代同台演讲,已经不是很稀罕的事情了。每年的会议期间,师生相聚畅谈,已经成为了一个向往和期待。我们向往和祝福这种科学大家庭的温馨。科学家族,优秀的传统,优秀的典范和榜样,对于家族内部,对于学术界,都是一件很让人羡慕的事情。但也有些现象需要注意,同门师兄弟姐妹之间的研究有些重叠交叉太多了。 我对此有一个个人的建议:研究生作为家族中的一员,有责任把传统传承下去,把精神传承下去,更重要的是,要敢于开拓不同的领域,开拓新的领域。学生要敢于超过老师,超过师兄师姐,要做导师、师兄师姐不能做、不敢做的领域,想他们不敢想的事情。这是年轻人的特点,也是年轻人的优势。研究生毕业独立后,要尽量避免自己的课题方向与导师和师兄师姐的雷同,更忌讳完全一致,这对自己的发展是不利的。师兄弟姐妹之间的研究方向,更要注意,避免重复性研究,避免雷同的研究。 师承,更重要的是发展。所以,作为研究生,一定要培养自己的学术视野,要敢于尝试新事物,勇于超越导师,超越师兄师姐。 还有一点,我们当今的大多数导师都是“土八路”,土八路有土八路的优势,也有明显的不足。我们应该发挥我们的优势,我们也要知道自己的不足。在前沿知识、知识更新、学术视野、科研能力、对问题的敏锐程度等等,导师的能力在下降。我们要有一种胸怀,要鼓励和扶持年轻人,起铺路石的作用,这对他们的发展和成长很重要。青年学者更要清楚导师的优势和不足,要敢于质疑导师,要想办法与更优秀的学者交流、请教。向更优秀的学者请教,不是不尊重自己的导师。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我们要学会扬长避短和扬长补短。当然,希望海外学成归来的导师们,要带领我们一起前进。 最后一点,大家肩上有一个共同的责任,我们需要思考和清楚自己学科的发展,我们要有规划,要清楚学科面临的挑战。还要思考队伍的发展,整体素质的提高,考虑一些必要技能和新技术手段的培训和交流。我们一定要敞开胸怀,加强合作,加强交流,多花点时间静下心来思考。我国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动物类群繁多,我们现在有很好的科研条件,我们应该做出让世人触目的成绩,我们有能力做出让学术界瞩目的成绩。 祝福我国的动物生态学健康发展。 感谢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师生的辛勤工作和周密安排。 感谢全国参会代表的贡献和分享。 (说明:本文是受大会学术委员会委托在闭幕式上的总结发言。很多是个人意见,谬误之处,个人负责。) 优秀青年动物生态学者 获得者
个人分类: 学术会议|9769 次阅读|18 个评论
我国的动物生态学发展可喜可贺
热度 3 wangdh 2013-12-4 12:20
我国的动物生态学发展可喜可贺 (王德华) ( 2013 年 11 月 21- 25 日,“第九届全国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学术会议暨兽类学分会第八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在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举行。代表动物生态专业委员会在开幕式上发言。说是代表,其实谁也代表不了。只是借机会发表一点个人见解而已。感谢这个机会。) 一年一聚会,发言总是老生常谈。 ************************************************ 尊敬的各位代表: 大家早上好。 首先感谢大会组委会的辛勤工作和周密安排,感谢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领导、老师和同学们的大力支持。 感谢全国动物生态学工作者和兽类学工作者对我们学术年会的一贯支持。欢迎大家! “第九届全国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学术会议“暨”兽类学分会第八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今天在这里开幕。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我们在这里交流科研进展,展示演讲风采,取长补短,观点交锋,相互启发,共同进步。同时,新朋老友,相聚畅谈,增进友情,更是学界的一大乐事。 科学事业的发展,学会的发展,是一个接力,有文化的延续,有传统的传承,有精神的发扬。老一辈科学家的胸怀、眼光和精神,中年学者的坚持、努力和奉献,青年学者的激情、敏锐和朝气,大家对科学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把我们连在了一起。这些汇聚起来,就是我们学会、事业发展的动力。 学界有学界的责任,无论是社会责任,还是教育责任。学界要做学界该做的事情。我们有哪些责任?我们该做哪些事情?很多时候,我们自己也不是很清楚。作为一个动物生态学工作者和兽类学工作者,该花点时间思考一下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有些时候,我们需要坚持,有些时候我们需要帮助,有些时候我们需要奉献,我们需要敞开心扉,开启大脑,张开双臂,加强交流和合作,接受新的知识,碰撞出新的火花。 这次会议多了很多新面孔,这是非常可喜的事情。青年就是希望!我们,尤其是青年学者,要清楚当今学界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不正确的,哪些是正常的,哪些是不正常的。哪些是需要我们坚持的,哪些是需要我们摒弃和抵制的。我们要热爱自己的事业,热爱自己的职业。我们提倡敬业精神,做到专业化,弘扬科学精神。我们需要创建和发展自己的领域,挖掘和坚持自己的研究爱好,发现和坚持自己的研究兴趣。 同时,我们要意识到,学科需要交叉,需要整合。当今的科研工作,更需要合作。 很高兴看到我国的动物生态学界每年都有大的发展,如兽类学中大熊猫的工作、白鳍豚的工作、动物地理、种群调节和生理生态学的工作,鸟类中动物地理进化的工作,两栖爬行动物的分子地理和生活史进化等等,都有新的发现和进展,发表了一系列高水平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更可喜的是,这些创新性的工作,青年学者是主角。 今年 10 月在江西南昌举行的中国生态学学术年会和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动物生态专业委员会,获得了先进集体的荣誉。这个荣誉归功于我们这个团结协作的集体,归功于全国动物生态学工作者朋友们的奉献和支持。在这里谢谢大家。 我们也应该意识到,我国动物生态学的各个领域,依然需要积累和突破。没有积累,就没有突破。没有突破,哪有创新。我们需要继续努力,需要进一步的合作,需要进一步开拓。有些青年学者感到很累,路走得很艰难。生物多样性之父 Edward Wilson 今年出版了一本书“ Letters to a Young Scientist” ,他在书中有句对青年学者的劝告,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最最重要的是,我劝你要在你慎重选择的道路上坚持下去,在这条路上,能走多远,就走多远。这个世界需要你,非常需要你。” 从事动物生态学工作,健康的身体是必要的。希望大家保重身体。 我们有机会与大自然心身交融,应该是幸运和快乐的。祝大家精神愉快。 最后,祝大家会议期间休息好,在武汉过得愉快。 谢谢大家!
个人分类: 学术会议|5195 次阅读|7 个评论
喜讯:动物生态专业委员会被评为中国生态学学会先进集体
热度 8 wangdh 2013-10-23 18:21
动物生态专业委员会被评为 2009-2013 年度中国生态学学会先进集体 中国生态学学会动物生态专业委员会挂靠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在 2013 年 10 月 17-19 日在南昌举行的中国生态学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 2013 年学术年会上,动物生态专业委员会获得中国生态学学会先进集体称号。 这些年来,动物生态专业委员会一直致力于学术活动、人才培养和科普活动等,在全体委员和全国动物生态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在这些方面已经收到了显著效果。 在学术会议方面,动物生态专业委员会与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等密切合作,联合主办的学术年会“全国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学术会议“,已连续举办了 8 届(第9届会议将于2013年11月21-24日在武汉召开),已成为颇具影响力的全国性品牌会议。通过认真选择每年学术年会的大会报告人和组织各个专题会议,及时交流我国动物生态学工作者的最新进展,每次年会代表们都有很好的反响。动物生态专业委员会还成立了 ” 生理生态学专家组 “ ,分别在温州和广州成功举办了 2 届“全国动物生理生态学学术会议”(第三届会议将于2013年11月29-30日在昆明召开)。 在人才培养方面,动物生态专业委员会成立了“青年生态学工作者评审专家组”和“优秀研究生评审专家组”,每年评选出科研成绩突出的 3- 5 名青年动物生态学工作者,并在学术年会上给以表彰(颁发奖金和证书),每年资助 10 名优秀研究生参加学术会议等。这些措施对于年轻学者的成长产生了良好的推动和鼓励作用。 在科普方面,利用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国家动物博物馆为平台,积极参与每年的“爱鸟周”、“全国自然科学类场馆(动物学科)科普培训班”、科普展览和组织野外生态考察和科学体验活动等科普活动。 近年来我国动物生态学各个领域方向的科研成果和科研水平,逐年在增加和提升,一系列高质量论文发表在在国际主流学术期刊如 Ecology , Journal of Animal Ecology, Functional Ecology, Oecologia, Behavioral Ecology, Chemical Ecology, Journal of Biogeography ,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等等。 感谢全国的动物生态学工作者,感谢动物生态专业委员会的各位委员。谢谢你们的支持,谢谢你们的鼓励!
个人分类: 科普随笔|5164 次阅读|13 个评论
今天的学术会议“破涕为笑”
热度 20 wangdh 2013-10-19 00:20
今天的学术会议“破涕为笑” (王德华) 中国生态学学会第九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 2013 年学术年会于今天( 10 月 18 日 )在江西南昌开幕,会议的主题是“面向国家需求,促进生态学科发展”。按照惯例,动物生态专业委员会每年的学术年会上都要组织一个会议专场。今年专题的名称是“动物生态与物种保护”。 大会秘书处发给我最后报名参加“动物生态与物种保护”专题的报告人有 6 人,给安排了 2 个小时的交流时间。这样每个报告人 15 分钟报告加 5 分钟讨论,还是很不错的。会前,有一位老师由于有紧急任务而告知不能参会。我想这样时间可以宽裕一点了,可以延长讨论时间。 上午清华大学的刘老师很希望交流一下她的研究成果,支持一下我的工作,问能否加进来。我说刚好有一位代表临时不能参会。等下午我进入会场的时候,看到满屋子的代表啊,心里热乎乎的。记忆中我们专业委员会组织的历届专题还没有像今天这样,这么早的时间,会议室已经坐满听众了。早到的刘老师走到我跟前说,你知道你的报告人来了几位吗?我还说只有一位老师告诉我不能参会了啊。她说现在算上她,现在只有两个报告人。我的心立马吊到嗓子眼了,咚咚跳得厉害,开始喘粗气了。忙不迭拿出会议日程,一个一个念着报告人的名字,没有一个人回应,心突然又凉透了。还好,排在最后的曾老师到会了,他满面笑容答应着,很帅气啊,很有亲和力,嘴里说着“都没来”。我早就六神无主了,故作镇静,心里在盘算着今天下午这个专题我怎么进行? 清华大学的刘老师还要参加另一个专题,申请第一个做报告,我满口答应“没问题”,还叮嘱说“我需要跟第一个报告人说一声,打个招呼”。会议日程上安排的第一个报告人是我,心里打碎了五味瓶的我竟然问“第一个报告人来了吗”,见没有回音,还接着又问了一句“来了吗?”,刘老师提醒“第一个报告人是你啊”。看看,突然的打击太大了,头有点晕,我已经感觉天旋地转了。抬头看看满屋子的听众,不少朋友说是专门来听我的报告的,实际是来给我捧场的。更让我惊慌失措的是,有位不相识的朋友走向前,很热心地握着我的手,说从科学网上认识我的,很喜欢读我的文章,旁边的朋友喊着“你的粉丝”。我就开始冒汗了,后背真的流汗了。还有朋友的学生上来打招呼,我眼前早就花了,忙不迭地应着。 定了定神,开始学术报告。首先感谢各位前来捧场的朋友们,然后宣布今天的第一位报告人是刘老师,然后是我,然后是曾老师。如果其他报告人来了,我们再补上,如果有愿意交流的老师同学,也可以随时补上。最后,就我们三人报告,其他报告人终于没有来,有位老师电话问了熟悉的一位报告人,说正在野外工作中。 说说三位报告人。 清华大学刘雪华老师的报告是:小生境格局和动物多样性及活动格局的关系。 我的报告是:我国小型哺乳动物褐色脂肪组织 (brown adipose tissue) 功能的研究进展简述。 江西农业大学的曾菊平老师的报告是:濒危物种金斑喙凤蝶的行为特征及其对生境的适应性研究。 除了我有点紧张外,两位老师的报告很从容,有缓有急,抑扬顿挫。大学老师的演讲艺术就是不一般,很是羡慕。刘老师报告中的一个特色内容是利用红外照相机在野外抓拍到了很多用普通研究方法看不到的动物(如金钱豹等),并分析了其多样性。大家很有兴趣,讨论了很久,如利用红外相机拍摄技术可否研究动物之间的生态关系?变温动物怎么办?(好像也有不是红外的相机,只要动物经过,相机就可以拍照),还有电池寿命的问题,拍摄动物大小的问题(鼠类?还真能拍摄到,还能拍到鸟类)。估计相机能记录拍照时间的话,动物的节律也是可以有信息的。 我的关于褐色脂肪组织功能的报告也引起了一些听众的兴趣。有问怀孕期褐色脂肪的量和产热的变化,有问两栖爬行动物也在寒冷季节冬眠,这些动物为什么没有褐色脂肪组织?鸟类呢?有问 1551 年的文献是如何查到的?有问褐色脂肪组织产热是否有应用价值?有问可否设计研究南北温热大地理尺度下动物褐色脂肪组织产热特性的变化,或者不同海拔高度动物褐色脂肪组织产热功能的变化?有问占体重 1% 左右(低于)的褐色脂肪组织,是多少物种统计的结果?具体比例是否有物种特异性?有问为什么人类幼体有褐色脂肪组织,成年就没有了呢? 曾老师关于金斑喙凤蝶的报告,也讨论不短的时间,如为什么食性是木兰科植物,是否有协同进化关系?产卵的温度要高于 27C ,且在正午阳光完全照射的时候,为什么呢?蛹从十几米的树上直接掉到地面上,为什么呢?喙凤蝶的食性?分布区?与其他物种的关系?配偶选择是视觉重要还是嗅觉(化学通讯)重要?有不少关于野外行为研究的建议。还有很多问题,我都记不起来了。 看到了吧,学术报告,热烈的讨论是很吸引人的。报告结束后的讨论问答,往往是学术报告中最精彩的时刻,也是听众和报告人思想火花碰撞的时刻。听众会引伸出很多一连串的问题,报告人也会出乎自己意料地智慧和博学,很多一问一答都是意想不到的,感觉很享受。学术报告,由于时间的限制,往往内容会精而又精。由于心理紧张,演讲时也会有些疏忽或遗忘,也会在有些方面不能展开和深入。答疑提问阶段是一个很好的发挥和补充机会,有经验的报告人会充分利用这个机会补充和完善自己报告中的不足,延伸和拓展报告内容的局限。 三个人的报告时间都限制在 20 分钟左右,其他时间全部用来提问讨论,会议结束的时候还剩余 5 分钟。最后我再一次感谢刘老师和曾老师,发自内心的,要不是他们俩,我今年可就一个人在唱独角戏了,那不知多狼狈呢。所以我接连说了几个“要不是两位老师,我今天都要哭了。” 三个报告涉及到保护生物学、生理生态学、行为生态学,以及相关的动物地理学、生物多样性(群落生态学)、环境生理学等学科范畴,围绕动物对环境的适应,生活史对策和行为策略,生物多样性和地理分布格局等科学问题,这些都是生态学中的核心问题和关键问题。生态学一定要强调生态关系,强调适应性(不同组织层次的适应,分子、基因、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忽视了这些核心因素,生态学就不是生态学了,这是学界应该时刻牢记的。 我在报告中,列举了一些我们研究组的一些研究结果,也反复说明这些工作很有必要,也都在国内外主流学术期刊上发表了,但没有原创性,都是跟踪性、尝试性的研究,在理论上没有突破,方法上没有突破,是在国内首先开始做的,属于“领域引进”。至于这类工作对国际学术界有什么影响,真的不好说,也许一点影响也没有,但我始终认为动物对特殊环境的适应性和行为表现,一定有其特殊性和局域性特点,想办法找出针对我国特殊环境中动物的特殊适应方式(机理)是有原创性的。这些工作可以参考国际上的研究进展,但不深入到野外进行长期深入具体的观察和思考,永远不会有创新。 刘老师报告中涉及到的方法学问题,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方法学的突破,就会有原创性的工作。追踪性的仪器设备驱动的科研,创新性很难。但根据野外研究的经历,改革创新一些方法技术手段,把普通方法达不到的,新方法达到了,就是创新。 生态学研究,实验室在野外。大自然给我们提供了无限的研究空间和庞大的实验室。野外工作很辛苦,小伙子说除了爬山,还要会爬树,在森林中穿行,艰难和辛苦可以理解。不喜欢,没有兴趣,是不会做这种工作的,也不会期望有新发现,最终也会逃离的。小伙子关于金斑喙凤蝶的保护有一些比较深入的思考,这个思考也以 letter 的形式发表在 Science 上了。 再罗嗦一点。虽然专题会议不景气(原因很多,每年一次的专业会议对总会的年会有些冲击),但我国动物生态学这几年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一系列高质量、创新性很强的论文在 Ecology, Behavioral Ecology , Journal of Animal Ecology , Functional Ecology , Oecologia 等等国际生态学核心期刊上发表。 有惊无险,化险为夷,石头落地,嗓子眼的心回去了,咚咚的敲鼓声静下来了。 一点小感想。这几年,我一直在调整自己,也一直在与学生们交流,在不能改变一些方面的情况下,抱怨、埋怨都是没有用的,要变 Negative 为 Positive,这样事情就会是另外一个样子,也就会有不同的结果。要快乐生活,幸福生活,安逸生活,真是不容易。要智慧生活,更是需要智慧。 我个人感觉这次专题报告会可以说出乎意料地成功。我很欣慰,很高兴,算是圆满完成了今年的年会任务。感谢,感谢,many thanks. 有个好消息 :秘书长告诉我,收到最新信息:动物生态专业委员会被评为中国生态学学会先进集体,明天下午在闭幕式上颁奖。Oh,Yea. 往年的年会记录: 截然相反的2009年年会: 没有想到全国性的学术会议这么凄凉 欣慰的2011年年会 : 今年的生态学年会不凄凉
个人分类: 科普随笔|10580 次阅读|35 个评论
哪些因素会影响学科领域的发展?
热度 2 wangdh 2012-9-28 00:15
哪些因素会影响学科领域的发展?
参加“第八届全国动物生态学与资源保护学术研讨会”随感 (王德华) “第八届全国动物生态学与资源保护学术研讨会”在沈阳师范大学召开( 9 月 21-23 日),在紧紧张张的 2 天时间内,有 100 名学者报告了最新的研究进展 ( 4 个大会报告, 96 个分组报告), 20 名学者用墙报展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我国动物生态学和兽类学的各个领域,如生理生态学和个体生态学、行为生态学、保护生物学、啮齿动物生物学和防治管理,以及动物地理、分类和分子生态学等,都有了长足的进展。 学会几年前设立了全国优秀青年动物生态学工作者年度奖,这次评审委员会评选出了 5 位青年学者。学会还针对研究生设立了最佳墙报奖,这次会议评审委员会评选出了 8 位获奖人。这些措施,对于年轻学者的成长和发展是一个很大的鼓励。 每次参会,总有一些收获,有些心得和感想,以下是简单记录: 1、 历史和前辈 :了解一个学科的发展历史和发展历程,对于一个学者是非常必要的事情。同时尊重学界的历史,尊重前人的贡献,也是学界要大力提倡的,是后人所应该具有的一种素养。学会的发展与学科的发展有重要的关系,学术团体在学科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学会的发展,需要一批热心的愿意奉献的“铁杆”成员的支持,离不开学者们的支持。学术,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些年来,兽类学分会和动物生态专业委员会的前辈们,给我们做出了榜样,他们虚怀若谷,他们宽容慈祥,他们提携后进,他们甘做人梯,用他们自己的话说是“愿意为学会的发展摇旗呐喊”,他们的热心、热情和责任感,是学会和学科发展的动力,也是他们最大的贡献。学界应该记住他们,感谢他们。 2、 胸怀和互助 :生态学告诉我们,资源都是有限的,有限的资源就会导致竞争。动物生态学的发展,青年学者的成长和发展,需要资源,需要支持。我们学界应该有一种胸怀,乐于支持学科领域中那些优秀的人才,让优秀的人才早日脱颖而出,早日成长起来。学界需要相互帮助,相互支持,需要合作和交流。 3、 视野和眼光 :学问要做得精致,做得高深。做学问要脚踏实地,不能闭门造车,不能自我欣赏,做学问要海纳百川、纳众家之长,要有一种胸怀,更要敢于挑战传统和权威,要敢于做他人不能做之事,想他人想不到之事,敢于利用新手段、新技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看得远,才能走得远。学问无止境,学问有深浅。学问需要一种境界,达到这种境界,需要毅力,需要眼光,需要胸怀。 4、 兴趣和执着 :这次会议上,武汉大学的卢教授以“暮鼓晨钟”为题,讲述了一个野生动物生态学工作者的追求和理念,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人生的感悟。我们需要这样的理念,需要这种执着和追求。这样的境界,人会活得充实、安静、知足、快乐和幸福。幸福是什么,幸福是一种知足,所谓知足常乐。我们也知道,欲望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动力。我们也知道,权衡( trade-offs )是生物界中一个重要的行为学和生理学原则,当存在资源冲突、利益冲突的时候,理性的权衡会帮助我们走出困境。动物会告诉我们很多,教会我们很多,自然会让我们感悟很多,充实很多,纯洁很多。 5、 青年和希望 :青年是未来,青年是希望。科学的希望,学科的未来,依靠青年。青年学者是科研进步创新的主力军,他们的才华和智慧是学科进步的原动力。我们要鼓励青年,支持青年,提携青年。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责任,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地位和作用,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传统和精神,学界要传承这些文化、传统,发扬光大学界精神。忽视青年的发展,漠视青年的成长,阻碍青年的发展,也就放弃了学科的发展。 6、 规范和共识 :学界有规范,学界有共识。学者应该了解和践行这些规范,维护学界的规范。青年学者尤其要关注学界的职业规矩,要有责任传承和宣传这些规矩。每个人都有遵守规矩的义务。 7、 前沿和热点 :哪些领域是学科的发展有前沿?学科领域有前沿,有热点。生态学的传统发展模式需要延续和持续,随着学科交叉和技术手段的进步,每个问题都会有新的解释,如分子生物学、神经生物学、基因组学、进化生物学等技术手段和思想,对于学科的发展是必要的、重要的,应该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背景、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为会议召开做出重大贡献的志愿者团队,他们出色的服务保障了大会的顺利进行) (最佳墙报获奖者领奖 )
个人分类: 学术会议|7027 次阅读|4 个评论
生态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依然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wangdh 2012-9-27 20:46
生态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依然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生态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依然是 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王德华) ( 说明:这是 2012 年 9 月 22 日在沈阳召开的兽类学分会和动物生态学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的学术年会开幕式上的发言稿。有些观点是我个人的观点和认识,放在这里与大家共享 )。 ***********************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同行、各位朋友、各位领导: 大家早上好! “第八届全国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学术研讨会”今天在沈阳师范大学召开,我代表中国生态学会动物生态专业委员会感谢全国各地代表们对会议的支持,欢迎各位代表的到来,感谢组委会的辛苦,感谢沈阳师范大学领导的支持和生化学院的领导、老师和同学们对本次会议的组织和准备所付出的劳动。 动物生态学在中国生态学的发展历史上,一直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在去年( 2011 年)长沙举行的中国生态学学会学术年会召开的理事会上,我专门给理事会回顾了我国的动物生态学在中国生态学发展历史上的贡献。著名生态学家马世骏先生作为中国生态学会的创始人之一,他倡议和创立了生态学学会,并担任学会的第一、二届理事长,动物生态学的前辈北京师范大学孙儒泳院士、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王祖望先生先后担任第三届和第五届理事长,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的创始人之一夏武平先生(担任两届副理事长和第三届理事会的顾问),以及张知彬先生(两届副理事长)、魏辅文先生(现任副理事长)也先后担任中国生态学会的副理事长职务。动物生态学在中国生态学的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随着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对科技的投入,动物生态学各个领域的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都十分迅速。从每届年会的会议摘要和学术报告以及参会代表就可以看到这种喜人的变化。近些年来,我国动物生态学各个领域的研究都有了较好的积累,在科研层次上也从过多的描述性研究,逐渐走向了以假说验证为主的研究途径和研究思想的演变。年轻学者们也能够在前人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并逐渐建立和开拓自己新的研究领域。经过了近 3 代人的努力,我国动物生态学的发展,前景喜人,充满活力和希望。在国内外的学术刊物上、在国内外的学术会议上,中国动物生态学工作者的研究逐渐走向了国际舞台 我们需要认识到的是,我们这么大的一个国家,动物生态学各个学科、各个领域的发展不是很平衡,传统的科学问题和学科领域需要我们继续发展和延续,许多新的生态问题、新的学科领域,也需要我们去拓展和深入,这尤其需要青年科学家的才华、智慧、努力和责任。 虽然当今生态学的发展十分迅速,学科纷杂,五花八门,学科范畴和内涵逐渐扩张,“生态”突然变得时尚起来,但是从学科的本质和内涵上看,以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为组织单元的传统生态学研究还是、也应该是现代生态学发展的核心,各个组织单元水平的研究应该是我们生态学工作者研究的主体。我们鼓励学科交叉,鼓励学术思想创新,但我们不能忽视生态学的核心,更不能背弃生态学的真正内涵。生态学的核心问题是揭示自然界物种间的各种生态关系及其决定这些生态关系的环境因素,阐明的是生物(包括人类)对环境的生存适应机理。 学术会议的主要内容是学术交流。通过学术交流,交流各位学者在各自的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研究进展,对生态学问题的最新的认识和见解。通过学术交流,希望学者们能够找到共同的研究兴趣,加强合作。同时,通过交流,青年学者科研了解我国动物生态学发展的总体状况,减少和避免低水平、重复性的研究工作,着力开展探索性的和创新性的研究工作。我们要避免短平快的为了论文而论文的研究,鼓励为了真正的科学问题、现实的生态问题而进行的有意义的研究;特别要鼓励那些需要长时间野外积累的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等层次上的研究。这些方面的研究工作要获得一个完整的、有说服力的结论,需要多年的积累,持续的支持,更需要坚强的毅力。随着不断变化着的环境的影响,我们还要鼓励开展应用动物生态学(如毒理学、环境内分泌学等)等领域的研究。生态学不是虚的、不是空的学问,生态学是一门实实在在的能够解决我们面临的一些实际问题和能够进行实验验证的学科。生态学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很高兴每年都能看到新的进展,看到新的面孔,这就是希望。我们鼓励青年科学家之间的合作,鼓励创新,同时我们希望青年科学家要有一种担当,一种责任。曾不止一次听到有学者发问:为什么我们的研究总是在验证别人提出的假说呢?这确实是我们每一个科研人员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是我们每一位研究生需要思考的问题。我们的研究需要走向国际舞台,需要融于国际学术潮流中,但我们更需要保持自己的特色,坚持自己的独立的学术见解。我相信,只要我们踏下心来,静下心来,以学术问题为核心,以理解自然探索自然为追求,我们有能力、也一定会对国际动物生态学的发展有所贡献,中国科学家有能力、也一定会提出创新的学术思想和学术假说。 让我们在学术交流的气氛中,享受科研,增加友情,交流思想,促成合作。 最后特别感谢中国野保协会对我们学术会议的一贯支持,特别是对青年人才的支持。特别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生命科学部对动物生态学领域的一贯支持。我们也希望进一步的、持续的支持,我也相信我们一定会以更优秀的科研成绩作为回报的。 再次感谢各位代表。 祝大家在沈阳过得愉快。 祝大会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个人分类: 学术会议|11675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八届全国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学术研讨会”第二轮通知
wangdh 2012-8-29 14:52
“第八届全国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学术研讨会” 第二轮通知 为了促进和探讨我国兽类学、动物生态学的发展战略和学术交流, 经研究和讨论, “第八届全国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学术研讨会”将于 2012 年 9 月 21 至 24 日在辽宁省沈阳市沈阳师范大学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中国生态学会动物生态专业委员会和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主办,沈阳师范大学和辽宁省动物学会承办。 请参加会议者填好第二轮会议通知附带的回执,于 8 月 30 日前 寄回会务组。申请口头发言的代表务必于此前提交回执,便于会务组选排会议报告。 1. 会议内容 学术交流。现向全国兽类学和动物生态学工作者征集论文,征稿范围:兽类学、动物生态学相关领域。 2. 会议时间和日程安排 9 月 21 日 (周五),全天注册报到。报到地点设在东佳瑞士酒店一楼大厅 9 月 22-23 日(周六、周日)学术交流研讨、闭幕式 9 月 24 日 (周一):会后考察(费用自理)或离会 3. 会议地点 主会场设在 沈阳师范大学( 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黄河北大街 253 号) 4. 主办单位 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中国生态学会动物生态专业委员会、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 5. 承办单位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省动物学会 6. 会议注册费 8 月 30 日 之前注册的普通代表注册费¥ 1000 ; 学生代表 ¥ 700 。随行人员( 家属)注册费: ¥ 700 , 仅包含与 会议代表共同用餐费用 。 会务组统一安排食宿,费用自理。 8 月 31 日 之后注册的代表将适当提高注册费标准。 7. 会议相关事宜 会场信息:主会场设在沈阳师范大学商学院大楼二 楼报告厅,分会场、墙报展览、茶歇均设在二楼。 住宿条件:( 1 )东佳瑞士酒店,含商务套间、单间、标准间和三人间,住房价格每间每天 300 元左右;( 2 )祥宇宾馆,含标准间、三人间,住房价格每间每天 240 元左右。 8. 会议论文摘集要求 本次会议将编印内部印刷的会议论文摘要集,以便进行交流。凡在动物生态学、兽类学领域未正式发表过的研究工作或有关发展战略的论文,均为本次会议征稿范围。请作者将论文摘要按如下 5 个专题进行分类: 1 )保护生物学; 2 )行为生态学; 3 )个体生态学(行为与生理); 4 )种群和群落生态学; 5 )分类区系和动物地理。每篇论文摘要篇幅限制在 A4 纸 1 页纸之内,摘要中不要包含图表; 摘要格式(请参照附件格式模板) 题目 ( 4 号字,黑体) 作者姓名和单位 (小 4 号字,宋体;注明通讯作者和 Email 地址) 摘要正文(小四号,宋体, 行距为 1.5 倍 ) 论文摘要请于 2012 年 9 月 10 日前 采用 word 文件格式,以邮件附件发往沈阳师范大学杜晶老师( fangsong1206@163.com )。 9. 优秀青年动物生态学工作者评选及 青年学者专场报告 为奖励参会的优秀青年动物生态学工作者,本次会议将评选出 3-5 名优秀青年动物生态学工作者( 2012 年度),并给予每位 2000 元奖金及证书。申请者为 35 岁(含 35 岁)以下从事兽类学和动物生态学研究的科研人员(含在职研究生),女性申请者年龄放宽至 40 岁以下(含 40 岁)。申请者请于 2012 年 8 月 10 日前将报告论文摘要、发表论文抽印本(或 PDF 文件)(限于 2010-2012 年间发表,申请者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国内外核心期刊论文),以及身份证复印件一并报送到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黄乘明研究员 ( cmhuang@ioz.ac.cn ) ,由组委会组织有关专家根据申请材料和报告内容进行评选,并于会议期间公布评选结果。获奖候选人需参加本次会议并在闭幕式现场领奖,否则视为自动放弃。已经获得过历届同等奖励的青年学者将不再参加评选。 为促进青年学者的学术交流,本届会议将开辟青年学者专场报告活动。本年度获奖的青年学者要在青年学者专场上进行学术报告交流。 10. 会议墙报要求及研究生最佳墙报奖设置 为鼓励学术交流多样化,本届会议继续开展墙报( POSTER )学术交流形式,设立专门的墙报展示区,会议期间安排时间进行墙报交流(每天安排 1 小时时间)。墙报的尺寸为:高 120cm x 宽 90cm 。本届会议将墙报交流结果评选出 5-8 位最佳墙报奖。评选出来的优秀墙报将在会议期间公布,并发放“第八届全国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学术研讨会最佳墙报奖证书”。希望广大研究生踊跃参加。 非学生代表亦可提交 POSTER 墙报参加交流,但不参加最佳墙报奖的评选。 11 会后考察 (费用自理) ( 1 )市内参观:沈阳故宫、清东陵(努尔哈赤陵园)和清北陵(皇太极陵园)。 ( 2 )省内相关线路:鞍山千山、玉佛苑;本溪水洞等。 12. 会议联系人 会议代表可随时发送邮件到 animalecology2011@126.com ,索取每年最新的会议通知。 联系人:黄乘明( 010-64807163 ) 宛新荣( 010-64807106 )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 1-5 号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100101 ) 传真: 010-64807099 Email: animalecology2011@126.com 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 中国生态学会动物生态专业委员会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 二零一二年六月二十六日 第八届全国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学术研讨会会议回执(复印有效) 申请口头报告的请在第 2 轮会议回执上详细说明 姓名 职称、职务 性别 民族 工作单位 从事专业 通讯地址 Email 地址 电话 传真 参会随从人员人数 口头报告类型 口头报告题目 ( 1 )无 ( 2 )有 请选择: (如有,请列出口头报告的题目) 墙报情况 请选择: ( 3 )无墙报; ( 4 )有墙报,不参加研究生最佳墙报评选; ( 5 )有墙报,参加研究生最佳墙报评选。 注: ( 1 )参会随从人员一般指为非会议代表(家属),参会的研究生和助手可单独填写会议回执。( 2 )拟申请口头报告的学者请注明口头报告的题目。 ( 3 )职称、职务一栏,博士、硕士研究生请分别填写“博士、硕士研究生”。
个人分类: 学术会议|6134 次阅读|0 个评论
优秀的科学家理应成为院士
热度 23 wangdh 2011-12-13 13:50
优秀的科学家理应成为院士 (王德华) 每一届的院士选举都会让学术界兴奋一阵子。这一届选举波澜更多,不单纯是兴奋了。围观的、旁观的、参与的、台上的、台下的、幕后的、陆上的、海里的 … 各路神仙,各种演讲,十分热闹。每两年一次学术界的这种刺激,在冬天里对于激发学术界的活力是很有功效的。 儿子问我有没有当院士的打算,我说没有。他不理解,无数个为什么让我回答。最后一个回答让他住了嘴:院士是个学术称号,是一种学术名誉,不是一个职位,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情,不可以作为目标追求的,跟晋升副教授、教授不同。只要有职位,有明确的条件要求,自己潜心朝着所需要的条件努力就是了,虽有早晚,但总是会晋升的。院士不同,它不是职位,即使水平到了,也不见得就能获选。院士如此,诺贝尔奖也如此。学术界任何以诺贝尔奖为科研目标设立的项目、投资、追求,都是违背科学的。当然,科学家喜欢鹤立鸡群、独辟蹊径,有些喜欢干很不科学的事情。把院士作为个人追求、把诺贝尔奖作为个人追求,是可以理解的,个体行为不能代表群体行为。 儿子很失望,说你不如你导师。我很惭愧,我比我的老师差远了,无论从威望、造诣、学术视野、胸怀、对科学和国家的贡献,都不可以相比较的。我的硕士导师前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所长王祖望先生,我的博士导师是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孙儒泳先生,孙先生是动物生态学的院士。两位先生对中国科学的贡献,尤其是动物生态学的贡献,已经是写在了历史上的。学术上,我一直在追赶;精神境界上,我也是自叹不如,孙先生从多年的积蓄中拿出 50 多万设立助学奖励基金,王先生退休后每天忙于工作,从不提任何报酬,前些年每月还有 400 - 800 元的补贴,这几年补贴他也不要了。这样的胸怀和境界,我做不到。 我想写一篇文章,题目是“两位本应成为院士的动物生态学家”,一位是刚过世不久的夏武平先生,一位就是依然忙碌他的《中华大典 - 动物学分卷》的王祖望先生。夏先生对于中国动物生态学、兽类学的贡献,是里程碑式的,是学科发展的奠基人和开拓者。老人家德艺双馨,是学术界的楷模,理应成为院士。王先生曾有过一次机会,但在最后一轮落选,以后再也没有申报过。现在看来,王先生没有成为院士,主要还是我们学生们的责任,如果我们这些弟子能够为我们的老师发表几篇 CNS 文章,我们的老师现在也是院士了。 院士是一种荣誉,是一种肯定,也是一种责任。院士这个群体在学术界的地位和职责大家都应该清楚,包括局内的和局外的。院士应该成为中国学术界科学精神、职业精神、学术道德的先锋和领路人,是楷模。这些职责,我们的老师们做到了,成为院士的做到了,不是院士的也做到了。孙儒泳先生、夏武平先生、王祖望先生等,是我们动物生态学界的楷模。 维护和保持院士群体的声誉和纯洁,是院士们的责任,是科学院的责任,也是学术界的责任。这个群体的各个方面对于是中国科技界的影响是巨大的,是不可估量的,无论是好的方面,还是劣的方面。 不知道用什么题目好,先这么凑付着吧。 三位先生的一些剪影,见下面链接: 夏武平先生 : 以后很难 再有这样的学者了 孙儒泳先生 : 中国生态学领域的耕耘者和播种人 — 孙儒泳院士 王祖望先生 : 我老师的获奖感言
个人分类: 人物风采|11780 次阅读|39 个评论
今年的生态学年会不凄凉
热度 5 wangdh 2011-11-5 13:47
今年的生态学年会不凄凉
今年的生态学年会不凄凉 (王德华) 2011 年 10 月 21-24 日 中国生态学学会学术年会在长沙明城国际大酒店举行。动物生态专业委员会这次组织了两个会议专场:动物生态与保护、动物生理与行为适应。 “ 动物生态与保护 ”专题: 安排 9 人报告人,有 2 人未到会。报告内容涉及:鸟类越冬的季节动态、三峡工程和退田还湖对鼠类种群的影响、西藏滇金丝猴的分布模式和种群结构、大型食草动物采食与草地植物多样性的关系、草原鼠类群落与放牧的关系、昆虫的化学通讯等。 “ 动物生理与行为适应 ”专题:安排 8 位报告人,有 1 人未到会。报告内容涉及:鲤科鱼类低氧适应机制、植食性啮齿动物的消化对策、鼠类被毛和能量代谢的季节变化、鼠类的繁殖与免疫功能、植物的诱导抗性与昆虫的反防御机制、蜘蛛体内 Cry1Ab 蛋白富集对酶活性的影响、水华蓝藻对浮游动物的危害作用的精细诊断等。 上一次年会( 2009 年)不同,这次年会我们专业委员会的这两个专题报告会很成功。报告人报告很精彩,大自然的故事很吸引人。由于时间充足( 25 分钟),讨论比较热烈,气氛很好,可谓严肃、活泼,有幽默、有严谨,有笑声、有沉默,身心感觉很舒服。听众有 50 人左右,作为小型的专题会议,效果很好,研究生和教授们交流自由、畅通。这样的效果是出乎我的意料的。还有一个感受就是,这些学者热爱野外工作、坚持野外工作,从他们身上折射出一种精神,一种追求,这正是当今生态学工作者所需要的。 这次会议上也安排了硕士研究生的报告。硕士研究生是需要锻炼的,能够在全国的会议上做学术报告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和学习机会。研究生做学术报告要注意学习其他报告人的风格和优点,特别注意要将 PPT 做得简明、漂亮、大方,不能将自己的硕士论文内容拷贝到幻灯片上;注意不要背对听众,要与听众有交流;不要念 PPT ,要学会讲。不要僵直地站着,最好有自然的身体语言;要对自己的报告熟悉,能够讲一个完整的故事,有头有尾,尤其是研究意义和背景要讲述清楚,新的结果要突出,最好结论要清晰。也不要忘记了致谢,感谢对实验有过贡献的人,感谢对你的工作有过帮助的人。 那么这次会议有什么遗憾吗?有的,还是跟以前的感觉一样:主流学者没有到会。主流学者不到会自然使会议失色不少。什么是主流学者?就是那些各个领域、学科的学术骨干、学术带头人。我们的专题会议上:主流的动物保护生物学专家、动物行为学专家、行为生态学专家、动物种群和群落生态学家等都应该有更多的主流科学家到场。这种现象,在其他会议上也有,但生态学年会特别突出。 2009 年的年会,我曾写过感想,据说还有些影响,不知是正面还是反面,后来就把文章隐藏了 : 没有想到全国性的学术会议这么凄凉 。 这次会议上专门安排了一个动物保护(大熊猫)的大会报告,反响很好。在理事会上,学会领导也专门介绍了动物生态学在中国生态学发展史上的地位,特别建议增补了一位动物生态学的副理事长。 关于这两个专题,学习到很多新知识,也有些问题和体会,写在这里作为记录和交流: “ 动物生态与保护 ”专题: 1、 概念:生物学、生态学对概念的要求很严格,概念的严格都是有一些限制条件的,概念可以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我曾在课堂上要求学生一门课只要掌握几个关键概念,一扩展就可以了。如种群生态学中的“密度 denisty ”概念,指的是单位面积上某个物种的数量。有学者用“总密度 total density ”指单位面积上多个物种的数量,以前见过有学者用“群落密度 community density ” 指代内容与 Total density 差不多,都是想说明一个区域内,不同物种的动物的总的数量。这个密度隐藏了不同物种的个体大小(体型、体重)、物种之间数量的差异,也无法估测总的生物量 (biomass) 。我不是很赞成这样的概念。 2、 重视历史数据(积累数据)的分析和综合:洞庭湖地区田鼠种群的数量变动有 10 多年的数据积累,由于动物生境的有规律的变化(水位、水灾与种群数量变动),详细分析控制和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是有可能的,也可能会发现一些规律。由于水灾对于鼠类的生存是毁灭性的,鼠类一代一代就这么不长记性?母幼信号如何传递?生境选择机制是否发生变化?植食性的鼠类在暴发时啃食同类的尸体,说明食性是可以改变的 (食肉的大熊猫改吃竹子大概也有被迫的因素吧)。 3、 滇金丝猴在西藏分布在 3800 – 4300 米范围内,属于高海拔,面临低氧和寒冷的胁迫,以及食物的季节性相对短缺,所以这类猴群对环境的适应很有意思。如果能够获得体重的季节性数据,热代谢的数据,对于能量节约对策 (energy saveing strategy) 的阐述是很有帮助的。高海拔地区,这么聪明的猴类动物为什么不贮存食物呢?皮毛隔热性变化吗?食性变化吗?成年与幼体数量的比例是 1:1 ,也是很有意味的,说明幼体成活率非常高,母体懂得计划生育?出于哪些考虑才做出这样的决策?如果全球气候变暖,猴群的地理分布如何变化?是继续向高海拔地区迁移还是迁走? 4、 关于鼠类群落数据的调查:以前学术界用铗日法 (night trap) 获得动物的数量,就是每天用铁夹子捕动物。现在这种方法国际上逐渐不认可了,最好用活体标记或活捕笼的方法来调查。现在学术界要求要考虑动物的福利和权益了。 5、 化学通讯是关于气味的。动物的气味用途很广,功能繁多。利用气味来控制害虫是学者们一直都感兴趣的。气味通讯与环境是有关系的,风大的草原地区,估计声音通讯会更有效,但对某些特殊的群体采取特殊的通讯方式是可能的,生物界的最大魅力就是多样性,最吸引人的就是复杂性,很少完全统一的。 6、 草原上大型食草动物的啃食对植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是一个很有趣的课题。很早就有学者关注草食动物与植物系统之间的关系,从群落和生物多样性的角度分析会发现一些新的规律。大型动物取食植物与小型啮齿动物的取食是不同的,大型动物在草原上一口可以吃多种植物,口大,不好分离每一种植物(但对有毒植物还是有避免机制的),鼠类就可以对植物有较好的选择,可以吃某一种的花、叶和根等,这样对植物群落的影响自然是不同的。 “ 动物生理与行为适应 ”专题: 1、 鱼类在水环境中缺氧,如何耐受是具有生理基础的。行为、生理和解剖学特征都会对鱼类适应水环境有贡献。从运动能力上分析的话,肌肉的生化特征等方面的知识是需要的。 2、 植食性动物(尤其是小型啮齿动物)具有食粪的现象(行为),分吃其他动物的粪便和自己的粪便。有些动物能够产生两种粪便:硬便(粉球)和软便。兔子一类盲肠大的动物,取食软便的行为很普遍,学者说是软便有高含量的氮,可以补充动物的蛋白质。食粪到底是营养需求还是其他方面,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动物肠道内的不同细菌菌团对于动物的生理是很重要的。有研究发现动物体内不同类群的细菌,对于控制动物的体重和能量代谢是有很大作用的。最近我国学者发现大熊猫之所以能够取食竹子就是由于肠道内有专门可以协助消化竹子(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菌类(可以产生消化酶)。肠道内共生的微生物种类对于消化生理功能的贡献还是值得关注的。 3、 恒温动物维持恒温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方式多种多样。行为上、生理上和形态上,都可以进行调节减少能量消耗,维持恒温性能。动物的皮毛隔热性能的变化应该是很重要的,历史上有很多重要的研究,但近来关注的不多。在黑线仓鼠上的发现很令人吃惊,在低温条件下皮毛的隔热性对于动物整体的能量消耗可以贡献 41% (减少 41% 的热量)。估计动物的皮毛性能的季节性变化(毛色的深浅、密度和质量)会有不同的贡献,独居的与群居的动物毛发(皮毛)是否有质量上的差异?在面对不同的环境时功能是否也有差异?
个人分类: 学术会议|5392 次阅读|9 个评论
给青年生态学工作者的几点建议
热度 9 wangdh 2011-11-4 00:30
给青年生态学工作者的几点建议
中国动物生态学的学科发展和人才成长令人欣喜 (王德华) 2011 年 10 月 28 日 - 30 日 在浙江金华召开了“第七届全国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管理学术研讨会”,会议在浙江师范大学新校区举办,每个会议室都非常舒适宽敞。会议基本信息是:参会代表 330 人,学生代表 150 人,口头报告 110 个 ( 3 个大会报告), 18 个 Poster 。这次会议是安排报告人数最多的一次,也是首次设置 Poster 方式进行交流。会议上为了鼓励参会者采取和接受 Poster 交流方式,专门评选出 5 位 Poster 获奖者。按照惯例,会议继续评选和奖励“全国优秀青年动物生态学工作者”,今年有 5 位青年学者获奖。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3 个大会报告:南京师大杨光教授的关于鲸类进化与保护遗传学研究,浙江大学丁平教授关于千岛湖生境片段化对物种及其多样性格局的影响,和中科院动物所杜卫国研究员关于爬行类胚胎的温度适应性等。这三个报告非常出色,除了报告人精彩的演讲外,给我们更多启发的是三个研究集体对于科学问题的发现和提出、工作的长期积累和逐步深入,以及坚持不懈的追求和毅力。这三个实验室的发展很有启发性和代表性,值得我们学习,尤其是青年学者更应从中悟出很多做学问的道理。 会议收到摘要 214 篇,涉及到了动物生态学研究的各个领域,从个体、种群、群落,动物行为、动物地理、生物多样性格局、物种保护等等,有时尚的基因组学(生态基因组学)、生物入侵,有传统的动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动物的进化与辐射,有神经生物学的机理性探索,有整体生理学、行为学和形态学的变化格局描述,有遗传学和分子机理的阐述,等等。不同的时间尺度、不同的空间尺度、不同的组织层次,动物表现出不同的适应策略。复杂多样的动物世界给我们展示了自然界的美丽多彩、惊奇和魅力。同时,我们还是要呼吁加强和重视耗时、费力但非常重要的野外种群和群落层次的研究。 参会代表中近一半是年轻学者和研究生,青春和活力是会议的特点。我觉得有几点体会和感想,写下来与青年学者共勉: 1、 从事生态学研究,一定要喜欢大自然,走进大自然。生态学的实验室在野外,在自然界,这是发现生态学科学问题和提出科学问题的第一步,是直觉和创新的源泉。当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分子生物学、神经生物学、基因组学的方法和手段对于相关机理性解释和阐述是不可替代的。 2、 生态学是一门科学,这在当下一句不用质疑。是科学,就是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进行研究的。我们要重视实验设计、重视假说验证,要一直鼓励“假说驱动”的研究途径,我们也要关注整合 (integtation) 的思想方法。任何一个生态现象和特征都是有进化背景的,我们不仅要解释 How question 的机制,也要阐述 Why question 的原因。 3、 重视和认识建立适合自己的实验系统。好的实验系统是创新和深入发展的保证。关于实验系统的重要性,我也是最近才逐渐有些理解。实验系统不能一下子说得很明白,它包括实验对象、实验平台、科学思维和工作积淀,也包括研究集体的文化和传统等软环境。我们国家已经有不少学者建立了很好的实验系统(如灵长类、大熊猫等研究集体)这保证了这些集体近几年高质量论文的持续发表、人才质量的不断提高。 4、 重视合作与比较。不同的团队有不同的特色和专长,有不同的研究手段和技术,不同研究对象和侧重点,这就需要加强合作与交流。不同的地理环境栖息着不同的动物类群,动物的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表现出不同的生存适应策略,动物在生存适应和繁殖等方面的共性和特性 (适应性趋同和适应性趋异, adaptive convergence and adaptive divergence )是需要关注的,学术界更注重每个物种对于特殊环境的特殊适应方式及其机理上。 这次会议还有一个特点是女性科学工作者很显眼。这次会议有 10 余名女性学者在会议上报告了自己的研究成果,有些学者的报告相当精彩,如关于鲸类脑容量的进化、蝙蝠冬眠和调控基因、长臂猿的婚配行为、动物的区系演化等等,都展示了女性科学家的风采和智慧,展示了她们对科学问题的独特的敏锐。 从年轻学者们的报告中,尤其受到感染的是他们和她们对自己研究的热爱,对自己研究领域知识背景的熟悉。他们自信,他们阳光,他们积极向上,他们执着追求,无疑他们是中国动物生态学的骨干和希望。 主办学术会议是一件很花费精力和时间的事情,但只要喜欢就有很多乐趣。给全国的动物生态学工作者搭建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是一件善事和乐事。由中国生态学会动物生态专业委员会、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和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联合主办的 “全国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管理学术研讨会”已经成为中国动物学界和生态学界的一个品牌会议,这得感谢每次会议的承办者、组织者和提供资助者,感谢全国动物生态学者的支持。 非常感谢浙江师范大学和浙江动物学会对本次会议的支持,感谢会务组的辛苦。 金华佛手 金华的秋 “优秀青年动物生态学工作者”获奖者 优秀墙报(Poster)获奖者
个人分类: 学术会议|11777 次阅读|15 个评论
研究生课程《动物生态学》讨论课记录 (2011)
热度 3 wangdh 2011-10-16 01:01
研究生课程《动物生态学》讨论课记录 (2011)
研究生讨论课记录(2011年10月12日下午) (王德华) 写点文字,记录今年的研究生讨论课情况。 今天下午( 2011.10.12 )是研究生院研究生课程《动物生态学》的讨论课。 关于个体生态学的“动物对环境的适应”部分,这几年都是作为研究生的讨论课来进行,研究生唱主角,效果很好,学生们自己也满意,印象也最深。在进行课程结束后的课程评价时,多数研究生都对这一堂课评价较高。 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方式多种多样,这堂课分为 5 个大组(每年的选课人数一般在 40-60 人左右),每个组负责一个内容,包括:动物对水生和海洋环境的适应,动物对高山低氧环境的适应,动物对高空环境(飞行)的适应,动物对高温干旱环境的适应,动物对寒冷环境的适应等。建议每个组先进行集体讨论,可以选代表在课堂上演讲,也可以几位同学进行演讲。原则上每组的演讲时间控制在 30 分钟左右,最好能留出 5 分钟左右的讨论时间。 总体看,这次讨论课大家准备得都不错,基本按照要求完成了任务。大家的演讲也比较成功,有 2 个组是一个同学演讲,一个组是 2 人演讲,一个组是 3 人演讲,最多的一个组是 6 人演讲。3个小时之内 13 人的演讲,超时是很自然的了,既然大家都认真准备了,就给个展示的机会吧。这样课程延长了 30 多分钟。反正等我回到家时已经天黑了,接近 7 点了。 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是生物学的主题,是“个体生态学”的核心内容。理解了各种类群的动物对不同环境的适应方式,谁都会惊叹自然界的造化,惊叹自然界的神奇。有几个方面是需要留意的: 尺度问题 。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有两个尺度需要关注: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时间上可以从几秒到万年,空间上可以从局部地区到全球范围。 层次问题 。动物的适应性特征主要表现在行为学、形态解剖学和生理学 (Behavioral, anatomical and physiological) 等三个主要层次上(现在也可以扩展到分子和基因层次上)。 适应方式 。从基本模式上,主要有趋同性适应(适应性趋同, adaptive convergence )和趋异适应( adaptive divergence )。面对共同的大环境,不同类群的动物在行为、形态和生理上的适应性调节往往会表现出趋同性,同样分布在不同地区的相同类群的动物,面对不同的环境条件时也会具有不同的适应方式。在同一环境中物种的特殊适应方式和不同环境中相同物种的共同适应方式,也是存在的,并且是非常重要的。 研究生们基本都是按照这个思路进行阐述的,有理论支持,有实例说明,有适应方式的特殊性,有适应规律的综合性,从昆虫、鱼类、两栖爬行类、鸟类和哺乳动物等,水陆空和地下等不同环境,展示了各种动物的丰富多彩的适应方式。整个课程听下来,真是一场知识和信息的冲击。但是我们也必须注意,研究动物的适应,要发现规律和阐述机理,切忌不要像“集邮”一样,对于动物适应的共同性和特殊性要统一起来。特殊的问题不可能有广谱的规律,不同的生物组织层次具有不同的适应规律。分析动物的适应要注意两个维度,从功能上 (how question) 和进化上( why question )上,也就是近因( proximate cause )和远因( ultimate cause )。 提点讨论课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几乎每年的问题都大同小异,早些留意到是有好处的: 1、 PPT 的美观问题:有些 PPT 背景很暗,字体暗,效果不好。应该尽量反差大一些。 2、 网上资料信息的科学性问题:看得出来多数同学的资料信息来自网络,作为研究生应该具有一定的辨析能力,网上的信息有许多不具有科学性和严谨性,不能随便引用和扩散。要多引用正规的科学文献,多查阅专业书刊。 3、 任何资料和信息要有参考文献和文献出处,要有知识产权意识(尤其是作学术报告要特别注意)。要尽量用文献中的图表和数据说明问题。 4、 如果可能,视频会增加视觉效果。这次讨论课没有一位同学采用插入视频的方式(有一届的讨论课中曾有学生在讲述沙漠动物的适应时曾用过视频),但有一位同学在描述鱼类的生殖方式时有视频的截图。 5、 多数同学“演讲”的成分还是不足,手势和身体语言不是很丰富。尤其不要念,要讲。 PPT 的内容是提示性质的,演讲人要对演讲内容很熟悉,根据情况和时间自由发挥。 6、 演讲一定要考虑到听众类型。不同的听众,一定要采取不同的演讲方式。有时候需要专业,有时候需要科普,有时候需要严肃,有时候需要活泼。忽视听众的演讲,一定是失败的。 值得表扬的方面(需要提倡): 1、 这次演讲有一位同学引用了文献中的一个图并注明了文献出处。 2、 有一位同学的声音很美,抑扬顿挫,很像播音员(景点解说员的嗓音)的速度。 3、 有一位同学很注意互动性,问答方式很好,身体语言丰富。 4、 所有的演讲都十分注意运用图片增加视觉效果。 5、 有一位同学演讲是从问题开始的,逐渐展开,辅以实例分析。 6、 这次讨论课,研究生提问也比较踊跃。有些问题很有启发性,如: 高山低氧动物的行为适应方式是怎样的? 有些动物的雌雄体型为什么差别这么大? 在寒冷环境中为什么眼睛感觉不到冷? 瘦素 (leptin) 与褐色脂肪组织( brown adipose tissue )产热的关系? 除了高温干旱的环境外,是否存在寒冷干旱的环境呢? 骆驼的驼峰是水分吗?鲎的呼吸有什么特点? 不同动物对氧的结合能力为什么不同(血红蛋白、血蓝蛋白)? 寒冷地区的人眼睫毛是否要长(从而更美丽)? 昆虫的迁飞是否比鸟类等高等动物的飞行(迁徙)更具有复杂性?或者目的性要差? 7、 有的同学将生理特征与物种保护结合在一起,非常好。如鱼类的回游(适应调节机理)和保护问题(水坝建设)。 8、 有一位同学对于有的组演讲同学安排过多、超时过多,提出不满意见。特意在课堂上对这种敢于表达自己想法(观点)的行为进行了鼓励。 总之,动物的适应方式表现在动物的结构与功能(Structure and function) 的统一上。结构与功能的调节变化与环境压力(自然选择)是相适应的。在生物长期的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的压力是动物适应方式调节变化的关键。水生和海洋环境,渗透压(水盐代谢)是一关键压力;高温干旱环境,水分代谢和高温胁迫是关键压力;寒冷环境,低温是关键压力;高山低氧环境,低氧和寒冷是关键压力;高空飞行,昆虫、鸟类和蝙蝠的压力不同(如风、低氧、恒温等)。 动物的生理多样性让人眼花缭乱,新奇、惊奇、奇妙、多样,这就是生命的美丽。五彩的生命会让人产生多彩的遐想。理解生命,才懂得生命,懂得生命的美,生命的不易,生命的延续。 (图片来自网络,代表沙漠、海洋、高寒等环境)
个人分类: 研究生教育|7969 次阅读|4 个评论
会议通知:“第七届全国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学术研讨会”
热度 2 wangdh 2011-9-15 23:31
“第七届全国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学术研讨会”第三轮通知 中国生态学会动物生态专业委员会、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和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科技委员会联合主办的品牌会议“第七届全国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学术研讨会”将于 2011 年 10 月 28 至 31 日在浙江金华市浙江师范大学召开。此次由浙江师范大学、浙江省动物学会等承办。本次会议将交流全国动物生态学家和兽类学家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国际发展动态。欢迎全国的动物生态学工作者和兽类学工作者、研究生参会。希望有更多的鱼类生态学、两栖爬行动物生态学的学者和研究生参会。 请参加会议者填好第三轮会议回执,在回执中注明交流方式是 口头报告 (Oral presentation) 还是墙报( Poster )以及报告题目,并 于 2011 年 10 月 5 日前 发回会务组联系人。 1. 会议内容 学术交流。现向全国兽类学和动物生态学工作者征集论文,征稿范围:兽类学、动物生态学相关领域。 2. 会议时间和日程安排( 2011 年 10 月 28 日 - 31 日 ) 10 月 28 日 (周五):全天报到 10 月 29-30 日(周六和周日):全天为学术研讨会 10 月 31 日 (周一): 会后考察(费用自理)或离会。 3. 会议地点及会议相关事宜 浙江省金华市浙江师范大学,主会场设在浙江师范大学图书馆大楼。 4. 会议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 会议主办单位:中国生态学会动物生态专业委员会、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科技委员会 会议承办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浙江省动物学会等 5. 会议注册费和住宿费 会议注册费:会员代表¥ 700 ; 学生代表 ¥ 500 (凭学生证);随行 家属注册费: ¥ 500 ( 仅 用于和会议代表共同用餐和参观等,不包含会议材料) 。 盖章的会议通知将在报到时领取。 会务组统一安排食宿,费用自理。住宿费标准:浙江师范大学国际交流中心(原 浙师 粤海宾馆,标间约 300 元 / 天),专家公寓(标间约 120 元 / 天)。 住宿宾馆提供早餐;中餐、晚餐以自助餐的形式在 浙江师范大学国际交流中心 进行。 6. 会议奖励 为奖励参会的优秀青年动物生态学工作者,本次会议将评选出 3-5 名优秀青年动物生态学工作者,并给予每位 2000 元奖金及证书。申请者为 35 岁(含)以下从事兽类学和动物生态学研究的科研人员(含在职研究生)。 可通过两种方式申请:( 1 )申请者请于 2011 年 9 月 30 日前将报告论文摘要、发表论文抽印本(或 PDF 文件,发表时间为 2010 年 8 月 1 日至 2011 年 9 月 30 日),以及身份证复印件一并报送到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黄乘明研究员 ( cmhuang@ioz.ac.cn ) ;或( 2 )由两名以上动物生态学领域的专家联名推荐。 由组委会组织有关专家根据申请材料和报告内容进行评选,并于会议期间公布评选结果。 7. 会议论文摘集要求 本次会议将编印内部印刷的会议论文摘要集,以便进行交流。凡在动物生态学、兽类学领域未正式发表过的研究工作或有关发展战略的论文,均为本次会议征稿范围。每篇论文摘要限制在 500 字左右,摘要中不要包含图表。摘要格式如下: 题目 ( 4 号字,黑体) 作者姓名和单位 (小 4 号字,宋体;注明通讯作者和 Email 地址) 摘要正文(小四号,宋体) 请将论文摘要以电子邮件形式于 2011 年 10 月 15 日前 发往: animalecology2011@126.com . 会务组收取会议摘要后将回复邮件以确认收到摘要,晚于此日期的摘要将不再接受。鸟类部分由张雁云编辑,张正旺审定;兽类、两栖爬行和鱼类等由李明 、宛新荣编 辑 ,王德华和计翔审定。 8. 会议墙报要求 本次会议将开辟专门的墙报展示,会议期间安排时间进行墙报交流。墙报的尺寸为(高 120cm x 宽 90cm )。 9. 会后考察(千岛湖 / 绍兴 / 奉化、溪口二日游) 会后可安排 千岛湖 / 绍兴 / 奉化、溪口二日游 ,考察费用自理。 10. 会议联系人 会议代表可发送邮件到 animalecology2011@126.com ,随时索取每年最新的会议通知。 联系人:黄乘明( 010-64807163 ) 宛新荣( 010-64807106 )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100101 ) 传真: 010-64807099 Email: animalecology2011@126.com 中国生态学会动物生态专业委员会 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科技委员会 二零一一年九月十五日 附: 第七届全国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学术研讨会会议回执(复印有效) (请在回执上选择口头报告或墙报) 姓名 职称、职务 性别 民族 工作单位(必填) 从事专业 通讯地址 Email 地址(必填) 电话(必填) 传真 参会随从人员人数 论文摘要题目 (多个摘要可自行加行) 是否有口头报告 口头报告题目 ( 1 )是 ( 2 )否 请选择: 是否有会议墙报 ( 3 )是 ( 4 )否 请选择: ​ ​ ​ ​ ​ ​ ​ ​ ​ ​ ​ 注:参会随从人员一般指为非会议代表(家属),参会的研究生和助手可单独填写会议回执。有申请会议口头报告的也应一一注明,便于会务组统一安排。
个人分类: 学术会议|6393 次阅读|4 个评论
科学事业的希望在青年一代
wangdh 2010-10-18 00:12
科学事业的希望在青年一代 (王德华) 1980 年中国动物学会鸟类学分会和兽类学分会在大连成立,成为中国动物学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已经走过了三士年的历程。这三十年里,随着国家经济的崛起,我国的动物学(以及动物生态学)在各个学科领域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为中国生物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这三十年是我国动物学剧变的三十年,腾飞的三十年,收获的三十年,为此中国动物学会鸟类学分会和兽类学分会、中国生态学会动物生态专业委员会、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科技委员会等联合举办学术会议,庆祝中国动物学会的这两个分会成立三十周年,商讨鸟类学和兽类学的发展战略、交流新的学术成果。 2010 年 10 月 16 日 在“第六届全国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动物学会鸟类学分会和兽类学分会成立三十周年纪念会”在北京西郊宾馆开幕。我代表中国生态学会动物生态专业委员会发言,开幕式后有年轻朋友说很喜欢我的发言稿,希望能读到文字。 会议紧紧张张已经过了 2 天,除了开幕式和大会报告外, 2-3 个专题会议同时召开, 15 分钟一个学术报告,报告人连珠炮式的信息冲击,一天下来一个人要听近 30 个报告,除了分享研究者们的新发现和新结果外,真的很劳累。据初步统计这次会议有 121 名研究生参会(不含旁听会议者),一张张年轻自信的脸庞,一个个精彩的报告,又一次感到了后生可畏。这是学会的希望,这是事业的未来。 发言稿如下。 ×××××××××××××××××××××××××××××× 尊敬的各位前辈、各位同仁、各位领导、各位代表,大家上午好! 首先,我代表中国生态学会动物生态学专业委员会向中国动物学会鸟类学分会和兽类学分会成立 30 周年表示衷心地祝贺!鸟类学分会和兽类学分会 30 年来的工作和贡献,在中国动物学会的历史上和中国动物学发展的历史上,都是巨大的。这 30 年,是中国动物学事业走向正轨、健康发展和成绩辉煌的 30 年。这 30 年的成绩,得力于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和对科学研究和教育事业的支持,归功于坚持在动物学科研和教学第一线的科学家们。 鸟类学和兽类学是动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事这些领域研究的科学家无论在我国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学科发展等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老一辈科学家为了我国事业的发展,贡献了毕生的精力,有些已经离我们而去。老一辈科学家的贡献,我们不会忘记,也不应该忘记。我们要学习他们的精神,学习他们的品德,继承他们的事业,发展他们的事业。 健在的老一辈科学家,是我们的财富,我们的福气。我们要尊重他们的贡献,同样我们要学习他们的老骥伏枥的精神,学习他们敢为人梯的精神,学习他们宽容豁达的生活态度,虚心接受他们的教诲。 中年科学家重担在身、责任重大,担负着文化传承和学科发展的重任。在国家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在多次重大的科技体制改革浪潮中,在多次经济体制改革的冲击下,在下海潮的冲击下,这一批科学家经历了多次改革的阵痛,经历了各种考核评估的折磨,经历了没有经费的烦恼和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无奈,经历了多次心理上的艰难调整的痛苦,很幸运他们坚持下来了。我们迎来了中国科学院的知识创新工程,迎来了高教系统的各种好政策。科研和教学条件大大改善,使我们的科研走向了正轨。很遗憾,我们这一代已经过了青春年华,过了敢为天下先的年龄,缺少了那种锐气和灵敏。我们需要清楚自己的使命,做好我们的交接工作,做好人梯,甘做铺路石,培养接班人。 青年一代,是祖国的希望,是学会的希望,是事业的未来。青春,一个人只有一次。这是一个创新的年龄,这是思维最敏捷的年龄,是怀揣梦想的年龄,是理想绽放的年龄。尽管你们(主指研究生们)遇到了当前就业压力的问题,遇到了不可思议的高房价给你们的生活带来的挑战,遇到了各种我们这一代没有遇到和经历的新的压力,但是事业的接力棒是必须要传到你们手中的。如何跑好这一棒,如何进一步发展我国的动物学事业,责任很快就会压在了你们的肩上。中国的动物学事业寄托在青年一代身上,这是必然。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是,当前我们的各种条件已经大大改善了,这是我们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科学研究是一个清苦的事业,也是一个高尚的事业,需要毅力,需要耐心,需要兴趣,需要爱心,需要合作,需要交流。老一辈科学家为我们开创事业、铺路搭桥,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中年科学家撑起了这片蓝天,发展了这个事业,青年科学家要放飞自己的理想,弘扬我们的传统,继续发展和腾飞我们的事业。我们相信,再过 30 年,中国的动物学将会呈现一个更加辉煌的局面。在国际动物学的舞台上,中国应该是一个主角。 感谢大会秘书处为这次大会所作的辛苦工作。感谢各承办单位和协办单位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大力支持。感谢全国鸟类学、兽类学和动物生态学工作者对大会的大力支持、密切配合以及对我们工作的疏漏给予的宽容和理解。 最后祝各位代表身体健康,祝大会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王德华, 这是 2010 年 10 月 16 日 在“第六届全国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动物学会鸟类学分会和兽类学分会成立三十周年纪念会”上的发言)
个人分类: 学术会议|4778 次阅读|12 个评论
研究生课程随记
wangdh 2010-9-16 12:20
研究生课程随记 ( 王德华 ) 今天是科学院研究生院课程《动物生态学》的第二次课。今天的课上,问了几遍,没有学生提问。课后,倒是有一些学生围着问。打车回家赶上了高峰堵车时间,在车上睡着了。好不容易到家,感觉有点累。 上一次课,恰逢动物研究所新生开学典,动物研究所的学生错过了第一课。课程错过了,就没法补了。第一堂课,没有发现一个瞌睡的,也没有一个提问的。由于是导言课,让学生明白课程的意义和范围,重要的是明白课程的有用和无用以及怎么用是很重要的。自己声嘶力竭地吼了几个小时,基本表达了自己想要表达的,也结合了当前国内媒体和各个部门对生态和生态环境等概念和内涵的误用。我想一个生态学专业的研究生理解的生态与乡村支部书记理解的生态应该是不同的。生态,在中国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已经成了热点术语,但有多少人是真的理解生态呢?国家强调生态文明,生态建设,到处都在使用生态环境这个一直有争议的术语( ecological environment 如何理解?),音乐届前几年使用了原生态这个词,学术环境差也被称为学术生态环境恶化 . 我曾在一次会议上说,要是全社会都带议论一个学科,都在使用这个术语,那这个学科一定是有问题了。社会上谁都懂的学科,谁都能说两句的学科,肯定不是你的科普宣传做得好,是有另外的原因,可能正好是反面。 说今天的课。课上讲到进化论的时候,提到杜布赞斯基的名言,随便问谁知道杜氏与中国有什么关系?没有回音,但都猜测是俄罗斯人。又问,谈家祯先生大家知道吗?很吃惊没有几个学生回答。又问,遗传学大家学过吗?多数回答:学过。我说,学习遗传学,老师不讲谈家祯吗?如果你在中国学习了遗传学,不知道谈家祯的话,可是不应该的。问摩尔根,大家都知道,再问米丘林,几乎都不知道。所以,我说学点和了解自己学科领域的发展史对于自己的知识完善和科研是很有用的。不知道学科的发展历史,很难站在巨人的肩上的,自然也就说不清自己的课题在学科历史长廊上是那块砖了。 讲到博物学( Natural History )时,问:最伟大的博物学家是谁?几乎是齐声回答:达尔文。 问谁学过进化论(进化生物学)课程时,只有 2 位( 60 多人)同学举手。我给大家推荐了北京大学张昀先生主编的《生物进化》这本教材,我个人觉得这是当今最好最专业的一本生物进化的书。 有学生课后问,博物学是不是就是分类学?我说达尔文可不只是分类学家。博物学,就是自然史 (natural history) 。大自然的历史,自然不限于分类学。 有学生问:我是学海洋的,学习您这个课有用吗?我说在于你自己,你感觉有用就有用。学生说他在其他课上,有老师明确表示他,学习他(她)的课程没有用。有没有用,真的是一个非常重要、非常难以回答的问题,学生很看重。 有学生问,我去过草原,见到和认识很多动物。我能在室内养田鼠,喂馒头吗?我问你知道田鼠是吃什么的?你养动物是玩呢还是其他目的?学生说想在室内养几只动物,观察一下行为,为以后课题做准备?我问你观察动物的什么行为?观察几只?学生好像在思考了。 有学生问,实验室内的实验结果和结论,如何推到野外去呢?学生还没有阐述完,我就赶紧表态这是一个好问题,非常好的问题。博物学是生态学研究的第一步,很重要的一步,但是达尔文时代过去了,今天需要知道的不仅仅是现象和格局 (pattern) ,需要知道影响因素,需要知道因果关系。自然界是最好的实验室,但是影响因素数不清、理不清,无数因素缠在一起,你不能区分哪个因素更重要。在实验室里,可以进行实验处理,控制自己感兴趣的因素。当然现在野外也可以实施一些操作实验 (manipulation) ,这是现在生态学研究所必须的。生态学是可以用科学方法来进行实验设计和学说验证的。所以,室内的结果可以对大自然的 Pattern 进行解释和机理分析。 有学生说,你课上讲的假说 (hypothesis) 的选择题,答案是不对的。我说了一遍定义:对自然现象(格局)的一个想法,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是假说,如夏天晚上降雨后,青蛙叫声连片,什么原因使得青蛙叫呢?由于是炎热的夏夜,可能温度起作用,那么就可以提出假说:温度是导致青蛙叫声的原因。据此,就可以提出预测 (Prediction) ,高温下,叫声多;低温下,不叫或叫声少。根据这个预测就可以设计实验:两组青蛙,高温和低温。进行实验和收集相关数据,分析后,就可以写 Paper 发表了。 在课上讲到青蛙雨后叫声的时候,问:有一句很美的诗描述过这种现象,谁知道?很多学生高声回答:听取蛙声一片。那是我很喜欢的一首诗。 ************************************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宋)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 我课上的一个问题如下,是不是都不正确? In the scientific process, what is a hypothesis? A) An experiment B) An explanation C) An observation D) A proven fact 随意地敲着键盘,想着、记着。懒得说话,随便写点。累了,不写了。 很喜欢上课,一口气三节课,感觉有点累。当家的说,我每周都是 18 节课以上,还要给你做饭呢,你理解过吗?应了那句话:只有经历了,就理解了。 又(9月16日):收到选课学生的 mail ,提问 : 今天您讲的生态学科学方法中的假说和预测我不清楚,您能跟我说一下他们的区别和联系吗?还有 Pattern 是指什么?是指的我们在野外观察到的自然现象吗? 回答: 1) 假说和预测,已经回答了。区别:假说是概括性的,凝练出来的;预测是比较具体的(升高、降低,增加和减少等)。联系:预测是根据假说退出来的。预测是为了实验设计用的。 2) Pattern 是什么?自然界的格局。自然现象的变化模式。如一年四季北方的物候变化,春暖花开,夏日葱葱,金华秋实,天寒地冻,就是 Pattern , 各种生物的节律变化和季节变化规律,就是 pattern 。是现象,是格局。 (王德华 2010.9.15 )
个人分类: 研究生教育|6759 次阅读|7 个评论
[转载]廷伯根的三棘鱼
woodenson 2010-8-13 16:36
廷伯根的三棘鱼 方舟子 荷兰这个小国家至今已有18人获得诺贝尔奖,其中光是廷伯根一家就贡献了 两个:哥哥简在1969年获得经济学奖,4年后,弟弟尼古拉斯和洛伦兹、弗里希 一起由于对动物行为的研究,分享生理学或医学奖。 尼古拉斯廷伯根从小就喜欢观察动物,采集标本。生活在他家附近河流中 的一种小鱼经常被他带回去养在鱼缸中当宠物。这种小鱼由于背上有三根用来自 卫的刺,所以叫做三棘鱼。后来,廷伯根去莱顿大学读博士,毕业后留下当讲师, 在洛伦兹的影响下开始研究动物行为,想到了他儿时的宠物。三棘鱼很容易采集 和饲养,而且似乎总是对刺激物做出固定的反应,是做动物行为实验的理想材料, 用廷伯根的话说:很快我就发现,选用这些以前的宠物让我中大奖了。 廷伯根对三棘鱼的求偶行为特别感兴趣。三棘鱼在平时成群结队地生活在一 起,但是一旦进入繁殖季节,雄鱼就开始占地为王了。他们分泌出一种粘液,在 水底把沙土、水草等材料粘在一起形成一个小丘,再从中挖一个隧道,就成了他 的窝。如果其他雄鱼和肚里没卵的雌鱼游过来,就会被赶走。如果来的是肚里有 卵的雌鱼,雄鱼则会去勾引她。如果二者情投意合,就会跳起一种之字形的求偶 舞蹈,把雌鱼引进窝中产卵。然后雄鱼进入窝中给卵授精。接着,雄鱼把雌鱼赶 跑,再去吸引别的雌鱼。雄鱼会一直守着卵,赶走敌人,并扇动鱼鳍给卵通气。 鱼苗孵化出来后,雄鱼还会继续保护它们。 在繁殖季节,这些雄鱼的身体颜色发生了变化,他们的腹部变成了亮丽的红 色。廷伯根通过一系列实验发现,红色是引发雄鱼攻击行为的刺激物。几乎任何 红色的物体放在雄鱼面前都会被当成其他雄鱼加以攻击。一块一点都不像鱼的木 头,只要底部有红色,就会遭到雄鱼的攻击。廷伯根甚至注意到,每次当红色邮 车经过实验室窗口时,雄鱼常常也如临大敌。相反地,那些形状很像雄鱼的木头 模型由于没有红色,雄鱼就置之不理。雌鱼也是通过红色来识别雄鱼的,当她们 见到底部是红色的木头时,会试图和它跳求偶舞蹈。 带卵的雌鱼则是银色的,她们的腹部由于有卵,肿了起来。廷伯根发现,肿 大的腹部是吸引雄鱼的刺激物。雄鱼看到有其他的鱼靠近窝时,会勇敢地冲过去, 把它们吓跑。如果是带卵的雌鱼,则会展示肿大的腹部,雄鱼马上停止攻击,跳 起舞来。任何有肿大腹部的非红色的鱼对雄鱼都有吸引力。年轻的雄鱼身体没有 红色,吃饱了以后肚子肿起来,也会成为其他雄鱼的求偶对象。 因此,在廷伯根看来,貌似复杂的求偶行为,其实就是一连串简单的刺激物- 反应过程,天生就已设定,可以意料的。起作用的是红色,鱼本身反而是不重要 的。雄鱼主动地出击,雌鱼被动地接受,两性相互合作,和谐地进行求偶、交配, 成功地完成繁殖。 但是廷伯根是在实验室里得出这些结论的。在实验室鱼缸中,雌鱼没有别的 选择,只好被动地接受任何带红色的雄鱼,甚至任何红色的物体。在野外则完全 不同。在周围有很多雄鱼在等着,而雌鱼只能把卵交给其中的一条雄鱼去授精、 孵化、养育。如果所托非人,就意味着她一整个生殖季节都浪费掉了。因此,雌 鱼如果能够选择那些更有能力保护后代或更能躲避天敌的雄鱼,就越能传下自己 的基因。 实际上也不是每条雄鱼都能同等地获得雌鱼的青睐。有的雄鱼的窝一直是空 的,有的则吸引了多条雌鱼去产卵。所以雌鱼肯定是在根据某些因素挑选雄鱼, 而不是见到红色就激动。其中一个因素是雄鱼的大小。雄鱼体型较大表示他们的 保护能力更强,他们的窝中通常有更多的卵。另一个因素是雄鱼窝的隐蔽程度。 雄鱼窝用的水草越多,越不容易被天敌(鸟)发现,雌鱼就越放心去那里产卵。 三棘鱼的两性关系也不像廷伯根设想的那么和谐。生活在加拿大的三棘鱼尤 其不和谐。那里的雌鱼会成群结队地攻击雄鱼的窝,把里面的卵吃掉,然后产下 自己的卵。这样既给自己的身体增加了营养,又逼迫雄鱼只养育自己的后代,增 加了自己后代存活的几率。但是这对雄鱼是很不公平的,因为他已投资的那些卵 浪费掉了。因此雄鱼遇到成群结队的雌鱼时,会试图把她们引开,以免窝被发现。 对雄鱼来说,雌鱼是除了鸟类之外最大的敌人,对他们的威胁甚至比其他雄 鱼还大。如果周围的领地出现了其他雄鱼,雄鱼一开始会感到紧张,但很快就适 应了,能相互和平共处。但是周围出现的雌鱼却始终没法让雄鱼放心。在实验室 里,如果在雄鱼旁边隔着玻璃养一只雌鱼,雄鱼就会一直处于紧张状态,甚至因 此大大缩短了寿命。两性是传播基因的游戏中的合作者,也是对抗者,这是三棘 鱼以及其他动物在现实生活中不得不面对的两难。 2010.8.9. (《中国青年报》2010.8.11.) (XYS20100811) ◇◇新语丝(www.xys.org)(xys4.dxiong.com)(www.xinyusi.info)(xys2.dropin.org)◇◇
个人分类: 动物研究|3357 次阅读|0 个评论
基金未中,一些感想
woodenson 2009-9-9 09:41
几天前就在isis上查到,自己没能获得青年基金的资助,很是失落 昨晚收到了确切的评审意见,也不知说些什么才好。或许,是自己实力不足,或许,是自己太过自信、张狂,总之,这样的结果对我确确的是个打击。 人这一生,似乎总是有着跌宕起伏。读大学之前的那段时光,或许是我的一段灰暗时刻。家中骤然的变化以及大学志愿的不如意,现在回想都很是艰难。之后读大学以来,一切似乎又都是顺风顺水,未遇挫折。办百奥、保研、直博,发文章、获奖励,一直到南大工作。这次基金不中,或许只是期间一个极小的波澜,但可能也是一个警示。 实力,无论做什么事情,关键的还是实力。在自己目前一瓶不满半瓶晃荡的这种状况下,提升自己的实力,是为大计。 这些天也在考虑科学的问题以及我未来的研究方向的问题。什么叫做科学?或许很宽泛,基础的、应用的,探索未知的世界的活动。做做调查,或许可以获得不少的经费支持,也或许是一种泛泛的科学,但这又不是我的目标。想想沃森克里克,或许这种科学才应该是我们的追求。要做到青史留名,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如果不想青史留名,又怎能进步呢?我自认天赋一般,只是耍了些小聪明,才取得一点点的成绩,但距离那个目标,实在差得太远。努力吧,路漫漫,只有脚踏实地的工作,才可能获得更大的空间和成绩!
个人分类: 动物研究|4917 次阅读|6 个评论
没有想到全国性的学术会议这么凄凉
wangdh 2009-8-9 23:38
没有想到全国性的学术会议会这么凄凉 (王德华) 2009 年 7 月 20 日 ,在北京的九华山庄举行了“ 中国生态学学会第八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 ”。大会的主题是“ 生态科学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 。 下午“动物生态学专业委员会”组织主持了“全球变化下的动物生态学”专题。 按照计划,报告会于下午 2 点开始。我一到会场,心里就凉了半截, 30 人左右的会议室里,零零星星坐着 5 、 6 位代表,后来知道主要都是报告人。这会议怎么开呢?有报告人说:咱们自己报告,自己听吧。全国的生态学大会上,动物生态学怎么就这么凄凉? 等了一会儿,来听报告的人还是不多。决定开始我们的报告会。隔壁的一个报告会,听众多,会议服务人员问隔壁想借几把椅子可不可以?当然可以。椅子逐渐向隔壁房间搬运,我们的报告会继续进行。还好,报告人似乎没有受到很大影响,报告很认真,听众听得也仔细,每个报告后讨论都不错。渐渐地,人气上来了,到了后来,我发现房间里都有站立的听众了。特别要感谢的是动物生态学的几位铁杆支持者,很明显是来给我捧场来了!心里热乎乎的,什么场合都有朋友的帮助和鼓励!本来计划有 8 位报告人,但 2 位由于特殊原因不能到会报告,这样在时间上稍微有些宽裕,每个报告后的讨论相对比较充分,个人感觉效果还很好。 6 位报告人涉及的报告内容有: CO2 浓度升高对昆虫生长的影响;荒漠啮齿动物群落结构和种群动态;松江鲈鱼在中国地理分布的历史变迁;小型哺乳动物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中国东部陆栖脊椎动物的多样性等等。个体、种群、群落等各个层次都包含了,还比较齐全。 2 位没有到场的报告人提交的论文是:动物行为学和保护生物学。 虽然这是我所经历的一次最凄凉、“最失望”的全国性“动物生态学专题”学术会议,但最终还是达到了预期的结果。报告人除1人有特殊情况,1人因飞机延误外,6位报告人都按时到会并认真报告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与听众进行较好的交流和讨论,有些问题还比较有建设性。 全球气候变化不是一个新学科,是一个新问题,新领域。生态学的研究目的就是研究有机体与生物和物理化学环境之间的关系的,环境变化了,研究内容自然要相应变化。生态学的传统研究层次有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不同的水平、不同的尺度(地理和时间)有不同的生态学问题,但是基本内容应该是一样的。所以,研究全球气候变化下的动物生态学,也是需要从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层次上进行研究,不同组织层次对气候变化的反应(响应)应该是各具特色的,各个层次间相互不能替代,但是相互关联和相互补充的,只有整合各个层次的变化特征,方可对全球气候变化对动物的影响有一个比较清晰完整的透视。 在中国生态学的发展历程中,著名动物生态学家马世骏、孙儒泳、王祖望等曾担任中国生态学学会的理事长,动物生态学在生态学领域占有重要地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许多生态学理论都起源于动物生态学。在国际学术界的今天也还是这种情况,但当今似乎在全国性的生态学会议上,动物生态学的声音已经很小了,这似乎有点不正常(或者说很不正常)。另外学界切不可卷入当今社会各界“生态化”的潮流中,什么原生态、文化生态、学术生态、教育生态,甚至有家庭生态、爱情生态等等,借鉴生态学的思想和原理,进行一些问题的相关分析,也许会产生一些新的理念和视点,值得提倡,但是作为生态学工作者,还是要坚持生态学的基本内涵,这是根本。生态学的实验室在大自然当中,在高山、海洋、沙漠、草地,那里有风景秀丽的山川,有五彩缤纷的花草树木,也有丰富多彩的虫鱼鸟兽,这些(对象)才是我们生态学工作者研究的重点,一切生态学的科研工作应该按照学科发展的需求进行。 (这是杂感,纯属个人观点,特此说明)。 (王德华 2009.8.9 )
个人分类: 个人随感|22177 次阅读|21 个评论
青年学者占据了学术报告的讲台
wangdh 2009-4-30 23:21
青年学者占据了学术报告的讲台(王德华) 经过紧张的 3 天学术交流( 2009.4.26 - 4.28 ),第五届全国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学术研讨会在天府之国四川的南充落下帷幕。来自全国 96 个科研和教学等单位的 260 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90 名代表在会议上报告了他们的最新研究进展。尽管有些代表由于交通问题和单位的事情提前离开了会议,但是多数代表还是坚持到了最后。报告人在认真报告着,听众也在认真地听讲着。应该说,会议是成功的。 我们这次会议很重要的一个特点是青年学者和研究生占了很大的比例,报告人多数也是年轻学者。这种景象,无疑会让我们很欣慰。如果非要按什么零后分类的话,他们多数应该属于 70 后吧。无可非议,这一批青年才俊已经是我们这个行当的骨干力量了。 哪里有年轻人,哪里就充满了朝气。看着他们一个个朝气蓬勃、满怀自信地报告着自己的科研结果,你会沉浸在他们的故事之中,你会在他们报告的瞬间忘却喧哗浮躁的环境。他们的老成,他们的紧张,他们的沉着,他们的诙谐,他们的天真,他们的青春,都是会议一个很美丽的风景。 更让人欣慰的是前几届会议上还没有多少进展的刚离巢不久的学生们,这次会议上许多都有了新的结果。在艰难的条件下,他们坚持着,艰苦着,努力着,憧憬着。终于看到了他们在自己建立的实验室里做出了一些新的结果。作为老师,还有什么比看到自己的学生的成绩更高兴的事情呢?无论他们的结果如何、结论如何,老师心里都是无尽的欣慰和自豪。枝叶长开了,就会有枝繁叶茂的时候;花朵开放了,总有繁花似锦的时刻。我们默默祝福着,殷切期待着。 世代更替是自然规律。这次会议上,三代同堂、四代同堂的现象已经不是新鲜事了。我的老师、我的学生、我的学生的学生也相聚在了这个会议上。当学生的学生走到我跟前问候我的时候,我竟然激动得不知道说什么好了。我的老师那一代早已经将接力棒交给了我们这一代,我们这一代也必然不久就要将接力棒传递下去。跟同事们聊天时,他们还半开玩笑说我们这一代现在已经是 12 点的太阳了,我说:美吧,我们已经是下午三点的太阳了。伟人曾对青年人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归根结底是你们的。 年轻真好。真诚祝愿他们。是雄鹰,总是要飞翔的。祝愿他们的翅膀越来越丰满,祝愿他们飞得越来越高。 (王德华 2009.4.30 )
个人分类: 研究生教育|8474 次阅读|6 个评论
夏武平先生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行
woodenson 2009-4-4 14:14
我国著名的兽类和啮齿动物生态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首任理事长、《兽类学报》首任主编,原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所长,现名誉所长,原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动物生态研究室主任夏武平先生,因病于2009年3月27日凌晨仙逝,享年92岁。夏先生遗体告别仪式4月2日上午在北大医院告别室举行。    4月2日,北大医院告别室庄严肃穆,哀乐低回。上午9时30分,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局局长张知彬、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所长张怀刚、党委书记赵新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所长魏辅文等领导,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代表,动物界知名人士、学界同仁,夏先生亲属、生前友好、学生等各界人士近80人向夏先生作最后告别。   夏武平先生逝世后,夏先生曾经工作、生活过的单位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以及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兰州地质研究所、中科院青海盐湖研究所、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濒危野生动物保护与繁殖研究所、安徽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浙江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动物科学委员会、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资源学院、中国动物学会、国际动物学会、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浙江省动物学会、安徽省动物学会、辽宁省动物学会、江苏省动物学会等有关部门、社会团体,以及学会组织或个人,发来唁电、敬献花圈。   夏武平先生1918年5月19日出生于河北省柏乡。1956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毕业于私立燕京大学生物系,进入北平研究院动物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最初从事水生动物学研究。1949年开始至退休之前,长期从事兽类分类学、生态学、能量生态学,从1976年开始生态系统生态学和人口学研究。是我国兽类学和生态系统研究的奠基人之一。1945年3月-1949年任北平研究院动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949年任中科院动物标本工作委员会、动物研究室助理研究员并兼任单位秘书,1956年-1966年任中科院动物所动物生态室副主任,1959年任益害鸟兽室副主任,1961年-1966年任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1966年调入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任副研究员,1970年3月-1973年,任动物研究室主任;1976-1984年,任生态研究室主任;1982年2月-1987年5月,任环境影响评价专业组组长;1973年10月13日,经中共青海省委批准,任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革命委员会副主任;1979年10月-1984年1月,任所长;1984年至今任名誉所长。1980年,中国兽类学会成立,任理事长;同年《兽类学报》创刊,并担任主编。1979年,中国生态学会成立,任副理事长;1983年,任第二届理事会顾问。1980年2月-1982年10月,任青海省动物学会理事长;1982年10月-1986年3月,任名誉理事长。1980年12月-1986年10月,任青海省生态学会第一、二、三届理事长。1979年4月晋升为研究员。1991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贴。   夏先生1966年调入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之后,十分关心研究所的建设与发展。于1973年-1980年,组织从事鼠害防治和鼠类生物学的研究人员,将多年的研究成果汇编成《灭鼠和鼠类生物学研究报告》(共4集)印刷出版;1978年10月,由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承办、夏先生任主编的《兽类学报》创刊;1981年,在夏先生的领导下,出版发行了《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共4集);1982年,经夏先生努力,出版发行了《高原生物学集》(共15集)。同时,夏先生对西北高原生物所的人才培养十分重视,自1976年以后,为了提高在职人员的外语水平,组织所内外语水平较高或聘请青海师范大学的有关人员任教,培训在职人员,培训语种包括英、日、俄等语种,为后来出国培训打下良好基础。自1980年起,在夏先生的领导下,向中科院申请硕士授予权单位和专业,经几年的努力,于1984年1月,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的植物学、动物学专业为授予权专业。从此,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的研究生培养工作走上了正轨。1976年,在国际生物学规划(IBP)和人生与物圈计划的组织和推动下,相继在世界各地建立了许多旨在研究各类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定位研究站的形势下,在夏先生的倡导下,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率先在我国建立了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开创了我国生态系统研究的先河。他主持和参加的钩端螺旋体病的病源学及流行病学研究、长江三峡和湖北神龙架自然疫源地调查、中国动物志、朝鲜战争反对美帝细菌战的研究工作昆虫和田鼠部分项目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长爪沙鼠综合防治方法及应用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第一集和第三集分别获1986年青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和1993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积极开展国内外的学术交流,鼓励研究人员参加国内外的各种学术会议;同时还选派中、青年科研人员赴美、英等国进修学习,为研究所培养了一批科研骨干。   夏先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积极拥护党的各项政策,对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任劳任怨、默默奉献,丝毫不计较个人得失,他在青藏高原奋斗了几十年,深知青藏高原工作和生活的艰苦,他更知我所科研人员为高原科学献身的高尚情操,为此,在他担任所长时,向全所职工提出了高原牦牛精神:忍处恶劣的条件,啃食低矮的青草,提供浓郁的乳汁,充当高原的船舶,不畏艰苦,忍辱负重,不计报酬,但求贡献,这种牦牛精神正是我们科技工作者的追求。多年来,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后人在牦牛精神的激励下,在攀登科学高峰的历程中,不断进取,开拓创新。夏先生对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的巨大贡献将永远载入史册。   夏武平先生热爱祖国、热爱党和社会主义事业,始终关心中国生态学各项事业的发展,为祖国的科学事业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的不幸逝世是我国科技界的重大损失,他为我国科技事业所做出的重大贡献将永垂青史。 转自西北高原生物所 http://www.nwipb.ac.cn/news_view.asp?newsid=886
个人分类: 动物研究|4852 次阅读|0 个评论
3篇sci的小窍门——给还没发文章的师弟师妹们
woodenson 2008-11-17 15:31
这是本人去年发在小木虫上的一篇帖子,介绍了个人对于发表sci的一些看法,仅供参考!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0942e701008xar.html 不久以前才知道小木虫,注册了用户以后发现的确很不错,所以也发个帖子博博人气。发表sci其实不是很难得事情,关键是要用心,尤其是要抓住研究热点,针对热门的假说或者理论进行验证。另外,选择对口的杂志也非常重要,下面是我的一些经验,供大家参考。 我是做鸟兽生态学研究的,具体而言是做青海高原特有有蹄类普氏原羚与藏原羚的研究的。动物生态学发表sci的文章相对比微观的要难,因为研究的尺度比较大,周期也比较长,不可控的因素更多,还有就是可供发表的杂志也不太多,但只要选对了方向还是比较容易的。 我的第一篇sci是关于同域分布的三种有蹄类动物食性研究,当时首先投稿到了journal of zoology. 大概一个半月,拒了。审稿意见也不苛刻,主要原因是研究方法太成熟,没有新意。老板很生气,说没什么理由就拒了,这个杂志真恼火。于是改投到Journal of mammalogy,同样的结果。于是我们换了投稿方向,改为动物保护管理,杂志为美国的journal of wildlife management。很快,大概一个半月,就基本接收了。后来就是零星的小改动,以及邮寄版权转让书等等。从第一次投到最后被JWM接收总共8个月。这个过程让我学到了文章一定要对路,尤其是对杂志的胃口。 第二篇文章,应该说就是得心应手了(自己感觉上路了)。当然,其实我这三篇文章几乎是一个时间完成并投出去的,只是写的时候自己就有很大信心了。这篇文章是关于有蹄类同性聚群的,也就是说为什么有蹄类通常只有繁殖季节才在一起的原因。当初做博士论文时我并没想到这个方向,只是后来读文献时发现,原来我的数据还可以这样用,于是歪打正着,把行为学数据简单一整理,然后找好热门的学说去验证,几乎没有什么修改,前后一个半月,接收!这次的杂志是Journal of zoology. 前两篇文章都是在去年十一假期得到接收的消息的,当时狂爽,我硕博连读,至少要两篇sci,一下子就够了,呵呵。 第三篇sci和第二篇类似,也是在读文献时发现的方向,关于集群效应的验证。和第二篇用的数据都一样,只是方向稍微改动了一下,然后投到了Behavioral processes. 这个杂志比较慢,将近三个月才审完稿,然后修改,又过了一个半月,接收。其实,这篇文章从一投出去自己心里就很有底,看的文献多了,对各个期刊的要求方向也了解的多了,再结合自己的研究情况,能否接收是很容易判断的,所以这次倒没有太多的兴奋。 这三个杂志影响因子都在1.5左右,在动物学里面算是中上的。老板也非常为我高兴,现在见我基本上都是脸上一支花,呵呵。 总结来说,小的窍门就是抓准热门假说进行验证,找好对口杂志,百发百中。当然前提还是要多读些文献,了解现有的研究进展。
个人分类: 动物研究|9311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4 04: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