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经济价值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究竟什么是科学?- 科学与假说、范式与模式
热度 1 benlion 2015-7-3 09:09
- 科学与假说、范式与模式 符合逻辑推理与论证,具有可证伪的可能,只是尚未得到实验或实践验证的学说,一般来说仍然只能说是假说或假设,却不能说是科学理论。 假科学或伪科学的另类现象,不能以知识和专业训练的程度来评判,而是以是否1)符合逻辑推理和2)具有可验证性的科学范式来进行分析。教育和训练的方式,具有自学、教育模式和专门、复合类型等,情况有2个可能:1)第一个可能是爱迪生效应等发现,2)第二个可能是什么成果也做不成,难以预测出会成为1)或成为2);因为,任何人a)的知识都是相对,越是知识多越觉得自己缺乏知识,b)很多发明创造需要突破常规思维。 究竟什么是科学?就必须探讨科学的1)知识体系、2)研究范式和3)管理模式,以及4)学术影响等几个方面。 这里涉及到明晰社会学的几个概念:A)职业科学家与业余科学家、B1)政府研究机构任职的科学家与B2)民间私人机构的科学家,其中,B2)的典型代表就是法拉第、弗兰克林和爱迪生(爱迪生效应的发现和science期刊的建立)等。“民科” - 民间科学家的简称,只要不属于政府研究机构的科学家就是“民科”,民营科技型企业(审批颁发证书的研究型企业) - 民营或私立研究机构的科学家。 科学的研究范式,这里也得分析出2个概念 - 1)科学的创造与2)科学的论证,前者往往是非常规思维(任何思维方式或想象方式都可以),后者才是2a)数学的推理和2b)实验验证,2a)和2b)是判断是否科学结论的关键,而不是3)各类型头衔等级、期刊权威、奖励名誉等 - 属于社会学、管理学的范畴,如,典型的是天主教神父(宗教是学术和教育的起点或代表)等级观念。 李约瑟-钱学森问题,其实,关键就是信仰或宗教(大众常常以潜意识或信念的方式存在于世界观和价值观里面)。 因为,1)古代中国社会的科举制是“去出生等级化” - 使得平民百姓可以升迁到高层管理职位,2)基督教新教是“去学术等级化” - 使得即使诺贝尔奖得主也无特权而只是名誉;所以,才有中国古代科学或技术,以及艺术和文学等创造发明非常丰盛,才有欧美科学和技术、哲学和艺术的发明创造非常发达。 于是否科学,也许最后的判定则是:科学无国界、无地理疆域的限制,在中国提出和发展的科学,必须在东欧、西欧和全世界的科学界都是科学,这也是诺贝尔奖往往是在成果已经写进世界各国的教科书之后才颁发的原因。 也就是说:是否科学,是否重大突破,必须经历时间的检验,不是一发表或公布就马上能够断定,这里存在一个文献考证的过程,以及对科学、技术等后续的推进作用或学术影响 - 这与媒体或期刊的权威或影响不是同一个事件。 - (03/07/2015网络日记)-
个人分类: globalsociety|2786 次阅读|6 个评论
砀山酥梨的经济价值 周宁 文 (下图)
热度 1 caotiansheng 2011-2-26 20:55
砀山酥梨的经济价值    周宁  文  (下图)
酥梨及相关产业之于砀山,是砀山县地方经济的支柱农业、林业、加工业产业,长期以来一直是砀山县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梨业兴则砀山兴,梨业衰则砀山衰,这已成为砀山人的共识。经济管理部门要抓住砀山梨这个牛鼻子,发展砀山梨产业,并以之促进和带动整个砀山经济的发展,实现砀山经济社会文化全面科学的发展;销售商要在酥梨等水果运销上做文章,为满足消费者服务,并从中得到自己的收益,努力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效;直接从事梨业等果品生产的人员,要审时度势,不断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不断提高科技含量,不断提高酥梨等果品的质量和数量,为实现梨业又好又快的发展而努力。砀山酥梨的经济价值是多方面的。 (一)在地方经济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砀山酥梨培植的历史虽然悠久,但一直没有形成规模,主要原因:一是战火洗劫,洪水肆虐等天灾人祸的摧残;二是在自然经济条件下,人们缺乏一定的商品经济意识,加上交通不便,也致使砀山酥梨长期处在自产自销、自食自用的状态,在当地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很小。到民国二十七年( 1938 年),砀山梨的培植面积在 3 万亩左右,抗日战争和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砀山酥梨的培植又遭到严重破坏,许多百年梨树或毁于战火,或毁于刀斧。 新中国成立后,酥梨生产得到党和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但由于有时政策不稳定,致使砀山酥梨的培植也起伏不定。具体来说,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水果生产,在砀山境内建造了砀山县果园场和砀山园艺场,两个场均有万人职工以上,占地总面积为 3100 多亩。这两个果园场的建立,带动了砀山酥梨的持续发展。“到人民公社时期,砀山县集体果园的面积已达 47000 亩。三年自然灾害之后至十年动乱之前的三年间,又发展了 5 万亩酥梨。因此,直至‘文革’前,砀山酥梨的集体栽种面积,除两个国营大型果园外,已接近 10 万亩,这还不包括农民在房前屋后和自留地里栽种的自留梨树。” 这形成了在特殊历史阶段的一定发展。到 20 世纪 60 年代末 70 年代初,因当时过分强调“以粮为纲”,在“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社会主义的苗”的口号下,大割“资本主义尾巴”,砀山梨树遭遇厄运。“据不完全统计,短短的几年间,砀山被无情砍伐的梨树便有 3 万亩。” 到 20 世纪 70 年代末,在“以粮为纲”一边倒的政策指导下,砀山酥梨水果生长的自然条件无法得到充分利用,人民群众中间积累的丰富的梨树培植经验无法得到推广和普及。更为遗憾的是,由于一段时间对历年包括酥梨在内的水果产量统计数据较为分散。因而,我们现在尚不能列出明细表来具体反映建国至改革开放前这一阶段具体的关于酥梨的培植面积和酥梨产量,因而还不能十分清晰地说明这个历史阶段砀山酥梨在砀山地方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程度。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直至 20 世纪末,砀山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解放思想,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实现了水果生产的三个飞越。 20 世纪 80 年代初至 1984 年为第一个飞越。“当时,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强农田基本建设,营造农田防护林带,改革耕作制度的基本方针。 1982 年,胡耀邦同志路过砀山,又提出搞活农村经济、多种经营、允许农民长途贩运、允许有些人当‘二道贩子’的思路。这对于促进砀山县的水果生产,特别是酥梨的大发展是一种极大的鼓舞。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国家政策又允许多种经营和长途贩运,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产品又不愁销不出去,他们便因地制宜,在粮食作物产量极低的沙碱地上栽上了梨、桃、苹果、葡萄,发挥出他们栽培果树的特长,迈开了脱贫致富的第一步。” 1984 年至 1987 年为第二个飞越。有材料指出:“ 1984 年,县委、县政府为了更大限度地发挥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全县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地向前发展,又推出了‘ 430 ’计划。即当年全县定植果树 30 万亩,农桐间作 30 万亩,以棉花为主的经济作物 30 万亩,玉米 30 万亩。这个计划的提出,既有提高土地产值、稳定粮食生产指标方面的作用又具有调整永夜产业结构的战略考虑,还具有改善砀山县的生态环境,防沙、固沙的长远意义。这个‘ 430 ’计划,经过全县党政干群的齐心协力,艰苦奋斗,到 1987 年除棉花生产由于自然环境和病虫害的影响不足外,水果、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和防风林带的建立,都超过了预期目标,实现了水果生产的第二次飞跃。” 1988 年至 20 世纪末为第三个飞跃。“砀山县委、县政府有根据经济发展的趋势,决定进一步调整种植结构,推出了“ 113 ”工程,即在短期内实现人均一亩果、一分菜、三分棉的奋斗目标,就必须将以往那种平面种植的耕作方式改为间作、套种的立体耕作方式,使全县种植业结构由粮棉型的二元结构变为粮、棉、果菜的多元结构。围绕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 1993 年,县委、县政府又结合砀山实际,提出了“注重特色,发挥优势,突出果菜,主攻两长(场),提高质量,加快发展,提前两年实现小康”的发展思路。到 1994 年末,全县水果面积已发展到 65 万亩。其中酥梨面积 38 万亩,苹果面积 23 万亩,桃子及其他杂果 4 万亩。年产水果 2.1 亿公斤,年创产值 4 亿元。 1995 年冬 1996 年春,全县还计划本着中共中央关于保证粮食生产的六号文件精神,根据砀山土质条件,采取进村、上堤、下滩的办法,继续发展 10 万亩水果。这样 1996 年,便基本上实现了农民人均一亩果的目标。”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中国加入 WTO 以后,砀山水果业特别是酥梨得到更快的发展。中国加入 WTO 以后,国内外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既给水果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提出了严峻挑战,包括水果在内的农产品市场正从以价格为主的单一竞争转变为以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为主的全方位。在新的市场形势下,为实现果业强县的奋斗目标,县委、县政府于 2001 年果断提出“ 4111 ”果业结构调整的奋斗目标,即根据砀山县生态资源优势,三年内稳定砀山酥梨面积 40 万亩,通过高接换头,发展优新品种 10 万亩,保留优质苹果 10 万亩,发展优质杂果 10 万亩,通过全县人民共同努力, 2004 年“ 4111 ”工程目标超额完成。 2004 年底,县政府根据国内外水果发展趋势,结合本县实际情况,又适时提出“ 3211 ”果业结构调整工程计划,即保留优质砀山酥梨 30 万亩,通过高接换头等形式发展优质新品种及加工品种 20 万亩,发展优质生食及加工苹果 10 万亩,发展优质黄桃等杂果 10 万亩,再一次为砀山果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科学规划,为砀山经济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3 年来,全县发展的梨树新品种有:六月酥、七月酥、喜水、绿宝石、西子绿、翠玉。爱甘水、翠冠、红安久、红香酥、早红考密斯、黄冠、鲜黄、圆黄、黄金、南水、丰水、华山、大果水晶、晚秀、甘泉、满丰、秋黄、啤梨、新高等。 此后,经过若干年的发展,到 2007 年,砀山县全县耕地面积为 49276 公顷,其中果园面积 36150 公顷,在果园面积中,酥梨的面积达 23890 公顷,占 73.36% 。 2007 年全县水果产量为 1090649 吨,其中酥梨为 692840 吨,占 63.53% 。全县水果产值为 117841 万元,其中酥梨产值为 67284 万元,占 57.01% 。全县水果增加值为 79660 万元,其中梨增加值为 45484 万元,占 57.01% 。水果产值占农业产值的 54% ,其中酥梨占农业产值的 31% 。水果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 58% ,其中酥梨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 32% 。水果增加值占全县增加值的 15% ,其中酥梨增加值占全县增加值的 9.1% 。 由上可见,砀山酥梨在全县产业经济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酥梨兴则砀山兴,酥梨衰则砀山衰,进一步发展传统优势,调整产业结构,是发挥其作为经济龙头作用的关键所在。 (二)增加了砀山县的内销和出口 在自然经济条件下,酥梨生产有限,主要为自食自用,因此,遍查历史典籍,很难见到古代关于酥梨销售的历史记载,即使见到一鳞半爪的文字,也是语焉未详。到 20 世纪初,才渐渐有了一些关于砀山酥梨销售的片段记载和研究文字。 1916 年法国兴筑的陇海铁路开始通车,砀山酥梨遂向外运销,一方面向西运销到汴、洛、西京、武汉等城市,另一方向南运至宁、沪、苏、杭、港、澳等城市口岸转销菲律宾、新加坡等南洋国家。此外,农民还自发组织起来(红车帮)将梨果运往六安、颍州、寿州、庐州、涡阳、怀还(大河湾)等地销售。 砀山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砀山文史资料》第 5 辑, 1992 年。 但是,在抗日战争与国内战争期间,梨树遭到严重破坏,种植面积大大减少。生产出现萧条,严重时颗粒无收,更谈不上销售了。建国后,砀山梨树生产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随着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酥梨产量和质量有很大提高。 1958 年首次出口,先后出口到新加坡、越南等东南亚国家, 20 世纪 90 年代后,酥梨质量进一步提高,产品销售到全国各地,国外市场进一步扩大,远销荷兰、德国、英国、美国、加拿大、俄罗斯等国家,砀山酥梨成为享誉中外的优质水果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梨的收购与销售由供销合作社统一经营,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实行多渠道经营,在完成出口调拨任务的同时,允许自产自销和长途贩运,由此拓宽了销售渠道,砀山酥梨畅销 20 多个省市。从 1958 年开始,首次出口外销,年出口量 200 多万斤,至今运销到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荷兰、俄罗斯、日本、马来西亚、香港等 40 个国家和地区。 2002 年,县政府组织实施农产品流通工程,五路并举创市场,即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开拓边远边贸市场;以销售大户为依托,巩固老市场,开拓新市场,集团消费市场;以农民经纪人队伍为依托,开创中小城市及农村市场;以县直机关为依托,创造良好的销售环境,为水果销售保驾护航。目前,酥梨产业已形成了一支庞大的销售队伍,极大地促进了酥梨的国内外销售,对砀山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近几年,酥梨及其出口规模迅速增长,尤其是近三年,出口规模与以前相比出现跨越式增长(见下图)。酥梨出口规模的增加,海外市场的开拓,对于拉动县域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推动了梨品深加工工业发展 砀山酥梨深加工工业初起于“文革”前,发展于改革开放以后。 1978 年,全县有全民所有制企业 19 个,集体所有制企业 113 个,其中绝大多数是小手工业。根据党在该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县委、县政府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先后采取了各种促进工业发展的措施。全县上下齐心协力加快发展,国营、集体、个体私营一起上,大小并举、土洋并举、内外并举,砀山工业企业由少到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以滚雪球的方式不断发展壮大,最多的年份曾达到 5723 个,先后形成了食品罐头、饮料、包装品、贮藏等 10 多个骨干行业;罐头厂曾发展到 200 多个,年生产能力 10 万吨;包装用品厂发展到 100 多个,包括纸箱、木箱、果网套、果托盘等系列高、中、低档产品。乡镇工业中涌现诸如苇子园罐头企业群;国营工业中涌现出了诸如冠隆酥梨饮品公司等一大批骨干企业集团,其中有的厂年产值超过亿元;还引进了一批合资、外资骨干企业。 1997 年,全县共有各类工业企业 6676 个,工业总产值 15.23 亿元,其中县办工业产值 5.33 亿元,全县工业品产销率达到 96% ;当年工业在建项目 19 个,项目总投资 2.03 亿元,工业技改投资完成 1.01 亿元。在此之前,砀山工业曾先后创出了多种拳头产品,其中被评为部优的有水果罐头等;被评为省优和省级新产品的有果树专用肥等;获国家绿色食品证书的有梨汁、罐头等;出口创汇产品有水果罐头等。在这一时期,砀山工业的产业结构有一个突出特点,即围绕农业办工业。大多数企业的原料取自农业,大多数企业的产品用于农业。这就有利于最大化地消化本地农副产品,最大化地为本地农业生产服务,构成了面向农业、背靠农业、支点牢固、特色鲜明的产业体系。 1998 年之后,由于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砀山工业出现了多年徘徊不前,甚至下降衰退的困局。如砀山卷烟厂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关闭,化工厂、化肥厂、葡萄酒厂、面粉厂、电缆厂等受市场及技术制约,相继转产或倒闭等,而以水果加工为主的食品工业则经受了市场风浪的冲击洗礼,不仅保持了一枝独秀,逐步占据了龙头老大的地位,而且呈现生机勃勃、方兴未艾的强劲态势。进入 21 世纪以来,原有的那些大大小小的罐头厂,由于生产规模和技术工艺的制约,在市场竞争中被逐步淘汰,代之而起的是改制转型或招商引资新建的具有相当规模及工艺水平的现代化果品加工企业。 2003 年,安徽丰原集团(现为中粮集团)投入注册资金 6000 万元,征地 530 亩,兴建一条 60T/H 水果加工浓缩果汁生产线,一座 1 万吨浓缩果汁储量的冷库。现已形成年生产能力 2.5 万吨的规模,实现年产值 1.8 亿元,年出口创汇 2000 万美元,同时安排近 300 人就业。该公司于 2004 年获得 ISO9001 质量管理体系、 AHCCP 体系认证和 KOSER 认证。 2003 年,浙江黄岩科技罐头厂投入注册资本金 1273 万元,利用原砀山甘油厂旧址,占地 100 亩,建立了宿州科技食品公司,主要加工果蔬罐头、果汁饮料等,并成功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牌产品。该公司已被喜之郎、欣欣等国内知名企业指定为基本供应商,并成为日本三井、三菱、川铁,德国松特克等国际知名企业的客商。 2006 年,该公司累计完成产值 1.4 亿元,实现利税 977 万元,同时安排 1000 多人就业。为扩大生产,在一期工程基础上,又投资 9809 万元新上了年产 2 万吨 M-AP 塑料杯水果罐头、软包装果肉、果汁饮料扩建项目,计划新建两座 1 万平方米流水线车间, 1000 吨高温库、 500 吨低温库各一座, 2000 平方米环保污水处理池一座,投产后可新增年产值 1.9 亿元,利税 2725 亿元,并且能安排 3000 名工人就业。该项目正在实施中。 宿州科技食品有限公司孟扬供稿 2003 年,民营企业家尚俊杰在原车站罐头厂基础上投资 1000 万元创建了兴达罐头工业有限公司,主要生产各类水果、芦芛、蘑菇等罐头产品,远销欧美、日及中东等地区。该公司 2004 年被评为“安徽省蔬菜产业化十强企业”和“安徽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2005 年实现工业产值 5989.7 万元,吸纳 500 多人就业。该公司已成为美国 B & K 公司、 CROSSWOOD 公司、 COLDEN 、 BEACH 公司、 HONEYKZNG 公司、西班牙 NUDZSCOSL 公司、德国 MIKADO 公司等国外公司在中国的定点罐头食品采购商。同时该公司已取得自营出口权,并取得美国 FDA 注册认证、 ISO9001 、 ISO2000 、 HACCP 质量体系认证和 KOSH-ER 认证等。 2003 年 7 月,砀山县冠隆饮品公司改制,成立新的砀山县倍佳福食品有限公司。该公司占地 50 亩,注册资金 2000 万元,生产各类浓缩果汁、水果罐头、速冻果蔬等产品。 2006 年实现年工业产值 1939.5 万元,安排 300 人就业。 2005 年 6 月,浙江麦斯曼食品公司整体收购砀山葡萄酒厂,建立砀山欣诚食品有限公司。该公司计划分三期投资 1.1 亿元,用于收购企业、添加改造设备和基础设施,扩建生产车间、仓库、污水处理、农业示范园等项目。该公司现投入资金总额近亿元,年生产各类罐头 2 万余吨, 2006 年实现工业产值 1.2 亿元,创利 1126 万元。 2006 年 8 月被评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国家质量认证中心 ISO9001 及 HACCP 认证,获农业银行 AA 级信用等级。该公司三期工程完工后,可年产各类水果罐头 3.5 万吨,速冻蔬菜 0.5 万吨,年工业产值近 3 亿元,出口创汇 2800 万元,常年安排 1500 多人就业,高峰时可安排 4000 人就业。 2007 年 7 月,湖南熙可食品(安徽)有限公司正式投产。该公司占地 106 亩,一期工程投资 5000 万元,主要从事黄桃罐头生产,可年产黄桃罐头 2 万吨;二期工程预计投资 5000 万元,形成年产 5 万吨的生产能力,现已建设 2000 亩黄桃基地,与食品加工相配套的熙可公司制罐厂也将开工建设。 2007 年,湖北技江隆华食品工贸有限公司投资 2000 万元,在砀山园艺场兴建的砀山隆华食品有限公司正式投入生产,已具备年产各类水果罐头 2 万吨的生产能力,同时又可吸纳 800 人就业。 2007 年,陕西海升果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 3.68 亿元兴建的砀山海升果业有限公司正式施工。该公司从瑞士布赫公司采购先进的生产设备,建设 120 吨 / 小时果蔬汁加工生产线,计划主要产品有浓缩苹果 / 梨汁、苹果香精、脱色苹果汁 / 梨汁等。项目完全建成后可形成年加工各类水果近 40 万吨的加工能力,年产值近 5 亿元,可安排 1000 多人就业。 2007 年 9 月,北京汇源集团(砀山)水果饮料食品加工项目正式施工。该项目占地 400 亩,总投资 5 亿元,一期投资 3 亿元,计划 2008 年 8 月投产,主要产品为水果浓缩汁、果浆,预计年消化水果 50 万吨,鲜果 7 万吨;二期投资 2 亿元,计划 2010 年完成,主要生产浓缩汁和果浆,全部达产后,预计年销售收入 8 亿元。 另外,经过多年改造发展,本地原有的几家罐头厂也分别形成了约 1.5 万吨的生产能力,成为规模企业。 (四)推动了梨品仓储业的兴旺发展 随着砀山水果及其他工农业产品的快速增加,仓储物流业应运而生。自 1979 年起,为解决酥梨产销季节集中和流通环节瓶颈制约的问题,县委、县政府指令科委牵头,组织果科所和文庄供销社开展砀山酥梨保鲜贮藏课题研究。通过对沟藏、房贮、地埋、半地下式通风窖等各种贮藏梨方法的对比研究,优选改进了半地了式通风窖贮藏酥梨技术,贮藏时间可达 8 个月,贮藏效果较好。 1984 年 12 月,该项研究成果通过省级鉴定,并获省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科技二等奖。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到 90 年代中期,随着砀山酥梨面积迅速扩大,产量剧增,半地下式通风窖不断增加。高峰时达到 4 万多个。这些地下窖大大减轻了销售旺季的压力,延长了酥梨供应市场的时间,提高了经济效益。进入 21 世纪以来,砀山地区雨水较多,大批防水功能不好的地下窖被冲垮泡塌,后又恢复一部分,现存地下窖 3 万多个,年贮藏酥梨能力 3 亿公斤。砀山半地下式通风贮果窖主要为砖混结构,一般建在地势较高处,深度 2~2.8 米,窖的一端留门,另一端建有通风孔,每个窖贮藏量数千公斤至上万公斤不等。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后,砀山酥梨调整品种结构,引进了一些日韩梨,这些新品种,在自然条件下贮藏保鲜期较短。为解决这一问题, 2004 年和 2005 年,县农委、水果办等单位联合立项,向省财政争取部分资金,引导、扶持农民建立中微型冷藏库或气调库,两年中共建立中微型冷藏库、气调库 70 多座,其中微型 60 余座,中型 10 余座,计增加冷藏能力约 1.5 万吨。 2007 年 6 月,由县农业综合开发办申报扶持的砀山县梨都果业有限公司大型气调库建成并投入使用,该气调库贮藏能量为 3000 吨。另外,省财政扶持水果销售大户董小鱼建设的气调库,贮藏能量 3000 吨;隆泰果业建成的 3000 吨气调库及一些中小型气调库,计增加气调贮藏能力 1 万吨。 砀山现有水果贮藏能力为:半地下式自然通风窖贮藏量 30 万吨,冷库贮藏量 2.5 万吨,其中气调库贮藏量 1 万吨。 (五)促进了以酥梨为主要代表的果品市场网络的形成 随着市场经济日趋活跃,砀山县围绕水果产业自发兴起的农村经济人队伍快速成长。 1982 年 10 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视察砀山时,了解到有人说水果销售领域活跃着一大批“二道贩子”,当即予以正名:“什么二道贩子?是二郎神!”由此推动了流通领域改革步伐加快,也给砀山第三产业迅猛发展创造了极好的契机。砀山第三产业发展的重心在农业和农产品流通,在 20 世纪 80 至 90 年代,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和水果产业基地的形成,全县建立了 100 多处专业批发市场、 400 多个村级综合服务站和 100 多个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在外地 20 多个大中城市开辟了直销网点,组成了国营、集体、个体一起上,有 1000 多个组织、数万人参与的各类经营服务队伍。同时,城镇第三产业经营网点密布。 1997 年,全县第三产业活动单位 2798 个,从业人员 32073 人,第三产业增加值 7.5 亿元,比上年增长 36.4% ,比宿县地区平均增长率高 17 个百分点;全县形成了水果、蔬菜、西瓜、粮油、服装、皮毛、建材、农资、农机、小工业品等十大类专业市场;农村各乡镇都兴建了具有一定规模和配套设施的农贸市场,在水果主产区,建成了以李庄大型水果市场为龙头,以 100 多个中小型市场为骨干的水果专业市场体系,其中李庄水果专业市场占地 4.85 万平方米,建设总投资 1765 万元,功能设施齐全,建筑风格典雅气派,年交易量达 10 万吨以上,年成交额 2.7 亿元,是皖苏鲁豫边缘地区果品集散中心。除建好本地市场外,全县还有组织、有计划地在外地主销区创建了自己的水果名牌,采取买断、租赁场地以及联销配货等形式开展经营。如在广州南源挂出了“砀山酥梨一条街”、在全国 20 多个大中城市挂出了“砀山酥梨直销处”的牌子等。 20 世纪 90 年代末至 21 世纪初期,由于市场经济转轨变型,境外进口水果强力冲击,本地生产经营应变能力差等各种因素,砀山酥梨身价大跌,市场疲软,销售队伍削弱涣散,持续多年在低谷中艰难挣扎。自 2006 年起,酥梨销售形势开始出现转机。据 2007 年 6 月调查,全县农村经纪人约有 1.5 万人,主要从事农产品销售及科技信息服务,其中销售业务主要有水果、蔬菜、粮食、畜产品四类。经纪人队伍结构:水果经纪人约 1 万人,占 66.7% ;瓜菜经纪人 3800 人,占 25.3% ;畜产品经纪人 450 人,占 3% ;粮食、饲料经纪人 420 人,占 2.8% ;其他 330 人,占 2.2% 。经纪人地域颁布:水果经纪人多集中在李庄镇、唐寨镇、文庄镇、葛集镇、西南门镇等水果主产区,蔬菜经纪人多集中在以砀城为中心的蔬菜产区,畜产经纪人多从事生猪外调等,其中果蔬经纪人有的以本地市场为载体,有的以外地各大中城市果蔬市场为载体,全县常年在外专事果蔬产品购销的经纪人约 1000 人,占全县农村经纪人总数的 6.6% 。经纪人执业方式:有职业型,也有临时型;有从事产品服务的,也有从事技术、信息服务的;有经营单一产品的,也有经营多类产品的。 砀山县各类农产品销售中,由农村经纪人销售的产品约占 70% ,由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协会、合作社等)销售的产品约占 20% ,农民自产自销的约占 10% 。其中不断涌现一批又一批销售大户,如卖梨大王董小鱼多年来累计销售约 3 亿公斤,其中高峰期每年销售约 4000 万公斤;出口大亨孙宗华专门从事向东南亚、欧洲销售砀山酥梨,销售业绩逐年上升,其中 1999 — 2003 年五年的出口量分别是: 700 万公斤、 1000 万公斤、 1500 万公斤、 1860 万公斤、 1800 万公斤。现每年出口量达 2000 万公斤以上。砀山驻扬州销售代表汪留成在 2002 年一年中经销砀山水果 9100 万公斤,其中砀山酥梨 7500 万公斤。瓜果兼营销售大户黄思想至今保持每年销售 500 多万公斤的业绩,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截止到 2008 年,砀山县有年销售水果超万吨的农产品批发市场 4 个:位处李庄的皖北水果批发市场,年销售各类水果 5 万吨,销售额 4000 万元;位处程庄镇王屯的西瓜交易市场,年销售西瓜 5.4 万吨,销售额 5400 万元;振兴农贸市场,年销售水果蔬菜 3.5 万吨;惠丰农产品批发中心已开业运营,预计年销售瓜果菜 5 万吨,销售额 5000 万元。同时,上海、深圳、南宁、南京、青岛等全国各大中城市,大都有砀山商人开办的果行。唐寨镇供销合作社北海果行、浦东果行每年销售砀山梨 5000 万公斤,西瓜、甜瓜 9000 万公斤,苹果 5000 万公斤。另外,兼销热带水果,其中产品辐射全国近 20 个省市,带动种植户 6 万多户,安排劳动力就业 1400 多人。 (六)促进了梨树木材的利用 梨树木质坚硬,纹理细密,可供雕刻、制作面板等;修剪下来的枝条,粉碎后可作为食用菌栽培的配料和板材原料。 在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技术水平,砀山没有梨品等深加工工业出现。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期间,砀山县工业基础仍然非常薄弱,砀山梨木加工和利用都还处在粗放的水平上。目前,有关方面正在研究开发梨木。 在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的今天,使我们认清砀山酥梨品种、特性及其经济价值与砀山酥梨文化之间的关系。要坚持酥梨发展与酥梨文化发展二者的协调,这符合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要坚持酥梨发展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使二者达到最佳结合;要坚持酥梨文化发展中借鉴与创新,合理开发历史文化资源,吸收优秀文化传统,努力在砀山及其周边地区建设好地方的、科学的、大众的酥梨文化。
个人分类: 淮河文化研究|3388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2 11: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