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沃尔夫冈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希望的敌人:不发表则灭亡如何导致了学术的衰落
热度 3 jerrycueb 2012-8-1 00:11
希望的敌人:不发表则灭亡如何导致了学术的衰落
我认为作为一名研究生,这是必读的一本书。 本书由林赛·沃特斯 著。学术界的问题,在本书中应该是得到了充分的论证和解答。感受颇多,建议有志于科研事业的学者们阅读。之后大家可以发表一下看法。 书中引用的几句名言: 拿起书来读一读吧. 奥古斯汀 我不在意你的脑子慢,我在意的是你发表的速度比你思维的速度快。 沃尔夫冈·泡利 使年轻学者走向灭亡的是粗制滥造;而导致粗制滥造的是对钱的贪婪。 西里尔·康诺利 他们可以选择,或者成为国王,或者成为国王的信使。像孩子那样,他们都要成为信使。这就是为什么世界上只有信使跑来跑去,相互传递着因为国王的缺失而变得毫无意义的信息 。 卡夫卡 当你害怕的时候,就变成了完全另一个人。 沃伦·泽冯
个人分类: 生活|4894 次阅读|5 个评论
新闻媒体中的“科学”问题
热度 1 collinsyu 2012-3-18 18:20
前几天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取得突破性进展,着实令国内同仁高兴了一把。相关的文章也出了很多,这在科学网及其论坛上大家也都看到了。在一篇题为《盘点八个著名中微子实验:未能真正挑战相对论》的报道中谈到了β衰变,里面有这样一段话“20世纪30年代,物理学家沃尔夫冈-保罗开始怀疑,核衰变过程可能比此前认为的更复杂。。。。。。”。乍一看“保罗”这家伙是谁啊,该不是打篮球的那个吧。一看照片那胖胖的身材和硕大的脑袋,不禁莞尔,那不是泡利吗,这老兄啥时候改名叫保罗了,呵呵。由于在进行科技翻译的时候老外的名字在中国用的都是音译,把Pauli翻译成保罗也无可厚非。但问题是在科学的圈内大家已经约定俗成了Wolfgang E.Pauli这个词就是翻译成沃尔夫冈·泡利,翻译成别的既感觉不舒服,还容易引起歧义。比如Einstein就是翻译成爱因斯坦,相信翻译成别的大家一定觉得不舒服也肯定不答应。这样的翻译这只能是说文章的作者对相关的史实不是太清楚,直接就音译过来了吧。 其实这只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吧,经常关注科学网的各路大侠可能经常会遇到“奇怪的”人名和专有名词翻译。因此想说在进行科技媒体的报道的时候能不能在翻译的时候把一些译者拿不准的名字或名词在翻译的汉字后面加括号附上英文的原来的写法,这样看着起码专业一点,查找相关资料也方便。 人名如此,科技史实也难逃厄运。前几天中央电视台的新闻频道有一段对杨振宁先生的报道,里面提到了他和李政道先生获得诺贝尔奖等工作-宇称不守恒理论,说的挺准。可接下来的一句话实在是让人大跌眼镜:他们的工作推翻了爱因斯坦的宇宙不守恒理论。请记住是宇宙不守恒理论,这还真是一个新奇的说法,偶是长知识了。 凡此种种无不反映出一个问题-就是中国媒体中的科学素养问题。歧义的翻译随处可见,对科技史实的报道随意歪曲,记者的问题超级外行。小的事件折射出大的问题,报道的人怎么就这么不专业呢。因此有个建议能不能在各个大的报纸或电视台中设置一些专职的科技记者,聘请一些圈内的人来做科技记者,这样起码对问题报道的准确度和深度能把握的更好。当然了普通大众科学素养的提高就更有赖于圈内人士的大力“科普”啦! 一直以来是在科学网上只看不写,一下子写起来感觉自己的写作能力退步的还不是一点半点了,但愿我把我想说的问题都说清楚了,也欢迎拍砖!
2368 次阅读|1 个评论
历史上的今天 2月28日 北京大晴天
热度 1 xupeiyang 2011-2-28 08:13
北京今天天气特好,雪后,空气也好啦。早上来上班穿过日坛公园里特安静,清新的感觉。 1794年,德国作家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 出生 1854年, 美国共和党 成立 1919年, 阿富汗 宣布独立 1972年,《 中美联合公报 》在上海发表 1992年,中国著名美学家 蔡仪 逝世
个人分类: 我的日记|2034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7 19: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