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教育孩子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如何教育孩子:经典案例故事
热度 3 liuli66 2013-8-26 17:45
最初信息来源:Wang Yuping Weixin“人生很简单(18)” 俺的概括是:对孩子教育,尽量采取“无为而治”的策略; [家长]无为,[孩子则]无不为。 看到yuxian和cao daxia受guagua,guama, guadie案例启发谈孩子教育,LIULI想到该文。 从网上找到了电子版,如下: http://www.utan.com/skill/163656/discover_next 一则: 儿两岁。某日,头撞桌角,长一包,大哭。 一分钟余,我走向桌子,大声问: "桌子呀,是谁把你撞疼了?哭得这么伤心?” 儿止哭,泪眼看我。我抚桌,冲儿问: "谁呀?谁撞疼了桌子?" "我,爸爸,我撞的!" "哦,是你撞的,那还不快向桌子鞠个躬,说对不起!" 儿含泪,鞠躬,说:"对不起"。 自此,儿学会了责任和担当! 二则 儿三岁。无故大哭,我问: "咋了,哪不舒服?" "没有不舒服。" "那为什么哭!" "就是要哭!"明显撒娇。 “好吧,你要哭我们都没意见,可是你在这儿哭不合适,会打扰我们说话的,爸爸给你找个地方,你一个人好好哭,哭够了再叫我们。” 说完将儿关进了洗手间:"哭完了敲门。" 2分钟,儿拍门:“爸爸,爸爸,我哭完了!”。 "好,哭完了?哭完了就出来吧。" 至今,儿18岁,仍未学会操纵和迁怒!, 三则 儿5岁。傍晚,牵儿散步经小桥,桥下碧水见底,暗流汹涌。儿仰头看我: “爸爸,小河好美,我想跳下去游泳。"我一愣: “好吧,爸爸跟你一起跳。不过我们先回家,换一下衣服。” 回,儿换衣毕,见一盆水在面前,困惑。 “儿子,下水游泳得把脸埋进水里,这你懂吧?”儿点头。 “那我们现在就先练习一下,看看你能埋多久。"我看表。 "好!"儿把脸埋进水里,豪气冲天?仅10秒: "呸呸,爸爸,呛水了,好难受。" "是吗?等等跳到河里,可能会更难受些。" "爸爸,我们可以不去跳吗?" "好吧,不去就不去了。" 从此,儿学会了谨慎而不冒失,三思而后行。 四则: 儿6岁,好吃。某晚,放学经麦当劳,驻足: "爸爸,麦当劳!”垂涎欲滴。 "嗯,麦当劳!想吃?" "想吃!" "儿子,一个人想吃就吃呢,叫狗熊;想吃而能不吃呢,叫英雄。" 接着问:“儿子,你要做英雄呢还是做狗熊?” “爸爸,我当然要做英雄!” "好!那英雄,想吃麦当劳时会怎样呢?" "能不吃!"很坚定! "太棒了,英雄!回家吧。" 儿流着口水,随我回。 从此,儿学会了有所为而有所不为,经得起诱惑。 五则 儿8岁,顽皮,与大同学打架。伤痕累累,回,大哭不止。 "委屈?" "委屈!"儿泣答。 "愤怒?" "愤怒!"儿嚎啕。 "你打算怎么办?"再问,"需要爸爸为你做点什么?" "爸爸,我要找块砖头,明天从背后去砸他!" "嗯,我看行!爸爸明天为你准备砖头。"继续问,"还有呢?" "爸爸,你给我弄把刀,我明天从背后去捅他!" "好!这个更解气,爸爸这就去准备一下。"我上楼。 理解支持,儿渐平静。约20分钟,我从楼上搬一大堆衣服及棉被? "儿子,你决定了吗?是用砖头,还是用刀呀?" "但是,爸爸,你搬那么多衣服被子干吗?"儿困惑。 "儿子,是这样的:如果你用砖头砸他,那么警察就会把我们带走,在监狱里大概只要住一个月,我们就带些短衣薄被就可以;如果你用刀子捅他,那么我们在监狱里至少3年回不来,我们可要多带些衣服被子,四季都要带齐?" "所以,儿子你决定了吗?爸爸愿意支持你!" "要这样的?"儿惊愕。 "是这样的,法律是这样规定的!"我趁机普法。 "爸爸,那我们就不干了吧?!" "儿子,你不是很愤怒吗?" "嗨嗨,爸爸,我已经不愤怒了,其实我也有错。"儿脸红。 "好,爸爸支持你!" 自此,儿学会了选择和代价。 如是教子(2) 六则: 儿9岁,四年级,数学不及格,闷闷不乐。 "怎么了?考试不及格,还给我们脸色。" "因为数学老师很讨厌,她的课不爱听。"理直气壮。 "哦,怎么个讨厌法?"我很感兴趣。 "??,??"儿说了很多,"总之她也不喜欢我。" “哦,别人喜欢你,你就喜欢她;别人不喜欢你,你就讨厌她。这说明你是个主动的人还是被动的人?” “是个被动的人!"儿子回答。 “是强者,还是弱者?是大人,还是小人?”继续问。 “是弱者,是小人!”儿怯怯。 "那你要做大人,还是小人?" "做大人!爸爸,我知道了:无论老师喜不喜欢我,我都可以去喜欢她,尊敬她,主动影响她,做一个强者。” 翌日,开心上学,数学从此优秀。并知道了何为大人,何为小人。 七则 儿10岁,玩游戏。妻屡教,子不改。 "儿子,听说你每天玩这个?"我指着电脑。 "嗯。"承认,低头! "每次玩完之后,什么感受?" "茫然,空虚,没劲,自责,看不起自已?" "那为什么还玩呢?把持不住自己,是不?" "是的,爸爸。"儿很无助。 "好!爸爸帮助你!"我搬来电脑,给儿子一小锤,"儿子,砸了它!" "爸爸!"儿惊愕! "砸了它,爸爸可以没有电脑,但不能没了儿子!" 儿流泪,亲手砸了电脑! 从此,儿懂得了什么叫原则。 昔孟母 ,择邻处, 子不学 ,断机杼 。 八则 儿11岁。我与妻久居异乡,每日致电老母亲,问候。一日,儿接电话: "爸爸,您好!"很兴奋! "嗯,好!奶奶呢?请奶奶听电话。" "爸爸,你为什么每天只给奶奶打电话呀?" "这有什么好奇怪?因为那是我妈!" "那我呢?我也想你们!" "你找你妈去呀!" "哦!" 从此,妻每天6点,能接到儿子问候,风雨无阻,至今已8年! 九则 儿12岁,六年级,作业繁重,情绪焦躁。傍晚,儿放学归,刚进门。 "臭小子,你昨天是不是把我的盘子打破了?"我妹妹开始发难。 "没有呀,姑姑,我没有!"一脸困惑。 "我看见你打的,还耍赖!"我母亲又铁证如山。 "我没有呀!你们冤枉我?"大哭,躺地,情绪爆发? 约5分钟,我从房间出,厉声道: "咋了?在这里发疯!" "爸爸,姑姑和奶奶冤枉我!" "冤枉?冤枉你又咋样!冤枉你就躺下了?没出息!你是不是男子汉?" 儿止哭,站起,低头: "爸爸,她们冤枉我。" "男子汉大丈夫,就算天塌下来,也不能躺下!何况一个小小的盘子?没出息!"我继续,"人这一辈子,要经历多少风风雨雨,被冤枉、污蔑、背叛、出卖?你就趴下了?那是孬种!" 儿挺腰,抬头: "爸爸,我懂了,现在我该怎么办?" "现在?问问你自已,你有很多时间吗?" "没有,很多作业要做。" "那还不去做作业!记住,哪怕山崩地裂,不理它,先做好自己的事!" 儿提起书包,向奶奶,姑姑行礼,从容走进书房。 我们仨会心一笑。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儿子,当你长大后,看到这幅对子时,或许,你会想起今天,想起奶奶,想起姑姑,想起爸爸的良苦用心! 十则 儿13岁,初一,成绩一般。某日突然问: "爸爸,读书有用吗?考试成绩有用吗?" "为什么问这个?"我一怔。 "这几天,家里來了很多叔叔阿姨,你总跟他们讲现代教育是5000年来最糟糕的教育?"哈,儿子旁听了我与朋友们的高谈阔论。 "没错呀,读书,考试确实没啥用。" "那我为什么还要去读,这些没有用的东西呢?" "那是因为你还小,先搞些没有用的东西,试试你的本事。如果你连这些没用的东西都做不好,那长大以后,有用的东西也肯定搞不好。所以,读书虽然没有用,但你还是要去读好它。" "哦,爸爸,我有本事把书读好!" 从此,儿子成绩优秀。 儿子, 其实人生也是虚幻不实的,但日子还得认真过,以假修真的中道精神需要我们一生去体会。 如是教子(3) 十二则 儿13岁半,走亲戚归。一身名牌,发型前卫,得意洋洋: "妈妈,我帅吗?二伯伯家哥哥给的衣服、鞋子,XX牌子的,很贵的;奶奶,你看我的头发,哥哥带我去剪的,前面特别长,哈哈,酷不酷?" 象一只蝴蝶,满屋子飞。 我视而不见? 两日后,儿在镜前,自我陶醉。我悄然,立其身后: "累不累呀,儿子?" "爸爸,吓我一跳!" "哈哈,累不累,时刻有牵挂;老担心,总有不妥当;总猜测,别人怎么想。何苦来哉,大活人,受衣冠须发之累,愚呀愚,痴呀痴?" "爸爸,取笑我。"儿脸红。 "爸爸还你轻松自在,怎样?" "嗯。"换上校服,酷发落地,"爸爸,好轻松,好踏实!" 从此,儿知道了何为美,何为丑。 十三则 儿14岁,初二。一日回,闷闷不乐。 "咋了?有心事?说来听听。" "没啥事。只是很奇怪,最近有两同学,平时关系还挺好,可这几天,在校群里,公然污蔑攻击我。" "呵,你受伤了?" "这倒没有,爸爸,我不解的是,我没得罪他们呀,我最近挺好的呀!" 儿子眼神里,闪过一丝得意。 "你挺好的?来,说说你有多好。" "这学期成绩进入了前5名,作文比赛一等奖,演讲比赛第一名,篮球比赛团队冠军,个人被评为十佳运动员,优秀班干部??" "停,儿子,你在找死!"我手心出汗,有点失控。 "咋了,爸爸?" "儿子,你犯了人生之大忌!爸爸这半辈子,还从来没见过笨死的,但见了太多能死的。人的灾难,不是因为你做错了什么,而是因为你拿多了什么。儿子,你拿多了,拿多了荣誉。" "那怎么办?爸爸。" "至少在一年内,禁止一切比赛,禁止任何评选;这叫双禁。人要有能力优秀,更要有能力让别人优秀!荣誉就象玫瑰,看着美丽,拿着扎手。" "一年啊?别的都可以,就是篮球?" "好,球禁两个月!"儿接受。 老子曰,不敢为天下先。誉满天下者,必毁满天下。 十四则 儿十四岁半,双禁两月,回。 "爸爸,双禁以后,同学关系融洽了许多,可还是有议论。" "议论啥?" "很多老师同学都认为我这样,太消极,不进取。" "哈哈,做人当然要积极,关键是积极索取,还是积极付出;是积极竞争,还是积极谦让。" "什么都谦让吗?" "是的,都可让,名、利、权皆可让;只有一样东西绝对不让。" "啥?" "当仁不让!" "???" "也就是:没人扫地时,你不让;同学生病时,你不让;别人需要帮助时,你不让?国家危难之时,你不让;凡大仁大义之事,决不退让。" "当仁不让!我懂了,这才叫积极进取!" 洒扫,应对,进退,此乃立身之本。 十五则 儿15岁,暑假。我受邀参会,携儿同往。 一路上,儿神色焦虑忐忑。晚,宾客散,问: "儿子,你咋了,不舒服??" "没有,爸爸,只是有点不安。" "不安?" "嗯,今早出门:乘飞机,头等仓;下飞机,大奔驰;住宾馆,总统套?记得了静师父跟我说过: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我一时无语。 "爸爸,您为众生劳顿奔波,有德,所以叔叔阿姨们这样款待您,您可以坦然接受;而我不同,还是个学生,还没为社会作过任何贡献,享受这样待遇,叫德不配位,今后恐有灾殃?" "儿子,爸爸太高兴了!"我激动,摸了摸儿子的头,"爸爸放心了,长大了!凭你这番话,你这辈子就不会有大的灾祸!" 我太高兴,高兴得流泪: "儿子,这样:今晚你就睡地上,明天去申请做义工,如何?" "太好了,爸爸,这下我可以睡个踏实觉了。" 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当厚德载物。 如是教子(4) 十六则 儿十五岁半,成绩优秀,考入重点高中。 某日,家来闲人,唆老母亲给老师送红包。母心动。 "奶奶,听说您要给我老师送红包?" "是呀。听说现在兴这个,对老师都有礼数。" "礼数?没听说过!" "你小孩不懂的,你爸妈不在家,奶奶作主,咱可不能失了礼。" "奶奶,您真的要送?" "那还有假,红包都准备了,明天奶奶亲自去。" "奶奶,如果您明天真的送去,我就不去上学了,您这样做,对我们老师是一种污辱,他不会收的,到时,只会让我很丢人,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 "这小子,不听话,奶奶是为你好,怕你吃亏?"有点生气。 "奶奶,我知道您疼我。可您要相信我,相信您孙儿有实力,不送礼,老师一样喜欢我。" 老母亲,被孙儿的豪气逗乐了? 后,说起此事,我偷偷夸奖了儿子。 行有不得,反求诸已!君子,当光明磊落! 十七则 儿16岁,高一。学业繁重,周日归。 "爸爸,我想辞去学校广播部部长的职务。" "为什么?" "高中学生,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考上名校,大多不愿意承担公共事务。而我呢,又当班长,又当团干部,尤其是广播部的工作特别繁琐,我又是负责人,在同学们看来很傻冒。" "这份工作重要吗?" "很重要,学校里没有电视,不能上网,还不能随便走出校门,所以,广播是近万名学生,了解时事,放松身心?的几乎唯一渠道。" "那你不干了,有合适的人愿意干吗?" "暂时没有。老师也觉得我比较合适。" "那就得当仁不让,要做一个讲义气的人。" "可是,爸爸,这样会占用学习时间,影响学习成绩!" "是吗?假如,家人都病了,你只能有其他同学一半的时间去投入学习,怎么办?" "我会严谨地安排好时间,提升专注度,提高学习效率,??" "哈哈,为了让你成为这样的人,爸爸和妈妈都愿意去生病。" "不要!爸爸,儿子懂了,谢谢广播部的这份工作,谢谢老师?" 儿子,顾此失彼的时空对立观念,是愚人们的永远借口。许多人:工作时,说家庭影响了事业;在家时,说事业耽误了亲情;这是无耻之徒。人这一生,父母,老婆,孩子,朋友,上司,众生都要照顾好,这是一种智慧和力量。 “哦,吃饭了。吃完饭,去帮姑姑洗碗。" "好的,爸爸,家务也要做好!"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十八则 儿十六岁半,情窦开。妻告我,儿子喜欢上一女同学。 "儿子,过来一下。" "哦,爸爸,有事吗?" "最近,我瞧你,似喜忽忧,神色不定,有心事?" "??"低头,坦白,脸红。 "哈,这是好事,说明我儿子对人有兴趣,取向正常,爸爸放心了。" "爸爸,??" "现在很多孩子,对人没兴趣,只对电脑有兴趣;对异性没兴趣,而对同性有兴趣。如果这样,爸爸就得在祖宗面前羞愧而死。呵呵?" "哈哈,爸爸,我以为您会骂我呢,纠结了很多天。"儿子也乐了,一下放松了。 "儿子,爸爸考考你。" "嗯,请出题。" "何为礼?" "简单讲,礼就是人与人及人与天地万物间的最合理的关系。" "说得好!那么,你跟那个女同学是什么关系?" "同学关系呀!" "好,同学关系!那么,保持着同学关系就叫合礼,僭越了这个关系就叫非礼。这个道理懂吗,儿子?" "懂,爸爸。从六岁读经,已经10年,这个道理不懂,怎么对得起爸爸和妈妈的苦心教诲。" "只是懂还不够,怎样才能做到?"语气严厉。 "克已复礼,爸爸!"语气庄严。 从此,儿子顺利度过了"青春期"。 兴于诗 ,立于礼 , 成于乐。 相关: yuxian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15715-719812.html cao daxia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0247-719890.html
个人分类: 杂感|1476 次阅读|6 个评论
教育孩子,从来就不是一件易事
热度 23 runrun 2013-5-30 12:51
昨天学校一老师说班上有一男生,总喜欢抱其他男生,或摸别的男生的大腿,他的行为造成了他人的困扰,我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这孩子看了不该看的书了吧,那老师也没告诉我太多的信息,直说今天让学生过来找我,让我陪那孩子聊聊。 此男生偏瘦,有点黑,戴个小眼镜,说话斯斯文文的,对他没啥特别的感觉。和孩子聊了半个小时,当时也没做笔录,现在只能凭记忆写点东西。 他的班主任想知道他为什么要抱别的男生,还有摸别的男生的大腿,我貌似也没问出个所以然来。 零散的片段,到时如果有机会再接触的话,重新写一篇博文。 此男生念五年级,家里的独子,爸妈是卖东西的,周末喜欢自己在家里玩电脑,早上他爸妈把菜买好,中午还没回来的话,他自己会自己做饭,然后等爸妈回来吃,他自己会炒点菜。 他很喜欢和班上的一个男生玩(但不喜欢和他说话,为什么啊,我不明白),喜欢和他打篮球,喜欢黏着他,问他什么时候出现抱人、摸人腿的情况,他说他忘了,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说有时累了,想这样靠靠(深层原因应该不是这样的,之前没和这孩子接触过,我很难知道原因啊)。 他偷过母亲两次钱,四年级偷了一次,貌似有几大千,拿回学校很大方地派给别的同学,这次偷了九百,四百给了表弟(他把表弟的玩具枪弄坏了),五百给了和他一起补习的六年级的几个男生。 我问他为什么这么大方要给别人钱,是不是被别人威胁了,他说不是,给别人钱只是想别人和他做朋友,让别人理他,我说你这孩子也太有钱了,你咋不给本老师派点钱呢,呵呵呵。 在这男生心中,友谊是要靠金钱买的,别人不理我我就给别人钱,让别人理我,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让这孩子产生这样的想法,是电视看多了抑或是大人灌输的观念。 后来他偷钱的事被母亲发现了,貌似追回来了五百,至于剩下的四百,他说他妈让他自己和表弟协商好。 他说刚去补习的时候别人都不和他说话,后来发现给他们的钱是偷来的就更不理他了,还骂他是狗,不让他进去(这都神马玩意啊)。 这孩子的观念应该是扭曲的吧,他潜意识觉得金钱能解决一切问题,金钱能买来友谊,别人不理我,不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今早问他以后怎么做,他说以后待人大方点,别人问我借东西,我就借给别人,我说那你也要看借什么啊),只会用钱去打发,我说用钱买来的“友谊”算友谊嘛,我不喜欢你,今天你给我钱了,我和你说两天话又不理你了,那你继续给我钱,我继续这样,那以后怎么办,这是个无底洞啊,怎么就想不明白呢。 此男生告诉我在班上大家都不喜欢他,我问从何时起的,从知道他偷钱的时候(估计此事之前他就已经做过一些让人反感的事情),或许因为大家都不喜欢他,他才会想通过某些事情引起他人的关注,他所做的这些事情是让人厌恶的,别人越是厌恶越想远离他,别人“后退”,他却要步步逼近,这种逼近远远超过了人所能接受的安全距离,只能适得其反。 很想知道这个孩子在懂事后犯的第一次错误得到的惩罚是什么,大人和身边的人面对他的错误时态度是如何的,是“孩子,没关系,知错能改,还是好孩子”还是“一次不忠,百次不容,你这次错了,你就不是我们心目中的好孩子了,你是坏孩子”呢? 有时,一步错,真的会步步错的,教育孩子,从来就不是一件易事。
5891 次阅读|50 个评论
我教育孩子的观念
热度 5 fanxiaoyingz 2013-2-21 01:30
我教育孩子的观念 孩子过两天就真正十一岁了,这十一年来我有许多教育孩子的理念融入了对他的教育,现在看来是有效果的。 社会的状况决定教育的目的,而教育的目的决定教育的理念手段和方法。当前的人类走过了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之路,没有知识是万万不能的,但是由于教育普及和电脑普及,只有知识也是万万不能的。现在的知识分子大量涌现,而真正需要知识分子的工作却正在减少,所以首先在我的教育观念中去除了让孩子一定当科学家当专家学者的理念,当然我们向那个方向努力,却不一定非要去做。其次,我想我儿子的将来无论做什么都会有饭吃有衣穿,生存不是问题,因为当代已经进入了自动化时代,各行各业的生产能力都很大,既然这样我为什么要苛求孩子呢?何必逼迫他去学习他不愿意学的东西呢?所以我的教育理念是跟着他的天赋走,跟着他的兴趣走。他擅长什么我就提早教他什么,他喜欢什么我就提早教他什么。提早到什么程度?至少到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发现他的天赋,然后开始职业教育准备或者兴趣教育准备。 对于我的儿子我发现他对音乐没有丝毫的兴趣,但是他从两岁就喜欢乱写乱画,所以我从他六岁开始就给他报绘画班学画画,在中国书画同家,所以从六岁开始我就让他每天写一张毛笔字,并且写了博文《如何练习书法》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17615-313956.html ,现在有些效果。我还发现这小子数学天赋较高,基本上容易理解容易入门,而语文语言能力还是较差,天赋一般;还有的天赋就是这小子对新闻、政治比较有兴趣,至于能力却没有看出来。而他的动手动脚能力和中国大多数孩子一样,很不强大,是个被窝猫式的人。看思想水平,这小子常有独特想法,但是依我看不一定正确,想让他当思想家似乎无法培养。所以我还是把他向社会活动、经济实业、管理方向引导吧。我认为中国未来这方面的人会更多。将来不一定要进政府,也不一定非要进研究所和大学。我喜欢自由,所以我以为在经济条件容许的情况下他将来做自由职业者未尝不可。 这是我对他的观察评价,也是一个人才类型的定性吧,然后根据定性和平时表现我做出了一些学习措施。 首先,给他报了两个培训班。一个是美术班,另一个是奥数班。都是朋友托朋友报名的,美术班已经学习了五年,让他潜移默化地学习。奥数班则给他更多的数学方法和思路,不适宜时间长,最多是五年级一年吧。 第二,让他形成几个长期坚持的好习惯。第一个习惯是每天写毛笔字,这个习惯从他六岁就开始形成,在上学期间每天一张,在假期每天五张。他现在已经写了五年了,毛笔字有一定进步,我准备让他一直坚持到高中末期。第二个习惯是每天背诵英语单词。在我学英语的体会中,单词和词组是最为重要的,而背诵单词不用工具对于语言天赋差的人来说的确不好。所以我使用《金山单词通》 2002 和 2003 软件来教孩子,要求他每天背诵 20 个单词( 2003 )或者 200 次单词( 2002 ),这个习惯从他七岁开始形成,准备让他坚持到高中毕业。第三个习惯是让他每天下午玩耍锻炼身体,要求他做有趣的激烈运动,但是看来这小子比较文静,书呆子型,他总是玩一些轻松的手工活。 第三是培养孩子的品格和顽强作风,培养自信心。对于孩子的培养我觉得知识的培养仅仅是他将来使用的性格能力的一部分,要立足于社会还要有很好的性格,尤其是要有锲而不舍的顽强精神。在我的周围有许多成功人士,也有许多失败者,但是总的看过去在中学学习好的学生现在大多数在学校和机关工作,很少有社会成功人士,很少有企业家,这个现象我已经观察和分析不是一两天了,博士给白丁打工的实例不在少数。而我最终认为那些在学校学习一般而在社会上成功的人士,除过他们有些经济基础好以外,多数人是因为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有顽强的风格和独到的眼光,而多数知识分子缺乏顽强的作风,也缺乏因为实践而产生的机灵。所以我对于孩子比较注意培养他的顽强作风。例如,下棋不管是五子棋还是象棋,在孩子八岁以后我从来不给他让步,而是尽力赢他,这小子含着眼泪和我下棋,终于到现在我的五子棋下不过他了。还有我让他打 cs 和 cf ,培养他的生死观和输赢观,要不怕死不服输。还有我还有时候揍他,当然是在是非分明的情况下,让他学会反击,为什么中国人都要逆来顺受呢?从小学会反抗,从小学会独立自立的精神才是最重要的。再者他小时候我和他玩“擒拿游戏”,我擒拿他让他手脚无法动,然后让他反抗,学会克服困难,最后我发现他具有了初步的顽强性格。在我的人生中我想我最失败的地方就是我不够顽强,这对我是一个深深的伤痛。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这一点在小孩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的时候很有必要。有一点成绩就表扬,否则孩子没有兴趣,没有自信心。 第四个方面我认为是要孩子改掉他自发形成的坏习惯。 我发现孩子在七八岁的时候形成了一些坏习惯:一个是乱放东西,他的玩具、书籍、文具和食品都放在一起,到处都是。一般家长会帮助孩子整理,而我要求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改掉乱放的毛病。后来他学会了整理房子的书桌。 爱玩电脑爱看电视的毛病,这个毛病不仅影响学习而且危害健康和视力。为了让他不上瘾,我们家近几年都不看电视,电视没有电视信号。电脑则可以随便看,随便玩。但是用义务和权利对等的原则,小孩玩电脑必须首先学习英语单词,然后每天可以玩游戏十分钟,假期可以多玩一些时间。用义务和权利对等的原则教育孩子孩子不会出现逆反心理,是很好的办法。例如为了让孩子形成劳动的习惯,我们家的家务就是分工的,孩子妈负责卫生洗衣服,我负责洗碗做饭,然后孩子负责扫地倒垃圾。而房间卫生则是每人一间,然后公共的客厅饭厅阳台我们夫妻一人一半,孩子只负责他的房间。这样公布后孩子的好胜心和占便宜的心理也被调动起来了,责任感也就有了,干活也就积极了,最后卫生习惯也就形成了。 孩子的第三个坏习惯是做事情留尾巴。扫完地不倒垃圾,就地乱放扫把和簸箕;睡觉起来不叠被子;玩完了不收拾玩具等。从他八岁开始我逐步开始纠正他的这些坏毛病。我的纠正采取“鬼等路”的办法,你早上没有叠被子,我不管你,中午吃饭前把被子叠好再吃饭;玩具没有收拾,我藏起来好下次不准再玩玩具;或者威胁他要扔掉玩具等。总之慢慢逼迫他改正。 孩子的第四个坏毛病是磨蹭。和别的家长不同的是,你磨蹭我不管甚至比他更磨蹭,直到有几次迟到被老师训斥,他才害怕了。还有其它毛病,发现以后都通过一定办法解决了或者正在解决。 第五个方面是培养孩子的情商。一个人的情商天然有大小,但是后天的生活体验和感情体验是形成情商的重要因素,现在的孩子情商低,就是因为他们生活太幸福,对于七情六欲没有很好的体验。而解决的办法就是让他小子充分体验七情六欲,让他体验饥饿、寒冷、劳累、思念等感情。在孩子三岁的时候,我们狠心把小子放到他外婆家,而我们两个都去上学,这样发现小子比较懂事。我有时候还打他,让他疼痛和被伤害的滋味,有时候也捉弄他,甚至陷害他,让他感觉被欺骗的感觉。这小子可马虎了,但他却和别的小孩一样爱钱,常常把自己的钱包藏起来,为了教训他,我在他不在家的时候偷了他 60 元,然后很长时间他没有发现,后来我就大肆宣扬,他才慢慢细心起来。 我发现,要真正地教育好孩子,只有和孩子故意地“斗智”“斗勇”“斗法”,这样他开始提防,才慢慢地开始注意他平时不注意的东西,而情商也慢慢在提高。 第六个方面是培养他明确的是非标准。当然有些无法辨别的是非我不干涉,但是明显的错误我会惩罚他,而明确的正确行为我会表扬他。这样孩子形成了明确是非观念。例如,他每天十点睡觉,而有一次他很兴奋,竟然十一点还不睡觉,我就收拾他,因为睡眠影响智力和生物钟吗。对于社会上的道德标准很难示范,只能引导。 我想,只要较好地做好了以上六种事情,孩子就基本能够教育好。事实证明,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还是比较成功的,学习自觉,习惯良好,自理能力较好,将来应该能够成才。在做以上事情的过程中我们也把我了几个原则方法: 第一,父母和孩子公平公正地互相对待。好东西给孩子吃,也给父母吃;给孩子安排家务也必然给父母安排更多的家务。让孩子充分地体会到公平公正,甚至体会到父亲母亲让着他。 第二,权利和义务对等的原则方法,对等地体验生活。吃饭必须洗碗;玩电脑必须学英语;大人背小孩,小孩也应该试着背大人。 第三,善于表扬也善于批评。不能总是批评打击,也不能总是表扬,前者容易使得孩子悲观自卑,后者容易使得孩子骄傲自满。 第四,示弱于孩子。不能总是在孩子面前表现地气势汹汹,很多家长在孩子面前很强势,结果孩子很软弱,缺乏自立能力,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到了成年后能力不足。 第五,示笨于孩子。不要总是在孩子面前显示自己很聪敏,如果总是表现自己的聪敏,孩子往往缺乏自信,也不再勤于动脑。结果是不能发挥孩子的才智,孩子逐渐失去心智。当然,有时候在孩子骄傲自满的情况下也应该“示智于孩子”,使得他脑子清醒一点,不要自以为是。 第六,尊重孩子的人格和隐私。不要当众羞辱孩子,不要随便进入孩子的房子,不要在孩子忙碌的时候添乱等。 我想做到以上几点,孩子是能够教育好的,是能够成才的。 在我的周围有很多教育孩子成功的案例,也有许多孩子不成事的案例。有几个官二代的孩子任性、闲逛,三四十岁了还要父母供养;还有好几个孩子考得北大北邮,有一个孩子在上高中阶段就拿奖学金,学习不用家里一分钱,一直到博士毕业;还有一个孩子决心考大学,考了三年终于以高分考上了一本。有的家庭没有出一个像样的人才,有的家庭却都是大学生研究生。有的农村人几辈子也出不了一个大学生,但是有的农村人却接连出大学生和公务员。这些都是教育成败的案例,多少年来我一直关注着这个现象,我甚至发现许多教师对自己子女的教育也是失败的。这些问题的思考结果终于在儿子身上得到了验证,今天做一个初步的总结。
个人分类: 教育与思维|3781 次阅读|14 个评论
[转载]洋媳妇教育孩子的方法,令中国婆婆大开眼界,真的受益匪浅
hailuo0112 2013-1-13 00:36
儿子去美国留学,毕业后定居美国。还给我找了个洋媳妇苏珊。如今,小孙子托比已经3岁了。今年夏天,儿子为我申请了探亲签证。在美国待了三个月,洋媳妇苏珊教育孩子的方法,令我这个中国婆婆大开眼界。 不吃饭就饿着 每天早上,托比醒来后,苏珊把早餐往餐桌上一放,就自顾自地忙去了。托比会自己爬上凳子,喝牛奶,吃面包片。吃饱后,他回自己的房间,在衣柜里找衣服、鞋子,再自己穿上。毕竟托比只有3岁,还搞不清楚子的正反面,分不清鞋子的左右脚。有一次托比又把裤子穿反了,我赶紧上前想帮他换,却被苏珊制止了。她说,如果他觉得不舒服,会自己脱下来,重新穿好;如果他没觉得有什么不舒服,那就随他的便。那一整天,托比反穿着裤子跑来跑去,苏姗像没看见一样。 又一次,托比出去和邻居家的小朋友玩,没多大会就气喘吁吁地跑回家,对苏珊说:“妈妈,露西说我的裤子穿反了,真的吗?”露西是邻居家的小姑娘,今年5岁。苏姗笑着说:“是的,你要不要换回来?”托比点点头,自己脱下裤子,仔细看了看,重新穿上了。从那以后,托比再也没穿反过裤子。 我不禁想起,我的外孙女五六岁时不会用筷子,上小学时不会系鞋带。如今在上寄宿制初中的她,每个周末都要带回家一大堆脏衣服呢。 一天中午,托比闹情绪,不肯吃饭。苏珊说了他几句,愤怒地小托比一把将盘子推到了地上,盘子里的食物洒了一地。苏姗看着托比,认真地说:“看来你确实不想吃饭!记住,从现在到明天早上,你什么都不能吃。”托比点点头,坚定地回答:“Yes!”我在心里暗笑,这母子俩,还都挺倔! 下午,苏珊和我商量,晚上由我做中国菜。我心领神会,托比告别爱吃中国菜,一定是苏珊觉得托比中午没好好吃饭,想让他晚上多吃点儿。 那天晚上我施展厨艺,做了托比最爱吃的糖醋里脊、油闷大虾,还用意大利面做了中国式的凉面。托比最喜欢吃那种凉面,小小的人可以吃满满一大盘。 开始吃晚饭了,托比欢天喜地地爬上凳子。苏珊却走过来,拿走了他的盘子和刀叉,说:“我们已经约好了,今天你不能吃饭,你自己也答应了的。”托比看着面容严肃的妈妈,“哇”地一声在哭起来,边哭边说:“妈妈,我饿,我要吃饭。”“不行,说过的话要算数。”苏珊毫不心软。 我心疼了,想替托比求情,说点好话,却见儿子对我使眼色。想起我刚到美国时,儿子就跟我说,在美国,父母教育孩子时,别人千万不要插手,即使是长辈也不例外。无奈,我只好保持沉默。 那 顿饭,从始至终,可怜的小托比一直坐在玩具车里,眼巴巴地看着我们三个大人狼吞虎咽。我这才明白苏珊让我做中餐的真正用意。我相信,下一次,托比想发脾气 扔饭碗时,一定会想起自己饿着肚子看爸爸妈妈和奶奶享用美食的经历。饿着肚子的滋味不好受,况且还是面对自己最喜爱的食物。 临睡前,我和苏珊一起去向托比道晚安。托比小心翼翼地问:“妈妈,我很饿,现在我能吃中国面吗?”苏珊微笑着摇摇头,坚决地说:“不!”托比叹了口气,又问:“那等我睡完觉睁开眼睛时,可以吃吗?”“当然可以。”苏珊温柔地回答。托比甜甜地笑了。 大部分情况下,托比吃饭都很积极,他不想因为“罢吃”而错过食物,再受饿肚子的苦。每当看到托比埋头大口大口地吃饭,嘴上脸上粘的都是食物时,我就想起外孙女。她像托比这么大时,为了哄她吃饭,几个大人端着饭碗跟在她屁股后面跑,她还不买账,还要谈条件:吃完这碗买一个玩具,再吃一碗买一个玩具……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这身 有 一天,我们带托比去公园玩。很快,托比就和两个女孩儿玩起了厨房游戏。塑料小锅、小铲子、小盘子、小碗摆了一地。忽然,淘气的托比拿起小锅,使劲在一个女 孩儿头上敲了一下,女孩儿愣了一下,放声大哭。另一个女孩儿年纪更小一些,见些情形,也被吓得大哭起来。大概托比没想到会有这么严重的后果,站在一旁,愣 住了。 苏珊走上前,开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后,她一声不吭,拿起小锅,使劲敲到托比的头上,托比没防备,一下子跌坐在草地上,哇哇大哭起来。苏珊问托比:“疼吗?下次还这样吗?”托比一边哭,一边拼命摇头。我相信他以后再也不会这么做了。 托比的舅舅送了他一辆浅蓝色的小自行车,托比非常喜欢,当成宝贝,不许别人碰。邻居小姑娘露西是托比的好朋友,央求托比好几次,要骑他的小车,托比都没答应。 一次,几个孩子一起玩时,露西趁托比不注意,偷偷骑上小车,扬长而去。托比发现后,气愤地跑来向苏珊告状。苏珊正和几个孩子的母亲一起聊天喝咖啡,便微笑着说:“你们的事情自己解决,妈妈可管不了。”托比无奈地走了。 过了一小会儿,露西骑着小车回来了。托比看到露西,一把将她推倒在地,抢过了小车。露西坐在地上大哭起来。苏珊抱起露西,安抚了她一会儿。很快,露西就和别的小朋友兴高采烈地玩了起来。 托比自己骑了会车,觉得有些无聊,看到那几个孩子玩得那么高兴,他想加入,又觉得有些不好意思。他蹭到苏珊身边,嘟囔道:“妈妈,我想跟露西他们一起玩。”苏珊不动声色地说:“那你自己去找他们啦!”“妈妈,你陪我一起去。”托比恳求道。“那可不行,刚才是你把露西弄哭的,现在你又想和大家玩,就得自己去解决问题。” 托比骑着小车慢慢靠近露西,快到她身边时,又掉头回来。来回好几次,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托比和露西又笑逐颜开,闹成了一团。 管教孩子是父母的事 苏 珊的父母住在加利福尼亚州,听说我来了,两人开车来探望我们。家里来了客人,托比很兴奋,跑上跑下地乱窜。他把玩沙子用的小桶装满了水,提着小桶在屋里四 处转悠。苏珊警告了她好几次,不要把水洒到地板上,托比置若罔闻。最后,托比还是把水桶弄倒了,水洒了一地。兴奋的小托比不觉得自己做错了事,还得意地光 着脚丫踩水玩,把裤子全弄湿了。我连忙找出拖把准备拖地。苏珊从我手中抢过拖把交给托比,对他说:“把地拖干,把湿衣服脱下来,自己洗干净。”托比不愿意,又哭又闹。苏珊二话不说,直接把他拉到贮藏室,关了禁闭。听到托比在里面发出惊天动地的哭喊,我心疼坏了,想进去把他抱出来。托比的外婆却拦住我,说:“这是苏珊的事。” 过了一会儿,托比不哭了,他在贮藏室里大声喊:“妈妈,我错了。”苏珊站在门外,问:“那你知道该怎么做了吗?”“我知道。”苏珊打开门,托比从贮藏室走出来,脸上还挂着两行泪珠。他拿起有他两个高的拖把吃力地把地上的水拖干净。然后,他脱下裤子,拎在手上,光着屁股走进洗手间,稀里哗啦地洗起衣服来。 托比的外公外婆看着表情惊异的我,意味深长地笑了。这件事让我感触颇深。在很多中国家庭,父母管教孩子时,常常会引起“世界大战”,往往是外婆外公护,爷爷奶奶拦,夫妻吵架,鸡飞狗跳。 后 来,我和托比的外公外婆聊天时,提到这件事,托比的外公说了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说,孩子是父母的孩子,首先要尊重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孩子虽然 小,却是天生的外交家,当他看到家庭成员之间出现分歧时,他会很聪明地钻空子。这不仅对改善他的行为毫无益处,反而会导致问题越来越严重,甚至带来更多别 的问题。而且,家庭成员之间发生冲突,不和谐的家庭氛围会带给孩子更多的不安全感,对孩子的心理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所以,无论是父辈与祖辈在教育孩子的问 题上发生分歧,还是夫妻两人的教育观念有差异,都不能在孩子面前发生冲突。 托比的外公外婆在家里住了一周,准备回加利福尼亚了。临走前两天,托比的外公郑重地问女儿:“托比想要一辆玩具挖掘机,我可以买给他吗?”苏珊想了想,说:“你们这次来,已经送给他一双旱冰鞋作为礼物了,到圣诞节时,再买玩具挖掘机当礼物送给他吧!” 我不知道托比的外公是怎么告诉小家伙的,后来我带托比去超市,他指着玩具挖掘机说:“外公说,圣诞节时,给我买这个当礼物。”语气里满是欣喜和期待。 虽然苏珊对托比如此严格,托比去却对妈妈爱得不得了。他在外面玩时,会采集一些好看的小花或者他认为漂亮的叶子,郑重其事地送给妈妈;别人送给他礼物,他会叫妈妈和他一起拆开;有什么好吃的,也总要留一半给妈妈。 想到很多中国孩子对父母的漠视与冷淡,我不得不佩服我的洋媳妇。在我看来,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美国妈妈有很多值得中国妈妈学习的地方。
个人分类: 生活|167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教育孩子要有耐心!
热度 1 iceriver99 2012-8-7 11:34
好久没上来了,先转篇文章,和大家一起分享!时刻提醒自己,教育孩子要有耐心! 上帝给我一个任务,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我不能走得太快,蜗牛已经尽力爬,每次总是挪那么一点点。我催它,我唬它,我责备它,蜗牛用抱歉的眼光看着我,仿佛说: 我拉它,我扯它,我甚至想踢它,蜗牛受了伤,它流着汗,喘着气,往前爬。真奇怪,为什么上帝要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上帝啊!为什么?」天上一片安静。「唉!也许上帝去抓蜗牛了!」好吧!松手吧!反正上帝不管了,我还管什么?任蜗牛往前爬,我在后面生闷气。咦?我闻到花香,原来这边有个花园。我感到微风吹来,原来夜里的风这么温柔。慢着!我听到鸟声,我听到虫鸣,我看到满天的星斗多亮丽。咦?以前怎么没有这些体会?我忽然想起来,莫非是我弄错了!原来上帝是叫蜗牛牵我去散步。教育孩子就像牵着一只蜗牛在散步。和孩子一起走过他孩提时代和青春岁月,虽然也有被气疯和失去耐心的时候,然而,孩子却在不知不觉中向我们展示了生命中最初最美好的一面。孩子的眼光是率真的,孩子的视角是独特的,家长又何妨放慢脚步,把自己主观的想法放在一边,陪着孩子静静体味生活的滋味,倾听孩子内心声音在俗世的回响。给自己留一点时间,从没完没了的生活里探出头,这其中成就的,何止是孩子。
2199 次阅读|1 个评论
教育孩子从教他如何管住自己的嘴开始
热度 7 famingkuang 2012-5-25 08:30
现在的父母大都是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从不对孩子提出的要求说“不”,以致从小就在孩子的心里种下了“我所有的欲望都是应该得到满足的”这样错误的思想,最终在孩子步入社会的时候无所适从,付出惨痛的代价。 比如孩子想要某件玩具的时候,如果你不给他买他就用哭来对付你,哭到你心软心痛为止,你越跟他说理他越哭得凶。做为父母这时候该怎么办呢?发发用的是“指东打西”分散他的注意力法,他哭着要东,我不和他讨论东,而是和他(或别人)谈更为有趣的西,让他忘了他曾经想要的东,加入到谈论西的话题上来,自然的他也就忘记了他的哭了。利用此法,小发发从出生到现在没有哪一次哭足三分钟以上的,他的“无理要求”也很少到个满足的。 现在小发发快十岁了,俺又开始对他说教了,俺告诉他“做人首先要学会管住自己的嘴”,第一层意思就是抑制自己对食物的欲望,不能过分贪恋美味,学会控制住自己的欲望;第二层意思是管住自己的嘴巴,不要乱说话,以免出口伤人。小发发表现出很懂俺意思的样子,不知是真懂还是装懂。
个人分类: 样样行|4722 次阅读|13 个评论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
热度 2 houxp 2011-10-31 22:36
今天重温了一位叫周弘的父亲做的“赏识教育”演讲,他说世界上很多行当、职业,都需要职业资格:司机、教师、医师、技师、律师、报关员、公务员、文秘、导游……唯独当人父母不需要执业资格,不需要经过父母上岗证;但是,周先生发问了:你凭什么当这个孩子的父母?你会当父母吗?你知道怎么教育孩子吗? 家长如何教育孩子,是一门学问! 我非常赞同周先生的观点,我认为,为人父母的,对子女有两重责任,简单说就是抚养和教育。家庭和学校在孩子的教育上是有分工的,可以说,家庭应更多的主“神”,安身之道;学校应更多的主“技”,谋生之计。当代中国社会,家庭对抚养的责任尽得过多,而对教育的责任却担当的很少,把教育之义全盘推向学校。 相当多的父母以为提供良好的衣食住行、富足的经济支持就足够了,很少和孩子交流;纠正错误就靠打骂孩子,一切的不满都是孩子不争气;或者反过来,过分溺爱孩子,孩子做什么都是对的,一味的满足和纵容;更为霸道的是,父母无论做什么都是“为了孩子好”,根本不在意孩子的志向,更有的家长把自己的理想“ 嫁接 ”到孩子身上,把自己年轻时候的遗憾或者未曾实现的理想强加给孩子,甚至为孩子规定了孩子的工作单位……这种环境下,孩子体会不到真正意义上的父爱母爱,也很难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与性情。岂不知,如何做人,比多读几个字要重要的多。知礼明信、守法爱国、尊老爱幼、与人为善、持之以恒等等,这些为人处事的道理,与书本知识、考点、高分技巧等等豪不沾边(不要以为读了“与人为善”四个字就能做到与人为善了),却对一个人的成长与成功是至关重要的。这本来是家庭教育的基本内容,是父母不可推卸的责任,父母的言传身教,是学校教育和课堂说教永远无法代替得了的。可现在,可能是父母没有意识到,也可能是父母忙于工作或长年外出打工,这些事情都推给学校了。而学校呢,以从第一级学校招到高分考生和向上一级学校送出高分考生为第一要务,孩子作为一个学生,完全被物化为一个考试机器,哪管你的 素质培养 ?所谓的“素质教育”,只是升学考试中的一个先决条件或者一个加分的筹码罢了。孩子厌学、逃学、迷恋网友或者网游,正是对这种社会教育脱节和摧残的反抗,然而反抗的代价是自残啊! 最要命的是,整个社会被这种以分数论英雄的体制所裹挟,无论孩子、家长还是具体一个学校,包括校外的辅导机构,没有任何一个个体有意识、或者有胆量、或者有能力去改变这种体制。于是,孩子一旦悲剧了,父母就可怜了,这样继续下去,社会快要完蛋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824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美国副总统发文"China’s Rise Isn’t Our Demise”
Liuxiangjun 2011-10-2 15:37
美國副總統拜登九月七日在美國《紐約時報》網站發表《中國的崛起並不是美國的覆滅》一文,細讀之下,有些常識性的分析令人振聾發聵。例如文中說:「二十一世紀一個國家的真正財富在於國民的創新精神和創造力。」「我們的實力要歸功於我們的政治和經濟制度,以及我們教育孩子的方式。」「眼下看來,美國的強項就是中國的弱項。」確實如此,這種軟實力的巨大差距,隨著時間的推移,就要凸顯其真正的硬實力,使得中共在和平競爭中不戰自敗。 China’s Rise Isn’t Our Demise By JOSEPH R. BIDEN Jr. I FIRST visited China in 1979, a few months after our countries normalized relations. China was just beginning to remake its economy, and I was in the first Senate delegation to witness this evolution. Traveling through the country last month, I could see how much China had changed in 32 years — and yet the debate about its remarkable rise remains familiar. Then, as now, there were concerns about what a growing China meant to America and the world. Some here and in the region see China’s growth as a threat, entertaining visions of a cold-war-style rivalry or great-power confrontation. Some Chinese worry that our aim in the Asia-Pacific is to contain China’s rise. I reject these views. We are clear-eyed about concerns like China’s growing military abilities and intentions; that is why we are engaging with the Chinese military to understand and shape their thinking. It is why the president has directed the United States, with our allies, to keep a strong presence in the region. As I told China’s leaders and people, America is a Pacific power and will remain one. But, I remain convinced that a successful China can make our country more prosperous, not less. As trade and investment bind us together, we have a stake in each other’s success. On issues from global security to global economic growth, we share common challenges and responsibilities — and we have incentives to work together. That is why our administration has worked to put our relationship on a stable footing. I am convinced, from nearly a dozen hours spent with Vice President Xi Jinping, that China’s leadership agrees. We often focus on Chinese exports to America, but last year American companies exported more than $100 billion worth of goods and services to China, supporting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jobs here. In fact, our exports to China have been growing much faster than our exports to the rest of the world. The Chinese leaders I met with know their country must shift from an economy driven by exports, investment and heavy industry to one driven more by consumption and services. This includes continued steps to revalue their currency and to provide fair access to their markets. As Americans save more and Chinese buy more, this transition will accelerate, opening opportunities for us. Even as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cooperate, we also compete. I strongly believe that the United States can and will flourish from this competition. First, we need to keep China’s rising economic power in perspective. According to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America’s gross domestic product, almost $15 trillion, is still more than twice as large as China’s; our per-capita G.D.P., above $47,000, is 11 times China’s. And while there is a lot of talk about China’s “owning” America’s debt, the truth is that Americans own America’s debt. China holds just 8 percent of outstanding Treasury securities. By comparison, Americans hold nearly 70 percent. Our unshakable commitment to honoring our financial obligations is for the sake of Americans, as well as for those overseas. It is why the United States has never defaulted on its obligations and never will. Maybe more important, the nature of 21st-century competition favors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20th century, we measured a nation’s wealth primarily by its natural resources, its land mass, its population and its army. In the 21st century, the true wealth of a nation is found in the creative minds of its people and their ability to innovate. As I told students in Chengdu, the United States is hard-wired for innovation. Competition is in the very fabric of our society. It has enabled each generation of Americans to give life to world-changing ideas — from the cotton gin to the airplane, the microchip, the Internet. We owe our strength to our political and economic system and to the way we educate our children — not merely to accept established orthodoxy but to challenge and improve it. We not only tolerate but celebrate free expression and vigorous debate. The rule of law protects private property, lends predictability to investments, and ensures accountability for poor and wealthy alike. Our universities remain the ultimate destination for the world’s students and scholars. And we welcome immigrants with skill, ambition and the desire to better their lives. America’s strengths are, for now, China’s weaknesses. In China, I argued that for it to make the transition to an innovation economy, it will have to open its system, not least to human rights. Fundamental rights are universal, and China’s people aspire to them. Liberty unlocks a people’s full potential, while its absence breeds unrest. Open and free societies are best at promoting long-term growth, stability, prosperity and innovation. We have our own work to do. We need to ensure that any American willing to work can find a good job. We need to keep attracting the world’s top talent. We must continue to invest in the fundamental sources of our strength: education, infrastructure and innovation. But our future is in our own hands. If we take bold steps, there is no reason America won’t emerge stronger than ever. As vice president, I’ve traveled half a million miles around the world. I always come home feeling the same confidence in our future. Some may warn of America’s demise, but I’m not among them. And let me reassure you: based on my time in China, neither are the Chinese. Joseph R. Biden Jr. is the vice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转载自:争鸣第408期,花崗岩的文章和 http://www.nytimes.com/2011/09/08/opinion/chinas-rise-isnt-our-demise.html?_r=1ref=opinion
个人分类: 转载|2333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人性冷漠随处可见?
热度 9 yzhang111 2011-9-23 00:12
转载(自人民网)加简评: 中国已经进入陌生人社会 人性冷漠随处可见 互不信任增加了社会运行的成本,也让人的情绪变得负面。一方面对陌生人处处提防,另一方面抱怨“人性冷漠”;一方面指责他人“麻木不仁”,另一方面又提醒亲人朋友遇事少“出头”。这种纠结提示,从传统的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必须处理好重构社会信任这一课题 老人摔倒没人扶最近,各地频频出现的这类事件让人普遍感到心痛又困惑:人与人之间怎么可以如此冷漠? 冷漠不是偶然的。稍加留意,多数人会发现,我们早已习惯用戒备的眼神、怀疑的心态来对待陌生人。 幼儿园里教育孩子:“不吃陌生人的糖果”、“不给陌生人开门”;在家中叮嘱老人:“陌生的电话号码不接”、“买东西不听陌生人的推荐”;银行门口摆放着提示牌:“不给陌生账户打款”;社区警务站贴着海报:“陌生人搭讪轻易别理睬”…… 到2010年底,全国常住人口超过500万的城市已有20多个,其中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的人口已达2000多万。社会学家说,中国已进入“陌生人社会”。美国知名学者弗里德曼有一段关于“陌生人社会”的经典描述:“走在大街上,陌生人保护我们,如警察;陌生人也威胁我们,如罪犯。陌生人教育我们的孩子,建筑我们的房子,用我们的钱投资……” 从过去的“熟人社会”走向“陌生人社会”,首先是一种进步。这意味着经济规模扩大、人员流动性增强、公共服务的社会化程度提高。但是,刚刚离开“鸡犬相闻”的村落、单位不再“办社会”,难免要面对种种不适应。首当其冲的就是:该如何和陌生人相处? 多数人会本能地希望把必须要相处的陌生人变成熟人,托关系、人找人,因为“熟人信得过”、“熟人好办事”。对偶然相遇的陌生人,则首先选择不信。公共场合看紧自己的包,如果别人委托看包,多半要摇头。面对陌生人的求助,心里先犯嘀咕,“不会是陷阱吧”。看到小偷,犹豫着是否要干预,担心过后被报复。而诸如“扶人者被诬陷为撞人者”、“拾金不昧却被讨要更多的钱”等案例,更强化了“帮助人可能惹麻烦”的心理,放大了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 互不信任增加了社会运行的成本,也让人的情绪变得负面。一方面对陌生人处处提防、认为这是让自己利益免受伤害的必要方式,另一方面抱怨“人性冷漠”、“道德滑坡”;一方面指责他人“麻木不仁”、“见死不救”,另一方面又提醒亲人朋友遇事别“出手”、少“出头”。透过这种纠结,不难发现,人的内心始终在向往温暖,良知和传统美德远未消失。同时这种纠结也提示,在从传统的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重构社会信任这一课题。 “陌生人社会”并不必然伴随着冷漠。如果说在“熟人社会”,日常生活更多地可以通过道德来实现自律和他律,那么在陌生人社会中,彼此不熟悉、人员流动性强等因素会削弱道德的他律作用。这时就需要建立起法制的权威以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一个高度法治化的社会,法律制度凭借其中立性、公正性、权威性承载着社会成员最普遍的信任。彼此陌生的人交往时,尽管他可能并不清楚对方的状况,但会相信一旦出现欺诈失信行为,可以通过正当的方式“讨到说法”,也相信能得到公正的裁决。相应地,陌生人摔倒了多半会去扶,因为相信万一被讹诈、法律会还原真相,而不诚信的一方会受到制裁。 信任的重建是个宏大的系统工程,大力推行诚信教育、道德教育无疑极其必要。不过,当完全陌生的两个人相处并涉及种种复杂的利益时,道德是否缺席是谁也拿不准的事。核心的任务当是树立起法制的权威,让人们对法律“惩恶扬善”的功能有信心,进而自觉按照规则和公共精神办事。 简评:没想到国内社会冷漠程度如此严重。我们原来的友爱互助的社会主义社会哪里去了?我们竟然比美帝比资本主义社会差10万8千里?我们的优越性是怎么体现的?越冷漠,越进步?如果这样,我们还是不进步好些。
2844 次阅读|10 个评论
[转载]数学天赋的发掘
lysyxcs 2011-8-13 12:47
  有些孩子生来就具有某种天赋,如音乐、艺术或运动等,同样他们中也有人具有数学天赋。关键是如何发现和发掘,让孩子彰显或张扬数学天赋。这也许是“千里马常有,但伯乐不常在。” 数学神童沈诗钧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如今他大学毕业了!2007年以9岁之龄入读浸会大学的沈诗钧,以4年时间提早修毕5年制的数学学士及硕士双学位课程,虽然未能获得一级荣誉毕业,但诗钧表示,对大学生活感到很满意及开心。他下周将赴美国德州农工大学任VisitingScholar1年,与该校的数学专家共同进行研究。计划明年起攻读博士学位的他,有望在20岁前成为“沈博士”,更期望将来以研究成果贡献数学界。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心理学家小组对儿童的数学天赋进行了研究,参加者均为200名平均年龄为4岁的儿童,测验方式是要求这些儿童完成一些测试数字感、数学能力以及语言能力的任务。例如在数字感的测试中,研究人员让孩子们观察电脑屏幕上闪烁的蓝色和黄色圆点群,并问其哪种颜色的圆点数量最多。因为屏幕上的圆点闪烁速度较快而且大多数孩子还不能熟练数数。孩子们通过比较后口头告诉测试人员结果即可。通过这些测试这项研究的领导者梅利莎利伯蒂和她的同事发现,圆点测试成绩突出的孩子在其它测试中也表现出色,学龄前儿童的数学能力就与他们天生的数字感有着密切的联系。 虽然此前对青少年的研究已经证实“近似数字系统”与数学能力之间存在联系,不过这次的研究首次确定数字感对尚无能力接受正式数学教育孩子们的重要作用。“与之前那些研究不同的是,此项研究表明数字感和数学能力之间的关联在孩子们接受正式数学教学之前就已经显现出来。这种联系是非常重要和有趣的,因为我们相信数字感是普遍存在的,然而数学能力被认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语言、需经过许多年才能学会的,所以两者之间的联系使我们思考,是否可以通过训练孩子们的数字感来提高他们未来的数学能力,”利伯蒂说。
301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教育孩子是父母的事情
oaiwqiyao 2011-7-21 10:32
不吃饭就饿着 每天早上,托比醒来后,苏珊把早餐往餐桌上一放,就自顾自地忙去了。托比会自己爬上凳子,喝牛奶,吃面包片。吃饱后,他回自己的房间,在衣柜里找衣服、鞋子,再自己穿上。毕竟托比只有 3 岁,还搞不清楚子的正反面,分不清鞋子的左右脚。有一次托比又把裤子穿反了,我赶紧上前想帮他换,却被苏珊制止了。她说,如果他觉得不舒服,会自己脱下来,重新穿好;如果他没觉得有什么不舒服,那就随他的便。那一整天,托比反穿着裤子跑来跑去,苏姗像没看见一样。 又一次,托比出去和邻居家的小朋友玩,没多大会就气喘吁吁地跑回家,对苏珊说:“妈妈,露西说我的裤子穿反了,真的吗?”露西是邻居家的小姑娘,今年 5 岁。苏姗笑着说:“是的,你要不要换回来?”托比点点头,自己脱下裤子,仔细看了看,重新穿上了。从那以后,托比再也没穿反过裤子。 我不禁想起,我的外孙女五六岁时不会用筷子,上小学时不会系鞋带。如今在上寄宿制初中的她,每个周末都要带回家一大堆脏衣服呢。 一天中午,托比闹情绪,不肯吃饭。苏珊说了他几句,愤怒地小托比一把将盘子推到了地上,盘子里的食物洒了一地。苏姗看着托比,认真地说:“看来你确实不想吃饭!记住,从现在到明天早上,你什么都不能吃。”托比点点头,坚定地回答:“ Yes! ”我在心里暗笑,这母子俩,还都挺倔! 下午,苏珊和我商量,晚上由我做中国菜。我心领神会,托比特别爱吃中国菜,一定是苏珊觉得托比中午没好好吃饭,想让他晚上多吃点儿。 那天晚上我施展厨艺,做了托比最爱吃的糖醋里脊、油闷大虾,还用意大利面做了中国式的凉面。托比最喜欢吃那种凉面,小小的人可以吃满满一大盘。 开始吃晚饭了,托比欢天喜地地爬上凳子。苏珊却走过来,拿走了他的盘子和刀叉,说:“我们已经约好了,今天你不能吃饭,你自己也答应了的。”托比看着面容严肃的妈妈,“哇”地一声在哭起来,边哭边说:“妈妈,我饿,我要吃饭。”“不行,说过的话要算数。”苏珊毫不心软。 我心疼了,想替托比求情,说点好话,却见儿子对我使眼色。想起我刚到美国时,儿子就跟我说,在美国,父母教育孩子时,别人千万不要插手,即使是长辈也不例外。无奈,我只好保持沉默。 那顿饭,从始至终,可怜的小托比一直坐在玩具车里,眼巴巴地看着我们三个大人狼吞虎咽。我这才明白苏珊让我做中餐的真正用意。我相信,下一次,托比想发脾气扔饭碗时,一定会想起自己饿着肚子看爸爸妈妈和奶奶享用美食的经历。饿着肚子的滋味不好受,况且还是面对自己最喜爱的食物。 临睡前,我和苏珊一起去向托比道晚安。托比小心翼翼地问:“妈妈,我很饿,现在我能吃中国面吗?”苏珊微笑着摇摇头,坚决地说:“不!”托比叹了口气,又问:“那等我睡完觉睁开眼睛时,可以吃吗?”“当然可以。”苏珊温柔地回答。托比甜甜地笑了。 大部分情况下,托比吃饭都很积极,他不想因为“罢吃”而错过食物,再受饿肚子的苦。每当看到托比埋头大口大口地吃饭,嘴上脸上粘的都是食物时,我就想起外孙女。她像托比这么大时,为了哄她吃饭,几个大人端着饭碗跟在她屁股后面跑,她还不买账,还要谈条件:吃完这碗买一个玩具,再吃一碗买一个玩具……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有一天,我们带托比去公园玩。很快,托比就和两个女孩儿玩起了厨房游戏。塑料小锅、小铲子、小盘子、小碗摆了一地。忽然,淘气的托比拿起小锅,使劲在一个女孩儿头上敲了一下,女孩儿愣了一下,放声大哭。另一个女孩儿年纪更小一些,见些情形,也被吓得大哭起来。大概托比没想到会有这么严重的后果,站在一旁,愣住了。 苏珊走上前,问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后,她一声不吭,拿起小锅,使劲敲到托比的头上,托比没防备,一下子跌坐在草地上,哇哇大哭起来。苏珊问托比:“疼吗?下次还这样吗?”托比一边哭,一边拼命摇头。我相信他以后再也不会这么做了。 托比的舅舅送了他一辆浅蓝色的小自行车,托比非常喜欢,当成宝贝,不许别人碰。邻居小姑娘露西是托比的好朋友,央求托比好几次,要骑他的小车,托比都没答应。 一次,几个孩子一起玩时,露西趁托比不注意,偷偷骑上小车,扬长而去。托比发现后,气愤地跑来向苏珊告状。苏珊正和几个孩子的母亲一起聊天喝咖啡,便微笑着说:“你们的事情自己解决,妈妈可管不了。”托比无奈地走了。 过了一小会儿,露西骑着小车回来了。托比看到露西,一把将她推倒在地,抢过了小车。露西坐在地上大哭起来。苏珊抱起露西,安抚了她一会儿。很快,露西就和别的小朋友兴高采烈地玩了起来。 托比自己骑了会车,觉得有些无聊,看到那几个孩子玩得那么高兴,他想加入,又觉得有些不好意思。他蹭到苏珊身边,嘟囔道:“妈妈,我想跟露西他们一起玩。”苏珊不动声色地说:“那你自己去找他们啦!”“妈妈,你陪我一起去。”托比恳求道。“那可不行,刚才是你把露西弄哭的,现在你又想和大家玩,就得自己去解决问题。” 托比骑着小车慢慢靠近露西,快到她身边时,又掉头回来。来回好几次,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托比和露西又笑逐颜开,闹成了一团。 管教孩子是父母的事 苏珊的父母住在加利福尼亚州,听说我来了,两人开车来探望我们。家里来了客人,托比很兴奋,跑上跑下地乱窜。他把玩沙子用的小桶装满了水,提着小桶在屋里四处转悠。苏珊警告了她好几次,不要把水洒到地板上,托比置若罔闻。最后,托比还是把水桶弄倒了,水洒了一地。兴奋的小托比不觉得自己做错了事,还得意地光着脚丫踩水玩,把裤子全弄湿了。我连忙找出拖把准备拖地。苏珊从我手中抢过拖把交给托比,对他说:“把地拖干,把湿衣服脱下来,自己洗干净。”托比不愿意,又哭又闹。苏珊二话不说,直接把他拉到贮藏室,关了禁闭。听到托比在里面发出惊天动地的哭喊,我心疼坏了,想进去把他抱出来。托比的外婆却拦住我,说:“这是苏珊的事。” 过了一会儿,托比不哭了,他在贮藏室里大声喊:“妈妈,我错了。”苏珊站在门外,问:“那你知道该怎么做了吗?”“我知道。”苏珊打开门,托比从贮藏室走出来,脸上还挂着两行泪珠。他拿起有他两个高的拖把吃力地把地上的水拖干净。然后,他脱下裤子,拎在手上,光着屁股走进洗手间,稀里哗啦地洗起衣服来。 托比的外公外婆看着表情惊异的我,意味深长地笑了。这件事让我感触颇深。在很多中国家庭,父母管教孩子时,常常会引起“世界大战”,往往是外婆外公护,爷爷奶奶拦,夫妻吵架,鸡飞狗跳。 后来,我和托比的外公外婆聊天时,提到这件事,托比的外公说了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说,孩子是父母的孩子,首先要尊重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孩子虽然小,却是天生的外交家,当他看到家庭成员之间出现分歧时,他会很聪明地钻空子。这不仅对改善他的行为毫无益处,反而会导致问题越来越严重,甚至带来更多别的问题。而且,家庭成员之间发生冲突,不和谐的家庭氛围会带给孩子更多的不安全感,对孩子的心理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所以,无论是父辈与祖辈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发生分歧,还是夫妻两人的教育观念有差异,都不能在孩子面前发生冲突。 托比的外公外婆在家里住了一周,准备回加利福尼亚了。临走前两天,托比的外公郑重地问女儿:“托比想要一辆玩具挖掘机,我可以买给他吗?”苏珊想了想,说:“你们这次来,已经送给他一双旱冰鞋作为礼物了,到圣诞节时,再买玩具挖掘机当礼物送给他吧!” 我不知道托比的外公是怎么告诉小家伙的,后来我带托比去超市,他指着玩具挖掘机说:“外公说,圣诞节时,给我买这个当礼物。”语气里满是欣喜和期待。 虽然苏珊对托比如此严格,托比去却对妈妈爱得不得了。他在外面玩时,会采集一些好看的小花或者他认为漂亮的叶子,郑重其事地送给妈妈;别人送给他礼物,他会叫妈妈和他一起拆开;有什么好吃的,也总要留一半给妈妈。 想到很多中国孩子对父母的漠视与冷淡,我不得不佩服我的洋媳妇。在我看来,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美国妈妈有很多值得中国妈妈学习的地方。
个人分类: 如何达到自由学术王国|0 个评论
[转载]中国的教育积重难返?
wweeii2009 2011-6-15 13:43
又到了一年一度高考时,谈到中国教育,有识之士总不免蹙紧眉头。   2009年时,一位中学语文教师黄玉峰在复旦大学演讲,历数基础教育之弊病——“功利主义驱动”、“专制主义坐镇”、“训练主义猖獗”等,这样的教育将人变成了机器。黄老师还一针见血地指出:“从培养奴性的人的角度讲,我们的教育是成功的。”“长期以来用斗争的理论去教育孩子”,“教材中,有多少‘对敌人要像秋风扫落叶那样残酷无情’的文章,有多少‘要与敌人划清界限’的标准答案。教育孩子,要横眉冷对千夫指!教育孩子,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把事实的真相告诉他们,却要他们完全照标准答案答题。”结果导致受教育者“几乎完全不会将心比心”,“失去宽容精神。”“专制主义的本质是‘不把人当人’,而是当成机器或机器中的零件,当成工具,当成特权者为达到目的,为他们效力的后备军。”“反右时斗,文革时斗,现在还在斗……硬是失去了作为一个人所应有的同情心。”   对于自己的同行,这位老师也一样直言不讳:“教师是教育行为的具体执行人、贯彻者”,“同时也成了这种教育体制的替罪羊,甚至成了帮凶”。许多教师“失去了独立性”,“只有技术,缺乏艺术;只有知识,缺乏见识;只有学历,缺乏能力;只有苦力,缺乏魅力;只有表格,缺乏风格;只有规格,缺乏人格;只愿做题目,不愿做学问;只会纠缠于字面,不能深入于意旨;只会要求学生作文,自己却常常不如学生;只能关注学生成绩,不能注重塑造人格;只顾眼前利益,很少远大理想;读书不多,修养不够……”   难得的是,这位老师没有停留在大声疾呼阶段,而是身体力行,认为“在这样的教育制度下,教师也并非完全无所作为的……从另一个角度看,越是难,越能有所作为”。他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尝试以创新之法来点滴改进,尽可能地“肩起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光明去”,减小中国基础教育对莘莘学子的危害。例如,在课堂上,针对“为了政治需要而选入的”“实在是不能作为范文的”文章,比如“关于香港回归的讲话”、“改造我们的学习”、“春天的故事”,还有鲁迅的为一点小事与人而争吵的文章,“首先是进行处理,该简的简,该删的删”,同时“增加大量的原典名家名篇,包括一些好的时文”。(黄玉峰: 《“人”是怎么不见的?(反思中国教育)》 )   行胜于言。行动的不只是黄老师这样的中学教师,曾任中国科技大学校长的朱清时先生不顾已过花甲之年,不辞劳苦,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披荆斩棘,出任特区创办的南方科技大学校长。在与教育管理部门等权力机构交涉博弈近两年后,今年终于在全国招到45名学生。这45名学生是在南科大文凭不获教育部承认的情况下由南科大完全自主招生入学的,他们突破教育体制僵化症的勇气令人钦佩!而在教育行政部门要求他们必须参加高考(这一要求在教育行政部门未授权南科大招生的情况下显得荒唐)时,他们果断发布公开信,表示:“教育部做出这项决定,我们是可以理解的,同时也是难以接受的”。这种表态是理性稳健、有理有据的,他们的胆识值得一赞。( 《南科大校长朱清时称:学生回去高考,改革将无意义》 )   而对于中国高考录取中存在的地域不公平问题(例如,在每309名北京高考生当中有一名能考上北大的时候,在山东和河南则分别是每10556名中一名和每15833名中一名),韩国人金宰贤以韩国的经验提出解决之道:实行全国统一命题、统一标准录取的真正的“统一高考”。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才可能消除地域歧视。对于青海省等教育环境落后地区的高考生,大学在招生程序上可以适当地给予优惠。(金宰贤: 《谁的北京大学:如何实现高考地域公平》 )   为中国教育求医问药,他山之石当可鉴之。缅甸政治家、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昂山素季在向香港大学发表的演讲中谈到:“学习的最高境界是将我们变成关心别人和富责任感的世界公民,以知识装备自己,用实际行动表达我们所关心的事。”“教育应培育对人类尊严的价值观,带领人类朝正确方向发展。教育应当是真正的学习过程,并非纯粹一部生产机器,制造温驯服从……的人民。”( 《教育应当是真正的学习过程》 )   而在自家,先人也为我们提供了正面的遗产,足以值得我们继承并发扬光大。近代以来形成的正面的教育传统中,就曾包括培养独立精神、自由思想、健全人格的公民的教育。20世纪以来在清末民国时期的近半个世纪中,无论风云如何变幻无定,包括面临大规模的外敌入侵,整个公民教育的进程都没有中辍。而当时公民教育的内容可谓汲取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从而居于时代的前列。这从商务印书馆曾出版的公民教科书中能窥见一斑。例如,民国初年出版的《共和国教科书新修身》高小第六册就有《人权》一课,课文中有:   人权者,人人所自有,而非他人所能侵损者也。析而言之,有对于公众之权,有属于个人之权。   组织社会,参与政治,选举议员,举吾学识之所及,皆得发布于外,以求有益于人类。此人权之对于公众者。   信教自由,营业自由,生命自由,财产自由,意志所在,即权利所在,非他人所得干涉。此人权之属于个人者。   具此伟大之人权,但能各保其权,而不相侵犯,任所欲为,无施不可也。   格言:人有同等之权利。(傅国涌: 《百年转型中的公民教育——以商务印书馆的公民教科书为例》 )   有观念上的变革,有行动上的突破,有人类文明可资借鉴,有正面经验足以传承,中国教育僵硬的坚冰就有望融化。 转自: http://www.blogchina.com/201106151152705.html #
1735 次阅读|0 个评论
您倾向于采取哪种方式教育孩子?
热度 1 AIPBeijing2010 2011-5-26 14:10
最近一本名为《虎妈战歌》的书极为畅销,作者蔡美儿女士一时间成了公众眼中的“虎妈”的典型代表。 其实,中国这样的“虎妈”估计不少。细想一下,大家身边有不少“虎妈”的孩子,或者“虎妈”本人也在看这篇博文,“虎妈”也在写博文。 与一位美国朋友讨论过这本书,朋友告诉我,自己的家庭里也有这么一位严厉的“虎妈”,对孩子要求很高,孩子成就现在也很大。 Charles Day 针对《虎妈战歌》写了一个简短的评论,粗略翻译了一下,供大家参考。 虎妈能培养出一名 诺贝尔 物理学 奖得主 吗? 原文请点击: http://blogs.physicstoday.org/thedayside/2011/04/can-a-tiger-mother-raise-a-nobel-prize-winning-physicist.html ,美国物理联合会( http://www.aip.org/ )保留所有版权,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 Amy Chua 是耶鲁法学院的一名教授。今年一月份,她出版了一本名为《虎妈战歌》的书,讲述了她是怎样抚养她的两个孩子—— Sophia 和 Louisa 的。为了宣传这本书,她为《华尔街日报》写了一篇题为“为什么中国妈妈如此优秀”的文章。 尽管该文章并没有冠以挑战性的题目,却着实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Chua 主张,要在任何值得做的事情上投入勤奋和持久的练习以达到学问精通。但是她所说的任何值得做的事情,不外乎学科学习和音乐。在 Sophia 和 Louisa 的成长过程中,他们不能做的事情包括: 在外留宿 Have a playdate 参演校园剧 抱怨不能参演校园剧 看电视或玩电脑游戏 自由选择课外活动 不能得到 A 除了体操和戏剧学科外,不是最优秀的学生 弹奏除了钢琴和小提琴之外的乐器 不弹奏钢琴和小提琴 如此严厉和没有任何欢乐的教育体制奏效了。大女儿 Sophia 被哈佛和耶鲁大学接受,但是我可以肯定,她不可能主修物理。 自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来,诺贝尔基金网站陆续刊登了桂冠得主的自传。并不是每一位得主都详细描述他们的童年生活,但是他们大多数确实有很多共同点。 您可能会猜想,几位得主感谢他们的父母鼓励和支持他们对科学的兴趣,以及他们曾经的才华横溢和 专业卓著 的老师。但是他们还有的一个共同点则倾向于他们父母给予他们追求各自爱好的自由,不管是科学的东西还是其他的。 无巧不成书,其中最受欢迎的三位诺贝尔奖得主的自传是以下三位物理学家的: Steven Chu , Robert Laughlin (见下图)和 John Mather 。在他们各自年幼时, Chu 曾自学撑杆跳, Laughlin 曾把电视机拆散看它是怎样工作的,而 Mather 则在厨房台子下面喂养了 8 只小老鼠并喂他们各种各样的食物,此项举动被他视作科学展览工程。 事实上也是,一些得主确实面对来自父母的压力。与 Mather 共同获得 2006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 George Smoot ,在 他的自传中写 道:“我妈妈额外辅导我学习科学和历史课程,我爸爸把我逼到地下室强迫我学习在高中时没学的三角学和微积分导论。” 据 Laughlin 回忆,“晚餐时分,通常是我爸爸,会引出一些有争议话题的讨论,诸如学校里的种族融合,是否 John Lennon 应该拿他自己与 Jesus Christ 作对比,是否该支持以色列,是否越南战争存在道德问题等等,在这些问题上,他总是要求我们要展示自己的观点并奋力驳斥他人的观点,即使我们并不愿意这样做。” 但是迄今为止,我还没有发现哪一位得主的自传描述了像 Chua 建立的那样的家庭教育体制。“虎妈”能培养出一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吗?我个人不太确信,但是诸多事实证明这根本不可能。 Written by Charles Day , Online Editor at Physics Today , Columnist at Computing in Science Engineering , Senior Editor at Physics Today
个人分类: 生活|1617 次阅读|2 个评论
家长不能这样教育孩子
热度 20 gfcao 2011-5-6 08:58
上班前开车送儿子去学校,在一个十字路口处,右行的绿灯亮了,我便慢慢转向右边的车道,此时人行道边的指示灯里站着个红红的小人,显然是在告诉行人需要等待。在我车的右侧有一个年轻的妇女左手牵着一个小孩,看样子也是送孩子上学,那孩子看我的车在慢慢行驶,便踌躇不前,我正准备加速通过,突然,那妇女毫不犹豫牵着那孩子直奔马路对面而去,距离我的车也就数公分,那孩子的衣服似乎还碰到了我的车,吓得我出了一身冷汗。 在国内开车的人一定有这样的感受,当你按信号灯指示驱车向前的时候,你就是无法前进,行人旁若无人般边打电话边优哉游哉地横过马路,你只能骂骂咧咧地在那干着急。开过几年车之后,没脾气的人也会憋出脾气来。大人是孩子的榜样,做父母的言行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像今天这位妇女带着孩子闯红灯也许挣回了几秒钟的时间,可你是否想过,你很可能得不偿失,你的孩子以后说不定会效仿你这一举动,渐渐地习惯了闯红灯,长此以往你就不担心他的安全吗?行人的心态很好理解:“反正你不敢撞我。”可天有不测风云,难保哪天有个司机情绪急躁控制不住自己与你不期而遇,在马路中间汽车与你激情相拥,受伤甚至致命的只能是你,在这种情况下,司机最多承担民事责任,遭受痛苦的是你自己与你的家人。 交通事故频发,与司机的素质的确有关系,可与行人的素质没有关 系吗? 为了孩子的安全,家长不能这样教育孩子。
个人分类: 社会|5269 次阅读|46 个评论
推荐好博文 杰出父母教育孩子只做三件事
热度 1 xupeiyang 2011-1-23 18:44
杰出的父母从来都选择“有所为有所不为”,更明确地说,只做三件事。 http://sdwdshuiwanzhongxue.blog.edu.cn/2011/614960.html
个人分类: 教育问题|1999 次阅读|1 个评论
值得借鉴:一位妈妈教育孩子的方法
麦立强 2008-11-18 11:36
1,孩子不需要太聪明,太锋芒毕露,我觉得那不是好事;关键是良好习惯的培养;   2,环境很重要,自己要做得正。   3,不要轻易养成一个坏习惯,那样你会发现,纠正一个坏习惯的时间会是2倍,3倍于养成习惯的时间;不要因为一时眼前的短暂利益妥协,随便就给孩子引入新的不良习惯,比如因为孩子不吃饭,就开电视让孩子看,来达到多喂几口饭的目的。   4,尊重孩子,习惯换位思考;   5,说真话,当你发现有些真话说出来可能会效果不好,那就注意说话的技巧,宁可说一半,说的外交辞令些,也不要说瞎话;   6,说孩子听得懂的话。习惯于讲道理的妈妈要说得简洁明了,忌讳像唐僧。   7,教育孩子注意技巧,循序渐进,不要一口吃成个胖子,一步步来;了解当前孩子的特点,不拔苗助长。8,有预见性,明明知道这么做可能会引起孩子强烈抗争并且自己还可能妥协,那么就不要去干预孩子,否则最后结果只会更坏不会更好。   9,吃,注意比较均衡的配比即可,无需太精细;1岁以前孩子保证奶量;一岁以后注意三餐即可;一天中的饮食做不到各类搭配均衡,那么一周中的饮食搭配一下,都兼顾一下,也是可以地   10,孩子不会饿死自己   11,吃饭一定要在餐椅上吃,不吃请离开   12,外出玩不可能像家中吃得那么放心的时候,也没必要太担心,能力范围内稍微注意下,比如选家干净的饭店;其他比如菜中是不是有味精,菜是不是绿色食品等,就没必要太担心了。   13,补钙什么的做到心中有数,不缺不补;多晒太阳   14,穿不讲究。不刻意   15,穿的和妈妈差不多多。   16,给孩子穿衣服,少一件比多一件要好。孩子运动量大,玩出汗风一吹更容易感冒,还更不容易好。   17,孩子流鼻涕了,加一件衣服。   18,判断冷热,摸孩子后脖子;   19,不给孩子经常,动辄吃小药。天冷季节,不定期给孩子吃点vc,或者每天吃点富含vc的水果。   20,感冒症状轻的时候,比如只有流鼻涕,不需要刚开始就吃药,可以多灌水;感冒大多数是病毒性的,病毒没有特效药,吃药14天好,不吃药2个礼拜好;很多时候都是大人自己心理安慰。   21,感冒发烧去医院的话,尽量要求验血;   22,一个人可能不生病吗?不可能;所以孩子感冒的时候,小病的时候,不要惊慌失措,辩证地想,得一次感冒相当于打了一针预防针。对这种宏观上不可避免的事情,没必要太在意。   23,玩不怕脏   24,不影响到自己安危,不影响到他人利益,就不要对孩子的行为举止干涉太多   25,放手让孩子玩,摸爬滚打,不头破血流就可以   26,不是所有危险的东西都禁止孩子走近;可以控制的范围内,教孩子危险在哪里,怎么避免。   27,尽量多给孩子自己体会的机会,不直接告诉结果;让他去摸索,去磕碰,去失败;   28,教孩子学会等待;   29,教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30,教孩子付出和回报是双向的,学会感恩   31,睡觉尽量陪孩子入睡   32,注意保护孩子的注意力和兴趣   33,寒冷训练   34,社会上很多早教的方法,当不知道怎么做的时候,就不做,有所为有所不为;信奉宁缺勿滥,过犹不及。   35,孩子是社会的孩子,不要把自己太当作孩子的救世主,唯一;   36,不要过多纠缠在自己育儿细节上的为什么,理论依据。做就做了,既成事实,没那么多讲究。   37,每天尽量保证父母中的一方能够陪伴孩子玩耍一定时间。   38,每天想办法让孩子大笑狂笑若干次。   39,生活游戏化,游戏生活化   40,最重要的一句,我只需要一个70分的孩子,所以我也只要当一个70分的妈妈;不对自己严格要求,马马虎虎过得去就可以,我毕竟也是第一次当妈啊。   41,教孩子直面失败,我可以不服,但是我输得起,我可以选择放弃,也可以选择再次冲击,但是我不能在对手面前大哭   42,有小朋友进攻,学会审时度势,先正告一次,然后的基本原则就是,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逃;在幼儿园的时候,可以大叫吸引别人的注意力   43,不先出手打人   44,无论谁先动手,你都不可以第一个哭   45,你对自己的东西有决定的权利;   46,计划3岁以后,我会给孩子引入每周零用钱的机制----要开始学有限的钱来办自己最想做的事,学开源,学节流。   47,常带孩子去远足,去郊外;不惧怕风雨   48,争取每年都能回一次乡下老家,过不一样的生活   49,不把工作的烦恼带回家. 《家庭育儿》 2007年第9期
个人分类: 亲子乐园|3315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2 19: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