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抗病毒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八月炸?八月樝!
热度 6 mimu 2018-9-15 15:08
“ 七月羊桃八月炸,九月板栗打哈哈”,这是在鄂西北地区广为流传的一句名谚。板栗大家都熟悉;羊桃就是猕猴桃,也常见;可是八月炸是个什么东东呢?估计很多人都没有见过甚至没有听说过。 八月炸,学名三叶木通( Akebia trifoliata ) ,是木质藤本半常绿缠绕植物,属木通科木通属,也有人写作八月扎。也有叫它八月瓜的,但是八月瓜应该是乔木而非灌木,木通科下专门列有一个八月瓜属。历史上八月炸的名称一直很让人纠结,比如《神农本草经》中的通草、附支,《新修本草》中的燕覆,《日华子本草》中的木通,《开宝本草》中的预知子,都曾经被当做是八月炸,但据考证却是不同科属的植物。“木通”之名或由通草一名而来,《本草经集注》中称通草“茎有细孔,两头皆通”。我国近些年所使用的木通药材,主要有关木通、川木通、淮通和白木通四类,其中关木通为马兜铃科木通马兜铃的木质茎,川木通为毛茛科小木通、绣球藤等的木质茎,淮通为马兜铃科大叶马兜铃、淮通马兜铃的木质茎,只有白木通是木通科木通属的。著名的龙胆泻肝丸事件中,就出现了将关木通和木通混淆的错误,可见本草的溯源与鉴定在当下确实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基础研究工作。生活中也常见把五叶木通( A. quinata )也当做八月炸,五叶木通也与《新修本草》中关于燕覆的描述相符, 八月炸作为俗名,可以当做是木通属植物的统称。 木通在中国文化历史上确实多以药材的形式出现,所以木通在中国诗词文化中最常出现在药名诗中,比如,宋徽宗时有一位户部员外郎孔平仲,对药名诗颇有研究,其中“林迥岩屋尤可遍,溪间小桥横木通”及“客土依云实,流泉架木通”两句,巧用木通等药名,勾画出一幅幅小桥流水人家的闲逸景象,算得上是药名诗中的佳作。燕覆、预知子在历代药名诗中也常常可以找到它们的名字。 八月炸多生于山坡灌木丛中或疏林内,在鄂西北各县区都有分布。国内还可见于河北、山西、 山东、 陕西、甘肃和长江流域各省。每年暑假的时候,我都可以在路边看到很多的三叶木通,五叶木通却很少见。可惜这个时候的八月炸尚未成熟,果皮青绿;到农历八月中秋节前后,果实成熟的时候变为粉紫色,果皮自然开裂炸开,露出其中带子内瓤,这时里面的瓤肉就可以直接食用了。八月炸瓤肉乳白多汁,口感香甜滑嫩,算得上是一种美味可口的水果。明朝朱橚编著的《救荒本草》中已有关于“野木瓜”的条目,并言“一名八月樝(音 楂 )”,分布也与我们现在所说的八月炸比较相近,这里的“樝”可以理解为一种梨子一样的水果,这应该是“八月炸”得名的真正出处。只是八月炸鲜果不耐贮存,裂开的果实运输起来也比较麻烦, 作为一种极具市场潜力的 本土原生水果 ,目前产业链尚未成熟,仅少数原产地可见零星销售。这倒是有些可惜,毕竟,至少在明朝的时候,就有种植传统了,明代诗人江源就写有“ 引水浇慈竹,开场种木通 ” 的诗句。撇开食用及药用价值, 八月炸的花与果也具有不错的观赏价值,还是值得广为种植的。 木通在中国传统医药中被认为是 入心、小肠、膀胱经 ,现代药理学实验表明木通确实有一定利尿及抗菌作用。宋代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中有一味药叫导赤散,由木通、甘草、生地黄等多味药材组成,可用于治疗尿路感染、疱疹性口炎等疾病,体外抗病毒实验则证明导赤散水煎剂具有抑制 I 型疱疹病毒的作用,其中木通、甘草拆开后也有抑制 HSV-1 的作用,木通在导赤散中处于君药的地位还是很有道理的。这些中国古代文化赋予我们的巨大财富宝库,我们真没理由视而不见啊。
个人分类: 博物观察|8148 次阅读|16 个评论
高山之巅的射干
热度 3 mimu 2018-8-27 20:59
暑期在山中采样,行至半山时,路边偶然见到几株橙红色的小花,花瓣上还散生着深红色的斑点,再看看宽扁的剑型叶片,一下便认出来是射干。一路向山顶行走,沿路的射干也没有断了行踪,直到山顶一片空旷的茶园时,路边还有不少打着花苞或者盛开的射干。 看到在这高山之巅的射干时,不由得便想起了魏晋诗人阮籍在咏怀组诗中的那句“修竹隐山阴,射干临层城”,更早一些的《荀子 · 劝学》,在 “ 蒙鸠与射干” 的故事中也提到射干“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看来射干作为一种颇具君子风范的奇花异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确实与居高望远的意象有着切实的联系,宋代的梅尧臣、元代的刘基等著名诗人也在他们的诗作中提到了这一意象。 射干一名听起来很怪异,让人一时摸不到头脑甚至读错,这个名字正确的读法是“ yè gān ”。历史上,射干也有很多别名,与叶子有关的就有“扁竹、老君扇、凤凰草、扇把草、鱼翅草、山蒲扇、剪刀草”等,和花的形色有关的也有“金蝴蝶、野萱花、黄花扁蓄”等名称,射干一名的得来应该与陶弘景所述“茎长,如射人之执竿”有关, 射人指的是《周礼》中记载的手持长竿、掌管射仪的官员。 在现代的分类系统中,射干( Belamcanda chinensis )属于鸢尾科射干属,其英文名为 blackberry lily ,应该是由花房中 黑色的种子而来。 这一分类与我国古人的认识基本相同,但 需要说明的是,中国历史上,鸢尾和射干的关系可谓是颇为错综复杂, 《广雅 · 释草》便说“鸢尾、乌萐,射干也”, 陶弘景也谓二者是一种;苏恭、陈藏器则认为紫碧花者是鸢尾,红花者是射干;其间还有提及白花者,但是红花者是射干倒是共识。 射干株型奇特,花色喜庆吉祥,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此外也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神农本草经》中已有明确记述,“主咳逆上气,喉痹咽痛”,但被列为下品,目前仍然有射干利咽口服液、射干抗病毒注射液在市场上应用,也见有少量有关毒副作用的报道。现代的药理学研究也证实一定浓度的射干煎剂或浸剂确有抑制或延缓腺病毒及甲流病毒等感染的作用。 在宋玉的《高唐赋》中,射干则是以香草的身份出现的:“秋兰茝蕙,江离载青。青荃射干,揭车苞并。” 西汉刘向所作的《楚辞•九叹》和司马相如的《上林赋》中也有“掘荃蕙与射干兮,耘藜藿与蘘荷”及“揭车衡兰,槀本射干”之句,这几篇文章中的射干,据古今考证,都是和兰草、江离等著名香料植物齐名的香草。现在市场上虽然偶见有射干精油销售,但是并未见有何文化渊源可言,射干作为香草 和文化使者 的身份,已经被我们基本淡忘了。
个人分类: 博物观察|5473 次阅读|8 个评论
苦瓜连根苦 清心可祛暑
热度 3 mimu 2018-7-25 20:03
天气热了,家里少不了经常会买一点苦瓜吃。女儿在一岁多的时候,还是能够吃一点苦瓜的,现在大了,不知怎么就不再喜欢那种苦味,就不怎么动筷子了。 其实我小时候也不怎么喜欢吃苦瓜。那时苦瓜最能够打动我的,应该是苦瓜鲜红的瓤和籽了。我们家自己没有地,每年暑假的时候,都会在小伙伴家里看到抹在土墙上留种的苦瓜瓤,那一抹殷红,就是我记忆中的盛夏的颜色之一。至于苦瓜的花乃至茎叶,因为和黄瓜差别并不大,印象倒是不太深刻。 后来慢慢喜欢上吃苦瓜,与对苦瓜的了解日渐增多不无关系。 和番茄、土豆、辣椒等蔬菜一样,中国也并非是苦瓜的原产地。苦瓜是葫芦科苦瓜属的植物,中国本土有木鳖子等 4 种是这个属的。苦瓜原产地本在非洲,后来引入至东印度所处的亚洲热带地区,在东亚、东南亚、美洲均有悠久的种植历史,自印度传入中国大约是在宋元时期。 明代朱橚所作的《救荒本草》中称,“锦荔枝又名癞葡萄,救饥时采黄熟者食瓤。” 锦荔枝、癞葡萄都是苦瓜的别名,用之救荒足见当时中国已经广为种植了这也是苦瓜最早明确出现于中国典籍。明朝时国人已经对这种外来植物的食用及药用价值颇为了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就记录了苦瓜的花、叶、籽、瓜等不同部位的多种功用,且言苦瓜“原出南番,今闽广皆种之”。明朝以前的典籍中虽然也有提及苦和瓜的,但是未必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苦瓜,比如《国风·豳风·东山》中,就出现过“有敦瓜苦,烝在栗薪”,只是这里的“敦”为“敦圆”之意,“苦”作“干枯”解,敦瓜指的应该是葫芦或者瓠子而非苦瓜。 锦荔枝、癞葡萄都是根据苦瓜果实表面长满荔枝样的瘤状突起而言,所以也叫癞瓜;因其性寒,广东一代也叫它凉瓜;至于苦瓜一名, 自然与其富含苦瓜甙、葫芦素等苦味物质有关 。 有意思的是,苦瓜虽苦,但是这种苦味却不会传染至与之同烹的其它食材,有“君子菜”的美誉,所以无论清炒还是炖煮都很适宜。历史上深得苦瓜真味的要数清朝著名画家石涛了,据说他餐餐不离苦瓜,不仅将苦瓜奉为案头清供,甚至还自称为“苦瓜和尚”,这份癫狂确实是世无二人。 图片来自网络 目前国内外均广泛开展有苦瓜的药理学研究,如降血糖、抗菌、抗病毒等等。据文献报道,苦瓜中含有一种苦瓜蛋白 MAP30 ,对疱疹病毒、艾滋病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及乙肝病毒等均有明确抑制作用,其机理可能为选择性进入病毒感染的细胞并抑制病毒蛋白质的合成。虽然这类蛋白离实际医学临床应用还有很多基础研究需要完成,但其未来依然值得期待。 苦瓜传入中国的历史不算悠久,历代相关有名的诗作不多,不过也有一首佚名的古诗很好地概括了苦瓜的品性:“岂效荔枝锦,形惭癞葡萄。口苦能为偈,心清志方操。到底争齐物,从来傲宠豪。不是寻常品,含章气自高。” 当代著名诗人余光中有一首“白玉苦瓜”,虽然写的是玉雕,但是“一首歌,咏生命曾经是瓜而苦” , 言辞隽永,也是可以传世的 佳作 。 白玉苦瓜玉雕,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图片来自网络
5248 次阅读|16 个评论
苋陆夬夬
热度 1 mimu 2018-7-8 13:38
小区一处荒芜的花坛里面,长满了不少野花野草,这段时间是美洲商陆盛开的时节,每天从附近路过时,不由得便对这种马尾样的花序多了几许关注。 其实前些日子留意到这种生命力旺盛的植物了,起因却是有人连续几天清晨都在采摘这种美洲商陆的叶子。至于采回去做什么用,我却没来得及询问,我猜测多半是当做蔬菜食用?确实,美洲商陆叶片肥大鲜嫩,有些地方会拿它凉拌或者和面蒸食,但是近些年也有不少中毒的报道,建议大家还是不要尝这个鲜为好。 美洲商陆也叫垂序商陆,是一种来自美洲的外来物种,我国本土与之类似的植物就叫商陆,我在鄂西北山区所见仍然以本土的商陆为多,此外我国部分地区还有日本商陆及多雄蕊商陆等商陆科植物分布。商陆与垂序商陆常常容易混淆,辨认时注意商陆的花序、果序为直立 且排列浓密 即可初步分辨出来,再深入点区分,可留意垂序商陆的雄蕊、花柱、心皮数常为10,有“十蕊商陆”之称,而商陆则为5-8不等。 商陆的花序 美洲 商陆的花序 商陆的别名很多,《尔雅·释草》称之为“蓫薚”,也叫“马尾”,有个说法是商陆一名便是蓫薚之名反读讹传而来。《周易·夬卦》中也有“苋陆夬夬中行无咎”的爻辞,一般认为其中“苋陆”便指的是商陆,此处有指代小人之意。身边的小人如果不果断去除,是会影响事业发展的;本土的商陆现在已经不太容易看到了,倒是我们身边入侵的美洲商陆,已经挤占了太多本土商陆的生存空间,也到了需要铲除、限制的阶段了。 商陆在《神农本草经》中也有记载,“ 主水张疝瘕痹,熨除痈肿,杀鬼精物 ”,“一名夜呼”,但被列为下品,大约是因为商陆植株尤其是根部有毒的缘故。商陆的根肥大,形似萝卜,民间有山萝卜、土人参之称,可入药,有治水肿、脚气、喉痹功效,外敷还可治痈肿疮毒,因为有一定毒性所以需要谨慎使用。 历史上, 商陆的根还有一种有意思的应用,那就是作为炭火使用。《唐书》便记载有裴晋公在除夕“炉中商陆火,凡数添也”。商陆与中国道家文化息息相关,“夜呼”一名便得名于其预知鬼神之能,道士们 常种此药草于静室之园, 商陆火当有驱邪避疫之意。宋代著名诗人姜特立便写有“商陆火添人独坐,沉檀香冷岁还徂”,直至清代,吴敬梓在《丙辰除夕述怀》中,也写有“商陆火添红,屠苏酒浮碧”这样的诗句,记录了这种道家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相对于细碎的小花,商陆紫红色的果序看起来像是一大串紫葡萄一样,更为引人注目,只是味道有些苦涩并不可口,所以虽然有毒,但是相关中毒的报道并不太多。不过据文献报道,中国商陆总皂甙具有较强的灭钉螺效果,商陆浆果干粉可杀死有血吸虫的钉螺,而且对哺乳动物的毒性很低,深为世界卫生组织(WHO)所鼓励使用,这倒是给了商陆科植物一个潜在的产业化商机。此外,商陆紫红色的浆果还有一大妙用,就是作为胭脂使用,所以自古便有“胭脂草”之美誉。而“胭脂草”一名,更是和中国夏商周文明的起源有着一个美好的关联传说: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太阳女神与制定时历的女神羲和曾经救助过一只受伤的玄鸟,后来返回来,“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播下了商陆的种子,羲和见商陆果如葡萄,色紫且艳丽,可做胭脂,故此名之曰“胭脂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语出《诗经·商颂·玄鸟》,描述的是玄鸟降落而商国诞生、更迭的历史,其间商陆与商朝之间的不同判读,也是文化史上一个难解之谜。 美洲商陆的果序 现阶段对于商陆的科学研究主要集中于其有效成分及毒性作用等领域。商陆的毒性成分已被证实为主要是商陆毒素。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商陆具有抗菌、抗炎、抗病毒、抗肿瘤、增强免疫等多重疗效,可用于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慢性肾炎等疾病。其中,商陆抗病毒糖蛋白 PAP 也是国际上比较关注的热点之一。 PAP 是从商陆属植物提取的一类广谱抗病毒的核糖体单链失活蛋白,可抑制艾滋病毒、单纯疱疹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和流感病毒等多种动物病毒及植物病毒的复制,具有较好的研究及市场开发前景。 商陆花虽小,亦有灰蝶来
5795 次阅读|3 个评论
夏至日说夏枯草
热度 4 mimu 2018-6-21 16:51
今日夏至。 今年的夏天其实早已来临,前几天办公室和家里都已经开了空调了。看天气预报,这段时间不仅武汉热,很多北方城市的气温也早早超过 35 度,进入酷暑阶段了。今早出门上班的时候倒是有些清凉。这大概是因为昨天刚下了雨的缘故。“夏至之雨,名曰黄梅雨”,一切都按照二十四节气所说的节奏来。只是院子里面的梅子早已被人摘光,见不到梅子青黄的变换, 小区中倒是也有些栽培的应季花卉开得正好,诸如美人蕉、千屈菜等等,不过我还是有些怀念那些山野中的野花野草,这个时节,益母草、夏至草、夏枯草应该也到了该采收的时候了。 夏枯草应该是上述几种植物中与我们生活关系最密切的一种植物了,这主要归功于市面上热销的一种 消暑凉茶—王老吉,主要配方中就含有 夏枯草 。但是在野外自然生长的夏枯草长什么样,知道的人就不多了。前年五月我在森林公园带一个亲子团认蝴蝶的时候,偶遇一小片盛花期的夏枯草,数十位家长和孩子,居然没有一位认识这种美丽的 粉 紫色的小花,殊为可叹。 事实上 夏枯草在中国分布很广泛, 西伯利亚、西亚、北非、欧洲各地及北美洲等温带地区及热带山区也有分布,我在澳大利亚南部地区维多利亚州的一处山谷里面也见过野生的 夏枯草。这种植物常常 生于路旁,在水沟、草坡、灌丛及林缘等处较为常见,留心的话,还是很容易发现的。 夏枯草( Prunella vulgaris L )属于 唇形科 夏枯草 属,这个属在我国有夏枯草、山菠菜等 4 种,此外尚有夏枯草白花变种及狭叶变种。需要说明的是,有一种叫做白毛夏枯草的植物,其实是唇形科筋骨草属的;此外,益母草在有些地方也被称之为夏枯草。相对于唇形科的风轮菜等属的植物, 夏枯草算是较好辨认的,尤其在开花的时候, 轮状花序密集成顶生假穗状花序,是其识别特征之一,枯萎后的花序看起来更是像小的麦穗或者小棒槌一样,所以古时便有“ 麦穗夏枯草”、“棒槌草”等别名。 \0 夏枯草因冬至生、夏至枯而得名。中国历代对夏枯草的认识由来已久, 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的《神农本草经》下经中已有关于 夏枯草的记载,当时还有 夕句、乃东 的别名。在 《神农本草经》中的记述中,夏枯草“ 主热瘰疬、鼠瘘、头创、破症、散瘿、结气、脚肿、湿痹、轻身 ” ,有诸多功效,但是 下经中的这些中草药,多数是有明显副作用的,不宜长期服用。根据文献报道,夏枯草的副作用主要有皮肤的过敏反应及胃部不适等等,严重的会导致昏迷甚至死亡。所以 王老吉之类凉茶,其本质仍然是药的成份居多,体质虚弱的人不宜经常饮用。 有意思的是,不仅仅是传统中医药认为 夏枯草疗效甚广,西方国家同样如此,这从夏枯草的英文名“ Selfheal ”可见一斑。目前国内外关于夏枯草活性成分的研究十分活跃, 涉及降压、降糖、抗菌、抗炎、抗过敏及抗病毒等诸多领域, 仅以抗病毒研究领域而言,夏枯草提取物就发现有拮抗单纯疱疹病毒、乳头瘤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以及 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医学病毒以及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等动物病毒的作用,其有效成分主要是 夏枯草 多糖以及皂甙类物质。 中国历史上还有一种和 夏枯草有关的药物—夏桑菊,据记载曾在 嘉庆十九年 (1814 年 ) 疫病流行期间发挥重要作用,现在也有一些证据表明对甲流有一定预防及治疗作用。 夏桑菊仅以夏枯草、桑叶和野菊入药,却疗效显著,分开来看,这三种植物竟然也有抗病毒成分存在。看来古人的配方,还是颇有一些科学的物质基础的。
9425 次阅读|9 个评论
清峻有节气若竹,穗花羽叶秉南烛
热度 1 mimu 2018-5-24 13:52
小区的草坪上有一块巨石,旁边种植有一株南天竹,竹石相依,很东方的意象,有闲暇的时候总会去看上几眼。这几天南天竹正值花期,一串串象牙白的圆锥花序突兀于深绿色的枝叶间,很是打眼。走近仔细端详,才能发现米粒大小的花蕊其实是鹅黄色的,间或还能看到几只小蜜蜂在花丛中飞来飞去。南天竹的叶子也是极有特点的,对生的三回羽状复叶,“ 叶叶相对,而颇类竹 ”,茎干也如竹子般有节,所以得名南天竹,作为类竹一类,在元代的 《竹谱详录》称之为“蓝田竹” 。天竹一名,更早在南朝程詧的《天竹赋》已有 记述,并提到它还有一个别名为“ 东天竺 ” 。 说到“东天竺”,则有一个古老的传说,据说当年轩辕帝铸鼎南湖百神受职时,东海少君献给他南天竹,并说 “女娲以炼石补天,试以拂水,水为中断;试以御风,风为之息。金石水火,洞达无阂”,所以轩辕帝便植之蓬壶之圃。所以后世便有了“植之庭中,又能辟火”的说法,其实推测应当是南天竹茎叶含水分多,凌冬不枯,所以遇火难燃的缘故。南天竹原产于我国及东亚,我国长江以南为其原产地之一,来自于天竺国的说法可能有误,不过也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种植南天竹的历史是颇为悠久的。 我第一次真正关注南天竹是在乌镇的茅盾故居,小院的墙根下种有一丛南天竹,据说是 1934 年茅盾先生亲手所植。想不到八十多年岁月流转,这丛南天竹却依然郁郁葱葱,依着白墙朱栏,虽是一处庭院小品,却也在不经意间显露出茅盾先生深厚的文化底蕴。 《庄子·天地》中有个“华封三祝”的典故,意思是华封人对 上古贤者唐尧的三个 祝愿,即祝愿人富贵、长寿和多子。在中国传统绘画中,便 由南天竹、两种吉祥花卉或小鸟构成图案,取的是南天竹的竹与“祝”谐音,以此三物寓意“三祝”。 南天竹也是岁朝清供的主要果品之一。所谓“岁朝清供”,是指 古人以正月初一为岁之朝,这一天案头必定要摆放一些花果之类,所以历代画家喜欢这个题材的不少, 明清以后以此为题的画家尤其多,近现代的齐白石、任伯年、吴昌硕等大师均有以南天竹入画的作品存世。有着“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之称的汪曾祺有一本文集,便是以 《 岁朝清供 》 为题。 历史上,南天竹还有一些其它的别名,譬如在宋代苏颂主编的《图经本草》里,它的名字是 “南天烛”,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也称之为 南烛,只是南烛在古代也可指代 小叶杜鹃,这在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句中可以看出来:“饱闻南烛酒,仍及拨醅时”。南天竹原本是南天竹科的,现在取消了将其划分到小檗科下面,这个科的植物可是大多都具有较强的毒性,南天竹也是全株有毒,现在也时常有误食果实而中毒的报道,若是南天竹泡的酒,恐怕是不敢轻易饮用的。 中医典籍中南天竹确实是一种常见的 中药材,果实、根、叶均可入药,据记载 具有清热止咳、除湿解毒之功效。比较神奇的是, 《本草纲目拾遗》还记载 南天竹 果实对解砒毒有神奇效果:“食砒垂死者,南天竹子四两,擂水服之。如无鲜者,即用干子一二两煎汤服亦可。”,并说是 刘霞裳在松江府署亲自试验过的结果,现代还真有人用小鼠试验过这一疗效。经过现代生物学技术验证,南天竹提取物确实有一些抗菌消炎的作用,在一篇 1989 年的中文文献中,作者都采用组织培养法对 400 种中草药抗单纯疱疹病毒的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筛选出 15 种植物对单纯疱疹病毒有抑制作用,其中就有南天竹,可惜未见有后续研究报道,殊为可惜。
个人分类: 博物观察|8366 次阅读|1 个评论
草坪上的绶草
热度 5 mimu 2018-5-17 14:04
上周有一天早晨在办公室附近的草坪区锻炼,不经意间发现草坪上竟然长有一种不太常见的、开着紫色小花的草本植物。这种植物的植株并不高,低矮的只有一支香烟那么高,茁壮点的也只和铅笔差不多,大约 20 公分 左右的样子;花就更小了,只有米粒大小;细长的叶子也和草坪上钝叶草、天堂草等禾本科植物的叶子很类似,一切都是不起眼的样子。蹲下来细看,才能看清楚呈现出螺旋状排列的花序:这是绶草属植物识别的典型特征之一,绶 草 一名也来源于此。仔细找找,这片草坪上除了开红花的,偶尔还可以看到几株开白花的绶草。 绶草看似不起眼,却有一个高贵的出身,它隶属于兰科绶草属。根据《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所有的兰科植物均在保护之列,绶草也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多数兰科植物对生境的要求比较苛刻,在中国的城市中想见到野生的兰科植物并不容易,绶草等少数几种兰科植物却比较例外,在华南地区的绿化草坪上,绶草和线柱兰以及美冠兰,一起被称为草坪三宝,只是武汉这边的草坪还没有听说有线柱兰和美冠兰发现。 绶草在中国历史长河中也是一种认识颇久的植物。早在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一首诗《国风•陈风•防有鹊巢》提到了“ 邛有旨鷊 ”,意思是绶草哪里会长在山上呢?这里的“ 鷊 ”,据西汉时鲁国毛亨和赵国毛苌合辑的《毛诗序》所注,即为“绶草”,并通过对绶草长在山上等违背自然规律的现象的质疑,指出这首诗是“忧谗贼也”。此后历代典籍中有关绶草的记载也很多,只是很多是以其别名的形式出现,这其中既有 盘龙参、盘龙花、龙抱柱之类听起来比较高雅的,也有猪鞭草、蛇崽草、猪獠参等听起来稍显粗鄙的,值得一提的是,广西那边绶草曾有一个别名“扭兰”,倒是将绶草和兰科植物有了一些联系。 绶草属植物全世界约 50 种,中国仅有三种,分别为 开红花的绶草( Spiranthes sinensis ),以及开白花的香港绶草( S. hongkongensis )和宋氏绶草( S. sunii ),其中开白花的种类也是中国特有种。有意思的是,绶草的中文名来自于螺旋状扭转排列的绶带样花序,其拉丁属名 Spiranthes 的词根 spiral 也具有螺旋的意思, spir + anthes ,也就是螺旋花的意思,这个命名和绶草的中文名来源倒是不约而同。 在 QQ 群和微信群里和武汉的朋友们分享了几张绶草的图片,尽管大多数武汉的博物爱好者并没有亲眼见过这种植物,也仍然有几位资深人士提供了更多的关于绶草分布的信息,比如在武惠堤及软件工程学院等地,绶草的数量还是很庞大的。不过大家都有些疑惑的是,分布如此广阔、数量如此众多的绶草,是否还特别加以需要保护呢?每次修剪草坪的时候,大家都有些焦虑,因为修剪草坪之后,能够残留下来的绶草已是寥寥无几,何况草坪上每天还有不少婆婆妈妈们带着小孩子们在上面玩耍踩踏。经过几次讨论,大家倒是达成共识:鉴于绶草具有庞大的根系,常规的修剪草坪以及踩踏并不会导致植株的彻底死亡,来年春夏之交,绶草还是很可能会继续开放的。这倒是让大家舒了一口气,毕竟,即便是以保护的心态私自采挖或者移栽,也是涉嫌违法的。当然,有条件保护的地方,如果暂时放弃除草作业,应该是更好的选择。 绶草在兰科植物中算是生命力比较强的,这也给绶草的应用带来很好的产业化基础。园林应用之外,绶草由于富含天然类黄酮,其抗氧化能力在皮肤保健中很可能会大有用武之地。绶草在传统中医药中也曾经用途广泛,据 《江西草药》记载,取绶草根适量,晒干研未,麻油调搽,对带状疱疹有一定的疗效,但是其机理目前我们并不清楚。兰科植物曾有关于抗病毒研究的历史,至于绶草是否具有抗病毒作用,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
14011 次阅读|10 个评论
清明伤雨拆桐花
热度 7 mimu 2018-4-5 18:07
清明时节雨纷纷,今年的清明节也是如此,计划好的春山草木寻访之旅也只好暂时搁置下来。上午只能站在阳台上看看对面雨中朦胧的小洪山,算是聊以自慰。惆怅之余,倒也发现小区周边有几株高大的泡桐花,现在已然开的很好,淡淡的紫白色,一团团一簇簇,在微雨薄雾中若隐若现,透出一股股华贵的紫气,让人不禁想起柳永的“拆桐花烂漫,乍疏雨、洗清明”诗句来;虽然太远闻不到香味,但是记忆中的那份清幽,却已经悄悄钻进我的心头。 我曾经很熟悉泡桐。少年时代,家里的院墙边便种植有一株泡桐,可以说,我的中学时代是伴随着泡桐的生长而度过的。记忆颇深的是,这种生长速度惊人的树种,在生长旺盛的时候都可以听到它发出的“驳、驳”的声音,于是欣赏泡桐便成了我最喜爱的日常功课之一。但是很遗憾,一次暴风雨过后,这棵看似高大的泡桐居然就折断了,中空的树干像蛇皮一样委顿在地上,一下子损毁了我对泡桐绝大部分的好形象。当然,记忆中的泡桐花依然是美丽的,只是多了一些伤感的味道。 泡桐树的花在每年清明节前后开放。这一点,在《周书》已有记载,称:“清明之日桐始华”。我曾经疑惑这里的“桐”指的究竟是哪一种植物,毕竟,带有“桐”字的植物,可是有泡桐、梧桐、油桐树等好几种。后来好好查阅了一下文献,方才确定是泡桐无疑。因为梧桐、油桐的花期一般要更晚一些,梧桐的花期多在6月左右,油桐的花期多在春夏之交的4-7月左右。所以,二十四花信风中,清明节“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 候 柳花” ,其中桐花指的便是泡桐花。这从唐朝诗人白居易的《寒食江畔》也可以得到部分印证:“忽见紫桐花怅望,下邽明日是清明”,只有泡桐树的花开紫色花。 对于“桐”字植物的考证,梁朝的《本草经集注》中提到有梧桐、青桐、白桐和岗桐,宋代陈翥曾经著有一本《桐谱》,书中列举了白花桐、紫花桐、油桐、刺桐、梧桐、贞(赪)桐等六类不同的植物,这算是中国古代一本旁征博引的博物学经典著作了。从现代植物分类的角度来看,白花桐、紫花桐属于玄参科泡桐属,梧桐属于梧桐科,刺桐属于豆科,油桐属于大戟科,赪桐则属于马鞭草科。泡桐属植物共有7种,我国均产,常见的有白花泡桐、兰考泡桐、毛泡桐等等。兰考泡桐因县委书记焦裕禄在河南兰考大力推广种植而闻名,现在也是当地的支柱产业,有“焦桐”之美誉。而泡桐属的属名 Paulownia 同样来历不凡,得名于荷兰王后 Anna Paulowna ,所以毛泡桐的英文名为 princess tree ,是公主树的意思。 在《诗经·鄘风·定之方中》一文中,有“椅桐梓漆,爰伐琴瑟”这样的句子,显然“椅桐梓漆”是不同的植物,但是“椅桐”具体何指还有不同的说法,一般认为,其中“桐”指的是青桐即梧桐,而“椅”指的是椅树,也叫椅桐、荣桐、白桐等等,具体考证可见《本草纲目》卷三十五桐:“桐华成筒,故谓之桐。其材轻虚,色白而又绮文,故俗谓之白桐、泡桐,古谓之椅桐也。”泡桐树生长迅速,木质轻浮,所以有“泡”的说法,若是用作栋梁,并算不上是上乘之材,但是却也因内部纤维结构松散,有利于发声和震动共鸣,反而是制作乐器的好材料,泡桐树自古便是制作古筝等乐器面板的传统木材之一,早在蒙昧时期,华夏大地便有神农氏“削桐为琴,绳丝为弦”的传说,据《广雅》记载:“神农氏琴长三尺六寸六分,上有五弦,曰宫、商、角、徵、羽”。 《本草纲目》还道出了桐字得名的由来:“桐华成筒,故谓之桐”。从泡桐树筒装花的特点来看,这个考证也是靠谱的,符合玄参科 二唇形 筒装花的基本属性。泡桐的花花型美观,颜色淡雅,有着一种恬淡的芬芳,而且也是一种很好的食材,可以炒鸡蛋,也可以做饼子,还有人用来做包子。泡桐的花蜜有一种淡淡的甜味,可以直接舔食,也可以煮水喝,具有清咽利喉的功效。泡桐的花入药并非无稽之谈,中医理论认为它入肺经,有现代药理学实验研究表明,泡桐花中的芹菜素对肠道病毒 71 型 (enterovirus 71, EV71) 及流感病毒等有着显著的抑制作用,泡桐属植物中的紫葳新苷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乳链球菌也均有抑制作用。 看来,泡桐树并不是很好的行道树,也不算是栋梁之材,可是如果能在制作乐器及抗病毒等应用领域发挥作用,在这个讲究实用的时代,倒也可谓是得其所矣,只是古时泡桐颇有高洁之意,李太白有言,“宁知鸾凤意,远托椅桐前”,泡桐之美好,又岂止于此呢。
6965 次阅读|20 个评论
繁缕遍开春始盛 犹忆荆楚七菜羹
mimu 2018-3-30 23:46
春分刚到,不知不觉,身边的那些小草们便都一片片地繁茂起来,随便找一块草坪,便能发现各种开着小花的草本植物。这些草本植物,本是人们口中所说的杂草,仔细看看,倒也可以分出附地菜、斑种草、阿拉伯婆婆纳、球序卷耳等不同的种类。繁缕也是这个大军中的一员,通常它混生在这些植物当中,有时候也会单独成片,白色的小花星星点点的点缀在绿叶铺成的地毯上,看起来很唯美的样子。 繁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原本是重要的一种野生时蔬。据梁朝学者宗懔所著的《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这七种菜分别是繁缕、水芹、荠、鼠曲草、宝盖草、芜菁及萝卜,所做成的羹便叫做七菜羹或七草粥。人日是西汉时期流传下来的节日,那时荆楚一带要“剪彩为人,或镂金薄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很是热闹。正月初七繁缕尚未开花,正是茎叶鲜嫩的时候。可惜正月初七吃七菜羹这一风俗在我国不知为何没有流传下来,倒是在日本得以保留。据考证,日本人食用七草粥可以追溯到日本的南北朝时代(公元十四世纪),明治时代的日本著名作家夏目漱石便写有“粥味滴滴佳,肠中春欲苏”记述这一传统习俗。 网络图:七草粥之七草。 繁缕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最早见于公元前三世纪左右成书的《尔雅·释草》,书中称“蔜,一名蘩 𧃒 ”,梁朝的医学家、有着“山中宰相”之称的陶弘景在《名医别录》中说,“繁蒌,人以作羹”,这里“蔜”、“蘩 𧃒 ”和“繁蒌”指的便都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繁缕”。《本草纲目》记述的“茎蔓甚繁,中有一缕”道出了“繁缕”一名的由来: “ 繁 ” 言其繁茂, “ 缕 ” 则是说它茎秆折断后有一缕相连。此外,繁缕还有很多其他的别名,诸如滋草、鸡肠草、鸡儿菜、狗蚤菜等等;有意思的是,繁缕的英文名为 chickweed ,和中文的鸡儿菜很接近,应该都是指这种植物可以用来喂养小鸡。 在现代生物学分类体系中,石竹科下设有一个繁缕属 ( Stellaria ) ,这个属全世界约有 120 种,其中中国约有 40 种,湖北本地常见的有繁缕、牛繁缕、中国繁缕等,雀舌草、球序卷耳也是这个属的成员,并且常常和繁缕相伴而生。从形态上来看,我们常见的繁缕一般具有 5 个 2 深裂的白色花瓣(个别 4 个),看起来就像 10 个花瓣一样,这也是这个属的特点之一;属下各个种花柱的数量则随种类不同而有所差异,本地最难区分的繁缕和牛繁缕便可以从花柱数量的不同来判断。 古代对繁缕的医药功效描述较多,陶弘景记述说“疗系恶疮有效”,近年来,繁缕因其所具有的抗菌、抗病毒活性,尤其是繁缕的鲜汁液在治疗疱疹病毒等引起的病毒性皮肤病方面有显著疗效,也从侧面部分得到印证。至于其抗病毒活性物质的基础研究也取得了很好的进展,除了繁缕多糖及其黄酮碳苷具有一定的抗病毒活性外,我国学者还在繁缕中发现了一种抗 HSV-2 病毒的活性蛋白,值得深入关注。 回到日常生活中来,繁缕的鲜汁液据称还有着不错的减肥效果,我想,那应该是俗称的刮油效果吧,不过此法有一定的泻药作用,没有医师指导的话,建议不要轻易尝试。古籍中,对于繁缕安全性的看法也是有差异的,唐朝的《食疗本草》便有“长食之恐血尽”的说法,偶尔熬粥食用调理身体看来并无大碍,但是即便是这种植物没有急性毒性反应,在其给药途径(外用及内服)、长期安全性等药理实验没有做之前,还是慎重一点的好。 我们身边的抗病毒中草药: l 三月的化香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04206-1103953.html l 刺破小寒青叶茂 铮铮枸骨红实繁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04206-1094209.html l 扯根菜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04206do=blogid=1075901 l 泠泠冬至霜满地 万万女贞子有成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04206-1090787.html l 楝花风过岁渐晚 金铃当空迎春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04206-1099491.html l 霜降日话拒霜花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04206-1082140.html l 乌蔹蔓于野蔹于毒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04206do=blogquickforward=1id=1087419 l 爵床科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04206do=blogid=1061544 l 扛板归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04206-621278.html l 野老鹳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04206-576953.html l 金银花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04206-566256.html
5226 次阅读|0 个评论
刺破小寒青叶茂 铮铮枸骨红实繁
热度 1 mimu 2018-1-10 23:43
院子的东侧,有一排枸骨;院子的西侧,也有一排枸骨。 因为上下班的时候顺路,所以经常会从东侧的这排枸骨树下走过。一年四季,枸骨的枝叶总是那么稠密光亮,青翠欲滴,叶子也堪称奇特,长方形的叶片不仅翻转卷曲,而且叶子边缘有 5 个刺突,很好区分,所以路过的时候,总会瞟上几眼,于是四五月黄绿色的聚伞花序,凌冬不凋的鲜红核果,倒也一一落入我的眼中。 仔细端详过了东侧的这排枸骨,也许会有意无意地不再去近观右边的这排枸骨。其实差异是有的,西侧的这排枸骨,叶片多少已经很有些无刺的倾向了。 入冬以来,尤其在下雪的时候,观看黑尾蜡嘴雀吃枸骨的红果子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枸骨有“鸟不宿”之称,但是蜡嘴雀们似乎并不畏惧枸骨叶子上的尖刺,它们总能够找到合适的位置抓在枝头上享受这顿红果大餐,虽然两侧的枸骨叶子上刺的多寡很有差别,可是从鸟群起落的情况来看,这些刺似乎对他们并无太大影响,枝丫见有时候也可以看到有各色小鸟出没,看来,“鸟不宿”也有不准确的时候,只是一个相对的称谓。人来人往,鸟起鸟落,颇有古诗中 “一陈噪冬青”的意境。 枸骨( Ilexcornuta ),或曰枸骨冬青,是冬青科冬青属的植物,无刺枸骨( IlexCorunta Var.fortunei )是它的一个变种。图书馆背后曾经有两棵冬青( I.chinensis ),春天的时候,我还曾经拍过它们紫红色的花朵,最近再去,已经莫名不见了;园区植物中还有龟甲冬青( I.crenata ),也是常见的低矮的绿化树种,也是冬青科的植物,和枸骨、冬青同属;带有冬青二字的植物身边还有几种,现在院子里面还有好几棵法国冬青( Viburnumodoratissimum ),但是它们却是忍冬科荚蒾属的植物;女贞在院子里也还有两棵,也有人将其果实称之为冬青子,其实它们是木犀科的;园区中常见的绿化树种还有卫矛冬青( Euonymusjaponicus ),也叫大叶黄杨,常常被修剪成圆球状或绿篱,是卫矛科的植物。把这些常见的带有冬青字样的常青树种的分类弄清楚,倒也是一件饶有趣味的事情。 枸骨的英文名也颇有趣,叫做 ChineseHolly , Holly 是冬青的统称,这个得名的由来应该与欧洲冬青( I.aquifolium , EuropeanHolly )有关。欧洲冬青的主要特点在于叶子边缘上的尖刺数量更多一些。欧洲冬青是一种与圣诞节紧密相关的植物,欧洲居民常常用它来编织圣诞花环挂在门上,据称可以抵御恶魔入侵,所以也叫 ChristmasHolly 。 枸骨原产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枸骨一名的来源可参考 宋代的《本草图经》:“枸骨木多生江、浙间,木体白似骨,故以名”,但 实际上中华民族对枸骨这种植物的了解应该要早很多。《诗经·小雅》中曾有诗句说“南山有枸,北山有楰”,这里的“枸”,历史上虽有枳椇、构树、枸杞等不同的说法,不过将其当做“枸骨”也是经过推敲的。从历史记载来看,枸骨具体何指一直相当混乱,直到李时珍时代,方才在《本草纲目》中将枸骨、冬青、女贞彻底分清楚:“女贞、冬青、枸骨,三树也。女贞即俗呼腊树者,冬青即今冻青树也,枸骨即今俗呼猫儿刺也”。 历史上,枸骨有很多别名,诸如猫儿刺、八角茶、狗青竻、木蜜等等,猫儿刺是其中一种较为熟知的一种。枸骨的叶子相对于红色的果实,辨识度更高,算是很好区分的一种植物了,所以李时珍说,猫儿刺因“叶有五刺如猫之形,故名”。不过说好区分也只是相对而言,小檗科阔叶十大功劳的叶片就和它很相似,以至于现在的苦丁茶究竟使用的是枸骨叶还是阔叶十大功劳叶,亦或是类似的其它植物,历史上基本上就是混着在使用,算是一本糊涂账,现在相关的考证文章仍然还很多。不过没有疑问的是,枸骨叶用作饮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清代的《本草纲目拾遗》便赞之 “味甘苦,极香”,不适于饮用茶叶和咖啡的人群,不妨试一试。 枸骨叶在传统中医药中使用很广泛,一些现代的药理实验也证实其具有抗菌作用,有意思的是,古代传说中枸骨叶的避孕作用也在枸骨叶醇提取液的小鼠实验中得以部分证实。不仅枸骨叶可以药用,枸骨的果实、树皮、根都可以入药。略显遗憾的是,虽然在瑶族医药中,枸骨曾用于肝腹水等疾病的治疗,同属的毛冬青( I.pubescens )也有用于呼吸道病毒的医学实验研究,枸骨在抗病毒领域的研究还是一个空白。 寻常一样枸骨树,因为日渐积累的这些了解,渐渐变得不一般了起来,再从树下路过的时候,竟然常常有了一种时空对话的感觉。 所谓“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或许也便是如此 体验 。
个人分类: 博物观察|11555 次阅读|1 个评论
泠泠冬至霜满地 万万女贞子有成
热度 11 mimu 2017-12-21 11:59
明天,也就是 12 月 22 日 ,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 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它也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周朝时即以冬至所在的月份为一年的岁首,并在这一天举行国家祭祀典礼。汉朝时改用夏历,但仍然延续了前朝的冬至日祭天传统,并称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此后历朝历代冬至一直是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中比较重要的一个节气和节日,先后被称为 “ 冬节”、“长至节”、“亚岁”等 ,甚至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现代天文学也证实了土圭观测冬至的科学性,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阳光最少,白天最短,黑夜最长。 有意思的是,和冬至日期相近的圣诞节在最初进入普通国人视野时,居然是以“西国冬至”、“洋冬至”、“外国冬至”这样通俗的称谓来博得国人的欢心的。中西方文化之间,倒有些隐隐相通之处。但冬至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单纯地指示岁首,“冬至一阳生”,天地万物阴阳开始转换,体现的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哲学思想。冬至三候都与此时的阴阳相生相克相关:“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但在城市日常生活中,这些物候并不容易观察到。中国地大物博,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其它地区也有很大区别,唐朝著名诗人元稹在湖北的时候就曾经说过“楚俗物候晚,孟冬始有霜”。所以观察节气与当地的物候之间的关系,也是一件充满地域特色的自然观察活动,现在在国内自然教育中备受推崇。 这段时间,武汉的最低气温已经低至零下 6 ℃,晨练时草坪上一片寒霜,小区中法国梧桐、银杏和无患子枯黄的树叶已经凋谢殆尽,唯有女贞和桂花树依然青翠, 这份形神确实对得起晋朝的苏彦在《女贞颂》称赞女贞道“负霜葱翠,振柯凌风” 。 女贞 紫黑的果实更是吸引了一些越冬的鸟儿前来啄食,倒也在一片冬日的死寂中平添了许多生机。 也难怪,女贞的花语原本就是生命么。 女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是颇有渊源的一种植物。在《神农本草经》中,女贞的果实被称为女贞实,列为上品,言其“主补中,安五藏,养精神,除百疾。久服肥健,轻身不老。生山谷。”再往上追溯,《山海经》东山经曾经有记载:太山上多桢木,这里的桢木据郭璞考证,为“女桢也,叶冬不凋”,也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女贞。女贞得名看来与它的这一特性有关,汉朝的历史学家颜师古曾经注释说“女贞树,冬夏常青,未尝凋落,若有节操,故以名为焉。” 按照现代的分类系统,女贞( Ligustrumlucidum )属于木犀科女贞属( Ligustrum ),常见的小蜡( L.sinense )也是这个属的成员。有意思的是,宋代诗人张鎡在 《眼儿媚·女贞木》 中,居然有“山矾风味木樨魂”这样的诗句,让人颇为惊讶。确实,女贞白色的圆锥花序,冬至前后紫黑色的果实,乃至凌冬不凋的蜡质绿叶,和同属于木犀科的桂花都有相似之处,划分为同科确实有所依据。当然,仔细看两者花型和大小还是有所差异,而且香气迥异,花期也不同,女贞的花期正如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说,“女贞花白草迷离,江南梅雨时”。此外,大约同是“叶冬不凋”的缘故,后人也有将女贞称之为“冬青”的,但是真正的冬青却是冬青科的,冬青的花为淡紫红色,不同于女贞的白色花序;核果呈椭圆形,熟时深红色,也不同于女贞肾形的紫黑色的果实。 女贞 Ligustrumlucidum 小蜡 金叶女贞 女贞历史上分布较广,原生于中国长江流域及南方各地,在很多北方地区也有栽培,也是常见的园林植物,李白在秋浦歌中描述道“千千石楠树,万万女贞林”,显然在秋浦所在的安徽池州市已是一种常见而且数量众多的植物。前些年小区中女贞树也曾经很多,这几年渐渐少了,可能是因为它的果实落在地上难以清扫,有关部门逐渐换成了其它树种。 其实女贞的果实既然被《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是一定有着独特而有效的应用价值基础的,在小区中适当保留一些还是很有必要的。撇开现代研究文献中所记载的诸多可用于治疗冠心病、高血压等作用不讲,单说抗病毒研究领域,曾经有文献报道说女贞提取物中的齐墩果酸和熊果酸可以通过非竞争抑制作用抑制丙型肝炎病毒复制酶 NS5B 的活性,这倒是符合女贞子入肝肾的中医理论;也有报道说女贞子水煎液对雏鸡传染性法氏囊炎病毒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只是尚未见深入解析出有限成分。中药中有一味以女贞子为主药的“二至丸”,其治疗白发的效果也值得人们关注。二至丸的讲究之处在于,这味药的药效以采集夏至的旱莲草(鳢肠,菊科)和冬至的女贞子为最佳。也有单用女贞子泡酒或者煮汁饮用的,但是女贞子性凉,脾胃虚寒者不宜服用,所以还是经旱莲草中和配伍使用比较好。二至丸之外,女贞子也可以和桑葚合用,或者三者合用,也是常见的配伍使用验方,感兴趣的可以在医师指导下予以尝试。此外,女贞属植物作为天然保健饮品在我国部分地区已有悠久的饮用历史,这方面的市场开发潜力同样不可低估。
9455 次阅读|23 个评论
那些年我拍过的爵床科植物
热度 8 mimu 2017-6-18 16:37
前几天,天然产物杂志(J. Nat. Prod. )刊登了一篇关于爵床科植物抗 HIV 的文章,小小地在我的微信圈刷了一下屏。 爵床,于很多人而言,听名字是一种相当陌生的植物,但实际上爵床科是一个拥有约 250 个属 4000 多种的大科,只是多数种属分布于热带地区,相对来说,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植物比较少。 其实这类植物离我们并不遥远,即便是深处武汉这样的大都市,身边的草丛中,也随处可见爵床( Justicia procumbens ),只是花极小,通常被人当做无用的杂草罢了,却没想到这种不起眼的小草,可是爵床科的科长大人。可能是爵床太过普通的原因,我翻了一下自己的图库,居然没有找到单独拍过的爵床,好吧,那就看看爵床作为蝴蝶蜜源植物的样子吧,对比之下,方见其花之小。爵床我记得是8-9月开花,到时候就是很好的补拍时间。 爵床抗病毒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抗疱疹病毒上(文献略),国内也有开展抗植物病毒的研究(文献略)。 爵床属有一种著名的观赏花卉叫做虾衣花( Justicia brandegeana )。虾衣花以前曾划分在麒麟吐珠属,现在撤掉分在爵床属。 上面文章中所说可抗 HIV 的有效成分为 Patentiflorin A( 爵谱卡明 A? ) ,来自于爵床属植物小驳骨( Justicia gendarussa ) ( 具体可参见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28613071 ) 。 从多样性来讲,上海辰山植物园韦宏金先生曾在广西发现了一种新的爵床 属 植物,合作者以韦宏金的名字命名为 Justicia weihongjinii , 发现的过程很有趣, 影像记录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也是颇为值得关注。 和虾衣花形态有些相似的一种花叫做金苞花( Aphelandra Pachystachys ),也是形似虾体,只是为黄色,所以也叫黄虾花,但是是爵床科单药花属的植物,原产秘鲁。同样,金黄色的瓣片只是起保护作用的苞片。 紫花芦莉( Aphelandra Ruellia ),也划分在单药花属,只是花的形态乍一看似乎差距甚大。 鸡冠红( Odontonema strictum )也是应用较广的一种爵床科鸡冠爵床属观赏植物,照片 2008 年摄于广州从化。 山牵牛,只看花朵则是比较难于想到会是爵床科的成员。山牵牛我见过两种:翼叶山牵牛 ( Thunbergia alata ),桂叶山牵牛( Thunbergia laurifolia )。翼叶山牵牛也叫黑眼苏珊,应该是 得名于其显著的黑色花心。 此外,我还曾经拍到过金脉爵床 、鳄嘴花( Clinacanthus nutans ) 等几种观赏花卉,具体种属尚在鉴定中,存疑。 鳄嘴花,也叫忧遁草,抗病毒研究开展的较广泛(文献略),最近几年南方市场开发的比较厉害,相关功能茶饮料有很多。 白接骨( Asystasiella neesiana )是我 2014 年在鄂西南记录到的爵床科白接骨属的一种植物,花期在 7-8 月。花朵很有特点,过目难忘,名字更是有特色,据说可以用来接断掉的手指头,也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爵床科还有一类有意思的植物叫板蓝( Baphicacanthus cusia )。需要注意的是, 通常认为, 著名药物板蓝根并不是用爵床科板蓝属植物板蓝的根做成的药物,而是十字花科菘蓝属菘蓝( Isatis indigotica )的根,有研究表明菘蓝及其活性提取物对乙肝病毒、流感病毒、腮腺炎病毒等多种病毒均有抑制作用。然而,据记载板蓝以及同属的马蓝亦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之效,可用于治疗腮腺炎等疾病。 有些厂家的复方板蓝根实际上是同时使用了菘蓝和马蓝的。 板蓝也好,菘蓝也罢,这两种植物还都可以用来做染料。小时候,曾经亲眼见过农村染土布的全过程。而且很不幸的是,我大约在五六岁的时候,曾经得过一次腮腺炎,竟然被村医用这种染料敷在腮帮子上辅助治疗,看着镜子中自己半脸的靛蓝色,记得自己顿时整个人都不好了。直到现在,我依然有些郁闷,不解的是,他们给我用的,到底是菘蓝呢,还是板蓝抑或是马蓝呢? 九头狮子草20170820
9968 次阅读|18 个评论
[转载]MIT发现抗病毒“万能药”
nooney1986 2011-11-21 17:11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们日前宣布,他们在实验室里发现了一种能够遏制许多病毒的高效物质“天龙”(Draco)。麻省理工学院的托德·赖德说:“我们迄今用‘天龙’(DRACO)对15种病毒进行了试验,包括感冒病毒、H1N1甲型流感病毒、胃肠流感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和登革热病毒等。这种物质对所有的病毒都有效。” “‘天龙’的攻击对象并非病毒本身,而是身体里被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赖德介绍说,“病毒在宿主细胞里繁殖,并且摧毁宿主细胞,然后从细胞里跳出,去攻击下一个细胞。”“天龙”可以通过核糖核酸找到病毒感染的细胞,病毒在繁殖过程中产生特别长的核糖核酸链。这样的结构身体细胞中一般不会有,因此这是细胞遭到病毒袭击的一个迹象。“天龙”能够识别被感染的细胞,也就是带病毒性核糖核酸的细胞,然后它会让这些细胞自我毁灭,从而结束感染,健康的细胞也就不会受损了。赖德相信,用“天龙”能够制成一种治疗所有感染的万能药物,从普通感冒到天花。
个人分类: 生物实验室|1161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研创新:原创性抗肿瘤和抗病毒全人源中和抗体研发技术平台
热度 1 xupeiyang 2010-7-15 13:35
国内外相关文献对比分析结论: 国内外检索到全人源单克隆抗体基因文库构建的文献报道,国内外检索到全人源单抗制备方法的专 利报道,国外检索到构建羊源抗体库的专利报道,但未见建立原创性抗肿瘤和抗病毒的多地区、多民族中国人全人源中和抗体研发技术平台的相关文献报道。 该课题的创新点: 1. 多地区中国人 大容量天然抗体文库 ,从大量来源于不同地区的中国人群中提取 RNA ,建立达 到 1010 - 1011 的大容量抗体 cDNA 文库。 2. 多民族中国人群天然抗体文库,选取中国主要少数民族人群作为研究样本提取 RNA, 利用不 同民族遗传及生活习惯的差异,提高天然抗体文库的多样性。 3. 抗病毒全人特异性抗体文库,建立包括流感病毒, EV71 病毒,艾滋病病毒等多个抗病毒全人 特异性抗体库,利用疫苗接种或病毒感染引发的人体免疫记忆反应,从经过抗原选择的记忆性 B 细胞中获得具有高亲和力的抗病毒中和抗体。 4. 高通量抗病毒抗体中和活性筛选技术 ,建立包括假毒平台在内的多项抗病毒中和抗体高通量 筛选技术。 编号: 2010207
个人分类: 创新评论|3727 次阅读|1 个评论
病毒肆虐,人类抗病毒新时代
吴信 2009-11-19 11:49
这是个病毒肆虐的时代。除了已经长期困扰人类的天花、霍乱、鼠疫、艾滋病、肺炎、肝炎等等,最近疯狂的禽流感、SARS、埃博拉病毒、法基病毒、比利多、甲流等等病毒接踵而来,这还不够,还有超级流感?现在,新老病毒正走出大自然,向人类发起进攻。在自然界,异常强大的变异病毒不断出现。病毒是不需要护照的,它们也不受国界线的限制。随着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一个新病毒可以在24小时之内到达世界任一地区,迅速的让人类来不及找出对付它们的有效药物。这些疾病中的任何一种都可能由区域性疾病变成全面发作的灾难。面对这些,貌似强大的人类显得多么的可怜与无能为力。 大自然是最厉害的恐怖主义者。人类与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的其他生物息息相关、互相依存。人类能否延续,取决于自己能否与包括病毒在内的其他生物和睦相处。当我们生存面临威胁的时候,其他的问题变得不是那么重要了。这也是考验人类智慧的关键与核心,也是发挥科学魅力的一个重要的点。 近日,乌克兰爆发一种新型流感---超级流感,让整个国家陷入恐慌,超级流感至少已经造成328人死亡,有100多万人感染,目前乌克兰正陷入流感病毒的肆虐之中。乌克兰政府已宣布关闭多所学校、托儿所和剧院,并禁止各种公众集会(中国网)。据了解,乌克兰爆发的瘟疫可能是三种流感病毒发生变变异合成的肺鼠疫,人们相信比甲流危险得多。 不过这还不是最可怕的。日前英国科学家通过研究乌克兰呼吸系统疾病的菌株发现,乌克兰的病毒有可能已发生突变,并不排除一种新的流感病毒可能会在乌克兰蔓延。研究人员注意到,该症状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臭名昭著的西班牙流感类似。英国媒体还援引乌克兰医生的话证实,两名患者的尸检发现他们的肺就像被烧焦了的炭一样黑,并把这种病毒命名为超级流感。 英国媒体报道,这种致命流感有可能横扫整个欧洲。 但乌克兰国内医生却给出相反的说法,虽然他们认为在目前的病例中正常的季节性流感和其他呼吸道疾病的患者已越来越少,但否认疾病是由一种新的流感病毒引起的,而是病毒性肺炎等其他呼吸道疾病。乌克兰预防专家则认为,在人群中的恐慌正成为这一流行病快速蔓延的加速器。 如果是这样,玛雅人的预言(说2012年12月21日的黑夜降临以后,12月22日的黎明永远不会到来)将兑现。不过,有点骇人听闻,单是某一种病毒不足以消灭人类!!但是不管怎样,建议立刻关闭边界,加强口岸检验,禁绝与乌克兰接触!俄国、斯洛伐克、波兰、匈牙利和罗马尼亚已经开始对入境的乌克兰人进行健康检查。五个边境入口,斯洛伐克已经关闭了其中两个。 资料链接 肺鼠疫 肺鼠疫为鼠疫的一种,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主要依靠飞沫传播,潜伏期短,感染者有危重的全身中毒症状及呼吸道感染特有症状。感染后若不及时有效治疗,病人多在2~3天内死亡。原发性肺鼠疫与普通呼吸道疾病相似,但后期会恶化为咽炎和颈部淋巴腺炎。继发性肺鼠疫则可能造成肺炎或引起胸膜渗液。未经治疗的肺鼠疫即可能在1~6日内死亡,死亡率高达95%。 西班牙流感 第一次世界大战快结束时,一场流感夺去了2000万到4000万人的性命,这就是西班牙流感,或称1918年流感。西班牙流感最早于1918年2月出现在美国堪萨斯州的芬斯顿军营中,很快传播至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德国、非洲,印度、英国、中国、菲律宾不到一年的时间席卷全球。因为流感造成800万西班牙人死亡,因此得名 西班牙流感。科学家近日研究发现,西班牙流感实际上是禽流感的变异。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3609 次阅读|1 个评论
免疫系统抗病毒机制被误解夸大了
chengm2002 2009-9-2 10:38
免疫系统抗病毒机制被误解夸大了 地球上细胞的出现开创了生命世界,从此迈开了漫长的物种进化史,起初小小的细胞仅依靠一层总厚度约7.0~7.5nm生物膜与外界隔断,生命是非常脆弱的,细胞靠两种生存形式逐步增强对外部世界的抵抗力;一是在细胞膜外再产生厚度为20~80mm细胞壁,这层壁可承受5~25个大气的渗透压,使 细胞 不易破裂,自然界单细胞生物如细菌等几乎都有细胞壁;另一方式是细胞成团,多细胞形式更具生存优势,多细胞生物由此而起,多细胞物种的里外层的细胞由于环境的差异逐渐出现功能的分化,生命形态逐步向复杂化大型化发展。多细胞生物的出现产生了一个细胞间相互作用的机制,相互的识别与粘连,即两个细胞表面具备互补结合分子以维持稳定的结合。随细胞类型的不断增多和分化,这类分子便逐渐演化出各种类型的分子,一类是识别同类细胞,如原始MHC分子,另一类为识别异己细胞,如原始Ig和TCR分子,同类则结合共处,异己则吞噬或排斥。免疫系统起始于原始细胞的识别与吞噬作用,是多细胞动物的部分细胞功能分化而来,专使识别异己职能,这个异己包括自身衰老变质和出轨变性的异常细胞(如肿瘤),随物种进化这些细胞逐步发展成为一个组成复杂庞大的生理系统,至脊椎动物已基本有了完整免疫系统及其功能。 免疫系统功能的实施建立在识别抗原分子的基础上,免疫潜能细胞的识别、激活和效应都是对应于以蛋白质为主的生物大分子,识别的信息在分子的三维空间结构上,这个结构包括蛋白质和蛋白链上的修饰分子,潜能淋巴细胞表面行识别功能的分子空间结构是对应于外来抗原分子的抗原决定簇(epitope)空间结构的。非特异免疫也有分子识别基础,其识别的主要是微生物表面的多糖残基,体内免疫相关分子甘露糖结合蛋白,可以与微生物表面普遍具有的甘露糖残基结合,只有高密度甘露糖残基才能激活甘露糖结合蛋白分子后段的补体结合功能区,然后引发一系列的免疫分子与免疫细胞的反应,这是物种在种系发展中逐步形成的先天的防御功能。特异与非特异免疫功能协作在对抗微生物入侵中起着根本性的作用。但病毒是自然界微生物中一类非常特殊的物种,其存在有双重形式:在细胞外以有蛋白外衣的颗粒形式存在,有感染性,但无复制(繁殖)的生命特性;在细胞内以核酸的形式存在,有复制性,但无感染性。对于外来病毒的入侵,免疫系统可以识别病毒的蛋白外衣抗原清除游离的病毒颗粒,也可以识别细胞膜上有病毒抗原表达的感染细胞,通过溶细胞机制清除感染细胞及其病毒(1)。因此免疫系统清除细胞内病毒的机制限于在细胞水平上,尚未发现有进入细胞内识别抗原并清除病毒的机制,文献有关细胞内抗体的研究报告(2),那是通过基因重组和基因导入的人为的实验研究报告,自然界从未发现有细胞内抗体存在的证据与机制。 另一更本质的问题是细胞内病毒主要是以核酸方式存在,核酸的生物信息在其序列上,至今尚未发现免疫系统有识别核酸序列和攻击细胞内病毒核酸的机制,因此一大类病毒可以在相应抗体存在的情况下而在体内长期存在,如疱疹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轮状病毒等等(3,4) 。从细胞内清除病毒意味着清除一类特异序列的核酸,按目前的科技水平仅在实验室可行。从RNA世界研究发现细胞内有一类短RNA可以保护某些多细胞生物抵抗RNA病毒的感染,但小RNA对核酸的调节作用还有许多问题尚在研究中,其与免疫系统识别抗原的机制完全不同,也不由免疫系统控制。 目前所知干扰素是机体唯一对抗病毒感染而又不损害感染细胞的非特异因子。干扰素是由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等分泌的,所有的细胞都可表达干扰素的受体,当干扰素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细胞就进入抗病毒状态,诱导细胞合成一种蛋白质DAI,一种由双链RNA激发的翻译抑制剂,大部分病毒复制周期中有双链RNA形成,而哺乳动物细胞没有双链RNA,DAI被病毒双链RNA激活后可使病毒蛋白的合成受到抑制,但也不能清除病毒核酸,而且以正常蛋白合成也受抑制为代价。某些病毒可产生抑制DAI的小RNA,如腺病毒的VA RNA L和EB病毒的EBER-1等,使干扰素不能发挥功能(1),因此干扰素的作用有局限性,实践证明其抗病毒疗效并不令人满意,而且干扰素抑制病毒机制与免疫系统的识别功能无关。到目前为止,人类并没有找到一个理想的清除细胞内病毒的自然或人工的药物。自然界有一大类能感染人类(外源病毒群)又能被彻底清除的病毒是因其不能与感染的细胞共存而溢出细胞被清除的(如汉坦病毒)。免疫系统虽然在对抗病毒感染中发挥了根本性的作用,可以清除病毒和有病毒抗原膜表达的感染细胞,对抗同类病毒的再次入侵;但因没有清除细胞内病毒的功能,仅以免疫压力使病毒局限化,因此免疫功能正常的机体并不意味着体内无病毒,而且也正是因为体内残留病毒的存在刺激才维持免疫反应的持久压力,所以一些病毒感染后可使人终生免疫。 人体不仅有正常菌群相随,也有一类正常病毒群相伴,追求纯洁而持久、彻底、永远清除病毒的概念是需要磋商的。病毒基因作为细胞基因的延伸与支流,从生命起源就有病毒的相随并与其相容。但因病毒的发展规律,病毒基因有时会发生对细胞基因的干扰,影响细胞的生命活动或生存;为维持自身基因的稳定与调控,细胞有一套限制病毒基因的调控系统,这是每一个细胞都有的自稳功能,与免疫系统毫无关系。免疫系统功能对抗病毒是有局限的。
个人分类: 未分类|10532 次阅读|1 个评论
略论中医药抗病毒的科学性
热度 9 yindazhong 2009-8-19 17:30
略论中医药抗病毒的科学性 “ 中医治本 ” 为本博客 “3+X 理论 ” 的第一论,可认为是中医补充(拯救)西医露的 “ 第一手 ” 。 这样本文“论中医药抗病毒的科学性”应该算作‘第二论’。这一论猛一看似乎不那么惊心动魄,细思量其实价值连城!轻松一论能顶亿万科研基金,能救千万人性命 ! 其实无论 SARS , 艾滋 , 禽流感还是今年出现的‘猪流感’都属于这‘第二论’问津的范畴。因为艾滋病毒、 SARS 病毒、以至多种流感病毒均属于 RNA 病毒。而 RNA 病毒善变,所以临床上很难对付。西医研发疫苗永远是跟踪追击,劳民伤财,总是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这是西医永远的痛,也是现代生物医学顾头不顾腚的无奈之处——又一处‘软肋’! 然而今年应对猪流感中国有关部门表面上如临大敌,实际上从容不迫。中国‘外紧内松’,而美国则相反‘内紧外松’,深怕给金融危机雪上加霜,造成巨大动乱。为何如此 ? 中医抗病毒的科学道理已在两年前一举突破,正式文章在‘猪流感’发作之前已及时的问世。下面请看本博客的中医理论 ‘第二论’:“从模糊数学看中医药抗病毒的科学性”。文章 发表在《医学与哲学》 2009 年 2 月,第 30 卷第 2 期, 78-79. 因为本博客的第一论给中医治本的千年难题作了科学解读,在发表第二论时,本博客已被广东省中医药科学院(广东省中医院治未病中心)特邀为客座特聘教授,因此署名有了双重身份。(合作作者卢传坚为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 下面请欣赏: 从模糊数学看中医药抗病毒的科学性_.pdf 从模糊数学看中医药抗病毒的科学性 ——中医药理论研究及发展的新视野 印大中 1,2 卢传坚 2 1. 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 长沙 410081, 中国 湖南 2. 广东省中医院,广州 510120, 中国广东 摘要: 由于病毒身体较小,且在不停地变异,有点类似物理学微观世界中电子的“测不准”状态,西医应用疫苗抗击病毒的战役往往被动艰辛,防不胜防。应用模糊数学的理论和概念,本文提出,中医药物中所含的成百上千种“不确定” 、 “干扰态”生物成分正是其拮抗善变病毒的优势所在,所谓以干扰态打破常态,以模糊应对变异,以“不测准”对付“测不准”。此类中医实践以系统生物学思维见长,既“扶正”又“驱邪”,尤以广谱“驱邪”为特色。该理念亦为“鸡尾酒疗艾滋”战略的延伸,只要调控适当,便可显现出中医药治疗病毒性疾病的特殊功效及其科学价值。总之,模糊医学有望成为中 - 西医学理念衔接的“立交桥”。 关键词 病毒,变异,测不准,中医 Scientific Explanation on Anti-virus Potenti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ased on Uncertainty Theory YIN Dazhong 1 , LU Chuanjian 2 1.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1, Hunan, China 2. Guangdong Provincial Hospital of TCM, Guangzhou 510120, Guangdong, China Abstract : Due to their mutability and variability, infective viruses existed and developed in a manner of uncertainty, which is analogous to the uncertainty of electrons in physics. Human’s battle against viruses is therefore very difficult. With the concept of uncertainty mathematics, this paper suggested for the first time that thousands of unknown chemical components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may play an inhibitive and disruptive role in conquering viruses. Such using uncertainty of chemicals to direct disturbances against non-predictive mutation of viruses may act as an advanced cocktail treatment on viruses. A rational manipulation of such uncertainty strategy with the advantages of systems biology may prove to be efficient as well as scientific to prohibit virus-based diseases and establish a theoretical bridge connecting the TCM with modern medicin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基金项目 : 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亚健康状态中医辨识研究 ( 2006BAI13B02 ) 和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 (863) 计划 : 针对亚健康的药物分子设计 (2008AA02Z411) Key words : Virus, Mutation, Uncertaint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至细则迷,多变则惑,以细微精确见长的现代生物医学在千变万化的生命体活动营造的迷惑中徘徊挣扎。本文提出模糊哲学指导下的中西医学理念大结合,愿能为“后现代生物医学”回归宏观,处变不乱提供有价值的战略思路。 从模糊数学说起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精确数学在描述自然界多种事物的运动规律中,获得了显著效果。但是,在客观世界中还普遍存在着大量的模糊现象。随着现代科技所面对的系统日益复杂,模糊性终于伴随着复杂性频频出现在科学家的面前。许多复杂系统,如航天系统、尤其是人文社会、生物医学及其它 “ 软科学 ” 的数学化、定量化趋向不断地把数据处理的模糊性问题推向前台 。 1986 年,司岩在《大科学的模糊观念》一文中讲叙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将以计算机控制的摄像机把某人的生物学参数摄取,并储入信息库中,当需对此人实施辨认时,则按程序进行信息核对,参数对了便显示 “ 是 ” 的报告。然而第二天电子计算机系统却否认了受试人的合法身份,原因是因为一夜间受试者脸部长出了一粒粉刺。试想,即便是一个婴儿,也不会因妈妈脸上长了一颗粉刺而失认。过份地追求精确反而失去了真实!现实世界其实有成千上万这样的事例。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模糊数学已被初步应用于模糊识别、模糊评判、模糊控制、模糊决策、系统理论、信息检索等诸多领域。在气象、生物、心理等许多方面获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生物的可变性 上文所述的“脸上长了一颗粉刺”是生物体的宏观变化,实际上生物体时时刻刻都在整体,器官,细胞和分子水平发生着改变。 生物细胞中的遗传物质在复制时也很容易出错,也就是会发生变异。高等生物有一套检查修补机制,可以把出错的概率降低,然而诸多 RNA 病毒仅为单链的 RNA 结构,没有像双链 DNA 那样拥有另一条可以用来校对检修的复制版本。艾滋病毒、肝炎病毒、 SARS 病毒、以至多种流感病毒均属于 RNA 病毒。因为它们的善变,所以临床上很难对付 。 流感病毒基因每隔几年便可能会发生一些个碱基位点的突变 。例如近五年来,科学工作者已经研究鉴定出了十多种基因型的 H5N1 禽流感病毒,主要包括 H5N1 的 A , B , C , D , E , G , V , W , X , Y , Z 和 Z+ 基因型等。面对如此状况,人们每年都该重打一次新的疫苗,以防御流感病毒可能的入侵。 近百年来,现代医学对抗微生物的战役尽管历经艰辛,却也频频告捷,急性传染病对人类造成的死亡威胁已大大降低。然而大自然中的微生物群体从来就不甘束手被擒,它们不断地改变身体“形状”,躲避人类的反击。细菌的变异令人类使用抗生素的功效每况愈下;病毒的快速变异更是让现代医学的免疫研究被动应对,捉襟见肘 。 例如,因为艾滋病毒通过反转录酶等(图 1 )将其 RNA 转录成 DNA 而整合入宿主细胞。现代医学针对艾滋病毒的药物则有:反转录酶抑制剂、蛋白酶抑制剂、 HIV 整合酶和 Tat 酶抑制剂,以及针对核衣壳蛋白的锌指结构和糖蛋白 gp120 的药物等。这些药物在应用初期往往有显效,但 HIV 很快便表现出抗药性,就是由于病毒相应基因发生了突变,使得种种针对性单一的药物效果越来越差。何大一教授开拓设计的“三合一”制剂以采用针对多靶点的同时干预疗法,所谓 “鸡尾酒疗法”而著称,显示出了中西医学理念结合的潜力与优势,但 HIV 病毒还是发生了新的变异,又逐渐重新逍遥法外。 图 1. 艾滋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及其内部结构 上述情形在现代医学拮抗那些身体结构与 HIV 类似的感冒病毒和 SARS 病毒时也大同小异。令人啼笑皆非的是,现代主流医学在小小的病毒性感冒面前居然无所作为,让大家“一周以后自愈”……。因为现代医学一般认为:病毒性感冒“治与不治一个样”,治也几乎白费力气!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已知的人类感冒病毒已多达百种,相关的免疫抗战似乎永远只能是被动挨打之后的“跟踪追击”。 值得注意的是,中医药在防治流感,战胜 SARS ,医治艾滋等病毒性疾病时,有些时候却似乎能“草草”了事,化险为夷 。但对于解释为什么“一把小草”就能出现广谱的疗效还缺少站在哲学高度的医学理论的指导。 中医药“模糊疗法”的科学性 现在我们应用模糊数学的理论和相关概念,来看看中医药在某些状况下是如何通过不那么精确的方法来实现科学治病的目的的。 中医药物不说复方,就是单味药也含成百上千种“不确定”的,并且可能在炮制过程中不断变化着的生物成分。所谓良药苦口,从这些苦得让人打颤的药液,我们可以自然而然地想象,病毒在我们体内也同样会遭遇“四面楚歌”,“险象环生”的“药难”。 事实上,与正常人体内的“血液营养”相比,这些稀奇古怪的药物成分堪称病毒生长繁殖的“复合干扰素”,或可比作“喷砂枪弹药流”。所谓以变制变,以乱治变。病毒纵然千变万化,仍是生物大分子,仍服从生化反应的诸多必然规律。千奇百怪的 中医药成分对 DNA 、 RNA 在复制衍生过程中的转录翻译 、 表达代谢和生化平衡,尤其是对其体内各种生物酶类的“工作环境”,造成了极大地干扰。这些突如其来的生理生化状态改变,对于整个人体也许只是一时的“添乱之变”,但对于偶而外来的,或者那些乘虚发作的捣乱分子,应该是灭顶之灾(这些微生物本来就属寄人篱下,在苟且偷生)。此时此刻“倒霉(酶)的病毒”即使不能全军覆没,也差不多十去八九,成不了什么气候了(一如人体的正常状态,病毒无能力攻入人体的细胞组织)。如此“药难”,越早越有成效,越怪越出精彩。因此有些及时应用了中成药的病毒性感冒往往只有两三天的病程,便迅速得以康复 。 上述以模糊应对变异,以干扰态打破常态,以“不测准”反制“测不准”,似喷砂枪打苍蝇,电网拍掳飞蚊,只要辨证施治,对药物调整合理,便可显现出中医药治疗病毒性疾病的奇效 。病毒再变也翻不出中医药有针对性的模糊疗法的“如来手心”。事实上,人体本身的免疫体系在抵抗疾病过程中分泌的细胞因子也往往应用了同样的干扰战术——表达分泌多种干扰素,以扰乱病毒增殖的途径和过程,问题只是人体表达干扰素的反馈过程需要时间,因此不如人工用药迅即。 如此针对病毒的“测不准变异”的模糊疗法的有效性及科学性决非空穴来风。有关实验室已经做了大量地研究,发现在细胞培养体系加入的种种病毒以至病菌可被多种中草药或中成药混合成分高效杀死 。这早已不是什么难题或新闻,例如目前获得公认的具有广谱杀菌抑毒作用的中成药有:大蒜、柴胡、鱼腥草、双黄连、清开灵等等。 许多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其实要 抑制千变万化的感冒病毒的生长往往并 不一定需要去寻什么“灵丹妙药”,调控环境的 酸碱度(如,醋疗法)、调控身体的温度(如,热水浴疗法)、合理补充抗氧化物质的“阴阳”平衡疗法等就是一些切实有效的措施。当然大量中成药中富含的多糖、黄酮和皂苷类的药物还能够从“扶正”的角度提高机体的免疫力,进而从“治本”的层次改善我们身体的抗病能力。 如果说“科学主义”的僵化思维只习惯于承认“可道之道”,如今对“中医药治病毒有特效”的哲学解释无疑将有助于把中医药从“非常道”中解放出来,这里有模糊数学的功劳,也有“易学”思想的 精髓,“易”者“变”也!生命万物时时在变,科学岂能一成不变?病毒在变,西医药跟在后面追之不及,中医药却早已在前面设好了天罗地网,只是我们缺少火眼金睛! 如果说《 相对论》让我们意会出了“时空之变”;《大陆漂移说》令我们感悟到了“大地之变”;《模糊医学》则提醒了我们应该如何应对“生物之变”。关注模糊医学将为人类成功地应对充满变数的生物世界提供科学思维的睿智,本文提出的“不测准”理论或将建立起一个整合还原论和系统论的医学大框架 ,在拮抗微生物的医学领域建立起一座衔接中西医学理论的“立交桥”。 参考文献 1. 陈可冀,主编.中国传统医学发展的理性思考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6-21. 2. Yin D Z, Chen K J. The essential mechanisms of aging: irreparable damage accumulation of biochemical side-reactions . Exp . Gerontol . , 2005, 40(6): 455-465. 3. 蒋永光,陈波,胡波,刘娟.从抗HBV到抗SARS——试论中药抗病毒的研究思路 .医学与哲学,2004,25(2): 50-51. 4. 沈丕安.中医抗病毒感染的治法与体会 . 世界临床药物,2007,28(11): 646-650. 5. 彭胜权.中医药治疗病毒性感染性疾病的优势和特色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21(5): 336-339. 6. 罗云坚,罗翌,李际强.中医药治疗病毒性传染病的研究现状与思考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21(5): 336-339. 7. 邓玉群. 柴胡解毒汤在体外细胞培养中抗HBV活性的研究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O): 1535. 8. 程献.治疗SARS药物的研发思路与进展 .中国药师,2004,7(3): 168. 9. 王伟,张燕萍,王书臣,等.中医药治疗流行性感冒研究进展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5,12(8): 102-104. 10. 骆燕宁,孙彩霞.针灸配合刺络放血、走罐治疗西南非流感186例 .中国针灸,2001,2l(2): 105-106. 11. 李大喜.鱼腥草水蒸气蒸馏物的抗病毒作用及其对HSV一1、流感病毒和HIV作用的成分 .中成药,1996,18(11): 49. 12. 贺玉琢,高英杰,富杭育.正柴胡饮抗病毒作用的实验研究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1996,2(1): l2-l5. 13. 曾祥英,劳邦盛,董熙昌,等.阔叶十大功劳根中生物碱组分体外抗流感病毒试验研究 .中药材,2003,26(1): 29-3O. 14. 杨志强.板蓝根提取物抗病毒机制的研究 .世界健康文摘(医学月刊),2007,4(9): 94-95.
个人分类: 中西医集合|6702 次阅读|22 个评论
抗流感“兵器谱”
ELOA 2009-5-28 13:40
riset 发表于 2009-05-22 14:27 人们和流感的战争已经延续了上千年。自从人类开始使用抗病毒药物和流感疫苗以来,胜利的天平仿佛一度向人类倾斜,但是在狡猾善变的流感病毒面前,这些武器一不小心就哑火了。在凶猛的病毒大军到来之时,我们还有哪些看家武器呢? 如果有人要撰写一部流行性感冒编年史的话,那么,2009年一定是不容忽视的一年。继年初中国及东南亚地区连续爆出数十起人感染禽流感个案过后,4月下旬,起源于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的甲型H1N1流感人际间的局部爆发性流行又在一夜之间将恐慌传遍了全球。一日紧过一日的疫情,让科学家也行动起来,希望能找到流感病毒的命门所在,力求一击中的。 主动攻击病毒的药物 抗病毒药物是我们对付流感的又一大武器 抗病毒药物自然是最先投入战场的先锋。为了对付流感,人们开发药物的脚步一刻也没有停歇过。要想把凶悍的流感病毒挑落马下,就必须找到它们的命门。 以金刚烷胺和金刚乙烷为代表的金刚烷胺类药物已经在抗击流感战争中奋战多年,这类药物作用的靶点是位于流感病毒外壳处(衣壳)的M2蛋白。病毒繁殖扩增时,需要将自身的遗传物质RNA注入到宿主细胞中,这样才能仰仗宿主的合成系统生产大量的子代病毒。这一注入过程需要M2蛋白作为先遣军开辟一条通道,而金刚烷胺类药物就像铁道游击队一样专门破坏这条通道,这样一来,病毒的繁殖就会受到极大的抑制。不过最近十几年,很多流感毒株的M2蛋白都发生了突变,从而使病毒有了针对金刚烷胺类药物的铁布衫。在此次甲型H1N1流感疫情中,金刚烷胺类药物显然已经力不从心了。 自从禽流感以来,我们在媒体中经常提到一个药物名达菲(Tamifllu),其学名为奥斯他韦(Oseltamivir)。在此次甲型H1N1流感疫情中,达菲也显示了良好的疗效,这是因为它还紧握着流感的另一个命门。流感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完成复制表达及组装后,会以出芽的形式突出宿主细胞,但是新生病毒与宿主细胞之间的凝血酶-唾液酸连接像一道绳索一样,将二者捆绑在一起。神经氨酸酶具有催化唾液酸水解能力,是解开绳索的关键酶。一旦这条连接绳索被断开,摆脱束缚的新生病毒便可自由侵袭其他健康细胞。达菲在结构上非常类似于神经氨酸,具有强有力的抑制神经氨酸酶的活性。通过抑制神经氨酸酶活性,阻止了新生病毒的释放,从而切断病毒的扩散渠道。附带说一句,这种药物在研发时大量使用的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技术。并且,达菲的主要原料是我们平常吃的大料中所含的莽草酸。不过,达菲已经是经过修饰的的化合物。虽然达菲对流感病毒可以起到很好的抑制作用,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实验证据显示其原料莽草酸对流感病毒有同样的效果。此外,大料中含有黄樟醚,过量食用可能导致中毒。大量食用大料来对抗流感,未必是个明智的选择。 从金刚烷胺在短时间内败北不难看出,产生能够对抗达菲的病毒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比较好的解决办法,就是通过注射疫苗,在人体中提前构筑起防御病毒的阵地。这种方法在对抗结核病、乙肝等传染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有些疫苗(如针对结核病的卡介苗)只要接种过,基本上可以达到终生免疫。但是疫苗构筑的阵地却往往防不住新型流感病毒的入侵,这也就是我们每年都需要接种新流感疫苗的原因。 疫苗的缺陷 流感病毒的结构中,抗原性最强的要数其蛋白质外壳上的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流感病毒侵袭至人体内后,往往是这两种蛋白激起免疫系统的强烈反应。所以,科学家在设计疫苗时,往往把这两个蛋白预设为免疫系统的攻击目标。而疫苗就像是一张为免疫系统下发的通缉令。提前将这两种蛋白注入体内,让免疫系统记住这些坏人特征,在真正的厉害的坏人(流感病毒)侵入人体的时候,免疫系统就会一拥而上,将他们制服。 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流感疫苗就是灭活疫苗。其生产流程是,首先在受精鸡蛋(鸡胚)中培养病毒。之后收集含有病毒的组织,使用福尔马林把其中的病毒通通杀死。最后包含这些病毒尸体的原液分离纯化,经过病毒活性和无菌检测之后,这些病毒原液就可以作为疫苗使用了。流感全病毒灭活疫苗具有较高的免疫原性和相对较低的生产成本,但是,除了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病毒尸体上的其他结构也会引发免疫系统的反应。因而,在接种过程中,副反应发生率也较高。 为了降低这类影响,科研人员在灭活疫苗的基础上,开发了裂解疫苗。其原理是,利用乙醚等裂解剂将病毒拆开,去除其中核酸及大分子蛋白质,保留抗原有效成分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以及部分基质蛋白(M蛋白)和核蛋白(NP蛋白),经过不同的生产工艺去除裂解剂和纯化有效抗原成分制备而成。在裂解疫苗的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纯化,从而得到更纯的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这种疫苗可以为免疫系统进一步指明敌人,并且大幅降低副作用。 无论是何种疫苗,在多变的病毒面前,都很快会变成过时的通缉令。因为新病毒的面孔,很快就会跟通缉令上的出现差别。在面对新病毒时,人体依然是座不设防的城市。流感病毒变异快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它属于RNA病毒,在增殖复制过程中所依赖的RNA聚合酶自我纠错能力很差,导致子代病毒的基因序列与母代并不完全一致。随着代数的增多,差异就变得越来越大。如果把疫苗与病毒分别比作钥匙和锁,那么突变的日积月累迟早有一天会导致钥匙再也打不开锁。另一方面,流感病毒的基因组是由8个小片段构成,因此在增殖过程中很容易与其他种类的流感病毒发生基因重排,这也增大了病毒变异的概率。 目前在药物和疫苗的帮助下,人类与流感病毒之间形成了某种程度的均衡,但是在双方的对峙中,人类总是处于守势。只有新型毒株出现后,人类才能根据这种毒株的特点,抢在其肆虐之前,选择相应的药物,研发匹配的疫苗。由于流感变异的速度逐渐加快,这使得人类的防守渐呈力有不逮之势。当疫苗通过检验上市之后,它们很快就无法对抗新出现的病毒。 体外制造的抗体武器 科学家一直努力试图改变疫苗研发滞后,而无法对抗病毒的被动局面。如果在病毒到来时,无法在人体内及时获得足够的抗原,那最好的出路就是,在病毒入侵之前,在体外准备好足够的对付他们的武器弹药。不久前,《自然结构与分子生物学》杂志刊载了哈佛大学医学院、丹娜-法伯癌症研究所以及加利福尼亚州波纳姆医学研究中心的科学家的发现。通过他们的研究,流感病毒的最重要的命门似乎呈现在我们面前。这一区域位于血凝素结构中的茎干部位,位置隐蔽且氨基酸序列和结构相当保守。虽然人体免疫系统无法察觉到该区域的抗原性,但是完全可以在体外生产出对抗他们的抗体,并且这种保守性存在还可以保证生产出的弹药长期有效。这一结构的发现,为设计弹药指明了方向,而单克隆抗体正是合适的备选武器。 抗体这种一向被认为是防病护身的厚实盾牌,在科学家的回春妙手中,它很能成为下一种向病毒发起冲击的进攻利器。旅美中国科学家隋建华介绍说,他们在实验室中对数以亿计的单克隆抗体进行数轮扫描,最终得到的单克隆抗体可以中和多种流感毒株,使之丧失进一步的感染能力。研究人员表示,目前流感病毒的血凝素蛋白共有16种,而这种单克隆抗体就能对付其中的9种,其中就包括在当前流行的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以及90年前横行世界的1918年西班牙流感H1N1的血凝素蛋白。另外,这种抗体可以短时间内大量制备,如果与抗病毒药物联合使用的话,可以阻止病毒传播、预防流感。 美国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所长安东尼福奇给予该发现以极高评价,他评论称,这项研究意义重大。在流感暴发而疫苗尚未生产出来之前,这种单克隆抗体将是重要的抗病毒补充药物。领导这项研究的韦恩马拉斯克目前计划对这种单克隆抗体开展临床前及临床研究,他认为,这些人单克隆抗体可在流感季节用来治疗免疫能力低、高龄个体和医疗工作者等高危人群。研究者的进一步计划是,利用这一保守区域的特点,开发相应的流感疫苗,并力争未来3年内用于临床试验。马拉斯克还乐观地认为,在未来我们不必再为了越冬而提高免疫力,如果能够措施得当,拥有终身的免疫力并非奢望。 此外,单克隆抗体还能阻断导致疾病的信号通路。在正常的细胞中,细胞行为都要遵循各种调控信号,但是如果一些负责信号转发的关键蛋白出了故障,一些本不应该发出的信号却被传送出去,这时能与这些蛋白特异结合的单克隆抗体就会像一座大坝一样阻断信息流的传递。利用单克隆抗体精确制导的特点,还可以将一些具有治疗作用的物质,如放射性核素、毒素和药物等与其绑在一起这样可以使得药物更加敌我分明,有效地减少药物对正常组织的毒副作用,提高病变细胞的药物摄入量。 单克隆抗体从制备成功到如今不过30余年,但由于靶向和控制理念在疾病诊疗上的深入人心,单克隆抗体具备的种种优势使之迅速成为学界和制药业界的新宠。目前有100多种治疗性抗体正在进行临床试验,500多种抗体处于临床前研究。2004年,只有17家公司直接销售单克隆抗体药物,但随着新产品和新公司的涌入,这一数字到2010年有望增长一倍以上,达到36家,据估计届时单克隆抗体药物的销售额将超过300亿美元,成为生物制药领域的领头羊。目前,获得FDA批准的抗体药物已经广泛应用于肿瘤、心血管相关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病毒感染和器官移植等疾病领域的治疗中。随着人们对疾病和单克隆抗体更加深入的了解,相信后者的用途会越来越广泛。单克隆抗体将成为人们对抗流感以及其他疾病的又一种利器。 小知识【单克隆抗体的前世今生】 众所周知,闯进人体的病原体之所以能被免疫系统所识别,是因为这些病原体长着坏人一般的面孔(抗原性),因此有时也将这些病原体称为抗原。有些较大的抗原,比如流感病毒,在结构上有多处区域都具有抗原性,这会招来多国部队机体对这个大抗原产生的多种抗体的联合进攻。 要想得到抗体,需要在体外对一种特殊的只生产单一抗体的B淋巴细胞加以培养,从而得到一群相同的细胞(也就是学术所说的单克隆),由这群细胞合成的抗体就被称为单克隆抗体。不过,这种B淋巴细胞很难培养,直到1975年英国剑桥大学的德国科学家科勒和阿根廷科学家米尔斯坦才解决了这个问题,为此二人还共同分享了1984年的诺贝尔生理及医学奖。他们利用骨髓瘤细胞可长期在体外生长繁殖的特点,利用细胞工程技术将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合二为一,生产出兼具二者特性的的杂种细胞,既具有B淋巴细胞产生单一抗体的特性,又具有骨髓瘤细胞在体外连续增殖的优点。 第一代单克隆抗体来源于小鼠的B细胞杂交瘤,这种细胞产生的抗体具有鼠源性成分,对于人体免疫系统而言,这种抗体依旧属于外源物质,这使得人的免疫系统会对这种抗体发动攻击,这一致命弱点不但降低了抗体的效能、而且用于人体后会产生人抗小鼠抗体效应,有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因而大大限制了单克隆抗体的应用。随着DNA重组技术、抗体库技术以及转基因小鼠技术的日渐成熟,鼠源单克隆抗体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鼠/人嵌合单克隆抗体、人源化单克隆抗体、人抗体和完全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先后研制成功,其中的鼠源成分也逐渐减少,到如今,完全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已经百分百不含有鼠源成分。上文提到的在对付流感方面具有广谱中和活性的单克隆抗体就是一种人源化抗体。 除了直接对抗病毒,单克隆抗体还可以与其他药物组成免疫偶联物分子,将药物精确释放到需要的组织或者器官。在这种联合弹药中,单克隆抗体相当于导弹的制导装置,将所携带的弹头引向目标通常为肿瘤细胞表面的相关抗原或特定的受体。根据不同的用途,弹头种类是可以更换的。例如在癌症治疗中,用作弹头的物质主要有三类,即放射性核素、药物和毒素。在单克隆抗体引导下,弹头会集中攻击病患部位,在尽可能避免损伤健康组织的情况下,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本文已刊于《牛顿科学世界》2009年6月号。) 图片来源: Medicine by Darren Hester
个人分类: 其他|1236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5 13: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