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协作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科研合作伙伴哪里寻?
Enago 2015-7-10 19:56
在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 不同专业不同地域的科研合作是大的发展趋势,很多顶尖的研究成果都是通过不同科研人员的紧密合作来完成的。但要想找到志同道合的研究合作伙伴,就像是在寻“人生的另一半”,虽然不需要去上什么世纪佳缘、珍爱网,但这个寻找的过程同样伤脑筋。话说不怕狼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科研合作同样有这样的问题。 --- 阅读原文 请点击链接造访 【英论阁学术院】科研合作伙伴哪里寻? --- 在开始寻找之前,最好有一个明确的指导方针。首先要弄清楚自己寻找合作伙伴的目的,一般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 项目太大单干无法实现。 (二) 涉及其他专业的特殊设备或特殊技能、经验。 (三) 合作者能访问特殊的数据来完善你的研究。 其次从哪里开始寻找。按照方便程度有以下几种可选的来源:本单位的同事;以前合作过的同行;各种学术会议上认识的专业人士;在各种研究数据库(如 GoPubMed 等)中搜索有用的文献,再与其作者联系。 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之后也不要着急马上“结婚”。如果项目时间不是特别紧,可以拿小的实验先试试水,“约会”一两次看看。因为如果合作不愉快需要“离婚”的话会让双方都觉得很不爽。 完成以上过程,明确了对方就是你要找的那个人之后,就要设定明确的目标。科研合作的基础是双方诚信,为避免后期责任不清,拖延时间或知识产权分配不合理等问题,应该在合作之前 签订科研合作协议书 ,使整个合作过程公开、透明。有了协议之后,严格按照协议执行自己的承诺。这样可以节省大量的“扯皮”时间。 § 博客内容皆由 英论阁 资深学术专家团队撰写提供 § ------------------------------------------------------------------------------------------------------------------------------------ 您可能感兴趣的博文: 1. 从“合作”到“众包” ——“众包”是科研的未来吗? 2. 导师跟学生抢署名权,学生还能怎么办? 3. 科研人员应该要积累些什么 -------------------------------------------------------------------------------------------------------------------------------------
420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制度设计上不能让教师‘自相残杀’
热度 4 lin602 2014-9-4 10:52
高校中千万不要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个系或教研室里教师为了教授指标、为了岗位竞争而互相竞争,你上我不能上,我上你只有下。 如果出现这样的制度设计,那同事之间就要互相防着,互相拆台,甚至互相成为‘敌人’。在研究生指标、实验室、上课、项目、团队方面,一步一步大家都互不相让。 如果这样情况出现,是很麻烦的。让我想起了百家讲坛中为了当官的为了某个官位而互相置对方下台、下牢甚至死地。当然在高校没有这样残酷而已,但性质上是一致的。 本单位之间同事之间不能合作,不能互相帮助,不能同时前进,对这个学科是非常不利的。内讧成为特色时,这个单位就走下坡路了 。 让我想起了南京大学二个准院士之间的争斗,最后一个离开了,其实离开的这位也是比较厉害的。这对整个学科是非常不利的。当然是不是学术问题我没有细细了解。 因此,我认为在制度设计上,应该鼓励本单位的人合作,大家都前进,都有好的发展,你的业务好不妨碍我的发展,但是有利于整个学科的进步,而整个学科的进步,对所有人申请项目及平台建设都有利。 我认为不要实行岗位你上我下制,而是整个学校进行平衡,设置教授及教师们成绩评价标准,如果这个小单位的确好,大家都有岗位。如果这个单位太差,可以考虑引进好点的教师,科研太差的,也可以专门教学或转岗。 一下我说不清,千万不能在制度上做成一个教授岗位几个人争,‘你死我活’。而在制度上设置客观评价成绩,鼓励全学科人与人之间协作有利、共同发展的环境。 具体操作方法,这可以酌情处理。
2705 次阅读|9 个评论
无名小卒浅论“遥感应用”
热度 2 wya 2014-7-4 15:07
阅读指南:黑色字体为复制的原文,蓝色字体为本博主的心得体会。感谢阅读! 著名扫地僧赤脚布鞋遥感院士撰写博文 “ 【地图之问】《皇舆全览图》的辉煌与遗憾 ” ,并被科学网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984do=blogid=808830 作为外行,根据感性认识,谈点个人看法: 前两段谈《皇舆全览图》错漏,偶一点不懂,也没有兴趣,回字到底几种写法的问题还是让孔乙们己去争论吧。地图史料的质量与时间问题是历史学家关注的东西,地理人还是专注自身领域为佳。一个如此辉煌的东西却没有被广泛使用,怎称之为辉煌? 有网友问老邪: 1.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的院士大会上发表了讲话,您为什么对总书记提到的《皇舆全览图》格外有感触?您如何理解习总这一“地图之问”的用意? 答:当时听了,就很有感触,压力大,动力也大。 (很像书记、班长讲的话!) 地图的重要性,科普得不好。有一种误会,“中学我就学过了”,没什么了不起的。其实地理知识的获取和利用,有很多工作要做。 (地图是个工具,需要的时候看看,不需要时候放一边,何来重要性?谁整天研究 “ 锤子的重要性 ” ?做什么吆喝什么是学者的通病,总希望告诉领导:我的研究领域是最重要的。希望变成重点介绍:我做了什么,创新在哪里...) 举个简单的例子,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的战斗英雄给我们作报告,讲到一个反冲锋,到了山南,眼前景观大变。从冰天雪地,一下到了郁郁葱葱。战士们紧张起来,“咋整的?咋一下冲到美国球了?”赶紧停下来请示。我猜战士们的地图上只有等高线。查不到喜马拉雅山南坡的植被覆盖情况,所以困惑。 (很难想象,一个部队只依靠地形图、纸上谈兵,对目标区域不进行实地侦查就开始作战。这样的部队靠什么取得胜利?要求 60 年代的中国士兵上战场前先配备植被图、水文图、气象图、地质图,冲锋时先统统浏览一遍,脱去冬衣再下山 … 这现实吗?别说部队士兵,就是院士像拿到所有这些部门的详细数据都不容易吧?或许现在的美军单兵系统里面会配备有这么多的专业 GIS 图层。当然,反冲锋的距离也真够远的!瞬间跨越雪线、苔原、草原到达山底森林?) 再举一个高层的例子,一位懂地学的中央领导,曾指示我们说:我国究竟有多少亩耕地?你们遥感能给出一个科学客观的数据,就是大功一件。 (领导的意思是否为:遥感真能给出科学、客观的数据吗?如同领导说:你们要是能在十年内登上火星,就是大功一件。我想领导话里面的怀疑、鼓励要多于表扬、肯定吧?) 这次“二调”,已经非常接近于立下这个大功了。但是还有些问题需要弄清楚,讲清楚, 20.3 亿亩这个数据,才有公信力。 (很想知道:最后是怎么把这个数字给领导论述清楚的?可否公开此数据的计算方法以便取得公信力?) 我个人的理解,习总这一“地图之问”的用意是以《皇舆全览图》的辉煌与遗憾,说明中国科技曾经达到的高峰,达到高峰的经验;以及后来的落后,及落后的教训。习总如此重视,对我们长期推动“大地图”概念的地学科技工作者来说,既是压力,也是动力,也指明了方向。 (在我看来,主席的意思已经很明白了:“国内的科研成果并没有让这些知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起什么作用,大多是坐而论道、禁中清谈。......科学技术必须同社会发展相结合,学得再多,束之高阁,只是一种猎奇,只是一种雅兴,甚至当作奇技淫巧,那就不可能对现实社会产生作用。”领导的眼睛是雪亮的,明白:国内学者的科研成果没有同社会发展相结合,不实用!只是一种文人用来发文章的奇技淫巧,不可能对现实社会产生作用。) 2. 用习总“地图之问”的用意反观今日我国科技之发展,您认为有什么鞭策和指导意义?在您的遥感领域,又提供了哪些启示? 答:一般地讲科技,我没那个水平。从遥感来说,我感觉现状是我们已经有了海量的数据积累(包括天空地,各种与地理空间位置有关的数据);而且这个积累还在加速进行。 ( P 民都知道有数据!但这些数据在哪里?谁能用?交多少钱才给?) 另一方面,需求也越来越广。但是,要满足广大用户的需求,却总嫌数据不足。 (目前的数据能利用起来已经不错了,可以查一下,多少项目的软硬件设备、系统平台处于空闲、空置状态!嫌数据不足只是个借口,好再设立新项目、拿经费罢了!) 这里问题很复杂,体制上来讲,数据共享的事,推了很多年了,有进展,但距目标还很遥远,需要相当高的顶层设计和必要的威权。 (其实很简单,大领导一句话,什么数据都拿的来!地震救灾的时候不就是吗,命令一下,要什么有什么,管什么规章制度问题困难,乌纱帽比什么都重要。) 从学术上讲,遥感数据获取时有自己给定的空间分辨力,波谱分辨力,时间分辨力。而不同的用户有自己的行业规范,数据内容和精度要求。这个说起来很复杂。最精炼的是我听王任享院士讲的“六字箴言”:遥感数据要“好用,会用,用好”。就是说遥感数据本身质量要好(好用);用户要用好遥感数据产品,必要时甚至修改自己的规范(用好);中间有个环节,就是能够综合天空地采集的各种数据的不同优势,生产出用户需要的数据产品(会用),降低用户的使用门槛,提高数据的应用能力。更简单讲,这三者的关系,好比是巨轮,码头,和市场的关系。现在可能是为了顺口,听好些人用“六字箴言”的删节版:“好用,用好”。个人觉得是不妥的。( 看来院士也喜欢说些用之四海而皆准的常识!) 3. 习近平指出“科学技术必须同社会发展相结合”,请问李院士,遥感技术主要在哪些领域得到了应用?如果让一个普通人通过几个例子了解遥感,您会怎么说? 答:气象领域可能算应用得最好的,恐怕没谁没看过气象预报的卫星云图吧?这当然有其特殊性,也有待提高,但应用得最好,可能是无可争议的。 (对,老人常说:出门前看一下新闻联播后面的气象云图,天气预报不一定准,看看云图就大体知道有没有雨了。气象局看来不需要了,每天发布遥感影像就行了。) 林业也不错,遥感已经进入了林调的行业规范。农业也不错。 (可否随机选取几个试验区,让第三方来评估一下解译精度?) 但在公众中知名度不如土地查违。报上有不少报道,违规使用农田的建筑方拉防空伪装网,公路上铺土种菜等等,以逃避遥感查违。 (遥感查违的效率多高?性价比是否合适?有第三方评估数据吗?眼见的违规都不查,还用遥感去普查?管理的问题只靠技术是不可能彻底解决的。) 电子地图导航,大家应该比较熟了吧?但是有一个及时更新问题,得靠遥感。 (院士认为:导航地图的更新主要靠遥感还是实地路测?公司的经费够买高时间、空间分辨率的影像吗?摄像头、限速标识、红绿灯、新小区名称、道路通断情况能遥感出来?) 想到那儿说到那儿,不是认真排名。 4. 您曾经说, 2008 年汶川地震时,温家宝总理在灾区飞机上拿的是地图而不是遥感出的现势图,让您遗憾纠结;而 2012 年芦山地震时,航拍遥感获得了第一批灾区高分辨率数据影像。您如何评价这几年遥感应用的提升和发展速度?遥感在地质灾害中可以发挥哪些作用? 答:汶川地震时遥感潜力发挥不够充分,大家也总结了教训。比如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设立了“蓄水池”项目,搞数据共享以救灾。遥感飞机的空域申请也一路绿灯。 (数据共享给谁了?只给领导和专家看吗?民众多久能拿到灾区数据,以做避灾行动决定?绿灯是领导临时下令开的还是有制度保障?) 所以芦山地震后,遥感的应急反应速度有显著的提升。但是遥感应用的提升和发展速度仍然远远跟不上数据积累的速度。遥感在地质灾害中的作用,我想首先是判断灾情严重程度的具体中心位置 (地震局提供的震中位置更准确。没有地震局的位置坐标,遥感飞机都不知道该飞到哪里拍摄?) ;其次是救援路径的选择 (路径选择靠的是路网矢量数据和通断情况的实时勘察。等遥感判断出道路状况的时候,民众早就发现了。依靠群众而不是专家,应该是救灾的第一要务。) 。至于预报,目前有较大可能性的是滑坡,崩角,泥石流之类 (这类预报的精确度多少?准确预报了几个灾害?小尺度的灾害,遥感似乎难以单独发挥作用?气象、水文、地质数据的空间精度和实时性够吗?部门协同和共享有吗?造个模型、发个文章的纸上谈兵都会的!) 。地震预报,不是没希望,但道路还很漫长。有志于此的同志,必须有长期坐冷板凳的思想准备。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瞎吹。知识的积累,是需要时间的。这里又回到康熙,他不仅记录了他亲身经历过的地震时的感受,而且在临终前不久( 1721 )亲笔撰写了一篇探讨地震成因与震灾空间分布的论文。嵇少丞博主《地震与中国大陆形影相随》一书 127 - 128 页,有其原文、白话译文、和评价:当时世界领先。虽然当时无法在 CNS 上发表,但是它的存在,对于人类知识的积累的贡献,是不容否认的。 (做出这些贡献往往都是普通群众,而不是专家!新闻往往这样说:灾害发生后,各领域专家陆续赶到现场,进行勘察、采样、记录 … ) 院士与 P 民关注的从来都不是同一个问题: 前者不缺钱、不缺数据,买火车票都有优先权;后者则除了锁链什么也没有! 所以前者喜欢之乎者也、不知所云,但从不忘记给自己的研究方向、项目拼命争取国家重视和资金支持;后者则希望国家严格把关,严格预算,引入真正的第三方评估,不要再让院士、部委申请的形象工程浪费国库的银子!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1313 次阅读|4 个评论
​团结协作是事业成功的必要条件
热度 3 jsnjzhj 2013-12-26 22:29
前文提到,大学期间应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今天我就说说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现如今,我们已经克服地心引力,冲出地球来到了月球、火星,将来还可能走得更远,但在这个过程中无数人付出了艰辛的劳动,谁能说出他们领头人的名字吗?对了是一个个团队的协作才能取得如此的成就。200多年前,牛顿一个人可以证明三大定律;100年前,爱因斯坦一个人仍然可以提出相对论;50年前,陈景润教授证明“1+2”),成为 哥德巴赫猜想 研究上的里程碑;但是,进入21世纪后,大家还能找到单打独斗的勇士,并取得卓越的成就? 不管是理论研究,还是关键技术突破,都需要集体的力量;也许有人认为:我是搞文科的,一个人写作就可以了,殊不知现代作家身边都聚集了一大批人,大家上网查查吧:莫言文学村,韩寒、郭敬明。。。。 所以,成大事一定依靠团队,团队必须有一致的目标、才华横溢的带头人、以及忠诚可靠的成员。
2895 次阅读|8 个评论
科研乱弹琴:后工业化和网络化时代闲话“小作坊”式科研
热度 1 flysky97 2013-11-23 23:28
科研乱弹琴:后工业化和网络化时代闲话“小作坊”式科研 文 / 齐云龙 题记 : 管理原则制定时常用的一大假设是:人常常会犯错的,在制定规则时要竭尽所能避免任何错误的发生——而这种假设在很多情况下都是正确的。目前,各国在经济上都已走向或跨越“后工业化时代”,在信息方面则已经步入网络时代,那么,未来的科研中,人的角色有多少是可以被别人或者机器取代的? 未来的科研形式又将是怎样的? 如今炒得沸沸洋洋的 学生王宇澄 举报 导师“中科院院士”作假 事件怕只是“师傅带徒弟”式科研弊端的冰山一角,而之前无数导师与其弟子的矛盾也折射出其中的不和谐。 当今的绝大数“科研“, 以经济相类比,似乎还是处于“小作坊”式的阶段 ——当然,科研有很多特殊性,比如排他性——科研评价中通常“只有第一,没有第二”,第一个吃螃蟹的是英雄,其他人则常常被忽略……(例如前一阵科学网关于“青蒿素”谁该得奖的争论也可视为佐证……)。 科研和经济或者企业运作确实是很多不同,但是我也觉得还是有一定可比性的,尤其是对于管理的理念——个人也算是经历过企业与科研两界,深以为,科研界应该更好地借助先理的管理学和人文科学的理念……但科研人员的绝大多数在成长过程中缺乏这两方面的营养,导致很多人只是专才,而不善于通盘考虑。 或许为了得到更多创新的思维,保持更多科学家的个性……如今的科研,除了国家级别的少数大型的项目, 通常都是以小组的形式分别进行的……大学或者研究所对于研究生学历以上的教育方式也通常类似于师父带徒弟或者“小作坊”式的形式 。当今的学术界通常也都是单兵作战,而偶有“夫妻店”、“父子兵”,通常其成绩倒是会好一些(不敬地提一下陈竺陈赛娟两位院士,还有方肇伦、方群父子)——这一点与传统的家族式企业似乎有很多可以类比之处! 而“管理”却似乎只在企业或者产业界里得到充分地认识,在科研或学术界却常被认为是“鸡肋”! 科学家群体通常被视为大脑都很聪明的群体……而他们的生活常常被大家想象成是孤独的,事实上,大家知道,很多时候这并不是事实…… 尤其是当今,依靠个人单打独斗或者“天才”的灵感已经很难轻易获得重大创新成果( 这似乎应该不能把数学或者某些物理学当中更多需要个人智慧和判断的学科专业相提并论)…… 随着人类知识爆炸式的增长和积累,基础学科有淡化的趋势,交叉学科、新兴学科领域在诞生之初较容易受到更多青睐…… 而随着必须知识的不断增加,现代科研中的“天才”则是越来越不容易产生了…… 曾经有研究结果显示,如果采用按部就班式高压管理的方式管理科研人员,整体的科研成果产出会下降——我不知道这究竟有多大的可信度。 但是科研中确实较少采用高压式或者按部就班式的工作方式,通常都给予研究者以较大的自由度和较大的个人空间 ——据说 Google 公司的研发人员(如果把他们也列入科研人员的话)都是非常自由的,过着几乎是天堂一样的生活。 科研中 Idea 的产生、基金申请、实验仪器材料的采购和准备、实验验证、数据的处理和整理、论文写作、投稿、成果展示和结题报告…… 这些步骤哪些最能体现人类思想的作用?未来,我们的角色的作用哪部分最不可替代? Idea? ——我们应该把我们最不可替代的能力发挥得更好,而避免重复性的无谓的劳动和精力消耗! 众多的步骤通常都是小组独立完成的, 而很多步骤却都有着很强的相似性,完全能更好地统筹安排。 科研的起点之一往往是模仿,并不是每个人生来都是天才,于是科研小组中有很多集会的时间用于组内讨论最新最流行的文献、或者会衍生出无数学术会议,用于互通 信息、用于沟通和交流 …… 随着时代的变迁,语言的翻译会变得越来越简单,信息沟通似乎变得越来越容易——个人以为,前不久教育部关于调整英语在高考中的比例应该说是一种明智的举措! 中国人的含蓄,过多的“潜规则”或者不同人的价值观必然导致沟通成本的增加,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国内科研的进展。 处于“小作坊”式的管理状态,也因此容易滋生腐败、不同课题组资源的重复配置、科研活动的相似性劳动分别完成等造成大量浪费——行政人员(在我们这儿也称作支撑管理的岗位——个人的理解,“支撑”就是在下的,而“管理”就是在上的……)因为政治体制下某些人浮于事的管理者形象而受到负面影响或者牵连…… 前不久陆续有国外企业贿赂的丑闻,像 葛兰素史克在华涉嫌商业贿赂的丑闻,让这一全球制药巨头的“光环”黯然失色。然而,葛兰素史克的事件绝非孤例,近年来中国已成为跨国公司商业贿赂的重灾区。包括摩根士丹利、IBM、朗讯、沃尔玛、日立、辉瑞、礼来、西门子、强生、雅芳、UT斯达康等诸多知名跨国公司都曾在华涉嫌商业贿赂,很多人都认为: 在中国行贿是入乡随俗……而在公开的场合,大家却都是反不正当竞争,反贿赂等,类似的事例在科研基金的申请和分配、科研仪器和材料的购买、职称的申请、科研奖项的申报等各个环节中都可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不公正或者不明确的规则…… 各种各样科研小组的头头儿们,拥有着相对独立的权力——“权力不加以监督和制约就容易产生腐败”——学术界的人们虽然大都受过良好的教育,却也还是概莫能外…… 这各种各样的小领地里通常都没有统一的管理方式——作为自然科学研究领域的专家,他们都通常比较自信,觉得通常的管理理念都不如自己的经验更重要,于是大家通常都希望遇到一个好的老板作领导——将整体动作水平寄托于“老板”的“人治”或者“仁治”……当然,也会有很多人会提出来,人们都需要提高“人文素养”……而这里的人文素养又通常把管理方法和科学排除在外! 另外, 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 ,如果受到以上诸多环节的困扰,必然难以集中精力于科研…… 世界各国都逐步走向或超越 “ 后工业化 ” 时代,工业生产中无数的经验不断显示合作的重要性的时候,学术界却似乎仍然不为所动,我行我素…… 还有一点, 如今一点带多线式的科研,其运作的效率应该值得关注,“合作 ”实在是让人觉得是一种奢望…… 未来,是否或许有朝一日能有更加合理和更为先进的模式出现,能改变目前这种“小作坊”式科研之路?也许借助于先进的 科技如网络协作和沟通平台 , 以更好的合作方式,通过更优化的统筹安排,能够让科研进入更高产、更人性化的阶段…… 补记 :写完博文,恰恰看到中科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作题为《把握新科技革命机遇,支撑创新驱动发展》的报告中提到的世界科技发展的 五个新特征 : 一是领域前沿不断拓展,学科间交叉、融合、会聚频繁,新兴学科及前沿领域不断涌现;二是基础研究、应用研究、高技术研发边界日益模糊并相互促进融合,目标导向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发结合更加紧密,产学研合作更加深入;三是转移转化研究、工程示范、企业孵化、风险投资、高技术园区等备受重视,成果应用转化的周期越来越短;四是全球科技竞争日趋激烈,人才、创新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流动配置,国际科技合作更加广泛,知识共享和知识产权保护越来越受关注;五是科技创新组织模式正在发生重大变化,网络和信息技术提供了强大的工具和平台,使创新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无所不在,呈现出专业化、个性化、社会化、网络化、集群化、泛在化的新特征。 ……似乎,某些特征恰恰是对目前“小作坊”式科研的改观!期待着,新时代的科研协作方式早日实现! 相关链接: 白春礼 : 世界科技发展现六新趋势、五新特征 — 新闻 — 科学网
个人分类: 科技|2712 次阅读|2 个评论
如何管理项目文档库
liuboyun 2012-8-7 15:09
在一个项目的推进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文档,如果对这些文档进行有效的组织与管理,它们可以完整记录从立项到完成的整个过程。这对于项目团队来说,无疑是笔宝贵的财富。但很多时候,文档管理在项目中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等到发现它的重要性时,往往已经是各个时期的文档满天飞,无从整理了。 现在,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使用工具管理文档,从项目一开始就创建一个架构清晰、方便管理的文档库,有效保证了后续工作的进行。那么,一个优秀的文档管理工具应该具有哪些特性呢? l 易存取 文档管理的第一步就是建立文档库,它首先应该是易于存储的。成员可以快速将各种格式的文件存入文档库中,与全团队共享。有些管理工具除了支持文件上传外,还有自己的编辑器,可让用户在平台中即时创建与编辑页面(“页面”区别于各种文件,它可以在平台中被直接显示和编辑)。这样,大大提高了信息分享的便捷性。 用户在文档库中看到自己需要的资料时,应能方便的把它下载到本地。另外,将批量资料“导出 ” 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功能,方便用户将重要资料备份。 l 易组织 项目中众多的规划文档、文献以及各个阶段产生的数据文件、资料、笔记和总结,种类繁多,一旦组织不善,则让人无从查找。文档库可由多人共同维护,将文档按文件夹或者标签的方式进行整理。这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文件夹可以使文档结构清晰,但是当文档数量较多时不好查找,且分类单一不够灵活;标签可以让文档不必局限于一种分类,多维度管理,但是需要大家养成打标签的习惯。有的管理工具可以将两种方式很好的结合起来,既用标签将文档分类,又可以将一些关联性强的文档建成文件夹方便查找。 l 易更新 多人协作的过程中,文档如果在邮件甚至是聊天工具中传来传去,容易让人弄不清哪个版本是最新的,造成不必要的失误。文档库可以帮助团队完成版本控制,让文档随时保持同步。当用户对文档做出修改之后,文档库将其保存为一个新的版本。文档的所有历史版本都可以在文档库中找到,而且还可以查看各个版本之间的差异。优秀的版本控制,可以完整记录一个文档的形成过程。不管多久之前的项目,通过对文档变化的追踪,项目组可以很清晰的看到整个项目完成的过程。 以上是一个优秀的文档管理工具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特性。随着软件行业的发展,如今已经有很多具有各式各样特色的文档管理工具出现。相信项目经理们经过仔细对比,可以选择一种最适合自己的文档库管理方法。 在这里,我推荐一款免费的文档协作与管理工具 -- 科研在线文档库( http://ddl.escience.cn )。它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承担建设和服务,是一个优秀的面向团队的云服务平台。有需求的用户,不妨试一下。
4240 次阅读|0 个评论
和老师一起做实验是最快乐的事情
热度 1 okxy 2012-1-9 12:47
很幸运,实验室的老师非常平易,跟每个同学关系都很不错。或许因为个性的原因,我觉得我跟老师的关系不能更好。我们经常一块儿去吃饭,讨论各种事情,大部分是学术的、最新的一些进展、我的课题。 老师也自己做实验。有时候还来找我帮忙:有时只是找些材料或工具,有时候询问看我会不会用什么仪器。我有时候能帮上点儿忙,老师也非常好地告诉我他想做什么,他是怎么想的。这时候我若没事,也帮他一起做实验。 跟老师在一起做事非常有意思。因为我们都是概念思维的人,因为关系融洽,所以合作无间。做事时你想到这儿,我想到那儿,不时组合、碰撞,产生新的想法;然后你拿来这个,我发现那个,很快就把想法实现出来。有时候当你看到这些想法在实际中是什么样子的,蛮有乐趣的,而且会促使我们系统化地思考这些,想到更多有意思的问题来思考和研究。 今天又跟老师协作做了一个新的尝试性实验。这种尝试性实验中,一个人做时很容易遇到困难,被沮丧,停顿,但是两人一起,总有一个人会想到办法,实验的进展就像两条腿走路一样,轻易越过很多障碍。因此,这个过程本身就很享受。虽然实验方法还需要改进,效果还不够理想,但是我们已经粗略地把仪器熟悉了,下一步的方案已经像聊天一样随口提出了。 期待后面优化这个新的范式来研究有趣的问题。
个人分类: 科学文化|10509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协作、共同行动:科学网处于在线社群发展的哪个阶段?
热度 2 renxiang 2011-5-10 16:12
美国互联网思想家(GURU) Clay Shirky 在其畅销书《Here comes everybody》当中总结了基于社交网络群体基本特点,他提出了三个发展层级的论断。他认为,任何网络社区,都有三种不同等级的活动,其难度、重要性与价值也如阶梯一样层层升高。这三种活动依次是: sharing, cooperation, and collective action,也就是分享、协作、与共同行动。 来到科学网转眼也两年了,想起这个国内最大的科学人群的网络社群,它处于哪个层级呢? 先说分享,我觉得科学网上博主、读者们的分享精神与分享行动还是值得嘉奖。无论是发表博文,传播思想,介绍经验;还是交流最新的信息,共享自己新发表的论文,来到这里的人,多数都是相信互联网的共享精神,并却愿意与他人分享知识的人。所以,这一层次问题不大。 协作,它的意义其实非常广泛,大家共同写博算是一种协作。 但是更有意义的, 是科研上的协作、项目上的合作、学术观点的争鸣,这方面来讲,正如很多人注意到的,科学网发挥的作用还不够。 当然,作为一个社交媒体,其连接人、介绍人的功能还是不错的,我的研究也曾受益科学网的人脉平台,得到了很多热心博友与专家的帮助。但是,真正通过网络社群来合作科研的活动,还远远没有达到科学2.0,或者E科学所展望的前景。 这一方面跟国内学界浮躁、功利的文化有关;另一方面,科学网也需要加强一些功能,打造一方网络净土。 共同行动,是最困难的网络社群活动,但也是最有意义的。我觉得最近热闹不凡的科学网大学,可以算是一个共同行动。无论前景如何,无论处于何等初级阶段,至少,从理论上讲,我们正在迈入一个高层级的互联网社群,值得鼓励。 Shriky有句话说得很好,他解释为什么这三个层级越来越难时,说道:“分享只要有一种精神就可,协作则需要改变自己以适应同伴,而共同行动最困难,因为牵涉到的是责任。” 科学网的用户,不但有互联网精神,不但有团队精神,也应该有一种开拓网络新科研净土的责任。共同“升级”我们的社群!
个人分类: 数字出版|3525 次阅读|2 个评论
欢迎选修《文献管理与信息分析》
热度 4 smilesun 2011-1-14 16:00
《文献管理与信息分析》这门课关注于为科研工作者提高工作效率和创造力,希望籍此推动科技进步。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四大部分,每一部分约3-4周。分别是文献信息获取、文献信息管理、文献信息分析、分享协作创新。 文献信息获取:介绍文献检索方法、数据库资源,以及快速获取文献信息的途径与方法。 文献信息管理:主要介绍文献管理软件,包括endnote,noteexpress,还会涉及zotero,mendeley等在线管理软件,提及notefirst、citeulike等工具。可能还会分享一点个人知识管理方面的东西。 文献信息分析:主要介绍基于引文分析和基于内容分析的工具,如histcite、refviz、citespace;还会介绍数据库网站的分析功能,以及文献管理软件的分析功能。 分享协作创新:目前还是课程的一个短板。希望介绍一些团队协作平台,便捷的各种分享途径,通过交互协作,头脑风暴推动创新。这里会介绍思维导图软件。 课程特色: 注重课程互动和开放共享: 一是课程中有些互动环节,二是要求学生以组队的形式完成一个报告,向全班同学分享。另一方面,课程的所有课件,作业,视频录像,全部都在论坛上,无需注册即可下载浏览。 《文献管理与信息分析》这门课自08年秋开课以来,已经开了4个学期了。第一学期是55人选修,第二学期(09年秋)206研究生博士生,另有35名本科生;第三学期(2010上半年)132硕博;第四学期本学期共216硕博选修。 有些研究所已经将这门课设为了必修课。作为开课老师,对大家的热情支持和肯定,我们深感荣幸。今后将一如既往地努力办好这门课。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把最新、最前沿、最有效的科研工具介绍给大家。 关于这门课程的评价,大家可以看一下论坛。以及我的博客上,对本学期课堂上无记名调查的统计结果。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99784 个人的一点建议 1、如果你只是想听某一两次的内容,建议不要选修,旁听就可以了; 2、课程信息量相当大,一个学期下来会讲到很多软件工具,尽管并不要求所有软件都精通,但即便掌握一些基本知识,课后也需要花时间练习。如果你太忙,建议别选。 3、我们一直主张开放,互动和交流,主张相互学习,如果你愿意与人分享你的快乐,分享你的知识,我们热情欢迎你选修。 4、我的原则是:欢迎旁听,拒绝酱油! 这门课每学期都有3-8%左右的同学挂课,我深感遗憾。选课的同学我希望你认真对待选课一事。 关于本课程的信息,可以通过以下途径了解: 生命科学实验中心论坛(主战场) 可以通过RSS订阅 http://biotech.ustc.edu.cn/forum/ 罗昭锋科学网博客 可以通过RSS订阅 http://www.sciencenet.cn/u/smilesun/ 罗昭锋新浪微博 http://t.sina.com.cn/science20
个人分类: 文献管理与信息分析|11174 次阅读|7 个评论
[转载]两个饥饿的人怎样协作
anan 2011-1-12 21:17
从前,有两个饥饿的人得到了一位长者的恩赐:一根鱼竿和一篓鲜活硕大的鱼。其中,一个人要了一篓鱼,另一个人要了一根鱼竿,于是他们分道扬镳了。得到鱼的人原地就用干柴搭起篝火煮起了鱼,他狼吞虎咽,还没有品出鲜鱼的肉香,转瞬间,连鱼带汤就被他吃了个精光,不久,他便饿死在空空的鱼篓旁。另一个人则提着鱼竿继续忍饥挨饿,一步步艰难地向海边走去,可当他已经看到不远处那片蔚蓝色的海洋时,他浑身的最后一点力气也使完了,他也只能眼巴巴地带着无尽的遗憾撒手人间。     又有两个饥饿的人,他们同样得到了长者恩赐的一根鱼竿和一篓鱼。只是他们并没有各奔东西,而是商定共同去找寻大海,他俩每次只煮一条鱼,他们经过遥远的跋涉,来到了海边,从此,两人开始了捕鱼为生的日子,几年后,他们盖起了房子,有了各自的家庭、子女,有了自己建造的渔船,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一个人只顾眼前的利益,得到的终将是短暂的欢愉;一个人目标高远,但也要面对现实的生活。只有把理想和现实有机结合起来,才有可能成为一个成功之人。有时候,一个简单的道理,却足以给人意味深长的生命启示。 本文来自: 小木虫论坛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2783683
个人分类: 经济管理|1936 次阅读|0 个评论
开放实验室建设方案征集
smilesun 2010-12-12 11:46
网络的发展为我们交流、分享和协作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而开放、共享与协作也在改变我们的生活。维基百科、linux系统开发等等都向我们展示了开放、共享与协作的价值。 这种理念在知识传播、软件产品开发、社交以及经济等方面得到广泛认同。但在科研领域,还很少实验室愿意开放自己的一切想法和进展。 我相信,这种理念或许能从根本上推动科学的进步,我们愿意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我们将在网上建立一个实验室,实时公布我们所有的想法和实验结果。既包括我们取得的进展,也包括我们失败的经历。希望能供同行借鉴,也希望更多的同行参与进来一起讨论。 甚至,你有一个好的想法,可以申请资助,或者到我们实验室来实现你的想法。 现在我还没有完全想好,用什么样的系统来搭建这样一个实验室平台。是基于wiki、wave、论坛,亦或其它的? 希望看到这篇博文的朋友能否为我提供一些宝贵的建议。任何意见可以在此留言,也可以email给我:smilesun@ustc.edu 期待与你共同协作!
个人分类: 科学研究|0 个评论
科研2.0时代的SCI之路 北京免费讲座 12月11日-12日
xupeiyang 2010-12-6 10:42
许老师,您好: 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大力支持! 丁香园携手 Thomson Reuters 科技信息集团,打造 2010 年度 科研 2.0 时代的 SCI 之路 实地免费讲座,目前已在西安、乌鲁木齐、上海、沈阳、南京、广州成功举办 8 场讲座,反响热烈,场场爆满。在两个月内,四位讲者,行程十万里,足迹遍布六座城市,进行了八场讲座,累积讲座三十六小时,五千余听众不是一般的给力。 虽已进行了 8 场讲座但还是有很多人在叹息未能身临丁香园讲座现场,时至今年年终岁尾,我们准备再 加演 3 场,感谢广大战友对我们的厚爱和支持,场地定在既历史又现代、充满人文气息的大都市 首都北京( 12.11~12 日),希望大家踊跃报名参加,别错过 2010SCI 之路 的末班车。 北京站讲座报名: http://www.dxy.cn/bbs/topic/18901475 讲座全部免费,欢迎转发! 协和站基本信息 时间:12月12日(周日)上午8点 地点:东单三条九号协和礼堂 内容: 1 、从共享到协作:科研 2.0 的介绍与实际应用 (李天天博士,丁香园网站站长) 我们不缺信息,我们面对的是信息泛滥。从信息的分享与管理,再到信息的协作与发现,这是 web 2.0 时代的新特色。在科研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墨守陈规无疑是死路一条,换个角度和思路,让互联网帮助您在科研竞赛中跑得更快! 2 、现场揭示高效利用 SCI 的独家秘籍:快乐写作 轻松投稿 (张帆, Thomson Reuters 科技信息集团资深培训经理) 今天的科研生涯,我们能否进行快乐写作和轻松投稿?网络时代的数据库使用,在检索和阅读的同时,能否帮助我们进行课题选题、规范写作和高效投稿 ? 汤姆森路透科技信息集团经理资深培训师张帆为您现场揭示高效利用 SCI 的独家秘籍: 如何利用 SCI 开题并选择研究方向? 如何利用 SCI 了解学科领域期刊并判断期刊倾向? 如何利用 Sci JCR 选择投稿期刊? 如何利用 Endnote Web 收集、管理科研中积累的文献、自动格式化论文参考文献? 讲座一:快乐写作: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 SCI ? 如何利用 SCI 开题并选择研究方向? 如何利用 Endnote Web 收集、管理科研中积累的文献,以及如何利用 Endnote Web 来自动格式化论文参考文献? 讲座二:轻松投稿: 如何利用 SCI 了解学科领域期刊并判断期刊倾向? 如何利用 SCI 选择审稿人? 如何利用 SCI , JCR 选择投稿期刊? 如何利用 MC 投寄并追踪审稿情况? 如何提升作者的知名度和论文的显示度? 3 、最大限度地展示您的研究成果 : 英语医学论文写作实例解析 (张科宏博士,常青藤编辑总裁,同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兼职教授) 用实例剖析中国学者英文论文写作中常见错误/缺陷,讲解如何在语言、科学逻辑和概念安排等多个层面最大限度地将研究成果展现在审稿人面前。 4 、 人为刀俎 , 我非鱼肉 之如何应对审稿人提问 (余党会博士,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学报编辑部) 经过第一次审稿,在大约 30% 没有被拒绝的稿件中,超过 95% 的文章都需要进一步修改并回答审稿人的提问。对审稿人提问的回答决定着稿件能否最终被录用。本讲座主要介绍如何回答审稿人的问题。提出了回答问题的几个原则和 三 大 法 宝 。 并将审稿人的问题分为十一类, 对每一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各自的回答策略,并附以大量的实例进行说明。 宁笔 Bill Ning 汤森路透科技与医疗集团 Thomson Reuters 汤森路透私人有限公司北京代表处 北京市海淀区科学院南路 2 号 融科资讯中心 C 座北楼 610 单元 , 100190 电话 :86 10 57601237 手机 : 86 13910787842 传真 : 86 10 82862088 bill.ning@thomsonreuters.com www.thomsonreuters.com scientific.thomsonreuters.com www.thomsonscientific.com.cn This email is for the sole use of the intended recipient and contains information that may be privileged and/or confidential. If you are not an intended recipient, please notify the sender by return email and delete this email and any attachments. 讲座时间和地点 1、安贞医院 时间:12月11日(周六)上午8点 地点:北京安贞医院心外科大楼五楼学术报告厅 2、北医三院 时间:12月11日(周六)下午2点 地点: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中心大楼一层科学报告厅 3、协和医院 时间:12月12日(周日)上午8点 地点:东单三条九号协和礼堂 活动主办方: 丁香园网站 汤姆森路透科技与医疗信息集团 活动承办方: 北京安贞医院科研处 北医三院神经内科 协和医院 重要问题 1、这个活动收费吗? 不向听众收取任何费用,遇到兜售门票的一定是骗子! 2、这个活动对我们有帮助吗? 本活动从实战角度来探讨SCI论文写作和科研的一些实际问题,大部分人可能从中受益。 当然,短暂的讲座无法解决你所有的问题,讲座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你需要更多的实践。 3、需要提前预订位置吗? 本讲座为开放性讲座,原则上根据先来后到安排座位。但由于场地限制,为了安全,我们可能在现场达到一定人数后,停止后来者入场,敬请谅解! 其次,主办方将从在线报名名单中现场抽取一名幸运听众,获得免费论文润色服务一次! 特别说明 承蒙北京安贞医院、北医三院神经内科、协和医院厚爱,为对此次活动免费提供场地。请参加活动的战友注意言行,切勿干扰医院和学校正常工作秩序。感谢大家的配合。 报名送邀请函 我们准备邀请几位北京医药学界的重要人士参加本次讲座,莅临现场指导,希望有站友帮忙转交邀请函。请说明您的联系方式,我们会将邀请函寄给您,然后请转交给上述专家!每转交一张邀请函到上述专家本人,我们将给予20个丁当奖励! 点击报名送邀请函 丁香园通讯员 edited on 2010-12-06 10:19 try{var s = window.name;parent.MM .initIframe();}catch(e){}
个人分类: 学习方法|423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短四寸的裤子
anan 2010-11-24 17:23
小宏明天就要参加小学毕业典礼了,怎么也得精神点把这一美好时光留在记忆之中,于是他高高兴兴上街买了条裤子,可惜裤子长了两寸。吃晚饭的时候,趁奶奶、妈妈和嫂子都在场,小宏把裤子长两寸的问题说了一下,饭桌上大家都没有反应。饭后大家都去忙自己的事情,这件事情就没有再被提起。 妈妈睡得比较晚,临睡前想起儿子明天要穿的裤子还长两寸,于是就悄悄地一个人把裤子剪好叠好放回原处。半夜里,狂风大作,窗户哐的一声关上把嫂子惊醒,嫂子猛然醒悟到小叔子的裤子长两寸,自己辈分最小,怎么着也是自己去做,于是披衣起床将裤子处理好才又安然入睡。老奶奶觉轻,每天一大早醒来给小孙子做早饭上学,水未开的时候也想起孙子的裤子长两寸,马上快刀斩乱麻。最后小宏只好穿着短四寸的裤子去参加毕业典礼了。 一个团队仅有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要积极引导并*明确的规则来分工协作,这样才能把大家的力量形成合力,管理一个项目如此,管理一个部门也是如此。团队协作需要默契,但这种习惯是长期的日积月累来达成的,在协作初创时,还是要明确的约束和激励来养成,没有规则,不成方圆,冲天的干劲引导不好就欲速不达。领导的权力不是指挥棒,而是杠杆。 本文来自: 小木虫论坛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2626854fpage=1
个人分类: 经济管理|1522 次阅读|0 个评论
新学期、新生活,欢迎关注《文献管理与信息分析》课程
smilesun 2010-9-11 16:01
开学时的忙乱已渐渐平息,开始步入正常生活。很抱歉博客很久没有更新。这学期至少会每周更新一次。 这学期继续在学校开设《文献管理与信息分析》这门课程,经过三个学期的试验,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并没有太大的变化,课程致力于为科研工作者的信息需求服务,希望能为科研工作者提供全方位的信息解决方案。 主题内容包括四大部分: 一、文献检索,我认为这是基础,也是每个科研工作者必备的技能,要知道从哪里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 二、文献管理,当你面对大量文献信息的时候,如何有效进行管理也是一项重要课题。这部分主要介绍文献管理软件;endnote \ noteexpress等; 三、文献信息分析,这部分还是要解决如何获取信息、如何利用信息的问题,如何从海量的信息中快速找出有用的信息;如何快速发现文献之间的相互关系。这部分会介绍一些软件。同时现在绝大部分数据库也开始提供一些分析功能,这部分内容也会予以介绍; 四、分享与协作,我一直认为信息分享与协作应该是一个趋势,因为科学需要协作。我希望能在这部分介绍有利于促进科学家协作的平台,包括在线的文献管理工具,共享与协作办公系统等。 这学期第一次课包括两部分内容: 一是我介绍课程的整体安排和要求;二是杜进老师介绍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以及部分简单的检索内容。想第一时间下载课件,可以到中科大生命科学实验中心论坛 文献管理与信息分析 版块下载。 后两周的课讲介绍文献及检索知识,以及常用的数据库。十月份将主要介绍文献管理软件。 欢迎大家关注这门课程,并提出宝贵意见。 联系方式:smilesun(at)ustc.edu
个人分类: 文献管理与信息分析|3629 次阅读|0 个评论
Bugles团队成员招募----构建全球科学家社交网络
热度 1 smilesun 2010-7-7 21:11
Bugles团队成员招募----构建全球科学家社交网络 团队暂时的交流平台见:http://biotech.ustc.edu.cn/forum/forumdisplay.php?fid=98page=1 Bugles团队致力于构建全球化科学家社交网络,以协作和共享推动科学发展!通过构建新的科研体制,改变学院派科研制度下的封闭与离散状态,以全新的方式推动科研的进步。 在我们的平台上,你可以与不同学科背景的科研工作者组建跨学科的实验室,共同探讨前沿科学问题。你可以随时随地记录和分享你的创意;及时共享实验结果,同步了解团队的研究进展。 在Bugles开发的平台上,不管你是大学本科生还是资深科学家,你都可以在这里组建自己的研究团队,为共同的梦想而努力。这里,可以实现实时远程协作,与你的团队共享重要的文献信息,共同撰写项目计划,共同写作论文,或者评注文献等等。 这里,一切如此不同。 科研方式的改变,也许才能迎来第五次科学革命的春天。 Bugles团队为了完成这项宏伟的计划,需要各方面的优秀人才加入。作为团队的起步阶段,现向全校招募以下成员: 1.技术类成员:主要负责共享协作平台的开发与idea挖掘 2.管理类:主要负责平台的推广以及团队协调 同时还面向0基础同学提供培训与项目跟随学习机制,作为后备团队成员培养。 报名方式: 1.登录 biotech.ustc.edu.cn/forum 并点击左侧浮动图片在线报名 或者直接点击下面的地址报名 http://spreadsheets.google.com/v ... 2Z2NmQ0l6a1ZBSFE6MQ 2.前往生物楼315房间罗昭锋老师处报名 3.直接email给ustc.bugles@gmail.com并按照以下格式填写信息 姓名 专业 联系方式 技术or管理 是否愿意做leader备注 欢迎有激情、有梦想,认同Bugles团队价值和理念的同学加入我们的队伍。 Bugles团队 2010-7-1
个人分类: 仪器共享|4836 次阅读|2 个评论
多人协作是21世纪科学发展的大趋势
wucg 2010-7-1 20:33
多人协作是21世纪科学发展的大趋势 越来越多的科学新进展显示了多人协作的力量 因此多人协作的有效工作模式和支持多人协作的高效软件都是非常有吸引力的新课题。 目前与多人协作相关的典型案例包括: 维基百科 google和microsoft的协作式文档编辑软件 但是这些都是协作工作模式的一个开始 更精彩的内容,我们还要拭目以待。
个人分类: 百之草园|3854 次阅读|2 个评论
研究生阶段如何学习(11)个人努力与团队协作
fgzengtyut 2010-4-18 15:29
家和万事兴,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一句话,其实这句话放在评价一个科研团队与课题组也是合适的。在大科学时代,牛顿式的研究方法明显是不能满足要求了。因此,在研究生阶段也学会正确处理个人努力与团队协作的问题。 个人努力是前提,一个团队如果人人都不努力,也就不存在协作与不协作的问题了。那么个人努力能取得什么样的结果呢?假如导师给了你一个题目,你沿着导师或者你自己的思路做下去,你也许会解决这个问题。但是,假如你在做的过程中,遇见了问题,而你的知识储备又不足于解决这一问题,哪个时候怎么办?还有一个就是你的题目可能只是导师课题的一部分,其他人做的是另外的部分,这个时候也许解决你的问题需要别人的实验结果,或者你的实验工作依赖于其他人的结果,这个时候你怎么办?这个时候就需要整个课题组的协作了,由于课题组成员来自不同的学校、专业,知识背景、看问题的角度、思维方式等等都有不同,如果能很好的相互合作,则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课题组成员之间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如何解决这些冲突是团队协作的基础。 冲突(conflict) 是组织行为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可感知的两个或多个价值观、目标或需要之间的不相容性 。在一个课题组中,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个体,由于不同的价值观、目标等,存在着个体与个体,个体与团队之间的冲突,如何利用冲突来增强团队的凝聚力与创造力,消除带来的消极影响是关键。在一个课题组中,由于每个人从小的生活环境、文化背景不同,因此,必定有不同的生活方式。这方面的冲突需要大家相互理解,这样的差异与冲突不会影响到各自的工作与生活,因此没必要相互看不惯。第二方面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冲突来自于各自的工作方式,这种冲突在研究生间经常发生,有时还导致很大的矛盾,这方面就需要换位思考了,从他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有效途径。第三方面的冲突来自于自我评价,每个人都有高估自己工作价值、而低估别人工作的趋向,有时是认为自己做得多了,而别人做得少,获得的和自己一样多,有时是认为自己的工作做得比他人好。我不敢说所有人的工作都具有相同的价值,但是,每一个人的工作不管怎么自我评价多高,只是解决你所在课题组的一部分,这些工作是相互依存与关联的,缺一不可。这些都是冲突中的低级形式,但是对于课题组这样一个团队的危害确是非常大的。 冲突的高级形式应该是知识的冲突。由于每人的知识结构、背景等的差异,对待相同事物具有不同的认识。如果每个团队能达到这样的冲突阶段,那么这个团队的创造力则可能是空前的。 个体与团队的冲突可能主要是目标的冲突,他们之间的目标不具有一致性是根源。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将个体目标调整到与团队目标一致,或者大部分一致。如果这个目标是不可调和的,这个问题就没法解决了,但是,作为研究生来说,选择了你所在的团队,那么你的目标则应该与团队一致。 一个高效的团队需要个体之间以及个体与团队之间的相互信赖,需要团队的凝聚力,需要团队对个体行为的制约,以及成员之间的角色定位。在这个基础上,对于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低级冲突,要相互理解,而对于高级冲突,则要加以引导,使团队的创造力提升。 Daft, R., Noe, R.,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杨宇,闫鲜宁,于维佳译),324,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个人分类: 未分类|7173 次阅读|0 个评论
做好科研先修佛
niuyy 2008-11-22 14:04
上博士期间由于思路顺利, 做出来不少东西, 第一篇文章写好, 导师说要让国外的合作者放在第一位, 心里虽然不痛快, 还是照办了. 后来文章发得级别很高, 虽然是第二, 也很光彩! 现在想来, 国外合作者的工作也起了很大作用, 当时只是站在个人的立场上考虑, 导师的眼光才是全面的. 科研是一种协作, 单靠个人是办不好的. 想起儿时听过一个拔萝卜的故事, 爷爷, 奶奶, 男孩, 女孩, 小狗, 小猫, 一起拔不动一个大萝卜, 最后来了个小老鼠, 一起轻轻一拔, 出来了. 于是小老鼠自吹自擂, 说他力气最大. 奇怪, 小时侯听明白了, 为什么长大了又不明白了? 道理其实还是一样的简单也! 想起佛家一句话,心本是清净的,只因为环境影响,人的七情六欲、邪妄无明,交错盘结,无法时时清朗, 起伏无常。当有人向你过分强调某个方面(比如论文的名次)重要时,你会顾此失彼,失去与导师的关系,失去协作能力,甚至会失去论文发表到较高地档次的机会。有时我们紧抓不放的信念,观点,道理,其实正是制约自己的桎梏。放下了,也许得到的更多,但对于常人而言,不到一定境界,让他放下又谈何容易。所以,不经历风雨难得见彩虹,苦难与失落往往是不可避免必然要穿越的,也是上天赐给人最好的修心礼物。
个人分类: 教育|5097 次阅读|2 个评论
两类文化——伙伴式和主宰式
newniu 2008-10-26 20:40
理安艾斯勒(Riane Eisler),是美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她融合了文学、传说、神话、历史及十余种科学法则,发展出一种崭新的人类文化进化哲学。她反对大多数人类学家和历史学者认为的自相残杀是人类发展特征的观点,指出早期社会乃以合作为基础,地球如慈母般滋养温驯的儿女,女性被尊为生命的赋予者,这就是可追溯到公元前两万年的伙伴模式。它的相反则是主宰模式,由横扫欧洲的成吉思汗具体呈现,建立主宰者国度的社会结构。斯大林的俄国、希特勒的德国、霍梅尼的伊朗和萨达姆的伊拉克,都被艾斯勒归结为这个类型。美国的基本教义派基督徒、制造有毒物质的污染者和男性沙文主义者,都属于同样的主宰者。 如果拿我国的神话与西方的做一个比较的话,会发现我国其实是兼容了两类文化模式。在上早期传说中,女娲补天和盘古开天是放在一起的,古老的神话表明了中华民族的思想。中华文化一直是开放式文化。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西汉的汉武大帝仍然能够接受司马迁奚落他的祖宗刘邦。后来又出了《盐铁论》。这些都表明了各代帝王在思想仍然能够坦然接受不同意见,当然也表明当时社会风气比较和谐。 到了今天,人们有事仍求观音菩萨,南方则拜祭妈祖。当然在中国还有各种佛也在求福之中。 与之相对的则是西方宗教,全部是以男性为主,缺失了女性的位置。 然而随着我国封建社会发展,女性阴柔渐渐褪去,男性化色彩日益强化。自相残杀,强者生存也成为整个时代的特征。少数民族的每一次入侵中原都以被同化为特征,使整个民族缺乏对外部力量的反思。每个人都沉浸在自我优越之中,沉浸在往日的大国辉煌之中。在生活的各种语言行为中,处处可见这种影子。 我国要想发展起来,真正要摆脱的是主宰式思维,换上伙伴式思维。主宰式思维使人想当主宰者,当存在主宰者时,则主动去当奴才。形成了一种人人想当主宰者和人人争相依附的局面。这使整个社会出现单层次结构,只有一种思想,只有一种声音。 伙伴式思维是一种尊重和共存的思维。社会是多种多样的,每个人都是不可代替的价值个体。伙伴式思维一方面有利于保持个人人格;另外也有利于百花齐放,协同发展。
个人分类: 一日三省|3189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15: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