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复古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从“國慶節”到“国庆节”
热度 4 fdc1947 2020-10-3 08:35
从“ 國慶節 ”到“国庆节” 国庆节到了。想起来小时候写字,国庆节三个字,真是不好写。那时候是这样写得: 國慶節。这样多的笔画,别说是小孩子,就是大人,整整齐齐地写也很费时间。 退休以后,没有事情时抄书。 用繁体字抄,把多年未用,想不起来写法的繁体字都写熟了。抄完了几本书,好像也习惯了。又用简化字抄一本书,突然感到轻松,还是用简化字写字快得多。笔画少真是好! “國慶節”怎么会变成现在的“国庆节”的?当然是字的简化。这些简化字都不是一朝一夕由什么人拍脑袋想出来的,而是千百年来老百姓写出来的。 千百年来,人们都是一笔一划地写字。人都喜欢“偷懒”,与我一样,大家都喜欢写得快些,容易写一点,可以早点“完成任务(即使是我退休了消磨时光,也不自觉地希望写得快些,好多写两页)。这样,对于节省几个笔画别人也能够看得懂的字,就节省几个笔画。如果大家都这样节省下几笔,慢慢的,一个简化字就“约定俗成”了。 两千多年来,老百姓写出来了千百个这样的“俗字”。等到20世纪20到30年代,人们便希望政府能够把这些俗字“转正”,那时候的政府也试图这样做,但是他们不够强硬,听到一些反对的声音便不肯往前走,结果不了了之。到了50年代,换了执政者,这个任务才基本完成,千百个俗字终于被转正。这就是现在的简化字,在如今也被称为规范汉字了。 國怎么写成了国呢?有许多传说,有人说是太平天国把國简化成囯。又有人说囯字有“封建意识”,又据说是郭沫若先生说的加玉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云云。这些传说之所以能够广泛流传,是因为其中有名人有故事,而人们总是喜欢讲故事、听故事的。其实那些“道听途说”基本上不可靠,《康熙字典》上就收有囯字,那比太平天国早了一个半世纪呢。 國简化成囯或国,都是草书楷化的结果。 國字的草书一般是如怀素和尚这样写的 或者如王献之这样,省去一个点 写得快些,如宋克那样 再写得快些,如孙过庭那样 加以楷化,不就是现在的国了?也就是说, 国字中间王的最上面一横,容易看出是或字上面的一横,底下那两横,是或字的口、撇以及底横,一竖则是或字的斜竖提。那一点则是或字的一点,草字有的写出,有的不写而已。 引用这几个字,决不是说国字在历史上这样演变。只是说,存在这样的写法,并由此说明,国是國字草写楷化的结果,玉字上那一点也与“反封建”无关。 之所以引用怀素、王献之、宋克、孙过庭这几位的字,是因为他们都历史上有名的写字好手(我不用“书法家”来称呼他们,因为书法家这个称呼是近几十年来喜欢写毛笔字的人给自己创造的桂冠,历史上并没有这样的名词)。怀素他们一定写过许多样式的字,绝大多数是早就湮灭了,上面所引的也只是表示他们曾经这样写过的许多字中间被我们幸运地看到的几个而已。 慶字简化成庆也是草字(行草)楷化的结果。 我们看王羲之曾经这样写过慶,他老人家“偷工减料”,把慶字中间的“心”省去了。 他又索性写得更简单,把“广字头”底下的东西就写成了大字的模样,就是现在的简化字的模样了。 王羲之能够这样写,别人当然也可以,例如赵孟頫\就照样写了。 所以,國慶两个字简化成国庆,代表着简化字形成过程的一个重要模式,那就是草书的楷化。 節简化成节,那包含着简化字形成的另一种模式。那就是利用古字。 汉字的发展,实际上并不单纯是简化,有重要的一个模式,那就是是“繁化”,也就是为了要表示得更加精确,增加字的笔画偏旁。 例如云字,本来是一个象形字,象形天上的云,后来假借为说话的云,这样这两种用法就容易混淆了。为了表示得更加精确,人们又另造了一个雲,就是加上了一个雨字头表示天上的云,以示与说话的云相区分。这就是繁化了,其结果是表示得更加精确和清晰。 云和雲这样的用法在正式的场合持续了两千年。到现在,由于白话的通行,说话的云除了有一些成语或书面语中还偶尔用到之外,基本上不大用了。于是,简化字又把云和雲合并成一个云字。这样做,实际上又是复古了。简化时复古的字也不少,如气、处、无、礼等。 節字的发展也是如此。古代本来有一个卩字,表示骨节,后来假借为符节,又假借为竹节。古人用竹子剖开,作为符信。有的使节也手持竹杖作为节杖(如现在戏台上的苏武)。 为了表示得更加精确,人们又造了一个節字,表示竹節、符節、气節、節日等。 卩字大概过于简单,容易被人误会、弄错,时间一长,就没有什么人去用了,大家都写節字(有人曾经企图把卩作为部的“简化字”,没有得到承认,与这里无关)。 写隶书、草书和行书时,竹字头常常写成草字头。節字简化时把竹字头简化为草字头,下面又写上古文卩。这样,把節简化成节。节字又简单又不容易弄错,这是草书的楷化与复古相结合的模式。 汉字简化还有其他模式。 新造形声字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模式。如,把迁代替遷,用酿代替釀等。 取字的局部,也是一个重要的模式。如,把条代替條,用声代替聲等。 这些都与国庆节没有关系,我也就不说了。 祝大家节日快乐!
个人分类: 汉语言|6762 次阅读|7 个评论
复古还是拓新:写在90周年国医节(2)
fqng1008 2019-3-14 17:42
二、日本汉方医沉浮 17世纪中期以后,为了应对西方思潮的侵袭,中国和日本都不约而同地进入了闭关锁国的时代。就在中日两国实行锁国政策时,西方国家经过资产阶级革命和产业革命后,进入一个资本主义大发展的时代。 1868年初,日本的“倒幕维新”运动通过武装夺权取得胜利,推进资本主义近代化的变革“明治维新”由此开始。明治维新的三大方针是“富国强兵”、“文明开化”、“殖产兴业”。此后整个日本学术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表现出强烈地崇尚和追求西方文化,轻视和排斥传统文化的倾向迅速波及各个领域。 1868年3月, 明治新政府正式发布“西洋医术许可令”,随即开始采取一系列排挤汉医的措施。明治元年首先取缔开办100多年的汉医教育和研究机构——江户医学馆, 又相继迫使各地的汉医学校、医学馆(所)停办, 或改教西医课程。1869年9月, 政府任用刚从西欧留学归国的西医任典药寮医师和宫内御医, 同时解除10名汉医的宫内御医职务。虽然当时各地汉医均处于受压制的困境, 但基于当时汉医的人数与实力, 在明治8年之前政府未正式披露取缔汉医的意图。1869年2月, 政府命西医相良知安、岩佐纯进行医事调查, 其后根据此二人建议将德国医学作为日本医学的模式。1875年2月, 内务省卫生局以内务省乙五号通告形式, 将医师考试规则下达到东京、京都、大阪三府。在通告中虽无取缔汉医的明文, 但对申请开业的医师实行“西医六科”考试。1879年2月, 内务省卫生局以内务省甲三号通告的形式, 发布修订后的“医师考试规则”。 当时, 首先挺身而出领导汉医救亡的是爱知博爱社社长浅井国干。他倡导以东京温知社为核心结成汉医救亡统一阵线, 并到东京组织汉医救亡请愿斗争。1883年5 月温知社全国大会在东京召开, 选举浅井国干为议长主持会议。会议决定由温知社代表汉医救亡同盟, 就创立“和汉共立医学院”以及汉医学生开业问题向政府请愿。当时, 汉医团体和医院遍布全国, 从东京到地方的请愿活动此起彼伏。 1883年10月, 政府突然发布具有法律效力的太政官布告34号、35号, 做出从法律上彻底取缔汉医的决策。其内容为“医师执照规则”和“医术开业考试规则”。依据上述规则, 必须经过3年以上系统的西方医学教育方能参加医师考试。1887 年1月, 温知社基于开展救亡斗争的策略而宣布解散。1888 年政府再次清洗宫内汉医, 以浅田宗伯为首的全部宫内汉医均被解职。到1889年时宫内外的重要位置上均已变成清一色的西医。 温知社解散后, 浅井国干等开始筹建“帝国和汉医总会”。汉医界酝酿以1890年11月将要召开的日本议会为契机, 提出修改《医师执照规则》。1890年4月, 明治汉医救亡的新联盟——帝国和汉医总会, 在东京召开大会宣告成立, 旨在联合全国汉医及业外支持者团结请愿, 争取恢复汉医合法地位。浅井国干被选为大会议长。会后, 地方分会分别在各地成立, 总人数达到三千余人。1894年6月, 浅井国干又倡议在全国选拔对汉医坚定不移、尽职尽责、死而后已的志士50名, 组成“帝国和汉医总会特别有志团体”(又名“汉医救亡决死队”)。 帝国和汉医总会于1891年11月正式向支持汉医的议会议员呈递了请愿书。1892年6 月12日,盐田奥造等12名议员向议会提出“修改医师执照规则, 存续皇汉医学”的提案。1894年12月, 经过汉医界和部分议员的多方努力, “医师执照规则修改法律案”, 在第七次议会第一读会上得到多数票赞成而通过。但在1895年2月提交第八次议会众议院第三读会投票表决时, 出现赞成者78票、否定者105票的不幸结果, 仅以27票之差被否决。 议会否决汉医的提案后, 汉医团体纷纷解体, 汉医刊物相继停刊;汉医人士或放弃医业, 或弃汉从洋, 或遁迹于山林, 或出家为僧, 汉医学术全面衰落。浅井国干在“帝国和汉医总会“解散后的第三年—— 1896年所写的“告原帝国和汉医总会特别有志团体成员书”中写到:“节, 决不移也;守, 决不失也;事, 决不废也”。 当时也有一些汉医仍在困境中奋斗。如回天医会会长冈正吉, 在明治时代其它汉医刊物全部停刊后, 继续编集和发行《继兴医报》, 后被迫停刊。他还从1895年6月起创办“跻寿文库”搜求、誊写、保存古医书, 创办“敏求医馆”讲授古医方。冈正吉于1901年7 月之后即生死不明。日本汉医深切怀念他, 称其为“坚守明治汉医残灯的最后一人”。此外, 和田启十郎作为近代西医中最先倡导汉医复兴的有识之士, 于1910年写成《医界之铁椎》呼吁复兴汉医。近代汉医汤本求真, 就是追随和田启十郎而走上汉医之路的。 自1895年汉医界遭受毁灭性打击后, 经过30余年的黑暗时期, 在昭和初期逐渐形成一支有组织的队伍。这支队伍中老一代汉医为数甚少, 多数是从西医院校毕业后自愿攻读和研究汉方医药的年轻一代。他们在昭和初期有组织地开展汉医救亡活动和学术研讨活动, 创办汉医团体和汉医刊物, 开展争取汉医合法地位的请愿活动和旨在复兴汉医的各项事业。 到了1945年,日本开始步入现代化国家后,人民越来越清醒的认识到,汉方医的价值巨大,国家强硬砍斫,是拿着人民生命做儿戏,是不负责任的蛮干政治,于是各种读书会、师承、自学,纷纷发芽生根。到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日本经济快速现代化,患慢性病、过敏性疾病的国民人数迅速增长,特别是老龄化带来了大量的老年病。西医对此常常无法解决,而中医药(汉方医学)却往往有出乎意料的效果。 中日建交也大大加强了中日文化交流,中国中医药的大量成果再度介绍到日本。日本政府也给予了大量支持。根据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原方,目前日本有210个处方受到普遍应用。1976年,厚生省正式把汉方药列入健康保险,把主要的210个有效方剂及140种生药列为医疗用药,可以进入医疗保险,这样患者采用汉方药个人就只需要承担10%—30%的费用,大大鼓励了汉方药的应用。 随即,中医在日本实现复兴,特别是汉方药取得了巨大的成效。日本汉方药厂有200家左右,汉方制剂多达2000多种。89%的日本医生会开汉方药处方,处方用汉方药每年以15%的速度增长。目前日本6万家药店中,经营汉方制剂的达80%以上,在药局、药妆店的显著位置,基本都能找到汉方药。 日本民众也非常认可汉方药,近80%的日本人认为,汉方医药治疗慢性病十分有效,60%认为汉方药能促进健康长寿。中国药学会和天津药物研究院共同主办的国家级期刊《中草药》,2016年时在一篇文章中提到:目前日本汉方药占据了全世界90%的中药市场销售份额。日本汉方药如何实现了逆袭? (1)政府支持: 除了将汉方药纳入医保体系,减轻患者采用汉方药的药费负担外,日本政府也十分重视汉方医学教育。明治政府曾颁布法律废止汉方医学,1972年日本文部省批准综合大学医学部、医科大学、药科大学、齿科大学可开设传统医学教育课程。 2001年3月,文部科学省发布《教育核心课程设置》,汉方医学教育被加入其中。到2004年,80所医科大学全部开展了汉方医学的教育。 政府还投资建立了一系列汉方医药研究机构。比如,北里研究所附属东洋医学研究所、富山医科药科大学和汉药研究所,1988年就被WHO指定为世界传统医学合作中心。 (2)重视创新: 日本制药企业的科技人员占全国科技人员总数的60%,其研发费用占整个国家投入的80%。日本的三大汉方药生产企业(三共、津村、钟纺)的新药研发费用均占每年销售收入的10%—20%。 日本汉方药大多采取颗粒剂、片剂、胶囊剂、口服液等剂型,摆脱了水煎火熬的传统中药服用方法。为最大限度保留药效,药物提取过程采取温浸提取、减压浓缩、喷雾干燥、真空冷冻干燥等技术和设备。剂型创新,让服用汉方药更加方便,也更加适合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 制剂外观和口感上,日本企业也进行积极创新,颗粒美观、包装精致、口感好,一些汉方药颗粒剂能直接口服,都不需要水送服,一改中药粗糙、苦涩的观感。 企业最能贴近市场,也最有活力。比如,日本小林制药,瞅准“雾霾商机”,研制出“清肺汤DUSMOCK”,大力向中国游客推销。因为中国游客爆买,小林制药计划2017年把“清肺汤”的产量增加30%,达到约110万包。日本在中药六神丸的基础上,加入人参、沉香研制的救心丸,年出口就超过1亿美元。 (3)严苛的质量控制: 中医给人一个很强的印象就是,“随意”。上海中医药大学曾做过一个实验,邀请16位资深中医教授,进行诊断,结果判断舌质淡红、脉象信息一致性都不到60%。日本在汉方药的生产过程中,就极力压缩这种“人为”因素。20世纪80年代末,日本颁布汉方药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汉方药都按这个标准生产。 日本还专门出台了药材种植规范,要求生产过程中尽量不用化肥和农药,尽可能降低农药残留和重金属含量,对每个环节都有详细记录,以保证原材料的质量。 除了检测性状、干燥减重等项目外,日本对于汉方药中重金属残留量和农药残留量的监控是非常严格的,而且日本汉方药对于鉴别和含量测定的要求非常高,普遍比中国中药标准更为严格。 标准化,是现代生产的显著特征。标准化后的汉方药,不会与欧美标准发生冲突,显然也更有利于汉方药走出日本国门,被国际市场所接受。比如,津村制药的六君子汤,就被西方医学界用来进行辅助抗癌治疗。 中药强调“道地药材”。津村药业先后在中国建立了70多个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药材种植基地。国内拥有最多GAP基地的中药企业是同仁堂,而同仁堂GAP基地也才只有8个。中国生产的大量药材原料出口到日本,日本进行加工再把成药卖到全世界。 但近年来中国药材品质不断下降,价格却在快速上涨。所以,日本汉方药企开始加速中药材国产化。比如,津村用青森县八户市的废弃小学,进行药用人参栽培国产化种植,在北海道2021年前年栽培量有望增加到2000吨,是2016年的3倍。 日本最大的汉方生产厂家津村公司将所有的汉方成药,按照百姓使用频率大小,编排号码,从1号葛根汤,到号称女性三大方的,23号当归芍药散(治痛经),24号加味逍遥散(治乳腺疾病),25号桂枝茯苓丸(子宫肌瘤),临床医师只需记住号码,就能顺手治病,极大的提高了汉方的利用率,光津村一个公司,年销售额达到1000亿日元,约等于74亿人民币,等于中国药材出口的10倍以上。 科研方面,日本也做的不错,不但分析出了常用汤剂的主治功效的科学原理,而且将药物的副作用都验证出来。如大建中汤的研究上,河野透教授对该药的分子机制进行研究,证明该汤可以促进肠道血流、扩张肠道、可用于外科手术后的肠梗阻、肠麻痹等等。 链接: 复古还是拓新:写在90周年国医节(1)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2250 次阅读|0 个评论
伍佰罗汉重回眸——一游戒台寺
yangyongtian 2012-10-27 11:39
不为朝拜为旅游, 伍佰罗汉重回眸。 戒台禅寺复古建, 罗汉重光红尘留。
个人分类: 风光有感|1 次阅读|0 个评论
复古建筑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gxswmwys 2012-8-24 09:36
复古建筑的经济和社会价值,其一很难收回成本,其二意义不大,教育意义未必深远!其宗旨在恢复什么? 为什么不为百姓建立高科技未来企业?为什么不思考未来发展,举十几年的城市和地方收入来做这些事, 真能有收益吗?是比房地产更可怕的泡沫!而且从一开始就已经开裂的泡沫!不应沉醉在历史的辉煌里, 更应为未来开辟新的历史篇章。 一边以不可阻挡的气势在拆除有价值的建筑(包括有一定历史意义的), 一边在复建没有价值和没有意义的历史的建筑,我们的经济和社会价值取向在发生着变化,勤俭持家的 美德不复存在。
580 次阅读|0 个评论
独立精神的培养: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Zhanglincn 2012-5-22 11:23
我很担心,用很多很多人的话讲就是吃饱了撑的,中国文化必将被西方的科学技术所弱化,乃至消灭。有人说你杞人忧天,有人说你危言耸听,有人则觉得无所谓,是谁统治国家,人民的日子都要靠人民自己,无论是在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里,吃的是肯德基还是老北京的烤鸭,吃饱了,没人在乎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都是人。 但有人却不这样想,尤其是那些拥有财富的人,拥有国家权力的人,那些掌握着先进技术的人,那些在发达社会的所谓上层生活的人,他们并不认为人是平等的。在他们眼里,在塞满街道拥堵的车流里,不是“奔驰”和“宝马”的车都应该被清理出去,开这些垃圾车的人也都应该滚出这个社会,集中生活在一个贫民区里,好让他们的生活更加舒适和清净。和此类似,他们认为自己的生命和种族都是特殊和高贵的,那些贫穷的,下层的人们都是劣等的,都是需要被统治、压制和消灭的。尤其是那些代表着落后和野蛮的不同怪异文化,都应该最终从地球上清除出去。 而在这些被清除的文化清单中,中国文化被排在了第一位。除去已经消失的众多文化之外,目前我所看到的正在消失的两种重要的文化就是印度文化和中国文化。 有人理性地认为,存在即合理,淘汰那是规律,本身就代表文化的落后,是一种文化必然的结局。然而文化并非简单的习惯,它是一类人在某一地域生存过程中所形成的特殊的生活方式和种族历史,有很强的继承性,并非没有自身进化的能力,也并不会因某一地域环境的变迁而消失或被抛弃,只有当种群被刻意灭绝或旧文化被刻意取代的时候,文化才会失去承载力而消失。 也有人感性地认为,这些关于文化的阴谋都是恶意的杜撰和臆测,世界没有像你想象的那样,不同文化的人们都在衣冠楚楚的相互友好地微笑致意,尤其是那些生活考究又有品位的先进文化里的人们,都是那样的彬彬有礼、充满教养和富有人性。当然世界如果真如你所勾画的那样美好,那就再好不过了。但为了某种理念,我宁愿在清醒的时候希望各类的人都能保持自己独立的思考,而且我相信: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如果你发现你的国家民族的东西正在被新的思潮所批判,如果你发现自己民族的东西正在被迷失的大众所抛弃,如果你发现你餐桌上的饺子皮是进口的麦子粉做的,馅是合资公司里催生的猪肉做的,厨房里的油是转基因的,家里的电器很少是民族品牌的时候,你应该依然保持你清醒的意识和独立的思考,你只需想想,用一个理性的中国人的大脑想想,你正在失去什么,只要你想了,哪怕依然宁愿相信进口的东西和文化而抛弃自己民族的品牌和精神,都能表明你还是个能够独立思考而精神独立的人。 如果你真的已经彻底失望于自己的厨艺,而喜欢到别人开的食堂里去吃色香味都俱全而且价廉物美的饭菜,但我想你是不会将你们家的所有锅碗瓢盆都扔掉的,这表面看来似乎是因为物质或金钱,但实际上你明白:自己家的饭菜再不好吃也比外面的东西干净。况且如果人家的店忽然因为什么关门,我们依靠的还应该是自己的厨房。 我知道你们已经彻底失望于自己的民族品牌,但我想我们对待自己的百年老店,对待我们民族自己的产业,除了不去购买表达失望外,还应该努力去发展,不然不久的将来,不光是自己的文化被削弱,连自己家里厨房用的所有食材也都不能保障:油都是转基因的大豆做的,肉是高技术处理过的,所有的调料的成分都是先进的生产线添加而成的。到那个时候,你看不到陈年酿酒作坊里冒出的青烟,闻不到小磨香油的香味,听不到门外吆喝的小贩,吃不到手工制作的百年小吃,因为这些东西都将被现代机械工厂的流水线所改造、替代或消灭!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西方机械化所带来的世界并不一定都能代表着先进和文明,而这一切的判断都需要你保持一个中国人独立的思考和民族精神,我们不想活得伟大,只想活得明白!
个人分类: 社会视角|2991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们什么时候成了不尚武的民族了?
热度 4 jefei 2012-1-25 01:44
我想一个民族是否尚武,其民众对当兵的态度就是最直接的体现。在中央台的《新春走基层》栏目中,看到了很多驻边军队、军属春节探望驻岛官兵、军人归家的画面,当时感动的眼眶都有些湿。这些可以反映出国家社会对军人的关心,参军光荣。 而在一些关于民国时期的影视剧里,经常能听到的一句话是“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反映出对当兵的鄙视。在网上搜了搜,居然看到这么句话,“ "蒋百里在对日专著(国防论)中率先指出,'中国不是一个尚武的民族.中国人有"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的传统."..... ”。 在网上搜了半天,也没找到关于这句谚语的准确起源。但以我肤浅的历史知识判断,这句话肯定不是自“古”就有的。历史上著名的“商鞅变法”,其目的就在于在整个秦国建立以“农”、“战”为荣的体系,使秦国变成一个巨大的战争机器。当时的秦国人肯定也是认为参军光荣的。早一些,在春秋齐桓公九会诸侯时,少不了强大武力的展示,“千乘之国”这个词就是当时大国强国的写照,很难想像那时候社会会有对当兵的鄙视。晚一些,汉唐军队强横绝世,横扫周边,很难想象一个“好男不当兵”的社会能产生这样强大的军队。相反,在唐诗中的边塞诗中,我们能看到的是参军报国的热忱。 既然历史上我们曾是一个尚武的民族,那么这句谚语又是如何产生的呢?或者说我们什么时候变成一个不尚武的民族了呢?看网络上的解释,简单地说,一是源于部分军队对百姓的欺压,兵匪一家,共同为患,像民国那样军阀混战的年代;二是源于历史上蛮族建立的王朝对汉族的弱民宣传,像清朝。 个人认为,从民族的角度想,历史上的每次蛮族入侵,总会大量屠杀汉人,像汉魏之后五胡乱华之时,元朝蒙古人对待据城坚守的手段就是破城后屠城,清朝时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而在他们建立政权后,为统治地域广大的国家,因为本族人口少,必然要招募汉人军队,也就是“伪军”,这时你说亲人刚被屠杀过的百姓会为新朝廷卖命吗?有些血性的人都不会去当兵的。去当兵的也就是在生活无着的人、在本地混不下去的人,当然也有那些真汉奸,这时普通百姓对当兵的鄙视也就顺理成章了。只想着勤勤劳劳讨个小日子的日子久了,也就变成个不尚武的民族了。 虽然我不知道我的想法是否反映了这句谚语真正的起源,但从春秋看到近代,我们民族的传统(包括是否尚武)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传统也随时代而变,它可能会从一个极端变到另一个极端,无论你想恢复什么样的传统,可能都能在历史上找到依据,那么我们在复古(恢复传统)的时候,应该想想我们要恢复什么样的传统,是否恢复的判据应该是是否符合当下实际,是否有时代意义
个人分类: 我的看法|4598 次阅读|11 个评论
我们要批判的是假道德
qiaoqiao1980 2011-11-13 15:07
从前段时间的小悦悦事件,到最近的北大教授骂人事件,慢慢使我意识到,我们的问题不是有没有道德,而是一个天天叫喊着道德的国家怎么就道德凋零了呢? 在中国,道德有着两层含义,一是在老子和孔子那里发扬起来的道德文章,二是和权力交缠在一起的封建伦理道德。前一种道德往往很多人难以理解,其本质是人对于命运的一种思考,而后一种是在漫长的历史活动中逐渐培养起来的为了维护君主统治和社会稳定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生活哲学。当然,两种道德在某种层度上是交叠在一起的,但是重点的内容并不同。 我们的道德问题是社会上存在着太多的假道德。进入到现代文明以后,当反思过去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中国的一些道德观实际上是一种压迫本性的思想糟粕,但是在今天依然大行其道,甚至被人尊奉。这是令人遗憾的现实。实际上,中国过去的很多伦理观念都是有问题的,是不值得学习的。但是一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却嚷着要复古运动,这完全是一种倒行逆施的行为。 中国的现实困境让我们处于一个很尴尬的地步。西方社会的主流意识当然希望中国成为一个西方式的国家,当是偏偏近代文明也是由西方产生的。中国不是一个民主国家,所以学还是不学西方是一个让很多人都非常揪心的问题。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对于现实来说实在是太单薄了,很多地方基本上是流于说教,我认为是脱离现实。所以很多人,就打起了古代文化的点子,而且这也符合当前中国极度严重的行政化现实,想把中国真正的变化成为一个封建的社会,再加上当前严重的两极分化、资本扩张,这样下去恐怕不久中国就会成为一个畸形的封建资本性的国家了。 周可真老师认为,“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本质上是由中共所领导的国家资本主义” ,经济学家吴敬琏教授也认为中国不进一步改革会沦为国家资本主义。我认为国家资本主义的说法并不恰当,因为中国实际上一直不是一个资本主义国家,所以资本是存在的,但是主义并没有,所以中国会变成一个封建资本性的国家,也就是中国非常可能重新沦落为一个半封建半殖民主义的国家。 在这个时候,我们必须批判假道德,弘扬平等和自由的观念。虽然说封建文化不都是糟粕,但是其文化的整体性是以奴役人的身体、禁锢人的思想为目的的。封建文化也是文化的一种,满足人的生存是必然的前提,所以文化中也必然有着一些实际上是中性的对于所有文明都有意义的部分。但是这不能成为我们批判封建文化假道德的说辞。 如果我们拒绝西方的高调,那么我们如何前行,这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否则我们就会永远陷入这种尴尬之中,任何的鸵鸟态度都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实际上,这几年来,中国社会唱了不少的高调,但是如果我们仔细辨别,就会发现问题很多。并且问题积累的越来越多,很多简单的东西反而越来越搞不清楚了。 复古运动绝对是错误的,我们必须和现代文明融合起来,我们才能真正的发展。西方的政治家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大肆宣扬西方文明,对于我们来说肯定是有问题的。但是这不代表,我们就能脱离出西方文明,实际上,中国一直在西方文明中徘徊,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西方文明。 我们不应该这样鸵鸟下去,否则最后的结果就是把所有人都埋葬掉。
个人分类: 是问居|2718 次阅读|0 个评论
张旗之忧患意识 vs 周可真之复古意识
热度 1 chrujun 2011-7-16 20:33
张旗的文章: 一部世界文明史告诉我们什么?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1597do=blogid=463778 周可真的文章: 一篇显示了暴民思维方式的文章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26do=blogid=464279 对中国的命运和未来感兴趣的人,可以看看这两篇文章。 对比阅读这两篇文章之后,一言以蔽之,张旗有忧患意识,周可真有复古意识。 周可真推崇孔子原汁原味的思想。汉朝和唐朝,因为采纳孔子原汁原味思想,很强大。宋朝人搞修正主义,篡改孔子思想,不行了。 后面的朝代都是搞修正主义,因此不行了。周可真开出的药方是,要执行原汁原味的孔子思想,中国才会强大。 张旗认儒家思想是专制思想,导致中国无法发展出民主和自由社会,中国人一直在封建朝代转弯弯。因此,要引进西方的民主和自由思想,中国才能大发展。 毛泽东说,只有民主才能救中国,才能避免历史周期律。中华人民共和国这7字,就包含了毛泽东对民主的拥抱和接纳。 历史在前进,文明在融合,复辟儒家思想恐怕是遥不可及的梦。 张旗希望中国在民主和自由的道路上走得更彻底,更完善,真正体现了忧患意识。 这不是暴民思想,这是改革思想,是革命思想,是五四运动以来中国革命者追求的思想。
个人分类: 历史忧思|4113 次阅读|2 个评论
一个活在数千年前思想里的民族是无望的!
热度 7 wangxh 2011-3-5 19:23
人类的发展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一个民族的进步也不可能是没有挫折的。 遇到问题,展望未来还是回顾过去,决定了这个民族的性格趋向,也决定了它的未来。 遇到挫折,应该是对照过去找出错误呢?还是积极向前寻找正确的方法?有人说,如果跌倒了不回头看看,怎么知道为什么跌倒呢?难道您走路时跌倒了,真的必须回头看看、分析一下才知道跌倒的原因吗?我敢说,百分之百的人跌倒后立马知道为什么跌倒,如果真不知道,那您是那个。所以俗语说得好啊,“难道摔跟头还摔不明白吗?” 祖宗的思想,肯定有其精华、正确的东西,但绝对不能简单效仿。溥仪被赶出皇宫之后,心里窝火啊。跑到长春打算重振大清王朝的旗鼓,并且搬出老祖宗康熙的东西,定年号为“康德”,结果怎么样呢?人类社会所有的变化都证明,当想效仿别人——祖宗或他人——的时候,已经为时已晚、基本气数已尽。与其效仿,不如奋而创新。【即使溥仪有日本鬼子帮忙也终归无济于事。“ 类溥仪效仿事件 ”先后发生多次,均未成功:(1)清朝请八国联军消除义和团,也没有阻止其覆灭;(2)袁世凯卖国再请日本鬼子帮忙,复辟也最终流产;(3)蒋介石集团对美国摇尾乞怜同样没什么作用】 近几个朝代以来,中国为什么发展缓慢?就是因为遇到问题就回过头去寻求老祖宗的帮助。时过境迁,老祖宗不可能帮上忙的。 有一种说法: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齐集巴黎,议题是“二十一世纪的挑战和希望”。会后,三分之二的与会者认为:“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多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这可能吗?有人怀疑过吗?有证据吗?那怕是外国媒体的只言片语也可以! 后来有这么一个事实:一位中国老学者认真了一下。他打听了我国几位国际交往多的国学学者,得到的答复往往是“可能有这么回事”,或者“这不会错罢”。但是再一追问谁看到过 原始文本 ,却又一个都没有。他又问了以宏扬儒学为己任的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先生,答复倒很明确:“没有听说过。”后来老人家利用出国访问的机会,靠友人帮助,在图书馆彻底查了一下,结果是:有这么一个会议,是当时的法国总统密特朗召集的,参加者共有诺贝尔奖得主75人,议题是“21世纪的挑战和希望”,但是会议并无什么最后宣言,从报道看根本没有提过孔子。 一个人、一个民族的生存是需要斗争的,或者说是需要竞争。只有向前进才说明是竞争,才能得到更好生存的条件。这个道理如此简单,简单得像“锻炼身体也是一种竞争”一样。回头看是懦夫的行为,照搬过去更是懒惰者的表现。 一个坐在祖宗的财富里败家之徒,只能坐吃山空;一个妄图活在数千年前思想里的民族是无望的!
个人分类: 心之悟|2988 次阅读|6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3 19: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