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联合国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联合国

相关日志

李诗心的生日,是世界诗歌日
viclee 2011-3-21 22:51
李诗心的生日,是世界诗歌日
2010年3月21日的博客: 李诗心的生日,是世界诗歌日 2010年3月21日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日子,因为这一天是我女儿的生日。 每年的3月21日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定的“世界诗歌日”,——无论民族、无论肤色、无论年龄,凡是热爱诗歌、创作诗歌的人们,都将每年的这一天,视为全世界诗人自己的节日。全球各地诗人和诗歌爱好者都举行形形色色的诗歌活动来庆祝这个特殊的日子。因此,我的女儿起名叫“李诗心”。 这一天同时也是世界睡眠日、世界儿歌日、世界森林日、消除种族歧视国际日。多么重要的日子! 在世界诗歌日这个特殊的日子,我和女儿很感动的收到了来自美国的华人政治家、诗人丹奇女士的祝福我女儿李诗心19岁生日的诗歌《诗心飞翔》。真诚的谢谢她! 诗心飞翔! 祝干女儿李诗心19岁生日快乐 丹奇(2010-3-20) 早早地,我等在你的灯下 灯影里,是我怀揣的希望 纵使海洋相隔 我仍遥望你温暖的窗 窗下美丽的姑娘 你在母亲的阵痛中来到世上 多少的年华 让你把人生的百味体尝 又一个新的生日 把你带到更远的地方 即使荆棘丛生 更有惊涛骇浪 你稚嫩的肩膀早已 站立成济世的栋梁 明亮的双眸 把世间冷暖收藏 青春的旅程 把丰富的爱释放 乘着歌声的翅膀 我把祝福洒满云端 携着热情的灵 灵里婆娑的舞 从遥远的美国 到你的心灵靠岸 哦,美丽的姑娘 张开你的翅膀 自由的翱翔吧 海洋两岸的守护神 会陪在你的身旁 祝诗心生日快乐! 愿你此生幸福安详! 诗歌,是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最近,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在接受采访时,谈到国人的文化自信,有一个观点:“文化需要相互凝视”,让人颇生感慨,回味不已…… 我觉得这句话也可以这样理解,我们需要文化的凝视。文化的凝视,实际上体现了文化的根本作用,于生命的作用,于精神的作用,于情感的作用,于心灵的作用,于灵魂的作用。什么是文化的凝视?我理解,是我们通过文化,去了解,去渴望,去诉求,去表达;是我们通过文化,去打动人,去温暖人,去抵达人的内心世界,这是一种心灵的询问,灵魂的阅读。 所以,今天,世界诗歌日,我们呼唤引起我们相互心灵凝视的诗歌! 凝视, 用眼, 用心, 用情, 用我。 凝视, 到眼, 到心, 到情, 到你。 凝视, 凝我, 凝山; 凝你, 凝水。 这就是我今天献给我女儿和世界上所有诗人的诗歌! 请看今天联合国网站201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的致辞和关于《世界诗歌日》的介绍: “多姿多彩的诗歌是另一种进行对话的方式。它让我们看到,处在地球各个角落的我们每个人都面临同样的问题,都有同样的感受。这是我们自由自在生活的一个层面,是我们的人性。这就是为什么诗歌应当在有质量教育计划中占有其应有地位的原因。通过学习世界诗歌,青年人会多掌握一种不同的、微妙的和流畅的媒介,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和了解他人。发现一首新诗要了解有关的语言,而且还要深入地了解他人的感情和感受,无论这人所在的地理位置有多么遥远。” ——教科文组织总干事2010年世界诗歌日致辞 2010年3月21日 诗歌有助于体现这种创作的多样性,始终不断地对我们所使用的词语和物品,对我们感知和领悟世界的方式进行探究。因此,诗歌语言可以其联想、隐喻及其特有的语法展示文化对话的另一番景象。对话的多样性,运用文字促进思想的自由交流、创造及革新从中可见一斑,“世界诗歌日”让我们对语言的能力和每个人创造能力的充分发展进行思考。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每年3月21日庆祝世界诗歌日,目的是为了推广诗歌这一优美的文化形式的创作、阅读和出版。1999年在巴黎举行的教科文组织第30次大会决定宣布3月21日为世界诗歌日。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决定,这一活动的主要目的是支持通过诗歌表达语言的多样性,并让濒危语言有机会在其社区内得以听到。此外,这一天也是为了支持诗歌回到诗朗诵的传统,促进诗歌教学,恢复诗歌与戏剧,舞蹈,音乐,绘画等艺术之间的对话,支持小型出版商和在媒体上创造富有魅力的诗歌形象,使诗歌艺术不再被视为是一种过时艺术,而是一种当今的艺术形式。 教科文组织鼓励会员国,与地方和国家级的全国委员会,非政府组织以及公共和私营机构(学校,市政府,诗社,博物馆,文化协会,出版社,地方当局等)积极参与庆祝世界诗歌日的活动。 背景信息    当今世界上存在着没有兑现的审美需求。如果其人际沟通的社会作用得到承认,同时它仍然是调动和表达认识的一种手段,诗歌能够满足这一需求。    过去20年来,许多会员国对诗歌的兴趣明显复苏,诗人的人数也有所增加。    这是社会的需求,它触动年轻人返回他们的根基。当外面世界无法抗拒的诱惑使他们远离自己,诗歌是使他们能够看到自己的一种手段。    此外,随着公众越来越欣赏由诗人自己朗诵的诗歌晚会,诗人们作为个人扮演着一个新的角色。    社会对传统价值认识的转变也代表了对朗诵和演说作为一种社交结构的接受。    媒体和广大市民仍然有拒绝认真对待诗人的趋势。我们需要采取行动,摆脱这个过时的形象,给予诗歌在社会中应有的地位。    在1999年10月至11月巴黎举行的第30届会议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宣布3月21日为世界诗歌日。
个人分类: 生活情趣|360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利比亚战争让我想起60年前的朝鲜战争
热度 8 nipy 2011-3-20 16:19
利比亚战争让我想起60年前的朝鲜战争
利比亚战争让我想起 60 年前的朝鲜战争 利比亚二战以前是意大利殖民地,二战后为英、法分别占领,实为英、法殖民地。 1951 年利比亚宣告独立,成立了利比亚联合王国。 1969 年由卡扎菲领导的“自由军官组织”推翻了伊德里斯王朝统治,建立了利比亚共和国。今年年初,利比亚国内发生了由英、法支持的反政府动乱并演变为内战,正当卡扎菲政府军己逐步控制局势即将击败反政府军时, 3 月 17 日 联合国安理会紧急通过决议,要求冲突双方立即停火并建立禁飞区,中国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虽然没有投赞成票,但也没有投反对票,致使决议得以通过。 决议发布后,利比亚政府本来已经表态同意立即停火,双方谈判。但美、英、法等仍然立刻派出大量军用飞机到利比亚全境上空 24 小时实行禁飞,并直接向卡扎菲政府军进行空中军事打击,美国也从航母上发射了大量导弹打击政府军,形成了事实上的“联合国军”对利比亚的直接军事干与。今天,俄罗斯立刻发表声明对美、英、法对利比亚的军事干与表示遗憾,非盟则明确表示反对外国对利比亚的军事干与,委内瑞拉等国表示谴责,中国外交部随后也表示遗憾。 这不能不让我联想起 60 年前的朝鲜战争,当时也是朝鲜发生内战,当北朝鲜把美国支持的南朝鲜部队快赶下海的时候,美国操纵联合国通过决议,组织“联合国军”直接进入朝鲜而引发抗美援朝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支持下,在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了伟大胜利,巩固了新中国政权,捍卫了世界和平! 当然,今非昔比了。利比亚战端一开,会如何发展?如何结局呢?是另一个伊拉克还是另一个阿富汗?我们试目以待! 就事论事而言,我们也不得不提出以下问题: * 对于一个具有独立主权国家,无论它的政权是什么性质,内部如何动乱,如何内战?以联合国名义派外国军队进行扶一派、打一派的军事于与,这符合联合国宪法宗旨吗? * 用外国的飞机对一个主权国家的领空进行禁飞,禁止这个主权国家自己的飞机在自己领空上飞行,联合国为什么能这样霸道呢? * 即使是禁飞,是为了停止冲突,为什么飞机一进去就直接对主权国家的军队进行军事打击还杀伤了许多平民,这不是明日张胆地借联合国之名,行赤裸裸侵略之实吗? * 英、法、美这些国家为什么如此积极地入侵利比亚?真是为保护利比亚平民吗?不是为他们在利比亚的石油利益和想找回他们原殖民主义者的地位? * 我们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理应旗帜鲜明地反对任何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势力对民族主义国家的侵略行径,为什么就不能使用自己神圣的否决权来制止美英法帝国主义对利比亚的侵略呢(至少可以不让他们盗用联合国的名义)?在侵略和杀掠己经发生的时候,我们外交部竟还只能轻飘飘、软绵绵说一声“遗憾”,连“反对”和“谴责”都不敢说,这是为什么啊?想想 60 年前抗美援朝战争时,我们中国的立场和态度,你们不觉得惭愧吗? 相关链接 * 利比亚的命运在昭示着什么? * 评多国部队空袭利比亚
个人分类: 有感而发|3602 次阅读|7 个评论
这算不算也有一点“轰动世界”呢?
wyc 2011-3-20 15:50
科学与艺术, 在当今我国的青少年教育中往往被分割甚至对立起来, 但实际上 他们的本质和核心都是“创新”思维。 《爱我中华·全国青少年科学与艺术大会》自 2005 年举办以来, 江泽民同志亲自为“科学与艺术”题词。 牵动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重视, 近 50 个国家的驻华使节为大会致辞。 百名院士、科学家, 百名将军、部长也分别为大会题词。 在首都隆重推出的大型书画展上,我的一幅书法作品 “科学美,艺术美,创造美,人间处处真善美” 荣幸亮相并获奖。 以上摘自《大连海事大学校友囬忆录第3卷》第253至254页。
个人分类: 未分类|1139 次阅读|0 个评论
联合国问卷难倒各洲孩子(笑话)
热度 2 gabbro 2011-3-17 17:58
世界粮食组织对全球发出了一份问卷调查,问题只有一个: 对世界其他国家粮食短缺发表自己的观点。 结果,难倒了所有孩子,为什么? 欧洲的孩子:不明白什么是粮食短缺; 非洲的孩子:不明白什么是粮食; 亚洲的孩子(特别是中国孩子):不明白什么是自己的观点; 美国的孩子:不知道什么是世界上其他国家。 现在充分证明了,不止孩子,大人也不知道什么是自己的观点,只知道政府的观点,但又不信,只有从众,相信谣言和骗子的观点。
6085 次阅读|2 个评论
致联合国秘书长:规定个日子,全球哀悼9级地震遇难者
热度 3 zhangxw 2011-3-14 10:47
致联合国秘书长:规定个日子,全球哀悼 9 级地震遇难者 2008 年 5 月 13 日,本人在四川汶川地震后 24 小时在博客上建议全国哀悼一周。后来国务院也史无前例的做了对应的悼念活动。见博客文章: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24do=blogid=25099 2011.3.11 的 9 级地震,固然发生在日本海域,但是地球并不是每年都发生这种事情。它提示了现代人类的弱小,使工业化的日本遭受严重损失。 9 级地震并不是每个人在它活着的时候,地球都必然出现的事件。为体现我们都住地球村,体现人类的共同信念和抵御自然灾害的共同努力,为表示全世界对巨大灾害中的死难者的共同哀悼和对受难国的同情,建议由联合国提出一个共同哀悼日和一般的哀悼活动内容。
个人分类: 地震|2921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紧急呼吁:联合国原子能核查小组赶快派员,及时彻底封掉事故堆
fush1314 2011-3-13 19:41
老朽以为:核反应堆事故防止的关键一是赶紧撤掉所有的核燃料棒,二加石墨吸收多余的中子,三在不可能进一步链式反应后,用钢筋水泥倒上去,封死掉不可再利用的反应堆。可惜的是,一般的老板都想挽救它,想它可能会有利用价值。结果是一旦真发展到了不能再修复时,它已经不能再封掉了,最终成了‘切尔诺贝里’一样的后果。我们这里正有个女老师在医院里,脑子内部发现有四个淋巴瘤。据她丈夫说:是出国当访问学者去莫斯科去坏的。莫斯科下过黑雨,牛吃了有放射性污染的草,人吃了这样的牛奶。她当时听说牛奶不能喝了。过了许多年,问题出来了。 现在的世界,变得如此脆弱。生态环境,就是如此恶化。如今眼目下,没有见到国际上呼吁要求紧急完全关闭、封死出问题的反应堆。科学家们干什么去了?不是有联合国的什么原子能核查小组吗?他们为什么不啃声?问题不仅是当地人,风和云雨能把核污染带给周遍国家和地区。 我其实不是真正懂得核反应堆的,只不过看得到这类事故可能发展的危险性。这里,只能呼吁相关的科学家及时采取措施。而不是简单告诉大家,没危险、没问题。千万别等事故失控了,再去预后。万万拜托!
241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联合国报告:“生态农业”可提高粮产一倍
tarimriver 2011-3-10 21:38
(巴黎法新电)联合国发表报告指出,在世界赤贫地区实行小规模的“生态农业”模式,可以将粮食产量提高一倍,也可以对抗气候变化。   近年来,由气候变化引发的天灾频繁,导致粮食价格飚涨。据联合国的数据,上个月几种主粮的价格上升到新高点。到本世纪中叶,世界人口预计将突破90亿大关,粮食短缺的难题将更加严峻,因此粮食产量必须要提高。   联合国的报告指出,贫穷国家增加粮产的关键是改变现有的模式,以可持续的技术取代使用化肥和农药的单一作物耕作方式,从而提高产量和修复遭破坏的生态。   联合国食物权问题特别报告员德舒特指出,农业发展不只是增加产量,也要减少对生态系统的冲击,让农业生物多样性得以保存,同时也要增加农民的收入。   联合国人员为了找出最适合贫穷国家的农业技术,搜索这5年来刊载的科学文献资料。他们发现有机农场,不管大型或是小型,都有非常好的收成。   在20个非洲国家,采用有机耕作方式的农场,农作物产量在3到10年内倍增。采用类似模式的57个发展中国家,产量平均提高了80%。除了增加粮食产量外,可持续性技术也可大幅度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农民因此可省下一笔钱,同时减轻污染程度,让耕作后变贫瘠的土壤得以恢复。 http://www.zaobao.com/gj/gj110310_003.shtml
1442 次阅读|0 个评论
祝太太生日快乐!兼谈三八妇女节、地震与人生感悟
热度 2 viclee 2011-3-8 18:23
祝太太生日快乐!兼谈三八妇女节、地震与人生感悟
祝太太生日快乐!兼谈三八妇女节、地震与人生感悟 三八妇女节在世界上叫国际劳动妇女节 (International Working Women's Day), 又称“联合国妇女权益和国际和平日”(U.N. Day for Women's Rights and International Peace),这一天的主题词是:妇女、权益、 国际、和平。但是在中国,已经变味了,成了:妇女、消费、外遇、放假。 但是,这一天,对我则有特殊的意义。首先,我太太是1966年3月8日生的,而这一天,恰恰是邢台大地震,她是在地球的摇摆和晃动中来到这个世界的。因此,直到今天,她发起脾气来,我都感觉地球不是在转动,而是在晃动。第二,这一天不仅仅是太太的生日,而且是全世界各国妇女的节日,她与全世界的妇女共享这一天的祝福和快乐。所以,这一天,意义重大,对我们家,对全世界,都是一件大事。 今天,世界各地也报道发生了多处地震。中新网3月8日电 据台湾TVBS电视台报道,8日上午10点46分台湾发生一起里氏规模4.6级地震,震中在花莲县府东方16公里外海。据中国新闻网: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11年3月8日0时19分在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扶沟县、西华县交界(北纬34.0,东经114.6)发生4.3级地震, 震源深度10公里。另据中国国家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3月7日1时51分,山西省忻州市五寨县(北纬39.0度,东经111.7度)发生4.2级地震,震源深度约5公里,属于浅源地震。今天,关注全球变化的 杨学祥 教授在《科学网》发表《今天世界多地发生地震和历史对比》一文,指出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已经变为地震专家的共识。 今天的地震是不是邢台地震的一个纪念,让我们再次警醒。这让我想起古希腊哲学家普洛泰戈拉的一句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人是万物的尺度,是态度的尺度,应谦卑和尊重;是欲望的尺度,应适可而止;是生命的尺度,应关爱自己和其他生命。所以,要珍惜生命,珍惜感情,珍惜家庭,珍惜当前的幸福,珍惜和平的环境。 为此,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衷心祝福太太生日快乐!你给了我一个幸福的家庭,一个懂事聪明的孩子,20多年风雨同舟的难忘记忆。我爱你,爱我们的女儿,爱我们的家庭,我们一起共享生活的安宁、平和和幸福。
个人分类: 生活情趣|3552 次阅读|5 个评论
为什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促进科学的作用不明显?
热度 1 Wuyishan 2011-2-25 07:08
为什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促进科学的作用不明显? 武夷山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UNESCO )在联合国系统中体量很小,经费有限,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 UNDP )无法相比。它目前在促进科学发展方面的作用不明显,原因很多,其中未被充分注意的一条原因是:联合国自身不重视 UNESCO ,也不够重视科学。德国学者 Klaus-Heinrich Standke 教授在 Science and Public Policy 杂志 2006 年第 9 期发表的文章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global cooperation: the case of the United Nations and UNESCO (全球合作中的科学与技术:联合国与 UNESCO 的案例)分析了这一原因。 文章首先回顾了 UNESCO 的成立背景。早在 1919 年,国联(博主:可以认为,国联是后来成立的联合国的雏形)的成立就为讨论科学领域的共性问题创立了一个永久性的平台。 1922 年,国联下面创立了“知识合作组织”( Intellectual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某种程度上,可以视其为 UNESCO 的前身。 本来, UNESCO 只重视教育。在世界科学界尤其是英国科学界的压力和推动下, 1945 年 11 月才把表示科学的“ S ”加到这个组织的名称中去。 1992 年,联合国经社理事会成立了“科学技术促进发展委员会”,该委员会开会时,居然没有 UNESCO 的代表。 联合国官方网站上,“联合国系统联合国诸计划中的科技伙伴关系”栏目列举了很多联合国机构,如世界粮农组织、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国际原子能机构、联合国环境署、 Office of the High Commissioner on Human Rights (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办公室)、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等等,却只字未提 UNESCO 科学部门所开展的活动。 在联合国科学技术应用顾问委员会向联合国经社理事会提交“科学技术应用于发展世界行动计划”报告 30 年之后,在联合国大会通过“科学技术应用于发展维也纳行动纲领”二十年之后,总算在联合国千年计划之下安排了一个“科技与创新工作组”。 联合国全球发展计划( UN Global Plan )的参与机构很多,偏偏没有列上 UNESCO 。 联合国千年计划文件的参考文献约 300 篇,出自 UNESCO 的才一篇,是“ 2000 年达喀尔行动框架”。 总之,联合国与 UNESCO 的关系经历了三个阶段,各阶段的关系特征可概括为: 1945 - 1977 ,平衡的伙伴关系与相互信任; 1977 - 20 世纪 90 年代初,紧张与竞争; 20 世纪 90 年代初迄今,不断增长的冷漠。 UNESCO 的《世界科学报告》只发表过三回,分别是 1993 、 1996 和 1998 年版的。( 博主: 1996 和 1998 年版的报告都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译为中文公开出版。去年, UNESCO 推出了 《 2010 年 UNESCO 科学报告》,尽管该报告的标题中少了“世界”两字,但是,报告的性质仍旧是“世界科学报告”则毫无疑义。我对该报告的点评见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557do=blogid=393683 )。 比较起来,在科技事务方面, UNESCO 一直关注科学及其应用,联合国则更关注一个序列:科学-技术-创新-产业。 博主:笔者多年来参加了 UNESCO 的不少会议与活动,深切感到这个组织是个很好的平台,可惜其作用与潜力未能得到充分发挥。我和中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团洪天华合写的《 科技界如何利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这个平台?》见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557do=blogid=12891 。 在国内,也有类似的情况:一些很好的组织,很好的机制,很好的平台,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受到重视,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令人叹惋。这其中有什么共性因素?值得探讨。
个人分类: 鼓与呼|5742 次阅读|3 个评论
从数字看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与面临的挑战
liwenbianji 2011-2-16 17:14
本文作者马景云,从事医学英文编辑长达30余年, 具有丰富的医学英文编辑经验,了解SCI杂志工作流程与稿件刊出标准, 是本领域具备医学知识、英文编辑、期刊出版等多种技能的英文编辑专家。迄今已编辑医学英文论文4000余篇,并成功指导和帮助许多作者在SCI杂志发表文章。马景云曾在国际知名杂志《JAMA》、《BRITISH MEDICAL JOURNAL》、《JOURNAL OF OTOLANRONGOLOGY HEADNECK SURGERY》 等学习和工作;曾担任《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CHINESE MEDICAL JOURNAL)和《世界胃肠病学杂志》(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编审、 编辑部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国际合作处处长以及项目管理负责人。目前担任理文编辑高级顾问。 一.来自官方的数字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2010年教科文组织科学报告》, 过去十年中,中国用于研究与开发的支出增加了六倍,科学论文的产出量增加了一倍,中国培养的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博士毕业生多于美国以外的任何一个国家。以中国为首的亚洲国家正在迅速成为推动全球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报告也指出,尽管中国国内研发总开支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大幅增长,科学出版物数量也非常可观,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其影响力仍有差距。中国发表文章的引用率(平均每篇文章的引用率)约为4.61,仅与印度的水平(4.59)大体相当。中国的另一项指标——专利数量也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0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报告中指出, 2000年至2010年(截至2010年11月1日)我国科技人员共发表论文约72万篇,按数量计,排在世界第4位;论文共被引用423万次,排在世界第8位。平均每篇论文被引用5.9次,与世界平均值10.57还有差距。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统计,2009年中国自然科学和技术类期刊数量达4926种 (包括英文期刊212种)。近年来,中国科技期刊的质量和影响力指标上升趋势明显,根据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指标统计,2009年中国科技期刊的影响因子平均值为0.452,是2001年时的1.7倍,期刊的总被引频次均值为913次,是2001年的4倍。科技期刊编辑出版的规范化程度有所提高,期刊学术质量有了明显的提升。 1987年, 《科学引文索引》 (SCI)收录中国科技期刊仅11种,占总收录量的0.3%。 2009年SCI 数据库收录我国科技期刊(不含港、澳、台)115种,占总收录期刊的1.56%,SCI收录的中国科技期刊平均影响因子为0.8568。 《工程索引》(EI)收录的中国期刊由1987年的20种增长到2009年的217种。 SCI数据库2009年收录世界科技论文总数为144.23万篇。收录中国科技论文为12.75万篇,占世界份额的8.8%,排在世界第2位。若不统计港澳地区的论文,则中国共计发表11.95万篇论文,占世界总数的8.3%。如按此论文数排序,我国也排在世界第2位,排在美国之后,排在世界前5位的还有英国、德国和日本。 EI数据库2009年收录期刊论文(核心部分)总数为40.94万篇,其中中国论文为9.79万篇,占世界论文总数的23.9%,超过第2名美国7个百分点,增长率为9.5%。 《科学技术会议录》(ISTP)数据库2009年收录世界重要会议论文为42.76万篇,共收录了中国作者论文5.47万篇,占世界的12.8%,排在世界第2位。 美国《医学索引》(Index Medicus/Medline)2009年收录的中国医学、生命科学论文4.50万篇 比2008年增加了3497篇,增长8.4%。 二.中国科技期刊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从以上官方发布的数字看,中国的科技出版业经过多年的持续发展,其规模已跃居世界出版业的前列,中国正在经历由出版大国向出版强国的跨越。从数量和品种上来看,中国虽已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科技期刊大国,但与发达国家科技期刊比,要达到出版强国,无论是发展规模、发展实力,还是发展方式、发展质量,都存在很大的差距。 关于科技期刊集群化 目前,一些国际出版集团在中国“抢滩登陆”,对中国优质出版资源展开了激烈竞争,显示了其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模式。我国科技期刊管理体制错综复杂,多数期刊出版规模小、经营模式落后,难以同国际性出版集团展开竞争。因此,由传统出版向现代出版转型,实现科技期刊集团化是大势所趋,也是中国科技期刊做大做强必经之路。可喜的是,近年来中国科技出版正在实现体制和管理模式改革。中国科技期刊要学习国际科技出版集团的先进办刊理念和管理经验,实现强强联合,资源整合,建立专业化出版集团,引入先进的市场化管理机制,增强竞争实力。 关于科技期刊国际化 科技期刊国际化不是单纯依靠创办英文版科技期刊就可以实现。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应有自己的定位, 分开层次,大部分期刊,提别是行业期刊应立足本土,部分“借船下海”,部分英文版期刊实现国际化。“大跃进”的做法不可取。科学无国界,应鼓励科研人员将文章投向更具影响力的刊物,参与国际交流,促进学科发展。与此同时,中国科技期刊应具备国际视野,引入国际化编辑出版流程,出版方式,生产模式等;坚持同行评议、以学术质量为核心的办刊宗旨;学习和研究国际核心检索系统的期刊收录标准,扩大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和被引用率,从而提高期刊的国际竞争力;学习和遵循国际科技编辑出版标准与规范,例如:科技出版道德规范、论文撰写要求等。 关于科技期刊数字化 目前,以数字化、网络化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为出版业的发展拓展了前所未有的新空间。传播手段的网络化和数字化正在占领和取代国际科技期刊的主流地位。科技期刊应加强数字产品的研究开发,加速期刊数字化的人力投入和培养,促进和加强数字化建设的进程。近年来,不断有科学家通过海外期刊注册渠道创办本领域网络版期刊,展示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国家在完善和制定有关法规的同时,应在政策层面鼓励出版社创办网络版OA科技期刊,特别是英文版网络版科技期刊,为作者和读者搭建交流与展示的平台,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用10年的时间,中国定将成为新闻出版强国。
437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化学创造美好生活
kejidaobao 2011-2-12 13:24
——写在化学年百年纪念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结构、性能和转化过程的科学,是人类用以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之一。作为一门历史悠久而又富有活力的学科,化学开拓了一系列合成的新方法,创造了一系列新物质,对人类物质生活质量的不断改善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化肥的合成结束了人类完全依靠天然氮肥的历史,将人类从饥饿中拯救出来;合成高分子材料的使用改变了我们日常的衣食住行;同时,化学的发展使得人们对药物分子改造的设想得以实现,合成药物成为人类健康的守护神。 为纪念和表彰化学对于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2008年12月30日联合国第63届大会通过议案,将2011年作为“国际化学年”,其主题是“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未来”。我相信,“国际化学年”相关活动的举行,将进一步增加公众对化学创造美好生活的认知、增加年轻人对化学的兴趣、使人们对化学的未来满怀激情,从而在全球范围内促进化学科学的发展。 目前,世界人口不断增加,资源短缺日趋严重,大量排放的工农业污染物和生活废弃物使人类的生存环境迅速恶化,人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如何使化学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保护人类健康和赖以生存的环境,实现化学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也对化学工作者提出了严峻挑战。20世纪90年代初,以从源头上消除污染和安全隐患、节省资源为核心的绿色化学应运而生。 绿色代表着化学学科的未来发展方向。传统化学向绿色化学的转变,可以看作是化学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绿色化学体现了化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是化学科学高度发展以及社会对化学科学发展的作用的产物,对化学本身而言是一个新阶段的到来。绿色化学是对传统化学思维方式的更新和发展,也是实现化学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绿色要求化学学科不断创新和变革。绿色化学要求合理地利用资源和能源、降低生产成本,经济发展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绿色化学的研究内容涉及化学的各个方面,包括环境友好产品的设计、原料的绿色化、新的合成路线及方法学、绿色催化、绿色溶剂、绿色化学工艺、过程及系统集成、环境友好和资源优化利用评估准则等,而原子经济性是绿色化学的核心内容,即绿色化学在通过化学转变获取新物质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原料分子中的每一个原子。因此这对化学本身的发展也是一个挑战,要有新的理论以及新的技术变革来推动绿色化学的发展。 绿色代表着一种全新的化学理念。绿色化学是在人类用环境的巨大代价换来的新认识、新思维的基础上催生的全新理念的化学。它说明了化学对环境的负面作用是可以避免的。绿色化学的理念在于不再使用有毒、有害的物质,不再产生废物,不再处理废物。它是一门从源头上阻止污染的化学。这种预防化学污染的新理念和新实践正日益被人们认识、接受和重视,是人们应该倾力追求的目标。 我们有理由相信,绿色化学将成为21世纪科学发展最重要的领域之一。发展绿色化学是化学工作者为人类健康和生存环境可持续发展所做的正义事业,也是赋予化学工作者的一项新的艰巨任务。绿色化学为新世纪化学工作者提供了非常难得的机遇和挑战,让我们以更高的道德标准、更强的责任感,共同推进绿色化学的蓬勃发展,让化学为人类社会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中国科学院,北京 100864) 注:本文转载自《知识就是力量》2011年第1期。
个人分类: 栏目:卷首语|2174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1年重大纪念活动特别多
xupeiyang 2011-2-1 16:33
2011年世界与中国以十为尾数的重要政治事件纪念日非常之多 拉丁美洲独立运动220周年 拿坡仑逝世190周年 太平天国起义160周年 美国的南北战争150周年 巴黎公社140周年 辛丑和约签订110周年 辛亥革命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 九一八事变80周年 莫斯科保卫战70周年 珍珠港事变70周年 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 古巴建国50周年 基辛格访华和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40周年 林彪坠机身亡40周年 苏联解体20周年 上海合作组织成立10周年 美国911事件10周年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0周年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1612 次阅读|0 个评论
信任的困惑
热度 2 techne 2011-1-24 14:11
译文发表于《世界科学》 信任的困惑 王 键    仅仅清楚地解释气候变化的事实还不够。若要建立起公众的信任度,气候学家还需要改进他们的实践。    如果不顾及英国东英格兰大学泄露的电子邮件以及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部分有缺陷数据,关于全球变暖的科学依据还是翔实可信的。 现在的困惑是,是在气候科学中存在的这些争议,究竟在多大程度上侵蚀了公众的信任度,抑或更严重地是来自科学家自身的原因?   毫无疑 问,在这之间存在着某种位移。但对多次民调数据的进一步检视表明,更广义地说,公众信任科学家,相信全球变暖并且想要政府对此有所作为(见第24页)。看 来公众已经取代了主流媒体,尽管他们对丑闻有所保留。事实上针对气候科学和科学家的严厉言辞攻击是来自为数不多的媒体,它们的言词并不能全面反映怀疑论调 的复苏。   然而很少有气候科学家会对这样的新闻感到满意。对他们来说,公众信任的真正度量标准是对全球变暖的政治参与水平:如果人们真的相信科学,为什么他们如此之少地要求政府采取行动?为什么全世界对气候变化的问题还在争论不休?   问题在于人们的信息来源并不仅仅从科学家那里获得,包括政治家在内,他们往往从自身利益、价值观以及希望或恐惧的基础上作出判断,这当然与科学家视为理所当然的事情难以吻合。    研究者必须学会把自己看作是以公众人物和诚实的经纪人   科学界应该认识到,围绕气候变化议题必须在不同的层面与公众和政 治家产生共鸣。事实的描述固然重要,然而,科学家都应当尽可能地继续以朴素的语言来促进公众参与,以一种清楚的和引人注目的方式来展示气候变化的证据。同 时他们必须向公共和私营两方的决策者提供精确的、可信的和即时的信息。但是,鉴于证据的复杂性和存在的许多不确定性因素,科学家的说服能力和他们的公信度 必须保持同步。因此,维护和培养公众的信任感成为科学的当务之急。   最近的一些争议表明,气候学家个体必须学会把自己看作公众人物和诚实的经纪人。尤其重要的是,他们必须认识到对问题数据以及在数据发布方面的适当限制,或者在如何数理那些数据的细节中——避免妨碍专家评估的同时破坏公众的信心以及科学的完整性。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科学家,研究机构和资助机构都必须尽可能增加透明度,以此吸引公众的参与。对一些不确定的依据或观点而展开的争论应当得到 鼓励而不是罢黜;同样,无论是联合国的IPCC、还是某国政府认可的一些区域研究,不应夸大科学家在短时间尺度中预测气候变化来影响本地的能力。   最后,科学家必须避免言过其实地炒作全球变暖之威胁的题材,对那些认为全球变暖证据确凿而自己却满腹狐疑的人,必定理所当然地会遭遇事实的痛击。但合理的担忧和科学的质疑应在讨论中受到欢迎。   科学不是完备的,而且永远不会完备,但它是最强大的。从这一视角出发,气候科学家目前不能准确预言的这一事实,可能正是行动的最佳论据。
个人分类: 翻译作品|1317 次阅读|2 个评论
新年——没有战争
lvming 2010-12-31 15:53
个人分类: 崂山管窥(图吧)|2323 次阅读|0 个评论
气候三题
热度 1 dema1947 2010-12-1 00:00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昨天在墨西哥海滨城市坎昆开幕,气候问题又成为全球舆论的一个热门话题。 对未来气候演变的预测,实际是一种超长期的天气预报。尽管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的高度,气象预报也还是困扰气象学家的难题。即使是几个月、几年的中短期天气预报,也往往在突如其来的灾害面前不知所措,何况是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气候变化,没有争论是不可能的。事实上,时至今日,科学界对气候变化的趋势和成因,并没有达成共识,据报道,去年1月19日发表在《美国地球物理学联合会会刊》(Eos, Transactions,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上的一份调查调查报告说,在气象学家(meteorologist)中,只有64%的人认同人类活动导致全球变暖的观点;这一支持率,仅高于石油地质学家。(财经网,《财经》记者 王以超 2009年01月20日)  为什么在气象学家中有很大争议的问题,却在联合国形成共识?这恐怕是比气候问题本身更有趣的问题。 联合国是个什么地方?它不是学术机构,它是政治舞台,由此也可以证明气候变暖问题(更准确地说,是认为全球气候因为工业排放的原因而导致变暖,进而会引发一系列灾难的问题),已远远不是一个学术问题或科学研究的问题。 去年哥本哈根气候会议前后,我写过三篇相关文章,今年联合国又开气候会议了,不妨把这几篇旧文拿出来晒晒。 哥本哈根猜想 作者 马德(写于2009年12月) 歌本哈根会议最近召开,气候变化自然又成为热门话题。 气候变化之所以成为问题,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四次《评估报告》,概括起来主要是因为这样一些原因: (1)全球气候正在变暖; (2)变暖的主要原因是工业排放造成了温室效应; (3)气候变暖对社会与经济发展不利; (4)温室气体继续增加将使气候继续变暖; (5)为了防止气候继续变暖造成的不利影响,需要世界范围减温室气体的排放。 上述几点,似乎已经成为全球共识。为此,在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150多个国家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简称《框架公约》);并于1997年,在日本京都召开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简称《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会议通过了著名的《京都议定书》(简称议定书),为有关国家设立了强制性减排温室气体目标。 有趣的是,据报道,在今年美国1月19日发表在《美国地球物理学联合会会刊》(Eos, Transactions,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上的一份调查调查报告说,在气象学家(meteorologist)中,只有64%的人认同人类活动导致全球变暖的观点;这一支持率,仅高于石油地质学家。(财经网,《财经》记者 王以超 2009年01月20日)  对未来气候演变的预测,实际是一种超长期的天气预报。尽管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的高度,气象预报也还是困扰气象学家的难题。即使是几个月、几年的中短期天气预报,也往往在突如其来的灾害面前不知所措,何况是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气候变化,没有争论是不可能的。 为什么在气象学家中有很大争议的问题,却在联合国形成共识?这恐怕是比气候问题本身更有趣的问题。 联合国是个什么地方?它不是学术机构,它是政治舞台,由此也可以证明气候变暖问题(更准确地说,是认为全球气候因为工业排放的原因而导致变暖,进而会引发一系列灾难的问题),已远远不是一个学术问题或科学研究的问题。 当然,气候变化问题,在联合国也有争论。联合国本身就是一个用来争论的东西,没有争论,联合国就没有存在的意义;没有争论的问题,也不会成为联合国的议题。问题是,联合国所争论的跟科学家不一样,它不是去争论会不会变暖这个问题,不等科学家争论明白,联合国早就认定了,不争论了至于联合国争论什么,且放下不说,先来说说为什么联合国会在全球变暖问题上形成共识? 联合国各方所达成的共识是认定地球正在变暖,而防止变暖的关键是限制排放,具体地说主要是限制可能造成温室效应的二氧化碳,简称碳排放。而在当前的技术水平和能源结构的条件下,限制排放的途径,只能是加大工业生产成本或放缓发展速度,所以限制排放,实际上必然限制发展。 好了,这就是问题的焦点。 国际间的经济竞争,和球场上的比赛是一个道理,要想战胜对方,只有两手,一手是千方百计自己进球,一手是千方百计防止对方进球。于是,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利益集团之间,在限制排放问题上,统一了认识,找到了一个共同点:大家一致认为限制排放很重要,不限制排放问题很严重,而且,在限制的对象上,也是高度一致都是矛头朝外,都是要求限制别人,或要求限制别人多一些,限制自己少一些。 因此,全球变暖问题,实际是科学界给了政治界一个共同的武器,一个共同的口实。 联合国是争论的舞台,争论的目的是制定游戏规则。能不能赢,比赛固然重要,游戏规则比比赛本身更重要。所以,歌本哈根会议,必然是一场大戏,一场好戏! 补充一点。变暖问题是从污染问题演变而来的。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体污染以及包括温室效益造成的气候异常等等。但是污染这个复杂的概念,为什么悄悄地就简化成变暖了呢?是不是因为污染可以治理,而变暖却因为必须限制因而更好使一些?而且,限制的话语空间是很大的,今天是限制碳排放,到必要的时候悄悄地改为限制热排放也不是没有可能那时,你就是用核能、用任何清洁能源也逃不过限制一劫,因为要解决的问题是变暖,核发电不是也把冷储存的热能排放出来了吗? 以上这些,只是猜测,真心希望事实并非如此。 共识真理 作者 马德 (写于2009年11月30日) 共识是当下的一个热门词儿,比如全球变暖的问题,据报道,这已经是全球达成的一项共识。 遗憾的是,共识不见得就是真理,共识也并不会必然地成为科学的论断。有的时候,迷信和信仰更容易成为支撑共识的基础。大家一定记得,许多年以前,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也曾经是许多人的共识呢。 其实,有的时候,共识恰恰会成为扼杀科学的屠夫。众所周知,哥白尼的日心说就曾经长期受当时地心说的共识压制,被视为异端邪说,乃至布鲁诺为之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伽利略也遭受不白之冤达300多年之久! 共识,往往是以一种评判标准的形式而存在的,而科学的灵魂在于创新。标准与创新、共识与标新立异之间的冲突,是科学发展中一个永恒的矛盾。 科学发现和发明的过程就是对原有标准或共识的突破的过程,因此也必然受到原有的共识的限制或压制。这也许是科学发展中不可避免的悲剧。但是,没有由共识以及由此所建立的标准,科学的成果就无法推广成为人类共同的财富。而另一方面,如果没有通过共识所建立的标准的评判和约束,科学的成果就无法积累,人类就无法在科学的基础上扎扎实实地前进,而科学的探索也有可能成为肆意妄为的蛮干,而给社会带来灾难。 我们所谈论的共识,最终总是会转化为一种约束,或者说是一种权力。斯蒂芬茨威格在《异端的权利》一文中说过: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有思想的人,都不得不多次确定自由和权力间的界标。因为,如果缺乏权力,自由就会退化为放纵,混乱随之发生;另一方面,除非济以自由,权力就会成为暴政。 其实,人们能不能形成共识,更深处的原因是利益因素。12月7日起,联合国气候会议将在哥本哈根召开,192个国家的环境部长和其他官员们将一起商讨《京都议定书》的后续方案,并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新的协议。届时的争吵是绝对不可避免的,但争吵的实质是利益之争,而科学不过时拿来说事儿的一个理由。 气候问题淹没环境问题? 作者 马德(写于2009年12月21日) 先看下面的数据: 搜索 气候变暖 获得约 74,200,000 条结果 搜索 环境污染 获得约 12,800,000 条结果 这是刚才就是在我动笔写这篇短文之前(2009.12.21 15:37)用Google搜索气候变暖和环境污染得出的结果。气候变暖跟环境污染对比,前者是后者的6倍。 这些数据给我们的印象是,气候问题被关注的程度,远远超过了环境问题。 这是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 气候问题,指的是工业排放造成温室效应扩大,导致全球平均气温非正常升温。如果这方面的变异不得到有效遏制,其结果是灾难性的。 气候变暖引起全球的关注,这是好事。但是,环境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气候变暖的问题。环境污染是多方面的,按环境要素分,包括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按人类活动分,有工业环境污染、城市环境污染、农业环境污染等等。 环境污染所带来的恶果也是多重性的,环境污染会给生态系统造成直接的破坏和影响,如沙漠化、森林破坏。也会给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间接的危害,有时这种间接的环境效应的危害比当时造成的直接危害更大,也更难消除。例如,温室效应、酸雨、和臭氧层破坏就是由大气污染衍生出的环境效应。 我所担心的,有这样几点: 1、全球任何国家和地区,其财力、物力、人力都是有限的。而治理污染和限制排放都需要加大投入,却又不见得能够提高产出(至少在短时期内是这样)。所以,当气候问题跟污染问题的舆论强度发生严重倾斜时,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之下,治理的投入必然要顾此失彼,污染问题可能被忽略。 2、由于发展程度不同,以及全球化造成的产业布局的严重不平衡,发达国家的环境状况大大优于发展中国家。所以,如果环境污染问题被忽略,发展中国家将受到更严重的损害。 3、舆论是一种动员,也是一种诱导。无论任何政治体制,它都会对决策层造成压力和影响。 4、任期制是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政府的通行制度。在这种体制下,政治家的短期行为在所难免。这就使上述担心更有可能成为现实。 5、在减排跟发展的双重压力之下,新能源的开发似乎是一个很好的出路。但是,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较之风力和太阳能的利用,核能源是最现实也是最可能的选择,却也是最令人担忧的一种选择。我们对切尔诺贝利核事故记忆犹新,这个地球还能经得起几次这样的灾难?
个人分类: 未分类|3862 次阅读|3 个评论
联合国坎昆气候大会前夜“话水电”
zbt92 2010-11-29 09:37
文 / 水博 2010 年 11 月 29 日 ,举世瞩目的联合国气候大会就要在坎昆召开了。此时此刻,回想起我们中国的水电发展的坎坷历程,我们水电工作者真是感慨万千。 2010 年中国水电建设迎来了几件大事:中国水电一百年、水电装机突破 2 亿千瓦、三峡工程成功蓄水 175 、被叫停的金沙江水电站复工,雅鲁藏布江藏木水电站顺利截流等等。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中国水电在经过了两年多的沉寂之后,今年已经明显出现转机。 今年 8 月,我们刚刚在云南举行过百年水电和装机突破 2 亿千瓦的隆重庆典。百年来,我国水电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现在,我国不仅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水力发电国。而且,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最高的碾压混凝土坝、最高的拱坝、最高的面板堆石坝、最长的引水隧洞、最大的地下厂房等等,多项水电的世界之最都建在我国。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用 10 年左右的时间,实现了水电装机容量比建国 50 年的总和将近翻了两番的超越。 同时,我们也还要看到,相对于其他发达国家我国水电的开发程度还不高。现在大家(包括水电专业人士)都喜欢以我国的装机容量 2 亿计算我们的水电开发程度是 35% 。不过,我们要特别注意,国际上绝大多数国家的水能资源,都不用装机容量表示,而只以发电量表示。所以,国际上我们所见到的水电开发程度,一定是指发电量。因此,当我们与其它国家比较时,水电开发程度必须以发电量算。 这样按发电量计算,到 2009 年底,我国水电的开发程度还不足 25% 。也就是说我们目前的水电开发程度,只相当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也就是说,一方面在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应用上,我们与发达国家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另一方面,我们还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总之,对于我们中国的水电事业来说,是机遇与挑战同在。 前几天,中国能源报刊登了一篇采访著名的水电专家晏志勇的文章,我觉得文章总结得非常好。晏智勇提出,要促进我国水电科学发展,未来还有六个方面有待加强。其中第一条就是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加强交流,形成共识。我觉得晏志勇把达成共识,放在移民问题的前面的排序非常准确。确实,这几年制约我们水电发展的最直接、最根本的问题,就是社会对水电的不同看法和争议。 晏志勇说这两年,通过国家能源局的工作,与能源相关的政府部门都对大力开发水电形成了广泛共识。但是在能源界之外,很难全面了解我国能源发展面临的形势。为什么要开发水电这个问题,外界还有疑问,这需要各方面协调工作,形成共识。 具体怎么样才能形成共识呢?我觉得一方面,要加大水电科普的力度,力争让社会公众包括高层知识分子和领导干部科学的认知水电。同时,也应该看到,科普是一项长期的任务,短期的效果可能不会太明显。况且,目前我国的公众科学素养还非常低, 21010 年的普查结果平均只有 3.27% 。因此,我们有很多非能源行业的科技工作者,经常会受到自己的专业的局限,不能科学的认识水电,有的甚至抱有强烈的偏见。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很可能在自己专业的领域内,不知不觉地做一些反水电的科普。因此,有时候我们的水电科普宣传,难免会让公众觉得是在干什么的,就要吆喝什么的为自己行业的利益说漂亮话。所以,要形成水电的共识,光靠搞科普宣传还远远不够。 我们应该认识到,我们水电行业的最大特点就在于,我们的事业是与整个世界的命运紧密地连在一起的。因为,当前人类发展最大难题就是温室气体的过量排放,而我们水电恰恰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主要手段。所以,我们要促进开发水电的共识,一定要紧紧抓住减排这个大方向。而且,不管在国内还是在国外,现实中几乎都是社会对减排温室气体的重视程度,决定着对水电的态度。 在世界的范围内,从上个世纪末期起由于极端环保反对水坝的误导宣传,水坝和大型水电的形象曾经被严重的妖魔化。 1996 年的世界可持续发展高峰会议,曾经正式做出过把大水电排除在可再生能源之外的决定。这些不利的影响,到现在还没有完全肃清。例如,国际碳交易,到现在很多还不承认大水电的可再生能源作用。而在 2002 年的世界可持续发展高峰会议上,因为各国的领导人们,意识到全球减排温室气体的难题无法解决,才不得不重新承认大水电的可再生能源地位,并呼吁发展中国家要积极开发水电。因为,到目前为止的现实是,水电还是全球减排的第一大主力。 我国的情况也不例外,在去年哥本哈根会议之前,由于我们国家的减排压力还不够大,所以,一些缺乏科学理念的反水电极端环保宣传在社会上广泛的传播,最后,以至于误导了整个社会。竟然出现了因为某些程序上的问题,叫停按照十一五规划开工建设的金沙江水电项目的极端事件。要知道叫停金沙江水电站给我国能源事业所造成的损失,足以抵消我国有史以来所有风能、太阳能开发所能获取的清洁能源。如果,我们注重减排温室气体的实际效果,就决不会一方面花费上千亿资金的大本钱艰难的开发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另一方面又要叫停那些更大量、更重要、更经济、更可靠的金沙江水电,以至于多燃烧了数千万吨的煤炭,加剧了我国能源结构的恶化。 应该说,在去年年底的哥本哈根会议上,我们国家第一次感受到了来自国际社会的减排压力。所以,我们真的要务实的考虑减排温室气体问题了。不过,到目前为止,我们国家对减排温室气体的要求,还没有上升到政策和法律法规层面。也就是说,我们国家对于减排温室气体的要求,还没有能像我们目前的节能减排工作那样,以政策和法规的形式作为明确的环保指标。 前几年,正因为减排温室气体不是我国的环保指标,所以,我们环保部门的一些官员才会宁可支持上带有脱硫装置的大火电机组,而不愿意放行水电。甚至故意的拖延、压制水电项目。因为,大火电机组的燃煤效率比小机组高一点,能够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指标,脱硫又有利于完成减排的指标。所以这几年,在我们国家的水电受到环保制约的同时,火电却出现了快速的畸形发展,使得总体上我国的能源结构严重恶化,造成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问题。这就是因为,我们国家以往所强调的节能减排,不包括减排温室气体,而是仅仅减排污染物。 假设我们国家有了减排温室气体的硬性环保指标和政策,恐怕环保官员们马上就会发现,我国真正能够最有效的实现减排的,就是大型水电。根据我国环保部门以往对节能减排政策的执行力度,我相信,一旦国家规定了减排温室气体的环保政策,他们可能会比任何部门都更加积极的支持大型水电的开发建设。因此,我觉得,我们水电工作者推进社会形成共识的最有效、最重要的方法,应该是积极推进我国在减排温室气体方面的环境立法工作。 现在,联合国的气候大会很快就要在坎昆开幕了。我们很难预料今年的会议能取得什么样的成果。目前我们国家的快速发展,必须要增加能源的供应量,然而,国际社会却一致要求减少排放。这是一个极大的矛盾。而我们目前在水电的开发利用程度上,还与发达国家还有三分之二的差距。只要我们能达到发达国家现在的平均水平,我国水电每年至少还可以再减少近 7 亿吨原煤的燃烧。我国水电如此巨大、重要的环保效益,却因为以前国内外一些伪环保组织编造的水电破坏生态环境和我国水资源开发已经超过国际警戒线等等一些谎言,而被忽视、被搁置。 前几天( 25 日)《 第一财经日报 》还刊发了一篇骗人的长文《中国西部地区人与自然争水 : 一场双输的战争》。这篇文章再次公开的散布伪环保人士造谣污蔑水电开发的陈词滥调。说什么跑马圈水、遍地开花、干支流齐头并进,正在进行着的西南水电开发的 大跃进 ,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已经不亚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对森林的毁灭性砍伐。 这其实就是当年叫停金沙江水电时候的理由,现在金沙江的复工,就已经说明这都是些污蔑之词。就比如说干支流齐头并进吧。因为,我们国家的电力政策就是水火并重,大中小并举,而大电站只能在干流上,小电站只能在支流上,所以,我们执行国家电力政策的结果,必然就是干支流齐头并进。而伪环保记者们居然能通过反复的宣传炒作,让社会都误认为国有企业执行国家电力政策,竟是一种大逆不道的犯罪。 现在,在坎昆会议即将召开的时候,这些曾经欺骗和误导了全社会,耽误了我国水电开发的谣言,居然又被某些伪环保拿出来炒作了。可见,伪环保势力的社会危害之严重。现在,我们可以确切的说:那些曾经变着法的造谣污蔑水电的 NGO 和所谓的环保主义者们,如果不是用环保当成哗众取宠的招牌甚至是牟取政治目的野心家,就一定是一些四、六不分的糊涂虫。真正要保护生态环境,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是我们水电建设和可再生能源工作者,以及其有着历史使命感的科技工作者。 通过前一阶段叫停金沙江水电的教训,国内伪环保的炒作,目前已经没有什么市场了。很多原来受到伪环保宣传误导的公众甚至政府官员,已经逐渐认清了这些谎言的欺骗性。国家最近出台的《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已经明确地把原来十一五的 有序开发水电 的叙述,改为 积极发展水电 了。为什么要改变这一表述呢?我看这就是要避免被伪环保所利用。 实践证明十一五中所强调的有序开发,非常容易被伪环保污蔑水电开发过度的欺骗宣传所利用。本来执行好十一五规划,应该是最重要的有序。但是,由于伪环保污蔑水电开发是无序的,十一五规划中要求开工建设的 7 千多万千瓦的水电项目,目前只开工了三分之一。摆在我们面前的事实是,重点强调有序开发的十一五规划,反倒违背了最应该有的序。这里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出来,伪环保宣传的欺骗性,世界上有没有三分之二的任务没能完成的大跃进?总之,这个十一五规划事与愿违的现实,足以说明有序开发这个说法,不够科学、不够严谨,容易被伪环保所利用,所以,国家在十二五规划中,必须要改变它。 然而,由于我们的水电开发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即便从现在开始我们就积极开发水电,也还要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才能全面地发挥出我国水电的作用。因此,我们希望国际社会规定我们承担减排义务的时间,能尽可能的晚一点。而我们则应该尽可能的抓紧时间,增加水电、核电和其他可再生能源的比重,以满足我们社会未来发展的能源需求。 不过,中国也要承担减排义务是迟早的事情。因此,中国需要制定和实施减排温室气体的法律政策,也是必然的趋势。从有利于国家发展的角度上看,我们希望国际社会给我们规定减排义务的时间,来得越晚越好,而我们国家自觉实施减排温室气体的政策法规,却应该来得越早越好。这样我们才有更大的余地兼顾好国家发展和履行一个负责大国的国际义务。 所以,我们水电工作者一定要借坎昆会议的东风,努力做减排的促进派。积极推进我国减排温室气体的立法,因为,只有在全社会高度重视减排的共识下,我们才能达成必须积极大力发展我国水电的共识。用实际行动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保护好我们的地球,当然也是保护好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后代。
个人分类: 三峡|3216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5 17: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