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特等奖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解读高教教学成果最高的荣誉——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idmresearch 2016-4-12 14:15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中唯一的一项国家级奖励,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是由国务院、教育部主办的,自1989年首次颁发以来,每四年评选一次,己颁发过七届,共授出3419个奖项。2014届高等教育获奖成果共计452项,其中特等奖2项, 分别是南京大学(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三三制“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施)与复旦大学(我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探索和创新——”5+3“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一等奖50项,二等奖400项,获奖成果 代表了目前我国教育教学工作的最高水平。 从获奖成果的所属科类分布情况来看,不论是一等奖还是二等奖,工学所占比例皆最大,其他(综合教改)紧随其后,其次是医学、理学、教育学这3项所占比例较大。由下图所示,一等奖中,除工学与其他占据绝对优势,其余科类分布较为均衡;二等奖中,不同科类间的获奖成果数差距明显,理工农医仍处于领先地位,而人文社科相对较薄弱,尤其是历史学仅有2项获奖成果,哲学仅有4项获奖成果。 关于完成单位的分布情况,本统计的原则是按照获奖者的排序,以排名第一的获奖者所在单位进行分析,不重复计数。从完成单位的分布情况来看,共有258所高校获得奖项,浙大(11项)、清华(10项)、武大(8项)位列三甲,北大、大连理工、南大、吉大排名第四(7项),东南、复旦、上海交大、西北工大、西南交大排名第五(6项)。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浙江大学获奖总数多,但其仅有1个一等奖,其余皆为二等奖,大连理工也是如此。而清华、武大、北大、南大等校获奖情况分布则较为均衡(详见下表1)。 对完成单位的所属类型进行统计,“985工程”高校中,仅中央民族大学未获奖项,39所“985工程”高校仅占全国2845所高校的1.37%,本次获得的教学成果奖总数高达166项,占36.73%。作为高水平综合性研究型大学,“985工程”高校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其次,“211工程”高校(除“985工程”高校)共获得了98项教学成果奖,占总数的21.68%,其中西南交通大学获得6项,表现突出;其他普通高校及民办高校虽获得的国家资源投入有限,但成果可圈可点,本届教学成果奖评选中共获得了188项,占总数的41.59%(如图2)。尤其是东北师范大学、南方医科大学、云南师范大学、浙江工业大学这四所高校均获得了3项成果奖,甚至赶超诸多“985工程”高校。 教学成果奖获奖高校分布逐渐扩散,利于吸引更多教师、高校参与,也体现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多层次与多类型,为不同类型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起到了良好的引领与示范作用。 表1 2014届高等教育国家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3项及以上奖项的高校名单 序号 完成单位 特等奖 一等奖 二等奖 总计 1 浙江大学 0 1 10 11 2 清华大学 0 3 7 10 3 武汉大学 0 3 5 8 4 北京大学 0 2 5 7 5 大连理工大学 0 1 6 7 6 吉林大学 0 1 6 7 7 南京大学 1 1 5 7 8 东南大学 0 1 5 6 9 复旦大学 1 0 5 6 10 上海交通大学 0 2 4 6 11 西北工业大学 0 2 4 6 12 西南交通大学 0 0 6 6 13 厦门大学 0 0 5 5 14 四川大学 0 0 5 5 15 西安交通大学 0 1 4 5 16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0 0 5 5 17 北京师范大学 0 0 4 4 18 电子科技大学 0 0 4 4 19 哈尔滨工程大学 0 1 3 4 20 哈尔滨工业大学 0 1 3 4 21 华东师范大学 0 1 3 4 22 华南理工大学 0 1 3 4 23 华中科技大学 0 0 4 4 24 华中师范大学 0 0 4 4 25 山东大学 0 0 4 4 26 天津大学 0 1 3 4 27 同济大学 0 1 3 4 28 西北大学 0 0 4 4 29 重庆大学 0 0 4 4 30 安徽大学 0 0 3 3 31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0 0 3 3 32 东北大学 0 0 3 3 33 东北师范大学 0 1 2 3 34 合肥工业大学 0 0 3 3 35 南方医科大学 0 0 3 3 36 南京理工大学 0 0 3 3 37 南京师范大学 0 1 2 3 38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0 0 3 3 39 西南财经大学 0 0 3 3 40 云南师范大学 0 1 2 3 41 浙江工业大学 0 0 3 3 42 中国人民大学 0 1 2 3 43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0 0 3 3 44 中南大学 0 0 3 3 (作者:卞月妍,人工整理数据,如有疏漏,欢迎联系)
个人分类: 智库数据|561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上海首次评出自然科学特等奖
dalincn 2015-5-18 12:33
2014年度科技奖励大会今举行,多个“寂寞长跑”项目获奖引领科研新风尚   18年不鸣,一鸣惊人。今年,迄今唯一一个上海市自然科学特等奖--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赛娟领衔的“髓系白血病发病机制和新型靶向治疗研究”,将成为今天举行的2014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的最大亮点。   细数今年上海科技奖的获奖项目,耐得住寂寞的“长跑”项目占据了相当多的席位。不仅自然科学一等奖项目,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中也不乏大量“十年磨一剑”的项目。与往年相比,今年上海科技奖励大会颁奖项目的总数有所减少,但它们在国际性、战略性影响力上,显示出了更加强大的实力。   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一个领域中坚持“寂寞长跑”,以十年甚至更多时间,或获得重大理论发现,或攻克技术难关,并使其在经济发展、民生健康中发挥出显著作用--上海的科研风尚正从“论文导向”向“需求导向”与“问题导向”转变。    聚焦国家战略不求“短平快”   总览2014年获奖项目,研发持续时间在3-6年和6-9年的,占到了所有获奖项目的52.8%,其中6-9年项目为24.2%。时间最长的项目,持续了整整26年!这在历年上海科技奖项中颇为少见。   从科研规律而言,科学上的重大发现、技术上的重大突破,都需要科学家在一个领域中长期坚持,从无数次失败中寻找到成功的光明。这不仅适用于基础研究领域,同样适用于高技术领域。一大批获奖项目均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从基础研究入手,为解决国家发展“卡脖子”的问题做出贡献。   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董显林这次以“高温高稳定压电陶瓷材料及其应用”获得技术发明一等奖,就是坚持了一二十年的成果。研制适用于航天航空、石油勘探等领域的特殊压电陶瓷,几乎每个产品的创新周期都长达8年。为了打破国外垄断,不断取得技术进步,他从创新产品的收益中拿出上千万元经费,投入到超前的研发布局中。   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和创新发展先行者,是党中央对上海的要求。上海市委、市政府在努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注重对创新土壤和创新文化氛围的营造。“要克服急功近利的浮躁情绪”“要敢冒风险、宽容失败”……一方面鼓励探索未知的领域、大胆创新,另一方面则提倡用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对待充满风险的创新行为。这样的氛围,令“大型先进压水堆核电核岛主设备超大型锻件研制及工程应用”、“0.13微米嵌入式自对准分栅闪存技术与工艺开发”、“超高分子量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及其芳纶纤维制备关键技术与生产装备国产化”等一大批获奖项目在这里诞生。    改变科研评价鼓励“寂寞长跑”   上海市科委基础研究处副处长陈馨介绍说,本次上海科技奖励大会上基础研究成果喜人,对科研人员来说,尤其显得重要的是科研评价“指挥棒”的改革。   高校“数论文评职称”的评价导向,一度抑制了广大教师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积极性。两年前,复旦大学开始推行“代表作制度”,通过淡化职称评定标准的“硬杠杠”,延长考核周期,根据教授们的代表作在学术领域的影响力来评价学术成绩。去年,市教委要求高校的科研评价不再依据论文量“一刀切”,明确提出上海要建立科学合理的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分类评价体系,以质量和实际贡献为导向,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机制。而在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则通过引入国际化评估,让国际权威专家来评判研究人员的科研工作,从更长远的科研潜力来判断其工作价值。   上海的科研经费,也在稳定资助有潜力的“寂寞长跑”项目。如基金不设指南,有助于改变一些团队和科学家根据指南做研究的“投机”行为,鼓励科研团队多年潜心耕耘一个领域。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化细胞所王恩多院士已经连续拿到了四轮基金,相当于获得了基金连续12年的稳定支持。类似科研团队数量正在逐年递增。   事实上,坚持“寂寞长跑”几乎成了所有基础研究获奖项目的共同特征,陈赛娟院士的白血病“上海方案”项目,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从现象追溯本质的艰苦探索,这次获奖的科研成果主要始于18年前,而在这漫长的18年中,她的课题组在这一方向上没有申报过任何奖项;为研究长江流域变化对河口环境的影响,华东师大杨世伦教授整整坚持了12年……    让青年人才脱颖而出   优秀的科研项目带出了一支有活力、可持续的人才队伍。本次获奖项目的所有第一完成人中,有30.7%年龄小于45岁,这一比例较2013年提高了4.2个百分点,年轻化趋势明显。   为让优秀青年人才尽快脱颖而出,上海交大从2011年起设立了新进教师科研工作启动计划,学校资助5万到50万元不等的启动资金,支持和帮助新进的青年博士启动和开展科研工作。而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则给出了很大力度的经费支持。   纵观上海,一个以“启明星计划”为核心的全方位、立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已经建成,根据人才发展规律“量体裁衣”:“扬帆计划”将青年科研人员申请“第一桶金”的年龄下限拓展到了32岁;紧接着便是针对35周岁以下的“启明星计划”;而针对优秀人才,则有学术/技术带头人计划,还有针对海归的浦江人才计划等。
1382 次阅读|0 个评论
对《杨韵芳清华大学挑战杯特等奖作品不存在抄袭》的评述
热度 6 liwei999 2014-6-26 21:39
对《杨韵芳清华大学挑战杯特等奖作品不存在抄袭》的评述 作者: mirror (*) 日期: 06/25/2014 06:11:31 《杨韵芳清华大学挑战杯特等奖作品不存在抄袭》 的跟帖里,给了一个评论:恕镜某直言,如果不是在整体性能上对原来的发明有足够的优越性,仅仅是动力改变的话, 被说 “抄袭”也是无奈。 大学生能做出实在的东西来,绝对是要鼓励的。先帝早就说过了: 抄一遍也好 。这是镜某看过两个录像后的感想。 问题在哪里呢?镜某的措辞是 被说 “抄袭”。这是个事实的表述。博主的帖中也说了【“周先生”似乎将此帖子发到了“新语丝”,请方舟子先生打假】。可见 被说 “抄袭”的事情是存在的。“杨韵芳的作品没有抄袭”的主张是否能成立,就要看博主的辩护水平了。镜某以为辩护较比无力。 说“抄袭”,好像有些沉重了。但是如果镜某做评委,如果不能证明后发的“电驱动”大象鼻子在诸性能上都可以优于先发明德国人的气动的大象鼻子的话,给特等奖是不可能的。 作为机械手的作品,其 创意 也很重要。 仿象鼻机械臂 就是个创意,至于如何驱动的乃是另外的一个问题了。辩护帖子对此行为认为是 借鉴 ,镜某很不以为然。 扯到专利保护的具体事情,博主的辩护还算是有“道理”,但那是属于“法庭斗嘴”的世界标准。 这个事情如果 没有获奖的话 , 被说 “抄袭”的事情也就不会发生,也就不会有《杨韵芳清华大学挑战杯特等奖作品不存在抄袭》这样的辩护帖。因此,作为杨韵芳的挑战杯项目指导教师,镜某认为还是有些责任的。因为作为老师,不单是要教技术,也要教 审美 。这个比赛的名字叫“挑战杯”,学生作品的“创意”与这个题目搭配么?? 再重申一遍,动手做东西的学生没有过错。毕竟是她亲自做的。作为项目指导教师不能指出这个作品没有“创意”乃是水平有限。给这个作品特等奖的评委们就更没有审美的水平了。这是天下的清华大学啊,做事情不至于如此没有品味吧?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7770 次阅读|12 个评论
我院袁隆平院士,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热度 2 tt52dj 2014-1-10 14:56
今天上午,所科管科负责人在群里发布一则消息: 紧急通知,院里现组织各所于明天下午3点在农科院北门牌坊处迎接袁隆平院士载誉归来,院长书记等领导将会在长沙南站迎接。此次迎接活动院里非常重视,请各位同事积极配合。下面请各课题组长,各科室负责人通知组内成员于明天下午3点在北门牌坊集合(**同志明天会提前出现在牌坊,手持迎接横幅)。我所要求45人,请大家积极配合。如下雨天,请自行准备雨具。 起初,我一直在想:有什么大喜事,明天周末,院领导还需 这么兴师动众啊。至于嘛,我所总共也才75名在职人员,却要45人到院正门(通知中所提到的牌楼)迎接袁院士。 刚才,我登陆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网站, 才获悉原来所谓的袁隆平院士将载誉归来:是荣获 “ 2013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 http://www.most.gov.cn/ztzl/gjkxjsjldh/jldh2013/jldh13jlgg/201401/t20140107_111218.htm )。如此看来,这确实值得我等科研人员夹道欢迎啊! 在此,祝贺近来因为谈及转基因水稻问题而陷入纷扰的袁隆平,希望他有生之年实现自己禾下乘凉的梦想。 PS:分享几张袁院士的独家照片
个人分类: 学术漫游|3571 次阅读|5 个评论
MVC材料科技新闻写作竞赛特等奖获得者访谈
WileyChina 2013-5-22 10:58
特等奖: 高效淡水收集取得新进展 作品编号: 31 作者:张如范 单位:清华大学 1. 请简要介绍下自己的学习经历 我2005年考入中国石油大学化工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2009年保送到清华大学化工系直接攻读博士学位,导师是魏飞教授,我将于2014年7月毕业。 2. 请简要介绍自己的科研工作 我目前从事的研究方向是超长碳纳米管的制备与性质研究,已经发表的研究成果包括:一,制备出了世界最长的碳纳米管(单根长度达到半米长);二,制备出了结构完美、力学性质最为优异的碳纳米管;三,实现了单根碳纳米管的光学可视化及可控操纵。相关结果发表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 Advanced Materials , Nanoscale , Carbon 等杂志上,并被NPG aisa materials, Nanowerk等知名网站Highlighted。此外还有多项成果正在审稿的过程中。 曾获得教育部学术新人奖(2012年),2012年碳纳米管科学与应用国际会议(NT13)最佳墙报奖,2011年能源与环境先进纳米材料国际会议(A3)最佳墙报奖,2013年巴斯夫亚太地区科技论坛最佳墙报奖,2013年巴斯夫优秀研究生特等奖,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清华大学第330期博士生论坛优秀报告奖,清华大学金涌奖学金,清华大学化工系FLOTU最佳实验记录奖、FLOTU实验室建设贡献三等奖等多项奖励与荣誉。 3. 你觉得科技新闻会是否有助于你的科研工作? 我平时经常阅读科技新闻,并且是科学网、小木虫,Materials Views China等多家科技网站的忠实读者,这些科技新闻极大地开阔了我的学术视野,并使我快速获得科技信息,及时掌握了解最新科技进展。从过去多年的经验来看,除了正常阅读原始科技文献之外,经常性地阅读科技新闻对科研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并且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科研审美和品位,丰富自己的科研知识,提高自己的信息获取与把握能力。 4. 你觉得优秀的材料科技新闻稿应该具备哪些条件? 我认为,一篇优秀的科技新闻稿首先应该做到“信”、“达”、“雅”。所谓信,就是要忠实于原文,不能凭空杜撰或曲解原文意思,而应准确无误地传达原文所表达的观点,这应该是所有新闻作品的基本要求;所谓达,就是要做到语言通顺、简洁,逻辑清晰,传意有效,使读者能够读懂这篇科技新闻作品所要传递的信息,不至于产生误解,因为科技新闻作品面向的对象不仅是科研工作者,还有更多的其他读者如企业家,政府工作人员等,所以科技新闻能够做到达,是对其更进一步的要求;所谓雅,则是对新闻作品最高要求,一篇好的新闻作品,除了忠实原文,语言通顺、传意准确这些基本要求之外,更应做到语言优美,文章结构合理,构思巧妙,如同一篇优美的文学作品一样,能够吸引更广泛的读者群的兴趣,使人读后有着深刻的印象,经久不忘。 除此之外,科技新闻作品与一般的新闻又有所不同,由于科技新闻作品涉及的对象主要是自然科学技术,而读者群却涉及到不同专业和背景的人群,因此好的科技新闻作品应当做到专业性与科普性的有机统一,做到既能够让普通的读者看懂,又应该让专业的人士读后感觉专业术语表达规范,具有很强的专业性。 5. 之前是否撰写过科技新闻稿?可否分享下你在撰写新闻稿上的经验? 坦白地说,我以前并没有写过科技新闻稿,这篇作品是我的第一篇科技新闻稿。虽然如此,但是我以前读过大量的科技新闻作品,并且爱好写作,闲暇时间经常写一些古诗词,自娱自乐,我大概写过几十首的古诗词。我对写作的技法也有自己的一些浅显认识,所以这些斗胆写了这篇作品。这里分享几篇我写过的几首诗词作品,贻笑大方了。 水调歌头—游黄果树瀑布 2011年 多年仰慕情,今游黄果树。未见瀑布壮景,已闻水声出。且看银川高挂,天河飞流直下,犹如龙颜怒。 色胜雪,声比雷,泻如注。气吞山河,万马奔腾云飞渡。击石乱溅生烟,落瀑垂挂成关,神仙叹无路。造化之神工,愿其千秋驻。 丹东大鹿岛凭吊邓世昌墓有感 2011年 海涌浪潮水茫茫, 千里凭吊拜世昌。 甲午捐躯殉国难, 烈士英魂葬海疆。 有心报国杀倭寇, 无力回天实堪伤。 弱者岂有生存道, 民安更须待国强。 读科学网上“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沥青滴落实验已持续86年”有感 2012年 液固之辩为沥青, 历时弥久也从容。 八十六年弹指过, 多少光阴水流东。 百折不回为一梦, 管他冷嘲与热讽。 科研路上无捷径, 成功更需待志凝。 6. 请谈谈你对MaterialsViewsChina.com的看法 我觉得这个网站对于及时报道材料科技领域的最新进展,同时扩大Wiley在中国的影响都是有着重要的作用的。通过举办本次写作竞赛,使更多的人了解了这个网站。总的来说,这个网站办的还是非常好的。我觉得下一步在版面的设计上可以更好一些,使其更紧凑,内容更丰富,并且更新更及时一些,这样会使网站的专业性更强,并且访问量也会增加。 材料科技新闻写作竞赛一等奖获得者访谈 材料科技新闻写作竞赛二等奖获得者访谈 材料科技新闻写作竞赛入围奖获得者访谈
个人分类: Physical Science|339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科技传播系师生在皖百万大学生科普创意大赛中获特等奖
rubyland 2012-9-9 11:12
2月16日下午,由省科协、省教育厅、团省委等联合举办的“第二届安徽省百所高校百万大学生科普创意创新大赛”颁奖大会在稻香楼宾馆隆重举行。省委副书记孙金龙出席会议并讲话。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朱维芳、省政协副主席赵韩、全国政协常委刘光复出席会议。省政协副主席、省科协主席田唯谦主持会议。我校副校长陈初升与获奖同学代表出席此次大会。 本次大会同时对安徽省百所高校百万大学生科普创意创新大赛的获奖者进行了表彰。第二届“百所高校百万大学生科普创意创新大赛”自2011年6月正式启动,来自全省94高校的7187名学生报名注册参赛,共提交参赛作品2621件。我校共有61人报名参加,提交作品25件。其中我系张燕翔老师指导的赵勇等同学的《掌握科学——增强现实虚拟互动科普读物》作品获大赛唯一的特等奖,同时李雅筝同学两件作品获得优秀奖。最终我校凭借优秀的参赛成绩,荣获优胜奖(共计5名)。 “安徽省百所高校百万大学生科普创意创新大赛”由省科协、省教育厅、团省委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解放军电子工程学院等单位协办,旨在进一步增强高等院校和大学生开展科技普及的社会责任,营造更加浓厚的创新文化氛围,积极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为展示我校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的社会责任,科技处与校团委积极在校内宣传发动。通过本次赛事不仅很好地展示了我校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和善于创新的科研能力,也引导和鼓励了广大学生的创新热情,增强了创新能力,进一步推动了我校探索创新途径,倡导创新精神、营造创新文化,夯实了我校的科学素质建设。 (校团委、科技处、校研究生会) 附:我校获奖作品名单 作 者     作品名 特等奖: 赵 勇 等     掌握科学——增强现实虚拟互动科普读物 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 二等奖: 涂 然 等     消防科普2火旋风 匡晨晖      火灾过程与模拟实践平台 李雅筝 等     基于能力建设的学校科普工作模式探究 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 三等奖: 王恬子      亚心太阳塔 周一帆      网络媒体环境下科普实践研究 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 武 鹏 等     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网络科普系统实现 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 孙文彬      科普产业的双重特征及生态系统研究报告 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 优秀奖: 邹苏琪 等     宠物鱼“跑步机” 匡晨晖 等     库不齐沙漠美景 熊 键 等     核能科普网站——核之谜 宋文婧 等     基于FMS技术的“虚拟生物实验室”远程互助教学系统 李雅筝 等 安徽省科普产品生产企业科普能力建设的案例研究(部分) 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 李雅筝 等 关于如何做好突发性事件的应急科普报道的思考 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 武 鹏 更多信息请参考官方网站:“安徽省百所高校百万大学生科普创意创新大赛
2003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校喜获“化医杯”西南区化工设计决赛特等奖并晋级全国总决赛
ssyandmltcdj 2012-8-16 12:29
西南区决赛获奖证书及颁奖仪式等 宜宾学院参赛师生大合影 雁声团队获西南赛区特等奖 右起第一为西南赛区二等奖Persistence团队队长李玲; 第二为西南赛区二等奖梦翼团队队长李超。 雁声团队决赛答辩现场 Persistence团队小组赛答辩现场 雁声团队小组赛答辩现场 梦翼团队小组赛答辩现场 由“化医集团”赞助, 2012“化医杯”西南地区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暨“中石化-三井杯”第六届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西南赛区决赛于日前在重庆大学圆满落下帷幕。通过激烈的淘汰选拔,宜宾学院各参赛队排除万难,师生共同努力,最终雁声团队提交的《混合碳四制150kt/a丙烯综合利用项目设计》作品以其扎实的设计、精彩的答辩征服了专家评委和现场观众,喜获西南赛区决赛“特等奖”并顺利晋级全国总决赛。全国总决赛将于8月24日至8月27日在青岛的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举行,预祝他们再创佳绩。 另有“ Persistence”和“梦翼”等2支团队获西南赛区决赛“二等奖”,“Point”、“新势力”、“Fly”、“追梦”、“梦联”、“Endeavour”、“Miracle”等7支团队获西南赛区决赛“三等奖”。 据悉,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由中国化工学会、中国化工教育协会、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联合主办,旨在多角度全方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工程技能,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增强大学生的工程设计与实践能力,丰富校园科研与学术氛围。初赛分为华东、华南、华西、华北、华中、西南、东北七个赛区进行,然后在赛区决赛基础上举行全国总决赛。 2012年,全国共有包括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厦门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中南大学等119所高校的562支队伍提交作品。西南赛区包括四川、重庆、贵州、云南等四个省市,共有15所高校的57支队伍提交作品,最终我校和四川大学、重庆大学、西南石油大学等4所高校的代表队顺利晋级全国总决赛。 由我校化学与化工学院张强(队长)、张燕平、唐华、陈萍、谢密等五名学子组成的雁声团队在 尚书勇博士、徐慧远博士和朱登磊副教授等教师的辛勤指导下,在教务处、实验中心等多个部门的大力指导和协作下, 历时 3个多月的艰苦备战,凭着扎实的基本功和坚韧的毅力,通过校内选拔赛、西南赛区决赛后顺利晋级全国总决赛。 这是继我校 2009年首次参赛即获得“全国总决赛三等奖”(易华燕、朱勇、雷本勇、李莉、王林等5名同学组成的“长江之源”团队)、2010年获“全国总决赛二等奖”(刘雪娇、黎军、刘小斌、练宏、张娟等5名同学组成的“Green Line 5”团队)、2011年获“全国总决赛二等奖”和“最佳环保设计专项特色奖”( 柳吉海、王斌、王艳、徐文倩、张华亮等 5名同学组成的“AIR”团队 )之后的又一优良成绩,是我校认真践行“为学生成功奠定基础”办学理念后,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学生能力培养,教学质量日渐提高的优秀教学成果之一。
个人分类: 教学心得|4105 次阅读|0 个评论
新闻:电子科大蝉联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特等奖
热度 5 pb00011127 2012-4-10 09:19
---- 2012年新闻 ---- 近日,2012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MCM/ICM)成绩在官方网站揭晓,我校学子继2011年荣获特等奖(Outstanding winners)后再获该殊荣。此外,我校参赛队还获得1个一等奖(Meritorious winners)和10个二等奖(Honorable mentions)。 由计算机学院周涛教授指导的学生郭方健、苏江、高见等3名本科生组成的参赛队,与康奈尔大学代表队等六支队伍一同获得ICM总体成绩特等奖。我校学子曾在2004年和2011年两次获得MCM/ICM赛事特等奖,同时我校也是继国防科技大学和浙江大学之后第3个蝉联特等奖的中国高校。 2012年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MCM/ICM)吸引了来自中国(电子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美国(哈佛大学、西点军校、麻省理工学院、康奈尔大学等)等16个国家和地区的5026支队伍、15078名学生参赛。本次大赛共评出特等奖17个,约占参赛队伍的0.3%。 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包括数学建模竞赛(MCM)和交叉学科建模竞赛(ICM),是由美国自然基金协会和美国数学及其应用联合会共同主办,运筹学与管理科学学会、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等多家机构协办的一项面向世界各国大学生的国际性权威赛事,享有数学建模“奥林匹克”之称。竞赛以三名本科生或高中生为一组,在四天时间之内,就指定的问题完成模型的建立、求解和验证,最终以条理清晰、流畅的英文撰写一篇20页左右的论文提交给竞赛组委会。自1985年以来,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已经成功举办28届,电子科技大学凭借优异的战绩,目前占据MCM/ICM特等奖总数排行榜(中国高校)第三位。 ---- 2011年新闻 (2011年新闻稿提供者没有统计ICM的数据)---- 据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官方网站的消息,我校学生在2011年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MCM)中,再次获得最高奖(Outstanding winners)。我校数学学院数学建模队指导的学生还在2011年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MCM)及交叉学科建模竞赛(ICM)中获得1个 Meritorious winners和4个Honorable mentions。 由计算机学院周涛教授指导的学生王文强、曹跃、杨紫陌等3名学生组成的参赛队,获得总体成绩最高奖(Outstanding winners)、最具创意奖(INFOEMSBen)及美国管理运筹与管理科学学会奖(Fusaro Award)。这也是我校学子继2004年获得该项赛事最高奖(Outstanding winners)后的再次突破。本次竞赛仅有7个参赛队荣获最高奖(Outstanding winners),占参赛队近0.3%。国内参赛高校仅电子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及北京大学获得最高奖(Outstanding winners)。 2011年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MCM)共有来自中国(电子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985高校)、美国(西北理工大学、明尼苏达大学、杜克大学等高校)等16个国家、2775支队伍、8325名学生参赛。 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MCM/ICM),是一项国际级的竞赛项目,更是现今各类数学建模竞赛之鼻祖。大赛共设置Outstanding winners、Finalist winners、Meritorious winners、Honorable mentions等4个奖项等级。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2253 次阅读|9 个评论
不好意思,今年又拿了全美数学建模邀请赛特等奖~~
热度 65 pb00011127 2012-3-22 07:18
真是对不起大家! 首先感谢队员:郭方健、苏江和高见!! C题的特等奖!! 去年也拿了特等奖,每年都是一支队伍,一个特等奖,很充分,很必要~~ 不能再这样灌特等奖了!!又要被骂了~~ COMAPispleasedtoannouncetheresultsofthe14thannualInterdisciplinaryContestinModeling(ICM).Thisyear,arecord1329teamsrepresentinginstitutionsfromsixcountriesparticipatedinthecontest.SeventeamsweredesignatedasOUTSTANDINGWINNERSrepresentingthefollowingschools: · CornellUniversity,Ithaca,NY(INFORMSwinner) · Huazho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Wuhan,China · MathematicalModelingInnovativePracticeBase,China · NanjingUniversityofInformationScienceandTechnology,Nanjing,China · NorthwesternPolytechnicalUniversity,Shaanxi,China · ShanghaiJiaotongUniversity,Shanghai,China · UniversityofElectronicScienceandTechnologyofChina,Chengdu,China 2012ICMStatistics · 1329Teamsparticipated · 44USTeams(3%) · 1286ForeignTeams(97%)fromIndonesia,China,HongKong,PalestineandUnitedKingdom · 7OutstandingWinners(1%) · 4FinalistWinners(1%) · 125MeritoriousWinners(9%) · 640HonorableMentions(48%) · 553SuccessfulParticipants(42%) ------------------------------------------------------------------- 去年获奖博客,哈哈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075do=blogid=425354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075do=blogid=443649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5497 次阅读|156 个评论
[转载]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获得者潘桂棠教授访问ITPCAS
Zhangdawen 2012-2-17 14:32
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获得者 潘桂棠教授访问我所 2012-02-17 2012年2月15日,应中国科学院大陆碰撞与高原隆升重点实验室方小敏研究员邀请,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获得者、原国土资源部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所长、著名的青藏高原研究专家潘桂棠教授前来青藏高原研究所交流并作学术报告。 访问期间,潘桂棠教授作了题为“青藏高原大地构造特征及演化”的学术报告。报告以国土资源部近10年来基础地质调查为基础,综合报道了青藏高原地质调查的最新进展和大量原创性的发现与成果。随后,与会人员就感兴趣的科学问题与潘桂棠教授进行了热烈的现场讨论,并就可能开展的合作研究交换了意见,为双方开展青藏高原形成机制和成矿理论等方面的合作研究创造了良好条件。 潘桂棠教授长期从事区域地质、大地构造、新构造、区域成矿学研究,是我国考察过青藏高原和中国西部各大山系的少数地质学家之一。他致力于青藏高原区域地质和东特提斯地质构造形成演化模式研究,提出了特提斯洋陆转换多岛弧盆系演化模式等新的研究见解,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了多篇重要论文和多部作为第一作者的学术专著,为青藏高原地质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会议现场
2973 次阅读|0 个评论
AEVIOU蜂窝式中文滑行输入法获得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特等奖
qizhwei 2011-10-19 23:56
这次比赛,经历了很多困难,同学们还是很不错的,浩亮 嘉斌和 承彦等克服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在学院领导、学生工作的老师和团委的支持下 ,终于捧得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特等奖这个殊荣! 目前创新的氛围还是很浓厚,学生的点子也比较多,思路活跃。但最终成为一个可以推广的产品,还是有很多路要走。即使有了原型,也有不少知名度,离产品也是很长距离,不但是投资和营销的问题,就是技术本身也是需要改进,适合推广。 可喜的是目前国内有很多创新大赛,也有不少天使投资,也为一些创新型产品找到了出路。美国这边体制比较完善,从实验室到市场是一条龙服务,产生了很多像intel google apple facebook这样的公司。他们这边是正反馈的,有了好主意,有了好原型,然后就有风投,最后有市场。结果是更多的好产品。 也希望国内的环境也逐步完善起来,这样就会有更多的创新型产品出现了。 再次祝贺我们小组获得比赛!
个人分类: 杂感随谈|401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15-311 北琴海鹏转发 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获得者单凤儒教授
ljkf 2011-4-1 11:11
15-311 北琴海鹏转发 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获得者单凤儒教授 渤海大学报 2011 年 3 月 15 日 第 100 期 ( 总第 342 期 ) 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获得者单凤儒教授 文章发布时间: 2006-11-16   渤海大学副校长单凤儒教授,是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获得者,终身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辽宁省高等学校首届教学名师,辽宁省省级优秀专家,锦州市学术领军人。作为国家级首批精品课《管理学基础》负责人,单凤儒教授现为教育部高职人才培养工作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理事,并兼任中国商业经济学会理事,中国商业高等教育学会理事。一系列荣誉称号,源自于单凤儒教授在教育教学理念探索、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    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的探索者   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单凤儒教授坚持 “ 以学生为本 ” 、 “ 以应用为导向 ” 的教育观。这种教育观强调,教育教学要服务于社会需要,以满足社会需求作为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实施以 “ 实践性 ” 为特征、注重学生在应用中学习的教学模式,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正是基于这种教育理念,单凤儒教授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课程体系诸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与探索,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单凤儒教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 “ 学导 型 ” 教育观。强调学校教育本质上应以学生的学习为主,教师的指导为辅,教学过程就是教师指导下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学校所有工作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全面发展服务,有效地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这种 “ 学导 型 ” 教育观,克服了传统的 “ 灌输型 ” 教育观的弊端,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空间与条件。   为真正实现教育目标,单凤儒教授主张 “ 大教学系统 ” 教学观念。教学视野从课堂教学拓展到课外乃至社会,实现课内教学、课外教学、社会教学三大系统的立体渗透,使课堂教学的主系统与课外学习的子系统有机结合。课外教学子系统包括课前预习、课后作业,与课程相关的阅读与资料收集等。学生校内外专业实践、学生社团与校园文化活动,要与专业教学有机融合。校园日常生活与人际交往,往往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成长过程,由此构成社会教学的重要内容。正是这些鲜明独到的认识,使单凤儒教授的教育教学理念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获得者   单凤儒教授将自己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方法,并在实际教学中积极应用,曾两次获得国家级荣誉奖励。1989年, “ 模拟实践教学法 ” 获全国普通高校首届优秀教学成果国家级特等奖,单凤儒教授在人民大会堂受到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模拟实践教学法,把社会具体案例引入教学活动,通过学生扮演相关角色、再现社会情境、经营决策对抗等模拟手段,在课堂建立仿真的 “ 企业市场 ” 环境,将企业管理的实际问题引进课堂。单凤儒教授以案例教学为中心,以仿真素材、案例讨论、渗透式讲授和开放式考试作为四个大环节,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模仿实际管理者处理各种矛盾,培养学生的实际决策技能,并提出了介于纯理论教学与直接实践教学之间的 “ 模拟实践 ” 教学理论。模拟实践教学法获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正是对 “ 模拟实践 ” 教学理论的充分肯定。   在巨大荣誉面前,单凤儒教授并没有停止探索,又创造了管理课程参与 式教学 模式。始于1989年的管理课程参与 式教学 模式,历经15年的探索与实践,不断丰富和完善,在2004年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管理课程参与 式教学 模式,就是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以激励学习和亲身体验教学为出发点,以提高学习效绩为目标的教学模式。通过创建学习团队、学生自主学习、模拟管理等方式,让学生全方位参与教学活动。这种教学理论对传统教学模式是一次重大突破,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绩。    国家级精品课的创建者   单凤儒教授在探索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的同时,积极打造高职高专精品课。以单凤儒教授为负责人的高职课程《管理学基础》,于2003年被教育部评为首批国家级精品课程。   该课程坚持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培养基层管理岗位的综合管理技能为主线,构建实用性、能力本位的教学内容体系。采取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为核心的参与 式教学 模式,显著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该课程主要特色是,坚持以培养创新精神为目的,推行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核心的模拟实践教学,形成了模拟经营、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管理情景剧、计算机模拟等多种模拟实践的教学形式,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管理活动的积极性,激活了学生的管理创新思维。通过20年的教学实践与改革,管理学课程建成了以学生自主学习为目标的集成式学习系统和资源系统,并在教育部精品课网站上向全国免费开放。其教学大纲、教案、课件等全套资料,已被全国十余所院校同行借鉴、使用。 单凤儒教授作为该课程的创建者和负责人,曾多次应邀在全国高等职业教育会议上介绍精品课建设的经验,先后为全国十几所高职高专院校的上千名教师作经验介绍,产生了积极影响。    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者   作为主管高职工作的渤海大学副校长,单凤儒教授积极致力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建设,重点推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 “ 就业导向、能力本位、三维渗透 ” 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改革与创新,把传统的以理论教学为主的培养体系,整合改造成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综合素质养成等三大培养体系。与此同时,单凤儒教授大力推进高职专业建设和教学方法改革,构建职业技能主导型培养方案,突出和强化直接培养职业技能的专业主干课,并根据课程内容选择 “ 双元强化 ” 、 “ 自学辅导 ” 、 “ 强化训练 ” 、 “ 精讲实践 ” 等教学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04年,单凤儒教授直接指导高职学院创建了两门省级精品课。   2005年,全省本科办高职教育检查中,高职学院获得检查专家的高度评价。单凤儒教授担任专业带头人的旅游与饭店管理专业,被评为国家级高职改革试点专业,辽宁省首批高职示范专业。   在从事教学和管理工作的同时,单凤儒教授努力钻研,笔耕不辍。先后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著作、教材28部,主持国家 “ 十五 ” 教育规划项目、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10项,获国家、省教学成果奖与科研成果奖7项,体现出单凤儒教授强劲的科研功力。正是单凤儒教授扎实的科研和教研基础,才能产生对教育教学理念独到的理解和认识;正是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执着,对受教育者的热爱,才能创造出富于创新精神的 “ 模拟实践 ” 教学法和参与 式教学 模式,才能赢得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的荣誉。 战涛
个人分类: 学导式创新教学|1277 次阅读|0 个评论
团结迸发智慧,细节决定成败——踏浪团队参赛之心路历程
ican2010 2011-2-23 14:29
团结迸发智慧,细节决定成败——踏浪团队参赛之心路历程
团结迸发智慧,细节决定成败——踏浪团队参加第四届美新杯中国MEMS传感器应用大赛之心路历程 我们踏浪团队能够有幸从全国500多个参赛团队中脱颖而出,夺得第四届美新杯中国 MEMS 传感器应用大赛中国总决赛特等奖,离不开团队的努力和老师的辅导以及学院的大力支持。但在我们看来,获胜的关键的是:团结迸发智慧,细节决定成败。 图1 参赛作品——踏浪鼠标 团队精神贯穿赛前赛后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一个团队的力量却不可忽视。在报名期间,团队的五名队员就多次聚在一起讨论,从作品构思到作品方案,大家都积极参与。每个人的智慧总是有限的,但是在一起交流时总会迸发许多精彩的想法,这也为作品的最终完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报名参赛后,团队成员对作品的制作进行了分工合作,有专门负责硬件电路调试的,有专门负责软件程序编写的,也有专门负责模型设计与制作的,但是每周末大家都会聚在一起开会讨论,交流近一周各自的进展情况,提出遇到的难题并合力思考,探求最好的解决方案,这也使得作品能够更快更好地完成。在作品的整个制作过程中,团队里的每个人都是无私奉献的,南京的酷暑无法挡住队员们的热情,骄阳似火的日子里,大家都推迟了回家享受空调的时间,更多的留在学校实验室钻研参赛作品,常常是忙到凌晨。正是这样的孜孜不倦,齐心协力,作品在8月初就基本成型了。 在比赛中,大家更是发挥团队作用,在中国区总决赛路演中,团队每一个成员都不断地为过路的同学和市民讲解、示范,请他们亲身体验,两天的路演,前来展台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兴趣盎然,却不知团队成员早已口干舌燥,疲惫不堪,但我们互相为彼此打气,不放弃为每位来参观体验的市民讲解。天道酬勤,团队成员们两天的努力终于获得了较高的支持率。 细节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 “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说的一点都没错。从一开始参赛,我们团队就非常重视比赛中的每个细节,我们认真研读参赛手册和相关赛事文件,认真准备每一份材料,抓住竞赛中的每一个要点,认真走好参赛过程的每一步。 举几个比赛中的事件来说吧。在苏皖赛区比赛前,团队成员对PPT答辩环节开场白的设计上就煞费苦心,怎样才能在一开始就激发起观众对我们作品的兴趣呢?这个问题一直都使我们非常纠结,直到比赛前的晚上才最终决定下来。在队长李云龙拿起麦克风的时候,第一句话就问道“大家回忆一下自己在长时间操作鼠标的时候,胳膊手腕有没有酸痛的感觉?”“有!”观众异口同声的回答。经过这样的一个巧妙设问,场面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这也为PPT的顺利答辩奠定了很好的氛围,答辩过程进行的很顺利,队长李云龙在做PPT报告的过程中,语言简洁明了,回答评委的问题也很巧妙,给评委们留下了较好的印象。在颁奖环节,当我们看到来自苏皖地区其他高校的创新作品纷纷得奖时,我们很坦然,有些作品的确很有创新性和实用价值。但是令我们没有想到的是在颁奖的最后环节,评委宣布一等奖名单时,第一个就是“踏浪鼠标”,当时我们每一个队员的心情都无比的激动!我们知道这个奖励是对我们参赛几个月以来的辛勤努力的肯定,也是对我们以后继续参赛,继续创新的鼓励。 在中国区总决赛中,答辩环节的六分钟对于将几个月来五个人的心血呈现在评委面前是非常关键的。答辩环节中包含可选的才艺表演,这既要展现我们设计的作品,还要展示出团队精神面貌,最好还能在众多表演中让大家眼前一亮。考虑到这些,对于六分钟答辩的内容和形式,我们认真探讨了一周的时间才基本确定下来。在学校,利用课余时间,经过几轮的修改和完善,我们对上台答辩作了十分充分的准备,对我们的才艺表演也进行了无数次的排练,力求用最合理、直观、娱乐的方式表现作品的灵感来源、创新亮点、实际功用等。在答辩前两天的晚上队员们还在住所进行了多次精确计时的彩排,进一步优化措辞,对可能发生的不同情况制定了不同的应对方案,以保证把每一个细节都考虑到位,保证将我们和作品最好的一面呈现在评委和观众的面前。在正式答辩开始时,我们队员赵文洪亮的声音:“下面插播一段广告”拉开了我们整个答辩的序幕,我们依次进行了才艺表演——“疯狂推销”和作品的PPT答辩,队员们默契的配合,以及每名队员精彩的表现给赛会评委及观众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答辩环节总时间为5分26秒,这与我们排练平均5分24秒的用时相差不大。赛场边的志愿者无不感叹的说道:“踏浪团队不仅答辩做得好,而且表演有新意,够娱乐,更令人吃惊的是时间也控制得也非常完美”。比赛最后一天颁奖的时候,当听到特等奖名单中有“踏浪鼠标”时,我们队员们闪着幸福的泪花兴奋的抱在了一起······ 尽管我们踏浪团队最终荣获了中国区决赛的特等奖,但回首我们走过的参赛历程发现,刚开始我们根本没有考虑过参赛成绩,参赛中间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有的是我们踏浪团队成员五颗紧紧团结在一起的心和为参赛过程中的每一个难题思考、探讨和解决所留下的汗水。 我们用自己的智慧创作出有实际意义的作品并获得肯定,真心的感谢ICAN大赛组委会在各方面所给予的大力支持,是您们为我们提供了展现自己的平台,是您们为我们开启了走向创新之路的大门,是您们坚定我们的信念:“Y 图1 参赛作品——踏浪鼠标 团队精神贯穿赛前赛后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一个团队的力量却不可忽视。在报名期间,团队的五名队员就多次聚在一起讨论,从作品构思到作品方案,大家都积极参与。每个人的智慧总是有限的,但是在一起交流时总会迸发许多精彩的想法,这也为作品的最终完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报名参赛后,团队成员对作品的制作进行了分工合作,有专门负责硬件电路调试的,有专门负责软件程序编写的,也有专门负责模型设计与制作的,但是每周末大家都会聚在一起开会讨论,交流近一周各自的进展情况,提出遇到的难题并合力思考,探求最好的解决方案,这也使得作品能够更快更好地完成。在作品的整个制作过程中,团队里的每个人都是无私奉献的,南京的酷暑无法挡住队员们的热情,骄阳似火的日子里,大家都推迟了回家享受空调的时间,更多的留在学校实验室钻研参赛作品,常常是忙到凌晨。正是这样的孜孜不倦,齐心协力,作品在8月初就基本成型了。 在比赛中,大家更是发挥团队作用,在中国区总决赛路演中,团队每一个成员都不断地为过路的同学和市民讲解、示范,请他们亲身体验,两天的路演,前来展台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兴趣盎然,却不知团队成员早已口干舌燥,疲惫不堪,但我们互相为彼此打气,不放弃为每位来参观体验的市民讲解。天道酬勤,团队成员们两天的努力终于获得了较高的支持率。 细节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 “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说的一点都没错。从一开始参赛,我们团队就非常重视比赛中的每个细节,我们认真研读参赛手册和相关赛事文件,认真准备每一份材料,抓住竞赛中的每一个要点,认真走好参赛过程的每一步。 举几个比赛中的事件来说吧。在苏皖赛区比赛前,团队成员对PPT答辩环节开场白的设计上就煞费苦心,怎样才能在一开始就激发起观众对我们作品的兴趣呢?这个问题一直都使我们非常纠结,直到比赛前的晚上才最终决定下来。在队长李云龙拿起麦克风的时候,第一句话就问道“大家回忆一下自己在长时间操作鼠标的时候,胳膊手腕有没有酸痛的感觉?”“有!”观众异口同声的回答。经过这样的一个巧妙设问,场面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这也为PPT的顺利答辩奠定了很好的氛围,答辩过程进行的很顺利,队长李云龙在做PPT报告的过程中,语言简洁明了,回答评委的问题也很巧妙,给评委们留下了较好的印象。在颁奖环节,当我们看到来自苏皖地区其他高校的创新作品纷纷得奖时,我们很坦然,有些作品的确很有创新性和实用价值。但是令我们没有想到的是在颁奖的最后环节,评委宣布一等奖名单时,第一个就是“踏浪鼠标”,当时我们每一个队员的心情都无比的激动!我们知道这个奖励是对我们参赛几个月以来的辛勤努力的肯定,也是对我们以后继续参赛,继续创新的鼓励。 在中国区总决赛中,答辩环节的六分钟对于将几个月来五个人的心血呈现在评委面前是非常关键的。答辩环节中包含可选的才艺表演,这既要展现我们设计的作品,还要展示出团队精神面貌,最好还能在众多表演中让大家眼前一亮。考虑到这些,对于六分钟答辩的内容和形式,我们认真探讨了一周的时间才基本确定下来。在学校,利用课余时间,经过几轮的修改和完善,我们对上台答辩作了十分充分的准备,对我们的才艺表演也进行了无数次的排练,力求用最合理、直观、娱乐的方式表现作品的灵感来源、创新亮点、实际功用等。在答辩前两天的晚上队员们还在住所进行了多次精确计时的彩排,进一步优化措辞,对可能发生的不同情况制定了不同的应对方案,以保证把每一个细节都考虑到位,保证将我们和作品最好的一面呈现在评委和观众的面前。在正式答辩开始时,我们队员赵文洪亮的声音:“下面插播一段广告”拉开了我们整个答辩的序幕,我们依次进行了才艺表演——“疯狂推销”和作品的PPT答辩,队员们默契的配合,以及每名队员精彩的表现给赛会评委及观众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答辩环节总时间为5分26秒,这与我们排练平均5分24秒的用时相差不大。赛场边的志愿者无不感叹的说道:“踏浪团队不仅答辩做得好,而且表演有新意,够娱乐,更令人吃惊的是时间也控制得也非常完美”。比赛最后一天颁奖的时候,当听到特等奖名单中有“踏浪鼠标”时,我们队员们闪着幸福的泪花兴奋的抱在了一起······ 尽管我们踏浪团队最终荣获了中国区决赛的特等奖,但回首我们走过的参赛历程发现,刚开始我们根本没有考虑过参赛成绩,参赛中间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有的是我们踏浪团队成员五颗紧紧团结在一起的心和为参赛过程中的每一个难题思考、探讨和解决所留下的汗水。 我们用自己的智慧创作出有实际意义的作品并获得肯定,真心的感谢ICAN大赛组委会在各方面所给予的大力支持,是您们为我们提供了展现自己的平台,是您们为我们开启了走向创新之路的大门,是您们坚定我们的信念:“Yes, I can!”es, I can!” 图2 荣获特等奖后,与赛会主席张海霞老师合影 踏浪团队:李云龙 朱冬冬 赵文 刘亚舒 蔡永娟 2011年2月10日
2865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6: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