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单打独斗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基础科研宜强调科学家个人的自由探索
热度 11 qsqhopeiggcas 2018-3-18 11:05
基础科学研究,是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基础,基础科研家底雄厚了,才能保障科技创新的可持续发展。嗯,若基础不牢,就会“地动山摇”呐。 2018 年 1 月 31 日 ,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1】,就如何加强基础科研进行整体部署,其将基础科研分为两大类:自由探索类和目标导向类。这说明国家已经认识到“强大的基础科学研究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基石 。” 那么这两大类,哪个更符合科研自身发展规律呢?哪个是重中之重呢?对此,本文将探讨之。 基础科研的重要使命是探索隐藏在“黑暗”中的自然规律,解释其演化过程之谜。众所周知,基础科研的最大特征是不确定性,即研究方向和路径充满变数。特别是前沿的科学探索【2】,不要说大同行,就连小同行都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成功是小概率事件,“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是基础科研中的常态。基础科学难题的突破,往往是科学家个人或小团队历经多年的自由探索,靠“灵光闪现”捅破那层“窗户纸”滴。 然而,目前我国的科研资助和科研评价体系,太重视“目标导向类”啦,即由大牌科学家制订“顶层设计”方案,然后发布指南,以重大专项、重大研究计划、重大项目等方式招标,项目设置的十分庞大,申请者要组织一个大团队,国家也希望做出重大成果,可“疗效”咋样呢? 王晓东先生举出了几个例子,他说【2】:之前,既有干细胞计划,也有重大传染病防治、新药研发等重大专项。搞了这么些年、投了那么多钱,这些“计划”“专项”有什么真正有影响的产出呢?当然,结题时肯定是能交账的,比如发了多少论文、培养了多少人,说起来也是“硕果累累”,但是五年之后、十年之后回过头来看,这些“计划”“专项”产出了什么?留下了什么真正有影响的东西? 基础科研的进展与突破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应以尊重,切记: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人海战术”并不是啥灵丹妙药。 纵观科学发展史,哥白尼、牛顿、爱因斯坦等科学巨匠们,主要是靠个人单打独斗时“灵光闪现”做出的伟大贡献,是靠智慧而非大量经费的成功典范。对某一领域的基础科研而言,人多并不意味着“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而往往是“人多自乱、鸡多不下蛋。” 在某个大团队呆长了,科学家个人的创新思维往往被同质化,灵感往往被灭于无形。做科学研究,靠蛮干不行,没有了在厚积薄发基础上的灵感,意味着学者的创新能力已画上了“句号”。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高文教授【3】说“我们一直都在说重视原创性,可是我们现在重视的不是原创性,而是团队。” 基础科研的真正价值 在于:特立独行的科学家以一个独特的视角来看自然界,以不同于别人的思路来理解这个世界【 4 】。如果每个科学家从不同的视野观察这个世界,进而理解这个世界,那么其中某位科学家可能会找到解决某个基础难题的 “突破口”, 某个关键环节突破了,就像玩多米诺骨牌一样产生连锁反应,导致整体性的突破,贪大舍小往往会事倍功半。所以说,基础科研宜鼓励科学家或小团队的“单打独斗”,不宜用大团队的“人海战术”盲目攻关。 ” 对基础科研,不妨给有创新潜质的科学家个人或小团队以足够的非竞争性经费支撑,让 TA 们不再为“五斗米折腰”,不再为“帽子”奔波,以真才实学而非论文发表的载体——期刊档次客观 评价 TA 们的贡献,让 TA 们心无旁骛地自由探索,是符合科研自身发展规律的正确途径,也能最大程度地体现“尊重科学研究灵感瞬间性、方式随意性、路径不确定性的特点。”【1】 参考 【 1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8-01/31/content_5262539.htm 【 2 】王晓东:基础科研不能大跃进 https://zhuanlan.zhihu.com/p/34261769 【 3 】中青报:从屠呦呦获诺奖看我国科研评价体系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5/10/329523.shtm 【 4 】 跟班式科研,误己误国 —— 某国立研究所所长的自白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087774.html 扩展阅读: 科研创新应重视 “ 团队 ” 还是个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932783.html 科学研究,宜 “ 单打独斗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675255.html
个人分类: 建言献策|8093 次阅读|16 个评论
[请教] 《将要被社会淘汰的8种人》等更多当代人的禁忌
热度 1 zlyang 2016-12-27 22:45
《将要被社会淘汰的8种人》等更多当代人的禁忌 许培扬,2012-11-06,将要被社会淘汰的8种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80034-629892.html 将要被社会淘汰的 8 种人: 1. 八小时之外不学习的人; 2. 对新生事物反应迟钝的人; 3. 仅靠个人能力,单打独斗的人; 4. 玻璃心,心理脆弱,容易受伤害的人; 5. 技能单一,没有特长的人; 6. 计较眼前,目光短浅的人; 7. 情商低下的人; 8. 观念落后,知识陈旧的人。 失败人生的 5 种思维: 1 . 我不想做。懒散和懈怠是生活毒药也是失败人生的基因; 2 . 我没想到。成功者总是留意任何情况下的每一种可能; 3 . 我尽力了。尽力不等于尽心竭力; 4 . 这不可能。如果相信美妙,美妙生活就在眼前;如果自我设限,限制就会无处不在; 5 . 没人帮我。成功者本身都是一个巨大磁场。 人生 7 不要: 1. 不要等到身无分文,才想起储蓄; 2. 不要等到有时间了,才去读书; 3. 不要等到拥有很多时,才学会去分享; 4. 不要等到痛苦了,才放下; 5. 不要等到那个人走了,才珍惜; 6. 不要等到同龄人都成功了,才知道玩物丧志; 7. 不要等到变老了,才懂得忘掉。 ————————— ————————— ————————— ——————— 成功人士 、 不成功人士 http://www.nipic.com/show/10849137.html ————————— ————————— ————————— ——————— 请您指教当代人的更多的禁忌! 相关链接: 2015-12-21,华为的性 格测试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01240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15974-944942.html 饶毅,2011-12-31,美国首富的财产:有价之物和无价之宝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99797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37-523878.html 发邮件的礼仪汇总——让优秀成为习惯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950595.html 乞丐说:你凭什么拿我的钱去养自己家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924501.html 2014-04-12, 耶鲁大学教授:研究生做科研的11条军规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89330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20485-784084.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1079-784298.html http://stearnslab.yale.edu/some-modest-advice-graduate-students 孙小淳,2013-10-06,苏联 专家谈中国的“科学文化”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94547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51670-730496.html 2014-05-06,学术抄袭与造假:伤心的趣闻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792005.html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16-12-12,基金委公布61份科研不端行为案件处理结果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6/12/363305.shtm http://www.nsfc.gov.cn/publish/portal0/tab38/info53393.htm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个人分类: 本科-研究生教学|4015 次阅读|7 个评论
[转载]独木难支,一个人是走不远的~~
热度 1 daringpig06 2014-5-9 10:10
上了这么多年的学,得出一个结论,一个人是走不远的~~ 本人小硕,已经毕业了,在国家事业单位上班,虽然做技术,但是下班后还有点时间,相比较周边的同学已经很好了(周围的同学都是晚上9点后下班,周末很大概率加班,不过人家工资也高,你懂得~~)。之所以发这个帖子,完全是因为自己对科研和学术的热爱。 这些年上学的感触是,没有一个团队,靠一个人的单打独斗是很难有成绩出来的。 像我们学校,一般的科研大将一年都10几篇SCI,这在我们工科来说,是很难的。 为什么有这么多成果,原因很简单,团队协作。 一批人看文献,一批人实现文献中的算法,还有一篇人改进,然后boss或组长写论文,top会议论文像雪片一样,一层层地飘来,然后是期刊等等~~ 究其原因,有几点: 1、平台好,科研积淀深,包括后面有人,大boss是973首席科学家了,中boss是长江、杰青or院士了,小boss科研巨牛了,等等,我第一个导师就是这样的~~ 2、团队人员素质高,名牌高校,生源好 3、团队效率好,实验室管理方式科学,打卡、考核无所不用 4、激励机制好,有一片好的环境,项目科研两不误 扯了这么多了,都是废话,进入主题 我毕业了,虽然我是个渣,尤其是在牛逼师兄们的光环下,只是个普通的毕业的硕士生而已 但是,我爱学习,爱科研,我相信这会使我不凡~~ 无奈,出身农家,为了赚钱养家,就出来工作了,但是我喜欢科研的感觉,在以后的工作的岁月里,只要业余有时间,也会一如既往的继续科研 所以我希望找一些人合作,来利用业余时间继续自己的理想 其实,我有自己喜欢的方向,但是自己一个人势单力薄,而且大面撒网,而后选点之类的简直是浪费时间,生命不能承受之重,生命也不是拿来浪费的,我需要一个环境,一个虚拟的环境,做出一点东西来安慰自己的灵魂。 其实,我本想,国内现在的科研环境,想找别人合作基本不可能,这我早就预料到了,但是我还是心存希望,而且,我相信现在有这样的市场需求,唯一的困难在于大家有没有一个相互信任的成分在里面。信任,是人生的财富,而不是金钱。 如果有以下情况,请联系我: 1、自己有项目和科研课题,但是是青椒或者没怎么有学生带,自己忙不过来,需要人帮忙,以后再实现的话,又会怕过期了之类的 2、自己是多年的老师,或者科研人员,自己的缺乏相关的实现人员 3、自己是个科研的新手,或者处于起步阶段,自己需要找人相互合作,相互讨论 4、自己是在读学生,但是自己的idea多的忙不过来,需要人去验证自己忙不过来的小想法 5、自己是老教师,或者是博导、硕导,但是由于某方面的原因,自己没怎么有学生带,自己也忙,有些想法或者什么的,没有时间去实现或验证,但是丢了有很可惜,等等 6、等等。。。 还有很多了,希望以上有类似问题的朋友或师长联系我 我提供的服务: 1、阅读你没时间看的文献 2、阅读你需要看的文献,和你讨论里面的内容 3、帮你实现你的想法(主要是编程) 4、可提供一部分文档写作,论文写作功能(当然,要分清楚,这里不是代写机构的广告) 5、自己想办法验证你自己的猜想 我需要的回报: 1、我有工作(也是技术工作,但和学校不同,完全是为了赚钱,不存在学术环境),我干这个不是为了钱,是为了成就感。。。 2、如果是老教师,而且一直有想法,但是没学生的,我会非常感兴趣,我也希望自己出力的同时,也能有人带带我 3、如果有成果出来,比如论文、专利等,有我贡献的需要给我挂名,不用太靠前,毕竟我是帮忙的 4、我也希望自己多接触前沿的东西,如果有机会接触最好 5、如果有项目实现,占用太多时间的话,那个也可以考虑,但是需要协商 6、如果需要我看论文的,请提供论文,现在毕业了,不住在学校,下论文有困难 我的基本情况: 1、自从上大学以来,在几个不同的C9高校,取得三个学位,最后学位是硕士,不算擅长考试的类型,但成绩一直还算优秀 2、最后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研究方向很杂,接触过的东西,和做过的项目面很广,喜欢的面很广,比较熟的有机器学习、模式识别、数据挖掘、CAD、图像处理、算法和理论、普适计算、人机交互等 2、现在在工作,但也刚刚毕业,业余时间不喜欢打游戏,不喜欢出去玩,不喜欢热闹,喜欢宅,喜欢读书、看论文、学习 看到这里,有些人可能会想,这个同学脑袋秀逗了吧,太幼稚,这种事情不会发生,其实,我理解,国内的环境就是这个样子,但是我起码还有希望,没人联系我,不成也没关系,起码我试过了,而且,我一个人也会选个方向自己钻研的,本来就是玩票,也没什么,另外,有人说,这会是一时的热情,过一段时间,早就忘记这事是怎么干的了,会想平时的工作了的人一样,下班看看电视,带带孩子,我相信这也有可能,但是我更相信我还有一颗热切的心。。。 最后,我的联系方式: Email:i-study@qq.com
3369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没有通过在职研究生考试怎么办
PhDchina 2013-1-10 16:25
  人的幸运有时候是非常好的,即使抱着对现状的不满,报读了在职研究生的同等学力考试,想拿到硕士学位,即使考试没通过,该怎么办呢?   众所周知:“无风不起浪”一样,既然考试失败,那么我们就有必要进行失败之后的下一步,是果断放弃亦或是静下心来,分析缘由,秣马厉兵,争取再一次上“战场”,把自己的颜面挽回来?如果是前者,我不便说什么,当然也无可厚非,毕竟人是有趋利避害的生理需求的;但若是后者,那就有必要看下去了!   一、客观关于在职研究生的社会资源运用不够极致:   历史这个东西很滑稽,或者说是人这种所谓着的“高等生物”很滑稽,或者说是可笑。因为,人总是会不厌其烦的重复着前人们的覆辙,并且还乐此不疲。因为在这个所谓着的现实中,即使是报读了在职研究生,五月同等学力考试,也还是一个样子。还是跟没有报读没有报考时一个样子,丝毫没有改变。这点分成可怕!   还有位数不在少数的在职研友们在考研复习时喜欢单打独斗,希望依靠一己之力与万夫争雄。对于有一定学力基础的研友们来说,这样做也是无可厚非的,但对于广大同等学力研友们来讲,这样多少有些义气用,其结果就是失望、就是惨败,而且是败的一塌糊涂。如果可以借助外力实现四两拔千斤的结果,那又何乐而不为呢?对于自己最担心或是感觉最差的某门课程进行专项加强,实现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产出的效果,这才是正道!须知以此来抹平与其他竞争对手的差距,应该还是非常值得的。   二、读研科目知识不扎实:   在职考研的学科知识结构不够系统,说到底是其基础性质的东西学的有所欠缺或者是不到位!这同时也是广大同等学力申硕考生的一道砍,处理不好,将最终导致与自己纯真而美丽的梦想失之交臂。但要想逆转这一状态,就需要同等学力申硕的广大考生朋友们认真分析下缘由,来尽自己最大力量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理顺知识体系,系统搭建知识性质的框架,强化自己所学到的专业知识,迅速达到在职考研所需要的学科知识起点。这点非常重要,尤其是对于考研失败的研友们来说。   三、所需在职考研信息量不够、信息质不到位:   相对于其他类型的考生,同等学力申硕的考生来获取自己所考信息的渠道明显缺乏,可获得的信息量相对不足,尤其是对自己有用的信息量不足!这点非常可怕,这才是自己之所以在职读研考试没有通过的根本性的原因之所在。这就使得这些考生在无形中又输人一等。而不同的学历背景和学科知识起点,又使得他们在制定学习阶段目标时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参考,因而模糊,因而会毫无疑问地更加不利于广大在职读研朋友们复习备考。这两项因素相互促进的结果就是在职研友们的考研之路更加曲折难行。   而实现这一点的最佳方式便是借助优势明显的机构的信息与经验积累,在短期内实现突破。其实,好多时候都要认真分析自己,对自己分析不到问,对自己认识不到位,还有对 在职研究生 同等学力申硕考试的认识不到位!这对于含金量蛮高的在职研来说,何其尴尬呀!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怀揣着梦想来到这个世界上的,都想要在有限的时间之内实现自己无限的价值,而读在职研究生就是一种实现所谓梦想的途径。而在我们实现自己的梦想之前都不可避免的会有一定的潜伏期,在这段潜伏期之内,什么东西都可以忍耐,即使是五月同等学力申硕考试失败,失败一次可以忍耐,多少次都是可以忍耐的!   想哭的冲动都有啦,但不能哭,是自己选择的要报读在职研究生,等真正拿到学位证的时候,就大声的哭吧,而这才是一个男人在面对在职读研考试没通过即考研失败时应有的风范!
826 次阅读|0 个评论
院运会
andrewx100 2012-10-22 23:26
事先丝毫没有想到参加一次学生的院运会竟算得上是一件难忘的事情。可能是离开本科代有好些年了,读研读博都以单打独斗为主,这种集体的感觉确实是久违了;也可能是被学生那股认真劲儿所感染,老油条气质突然消失。 我们班估计是军训后最早开班会选举班委的了。跟其他几个班的班主任老师交流过,他们都还没弄。当时我们班的临干都很急,问我周四有空没,没空那周五行不行?周六呢?……是因为他们接下来院运会和篮球队的事情实在太多,两个同学忙不过来,希望尽快成立班委。现在回过头来看,我们班的同学确实是特别认真对待工作,才会比较急。光上周六班会上我就知道他们在为好几件事情忧心忡忡:班服图案没确定,几号就要上交了;篮球队名单明天就要交了;怕院运会没有人报名,怕集体项目没时间排练,出场方阵表演还没有idea,准备运动会后勤物资,制作道具、班旗……似乎一切都没着落,而眼看着再过一周院运会就开始了。 结果,这周日的院运会,我看到的是:班服、班旗,出场方阵道具都有,出场表演完整形式又让人印象深刻。我们班人数不多,院运会真正加起来才二十来个人,但全班几乎每个人自己都有项目(可见并没有太多推托,真的大家都责无旁贷),每当有同学上场比赛,都能腾出同学过去助阵和接应冲刺,好几个项目都拿到了名次,特别是10人11足集体项目我们拿到了第三名,说明他们过去一周里没有少练。想想才这么几号人,做得算是面面俱到了。有些不完美之处实在是因为他们是大一新生对院运会没有经验所致。估计等他们大二的时候就会搞得更好。不管怎么说一周的时间,从无到有,他们做到的这一切真让人惊喜和佩服。这里当然离不开班委热心动员,但是当运动会开始一段之后,同学们都进入了状态,很多行为其实都是自发的。他们跑了晒了累了一天,晚上回去还要赶线性代数和无机化学的作业。 集体主义有什么好?总有人觉得集体主义是一种服从,扼杀个性的坏东西。特别是例如军训。也许年轻人个性正待张扬吧。但是,成年人经常要面对的是你必须完成一件事情。对于个人而言那是自控力的锻炼,对于团队而言则是合作精神的锻炼。“合作”跟“服从”是两回事。前者是建立在共同的目标之上的自发的行为。很多事情,乍一看要做到很困难,但是大家一起干,反正就能克服,还外加增进了友谊。如果问为什么本应渴望张扬个性我们往往又真的能感受到集体主义的美好?那就是因为我们的集体主义是自发的,不是强加的。越是自信于集体主义魅力的人,就越应该勇于尊重个人的不同选择。也许班委在组织集体活动的时候需要召集全班同学的时候,抱着这种出发点就会和谐一些。先不要去强硬要求某个同学“一定要参与”、“一定要负责”、“作为班级一分子的责任、义务”,但是平时班里有什么好事,一定记得告诉他们“这份是你的”、“你也有份”……简而言之,有福一定要同享,有难是希望能同当吧。 今天从苗老师口中听说,我们学院材化班级的学生一向都比较乖,学风也好,每年考研读研的都超过一半等等。我马上就发现12材化继承了这种传统,适用于“认真”、“乖”、“努力”、“关心学习”等关键词。虽然平时都挺活泼的但很少过火,显得很懂事。这一方面让我很高兴,觉得我分到了一个不那么头疼的班;另一方面又很警醒这话说得还早。等他们回本部了,买电脑了,谈恋爱了,做兼职了,一大堆青春的困惑等着他们去理清。作为过来人我自己都觉得那些全是很del-i-cate的东西,这么一大群好孩子,要保证这四年都在阳光下走过,还真是责任重大…… Read more: http://www.andrewsun.net/panta_rhei/archives/4974#ixzz2A2fFDQE3
24 次阅读|0 个评论
职称如乒乓球:单打独斗与团队
热度 1 xuyingxiao 2012-5-3 16:44
当初我们的乒乓球是“国内练兵,一致对外”,老外是单打独斗,所以老外总是打不过我们。老外估计也是挺泄气的,明明大家水平相差不多,但到关键时刻总是拿不到冠军,每次都被中国垄断。 当年何智丽拒绝让球事件出来后,大家明白了,这是举国体制、团队精神的胜利。 高手对阵,胜败在毫厘之间。球路相克,又会导致实力上甲能胜乙,乙能胜丙,丙又能胜甲。甲乙如果是一个团队的,和老外丙对决的话,只要组织上安排甲让球给乙,就可以保证把丙打败了。评职称其实也差不多,你不服我我不服你,大家水平其实各有千秋。关键就看团队如何操作了。 如此让球,这次比赛甲得冠军,下次比赛乙得冠军,甲乙风光无限,丙则是永无得冠军之日了。但丙还一直蒙在鼓里,觉得自己运气不好:怎么机遇老是不垂青我呢?或者即使知道了也无可奈何——天下人都看到了我实力不济打球打输了,找谁喊冤谁都不理解。 更隐蔽的是,中国还有一个默默无闻的团队:陪练。他们放弃自己的冠军梦想,专门模仿对手如丙的打法,让乙有针对性地练习制丙的套路。当然,组织上也不会亏待了陪练,在其他方面对陪练会有所补偿。在陪练、甲和乙组成的梦之队阻击下,单打独斗的丙是更无翻身的可能。学术团队资源多,陪练一开始吃些亏,做的事情都算在组织安排的人的头上,但最后还是不吃亏的。 和团队进行资源竞争,不管是争冠军还是争名额有限的职称,单打独斗的人是永远得不到机会的——除非你是绝顶高手。 如果这个丙不是老外,丙的麻烦就更大了。 丙不在团队里,他不要说冠军,连上场的机会都得不到。 丙说,算了,我放弃梦想不争冠军了,就老老实实做个教练培养新人吧。 人人都不想做教练时没问题,但当教练资格成为热门后,甲乙退役也来做教练了,教练资格成为稀缺资源。这时教练的门槛就提高了:没有得过N次世界冠军的没有资格做教练。 所以陈安博士在为众多的丙呼吁:“不同的职称可以和工资挂钩,但是不应该和做事资格挂钩”。 否则,丙要混口饭吃,就只有一条路可走:出国打球或出国做教练去。
个人分类: 思考|3555 次阅读|2 个评论
科研协作与协作工具
热度 3 zhaodl 2012-4-7 10:15
科研协作与协作工具
当今社会,是一个协作的时代,单打独斗很难参与竞争。科学研究也是如此,没有协作,很难承接大的项目,为此国家层面上开始推动“协同创新”计划。昨天,在没有被邀请的情况下,参加了青年教师协会组织的“学科交叉座谈会”。七位能源动力学科的青年教师,介绍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并提出了需要其他学科配合的技术需求,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 据此,我也发现了一个问题:在基于本学科拓展的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相关学科,实际校内就有人做的比较好,而自己都不知道。针对能动学科来讲,传热、流动和燃烧是基础学科,但是在解决社会问题时,往往需要数学、化学和物理学,以及材料、医学甚至是社会科学的支撑。隔行如隔山,实际上是各行业的研究者之间的不了解、少交往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如何能够使不同学科之间的研究者能够做到相互之间的交流日常化?我在5年前的教代会提案中提过“借助网络,搭建校内学科交流平台”,就是试图实现学校内部不同学科之间的“日常”交流。尽管是获得了“优秀提案奖”,但是并没有见到实质的推动效果。 为此,我再次思考起“科研协作”的途径和工具问题。所以想起来,多年来与钱博士一起研发的科研协作系统。前几天,钱博士短信通知我基于网络的科研协作系统3.0已经上线,反映良好。 我注册了一个帐号,上去使用了一下。我感觉,也值得祝贺一下,基本实现了我的设想!首先,是基于研究团队的:文献收集和整理、文献阅读和笔记、文献分享和交流,包括一定程度的团队内的讨论和负责人(管理员)对成员的业绩考核。如果再扩大一下,也可以邀请一些团队外成员的参与,或者是将自己团队的研究动态和信息,开放给公共平台的相关学科人员了解。 这样,基于同一个协作平台的用户,就可以实现“小团队”的紧密联系与公共平台上用户的可控制的适当交流。还可以根据自己关注的学科或团队,订阅其动态信息。这样就在不费神的情况下,将学科间的交流日常化。另外,还有一个基本功能“论文写作助手”——管理参考文献并自动插入文献列表。
个人分类: 闲思偶得|4147 次阅读|3 个评论
纪念小牛NBA初称王
yangyongtian 2011-6-13 20:21
公牛当年太上皇, 今日小牛初称王。 公牛驰骋凭猛虎, 夺冠小牛靠群狼。 篮球本是整体战, 单打独斗难辉煌。 或输或赢寻常事, 身心愉悦第一桩。
个人分类: 感怀|135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世界500强企业优秀员工的十二条核心标准
huguanhu 2011-2-25 20:14
1、敬业精神: 一个人的工作是他生存的基本权利,有没有权利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看他能不能认真 地对待工作。能力不是主要的,能力差一点,只要有敬业精神,能力会提高的。如果 一个人的本职工作做不好,应付工作,最终失去的是信誉,再找别的工作、做其他事 情都没有可信度。如果认真做好一个工作,往往还有更好的、更重要的工作等着你去 做。这就是良性发展。 2、忠诚: 忠诚建立信任,忠诚建立亲密。只有忠诚的人,周围的人才会接近你。企业在招聘员 工的时候,绝对不会去招聘一个不忠诚的人;客户购买商品或服务的时候,绝对不会 把钱交给一个不忠诚的人;与人共事的时候,也没有人愿意跟一个不忠诚的人合作…… 3、良好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会成为你这一生中最珍贵的资产,在必要的时候,会对你产生巨大的 帮助,就像银行存款一样,时不时地少量地存,积少成多,有急需时便可派上用场。 难怪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说:“我愿意付出比天底下得到其他本领更大的代价来获 取与人相处的本领。” 4、团队精神: 在知识经济时代,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竞争已不再是单独的个体之间的斗争, 而是团队与团队的竞争、组织与组织的竞争,许许多多困难的克服和挫折的平复,都 不能仅凭一个人的勇敢和力量,而必须依靠整个团队。作为一个独立的员工,必须与 公司制定的长期计划保持步调一致。员工需要关注其终身的努力方向,如提高自身及 同事的能力,这就是团队精神的具体表现。 5、自动自发地工作: 充分了解工作的意义和目的,了解公司战略意图和上司的想法,了解作为一个组织成 员应有的精神和态度,了解自己的工作与其他同事工作的关系,并时刻注意环境的变 化,自动自发地工作,而不是当一个木偶式的员工! 6、注重细节,追求完美: 每个人都要用搞艺术的态度来开展工作,要把自己所做的工作看成一件艺术品,对自 己的工作精雕细刻。只有这样,你的工作才是一件优秀的艺术品,也才能经得起人们 细心地观赏和品味。注重细节,追求完美,细节体现艺术,也只有细节的表现力最强。 7、不找任何借口: 不管遭遇什么样的环境,都必须学会对自己的一切行为负责!属于自己的事情就应该 千方百计地把它做好。只要你还是企业里的一员,就应该不找任何借口,投入自己的 忠诚和责任心。将身心彻底地融入企业,尽职尽责,处处为自己所在的企业着想。 8、具有较强的执行力: 具有较强的执行力的人在每一个阶段,每一个环节都力求卓越,切实执行。具有较强 的执行力的人就是能把事情做成,并且做到他自己认为最好结果的人。具有较强的执 行力的人随时随地都想着企业的顾客,了解了顾客的需求后,并乐于思考如何让产品 更贴近并帮助顾客。 9、找方法提高工作效率: 遇到问题就自己想办法去解决,碰到困难就自己想办法去克服,找方法提高工作效率。 在企业里,没有任何一件事情能够比一个员工处理和解决问题,更能表现出他的责 任感、主动性和独当一面的能力。 10、为企业提好的建议: 为企业提好的建议,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效益,同时也能给自己更多的发展机会。为 了做到这一点,你应尽量学习了解公司的业务运作的经济原理,为什么公司业务会这 样运作?公司的业务模式是什么?如何才能盈利?同时,你还应该关注整个市场动态, 分析总结竞争对手的错误症结,不要让思维固守在以前的地方。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615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3 11: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