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口腔科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拔牙
热度 8 dawnshower 2012-12-17 13:21
前天感觉牙痛,看看貌似是长了智齿。上网查,好多人都记录了自己拔牙的经过,各种风格都有。比较文艺的是将智齿比作爱情。有一部电影名为《智齿》。据说韩语里智齿是sarang-ni,而我爱你是sarang-haiyo,那么智齿就是爱情牙齿。 两者确很相似。都是从身体里自然生长出来,但是大部分情况下,都需要斩断,或者无疾而终。李碧华说,这便是爱情:大概是一千万人之中,才有一双梁祝,才可以化蝶。其他的只化为蛾、蟑螂、蚊蚋、苍蝇、金龟子……,就是化不成蝶。牙科医生说,大部分智齿都萌出不完全、位置不正、容易挤压正常牙齿、起不了什么作用反而容易发炎疼痛……只有极少数智齿能够平安无事地安居一偶、无须拔除。 上午去了附近一家医院,口腔科布置是hello kitty风格。粉红墙面、浅黄色护士服,阅读架上还有小女生喜欢的时尚杂志。排队办法和银行一样,我坐在那儿看文献,偶尔东张西望。一位阿姨想预约某专家,护士说:“那位医生一个礼拜只来半天,一次只能看3-4个人,但是预约他的患者已经排到100多号了。您就换一位吧。”阿姨还是不愿意换,想挂那位专家号。 我顿时觉得自己无知,来之前根本没想过预约,甚至同学都介绍了某位医生拔牙不痛,我都没想过要预约一下……不过,想来拔牙也是个小case,一般牙医都能应对吧。安排给我诊治的是一位很年轻的女医生,像个学生。进展很顺利,照了牙片,拔了两颗牙,切除缝合(因为有一颗没有完全长出来,所以要切开牙龈),总共也就一小时左右,不痛。如果我不那么紧张,可能效果会更好。后来她还问我要不要保留拔下来的牙齿。我拿着牙齿,到水池洗一洗……那种质感,和以前洗脆骨一样。 本来打算减少写博,因为上网确实会成瘾。但是有瘾的东西,往往能止痛。麻药作用渐渐消失,痛感袭来,所以,写篇日志止痛吧。
个人分类: 寻常事|4239 次阅读|21 个评论
口腔科世界顶级杂志影响因子与特征因子
zhpd55 2011-9-27 21:33
据 Thomson Reuters 网站2011年9月25日报道,2010年度世界顶级口腔科杂志排名如下:其中数据来自 Thomson Reuters 的期刊引证报告( 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from Thomson Reuters ). Rank Most Prolific 2010 Impact Factor Eigenfactor™ Score 1 Journal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 (461 articles) Journal of Clinical Periodontology (3.93) Journal of Dental Research (0.02261) 2 Oral Surgery/Med./Pathol./ Radiol. and Endodontology (408) Journal of Dental Research (3.77) Journal of Periodontology (0.01916) 3 Journal of Endodontics (344) Journal of Endodontics (3.29) Dental Materials (0.01684) 4 Amer. Journal of Orthodontics and Dentofacial Orthopedics (262) Caries Research (2.93) Oral Surgery/Med./Pathol./ Radiol. and Endodontology (0.01664) 5 Journal of Dental Research (229) Dental Materials (2.92) Journal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 (0.01655)
个人分类: 科技期刊研究|6369 次阅读|0 个评论
海淀医院拔牙攻略
热度 1 botnet 2011-3-1 17:30
我在海淀医院拔过两次牙,遇到过三难:一,排号难;二,省时难;三,省钱难。 首先说挂号,海淀医院口腔科每天只在早上8点和中午12点放放号,15分钟之内所有的号都被抢完,所以去排号,一定要选好时间,以我的经验,提前0.5~1小时,即可。另外,挂号的顺序就是到5楼口腔看牙的顺序,那里的护士会按挂号单上的序号叫人,而且都很漂亮,:)。我早上去过两次,均没有挂上号,因为总是起晚,我的原因,中午11点多去的两次,都挂上号了。 再说省时,挂上号之后,挂号单上的号码决定了看病的顺序,所以不用抢着再去排队,而且人家口腔科1点才上班,所以12点~1点的时间,可以好好地出去吃一顿饭,一定要吃好。在口腔科外面会有一些座椅,提供患者等待,但总是满的,而且即使有座位,去趟厕所回来就没了,我建议可以去旁边的眼科座位休息,那里人一般不多,并且不影响排号。 最后说省钱,拔牙补牙主要是麻药贵,消炎药贵,医生都会问是否公费,公费就会狠狠地开贵药。但是否要省钱呢,请看官自己斟酌吧。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6804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你知道吗?每天留意十个3分钟锁住健康
shawnshen 2011-2-20 11:05
紧张而忙碌的生活,常常让现代人觉得身心疲惫:快迟到了,和早饭“抢”时间;工作没完成,和运动“抢”时间;熬夜上网,和睡眠“抢”时间……每天,人们跟陀螺一样不停地“旋转”,短暂的休息都成为了奢侈,原本健康的身体也在不知不觉中走着下坡路。如果从繁忙的生活中抽出3分钟,你会做些什么?或许你能睡上一个回笼觉,喝一杯热茶,听一首钢琴曲,阅读一篇千字美文。但只要学会忙里“偷”闲,掌握“3分钟法则”,就能让你收获意想不到的健康。 1 刷牙持续3分钟 韩国牙科界一直倡导“3·3·3刷牙法”,即每天刷牙3次以上、在饭后3分钟以内刷牙、每次刷牙3分钟以上。北京佑安医院口腔科主任陈世璋教授告诉生命时报记者,刷牙的基本原则是“面面俱到”,也就是说,牙齿的外面、里面、咬合面等各个角度都要考虑到。算下来,大约有80多个牙面需要清洁,这个工作量不算小。 2 水沸后再烧3分钟 经过氯化处理的自来水,其中氯与水中残留的有机物结合会产生卤代烃、氯仿等多种致癌化合物。实验证明,这种物质的含量与水温变化和沸腾时间长短关系密切,而把水煮沸后再烧3分钟,其含量可降至最安全饮用标准,是真正的“开水”,所以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姜微波建议,烧水时,不妨采取三步走:首先将自来水接出来后先放置一会再烧;然后等水快开时把盖子打开;最后,水开后等3分钟再熄火,就能让水里的有害物质有效挥发掉。 3 吃热喝凉间隔3分钟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孙宁玲表示,吃完热菜后血管会扩张,如果再大量饮用冰水,血管会急剧收缩,血压增高,出现头晕、恶心、胃疼、腹胀等症状。这种做法对血压稍高的人来说尤其危险。所以,短时间内最好不要食用温度反差强烈的食物。即使吃完热的想喝点冷饮解渴,也要间隔3分钟以上,这样可以减小对胃部的刺激。 4 开水泡茶3分钟 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江用文建议,最好将茶水先泡3分钟,倒掉水后再冲泡3分钟,最佳水温是70℃—80℃,这样泡出来的茶水色香味俱佳。泡茶3分钟,茶中的咖啡碱基本上都渗出来了,这个时候的茶,最能提神醒脑。 5 滴眼药水后按内眼角3分钟 北京协和医院眼科主任医师李莹指出,正确的滴眼药水姿势是:取坐位或仰卧位,头稍向后仰,眼睛向上看;用左手的食指和中指轻轻向下拨开下眼皮,右手持药瓶,将药水滴入眼睑1—2滴,再将下眼睑轻轻向上提起,使药液充分分布于结膜囊内;滴完药水后轻轻闭眼,用食指压住内眼角3分钟。这样,不仅能避免药液进入鼻泪管后被鼻黏膜吸收进入血液,还会延长药液在眼球表面停留的时间,让药效更充分。 6 睡醒后赖床3分钟 统计数据显示,在中风和猝死病例中,近25%的人是在清晨起床发病的,这个时段因此被称为一天中的“魔鬼时间”。孙宁玲建议有高血压、心脏病的中老年人,睡醒后不要急于起身,应先在床上闭目养神3分钟再起床。身体可保持原来的姿势,并适当活动一下四肢和头颈部,这样血压不会有太大波动。 7 生气不超过3分钟 美国生理学家爱尔马研究发现,人生气10分钟耗费掉的精力不亚于参加一次3000米赛跑。更严重的是,生气时的生理反应十分剧烈,分泌物比其他任何情绪分泌的都复杂,且具毒性,因此爱生气的人很难长寿。所以,生气不该超过3分钟,即使有气也要来得快去得快,尽快宣泄,竭力保持情绪的稳定。 8 如厕不超过3分钟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消化科副主任医师姚伟强调,排便时,肠道每平方厘米承受着十几到几十公斤的压力。排便时看书或抽烟,往往导致排便时间过长,如果经常如此,就会造成肠黏膜下垂,导致习惯性便秘、痔疮等疾病的发生。所以,如厕时间最好控制在3分钟以内。 9 运动间隙歇3分钟 很多人都有运动时上气不接下气的经历,这时应稍微歇歇,其实只要短暂的3分钟,人的肌肉就能完成足够的能量补充,以备下一次运动使用。 10 每天腹式呼吸3分钟 首都体育学院游泳教练王峥建议,在空气新鲜的户外,每天做3分钟的腹式呼吸。具体方法是:先慢慢地由鼻孔吸气,吸气过程中,胸廓上提,腹部会慢慢鼓起,再继续吸气,使整个肺充满空气,这时肋骨部分会上抬,胸腔会扩大。
个人分类: 生活百事通|998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5 00: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