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阴阳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阴阳

相关日志

浅谈传统思想引入新的元素
rongqiaohe 2020-5-20 16:18
中国传统文化中,“阴阳学说”占了非常重要的一席之地。 两千多年前,老子为了描述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运行规律,写出了世间“统一方程”(如图1所示)。当时,没有x,y,z这样符号,因此,他老人家采用汉字作用代表,这就是“阴”和“阳”,以图形表示出了“统一方程”。 图1、阴阳图代表了世界万物的相互关系和运行规律。任何存在于世间的事物,都包含了阴阳两个方面。只有阳,或只有阴,均不能存在于世间。天圆地方,只有正反两方同时存在,事物才能够运行和生存。不仅如此,该图还提示大家,黑中有白,白中有黑(这就是图中小圆圈),任何事物都不是纯而又纯的,任何一个方面都包含了其反面,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然而,虽然该方程描述了人世间和自然的运行规律。但是,该“方程”过于黑白分明,不是友,就是敌;不是好,就是坏。随着社会发展,人类社会越来越复杂,人们的文化水平越来越高,认识能力越来越强,该“统一方程”就难以准确、完整解释复杂的自然和社会现象了。 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往往存在一个模糊地带。因此,黑白分明,不是友就是敌的思想意识显得极端。因此,“黑白分明”在人与人,家与家、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中往往造成误解。 阴阳之间应该增加一个模糊地带,即一个灰色的阴阳界。据此,我们画了一个阴阳图,包含了灰色地带。当然,阴阳相互作用,可以是间接的,也可以是直接的。所以,阴阳图中有直接和间接接触的不同方式(如图2所示)。敬请各位读者批判。 图2、新阴阳图。黑白之间存在一个模糊地带。因为任何事物都不是黑白分明,具有清晰的界限。如果 采用这个图来理解事物的运行规律,我们做事情,就不会“一刀切”了 。
个人分类: 浅谈|2411 次阅读|0 个评论
汉字组词的解读与阴阳原理 - 与法国同事的对话
liuyu2205 2020-4-28 00:36
玛丽琳( Marilyne ) : 很久以来,我试图向你解释:我时常分别知道二个汉字的意思,却看不懂二个汉字组合成一个词的意思。 我今天找到了一个很好的例子: - 走 - 红 走 + 红 = ? 我不使用字典就无法猜测 “ 走红 ” 的意思: 1 ,遇到好运气,走运。 2 , 吃得开,受欢迎。 柳渝:中国思想大体可以用 “ 阴阳原理 ” 来解释, “ 阴阳 ” 的本质是表达事物普遍存在的变化、变易和转化的观点。 这种观点也体现在汉字上,因此,当我们解释汉字时,人必须参与其中阐释其阴阳变易,就好像你正在看电影或经历一段故事一样,。。。 “ 走 + 红 ” ,直译:走路时遇到吉祥事物(红色代表),引申意:走运、受欢迎等。
个人分类: 在中法文化之间流连|3254 次阅读|0 个评论
健康问题第02 中医人体运行理论对维护健康的意义
tingyy 2019-5-13 10:07
虽然中医的理论描述方式与现代科技语言有比较大的差别,但是中医理论中包含的很多合理成分。特别是对于一般人(非专业医学人士)维护身体健康来说中医理论可能更加容易掌握。这个也可能就是为什么民众中流行的 “中医的强项是养生”一说。为了便于了解中医的养生理念,我们先来简要地介绍一下中医关于人体系统运行的理论。 中医理论的描述体系是中华文化中的阴阳学说。 在两千多年前中国思想界就已经流行 “阴阳”这种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如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哲学思想;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都是以这种对立统一的阴阳学说为哲学的基本思想。阴阳就是以对立统一的观念来看待事物的运行变化,当然也包括人体的运行。所以中医也采用这种对立统一思想来描述和看待人体以及人体运行和自然的关系等等问题。 这些思想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中就已经叙述得非常清楚了。《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在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故治病必求于本”。( 上面这段文字的白话文解释: 对立统一的存在,是一切事物的根本法则 , 一切事物都不能违背这个法则而存在 , 事物的变化是由事物本身阴阳两个方面,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形成的 , 事物的生成和毁灭都是来自于这个根本法则 。 这就是自然一切奥妙的所在 , 所以要想治好病,就必须从这个根本问题 —— 阴阳上求得解决 。 ) 这种以对立统一的二点法来分析看待变化的事物已经被现代科学证实是比较正确的方法论,能够比较好地描述复杂变化的事物。对于复杂的人体运行及其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对立统一的方法是一种简便、客观地描述方法。在两千多年前中医就能采用这种阴阳对立统一的方法论来描述人体运行情况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然而更加令人拍案称奇的是古代中医就把复杂的人体系统的运行主体概括为五大核心子系统:心、肺、脾、肝、肾。每个核心子系统都包括了一个主器官和其它一些相关的 人体组织; 使用中国古代十分流行的 阴阳 五行学说来描述人体的这五大核心子系统的运行关系。 五行学说是古 代中国 思想家、哲学家创建 的一种 论述和推演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复杂的运动变化规律的 抽象化方法 。它 用人们日常生活中 常见 的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功能属性来归类 各种 事物的属性,并以五者之间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关系来 表述某一复杂系统内互相关联的事物之间的运行情况。 五行学说对复杂系统的抽象化、形象化的描述能力当然也为中医描述人体系统运行情况提供了便利的工具。中医使用了五行学说的五种物质(金、木、水、火、土)分别代表心、肝、肾、肺、脾五个子系统,这样使得中医人员和广大民众能够方便地运用这五种物质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相辅、相克的特性来非常形象地说明这五个子系统在人体运行中的关系。下图是 对人体运行 阴阳五行理论的最基本的表 示 。 这个简单图形可以十分通俗形象地指导人们正确理解人体运行规律,保持人体各部分的协调平衡运行,维护身体健康, 以 及合理有效地对各种疾病进行诊治。由现代医学也可以确定这种子系统的划分方案与人体系统的运行情况是相当一致的。这五个内脏子系统是身体健康的最核心的部分,只要它们能够正常协调地工作,一般就可以认为身体正常。而其它器官(或次要器官)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往往不是决定性的。如生殖系统有毛病,可能只影响生殖功能,而不会影响身体的基本生活功能。而且次要器官的正常工作也必须依赖于这五个核心系统的正常运行。 当然,在具体的器官在人体运行中的作用的描述,中医的五大子系统与西医的 人体器官 分类是有 比较大 的差别。中医 脏象学说是以五脏(肝、心、脾、肺、肾)为中心,配合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主持五体(筋、脉、肉、皮毛、骨),开窍于五官(目、舌、口、鼻、耳),外荣于体表(爪、面、唇、毛、发)等构成人体的脏腑组织结构系统 。这里我们并不准备讨论具体的医学理论问题,也不准备讨论阴阳五行哲学系统的正确性。中医理论利用阴阳五行学说建立的这种人体 脏象学说及其各脏器之间的运作关系理论 能够很好地描述人体运行情况的核心因素,这一点已经 被 几千年的 中医医学 实践所证明。 当然人体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仅仅有这五个核心子系统,即使再加上六腑也是不能完全说明人体的复杂运行情况的。但是,在两千多年前,中医就可以把人体这样一个复杂的系统的内部核心运行机制归结为相对简单的五个子系统,并可以运用这五个子系统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阴阳相辅、相克)来说明人体健康情况,及对各种疾病的诊治,这的确是一件十分伟大的发明。 中医有了阴阳五行学说这个有力的思想武器,可以对复杂的人体系统运行和人体与周围自然环境的关系进行科学的描述。例如 对于慢性虚弱性肺部疾病, 中医认为 土生金,脾属土,肺属金,可以采用补益脾气的方法达到养肺气 的 目的;木克土,肝属木,脾属土,肝有病会延及脾,所以肝有病时要注意保养脾,以免脾脏被累;水生木肾属水,肝属木,肝血不足时可采用补 肾 阴的方法达到恢复肝血 的 目的 。等等这些由阴阳五行描述的 例子说明阴阳五行 关系构成了中医对人体协调平衡运行和对人体疾病诊治的认识 基础 。 如果仅仅因为中医采用的阴阳五行理论与一些道士、算命先生的阴阳五行一样的术语,而把中医归结为巫术迷信一类加以摒弃。这就好像文革中因为美帝国主义讲英语,所以我们就不能学习英语一样愚不可及。表面上看起来阴阳五行理论说明人体运行情况比起西医的身体数字指标描述方法要简单、抽象得多,其实这里面有很多深奥的道理连现代西医也还不能企及。 阴阳五行理论不仅在两千多年时间内为中医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成为中医理论的基础和出发点。而且随着现今对人体运行机制的深入了解,也进一步证明阴阳五行理论对人体运行情况的描述是比较合理的,特别是由此学说而发展起来的中医医疗思想,如因人施治、对疾病的辩证诊断治疗,重视调节身体平衡,全面考虑周围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 ····等 等这些思想 更是被实践证明是非常科学的。 虽然对于复杂的人体系统,中医的的阴阳五行模型也有比较粗糙、难以掌握、实施困难等缺点,使得优秀的中医医师必须经过多年的学习和实践方能正确地运用阴阳五行理论来治疗疾病。 另外由于 在中医的发展中,一些中医医师人为地把阴阳五行理论神秘化,脱离了它的本质含义。加上阴阳五行理论在道教、阴阳八卦等神秘术上也被尊为理论依据,影响了中医理论的可信性。但是,这些缺点并不能否定中医阴阳五行思想的科学性。检验学说正确性的根本是实践,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难以理解和掌握,数学证明深奥,但这些丝毫也不能成为否定相对论科学性的理由。几千年来那些真正能够掌握和运用中医阴阳五行理论的中医医师创造的一个又一个治病救人的奇迹,都是其科学性的最好证明。 为了克服这些缺点,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也需要发展充实。实际上,从古至今中医理论以中医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如脉诊技术、人体经络运行学说、针灸和按摩技术、各种中草药方剂、以及大量的中医经验例证等等,所有这些组成了中医理论的完整体系 。 这个体系的核心和基础就是阴阳五行学说 对人体系统的描述 。 有人认为中医不科学的理由之一是中医理论没有抽象,认为 “ 中医理论对于人体的反映没有达到本质的抽象,或者抽象度不够,使得中医理论往往不能脱离具体和直观的物象而存在 。 ”恰恰相反,正是中医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把复杂的人体系统、个体病况、人体健康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各种疾病的病因等等这些连现代科学也还讲不清楚的事情都归于阴阳五行的变化来加以说明,这不是抽象又是什么?难度非要用“1、2、3、4、5”来代替“金、木、水、火、土”才是抽象吗? 还有人认为中医不科学是因为中医理论的 模糊性, 就是 “ 指中医理论对生理和病理机制只能作出泛泛的阐述,而不能指出真切之所在。虽然在医疗实践中,中医也常常能作出非常精确的诊断和治疗,但这主要不是靠理论的推断,而是靠经验的把握。 ”这种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更加是对中医的错误认识。由于种种原因近几百年来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较西方社会缓慢,所以中医如何与现代科学结合起步较晚,再加上一些并不真正懂得中医的崇洋媚外的人物的刻意歪曲中医理论,使得中医理论在相当长时间被国人误解。其实中医对人体运行情况的描述正是以模糊体系的理论、复杂系统理论等为模型的阴阳五行学说,它不同于西医的以人体各种数据指标为基础的描述方式,长期以来中医的这种模糊体系都不被西医理解和接受。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对复杂系统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对这些复杂系统 的研究,仅仅 使用西方科技习惯的以 简单逻辑的 因果原理为基础的数学推理方法是不可行的。因为复杂系统的运行状态往往表现出数学上的不可预测性,也就是不可能完整地用简单的数字来完全描述一个复杂系统,不可能准确地预测复杂系统的运行。现代科学 也 提出了混沌理论,模糊数学等方法来描述复杂系统。人体当然属于复杂系统,所以传统的西医依据人体的各项指标对人体运行情况的描述是不能正确地把握人体健康和疾病情况。 如西医对人体是否有病最常用的是体温指标,人体正常体温是 37.5 ° C。但是这一指标实际上往往受到周围环境和人体实际情况的影响,正常人体温也是在一定范围内变化的。即使是体温升高比较多,西医称为“发烧”了,西医最常用的治疗方法是吃药、打针退烧。其实人体发烧往往是身体的一种自我调节方式,如局部感染通过发烧可以帮助身体抵御外部细菌的侵入。所以一些庸医一见发烧就不问青红皂白打针,挂点滴降温,各种抗生素一起上,往往小病治成大病,大病治死。过了好长时间,经过反复发作,人体的调节功能既要抵抗疾病,又要抵抗庸医制造的混乱,好不容易恢复了正常,还以为是打针、吃药的功劳。这种机械的错误治疗方法给许多人带来痛苦,使身体的调节抵抗能力大受伤害。 反而中医的辨证施治方法,针对身体的五个核心系统的协调情况进行调整,使身体自己进入良性运行状态,身体本身的保护和修复功能就会使疾病愈合,这样的治疗 过程 对身体更为有利。所以中医的模糊性实际上是一种通过对身体整体运行情况, 以及 人体和周围环境的关系等综合考虑来进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对于人体这种复杂系统,中医的模糊处理比西医的数字指标的精确处理反而要科学得多,它更符合人体运行机制。 当然,这种从中国古代哲学基础上建立的中医理论也需要一个与现代科技接轨的发展,也就是说要使得中医真正成为在现代社会中能够继续为人类的医疗服务的医学,中医理论必须以现代科技方法来进行改革和创新。但是这些是医学专业人员的事情。而这种对人体运行 “内验”式的描述对于普通群众学习健康知识是比较有用的。因为它以比较直观、自己体验的方式来对人体健康运行和疾病法治进行表述 。 没有复杂、抽象的数学公式,不需要其它学科 深奥的 理论 知识来 支持。 这个中医理论 也比较方便于医生和病人的交流,比如某病人口腔溃疡,西医可能说是 XXXX病毒感染,需要YYYYYY药物治疗。病人 可能会 觉得此医生好有学问,说的东西我一点也不懂。而中医可能会说是由于多吃辛辣食物,上火引起的。病人一听,对呀!最近喜欢吃麻辣火锅,你不说我就知道上火了。一听就通俗易懂。 当然,普通群众也不需要去学习那些语言艰涩,概念抽象的 “气——阴阳——五行”描述的中医理论和浩瀚的中医药方。 仅仅需要了解中医养生的根本理念是保持身体的阴阳平衡,从而进一步从生活的各个方面对身体的平衡运行进行调整,达到健康运行的目的。所以这个阴阳平衡理论构成了中医养生的独特优势。对于维护身体健康,中医的一些基本理念和治疗方法是比较有效的。
个人分类: 中医和养生健康|2283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医学为何要用阴阳来陈述生命现象?
Drhuanghui 2019-4-10 12:54
阴阳既是中国古代哲学最重要的范畴,也是中国医学理论最基本的概念。无论是对生命现象的陈述,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还是养生防病,中国医学都是以阴阳为最高准则,阴阳学说始终贯穿于《黄帝内经》和整个中国医学理论体系。可是,一直以来,没有人探究中国医学为什么要用阴阳学说来陈述生命现象,而不是直接基于人体解剖结构 。 一、阴阳并非用来对立分类的概念 时代发展到今天,只要一提到人体,我们就会反射性地联想到解剖刀下和图谱上所揭示出来的组织器官、肌肉、神经、血管,而看不到中国医学所说的经络和气。古代的先贤们,他们既然能描述出一套人们看不见摸不到的经络腧穴系统,并揭示出脏腑组织与这些经络腧穴的关联原理,同时他们又有机会,也有足够的能力看到肌肉、神经、血管以及器官这些显而易见的组织结构,可为什么就没有发展出西方医学那种对于身体结构的认识?对于身体结构的认识并非高不可及,而中国医学为什么就无视这些显而易见的组织结构,不去照着解剖实物来描述人体组织结构,反倒是把功夫都下在看不见摸不到的经络气穴系统,尤其是看似与人体生命毫不相干的阴阳五行这类极其抽象的概念上呢? 受时代语言环境的影响,当代中医学界惯用传统的关系比附论证和命题归纳式的阐释,普遍将 “阴阳”定义为“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据此,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为了证明中医的科学性,中医学界针对阴阳本质进行了诸多的研究,有的借助生命科学的方法,寻找一些类似“阳物质”或“阴物质”的成分当成阴阳的物质基础;也有的从对立统一的过程寻找阴阳关系,比如从内分泌调节的利尿与抗利尿、胰岛素与高血糖素、蛋白分解与蛋白合成等对立统一过程来确定阴阳关系,从植物神经系统中交感与副交感神经在各种组织器官上作用的对立表现来确定阴阳关系;也有的从系统论、信息论角度来探求阴阳的本质,将阴阳理解为物质、能量、信息运化过程的两个方面或两种过程流;还有的人利用逻辑思辨的方法,将阴阳理解为具有对立关系的实体(如日月、天地、水火等)、属性、部位等。 以对立统一的分类概念来定义阴阳,是对阴阳概念的一大误解,离开了太极,便无法把握阴阳之道的真实内涵。阴阳的创立并不是用来对立分类的概念,不是上下、表里、腹背、脏腑的分类概念。阴阳是太极的阴阳,是一阴一阳的太极之道,上下、表里、腹背、脏腑的分类概念没有交相感应,无法极化贯通,更不可能化生万物。 构成认知活动的思想视域通常以一种最幽深、最隐秘、最稳定的隐性存在,成为认知活动和理论基础的根脉和灵魂,奠基并拓展出其独特的理论思想道路和文化传统,影响和塑造着其学术观点和价值立场。中国医学理论奠基于整个中国传统文化,其思想视域也必然源自这种最幽深、最隐秘、最稳定的根脉和灵魂。理解中国医学有关概念的命题以及范畴之规定,必须还原其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深入中国医学特有的以 “感”为基础的生命认知观, 耙 梳理论阐释的衍进脉络,才能达成相对合理的现代视域下对这一观念的认定。后来学者对中国医学有关概念的命题以及范畴的认定、诠释和运用向来是聚讼纷纭,莫衷一是 。 根本原因就在于以静态的确定性、物质性、机械性、逻辑性的叙事、分类关系来具化、理解中国医学的有关概念,离散了原初文化环境的命题阐释,势必会误导我们对有关概念范畴及其生成命题的理性把握,消解我国医学范畴向现代转化的理论合法性。 太极阴阳相感作为中国传统思想中最基本、最普遍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中国医学特定思维方式的基本内涵和意义指向,它贯通天人之道,上承中国医学的远古时代,下启中国医学的未来发展,不仅是中国医学理论的源头和起点,而且也是中国医学理论的根脉和灵魂,基本上规定了中国医学理论的思想道路和致思 取 向,非常准确地传达了中国医学体系的内在特征。这种特征并不像西方医学那样将着眼点局限于实相的认知层面,将生命作为认识主体的认识对象而客观化,而是将宇宙万物看作一个相互感应、相互关联、不可分割的整体,指向一种万物一体的整体性体道经验,并在这种整体性的体道经验中去感受、领悟宇宙人生以及天地万物的生成本体和意义。 二、如何道出那个 “一” 构成学科研究思想视域的基本条件,一方面与研究对象的客观规定有关,另一方面又与学科自身的学术知识背景相联系,并且这两者又共同统一于学科研究与研究对象之间的交互作用之中。研究与研究对象之间主要展开为一种 “观”,即观什么? 怎么观? “观”有两种不同的进路:一个是局部观察、具体观察,即形下之器观;另一个是整体之观、普遍之观,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以道观之。 以道观之,是为了了解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比如观察一粒种子,你若从具体事物去观察,你可以分析它的成分结构,但这种认知方法显然是为了合成工业产品,而对探索生命来说却毫无意义。当你把种子融入天地变化、季节更替的整体之中,进行形上道之 “观”,那么,与种子发芽、长叶、开花、结果相关联的整体世界才得以敞开自身,植物的普遍本质才能够在通向普遍之观的过程中被发现、理解和认识。 同样的道理,对人进行观察,你可以进行尸体解剖学的具体观察,你可以观到肌肉、神经、血管、器官等组织结构,你会将这些组织器官看成是现成的、确定性的存在,它长成什么样,有什么功能。但是,生命是一个从无到有的生成过程,先有演化,然后才生成出来,而不是现成的、确定性的。就像一枚鸡蛋,你看不到肌肉、神经、血管以及器官,但只需经过适合孵化 的 温度的初始化,就有了肌肉、神经、血管以及器官。器官构造完全不能概括生命感应世界、生命关联气候,乃至生命的意愿、情感和智慧。春风吹过,万物复苏。生命关联春风不是物理上的衔接,也不是化学反应的过程,生命与 “道”同一律动,处于“太空一气”的同源、同构、同感的整体。 仅仅能看到事物外在的现象,知道事物在运动变化,这对我们来说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知道并把握事物内在那个不可感的、理性的、本质的世界,那个作为一切事物的原因的 “一”,那个我们假设存在着一种现象背后的实在,那个我们试图用来解释可见事物的程序、序列、“更深层的”图景。通俗地说,我们该如何透过现象的世界来认知、领悟“道”的本质世界? 为此,《易经》将天地的交感双方看成是阴阳,有了阴阳符号形式这种最简单而符义最深奥,便可以简驭繁,把握其中的本质要素和它们之间的联系;又能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达到 “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的至高境界。仅仅依靠文字是难以达到这一要求的,因为顾文字浩繁而图像简约,文字显易而图像隐深,藏万于一,纳须弥于芥子,穷幽测奥,实费且难。正是基于阴阳交感演化模型,我们得以透过现象的世界来认知、领悟“道”的本质世界。 犀利的眼睛只能发现问题,只有心灵的智慧才能洞察真相。尽管科学使人们的认知成为:唯有那些最可触、最可测量和最可检验的东西才是最可信、最实在的东西。然而,什么是最真实的?什么是最基本的?什么是要靠什么来说明的?有趣的是,当我们要去表述这些最可触、最可测量和最可检验的东西时,却使用的是最不可触、最不可测量和最不可检验的东西 —— 符号、数和程序来理解和通达天地万物之本质规定和真实情状。正如沃尔弗拉姆在其鸿篇巨著《一种新科学》中宣称: “宇宙就是几行程序代码而已”。 阴阳作为一种演化 “道”的符号程序代码,它不需要你规定它是什么,就好比你指着天说天一样,你不可能定义天是什么,不可能确定秋天是由什么组成的或秋天的实质是什么,天只不过属于我们手指着的那个指称。秋天里的树叶不需要你规定秋天是什么,它就在演绎着秋天,你规定的秋天定义对树叶来说是件很无聊的事情。阴阳也是如此,它只是代表道的演化符号,设卦立象表达的并非实体化的、对象化的、概念化的、逻辑化的某种物件,而是诉诸于内在心性的直觉、感悟、体验,在根本上与道的演化所具有的精神状态是相通的,表现为一种哲性道体的智慧。 三、生命科学的方法论问题 19世纪下半叶的克劳修斯提出的熵增加原理,揭示了存在者世界在演化中的不可逆性。20世纪初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普朗克的量子力学理论大大改变了以牛顿为代表的经典力学的传统观念,颠覆了存在先于演化的理论,因为时间是一个矢量。20世纪后半叶的大爆炸宇宙学和耗散结构理论进一步证实了演化构成存在的本质。如果说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理论还传承了经典力学对确定性观念信赖的话,那么在后来的科学发展中,连这种确定性的观念也完全被超越了。无论是海森堡的“不确定原理”,还是玻尔的“互补原理”;无论是哥德尔的“不完全性定理”,还是扎德的模糊数学;无论是莫诺的生物学理论,还是曼德勃罗的“非线性科学”,都在不同的程度上冲击了传统的、确定性的观念。正如普利高津所说:“人类正处于一个转折点上,正处于一种新理性的开端。在这种新理性中,科学不再等同于确定性,概率不再等同于无知。” 《斐多》指出: “我们的眼睛不但无法引导我们走向永恒的真理,而且还会欺骗、混淆我们。因为试图以眼睛观察事物并用其他感官加以理解,而使灵魂变得盲目。”西方医学在确定性存在的物质世界越走越远,以至于完全陷入了视觉层面的实相。科学发展到今天,正在经历一场伟大的变革,这场变革以“复杂性科学”的诞生为标志,在各个传统科学领域产生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作为一门解除人类疾病的医学,“复杂性科学”也同样促使着我们必须从新的眼光出发,重新审视生命世界,特别是以本体论为切入点,对生命存在问题做出新的说明。 生命是演化的,它不仅仅是基因和蛋白质的集合,更是大量分子相互作用的复杂动态系统,既具有基本的物质属性,更具有不同于基本组分的生命特征。而且系统中众多的状态变量是不可观、不可控的,通过静态地勾画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所获得的关于生命现象的理解是十分有限的,必然要求从整体上理解生命系统。因此,从复杂性科学的新模型、新方法角度展开生命系统的模拟与仿真,探究生命复杂系统的本质特征,给基因密码 “系辞”, 以揭示其基本信息中所蕴藏的更高层次的生命信息,进而寻找与生命现象的关联原理,使精确描述诸如遗传、发育、免疫和疾病等生命现象成为可能,才是当代生命复杂性科学的发展方向。 生命系统的自组织现象在时间上是一个从 “无”到“有”的动态过程,这一动态过程是有感而应的自动生成过程。我们不用担心蛋清、蛋黄里面有没有血管、神经、脏器、骨骼等构造,生命系统原本什么都是现成的,程序已经设定,组织架构都已安排,成长、修复和发展的机制非常完美,目标方向十分明确。事实上中国医学对生命的认识并非将生命体看成一个确定性的“存在”概念,而是从演化的角度对生命的“生成”进行深入了解和探讨。无论是观物取象,还是立象尽意,都不是对现成的身体形式进行剖析、分解,而是对意象的生成、传达和喻示进行领悟和把握,是一种体道、内视的表达陈述。中国医学史悠远漫长,众多的文化现象尚尘封于厚重的泥土,远非我们目之所及,必须要有“触类”、“引伸”、“变化”、“通变”等思想,才是把握观物取象、立象尽意认知观念的理论基础。 对于生命复杂系统的观察与研究,中国医学之所以无视肌肉、血管、神经、器官等物质层面的组织器官,并非对身体结构的认识高不可及,而是因为中国医学着重于系统的宏观特性,关键兴趣不在于去探索生命和疾病的客观物质,而是尽可能地包含世界的所有事物,它们之间的联系以及相互影响的方式,并从变动不居的人世自然和纷乱的病象中抓住根本要害。这个根本要害归根结底就是要用非生命的阴阳五行符号程序构建一个本体 “一”的演化模型,去描述生命世界,了解生命与世界的关联和揭示疾病现象,是一种综合性方法而不是把自然的生物体分解成各个组分的还原方法。 正是基于阴阳交感演化模型,我们得以透过现象的世界来认知、领悟 “道”的本质世界。以道观之、以道感人,太极阴阳相感思想不仅仅是认识论意义上的认知方式,同时也包含着价值论意义上的价值判断,又寄寓着目的论意义上的对宇宙万物与人类生存的终极理想。在此意义上,它是认识论、价值论、目的论的合一,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思维和思想的一般特点。因此,阴阳极性相感不仅仅是认识论上的对世界的认识方式,也是人与世界相交往的基本经验,它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基本格局以及中国医学的哲学基础,贯穿于中国医学理论的全部。
个人分类: 中国医学|2537 次阅读|0 个评论
气与脉的体验:经络动力学的分析——心解濒湖脉学(之十三)
罗非 2018-3-31 14:22
总结上次的讨论,可见经络所本的 “ 营卫 ” 或者 “ 荣卫 ” ,其中 “ 营 ” 是那种能够让肌体内在得到滋养,从而处于良好状态的体系。这个体系运作良好,我们对自己身体的感知就比较敏锐。譬如,身体状况发生了一些微小的变化,有的人可以知道,其它人则不知道。这就是 “ 荣 ” 的功能的差异。 笔者曾经遇到一位澳大利亚指压治疗师,他采用触碰几根头发的方法测试来访者的敏感度,结果有的人能够知道是不是被触碰了,有的人则不知道。这个简单的测试就能够看出 “ 荣 ” 的功能水平。 而 “ 卫 ” 则决定了身体的运动和控制能力。 “ 卫 ” 的功能运作良好,那么我们对身体的精细控制能力就保存得更好。如果早上起床,感觉关节有些僵硬,那我们的运动控制功能就有了一点问题。 另一个测试是一位太极拳师提供的,他用手在空中画一个无形的圆圈,然后要求来访者仿照他的样子去画。结果只有部分人能够比较轻松地作出来,其它人则画出流畅的圆圈有些困难。按照《素问》的定义,这就是 “ 卫 ” 功能不足的表现。 “ 卫 ” 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控制身体表层的循环和温度。这个功能较好的人,就容易适应温度的变化,不会轻易受凉、中暑或感冒;这个功能不好,就会对环境稳定性依赖较大,一旦环境条件变化,很容易生病。 因此, “ 卫 ” 又被解读为捍卫身体的功能。 实际上,从现代科学角度, “ 卫 ” 的这两种作用都可以统一理解为身体的传出控制与调节功能。 接下来,就要讨论经络运行的动力学,以及和 “ 气 ” 这个概念有关的内容了。 ********** 脉不自行, 【根据我们对前文的讨论, “ 脉 ” 是一种介于无形的心理功能和有形的生理功能之间的界面现象,它是气与血在经络中发挥作用的引导。由本句看来,脉显然并不是 “ 永动机 ” ,它不会自己维持运行,而是需要某种推动力量。 如果把脉理解为血管和循环系统,那么显然循环系统要么被认为是 “ 自主 ” 运动的,要么被理解为由心脏活动带动。总之,应该是比较 “ 自行 ” 的。从这也可以反证,中医的经络或者 “ 经脉 ” 并不是单纯的动脉搏动。】 随气而至, 【 “ 气 ” 到底是什么呢?现代人一提起这个字,反映出来的就是 “ 空气 ” 或者 “ 气体 ” 。但古人的这个概念显然是先于现代 “ 空气 ” 概念而生的。或者说,现代科学家在翻译 “air” 和 “gas” 时,参考了古代对 “ 气 ” 的描述而选择了使用这个词。因此,在阅读时,不要弄错概念发展的顺序。就好像,现代译者把 “nature” 翻译成 “ 自然 ” ,不要因此就误认为古人说 “ 自然 ” 就是 “nature” 的意思。在概念使用时要了解它的发展史。 关于 “ 气 ” ,较早的观念可以参考庄子的说法。庄子在假托颜回向孔子请教 “ 心斋 ” 时,借孔子的名义说: “ 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 可见,庄子把 “ 气 ” 定义为最深层的心理功能。他用一个递进的聆听体验,让听众懂得什么是 “ 气 ” 。 专心倾听的时候,听觉系统听到的是声音,认知活动获得的是语义;但还有一种超越听觉系统和认知活动的聆听状态,它能够全面地听进去所有层面的内容。庄子说,这时就是用 “ 气 ” 在听。这种状态的特点是 “ 虚而待物 ” ,自己里面好像没有什么,但却能接受各种东西。这是较早的对 “ 气 ” 所做的说明。 但是,如果说脉不能自己运行,必须随着 “ 气 ” 运行,那么这种气显然不是纯粹的形而上理念,必须有除了虚心聆听之外更实在的含义。古人用了一个更加具体的方式,来让人们体会 “ 气 ” ,那就是利用 “ 气息 ” 的作用。也就是说,随着呼吸, “ 气 ” 会有所波动,这个波动比 “ 虚而待物 ” 的气本身更容易被体会到。】 气动脉应, 【但 “ 气 ” 的波动仍然是一种类似电磁场波动那样的情形,它本身仍然难以体验;因此要转而去体验当气息波动时,作为 “ 无形中的有形 ” 的脉的应答。脉响应气的波动而产生的变化,就是差不多人人都可以体会的现象了。可见古人为了让后人学会体验 “ 气 ” ,是多么的苦口婆心。】 阴阳之义。 【从这种层次递进的体验,也可以了解阴阳本身的含义。阳是那种无形的、难以捉摸的现象;而阴则是有形的、容易体会的现象。 “ 阳 ” 常常难以直接体会,因此要利用 “ 阴 ” 对它的应答来感受。这就是现代人借以把握阴阳概念的契机。】
个人分类: 科普|306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Yin-yang (阴阳)——IEP词条(英文)
Boqitang 2016-5-5 13:39
Yinyang (Yin-yang) Yinyang ( yin-yang ) is one of the dominant concepts shared by different schools throughout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Just as with many other Chinese philosophical notions, the influences of yinyang are easy to observe, but its conceptual meanings are hard to define. Despite the differences in the interpretation, application, and appropriation of yinyang , three basic themes underlie nearly all deployments of the concept in Chinese philosophy: (1) yinyang as the coherent fabric of nature and mind, exhibited in all existence, (2) yinyang as jiao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waxing and waning of the cosmic and human realms, and (3) yinyang as a process of harmonization ensuring a constant, dynamic balance of all things. As the Zhuangzi ( Chuang-tzu ) claims, “ Yin in its highest form is freezing while yang in its highest form is boiling. The chilliness comes from heaven while the warmness comes from the earth. The interaction of these two establishes he (harmony), so it gives birth to things. Perhaps this is the law of everything yet there is no form being seen” ( Zhuangzi, Chapter 21). In none of these conceptions of yinyang is there a valuational hierarchy, as if yin could be abstracted from yang (or vice versa ), regarded as superior or considered metaphysically separated and distinct. Instead, yinyang is emblematic of valuational equality rooted in the unified, dynamic, and harmonized structure of the cosmos. As such, it has served as a heuristic mechanism for formulating a coherent view of the world throughout Chinese intellectual and religious history. Origins of the Terms Yin and Yang The Yinyang School Yinyang as Qi (Vital Energy) Yinyang as Xingzi (Concrete Substance) The Yinyang Symbol References and Further Reading 1. Origins of the Terms Yin and Yang The earliest Chinese characters for yin and yang are found in inscriptions made on “oracle bones” (skeletal remains of various animals used in ancient Chinese divination practices at least as early as the 14th century B.C.E.). In these inscriptions, yin and yang simply are descriptions of natural phenomena such as weather conditions, especially the movement of the sun. There is sunlight during the day ( yang ) and a lack of sunlight at night ( yin ). According to the earliest comprehensive dictionary of Chinese characters (ca. 100 CE), Xu Shen’s Shuowen jiezi ( Explaining Single-component Graphs and Analyzing Compound Characters ), yin refers to “a closed door, darkness and the south bank of a river and the north side of a mountain.” Yang refers to “height, brightness and the south side of a mountain.” These meanings of yin and yang originated in the daily life experience of the early Chinese. Peasants depended on sunlight for lighting and their daily life routines. When the sun came out, they would go to the field to work; when the sun went down, they would return home to rest. This sun-based daily pattern evidently led to a conceptual claim: yang is movement ( dong ) and yin is rest ( jing ). In their earliest usages, yin and yang existed independently and were not connected. The first written record of using these two characters together appears in a verse from the Shijing (Book of Songs) : “Viewing the scenery at a hill, looking for yinyang .” This indicates that yang is the sunny side and yin is the shady side of hill. This effect of the sun exists at the same time over the hill. 2. The Yinyang School According to Sima Tan ( Ssu-ma Tan , c. 110 B.C.E.), there existed a school of teaching during the “Spring and Autumn” (770-481 B.C.E.) and “Warring States” (403-221 B.C.E.) periods that bore the name of yinyang . He lists this yinyang school alongside five others ( Confucian , Mohist, Legalist, Fatalist, and Daoist ) and defines its theory as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shu of yin and yang .” According to him, this school focused on omens of luck and explored the patterns of the four seasons. In other words, the yinyang school was concerned with methods of divination or astronomy (disciplines that were not distinct from one another in early China, as elsewhere in the ancient world) and the calendrical arts (which entailed study of the four seasons, eight locations, twelve du and twenty-four shijie ). Just as the Confucians ( rujia ) arose from the ranks of rushi (“scholar-gentlemen”) who excelled at ritual and music, those of the yingyang school came from the fangshi (“recipe-gentlemen”) who specialized in various numerological disciplines known as shushu (“number-arts”). These shushu included tianwen (astronomy), lipu (calendar-keeping), wuxing (“five phases” correlative theory), zhuguai (tortoise-shell divination), zazha (fortune-telling) and xingfa (face-reading). The Han dynasty chronicle Shiji (Records of the Historian) lists Zou Yan (305-240 B.C.E.) as a representative of the yinyang school who possessed a profound knowledge of the theory of yinyang and wrote about a hundred thousand words on it. However, none of his works have survived. By the Han dynasty (202 B.C.E.-220 C.E.), yinyang was associated with wuxing (“five phases”) correlative cosmology . According to the “Great Plan” chapter of the Shujing ( Classic of Documents ), wuxing refers to material substances that have certain functional attributes: water is said to soak and descend; fire is said to blaze and ascend; wood is said to curve or be straight; metal is said to obey and change; earth is said to take seeds and give crops. Wuxing is used as a set of numerological classifiers and explains the configuration of change on various scales. The so-called yinyang wuxing teaching – an “early Chinese attempt in the direction of working out metaphysics and a cosmology” (Chan 1963: 245) – was a fusion of these two conceptual schemes applied to astronomy and the mantic arts. 3. Yinyang as Qi (Vital Energy) The most enduring interpretation of yinyang in Chinese thought is related to the concept of qi ( ch’i , vital energy). According to this interpretation, yin and yang are seen as qi (in both yin and yang forms) operating in the universe. In the “Duke Shao” chapter of the Zuozhuan ( The Book of History ), yin and yang are first defined as two of six heavenly qi : There are six heavenly influences which descend and produce the five tastes, go forth in the five colours, and are verified in the five notes; but when they are in excess, they produce the six diseases. Those six influences are denominated the yin , the yang , wind, rain, obscurity, and brightness. In their separation, they form the four seasons; in their order, they form the five (elementary) terms. When any of them is in excess, they ensure calamity. An excess of the yin leads to diseases of cold; of the yang , to diseases of heat. (Legge 1994: 580). Here, yin and yang are the qi of the universe. These qi flow within the natural as well as the human worlds. They are the basic fabric of existence: Heaven and earth have their regular ways, and men like these for their pattern, imitating the brilliant bodies of Heaven, and according with the natural diversities of the Earth. (Heaven and Earth) produce the six atmospheric conditions , and make use of the five material elements. Those conditions (and elements) become the five tastes, are manifested in the five colours, and displayed in the five notes. When they are in excess, there ensue obscurity and confusion, and people lose their (proper) nature… There were mildness and gentleness kindness and harmony, in imitation of the producing and nourishing action of Heaven. There are love and hatred, pleasure and anger, grief and joy, produced by the six atmosphere conditions . Therefore (the sage kings) carefully imitated these relations and analogies (in forming ceremonies), to regulate those six impulses…When there is no failure in the joy and grief, we have a state in harmony with the nature of Heaven and Earth, which consequently can endure long. ( Legge 1994: 708). Thus qi , a force arising from the interplay between yin and yang , becomes a context in which yinyang is seated and functions. Yinyang as qi provides an explanation of the beginning of the universe and serves as a building block of the Chinese intellectual tradition. In many earlier texts, one may observe how yinyang generates a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 on heaven, earth and human beings. Chapter 42 of the Laozi says that everything is embedded in yin and embraces yang ; through chong qi it reaches he .” It is through yinyang ’s function as qi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m that everything comes into existence. Zhuangzi also speaks about the “ qi of yin and yang ”: “When the qi of yin and yang are not in harmony, and cold and heat come in untimely ways, all things will be harmed.” ( Zhuangzi ch. 31) On the other hand, “when the two have successful intercourse and achieve harmony, all things will be produced.” ( Zhuangzi ch. 21) The interpretation of yinyang as qi conceives yinyang as a dynamic and natural form of flowing energy, a complementary in the primordial potency of the universe. The Huainanzi offers more detailed explanation of the cosmological process of yin and yang : When heaven and earth were formed, they divided into yin and yang. Yang is generated from yin and yin is generated from yang . Yin and yang mutually alternate which makes four fields penetrate. Sometimes there is life, sometimes there is death, that brings the myriad things to completion. (ch. 2) This process also explains the beginning of human life. When qi moved, the clear and light rose to be heaven and the muddy and heavy fell to become earth. When these two qi interacted and attained the stage of harmony ( he ), human life began. This shows that everything is made from the same materials and difference relies on the interaction. Qi also takes on various forms and is convertible from one form to another with order and pattern. The concept of yinyang supplies a unitary vision of heaven, earth and human beings and makes the world intelligible in terms of a resonance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the universe. The Guoyu ( Discourses of the States ) describes how earthquakes took place at the confluence of the Jing, Wei, and Lou rivers during the second year of Duke You of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A certain Boyang Fu claims that the Zhou empire is doomed to collapse, explaining that The qi of heaven and earth can’t lose its order. If its order vanishes people will be disoriented. Yang was stuck and could not get out, yin was suppressed and could not evaporate, so an earthquake was inevitable. Now the earthquakes around the three rivers are due to yang losing its place and yin being pressed down. Yang is forsaken under yin so the source of rivers has been blocked. If the foundation of rivers is blocked the country will definitely collapse. This is because of the fact that the flowing water and flourishing land are necessities for the people’s lives. If the water and land cannot sustain the people’s living conditions, the country will inevitably fall. ( Discourse of the States 1994: 22). Not only does this ¬ yinyang -flavored explanation claim to illuminate natural phenomena, it also implies that there is an intrinsic relationship between natural events and political systems. Human beings, especially political leaders, must align their virtuous actions with the morally-oriented universe. If they follow and harmonize with ( shun ) the order and patterns of the universe, they will be rewarded with prosperity and flourishing, but if they go against and conflict with ( ni ) it, they will be punished with disasters and destruction. Whether one engages in shun or ni depends upon whether yin and yang are in a state of balance. Thus, yinyang provides a heuristic outlook for human understanding as well as ethical guidance for achieving harmony in action. As chapter 8 of the Huainanzi claims: Yinyang embodies the harmony of heaven and earth, manifests the forms of myriad things, contains qi to transform the things and completes various kinds of things; yinyang extends and penetrates to the deepest level; begins in emptiness then becomes full and moves in boundless lands. 4. Yinyang as Xingzi (Concrete Substance) Yinyang also has been understood as some concrete substance ( xingzhi ), according to which yixing and yangxing define everything in the universe. In the Yijing ( I-Ching , The Book of Changes ), yinyang is presented as xingzhi . Yang was identified with the sun and yin with the moon: Heaven and earth correlate with vast and profound; four seasons correlate with change and continuity ; the significance of yin and yang correlate with sun and moon; the highest excellence correlates the goodness of easy and simple.( Sishu wujing 1990: 197) The Guanzi, an important work of the Huang-Lao school, discusses this view along the same lines: “The sun is in charge of yang , the moon is in charge of yin , the stars are in charge of harmony .” ( Guanzi 2000: 151). This xingzhi interpretation materializes the concept of yinyang in some concrete contexts and shows that the universe is orderly, moral and gendered. The pattern of the world is written in a gendered language. Yinyang is something one can see, feel, and grasp through the senses. For example, in the Liji ( Book of Ritual ), music represents the he (harmony) of heaven and earth, while li (ritual) represents the order of heaven and earth: “Music is coming from yang , ritual is coming from yin . The harmony of yinyang receives the myriad things.” ( Sishu wujing 1990: 525) In the human world, male as yang should be cultivated, otherwise the day will suffer; female as yin should be cultivated too, otherwise the moon will be affected. According to Dong Zhongshu, (195-115 B.C.E.), both Tian (heaven) and human beings have yinyang . Therefore, there is an intrinsic connection between tian and human beings through the movement of yin and yang . Yinyang is an essential vehicle for interactions between heaven and human beings: “The qi of yinyang moves heaven above as well as in human beings. When it is among human beings it is displayed itself as like, dislike, happy and mad, when it is in heaven it is seen as warm, chilly, cold and hot.” (Dong Zhongshu 1996: 436) In Dong’s cosmological vision, the whole universe is a giant yinyang . One of many examples of this vision is Dong’s proposal to control floods and prevent droughts by proper human interaction. In chapter 74 (“Seeking the Rain”) of his Luxuriant Gems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 Dong asserts that a spring drought indicates too much yang and not enough yin . So one should “open yin and close yang ” (1996: 432) He suggests that the government should have the south gate closed, which is in the direction of yang . Men, embodying yang , should remain in seclusion. Women, embodying yin , should appear in public. He even requests all married couples to copulate ( ouchu ) to secure more yinyang intercourse. It is also important during this time to make women happy. (1996: 436) In chapter 75 (“Stopping the Rain”), Dong alleges that the flood proves there is too much yin so one should “open yang and close yin ” (1996: 438). The north gate, the direction of yin , should be wide open. Women should go into concealment and men should be visible. Officers in the city should send their wives to the countryside in order to make sure that yin will not conquer yang . Derk Bodde defines this practice as a “sexual sympathetic magic.” (Bodde 1981: 373) Finally, yinyang also plays a pivotal rol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thought about health and the human body. The early medical text known as the Huangdi neijing ( The Yellow Emperor’s Classic of Internal Medicine ) provides a detailed account of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and pathological changes in the body and guidance fo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in terms of yinyang . Five zang (organs) -- the kidneys, liver, heart, spleen and lungs -- are classified as yin . They control the storage of vital substance and qi . Six fu (organs) -- the gallbladder, stomach, small and large intestines, urinary bladder and triple burner (referring to three parts of the body cavity: the upper burner, which houses the heart and lungs; the middle burner, which houses the spleen and stomach; and the lower burner, which houses the kidney, urinary bladder and small and large intestines) -- are yang and control the transport and digestion of food. The storage is a yin function, and the transport and transformation of substance is a yang function. But the zang and fu organs can be further subdivided into yin and yang . The activity or function of each organ is its yang aspect, while its substance is its yin aspect. Yin should flow smoothly and yang should vivify steadily. They regulate themselves so as to maintain equilibrium. Yin and yang do not exist in isolation but are in a dynamic state in which they interact and fashion the complicated and intricate system of the human body. 5. The Yinyang Symbol There is no a clear and definite way to determine the exact date of origin or the person who created the popular yinyang symbol. No one has ever claimed specific ownership of this popular image. However, there is a rich textual and visual history leading to its creation. Inspired by a primeval vision of cosmic harmony, Chinese thinkers have sought to codify this order in various intellectual constructions. Whether to formulate this underlying pattern through words and concepts or numbers and visual images has been debated since the Han dynasty. The question first surfaced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Yijing . The Yijing is constructed around sixty-four hexagrams ( gua ), each of which is made of six parallel broken or unbroken line segments ( yao ). Each of the sixty-four hexagrams has a unique designation; its image ( xiang ) refers to a particular natural object and conveys the meaning of human events and activities. The Yijing thus has generated a special way to decipher the universe. It mainly incorporates three elements: xiang (images), shu (numbers), and li (meanings). They act as the mediators between heavenly cosmic phenomena and earthly human everyday life. From the Han dynasty through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1368-1912 CE), there was a consistent tension between two schools of thought: the school of xiangshu (images and numbers) and the school of yili (meanings and reasoning). At issue between them is how best to interpret the classics, particularly the Yijing . The question often was posed as: “Am I interpreting the six classics or are the six classics interpreting me?” For the school of Xiangshu the way to interpret the classics is to produce a figurative and numerological representation of the universe through xiang (images) and shu (numbers). It held that xiangshu are indispensable structures expressing the Way of heaven, earth and human being. Thus the school of Xiangshu takes the position that “I interpret the classics” by means of the images and numbers. The emphasis is on the appreciation of classics. The school of Yili , on the other hand, focuses on an exploration of the meanings of the classics on the basis of one’s own reconstruction. In other word, the school of Yili treats all classics as supporting evidence for their own ideas and theories. The emphasis is more on idiosyncratic new theories rather than the explanation of the classics. In what follows, our inquiry focuses on the legacy of the Xiangshu school. The most common effort of the Xiangshu school was to draw tu (diagrams). Generations of intellectuals labored on the formulation and creation of numerous tu . Tu often delineate structure, place, and numbers through black and white lines. They are not aesthetic objects but rather serve as a means of articulating the fundamental patterns that govern phenomena in the universe. Tu are universes in microcosm and demonstrate obedience to definite norms or rules. During the Song dynasty (960-1279 CE), the Daoist monk Chen Tuan (906-989 CE) made an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this tradition by drawing a few tu in order to elucidate the Yijing . Though none of his tu were directly passed down, he is considered the forerunner of the school of tushu (diagrams and writings). It is said that he left behind three tu ; since his death, attempting to discover these tu has become a popular scholarly pursuit. After Chen Tuan, three trends in making tu emerged, exemplified by the work of three Neo-Confucian thinkers: the Hetu ( Diagram of River ) and Luoshu ( Chart of Luo ) ascribed to Liu Mu (1011-1064 CE), the Xiantian tu ( Diagram of Preceding Heaven ) credited to Shao Yong (1011-1077 CE), and the Taijitu ( Diagram of the Great Ultimate ) attributed to Zhou Dunyi (1017-1073 CE). These three trends eventually led to the creation of the first yinyang symbol by Zhao Huiqian (1351-1395 CE), entitled Tiandi Zhiran Hetu ( Heaven and Earth’s Natural Diagram of the River ) and pictured above at the head of this entry. 6. References and Further Reading Bennett, Steven J. “Patterns of the Sky and the Earth: A Chinese Science of Applied Cosmology.” Chinese Science (March 1978) 3: 1-26. Chan, Wing-tsit, ed. A Source Book in Chinese Philosophy .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3. Bodde, Derk. Essays on Chinese Civilization .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1. Dong, Zhongshu. Luxuriant Gems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 Ed. Su Xing. Beijing: Chinese Press, 1996. Fung, Yu-lan. A Short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 Trans. Derk Bodde.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97. Graham, A.C. Yin-Yang and the Nature of Correlative Thinking . Singapore: The Institute of East Asian Philosophies, 1986. Guanzi. Ed. Guan Bo. Beijing: Hua Xia Press, 2000. Guoyu (Discourse of the States) . Eds. Wu Guoyi, Hu Guowen and Li Xiaolu. Shanghai: Guji Press, 1994. Henderson, John B. The Development and Decline of Chinese Cosmolog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4. Huainanzi . Ed. Liu An. Xi’an: Sanqing Press, 1998. Inoue, Satoshi. Xianqin Yinyang Wuxing (Pre-Qin Yinyang and Five Phases) . Hubei: Education Press, 1997. Kohn, Livia. “Ying and Yang: The Natural Dimension of Evil.” In Philosophies of Nature: The Human Dimension, eds. Robert S. Cohen and Alfred I. Tauber (New York: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1997), 91-106. Legge, James. The Chinese Classics : The Ch’un Ts’ew, with Tso Chuen. Taipei: SMC Publishing Inc., 1994. Li, Shen and Guo Yu, eds. The Complete Selection of Diagrams of Zhouyi . Shanghai: China Eastern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2004. Makeham, John. Transmitters and Creators: Chinese Commentators and Commentaries on the Analects . Harvard East Asian Monographs, no. 228.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Needham, Joseph. 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 .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56. Porkert, Manfred.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of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of Correspondence . Cambridge, MA: MIT Press, 1974. Puett, Michael J. To Become a God: Cosmology, Sacrifice and Self-Divination in Early China .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Roth, Harold D. Original Tao: Inward Training (Nei-yeh) and the Foundations of Taoist Mysticism .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9. Rubin, Vitaly A. “The Concepts of Wu-Hsing and Yin-Yang,”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9 (1982): 131-157. Sishu wujing (Four Books and Five Classics) . China: Yuling Press, 1990. Yabuuti, Kiyosi. “Chinese Astronomy: Development and Limiting Factors.” In Chinese Science: Explorations of an Ancient Tradition , eds. Shigeru Nakayama and Nathan Sivin (Cambridge, MA: MIT Press, 1973), 91-103. Yang, Xuepeng. Yinyang Qi yu Bianliang (Yinyang Qi and Changes) . Beijing: Chinese Science Press, 1993. Yates, Robin D.S. Five Lost Classics: Tao, Huang-Lao, and Yin-yang in Han China . New York: Ballantine Books, 1997. Zhuangzi . Ed. by Chen Guying. Beijing: Chinese Press, 1983. Author Information Robin R. Wang Email: rwang@lmu.edu Loyola Marymount University U. S. A.
个人分类: 转载|1285 次阅读|0 个评论
阴阳五行:不是科学?也不是伪科学吧?
热度 9 zlyang 2016-5-3 12:26
阴阳五行:不是科学?也不是伪科学吧? 好像中医里用阴阳五行。 哪里有权威的“阴阳五行”的介绍? 什么是科学? 相关链接: 孙小淳,2016-04-24,科普思想的 可喜进步—论“阴阳五行”写入《公民科学素质基准 》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51670-972435.html 董洁林,2016-04-28,南辕 北辙的“阴阳五行”与科学素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188744-973347.html 高山,2016-05-02,阴阳五行是不是科学范畴的讨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907017-974286.html 张九庆,2016-05-03 ,“科学素养”中的“科学”究竟指的是什么?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42-974625.html 《面向全体美国的科学》全书有 12章4个大 类的主题,第 1-3 章处理的是科学、数学和技术(这些统称为人类的科学事业)的性质;第 4-9 章覆盖从科学、数学和技术人类目前所获得的基础知识;第 10-11 章描述的是科学事业史以及它作为工具如何理解人类社会的运行;第 12章 说明科学素养对思维习惯的重要性。 《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第一章“科学的性质”: 科学作为一种世界观:世界是可被认知的,科学观点是会变化的,科学知识是持久的,科学不能为所有问题提供完整答案; 科学作为一种探究活动:科学需要证据,科学是逻辑和想象的融合,科学提供解释和预测,科学家要努力鉴别避免偏见,科学不仰仗权威; 科学作为一种事业:科学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活动,科学由学科内容组成在不同机构里开展,科学研究中有着普遍接受的道德规范,科学家在参与公共事务时既是专家也是公民。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4348 次阅读|26 个评论
风景园林属阴,是一门具有女性特质的学问
dongleon 2015-7-29 15:55
闲思偶记:风景园林属阴,是一门具有女性特质的学问,这是一个假设,有待进一步论证。 1)园林同其他人工营造物的最大区别是其自然特征,而自然是一个阴性名词。园林中最自然的是植物,植物学中最流行的词汇Flora,是掌管开花植物的女神,美丽丰盈。 2)园林中最受欢迎的构成元素是水,水是阴性的,当然园林中山水总是一起的,但山只是起陪衬作用的。 3)园林讲究意境,强调心灵和自然的沟通,而这些最让感情丰富的女人动情动性。 4)园林中的风月也是女性喜欢的,男人吟诵风月,其实也是为了讨女性喜欢。 5)园林讲究风水,理想的风水宝地模式也是符合女性的生理构造。 6)园林讲究风景:而所有的女人都爱美,也最懂美,也愿花时间欣赏美。园林中最美的风景就是游园赏景的女人。 7)园林讲究风情:古时的爱情故事都发生在园林里,现在谈恋爱也去公园。从前的文人雅集,现在的文化活动,都在园林里,而其中也都少不了女人。 8)现在,越来越多的女性学习风景园林,并从事风景园林职业。 9)国内外风景园林行业中有很多优秀的女性。也许风景园林是适合女性从事的行业。女性从事风景园林工作,会让本来感性灵性自然的风景园林更女性化。风景园林学也成了一门女性科学。 10)实际上所有事物都是阴阳合体, 刚柔相济,当 阴多一点的时候就表现出阴性。 由此推论:园林应有女人味,应设计成具有女性的特质:柔美、性感。如同世上的女人也是多姿多彩的,高贵优雅的大家闺秀,如皇家园林;或精雕细琢的小家碧玉,如江南私家园林;或 天然质朴的村姑,如自然的生态公园。 (青见@20150729)
个人分类: 学术研究|3342 次阅读|0 个评论
鉴今问古:太极阴阳是什么?
热度 2 fengjiegeng 2015-2-9 12:46
-- 用现代科学解读太极阴阳,或将开启远古科学之门。 前言: 埃及尼罗河畔形似某些星座的金字塔群,非洲多贡人的石刻并传说他们来自天狼星,甚至火星上发现形似昂星团的金字塔群及人面山 ...... 这些散落各处的谜,似乎表明曾经出现过一个高度发达的文明。当我们用现代科学知识,去解读太极阴阳八卦等古知识时,或许能够开启它的大门,从中汲取知识的宝藏。 正文: 当展开人类所记载的 5000 年文明发展史时,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未曾改变的根本主题: 活着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根本动机。 然而,其中活着的策略,却以培根的出现为转折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遵循神的旨意,转变为了依照自然规律。 在培根之前,人们认为:神掌管着宇宙万物的生杀,并将此权利授予代理人(宗教头目、国家天子等)行使。于是,人们就把对生存的渴望寄托在教主、君王的身上,对这少数人极度崇拜,任其摆布,人类这种活着的方式,可以被称作神崇拜。 在培根提出科学实验之后,人们体会到:宇宙万物都在按照其内在的自然规律运作,依靠它,可以识别、并主动控制有利于人活着的事物。于是,安排一些聪明人(科学家),不断通过实验来探索自然规律。就这样,人们就把对生存的渴望寄托在科学家的身上,对这少数人崇拜,言听计从,人类这种活着的方式,可以被称作科学家崇拜。 当浏览科学知识时,我们会发现一个主旨: 格物致知 。即对万物分类,发现各类物的属性,以及各类物相遇时彼此发生演化的数学模型。 总而言之,当今文明的主宰是科学家们所发布的知识,它支配着人们的具体活动,左右着人们对世界万物的理解。 生在当今文明的我们,望着那些被悠远岁月冲刷得支离破碎的远古遗物,禁不住问:远古文明曾经是什么样子呢?为什么历经沧桑,仍能让人感受到它那浓浓的魅力? 今天,我们一起带着当今的科学知识,走进远古文明,看看它是什么样子,它是不是能够给我们带来些什么。 上图依次是:玛雅遗址 -- 蒂卡尔神庙建筑群(阵型与昂星团形状对应);尼罗河畔的金字塔群(与银河外围的某些星座形状分别对应);火星上的金字塔群及人面山(与昂星团及附近类太阳恒星形状对应)。 当然,远古遗物并不止于以上这些,还有非洲多贡人那里的石刻和传说(他们认为自己来自天狼星,关于天狼星体运动的描述,符合现代天文发现),以及世界各地的神话传说(女娲造人、补天,羲和生日、洗日,后羿射日,夸父逐日,十日、两日并出 …… ),等等,很多很多。 这些残存的远古遗物及传说,所散发出的浓浓魅力,撩拨着我们每一个人的求知心:它们是被谁创造的呢?创造它们的科技知识是什么呢?到哪里可以找到这些知识呢? 当我们在华夏大地上,看到非主流、非官方的道佛经典时,发现它们同样远古,同样折射出恢弘的气势:宣称可以掌控人类寿命的长短,可以转换生命的形式,乃至透析并掌控浩瀚的宇宙。我们不由地猜想:这些典籍会是远古的科学知识吗? 这些典籍之中,有河图、洛书、八卦图、易经、天符经、黄石公素书、黄帝内经、阴符经、山海经、参同契、十传、道德经、金刚经 …… ,等等,数不胜数。 然而,科学家、政治家却认为:这些典籍,是用来慰藉思想的文学作品。这样的观点,使它们像摇曳在黑暗中的一支烛光,随时可能被现代科学所湮灭。 但是,在民间的实践活动中,它们却像风中的野草般顽强地活着:在与官方知识的对抗下,形成妥协,广泛流传。 看到这个境况,我们不由得反思:人民是实用主义者,能经得起人民实用并广泛流传的,难道不意味着,它们曾是一套科学理论体系的各个分支吗?是不是,当今科学技术尚无法实验和解读过于先进的它们,从而使科学家偏见了它们呢?是不是,当放下偏见,虚心去研究它们时,能得到更先进的科学知识呢? 当阅览这些典籍时,会发现它们之中,存在着一个主线索:《易经》,即 64 卦。它被应用到各个领域,大到天文气候的变化,中到治国安邦的方略,小到民众健康起居的方法,包罗万象,无所不能。我们不由得猜想:易经,是一个认识和控制万物时,所依照的数学模型吗? 谈到这里,有兴趣的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向,深入进去探个究竟,亲身感受一下:天文气候方面,可以沿着先天八卦图、《说卦传》、 12 辟卦及 24 节气方向去看看,就知道诸葛亮的上知天文下通地理的本领,并不是纯粹的文学杜撰;治国安邦方面,可以参照汉代焦延寿以易治县的政绩,以及他留下的易学著作《易林》,还有张良辅佐刘邦取下江山时所依赖的《黄石公素书》,就知道东方朔在朝堂的癫狂,是依靠知识的;民众健康起居行事方面,可以参照宋代邵康节的《梅花易数》,以及沈竹礽《玄空风水学》,就知道算卦、看风水,并不是全部的骗人之术及封建迷信。 另外,需要重点提出来说的是,由《黄帝内经》及其它道家丹经,所发展出的各类经典中医著作,为华夏子孙战胜病魔提供了有力保障,甚至提供了控制寿命长短及生命形式的方法。 总而言之,当我们深入以上典籍时,会发现:易经,就像一个万能公式,被创造者应用于所有事物上。同时,也形成一个认识:至简至深的易经,是远古文明的一个主线索,它将远古文明中所有领域的知识,像穿珍珠而成项链一样串了起来。因此,了解了易经,就打开了远古文明之门。 那么,我们如何去理解易经呢? 当我们看到它的内容,尤其是参照《梅花易数》、《易林》等典籍中各卦所包含的物时,就会发现它是对宇宙万物的分类,但是,它对万物分类的方法,对各类物属性的描述,与现代分类法、描述是那样的迥异。 那么,它是基于什么标准对万物进行分类的呢? 当我们看到它的产生过程时,发现其中有几个广泛出现于其它典籍的概念,于是想到:是不是,用现代科学理论,去解读这些基本概念,将它们翻译通了,搞懂了,分类方法也就明了了呢?易经也就可能被破解了呢? 太极生卦横图,体现出了易经 64 卦的产生过程:从底下向上看,看到“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十六卦,十六卦生 32 卦, 32 卦生 64 卦”。 望着这张图,是不是有一个认识:这张图就像一把尺子,从太极到 64 卦,是对万物不同精度的分类,就像现在一样,宇宙万物分为一类的话,是物质类,分为两类的话,是有机类、无机类, …… ,直到动物、植物 …… 等更细致的分类,图的本意是这样的吗?先沿着这个思路往下走走看。 为什么万物归为一类的话,就是太极呢? 来看古知识对太极的描述, 太极:其小无内,其大无外。 首先,考虑到太极是中国的概念,而中国字始于“通过简画来象征事物”,所以,有必要看看它的字面所象征的含义。 太,底下一点,上面是指向各方向的线条,是不是意味着:一个微小东西,这方向也存在,那方向也存在,即存在于很大空间内。极,非常的意思,对太的形容。太极两字连在一起,即微小东西非常小乃至无穷小,但它数量及存在的空间非常大乃至无穷大。这是不是很符合“其小无内,其大无外”的描述呢? 然后,来看现代物理学的观点:认为宇宙万物,由体积非常小的、广泛存在于宇宙各处的基本粒子构成。 起初认为物质由微小的原子构成,后来认为物质由更微小的各种夸克构成,现在又认为物质由 62 种更更微小的基本粒子构成。 那么想象一下,若干年后,技术水平提高了,我们会不会发现比 62 种基本粒子更微小的基本物质,且只有一种呢?不能排除这个可能。 同时,我们想到一个数学中的例子:一条线段,由点构成。每个点有多大呢?无穷小。线段有多少个点呢?无穷多个。请注意,无穷小,不等于 0 。因此,它在无穷量后,仍能构成宏观的线段,甚至无穷长的直线。 汇总以上,我们是不是可以得出一个总体认识: 太极,是指构成宇宙万物的本体,从单个来看,拥有无穷小的体积,从数量来看,充满了无穷大的宇宙空间。 (精通现代物理的人,也可以将太极理解为以太,以太是古希腊的称谓。) 当我们动用了现代最前沿的物理理论,又动用了数学理念等大跨度的现代知识,去解读太极这个远古概念时,无疑让人感到远古文明的高度发达。 这时,可能会有些人囿于偏见,情感上不接受“远古文明超越当今文明”,进而拒绝以上推测。关于这一点,提醒一点:诸如“羲和生日、夸父追日、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等古代神话,即使不是古代历史,那它也需要高超的文明来支撑,才能想象得出来,不是吗?你看看中美科幻大片的差距,就能明白这个道理(这里与政治无关,纯粹的学问讨论)。另外,还有多贡人关于天狼星的传说和石刻,符合现代天文发现,地球和火星上出现类似金字塔群,都同于昂星团形状,不就是超越当今文明的事情吗。 转回正题,对太极的这种认识,究竟是不是创造者的本意,我们尚不确定,但该理解只要在以后古知识中,各处都能说通,那就八九不离十了。(其实,我们自学一门课程,读一本书,往往就是这样子去理解其中的一个个新概念的,直到最后理解了整本书。) 转回太极生卦图中的阴阳两仪,它又是基于什么标准分的类呢? 首先,来看太极阴阳图。 古知识对此图的描述是:太极生阴阳,阴阳相对,并相互转化,且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接着,来看现代科学知识。 在浩瀚的宇宙里,就现在天文发现,我们看到了各种波段的电磁波、各种高能粒子、星际分子,及由前三者组成的各种类型的星体。(暗物质、反物质、绳、弦等等,都是我们的猜测,不是发现,所以不考虑。) 其实,也可以把它们分为两类。一类是电磁波,具有的属性是:一旦产生,便发散到四周无限远处;另一类是粒子,具有的属性是:它们受“万有引力”作用,从四周汇聚到一处。(组合成原子、分子,乃至宏大的星体;万有引力,很可能是另外一种力,有心的人,可以深入去读 ) 同时,基于核物理发现及日常现象,我们可以总结出:电磁波会演变成粒子(γ射线会演变成正负电子对),而粒子也会演变成电磁波(天然气燃烧是不是产生了光?)。 汇总以上,我们是不是可以得出一个认识: 在宇宙中的太极们,构成了阴阳两种东西,阴就是收敛的粒子类,阳就是发散的电磁波类,阴阳相互演化,就是说粒子和电磁波相互演化 , 在天文上来看,阳中阴,就是说发光星体中,内部含有粒子,阴中阳,就是不发光的行星们,内部含有热和光。 (太极如何构成电磁波及粒子,这里不再赘述,感兴趣的人可参照“牛顿遇到老子”系列文章) 也就是说: 太极构成了万物,当基于万物的运动现象,对万物可粗分为两类,发散的称之为阳(电磁波类),收敛的称之为阴(粒子类)。 这是不是创造者的本意呢,还是老话,在其它古知识中去检验吧。 来,我们这就用道德经中的一句话试验一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结合上边的解释,是不是可以理解为:趋近无穷小(道)的一个本体,叫太极(一),形成了阴阳两类东西(二),从微观看,阳的核,和阴的电子,组合成了各种原子、分子(三),再由各种原子、分子组合成了各种物,土、植物、动物 …… 等等(万物),从宏观看,阳的恒星,和阴的行星(二),组合成了各种恒星系(三),再由各种恒星系组合成了银河系级别的各种星系(万物)。 沿着以上思路,我们继续思考。 创造者需要更高精确度的分类,同时,还要了解各类事物相互作用时的演变情况,于是他们依次创造了四象、五行、八卦 … 六十四卦,当然精度还可以继续增加,这取决于实际需要,比如汉代焦延寿,将其分为 4096 类(卦)。其中,五行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基于它产生了天干地支,产生了预测未来的知识(宋代邵康节的梅花易数,就是基于它产生的数学公式)。 诸如四象、五行、八卦这些分类方法,以后有机会,我们再结合一些天文和量子发现,在太极阴阳的理解基础上,展开讨论,那时我们将感受到更多超越现代科学的理论。 现在回过头来,带着 的认识,凝望着宇宙内的万物时,再看 , ,我们是不是如此理解呢,即 ? 这次,我们只提到古知识的沧海一粟,日后再提及其它,一起感受以上认识不是断章取义,而是能够贯穿一定范围的理解,甚至可能是创造者的本意。 对于眼中只有严谨逻辑的人,在这里需要提醒一下,任何科学理论的创造,必然始于大胆的想象,成于严谨的逻辑。所以,请不要只看到其中的逻辑,而看不到其中的联想,否则不会有任何现代的科学理论,比如牛顿的万有引力,它就始于苹果落地时的想象。(关于这一点,我们有机会再讨论人脑的工作原理,及创造理论时所需要的思维方法。)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如泡影,如露亦如电。” “阴阳顺逆妙难穷,二至还乡一九宫。若能了达阴阳理,宇宙万化一掌中。” …… 读到这些气势恢宏的古知识,看见那些沧桑的古遗址,听着多贡人对天狼星人降临地球的传说,自认为拥有“高度发达科学知识”的我们,在无法科学解读、验证它们的情况下,难道没有一丝井底之蛙的感觉吗,在谨慎保守对待它们的情况下,放眼人类科学与地球生态的现状,放眼茫茫宇宙,难道没有一种殷切的渴望,渴望曾有一支文明,陪我们走过一程,并且能继续照耀我们走向未来吗。 今天,我们有幸,得以凭借现有的科学发现,感受它那令人难以拒绝的魅力,窥探其中高超理论的身影。这些使我们相信,凭借自由思考的大脑,和现代科学发现,不久将开启古文明的大门,破解尼罗河金字塔群之谜,还原玛雅文明,揭开多贡人的石刻含义,探索火星上的金字塔之谜。 更重要的是,从远古知识中甄别良莠,利用其中的先进知识,为我们人类的长久繁衍,与大自然乃至宇宙的和谐相处,指明道路。 最后,以东汉 . 魏伯阳的一句话结束本次讨论: 言不苟造,论不虚生。引验见效,校度神明。推类结字,原理为征。 从这里看,我们不觉得他是个早了培根约 1400 年的唯物主义者吗?如果我们仍坚持完全排斥中国祖宗留下来的知识,就应该自己和自己好好聊聊“盲人摸象”的故事了。
4424 次阅读|5 个评论
新太极:6. 世界的本质就是阴阳共舞
热度 4 zhuyucai1 2014-5-14 12:27
本来计划只谈有机系统,但这篇出格一下,谈一下物质世界和虚拟世界。 根据现代物理学,物质世界的基本粒子具有波动特征,而波动的基本表达是正弦函数。 学控制、通讯和图像处理的同行都知道,我们能测到的所有信号,经过傅立叶变换,都可以表示成不同频率的正弦函数之和。 所以可以说,正弦函数是物质世界的本质。 但正弦函数其实就是阴阳共舞,波峰是阳,波底是阴,循环往复。 计算机里的虚拟世界,更是阴阳共舞的结果,因为计算机以二进制为基础,二进制的 1 是阳, 0 是阴,所有的信息都可以用 0 和 1 的组合来表示。(这里要感谢 ZJS 的建议。) 两千年前,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他认为道是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 今天我们可以说:“道可道也,阴阳共舞。”
3764 次阅读|6 个评论
冬至
龚胜生 2013-12-22 22:34
序:今日冬至,妻回老家奔丧,我赴汉口贺寿。冬至日,是太阳直射南回归线之日,是北半球获得太阳能最少、黑夜最长之日。中国阴阳学说认为,冬至是阴气最盛之日,但盛极而衰,从此阳气渐渐强盛,白天越来越长,而阴气渐渐衰微,黑夜越来越短,直至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故曰:“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 《冬至》 2013.12.22 冬至一阳生, 阴盛此夜最。 从兹日日长, 夜夜被阳催。
个人分类: 流年往事|2980 次阅读|0 个评论
没前进,先思退——阴阳思考
热度 1 newniu 2013-9-15 10:53
人们“出生”是红色的、喜庆的;“死亡”是黑色的,悲伤的。官职前“进”了,是高兴的,要请客的。退休了,是暗淡的。事物是两面的,人们往往过于关注一个方面。关注“吃”,忽略“拉”成为当代人的普遍毛病。在吃的时候,什么鲍参翅肚,什么龙虎斗了,进肚的时候很舒服,但是在拉的时候,又有了问题。不说这些,谈谈其它的。 佛讲“因果”,种善因结善果。种恶因得恶果。对于复杂的问题,找不出因来, 佛又提出“缘”。有缘千里来相见,没有人知道缘是什么。只能说存在这么回事,所以才有了算命。现在庙里也要搞抽签。 佛讲的“因果”道出了世界真谛。世界在时间上是连续的,因果绝对是相接的。想想身边的事,无不有因有果。佛的理论无不是从“因果”开始,以因果作为原则。除了“因果”,世界上另一个基本的原则为:阴阳对立。要吸必有呼,要生必有死,要进必有退,“动”必有“止”。严格说,有些对立可用“因果”来说明,比如生死。有了“出生”这个因,必然有“死”这个果。但是“出生”是好事,“死亡”是坏事。好“因”出了“坏”果,不太合适。更多是没有因果联系的,比如“动”不能推出“止”,“吸”得不出“呼”。 “阴阳”并不能从“因果”推出来,是必须单独考虑的问题。 官员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庸官出不来,有才能有干劲的上不去,造成组织机构办事效率低,充满了庸官。 有人问汽车什么部件最重要,很多人会讲发动机。刹车重要吗?发动机坏可以修,但是刹车坏了,那就是要命的事。 军事家出战,除了想进攻,另一方面就是后退。不懂后退的军人同样要失败,败得很惨。
个人分类: 一日三省|2505 次阅读|2 个评论
从阴阳文化谈起——论数千年来的问题
newniu 2013-9-14 17:41
阴阳、五行文化一直是中华大地上的上位经典。无论是小说,还是历史,那些身怀异能的人无不是易经、道德经高手, 精通 阴阳、八卦,甚至达到通天地步。刘伯通、孔明等等都被记载为这方面的能人。 阴阳、八卦是古人对世界的看法,也是真实世界的反映。一般讲“易”,首先想到“变”。简单说来就是世事无常。后来人们又追加了两个意思,形成三个意思:不易、变易、简易。 易经讲“变”,但“变”有快慢。相对于“快”,“慢”就成了不易。 变易即指无常,说明变化快,能感受到,能把握。“简易”指世界虽然复杂,但仍然可以认识,可以了解。以钟表为例,分针代表变易,那时针就代表不易,但是 时针与分针的关系十分简单,所以为简易。 “易经”的核心是“变”,而从古代的王朝来看,没有人喜欢变。皇帝不希望变天,“变”会给大臣们带来麻烦,工作增加,不确定性增加,还有掉头的危险。因此大臣也不喜欢变。古代早早有了易经,但是很少人真心研究“变”。 “易经” 虽为儒家经典,但大家只是被动接受,认可变的结果,比如对于士大夫阶层,他们忠诚于某个王朝,当 这个王朝被消灭,他们没有心理负担就 忠诚于新王朝。因为他们的行为与 儒家理论不冲突。天命不可违是他们的信仰。 《 易经》谈“变”,却没有讲“变”的原因,好像这是天命,非人力所能及。算命、堪舆, 五行,宿命论盛行。 “变”的真正根源是“竞争”,竞争的双方分别称为“ 阴阳“,占上风的主动者为阳,下风的防守者为阴” 。 不妨举市场的例子。在市场环境下,不同的企业通过竞争,你追我赶 ,争取不同的市场地位 。花无三日红,一切都在变动之中。 几年前诺基亚如日中天,没人想到被微软收购。柯达胶片是多么有名,但是数字技术快速推进,用户不再用胶片,全转换到数字设备了,柯达只有申请破产保护。 但是,市场又是有序的,领导者、追随者、破坏者、失意者、新加入者。随着时间变化,市场参与者所扮演的角色也不断变化,不断延伸,但市场的结构是不变的。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他指 内容已经发生变化 。但河还是那条河,江湖还是江湖,但是参与者变了。 “ 阴阳互动”类似江湖,不可能不 “变”,而且 阴阳 是一直存在着,不可能消失。然而千年来的统治者却一直奉行“消灭”的策略,喜欢稳,“绝对”。把看的见的对手、看的见的异见者通通干掉,甚至连可能的对手也全部去除。结果是留下了看不见的对手。 阴阳 互动与一家独大不冲突, 阴阳 互动过程中,总要有主,有从,有阴有阳。问题在于: 统治者作为 独大的一家,却要把其它家赶尽杀绝。 统治者为了江山永固,杀了所有碍眼的东西。“ 易经”却说明了世界是变化的,没有人能够超越。统治者只能杀看得见的,能够杀的。明朱元璋杀大臣无数,但是王朝更替往往是百姓起义造反,朱元璋能把百姓杀干净吗? 统治者杀了看得见的,以为江山就稳固了,可以高枕无忧了,却不知道他们违反了“易经”的基本法则。 如何对待非政府力量,是考验执政能力的准则。在我国古代,帝王的统治方式是利用、控制、消灭。部分宗教有用,那就控制性地利用。不受控的宗教,坚决消灭。压制利用权臣,严格控制商人。到了现代社会,越来越多非政府的力量出现,各类基金、公司企业、新闻媒体,甚至出现许多的异见者党派,成为政府的反对派。如何管理这些力量,如何与这些力量共存,考验执政能力。 不是消灭这些力量才安全,也不是越压制越安全。千年来的帝王统治,不到300年一个王朝,压制没有解决问题。帝王统治的尾巴——后期的清政府,紧跟着的北洋军阀在言论方面控制不严,那些记者们、言论家是不是真影响到政府?军阀腐败还是照样、姨太太照娶,没有人能管得了。49年前,国民党控制了社会舆论,还是失败了,只好跑到台湾。表面上社会舆论批评了国民党政府,加速倒台。实际上,社会舆论延缓了国民党垮台。舆论监督使腐败分子收敛不少,社会效率反而有所提升。 我们要传播正能量,但是需要真是的正能量。一个腐败份子被挖出,什么人最高兴?什么人最痛苦?什么人最兴奋?挖出腐败份子就如同治好了病,百姓是最高兴的。但是那些仍掌权的腐败份子最痛苦,他们也担心被挖出。敌对分子、不满分子最兴奋,他们看到一个坏人,就借机宣传,质疑党的领导能力。把这段总结一下:仍掌权的腐败分子痛苦;百姓、敌对、不满分子高兴。百姓和敌对分子划到一类了。为了避免被挖出,仍掌权的腐败分子只有干掉高兴的一方。不过“百姓”是干不掉的,只有干掉“敌对分子”,而且名正言顺。 敌人有时候是我们的朋友,为什么要抓他们,关他们,干掉他们?有人讲他们抹黑党,抹黑政府。几千万党员,几千万的政府官员能被几个小丑抹黑了?理越辩越清,事越讲越明,敌人抹黑,我们反抹黑,在公开的平台上斗一斗,为什么不可?许多人不敢,是因为有两怕:一怕水平不行;二怕腐败暴露。许多人平时嘴上厉害,到台上与敌人辩一辩,不敢了。许多人搞腐败,而敌人最喜欢揪这些人,腐败分子自然希望直接把敌人搞掉。 数千年来的统治者喜欢用“终极力量”——暴力解决问题。“终极力量”带来终极问题——内部敌人和外部敌人同步增长。腐败分子、庸官属于内部敌人。腐败分子、庸官会制造出大量的外部敌人。本来内部敌人和外部敌人不共戴天,因为有暴力压制,外部敌人只有隐忍,成为隐藏的力量。而内部敌人可以耀武扬威,越发壮大。 如果有公共的非暴力平台,腐败分子、庸官会暴露出来,及时清除出队伍。我国空有几千年的易经文化,在实际中却实行单阴、单阳,不懂得阴阳互斗,不懂的协调。只知道异见分子会影响政府名声,却不知道 腐败分子、庸官 更能损坏政府的基础。当然,阴阳平衡是一门艺术,不容易处理好,能力差的帝王控制不好,只好用暴力解决一切。
个人分类: 一日三省|1699 次阅读|0 个评论
国医大师朱良春教授对《现代科学破解元气阴阳千古之谜》一书评价
热度 1 wangximin 2013-2-28 06:07
国医大师朱良春教授对于 《现代科学破解元气阴阳千古之谜》一书评价 锡民教授尊鉴: 专著《现代科学破解元气阴阳千古之谜》拜读后,甚为钦佩!是“寻回中医失落的元神”的精辟之作;专著确是破解千古之谜的杰作,为中医基础理论找到了物质基础,令人口服心服!可喜可贺也!” 朱良春国医大师简介见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310667.htm
个人分类: 中医研究|38 次阅读|1 个评论
阴与阳的讨论
热度 1 newniu 2013-2-21 17:12
易经与老子都涉及到“阴与阳”。“阴阳”在我国古代思想中占居着主导地位,一直是我国哲学发展的源泉。在古人看来,“阴阳”是万事万物的主宰,一切皆可用阴阳进行解释。 “阴阳”又有另一层面含义,“阴阳”代表着认识问题的方法——一分为二看问题。世界万事万物皆可一分为二进行思考,即阴阳方式思考。许多官员在发生事故 后,不是勇于承担责任,而是把坏事当喜事办,而是讲“学习”,认为事故是学费,必然的过程。交了学费,反而把大事故隐患提前处理,将坏事变好事,从而打赢 舆论战。原因在于所有问题皆可一分为二思考。官员们做得对不对?从道理上讲非常通顺,问题是学费太贵,成绩总不理想,忘得太快,过几年还要交学费,还要学习。学习成绩差,这样的官员不能造福百姓,必须追责。 比如感冒自然不好,但是有人称 “感冒”使人们更加注重身体健康,有利于提升人体抵抗力,甚至有人提出将减少癌症发生。 我在博文中曾专门讲“河水与河道”,类似道理可用于“人流与道路”。在《道德经》中的道,有人称“道”为道路,这并不合适。“道路”是人流的产物,反过来又限制“人流”, “道”的级别更高。 有人称“道”为“自然界”,实际上自然是阴阳相互作用的结果,与 “河道”并没有不同。 河水与河道之间的交互关系,人流与道路的交互关系,这些是不是“道”?其实“道”是人类思维的延伸,比如上帝,山神、土地爷,这一切皆是人类思维的延伸。当人们看到自然界、人类社会如此运作,必然会想到存在一个东西,称之为“道”。 想一个简单问题:向吃素的和尚讲“肉味”。这类似于讲“道”,对于没有悟出人生的人,“道”是讲不出来的,而是要靠自身体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阴阳是一种看问题的方法,鬼谷子有如下介绍:   故言: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爱好、财利、得意、喜欲,为“阳”, 曰“始”。   故言:死亡、忧患、贫贱、苦辱、弃损、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诛罚,为 “阴”,曰“终”。 人们喜欢的为阳,讨厌的为阴。明说的为阳,心里藏着的阴。阳阴是一种处理解决问题的方式。兵法上“兵不厌诈”,即阴阳的一种用法。 事实上,阴与阳总是互不相离。阳阴代表两种力量,产生了阴阳的比较,量的变化。比如河水冲破河道,发生突变。
个人分类: 个人生活|2583 次阅读|1 个评论
笃笤与掷筊
热度 1 fdc1947 2013-2-7 07:38
前两天,看了网友 赵蓝 先生 的博文《 “ 笃笤 ”中的“笤” 》。“笃笤”是旧时江南地方一种求神示意的类似于卜筮的迷信活动。弹词《描金凤》中的主人公名钱笃笤,因误揭皇榜求雨,误打误撞做了“护国军师”,苏州市滑稽剧团据此改编成滑稽戏《钱笃笤求雨》,前几年曾到北京演出。江南人都知道 钱 笃笤 ,可是,知道 钱 笃笤怎样 “ 笃笤”的人 恐怕就不多, 赵蓝先生是为数不多的知道 “ 笃 笤 ” 的人。他说: “笤”的形状 就 像半颗花生米 , … 用竹或木制成,若是用黄铜制成的“笤”,就叫做“金笤”。 “百度百科” 也有关于“ 笃笤”的叙述: “ 笃笤 ”,是太保 ( 神汉 ) 将 羊角状 的二爿和合木片 ,从上而下落在地上,根据木片阴阳面和指示方位,判断出当事人吉凶祸福。 二者的叙述基本一致,关于 “笤”的形状,赵蓝先生说“像半颗花生米”, “百度百科”说是“羊角状的二爿和合木片”。看来,二者的叙述基本一样,一个短一点,一个长一点罢了。 其实,所谓“ 笃笤”就是许多书上说的“掷筊”,二者在形制、大小、所掷人员和规则因流行地区不同而略有差别,但实质相同,可以说是大同小异。 使江南人知道 “ 笃笤”的是弹词《描金凤》,使更多的人知道“掷筊”的是被选入《唐诗三百首》的韩文公 韩愈 的诗《 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 》,诗中有这样四句:“ 庙令老人识神意,睢盱侦伺能鞠躬。手持 杯珓 导我掷,云此最吉余难同。 ” 庙祝让韩愈投掷的“珓”亦写作“筊”或“笅”。“上元陈伯英女史”给《唐诗三百首》所作的注解中引用了 宋·程大昌的 《 演繁露 》 这样解释掷筊 :“ 问卜于神,有器名杯 珓 者,以两蚌壳投空掷地,观其俯仰,以断休咎。自有此制后,后人不专用蛤壳矣。或以竹,或以木,略 斲 削使如蛤形而中分为二,有仰有俯,故亦名杯 珓 。 ” 下面是珓的照片: 吴方言中“笃”或写作“厾”,就是“掷”,打篮球称为“厾篮球”。“珓”与“ 笤(吴方言此字在此处音‘召’) ”韵母相同,声母相近(如果让吴方言区南部地区的人读,两个音基本一样)。掷筊的大多为走江湖的,不是专门咬文嚼字的读书人,口口相传,写成不一样的字也不算什么问题。 据说,掷筊占卜的规矩是: 在掷杯筊之前,跪在神明前,说明自己的情况及请示事宜,隨即將杯筊往地上 掷 下以看結果。筊的內平面朝上为「阳」,突出面朝上为「阴」。 掷筊的结果是这样解释神示的: 【一】圣杯: 一阳一阴(一平一凸) ,表示 请示之事 可行。 【二】笑杯: 两阳面(两平面) ,表示说明不清或神佛主意未定,须再请示。 【三】阴杯: 两阴面(两凸面) ,表示请示之事不可行。 有人说,扔筊这样的东西与掷硬币不是差不多吗? 从原则上说,掷出的结果都是一个碰运气的事情,即依几率而行的带或然性的事件。掷硬币得到两面的几率基本相同,正反几率都是 50% 。而掷筊则得到“阳”的几率大于“阴”。杯珓即“笤”的 凸面愈突出,二者 几率 相差愈大 。具体差多少,由于形状的不规则,实在难以计算,但是,很容易得到基本定量的结果。那方法便是实验。 这种实验是最简单的,即拿几个筊掷在地下,数数几个阴、几个阳,扔它千百次。把出现的所有“阴”的个数加起来,所有“阳”的个数也加起来,两个数分别除以总数,便是出现“阴”或“阳”的粗略的近似几率,这个数会随着所扔次数而变化。扔掉次数越多,与真实几率的出现较大偏差的可能性越小。取最后若干次计算出的几率的平均值,便可作为 掷筊得“阴”、“阳”的几率值 。正如上面已经说过的,每一付筊的掷得“阴”、“阳”的几率之比都是不同的。一般而言,凸面愈突出,二者几率相差愈大。 假设得“阴”的几率为 X ,得“阳”的几率为 Y ,由于掷出的不是阴,便是阳(立着的可能性极小,忽略不计),则 X + Y = 1 。 容易看出,每掷一次( 2 枚)筊,得到两个“阴”(即所谓阴杯)的几率是 X 乘以 X 等于 X 2 。得到两个“阳”(即笑杯)的几率是 Y 2 。得到第一阳第二阴和第一阴第二阳的几率都是 XY ,但是这两种“筊相”都属于“圣杯”,所以,得到圣杯的几率是 2XY 。 如果 x=y=0.5 ,则这付筊就等于两枚钱币。掷一次筊后 得到两个“阴”的几率 X 2 等于 0.25 。同样,得到两个“阳”(即笑杯)的几率 Y 2 也是 0.25 。得到圣杯的几率 2XY = 0.5 。 因为筊是一面凸出,经验告诉我们,凸出的那面朝上(阴)的几率一定比平面朝上(阳)的几率略小,即 x y 。 我们先随便举个例,设 x=0.45 , y=0.55 。则 掷筊得二阴的几率是 X 2 等于 0.2025 ,得二阳的几率为 Y 2 为 0.3025 ,而得圣杯的几率为 2XY 等于 0.4 95 。与两个硬币相比,得到“阴杯”即请示事项不可行的几率下降,得到圣杯也就是得到神许可的几率变化不大,而得到“笑杯”即 要求重新请示 的可能性增加。 如果筊面更加突出,得到“阳”的可能性更大。设 x=0.4 , y=0.6 ,则容易算得,掷筊得二阴的几率 X 2 等于 0.16 ,得二阳(要求重新请示)的几率 Y 2 为 0.36 ,而得圣杯的几率为 2XY 等于 0.48 。 这样 , 筊面愈加凸出的结果是: 1. 请示事项被否决的几率进一步减少 ; 2. 要求重新请示的可能性进一步增加 。 请示事项被否决的几率减少,这对于请示者是好事,增加了他的信心。 每请示一次总需要一定的费用,“要求重新请示的可能性进一步增加”对什么人有利是明显的。 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除了增加神秘色彩之外,筊要做成一面凸出形状而不是像两个硬币的另一个重要理由了。 当然,这种“游戏规则”的制定,决不是古人基于几率的计算。就像打 梭哈 牌,很早以前就规定“同花顺子”比“富尔”( fullhouse ,三张牌点数相同而另外两张点数相同)的得分高一样,是无数次实践的结果。
个人分类: 谈天说地|9589 次阅读|4 个评论
中医学的疾病观
热度 25 何裕民 2013-1-23 13:50
古今中外,对于疾病问题有着种种不同的看法,甚至在今天,人们对疾病这一概念还未取得比较统一的意见。然而,数千年来,中医学对这一问题的基本认识却是始终如一的,它作出了比较科学的概括性回答。 1 .疾病非鬼神所为 中医理论旗帜鲜明地批驳了疾病系鬼神所为的荒谬说法,认为“无形无患”,有了躯体形骸,进行着生理活动,就常常会出现某些偏差或失误,“气形质具而疴瘵由是萌生” ( 见《黄帝内经素问》林亿注 ) 。因此,疾病毫无神秘之处,它是生命活动中难免会有的现象,是一种自然过程,但不等于说不可预防和避免。所以,对疾病应抱积极、主动的态度,无病注重预防,有病则及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以治疗。战国时的名医扁鹊强调患者“信巫不信医,其病不治”,《素问·五脏别论》所说的“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等,都体现了上述认识。 疾病既然是一种自然过程,那它就肯定可以被认识,它的变化必然有规律可循。历代许多医家在探索疾病的本质及其演变的规律方面,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许多成就,伤寒病的六经辨证、温热病的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等,都是对疾病变化规律的一种认识。 疾病是一种自然过程,其规律又是可以认识的,因此,各种疾病都是可以治疗的。有些疾病目前之所以治疗效果不理想,是因为对这些疾病的认识还不够透彻和深入。“言不可治者,末得其术也” ( 《灵枢·九针十二原》 ) 。有些则是因为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了这样那样的失误。故《内经》中还列有专章讨论诊治过程种种失误的原因及其表现。 2 .疾病是阴阳动态平衡的失凋 《内经》等许多早期的中医学经典著作虽没有直接对疾病下定义,却对健康的概念作了阐述,并把它和“不病”联系起来。据此,可以分析疾病的含义。所谓平人者 ( 健康者 ) ,不病。不病者,脉口、人迎应四时也,上下相应而俱往来也,六经之脉不结动也,本末之寒温之相守司也,形肉血气必相称也,是谓平人” ( 《灵枢·终始》 ) 。也就是说,机体对外界环境能适应,内部各方面活动相协调,就是健康。由于中医学习惯以阴阳来表征相关或同一事物的相对属性,因此,健康又可高度概括为阴阳消长的动态平衡,或者说“阴平阳秘”。而疾病就是阴阳动态平衡的失调或被破坏,其具体可表现为机体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不良,自身精神心理与形体机能之间关系失常,以及不同脏腑经络功能之间的不够和谐等等,这些,都可用“阴阳不和”、“阴阳失却协调”加以概括。 疾病的发生,不是无缘无故的。正常的机体存在着调节机制,各生理功能活动也都有一定的阈值范围,这些,使机体在大多数情况下能维持自身的动态平衡,并可适应外界的一些变化,从而表现为健康。当内外因素作用于人体时,削弱乃致破坏了机体自身的调节机制,或其强度超过了机体所能适应的范围,这时候,机体就很难继续维持自身的动态平衡,因此便产生疾病。对于这类内外因素,中医理论称之为“病因”。所以,疾病就是病因作用于机体,导致动态平衡失调或者被破坏的状态。
个人分类: 何裕民谈中医|3703 次阅读|25 个评论
[转载]41、钱学森中医与人体科学资料小辑
热度 1 baishp 2012-12-2 15:35
[转载]41、钱学森中医与人体科学资料小辑
(博主按:现在从网上能轻易下载到的、钱学森关于中医与人体科学的、正式出版的书籍有5本,系统结集的1部(见前篇博文)。另外还有很多零散的文章,这些文章或是上述6部文献中未正式收录、首次流传网上的,或有好事者从上述6部文献中摘要结集而成,查证费力,博主就不做这项工作了。因此此文中亦不注明最初传出者大名。为阅读、学习方便,只拣其流传最广泛者,照录于后。) (一)正式出版的书籍 1、《论人体科学》 人民军医出版社 1988年12月第一版 32开 324页 2、《论人体科学》 四川教育出版社 1989年5月第一版 167页 3、《创建人体科学》 四川教育出版社 1989年5月 (博主按:此书只下载到PDG格式电子版,目前无法打开。) 4、《人体科学与现代科技发展纵横观》 人民出版社 1996年9月 (博主按:此书只下载到PDG格式电子版,目前无法打开。) 5、《论人体科学与现代科技》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8年12月第1版 30cm 622页 (二)系统结集的文章 6、《钱学森论中医现代化问题》 (按:见前篇博文)。 (三)零散文章 7、《21世纪医学发展的方向是中医》 20世纪80年代初,钱学森相继提出系统科学、思维科学和人体科学三大科学思想体系,目光所向几乎涉及到当今自然科学的绝大部分领域。他以独特的睿智首先肯定了中医理论,并发现了传统中医的特殊价值。他在20世纪80年代曾发表极具鼓舞人心的预测:“21世纪医学的发展方向是中医。”因为中医的理论发生于近代科学还没有兴起的时候,它也不知道什么是近代科学,更不知道什么是现代科学。所以,它反而没有这方面的限制和束缚,也就是不受还原观的束缚,因而中医的理论倒是系统论的,从整体出发的,它的长处就是它的整体观、多层次观。 钱学森在谈到中医理论对创建系统学的启发时说:“对于系统这个概念,我们的认识在逐步深入,现在深入到巨系统。巨系统又分两个大的方面,一个方面叫简单巨系统,另外一种叫复杂巨系统。中医研究属复杂巨系统。人体是一个开放性的和有意识的复杂巨系统。 钱学森说:“人体作为一个系统。首先,它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也就是说,这个系统与外界是有交往的。比如,通过呼吸、饮食、排泄等,进行物质交往;通过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进行信息交往。此外,人体是由亿万个分子组成的,所以它不是一个小系统,也不是一个大系统,而是比大系统还大的巨系统。这个巨系统的组成部分又是各不相同的,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是异常复杂的。所以是复杂的巨系统。”钱老还指出:“因为人体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必须重视意识对人体其他部分的反馈作用。当前对于如何处理复杂巨系统,在系统学中还没有成功的理论。” “我认为中医治病比纯粹的直观又进了一步,它是把经验的东西加上古代的哲学,即古代人是怎么看周围世界的,所谓阴阳、五行、八卦等。这就形成中医医师看病的理论基础和思维方法。这种理论古代有文字记载,老师可依此教学生,学生也能学会。”中医的优势,“即总体的辩证地看问题,在这一点上,中医就避免了机械唯物论。我认为,这是中医最大的优点。当然,由于时代所限,它不可能像现代科学那么严密。但这样一些哲学思想结合实践,整理出了一套中医理论。当然我也听说,学中医的学生尽管把理论背熟了,但要他独立行医,诊脉开方,还得老师在旁指点。所以中医要出师也不容易,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好几年的实践,看了许多病人以后,才能悟到将中医理论与实际的临床经验结合起来。鉴于这种情况,我认为中医的经验和理论尽管是很宝贵的,但还不是现代科学意义上的所谓科学。”“中医理论是自然哲学,它独立于现代科学之外。”怎么把它具体运用呢?要靠临床的实践。长期经验的积累,慢慢就会了。就像做文章似的,现在从来没有哪一个大文学家,是大学毕业得了学位马上就成了大文学家的,没有的,这不可能的。 我们搞复杂的社会系统也是没有理论的,只能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办法,要靠专家。假若我们把专家的经验也能像中医理论那样,整理成一种系统的、整体的和辩证的规律。那么,有了这一套规律总比我们每一次都请一大批专家来参加“会诊”要好一些。也就是说,当我们处理像社会这种复杂巨系统时,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这种方法再往前走一步,就是把定性的直观的那一套东西,像中医那样,能够整理出一套思考问题的规律来,那也是很有帮助的。 8、《钱学森谈中医》 1、中医的理论完全是宏观的,整体的理论,它没有分析,没有深入到人体的结构,各部位,细胞和细胞以下,所以它的优点是整体观,但是它的缺点也是因为它仅仅有整体,就整体论整体。 2、用人体科学这个观点,来吸取所有西医的这些成果,不是从前的所谓中西医结合,用西医来化中医,我认为那是错误的,而是反过来,用中医来化西医,把西医的结果全部拿过来,吸取到人体科学里来。 3、整理并用现代语言阐述中医理论是一件工作量极大的研究工作。 4、人体是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 5、中医理论不是现代意义的科学,却是经典意义的自然哲学。医学的前途在于中医现代化,而不在什么其他途径。 6、西医源起和发展于科学技术的“分析时代”,也就是为了深入研究事物,把事物分析为其组成部分,一个一个认识。这有好处,便于认识,但也有坏处,把本来整体的东西分割了。西医的毛病也在于此。然而这一缺点早在一百年前恩格斯就指出了。到大约二十年前终于被广大科技界所认识到,要恢复“系统观”,有人称为“系统时代”。人体科学的方向是中医,不是西医,西医也要走到中医的道路上来。 7、中医理论是思辨式的论述,或说是恩格斯所说的“自然哲学”,不是自然科学。 8、不能死抱着几本中医经典不放,闭关自守。我们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下,把中外医学的好东西结合起来,用系统科学来促使中医现代化,即医学现代化。 9、中医理论是前科学,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科学。中医还不能用物理学、化学等现代科学体系中的东西来阐明,中医自成体系,是前科学,不是现代科学体系中的现代科学。 10、回顾建国初年,国家当时就已明确了中医的重要性,而且又提出了中医要现代化的要求。但是怎么现代化的问题,后来好像变成了所谓的中西医结合,那就是说,把中医看做是不科学的,要用西医科学使中医现代化。但是,这样一种方法能否取得成功,现在看来是值得考虑的。在几年前的一次会议上,我见到邝安坤教授,他是中西医结合的著名专家,那天晚上我们谈得很融洽,我当时就向他讲,中西医结合,用西医把中医科学化恐怕是做不到的,因为中医的指导思想与西医差别太大,中医的特点在于从整体、从系统来看问题。邝教授听我谈完后说,他搞中西医结合已三十年,也感到有点走不下去了,所以他听到我提出另外一个方向,感到很高兴,这大概是四、五年前的事。也就是说,他搞了三十年的中西医结合式的中医现代化,到头来感到很苦恼,这就说明问题不那么简单。 11、大家都说中医后继乏人,大有要消亡的危险,这又说明问题很不简单。 12、我们说的将来的科学革命,要从微观一直到整体,把它连起来。 13、一种人认为是中医自成体系,它是独立的,完全是科学的。这些人说中医的理论是宝贝,我也承认是宝贝,但是他们还加了一条,即这个宝贝是动不得的。也就是这些人反对中医现代化。 14、还有一种人,我们把他们叫做场论者,反正中医说不清楚,就制造一个场,什么人体场、气场等。这些人制造这个场有什么根据?可能是凭想象,认为应该有这么个场。……希望他们将观点转过来,不要用“场”的未知去解释人体的未知。 15、就是说我们要搞的中医现代化,是中医的未来化,也就是二十一世纪我们要实现的一次科学革命,是地地道道的尖端科学。 16、我一直宣传中国的传统医学,几千年的实践所总结出来的经验确实是我们的珍宝,但过去乃至现在,有许多人认为这与现代科学对不上号。实际上,恰恰是我们祖国医学所总结出来的东西跟今天最先进的科学能够对上号。……如果把西方的科学同中医所总结的理论以及临床实践结合起来,那将是不得了的。 (摘录自《论人体科学》1988年,人民军医出版社) 9 、《中医现代化是地道的尖端科学》 1986年11月,丛众有幸与钱老在一起就“中医药发展和研究”问题,长谈了2个多小时,亲耳聆听钱老“关于中医现代化的战略”讲解,让我们和丛众一起重温这段精彩的对话。(丛众:原国家科委医药卫生处处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原中药质量司司长) 中医要比想象的复杂 丛众:钱老,中医药应如何发展和研究,我们该怎样看待中医现代化? 钱学森:中医现代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从我个人来说,原来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也很不够;实际上,它远比我开始时认识的要复杂得多。 从目前情况看,不是国家没有力量来支持,而是我们没有抓住要害,没有能够把力量往一处使。要承认问题很复杂,很难,但是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尚未被认识的问题,没有不可认识的问题,人总是可以认识客观世界的,不管这个客观世界多么复杂。怎么办?我们要研究的首先是战略问题,所谓战略问题,就是思想认识问题,这样才能得出中医现代化的方向。 让中医和现代科技结合 丛众:那么如何制订中医药发展战略呢? 钱学森:大家都说用多学科来发展中医,也就是让中医和现代科学技术结合起来。发展中医要用强大的现代科学体系来使中医从古代的自然哲学式的、思辩式的论述解脱出来。要换装,变成用现代科学语言表达的唯象理论。什么叫唯象理论,就是完全从现象来总结、概括,得出系统的理论。 现在的中医理论里已经有了大量的总结,但没有用现代科学语言。中医理论的阐述是思辩性的自然哲学,那就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它真正变成现代化语言表达的实践经验的概括,这样的结果就是唯象的中医学。我觉得要做到这一步,那就解决了一个大问题,中医的教学问题。 丛众:那么我们当务之急是做什么呢,怎样把握大的方向? 钱学森:我认为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人天观,即人跟宇宙联系起来的一个超巨系统的观点、理论,把中医累积的经验以现代语言整理成唯象的理论,这是第一步。 与此同时,还要总结出唯象的气功理论。关于这个问题,我在中国气功科学研究会讲过。我认为气功也是一样,要首先把我们几千年的实践经验总结概括为唯象气功学。这恐怕比达到唯象中医学还要难。唯象中医学和唯象气功学,这两方面都是我们必须做的,是中医现代化的第一步,这是当务之急。这一步的工作量当然不小,但我觉得方向还是比较明确的、科学的、比较有把握的。当然,这只是第一步。 中医现代化是21世纪的一次科学革命 丛众:中医药发展与现代科技发展有什么关系呢? 钱学森更深一步的工作是把中医纳入到科学技术的体系里,创立新的关于人的科学,我称其为人体科学。这样的学科一旦创立起来,必然会提高、改造现在已经有的科学技术体系,不仅是现象的概括,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能讲出其所以然。这才是真正的中医现代化!不止于现代化,甚至可以说是中医的未来化!这是一个伟大任务,是改造整个科学技术体系,创立新的科学技术体系,所以是一次科学革命。 但这是很不容易的,如果说现在就要做这一步,还不具备条件,所以我们现在要做的还是为这伟大的一步做准备,我们要实事求是,做点准备工作。从这样的观点来看,现在大家在做的这些工作都是有用的。 在做这些准备工作的时候,我们必须要注意用马列主义哲学指导我们的整个工作。要注意现在已有苗头的一些很重要的哲学观点,这就是系统论、人天观。系统论、人天观,实际是人与宇宙形成一个超巨系统的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已有的一些最核心的观点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等的一个新的补充。 丛众:钱老,您刚才讲到要做准备工作,那么具体怎样做这些准备工作,从哪些工作开始呢? 钱学森:要做这些准备工作,也有几件事现在就可以做。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用系统科学的观点来研究中医的“证”是什么,即辨证施治的这个“证”是什么。“证”指的就是功能状态,我同意这个观点。因为“证”这个问题在中医理论里是个核心问题,所以从这里下工夫比较实际。 我说中医的“证”从系统论的观点看是完全科学的,是人体功能态。当然人体为什么能进入到这么一个功能态,当然有细菌、感染等,但是中医的“证”的观点是整体性的观点,完全站得住脚。我们在做这个工作时,总结中医的临床经验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证”的妙处就在中医的临床工作里。 在我们讲系统、讲整体上,这些微观生物分子还是基础,所以不能完全不考虑,但我们最后的理论,我们说的将来的科学革命,要从微观一直到整体,把它连起来。 最后的目标是实现科学革命,即改造现代科学。但做到这一步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我们现在要做的是准备工作,第一步工作就是前一节中讲的唯象理论的建立。还有这一节中讲的其他准备工作,要有很多同志从各个方面注意、总结、研究、提高上述的这些工作,而这些工作又有一个目标,即在第一步的基础上搞第二步。这就是中医现代化的战略。 中医发展要注意系统和协调 丛众: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和方法才能使中医药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呢? 钱学森:我们国内现在做科学技术工作有一个毛病,就是分散,相互之间没有联系。如果要这么做的话,那需要做很大量的科学技术组织工作。从前我们称原子弹、氢弹、导弹、卫星为国防尖端技术,加上“尖端”两字,好像比“高技术”还高点,是大规模的超级的高技术。我看也可以把这个词用在我们这项工作上,就是说我们要搞的中医现代化,是中医的未来化,也就是21世纪我们要实现的一次科学革命,是地地道道的尖端科学。一定要大力协同,严密组织。像从前我们搞国防尖端技术一样,有一个抓总的总体指挥部门,而做每一方面工作的人,一定要大力协同,不能分散地搞。 但一定有一个统一的计划,互相协同。要像过去搞国防尖端技术那样,上面最高司令员是周总理,日常司令员是聂荣臻,我们下面都是执行者,不听号令那可不行。 (柏按:此段见于《论人体科学与现代科技》-《人体科学》-《4.中医系统理论》-《十、关于中医现代化的战略》) 丛众:那么中医现代化该怎样系统而协调地推进,采取什么措施呢? 钱学森:我们现在讲的中医现代化是这么复杂的一个任务,而且看起来要到21世纪才能看出个头绪来,组织、协调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有一个中医现代化的学术中心,作为我们的指挥部、总体部,是指挥全局的。这个总体部下面还可以有分别的专业组,如经络专业,建立唯象中医学专业、建立唯象气功学专业等。每一个专业组把自己的工作协调起来,大家大力协同,然后中医现代化中心又把整个工作协调起来。我想只有这么办才行。所以中医现代化的战略除了要统一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外,还得研究怎么组织这项工作的方案。 多年来,钱老生前对中医药界的启迪和鼓励一直激励着我们不断奋进。而今,我们也相信,学科正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加上政府的大力扶持,中医药事业也会像我国的航天事业一样,迅猛发展。 10、钱学森谈中医和人体科学 病人要治好病,医生只是在最好的可能条件下起一点辅助作用,主要靠病人自己。你若是本来可以恢复的,他就能治好,否则就没办法。实事求是地看,今天的医学确实差距很大。   今天借这个机会,讲讲最近我想到的一些事情。第一个问题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人体科学的研究是非常难的,就我现在的认识,也可以说其难度是最大的,是今天科学技术里面的珠穆朗玛峰。其原因就是因为整体性非常突出。而仅仅从整体上研究,只靠宏观经验,得到的认识恐怕只能说是定性的,或按照毛泽东的说法是感性认识。若到此为止了,也解决不了问题。如果深入下去,用还原论的方法进行分解,又丢掉了系统性、整体性,所以我们说还原论的方法也不行。因此这几年我说要搞两个结合,整体论和还原论的结合,这样我们才能得到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这是唯一可行的道路。   我们说人体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研究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只能用这种方法。我们现在认识到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除了人体之外,还有人脑系统、字宙系统,还有我们所处的社会。对于这些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研究,我们可以作具体分析。      首先说宇宙,宇宙虽然大无边际,但对宇宙的研究可以从小做起,慢慢往大的方向推,而且宇宙变化的时间尺度是非常之长的。毛主席说: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对人类来说,一万年的确太久,但对宇宙来讲,一万年只是一瞬间。所以宇宙的变化很慢,不用着急,慢慢一一点点从下往上推。而现在对宇宙的整体概念还是停留在哲学问题上,而不是科学问题,我们也不用急着去解决。      再说社会,对于社会这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人是在其中的。在研究方法上,我们可以观察一个人的行为,也可以观察稍微大一点的社区、街道等等的宏观运动规律。所以.我们感受的知识是比较丰富的,况且又有大量的统计数据,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可是关于人脑,一方面无法忽略整体效应,但从整体上研究又非常难,至今仍不得其门,只好去抓人脑下个层次的观察和研究,但到现在也未搞清楚。我曾经听到一个外国学者说,现在心理学学派很多,都是猜的,并不是真正的科学。      我想人体科学恐怕也是这样,对它的科学研究比社会科学,比宇宙学还要难,也可以说到现在,人体科学与心理学一样,也不是科学,各家之言吧,这是我的一个认识,就是人体科学非常难,大概是科学问题中最难最难的。   第二个问题是研究人体科学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老一套的思想方法不行。比如中医有中医思维.西医有西医思维,还有所谓中西医结合。这三方面的专家都有各自的想法,都习惯于老一套思想方法,不能真正地看到全局问题。老一套的思想不解放,研究工作就走不出死胡同。      下面讲几件事,我想这些事可以启迪我们的思想。   最近引起轰动的所谓“马家军”长跑队。我看马俊仁的工作说明人是可以被他的工作要求改造的。他的训练是高强度的,世界上没有的,这样高的强度一般情况是承受不了的,怎么办? 马俊仁的办法是必须吃中药补品。把高强度训练与吃补品结台起来,用这套办法实际上马家军已不是普通人,是特殊人,这就说明人是可以改造的。   再举个例子,现在国外高楼大厦的工作人员常常得所谓高楼病。这是工作条件引起的,也是一种职业病,就是说在高楼工作的人员也被环境改造了,受了影响,所以得高楼病。再一个例子,在日本的自动化汽车生产线上,虽然用机器操作,但有时不协调,还得有人管。而且这些自动化流水线的人是非常紧张的,一出问题得赶快解决,才能继续工作。我听说这方面工作的人,一是工作复杂,需大学文化程度;二是工作又极度紧张,所以只能干两年,最多三年就累垮了,得从岗位上退下来。也就是说人被他的工作要求摧毁了。这三个例子都说明,人是受环境影响的,不是不变的,可以改变得特别好,成为特殊人才,像马家军。当然也可以垮掉。   在西方有所渭的达尔文医学.什么叫达尔文医学?就是认为人进化了,从猿人进化到现代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同时也引起新的疾病。人的许多病都是由于进化引起的。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如人有腰痛,是因为站起来了才会腰痛的,爬着走就不腰痛,诸如此类。这在英国《新科学家》杂志上讲得很多。      《新科学家》10月9日一期上有篇文章,也很有意思。说养猫养狗对健康有好处,人家有统计资料。再一个就是兰州一个搞掌纹研究的王晨霞,她通过掌纹诊病。那就是说人的生活把人体改造了,把掌纹也改造了。人变了,被具体记录的掌纹上。据说有人反对王晨霞。我看了她写的那本书,序是甘肃省科委主任魏庆同写的。他原来在甘肃省科协。我认得。他给王晨霞写信说,不要怕人反对,坚持工作,但不要胡说。这话很对。后来我给王晨霞写信说,既然“马家军”把人给改造了,你可以研究马家军的掌纹嘛。这些都是第二个问题要说的。总之,要看到人是在变的,不是祖宗怎么样,我们就怎么样。人体科学就要研究人是怎么变的,千万不要认为人是一成不变的。   第三个问题,今天的医学要改造。改造医学同样是人体科学的任务。我们从前说过,第一医学是治病的医学;第二医学是防病的医学;第三医学是研究残疾人怎样补救问题。最后,医学还要研究有什么办法把人的体力和智力进一步提高的问题,这属第四医学。人体科学对医学就是这么一个观点。   现在看医学的问题不少。不久前看到一本书叫《误诊学》,是刘振华、陈晓红写的,他们做一些统计工作。名医吴阶平为该书写了序。书中说,有关统计数据表明,西医治病,治错病、误诊的超过1/3,对于有些病,误诊率甚至达到2/3。这种情况不只是中国,西方医学发达的国家也是如此。《科技日报》从10月到11月连载记者沈英甲写的文章:《这是再造生命的事业——人体病理解剖的现状》,讲到经过尸体解剖,死亡者中误诊、吃错药的占1/3。他举了很多倒子,最后建议人死后都解剖一下,说广州军区医院100 尸体解剖。中医也有误诊的,一般医生为了患者对他的信任,对于误诊问题都避而不谈,但实际上错误率很高。   另一方面由于医学对人生病的原因没搞清楚,其医治往往是治表不治本。比如糖尿病,大量尿糖是缺胰岛素引起的,结果治病就是吃胰岛索。问题是为什么缺胰岛素?这就不清楚了。最近《科技日报》有个报道说,美国加州大学分子生物研究所的研究表明,这是由于人体自免疫的酶起了怪作用,错误地攻击胰脏生产的胰岛素所致。有了这样的认识,当然是前进一步了,但是为什么有的人就没有攻错?还是没搞清。      又如风湿性关节炎,西医说是由于骨关节软化。但为什么会骨关节软化?最近报道说也是由于自免疫系统攻错了。《新科学家》杂志10月3日一期上有篇文章说了对抽烟的研究,大家都说抽烟是有害的,英国每年有6万8千人由于抽烟引起了心脏病和癌症死亡。但这一研究说明,抽烟对老人所谓的巴金森氏病有好处。有人为此做了实验,这很有意思。但过去都认为抽烟有害处,所以这项研究的经费无人支持。   我现在老了,医生给我治病,其实老年病是很难治好的。这使我想起了吴阶平大夫的一句话,以前以为是客气话,现在看来不是,他讲的是实话。他说病人要治好病,医生只是在最好的可能条件下起一点辅助作用,主要靠病人自己。他说这句话的意思,也就是你若是本来可以恢复的,他就能治好,否则就没办法。实事求是地看,今天的医学确实差距很大,这就使我悟到了人体科学是最最困难的。尤其是怎么来做这个工作,好像不很有把握。   下面我提一点建议。   人体科学(包括医学)的研究要走出困境,只有用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方法论,没有别的办法,研究的核心问题就是人体的功能状态。我给陈信写信介绍了上海中医学院的匡调元教授写的一本书《人体体质学》,他用中医的说法,把人体体质分成六大类:正常质、倦白光质、腻滞质、晦涩质、燥红质和迟冷质。这个思想没有错,但还是太简单。每个人某一时间的状态都是相对特殊的。有正常的时候,有不正常的时候。当功能状态不正常的时候,用什么思想来调整处理功能状态呢?我想可以借鉴社会科学的办法。      我们现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强调微观放活,国家可以做的是宏观调控。我看对人来说也只有这个办法。因为微观不得不放活,太复杂了,没办法,只能让他们自己去相互作用。你能够做的就是宏观调控。也就是说,你不能用各种手段对微观的相互作用进行调控,这办不到。我们只能造成一种环境,去引导微观的相互作用,这就是宏观调控。现代科学要说凋控的技术手段多得很,缺的就是怎么调控。这又回到老话上来了,还是西医、中医、中西医结合、民间偏方,还有气功师、特异功能,还有少数民族医学,还有电子仪器、心理治疗等等,经验非常丰富。问题是我们怎样用我们的观点来总结他们的实践经验,从中找到对人体真正的理解,从而对人体的功能态进行宏观调控,达到把病治好的目的。      看起来到下世纪人可能活到一百多岁。但是人活着又不能什么都不干,还要干事。按照达尔文医学论点,人是受周围环境、社会影响的。下个世纪社会是个什么样子?那是由信息革命推动的第五次产业革命,将会形成全世界一体化的社会形态。人是在整个世界社会中生活,一个人的事就是整个社会的事。我们要看到这个大的变化,很好地利用这个机遇,把中国人变成能适应、利用信息时代环境的人,而不是被信息环境淹没了。我看这是人体科学最大的任务。   这是我最近想的一些问题,人体科学学会的任务很伟大。现在差距还不小,大家一点点做吧,方向对了,总可以做出成绩的。很重要的是方向要搞对,不要被旧思想束缚住了。过去我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八个字领会不深。现在体会到我们每个人都要解放思想,不断地探索,敢于从旧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同时又不要胡思乱想,要实事求是。今天借这个机会说说人体科学的事。当然我们只是开头。要为后人做好榜样。 (1993年12月10日他接见张震寰、陈信等同志时的谈话) 11、论《人体科技与现代科技》摘要 钱学森教授的关于《人体科技与现代科技》一书中。更完整的论述了未来健 康科学的相关论点,为未来健康科学的研究指明了方向。可以帮助我们进一 步理解“平衡疗法治疗原理”的深刻意义。现摘要“人天观”部分论述如下: 关于“ 人天观、人体科学与人体学 ”的论述:   我的看法是:人天观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具体专门针对人体科学的那一部分。   什么是人天观?我现在以为人天观是讲人和环境,人和宇宙这样一个超级巨系统的。   因此可以认为人天观有三部分:宇观的人天观,宏观的人天观和微观的人天观。第一部分是把人放到宇宙中去考察,第二部分是考察人体内部与环境的关系,第三部分是考察人天观的量子力学基础。   关于“ 人体科学的概念 ” 人体科学的基础科学是人体学,它联系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叫桥梁,或叫人体科学概括,就是人天观,讲的是整个人,不是光指人体特异功能,不过当时我的思想也没有把这个问题全部搞清楚。我当时讲的人体科学的主要的是做中医的哲学思想,所以讲了人体科学包括三个部分:中医(或称传统医学),气功(气功科学)和人体特异功能。   在我的思想中,人体科学是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一个大的部门。现代科学技术体系除了人体科学之外,还有八个大的部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科学、系统科学、军事科学、思维科学、行为科学和文艺理论。我们的人体科学和这八个大的部门是平起平坐的。这一点,在1981年的一篇文章中曾经讲到,在1982年第3期《哲学研究》中也讲到了:人体科学是现代技术九个大部门中的一个,人体科学和其它八个大部门是平起平坐的。我们不是光研究人体特异功能,我们研究的范围还要广得多。   人体系统就是一个巨系统,它包括很多层次,最高的层次是人的整体。这样的一个巨系统又是和周围的宇宙起作用的,即它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处于整个宇宙中彼此相通。宇宙是个超巨系统,人体巨系统是在宇宙这个超巨系统中一个开放的极其复杂巨系统。总之,核心的思想是:人体是一个开放的巨系统,它的特征是人体的功能状态,包括一些特殊的人体功能状态。人体科学就是研究人和人在客观环境中所处功能态的学问,包括中医(也包括中华各民族的医学,如藏医和蒙医等;即在《宪法》第21条中所讲的“传统医学”),也包括气功和人体特异功能及其它可吸取的许多东西,把这一切统统汇总起来称之为人体科学。 人体的功能态都是亚稳态,是可以调节的。人体调节的手段是什么?  第一个手段,与外界的物质交换,像药物、饮食、呼吸、高压氧都可以治病。物质交换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   第二个手段,不是物质交换,而是信息交换。外界的信息可以是声波或电磁波,无非就是二者,当然是很复杂的。   第三的手段,就是人脑所产生的意识,意识是人体最高层次的运动,它可以反过来作用于较低的层次。因此,意识也是调节人体功能状态的一个手段,这非常重要。 “研究人体科学的指导思想”  要研究人体的功能状态,而人体功能状态是可以调节的,靠三种手段:物质的交换、信息的交换、人自己意识的调节。研究这些问题,必须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作为指导。同时,人体科学研究的结果,也会深化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那么,人体科学这一大部门,最高的层次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它的具体化,和人体科学有关的这部分哲学叫人天观。   人这个巨系统在宇宙这个超巨系统中有交往,这里边又有三个小层次。   一个是宇观的(人在宇宙中关系叫宇观的人天观),讲宇宙之所以是今天这个样子,是有它的道理的,宇宙如果不是今天这个样子,就不会有人的出现,人的存在和宇宙的规律有密切关系,这是宇观的人天观,在西方有人称此为“人择原理”(Anthropic princple)。   第二个层次,中国古代人的哲学,是宏观的人天观,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很丰富,理论中这是很重要的一个部分,这是中医的哲学思想,既宏观的人天观。   第三个层次,到了微观的层次,也有【人和周围环境的关系问题】,即从微观的层次——量子力学的层次——人是怎样认识周围客观世界的?量子力学中还没有解决人究竟怎样认识、怎样测量、观察周围的微观世界。要进行研究:人的感觉器官和外界的刺激之间的关系,从【量子力学的层次深入去研究】。   人天观是人体科学的哲学问题,所以说它使人体科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的一个“桥”,通过它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部分,就是辩证唯物主义。   “21世纪的医学是运用人体科学的医学”(1987年2月在中华医学会的一次讲话中)   中医是几千年中华民族卫生保健的实践经验总结,是非常宝贵的,也是珍宝。但是,它还不能说是现代意义上的科学。那么,今天西医是不是100%科学呢?我看也不见得。因为,人认识客观世界过程好比无穷无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西医是建立在近代科学基础上的,有它的科学性,也有它的毛病,容易走到机械唯物论方面。我先后得到过三位著名的医学大师(指黄宛、吴阶平和张孝骞)的指教,加上学习系统论,使我懂得复杂巨系统,因而不能用还原论来处理,那是要陷入机械唯物论的泥坑。而是还原论与整体论相结合的辩证唯物主义系统论作指导,医学新的发展来源与此。最近看到许XX副教授烧伤医学新成就,又如原来海军政治部文化部高XX——叫“自我设计”——综合西医手术、药物,化疗、放射治疗、气功锻炼以及中药等来对抗他的晚期癌症,而是取得成功。这些,我想都时说机械人唯物论是有它的局限性的。   我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系统论指导下,用系统论的方法研究人体复杂的巨系统的学问,叫做“人体科学”。我认为21世纪的医学是运用人体科学的医学。为了表明我的想法,现在我把我和几位同道合著的一本书叫《论人体科学》恭敬地奉送给中华医学会的老会长我尊敬的吴阶平教授,在一部敬送卫生部领导陈敏章同志。   最后我祝愿中华医学会团结我国的医务工作者,并且和世界医务工作者一道,用正确的哲学思想和民主学风开创21世纪医学做出伟大的贡献。   “再谈人体科学的体系结构”(1996年8月11日)   我在今年4月16日同陈信同志、林书煌同志和朱怡怡同志在一起时,谈到要把饮食问题纳入人体科学作为一个方面的学问。在这篇短文里,我将就此略作展开,再多说几句。   一、关于人体科学,本来是由人体特异功能的发展而提出来的,当时的考虑主要是对人体特异功能、气功做深入的科学研究。由于这个历史原因,有人以为人体科学就是搞人体特异功能和气功的。这当然是误解。我们多次讲过,人体科学是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十一大部门(即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科学、地理科学、建筑科学、文艺理论和人体科学……)之一,它是研究人体、保护人体正常功能并开发人体潜在新功能的学问。它也如同其他现代科学技术大部门一样分三个层次:即基础科学层次,技术科学层次和工程技术层次。每一个层次又有许多门学问,都是一门门专科。每一个层次的学问当然又独立、又相关连。上一个层次是下一个层次的理论指导;而单层次又上一个层次提供实践依据。   重要的是:每一个大部门都概括为一座桥梁。通过现代科学技术的最高概括——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要指导现代科学技术工作;而新科学技术理论和实践经验又反馈过来发展并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因而,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决不是僵化的,而是不断发展并深化的。   二、我们以前就明确人体科学的哲学桥梁是人天观。这是说每个人的存在绝不是孤立的,它一刻也离不开周围的自然环境——空气、阳光和水等,也离不开社会;就是有人能辟谷、不吃饭,但他还是和空气、阳光、水连在一起的,也还是社会中的人。   人天观这一人体科学的哲学桥梁在我们考虑即将来临的21世纪对人的影响时,有重大意义。现在已经可以看到未来的世纪将是第五次产业革命(即信息革命)和第六次产业革命(即农业产业化革命)的世纪,每一个人的劳动和生活都将有很大的、前所未有的变化:单纯的体力劳动基本不存在了,人人都是以脑力劳动为主、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的“知识分子”了!我猜想到21世纪下半叶,社会主义中国人人都能将达到硕士水平,都是劳动人民,又都是知识分子。到那时社会主义中国的人天环境一定会起到很大的、前所未有的变化,是一次革命。这一天翻天覆地的变化是人天观给我们的启示,人体科学要做好准备呵!   三、人的生活工作变了,由此要引起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日常饮食。在过去的岁月,工作需要不是也影响饮食吗?体力劳动者吃的就不能同脑力劳动者一样,因为人体的需要不一样;当然在阶级社会里还有因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所引起的饮食问题——富人花天酒地,而穷人则吃不饱饭。   要保持人体健康,还有病治病的问题,所以我国自古就有“【衣食同宗,药食同源】”之说。在我们社会主义中国,党和国家非常关心人民的健康的,所以我们前几年就提出社会主义建设中,除了我们现在说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之外,还应重视人民体质建设。人民体质建设不只是锻炼身体、防病、治病,还有饮食这一大问题。   因此从现在起,我们就应该把饮食的科学、饮食的制作技术纳入人体科学这一现代科学技术大部门中。至于饮食的原材料,那属农、林、牧、渔业的问题,不再人体科学的范畴之内。   饮食的制作,即烹饪,是件大事,现在占社会劳动者一个重要份额。这是可以大大改革的——发展现代化的快餐业,即【烹饪工业化】。 四、根据以上所述,我们说的人体科学是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十一大部门之一,其哲学概括——即通往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最高概括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的桥梁——仍是人天观,但丰富了内容。据我现在的认识,人体科学中三个层次的学科都增添了新的内容,分别列于下表。其中粗线将三个层次的学科分开,而每个层次中,细线之上是过去提出过的内容,竖线右侧是新加的和饮食有关的学科。   当然上面的人体科学的学科系统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人们的社会实践和科学发展还会逐渐演变和完善。这里我只是强调21世纪中国人的需要和“医食同宗,药食同源”精神。 12、《 钱学森论中医语录(附:钱学森关于人体科学语录)》 钱学森论中医语录 (钱学森教授是当代伟大的科学家和思想家、哲人,他的智慧是取之不尽的宝库;他的品德亦是我们杰出的榜样。他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在钱老诞辰100周年来临之际,摘此语录谨表纪念。) 一、中医包含着科学真理 1、“我们知道中医包含着科学真理,非常宝贵的科学真理,但人们‘以貌取人’,怀疑中医有没有真理,或进而认为中医是封建糟粕。” (1984年5月16日致李印生——《钱学森书信选(上卷)》0088页,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8,6) 2、“中医理论托附于阴阳五行干支的思维框架,已经是辩证的了,比经典西医学强;但我想中医理论还是有点简单化,所以中医名医还要靠临床经验。” (1988年11月21日致刘静和——《钱学森书信选(上卷)》0409页) 3、“我的体会是,中医理论就是把几千年的临床经验用阴阳五行干支的框架来整理成唯象学理论。这个框架一方面有用,因为它把复杂的关系明朗化了;另一方面又有局限性,因为框架太僵硬了。你们搞中医唯象学就是一方面要发扬传统中医的优点,一方面补其不足。” (1988年11月4日致邹伟俊——《钱学森书信选(上卷)》0402页) 4、“老中医也知道,只阴阳五行也不够用,他们都根据自己临床经验和思维联想加以补充。我想主要是相生相剋。但这也就是辩证法!” (1994年10月7日致于景元——《钱学森书信选(下卷)》0979页) 5、“中医理论就是典型法,从病人各种典型概括出阴阳五行的理论。但就是对人体这一千百年事例中得出的中医理论也不能作为死教条,按病人实际情况还应做适当调整。中国有名的中医都是根据自己行医经验对医方做些适当变动,这才是名医,不是庸医。” (1995年1月25日致李世辉——《钱学森书信选(下卷)》1010页) 6、“医学不已有几千年的经验了吗?人的一生是有变化的,生、老、病、死,但模式基本一样,在几千年中重复了亿亿万万次,所以医学,特别是中医,是有经验基础的。” (1994年12月2日致王寿云等六同志——《钱学森书信选(下卷)》0992页) 7、“中医的理论是系统观的,这是科学的。” (《钱学森人体科学与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纵横观》107页——此为1983年至1987年钱学森在507所学术讨论会上的历次讲话汇编) 8、“中医的特点在于从整体、从系统来看问题。” (《钱学森等论人体科学》297页,人民军医出版社1988,12) 9、“中医理论中的阴阳说和五行说,中医理论的脏腑论和经络学说,中医理论的六淫、七情,中医讲究辨证论治,这些都强调了人体的整体观以及人和环境、人和工作的整体观。应该说,这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的。中医理论的缺点是它和现代技术挂不上钩,语言、概念是两套。” (《钱学森等论人体科学》7页) 10、“信中所述中医‘证’的观点我同意,‘证’是高层次整体性的。但系统论也不是元气论,只强调整体,不考虑微观原子论、还原论,系统论是整体论与还原论的辩证统一。” (1988年8月26日致黄建平——《钱学森书信选(上卷)》0389页) 11、“经络是我们中医理论中基础性的东西,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钱学森人体科学与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纵横观》149页) 12、“十二经络不能代表两个系统,是一个功能系统。” (《钱学森人体科学与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纵横观》241页) 13、“系统的理论是现代科学理论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是现代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医理论又恰恰与系统科学完全融合在一起,所以还有个旁征,人的社会实践和科学的发展已经指出中医的这个方向是对的。不仅因为有中医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的几千年和这么多人民的实践证明,而且另一方面,中医的看法又跟现代科学中最先进、最尖端的系统科学的看法是一致的。也就是我们在这个所里讲的人体科学的看法。我讲过,越来越证明我们这个观点错不了,我们的方向是正确的。” (《钱学森人体科学与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纵横观》301页) 14、“从人体科学的观点,中医有许多比西方医学高明的地方,但将来的医学一定是集中医、西医各民族医学于一炉的新医学。” (1990年12月11日致徐振林——《钱学森书信选(上卷)》0553页) 15、“医学的前途是中医现代化,而不在什么其他途径。”“人体科学的方向是中医,不是西医,西医也要走到中医的道路上来。” (《钱学森等论人体科学》277页) 16、“我认为传统医学是个珍宝,因为它是几千年实践经验的总结,分量很重。更重要的是:中医理论包含了许多系统论的思想,而这是西医的严重缺点。所以中医现代化是医学发展的正道,而且最终会引起科学技术体系的改造——科学革命。” (1985年9月23日祝世讷——《钱学森书信选(上卷)》0191页) 二、中医是自然哲学 1、“中医理论是经典意义的自然哲学,不是现代意义的自然科学。”“其实这里并没有贬低中医理论的意思,没有自然哲学也就没有自然科学;今天的中医理论正是将来中医现代化(或医学科学革命)的老祖宗。” (1983年3月17日致黄建平——《钱学森书信选(上卷)》0044页) 2“人类认识自然界之初,必然有一个自然哲学的阶段。在经过了科学的巨大发展的今天,已经不再需要自然哲学了,而应该接受自然科学。 “我认为中医理论很像自然哲学。其中包含着人类智慧的珍宝。人体科学很需要这部分珍宝,要加以整理、提高,而绝不能丢掉。” (《钱学森人体科学与当代科学技术纵横观》108页) 3、“什么叫自然哲学?什么叫自然科学?我以为凡不是自然科学的、从经验概括起来的理论,都可称之为自然哲学,因为它必然包括一些猜测、臆想的东西。那么,什么叫自然科学?自然科学的学问是:一方面研究一种对象的学问,但一方面又和全部自然科学有机地结合成一个整体;如现代科学的物理、化学、生物学、地学、天文学、电子学、机械学、水力学、海洋学、气象学等,都是互相关联的一个整体。所以中医理论是自然哲学,它独立于现代科学之外。” (1984年6月2日致黄建平——《钱学森书信选(上卷)》0092页) 4“中医是东方古代的自然哲学;而恩格斯早就说过,当马克思主义哲学出现后,再去恢复古代的自然哲学不但没有必要,而且是倒退!所以我们要实现中医现代化,也要把中医的哲学理论现代化;这就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用现代系统科学的语言改写中医的理论。而现代系统科学语言中最接近于这个东方古代的自然哲学的是武汉数字工程研究所吴学谋同志的‘泛系元理论’。” (1987年8月19日致肖汉明——《钱学森书信选(上卷)》0335页) 三、中医现代化的战略 (一)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及系统论为指导 1、“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及系统科学来攻中医现代化这个关是可以肯定的了,这就是中医现代化的战略。” (1985年12月30日致黄建平——《钱学森书信选(上卷)》0218页) 2、“要注意现在已有苗头的一些很重要的哲学观点,这就是系统论,人天观。系统论,人天观实际是人与宇宙形成一个超巨系统的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已有的一些最核心的观点,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等的一个新的补充。” (《钱学森等论人体科学》302页) 3、“我们在北京的同道近年来已明确地认为:1)有一类特殊复杂的系统,开放的复杂巨系统;2)人体是开放的复杂巨系统;3)研究开放的复杂巨系统不能用Prigogine的方法,也不能用Haken的方法,那些都不行,只能用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法。”“因此中医系统论也必须用这一概念,老的一套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我以为中医理论其实已蕴育着我上述现代化的观点。” (1991年3月30日致祝世讷——《钱学森书信选(上卷)》0578页) 4、“什么是人天观?”“请注意在复杂巨系统前面的‘开放的’这三个字。开放是说人体这一复杂巨系统是与其周围环境有不断交往的:小的是呼吸、饮食、排便,还有声光信息的受与发;大一点如人生活的环境既对人有影响,而环境又不断受人的影响与改造;再大一点的就是阳光,空间磁场,宇宙线对人体的作用。所以人体是对小到生活周围,大到宇宙,都有交往,都是开放的。这一观点,我称之为人天观。把人放在主动地位,不是我国古代的‘天人观’。” (1995年1月26日致邹伟俊——《钱学森书信选(下卷)》1011页) 5、“18世纪开始的所谓‘中西汇通’,大概脱不了当时的‘西为中用’;也有点成绩,如中药引用了西洋参。五六十年代的‘中西医结合’实际上是用西医的理论来改造中医,有成绩;但最后也走不通,中西医结合的老专家邝安堃就亲口对我表示困境。我想指导思想只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再就是近年来在我国出现的开放复杂巨系统理论。医药是对人的,而人体就是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是复杂巨系统,不仅仅是系统,更不是简单系统。这些都是带根本性的,是新一代中医药学研究的出发点。”“一要注意不搞机械唯物论,盲目相信仪器;二要注意不搞简单化,把人体当作简单系统。仪器读数是表象,深层实质是复杂的,决不能‘一对一’。”“中医药研究要走人体科学的道路,也就是综合中医和西医等的成就,上升到更高层次的医学、21世纪的医学。而综合要靠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理论。” (1990年6月15日致宋健——《钱学森书信选(上卷)》0520页) 6、“开放复杂巨系统概念的形成和从定性到定量总合集成法的创立是中国人的功劳,从此人认识哦世界的能力登上了一个新台阶。 “既然人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我们研究人体科学,就要应用‘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法’,这是一个根本的观点和方法论。”“现在我要说,我们的理论又上升了,上升到人体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这个观点,我们要以这个观点,来改造一切旧的、关于人体的学问。” (钱学森《对人体科学研究的几点认识》——《中国人体科学》1991,1卷2期53页) 7、“西医中的人知识面不广,尤其对今天人体科学的新发现不慎了了,而新的发现却说明经典西医理论局限性太大,好多现象讲不清。所以国外医学家倒反而对中医理论很感兴趣。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启发诱导这些西医论者认识今天人体科学的实际;”“中医讲究意识、情绪的重要性,这又是西医论者的大忌!他们以为讲科学就不能讲意识,不能讲精神,这也是个误解。现在科学早已证明意识和精神不过是物质的大脑活动的表现而已,没有什么可以大惊小怪的;也因此意识和精神可以反作用与人体。”“以上两个方面的事做得好,还可以打开一些中医的眼界,看到现代科学毕竟是进步的,不能死抱着几本中医经典不放,闭关自守。我们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下,把中外医学的好东西结合起来,用系统科学来促使中医现代化,即医学现代化。这是由低到高的扬弃!”“综合而扬弃是最难的。历史上的飞跃、科学革命都是如此得来的;马克思创立历史唯物主义,创立剩余价值论是综合而扬弃;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是综合而扬弃!” (1983年11月29日致邹伟俊——《钱学森书信选(上卷)》0052页) 8、“把中医(包括气功,人体特异功能等)都纳入到科学技术的体系里,创立新的关于人的科学,我称其为人体科学。这样的科学一旦创立起来,必然会提高、改造现在已经有的科学技术体系,当然这一步应该是彻底的,不仅是现象的概括,不仅要知其当然,而且要能讲出其所以然。这才是真正的中医现代化;不,不止于现代化,甚至可以说是中医的未来化!这是一个伟大的任务,是改造整个科学技术体系,创立新的科学技术体系,所以是一次科学革命。” (《钱学森等论人体科学》301页) (二)写出一套现代的中医书籍 1、“要在我国保存并进而发展中医,必须在维护中医理论全部实质的前提下,把其表面形象改变一下: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用现代科学的语言来表述,不用古医书中的词句,写出真正的现代中医书籍。这要一整套书,不是另星的一本、几本,要从人体理论到医理,到临床医学。”“所以中医(当然包括藏医、蒙医等)的现代阐述是一件关系到祖国传统医学的生死存亡大事,而且时不我待呵!” (1984年5月22日致崔月犁——《钱学森书信选(上卷)》0090页) 2、“为什么中医教育办不好?后继乏人! “我想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是中医的面貌看起来好像不和现代意识形态相一致:古文而不是现代语文,讲什么阴阳五行……而不是对立统一和大系统等等,从而使现代的中国青年难于领会,学也学不进,更不要说掌握医理了。 “中医理论的这一令人生畏的形象也使得不少人对它不理解,所以尽管《宪法》上明明写了,他还不愿支持,甚而打击。就连中医学院也有人反对中医!” “怎么办?” “我想只能对症下药,给中医换装!把中医理论、中医医理用1.现代语言,2.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来阐述清楚,写出一套现代的中医书籍。这还不是中医现代化,不是用将来会出现的人体科学来提高中医,创造新医学,只是保留中医的真正科学内容,老老实实地阐明中医的道理。请老中医同志不要担心,我们是要把中医的珍宝保留下来! “我在四川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大自然探索》1983年3期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结构和中医理论的现代阐述》讲的就是这项工作。我现在感到它已经十分迫切,不能拖延了!我们要培养下一代中医只能用这套书籍,不然培养不出今天的中医。 “有了这套中医医书,反对中医的人也能说服了。因为我们是讲马克思主义的呀! “我也认为只要领导下这个决心,做这件工作的人是有的,集中起来干,五年就能出第一本书。 “这件事也是贯彻执行《宪法》的条文,是大事;我不知向谁讲,先向您讲吧,请您考虑。” (1984年5月16日致李印生——《钱学森书信选(上卷)》0088页) 3、“我现在认为,中医所遇到的困难是个20世纪社会主义中国的意识形态问题。中医理论讲阴阳五行,令人望而生畏!我国的各级领导总是不大敢放手支持中医、发展中医,心里怕。怕封建迷信、会道门又来了。这当然是误解,但你的语言吓人呀。在旧社会,官僚们不禁封建迷信、会道门,所以中医反而可以生存!再就是:那一套阴阳五行,对青年格格不相入,即便他学会读古汉文,他也领会不了中医的精髓。”“所以当务之急是要搞中医理论的现代阐述,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来除去中医理论中的糟粕,用现代科学语言来表述。这样中医理论就可以发放出它固有的光辉,丢掉它现在的吓人的假象。 “为什么一定要讲‘子午流注’,不直说‘人体昼夜节律’?”“也因为中医理论还不是现代科学,所以就如写文章还不是现代科学一样,中医临床看病,多少是得靠老师带,以身教为主、言传为辅。中医教学最后要老师带着看病,一年、几年才能学成。” (1984年6月2日致黄建平——《钱学森书信选(上卷)》0092页) 4、“科学技术是一个整体,中医不能独立于世界科学技术体系之外;犹如今天的中国不能闭关自守一样。阴阳五行学说如是科学真理,就应能把全部自然科学都概括在内。如不能,那就只有用今天科学技术最高概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来阐述中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能指导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1984年12月1日致王敬——《钱学森书信选(上卷)》0127页) (三)建立唯象中医学 1、“古典中医理论提供了一个以阴阳、五行、干支启发出来的框架,这是一大发明,但我们还只能说是启发,不是结论。到底框架是什么,我们应该实事求是,用中医的临床实践去检验,不合适的地方要修改。最后达到合适的框架,这时唯象的中医学也就出来了。现在我想,中医的名医都实际在根据他自己的临床经验修订了医书上的框架的。 “其实,建立这种根据人体是开放复杂巨系统认识的唯象医学,用的临床经验可不必限于中医,西医的也可以吸收,但不用西医的解释,而用我们的框架。这才是中西结合的新医学。” (1989年1月14日致黄建平——《钱学森书信选(上卷)》418页) 2、“医易、阴阳等等也是中医对人体功能状态变化运动的思考方法,也是中医思维的表现。”“但我认为真正要建立唯象中医学,还有深入下去的工作,即通过运用中医思维学来以现代语言构筑人体这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模型,由此进而讲清人体功能状态的变化运动规律。最后建立用现代科学语言表达的唯象中医学。” (1989年12月2日致邹伟俊——《钱学森书信选(上卷)》0480页) 3、“发展中医只有这一条路,要用强大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来使中医从古代的自然哲学式的、思辨式的论述解脱出来。要换装,变成用现代科学语言表达的唯象中医理论,什么叫唯象理论呢?就是完全从现象来总结、概括,得出系统的理论。也就是说,只讲其当然,现在还讲不出其所以然。根据实践的经验,说明这是怎么回事,把它讲得有条有理,这就叫唯象中医学。” (《钱学森等论人体科学》299页) 4、“如何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集成法去创建唯象中医学?”“医学已有几千年历史,医案记录浩如烟海,这都是定性的点滴认识,现在有了新的方法,加上电子自计算机的帮助,综合集成是可以实现的。不但传统医学的医案,而且西医的医案也可以用新观点(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归纳进来。这就是综合扬弃,创建21世纪的新医学。” (1989年12月8日致杨学鹏——《钱学森书信选(上卷)》0484页) 5、“有丰富临床经验的老中医都会根据自己的实践认识对理论框架做局部小调整,但一般不会著书立说,只授其亲近的门生。所以我们不能把中医理论看成是僵化了的死规律,它是在发展中的。 “问题是怎样把老中医的智慧总结起来,汇集成唯象中医学?我想可以用现代科学技术,即: “1)用专家系统、人工智能技术把每一位老中医大夫的学问经验记录成电子计算机程序。这项工作在几年前已开始了,只是扩广的问题。 “2)有了大量不同的老中医指导下制成的各有特长的专家系统,我们就可以将其汇总综合。这也已有具体方法,即我们现在称为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法。 “3)综合的结果是唯象中医学。新的中医临床经验还可以不断补充进来,所以这样的唯象中医学是不断发展的。” (1991年8月14日致邹伟俊——《钱学森书信选(上卷)》0602页) 6、“如中医工程学会能把各家中医的专家系统用中医理论宗合成一个中医计算机辩证施治系统,将是一件大事。这个系统可以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完善,那就是唯象中医学了。” (1992年10月10日致谭高德——《钱学森书信选(下卷)》0700页) 7、“对唯象中医学的研究您主张在中国古代医易的基础上构筑唯象中医学。而我认为中国古代医易的局限性太大,不适用于人体这一开放的复杂巨系统。不久前见到西安西北大学孟凯韬写的阴阳五行学说的数学论证,可见五行说的毛病在于把客观存在的复杂性简单化了。所以我不赞成您的主张,我认为您还没有从家传的中医学解放出来,真正进入现代科学。 “我劝您要大胆创新、实事求是,千万不要把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硬框在阴阳五行之中!阴阳五行不能解决社会科学问题,阴阳五行也不能解决人体科学问题。” (1994年2月16日致邹伟俊——《钱学森书信选(下卷)》0886页) 8、“所谓唯象学方法论,即一切从实践出发,先概括出若干经验规律,在进而构筑一个经验规律的体系。所以唯象中医学,即从中医临床经验构筑一个医学理论,也就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中医理论体系。这将是人体科学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组建唯象中医学的过程中,当然可以而且应该参考医易理论;但易的理论体系太简单、太机械呆板,不能解决开放的复杂巨系统——人体——的全部学问。”“我国老中医的行医理论就是唯象中医学,用了周易的思想方法,但又不拘泥于周易,而是根据经验加以变通。” (1994年7月9日致邹伟俊——《钱学森书信选(下卷)》0935页) 9、“古典中医学中的心,看来包括了血系统及脑系统。脑血关系密切,人脑只占全身重量的2%,但用血量却占全身的15%用空气量占吸入的25%。所以经典中医学认为心主神明,又主血脉。在今天我们建立唯象中医学则似应心、脑分为两的角色单元。即在唯象中医学,我们应根据今天我们对人体的认识,从新设计各角色单元,不必一定要从古。” (1995年3月23日致邹伟俊——《钱学森书信选(下卷)》1036页) 10、“所谓唯象理论是指一门学问,它是根据大量的实践,概括出来的;它没有深入到事物的深层次结构去找事物的本源。中医不讲人体生理学、不讲细胞等,所以中医理论是唯象(现象)理论。” (1996年4月7日致钱文景——《钱学森书信选(下卷)》1134页) (四)创建人体科学的中医学 1、“中医和医学要走人体科学的路子。” (1987年6月25日致李志超——《钱学森书信选(上卷)》0324页) 2、“中医这个宝库似只有用现代科学技术打开后,才能放出前所未有的光明,而这项工作又必须建立在对中医理论的正确理解。” (1987年4月18日致徐宝源——《钱学森书信选(上卷)》0312页) 3、“经典的中医学、西医学都有其不足之处。如:中医理论中没有人体人脑的结构和功能介绍,而西医实践中一般误诊率不下于1/3。中西医结合则也不解决问题。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是人体潜能的发现。” (1995年9月12日致吴邦惠——《钱学森书信选(下卷)》1086页) 4、“关于第四医学、超越医学的问题,我看是个科学态度的问题。”“说第一医学就完全把病人看成是反映物,完全被动,这并不是临床医生的看法。吴阶平同志就亲口告诉我,他认为医生要激发病人心理功能,不然治不好病。 “因此我认为我们要科学地对待问题:先规定什么叫常人,要有一系列指标;然后定义第四医学是:培养人明显地超越这些指标的医学。这也就亮出第四医学的旗帜,才能站稳脚。” (1990年8月30日致王修璧——《钱学森书信选(上卷)》0532页) 5、“从人体科学的观点,中医有许多比西方医学高明的地方,但将来的医学一定是集中医、西医各民族医学于一炉的新医学。所以请您也注意并收集国内、国外近年来对时间气象医学的研究成果,以发展并深化我传统的时间气象医学。” (1990年12月11日致徐振林——《钱学森书信选(上卷)》0553页) 6、“我近来总感到医学,治病的医学,总有一个没有解决的问题:为什么会得病?不是总有人不得病吗?这种病(指‘无症状心肌缺血’)既然不是细菌、病毒感染,是人自身的问题,但问题在哪里? “这是我近年来一直在求答案的难题,医学界好像还没有来得及考虑这个问题。” (1993年12月26日致王士雯——《钱学森书信选(下卷)》0863页) 7、“中医与西医要真正结合,扬弃上升为新医学、人体科学的医学,的确很不容易,我曾说过:人体科学是现代科学技术工作中的珠穆朗玛峰!难的原因在于新医学是人体这样一个开放的巨系统的科学,除了中医、西医用的语言概念不同,还要用新的思维方法: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法。对此我能想到的办法就是召集对此有兴趣的中医、像您和对此有兴趣的西医、像吴阶平大夫开讨论会。所以我寄厚望于中国人体科学学会。” (1996年2月29日致邹伟俊——《钱学森书信选(下卷)》1126页) 8、“‘泛化’思想来源于‘象’即意象、形象,也是从整体上认识事物。这一思维方法的优点在于宏观,能避免微观方法的因小失大。我国的中医就是用这个方法,所以我们称之为‘唯象中医学’。”“但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来看问题,则‘小’,微观认识不是可以不管的。也就是您还应该下点功夫学些西医学、生理学,使对人体的认识能落实到物质基础——细胞,以及细胞的内部物理与化学过程。然后把局部与整体、微观与宏观结合起来,即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这是对人体这样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进行研究认识的方法。所以我几年前就向您宣传这个观点,唯象中医学是第一步,下面的任务是把唯象中医学与现代西医学辩证地统一起来,扬弃为更高级的医学,21世纪的医学。” (1995年11月19日致邹伟俊——《钱学森书信选(下卷)》1098页) 9、“从巫术到医学是人类历史的普遍发展规律,世界各地都如此,西方也是这样的。在西方,后来科学逐渐进步深化,就成为现在所谓西医学。但近年来又发现西医的一套也遇到困难,所以又找到中国的中医学。这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来看是一点不奇怪的,是实践中不断深化对客观世界,包括人体的认识。我们要从机械唯物论的西医走到辩证唯物主义的新医学;这是人体科学的任务。” (1996年6月16日致陶先刚——《钱学森书信选(下卷)》1152页) 附:钱学森关于人体科学语录 1、钱学森教授谈人体科学 人体科学究竟是什么?在我们的思想中,人体科学是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一个大的部门。它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是平起平坐的。 人是一个巨系统,其复杂程度超过大系统.这样的一个巨系统又是和周围的宇宙起作用的。宇宙是一个超巨系统,人体巨系统是在宇宙这个超巨系统中一个开放的极其复杂的巨系统。 人体科学是尖端的尖端的科学,还不算,是尖端的尖端的科学的平方。 2 、钱学森教授谈人天观 人天观这个字是来源于宇宙观的,即大宏观宇宙学中提出来的人天观。其基本思想是我们这个物质世界之所以是这么个物质世界与人的出现有密切的关系,或者反过来说,就是因为,我们有这么一个物质世界,所以才会出现人。研究人可以反过来对我们研究整个宇宙有所启发。这就是宇宙观的人天观。 3、钱学森教授谈第四医学 从人体科学的观点看,临床医学还可以有更大的发展,过去讲医学系统,第一医学即治病的医学,第二医学是保健防病的医学,关于第三医学的概念,有些不同意见,我们翻译成"康复医学"是不恰当的,应该叫"再造医学"即人体器官的再造。 从人体科学着眼,我认为还应该有一个第四医学,就是开发一般人没有的功能,如特异功能,我把它叫做"超越医学"。我们要超越自己.创造,这是我们的人体科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其中又可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是要用人体科学的方法,提高体育运动成绩。 第二是用人体科学的方法提高的智力。 第三是诱发特异功能,发挥人潜在的常人没有的功能。我认为,人体科学研究要考虑第四医学,即超越医学的问题。 第四医学不是直接对付疾病的,第四医学是用"性命双修"来提高人的功能状态。人的功能状态提高了,人的潜在功能发挥出来了,人的素质将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人体科学的社会任务,应该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国家目标。
个人分类: 抄袭剽窃|3458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40、钱学森论中医现代化问题
baishp 2012-12-2 15:25
(博主按:此文又称《中医与之现代化》,据说是 钱 学 森 晚年所作。但具体的写作时间及传出背景本人无从考之。 钱 学 森从上世纪80年代初即积极置身于中医现代化事业,至其仙逝时止几近30年,留下的有关著述、资料亦无数。人,在接触、研究任何新问题时,其认识过程必定都是曲折的,对有关问题的看法发生深化或改变,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更何况象中医现代化这样高难度的、前无古人的问题。由于此文的写作时间,使得它在钱 学 森的所有有关著述、资料中,更显其特别的重要。若此文中有观点与其以前资料中观点相矛盾,自是当以此文观点为准。特说明之。为我后面评述、及博友阅读的方便,现转贴于此。全文约3万字。) 钱学森论中医现代化问题    内容简介 1 古往今来谈医学 2 中西医结合之路  3 结合的焦点 4 病因病机与中医诊断 5 药理方论 6 意识在人体的重要作用 中医的现代化可能引起医学的革命,而医学的革命可能要引起整个科学的革命。 --钱学森 现代的各自然学科几乎都只有一个国际通行的学术体系,唯有医学最为独特,至今仍分裂为两大独立的体系,这就是现代医学(西医)和民族医学(主要代表是中医)。在人类历史上,中医、西医是各自独立地朝同一方向前进,中医曾有着几千年的辉煌,而西医主要在近代一二百年借助于现代科技的发展迅速占据了主导地位。但时至今日,西医临床疗效日益困惑,而中医尚与现代科技结合不力,其潜力远未发掘。如何使山重水复的当今医学走出一条柳暗花明之路,重现中医应有的光彩,从而实现中西医汇通合一,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统一的世界医学体系,显然是中国医学界面临的最大挑战,同时也是人体科学最大的挑战。 1 古往今来谈医学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已逐渐形成,反映这一时期的医学并成为基础的经典著作是《内经》。中医学把人体看成是一个以脏腑经络为核心的有机整体,把人和自然一切事物都看成是阴阳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认为疾病的发展是阴阳失调,邪正斗争的过程。重视肌体的内因,有“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相干”的观点,所以治病就是调整阴阳,扶正祛邪,在诊断基础上形成了以“四诊”为诊察方法,以“八纲”为辩证纲领,以“脏腑辩证”为基础进行临床辩证的理论。在疾病的防治上,重视预防,主张“未病而治”。在具体治疗上,强调“辩证求因”,“审因论治”,“治病求本”,并提出“标本缓急”,“虚实补泻”,因人、因地、因时施治等一系列治疗原则。   西方医学是在现代自然科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自然科学不仅为西方医学提供理论基础,也提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西方医学的成就和优势是有目共睹的。从发现血液循环到心脏手术与器官移植,它取得了神话般的进展;从合成抗生素到大量化学药物的出现,它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从克隆技术到药效、药理,它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从最初使用的显微镜到目前的CT、核磁共振,西医诊断手段更是让中医望尘莫及。   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随着近数十年来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的同时,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们却正面临着日趋严重的报复:一方面,和人类息息相关的森林、土壤、水域、空气等不断受到污染和破坏,使人类赖以生存的外环境产生了超出人体生存适应允许值的变化;另一方面现代生活中高度紧张的工作节奏、广泛而频繁的人际交往,以及饮食结构的不合理改变,导致人们生理和心理的严重失调,于是,还未来得及喘口气,一道道新的难题又摆在医学工作者面前:首先是疾病谱不断翻新,一批批为西方医学所棘手的难治性疾病纷至沓来,正在成为笼罩在人类头上的巨大阴影,其中有些已排在死因前列,如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等;有些则在迅速蔓延,如爱滋病等,引起全球性恐慌。其次是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整体提高,人类对生命质量的要求和对健康长寿的向往变得更为强烈,保健养生日益成为医学科学主题之一。   以生物医学模式为主导的西医学,面对现代难病往往显得力不从心,这是因为现代难病多属于整体性疾病,病因复杂隐匿,疾病的发生和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牵制,病变涉及脏器广泛,因此,用包括手术、药物在内的、固定的规范的生物医学模式的已知诊治方法,常难以奏效。同时这种方法本身又往往忽视人体自身的防卫抗病能力和自身修复的主动性,其次,必须着眼于生理、心理、全方位多层次的调节才能达到目的的康复保健,对长期致力于“对抗”为主的西医学来说也办法不多。   西方医学之短,恰恰为中医学所长。中医学立足于自然过程和生命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理论和多种药物与非药物防治之法,无论是现代难治病,还是康复保健都有着明显的优势,就现代难治病而言,中医颇适于对它的诊疗,如中医学的整体动态观察的基本特点,有助于深入认识现代难病的本质,而依据中医学逆向思维的方式,审证求因,则可从疾病所显现的征候去探求现代难病的病因病机;尤其是中医学的辩证论治,不仅根据其出现的证候进行细致的整体分析,而且可在不同阶段作动态处理,这对于具有个体医学特征的现代难病有着重要意义。值得一提的是,中草药及其处方,它们经过了最长时间和最大人群的人体实验,对其潜在力进一步挖掘,对其向调节作用的进一步发挥,将为现代难治病的攻克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其次,由于受道家文化延年益寿思想的直接渗透,保健养生一直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几乎和这门学科同时诞生。它由整体观出发,重视身心交互影响,注意生活调理和体质锻炼,强调对时令地域的顺应,已经总结出一系列保健养生之法,包括精神养护、环境摄生、饮食调节、药物调养、气功按摩、医疗体育,和刚刚开始对这方面进行尝试和实践的西方医学相比,中医学有着无可争议的优势。   中医学之所以具有这些优势,与它独特的方法论是分不开的。西方现代医学主体模式是:把人体视为一个孤立的封闭系统与其生存环境中的致病因子相抗衡,对外采取化学杀菌、抑菌方法,对内用手术刀剥离清除病灶,简称对抗医学。这一简单医学模式往往行之有效,它曾给人类带来光辉的一页,使诸多危害人类的瘟疫濒临灭绝,平均寿命大大延长。但是,直至二十世纪末,人们才开始意识到:仅仅用医用化学“武器”和手术刀并不能使人类彻底摆脱疾病的困扰,也不可能大幅度地提高生命存活质量。与西医的主体模式不同,中医把人体看作是一个与外在世界变化对立统一的开放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内在各个部分之间的不平衡被认为是人体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因为这种不平衡造成了人体与外在世界变化之间矛盾的激化。与中医这种病因病机的认识相对应,中医的治疗原则就是调节人体各部分之间的平衡,从而避免人与自然变化之间矛盾的激化。如:“削有余补不足”。“削有余”是指当生病时,五脏不平衡,必有一脏脏气亢进,一脏脏气虚弱,需要把亢进的脏气削弱,“补不足”是指把虚弱的脏气补足。削与补的依据是五脏达到平衡,中医师通过切脉来把握人体脏气的平衡与否,根据脏气的虚实进行削补、用药。此外,在施治过程中,中医中药是可以掌握知变应变原则的,则不会出现削过了头、补过了量的新的不平衡现象出现。中西医的区别就在于此,即中医用药是全面地调整人体五脏功能的,西医用药则是以杀菌、镇静为主的,不可混为一谈。   哲学是一切理论产生的源泉,中医产生于有着深厚哲学基础的古中国,自然在医学理论方面有着得天独厚之处。事实上正是这样,中医理论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是相通的,“医易同源”就是对这种相通性的一种客观认识。我们只要从宏观深入微观,从医易有关系入手于中医理论循序渐进地研究,就可以发现中医理论中的各个学说,均是以易为本源的,并且全部具体应用到人体生理、中药药性、辩证施治以及病因病机等方向。中医理论中的阴阳五行学说、气化学说、经络学说、脏象学说、药物归经、药的升降沉浮、四气五味,五运六气学说、子午流注学说等等,都与《易经》有着渊源。特别是阴阳五行学说,它直接来源于《易经》,并在中医理论中得到了祥尽的发挥,如天人相应原理,五行相生相克、相乘相侮的平衡原理等等均得到中医理论的补充和完善。这一学说直接指导了中医学理论的创立,这是不容否定的一个重大原则。   对现代的国人看来,一提到《易经》,人们就相当然地想到封建迷信,似乎它是封建迷信的总源头。而在过去的几千年来,国人一直把它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自从西方科学传入中国,它就以明晰、易懂、可证伪性强等优点得到绝大多数中国人的信任,而中国传统哲学则由于描述的原理是深藏在自然表象背后,并且难以理解以致遭到怀疑甚至否定。可以想像,传统哲学的基础理论难不到理解,它的衍生物――中医的不可理解是必然的。   至今还有不少人把中国传统哲学看作是古人臆想及主观的产物,这显然是受了西方科学的影响所至,因为西方科学一直不承认不可观察的基础物质存在,而传统哲学所描述的正是这种基础物质最基本的运动规则。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学说是“气一元论”,它所揭示的就是连续在宇宙空间的一种最基础的物质,是这种物质不对称的周期组织与离散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物质世界。由于物质世界运动的规则是内在于物质本性的,而且在不断转化中存在的基础物质也是不可观察的,因此中国的哲学家一直潜心于研究万物运动最基本的原理,阴阳五行学说就是对这种统一在万物之中的自然之“理”的一种客观描述。尽管它抽象了自然界中的几种实际物质,但它所揭示的却是普遍存在于自然之中的“规则”。   明白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内涵我们就知道,中医学原理并不是仅仅是“直观的、自然的、朴素的”哲学系统,而是有着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这种基础就是内在于自然的统一性,中国的先哲们早已认识到这一点,并具体应用到实践之中了。与中国传统哲学不同,西方科学由于“原子论”实践的成功,就走向了一条还原论的道路,它的特点就是只承认自然本质上的泛统一性,而拒绝承认一切现象内在本质上统一性,这样的特点决定了它只相信可观察的物质现象,而对那些支配这些现象的内在原理“熟视无睹”。由于欧洲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医学的发展提供了现代化的科学手段,从此西医走上了一条实验医学的道路,结构、静态、分析,其理论的证伪性较强,在科研方法上主要是还原论方法,即是将较复杂的、高层次的分解为较简单的层次,因此,西医强调在医学中就是把有机体分解为物理化学机械的过程,并以这些方面对机体及其疾病作出解释。这种还原论方法对机体各层次规律的揭示显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通过分析还原方法使我们对人体的认识从器官、组织、细胞、亚细胞的层次,达到目前的分子甚至更高的层次。   不可否认,面对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基因工程的开拓,西方生物医学的前景还会有一番精彩纷呈的表现,继续为人类作更大的贡献。但是,由于它的理论框架的局限性是不可逾越的,如它不承认显微镜下看不到的连续物质,结果使人体与外在世界之间及组成人体的各个部分和整体之间的普遍联系成为虚妄,没有了普遍联系,整体与局部之间的必然性就得到不认识,而没有必然性,科学存在的意义就令人怀疑了。今天的西方医学就面临着这样一个十分尴尬的局面,一方面是局部精细的知识越来越丰富,但我们对于整体的了解却越来越模糊。我们不知道自身和自然的关系,不知道疾病产生的内在原因,不知道大脑和意识之间的关系,不知道自身的未来等等,这些都是西方科学迷信他们精密的观测仪器,而拒不承认仪器观察不到的普遍联系造成的。   第一个向西方医学提出挑战的不是别人,正是西医本身,那就是精神病学的挑战,面对脑解剖学的局限,精神、心身病学失去了它的解剖学的支撑,接着便是免疫学的兴起,对解剖学提出了再次挑战。20世纪中叶以后,西方生物医学,开始了对自身还原论的批判,他们开始意识到生命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但是,无法摆脱机械还原论的羁绊,而没能及时找到新的理论基石。尽管20世纪初,现代物理学的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的崛起,从根本上冲垮了牛顿力学的机械还原论。20世纪40年代后,系统科学、信息科学的崛起,以及70年代前后,非线性科学、混沌、分形理论等一系列跨学科的兴起,都是对西方经典生物学理论基石的重大挑战,但由于西方科学观念的根深蒂固,其基础理论并没有取得相应的进展。 显然,不管是东方哲学,还是西方科学,它们所描述的都是同一个物质世界,自然对物质世界最终会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同样,不管是中医学,还是西医学,它们所描述的都是同一个生命整体,自然对人体的研究应该有同一个结论。尽管两者是在异质的文化土壤上和社会背景中发生发展的,两者的沟通有一定的困难,但它们的统一是大势所趋、不可改变的。只要我们能够充分利用西方医学现有的知识,向内挖掘东方医学的核心原理,就能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创造一门新兴的统一的医学体系。这种统一不仅能够沟通和完善中西医之间的理论与实践,从而更大限度地造福于人类,而且这种统一将成为现代自然科学的突破口,推动整个科学体系的一场革命。 2 中西医结合之路   西方医学在我国的传播主要是借着西方人的传教和洋枪洋炮打进来的,在16世纪,一批欧洲的传教士作为来华的先驱传教和传授西医学知识,并建立了一批教会医院,开办医学教育,编译医学著作。从1850年,英国传教士合倍译《全体新论》,到1935年间,共有二百多种医学著作在我国流传。   西医在我国广泛传播和发展以后,对中医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890年洋务派首领李鸿章最早提出“中西医汇通”观点,一批学贯中西的人士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他们以西医的解剖生理来印证中医的理论,对中西医的特点进行比较,试图以西医药之长,补中医药不足。中西医汇通的思潮,可以说贯穿了整个中国近代医学史,几乎所有的近代著名医学家,不但没有人公开反对这一思潮,而且在他们的著作中,不少人都采取了中西医比较,取长补短或用西医之说论述中医之理,虽然没有什么突破性的成就可言,但却反映了一个时代医学发展的趋势,是中西医结合的历史性事件。   在中西医汇通深得人心的环境下,曾出现过废止中医的谬论。在这一论争中,一些医学家被西医学巨大的成就迷惑了,他们认为,中医理论缺乏客观的物质基础,因此它的存在是没有必要的,于是否定中医的科学性便成了这些医学家的主要观点。还有一些医学家相信中医学几千来的实践经验,相信它内在的科学性,但他们同时也认为,要维护和发展中医学,必须适应时代潮流,对中医学进行改造,他们提出的口号是“中医科学化”,“中医现代化”。   不可否认,受西方医学的强烈冲击,中医学的地位江河日下,现代化不仅是一种面对西医的防御与反击,而且更是对现代医学的完善。我们知道,现代医学还不是一门完整的科学,回顾整个医学发展的过程,人类就一直孜孜不倦地与疾病抗争。但直到如今,无论小到普通的感冒,还是大到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生存的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以及老年退行性疾病,人类在大多数疾病面前仍然显得无奈,医学在整个科学面前显得多少渺小。造成这一切的原因很多,但最重要的还是医学理论和医学实践的脱节。   实践没有了理论的指导,就会盲无头绪,理论没有了实践的支持,就会毫无进步,理论和实践应该在医学发展中应该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但在近现代医学发展过程中,我们却发现这两者却一直是对立的,对立的双方主要就是中医学和西医学。中医学是产生在东方这块文明古国的土壤上,由于古代哲学的繁荣,中医学走上了一条以哲学理论为基础的临床医学之路,阴阳五行学说就是它的总代表。但它过于强调医学的理论性了,忽视了医学实践对理论的巨大支持,因此理论一直停留在原始阶段,长期以来没有多大创新。与此对立的西医学,产生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欧洲,由于还原论在各个领域的成功以及众多科学手段在医学上的应用,西医学走上了一条实验医学的道路,它强调医学实践的可观察性。但它过于强调医学实践的可证伪性了,以致忽视了医学理论的发展,忽视了人体内在以及它与外在世界的普遍联系,没有了理论的指导,西医学尽管各类知识甚多,但这些知识只是一些机械堆积起来的东西,并没有增加多少我们对自身疾病原因的认识。   显然,整个医学的进步不仅需要医学理论的指导,而且需要有的放矢的医学实践。但在实际的中西医结合中,大多数医学家只注意到了西方医学实践的巨大成就,而忽视了对基础理论的探索,特别是对传统医学――中医理论的研究,结果中医现代化变成了如何将中医纳入西方医学的范畴。“中医现代化”的口号已经喊了几十年了,但那些以研究西医无往而不胜的解剖实验分析方法,对中医、中药、阴阳五行、辩证论治、针灸经络原理的研究尝试,几乎是一个接一个的经历失败,中医作为一门“落后的”、“非科学”的文化遗产,经历了长达数十年的“科学化”改造后,除了临床应用技术的改进,以及极少数非核心的边缘技术被西医拿去“取长补短”外,其核心理论依旧保持原貌,中医还是“不可理解”的中医。   随着用西医将中医现代化思路的不断失败,越来越多的医学家已经认识到,中西医结合没有出路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方法论的不同。中医非常强调人体与外在世界之间以及人体各个部分之间的普遍联系,虽然这种联系是现代西方医学难以观察得到的,但中医始终相信它的客观实在性,如经络学说就是对人体与外在世界之间以及内在各个部分之间普遍联系的一种归纳。而西医学一直是依赖于西方科学的先进仪器发展起来的,由于还原论方法的巨大成功,西医学与现代科学一样,始终不承认“精密仪器”所观察不到的基础物质的客观实在性,这样一来,没有连续的基础物质作媒介,普遍联系就成了一句空话。   自然界物质有各种各样的层次,有可观察的客观物质,有可借助显微镜观察的微观物质,还有不可观察的基础物质,在这些不同的层次中,微观总是决定宏观。但我们如何才能把握这些起决定作用的基础物质的性质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通过哲学的思辩和系统理论的研究。中医学是一门以东方哲学基础理论为根的一门医学,它所揭示的是人体与外在、人体各个部分与整体之间的普遍联系,这些联系是深藏在表象背后的,因此它很难为西方科学的解剖方法所证实,但这并不意谓着它不存在。以经络学说为例,它所揭示的就是人体内部以连续水环境为基础的普遍联系,水的确在自然界太普通了,但它却是生物区别于非生物的基础,没有这种特殊的非线性联系方式,生物这种新的生命形式就不可能出现。中医学很早就注意到水这种物质在生物发展过程中的特殊性,认为是它在生物体内起着运输物质和传递信息的功能,或者说是起着运输“气”的功能,经络就是对这种循环通道的一种客观认识,它不仅包括神经、血管、淋巴,而且还包括微观的组织间隙,甚至涵盖整个生物机体。虽然中医学不可能象西方医学那样具体地指出水的分子结构以及它内含的信息传递的机理,但它为我们认识这种机理指明了方向。令人遗憾的是,西方科学始终将生命等价于生物,这样一来,水的特殊性就难以得到科学的认识,加上西医学一直用解剖学手段来观察人体,这样依赖连续水环境所进行的普遍联系就一直被排除在西医学的认识之外。   毫无疑问,没有正确理论的指导,医学的发展是难以持续的,西医发展的现状和几十年来的中西医结合的实践告诉我们了这一点。因此,发展医学理论,特别是对传统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发扬,是现代医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但问题是,受西方科学思想的影响,不少医学家们还在千方百计地对中医进行艰苦的概念替换和理论易辙,力图将其纳入西方医学的范畴,从而实现中医学的现代化。但他们哪里想到,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根,中医基础这个根系是否发达,将会直接影响中医这棵大树的生长,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因此,中医基础理论的危机实质上是整个中医学的危机,中医的现代化首先是基础理论的现代化。   指导中医实践的理论基础是《黄帝内经》,其核心是天人相应、脏象经络、营卫气血、阴阳五行和辩证论治等等。这个理论框架近三千年被历代医学家奉为圭臬,从未受到动摇,几乎一成不变,如果摒弃了这个框架也就无中医的特色而言,但我们如何来认识这个框架的现代意义呢?实践证实,单靠中医学自身的力量是不可能的,中医理论的突破需要大量实践的支持,而西方科学近几十年来的发展为我们理解中国传统哲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医学理论的突破提供了可能。   今天,中医现代化已经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历史趋势。特别是在21世纪,随着西方系统科学的不断发展,加上人们对东方哲学思想不断认识的加深,中西医之间认识论上的鸿沟将逐渐填平,它们终将会合在同一个层面上找到相互融通的途径和结合点。作为东方科学文明的代表――中国医学将在人类进步的洪流中积极吸取现代科学前沿的新思想、新观念、目臻发展完善自己的现代理论体系并以未来医学先导的身份,再次展示她新的科学价值。   的确,面对经过人类发展史上最长期最广泛的医疗实践的传统医学――中医学,今天已没有多少人再怀疑它内在的科学性。特别是在近几十年来,更多关于中医的研究,如天人关系的重新认识、经络存在的客观性验证、越来越多的医疗实践等,已无可置疑地说明,中医包含着深刻的辩证法原理,它是一种广义的科学。虽然,目前我们还不能真正理解它,但科学整体的发展趋势与东方科学的呼应已经预示着,中医的现代化将引起整个医学的革命。 3 结合的焦点   医学包括两个部分,医学实践和医学理论。理论能够为实践指明发展的方向,而实践又能为理论的验证和完善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医学的良性发展就是建立在两者的相互促进之上。然而,在现代医学体系中,西医学注重于实践,而中医学则更注重于理论,两者本来可以是合二为一的。但由于西医学只着重于微末细节方面的研究,而忽视了对整体的把握,因此西医尽管给我们提供了大量关于人体的知识,但这些知识仅仅是一些机械堆积起来的东西,它并不能帮助我们了解疾病产生的真正原因。与此同时,中医学则一直固守着经验积累和解经的思路和方法,严重窒息了中医学理论的现代化。   有实践而无理论不能成为科学,有理论而不能指导实践那就是空论,理论和实践如何才能够结合起来使现代医学走出一条光明之路呢?要认识这一点,我们还必须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说起。自然界是统一的,这不仅是现代科学发展不断证实的一点,而且也是古代哲学家们思辩的结果。在古中国,揭示这种统一性的学说就是东方哲学的基础“气一元论”,按照这种学说,气是一种充满生命力的微观物质,它充满着整个宇宙空间,而且是在不断紧张地运动中存在的。统一的物质有两种存在形式,一种就是由这种物质组织起来的暂态有序结构,丰富多样的世界就是由这些相对稳定的事物所组成的;另一种则是通过连续物质周期性地组织与离散进行运动的能量场,由于在不断转化中存在的统一物质――“气”是不可观察的,因此东方的思想家们特别强调认识自然的另一条途径――哲学的思辩。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摇篮,整个西方科学就发端于欧洲人对古希腊“原子论”的实践。按照这种“原子论”学说,自然界可观察的物质是由少数几种本质不同的粒子组成的,不可观察的就是虚空。由于后来的科学实验证实了原子的存在,西方的科学家们便认为,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对这些微观粒子的挖掘来认识自然界,于是西方科学走上一条还原分析之路。   应该说,科学的实验方法和哲学的思辩方法是相辅相成、殊途同归的,哲学家们从外在的观察和内在的体验中认识到自然界的统一性,而科学则从更多的实践不断证实了这一点,如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但不可否认的是,今天的哲学和科学仍是分道扬镳的,哲学相信自然界在物质上的连续性,而科学则不承认不可观察的存在;哲学相信物质和能量内在的统一性,而科学则把统一的物理世界机械地分为物质的实体和非物质的能量;哲学相信自然内在的必然性,而科学则通过量子力学否定了因果论证……等等。如此巨大的差异使我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仍处于十分迷惘的境地。   二十世纪是两种思想激烈斗争的时期,同时也是两种思想相互融合的时期,通过近一个世纪的酝酿,一种新的科学思想――系统理论诞生了。按照这种思想,自然界是连续的,统一的物质就充满着整个宇宙空间,这些物质是在不断紧张的运动中存在的,不时有一些局部物质在反抗周围物质的压迫中组织起来成为一个可观察的实体,同时又有一些物质在周围物质的压迫之中离散开来沦于混沌之中,自然界的能量就是通过连续的物质周期组织与离散流通于自然之间,从而把整个自然界普遍联系起来。既然自然界统一于一种物质的组织与离散,那么我们很容易想到,大到有限的宇宙、巨大的星系、星体,小至组成它们的微观构件分子和原子,甚至是更微观的基本粒子,中间还有众多的生物、生物系统、人类社会等等,它们都是一些生命系统,而且它们都遵循着同一个物质运动的规则。   每一类生命系统都对应着一种特殊的非线性联系方式。与宇宙这个巨大的系统对应的是引力波,它由组成宇宙的微观原子的生存竞争所引起,通过连续在宇宙空间的统一物质周期组织与离散传递着宇宙整体的意志。与非生物集合对应的是电磁波,它由组成原子的微观电子生存竞争所引起,通过连续在原子空间的物质周期组织与离散传递着它们彼此间的信息。与生物对应的是生物波,它由组成生物的微观基础――细胞之间的生存竞争所引起,通过连续的水环境中水分子在无机离子周围的周期组织与离散传递着整体的信息。可以说,在自然界中,整体的普遍联系都是以连续在系统之中的某一层次的微观基础物质周期组织与离散进行的。然而,连续在系统微观的基础物质往往是难以观察的,要认识它只能通过哲学的思辩,如果基于观察不到不便承认它的存在,就会陷入神秘主义的误区,西方科学的畸形发展就是由于西方的科学家们一直迷信他们精密的观测仪器所造成的。   西医是西方科学的一个缩影,它不仅忽视了人与外在世界之间更为本质的能量场联系,一直将人孤立出变化的自然之外进行研究,而且对组成人体的各个局部的研究也是同样,它忽视了整体普遍联系的物质基础――连续的水环境,将整体分解为一个个互不联系的机械构件,这显然影响了西医对人整体的把握,特别是对整体疾病产生原因的认识。与西医学相比,中医学无疑是更具理性的,它很早就把人看作是与周围世界相通的一种东西,这里统一的物质――“气”就是沟通人与外在世界的媒介,气在自然界是有层次的,不同的层次对应着不同的气的形式,如在人与外在世界之间不仅有物质实体这种气的形式,而且还注意到不可观察的能量场;在人体内部,气同样也是有层次的,如流动在血液中的物质之气,流动在神经中的能量之气,特别是依赖连续的水环境流动在整体各个局部的生物之气。由于这些气是不断相互转化中存在的,因此中医始终把人看作是与自然相统一的事物,而且很注意内在的普遍联系。   毫无疑问,注重思辩是没错的,因为自然的原理是内在于物质本性的,我们不可能通过对外在世界的观察和实验来获得,它只能通过哲学的思辩。但是,任何思辩的成果都不是无中生有的,它不仅来自对人体内在与外在关系的体验,而且还依赖于我们对外在世界的观察和实践对它的检验,科学的观察和哲学的思辩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然而,东方的思想家们太过于注重对基本原理的探索了,以致于忽视了科学的实践对它的支持,科学也因此一直停滞不前。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每一次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都会引发自然科学的一次革命。500年前,东方科学思想的西扬推动了西方科学一场浩大的革命,而在今天,西方科学的东扬又为另一场科学革命奠定了基础,这就是西方科学实践与东方古老的哲学思想相结合。我们知道,东方哲学思想的核心就是阴阳五行学说,现代不少人认为它并没有多少科学的基础,实则不然,它的根基就是“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就是对气这种统一的物质运动规则的一种形象的描述。气本身是一种充满生命力的基础物质,反抗、扩张,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是一切存在物的本性,先哲们从此得出了阴阳学说:对每一个事物来说,世界都可以分为两部分――内在相对稳定的个体(阴)与在不断变化中存在的外在世界整体(阳),两者之间首先是对立的,或者说每一个事物都是在不断反抗外在世界变化中存在的;但外在世界的力量是巨大的,任何一个事物的存在与发展都是以不断顺应外在世界的变化并自觉地成为它的一部分为基础的,如果不能够与外在世界的变化相和谐,这个事物就只能不可逆地在竞争中走向灭亡。通俗地说,阴阳学说揭示的就是一个“整体决定局部”的道理。   从热力学第二定律被归纳出来以后人们就发现,每一个系统内部都有一种永恒的运动趋势,这就是不断地从不平衡向平衡转化,但一旦完全达到了平衡,这个系统就没有了中心和层次,灭亡就是不可避免的了。由于以往科学上一直迷信绝对对称的时空观,忽视了连续在宇宙空间中的物质永恒的不对称运动,结果使不少人误认为世界将走向灭亡。实则不然,虽然世界上的物质是统一的、对称的,但物质本身发展的过程却是不对称的,这使得自然界出现了永恒的不对称运动,也正是这种不对称运动使在反抗这种变化中存在的每一个系统获得了连续的发展动力。   每一个事物都是在反抗外在世界变化中存在的,这不仅是指宏观的每一个生命系统,而且也包含组成系统的每一个要素。事物有了这种本性,才会在不断竞争中有生有灭。当然,物质本身是不会无中生有,更不会从有到无,产生与灭亡的只是物质的组织形式罢了。当局部物质在反抗周围物质的压迫中组织起来的时候,就会成为一个物质和能量的秩序整体,在每一个系统中我们也可以称之为要素,当这个要素在竞争中走向灭亡的时候,物质就会离散,内聚的能量就会不对称地释放出来,并重新引起周围物质的再组织,以此类推,能量便会通过连续在系统内部的某一层次的物质周期组织与离散流通于系统空间,系统不断走向平衡的趋势就是由众多要素的竞争产生的。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在孤立系统中,系统的发展趋势就只能是不可逆地从不平衡向平衡转化。但在真实的自然中,不对称的运动是永恒的,自然界的物质也正是在反抗这种不对称中组织起来成为一个系统。系统的性质是由最初的生成环境决定的,因为哪一个要素在与众多要素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并成为统治者决定系统的性质,取决于哪一个要素能够优先得到环境的支持。当某一个要素竞争出来成为统治者以后,这个要素就会通过诸要素之间的竞争不断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每一个要素身上,从而使整体出现了目标上的统一性。   在现代科学中,人们总是习惯于用信息这个概念来描述中心要素对整体的控制,但对信息的本质却一直误解很深,仿佛信息是超脱于物质之外的一种东西。实际上,自然界的一切现象都是由物质相互作用形成的,信息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必然有它的物质基础。我们知道,世界上的物质只存在两种运动方式,一种是线性的运动,即相对不变的实体沿着一条连续的轨迹而在空间移动,如我们所摄取的食物的运动、血液的循环,我们的呼吸运动等;另一种运动则是非线性的,它是由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竞争引起的、通过连续在系统中的基础物质周期组织与离散进行传递的一种能量包,如将组成宇宙的所有原子和整个宇宙的发展联系起来的引力波、将原子联系起来成为一种有序集合的电磁波、还有将组成生物的各个细胞和整体普遍联系的生物波。显然,信息就是对单位时间内物质运动量的一种客观描述。它不仅包含在实体的线性运动之中,更重要的是它还包含在连续物质的周期组织与离散这种非线性运动之中。   每一个系统的存在都是以自觉或不自觉地顺应自然整体的发展为基础的,如果它不能在与外在世界的相互作用中迅速与之相平衡,那么它就只能在与外在世界的对立中走向灭亡。因此,整体的各种物质运动或者说信息必须畅通无阻,才能够在中心要素的协调下迅速走向平衡,并与外在世界的变化相平衡,生命就是这样一个不断与外在世界相适应的过程。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来调控整体平衡的理论就是五行学说。与阴阳学说相同,五行学说的基础仍然是“气一元论”。先哲们很早就发现,如果不对局部的要素进行控制,这些要素就会亢而为害;如果没有对局部要素的扶持,这些要素就不可能在众多要素的竞争中产生、发展。五行学说就是一种通过诸要素之间的竞争和协同来表达整体意志的一种理论:与整体意志相顺应者就会得到系统整体的支持,从而在系统中不断产生、发展、壮大;而那些与整体意志相违背者,就只能在与众多要素的竞争中不断衰弱,并很快走向灭亡,整体的非线性联系就是通过这些要素不断在整体内部周期性地产生与灭亡进行的。由此可见,人体每一个局部的变化都是整体意志的一种缩影,整体的意志就体现在微观物质的非线性运动之上。   系统是物质和能量的一种有序集合,这种集合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反抗外在世界变化中有秩序地运动的。这种运动不仅体现在物质有秩序的流动上,而且还体现在能量有秩序的流动上。五行学说就揭示了人体物质和能量的流注次序,并提供了一种有效调控整体平衡的一种方法。如某一部分功能弱了就可以增强它的上游部分的功能,从而使整体按照自身的运动方式进行调整;如某一部分功能过强了就可以刺激与对应的下游部分的功能,从而使这种强势按照自身的流动趋势进行化解。只有不断保持整体上的一种平衡,信息才不会在流动过程中产生失真和变形,整体才能够在中心要素的协调下不断与外在世界的变化相平衡。   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并不是相互独立的,它们在形成的一开始就成为一个统一的学说――阴阳五行学说,“天人合一”就是对这个学说的高度概括。人是一个在反抗外在世界变化中存在的系统,这里的外在世界变化不仅包括社会关系的变化,更主要的还包括自然环境的变化,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首先是一个自然人,然后才会是一个社会人。影响外在自然环境的变化因素是非常多的,如整体宇宙的变化会通过引力波影响到组成我们身体的每一个原子,周围星体位置的变化会通过电磁波影响到我们的体液环境的物质运输和能量传递,此外还有我们生存条件的变化等等。我们人体的每一个细胞都生存在这种内环境中,因此当外在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这些细胞都会随着体液环境的变化而随之发生变化,人体的生理周期就是外在环境的变化通过这种方式影响人体的。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人是与外在世界相对立的一个事物,但如果我们能够谨慎地反思自我,那么你就会发现我们还统一于外在世界的变化之中。因为我们与自然整体相比。我们每一个人的力量都是微不足道的,不自觉地顺应外在世界的变化是它存在的先决条件。如果我们整体不能迅速达到平衡,那么我们对外在自然变化的适应就会出现滞后,人与外在世界之间的矛盾就会加剧,疾病就会因此而产生。   人体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这是由于组成人体的每一个细胞都生存在连续的水环境中,水分子在这里不仅起着整体物质运输的功能,而且还起着整体能量传递的功能,经络学说就是对这种连续水环境的一种客观描述。当然,经络并不是没有大小主次之分的,从大的干道来说,物质运输有血管,能量传递有神经,小的干道有同时传递物质和能量的淋巴管,还有微观的体液循环通道――十四经脉。在这些层次中,微观决定宏观,整体决定局部,也就是说体现整体意志的十四经脉在整体之中是更重要的,它决定着宏观的血液系统和神经系统。   穴位处流通着大量的水和无机离子,当外在自然变化影响到内环境的时候,它首先被体表的穴位感知并将这种信息沿着经络传递到与之联系的各种组织器官。穴位处有大量的神经网络、血管网络、淋巴网络,可以说是它将人体的这些主干道与局部的各种组织细胞紧密联系起来,从而使局部能够根据整体的意志调整自己的运动方向,将整体始终保持在一种步调一致的状态之中。如果这些内外联系的窗口不畅通,那么内在与外在、整体与局部的联系就会受阻,从而影响到整体的平衡,进而影响到整体与外在自然的平衡,疾病就是由于这些不平衡产生的,因此,中医学非常注重这些窗口的作用,而且还发明了诸如针灸、药物归经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恢复这些窗口的功能。   人体是一个有秩序的整体,这种秩序就体现在人体各个部分在反抗外在世界的变化中能够统一起来,有序地释放反抗能量来达到反抗的目的。反抗能量在人体的流动是有一定次序的,它就是沿着围绕五脏六腑的经络和自主神经系统进行的。心脏是这种能量有序释放的中心,因此中医一直把五脏六腑看作是人体的中心,特别是把心脏看作是整体意志的一种体现,因为这种能量的周期供应决定着大脑中众多信息的竞争结果,进而影响到全身的运动。 经络藏象学说是中医学的核心学说之一,它根据人体能量的流注次序将各种脏腑有序地排列起来,指出了它们彼此之间的阴阳表里、生克乘侮关系,以及它们和外在自然变化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这里的脏腑不是一个个孤立的脏器,而是一个个独立的生命,这些生命不仅与外在自然之间有着普遍的联系,而且与整体的各个部分有着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深层次的联系,是这些众多的联系使人体成为一个巨大的生命系统,而这些联系的根本就是经络。 4 病因病机与中医诊断   中医学的精髓就是阴阳五行学说,这个学说以阴阳和五行这两个概念形象地揭示了存在于系统之中的普遍规律。按照这个学说,每一个系统都是在反抗外在世界变化中存在的,外在世界的力量是巨大的,每一个系统的存在与发展都是以自觉地顺应外在世界的变化并成为它的一部分为基础的。因此,中医认为,一切病因,不管是内因还是外因,本质上都是局部的人体与自然整体之间或组成人体的各个部分与人整个机体之间矛盾的激化造成的。人体是一个五脏为中心、六腑为辅助的自平衡系统,整体的意志就是通过这个相对平衡的内环境施加到全身各处的,如果局部不能迅速与整体的变化相平衡,信息在从局部到大脑或从大脑到局部的过程中就会失真和变形,人体生理活动的统一性和协调性就会被干扰和破坏,人所有的病机变化,就是由局部与整体之间的不平衡造成的。   大脑是人体的信息处理中心,人体所有的信息都从全身各处汇聚在这里进行处理,然后通过神经将处理过的信息传递到全身各处,从而统一整体的活动。在许多人看来,大脑是自主地处理信息的,实则不然,大脑自身并不会自由地处理信息,它只不过是体现整体意志的一个容器,来自全身各处的信息在这里进行竞争,与整体意志相和拍的信息就会被优选出来并最终上升为整体的意志统治全身,而那些与整体意志相违背的信息就只能在竞争中被淘汰或自觉地顺应整体的意志与被优选出来的信息相和拍,这样,整体才能够在反抗外在世界变化中统一起来,并不断与这种变化相平衡。体现整体意志的是以心脏为中心的脏腑系统,因为这个系统对外在世界变化反抗能量的产生是人体运动能量的总源泉,心脏对身体各部分血液的不对称供应体现了这种意志。   大脑处理信息的机理我们已经明白了,人体信息的不同就体现在包络在无机离子周围的有序水层周期组织与离散的频率之上,而自由氢质子在水分子链上的周期递进是这种非线性联系方式产生的基础,因此,人体信息的差异也可以说体现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神经的自由氢质子的迁移量上。大脑内的所有信息的处理是通过氢和氧的化合反应来完成的,我们知道,大脑只占人体总体积的2.5%,而它所需要的供血量却占人体的20%以上,原因就在于大量的信息处理需要大量来自血液的氧,一个氧原子能够和两个氢原子化合成一个水分子,如果单位时间内心脏的供氧量与某一个信息对应的氢正好化合,那么这个信息就会在大脑中被优先加强,有了来自整体能量的支持,这个信息能够竞争出来并上升为整体的意志是必然的,不管这个信息最初的强弱。由此可见,大脑不过是整体意志的一种体现,它也不可能象通常我们所想像的那样凌驾在整体之上。   一个系统发展的内在动力就是从不平衡向平衡转化,如果这个系统最终达到了完全的平衡,这个系统就灭亡了。不过,外在世界是在不断的变化中存在的,这正是系统发展永恒的动力所在,人体与此同样。当外在世界变化被人体各个部分感知以后,这些信息都会通过神经系统传向大脑,所有信息在这里进行竞争,最终有一个与整体意志相和拍的信息被优选出来影响整体的运动,而这种整体活动又会决定新一轮信息的竞争结果,以此往复,整体就会连续地对外在世界产生适应性变化,生命就是这样一个不断与外在世界变化做斗争的事物。   在现代科学中,人们是用“功能态”这个名词来描述人体这种不断对自然变化的适应过程的。显然,不同的功能态就体现在大脑不同的意识之上,同时也体现在整体以这个意识为中心的活动之上。意识是人体与外在世界对立统一的产物,虽然人体与外在世界的联系是广泛和深入的,但我们还是可以将影响意识的原因分为三类,一类是从微观层次上影响人体活动的,如引力波将组成人体的每一个原子和整体宇宙的发展联系起来,电磁波将人体与近距的自然现象联系起来,如太阳光照的强弱、地球的周期运转、气象的变化,特别是月球围绕地球的运转,更是明显地影响到人体内以连续水环境为基础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影响到人体各种功能态的变换。如人体的觉醒功能态和睡眠功能态就是由这些微观的因素引起的。另一类是通过人体与外在世界的物质交换,如药物、饮食、呼吸等,这类因素对意识的影响一般是通过改变内环境来实现的,如催眠药;第三类是社会环境的变化,人类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人类是通过一种特殊的非线性联系方式――语言组织起来的一种全新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各种社会关系的变化,来自视觉、听觉、嗅觉等感官的信息都会直接影响到人体意识的产生,进而影响人体的各种功能态的变化。如人的喜、怒、衷、乐等。   一个完全健康的人是一个能够迅速适应各种外在世界变化的有机整体,但这只是一种理想状态,真实的人都是处于一种亚健康态。尽管人都可以从一个功能态到另一个功能态,但整体的变化都是跟不上意识的千变万化的,它总是滞后于意识一个时间。当这个时间滞后越来越长,整体跟不上这种变化时,即整体还远未达到平衡,新的意识又通过这种不平衡的环境来影响全身时,信息在这里传递就整个失真和变形了,自然意识对整体就失控了,疾病从此就产生了。   中医学是一种调适人体与外在世界变化相平衡的学问,它的治疗原则就是要恢复整体的平衡,从而使人体能够迅速适应新的环境变化。但是,人体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当整体长期处于不平衡状态时,局部的细胞就会在这种不平衡的环境中产生变异,之后这种变异的细胞影响内环境,进而影响意识,最后形成恶性循环。因此,要恢复整体的平衡,必须要抓住其中影响整体平衡的主要矛盾,找出病因,才能获得预期的治疗效果。   中医是用“证”这个概念来对人体疾病进行本质性认识的。这个证不仅是对人体各种功能态的一种认识,而且含有辩证诊治的思想。中医辩证方法有多种,如八纲辩证、脏腑辩证、六经辩证、卫气营血辩证、三焦辩证等,其中八纲辩证是各种辩证的总纲,其核心就是根据四诊资料,应用中医理论进行分析综合,概括病变的大体类别(阴、阳)、部位(表、里)、性质(寒、热)以及邪正盛衰(虚、实),从而反应人体病理功能态的总情况。其它辩证均以八纲为总则,侧重地认识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方面的病理情况;反之,其它辩证又是八纲辩证的基础。   应该说,中医的“证”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它所揭示的是局部与整体之间的一种在动态变化中的不平衡关系。与中医相比,西医对疾病的认识是更为客观的,它所揭示的是变异的组织细胞与正常组织细胞之间的一种差异。中医是以调整内环境的平衡来恢复细胞的功能,从而达到治病目的的;而西医却是以改变、去除或替换局部细胞的方法来医治疾病的。显然,中西医是各有所长的,对待已经变异的细胞用西医方法无疑是非常有效的,它能迅速改变这些病变细胞对内环境的影响,从而显著改变人体功能态。但这种方法却是治标不治本的,细胞生存的环境没有发生改变,新的细胞还会继续在这里产生变异。特别是在对待一些在发展中的病症,细胞还没有发生显著变异,西医就会无能为力。中医却不一样,虽然它不能象西医那样迅速根除病变细胞,但它却可以改变内环境,使病变的细胞重新恢复原有的功能。特别是对那些在发展中的病症,中医能够根据疾病的发展状态辩证施治。   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它们所研究的都是同一个对象――人体,自然它们完全可以统一起来。但在实际过程中,中西医却是“道不同,不相为谋”,中医非常强调“整体决定局部”,而西医却非常注重“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正是这种方法论的不同,中西医各自朝着两个相反的方面背道而驰。其实,真理往往就在它们中间,整体决定局部是没错的,但局部同样可以反作用于整体,两者本质上是相辅相成的。   在以往的中西医结合的研究中,为了使中医的“证”更加客观化,学术界作了大量扎扎实实的工作。整个研究主要围绕五脏证、八纲证和气血证展开,抓住了中医证的核心内容。选用客观检测指标来自各个系统。大至器官水平,小至分子生物学水平,在各项具体的研究中,人们都无一例外地获得了预期的结果,验证了中医“证”的科学性。但是,由于以往对中医方法论的忽视,过分地强调了局部,中西医结合一度举步艰难。   在中医学中,阴阳是构成证的核心要素。众所周知,阴证和阳证为八纲之首,乃纲中之纲。显而易见,阴阳在证的构成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舍弃阴阳,中医的证基本上就不存在了。阴阳学说所揭示的就是整体决定局部这样一个自然的基本规律,在局部的人与自然整体这对矛盾中,人的存在是以自觉地顺应自然整体的变化为基础的,如果人体不能在整体上迅速达到平衡,那么它就不能迅速与自然变化相平衡,疾病就会由这对矛盾的激化而产生。显然,各种不同的疾病就体现在人体局部与整体之间的矛盾之上,或者说各个器官的组织细胞与其依赖生存的内环境之间的矛盾之上,如果这种矛盾的激化主要是由外在世界的不规则变化引起的,那么这种证就是“阳”证;如果这种矛盾的激化主要是由局部细胞对内环境变化的不适应累积而成的,那么这种证就是“阴”证。如果这种矛盾主要是由外及内引起的,那么这种证就是“表”证,如果这种矛盾是由内及外引起的,那么这种证就是“里”证。   人体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这里经络是整体普遍联系的主要通道。经络的物质基础我们已经知道了,它就是人体连续的水环境,因为人体不仅几乎所有的物质运输依赖于水分子,而且几乎所有的信息同样依赖于这种连续在整体的水分子,所以,整体的功能状态就体现在水分子即时的性质上,如这种环境中自由氢质子的数量。如果这种性质即利于整体的物质运输又利于整体的信息传递,那么来自局部的信息就会迅速及时地传送至大脑,然后经过处理很快地将应对信息传递到全身各处,再辅以血液的不对称供应,整体就会处于一种良性的循环之上。但这只是一种理想状态,一般的情况下总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如这种环境中自由氢质子的数量过多,虽然整体的信息传递速度快了,但整体的新陈代谢就会发生紊乱,“热”证就是对这种功能状态的一种描述。反过来,如果这种环境中自由氢质子的数量过少,整体的新陈代谢就会迟缓,信息传递就会放慢,那么人体就难以迅速适应变化的环境,这种功能态就是“寒”证。同理,“虚”证就是局部组织细胞不能适应内环境的变化,而“实”证则是局部组织细胞功能亢进,它不仅自身不适应整体的变化,而且它反作用于整体,使整体处于一种不平衡状态之下。   通过对“八纲辩证”的理解,我们就知道,中医的“证”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概念,它不仅包含疾病所表现出的一系列症状,而且包含着病因、病理、病位、病变性质和发展趋势。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六腑为配合,通过经络将五脏、六腑、形体、组织与器官联系起来的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在这个整体中,任何疾病的发生,无论是外感还是内伤,都将影响到整体的功能状态。人体的各种功能态是由不同的意识来体现的,而意识又是整体意志的一种体现,因此,关于体现整体意志的脏腑功能状态的认识在中医整个辩证论治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可以说,辩证论治体系是以脏腑辩证论治为中心发展完善而来的。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我们从整体上来把握各种功能态与意识之间的关系、整体与局部之间关系的时候,我们就明白了:证就是对人体各种不同功能态的一种描述,它的具体表现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人的意识状态,当人经常处于一种低迷的状态时,这就是局部病变的前兆;二是病人自身的感觉,当局部经络不畅通的时候,就会相应产生不同的感觉,如痛、沉、麻、等感觉;三是与整体意志相对应的心脏供血,它表现在人体各种不同的脉象上,“脉诊”就是中医特有的考查人体功能状态的主要方法之一;四是体现在体表,整体功能态的任何改变都会有一定的症状、体征反映于体表,通过对体表各种症状与体征的诊察,就可以得到人体功能状态的一些认识;五是体现在内在脏器组织细胞的病变,西医主要就是通过这种方法来诊断疾病的。   认识到人体各种功能态与它在人体的具体表现,我们就可以将中西医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疾病的诊断上,我们不仅可以利用中医的“四诊”方法在局部病变之前及时发现,消灭疾病于荫芽之中,而且在病变发生之后可以利用西医方法确诊,使疾病诊治更加有的放矢。在疾病治疗上,我们不仅可以利用中医调节内环境平衡的方法来达到治本的目的,而且还可以在局部细胞发生突变之后迅速切除,以更有效地恢复健康。总之,人体功能态的理论沟通了东西方两种医学,使人们对人体巨系统的认识有了突飞猛进的突破,而这种突破不仅会带动已有疾病防治上的突破,而且在面对各种新的疾病时,我们也能从容应付 5 药理方论   中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民族防治疾病,康复保健的一大法宝。数千年来,中药对中国人民的医疗保健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然而,自从西医西药传入中国以来,很快以它的精确明晰、广谱速效占领了中国医药的主导地位,让中国人引以自豪的中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应该说,为了迎接挑战,国家对于医药的研究已经投入很多人力与物力,无论是“八五”、“九五”攻关,还是中药现代化行动纲领,以及现在的863攀登计划等等都有中药的内容,但结果却是一个题目翻来复去地提,各个计划都列,目前尚未有什么大的收效,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中医药落后的现状是不可否认的,但这并不能成为摆脱不了落后的原因,关键在于我国的中医药发展一直没有把握住世界医药发展的趋势,没有充分发挥中医药应有的特色。最近几十年来,由于化学药品毒副作用的不断出现,世界疾病谱的改变,医药模式的转变,一个人类回归大自然,重新重视天然药物的热潮正在逐渐形成,而这正是中医药的特色所在。但我国的医药界并不是努力去站在发展的潮头,而是一直紧跟在西方医学后面,亦步亦趋,没有多少创新精神,甚至一些人还要将中药西药化。毫无疑问,一个没有特色的东西本身是没有多少生命力的,中医药的发展也是如此。   中医向来认为,是药三分毒。这是因为人体是一个不断走向平衡并与外在自然变化相平衡的有机整体,任何针对局部病患的药物都会影响到整体的平衡,所以,在中医学中药物通常被称为毒药。如张子和所言:“凡药皆有毒也,非止大毒小毒之谓”,汪机则说:“药……以能攻病,皆谓之毒”等等,其所言之毒药,实指药物,换言之,毒药即是药物的总称。中药的特点就是不干扰人体正常的生理过程,副作用很小,有的并有适应原样的双向调节作用。因此,在中医历来就有“药食同源”之说。   中药的成分比较复杂,药效较慢,让人很难理解是那种化学成分在起作用。与中药相比,西药的成分比较简单,药效立杆见影,而且它具体地指出了药物起作用的原理,让人更为信服。然而,随着的西方医学发展,医学家们已经发现,尽管西药在治疗一些传染性疾病方面疗效显著,但同时也表现出了它不可避免的毒副作用,药物病和药源性疾病增加,特别是某些药物致畸、致癌,已经引起人们的不安。特别是对一些没有器质性病变的疾病,如城市病、“富贵病”、身心疾病、精神性疾病、忧郁症、疲劳症等更令西医难以对付。   西方医学之短,恰恰为中医学所长。中医学立足于自然过程和生命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理论和多种药物与非药物防治之法,无论是现代难治病,还是康复保健都有着明显的优势,就现代难治病而言,中医颇适于对它的诊疗,如中医学的整体动态观察的基本特点,有助于深入认识现代难病的本质,而依据中医学逆向思维的方式,审证求因,则可从疾病所显现的征候去探求现代难病的病因病机;尤其是中医学的辩证论治,不仅根据其出现的证候进行细致的整体分析,而且可在不同阶段作动态处理,这对于具有个体医学特征的现代难病有着重要意义。   古代的医学家们常说,医药同源。的确,中医学和中药学的诞生、发展、完善是同步的。人类在史前就曾尝试过用天然的动植物和矿物与疾病做斗争,自从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祖先们就为后人留下了有关用药物医治疾病的宝贵史料。例如,我国的《神农本草经》等许多医学著作都反映了医疗疾病中药物的重要作用,表明了医与药的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现代中药药理的研究正是循着这条密不可分的关系发展起来的。   在许许多多中药的基础研究中,中药药理的深入研究至关重要,它将为阐明中药的药效作用,指导合理用药以及开发新药提供理论依据。中药的药理理论是以我国传统朴素的哲学思想为基础,以传统经验为标准建立起来的理论体系,以“四性五味”、“升降沉浮”以及“归经”等构成中药理论的精髓。其特点是强调对客观对象作用的整体观察,以及在药物选用上的经验性。浩瀚的中华医学宝库为后人留下了无数宝贵的经验,也为今天的人们留下了许多有待更新和发展的课题。   显然,中草药及其配方,它们经过了最长时间和最大人群的人体实验,对其潜在力进一步挖掘,对其双向调节作用的进一步发挥,将为现代难治病的攻克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但过去的辉煌并不代表未来,面对人类不断提高医药保健水平的要求、知识产权保护的挑战以及天然药物市场的巨大潜力,我们只有根据时代发展的特征,加强中药基础理论的研究,解决现代中药生产中的重大关键问题,才能解决常见病、疑难病,创新新药,解决人口健康的问题,并使我国中药走向国际社会。   中药现代化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但这种现代化首先必须是理论的现代化,没有中药基础理论的现代化,只一味地跟在西方医学后面,中药的现代化是不可想象的。医和药是相通的,中药的基础理论与中医学一样,也都是相通的,这就是阴阳五行学说。现代人通常对阴阳学说理解是有误的,原因就在于人们把阴和阳看作是完全对等的两个方面。事实上,在先哲们的思想里,阴阳不仅包含了对立统一的观点,而且还指出了其中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具体地说就是整体决定局部。在人体科学中,它一方面说明了整体的自然环境决定了局部的每一个人,另一方面说明了体现整体意志的内环境决定了局部的每一个细胞。因此,中药治病的特点主要就是调理内环境,使内环境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状态,这样才能使人体不断与外在世界变化相平衡。   五行学说是一种调节内平衡的理论。按照经络藏象学说,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以连续的水环境为物质运输和信息传递的基础,进行普遍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外在世界是在不断变化中存在的,在反抗这种不对称的变化中,身体各部分为了自身的存在都必须不断向内环境中释放能量,这显然造成了人体内各处生物电势能的不平衡,如果这种不平衡不能够迅速走向平衡,那么整体就不能步调一致迎接新的变化,疾病就会由此产生。   人体是由不同的组织形成的,经络就包络在这些组织周围,并和周围其它经络相连接。由于组织结构的不同,与周围内环境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也不同,这一方面导致了这些经络在人体各组织处产生了不同的生物势能,促使体液按照一定的流注次序在人体中有序地流动;另一方面分泌物的不同也使信息的传递(包络在无机离子周围的水分子周期性的组织与离散)在不同的经络中有不同的递进阈值。中药治病的机理主要就是根据体液在人体的流注次序来入手,在中医学上就是根据五脏之间“生、克、乘、侮”的关系,有针对性通过中药复方各成份之间“君、臣、佐、使”不同作用,综合产生药效的。   恢复整体的平衡是中医药治病的核心所在,因为只有整体平衡了,信息在从各局部向大脑或从大脑向各局部传递过程中才不会失真和变形,整体的意志才能够在平衡的内环境中得到真正的体现。如果局部长期不能够与整体相平衡,那么在反抗这种内环境中存在的细胞就会发生变异,严重的病患就会产生。所以,要使整体能够保持平衡,就必须使各经络通畅,中药就是以恢复各脏腑的正常功能状态为主,以恢复包络在各脏腑周围的经络畅通为辅,强调内在各组织功能的自我恢复,而不是象西医那样强制性地改变各组织的功能。   西药的副作用已是众所共知,它主要是通过血液循环将这种化学分子运送到全身各处,经络是通过包络在无机离子周围的有序水层周期性的组织与离散来传递全身的信息的,化学药物的加入明显改变了这种信息传递的阈值,从而使局部的组织功能得到明显的改变。但同时它也使全身各处的信息传递的阈值得到了改变,以致影响了其它组织功能的发挥。而中药的药理则不一样,它主张在不影响整体平衡的前提下调整局部脏腑的功能,药物也有明显的选择性,归经就是中药的另一个主要观念。   中药有这么多的优势不是偶然的,它源于一套系统科学的选择中药的理论。在这里,“气一元论”是其它所有理论的基础,它将自然界的所有事物都归于气这种统一的物质的不同组合,从而为中药的选择开辟了一条极为广阔的天地。显然,人和万物在本质上是相通的,自然界的所有物质都可以人体转化为有用的东西,关键于是如何应用它。中药的种类繁多,但最多的还是与人体有最大共通性的动植物体系,因为这些生物是和人类从同一个起点进化而来的,它们不仅在化学成分上相似,而且都是在连续的水环境的普遍联系下才成为一个整体的,所以,这类天然的药物能够很快地被人体所吸收,并有效地补充人体的营养。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人类的进化史经历了由非生物的元素,到生物的细胞,从单细胞生物到多细胞生物,从单器官生物到多器官生物的演变,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的生命发展过程。在这条进化的长链中,作为中药的动植物体系,它们的生命物质组成都是一致的,皆由蛋白质、氨基酸、生物碱、鞣酸等有机物组成。从微生物的细胞色素到人的血红素;从植物的叶绿素到蜗牛的红质等,这些对生命功能最必需的色素,它们的基本结构也都是相似的。显然,用这种与人体细胞有最大相通性的生物要素治疗疾病有着最小的副作用,但同时也有着较好的疗效。   人有很多的病症,治疗这些病症需要分别对症下药。在中医学中,指导人们进行中医药选择的是阴阳五行学说。根据这个学说,生物和人一样,都是在反抗外在世界变化中存在的,它们和外在世界变化有着一一对应的关系,如果这个生物的某个部分和人体的某个部分在适应外在世界变化中有着共同的反应,那么两者就会有最大的共通性,人体如果能够吸收就会显著地增强这部分的功能。如对生物而言,周围自然因素影响最大的就是月球,它主要通过电磁场作用于人体连续的水环境起作用的,显然,能够对共同的潮汐效应有共同反应的组织说明了它们之间化学成分上的共通性,中药基本上都是根据这个原理进行选择的。   或许有人会想,是不是一个人缺什么补什么就行了,其实不然,因为这些药物并不像普通人所想像的那样可以直达病灶,而是在人体中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分解、运输、合成之后过程才被相应的器官吸收的。中医治病强调根据人体物质和能量的流注次序让药物自然地被相应器官所吸收。中医的药理方论就是以人体生理和病经认识为起点,由同一理论方法在药物和处方原理阐释上的合理推导,无论是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还是方剂的大小缓急,君臣佐使,都体现了遵循人体自然生理特点及恢复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平衡这样一套中医防治学思想。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注意到人与外在世界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疾病的产生正是由于人体与外在世界变化之间不和谐造成的,对人体内环境而言就是内部不平衡造成的,因此,疾病防治学正在从注重局部的功能到注重整体的平衡方向发展,而医药的发展趋势与此相同,它也开始向东方的中草药这种注重整体平衡的方向发展。正是这个原因,国内外科学界提出了“回归自然”,“药物要转向天然的动植物”,“回到中医药中去”,“自然疗法”等一系列口号。显然,面对医药未来的发展,中国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不仅有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而且有几千年来最广泛的医疗实践。但这还远远不够,它还必须有一套完善的竞争体制,让真正的中医药人才能够在我们祖国这个大环境能够优先得到国家的支持,这样,中国的医药才能真正走向世界。 6 意识在人体的重要作用   与西医相比,中医的特色很多,不过如果要说起最大的特色,那就莫过于中医对精神与疾病关系的认识了。在西方传统哲学中,精神和肉体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东西,精神在更高的层次上主宰着肉体。而在东方传统哲学中,精神和肉体始终被认为是一个统一体,如范缜所言:“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而神存,形谢则神灭。”用现代话来说就是,精神是整体意志一种物质体现,没有了物质整体,精神也是不可能存在的。由于中医认为心脏供血不对称分配体现了整体意志,因此,东方的思想家和医学家都把“心”作为思维的器官。如孟子所言:“心之官则思”。   对受过西方科学教育的人来说,如果你要向它说“心脏是意识的器官”,他会相当然地认为这是“封建迷信”,而这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观念中却是一件相当然的事。因为东方哲学的核心思想就是“整体决定局部”,大脑尽管是高高在上的,但它永远是从属于整体的,不存在一个凌驾在整体之上的东西,所以不会象现代人这样认为大脑是人体的主宰。相反,在中医学中,人体的中心被认为是以心脏为主的脏腑系统,自然它们的运动体现了整体的意志,意识的产生和这些脏腑有关系也就见怪不怪了。例如,中医特别强调情感与内脏的关系,认为怒与肝,喜与心,思与脾,忧与肺,恐与肾有密切关系;还认为“五脏”都参与精神活动:“肝藏血,血含魂”,“脾藏营,营含意”,“心藏脉,脉含神”,“肺藏气,气含魄”,“肾藏精,精含志”。   现在科学的发展已经不断证实,人体是从属于自然整体的,自然整体的变化“影响”着局部人体的生理变化。但如果从哲学的角度来看,这种“影响”就变成了“决定”。原理就是阴阳学说所内含的“整体决定局部”。如何来看待这种“决定”呢?我们只需将人以往众多虚幻的东西扔掉垃圾堆里,然后把自己看作是一个与其它事物由同样料子组成,又由同样的规则支配的普通事物,这样以来,你就会认识到,人和万物一样,都是一种生命,这种生命的本质就是不断反抗外在世界变化,由于外在世界的力量是巨大的,任何事物都是因不断顺应自然整体的变化而得以生存和发展,同样也因它与外在世界变化之间的不和谐而遭到自然的淘汰,局部事物的变化和自然整体的变化是全息对应的。   或许不少人目前还领悟不到我们人与外在世界变化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但科学的发展已经证明,组成人体的每一个原子不仅是从属于我们躯体的,而且更是从属于自然整体的。原子也是一种生命,它和人类一样也是在不断反抗外在世界变化中存在的,这里的外在世界主要指以引力波动联系的宇宙整体,原子的生存就是以顺应这种引力波动为基础的,它必须不断向外释放它反抗的能量,而这种能量在人体中的有序流动从微观影响着人体的变化。人体是通过连续的水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外在自然变化(如周围星体的位置变化)所产生的电磁波会通过作用于水环境影响人体的各种代谢活动。由此可见,古人所言的“天人合一”、“人是一个小宇宙”并非虚言,它是以人体自觉地顺应自然整体的变化为基础的。   人体是在反抗外在世界变化中存在的,组成人体的各个部分也是同样,它们都会不断将自身对外在世界变化的反抗能量有序地释放出来,这是它们秩序存在的基础。在人体这个巨系统中,这种能量主要是通过在人体闭合的经络系统来释放的,经络有多个层次,宏观的有自主神经系统、血液系统,淋巴系统,微观的有十四经脉,这众多的层次是以脏腑系统为中心,心脏的跳动是这种能量有序流动的一种集中体现。显然,不仅外在世界变化不断影响着血液的供应,而且其中任何一个脏腑的功能状态都影响着整体血液的供应。   大脑是我们整体信息处理的中心,这是无可置疑的,但它是如何对来自全身各处的大量信息进行处理的呢?要认识这一点,我们必须从信息的本质说起。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人体的几乎所有信息都是通过连续的水环境进行传递的,这里,自由氢质子在水分子链上的周期递进是信息传递的基础,而包络在无机离子周围的有序水层周期组织与离散是信息传递的主要方式,信息的不同就体现在这种周期组织与离散的频率之上。显然,人体几乎所有信息都是通过同一种媒介进行传递的,它们的区别也只在量上,即频率的不同之上,因此,大脑对信息的处理也不是定性的,而是不同的区域对应着不同的量,只要信息在量上是相同的,不管它来自哪里,对应的区域都会作出同样的反应。   现代人一直对大脑中信息处理的过程迷惑不解,原因不是别的,而是这种信息处理的过程我们难以用现有的精密仪器观察到。其实,观察不到并不意谓着认识不了,关键是我们能否充分应用思辩的力量。从科学实践来看,大脑只占我们身体总质量的2.5%弱,而它对整体血液的消耗却高达20%,这还只是人在安静的状态下。大脑应用这么多血液干什么呢?不用我们过多的思考就可以知道,它是用来处理大量信息的。血液是人体氧气的载体,而信息则是由自由氢质子的量来体现的,氢和氧化合成水并产生能量的反应就是大脑中信息处理的实质。   通常人们都认为,大脑是人类精神活动的场所。从表面来看,大脑确实是人体信息处理的中心,每时每刻都有大量信息从局部传向这个中心,然后在这里经过处理将这个意识执行到全身各处,这样整体才会出现步调一致的物质活动。但如果我们能够审视一下意识的本质就可以知道,意识并不是大脑简单的对所有信息的条件反射,而是它每时每刻都只有一个,而且人整个机体的活动都是以这个意识为中心进行的。显然,每时每刻统一的意识说明了大脑中的所有信息之间产生了激烈的竞争,结果只有一个信息被优选出来成为中心,这个中心强迫其它信息和它同步振动并反应到全身各处才出现了整体性的意识活动。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意识并不是什么非物质性的东西,它在大脑中表现为以某一个信息为主导的所有信息的同步振动,在机体中就是以某一个局部为中心的整体性物质活动。   在现代科学中,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竞争结果是没有什么必然性的,因此意识的产生是大脑随机性的产物。而在中国传统医学中,意识的产生是和心脏单位时间内的供血有密切关系的,这是因为中国的先哲们一直相信“整体决定局部”这种必然性的存在,阴阳学说就是对这种必然性的一种高度概括。大脑虽然是“高”居于整体之上的,但它不可能超越于整体的控制,整体的意志就体现在以心脏为中心的脏腑系统的功能态上,它具体的体现就是心脏的泵血对全身各处的血液的不对称供应之上。   现在通过实验和研究我们已经知道,意识的产生和心脏的跳动有着密切的对应关系,这显然说明了大脑中信息之间的竞争并不是无序的,而是有一种规则,这种规则就体现了整体的意志。具体地说就是,哪一个信息所包含的自由氢质子的量能够在单位时间内完全与血液中的氧化合,它就能够得到血液的优先供应,有了整体能量的支持,它就能够在众多信息的竞争中获胜,从而使它有力量强迫其它信息和它同步振动,意识就是以它为主导的信息反馈到全身所形成的一种整体性物质活动的体现。   意识是整体意志的一种体现,它不仅在大脑中体现在血液对各个信息的不对称供应之上,而且在身体的其它各个部分也是如此,“意到气到”就是对这种不对称分配的一种描述。在人体中,穴位是人体血液最终的分配站,这里聚集了大量丰富而多样的神经、血管网络,意识以哪里为中心,血液就会优先供应这里,从而保证了这种以局部为中心的整体性活动。   在大多数人看来,意识是变化莫测的,有些是分辨不出什么原因的,因此不少人认为意识是大脑盲目运动的产物。但如果我们明白了精神和躯体之间的关系就可以知道,意识的产生都是来源于整体对外在世界变化的反抗,由于这里面有许多信息是来自于内在的、自然的,让我们感觉不到出处,以致于我们产生了无端的猜测。不过,我们还是可以从那些来自社会的信息产生的意识中体会到意识和外在世界变化之间的因果关系。   意识是人体与外在世界之间对立统一的产物。这里的外在世界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自然整体,另一部分则是自然整体中特殊的一个系统――人类社会。目前有许多人习惯于将人类社会超脱于自然整体之外,其中最大的证据就是人类意识是用一种特殊的符号被感觉的,而其它动物则没有。于是人类社会是“自然的天堂”的谬论便盛行开来,这显然无中生有地拉大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距离。其实,虽然人类社会是高居于进化树的顶端,但它仍然是从属于生物圈的,从属于自然整体的。与其它生物不同的是,人类社会是通过一种特殊的非线性联系方式组织起来的,这就是语言,有了这种普遍联系的方式,人类才能够团结起来,以致它能够有足够的力量从生物圈中脱颖而出。不过,这并没有什么,因为每一个系统中都会最终竞争出一个中心,如果其它生物从生物圈中能够被优选出来,这个生物也会高傲地自称自己为“人”,并将自己凌驾在其它生物之上。由此可以看出,人与其它生物一样,都是自然的产物,也同样具有意识,不同的是只是在生物圈中的位置。   人首先是一个自然人,然后才成为一个社会人。社会人的特点就是人除了生存在自然之中,同时还生存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中。由于人类首先是自然的产物,对自然的变化已经习以为常,而且由此引起的意识通常反作用于在脏腑系统,因此我们很难感觉到它的出处,更难以辨别出这种变化与自然变化之间的因果关系,这种意识我们通常称之为“潜意识”。与此不同的由社会关系变化所引起的意识,我们称之为“显意识”,它的特点就是能够在大脑中以语言的形式被感知,而且这种意识引起的结果我们很容易找出它与外在社会关系变化之间的因果关系,因此,人们经常忽视人与自然变化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意识也经常被歪曲为“人类独有的产物”。   意识是人体在反抗外在世界变化中所产生的一种整体性的物质反应,它的目的就是使人体迅速与外在世界变化相平衡。但这种变化往往是一种以局部为中心的活动,如机械的四肢运动、人的情绪变化等等,这反面影响了整体的平衡,而疾病的产生就是由于整体不平衡产生的。因此,中医不仅非常注重“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以及疫疠、饮食、劳倦等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而且更加注重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如《内经》里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过去人们很难理解社会关系的变化对人体疾病的影响,现在,我们已经清楚了,这些社会关系的变化都会影响到人的意识的产生,而这种意识反作用于整体,使整体的平衡发生变化。特别是在一个紧张的社会关系之中,意识与整体变化之间就会产生恶性的连锁反应,过度的情绪变化会导致整体的不平衡,而这种不平衡又会促使这类意识不断在大脑中竞争而出成为新的意识,如此往复,整体的平衡就被彻底打破。没有了平衡,传递到局部的信息就会失真和变形,生存在这个环境中的细胞就会发生变异,从而产生恶性病变。如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等,都是由局部内环境与整体之间失调造成的,如果不致力于改变这种不平衡的内环境,即使彻底切除了这些细胞,这里的细胞还会继续发生变异,因此,治疗这类疾病的首要任务就是治疗“心病”,只有将这个病根治好了,其它疾病才能迎刃而解。   确实,任何一个熟悉古代道德的人都会很惊讶地看到:现在被当作医疗的许多事情在古代却是道德事务,我们现在求助于医生的如此之多的精神和智力紊乱在那时却是求助于哲学家。原因是显而易见的,科学的任务就是发现内在自然界的必然性规律,从而指导我们生存。但科学的发展却不断否定了这种必然性规律的存在,“上帝”被打倒了,建立在这个“必然性规律”之上的道德体系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而同时科学又不可能发展出一个新文化的中心,在这个社会里,人们茫然失措,不知道何去何从,结果是普遍的绝望、讥讽、仇恨和最严重的自私心态。在这样一个紧张的社会里,越来越多的身心疾病产生是不可避免的。   事实上正是这样,现代医学虽然在不断地进步,但医疗费用却在急剧上升。据美国统计,1980年美国的医疗保健费用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1.2%;到1990年上升到13%;若此趋势不改变,则到2010年将高达28%。这是一个不堪负担的重荷,如果是这样的话,其必然结果是整个医疗保健体制的破产,后果不堪设想。造成这种状况的头号敌人就是社会秩序的混乱,而这正是社会道德体系的沦丧造成的,是社会无常的变化造成的。因此,要解决和治疗越来越多的身心疾病,就必须重建社会道德,重塑社会秩序,只有这样,人们才能获得一个和谐、自然的社会空间。 大脑是我们整体信息处理的中心,这是无可置疑的,但它是如何对来自全身各处的大量信息进行处理的呢?要认识这一点,我们必须从信息的本质说起。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人体的几乎所有信息都是通过连续的水环境进行传递的。人按DNA 的程序孕育出新的生命体后,人的一切生命反应都是什么决定的呢?生理学说; “ 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是调节机体的各种功能,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两大信息传递系统。” 所以遵循人体生理功能规律,调节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维持内环境稳定的医学理论,才是治疗人体生理功能疾病的医学科学的理论。 传统中医的一部分理论是以机体生理功能来论述与治疗的,所以这一部分理论是科学的医学理论。因为它以恢复机体的生理功能,所以它能治疗机体生理功能性疾病。机体生理功能不虚,就能自我清洁出机体产生的代谢物。所以它也能治疗经常复发的慢性非生理功能性疾病。这就是中医治本的道理。这才是中医药精髓。现代科学的中医乃是不偏不倚调节机体的各种功能,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中庸之医。(全文完)
个人分类: 抄袭剽窃|1956 次阅读|0 个评论
日月双塔和阴阳,一湖碧水荡秋波——桂林游记
热度 2 sheep021 2012-8-25 20:27
日月双塔和阴阳,一湖碧水荡秋波——桂林游记
日月双塔文化公园位于桂林市中心,是中国著名的文化主题公园,它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三家之精华,是中国第一家以儒释道之“和”为主题的文化公园,也是一个集文化、艺术、宗教、建筑、科技、自然景观于一体的游览胜地。 中华文化是儒释道三家鼎足而立,互融互补的文化,“和”是儒释道三家文化之精华,“一阴一阳之谓道”,游日月双塔文化公园可以让您感悟中华文化中“和”的深刻内涵;乘电梯登上世界最高的铜塔,可让您一揽美丽的桂林山水的桂林市貌。 登日月双塔,君临天下,俯瞰桂林山水 瞻儒释道礼,百家和谐,感悟中华文化 日月双塔是中国名塔。日塔用铜材装修,金碧辉煌,高 42 米;月塔用琉璃装修,庄重典雅,高 35 米。由建在湖面下的水族馆把双塔连接起来。其中,日塔创下了三项世界之最——世界上最高的铜塔,世界上最高的电梯水中塔、世界最高的铜制建筑物。日月双塔文化公园座落在桂林城的中轴线上,是中国 4A 级景区两江四湖环城水系最著名的旅游景点,是桂林的文化地标是中国目前最大的阴阳太极建筑群是中国第一家以儒释道之“和”为主题的文化公园。(文字来自: http://www.glguide.cn/MeiLiGL/2007/200711/MeiLiGL_20071109163743.html ) 1 2 知音台上的不和谐现象。远远看,俺还以为这是一个观景台,近前一看,不禁大吃一惊——知音被踩在脚下。 4 5 6 7 8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099 次阅读|2 个评论
通灵人的阴阳世界观
king500 2012-7-23 16:14
转自: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e27a5cc010175my.html 人是自然演化的结果,或者说人是宇宙规律作用下进化的结果,或者进一步说人是在五行之气的运动下衍生的结果。从无机生命到有机生命,都是宇宙不同阶段演进的结果。我只是简单笼统这么说,事实上,人类的进化相当复杂。站在阴阳世界的角度看,整个世界的发展,是阳性生命和阴性生命在阴阳五行的规律作用下,共同演化的结果。 阴性的生命无处不在 忽视和漠视阴性生命的存在是无法探究生命的真实意义,即使是阴性生命,也是在五行规律的作用下所支配和制约。《黄帝内经》里说:“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就是这个道理,佛家思想也说,跳出五行,不在轮回之中。从这个角度说,“神”—这个说法是不准确的,这个概念是艺术性的说法,神的本质是阴性生命的代名词、是艺术化的名字,神的背后一定是相应的阴性生命在那里支撑。在中国这个地域和历史长河中,出现极为壮观的和大批量的“神”,在印度那里也出现较多的神,即使在欧洲西方也相应出现相当可观的历史性神灵,不过,在欧洲西方世界里,神的另外称呼大体叫巫师,精灵,什么的……这些不同称呼,不同国家,不同历史阶段的“神”,都应该统一规范称呼为“阴性生命体(无形众生)”。 西游记的真实内涵是一部阴性生命的小说,讲的是修行和修炼的过程,称奇的是,这部神怪小说成为名著经典了,可以说,写这本书的人不见得是吴承恩本人,但写这本书的人一定是通灵的人。包括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就是一本阴性生命与阳性生命沟通发生的因果故事,只不过,艺术化、世俗化了,蒲松龄本人也一定具有通灵能力。 XXXX 年 X 月,我到蒲松龄故居旅游,那里的故居(狐仙园)很萧条冷清,为什么呢?因为那里阴气太重,很多不同层次的阴性生命在那里聚集。 事实上,阴性生命弥漫在另一层空间,我们这个三维度的空间是人类等生灵的所依附的空间,而阴性生命是依附另一维度的空间。阴性生命可以在特定条件下进入我们这个阳性空间中。记住,我们每个人死后,都浓缩成这样的维度的能量光团,这样的光团储存着我们全部的累世因果信息,这样的光团,也与佛家所说的阿赖耶识种子类似,道家则称呼为元神,元神的物质基础就是这样的能量光团。 我们每个人在死后,都会经历中阴身 普通人通过一定像素的感光相机看到的,只是白白的能量光团。只有具备通灵的人,看到这样的光团后,显示的是阴性生命光团死前的最后人形图像。经过长期修炼的能量光团(阴性生命),还可以截取不同的累世信息,变换出累世的不同信息人形图像。在中国这片热土上,经过数千年的佛家思想的熏陶和沉淀,累世修行的人的阿赖耶识种子里储存了佛家法门修行的信息,这样的说法可以称呼为“佛缘深”。 很多人对自己的前世信息感兴趣,其实,早期我在帮人查看前世信息的时候,也很热衷,我的一个朋友 A ,被我查到上一世的信息是一名 X 时期的刽子手后,心里产生了极大的落差,本来在单位很有能力,工作能力极强,可自打知道自己的前世信息,心里产生极大的心理包袱。我对此也十分懊悔,从那以后,我再也不讲人家前世如何如何了。 大部分人重新投胎后,都忘记了前世 世上根本没有所谓的孟婆汤,孟婆汤背后真实是什么呢,现在我就告诉你们孟婆汤背后的真实场景。很多人对自己的前世充满期待和好奇。也许被查出是好的信息,就沾沾自喜,自鸣得意;被查出不好的信息,就愁眉苦脸,唉声叹气。世上没有什么所谓的孟婆汤,也没有孟婆这样的人。 孟婆这样的典故是基于历史典故而出现的,据说,孟婆生于西汉时代,自小研读儒家书籍,长大后,开始念诵佛经。她还在世时,从不回忆过去,只是一心一意地劝人不要杀生,要吃素。一直到她八十一岁,依然是处女之身。她只知道自己姓孟,于是人称她为“孟婆老奶”。后来,孟婆老奶入山修行,直到后汉。她死后被上天特命为幽冥之神,准予选拔鬼吏供使唤。将第十殿所拟定,发往何地人的鬼魂,用采自俗世的药物,合成似酒非酒的汤,分为甘苦辛酸辣五味。这就是传说的历史典故,象孟婆这样的人死后,灵魂体在她当时所特定的阴性世界里,成为特定的具有特定职责的神灵是可能的。 但是,绝不意味孟婆会给每个人都灌什么汤,难道除了中国这片热土之外的外国人也都被孟婆灌了什么汤吗?那么进一步质问,外国人究竟又被谁灌了孟婆汤呢?所以说,通过简单逻辑推断,就可以否定孟婆汤的这一非科学著名论断。那么,孟婆汤的背后场景又是什么呢?要想理解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白两个概念问题,一个是整个世界分为阳性世界和阴性世界,阳性世界分属一个三维逻辑空间,二者在时间概念上存在巨大差别;另一个是人死后的灵魂体是有一定质量的色身,这个有一定质量的色身就是照片上的能量光团,我们所看到的能量光团只是转入三维空间的阴性生命。 这两个概念在你们的头脑中建立起后,还要明白一个概念就是中阴空间,中阴空间是藏传佛教的特定说法,其实,中阴空间说白了,就是阴阳世界之间的过渡带,过渡空间,这个过渡空间的时间维度很窄,但这个过渡空间是以光速为临界点的。在物理学上,称之为波粒二象性,在生命科学上,称之为阴阳空间的过渡带。我们死后的灵魂体是以光速而存在的。当我们的肉体开始控制不住灵魂的时候灵魂就开始出窍了,这个出窍的过程就是体内七大脉轮开始凝聚。那些死亡时候的特定描写,我就不说了,你们可以查查。凝聚的结果就是浓缩成能量光团。开始脱体,这时的灵体还有一定色身质量的,也就是说,我们死亡后,我们的灵魂体要经历不同阶段的质量衰减过程,这也是为什么刚刚死亡后,不要轻易搬动尸体的原因。随着色身质量的衰减,灵体越来越轻飘了,也就是越来越接近光速了。 随着衰减,当接近光速的时候,就开始进入中阴空间,进入过渡带,冲出过渡带的人类时间概念是 7 天,但对于灵魂体来说,感觉就是一小会儿。当冲出过渡带后,灵体就进入阴性世界,按照阴性世界的五行规律开始运转,并在五行规律的掌控下,随着机缘不断投生和转世。当灵体在过渡带里缓冲的过程中,被这个具有波粒二象性的空间不断辐射和过滤,色身质量不断衰减,这个类似的辐射和过滤就是所说的孟婆汤,你们明白了吗?所谓的记忆被过滤了,只有因果信息被五行之气所刻录,并被延续和流转。那么,对一些非正常死亡的人来说,就滞留在中阴空间。 女子堕胎是有罪的,容易产生婴儿的附体 非正常死亡的人,他们的灵魂体滞留在阴阳过渡带,所谓求生不能,求死不得,就是这个道理。非正常死亡的灵魂体,在浓缩和凝聚成光团的过程中,由于是突然死亡,承载的生命信息和精气质量太大了,色身质量太大了,无法在 7 天内快速通过中阴空间。类似小幅度缓慢衰减,这就导致非正死亡的灵体很容易进入我们人类的三维空间,进而对我们进行干扰。当然,他们干扰的对象和程度是在五行规律的作用下,基于因果链接和机缘进行干扰的。比如一些附体现象,附在一些免疫力低的人身上进行倾诉,来寻求解脱,这也是为什么东北大仙堂上需要一些非正常死亡的灵体在堂上坐镇的根本原因。当然,大仙是另一个层面的修行阴性灵体,仙家与普通的阴性生命体是有区别的。 这也就是说,在阴性世界里的阴性生命是多层次的,丰富多彩的。我在冥思和打坐中,所观到的阴性世界景象,令我极为震撼,内心无比恐惧,又令我无比舒心,也正是因为所观所想,所以我对阴性世界的各层次生命怀着无比的包容和宽容,决不丝毫厚此薄彼。也正因为如此,我对个别“大德高僧”排斥和诋毁相关阴性生命的行为,感到无比愤慨和无奈。固然,低层次的阴性生命,比如一些低层次的小仙小鬼,依附某些人来作恶是不对的,如果被依附的人坚持正念和正觉,他们就不会作恶。我们要学会用包容的心态来面对各层次阴性生命,何况,在累世的流转中,一些阴性生命又何尝不是转世到我们身边成为我们的父母,兄弟姐妹……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前世究竟与否,已经毫无意义了,我们要珍惜当下,承受和面对这一世的因果债务关系,好好做人,认真做事,怀着感恩的心,回报社会。感恩帮助过你的人,尤其是自己的父母,才是这一世要做的最好修行方式。那些热衷给佛像披金戴彩的所谓修行人士,只不过自己多了一点点福报而已,对修行毫无帮助,那样的行为是对佛家思想的践踏。 如今,商业化的气息已经不断扩散和弥漫中国诸多的各类寺庙,可以说,很多寺庙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修行去处,只是商业化掠夺利润的工具,是宗教主义色彩的办公场所。过去古代先哲的那样避世,逃离现实的修行方式,也不太适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状态了,那么只有自己开悟智慧,直面这一世自己的因果债务关系,在人海茫茫的迷途上,自己好好修行。 狭隘的说,人生的本质意义就是直面这一世的因果债务关系,在还债和讨债之间往复穿梭和流转。即使有的人这一世福报很大,吃喝无忧,花钱随意,但这一世福报尽,下一世也许就风光不在,倒霉透顶,这里面就包含了还债与讨债的深刻因果道理。进入末法时期,整个人类社会进一步加强伟大的佛陀思想所揭示的因果教育显得格外重要! 阴性生命与现世因果 很久以来,经常朋友表达了对修行的困惑,希望我能指点一二。事实上,每个人的这一世的因果不同,个体命运呈现多样性和复杂性,力图拿出一个答疑解惑的蓝本是很困难的。总体感觉一些朋友仍然在修行的迷雾中辗转迷失,和我当初对世间修行道法的追求一样,那种困惑、无知但执着的心态何等相似。很久以来,我通过打坐冥想,特别是元神出窍领着我幻游阴态空间(狭义上说,也可叫阴间),使我对阴性生命与因果事件的辨证关系有了进一步认识,更加对因果轮回有了深刻清晰的把握。现将自己的一点体会写出来,供有缘人参考。 通过冥想和穿透,我惊讶地发现:在现实中的各种意外事件、疾病、家庭变故等等的背后,阴性生命不知不觉地扮演了一个重要的幕后角色。 生命的主宰是灵魂,是呈波状的能量体。累世的经历给灵魂带来了各种伤害,造成灵魂的缺陷,如:能量减弱、恶性信息的沉淀、扭曲变形、伤痕累累、残缺不全、失魂落魄等。如果灵魂有这些不健康因素,肉体就会成为牺牲品。在肉体死去后,灵魂要有一个新的归宿:上天,入地或轮回。但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灵魂在肉体死亡后即可找到归宿,尤其是那些由于意外事件而突然失去肉体的灵魂,如死于车祸或战争,被谋杀的、淹死的、饿死的、自杀的、被迫害致死的,被打掉的胎儿,孤独、忧郁、痛苦、得不到关爱的,含恨或含冤而死的,死去后得不到安葬的,心中的情感割舍不下的等等。 这些既上不了天,又没有入地,也未能进入轮回的、没有归宿的阴性生命,就滞留在阴阳过渡空间,成为游荡的负能量体。虽然没有了肉体这个载体,但它们同样是生命体,有神识(类似思维,但不等同于人类的思维模式和器官),有对能量的需求,它们需要一个寄宿地。它们一旦与人接触或接近,就会对人体产生干扰。这种干扰,轻者使人感觉身体不舒服,重者则会引发生理或心理疾病,产生慢性病、疑难病症、不治之症;也有的会引发家庭变故,学业、事业不顺,或出现意外事故等等。 学习大乘佛法,可以超度亡者的灵魂 这些由负能量干扰引起的疾病,可能是由自身魂体问题引起的,也有可能是因外来阴性生命干扰产生的。在老百姓中,尤其在东北,称之为“附体病”或“鬼附身”。一些宗教将其称之为魔鬼附体或因果病。西方医学往往从细胞分析、从病毒方面去探究疾病产生的缘由,只治疗肉体,而忽略灵魂的存在,使得相当多的疾病得不到根治。 在我们周围的三维空间里,人、动物、植物活着时,肉体呈显化态,灵魂呈隐化态。当他们死后,生命从一种可见的形式转变为另一种用肉眼看不见的形式,即从三维空间的阳性生命体转变为三维空间的阴性生命体,或者转变为另度时空的生命体。灵魂作为一种生命形式,是一种能量体,在五行气场和规律的作用下,形成了轮回转世的现象。宇宙是一个大信息场,地球是一个大信息场,人体也是一个大信息场。我们与阴性生命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因果信息交换和轮转。 在今世投胎以前,我们的生命信息就已经储存了累世的信息。今世之果源自宿世之因。在过去的轮回中,我们有可能伤害过他人,或欠了人家的“债”没还,也可能被别人所伤害,或经历过战争、自然灾难等,还有可能在幼年时经历不幸,遭遇父母离异的恐惧,受人虐待,突遇意外事件……对所有这些会在灵魂的信息库里储存着。 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场所都有一个信息能量场。如果一个人受到阴性生命的干扰,他的个人能量场就会受到影响,严重的话还会影响到周围的人和场所的能量场。相当数量的人在受到阴性生命的干扰之后,情智上会发生变化,性格、爱好变得古怪,思维容易混乱,心情忧郁,甚至要自杀;或者是思维、行为受控,在突发事件中受伤甚至死亡。 XXXX 年 X 月初,我单位一个出过严重车祸的朋友自述在事发时,突然感觉自己的大脑出现短暂空白,他驾驶的汽车在高速公路上接二连三地撞向另外的三辆车。事后,我用通灵查看显象当时的情况,发现有一个报复的阴性生命要置他于死地。 经查,这个灵体是他爷爷那辈的一个邻居,因当时宅基地一事跟他爷爷发生过激烈冲突,并被他爷爷把其腿打坏,这位邻居还被他爷爷因历史清白问题揭发到当时的革委会,导致这位邻居被批斗过,结果这位邻居含冤而死(一直没有托生)。在这个朋友身体阳性能量低的时候,被这个债主找上门来。同时我对出事朋友的八字进行了深入研究,从八字的角度分析,发现朋友的八字与出事那天(庚午月,庚戌日)形成煞局,显示出有车灾信息,当场我又起卦,在互卦上显示出有一位与爷爷同辈人的阴性灵体上卦,克体之卦,综合各角度分析,断定朋友的车灾属定数,属因果循环之报。 《周易》只是告诉你的“命”,但转“运”必须依靠佛法(诵经,布施,放生,多做善事,以及忏悔自己的业障;并回向功德给冤亲债主) 通过这件事情,引起了我的进一步深思,可以说,人的命运与三世因果有关,今生命运的种种吉凶福祸都由累世的业力牵引作用,无论是通过八卦或八字等预测方法上查看,还是通过天眼神通上查找,都牵扯出今生自身灵魂体与前世或今世它身灵魂体之间的因果定律。 此外,有时是几个阴性生命同时存在于一个人身上进行因果讨要。比如,多次堕 - 胎的胎儿的阴性魂体就会集结成群对导致其被堕 - 胎的女性进行干扰,常见的症状就是经常做奇怪的噩梦。有时是一串的阴态灵体在生者身后排队。比如,在一个朋友身上,我先是看到许多树的低能量阴性生命,那是他小时候与家人在农村造房子时砍掉的树的亡灵。将阴性生命请走以后,我又看到他父亲的阴态灵体。这些与我们有关的阴性生命,或是紧贴生者,或寄居在生者体内,或与生者保持一定的距离。 这些阴性生命被请走一个,就少一个,生者的灵魂辉光亮度就清亮一点,干净一点。我曾经利用数码照相机在我市一处殡葬场所拍摄到很多张照片,照片上显示难以数清的阴态光圈,密密麻麻,其亮度和大小不尽相同,通过数码相机,我们肉眼看到的是光圈,但通过天眼查看,我所感应到的是死前形象各异的无形众生(阴性生命),令人很震撼,也令人很深思。 当有一天你领悟了在生命旅途中,还有那么多在不同阶段,不同时期出现,与你并肩而行的阴性生命众生的时候,也许你就知道该如何珍惜生命,就理解了修行的意义所在,就不会再怨天尤人,唉声叹气,就要学会承受和面对现实中出现的各种困难和挫折,拿出你的智慧和勇气,怀着感恩的心和忏悔的心,去积极处理和化解,实实在在地了断因果债务关系。 真诚的忏悔,发自内心的忏悔,冤亲债主会给你改过自新的机会 写完这篇文章,我总感觉没有把话说透。点滴的感悟是无法驾驭这么大的话题的。只希望微弱之火可以擦亮一次因果的迷雾,让我们看清一次生命存在的意义。不自觉地找到汪峰的那首歌《存在》,也许只有听这样的激昂曲调才能提振我们对生命的信心吧。   多少人走着却困在原地   多少人活着却如同死去   多少人爱着却好似分离   多少人笑着却满含泪滴   多少次荣耀却感觉屈辱   多少次狂喜却倍受痛楚   多少次幸福却心如刀绞   多少次灿烂却失魂落魄   谁知道我们该去向何处   谁明白生命已变为何物   谁知道我们该梦归何处   谁明白尊严已沦为何物   是否找个借口继续苟活   或是展翅高飞保持愤怒   是否找个理由随波逐流   或是勇敢前行挣脱牢笼   我该如何存在 利用一点时间,讲一讲情债的因果道理吧。其实,这个话题是很难驾驭的,情债的内涵实在太大了。我的说法也只能是泛泛的谈论,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大家还记得歌手陈小春的那首歌吗—《我爱的人》:   我爱的人,她已有了爱人 从他们的眼神,说明了我不可能 她做了她,觉得对的选择   我只好,祝福她,真的对了   爱不到我,最想要,爱的人   谁还能要我怎样呢 歌手陈小春这首《我爱的人》,很无奈表达了男女之间情感纠葛和无奈的心声。从阴阳世界的流转看,情债是一种特定因果讨要。讨要的形式就是爱我就要对我好,满足“我”所需要的,包括情感需求,物质需求,肉体需求。这种需要或需求,在现实世界表现为物质利益、情感碰撞、肉体交换,,等等。物质利益,肉体交换自然不必说什么,大家都明白。 最难以理解的是情感碰撞(不包括那些比较正常的青年男女之间的恋爱关系)。在一些男女之间,有时彼此之间没有利益或肉体在其中,二人之间完全是基于因缘而遇产生出情感火花,这种情感超越了家庭和道德的约束,尤其在虚拟网络的推波助澜下,这种情感碰撞正成为当下交友的最便捷,最时尚的方式之一。 从因果的角度看,这种一见倾心式的情感碰撞是基于前世违背诺言所引发的贪爱和依恋,并在阿赖耶识种子中储存起来,等待机缘来生发。前世的“我”违背承诺,没有兑现爱你的承诺,“我”欠了你一个情债,经过几世轮回,我们相遇,你来讨要,明明我很爱你,你却爱上别人,或已经和别人组成家庭,并在情感上进行撕心裂肺的折磨。王志文和江珊演绎的电视剧《过把瘾》就很生动地把男女之间的情感折磨表现得淋淋尽至。 广义上讲,我们每个人都在因果轮回中承受报应,报应不能等同于报复,以前我习惯用拆解八字的方式和通灵观察共同探究婚姻关系。发现八字所揭示的情债关系与经过通灵观察这个人的前世情债,在结果上是一致的,虽然二者之间在时空上存在不同步的现象。XXXX年X月,我在办理一起系列盗窃案件中,犯罪嫌疑人L某通过砸高档轿车玻璃,盗窃车内财物方式实施了一系列犯罪行为,仅仅起诉书中涉及的案件数量就达200多起。L在我市国有大型企业就职,待遇不错,L之所以作出一系列犯罪行为,L的网络女友S起到了不可推卸的作用。L和 S 都有各自家庭,通过网络见面后,彼此倾心,两人感情迅速升温。 二人打算结合,重新组成家庭,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L开始实施了砸高档车玻璃,进而盗窃车内财物的行为,曾经一次盗窃车内现金 10 万元,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累计涉案财物达到 20 余万元。我研究了L的八字格局,XXXX年己丑流年遇伤官劫杀,有牢狱之灾的信息。而这个S作为偏财之象进入他的生命中后,更加重了他的伤官信息。我在一次提审L时候,曾对他与S的情感关系进行了对话,L说:自从认识S后,我就发疯地爱上她,只要她提出的要求,我全部满足。而且涉及到一些赃款赃物的问题,L都咬定说:与 S 无关,她不知情。 当然从证据层面而言,确实没有充分证据证实S知情,并参与犯罪活动。而研究一下S的八字信息,就发现S在XXXX年不仅没有牢狱信息,而且情爱滋润,财运颇丰。反过来,再通灵观察一下二人的前世债务关联,L在前三世与S有过因果债务关系,而S轮回转过二世,并与L某在今生相遇引发情债关系,事实上,S比L大 13 岁(发帖人插句话,这L咋寻思的,长没长心?!)。进一步研究八字发现两个人之间的缘分还要在今后的岁月中持续一段时间的,后来,S到我单位来取回L的日记时,说了一句话:我会一直等他出狱的。从这句话也间接验证了上述推断。办完这起案子,我除了唏嘘感慨外,真的无语啊,我时常思索:这样的事是否能避免呢? 在我的研究领域看来,八字只是展示这一世所承受的因果债务关系。正因为如此,觉醒的人把修行作为提升自身的目标,无论在修行过程中所设定的目标多么宏大高远,形式上多么眼花缭乱,本质上都是在偿还因果业债关系。情伤的背后就是承受了一种业债关系。讨要和归还是相互交叉,层叠在一起的,但无论多么复杂,都有因果牵引和拉拽。所以说,从现实的层面说,我对那些敢爱敢恨的人充满敬意。 爱就要真挚,就要用情,珍惜爱我们的人,爱你的人,就是在还给你这份情义。中立地说:爱一个人的过程就是了断情债的过程。但这样的情债了断,如果是背离当下的社会伦理道德以及法律层面,就显得十分荒谬,就要受到来自道德和法律的惩罚和制约。悲剧一幕幕上演,前仆后继者仍然会纷至沓来,也许这就是轮回的另类场景吧! 对于一些修行的人来说,绝大数人都认为情债是阻碍修行的最大障碍。很多人为了自己的修行而伤害父母及周围亲人,包括爱自己的人,对于这样的行为我是不赞同的。事实上,处理好周围各种关系,包括情债关系就是在承受和化解这一世各种债务关系。所以说,好好做人,好好处事就是另一种修行形式。佛家称呼为入世修行,那种出世修行的方式只是针对一些特定的人群,特定的人群往往是看破红尘,自身因果已经还得差不多的人,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恐怕都在入世中沉浮。 只有修习大乘佛法,才能彻底摆脱因果轮回 包括我在内,我的修行状态也是在爬坡阶段,无法抽身引退。那天我在开车回家的路上,电台里播放无印良品的歌《没你的日子》,是一个大学女孩给她的男友点播的,女孩说了很多对她男友真挚的话,虽然他男友已经和别的女生好上了。歌中有一句最令我感动:“我不在时你会不会好好照顾自己”,大家可以找到这首歌,听听。有经历和故事的人,听完会有另一番滋味。 记住,珍惜眼前爱你的人,对那些没有结局,甚至带给你悲情伤感的“爱人”,只能在梦中问问:前世的你,在今生过得好吗?
773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破解元气阴阳 目录
wangximin 2012-3-26 18:55
《现代科学破解元气阴阳千古之谜》 目 录 序篇概述 第一章有关名词解释 第二章百年来不能诠释中医理论科学性的原因 第三章寻找科学破解中医理论本质的途径和步骤 第四章 《元气篇》元气理论创新及现代科学破解的内容 第五章 《阴阳篇》阴阳理论创新及现代科学破解的内容 第一篇元气篇 第一章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于中国古代文明 一、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于中国古代文明 二、伏羲氏开辟中华民族8000年文明史 (一)关于伏羲氏的历代文献记载 (二)传说中的伏羲氏 (三)天水市大地湾遗址伏羲文化考古研究 三、中国古代哲学“道”、“阴阳”、“气”和“精”的产生 第二章中国古代哲学中元气概念的演变 一、《管子》一书是“气”和“精”学说的文字源头 二、《黄帝内经》首次提出“真元气”概念及“气学理论” 三、《老子》和《道德经》继承了《管子》的“气”和“精” 四、《庄子》对于《管子》“气”的发展 五、《易传》中的“精气”引自前人 六、《鶡冠子》中的“元气”是对前人元气学说的应用 七、《淮南子》中的“宇宙元气” 八、《春秋繁露》引用前人的“元气”概念 九、王充《论衡》继承倡导“元气”学说 第三章中医古今元气理论的梳理与统一 一、中医学“元气”理论的古今演变 (一)《黄帝内经》中的“真气”、“正气”和“肾气” (二)《难经》中的“元气”、“原气”和“生气” (三)孙思邈养生著作沿用《内经》的真元气 (四)李东垣《脾胃论》论元气 (五)明代医学家论元气 (六)清代医学家论元气 (七)现代《中医基础理论》中的元气、真气和肾气 二、王锡民对古今中医元气概念的梳理与统一 (一)《黄帝内经》和《难经》是“先天之气”立论的经典依据 (二)本书理顺中医真气、元气、正气、肾气、生气、原气的关系 第四章王锡民对中医古今元气理论内涵的整理和挖掘 一、《难经》论元气的化生、贮存与分布 二、《难经》定位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动力 三、《内经》定位真气为人体先天之气 四、李东垣定位元气为胚胎形成之初的初始之气 ——作者提出“胚胎时期也有元精和元气”的观点 五、张景岳定位“元气”为命门之元阳、“元精”为命门之元阴 六、历代医家论元气的盛衰决定人体的健康和疾病 (一)《内经》论真气抵抗疾病的作用 (二)《难经》论元气抵抗疾病的作用 (三)李东垣论元气抵抗疾病的能力 (四)徐灵胎论元气抵抗疾病的能力 第五章王锡民对中医元气理论的补充(1) ——提出人体元气的内涵及若干特征 一、人在胚胎形成之前就有元精和元气 二、元气为人体整体功能之气而非肾脏一脏之气 三、元气是指人体整体混沌未分之气 四、提出元气是人体阴气与阳气合一之气 五、先天之精气与后天之精气的相互化生关系 第六章王锡民对中医元气理论的补充(2) ——提出人体元气运动的六大规律 一、人体元精元气二级阴阳平衡规律 (一)《内经》太虚元气分化天阳地阴二气是指能量与物质的关系 (二)张景岳“命门之元气为元阳、元精为元阴”是指功能与物质结构的关系 (三)人体元精元气二级阴阳平衡规律 二、人体生理状态下元气盛衰的周期性波动规律 (一)人体元气的昼夜周期性盛衰规律 (二)人体元气的四季周期性盛衰规律 (三)月亮盈亏周期对人体元气的周期性影响 三、人体元气盛衰决定健康和疾病的规律 四、人体元气的盛衰度决定于阴阳二气弱势一方的规律 (一)阴阳最佳动态平衡状态下的元气充实度 (二)阳衰阴盛状态下的元气充实度 (三)阳盛阴衰状态下的元气充实度 五、人体元气自动恢复功能和元气的生命自救功能 (一)轻度疾病时元气具有自愈功能 (二)重度疾病时元气失去自愈功能 (三)死亡来临之际启动元气自救功能 (四)回光返照是人体元气对抗死亡的最后一次努力 六、人体元气的五行生克平衡规律 第七章、从现代系统论角度破解元气的科学本质 第八章中医元气本质的现代医学科学破解 一、人体元精、元气、原气、五脏之气的概念及其现代科学本质破解 (一)人体的两个命门及其现代科学本质 (二)“人体元精”存在于人体生命过程的三个不同时期 (三)《内经》中“精化为气”的现代科学本质 (四)人体三个不同生命时期元精和元气及其现代科学本质 (五)出生之后人体“元精”及其现代科学本质 (六)出生之后人体元气、命门原气、五脏之气及其现代科学本质 二,人体元气某些特征的现代科学破解 (一)人体元气由命门元精所化生,分布于全身 (二)人体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三)人体元气为“先天之气” (四)人体元气源于胚胎形成之前的受精卵初始之气 (五)人体元气为人体整体功能之气 (六)人体元气是指人体整体未分混合之气 (七)人体元气为中枢命门原气与外周五脏之气之和 (八)人体元气是阴气阳气合一之气 (九)命门元气为命门之元阳、命门元精为命门之元阴 (十)命门原气经由三焦别使通道分布于五脏六腑 (十一)先天之精气与后天之精气的相互化生关系 三、人体元气六大运动规律的现代医学破解 (一)人体元精元气二级阴阳平衡规律 (二)人体生理状态元气盛衰的周期性波动规律 (三)人体元气盛衰决定人体的健康和疾病 (四)人体元气盛衰决定于阴阳二气的弱势一方 (五)人体元气自动恢复功能和自动救命功能 (六)人体元气的五行生克平衡规律 四、王锡民“人体元气阴阳调节总论学说” 第二篇阴阳篇 第一章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阴阳学说 一、阴阳概念产生的源头——太阳视运动周期性规律 二、阴阳符号的表达阶段——伏羲氏先天八卦 三、阴阳概念的文字表达阶段——黄帝哲学思想的形成 四、西周初期阴阳学说的广泛应用 五、春秋时期阴阳学说的发展 六、战国时期是阴阳学说发展的顶峰时期 第二章古今中医理论中的阴阳学说 一、《黄帝内经》中的阴阳学说 (一)阴阳规律是宇宙万物的总法则 (二)阴阳应宇宙万物之象 (三)阴阳是人体生命之本 (四)阴阳变化规律 (五)阴阳平衡决定人体的健康 (六)阴阳失调是致病的根本原因 (七)保持阴阳平衡是养生防病之道 (八)诊察阴阳变化可诊断疾病 (九)调整阴阳平衡是治疗疾病的根本大法 二、《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及其科学破解 (一)阴阳对立制约的现代科学破解 (二)阴阳互根互用的现代科学破解 (三)阴阳交感与互藏的现代科学破解 (四)阴阳消长的现代科学破解 (五)阴阳转化的现代科学破解 (六)阴阳自和与平衡的现代科学破解 第三章 人体阴阳平衡过程中的物理学原理及生物学原理 一、人体阴阳平衡过程中两种相互依存的物理学平衡机制 (一)阴阳的杠杆平衡原理 (二)阴阳的同长同消原理 (三)先天阴阳中阴阳二气与元阴元阳同步消长的关系 (四)人体阴阳体系受后天阴阳及外界阴阳的影响 二、人体阴阳平衡过程中的系统自稳原理 (一)人体阴阳平衡的系统自稳原理 (二)人体阴阳和谐原理 第四章 王锡民对于中医阴阳平衡理论的完善 ——提出“人体两级阴阳平衡四六一体结构体系学说” 一、中医阴阳学说应从哲学层次进入自然科学层次 二、“人体两级阴阳平衡四六一体结构体系”的发现 ——人体阴阳平衡机制研究的重大突破 三、“人体整体两级阴阳平衡四六一体结构体系学说”简介 (一)“人体两级阴阳平衡四六一体结构体系”六大平衡 (二)“人体两级阴阳平衡四六一体结构体系”六大平衡关系 第五章 “人体两级阴阳平衡四六一体结构体系”的科学破解 ——王氏“人体阴阳平衡体系现代科学机制”三学说 一、“人体两级阴阳平衡四六一体结构体系”有关概念及科学破解 (一)元精、阴精、阳精的现代科学本质 (二)元气、阴气、阳气的现代科学本质 (三)水谷之精与水谷之气的现代科学本质 (四)整体水平元精与元气的动态平衡 二、人体阴阳动态平衡由整体阴精与整体阳精的动态平衡所决定 ——结构平衡决定功能平衡 三、“人体两级阴阳平衡四六一体结构体系”的现代科学机制 ——提出“人体阴阳平衡体系现代科学机制”三学说 (一)阴阳基因表达决定人体阴阳平衡五步机制的假说 (二)“人体阴阳平衡过程即分解代谢与合成代解的平衡过程”学说 (三)“人体基因阴阳绝对平衡稳态定式机制”学说 第六章 “王氏人体阴阳平衡体系四学说”对古今中医阴阳学说的科学诠释 一、《黄帝内经》“阴阳匀平”的现代科学诠释 二、张景岳元阴元阳理论的现代科学诠释 三、现代《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的科学诠释 (一)现代《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属性划分的科学诠释 (二)现代《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中七条规律的科学诠释 第七章论古今中医理论中的阴阳平衡 一、中医阴阳学说必须从哲学层次进入自然科学层次 (一)《内经》的“阴阳匀平”是哲学层次的高度概括 (二)《中医基础理论》的阴阳动态平衡仍是哲学层次的高度概括 (三)对于《内经》、《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的评价 二、论《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的阴阳平衡观点 (一)阴阳自和是阴阳的本性 (二)将阴阳平衡看作阴阳动态常阈平衡有缺陷 (三)阴阳动态平衡由阴阳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转化、自和来维系 (四)中医阴阳平衡学说仅反映人体五对阴阳平衡关系之一 第八章 人体生理限度内的阴阳平衡调节规律 ——“人体阴阳绝对平衡调节模式学说理论”十一观点 一、人体阴阳绝对平衡调节模式学说的原理 二、人体生理态阴阳绝对平衡机制的调节过程 三、“人体阴阳绝对平衡调节模式学说新理论”十一观点 (一)人体基因阴阳绝对平衡定式稳态模式及其适应性表达调节学说 (二)阴阳绝对平衡回弹力及阴阳消长学说 (三)人体阴阳绝对平衡调节模式学说 (四)人体先后天阴阳合一形成阴阳平衡调节七大规律 (五)阴阳对立制约、阴阳消长、阴阳转化、阴阳失调之间的关系 (六)人体阴阳绝对平衡状态就是人体最佳功能状态 (七)人体阴阳绝对平衡状态就是人体阴阳交感状态 (八)人体阴阳平衡体系的主导调控、执行调控与调控结果 (九)健康状态下阴阳平衡与疾病状态下阴阳失调的异同 (十)体内阴阳平衡状态决定整体阴阳属性 (十一)健康与疾病两种状态具有不同的阴阳平衡模式 四、对于《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动态的常阈平衡及阴阳失调两观点的更正 (一)“阴阳动态常阈平衡”不能准确表达健康状态阴阳平衡的本质 (二)“阴阳失调”不能准确表达人体疾病状态下的阴阳关系
个人分类: 中医研究|484 次阅读|0 个评论
元气、阴阳、阴阳平衡,已从现代多学科理论角度破解其科学本质
wangximin 2012-3-24 19:03
《现代科学破解元气阴阳千古之谜》一书共40万字,其中论述元气部分和阴阳部分各20万字。读过此书后,才能明白其中的复杂道理。如果仅靠以往的“实验证明”的方法,是永远不可能搞清元气和阴阳本质的。 从经验性和理论性进行区分,医学科学研究可分为经验性研究和理论性研究。经验性研究也称实践性研究,包括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对于人体这种极为复杂的系统功能来说,经验性研究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研究才能解决本质问题。中医理论所阐述的都是人体复杂功能,所以,任何实验研究所看到的都只是表面现象,而看不到其中的复杂联系。要想搞清楚其中的复杂联系,就必须建立在大量的事实基础之上,再采用理论思维的方法进行研究,才是破解中医理论的唯一出路。否则,如果不进行理论研究,即使实验研究材料堆积如山,也仍然搞不清中医理论中所阐述的人体内在的复杂联系。 以往我国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研究中医理论本质,至今已花费了半个多世纪,之所以没有突破性进展,主要原因就是只重视实验研究,而忽视了理论研究。 理论研究必须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而客观事实并不是只有你亲自做了某个实验才算事实,他人以往所做的实验结果也是事实。特别是现代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等几十个学科的理论,都是客观事实。 元气、阴阳既涉及到人体整体的复杂功能和结构,也涉及到人体局部的功能和结构,并不是一些简单的实验所能证明的。一些研究者至今跳不出把实验研究当做唯一的证据,实际上是因为不懂这个道理所造成的。
个人分类: 中医研究|370 次阅读|0 个评论
王锡民教授著《现代科学破解元气阴阳千古之谜》一书 前 言
热度 1 wangximin 2012-3-24 07:42
前 言 自《黄帝内经》和《难经》奠定了中医基础理论,历代中医学家一直将其奉为经典,经过后世医家的发展和补充,中医学理论体系渐趋完善。两千多年来,中医为中华民族的身心健康和繁衍生息保驾护航,立下了汗马功劳。在人类历史上,正是由于中医的存在,当全世界多次发生流感大流行造成西方国家几百万、几千万人口死亡的时候,唯独中国人以最低的死亡率度过了一次次难关,这是我国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国家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然而,自西医学传入我国,一种崭新的与古老中医理论格格不入的现代医学体系出现在华夏大地之后,两种不同文化、不同思想背景下产生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在人们的头脑中发生了激烈的碰撞。西医学的传入,打破了中国医学界以往的宁静,它以无可辩驳的实验事实否定了中医理论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精气神等传统概念的客观存在,给了中医学致命的一击。从此,“中医不科学”的种子在部分中国人的头脑中生根发芽。 早在 1912 年,北洋政府就将中医排除在大学医科教育之外。 1917 年,先学中医、后留学日本改学西医的余云岫,杀了个“回马枪”,一跃成为反中医的领军人物。余云岫回国后,大力提倡“医学革命”,决心取消中医,为此出版了花费 3 年时间写成的《灵素商兑》一书,并在《社会医报》 18 期以“我国医学革命之破坏与建设”为题发表文章,公开批判《黄帝内经》为“荒唐诞怪非科学之论”,欲“从实事求是方面揭示其学说之错误、方法之伪诈,必能憬然觉悟,舍旧谋新。”“以痛诋阴阳五行、十二经脉、五藏六府之妄。”从此拉开了以“科学”名义批评中医理论的序幕。仅百年间,在我国就掀起了四次大的反中医高潮,中医受到西方医学前所未有的质疑、挑战和刁难,多次面临着被取消的危险,致使中医长期生存在“名不正、言不顺”的恶劣环境中。 我国政府为了挽救和振兴中医,找到中医理论的物质基础,以便证明其科学本质,并科学地诠释中医理论, 1955 年成立了中国中医研究院,并相继在各省成立了中医学院和中医研究所,每年投入大量的人、财、物进行实验研究。然而,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虽然取得了不少研究数据,但迄今为止,依然没有搞清与中医理论相对应的物质基础,现代科学也依然不能诠释中医理论的科学原理。正因为如此, 2006 年终于爆发了我国历史上第四次大的反中医高潮,阴阳五行学说被当作“伪科学”的证据 再次 受到“取消中医论者”的猛烈攻击,幸亏卫生部发言人及时制止了这场闹剧。但是,取消中医与捍卫中医的百年大争论并没有因此而停止。 一些有识之士郑重指出:当今时代是现代科学的时代,空中高高飘扬的是现代科学的大旗。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中医学如果一天不能从现代科学角度解释其治病之理,就一天不能摘掉其“不科学”的帽子。 本书作者自 1980 年意外发现运气点穴治病的神奇疗效后,开始研究经络治病原理,随后研究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决心揭开中医理论治病之谜,为此走上科学破解中医理论的艰难之路。历经二十几年的艰苦努力和无数次的失败,作者终于从多学科理论角度初步破解了部分中医基础理论的现代科学原理。自 2004 年初开始著书立说,创立“中西医统一学理论”体系,至 2009 年冬天为止,完成了第一部书稿——《现代科学破解元气阴阳千古之谜》。但因困于资金,一直无法出版。辗转两年后,这部书稿终于问世了!它是作者二十几年来无数个不眠之夜殚精竭虑、废寝忘食研究中医理论所换来的心血结晶,可谓“呕心沥血”之作。 作者认为,这部书稿的问世,对于中医今后的发展前途和命运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它首次揭开了两千多年来蒙在中医学头上的神秘面纱,以现代科学的钥匙打开了中国古代自然哲学的大门,架起了现代科学通往古代科学的桥梁。这部书稿的问世,首次统一、补充和完善了元气、阴阳学说并将其上升为理论体系,论证了元精、元气与阴阳平衡的复杂关系,揭示了元气、阴阳平衡机制中所蕴藏的深奥科学原理,从而翻开了中国医学史上新的一页。自此,中医学将不再被认为是封建迷信和伪科学,不再被认为是玄学,而是超越时代的先进科学理论。当然,这并不等于说中医理论就一定完美无瑕,但终归瑕不掩瑜。 本书作为我国第一部应用现代科学原理揭示中医理论本质的开山之作,当它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时,则标志着中医理论已经与现代科学理论接轨,部分地实现了中医宏观整体理论与西医微观局部理论上的统一。阴阳已不再是过去那种自然哲学意义上内伸外延无限和高度抽象的哲学概念,而是从自然哲学层面中剥离出来,形成了自然科学层面意义上的人体系统、器官和细胞结构及其功能等具体物质实在上的阴阳概念。精气也不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自然哲学意义上的精气,而是从现代自然科学层面意义上赋予先天精、气为人体整体、器官、细胞结构及其功能,赋予后天水谷精、气为饮食之中摄入人体内的营养物质(糖、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和水)及其产生的能量。 早在 1980 年 8 月,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院士在给卫生部中医局吕炳奎局长的复信中,就曾高瞻远瞩地指出:“我们要搞的中医现代化,是中医的未来化,也就是 21 世纪我们要实现的一次科学革命,是地地道道的尖端科学。” 1984 年 6 月,钱学森院士在一次讲话中再次指出:“中医是自然哲学式的学问,而不是自然科学式的学问。它的许多东西是讲不清楚的,有的是猜的……真正要把中医变成自然科学,还是一个大问题……那我们的任务到底是什么?问题就是怎样把自然哲学变成自然科学。”(摘自钱学森著《人体科学与现代科技发展纵横观》 181 页)。本书作者的研究使钱学森院士的科学论断得到了客观验证,让我们从中看到了一个大科学家的先见之明。 20 世纪兴起的系统科学,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它大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使人们摆脱机械论和还原论的束缚,为科学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作为最前沿的科学理论,如今已广泛地应用于各门学科。然而,当人们回过头来以系统的眼光重新审视古老的中医理论时,却惊异地发现,连同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在内的每一种系统理论都可在中医理论整体观中找到它的踪 迹 。 作者通过对中医元气、阴阳学说的研究,发现元气、阴阳之中固有的对立统一规律和同消同长规律是人体生命系统赖以存在的两大基本规律。它既存在于系统调控中枢所在的下丘脑水平上,也存在于每一级子系统器官和细胞水平上,使阴阳平衡观与整体系统观在人体内达到了完美的结合,形成了以基因程控为核心的人体系统五步阴阳平衡机制。在这种机制维护下,人体从外界摄入物质原料,然后加工制成营养物质和能量,借以完成机体与外界环境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从而实现后天阴阳与先天阴阳关系的协调统一。此外,人体五步阴阳平衡机制还揭示了人体系统之所以能够保持稳态的奥秘,是由于基因水平存在着维持阴阳绝对平衡的定式表达机制。该机制通过对立制约、彼此消长、相互转化、自和平衡、互根互用、同消同长和阴阳交感等运动变化形式,全力地维护着“人体两级阴阳平衡体系”的绝对平衡,而《中医基础理论》中所说的“阴阳动态的常阈平衡”,并不是阴阳平衡的本质,只不过是人体维护阴阳绝对平衡本质过程中的外在表现而已。 作者坚信,本书所提出的一系列新观点、新学说、新理论,将会促使和引导人们重新认识人体巨系统“中枢神经 - 自主神经 - 内分泌系统调节方式”的复杂性和有序性,从而纠正西医学在诊治疾病过程中存在的机械唯物论认识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它对于整个人类医学(包括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的未来发展,将会起到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特别是对于目前步履艰难的中西医结合来说,开辟了理论融合和统一的先河,为理论指导临床实践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这一切都预示着,一场全新的医学革命已悄然来临。 随着中医理论科学本质的被逐步揭示,人类医学必将逐步走出高血压、心脑血管病和癌症等重大疾病带来的困扰,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必将是一幅五彩缤纷、绚丽多姿的美好前景。 作者也坚信,随着作者一系列新理论的相继问世,也一定会为其他学科理论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帮助,特别是本书对于人体生命系统复杂联系的新发现,将会推动着系统科学理论向前发展。对此,作者充满了信心。 当然,任何一个科学理论思想体系的诞生,都会伴随着歧议的产生。但作为三十年来精心研究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所得出的客观结论,作者具有充足的事实依据。由于本书所提出的新理论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故对于读者的知识底蕴具有较高的要求,因而,边学习、边理解不失为阅读本书的好办法。 本书作为我国第一部破解和诠释中医理论科学本质的学术专著,花费了作者近三十年的时间求索和论证,由于所论内涵极为复杂,增加了表达上的难度,加上时间仓促,书中难免会有论述不周、需要补充和完善之处,诚望广大科学工作者、专家、学者和中西医同道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在再版时加以完善,作者将不胜感谢! 本书在成书过程中,王玉民中医师为此提供了多本中医书籍及参考资料;王芸医师积极提供参考意见并在电脑文字整理方面给予了大力协助。此外,本书在出版过程中得到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王锡民 2011 年 12 月 佳木斯大学临床医学院 电话15694549769
个人分类: 中医研究|420 次阅读|2 个评论
初识复杂科学
热度 6 estudy 2011-11-13 03:33
复杂科学是一个可以用一生去探求的学问,它或许会改写整个科学、改写经济学,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把整个世界看作一个充满了不确定性的、动态的系统,看作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任何特定的现象都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结合。作为复杂系统的现象和一般的研究中所假定的现象至少有以下几个区别。一、复杂系统是非线性的。周光召院士解释得好,非线性就是作用和作用所产生的结果不成比例。二、复杂系统是动态的,没有静止的所谓“均衡”状态,或者说均衡也是动态的均衡。三、复杂系统中的主体具有自适应性,能够自我束缚和自我调节,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自我适应外界的变化和冲击,同时能够自我演化。四、复杂系统通常是开放的,它不断与外界进行信息、能量、物质的交换,它改变外界环境也同时被外界环境所改变,事实上,正是这种信息、能量、物质的交换才促成它的自我演化,有时候甚至是突变。 复杂系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均衡的概念,例如在经济系统中,我们不能再以均衡状态作为目的,一来绝对意义上的均衡是不存在的,二来某些人们通常所关心的主要因素(例如需求和供给)均衡的状态并不是健康的、优化的状态,相反,持续变化、某种静止状态持续被打破的状态可能才是最优的。 既然人们所熟悉的均衡不再是我们研究的目的,我们的模型追求的不再是均衡解和稳态,那么什么问题是我们的研究应该回答的。或者说真理应该长什么样呢?未经深入思考,直觉上我认为,在复杂系统中应该试图弄明白的是,我们所关心的各个因素在不同维度上是如何运动的,有没有规律可循(在一定时空条件下),它们的运动规律是什么?这里所说的不同的维度可以理解成从不同的角度,从不同的角度来看,事物会呈现出不同的运动状态,其运动规律也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从不同的角度的来看待事物,能够帮助我们更全面的认识事物,更重要的是,获得更多的关于未知世界的启发。这里包含了各个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是,如果考虑的因素很多,一来问题会变得太过复杂而难以用现有的方法来驾驭,二来即使我们有能力研究,所得到的结论势必会不直观,还会因为太过庞杂或者需要做出太多的假设而没有多大价值。进一步的直觉告诉我,所有的因素都可以简化或抽象成两个,一个正的因素、一个是负的因素,一个事物对立的一面,一个是事物统一的一面。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矛盾就是对立和统一的结合。 事物对立的一面导致其自我变迁,导致其排斥其他事物;事物统一的一面导致其维持原态,导致其吸引其他事物。为什么不能将事物的所有属性都界定为对立和统一(或者正和负,或者阴和阳,或者其他什么名字)的两个方面呢?中医把人体上所有的关系都转换成阴和阳,不是能很好的解决人的健康问题吗?现在连西方医学家也认为癌症的攻克只能依赖中医。在马克思的经济学中,所有的经济因素都被划分成要么是生产关系的内容,要么是生产力的内容,在某种程度上,他所揭示的关于经济危机的规律比现代西方经济学要准确得多。 周光召院士:复杂适应系统与社会
个人分类: 经济思维|7326 次阅读|10 个评论
史湘云大话阴阳,老刘儿稍作注解
热度 1 zhidaodaxue 2011-10-31 18:51
湘云说道: ... 天地间都赋阴阳二气所生,或正或邪,或奇或怪,千变万化,都是阴阳顺逆 ... ‘阴’‘阳’两个字还只是一字,阳尽了就成阴,阴尽了就成阳,不是阴尽了又有个阳生出来,阳尽了又有个阴生出来 。——《红楼梦》 注: 1气=物质+信息+能量,这是我见到的对气最好的定义,虽然不完备 2阴阳不会独立出现也不会凭空出现,它是同一个事物的两种不同属性 3事物在否定之否定过程中,此刻的阴是上一刻的阳转变过来的,因此阳尽了就成了阴。 *本人时间有限精力有限,暂不将观点展开,只把想法作一个简述
2765 次阅读|0 个评论
阴阳离决
热度 5 sheep021 2011-3-22 16:14
阴阳离决
一 缘起 问:中医对于同性恋是怎么看的?是认为病态呢?还是像现在西方人那样认为一切正常?有治疗调理的方子吗?不敢公开问,否则被认为是歧视同性恋,挨人骂。 答:是病态,我似乎看过相关分析。有答案就告诉你。您没这癖好吧? 问:俺目前还没有,哈哈哈。你居然这样怀疑我,该打,我说了,要公开问,会挨板砖的。因为,西方现代主流的观点是不能歧视同性恋,就像不能搞种族歧视一样。所以,没有人敢说同性恋是病。 我想要研究女性主义、同性恋文化与科学的关系,没有看过中医的说法,所以向你请教。 答:那就好。俺可以慢慢查。否则,就要加班查了。呵呵。人数多了就正常了,科学的观点总是基于统计结果。粗浅啊粗浅。 就像乙肝病毒携带者。多了,就不要检查了,哈哈。如果 90% 的人都是同性恋。那么剩余的 10% 肯定是有病了。有一次体检,做 B 超时,一个医生说俺是肝下垂,另一个说细长条的人都下垂,不算病,正常。 口腔检查时,医生说俺有轻度牙龈炎,但又说 90% 的人都这样,不算病,不用治疗。俺就不理解了,为啥大多数人都有的病就不算病了呢?这就是科学。但是俺知道,中医可不这么认为,牙龈出血肯定是不正常的,现在,经过调理,俺的牙龈已经不出血了,相信再经过一段时间调理,俺的肝脏也就不下垂了。哈哈。这就是中医。 问:是啊,如果大家都感冒了,不感冒的就算有病。感冒药那是就成了正常食物了,哈哈哈哈。 二、文献探源 注意:为了不造成同性恋歧视,俺这里用现象,而不用病字。而且,这是笔者的个人分析,不代表中医水平。也不作为治疗依据。 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男女,相互吸引,相亲相爱,再正常不过了。为何会出现同性相互吸引,甚至排斥异性的现象呢?首先,请从其定义谈起。 1 定义: 同性恋是指一个人在 性爱 、心理、 情感 上的兴趣主要对象均为同 性别 的人,无论这样的兴趣是否从外显行为中表露出来。那些与同性产生爱情、 性欲 或恋慕的人被称为同性恋者。同性恋 (homosexuality) 这个词是由一名德国医生 Benkert 于 1869 年创造的 (Plummer,1984) 。这个词描述的是,对异性人士不能做出性反应,却被自己同性别的人所吸引 (Benkert,1869, 引用于 Bullough,1976, 第 637 页 ) 。 2 探源。 此现象自古就有,中外都有,并非新生事物。 在古希腊是很普遍的。 中国古代也有一些同性恋影子的记载。例如:《汉书 · 佞幸 传》。 汉哀帝 与 董贤 共寝,董贤压住了 皇帝 的袖子,皇帝不忍惊醒他,断袖而起。表明了君臣关系到极致。《战国策 · 魏策》中记载 龙阳君 为魏王拂枕席。 “ 余桃 ” 、 “ 分桃 ” :弥子瑕与卫灵公分桃而食。 韩子高 与陈文帝 陈蒨 (茜的繁体字)也是有名的一对。陈文帝曾为韩子高提出男皇后,然终未成功。野史中韩子高被称为 陈子高 ,就是冠了陈蒨的姓。   在 红楼梦 里, 贾宝玉 也有类似的同性恋的行为。 3 从违法到合法,从病态到常态 在 Benkert 创造这个医学名词之前,同性性行为被基督教会谴责为罪恶,并在一些欧洲国家,包括英国,被定为违法。在某些情况下,男人会因为介入同性性行为受到监禁。 1973 年,美国心理协会、美国精神医学会,将同性恋行为自疾病分类系统去除。 2001 年 4 月 20 日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出版,在诊断标准中对同性恋的定义非常详细,同性恋并非一定是心理异常。由此,同性恋不再被统划为病态。不再把同性恋看作一种病态心理。 20 世纪初,世界医学界否定了同性恋性取向与 道德 相关的观念。认识到同性恋是人性的一种自然流露,并非内心的扭曲,应尊重他们的个性化情感的发展。 3 原因初探 经过医学专家从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认为同性恋的形成有如下缘由: 遗传因素   携带有 同性恋基因 的个体细胞,在适宜的条件下,易于发展成同性恋细胞。这就说明,同性恋的性取向有 70% 是遗传基因所产生的 结果 。 性激素影响   胎儿的 大脑 受何种性 激素 的影响,决定了个体细胞未来的性取向。如果男性胎儿未得到 睾丸 激素的影响,而是受到母亲 卵巢 的雌激素影响,男性胎儿大脑就会女性化;女性胎儿如果受到睾丸激素的影响,女性胎儿大脑也会雄性化 . 三、笔者对同性恋现象的分析 笔者认为, 医学专家从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认为同性恋的形成虽然有二 遗传因素和激素影响 ,但其实是一样的,只是视角不同而已。一个是从基因上看,一个是从激素看。一个是原因,一个是现象。 笔者采用的则是另外一个视角。 《道德经》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黄帝内经》说:“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易经 · 乾》: “同声相应 , 同气相求 。 水流湿 , 火就燥 。 云从龙 , 风从虎 。 圣人作而万物睹 。 本乎天者亲上 ,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 ” 阳升阴降,自然之事。阴性本降,三阴之升,阴中有阳也。阳性本升,三阳之降,阳中有阴也。 如上图所示,坎为水,居下,坎中一阳,本乎天,故亲上,有上升的动力。离为火,居上,离中一阴,本乎地,故亲下,有下降的动力。 坎离者,男女也。故男女之间,相互吸引,相互和合,自然之事也。 如果,坎中一阳变为阴,离中一阴变为阳,则成了乾坤之势,其运动之势变为直上直下,成离决之势力。如下图 此图即是天地初开之时,一画开天,阳升阴降,清阳上升以为天,浊阴下降以为地。天地分离,各归其类。这不正是非同性恋之象吗? 因此, 治疗之法,男子补肾中之阳,女子补离中之阴可也。药方就在 七损八益,阴平阳秘 一文中。需要说明的是,中医讲究的是辨证论治,前文的方子仅表示一个治疗思路,而不是最终用药。需要者请找中医开方,不要自己用药。 笔者的本文说法与基因说、激素说并不矛盾。唯一区别在于,前者认为无法治疗。而笔者认为可以治疗。 上图即是后天八卦图、先天八卦图的简化版,原图含义更丰富,步骤更详细。 透过秦可卿之病和贾瑞之命看中医 中医文化随笔64·同性恋 关于同性恋,中医应该是否定的。《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黄帝 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人生有形,不离阴阳。”提出了人仅仅有阴阳两种,而不应该阴阳不分。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54a226e0100cm2o.html
个人分类: 奇闻怪病|105 次阅读|8 个评论
科学家们是这样评价“她”的------
热度 7 xiaoxiongshen 2011-3-15 13:43
为什么世界各地的生物医学科学家们都如此钟爱她?想必也是有她的道理,这里只是一部分答案。 “阴阳是一个正在全世界风靡的中国概念。” 引自 Cook S .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nitric oxide and oxidative stress: the "Yin-Yang" effect--a Chinese concept for a worldwide pandemic . Swiss Med Wkly. 2006, 18, 136(7-8):103-13. “ 古代的哲学家们早已知道了健康的本质就是平衡,但其所代表的机理是复杂的,以至数千来,我们还一直在试图回答着同样的问题。” 引自 Aikawa M . The balance of power: the law of Yin and Yang in smooth muscle cell fate. Is YY1 a vascular protector? . Circ Res. 2007, 20, 101(2):111-3. “令人惊奇的是,这种古代的中医阴阳学说在探讨疾病是如何发生的,却现在被证实在分子水平上” 引自 Dai MS , Jin Y , Gallegos JR , et al. Balance of Yin and Yang: ubiquitylation- mediated regulation of p53 and c-Myc . Neoplasia. 2006,8(8):630-44. “阴阳概念提供了一个智慧的架构,它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科学思维,特别是在生物学和医学领域 。” 引自 Dutt T , Toh CH . The Yin-Yang of thrombin and activated protein C . Br J Haematol. 2008, 140(5):505-15. “届时我们将在细胞生物学的基础之上完全揭开动态阴阳的奥秘 。” 引自 Zhu X . Seeing the yin and yang in cell biology . Mol Biol Cell. 2010, 21(22): 3827-8.
个人分类: 中医,生物医学|1696 次阅读|17 个评论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幻中
热度 2 sheep021 2011-3-13 15:24
其一:游月陂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其二:秋日偶成 程颢 寥寥天气已高秋,更倚凌虚百尺楼。 世上利名群蠛蠓,古来兴废几浮沤。 退安陋巷颜回乐,不见长安李白愁。 两事到头须有得,我心处处自优游。 闲来何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幻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处是豪雄。 蠛蠓(miè méng,小飞虫 沤(ōu,水泡) 程颢是宋朝著名的理学家,与同胞兄弟程颐并称为二程,其在人生理学方面的造诣极高。仅以小诗中即可窥见其气度不凡。 快乐是生活的一种追求,而且也是生活的内容,除了少数几个人认为人生来就是痛苦(如叔本华认为,人是有欲望的,欲望实现不了是一种痛苦,而欲望实现了,什么都满足了,人就没有了意义,也是痛苦的)的外,人们对快乐与幸福总是有着无限有憧憬。快乐是生活的一种境界,什么样的境界才算是快乐的?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这是一个实践性的问题,更是一种心理探究和生活感受的过程。近日读到宋程颢的《秋日偶成》一诗,玩味再三,渐悟其中含义,觉得这首诗说出了真正的快乐的境界。 参见: 心如浮云常自在, 意如流水任东西
个人分类: 聆听自然|3762 次阅读|2 个评论
南京市板桥开发区上空出现两个罕见的园圈子形态的云彩
热度 3 sheep021 2011-3-10 16:19
国际在线消息:2011年3月10日上午8点25分左右,南京市板桥开发区上空出现两个罕见的园圈子形态的云彩,由南向北运动。呵呵,老天怎么也玩起行为艺术了,以天作幕,写起书法了,写了个什么字呢? 一般人看来,不过是“两个罕见的园圈子” 但俺不这么认为,“两个罕见的园圈子”,可是一个古汉字哦,金文玄字: 他老人家在天上写个“玄”字做什么呢? 或者,是《 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天宫时被太上老君 打中的金刚镯?! 或者,是谁家淘气的孩子在吹泡泡 搬个板凳,慢慢看。 PS:今年涡旋现象多次出现,如冰圈、火龙卷风、圈云、地坑,值得关注。 科学一世纪 传统来换气 孔子再度起 处处皆太极 科学传统分左右。 一刚一柔度春秋。 两只眼睛看世界。 明察分毫让人愁。
个人分类: 文字乱弹|439 次阅读|8 个评论
巨阳出地下
热度 1 sheep021 2011-3-8 09:47
夏威夷岛火山口崩裂 岩浆喷射 3月6日,夏威夷基拉韦厄火山的Pu'u O'o火山口当日出现崩裂,喷射出的岩浆冲到了约20米的高空。 // 夏威夷岛火山口崩裂 岩浆喷射 见: http://pic.news.sohu.com/group-256078.shtml?pvid=tc_newsa=11b=%E5%A4%8F%E5%A8%81%E5%A4%B7%E7%81%AB%E5%B1%B1%E5%B4%A9%E8%A3%82%E5%B2%A9%E6%B5%86%E5%96%B7%E5%B0%84#0 评论: 看到此图,想起以下语句: 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 阳 在外,阴之使也,阴在内,阳之守也。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 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个人分类: 聆听自然|171 次阅读|2 个评论
科网群英烩 沈晓雄: 阴阳 — 一个风靡现代生物医学界的科学概念
readnet 2011-3-2 08:38
沈晓雄 阴阳—一个风靡现代生物医学界的科学概念(1) 近年来,当国内的网站和媒体还在争议着中医是否科学,却不知在国际上,中医阴阳学说已在现代生物医学界风靡,成了科学家们的宠爱。现综合国外有关文献,分六小部分报告给《科学网》的生物医学和中医界的同仁,大家一起给力,呵护中华民族的文化,自敬,自爱,自信,自强。 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理论精髓实质,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消长,依存互根,动态平衡的概括。 近三十多年来阴阳学说在现代医学中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特别是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医学的迅速发展,阴阳学说不仅开始为众多的生物科学家们所接受,而且成了他们理论工具的时尚。他们将阴阳学说运用在现代医学包括分子生物医学的各个分支领域,用来阐述和分析医学生物界各种的生理功能调节和病理的变化,从而在更高的层次归纳总结生物体内的机能活动,组织结构及其内稳态的相互关系,并为科学研究提供前瞻性的理论指导。 阴阳学说在现代医学中的兴起 阴阳学说在现代医学中兴起,应当追溯到六十年代中期,美国范德比尔特大学Sutherland EW 教授发现了cAMP(环腺苷酸)作为细胞内的第二信使调节细胞的生理活动与物质代谢,而于1971年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接着Goldberg ND教授在1975年代发现了cAMP与cGMP(环磷酸鸟苷)通常呈拮抗性,有共同参与调节生物细胞的作用,首次提出了细胞功能调节的“阴阳学说”假设。他认为这种拮抗调节作用可以用“阴”和“阳”两词来概括。这一观点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兴趣,生物医学界相继发表了不少有关cAMP和cGMP的这种拮抗性调节与阴阳对立消长的学术论文。 可以说七十年代生物医学界“阴阳学说”观点的提出,奠定了阴阳学说在现代医学中运用的基础,说明阴阳学说已开始为现代医学生物科学家们所了解和接受。此后在八十年代,科学家们试图将阴阳学说运用于医学各个领域。其中1986年Marx JL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细胞生长调控的阴和阳”,可以说是阴阳学说第一次在世界顶级科学刊物上被得到了认可,确立了阴阳学说的科学性,及在现代生物医学中的运用价值。 阴阳学说在现代医学界再次引人注目,成为时尚,是1991年Shi Y, Seto E, Shenk T 等几位科学家,他们惊喜地发现了一种锌指类细胞转录调节因子,该基因是一种启动子结合蛋白,在核酸的转录启动及调控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控制细胞的增殖,生长,和DNA损伤的应答,特别是在许多生物体中它对基因的调控,具有激活或抑制的双重转录活性。因此,这几位科学家决定将此启动子结合蛋白命名为“阴阳1”基因,简称“YY1”。他们的科研成果也很快地被发表在世界顶级医学科学杂志《细胞》和《自然》上,同时引起了医学生物界极大的反响。“阴阳1”基因对揭开基因是如何启动,生物体是如何调控其蛋白的转录、翻译和合成的,起到的很大的帮助。在这二十多年中,医学科学家们对于“阴阳1”基因的研究一直兴趣未减,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进展。并且还发现了“阴阳2”(YY2)基因。 据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生物信息中心网资料统计,在2000年度中,关联到阴阳学说的生物医学论文还不到50篇,而2010年度中,有关论文已经超过了一百篇。难怪瑞士的一位心血管病专家在他的医学论文中称:“阴阳是一个正在全世界风靡的中国概念。” (待续) 阴阳—一个风靡现代生物医学的科学概念(2) 阴阳学说阐述生物体内稳态的相互关系 随着半个世纪以来,分子生物医学研究日新月异的发展,技术手段的更新,大量新的基因被不断地发现。科学家们在超微观的生物研究过程中,仿佛有一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觉,他们深深地意识到在研究的一定阶段,必须超越狭小微观生物的范围,从宏观的角度来认识生物的生命现象的真相与全貌,避免其片面性。当然,阴阳学说又成了科学家们的首选工具,特别是在医学综述和述评论文中常常被引进了阴阳学说。 哈佛大学医学院的Zigman JM和Elmquist JK 在《内分泌学》杂志上发表了题为“体重的阴阳调控—从厌食症到肥胖症”。在这篇综述中,总结了十多年来的有关于控制食欲、体重的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并将这些研究成果,绘制成太极阴阳模型 。作者将瘦素(Leptin)比作阳,是能量充足的分子信号。瘦素具有广泛的生物学作用,能抑制摄食,促进能量消耗,调节代谢,影响激素分泌、生殖、免疫和血管增生等。作者还将脑肠肽(ghrelin)比作阴,是能量不足的分子信号。脑肠肽又称“饿激素”,是一种由胃的内分泌细胞所产生的小分子肽,它是很有效的进食刺激剂。文章主要阐述了人体瘦素和脑肠肽激素作为重要的信号,两者如同阴阳一样相互依存,彼此协调,自适调控,通过相应的中枢神经系统反馈调节(overlapping pathways),来平衡能量和食物的摄取,保持体重的稳态。两者之间若任何一方过盛或不足,都可能破坏内稳态的平衡,引起肥胖,厌食症或虚损证。 值得注意的是,《自然》杂志免疫学分册2005年第四期为了更明瞭地表达调节性胸腺依赖性淋巴细胞(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 Treg)在维持机体免疫平衡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特在该期的封面绘制了太极阴阳图,又一次吸引了全世界医学界的眼球。编辑十分强调和谐本质的重要性,指出人体由无数的复杂元件之间相互作用而成,彼此需要互相和谐,才能维护其构成要件的动态平衡 。调节性T细胞作为一个具有独立功能的T 细胞亚群,其功能是通过抑制自身反应性T细胞的免疫反应、抑制传统T细胞的活化以及促进一些抑制性细胞因子的分泌等,在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肿瘤免疫监测、诱导移植耐受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中发挥其重要作用。 另外,Shen Y 和Meri S也从太极阴阳调节角度来探讨补体的阴阳两方面的作用与阿兹海默症的关系。在阿兹海默症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补体系统一方面被淀粉样蛋白激活,可诱导和促进局部免疫炎症形成,产生大量具有生物学活性的蛋白质,和神经元损伤变性,表现为阴的一面;另一方面又可以通过促进清除神经元毒性以及促神经生长因子的分泌,防止炎症反应扩大和促进神经再生,表现为阳的一面,这种阴阳平衡一旦被破坏而将发生阿兹海默症。 正如哈佛大学教授Aikawa M一针见血地指出的那样:“古代的哲学家们早已知道了健康的本质就是平衡,但其所代表的机理是复杂的,以至数千来,我们还一直在试图回答着同样的问题。”(Aikawa M. The balance of power: the law of Yin and Yang in smooth muscle cell fate. Is YY1 a vascular protector? . Circ Res. 2007, 20, 101(2):111-3) Zigman JM, Elmquist JK. From anorexia to obesity--the yin and yang of body weight control . Endocrinology. 2003, 144(9):3749-56. 阴阳—一个风靡现代生物医学的科学概念(3) 阴阳学说描述生物体内互相对立的制约关系 以往医学界描述生物体内互相对立制约的关系,总是用正负,相反,相对,升降,促进和抑制等词汇来形容。可是,当西方生物医学家们了解到阴阳的深刻内涵后,他们意识到没有任何词汇能比阴阳更言简意骇,来描述生物体内的生命本质现象的基本特征。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现代医学,包括分子生物医学运用阴阳作为主题词的论文就有千余篇,而且有不断上升趋势。 另一方面,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生命现象中具有互相对立制约关系的基因和基因组不断地被发现,同时一个基因在不同的生理病理条件下也常常表现出相互对立矛盾的两个方面。因而,阴阳学说的运用也就变得越来越普遍,这在免疫学方面有着代表性的例子。Zhang J在《临床研究杂志》的论文开始,首先把庄子的道家宇宙阴阳观介绍给了英文读者,接着他利用太极阴阳模型来解释干扰素(IFN-γ)在炎症反应和免疫应答过程中表现出的阴阳对立转化的双重性。当炎症发生之际,干扰素-γ诱导出一些促炎症细胞因子,表现出阳的特征,可是当“重阳必阴”时,干扰素-γ会诱导产生一些消炎症的基因。因此干扰素-γ具有调节机体内“阴平阳秘”,对免疫系统的平衡起到了重要作用。阴阳学说在免疫学中运用的文章还有很多,例如,美国著名麻省理工学院生物学Eisen HN教授, 在他的论著中以《免疫系统中的阴和阳---抗原识别的特异性和简并性》为题,来探讨解释抗原识别过程中二元性, T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既有高度特异性的一面,可以敏锐地区分其中的特异性抗体,另一方面每个T细胞受体又可和许多不同的多肽组织相容性复合体(peptide-MHC complexes)抗原起反应,表现出T细胞识别的简并性一面。 耶鲁大学免疫系Wan YY在他的论文综述中,讨论了免疫调节中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和调节性T细胞之间的阴阳作用。 转化生长因子-β是具有免疫抑制活性的细胞因子.它们与自身免疫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转化生长因子-β对调节T细胞功能的表达起着关键的作用。是免疫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两者对于控制自身免疫反应和维持机体免疫耐受状态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以往研究主要表明在机体免疫系统中两者发挥着阴性调节作用,既能抑制不恰当的免疫反应,又能限定免疫应答的范围,对炎症性细胞的增殖、免疫活性的发挥起抑制作用。但近来研究也表明,两者还有阳性调节作用,既在某些条件下,两者又作为促进因子直接参与免疫应答。另外,Nurieva RI等综合了近年来免疫学的研究成果,分析了白细胞表面分化抗原28(CD28)家族蛋白作为T细胞第二信号受体对T细胞的阴阳二方面的共同刺激所造成的对免疫耐受和功能的重要控制作用。Galgani M等也讨论了调节性T细胞的阴阳双重调节作用对免疫系统的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旦阴阳平衡被破坏,超越了其免疫耐受状态,将会发生自动免疫性疾病或癌症。 阴阳:一个风靡现代生物医学的科学概念(4) 阴阳学说分析生物体内动态变化的规律 和中医认识人体生命现象的本质一样,生物医学家们也认识到了内环境的平衡是健康的基本保证,同时也观察到平衡不是绝对的和一成不变(static)的,而是相对的和动态变化(dynamic)的。一旦人体内的这种动态平衡被破坏,就将会产生各种疾病。他们指出“令人惊奇的是,这种古代的中医阴阳学说在探讨疾病是如何发生的,却现在被证实在分子水平上”。 阴阳学说分析生物体内动态变化规律的论文主要集中在肿瘤病变,细胞周期,月经周期调控等方面。 其中倍受生物医学界关注的是一种抗癌基因p53,它在细胞周期捕获,DNA修复,细胞衰老、分化、调亡等动态变化过程中都起着的重要作用。当DNA受到损伤时,p53表达产物急剧增加,可抑制细胞周期进一步运转,停顿于特定的周期位点,阻止DNA复制,以提供足够的时间使损伤DNA修复;当修复失败,p53蛋白则引发细胞凋亡;如果p53基因发生了突变,对细胞的增殖失去控制,导致细胞癌变。科学家们为了更好地研究p53基因的功能及调控规律,还从阴阳两方面来研究,首先从阳的方面,用转基因小鼠将p53基因功能放大,表明其能降低小鼠癌症的发生率,但却能引起早衰。相反从阴的角度降低p53基因水平,却能增加小鼠癌症的发生率。 另外,有学者将抗癌基因p53的肿瘤抑制作用比作“阴”,它能修复损伤细胞,或者除去严重损伤的细胞从而避免这些细胞对机体的危害作用。相反将致癌基因c-Myc的肿瘤发生作用比作“阳”,c-Myc基因能促进细胞周期的生长、增殖,与某些组织肿瘤的发生、发展和演变转归有重要关系。现在人们普遍认为,癌症的发生主要是由于这种阴阳的平衡逐渐被破坏,可以是先天的遗传基因或后天的物理、化学、生物的致癌物质改变所致。在过去30年中,有许多相关的阴阳调节蛋白被发现,而p53和c-Myc最具有代表性,因为它们有着正好相反的作用,对控制细胞的生长、增殖,调节蛋白之间的平衡有着重要的作用。科学家们利用人为的科学方法来干扰这种阴阳的平衡,造成阴阳某一方的不足或过盛,结果发现p53和c-Myc的阴阳双方是相互依存互根的,两者之间在细胞体内保持着动态的平衡,控制细胞的生长。 细胞周期的准确调控是生物进行生命活动基本过程的重要保证。越来越多的科学家们发现理解阴阳学说的内涵对研究细胞周期调控有着非常的重要性。首先他们发现细胞生长控制的每一个水平环节中,各元素间都存在着阴阳相互对立的动态平衡调节作用。其次,在细胞周期调控中,细胞内在的因素和外在的因素同样重要,并且相互协调才能维持细胞正常增殖。另外,理解阴阳失调的内涵对研究细胞周期失控的病理现象,特别是肿瘤的发生与防治有着重要的意义。 The paradoxical roles and interplay of IFN-γ in inflammation and autoimmune disease. Zhang J. Yin and yang interplay of IFN-γ in inflammation and autoimmune disease . J Clin Invest. 2007, 117(4) ... 阴阳:一个风靡现代生物医学界的科学概念(5) 利用阴阳学说研发新的生物疗法 正如前面提到的那样,科学家们不仅利用阴阳学说的原理来制造不同的病理模型,近年来还设想根据阴阳学说原理来开发和研制新的制剂。瑞典的肿瘤分子生物学家Larsson LG和Henriksson MA 最近发表了关于“在肿瘤生长中肿瘤蛋白Myc的阴阳功能及以此为目标的疗法”的论文。文章回顾了Myc基因家族在控制正常细胞增殖,生长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分析了Myc基因一旦在失控的情况下表现出阴阳两方面的特征。 Myc基因是较早发现的一组癌基因,前面提到的c-Myc基因就是Myc基因家族的重要成员之一, Myc基因失控后将会破坏细胞,发生在扩大增殖的及自我更新的细胞中,导致其异常或过度表达,加速肿瘤的发生,这种被激活Myc基因广泛参与人体多种癌症的发生,。但是另一方面,近来科学家们还发现,Myc基因也同时可以触发机体内在的肿瘤抑制机制,包括细胞凋亡,细胞衰老,DNA修复,这三大内在的应答机制在机体阻止肿瘤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两位作者将Myc基因这种对立矛盾的两方面描述为阴阳特征。文章着重综述了Myc基因阴阳两方面特征,启迪读者在设计抗癌药物时,不仅仅要从阴的方面来控制肿瘤细胞生长、增殖、代谢、细胞周期,干细胞,以及抑制变异和浸润。同时,应从阳的方面多层次、多方位、多途径地积极开发研制新型抗癌制剂,因为Myc基因直接参与细胞内在抗癌机制,即细胞凋亡能清除固定突变及细胞周期调控失衡的细胞;细胞衰老会中断细胞生长周期,使细胞不再分裂;DNA修复对所有可能的DNA损害做出相对应的修补措施,确保基因遗传信息的正确性,逃避癌化。 由此可见,预计在不久的将来,科学家们会在整体抗癌治疗中,一方面去研制抑制Myc基因与癌细胞作用的更优良药物,降低药物毒副作用。而另一方面研制基因疗法,作为一种生物治疗常规方法,利用机体内在抗癌机制,为治疗癌症提供一种新的可能性,成为手术、化疗、放疗的补充和有效的治疗手段,已成为抗肿瘤研究的新思路。这正是中医所说的“祛邪”“扶正”,“标本兼顾”。 (未完待续) Zhou J, Zhang Y. Cancer stem cells: Models, mechanisms and implications for improved treatment. Cell Cycle. 2008 May 15;7(10):1360-70. Epub 2008 Mar 19. 阴阳:一个风靡现代生物医学的科学概念(6) 结语及展望 中医是以阴阳总纲为宏观,以寒热,虚实,表里为亚宏观,而以脏腑和六经辩证为次宏观,同时以五行和经络为纵向联系,形成了中医独特的整体统一的网络(network)理论体系;现代医学以肉眼大体解剖为次宏观,以光镜和细胞学常规技术为微观,而以电镜和分子生物学技术为超微观,同时以神经血管为纵向联系,形成了西医的理论体系。随着分子生物研究的不断深入,虽然人体生命现象还远远没有完全被揭示,但现代医学的理论体系已变得越来越臃肿庞杂,且彼此间缺少整体统一性。这时如果还没有一个宏观的科学理论来加以总结深化提高,那将变得杂乱无章,他们渴望能有一个超越微观的宏观整体统一动态平衡的网络理论体系。因此,古老而充满科学哲理的阴阳学说很快就成了现代医学界的“新宠儿”,生物医学界“惊奇”地将它运用到了各个分支领域。正如两位英国的教授在医学论文中赞美的那样,“阴阳概念提供了一个智慧的架构,它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科学思维,特别是在生物学和医学领域。” 通过近年来文献的回顾,我们也清楚地看到,阴阳学说在现代医学中的运用才开始不久,对阴阳精髓的理解还有待于进一步升华,许多论文还只是浮于表面,甚至有些人“错误的运用或滥用也并不奇怪。” 目前从总体来看,关联到阴阳学说的生物医学论文主要还是以非华人作者为主,因此摆在我们全球华人面前的重要课题是如何抓住这个契机,树立自信性,海内外中西医共同给力,将阴阳学说更好地融入生物医学界,“届时我们将在细胞生物学的基础之上完全揭开动态阴阳的奥秘。”可喜的是,在海内外已有不少华人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在发表医学论文的同时也积极地宣扬阴阳学说的精髓实质,因为在生物医学界华人已成为了主力军。 所以,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随着人体生命现象奥秘的不断揭示,中医传统医学与现代生物医学将更加相互渗透,互相补充,最终形成一个医学理论体系中的不同分支,而绝不是任何一方被替代的关系。(全文完) 按:本文的构思已经数年终之久,但怎样从一千余篇海外文献中写好这篇文章述评,心中没底,但看到近来一直有人在反对中医,认为中医不科学,中医本身也信心不足;另一方面,国内分子生物医学界的科学家希望赶超世界水平,但国外的科学家们却津津乐道地研究着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来寻找突破口。这些极大的反差使得我不得不用心来完成这篇文章。以上本人精选了30余篇海外论文,报告大家,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中国人要树立自信心啊!!!! 张永忠 读沈晓雄的“阴阳:一个风靡现代生物医学界的科学”有感 为弘扬中华文化和发展中国的科学事业而顽强奋斗是每一个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沈先生花了数年时间,阅读了千余篇每外文献,创作了一部让中华儿女感到自豪的作品,十分值得敬佩! 在自豪的同时,我也隐约地担心,中医学会不会像中国的四大发明一样,传到海外,被人利用,对我们自己带来的好处不多,害处却不少呢?中国的古代哲学思想、中国的传统医学会不会被人家拿去发扬光大,自己却像用指南针来看“风水”,用造纸术来制造烧给死人用的纸钱----草纸,用火药来制作烟花爆竹来炸伤人、烧毁楼呢? 中国啊中国,好好地发展吧! 我理解那些骂中医的人,他们的初衷大都也是为了让中国尽快地发展;我更敬佩那些捍卫中医的人,他们更是为了保护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而不屈不挠地顽强奋斗。我觉得我们现在更加需要把我们的宝贵遗产变为新的“生产力”,更好地“扩大再生产”。而不是只让它们流传在民间,成为绵延千年的“遗风”而已。 这就要求每一位捍卫中医学的人:一是要努力把中医学真正理解透彻,力争把其核心的内容与现代科学联系起来;二是要主动地与热爱中医学的其他专业的人士密切合作,特别是要鼓励其他学科领域的人来研究中医学,而不要歧视他们较低的中医学基础;三是要舍得放弃中医学理论中那些与医学关系不大的,甚至是不切实际的空洞的词句。没大必要非得引用《淮南子》、《庄子》、《管子》、《国语》、《尚书》甚至《易经》(有人强调易医想通,我承认在过去是这样,但不主张将来要这样)里边的东西来阐释或助证中医学的哲学思想。而是要尽力用现代科学的概念及知识来阐释或助证中医学的哲学和医学思想。四是要尽力把中医学“病”、“证”的实质与组织细胞,以至分子的变化过程联系起来。在指导思想上不落后,在科学水平上也不能停留在几百年前的水平上。最终把中医学发展成为继承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生物医学思想,并以中国传统哲学和生物医学思想为指导的,融入了世界最先进的医学技术的,传统中药与现代生物制剂(即人们常说的“西药”)互补共用(但不一定同时用)的世界最高水平的医学。 从几千年前到几百年前,中医学一直是把当时人们最先进的相关的科学知识和技术都应用到医学之中。麻醉、手术、心理开导等都是中医学在世界上最先应用的治疗手段。现在很多人把这些内容都看成是西医的。这不能怪别人,要怪中医学人自己没有很好地发展中医学。较早的《神农本草》只包括了三百六十余种药,到《本草纲目》就发展到了近两千种中药。按照科学知识发展的一般速度,现在应有数万到数十万种中药。但是,实际上的数目要比这少得多。这是为什么呢?个人认为主要是没有把现代科学能够分离提纯或人工合成的化合物发展成中药。一两百年来,中医学面对“西医”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保守有余,发展不足。再照这样下去,后果很不乐观。
个人分类: 科网群英烩|1984 次阅读|0 个评论
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明则日月不明
sheep021 2011-2-27 20:03
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明则日月不明
天气,不是静止的,而是运动变化的,“一气周流,化生天下”。现代科学也有“大气环流”只说。如果某个地方“大气环流”受到干扰,气候就要受到影响,“日月不明,邪害空窍,阳气者闭塞, 地气者冒明 ,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稿不荣。贼风数至,暴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 天气,是如何运动变化的呢? ,很简单“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 一般解释就说“清净,光明”与现代汉语一样。但本人有个不一样的想法:清净光明就是天气一个循环运动过程(见附图)。“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则是这一运动的结 果。 清: 通“精”。清凉。清平。清冷,凄清。应秋气,属西方。 秋三月.此谓容平. 天气以急.地气以明 .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静:从青,争声。青,木也。争“力求实现,互不相让”之意,静生动也。“此时无声胜有声”,“于无声处听惊雷”,应春气,属东方。 “清”与“静”,“青”字的位置不同,一左一右。“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 青为木,左表示肝木,主升,右表示胆木,主降。一左一右,一东一西,一水一木,一升一降。 光:火在人上也。上为南方,主火。天气之性为“光” 明:日月合明,潜藏于下也。下为北方。主水。日月明于下则天黑,故北方色黑。地气之性为“明”。所以,天气下降时有“ 天气以急.地气以明 ”,天气运行失常时有“ 地气者冒明”只说。 中国古代的四圣兽指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青龙白虎掌四方,朱雀玄武顺阴阳,青龙为东方之神;白虎为西方之神;朱雀为南方之神;玄武为北方之神。四神兽各有名号:“左有青龙名孟章,右有白虎名监兵,前有朱雀名陵光,后有玄武名执明。 藏:《說文》匿也。《易·乾·文言》潛龍勿用,陽氣潛藏。有“降”之意 德,惪 (形声。从彳( chì),惪( dé)声。从“彳”,表示与行走有关。本义:登高,攀登。《说文》:德,升也。《廣韻》德,行也。《黄帝内经》“天之在我者,德也”。 “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气在上,"清净光明"升降不息,循环不已。所以不会停止下来。亦有“天行健,自强不息”之意。对应的是“地气在下,地势坤,厚德载物” 清净光明: 下面一句“天明则日月不明”争议更大。一般认为是“天萌则日月不明”。但本博认为,不修改原文也能讲得通:天气之性为“光”。地气之性为“明”。所以,天气下降时有“ 天气以急.地气以明 ”,天气运行失常时有“ 地气者冒明” 之 说。 明:日月合明,潜藏于下也。故天明之时,日月不能合明于下。故曰“天明则日月不明”。 “光”与“明”的区别在于字形上,光散,而明合。换言之,散则为光,合则为明。 一九七五年在长沙马王堆发掘时发现二千五百年前藩王的墓葬中,已经把《行气玉佩铭》作为重要的伴葬品。此器为一杖首。青玉,有灰黑色晕斑。十二面棱柱体,高5.2厘米,宽3.4厘米。中空但未穿顶,用来套在杖上,顶部为圆形平面,一面下部有一孔与内腹相通,棱面经抛光。在十二面中,每面自上而下阴文篆刻三字,有重文符号,共计四十五字,记述了“行气”的要领,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有关气功的最早记录,也是中国古代医学理论较早的文献记载: 行氣:深則蓄,蓄則神,神則下,下則定,定則固,固則明,明則長,長則退,退則天,天機當在上,地機當在下,順則生,逆則死。 “行气”的要领与《黄帝内经》中“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明则日月不明”有相同的含义。体现了天人合一,天人一理,“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的道理。
个人分类: 感悟中医|355 次阅读|0 个评论
你会晒太阳吗
热度 1 sheep021 2011-2-23 13:41
晒太阳的学问——早上晒胸腹,下午晒背。 万物生长靠太阳,人也不例外。大家都知道补钙,但却未必知道补钙的关键是晒太阳。 晒太阳也很有讲究, 最好的补药大奉送,见者有份,不要多领哦。送完为止 一文中一年四季之中如何晒太阳。其实也隐含了一日之中如何晒太阳。因为一日之中也含“四季”。 从人中往下到会阴为阴面(胸腹面)。从会阴往后往上到百会再到人中为阳面(背面)。善补阳者,以阴中求阳。善补阴者,以阳中求阴。这里面包括了“阴阳互含互生之理。 早晨属阳,万物升发。应该晒阴面(胸腹面)。 傍晚属阴,应晒阳面(背面)。所以傍晚晒太阳以晒背为主。 其他时段,阳光比较强悍,少晒为妙。 一般半小时就够了,如此阳升阴降,活力增加。 记得有个纪录片中有一个场景,草原上的穴居动物(猫鼬),每天早晨日出之时,都成群结队面向东方,眯着眼睛,双脚直立,一动不动地晒太阳呢。 懒惰的猫鼬. 那些早晨起得晚的猫鼬群落,在外出寻找食物前花在晒太阳、洗漱和在洞穴中玩耍的时间就会缩短,以此减小“懒惰”的影响。
个人分类: 聆听自然|206 次阅读|1 个评论
阴阳:一个风靡现代生物医学界的科学概念(6)
热度 8 xiaoxiongshen 2011-2-17 16:18
阴阳:一个风靡现代生物医学界的科学概念(6)
阴阳 : 一个风靡现代生物医学的科学概念( 6 ) 结语及展望 中医是以阴阳总纲为宏观, 以 寒热,虚实,表里为亚宏观,而 以 脏腑和六经辩证为次宏观,同时以五行和经络为纵向联系,形成了中医独特的整体统一的网络( network )理论体系;现代医学以肉眼大体解剖为次宏观, 以光镜和细胞学常规技术为微观,而以电镜和分子生物学技术为超微观,同时以神经血管 为纵向联系,形成了西医的理论体系 。随着分子生物研究的不断深入,虽然人体生命现象还远远没有完全被揭示,但 现代医学的理论体系已变得越来越臃肿庞杂,且彼此间缺少整体统一性。这时如果还没有一个宏观的科学理论来加以总结深化提高,那将变得杂乱无章,他们渴望能有一个 超越微观的 宏观整体统一动态平衡的网络理论体系。因此,古老而充满科学哲理的阴阳学说很快就成了现代医学界的“新宠儿”,生物医学界“惊奇”地将它运用到了各个分支领域。正如 两位 英国 的教授在医学论文中赞美的那样,“ 阴阳概念提供了一个智慧的架构,它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科学思维,特别是在生物学和医学领域。” 通过近年来文献的回顾,我们也清楚地看到,阴阳学说在现代医学中的运用才开始不久,对阴阳精髓的理解还有待于进一步升华,许多论文还只是浮于表面,甚至有些人“错误的运用或滥用也并不奇怪。” 目前从总体来看, 关联到阴阳学说的生物医学论文主要还是以非华人作者为主, 因此摆在我们全球华人面前的重要课题是如何抓住这个契机,树立自信性,海内外中西医共同给力,将阴阳学说更好地融入生物医学界,“届时我们将在细胞生物学的基础之上完全揭开动态阴阳的奥秘。”可喜的是,在海内外已有不少华人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在发表医学论文的同时也积极地宣扬阴阳学说的精髓实质,因为在生物医学界华人已成为了主力军。 所以,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随着人体生命现象奥秘的不断揭示,中医传统医学与现代生物医学将更加相互渗透,互相补充,最终形成一个医学理论体系中的不同分支,而绝不是任何一方被替代的关系。(全文完) 按 :本文的构思已经数年终之久,但怎样从一千余篇海外文献中写好这篇文章述评,心中没底,但看到近来一直有人在反对中医,认为中医不科学,中医本身也信心不足;另一方面,国内分子生物医学界的科学家希望赶超世界水平,但国外的科学家们却津津乐道地研究着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来寻找突破口。这些极大的反差使得我不得不用心来完成这篇文章。以上本人精选了 30 余篇海外论文,报告大家,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 中国人要树立自信心啊!!!! 欢迎下载: http://www.hqzyy.com/HQ1102/790.htm
个人分类: 中医,生物医学|1843 次阅读|13 个评论
阴阳:一个风靡现代生物医学界的科学概念(5)
热度 1 xiaoxiongshen 2011-2-15 14:01
阴阳:一个风靡现代生物医学界的科学概念(5)
阴阳 :一个风靡现代生物医学界的科学概念( 5 ) 利用阴阳学说研发新的生物疗法 正如前面提到的那样,科学家们不仅利用阴阳学说的原理来制造不同的病理模型,近年来还设想根据阴阳学说原理来开发和研制新的制剂。瑞典的肿瘤分子生物学家 Larsson LG 和 Henriksson MA 最近发表了关于“在肿瘤生长中 肿瘤蛋白 Myc 的阴阳功能及以此为目标的疗法”的论文。文章 回顾了 Myc 基因家族在控制正常细胞增殖 , 生长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分析了 Myc 基因一旦在失控的情况下表现出阴阳两方面的特征。 Myc 基因是较早发现的一组癌基因,前面提到的 c-Myc 基因就是 Myc 基因家族的重要成员之一, Myc 基因失控后将会破坏细胞,发生在扩大增殖的及自我更新的细胞中,导致其异常或过度表达,加速肿瘤的发生,这种被激活 Myc 基因广泛参与人体多种癌症的发生,。但是另一方面,近来科学家们还发现, Myc 基因也同时可以触发机体内在的肿瘤抑制机制,包括 细胞凋亡, 细胞衰老, DNA 修复,这 三大 内在的 应答机制 在机体阻止肿瘤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两位作者将 Myc 基因这种对立矛盾的两方面描述为阴阳特征。文章着重综述了 Myc 基因阴阳两方面特征,启迪读者在设计抗癌药物时,不仅仅要从阴的方面来控制肿瘤细胞生长、增殖、代谢、细胞周期,干细胞,以及抑制变异和浸润。同时,应从阳的方面多层次、多方位、多途径地积极开发研制新型抗癌制剂,因为 Myc 基因直接参与 细胞内在抗癌机制,即 细 胞凋 亡 能清除固定突变及细胞周期调控失衡的细胞; 细胞衰老 会中断细胞生长周期,使细胞不再分裂; DNA 修复 对所有可能的 DNA 损害做出相对应的修补措施,确保 基因 遗传信息的正确性, 逃避癌化 。 由此可见, 预计在不久的将来,科学家们会在整体抗癌治疗中,一方面去研制 抑制 Myc 基因 与癌细胞作用的更优良药物,降低药物毒副作用。 而另一方面研制基因疗法,作为一种生物治疗常规方法,利用机体 内在抗癌机制,为 治疗癌症提供一种新的可能性, 成为手术、化疗、放疗的补充和有效的治疗手段, 已成为抗肿瘤研究的新思路。 这正是中医所说的“祛邪”“扶正”,“标本兼顾”。 (未完待续) Zhou J, Zhang Y. Cancer stem cells: Models, mechanisms and implications for improved treatment. Cell Cycle. 2008 May 15;7(10):1360-70. Epub 2008 Mar 19.
个人分类: 中医,生物医学|1688 次阅读|2 个评论
春光乍泄与秋波荡漾(图)
热度 4 sheep021 2011-2-10 10:50
春光乍泄与秋波荡漾(图)
1 春光 1)春天的风光、景致。 南朝·宋·吴孜《春闺怨》诗:“春光太无意,窥窗来见参。” 宋·杨万里《题广济圩》诗之三:“诗卷且留灯下看,轿中只好看春光。” 清·黄遵宪《遣闷》诗:“花开花落掩关卧,负汝春光奈汝何。” 毛泽东《采桑子·重阳》词:“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 2) 指岁月,青春。    唐 · 鲍溶 《秋思》诗之一:“ 燕国有佳丽,蛾眉富春光。”    明 · 高明 《琵琶记·官媒议婚》:“绣幕奇葩,春光正当十八。”   清· 李渔 《意中缘·拒妁》:“只怕这有限的春光,顺风儿吹得过去,逆风儿吹不转来,那时节休懊悔也。” 3) 指消息(指男女私情,或女性私处)。  春光漏泄。春光乍泄。 2 秋波 秋波是什么?当然是秋水,是秋风中的湖波涟漪,清澈,漾动。然而在古人的诗中,这“秋波”却演变成了女人的眼神,所谓“眉如青山黛,眼似秋波横”。《晋书》中虽然有谢鲲被邻家女子打折牙的记载,但那还不是“秋波”的记载。最早出现“秋波”的意思,当是唐代诗人李贺。李贺《唐儿歌》中有“骨重神寒天庙器,一双瞳人剪秋水”的妙句,双瞳剪水,形容眼神的清澈。   《晋书·谢鲲传》 载:“邻家高氏女有美色,鲲尝挑之,女投梭,折其两齿。”说的是,谢鲲家住建康,邻居姓高的人家有个女儿,长得很美。谢鲲去挑逗她。当时那女子正在织布,怒他无礼,随手抛出织布的 梭子 打他,把他的两颗门牙都打断了。 宋代 苏轼 把这个典故写进 《百步洪》 诗,有“佳人未肯回秋波,幼舆(指谢鲲)欲语防飞梭”一句,后代遂用“秋波”形容美女清如秋水. 宋人说少年不识愁滋味,细琢磨此话极入骨。记得“ 文革 ”时偷读《 西厢记 》,醉意朦胧中,颇不解“临去秋波那转”的好处,尽管那上边批着:“‘秋波’一句是一部 《西厢》 关窍”的话。这大概正是“不识愁滋味”,还“爱上层楼”的境界。后来逐渐懂了,因此上看美人也就专爱看她的眼睛,体会她的秋波之弄。 将美人的眼神弄成秋天的水波,不仅道出了眼睛的清澈明亮,还有着一种顾盼生情,感人心扉的效果。 3 关于春光秋水的字谜与对联 楼前秋水江头景,观外春光海上潮(猜一字) 谜底是“湘”,不知怎么解。 还有一个对子,可惜不知怎么对: 粼粼秋波揉醉月 习习春风醒梦花? 4 为什么是“春光” “秋波”? 为什么是“春光”、“秋波而不是春波、秋光。这个怕是难以说清。 究其原因,似乎春为阳,主出,有“放”的意思,而秋为阴,主入,有“收”的意思。故 二者的用词范围也不同:大放春光。春光乍泄。暗送秋波。一阴一阳、一动一静,一放一收跃然纸上。 张靓颖群星会上大放春光 初露蛮腰( www.ifensi.com 2005-12-28 10:07:34 来源:腾讯) 秋波 春光秋波,合二为一,阴阳和合,所向披靡
个人分类: 文字乱弹|360 次阅读|9 个评论
白宫黑马,大道难行
sheep021 2011-1-28 10:31
白宫黑马,大道难行
黑宫白马,一阴一阳。 白阳黑阴,动静之本。 阳动阴静,自然之理。 阳在外行,为阴之使。 阴在内守,为阳之根。 白宫黑马,阴阳颠倒。 大道难行,诸事不顺。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4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两对有意思的关系——七损八益、黄钟大吕
sheep021 2011-1-20 20:35
1内经“七损八益”与律吕“隔八相生,逢三损益”的关系 2 “钟、吕”两位神仙与两个音阶的巧合,还是有意为之? 道家两位神仙 钟离权和吕洞宾,一授一受 一钟一吕 钟吕金丹道,即道教宣称为仙人的钟离权、吕洞宾所倡导的内丹修炼术。 黄钟大吕 黄钟:我国古代音韵十二律中六种阳律的第一律。大吕:六种阴律的第四律。形容音乐或言辞庄严、正大、高妙、和谐。
个人分类: 感悟中医|16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一门时间与空间的审美科学
sheep021 2011-1-20 20:17
一门时间与空间的审美科学 来源:广东建设报  发表时间:2010-07-23 17:25:00  !--enpproperty 25833062010-07-23 17:25:00.0一门时间与空间的审美科学律吕 风水 伍岳峰 堪舆 中国 相生 竹管 黄金分割 离不开 审美25949家居风水/nodesearchname/enpproperty-- 风水 一门时间与空间的审美科学 ———对话堪舆专家 伍岳峰 采写/家园周刊记者周执 伍岳峰先生的名字被公众熟知还源于他在去年年底时对广州房地产市场的准确预测。2009年12月,伍岳峰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广州房地产市场明年将整体增长15%左右,中心六区均价将达到15000元/平方米。如今半年过去了,他的判断果然丝毫不差。作为资深的营销专家,伍岳峰在业界的成绩有目共睹。不过,他的另一重身份虽不被外人所知,却更值得称道,那就是堪舆专家。 近日,记者带着学习的心态,有幸采访到了这位广州房地产界的幕后堪舆规划高手。在近两小时的对话中,伍岳峰先生以其二十多年的丰富沉淀向记者揭开了博大精深的堪舆学的神秘面纱。在此,记者将其精彩观点整理出来,以飨读者。 记者:您是怎样理解“风水”二字的?有人说它是迷信,有人说它是科学,您认为“风水”应该是什么? 伍岳峰:风水学是以天地为观察了解对象,以人为依归,以人为服务目的的一门学问。它是一种古代人类繁衍生息,治国安民等社会活动所形成的生存知识;是一种研究大自然对人类作用的精深学问;是一种 中国 传统的优秀文化;是一种趋吉避凶的术数;是一种流传了几千年的民俗活动;是一种中国独有的以天人合一阴阳调和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产物;是一种由实践积累起来的经验所形成的人居环境选择优化的实用技术;是一种由中国古人的唯物唯心学术混杂而形成的博大学派;是一种科学与玄学相提并论的、精华与糟粕并存的、落后于现代技术的、超越于现代科学的的系统理论;是一种宝贵的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 风水一词最早出现在《葬书》中:“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后人对风水也有许多不同的定义。我的理解是,风水是一门时间与空间的审美科学。 记者:怎样理解“时间与空间的审美科学”这句话? 伍岳峰:我认为,宇宙运行之征,实难求证;地球生息之律,亦非易寻。而生气和合,为卜地之根;趋吉避煞,为克择之源。然天地人之合一,实系于一律,八八为五,生生不息;物之分割、地之立极,叹黄金分比之玄奇。故 律吕 之于 三元 三合,乃风水学之宗。河洛之术,与律吕概出一源,三元三合,莫不与律吕契合。以天气周流,则为三元;以地势列位,则为三合;天地之间,八八 相生 ,三分损益之法。 什么叫律吕呢?律吕是用来 协调阴阳 、校定音律的一种设备,现代音乐上叫定音管。古代在音乐上有五音,宫商角徵羽,这是五个全音,再加上两个半音,一个是4,一个是7,一共七个音。这七音是一个八度的自然音阶,没有音高,也就是没有定调。怎么办?就要用律吕来给它定调,律吕就是定调用的律管和吕管。 黄帝时代的伶伦,用十二根竹管,其中最长的九寸,最短的四寸六分,因为九是阳的极数。然后按长短次序将竹管排列好,上面的管口一边齐,下边长短不一,像切大葱一样,留斜茬,然后插到土里面。竹管是空的,里面灌满用苇子膜烧成的灰。这种飞灰最轻,叫暇莩。把这些管埋在西北的阴山,拿布幔子遮蔽起来,外面筑室,绝对吹不到一点风,用它来候地气,因为地下的阴阳二气随时都在变化。 到了冬至的时候,一阳生。阳气一生,第一根九寸长的管子里面的灰,自己就飞出来了,同时发出一种“嗡”的声音。这种声音就叫黄钟,这个时间就是子,节气就是冬至。用这种声音来定调,相当于现代音乐的C调;同时可以定时间,来调物候的变化,所以叫做“律吕调阳”。 律吕之数用三分损益法,就是“先三分减一,后三分加一”。比如:黄钟的管长九寸,其数为九。先进三,就是九的三倍(三次方)得数为729,再减一倍,得数是364.5(729÷2 =364.5)。这就是阴历年加闰以后的天数,用律历对应节气勘定出来的调整数,与太阳历的365只差半天。 风水用得最多的就是律吕阖辟之法,用的就是律吕隔八相生,逢三损益的原理。而现代科学的黄金分割正好等于律吕之数,3∶2 指的就是逢三损益。在实际运用中,三合四大局是最经典的风水作法,是历史上应用得最为悠久、最为广泛的风水术。其中秘诀均在“乙丙交而趋戌,辛壬会而聚辰,斗牛纳庚丁之气,金羊收癸甲之灵”当中。其实四句诀也是“隔八相生,逢三损益”。乙丙相隔三位,刚好相夹巽宫,巽相对乾宫,乙隔八相生是乾,乾隔八相生丙。巽龙必有随龙水乙和丙,合襟流归戌墓而去,其它三句可依此类推。 所以从律吕之数,也就是黄金分割这个概念上看,风水应当是一门时间与空间的审美科学。 讲风水自然离不开建筑。国学大师林语堂说过“中国建筑的基本精神是和平与知足,其最好的体现是私人的住宅和庭院建筑。这种精神不像哥特式建筑的尖顶那样直指苍天,而是环抱大地,自得其乐。哥特式教堂暗示着精神的崇高,而中国庙宇则暗示着安详和宁静。”因此建筑的最初本意就是静默养气,安身立命,使生活和精神有所依托。这种精神上的安详和宁静指导了中国的风水文化。西方美学大师勒柯布西埃认为“审美要先于建筑。居室是创造感情的机器。人类要追求唯美空间和幸福。”因此,从这个层面上说,风水也应该是一种与建筑有关的审美。 记者:您能谈谈风水学的核心精要是什么吗? 伍岳峰:中国风水的理论核心是“天地人合一”、“ 五行 相生相克”、“阴阳平衡”。如果用现代科学术语来概括就是物物太极、宇称居中、能量守恒、能量转化、对立统一、周而复始、气场磁场、黄金分割八大核心。其中黄金分割是三元派和三合派的共同点。而“天圆地方”则是风水学的最高境界。 其实宇宙万事万物,信息同源,程序相同,节奏相应。人和一切生命体都是天地交互作用的产物。因此太极实乃生命之源。我们从受精卵不断分裂形成桑葚胚直至发育成胚胎的过程就可以看出,其正印证了所谓“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重叠成六十四卦”的基本道理。 记者:我们经常会看到“五行相生相克”的说法,那么“五行”具体指什么? 伍岳峰:医、卜、星、相、风水合称为“中国五术”。术数的运用,离不开五行。但是医、卜、星、相、这四术所运用的,不外金、木、水、火、土这基本的五行 生克制化 。唯独风水这一门术数所运用的,除了基本之外,还有很多种五行名称,可谓集五行之大成,堪称博大精深。 五行这一个名词,最先见于六经(《诗经》、《尚书》、《周易》、《 礼记 》、《周官仪礼乐经》、《春秋》)之一的《尚书洪范篇》:初一曰五行销( 郑康成 注解:行者,言顺天行气也)。《尚书洪范篇》所说的五行,是指五种基本元素,故此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又说:“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这是说明五种不同的性质。润下的意思,是指水性就下以润物;炎上的意思,是指火性炎盛而向上;曲直的意思,是指木可以屈曲又可以伸直,从革的意思,是指金属可以穡人之应用以变成为器皿,虽然屡次改变而没有消失;稼穡的意思,是指土地可以用於农作,稼就是播种,穡就是收成。
个人分类: 聆听自然|172 次阅读|1 个评论
善人总是吃亏,恶人总是占便宜?
sheep021 2011-1-10 21:18
《 云笈七签神仙传 》:天门子者,姓王名刚,尤名补养之要,故其经曰:阳,生立于寅,纯木之精;阴,生立于申,纯金之精。夫以木投金,无往不伤,故阴能疲阳也。阴人著脂粉者,法金之白也。是以真人道士莫不留心注意,精其微妙,审其盛衰。我行青龙,彼行白虎,取彼朱雀,前我玄武,不死之道也。又阴人之情,有急于阳而外自收抑,不肯请阳者,明 金不为木屈 也。阳性炁刚躁,志节疏略,至于游宴,声炁和柔,言词卑下,明 木之畏于金 也。天门子既行此道,年二百八十岁,犹有童女之色,乃服珠组得仙,人玄洲中去。 本博评论: 用这段话解释人际关系,乃至中美关系很恰当 中国为阳,东方,青龙,木,柔,以生为主(见: 中国文化不是阴性文化,而是至阳文化 ) 美国为阴,西方,白虎,金,刚,以杀为主(阴性文化) 金木和合之道,在于木迁就与金,而不是迁金就与木。阴阳之性也 所以,表面看总是美国欺负中国,中国总是忍让 人际关系上看:善人总是吃亏,恶人总是占便宜。 要知道,饶人不是痴汉,痴汉从不饶人哦 要说吃会,佛祖最能吃亏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 能吃亏是福啊。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故几于道。 还有一句甚妙:阴人著脂粉者,法金之白也,说明女人为何喜欢抹粉。女人属阴,西方金也,在色为白。 更有一句最妙以木投金,无往不伤,故阴能疲阳也。呵呵,妙!想想历来皇帝短命的原因亦在其中。
个人分类: 聆听自然|346 次阅读|1 个评论
神论
xu782219 2010-12-31 23:01
神论 神者,物性之主也。物物有性,性性有主,主主皆神,神神皆灵。灵者,零也, 零物质 (zeru matter )也 。性显为能,能用为功,功成为果,果立物生,皆神主也。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神寓阴阳,掌控阴阳,肇始万物,主宰万物。
个人分类: 未分类|3011 次阅读|3 个评论
强·弱
sheep021 2010-12-7 12:46
老子《道德经 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短短数言 ,道尽天地间各种势力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的深奥玄机。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美丑、善恶其实也是相对而相成的,是以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 。 这种相互对立、相反相成道理,也是循环不息,周流反复的。例如春、夏、秋、冬,阴、阳、寒、暑都是互换互生、自然运行的季节常模;运用于人生上,便是强弱互见、吉凶易势的大道,《易经》上的 剥极必复 、 否极泰来 所讲的便是这个道理。 既然一切是循环相生,则弱必生强,强必转弱,弱是强的成长基础,强也会反成为转弱的起点。因此,老子强调守弱,弱者道之用。 天上最柔弱的是风,稍有阻碍,也会因而转向,再小的缝隙也会屈身而过。但等到累积的力量足够巨大,成为飓风时,则飞沙走石,拔树倒屋,无坚不摧。 地上最柔弱的是水,任何阻挡,都可以改变其方向和形状。遇圆则圆,遇方则方,因势成形,遇止则止,随缘而流。似乎是最没有自我主张的东西。但水又柔能克刚,弱能胜强,上天下地,无所不能。攻城掠地,无坚不摧。 不过,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一旦微风变成飓风、柔水变成暴雨之时,便是它们消失之日。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正言若反。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81 次阅读|0 个评论
易经和现代科学
doniao 2010-12-6 21:47
易经是中国古代科学,是解释宇宙自然规律和了解为人处世道理的一部宝典。有人把易经拿去算命,是对易经本质的歪曲(感兴趣的网友可以看一下曾仕强先生在百家讲坛所作的系列讲座《易经的奥秘》)。易经解释自然规律的法宝就是阴阳学说,一阴一阳就能把宇宙解释清楚。易经强调阴阳协调则万物和谐,阴阳失调则滋生事端。以土壤和植物为例说明,土壤为阴,植物为阳,如果土壤能够给植物提供充足的水分和养分,则植物就能很好的生长,否则植物就会出现枯萎等症状。再比如,我们吃的热性食物为阳,凉性食物为阴。如果热性食物吃多了就会上火,而凉性食物吃多了则会胃痛和拉肚子等。现代科学则更喜欢用数据说明问题,利用成千上万个数据观察变量的变化趋势,通过数据发现规律,最后再解释现象。两种思路虽然途殊但在解释自然时有同归之妙。这也说明宇宙万物无独有偶。 易经里面另外一个重要思想就是中庸思想。中庸在为人处世上的意思是不要走极端,说话不要说太绝,做事不要做过头,只有中才是合适的,坚持中庸才不会成为别为攻击和打击的对象。中庸在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上的意思不要偏科、不要只具备一种技能和不要挑食。偏科的同学虽然某科成绩突出,但是其综合学习成绩并不好;只具备一种技能的人其综合能力不会很高,并且很容易被社会淘汰;挑食的人往往身体不是很好,体态会偏瘦(向减肥的人可以尝试一下)。自然中也无处不有中庸的体现。山太高则无生灵,太矮则受人类干扰严重,这两种山上都没有神仙;太旱的地方人烟稀少,雨水过多则水涝成灾,降水适宜的地方才是水草丰美的人类乐园。中代表的是合理、合适、和谐,它还有一层意思--代表复杂。风景优美的山有着复杂的生态系统,雪山和丘陵则生态系统比较单一;全才具备多学科知识,而偏才则往往只具有某一科的知识;大人物是谦虚之人,但都是头脑复杂、思想深邃和不易捉摸之人,愣头青则思想单一,大脑简单,做事莽撞。现代科学也证明,社会经济发展到中等程度会具有很强的活力和发展速度,同时也具有最复杂的社会现象,比如贫富悬殊;土壤水分在中等湿度时最有利于植物生长,但此时的空间分布也最复杂。 但是,易经的中并不是现代几何学所指的空间位置的中心,而是在黄金分割点(61.8%)附近。比如,土壤含水量(0-100%)在处于20%-30%之间时具有最大的空间变异,并且最利于植物生长;吃饭吃到7成或者八成饱时对身体最好。这个启发对我们为人处世和搞研究都有很大意义。 易经的奥秘奇大无穷,当我们的研究进入死角时,与其绞尽脑汁,不如翻翻我们老祖宗给我们的留下的宝贵财产,或许会让我们柳暗花明,另辟蹊径。以上是我的一点拙见,刚刚接触易经,如有不周,敬请赐教。
个人分类: 科学狂想曲|5565 次阅读|0 个评论
正·反
sheep021 2010-12-6 12:29
一阴一阳之谓道。 有天,就有地 有电子,就有正电子 有物质,就有反物质 有人,难道也有反人? 有世界,难道也有反世界?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38 次阅读|1 个评论
动·静
sheep021 2010-12-5 20:47
静以养神,动以练形,能动能静,可以长生 身宜动,身动则体健 心要静,心静则神安 体健则心能静 神安则身能动。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73 次阅读|1 个评论
【精選博文】維護封建統治就一定不好嗎?
jiangjinsong 2010-11-11 22:48
有人批評城隍信仰在封建時代維護封建統治 奇了怪了 當時最合理的制度就是封建制度 維護封建統治有啥不好 貴黨不是還沒有誕生了嗎? 建設社會主義時機不是還不成熟嗎? 就是農民起義成功了還不得建立封建皇朝嗎? 我的好友馬克思從來沒有說過維護封建統治就一定不好 他老人家還曾很肉麻地歌頌過資本主義制度呢! 他會替奴隸制辯護 說在那時抓到俘虜當奴隸 而不是立馬吃掉 是一種時代的進步 看看馬兄人家多像我 多善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啊 哈哈哈 清官忠臣良將都有利於封建統治 難道不好嗎? 那貪官漢奸投降外敵入侵的將領欺壓百姓的壞蛋倒是動搖封建統治的根基 導致封建皇朝的倒臺 我們應該歌頌他們嗎? 劉墉劉羅鍋維護封建統治不好 所以我們要歌頌和珅他破壞封建體制的長治久安? 難道他是孫中山派去的臥底? 魯迅 先生曾經辛辣地批判道 封建時代百姓只有坐穩了奴隸和連奴隸也坐不穩的區分 這樣說起來似乎挺沒出息 但事實就是坐穩了奴隸總比連奴隸也坐不穩的時候好一些吧 馬克思主義講辯證法 不能不加分析地認為在一切情況下 統治階級一定與民眾的利益衝突吧 在一定條件下對立 但更基本的關係還是一致的吧? 否則統一體破裂還有什麼封建體制? 階級鬥爭學說也要準確領會才好發言吧 維護社會基本秩序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兵戈不起 這對所有人都有利吧 所以封建時代奴隸制時代資本主義時代的許多文化成就 今天仍然極有價值仍然需要繼承發展 說明了什麼? 人類文化既具有時代性又具有永恆性 既具有階級性又具有普遍的人性 魯迅 先生曾說過 越是具有民族性的越是具有國際性 模仿這種句式 蔣科學教導我們: 越是具有時代性的東東就越是具有永恆性 迅哥說的是空間的對立統一 蔣哥說的是時間的對立統一 都是玩辯證法的高手 哈哈哈 自我吹噓一把 ---------------------------------------------------------- 說明:水平有限,隨時修改。
个人分类: 口無遮攔|2615 次阅读|12 个评论
男女现象千古迷,生命演化泄天机
sheep021 2010-10-22 14:51
千古迷者,非自古以来无人不迷也,古人不迷,今人迷也~! 世上生命,本不分男女,为了适应环境,于是分为男女,通过有性生殖、基因组合,千变万化,躲避天敌的追击。 时至今日,放眼生命世界,依然能找到生命演化的蛛丝马迹。 一。万物皆有男女 不仅动物雌雄,植物也有公母。母银杏树结的果子非常多,公银杏树几乎不结果。水果也分男女,雌性香梨、脐橙比雄性的好吃。 二。男女原本一体 雌雄一体的动物不多见,但种类也不少,有些个体身上同时生长着雌雄两性的生殖器官,有些需要异体受精,有些甚至可以自体受精。如: 1.大西洋扁贝 北美洲沿海生长着一种有趣的大西洋扁贝,雄性扁贝在 水底漫游,直到最后找到了合适的配偶。这时,它就伏在雌性扁贝的背上。没过多久,雄性扁贝就会失去生殖器而完全 变成雌性扁贝。以后,另一只雄性扁贝又会伏到它的身上,再 转化成雌性。这种交配过程形成一种塔状的扁贝链,下面一 层层都是雌性,最顶上一层是雄性扁贝,这一结构会越筑越高。在水底四处游荡的全是雄性扁贝,而雌性扁贝则一天到晚一动不动地伏在水底。 2.藤壶 成熟的藤壶是雌雄同体生物--即每只藤壶身上同时生长着雌雄两性的生殖器官。藤壶喜欢群居,仿佛这样才感安全,但是过分密集的群落又会使大量藤壶幼体夭折。有时 藤壶采取这样的方式避免过份拥挤--它们密密麻麻地吸附 在轮船的船身上,把这个危机转嫁给了人类。为了适应这种头尾颠倒的生活方式,藤壶的卵巢是长在头上的。 3.清洁鱼 这种鱼之所以有这么一个有趣的名称,是因为它们孜孜不倦地为别的鱼清洁口腔和鳍。在这种鱼身上,大男子主义 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一条雄鱼拥有三房四妾,这些 雌鱼都不准离开雄鱼的活动水域,它们也不会团结起来反对这位蛮不讲理的丈夫。有时,一条雄鱼后跟着二至五条雌 鱼,它们排成一长串,其先后次序是严格按等级排列的。 雄鱼死了,地位最高的那条雌鱼就成为这群鱼的首领,不出几天,它身上会自动长出雄性生殖器而变成一条真正的雄鱼,而剩下的雌鱼则成了它的妻妾。 4.棉垫蚧虫 这种蚧虫因身上长着棉垫状鳞片而得名,它们一直危害 着加利福尼亚的果园。后来人们引进了它的天敌--澳大利 亚瓢虫,才有效地控制了它们。这种昆虫不存在交配问题,因为 它们是自体交配的--这种交配方式即便是在雌雄同体的动物中也是不寻常的 。对于这种昆虫,我们很难称它是雄性或雌性,因为它是雄性的,同时又是雌性的。 5.蚯蚓 蚯蚓是我们熟悉的蠕形动物,可是它的生殖方式却是十 分奇特的。蚯蚓是成群结队交配的,它们先是直挺挺地躺着,再用分泌出来的粘液彼此牢牢地粘在一起。这时,它们身上 的第15节就产卵,而第9第10两节则吸收这些卵并使它们受精,这些卵储藏在蚯蚓的脊部,两至三周后孵化出来。蚯蚓的这种交配过程一般持续数小时。 6.欧洲扁蛎 这种软软的小生物是最最典型的两性动物, 它们轮流担任两性角色:先是雄性,然后是雌性 。它们之所以能这样做因为体内长着雌雄两种生殖器官,这种雄-雌交替的过程 称之为节奏性连续雌雄同体。生活在英国周围的扁蛎,它们年复一年地轮流担任两性角色;然而生活在较为温暖的地 中海中的扁蛎,却能在同一季节里同时承担雌雄两种角色。这 种欧洲扁蛎长着十分坚硬的外壳,不易受到攻击。它们只在满月或新月后交配,与其说是由于春潮还不如说是春天困倦感的缘故。 7.陆地蜗牛 这种常见动物也是雌雄同体生物,其交配过程充满着激 情与独特的浪漫情调。冬天时,蜗牛在地下打洞,并使自己钻入坚硬的壳内。春天来临时,它养足了精神,渴望伴侣蜗牛的雄性生殖器官中包括一只装满爱情之箭的小囊-- 它可以随时发射这种细细的骨质导弹。当两只情意绵绵的蜗牛拥抱在一平时,它们就将箭射入对方体内,以完成互相交换精子的过程。 8.肝蛭 肝蛭这种寄生虫也是雌雄同体生物,它们的卵孵化成幼 虫后,这种幼虫可以不经交配再产卵。这样,一粒肝蛭卵最后可以成为千万条肝蛭。肝蛭主要寄生在家畜身上,如牛和羊。当牛羊饮用了受污染的水后,它们就来到这些家畜的体内,准确地朝肝部前进,最后舒舒服服地在那里定居下来。 9.寄生蜂 小小的寄生蜂通常是所谓雌雄嵌体的,也就是说,它们体内雌雄两种染色体杂乱地混合在一起。它们的行为毫无疑问地表明,它们最重要的性器官是头脑。比如说,一只正常的雄寄生蜂和雌寄生蜂交配后,雌蜂就会在蛾的幼体上蜇一下,把卵产在它的内。不过,有些寄生蜂却长着雄性的头脑和雌性的身体--这就是雌雄嵌体,这时它的交配行为就会发生紊乱:它会蜇雌蜂并企图与蛾的幼体交配。它甚至还会围着雌蜂胡闹,却不与它交配;或者刚开始交配就突然停顿,仿佛记起了什么重要约会似的。 10.海鲈 海鲈是一种滋味十分鲜美的鱼,它也经历着完全变性过程--从成熟的雌性变为成熟的雄性。这一变性过程通常是在海鲈5岁时进行的。海鲈有一种亚种,叫做带状沙鱼,它们盛产于佛罗里达水域,这种鱼能够自体受精。 11.海兔 海兔实际上是海里的一种蜗牛。由于它们无法和配偶交换精子--虽然它们是雌雄同体生物,所以它们被迫进行群体交配。通常一只海兔身上趴着另一只海兔,后者身上又趴着另一只:有时,整整一打海免在玩这种叠罗汉把戏。有些 观察者报道说,这种叠罗汉形式还会演变成环形。海兔最大可长到30英寸,它们主要生活在赤道和温带的沿海中。 春天是海兔的繁殖季节,雌雄同体的海兔进行异体受精。海兔的交尾方式很特别:一般常三五个到十几个联成一串进行交尾,这时最前面的一个海兔充当雌体,最后面的一个作为雄体,中间的则对它前面的海兔充当雄体,对它后面的海兔充当雌体,这种交尾时间持续较长。产卵是在交尾过程中或分开几小时后进行。产卵很多,但能孵化的卵却很少,都被包裹在条状的胶质丝中,广东沿海称为海粉丝,是营养丰富的美味食品,也是消炎清热的良药。 12.海鞘 海鞘的个头大小不一,小的不足1毫米,大的超过1英尺,它们小时候很像蝌蚪,长大了却像一株植物,海鞘也是一种雌雄同体生物,不过与其他该类生物不同:它可以通过普通的精子-卵子的结合而繁殖后代,但它也可通过发芽的方式来复制自己。不过,通过发芽而长出的第二代海鞘必须经过交配才能产生下一代,而这一代的海鞘会芽了。海鞘的芽同马铃薯的芽差不多,它们这种隔代无性繁殖的方式,使海鞘能够遍布全世界,却同时又使自己保持在很低的进化水平上。 13.船蛆 船蛆实际上不是蛆,而是一种双壳贝类,就像牡蛎一样,它产卵的数量很多--大约每年5,000,000颗,接着它就 改变了自己的性别。它利用坚硬的外壳在木头上打洞,一边挖一边吃木头。在木船和木制码头的年代里,船蛆是一种危害极大的生物。 14.匙蛆 匙蛆生活在海里,它们的幼虫过着童话般的生活。当一条幼年匙蛆接受了成熟雌匙蛆的针状嘴部一吻时,它一下子就变成一条小小的雄匙蛆。假如它没有这番艳遇,那么它就只能老老实实地呆在礁石下,长啊长啊,最后变成了香肠 模样的雌匙蛆,体长约4英寸。由于雄匙蛆的身长不足雌匙蛆的1/60,所以为了交配的缘故,它不得不钻入雌匙蛆体内。有时一条雌匙蛆内足足有85条雄匙蛆。有几条真正钻进了卵巢,忠实地执行授精任务,不过大多数雄匙蛆则是为了好玩,它们可以免费搭车到处游玩! 三、雌雄一体的人也不少见,但因为数量稀少而被视作怪胎 CCTV.com- 家有 怪胎 (5月25日播出) (2007) 家有怪胎 孩子不仅一只眼睛大,一只眼睛小,而且嘴唇有缺口,嘴里还有一个和鼻子相通的大洞,更奇怪的是他的下身同时长有男女两种生殖器。 湖南省人民医院口腔科主任教授 李健:他这个属于先天性的二度唇裂,三度腭裂,这是先天性的唇裂畸形和腭裂畸形 。   做完口腔方面的检查,医生又对孩子的阴阳同体现象作了诊断:   湖南省人民医院泌尿外科主任 高智勇:从外部来看,他是假两性畸形的改变,他的外生殖器呈现一种不男不女的畸形,但是从他的整体来看,趋向于一个男孩的可能性大一点。 不知道湖南那个孩子现在治愈没有,倒是听说一个类似的患者被中西医结合治疗成功,恢复男儿本色。而至于过程,颇具传奇 (详见: 是男人就出来,否则刀子伺候 ) 四、性别改变不是不可能 雌雄同体的动物中,也不尽相同,有些动物即男即女,有些动物时男时女,有些动物强者为男,弱者为女。有些动物先男后女。有些动物无男时,有一男性变为女性。真是千奇百态,无奇不有。 动物可以变性,人自然也不甘寂寞,可以用药物和手术控制男女之变(变性手术、人妖等)。更有厉害的,可以控制胎儿的性别(见: 怀孕后,能改变胎儿性别 ) 五、阴阳互根:孤阳不生,独阴不长,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即都是阴阳同体的,外在表象不同而已。,《易传》的一阴一阳之谓道等表述了类同含义。 医家亦不例外。故医学经典著作《素问》有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又曰; 孤阳不生,独阴不长,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 阴阳互为根本 ,则化生万物。隋唐名医杨上善和明代医杰张景岳皆认为阴阳指的就是一分为二,元代名医朱丹溪则强调:阴阳二字,固以对待而言。这些也都蕴含此义。 六、 生物全息与雌雄同体 雌雄同体听起来似乎很奇怪,但是如果说这是生物全息,估计都不陌生了。而且人类自古就有一沙一世界,一花一乾坤的说法,这难道就不是雌雄同体的另一个说法吗?说到克隆技术,一个体细胞可以克隆出一个与父本一摸一样的生命个体,那么,一个男人的体细胞可以克隆出一个女人吗?估计有人说不能,因为性别染色体在哪呢。但是为何上帝可以呢?从亚当身上取出一根骨头,克隆出了夏娃。看来目前的科学技术对生命的认识还是很不够的,最少,还没有认识到生命的本质控制性别的XX,XY基因是何时产生的呢?又是如何起作用呢?(详见: 生物全息与雌雄同体 ) 七。阴阳眼,阴阳脸和阴阳人 下图是黑是白啊? 八、男女问题没弄清楚,却闹了个大红脸 友情链接: 印大中: 经络现象千古迷 生物进化泄天机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859 次阅读|2 个评论
被打假的“阴阳基因组”到底是个什么东东?
snps 2010-9-30 04:38
有网友看了我 昨天博客 后去调查,发现我没有再去做被方舟子打假了的阴阳基因组方面的工作了,所以得出结论是方舟子打假是对的,我应该感谢他。 那么,在下任何结论以前,我们不妨先看看我十年前想做的到底是什么工作: (1)为什么做? 当时(10年前)的背景是人类基因组工程的测序部分接近尾声,科学家们在兴奋之余最先想到的是如何把基因组信息派上用场?测序仅仅是万里长征走完的第一步,更重要的问题是功能基因组,是了解基因之间是如何作用的,他们在不同功能状态下的相互作用。尤其是在疾病和正常状态下基因表达方面的不同。我一直遗憾没有机会参与到基因组这个宏伟的项目中去,觉得生不逢时,于是也想做些事情。 但是,如何找基因之间的关系?如何有效地记录下来实验观察到的基因之间的关系?如何使一个实验室的结果能和另一个实验室的结果进行比较?如何更简便有效地分析众多基因之间的关系? 假设上帝是一个写电脑程序的程序员,基因组是他写的一个运营电脑(人体)的操作程序,而科学家则是想学习上帝是如何编程的,那我们该从那里入手? 这些是我当时想的问题。 (2)如何做? 具体做法如下图所示: 有实验和理论两个方面。实验方面,用基因表达芯片来做不同功能状态下,不同组织中,每个基因的表达图谱。知道什么基因在那些组织的什么功能状态下有表达和表达的量,和变化情况。另一方面,阅读大量的文献,教科书,综述,和论文。 最终的目的是建立一个做data mining 的数据库。把细胞的组织功能和功能状态按照传统中医的阴阳概念先分类(比如生长为阳,凋亡为阴;分裂为阳,分化为阴;表达量上升为阳,降低为阴等等)。等把所有基因在不同功能状态下的阴阳定义做好了,电脑程序可以让我们做很多模拟。比如在细胞凋亡过程中,都有那些基因是促进这个过程的?那些基因参与阻碍这 个过程?一个按键就一目了然。 我把自己关在一个小房间里读了大半年的书,包括信号传递,细胞凋亡,细胞周期调控,分子肿瘤,分子免疫,生化代谢途径等等。墙上也挂满了各种图。正天想的也都是基因分类的事。 阴阳概念之所以适用,是因为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一个基因,在一个组织或功能状态下可能被分成阴,而换一个组织或者环境可能就是阳了。 (3)有什么意义? 阴阳基因组是一个思维工具,是一个数据库,是把现代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信息技术和中医古老的概念结合的一个机会。当初国内中医现代化的呼声很高。我认为,中医现代化的方法之一就是更多地引进西方的先进的技术和方法来充实中医的内容。同时,阴阳基因组还能起到一个向西方科学家介绍中医的作用,用西方科学家懂的分子生物学语言,用阴阳学说简单明了的分类方法,增进文化和科学的交流。 Data mining 的过程可能开发出诊断产品,帮助提高中医的现代化水平,也可能对中药(和西药)的研制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4)为什么不做了? 没有继续做下去说白了是没有资金。的确,当初我回国交流的目的是想找钱。所有科研和开发都离不开经费。这没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因为做大量的基因表达图谱需要的芯片很贵,而且我那不争气的肚子还总是饿,(不但我肚子饿,老婆孩子的肚子也饿!)。加上方大侠一声大喊假的! 也只要放弃了。 创新就是隔行剽窃 , 把中医的阴阳概念偷过来作为功能性基因组数据库分析的工具不能说不是一个很新颖的想法。不管怎样,我一个没有什么名气,也很愚笨的人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用了大半年功去读书,光买书的钱就花去不少,结果让人一棍就打死,换成你,你如何想? 退一百步,就算它是一个学术上完全没用的东西,连百家争鸣一下的机会都不能有吗?如果你是专心做学问的,别人说你做的分文不值,你如何想? 还好我最后还是作成了一些事情,没有浪费人生的宝贵时间。的确,我后来的工作(开发多重PCR分子诊断技术)可能要比阴阳基因组更有意义些,但是(请原谅)我还是不能诚心诚意地感谢FZZ的打假。因为我很难把这份功劳记到别人的帐上。 有网友认为那些受到方舟子挑战的人,如果往好的方面想,用比较职业的眼光看问题,可能会学到有用的东西,很遗憾,大家都是往负面去想。我同意这个讲法,不过挑战这个字不大准确,因为我当时得到的似乎是判刑。 扼杀一个还在萌芽阶段的新事物,一个丑小鸭,或者一个你用辛劳汗水浇灌的树苗,然后说:你应该感谢我,是我的英明决定给你省了以后伺候它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它长大以后一定不是好东西! 这样的逻辑你能接受吗? 休战牌:请各位打假人士住手,我已经挨过打了,现在只是揉揉痛处,绝不敢出手。而且我连远房亲戚里也没有会使锤的。如果你认为阴阳基因组是个没用的东东,那您一定是对的,不存在的当然是不必要的。
个人分类: 生物技术创新创业|7505 次阅读|14 个评论
另类太极图
sheep021 2010-7-24 10:13
l 元极图 灵极图 少极图 太极图 太极阴阳图 个人理解,有双鱼的是阴阳图,或太极阴阳图,圈圈是太极图,无极就是啥也没有连个圈也没有。 凤凰卫视台标 另类太极图 无极图五 太极图六 无极图 无极图 陈抟及其《无极图》 《太极图》诸图式,皆大同而小异。究其源流,虽有端绪于陈抟《无极图》、穆修授周敦颐及周敦颐曾就学于佛教禅宗僧寿涯、慧南等之说,但周敦颐曾受图于穆修,这是历代学者所公认的,即使如朱熹力主周子自作《太极图》之说,也并不否认穆修对周敦颐有所影响。究竟陈抟《无极图》的图式是什么样子?《太极图》是否来源于它?这都必须对陈抟《无极图》加以探讨。 /**/   据《宋史陈抟传》记载:   陈抟字图南,亳州真源人。抟好读《易》,手不释卷,常自号扶摇子。著《指玄篇》八十一章,言导养及还丹之事。宰相王溥亦著八十一章以笺其指。又有《三峰寓言》及《高阳集》、《钓潭言》、诗六百余首。   《宋史朱震传》记载:   有《汉上易解》云:陈抟以《先天图》传种放,放传穆修,穆修传李之才,之才传邵雍。放以《河图》、《洛书》传李溉,溉传许坚,许坚传范谔昌,谔昌传刘牧。穆修以《太极图》传周敦颐,敦颐传程颢、程颐。   又《宋史李之才传》记载:   修之《易》受之种放,放受之陈抟,源流最远,其图书象数变通之妙,秦汉以来鲜有知者。   陈抟为五代、宋初道教炼养士,他将《 易 》与道教炼养术结合,亦即借易理以建立其模拟自然的修炼理论;他并且绘制成图,以授道于人, 这便开创了图学。明末清初的黄宗炎在所撰《太极图说辨》中说:   图学从来,出于图南,则道家者流,杂以大易,遂使天下靡然称为易老。   我认为这样说也不是没有道理。黄宗羲所撰《易学象数论序》也曾说过:   夫易者,范围天地之书也,广大无所不备,故九流百家之学,俱可窜入焉。自九流百家借之以行其说,而于易之本意反晦矣。   黄氏兄弟见解基本相同,但黄宗炎在《太极图说辨》中又说:   上古何尝有图,但文字未备,画为奇耦,示文字之造端尔。陈氏不识古文古字,误码以为图也。   这就未必中肯了。陈抟作《无极图》,并非将古文古字误以为图所致,陈抟乃是按照《参同契》、《太平经》中道教的天道观演变而来,不过如黄宗羲所说是借周易的一般理论及术语,以建立其以天人一体为基石的炼养之说而已。   陈抟所作《无极图》,是图学中最突出、影响也最大的图式。据传他曾刻于华山石壁。正由于有这个图式,后来才衍出了周敦颐的《太极图》。现据黄宗炎《易学辨惑太极图说辨》所录《无极图》,照录于后:   陈图南本图(自上而下,逆则成丹)   辨曰:此图本名《无极图》,陈图南刻于华山石壁,列此名位。{并刃}自河上公,魏伯阳得之著《参同契》。钟离权得之以授吕洞宾;洞宾后与图南同隐华山,因以授陈。陈又受《先天图》于麻衣道者,皆以授种放。放以授穆修与僧寿涯。修以《先天图》授李挺之。挺之以授邵天叟。天叟以授子尧夫。修以《无极图》授周茂叔;茂叔又得先天地之偈于寿涯。乃方士修炼之术。其义自下而上,以明逆则成丹之法。就其图而述之,其最下一O名为元牝之门。元牝即谷神也,牝者窍也,谷者虚也。在修炼之家,以元牝谷神为人身命门两肾空隙之处,气所由生,是为祖气,凡人五官百骸之运用知觉,皆根于此。于是提其祖气,上升为稍上一O,名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有形之精,化为微芒之气,炼依希呼吸之气,化为出有入无之神,便贯彻于五藏六腑而为中,名为五气朝元。行之而得也,则水火交媾,而为又其上之 ,名为取坎填离,乃成圣胎。又使复还于元始,而为最上之一O,名为炼神还虚,复归无极,而功用至矣。   按《无极图》之无极乃道家用语,非儒家说法。《周子全书》卷三《答陆子静书》:   象山陆九渊书云:岂宜以无极字加于太极之上。希夷之学,老氏之学也。   无极二字,出《老子知其雄章》,吾圣人之书所无有也。   道家将无极加于太极之上,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并不是一开始便是这样的。据清毛奇龄《太极图说遗议》中说⑿,无极用语出之道家,两晋以后始有之,而将无极加之太极之上,则更在两晋之后。周敦颐《太极图说》首句便是无极而太极或自无极而为太极,显见周敦颐《太极图》源本于道教陈抟的《无极图》。   我们将周敦颐《太极图》与陈抟《无极图》相比较,图式基本上是相同的,第二圈抽坎填离图完全一样,其它只是由于道教立论于逆以成丹、儒者立论于顺以生人,而在每一圈的图式上解释有所不同而已。这也显见周敦颐《太极图》是原本于陈抟《无极图》。   再者,《周子全书》卷十八有周敦颐游道观时题诗,题名:《读英真君丹诀》⒀:   始观丹诀信希夷,盖得阴阳造化几。子自母生能致主,精神合后更知微。   可见周敦颐是信仰陈抟的 丹道 的。又《周子全书》卷十九有蜀文仲琏嘉定七年⒁九月十三日敬拜濂溪先生祠下诗:   迹践心亲四十年,口吟手舞亦欣然。眼明当日清溪上,身到平生霁月边。天实有言谁启秘,道从无极独开先。持循不许秋毫失,期契堂中觌面传。   又潘之定《濂溪六咏》诗:   当年太极揭为图,万有皆生于一无。动静互根谁是主,试于静处下工夫。   这也都表明周敦颐《太极图》原本于陈抟《无极图》。至于周敦颐依儒家意旨加以改作,以后被理学家视为其道之精蕴所在,这便是陈抟创图学之后的演变了。   在史料中除黄宗炎等所录陈图南《无极图》外,在《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玉清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序图》中,还录有另一《无有图》。为考辨诸图源流,故也有必要加以介绍。   中阳子卫琪之《无极图》   元武宗至大三年(公元1310),东蜀道士卫琪向元武宗进献《玉清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简称《文昌大洞仙经》)⒂。卫琪在《文昌大洞经注序》中谈此经原委说:   三宝君复阐其始初之因,以示天人,谓兆之身皆吾之炁,兆之神皆于之真。欲使人人感知悉见,则复归于我,而不为炁运之所拘束,可坐致自然。因是,元始重演三十六章之秘。又有宋明帝(时)陆修静,以帝一、雌一、雄一三经,或三言四言,句读长短不一,以附各章之次。此经所载,皆天真内名隐讳,与人身中神炁相接,故在度人生神黄庭之上。是故内外互显,上下交错,盖取诸人身一小天地也。人能存养自己神炁,吟咏宝章,则天真下降,与兆身中神炁混融,是曰回我混合,形神俱妙,与道合真。至元已卯,时方弱冠,受诵此经,迨今三旬,惟恨文字讹谬,十本九乖,元所从正。每思幼小曾阅三藏,颇记一二字,而不敢擅自订证,且天下经教,经大冶化炉之后,不复有闻。比岁薄宦西南,尝以此劝人,家至户到,往往好读,而琪以讹专讹,中心少宁。近因浪走江湖,旅邸静坐,默有所悟,辄将曩者注藁翻绎,以平昔所记三教经书,其间旨意合同者,随句解释,仍以大易,所谓无极、河洛、先天、后天卦象,金丹火候、帝尊玄炁等,各列一十三图以冠经首,俾人一披便喻。   卫琪解释此图说:   周子作《太极》以括大《易》,予演《无极》以总大洞。盖太极者,已具形炁之谓。无极者,无声无臭无象无名,惟理而已。周子亦曰无极而太极,盖无一动而为阳,以生玄炁,属水,故曰:易生玄光。静而为阴,生元炁,属火,故曰元命,生太初。静极复动为阳,生始炁,属木故,曰太始。三炁周,玄元始。三炁周备,炁形质具,未始相离,谓之太素。静而为阴,属金,故曰太素。梵行初,三炁为天地之根,万物各极其位,谓之太极。动而为阳,属土,总领四象,故曰太极。五灵冲,一动一静互为其根,是以五太五行谓之五老。《五符玉经》云生于元始,之光是也。天王复演太易之玄炁,结一O宝珠,即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炁极也,故曰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云。卫琪讹称《文昌大洞仙经》及其《无极图》是天神所传,至两晋南北朝时已流行于世;其实大谬不然。元武宗时,翰林学士张仲寿为卫琪《大洞仙经注》作序说:   《大洞仙经》盖西蜀之文,中原未之见也。   又蜀叟赵{火卡}作序说:   中阳先生卫氏,洞测玄妙,句解字释,本之以道学性理,参之以丹诀禅机。   元仁宗时,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为其作序说:   今中阳卫氏,乃能自出新意,为之注释,锓以行世。见予京师,求所序引,予观之,详乎而莫知其涯,真不可以测识也。   一个说,在中原不曾见过此经此图;一个说是此经此图本之于宋代周敦颐、朱熹所开创的理学;再一个是当时道教的首领,说这是卫琪自出新意之作,连他也莫知其涯。这便不能不使人对卫琪之说产生怀疑了。再看《大洞仙经》本文,其中《发明经题》:   无极者:   无极而太极,太极本无极也。五太已前,冲漠无联,不可称说,故曰无极。   总真者:   凡总括天真、地圣、人神、精魂、六纬之姓名,盖有是形必有是炁,有是炁必有是理,理者,天理也。纯粹不杂,诚实无妄,释曰实际,道曰道,儒曰诚,其实一也。诚者天之道也,子思孟子发明已尽,既有此诚实之理,必有主之者,即周子无极之真,二五之经是也。   明明是理学语气,哪里是什么道教古经呢?分明是元世祖焚经之后,即卫琪自序中所谓经大冶化炉之后,卫琪吸取宋元理学,仿《太极图》及《太极图说》而造作了《文昌大洞仙经》及《无极图》。在理论上他将道教逆以成丹与周敦颐顺以生人之说混合起来,成儒、仙混合物。他在自序中说:虚无自然,人生自无中生,这明明是周敦颐的理论。卫琪《无极图》中的五太(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极),我认为也是依据邵雍《皇极经世》卷十二中所说:太极,道之极也;太玄,道之玄也;太素,色之本也;太一,数之始也;太初,事之初也,其成功则一也经修改而成。凡此种种,显见《文昌大洞仙经》及《无极图》系元代道教净明派的经书,是卫琪所造,晚于周敦颐《太极图》。故而肯定卫琪的《无极图》不是陈抟所传的《无极图》,与我们探索周子《太极图》渊源的问题无关。   陈抟《无极图》更为清晰、系统地描绘了这种丹道修炼的次第和学说基础,为后世不同门派的丹法流派起到了奠基作用。 张三丰 继承陈抟之思想,称易道即太极道,所以他在完善陈抟的易道思想上,创立太极道体系,把丹道和太极内功紧密联系在一起。据明末黄宗炎《易学辩惑太极图说辩》所载,《无极图》为五个图形,分别代表修炼所能够达到的五个不同境界(见附图7)。   《无极图》乃古圣先师密授之图,据明末黄宗炎《太极图说辩》载:此图本名《无极图》,陈图南 刻于华山石壁,列此名位。此图创自老子、河上公,魏伯阳得之著《参同契》,钟离权得之以授吕洞宾,吕洞宾与陈图南同隐华山,因此得以授予陈抟。从中看到无极图思想渊源的四个方面:其一、河上公所发挥的老子思想,宇宙生成论及归根曰静,静曰复命的神仙理论。其二、符合魏伯阳《周易参同契》的炼丹与火候学说。其三、继承发挥了钟吕内丹修炼的理论体系。其四、陈抟自己用《易》理的宇宙生成过程假易而论丹道。《无极图》是方士修炼之术,发挥黄老哲学思想,述老庄之玄微,明逆修可以成丹之法及得道成仙的思想。纵观《无极图》模式,其图自下而上,以明逆则成丹之法,其重在水火,火性炎上。逆之使下则火不螵烈,惟温养而和燠,水性润下,逆之使上,则水不卑湿,惟滋养而光泽。滋养之至,接续而不已;温养之至,坚固而不败。   按逆行规律,其最下圈○,名为玄牝,玄牝即谷神。牝者窍也,谷者虚也,指人身命门两肾空隙之处,即中医所称肾间动气,气之所由以生,是为祖气。凡人五官百骸之运用,经络气血之功能皆根于此。此一阶段为丹道修炼的得窍阶段,《修真图》叫做玄府受气。再行祖气上升,即稍上一圈○,名为炼精化气。炼有形之精,化为微茫之气;炼依稀呼吸之气,化为出入有无之神,使之贯穿通达于五脏六腑。此一阶段为丹道修炼的炼己阶段。所以第三个稍小点的○就标志着炼气化神,即由下丹田所炼真元之气贯穿于五脏六腑,以养五脏之神。再向上既为中层之 五行 相生并形成五气朝元的景象。此一丹道修炼阶段称之为和合。五行演八卦,取坎填离,则水火交媾而为孕;坎离颠倒,而后天返先天,进入黑白相间的大圆圈,即三返二的结圣胎阶段,亦即得药。再向上就是不断炼去胎之阴质,使之变成金丹,进而炼神还虚,复返于太极而无始,即为最上面大圆圈的脱胎成仙阶段。所以,凡丹道修炼盖始于得窍,次于炼己,次于和合,次于得药,终于脱胎求仙的逆向求索,即炼精化气,合三为二;炼气化神,合二为一;炼神还虚,一归无极。这就构成了一个逆炼返本的系统,这就是所谓逆则成仙,返本还原内丹修炼的人体长寿科学原理。   按照顺行规律,陈抟在《无极图》中,张三丰在《修真图》中便描述了生命的演进里程,即所谓无极生 太极 ,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演五行,五行演八卦,八卦得演万物昌。这便是顺则成人的人类繁衍进程,这与现代医学所认知的人体生命演进进程完全是如出一辙。 伏羲女娲图绢画 DNA图示 银河系的图像,这个S型曲线够太极了吧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160 次阅读|4 个评论
答李亚辉:如何突破"非黑即白"
sheep021 2010-7-22 19:54
李亚辉:到底如何突破非黑即白. 博主回复:学道、学佛即可突破非黑即白。 道:抱元守一,为天下式。非黑非白 佛:不二之性,即是佛性。亦非黑非白。 凡夫见二,智者了一。见二则非黑即白,了一则非黑非白,亦黑亦白。 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无常。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名为不二。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蕴之与界,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 道家的太极阴阳图就是黑中有白,白中有黑,黑白相融相生、相辅相成,和谐共处。所以太极阴阳图就是非黑非白,亦黑亦白。 《太极图说》 周敦颐    无极 而太极。 太极 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 主静 ,立 人极 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 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之至矣。 关于太极阴阳图,其实大自然中无处不在。 太极阴阳图,一个简单优美的宇宙模型,艺术地再现了茫茫宇宙中的真实场景: 在太空中看到的地球,是不是与太极阴阳图一样: 太阳能照射到的地方为阳,照射不到的地方为阴 阴阳在交替变化之中。 一切都在旋转、运动和变化之中。 快如白马过隙,稍纵即逝。 很难说到底哪里是阴,哪里是阳? 一切现象都是特定时间、空间下的一个定格。 运动着的物体是圆的 运动的轨道是圆的 运动的方式是周而复始的圆运动。 一切都是圆,一切都在运动。 圆运动的何止是古中医学, 正是天道。 我觉得,没有再比这几个图更能表达太极、阴阳了。不禁更加佩服古人的智慧,也许他们从没有离开过地球,却比已经登月、探测火星的现代人看得更远、更深。 还有一个就是武夷山老师引用的那个太极阴阳美图: 还有一个是王振东老师引用的一个美图: 延伸阅读: 科学网- 王号 的 博客 -地球、大脑、 太极 图、宇宙、奇点和喷火龙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144 次阅读|54 个评论
不能否定就不能肯定
creator 2010-6-3 20:03
黑白,阴阳,正反,善恶这种哲学在中外都有悠久历史。 当我们谈科学技术时会把它当做双刃剑,当我们谈人性时会及善恶。我们在肯定一件事时,往往也就否定了一件事,否定之否定就是肯定,从这个层面讲,否定和肯定是一体的。 如果一个人不能被否定,那么就被神化宗教化,只能肯定膜拜,会生祸端。 如果一种理论不能被否定,那么它就会被异化,贻害生灵。对于一个政体也是如此。 不能否定就不能肯定。事物要不断否定才能向前发展。
个人分类: |1496 次阅读|2 个评论
C919隐藏的数字秘密
chrujun 2010-5-28 18:46
C919是中国正在研制的国产大飞机型号。这里面有什么秘密? 国产大型地震仪命名为ES109,为什么又有1和9在里面? 为什么1和9受欢迎? 这里和中国传统哲学有关。很多人喜欢8,认为8是吉祥数字。但对一个系统来说,只能用奇数来表示。五行表示的就是一个最基本的系统。在五行里,土居中,出于核心地位,木、火、金、水居四方,出于从属地位。9是最大的个位数,而且是奇数,因此9在中国哲学里表示了最顶级的系统。 因此有九五之尊的说法,代表了最顶级的状态和水平。 C919里面有两个九,表示中国要做一流的、顶级的大飞机。中间的1表示有,由于0表示无,因此,919表示从无开始拥有一流的大飞机,表示了中国的雄心壮志。 并且,919的三个数字之和等于19。也表示中国从起步到制造一流国产大飞机的过程。 国产大型地震仪命名为ES109,同样是3位数。这里面的9表示一流的大型地震仪。1和0表示阴阳,阴阳生万物,进一步表示各科研人员的完美合作,就像阴阳和谐一样,共同创造出一流的系统(9-大型地震仪)。 根据中国哲学,5和9,都是表示一个团队和系统的数字,9最好;而4和8表示一个和谐的状态。 要表达平安和幸福,用8最好。 1表示事物的起点,代表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这就是C919和ES109隐藏的秘密。
个人分类: 哲学与科学|4885 次阅读|2 个评论
《易经》,学习心得(2、什么是阴阳)
jizw0704 2010-5-25 23:54
1、往外张是阳,向内缩是阴; 2、白天是阳,晚上是阴; 3、天是阳,地是阴; 4、阳是奇数,阴是偶数; 5、防人之心不可无,害人之心不可有,也是阴阳; 6、阴阳合一:不以成败论英雄成者为王,败者为寇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7、理解阴阳的三个重点:阴阳是相对的 阴阳会变动 阴阳合一; 8、阴阳图告诉我们:它是圆的,不要去伤害别人; 9、圆,不可以是圆滑,一定要圆通; 10、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11、亦一亦二,一分为二,二合为一; 12、合一是指: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13、阴阳是一体两用,如影随形; 14、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15、中,就是太极,太极就是万事万物的总源头; 16、仁,就是一阴一阳。 吉宗威
个人分类: 历程|3591 次阅读|0 个评论
鑫、森、淼、焱、垚
cwhm 2010-5-13 18:39
昨天晚上躺在床上,不知道大脑里怎么蹦出了金木水火土五行这些东西,可能跟丛新远的那篇阴阳五行的博文题目有关系。然后就想到了五行中金,木,水,火,土好像在迷信中有个说法是缺啥补啥,所以有些人的名字中就有叫什么张森,王鑫,赵焱,李淼这样的名字。想想还挺有趣,中国的文化和文字挺丰富的。再说我 妹妹吧,她小时候头经常疼,最后被当地一神婆看了后说是我妹妹的名字引起的,妹妹当时名字叫张鑫,她本来五行中就不缺金,名字中又有三个金。。。。后来妹妹改了名字,张昕,头疼好像也没有了,不过我更相信不是因为改了名字的原因。 鑫、森、淼、燚、垚都包含一定金多、木多、水多、火多、土多的意思,都属于会意字。 下面再来看看鑫、森、淼、焱、垚这几个字的含义。 鑫(xīn):商 店字号及 人名 常用字,取金多兴盛的意 思 森(sēn):树木丛生繁密 淼(miǎo):水大的样子 焱(yn):火花、火焰 垚(yo):山高的样子,多用于人名,曾为古代皇帝名字
个人分类: 我思故我在|3655 次阅读|3 个评论
欲求幸福健康,先学中医之阴阳平衡观
ljry8044 2010-5-11 14:21
看到某位博主贬斥阴阳学说,称其盛行为耻辱,并称中药存在的时间越久代表中华民族的求知能力和创新能力越差。 我留言其参看: 解密中医之阴阳平衡篇 。 无果,反被指为不思进取和守旧。至于是我不思进取和守旧还是他偏激,懒得再争辩。现从便于大家理解的角度将 解密中医之阴阳平衡篇 一文中的部分内容稍作整改贴出来供大家参考。 我不会说中医之阴阳平衡观科学,但我可以确信的是其比现今流行的各科学的健身、养身观念更合逻辑,更实用。 也许每个人都知道一些列健身、养身理念,但是,如果想获得真正能行之有效的理念,建议还是参看下文吧: 友情提示一下:本人不好零散的观点,喜好连贯的思想。零散的观点貌似一看就懂,实际上常永不能懂。连贯的思想看起来费劲一些,往往须多读几遍才能理解,但是,却能让人真正受益。虽然费劲,但也耐读,只要冷静一些,读进去,也能忘我地沉迷于其中。 1 、阴阳平衡 阳的性质属于动,阴的性质属于静。 凡是兴奋、激动、躁动等等活跃之举皆为阳,反之则为阴。 凡是促进心跳和新陈代谢加速的均为阳,反之则为阴。 乏力、怕冷、疲劳均为阳的不足,躁动、亢奋、心神不定则为阴的不足。 所以,阴阳平衡就是要动静平衡、劳逸结合,要文武之道,一张一弛,要兴奋与平和相结合( 缺乏了平和、冷静,兴奋就不能持久,就只能是肤浅或者浮躁,此为现代人通病,也是高血压、心脏病等流行的一大根因 )。再简单点,就是要动得欢快,静得舒服惬意,睡得甜美。就是要多从事体力和脑力锻炼,多放松和休息。 这显然为谁也不能否认的道理,可能会有人觉得这没什么,很空洞,也很简单,似乎人人都懂(缺乏运动的现代人不就是静多动少、阴阳失衡吗,多锻炼不就是阴阳平衡吗),现代医疗科学不也推荐锻炼身体吗,不也要求放松好、睡好吗? 似乎 ,中医的理念现代医疗科学全有,甚至比中医更好。比如,健身医疗科学家会通过大量调研数据证实,每天睡7~8小时的更长寿,睡4~5小时者普遍寿命短,每天从事快走、跑步或者其他运动1小时者的更长寿,缺少运动者寿命普遍短,早衰很多年然后建议大家都睡7~8小时、运动1小时,具体、实在(尽管人们通常做不到),这显然是中医所不能及的。 其实,现代人之所以不得健康长寿的一大根因就是拜这些 中医所不能及 的具体、实在健身、养身方案所致。 这些方案常常会误导人,让人以为什么都懂,知道如何健康长寿,但是又因缺乏毅力,时间不足等原因而普遍不能健康长寿。 尽管人体的复杂性为任何现代高科技仪器远不能及,但现代医疗科学努力将其简单化,设计一套不能再简单的机械程序化的生活方式,告诉人们,如此这般即可健康长寿。这显然会降低人们智商,事实上,研究数据表明,低智商者更易多病早逝,患脑血管疾病的几率也更大。 2 、阴阳平衡的具体价值意义 参看本博 运动,得享受,唯有如此才能也必然能促进健康 一文,文中列举出我所指导过的十多个朋友的一些心得,这些朋友生活普遍趋向阴阳平衡的和谐状态: 生活更加欢快,更具激情和活力,且又更加平和、安谧、充实;精力更加旺盛、活力增强,且又能更加舒服、惬意放松下来休息,睡眠更加香甜 注意: 上述十多位朋友均是基于以上阴阳平衡等角度来改善身体状态,所以,能普遍取得成功,在获得更加幸福的生活和更加年轻、健康身体之际也成功减肥 (可通过文中的大量链接可追踪那些减肥塑身成功的朋友原帖查证), 可叹的是当今社会的绝大多数超重者还在为自己缺乏毅力而难以成功减肥发愁呢。 另外,大量研究数据表明,如果缺少锻炼(阳不足),或者休息睡眠不好(阴不足),则会早衰早逝一二十年(有调研数据显示10年,也有显示20年),合起来呢,或许就是二三十年。 害怕吗?那就锻炼或者休息好吧,可觉得缺乏毅力坚持下去怎么办?以下阴阳平衡理念可以解决问题。 3 、如何调节阴阳平衡 既然阴阳失衡会致使人多病早逝,且西医又不管,那么,中医是如何调节阴阳平衡的呢?为此,首先看看中药机理吧: 那么什么叫中药呢? 李时珍等医学家将生姜等草药尝一下,发现其有发汗的功效,然后就将其记录下来,需要发汗时将其熬汤食用。我感冒了就会用该方法发汗,我农村父辈们也都会用该法发汗,或许,中国还有数亿人在使用该方法,不仅中国人在使用中药生姜治疗感冒,全世界都在用,比如英国,会用姜茶、姜味啤酒治疗感冒。印度也用姜汤是减轻感冒症状。韩国人则用生姜、大枣、肉桂、葱、蜂蜜和人参等作为食疗配方。 这就是中药,科学、实用、简单、易行。 李时珍等中医学家发现,食用梨、苹果、西瓜、草莓、苦瓜、绿豆、芹菜、冬瓜、甘蔗等等水果、蔬菜以及草药能使人平和、清醒、凉爽、甚至寒冷,能解决发热、可口、烦躁症状,便将其记载为 性凉 或者 性寒 。 而食用生姜、辣椒、肉桂、酒、人参、葱、蒜、大米、糯米、狗肉、羊肉、牛肉等等能驱寒助阳,使人振奋、欢快、强壮、精力旺盛,便将其记载为 性温 或者 性热 。 阳不足 如果阳不足,乏力、怕冷、易疲劳,则采用性温或者性热的阳性食物或者药物调理。使人振奋,充满活力和干劲。 比如,服用人参、肉桂等性温热补品,则自然容易振奋,甚至躁动,坐不住,此时只需顺势活动起来劳动或者锻炼身体即可。如此,解决懒惰、乏力问题就会变成一种享受了。 不过,虽然人参、肉桂等补药见效快,但难以持久管用,因为本身并不提供能量。为此,还须食用一些能持久管用的性平偏温的食物(亦或说中药),比如说大米或者糯米。 大米:补气补血,消饥止饿,满肠通便。用于时感饥饿,眩晕心悸,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虚寒腹痛,气虚便秘,胃脘空虚,肠鸣辘辘,神疲,乏力。 糯米:性温、味甘,入肺、脾经,是一种温和的滋补品,有补虚、补血、健脾暖胃、止汗等作用。 补脾胃、益肺气之谷。脾胃得利,则中 ( 指人体胃部 ) 自温,力便亦坚实 ; 温能养气,气顺则身自多热,脾肺虚寒者宜之 。 一般的,就我及身边朋友的体会而言,如果正常米饭管三个小时,那么,糯米饭则可以管四个小时。 如果要从事一些高强度大运动量的体力活动,还须多食一些更补的猪肉、牛肉、鸭肉等荤菜。大体来说,农民从事挑担等高耗能的体力活动后,都会本能地多吃肉喝酒以快速补充体能。 以上道理看似简单,也很实在。但若不遵从,则十有八九会因乏力、疲劳而缺乏锻炼导致多病、早逝,少数能依仗超强毅力坚持锻炼的朋友也同样不会健康、长寿,缺乏了大米等能持久补气血的性温食物,耐力必定很差,用不了多久血糖就会下降,就会乏力、疲劳,再坚持下去必先导致远离心脏的大脑、四肢缺少养分,血液循环受阻,如果脑内血液循环停止3~10秒,人就会丧失意识,血液循环停止5~7分钟,大脑皮层就会出现不可逆的损伤,停止40分钟就会脑死亡(即使是单纯的脑力活动也是如此,研究人员发现,早上不食碳水化合物的学生成绩普遍偏差,因为上午血糖稳定不了多久就会下降)。 一般的,我们早上进食较少,如果上午从事高强度的羽毛球对抗活动,则很容易疲累头疼,再坚持就会头昏目眩。如果中午多吃点米饭和肉食,下午打球就不会出现该现象。 非常遗憾的是,世人却普遍不懂得该道理。 很多阳不足者开始锻炼时,稍有运动就疲劳后,还以为是自己体质差之故(当然,缺少锻炼也会导致易疲劳,但是,如果坚持锻炼仍旧改变不了易疲劳的状况,那么就得反省自己的饮食结构问题),这显然坚持不下来,最终则以缺乏毅力之故告败。可能会有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但事实还有更夸张的,大量超重者开始减肥时,居然在增强运动之际普遍节食,所以减肥鲜有能成功者,因为都缺乏毅力。我努力去劝解缺乏毅力的朋友,告诉他们,不是毅力的缘故,而是吃得太少,而是运动强度增加得太快。但常常很难管用,因为我的方法不科学。真是见鬼,开始增强运动了,就开始节食,这都是什么逻辑,这是能降体重,但也能要了减肥者的命,除非减肥者缺乏毅力。科学家常常是很可恶的。科学在减肥方面做得坏事要比好事多得多。 不过还好, 该女孩 (点击可链接) 就很聪明,知道吃饱了才有力气减肥,才有精力去燃烧脂肪,所以,她能轻易取得成功,觉得全身就像获得新生一样,这感觉只有当你坚持一段时间把运动当做享受的时候才会有,生活也因此更加幸福、健康了。要知道,她以前运动一下全身出虚汗,累死累活的。 显然,只有当全世界普遍知道该道理时,运动锻炼、减肥塑身等才不是难题,可不知得等到何年何月。 阴不足 所谓阴不足,就是缺乏休息,放松不够,过多地处在亢奋、焦虑中,浮躁不安,浮躁为现代人的普遍症状。 如果阴不足,则食用梨、西瓜、菊花茶、苦瓜等性凉或者性寒食物调理,自然使人平和、冷静、清爽、甚至寒冷。心跳自然会减缓、血压自然会下降,想继续亢奋都难。 比如梨,中医里对其性能总结如下: 能润肺消痰,降火除热。 【性味】甘;微酸;凉;无毒。 【功能主治】清肺化痰;生津止渴。主治肺燥咳嗽;热病烦燥;津少口干;消渴;目赤;疮疡;烫火伤。 因此,如果阴不足,放松、休息不好,口渴、焦躁,那么,吃梨就是一最好的调节方法,事实上,几乎每个人都能切身体会到这一点。至少,中国人是这样的。 但若搞不清或者不遵从寒凉食物促使热平和、冷静这一道理,一旦习惯了浮躁的生活后,想调整至平和状态,往往比登天还难,几乎不可能通过单纯的毅力、心态等调整过来,道理很简单,当你心率达到120,血压也维持在相应的较高状态时,别说平和、安谧了,甚至都不可能坐得下来。所以,大家都觉得浮躁不好,但浮躁就是当今社会的普遍现象,能在心灵深处保持一片宁静天空者少之又少。 另外,阳不足,缺乏运动也会导致休息、放松不好(阴不足),因为动与静、阴与阳是相辅相成的。 4 、中医阴阳平衡理念的绝对优势 因此,中医阴阳平衡理念的一大绝对优势就是引导人们自发追求健康,使健康生活变成一种对幸福生活的本能追求,而非痛苦的坚持,让大多数人可望不可及的健康生活方式变成了一种自然的享受。 另外,从阴阳平衡的角度调节也比单纯锻炼或者放松、睡眠更容易。因为阴阳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从两方面调节比单方面的调节要容易得多,喜静者可以享受运动后带来的格外的舒服惬意感,以及甜美的睡眠。喜动者可以享受充分放松、休息后更强的活力和干劲。如此,想放弃健康的生活都难,至于痛苦则不沾边了。 但若不从阴阳平衡的角度来调整,而遵从简单的现代医疗科学理念,那么就得另当别论了。比如,西方医疗科学家通过数年甚至数十年去调查一定的群体,发现每天快走或者跑步1小时者最健康,然后建议你每天快走后者跑步一小时。如果坚持不下来,就是别人缺乏毅力。于是,大家都知道如何健康,但都由于缺乏毅力而不能健康。 总之,西医一般都持这种理念,当患有高血压、高血脂、肠胃炎等等疾病时,如果想改善或者不想任其恶化下去,则必须注意调节生活方式,适量运动,控制饮食,得休息不好,但若坚持不好,那就是毅力有问题,死了活该。冷酷,无情!很多人都在冷酷的活该中恶化逝去,因为缺乏毅力。 西医的逻辑就是: 如果坚持不下来,那就是患者缺乏毅力,意志薄弱; 那么,患者为什么缺乏毅力,意志薄弱呢?因为坚持不下来。 典型的循环论证,将责任推卸给病人,偏激、冷血、无情! 西医将最难的一环推卸到患者毅力头上去了,一个非常偏激、空洞且永远解决不了的毅力问题上去了,中医则在努力去引导患者实实在在地解决这一问题,使之变成想放弃都难的幸福的享受。 5 、阴阳平衡应付高血压、心脏病等慢性疾病的绝对优势 如果患有有高血压、心脏病等慢性病症,那么,西医只能在关键时刻缓解一下症状,无法根治,而且,西医也无法阻止病情进一步恶化。除非患者自己调整生活方式,适量运动,注意放松休息,调节好饮食。如患者做不到,病情恶化甚至致死,那就是缺乏毅力,与医生无关。因为医生已经说了,要运动,要调节饮食,要休息好,要保持心态平和。这几乎已为大家所公认了,如果一个人因高血压、心脏病恶化逝世,人们一般不会怪罪医生,通常只会以为患者本身毅力、意志问题。 所以,西医也就可以心安理得了,只对症状,不对最难的病因,病因是病人毅力的事情。冷酷、无情! 但若从阴阳平衡的角度来调节,那么,想不成都难。 首先,通过性凉或者性寒的食物来调理,必然性地觉得凉爽、平和,心跳也就会必然性地减缓、血压也必然性地会降低,注意享受这种安谧、平和、清爽的感觉,慢慢调整生活方式,自然会让心脏、血管得到更好的放松和休息,逐渐恢复健康。 该理念之完美已经到了无须试验数据证实的地步,因为每个人都能证实。谁若不信,拿个秒表和血压计测测心跳和血压即可。 其次,注意在适当时候通过性温的食物来调理,顺势动起来,既可以强健心脏、血管,又能进一步放松、休息好(阴阳相辅相成,运动有利于更好地放松、休息, 运动,得 享受,唯有如此才能也必然能促进健康 一文已有详细说明 )。 可能会有人说这在误导广大高血压、心脏病患者,因为这会刺激心跳、提升血压,危害到这些病患者。但事实上,大量调研数据证实,适量运动有助于预防和缓解高血压、心脏病。适量的短期刺激并不会导致心脏、血管致病,只会使其更强健,并且使其后得到更好地休息。缺乏休息的过劳才是导致心脏病、高血压根因所在。 因为我们的身体并非为均衡不变的稳定状态进化的,而是为阴阳平衡的和谐态进化的,身体可以允许动静、松紧、刚柔等等的节奏性变化,而且也必须有这种节奏性变化才能健康。所以,再无比阴阳平衡更科学的理念了。 总之,我们不能说所有的疾病都与阴阳失衡有关,但阴阳失衡必会导致人多病痛、早衰早逝数十年。 我不会说中医能治疗大量疑难杂症,但是,中医必然性地能调理阴阳失衡导致的多病早逝问题,这些问题通常是西医无能为力且竭力回避和推卸的。 我们不会将所有的病症追溯到阴阳失衡方面去,但是,如阴阳失衡,免疫力必定会下降,极易遭病毒入侵。当我们无法保证自己远离病毒时,保持阴阳平衡显然是最好的方法。 所以,作为中医的一大核心理念,阴阳平衡论相当科学,甚至远非 科学 所能及。从 科学 角度来研究时,已经在管中窥豹、贬低中医了。 如果阴阳平衡不科学,那么,整个现代医疗理念全都不科学,大量相关科学家全都是骗子,大量有关多锻炼、多放松更利身体的研究数据全都是胡乱杜撰出来的。 如果该多锻炼、还得放松休息好,那么,学习应用中医的阴阳平衡理念必为一大最佳健康长寿之道!否则,你十有八九会因为缺乏毅力而难达最高寿险,在多病痛中早衰早逝。 关于医疗健康的一些误区 有人认为,直接以植物用药的方法为瞎猫抓死耗子,已被西方摒弃(事实正好相反,欧美等国越发流行),研究其中的维生素等有效成分才是根本之道。 事实上,就我来说,如果正常饮食不离各性凉的蔬菜,则我就能保持在相对的平和、冷静状态,不会遭遇口腔溃疡之苦。否则,就很容易被口腔溃疡折腾得苦不堪言。 我一在军工研究所的老乡,如果坚持每天吃一个梨(梨为凉性),则不会患口腔溃疡,如果停止一段时间,则很容易遭遇口腔溃言。 所以,如果您容易患口腔溃言,就多吃点性凉或者性寒蔬菜、水果吧,尤其是梨。反正,我们乡下的农民都知道该道理: 口腔溃疡是上火,多吃点凉性的梨等就能快速恢复和有效预防。 但口腔溃疡为西医头疼的不治之症,因为西医更看重梨中的维生素B等有效成分,忽视了梨的寒性降火作用。 我不否认植物里维生素等有效成分的作用,现代科学能提炼出该成分确实不简单,但是,如果总是迷信有效成分而否定了整体性口味感觉(寒凉温热等),高知科学家还不如乡下文盲。 有人以为【研究分子尺度上抗体怎么中和病毒】才算先进,【用着阴阳五行来研究病理,这是一个民族的悲哀】。 事实上,即使最常见的感冒,全世界都在避免采用抗体对付病毒(因为这起效的作用不足5%,起反作用的几率超过95%),都尽可能采用传统的姜茶等等方法治疗,美、英等发达国家尤是如此,因为他们知道科学偏激可证伪的典型弊端。详细参见 尽信医等同自杀 一文 传统的东西是有诸多弊端,得摒弃,但若因为其弊端而将整个传统全给给摈弃,那将是不能再愚蠢的事情了,至少,放弃传统方法,试图用抗体中和病毒等先进技术来对付感冒时等于在拿钱买多病早逝的恶果。 刚刚看到王兄留言提醒: 阴阳平衡 也不是正宗的中醫觀點。 为此,再补充 解密中医之阴阳平衡篇 一文的一篇回帖如下: 标题: 发表评论人: 阴平阳秘 ip:222.68.172.* 删除 回复 总体上写的不错,继续努力,必有所成! 但深究起来,阴阳平衡这个概念也是现代的术语。其实,人体、天地时时刻刻都是处于阴阳不平衡状态的,不平衡,才会运动,运动才有生命! 所以,本人认为:把阴平阳秘改成阴阳平衡是不妥当的 博主回复:谢谢指教! 将阴平阳秘改成阴阳平衡确实不妥当,可如果改成阴平阳秘的话估计就更难为人所理解了,断层的汉语言真让人头疼 更多精彩请参看 解密中医之阴阳平衡篇 一文。 再贴上一留言供参考: 标题: 发表评论人: hehe ip:202.127.20.* 删除 回复 中医本身是有很多好的地方,但是中医传承和传播的方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和现代人们了。中医的问题不是中医本身,而是包装中医的盒子,这个盒子保护了还未完全成熟的中医,但是也限制了中医的进一步成熟。 古代中医要将理论往玄处说这样可以包罗万象也就什么也不包罗就不会在极端复杂的现实中犯错误,但是现代中医不能再走这条道了。 忘掉中医构建的这个保护罩吧,承认中医的不成熟这才是中医发展的正道。而不是学老祖宗买狗皮膏药宣称中医万能,或者通过鄙夷西医来突显自己的高明,大家不要那么阿Q好不好? 如果你真的理解中医,请直面中医的长处和短处,而不是借了西医的成果反而说这是中医的成就,硬是把帽子扣在中医上,这样科学网的行家会无语的。博主继续修炼吧,如果有兴趣最好去自学生物吧。另外说一句,主观或者非主观的选择性取样这样的论证没有统计学意义。 三分走人。 ----------------------------------------------------------------------- 最后说明一下:刚才给大家出了个 科学博客大赛获奖馊招 ,但效果不佳,应者寥寥无几,只好借这篇示范一下。 但该博文质量应该算说得过去吧,至少在连贯、深入和实用方面堪称上上佳作了,请大家多推荐,在此谢过,俺必回访,您知道俺意思的,嘿嘿 那个曹同学(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22458 )在公告栏里声明:凡是顶了我、给我留了言的博友,文得一定会做到回访。俺承认,俺很难完全做到,但顶了这篇的,俺绝对做到,请大家支持啊,嘿嘿嘿嘿 至于其它评委等吗,则外举不避仇 内举不避亲,不能因为有拉票的嫌疑就不推荐俺博文啊,身正不怕影子歪吗,比如,武夷山等老师就推荐了俺博文,但他们的坦荡、公正可是出了名的哦
个人分类: 健身养生|4393 次阅读|17 个评论
莱布尼茨与八卦
热度 1 梅珍生 2010-5-10 18:21
闻操恭(文抄公?) 德国自然科学家莱布尼茨(G.W.Leibniz,1646~1716)于1703年4月发表题为《二进位制计算的阐述关于只用零与一,兼论其用处及伏羲氏所用数字的意义》的论文。   此前,他将二进位制表寄给在中国传教的法国教士白晋(J.Bouret,1656~1730)。白晋回信说明二进位制与伏羲八卦的六爻有关,并附寄六十四卦图。   莱布尼茨回信说:伏羲是中华帝国和东洋科学的创造者,这个易图是流传于宇宙的科学中最古的纪念物。宇宙一切从--与而来,即从0与1而来。中国人在四千年前已了解到0与1的二元数学,已有科学上的大成就。我发现二元算术,不外是0和1之应用,也就是无与有的运用,仅于阐明中国古代的纪念物上,发生重大的效用。 文史杂志 2009年第3期 连超牛大科学家都觉得学《周易》有必要,比如莱布尼茨、比如量子力学?何况一般的官员? 萧萐父先生谓:今天的易之三义:神道易、科学易、人文易!
个人分类: 冷眼热心|10108 次阅读|2 个评论
自由与不自由
sheep021 2010-5-6 21:12
1 自由 说到自由,难免会想起一首诗: 生命成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多少人为了自由,甚至可以抛却生命和爱情。 为了自由,多少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生命不止,奋斗不息, 2 不自由 然而,遗憾的是,绝对的自由是不存在的。人,生而自由,却无时不在笼网之中,最多,有时候会换个笼网而已。 生活中不自由,上网吧,虚拟的互联网可以任你遨游,这下自由了吧,没有吧,只不过是从社会之网进入互联之网而已。跨省追捕就是一个极端的例子。 科学网上没有乱七八糟的广告,自由了吧。一年多的时间却发现,非也:博主们不自由,经常有为了自由而退群的,也有干架的,还有匿名骂人的,编辑部也不自由,针对博主们和管理者的要求,制定了越来越多的规则,甚至越来越不科学的规则,从自由竞争,到推荐支持,到转载与原创分开,再到人工审核显示在首页的内容。无论是博主和编辑部的编辑们都原来越不自由。 红尘不自由,出家就自由了吧?其实,出家后更要面对森严的等级和更多更严的清规戒律。人与人的明争暗斗依然存在,甚至更加离谱。一位高僧曾对弟子们说:世上不自由,就想出家,出家之后不自由,该去哪里? 人间不自由,天上就自由了吧,所以人人都想成神仙,但是神仙却要思下凡。 是不是一死了之,就彻底自由了?陆游临死前写的《示儿》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似乎说明死后也不自由。其实,死去后只是没有生活上的不自由了,但也许又有新的不自由了转生的不自由。呵呵,所以,遇到想不开的事情千万不要轻生。留得青山在,何愁不自由? 3 自由不自由 行文至此,发现《 自由与不自由 》竟然是一本书。书中的最后两章竟然是 17. 有时候,自由会害死自由 18. 自由有什麼用呢? 如,封建不好,学习西方的性解放吧,艾滋病来了,又不自由了呵呵 4 由不自由的自由到自由的不自由 ( 李敖 ) 李敖说: 我就不自由。夏禹不自由,後稷不自由,斯宾塞不自由,戴布兹不自由。--所有伟大的性灵里,念天地悠悠,都有自由的不自由。 5 自由就是不自由,不自由就是自由 干嘛要两分自由与不自由?自由与不自由那可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哦。没有不自由,那来自由?反之亦然。有了自由,才有不自由。自由不自由绝对是一对阴阳关系:在对立中统一,在统一中对立。 吾道,一以贯之。一阴一阳之谓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自由就是不自由,不自由就是自由。即:自由中包含不自由,不自由中包含自由。 6 为了自由,情愿不自由 。 人生向来得失相兼。人的一生即是取舍、选择。有舍即有所得,得而有所失。一切的一切都因果报应不爽。人生如此,由具体的人生构成的社会也如此。今天得到的自由,在现世和将来必为之付出高昂的代价。情愿 不自由,得大自由。 善补阴者,阳中求阴;善补阳者,阴中求阳。 情愿 不自由是为了追求自由,贪图自由,随时都可能陷入不自由的深渊。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83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华文化起源——兼答陈儒军老师问
sheep021 2010-3-16 10:15
按:在陈老师的博文下,我说过“二七为火,三八为木,一为先天真火”之类的话,其实,我是胡诌的,哪里会算命啊。 但,也不完全是胡诌,依据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河图,以及中华先贤们对世界的认识。只不过“算命”绝对不是这么简单而已。 河图(左图)的内容: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河图和洛书,乃由天象观察中产生的,在三代时期就成为帝王的宝贵之物。河图和洛书构造简明,它是中国古代的文化基石之一。 河图以十数合五方,五行,阴阳,天地之象。图式以白圈为阳,为天,为奇数;黑点为阴,为地,为偶数。并以天地合五方,以阴阳合五行,所以图式结构分布为: 一与六共宗居北方,因天一生水,地六成之; 二与七为朋居南方,因地二生炎,天七成之; 三与八为友居东方,因天三生木,地八成之; 四与九同道居西方,因地四生金,天九成之; 五与十相守,居中央,因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河图乃据五星出没时节而绘成。五星古称五纬,是天上五颗行星,木曰岁星,火曰荧惑星,土曰镇星,金曰太白星,水曰辰星。五行运行,以二十八宿舍为区划,由于它的轨道距日道不远,古人用以纪日。 五星一般按木火土金水的顺序,相继出现于北极天空,每星各行72天,五星合周天360度。由此可见,河图乃本五星出没的天象而绘制,这也是五行的来源。 每年的十一月冬至前,水星见于北方,正当冬气交令,万物蛰伏,地面上唯有冰雪和水,水行的概念就是这样形成的。七月夏至后,火星见于南方,正当夏气交令,地面上一片炎热,火行的概念就是这样形成的。三月春分,木星见于东方,正当春气当令,草木萌芽生长,所谓春到人间草木知,木行的概念就是这样形成的。九月秋分,金星见于西方,古代以金代表兵器,以示秋天杀伐之气当令,万物老成凋谢,金行由此而成。五月土星见于中天,表示长夏湿土之气当令,木火金水皆以此为中点,木火金水引起的四时气候变化,皆从地面上观测出来的,土行的概念就是这样形成的。 五行生克 圆形河图 天文、地理、人事,时间、空间,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全在这一张图上了。没有专利,人人可用。然而,正因为唾手可得,反而被人看贱了。 虽然,河图起源于天象观测,但不能简单地说他是经验,而是经过思维加工而成的理论。 正如万有引力定律不能归结为苹果砸到牛顿头上的经验一样。 现代物理学不是要苦苦寻找一个大统一理论吗? 这里不是有个现成的吗?不要叶公好龙哦,真龙来了,却被吓跑了。 思维方式不同没关系,世界观不同也没关系。可以转换嘛。 人是活的,不是死的。随着对世界认识的逐渐深入,思维方式、世界观会逐渐改变。
个人分类: 远古文明|2829 次阅读|3 个评论
用中国哲学解密幸运数字
热度 1 chrujun 2010-3-15 22:13
昨天,我认为我博客的统计数据是一组幸运数字,专门为此写了一篇博文。截屏的统计数字如下图所示。 为什么说这些数字是幸运数字呢? 如果仅仅看到这些数字里面有2个8,18和两个尾数全为零的大整数就认为是幸运数字,说明对中国哲学的了解还不够。 这些数字之所以是幸运数字,是因为它们完全符合中国哲学的核心概念阴阳和五行,并且符合从阴阳和五行演绎出来的一系列哲学观点。 为什么这样说,看我下面的分析。 我先把这几个数字从上往下一一列举出来,分别是500000、278、2000和18。先把这些数中的数字从上往下从大到小排列。得到下面的表: 8 8 7 5 2 2 1 0 0 0 0 0 0 0 0 这个表有如下特点:1. 总计有15个数字,奇数3个,偶数4个,0为8个。2. 偶数(包括零)为0,2,8,奇数为1,5,7。这些数字和中国哲学有什么关系? 可以说关系很大。0 表示无极,1表示太极,2表示阴阳,5表示五行,7=5+2表示五行与阴阳的组合或结合,8表示八卦。 我们看这个表,像不像一颗往上长的小树苗? 8个0表示8个无极,意味着肥沃无边的土地,八个无极(0)生成的太极(1)具有深厚的根基,生命力肯定顽强。太极生两仪(阴阳),这里面有两个阴阳(2),表示太极演化了两次。两个阴阳进一步演化,就生成了五行(5)。 五行是中国哲学中最关键的两个概念之一,中医、风水、算命等,它们是民族遗产也好,糟粕也好,离开了五行(金、木、水、火、土),就等于不存在了。因为五行表示了一个稳定系统的基本要素及其运行规律。 五行的相生相克就是表示系统各要素相互作用的高层次抽象。 有了五行就有了一个基本的稳定系统。五行与阴阳结合就发展成更高级的系统(5+2=7)。其表象就是人的头部有七窍。 面部有5窍,两边的2个耳朵为2窍,一共加起来正好7窍。 所以说,这个7不简单,在中国哲学里表示了高等级的系统。5行和阴阳结合的系统(5+2=7)进一步发展,就有了八卦。之后有八卦生万物的说法。两个8表示有2个八卦,2个8卦就表示八卦有了第一次演化,就像细胞分裂一样,向更高层次系统进了一步。 因此,8被认为是吉祥数字,远远不是8和发的发音相似怎么简单,8在中国哲学里面代表了可以呼风唤雨,演化万物的最基本系统。 想发财也就成了可能。 这里面还要两点比较有趣的东西。访问数是500000,评论数是2000。正好是100000个五行和1000个阴阳。两者之比正好是10:1。正好变成了无极和太极。 这就是我认为这些数字是幸运数字的原因,因为这些数字可以完美地代表和阐述中国哲学的精华。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8565 次阅读|3 个评论
太极与混沌(Chaos)浅谈 - 1
zjie 2010-3-6 19:51
中国的传统文化悠久而深远,7000年前,伏羲创立“易传”,提出“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深刻哲学思想。那个时候的中国古代哲人,就开始相信“天”,这里的“天”就是“自然”,宇宙的一切都是自然的内在规律,而不是西方所谓的“神”。 孔子阐述伏羲之意谓之“太极”,“太”字由“大”字加一点,大极而又小极,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可以理解为宇宙万物一切的存在平台(早期状态),这里就与“混沌”是一个含义。 由“太极”到“阴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互相转化,生生不息。太极阴阳图深刻的展示了世界处于一个动态的平衡中,一切都是“相对”的思想。因此,“太极”是系统、总体的刻画事物的一种重要东方哲学思想! 混沌(Chaos)是近代西方科学自量子力学、相对论之后的又一个重要的分水岭。混沌给经典科学的确定论中,引入了“随机”和“不确定”性,重新把科学拉回了更接近现实的研究路线。使西方科学从微观领域的探索,重新开始重视宏观系统方面的研究,并引起了跨学科的发展。这是一种向东方哲学的靠拢。 从“混沌理论”、到“非线性动力学”、“随机过程”、“现代统计物理”、“系统生物学”、“复杂科学”、“人工生命”……等等一系列的现代科学研究领域,无不在探索这个世界是如何涌现出如此丰富多彩的“有秩序”的结构,包括最完美的生命体–人。相信在这个领域,中国的古代哲人会很欣慰的看到,他们的思想在近代科学研究中会进一步获得升华!
个人分类: 科学体悟|6883 次阅读|1 个评论
爱因斯坦
metanb 2010-2-10 19:01
大阳若阴。
个人分类: 魔鬼辞典|2131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与李铭老师关于科学价值之争(续)
Sonny 2010-2-6 03:51
继上次我在李老师博客下发表科学是具有成为宝石之潜力的垃圾言论后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92673 ),李老师进行了一个简单的回复: 博主回复:如果你要坚持科学是垃圾,首先你就必须承认,你宁愿过着穿树皮吃生果的野人生活。 我的回答如下: 您这个回复并没有直接针对我的逻辑反驳,而是运用了一个本质上并不与我的逻辑真正相关的责难。但我还是愿意针对您不合理的责难回答: 1.人类愿意干什么,并不意味着这个什么就是合理的价值取向。要是人类都愿意过以杀戮为乐的生活,那么实现自由杀戮就是价值的实现吗? 2.您可能还是没理解我关于primary outcome的想法。就针对您的责难,若野人生活比和文明人生活幸福,你能保证会有更多人选择过文明人的生活吗? 3.您现在提出是否愿意过野人生活责难之前提乃是我们的现实生活是文明的,即我们正进行现代生活的体验,而对野人生活无实际的体验,只能是基于想象,且对真正的野人来说,现代文明生活乃是不可想象。您一旦提出这个责难,就忽视了比较所依附的时空关系。对于野人来说,他们的群体价值观本身显然是简单原始的,大多数情况下,一大块鹿肉显然比一台电子对撞机更能给他们带来幸福,这个时候可以认为电子对撞机对于野人是没有价值的垃圾。出现测量性偏倚是您设定的这个比较的必然结果,而这种偏倚的影响力目前也是无法计算的。 因此, 您责难里设定的比较,既在方法学上不合理,也测不准。 李老师认为我们的争论话题从阴阳是否是垃圾转到科学是否是垃圾是因为我在转移矛盾,认为我的想法是: 如果科学都成了垃圾,中医就可以心安理得地当垃圾了。 我认为他说得很对,但是可以改进为: 如果科学不是垃圾,那么中医也可以不是垃圾。
个人分类: 未分类|4078 次阅读|5 个评论
科学:因字识美女,一字藏春秋。
sheep021 2010-2-5 11:01
以上两张图是“科学”一字的字形(本博原创)及其意境。 谁说科学与传统不能和谐相处呢? “美女”易见易识,“春秋”藏在哪里呢?原来: 这个新字,从禾从学从斗。 禾乃草木, 属东方、木,在季节为春,在色为青,处于萌芽状态的事物之统称, 斗乃量具或斗争,属西方、金,在季节为秋,在色为白,处于灭亡或收获状态的事物之统称, 学 ,壆、斈 xué 【动】(形声。本作“壆”,象双手构木为屋形。后作声符,加“子”为义符。子,孩子。小孩子是学习的主体。本义:学习) ,另外学字从形象上看又像一只脚印,比喻一个人走过的路 所以科学就是发展与斗争相统一的一个过程。 当然了,这个“学”字,也可以是个美女哦。 简言之,科学也就是一个过程。像人的一生一样,磕磕绊绊地发展的过程。 这幅图原图如下,(引自昵图网,特别感谢) 原图的寓意也很丰富: 如果看不到、或者做不到科学与传统的和谐,就只能是败中求败 相反,只有实现了科学与传统的和谐相处(第三种可能)才能从胜利走向胜利。 钱学森、翁文波等等老一辈科学家的成功经历就是明证! 有多少激情澎湃的凌云壮志已在俗世的纷争中渐趋模糊, 又有多少力拔山兮的锐气锋芒在岁月的打磨中失去棱角, 除却怨天尤人和无可奈何,是否还有第三种可能? 沧海变迁、繁华落尽、风雨顿挫之后的昂扬斗志才显得弥足珍贵。 时光雕刀凌厉而过, 留下的竟是这样一种气定神闲、收放自如。
个人分类: 文字乱弹|2932 次阅读|2 个评论
科学是具有成为宝石之潜力的垃圾
Sonny 2010-2-4 18:06
今天又和李铭老师辩论了一番,是在他老人家的博文 《 民科战无不胜的法宝:你不懂,你水平差》(链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92386 )之下进行的。我们开始是围绕阴阳学说是否是垃圾这一话题展开讨论,后来就扯到科学的价值之争了。现将争论过程整理如下(黑色字体为我的评论,蓝色为李老师的回复): 发表评论人:Sonny 称阴阳五行为垃圾也是会伤害不少人的感情的,大家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不一定要是三字经一类的才是人身攻击。 再者,李老师已经说了真是懂不了阴阳五行,就更是不宜称其为垃圾了。 博主回复:你可以称物理学为垃圾,然后我可以论证物理学的价值! 为什么我称阴阳为垃圾会伤害你的感情? 我想原因就是,你找不到阴阳的价值,你只能张口结舌望洋兴叹,感情当然就受伤害了。科学这东西是不讲感情的。 发表评论人:Sonny 垃圾is a very strong word in Chinese dictionary. I suggest you talk nicely when you intend to argue. 博主回复:李敖有句话说的好,我不是骂你王八蛋,但是,我要证明你是王八蛋。我现在讲的垃圾文化也是这个性质。 发表评论人:Sonny 这句话说得好不好暂且不论,至少它都是支持讲证据的,证明就是了,不宜先开骂。 我对李敖并无偏见,但是我想还有更多有风度的学者。作为学者,讲逻辑很重要,因此更应注意措词的严谨。 问题是,您能给出阴阳五行是垃圾学问这一结论的严谨流畅而令众人信服的证明吗?我相信您不能,因为这不是一个几何问题也不是一个物理问题,而更多的是一个哲学问题。哲学问题是要以逻辑的方法讨论的,但其本身往往也是高于逻辑的。 因此不同人对阴阳五行的态度,往往是基于个人的经验和信仰,这一类的争论中若出现人身攻击是不人道的。 博主回复:要证明阴阳五行是垃圾学问是很容易的。你只需要看它是否有逻辑,是否有清晰的概念,是否能得到明确的结论。我已经在别的帖子里做了。 发表评论人:Sonny 你可以称物理学为垃圾,然后我可以论证物理学的价值! 为什么我称阴阳为垃圾会伤害你的感情? 我想原因就是,你找不到阴阳的价值,你只能张口结舌望洋兴叹,感情当然就受伤害了。 科学这东西是不讲感情的。 --------------------------------------------------------------- 您想的原因不对,起码我个人是能找到阴阳的价值的。 事实上从信仰的角度,不止是物理学,我甚至曾认为科学也是垃圾,因为其发展并未给人类带来幸福感的增加,它的价值在哪里呢?日本科技够发达了的吧,其幸福指数居然还排在中国后面。 科学家也是需要更好的人文素养的,他们需要跳出科学的圈子来看科学。 我现在也推崇科学,信仰科学,因此,即使我真的懂不了那些高深的物理学,我仍不会称之为垃圾。这也仅是因为我信仰。 当然,若是李老师声称您确实能给出阴阳五行是垃圾完整、严谨而与信仰无关的证明,学生愿意洗耳恭听。 博主回复:有价值不是用你个人的喜好来判断的,人类的任何文明进步,都是科学发展的结果,这就是科学的价值。而阴阳垃圾,你是找不到价值的。 发表评论人:Sonny 何处表明我在用个人喜好判断? 人类的任何文明进步,都是科学发展的结果,这就是科学的价值。这句话是信仰还是严谨的证明? 而阴阳垃圾,你是找不到价值的。这句话是用归纳法还是演绎法得出的结论? 博主回复:事实上从信仰的角度,不止是物理学,我甚至曾认为科学也是垃圾,因为其发展并未给人类带来幸福感的增加,它的价值在哪里呢?这就是用个人喜好判断科学价值。 科学让你能看电视,虽然你不喜欢电视,这不表明电视不是科学的价值体现。 进步与科学,当然是可以证明的。这样的证明,你可以罗列一下人类的文明成果,看看有没有不是科学的产物的。 阴阳垃圾找不到价值,你可以用反证法来证明。 发表评论人:Sonny 我那句话的内容中心是科学并未给人类增加幸福感,因此我不是用个人喜好判断的。看不看电视是否对人类幸福指数产生影响?甚至是否有负面影响?因此电视不一定是科学的价值体现。 起码我可以肯定若只有科学也无法得到这么多文明产物;再者,我的问题关键在于:把所谓的人类文明进步作为科学的价值,是否正确?气候变暖、环境污染、人们普遍生活压力大,这些都是价值的体现? 期待李老师给出阴阳学问是垃圾详细的反证过程,我才能知道是否经得起推敲。 博主回复:科学没有为你增加幸福感的义务。你还可以指责,科学不能让你娶二奶,科学不能让你升官发财, ..... 。这不能否定科学的价值。 只有科学当然不能得到这些产物,比如没有劳动就不行。文明进步是科学的产物,这意思是,文明进步是从科学开始的。 反证法,就是你来证明阴阳有价值。 发表评论人:Sonny 那么科学有没有给人类增加幸福感的义务呢?它有没有很好地履行了义务呢?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我如何否定科学的价值,而在于您如何树立科学的价值。 文明进步是从科学开始的这又如何证明?您还是没回答我的问题,为何要将所谓的文明进步作为科学的价值?我说的那些科学的副作用是不是足够否定其价值? 您的主张是阴阳理论毫无价值,是垃圾,注意,这是您的主张。在这个讨论面,我没有主张,我是中立方。因此,您的选择只有用归纳法或演绎法来证明你的主张,反证的方式既可以是归纳的,也可以是演绎的。 博主回复:科学的价值:发现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为人类服务。 文明进步从科学开始,这需要罗列全部的文明进步成果,看看是否开始于科学。你自己可以完成的。 你没有主张,但中国垃圾文化早已经主张阴阳有价值。所以,这个证明需要由垃圾文化学者来提供。 发表评论人:Sonny 首先,发现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为人类服务此对科学价值的划定是否合理?科学服务的对象是人类,核武器、全球变暖、环境污染、物种灭绝,这些也算是服务项目吗?看来科学不是一个好的服务员啊!我之所以用人类的幸福感来衡量价值,是因为它是primary outcome,这就好比我们治心脏病,发现洋地黄类药物对心功能改善效果不错,可是后来发现应用这类药物并没有降低心脏病患者的死亡率,反而增加了死亡率,这里的死亡率指标就是primary outcome. 文明进步从科学开始也是您的主张,应由您举证,并不一定需要您罗列出所有的文明成果,有相关研究报告或参考文献也可以。 博主回复:你当然可以用科学来干坏事。正如儿子是好的,可是,你可以让儿子去偷窃,但这不能否定儿子的价值。 如果人类找到一个公认的幸福感客观指标,科学应该也有能力提高幸福感。但今天的科学水平还做不到。 要论证文明进步从科学开始,需要写一个长篇论文,等我再老一点,比如 85 岁的时候,写吧。 发表评论人:Sonny 我说的不仅是科学的不当使用,还有科学的副作用,这是有区别的,副作用具有必然性,比如内燃机的发明和带来的工业化必然导致环境问题。科学是双刃剑,那么到底孰轻孰重?最终科学应归类于宝石还是垃圾?我想最好的指标就是人类幸福感了。 既然李老师也承认目前的科学水平还做不到,从某种程度上,这就提示目前为止的科学还是垃圾。我们目前似乎可以对科学的价值下这么一个结论:科学是具有成为宝石之潜力的垃圾!
个人分类: 未分类|4281 次阅读|10 个评论
阴阳论调很愚蠢
热度 1 wliming 2010-2-1 10:12
武夷山 在《中国现代化报告 2010》座谈会上的发言有这样的话: 就像中国古人说的,万物都有一阴一阳,定性和定量研究也是一阴一阳的关系,我们今后如果做到阴阳和谐、水火既济,则我相信中国现代化研究会迈向新的台阶。 这话可笑之处如下: 1. 定性和定量也成了阴阳关系,好像无论什么都可以成为阴阳关系一样,大概不阴不阳也是阴阳关系。这阴阳关系难道没有一个定义的么?可以随口说的么? 2. 这样一个阴阳的比喻不过是耍个嘴皮子,油嘴滑舌一番,没有增加任何一点信息量,按照奥卡姆剃刀原理应该删去。 3. 最大的问题就是,怎么就算定性定量的阴阳和谐呢? 是定性定量各一半,或者定量70%,还是...? 有些问题只要定性,比如道德品质,而有些问题就必须定量,比如神州8号,这阴阳到底和谐不和谐啊? 4. 武先生耍嘴皮子的功夫了得,话锋一转就来了个水火相济,阴阳还不够,又来了个水火,大概这水火也是阴阳的同意反复,照样没有任何新的信息。 5. 阴阳和谐、水火既济了,中国现代化研究就会迈向新的台阶?如果这是真的,那还了得?完全应该写到宪法里去。中国愚昧落后了上百年,原来就是阴阳不和谐,水火不相济?按理说,中国比世界任何国家都懂阴阳和谐、水火相济啊,几千年前就知道了,怎么就没上新台阶呢? 6. 我们今后如果做到阴阳和谐、水火既济,能否请告诉全国人民,如何做到啊?怎么个做法就是阴阳和谐水火相济呢? 7. 官话,空话,屁话,没有任何意义,臭啊。我是绝对没有这样的勇气把这么臭的文章放到网上的供人嘲笑的。 文革在中国造就了一批垃圾文化学者和官僚。这些人当道,中国很难走上科学的道路。其实,我不反对他们研究垃圾文化,让他们娱乐一下愚昧大众也不是什么坏事,我只是希望他们不要干扰科学,不要拿这种垃圾来忽悠科学世界,让他们一边自娱自乐去。
个人分类: 伪科学|2326 次阅读|27 个评论
读易经有感
medinstru 2009-12-13 23:07
刚刚看了易经,深有感触,一本博大精深的书,难怪我们看了几千年也没看明白,也难怪孔子有非道弘人,是人弘道的感慨。据说里面蕴藏着宇宙的密码。如果非要在世界的各国的文化里找共同点,它恐怕是不二之选了,至少里面的理和数是可以被大家认可的。 翻开第一页,首先涉及的就是阴阳的概念。没有阴阳就没有运动,就不会生卦。比如说 人分男女,才能繁衍生息。电极有正极和负极才有电流。地势有高有低才会有河流。气压有高有低才会有风。在药学方面也是,每一个药理现象,每一个分析结果,无不渗透着阴阳的概念。 现在大家都一味的追随西方世界的科学发展的脚印。却很少摸一下自己的口袋,看看我们自己有什么,实在是有点不明智。 就以我的本行来说吧,我是学药的。现在国家大力提倡中药现代化,结果呢?把中药彻底的西化了,老中医的谆谆教导基本上是当耳边风了。大家都一股脑的钻进实验室,用尽浑身解数,从中药中提取出新化合物,美其名约天然药物化学。结果呢 和传统的汤药 药效根本没法比。为什么非要中药西药化!就不能西药中药化吗!我们天天抱怨中药理论停滞不前,缺乏创新,为什么就不能通过西药中化,来让它汲取更多新鲜的东西。中药理论 和西药理论 本身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论体系,各有有缺点。但是我们的学者在国际上这方面却显得那么自卑。最后,我们的中药出口到美国时,只能以食品申报。
个人分类: 未分类|3936 次阅读|0 个评论
音乐、历法和律吕
热度 1 sheep021 2009-11-18 14:06
古人用十二根长度不同,直径相同的定音管,吹出十二个高度不同的标准音,称十二律,分成阴阳各六。奇六为阳,称律。偶六为阴,称吕。各自名称分别是:⒈黄钟、⒉大吕、⒊太簇、⒋夹钟、⒌姑洗、⒍中吕、⒎蕤宾、⒏林钟、⒐夷则、⒑南吕、⒒无射、⒓应钟。此十二个音以外的高低各音以此序循环往复。 律吕是中国音乐的一个名词。实际上律吕是表示宇宙气机的变化,同时说明了音律及历法的关系。中国的历法,本是一科专门的学问,也是一部气象学。历法是从黄帝开始的,以太阳的行度为基准。到了夏朝,就以寅月为正月 ( 现在农历的正月 ) 。商汤时代,以丑月为正月,为一岁之首 ( 现在农历的十二月 ) 。周朝则以子月 ( 现在农历的十一月 ) 为正月。孔子删《诗》、《书》,订《礼》、《乐》,对于历法则仍采用夏历。 十二律吕,各代表一调。这十二个音调,与人体的十二经脉甚有关系。这些音声是如何开始的呢 ? 原来在黄帝的时候,一位乐师伶伦用昆仑山解谷所产十二根竹管并排起来,一端整齐,一端则阶次长短不齐,在竹中置入葭灰 ( 即以芦苇烧成的灰 ) 。将这些竹管埋人空屋中的地下,不齐的一端在下,齐的一端在地面。当气象变化至一阳生时,即 地雷复 卦,冬至时,第一根管子(最长的管子)中有气冲出灰飞,吹起了黄钟的宫音。这个黄钟之音,正说明了土地中的阳能,在一定的时间,向外放射。人体的气脉,也像地球中的气机一样,随着气象的变化而动。这就是管以侯气或 葭灰占律 ,即古人烧苇膜成灰,置于律管中,放密室内,以占气候。某一节候到,某律管中葭灰即飞出,示该节候已到: 《太玄经》曰 : 冷竹为管 , 室灰为候 ,( 入置于深室 , 室以莩灰 , 各蒙其口 , 以候十二月气 , 气至者灰飞也。 ) 范晔《后汉书》中对以上内容做了详细记述 , 即使用黄钟等律管作为候气管用于 候气 的 缇室实验 : 候气之法 , 为室三重 , 户闭 , 涂衅必周密 , 布缇漫室中 , 以木为案 , 每律各一 , 内庳外高 , 从其方位 , 加律其上 , 以葭莩灰抑其内端 , 按律而候之 , 气至者灰去。 葭 , 苇之未秀者 ; 莩 , 苇筒中白皮至薄者。类似于近代声学实验中的昆特 (Kundts) 管内放入木屑 , 将芦膜烧为灰放入律管内 , 观察轻灰是否被吹散。以上记载表明候气之管是用以候十二月之气的律管 , 每月的 月气 与有关的律管 相应 。 因此, 中国的古乐是不平均的自然律,而西方音乐是平均律 。 候气原本是帝王代表国家为指导全国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而做敬授民时的律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 隋书 律历志》收录的题为《律谱》的文章详细记述了自汉至隋以来有关这一方面的情况,也出现过候气不验的情况,但人们很快会发现,问题出在所用的律管尺寸与古制不同,经过对古尺长度的考证及对实验方法的改进, 自斯以后,律又飞灰 。 隋文帝 对典籍上有关候气的占候学解释并不满意,曾亲自开展这一科研项目。据说实验十分顺利: 每其月气至,与律冥符,则灰飞冲素,散出于外。 葭灰占律 所折射出的实际是中国传统的思想体系,包括卦气说、候气法等在内的传统律历合一学说,它们在中国历史上流传了数千年而后最终流逝,后人对此日益生疏,因此也对这一史实也开始发生怀疑,明代邢甚至把史籍所载的候气案例都说成是精心设计、蓄谋已久的骗人把戏;而发明了十二平均律的 朱载堉 态度较为矛盾,一方面他亲自实验验证到了无效,对此进行否定,但另一方面在他的《律历融通》中也曾经说过: 律之始也,候气于地,气有深浅因之以辨清浊,以正五音,而六乐宗之。圣人作乐以应天,制礼以配地,故曰: 律居阴而治阳,历居阳而治阴 天效之以景,地效之以响 景即晷也,响即律也。 就是说,他对律历之间的联系并未完全否定。直到钦天监官们开始用沸石或机械造假灰候气的丑闻迭起的时候,这一有着古老渊源的学说开始在统治者眼中动摇,清代时发生的 历狱 之后,康熙时代正式废除了葭灰占律。 黄钟的管长确定之后,其余的管长也就相应确定了: 其长短有着严格的比例规定。蔡邕《月令章句》:以黄钟为标准,称黄钟管长、直径和周长之比为30:1:3。黄钟之长九寸,孔径三分,围九分。其他的律管均依次渐短,律管的粗细是固定不变的。 将⒈黄钟管长减1∕3,就得到⒏林钟的管长6寸。 将⒏林钟管长增1∕3,就得到⒊太簇的管长8寸。 将⒊太簇管长减1∕3,就得到⒑南吕的管长5又1∕3寸。 将⒑南吕管长增1∕3,就得到⒌姑洗的管长7又1∕9寸。 将⒌姑洗管长减1∕3,就得到⒓应钟的管长4又20∕27寸。 将⒓应钟管长增1∕3,就得到⒎蕤宾的管长6又26∕81寸。 将⒎蕤宾管长增1∕3,就得到⒉大吕的管长8又104∕243寸。 将⒉大吕管长减1∕3,就得到⒐夷则的管长5又451∕729寸。 将⒐夷则管长增1∕3,就得到⒋夹钟的管长7又775∕2187寸。 将⒋夹钟管长减1∕3,就得到⒒无射的管长4又6524∕6561寸。 将⒒无射管长增1∕3,就得到⒍中吕的管长6又12974∕19683寸。 评论: 以目前的技术水平,严格按要求制造几个管子做这个实验,应该不难,也花费不了多少费用。就是不知道音乐界、历法界、中医界有没有人去做过这个事情呢? 如果实验属实,还有啥好说的呢?
个人分类: 聆听自然|1009 次阅读|1 个评论
太阳光彩:生命之光
sheep021 2009-10-26 11:07
以今论古,先看今,再说古: 太阳光彩:生命之光 雷久南 地球上的生命都依赖太阳的滋长而活,不仅是植物,动物和人也一样。现代生活的能源∣石油也是古老的阳光。虽然阳光对生命是那么重要,但现代人普遍都缺乏阳光。我们不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甚至于二十四小时不见阳光,特别是冬天,成天在电灯下生活。居住在纬度高的地方的人在冬天容易患 S.A.D. ,这是属于季节性症状的疾病。这些症状包括:情绪低落、自杀倾向、失眠、疲倦、烦燥脾气大、喝酒、睡眠过多、免疫功能失调,甚至于引起中风、老年人痴呆症,和因缺维他命而引起的缺钙。一般灯光偏「黄」造成神经系统过度刺激引起紧张和眼睛疲倦。 四十多前阿特先生 (John Ott) 为了替华德狄斯耐拍摄植物的生长过程影片,在室内灯光下栽培瓜苗,结果等待了一个生长季节,瓜苗没有开花结果。由此经验引起他对灯光的研究。他认为动物和人的细胞也有类似植物的光合作用。光进入眼睛到脑后的 hypothalamus ,再转化成电,输送到内分泌腺体的松果体和脑下垂体。 Hypothalamus 是体内的生物钟和平衡中心,支配生殖功能、饥渴的反应、体温和情绪。光对健康和情绪是关键性的。 阿特先生发现日光灯和平常灯泡的光谱狭窄,光度也弱,相当于黄昏的阳光。他所设计的全光谱弥补蓝光。教室内改用全光谱灯后,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过动现象也清除。办公室在全光谱下工作效率提高,精神改善。 根据季节之不同,不论直接或间接我们平均每天需三十分钟到二小时的阳光。欠缺阳光有以下的症状: 1. 精神不好。 2. 想吃碳水化合物、糖和咖啡。 3. 早上醒不来,睡眠时间拉长。 4. 生活没有情趣。 5. 注意力,专注力减低。 6. 情绪不好。 阳光的吸取并不一定是因为直接暴露在太阳下,窗外的光线也会进入眼睛,如果经常戴太阳眼镜,或是居家办公室用暗色玻璃,大气层中有灰尘污染则容易欠缺阳光,特别是红、蓝、紫色和一部份紫外线。皮肤也会吸收阳光,当光照到皮肤先是促进黑色素的形成,来保护皮肤,再透过黑色素产生维他命 D 。维他命 D3 和黑色素互相平衡情绪和免疫功能,维他命 D 进入肝肾促使钙和磷的吸收,对骨胳牙齿的健壮很重要,尤其是小孩成长期间,维他命 D 也有维持神经系统,心脏功能和血液凝结的作用。 在一九三○以前没有抗生素,日光浴和紫外线浴是世界上公认的对治病菌病毒的最好方法,如肺痨病、肺炎、气喘、创伤、溃烂、黄胆病、痛风、手皮癣、青春痘和腮腺炎。 做适当的日光浴之外,室内房间的色彩选淡色,也可利用镜子夹反射光。 白天如必需在灯光下工作选全光谱的灯泡。 避免日光灯,老式的日光灯是x∣光、无线电波和低频率电磁波的来源。x∣光不管是来自 日光灯、计算机或电视会使血球凝聚,长久下来使人疲倦、昏沉。在阳光或全光谱灯下血球块容易散开较不会凝聚,因血球能恢复正常。建议常在计算机前工作的人需额外的做日光浴或在全光谱灯下工作。 有色彩的光对身心都起独特的作用。西方医学在近两百年都有一些心得近年来婴儿黄胆病用蓝光疗效很好,一九二六年一位美国外科医生包德文 (Kate Baldwin) 提出她用不同色彩光治病六年的经验。她认为在她行医三十七年中,色彩光的疗效比任何药物手术都好用,疗效高,对病人也好。烧伤用蓝光有消炎止痛止痒的作用。青蓝色的光则对皮肤的修补有帮助。有位严重烧伤的孩子已有四十八小时不能排尿,包德文医生用红光在肾上方十八英吋的距离照二十分钟,身体其它部份都遮盖着,两小时之后她排了二百五十 cc 的尿,扭伤瘀伤用色彩光治疗最有效,对任何病毒病菌引起的感染有效,也可治气喘、心脏毛病、敏感肺炎、眼睛发炎、青光眼和白内障。就是需要手术的情况下,手术前后使用色彩光病人复原较快。烧伤尤其快速,仅二十∣三十分钟的蓝光就可止痛止痒,让皮肤恢复柔软。 包德文医生是丁夏( Dinshah Ghadiali )医生培训出来最出色的学生之一,丁夏医生拥有几个医学学位。早在印度就开始对光彩治疗产生兴趣。一八八七年正逢黑死病流行一位朋友的侄女得了致命的结肠炎,一天有上百次想大便,当时所用的药都无效于是只能等死。 丁夏医生知悉美国医生 Edwin Babbit 用色彩光治病的方法,此时就用煤油灯透过深蓝紫色的玻璃照她三十分钟,同时也用同样颜色的玻璃瓶装牛奶放在太阳下一小时后再让她喝下。第一次即见效,病人想大便的反应减少到一天十次,后来继续治疗到第三天已可起床,这个经验改变了他的生命方向,尽后半生全心研究和推广色彩光疗法。一九一一年他来美国定居,一九六六年过世之后儿子 Danius Dinshah 继续他的工作。 Danius 对非典型肺炎的治疗建议用蓝色玻璃瓶装水在太阳下晒一小时,一天喝三次,每次一杯。另外用深蓝紫色的光照,早晚二十分钟(最好距离三英呎手长之外),目前色彩光在医学上的运用已突飞猛进非常值得医学界人士去认识,一般人也可在生活上运用,可用不同色彩的玻璃瓶装水放在太阳下照上一小时再来使用。以下是简单的用法: 蓝色:镇静、消炎、降烧、激发松果腺。 绿色:激发淋巴系统,帮助消化吸收对便秘有特效,对神经系统有益。 橘红色:对呼吸系统有帮助并能促进骨骼的生长。 红色:激发神经系统和血液循环对肝的修补有帮助。 本博评论 : 古老的中医《黄帝内经》中更是有系统的五色理论,如:色青入肝,色红入心,色白入肺,色黑入肾,色黄入脾。这个只是大概,细说起来,要把半部《黄帝内经》都搬上来了,还是免了吧.中医历史上也有不少利用颜色治病的医案,但说起来,大家多有不信,以为戏言或故作玄虚。 中医上的日光灸就是利用太阳能作为热源以治疗疾病 。具体操作方法是用放大镜对着阳光,形成的焦点对准相应的穴位。如此照射片刻,被灸部位即有灼痛感。可将镜面下放,使焦点放大,即可缓解灼痛。稍停一刻,再将镜面提起,使焦点缩小,加强刺激力。如此照射,约5分钟左右,被照射部位皮肤有红晕瘢痕出现,即可停止,完成一次日光灸。当然了,选穴很重要。 目前色彩光在医学上的运用已突飞猛进非常值得医学界人士去认识,这倒是个好现象。以今验古。 稍微展开一点:八卦中的卦爻,大家都知道有阴爻和阳爻之分: 阴阳( 侌昜 )本义是指日照的向背 :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释昜此阴阳正字也,阴阳行而侌昜废矣 说文通训定声》 : 侌 ( 阴 ) 者见云不见日 , 易 ( 阳 ) 者云开而见日 。《易传》对阴阳概念作了重要发挥。《易 系辞上》: 一阴一阳之谓道 ,认为阴阳的相互交替作用是宇宙间的根本规律,并用阴阳来比附社会现象,引申为上下、君民、君臣、君子小人 ......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们用这一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中相互对立、彼此消长的物质或其属性和阴阳相互作用对于万物产生、发展的作用。《管子乘马》说:春秋冬夏,阴阳之推移也;时之短长,阴阳之利用也;日月之易,阴阳之化也。《庄子天道》说: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 阳爻表示日光照射过来。可以指代阳光,引申为被日光照射到的地方,或与阳光有关的特性、事物等 阴爻表示日光中断(被遮挡),没照射过来。表示没有阳光,可以引申为没有被日光照射到的地方,或与此有关的特性、事物等 而整部《黄帝内经》、《易》,甚至包括整个中国传统文化都是围绕阴阳做文章的。 阴阳还玄吗?
个人分类: 生命之光|1013 次阅读|1 个评论
谈点感情保鲜之法
sheep021 2009-9-24 10:56
伏羲与女娲:一人手持规,一人手持矩 本人自小有点木讷,不善言辞,有点一根筋。看了点中医书籍之后,多少有点圆通的感觉。后来发现,一根筋和圆通的差别也不大嘛。一根筋转个弯,首尾相接不就圆通了吗?所以,路走不下去的时候,要善于转弯,不要死顶牛角尖。 今天尝试从阴阳角度谈点感情保鲜之法,方法都是死的,人是活的,最终效果就看各人怎么灵活运用了。 男女,也是一对阴阳。故谈男女感情,不能脱离阴阳 我喜欢用图说话,先看两幅图。不喜欢阴阳的人就不要看了。 先看这两图有什么不同? 虽然有很多不同,但本质上仅仅是状态不同而已。上图是个静态图,下图是个动态图。不信?你可以让上图快速旋转起来,是不是看上去就就是下图的样子了? 所以有动则为一,静则为二,合则为一,分则为二之说。那到底是二还是一呢? 这要看你怎么看了,就象太阳光一样,可以是无色的,也可以使七彩的,你可以验证他是波,也可以验证他是粒子流,可以说他是物质,也可以说他是能量,其实,他什么都不是,就是太阳光而已。你说看到的、测试到的,只是你对他的认识而已。不是他本身。你的视角不同、方法不同,对他的认识自然不同。更重要的是,如果你硬要把自己的认识强加于人,那么争论必然产生,如同历史上那场激烈的波粒之争,最后结果怎样?还不是互相退步,也可以说是互相进步,取两而用中,于是光的波粒二象性理论诞生了。 呵呵,扯远了。 这男女感情,其实也就想着阳光一样,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认识。不可一概而论。 至于如何保鲜,大家不妨看看阴阳的关系:阴阳绝对不是两个独立的概念。而是一个矛盾统一体,既有矛盾的一面,也有统一的一面,既相斥,也相吸。说白了,就像硬币的正反两面,任何一面也不可能相独立存在。 所以,夫妻即是一家人(如下图),也是两个人,虽是两个人,但依然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若即若离,不即不离(如上图), 所以两人既要相互独立,又要相互融合,又要相互融合,即彼此换心、心心相映:既要把对方装到自己心里,也要融入对方的心里。 既不要把对方看的非常好,也不要看的非常糟。既不要丧失自我,也不要丧失对方。那种一失恋就骂:男(或女)人没有一个好东西,而没过几天,又与另一个男(或女)人爱得死去活来的人,注定不会有好结果。 道理就这么简单,具体需要如何做,各人会有不同,我觉得,郑融老师: 在女儿婚礼上的即席讲话 ,讲的已经非常好了,可以参考。 此法不仅适用于恋人和夫妻之间,也适合于任何两人之间、甚至两国之间。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740 次阅读|6 个评论
人体的内外之分——兼谈“服药”的含义
sheep021 2009-9-12 10:30
就用药而言,内服与外敷、甚至外佩没有本质区别,只不过一个是通过皮肤供药,一个是通过消化道薄膜供药,而皮肤和消化道薄膜是紧紧连接在一起的相表里的,都是人体的一个外层组织,共同构成了人体与外界的分界面。内服之内仅仅是消化道之内,显然,古人并没有把消化道里的空间看作人体之内,而是人体之外。 口腔进入,肛门出,一个通道,虽然这个通道九曲十八弯,关卡重重,但还是一个通道 人体其实可以看作是一个空心圆筒的样子,就像一个茶杯,只不过下面有口,壁厚,而不是一个皮囊的样子,也不是个皮球的样子。 所以,人体也是一个容器,小时候,我们常常玩一个迷语: 天半腰上一个罐儿,里面装的杂八菜儿。 谜底自然是人体了。现在想想,这个谜语可真形象,其中蕴含的智慧可能超出了很多内外不分、阴阳不明的中医。 更夸张地,人体就像一个游泳圈。皮肤与所有消化道薄膜共同构成了人体内外的分界处,外圈壁相当于皮肤,内圈壁相当于消化道壁,而气运行其中,没有气,游泳圈将会怎样? 明白了这个道理,也就容易理解为啥把吃药说成服药,内服了。 在古代,衣服是有区别的,衣是衣,服是服,各有所指。 服,最早是指,在衣之内,贴身的服饰。 所以服药也就是把药贴身放,以求治病的意思。所以,无论是直接佩在身上,贴在皮肤上,还是喝进肚子里,灌进大肠里,吸进鼻孔里,都是服药 后来,为了进一步区分,才逐步有了内服、外敷与外佩之说,当然了,给药方式还包括沐浴、熏蒸等等不一而足。但给药原理是一样的。 在空气中撒播药物、毒气等等也能让影响范围内的人、甚至动植物服药。这个算是广义的外佩吧 说开了去,环境污染,空气质量变差,会让人人服药哦,不服也不行。 明白了人体的内外之分,也就明白了《黄帝内经》的内字的真实含义。也就明白了人体的第一对阴阳关系内为阴,外为阳。 此说,当与巫无关。虽然,早期的中医可能起源于巫。
个人分类: 天下大势|847 次阅读|1 个评论
五行学说与现代科学认知的惊人巧合
chrujun 2009-9-2 22:09
从五行学说里包含了系统结构模式,这与现代科学认知存在惊人巧合。本文先介绍五行学说里对系统结构模式的假设,再介绍它与现代科学认知在的符合情况。 五行指木、火、土、金、水。五行学说指阐述五行特点及相互规律的一切知识的总和。 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如下: 木曰曲直,意思是木具有生长、升发的特性;火曰炎上,是火具有发热、向上的特性;土爰稼墙,是指土具有种植 庄稼 ,生化万物的特性;金曰从革,是金具有肃杀、变革的特性;水曰润下,是水具有滋润、向下的特性。 五行相剋:金剋木,木剋土,土剋水,水剋火,火剋金。 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五行与方位的对应关系如下: 木:东方 火:南方 土:中 金:西方 水:北方 很多人注意到了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但很少注意到五行学说对系统结构模式的描述。 在五行中,土处于中心地位,它具有生化万物的特性。木、火、金、水处于从属地位,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离不开土的支持。 再根据五行代表的方位, 五行可以排列如下: 水 | 金 土 木 | 火 这就是五行展示的系统结构模式。中间是生化万物的土,是系统的核心和主控机关。通过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等等建立各种相生相克关系,展示了处于系统核心的土通过各自作用与外围的木、火、金、水发生联系。 下面我们看现代科学认知与这一系统模型的符合之处。 1. 原子论。 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电子在原子核周围旋转。 在这里土表示唯一的原子核, 木、火、金、水 表示数量众多的电子。宇宙由原子组成。 2. 细胞学说。细胞由处于核心的细胞核和外围的细胞质、细胞膜、细胞壁等物质组成。 在这里土表示唯一的细胞核, 木、火、金、水表示细胞核外的各种外围物质 。各种生命由细胞组成。 3. 地球。 地球由地核和外围的地幔、地壳组成。 4. 太阳系。太阳系由恒星太阳和水、金、地、火、木等行星组成。 5. 银河系。 银河系由处于中心的银核和外围的各种恒星及星云组成。 6. 宇宙。 宇宙诞生于大爆炸,130亿年前,一个高温火球突然爆炸,整个宇宙就诞生了。 7. 计算机系统。 CPU是核心, 显示器、键盘、鼠标、内存等是外围设备。 由此可以看出,小到原子,大到整个宇宙,从生命系统到电子计算机,全部都符合五行学说设定的系统结构模型。 当我们了解到这些,还认为五行学说是迷信,是伪科学吗? 2009-9-2日 初稿
个人分类: 哲学与科学|7945 次阅读|4 个评论
午夜狂想录:人手为什么有5个手指头?
chrujun 2009-9-1 23:47
先证明为什么人手有5指,再从人手有5指破解阴阳五行的奥秘。 欢迎赐教! 人的一只手为什么会有5个指头?为什么不是4个指头、6个指头或7个指头? 这里面是否包含着深刻的哲理? 这里面是不是包含了生命进化的规律? 为什么五行学说的五种物质恰好对应了五个指头? 古代中国人为什么搞五行学说?为什么不搞四行学说、六行学说或七行学说? 五行学说中的五行是不是一种终极选择? 五行学说是否能够表达复杂系统的远动规律? 且看我的胡思乱想。 人为什么会有五个指头?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一组数: 0,1,1,2,3,5,8,13,21,34,55,...,... 数列中每一个数是前两个数之和。这就是生物界最神奇的Fibonacci数列,无数人为之倾倒。 人们发现树枝的分叉、菠萝的螺旋线条数、松树球螺旋线的条数、生命个体的增加、花瓣数等等,绝大部分符合Fibonacci数列。对一个人来说,1个人有两只手,每只手有5个指头,每个指头由3块骨头组成。 将其中的数字列出,为: 1,2,3,5 看看,是不是Fibonacci数列的一部分? 这是巧合吗? 不是的,Fibonacci数列体现了生命发展的规律。 吃草的牛是两个蹄,会飞一下的鸡有三个爪,而具有地球上最高智能的人类,有5个手指头和5个脚指头,就是生命进化的必然现象。 只有最高等级的生命,才能够灵活地支配它的5个指头。 5个指头对人类来说,正好满足要求。一只手有8个指头就太多了。 如果我们对5进行分解,可以得到1+4=5。想想看有什么规律? 一只手有1个大拇指,4个小手指。 一个人站在一个地方,东南西北4个方向加上这个人站的原点就等于5。 一个直角坐标系,4个像限加一个原点等于5。4是怎么得来的?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表达式就是1*2=2,2*2=4。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五行学说与阴阳学说的关系,五行里面包含了一个4象和一个太极。太极像大海一样,不断孕育新的生命。4象就是太极推向4面八方的孩子。 因此,五行是一个复杂生命系统的最本原的表示。 五行除了表示五种物质外,还表示东西南北中5个位置。 五行里面有阴阳,发展的阴阳组成五行。 由此看来,人手有5指,是高等级生命系统的本质要求。五行学说本质地反映了这一现实。 五行学说是描述复杂生命系统状态、进化、生长和发展的本质模型。 2009年9月1日,初稿
个人分类: 我的思考|9772 次阅读|6 个评论
《科学》论文以阴阳作为论文标题主题词
chrujun 2009-8-31 13:05
《 科学》杂志2009年8月21日论文以阴阳和谐作为论文的主题词,老外怎么也用起何祚庥院士判死刑的伪科学了? The Yin and Yang of Follicular Helper T Cells A. Awasthi and V. K. Kuchroo The balanced expression of two transcription factors controls the development of a subset of T cells that support B cell maturation. http://www.sciencemag.org/cgi/content/summary/325/5943/953 看看英语词典对阴和阳是怎么解释的: yin (阴) n. the dark negative feminine principle in Chinese dualistic cosmology 例句:the interaction of yin and yang maintains the harmony of the universe yang (阳) n. the bright positive masculine principle in Chinese dualistic cosmology 例句:yin and yang together produce everything that comes into existence
个人分类: 哲学与科学|11217 次阅读|3 个评论
何祚庥院士对中医的批判是对的吗?
chrujun 2009-8-31 00:17
何祚庥院士:中医的基础理论是伪科学 很多人觉得 何祚庥 院士讲的就是对的。盲目崇拜 何祚庥 院士,不知是不是伪科学,没有脑子的行为。不要以为 何祚庥 院士讲的就是对的。 何祚庥 院士讲中医的基础理论是伪科学,他证明了吗? 我们没有发现 何祚庥 院士对中医的基础理论是伪科学这一论断作任何证明 。而是直接宣判中医的基础理论是伪科学!在这一点上他就是一个信口雌黄的人,没有体现出一个院士应有的科学素养。 中医的基础理论是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是中国人在世界哲学上真正能够拿得出手的贡献。从《孙子兵法》到《道德经》,哪一本书不是基于阴阳学说进行展开和演绎? 毛泽东的《矛盾论》也是对阴阳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否定了阴阳学说,就基本上否定了中国人的智慧,否定了中国人对世界哲学的贡献。 何祚庥院士能够证明阴阳学说是伪科学吗? 能够证明阴阳五行学说是伪科学吗? 他证明了吗? 等待 何祚庥院士证明之后,我们再相信他好不好?
个人分类: 我的思考|7674 次阅读|23 个评论
从“万象更新”谈“象”
sheep021 2009-8-5 12:46
【成语】:万象更新 【解释】:万象:宇宙间一切景象;更:变更。事物或景象改换了样子,出现了一番新气象。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十回:如今正是初春时节,万物更新,正该鼓舞另立起来才好。 从这里不难看出,万象即万物。 我们常说,天下一气,这是从跟本上说的,若从表面上看则是万事万物,纷纷芸芸,不可胜数。不胜言说。但天下一气这个本本是不可见 的,可见的是他化生的万象,即宇宙间的万事万物。所以佛家才说凡有所象,皆是虚妄 只有孙悟空的火眼真睛才能洞穿一切表象,直达跟本,我等肉眼凡胎,看到的只能是纷纷芸芸的表象 由此想到了老子的两句话: 1.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 2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最后一句,也许修改一下更明白一些:道生象,一象生二象,二象生三象,三象生万象。万象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其中,阴阳也是象。 一象生二象之中的二象即 阴阳 道能生什么象呢?看《道德经》: 1.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2. 孔德之容,为道是从,道之为物,为恍为惚 恍兮惚兮,其中有 象 ,惚兮恍兮,其中有 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 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 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个人分类: 聆听自然|917 次阅读|1 个评论
日全食全程图
sheep021 2009-7-23 17:31
从网上收集了不少本次日全食的图片,发现已有的日全食全程图图片都不甚理想,就自己动手做了一个。从初亏(12点位置)到食甚(5点位置),直到复原(11点位置),发现很多奇妙的东西。大家都说阴阳太玄。我怎么发现阴阳无处不在? 下图也是本人自己画的,综合了乾坤二卦和太极阴阳图。与上图很相像。只是表达方式不同罢了。他们共同反映了大自然的阴阳变化规律。 关于太极阴阳图,其实大自然中无处不在。 太极阴阳图,一个简单优美的宇宙模型,艺术地再现了茫茫宇宙中的真实场景: 在太空中看到的地球,是不是与太极阴阳图一样: 太阳能照射到的地方为阳,照射不到的地方为阴 阴阳在交替变化之中。 一切都在旋转、运动和变化之中。 快如白马过隙,稍纵即逝。 很难说到底哪里是阴,哪里是阳? 一切现象都是特定时间、空间下的一个定格。 运动着的物体是圆的 运动的轨道是圆的 运动的方式是周而复始的圆运动。 一切都是圆,一切都在运动。 圆运动的何止是古中医学, 正是天道。 我觉得,没有再比这几个图更能表达太极、阴阳了。不禁更加佩服古人的智慧,也许他们从没有离开过地球,却比已经登月、探测火星的现代人看得更远、更深。 还有一个就是武夷山老师引用的那个太极阴阳美图: 还有一个是王振东老师引用的一个美图: 看完这些,不知道各位是觉得阴阳很玄,还是很炫呢?
个人分类: 聆听自然|1420 次阅读|1 个评论
如何区分温水与温开水?
sheep021 2009-7-22 15:33
两杯纯净水,第一杯从 0 度加热到 50 度,第二杯从 0 度加热到 100 度,即烧开,然后再自然降温到 50 度。请问:如何区分开这两杯水? 我是这么看的: 首先,这两杯水的阴阳状态肯定不一样。 找一个脾阳虚的人,喝下去,区别就出来了。喝第一杯水会出现不舒服,腹痛会腹泻,喝第二杯水不会有问题。但是开水放凉之后,就又恢复本性了。脾胃阳虚的人喝了依然会不舒服。 以前,我认为把水烧开喝,是为了高温杀菌消毒。现在看来不是这个问题 , 原因有二: 1 喝洁净的纯净水会有同样的问题 2. 烧水时,刚开就关火,处于高温时间很短,不可能彻底杀菌。 所以,关键是阴阳状态不一样了。前者没有经过气化,后者经过了气化的状态( 100 度是水气化的临界点)。而如果开水放凉到一定时间,这种状态就会消失,即长时间放置后,两杯水的功能会归为统一。 还有, 为什么说水沸腾了叫 水开了 ,之后的水变为 开水 ,这个 开 到底是什么意思? 能否通过设备测试出来两者的差异。比如水里面的含氧量等原因。能否通过别的方式,达到这种烧开后的效果。 希望有实验条件的人,可以研究一下。 抛开沏茶这个功能不说。其实这里涉及一个为什么要把水烧开再喝的问题。 如果能证明烧开水的目的不是为了杀菌消毒,而仅仅是为了改变水的阴阳状态,那么,是否可以通过添加些什么药物的手段,达到不用烧开就可以在常温下安全饮用呢(特别是对老年人,或脾胃功能不好,而必须饮用热水的人来说),就不仅仅是个节能问题了,还有很大实用价值。 有关专家呼吁推广 喝白开水运动 。 他们发现, 煮沸后自然冷却的凉开水最容易透过细胞膜促进新陈代谢,增加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增进机体免疫功能,提高人体抗病能力【 难道这就是 开 的原因? 】。 习惯于喝凉开水的人,体内脱氢酶活性高,肌肉内乳酸堆积少,不容易产生疲劳。 相关链接: 喝泉水治腹泻 http://www.ngotcm.com/forum/viewthread.php?tid=24024highlight=%BA%C8%C8%AA%CB%AE 观点一 关于为什么要把水烧开再喝的问题,想来古人肯定不是为了杀菌,或是 从阴阳角度来考虑的。 个人觉得,把水从 0 烧到 50 ( 1 ),再从 50 烧到 100 ( 2 ),再从 100 凉到 50 ( 3 ),再从 50 凉到 0 ( 4 ),分别对应《内经》所言之春夏秋冬。 ( 1 )对应春,发陈之水,温,阴多阳少,风动虫生。 ( 2 )对应夏,蕃秀之水,热,阳盛极。 ( 3 )对应秋,容平之水,凉,阳降阴起。 ( 4 )对应冬,闭藏之水,寒,阳热已经尽藏。 经曰: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可见,饮入于胃,还要靠脾阳蒸腾散精。若水本阳盛,则入于胃后,消耗体内阳气少而事半功倍。故不取冬水,夏水又太烫,亦不取。秋水阳热盛极而敛,且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肺应秋,故秋水合适,当然秋水不限于 50 度。至若春水,阳虽起,然阴气凝重,必然耗散过多人体阳气,素禀阳虚之人,饮后胃多不适,而且春天风动虫生,故不宜饮用 。 古人所作所为,想来必是本于自然之道。 观点二: 水乃北方至阴之物,加热就是让其食人间烟火,增加阳气,这和一些补益药九蒸九晒之理一样。阳气何益?阳生阴长为了延寿啊!全食生物、生水者也可全命而无病,只是寿短而已。 观点三: 加热到 50 度的比降温到 50 度喝起来要烫舌头。 问题: 以上多是从中医角度看的,不知道从科学角度,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补充: 本文不是要把中西医对立起来,只是这个问题我首先从中医的角度分析,现在发到科学网上,就是想看看科学家的的意见,从科学的角度如何分析这个问题,个人觉得,如果有人能从科学的角度把这个问题研究清楚,估计能在《自然》或《科学》上发表一篇文章。因为这不是我的强项,所以求助于大家。 无论如何,阴阳学说可以解释这一现象。大家说他玄也好,咋的也好,只要能给出合理的解释,终归是好。 有人说,烧开是为了消毒杀菌,但那一般要求煮沸5分钟,但是,我发现: 1 即是刚刚烧开就关火,依然可以达到烧开的效果,不需要煮沸5分钟。 2 脾胃虚弱者即是喝纯净水或 医院用的生理盐水也会不舒服, 3 开水放凉,也就几分钟的时间,脾胃虚弱者喝后也会不舒服,难道细菌的生长速度如此快速。 我觉得这里不单单与细菌有关。建议有实验条件、有兴趣者深入研究这个问题。 其实,我在早些时候已经欣赏到了她在a href=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30308 微积大自然/a
个人分类: 聆听自然|1352 次阅读|7 个评论
何谓中医?
sheep021 2009-5-15 09:57
医虽分中西,(标准称呼是中国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 但中医的中并不是相对西医的西而言的。 负阴抱阳,知白守黑,知雄守雌,不偏不倚,兼容并蓄,谓之中。 所以尚中和中和是中医之中字的真正含意。 中医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就是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就是致中和。寒者热之,热者寒之,阴阳通,致中和。 曾有人问 请高手对比一下黄元御、陈修园、彭子益、郑钦安 其实,把中医比做一颗大树的话 这几个高人的著作都是中医的几个大树杈,而且分枝也不限于这几个,还有很多,凡是能自成一家者皆可算作一个大树杈,树杈之上,枝繁叶茂,果实累累,但离树干越远,则越偏离正道和根本。枝繁叶茂肯定不是坏事,但沿着某个枝杈走下去难免越走离根越远;直接从根下手学起虽然没错,但如果没有高人指点,恐怕绝大多数人在有生之年难以领悟真谛;因此,从树干入手可能是最省力的方法,又是可以返本还原的方法。 中医的树干则是《伤寒》《金匮》(合称《伤寒杂病论》) 中医的根则是《内经》《本草》《难经》 中医的土壤则是中国古典传统文化,如《易经》,《道德经》,《论语》,诸子百家等等,其经典著作不可胜数
个人分类: 感悟中医|1065 次阅读|1 个评论
试译中医学“内涵”(一)
guoliuhu1950 2009-2-7 15:23
从宏观生物力能学角度 试译中医学“内涵”(一) 1.关于“天人合一”: 关于中医的“天人合一”思想,其真正的内涵,应是大自然(自然界)天地之间的一切客观规律,都与人“生命活动”的客观规律相融通的、相一致的。绝不存在“鬼、神”或“纯意识”等神秘的特殊色彩。这是我们先人的最高境界,它是彻底的“唯物主义”。 人类机体的生命活动,与天地外界环境之间,确实存在着密不可分的相互依存关系。如地心引力的大小、大气压力的大小、氧气与二氧化碳等含量的多少、阳光、温度、饮食、水分等诸多因素,都对人体的生命活动——生长、发育、进化等,时刻产生着不可分割的重大影响。我们的先人在几千年以前,就非常客观的认知了这条生物学规律,很值得我们现代人仰视和惭愧。仰视的是我们先人的智慧和胸怀,惭愧的是现代科学已经发展到了今天,我们还在这个原始的框架中犹豫和徘徊。 2.关于“阴阳学说”: 《内经》—阴阳者,天之道也。主要描述为: 阴阳互根----阴生于阳,阳生于阴。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离绝,即意味者死亡。阴阳的消长平衡观——阴平阳秘,是中医在生理方面的一个中心描述。这个“语言描述”的客观现象还是存在的。 试译:从宏观生物力能学角度认为:这就是现代各门自然科学中的“相互作用”和各种能量关系在相互作用中不断趋向新的平衡的客观现象。 世界天地万物,皆离不开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这是现代物理学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角度。如果把这个概念引入到中医学中,这也是十分对应的。我们的古人在几千年以前,就以“阴阳”来表述客观世界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这是何等之伟大的创举。 阴阳互根----阴生于阳,阳生于阴。孤阴不生,独阳不长。这种“相对位置相互作用”的语言描述是何等的逼真。这种语言描述,适用于“世界天地万物”。 但这种描述,仅是“相对位置相互作用”的性质描述,它们还可以相互无穷转换,并紧密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关于其“象”的描述,它所适用的范围是无所不括的。所以谓之“天之道也”。 试译:关于“阴阳”哲辨的内涵,最主要的就是它们不可分割的相对性。如:阳中有阴,阴中有阳,相互消长,生息不断。其深刻内涵,就是各局部间相对位置的相互作用。虽然阴或阳在语言描述方面,其内涵是有差异的。但这些差异,也都是在其相互作用中,所呈现的状态不同而已。 A.其相对位置的不同(表里)、 B.相对运动方式的不同(虚实)、 C.能量代谢差异的不同(寒热)、 D.以及相互对比所产生的差异的不同。 总而言之,“阴阳”语言描述的深刻内涵,就是其“象”在“相对位置相互作用”中,其运动方式所表现的不同的运动状态而已。(待证实与证伪) 中医临床的整体辨证内涵,其主要是在“功能”——能量代谢状态方面的。其中包括整体的“功能”——整体的能量代谢状态与其它个体的对比(强壮与虚弱),也包括整体中某局部的“功能”(某脏腑的虚寒、实热等)与整体间相互作用的关系。 关于其“象”所对应的“功能”描述,都是比较抽象和虚构的。如:心主神明、脾主运化等。功能的存在与“象”的对应,在客观上有时有点牵强附会。但是,这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而随主观“意念”所产生的认知观(这是中医的研究方法,当时的历史条件亦仅能限于此)。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已经是相当不错了。 如在中医学中各种临床辨证方面的描述:, 《内经》说:阴盛则阳病(阴盛损阳引起阳衰),阳盛则阴病(阳盛耗阴引起阴衰);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阴平阳秘是其正常。 A.阴盛则阳病(阴盛损阳引起阳衰),阴盛则寒,阴盛则内寒。 试译:阴盛属阳衰之病,治则以补阳为易。其病理状态应是:人体生命的能量代谢状态衰弱——心力衰竭、久病不愈、严重贫血、营养不良、整体虚弱等。治则当然应以“补阳”为易。 试译:从宏观生物力能学角度认为:人体生命的能量代谢状态,低于或太低于正常域界,属于低能位级的代谢状态。如果我们把能量代谢状态,人为的划定一个正常域界,低能位级、正常域界、高能位级(体温高低、血压高低、代谢缓急、营养状况高低等,与望闻问切的面色苍白与红润、大便溏与秘、脉象急缓沉浮等),那我们对于病理的认知,不就有了一个清晰的数据参照系了嘛!我们临床的治疗方案会清晰可见,轻、重、缓、急,一目了然。 这种双向的认知方法:望、闻、问、切可辨;现代局部检测可证,何乐而不为呢?(数据提供待证实与证伪) B.阳盛则阴病(阳盛耗阴引起阴衰);阳盛则热,阳盛则外热。 阳盛属阴衰。与阴虚之病,亦有不同。 阳盛则热,阳盛则阴衰外热。属高热范畴。引起人体高热的原因诸多,这里不再赘述。阳盛用阴药,中医一般采用滋阴、发汗、散热、解毒之疗。 试译:从宏观生物力能学角度认为:其能量代谢状态可能在高能位级状态,其病理状态,更确切的是处在高耗能状态(数据提供待证实与证伪)如流行病高热、急性胃肠炎、伤寒等。滋补阴液(营养)和散热去毒是非常正确的治疗方法。 这种双向的认知方法:望、闻、问、切可辨;现代局部检测可证,何乐而不为呢? C.“阴虚则内热”,是久病耗阴而引起,中医治则:阴虚用阴药,以滋阴扶正为主。 试译:从宏观生物力能学角度认为:其病理状态,也是处于高耗能状态,其与上不同的是慢耗与内耗。其根本原因:是由于整体内的局部慢性病灶长期的病理反应所致。如心动过速(窦性心律)、肺结核等慢性病和各种激素腺(甲状腺、肾上腺、性腺轴等)分泌过盛所致。即参与机体能量代谢的各种功能过盛所致。(数据提供待证实与证伪) 这种双向的认知方法:望、闻、问、切可辨;现代局部检测可证,何乐而不为呢? D.“阳虚则外寒”,是久病或高热后阴液过度损耗而致。治则:阳虚用阳药,以温补为主。 试译:从宏观生物力能学角度认为:其病理状态,是高耗能状态过后,处于营养不良状态,而致整体能量代谢缓慢,身体状态整体过分虚弱所致。(数据提供待证实与证伪) 这种双向的认知方法:望、闻、问、切可辨;现代局部检测可证,何乐而不为呢? 关于药物的性味功用及阴阳属性,在中医临床调整人体阴阳,补偏救弊时,其运用灵活。即《内经》所言: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盛者泄之,虚者补之。这都是对整体或局部功能的调整,而使其整体或局部功能,不协调(不平衡)的状态调治至协调(平衡)状态。 试译:从宏观生物力能学角度认为:以上这种“协调状态”就是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中医临床的诊治目的就是“补其不足、泻之盛余”,从而达到恢复阴阳(相对协调、相互适应)的相对平衡(阴平阳秘),以达到消除疾病的目的。 这种整体中各局部间“相对位置的相互作用”(各局部功能间的相互协调)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这种“各局部功能间的相互协调”的功能平衡,是正常生命活动的一个正常域界,它是在“各局部功能”相互作用中的动态平衡。 如:现代医学描述:它在这方面的描述更为复杂(因学科繁杂)。机体系统的整体、动态、等级、层次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这种相互作用在促进与抑制的自我调节中持续不断的维持机体有序稳态的功能;失稳态和趋于稳态的反馈系统以及机体代偿力的域阶;机体各系统间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还有:血压平衡、血糖平衡、营养平衡、各部功能的平衡、新陈代谢的平衡(代谢失衡既是病态)、等等。在功能方面还有:“修复机制”、“免疫机制”、“代偿机制”、“促进与抑制的调节机制”、“再生与增生机能”、“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机体有序稳态的维持”、“反馈系统作用的平衡态”、神经系统的自我调节机能等功能与机能。如此繁多的语言描述,中医学的一个“阴平阳秘”就概况了它的全部。 这些数据参照系的提供,对现代科学而言,已经不是十分困难的了。那我们为什么不去深刻认知呢? 无论中医或西医,对整体、相互作用、动态平衡、趋向平衡等的这些“功能现象”,都各自有了各自的“发现”和各自的“语言描述”。但各自对这些现象的“语言描述”却存在的巨大的差异。可是,在客观上它们应该是统一的,是不会存在差异的。只不过是我们人类在对这些现象的“认知”过程中,存在着历史的、角度的、知识层面的、“认知”深度的、语言描述方面的差异所形成的。如果要想对这些“语言描述”进行统一,那我们就要把这些“语言描述”提到对于机体“自已产生、自已发展、自已控制、自已调节和自已灭亡”的自动控制机制的客观性和必然性的高度上来。 宏观生物力能学角度认为: 这是有机结构的特性━━开放系统的属性。但正常的生命活动过程,是其“相对势能”不断趋向新的平衡的一个不可逆过程。非平衡的有机结构形态,是开放系统“活”的根源;相对势能不断趋向新的平衡,是“活”的客观动力(也是物质世界的自然属性)。只有“非平衡”的机制,才是趋向“新的平衡”的条件。这个“新的平衡”还未完成,(食物和水的不断进入与环境因素的不断变化)既又形成了一个新的“非平衡机制”,这就是开放系统(不可逆过程)“生命”的客观。“相对势能”趋向“新的平衡”的过程,既是动能━━自由能作功的条件,也是物质与能量的代谢过程,更是生命活动过程的客观实质。 阴阳学说,其论所概括的范围太广了,所以也就太抽象了,太概论而也就不精确了。这些都是比较古老和抽象的哲辨思维方式。我们要发展,对这些现象,就必须提供一些相对应的动态数据,并从宏观生物力能学的角度,不断完善和提高中医的基础理论。只有这样,我们的中医学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使我们的中医学更清晰、更明确、更现代的展现在我们现代人面前,去掉“中医文化”这个原始框架,使其真正成为一门现代化的、十分严谨的中医临床医学科学。 不知对否?敬请指导!
个人分类: 思维认知|1994 次阅读|1 个评论
博客开篇之诗“极地望月”
HuChangBo 2008-12-5 00:11
《极地望月》 传有阴阳绝分晓, 弗见玉桂挂赤鸟。 万籁寂寂吻飞花, 乾坤何处与逍遥。 注解:第一句意思,传说啊(从中学课本^_^),地球的两极要么是全为白昼,要么全为黑夜,是如此的分开和不含糊,没有半点虚假和模糊(这种单纯的境界难得哦^_^);第二句紧接着用一种典型的景物来描述和刻画这种极地景观的特征,那就是日月不会共天(其实,最近一直在思考极地望月的问题,在极地我们能否望到月亮吗?极夜之时太阳都望不到,何况月乎,权当望不了月吧,所以才斗出这句,其中玉桂代指月亮,赤鸟代指赤乌,而赤乌在古代神话传说中为太阳)在这里,用玉桂枝头上站着一只赤鸟的行为表示日月同天的之象;第三句意思是想象极地虽然冰寒,但不是没有生命滴,即使万籁寂寂,看似无声无息,实际上没有声息并不代表它们不存在,而是那里的千万精灵实际上都潜伏于地下,轻轻吻抚着从极地寒风中零落而至的如白玉碎琼状的雪花,这里吻最初成稿时用的闻,推敲之下发觉闻是不能表达物我如一,至灵至性的境界,因此改为吻。第四句意思是诗者对以上想象中的世界的一种慨叹和向往,虽然极地虽然寒冷,但细细赏来,还是很美的,难道你没感觉到那里清净无为,隔断外界纷扰,且万物有常,秩序然然,生机永恒,在宇宙中,在乾坤里,还有哪个地方能给出如同这般逍遥的世界呢。 原文尚见:http://user.qzone.qq.com/156783707/blog/1227455927
个人分类: 诗词歌赋|3954 次阅读|1 个评论
五行理论新解
xhy 2008-11-17 21:46
五行理论新解 * 徐红云 摘要:文章在剖析了五行理论中的相生相克关系后提出,五行理论是建立在古代的阴阳理论,也就是今天的矛盾论的基础之上,在遵从矛盾的普遍性、单向性和单一性原则下的必然结果,是相对独立系统中,在不同类事物为最少的五种和只考虑最简单的利害两个方面的关系的情况下必须遵从的理论,而中医的研究对象人体则正好是这样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因此,将五行理论应用于中医学是符合理论实际的,而将五行理论作为指导原则之一的中医学自然也就是科学,不是迷信。 关键词:五行   阴阳   矛盾论   单一性   单向性 金、水、木、火、土是中国古代五行理论对物质的分类概括。五行理论系统地阐述了五类物质相互间相生、相克、相乘、相侮的作用关系,配以同样古老的阴阳学说,构成了中医学说的理论基础,是中医得以延续而弥久不衰的根本所在。 现在我们知道,五行理论对物质的分类是不完善的,因而人们普遍认为在此基础上人为规定的它们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也就不能正确反映物质间的相互关系,五行学说是错误的,而以阴阳五行理论为基础的中医理论自然也受到了怀疑,尤其不为国外所承认。但事实究竟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就从五行理论开始谈起。 五行学说是战国至两汉时期形成的很有影响的哲学思想。它认为木火土金水是构成整个世界的五种基本物质,世界万物都可以归入这五大类之中。并认为这五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次序和联系,由此构建起一个整体关联的世界模式。后来这一学说渗透进中医学,与阴阳学说一起成为中医学认识生命与疾病的一个重要方法。 相生相克关系是五行间的主要关系,是五行学说的精华所在。古人认为,相生、相克是事物之间存在着的两种最基本的关系。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 、火生土、土生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可问题是,为什么会是这种顺序的排列呢?为什么是金生水金克木而不是其他呢?为什么是五种类而不是三种或六种或者其他呢?这些只是古人随意的拼凑还是有其规律性必然性?带着这些疑问我们分析一下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 虽然人们常把阴阳五行理论连在一起说,但往往认为阴阳理论与五行理论原本是没有关联相互独立的,只是后来的元气论才将二者结合起来。这里作者并不这么看,作者认为:五行理论是阴阳理论的发展延伸,是建立在阴阳理论基础之上的。 阴阳理论是讨论事物普遍存在的表里、上下、对错、明暗、利害、多少、冷热等的相对关系的,简单说就是现在人们所说的矛盾关系,阴阳论其实就是古代的矛盾论。它指出了矛盾存在的对立性(矛盾着的双方是相互对立的)、普遍性(相互对立着的矛盾双方无处不在)和统一性(相互对立着的矛盾双方是一个统一体,不可分离而单独存在)。 五行理论首先用到了阴阳理论中矛盾的普遍性,无论是事物本身内部还是事物间都存在着矛盾,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具体用在五行理论中就是不同类的事物间都存在着相互的利害关系,金与水、水与木、木与火、火与土、土与金;金与木、木与土、土与水、水与火、火与金,五行中的任意两行间都存在矛盾着的利害关系。 此外,五行理论的建立还运用了两个主要观点。第一是矛盾着双方间的矛盾关系有主要关系与次要关系的区别,第二个是不同类矛盾着的双方有主要方和次要方之分,这里简单概括为矛盾的单一性与单向性。 单一性是指矛盾着双方的众多关系中只有一种关系起着主要的决定性的作用,其他的关系都是次要的,处于附属地位,受主要关系的支配是主要关系的补充,表现为矛盾中主要关系的单一性。如狼与羊的作用关系是以狼吃羊,狼以羊为食为主要作用关系,其他的如羊被狼吃掉或者狼追逐羊可以促进羊奔跑增强体质等作用关系则是次要的附属的。因为,如果狼吃不到羊就会被饿死,狼死掉了矛盾着的双方就缺少了一方,只剩下羊就谈不上狼与羊的其他(如促进羊奔跑增强体质等)关系了,因此狼与羊的主要关系只有一种,就是狼以羊为食的关系,只有这个关系存在时狼才能存活,狼与羊的其他关系才能存在。狼与羊的主要关系存在单一性。 单向性是指不同类矛盾着双方的主要关系具有从一方指向另一方的单一方向性。这个很好理解,由于矛盾着双方主要关系具有单一性,而不同类的矛盾着的双方这一种关系只可能有一种指向方向,所以矛盾着双方的主要关系具有单向性。 仍然以狼和羊的关系为例,在狼以羊为食的主要关系下,狼是主动的,指向对象是羊,是单向的。双向的情况一般是同类事物如一山不容二虎中的虎与虎的竞争。五行分类中的不同类事物(如金与水、金与木等)之间的主被动关系属于前一种情况,是单向指向的,不同类事物之间的矛盾往往是以一方为主动为主要方,另一方为被动为次要方,表现为单向的主要方主导着次要方。 给定一个事物A,在遵从矛盾的单一性和单向性的原则下,只考虑最简单的利害两个方面的关系的情况下,则至少应另有四个互不同类的事物B、C、D、E与事物A有关联:B有利于A、C有害于A、A有利于D、A有害于E,如图1所示。因此要完整的表现不同事物间的相互利害关系至少需要五种事物,当不同类事物少于五种时,就不能完整的表现其相互间的利害关系。这说明,在相对独立的系统中,要使系统稳定,则至少必须有五种相关联的不同类事物存在。 相对独立系统中,在矛盾的普遍性、单一性和单向性的原则下,在不同类事物为最少的五种(A、B、C、D、E)的情况下,在只考虑最简单的利害两个方面的关系的情况下,这五种事物的有利于关系一定可以封闭循环。五种不同类事物的有利于关系一旦确定,遵从以上规律,它们间的有害于关系就只有两种,也就是它们间的相互利害关系只有两种情况,如图2、图3所示,其中图2的情形就是五行相生相克的情形。 自然界的生态系统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稳定系统,动物个体(如人体)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稳定系统,因此它们都应当服从以上规律,它们内部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利害关系一定符合上文两种利害关系情况(图2或图3)中的一种。 若把五行理解为五种不同类事物,把相生相克解释为有利于有害于,则五行理论就是上文图2所示的情况,五行理论是用来描述相对独立的稳定系统中不同类事物间相互利害关系的理论,他指出了相对独立的稳定系统中至少需要有五种不同类的事物,并进一步指出了它们间的相互利害关系是怎么样的。一句话,五行理论是揭示相对独立的稳定生态系统内部不同种类事物间利害关系的规律的理论。它是科学,不是迷信。 任何理论都有其适用范围,五行理论也不例外。从对五行理论的理解可以知道,五行理论的适用范围是相对独立的稳定系统,如以五行理论为基础之一的中医治疗对象人体就是这样的一个系统,而超出这个范围,如把它用在属像的相生相克上算命时,就不正确了。 前些年,有一个生物圈2号的试验。说是将几个科学家关到一个玻璃密闭的半个足球场大的空间中,里面有植物有水份可以形成一条食物链,企图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只靠太阳光维持一个小生态系统的稳定。但不出一年就严重缺氧,科学家们只得撤出。 为什么生物圈2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食物链还是不能保持稳定呢,为什么自然生态系统就可以保持稳定呢?我想,自然生态系统能够长期稳定是因为它其中种类繁多,能够满足前文提到的对一个相对独立稳定系统的要求,有相互关联的不同种类五种远远多于五种,而生物圈2号中相关联的物种不够五种,不能形成稳定的利害关系网,所以不能保持长期稳定的原因。 五行理论进入中医学应用于人体时,根据五脏六腑之间的相互利害关系把它们分属于不同的行类。注意,是先找五脏六腑间相互的利害关系,然后代入相应的行类。在这里,金水木火土与ABCDE一样,只是不同类事物的一个代号,不是实指。五行理论的利害关系排列正好与人体内五脏六腑的相互利害关系情况相一致,所以它能正确的指导人们调理人体,用来看病。 事实上,五行理论在其形成的那一刻起,金水木火土五行就已经脱离了实指而只是一个代号,正是理论来自于实践而又高于实践。 附图: 2008.07.21
个人分类: 探索研究|3506 次阅读|5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02: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