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珊瑚礁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Tara号科考船希望与中国科学家及实验室开展长期合作
热度 2 kexueren07 2018-3-19 03:38
\0 \0 “经过一个月不分晨昏的日子,当太阳再一次照耀这片洋面的时候,时间和距离重新显现出其意义。”数年前,关于 Tara 北极科考队海上航行的纪录片《破冰之旅》在上海科学会堂放映时,这句洋溢温暖人类情感的话,让许多人记住了这条带有浪漫色彩的法国双桅帆船。记者日前从法国驻沪总领事馆获悉,这艘中国公众之前只在银幕上见过的传奇科考船已于今年 2 月 24 日来到中国,继先后在 三亚和香港停靠后, 将于下月分别在厦门( 4 月 2 日至 4 月 10 日 ) 和上海( 4 月 15 日至 4 月 28 日)停靠。 太平洋科考项目聚焦气候变化对珊瑚礁生态的影响 作为一艘极地考察研究用双桅帆船, Tara 号 建于 1989 年,可载重 120 吨, 为全铝结构,具有粗壮的龙骨和精巧的设计,保证了其在极地环境中的牢固性和机动灵活性。自 2003 年起, Tara 号就开始扬帆出海,迄今 已航行超过 40 万公里,完成 11 次征程,在 60 多个国家停靠, 因科考队成功完成了对南北极地区大浮冰的重要研究( 2006-2008 Tara 极地科考项目)、在公海上首次进行全球范围的浮游生物研究( 2009-2013 Tara 海洋科考项目),以及塑料制品污染的危害研究( 2014 Tara 地中海科考项目),并以这些研究成果为基础出版了大量论著,尤其是 2015 年 5 月发表在《科学》( Science )杂志上的论文而赢得了全球声誉。 此次 Tara 自 2016 年 5 月 28 日从法国起航,已经航行了 6 万公里,完成了原定“ 2016-2018 Tara 太平洋科考项目” 10 万公里行程的大半,考察了地理分布跨度极广的珊瑚礁种群,对气候变化对珊瑚礁生存状态的影响进行了全新而系统的研究。 珊瑚礁的面积仅占全球海洋面积的 0.2% ,却对海洋生命至关重要。它们不仅为多达 1/3 的海洋生物提供了庇护和生存的空间,而且其健康状况对高度依赖海洋资源的人类而言也非常重要。“ 2016-2018 Tara 太平洋科考项目”首次对太平洋上的珊瑚礁群落进行了整体勘察,到目前为止,科考队已航行十万多公里,途径 30 多个沿岸国家,在造访了最偏远的珊瑚礁群落并沿着海岸航行观测后, Tara 号绕道西太平洋珊瑚三角带,并在此区域通过 2500 次潜水作业采集了超过 25000 个研究样本,沿途每 3 个月做一次小结,一般将样本保存在零下 20 度的液态氮中送往各地实验室进行进一步分析,目标是了解这些生物丰富的多样性,以及其适应当前环境压力与高温、污染和酸化等变化的能力。据悉,样本分析结果数据库目前已非常庞大,相关数据将逐步公开发布。 Tara 号上现在堆放着由珊瑚生物学家、海洋学家和珊瑚及浮游生物专家等研究团队成员收集的数量巨大的珊瑚、珊瑚礁鱼、水质取样标本和海藻样本。科研人员通过比较珊瑚在一片极为辽阔的水域的分布状况,将调查研究范围从生物基因扩展到了生态系统。此前,这样的研究范式还从未在这样大的范围内实行过。 从东到西,参与该项目的科学家们观测到珊瑚礁群落出现了严重的退化特征。他们在太平洋中观察到了珊瑚礁大规模脱色现象,这是珊瑚礁退化的主要特征。在诸如瓦利斯和富图纳群岛、所罗门群岛等个别地点,珊瑚礁尚能保持完好 无损,但是在其它众多海域中, 30% 至 90% 的珊瑚礁被发现受到了气候变化、岛屿政策或没有考虑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沿岸地区整治的影响,有些完全被毁,有些已呈现病态。 由南往北,科考团队利用最近数月调查了新西兰和帕劳群岛之间海域的珊瑚礁群落及其生物多样性情况,发现其生存状态良好,尤其是切斯特菲尔德群岛、新喀里多尼亚、巴布亚新几内亚和所罗门群岛附近海域。据科考队成员介绍,帕劳过去也曾发生过由于人类过度捕捞和废水排放而造成的珊瑚礁毁坏现象,经过政策调整后,目前实现了生态和人类生产生活双赢的局面。 “当你想把科学带到普通人面前,需要浪漫” Tara 科考基金会主任、科考队主席罗曼·特鲁布近日在上海表示,中国正在快速地崛起,近 5 到 10 年里,中国在相关领域的科研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Tara 科学考察基金会希望与中方合作者——科学家们及其所在的实验室开展长期合作,共同推动这项同时涉及海洋和气候的特殊研究的长远发展。为此, Tara 基金会邀请拥有共同科研目标的中国科学家参与 Tara 太平洋科考活动,并一起见证和鉴定相关研究成果。目前,基金会已和厦门大学、广西大学以及其它数个中国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由于载重限制, Tara 号尚不具备搭载深潜器的能力,但罗曼·特鲁布认为,可以以投放扫描仪等替代方式开展深海探测工作,而且在他看来, 1000 米深度以内的海洋已可以让人们了解 30% 的海洋世界,研究时能够有好的问题意识引领,比设备能够到达的深度更重要。 据了解,在厦门, Tara 科考队计划与厦门大学开展一个不仅限于中国海域,也涉及整个世界海洋的 70 公里海域合作研究。在上海站, Tara 科学考察基金会计划接待 2000 名青少年前往参观,希望借此与青少年开展对话,使他们更加了解海洋的富饶与脆弱,以及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紧迫性,同期还将举办《人类健康与老化:向大自然学习》科学研讨会,嘉宾为来自法国尼斯癌症与老化研究协会和瑞金医院的专家,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主任、生态生理学家 Yvan le Maho 也将出席研讨会。 4 月 25 日至 7 月 29 日,由 Tara 科学考察基金会和卡地亚基金会联合推出的数字展览“ Tara 号的科考之旅”将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向公众展出。 对于本报记者“在 Tara 已经执行的 14 项科研任务中,最重要的发现是什么?”这个问题,罗曼·特鲁布的答案是:“我们的无知。比如在我们出发时,认为自己对世界上的浮游生物已经有了 60~70 %的了解,但当我们归来时,发现这个了解可能只是 10 %。比如前不久科学家发现了浮游生物携带的 1 亿 5000 万个新基因,我们人类还不知道那些基因是用来做什么的。”当被问及为什么在机械动力时代仍选择使用双桅帆船作为科考船,他笑侃:“因为我们是法国人,法国人喜欢浪漫,而当你想把科学带到普通人面前,也需要浪漫。” \0
3681 次阅读|3 个评论
珊瑚礁具有森林一样的反射光作用 (简译)
zuojun 2016-3-3 09:54
Coral reefs scatter light like forests 珊瑚礁具有森林一 样 的反射光作用 By Devin Powell Mar. 1, 2016 , 12:00 PM 珊瑚礁和森林的相似之 处 ,可能比你 预 想的要多 。当阳光照到一片 树 林,阳光 在空 间 的 分 布并不均匀。得到阳光多的 树 叶内的 组织, 会向外散射阳光 ,与 别 的 树 叶分享阳光。海洋学家在 2月下旬召开的AGU海洋年会 上,介绍了 珊瑚的 这 一功能。 虽 然浮潜 时 ,你不一定注意到身体下面的 珊瑚“森林”,因 为 它 们 不像 陆 地上的森林那么明 显(地遮阴) 。但是, 这 些研究人 员认为 , 珊瑚的 这 一 反射光 功能 对 研究海底生物非常重要。 A coral reef has more in common with a forest than you mightthink. When sunlight strikes a group of trees, some parts tend to get more sunthan others. Leaf tissue somewhat compensates for this by scattering lightoutward, helping to illuminate other leaves. A similar thing happens withcoral, researchers reported at the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s OceanSciences meeting in New Orleans, Louisiana. When scientists shone a laser at acoral, the coral’s colorful tissue spread the light, generally redistributingit to other parts. Coral’s white calcium carbonate skeleton also gets in on theaction. But it tends to spread light less, helping instead to focus it onspecific areas that would otherwise be in the shade. Coral can also rearrangethemselves depending on the circumstances, expanding to increase the spread oflight or contracting to minimize it. Yet even with all of these tricks, lightcan only penetrate so far into coral tissue; it tends to drop off the deeperyou go, as in forests, making getting by more difficult for cells at the bottomof tissue. So just as different cells in a leaf contain different amounts ofchlorophyll, coral cells seem to house different amounts of the photosyntheticalgae that makes their food, Symbiodinium .Cells specialized for low light to still make decent amounts of food in dimconditions, as measurements of photosynthesis (pictured here http://www.sciencemag.org/news/2016/03/coral-reefs-scatter-light-forests ), showed. Snorkelersvisiting coral may not notice the canopy below, a much smaller and subtleraffair than the lofty bowers of forests on land. But the researchers argue thatunderstanding it is crucial for understanding how life gets by on the seafloor.
个人分类: My Research Interests|3150 次阅读|0 个评论
南海珊瑚生物学与珊瑚礁生态学研究进展
sciencepress 2013-6-24 11:14
中国南海珊瑚礁生态系统位于世界生物多样性最高的 “ 珊瑚金三角 ” (Coral Triangle) 的北缘 , 约有 2450 km 2 的珊瑚礁分布于这个区域 , 是世界珊瑚礁的重要组成部分 . 正如世界上其他珊瑚礁一样 , 中国南海珊瑚礁正遭受人类活动、气候暖化与海洋酸化的威胁而严重退化 . 珊瑚礁的生物学及其保护研究是近十年来全球最热门的研究领域之一 . 为集中展示中国南海珊瑚生物学与珊瑚礁生态学最新研究进展,《科学通报》编委会编辑部决定组织 “ 南海珊瑚生物学与珊瑚礁生态学 ” 专题 , 邀请部分从事珊瑚礁生物学与生态学专家撰文. 在珊瑚礁生态环境与全球变化方面 , 陈天然等人 探讨了广西涠洲岛滨珊瑚骨骼中的生物侵蚀及其环境指示意义 , 发现该处水体富营养化加剧 , 以及可能的过度捕捞 , 导致侵蚀生物数量明显上升 , 侵蚀强度增加 , 对涠洲岛珊瑚的存活、礁区碳酸钙的堆积乃至礁体的增长都极其不利 . Li XB 等人 通过研究三亚榆林湾近岸工程引起的浑浊事件前后珊瑚群落的显著变化 , 发现抛泥、沿岸土壤侵蚀和污染造成了榆林湾近岸珊瑚礁区域颗粒物大量沉积 , 导致了珊瑚群落的大量死亡 . 赵美霞等人 探讨了三亚鹿回头珊瑚礁区沉降物的来源与分布状况 , 发现沉降物的时空差异与沉降物特征和水动力环境有关 . 在珊瑚及共附生生物学方面 , 许昌有等人 获得了澄黄滨珊瑚 Poriteslutea ferritin 基因部分 cDNA 序列 , 并对该序列的组成及潜在功能做了初步分析 , 该基因可能作为环境变化对珊瑚影响的生物标志物 . 陈蕾等人 分析了三亚湾壮实鹿角珊瑚 Acropora robusta 组织内共附生固氮菌多样性 , 发现壮实鹿角珊瑚组织内的共生固氮菌具有较高的多样性 , 而且还可能含有大量未被培养的新的固氮基因 . 在珊瑚礁其他生物方面 , 尤丰等人 报道了海南岛珊瑚礁海域枝手目海参一新种 , 并初步研究了其系统进化关系 . 凌娟等人 研究了三亚湾珊瑚礁海域蓝藻群落组成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发现与表层和底层蓝藻群落结构组成显著相关的环境因子是不同的 . 专题网址: http://csb.scichina.com:8080/kxtb/CN/volumn/home.shtml Spalding M D, Ravilious C, Green E P. WorldAtlas of Coral Reefs.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Press, 2001 陈天然 , 郑兆勇 , 莫少华 , 等 . 涠洲岛滨珊瑚中的生物侵蚀及其环境指示意义 . 科学通报 ,2013, 58: 1574 – 1582 Li X B, Huang H, Lian J S, et al. Coralcommunity changes inresponse to a high sedimentation event: A case study in aturbid bay of southHainan Island, China. Chin Sci Bull, 2013, 58: 1028 – 1037 赵美霞 , 余克服 , 施祺 , 等 . 三亚鹿回头珊瑚礁区沉降物的来源、分布及影响因素 . 科学通报 ,2013, 58: 1583 – 1589 许昌有 , 黄晖 , 练健生 , 等 . 澄黄滨珊瑚 ferritin 基因部分 cDNA 序列的获得及分析 . 科学通报 ,2013, 58: 1590 – 1595 陈蕾 , 张燕英 , 董俊德 , 等 . 三亚湾壮实鹿角珊瑚组织内共附生固氮菌多样性分析 . 科学通报 ,2013, 58: 1596 – 1603 尤丰 , 黄晖 , 张浴阳 . 海南岛海域枝手目海参新种描述及初步系统进化 . 科学通报 ,2013, 58: 1604 – 1609 凌娟 , 张燕英 , 董俊德 , 等 . 三亚湾珊瑚礁海域蓝藻群落组成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科学通报 ,2013, 58: 1610 – 1619
个人分类: 《中国科学》论文|6304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丽宝岛(5)垦丁
热度 2 王震洪 2012-8-28 08:20
美丽宝岛(5)垦丁
美丽宝岛( 5 )垦丁 垦丁在台湾最南端,是台湾唯一的热带生态系统。 垦丁的海湾、沙滩、珊瑚礁、热带森林、具有南洋风情的街道是出了名的。到台湾的国内外旅客一般都要到这里一游。 到达垦丁后首先参观的第一站是鹅銮鼻公园。这个公园位于面朝巴士海峡、中央山脉的尽头,在山脊上建有鹅銮鼻 灯塔 。这个灯塔建于 19 世纪,在远东地区非常有名。公园内的海岸带森林植物群落多样性非常高,初步估算了一下, 400 平方米内大概有 100 种植物,而且林中有很多鸟类。鸟的叫声和茂密的植物让公园生机盎然。在海岸带森林与海洋之间是由珊瑚礁石形成的潮间带。尽管潮间带景观似乎很荒芜,但仔细观察,珊瑚礁表面凸凹不平、潮长潮落的间歇作用等使潮间带生境具有明显的异质性,有很多小型动植物附着在礁石上,在静默中涌动着各种竞争、捕食、他感、寄生、冲刷作用,使生态系统不断的持续。 在高高的 鹅銮鼻灯塔上,可以看到 6 种典型的景观。碧波荡漾的大海、被大海经常洗礼的黑色的珊瑚礁潮间带、海岸带森林、林间的草地、白色沙滩、分布于这些景观中的建筑物。在白色沙滩上游玩的人不是很多,但是有冲浪的、有踏浪的、有戏水的、有沙排的,因为从大海过来的浪有几米高,没有到海中游泳的。放眼看去,有不少性感的带有异国情调的帅哥美女,也是因为这吸引了不少拿着长镜头的“拍客”在那里捕捉优美的线条谋生。很奇怪,这些拍客比较放肆的工作方式也没有招来帅哥美女的不悦。同游们也因此仍不住那起单反“咔嚓咔嚓”起来,我也抓住这个机会咔了几张。 在垦丁街上,因为炎热,白天人很少。到了夜晚,海风的吹拂,温度立马降了下来,夜市也跟着繁荣起来。夜晚上街的人数大概是白天的 20 倍,整个街上都熙熙攘攘的。卖吃的、纪念的、玩的、穿的、表演的人比较多,霓虹灯也非常亮,还有不少主题酒吧。当我们走过去的时候,有一群辣妹正在跳舞招揽游客进入大厅观摩他们的表演,感觉比较火辣热情。让我很吃惊的是,上街游玩的人似乎 80% 都是年轻人,在这些人中大陆来的估计有 1/4 那么多。 有感于垦丁美景,作词《 鹧鸪天 》予抒怀。 《鹧鸪天》 帆现波起鹅鼻中,珊瑚红树落山风。 蜿蜒青岸藏白浪,夕照低丘长似弓。 铃咏细,艳颜雍, 灯红明月诉朦胧。 涛声依旧笙歌地,夜来香浓三两盅。 尼克松石 垦丁草地 鹅銮鼻灯塔 潮间带 潮间带 海岸带植被 海岸带植被 海岸带植被 踏浪妹妹 踏浪妹妹 5、6米高的大浪 海滩妹妹 海滩妹妹 戏水人群 跳舞的辣妹 垦丁夜市 垦丁夜市 垦丁夜市 垦丁夜市
个人分类: 作品|5644 次阅读|6 个评论
珊瑚礁上找不到珊瑚·印象西沙5
热度 3 博物 2012-1-5 22:05
珊瑚礁上找不到珊瑚·印象西沙5
粗看,这个标题是有语病的。珊瑚礁,本来就是珊瑚虫造的,你怎么能愣说找不到珊瑚呢?珊瑚,既不是珠宝店里那些瓷红色的珠子,也不是三亚旅游纪念品店里那些白花花的海石花,珊瑚,是活生生的腔肠动物! 昨天,我发上来一大堆死去珊瑚的骨骼,白花花的。我知道,有些人喜欢,可我不喜欢,再美,也是没有生命的骨骼——尸体的一部分。我不喜欢,可是没办法,因为在近岸的礁盘上,我找了大半日,也没找到一丛活着的珊瑚。 永兴岛的珊瑚礁由于修建港口和机场,破坏得比较严重,好多地方的珊瑚已经出现了退化,在礁盘表面已经很难见到活着的珊瑚了。我头顶烈日,脚踩浪花,趟水来到距离岸边几十米的礁盘中部,转了好大一圈儿(在崎岖不平的水里走路,那滋味...),最终,只发现了这么一小丛活着的珊瑚虫。只可惜,走的时候没计划水下摄影来着,设备没有携带齐全(这是此行的一个小小遗憾),因此,这张相片是“隔水摄影”,有些变形,您凑合看吧,毕竟得到它,太不易了。这是一小丛孤零零,还活着的,随波摇摆着漂亮触手的软珊瑚,珊瑚对环境很敏感,是活的海洋健康程度指示计,它的发育状况告诉人们,这里,海水的水质,是没有问题的,只是工程炸礁和连年的人为破坏使礁盘的表面的珊瑚虫几乎没有立锥之地。 另外,在此提醒大家,很多珊瑚礁礁盘都是退潮也不会露出海面的浅滩,就是类似于曾母暗沙那样的地方,没事可别上去,如果不计算好潮汐时间,遇到潮水袭来,是很危险的;还有,珊瑚礁盘表面有很多突起的死亡珊瑚骨骼,被薄薄的珊瑚砂所覆盖,有坚硬的尖角,千万不要光脚下水,抬脚落脚稍有不慎,极其容易撞伤扎破,近岸还好,如果走出去过远,一是可能因行动不便而失血过多,二是容易引来鲨鱼袭击,也是很危险的;还有,这里有很多剧毒的海蛇、魟鱼,不了解情况贸然下海,都是不明智之举。符合安全要求的操作规程是:出发前查阅或问明当地潮汐时间,然后着长裤,穿一双高帮的胶底鞋下水,注意,还要找一副备用鞋带,将裤管和鞋帮的结合部扎紧系好,以防海蛇钻入。(博物地理 段煦 文/摄影) 尽管这里生物多样性很丰富,但对于珊瑚虫而言,白花花的礁盘上,绝不是天堂。
个人分类: 水族海洋|4699 次阅读|3 个评论
雨林故事:树上“种”出来的珊瑚—珊瑚树
热度 2 liaojp 2011-5-12 21:53
雨林故事:树上“种”出来的珊瑚—珊瑚树
在我们的印象里,珊瑚是通常摇曳在神秘的海底,即使是普通的珊瑚礁也要在海岸才能看到。天下真是无奇不有,长在陆地上,在树上“种”出来的珊瑚,你可见过?它可不像貌似植物却是动物的海底珊瑚那样令人迷惑,而是真正的植物,属于忍冬科( Caprifoliaceae )荚迷属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核果为椭圆形,初为橙红或深红色.远望恰似珊瑚串珠,故名珊瑚树。在炎炎的夏日里,红果累累的也只有它的珊瑚珠子了,这真是大自然对它的垂青。其实,珊瑚树的花也不俗气,春日里小巧玲珑的白花挂满枝头,将整棵树装点的如银妆素裹,颇有春日飞雪的风情。 珊瑚树( Viburnum odoratissinum ),又名法国冬青,枝干挺直,树皮灰褐色,具有圆形皮孔,叶对生,长椭圆形或倒披针形,表面暗绿色光亮,背面淡绿色,终年苍翠。圆锥状伞房花序顶生, 3~4 月间开白色钟状小花,芳香;花退却后显出椭圆形的果实,初为橙红,之后红色渐变紫黑色,形似珊瑚,观赏性很高。珊瑚树的价值不仅在于芳香的花朵和珊瑚状的果实,在园林工作者眼里,它更是一种良好的生态公益林树种。它全年常绿、枝繁叶茂、青翠浓郁、其次它耐火力强,对多种有毒气体有较强的抗性,具有较好的吸尘作用;再加上它适应性强,喜光亦耐阴,根系发达。近年来,已成为造林绿化的新宠,在很多园林造景、公共绿化、道路绿化,防火林中都有它的身影。 原产于我国,在日本、朝鲜也有分布。喜欢温暖湿润和阳光充足环境,较耐寒,稍耐阴,在肥沃的中性土壤中生长最好。 观赏地点:热带雨林温室 (作者:邹丽娟) 珊瑚树-花 珊瑚树-幼果 珊瑚树-果实 珊瑚树-全景
个人分类: 花花世界|7120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南方周末:多少自然保护区被蚕食
热度 3 蒋高明 2011-4-9 23:38
作者: 南方周末记者 彭利国 实习生 张晴 2011-04-07 10:51:58 2010年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仅就全国已建的30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而言,因建设项目而调整范围或功能区划的达四十余个,约占总数的15%左右。至于省级市级保护区,则更是难以尽数。“是现在不严肃还是当初不严肃?” 三亚国家珊瑚礁自然保护区遭破坏 (孙清/CFP/图) “禁区”不设防 “国家的大工程不上马,那国家的长远利益呢?” 有着“人间净土”美誉的新疆喀纳斯湖将迎来一位庞大的不速之客。3月下旬,中俄天然气管道西线段将穿越喀纳斯湖区的消息传出,一时舆论哗然。 喀纳斯景区林业局局长寇福堂证实,该项目已获国家林业局批准,“这是国家战略举动,我们支持并将尽力减小对当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寇对媒体称。 国家战略之下,即便顶着“世界上最美丽的湖泊”的桂冠,即便拥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金字招牌,喀纳斯湖亦不得不颔首低眉。 而这个3月,自然保护区被“打扰”,喀纳斯并非孤例,相似的一幕正在渤海之滨上演。 “辽宁斑海豹面临‘有家难归’危机!辽宁滨海公路将穿越斑海豹传统栖息地——六道沟海域。”3月23日,田继光在微博上紧急求援。 田是辽宁省盘锦市保护斑海豹志愿者协会会长,3月22日,他才从盘锦市政府网站的公示上看到,辽宁省滨海公路盘锦市唐海线至三道沟道路工程建设在即,公路将横跨辽宁双台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辽东湾斑海豹核心栖息地。 滨海公路是辽宁“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规划的一部分,该规划已提升为国家战略。“如果省里真的有什么行动的话,保护区很难扛得住。”国家林业局湿地中心综合处处长邓侃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与喀纳斯和双台河口引发公众关注不同,诸多“扛不住”的自然保护区早在聚光灯之外频频被穿越。 2010年7月,安徽省林业厅就合福铁路穿越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公示,为期一周的公示结束后,“没有任何单位和个人有反对意见”,安徽省林业厅一官员说,“目前,这个工程进行很顺利。” 同年年底,被纳入国家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的西成高铁开工,该项目最终无法避免地穿越了陕西天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 在山东东营,与黄河三角洲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一路之隔,化工厂正渐次立起,八车道的公路已经四通八达,国家级“湿地”有成“失地”之虞。 如是种种,不过冰山一角。一个个顶着国家战略或地方战略头衔的大工程来袭,自然保护区除了退让并无太多其他选项。 然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自然保护区可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核心区是保存完好的天然状态的生态系统以及珍稀、濒危动植物的集中分布地,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缓冲区只准进入从事科研活动。这一1994年就已高高悬起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没有对重大项目建设开任何口子。 “国家的大工程不上马,那国家的长远利益呢?”一位多次参加全国林业系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的委员称,“这么大的保护区面积在这搁着,怎么能保证不穿呢?”根据环保部统计,截至2009年底,我国共有2194个各级自然保护区,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4.8%。 “保护是要暂时不动,而发展是要动。”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蒋志刚说,这两者之间的矛盾一直很大。于是,或调整功能,或缩减面积,不动的自然保护区渐渐动了起来。 逾七分之一陆地国土被列入自然保护区 资料来源:《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新华社/图) 火线“调整” “是现在不严肃还是当初不严肃?” 3月30日,田继光从盘锦市交通局会议上得知,斑海豹的栖息地竟已经被划出了保护区范围。辽宁双台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王立峰亦向南方周末记者证实,保护区范围去年就完成调整,“已经得到国家批准了。”这意味着,斑海豹保护已于理无据。 既然直接穿越核心区和缓冲区阻力重重,项目开工前实现对保护区的功能区划和面积的火线调整就成了唯一的对策。 3月25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旅游局党组书记池重庆通过微博澄清,称中俄天然气管道绝对不会穿过喀纳斯湖区的核心区。但南方周末记者调查发现,此前一个月,在一项由新疆林业厅主持的评审会上,喀纳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功能区调整被专家组顺利通过,其中就涉及对保护区核心区的调整,用意可见一斑。 “最近自然保护区的确调整过多,调整强度过大。”原国家环保总局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复旦大学陈家宽教授对南方周末记者感叹。但他认为,保护区与工程修建必须协调,有的工程不能不建。 2010年11月,重庆市关于调整“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保护区”范围的申请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会议上被通过,调整河段虽然有限,却被认为是为即将上马的小南海水电站让路。该会议同时通过了浙江乌岩岭国家级 自然保护区功能区调整方案,乌岩岭生态旅游工程、黄桥至铜铃山公路等建设项目得以顺利进行。 同年,因为拟建运城至三门峡高速公路三门峡黄河大桥及接线工程,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功能区调整方案被国家林业局批准,工程所在地的核心区、缓冲区调整为实验区。而只要不破坏生态环境,污染排放达标,实验区内的工程即可上马。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尚且如此,省、市、县级的调整亦自不待言。南方周末记者调查发现,2008年,湖北宜昌为加快打造沿江经济走廊,长江上唯一的中华鲟产卵场——宜昌中华鲟省级自然保护区由原来的80公里缩减为50公里。调整之后的次年6月,湖北宜化危险化学品专用码头被宜昌市环保局批准通过,其环境影响报告称,“根据调整后的功能区划分,本工程位于实验区内。” “既然划了保护区就要下决心保护,这个口子堵不住,全国的(自然保护区)都要面临被蚕食掉。”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蒋高明忧心地说 。 在官方口径中,“口子”于1999年打开。这年,国家环保总局颁发《关于涉及自然保护区的开发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经国家批准的交通、水利水电重点建设项目因受自然条件限制,必需穿越自然保护区,特别是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内时,应对自然保护区的内部功能区划或者范围、界线进行适当调整。自此,调整有据可依。 一份由环保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和南京师范大学的研究人员于2010年发布的报告称,据初步统计,仅就全国已建的30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而言,因建设项目而调整保护区范围或功能区划的保护区达四十余个,约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数的15%左右。 “当初制定的时候就是因为特殊性,难道因为发展就忽略了这些特殊性吗?”环保人士汪永晨不解,既然已划定,何故频频改,“是现在不严肃还是当初不严肃?” 影响较小?所谓生物通道更像是一个幌子? 辽宁省海洋水产研究院研究员韩家波也无法确知滨海公路的施工对斑海豹的影响究竟几何。他所能确定的是,如果在距离较近的地方修建公路,海豹们只有选择离开。而这还只是施工,“将来公路运营了怎么办呢?” 类似的问题无人能解。在西城高铁、合福高铁等项目的环评报告里,往往只有简单的一句“影响较小”。 南方周末记者此前的调查显示,以长白山为例,在“全力打造成世界级的旅游胜地”之后,规划49处景点景区中不少深入法律严令禁止旅游的生态核心区和缓冲区。据《人与生物圈》杂志社披露,2006-2008年间,两次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调查发现,几乎全部野生动物的种群数量均呈急剧下降趋势。 类似的结果亦被官方承认,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印红在今年2月的一次会议上指出,目前,我国生物多样性下降的总体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形势依然严峻,保护与开发利用之间的矛盾继续存在,甚至存在激化的趋势。 修建生物通道,变路基穿越为隧道、桥梁穿越……此类减小对保护区影响的做法被诸多项目建设所提及。穿越可可西里保护区的青藏铁路为藏羚羊等修建的迁徙通道已被认为是一个成功的典范。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动物都可以像可可西里的藏羚羊那样很快适应,研究动物多年的蒋志刚称,野马等长期适应了开阔生境的动物并不能很快习惯穿越涵洞等廊道,“头顶上有东西它们害怕。” 在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蒋高明看来,所谓生物通道更像是一个幌子,“这么做往往是开发部门找了一个很好的借口,”蒋高明说,对自然保护区最好的保护就是绕过它,“我们国家真正完整的东西已经不多了,不应该再去蚕食它们。” 一个更深的隐忧在于,屡屡火线调整后,生物栖息地将变得碎片化、岛屿化,迁移困难、配偶难觅、近亲繁殖,生物多样性会受到影响。“有些啮齿动物被隔开后,慢慢形成了两个种群,甚至公路两旁的蝴蝶遗传都不一样了。”蒋志刚说。 【南方周末】本文网址: http://www.infzm.com/content/57363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2341 次阅读|2 个评论
气候变暖“吞噬”珊瑚礁?
kejidaobao 2011-3-7 15:41
本刊记者/李 娜 珊瑚礁作为非常珍贵的海洋资源,可以给人类和经济带来多种利益,比如提供食物、维持生计、支撑旅游业、保护海岸,甚至有助于抵御疾病等等。但一份最新的综合分析报告显示,目前世界上75%的珊瑚礁正遭受来自全球如气候变化因素以及区域范围内的各种威胁。 首次确认气候变化危害珊瑚礁 这份名为《珊瑚礁危机再探》的报告是世界资源研究所1998年发布的报告《珊瑚礁危机》的修订版,《珊瑚礁危机》是决策者理解和应对珊瑚礁威胁的重要参考资料。新报告是有关珊瑚礁所面临的威胁最详细的评估报告,该报告由世界资源研究所、大自然保护协会、世界渔业研究中心、国际珊瑚礁行动网络等超过25个组织共同完成。新报告使用了最新数据和卫星信息绘制珊瑚礁地图——包括一幅解析度比原报告高64倍的珊瑚礁地图。 《珊瑚礁危机再探》第一次确认了气候变化对于珊瑚礁的危害,包括海水变暖和持续的海水的酸化。海洋温度上升、二氧化碳排放造成的海洋酸化这些全球性威胁正导致珊瑚礁白化现象增加。报告称,如不加以抑制,到2030年超过90%的珊瑚礁将遭受威胁,而到2050年几乎所有的珊瑚礁将面临危机。 此外,该报告还指出区域性因素威胁着珊瑚礁的生存。这些区域性威胁主要包括过度捕捞、海岸带开发和污染等。这些因素现在对全世界60%的珊瑚礁构成了快速、直接的威胁。 两大因素是珊瑚礁致命威胁 科学家很早就开始关注珊瑚礁的生态问题。同济大学海洋地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王国忠教授在《海洋地质动态》2004年第1期发表题为“全球气候变化与珊瑚礁问题”的文章,指出由气候变暖引起的表层海水温度的增高和海水中溶解二氧化碳浓度的增高是珊瑚礁存在的致命威胁。 文章指出,表层海水温度的升高,将使一部分珊瑚礁礁区达到或接近珊瑚生长的温度阈值(30℃),将会造成珊瑚的白化或死亡。白化是指当活珊瑚群体受到环境压力,共生的虫黄藻逃逸、消失,或失去这些藻的色素,则珊瑚群体仅呈现其骨肉的本色,变成苍白或纯白色。长期、反复、严重的白化会导致珊瑚的死亡。尽管学术界还有一些争议,但是王国忠的观点是,表层海水温度升高是大规模白化事件的主要原因。另外,文章还指出,表层海水的剧烈降温或是寒流的袭击,同样能造成珊瑚白化事件。最明显的实例是1983年、1984年表层海水的低温造成北部湾涠洲岛珊瑚岸礁的大片白化和死亡,并为褐藻类的马尾萝、网胰藻和囊藻等勃发创造条件;1945和1946年冬季暴风雨的袭击带来的低温造成澎湖列岛大量珊瑚礁的白化和死亡。 此外,海水中CO2浓度也会影响珊瑚礁的生存。20世纪末,科学家们就提出,海水中溶解碳酸盐的总量对珊瑚礁生长造成新的更大的威胁。因为,海水中溶解CO2增加、溶解碳酸盐降低、珊瑚等造礁生物的形成使其骨骼受障碍,从而难以经受其他压力的侵袭。科学家Langdon计算出,如果以后70年里CO2浓度增加到两倍,礁的形成将下降40%,碳酸盐浓度减半;如果CO2浓度再增加一倍,则礁的形成将下降到75%,给珊瑚礁造成严重的问题。而且,王国忠指出,这一过程绝对是全球性的。 此外,王国忠还分析了海平面上升以及降水量和海水盐度变化对珊瑚礁的影响。据IPCC2001年专门报告预测,到2100年全球海平面上升值达到9~88cm。但王国忠分析认为,海平面上升对珊瑚礁的威胁,尤其相对于礁岛来说并不大。 对珊瑚礁生态至关重要的是表层海水盐度高低。从总体上看,当21世纪末海平面上升到9~88cm所产生的淡化效应是有限的,不足以威胁到珊瑚礁的生存,而且在表层海水淡化的同时,伴随着海水温度的升高,两者的互补效应能发挥作用。降水作用对珊瑚礁的影响或威胁主要发生于大陆或岛屿沿岸地带。由于降水量增加特别是极端气候事件,如暴风雨侵袭、洪流入海,造成的局部海域表层海水淡化,洪流携带大量沉积物堆积,以及风浪袭击礁体等,将给珊瑚礁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寄望抑制全球变暖? 悉尼大学科学家Hoegh Guldberg曾经通过计算机模拟声称,除非人类能够抑制全球变暖的趋势,否则珊瑚白化将更频繁、更强烈地发生,直到2030年之后,白化将会每年都出现。 气候变化会否将珊瑚礁逼入绝境,如何改善珊瑚礁的生存状态? 王国忠教授告诉《科技导报》,抑制全球变暖的趋势是珊瑚礁具有乐观前途的期望所在。但这是一项全球性的工作,现在看起来还是比较困难,需要所有的国家共同努力才有可能实现。“不过,从海平面上升的角度来说,如果100年以内海平面上升9~88cm,中国的珊瑚礁所受的威胁相对较小,因为中国的珊瑚礁成熟度高,海平面上升对珊瑚礁的影响较小。” 从记者目前所见资料来看,目前科学家们除了将减少气候变化对珊瑚礁威胁的希望寄托在全球变暖趋势的抑制上,似乎并无其他有效方法。不过有种情况或许能扭转局面——王国忠说,目前关于气候变化的趋势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全球变暖;另一种则正相反,是全球变冷并进入一个冰期时代,目前的变暖表现正是冰期来临的一个前兆。如果全球真的进入冰期,珊瑚礁所受的威胁应会大大减少。 致谢: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研究生邹宗宝对本文亦有贡献,特此致谢。■
个人分类: 栏目:科技事件|338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最新报告显示全球75%珊瑚礁正遭受威胁(图)
xushui 2011-3-2 12:59
   珊瑚礁(资料图)   一份最新的综合分析报告显示,目前世界上75%的珊瑚礁正遭受来自全球和区域范围内的各种威胁。该报告第一次确认了气候变化对于珊瑚礁的危害,包括海水变暖和持续的海水的酸化。而来自区域的威胁则包括过度捕捞,海岸带开发和污染等。这些区域性因素现在对全世界60%的珊瑚礁构成了快速的直接的威胁。”   《珊瑚礁危机再探》——有关珊瑚礁所面临的威胁最详细的评估报告即将发布。这份报告由世界资源研究所、大自然保护协会、世界渔业研究中心、国际珊瑚礁行动网络、全球珊瑚礁监测网络、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保护与监测中心,连同超过25个组织共同完成。发布会将在华盛顿、伦敦、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加勒比海地区、澳大利亚以及世界其他地区举行。   “这份报告为决策者、企业领袖、海洋管理者等敲响了亟需加强珊瑚礁保护力度的警钟。”美国商务部分管海洋和大气的副部长兼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局长简·卢布琴科(JaneLubchenco)博士说,“正如报告表明的那样,包括气候变化在内的全球及区域性威胁对珊瑚礁产生了显著影响,使这些美丽又宝贵的生态系统的未来面临危机。”   区域性威胁,特别是过度捕捞和破坏性捕捞造成了许多珊瑚礁衰退。海洋温度上升、二氧化碳排放造成的海洋酸化这些全球性威胁正导致珊瑚礁“漂白”现象增加。报告称,如不加以抑制,到2030年超过90%的珊瑚礁将遭受威胁,而到2050年几乎所有的珊瑚礁将面临危机。   “珊瑚礁对世界各地的数百万人来说是宝贵的资源。尽管许多珊瑚礁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但希望还在,”世界资源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报告的主要作者罗瑞塔·伯克(LaurettaBurke)说。“珊瑚礁是能够恢复的,当我们找到保护珊瑚礁的全球性解决办法的时候,通过减少区域威胁我们就能够为子孙后代赢得时间。”    背景资料:   报告提供了更好地保护和管理珊瑚礁的多项建议,其中包括建立海洋保护区。报告分析显示,超过四分之一的珊瑚礁已在海洋公园和保护区中,比其他任何海洋栖息地都要多。然而,保护区内只有6%的珊瑚礁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妥善管理的海洋保护区是保护珊瑚礁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大自然保护协会的资深海洋科学家、报告的主要作者马克·斯伯丁(MarkSpalding)说。“从本质上来讲,珊瑚礁跟人与自然都有关系:保证稳定的食物供应,促使珊瑚礁从“漂白”中恢复,成为吸引游客的磁石。我们需要运用已掌握的知识来维持现有的保护区,同时,还要在威胁最严重的地区设立新的保护区,如加勒比海地区、东南亚、东非、中东这些人口稠密的地方。”   珊瑚礁给人类和经济带来多种利益——提供食物、维持生计、支撑旅游业、保护海岸,甚至有助于抵御疾病。报告显示,有超过2.75亿人居住在珊瑚礁附近(方圆30公里/18英里)。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珊瑚礁保护着15万公里(9万3千多英里)的海岸线,帮助海岸社区和基础设施抵御风暴和侵蚀。   报告首次确定了珊瑚礁的衰退和消失最易对27个国家产生社会和经济影响。其中9个最脆弱的国家是:海地、格林纳达、菲律宾、科摩多、瓦努阿图、坦桑尼亚、基里巴斯、斐济、印度尼西亚。   “风险最大的是那些严重依赖受威胁的珊瑚礁的人,面对珊瑚礁提供的宝贵资源和服务的丧失,他们的适应能力有限,”世界渔业研究中心项目的科学家、报告的主要作者艾利森·佩里(AllisonPerry)说。“对于最脆弱的国家,包括很多岛国,在保护珊瑚礁免受威胁的之外,还亟需努力减少对珊瑚礁的依赖,建立适应能力。”   这份报告是世界资源研究所1998年发布的报告《珊瑚礁危机》的修订版,《珊瑚礁危机》是决策者理解和应对珊瑚礁威胁的重要参考资料。新报告使用了最新数据和卫星信息绘制珊瑚礁地图——包括一幅解析度比原报告高64倍的珊瑚礁地图。   “通过新技术和改进的数据,这项研究为上到国家领导人下到区域海洋管理者的决策者们提供了有价值的工具和信息,”世界资源研究所的研究员、报告的主要作者凯蒂·瑞塔尔(KatieReytar)说。“为了使这些工具的效用最大化,我们需要决策者付出更多的行动去应对珊瑚礁所面临的日益增加的威胁。”
个人分类: 海洋学|1198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6 08: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