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施雅风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纪念施雅风院士
chenxna 2011-3-5 09:56
因为研究生阶段选择的课题和冰雪、气候变化、融雪径流有着莫大的联系,文献检索和论文研读的时候就常常看到这个名字——施雅风。 那时候觉得施雅风院士的结论一定程度上是我论文结果的佐证,也因为这个佐证,心里甚至有点怨念。为什么我辛辛苦苦的计算结果和推导的变化趋势和施老多年前的研究结果是一样的?这样的话,我自以为很有意义的数据整理、趋势分析、推导岂不是一点意义都没有?论文投稿的时候避重就轻的避开《冰川动土》,施老这样的一个人物在我的概念里就是一个巨人... 前些天和同学交流时惊闻施老去世了,心里一阵沉痛,说不上为什么。打开寒旱所的主页,发现施老的遗体告别仪式2月底已经举办了,这么个地理学界的巨人就这么静悄悄的离开了。不由得感慨,施先生走了,留给人们的却是不尽的思念和其难以忘怀的科学精神。
个人分类: 生活感悟|612 次阅读|0 个评论
沉痛悼念:我国著名地理学家施雅风院士逝世
热度 1 maokebiao 2011-2-20 23:23
刚从香港出差回来,看到新闻报道师公去世。虽然未曾与师公谋面,但感到非常的痛惜。他是我国地学界的泰斗,早已耳闻他做学问非常的扎实,总是亲历亲为。实为我们年轻人学习的楷模。 下面是转载的报道: 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77065/13916710.html 记者14日从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获悉,杰出的地理学家、冰川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现代冰川科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的施雅风先生13日在江苏逝世,享年93岁。   施雅风,1919年出生于江苏海门,194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史地系。1944年获浙江大学研究院硕士学位。先后任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等职务。   从1958年开始,施雅风率领考察队,先后对祁连山、天山、喜马拉雅山、喀喇昆仑山等地的冰川进行了科学考察,从无到有地开创、发展了中国的冰川学研究,并出版了我国第一本现代冰川专著《祁连山现代冰川考察报告》。   施雅风领导的科研团队,历时24年,在大量野外考察的基础上,编纂完成了《中国冰川目录》;在此基础上,他组织编写了《中国第四纪冰川与环境变化》,这是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的里程碑,并提出中国东部中低山地面不存在第四纪冰川的意见。   施雅风一生致力于冰川学和地理学研究,领导和促进开展冻土学与泥石流的研究,在发展中国地貌学、干旱区水文学、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第四纪气候和环境变化研究等方面都做出了突出贡献。   施雅风先后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200多篇,主编出版专著20余部,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香港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中国地理学会地理科学成就奖,甘肃省科技功臣奖等。(记者张文静) 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77065/13916710.html (责任编辑:罗旭)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283 次阅读|1 个评论
我和施雅风先生的交往
热度 9 王铮 2011-2-17 09:44
我和施雅风先生的交往
从科学网获知,施雅风先生去世了,而先生与我的交往,却历历在目。 在见到施雅风先生前,我已经熟知他的一些故事,因为他与我的导师严钦尚是师兄弟。从严钦尚先生那里我知道,施雅风先生是解放前的共产党员。解放后成立了中国科学院,从 1953 年起,他任生物 - 地学部副学术秘书,这在当时的中科院是一个重要的官位,当时 1958 年,为了解决西北地区的水问题,他毅然放弃官位,负责中科院 高山冰雪利用考察队并且由此创立了中国的现代冰川冻土学。这里说“创立”,毫无夸张,不像现在很多人说新中国的谁谁谁创立了什么学科,完全无视晚清、民国一些学者的工作。 1953 年前,中国的现代冰川研究几乎为零,苏联专家来了,组织新疆考察,重点在于资源与沙漠问题,捎带提到了现代冰川,然而没有人注意。 1957 年,施雅风先生白手起家,组织冰川冻土研究队伍,才有了中国的现代冰川研究。这里说白手起家是有根据的,据我所知,他当时借了三个研究生崔之久、李吉均、许世远支撑自己的工作。在 1959 年,他们就摸清了中国西北现代冰川的大致分布,提出了中国冰川的分类。因为我自己从地质队出来,对坚持野外工作的地理学家,很是钦佩,所以我心里有三个地理学家是英雄,第一当然是我的导师严钦尚,第二是施雅风先生,第三是一位研究青藏高原的学者,尽管我后来与这个学者有些误会,可是我还是敬重他。 1990 年,我到中科院地理研究生所工作,参加的课题就是施雅风先生统领的《中国历史时期气候与海平面变化》。没想到这时与他发生了冲突。原因是当年中国地理学会评审第一届优秀青年奖,原来《青年地理学家》组织的人只有两人评上,我觉得不公平,因为地理学家的青年工作,《青年地理学家》组织起了动员和创新的作用。我提出取消评给我的奖励,把奖给其他人,或者给个集体奖。专门找某位好像姓华的教授汇报了,这个教授并非真实的汇报了我的想法,让施先生做主把我从名单中拿掉,还要批评我,因为我是他队伍的人。还好当时的地理学会秘书长张帮我说了不少好话。我本来是不要奖的,拿掉无所谓,可是没有换他人,也没有集体奖,我感到委屈,甚至说气愤。后来我找到他,开诚布公谈了这事,这是我第一次见他,他很亲切地见了我,表示理解我,尽释前嫌,他鼓励我安心工作。 接下来,我在他领导下愉快的工作着,这也让我听到他关于他的两个故事。第一个故事是王恩涌教授告诉我的:当年院系调整,要把清华大学地理学系并到北京师范大学。当时的学生陈传康,以莫斯科大学有地理系为理由,给竺可桢先生写了信,竺可桢先生让施雅风先生去调查。地理学的命运就放在他手里了。就这样,他听取了学生的意见,又整理了当时社会主义国家大学地理系的情况,顶住压力,上报中央。结果中央让清华大学地理系调到北京大学。这无疑是一件影响中国地理学乃至于影响中国科学的重大事件。后来,我的博士后合作导师又告诉了我他作的一件事,这件事使得中国地理学得到了一个较为宽松的政治环境,一个习惯性“左”倾的约束被去除了。就这两件事,他对中国地理学是功不可没。在文化大革命开始,他因这些事情受到了冲击,幸好是两位当时的年轻人找到毛泽东的老师徐特立,徐老出面,才保住了他。 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又一次与他发生了冲突。事情是这样的:他提出了“大暖期”概念,我认为距今 4000 年到 3000 年应该是个新的气候阶段,因为 4000 年发生的是全球性突变。此后各地波动规律不一样,中国在波动中进入暖期,以至于造成认为后期与前期是一个阶段。他不同意我的看法。然而他让我讲述了理由。后来他在与张丕远先生主编《中国历史气候变化》时,保留了我写的稿子,而且赞扬我有见识,特别赏识我关于历史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看发,鼓励我发表。接着当我的《地理科学导论》出版后,他特地写信来表扬我的探索精神。并且告诉我他对“人地关系理论”的看法。他这种学术民主精神,让我永远铭记。 1993 年后,我到了政策与管理研究所,他有些惋惜。每次见到我,都要拉着我说一阵话。他告诉我要坚持气候变化研究,要把人地相关思想贯彻到气候变化研究中。就是他和一些老师的鼓励,才让我在中国较早地探索了气候保护的研究。 最后见到施雅风先生是 2007 年在南京,他对我说:老了,跑不动野外,计算机也用不了。他希望我这两样都不能丢。我告诉他,我在做气候学保护的经济政策的模拟研究,他很高兴,又教导我说政策研究离不开实地考察,因地制宜。那次我们合了影,没想到这是我们最后一次聆听他的教诲。 施雅风先生永远活在我心里。 我与施雅风先生的最后一次合影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7169 次阅读|16 个评论
为了永久的纪念-悼施雅风院士
uglygirl 2011-2-16 12:07
因为几个特殊的原因,开始关注施雅风院士。前不久听说施院士病重,在医院抢救,不料想,短短的几天,竟听到了他老人家去世的噩耗。他把自己辉煌的一生献给了冰川科学,献给了中国的大西北。不管多么恶劣的环境条件,都被他轻松地克服,然而岁月的磨蚀和病魔的折磨,却让他老人家永远底离开了我们。 愿他老人家一路走好!我们将永远怀念他! 施雅风,地理学家、冰川学家。长期从事冰川学和地理学研究,是中国现代冰川科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并领导和促进开展冻土学与泥石流的研究,在发展中国地貌学、干旱区水文学、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第四纪气候和环境变化研究等方面,都有重大建树。他提出“开发高山冰雪水资源,支持西北农业生产”。并组织祁连山、天山、乌鲁木齐河等冰川考察,出版了我国第一本现代冰川专著《祁连山现代冰川考察报告》。2011年2月13日在江苏逝世,享年93岁。
个人分类: 人物纪事|4418 次阅读|0 个评论
沉痛悼念施雅风院士!
热度 2 jing 2011-2-16 09:32
14号早上在去所的路上,看到了贴出来的讣告。走近一看,哇,施先生辞世了! 作为后辈学生,我还是很有幸的。和施先生有过好几次面对面的交流。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句话,也体会到老先生对科学研究的认真和对后辈们的关心。而且,能与施先生有过交流,我内心也是很以为荣的。这也成为我出牛皮时给人炫耀的资本。 一次是一天早上,那天我去办公室比较早,突然有敲门声。我打开一看,哇,是传说中的施先生。只见施先生拿着一叠手稿,然后对我说,你去把这些稿件后面的参考文献仔细核对一下,标注有没有错误,然后去查一查这些文献的引用情况(施先生可能认错人了,错把我当成协作他核对文献的人了)。我接过来看了看,哇,这么对文献,还要一篇篇核对,太麻烦了。我不由的嘟噜了一句。施先生没说什么,看了我一眼。我自觉的说的冒失了。 还有一次,也是一天早上,施先生又来敲门了,进来时还带了一本大大的汶川地震灾害地图集。他把地图集放在办工作上,很认真的写上了一行小字,大概意思是,图书馆保存,请感兴趣的同志查阅。然后跟我说,你把这个交给图书馆。我接了过来,内心一股暖流。施先生真是把科学研究当成了最大的追求! 谨此纪念施先生! 先生一路好走!
个人分类: 未分类|5676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19: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