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阿尔卑斯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阿尔卑斯脚下的仙女们。。。。。。
热度 3 supernavy 2017-1-14 18:56
(好久没来了,一时也写不出东西,正好看留学时写的东东,觉得图片美哉,翻出来共享 :) 朋友,你可能到过意大利,到过意大利的Lombardy, 当你身处意国时,你可能知道伦巴第是意大利的工业重镇、也曾徜徉在米兰“驴”牌、Guci、Prada的时尚世界里;你可能曾感叹DUOMO教堂的宏伟精致、也见到过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你可能也曾拜访过Pavia、Bergamo、Varese这些精致而古老的小城;而当你走遍欧洲,看到过瑞士雪山草场的纯净、看到过爱琴海浪漫、体会了西西里岛的热情、感受过南法黄金海岸的浪漫后,就认为意大利的伦巴第不过是个有钱的欧洲大财主,那你就错了,上帝在造陆赐景时给了意大利亚平宁半岛无与伦比的青睐,而对伦巴第也不例外。伦巴第有着欧洲其他地方都无法比拟的东西——湖,阿尔卑斯山下的湖。。。 也许你想嘲笑我的无知,认为湖欧洲还少吗?的确,欧洲大陆并不缺少湖的存在,可是像伦巴第这样,湖这么多、这么美的,绝无仅有。 最美的湖,似乎总需要跟雪山联系在一起。欧洲之脊——阿尔卑斯山像一道屏障一样,把来自地中海的温暖季风阻挡在脚下的伦巴第下,然后一个个湖儿像珍珠一样撒落在山脚,Lago Garda,Lago Maggiore, Lago di Como, Lago di Lugano, Lago di Varese,Lago d'Iseo,等等,湖儿们既享受着地中海和亚得里亚海吹来的暖风,又充盈着阿尔卑斯山下流下来的甘洌,于是乎,一个个就像是天生优裕的七仙子,发育成一个个令人垂涎的美人,撒落人间。 也许是过了争强好胜的年纪,相比驰骋千里、波澜壮阔的大海来,我更喜欢湖的小家碧玉、宠辱不惊。伫立海边,你可以感觉大海的无常,咸腥的海水味会挑起你征服的欲望;而行走湖畔,一泓碧水,清盈见底,几只天鹅,随你同行,带给你的确是心底的宁静与安然。 众多仙子,纵然美妙,我也不可能一一拜访,但识得这几位,就已使我醉然: 老大——加尔达 作为老大,她已有些许海的意味了,只是水依然是那么清澈和甘洌。 夏日里的加尔达,是周边地区和其他国家人们避署的首选,旅游设施成熟丰富。在这里划一划小艇,或是坐一下水上飞伞,绝对是一件惬意的事。 老二——马焦雷 这算是我最熟悉的一位仙子了,来意前几个月,几乎天天因出野外工作而在山上围着她转,而这也机会使得我能够从多个角度感受她的美丽。 冬日里的马焦雷 静谧安详的仙子 估计没有几个过客见过晚间的仙子模样。岁首时,Mattia和另一个伙伴我们开着四驱Pajero登上山顶,本为看看山上的动物,却不小心一睹了入睡的她。 小三——科莫 老大老二可没有小三有名气,科莫被当地人认为是最漂亮的湖,居住在科莫湖也是名誉与地位的象征,据说许多名人如乔治克鲁尼就在旁边置有别墅。我应米兰学联博士生沙龙组织的群游活动而来,可这次却天公不作美,没有看到她最美的一面,临走时才有些许阳光。不过简单的一颦一笑,以足以让我留连。 从米兰乘火车到Varenna,再坐这样的轮船到Bellagio,再同样返回米兰。 小三的形状像一个站着的人字,而最誉为欧洲最美小镇的贝拉蕉Bellagio就位于分叉尖上,小三在这里一分为二。我们上周去时,九月之末,暑期已过,而游客依然旺盛。 不过,当你走过小镇,并无感觉到商业的喧嚣,小镇的人们一如既往地生活着,各式酒吧也从招揽和担心客人的来去。墙上满天的藤蔓和无处不在盆栽,也跟人们一样,慢不经心地长着。。。 过客在这里不再勿勿,你所需要做的事情,只不过是找一处靠水临湖的所在,细品一口意式咖啡,然后静静地呆呆地,望着远山、看着近水,把脑袋放空,让时间在你心里凝住。。。 身边的瓦雷泽湖 与三个姐姐相比,瓦雷泽就是个十足的小妹妹了,虽然叫瓦雷泽湖,可与瓦雷泽城仍有一段距离,她偏于一隅,静静地成为这个城市的一部分,却又从不喧哗张扬,如果你不是刻意去找她,你甚至会忽略他的存在。 在去过的这些湖中,佳尔达湖恍若风姿绰约的大仙子,已得凡间有些时日了,有这么多人识得她的美丽,来亲吻她的躯体;而我更喜欢马焦雷湖,也许是她没有像老大这样商业化,也许是没有几个过客像我这样识得多面她的缘故吧,她像一个高贵纯洁的仙子,无论季节怎么变换,始终静谧而高贵;科莫湖则是像仙子中的新贵,时尚而张扬;而瓦雷泽湖,更像是一个天上下来的侍女,没有姐姐的华贵与雍容,却也是脱俗而立,自显高洁。 这就是阿尔卑斯山下伦巴第的仙子们,Dream lakes,面对她们,谁不想临水而居,在水一方呢。。。
3732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劇情] [年轻气盛(2015)][720p][意大利][主演:迈克尔·凯恩]
lcj2212916 2016-8-12 19:30
《年轻气盛》 是由Medusa Distribuzione公司发行的一部剧情片,由意大利导演 保罗·索伦蒂诺 执导 , 迈克尔·凯恩 、 哈威·凯特尔 、 蕾切尔·薇兹 、 保罗·达诺 等主演。于2015年9月9日在法国上映。 该片讲述的是两位老人在阿尔卑斯山脚下的一家酒店度假时发生的故事。 弗雷德 ( 迈克尔·凯恩 饰) 与米克 ( 哈威·凯特尔 饰) 是一对老友,他们结伴去阿尔卑斯度假,住在山脚下的漂亮旅馆。弗雷德是一位作曲家和指挥家,目前已经退休。米克是一名仍在工作的电影导演。他们带着好奇与温柔的眼光观察着他们子女充满麻烦的生活,周围的充满热情的年轻作家,以及旅馆里面的其他客人。米克为了正在创作的剧本心力交瘁,他认为这将成为自己最后一步重要的电影,将为他的事业画上终点。弗雷德丝毫没有继续搞艺术的企图,然而却有一个人,愿意不惜一切代价再度让弗雷德走上指挥台。 下载地址:(关注微信“时尚军事”,回复“年轻气盛”在线看) http://www.yimuhe.com/file-3116247.html
1170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四纪冰期的气候变化
YF2015 2015-11-6 22:20
  我们说现在正处在第四纪大冰期中,其实,第四纪大冰期中的气候也有很大的变化,曾经出现过几次亚冰期和亚间冰期,变化的时间短则几千年,长则几万年或十几万年。   在20世纪初,地质学家根据阿尔卑斯山区的资料,确定那里存在四次亚冰期的规律。这就是:群智亚冰期、民德亚冰期、里斯亚冰期和武木亚冰期,在这些亚冰期之间是亚间冰期。以后在北欧、北美、亚洲等地也纷纷找到了对应的亚冰期。在我国对应的亚冰期是:都阳亚冰期、大姑亚冰期、庐山亚冰期和大理亚冰期。   在第四纪大冰期中,仍然有寒冷和温暖的更替。在寒冷时期,雪线高度下降,冰川前进,出现亚冰期,其中以民德(我国为大姑)亚冰期和里斯(庐山)亚冰期的冰川规模最大,群智亚冰期规模最小。在温暖时期,气温升高,雪线高度上升,冰川退缩,出现亚间冰期。民德一里斯(大姑-庐山)亚间冰期长达17-18万年。在第四纪大冰期,高纬度气温的急剧下降,导致两极地区形成永久冰盖;在亚冰期,冰川一直伸展到中纬度,在亚间冰期才退缩到高纬度。   根据科学研究发现,从亚间冰期向亚冰期过渡时,气候常呈渐变形式,其中没有清楚的界线。从亚冰期向亚间冰期过渡时,气候常呈突变形式,两者之间有明确的分界线。科学家们称为终止线。在距今1.1万年前后出现了一条终止线,标志着最近一次亚冰期结束,随之而来的是一次新的亚间冰期,气候由冷增暖。   在第四纪大冰期中,为什么会有亚冰期和亚间冰期的更替呢?   按照南斯拉夫气候学家来兰柯维奇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理论,是由于地球轨道三要素的自然小波动造成的。地球轨道三要素是指:地球轨道的偏心率、地轴的倾斜度和春分点的位置。   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一个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这样,地球处在轨道的不同位置,距离太阳的远近就不相同,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就有差异,如冬季在远日点,夏季在近日点,冬季就寒冷而漫长,夏季炎热而短促。地球轨道现在的偏心率是0.017,但是偏心率可以在0.001-0.054的范围内变动。它的变动周期约为96000年。偏心率的变化影响日地距离,从而影响太阳辐射强度,导致地球上的气候发生变化。   地球在春分点处在地球公转轨道上的什么位置,将影响季节的起止时间,也会使近日点和远日点的时间发生变化。地球在春分点的位置沿着地球公转轨道向西缓慢地移动,大约每21000年,春分点的位置在地球公转轨道上移动一周。春分节气的时间,每隔70年就要推迟一天。现在北半球夏季远日,冬季近日,夏季比冬季长8天。大约10000年后,就会变成冬季远日,夏季近日,冬季反而会比夏季长8天。就是说,不太冷而且短促的冬季,将会变成寒冷而漫长的冬季。   地轨倾斜又称黄赤交角,是地球上产生四季的原因。地轨倾斜度的变化,会导致回归线和极圈的纬度发生变化,从而改变地球上的季节。地轨倾斜使回归线在纬度22.1°-24.4°之间变化,使极圈在67.9°-65.76°之间变化。变动的时间周期41000年。地轨倾斜度增大时,回归线纬度升高,极圈纬度降低,高纬度的年太阳辐射总量增加,冬寒夏热、气温年较差增大,低纬度的年太阳辐射总量减少。地轨倾斜度减少时,高纬度冬暖夏凉,气温年较差减少,夏季温度低更有利于冰川发展。
个人分类: 地质|5179 次阅读|0 个评论
瑞士行之五: 阿尔卑斯,多多来了!
热度 1 eugenef 2014-11-22 02:35
页首图片:阿尔卑斯,多多来了! 让大家久等了,所以我先在QQ空间分享了这次瑞士行的照片(QQ号:40588908),大家可以网上随意浏览。但是最重要的客人和精彩的时刻总是会姗姗来迟。我想先为这个“姗姗来迟”正名。它首先是褒义的,所以下次听到这个词,不要先心生埋怨这个人为什么迟来?迟来因为需要等待,在等待的人不仅包括早到的人们,还包括这位迟来的人。因为他或者她会因为要以一个什么样的仪表和行为等等出现,都需要时间酝酿成熟,然后最精彩的时刻才会出现。 可能这些解释有些含糊,但具体到这次活动的安排,就更让我们体会更深了。头天晚上送完彼得夫妇的女儿一家回去,我跟彼得先生就开始讨论我们两个人的专业问题。嘉碧夫人和阿凤与多多则在旁边聊天玩耍。我们讨论的差不多了,阿凤要送孩子上楼睡觉去了。我们又开始讨论明天的行程计划。彼得夫妇俩问我明天想去哪里?他们拿着ipad查询着明天的天气和列车时刻。彼得先生说,嘉碧是土生土长在苏黎世,特别想把苏黎世最好的美景介绍给我们。其实当天嘉碧夫人就想带我们去里吉山的(Rigi Moutain)。嘉碧夫人还真埋怨彼得为什么早上不问一下她,那天可以不可以去里吉山?因为接下来只剩下半天,我们第二天下午1点的火车,所以如果早上8点出发,我们满打满算也只有5个小时的时间。这样的话,早餐只有带着在车上吃了。如果乘坐火车和轨道交通,从家里出发到里吉山顶单程需要两个小时左右,来回路上得花掉4个小时,我们还得回家拿行李箱,时间上基本是不可能的。第二种办法是开车过去,但也只能节约一个小时,倒是行李箱可以直接放在车上,不用再折腾回家一趟,能剩下来一些时间。但是,我知道早上8点出发对于这么一大家子人是几乎不可能的,尤其两个老人家和一个小孩,我预计9点出发就算是很顺利的啦。所以,能不能去成时间上真是一个大问题。 围绕它,夫妇俩问我想去哪里?我说我们就去近一点的地方吧,我挺想去ETH校园转转的,上次去海德堡大学带儿子参观他们的博物馆就很有意思。彼得基本同意这个想法,但嘉碧太太仍然很坚持。嘉碧太太说动物园、博物馆什么的在其他地方随时都能看到,我们知道她仍然坚持要去Rigi山,但她让我跟我夫人讨论一下。但值不值得去Rigi山,还有另外一个条件,就是天气,讨论的时候外面正下着雨,所以两位老人又拿着ipad查询起里吉山上明天的天气了,天气预报的并不是很好。但他们最关心的是明天山顶有没有雪!彼得想到了山顶有在线摄像头,就去打开看,但这么夜深的晚上,能看到什么啊?我记得在阿凤下楼之前,嘉碧夫人建议她马上回去睡觉,早上早起打开电脑去看摄像头,确认第二天的天气然后再做决定。两位老人讨论得挺激烈的,我趁机跑到外面去抽了根烟。回来,我夫人安排好孩子入睡也跟着下来参与到了讨论中。夫人跟我补充说,讨论的基本结果是去里吉山,早上9点出发,开车去,我们总共有4个小时的时间,大约可以在山顶上待半个小时左右。我们完全没有做其他的计划,基本上相当于一次冒险,而后来证实时间上真的是一次冒险,从乘坐爬山轨道车到山顶附近下车,到赶下山的轨道车,我们只有18分钟的间隔,我们匆忙爬到山顶,花仅有的时间拍照,然后匆匆忙忙下到轨道车站,车刚启动,我跑在前面挥着手把车拦了下来,所以大部分的照片还是坐在轨道车上拍的,这怎么能不算是冒险? 如是,姗姗来迟,多多、阿凤和我在彼得和嘉碧的细心安排和坚持下,终于第二天出发去离苏黎世最近的阿尔卑斯山脉中的里吉山了。 第二天早晨,我醒的挺早,七点多就醒了,接近八点的时候我穿好衣服下楼,看见楼下的卫生间亮着灯。我径直去了一楼的客厅,去阳台看看天气,顺便抽了一根烟。嘉碧夫人也起来在客厅查着今天的天气,然后彼得和阿凤下楼,彼得打开里吉山顶的摄像头,高兴地说山顶有雪,而且更新的天气比昨天晚上查询的更好。这样我们就分头准备早餐,早餐是煎水饺,喝水饺汤,还有面包。吃完饭收拾行李,嘉碧太太给我们找出了袜子、手套以及太阳镜,还准备中午和我们回去在火车上吃的食物。之后,我们大家上车出发刚好9点整,多么匆忙的一个小时。 能去爬雪山,我们三个人是非常兴奋的。因为去之前,我就答应儿子去爬雪山、打雪仗。而这都缘于与彼得先生之前的邮件联系中他发给我的唯一一张他七月份拍摄的照片,他站在融化的冰块前,给我的印象非常深。我到过阿尔卑斯山的雪山,之前去过两次,一次是德国南部的新天鹅堡附近,另外一次是奥地利的Kops II 附近,那种雪山就在你面前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看到这张照片,我心里满是对冰川的憧憬,因此也心存了带儿子去瑞士能有去爬爬雪山的机会和跟对儿子打雪仗的承诺。 我们一路开车,穿过好几次隧道,窗外天气越来越好,我们的兴致也越来越高,儿子和老婆看着窗外的美景,远望着我们要去的那座山,一路狂奔,逐渐接近她的感觉真好。经过半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就来到了里吉山脚下的轨道车站。我下车拿着相机拍摄各种美景,彼得去看轨道车的时刻表,发现轨道车是一个小时1班,比我们原来想象的一个小时3班要差很多,所以查询下山的时间,稍微计算,我们到达山顶到从山顶返回的时间只有18分钟。但我们到达山脚的时间还是挺早的,大约在那里等了半个小时左右。彼得给我们讲对面的一座山,很久以前山体发生滑坡,把整座村庄都埋在了下面,所以山体是很大的斜坡。清晨那座山,半山腰穿着一条白色的云雾飘带,景色非常美,我拍了照片。 我们去等轨道车的站台,一边浏览周围的美景,一边聊着爬山的轨道车怎么爬上山去的,一边兴奋地等候将载着我们去山顶的轨道车的到来。儿子特别爱好玩火车,对任何小火车总有浓厚的兴趣。这个爬山的轨道车是靠轨道中间的链条和齿轮驱动爬上山的。蓝色外装的轨道车来了,儿子眼巴巴的望着,嘉碧奶奶在旁边拉着多多,深怕他离站台边靠的太近,我则上前抓拍了照片。旁边一起等车的乘客友善地提醒我抓紧站回来。她的紧张的言语,我能体会她担心我的安全,可她可曾知道我理解儿子的激动? 上了轨道车,我们就往山顶进发了。轨道车内很温暖,外面非常凉彻,所以不久车窗的玻璃上都是雾气。我们就拿纸不断地擦,为了更好地欣赏窗外的美景。车上服务员过来,彼得夫妇还忙着给我们买车票,以及询问下山车子的时间。告诉我们等会上完山顶,我们必须乘坐同一辆车下山,车子在山顶停大约十几分钟的时间。这样,我们从山上下车,到爬上山顶,还有拍照,只有十分钟左右的时间,然后必须着急地往下赶这趟下山的车了。我们心里想着只要我们能上山,哪怕只有在山顶待几分钟,就已经心满意足了。窗外尽是美景,有羊群、有各样垂直而下的小飞瀑、还有雪装下的树木森林和山野、其它的轨道车、以及雪中徒步爬山人的足迹。 彼得先生时而忙着给我们拍照,时而过来跟多多坐在一起,我趁他们没有注意,抓拍了一张这个祖孙辈的合影。多多,这次能到阿尔卑斯打雪仗,全靠了彼得爷爷对他的喜欢满足了他的这个愿望。多多将近6岁,彼得爷爷72岁,两人的年龄超越了一个花甲的轮回。多多,长大以后你要记住和好好地感谢这位来自阿尔卑斯山的彼得爷爷和嘉碧奶奶。 经过激动的半个小时的轨道爬山,我们终于到达接近山顶的终点站了。下车,我就抓紧拍照。 多多一下车就激动无比,抓雪球,往我身上扔,嘉碧奶奶也加入其中。 稍微拍照,我们得找最快的方式爬到山顶。嘉碧奶奶带我们去找电梯,花了几分钟我们就通过电梯到最接近山顶的地方,但还有50m左右的山坡要爬。到处是美景,我只有把镜头随便对准远方,瞎按一气,而且根本没有时间让你考虑。到山顶,彼得给我们拍了张合影照。这么难得的机会,我找附近的游客,给我们大家一起在阿尔卑斯的里吉山顶合张影。儿子不配合,是被抓着拎着拍的。 在山顶稍微转了几分钟,我们就得往轨道车站赶了。因为路上积雪成冰,下山的路更难,但儿子显然更享受。彼得爷爷和嘉碧奶奶一人牵着他的一只手,他玩起了滑冰。返回的路上我翻着这张照片,充满那么温暖的情谊,在到达德国卡鲁收到彼得的邮件之后,我在回复中告诉他,只要他们愿意,就当多多是他们的新孙子吧。这一切,都是我们出发去苏黎世之前所未预料到的,没有想到只用短短的两天,多多能够跟这对他从未听过也从未谋面的爷爷奶奶混得这么熟,让我这位联系了半年多的爸爸都自叹不如。也许他有特殊的情商,远远地超越了他的爸爸。 我们匆匆地下山,正好快到轨道车站的地方,看到轨道车刚启动。我抓紧跑上前面,挥手示意我们几个人要赶车,让车子停一下。也许彼得先生跟车上的工作人员打过招呼,车子缓缓地给我们停了下来,我们也可以按时返回山脚下开车返回苏黎世火车站然后乘火车返回卡鲁了。下山的轨道车上,多多跟爷爷奶奶玩得更高兴,他教奶奶绕手指做眼镜。他的手指很柔软,嘉碧奶奶也学得很认真,最后手指绕不过来了,很开心地笑着,儿子戴上手指眼睛看着严肃的彼得爷爷。 记录下这些,我还能记录什么呢? 宣传册上介绍里吉山是群峰的皇后,我想亦是阿尔卑斯山群峰中的皇后,她的端庄和美丽我们已经领略。彼得先生和嘉碧太太的热情,我们已经享受。儿子多多更是度过了从出生以来最高兴的两天。到阿尔卑斯山跟爸爸打雪仗的愿望已经得到了满足,更是认识了彼得爷爷和嘉碧太太并建立了难得的祖孙情谊。 文章取了个题目《阿尔卑斯山,多多来了》,多多马上就6岁了,从小到大,我在上海工作,很少有时间陪他,去年经过很多思想挣扎才决定从单位辞职,放弃了原来熟悉的工作和环境,放弃了奋斗8年积累的薪资水平,回到学校的境遇让我在遇到困难的时候经常感到心有不甘。那么多年的工作奋斗是不容易的,而且是30岁到40岁之间最重要的人生时间段,就像一棵树扎下了根,却要拔起换一个地方再生根成长。但与看到的、感受到的所有这些比起来,远望阿尔卑斯山的群峰,与能有机会带给儿子多多的这么多幸福比起来,爸爸的这点委屈算什么?这次苏黎世之行,我真的感觉它带给我无比的幸福。 儿子才将近6岁,6岁时我在家乡的山沟沟里,在小溪中玩耍,而儿子多多却已经能攀上了阿尔卑斯山的里吉山,能在阿尔卑斯山跟彼得爷爷和嘉碧奶奶建立这么好的感情,能在火车上用德语跟陌生的德国阿姨下上一盘国际象棋,这许多许多的收获或许都是对我松手自己的过去的回报吧。 如是,我感恩我的儿子带给我这么多的亲情体会。 如是,感恩这一年来遇到的所有好友。 谢谢所有的朋友! 谢谢彼得先生和嘉碧太太! 离别总是伤感的,不愿再去记录,只愿它留在记忆的深处。
个人分类: 游记|3247 次阅读|2 个评论
寒露之日,徜徉在阿尔卑斯(五)
热度 18 dmi2007 2014-11-18 11:40
重回因特拉肯 盛夏之际,我站在少女峰前,见到的是满山的云雾。三个月之后的仲秋,我再次站在少女峰前,终于看清了她的面容,还有她周边的山山水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个人分类: 摄影|5532 次阅读|36 个评论
如果我们过这样的生活
热度 30 dmi2007 2014-11-7 08:09
出门,不只是看风景。观察别人的生活,对照自己的生活,才有努力的方向......。 (1)湖边, 一个儿童在 用网兜捞鱼或虫子 。 (2)一个少年正在耍山地自行车 (3)秋日的阳光虽然很灿烂,但湖水已经相当凉。美女入湖试了一下水温,旋即上岸。 (4) 虽然充满风险,人们从来没有失却飞翔的梦想 。 (5)住在湖边,划艇是必不可少的休闲运动方式 (6)结伴在湖边休闲的两个妈妈和她们的孩子(有个孩子躲在树后) (7)出门旅行带着自己心爱的小狗 (8)在湖边训练狗游泳的女人 (9)一对老人在湖边码头沐浴着秋日的阳光 (10)老俩口坐在自家门前,一个在打盹,一个在看广告。 (11)开着拖拉机整理草料的农夫 (12)在自家院子收拾落叶的老人 (13)剪羊毛的父女 (14)读书,不只是年轻学生的事
个人分类: 摄影|4764 次阅读|62 个评论
寒露之日,徜徉在阿尔卑斯(三)
热度 22 dmi2007 2014-10-31 07:25
最美小镇哈尔斯塔特 如果你相信有童话,这里就是童话。如果你认为有仙境,这里就是仙境。 哈尔斯塔特( Hallstatt ),一个依山傍湖的奥地利小镇,让慕名而来的外乡游客惊为世外桃源。 不知什么时候,哈尔斯塔特被冠以世界最美小镇之名,于是声名鹊起,游人如织。 我们在这里住了两天,对于只需要花十几分钟就能走遍全镇而言,应该算是深度体验了。 我担心,用陈词滥调去描述这个小镇有多美会显得苍白。莫若以图代文,让美浓缩在一张张照片里。关于小镇的具体信息网上一搜一大把。 (1)太阳尚未照到小镇 (2)阳光沐浴下的哈尔施塔特 (3)小镇的标志性建筑——教堂 (4)从山腰俯瞰小镇 (5)夕阳打在小镇的入口处,光影非常漂亮 (6)从入口方向看小镇 (7)爬山的过程中回眸逆光下的小镇一角和湖光山色 (8)清晨,一只天鹅懒洋洋地卧在一块小礁石上 (9)哈尔斯塔特湖上,每天都有多班游船,搭乘游船可以畅游全湖。另外,也有轮渡直达对面的火车站——坐火车来的游客,必须坐轮渡到小镇。 (10)过去,哈尔斯塔特以产盐而著称,这是山上的盐矿博物馆 (11)从小镇背靠的山上远眺湖的对面 (12)夕阳下,游客在湖面上开着电动小艇 (13)小镇一角 (14)夕阳西下时分,镇头炊烟袅袅
个人分类: 旅游|6885 次阅读|49 个评论
寒露之日,徜徉在阿尔卑斯(二)
热度 14 dmi2007 2014-10-27 06:48
深山藏古堡,镜湖照千秋 阿尔卑斯山是欧洲最美的画卷,随便翻开一角,满满的都是风景。而位于现今德国东南部 —— 曾经的巴伐利亚王国中的新天鹅堡( SchlossNeuschwanstein )则是镶嵌在阿尔卑斯山中的一颗瑰宝。去年,在春天的蒙蒙细雨和山雾中,我第一次见到了新天鹅堡的俏丽面容(见博文《 细雨中的新天鹅堡 》)。今年,我又借同学聚会的机会,在灿烂的秋日阳光中再次体验了梦幻古堡的别样风情。 流连在如画的风景中自然妙不可言,了解隐藏在美丽背后的故事也让人饶有兴趣。新天鹅堡的主人路德维希二世在德国乃至欧洲历史上都是个充满故事的传奇人物,也有人认为,他就是个倒霉的悲情国王。在权力旁落的情况下,他把一生的梦想都寄托在虚幻的童话世界里,筑建城堡、喜好歌剧和艺术, 41 岁就卷在政治漩涡里死于非命。斯人已远,功过难评。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是,曾经耗尽财力、饱受诟病的美丽宫殿如今成了名胜和财源,甚至成了当今世界许多孩子的童话世界的样板(白雪公主、灰姑娘、睡美人,这些经典童话人物的城堡,都仿照了新天鹅 堡)。 真是此一时彼一时也。一时有感,涌出七言四句: 不恋人间权力杖,独寻梦中浪漫花。 天鹅有翅难飞远,只恨生于帝王家。 重查资料,更正一下《 细雨中的新天鹅堡 》中一个以讹传讹的错误:路德维希二世一生的好朋友(有传说是他单恋暗恋的对象) —— 著名的茜茜公主是他的表姑而不是表姐(路德维希二世的祖父和茜茜公主的母亲是同父异母的兄妹)。 这次没有进堡,而是在城堡周边以及山脚下沿着阿尔卑斯湖边走边拍。游完新天鹅堡,我们还在次日去了路德维希二世的另外一个行宫 —— 林德霍夫宫。林德霍夫宫是那种玲珑精致的典型园林风格,据说路德维希二世生前最喜欢住在这里。 (1)从山脚下看新天鹅堡 ( 长焦镜头拉近 ) (2)在山腰俯瞰老天鹅堡和阿尔卑斯湖 (3)路德维希二世的童年时光是在老天鹅堡 度过的 (4)秋天的新天鹅堡 (5)入口处的壁画 (6)在新天鹅堡入口处远眺玛丽安桥 (7)沿着阿尔卑斯湖,走到某个角度,可以同时看到新老天鹅堡,中间的是一个旅馆 (8) (9) (10) (11)林德霍夫宫 (12)林德霍夫宫 (13) (14) (15)
个人分类: 旅游|6020 次阅读|26 个评论
[转载]阿尔卑斯棒棒糖吃出5只死蟑螂;复制银行卡休眠卡
wya 2012-5-25 09:40
http://news.163.com/12/0524/17/829LPIRU00011229.html 男孩拆开阿尔卑斯棒棒糖上裹5只死蟑螂 “没见过这么恶心的事,小孩平时还特别喜欢这个牌子的棒棒糖。”许先生告诉记者,5月20日当天,他在位于南环路的新华安超市 购物 ,买了儿子最爱的阿尔卑斯棒棒糖,一共10根,每根0.5元。当天,儿子吃到这一根时,是许先生先帮孩子把外包装开了口,儿子拆完袋子就将棒棒糖塞进嘴里,然后觉得嘴里不对劲,拿出棒棒糖一看,吓得差点哭出来。这根直径不过2厘米的棒棒糖,上面竟然裹着一堆蟑螂尸体。许先生数了数,叠加了大小5只蟑螂,赶紧拿到超市辨别真伪,并要求赔偿处理。 “我们卖的是正规的阿尔卑斯棒棒糖,不是假冒伪劣产品。”新华安超市负责人程先生说,事发后,他也查看了该棒棒糖,确认是阿尔卑斯出品的没错,随即跟厂商联系。但至于为何出现这样的质量问题,程先生也不知情。 不法分子1秒复制银行卡 休眠卡被售疑用洗钱 http://v.news.163.com/video/2012/5/O/C/V81CC2EOC.html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2536 次阅读|0 个评论
2008年的瑞士(一):乘大巴翻越阿尔卑斯
热度 3 fqng1008 2012-2-17 16:54
2008年的瑞士(一):乘大巴翻越阿尔卑斯
米兰的会议结束后,我们乘大巴由意大利翻越阿尔卑斯山前往瑞士。 欧洲的国家意识似乎很淡漠,过关的时候检查很简单,我们稍等片刻就启程了...... 1 从意大利过往瑞士的关口 2 3 4 5 6 7 4月底阿尔卑斯山峰上的两同学 8 9 10 午饭后我们在这个沿途小镇溜达了一会 11 12 13 14 15 南丁格尔的出生地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可以看到山下的日内瓦市 24 25 26 27 从快速前进的车窗里捕捉山上城堡 28 福尔摩斯还能够分析案情吗? 29 下山途中的一个瑞士小镇,纪念传说中的福尔摩斯堕入激流淹死于此 30 以后的行程:日内瓦-洛桑-蒙特勒-英特拉肯-铁力士山-卢塞恩-苏黎世
个人分类: 人在旅途|5201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友谊的乐章——胡锦涛主席访问奥地利侧记
whyhoo 2011-12-4 20:43
金秋时节,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对奥地利进行国事访问,带来了中奥友谊的华美乐章,在多瑙河畔奏响,在阿尔卑斯山脉回荡。   维也纳,奔流不息的多瑙河,见证友谊的宣示。“胡锦涛主席在两国建交40周年之际对奥地利进行国事访问意义重大,标志着两国庆祝建交40周年活动达到高潮。”10月31日,菲舍尔总统在两国元首会谈时的开场话语洋溢着盛情。 “音乐之都”奏响友谊主旋律 31日,胡锦涛主席在菲舍尔总统陪同下,来到奥地利国家图书馆参观。   “这是奥地利最大的图书馆,全世界最有价值的图书馆之一。二层大厅是全世界最漂亮的巴洛克式大厅之一……”菲舍尔总统的介绍饱含自豪之情。   拉辛格馆长迎请胡锦涛主席一行走进二层华丽大厅。书香袭来,赋予厅内精美的壁画和雕塑别样灵气。图书馆馆藏超过700万件,最著名的有4.3万份善本、23.8万份手稿,其中包括音乐家莫扎特、海顿、贝多芬的乐谱手稿,公元五世纪前出版的《维也纳发展史》、《维也纳药学大纲》等近8000份古版本。大厅存放了约20万册图书,多数出版于1500至1850年间。   大厅一侧,主人特设一张长长的展示台,向胡锦涛主席展示与奥地利历史和中国历史有关的几件珍贵藏品。古老的奥地利皇家经书和法典配着华美的插图,展示文明历史的悠远纵深。音乐家海顿、贝多芬的两部作品手稿,展示了“音乐国度”的独特魅力——介绍过程中,大厅内悠然响起海顿作品的旋律。几幅17世纪初和18世纪初绘制的中国地图,则显示了几百年前人们对中国的认知和理解。   一本反映道教、佛教内容的中国图书甚为精美别致。图书专家展开其中的两页,只见深蓝底衬之上,左边一页写满了中文,右边一页则贴着一幅树叶上的画作。   胡锦涛主席仔细端详,询问书籍的出版年代。   胡锦涛主席特地询问奥地利国家图书馆同中国图书馆的交流情况。拉辛格说,奥地利国家图书馆同中国国家图书馆合作非常密切,尤其是在对图书进行数字化处理、互换信息方面联系非常多。此外,上海图书馆的专家也曾来该馆进行过交流。   胡锦涛主席对专家和馆长的介绍表示感谢。他说:“今天我很高兴来到奥地利国家图书馆参观。这里是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一个见证。今天,我和菲舍尔总统在会谈时也谈到,要加强两国人民友好交往。” 家庭农庄飞扬友谊咏叹调 圣·吉尔根市郊,拥有500多年历史的乌尔班家庭农庄。   11月1日,哈斯一家人身穿节日民族礼服,早早就忙碌起来。88岁的老约瑟夫·哈斯拄着拐杖站在门前,凝望道路远方。儿子约瑟夫·哈斯带着他的儿子、女婿打点农活,小伙子们还在房前悬挂起五星红旗。儿媳安娜丽斯·哈斯带着她的女儿和她未来的儿媳精心烹制茶点,准备款待来自远方的贵客。   上午9时45分,胡锦涛主席夫妇和菲舍尔总统夫妇一同来到农庄,受到农庄主人热情欢迎。奥地利著名民族乐手前来助兴,用手风琴和低音角号奏响《阿波湖农夫》等欢快的乐曲。   老约瑟夫年仅两岁半和3岁半的小曾孙女献上鲜花。胡锦涛主席俯身高兴地对她们说:“好漂亮!”菲舍尔总统则风趣地对两位小朋友说:“你们见到了世界上最大国家的主席。”胡锦涛亲切问候哈斯一家人,同他们合影留念。   胡锦涛主席参观了奶牛养殖棚、自动挤奶设备等处,详细了解农庄生产经营情况。农庄拥有草地45公顷,还租用了78公顷高山绿地、25公顷森林,养殖约80头奶牛、70只牛犊,还有一些矮脚马。农庄由老约瑟夫和儿子、儿媳经营,每年向萨尔茨堡阿尔卑斯牛奶厂提供61万千克牛奶。   听说每年夏季哈斯家要把奶牛和全部家禽都带到高山绿地上放养,胡锦涛主席颇感兴趣地问:“高山牧场,仅由3人经营能行吗?”约瑟夫肯定地说:“没问题。”胡锦涛主席还详细询问了饲料供应、销售方式、市场行情、运营收益等方面的情况。   主人请客人们进家一叙,端上自产的奶制品和茶点来热情款待。胡锦涛主席同他们聊起家常。临别时,主人热情地向胡锦涛主席表达祝福。胡锦涛主席同样热情地说:“祝你们家事业兴旺、阖家幸福!”   参观结束时,胡锦涛主席对记者说:“这个家庭农庄自动化水平高,家里就只有三口人参与经营。养了80头奶牛,还有其他牲畜,连饲料都是自己家种的。这种经营管理模式,也有值得借鉴之处。”   胡锦涛主席结束对农庄的参观,哈斯一家人带着兴奋、惜别的心情目送车队远去。 大师故里回荡友谊协奏曲 萨尔茨堡,莫扎特故居,雀跃的音符汇成沟通和理解的桥梁。   11月1日傍晚,胡锦涛主席在菲舍尔总统陪同下来到马卡特广场8号,参观莫扎特故居。   二层大厅,是充满莫扎特精神和智慧的地方——被誉为世界音乐界旷世奇才的莫扎特曾在这个大厅中弹奏、创作了大量曲目。   作为对中国贵宾的款待,莫扎特基金会主席霍恩西格在莫扎特用过的钢琴上演奏莫扎特第265号作品《C大调变奏曲》,8岁小姑娘用莫扎特儿时使用的小提琴演奏歌剧《魔笛》选段“这个声音如此动听,如此美妙”……   胡锦涛主席对演员们的精彩表演表示感谢。随后,他来到展厅参观,了解莫扎特的生平,观看珍贵的乐谱手稿。   得知去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奥地利艺术家曾带着两把莫扎特童年时使用过的小提琴去演出时,胡锦涛主席说:“欢迎你们下次去中国介绍更多的莫扎特音乐作品。”当霍恩西格赞扬中国青年钢琴家演奏莫扎特作品的水平高超时,胡锦涛主席说:“这说明艺术可以成为人们沟通的桥梁、友谊的使者。”   萨尔茨堡之夜,和美的莫扎特音乐无处不在,中奥两国人民友谊的协奏曲穿越群山,迢递延绵。 原文见 http://www.fmprc.gov.cn/chn/pds/ziliao/zt/dnzt/hjtzxfwadl/t872974.htm
个人分类: 外交|894 次阅读|0 个评论
喜糖
热度 2 zhanhui 2011-2-28 10:53
这段时间几乎不间断的吃了很多同事结婚的喜糖,看来最近不少好日子。糖的质量还都不错,常常包括徐福记和阿尔卑斯等。但我不是很喜欢吃糖,一般饿了的时候才吃点。最喜欢里面的干咸花生。 很喜欢广州这一点,同事结婚,只是发一下喜糖和花生,不会大肆请客,不用出份子,大家都不用有负担,轻轻松松的。这点比北方好很多。君子之交淡如水,更何况结婚这种事,大家请来请去,只不过高兴了饭店里。最后大家都是负担。真心祝愿发喜糖的各位新婚幸福,白头偕老。
4224 次阅读|3 个评论
阿尔卑斯的冰河与能量守恒
热度 3 yonglie 2011-2-25 09:01
偶然翻出商务印书 馆“ 万有文库 ”里 的两册小书,是 J. Tyndall 的 《阿尔卑斯的冰河》( The Glaciers of the Alps )。 第一次见这书时,还以为是地质学家写的呢。其实, T 是物理学家, 1856 年登阿尔卑斯,是为了科学,当然也顺便成了登山爱好者的先驱。后来他几乎每年都去,造就了登山人 的“ 黄金时代 ”。 在阿尔卑斯,他卷入了冰川学的争论。这本书,一部分是谈话,一部分讲科学。他谈的科学就 是“关于光和热的性质”。 他还介绍过 Helmholtz 的能量理论。 原来, H 写过一本论能量守恒的小书, Asimov 为他写的小传说,迈尔在 1842 年宣布了能量守恒的概念,但 H 在 1847 年独立地更为详尽得多、深入得多地阐述了这一概念,所以通常把这方面的荣誉归于他,而近来却倾向于 H 、迈尔和焦耳三人分享。像其他人一样, H 没能发表论文,因为 “权威们” 不答应。最后只得以小册子的形式出版(书名叫《 论力的守恒 》( über die Erhaltung der Kraft ))。 Kuhn 在《必要的张力》里系统考 察了“能量守恒作为同时发现的一例”:“ 在 1842 年到 1847 年间,四个相隔遥远的欧洲科学家先后公开发表了能量守 恒的假说……”( 还有一个是 L. A. Colding )。 Kuhn 认为自然哲学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的确,尽管 H 在他的《绪论》里说 ,“我写这本书时,不以哲学的理论作根据,完全把它写成一种物理假说的形式……”但他在前言里,还是留下了形而上的痕迹: 理论科学的唯一目标,是从自然中求出一切事件的最后不变化的原因。 在 1881 年的补遗里, H 解释说 :“绪论一章的学理大受康德认识论的影响,但我还可认为这些学理是对的。”
个人分类: 随想|3522 次阅读|8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8 08: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