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中文学术期刊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中文学术期刊真的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吗?
热度 53 wangdh 2018-12-30 12:38
中文学术期刊真的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吗? 王德华 自己多年负责我国唯一的一本哺乳动物学学术期刊《兽类学报》,年底了关于中文学术期刊说几句话。 这些年一直有中文期刊还有没有必要继续保留的争论。 争论归争论。现实是我国不少有影响力的中文期刊已经改为英文刊,也已经被 SCI 或 SCIE 数据库收录。 有一种观点认为,学术没有国界,好的学术成果就应该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一项科研成果要得到国际学术界的关注和认可,学术就要走向国际,所以学术成果要用英文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上。 也有一种观点认为,考虑到我国学术界英文水平的现实情况,考虑到我国不同层次对学术有兴趣的人群,用本国语言发表学术成果让更多的国人看到和关注,对于提高国民的整体学术素养是很重要的事情。所以中文学术期刊是应该保留的。 似乎都有道理,但似乎谁也说服不了谁,所以争论至今也一直存在。 从上世纪 80 年代的某一天开始,科研人员的科研业绩开始用 SCI 的论文数量进行考核了,渐渐地从数量演变到了影响因子 (IF) 、引用次数,再演变到了 CNS ( Cell, Nature, Science )几乎决定一个学术人的一切,各种成果奖项的评定、基金项目的评审、职称晋升、人才选拔,甚至院士评选、研究生获得学位等等, SCI 论文、 CNS 论文都是硬通货,开门转,几乎成了唯一标准。政策就是指挥棒,一旦以文件的形式实施起来,没有几个人敢违背政策做事情。所以,明知道这唯一标准有违人才培养和科研规律,但轰轰烈烈的 SCI 运动还是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开花。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和对科技的投入增加,在这飞速向前的大潮中,你身在其中,容不得你停下和回头,甚至容不得你半路退出,不知不觉地大家似乎都迷失了方向,前面的人由于利益的关系,不会轻易改变方向,中间的人只能在窒息的人群中不得已被后面的大潮推着向前走,压根没有思考和调整方向的可能。 所以,很多事情变得简单了,对于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对于一项科研成果的评价、对于学位论文的评审、对于人才的选拔,本来是很严肃、很学术、很专业的事情,成了简单地比较 SCI 数量, CNS 论文数量和 IF 的高低。所以,在科研人员的简历、项目申请书、成果鉴定,以及研究生的考核和人才竞聘报告中,经常会看到在发表的学术论文后面特别标注 IF 的数值,也经常会看到一篇高影响因子的学术论文会有很多共同第一作者和很多共同通讯作者。 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一篇论文发表后,如果有外国学者的评论,是必须高调宣传的。一项成果得到国际学术界的肯定和关注是学术人很看着的事情。想起来很有意思,自己做的工作重要不重要、好不好难道自己不清楚吗?还是说,自己说好不算好,别人说好才是真的好。再进一步说,我们国内的学者失去学术判断力了吗?或者国内学者群或学术团体就没有学术优劣的判断能力呢?诚然,一项研究成果发布后,引起国际学术界关注,甚至争论,本身是很值得高兴的事情。我不理解在很多管理者,甚至科学家心目中,得到国际学者的评价要比国内学者的评价风光很多。中国学术群体什么时候开始丧失了学术判断力? 回到中文期刊上来。在上述的这种大学术环境下,哪位学者愿意把能在 SCI 期刊和 CNS 上发表的文章在中文学术期刊上发表? 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对学术论文的奖励政策和考核计分政策方面, CNS 、 SCI 、中文核心期刊、中文一般期刊,比较一下就很清楚了。 我作为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的期刊《兽类学报》的主编,十几年来切身感受到我国学术界的考核制度,研究生获得学位的规定等,对中文期刊学术质量的强烈冲击和毁灭性冲击,我也理解这是大环境所迫。 在国家各种政策不变的前提下,讨论中文期刊的发展或复兴,几乎是没有效果得。 是什么原因把中文学术期刊逼到今天这个地位的?可以说是当今的各种考核和晋升政策! 是我们的政策活生生地毁掉了中文学术期刊。中文学术期刊真的没有存在的必要吗?
个人分类: 个人随感|14137 次阅读|81 个评论
[转载]Open Access Scholarly Journal Publishing in Chinese
YanhongZhai 2017-10-13 15:47
Hanken School of Economics的沈岑育博士分析了COAJ( The China Open Access Journals )收录的 595 本 中文开放获取期刊,并采访8位期刊编辑,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分别有 1%、1%和19% 的期刊被 DOAJ、WoS和Scopus收录。 62%的期刊由高校或学术协会出版。 40%的期刊成立于上世纪80年代;上世纪90年代后成立的期刊只占 8%。 多数受访者认为,将期刊转为开放获取模式的主要原因是增加期刊的影响力;缺少高质量投稿是面临的主要问题;将期刊转为英文或双语期刊的主要问题是经费不足;缺少集中推广中文开放获取期刊的平台。 文末,沈岑育博士提出为中文开放获取期刊建设出版平台的建议,拉丁美洲的 SciELO 和日本的 J-STAGE均是这方面成功的案例。 查看全文,请点击: http://www.mdpi.com/2304-6775/5/4/22/htm
90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文学术期刊不要陷入“马太效应”的漩涡
热度 21 qpzeng 2011-4-20 08:00
《圣经—新约》中讲过一个故事: 一个国王远行前,给三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让他们随便花,想买什么就买什么。 几年以后,国王回来了,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仆人们究竟过得怎么样。于是,国王把三个仆人都叫过来,问他们那些银子是怎么花的。 第一个仆人用一锭银子做生意,赚了十锭银子!国王听后非常高兴,并奖给他十座城邑;第二个仆人用一锭银子放贷,赚了五锭银子!国王听后也很高兴,并奖给他五座城邑;第三个仆人战战兢兢地打开叠得整整齐齐的手绢,并毕恭毕敬地对国王说:“ 主人啊,您给我的银子我一直舍不得花,都完好地保存在这儿哩!您瞧,现在分文不差 ”!国王闻言无奈地笑了笑,不仅没有给他任何奖赏,而且还吩咐把他的银子赏给第一个仆人,并且说:“ 记住,凡是赚得少的,就连他手中已有的钱也要被剥夺。凡是赚得多的,还要把更多的钱奖给他”! 1973年,美国科学史学者莫顿借用这个故事描述一种社会心理学现象: 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做出的科学贡献给予的荣誉会越来越多,而对那些科学贡献不突出的学者则容易忽略他们的贡献甚至不承认他们的业绩 ,并将这种现象命名为“ 马太效应 ”。 我在这里想把“马太效应”的含义引申一下,用来形容中国学术期刊未来的发展。 尽管从数量上看,中国拥有的期刊数并不比国际上声名显赫的Springer或Elsevier两大出版集团旗下的期刊数少很多,但如果以目前的态势发展下去, SCI期刊的声誉越来越好,向其投稿的人就越来越多,而中国期刊的声誉越来越差,向其投稿的人会越来越少,将不可避免地陷入“马太效应”的漩涡! 还是在好几年前,我就曾向国内一家冠以英文名的期刊投稿,但可能因为评审专家库尚未建立或还不完善,他们很长时间都找不到愿意审稿的专家。由于这篇论文报道的是一项时效性很强的成果,我中途曾好几次催问评审进度,结果100天以后才给出一个失望的回复:一位评审的意见是退稿。后来,我将此稿转投Plant Sci,半个月就接受了。 试问:国内期刊以这种工作效率和审稿质量,如何能阻挡优秀论文外流? 现在一些顶尖学术期刊(如Nature及其子刊)从收稿到给出初步评审意见,一般可以在1-2周内给予回复。有些质量不符合其用稿要求的稿件,一两天就能答复,要么拒稿,要么建议转投他刊, 这样就不会耽误那些注重时效的文章的及时发表。 我今天避而不谈中文学术期刊要不要英语化的问题,只谈中文学术期刊应不应该国际化的问题。 要彻底改变目前这种被动、落后、挨打的局面,中国期刊“ 筑巢引凤 ”也好,“ 借鸡生蛋 ”也好,必须立即行动起来,打个彻底的翻身仗,不要让事态演变成为一种“木已成舟”、“生米煮成熟饭”的不可逆转状态! “筑巢引凤”之策略就是办好现有的期刊, 如《中国科学》、《高等学校化学学报》等国内出版的SCI期刊,并在此基础上 让更多的中国期刊尽快与国际标准“并轨”、“对接”,邀请国外的期刊编辑加入编辑队伍,不断完善有国内外知名学者入选的评审专家库,完全采用国际通行的编辑方针、审稿程序、用稿政策,在一两年内达到SCI期刊的标准。 “借鸡生蛋”类似于金融领域的“借壳上市”,就是利用国外出版集团的先进平台办我们自己的期刊, 如Cell Research就是一个很好的榜样!它以“自然出版集团协作期刊”(Nature Publishing Group Partnerships)的名义办CR。 从2006年加入该集团,到现在才仅仅过去五年,就已经跻身世界顶尖期刊行列,成绩斐然,IF已升至8以上,令人刮目相看! 因此, 中国人也能办世界顶级期刊,关键是过去观念保守,体制落后!从现在起,必须努力挣脱中国人办不好学术期刊的“怪圈”,摒弃因循守旧、抱残守缺的陈规陋习,让中国学术期刊的发展步入一个良性的轨道! 中国人,你输不起!中国学术期刊,你伤不起!
个人分类: 建言献策|6974 次阅读|82 个评论
中文学术期刊,想说爱你不容易
热度 11 qpzeng 2011-2-25 19:32
据报载,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即将出重拳整治令人诟病的以牟利和敛财为唯一办刊目的的中文学术期刊,对于只管收取版面费而不顾文章质量的期刊将勒令整改甚至停办,令人期待!可是,这个看似利好的消息却并不被很多人看好!这是为什么呢? 有人认为, 收取论文发表费不宜作为期刊整治的目标,更不能以行政命令的形式加以限制。 目前开放获取( open access )是国际期刊出版的主流趋势,而开放获取的前提就是作者自费发表论文。 试问,国家限制期刊收取版面费,这不是逆历史潮流而动吗? 同时,我国的科研经费预算中就专门有论文发表费这一项,科研人员付费发表文章“名正言顺”,不违规,也不犯法,用得着兴师动众地来一场全国性的清缴吗? 还有人认为, 收不收 版面费与文章质量高不高很难挂上钩,不能断定收版面费的文章质量就低劣。 如今国外许多期刊(如PLoS系列、BMC系列等)都收取昂贵的发表费,还有一些期刊接受作者付费选择开放获取,它们都要价不菲,但却不影响文章的质量。当然,在中文学术期刊普遍收取审稿费及发表费的情况下, 期刊 不收钱而且付稿酬也许能撇清滥发文章牟利的嫌疑,但在国家不拨款的情况下,强制期刊不收费根本不可能。 另外,变相牟利的期刊向作者收取高昂的发表费,然后象征性地给作者回馈点稿费,实际上以合法方式非法套取了科研经费,这种现象是很隐蔽的,“狐狸的尾巴”不容易被抓住! 国家整治期刊乱收费的初衷是好的,但能否取得成效却令人怀疑,弄不好可能不了了之,只见风吹,不见雨落! 笔者认为, 斩断 低劣文章与无良杂志之间长期形成的“畸形”链条才是期刊整治的主要目标!同时还应清理未立案、无刊号的“野鸡”杂志,让欺诈行为无处遁形! 如果“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我看谁也没有办法!不仅要管制期刊编辑,也要监督投稿作者,杜绝“钱权交易”的两大环节。另外,还要确保严格的同行评审制度,防止某些“只认钱不认文”的编辑“越俎代庖”!因此,中文学术期刊必须进行综合治理和全面监管,不是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一家说整顿就能整得好的。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中文学术期刊的通病就是没有纳入国际学术出版主流评价系统(如 SCI 、 SSCI 、 EI 等),也就是没有国际“质量认证”,想怎么办就怎么办。 虽然我国也有核心期刊等官方认证制度,但它在确保期刊质量上形同虚设、无济于事。 与此同时, 我国现行的各种科研业绩评价(如职称评定、科技奖励等)都只认文章数量,不讲文章质量,这样就助长了众多中文学术期刊陷入滥发文章追逐暴利的恶性循环。 有买方市场,必然就有卖方市场,发一篇不如发五篇,收一百元不及收伍佰元,这是赤裸裸的市场行为,仅仅靠行政命令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要办好学术期刊,必须打破只问论文数量、不管论文质量的科研业绩评价方式,而这样的权限就在中国科学院、教育部及各省市教育厅,高校和科研机构也有一定的自主权。 作为一个中文为母语的中国学者,理应将自己用国家资助经费完成的科研成果发表在中文学术期刊上,这跟支持“国货”是一样的道理。 可是,发表文章毕竟与购买商品不同,中国商品在哪里都能用,而中文文章却只有中国人才能看懂。大家都知道,科学无国界,但 如果外国人不能理解中国人的科学,那又谈何科学无国界呢? 套一句时髦的话:“中文学术期刊,想说爱你不容易”!因为你不能吸引科学大众读者。为了得到全世界同行的认可, 中国学者就不得不将自己的科研成果用全世界科学家都能看懂的英文发表在国外 SCI 杂志上。 尽管如此,我既不主张中文学术期刊全盘西化(即“英语化”),也不苛求中文学术期刊全面进入 ISI 的评价体系,但可以考虑先采取一些变通和过渡措施。 我建议我们的学术期刊首先要让中国人和外国人都能看得懂,如逐步改为双语杂志,而不仅仅是题目和摘要用英文,并尽量采用电子出版形式,这样既不浪费纸张,又能扩大学术影响。 同时, 国家应该着手建立类似于 ISI 的评价体系,而且要跟 ISI 一样定期发布定量评价结果(如年度排行榜),让中文学术期刊有个不断提升的空间。 如果能通过这样的举措逐步提高中文学术期刊的质量,我相信中国学者没有理由不在国内发表文章。
个人分类: 建言献策|4529 次阅读|2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7 18: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