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教育模式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随感] 未来的人类教育模式
热度 1 zlyang 2020-7-19 12:05
未来的人类 教育 模式 真科研:烧时间、烧脑袋,有些还需要烧钱。 核心技术:不可山寨技术,烧钱烧时间技术。 真创新,往往耗时惊人。 苏联 M.A.克拉契柯教授:“完成任何一项工作,体力的也好,脑力的也好,都需要一定的时间,这个原则乃是不需要证明的定理。” 关于这里的“一定的时间”:“一流科学家的共同体会是,一流研究需要时间(world-class research takes time),而且需要的是大块连续时间(large continuous blocks of time)。科研不像搬砖,搬一块少一块,所以搬一阵歇一阵没关系。” 一、旧话重提 多年前的想法了。贴在《国家科技成果网》的博客。 2015-05-13,俺成为科技部《国家科技成果网》博客总排行第一。之后一直保持第一,直到2019年春天。不到4年的时间。2019年春节前后点击量约在150万的水平。 2019年春天的某天,《国家科技成果网》博客忽然找不到了。 此时,俺的《科学网博客》点击量约在680万。 二、 未来人类实行 逐渐分流 的 长期 正规 教育 (1)过半的人数,接受大学水平的教育。即 15年左右的正规教育。22岁上下大学毕业。 (2)部分志愿者和通过评估的,接受长期的正规教育。正规教育时间 40~50 年。 实行逐步分流的方式, 最长者受正规教育 50 年上下 ( 根 据具体状态,可以从事少量的研究工作) , 甚至更长时间的 一边工作、一边接受教育 的状态。 三、目的 (1)大多数人的意义,重点在于传宗接代,维持人类作为一个生物物种的繁衍。从事日常需要的各种基本的劳动生产。承担少量的原创研究。 (2)文化科技教育创新主要部分,由长期受教育者们承担。 随着人类积累的知识越来越多, 常规的大学毕业生只是个“业余”级的人才, 根本难以承担起文化科技教育创新的重任。 以我略知一二的“电力系统”专业为例:目前已经形成 系统 、 保护 、 高压 三个大的方向。硕士生(甚至本科高年级)就开始分流了。 假定硕博连读,5年才能学过一个方向。 学完三个方向,需要 15年的时间。 再 加上2年的博士后,需要约 20年的专业性学习。 连同前面的大学前教育,真正学过一个专业就需要(15 + 20 = 35)年的正规教育。 熟悉另外2个专业,则再加上 4年时间,这就得 40年 。这么长时间的正规教育,也还仅仅只是一个 “博士后”级别的通才 。 真正进行创新,没有这种长期受教育人才是几乎不可能的。 未来社会的大多数“创新”,可能是前人或其他专业里早就有的知识或“可移植”的知识, 只是“创新者”自己由于“知识”欠缺,不知道而已。正所谓掩耳盗钟。 四、先例 过去,就有福泽谕吉翻新褚少孙、黑格尔翻新杜牧的事情了。今后八成会越来越多。 五、先兆 5.1 科学家出重要成果年龄变大 2011年 PNAS 刊出 Benjamin F. Jones 和 Bruce A. Weinberg《科学家出重要成果年龄变大 Age dynamics in scientific creativity》一文, 正文图5 https://www.pnas.org/content/108/47/18910/tab-figures-data 补充材料 Supporting Figure 1B. https://www.pnas.org/content/suppl/2011/11/04/1102895108.DCSupplemental 正如 牛凤岐老师 2011-11-10 21:44 在牛登科老师博文《科学家的创造力与年龄》的评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1772-506120.html “创新对个人素质的要求是越来越高了, 随着社会的进步,积累创新所需知识底垫的时间更长了,创新最佳年龄必然推迟。 这是一个客观规律,人们不应站在个人的立场上歪曲它。” 5.2 光刻机的故事 芯片很重要,而芯片厂最重要的设备是光刻机。光刻机那家公司最强?大家都知道是荷兰的ASML. 荷兰的工程师没出息, 很多工程师搞技术就干一辈子。 所以公司里有二三十岁的年轻工程师,四五十岁的中年工程师,还有60多岁的老司机工程师,是一个阶梯结构。大家都干得乐在其中。 5.3 苏联专家谈中国的“科学文化” 苏联 M.A.克拉契柯教授: “无论工人、农民和牧人都能成为优秀的科学家,但是 要经过很好的、长期的准备过程 ,这对所有献身科学的人,不管他们出身如何,都是必不可少的。” “就是天才,他们的成绩也应首先归功于顽强的劳动和他们自己独立经历过的极严肃的科学准备过程。” 参考资料: 知识爆炸_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E7%9F%A5%E8%AF%86%E7%88%86%E7%82%B8 信息爆炸炸_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F%A1%E6%81%AF%E7%88%86%E7%82%B8 新华网,2020-03-17,信息爆炸中为何科普视频脱颖而出 http://www.xinhuanet.com/2020-03/17/c_1125722171.htm Benjamin F. Jones, Bruce A. Weinberg. Age dynamics in scientific creativity . PNAS November 22, 2011 108 (47) 18910-18914; https://doi.org/10.1073/pnas.1102895108 牛登科,2011-11-09,科学家的创造力与年龄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1772-506120.html 朱豫才,2018-07-02,光刻机的故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62928-1121897.html 因为认识很多ASML的人,讲一下该公司的人才结构。跟飞利浦一样,ASML工程师队伍主要来源于荷兰的3所技术大学:Delft, Eindhoven和Tweente. 后来荷兰的工程师不够了,也从外国招工程师。不像中国人有远大理想,荷兰的工程师没出息,很多工程师搞技术就干一辈子。所以公司里有二三十岁的年轻工程师,四五十岁的中年工程师,还有60多岁的老司机工程师,是一个阶梯结构。大家都干得乐在其中。 孙小淳,2013-10-06,苏联专家谈中国的“科学文化”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51670-73049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945476.html 文双春,2018-07-31,看这点就可判断一所大学能否“一流”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2323-1126801.html 一流科学家的共同体会是,一流研究需要时间(World-class research takes time),而且需要的是大块连续时间(large continuous blocks of time)。科研不像搬砖,搬一块少一块,所以搬一阵歇一阵没关系。科研首先要有新想法,而好不容易冒出来的新想法,从申请项目,到开展研究,直至撰写论文,都需要大把时间。新想法往往娇贵而脆弱,每次打断都像一阵吹翻一屋子卡片的风。研究发现,一个人在中断片刻后重新专注于一项任务需要约23分钟。如果中断时间更长,一个想法可能就随风而去了。打个比方说,科研就像烧开水,你必须一鼓作气烧到100度让它开,否则,你即使烧到99度又停一下,它马上又退回到原来的温度了,前功尽弃。 2015-07-17, World-class research takes time: give us back our summers ... https://www.theguardian.com/higher-education-network/2015/jul/17/world-class-research-takes-time-give-us-back-our-summers 刘进平,2019-01-10,世界级科研需要连续的大段时间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9731-1156329.html 1、Without large continuous blocks of time, it isn’t possible to thoroughly engage with a subject. Emerging ideas are fragile; each disruption is like a gust of wind knocking over a house of cards. 2、But the depth of understanding and the quality of the work achieved would be much greater if I could concentrate that time in one week, working on nothing but that topic. Lots of small pieces do not have the same value as a large block. 3、But every interruption takes a chunk out of that surface, and in the endall we’re left with is scraps with which to try and cobble together something meaningful. 4、If university administrators want us to conduct world-class research, then they need to make time for it and preserving the summer for research is key. 某网上内容,一时想不起出处了。感谢原作者! 烧钱也好,烧时间也罢,烧到尽头就是理论物理。基础科学除了烧钱烧时间,还 得烧人,烧的异常惨烈,100个高智商,99个都是垫脚石! 武夷山,2010-08-04,科研四阶段与科学家四类型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349810.html The Scientist, 2010-05, Evolution of science https://www.the-scientist.com/uncategorized/evolution-of-science-43347 “first-stage science,” in which new concepts and ideas are introduced to the world. Second-stage scientists, in contrast, are often recruited by “first-stagers” to formulate the techniques and language to develop the first stage. Third-stagers then use those new tools to answer new questions, thereby coming up with new insights and more questions. The final stage is the fourth stage, where scientists chronicle what’s been learned and apply knowledge for practical purposes, but produce few new discoveries. 李江, 2020-07-18,疫情期间,一个5岁以下的娃能让科研人员的工作时间减少17%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792012-1242552.html Kyle R. Myers, Wei Yang Tham, Yian Yin, Nina Cohodes, Jerry G. Thursby, Marie C. Thursby, Peter Schiffer, Joseph T. Walsh, Karim R. Lakhani Dashun Wang. Unequal effects of the COVID-19 pandemic on scientists . Nature Human Behaviour, 2020-07-15, DOI https://doi.org/10.1038/s41562-020-0921-y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2-020-0921-y#citeas 相关链接: 俺在国科: http://blog.tech110.net/?uid-11851 2019-10-27,怀旧:《国家科技成果网(国科网)》博客,申请前的咨询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03637.html 2019-10-26,《国家科技成果网(国科网)》博客,轻轻的走了!什么时候辉煌的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03530.html 2013-02-01,感谢国家科技成果网的2013新年纪念品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658626.html 2020-07-18, 原创有多难?从福泽谕吉、黑格尔的“抄袭”说起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42533.html 2019-06-09,科技成果依赖于研究条件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83968.html 2020-06-21, 真科研需要哪些条件?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38767.html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个人分类: 科学 - 艺术 - 社会|3552 次阅读|10 个评论
中国教育模式与诺奖精神的南辕北辙
热度 38 dwchen 2014-10-9 14:39
一年一度的诺奖即将落下帷幕,4大华裔候选人全部落马宣告本届NB科学奖再次与中国人无缘。即使在国外名校获得博士学位的中国人,与NB奖的差距越来越小,但是似乎还有一个玻璃天花板,难以突破。看来,中国本土培养NB奖的“科学梦”的实现,还需要较长的一段岁月。 能不能获得NB科学奖,影响因素实在太多,有实力、有运气、有体制机制,有语言文化、有资源投入、有工资收入等各方面因素。虽然NB奖是一个小小概率事件。但是,如此多聪明勤奋的中国科研人员,持续努力这么多年,依然一无所获,不能不引起我们深思。 作为一名普通的大学老师,我也一直在思索这个问题。前几天在上课时,我忽然得到一个启发,在此与各位科学网友分享。 我们中国的教育模式,尤其是科学课程的教育模式,基本是这样的:1)告诉学生一个定理或公式,比如牛顿力学经典公式F=ma (F是力,m是质量,a是加速度)。还不忘记吓唬学生,这是物理学界最牛的大师牛顿先生的定理,绝对正确,毋庸置疑。2)然后出一个题目考学生。比如,已知F=100N,m=10kg,求a? 3)显然,学生只要不太笨, 不太懒,稍微思考一下,可以不费劲地得出a=F/m=100/10=10m/s^2。然后,老师把题目稍微变一下,已知F和a,求m? 或者已知道a和m,求F?或者变换一下量纲,让学生反复练习,看学生是否真正记住了该公式并能灵活应用。 在这种教育模式下成长起来的学生,背公式考试一点没有问题。通过反复做题,经常参加培训班,尽管是overfitting(参考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overfitting.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7940do=blogid=805604 ),但是学生得的考分会越来越高,家长是越来越高兴,老师拿到的奖金也越多,培训班的收入也蒸蒸日上。而NB奖需要的创新精神,被这种教育模式给扼杀了。对NB奖来说,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就如阳光、空气和水一样重要。中国的教育模式,通过老师、家长和培训班的协同努力,把创新精神扼杀,把创新思维否定,导致创新能力萎缩。 所以,不改变教育模式,中国学术界的努力方向与获得NB奖的良好愿望,基本就是南辕北辙,距离会越来越大。让我们重读一下 《 战国策 ·魏策四》: “ 魏王欲攻 邯郸 (今 河北省 邯郸市 ) ,季梁谏曰:‘今者臣来,见人於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 。’臣曰:‘君之楚 ,将奚为北面?’ 曰:‘吾马良。’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於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 邯郸 ,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 不彻底改变中国教育模式,也许对中国科教界投入越多,对创新能力的损害越大,偏离NB科学奖越远。不信的话,我们可以重读一下 清代彭端淑的 《为学一首示子侄》: 蜀之鄙有二僧 :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 ,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 ,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要想获得NB奖必须把教育模式改为能培养鼓励创新精神的探索式探究式。还是拿牛顿力学为例。让学生去做实验,不同的F,不同的m,得到不同的a, 然后问学生,这三者之间有啥关系?让学生去思考,注意测量是有误差的,不可能得到精确的公式F=ma。得到这个公式需要一定的想像力和创新思维。最后,告诉学生,我们得到的结果和牛顿先生相同,但是这个公式的应用是有一定范围的,希望你们能像爱因斯坦超越牛顿一样去超越爱因斯坦。
个人分类: 诺贝尔奖|15792 次阅读|82 个评论
mirror - 也说说国人的教育话题
liwei999 2010-8-7 08:05
也说说国人的教育话题。 (3174 bytes) Posted by: mirror Date: August 06, 2010 07:59AM 进了八月,也考完了,也定了大学了。尘埃过后,人们需要一些别的谈资。《谁之过?中国青少年想象力世界倒数第一!》 的题目就应运而生了。看反应,叫好的人也很多。作者也知道这个状况,因此说关于中国的教育大概快说烂了,怎么说,都仿佛拾人牙慧。 这个题目里有两个事儿:一个是说某国际评估组织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象力却排名倒数第一。一个是问出了这个结果是谁的过错。一般这样的话题的结局是可以预见的。即:挨着个数叨。说完了也就消气了、也就不了了之了。所谓说烂了就是说归说,该怎么着怎么着。 有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就是很多人很善于发问,但是很少去反省所问是否有更深刻的内涵。如果这个问句改一下,问《谁之过?没有考上北清》,恐怕无穷多的板儿砖就要砸过来了。如果比较北京和贵州,北京第一贵州老末的结果好象大家也觉得心安理得。问题是这里是中国和外国比,摸到人们的穴位上了。 读书的时候学过一些比较文化。老师讲过美国人 老子天下第一 的文化。今天的多数美国人都知道SONY是日本的公司了,但当初并不是如此。纽约的SONY支店雇员给东京的总部发文、打电话都把总部当下属的部门。都是二战胜利后落下的毛病。 网上流行个说法叫 羡慕嫉妒恨 。国人对美国人也是这类的感觉。掉进这个坑里国人就找不到北了。就要问谁之过了。对于国境的概念国人与洋人很不同。这也是教育的结果吧。中国到哪个省(自治区)也是五星红旗,而洋人那里除了星条旗之外,还有各州的州旗。曲阜师范变北大的可能性国人都不看好,但是同样的概念,跨了国界,换成北大变哈佛就有人认可了。这只能说很奇了怪了。镜某把话撩在这里:曲阜师范变北大要花多少年,北大变哈佛就要花多少年。因为这是一样性质的东西。 讨论事情时有个关键词叫模(范)式。这也是科学上的一个重要的概念。所谓讲科学就是在说这类模(范)式,所谓科学革命就是这类模(范)式发生了变化。如果这些事情搞不清,过错当然在蒋科学一派人物那里。不过话又说回来,知道科学又能如何呢?镜某这样说话总要伤害一些人,尤其是喜欢科学的人们。喜欢科学在镜某的认识里是分类在喜欢打扮而不怎么美的一类当中。说心里话,镜某喜欢不怎么打扮也美的一类人。 教育的模式中美不同。毫不奇怪,这是因为两国发达的程度不同。说中美有抵触的话,改说北京和贵州就可以心态平衡了。科学思考的第一步就是要心态平衡。一说美国教育就是哈佛斯坦福的,没有意思。国人很少言及这些名校只负担着20%不到的美国大学生研究生,而忽视了负担着80%人数的州立大学。 国人有句俗话:金子到哪里都发光。但这个说法解释不了国人学子到了美国就能施展出才华的现实。因此需要创新些新的名言:磨金刚石必须也是金刚石,而且是粉末的金刚石。如果把高精尖的人才比喻成宝石级别的金刚石的话,加工这类宝石的工艺就是培养人的过程了。 因此,可用大块金刚石刀具加工出来的都是些刚玉(红蓝宝石)级别的东西,更多的可能性是玻璃制品。加工金刚石要紧的是要有不同颗粒度的金刚石粉,配上研磨液,配上磨具,定好方位,花时间去磨。而且要避开金刚石最硬的(111)面去磨。这样才能作出宝石级的钻石,讨(富、妇)人们的欢心。 宝石级的钻石的价值人们都认可,但是知道如何制造人就不多了。要有小的、多量的金刚石,必须是金刚石、也只有是金刚石才能用来砥磨金刚石。别以为是粉末级别的就拿些玻璃渣子、水晶屑子来充金刚沙。如果说中美教育体系有差异的话,那就是美国人知道如何磨钻石,并且金刚沙的量多,因此能磨出钻石来。而国人则是用玻璃渣子、水晶屑子来充金刚沙(也许是没有金刚沙),学做个磨钻石的样子。然后问,为什么磨不动呢?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http://www.starlakeporch.net/bbs/read.php?1,65007,65007#msg-65007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4962 次阅读|4 个评论
从诺贝尔奖看我国的教育制度
吴信 2009-10-5 07:58
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本年度揭晓仪式将于 10 月 5 日起陆续举行。最近几天是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获奖公布时间,华人的身影有不少了。何时有真正的本土中国人的身影?中国媒体上 我们离诺贝尔奖还有多远 之类的讨论热火朝天。诺贝尔奖获得者 杨振宁 先生曾说: 20 年内,中国人将获得诺贝尔数学奖。 20 年,对于等待已久的中国人来说或许并不算太长,杨老的这句话让听者为之振奋。但是回过头来想一想,迄今为止,诺贝尔奖设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和平、经济六个奖项,并没有 诺贝尔数学奖 。有人说,获得诺贝尔奖 需要很长时间 。 可真正反思中国人拿不到诺贝尔奖原因的,却不多见。还有人竟然怀疑诺贝尔奖评审不公正;有的人说,中国人拿不到诺贝尔奖的原因是 经济实力还不太够 ,因为能拿到诺贝尔奖的研究成果,资金投入都非常大,中国目前没有那么多科研经费。可回顾一下诺贝尔奖历史,不难发现许多获得者从事的都是基础理论研究,并没有花很多钱。 反思中国人拿不到诺贝尔奖的原因,其实应该从有没有创造能力方面入手。诺贝尔奖的每一个奖项,实质上都是在鉴定和评价被提名者的创造能力,成果只不过是创造能力的必然结果或者说体现方式。中国人缺少的恰恰就是创新能力。虽然现在没人再用 古代四大发明 来撑门面了,但当代中国在世界上有影响的发明创造,实在是寥寥无几。 而中国人缺少创新能力,又是中国教育模式的必然结果。 曾在英国牛津大学作访问学者的中国人吴勇,出过一本书叫《牛津感悟》。书中,作者列举了一个牛津如何重视学生创造潜力的例子。苏格兰北部边远地区一个教育相对不发达的郡,一位女学生的毕业考试成绩达到了全 A ,符合牛津大学的录取标准。这是近百年来当地第一个达到牛津录取线的毕业生,当地政府对此极为重视。但牛津大学教授在面试后认为该学生不具备牛津大学所要求的创造潜质,拒绝了她的入学申请。当地议会将此事反映给英国中央议会,议员们就找到教育大臣,请他出面说情,也没能成功。之后又层层向上,直至找到当时的英国首相布莱尔,虽然首相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但牛津大学仍然表示不能接收,理由只是一个:在招生问题上,任何人无权更改学院教授的面试结论,这是牛津大学几百年来的传统。布莱尔当然觉得很没有面子,在此后的一个私人场合,当提到牛津大学的时候,他不自觉地发了一句牢骚:牛津大学真是太古板了。这句话的后果就是,学校立即取消了授予布莱尔 荣誉 博士学位的原定计划,并对政府行政干预学校事务提出抗议。 听了这个故事,就很容易理解牛津学子中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 今年又有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 和政治领袖了,因为他们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创新能力强。 据了解,牛津最引以为豪的是学院制和导师制。牛津的每一个学术讲座都有一个规范的程序:首先,事实情况是什么;其次,多数人的观点是怎样的;第三,另外少数人对此持有什么看法;第四,教授本人的研究结论是怎样的;最后,还有哪几个问题有待研究。最后一项尤其可贵,它说明任何问题的研究都没有终点,可以不断深入。美国的教育制度也是比较灵活开放的。 再来我国的大学教育,学生就象流水线上的产品,每门课程相当于一道工序,所有工序过了就表示学业完成了,然后批发出厂。这样的教育现状中,鲜有异数。那么,我们到底指望谁来拿诺贝尔奖呢?在现在中国这种氛围中得奖的可能性不大,特别是在某些地区。不过下一个中国人得奖应该不会遥遥无期,不知道 10 年左右怎么样 诺贝尔奖最初设立时只有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文学奖,及和平奖 5 个奖项,后来增设了经济学奖。在当前奖项设置下,许多领域的重要成就将难以获奖。为此,在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即将揭晓之际,英国《新科学家》杂志组织专家学者讨论了诺贝尔奖的改革问题,发布了一封由 10 位专家学者联名签署的致诺贝尔基金会的公开信,请求对诺贝尔奖评奖进行改革,内容包括为应对气候变化设立 全球环境和公共卫生奖 等。这封公开信的署名人包括 2001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蒂姆 亨特、旨在促进科技创新的 X 大奖基金会 负责人,以及牛津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的多名教授。 公开信说,诺贝尔在 1895 年立下遗嘱时,他难以预料世界会受到气候变化和艾滋病等威胁,也难以预见新出现的重要学科。公开信请求对诺贝尔奖评奖做出两项改革,一是增设 全球环境和公共卫生奖 ,以奖励在应对气候变化、促进可持续发展,以及在消灭重大疾病和促进公共健康等领域做出突出成就的个人或组织;二是扩展现有的 生理学或医学奖 ,或增设相关奖项,使其得以覆盖整个生物学领域。 这样的话,中国人不是几率又多了?特别是个人或组织的话,我们中国的组织更有资格!不过, 增强我们的教育创新能力,是从根本上强化我们民族的能力的途径。真的勇士,敢于面对,面对总是需要勇气的,知耻而后勇,在巨大的刺痛之后我们才能找到前进的方向和动力。
个人分类: 艺术审美|6704 次阅读|8 个评论
对国内新一代病理医师培养模式的探讨
热度 1 kksonne 2009-9-25 20:44
赵寒昕1,叶 健1,王卫1,盛弘强2 (1.浙江大学巴德年医学班,杭州 310058; 2. 浙江大学医学院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杭州 310058) 【 摘要】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病理诊断在临床治疗上的指导价值显得愈发重要,这就要求培养、输送更多优秀的病理医师来推动我国病理学科以及临床医学的整体发展。本文从我国的病理学科历史出发,比较国内各区域的临床病理科发展现状,分析传统培养模式的缺陷对病理学科发展滞后的影响。通过比对中西方病理医师培养模式,对国内新一代病理医师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入探讨并给出参考性建议。 【关键词】 病理医师;培养;教育模式 20世纪初,著名的临床学家和诊断学家William Osler对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做出了精辟的概括As is our pathology, so is our medicine(病理为医学之本) 。由此可见,可靠的病理诊断对临床诊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被誉为评价医疗质量的金标准。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整体提高、病理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人们对医疗期望值的不断增加,病理诊断在医疗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暴露出国内病理学科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而国外日臻完善的病理医师培养制度给我国传统的培养模式提供了非常好的参考。在未来的医学发展中,我国的病理学科将何去何从?为了顺应病理学科的发展规律,我国病理医师培养制度的改革已刻不容缓。 一、 历史与现状 自西方传教士16世纪踏入中国以来,西方的临床医学便开始传入了中国。然而,国内的病理学科是在20世纪20年代才由中国病理界前辈从西方引进发展起来的,病理学科的成长也相对缓慢滞后。建国后,只有在大城市的医学院校和各大医院中才有病理医师和相关技术人员,但为数不多,且以技术人员为主。直到改革开放后,中国病理界才开始有了较快地发展 。 目前全国各大医院均设有病理科室,根据2005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全国病理科室执业(助理)医师人数为6155人,占当年所有科室执业(助理)医师人数的0.38%。美国每10万人口的内科、外科、麻醉科和病理科的人数分别为434、150、117和67人;日本的相对应人数分别是279、193、29和13人 。中国如果按照2007年卫生统计年鉴中提供的数据折算后相对应的数值是23、15、2和0.5人。这一数据与美国、日本相去甚远。可见,我国病理医师无论是绝对数量和相对比例与发达国家相比均存在较大差距,客观上表现出对病理学科的不重视。 同时,病理学科的发展地域不平衡。全国各省病理医师人数的相对比例地区差距较大(图1)。如图所示,病理医师比例最高的依次是山西、北京、上海、浙江等地区。其中山西省的比例达到了1.6%,高于全国其它地区。而中部及北部地区对病理科的重视程度还有待提升,比例最低的贵州省仅为0.14%。 图1 2005年全国各地区病理医师人数占总执业医师人数比例分布 (注:根据《2007中国卫生统计年鉴》的原始数据进一步分析制图而成) 在大医院中,病理医师业务水平相对较高,但人才断层现象严重。这可能由于病理医师责任重大,却得不到应有的保障,长期以来难以受重视,且科室经济效益低下,以致许多有精湛技艺、丰富经验的病理医师和技术人员纷纷涌向国外 。 在人员的素质上,现状依然不容乐观。尤其在基层医院,病理科室起步晚、基础差,人员资质普遍较低 。大多数病理科人员都是检验科人员兼职或是由护士改行而来,仅经过短期培训后即独立上岗,缺乏专业知识,亦无临床经验,难以为临床诊疗提供精准的病理诊断。再加上传统诊疗模式理念的束缚,病理诊断被误认为是机械的技术性工作,对临床治疗起可有可无的辅助作用。这样的人员组成现状和认识误区严重阻碍了病理学科的发展。 二、 原因所在传统培养模式的缺陷 建国初期,我国引进国外医院病理科室的设置方案,努力壮大病理医师队伍,但只是依靠内部人员的调配与进修。有了一定的基础后,国内才逐渐有了模糊的病理医师培养制度,即归属在临床医学范畴内共同培养,通过执业医师执照的考核及实习后,确定科室上岗。混合培养后再进行人才分流,此过程确实使病理医师的临床知识更为全面,但与此同时暗藏了这种培养模式的危机。一方面无法提供足够的专业技能训练,泛而不精;另一方面也无法坚定他们走上这条道路的信念,行而不专。 从早期三年制、五年制的专本科教育,到如今七年制、八年制的一贯式研究生培养,尽管年限增加了,却始终未能切实提高病理医师的诊断水平。传统培养模式所预期的培养效果较病理学科快速发展相对滞后。有的医学院校过于强调统一培养具有科研能力的病理科研工作者,而弱化了病理医师诊断能力的训练。即使是临床病理医师的研究生培养,也是以做了多少项目、发了多少文章为评判标准,淡化了实习阶段,甚至出现了病理学研究生不会看切片的尴尬局面。但是,从目前社会和医院需求考虑,培养有高层次病理诊断能力的人才才是更为迫切的 。 三、 西方病理医师培养模式 西方国家病理行业何以稳定和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制定了严格的病理科和病理医师的培养方案及准入标准,病理质量控制已经规范化和程序化 。 1. 美国的病理医师培养模式 在美国,想成为医学生须先获得学士学位并修满医学预修课程,通过全国医学院入学考试后在医学院就读4年。而病理医师的训练始于医学生在医学院学习的第二年,在这期间,学生们用4~5个月的时间集中学习病理,主要形式为讲大课、实验课(大体标本和显微镜观察),以及到医院轮转 。毕业后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再参加并通过美国医师执照考试,最后申请美国的住院医师培训计划。申请住院医师竞争十分激烈,有的需要4~5年才能被录取。录取后先进行3年的全科医师训练,然后确定方向接受专科训练。一般专科2年,心脏科、外科等热门专业需要4~7年,病理科则长达5~8年。结业后才有资格应聘病理主治医师。 2. 澳大利亚、日本的病理医师培养模式 澳大利亚的医学生须先在医学院校接受6年本科教育,通过所在州医疗主管部门的审核成为医疗实践者,接着可在当地教学医院登记为住院医师,进行5年的专业病理医师培训。期间在导师的指导下从事病理科的实习实践工作。然后在第三年和第五年分别进行两次资格考试,通过后才具有行医资格 。 而日本的病理医师除需通过医师执照考试外,还需通过临床病理医师资格认定考试, 取得认定资格 。 图2 美国、澳大利亚病理医师培养模式示意图 综上简述,西方的病理医师培养模式及准入考核,一般而言较临床其它专科更为严格培养、考核、再培养、再考核,定向、深入的专业训练及考核的压力造就了高水平的病理医师人才。 四、 对我国新一代培养方案的思考 如今,国内的医学科研水平比以往已经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新一代病理医师培养方案的提出也势在必行。如从医学新生开始开展针对性的培养,相信可以锻炼出高素质的未来病理医师。现提出以下建议以供参考: 1 .压缩纯书本学习时间,增加临床接触机会。 国内病理医学生与国外相比,劣势主要在于与临床接触的机会太少。因此首先可以从培养年限上改革,缩短学制,尽早进入临床培训。建议实行四年制或五年制病理专业本科培养,通过考核后进入医院进行为期3-5年的住院医师培训,达到审核要求即可执业。 在校培养期间,更应注重与临床的结合。在传统模式中,知识的来源几乎仅限于课本和少量教学切片。教科书中总是最典型的病理形态,只认识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并且仅从图片获取知识,印象不深。考试过后迅速遗忘,多依赖执业后的经验积累,浪费了现阶段的学习能力,实为可惜。因此,在培养早期(如第二年起)可提供病理科见习机会,熟悉病理工作的一般流畅,在空余时间都可以参加制片阅片。在实践中学习,定能事半功倍。 同时,建议配备有临床经验的病理学教师。纸上得来终觉浅,新的病理形态不断被发现,唯有具有临床病理诊断能力的病理学教师才能为学生展示真实的临床病理工作。 2.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① 人文素养的培养。 国内医患关系日益紧张,医生人文关怀的缺失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作为病理医师,应充分了解病人的社会、家庭、周围环境对病人病情的影响 ,耐心、有效的沟通尽可能排除一些障碍。因此这种能力应在学习医学知识的同时进行。可以开设相关课程,模拟演练医患沟通;或者组织学生到教学医院开展临终关怀活动。 ② 思维能力的培养。 培养病理本科生,应鼓励学生尽早进入相关实验室学习,掌握科研方法以锻炼临床思维能力。研究内容可来源于临床中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进行应用型研究。另外,教授学生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法将使他们终生受用。 3. 建立严格、重素质的考核机制。 高标准的考核机制能更好地引导病理医学生提高自身素养,既是对医学生负责,也是对病人负责。更重要的是,制度规范化是病理科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笔者建议准入要求可包含以下几点: ① 病理医师的资格认证制度。 在拥有职业医师资格的基础上进行全国范围内的病理医师的资格认证,建议三年一审。 ② 对诊断经验的要求。 病理医师的资格证的获取需要累积一定数量组织学病理学诊断(如5000例),细胞病理学诊断(如5000例),以及一定的尸体解剖(如主刀15具尸体解剖),这些机会可以在医学院学习期间及住院医师培训过程中获得。 ③ 病理医师执业考试。 应包含病理学基础知识、病理学技术操作、阅片诊断及医患沟通能力等各层面多方向的考核。看似高门槛,但相信在新一代培养模式的作用下,优秀医学生获得病理医师执照并非难事。也只有如此的考核机制,才能真正为病理界输送高质量人才。 4. 建立试点,向全国推广。 万事开头难,但只有新的探索,才能有新的收获。究竟哪种模式才是最适合我国将来病理医师的发展?建议在全国病理学科发展较为完善的地区优先建立试点,采用新的病理医师培养模式进行人才的培训。当然,这样的举措必须得到国家权威部门的认可和支持以及出台对试点人才有一定保障的政策,取得成功经验后再向全国推广。 在2009年的《医师执业状况调研报告》中,91.9%的被调查医师认为自己的付出与回报不相符,有44.82%的人曾经想放弃医师职业 。长学制的培养、终身学习的命运与微薄的收入、巨大的压力形成鲜明的反差。如果没有制度保障,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培养出的人才也会流失。只有更合理、更公正地保证病理医师的权利、为诊断提供风险保障,健全病理界的服务体制,才能推进医疗卫生事业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庄恒国,刘艳辉. 病理为医之本兼谈病理科学科建设. 中华病理学杂志,2005,34(11):763-764 吴秉铨. 病理学科发展的现在和未来. 中华病理学杂志,1999,28(5):325-326 日本美国每十万人中医师人数统计 http://www1.gifu-u.ac.jp/~patho1/250.html 王国玉. 基层医院病理科现状堪忧. 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6,5(12):1439 刘彤华. 国内医院病理科的现状. 诊断病理学杂志,2002,9(2):65-66 杨举伦. 介绍美国病理科与病理医师的一些情况. 诊断病理学杂志,2005,12(3):164-167 纪小龙,尹彤. 美国病理医师训练浅谈.诊断病理学杂志,2001,8(4):244-245 郑唯强. 澳大利亚病理医师资格考试介绍. 中华病理学杂志,2006,35(11):702 于颖彦. 日本医院病理科的现代化程度及其重要职能简介. 中华病理学杂志,1997,26(1) 韦康来,柳亮,陈罡. 浅谈病理医师人文精神的培养. 实用医技杂志,2005,12(12):3582-3583 2009年医师执业状况调研报告 http://www.cmda.gov.cn/ 通讯作者: 盛弘强 注:本文已被2009年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年会列入交流内容。
个人分类: 研究体会|7645 次阅读|4 个评论
摸着石头过河
热度 1 罗帆 2009-6-1 09:22
当我们还在思考和讨论大文大理招生好不好时,山东理工大学已经决定不再按大文大理招生,从 2009 年开始实行按专业招生。 看来,招生或教育模式改革也是摸着石头过河。 请看下面的一则报道 : 山东理工大决定从 2009 年开始实行按专业招生 2009-05-15 10:48:51 中国高中生网 (http://www.gzs.cn) 2009 年,山东理工大学成为立项建设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博士学位授予学科覆盖的专业将按本科一批招生,基于一个批次不分专业招生的公共基础教学平台将不适于两个批次招生的情况,为保证学校学分制改革健康发展,适应新的情况,解决存在的问题,山东理工大学决定从 2009 年开始实行按专业招生,分类搭建教学平台、组织教学,继续深化学分制改革。 2002 年,山东理工大学作为山东省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单位,开始实行学分制综合改革,其中,按大文大理招生在国内是首开先河,产生了广泛影响。 山东理工大学通过 7 年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 给予了学生一系列的自主选择权,建立起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组织管理体系,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但是,按文理大类招生和组织教学也带来了新的问题,主要是专业基础课程开设滞后,造成了专业课开设后移,不利于专业教育 ; 个别专业学习成绩低的学生相对集中,教学组织难度增大。 日前,山东理工大学 2009 年按专业招生的消息发布后,一时间众说纷纭。 按学科或相关专业招生,更有利的还是可以避免某些专业优秀生源的流失。 一名山东理工大学的老师说,学生在高考时填报志愿,确定专业,为某些弱势专业提供较好的生源。在大文大理中普遍反映的问题是学习困难学生相对集中,组织教学困难,进而影响就业的质量和数量。同时,有些所谓的热门专业竞争激烈,自主力强的学生扎堆,无形中内部竞争张力增强,对整个学校发展不利。 当然,不少老师提出,由于每一个专业有每个专业的特点,所需的基础课程和知识不尽相同,如何寻找各个专业的共同点,组建基础平台,成为问题的关键。 管理学院应届毕业生李斌是 2005 年按大文入校的,回顾这 4 年来的大学生活,他认为,学校实行按专业招生改革是很有必要的,这样更能维系住同学们的集体归属感,大学时代建立起来的人脉对同学们未来的职业生涯相当重要,从大一就维系起来的友谊无疑会更加珍贵。 来源 : 大众网 - 鲁中晨报
个人分类: 教学花絮|3887 次阅读|8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17: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