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腺病毒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牛津大学腺病毒重组新冠病毒疫苗I/II期临床结果和展望
yanjx45 2020-7-24 17:04
牛津大学 腺病毒重组 新冠病毒疫苗 I/II 期 临床 结果 和展望 牛津大学 的 新冠病毒 疫 苗是采用 黑猩猩 ( chimpanzee ) 腺病毒 作载体制备。黑猩猩腺病毒 通常不会感染人类, 人群 对 这种 腺病毒载体本身没有预先存在的抗体 ,因此用这种病毒载体制备的疫苗可能有更好的免疫效果。 7月20日,牛 津 大学 詹纳研究所 (Jenner Institute )和 阿斯利康 (AstraZeneca) 制药公司公布了针对 SARS-CoV-2 (新冠病毒) 的腺病毒重组 疫苗安全性和有效性的 I/II期临床试验的初步结果。 这项结果正式发布在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 Lancet )》上。 该候选疫苗名为 AZD1222(在出版物中称为ChAdOx1 nCoV-19),由插入 一个外源 基因的 黑猩猩 腺病毒载体 组成,该 插入 基因编码 新冠病毒 全长 刺突 ( spike ) 蛋白。使用病毒作为载体向人体 投放 疫苗的概念是基于病毒 能通过吸附 宿主细胞 的 受体 而进入细胞 并将其基因组释放到细胞内。疫苗载体注射入 人体 后, 将 进入细胞 并为 宿主蛋白的 合成提供 编码, 以携带的 插入基因 为模板 合成 新冠病毒的 刺突蛋白。 在 理想情况下,这种刺突蛋白将作为抗原,启动免疫系统 发生反应, 如果 新冠病毒在随后 感染人体 ,人体的免疫系统就能 识别它。 目前正在研究中的许多新冠病毒 候选疫苗 都将剌突 蛋白质 选择为 主要 的 抗原 ,因为它介导病毒 与 宿主细胞受体 ACE2 的结合以及 病毒粒子与宿主细胞膜的融合。 腺病毒特别适合 用 作将外源基因导入细胞的载体,因为它们的 双链 DNA基因组 可以容纳大量外源 DNA片段,而且它们可以感染大多数细胞类型而不 会 与宿主基因组 整合 。然而,由于腺病毒感染在人 群 中 广泛 流行,大多数人都有腺病毒特异性抗体,这些抗体可以结合和中和这些载体,从而使它们在刺激针对外源基因产物的抗体时效果较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牛津和阿斯利康的研究人员使用了一种起源于 黑猩猩 ( chimpanzee ) 的腺病毒,这种 腺 病毒通常不会感染人类。因此,接受者可能对 这种 腺病毒载体本身没有预先存在的抗体。他们还通过删除两个基因进一步优化了 该 病毒 载体 。 删除的 第一个 基因是 调节病毒复制的基因 ,可 确保 该腺 病毒不会引起人类细胞的感染 ,不会产生感染性的腺病毒 。 删除 第二个基因在载体内创造了更多的空间,允许插入编码 新冠病毒 刺突蛋白的基因 序列 。 牛津 /阿斯利康联合I/II期临床试验 共 招收了 1 , 077名18-55岁的健康成年志愿者,他们被随机分配接种AZD1222或对照疫苗。该 对照 疫苗是一种已获许可的脑膜炎疫苗, 并非 以病毒载体为基础。该试验是单盲的,这意味着只有 研究 者知道某一特定受试者是否接种了 AZD1222或对照疫苗,而受试者自己并不知道。这与双盲研究 不同 ,在双盲研究中,研究者和受试者都不知道谁在接受特定的 疫苗 。研究人员选择脑膜炎疫苗作为对照,以确保受试者对他们所接受的 疫苗 不知情,因为与某些疫苗一样,脑膜炎疫苗会引起轻微反应。 如果 使用生理盐水 作对照则 不会引起 任何 反应,导致受试者可能怀疑他们接受的是安慰剂,这可能产生主观偏见,影响实验结果。 AZD1222疫苗以 每次注射 500亿 个 病毒颗粒的单一 剂量进行 肌肉注射。 志愿者被分配到以下 各 组 : 第 1 组 88名受试者接受单剂量AZD1222或对照疫苗,评估副作用和疫苗免疫原性; 第 2组 412名受试者接受单剂量AZD1222或对照疫苗,评估抗体和T细胞免疫; 第 3组 对 间 隔 28天两次注射AZD1222的10名受试者进行副作用和疫苗免疫原性评估; 第 4 组 567 名 接受单剂量 AZD1222疫苗或对照疫苗的受试者仅进行抗体免疫评估。 基本发现是 : 副作用为轻到中度,主要是注射部位的疼痛和压痛。参与者在接种疫苗前可以选择服用对乙酰氨基酚 ( 扑热息痛 ),这可以防止至少一半的注射者的注射部位疼痛和压痛,并且对疫苗的免疫原性没有影响。 所有接受单剂量 AZD1222的患者(1、2和4组)都产生了高水平的 剌突 蛋白特异性总结合抗体,这些抗体持续到疫苗接种后 56天,这些组中的大多数受试者也产生中和抗体。 第二剂量的 AZD1222提高了3组所有受试者现有的总结合抗体和诱导中和抗体的水平。 在接种后第 56天,单剂量的AZD1222在所有受试者中诱导高水平的 剌突 蛋白特异性 T细胞应答。第 3 组受试者 接种 第二剂时,这些反应并没有增强。 总的来说,试验的结果是令人放心的 ; AZD1222似乎通过诱导中和抗体和特异性的针对 新冠病毒 刺突蛋白的 T细胞反应来激活适应性免疫应答的两 个方面 。该研究涉及大量的受试者,这是决定 I/II期试验结果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关键因素。由于伦理上的 原因 ,不能通过故意让免疫对象感染 新冠病毒(攻毒) 来测试疫苗的有效性。然而,先前在 恒河猴 ( rhesus macaques ) 身上进行的 攻毒 实验的结果表明, AZD1222保护了动物免受 新冠病毒 感染。与对照组相比,感染 新冠病毒后在接种过疫苗的 猕猴肺部没有病毒复制的迹象,呼吸道疾病的水平显著降低,肺部没有损伤。尽管猕猴不是人类,但它们的免疫反应通常与人类相似,可以为人类免疫提供重要的 参照 。 然而,该试验也有一些局限性。疫苗没有在 55岁以上的受试者中进行测试, 而 这一群体的免疫反应通常较弱,感染 COVID-19的风险较高。作者承认 新冠病毒 疫苗对这一年龄组的重要性,并注意到用于制造 AZD1222的腺病毒载体在以前用于接种流感病毒疫苗时被证明在50-78岁的人群中具有免疫原性。大多数志愿者是白人,而众所周知,受COVID-19影响的少数民族群体比例较大。随访期很短,所以 尚 不知道观察到的免疫反应会持续多久,也不知道是否有任何长期的副作用。同样不清楚的是,为什么这项研究只对疫苗接受者是盲的,因为双盲研究可以减少研究者的偏见,从而得出更可信的结论。 目前关于 AZD1222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结果还只是初步的。目前, 正在 巴西、南非和英国进行旨在评估该疫苗在不同种族人群以及老年 且有基础疾病 人群中的有效性的三期 临床 试验,有望产生更确凿的结果。 参考文献:     1  Safety and immunogenicity of the ChAdOx1 nCoV-19 vaccine against SARS-CoV-2: a preliminary report of a phase 1/2, single-blind,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 Lancet. 2020;395 : 1883   published: July 20, 2020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20)31604-4/fulltext 2  Preliminary phase I/II results of ChAdOx1 SARS-CoV-2 vaccine https://www.virology.ws/2020/07/23/preliminary-phase-i-ii-results-of-chadox1-sars-cov-2-vaccine/
个人分类: 生物制品|4959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9年国自然基金委仅支持6项腺病毒相关研究项目?看着今年这么多重症腺病毒肺炎的患儿,感叹我们基础研究的薄弱
zhangqw 2019-8-17 02:02
2019年共有6项腺病毒相关研究项目获批准,其中2项是研究禽腺病毒,3项是溶瘤腺病毒研究,1项是腺病毒为载体的药物释放系统研究,没有一项关于致病性人腺病毒的基础或应用研究获批,这与目前临床重症腺病毒肺炎的暴发、无药物、无疫苗、致病机制不明,需要大力投入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的迫切需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提示我国腺病毒研究力量的薄弱。作为一名十多年来一直关注腺病毒研究的科研人员,呼吁更多的医学、生命科学领域的专家投入这项研究,共同提高我国腺病毒重症疾病的诊治防控水平。
个人分类: 科学|3056 次阅读|0 个评论
重症腺病毒肺炎!官方发布《儿童腺病毒肺炎诊疗规范(2019版)》
zhangqw 2019-6-29 11:27
人腺病毒(Human adenovirus, HAdV) 肺炎(以下简称腺病毒肺炎)是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中较为严重的类型之一,部分型别(如55型腺病毒)可引起 (军队) 成人肺炎死亡,但其它型别多发于 6 个月至 5 岁儿童,部分患儿临床表现重,肺外并发症多,重症病例易遗留慢性气道和肺疾病,是目前造成婴幼儿肺炎死亡和致残的重要原因之一, 需要高度关注。 我们实验室与国内外相关研究单位近年来关于腺病毒流行和发病规律的部分论文: Shuping Jing, Jing Zhang, Mengchan Cao, Minhong Liu, Yuqian Yan, Shan Zhao, Na Cao, Junxian Ou,Kui Ma, Xiangran Cai, Jianguo Wu, Ya-Fang Mei, Qiwei Zhang.“Human Adenovirus Type 55 Causes Fatal Acute Respiratory Disease with Household Transmission.”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2019, 25(9). DOI: 10.3201/eid2509.181937(under publication). Ismail, A. M., T. Cui, K. Dommaraju, G. Singh, S. Dehghan, J. Seto, S. Shrivastava, N. B. Fedorova, N. Gupta, T. B. Stockwell, R. Madupu, A. Heim, A. E. Kajon, E. G. Romanowski, R. P. Kowalski, J. Malathi, K. L. Therese, H. N. Madhavan, Qiwei Zhang, L. J. Ferreyra, M. S. Jones, J. Rajaiya, D. W. Dyer, J. Chodosh and Donald Seto. Genomic analysis of a large set of currently-and historically-important human adenovirus pathogens. Emerg Microbes Infect. 2018, 7(1): 10. DOI: 10.1038/s41426-017-0004-y (Highly cited) Zhang, Jing, June Kang, Shoaleh Dehghan, Siddharth Sridhar, Susanna Lau, Junxian Ou, Patrick Woo, Qiwei Zhang and Donald Seto. A Survey of Recent Adenoviral Respiratory Pathogens in Hong Kong Reveals Emergent and Recombinant Human Adenovirus Type 4 (HAdV-E4) Circulating in Civilian Populations. Viruses. 2019, 11(2): 129. DOI: 10.3390/v11020129 Zhang, Qiwei, Shuping Jing, Zetao Cheng, Zhiwu Yu, Shoaleh Dehghan, Amirhossein Shamsaddini, Yuqian Yan, Min Li and Donald Seto. Comparative genomic analysis of two emergent human adenovirus type 14 respiratory pathogen isolates in China reveals similar yet divergent genomes. Emerging Microbes Infections. 2017, 6(11): e92. DOI: 10.1038/emi.2017.78 Zhang, Qiwei, Donald Seto, Suhui Zhao, Li Zhu, Wei Zhao and Chengsong Wan. Genome sequence of the first human adenovirus type 14 isolated in China. Journal of Virology. 2012, 86(12): 7019-7020. 10.1128/jvi.00814-12 Cheng, Zetao, Yuqian Yan, Shuping Jing, Wen-Gang Li, Wei-Wei Chen, Jing Zhang, Min Li, Shan Zhao, Na Cao, Junxian Ou, Suhui Zhao, Xianbo Wu, Bin Cao and Qiwei Zhang. Comparative Genomic Analysis of Re-emergent Human Adenovirus Type 55 Pathogens Associated With Adult Severe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Reveals Conserved Genomes and Capsid Proteins. 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 2018, 9: 1180. DOI: 10.3389/fmicb.2018.01180 Zhang, Qiwei, Donald Seto, Bin Cao, Suhui Zhao and Chengsong Wan. Genome Sequence of Human Adenovirus Type 55, a Re-Emergent Acute Respiratory Disease Pathogen in China. Journal of Virology. 2012, 86(22): 12441-12442. 10.1128/JVI.02225-12 Zhao, Suhui, Chengsong Wan, Changwen Ke, Jason Seto, Shoaleh Dehghan, Lirong Zou, Jie Zhou, Zetao Cheng, Shuping Jing, Zhiwei Zeng, Jing Zhang, Xuan Wan, Xianbo Wu, Wei Zhao, Li Zhu, Donald Seto and Qiwei Zhang. Re-emergent Human Adenovirus Genome Type 7d Caused an Acute Respiratory Disease Outbreak in Southern China After a Twenty-one Year Absence. Sci Rep. 2014, 4: 7365. 10.1038/srep07365 Yu, Zhiwu, Zhiwei Zeng, Jing Zhang, Yuxian Pan, Manjun Chen, Yonghui Guo, Nan Yu, James Chodosh, Ning Fu, Xiaoyan Che and Qiwei Zhang. Fatal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in Children Caused by Re-emergent Human Adenovirus 7d Associated with Higher Severity of Illness and Fatality Rate. Sci Rep. 2016, 6: 37216. DOI: 10.1038/srep37216 Chen, Yi, Fanghua Liu, Changbing Wang, Mingqi Zhao, Li Deng, Jiayu Zhong, Yingying Zhang, Jun Ye, Shuping Jing, Zetao Cheng, Yongxin Guan, Yi Ma, Yuanyuan Sun, Bing Zhu and Qiwei Zhang. Molecular Identification and Epidemiological Features of Human Adenoviruses Associated with Acute Respiratory Infections in Hospitalized Children in Southern China, 2012-2013. PLoS ONE. 2016, 11(5): e0155412. DOI: 10.1371/journal.pone.0155412 Qiwei Zhang, Xiaobo Su, Sitang Gong, Qiyi Zeng, Bing Zhu, Zaohe Wu, Tao Peng, Chuyu Zhang and Rong Zhou. Comparative genomic analysis of two strains of human adenovirus type 3 isolated from children with acute respiratory infection in southern China. Journal of General Virology. 2006, 87(6): 1531-1541. DOI: 10.1099/vir.0.81515-0 Han, Guiyuan, Hongling Niu, Suhui Zhao, Bing Zhu, Changbing Wang, Yungang Liu, Mingjie Zhang, Shu Yang, Feitong Liu, Chengsong Wan and Qiwei Zhang. Identification and typing of respiratory adenoviruses in Guangzhou, Southern China using a rapid and simple method. Virologica Sinica. 2013, 28(2): 103-108. 10.1007/s12250-013-3308-7 为进一步加强医疗救治和临床管理,提高重症病例救治能力和规范化诊疗水平,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中医药局组织多学科专家,针对腺病毒肺炎制定本诊疗规范。 本文节选自《儿童腺病毒肺炎诊疗规范(2019年版)》。 病原学 AdV 属于哺乳动物腺病毒属,为无包膜的双链 DNA 病毒,1953 年由 Rowe 等首次发现。 腺病毒肺炎约占社区获得性肺炎的 4%-10%,重症肺炎以 3 型及 7 型多见,HAdV-7B 型是 2019 年我国南方发病地区主要流行株( 博主注 :这个可能有误, HAdV-7d型 是引起儿童重症感染的主要流行株,参加:Re-emergent Human Adenovirus Genome Type 7d Caused an Acute Respiratory Disease Outbreak in Southern China After a Twenty-one Year Absence. Sci Rep. 2014, 4: 7365. DOI: 10.1038/srep07365; Fatal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in Children Caused by Re-emergent Human Adenovirus 7d Associated with Higher Severity of Illness and Fatality Rate. Sci Rep. 2016, 6: 37216. DOI: 10.1038/srep37216) 。 流行病学 人腺病毒感染潜伏期一般为 2-21 天,平均为 3-8 天, 潜伏期末至发病急性期传染性最强。有症状的感染者和无症状的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 传播途径包括: 1.飞沫传播: 是呼吸道感染腺病毒的主要传播方式; 2.接触传播: 手接触被腺病毒污染的物体或表面后,未经洗手而触摸口、 鼻或眼睛; 3.粪口传播: 接触腺病毒感染者的粪便。腺病毒肺炎最常发生于 6 个月至 5 岁,尤其是 2 岁以下儿童。患慢性基础疾病和免疫功能受损者(如器官移植、 HIV 感染、原发性免疫缺陷等)更易发生重症。 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起病急, 常在起病之初即出现 39℃以上的高热, 可伴有咳嗽、喘息, 轻症一般在 7-11 天体温恢复正常,其他症状也随之消失。重症患儿高热可持续 2-4 周, 以稽留热多见,也有不规则热型,一些患儿最高体温超过 40℃。 呼吸困难多始于病后 3-5天,伴全身中毒症状,精神萎靡或者烦躁,易激惹,甚至抽搐。部分患儿有腹泻、呕吐, 甚至出现严重腹胀。少数患儿有结膜充血、扁桃体有分泌物。 体格检查肺部细湿啰音多于 3 天后出现, 可伴有哮鸣音。重症患儿一般情况差,面色苍白或发灰, 精神萎靡或者烦躁,容易激惹, 呼吸增快或困难, 口唇发绀, 鼻翼扇动, 三凹征明显, 心率增快, 可有心音低钝,肝脏肿大, 意识障碍和肌张力增高。 并发症 呼吸衰竭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纵隔气肿或皮下积气 胃肠功能障碍 中毒性脑病或脑炎 脓毒症 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HLH) 血液常规和生化检查 (1)血常规。白细胞可正常、升高或下降。 (2) C 反应蛋白(CRP)。可正常或升高, HAdV-3 型感染儿童的血清 CRP 水平较其他型更高。 (3)降钙素原(PCT)。重症患儿 PCT 可>0.5mg/ml。 (4)其他。HAdV-7 型易出现贫血、血小板减少和肝肾功能受损。合并心肌损伤者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肌钙蛋白或肌红蛋白升高,危重患儿更明显。 一般轻型腺病毒肺炎的炎症反应不突出, 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以淋巴细胞分类为主, CRP 正常。 而重症腺病毒肺炎的炎症反应强烈, 在病程中常见白细胞计数升高并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CRP 和 PCT 升高, 但起病初期 3 天内,一般白细胞计数和CRP 正常,而 PCT 可升高。 病原学检查 病毒分离和血清学鉴定: 传统的病毒分离和血清分型方法虽是诊断腺病毒的金标准,但不适于临床早期诊断 抗原检测: 针对腺病毒衣壳六邻体抗原进行检测,多采用免疫荧光方法,标本为鼻咽抽吸物、鼻咽拭子、痰液及肺泡灌洗液,发病 3-5 天内检出率最高,重症病例 2-3 周仍可阳采用免疫荧光方法,标本为鼻咽抽吸物、鼻咽拭子、痰液及肺泡灌洗液,发病 3-5 天内检出率最高,重症病例 2-3 周仍可阳性。 PCR 检测: 比传统的病毒培养和病毒抗原检测敏感性更高,标本为鼻咽拭子或痰液、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等。实时定量 PCR 可对病毒进行定量分析,帮助预测病情严重程度。 宏基因测序: 在诊断腺病毒感染以及分型方面具有优势,但价格昂贵,结果需要专业人员判定,不推荐常规开展。该方法主要用于特殊人群如合并基础疾病、免疫缺陷病、 其他方法检测阴性或病情危重以及混合感染需尽早明确病原的患儿,结果判断必须结合临床 影像学表现 早期两肺纹理增多、毛糙,双肺中内带明显, 于病程 3-7 天出现片状影,以小片状融合多见,进一步进展可表现为大片病变。肺门致密增宽,多为双侧或以肺实变侧较重。部分患儿合并胸腔积液、气胸、纵膈气肿和皮下气肿。少数心影轻度增大。 当胸部 X 线改变与呼吸困难等表现不平行时, 应当及时行 CT 检查。 以肺气肿和多肺叶受累的肺实变为主要特征,急性期肺实变多以双肺团簇状影为主,向心性分布,实变密度较高,多数实变影中可见支气管充气征,增强后强化较均匀。 部分患儿以肺不张为主,也有一些患儿主要表现为大、小气道(细支气管)的炎症,包括充气不均匀、磨玻璃影、马赛克征、小叶中心性结节、树芽征、支气管壁增厚、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分支增多等。可合并气胸、纵膈气肿和皮下气肿。 重症病例的早期识别 临床特征: 合并基础疾病包括慢性心肺疾病、 移植后或免疫功能低下、营养不良、神经发育障碍和肌肉病变等患儿; 早产儿及小于 3 个月以下婴幼儿;高热 3-5 天以上,伴有精神 萎靡、面色发灰、肝脏明显肿大、低氧血症;持续喘息;双肺 密集湿性啰音和哮鸣音。 影像学表现: 肺部阴影进展迅速,双肺多灶实变;双肺以细支气管炎为主,伴或不伴肺不张;有大叶肺不张或气肿。 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明显升高或降低,血小板下降,中度以下贫血, CRP 和 PCT 明显升高,白蛋白降低,铁蛋白和乳酸脱氢酶明显升高。 治疗原则和要点 1.一般治疗同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诊疗规范(2019 年版); 2.轻度病人多呈自限性,避免过度治疗,如使用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进行支气管镜检查等; 3.重症患儿需掌握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支气管镜检查、机械通气等的应用指征和时机, 体外膜肺(ECMO)和血液净化的治疗更需严格把控; 4.治疗过程中应当密切评估病情变化,多学科团队协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5.重症患儿治疗关键:保持气道通畅、适当氧疗、抑制过度炎症反应、保护脏器功能、及时治疗嗜血细胞综合征; 6.严格执行隔离措施和院感防控措施,避免交叉感染 7.临床上尚无特异的抗腺病毒药物,也无疫苗可用( 博主注 :抗其它DNA病毒的药物可能有部分作用;急需大力开展相关抗病毒药物和疫苗的研发)
个人分类: 科学|1709 次阅读|0 个评论
The 13th International Adenovirus Meeting, Mexico 2018
zhangqw 2018-7-1 22:13
https://international-adenovirus-meeting.org/ https://international-adenovirus-meeting.org/organizing_committee 会议注册和摘要提交截至时间延长至7月27日。全世界腺病毒研究领域的大咖每两年云集一起,机会难得。在此,谨代表组委会,热情欢迎国内的腺病毒研究者一起参会,并在大会上做报告展示您的研究成果。
个人分类: 科学|2918 次阅读|0 个评论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猴腺病毒为载体的埃博拉疫苗
热度 4 zhangqw 2015-8-29 23:31
经过将近5个月的投稿、修改,我投到《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上的关于《黑猩猩腺病毒为载体的埃博拉疫苗的初步报告》的通讯论文,这个月20号正式发表了!查了一下,关于埃博拉疫苗的研究,这个杂志上之前还没有来自中国的报道。 这篇通讯主要是针对美国National Institute of Allergy and Infectious Diseases的Ledgerwood博士研究组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论文“Chimpanzee adenovirus vector Ebola vaccine - preliminary report”的个人评论。 埃博拉出血热是一种严重的出血性疾病,由埃博拉病毒(EBOV)感染引起。埃博拉病毒是毒力极强的病原体,对赤道非洲地区的公共健康构成了很大威胁。自从该类病毒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被首次发现以来,近10年已有多次在人类和灵长类动物中的爆发记录,最近2次为2012年夏季在乌干达和刚果民主共和国爆发,以及2014年春季开始在几内亚和利比里亚等西非国家的爆发。 感染埃博拉病毒会导致严重的免疫抑制和全身性炎症反应,对血管、凝血系统和免疫系统造成潜在致命伤害。该病高达90%的病死率导致人们担心埃博拉病毒可能被用作生化武器。目前尚无有效的可用于人类或动物的治疗方法或疫苗以对抗埃博拉病毒。 近期开发的复制缺陷的黑猩猩3型腺病毒埃博拉病毒疫苗(cAd3-EBO)的试验,是基于其在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中的效果以及发现欧洲参与者血清中含有低水平预存的抗cAd3抗体的前提上。Ledgerwood研究组报告了该疫苗一期临床试验的初步结果,目前在利比里亚开展的埃博拉病毒疫苗2-3期临床试验合作研究也在进行中(ClinicalTrials.govnumber,NCT02344407)。然而,非洲居民对黑猩猩腺病毒的的预存免疫对疫苗研究来说仍然是个待解决的问题。 相比居住在美国或泰国的居民,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居民中的血清样品中,抗cAd6和抗cAd68中和性抗体更常见。在乌干达地区,人血清样品中抗cAd6和抗cAd7中和性抗体检测率分别约为40%和15%。此外,起源于黑猩猩腺病毒的人呼吸道腺病毒4型,可被人抗血清中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黑猩猩腺病毒中和抗体的流行性的增加,反映了这些病毒可能从黑猩猩到人的跨物种传播。在华盛顿大都市区招募的20位接受了cAd3-EBO一期疫苗试验的参与者中,17名参与者(85%)检测出存在抗cAd3的预存中和抗体。虽然cAd3、cAd6、cAd7和cAd68之间的交叉免疫的程度尚不清楚,但是,非洲地区预存的抗cAd3抗体的水平可能会比欧洲和美国更高。 此外,在非人灵长类动物的研究表明,CD8+T细胞可能在埃博拉病毒的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该疫苗的一期临床试验发现,对于那些具有高水平抗cAd3抗体的参与者,其预存的抗cAd3抗体水平和CD8+T细胞免疫应答之间为中等的负相关关系。因此,我们认为,cAd3-EBO疫苗在非洲的临床试验,应考虑在非洲会存在相当高水平的抗cAd3中和抗体的可能性。对含有高或低水平抗cAd3抗体的参与者进行分组,将有助于评价该疫苗的效果。 参考论文: Qiwei Zhang, Donald Seto. Chimpanzee Adenovirus Vector Ebola Vaccine - Preliminary Report.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15, 373(8): 775-776.
4297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解码保定腺病毒
zhangqw 2012-3-14 16:10
本文来源于 《财经》杂志 引发保定疫情的腺病毒55型攻击性虽不强,但越来越多的腺病毒出现了基因重组且存在未解之谜,使未来疾控风险增加.   “经与解放军总后卫生部核实,此次疫情确诊为腺病毒55型引起的呼吸道感染。”2月27日,卫生部新闻发言人邓海华再次就部队疫情进行澄清。   此前两天,25日,卫生部新闻办公室针对网络上沸沸扬扬的“保定某军队医院出现非典变异病毒”的说法发布消息,“河北省保定市解放军第二五二医院收治的呼吸道感染发热病人,已排除非典、甲流、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这是同一事件中,卫生部在三天内两次出面,对外发布部队疫病信息。   根据保定公安部门后来公布的信息,早在2月19日,网上就出现“保定再现非典”的传言。《财经》记者调查了解到,在2月19日之前,病毒的全部检验就已经完成,且被锁定为腺病毒55型(Ad55)。疫情出现后,病患被送至河北省保定市解放军第二五二医院进行隔离治疗。病患表现出呼吸道急性感染,并伴有发热等症状。医务人员选用抗生素类药物治疗无效,于是排除了细菌引发疫情的可能。为确认病原体,医务人员用棉签擦拭病患的咽喉取样,紧急送往位于北京的解放军疾病控制中心进行检测。   “各军区疾控中心一般不具备鉴定未知病毒的条件,更多起到疫情监控的作用。全国的样本都送往位于北京的实验室检测。”一位参与检测的部队专家说。   由于部队疫情属机密,此次疾病监控亦完全独立于普通民众视线之外,相关数据也未对外发布,因此,传言一度愈演愈烈。   追索变异基因   解放军疾病控制中心承担检测工作的团队分为两组,以前方采集的血清标本和咽喉拭子为样本,分别进行血清学检测和核酸检测。   血清学检测运用的是免疫学原理,免疫反应具有特异性,即抗体与病毒一一对应,可以通过已知的一方推测另一方;核酸检测运用的则是分子生物学原理,通过解读病毒的基因,判断病毒的身份。   上述部队专家告诉《财经》记者,两种方法都可独立鉴定出病毒的身份,但各有利弊,为了保证试验结果的可靠性,两组平行开展,互为验证,以排除“错检”的可能。   拿到样本的核酸检测团队首先开始基因的扩增。基因扩增的目的是将病毒的基因片段通过添加引物,完成在病毒体外的复制——基因序列需要被复制放大至千万倍才可被分辨解读。   而基因扩增的关键就在于引物的选择。“不同的病毒引物不同。SARS、禽流感、腺病毒的引物互不相同,如果引物选择错误,扩增就会失败。”这名专家告诉《财经》记者,引物选择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对病毒的初筛,“既然病患出现了发烧和上呼吸道感染,根据经验就可以圈定出一些病毒”。   经过三小时,基因扩增完毕。添加不同引物的反应管逐一通过电泳,以检验扩增的有效性,由此将SARS、禽流感等可引发呼吸道急性感染的病毒一一排除。基因扩增亦设立两个平行小组。最终,两个小组的试验结果均锁定在腺病毒。   腺病毒(Ad)在1953年被首次发现。其后每确定一种腺病毒,即按排序命名。由于不同型的腺病毒特性不同,因此,样本被送往下一个实验室进行更准确的鉴定——序列检测。   序列检测相当于对病毒基因进行解码,并对照基因图谱锁定病毒的身份。此番被解密的基因表现与Ad14高度相似。Ad14是一种致病性较强的腺病毒。2006年至2007年间,美国四个州共确诊了140例Ad14感染者。其中,17%的病人住进重症监护室,死亡率5%。   但与以往Ad14引发的疫情相比,保定疫情表现不同,其住院的病人虽然也有发热和咽喉肿痛,但多为轻症病人,死亡病例尚未出现。所以,专家认为其致病性与Ad11更接近。   随后,研究人员从Ad14的基因骨架中找到与Ad11相似的序列。这段序列即六邻体蛋白,该蛋白往往决定着病毒能够引发何种类型的抗体,因此饱含抗体的血清都是依据六邻体蛋白产生。   经过五个多小时的基因序列分析,研究员最终判定,该病毒与2006年在陕西岐山暴发的病毒QS-DLL极为相似,属于同一个祖先,即Ad55。    识破“特洛伊木马”   核酸检测完成不久,血清学组也加班加点地赶出检测结果,样品病毒被判定为Ad11。“其实这算是对核酸检测结果的一种证实。”上述部队专家解释说,两组检测结果均为腺病毒,排除了实验被污染、误检的可能,再加上Ad55的血清学反应本身就与Ad11一致,因此,样本病毒最终被确定为Ad55。   Ad55是在中国最早发现并被鉴定,2009年才获正式命名。其由两种腺病毒重组产生,一种是肾脏病毒(Ad11),一种是呼吸道病原体(Ad14)。   2006年,陕西岐山县一所中学内暴发发热疫情。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和陕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合作对该疫情展开研究,将病毒命名为QS-DLL。这也是该病毒首次在中国出现聚集性病例。   研究人员通过对QS-DLL进行血清学检测,发现该种病毒可以与Ad11抗体结合。于是,QS-DLL被判定为Ad11的变异体。2010年前,国际间对腺病毒的分型一直以血清型为准。“但是,仅用血清型对病毒进行分型是片面的。” 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热带医学学院张其威博士 向《财经》记者介绍,“血清型取决于六邻体蛋白,仅由约900个氨基酸组成,相较于腺病毒整个基因组来说,这只是很短的一部分,不能如实反映病毒及其他蛋白的情况。”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人类腺病毒研究组主席唐纳德·司徒(Donald Seto) 长期研究腺病毒,他在2009年与中方展开合作,尝试以全基因组序列对QS-DLL进行再分型,张其威博士也参与了这次研究。他们很快发现这是一种不寻常的呼吸道病原体,“它由肾脏病毒Ad11和呼吸道病原体Ad14重组产生,重组后的病毒对人体免疫系统来说就如同‘特洛伊木马’,它看起来很像肾脏病原体,实际上攻击的却是呼吸系统”。唐纳德·司徒向《财经》记者解释。   由此QS-DLL被确定为一种新型的重组腺病毒,且被命名为Ad55。唐纳德·司徒特意强调,55型的“型”与11型不同,前者为基因组型(type),后者为血清型(serotype)。目前,腺病毒家族已有论文证实的共55种,前51种以血清型命名,后4种以基因组型命名。   “Ad55型并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重组的腺病毒。现在越来越多的腺病毒出现了重组。”张其威说。   Ad55的未解之谜   保定疫情病毒检测整个过程耗时约48小时。   据卫生部公布,截至2月25日8时,发热病例以轻症为主,无危重病人,无死亡病例。但并未披露具体感染人数。   上述部队专家表示,保定疫情之前,部队就曾检测出过腺病毒。为了全面准确地了解此次病毒,实验室对Ad55做了全基因组分析,结果发现保定疫情的腺病毒与2006年陕西岐山疫情虽同属一个祖先,不过经过六年的繁衍,病毒也发生了些许变化,但是总体变化不大。   “腺病毒作为以DNA为遗传物质的病毒,其遗传特性较为稳定,基因较难发生突变。”唐纳德·司徒印证了此说法。   通过分析病毒全部基因组,可以部分预测病毒的性状。但是,对Ad55的致病性和传染性,目前科学界还未有统一的说法。原因是Ad55被定性至今三年来,在中国被明确的规模暴发仅两次,另外,由于个体抵抗力差异很大,由此判断其致病性及传播性很难。   但是,部分信息可以从已发生的疫情进行推断。可以肯定的是,病毒基因变异得越小,病毒的特性改变也会越少。因此,从已发生的疫情可以一窥Ad55的致病性和传播性。   以陕西岐山疫情为例, 2006年3月7日,当地一名高中生出现发热症状,体温达38.5摄氏度。随后一个月中,共出现254人感染,其中一名原先患有骨髓巨幼细胞性贫血症的高中生死亡 。   此前2005年,新加坡也曾分离出一种相似的株体,被称为SNG122。该病毒与2006年岐山病毒含有同样的基因组,但也存在一定差异。“我们分析认为这两株分离出的病毒有着同样的祖先。”唐纳德·司徒说,“毒株在新加坡也引发了相似的疫病,共254名感染者,未出现死亡病例。”   依据已有案例,张其威判断,就目前流行的情况看,这种新病毒的传染性比较高,只要具备合适的条件,Ad55有可能波及老人和儿童,“据我推测,重组后的病毒比重组前的两种病毒对人类的危害性更大,更容易逃避人体自身的免疫抵抗,使人体不能轻易清除它”。   唐纳德·司徒也认为,该病毒有大范围传播的可能,但不会产生SARS那样的影响。因为SARS致病性很强,可致使身体健康的人死亡,而腺病毒仅表现出对患基础性疾病的人有生命威胁。   只要人群聚集,腺病毒都可能发生一定范围内的传播,由于其症状与感冒相似,并不引人重视。“ 不过,即使是感冒这样的疾病,也会影响部队的战斗力 ,所以像腺病毒、流感等常见病,部队常备检测所需材料。”上述部队专家说,目前全球医学界对Ad55了解甚少,尚有诸多未知待突破,“谁也不知道病毒是在什么时候传入中国,也没有人知道病毒在哪里、在什么地方完成的基因重组。”   虽然最早被准确鉴定的Ad55疫情出现在中国,但是这并不足以作为病毒发源地的判定依据。因为基因重组过程必须在感染对象体内完成,这意味着只有一个人同时感染了Ad11和Ad14,重组才有可能发生。 中国常见的腺病毒类型为3型和7型,11型也曾在中国检测出来,但还没有信息表明,中国出现过14型或14型变异体 。   若想对腺病毒进行更深入的分析,需要为腺病毒建立更广泛、全面的监控资料。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研究员许文波 表示:“与世界大多数国家一样,中国目前还没有建立腺病毒感染常规监测点。”    【作者: 《财经》记者 许竞 】 (责任编辑:闫祺)
个人分类: 科学|2824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癌症治疗新法:溶瘤腺病毒有效杀死肺癌和结肠癌细胞
热度 1 zhangqw 2011-2-17 16:43
发布时间:2006-08-22 http://bioop.com/html/biotalk/200608221190.html 据Willian Wold 和同事发表在本月17日的Cancer Research上的文章揭示:一种经过遗传改造的腺病毒可以选择性地杀死肺和结肠中的癌细胞而不损伤健康细胞。这项研究可能导致产生一种能选择性杀死癌细胞的新型癌症疗法。 “这些进行过基因工程改造的病毒杀死癌细胞的机制完全不同于化学疗法和辐射疗法的机制”,Saint Louis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的分子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系主任William Wold博士说。“这些病毒将有可能治疗许多现有疗法无法处理的癌症。也有可能利用这些病毒和其他现有疗法相结合以创造出新型的治疗体系。”Wold博士和他的同事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研究将相对温和的腺病毒改造成为一种能攻击摧毁癌细胞的抗癌药物的方法,腺病毒感染导致的症状与通常的儿童感冒相似。Wold的研究小组构建了几种新的“癌基因治疗的腺病毒载体”("adenovirus cancer gene therapy vectors,"),通过改造部分基因使得病毒会攻击癌细胞。 “我们设计的部分载体可以摧毁多种不同的癌细胞,另一部分载体专门攻击结肠癌或肺癌。在临床前实验中,这些载体能有效抵抗恶性肿瘤而不伤害正常组织。”的研究报告刊登在今天的Cancer Research上,发表的内容包括两种新的经改造能通过病毒复制杀死癌细胞的“溶瘤腺病毒”("oncolytic adenoviruses")INGN 007 (VRX-007)和INGN 009 (VRX-009)。这些病毒经过遗传改造后能特异的针对特定种类的癌细胞。今天发表的资料表明这两种病毒都能专一有效的杀死培养的癌细胞。 INGN009专门设计为能杀死带有多数结肠癌中一个常见突变的细胞,能够有效的杀死培养的结肠癌细胞,但是不能杀死肺癌细胞。INGN007能有效的杀死这两种癌细胞。在一个结肠癌的动物模型中,将INGN007或者INGN009注射到肿瘤中,能够比空白对照更有效地抑制肿瘤地生长,抑制效果分别是对照的五倍和十倍)。 INGN007也能完全抑制肺癌疾病模型中肿瘤的生长。Introgen Therapeutics Inc.(已经获得了这些肿瘤溶解病毒和其他一些相关技术专利权,的研究主管Louis Zumstein博士说:“这些临床前的研究数据很有价值,而且支持肿瘤溶解腺病毒有作为很有潜力的新型癌症治疗方法将为我们提供有效的和选择性杀死癌细胞的方法。这些资料也说明溶瘤腺病毒可以经过灵活的改造而使之高度专一的针对特定的肿瘤类型。 Wold博士和他的研究组的同事在去年获得了一项有关这一技术的美国专利(第6627190号)。Introgen和VirRx(由Wold建立的一个生物技术公司,致力于癌症基因疗法的研究)就有关癌症和其他疾病的新疗法研究进行了合作。Introgen是生物医药产品研发的领先厂家,他们利用非整合基因去产生治疗性蛋白以治疗癌症和其他疾病。肿瘤的发生发展往往是多基因协同作用的结果,仅靠恢复1个或几个抑癌基因功能的基因治疗方法一般难以凑效,因此Miller等在1996年首先提出了使用肿瘤选择复制性腺病毒(tumor selective replication Adenovims,TSRA,亦称特异性溶瘤腺病毒selectively oncolytic Adenovims)治疗肿瘤的新策略。作为这种策略的实践,Khuri等于2000年使用Elb55缺失的复制性重组腺病毒ONYX-015(d11520)选择性裂解P53—肿瘤细胞,获得可喜成绩。基因疗法领域的先驱Anderson认为这项成果非常令人振奋。最近几年,d11520等多种增殖病毒已进入临床试验,为肿瘤的治疗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之所以选择复制性腺病毒主要是因为腺病毒是非整合病毒,相对安全;自主复制的腺病毒能主动地寻找靶细胞,并在特异复制增殖的同时将癌细胞裂解杀灭,呈对数增殖能使其治疗剂量成对数级地放大。 在选择复制性腺病毒溶瘤疗法中, Ad El区基因是腺病毒的复制启动基因,包括E1a和E1b两部分,它的表达与否直接关系到腺病毒能否复制。在腺病毒感染后的最初2.5 h内,只有E1a基因被转录、翻译,此蛋白质可激活对腺病毒复制必需的各种细胞基因和病毒基因的表达,以前所用的复制缺陷型腺病毒正是剔除了这段序列 。而 在特异性溶瘤腺病毒中正是保留和利用这一基因区,将其置于肿瘤组织或细胞特异的调控序列控制之下,或利用肿瘤细胞内特有的信号转导途径,使病毒特异复制并达到特异裂解杀灭癌细胞的目的 。此法已用于肝癌、肺癌、胃癌、卵巢癌、胰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结直肠癌、骨肉瘤、黑色素瘤等实体瘤的基因治疗实验研究。 构建肿瘤特异性增殖病毒的一种方法是利用肿瘤特异性启动子控制病毒复制必需的基因,如腺病毒的 E1A 基因等。 由于腺病毒 E1B-55kD 蛋白能够抑制 p53 的功能,大多数正常细胞感染腺病毒后不会立即出现凋亡,腺病毒仍然能够在其内复制。而在 p53 途径缺陷的肿瘤细胞中,病毒感染后, p53 不能被激活, E1B-55kD 蛋白便不起作用。因此缺失 E1B-55kD 蛋白后 , 腺病毒就不能在正常细胞中复制,而只能特异地在 P53 失活的肿瘤细胞中大量复制、增殖,最终裂解肿瘤细胞,并释放新的病毒去感染邻近的肿瘤细胞,以消灭肿瘤 。 Bischoff 等开发的世界上第一个肿瘤特异增殖病毒——溶瘤腺病毒 ONYX-015 正是遵循这个构建方法,它剔除了 E1B-55kD 蛋白的基因使病毒只能在 P53 失活的肿瘤细胞中复制。目前,研究人员利用腺病毒的生物学特性构建的数量繁多、特点各异的肿瘤及其组织特异性增殖的腺病毒都可以命名为溶瘤腺病毒,根据此特点,该类病毒及其构建方法已经广泛地应用于肿瘤治疗相关的临床与科研当中。 世界上第一个溶瘤腺病毒是由 Bischoff 等开发的 ONYX-015 。 ONYX-015 是第一代溶瘤腺病毒,设计者除去了腺病毒基因组内的 E1B-55K 片段,使 ONYX-015 可选择性地在失去正常 p53 功能的细胞内复制,而不能再具有正常 p53 功能的细胞内复制。有研究对 ONYX-015 或其余药物联合进行了 1-3 期的临床试验,使用方式包括瘤体内注射、血管内注射、腹腔内注射,结果发现 ONYX-015 最常见一些轻度免疫反应,而与化疗药物联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提高溶瘤腺病毒的治疗效果,研究人员开发了第二代溶瘤腺病毒,采用肿瘤特异性启动子调控 E1 区,使病毒特异性地在肿瘤细胞内复制,如 PSA 编码基因内的启动增强子调控的溶瘤腺病毒 CV706 ,用 AFP 基因调控的 CV890 等。在第二代溶瘤腺病毒中, KH901 是目前最为成熟和引人注目的。它以人的端粒酶启动子—— hTERT 调控 E1 区的表达。 人端粒酶 (telomerase) 是一种控制细胞中染色体末端长度的重要酶,调节细胞在分裂分化过程中染色体末端的长度。人端粒酶主要有三部分组成,其中的 RNA 和具有催化作用的逆转录酶基因控制着人端粒酶的活性。 90% 以上的肿瘤细胞都有端粒酶,而端粒酶基因的启动子 hTERT 决定着端粒酶的表达水平和酶的活性。然后,在野生的 hTERT 的启动子上通过定点诱变的方法加了两个转录因子 E2F-1 的结合位点(使之能在 Rb 变异的细胞中活性),这样改造后的 hTERT 启动子称为 mhTERT ,不但具有原有肿瘤细胞中的活性,而且使它在正常细胞中的“启动”活性大大地降低了,从而阻断了 hTERT 原始启动子在造血祖先细胞等正常细胞中的转录活性,从而增加了 KH901 对肿瘤细胞的选择性。目前,对溶瘤腺病毒的研究和优化工作还在不断进行中,增殖性能更加特异、介导治疗基因更佳、溶瘤效果更好的腺病毒将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科学研究与临床应用中。
个人分类: 科学|3984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6: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