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依赖性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定力是在经历中练成的
jiangjiping 2018-5-30 07:34
定力是在经历中练成的 蒋继平 2015年5月30日 我在【决定人生高度的三个要素】一文中谈到定力是能力的一个因子的话题。 我在那篇文章中说: 定力是指一个人的独立能力和情绪控制能力。定力高的人有很强的独立生活和思考能力。 他们很少有依赖心, 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能够独立谋生, 对外界的各种影响能够进行独立的分析思考, 不会轻易地被别人的观点左右。 定力低的人有严重的依赖心态,缺乏主见, 人云亦云,因而, 思想和行为很容易波动。定力也决定一个人的情绪控制能力。一个人的情绪对人生的影响很大。那些临危不惧,胜而不骄, 败而不妥, 成竹在胸,沉着冷静的人就是定力高的人。 那些情绪容易激动, 脾气爆燥的人定力就弱。定力弱的人很难达到较高的人生高度。 今天我再来谈谈定力与经历的关系。在我的认知和感悟中, 定力属于后天性获得的一种才能。 在这点上,定力与智力有明显的不同, 智力是天生的, 智力与后天的经历没有多少关系,每个人生来的时候就有明显的智力差异。但是, 每个人生来的时候, 在定力上几乎是一样的, 即没有任何定力, 饿了就哭闹着要吃, 身体不舒服也是哭闹不停, 没有控制情绪的能力。这是因为婴幼儿缺乏独立生存的能力,因而, 有很强的依赖心。 在生长发育的进程中,一些生活困难重重家庭的孩子,就必须学会在艰苦的环境下生存的能力, 这就是俗语云的“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道理。 在人生的征途上,有的人一直在父母的关照下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他们的人生经历就比较平坦顺利。 这样家庭出来的孩子们在定力上就不是很优秀。有的人早早地离开父母, 独自在外闯荡, 他们很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来自社会和自然的挑战。 因而, 为了生存, 他们必须学会各种应对的能力。 这个应对能力就是定力。这就是好男儿志在四方的道理。 现在我用生活中大家会遇到的实际问题作为具体事例来说明我的观点。首先来说乘飞机。 凡是第一次乘飞机的人都会有一点紧张的感觉, 尤其在飞行中遇到飞机波动很剧烈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是不是? 但是, 要是经常乘飞机,这种紧张心情就小了好多, 也就是已经习以为常了, 觉得没有必要担心了, 对不对? 这种变化就是证明定力增强了, 遇到飞机颠簸也能镇静自若。 我自己在这方面很有切身体会。 我经常要乘飞机,在几百次的空中旅行中, 至少遇到过十几次飞机颠簸非常剧烈的境况。 记得有一次从袒帕飞往南佛州国际机场的时候, 在半途遇到暴风雨, 一驾只有12个座位的小型飞机在暴风雨中就像在天空飘舞的风筝,上下翻飞,机上的所有乘客都惊吓的尖叫不停, 尿失禁的也很多。 在这种情况下, 我当时也非常紧张, 心想只要能活着回到家, 以后一定要好好的和家人和谐生活, 尽量少出差, 过一个平安的日子。经过这次异乎寻常的遭遇, 我以后遇到飞机颠簸一点儿也不紧张和害怕, 总是能够若无其事地面对。 这就是在经历中练成的定力。 再来说开车, 刚开始的时候, 坐在驾驶室上是不是有点紧张, 尤其是自己第一次开车上路, 第一次自己开车上高速, 都会有紧张的感觉, 几次下来, 这种紧张的感觉就自然而然地消失了, 是不是? 反正在我看来, 生活中的任何一个经历, 都是锻炼人定力的一次机会。经历过全身麻醉, 上过手术台的人, 在以后的人生中, 遇到小毛小病, 一定不会大惊小怪的, 会坦然面对身体的不适。 我从古今的人物故事中得到一个领悟, 凡事经历过几次生死考验的人, 一般都是定力很强的人, 他们能够临危不惧, 坦然应对, 有一种泰山压顶不弯腰, 刀架脖子不眨眼的非凡气度。 总之,人的定力是在生活中慢慢地练成的。一般来说, 人的定力与人的年龄呈正相关, 也就是说, 人的定力随着人的年龄的增加而增强。 人的定力体现在人的成熟度和稳重方面。定力强的人显得成熟和稳重。 这也是老年人稳重的一个主要原因。定力对一个人能够达到的人生高度非常重要。总的来说, 达到一定人生高度的人都是定力高强的人。鉴于此, 我们要达到一定的人生高度, 就必须增强我们的定力,要做到这一点, 唯一的途径就是在人生道路上多多接受磨练, 放弃任何依赖心理, 学会适应各种艰险环境的能力。
个人分类: 个人经历|299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安利纽崔莱蛋白粉用转基因大豆依赖性如毒品海洛因
bmzy 2012-8-28 09:43
最近,主题为"从今早,蛋白质加一勺"的纽崔莱?蛋白质粉系列广告,陆续登陆北京、上海、广州、长春、沈阳、武汉、重庆、西安和南京等城市。当你正在为早餐营养犯愁时,纽崔莱似乎是很理想的选择。但据知情人士爆料称,纽崔莱蛋白粉主要成分提自美国 转基因大豆 。   原料为转基因大豆灭宗传代毁灭遗传基因   对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目前国际上没有统一说法,在转基因食物是否会产生毒素、是否可通过DNA蛋白质过敏反应、是否影响抗生素耐性等方面尚未有权威的证据。那么,转基因食品安全吗 ?   弗兰肯斯坦是英国作家玛丽·谢利 1918年 所著小说中的生理学研究者,他最后被自己创造的怪物所毁灭。现在欧洲人把基因改良作物提供的食物称作“弗兰肯斯坦食物”,意谓转基因植物将造成生态灾难,威胁人类的生存。这种譬喻固然夸张了一点,但他们的担忧不是全然没有道理。   1999年,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研究者约翰?洛希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报告,用涂有转Bt基因玉米花粉的叶片喂养斑蝶,导致44%的幼虫死亡。   2004年,瑞士联邦技术研究院踢球植物学研究所海尔比克教授发现,先正达研发的转基因Bt-176玉米中,用来毒杀欧洲玉米螟的Bt毒素,无法分解,最终毒死了奶牛。   2005年5月22日,英国《独立报》又披露了知名生物技术公司“孟山都”的一份报告,以转基因食品喂养的老鼠出现器官变异和血液成份改变的现象。   2005年的 11月16日,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发表的一篇研究报告显示,一项持续4个星期的实验表明,被喂食了转基因豌豆的小白鼠的肺部产生了炎症,小白鼠发生过敏反应,并对其他过敏源更加敏感,并据此叫停了历时10年、耗资300万美元的转基因项目。   2006年,俄罗斯科学院高级神经活动和神经生理研究所科学家伊琳娜?艾尔马科娃博士研究发现,食用转基因大豆食物的老鼠,其幼鼠一半以上在出生后头三个星期死亡,是食用非转基因大豆老鼠死亡率的6倍。   2007年,在奥地利政府的资助下,泽特克教授及其研究小组对孟都山公司研发的“转基因抗除草剂玉米NK603和转基因抗虫玉米MON810的杂交品种”进行了实验。在经过长达20周的观察之后,发现转基因产品影响了小鼠的生殖能力。   2007年10月和11月,美国《纽约时报》等媒体报道,经过长期周密跟踪观察,发现有两种 转基因玉米 种植导致伤害蝴蝶生存,对生态环境安全的威胁程度已经超出可接受水平。为此,欧盟已经做出了初步决定、禁止该转基因玉米的种子销售使用。   2008年,美国科学家也证实了长时间喂食转基因玉米,小白鼠的免疫系统会受到损害,该研究成果发表在同年《农业与食品化学》杂志上。   2009年12月,法国科学家发表了新的研究结果并证实,孟山都公司出产的转基因玉米对大鼠的肝脏和肾脏具有毒性,这些副作用是性别依赖的、也时常是剂量依赖的;其他副作用也见于大鼠的心脏、肾上腺、脾和造血系统。   2010年4月16日,俄罗斯科学家公布了新的独立研究成果,进一步证明仓鼠食用转基因大豆三代就会绝种!   根据纽崔莱 蛋白粉 产品成分介绍,产品由黄豆分离蛋白,浓缩乳蛋白,卵磷脂及磷酸三钙设置而成。据该人士介绍,国内销售的美国安利纽崔莱蛋白粉产品均采用美国产大豆提取。此前,就有国内媒体报道美国用转基因大豆摧毁国产大豆产业链。黑龙江大豆协会王小语副秘书长一语惊人,告诉记者,进口转基因大豆势如潮水,正在步步威逼国产大豆产业。   2003年8月,美国政府和华尔街开始执行计划,利用大豆期货,一下子摧毁中国70%以上的油脂压榨工厂,就是食用油工厂,然后低价收购这些倒闭的企业,打上中国的牌子,在中国大陆悄然销售。从而使美国的转基因大豆食用油开始在国内销售,悄悄的进入中国的家庭里。   美国虽是转基因粮食生产大国,但是国内消费转基因食品却很少。小麦是欧洲和美国的主粮,美国孟山都公司转基因小麦安全证书已经通过,但遭遇强烈抵制,不敢种植。其所种植的转基因大豆、玉米在美国本土主要用于动物饲料和生产酒精燃料,再就是出口发展中国家,包括非洲、中国。   依赖性强如 毒品海洛因   在知名社区豆瓣上更有网友反映,服用 安利纽崔莱 蛋白粉时身体状况确有增强的迹象,但是停服之后身体立即下去,感觉还不如未服用之前,依赖性强。很多网友也表示,虽说安利纽崔莱蛋白粉为天然蛋白粉,但是是植物蛋白远不如动物蛋白强,并且价格奇高也备受质疑。   在美国,任何粮食里面,只要超过0.9%的 转基因成分 ,粮食的包装上都会有明显的标志来警告消费者,而在中国,是没有任何提示标签。在国内销售的安利纽崔莱蛋白粉却未公布任何有关转基因的成分。   来源:四川热线 http://world.people.com.cn/n/2012/0822/c157278-18805280.html
2550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一地理规则(空间依赖性)
Jerryhuang 2012-7-2 00:16
"所有的事物都是有联系的,一个地方发生的事件总是与它附近发生的事件有关联,并且相距近的事物之间的联系一般比相距远的事物之间的联系要紧密"----要是能从这些数据中找出其规律性或相互联系,就可以反过来推断客观世界的情况
5426 次阅读|0 个评论
地理尺度问题与尺度依赖性——由水文尺度想到的
热度 2 hillside 2012-2-3 13:37
阅读一篇论文,内中称:“针对尺度问题的解决,目前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Beven(CCC注:著名水文学家)认为尺度问题最终将被证明是不可解决的,必须接受分布式水文模型的尺度依赖性;Bleschl认为尺度问题正在逐步被解决,而且将来必然在水文学理论和实践中取得重要进展。” 尺度问题的不可解性如何证明? 待续 本文是提出问题而不是提供解答。
个人分类: 水文科学|4921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郑永年:中国知识体系建设的未来
热度 1 whyhoo 2011-12-5 16:11
本栏上周论述了中国为什么缺失自己的知识体系的问题。当然,在亚洲社会,缺少知识体系也不只是中国的问题,各国都是如此。近代社会科学是西方建立的。这并不是说,亚洲各国不能建立自己的社会科学,只是说在历史上没有能够建立社会科学。日本最有条件建立自己的社会科学。明治维新之后,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近代化的国家。其很多制度都是学习西方的。但很显然,日本各方面的制度,包括政治、经济和社会,和西方的制度相差甚远。道理很简单,尽管所有这些制度形式学自西方,但运作则在日本自己的文化环境中。日本是假装称“西方国家”的亚洲国家。   这里面有很多因素,例如日本本身学习西方的努力;日本在战略上高度依赖于西方;日本经济和西方经济之间的高度依赖性。但最主要的是,日本只有“西化”的努力,而没有建立自己社会科学的努力。当然,在这个背后则是日本的知识界被西方所消化,尤其是美国,这样的一个事实。尽管日本也有很多社会科学家意识到西方的知识体系不能解释自己,但力量很微薄。更多的社会科学家选择的是简单地接受西方的知识体系。   亚洲其他国家在知识体系上也都被西方所“殖民”。近代之后成长起来的学者(尤其是精英学者)都是受西方教育的,他们没有意识来改造西方知识体系,更无意识来确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当然,在这些国家,也有一些学者有这个意识,但他们是绝少数。不过,除了日本,即使这些国家的学者拥有这样的意识,也没有能力来这样做。规模很重要,很小的社会很难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   从各方面的客观条件看,建立亚洲知识体系的希望在中国。从数量上说,中国具有世界上最大的少数几个研究群体。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研究队伍成长很快。尤其是这些年来,随着国家财政能力的快速增强,国家对各方面研究的投入的增长也很快。各种吸引人才的计划也在进行。同时,中国的学术市场也足够大,不像很多小国家建立不起自己的市场而要依靠国际市场来生存。 中国未经历“宏大的论述”阶段   更为重要的是外界的客观条件。因为中国的经济崛起,越来越多的海外学者,尤其是传统上对中国不感兴趣的主流社会科学界,也开始对中国显示出无限的兴趣。这不仅仅是因为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在提高,他们需要了解中国,更是因为中国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科学研究最大的实验场所。现存社会科学概念和理论,都是建立在西方的经验之上的。或者说,社会科学是西方社会近(现)代化的产物。但是,和西方的转型相比,中国当代转型无论从规模还是深度来说,都是西方所不能比拟的。中国的转型为社会科学界创造了可观的条件来进行知识创新。当然,中国的发展经验,更可以检验所有现存社会科学概念和理论。   不过,这些有利于的客观条件并不意味着中国能够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相反,中国面临非常严峻的局势。很多主观层面的要素,严重地阻碍着中国朝建设知识体系的方向发展。中国的知识体系还没有经历过我称之为“宏大的论述”阶段。西方的知识体系自16世纪之后开始得到发展,在18、19世纪得到长足的进步,到20世纪初基本完成。这个知识体系是建立在一系列“宏大的论述”基础之上的,诸如马克思、韦伯、迪尔凯姆、亚当斯密等等。这些“宏大的论述”者是那个时代的产物。   今天,社会科学,尤其是美国,已经转移到微观研究。欧洲还继续有“宏大的论述”的传统,当代优秀的社会科学理论仍然出自欧洲社会科学家。但美国的研究主要转向了微观。微观研究是美国人的优势。不过,这里我们要看到欧洲和美国的分工和合作。美国和欧洲同属一个文化传统。当代美国社会科学本来就是欧洲移民建立的,他们没有任何困难,把欧洲的知识体系移到美国。如果用学术化一些的语言来说,欧洲人建立假设,美国人来检验。这种分工和合作,一直相当有效。   很多迹象表明,中国的知识体系还没有经历过这样一个“宏大的论述”阶段,就直接进入了微观研究阶段。并且,中国似乎没有主观条件再去做这样一个“宏大的论述”。中国自“五四运动”以来,就努力接受西方的知识体系,也就是说早已经放弃了知识体系的论述。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社会科学过度美国化。现在的学者根本就没有“宏大的论述”的意识;相反,他们不觉得这样的论述有什么价值。他们往往用美国化的思维来研究中国问题。实际上,这种应用性的研究并不是真正的研究,而是用“橛子”(西方)的理论来评判(中国)“苹果”。上面已经讨论过,这种情况不会得到轻易的改观,因为中国一切视西方美国为标准,并且把这些标准通过评审制度等等高度制度化了。这方面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既得利益群体,很难克服。   中国有没有发展出自己的知识体系的可能?上面说过,中国具有很多有利的客观条件。从历史上看,中国可以也能够发展出自己的知识体系。这就需要很多主观上的努力。欧洲的知识体系也是主观的产物。知识体系是人类创造出来的。至少可以从如下一些制度改革入手。 政治控制制约知识创新   第一,政治和行政分开。对知识体系的创造来说,政治和行政应当有不同的责任。对现行政治应当有个新的定义。现在的政治是知识体系的阻力,因为其强调的是控制。政治一方面要从知识体系领域撤出来,另一方面要为知识体系的创造者,造就有利的环境来进行知识创新。现在的政治控制必须通过政治方法才能得到解决。要意识到,知识体系是政治最重要的支持力量。传统中国是这样,西方社会也是这样。中国当代政治的脆弱就是因为缺失知识体系。因为知识体系是人创造的,行政不可避免。高教、研究所、智库等知识生产组织不可避免行政管理。撤出政治,强化行政,有利于知识体系的生产。   第二,重新设计基金分配制度。现在的基金或者研究经费是实现政治控制的有效经济手段,是思想意识的控制体,通过行政管理手段体现在知识生产领域,即教育和科研领域。就是说,中国的教育和科研的核心不是知识创新,而是控制。举例来说,如果百分之八十五的收入是基本工资,而百分之十五的收入来自于研究经费或者其它的资源,那么知识创造者就可以不用为生活所担忧,可以凭借自己的兴趣来作思考、来做研究,这样才会有创新。   但中国目前的局面是,不到一半的收入来自基本工资,而大部分要来自于申请研究经费等。为了生存,教育者和研究者不得不花大量的精力来向掌握资金者(往往是政府部门或者政府代理人)申请资金。而掌管资金的权威和机构并不是为了研究和创新,而是为了控制。政府所掌握的钱越多,可申请的项目也就越多,对教育和研究者的吸引力也就越强。这哪里是研究创新机制,仅仅是控制机制。对掌管金钱者而言,你要向我申请资金,你就必须听我的,我叫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你越听话,你所能得到的钱就越多。当然,你越听话,表明控制就越有效。怎么办?应当把大部分研究经费作为工资分配给研究者。同时,基金制度要透明化。这方面,发达国家有很多好的经验,不难学。   第三,设计中国本身的评审制度,去除极端西方化倾向。中国的科研评审体制又是另一种进口的“殖民”体制,用来控制和管理人们的思维和思想。不管这个体制的初衷如何,其最终的结果就是思想和思维的被殖民。例如,在这一体制下,现在的专业经济学家大多是技术性工匠,他们不用对中国的经济问题作任何形式的思考,专门找一些有关中国的数据,放入西方提供的技术模子里面,就可以产生研究结果。整个经济界视这样的研究结果为科学,研究者可以毫无困难地在中外杂志上出版他们的“研究成果”。这也类似于制造业的“外国技术,中国原料”的生产过程。评审制度的高度制度化必然导致思维、思想殖民状态的高度制度化。当被殖民者主导这个体制的时候,谁也不用想改变这个体制,中国也永远不用想产生自己的经济学家。   当然,评审制度是需要的,但是要去除那些不利于中国知识体系生产的评审制度。在西方,评审制度本来只是研究者同行之间的事情,和政府毫无关系。并且,西方的评审制度是多元的,不同的价值和思想偏好的学者和其研究产品,都能找得到自己的市场和平台。但到了中国,评审制度就成为组织控制其成员的机制。这就是说,要把评审制度从政治人物和官僚手中移交给专业人才。再者,评审制度的内容也很重要,可以通过内容管理来促进知识体系的生产。比如说,可以鼓励那些有“宏大的论述”的作品的出版。   第四,更为重要的是,要提出知识体系创造这个问题,使得大家对此都有一个意识,有了意识才能自觉地去做。现在根本就没有这个意识。大家照抄照搬西方知识体系,应用西方知识体系,并且以为就是掌握了真理。这种心态是知识体系生产的最大的阻力。有必要开展一场知识界的大讨论,以达到一些最低限度的共识。中国不是没有人才,也不是没有客观条件,而是缺乏知识体系生产的意识和动员机制。实际上,中国可以从西方的知识体系生产和发展过程学到很多经验。中国的问题是本末倒置,花了大量的经历来学习和引进西方的知识体系,但完全忘记了西方的知识体系是如何创造出来这个根本问题。 作者是国大东亚研究所所长,文章仅代表个人意见 原文见 http://www.zaobao.com/special/forum/pages8/forum_zp110927.shtml
个人分类: 社会|846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科研学习:丢掉心中的拐杖【转】
热度 2 chm818 2011-11-17 00:40
我们在学习中,在科研工作中,经常发现一些现象,有的人抱怨环境不好,有的人抱怨条件不具备,有的人说单位名气不大,有的人说自身条件不好,等等。还有一些人经常依靠别人来解决自己的问题,这些现象有个共同性,那就是对外界的依赖性,我称之为心中的拐杖。对于学习和科研来说,心中的拐杖是万万要不得的,必须丢掉。 一、拐杖让自己失去思考能力。 很多研究生遇到问题,习惯性的找其他人帮忙或者咨询,这在女生中表现尤其明显。并不是找人咨询不好,而是太过频繁的咨询会让自己失去思考的锻炼机会。我相信,绝大多数问题并不需要咨询别人,通过自我的努力都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记得我上高中的时候,班里很多同学遇到天天做课外习题,我们家困难,没有钱买习题书,我只做课本上的习题,反复做。别的同学经常拿不会做的习题来咨询,对我就是很大的帮助。他们过滤了的习题往往是很好的习题。其实我的收获要大于这些咨询我的同学。能够看出来,这些同学并不能从一次又一次的咨询中得到更好的能力。很多同学以为通过咨询很快的获得结果就是好事,实际上,结果往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思考问题的能力,没有能力,结果也没有意义。 二、拐杖让自己失去自信。 经常咨询别人的人,往往是内心不自信的人。TA不相信自己能够独立的解决问题,只能通过咨询才能解决。可是世界上的事往往就是这样,简单的事,往往并不是创新的关键点,而创新的难点也只能靠自己解决。没有自信,那就不可能有很好的创新。有的同志抱怨学校或者单位不好,其实好不好跟自己可能有点关系(比如,申请基金有影响),但是实质上,还是需要自身的能力作为基础。这是本末倒置的一种认识,也是不自信的表现。有些同学对于自己的大学或者研究所有怨气,说条件不好,名气不大,实际上,这些抱怨没有解决任何问题。如果条件不好,那就应该想靠自己的努力改善这些条件,而不是想着自己是好条件的当然享受者。名气不大,应该想,将来这个单位会因为自己而变得名气更大。我一直是条件不好的学校出来的。小学就是村里的小学,初中是镇上的初中,高中是个农村高中,大学当时也是个省内学校,还不是重点。但是就我个人而言,我没有觉得这些学校对我的教育有任何的束缚作用,相反,不好的条件锻炼了我的适应能力,提高了自我独立学习的自信心。 三、拐杖让自己的空间变得更小。 科研人需要宽广的胸怀,需要大的气魄和勇气,而心中的拐杖无疑给自我设限。孔子的一个学生冉求问孔子,说你的理论很好,但是我觉得我不是这块料。孔子说,你不是不行,而是自我设限。心中充满了崇拜的人,就是空间的变得小了。冉求显然对孔子充满了膜拜,这种膜拜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自我设限。崇拜既是一种拐杖,也是一种成见。我们从小习惯于向各种模范或者名人学习,这在无形中给自己的空间设置了不同的篱笆,把很多种可能的路设置了路障。有了这些路障,就会阻碍我们自由的思考,从而就失去了科研的基本条件。 四、拐杖让自己失去了幸福。 心中放满了拐杖的人都是完全依靠外界的人,这种依靠是不会带来幸福的,因为处处要看别人的脸色,需要别人认可了才觉得自己是对的或者是好的。把自己的幸福完全建立在别人的认可上,这是非常可惜的。在马斯洛的心理学中,他指出,健康的人应该是自我承认的。因为靠他人承认往往需要迎合他人的口味,但是这些并不一定是自我喜欢的。一味的迎合会导致麻木,这不是健康的表现。科研也是一样,迎合别人的研究往往做不出好东西。只有自己喜欢的东西,做起来才觉得舒服,效果也更好。生活中,不看别人脸色行事,也是最幸福的表现。 五、拐杖让自己失去自由。 一个对外界很依赖的人是没有自由的,TA需要一个满足条件的环境,否则那些拐杖将制约TA的发展或者工作。很多同学毕业后,找不到工作,这就是不自由的表现。因为对环境的过度依赖,导致自己能够选择的机会就很少。其实,大多数人并不真正需要那些条件,只是内心习惯性的认为那些条件是必须的。没有尝试之前就放弃了其他的可能性,这就是没有自由的根源。 总的来说, 心中不能有任何的崇拜意识,不能有任何的迎合意识,不能有任何的依赖思想,否则,科研做不好,生活不自由,路越走越窄,能力得不到有效地提高,生活不幸福。在中国的今天,我们尤其需要扔掉心中的各种拐杖,做个有特性的自我,做个自由的人,也许对科研来说,是个好的方法。
1329 次阅读|2 个评论
孩子教育、学生教育--向内求诸自己,少年毛泽东的性格趋向
热度 4 caoyuanzhiye1 2011-3-30 14:36
孩子教育、学生教育--向内求诸自己,少年毛泽东的性格趋向
中国文化教育孩子,有很多的特点,其中之一就是,为孩子想的太多,作的太多, 甚至在社会舆论和电视节目论坛上都一致表现出老师、家长应该怎样,一套一套的说法, 致使孩子性格偏弱,依赖性强,胸怀、勇气和创新能力都受到影响。 反之,向内求诸自己,认识孩子是一个独立的智能有蓬勃生命的命,充分尊重他,诱导他自主良性发展, 结果可能完全不一样,这里举两则实例: 1。少年毛泽东出乡关诗 2。
个人分类: 知识工程|4693 次阅读|8 个评论
你是生活的演员还是导演?
热度 1 jinybao 2011-3-26 22:09
生活其实就是一个剧本,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演员,但这个剧本是很现实的,然而我们很多人都在演自己,而不是做自己。当我们面对家人、爱人、或朋友的要求的时候,我们容易妥协,就会演自己;当我们不够有信心的时候,也会自己放弃已经坚持一段的道路,变成演自己;当我们恐惧未来的幸福或成就的时候,我们依然会演自己,不够坚持内心的本然!当我们演自己的时候,就会内外抗拒,动力自然难以持续。 每个人都有自尊,其实就是自我效能感和价值感,这是推动每个人的巨大动力源。然而每个人的自尊会有三个阶段的发展。 首先是依赖性自尊。 所谓依赖性自尊,是指依赖他人肯定和表扬而产生的自尊。这里可能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倾向,总喜欢别人的夸赞。在《白雪公主》的故事中,新王后总是问墙上的魔镜: “魔镜魔镜告诉我,谁是世界上最漂亮的人?”如果魔镜说是王后,她就会心花怒放。一旦有人比王后漂亮,她就会恼羞成怒。这个故事中就表现出依赖性自尊的两个组成部分:第一是“依赖性”,王后要依靠镜子的回答来衡量自己的美貌,不是自己认为 的,所以自我价值观来源于外部环境;第二是“比较性”,王后喜欢比较他人和自己的美貌: “世界上还有比我更漂亮的人么?” 依赖性自尊让人渴望别人的表扬。比如,做演讲的时候如果观众反应强烈,我们就会很高兴;如果观众没有反应,我们便讲得索然无味。再比如,有的学生很在意家长和老师对自己成绩的评价,如果老师和家长都表扬他,他会很高兴;如果有人对他的成绩表示怀疑或者不屑一顾,他就会很难受,觉得自己受了莫大的委屈。 因此可以看出依赖性自尊让人把生活的动力归结于别人的看法。比如,就业时,会倾向于高名望、高地位的工作;选择伴侣时,主要考虑别人是否肯定、是否喜欢。依赖性自尊使人把对自己的判断建立在与他人的比较上。比如,如果考试成绩比别人高,感觉很好,反之则很糟糕。 几乎没有人不具备依赖性和比较性的自尊。因为我们都是凡人,不可能无视他人的看法、不与他人比较,这是人性使然。 其次就是独立性自尊。 独立性自尊即不依靠他人看法,自我产生的自尊。拥有独立性自尊的人对自己的评判是根据自我的标准。比如,我很清楚自己的学习是否努力、工作是否用心,尽管别人对此有很多的看法,但最终内心的尺予是由自己来衡量的。这样的人在思考自己的能力大小时,不会和他人作很多比较,而是和过去的自己比较。我进步了吗?我是不是比过去的自己更幸福?在这里,别人进步的多少,别人幸福还是不幸,都不会影响到他对自己的评价。独立性自尊水平较高的人的生活动力主要来源于寻找“我对什么感兴趣?我关心什么?我到底想怎样生活”这些问题的答案。 韩寒坚持写文章,玩塞车,高中就退学,因为他知道读书并不快乐,他需要的是坚持自己想做的。老罗,罗永浩,很彪悍,其实就是坚持自己的理想。学英语,去新东方,办牛博,办老罗英语学校,也是对自己的挑战和坚持自己的追求,而不是为了特别的依赖别人的期望,要不就去读书啦:)其实,我挺庆幸父母对我的教育,它们对我的教育更多的是人品和人格的教育,诚实、守信、互助、进步等的信条,至于专业选择、读研、工作、事业等的选择都是我自己去琢磨的,因此到现在我都是动力十足,至少是我自己真实的样子,也比较开心快乐。 最后就是无条件自尊。 无条件自尊使个体处于稳定的状态,不依靠别人的看法,也不来源于自我的评价。这类人在评价自己的能力的时候,既不需要和别人比较,也不需要和自己比较,是一种自然的状态。这类人基本是到达了事业发展的顶峰,也基本做到了事业、家庭等的平衡,总之,这类人超级有幸福感,无所谓高成就、无所谓财富、无所谓权位····只在乎自己的内心追求······ ┏━━━━━━━┳━━━━━━━┳━━━━━━━┳━━━━━━━━━┓ ┃ 个体 ┃ 价值观 ┃ 个人能力 ┃ 目的 ┃ ┣━━━━━━━╋━━━━━━━╋━━━━━━━╋━━━━━━━━━┫ ┃依赖性自尊 ┃ 取决于他人 ┃ 与他人比较 ┃ 得到表扬和肯定 ┃ ┣━━━━━━━╋━━━━━━━╋━━━━━━━╋━━━━━━━━━┫ ┃ 独立性自尊 ┃ 取决于自己 ┃ 与自己比较 ┃ 帮助自己进步 ┃ ┗━━━━━━━┻━━━━━━━┻━━━━━━━┻━━━━━━━━━┛ 其实我们绝大部分属于前两类。如果是第一类比较多,那么我们很多时候是演自己,就是按照剧本的要求去演,甚至有时候反差很大:)自己都觉得怪!如果是第二类,那么更多的时候就是做自己。第一类人如果缺乏外界的肯定或赞赏,那么就会失去动力,因此这类人易动摇自己的决定和行为。第二类人,可能会遇到很多困难和茫然,但他们都会很好地去坚持,因为内心巨大的驱动力。 这里让我想起了李小龙。很多人说,华人不能进好莱坞。李小龙说:“我试试看”。 60多年前,在美国三藩市,李小龙诞生了。由于父亲是演员,他从小就有了跑龙套的机会。也渐渐有了当演员的梦想。当时因为身体虚弱,所以父亲让他练习武艺来强身。 1914年,他考上了华盛顿州立大学主修哲学。虽然读了大学,当还是梦想演戏。就像我们很多大学生不喜欢自己的专业,或想从事其它专业。小龙不同的就是他在坚持演戏的投资和能力积累······ 因此他自己给自己留了一段狠话:“我,布鲁斯·李,将会成为全美国最高薪酬的超级巨星。作为回报,我将奉献出最激动人心、最具震撼力的演出。从1970年开始,我将会赢得世界性声誉;到1980年,我将会拥有1000万美元的财富,那时候我及家人将会过上愉快和谐、幸福的生活。” 当时,他过得穷困潦倒。可以预料,如果这张便笺被别人看到,会引起什么样的白眼和嘲笑。 然而,他却牢记着便笺上的每一个字,克服了无数次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难。一次,他曾因脊背神经受伤,在床上躺了4个月,但后来他却奇迹般地站了起来。 1971年,他主演的《猛龙过江》等几部电影都刷新香港票房纪录。1972年,他主演了香港嘉禾公司与美国华纳公司合作的《龙争虎斗》,这部电影使他成为一名国际巨星——被誉为“功夫之王”。1998年,美国《时代》周刊将其评为“20世纪英雄偶像”之一,他是唯一入选的华人。 他就是“最被欧洲人认识的亚洲人”——李小龙,一个迄今为止在世界上享誉最高的华人明星。 李小龙是典型的 独立性自尊,尽管是演员,可他是演自己,哪怕在剧本中都是独特的个人风格! 我们很多人真的一生中都是一味服从别人,依赖别人。没有自己的意愿,哪怕有,也是恐惧的害怕的!因此缺乏持续的动力! 要有动力,就需要从依赖性自尊向独立性自尊,再向无条件自尊转变。 演自己,等于毁了自己;做自己,成长为自己。 我的更多文章: 揭大学生求职遭遇“羊群”阻碍现象? (2011-02-28 22:46:21) 80后别因买房丢弃梦想 (2011-02-12 22:15:34) 人生中不可忽略的6大必备“黑武器” (2011-02-10 10:06:15) 80后博士生如何寻找职业的春天? (2011-02-05 09:25:28) 生命动力与领导力 (2010-12-12 22:41:01) 大一新生职业规划的主题:试试看! (2010-11-19 12:09:01) 天罗地网的交流沟通 (2010-08-27 23:32:57) 像“哥、姐”一样打造自己 (2010-08-19 10:41:52) 食品专业学生的未来之路该如何继续? (2010-07-14 22:58:38) 改变让自己靠谱 (2010-02-21 22:42:56)
2473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野生鸟类的频率依赖性选择丰富了蝾螈的多态性
syfox 2011-2-20 16:45
#flashContent { display:none; } 野生鸟类的频率依赖性选择丰富了蝾螈的多态性 种群在进化过程中保持遗传变异这一现象,一直是困扰进化论学者的一个经典悖论。因为,按照自然选择(natural selection)和遗传漂变(genetic drift)的观点,最终都是希望将遗传变异从种群中清除。如果某种遗传变异(表型)具有优势效应,比如可以帮助物种更好地隐蔽,那么它就有可能取代其它表型而成为该物种中的优势表型。同样,随机遗传漂变(random genetic drift)作用在基因遗传率(fitness)相同的前提下,最终也会将某个优势表型固定下来,淘汰其它的表型。要在某个物种中保持一个稳定的多态性现象,物种就必须经常(周期性)发生基因突变,即在种群中的分散选择(dispersal selection)和趋异选择(divergent selection)作用之间达到一种平衡,或者在种群内的各个多样性之间达到一种平衡的自然选择状态。举个例子来说,如果食肉动物在捕食过程中,总是更容易捕捉到某一种猎物,而不是同时捕食两种或更多的猎物,那么,这些食肉动物就会形成一种以最容易获得的猎物为食的捕食模式。如果这些食肉动物捕食所有猎物的能力都一样,那么就会对被捕食的猎物种群造成频率依赖性选择效应(frequency-dependent selection)。目前,我们对这种频率依赖性选择假说所进行的实验验证还很少,且捕食者的捕食行为模式与猎物的遗传变异保持之间的关系还很难确定。本文将要介绍的是,使用固定地域实验方法(manipulative field experiment),研究鸟类捕食者的捕食行为是否能通过频率依赖性选择效应对陆栖蝾螈(terrestrial salamanders)产生影响。 在自然界中有多种小型的、栖息于林地的蝾螈,他们背部条纹的颜色、形状等都各不相同(图1),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多态性我们至今还不得而知。这种多态性无论从系统发生学(phylogenetically)的角度还是从地理学(geographically)的角度来说都是非常常见的一种现象。在北美洲的很多种蝾螈种群中都能发现这种多态性现象,除了北美洲太平洋沿岸的肺螈属无肺螈(Plethodon)和亚洲的韩国裂缝蝾螈(Karsenia)。因此,这种体表图案的多态性绝不仅仅只代表处于不同进化过程中的蝾螈。东部红背蝾螈(Plethodon cinereus)背部是否有红色条纹与其性别无关,只表示它们个体之间基因水平的差异。 图1撒拉门德无肺螈(plethodontid salamanders)种群多态性。图中每一对撒拉门德无肺螈都是同一时间从同一地点捕获的。a南部红背蝾螈(Southern Red-backed Salamanders,Plethodon serratus)取自美国田纳西州大烟山国家公园(Great Smoky Mountains National Park )。b南部锯齿形蝾螈(Southern Zigzag Salamanders,P. ventralis)取自美国田纳西州诺克斯维尔市(Knoxville Tennessee,USA)。c加利福尼亚细长蝾螈(California Slender Salamanders,Batrachoseps attenuatus),取自美国加利福尼亚纳帕县(Napa County California,USA)。 这些貌似不同的各种蝾螈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个体体积小,身体细长,种群数量多。这些蝾螈往往在温带森林(temperate forests)中会构成动物生物量(animal biomass)中的绝大部分,被在地面觅食的鸟类和其它捕食者捕食。对东部红背蝾螈(Plethodon cinereus)种群多态性的研究表明它们在行为学、生理学以及地理分布丰度等方面都有差异。不过这些多态性中没有一条能直接说明为什么在蝾螈种群中会有如此高的多态性程度,也没有证据表明在其它多态性物种中具有类似的表型相关性。实际上,在南部锯齿形蝾螈种群中,位于海拔越高的地方,出现条纹形态的频率越低;而在东部红背蝾螈种群中,位于海拔越高的地方出现条纹形态的频率越高。因此,物种外表上的表型和生理上并不总是保持一致的,这也说明蝾螈背部条纹和它们的代谢或温度适应性(蝾螈都喜欢在阴凉的地方活动)无关。 为了阐明这个问题,我们基于自然选择在其中直接发挥了作用这样一个假设进行了研究。蝾螈背部彩色条纹最有可能起到的作用就是帮助蝾螈隐蔽(图1),虽然这只是我们的一个假设。当然,也有人认为东部红背蝾螈背部的红色是一种警戒色。不过Brodie和Brodie发现野生鸟类更喜欢捕食东部红背蝾螈,而且发现和苍白脊口螈(D. ochrophaeus)的被捕食率是相当的,但后者是一种喜欢呆在阴暗处活动,非常隐蔽的蝾螈。还有一种通体红色的东部红背蝾螈,外表与有毒的红色斑点绿红东美螈(Notophthalmus viridescens)非常类似,不过我们研究的重点是放在更常见的有条纹还是无条纹这一多态性现象上。如果不同的体表颜色能和相应的栖息地相互匹配的话,那么隐蔽性(cryptic)物种种群可能是通过物种迁徙选择平衡(migration-selection balance)来保持其物种多态性,或者是通过捕食者的频率依赖选择行为对不同的体表颜色表型进行选择。 对隐蔽物种(cryptic prey)的频率依赖性捕食行为(frequency-dependent foraging)研究得还非常少,其中开展得最好的研究就是对自由放养的(free-ranging)鸟类给以彩色食物喂养和让受过训练的冠蓝鸦(Blue Jay, Cyanocitta cristata )挑选出代表不同月份的图片。这些研究表明,鸟类具有频率依赖选择效应,比如冠蓝鸦就能学会选择数量丰富的猎物,而且他们还会根据猎物数量的多少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自然放养的野生鸟类对猎物的骤变选择(Apostatic selection)会造成猎物颜色上的差异、是否会出现条纹的差异以及与蜗牛壳有关的染色体带型(banding pattern)的差异。不过在其他研究中发现,从负向频率相关选择模式(negative frequency-dependence)向正向频率相关选择模式(positive frequency-dependence)发生转变的过程中,如果人工喂养物的量增多,那么罕见表型出现的频率就会减少,而且这是与食物的数量多少相关的。最近对特立尼达孔雀鱼(Trinidadian guppies)展开的一项研究表明,彩色雄性鱼群中发生频率相关存活的现象对于保持彩色雄性鱼群的多态性非常重要。不过我们还不清楚这种现象是否对捕食者的捕食模式会造成重要影响,也不清楚是否有其它因素会影响到鱼群的性别多态性性状。因此,频率相关性捕食行为是否能解释物种多态性问题还需要进一步仔细验证。在此,我们只能说鸟类捕食者对于蝾螈来说起到了一个频率相关性的选择作用。 为了验证鸟类捕食者的这种频率相关性选择效应,我们使用了能模拟这种多态性的标准化的撒拉门德无肺螈(Plethodon salamanders)模型(图2)。我们将半个花生作为食物奖励粘在每一条蝾螈的底部,然后把这些蝾螈放养到美国田纳西州诺克斯县(Knox county,Tennessee)一处林地边约10 × 10 m 的场地中,我们人为控制了有条纹蝾螈和无条纹蝾螈的相对比例,每天都会通过数一数还粘在蝾螈身上的花生的数量来判断有多少蝾螈还活着未被捕食。 图2实验材料 (A) 用于模拟种群多态性的蝾螈动物模型;(B)捕食者冠蓝鸦(Blue Jay , Cyanocitta cristata )。 我们对至少5只冠蓝鸦(Blue Jay, Cyanocitta cristata )以及其它捕食者例如北部红雀(Northern Cardinals, Cardinalis cardinalis )、美洲乌鸦(American Crows, Corvus brachyrhynchos )、美洲画眉(American Robins, Turdus migratorius )以及东部红眼雀(Eastern Towhees, Pipilio erythrophthalmus )等鸟类进行了观察。不过只有冠蓝鸦会从蝾螈身上取食花生。 在试验的第一天,无条纹的蝾螈数量远远超过有条纹的蝾螈数量,两者之间的比例是9:1(该比例维持了6天)。我们观察到无条纹的蝾螈被攻击的数量要远远超过有条纹的蝾螈被攻击的数量,每25条无条纹的蝾螈中有16条被攻击,而每25条有条纹的蝾螈中只有6条被攻击,P = 0.0096。而改变无条纹的蝾螈和有条纹的蝾螈数量比(1:9)6天之后再观察,我们发现,无条纹的蝾螈被攻击的数量要远远少于有条纹的蝾螈被攻击的数量,每25条无条纹的蝾螈中有11条被攻击,而每25条有条纹的蝾螈中却有19条被攻击,P = 0.0421。我们发现,种群中数量相对较少的蝾螈具有存活优势,见文后表1。 图3表明有条纹蝾螈在数量相对少数的情况下具有相对较高的基因遗传率,而在数量相对多数的情况下具有相对较低的基因遗传率。多次逻辑回归分析(Multiple logistic regression)表明,不考虑实验天数的情况下,在相对数量与存活率之间具有明显的关联效应,似然比(likelihood ratio)G2 = 6.37,df = 1,P= 0.0116。天数对实验结果也有明显的影响,G2 = 58.27,df = 12,P 0.0001,这可能表示的是鸟类捕食者捕食行为上的差异(在雨天时捕食活动会减少)或者表示鸟类有学习延迟效应(delay in learning)。我们没有发现蝾螈存活率与其表型(morph)之间有明显相关性,似然比(likelihood ratio)G2 = 0.225,df = 1,P = 0.635。实验发现,在种群中相对数量(有无条纹)发生改变后1至2天内,就会观察到相对少数的蝾螈表现出生存优势(图3)。这些野生鸟类就好像被我们训练得只捕食一种蝾螈一样,但这些被捕食的蝾螈本身并没有什么特异性。 图3 蝾螈动物模型的相对基因遗传率。有条纹蝾螈相对无条纹蝾螈每天的存活率(图中右手边轴实心标志)和有条纹蝾螈数量多少(图中左手边轴空心标志)之间的关系。虚线表示的是平均数量和平均基因遗传率。 这种由鸟类捕食者造成的选择现象结果是多种多样的(heterogeneous),而且还需要在更多地点重复试验加以验证。不过,数十年的研究证明,人工饲养的(captive)和自然放养的(free-ranging)野生鸟类都会对它们的食物形成频率相关性选择效应,而不会根据它们食物的外形进行选择。我们的实验结果也表明这种普遍现象同样适用于蝾螈。 由于我们还没有对频率相关性捕食活动背后的感知觉机制(perceptual mechanisms)或行为学机制(behavioural mechanisms)展开研究,因此,我们在试验过程中一直都避免出现鸟类特殊的捕食偏好行为以防止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无论如何,我们的这项实验结果表明,鸟类会经常根据食物的构成情况来改变它们的捕食习性(捕食数量较多的食物),这造成了它们食物种群中的多态性现象。该现象背后的鸟类认知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此外,关于物种如何保持种群中的多态性还有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食肉动物的频率相关性捕食选择行为在多大程度上能被其它选择行为所影响。种群中其它表型差异(如死亡率等)也有可能会影响到种群保持多态性的问题。促进种群多态性和促进相似物种共存这两个概念之间是互相依存的,这种观念需要获得更多人的关注。 结论 在许多隐存种或叫做表型相似种(cryptic species)之间,由捕食者的频率相关性捕食选择效应带来的少数群体的生存优势是造成物种种群中多态性存在的原因。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频率相关性捕食行为(frequency-dependent foraging)控制着自然界中各种猎物的种群密度。陆栖蝾螈(terrestrial salamanders)种群间体表颜色多态性的维持也是由频率相关性捕食选择效应造成的,因为捕食者往往会忽视这些群体中的“少数派”,因此它们获得了生存优势。 小词典: 1.自然选择:自然选择是进化过程中决定某种突变在种群下一代中是更加普遍存在还是更为稀少的两大主要机制之一。在自然选择过程中,那些对周围发生有利变异的生物存活下来,不利变异的则被消灭。 2.遗传漂变(genetic drift):遗传漂变则是物种基因产生随机突变的过程,是除自然选择之外的另外一个主要机制。遗传漂变是由于某种随机因素,某一等位基因的频率在群体(尤其是在小群体)中出现世代传递的波动现象。所发生的突变为中性突变,即对生物的生存和繁殖没有影响,因此自然选择对其不产生作用。它们在种群中的保存、扩散、消失是完全随机的,这种波动变化导致某些等位基因消失,另一些等位基因固定,从而改变了群体的遗传结构。 3.平衡选择(balancing selection):自然选择朝多个方向进行,其结果是维持了遗传多态性在种群中的存在。 4.定向选择(directional selection):自然选择的方向总是朝着某一种表型进行的进化过程。 5.基因遗传率:基因遗传率是进化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标志着种群内某些个体内的基因型得以遗传下去的能力,且通常与种群下一代个体基因型在所有基因型中所占比例相等。当个体基因型的差异对基因遗传率产生影响时,该基因型频率在种群下一代中就会发生改变;那些具有高基因遗传率的基因型会更加普遍,这一过程就是自然选择。 6.频率依赖性选择效应:频率相关选择表示的是进化过程中的一个现象,某一基因表型的遗传率取决于该基因在种群中出现的频率。在正向频率相关选择中,如果某一表型在种群中出现的频率越高,则该基因表型的遗传率越高;而在负向频率相关选择中,如果某一表型在种群中出现的频率越高,则该基因表型的遗传率越低。负向频率相关选择是一种特殊的平衡选择机制。 原文检索:BMC Ecology 2009, 9:12doi:10.1186/1472-6785-9-12
3788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11: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