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社会科学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社会科学

相关日志

绿色发展领域2020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相关课题
bigstar0911 2020-9-10 19:43
统计了绿色发展领域2020年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相关课题,涉及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 一、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课题名称 姓名 工作单位 项目类别 所在学科 绿色发展视域下中国创新资源空间配置及治理机制研究 卢丽文 信阳师范学院 青年项目 理论经济 包容性绿色发展视角下环境规制的红利分配格局测度及优化路径研究 周茜 中国药科大学 青年项目 应用经济 长江经济带水污染协同治理的国家审计长效机制与实现路径研究 蒋秋菊 重庆工商大学 青年项目 应用经济 韧性视域下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的协同路径研究 薄凡 中共北京市委党校 青年项目 应用经济 贫困山区农户生计转型对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的影响及提升对策研究 陈彧 中南民族大学 青年项目 应用经济 高质量发展视域下产业绿色发展的多尺度评价、动因解析及其路径优化研究 尹传斌 江西财经大学 青年项目 应用经济 我国海洋经济绿色技术进步适宜性评价与优化路径研究 任文菡 青岛大学 青年项目 应用经济 生态位蝶变视角下先进制造业服务生态系统共生演化路径及治理机制研究 周键 青岛大学 青年项目 应用经济 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的影响因素、价值评估及提升机制研究 张斌 农业农村部 青年项目 应用经济 环境规制对畜禽养殖绿色转型的影响机理和政策优化研究 栾江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 青年项目 应用经济 环境—灾害—贫困因果反馈机制下西北地区相对贫困的多维测度研究 李涛 西安财经大学 青年项目 统计学 环境规制促进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的机制与路径研究 马素琳 西北师范大学 青年项目 统计学 社会治理重心下移背景下农村环境治理机制创新研究 袁立超 广东财经大学 青年项目 政治学 东北地区优化营商环境制度执行力评估及提升路径研究 郭燕芬 东北师范大学 青年项目 政治学 环境监管双重制度困局的法治纾解研究 何香柏 浙江大学 青年项目 法学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府际关系法律问题研究 张苹 中共宁夏区委党校 青年项目 法学 环境损害担责原则的适用研究 冯汝 天津师范大学 青年项目 法学 黄河流域综合治理的法律机制研究 王晶 甘肃政法大学 青年项目 法学 公私协力视域下的生态环境损害责任制度研究 廖浩 重庆大学 青年项目 法学 大数据时代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的法治路径研究 郭少青 深圳大学 青年项目 法学 生态环境损害救济制度冲突与消解研究 薛艳华 重庆大学 青年项目 法学 生态环境损害民刑责任一体化研究 何江 西南政法大学 青年项目 法学 协同演化视野下山地乡村人居环境的人类学研究 刘超群 中国农业大学 青年项目 社会学 长三角地区乡村工业绿色转型的社会机制研究 蒋培 浙江农林大学 青年项目 社会学 地方政府智慧型环境治理的驱动机制与优化路径研究 高新宇 安徽财经大学 青年项目 社会学 生态文明视域下西北荒漠绿洲地区人水关系演变及应对研究 冯燕 陕西师范大学 青年项目 社会学 四省藏区易地搬迁农户生计转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郭丽丽 四川农业大学 青年项目 民族学 云贵高原湖泊保护治理中的社区参与机制研究 刘兵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 青年项目 民族学 绿色公司债券环境效益影响因素与提升路径研究 刘建梅 北京工业大学 青年项目 管理学 建立碳储增量生态补偿机制促进林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林颖 西安交通大学 青年项目 管理学 长江上游生态功能区农户相对贫困识别及绿色减贫机制研究 刘晗 重庆工商大学 青年项目 管理学 黄河流域“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互馈作用机制与协同优化研究 彭俊杰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青年项目 管理学 “无废城市”建设的影响因素识别及多维评价研究 刘俊利 天津社会科学院 青年项目 管理学 黄淮海平原采煤塌陷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实践路径研究 蒋正举 曲阜师范大学 青年项目 管理学 城市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物协同减排策略研究 蒋晶晶 哈尔滨工业大学 青年项目 管理学 长江流域生态综合补偿机制构建与政策支持研究 任俊霖 武汉纺织大学 青年项目 管理学 二.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 课题名称 姓名 工作单位 项目类别 所在学科 农村人居环境与居民健康协同治理研究 卢智增 桂林理工大学 一般项目 马列·科社 新时代绿色消费的实践向度研究 邵长鹏 上海电机学院 一般项目 马列·科社 人的现代化视域下生态治理现代化研究 陈翠芳 湖北大学 一般项目 马列·科社 黄河流域绿色发展的法治协调机制研究 吕志祥 兰州理工大学 一般项目 马列·科社 基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构建与模拟预测研究 颜建晔 北京大学 一般项目 理论经济 新时代绿色发展的多目标协同和政策效用评估研究 宋蕾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 一般项目 理论经济 绿色金融对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的微观机理与实现路径研究 张云辉 哈尔滨理工大学 一般项目 理论经济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环境规制驱动要素优化配置的机理及对策研究 贺祥民 南昌工程学院 一般项目 理论经济 中国产业部门碳生产率的演变特征与优化对策研究 胡剑波 贵州财经大学 一般项目 理论经济 绿证市场、碳市场与电力市场的耦合机理及政策优化研究 赵文会 上海电力大学 一般项目 理论经济 异质性环境规制对我国生态福利绩效的影响与政策设计研究 郭炳南 江苏科技大学 一般项目 理论经济 乡村产业结构演进的绿色发展效应及路径设计研究 王传荣 山东财经大学 一般项目 理论经济 政策性金融助推环保技术扩散的动力机制及效应研究 宋英杰 山东工商学院 一般项目 理论经济 中国工业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经济绩效、环境效应与激励政策研究 张三峰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一般项目 理论经济 农业补贴对环境效率的影响机制与政策优化研究 李雪松 武汉大学 一般项目 理论经济 绿色农业补贴的污染减排效应评估与政策优化研究 高玉强 青岛大学 一般项目 理论经济 黄河流域能源富集区绿色发展机制及政策研究 张波 山西大学 一般项目 理论经济 黄河流域城镇化与水生态环境非协调性耦合识别及破解路径研究 张胜武 安徽财经大学 一般项目 理论经济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测度与对策研究 赵建吉 河南大学 一般项目 理论经济 长江经济带跨界污染协同治理及政策研究 陈芳 安徽大学 一般项目 理论经济 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理念下农民工生计适应及保障机制研究 尹珂 重庆师范大学 一般项目 理论经济 企业绿色发展影响因素、经济后果及动力机制研究 何玉 南京财经大学 一般项目 理论经济 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非协调性耦合识别与协同机制创新研究 张凤太 重庆理工大学 重点项目 应用经济 大数据与制造业融合机制创新下我国制造业绿色转型的路径与对策研究 吕明元 天津商业大学 重点项目 应用经济 新使命驱动下黄河流域创新生态系统的绿色转向与协同演化研究 郭淑芬 山西财经大学 一般项目 应用经济 基于绿色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协同的中国制造业价值链升级研究 汪秀婷 武汉理工大学 一般项目 应用经济 黄河流域生态风险的区域异质、空间溢出与“差异化”协同共治研究 杨小林 河南理工大学 一般项目 应用经济 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绿色金融创新路径与保障机制研究 刘德华 江西工程学院 一般项目 应用经济 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政策的诱导机理及补偿政策研究 杜红梅 湖南农业大学 一般项目 应用经济 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征收生态税的双重红利效应研究 刘志雄 广西民族大学 一般项目 应用经济 驱动资源型地区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智慧生态创新模式与路径研究 彭民 东北石油大学 一般项目 应用经济 西部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结构性耦合及提升路径研究 王恒博 西安财经大学 一般项目 应用经济 我国“一带一路”能源投资政策绿色效果评价与改进策略研究 李品 上海交通大学 一般项目 应用经济 中国制造业碳锁定的测度、成因及解锁策略研究 牛鸿蕾 徐州工程学院 一般项目 应用经济 财政分权视域下环境污染治理的省际政策协调研究 陈雯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 一般项目 应用经济 基于资源约束和社会规范视角农户绿色生产“强意愿弱行为”研究 石志恒 兰州财经大学 一般项目 应用经济 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精准治污机制研究 张海玲 山东师范大学 一般项目 应用经济 环境规制促进我国工业绿色转型传导机制研究 刘海英 大连海事大学 一般项目 应用经济 空间关联视角下要素市场扭曲对工业绿色创新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研究 贺灵 湖南科技大学 一般项目 应用经济 小农户融入农业绿色发展的行为响应、动力机制及政策优化研究 王俊芹 河北农业大学 一般项目 应用经济 多边贸易规则下我国农业“两区”绿色补偿机制设计及优化研究 郭天宝 吉林财经大学 一般项目 应用经济 小农户生机多样化与环境规制协同演替机理及路径研究 姚增福 西华师范大学 一般项目 应用经济 环境规制视角下中国渔业经济发展质量及提升路径研究 郑凌燕 宁波大学 一般项目 应用经济 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效率的测度评价、影响机制与提升路径研究 陆杉 湖南工商大学 一般项目 应用经济 四省藏区农牧户生计转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杨浩 四川农业大学 一般项目 应用经济 新疆文化与旅游产业绿色融合发展研究 彭利 新疆大学 一般项目 应用经济 基于多源异构数据的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治理效率统计测度研究 杨珂玲 湖北经济学院 一般项目 统计学 产业链多源数据融合的环保税税源风险评估方法应用研究 高新伟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一般项目 统计学 地方政府生态环境治理精准问责机制研究 李延伟 南京师范大学 一般项目 政治学 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环境冲突的嵌入式治理研究 徐彬 湖北工业大学 一般项目 政治学 生态环境治理中党政问责机制研究 向佐群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一般项目 政治学 环境冲突的政治风险及其防范研究 刘超 湘潭大学 一般项目 政治学 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中的多元规范及其协同机制研究 陈海嵩 武汉大学 重点项目 法学 生态文明时代环境刑法立法问题研究 苏永生 河北大学 一般项目 法学 面向治理效能的环境法体系化研究 杜辉 重庆大学 一般项目 法学 环境犯罪治理机制与路径的实证研究 叶小琴 武汉大学 一般项目 法学 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建设中的利益冲突及其法律调整研究 姜明 长沙理工大学 一般项目 法学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与排污许可制度的衔接与协同关系研究 吴满昌 昆明理工大学 一般项目 法学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与排污许可制度衔接的立法研究 贺蓉 生态环境部 一般项目 法学 风险规制视域下预防性环境公益诉讼研究 邓可祝 安徽工业大学 一般项目 法学 生态环境损害修复与赔偿执行问题研究 王慧 江苏师范大学 一般项目 法学 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程序与法律效力研究 胡中华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一般项目 法学 基于生态文明的生态环境刑法现代转型研究 张苏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 一般项目 法学 绿色发展背景下地方政府生态补偿事权与财力匹配法律问题研究 范锐敏 湖北经济学院 一般项目 法学 海洋命运共同体视域下海洋环境跨界治理机制创新研究 全永波 浙江海洋大学 一般项目 法学 转型期社会治理创新视角下的农村环境治理共同体培育研究 李志榕 中南大学 重点项目 社会学 乡村人居环境的人类学研究 王俊鸿 四川大学 一般项目 社会学 西藏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协调推进的治理机制与路径研究 郭双节 西藏大学 一般项目 社会学 我国农村环境政策与政策体系的社会学研究 张金俊 安徽师范大学 一般项目 社会学 农村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 黄森慰 福建农林大学 一般项目 社会学 共建共治共享理念下社会组织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机制研究 邢宇宙 北京工业大学 一般项目 社会学 青少年亲环境行为培育策略研究 曾东霞 湖南科技大学 一般项目 社会学 城市居民绿色生活方式的阶层差异及其形成机制研究 吴灵琼 南通大学 一般项目 社会学 南岭走廊传统文化基因融入现代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研究 樊亚明 桂林理工大学 一般项目 民族学 西南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立法实践研究 黄颖琼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 一般项目 民族学 民族文化视域下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区农户生计转型机制及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马明德 北方民族大学 一般项目 民族学 美国城市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 孙群郎 浙江师范大学 一般项目 世界历史 环境群体事件中的社交媒体动员与协同治理体系研究 陈相雨 南京林业大学 一般项目 新闻学与传播学 基于环境心理学视角的图书馆学习空间建设研究 陈婧 湖南师范大学 一般项目 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 大数据环境下突发事件中多模态危机情报智能挖掘与推荐研究 王静茹 北华大学 一般项目 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 长三角城市健身休闲空间与人居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查春华 浙江师范大学 一般项目 体育学 农业绿色发展背景下促进多元主体种养结合的机制设计研究 金书秦 农业农村部 重点项目 管理学 绿色发展进程中我国工业能源内部替代机理研究 宋辉 盐城工学院 一般项目 管理学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业企业绿色创业导向的测量、驱动机制及对绩效的影响研究 张秀娥 吉林大学 一般项目 管理学 绿色创新与信息披露路径的经济后果研究 吴德军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一般项目 管理学 价值共生视角下环境司法改革驱动企业绿色创新的机制研究 翟华云 中南民族大学 一般项目 管理学 我国环境敏感型企业ESG信息透明与企业高质量发展动态关系研究 荆龙姣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一般项目 管理学 环境、社会、治理信息披露与农业企业高质量发展关系研究 徐雪高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一般项目 管理学 环境规制与非洲猪瘟双重约束下生猪生产布局优化与政策研究 朱战国 南京农业大学 一般项目 管理学 可再生能源政策创新的双重协同效应测度及其蜕变机制研究 王帮俊 中国矿业大学 一般项目 管理学 区块链技术背景下的建筑废弃物非法排放治理模式创新与应用研究 袁红平 广州大学 一般项目 管理学 基于多主体协同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农业非点源污染治理机制与路径研究 朱九龙 南阳理工学院 一般项目 管理学 基于环境自净能力的大气污染产业承接能力、梯度转移及实现路径研究 周景坤 河北经贸大学 一般项目 管理学 资源型企业环境管理实施动力与实施效果研究 马媛 山东科技大学 一般项目 管理学 水资源约束下黄河流域城市分类响应与调适路径研究 王新涛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一般项目 管理学 高质量发展视角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综合补偿机制研究 张婕 河海大学 一般项目 管理学 流域生态补偿多元主体协同机制研究 葛颜祥 山东农业大学 一般项目 管理学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和机制研究 李宏伟 中央党校 一般项目 管理学 国家公园生态补偿政策与农户土地流转意愿研究 梁丹 厦门大学 一般项目 管理学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超级基金的制度设计与运行机制研究 罗文兵 湖南科技大学 一般项目 管理学 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 项目名称 负责人 工作单位 所在学科 治理现代化下偏向型技术进步促进工业绿色转型升级的机理与路径研究 钱娟 新疆大学 理论经济 生态资源富集地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研究 徐步朝 东华理工大学 应用经济 绿色发展理念下能源互联网的资源配置效应与发展模式研究 庞敏 西南石油大学 应用经济 生态文明视角下农村生态环境协同治理体系建设研究 董帅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政治学 高原湿地环境治理共同体构建及其实践路径研究 罗桥 贵州财经大学 社会学 流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法治保障研究 彭本利 玉林师范学院 法学 生活垃圾分类与资源化利用的法律规制研究 刘宏钊 贵州民族大学 法学 环境健康风险权衡规制的法律构造研究 董正爱 重庆大学 法学 绿色发展视域下构建解决民族地区农村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研究 张再杰 贵州财经大学 民族学 西南民族地区绿色发展路径与对策研究 谢松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 民族学 “两山”理论实践视角下民族省区生态环境质量多维测度与点“绿”成金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孙春花 内蒙古财经大学 民族学 乡村振兴战略下藏区生态环境多主体共治的模式及其路径研究 马蓝 青海师范大学 民族学 藏区宗教生态与环境保护关系研究 李加太 青海师范大学 宗教学 基于“生态系统”视角的大数据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规则研究 刘春 电子科技大学 管理学 后三峡时代库区绿色发展绩效跟踪评估及优化策略研究 陈影 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 管理学
942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有趣的问题:什么是工程(engineering)
热度 1 Greg66 2020-8-5 14:37
参考这里的网址: https://fanyi.baidu.com/?aldtype=85#en/zh/engineering 可以得知,工程,engineering,一是建造活动,二是建造中应用科学知识的过程 结论:engineering science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没有什么关系,建造活动、建造中运用科学知识的过程(学问),你说是社会科学性质还是自然科学性质?
个人分类: 1|3506 次阅读|1 个评论
基于生命哲学视角谈生态文明教育
ucaslitong 2020-3-2 17:13
生命哲学是赋予生命的本质以本体论(而不是生物学)的意义,生态学是一门联接生命、环境和人类社会的有关持续发展的系统科学,所以生态学在一定程度上和生命哲学是相通的,是自然和人文的中间体。因此,本文就生命哲学观与新形势下生态文明教育二者目标与途径、思维方法以及策略选择之间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以期更好的运用生命哲学观引导优质生态教育。 生命哲学是赋予生命的本质以本体论(而不是生物学)的意义。传统形而上学的中心点是 “ 存在 ” ,其意义是本体、本质;生命哲学的中心点是 “ 生成 ” ,其意义是过程、是创造。把 “ 科学 ” 的概念由自然领域扩大至人文社会领域。就其整个特点与生态学这一学科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超脱原来的学科,赋予新的意义,而又不失去学科本身的本质,进行科学内涵的升华。 著名的生态学家 Odum 在《生态学:科学和社会的桥梁》一书中称生态学是一门联接生命、环境和人类社会的有关持续发展的系统科学。所以生态学在一定程度上和生命哲学的观点颇有相似之处。十八大报告和十九大报告都专章论述生态文明,十八大和十九大报告都提出 “ 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 和 “ 建设美丽中国 ” ,不断深入生态文明建设,也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生态理念,生态学作为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衔接学科,必将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生命哲学作为衔接 “ 自然科学 ” 和 “ 人文科学 ” 的学科,必将在推进深入理解生态学在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价值应用中发挥不可估量的效力。所以充分理解生命哲学观,运用生命哲学观融会贯通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对生态文明教育的启发,必将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发挥不可限制的力量! 作为培养人才和传承文化的主阵地、主渠道、主方向的高等教育学府 --- 大学,应深入理解生命哲学观,站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和时代高度,从教育生态文明入手,增强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树立生态教育观,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传播生态理念、改善传统生态评价方式,实现自我生命流动,增进对教学深生态学的理解和学习,为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丽中国梦和全球生态安全文明的世界梦作出自己的贡献! 1 生态文明教育与生命哲学观 1.1 生态教育基本内涵与基本含义 生态教育是人类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创建生态文明社会的需要,而将生态学思想、理念、原理、原则与方法融入现代全民性教育的生态学过程。 生命哲学是始于思考人的特性,并尝试让教育回归对生命的关注,寻找自己,发现自己,离开自己,又回归自己的这样一种逻辑。 生命哲学观与生态文明教育的思维逻辑上高度契合,其核心点可以为高校德育教育提供理论指引,与中国传统哲学始于探索自然,并力求对其认识和把握的特点不同,西方的生命哲学开始于内,服务于外,又回归于外,狄尔泰的生命哲学为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 尊重自然、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珍惜生命、珍惜自然,能以自我觉醒的意识,由内而外的激发内心生态文明教育的观念深入,对新时代用生态文明思想武装头脑,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一步落实和实践具有重要理论指导。 通过生命哲学和生态教育有机结合的理解和深入探讨,使全社会形成一种新的生态自然观、生态世界观、生态伦理观、生态价值观、可持续发展观和生态文明观, 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充分发展,用生态教育带动素质和综合教育,发挥教育的主观能动性,从而确立人人生态的生态观,实现生态文明发展,实现美丽中国的 “ 生态梦 ” ,从机械的关注自然,变成一种自我习惯和不自觉行为的普及。 走向生态文明的人类文明转型和当代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发展要求是生态教育学建构的社会背景。生态学兴盛所带来的当代人类发展理念的变革为生态教育学建构奠定了广阔而深远的思想基础。生态教育学是对服务于工业文明时代工具主义价值取向主导下的教育理论的超越 , 是走向生态文明的生态价值取向教育理论的自觉建构 , 是教育学学科发展的崭新视域。立足于当代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发展要求以及生态教育实践,并有机结合生命哲学观 , 提出建构生态教育学 , 展开生态教育理论研究 , 无疑是对当代教育学学科发展的拓展与深化。 我们运用生命哲学和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构建生态教育学,即是适应当代人类文明转型、走向生态文明教育的变革的需要,又是教育学学科研究视域拓展与教育时代精神构建的合乎逻辑的选择。 1..2 当代生态教育学 人的生命绝对不能只从生物性来规定,而应从哲学的高度来看待。狄尔泰生命哲学观的核心思想是 “ 生命是世界的本原 ” 。他说 : 生命,只有生命才是哲学研究的对象。在狄尔泰的理论中,所谓生命是指人的生命, 生命存在于人的世界中,而对于国家而言的生命则是教育,世界的真正之在是生命之流,生命之流也是教育,也是一种创新,一种提升,只有教育才有如此威力,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实现生态文明的建设,就必须从根本上对生态教育进行落实和学习,从理念上树立以人为本的生态观,以自然规律为本的生态观,努力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经济,人与政治,人与文化教育,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 “ 三本书籍 ”—— 《寂静的春天》、《增长的极限》、《我们共同的未来》的相继出版,增强了人们对生态文明的认识,加深了对生态教育的重视。 三个会议 ” 的召开, —— 人类环境大会、环境与发展大会、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也充分肯定和确认了全球对生态的高度关注,生态教育也就势在必行。 2 策略探讨 : 生命哲学观融入生态文明教育 2.1 教育环境的生态化 生态道德也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 更是生态文明的依托和精神动力来源。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 , 可以带动和加快全体公民生态道德素质的提升 ,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 生命冲动 ” 是一种普遍的精神。 “ 生命 ” 不是指现实世界的生命,而是一种主观的非理性的心理体验,是一种创造世界万物的宇宙意志,是内在体验和精神的融合和归一,而若要实现这种状态最直接的就是生态教育环境的大背景,若无大背景,如何更新,如何创造。而生态教育又对于生态意识的提高和生态文明的塑造以及生命哲学的理解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生态教育是以生态学为依据和研究工具,努力传播生态知识和生态文化、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及生态素养、塑造生态文明的教育。开展生态教育、提高生态意识和塑造生态文明三者之构成了一个相互辐射、互利共生、协同发展的 “ 金字塔 ” 范式,而处于金字塔底部的是生态教育,它为我们的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夯实了基础。 2.2 教育目标和途径的生态化 “ 生命冲动 ” 表现于创造。创造表现为进化。生命不是由于各种要素的联合和相加进步的,而是由于分离和划分进步的。一切创造都是由 “ 生命冲动 ” 促进的。现在不少大学将很大部分精力甚至主要精力花在大学排行榜、论文发表数上,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对学生除学习学术以外的更能受用于一身的人生哲学上,关注甚少,过分的强调了专业的培养,也许有一些技能、技巧的训练,缺乏了创造力,但他们很难在这里学到改变世界、应对挑战,特别是生态挑战的智慧和能力。大学忽视了对于学生进行人知识和文理综合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对完整的 ” 人 “ 的要求,因此高等教育如何更好的实现美丽中国的 “ 生态梦 ” ?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值得去思考的问题。培养生态型人才,高等学校要让学生建立起 “π” 型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π” 上面的一横是人文和专业知识。这是基础,下面两条腿,左腿是外语和计算机能力,右腿是思维和创新能力。一个生态教育下的人,是综合型人才,是生态化的人,是与国际接轨的人。 2.3 利用高校平台拓展深化教育生态学,强化哲学观点 以生命哲学观为基础的良好德行的形成,强调的绝不是一种思想就能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人行为方式的形成,强调所有人都行动起来形成良好的环境与氛围。所以加强绿色生态教育专业的师资队伍的建设,让更多的老师参与到这种生态教育的担当中来,形成良好的教风学风,根据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所处的历史时期的特殊性,拓宽师资引进渠道, 扩大兼职老师比例,不断更新、提高和传播绿色知识,建立合理的职称评级制度,确立学术带头人,带动学校学科发展,以点促面,以高校生态教育学科发展,带动地区生态文明发展。根据科研队伍的研究领域、鼓励通过各种渠道申请到基金,加强与社会沟通,与环保部门沟通,与自身生态潜意识沟通。 高校自身也要从资金、设备、图书馆资料等方面为全校师生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教育提供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拓宽生态教育渠道,多维度、多方式、多方向、多点位、多方面加强绿色生态教育,作好对 “ 绿色大学 ” 发展的基础工作,完善生态绿色教育机制使人人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2.3 生命的绵延与教育的塑造 “ 生命冲动 ” 在变动不居中的连续性和进化,即表现为 “ 绵延 ” 。 教育的目的在于是使一个进入校园生态环境中的 “ 自然人 ” 成为的爱生命、懂自然、保生态的 “ 社会人 ” ,这个过程正是由于经过自然选择与生物自身独特的生命形式运动后才会有的转变,在校园是老师在关注,而离开校园后,则更多的是自主行为,如何防控自主行为的规范化,这就是绵延的力量,并且如何更好的具有创造性,具有丰富的生命体验感。 “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 ,大学正是通过 “ 明德 ” 、 “ 正道 ” 和 “ 求善 ” 的正确导向出了独特的大学文化,所以建设生态文明,就必须发挥高校教育作用,将生态观念和生态思想深入大学文化,完善和发展生态教育,为国家培育更多的 “ 社会人 ” 。 3 结 语 生态学是一门联接生命、环境和人类社会的有关持续发展的系统科学。而生命哲学作为衔接 “ 自然科学 ” 和 “ 人文科学 ” 的学科,必将在推进深入理解生态学在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价值应用中发挥不可估量的效力。所以充分理解生命哲学观,运用生命哲学观融会贯通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对生态文明教育的启发,必将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发挥不可限制的力量! 进一步明确生命哲学观其在生态教育视角中的精神判断和价值潜力,不断深入学习和探讨,二者作为远离学科和近似学科,相信在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上将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致 谢 非常感谢中国科学院大学孟建伟教授的精彩报告,据说每一个哲学家内心都有诗人的情怀,都是浪漫主义色彩的,都是充满想象的,在他身上就验证了这句话。他的思维带给我我们很多启发和思考,在西方哲学思潮报告中度过了很多 “ 质 ” 的时间,开拓了自己的思维,提升了人文修养,在质的时间紧跟老师的思路一步步的走,让想法更加开阔! 参考文献: 黄承梁 . 不断深化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与实践 . 人民日报 ,2013.08.20. 格根塔娜 . 侯彦杰 .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国内研究现状及趋势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 毛明芳 . 生态文明的内涵、特征与地位 ―― 生态文明理论研究综述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 2010 刘煜 , 卢金树 , 李宝斌 . 教育生态学视野下的高校德育 . 高等农业教育 , 2010 (9): 25-27. 程红 . 李金华 . 王福东 . 论发展现代林业与建设生态文明《林业经济》 .2010 陈孝彬 . 教育管理学 ( 修订版 ) . 北京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1999:121. H.P. 克里曼 . 狄尔泰 . 殷晓蓉,吴晓明译 . 北京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9:83-84 , 106. 张汝伦 . 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 . 北京 :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82. Chuanhui Zhang Ecological Crisis and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Ecology Moral Education “Information Systems for Crisis Response and Management--Proceedings of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s for Crisis Response and Management” Libin Zhou ; Yirong Zhu Teaching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Ecology of Education Pattern 2012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cial Sciences and Society(ICSSS 2012) MI-NG Superficial discussion on education of ecology Abstracts of EcoSummit 2007——Ecological Complexity and Sustainability——Challenges Opportunities for 21st Century’s Ecology
2820 次阅读|0 个评论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统一
shaopenghan 2020-2-24 21:14
目前国内外学界对遗传与进化的研究关注点都在DNA上,本文将人类社会也归为一个生物,划分出细胞(一级生物体系)、动植物(二级生物体系)、人类社会(三级生物体系)三个生物级别,在明确生物构成级别的基础上重新对其演化进行了审视,让人们认识到大脑在遗传与进化中的作用。 1. 生物体系 在体系论中,我们定义可以生长的物质系统为生物体系。 目前我们发现的,认识到的生物都是生物体系。细胞、动物、植物、人都属于生物体系,除此之外人类社会也是一个生长的物质系统,它也是一个生物体系。动物、植物是由细胞作为基本单元组成,人类社会体系是由人作为基本单元组成。 根据它们所处的空间层次和组成关系,生物体系可以分为三个级别: 一级生物体系:细胞; 二级生物体系:动物,植物,真菌,人体; 三级生物体系:人类社会体系; 第一级生物体系组成第二级生物体系,第二级生物体系组成第三级生物体系。 人们已认识到的生物属于第一、二级生物体系,再加上人类社会体系,就囊括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体系。 细胞和动植物都是紧致实体,称为紧致型生物体系,它们的形态结构是固定的;第三级人类社会体系不是紧致结合的实体,是离散的,称为离散型生物体系。人类社会体系中的人以及其他物质都可以自由流动组合。人可以走动、借助交通工具去其他地方,货物可以被人运输,楼房、工厂可以拆了在别的地方重建。所以人类社会体系是自由形态结构生物体系。 2. 生物体系的进化 细胞是第一级生物体系,DNA为其信息系统;人是第二级生物体系,大脑-神经系统为其信息系统;人类社会体系是第三级生物体系,社会信息系统为其信息系统。社会信息系统包括人的头脑、书籍、计算机、手机、网络等,其中以大脑为核心。生物体系的运转与进化都是由其自身信息系统主导的。 细胞通过分裂增殖将DNA信息遗传到子代,DNA的突变导致信息新增和变化,进而推动细胞的进化。 在人类身上,大脑通过思考学习,获得了更好的知识技能,可以找到更好的工作,更好的适应社会与环境,这就是大脑-神经系统推动的人的进化。这与DNA突变发生进化是相同的,只是大脑的进化主要表现在人的行为上,而DNA的进化可以同时表现在后代的身体结构和行为上。DNA通过突变实现信息新增,大脑通过学习、思考、创新实现信息新增。人们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大脑信息进化的过程,这会体现在人们的行为上,最终让优秀的个体在社会竞争中获胜。这与DNA信息进化,让细胞在竞争中获胜是相同的。 大脑可以通过交流学习,将信息从一个个体传输到其他个体(比如老师教学生知识),这与DNA通过分裂增殖将信息遗传到子代是相同的。教育学习就相当于细胞的信息遗传,区别在于,细胞的信息遗传发生在亲代与子代之间,人体大脑信息的遗传则可以是其他任何人。在人体的进化中,DNA和大脑-神经系统都在其中发生了作用,前者主导了人身体结构的生长发育,后者主导了人的行为。在人类繁殖中,DNA通过分裂繁殖、胚胎发育,将信息从父母遗传到后代,大脑信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学习,将信息遗传给后代。 在生物的信息遗传中,DNA通过复制信息载体,将信息遗传给后代。大脑无法实现信息载体的直接复制,却可以通过交流学习实现信息的遗传。大脑的复制是在个体的繁殖和生长发育中实现的,信息遗传是通过个体间的交流学习实现的。这代表了信息遗传有且仅有的两种形式——信息-载体遗传和交流学习遗传。 由于第二级生物体系——人,是紧致实体,发育成熟后,身体结构很难再改变,大脑的进化只能体现在行为上,很难再体现在身体结构上。但第三级生物体系——人类社会体系是离散的,它的形态结构不是固定的,而是像水那样拥有自由形态,其信息系统的进化可以直接体现在其身体结构和行为上。社会改革、科技进步这些人们思想认识的变化和信息技术的改进推动经济、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社会体系的进化。这与DNA推动细胞进化,大脑推动人行为的进化是相同的。而且人类社会体系的进化是直接根据社会信息系统的变化改变自身,这就是进化的最高形式——自我进化。 二级生物体的基本单元虽然是同一种一级生物,却会出现很大差异。如一头狮子的肌肉细胞和表皮细胞都属于同一种,却具有不同的形态。它们拥有相同的遗传信息,只是在生长发育中表现出了不同形态。 这种在高级别生物体系演化过程中,次一级生物体系产生分化的演化历程称为分化演化,也称为种内演化。 在动植物中,细胞的分化演化是信息系统不变,形态结构变化。比如在植物、动物、人体中细胞分化出各种组织细胞,它们形态不同,但都拥有相同的DNA信息。 在人类社会体系中,人的分化演化是形态结构不变,信息系统变化。社会分工形成各种行业、职业,比如教师、工程师、工人、农民等等,不同岗位的人掌握的知识技能不同、身体却并没有大的差别。 以上是分化演化有且仅有的两种形式:信息系统不变,形态结构变化;信息系统变化,形态结构不变。这两种形式的分化演化分别在一级生物体细胞和二级生物体的人类中实现了。 生物体系从小空间级别升级到大空间级别的演化称为升级演化。比如细胞从一级生物演化到动植物,人从二级生物演化到人类社会体系。 3. 综述 体系论让我们认识到大脑-神经系统和社会信息系统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与DNA没什么两样,也让我们认识到人类社会体系的进化与细胞和人体的进化没什么两样,它们的进化方向都是熵减。细胞、动植物和人类社会体系,它们的演化进化遵循着相同的规律。 体系论打破空间一体的局限性,从关系一体的角度重新对生物进行了审视,将生物的概念从“生物体”拓展到了“生物体系”,从而很好的解释了一二三级生物——细胞、动植物和人类社会体系的演化, 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统一起来 。 体系论总结了个体演化、种类演化、种内演化和升级演化,阐述了信息系统——DNA、大脑-神经系统、社会信息系统在演化中所起的推动作用,发现了人类社会体系的自我演化(即直接依据信息系统的变化改造自身)。它很好的阐释了生物演化进化的动因、速率以及各类表现形态,是进化论的升级版。 体系论是生物领域的大一统理论,它将细胞、动植物和人类社会,从微观到宏观都统一起来,以进化和熵减贯穿始终。体系论改变了人们对生物的认识,就像一百年前相对论改变人们对时空的认识那样。
2299 次阅读|0 个评论
“军事科学”与“国防工业”的区别
wusaite 2019-8-1 09:46
“军事科学”与“国防工业”的区别 伍赛特 “军事科学”( military science )是研究战争的本质和规律,并用于指导战争的准备与实施的综合性科学,又称军事学,属于社会科学范畴。 而广大军迷们热衷的“军事科技”则应划归于“国防工业(军事工业)”的研究领域,为工科专业,属于自然科学范畴。 通常国防工业涵盖有六大领域,分别为:兵器、电子、船舶、航空、航天、核武。其所对应的一级学科及国家一级学会分别如下图所示: 国防工业所涉及领域 对应的国家一级学科 对应的国家一级学会 兵器 兵器科学与技术 中国兵工学会 电子 电子科学与技术 中国电子学会 船舶 船舶与海洋工程 中国造船工程学会 航空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中国航空学会 航天 中国宇航学会 核武 核科学与技术 中国核学会
个人分类: 科普集锦|4473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看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区别的根源
冯向军 2019-6-1 18:30
从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看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区别的根源 冯向军 06/01/2019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其中, 人往高处走是社会科学的规律, 水往低处流则是自然科学的规律。两者绝然不同。随着时光的流逝,人相对于出发点的能量越来越高,而水相对于 出发点的能量越来越低。 那么 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区别的根源是什么呢?是人的意识的主观能动性或意识有某种程度的通过对自然的反作用而改造自然:改天换地的能力。人能够通过主动吸食负熵或消耗外来的能量来提高自己的生命活力和生命潜能。 所以,想要把某个特殊自然规律推广到社会科学就要格外小心。一般来说:平行推广是会有大问题的。
个人分类: 现代泛系|1821 次阅读|0 个评论
荣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热度 2 terahertz 2018-10-18 08:19
近日江苏省社科评奖办公室公布了 江苏省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拟获奖成果, 拟获奖成果500项,其中一等奖58项,二等奖152项,三等奖290项。本人申报的《高校科研数据管理理论与实践》喜获 三等奖。 与图书馆情报文献学相关的成果有:
个人分类: 图书情报|2579 次阅读|2 个评论
中国22所高校进入ESI社会科学全球前1%(2017年7月)
热度 1 wanyuehua 2017-7-21 11:50
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 ,简称 ESI )是衡量科学研究绩效、跟踪科学发展趋势的基本分析评价工具, ESI 从引文分析的角度,将全部科学分为 22 个学科。 2017 年 7 月 14 日 ESI 公布了根据全球研究机构于 2007 年 1 月 1 日至 2017 年 4 月 30 日在 Web of Science 数据库的 SCI 、 SSCI 收录期刊上发表的论文,统计分析出共有 5465 个研究机构进入 ESI 全球前 1% ,比 2017 年 5 月数据增加了 113 个研究机构。本期社会科学学科共有 1331 个研究机构进入 ESI 全球前 1% , 比 2017 年 5 月数据增加了 28 个研究机构, 中国有 22 所高校进入 ESI 社会科学全球前 1% (不包括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高校)。 中国22所高校进入ESI社会科学全球前1% 国内排名 全球排名 学校名称 论文数 总被引频次 篇均被引频次 高被引论文篇数 热点论文篇数 1 248 北京大学 1332 11907 8.94 29 1 2 401 复旦大学 918 6447 7.02 11 0 3 447 清华大学 738 5461 7.4 12 0 4 511 上海交通大学 558 4689 8.4 8 1 5 552 北京师范大学 615 4190 6.81 13 0 6 570 浙江大学 725 4014 5.54 11 0 7 605 中山大学 701 3765 5.37 5 0 8 666 中国科学院大学 327 3228 9.87 15 0 9 735 武汉大学 602 2798 4.65 12 1 10 840 南京大学 399 2304 5.77 16 0 11 841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209 2303 11.02 7 0 12 869 中国人民大学 509 2202 4.33 4 0 13 880 华中科技大学 390 2177 5.58 8 0 14 935 山东大学 294 1964 6.68 4 0 15 1033 西安交通大学 266 1731 6.51 6 1 16 1052 中南大学 229 1672 7.3 5 0 17 1087 厦门大学 245 1566 6.39 11 0 18 1090 四川大学 280 1562 5.58 2 0 19 1133 中国农业大学 136 1473 10.83 11 0 20 1275 同济大学 264 1253 4.75 2 0 21 1214 华东师范大学 298 1340 4.5 4 0 22 1297 南京医科大学 117 1216 10.39 3 2
个人分类: 文献计量|12819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国的管理学: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
liyou1983 2017-6-6 22:45
管理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的个体和组织的行为和效率,主要是组织行为和组织效率的学科,现代管理学是随着现代社会的政府、企业、军队等组织的建立发展而逐渐形成的一门学科。那么,管理和管理学是什么,管理学属于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 尽管孔茨等人开创的管理科学学派强调管理学的理性知识、科学知识性质,泰罗强调管理是指挥他人用最好的方法去工作,但管理学作为现代社会中不断发展、风头正盛的一个知识领域或一门学科,其本质应当是对人类活动中的决策、指挥、激励、监督等行为及其规律的研究,是研究人的行为过程特别是管理过程及其规律的学科,是追求人的知识与行为合一、行为与结果有效的学科,是一门来自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具有强烈的价值判断和情景内容的学科,是将历史、传统与现实生活、社会实践密切结合,将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密切结合的实践性的科学。管理学作为一门成熟的学科,不仅应当具有相对独立明确的研究对象和范围,还应当具有相对独立有效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管理学尽管还不是一门独立的、科学的学科,管理学还广泛吸收、运用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军事学以及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但管理学不言自明地就是社会科学的组成部分,是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 不过,管理学在中国却出现了从学科的性质、分类、研究到管理上的一系列别具特色的难题。这首先体现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1983年试行、 2011 年修订《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教育部 2012 年修订《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管理学归类于人文与社会科学,但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提出、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1992 年颁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2009 年修订 《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将管理学归类于工程与技术科学, 两套标准居然相互打架,但人们似乎习以为常。 按照社会组织的性质,管理学大致分为政府管理、工商管理、非营利组织管理、军队管理等几个领域。 按照社会组织的性质,管理学大致分为政府管理、工商管理、非营利组织管理、军队管理等几个领域。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1983 年试行、 1990 年批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委 1997 年联合颁布、 2011 年修订《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和教育部 2012 年修订《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管理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门类,分为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农林经济管理、公共管理、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 5 个一级学科。其中,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包括 4 个二级学科:( 1 )企业管理(含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电子商务、人力资源管理等);( 2 )会计学;( 3 )技术经济及管理;( 4 )旅游管理学。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包括 5 个二级学科:( 1 )行政管理;( 2 )社会保障;( 3 )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 4 )土地资源管理;( 5 )教育经济与管理。 我国管理学的一级、二级学科划分标准本身显然十分值得商榷!比如,对于农林经济这一人类特定经济领域的管理既然是一级学科,那么就应当将工商管理分立为诸如矿业管理、工业管理、服务业管理等其他一级学科。比如,既然有公共管理一级学科,那么非公共性的社会管理也应当是一级学科。再如,旅游管理成为二级学科,那么应当分立的二级学科就应当极其庞杂了。至于技术经济、土地资源管理之类能够成为二级学科,似乎也是典型的中国逻辑或中国特色。 按照我国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提出、 1992 年颁布、 2009 年修订《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管理学划入“工程与技术科学类”,而不是“人文与社会科学类”。管理学分为管理思想史、管理理论、管理心理学、管理计量学、部门经济管理、区域经济管理、科学学与科技管理、企业管理、公共(行政)管理、管理工程、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未来学、管理学其他学科。 从上可见,教育部标准与国家标准之间长期以来居然存在着严重冲突。由此,更基础性或根本性的问题:管理学的性质是什么,管理学是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人文学科还是社会科学?从实践上看,这不只是一个学术问题,还涉及到与学科管理相关的权力和利益的社会分配问题, 涉及到话语权问题。管理学虽然借用了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上的一些方法手段,但它研究的是人类社会活动的组织和治理问题,本质上属于社会科学。事实上,尽管教育部是教育和学位主管部门,但由于理工科毕业生在我国决策、管理层长期居于决定性、支配性定位,由于长期流行着“男学工,女学医,学了人文财经没出息”,自然科学是硬科学、真科学而人文社会科学是软科学、甚至假科学的主流意识,而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长期行使对管理学或管理科学的管理职权,管理学博士点和工商管理硕士( MBA )等授予权也长期偏重于理工科高校,师范类高校直至 2007 年才有两所大学获批试办 MBA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1978 年成立了管理学部, 2001 年又率先成立了管理学院。中国工程院成立后,建立了工程管理学部。相反,中国社会科学院至今没有正式开展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等管理学科的机构设置和学术研究,尽管中国社会科学网心有不甘、工业经济研究所承办了一个管理学版块,但 中国的管理学从学科主管部门上看似乎是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的范围或领地。 具体考察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的成立和它的研究范围,可以进一步理解管理学的性质问题。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早就建立了学部和院士制度,但对于管理学、工程管理这个放在理工口的奇怪学科,中国工程院院士大会曾两次讨论增设工程管理学部,但两次投票未过半数。 2000 年 6 月,中国工程院第 5 次院士大会再次讨论,最终以赞成票高出 27 票同意增设工程管理学院。 2000 年 9 月 25 日, 32 名来自中国工程院其他学部的院士成为首批工程管理学部院士,从而组成了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并事实上成为了中国的管理学学部。 中国工程院在工程管理学部设置上的两次投票未过,似乎意味着管理学的研究和应用范围尽管极其广泛,但因为其科学性和学科性质而迟迟得不到众多工程院院士的认可,而最后设立的竟然不是一般性质的管理学部而是范围狭隘的工程管理学部。工程管理学部成立后,所界定的工程管理暂时包括四个方面:( 1 )重大工程建设实施中的管理(包括规划、论证、勘设、施工、运行管理等);( 2 )重要、复杂的新型产品、设备制造、生产过程中的管理;( 3 )重大的技术革新、改造、转型、转轨、与国际接轨中的管理;( 4 )涉及产业、工程、科技的重大布局、战略发展的研究、管理。可见,尽管加了“工程”的定语或前缀,但工程管理的本质仍是研究人类社会活动的社会科学。何况,关于工程管理的内容界定,似乎主要就是针对政府部门和(国有)大型企事业的管理层量身定做的学科设计。 工程管理学部成立后,势必要新增选院士了。根据《中国工程院 2001 年院士增选工作实施办法关于首次增选工程管理学部院士的补充规定》,工程管理学部院士的条件如下:( 1 )被提名人必须具有以下高级职称:教授、研究员或相当于教授级、研究员级的高级工程师。( 2 )被提名人必须具有较强的工程背景,同时具有坚实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理论基础、现代工程管理的丰富实践经验、并在工程管理领域作出重要贡献。( 3 )首次院士增选的“工程管理”内容指:重大工程建设实施中的管理(包括规划、论证、勘设、施工、运行管理等);重要、复杂的新型产品、设备、装备在开发、制造、生产过程中的管理;重大技术革新、改造、转型、转轨、与国际接轨的管理;产业、工程、重大科技布局和战略发展研究、管理。( 4 )“在工程管理领域作出重要贡献”主要指:被提名人在上述领域具体组织、参加工程项目的实践,并在实践中以先进的管理理论为指导,创造性地发挥管理科学的作用,促使工程项目优质、高效实施,取得众所公认的成就,或在工程管理理论上有重大建树,并通过实践取得具体业绩者。 从历次增选的院士名单,可以清晰看到其学科性质和院士来源的地方特色:( 1 ) 2001 年,王众托(大连理工大学)、刘源张(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李京文(北京工业大学经)、徐寿波(国家计委产业发展研究所)和傅志寰(铁道部部长)。( 2 ) 2003 年,王礼恒(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曾任航空航天部副部长)、汪应洛(西安交通大学),陆佑楣(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总经理,曾任水电部、能源部副部长)。( 3 ) 2005 年,孙永福(铁道部副部长)、王基铭(中石化副董事长,大庆石油管理局局长)、沈荣骏(曾任国防科工委副主任,总装备部中将)。( 4 ) 2007 年,王玉普(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许庆瑞(浙江大学)。( 5 ) 2009 年,栾恩杰(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绕月探测工程总指挥,原国防科工委副主任)、王安(中国中煤能源集团公司总经理)、王陇德(中华预防医学会长,卫生部原副部长)。呵呵,除了点缀其间的几位软科学的学者,大多数人的身份就是省部级的政府官员或国有企业高管。 以原铁道部部长刘志军为首的铁路系统集团式腐败案件被查处后,据 2013 年 9 月开始的庭审披露,铁道部运输局局长、副总工程师张曙光多次向有关企业索贿、受贿至少 2300 万元,均与参评院士“需要花钱”有关,用于参评中国科学院院士,惜 2007 、 2009 年分别仅以 7 票、 1 票之差落选(《揭开高铁 “ 学霸 ” 真面目 ——“ 高铁第一人 ” 张曙光案庭审直击》, 2013 年 9 月 10 日人民网、新华网,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3/0910/c70731-22875691.html )。此前,铁道部已有两名部级官员当选工程院院士。 2011 年,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有效候选人 44 名中,约半数来自中央企业和政府部门。最终当选 3 人:胡文瑞,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副总裁;赵晓哲,海军大连舰艇学院训练部部长;郑静晨,武警部队总医院院长。 2013 年当选 4 人:曹耀峰,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副总经理;黄维和,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杨善林,合肥工业大学教授;周建平,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总设计师。 2015 年,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修改章程,强调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党政机关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原则上不作为院士候选人。不过,我国的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干部事实上也是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从两院院士的候选人推荐和最终当选名单看,许多人事实上属于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处级、司局级干部。即从 2015 年工程管理学部当选院士看, 6 人居然清一色的司局级干部:柴洪峰,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丁烈云,华中科技大学校长;金智新,山西焦煤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凌文,神华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邵安林,鞍钢矿业集团总经理;向巧,解放军第五七一九工厂厂长。在 2017 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中,工程管理学部候选人 40 人,其中来自大学 14 人(其中清华大学 4 人),其他来自国有企业和研究机构。按照惯例,最终当选或为大学 1 人,国有企业和研究机构 3 至 5 人。 管理学虽然妾身未明,性质模糊,但兼有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人文学科、社会科学的多重性质,可以在各种各样高校和机构设立学科点并招收本科生和研究生,可以授予管理学、经济学、理学、工学等多种学位,可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科技部等众多机构申请课题,一专多能,跨界通吃。 管理学之所以长期被视为自然科学、工程和技术科学并归口管理,也许只是因为一部分人需要它如此定性、归位。 但若从长计议,我们是安于现状,将错就错,还是调整改革,科学发展?
545 次阅读|0 个评论
你了解你所属的学科吗?
热度 4 ZJUlijiang 2016-9-7 12:09
说明:本博客与微信公众号《林墨》同步更新,所有内容均为原创,可授权转载。请扫码关注《林墨》公众号。 摘要 RichardR.Nelson在《ResearchPolicy》上提出观点:学科各有不同,化学、生物学、社会科学、行为科学等学科过度模仿物理学的研究范式,必然会阻碍其发展。 李江 / 浙江大学 注:图片来源于博智教育“物种起源” 尽管在过去的半个世纪,生物学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我们依然认为物理学才是科学领域众多学科的偶像。 RichardR.Nelson在《ResearchPolicy》上提出观点: 学科各有不同,化学、生物学、社会科学、行为科学等学科过度模仿物理学的研究范式,必然会阻碍其发展 。 没有人会质疑物理学的巨大成功。物理学所揭示的现象和规律,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了自然世界,例如白天黑夜的运转规律。对自然世界的认识,成为了我们发展各种技术的基础,这些技术帮助我们实现了我们的祖先们想都不敢想的梦想。 物理学是科学领域众多学科的偶像,很多学科都在研究范式上向物理学看齐。 物理学有三个被强烈认可的特性:定量的研究规范、清晰的数学推演、精确的因果关系 。有机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都缺乏物理学理论的推演力。与牛顿的数学表述不同,达尔文以口头的方式描述了物种起源与变化的理论。这种非正式的学术表达在进化生物学领域曾经很常见。 对于科学领域而言,要发现准确的定律,并做精确的预测,必须要保证研究对象的同质性(就像物理学一样)。有些科学领域很难做到这一点,只要这些科学领域能够有效解决处理研究对象的异质性,一样能做出知识上的贡献,一样有存在的意义。 在社会科学领域,对现象的研究主要是定性的或口头的。当然,这些口头表述中也会给出一些数字,以显示准确性。事实上,这些数字并不准确,只能模糊地描述对象的特征。例如,在统计失业率时,“失业”这一概念(积极找工作但未找到工作)是模糊的,“积极找工作”和“未找到工作”的边界都是模糊的,而且是否失业依赖于个人报告,因此,经济学家得到的失业率数据只能是模糊的。再如,IQ可用于测度人的智商,毫无疑问,一些人比另一些人的智商更高,但心理学家很难给出一个准确的定义,因此,跟失业率一样,看上去是定量的测度指标,但本质上揭示的都是定性的特征。关于创新的研究涉及多个社会科学领域,创新的测度本质上与失业率和IQ测度一致。 在社会科学领域,数据并不是没有意义,而是,我们要理解数据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其定性的一面,过于看重数据,不仅会导致我们忽视其他知识,也会导致我们对事实的误解 。 参考文献 Nelson,R.R.(2016).Thesciencesaredifferentandthedifferencesmatter. ResearchPolicy,45 ,1692-1701. 文字编辑:李东/浙江大学
3865 次阅读|7 个评论
中国16所高校进入ESI社会科学全球前1%
wanyuehua 2016-5-29 14:33
汤森路透( Thomson Reuters )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 EssentialScience Indicators ,简称 ESI ), 2016 年 5 月 26 日公布了根据全球研究机构于 2006 年 1 月 1 日至 2016 年 2 月 29 日在 Web of Science 数据库的 SCI 、 SSCI 收录期刊上发表的论文,统计分析出 社会 科学共有 1209 个研究机构进入 ESI 全球前 1% ,本期中国大陆(不含港澳台)共有 16 所高校进入 ESI 社会 科学 全球前 1% 。 中国 16 所高校 (不含港澳台) 进入 ESI 社会科学全球前 1% 国内排名 全球排名 学校名称 论文数 总被引频次 篇均被引频次 高被引论文篇数 热点论文篇数 1 265 北京大学 1,142 9,029 7.91 24 1 2 421 复旦大学 801 5,028 6.28 10 1 3 510 清华大学 604 3,873 6.41 9 0 4 515 上海交通大学 464 3,786 8.16 7 1 5 615 北京师范大学 497 2,977 5.99 5 1 6 661 浙江大学 582 2,731 4.69 8 0 7 694 中山大学 546 2,521 4.62 2 0 8 876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165 1,764 10.69 7 0 9 883 武汉大学 454 1,749 3.85 5 0 10 942 中国科学院大学 231 1,606 6.95 9 0 11 986 华中科技大学 314 1,501 4.78 2 0 12 999 南京大学 300 1,453 4.84 8 0 13 1025 山东大学 236 1,389 5.89 4 1 14 1030 中国人民大学 409 1,384 3.38 3 0 15 1050 西安交通大学 235 1,342 5.71 4 0 16 1170 四川大学 221 1,126 5.10 0 0
个人分类: 文献计量|9407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15: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