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联合国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联合国

相关日志

《中国生态环境危急》连载之五十六:气候变冷还是变热?
蒋高明 2012-1-26 23:32
蒋高明 2009年12月,声势浩大的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使“气候变暖”的话题进一步升温,但是北半球紧接着却出现了一系列异常低温天气。怎么解释这种极端的寒冷天气?气候变化的趋势究竟如何?怎样看待变暖和变冷之争?2010年01月25日,《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皇甫平丽撰文报到了一些信息。 《瞭望》文章称,冷暖之间,公众莫衷一是,国际气候学界也掀起新的探讨和争议。寒潮天气或许正可为关于气候变化的科学研究和决策带来更理性和冷静的空气。气候学家认为,应该清醒地看到和承认,人类对于气候变化的研究还刚刚起步,研究资料不足,模式还不清晰,很多问题尚无法定论或存有争议,需要进一步的科学研究。 2009年的春节是个严寒的春节,那年北京仅雪就下了五六场,这对喜欢雪的我多少感觉到冬天的可爱,为此,我拍摄了不少雪的照片。北半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创纪录的低温和雨雪天气中迎接新年的到来。一场暴风雪给美国东北部佛蒙特州带来83厘米降雪,打破了1969年创下的76厘米的降雪纪录。北达科他州4日气温达到全美最低的-46℃。在欧洲,英国经历了自1981年以来时间最长的一次寒潮。地处南欧的西班牙也发出了低温警报。在亚洲,韩国大部分地区遭遇大雪,是自1937年有记录以来积雪最厚的一次大规模降雪;中国北京也连续降雪,气温达到40年来最低;位于南亚的印度和孟加拉国也受到寒潮袭击。 上述异常天气说明,人类还不能把握“老天爷”的脾气。寒冷的天气与公众心目中对“气候变暖”的印象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有关气候变冷的说法因此受到了关注。英国《每日邮报》于2010年1月10日九发表文章《我们是否进入30年的地球变冷期?》,文章披露,包括德国著名气候学家莫吉卜.拉蒂夫在内的多位权威气候科学家指出,连日来的异常气候很可能只是全球气候变冷的开端,在接下来的20年至30年间,地球将经历一个“小冰河期”。 围绕气候变化的另一个很大争议是,究竟气候变化是人类引起还是自然变率。俄罗斯著名天文学家、俄罗斯科学院天文观测总台宇宙研究室主任阿卜杜萨马托夫就认为,气候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太阳活动,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微不足道。他认为,目前的“温室效应”理论看似合理,但缺乏确凿的科学依据。 阿卜杜萨马托夫被归为“变冷派”,因为他认为,由于太阳对地球辐射将会于2041年或2042年达到最低值,从2012年至2015年起,全球气温将开始缓慢下降,降温期将会持续50年左右,在此之后气温又将开始新一轮的缓慢上升。但这位称自己为“少数派”的科学家强调,届时全球范围内年平均温度将会比现在降低大约1℃到1。5℃,人们无需为此担忧。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丁一汇接受媒体访问时也认为,今天还很难回答“未来世界会不会进入小冰河期”这个问题。因为气候变化是个很复杂的科学问题,影响气候变化的因子非常多,彼此之间关系又非常复杂微妙,忽略任何一个因子,都可能会影响预测的准确性。 然而,一次“冷事件”很难从根本上改变年平均温度变化,也更难改变气候变暖的趋势。据中国国家气候中心预测,极地冷涡未来强度会逐渐减弱,经过1月下旬的过渡期,当2月份赤道太平洋增温中心到达东太平洋正常位置时,气候会重新回归偏暖的状态。人类活动、自然外强迫(主要是指太阳活动和火山活动)和由大气圈、海洋圈、生物圈、陆地圈和冰雪圈这五个圈层组成的气候系统的内部变化是影响气候变化的三大因素。从三类因素分析来看,按照平均60年的周期算,以1998为界,预计未来十几年气候仍然继续变暖,但遭遇冷事件的风险增加了,冷事件造成的灾害影响可能会越来越大。 因此,许多主流科学家还是坚持全球变暖说。2010年7月11-15日,笔者与来访的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教授奥斯本(C. Osbone)聊到气候变暖的话题,英国科学家大都是坚强的气候变暖学说支持者,奥教授的许多研究都与气候变暖有关。全球主流科学家,包括英国、美国当然也有中国科学家认为,由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加造成的气候变暖,以及一系列环境变化将加重人类的生存压力。人类要能够可持续生存下去,必须减少温室气候的排放,走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低碳是Low Carbon的直译,其最初含义是大气中含较低的二氧化碳(CO2)浓度,即设法降低空气二氧化碳浓度之意。当然,除了二氧化碳中的碳外,广义的碳还包括甲烷(CH4)、氯氟烃 (CFCs)、有机挥发性化合物(VOC)等含碳化合物。其实,还有一些化合物,虽然不含有碳,但也是人类要计划要减少的,如氧化亚氮(N2O)、氮氧化物(NOx)等。上述提到的几种气体与水蒸气等,统称为温室气体,可造成全球性升温。如果不是特别指出,一般人们理解的“低碳”中的碳,是指二氧化碳而已。为什么小小的碳成了人类的心腹之患呢? 碳的原子序数是6,即含6个质子,原子量为12.011。碳是地球生物圈中非常重要也是非常活跃的元素之一。我们都知道,整个有机化学就是碳的化学,世界上最硬的东西金刚石是碳的晶体,而几乎最软的固体——石墨也是由碳构成的。在生命世界里,太阳能量是吸收到含碳化合物中,才得以转移并传递下去的。这个能量转变过程,用光合作用研究人员圈内的术语来说,就是“吸、传、转”。没有碳的参与,太阳能是无法进入到食物链中去的。碳在高等植物在气孔之外,是以二氧化碳,即无机物存在的,它是自由飘逸的气体;在气孔之内,光合作用将碳固定下来,成为含氢的碳链,是有机物。这些物质最初合成的时候,是碳水化合物,进一步代谢生成蛋白质、脂肪、纤维、木质素等大分子产物。陆地上,除植物外的一切生命,当然包括我们人类自己,都要依靠植物固定的能量和合成的物质而生存。动植物死亡后,微生物负责把它们体内的碳还原到大气中;来不及还原的,借助地质作用,变成地下沉睡的煤炭、石油、天然气;在海洋里,还有大量的碳变成了珊瑚礁。这一奇妙过程,在工业革命发生以前,都是达到自然平衡的。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长期保持在200~300ppm的水平,是真正低碳的。 然而,对于中国来讲,我们面临的更具体更大的问题还不是温室气体,而是环境污染问题。著名经济学家郎小平教授就持这个观点,他认为低碳可能是发达国家为限制中国经济发展设立的一个陷阱,中国人不管气候变暖,还是变冷,我们首先解决的一是吃饭问题,二是环境保护问题,三是贫富差距问题。尽管,中国政府已向全世界承诺了减少温室气体,但我们必须心里清楚,那些担心全球汇变暖的西方国家,正在将污染向中国转移,中国自己制造的污染没有很好地解决,那些因发展低碳经济为由淘汰到中国的搞耗能产业持续恶化中国的生态环境。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457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生态环境危急》连载之五十四:自然保护区的两难选择
蒋高明 2012-1-15 23:14
蒋高明 自然保护区,顾名思义是指自然的地方,是人类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给野生生物留出来的地盘。但是,现实问题是,人类已经将野生生我的地盘侵占了,如果再让那些“生于斯、长于斯”农牧民给野生生物腾出位置,显然是很困难的。自然保护是国家的事情,当地人要生存是他们的事情,这样,就不可避免地暴露了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尖锐矛盾。在中国,没有人居住的自然保护区几乎不存在,这无疑为保护工作带来诸多问题。 四川省卧龙自然保护区是国际著名的一保护大熊猫为主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国际生物圈保护区,但在其核心区,却居住着几千名当地居民。中央和地方政府几次想把他们迁走,但都遭到当地居民的反对。当地居民常说:“我们靠山、养山、吃山,山林就是我们的命根子。现在让我们迁走,叫我们吃什么?”。农民的话也不无道理,这是因为当地农民在先,保护区建立在后,而且,划分保护区的核心区时,又很少经过当地居民的认可,是领导替他们决策的。这样,当地百姓对自然保护区的态度就可想而知了。 安徽省清凉峰自然保护区是一个巨大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库,有130多种动物,属于国家级保护动物的有13种,1400多种植物中属于国家保护的有30多种。然而,丰富的自然资源对于保护区内的居民毫无意义,村民守着如此丰富的资源,却很难摆脱一个“穷”字。他们的贫穷,与他们身处保护区有着直接关系。因为梅花鹿、苏门羚等野生动物都是食草动物,保护区不允许当地农民在庄稼地里喷洒农药,防止农药散播到野生动物吃的野草上,致使野生动物中毒。而这一限制本身就减少了农作物的产量。 历史上的清凉峰附近是远近闻名的玉米产地,这里产的玉米甜嫩爽口,深得四方人士喜欢,可是划为保护区后,当地百姓自己也吃不上这样好的玉米了。罪魁祸首就是受保护的野猪。野猪是杂食动物,生命力旺盛,繁殖速度仅次于老鼠。对于保护区内的农民来说,大批的野猪就是大批的害兽。野猪成群结队地祸害庄稼,根本不怕人。农民们眼睁睁的看着野猪把他们用血汗换来的丰硕果实毁掉,既不能用枪打,又不能下套抓。山芋、稻米、小麦、竹笋、油菜以及各种优质水果,在当地遭到与玉米一样的命运也是见怪不怪的事情。 素有“鸟类天堂”之称的豫北黄河故道湿地鸟类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黄河以北暖温带内陆平原人口稠密区唯一的国家级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有各种鸟类130余种,其中有丹顶鹤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7种,天鹅、灰鹤等国家二级保护鸟类27种。此外,保护区内还有丰富的兽类资源、水生昆虫资源、两栖爬行动物资源、鱼类资源、植物资源及丰富的旅游资源。但乱砍乱伐、利益冲突等各种原因,使自然保护区遭到严重破坏,所呈现出的惨烈景象是沙丘被挖、植物被大量损害、大面积的芦苇被烧毁,一些鸟类被迫退缩到湿地核心区一片仅存的芦苇荡中。流经保护区的大沙河已被严重污染,过去常在河中嬉戏觅食的各种鸟类早已不见踪影。 保护与发展,谁来化解这对矛盾呢?十几年前,笔者就和国内外的自然保护区的专家探讨这个问题,我们也想过高生态旅游,或者利用本地资源发展一些低破坏的生产经营活动,但目前看来,除了九寨沟等个别保护区通过旅游致富外,大部分自然保护区建立后给老百姓带来的实惠少。 即使名义上的生态旅游,在实际操作中,还是搞成了大众旅游,且受益的群体(如餐饮、旅店、商店、交通、修理产业)多为保护区外的人,因为保护区内部的农牧民缺少经营头脑,这又引起了另外的矛盾,即外来人群(包括保护区的管理者)与当地居民的矛盾。当地人抗议,外来人群利用他们保护好的地盘来赚钱,而当地人只有出苦力的份儿。要科学解决这个矛盾,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尤其国家管理基金能够落实到当地居民头上是最关键的。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3254 次阅读|0 个评论
联合国内外
热度 24 lixuekuan 2012-1-15 11:05
联合国内外
参观联合国,正好是感恩节假期,没有了会议,也就没有了喧闹,一片平和的画面。阴沉沉的天,不时滴下一些雨点,联合国内外都没有几个人影。 这楼够丑的 破烂的地球 拒绝战争 哪个国家送的礼物? 又是哪个国家送的礼物? 留个影吧 假期还在工作? 都是这里的主人? 人类一直的破坏她! 旗杆下 旗杆下 旗杆下
个人分类: 美图欣赏|5618 次阅读|51 个评论
科索沃手记:亲历塞族与阿族分裂的北部冲突区
热度 7 oninlotr 2011-12-31 04:30
这一个多星期发生了太多事情,让人透不过气。沉重,压抑,兴奋,紧张,各种过山车一样的情绪包围着我。 从上周末说起吧。圣诞前夜,和联合国, EULEX, OSCE的朋友一起去北科索沃的冲突区米特罗维查(Mitrovica)。我当然觉得兴奋得不行,因为自从今年八月那里建起路障和堡垒,塞族把守管卡不让他人通过,表示誓死守卫北科索沃,那里又一次成为国际焦点之一。我的法国室友萨沙从1999年战后一直在联合国科索沃工作,对形势颇为了解。他提醒我带好护照,以免被那边的警察盘查---北部边境因为塞族的控制,外国人可以随意通行,但这不符合科索沃政府(阿尔巴尼亚人)的规定。 米特罗维查联合国分部 从首都普里什蒂纳开车到米特罗维查的半路上,突然看到荒草里露出一些房屋的废墟。萨沙跟我解释说,这些都曾经是塞族居民的房子。1999年北约轰炸期间,他们看形势不妙,大批迁往塞尔维亚,黑山等地,走之前把自己的房子全部炸掉,不想留给阿尔巴尼亚人。但这在某些媒体宣传里,就成了“阿尔巴尼亚人残酷炸掉塞族房子”。这些废墟仿佛丑陋的伤疤,战后十几年也没有人去触动,但却一直没有被遗忘。看到这些,感觉自己终于好像也经历了这段历史,即将走进漩涡的中心,不由得百感交集。遥想当年北约轰炸南联盟,我还是个小学生,和老师同学在教室里一边看电视一边痛斥美国和北约,一边赞美我国和米洛舍维奇的坚强同盟,那时候怎么想得到这些岁月带来的变化,怎么想得到这世事背后还有复杂得多的真相呢?又怎么想得到今天的我会走上这样一段旅程呢?当然,伤及无辜的暴力行为永远要遭到谴责,但米洛舍维奇,卡扎菲这些曾经的“老朋友”,都难免露出屠夫的真实面目。 米特罗维查市被一条河分为南北两部分。南边是阿尔巴尼亚人区,市中心房屋堆积,显得十分拥挤,据萨沙说都是这几年才飞速建起来的,万一来一场地震后果不堪设想。拥挤丑陋的街道上,横七竖八的立着各种国际组织的招牌,“前方一百米联合国高级难民署”,“右边一百米丹麦难民组织”,“前方联合国科索沃驻地”,等等。街上到处可见科索沃解放军前领导人的大幅照片,都穿着迷彩军服,手拿武器。这些大幅画像出现在街心花园的广告牌上,也出现在银行的大幅广告旁边,看起来和周围环境格格不入,颇有战争时期的感觉。这个被萨沙戏称为免费的广告代言人。 终于我们到了河边,对面就是北米特罗维查,而大桥中间就是塞族人建起的路障,割断了从普里什蒂纳到贝尔格莱德的主干道。这些路障源自今年八月,起因是科索沃政府准备对塞尔维亚运来的货物额外征税,于是塞族人在几处主干道上都建起堡垒,彻夜守卫。EULEX和KFOR维和部队几次准备强行拆除路障,都没有成功,为什么呢?不管日夜,总有人暗中观察路障的动静,一旦看到维和部队过来就发起警报,十分钟之内能集结几百人,维和部队当然拿他们没辙,每次都无功而返。 桥上的路障 还没走到桥边,我们就看见斯洛文尼亚KFOR维和部队和装甲车守在桥边。一看路障顶上,居然出现了几个塞族人,猛力挥舞着塞尔维亚国旗。从桥这边望过去,能看见对面街道上也挂着塞尔维亚国旗。萨沙警告我们不要再走近了,这些人一定会用石头攻击我们。我们本来的计划是从这里过桥到北边,但萨沙说看这形势,恐怕今天都不能过桥了,因为根据他的经验,只要这里有人守卫,看到欧盟牌照的车过桥都会发起攻击(我们的车法国牌照),因为欧盟国家大多支持科索沃独立。本地联合国的人也劝我们不要开车过桥。但是,走路也不安全!现在最好的过桥方法是选工作日时间,趁桥上没有守卫的时候走过去。 路障上挥舞塞尔维亚国旗的人 看来是没法过桥了,于是我们沿着河岸闲逛,发现一个奇特现象:对岸有三座居民楼,被用铁栅栏和其他建筑物隔开。有一座很小的桥从这三栋楼通到南岸我们跟前。原来在北岸,只有这三栋楼住着阿尔巴尼亚人,于是为了安全将他们和塞族隔离开!因为铁栅栏,南岸阿尔巴尼亚居民从小桥到北岸只能到达这三栋楼,而北岸的塞族人也无法从这里来南岸。实在是太古怪的场景了。战争已经结束十二年,可这种隔离仍然是和平中挥之不去的阴影。站在桥南边,我感到很恍惚:说这里是阿尔巴尼亚人的科索沃国家,但明明桥那边飞扬着塞尔维亚国旗,看得到塞尔维亚语标示;说这里是塞尔维亚,但街上明明是阿尔巴尼亚语的天下,另一个民族讲着另一种语言。贝尔格莱德,离这里这么近,又那么远。 北岸阿尔巴尼亚人住的三栋楼,和专门搭的小桥 (未完待续)
3553 次阅读|16 个评论
《中国生态环境危急》连载之五十:中国政府的努力
蒋高明 2011-12-29 22:47
蒋高明 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12个国家之一,也是世界农作物8大起源中心和4大栽培植物起源中心之一。中国生态系统类型居全球国家之首。种子植物有3万余种,仅次于世界种子植物最丰富的巴西和哥伦比亚,居世界第3位,其中裸子植物250种,是世界上裸子植物最多的国家。中国有脊椎动物6300余种,其中鸟类1244种,占世界总数的13.7%;中国有鱼类3862种,占世界总数的20%。不仅如此,特有类型之多,更是中国生物区系的特点。已知脊椎动物有667个特有种,为中国脊椎动物总种数的10.5%,种子植物有5个特有科, 247个特有属,1.73万种以上的特有种。 中国于1993年加入《生物多样性公约》,随即发布《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成立了由24个相关部门组成的中国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工作协调组,在公约各谈判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1998年,中国政府在完成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后,根据《生物多样性公约》的要求和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需要,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帮助下,着手编制了《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 作为《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缔约方之一,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过去17年来,中国已初步建立了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实施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退田还湖、天然林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外来有害入侵物种控制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等重大生态工程,发布并实施了《中国水生生物养护行动计划纲要》和《全国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与管理规划纲要》,85%的陆地自然生态系统类型、47%的天然湿地、20%的天然林、绝大多数自然遗迹、65%的高等植物群落类型和绝大部分国家重点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得到了初步保护。为响应联合国保护生物多样性号召,中国政府又制定了2010国际生物多样性年中国行动方案。 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12个国家之一,也是世界农作物8大起源中心和4大栽培植物起源中心之一。中国生态系统类型居全球国家之首。种子植物有3万余种,仅次于世界种子植物最丰富的巴西和哥伦比亚,居世界第3位,其中裸子植物250种,是世界上裸子植物最多的国家。中国有脊椎动物6300余种,其中鸟类1244种,占世界总数的13.7%;中国有鱼类3862种,占世界总数的20%。不仅如此,特有类型之多,更是中国生物区系的特点。已知脊椎动物有667个特有种,为中国脊椎动物总种数的10.5%,种子植物有5个特有科, 247个特有属,1.73万种以上的特有种。 环保部发布的一九九八《中国环境状况公报》说,中国生物物种种类丰富,生态系统类型齐全,遗传物质的野生亲缘种类繁多。有高等植物三万种,占世界百分之十,居第三位,其中裸子植物二百五十种,居首位;有脊椎动物六千三百四十七种,占世界百分之十四,其中鸟类一千二百四十四种,居世界首位;鱼类三千八百六十二种,居世界前列。中国特有物种繁多,其中高等植物一万七千三百种,脊椎动物六百六十七种。中国经济植物和家养动物的丰富程度居世界首位。 《中国环境状况公报》续称,中国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威胁,被子植物有珍稀濒危种一千种,极危种二十八种,已灭绝或可能灭绝七种;裸子植物濒危和受威胁六十三种,极危种十四种,灭绝一种;脊椎动物受威胁四百三十三种,灭绝和可能灭绝十种。为保护生物多样性,2009年,国务院去年批准新建了十二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数增加到一百三十六个。 中国还制定了白鳍豚、白海豚、海龟等水生野生动物保护行动计划;组织开展了长江白鳍豚、江豚的同步监测,为进一步摸清长江白鳍豚、江豚的现状及活动规律,制定相应物种的保护措施和对策提供了依据。 然而,即使中国政府围绕生物多样性保护付出了很大的努力,由于长期以来,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仍面临巨大压力和严峻挑战,生物多样性减少的趋势短时间内难以扭转,一些重要物种栖息地受到威胁、遗传资源流失和丧失状况依然不容乐观。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314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百岁寿星
fuchengcaiyun 2011-12-24 10:34
据2000年统计,中国现有百岁寿星一万人,据联合国最新统计,全球老龄人口为6.29亿,占10%,2002年全世界百岁寿星共约21万人,平均百万分之33.39。中国贵州的龚来发,1996年去世时147岁;四川青城山采药道人李青莲去世时154岁;伊朗老妇穆赫辛,1997年161岁;日本有个叫满平的,长寿242岁,妻 221岁,儿196岁,儿媳193岁,孙子151岁,孙媳138岁。中国中医学者李庆远,1933年去世时256岁。以上证明,人活到百岁、甚至二百岁已成就,无可非议。又据《新民晚报》报道:据史书记载世界上寿命最长的人是英国的弗姆·卡恩,他活了209岁,经历了12个王朝,(但奇怪的是英国出版的《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中却未有记载,本书作者注)。一般人的平均寿命究竟有多长呢?科学家们认为可以用以下方法来测算:一是按性成熟的年龄来测算,为14-15岁的10倍即140-150岁;二是按成长期年龄来计算,为20- 25岁的7倍即140-175岁;三是按细胞分裂次数来计算,为50次乘以细胞每次分裂平均周期2.4年即120岁。比较多的专家倾向于第三种算法。 1994年2月在德国首都柏林召开的“衰老的分子观”讨论会上,在回答“人的寿命究竟有多长”这个问题时,与会的40多位生命科学家的答案是:从理论上讲人人都可以活到 110
0 个评论
提前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
xuxiaxx 2011-12-14 09:23
12月13日,由健康报社主办的“白丝带联盟中国行”促进妇幼健康高端沟通会在京召开。   卫生部副部长尹力指出,近年来,中国政府多项措施提高了妇幼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妇女儿童健康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2010年全国婴儿死亡率为13.1%。,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16%。提前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全国孕产妇死亡率为30/10万,比1990年下降了66%。他说,当前,我国妇幼卫生工作处于关键阶段。中国妇幼卫生发展政策措施明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将妇女儿童主要健康指标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更多请链接: http://www.jkb.com.cn/document.jsp?docid=262035cat=09C
1836 次阅读|0 个评论
全球气候协议根本不可能达成
Amsel 2011-12-10 13:01
【题目应该改成“永远”不可能。】 原因是,各国政治制度相差太大,各国国民的政治观念相差太大。差距大到什么程度?远远大于中美科技人员对各自院士事务看法的差别。这种宣称要组成“世界政府”、“气候法庭”来审判气候争议(包括西方国家的历史责任)的 草稿 ,固然是玻利维亚等国家率先炮制的,居然能放到联合国FCCC(气候框架委员会)网站上,这对自由国家的公民完全是一种冒犯。可见“气候谈判”纯粹是个各色左派的闹剧,毫无权威性可言。
个人分类: 全球变暖|264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世界上最优秀的农村金融研究网站-FAO
zhao1198 2011-12-9 23:43
世界上最优秀的农村金融研究网站!强力推荐! 农 村金融研究中心( The Rural Finance Learning Centre)是一个由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中的农村金融方面的专家负责管理的网站。 农村金融研究中心 由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世界银行和德国技术合作公司提供赞助,是一个名为“农村金融能力建设促进”(Improving Capacity Building in Rural Finance,CABFIN)项目的一部分。 这个网站致力于提供农村金融研究领域的最佳参考资料。网站的内容对所有人完全免费开放,任何人不用注册都可以查阅和下载。如果你注册为网站用户,你就能收到网站的每月更新提示,并且能向网站编辑推荐相关资源。 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中的农村金融方面的专家长期以来致力于提供农村金融方面的指导,促进这一领域的信息沟通和交流。开发这一网站是他们保持着一角色所作的新的努力。 网站编辑积极的搜集农村金融领域有用的资料。他们的日常工作主要包括:分析相关材料,撰写摘要,改写相关材料以适应网络传播,跟踪相关的讨论,回答网站用 户的问题,改进网站等等活动。网站编辑积极的推广网站的应用,扩大使用者的范围,同时积极和这一领域的专家建立和保持联系。 这一网站定期从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那里征求意见。相关专家对网站进行批评指导,提出进一步的改进意见,推荐更多的内容。
个人分类: 网络资源|230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海外司法救济是尊重国民生命_网易
miran 2011-12-8 17:30
[转载]海外司法救济是尊重国民生命_网易
墨西哥籍少年在美杀警被判死刑,墨总统福克斯因该少年未获得墨西哥的法律救济而向美国求情 墨西哥总统也曾为了国民生命求情。 1988年,3岁便移民的的墨西哥籍少年Javier Suarez Medina在美国德克萨斯州与缉毒警察的枪战中,射杀了一名乔装成毒贩的警察,时年19岁。为挽救国民生命,墨西哥总统福克斯曾给德克萨斯州州长佩里打电话并写信,表明审判中的瑕疵。并在2002年8月赴美国会见总统小布什。联合国人权高级专员玛丽·鲁宾逊女士也发表讲话,要求美国延迟对该死刑犯的处决。她还专门写信给美国国务卿科林·鲍威尔,表示她对审判进程的强烈关注,另有14个国家试图希望游说美最高法院改变判决结果。 但最终这些努力均以失败告终。 http://news.163.com/special/reviews/appeal.html --------------- 从国家利益国家关系角度考虑, 墨西哥 当然应该压根儿不搭理这个事.反观中国外交部以政府名义赠车事件, 就知道中国 政府是如何考虑本国国民与国家关系的孰轻孰重。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26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2010 年日均儿童死亡数量比1990 年减少12000 人
xuxiaxx 2011-12-8 09:57
—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发布 纽约/日内瓦,2011 年 9 月 15 日 —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世界卫生组织今日共同发布全球儿童死亡率的最新评估报告。该报告显示,每年五岁以下儿童的死亡数量从 1990 年的 1200 万以上下降到了 2010 年的 760 万。 这些新数据表明,与 1990 年相比,每天大约有12000 名更多儿童的生命得到挽救。 一份关于儿童死亡率的年度报告显示,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全球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最高的地区),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降低的速度在 1990 – 2000 期间为 1.2% ,在 2000 – 2010 年期间加快了一倍,达到了 2.4%。 “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五岁以下儿童的死亡率降低速度是十年前的两倍。这一消息证明,即使在最贫困的地区,我们依然能够取得进步。但是,无时无刻我们都要记住一个令人心寒的事实——每天仍然有大约 21000 名儿童离开这个世界,而那些夺去他们生命的根源是完全可以避免的。”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执行主任安东尼.雷克 (Anthony Lake)说。“如果给予最弱势的群体更多投入,将帮助我们以更快的速度、更经济有效的方式挽救更多儿童的生命。” 在 1990 – 2010 年期间,五岁以下儿童的死亡率降低了三分之一以上,即每一千名儿童中,死亡人数从 88 名下降到了 57 名。 然而,很不幸的是,这样的进步速度依然无法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 4 (MDG4),因为该目标呼吁,在 2015 年之前,将五岁以下儿童的死亡率降低三分之二。 “儿童死亡率的降低与很多因素有关,尤其是为新生儿提供的医疗卫生服务有所上升。更好地预防和治疗儿童疾病、提高儿童营养和免疫覆盖率、提供水和卫生设施等也是死亡率降低的原因。”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说。“这些证据表明,为儿童健康进行投资是物超所值的,同时也意味着,在未来的几年里,我们需要加快投资的速度。” 在那些儿童是最脆弱群体的国家,取得了一些最显著的进步。 比如在尼日尔,在1990 年五岁以下儿童的死亡率为 311‰。为了解决看病路远的问题,尼日尔向全国各地数千个新医疗站派出了接受过训练的社区卫生工作者,提供高效的医疗干预。在2010 年,尼日尔是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整体下降绝对值最大的五个国家之一,其他四个国家分别为马拉维、利比里亚、东帝汶和塞拉利昂。 陈冯富珍博士和雷克先生一致认为,为了克服当地在获取和使用基础服务时面临的困难,政府的承诺和策略的实施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该报告显示,新生儿和婴儿面临着最高的死亡风险,而在降低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过程中,在这方面取得的进步也相对较小。出生一个月以内的婴儿的死亡数量占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 40% 以上,一岁以内婴儿的死亡数量占 70% 以上。 所取得的改善和成功是令人鼓舞的,但是严重的不平衡现象依然存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仍然是世界上儿童死亡率最高的地区。平均每 8 位儿童中,就有一位在五岁以前死亡——这是发达地区平均水平 (1:143) 的 17 倍以上。南亚平均每 15 位儿童中,就有一位在五岁以前死亡,是世界上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第二高的地区。 五岁以下死亡的儿童越来越多地集中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和南亚地区。1990 年,这两个地区占全球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 69%。2010 年,该比例上升到了 82%。在2010 年,全球大约一半五岁以下死亡的儿童集中在五个国家:印度、尼日利亚、刚果民主共和国、巴基斯坦和中国。 来源: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网
131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全球艾滋病毒/艾滋病应对报告
xuxiaxx 2011-12-6 11:07
由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联合发布 2011年11月30日 -- 新报告审视了截至2010年底,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艾滋病毒预防、治疗、关爱和支持所取得的进展。 该报告是自2006年由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出版的系列年度进展报告的第五份。 该报告介绍了全球艾滋病毒流行概况和卫生部门应对措施取得的进展,并展望了2011年后的前景。同时,该报告还介绍了各区域和国家关于艾滋病毒流行和进展情况。 下载报告 2011年进展报告 - 英文 新闻稿 应对艾滋病毒方面取得空前全球进展,但持续投资至关重要 重要事实 2010年全球艾滋病毒流行和进展状况的重要事实 2010年各区域和国家关于艾滋病毒流行和进展情况的重要事实 实况报道:艾滋病毒/艾滋病 来源:WHO网
127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特别报告员鼓励法国采取综合战略打击儿童贩卖及儿童色情问题
xuxiaxx 2011-12-6 11:05
  2011年12月02日 “联合国儿童贩卖、儿童卖淫与儿童色情制品问题特别报告员”姆吉德(Najat Maalla M'jid)11月21日至12月2日对法国进行了访问。访问结束时,姆吉德欢迎法国政府为预防和打击贩卖儿童及对儿童进行性剥削的行为所采取的措施,她同时鼓励法国采取综合策略,不歧视地保护所有弱势儿童免遭各种形式的剥削。      姆吉德此次访问法国是“联合国儿童贩卖、儿童卖淫与儿童色情制品问题特别报告员”自2002年以来第二次访问该国。访问期间,姆吉德会见了法国的国家和地方官员,以及公民社会和私营部门代表,她还前往了位于巴黎、里昂、波尔多和马赛的儿童看护中心。      姆吉德在访问结束时指出,尽管法国的儿童贩卖和性剥削问题的程度仍然不明朗,但互联网上的儿童色情现象却令人担忧地增多。姆吉德同时指出,失调家庭或生活不稳定家庭的儿童的脆弱性加大,无人陪伴的外国儿童遭受所有形式的剥削风险也很高。此外,儿童使用不安全的新技术使他们面临性引诱和接触色情产品的风险。      姆吉德指出,法国制定了强有力的法律,并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儿童保护体系。法国的地方当局开展了众多的儿童援助、支持和照顾项目,但是该国的儿童保护与照顾工作仍然支离破碎,而且根据各地方当局的能力不同而不平衡,同时还缺乏部门间的协调。当前,社会服务部门力不从心,其为儿童提供住所和陪伴的能力远远不及需求。      姆吉德强调,法国应为加强儿童保护制定国家战略框架,并进行有效的跨部门合作。此外,当前的经济困难形势不应当影响用于保护儿童的资源。姆吉德同时鼓励法国政府继续加强国际合作,打击涉及儿童的跨国犯罪。 来源:联合固新闻网
152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杨洁篪外长在联合国“非洲之角饥荒问题”捐助国大会上的发言
whyhoo 2011-12-4 22:11
尊敬的潘基文秘书长, 尊敬的阿莫斯副秘书长, 女士们,先生们:   近期,非洲之角地区因遭受60年来最严重的旱灾出现大面积饥荒。有关国家超过1200万人面临严重粮食危机,数百万人饮水困难,超过200万儿童营养不良。联合国近30年来首次宣布非洲部分地区处于“饥荒状态”。   中方对非洲之角的严重灾情一直高度关注,对受灾国家和人民的困难感同身受。中国政府在半个多月的时间内两次宣布向灾区提供紧急粮食援助和粮援现汇,援助总额共计4.432亿元人民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对外提供的最大一笔粮食援助。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为缓解非洲之角饥荒付出了极大努力,这是中非真诚友好、患难与共的又一生动例证。目前,中方正加紧落实援助承诺,首批粮食援助将于近日运抵灾区,其余批次也将陆续发运。   此次非洲之角地区出现饥荒后,联合国第一时间向国际社会发出援助呼吁,其相关机构迅速在灾区开展救援行动。中方在救灾行动中也与联合国有关机构进行了密切合作,中国政府向索马里提供的1600万美元的粮援现汇就是通过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来采购粮食。中方对联合国在此次非洲之角饥荒救灾行动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深表赞赏。   我们高兴地看到,许多国家都对联合国以及非盟和受灾国政府的援助呼吁给予了迅速积极的响应,纷纷宣布提供不同形式的援助。但非洲之角的灾情还在进一步发展,人道主义危机还有可能加剧,国际社会还需共同努力,进一步加大援助力度,切实兑现援助承诺,早日将粮食送到灾民手中,帮助受灾国家渡过难关。中方也将继续密切关注灾情发展情况,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受灾国家更多帮助。除粮食援助外,中方还将根据受灾国家需要积极考虑提供医疗器械和药品等援助。   女士们,先生们,   此次旱灾反映出非洲粮食安全的脆弱性。中国古人云:“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大”。粮食问题不仅事关各国经济和民生,也事关全球发展和安全。非洲国家占联合国会员国的四分之一,世界人口的12%,没有非洲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就没有世界的安全稳定和持久繁荣。近年来,非洲各国已深刻认识到确保粮食安全对国家安全和发展的重要性,把发展农业、实现粮食自给确立为国家优先发展战略,并通过区域合作和集体努力,共同促进农业发展和粮食生产,致力于改善非洲粮食安全状况。   国际社会应积极支持非洲各国实现粮食安全和发展的努力,加大对非农业发展援助力度,在知识产权、市场准入、技术转让等方面向非洲国家倾斜;致力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农产品贸易秩序,为非洲国家自身发展提供有利外部条件。   女士们,先生们,   中非农业合作一直是南南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非洲国家的真诚朋友,中国充分理解非洲国家对粮食安全问题的关切,一直致力于帮助非洲国家加强粮食安全能力建设。长期以来,中国同非洲国家在农业领域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广泛的合作,中非合作论坛将农业列为重点合作领域,出台了支持非洲农业发展的多项举措,为促进非洲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中国政府先后为40多个非洲国家援建100多个农业设施项目,其中包括农场、水坝、粮仓、灌溉设施等。2006-2009年,已为非洲国家建成14个农业示范中心,并计划于2012年底前再增建6个。   在技术交流和转让领域,中国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起即在非洲国家设立农业技术试验站和推广站。近年来,中国加大对非技术交流和转让力度,2006-2009年向非洲派遣了104名高级农业专家,并将在2012年底前向非洲派遣50个农业技术组。   在人力资源培训领域,截至2009年,中国为非洲培训了6000名农业人才,并将在2012年年底前再为非洲培训2000名农业技术人员。   在农产品生产和加工领域,中国帮助非洲国家发展水稻、玉米、蔬菜、茶叶、甘蔗等作物的生产,并为非洲国家援建了50多个农产品加工项日,帮助非洲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在农产品贸易领域,中国努力帮助非洲国家扩大农产品对华出口,给予多种农产品包括零关税在内的优惠待遇,中非农产品贸易持续增长,年贸易额已超过20亿美元。   在多边合作领域,中国已在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特别计划”框架下共向8个非洲国家派遣了700多名农业专家,目前仍有80余名专家在非洲国家工作。2009年,中国还决定向联合国粮农组织捐款3000万美元,设立信托基金,进一步促进中非双方在粮食安全特别计划项下的南南合作。   中国开展对非农业合作出发点始终是提高非洲粮食生产能力,促进非洲的粮食安全。今后,中国将在落实好中非合作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对非农业合作举措基础上,进一步采取切实措施拓展和深化中非农业合作。   第一,通过增派农业专家、扩大对非洲农业技术人员培训和新建农业技术示范中心等一系列措施,创新中非农业合作模式,帮助非洲国家逐步建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提高非洲国家农业生产能力和粮食安全水平。   第二,继续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优先合作领域,加大对非洲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   第三,采取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方式,用好各种融资方式,为中非企业农业合作搭建良好平台。   第四,积极推动中非农产品贸易,扩大非洲农产品对华出口。   中非合作论坛第五届部长级会议将于明年举行,中方将继续加大对非洲农业发展的支持,根据非方需要,研究出台新的对非农业合作举措。   实现非洲粮食安全任重道远。中方愿继续与国际社会一道,为促进非洲国家粮食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 原文见 http://www.fmprc.gov.cn/chn/pds/ziliao/zt/dnzt/yangjiechiwaizhanglhg/t862200.htm
个人分类: 外交|90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法两国关于加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
whyhoo 2011-12-4 21:13
应法兰西共和国总统尼古拉·萨科齐邀请,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胡锦涛2010年11月4日至6日对法兰西共和国进行了国事访问。两国元首就双边关系和国际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达成广泛共识。   建交46年来,中法关系取得了长足发展,体现了战略性、全球性和时代性。在中法建立全面伙伴关系13年后,两国决定为双边关系注入新的活力,建设互信互利、成熟稳定、面向全球的新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双方一致认为,在多极化、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当今世界,全球治理体系面临深刻变革。新兴国家的快速发展有利于国际关系向更加合理均衡方向发展。   中法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世界两大经济体,肩负着特殊责任。中法关系应当继续发挥示范作用。两国既要为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也要按照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弘扬多边主义,相互尊重对方独立自主选择发展道路。应该建立平等合作、包容互利、面向未来的新型大国伙伴关系。   双方还应深化在国际事务中的协调与合作,共同应对全球重大威胁,尤其是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及其运载工具扩散,致力于解决包括伊朗核问题、朝鲜半岛无核化问题和阿富汗等地区热点问题。   双方认为,二十国集团(G20)应在更加健康稳定的基础上重塑世界经济增长和国际金融体系,切实发挥G20作为国际经济合作主要论坛的作用。法国即将担任G20主席国,中国给予积极支持。双方强调各国应致力于推行协调、连续和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进一步推进国际货币与金融体系改革,应对原材料价格过度波动。双方希望大力完善全球经济治理机制,支持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内的国际金融机构的改革,以顺应时代要求。   双方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愿在维护现有授权和基于已有进展的前提下,尽早完成多哈回合谈判,取得全面、均衡、富有雄心的成果。   双方希望即将在墨西哥坎昆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按照《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以及“巴厘路线图”的授权,达成能够应对挑战的协议。两国在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领域保持紧密合作,愿深化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合作伙伴关系,加强对话、磋商与务实合作。   双方同意在发展问题上加强合作,重申支持实现千年发展目标的努力。   双方认为,在非洲开展经济合作有利于促进非洲经济发展,支持两国企业在非洲开展合作。   随着欧盟机构改革深化,中欧关系将进入新阶段。中国高度重视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同欧盟发展关系,愿继续致力于加强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法国将继续为推动中欧关系发展发挥表率作用。双方一致认为,欧盟应取消对华军售禁令,尽早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   双方将继续密切高层交往,深入开展战略对话,促进相互理解和战略互信,加强双边合作。   双方重申高度重视中法关系,愿以战略和长远眼光、在相互尊重和重视彼此主权和领土完整、根本利益的基础上,共同推动中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取得更大发展。   双方肯定中欧人权对话取得的进展,愿在平等和相互尊重基础上加强对话和双边交流。   中法双边关系在贸易、投资、科技以及人文交流等领域取得长足发展。作为最早支持中国现代化的国家之一,法国与中国建立了多项具体合作项目。双方强调愿在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原则指引下,建立更加紧密、可持续和创新的经贸关系。   中法在核能、航空航天和铁路领域的合作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之上,是双方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三十年成功合作的基础上,双方愿进一步深化核能领域合作,在推进现有合作项目基础上,拓展合作领域,共同开发包括第三方市场的新项目。鼓励双方相关企业开展务实深入的磋商,推进在核燃料循环领域的合作。法方重申愿深化与中方在铀矿开采、核燃料生产、在本国和第三方市场建设核电站以及乏燃料后处理/再循环等方面的合作。中方对法方这一意愿予以支持。   双方同意继续深化两国航空工业长期且富有成效的合作,体现在空客等法方企业与中国航空公司及工业企业合作、A320天津总装线运营、法国公司参与中国C919大飞机项目,以及中法正在联合研制中型多用途民用直升机(EC175/Z15)等方面。   铁路运输是中法传统合作领域,双方重申进一步推动铁路交通合作的意愿。   除传统合作领域外,双方愿在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农业及食品加工和金融服务等重点领域实现创新合作,并加强上述领域企业间合作。双方还愿在新能源、生物、新材料、电动汽车、循环经济以及低碳技术等新兴领域加强合作。   双方认识到新型商务合作关系只有在开放型经济的框架下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同意将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列为工作重点。双方将努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双方将平衡双边贸易关系。法方欢迎中方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政府采购协定》采取的努力。双方将尽快商签新的避免双重征税协定,支持中小企业合作及为其融资提供便利的项目。双方还将鼓励业已蓬勃发展的双向投资,为其提供有利和公平的环境。   中法双方期待中国与欧盟能就包括便利双方人员交流在内的移民与人员往来问题尽早完成谈判,并重申双方合作打击非法移民活动的决心。   为加深两国人民间的相互了解,双方决定进一步加强在文化、教育、科技领域的合作, 鼓励地方政府进一步开展合作。支持两国文化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鼓励各自的文化机构和个人参加在对方国家举办的艺术节等文化活动。双方同意继续执行今年稍早签署的合作拍摄电影协议,进一步推动广播、影视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双方将积极推动两国院校间建立和发展伙伴关系,扩大互派青年留学生规模,支持中文在法国和法语在中国的推广。   双方将继续实施好科技研发合作项目,积极支持共建研发机构,加强“产学研”科研和创新合作。 原文见 http://www.fmprc.gov.cn/chn/pds/ziliao/zt/ywzt/2010nzt/hujintaofangwenfaguo_putaoya/t766784.htm
个人分类: 外交|88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联合国谴责叙利亚,中方投反对票之分析
dongzg101 2011-12-3 12:56
联合国谴责叙利亚,中方投反对票之分析 2011-12-03 10:09:43 浏览 351 次 | 评论 3 条 据新华网 12 月 2 日电,联合国人权理事会,通过了谴责叙利亚决议。虽然这个决议得到通过,但是,中方在会上却是投反对票的。看到这样一条新闻,坦白地说,我又一次地感到有点悲哀和羞愧。我就不明白,为什么我们老是和国际主流,和世界潮流唱反调。记得我以前说过,我们喜欢和国际主流唱反调的话,有些愤愤还很不服气,质问我说,什么叫主流?难道不和西方合作就是反主流,西方能代表主流吗?西方能不能代表主流?这个问题我看这样看。首先,不看你是东方还是西方,对于一件事情的对错,我们应该有一个基本的判断标准,符合人类大多数认同的价值观的,合情合理的,不管你是东方,还是西方,都应该是正确的,是主流。反过来,逆情悖理的,也无论你是东方西方,甚至也无论是你的还是我的,都无法说是主流。这一次联合国投票,参与投票的,一共 47 个国家,其中 37 个赞成, 6 个弃权。 4 个反对, 4 比 37 ,首先在数量上,我们就绝对是少数。那么多国家都赞成,只有这么少的国家反对,按照民主世界,少数服从多数的理念,你说到底谁是主流?难道那 37 个国家都错了,就只有咱这 4 个国家心明眼亮不糊涂?再看看这投反对票的四个国家,坦白地说,和这样的国家为伍,本身就让人有一点羞愧。这四个国家,除中国外,分别是俄罗、古巴、还有厄瓜多尔。厄瓜多尔,是个什么爷爷奶奶样的国家,咱就不说了,提不起来,另外两个国家,咱们倒都是耳熟能详的,都是人权记录,本来就不怎么好的国家。先说古巴吧,首先是领导人终身制兼世袭,老卡斯特罗,几乎干了一辈子,本来在他 80 多岁的时候还信誓旦旦地说,要为古巴人民工作到 120 岁(好象古巴人民离开他这内战救世主就活不起了似的),后来,在公开场合卡了好几个大跟头以后,身体实在支撑不住了,不得不把权力传给他的弟弟。好在他的弟弟还稍微开明一点,据说,前不久已经允许古巴人民使用手机了。你瞧瞧,这都过的什么日子吧?这都把古巴人民给祸祸成什么样了?古巴如果没有卡斯特罗的独裁统治,而如周围其他国家那样实行民主的话,那么,我相信,古巴人民的生活,绝对不会和文明世界,相距得这么遥远。再说俄罗斯吧,说句实在话,世界上这么多年,红祸危害世界,而潘多拉的盒子,就是俄罗斯人给打开的。据说美国曾经建立了一个什么死于共产政权的纪念碑,说是,近百年来,尤其是近半个世纪以后,死于这个政权的人数,多达上亿。据说建这个碑,还遭到众多共产国家的强烈不满。但不管你满不懑,也不管这个是亿和的数字是否非常严密,但哪一个共产政权,都有过疯狂屠杀同类的记录,这似乎是没法否认的。前苏联本身,据说死于斯大林之手的布尔什维克,比死在希特勒手下的布尔什还要多。而柬埔寨、朝鲜、罗马尼亚、东德,也包括古巴,无一不是杀了成千上万。所以说,你让这样有着杀戮传统的国家讲人权,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尽管如今俄罗斯,似乎已经幡然醒悟,一方面由戈尔巴乔夫力挽狂澜,回归大道,但另一方面,历史的惯性,还有民主本身必须的由初级到高级不断完善的过程,使得俄罗斯,也动不动就会在这样一条道上摇摇摆摆,许多时候表现得很不情愿。在这样的背景下,这几个国家,不认可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的决议,我相信,也是可以理解,可以预料的。我郁闷的是,为什么我们老是和这样的国家为伍? 再从我们在联合国会议上反对的理由上来分析分析吧—— 中国驻日内瓦代表团在决议草案表决前作解释性发言时说,中方一贯认为,开展建设性对话与合作是促进和保护人权的正确途径,指责和施压无助于问题的解决。促进和保护人权不能成为危害他国领土完整或主权独立的借口。人权理事会在讨论叙人权状况时,应秉持公正、客观立场,推动通过对话与合作妥善解决分歧和问题,为早日结束叙危机提供建设性帮助。 看看吧,这都是什么理由吧?这理由能不能站得住脚?什么, 中方一贯认为,开展建设性对话与合作,是促进和保护人权的正确途径 ,这是什么话啊!开展对话是不错,合作也不错,可问题是,你跟谁对话,跟谁合作?如今,巴沙尔政权,每天出动坦克对示威群众与反对派进行镇压,已经造成几千人的死亡,也就是,每天都有人在死亡,在流血。在这种情况下,你还讲什么对话,甚至讲“合作”?这是有基本逻辑的话?跟谁合作?跟杀人的刽子手合作?看来,我们是真的觉得,叙利亚死得人还不够,还要和这样的人合作?你说,这是人话嘛?合作要看对象,和可以讲理的人,和可以接受道理的人,对话与合作当然是应该的,但对于那已经杀红了眼的刽子手,你却说只有对话一条路,甚至还要和他合作!请问,当年日本鬼子打我们的时候,你们是怎么对话和合作的?也许有人说,日本鬼子是外族,外族不能对话也不能合作。那好了,蒋介石领导的国军,是不是外族?那我也请问,当年你们和他们,又是怎么对话和合作的?再往后边看这话: 指责和施压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这也算是我们的老生常谈了,我相信,这话在国际上,大概重复过至少一百遍以上。可问题是,指责施压无助于解决,那你说说什么能解决?难道袖手旁观,隔岸观火甚至见死不救,甚至还不允许别人救,这倒有助于问题的解决?这是什么逻辑,这是人类的逻辑嘛?再往后看这一句: 促进和保护人权,不能成为危害他国领土或主权独立的借口 ,这话本身包含的逻辑就是,为了领土不受到危害或是主权独立,那么,人权就可以置之脑前脖子后,然后,还有一个不符合逻辑的地方是,人家这一次,只是通过的对叙利亚人权严重恶状况的一个谴责,只是表示一个态度,并没有动武的意思在里头,难道谴责一下,就至于危害到了叙利亚领土完整甚至主权独立?主权独立的意思是不是,做为那个国家的领导人,对于那个国家的百姓,想杀就杀,想寡就寡,这就是主权独立啊? 坦白地说,如今我们在世界上很孤立,非常孤立,做为一个历史上曾经长期领先于世界的大国,即使在今天,也已经是起 GDP 世界第二,还雄心勃勃地要争世界第一甚至还企图领导世界的大国,我们的朋友,是少得可怜的。不仅仅是整个世界的范围内,我们的朋友屈指可数,即便是在鞭长可及,本来就应该在我们的势力范围内的亚洲,我们几乎快成了地街老鼠了。这话虽然难听,可是不是事实呢?看看我们的周边吧,不用说人家会信服我们,你就说说,有几个不是我们的敌人?日本、印度、俄罗斯,你敢说他们是我们的朋友,你敢说他们对我们不怀有敌意?再看看南海,什么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哪一个对我们又不是虎视眈眈?本来,在亚洲,我们还有数目可怜的几个朋友,朝鲜、缅甸之类。然而,如今缅甸好像也有要移情别恋的意思。你要知道,我们是一个大国,是一个曾经长期称雄世界的大国,如今落到这样一个孤家寡人,众叛亲离的地步,这很正常嘛?许多人,老是在外头找原因,说什么,是美国人的挑拨离间,第一,为什么我们就不能挑拨离间?事实上,我们的挑拨离间也不少啊,关键是,没人信你。第二,你当世界上那么国家,都是傻逼,他们都完全没有自己对于对错的判断能力主,美国一挑拨他们就信?毛老人家说,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也就是说,内因起决定作用。所以,出了什么问题,正道还是要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把什么都归咎于外因,不客观,不符合实际,是一种臭无赖的行为。
1303 次阅读|4 个评论
2011世界艾滋病日 艾滋病“三零”战略目标
热度 2 xupeiyang 2011-12-1 07:25
许博主看了大量国内外文献,分析综合的原创博文。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提出的“三零”愿景,在5年后实现“零新发感染、零歧视和零死亡”的战略目标, 过去30年,艾滋病夺走了全球3000万人生命。 2009-2010年,中国艾滋病母婴传播率由34.8%下降至7.9%。 截至2011年底,估计我国现存活感染者和病人约78万人,其中病人约15.4万人. 2011年新发感染者约4.8万人,因艾滋病相关死亡约2.8万人。 我国已发现的感染者和病人存活34.6万。目前还有大约56%的感染者尚不知情。 经性传播所占比例不断扩大,1985年至2005年为11.6%; 2007年增加到42.3%,已经成为最主要传播途径; 2009年为55.7%; 2011年1至10月为75%,其中,同性传播、异性传播分别占13%和62%。 实现了“十一五”规划将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和病人数控制在150万以内的目标。 中央财政艾滋病防治专项经费: 2007年9.4亿元 2008年10.7亿元 2009年12.2亿元 2010年20.7亿元 2011年22亿元
个人分类: 传染病学|3606 次阅读|3 个评论
核心期刊与科研人员没有什么关系
热度 3 xupeiyang 2011-11-30 15:59
核心期刊是一个文献分布规律,可以作为图书馆的期刊收藏依据,与科研人员没有什么直接关系。选择哪个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是作者的自由,硬性规定只承认所谓的核心期刊(很多单位确定的部分期刊,并非真正的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就人为地破坏了科学信息交流和知识传播的自然生态和客观规律。 教学科研单位申请高级职称、取得博士论文答辩资格、申报科研项目、科研机构或高等院校学术水平评估等,将核心期刊作为主要依据是极其有害的。 国内外引文数据库中收录的来源期刊,不能称作为“核心期刊”,只是来源期刊,而国内很多单位也错误地认定为核心期刊。 国内的核心期刊和来源期刊主要有: 1 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 2 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3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4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5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 国际科学引文数据库的来源期刊主要有: 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 ISI)出版 1 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SCI 核心版和SCI-E 扩展版) 2 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 SSCI) 1931年,著名文献学家布拉德福首先揭示了文献集中与分散规律,发现某时期某学科1/3的论文刊登在 3.2%的期刊上。 196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究了二次文献在期刊上的分布,发现75%的文献出现在10%的期刊中。 1971年,SCI的创始人加菲尔德统计了参考文献在期刊上的分布情况,发现24%的引文出现在1.25%的期刊上,等等,这些研究都表明期刊存在“核心效应”,从而衍生了“核心期刊”的概念。 影响因子与科研人员没有什么关系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80034do=blogquickforward=1id=513623
个人分类: 科技评价|3115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6 01: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