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社会科学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社会科学

相关日志

2012年SSCI收录3033种期刊目录
热度 3 wanyuehua 2012-4-15 13:05
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 ,简称 SSCI )收录报道并标引了 3033 种(截止到 2012 年 4 月 15 日 )社会科学期刊,同时也收录 SCIE 所收录的期刊当中涉及社会科学研究的论文。详细目录请看附件。 SSCI 收录期刊学科范围涉及人类学、考古学、地区研究、商业与金融、传播学、犯罪与监狱、人口统计学、经济学、教育学以及特殊教育、环境研究、人类工程学、种族研究、家庭研究、地理学、接待、休闲、运动与旅游、卫生政策、护理、老年医学、健康与康复、药物滥用、科学史与科学哲学、劳资与劳动、信息科学与图书馆学、国际关系、法律、法医学、语言学、管理科学、运筹学、计划与发展、政治学、精神病学、心理学、伦理学、公共管理、社会学、城市研究、运输、女性研究等。 2012 年 SSCI 收录了传播学期刊 73 种、法律期刊 144 种、语言学期刊 166 种、管理期刊 172 种、经济学期刊 320 种、商业期刊 113 种、 金融期刊 84 种、 计划与发展期刊 57 种、公共管理期刊 46 种、历史期刊 58 种、政治学期刊 153 种、精神病学期刊 118 种、护理期刊 100 种、康复期刊 67 种、应用心理学期刊 76 种、社会学期刊 139 种、社会问题期刊 39 种 社会工作期刊 41 种、城市研究期刊 37 种、 运输期刊 26 种、妇女研究期刊 38 种、人类学期刊 81 种、区域研究 67 种、犯罪与监狱期刊 50 种、信息科学与图书馆学期刊 87 种、科学史与科学哲学期刊 41 种、国际关系期刊 82 种、教育与教育研究 212 种、地理期刊 74 种、环境研究期刊 95 种、 人类工程学期刊 15 种、家庭研究期刊 39 种、 人口统计期刊 25 种等…… (截止到 2012 年 4 月 15 日 ) 。 相关阅读: 2011 年SSCI 收录2929 种 期 刊目 录 附件: 2012年SSCI收录3033种期刊目录.rar
个人分类: SSCI投稿|14308 次阅读|3 个评论
垃圾论文不分文科理科:驳《都是科技论文,文科论文=理科论文》
热度 5 lionbin 2011-12-7 10:05
垃圾论文不分文科理科:驳《都是科技论文,文科论文=理科论文》
只要是科技论文,都应该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一些毫无学术价值的论文也被发表出来,这就是我们大家所谈论的垃圾论文。昨天中午看到一则关于河南某大学的副教授大量发表垃圾论文的新闻报道,顺便写一文《 大量发表垃圾论文,是否也属学术不端行为? 》,本来只是有感而发,以为大家对这个问题是心领神会的,我只是再次说了正确的废话,并自我评价这篇博文就是“垃圾博文”,因为价值不大。但出乎我的意料,虽然不乏大多数赞同者,但还是存在一些极端反对者,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陶冶《 都是科技论文,文科论文=理科论文? 》( 原博文已删除! ) 。现全文转载,并逐条评价(原博文的字体标注为蓝色)。 我此来就是让大家批判的。 【评价】开始就露怯,还如何辩论呀。不过也正好说明了你自己可能都感觉自己的观点无法被大家认同。 今天关注了一个关于国内某公务人员写了很多发表在国内某些杂志上的“垃圾论文”这一情况发表的一些意见的事件,本人感想深刻。可能会触动一些人的神经。 首先认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一定要分开议论其价值————评价系统必须分开————不同的数据库,不能相互比较!否则会出现某些学自然科学的人鄙视社会科学。 【评价】同意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评价系统分开的说法,不仅如此,我觉得各学科的分科评价也尽可能越细越好。比如,我们生命科学的宏观生物学与微观生物学在评价的时候总是互殴,显然分开评价可能更客观一些。不过,这里我搞不懂哪些学自然科学的人正在鄙视社会科学呢,有什么理由要鄙视呢?陶冶博主说出这些话,是不是自信心不足呀! 举例:搞基因的、生物的、理工的、自然的,要么全英文,要么摘要必是英文;能和搞社会主义理论、共产主义理论等社会科学相比么?在国内,后者需要些英文摘要么?这是其一。假使需要,国际上不会有几家期刊敢刊————社会主义理论不有悖于资本主义么? 【评价】“搞基因的、生物的、理工的、自然的”这个说法很错,相互之间有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其实,没有人规定这些学科一定要用英文写全文或者摘要,这样做的目的只是为了与国际同行进行交流,因为英语在事实上是国际交流语言。从你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了解,我看你也不是学文科的,怎么这么大逆不道的话也能说得出来?社会主义理论和共产主义理论本来就来源于国外,不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产物,虽然在中国发芽,在中国最成功,为什么不能进行国际交流呢?不知道陶冶博主是否关注过国际上相关的杂志,如果需要,我可以帮你找找,究竟有没有可探讨社会主义理论的国际杂志,“社会主义理论不有悖于资本主义么”,好狭隘的思想!你以为国际上做社会科学研究的人都与你一样如此狭隘?“社会主义理论”和“共产主义理论”在国外许多高校是作为选修课的。 【岳金星博友的补充】 古汉语研究当然也要发英文论文,因为国际上不是只有汉语国家在研究古汉语,不能忽视国际同行。再说了,就算古汉语的国际同行都是中国通,但是假设一个不会汉语的计算机科学家想做古汉语数据库,那么总不能让人在学汉语吧(而且还是古汉语,咱们自己都没弄明白呢),于是用英语发表论文的功能也就在这个时候体现出来了。真正的科学或研究成果,不是自己把玩的,而是要推动人类对世界认识的不断进步的。别再讨论语言的问题了,因为这根本不是一个问题。再狭隘点,学理工的人英语都比学人文社科的好,难道不感到羞愧吗?再者说,如果搞马列、社会主义理论的能用英语把老外都说服,岂不是对共产主义事业的伟大贡献吗?还有,现在有个危险的倾向,人文社科的人好像看着理工科的成果太红火,所以鼓吹什么评价体系差异论,学科差异论,SCI、SSCI无用云云。这是天大的误导和自欺欺人,晚上天黑以后,在自己大学走一走,理工科的实验室永远都亮着灯,文科的楼里连个上自习、加班的都没有,功夫没下到,自然没成果跟评价体系有一毛钱关系??语言学领域里还活着的最牛Chomsky,几乎没有journal article,但是人家全是书!!真自己写的书!!一样是泰斗!!中国文科不行,大家不是想怎么变好,而是想怎么和好的划清界限,自甘堕落,孔圣人说的见贤思齐,让这帮传人活生生的改成“见贤不思齐”。好家伙,还得往贤者身上补两脚,要不都不解恨。不抱怨了,接着学习。向还在做实验的老师同学致敬,向真正的人文社科大师致敬。 再者,难道能让古汉语领域发表文章还用英文?扯淡!!!!!!!!!!! 【评价】中国文化是属于中华民族的,也是属于世界的。古汉语也代表的是中国文化,有能力将她介绍给全世界,那才叫水平。我以前曾经看到武汉大学的一位学者将中国古代的名诗词翻译成英文的书,翻译诗词要达到信雅达韵,真得很难!有兴趣的可以找来读读。现在全球日益风靡的孔子学院是不知道是如何介绍中国文化的。我在网上查询了一下关于孔子学院的介绍,摘录于此:孔子的学说传到西方,是从400多年前意大利传教士把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一书译成拉丁文带到欧洲开始的。而今,孔子学说已走向了五大洲,各国孔子学院的建立,正是孔子“四海之内皆兄弟”“和而不同”以及“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思想的现实实践(来源:百度百科)。 其二,事实上,国内关于社会科学的英文摘要较少。为什么?这是因为我们是汉语言国家!发表在国内的文章为什么需要英文摘要?我是给自己的人民看的————也包括你......。 【评价】不得不再次说,你太狭隘了,给自己的人民与给全世界看,矛盾吗?关于用英文发表论文的重要意义,在我的其他一些博文中都有提及,这里不再赘述。而且,我一直还没有弄清楚你谈论文科论文和理科论文怎么扯上要谈论汉语文章和英文文章。 国内“科研人员”谁不追求SCI?名校出身,高人一等,没有SCI最终是不行的. 【评价】怎么谈到SCI的问题了?行,我来陪你聊几句。看来,你根本就不了解“科研人员”为什么追求SCI,其实他们也不想追求的。为什么要追求?看下面。 此外,全世界英文期刊多了去了,为何只有那么一些是SCI?而不是全部?谁都明白!这就像我们国内的情况:中文期刊一大堆!我估计这些人读的或者见过的也不少。但真正有能力给出英文摘要的有多少?抑或有一些,能迎合这些人所向往的西方世界的有几家? 【评价】这个我不用脑子想就可以告诉你,从平均水平来看,SCI入选刊物一般比非SCI高!你这句话正好说明了SCI是好东西,是好东西大家当然追求啦。你说的“国内的情况”正好是一个严重的现实问题,而且你的“迎合这些人所向往的西方世界”这种口吻带有强烈的主观倾向。凭什么要迎合西方?我们要迎合的是正确合理的做法:广泛交流。 不要以自己的过分要求去施加别人。 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确实是有差别的。个人要厘清。 【评价】如果说我将大量发表垃圾论文归为学术不端行为是过分要求的话,我同意你的说法。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差别显然不是能够说明文科发表垃圾论文是合理的。这点儿你一定要厘清。 尊重自然,尊重社会!自然要和谐,社会也要和谐!二者不矛盾。 【评价】这句话是全文中最靠谱的一句话。这句话我也同意,所以标注成红色。 图片来自网上,仅供欣赏
个人分类: 学术生态|6013 次阅读|13 个评论
2011年A&HCI收录哲学学科期刊165种目录
wanyuehua 2011-9-19 07:54
SCI 、 SSCI 、 AHCI 均收录哲学期刊, 2011 年 AHCI 收录哲学学科期刊 165 种,其中被 SCI 、 SSCI 、 AHCI 共同收录哲学期刊 1 种: Synthese 《综合》 1936 年创刊。 SCI 、 AHCI 共同收录哲学期刊 4 种: Epistemologia 《认识论》 1978 年创刊、 History Philosophy of Logic 《逻辑史和逻辑哲学》 1980 年创刊、 Notre Dame Journal of Formal Logic 《圣母大学形式逻辑学杂志》 1960 年创刊、 Review of Symbolic Logic 《符号逻辑评论》 2008 年创刊。 SSCI 、 AHCI 共同收录哲学期刊 18 种: Historical Materialism 《历史唯物主义》 1997 年创刊、 Hypatia-A Journal of Feminist Philosophy 《希帕蒂亚;女权主义哲学杂志》 1986 年创刊、 Inquiry 《探讨》 1958 年创刊、 Journal of Consciousness Studies 《意识研究杂志》 1994 年创刊、 Journal of Moral Philosophy 《道德哲学杂志》 2004 年创刊、 Journal of Social Philosophy 《社会哲学杂志》 1969 年创刊、 Journal of Value Inquiry 《价值探讨杂志》 1967 年创刊、 Kennedy Institute of Ethics Journal 《肯尼迪伦理学会志》 1991 年创刊、 Philosophy of the Social Sciences 《社会科学哲学》 1971 年创刊、 Social Philosophy and Policy 《社会哲学与政策》 1984 年创刊、 Studies in East European Thought 《东欧思潮研究》 1961 年创刊、 Studies in Philosophy and Education 《哲学与教育研究》 1981 年创刊、 Telos 《泰劳斯;批判思想季刊》 1968 年创刊等。 AHCI 收录哲学期刊 143 种,例如: Acta Analytica: International Periodical for Philosophy in the Analytical Tradition 《分析学报:国际分析传统哲学杂志》 1986 年创刊、 Allgemeine Zeitschrift fuer Philosophie 《大众哲学杂志》 1977 年创刊、 American Catholic Philosophical Quarterly 《美国天主教哲学季刊》 1927 年创刊、 American Philosophical Quarterly 《美国哲学季刊》 1964 年创刊、 Arabic Sciences and Philosophy 《阿拉伯科学与哲学》 1990 年创刊、 Australasian Journal of Philosophy 《大洋洲哲学杂志》 1923 年创刊、 Contemporary Chinese Thought 《当代中国思想》 1967 年创刊、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中国哲学杂志》 1973 年创刊、 Deutsche Zeitschrift fuer Philosophie 《德国哲学杂志》 1953 年创刊、 Etudes Philosophiques 《哲学研究》 1926 年创刊、 European Journal of Philosophy 《欧洲哲学杂志》 1993 年创刊、 Giornale Critico della Filosofia Italiana 《意大利哲学评论记事》 1926 年创刊、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Philosophy of Religion 《国际宗教哲学杂志》 1970 年创刊、 Journal of Jewish Thought Philosophy 《犹太人思想与哲学杂志》 1992 年创刊、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哲学史杂志》 1963 年创刊、 Modern Schoolman 《现代经院哲学家》 1925 年创刊、 Philosophia Mathematica 《数学哲学》 1964 年创刊、 Philosophy and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 《哲学与现象学研究》 1940 年创刊、 Revue des Sciences Philosophiques et Theologiques 《哲学与神学科学杂志》 1907 年创刊、 Russian Studies in Philosophy 《俄罗斯哲学研究》 1962 年创刊、 Zeitschrift fuer Philosophische Forschung 《哲学研究杂志》 1947 年创刊等。 详细 2011 年 AHCI 收录哲学学科期刊 165 种目录见附件。 附件: 2011年AHCI收录哲学学科期刊165种目录 .doc
个人分类: A&HCI投稿|7340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1年A&HCI收录1632种期刊目录
热度 1 wanyuehua 2011-6-2 06:21
Thomson Reuters 著名的引文索引数据库 Web of Science 的艺术与人文科学引文索引( Arts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 ,简称 AHCI )收录报道并标引了 1632 种(截止到 2011 年 6 月 1 日 )艺术与人文科学期刊,还包括 Web of Science 各个引文数据库中有关艺术与人文科学方面的其他 8000 多种期刊的内容(是选择和艺术与人文科学方面有关的文章)。详细目录请看附件。 AHCI 收录期刊学科范围涉及考古学、建筑学、艺术、亚洲研究、古典、舞蹈、电影、民俗、历史、人文、语言学、文学、文学评论、中世纪与文艺复兴、哲学、诗歌、宗教、音乐、视觉、表演、广播、电视、戏剧等学科领域。 2010 年 AHCI 收录了考古学期刊 80 种、建筑学期刊 42 种、艺术期刊 77 种、亚洲研究期刊 50 种、古典期刊 46 种、文化研究期刊 24 种、舞蹈期刊 9 种、电影广播电视期刊 29 种、民俗学期刊 18 种、历史期刊 271 种、历史与科学哲学 55 种、人文(多学科)期刊 127 种、语言与语言学期刊 176 种、文学评论期刊 56 种、文艺理论与批评期刊 20 种、文学期刊 127 种、文学(非洲、澳大利亚、加拿大) 6 种、美国文学 16 种、英国文学 20 种、文学(德国、荷兰、斯堪的纳维亚)期刊 24 种、浪漫主义文学期刊 65 种、俄罗斯文学期刊 10 种、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期刊 37 种、音乐期刊 79 种、哲学期刊 163 种、诗歌期刊 16 种、宗教期刊 128 种、戏剧期刊 28 种等。 附件 : 2011年AHCI收录1632种期刊目录.doc 相关阅读: 2010 年 AHCI 收录 1542 种期刊目录 2009 年 AHCI 收录 1452 种期刊目录
个人分类: A&HCI投稿|5149 次阅读|1 个评论
2011年SSCI收录2929种期刊目录
热度 5 wanyuehua 2011-5-19 05:27
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 ,简称 SSCI )收录报道并标引了 2929 种(截止到 2011 年 5 月 18 日 )社会科学期刊,同时也收录 SCIE 所收录的期刊当中涉及社会科学研究的论文。 详细目录请看附件 。 SSCI 收录期刊学科范围涉及人类学、考古学、地区研究、商业与金融、传播学、犯罪与监狱、人口统计学、经济学、教育学以及特殊教育、环境研究、人类工程学、种族研究、家庭研究、地理学、接待、休闲、运动与旅游、卫生政策、护理、老年医学、健康与康复、药物滥用、科学史与科学哲学、劳资与劳动、信息科学与图书馆学、国际关系、法律、法医学、语言学、管理科学、运筹学、计划与发展、政治学、精神病学、心理学、伦理学、公共管理、社会学、城市研究、运输、女性研究等。 2011 年 SSCI 收录了传播学期刊 69 种、法律期刊 139 种、语言学期刊 157 种、管理期刊 164 种、经济学期刊 310 种、商业期刊 110 种、 金融期刊 84 种、 公共管理期刊 43 种、人类学期刊 82 种、犯罪与监狱期刊 48 种、科学史与科学哲学期刊 38 种、信息科学与图书馆学期刊 86 种、国际关系期刊 80 种、政治学期刊 150 种、妇女研究期刊 48 种、 城市研究期刊 37 种、 社会问题期刊 38 种、应用心理学期刊 72 种、社会学期刊 138 种、精神病学期刊 116 种、护理期刊 95 种、教育与教育研究 203 种、地理期刊 72 种、区域研究 63 种、环境研究期刊 88 种、 人类工程学期刊 15 种、家庭研究期刊 39 种、 计划与发展期刊 53 种、运输期刊 23 种、 社会工作期刊 40 种、 人口统计期刊 25 种等…… (截止到 2011 年 5 月 18 日 ) 。 附件: 2011年SSCI收录2929种期刊目录.rar 相关阅读: 2010 年 SSCI 收录 2855 种期刊目录 2009 年 SSCI 收录 2684 种期刊目录
个人分类: SSCI投稿|9802 次阅读|1 个评论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一个杂交领域:人文地球化学
热度 1 bqzhu 2011-2-28 22:54
创建和谐社会、树立科学发展观已成为我国党和政府的基本国策,并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共识。准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实现这一基本国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深入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认真总结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深入开展这一领域的研究,则需要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携起手来共同完成。人类文明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主要涉及人类在地球上的生存环境和资源的利用,因此与地球科学关系最为密切。与此同时地球化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已广泛引入到人文科学的研究领域。人文科学与地球化学学科各自的研究成果也正在相互影响、启发和借鉴。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一个新的杂交领域“人文地球化学”已初步形成和日趋成熟。 1. 学科的性质与定位 随着科学的迅速发展,学科与学科之间正在不断杂交产生新的研究生长点。这不仅表现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内部,而且出现在这两类不同性质的科学之间。表 1 列出了按研究领域性质和研究方法的学科分类表。在实验科学和理念科学之间早已形成了较成熟的自然科学 - 社会科学交叉学科,如心理学与哲学。然而在观察记录科学领域, 考古、历史、文化、社会学、宏观经济学等(概称人文科学)与地学、环境、生态、天文学等 ( 概称地球科学 ) 学科之间还没有形成较成熟的杂交学科。近二十年在人 文科学与地球科学之间正在通过技术手段、规律类比和相互影响等方式进行杂交,产生新的学科生长点和交流平台 。 如“科技考古”、 “ 人文地学 ” 、 “ 人文地化 ” 、 “ 人文地理 ” 、 “城市地质”、“葡萄酒地质”、“旅游地质”、“原产地域产业经济”、“区域地球化学响应与公共健康安全”等等。地球系统科学的研究方法也在不同程度上涵盖了这些研究领域。 然而当具体分析这些杂交领域的研究方法时,地球化学的研究方法经常在这些地球系统科学方法中占有主导地位,因此将这一人 文科学与地球科学之间的杂交领域定位为“人文地球化学”。 2.1. 国外研究现状 无论在宏观理论还是在微观案例方面,国外的相关研究都呈蓬勃发展态势。从近年来翻译介绍的大量西方 论著可见一斑:《征服的挽歌 —— 美国环境意识的变迁》 ( 东方出版社 1995 年版 ) ;《沙乡年鉴》 (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7 年版 ) ;《自然的经济体系 —— 生态思想史》 ( 唐纳德 · 沃斯特著,商务印书馆 1999 年版 ) ;《尘暴 ——1930 年代美国南部大平原》 ( 唐纳德 · 沃斯特著,三联书店, 2003 年版;《寂静的春天》 ( 蕾切尔 · 卡逊著,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7 年版 ) ;《绿色世界史 —— 环境与伟大文明的衰落》 ( 克莱夫 · 庞廷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 ) ;《环境论 —— 人类最终的选择》 ( 岸根卓郎著,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 ) 等,其中包含了很多人文地球化学的研究内容。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国际上提出了“ Archeometry ”的概念 , 早期是指 考古年代学,引进了同位素地球化学 “ 新年代学 ” 的测试方法。随着研究的深入,这一概念已包含了同位素、微量元素与有机物质的示踪,矿物学、地貌学与沉积学研究在考古上的应用;古代文物制作的矿物原料与工艺等领域。如铅同位素示踪方法在确定文物矿料来源与迁移路径方面取得了大量成果,发表了许多专著,并建立了系统的数据库。近年来 Sr 同位素示踪方法在确定古代人群食物链,迁移与定居过程方面发表了大量论文。九十年代以来,国际上 “城市地质”、“葡萄酒地质”、“旅游地质”、“原产地域产业经济”、“区域地球化学响应与公共健康安全”等概念的提出使人文科学与地学(特别是地球化学)的结合更加紧密。 国外研究者近来也开始积极参与中国的一些课题研究,如中国科学院与澳大利亚核技术研究院环境研究所 J.Dodson 合作对甘肃地区青铜时代考古遗址古文化地层的铅同位素和微量元素示踪研究;与英国 Southampton 大学研究人员合作,运用地球化学方法研究土地使用的历史变迁,重建土壤侵蚀的历史 等;英国岩石矿物学会 2005 年组织了 ‘Environmental Mineralogy, Geochemistry and Human Health’ 专题学术会议,并出版会议文集;日本学者运用铅同位素示踪方法研究三角缘神兽镜的金属资源产地与中日文化交流史等等。在第 29 届亚太地区史前研究国际会议( 29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for Asia-Pacific Prehistory ,越南河内 2009 )上已设立题为“ Human-geochemical Studies in EA Archaeology ”的人文地球化学应用研究专题板块。 2.2. 国内研究现状 自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 国内的相关研究近年来也十分活跃,主要集中在生业 (农业、矿业、盐业等)考古中的资源产地、族群迁徙、环境响应,人居环境地球化学变异与公共卫生安全及健康长寿,植物资源的地球化学特征与中医药研究,青铜文明与区域金属资源开发史等诸多领域。社会科学中“断代工程”与“探源工程”等重大科研项目的开展大量地使用了同位素定年和地球化学示踪方法。在三星堆和铜陵召开关于“青铜文化”的国际学术讨论会上,已使国内外“人文科学家”与“地球化学家”一起研讨共同感兴趣的科学问题。近三十年来, 中国学术界开展人文地球化学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虽都取得了可喜成绩,但在许多人文地球化学领域仍然开展较少,如在 “城市地质”、“葡萄酒地质”、“旅游地质”、“原产地域产业经济”、“区域地球化学响应与公共健康安全”等方面做的工作还很少 。人文地球化学研究已经走过了几十年的历程,但至今尚未建立起与该学科发展相适应的、科学的、系统的理论体系,方法应用也还不够全面。如前所述,人文地球化学就其性质来说,应属于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这就决定了其研究需要人文社会科学科学提供研究对象、资料和课题,也需要自然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如何使来自地球化学领域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者切实注意二者的融合或者说结合,从各个侧面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还需要继续努力。有理由相信,随着包括地球化学在内的地球科学的发展,新课题的出现,新资料的发掘,新方法的运用,人文地球化学研究会不断地走向深入,大批新的成果也会不断出现。 3. “人文地球化学”的范畴与研究内容 3 . 1 .考古年代学 同位素地球化学中一个分支学科 “ 新年代学 ” 发展了碳 -14 、裂变径迹、热释光 - 光释光、钾 - 氬、铀系与铀 - 铅、氨基酸、古地磁、电子自旋共振等年龄测定方法,用于测定小于一百万年的地质事件年龄。这些方法同样也被广泛应用于考古学研究。这是这两个学科杂交最早的生长点,主要是通过技术手段共享来完成。考古年代学为人类文明断代工程提供了大量数据和可信的科学依据。新的人类文明遗址不断发展,有大量考古年代学的工作需要完成。 3 . 2 . 人类文明探源与传播路径研究 近二十年以来,同位素与元素示踪,以及矿物、矿床地球化学的研究方法正在不断引入人类文明探源和传播路径研究。殷商青铜器 高放射成因铅 的发现和国外古玻璃的铅同位素研究成果引起了国内外考古学界和地球化学界的共同兴趣和广泛关注。商代金属资源如锡资源、高放射成因铅资源,其中很多谜团还难于用现有地球化学资料给予解释。相关难题涉及到中原文明与西南文明之间的关系,需要从地球化学角度进一步去深入探讨和查明。玉器的使用在人类文明发展中占有重地位,在我国有近 6 千年的历史。玉器的矿料来源和传布途径,也需要用矿物学、岩石学和同位素示踪方法去研究。 3 . 3 . 人类文明与古环境关系研究 人类文明在全球发展的进程是极不平衡的, 同时还广泛存着人类文明 “ 断层 ” 和 “ 迁移 ” 。自然环境特征(水土、景观)以及自然 ( 气候变迁、地质灾害)或人为因素(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导致的环境变化是产生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优良的地质地理环境和合理的食物链选择,使人的体能、智力和寿命得到充分发展,将大大加速人类文明的进程。 在这一方面,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研究还开展很少。 MAYA 文化消亡的原因是什么?古希腊生态环境的破坏在柏拉图的著作中有明确记述。唐代以来北方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已有许多历史记载。中国的三次文明高潮与衰退(良渚、商青铜、唐代)主要是什么原因?气候干旱、生态破坏、铅中毒引起的智力下降究竟有何影响?人类文明史也是一部铅污染史。 夏商时期,利用铜 - 锡 - 铅合金的青铜,广泛用于兵器、工具、礼器与食器制作,青铜器铅含量最高可达 40% 左右。人类使用玻璃已有 3500 年的历史,中国最早使用的均是铅玻璃;含 PbO 达 24%-30% 。我国陶瓷釉料使用有 5000 年以上的历史,铅釉是主要的调配料 ( 含 PbO 可达 64 %)。加铅油漆使用有 300 年历史,上世纪的油漆铅含量在 1-10% 左右。干涸剥落的油漆碎屑铅含量范围在 5-70% 。战国时期漆器制作加密陀僧(氧化铅)、朱砂、石黄、雄黄、雌黄等调色,含大量铅汞砷鎘有毒重金属。中国炼丹术使用了大量有毒重金属,为皇宫贵族享用。人类历史上的铅污染以及环境破坏对人类文明进程产生了那些负面影响,需要深入研究和科学评估。 3 . 4 . 原产地域经济研究 WTO 在定义原产地域经济时特别强调了 “ 人文 ” 与 “ 自然 ” 之间的密切关系 ; 确定了与特定地域相联系,并具有特有的 “ 人文 ” 与 “ 自然 ” 内涵的产品为 “ 原产地域产品 ” 。 2005 年, “Nature” 杂志报导了美国斯坦福大学地质学家 David Howell 的一句名言: “ 每当你饮一杯葡萄酒时,你正在品尝地球上亿年的历史 ” 。葡萄酒地质学已成为世界地质大会的重要议题。葡萄酒的质量与品味不仅与历史上形成的独特生产工艺有关,而且与葡萄产区的地质与地球化学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法国生产的红酒有七大生产地均与特定地质和气候环境相联系,并具有长时期的反映基岩、土壤和葡萄固有特征的地球化学数据年记录。驰名中外的贵州茅台酒为什么只能产在仁怀以侏罗纪紫色砂岩为基岩的土地上?为什么明清时期发展起来的名茶 - 贡茶只限于种植的泥盆系石英砂岩为基岩的土壤上? 因此酒文化和茶文化不仅包含着这种产品生产以来几百年 “ 人文历史 ”, 而且隐含着生产这种产品地域上亿年的 “ 自然史 ” 。 与 “ 茅台酒 ” 齐名的 “ 云南斑铜工艺品 ” 以自然铜为原料、继承了云南青铜器的艺术造型,发展了独特的制作工艺,也是典型的原产地域产品。欧盟有 1000 多种原产地域产品,而具有悠久传统文化的中国被 WTO 认可的 “ 原产地域产品 ” 却十分有限。追其原因是没有开展或很少开展 “ 人文 ” 与 “ 自然 ” 相结合的研究。因此有大量“人文地球化学”的研究课题需要去完成。 3 . 5 .古矿床研究 古矿的采冶遗址研究是矿床学与考古学共同感兴趣的研究领域。在矿床学界和考古界均有从事这一方面研究的人才。从考古学角度看,古矿研究对于了解人类文明的时空发展进程很有意义;而从矿床学角度看,能为找矿提供新的思路。从古至今,大约 90% 的金矿床是古人发现并开采过的,新的发现常常是沿着古人找矿的线索探寻获得的。目前还仍然有不少关于 “ 古矿 ” 的历史记载和冶炼遗址不能找到采矿地点。如云南从汉代至清代都有明确记载,十分著名的 “ 澄江铜矿 ” (与东川铜矿、三家厂铜矿齐名)至今不知在何处。路南 - 弥勒地区有大规模的古矿渣堆,但不知在何处采矿。从“人文地球化学”角度,这一研究领域有着广阔的研究前景。 3 . 6 .民族与人群迁移、农耕史、食物链与人类文明的关系 人群的定居 - 迁移与优势环境选择和变迁密切相关。农耕出现是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重大跨越,它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大洪水与夏王朝建立有着密切的关系。食物链结构影响人体基本素质的形成;同时游牧与农耕的矛盾成为冷兵器时代战争的主导因素。因此农耕史的研究引起了国内外许多研究领域的关注。全球民族与人群迁移、农耕史的研究广泛应用了同位素地球化学示踪、有机地球化学和古生物等研究方法。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与群体众多,又是农耕发展最早的国家,有很多学术领域和课题有待开拓和深入研究。 3 . 7 .城市地质、城市转型与旅游经济 上世纪末,国际地学界提出了“ 城市地质”的概念,在城市建设中将地质学方面(岩、土、水、构造、资源等)的研究与历史、文化、工程、环境等人文因素给合起来。由于资源枯竭,危机矿山日益增多,许多以矿产资源开发为支撑的城市面临着转型的重任。一些受灾害、环境因素严重影响的城镇需要迁移。城市转型与迁移需要从人文与自然角度综合去考虑、研究城市形象如何打造。如铜都铜陵的青铜文化建设,锡都个旧的锡文化建设,汞都务川的旅游文化建设,陶都宜兴的环保文化建设方面自然与人文的结合上已取得了较好的实践经验。我国有上百个“资源枯竭”型城市面临城市转型的选择,因此有大量这一方面的研究工作有待开展。旅游经济、原生态保护、风景名胜的开发则更广泛地包含着自然和人文因素。如地质公园、岩溶景观、文明遗址等等的开发均有“人文地球化学”方面的研究课题。
4492 次阅读|1 个评论
两个有趣的社会科学问题
热度 2 郭崇慧 2011-2-16 15:52
两个有趣的社会科学问题
武夷山老师在博文“ 美国社会科学亟待回答的 10 大问题 ”中介绍了 2011 年 2 月哈佛大学所公布的“ 社会科学最重大的 10 个问题 ”( Jim Giles , Social science lines up its biggest challenges, Nature, V470 (3 Feb. 2011): 18-19 ),对其中的两个问题(第五个问题与第六个问题)很感兴趣,这两个问题分别是: How can we aggregate information possessed by individuals to make the best decisions? 我们如何将个体所处理的信息集中起来,做出最佳决策? How can we understand the human capacity to create and articulate knowledge? 我们如何认识理解人类创造和表述知识的能力? 按照 timy 的观点,这两个问题都属于 交叉学科的问题,这一定程度上显示,社会计算仍然是未来研究热点 。武老师认为是 “机器帮助大脑”。而文明上一阶段的特征是“机器帮助四肢”。 我认为 这两个问题的理论核心还是“智能”问题,包括人工智能,人的智能,集体智能,社会智能等,在应用层面则体现在如何利用数据、信息和知识进行有效决策。
个人分类: 观点评述|5961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偶像陈安谈各大学科之概述
liuguowei58 2011-2-14 10:33
好久没有转载东东了,因为对科学网的改版有些不满,感觉不方便~~~~找得到东可是却摸不到西,真的失去了方向感!!!!软件行业历来就有产品依赖、产品歧异一说,所以很多网站是不是不要总在原地跑步啊,如果真的能改良为新浪微博那样的模式(在原博客不动基础上产生微博),无话可说! 请不要考验大家对于改良操作的耐心!下面是陈安老师对各学科的整体感慨,转载一下,大家看看~~~~~ 哲学与数学:“我思故我在” , 完全可以是自己凭空创造出来的一套体系。笛卡尔玩数学的当年,其实自己还不能创造多少概念和逻辑体系出来,无非“数”和“形”罢了,他如果今天再看纯粹数学的发展,与世界再无直接联系,更觉得自己说的“我思故我在”多么正确。    自然科学:“我揭故我在” 。 自然的规律是“上帝”早就给定的,我们只能发现它,所以,揭示出本来已经存在的科学规律,就是科学家们的最高层次目标。    技术:“我用故我在”,或者“我实现功能故我在”。 技术的目标多在于实现某种功能,至于内在的道理,那是自然科学需要解决的事,技术的设计与实现者多能使得自己的思路暗含了科学道理,但是他们不见得要从根本道理上去揭示,只要功能可以满足要求就可以了。    工程:“我造物故我在” 。这话是我从李伯聪教授那里听来的,他创建了“工程哲学”这一新的哲学门类,脱胎于科学哲学与技术哲学,但是又有显著的不同。我理解,工程的目标是就是造出某个东西来,虽然有些人才工程不见得要造出啥有温度的东西出来,可是,也要硬造,虽然肯定会造错。    管理及社会科学:“我接近一时的规律故我在”。 不好意思,这句太长了,社会科学揭示的往往是一时的规律,这一规律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消失或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比如今天我们研究应急管理,也许明天,我们就不用老研究社会安全事件了,因为大家都共产主义了,没人拆你房子,不会再有上访,此时的应急管理可以只去研究自然灾害。其他社会科学门类也有差不多的意思。而这个一时的规律,也只能接近不会完全刻画清楚,所以,只能接近,不能穷尽。 
个人分类: 名师转载精粹|193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由“社会科学”、“科学院”、“中国”想到的
renquane 2011-1-30 13:49
2010年09月10日 19:26 语录 今天学术道德宣誓,看着发的小册子上的中国社会科学院LOGO很不舒服,最能体现优势的“中国C”没有反映出来,如果能在外圈加上一个c字母,既能反映出中国气派又能使lOGO看起来很圆满大气。 刚才检索网络,又突然看见南京大学的“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的LOGO,竟然有个大大的圆圆的C字母,里面也是有“S”(社会科学),只是没有“A”(学院)!我们才是真正的“c”为何就羞羞答答不显大气呢?而地方倒是当仁不让,风风火火,敢作敢为。身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我们的优势和责任,你意识到了吗? 此一小事也,今记之,算是备“一叶知秋”之用。我来院2年多,所见所感皆如此,很是困惑、不解、无语! 来源: http://user.qzone.qq.com/514025618?ptlang=2052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18 次阅读|0 个评论
社科高产前十名,香港占七成
zhpd55 2011-1-8 08:06
据 Thomson Reuters 2010年3月24日报道,1999-2009年之间 , Web of Science 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录我国18363篇论文,对其作者的单位进行分析统计结果显示,高产单位前10名中,有七家来自香港地区,前5名全部被香港包揽,香港中文大学名列榜首,2863篇论文入选;其次香港大学(2728篇),香港理工大学(1714篇),北京大学(1053篇)位于第六,中国科学院第七(946篇),北京师范大学(455篇)名列第九。详细报道见下: Ten Most Prolific Chinese Institutions in Social Sciences, 1999-2009 Of Chinese institutions whose researchers published papers in Thomson Reuters -indexed journal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as defined by the Web of Science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 database) between 1999 and 2009, those below represent the 10 institutions contributing the highest percent of China's output (18,363 papers total) in this field. Some of the topics covered in the 2,863 papers published in part by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include designing cross-cultural research, international variation in the incidence of hip fractures, eating disorders among high school females in China, academic self-concept in Hong Kong schools, and ownership and control in corporations.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s highly cited papers cover such diverse topics as multicultural minds, suicide prevention strategie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cceptance studies, functional MRI studies of brain activation during the processing of Chinese characters and words, modeling 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 and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acceptance of telemedicine technology. Meanwhile, among mainland institutions, Peking University has contributed papers relating to nicotine addiction, indigenous Chinese personality constructs, national character vs. mean personality traits, the prevalence of mental disorders in metropolitan China, east-west differences in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employee performance in China, and sex-selective abortion in rural central China. The full list of the most prolific Chinese institution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is as follows: Rank Institution Papers % of China's total papers 1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2863 15.59% 2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2728 14.85% 3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1714 9.33% 4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1543 8.40% 5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TECHNOLOGY 1143 6.22% 6 PEKING UNIVERSITY 1053 5.73% 7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946 5.15% 8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529 2.88% 9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455 2.47% 10 LINGNAN UNIVERSITY 343 1.86% SOURCE: Thomson Reuters Web of Science data as of 24 March 2010 (SSCI, 1999-2009, addresses containing "China," original articles, reviews, and proceedings papers only.
个人分类: 新观察|3582 次阅读|0 个评论
近十年社会科学领域论文发表前20名国家与地区排名:2000-2010年
热度 1 wanyuehua 2011-1-1 08:45
中国社会科学论文总被引次数排名第 9 位、论文数排名第 9 位、篇均被引次数未进前 20 名 检索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简称ESI),根据各个国家和地区于2000年1月1日至2010年8月30日在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SCI、SSCI收录社会科学领域期刊上发表的论文,统计分析出前20名国家和地区排名(共有104个国家和地区参与排名)。每个参与排名的国家和地区在这期间发表的社会科学论文数超过3.67千篇,排名参照指标为总被引次数(Citations)、文章数(Papers)和篇均被引次数(Citations Per Paper)。 美国社会科学领域论文的总被引次数1,164,211次和论文数199,749篇均排名第1位、篇均被引次数5.83排名在第8位, 中国社会科学领域论文的总被引次数 25,220 次排名在第 9 位、论文数 6,986 篇排名在第 9 位、篇均被引次数 3.61 未进前 20 名(第 51 位), 中国台湾地区社会科学领域论文的总被引次数 12,945 次排名在第 23 位、论文数 3,679 篇排名在第 19 位、篇均被引次数 3.52 未进前 20 名(第 55 位) 。 详细情况见表一 2000-2010年社会科学领域论文按总被引次数排名,表二 2000-2010年社会科学领域论文按论文总数排名,表三 2000-2010年社会科学领域论文按篇均被引次数排名。 表12000-2010 年社会科学领域论文按总被引次数排名 Country/Territory Papers Citations Citations Per Paper 1 USA 199,749 1,164,211 5.83 2 ENGLAND 46,279 253,143 5.47 3 CANADA 23,719 119,484 5.04 4 AUSTRALIA 19,745 86,793 4.40 5 NETHERLANDS 11,204 65,732 5.87 6 GERMANY 14,169 49,160 3.47 7 SWEDEN 7,128 41,058 5.76 8 SCOTLAND 6,084 31,726 5.21 9 PEOPLES R CHINA 6,986 25,220 3.61 10 FRANCE 6,967 24,795 3.56 11 ISRAEL 5,131 20,922 4.08 12 ITALY 4,578 20,756 4.53 13 NORWAY 3,889 19,656 5.05 14 SPAIN 7,233 19,367 2.68 15 SWITZERLAND 3,671 18,505 5.04 16 BELGIUM 3,559 17,510 4.92 17 WALES 2,961 17,088 5.77 18 FINLAND 3,220 16,506 5.13 19 NEW ZEALAND 3,733 16,025 4.29 20 DENMARK 2,822 15,338 5.44 表22000-2010 年社会科学领域论文按论文总数排名 Country/Territory Papers Citations Citations Per Paper 1 USA 199,749 1,164,211 5.83 2 ENGLAND 46,279 253,143 5.47 3 CANADA 23,719 119,484 5.04 4 AUSTRALIA 19,745 86,793 4.40 5 GERMANY 14,169 49,160 3.47 6 NETHERLANDS 11,204 65,732 5.87 7 SPAIN 7,233 19,367 2.68 8 SWEDEN 7,128 41,058 5.76 9 PEOPLES R CHINA 6,986 25,220 3.61 10 FRANCE 6,967 24,795 3.56 11 BRAZIL 6,715 13,780 2.05 12 SCOTLAND 6,084 31,726 5.21 13 ISRAEL 5,131 20,922 4.08 14 ITALY 4,578 20,756 4.53 15 SOUTH AFRICA 4,080 15,266 3.74 16 NORWAY 3,889 19,656 5.05 17 JAPAN 3,839 12,885 3.36 18 NEW ZEALAND 3,733 16,025 4.29 19 TAIWAN 3,679 12,945 3.52 20 SWITZERLAND 3,671 18,505 5.04 表32000-2010 年社会科学领域论文按篇均被引次数排名 Country/Territory Papers Citations Citations Per Paper 1 REP OF GEORGIA 68 659 9.69 2 MYANMAR 22 173 7.86 3 INDONESIA 306 2,066 6.75 4 NICARAGUA 55 371 6.75 5 SYRIA 31 208 6.71 6 PANAMA 39 240 6.15 7 NETHERLANDS 11,204 65,732 5.87 8 USA 199,749 1,164,211 5.83 9 WALES 2,961 17,088 5.77 10 SWEDEN 7,128 41,058 5.76 11 KENYA 499 2,760 5.53 12 ENGLAND 46,279 253,143 5.47 13 DENMARK 2,822 15,338 5.44 14 ZAMBIA 126 684 5.43 15 SCOTLAND 6,084 31,726 5.21 16 YUGOSLAVIA 41 213 5.20 17 TANZANIA 340 1,748 5.14 18 FINLAND 3,220 16,506 5.13 19 NORWAY 3,889 19,656 5.05 20 SWITZERLAND 3,671 18,505 5.04
个人分类: 文献计量|3465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日之间近期不可能发生战争
热度 2 STS 2010-10-12 09:49
10 月 11 日下午,由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共同主办的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在研究生院玉泉路园区礼堂举办第 103 场主题报告会,邀请著名日本问题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长 高洪 教授发表题为当前中日关系面临的问题与出路的演讲。本场论坛由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副理事长 李惠国 教授主持。 高洪 教授的报告从最近发生的中日之间钓鱼岛撞船事件开始讲起,并简要回顾了中日关系发展的历史,然后介绍了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中日关系发展的历程,最后详细介绍了中日关系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将来的出路。他分析认为中日关系在近期不会发生战争,而是应该建设基于共同战略利益的互惠合作关系。 日本民族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 高洪 教授认为,在日本的历史上,他们一直向中国学习。在公元六世纪末,日本曾经出过一位相当于圣人的圣德太子,开始进行改革。从此日本多次向中国派遣过遣隋使和遣唐使,积极地吸取中国的文明成果。这一学习过程使日本这个海上的落后民族,其文明成果产生了质的飞跃。 日本长期孤独的生活在海上,在亚洲文明体系之外,也给他们形成了很强烈的危机意识和吸取外来文明的强烈愿望和能力。但他们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成长的相当快。 高 教授介绍说:在欧阳修的诗里曾写到日本的冶炼技术是从中国传过去的,但日本人学的非常快,不久就把这个技术掌握得炉火纯青。后来,日本的刃具就开始倒过来向中国出口,而且销量非常好,直到今天日本人的剪子做的还比我们好。由此可见日本人在学习方面是不遗余力的。 中日关系应该是基于共同战略利益的互惠合作关系 对于二战之后的中日关系, 高 教授也谈到了自己的理解,从 1972 年起,中日关系经历了由恢复邦交到 1978 年缔结和平友好条约,及至 1998 年双方发表中日联合宣言,宣布两国建立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等几个阶段。与此相伴随的是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快速发展和日本在争取政治大国地位上的种种努力,使毗邻的中国与日本,在政治上由两强相向走向两强相撞,出现政冷经热。 2008 年 5 月,胡锦涛主席访日过程中,中日签署了《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即第四个政治文件。从此双方一致认为,中日关系对两国都是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两国对亚太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肩负着庄严责任。长期和平友好合作是双方唯一选择。双方决心全面推进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实现中日两国和平共处、世代友好、互利合作、共同发展的目标。 中国通过外交努力,让撞船事件变坏事为好事 钓鱼岛问题一直是中日关系之间最敏感、最复杂、最容易出问题的双边关系。在分析钓鱼岛事件成因及现状的过程中, 高 教授也谈了自己的理解,在近几年来日本政府处理钓鱼岛问题的过程中,基本可以看成如下三步走:第一步是冲撞和驱赶中国渔船,这是钓鱼岛附件海域的常态;第二步是上船抓人,然后放人并道歉,这一举动也不会给两国关系造成太大的损害;第三步是实施逮捕,并移交地方检察厅调查,再提交诉讼。按照日本国内法程序处理。 高 教授对撞船事件的分析认为:日本将中国渔民移交地方检察厅处理,表面看来是使用日本国内法来处理中国渔民,好像是向前多走了一步。其实质却是把日本的司法体制捆绑到外交博弈当中来,但日本是三权分立的体制,检察机关独立负责各种案件的侦察和处理。所以这也增加了中国最终取得胜利的可能。 撞船事件之后,中国政府通过外交处理变坏事为好事。这主要表现在中国政府对待此事的态度表现出的强硬出乎意料,一是停止省部级以上级别官员交流;二是终止中日航空权扩大屏障;三是关闭煤炭合作交流渠道;四是提醒中国公民赴日旅游安全。日本政府迫于压力,最后不得不放回中国的船长。 中日近期不会发生战争 谈到中日关系未来的发展, 高洪 教授认为中日之间近期不会发生战争。因为中日关系的争议包括历史问题、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和东海问题。对于前两个问题,目前不具备激化的条件,而对于后两个问题也可以合称为海权问题,就目前形势来看虽然局部的擦枪走火是可能的,但也不具备发生大规模战争的可能。 同时,中日之间的关系也是一个国际问题,而问题的关键则在于美国的态度。虽然奥巴马政府声称钓鱼岛问题适用《美日安保条约》,但奥巴马政府同时也声称钓鱼岛问题需要在中日双边关系内部来解决,因为从日本古地图来看,钓鱼岛就是中国领土,美国不会为了几个荒岛,与中国展开核战争。由此来看,也不具备发生大规模战争的可能。 对于中日两国关系未来的发展方向, 高 教授认为:近期来说,我们要继续保持适度的压力,把钓鱼岛撞船事件变成有利于我们外交战略目标的一件好事;中期则要迫使日方能够积极主动地寻求中日之间在地缘政治和区域经济关系上的一种新的平衡;从远期来看,中国面对的主要对手还是美国,我们不主张中日之间用摩擦,用直接争斗这种硬实力对抗处理国家关系,所以处理好中日关系有利于营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外部环境。 在讲座的最后, 高洪 教授指出:从长远角度来看,中日关系是一场靠软实力竞争的马拉松竞赛,把各种事情做好,关键取决于中国的发展,而中华民族的复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工程。只有中国强大了,我们才能赢得这场马拉松竞赛的最终和决定性胜利。 高洪 教授于 1993 年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学位,目前除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长外,还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外语学院欧亚系客座教授、同济大学亚太研究院客座教授、中国人民外交学会理事、中华日本学会常务理事(秘书长)等职务,主要研究方向为日本政治与中日关系。
个人分类: 评论|4449 次阅读|2 个评论
别说科学无国界
caojian123 2010-9-17 21:23
最近,有关中国期刊的发展成为热点话题之一,众说纷纭。归纳有二:一曰英文化;二曰中文化。前者认为期刊要与国际接轨,必须英文化,以便洋人翻阅。后者主要考虑阅读群体,认为中文是世界上应用最广的文字之一,期刊理应中文化,洋人学中文是理所当然。 期刊究竟英文化还是中文化实际上应由科学的属性来界定。如果是自然科学,本着理通天下的原则,可与国际接轨,即英文化。不过这要注意一个度,有些科普性或应用性极强的期刊,在英文化的同时,还必须出版中文稿,以便普通读者阅读。如果是社会科学,去中文化要慎重,因为社会科学的国别性较强,很难与国际接轨。 科学既具有国际性(共性),也具有国别性(特殊性)。说科学无国界实际上是对科学特殊性的抹杀。时下,如无选择地把所有期刊英文化,很有可能造成本土科学的流失,甚着被改头换面的其它科学所取代,西方文化的大肆入侵已经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西方文化能在在众多中文期刊具存的眼皮底下渗透过来,足见其用心与威力。假如众人了解中国文化的媒体被西化,中国文化衰退不远矣!!!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142 次阅读|4 个评论
让社会人文科学取得应有地位——读《自然》社论有感
周可真 2010-9-11 15:38
科学网转发了 9月9日出版的《自然》杂志刊登的社论《科学受到鄙视》(Science scorned),该社论是直接针对美国右翼人士中正在升温的反科学情绪而发,文中披露了两个重要信息: 一是目前美国有一个以茶党为代表的反科学、抵制政府基于科学制定的有关规章的运动,而这类运动通常是由商业利益集团及其雇佣的智囊团和打头阵的主力精心策划出来的; 二是奥巴马作出的恢复科学应有地位的承诺似乎已将科学与自由政治联系起来,而基于这种自由政治的民意调查继续显示绝大多数美国民众认为科学对人类有益。 这些信息表明了一点:无论是反对还是支持科学的人们,他们之所以反对或支持科学都各有其经济或政治方面的原因,归根到底是一定的利益关系在支配着人们对待科学的态度、情绪和行为。在反科学运动和反反科学运动的运动之间的冲突与较量中科学仅仅是一个工具:反科学运动所反对的只是利用科学或支持利用科学来达到其目的、实现其利益的人,而反反科学运动所反对的也不过是那些反对利用科学或支持利用科学来达到其目的、实现其利益的人的人。这是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与较量,这些人因分属于不同利益集团而各有其特殊的利益,由此形成了他们之间的利益冲突与政治较量。 自从培根喊出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以来,作为一种特殊知识形态的科学就越来越不再是曾经为亚里士多德这些先哲们所追求的那种与实用目的无关的自由学术,越来越成为人们为了让自己获得征服和支配外部世界的力量以成就其实用目的而努力发明和创造出来并加以充分利用的实践工具。 马克思老早就意识到并且在《 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中指出, 私有制必然导致异化劳动 。这种劳动不是使劳动者作为人的自觉自由的本性得以体现出来,而是使劳动者日益丧失这种人性而变得越来越不自由,因为在私有制条件下,劳动产品是归占有生产资料的剥削者所有,故劳动者劳动的产品越多不过是意味着剥削者越来越富有,其数量越来越多的私有财产倒过来成为劳动者受到程度上日益深重的剥削和压迫的工具,于是劳动者也就变得越来越失去人性而成为受他们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奴役的奴隶。 按照同样的逻辑,科学作为一种实践工具,在私有制条件下,也必然因异化劳动而成为异化实践工具,这种工具作为异化科学实践的产品和利用这种工具所创造出来的产品一样,都是归占有生产资料的剥削者所有,故科学技术越发达也不过是意味着剥削者越来越富有,其数量越来越多的私有财产倒过来成为劳动者(包括科技人员)受到程度日益深重的剥削和压迫的工具,于是劳动者(包括科技人员)也就变得越来越失去人性而成为受他们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奴役的奴隶。 无论人们怎样去评价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但是人们凭其现实生活经验都会切身感受到这样一个事实:几百年来在科学突飞猛进条件下所造成的资本主义工业生产及其发展,导致了为今天的科学所已然清醒地认识到了的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带来的严重威胁。由此事实出发再作进一步的思考,则不难知道,在这几百年来全球气候逐渐变暖的过程中,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都一直存在着严重程度不一的贫富两极分化现象,而且富人一极的数量绝对占少,贫人一极的数量绝对居多,全球范围内是如此,一个国家或地区内也是如此,并且毫无疑问,这种贫富分化是由于这个过程中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发展所造成的,这种生产对处在贫人一极的人们来说,他们参与其生产过程的劳动,使他们自己的生活质量较诸富人们变得越来越差:在全球范围内,一些穷国的穷人长期在死亡线上挣扎,其中因穷而饿死者有之,病死者更是无数;在富国的穷人中,他们有些被迫流浪街头,更多的则是靠救济金过着勉强能维持其生计的窘迫生活(而富人可以用几百万美元举办一场婚礼,甚至可以耗资数千万美元到太空旅游)。不用说美国,就是中国也是如此,甚至中国的贫富差距较诸美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不管其在人数总量上占绝对多数的穷人的这种贫困生活具体是怎样造成的,对穷人来说都决不是什么好事,他们更不会因其享受到了这种幸福生活而对导致资本主义工业生产发展的科学表示由衷的感谢。民意调查继续显示绝大多数美国民众认为科学对人类有益,这也不过是说明,绝大多数美国民众除了接受现实生活之外,别无选择,因为如果经济危机继续下去甚至加剧,他们中将会有更多的人加入到失业队伍中,其日子就更加难过了。 因此,问题其实不在于如何对待科学本身,而是在于如何对待造成参与科学实践的人们绝大多数人不能不处在日益相对贫困化的生活窘境的社会制度,进而言之,在于如何对待造成这种社会制度的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是继续运用科学去认识这种支配人类命运的客观规律从而利用这种规律来服务于人类利益,还是放弃科学的认识手段和实践途径去寻求新的生活方式?至少到目前为止,暂时是想象不出人类能离开科学而另外找到一种比科学更为合理的认识手段和实践途径来改善人类生活的。对于人类来说,恐怕只能靠科学的进一步发展来调整社会关系,改善社会制度,使马克思所说的那种异化现象受到有效的人为控制,从而使贫富两极分化被调控到人类普遍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在此条件下,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改善生态环境,使气候变暖之类的全球性问题逐步得到妥善解决。如果贫富两极分化之类的社会环境问题得不到科学的解决,气候变暖之类的自然环境问题就也不可能得到科学的解决,从而科学也将会因为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而妥善的解决而与人类一起消亡。由是观之,科学发展所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在于加强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建设,使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发展到能够帮助人类解决其社会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问题,从而使人类社会达到相对的和谐状态。 自然科学不足以解决人类社会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问题,故要 让科学恢复其在人类精神领域的 应有地位,就得同时让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取得其在知识领域的应有地位。
个人分类: 科学之思|3181 次阅读|0 个评论
社会科学的两重系统风险及其规避
HuangFengli 2010-8-10 10:09
社会科学的两重系统风险及其规避 (黄凤琳;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 关键词:社会科学学,社会科学,主体同一性,主体间性结构 作者在〈〈社会科学学原理〉〉和〈〈科学学原理草稿〉〉中将社会科学定义为反映特定国家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实践内容的科学,政治学反映政治社会实践,经济学反映经济社会实践等等。实际上,类似于人类的自然科学随自然实践的不断深入而不断递进对自然界的更精确更本质认识,社会科学也有这个特点,社会科学随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深入而不断递进对社会的本质认识。在国家原理 / 经济的三重根原理等等诞生之前,人类对社会存在的最高认识莫过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及相应的政治经济学说。马克思认为社会科学具有阶级性,但是由于没能正确说明国家的本质(请参考国家原理),因此马克思的社会科学也只是一方面反映了特定国家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实践内容,一方面递进了人类对社会存在的本质的认识。本文用投资学术语系统风险来反映社会科学的第一方面,用规避来反映社会科学的第二方面。(实际上,自然科学也有这两方面内容。前者如相应于某国某阶段自然分工实践类型的工程及应用性自然科学研究,后者则是该国该阶段对自然存在的突破性基础性研究。前者不具有普适性,后者具有。自然科学学或科技伦理学政策学的同仁,可以参考) 如题,社会科学有两重系统风险。根据前面对社会科学的定义,其系统风险是由特定国家和特定历史阶段带来的。反映特定国家和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实践内容的科学,其科学性必然缺乏可移植性或普适性,就如某国某阶段的工程应用自然科学研究那样。系统风险这个词很好地反映了社会科学的这个特点。〈〈社会科学学原理〉〉对社会科学的两大分类,也是以尊重这一特点为前提的。 本文着重谈风险的规避。 前人对于社会存在的认识,从没有达到本质性程度(或者说有,如人类的社会性存在是以人类的生物性存在为前提的,后者是前者的基础。但这很粗糙),充其量只是根据人类历史知识的积累除用现象的语言反映了本国本阶段的社会实践内容外还用了现象的语言反映了超越本国本阶段的社会实践内容(如国家,阶级)。当人类的历史知识积累到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实践的时候,通过对马克思国家和政治经济学说的反思和继承,才得以实现对国家和政治经济的本质性认识。因为,这个认识不光来自于人类对社会现象认识的积累,还是奠基于对主体或人类的同一性即生物性认识的基础上的,换句话说,人类社会的近外部联系是人类的生物性。社会科学要想实现可移植性或普适性,就必须着眼于人类的同一性即生物性的研究并以此为基点。前人的最高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企图以劳动价值论作为社会存在的本质或同一来构建社会科学的大厦基础,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劳动是一个社会存在范畴。呜呼,当今的政治经济学家们还在试图通过向劳动或价值概念填充越来越多的社会存在内容来夯实这个基础,他们玩的是社会科学研究行为艺术,不过仍然向这些缺乏可移植性的研究致敬,因为它们毕竟是科学的。 当然,科学学对主体或人类的同一性的研究,非如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科学那样把资本主义自私自利的国格填充到人类的生物同一性中,而是通过还原人类的生物过程本来面目实现的。科学学把人类 DNA 视为人类的共同本质或主体的同一性所在,即用人类 DNA 来构建反映人类行为背后动机的社会科学大厦基础。科学学在国家原理和经济的三重根原理可移植性或普适性地展示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或人类行为差异结构或人类主体间性结构或人类实践差异结构后,人类 DNA 便可以作为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了。通过还原人类的生物过程,人类 DNA 还可以以淀粉和氨基酸代替,因为它们是人类的共同近外部联系,比 DNA 还近。这不是还原论,是使社会科学实现普适性的必由之路(问题的关键是,在国家消亡前,对于国家或阶级来说,社会科学有没有必要实现非常精确的普适性?或许一个关于自身原因的模糊的理解框架就够了,这正是科学学已经做到的),具体研究可以慢慢展开。 ( 2010 年 8 月 10 日 ) 参考文献: 黄凤琳,《知识原理》, http://www.sciencenet.cn/blog/HuangFengli.htm , 2010 年 5 月。 黄凤琳,《科学学原理草稿》, http://www.sciencenet.cn/blog/HuangFengli.htm , 2010 年 5 月。 黄凤琳,《社会科学学原理》, http://www.sciencenet.cn/blog/HuangFengli.ht m , 2010 年 5 月。 黄凤琳,《国家原理及当代中国国家性质分析》, http://www.sciencenet.cn/blog/HuangFengli.htm , 2010 年 5 月。 黄凤琳,《存在的三重根及其求解》, http://www.sciencenet.cn/blog/HuangFengli.htm , 2010 年 6 月。 黄凤琳,《马克思主义与科学学原理》, http://www.sciencenet.cn/blog/HuangFengli.htm , 2010 年 6 月。 黄凤琳,《哲学的三重根或哲学学原理》, http://www.sciencenet.cn/blog/HuangFengli.htm , 2010 年 6 月。 黄凤琳, 《经济的三重根(或经济学原理)及当代中国经济分析》, http://www.sciencenet.cn/blog/HuangFengli.htm , 2010 年 6 月。 说明:作者的《科学学原理草稿》是拟完成的《科学学原理》的一个草稿,是曰《科学学原理草稿》, 10 万字,已发表在作者在科学网的博客上,博客名称即 科学学原理草稿 。《草稿》所涉内容较多,但自成体系。《经济的三重根及当代中国经济分析》,《马克思主义与科学学原理》,《存在的三重根及其求解》,《知识原理》,《国家原理及当代中国国家性质分析》和《社会科学学原理》可以当作是《草稿》的导读。《草稿》将是一本真正研究科学之学的著作,包括哲学社会科学在内的所有科学将在其基础上踏上自觉 科学 之路。《经济的三重根及当代中国经济分析》,《马克思主义与科学学原理》,《存在的三重根及其求解》,《知识原理》,《国家原理及当代中国国家性质分析》和《社会科学学原理》也已发表在该博客上。读者最好是能将他们联系起来阅读,以成体系性理解。 作者邮箱: linhuang42@126.com . 科学学原理草稿 博客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blog/HuangFengli.htm
3713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者的悲哀:为经费而研究,还是为社会而研究?
renxiang 2010-5-22 19:18
有一次,跟一位文化研究领域的大牛人聊天。他说起了一段往事。曾经,该牛人与一位资深记者探讨学者与记者在表述社会现象时的区别。那位记者发了如下高论:如果一个社会事件发生,或者一种社会发展趋势摆在面前。我们记者一般用2000字就能把整个事件或社会现象的原因、结果、影响说得一清二楚;而你们学者,至少要用20000字,甚至一本书的篇幅。 我笑着回应,学者擅长的,的确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这样才能拉倒项目资金,才能符合学术范式。 大牛人很严肃地接着说:可是,遗憾的是,记者的2000字比学者的20000字要有影响得多。很多社会现象,社会规律,社会科学思想,其实都是通过记者的头脑发现的,通过记者的笔告诉社会的,而不是学者的。学者们所写的那些东西,那些自以为是的学术文章,往往被束之高阁,无人问津,更谈不上影响社会了。 接下来,这次谈话进入了一个更深层次的探讨,那就是,科学,尤其是社会科学,到底是为什么而研究? 是为了学术评价、学术基金,学术成果,还是为了影响社会,影响政策,影响人类的知识获取与积淀? 至少在社会科学领域,太多学者抱着功利心态。多数研究是无病呻吟、纸上谈兵、脱离现实、谄媚政府、毫无用处。一切只为科研经费,一切只为成果项目,一切只为了在晋级的路上添砖加瓦,而忘记了科学研究的社会职责,科学应有的初始目的。 写到这里,忽然觉得,自己有些天真了。就像刚看过的《三国》中曹操杀死陈宫的一段。曹操说了一句,如果做正人君子的代价就是失败,就是被人诛杀,受人排挤,那我宁愿做一个奸雄。放到科研的语境中,如果秉持科学精神,坚持科学主旨就意味着拉不到项目,提不了职称,拿不到经费,那我宁愿做一个学痞,做一个学霸。 陈宫迂腐吗?他坚持一个君子的准则,可是在小人盛行的世界里无法生存。 曹操聪明吗?如果满世界都是曹操,那曹操们就谁也成不了奸雄! 世界的运转需要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地做有用的事情。科学界,尤其是社会科学界同样如此。如果人人都沽名钓誉,整个学科就会坍塌。 审视今天国内的社科研究,有多少影响社会的成果是来自我们经费支撑的项目? 有多少专家被老百姓指着鼻子骂十八代祖宗?因为他们不学无术,欺骗大众。 而老百姓对于社会的理解,又有多少来源于象牙塔内的学者们,又有多少是来源于记者和媒体呢? 如果,很多的社会科学研究根本无法影响社会,那又有何用?
个人分类: 评论杂谈|3588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2010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评审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slyang2005 2010-5-16 17:23
新华网北京5月16日电 2010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评审工作会议今天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组长刘云山出席会议并讲话,强调哲学社会科学战线要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积极推动理论创新,不断拓展研究领域、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多出精品、多出人才,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新的智慧和力量。   刘云山指出,近年来,哲学社会科学战线认真贯彻中央要求,坚持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积极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和显著成效,为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打牢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做出重要贡献,为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为促进改革发展稳定、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做出重要贡献。   刘云山强调,哲学社会科学战线要充分认识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提出的新要求,进一步加强对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不断为改革建设实践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要继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阐释,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深化科学发展观的研究阐释,积极推动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实践;深化中国发展道路的研究阐释,充分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深化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研究,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深化经济社会发展前瞻性战略性问题研究,为十二五规划制定实施提供支持;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凝聚全民族团结奋进的精神力量;深化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研究,更好地服务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深化基础理论研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要不断提高国家社科基金管理工作水平,注重政治方向,注重改进创新,注重战略谋划,发挥好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导向性、示范性作用。   据了解,今年国家社科基金23个学科共收到27000多项申报课题。经过通讯初评,有4600多项课题入围本次会议评审。会议将按照公平、公正的要求,评审出2300个左右拟立项目。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副组长陈奎元主持今天的会议。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和评审专家共280多人出席会议。来源(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5/16/c_12107218.htm ) 2009年情况:据了解,国家社科基金22个学科共申报了22547项课题。经过匿名通讯初评,有3600多项课题入围本次会议评审,会议将按照科学、民主、公平、公正的要求,评审出1750个左右拟立项目。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副组长陈奎元主持会议。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和评审专家共260多人出席会议。 听说2010年是16号开会,17-19号评审。 在会审结果出来之前是不会告诉谁过了通讯评审的(会审结果结果一出来就把通讯评审情况反馈给各省)。
个人分类: 未分类|3883 次阅读|0 个评论
复杂网络理论研究正极大地促进着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一体化
wucg 2010-5-7 15:20
复杂网络理论的研究正极大地促进着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一体化。尽管不能确定现有的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一体化 的提法是否恰当,但二十一世纪初短短十年的科学发展现状告诉我们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正在相互融合,自然科学研究者与社会科学研究者的区分越来越模糊。 本来科学自身是不分学科界限的,只是限于人类的理解能力,人为地把对世界的认识划分成若干个学科,其中,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无疑是在粗粒度(或者说大尺度)上对科学内容的一个划分。 二十一世纪之前也存在学科的融合。但多是自然科学之内或者社会科学之内 本领域 学科的融合与交叉。现在这种交叉正跨越这两大学科的界限。复杂网路的理论在这个大学科(或者我们称为一级大学科,不知是否恰当,欢迎博友拍砖)的交叉融合反应过程中充当一种极强力的催化剂。其例证在乎山,在乎水,在乎山水之间! 注:有感于下面的引文 http://www.soouo.com/baike/2125.htm 系统控制的理论和实践是二十世纪对人类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发生重大影响的科学领域。关于系统的某些观念和实践早在两千年前的中国和欧洲即已出现,作为一门现代科学,它的产生和发展起源于近代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成就。二十世纪以来,物理学、化学、数学、天文学、生物学以及各种技术科学的巨大进步,激励了科学界从不同的学科和观点出发,对各种自然系统、社会系统和工程系统进行理论和应用方面的研究。美国科学家 N. 维纳于 1947 年首次指出了控制论科学可能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军事技术上的进步 , 各种完全自动化的兵器系统的设计、制造和运行 , 特别是空间技术的突破 , 如载人登月飞行的辉煌成就 , 自动飞船在火星上软着陆成功,以及照片和科学测量数据的成功传回等等,又推动了 系 统控制论 在更广泛领域内的实际应用。系统控制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在社会、经济、人口、生态等原属于社会科学领域内的应用成功,促成了经济控制论、人口控制论等新学科的诞生,同时也为系统控制论这门统一的技术科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马克思曾预言过: 自然科学往后将会把关于人类的科学总括在自己下面,正如同关于人类的科学把自然科学总括在自己下面一样:它将变成一个科学。我们称这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成为一个科学的过程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一体化。
个人分类: 百之草园|6636 次阅读|2 个评论
零碎的人生与非零碎的想法
yalongwelcome 2010-3-15 17:08
  这本《传播学》一直放在手边,零零碎碎看完的。主编鲁曙明、副主编洪俊浩,我都与其曾有过一面之缘。洪俊浩先生因为他来清华做讲座,因此还和他聊过。惭愧的是鲁曙明先生,当初认识他,是本科的时候参加世界华人传播学研讨会,远远看见他穿着随和,一双凉鞋,一件 T 恤,和一群西装革履的外国教授们站在一起嘻嘻哈哈。我还暗自揣度他是不是一众老外的导游,后来才发现他居然曾任 ACCS 的会长,现在更发现这套《西方人文社科前沿评述》的总主编也是他所谓真人不露相吧。 话说中国传播学相当边缘化,主流的学术杂志中传播学所占份额极低,而在思想界,传播学学者能产生影响力的更是寥若晨星,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以至于我一直在想着是不是该转换个专业。但是这本书倒改变了我的想法,因为鲁曙明同时还是美国华人人文社会科学教授协会会长。这至少反映了传播学学者在美国华人学术界的地位并不边缘,传播学还是有搞头的。 这本书的好处是新并且系统,是一本很好的了解世界传播学学术前沿状况的书,新闻传播学从平面媒直到广电媒体再到新媒体,广告学基本上都囊括了。而像政治传播学、媒介效果研究以及传播学方法研究这样的领域也都没有拉下,更妙的是其中一些文章的作者不乏这一领域的大牛,例如赵心树、赵月枝等等。对于没有太多时间去做英文文献工作的中国传播学学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个福音。所谓开眼看世界,这还是很必要的。 其中郭中实老师的那篇《从概念阐释到数据解读:传播学实证研究方法科学性简介》让我受益很深。 郭老师特别谈到有一样东西我们可以不会,但不能不懂,那就是真正体现科学精神的科学假设、原则、和要义。 鲁曙明,洪俊浩 . 传播学( mass communication). 北京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7 : 401 也即社会科学研究目的必须共同遵守的从原则、策略、理论假设、研究思路到操作工具、手段、实施过程、步骤的集合。 鲁曙明,洪俊浩 . 传播学( mass communication). 北京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7 : 419 他谈到数字与文字无异,也是人造的非客观符号,其科学性更非与生俱来,关键是我们要遵循什么原则,按照什么方法将这种产生数字的主观性( intra-subjectivity )转化为互主体性( inter-subjectivity ) , 也就是科学性。接着郭老师马上提到了如何来解决这一问题,那就是他提出的三个代表: 1 )具体测量作为抽象概念的代表; 2 )样本作为整体的代表 3 )数据作为现实的代表。其中第一个代表相对来说比较重要,这也是我们初窥门径者必需注意的。前几天刚刚和某位朋友聊了一下他做的东东,感觉这方面做不好,似乎是初学者的通病了。 郭 老师提到,具体测量作为抽象概念的代表。就是说当进行概念定义的时候,一定要小心,这离不开其在理论架构和研究假设中的定位。字典之类的定义的参考价值是微乎其微的。他更提到当一个概念的概念化定义( conceptual definition )做得足够细致、与理论要求足够吻合时,它在现实世界中的操作化定义变呼之欲出。这就是所谓的" A well-defined concept contains its own measurement "。 鲁曙明,洪俊浩 . 传播学( mass communication). 北京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7 : 403 这里需要特别重视其建构效度 / 理论概念效度( cinstruct validity ),因为一个概念出现(如时事知识)或出生(如,知识沟)在某个理论中时,它的测量便会先天地受到内涵和外延的制约,也即是说概念的测量空间(由定义而来)和概念的关系正负强弱都是已经被限定了的。这一点也许就说明了理论的重要性吧。 郭 老师还谈到,如何理解数据作为现实的代表这一点。他讲到很可能从同一组数据中会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所以需要判断数据是否代表现实。其标准有三:科学标准( scientific criteria )、社会知识标准( social knowledge criteria )以及学术立场标准( academic position criteria )。所谓 scientific criteria 是指信度问题可以用一些手段来判定,比如 1 )类似的调查的结果是否相近 2 )通过三角交叉检验法 (triangulation) 将抽样调查与其他形式的观察(如,中学入学率的变化)结果进行对比 ,建立趋同效度(概念效度的一种)。 鲁曙明,洪俊浩 . 传播学( mass communication). 北京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7 : 413 这种观察在信度、效度兼而有之的情况下,自相矛盾的解读只能说明其中一方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科学的标准。 鲁曙明,洪俊浩 . 传播学( mass communication). 北京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7 : 413 社会知识标准则提到,以之来判断数据解读依赖的是不同的人对同一事件所共享的象征意义( shared symbolic meaning ), 鲁曙明,洪俊浩 . 传播学( mass communication). 北京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7 : 413 而这种象征意义是无法保证(也不需要)制造出共识。实际中的问题非常复杂,我们不能用仅仅数据将其简单化。我们要随时 keep an eye on it 。而所谓学术标准立场,则是指知识的生产不是中立的,社会科学里也不存在中立的理论,所以如何解读数据除了依靠科学标准和社会标准外,也取决于研究者的学术立场与学术理念。 鲁曙明,洪俊浩 . 传播学( mass communication). 北京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7 : 414 对同样的社会现象有不同的看法、提出不同的问题、采用不同的方法、收集不同的证据、做出不同的解读,这非但不违背科学精神,恰恰相反,这正是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游戏规则,即不同的人各自站在自己的学术立场与理念上(内主观性),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与价值观从事研究、分析数据、解读数据、展开争论,最终从多个向度丰富我们对世界的看法。但是他也强调,多元性只能用来讨论真问题,一个科学家不可能与一个算命先生就何为证据的问题争论不休。 鲁曙明,洪俊浩 . 传播学( mass communication). 北京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7 : 414 因为因为大家没有共通的科学标准。 当然,最后,郭老师也提到统计和运算方法并不等于研究方法,所以并不需要追赶潮流,为新而新,而犯下方法与理论脱钩、牵强附会的错误。他强调,研究没有哪个环节最重要,任何环节的误差,都会影响理论和研究设计。这就像下棋,规则明了,着法多端,棋错一着,满盘皆输。甚矣,细节之难防也,甚矣,粗心之为害也。
个人分类: 读书|2892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15: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