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五行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五行

相关日志

消防五行说
热度 1 dfedhw 2016-4-25 18:55
五行学说 是我国古代人民创造的一种哲学思想,它以日常生活的五种物质:金、木、水、火、土元素,作为构成 宇宙万物 及各 种自然现象变化的基础。这五类物质各有不同属性,如木有生长、发育之性;火有炎热、向上之性;土有和平、存实之性;金有肃杀、收敛之性;水有寒凉、滋润之性。 五行说把自然界一切事物的性质纳入这五大类的范畴,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由这五种元素构成,在不同的事物上有不同的表现,阴阳和五行学说相结合,成为古人解释各种自然和人生现象的一种理论。 科学技术发展至今日,每一个相对独立的技术体系似乎都具有这五种元素的身影:如汽车,车身骨架等属金;塑料外壳及织物属木,水冷却或油路属水;汽缸燃烧室属火;玻璃等含有矿物成分属土,五种成分不可或缺。 在消防体系中,如图所示:金为点火源,金属设备摩擦生热、金属导体短路打火引发燃烧,可燃物大部分是碳氢化合物,属于木的成分,进一步扩展成为火灾,最后只能通过水来灭火。在此过程中,四种元素唯独缺少了“土”,由此构成的四边形不具有稳定性,由于时间差的关系,导致火灾控制的综合效果一直不甚理想。 再次借助五行论来看,从物质组成这一角度去 猜想 :缺少“土”这一成分的现代消防技术体系是不和谐的,效率较低的,特定情形下甚至是混沌和紊乱的,如果让“土”也一并参与到灭火中来,或许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动态平衡。 五行元素就好比是小孩子手中的积木,换一种组合方式又将成为一种新的玩法。
6163 次阅读|5 个评论
什么是“五官”?
热度 5 fdc1947 2016-4-2 11:48
什么是“五官”? 您知道“五官”是哪五个“官”吗? 眼睛、鼻子、嘴、耳朵、还有……,还有什么? 看起来,还是要费一点儿口舌才能够说清楚这个问题。 因为是闲说,我们不妨从头说起。先说什么是官? 官者,管也。 过去替君主管理某项事务的人,称为官。如果做动词,那就是“管理某项事务”,或者说有某项功能 (生物学名词“器官”、化学名词“官能团”等都源于此)。朝廷上的文武百官,上至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一品宰相,下到从九品的巡检,都是替皇帝做事的,他们都是官。那么许多官,为什么只说“五官”呢? 这应当与五行有关 。关于五官最早的可靠记录,在《左传》:鲁昭公二十九年(西元前513年)蔡墨在回答魏献子问题的时候说“ 有五行之官,是谓五官。……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 ”当然,这里的所说最早担任五官的句芒、祝融等已经成为被祭祀的神祇了。 古人喜欢什么都往五行上套 。 《 礼记 · 曲礼下》:“ 天子 之五官,曰 司徒 、 司马 、 司空 、 司士 、 司寇 ,典司五众。”这里所说的是据说是殷商的“官制”,其实是后代儒士的想象,但是毕竟至晚是汉初的说法。这里设立的五官就对应于五行(“ 置五官,以象地之五行也 ” )。 再往后,巫医们就把君臣、五行的关系搬到人的身上,与五行对应的五脏是心(火)肝(木)肺(金)脾(土)肾(水)。脏器在身体的内部,所以称内脏。而 与之相联系在体表起到与外界联络功能的,就是五官 。心是君主,是神明之脏,孟子也说,“心之官则思”,对外发布其思想靠的就是语言,因此,舌就是与心相应之官。肝是将军,管全身的血藏,开窍于目,目就是肝之官。肺是主气的,气的出入当然在鼻,因而鼻为肺之官。脾是管食物消化的,嘴是吃饭的,故而口为脾之官。肾主精,开窍与耳,年老精乏就耳聋,耳为肾之官。这样,舌、目、鼻、口和耳就是古代巫医们的五官(需要说明一点,古代医、巫本为一家,“医”字在古代亦被写成“ 毉”, 这里说的只是起源,并无贬褒之义)。其实, 心肝肺脾肾和舌目鼻口耳 都是人体之五官,只是一个在内,一个在外罢了。 但是,问题也就来了,人们常常说“五官端正”,眼睛、鼻子、嘴和耳朵在外面,可以看得出是否端正,说“舌”是否端正似乎有一点问题。而且,口和舌还是有一些重叠,舌就在口中,去掉了舌就难以称完整的口了。 实际上,人体的所谓五官,并不是只有上述巫医的一种说法。儒家的大学者、 荀子在《天论》里说的五官是耳、目、口、鼻、形 ,认为这是自然(天)赋予人们的五官,而居于体中的心就是它们的君主(“ 心居中虚,以治五官,夫是之谓天君 ” )。 与上面所说巫医们所说的五官相比,儒士们所说的五官少了一个舌,多了一个形。形就是外形,从头到脚包括身体、四肢。这个五官可都是外露的,是否端正可以看得清楚。在这个意义上,五官端正与相貌堂堂才能够对得起来了。 在这耳目口鼻形五官中,形占着最多的因素。所谓美与不美,形占的比重最大。随便举个例子,古人说美最古老的名著之一是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其中有这样一段:“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 先说的是身高,然后是肤色,然后是眉、肌、腰、齿、面部。由此可见,形在这里是最主要的因素。 这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在佛教中有所谓五根,即眼、耳、鼻、舌、身,而主管它们的是意即心。放在一起,眼耳鼻舌身意,是谓六根。它与儒家的耳目口鼻形为官,而心为君这样的理论,是极为相似的。 在相隔遥远的中国和印度,古人的理论有这样高度的相似,只能说是人心相通吧 。 现在人们懂得,人的相貌与心灵相比,更重要的是心灵。我们不能因为有些人有外形上的缺陷而歧视他们。古人虽然也知道这个道理,但是,在实际做法上,还是有问题的。在明清两代的科举考试中,对于多次参加京城“会试”而不中的举子,还是可以有些优惠的,就是挑选一部分人直接去做官。 在清代,这种办法称为大挑,而挑选这部分人的最主要条件之一就是长得好看,也就是要五官端正,像个做官的样 ,其标准据说是与“同田贯日身 甲气由 ”八个字形相类比。同、田分别为长方和方脸型,贯为大头身高,日为上下匀称,这都是好的体态;身字则表示歪斜,甲、头大体小,气、双肩不平,由、小头大肚,这样的体型就要被淘汰。总之,要长得高大、富态、匀称,方脸或长方脸,说话也得体等等。大挑一般每六年举行一次,当然,这要看皇帝是不是高兴。 随着时间的推移,语词的含义,也会发生或大或小的改变 。 如今人们所谓的五官,一般就光是指头部的这些器官了,也不去管它是几个, 把五作为一个虚数就是了。例如,过去医院有所谓五官科,如今都改为分得更细的耳鼻喉科、眼科和口腔科了。又如,一个《五官争功》的相声,就只有眼耳鼻口四个官。有人没有看到古人的说法,不管五官的起源,就“妄议”古人,说人们算错了或者一开始就只是一个虚数之类的话,这是一种浮躁的表现。 有的相士,也就是相面的, 以眉、眼、鼻、口、耳为五官 ,这也是一说。不过,眉在各种实际功能上与其他四官恐怕难以相提并论,差得太大了。作为一官,大概也是只是好看罢了。不过,话又要说来,我们实际社会生活中的官,不也有只是作为摆设的吗?
个人分类: 谈天说地|40456 次阅读|9 个评论
民谣(Ballad)
duke01361 2015-7-17 18:40
民谣(Ballad) 民谣 韵:13 同韵(perfect rhyme); 2,4 同韵 或只有2,4同韵 步调:4-3-4-3 民谣最早由14 世纪西西里诗人发展成型。民谣的基本结构是“四行诗”以韵律“abcb” 或“abab” 写成,其中第1 行和第3 行彼此呈抑扬四音步,每行有四个节拍组成;第2 行 和第4 行为三音步,每行三节拍组成。这种诗体因此被简称为“4-3-4-3”节拍。后来这种诗 体在英国诗人拜伦和叶芝那里进行了小改动,变成了八行一节。 但主要还是上述4-3-4-3节拍的四行诗为基本单位。民谣的4-3-4-3 行节拍勘比四行绝句形式。 在每四行的一节中,第2 行和第4 行押同韵;民谣的格式可变,但最常见的为四行、五行和 六行诗歌组成的诗组。节拍通常为短长四步格或短长五步格,当然也有很多行间交互式节拍。 民谣轻快的旋律言语,深受浪漫派诗人的衷爱。 民谣诗体是现代通俗音乐最常见的体裁,主要用于描写爱情、悲情、宗教、政治、成功 和失落等等。 经过过去的千年的演变,当今的民谣已经遍布于西方文化的各个角落。已经成为西方人最熟 悉的一种诗歌体裁,深受诗人、小说家、音乐人喜爱,更为广大读者和听众所喜闻乐道。 民谣最早源自普罗旺斯民乐(Provencal folk music),后经民谣歌手诗人(Troubadour poets) 改编传播到西班牙、诺曼统治后期的英格兰和意大利。当时。西班牙宫廷诗人们旋即吸纳了 民谣这种诗体,产生通过后者中世纪美丽的作品。在意大利,尤其是托斯卡纳的歌曲,诗人, 创造了一个更短的版本,ballata。 民谣的最初书面形式是意大利ballata 和西班牙的叙事曲,在13 世纪,民谣被意大利和西班 牙朝野所普遍接受。 意大利的ballata 由前文艺复兴时期的诗人吉多•卡瓦尔康蒂清楚地说 明了民歌风味四行诗的经典4-3-4-3 节拍。 到了15 世纪,英国诗人杰弗里•乔叟开始微调ballata 的结构,以创建现代民谣。在一个世 纪内,民谣抨击写的所谓的“火锅诗人”,并通过艺术家谁青睐更正式的十四行诗,遍布英 国乡村,进入流行文化避之唯恐不及。事实上,这些抨击的有效性(单页纸后,其诗被印) 谁的启发,两个世纪后,帮助美国赢得了对阵英格兰革命的小册子作者。 民谣是一种在英格兰风行了近三个世纪的诗体。特别为浪漫主义诗人喜爱。包括拜伦、济慈、 雪莱、罗伯特•骚塞等主要浪漫派诗人都写有大量的民谣体裁的诗歌。但是,民谣形式的成 型却是后来人完成的。其中,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的“古代水手的雾凇”可能应该算作诗 意的民谣最佳作品,与此同时,威廉•华兹华斯和托马斯•珀西等人也创作了大量的精彩民谣 体诗歌。在20 世纪,威廉•巴特勒•叶芝应该是最重要的英诗歌谣作家。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当代西方世界大部分的文学和音乐作品都脱胎于“民谣”。同时,民 谣也是当今声乐广播、广告宣传等最常采用的韵律形式。 民谣无论是以传统的方式,还是 以抒情诗方式,或以故事诗体,都能呈现给听众和读者关于整个西方世界宗教、爱情、悲剧 和政治宣传的各类主题。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摇滚乐和乡村音乐的兴起,为民谣的传播提供了无比广阔的空间。使 得民谣成了当今最通俗,最喜闻乐见的诗歌体裁。 例诗: As You Came from the Holy Land Sir Walter Raleigh (1552?-1618) As you came from the holy land Of Walsinghame, Met you not with my true love By the way as you came? How shall I know your true love, That have met many one As I went to the holy land, That have come, that have gone? She is neither white nor brown, But as the heavens fair, There is none hath a form so divine In the earth or in the air. Such an one did I meet, good Sir, Such an angelic face. Who like a queen, like a nymph, did appear By her gait, by her grace. She hath left me all alone, All alone as unknown. Who sometimes did lead me with herself, And me loved as her own. What’s the cause that she leaves you alone And a new way doth take, Who loved you once as her own And her joy did make? I have loved her all my youth, But now old as you see, Love likes not the falling fruit From the withered tree. (这是一首叙事体民谣,诗中很多行经过了跨行连续处理,主要是为了满足民 歌的4-3-4-3 步调,有时也为了押韵) 以下则是一首讲故事形式的民谣。这样的民谣在当时的英国人眼里情同当今人 们阅读小说作品一样。 The Rime of the Ancient Mariner Samuel Taylor Coleridge (1772-1834) It is an ancient Mariner, And he stoppeth one of three. By thy long gray beard and glittering eye, Now wherefore stopp'st thou me? The Bridegroom’s doors are opened wide, And I am next of kin; The guests are met, the feast is set: May'st hear the merry din. He holds him with his skinny hand, There was a ship, quoth he. Hold off! Unhand me, gray-beard loon! Eftsoons his hand dropt he. He holds him with his glittering eye– The Wedding-Guest stood still, And listens like a three years’ child: The Mariner hath his will. The Wedding-Guest sat on a stone: He cannot choose but hear; And thus spake on that ancient man, The bright-eyed Mariner. The ship was cheered, the harbor cleared, Merrily did we drop Below the kirk, below the hill, Below the lighthouse top. (4-3-4-3 步调)
个人分类: 潘学峰诗选|7991 次阅读|0 个评论
有趣的饮食与五行
mengxz 2015-2-16 20:03
据《吕氏春秋通诠》载:“五行配五味”,谓酸属木、苦属火、甘属土、辛属金、咸属水。 据此,可以看出饮食上有一个有趣现象: 西部西北人好酸,西部西北属金,酸属木,为金克木;西部西北干燥,酸味能敛肺涩肠; 北方老人好苦(如苦瓜),北方属水,苦属火,为水克火;北方寒冷,苦味能降泄燥湿; 东部东南人好甜,东部东南属木,甘属土,为木克土;东部东南多风,甘味能补虚缓急; 南方四川人好辛辣,南方属火,辛属金,为火克金;南方多暑气,辛味能发表行散; 中原、东北以及西南人好咸,中原、东北以及西南属土,咸属水,为土克水;中原、东北以及西南冷湿,咸味能软坚散结。
1982 次阅读|0 个评论
图说“五行”相生相克
eugenef 2015-2-2 11:01
页首图片:图说“五行” 图说五行相生相克 多多巴巴 五行大家都非常熟悉,也是最适合首先教孩子认识的中国传统文化。但是怎么教?才能让孩子又感兴趣,又记得牢,确实是一门学问。 页首图片就是沈老师的方法:用图来教。传统的读法, 金木水火土 这样的排字顺序似乎有所误导。通过图,形象地展示了五行相生相克的顺序关系。 字字相邻构成了一个相生的循环,象一个五角多边形,或圆形,依序读来朗朗上口: “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 水生木” 。 隔字相克又形成了一个相克的循环,这个循环构成了一个五角星,依序读来亦朗朗上口: “ 木克土,土克水 , 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 。 《三字经》中这样介绍五行 “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 ” 。依序拆成几段,相生循环: “ 水木火 ”、 “ 木火土 ” 、 “ 火 土金 ” 、 “土 金水”、“金水木 ” 。 页首图片在沈老师的方法上依据《三字经》所讲做了次序调整,金土为基础,木蕴意着生命,上善若水,水生万物, “ 火克木 ” ,归为土,回到金。金土木构成了一个牢固的三角形,水和火相伴于两侧,便于记忆。 非常有哲学深意。 有简单的文字,这些文字不仅有丰富的自然现象和文化,而且还是最重要的偏旁,可以说是识字的基础。所以第三次上课,沈老师特别安排了这样的内容。这可谓是打基础吧。 喜欢可以把图片打印出来,用乐趣教孩子认识和记住这些知识和简单的道理。 再增加点内容,把相生循环和相克循环分别展开,图片如下: 关注沈老师、多多、多多巴巴的 多多艺美 ,请点击: http://blog.sina.com.cn/3638404814 。
个人分类: 生活感悟|8153 次阅读|0 个评论
试创“中医现代生理学”的方向与思路
热度 2 guoliuhu1950 2014-11-8 18:21
试创“中医现代生理学”的方向与思路 关键词 : 物质属性、阴阳五行、动能、势能、动态平衡、机体稳态 一、生理学相关学科的简述 1. 现代医学 ,百年来随着现代各门自然科学的发展,对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结构形态,在生理,病理、解剖、理化还原分析的基础上,已是经反复证实的客观再现。所以,它的物质架构是真实和客观的。因此,现代医学主要是以物质结构为基础的 结构医学 ,它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微观、微观再微观的还原分析法。 现代医学的物质架构是不容质疑的, 而且是唯一客观的 。但是,其对整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整体各局部间的相互作用(物质的基本属性)的研究,还是非常欠缺的。在这方面,它仅有一个生物医学模式和“动态平衡”的现象描述,而对这种现象,一般还是忽略不计的。 其整体的宏观角度也仅是生物医学模式和一般系统论的初级探讨。因此,在功能方面还有很多尚未最后结论的生物学“谜”,亟需我们去揭示。 2 . 中医学 ,却是一个公认的整体医学,它的整体“辨证”是从阴、阳、表、里、虚、实、寒、热的功能角度,解析和认知的一个 整体功能医学 ,它对整体的“阴阳消长平衡”和“五行生克制化”的规律,即相互作用的属性认知,却是它的独特视角。它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由历史条件和望、闻、问、切研究方法所限,不可能对机体物质结构形态,进行精确认知。因此,中医是一个整体能量代谢的宏观医学。而对人体物质结构的认知,却是一个“混沌”的抽象架构。 中医生理学的建立和现代发展,实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窘境。 3. 一般系统论 (贝塔朗菲),它是从整体性、相关性、有序性、动态性四个基本观点,对机体整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属性进行研究的。它的基本观点就是:“整体大于各孤立部分的总和”与“机体整体与环境、整体内各局部间,在相互作用中持续维持有序稳态”的观点。 近代生物学家贝塔朗菲主张建立一种机体动态的正确模式来取代机械论的错误模式,这个任务他未能完成。这还是个空白。 4. 生物力能学 是一个新型学科,应用生物力能学的基本规律所研究的课题,几乎遍及生物学的各个领域。宏观生物力能学,是从 整个体系的能量形式和变化进行研究的,而不追究体系本身结构的变化细节。 微观生物力能学主要是从动能的角度。而宏观生物力能学应是侧重从位能、势能的形式和变化来进行观察和研究。能量的概念仅限于以下三种表现形式。 位能(potential energy)——是一个物体或一个系统中束缚着的能。 势能(potential energy)——是两个或多个物体(一个系统)的相对位置(相对地位)之间相互作用中的能。 动能(kinetic energy) 既能量转换过程中的自由能(free energy) 二、相关学科的交叉分析 现在,我们将相关学科对机体物质的整体生理功能与属性的语言描述进行分析、比较,从“交叉科学”的角度,探讨中医现代生理学的客观规律。 学科 (相对性) 物质功能及属性描述 (相互作用) “阴阳”的描述 “五行”的描述 中医 阴阳互根、阴平阳秘;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阴阳离决”即意味着死亡; 阴阳消长中的整体平衡观 造化之机,不可无生,无生则发育无由,亦不可无制,无制则亢而有害。“五行”相生相克的整体平衡观。 现代医学 整体机能的动态平衡(一般忽略不计) 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一般系统论 整体、相关、动态、有序的稳态和维持这种稳态的动态平衡机制 动态平衡中的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宏观生物力能学 整体性位能(束缚中的能),在整体性势能的相互作用中,持续维持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并完成生命的不可逆过程 整体性势能是在各局部间的相互作用中的动态平衡,相对平衡时则相互制约,相对不平衡则相互促进 从上表可以清楚的看到:各学科对于机体物质生命的功能及属性的描述,明显特征都具有整体性、相关性、有序性、动态性。并且还明显都具有:在相互作用与动态平衡过程中而呈现的生克制化功能——相互促进、相互制约。虽然描述语言不同,但这却都是生命的客观现象。 那么,既然是相互作用,就必然具备两个(或更多)相对位置之间的因素,是什么客观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医学、现代医学、一般系统论都没能给出一个明确而统一的答案(都是空白)。 既然有相互作用,那相对位置之间的因素必然是相对势能。我们只有从宏观生物力能学的角度,引进一个新的生物学(医学)概念——位能、势能及整体性位能、势能。 其语言描述即提高了中医现代生理的认知,也对现代医学 这些功能与属性,都能够得到统一的认知和提高,并对生命活动的认知,提高到了 “ 自已产生、自已发展、自已控制、自已调节和自已灭亡”的自动控制机制的高度。 整体性势能,静则平衡、则相克、则相互制约;动则不平衡趋向新的平衡、则相生、则相互促进。这是生命的客观动力。 同种生命现象而不同语言描述的统一认知,这正是我们学术探讨走向统一的方向、方法与思路。每一个新概念的引进,经“假说”的证实与证伪,都是对客观认知的进一步发展。 三、建立中医现代生理学的意义 只有中医现代生理学的建立,中医学才能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如果中医连生理都没搞清楚,何谈统一的新医学。中医确有其独特的观察视角。它们都是通过其研究方法——望闻问切和“阴阳五行”的原始哲辩来思维和认知的。其正常生理与病理的语言描述,也都是束缚在“阴阳五行”原始哲辩的思想框架中。百年来,中、西医基础理论的碰撞,中医始终没能冲出这个原始框架。因此,中医基础理论至今还不能与时俱进,一直未能融入现代各门自然科学快速发展的轨道。所以,试创“中医现代生理学”这是个重大课题,急需基础理论上的突破。 总而言之,当前,生物学中很多功能、机能以至生命现象的实质都未得到最后结论。而且很多生物学“迷”仍未被现代科学所揭示。因此,在对生物机体物质及功能规律的不断揭示中,同步开展理论思维,而使人对生物生命实质的认识客观化。所以,利用理论思维,把大量的生命现象──感性认识, 提到客观的描述水平上来,使其功能客观化,这就是科学的一大进步。 作者 郭留虎 2014 年7月30日
个人分类: 基础理论|1520 次阅读|2 个评论
系统、过程与五行相生相克模型
热度 2 王中宇 2014-10-26 14:32
系统、过程与五行相生相克模型 现实中观察到的现象,有许多是动态过程 ---- 即一个处于变化中的系统。从系统内部观察,反馈是变化的动因。 如果系统中只有一个主体(子系统),则只存在自反馈。当它是正反馈时,系统持续生长,当它是负反馈时,系统持续萎缩。客观现实中有很多现象可用这类模型描述。在这类模型中,可供调整的是反馈强度。在正反馈中,设置一个“生长极限”,并假定越接近这个极限,反馈越弱,到达这个极限,反馈为零,就可以描述有极限的增长。著名的 Logistic 函数就是这样构造出来的。 现实中更多的系统由多个子系统构成。除了各子系统的自反馈外,还存在子系统间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同样可分为两大类:正反馈(相生)和负反馈(相克)。如果仅存在负反馈,这个系统将持续萎缩。这样的系统适宜描述现实中处于消亡阶段的过程。如果只存在正反馈,这个系统将持续增长。这样的系统适于描述处于新生发展阶段的过程。 新生发展和消亡,是过程的两类特殊阶段。更多的过程是稳定的动态过程 ---- 既不明显发展,也未趋于消亡的。处于这一状态的系统,其内部应既存在正反馈,又存在负反馈。 现构想一个这类的系统,其每个系统都受到另两个子系统的直接影响,一个促进(正反馈),一个抑制(负反馈);同时它也直接影响另外两个子系统,同样一个促进(正反馈),一个抑制(负反馈)。 显然,这样的系统至少由五个子系统组成。其相互关系如下: 实线箭头为正反馈,虚线箭头为负反馈 这正是出现于春秋时期的五行相克相生模型。五行被古人用于许多方面,可见古人早就意识到动态系统与过程,意识到一个稳定存在的动态系统中,正负反馈的作用。不过他们使用了不同的话语体系表达、传递这样的思想。
个人分类: 杂文|3749 次阅读|4 个评论
陪曾庆平大侠唱一曲,喝一杯
热度 7 yindazhong 2014-9-3 17:03
曾庆平大侠近日在中医之我见(4)藏象学说今解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81238-824348.html 把五行与现代生物学作了比对,花了不少力气! 有理有据,精神可嘉。 本不想说话,熬了几天,还是作了点评论。 因为俺给童靴们讲“衰老生物学”课程 顺便也讲一点生物医学发展史, 算是知道一点西方认识生命万物的早期故事: 把生命内涵或世间万物分类成2,3,4,5,6单元, 都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早期思维方式。 帕拉舍尔苏斯不认可亚里士多德的四元素说, 认为人体里起作用的是三要素:硫、汞和盐。 硫代表颜色和可燃性的元素; 汞代表流动性的元素; 盐代表坚固性的元素, 它们分别是人体的精神、灵魂和身体。 这与中医的精、气、神三分法何其相似乃尔! 曾大侠您觉得西方古代的三要素分类法, 是不是也可以拿来与现代生物医学仔细研究比对一番? ...... 我觉得不如省点力气多唱两首小曲, 多喝几两大曲更有情趣些。 ...... 补充一句 我上篇博文说的“西医很需要中医来补救” 是要补西医的缺陷, 不是往西医已经发展成熟的科学大厦上烂贴标签! ...... .......
个人分类: 中西医集合|2958 次阅读|7 个评论
中医之我见(4)藏象学说今解
热度 13 qpzeng 2014-9-3 07:34
由于自己过去对中医理论一窍不通,又没有系统研读过中医古代典籍,当中医论题不断深入之后,觉得用现代科学进行诠释的难度越来越大。但是,我一旦认准了前方的路,水再深也要涉,大不了跌倒了再爬起来,继续加油前行。这个系列我会坚持写下去,不管别人怎么看,怎么做,批也好,讽也好,我都很坦然。当然,我更希望高人指点迷津,求得中医事业的进步。 上次的论题是阴阳学说,本次的论题则是五行学说。所谓“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5种物质,它们可以用来代表任何事物(五象),如表示方位的东方木、南方火、中央土、西方金、北方水(下图)。 五行—————土—————金————水————木————火 五谷-----化-----收----藏----生----长 五色-----黄-----白----黑----青----红 五行与五象 五味-----甘-----辛----咸----酸----苦 五音-----宫-----商----羽----角----徵 五体-----肉-----皮毛---骨----筋----脉 五腑-----胃-----大肠---膀胱---胆----小肠 五脏-----脾-----肺----肾----肝----心 五官-----口-----鼻----耳----目----舌 五常-----信-----义----智----仁----礼 五神-----意-----魄----志----魂----神 五主-----口-----鼻----耳----目----舌 五臭-----香-----腥----腐----臊(膻)--焦 五液-----涎-----涕----唾----泪----汗 五荣-----唇-----毛----发----爪----面色 五季-----长夏----秋----冬----春----夏 五数-----5、0----4、9---1、6 --3、8---2、7 尽管阴阳五行概念未被纳入现代科学体系,但我并不认为它们是无稽之谈或迷信,原因在于许多生命现象背后都有阴阳五行的影子,或者说很多生命现象之间的联系都能用阴阳五行来解释。 中医与西医的分化也许就在于,前者把阴阳五行当做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宇宙通则,因而同样适用于人体,而后者已经脱离了阴阳五行的限制,取而代之的是分子水平上的信息网络调控。 那么,我们下面就来讨论五行与人体脏器的功能有何关系,看看中西医在解释健康与疾病的机理上是否有交集。也许这样的尝试被认为是多余的,但它有助于创立中西医文化之间的共同语言,我觉得是值得的。 五行与五元素:中西同源或巧合? 中医的藏象学说由五行学说衍生而来,就是用自然界的木 、 火 、 土 、 金 、 水(五行)分别代表人体的肝、心、脾、肺、肾(五藏)。有人说,人体还有许多其他器官,五藏不足以全部概括。也许是基于这种考虑,中医还建立了“五脏六腑”的概念(见下)。 有趣的是,在古代与中国没有文化交流的文明古国希腊也有与中国五行类似的五元素—— 火(fire)、 地或土 (earth)、 气或风 (air)、 水(water)、 以太或空( aether or void )。不过,印度也把物质世界概括为上述五元素,不排除 历史上 中印文明在此世界观上 有过交流。 我理解这里所说的元素(element)其实是构成物质世界的要素,绝对不等于化学元素周期表里的元素。 最初的 五元素说 后来被简化为四元素说,保留了 火、土、风、水,省略了以太或空。 反观五行学说,土为库,实际上是由其他四行混合而成,也可省略。这样中国的四行就能与希腊 的四元素一一对应:火对火、金对土、木对风、水对水。 藏象及其相互关系 中医借鉴五行的生克 (我生、生我、我克、克我) 乘侮特性喻示五藏的相互制约关系。 这些关系可以表现为: 相生:肾水之精以养肝(水生木),肝木之血以济心(木生火),心火之热以温脾(火生土),脾土化生水谷精微以充肺(土生金),肺金清肃以助肾(金生水)。 相克:肺金的清肃可抑制肝木的上亢(金克木),肝木的条达可疏泄脾土的雍郁(木克土),脾土的运化可制止肾水的泛滥(土克水),肾水的滋润可防止心火的亢烈(水克火),心火的阳热可制约肺金的清肃(火克金)。 相乘或相侮:肝病可以传脾,是木乘土。脾病可以殃及肝,是土侮木。肝脾同病则相互影响,即木郁土虚或土雍木郁。肝病累及心为母病及子,累及肾为子病及母,累及肺为木强侮金。 有人可能说,把五行与五藏对应起来没有什么依据,我的理解是先有五行规律,再有五藏关系,不管如何命名,这些关系都不会改变。也许古人如此命名仅仅是方便记忆,比如,春天联想到木的生发,夏天联想到火的炎热,秋天联想到金的清净,冬天联想到水的寒冷。 五藏的功能分类vs五脏的结构分类 藏象学说的“五藏”不同于解剖学的“五脏”,前者为人体内脏的功能分类,而后者是内脏的结构分类。 五藏之中, 心主神明(血脉),肝主疏泄(藏血)、肾司开阖、脾主运化、肺主呼吸。此 外,还有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藏与腑的区别在于前者实心,而后者空心。 藏藏于内,象现于外,有诸内必有诸外,观其外斯以知其内, 五藏的虚实变化能在体征上表现出来。因此, 五藏的重要性在于能诊病也能治病。比如,以本藏所主色、味、脉即可诊断本藏病。若面见青色,喜食酸味,脉见弦象,可诊为肝病;面见赤色,口味苦,脉象洪,可诊为心火亢盛。在治疗上,根据五藏关系可采用“补母泻子”之法,即“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如肝虚补肾(肾为肝之母)、肝实泻心(心为肝之子)等。 大功能系统剖析 中医不用现代先进医疗器械分析器官病变,但仍能准确把握器官的功能状态及其相互影响。我根据现代医学常识,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把中医的五藏六腑合并为以下5大功能系统: 1、解毒、 分泌:肝、肾上腺(木) 2、 思维、循环:大脑、心脏、血管 (火) 3、 消化、代谢:胃、肠、胰腺 (土 ) 4、呼吸、免疫:肺、胸腺 (金) 5、泌尿、生殖:肾、生殖器(水) 我惊奇地发现,五藏之间的联系可通过激素分泌来实现。以人在遭遇紧急情况下的反应为例,首先由肾上腺 分泌肾上腺素 (肝木旺) ,促进心跳 加快(心火旺),代谢产能增强(脾土旺),好氧呼吸急促(肺金旺)、排尿量增加(肾水旺)。 下面我们再看看有关五藏功能的其他观点。 肾为先天之本,其实质 涉及神经 - 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功能。肾藏的 虚实变化与下丘脑 - 垂体 - 靶腺(肾上腺、甲状腺和性腺)功能轴的变化密切相关。 肾阴虚和肾阳虚的本质都是下丘脑的调节功能失调,只不过肾阴虚是以下丘脑 - 植物神经功能失调为主,同时也有体液改变;肾阳虚是以下丘脑 - 内分泌功能减退为主,同时也有植物神经功能的改变。肾虚时有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及特异性免疫功能的紊乱,其中一些非特异免疫与植物神经功能有关,而一些特异免疫则与内分泌功能有关。 脾为后天之本,包括消化系统的主要功能,并涉及植物神经、内分泌、免疫、代谢、血液和肌肉等多方面的功能。有人提出用胃、肠、胰内分泌系统(简称 G-E-P 系统)再加上迷走神经来代表中医脾的功能,并认为胃、肠、胰内分泌系统是“胺前体摄取脱羧化”( APUD )系统外周分布器官,而下丘脑 - 垂体的神经内分泌细胞是后者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胃、肠、胰内分泌系统与下丘脑 - 垂体、内分泌功能的关系,可能是中医脾肾关系的物质基础,两者共同参与调节和控制机体的动态平衡。 心是全身的主宰,似与高级神经活动有关。心主血脉,心气虚证者都有潜在性的心功能不全或心脏储备功能较差,心火旺则与儿茶酚胺的分泌或代谢有密切关系。 肺主呼吸,基本相当于肺的功能。肺气虚者的肺功能检查明显异常,但并未出现肺气肿,可能是功能的损害尚未达到形态改变的程度。除完成血液和大气之间气体交换的主要功能外,肺还参与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非呼吸功能。 中医的肝与肝功能的差异很大,确实是一个难以理解的藏器。由于肝主气、血、津液的疏泄,可能代表全身平滑肌的总功能,可以从植物神经与胃、肠、胰内分泌系统寻找有关的指标。 小结 从 多年来藏象研究的成果来看,各藏器与机体的神经 - 体液调节功能都有一定的联系。在这一基础上,机体成为一个协调的整体,而强调整体现念是中医的长处。西医也陆续发现,消化道、 肺、心、肾等器官除了其原有功能外,还兼有分泌多种激素的能力,说明内分泌组织的范围比我们原来认识的广泛得多,而且作用更为重要。这些发现为中医藏象学说和西医神经体液调节学说的平行研究提供了基础。因此,由于中医和西医是从不同的侧面来观察人体的生理与病理,藏象学说和西医学理论似乎是经纬度的关系。若以西医对疾病或各系统器官的认识是“经”,那么藏象的各个藏器即是“纬”,其交叉处可以作为中西医的结合点来进行探索。
个人分类: 教研心得|3605 次阅读|11 个评论
从五行生克看未来武器的发展
热度 2 liander 2013-11-4 13:17
在众多古老预言中,不少都预言了一种特殊武器的存在,这就是一种水克火的武器存在,如武侯百年乩中:剑仙侠士有奇秘。水能克火火无功。炮火飞机何处避。此是阴阳造化机。意土发明成绝技。同样,在推背图第五十七象中:物极必反 以毒制毒 叁尺童子 四夷詟服。颂曰:坎离相克见天倪, 天使斯人弭杀机。不信奇才产吴越, 重洋从此戢兵师。显然,这种武器非常厉害,它可以让海上从此没有战争。 许多人可能觉得不可思议,水是至柔的东西,如何可能做武器呢?但如果你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所了解,你就能够想像了,这就正如老子在《道德经》中说的“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这绝不是“水滴石穿”那么简单。 武器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其符合五行生克的原理。五行的生克理论告诉我们,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气场所组成,这五种气场相互之间存在相生和相克的关系,即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一般事物之间,如果呈现和谐或支助,其五行多表现为相生的关系,如果呈现对立、更替,其五行多表现为相克的关系。人类武器的更替就表现出五行相克的关系,后者克前者,后者取代前者。 人类第一代武器是坭土、石头等,这从人类在旧石器时代用石头捕猎动物,打击树木果实,以岩洞、石头防身中可以得到证明,石头的五行显然是属土。请记住,这时是原始社会。 人类第二代武器是木屋、木器、木棒等,这从有巢氏“构木为巢,教民居之,以避其害”(明·王世贞《纲鉴》),中可以得到证明,木屋我们可以理解为防卫武器,能够造木屋,自然会用木棒来作打击武器,而木屋、木器、木棒五行显然为木,而木与土的关系是木克土。 可能有人会问,火也是人类的武器,人类有了火,其它凶猛野兽就不敢进攻人了,它算哪一代武器呢。在人类还处于原始时期,火肯定可以起到武器的作用,但此时的火还不具备真正武器的意义。因为我们知道,雷电引起的火,人和动物都可能受到伤害,人能够主动自觉地运用火作为工具,应该是从“钻木取火”的时候,而“钻木取火”很不方便,自然不能成为当时人类的主要武器,但只是为后代武器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人类第三代武器是刀、枪、剑、戟等,按照现在的说法叫“冷兵器”,显然它的五行应该归为金,而金与木的关系是金克木。 人类第四代武器是枪、炮、飞弹、激光等,也叫“热兵器”,它的特点是爆炸,发热、发光,显然它的五行应该归为火,而火与金的关系是火克金。 目前,人类的武器主要处于第四代,即“火”的时代,如果按照五行生克原理,下一代武器的五行属性就应该是水。可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武器呢? 答案今天已经呼之欲出了,它就是以往人体科学研究中发现的那一种特殊的能量,即气功外气和特异辐射这种形式的能量。或许有些人并不相信,但我们应该相信那么多科学家,它们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去研究的不可能是伪科学。现在的问题是,这种能量是什么呢? 长期以来,人们经常把生物当成是生命,把意识当成是人类所独有的。其实,如果你相信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就一定能够认识到,如果人有生命,那么万物就有生命,如果人有精神,那么万物就有精神。事实上,中国的气一元论早已把生命的本质揭示了,按照这个学说,空间中连续的物质不仅是统一的,而且是在紧张地相互压迫中存在的,反抗周围物质的压迫是一切存在物的本性,也正是这种本性的存在,局部物质才不断在反抗周围物质的压迫中组织起来,成为一个个可观察的有序实体。显然,这种观念告诉我们,生命是内在于物质本性的,它就体现在物质彼此之间的紧张程度之中,万物都是同一种生命之流的汇聚,精神则是物质本性上的对外反抗体现出来的。 那么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在哪里呢?老子说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即自然,一则统一的物质(气),二是统一物质的两种存在形式——有序(阴)和无序(阳),三则能量传递的方式——连续物质(气)的有序(阴)和无序(阳)的周期变换,即人们常说的普遍联系,有了不同的普遍联系方式,物质的层次才出现了。 统一的物质在空间中有两种运动形式,一种是线性运动,即相对不变的实体连续在空间中移动,西方科学对它研究非常透彻,一种是非线性运动,即连续在系统空间某一层次的物质有序和无序变换,由于这种物质基础往往是难以观察的,西方科学至今对它几乎一无所知。如对电磁波的认识,它本质上是一种非线性运动,即连续的统一物质的有序和无序周期变换,可我们的科学家则把它当成了粒子的线性运动了。 显然,按照东方科学的观点,一种普遍联系方式对应着一种力,也对应着一个物质层次。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不是定性的,而是源于普遍联系方式的不同,这才使它对外表现出一种特殊的“生命力”。 对生物而言,它的普遍联系的物质基础就是水分子,其中自由氢质子在水分子链上的快速递进是基石,包络在无机离子周围的有序水层的周期组织与离散是能量传递的主要方式。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内气或生物电的本质。对应这种内气,它的外气形式必然也是分子的周期组织与离散。这是一种明显区别于声波的能量形式,因为它在分子的压缩过程中出现了有序的涡漩,即空气分子的一个正向涡漩、一个反向涡漩,这使它对外表现出了横波的性质。更为重要的是,特异辐射说明它还有一种类激光形式,高方向性、高能量、高强度的超能量束。当然,它与激光不同,其能量传递的物质基础不一样,但产生原理却是一样的。如果我们将这种能量制造出来,那么关于人体科学的争论了将划下一个句号。 这种能量有什么特殊的作用呢?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吧!我们都知道,物体的电磁性是磁畴表现出来的,而磁畴是分子的组织表现出来的,如果分子处于周期组织与离散当中,物体的磁性会是怎样呢?答案是惊人的,那就是这些物体会进入象水一样的状态,可以随意被穿透。需要指出的是,这种能量在空气中传递速度非常慢,但在水中却足够快,如果用它做武器,可以让所有电磁设备失去作用,因为它们都消磁了。现代武器都依赖电磁设备,如果失灵了,它们就是一堆摆设,一点用都没有。同样,如果用它做武器,可以轻易让舰船沉没,因为它们可以被轻易穿透。 你相信这种武器的存在吗?反正我相信,而且这个原理已经被试验出来了。
200 次阅读|2 个评论
如何理解易经、五行
newniu 2013-6-11 22:52
一方面易经、五行被世人所称道,特别是易经被定为五经之首。可我们自己去阅读时,总无法理解,不知所云。那我们如何理解周易、五行?在之前,先介绍类似内容。 5W2H分析法代表着为什么(Why)、做什么(What)、何人做(Who)、何时(When)、何地(Where)、如何(How )、多少(How much)“,又叫七何分析法,是二战中美国陆军兵器修理部首创,广泛用于企业管理和技术活动,对于决策和执行性的活动措施也非常有帮助,也有助于弥补考虑问题的疏漏。 ITIL代表IT服务的框架标准,ISO9001代表质量标准、CMMI 表示为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 。 项目管理知识体系,软件体系结构等等。 以上内容代表着某一领域的框架、结构,有项目管理领域,软件设计领域,IT服务领域,质量管理领域,软件开发管理领域,分析技术本身等。某些领域甚至有不同的框架,那么在人类社会领域,其相应的框架是什么? 八卦即为人类社会的框架,周文王所创立。因古人对自然存在巨大的敬畏,八卦内容首先是自然结构——天地、风雷、水火、山泽。基于自然,创立出56卦,用于描述人类社会中的方方面面,比如人老病死、婚丧嫁娶,战争、诉讼、出门等等。而无论做什么事,行为只有两个:做或不做,结果只有两种:凶或吉。因此,八卦代表着人类原始的智慧,对现在仍有意义,代表了人类社会不变的部分。 五行的相生相克又代表着和谐的智慧。对于世界上的任何一种力量,都是相生相克的,这又进一步推理出处理问题的方法。在做任何事之前,必须从整体上把握,实现相应相克的格局。比如美国的政治制度就是一种权力互相制约的格局。 在企业、家庭、社会组织中,必须考虑各种力量的平衡,只有平衡才有稳定,才有和谐。对于做任何事情,又必须考虑到相生相克,找到相生才能成功,才能有成绩。比如,家里养猫就是为了克鼠,养狗克贼。找人办事同样如此,找到正确的人事半功倍,找不到正确的人事倍功半。
个人分类: 科学人文|2910 次阅读|0 个评论
五行、五音 、与五脏 !
jsnjjlj 2012-12-22 11:22
五行、五音 、与五脏 !
五行和五脏的关系中, 肺属金, 肝属木, 肾属水 , 心属火, 脾属士 。 所以, 肺喜羽调式音乐,肝喜徵调式音乐,肾喜角调式音乐,心喜商调式音乐,脾喜宫调式音乐。 而五行之中, 五行相生: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五行相克: 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 故而, 音乐与音乐之间,音乐与脏腑之间,音乐与脏腑疾病之间就建立了一种关系 通过这样一种关系,我们可以尝试对 一些疾病进行 音乐方面的治疗。 《黄帝内经 灵枢》云:“ 帝曰:五藏应四时,各有收受乎?岐伯曰:有。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发惊骇。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其应四时,上为岁星,是以春气在头也,其音角,其数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故病在五藏,其味苦,其类火,其畜羊,其谷黍,其应四时,上为荧惑星,是以知病之在脉也,其音徵,其数七,其臭焦。 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类土,其畜牛,其谷稷,其应四时,上为镇星,是以知病之在肉也,其音宫,其数五,其臭香。 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故病在背,其味辛,其类金,其畜马,其谷稻,其应四时,上为太白星,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其音商,其数九,其臭腥。 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故病在谿,其味咸,其类水,其畜彘,其谷豆,其应四时,上为辰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数六,其臭腐。故善为脉者,谨察五藏六府,一逆一从,阴阳表里雌雄之纪,藏之心意,合心于精,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谓得道。 《左传》 则天之明,因地之性,生其六气,用其五行。气为五味,发为五色,章为五声,淫则昏乱,民失其性。是以为礼以奉之。为六畜、五牲、三牺,以奉五味。为九文、六采、五章,以奉五色。为九歌、八风、七音、六律,以奉五声。”比照《素问·六节藏象论》之谓:“天至广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草生五色,五色之变不可胜视;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胜极……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4]两者前后传承,何其相似乃尔!此外,五行方位与颜色的匹配也可从昭公十二年,子服惠伯谓南蒯:“黄,中之色”而知其一。《左传》并未记载五行与五脏的关系,或许当时还未产生五脏配属五行的理论。尽管在后世医学中五味、五色、五声、五位皆与五脏有联系而与五行相属,但实际上是前者先配属五行而后才产生与五脏相联系的理论。 昭公元年,秦医和视晋平公疾,医和道:“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徵为五声,淫生六疾。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分为四时,序为五节,过则为灾。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其中“阴淫寒疾,阳淫热疾”意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谓“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1 次阅读|0 个评论
五行与五音!
热度 2 jsnjjlj 2012-12-20 08:09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五行指 金、木、水、火、土。 五音指的是 宫、商、角、徵、羽。相当于现代音乐 1 2 3 4 5 6 7 中的 1 2 3 5 6 在整体性世界观的指导下,五行和五音存在着一一对应关系,即: 宫音为土 商音为金 角音为木 徵音为火 羽音为水 : 宫音为土,土爰稼穑 而 所谓土爰稼穑 本意指 土有种涵养 生长万物的属性,进一步引申为具有生化、承载、受纳作用的事物。 所以,凡宫调式的乐曲,包容大气,端庄厚重,给人以 稳重踏实,可以依靠的感觉。 代表作 有 梅花三弄 商音为金,金曰从革, 所谓“金曰从革” 愿意指的是 金具有 肃杀、沉降、收敛的意思,所以 商调式的乐曲 通常 清丽宜人,宛如冬日早晨之空气。 http://www.silkqin.com/06hear/sqmp/sq31hmjg.mp3 角音为木,木曰曲直, 所谓,木曰曲直,是指“木”性 木具有生长、生发、条达、舒畅的特性。因而角调式音乐具有让人舒畅调达,生机盎然、清风拂面的感觉。 徵音为火, 火曰炎上 所谓“火曰炎上”是指 “火” 具有温热、升腾的特性,所以徵调式音乐 旋律热烈欢快、活泼轻松,让人情绪欢畅 羽音为水,水曰润下 所谓水曰润下,指 水具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的特性。故而羽调式音乐 如夜凉如水 或 行云流水,再或 百转千回,
5827 次阅读|4 个评论
由五材到五行的哲学升华
huaxia2011 2012-6-23 12:00
关于五材与五行的关系,过去有过很多争议:有学者认为五行来源于五材,也有的学者认为五行来源于五行、来源于五季,而不是来源于五材。 古人说:“至理本乎寻常,大道不外日用。”五行学说是一种哲学思想,它的起源也离不开古人的生产实践。 在人类进化的几百万年之中,用火的历史已有100万年以上,50万年之前的北京猿人,其用火的文化层遗迹达6米厚,可见其历史之悠久。对于用火发明的历史追溯,西方把英名留给盗火种的普罗米修斯,东方则追认这个人是燧人氏钻木取火。 火的利用,极大地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熟食与取暖有利于人类的健康。但是,仅仅是在这两方面用火,还远远不能推动人类进步,也远远不能能阐明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把火用于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尝试,是用火烧泥巴。 古人居住在半地穴的房子里,墙壁用泥巴糊起来,可以挡风寒,但是室内比较潮湿。后来火烧泥墙和地面,就起到了加固和防潮的作用。再有就是烧制陶器,可以制作成生活器皿和工具,这就使人告别了石器时代,进入了陶器时代。最早的陶器,出土于一万年之前,这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 制陶也是“火生土”神话诞生的时代:稀松平常的泥土,经过火的烧制,变成了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器皿。这的确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各种陶器的出现,使古人对于自然力的运用,已经可以累积起来了,由直接作用进一步变为间接作用,向着广泛联系的相互作用迈进了一大步。 一万年前的陶器,尽管比人类用火晚了一百万年以上,但是比青铜时代还是早了几千年。而且,假如没有陶器的出现,人类就难以发明冶炼。因为陶制的炉具,可以把炉温提高到冶炼的高度,陶质的坩埚也是铸造必不可少的工具。“陶冶性情”、“劳动模范”这些成语,都起源于青铜时代,与“火生土”、“土生金”的劳动经验密不可分。青铜时代是陶器出现之后,又过了几千年才有的“新生事物”。 矿石里的金属被冶炼出来,虽然叫“土生金”,但是,土生金的时候,离不开对火的利用。而火是木柴燃烧而形成的,就是“木生火”,火再烧烤烧土质的炼炉。由此可见,“土生金”的过程,不仅是土和金的关系,还有木和火的关系,以及遥远一些“火生土”的关系。当然,木所以能生火,与“水生木”的过程也是密不可分的。 由此可见,青铜时代的到来,使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变得复杂起来了,对于这种复杂关系的哲学思考,也需要更加智慧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五行学说的诞生就萌生于这个时代。当然,五行学说的形成,需要一个不断提升思维的过程。 如果只有“土生金”,而没有进一步的加工技术,不懂得“火克金”,就无法利用土里生出来的金属,它就是既不能吃,也不能用的“废金”。 “火克金”是把金属进一步加工利用的过程,也是制作工具、器皿的过程。制作出来的金属工具,可以修车造屋,制作兵器,这离不开“金克木”的过程。金属工具也可以挖井修渠,引来水源,这就是“金生水”。 我们知道,古代文明往往出现在古老的河流附近,因为几百万年之中,人类只能到河流湖泊边上去饮水,不能远离河流与湖泊。因此,逐水而居的生活虽然很美,但是远离水源地的地方,就不适合生存。懂得“金生水”之后,在地表没有水的地方,可以通过挖井修渠,“生出水来”,这就极大地扩大了、改变了人类生活的地区,可以远离水源地建造城邦。我们说早期的文明,叫做“市井文明”,就说明了“金生水”的重要意义。 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五行相生的各个环节,都与古人的生活经验密不可分,很多“相生、相克”的理论,就是概括人类劳动过程的动态描述,而不完全是自然力之间的自发相互作用。 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也都离不开人类日常生活知识的积累。 由此可见,五行学说的起源,离不开人类生产实践经验的积累,离不开人类劳动参与其间。这并没有贬低五行学说的意味,相反,这说明古人善于做哲学思考,善于从身边的事物总结相互关系的规律。 《尚书·洪范》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这些论述已经超越了《左传》所说的“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的“五材论” 。 因为五材就是五种材质,还没有提升到一般属性的高度。把“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与“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联系起来,就是从哲学上概括五材的一般性质,尽管还没有说明它们相互之间还有什么联系,但是,已经把五材与五味联系起来了,属于初级的五行学说,也可以说是五行学说的萌芽。 中医学引进的五行学说,已经上升到了用以解释万物之间普遍规律的哲学高度,是万物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缺一不可的多元并存体系,也是通过生克制化达到稳态有序、时空动态平衡的系统控制模型理论。 五行通过对五材的提炼,可以概括五色、五味、五音、五气、五方、五季、五星、五运、五体、五脏、五谷、五菜、五果、五畜等等,几乎无所不包,成了说明万事万物之间关系的哲学思想。 这种万事万物普遍联系的思想,就是整体观的体现。也就是说,天地生成了万物,不是降低了天地的整体性,而是强化了天地之间的整体性,其整体性就体现在万物之间的关系上,是一个和谐有序的稳态系统,也是一个逐渐发展,不断演进的整体。 一元不需要和谐,二元很难和谐。只有多元,才需要和谐;只有多元,才能和谐。五行学说就是这样一种多元并存、整体和谐的哲学思想。
3975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3: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