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琵琶行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诗文竞技谈笑中(三)
热度 2 xuxfyuwp 2017-3-12 11:53
“我未出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出自罗隐的《赠妓云英》,前两句是:“锺陵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这首诗引出了一段情感故事。王立群老师点评说,这个罗隐年轻时赴考,途经锺陵县时结识了云英,是个有名的歌妓,但是过了十几年,罗隐仍没有考上,再次遇到云英时,很惊讶云英还未嫁人。云英也很惊讶他怎么还没考上。康震老师给出了进一步的延伸解读,说这是两个倒霉蛋相遇的故事,初相识后多年再相遇,双方都没达到对方认为应该达到的状态。虽有遗憾,但也反衬出一种情思,说明他们对对方都很关心,两个人是有很深感情的,在时时惦记对方,想象着对方应该是什么样子。虽然没有什么结果,但通过诗词反映出的情谊是很重的。 “直道相思聊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这是个纠错题,应是“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董卿说可能有人会认为“清”是错的,改为“未妨惆怅是轻狂”。蒙曼老师便对这个可能做了一番解读,诗中的清狂是指什么呢?意思是不狂之狂,此人本来没有狂疾,没有那个病,却显得像病了一样,什么意思呢?就是痴情。情到深处人痴狂。所以称为清狂,有不狂之狂,痴情之狂的意思。其实就是一种情,但有些过,用情过深了,人就狂了。康震老师的解释就更有点趣味了,说这两句诗意思是本来知道咱俩也没什么戏,可我就是特别喜欢你,就是跟你相思,就要爱你。董卿插话,是啊!我想想还不行吗?康震老师说,对,我想我的,我痴我的,我的情,与你没有一毛钱关系。董卿则给出了结论:借用现代的一句话,就叫我爱你,与你无关。 “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唯有谪仙词。”出自苏轼的《戏徐凝瀑布诗》,后两句是“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王立群老师解释说,苏轼在赞扬李白的同时,狠批了徐凝。其实徐凝的诗也不错,但率真的苏轼批评人毫不留情,把徐凝贬得很低。康震和王立群老师关于苏轼和李白的进一步解释也很有意思。康老师说,宋神宗评价李白时,说他有苏轼的才情,但没有苏轼的学问,苏轼虽然被他贬谪,但还是承认苏轼是他们时代的骄傲。王立群老师说宋代诗人确实普遍比唐代诗人有学问,重要原因是宋代的雕版印刷已经通行了,宋代人的读书量显然超越唐人。唐人读书受到了当时印刷技术限制,书籍流传是较困难的。所以到今天,李白那样的大诗人留下的诗词也就一千多首,远不及苏轼、陆游,所以从学问角度,宋代诗人远高于唐代。这样解释似有一定道理,从技术上进步的角度解读史实,但若深究学问的内涵,或许也会有争议。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康震老师感慨地说,这就是李煜写的诗啊,一般人真写不了,他这种心境一般人体会不到。李煜的诗一般人一看都懂,但你写不出来。他说“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小孩子也能听得懂,但是其中蕴含的酸楚,我们可能体会到,但难以表达出来。董卿说,李煜是字字血泪啊!王立群老师赞同,说他被俘后,处境极度艰难,没有办法保护自己的女人,也没有办法挽救国家,做了阶下囚,没有那种惨痛的处境和经历,是写不出来的。康震老师认为,李煜的确是个亡国之君,但在艺术上确是史上的奇葩。把生活中和政治中的痛,酿造出了艺术上的美,只是这种美是带着血和泪的。李煜的造诣很高,最难得的是能通过寻常的话语传递不寻常的心理状态,这个是常人难以做到的。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康震老师谈到白居易,似有些兴奋,说白居易30岁的时候,还是长安郊县的一个科级干部,与朋友一道看了一次仙游寺,想到了天宝往事,写出了《长恨歌》,写得多好啊!如张爱玲所说“出名要趁早”,此诗一出,轰动天下,天才!可十年以后,白居易已40岁了,被贬到江州这小地方,你还能写出什么呢?没想到遇见一个商人妇,听了一曲琵琶曲,心里有感觉了,引发了艺术天才无边想象,写出了《琵琶行》。白居易虽然被贬,但仍然是官人,江州司马相当于副市长啊!而唐代的身份等级划分是很严格的,有官人,有良人,还有贱人。“老大嫁作商人妇”,本人是歌女,又嫁给商人为妻,这在当时身份是很低微的。但白居易一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将两人的身份拉平了,这是很不寻常的,俯下身来,与对方平等交换内心,把感情作为人和人交往的唯一标准,是这首诗特别感人的一个地方,这种心态和认同,是非常伟大的,《琵琶行》也成为千古佳作,只有反复咏叹方解其中真味。 节目中令人回味之处不少,在欣赏与谈笑间受益良多。
个人分类: 杂感|3906 次阅读|2 个评论
最早商人是“氓”的可能性分析
热度 1 tarimriver 2012-6-1 11:10
春秋时期一个叫氓的年轻人是文字记载的最早的商人。 诗经.氓 第一句这样说“氓之蚩蚩,抱布贸丝”拿着布匹去换蚕丝,这不像自给自足小农经济模式。也就是说,这个小伙子家不是专职干农活的,而是拿别人生产出来的布(他或许是用丝换来的)来美女这里叫唤蚕丝。下一步他有可能用丝或布换粮食蔬菜和生活用品。 这是一首描写爱情的诗,后面说到小伙子和姑娘结婚后,自顾经商冷落了老婆。琵琶行也说商人重利轻别离,一去两三年,使得自己的老婆连基本的生活都无法保障,使得老婆抱怨连连。如果是一同种地的,二人同甘共苦,老婆是不会抱怨的。如果氓一直从事农业生产活动,过得窘迫,也不会有条件移情别恋。
3294 次阅读|2 个评论
也上浔阳楼
热度 11 陈安博士 2011-6-22 22:30
  从江泽民题写站名的九江火车站出来,和万总一起在九江的一家饭店吃完了早餐,时间还早,他就建议道:陈老师,我带你去浔阳楼看看吧。   我心里立刻升腾起那句著名的诗来: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是著名诗人白居易的著名长诗《琵琶行》。里面全文我在高中时因为要求背诵,所以至今依然记得,最后一句则是“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江州司马就是白居易的自称,那个时候他被贬到江州(现在的九江),写下了一大把的著名诗歌,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这首选入中学课本的长诗《琵琶行》。因为里面的第一句就说到浔阳,我自然也就一下子竖起了耳朵,为这次的庐山之行的第一步感到惊喜。 一   我见过许多说法提到诗人和好诗的来历,里面有“愤怒出诗人”,“忧伤出诗人”,“痛苦出诗人”等等,但是,里面似乎就是没有“得意出诗人”的说法,这究竟是为什么?   想来想去,也许是当你得意的时候,对于文字的感觉,对于文学的感觉都淡下去了,只有感官上的快感,而无法体验到内心深层次的东西。   一旦得意,就会露出自己尾巴下面的丑陋来,而痛苦,会隐藏自己丑陋的东西,而把心灵深处美好的东西激发出来,而且表达欲望愈发强烈,这样的情况下写诗,自然也就会更好些。    二   白居易的很多好诗是哀伤的。   除了这首著名的《琵琶行》之外,其实连那首不太著名的绝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我都能感到在山中无意寻花却偶遇桃花的诗人内心里无奈的情愫。也所以,尽管他是司马,可是他要在江州建起他的草庐,宁愿去过那种苦行僧的日子,以因应自己内心的愤怒、孤独与无助。   李白、杜甫、白居易,中国历史上最好的三个诗人,没有任何其他人能超过他们哥仨的水平,李白且不多说,曾经和皇帝老儿一起对着杨贵妃猛喝其酒,也写过歌颂杨贵妃的艳诗,马屁水平也是一流,可是最好的诗似乎也是不如意时的作品,杜甫更不要说了,他的所有诗里,表达喜悦的寥寥无几,而他的官职做到了“工部员外郎”,我总觉得听上去似乎是个官,但是也就一相当于某市地震局的处级干部。我认真看他那“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里面,怎么就感觉不到喜悦呢?   白居易因为其诗的通俗性,所以,如果里面表达有喜悦,则一定能够在第一时间被我发现,可是,我没有看到几首。 三   进入浔阳楼,有大字的匾额:逝者如斯。旁边有个人在冒充识字的,说“不是‘逝者如斯夫’吗?它给漏了一个字。”   站在一边的我顿时羞愧起来,还以为大家的知识水平都提高上去了呢?可是,这位看上去明显认识几个汉字的人却如此自信地在表达自己的无知。我羞愧地连看都没好意思看他一眼,就上了楼,准备从楼上看起。
个人分类: 论游—走遍中国|2506 次阅读|19 个评论
夕阳箫鼓
热度 1 lakeebird 2011-2-18 17:17
夕阳箫鼓
许多人都听过著名的民乐合奏曲《春节花月夜》,柔婉的旋律,安宁的情调,描绘出一幅月色下泛舟的美好景色。其实这首合奏曲改编自琵琶文曲《夕阳箫鼓》,又名《夕阳箫歌》,此外还有《浔阳琵琶》、《浔阳夜月》、《浔阳曲》等不同版本流传于世,十八世纪前就流传在江南一带。 有人认为《夕阳箫鼓》的立意来自于《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琵琶女如怨如诉的弹唱飘零身世。其实听过《夕阳箫鼓》的人都能感觉到它的意境与《琵琶行》很不相同,它所展示的音乐内容和意境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有很多相似之处。在上世纪的二十年代,有人将《夕阳箫鼓》改编成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是民乐合奏曲,因此拥有丰富的乐器色彩,乐曲有高、低、浓、淡、厚、薄的变化,层次分明,表现丰富,感觉是一场视听的盛宴。 《夕阳箫鼓》是琵琶曲,简单干净的琵琶声,大珠小珠落玉盘,听的感受的确如此,点点敲击着心灵。听琵琶仿佛在听一位女子的心声。 http://music.guqu.net/pipa/3614.html 《夕阳箫鼓》也被改编为古筝曲《春节花月夜》,古筝因为有了更多的弦和柱,所以音乐的表达会更丰富些,两种乐器演奏出来的感觉完全不同。相比较而言,我偏喜欢琵琶的《夕阳箫鼓》。
个人分类: 煮酒论琴|4953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3: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