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发刊词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弘毅生态农业微信公众号发刊词(连载之一)
蒋高明 2019-10-12 07:57
弘毅生态农业微信公众号发刊词(连载之一) 蒋高明 2017年9月29日 弘毅生态农业微信公众号最近要开通了,平台负责人约我写篇导读推介一下。因很多生态农场面临不少现实问题乃至生存问题,该平台试图为大家提供解决问题的机会,且该平台酝酿很久,今天终于开通了,很值得祝贺,于是欣然写下下面的话。 经过11年发展,中国科学院弘毅生态农业科研团队的成果不断壮大。目前在全国各地已经有近50家生态农场,约20万亩耕地或草地采取了“六不用”做法。最小的农场一二百亩,大的过万亩;有农户联合形成的农场,也有大型企业投资建设的农场,还有县市一把手亲自抓的农场联盟。 那么,什么是“六不用”呢?“六不用”是一种通俗的说法,即在种植过程中,不用农药、化肥、除草剂、地膜、人工合作激素与转基因种子。“六不用”是必须实现的有机标准,是有机农业的另一种通俗说法。现行有机标准中,对农膜的使用还是含糊其辞的,但“六不用”要求地膜也不用。因此,在具体操作中,“六不用”可能比欧洲、美国乃至中国的有机标准都要严格,除地膜外,尽量不使用杂交种(作为饲料的玉米除外),大量使用自留种,顺季节种植,部分地方甚至不用地下水,如发展旱作有机农业等,充分利用大自然的力量。产品上架前,还要进行抽检,农药残留“零检出”才能上架,而一旦发现产品出现了农药残留,无条件下架。 为什么要采取如此严格的手段呢?一是为了人类健康需要,在源头少制造病人;二是满足市场对高端食品的需要;三是保护生态环境;四是保护老种子;五是让传统的农业手艺有人继承。高端的生态农业如果没有效益,没有人继承,则人类命运堪危。 实际上,有机农业或者“六不用”农业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倒退40年中国人餐桌上的食品都是有机的,健康的,也是六不用的。但时代发展了,生产力提高了,倒退回去已经不可能。没有产量优势的有机农业,仅靠价格优势也难以体现。弘毅生态农业科研团队率先实现了在“六不用”前提下,将低产田成功提升为高产稳产的吨粮田,在水果、部分蔬菜中,“六不用”的产量并不低,甚至反超,这要得意生态科技的进步。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变革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大了,农业也受到很大的影响。目前粮食产量越来越高,餐桌上的食物越来越丰富,这些都离不开现代农业技术,尤其化肥、农药、除草剂、激素、地膜的贡献。然而,上述数量农业的极大发展,造成人的流动趋势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就是当越来越多的技术,替代了人工以后,更多的人拥挤了城市,只有少量的人从事农业。在美国,这个比例已经倒挂到1:99,即1个人生产的东西,99个人也吃不了。 当有人为这种生产模式大唱赞歌的时候,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也出现了,即环境污染、病人增多、肥胖人增多、儿童出现性早熟,食物口感大不如前。今天的城里人不知道我们吃的东西是用什么样的方法生产出来的,各种技术日新月异,早已突破了农业界限。以激素为例,人的激素、动物激素、植物激素可以混用,用这样的办法生产,食物被改变的面目俱非。除了将动物集中养殖,连植物也有了这样的待遇,有人试图设计植物工厂,在人造的环境下生产食物。 发达国家早已意识到了上述问题的严重性,一种更安全健康的农业理念,有机农业出现在公众视野。有机农业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1909年,当时美国农业土地管理局长King考察了中国的农业,并总结出中国农业数千年兴盛不衰的经验,在其《四千年的农夫》著作中提到了有机农业。殊不知,有机农业中的“有机”两个字是多余的,农业就是各种生物组成的,农民打交道的就是各种经过驯化的动植物,生物就是天然的有机体,何来多余的有机来冠名?正如生物农业中的“生物”定语是多余的一样,有机农业中的有机也是多余的。只不过人民为了区别化学农业,转基因农业或所谓生物农业,人们更希望有一种农业模式下,生产出来当年本来的食物。 有机农业的真正发源地不是在英国,也不是在美国,而是在中国那样的食物多样性大国,那些有着悠久农业栽培历史的大国,如中国、印度、埃及都有资格称有机农业的发源地,唯有美国、英国没有资格,他们的农业历史很短。相反,他们发起的工业化使得农业越走越远。我国的传统农业,即倒退到建国之前的所有农业,那个时候的有机农业还是处在相对落后状态的话,可以定位为有机农业原始阶段,或有机农业1.0。那时的有机农业是纯有机的,没有工业合成化肥,农药,但产量低,一场蝗灾可以就造成饥荒,更不用说旱灾、涝灾、冻灾等等,都会大大影响食物供应。尽管当年人们吃的是有机的,但数量不足,除了大户人家之外,普通人家青黄不接是经常的。
个人分类: 自然与社会|2406 次阅读|0 个评论
姚远:中文期刊发刊序与告止序考
热度 1 kexuechuanbo 2016-9-19 22:24
姚远.中文期刊发刊序与告止序考 .今传媒,2016(8):4-7. 中文期刊发刊序与告止序考 姚 远 (西北大学编辑出版与传播科学研究所/西北大学数学与科学史研究中心,陕西西安,710069) 摘要: 确认唐大烈创刊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的《吴医汇讲》中,唐大烈的《自序》《凡例》、名医缪遵义的《序》及元和知县蒋楩的《序》,为中文期刊最早的发刊词,而《吴医汇讲》11卷卷终所载唐庆耆的《爰书数语附于简末》则为本土中文期刊最早的停刊声明。1815年在马来西亚之马六甲所办的境外最早中文期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序》为传教士所办西式中文期刊最早的发刊词。传教士所办香港最早的期刊《遐迩贯珍》1856年5期所载《遐迩贯珍告止序》和《六合丛谈》1858年2卷2号的简短英文声明和收支表,则为舶来式中文期刊最早的中英文停刊声明。 关键词: 唐大烈《吴医汇讲?自序》;唐庆耆《爰书数语附于简末》;米怜《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序》;慕维廉《遐迩贯珍?告止序》 中图分类号:G23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8-0004-04 这是一个较少被人关注的话题,特别是中文期刊最早的《告止序》,更是鲜为人知。 一、发刊词的定义和功用 发刊词中的“发”,本意有生长、发生、显现、掀开、阐发、发挥、展开、打开、启发、表达等,“刊”则有砍、削、刻、雕刻、删改、修订等意,英文有foreword to periodical,introduction to periodical两种表示。它是在期刊创刊号首页位置表明办刊宗旨、目的、性质、意义、缘由、背景、报道范围、编辑出版方针、主张和立场的一种文体,源于图书的序跋。 它是期刊诞生的声明,是新生儿的第一声啼哭。在早期相继有例言、序、弁言、序言、叙例、社告、告白、致读者、告读者、宣言、卷头语、旨趣书、章程、写在发刊之际、创刊词(辞)等各种不同的表示。一般情况下,发刊词均由主编者写就,但也有请人代写的。一份期刊的创刊号一般情况下只有一个发刊词,但也有同时发表三四个发刊词者。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创刊的中国最早期刊《吴医汇讲》 的序,就有主编者唐大烈、吴中三大名医之一的繆遵义和时任知县蒋楩所写的3篇序。1915年1月5日创刊于上海的文理综合性妇女月刊《妇女杂志》,创刊号即有黑龙江省立女子教养院院长刘盛、平湖淑英女学教习张芳芸、上海函授国文学校校长倪无斋等人的4篇发刊辞。 吴冷西认为:“向读者推出一种期刊,就是在公众面前树起一面旗帜。给这旗帜揭旨定性、规定内容、明确方向的就是发刊词。从这个意义上说,发刊词是一种期刊的宣言,在期刊出版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创办一种刊物,如果没有一篇发刊词,如同在人们面前一个不作任何介绍的陌生人一样,读者不知所以,难以接受。发刊词是一种刊物与读者初次见面时的‘解说员’和‘导游员’。发刊词要承担向读者介绍有关刊物的各种情况,吸引读者、感染读者、说服读者的任务” 。刘宏权,刘洪泽主编有《中国百年期刊发刊词600篇》,可惜搜集到的晚清期刊发刊词仅5种,民初至1919年发刊词仅44种,科学期刊发刊词更是寥寥无几;笔者的《中国近代科技期刊源流》附录有280余种文理综合性期刊和科技期刊的发刊词 。 二、最早的中文期刊发刊词 迄今所见最早的发刊词萌芽是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8月《吴医汇讲》编者“笠山”(唐大烈)、缪遵义、蒋楩三篇序言和《凡例》。 其序言包括主编者唐大烈的《自序》、吴中三大名医之一缪遵义的《序》,以及元和知县蒋楩于乾隆癸丑(1793)仲春(农历二月)在鸿城官舍所作的《序》。此外,还有朱克柔写于“壬子仲冬”(1792年11月)的跋。缪遵义与叶天士、薛生白号称“吴中三家”、乾隆朝进士,因母疾弃官从医,作序时已83岁,次年即逝;蒋楩为现任元和知县,年资较浅,故其《序》置于缪之后,而另一位作序的朱克柔为缪的门生,故其《序》不敢置前与师并为序,执意置后为《跋》。唐大烈将名医之《序》列在现任知县之前,也显示了对科学的尊重。 唐大烈《自序》提到对《吴中医案》《名医类案》模仿中,“仿”中有“或出心裁”和“领新而标异”的思想,对近现代中文期刊求新意识的形成有积极意义。 图1 《吴医汇讲》《凡例》、唐大烈《自序》 其中“凡例”涉及:一是刊载范围和征稿要求,即“凡属医门佳话,发前人所未发,可以益人学问者,不拘内、外、女、幼各科,无不辑入。其有人云亦云者,旧籍已繁,兹不复赘”。二是稿件体例,即“诸公所著,各于条论之前,分列姓字,下注讳号、爵里;如先世所遗旧稿,并注生年卒岁,及令嗣某付梓,略仿小传之意也。又各分版页,不相连属,以便续增”。三是刊发方式和投稿方式,即“凡高论赐光,随到随镌,不分门类,不限卷数,不以年齿次先后,亦不以先后寓轩轾,以冀日增月益,可成大观。或尊居远隔,并不妨邮寄寒庐,并登梨枣”。四是主张百家争鸣和“独开生面”,切忌剽窃抄袭,即“各人之趋向不同,集众说以成书,不免或有互异。若存此而去彼,窃恐印定人眼目,非所以云讲也。苟能各通一理,不妨两说并采,惟在阅者之取舍,亦扩充学问之一道也”,“集中诸作,或有文辞典雅者,亦有简直随俗者,要惟各适其宜,取其达意而已矣,文固可讽,质亦可传”,以及“是集系聚诸同学各抒心得,析疑赏奇,不袭老生恒谈,惟其中有泛阅之似乎陈言,而味其立意处,必有几句独开生面之语,不过从头叙述,不得不引旧书之言以为衬,幸勿以剿袭目之”。五是出版方式和防止盗版,即“凡新书一出,坊间每即翻刻,虽云必究,然而此弊久延矣。今余是集,系就先见教者先为付梓,现在广以奉征,正无已时,即余拙撰,积稿颇繁,现因卷帙不匀,故亦先刻几条,俟诸同学陆续赐教,余亦渐次补镌,非止限此几卷,便为完书也。购阅者须认本堂原板,乃得卷以日增,若夫翻刻之本,焉能随补随翻,决非全集,愿诸公辨之” 。这些《序》和《凡例》的表述,包括了“领新而标异”的求新思想、“两说并采”的学术争鸣方式、报道方针、报道范围、征稿要求,以及无限期连续出版的意愿,显然已有期刊发刊词的基本功能。 另一发刊词就是世界最早中文期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的《序》。这是最具现代意义期刊的一篇较成熟的发刊词。其中包括:一是开宗明义,声明为宗教期刊,主张“无中生有者,乃神也。神乃一,自然而然。当始神创造天地人万物,此乃根本之道理。神至大、至尊,生养我们世人,故此善人无非敬畏神”;二是主张中西交流,了解万国风俗人情,强调世界“万处万人”,“不可止察一所地方之各物,单问一种人之风俗,乃需勤问及万世万处万种人,方可比较辨明是非真假”,“所以要进学者,不可不察万有”;三是读者层次、刊载范围、报道重点和次序,即“看书者之中,有各种人,上中下三品,老少愚达智昏皆有,随人之能晓,随教之以道,故察此俗书,必载道理各等也,神理人道国俗天文地理偶遇,都必有些”,报道顺序“最大是神理,其次人道,又次国俗,是三样多讲,其余随时顺讲”;四是主张文章通俗易懂,读者喜爱,切忌“甚奥”,要大众化,因为“甚奥之书,不能有多用处,因能明甚奥理者少故也。容易读之书者,若传正道,则世间多有用处”,“人最悦彩色云,书所讲道理,要如彩云一般,方使众位亦悦读也”,另外还要短小精悍,“每篇必不可长”,因为虽然“富贵之得闲多”,却“富贵之人不多”,而“贫穷与工作者多,而得闲少”;五是本刊的志向和目标,就是“浅识者可以明白,愚者可以成得智,恶者可以改就善,善者可以进诸德”,而且这个以“善书成德”的目标要逐渐实现,即“成人的德,并非一日的事,乃日渐至极,太阳一出,未照普地,随升随照,成人德就如是也”;六是说明本刊的出版按月出版,逐年编卷,即“每月初日传数篇”,读者“可以将每篇存留在家里,而俟一年尽了之日,把所传的凑成一卷,不致失书道理,方可流传下以益后人” 。 浙江留日学生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创刊于日本东京的《浙江潮》署名蒋方震第一次使用了中文词汇“发刊词”。1906年的《学桴》也使用了“发刊词”。《科学一斑》使用了“发刊辞”。也有以“章程”代替发刊词者,如清光绪三十年(1904)创刊的《东方杂志》创刊号的《新出东方杂志简要章程》。清宣统三年辛亥六月下旬(1911年7月)创刊于上海的《留美学生年报》使用了《本报凡例》和《留美学生季报发刊序》两种形式。民国以后,使用“发刊词”者逐渐增多。 如1913年4月1日创刊于浙江杭州的《教育周报》创刊号有经亨颐的《发刊辞》;1914年3月24日创刊于北京的《清华周刊》有编者的《发刊辞》。1914年7月创刊于上海的中文为主,英文为辅的文理综合性月刊《学生杂志》首见K.K.Woo的英文《发刊辞Introductory Remarks》。1915年6月创刊于上海的《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学生杂志》创刊号有校长唐文治(蔚芝)的《序》和编辑主任张荫熙的《发刊宣言》,代替发刊词。1915年9月15日创刊于上海的《青年杂志》创刊号则以陈独秀的《敬告青年》作为发刊词。 三、最早的中文期刊停刊声明 迄今所见最早的停刊声明首见于《吴医汇讲》11卷唐大烈孙庆耆所写的《爰书数语附于简末》,相当于休刊说明。清嘉庆十九年甲戌(1814)校经山房刻本,应为唐大烈孙庆耆复刊本,最显著的是有附于简末的“嘉庆十九年岁次甲戌春正月孙男庆耆”的跋语 。 香港最早的期刊,创刊于1853年8月的《遐迩贯珍》,在1856年5月1日出版的第五号目录页载有最后一任主编理雅各(James Legge,1815~1897)的中英文《遐迩贯珍告止序》(见图3)。 图2 唐庆耆《爰书数语附于简末》清嘉庆十九年甲戌(1814)校经山房刻本 图3 《遐迩贯珍告止序》中英文,1856(5) 《遐迩贯珍》这份停刊声明表达了三层意思:一是对3年间传播与影响的回顾,表明,共出版33期,“自刊行以来,将及三载,每月刊刷三千本,远行各省,故上自督抚以及文武员弁,下递工商士庶,靡不乐于披览”,“刊传以来,读者开卷获益,谅已不乏人矣”;二是回顾办刊宗旨,“刊之者,原非为名利起见,不过欲使读是书者,虽不出户庭,而于天地之故、万物之情,皆得显然呈露于心目”;三是声明停刊和原因,即“本港贯珍拟于是号告止,叹三载之搜罗,竟一朝而废弛,自问殊深抱恨,同侪亦动咨嗟”,“然究其告止之由,非因刊刷乏资,盖华民购阅是书,故甚吝惜,即不吝惜而所得终属无多,惟赖英、花二国同人启囊乐助,每月准足支应而有余,特因办理之人事物纷繁,不暇旁及此举耳”,看来其停刊原因主要是华人读者太少和主编者“事物纷繁,不暇旁及此举”,但更重要的还是当时的沿海工商经济中心已非香港而已经转移至上海,以及作者、读者、编者的重心已经发生变迁;四是指出,期刊在“西方诸国,每月刊布者,不下千百余家”,希望读者珍存“所刊布者”,并希望“中邦人士有志踵行,则各省事故,尺幅可通,即中外物情,皆归统贯,是所厚望也” 。最后一任主编者理雅各于1856年5月1日起草的英文停刊声明表述的意思与中文大致相同。 上海最早的期刊,创刊于咸丰七年正月初一日(1857年1月26日)的《六合丛谈》在咸丰戊午年(1858)年2卷2号停刊时,也有一个简短的英文声明(见图4),表明不再继续出版,并且由于订阅数和订费未能达到预期可接受的数量,实际上一直在减少印数。这是早期传教士期刊仅见的期刊经营情况布告声明和收支表 。它传递了4个重要信息:一是表明《六合丛谈》有一个管理委员会(The Committee of Management for the Shanghae Serial),可能类似董事会或编委会的职能,可惜其运作机制已不可考;二是其收入来源主要有在沪外国人的赞助、在沪中国人的赞助和来自福州的赞助,其中在沪外国人的赞助占总收入的80%以上,其支出主要为印刷费用,占总支出的98%以上;三是其总印数为57 370册,最大印数为1-5期,每期均在5 000册以上,最少印数为最后两期,均为2 500册;四是原来所传其停刊是因为经济拮据的原因,看来此说很难成立,因为其收入978 656现金,支出978 730现金,仅超支74元,不致因为这区区几十元钱而关门停刊,读者和发行数量逐渐减少可能是停刊的主要原因,作者过少和读者仅限于知识阶层或官场可能也限制了其发展。 图4 《六合丛谈》停刊声明和收支表1858,2(2) 四、结语 序跋体自先秦开始出现,至今已有2000余年。中文期刊的《发刊词》和停刊声明自《吴医汇讲》开始,已有200余年。《发刊词》和《告止序》均属序跋体。它脱胎于中国传统的图书出版惯例,特别是源自自南宋《儒学警语》以来的丛书、丛刊出版传统,表明中文期刊起源与丛书、丛刊的连续出版形式有密切关系。 中文期刊的《发刊词》,包括唐大烈在《吴医汇讲》所创的“编者按语”,杜亚泉在《亚泉杂志》所创的编辑评论等编辑文体,均含有丰富的办刊思想,反映了编者的世界观、价值观、志趣、立场和抱负,反映了期刊起源的历史背景、主办者的宗旨和对社会的认识,反映某个时代的舆论氛围、社会思潮和社会转型,故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告止序》、暂时休刊说明之类的停刊声明,同样反映了一份期刊丛生到死的历史演变过程,以及为何停刊的原因,同样具有研究价值。 纵览中文期刊发展200余年的历史,关注一份期刊,无非是其发表的一些具有划时代意义或学科奠基意义的论文,或者为办刊和引领学术做出重要贡献的一些编者。然而,我们发现,要研究一份期刊,首先必须从其发刊词切入,然后再从其卷首语、编者按、周年纪念文章等编辑文体入手,否则就无法认识这份期刊。由此反观今日期刊,特别是纯粹学术期刊、科学技术期刊,编辑深藏作者身后,连篇累牍的学术论文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办刊数十年也不见有一篇文字涉及编辑或涉及期刊发展的研究,看不出其有何办刊思想、看不出是如何引领学术发展的,也看不出期刊是如何发展演变的。因此,我们在此呼吁,尽可能地在办刊周年、出版百期、专辑出版、重要人物纪念、重大事件纪念等重要时段,留下如同发刊词、卷首语、编者的话、编者按、纪念文章等类似文字,以便研究和借鉴。 参考文献: 姚远,陈浩元.《吴医汇讲》:中国第一份中文期刊 .编辑学报,2015(4):307-309. 刘宏权,刘洪择主编.中国百年期刊发刊词600篇 .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6. 姚远,王睿,姚树峰.中国近代科技期刊源流(上中下,1792—1949)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8. 编者.凡例 .吴医汇讲,1792(1):1. 姚远.难产于异国他乡的西式中文期刊之祖 .科学时报,2008-02-27(5). 编者.序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1815,1(1):1. 唐庆耆.爰书数语附于简末 .吴医汇讲,1801(11);清嘉庆十九年甲戌(1814)校经山房刻本. 编者.遐迩贯珍告止序 .遐迩贯珍,1856(5):1 编者.声明和收支表 .六合丛谈,1858,2(2):目录页. 作者简介:姚远,男,西北大学编辑出版与传播科学研究所所长,西北大学数学与科学史研究中心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编审,主要从事科学传播史、科技期刊史研究。
个人分类: 期刊传播史论1|6795 次阅读|1 个评论
《“有声有色”健康科普作品集》发刊词
热度 1 qpzeng 2015-9-28 16:43
图、文、声并茂,集音频和视频于一体的发刊词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2O0nFSIKfxo/ 声音洪亮的小宇先生和声音甜美的小燕小姐分别朗诵的发刊词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ikgkd7ZiDBg/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x_RlCwsDcEE/ 中国人为何看病难? 因为中国人只重视治病, 而不重视防病。 中国人的自我保健意识并不差, 但却普遍缺乏健康知识, 导致人们对医生的迷信和对药物的依赖! 其实只要人们懂得基本的健康常识, 很多现代医学尚未攻克的疾病, 如糖尿病、心血管病、癌症等, 都不会如此频繁地发生。 那么如何提高全民的健康素质呢? 一是靠专家的讲解和媒体的宣传, 二是靠每个人积极主动地阅读健康科普作品。 也许大家都认同, 科普不好做, 创作出让人们喜闻乐见的科普作品更难。 然而,我是一个喜欢创新的人, 原创生动活泼的科普作品是我毕生的追求! 无声作品仅仅是一本书, 只有读者,没有听众。 有声作品是一段音频, 只有听众,没有读者。 有声有色的作品集音频和视频于一体, 可以把读者、听众和观众全数吸引过来! 我要做的就是有声有色的健康科普作品, 而且必定称得上是独此一家,别无分号! 当然,我没有悦耳的声音为大家亲自朗诵我的作品, 但我会邀请一位机器人小姐或先生为我代劳! 我打算先以文字配乐视频过渡, 以后再引入3D动画人物及场景, 最终制作出图文声并茂的健康科普作品。 我创作的作品将首发于土豆网, 并同步转载于科学网, 还在人瑞养成计划微信公众平台直播, 请有兴趣的读者、听众和观众持续关注!
个人分类: 科普集萃|6727 次阅读|1 个评论
创办《今日砀山》与《梨花报》
caotiansheng 2011-3-29 22:46
《今日砀山》与《梨花报》是一脉相承的两张报纸,前者是后者的前身。《今日砀山》的主办单位是砀山县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创办于 2007 年 9 月 6 日。 创办这张报纸有着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正如该报发刊词《为和谐砀山鼓与呼》中说:“进入‘十一五’,县委、县政府以大思路、大决策、大气魄、大手笔谋划砀山美好蓝图,通过大投入、大建设、大创新来促进砀山经济社会的大发展,经济开发区平地崛起,工业园区初具规模,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新农村建设有条不紊……一个生机勃勃、奋发向上的新砀山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今日砀山》的办报宗旨和任务是:“始终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坚持‘宣传政策、推介砀山、典型引路、鼓劲加压’的办刊宗旨,积极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大力宣传县委、县政府重大决策和重要部署,及时全面反映全县三个文明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宣传我县各条战线总结出来的成功经验和涌现出来的成功典型,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生动和谐的主流舆论。” 《今日砀山》“每周一期,四开四版。一版为要闻版,主要刊载砀山政治、经济、社会等重大新闻和突发事件,体现独家性、重要性、思想性和权威性;二版为城市综合版,主要刊载发生在我县群众身边的奇闻轶事;三版为服务版,主要刊载服务知识、咨询、热点速递等;四版为专版”。 《今日砀山》创办后,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欢迎,成为当地干部群众了解砀山的窗口,用群众的话说,这张报纸说得是砀山话,反映的是砀山事,是群众喜爱看、用得上的报纸。其中砀山酥梨文化方面的报道、文章占有一定份额。由于这份报纸政策性、知识性、趣味性、可用性强,一些人还搜集每期报纸加以珍藏。 《今日砀山》在 2007 年共办了 15 期,从 2008 年元月改为《梨花报》。 2007 年 12 月 25 日《今日砀山》发表公告:“经研究决定,从 2008 年元月起,《今日砀山》与原《梨花》合并,更名为《梨花报》。《梨花》由中共砀山县委宣传部主办,砀山县文学艺术联合会协办,套红四开四版,每周一刊,逢周二出刊。” 《今日砀山》改为《梨花报》后,报名更加醒目,更加聚焦于砀山酥梨,这对于砀山唱响酥梨歌、做好梨文章、发展梨文化无疑起着加码鼓劲的作用。截至 2008 年 8 月 30 日,《梨花报》又办至第 35 期,和《今日砀山》连续编号为总第 50 期。 无论是《今日砀山》,还是《梨花报》,都是砀山酥梨文化事业发展的一个新事物,一个新亮点。
个人分类: 淮河文化研究|4442 次阅读|0 个评论
A new Journal, edited by DWC Macmillan, Chem. Sci.
热度 1 jianweihan 2011-2-24 08:34
一本新的杂志,Chemical Science, Hosted by RSC(英国化学会), Macmillan主编,虽然我也读过他的发刊词,而且几乎每一篇的文献我都读过;都非常精彩,就像发刊词所言,给化学作者充分的自由,题材不限和篇幅不限。当然Macmillan作为主编,定格了这本杂志的严谨和内容的创新性;或许英国化学会感觉自己旗下的杂志(曾经寄托Chem. Comm.?) 一时半会追不上 Angewandt chemie 和 JACS, 作为三强(德国化学会GDCh,美国化学会ACS,英国化学会RSC)之一,也是渊源很深的大英帝国面上无光,于是乎创新刊,邀请英吉利半岛在Princeton的侨胞Macmillan举旗,作 Chem. Sci.; 当我读到一网友评论Angewandt chemie 和JACS的优秀和难投,建议投chem sci,貌似认为新刊其容易发表? 那估计就大错特错了。。。 不过今天,如果德国化学还可以勉强支撑ACIE的话,英国化学显然势微,最近跟中国,日本互动较为频繁,从rsc系列国际会议经常在中国举办可见一斑 Chem Sci中国区Advisory Editorial Board:Xinhao Bao,dalian, Chi-ming Che Hong Kong, China; Buxing Han Beijing, China ;Shengming Ma Shanghai, China ;He Tian Shanghai, China ;Zhong-Qun Tian Xiamen, China ;Vivian Yam Hong Kong, China ;Shu-Hong Yu Hefei, China ;Qi-Lin Zhou Tianjin. 可惜真正的编委会没有华人,可能也是当前对我们的不信任吧~!加油,同志们
5608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11: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