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修道院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世界名著(黑塞)][TXT/62K]
lcj2212916 2014-12-13 22:10
主要描写了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的友谊,两位主人公既融合又对立:纳尔齐斯年长一点,是修道院里虔诚的苦修者,是潜心钻研的神学家。他几乎没有离开过修道院,在基督信仰的支撑下过着单纯而充实的生活。歌尔德蒙则年少丧母,被父亲送进修道院。他天资聪颖,相貌俊美,接受纳尔齐斯的启迪,并与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玛利亚布隆修道院的大门前,有一个由成对的小圆柱支撑着的拱顶;拱顶外边,紧靠着大路,耸立着一株栗子树——一位孤孤单单的南国之子,气质高贵,树干粗壮,是很多年以前一位罗马的朝圣者带到这里来的;它那圆形的树冠,柔软地伸展到大路上空,微风吹来,便婆娑地摇曳抖动。春天,周围一片绿色,连修道院内的核桃树都已经长出淡红色的嫩叶,这株栗子树却仍然是光秃秃的;到夜晚最短的夏天,它才从一簇簇树叶中开出泛着淡青色微光的、形状与众不同的花朵,散发出一股股酸涩的闷香;十月里,水果和葡萄已经收完,秋风才从那渐渐变黄了的树冠中把那些带刺的果实摇落,出生在意大利邻近地区的副院长格雷戈尔便用自己房中的壁炉烤食这些果实,修道院中的男孩子们便为争夺它们而扭滚在一起,可是它们并非每年都能成熟。这树冠在修道院入口处上空奇特而多情地拂动着,宛如一位来自异地的思想细腻而微感寒栗的客人;在它和大门口那些修长的成对的小圆石柱之间,在它和拱窗上那些石头雕饰、壁架和立柱之间,存在着某种神秘的亲缘关系,同样受到意大利人和拉丁文学者的喜爱,但却让本地居民视为异己........ 下载地址: http://www.400gb.com/file/80360928
275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剧情】【修女艾达 Ida (2013)】【波兰】
lcj2212916 2014-7-7 21:23
导演 : 保罗·帕夫利克夫斯基 编剧 : Rebecca Lenczewski / Rebecca Lenkiewicz 主演 : 阿伽塔·库莱沙 / Dawid Ogrodnik / Agata Trzebuchowska / 乔安娜·库里格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波兰 / 丹麦 语言: 波兰语 上映日期: 2013-10-13(伦敦电影节) / 2013-10-25(波兰) 片长: 80分钟 又名: 伊达 / 益达 IMDb链接: tt2718492 1962年的波兰。安娜是一名在修道院长大的孤儿。在宣誓正式成为修女之前,她离开了修道院,去见世上剩下的唯一亲人旺达。旺达告诉安娜,她是犹太人。两名女子踏上了一段旅程,不仅将发掘属于她们家族的悲剧,而且将找到她们自己真正的归属。她们开始质疑之前的信仰,质疑之前生活中所信任的一切。安娜和旺达都想继续活下去,但是当中只有一个人能做到。 下载地址: http://www.400gb.com/file/67979768
288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剧情】【迈泰奥拉 Metéora (2012)】【希腊】
lcj2212916 2014-6-3 20:23
导演 : 斯皮罗斯·斯塔索罗柏洛斯 编剧 : 斯皮罗斯·斯塔索罗柏洛斯 主演 : Theo Alexander / Tamila Koulieva-Karantinaki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希腊 / 德国 / 法国 语言: 希腊语 Greek / 俄语 Russian 上映日期: 2012-02-12(柏林电影节) / 2013-07-17(法国) 片长: 80分钟 又名: 美特拉 / 米特奥拉 / 流星圣殿 IMDb链接: tt2180473 在气候炎热的希腊中部平原有着一座美特拉大修道院,它高耸在砾岩山崖之上,而山下的山谷里的居民依然维持着传统农作生活。修道院中的年轻僧侣塞奥多罗斯和修女乌拉尼都将谨守清规戒律,但他们又都被对方所吸引,这也让他们的修道生活面临挑战。夹在宗教信仰与个人欲望之中的这对年轻人需要做出一个选择。 下载地址: http://www.400gb.com/file/65824211
1112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故事 记英语单词
xuxfyuwp 2014-4-16 15:24
1、A story about an abbess 一个女修道院院长的故事 Once upon a time, there was an abbess in a small abbey. She was very kind, but one day she wasabetted by an abject abbot. He abducted her abed! After several months, her abdomen grew high, which abashed her very much and abased her to some degree. She abjured the abhorrentrelationship. The abbot was taken aback and could not abide her abeyance. So she decided toabdicate. She gave a simple ablution and left the abbey with tears ablaze in her eyes. The pain in her heart abated. She abhorred her baby so much that she abandoned her in the abbey. That day when she left, she only brought with her a lovely abacus, which had the abbreviation of her name. 很久以前,一个小修道院里有一个女修道院院长。她人很好。但有一天她被一个卑鄙的男修道院院长教唆,诱拐她上了床。几个月后,她的腹部鼓了起来,这使她非常羞愧,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她降低了身份。她发誓断绝这种令人憎恶的关系。男修道院院长很吃惊并且不能忍受她的终止。于是她决定退位。她进行了一个简单的仪式,然后眼里含着闪耀的泪花离开了修道院。她心中的疼痛减少了。她憎恶她的婴儿,于是她将其遗弃在修道院。走的那天,她只带走了她心爱的算盘。算盘上有她名字的缩写。 aback adv.意外地、吃惊地,向后 be taken aback 突遇逆风、吓了一跳 abacus n. 算盘 abandon vt. 离弃, 丢弃 We will never abandon our principles. 我们应该坚持原则。 abase vt.使谦卑, 使感到羞耻使降低(地位、身份等) The president is not willing to abase himself before the nation. 总统不愿在全国人民面前降低自己的威信。 abash vt.使羞愧, 使局促, 使窘迫 Your kindness quite abashed me. 你的好意使我十分不安。 abate vt. vi. 减少, 减轻, 减退; 消除 The storm began to abate slightly. 风暴开始稍有所减弱。 abbess n. 女修道院院长,女庵主持 abbey n.修道院 abbot n. 男修道院院长,神父,方丈,主持 abbreviate vt.缩略 The name Susan is often abbreviated to Sue. 人名Susan经常被缩写为Sue。 abdicate vt. 放弃(职责、权力等) He abdicated all responsibility for the care of the child. 他放弃了抚养孩子的全部责任。 abdomen n. 腹部 abdominal adj. 腹部的 The nurse tapped the patient's abdomen. 护士给病人放出腹水。 abduct vt.劫持; 诱拐 The kid was abducted at the gate of kindergarten. 那小孩在幼儿园大门口被绑架走了。 abed adv. 在床上,卧病在床 abet vt.教唆(犯罪) He abetted the thief in robbing the bank. 他教唆那个贼去抢劫银行。 abeyance n.中止 暂搁 The rule has been in abeyance since 1980. 这一规定自1980年起失效。 abhor vt.憎恶, 厌恶, 讨厌 abhorrent adj.可恶的, 讨厌的不相容的 They abhor all forms of discrimination on the basis of race or sex. 他们憎恶种族和性别上的歧视。 abide vt. 容忍, 忍受 How can you abide such a person? 你怎么能屈从于这样的人? abject adj. (指境况)凄惨的,绝望的 (人或行为)卑鄙的 This policy has turned out to be an abject failure. 这一政策最后以惨败而告终。 abjure v. 发誓放弃,避免,公开放弃 ablaze adj. 着火; 燃烧 明亮; 灿烂 The wooden house was soon ablaze. 那幢木头房子很快就烧起来了。 The palace was ablaze with lights.那座宫殿灯火辉煌。 ablution n. 净身礼, 洗手礼, 洗身, 沐浴 He is performing his ablutions. 他在行净身礼。 (原文写于2009-07-26 11:46:28 新浪博客)
个人分类: 英语学习|940 次阅读|0 个评论
贝伦河边 2013-07-20 14:18
taodeng 2014-2-25 11:20
葡萄牙 里斯本 贝伦 印度大道 里斯本是白色的,至少是浅浅的米黄,尽管也有斗牛场的赭红。那些精美的古典建筑,以耶罗米教团修道院为极致了,这座曼努埃尔风格的石灰岩殿堂花费了70年才建成。当然更别提贝伦塔了,它简直就是一个完整的石雕,而不是曾经的王室行宫和现在的总统住宅。虽然葡萄牙人是航海好手,但说是地理“大发现”就有些以自我为中心了。 贝伦塔 耶罗米教团修道院 拱门雕塑 国家考古博物馆 帝国广场 邦巴尔广场 邦巴尔侯爵雕像 地理大发现纪念碑 航海人物 海马雕像 贝尔纳大街 马尔奎斯教堂 共和国大街 孔德萨街道 爱德华七世公园 斗牛场 古本凯恩博物馆 齐阿多街区 圣多明各教堂 特茹河远眺
个人分类: 鸿爪留影|2615 次阅读|0 个评论
奥地利梅尔克修道院游记故事
热度 2 Sibiling 2013-8-15 22:30
维也纳郊外之梅尔克修道院的图片故事 科学网的几位博主这几天使用了大量的图片讲述了维也纳市内的故事,我也上来凑凑热闹,讲述一段维也纳郊外梅尔克修道院的图片故事。 梅尔克修道院(Stift Melk)是一座本笃会修道院,位于奥地利下奥地利州梅尔克镇的山岩上,俯瞰多瑙河,毗邻优美的瓦豪河谷(以后再讲多瑙河瓦豪河谷的图片故事)。 梅尔克修道院成立于1089年。今天摄人心魄的巴洛克建筑修建于1702年到1736年,有精美的壁画,图书馆藏有无数的中世纪手稿。由于其名望和学术价值,在1780年到1790年约瑟夫二世大量解散奥地利的修道院时,梅尔克修道院得以幸免,并且逃过了拿破仑战争的破坏。1938年德奥合并,学校和修道院的大部分被纳粹收归国有。   梅尔克修道院高居山顶,俯瞰多瑙河,这个本笃会修道院,庄严地耸立于该地区的优美风景之中,无论是乘车还是乘船从老远就影人眼帘。修道院堪称巴洛克式建筑的杰作,由雅格布·普兰陶尔(Jakob Prandtauer)在1702年至1738年间建造。穿过主教庭院可以登上装饰豪华的皇帝台阶,沿着长约200米的长廊前行。长廊两边挂着奥地利统治者的画像。接下来可以看到图书馆,图书馆顶上是保尔·特罗格(Paul Troger)绘制的壁画,整个图书馆藏书9万余册。从修道院的平台上俯瞰多瑙河壮观之景,尽收眼底。 闲话不说了,直接上图片: (一)、维也纳到梅尔克镇途中的大片向日葵田: (二)、梅尔克镇的全景图: (三)、这个猜不出来了吧?我前面一位游客背上的地图: (四)、梅尔克修道院的入口: (五)、梅尔克修道院内屋角的雕塑: (六)、风趣的导游与游客(导游让游客聚集过来不要靠近文物,这位游客就站在了导游那边去了): (七)、梅尔克修道院内的壁画与浮雕: (八)、梅尔克教堂内精美的装饰: (九)、能认出来这是什么地方吗? (十)、一线天: (十一)、博主: (十二)、精美的壁画: (十三)、美轮美奂的欧式建筑: (十四)、巴洛克式建筑的代表: (十五)、梅尔克修道院的外景: 这个修道院最为可贵的就是躲过了战火的洗劫,留下了大量千年前的经卷和书稿,可惜图书馆里不让拍照,我们只留下些建筑本身的照片,但这也已经很知足了。梅尔克教堂、图书馆和修道院正如国内的敦煌的地位一样,给今天留下了中世纪文明的大量载体,这也是我们从维也纳专程到此的参观目的。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2772 次阅读|4 个评论
分享下Certosa di San Lorenzo di Padula
郑玉峰 2012-9-19 09:08
分享下Certosa di San Lorenzo di Padula
上个月去意大利开可降解金属国际会议,期间安排了半天旅游去了一个修道院,今天google查了下,居然找不到中文的介绍,想来应该还不在中国游客的经典旅游线路(其实老外去的很多,里面的装饰保留了几百年下来,可见当时的奢华)。所以值得写一下。 维基百科的介绍如下: http://en.wikipedia.org/wiki/Certosa_di_Padula Padula Charterhouse , in Italian Certosa di Padula (or Certosa di San Lorenzo di Padula ), is a large Carthusian monastery, or charterhouse, located in the town of Padula , in the Cilento National Park (near Salerno ) in Southern Italy . It is a World Heritage site . The monastery is the second largest charterhouse in Italy after the one in Pavia . Its building history covers 450 years, but the principal parts of the buildings are in Baroque style. It is a very large monastery, comprising 51,500 m² (12.7 acres), with 320 rooms and halls. 分享下照片(我随便用手机照的,如果要专业的效果,网上一搜就有了) 修道院的正门 殿内的装饰— “几百年前就有 CAR 这个词了” 阳光下的修道院
3133 次阅读|0 个评论
《父亲的荣耀 》 连载二
liweiyin2009 2012-5-30 12:19
在那个年代,初级师范学校都是隶属初级修道院的,可是反教权主义的课程已经取代了理论课。 这些课程给年轻人暗示,其实教堂不过就是一种压抑人的工具,牧师的任务和工作目标就是在人们的眼睛上蒙上无知的黑布,整天唱着地狱、天堂和寓言神话的圣歌。 此外,本堂神甫最糟糕的教规就是使用拉丁文,那是一种谁也听不懂的语言,对于无知的信徒们,这种语言是让人崇信的恶毒的魔术药方。 罗马教皇理所当然地由两名大主教( Borgia )代表,各地的国王也不比神父们更好一些:那些好色的暴君要么忙于战争,要么就在不玩小棒球游戏的时候玩女人,在那个时代,他们手下的《帮手们》,拼命地课收重税,其中也就 10% 能入国库。 也就是说,历史课程是按照民众的理解进行了精心的编撰。 我不是在糟蹋 共和国: 全世界的历史都是为了政府的需要编写的宣传册子。 于是,刚毕业的的初级师范生们深信大革命是一个理想的时代,是平等、博爱直至温情脉脉的黄金岁月,总之,是一个人性善良的大爆发。 我不了解学校是怎么对他们讲述,而又没有引起他们的注意到:世俗的天使随着升天,在杀了 2 万个人之后,自己也被置身在断头台上。 另一方面,这也是事实,我们村子里绝顶聪慧的神父,他从来不拒绝做任何一件善事,可是他却认为宗教裁判就是个家庭会议:据说,不论是制裁一个犹太人还是一位智者,他们都会眼含热泪,这是为了在天堂里给他们留一个位置。 瞧这弱智劲儿的:对我们的信仰很少论证它的是与非。 * * * 可是,对初级师范生的学习并不只限于反教权主义和政教分离的内容。他们有第三个敌人,这个敌人还在逞凶:那就是酒精。 从那个年代起,在教室的墙上印着“下等酒店”的字样和一些吓人的的大图。 大家可以看见红色的肝脏已经几乎无法辨认,那是由于浮肿变色和复杂的梗阻,成了洋姜的模样:为了使这种灾难更加醒目,艺术家在系列大图的中间部位,画上了让人舒坦的优质柠檬,用柠檬作为对比加上醒目的红色更加衬托出周边黑色大字书写的灾难。 师范生们怀揣着恐怖的内脏形象(这里还不说阿基米德的胰腺形状和变了形的主动脉),在回宿舍的一路上慢慢地舒缓下来,最后只看见一个葡萄酒杯,这能让他们从抑郁中解脱出来。 在正餐前的开胃品酒时刻,街边的咖啡馆就像是自杀候选者们的一次集会。我父亲的一个朋友,一天,烂醉如泥,把宣传画板给周翻了,就活像一个世俗的 Polyeucte (法国戏剧家皮埃尔·考奈尔写的悲剧中的一个人物)。他们认为不幸马上就会随着在墙上爬动的老鼠而降临,或者他们会在米拉波庭院里遇见一群长颈鹿,人们向那位醉汉证实,说是一位天才提琴手,因为脊髓浸泡在苦艾酒里而引发可怕的痉挛,只能沦落为一个曼陀林演奏者。可是他们最最讨厌的的是所谓的《餐后酒》,甜烧酒,查尔特修道士甜酒和皇帝特许,这些东西形成三位一体:教会,酒精和皇权 出于和这三种祸害作斗争,为培养人民教师的学业大纲的覆盖面是很宽的,构思得令人叫绝。他们很容易接受,因为他们几乎全是工农子弟。 学生们接受一种通用型的文化教育,无疑是宽而不深,但是都是最新的知识;正因为他们总是看见他们的父亲和祖父在地里,在船上,在脚手架上天天工作多达 12 个小时,他们对自己的命运就感到很满意,因为他们可以在周日外出,一年有三个假期,他们用这个时间和家人团聚。 他们的父亲和祖父,还常常有邻居们(他们都是除了用手之外再没有学过什么),会向他们提问,询问一些小消息,这些问题是村子里没有人能给出答案的。学生们回答,老人们神色庄严地听着,一边不住地点着头 ------- 。这就是为什么,他们在三年期间埋头苦读这些教材,就像吞噬美味的食品,他们认为这是专属于他们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娱乐的时候,校长先生会绕着大厅追逐三名成绩特别好的学生,惩罚他们玩小气球。 学业结束时,必须颁发精美的文聘,见证他们的学习成绩,说明他们《晋升了》,已经合格,达到标准。 就这样,就像良种已经出苗张开,植入在了躯体的四个角落,可以战胜愚昧,歌颂 共和国 ,在宗教仪式上戴稳头上的帽子 。 在世俗教育的几年寒窗苦读之后,年轻的教师沿着山路进入乡村,在那里他或者做教师或者成为邮递员。之后,他在几个山道上辗转,每次休假的标示就是有一个孩子出生。三年或四年之后他来到位于平原上的专区政府里,之后,他终于进入省会,生命变得显赫,头发却也变白。他开始在一所有 8 到 10 个班的学校里教书,管理高等法院,有时还兼管补习课程 。 一天他庄重地庆贺自己收到了一枚教育勋章,说是三到四年之后他《可以退休》,也就是说,他到了规定的年限。他快乐地微笑,说:“我终于可以解甲归田了。” 再后来,他卧床,然后死了。 我对这些了如指掌,特别是他们的职业。 他们在他们的美好职业生涯中有一个总的信仰,在与人未来的角逐中有一个光彩照人的信念。他们轻视钱财和豪富,他们不会为了谋求提升而把工作让位给别人,会继续在贫困山村开始的工作。 我的父亲的一个朋友从初级师范学校毕业后,开始了在马赛的一个小区工作:一个赤贫,凄惨无比,无人敢在夜晚出行的小区。他从开始工作直至退休, 40 年在同一个班级里, 40 年在同一张椅子上。 一天晚上我的父亲对他说: “你就没有过一点雄心?” “哦,我有啊!”他说:“我有雄心啊,我确认我成功了啊!想想看,在 20 年里,我的老师看见了他的 6 个学生被绞死。我呢,在 40 年里,我只有 2 个,还是因为公正的审判。这就使留在这里遭受苦难值了。” * * * 最了不起的是这些反教权主义者们具有的使命感的精神。为了给神父大人(这些大人的道德是虚伪的)以震撼,他们自己活得就像一个个圣者,他们的道德和他们的先行者清教徒们一样是同样不屈的。学校的校监大人是他们的主教,大学校长是大主教,他们的神父就是教育部长:他们只用好纸按规定的格式给部长先生写信。 “和牧师一样”我的父亲说:“我们为未来的生活工作:不是我们的,而是其他人的。”
3474 次阅读|0 个评论
赞罗帆慈父画作——4
yangyongtian 2012-1-20 19:43
赞罗帆慈父画作——4
莫斯科郊修道院, 白墙金瓦对蓝天。 松柏簇拥森严貌, 告别马列拜神龛。 共产主义似作古, 沙皇帝国死灰燃? 罗果志作
个人分类: 诗配画|1370 次阅读|0 个评论
背包行塞尔维亚:Novi Pazar,神秘的修道院(2)
热度 11 oninlotr 2011-10-3 19:50
一进入诺维巴萨尔,我有一种要山呼万岁之感。触目皆是红色的砖瓦屋顶:巴尔干式的四方扁平造型,配上土耳其式的尖尖的窗户。此外,在一片红色屋顶的海洋 中,矗立着无数清真寺的宣礼塔。这是另一个塞尔维亚,有别于贝尔格莱德的阴沉的斯拉夫风格和诺维萨德明艳的天主教风情,诺维巴萨尔是一座精灵般的城市:活 泼,跳跃,容纳了不同的民族和宗教,使他们合为了一个天衣无缝的整体。这里既是巴尔干,也是土耳其;是诺维巴萨尔,也是塞尔维亚!巴尔干的极致魅力就在这 里 —— 如多面的女人变化莫测,如少年一般享受着阳光雨露,如最坚强的男人一样粗粝执着,守护着自己的生活方式,守卫着千百年来此地绚烂的文化传统。 我出了人声嘈杂的车站,决定先去城市外围的景点,再逛市中心。离城中心最近的是佩特罗教堂,坐落在城外两公里左右的一座小山丘上,是塞尔维亚现存最古老的 教堂,源于十二世纪。我开始照着地图,沿着主干道步行。经过数次问路后,终于爬上了这座小山丘,立刻就被这座教堂的景致征服了。不得不说,也许这不是最美 的地方,因为人人都有对于美的不同定义;但这绝对是我此生见过的最震撼的风景之一。一座十二世纪的巴尔干式石头教堂,历尽沧桑的墙壁,有些暗淡的砖瓦屋顶,背后望下去,是翠绿的山谷和村镇的房屋。而教堂前的墓地上,密密麻麻遍布着几个世纪以来在这里安葬的人的石头十字架。山顶时不时狂风刮过,这些石头墓碑在风中全然沉默着,是记忆的见证,岁月的荣耀。这片亘古不变的风景,似乎要持续到世界的尽头。 佩特罗教堂全景: 不同于天主教的十字架,这些十字架都是在东正教地区才能看到的风格,略显对称,中心浑圆,上面刻着古斯拉夫字母,偶尔可见残留的异教符号。有的已经倾斜,有的已经残缺不全,布满了青苔,长出了杂草,但仍然屹立在这里,沐浴着午后的阳光。这里——据考证塞尔维亚东正教国家意识的缔造者圣萨瓦就是在这里受洗,后来成为塞尔维亚第一圣人;这里从奥斯曼土耳其的入侵中幸存下来,保留着这片土地最初的记忆。走进教堂的领地,真的似乎是回到了中世纪早期,来到塞尔维亚的源头,仿佛下一分钟圣萨瓦就会从教堂那扇古旧的窄门走出。这里的确是时光静止之地。 石头围墙后面,一个小女孩偷偷窥视着我。我一转头,她就躲进旁边的阴影中。除此之外,这里没有其他的人声。遗憾的是,敲了半天管理处的门和教堂的门,也没有牧师出来开门,大概不知在哪个村里逍遥。我站在山顶听了半天呼啸的风声,教堂默默无语。我没法再耽搁,只好离开。 根据手上权威的 Bradt Guide (强烈推荐,东欧游必备),从这座小山头一直向西北方向前进,越过一片森林就能到达另一个重要古迹:Đ or đ evi Stupovi ,按拉丁名称的说法就称作圣乔治修道院,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可是我手上没有指南针,望着前方更高的一座山头和森林,实在是不敢贸然闯进去,万一迷路了就很麻烦。于是决定下山去找一辆出租车。不料一直走了两公里到市里也没看到一辆空车,全是塞得满满的出租车和看起来很贵的大奔出租车从我身边经过,这个让我很不解。到了市里总算看到很多停在路边的出租,可是我左看右看都觉得很多司机长得不像好人,看起来和监狱有那么点关系。大家别笑,因为我除了去离城里不远的圣乔治修道院,还要去离市里十四公里的 Sopocani 修道院,在深深大山里,万一有点什么事情我一个女生不是闹着玩。然而转了半天也没看见一个面相可靠的出租车司机,我都想放弃算了,然而好不容易来一趟不去这几个著名的地方无法甘心。这时候我看到一个戴眼镜的出租车大叔坐在车里看报纸,我心下一横就是他了,就赌一把好了! 于是我问他去不去圣乔治修道院,多少钱,他看起来面相很和善,说是可以去,指了指旁边放的计价器。我顿时放心很多,本来以为这边的司机肯定都不打表,狠宰你一把。但我还是有点紧张的,一路都在注意他开车的路线是不是正确的方向。车出了城,拐进了一座山,绕着山路不断盘旋向上,脚下的景色愈发壮丽。我看见了修道院的指示牌,不久入口就近在眼前了——在这座山的山顶!这要是徒步真的要走断腿了。 圣乔治修道院的山路: 司机大叔说在入口处等我,我飞奔向修道院。爬上崎岖的十字路。 Sopocani 修道院建于十二世纪,由古塞尔维亚帝国最辉煌的尼曼雅王朝的斯蒂芬·尼曼雅国王建立,他也是圣萨瓦的父亲。他们父子建立了塞尔维亚最初的国家—宗教认同体系:这个国家的人民应该是东正教的,国王是东正教信仰的推进者,东正教是塞尔维亚人的身份认同。在奥斯曼统治到来之前,诺维巴萨尔地区是塞尔维亚的古首都 Ras ,这也解释了为何一座土耳其式的城市周围会有这么多重要的东正教古迹。 Đ or đ evi Stupovi 藏在山顶的树林中,造型十分奇特,看起来像是一半石头一半砖瓦,也许是被土耳其军队所毁后来又修复的缘故。最早应该也是一座石头修道院。石头围墙像一只蛋壳把修道院包围在中间,走进去别有天地。进了教堂,正是晚祷时间,有三三两两的当地人再跟着黑袍牧师们做祷告。我总是格外爱听东正教牧师们唱经的声音,抑扬顿挫,深沉而平和,气韵悠长,又略带神秘,伴随着时不时响起的唱诗班和音的声音,回应着四周墙壁上古老而阴暗的壁画:剥落的色彩,模糊的脸孔,颇具东方风格的拜占庭画风,在烛光映照下令人浮想联翩。第一次亲耳听到东正教唱经还是在乌克兰,当时激动不已,脑中不断浮现德拉库拉吸血鬼在瓦拉几亚的教堂,那阴暗的色调和神秘的壁画,暗藏着无限的历史秘密。也许是因为《德拉库拉》是我的东正教世界启蒙读物,很多年之前读过后,斯拉夫和东正教世界就定格成了瓦拉几亚和特兰西瓦尼亚那片神秘的土地,遍布着阴暗的教堂,东方式的壁画在墙上直直的注视着你,带着些许惊惧。相比之下,西方基督教堂的壁画中的人物全都眼神温和,散发着慈祥的光芒,无法让我产生此类联想。 走出修道院,从山头远眺,一望无际的群山和原野扑面而来,其中点缀着星星点点的房屋。云朵开始积聚,天空染上了灰蓝的颜色,这种些微的压迫感反而折射出自然无与伦比的壮丽。关于德拉库拉的小说《历史学家》(作者是耶鲁历史系高材生)结尾是这么写的:德拉库拉站在露台上,下方是瓦拉几亚的山川和大河,仿佛整个世界都展现在他面前。不得不说,我站在这里,一种舍我其谁的感觉油然而生。 司机大叔看我出来了,主动提出帮我拍照。他问我要不要去 Sopocani 修道院,我本来想天快黑了,担心安全问题,但司机大叔一再赞美 Sopocani ,说是绝佳拍照地点,风光无比迷人,开车很快就到了。好吧,走! 虽然司机大叔不懂英语,但我们还是磕磕绊绊的用塞尔维亚语交谈。他还给我一张名片,说是出租公司的电话,有需要可以再找他。去往 Sopocani 的路上,经过诺维巴萨尔的墓地,我看见里面大多是伊斯兰式的墓碑,雪白的颜色,上面有柱状的石雕。一些戴头巾的女人穿行在其中。 司机大叔怕我不知道,解释说这是墓地。我问他,里面好像很多都是穆斯林啊? 他说了一句很值得玩味的话:这个目的是专门穆斯林的墓地,塞尔维亚人另外有墓地! 可见,诺维巴萨尔穆斯林族们,或者说是波斯尼亚人们的身份认同,还是以宗教来定义,民族的概念模糊不清。我问司机大叔他是穆斯林还是塞族人,他说,我是穆斯林,这里多数人都是穆斯林啊!的确,根据统计数据,诺维巴萨尔地区穆斯林占百分之六七十。当时适逢伊斯兰斋月,我问他斋月感觉如何。他说他严格守斋月,从早到晚不能吃也不能喝。我想到刚在街上看见一群一群人走向清真寺,原来诺维巴萨尔的穆斯林还真的都很宗教化,不像波斯尼亚有些地方,穆斯林族酒照喝,猪肉照吃,一天到晚也不祷告,和塞族没什么两样。 车开进山路,我跟大叔说,诺维巴萨尔真的需要建好点的公路。这么美的地方,这么多名胜,山路却这么难走,从尼什过来一百多公里都要走六个小时,简直太夸张了。司机大叔深表同意,可他无奈的说,政府没钱啊!得知我是中国人来学塞语的,他夸我塞语讲得真好,以后必定能在塞语上大有作为。实际上我的塞语多破啊!一般塞尔维亚人都知道自己的语言特别难,看到个外国人来学就觉得太了不起了,这和我们中国人的想法类似吧。 Sopocani 修道院地处一处幽静的山谷中,四周一片葱茏。走进修道院,落日的余晖正好投射在石墙上。四下无人,我正在自拍,突然一个声音用英语问,要不要帮你拍照啊?原来是一位诺维巴萨尔的艺术系大学生,暑假在修道院志愿帮忙。听说我是中国人,他大惊道:就我所知你是第一个到达这里的中国人!我们纪念品店里还有中文版的介绍塞尔维亚历史遗产的书,可是从来都没人能读得懂! Sopocani修道院: 牧师的儿子: 古老的墓碑: 我也惊了一下;虽然不知道我究竟是不是第一个到这里的中国人,至少中国人在此地相当罕见。我们走进修道院,正好遇见一位东正教牧师和妻子外出归来,带着他们的三个小孩,调皮得不得了,拉着那位大学生就跑开了。这位牧师的妻子也会讲英文,她包着头巾,穿着淡雅的碎花长裙,非常端庄贤淑的样子,问我为什么到塞尔维亚旅行。我解释说我是学南斯拉夫史的,所以也要学塞语,她很意外的说,中国对这个有兴趣的人不多吧! 据他们介绍,这所修道院是十三世纪由尼曼雅王朝的国王斯蒂芬·乌罗什建立的,如今他和他来自意大利威尼斯贵族家庭的母亲都葬在此地,只是由于修道院在土耳其入侵中损毁严重,他们的遗骸也丢失了。一位修士逃跑的时候拿走了乌罗什国王的一根手指骨,这也是唯一幸存的遗骸残片,现在供奉在大殿中。看到了大名鼎鼎的乌罗什国王,这位经常被塞尔维亚民歌提到的国王,我觉得不虚此行。整个教堂大殿的壁画虽然保存不算完好,仍然十分美丽,在黄昏的日光中诉说着历史。日光从穹顶的窗中直透下来,点亮了壁画的残缺,地板上投下片片光晕,燃烧的蜡烛发出独特的香气。凡此荣耀,都归于主。乌罗什和母亲的石棺静静躺在墙边,经过几个世纪人们的朝拜,大理石已经被抚摸得光滑发亮。门外,半圆形拱门组成的走廊在日光的照射下更显出古老的轮廓,石块历经了千万人的造访变得凸凹不平,记录了时间。 乌罗什国王石棺: 走出修道院,在纪念品店里,司机大叔已经等得不耐烦跟来了。大学生看他讲着塞语,惊讶的说原来你就是出租车司机啊!他还在纳闷我是怎么到这里的呢,有出租车就好解释了。他给我看了那本中文的关于塞尔维亚世界遗产的书,我让司机大叔举着书来了一个合影。 心满意足踏上回城里的路,到了市中心,我再三感谢司机大叔的周到服务,让我看到了所有重要的名胜古迹。他欢迎我再来这里玩。关键是车费也很便宜,折腾了这么一大圈才折合人民币两百块左右! 接下来,我就要开始享受诺维巴萨尔令人沉醉的夜了。 (未完待续)
6105 次阅读|15 个评论
【麻雀博文】评价一下我国胡主席的应急能力
热度 2 陈安博士 2011-4-28 23:38
【麻雀博文】评价一下我国胡主席的应急能力
  俺们亲眼目睹了一次我国胡主席在海外展示的应急能力。   那次,在Jeronimos修道院前的迎宾仪式上,有仪仗队(马队)在主席和总统举行典礼的地方列队。   突然,一匹正对着胡主席的马惊了,距离胡主席差不多也就几米的样子,好在惊得不厉害,倒是不需要欧阳海去拦这匹惊马,不过还是把骑手掀翻在地。随后,胡主席和骑手拥抱了一下,以示慰问。   这也算是应急响应能力吧。   俺们这不算拍马屁吧?   以下是当时修道院楼顶上的狙击手照片,俺拍的。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3182 次阅读|4 个评论
令人神往的修道院:由外而内
热度 5 陈安博士 2011-2-24 06:08
令人神往的修道院:由外而内
一   在西方国家,宗教是文化艺术传承的重要场所,同时,宗教建筑往往也是一个城市或地区最显著的形象,类似于我们的大庙或者天安门这样的皇家建筑。   而属于基督教天主教们的重要专业科研场所——修道院——则是一类听上去就显得很神奇的地方,和印度中国的和尚庙有得一拼,据说里面的修士或修女是一辈子不能结婚的。   也所以才有那个笑话出来,医生问病人,你有钱吗?病人答:没有。医生又问:你的家属都是做什么的?病人答:我姐姐是修女。医生戏谑道:那应该有钱,你姐姐嫁给上帝了嘛。病人说也是,那就治疗吧。最后,医生让付款,病人严肃地说:请把账单寄给我姐夫。    先看一张白云下的修道院,当然,是俺们的傻瓜机拍的。 二   我去年在一部小说里读到过这样一个故事,说意大利一个位于海岛上的修道院,有一个孤儿从小就被遗弃在那里被修士们收养,最后自然也只能成为修士,他到死都没有离开这个小岛,而又因为这个小岛不让女人进入,所以他竟然一生从来没有见过女人。   这个故事传奇得有点象电影《1900》(我们将其翻译成《海上钢琴家》)里那个被生在船上且在船上度过一生从未下船的天才钢琴家一般,不过,对于钢琴家来说,在船上当然是见过女人的,而且一度还爱上了一位,看着她舷窗里的身影,钢琴家手下还流淌过一首浪漫的钢琴曲,对于无师自通的天才来说,自然是即兴演奏的。    再来看一张蓝天白云阳光下的修道院照片 ,这是一个侧脸,所以显现不出雄伟的景象来,只是上面站的两个雕塑人物使得有了些宗教气息—— 三   在我的印象里,修士和修女与和尚与尼姑类似,好像是不可以谈婚姻的。这又让我想起另外一个故事,也是宗教中一个很传奇的真实故事,也拍成了电影。电影里,一个小姑娘(好像也是孤儿)从小长大在修道院,这是个很活泼率性的姑娘,从小就不循规蹈矩。她大约在七、八岁的时候,很好奇地问院长嬷嬷:上帝的生殖器应该是什么样的?   而这恰好是一个宽容的嬷嬷,笑道:我也不知道啊。   看上去这样的小姑娘是不可能成为修女的,可是,就和鲁智深有佛缘最后还是得出家一样,这也刚好是一个有上帝缘的小姑娘。因为随后继任的嬷嬷是个不苟言笑的老修女,上帝生殖器这类话是绝对不许出口的,一旦出口就是巨大的惩罚。    再看一张修道院的正脸—— 四   在严肃的让人透不过气的空气中,爱情依然会生根发芽,这就是人性,女人是老虎就会爱上老虎,反之亦然。   对于爱情,只有一个机会就够了,这个天性活泼的小姑娘终于遇到了一位年青且知识超群的修士,爱情之花瞬间绽放。   男的身份是不戒,女的身份就一定是仪琳的妈妈。只是糟糕的是,有人嫉妒,或者说有人要维护正统,这个故事里比较惨烈的是,男修士被修士们阉割了。   所以,即便看上去天性都不会让她成为修女,却恰恰因为对于爱情的忠贞(只爱这一个可是不能爱),她只能做了修女,并最后成长为新的院长嬷嬷。而她的爱人则成为另外一个男修道院的院长。    再来看这张修道院的钟楼 ,与那个爱情故事无关,但是谁又能说没有别的爱情在里面曾经发芽呢—— 五   记得看很多关于文艺复兴的介绍,说那并非是复兴,而是西方人性的觉醒。所谓复兴,借了一个原来的名字罢了。实质则并无一致。   但是,复兴却依然披着宗教的外衣,只是那宗教也是已经人性化了的新宗教。教堂依然存在,修士修女们也许也一样存在,大家每周末也去教堂礼拜,只是教堂也许成了一个周末和老朋友聚会的场所了。而修士修女们,也开始和人间烟火靠近。    看这张修道院的穹顶。 七   为什么修道院要显得庄严?为什么佛教的大庙也要显得庄严?我想是为了让人先产生敬畏之心,然后在这样的场所里再说些什么,也就自然会显得权威些。   在庙里,佛像的头顶处往往是最高的地方,从佛像到门槛之间的距离很近,仿佛佛祖触手可及,进得门来就可以叩拜。而教堂则不同,人们进来后,那头上就是最高的地方,而十字架或者耶稣形象往往贴在教堂进深的内面,从遥远的那岸看这岸的世人进来仰望。   不用镜头的拉近功能,那修道院的穹顶你只能感觉遥不可及。而当年,米开朗基罗就是站在那穹顶的下方绘制上帝圣母们的形象,所以,眼睛渐渐瞎了,说明自己生产出来的上帝也是不可以亵渎的,而凑近迹近渎神。也或者,我们乐观一点看这个事情,也许离上帝很近的人不需要世俗的眼睛,他能看见一切。 八   哦,死亡,来,对我低语吧。   泰戈尔如是说。   那是佛教熏陶下的浪漫之死,把死亡当做回到了永久的家乡。   可是,修道院里的死亡又是怎样的气息呢?   看汤姆汉克斯出演的《达芬奇密码》,最后的镜头是卢浮宫下面的下面隐藏的圣母灵柩,恰恰也是宗教石棺中的最高层次,石棺上雕有人的形象,也许是按照棺中人的模样雕刻而成,也许是个统一的形象。   唉,谁知道他是何人?   眼眸中,只见他依稀的泪影。   我们未曾谋面,他只是随风飘洒,把衷曲深藏我心里。   那石棺中的人也这样双手合十吗?在心里隐藏了一首难和的雅歌? 九   可是,在另一侧,为什么还要保留佩剑呢?   尊严?或者恐惧?   又想起那个著名的故事,我1990年在合肥看过的那部永远不会忘记的电影。   当院长嬷嬷因为修道院因灾不得不搬家的途中偶遇当年的恋人,泥泞中的修士们帮完修女们的忙,院长嬷嬷的坚毅因为爱立刻显得柔和下来,当四目相对时,她说:“在我的心里,你永远在和我做爱。”   这是宗教里的人性,或者人性的宗教?抑或都是?   在修道院彩色玻璃投射的阳光下   道一声珍重,说一句再见   把叹息深藏我歌里——
个人分类: 新西游记|5058 次阅读|8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02: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