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钟山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冯言冯语]高考天问再批钟山说事
冯用军 2014-5-23 16:39
老冯故事会iStory of Feng(冯用军说时事)之“心理心灵扭曲的钟山说事高考天问”? 唐山著名教育学者、河北历史文化讲师、中国最年轻资深大学评价专家、中国高考考研辅导专家 冯用军博士 2012年6月22日,湖南电视台经视频道《钟山说事》栏目的一期《 高考天问 》的视频在网络爆红,这期栏目中主持人钟山痛斥高考的不公平,慷慨激昂的质问高考重要性,质问高考的地方保护主义以及质问北大输给香港高校等,揭秘高考背后的潜规则。 这段富含商业操作 微博 造势的奇葩视频一出,没想到5毛党水军呈现出“水漫金山”之势头,大有不把高考打倒搞臭誓不罢休的态势... 第一,为什么“钟山我看到的却是人性的扭曲”?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用过放大镜,或者有没有玩过哈哈镜?如果都没有,那早晨洗脸的时候把洗脸盆里的水晃一下总会吧,然后自个照照,看到的是神马?扭曲的人脸。 试想,一个娱乐性电视节目主持人,为了高收视率带来的商业利益,有什么干不出来的呢? 在一个心理扭曲、心灵扭曲的电视节目主持人看来,平常人眼里的蓝天在他有色眼镜下可能就是灰天,甚至是黑天? 如果没有高考,他能有机会当上主持人?如果没有对高考的抹黑,他能被推手炒作“一炮走红”? 如果没有高考,弱势家庭贫寒子弟如何才能拼得过官二代、富二代、娱二代等强势家庭的富贵子弟? 如果没有高考,让“文革”的推荐上大学、血统上大学和改革开放后特权上大学、“特长”/“加分”上大学重演,恐怕中国连最后的一根“公平的稻草”——高考——都会被钟山等人的短视所毁掉。 取消高考,靠出身、成分、血统等推荐上大学是一种历史的倒退,注定会失败的,钟山却连这一点都不知道。 我就问钟山2个简单的问题:高考不好,那什么制度比高考更好?高考不公,那什么制度比高考更公? 第二,为什么只有为人父母方知高考重要? 人生会经历2次大难,常言道,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第一次是从妈妈的肚子里来到人间,十月怀胎虽然艰辛异常但诞下自己的孩子,苦痛幸福只有母亲体会最深;第二次是经历高考从懵懂走向成熟,十年寒窗虽然历经磨难但拼搏考上大学,冷暖苦乐只有考生体会最深。 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如果一个人连第一关都过不了,那就只有死去;如果一个人连高考都怕,那你还能指望他能干什么? 中国是一个大国,一个发展差异巨大的人口大国,科举时代就有“按分取人”和“逐路取人”之争。没有绝对的公平,只有相对的公正。 人从被母亲怀上的那一刻起就是不公平的,这种不公平不关乎社会制度、不关乎国家,只关乎家庭情况和ta的父母职业。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为了孩子的高考、为了孩子的成才、为了孩子的未来,牺牲一切都是值得的,也是应该令人钦佩的,可钟山这种铁石心肠、不食人间烟火、没有人性的“电视节目主持人”是体会不到的,也不配有资格去体会。 第三,为什么某些人心口不一表里不一呢? 人们嘴里都说痛恨腐败,可有多少人心里不是在诅咒自己没有腐败的机会呢?人们嘴里都是痛恨特权,可有多少人在背后骂自己无能没有特权呢?人们嘴里都在说高考不公,可有多少人在选大学挑专业的时候不是费尽心思专营门道呢? 在这里,钟山,如果XX电视台叫你自己骑车或打车上班,你心里爽吗?当你的孩子(如果会有的话)要上学,你不会托人找关系送钱请客进幼儿园上小学中学吗?当你的孩子在完成当天的作业的时候,听到你老婆不停冲洗马桶的声音你会淡定自如?当你的孩子在为高考最后30天冲刺的时候,隔壁楼下广场舞大妈的舞曲震耳欲聋你会袖手旁观?当你的孩子在高考时窗外大马路上的司机拼命按喇叭你会无动于衷... 在这个不是人人都可以“上大学”的时代,这个社会的不公,不是教育的不公,不是高考的不公,教育、高考已经承担了太多不该承担的重负,本源是社会的不公、制度的不公,钟山你有本事叫板一下,治标更要治本,不要站着说话不腰疼、软柿子好捏就拿高考开刀! 娱乐电视节目主持人的狂话,有多少可信的成分? 钟山要是还有点良心,或者是天良未灭的话,应该批评下贪腐、无能的湖南大学、中南大学等为什么建不成耶鲁、麻省?如果中国多一些加州理工、深泉学院、巴黎高师、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麻省理工、柏林大学等,北大、清华算什么?美国不是以人人都上哈佛耶鲁为荣,而是要看自己的兴起爱好特长是否能在未来的大学得到很好的发挥。 作为一个有良心的主持人,不是简单盲目的去批评高考、抹黑高考,而更多的是应该引导考生如何通过高考,走上符合自身的求学之道、职业生涯——有理不在声高! 看罢《高考天问》,回过头来,当我们冷静一下,让大脑回归理性后,我们就会发现,钟山说事,除了夸大其词的言语、以偏概全的案例、耸人听闻的语气和歇斯底里的吼叫,不过是唯收视率、商业炒作、利益输送,罢了,余此无他...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不是为五斗米折腰的地方,更不是就业的充电站! 马云:上大学不等于有工作,工作不好不等于上大学学知识没用,真正的考试毕业时才开始 对于来自弱势家庭的贫寒子弟:我还是要在此大声呼吁——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成就明天,要拼得过富二代、官二代、军二代、党二代、娱二代、海二代、学二代,只有好好读书、天天向上,才有机会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做出至死不悔的业绩,为下一代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为下一个时代铺垫更多的砖块! 在人情社会满天飞的天朝,高考是目前大学录取新生不得已而为之的最优化选择! 如果谁能提出在现代中国比高考更公平、更有效的大学新生选拔制度,我举双手赞成废止它! 在实现“中国梦”的前进道路上,虽然还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样那样的困难、这样那样的不公,但是我们不需要像钟山这样“指点江山”夸夸其谈的娱乐电视节目主持人,我们需要更多像冯用军一样脚踏实地去直面不公、改革不足的人! 年轻人,在这个大变革的风云际会的时代,时势造英雄,动起手来,行动吧,改旧除弊、革故鼎新,让这个国家更美好,我相信,你能!
个人分类: 国家教育科学院|2980 次阅读|0 个评论
南京随想 2007-06-26 08:36
taodeng 2014-2-5 23:25
夫子庙 江南旧事远悠悠,朱雀桥边寻古游。 才子功名求贡院,佳人梦幻枕歌楼。 桨声已被人声乱,灯影还随月影流。 千载秦淮清水浪,曾浮多少往来舟。 钟山 我访金陵看龙蟠,不闻吟啸只闻蝉。 六朝豪杰繁华尽,三代英雄伟业传。 日照老岩生紫气,风摇苍柏起青岚。 回塘直堑仍滟丽,落叶搜寻念半山。
个人分类: 行旅之诗|2093 次阅读|0 个评论
【园博园】钟山吴韵尽眼收
热度 1 yangyongtian 2013-9-18 05:09
钟山吴韵尽眼收, 楼堂亭榭卧湖洲。 小桥流水江南忆, 白墙灰瓦也风流。
个人分类: 园博园感言|2206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一枝梅花送春来]钟山杯国际梅花摄影大展入选作品
Fangjinqin 2013-3-9 16:21
[转载][一枝梅花送春来]钟山杯国际梅花摄影大展入选作品
钟山杯国际梅花摄影大展入选作品 梅花摄影展.part2.rar 梅花摄影展.part1.rar
个人分类: 风景名胜|4516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 读《封建论》呈郭老 - 毛泽东 后仿作
zjcui 2013-1-24 18:17
读《封建论》呈郭老 - 毛泽东 劝君少骂秦始皇 焚坑事业要商量 祖龙魂死秦犹在 孔学名高实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法 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读唐人封建论 莫从子厚返文王 仿韵: 劝仔勿骂老夫狂 拐杖差生促图强 马师已退神犹在 虚空说教是秕糠 课后辅导精准法 PPT单过差周章 九龄小童也批我 怎能使我心彷徨
个人分类: 教学心得|1 次阅读|0 个评论
被妖魔化的高考
热度 2 iceAn 2012-7-8 10:07
湖南卫视有钟山“天问”,我想其实本不用那么慷慨激昂的。高考大棒指挥数十年,它的存在终究有其合理性。高考一直是让考生期盼而又紧张的一件事情,可是 曾几何时,高考成了一种全社会的事儿?在泱泱大国被围观的水泄不通。估计就差全国放假,闲杂人等不许出门,只能在家,以免干扰考生发挥来为高考让路了吧。 不知道前辈们的高考当年是怎么过来的,师太当年高考的时候跟平常上学木有什么两样,大家按点到考点,然后就跟平常考试一样正常进考场考试。考完正常回家或在附近吃点饭, 然后就在考场外等候开门啊。当时是觉得是很正常啊有木有,现在也觉得没有什么不对啊。高考完了也木有听说过多少对高考的不满。当然,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特别是在天朝。高考木有人说啥子,但录取还是年年都会有些子上不得台面的问题。这个另话之。 木有毒死生灵以肃静一说,木有交警护送,木有公交停运,木有家长堵路,貌似连汽车鸣笛都木有说要严禁的程度,而且以前的教室里也木有大钟,还有出手比较慢的考生带小闹钟进考场,为了提醒自己用有限的时间拿容易拿到的分。我想如果放到现在,这闹钟进考场岂不也是大不敬之事?响的时候会有动静啊。当然考生迟到的事估计每年都有的吧,原因有这样有那样,但那会仿佛都没有怪高考的,只是愿自己贪睡,过了点了。高考当年就只是高考,社会所有正常的活动依旧正常,木有说因为要高考了,来个全城戒备,当时是绝对会被当成笑话的。 为什么最近对高考有了越来越多的非议?是大家聪明了?是大家苏醒了?还是大家对高考的期望太高了? 按道理来讲,当年别说高考录取率很低,在高考前都已经有着大批的人背着书包离开了学校,会坐在高考考场的人的比例比现在不好说要少多少倍。参加高考的人和周围的人也木有说要肿么肿么样的。就算高考考不上只要想上进,十年二十年以后有作为了的人大有人在。俗一点的话说就是“是金子总会发光的”。现在越来越开放的社会里,却把孩子越来越死死地拴在高考上,真不知道是一种怎样的悲哀。孩子们除了天天对着书本之外看到的又是什么?社会给他们的希望在哪里?“官二代”、“富二代”的阴影可能会是他们说都说不出的刺,他们对于自己未来的规划里,是否还是当年那些考生们单纯的“理想、志愿”? 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性格塑造的过程,对环境的适应是基本的一条,谁能保证上课的时候也没有一点杂声干扰,往后说,谁能保证你以后遇到的事情里面不出一点意外和故障?其实,家长们该做的和能做的不应该是以扰乱社会交通的方式保证他们在考试的时候受不得一点干扰吧。 高考真的如此妖魔吗?还是被妖魔了呢? 我想,对于参加高考的或者说处于成长期的孩子们来说,包括各位家长在内的社会人,把这种扭曲的“高考护送套餐精神”用在创造一种良好的、积极的、健康的成长环境和社会风气上,远比围观他们高考、吊瓶滋补、毒死青蛙、公交停运、堵路禁鸣笛好。 附:家家一颗宝, 日日在襁褓 。望子成真龙,绑定在高考。
2437 次阅读|2 个评论
钟山:高考天问
热度 3 xiazhi397288 2012-6-26 10:06
湖南经视《钟山说事》节目中的一段“高考天问”的视频在网上火了。以下为相关文字及视频内容: 今年高考刚刚结束了,萦绕在我们周围有很多让你感动让我心酸的事儿—— 1 一个考试真的这么重要吗? 我不知道一个考试能有多么重要,能让家长们觉得冲马桶的水响都是一种罪过,为除蛙声甚至不惜荼毒一池青蛙的性命;我不知道一个考试能有多么重要,能让家长自发把路过的车辆拦截,把骑自行车的市民强行拽下,甚至不惜和路人多次冲突;我不知道一个考试能有多么重要,能让父母强颜欢笑,隐瞒亲人去世的死讯,甚至不惜让孩子错过与妈妈爸爸最后的诀别;我不知道一个考试究竟有多么重要,为了走进考场,甚至不惜让孩子无奈地离开倒在血泊中生死未卜的妈妈;我不知道一个考试有多么重要,能够让母亲不顾个人的尊严甚至不惜给监考老师跪下只为央求让自己迟到2分钟的孩子进场考试! 这些事情从某个角度看,人们看到的也许会是感动,但是,换个角度,钟山我看到的却是人性的扭曲,没有人情没有亲情的癫狂和痴迷! 一场考试有那么重要吗,去年有今年有明年有年年有的考试有那么重要吗?一场考试何至于让人性迷失后还在哭泣中被感动得稀里哗啦? 2 这样的高考真的公平吗? 安徽每7826名考生中才有一个人能上北大、而北京的每190名考生当中就有一个人可以上北大,那么这样算下来,北京学生考进北大的几率是安徽考生的41倍,是广东考生的37.5倍,是贵州考生的35.4倍、是河南考生的28倍! 但是我告诉你,复旦比北大更狠,上海考生进复旦的机会是全国平均的53倍,是山东考生的274倍,是内蒙古考生的288倍! 北京大学简直就是北京的大学、北京人的大学,复旦也就成了上海人的复旦。 这是什么?这是赤裸裸的践踏公平的地方保护主义!看见了吗,虽然都是高考,但是在不同的地方高考,升学的难易是不一样的。 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一个湖南的小伙,在上海的一个建筑工地当农民工,偶然间和建写字楼的设计师他们就聊上了天,没想到他们竟然都是1999年那年参加的高考,那个时候全国都是一样的考题,我们湖南的那位民工小伙子当年考了523分落榜了,设计师当年在北京考了421分上了沈阳建筑工程大学,若干年之后,命运竟然如此差异,你说这高考公平吗?那些想通过高考改变命运的孩子们,你们说这公平吗? 3 现在的大学是什么样子? 根据国际高等教育权威刊物《泰晤士高等教育》公布的一个世界大学的排行榜,中国内地共有3所大学跻身全球200强,北京大学排在第49位、清华大学列在第71位。 但以所有上榜大学的总分计算,中国内地在亚洲排行第4,都排在了日本、中国香港和韩国之后,连新加坡都排在第5位,一个城市都快要赶过我们了,要知道咱们中国内地可是有将近2000所高校啊。 其中,日本总共有5所大学都是在全球200强以内,在亚洲排名第一。而在学术排行榜上,也就是研究能力方面,你知道北大排名多少吗?第168名!清华更靠后,179名!大学,这是一个国家思想界的代表,而思想界则是国家的灵魂。我们从北大落后于香港的大学这一事实中,看到了这样的一个道理,决定一所大学优劣的主要不是历史、不是生源、不是资金投入、不是地理位置,甚至主要也不是什么大师,而是管理制度和办学宗旨! 但是你看看咱们北大清华复旦的网站,根本都没什么“办学宗旨”、“大学使命”这样的条目,有的就只有自我吹捧,都是那些千篇一律的大学简介和大学历史,罗列事实而已,缺乏高瞻远瞩的目标设定,缺乏对自己想做些什么的清楚思考,没有方向、没有目标,就更没有特征,灵魂从一开始就已经有缺失,还奢谈什么其他方面的改革呢? 4 毕业后就业前景光明吗? 我不否认有些人的确是通过高考改变了自己的前途,但估计在他们身后有着更多的被高考伤害的学生。想想大学里上的那些课程,还是为了考试、为了毕业、为了拿文凭、为了毕业之后找工作。 现在那么高的高校录取率,今年好像都已经达到百分之八十几了,如果高考真的能够改变命运的话,那么改变的命运就是很多人比之前的生活更惨了:花费了高昂的学习成本、浪费了宝贵的年华、经历了高三阶段非人的摧残,上完大学后结果还是就业难。 当很多学生毕业就失业的时候,很多大学生工资比农民工还低的时候,当初高三时一直萦绕在耳边的高考成功、人生美满的话语,估计更像是一记记耳光、一个个笑话。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6PYIlPn_xYc/ 钟山:湖南长沙人。2008年之前,在浙江电视台钱江频道《九点半》栏目担任主持人。2008年,担任湖南经视《钟山说事》主持人、制片人。主持风格强势、言谈中带着一种咄咄逼人的气势。
5435 次阅读|3 个评论
评钟山“高考天问”
ChemiAndy 2012-6-26 06:54
伴随着高考的如火如荼,近日湖南台钟山的高考天问在网络上掀起轩然大波,沸沸扬扬。 不可否认,钟山以高考为出发点,慷慨激昂地控诉了中国社会竞争“起点”上的不公平,势必在绝大多数国人心中引起共鸣。然而,仔细回味,你会发现起“天问”一作存在着“控诉多于理性”的问题,因此在科学网受到了相当的批评,认为“只有指责,而没有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建议”。 一个非常浅显的逻辑错误,是把高考的考试环节和录取环节混为一谈。他对高考指责的一大部分是针对“录取环节”的录取名额分配的地域不公,而非考试环节本身,但他取通篇在笼统地批判“高考本身”,一些不加细想的观众难免发出“是啊,高考应该废除或者改革”。然而,迄今为止,高考的考试环节已经是中国社会少有的最公平的竞争了。目前正在实施的自主录取,我认为并非一剂良方,而是可能引起新一轮录取腐败的起点。 真么是高考真正不公平的地方?显然是录取环节的名额分配。这个录取名额的分配过程迄今为止是个黑箱,严重不透明。直接导致高考录取成为国家政策主导的社会不公和地域歧视。天问用具体数据指出北京,上海的孩子考大学的容易程度是其他人口大省的几十倍上百倍。“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个问题提问了两千多年了,中国人都可以上“天宫”了,但基本社会公平却停留在封建时代。不知道教育部长是不是有时候也45度角“仰望星空”,思索一番呢?当然,污染太严重,可能看不到星空。 钟山的天问像一支AK47那样,不加聚焦的盲目扫射了所有与高考有关的“荒谬”现象。比如,家长的疯狂,堵车,警车开道,隔离。其实我认为并不荒谬,在严重公平缺失的社会面前,普通民众以神经质般的行动在维护自己仅存的一点可怜的公平。其中夹杂了对社会养老的绝望,一孩化下“鸡蛋装在一个篮子里”的焦虑,真的伤不起,更不应该被指责。 钟山“天问”还反映出了少数良知媒体的迷茫,明知问题源头又不敢深想,看到问题大概却又不想触及底线,从而导致逻辑缺失的空喊。可以直说,整个中国教育一团糟糕。小学中学在拼升学率,所以小学生中学生在背标准答案;大学在争论文排行,大学教授在争基金和SCI,所以大学课堂上尽是与实际完全脱节的东西。最后的结果是,雇主企业根本看不到毕业生谁比谁强多少,只能以学校名气作为参考,或者干脆“拼爹”。那么整个糟糕的教育局面是什么导致的呢?整个教学体制的设计者。学校教育,教什么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怎么教,即学校怎么管理学生,评价学生,录取学生,对人的影响更大。你的体系是公平的,你会教出来一批追求公平的人;你的体系是地域倾斜的,你会教出来一批追逐名牌,和大城市户口的人。 Ref: 嵇少丞: 高考天问,痛批中国教育现行制度,振聋发聩 大河网-大河报: 人大代表称高考严重不公 细数其五大危害 后记:对中国教育应该怎么搞尚无可供别人参考的观点。
1774 次阅读|0 个评论
春来了
someoneelse 2012-3-29 22:24
王安石《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1741 次阅读|0 个评论
暮色紫金山
热度 8 geobob 2011-12-12 09:40
暮色紫金山
紫金山,古称金陵山,战国时期楚国在此建有金陵邑,南京别称金陵即因此而得。紫金山在汉代称为锺山,三国时代孙权因纪念蒋子文而改成蒋山。之所以叫紫金山据说是因为山上有出露的紫色页岩,阳光照射之下金光闪闪,这个名称总给我一种很‘道家’的感觉,后来得知东晋时才改称紫金山,那么看来我的感觉并不算离谱。紫金山虽然不高,主峰头陀岭只有448米,却是历史文化名山,在汉代即负盛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钟山龙蟠,石城虎踞,有大气磅礴气势雄浑之美。紫金山英文称为‘Purple Mountain’,无从知道何时起如此翻译,虽然难以显示出紫金山数千年历史文化积淀的厚重之感,却也增添了几分浪漫色彩,也是个美好的别称。 张岱《陶庵梦忆》里首篇便是《钟山》,‘钟山上有云气,浮浮冉冉,红紫间之,人言王气,龙蜕藏焉。’大才子这么说,不过是想赞美朱家帝王,借此抒发对故园先君的眷眷怀恋和对大明世道衰落的无奈感慨。不过这‘王气’不知有无,紫金山却是不少帝王将相的长眠之处,除了明孝陵,还有孙权、徐达、常遇春、李文忠等陵墓,近当代除了中山陵,还有廖仲恺、何香凝、邓演达、黄百韬乃至张辉瓒之墓,灵谷寺中葬有神僧宝志以及藏有唐僧玄奘法师的顶骨舍利。 整个钟山风景区,分为明孝陵、中山陵和灵谷寺三大区域,大致有山石、庙宇、陵园、亭台、湖泉、碑坊等景色百余处之多。中山陵是建筑设计的杰作,外形酷似警钟,皆有警醒中华之意。当年连战拜祭孙中山,顺着陵园台阶而上,百姓扶老携幼跟随其后,接踵比肩水泄不通,民族情绪高涨激昂,多有苍苍老者老泪纵横拄杖高呼‘祖国要统一’,甚至连老者肩上的鹦鹉也跟着主人高呼‘祖国要统一’,情形尤其感人。 我来宁一年之久,虽然近在咫尺,却只爬过一次紫金山,这次算是第二次。我出发的时候,夕阳已经斜下,晚霞一片绯红,将山上的树木染成红色,落叶落在石阶,踩着啐啐作响,林间光秃的树枝密密地支丫着,漫着朦胧的雾气,偶有倦鸟归巢发出令人愉悦的叫声,打破了山间的寂静。我有些感冒,脑袋昏沉,感觉迟钝,因而走得缓慢,前方不远处有个老者,戴了顶皮帽,有些跛足,迈着蹒跚的脚步,节奏均一地攀登,随身携带的播放器里放着邓丽君的《何日君再来》,歌声如诉,像静静流淌的河水,‘晚露湿中庭,沉香飘户外,寒鸦依树楼,明月照高台,今宵离别后,何日君再来……’。 暮色之中的紫金山,并没让我感到荒凉冷漠,前面的路缓和平坦,毫不费力,之后坡度陡然增加,或许有45度的样子,中间一段共有石阶1800余级,身体因渐渐发热而变得舒服,只是攀爬渐高,山风拂面耳朵冻的难受,而我不习惯戴棉帽,心生一计,将围脖解下来搭在头上,包住耳朵,绕脖子一圈,掖在一侧,像是农村劳动妇女的常见头巾饰法,于是从背后观看,我恰似一身材魁梧的农村劳动妇女,穿着厚重的‘踢杀牛’双层皮鞋,双手插在裤兜里若有所思地登山。‘农村劳动妇女’保护好了耳朵,之后一鼓作气,拾阶而上,到达头陀岭的时候,太阳已经完全落山,只留下天边的一丝曙色,月亮升起来,挂在树梢上,山下一片青烟迷蒙,在暗色之中玄武湖却像一面朦胧的镜子,显得略微明亮白洁,顺山脉之势望去,不远处的山峰上是紫金山天文台。我站在山顶,踩着硕大嶙峋的石头,暗色朦胧之间石头城已经街灯亮起来了,这让我想起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之后灯火渐渐增多,以至于一片辉煌灿烂,看这灯火零星稀疏灿烂终致寥落幻灭,或许历史兴衰更替人生沉浮起落恰如这般了,一如萨都剌的《念奴娇》。 可惜的是我不喜欢喝白酒,不然此时,于口袋里摸出一瓶小二来,在寒风中啜上几口,暖流袭漫全身,略呈微醺之意,想那历史纵横,人生沉浮,物是人非,纵然怎样功绩辉煌的英雄怎样倾国倾城的美女也都化作尘土湮灭了,而数千年来山下的老百姓们依然繁衍生息着,似乎竟忘却了这些…… 辛卯孟冬 紫金山(图片转自网络) 《念奴娇》萨都剌 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 指点六朝形胜地,唯有青山如壁。 蔽日旌旗,连云樯栌,白骨纷如雪。 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 寂寞避暑离宫,东风辇路,芳草年年发。 落日无人松径里,鬼火高低明灭。 歌舞尊前,繁华镜里,暗换青青发。 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
个人分类: 梧桐疏影--翩翩我怀|5721 次阅读|17 个评论
辛卯春咏华日
热度 1 JYH64J98Y99H 2011-5-15 16:59
辛卯春咏华日 钟 灵毓秀建康 城 , 山 明 林 碧尽葳蕤。 风 华 正茂岂烟 云 , 水 光潋滟 咏 风 韵。 补注:后两句原为“风华正茂岂烟云,水光潋滟正春风。”这才是我要表达的句子。也是在友人善意提醒下,我不大情愿地做了点修改。还有一位朋友坦言,没有憋出来。哎呀,哪里需要“为赋新词强说愁”,都是自我定位不当惹得祸。其实,无知有无知的好,无知无畏;全知有全知的好,游刃有余。既怕似懂非懂,又怕不懂装懂。韵律于我简直就是藩篱,不写也罢,免得贻笑大方。另外一个方面,当自己真实表达,不知道谁更可笑。是自己还是那些酸溜溜的文人?好在我从不认为我是在写诗,写几个句子而已。古来“剩闲”皆寂寞,唯有“吟”者留其“明”。
个人分类: 边看边说|2384 次阅读|3 个评论
95岁学者生活困顿蜗居养老院:尊重人才还是尊重钱财
热度 21 杨学祥 2011-3-2 12:05
不爱人才爱古玩, 中华文化断炊烟。 有眼不识金香玉, 只缘伯乐困钟山。 崇洋奴,情不专, 数典忘祖梦自圆。 萧瑟秋风昔又是, 历史绝学今蒙难。 95岁学者生活困顿蜗居养老院 曾是顶尖历史学家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3月02日07:16 中国青年报 刘起釪 刘起釪   刘起釪一直觉得自己还能做研究,他还有太多事情没有做完。1947年在中央大学历史系研究生毕业期间出版的《两周战国职官考》,已经过去60多年了,得重新改写与修订;关于《左传》与《周礼》的专著也基本成稿,但还需增补些内容。   然而,在许多人看来,这已经是这个95岁的历史学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了。起码,在他困居的这个位于南京市东南郊的养老院里,所有人都相信这一点。   在过去的6年多里,在这家养老院一间10多平方米的病房中,刘起釪过着一种几乎与世隔绝的困顿生活。与他相伴的,除了养老院的护工和同屋的另一个重病老人,还有简单的饭菜,夹杂着药水和屎尿味的空气,以及大把无所事事的时光。   由于间歇性发作的帕金森症和老年痴呆,他无力行走,双手时常颤抖,并伴有长期的大小便失禁。他双耳失聪,基本丧失了语言能力,只是偶尔从喉管里发出一些旁人难以听懂的尖细声音。   如果不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南京当地一家都市报的记者发现了他的存在,并刊发了相关的报道,恐怕没有人会意识到,这个看起来已经走到生命尽头的老人,曾是中国历史学界顶尖的学者之一。   在200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官网公布的首批荣誉学部委员中,刘起釪是唯一一位先秦史研究专家。他主要研究上古史,专攻中国最早一部古史《尚书》的校、释、译、论,而这早已成为“绝学”。   早在1942年师从中央大学历史系教授顾颉刚期间,这个湖南安化人就显露出极佳的史学天赋。   因为家学渊源,刘起釪自幼熟读古籍,并写得一手漂亮的文言文。当年,他用精炼的古文记录顾颉刚讲授春秋战国史的课堂笔记,顾看后大为惊奇,随后结集出版,成为中国近代史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顾颉刚最为器重这个弟子。1962年,顾将刘起釪从南京调往北京中国科学院,协助其进行研究工作。此后,弟子就住在北京三里河南沙沟的老师家中,与其共同研究《尚书》。1980年,老师去世之后,刘起釪又独立承担起整理《尚书》的工作。   “如果说中国几百年出一位博通古史经籍学的大家顾颉刚,那么顾辞世之后,只有刘起釪可以领军了。”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古代思想史研究员吴锐说。   台湾与日本等地研究《尚书》的学者,都将刘起釪奉为“一面大旗”。1992年,日本18所大学的20位教授联名写信,邀请刘前往日本讲学。一些日本学者为了弄清某个问题,常专程到北京拜访刘起釪。吴锐至今还记得,一个日本学者委托他引荐时,“脸上那种诚惶诚恐,就怕我不答应他的神情”。   作为顾、刘之后研究《尚书》的第三代学者,吴锐被刘起釪视为自己的“忘年交”。很少有人像吴锐这样清楚地知道,“刘先生是在什么样一种困顿的情景下,一次次地创造出史学界的辉煌”。   社科院曾分给刘起釪一套60多平方米的住房。房子位于一层,昏暗寒冷,而且无法洗澡。狭小的房间放不下大书柜,刘起釪的藏书只能从地板一直堆到天花板。   刘起釪有过两次不成功的婚姻,长期孤身一人生活。直到2000年,以普通研究员身份退休的刘起釪,工资只有1900元,还要分出一部分去接济湖南乡下老家的亲戚。他没有钱买新书,只能到图书馆一部部地抄回来。   吴锐至今还记得,有一次,他去看望刘先生,在他家中吃饭,吃到一半,破旧的桌子突然断了一条腿,饭菜撒了一地。   在吴锐眼中,刘先生有着“传统文人的傲气”。尽管生活颇为艰难,但他从不和外人说。尽管与吴锐素来交好,但遇见不同的观点,刘先生总是操着一口湖南口音的普通话大声争辩,不明内情的外人,总以为他们两个是在吵架。   2004年,年过八旬的刘起釪双耳已经完全失聪。他的女儿女婿都在南京工作,于是,老先生卖掉了北京的房子,前往南京定居。据说,那一次仅仅为运回古籍与研究资料,刘起釪就租用了一个10吨重的集装箱。   但他并没有忘记自己的学术使命。在吴锐的手中,保留着刘先生到南京后与他的20多封通信,每封信都厚达10余页纸,数万字。在信中,刘起釪依然与吴锐探讨着各种学术问题,也会偶尔聊些生活现状。   在其中一封信里,刘起釪这样写道:“……在女儿家,终于可以洗上热水澡了,我已经十多年没洗过了,没想到是这么舒服……”   但这样的快乐,这个历史学家却没能享受太久。   2006年,刘起釪的女儿突患高血压、糖尿病,紧接着,他的女婿又得了重症肌无力,两场大病,耗光了刘家几乎所有的积蓄。这对夫妻不得不遵照医嘱,投奔深圳的亲戚,借南方温暖的气候养病。   从那时起,刘起釪便被家人送到了这家养老院,并从此困在这里,再也没有离开过。   在护工毛志芳眼中,刚来的时候,刘起釪和别的老人“不太一样”。他总捧着一套《尚书校释译论》,这是刘起釪一生中最为重要的著作。他片刻不肯离手,总拿着笔,在书上写着什么。   但不知什么时候起,这套书不知去向,老人翻床倒柜苦苦寻找,仍不见踪影。刘起釪大发了一通脾气,从此终日坐在床上对着墙壁,喃喃自语,身体状态也每况愈下。   有一次,毛志芳在老人的床头柜里抽取一件换洗衣服时,无意中抽出了压在最底层的几张信纸。信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写的,因为老人无法出门,这些信也没能寄出。   事实上,这是刘起釪为了延续自己的学术生命而做的最后一次努力。   信是写给中央高层领导的,老人用流利的文言写道:“……小小浅才薄学之小小读书人刘生起釪,只最向明公尊前简单敬献一乞求之语,那就是不知明公能俯赐一援手否?目前全国熟研古学如浅才者,确实恐怕只有几个人。那么敬待一援手切盼之至!钎待覆示。专此奉肯,切盼德音!”   他逐渐变得和其他老人一样——易怒,烦躁,衣裤越来越破旧,散发出难闻的气味。帕金森症和老年痴呆也渐渐缠上了他。大小便开始失禁,为了护工照顾方便,他的裤子没有拉链,长期套着塑料的尿袋。   在养老院里,一个护工要照顾10多个老人,常有忙不过来的时候。刘起釪嗜辣,有一次,护工不在身边,他伸手去拿床头柜上的辣椒酱,因为手抖得厉害,瓶子失手掉在了地上,摔碎了,他就用手抓地上的辣酱吃。   2010年年底,南京《金陵晚报》的一个文化记者,偶然得知了刘起釪的近况,并将此事告诉了副总编辑丁邦杰。   作为一个长期跑文化口的新闻工作者,丁邦杰很清楚刘起釪在现代史学界中的地位,这个副总编辑亲自带着记者,去养老院看望刘起釪。   “我简直觉得不可思议,这样一位大家居然到了这步田地,太不可思议了。”他说。   但接下来发生的事,更让这个老报人感到震惊。刘起釪误将他们当做北京来的记者,原本卧床不起的老人,仿佛爆发出全身的能量,翻身下床扑过来,紧紧抓住他的手高声尖叫:“带我回北京!带我回北京啊!”   丁邦杰连忙将老人扶回了床上。老人的双耳已经失聪,他们只能通过笔纸来交谈。丁邦杰惊讶地发现,老人对身边的事情已经糊涂了,但只要谈起学术,他的思路却异常清晰,甚至还能写出自己尚未完成的那几部著作的题目。   2011年的大年三十晚上,丁邦杰又来到养老院看望老人。老人已经不清楚这天是什么日子了。这天晚上,养老院的晚餐是一碗水饺和一盘大白菜炒肉片,老人用颤抖的右手夹起水饺,低着头往嘴里送。   在翻检老人的随身物品时,丁邦杰还发现了一张老人亲手写的未能送出的借条,上书:“夏老师:请您借人民币100元给我一用。非常感谢!学生刘起釪敬请。”   “这样一位大家,何以至此啊?”丁邦杰难过地说,“要是我们早几年知道,好好照顾老人,再给他配个助手,他还能留下多少宝贵的史学财富?这恐怕永远都是个未知数了。”   其实,吴锐早就向组织上提过类似的建议。   2007年,吴锐就意识到不对劲。不但收不到刘起釪的信,连他给刘写的数封信件,也仿佛石沉大海。2009年,他借来南京出差的机会,到养老院看望刘起釪,他悲哀地发现,原本如亲人般的刘先生,竟然已经认不出他是谁了。   回去后,他向院里提出建议,希望能给刘起釪配个助手,为他整理相关的资料。但这个建议未被采纳。   “刘先生的级别,不够配助手。”一个领导告诉他。   不过,在刚刚过去的这一周里,因为丁邦杰的报道,刘起釪的境遇发生了一些改变。   南京的市长与市委书记都前来看望了这个历史学家,养老院的领导也专门为刘起釪开了一个单间,为他配备了专门的护工。   “您在生活上还有什么要求吗?给您配个轮椅,您需要吗?”本报记者在纸上写下了这样的问题。   “不要了。花国家的钱。”他颤抖地写道。   “您还有什么心愿吗?”   “我希望回北京教书。一个课一个课地教下去。”他又写道。   这些天,还有许多南京的读者,也带着鲜花水果和一些生活用品前来拜访。但老人最珍惜的,是一个读者送来的一本用A4纸打印的文稿,上面是一份出土的战国竹简《保训》的注释。   “这是好东西,我(看完)要写份读后心得。”老人发出微弱而尖细的声音。他望着那份文稿的眼神,如同一个疲惫不堪的旅人,终于见到了满是食物和饮水的庇护所一样。 http://news.sina.com.cn/s/2011-03-02/071622037056.shtml
个人分类: 诗词|4506 次阅读|2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19: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