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科学发展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有钱能使人推磨”
jitaowang 2010-1-12 15:28
科学发展 自组织现象 一个钱字居然把整个世界经济的大磨盘推得团团转,真是了不起的复杂系统自组织现象。 有钱能使人推磨可以说是当前市场经济为主导的 世界经济的 一个通俗形象描述,而且推磨者推得越起劲就从磨盘中流出越多的钱,推磨者也得到更多的钱。于是 整个世界经济就被自动地组织起来形成一个世界范围的经济大网络,社会得到科学发展和进步。本文所说的推磨者, 绝大多数是人而不是鬼。 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情况下,经济大磨中总是流出基本相同的钱给每一个推磨者,推多推少一个样,结果大家都逐步不推了,经济大磨就转不起来了。这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明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情况不符合客观的科学发展规律。 问题也不要绝对化,常言道,有钱能使鬼推磨。例如,毒枭贩毒就可能是在反方向推磨,阻碍社会发展和进步。这就需要法律、政策等的管理控制、监督和调节,使人推磨而不是鬼推磨,或者控制鬼推磨的现象最小化。总的来说,我国最近几十年在经济领域的改革开放是成功的。整个国内经济都相应地,由绝大多数老百姓共同参与的,经济发展的复杂系统自组织是成功的。 相应地在自然科学和医学领域(不包括社会科学和哲学等领域)的改革开放是相对落后的。尽管我国科技投入有明显增加。但是最近暴露出来的一系列鬼推磨的现象,或者是学术不端高价医疗等现象都是一些负面的现象。其实绝大多数自然科学和医学领域的不良现象的推磨者还是人。自然科学和医学领域的进一步全面性和根本性的改革开放的时机已经到来了。大幅度地提高自然科学和医学领域人员的钱就是其中一个带根本性的改革措施。 大幅度地缩小国内外相应自然科学和医学领域从业人员的待遇差距,大幅度地缩小洋龟、海龟和土鳖的待遇差距(实行同工同酬),大幅度地缩小院士和非院士的经济收入差距(回归院士的荣誉称号本质),消除自然科学和医学出版领域的书号垄断现象(国外从来没有的)等等都是当务之急。我国迫切需要在加大我国科技经费投入的同时,让自然科学和医学领域的广大科学家等(而不是少数人员)投身到推动我国科技发展的大磨盘的复杂系统自组织战斗中去。不仅推动我国科技发展的大磨盘,还要在推动世界科技发展的大磨盘中作出我国的应有贡献。
个人分类: 科学发展|2022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发展观”的语言歧义问题
tangwzh 2010-1-11 14:28
科学发展观的内容相对于唯生产总值(GDP)发展观来说,当然有新意,这是毋庸置疑的,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指导思想也是理所应当的。但是有一个问题,我一直希望党能够觉察到,在本单位的学习和讨论中我也几次提出来;然而,至今没见到对这个问题的反应,所以在这里不得不公开指出来请大家关注。 这个问题就是科学发展观这个概念在语言上是存在着显而易见的歧义的,因为从字面上来看的话,科学发展观首先是一个科学哲学或者自然辩证法研究领域的概念,指的是关于科学本身发展的理念,科学在这里是个名词,既是发展的主体,也是发展的对象。而我们党如今提出的科学发展观这个概念,相较于字面意义上或者通常意义上的科学发展观概念,完全是一个新的不同的概念,科学在这里是个形容词,修饰和限定发展或发展观,指明发展的方式、方法,意思是科学性的、科学式的或科学化的;所以,这个科学发展观在语言上更精确的表述就是科学性发展观、科学式发展观或科学化发展观,考虑到科学性发展观又会与科学的性发展观相混淆,如同当年的先进性教育被人调侃为先进的性教育一样,若使用科学式发展观或科学化发展观就是比较没有歧义的表述。 当然,有人可能会说,我们党提出了一个新的更流行的科学发展观概念,完全可以取代原来科学哲学意义上的科学发展观概念。这说得当然不错,现在这个科学发展观概念当然比原来的流行得广多了,问题是如果从语言本身的角度来说的话,科学发展和科学发展观这两个词组首先使人想到的是关于科学本身的发展,因为这是字面上很明显的含义。我们现在使用的科学发展和科学发展观这个说法,实际上是一个简略的说法,略掉了表示这里科学这个词的形容词属性的性、式或化,因而跟原来的科学发展和科学发展观这两个词组在含义上形成了歧异。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这样用并非完全不可,现在也用得上好,但这是在党中央的大力宣传下使用的,离开了这个宣传环境,语言歧义仍然是存在的。从长远来看,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后人更容易感觉到这种歧义;从现实的角度来说,这种歧义的存在,也不利于科学发展观的宣传和人们更直接、更晓畅地理解科学发展观。 我相信党也一定会意识到这个问题,但我不知道党中央是怎么考虑这个问题的,如果中央宣传部门对此能有一个解释就好了。或许中央希望的是简略顺口,但从语言的角度来说,这个歧义是无法回避的,所以希望党的理论专家能够释疑解惑。记得毛主席曾说过,重要文件要请语言学家过目才行,不知道科学发展观这个概念在理论专家和语言学家之间是不是达成了一致。 附记:本文曾在新加坡联合早报网发表,见于如下网址: http://www.zaobao.com/forum/pages1/forum_lx091016.shtml
个人分类: 语言|5848 次阅读|0 个评论
自然杂志关于未来十年科学发展领域预测
msxue2004 2010-1-10 10:40
《自然》杂志的编辑们在科学社群里发掘了一些专家,并且向这些专家们提出了一个简单的问题:你所研究的领域在十年后会到达哪里,并且如何到达你所期待的未来?以下是最受人们欢迎的五个预测。 1,搜索(SEARCH) 谷歌研究负责人彼得诺维格表示,搜索引擎仅仅只有十年的历史。然而,看看现在搜索引擎的巨大变化,你就可以想象到,当继续经历一个十年后,它会变成什么样呢?以后,大部分的搜索查询将直接通过说话,而不是打字输入,而且,有一小部分的实验性搜索将会完成对大脑信号的直接读取。但是在充满思想的电影和Youtube视频时代,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所有信息都将直接进入人们的大脑。搜索在下一个十年面临的重大困境与当今所面临的基本原则是相同的。彼得诺维格表示,谷歌和它的同志们(或者说竞争者)需要精炼搜索引擎来提高品质和搜索精确度,而不是提高它的流行度。 2,生物学(BIOLOGY) 大卫A雷曼,是帕洛阿尔托医疗保健体系里退伍军人事务所的传染性疾病的专家。他认为医学的研究将会离开我们已经知道很多的那些人体实验,我们将更多关注我们知道很少的人体内部发生的微生物过程。不同的微生物活在我们的身体里,而且和我们身体内部的其他生物一起发挥着某些惊人的功能,而且研究这些微生物的习性可以带领我们迎来很多医学突破点。只有了解了我们内在的生态系统如何在维持着我们的健康,或者使我们不健康,我们才能够为人类建造一个更加健康的身体。 3,合成生物学(SYNTHETIC BIOLOGY) 下一个十年的挑战将会是整合分子工程和计算机来制造复杂的系统,来自哈佛医学院的遗传学教授乔治丘奇说。通过把电脑取得的巨大进步整合到生物学的进程,我们才能够发明出更加有效的药物来治愈癌症以及发展出工程细菌来提高我们的粮食质量和产量。我们甚至可以改变经济萧条国家里经济发展的日常模式。合成设计的抵抗寄生虫的农作物或者光合作用的有机物可以促进农作物的大量生产,或者至少可以改进经济的景观。由于成本下降,这些技术将会让发展中国家减少肥料的过度浪费,并且减少化石燃料以及流行性疾病耕作的清洁剂的使用。而且农业生产变成更加有效的系统,当他们想减少昂贵的路上运输时,这将有利于手机网络的推广。 4,激光(LASERS) 就像1960年的发明家,我们很可能仍然是低估了激光的影响,来自斯坦福大学的托马斯贝尔和来自罗切斯特大学的尼古拉斯比奇洛说。随着你所做的一切,激光的未来是尺寸,通过激光,我们以后可以谈论纳米尺度。有些激光甚至比单个分子还小,这将给不仅是生态基因组的排序还有硬盘带来彻底的改变,而且这些改变我们可以在一个单个字节的电脑上实现。甚至宇宙论和物理学将会被突破。激光将可以衡量宇宙里漂浮的基本常数,并创造那些只能在行星内部发现的事物的形式。这很可能会创造出聚变反应,从而可以提供无限制的、无碳的能源。对于一个十年的工作,这绝对是一个巨大的突破。 5,研究体制(RESEARCH) 但是,我们如何才能做到以上所说的各种突破和进步呢?来自专栏集团的理查德克劳斯纳和来自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的大卫马尔蒂末也许已经有接下来的十年里最激进并且最惊人的想象。这些想象开始于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但是他们也呼吁我们要在文化里有所改变,那就是改变看待科学的态度。当研究基金发放时,人们会坚持说,我们需要关注研究者而非研究本身。要进行创造性突破的最好方法就是资助那些最具创造力的人。确实,应该资助那些敢于冒险的人而不是慷慨的给作家拨款,因为这会刺激新一代的科学家钻研于那些不同于主流思想的研究,例如把美国安在月球上的想法。正如这些,我们应该鼓励新一代的独立科学家开始他们职业生涯的发展,并且协助他们另类的不同于主流学术路线的科研。支持他们最小的、最新鲜的和最开阔的想法,打破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这种等级层次限制,这将让他们可以突破前辈们的旧想法。的确,我们会喜欢激进的创新。 其他的预测领域还有:个性化医疗(Personalized medicine),能源(Energy),精神健康(Mental health),古人类学(Hominin palaeontology),大学(Universities),全球管理(Global governance),天文学(Astronomy),药物研发(Drug discovery),人口统计(Demographics),化学(Chemistry),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土壤(Soil)、生态学(Ecology),代谢组学(Metabolomics),等等。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7 次阅读|0 个评论
总书记,这句话有严重歧义啊!
tangwzh 2010-1-8 19:48
今天无意之中看到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会上的报告里说:我们一定要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很明显,其中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说法有严重歧义,因为按照汉语通常的构词法和句法结构,有利于科学发展只有一个意思,就是有利于科学学科或科学事业的发展;可是,这里要表达的本意显然又不是这个意思,而是有利于执政党的科学发展观中所称的科学发展,即科学化(也就是合乎科学原则)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政治上的术语固然有其特定含义,然而,为了政治宣传的明白晓畅、通俗易懂,政治术语的创造和运用,更应该尊重汉语的构词法和语法规则,确保语义的鲜明准确。科学发展这个词组在汉语中本来就有很明确的含义,这是任何政治力量也无法人为改变的,几百年之后都改变不了。现在要把这个词组变成一个有着完全不同含义的政治术语,这既不利于宣传党赋予其中的政治理念,又造成了语义的歧异和混淆,以致生活在境外的华人还以为科学发展观是关于科学事业发展的观点,甚至想到的是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竟至认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说的是科学事业方面的体制机制,还感念党难得如此关心科学事业的发展,天天谈论科学发展,一切以科学事业的发展为依归。 这种语义上的混淆,正是毛主席批评过的不讲文法造成的。科学发展这个政治术语的使用,不符合汉语构词法和句法原则,违背了汉语的使用习惯,从语言上说是不科学的、有歧义的;从政治上说,则是不严谨的,不仅会使党的理论宣传词不达意,而且如同皇帝的新衣一样有损于党的形象。如此明显的语言歧义,党的有关文件和报告的起草人竟然视而不见,以为不断的宣传可以改变人们通常的语义理解和使用习惯,这种怠慢和不负责任的态度,使总书记提出的新的发展观在宣传过程中遭遇了不应有的认知错误和理解混乱,尤其是不利于港澳台和海外华人的理解和认同。这些起草人在语言上的粗制滥造、指鹿为马,可以推行于一时,而绝无法流传于永远。这在学风和文风上损害了毛主席培育的共产党人最讲认真的政治形象,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人就如同给皇帝制造新衣的骗子一样;与骗子不同的是,他们是跑不掉的,所以起草人的责任应该无可逃避。 为新的发展观流芳百世计,作为政治术语的科学发展观当避免语言上的歧义。本来,按照其政治含义,在语言上使用科学化发展观的说法较为适宜,这也恰好与执政党在政治上致力于实现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目标相对应。但是,鉴于科学发展观已经提出若干年了,冒然修改可能有损于党的政治威信,目前可以考虑用新发展观这个说法,因为今天国内政治中说的科学发展观,就是一种针对唯GDP论的国内生产总值发展观而提出的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观念。这个新发展观所提倡的新的发展方式,就是科学化的发展方式,因而前述报告内文里有利于科学发展中的科学发展这个说法,应当改为科学化发展。今后在解释新发展观的时候,则应戒除使用科学发展指代科学化发展,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严重歧义。
个人分类: 语言|4241 次阅读|2 个评论
永无止境的... ...
pkustm 2010-1-8 09:00
永无止境的前沿与永无止境的欲望 朋友闲聊,说起经济发展需要刺激人的欲望,并戏言道这需要永无止境的欲望。虽说大多数人都明白无欲则刚,寡欲长寿,但当年孟子见齐宣王,得到的回复却是寡人有疾,寡人好乐、寡人好勇、寡人好货、寡人好色。 在下学浅,不敢妄自评判。但突然想起万尼尔*布什(Vannevar Bush)1945年发展的重要报告题目有一种译法即是《科学:永无止境的前沿》。 科学的探索没有尽头,科学家要想永远站在科学的前沿,靠的是什么呢?过去基于个人兴趣的探索是最主要的动力。那么当今呢?正象在长寿和好X之间进行平衡很困难一样,科学发展动力的平衡也需要大智慧。 类似井冈山大学论文造假这样的事件在某种程度上只是整个平衡机制失灵的一种反映。
个人分类: 科学与社会|6841 次阅读|1 个评论
"丰富三条红线内涵"之我见
jitaowang 2009-11-26 09:39
丰富三条红线内涵之我见 一. 三条红线高高挂起 1. 三条红线必须高高挂起,并经常提醒。需要时及时更新和补充,并明示。 2. 尽量不用和少用。( 1)编辑部不可能对每一博文和评论都过滤。(2)不可能在早期就判断是非。 二. 实施细则 1. 名为细则,实为道德规范和明示判断依据。 2. 不要首先实施人身攻击,否则涉嫌成为挑起方。 3. 科学网是成人网站,目的意识都非常明确。经常客观检查自己不要带有不良意图和目的而成为问题方。 4. 不要不断创造和升级人身攻击的词汇而成为攻击方。 措辞还要修改并相应地分别采取措施。 三. 申诉条款 1. 必须保证有申诉权利,编辑部不得封杀申诉(可以有一定限度)。 2. 编辑部有可能出现误判。 3. 把编辑部放在广大博主的监督之下。
个人分类: 科学发展|2216 次阅读|1 个评论
“无知”促进科学发展
xupeiyang 2009-11-5 08:11
http://www.sciencenet.cn/sbhtmlnews/2008/11/212693.html 戴维格罗斯:无知促进科学发展 戴维格罗斯: 20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他有关渐进间隙的发现,奠定了量子色动力学的基础。渐进间隙是夸克之间的力在距离近时减弱和在分离时增强所表现出来的现象,说明了为什么原子不可能被分离成单个的夸克。 越多的知识给我们带来越多的无知,我觉得无知不仅是一件坏事,同时也是一件好事。我说的这种无知是一种意识,意识到我们所不了解的自然领域,恰恰是这种无知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人人都在探究的问题,就是基础科学前进的动力。20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戴维格罗斯用这样一席话,开始了他本次2008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的演讲《物理学中尚待探查的问题》。
个人分类: 药学研究|221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不要混淆“科学管理”和“科学评价”
jitaowang 2009-10-25 10:22
最近一篇博文 以期刊级别代表论文水平一定不对吗? 受到不少推荐,也受到不少正反两方面的评论。而前一段时间和能用期刊级别来确定论文的学术水平吗?相关的博文也受到不少推荐和关注。两者似乎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其实讨论的并不是相同的命题! 前者着重于宏观 科学管理 ,而后者着重于微观的 科学评价 。两者是统计数据和个体行为的关系,既有密切的关联又不能等同起来。 从国内的学术发展来看,改革开放初期,国内学者开始向国外期刊投稿,只要能在国外发表就不错了。管理层引入 期刊级别来鼓励学者向高级别的期刊投稿,扩大我国学术论文的影响力(统计数据)是不错的。今后也可以继续使用。也要注意期刊级别只是一个方面。 现实情况是管理层出现了夸大的行为和做法。例如,直接简单地把它和每一个人的职务晋升和每人每年的考评挂钩,甚至实行所谓的量化管理。据说几年前一位青年海龟的家破人亡就可能是和发表论文的年度考核不合格有关,惨不忍睹。 我的意见是以期刊级别代表论文水平的做法必须限于 统计数据,对个别论文的个体行为最多只是一个参考方面,决不能作为量化指标。 如今,在管理层上应该迅速健全科学评价(包括科技奖励)体系,维护科学技术的健康发展。在这方面绝不是无计可施!或者只能如此!在这方面,期刊级别有时仍然是论文水平的一个参考方面,但两者之间是不能简单地画等号的。这才是当前众多呼吁的主流。
个人分类: 科学发展|2053 次阅读|2 个评论
2009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
fuyuncas 2009-8-20 09:25
《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的主题是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下载看看。 低碳道路
个人分类: 未分类|335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科学发展报告2009
fuyuncas 2009-7-29 16:17
中国科学发展报告 2009 牛文元主编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国第一部全面研究科学发展内涵、深入总结科学发展实践、定量评估各地区科学发展能力的研究报告。 本书以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交叉研究为特征,分别从科学发展理论、科学发展案例、科学发展考核标准三个方面,系统地阐释了科学发展观的总体概貌:回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60 年来的发展历程,凝练了科学发展的理论要点,介绍了全国第一批科学发展试点的经验,总结了唐山科学发展示范区的路子,创建了落实科学发展的考核指标;在深刻揭示科学发展内涵的动力表征、质量表征和公平表征的基础上,首次全面、定量地对中国 31 个省级单位进行了科学发展水平的统一判别,并做出了相应的发展能力资产负债分析,定量监测和评估了各地科学发展的动态水平。 本书可供各级决策与管理部门、规划部门、从事科学发展研究的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参与者,以及高等院校师生参考。 图书在版编目 (CIP) 数据 中国科学发展报告 2009/ 牛文元主编?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 ISBN 978 ? 7 ? 03 ? 025057 ? 5 Ⅰ?中Ⅱ?牛Ⅲ?社会发展 - 研究报告 - 中国 -2009 Ⅳ? D6 中国版本图书馆 CIP 数据核字 (2009) 第 121409 号 责任编辑:李敏 林剑 / 责任校对:李奕萱 责任印制:钱玉芬 / 封面设计:王浩 * 2009 年 7 月第一版开本: 787 10921/16 2009 年 7 月第一次印刷印张: 30 1/4 插页: 2 印数: 1 2 000 字数: 700 000 定价: 88 ? 00 元 序言 深刻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既表征着人类不可能脱离自然规律的总体制约,也表征着人类对自然的演替与进化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已成为人类追求的理想目标。要么维护自己生存的摇篮,要么毁坏自己存在的基础,这既取决于人类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的理性程度,又取决于人类对于人化自然关怀与自身能动作用的感悟水平。 深刻认识人与人的关系,体验出凡是社会的成员处于一种无序的、随机的和纷争的状态,社会的组织度、生产力、认同感和效益性就无从发挥。一个不成熟的社会结构和不完善的社会功能,既无法保证创造出不断增长的物质文明,也无法保证构建和提升规范的精神文明。在此种意义上去讨论和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永恒的主题,由此导致了对于美、和谐、理性、共建共享、人文关怀以及自律、自控、自觉的不懈追求,反映出社会发展演进必须具备的精神支撑。 历代的哲人与先贤,都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探求具有文明本质的自然观和人文观,并且共同汇集到人类进化的智慧长河之中。《周易》的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论衡》中有夫人不能以行感天,天亦不能随行而应人;《齐民要术》中讲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一些西方的著名学者,也在人与自然关系的讨论中,提出了各种精微的思想和观点。人地关系论的倡导者,德国近代地理学创始人之一的卡尔 - 李特尔,在《欧洲》一书的前言中,就明确指出:整个土地呈现出生动的图景,在其上自然的与文化的产物、自然的与人文的面貌,所有这些均被巧妙地安排成一个整体,完美地体现了人与自然的最有意义的相互作用土地影响着人类,而人类亦影响着土地。(见《大英百科全书》 Carl Ritter 条目)。研究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从而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样一个具有动态变化的、伴随着不同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的人地关系理论,为后来的发展理论注入了活力,深深地影响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关于环境与发展、人类与发展、和平与发展等理论的坚实与完善。 到了 20 世纪 60 年代,原先的人地关系学说已经扩展到去识别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的本质和运行轨迹,发展理论的内核相应地覆盖了既寻求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也必须寻求人与人关系的协调。到了 80 年代中期,联合国布伦特莱委员会公布的《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已全面地阐述了两大主线的内在统一和充分交叉,至此,由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与认同,再随其在世界范围内和历史长河中经受的磨砺与检验,为科学发展观的诞生作出了先验式的准备,经过广谱式的思维与统一性的凝练,科学发展的理论体系与全面实践的路线图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可以毫不夸张地宣称,科学发展观是可持续发展的结晶与升华。 人口的压力,资源的短缺,环境的胁迫,生态的危机,这一系列的世界性难题,对人类的未来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近 200 年来,许多权威人士对未来悲观预测的黯淡阴影,困扰着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和政治家。由这个基本命题所带来的附加效应,仍然深入到现代社会的各个角落。随着地球人口的不断增长,随着生产规模的日益扩大,随着生态环境的日益脆弱,随着贫富不均的日益恶化,随着全球格局的不断变迁,迫使人们不得不冷静地思考 : 地球的文明究竟怎样才能维系;同时也要求人们去反躬自问 : 怎样才能寻求出一条健康的途径,去科学地、智慧地、可持续地维系我们的地球文明,以获得一个在平衡阈值内追寻人与自然协同进化的审慎乐观图景。 科学发展的理论既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的哲理精华,又包含着人类大规模生产活动的实践映象。它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这两大主线作为认知的统一基础,从而探讨人类活动的理性规则、人类活动的时空耦合、人类活动的效益评估、人与自然的演化动态、人对于自然的索取与调控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伦理规范,最终达到人与自然之间的高度统一,同时达到人与人之间的高度和谐。 科学发展观成功地内化了组成人类文明的五大基本意涵:第一,不断满足人类发展中追求幸福安康的自发趋向;第二,不断规范生产活动中追求创新高效的熵减原则;第三,不断激发社会行为中追求公平正义的理性光芒;第四,不断感悟外部世界中追求物我平等的和谐韵律;第五,不断提升人格完善中追求推己及人的自我约束。 科学发展理论的建立与完善,充分地涵盖了目前四大显学的精粹与实质,成功地汲取了经济学、社会学、生态学和系统学的内在解释,力图把发展的本体、发展的要义、发展的实质、发展的核心、发展的路径、发展的方法有机地统一起来,同时也把环境与发展、效率与公平、结构与功能、当代与后代、区域与全球有机地统一起来。 科学发展理论所涉及的经济学方向,是以生产力提升、创新发展、宏观调控、市场规则、财富积累、供需平衡、空间布局、结构优化、发展红利最大化等作为基本内容,力图把科技进步贡献率抵消或克服边际效益递减率,作为衡量科学发展的重要指标和基本手段。 科学发展理论所涉及的社会学方向,是以利益均衡、社会公平、社会进步、社会和谐等作为基本内容,力图把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取得合理的匹配,作为科学发展的重要指标和基本手段。 科学发展理论所涉及的生态学方向,是以生态平衡、自然保护、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环境的有效承载等作为基本内容;力图把人类对自然的索取与人类向自然的回馈取得合理的平衡,作为科学发展的重要指标和基本手段。 科学发展理论所涉及的系统学方向,其突出特色是以综合协同的观点,探索科学发展的本源和演化规律,将发展度、协调度、持续度三者的逻辑自洽和交集最大化作为中心,有序地演绎了科学发展的时空耦合规律与互相制约、互相作用的关系,建立起人与自然、人与人两大关系统一解释的基础和识别规则。 只要提及科学发展系统,人们立即会联想到一个包括人口、资源、生态、环境、经济增长、社会公平、民生建设、区域开发、国家治理、地缘政治、国际关系等相联系的自然经济社会庞大系统,这个复杂的巨系统一般又可以提取出对于结构、关系、非均衡、驱动力、势产生、自组织、发展流以及关系转化、广义对称、竞争合作、模式识别、多元协调、优化选择、风险评估等一般机理性的探讨。在科学发展的理论和方法中,与生俱来地存在着多种要素的广泛交叉和复杂联系,对这种交叉和联系实施有深度的解析,作出数量化与精确化的判别,是建立科学发展理论体系的基本出发点。我始终认为,只有当用哲学语言代替了自然语言,由深层解析置换了表面叙述,从多元分离复归到一元本体,自定性感知觉醒到精微识别的时候,也就是理论现代化进程开始收获的时候。正如著名学者哈维所说的那样,只有把一个意外的结果变成一个意料中的结果 ; 只有把一个偶然的事件变成一个当然的事件时,科学的理论成果才具有 独立品格的特质。科学发展观这一既来自当代世界迫切需求的心理感召,又来自当代中国发展现实的动力牵引,更来自于科学发展内化于人类价值取向上的自我完善,共同产生了增幅共振的强烈推挽效应,构成了加速和深化研究、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总动力。 在全国首次发布的《中国科学发展报告 2009 》中,科学发展的内涵被提炼成三大基本元素:其一,寻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元素,即发展的目标是否采用了先进的制度、先进的生产力方式和创新型的道路去实现;其二,维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质量元素,即发展的过程是否在自然承载力的允许阈值内达到了发展与环境的平衡;其三,完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公平元素,即发展的成果是否在缩小贫富差异、缩小城乡差异、缩小区域差异的前提下,真正惠及了全体的社会成员,取得了公共服务的均质化与真正享受国民待遇的机会平等。可以认为,动力、质量、公平三元素的各自表现和共同作用,必将成为评判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标准。 在《中国科学发展报告 2009 》中,既探索了科学发展的理论框架,也对西方流行的理论进行了结构性的修改,建立了科学发展理论解析的统一基础;拟订了可以解释发展差异的序列谱;完成了按系统科学规则编制的指标体系;提供了区域发展的宏观考核和动态排序的有效手段,为进一步的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作出了初步尝试。 《中国科学发展报告 2009 》是在 30 余位专家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一年时间的紧张工作,研究并编纂完成的中国第一部全面探讨科学发展内涵、深入总结唐山科学发展示范区经验、定量评价各地区科学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报告。报告共分四篇十八章约 70 万字,分别从科学发展理论、科学发展案例(唐山)、科学发展考核标准三个方面,系统深刻地阐释了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脉络。报告回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60 年来的发展历程,凝练了科学发展的理论要点,介绍了全国第一批 12 个科学发展试点的经验,总结了唐山科学发展示范区的路子,提出了落实科学发展的考核指标,计算了中国以省级单位为基础的区域科学发展水平。 《中国科学发展报告 2009 》以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交叉研究为特征,应用现代的知识结构与研究手段面对中国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的现实,在综合数据库的支持下,把人口控制、能源效率、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消除贫困、确保民生、缩小差距、实现和谐以及政府管理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国家可持续能力建设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创立一类新的指标体系,将全国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暂未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作出了逐级递归的分类排序,在中国首次全面定量地进行了科学发展能力的总评估,并作出相应的科学发展水平资产负债分析,监测和评估了科学发展的区域水平。 ...... 目录 第一篇科学发展理论 第一章中国发展 60 年 第一节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建设的过渡与转变 ( 1949 ~ 1978 年) 第二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转型与开拓( 1978 ~ 2003 年) 第三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结晶与升华( 2003 ~ 2009 年) 第二章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解析 第一节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背景 第二节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认知 第三章科学发展的战略内涵 第一节科学发展的战略背景 第二节科学发展的战略内涵 第三节科学发展的七大主题 第四章科学发展的动力元素 第一节科学发展动力元素的概念与内涵 第二节科学发展的三大动力元素 第三节科学发展动力与结构调整 第五章科学发展的质量元素 第一节科学发展质量的含义 第二节科学发展的质量元素 第三节科学发展的质量表征 第六章科学发展的公平要素 第一节科学发展观下公平的内涵 第二节寻求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社会公平 第三节社会公平保障体系的建立 第七章科学发展的路径选择 第一节发展模式的路径选择 第二节经济形态的路径选择 第三节社会发展的路径选择 第八章科学发展的制度创新 第一节经济体制机制创新 第二节社会体制机制创新 第三节环境体制机制创新 第四节科技体制机制创新 第五节管理体制机制创新 附录科学发展的学习与实践 第二篇科学发展案例分析(唐山) 第九章唐山科学发展示范区建设的战略意义 第十章唐山科学发展示范区建设的战略背景 第一节发展基础 第二节战略机遇 第十一章唐山科学发展示范区建设的原则与目标 第一节唐山科学发展示范区建设的原则 第二节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的总体目标 第十二章唐山科学发展示范区建设的路径选择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141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科学管理和科学发展(中英对照)
何毓琦 2009-6-18 05:25
For new readers and those who request to be “ 好友 good friends” please read my 公告 栏 first. On Science Adminsitration and Development From the spring issue of the Newsletter of the School of Engineering and Applied Sciences, Harvard University http://www.seas.harvard.edu/newsandevents/pdf/NewsletterSpr09.pdf . This farewell letter from the interim dean has many wise advices for science administration and development. I reproduce it here for Science Net readers. There’s a saying in scientific circles,“the light bulb was not invented by a crash program on candles.” (note 1) Now seems like a good time to pause and consider what that saying means, given the media buzz about the stimulus money for research (“shovel-ready science”) and even calls for another “moon shot.” First, progress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rarely follows a linear path. If it did, I suspect our graduate students would complete their theses twice as fast! Even with substantial, immediate funding, researchers won’t be able simply to conjure up significant results on cue. Second—and related to the previous point—luck is rarely “dumb.” Serendipitous breakthroughs grow out of years of sustained effort, without which they would not have happened—or been recognized as important. In this issue of the newsletter you can read about how Federico Capasso (note 2) used the elusive Casimir-Lifshitz force (once dismissed as a curiosity) to levitate a small object (pp. 4–5). Discovering the force itself wasn’t the end of the story. It took the subsequent development to provide the context for “seeing” the potential of this force anew. Put another way, to get results from shovel-ready science involves more than funding the shovel. You need rich soil in which to dig. Third, world-class scientific research requires a complex and dynamic infrastructure. The stimulus will help science, of course, but the package aims at specific and very practical ends: creating jobs and injecting money into the economy for the near term. For continued success, we have to consider the entire infrastructure of science. Today’s big discoveries are collaborative undertakings and require sustaining a societal framework for inquiry and innovation. That’s why a one-shot investment won’t make much difference. Rather, we need to enhance education, encourage and reward industrial innovation, and recognize the social consequences and political implications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With respect to the last of these points, we are fortunate that Venky Narayanamurti has been appointed director of the Science, Technology, and Public Policy Program at the Belfer Center (p. 11). In his new role, he’ll be focusing precisely on this vital political-scientific nexus. Fourth, “top-down” direction rarely works well in science. During these difficult economic times, some have proposed another “moon shot” to rally the country and open new avenues for economic revitalization. “ If we can put a man on the moon, surely we can _____!” is a popular sentiment. The grand challenges being nominated for such an approach include solving the energy problem, fixing the environmental crisis, and improving global health. But the trip to the moon was a tightly focused undertaking—you really could “engineer” your way up there. Current global problems are quite another matter. In the case of energy—as materials scientist Mike Aziz discovered when he created his new course, “Survey of Energy Technology” (pp. 14–15 of this newsletter)—there isn’t any single solution we can all throw our weight behind to get the job done. So—if not to the moon—where do we go from here? My advice for those who lead research institutions and labs would be to build and nurture environments that encourage discovery. In particular, promote conditions in which ideas can most effectively take shape. Then, as much as possible, get out of the way! In so doing, you’re far more likely to catch a glimpse of the exciting places that creative inquiry can take us. My advice for our government leaders would be to see the stimulus as a first step towards a broader effort to advance the enterpris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hile I applaud the desire to “restore science to its rightful place,” it now permeates all aspects of life and society. To my research colleagues—and those considering scientific careers—I recommend holding on to the inspiration of the grand challenges while not getting lost in the grandeur. If we end up just constructing moon shots we may miss far brighter stars along the way. I want to end this note with thanks to everyone for making my year as Interim dean a good and very interesting one, especially given the challenging financial circumstances. It was an opportunity to see aspects of the School and the University that otherwise I’d never have known. I was fortunate to finish the year with our Visiting Committee’s review. It offered an occasion for some concerted reflection on where SEAS has been and where it’s going. And I am pleased at the record of progress that we have achieved thus far. While I’m eager to take what I have learned back to my post at the Rowland Institute, I will miss the daily personal interactions with students, faculty, and staff. And I’m sure that our new dean, Cherry A. Murray, will soon share my sense of gratitude and excitement at being part of the wonderful community that we have here at SEAS. (note 3) Frans A. Spaepen Interim Dean; John C. and Helen F. Franklin Professor of Applied Physics (Note 1: my definition of a “crash program” – have nine women simultaneously pregnant for one month each in order to produce a baby. Note 2. Names mentioned in this article are various faculty member of the school Note 3. There are many other interesting and worthwhile opinions and tidbits abou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orth browsing in this newsletter at the above mentioned URL.) 中文译文: 这篇文章来自于哈佛大学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简报,网址为 http://www.seas.harvard.edu/newsandevents/pdf/NewsletterSpr09.pdf 。该院临时院长在这封告别信中有一些关于科学管理和科学发展的建议,很不错,我在此把它推荐给科学网的读者。 在科学界有一句格言,“灯泡的诞生并非来自取代蜡烛的紧急研究计划。”(注1 )最近刚刚颁布的刺激科学研究的经费计划(也就是所谓的“金铲子计划”)在媒体上激起了热烈的讨论,有人甚至还呼吁再次出台“登月计划”。所以现在是我们停下脚步仔细想想这句格言的时候了。 “第一,科技和工程很少走一条线性的发展道路。如果是那样的话,我想研究生们完成毕业论文的速度要快一倍!即使有大量资金能够立即到位,研究人员也不可能就立马变出重大的研究成果。” 第二,和上一点相关的是—— 好运很少是“偶然”的。偶然发现的重要突破都是源自于多年来持续的努力,如果没有这些努力的话,这些突破不会发生——也不会被认定是重要的。在这期简报中,你能够读到Federico Capasso(注2)是如何使用令人费解的卡西米尔力(这种力以前被当成是一种奇闻异事而不被重视)让一个小物件悬浮起来的(第4-5段)。但是,发现这种力本身并不是故事的结尾,只有经过后续的大量研究人们才搞清楚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利用这种力。换句话说,要想从现成的的科学研究结果中获得收益,光打造一把金铲子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可供挖掘的肥沃土壤。 第三,世界级的科学研究需要高度复杂且充满活力的基础设施来支撑。当然,各种刺激手段也会对科学有所帮助。但是该一揽子资助计划的目标却非常明确,非常实际:创造工作机会,在近期为经济注入资金。为了持续的成功,我们需要考虑科学整体的基础设施。今天,重大的发现都是合作的成果,所以必须长期维持一个鼓励探索创新的的社会体制。这就是为什么一次性的投资常常不会产生明显的效果的原因。相反,我们需要促进教育,鼓励并奖励产业革新,并且承认科学与技术研究的社会影响以及政治意义。 关于以上几点中的最后一点,我们很幸运,Venky Narayanamurti已被任命为Belfer中心科学、技术、和公共政策项目的主任(第11页)。在这个新岗位上,他明确地将重点放在至关重要的政治科学关系上。 第四,在科学研究中,“自上而下”的方向很少行之有效。在经济困难时期,有些人再次提出“登月计划”是为了团结全国人民,并为经济振兴开辟新的途径。“我们能把人类送上月球,我们当然可以_____!很多人都是这样想的。 这项工作的巨大挑战包括,解决能源问题,应对环境危机,并且改善全球卫生保健。 但是,登月计划其实是一个高度集中的项目——你真的可以仅靠工程研究的力量登上月球。而目前全球面临的各种问题完全是另一回事。就能源问题而言,正如材料学家Mike Aziz在开设新课程“能源科技调查”所发现的(见14-15页)—— 没有任何一种单一的办法能够解决全球能源危机。因此,如果没有登月计划,我们今后将何去何从呢?我的建议是那些研究机构和实验室的领导者应该建立和培养鼓励探索的环境。特别是要努力创造孕育思想创新的环境。然后就尽可能走远点,别碍事!只有这样,才更有机会一瞥创造性的探索能将我们带到何等神奇的天地。 我给政府领导人的建议则是,把此次这些刺激手段作为促进科学与技术事业的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后面要做的事情还多得很。尽管我也赞成“应该恢复科学的应有地位”,但是要知道,科学研究其实现在已经渗透到了生活和社会的各个方面。 对我研究所的同事,包括那些正准备从事科学研究事业的人,我建议他们在人类面临的巨大挑战前保持研究热忱,而不要被伴随其中的宏大主题所迷惑。如果我们最后只忙于登月计划,,那么我们很可能会错过明亮得多的遥远群星。最后,感谢在我担任临时院长这一年中给我帮助的每个人,因为你们,这一年变得非常有趣,非常有意义,特别是这一年我们的财政面临种种严峻挑战。对我而言,担任院长是一个可以全面了解本学院和大学的绝好机会,否则很多事情我永远都无法知晓。我很幸运以访问委员会的考察报告结束了我的任期。本次考察报告提供了一个机会让我们共同反思哈佛大学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过去所经历的一切,以及它即将迈向何方。同时,我也为迄今为止我们已经取得的进步感到高兴。虽然我很急切的想要带着所学回到Rowland研究所,但我会想念与我朝夕相处的那些学生、教授和其他工作人员。我确信我们的新任院长Cherry A. Murray将会很快分享到作为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这个无与伦比的团体的一份子的那份感激和激动之情。 Frans A. Spaepen (代理院长,John C. and Helen F. Franklin 应用物理教授) (注一:我对“紧急研究计划”的定义:为了生一个小宝宝,让九个女人同时怀孕一个月。 注二:本文中提到的诸多名字都是本学院的老师们。 注三:通过上文提到的链接可以找到这份简报,上面有很多其他关于科学技术的意见和掌故非常有趣,很值得一读。) (科学网 陈丹译 何姣校)
7940 次阅读|2 个评论
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是推动自我科学发展的内在途径
dongkell 2009-5-20 13:38
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是推动自我科学发展的内在途径 天空蔚蓝文 李良的博客(090520) 按 :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现在应该处于分析检查阶段吧,尽管研究生们对此不再感冒,党支部也没有活动,不过还是要求每位党员上交一份学习心得体会。本想从网上down些材料,糅合加工成一份感言,想想不妥。不说这种行为是否诚实的问题。最起码我失去了一次自我思索和对事情评价的机会,尽管我对它的认识是粗俗的、肤浅的。但当我自己动笔写出自己的想法时,相当于我对该问题所持的观点进行了一次逻辑的、系统的梳理。此外,我还会失去一次练笔的机会。在脑子里想是一回事,用笔记下来又是一回事;写口头化的文字是一回事,官腔官调的表述又是一回事。以后的工作中肯定要写类似文章的。心得体会稍加修改就是一篇感言发言稿。我们要善于利用每一次机会,来锻炼自己、提升自己。(实验、工作比较忙的当别论) 写在前面的话 :记得我是2005年6月29日支部会议上被同意加入中国共产党的。9月份开学迎接的第一件事就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全院动员大会,原来在全党轰轰烈烈开在的先教活动已在高校拉看了序幕。历时半年的先教活动,不过流于形式罢了,尽管每两周一次支部会议,时不时学院全体党员齐聚一堂共同学习。扪心自问,我们真的先进了吗?不知道别人,反正我自己不敢这样说,因为我自身的问题依然存在。转眼四年过去了,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此时在全国上下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不过研究生群体似已远离了这种自上而下的教育活动,尽管研究生党员的比例超过了60%(我们实验室是这种情况),而且学校研究生处也制定了详细的学习实践活动方案。我们已经长大了,有了自己的思想和观点,我们已经厌倦了那种填鸭式的灌输性教育,更不屑于那种流于形式的务虚活动或会议,对于持实证主义的理科学生更是如此。但我并不想一棍子打死它。第一,中央领导的这一决策部署是有其特殊考虑的,不管下面的官僚们如何地流于形式,做表面文章;第二,作为普通百姓的我,不可能完全理解,或者说根本不了解这一决策时出于政治大需要,还是战略的考虑。可当我们对科学发展的内涵从理论上进行分析,在哲学上进行思辨,并将其应用于自身发展的实践之中时,即务虚教育转变成务实行动时,我们将会看到理论在推动实践发展上发挥的巨大作用,正如科学理论在科学实践中发挥的作用一样。所以我们从中还是能学到很多东西的。 正文 :前两天报纸上看到这么一句话:你只从个人的发展来理解科学发展观,缺少社会意识,这是一名学生的话,作为学生能说出这样有见地的话来很不简单;随后引述了一位辅导员的话:学生习惯从实践层面来解读科学发展观,对理论体系的掌握还不够。这句话还是正确的,最起码适用于我。 对于上述老师指出的问题。我坦诚这是我的缺点所在。不过我想我不是理论工作者,没有什么高深的理论可言,更不要说什么体系了。此外,要想从理论上深入理解科学发观的内涵,可以去看市面上的相关专著,也可以去读《人民日报》的系列评论员文章。我只能从个人实践的角度来谈谈自己肤浅的见解。不是实践中产生的理论是空洞的,而没有正确理论指导的实践活动会迷失其方向的。我们不但需要务虚的理论,更要务实的实践,理论和实践的协调统一应是推动科学发发展的一条重要原则。 如何把握科学发展的内涵呢?国家领导是从国家层面来解读的,而企业管理者会从单位实际出发来理解并运用它,作为一般的个人会从自我角度出发,进行合理的解释,并将这种理念运用到自身来推动自我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事物是运动发展的,而矛盾贯穿始终。推动事物发展的过程,也是不断化解矛盾的过程。矛盾既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也是制约其发展的瓶颈。当没有矛盾,即没有外界压力时,我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就没有了前进的动力,从未使自己不思进取,陷入单调无味空虚的深渊。只有当外界保持适当压力时,我们才会感到那种紧张的氛围,才会激励我们更加努力地学习,从而发展上进。 以个人为例:一段时间以来,我感到自己每天过着反复单调平凡的生活,当我认识到自己处于堕落的边缘时,我感到了恐惧,因为我终于发现了这一问题,否则我将陷得更深,使自己受到的危害更大。当我醒悟后,我立即调整了自己的状态,并寻找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我发现原来是自己在前进的路上迷失了方向,没有了自己的奋斗的目标,进而使自己没有了压力感、危机感、紧迫感,对高速发展的社会也反映迟钝,已不能使自己跟上时代的步伐了。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在没有更糟结果出现之前,我认清了自己的处境,并迅速确定了自己的奋斗目标,调整了前进的方向,从而使自己更加积极主动地在新的征程中阔步前行。 上述情况是简单的,也是很容易改正的,因为每个人都想上进,并不愿意看到自己堕落,被时代所遗弃。可另一种情况的表现却是完全不同的。这种情况就是自身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它是制约自我发展的瓶颈。尽管我们知道它的存在,并能清醒地认识到它的危害,也清楚只有打破这种制约性瓶颈,才能促使我们长足地发展。可当我们千方百计化解这一矛盾时,却发现采取的一些手段和方法都是徒劳的。 仍以个人为例:我的英文水平一直不好,为了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同时也为了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我开始了大量外文文献的阅读和翻译工作。在那段时间里,我除了看英文文献并将其翻译成中文外,什么都没学。可当我一停下笔来,就再也不想拿起来了。我感到了疲惫,甚至是厌恶。我不应该为了提高英语水平而采取这种不合科学、不合规律的暴饮暴食的做法。这样做的结果,最终受害的还是自己。另一件事,我自己身体素质较差,需要体育锻炼来强健我的体魄。可我不爱好体育运动,对足球、篮球更一窍不通,那只有选择慢跑在锻炼了。可执行起来,我却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体育锻炼使自己强健了没有并不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所反映出的做事没有持久的恒心和毅力的态度,才是问题的关键之所在。我以前认识到了自己的这一缺点,这次不过又在体育锻炼上表现出来了而已。我在想这种没有恒心和毅力的人,怎么可能会成功呢?而事实证明,我也从来没有成功过。当我因与成功擦肩而过去叹息和抱怨时,我却忘了自己少了一份执着成功的必备条件!而实际上把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并坚持地坐下却并不太难,只因少了那份执着,而留下无数次遗憾。还有一件小事,早晨起床的铃声已经响过,你非得拖十分钟才起床,看似不起眼的一件小事,却反映出几个关键性的问题:1,人天生是有惰性的,在没有外力驱动下,会偷懒的;2,这里是否涉及到原则的问题,我不清楚,可拖延的习性万万要不得的;3,利益的冲突和博弈,这是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一点。为什么这么说呢?早点起床,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天,这将使自己不能在都享受下那甜美的梦想、舒适的被窝,早点起床意味着侵害了你这样的利益。可不早点起床,你可能会迟到,完不成任务,久而久之会丢掉自己的工作。因此你必须早点起床,但却不情愿,还要留恋一番。这种利益的冲突和博弈,在我们身边、在社会现实中不是很常见吗?想象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还有科研体制改革,就不难理解了。 其实,有些问题我们是心知肚明的,但就是不行动起来,破除这种桎梏和瓶颈。一年半的全党全国上下的先教活动,真的使我们先进了吗?又将一年半的科学发展观教育会使我们更加科学地办事吗?惯性的保守更倾向于维持不变,可不行动起来,得到的只是眼前的蝇头小利,损失的是长远的利益;不行动起来,维护的是私人或小集团的特殊利益,损害的是他人乃至国家的利益。 从影响和制约发展的因素来看,主要有两个方面:外因和内因。外因是指外界条件对发展的影响,它是客观存在的,也是附属的因素。而内因即自身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才真正是自我发展绊脚石。不管是全面的发展、协调地发展,还是可持续地发展,我们不能仅仅在外表上找些无关痛痒的问题来大张旗鼓地做文章,来表文自己破解了什么难题,取得了什么进步,做到了如何科学题发展。而要真正地从内因、从自身、从实践方面来查找问题的症结,并要不受任何利益的干扰和诱惑,选择适当的手段和方法,打破这种桎梏,推动其向前发展。 如何来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从而推动自我科学发展呢?我个人认为,首先要建立规章制度,要知道无规矩不成方圆。人是有惰性的,在没有条框束缚的情况下,他会很懒散的,而只有规矩才能使他不在那样随便。可规则执行起来又有两个弊端:一个是规矩在适用于国家层面时,投机分子会钻它的漏洞,同时在黑白之间还会出现狭长的灰色地带,出现这种情况后只有通过完善制度来修补。而对于个人,由于自己是规则的制定者、执行者和监督者,如何真正履行自己在不同角度上的职责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另外一个问题是有人担心在条框中行事会使人陷入循规蹈矩的状态。其实规则的设立只是个人的主观想法上升为必须遵守的意志而已。对于那些不合适宜的东西,可以通过修改来进行完善的。 我认为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的另一项举措就是要着手进行改革。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此时想要取的长足发展,必须着手进行改革。改革的力度要大,但改革的步伐要稳。力度要大,是指我们在解决矛盾时,面临的阻力很大,若没有足够大的改革力度,改革只能受挫,从而前功尽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完全化解矛盾非一朝一夕就能看到成效的,甚至取得的成果会被新出现的问题上所覆盖。犹如用蜡烛去融化冰层一样,当你看到滴下几滴水时,其实从更广的视野看,已不知比这多多少倍的水已结成了冰。所以改革的力度要大,可不发要稳,这就是说当我们用力时,对方会产生一个相当的反作用力,改革的力度越大,反弹力和阻力就越大。此时若改革的步伐不稳,很可能在前进的过程中出现不可预见的情况,从而产生负面效应,而这种负面效应会影响甚至吞噬前期取得的不稳定的成果,结果使改革中途夭折。因此,改革要在充分了解现实情况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开展,但最终的目标只有一个,化解制约发展的瓶颈,破除影响发展的桎梏,从而推动自我快速地、科学地发展。 不能一日三省吾身,却夸夸其谈什么科学发展纯属扯淡!要知道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正是自己!
个人分类: 胡评乱评|732 次阅读|1 个评论
关于地震预测中若干问题的简要探讨
jljqj 2009-5-9 15:01
关于地震预测中若干问题的简要探讨 荣大龙 ( 2009-05-09 首发于国科社区网) 大地震,尤其是特大地震,是严重危害人类的事件。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新发明新技术层出不穷。可是在地震预测领域内,由于各种各样的因素,包括人类自身的麻木不仁的落后因素,地震预测问题,这个同每个人息息相关的大问题,现在的景况是:要么继续陷入无限扯皮的漫长的死胡同,即使再过几百年,也仍然没有什么好结果;要么人类能够觉醒,能够跳出这个无限黑暗的陷阱,走上健康发展、科学发展的道路。 一、 地震预测是世界难题吗? 地震预测大体上房屋跨塌、岩体滑坡、水库大坝跨塌等单纯自然性事件的预测属于同一个类别。对这些单纯自然性事件,要列出基于科学原理的精确的状态方程组,并进行精确求解,将此类系统作为确定性事件进行预测处理几乎是不可能的。在实际应用上,一般将它们作为单纯随机性自然性事件的预测,进行多因素科学决策预测,反而会得到比较满意的结果。 一般单纯随机性自然性事件的预测的难度,同提前预测的时间量成正比。当离事件发生的时间非常遥远时进行预测,那么预测的难度非常大;反之,一般就比较容易。当提前时间为 0 时,那么预测的准确性就是百分之百准确。例如,现在已经面世的基于地震纵波 - 横波速度不同而研制的地震报警器,就是预测提前时间为 0 的地震预警仪器。又例如,现在正在面世的基于地指南针原理而研制的地震报警器,就是预测提前时间为几分钟到几小时的真正的地震预测仪器。 一般单纯随机性自然性事件将要发生时,各种前兆现象必然非常明显,就比较容易检测和识别。这是基本的自然科学规律,不以人的意志转移而转移。 单从技术角度考虑,比单纯随机性自然性事件难的有:随机性生物性自然事件、随机性人为性自然事件及随机性社会性事件。例如,当一个小偷的手刚伸到一个人口袋的上部边缘上边部位时,仍然不能预测他偷东西,至于能提前 3 天预测某小偷偷东西,更加困难,所以无论提前预测时间多少,预测小偷的确是名副其实的世界难题。又例如,能够研制出可精确拦截敌方变轨导弹的反导弹系统的确是名副其实的世界难题,因为敌方变轨导弹看起来是一个自然性的物体,但是它具有人类人为性、智能性的属性,同一般单纯自然性的物体有着本质性的区别。 因此,单纯从一般科学技术的角度考虑,地震预测是属于单纯性自然性事件的预测,若是近临性临震预测(提前几分钟到几小时)根本算不上世界难题;但若是提前几天到几个月甚至几年的远临性临震预测的确是世界难题。 然而,当今世界和社会,地震预测并不是认为只是看作单纯自然性技术性的事件,而是同社会性、经济性紧密关联。 要对一个水库大坝跨塌的预测尚且需要在几十个甚至几百个测试点上安装数以百计的传感器,那么,仅仅依靠当今中国全国范围内只有一、二千地震个测试点,就能解决地震预测问题,那当然是名副其实的世界难题。这就是地震预测由于经济性原因,变成了一个世界难题。 又例如,由于地震预报难免会出现差错,就害怕会造成社会混乱、严重影响生产。这就是地震预测由于社会性原因,变成了一个世界难题。 因此,决定地震预测正确性的三大主要决策因素为:自然性、经济性和社会性。 所以,要群测群防。群测群防的现代含义是大规模布点、密集分布式检测和预测。建议国家尽快建立几十万到上百万个正规测试站点,并且家家户户安装地震预测报警器,让地震预测事业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切实解决地震预测中的经济性问题。 另一方面,要大大提高全体人民的科学知识和地震防护知识,切实解决地震预测中社会性问题。 综上所述,笼统地说地震预测是世界难题的说法在科学上并不确切。 二、地震前各种前兆现象很多,如何评判呢? 地震前,尤其是临震前,各种前兆现象必定很多。所以地震预测实际上是多因素科学决策与预测问题。 迄今为止,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能力还是比较肤浅的。一般对单因素、单变量问题的认识和处理比较熟悉一点,但是,就是此类问题中的非线性问题也往往力不从心。例如,数学中的一元多阶线性微分方程组可以得到精确解,而只能对极少数一元非线性系统作近似处理,以满足局部范围内的需要。人类在现实世界中所碰到的问题,绝大多数是多元的,并且绝大多数是非线性的,而且有许多是更加复杂的人为性问题。对单纯自然性事件而言,地震预测就是个非常复杂的多因素科学决策与预测问题。 面对地震预测中的几十个决策因素,人们往往觉得眼花缭乱,无所适从,千头万绪,哪个是头?人们应该根据基本科学原理,理顺各种关系,区分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 我们可以证明:地磁场异常是进行地震近临性临震预测的重中之重的第一类参数。 这一结论或许是我们进行地震预测大规模布点和将地震报警器推广到亿万家庭的基本理论依据。 若将地震预测进行基于图论的描述,那么各种决策因素就形成了树形结构。地震预测决策树的层次为:树根与主杆 = (地震预测);树杆(自然性,经济性,社会性);自然性 = (地磁场, 地振动、地声、地应力、地温、地下水、地位移、地气、地电阻, ),经济性 = (国家、单位、家庭与个人的分担,),社会性 = (防护知识,秩序,相互帮助,)。 可以说:在当代科学技术条件下,地震预测从单纯自然性角度考虑并不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但是,如果我们在地震预测的经济性和社会性方面处理不好,并且处于无休止的扯皮和糊涂迷雾中,那么或许,地震预测的真正的全面的有效的管理和实践再过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也解决不好。 三、为什么说地磁场异常是进行地震近临性临震预测的重中之重的第一类参数? (一)在地震发生之前,当地地壳内已经有各种异常的物理和化学状态变化。地震的孕育一般历经:慢速变化(可比喻为地块出现裂纹,历时几个月到几年) - 快速变化(可比喻为地块裂纹快速撕裂,历时几天到几个月) - 特快速变化(可比喻为地块裂纹大部分撕裂,历时几小时到几天) - 超特快速变化(可比喻为地块已经彻底撕裂,正在加速下落,产生巨大摩擦,引起发声振动,如地声;因巨大摩擦,引起温度急剧升高,红外异常,地光,历时几分钟到几小时) - 地震爆发 (可比喻为地块下落时同另一个坚硬的大地块产生激烈的机械碰撞)五个阶段。 (二)在前四个阶段,当地地壳内的状态变化可以归结为:当地地壳内物体的机械运动(非巨大振动形式的机械运动)、热运动、物理相变(固态、液态和气态等)、化学反应状态产生了异常。进一步不难归结为:当地地壳内任意一点物质的化学成分、密度、温度和速度 的状态至少有一种产生了异常,前面 3 种都直接同该点处物质中多余的电子数有关(根据基本物理理论,地壳表面层的物质一般带负电),从而使得 总的地电流的大小产生变化,间接地使得总的地电流的方向产生变化,总的使得地磁场产生变化;而 速度的变化使得 总的地电流的方向产生变化,总的使得地磁场产生变化。因此,这几种情况都使得地磁场产生变化。一般,在地震孕育的超特快速变化(历时几分钟到几小时)和正在发生时(一般为几秒到几分钟),地磁场(大小和方向)异常非常激烈。特大地震发生前夕,很容易分离出有用信号。所以,越是大地震,地震的近临性临震预报就越简单。这是基本的自然科学规律,不以一些人的主观意志而转移。 (三)绝大部分地震预测前兆参数可归结为地磁场参数。不难理解:其它的一些预测监测地震的前兆参数,如地振动、地声、地应力、地温、地下水、地位移、地气、地电阻等的任何一个参数都可归结到当地地壳内任意一点物质的化学成分、密度、温度和速度 的状态中某几个产生了变化,从而都可归结到 地磁场参数的变化。但是,反推理是不行的,就是地磁场参数的变化必定有地振动、地声、地应力、地温、地下水、地位移、地气、地电阻中的每一个产生变化,例如太阳黑子所引起的地磁场参数的变化同地振动、地声、地应力、地温、地下水、地位移、地气、地电阻等毫无关联。还有预测监测地震的前兆参数,如地光、红外异常、地电流、地电场、地电压、电磁波等,根据基本电磁感应定律,它们都是同地磁场紧密相关的。至于作为预测监测地震前兆之一的动物异常,实际上是前面一些参数的异常引起的。 (四)地磁场异常是进行地震近临性临震预测的重中之重的第一类参数。为什么可以说地磁场异常是进行地震近临性临震预测的重中之重的第一类参数呢? ( 1 )绝大部分地震预测前兆参数可归结为地磁场参数。 ( 2 )地磁场参数的实际工业化测量不必进入地球内部进行,在技术上容易实现,适合大规模低成本布点。预测预报的准确性同布点密度成正比。若中国有 100 万个农村村的话,那么一个村用一个地震测试点是比较合适的。显然,测试仪器的低成本也是非常重要的。甚至,基于这种低成本地磁场参数测量可以做成 10 分钟临震报警器,推广到中国亿万家庭。 ( 3 )其它容易测量并且可大规模低成本布点有:地振动测量(根据地震纵波横波传播速度不同可研制提前几秒的地震报警器) ( 4 )还要研究,一旦成功可以大规模低成本布点有:地声测量。在地震孕育的超特快速变化阶段,可比喻为地块已经彻底撕裂,正在加速下落,产生巨大摩擦,引起发声振动。这种特型机械振动是必定存在的。一旦研究成功可以大规模低成本布点。 ( 5 )其它的一些前兆参数,有的很难实现,有的安装比较麻烦,有的成本太高而不适合大规模布点。 因此,地磁场异常是进行地震近临性临震预测的重中之重的第一类参数,地磁场状况真实地反映了地球(地球是地球上所有动植物包括人类的母亲)的身体状况。 四、为什么说:国家正规地震预测检测站点应该大规模布点到村一级? 一般破坏性大地震发生在离地面 10 公里左右的区域内。 显然,测量点离震源中心越近,有用 前兆信号的衰减就越小,有些信号的衰减率同离 震源的距离成正比,有的 同 距离的平方成正比。我们从最坏处着想,设震源中心在地面 5 公里处,那么在地面方圆 2 公里(直径 2 公里)的土地上至少设立一个正规测试站,也就是在一个农村的村设置一个正规测试站,才能有效地不失真地可靠地在混杂的有用信号和干扰信号中捕捉到地震 前兆信号。 对中国来说,就应该设置 100 万个左右的国家正规地震预测检测站点。现有中国只有 2 千个左右,这是地震预测不准的在技术与物质基础方面的根本原因之一。巧妇难做无米之炊。 五、利用科学卫星可以完全替代大规模布点到村一级的国家正规地震预测检测站吗? 利用科学卫星也可以测试地球电磁场。科学卫星一般位于几十公里到几百公里的高空,一般可同时覆盖相当于一个县的面积,但是由于飞得太高,所以要从各种混浊信号中分离出有用 地震 前兆信号更加困难。卫星要扫遍全国所有地区周期太长,不符合地震临震预测快速性实时性的要求;若一个县设置一个卫星花费太大。所以,一般只能用科学卫星进行地震的中长期预测预报。 六、为什么还要将地震预测报警器推广到亿万单位、家庭和个人? 对人命关天的涉及到亿万人民的事情,只有发动全体人民参加,才能真正的解决问题。地震预测系统应该采用开放式的科学的系统,而不能采用封闭式的神乎其神的系统。在国家正规地震预测检测系统的基础上,将地震预测报警器推广普及到亿万单位、家庭和个人是十分重要的事情,这是一种科学的、行之有效的双保险,也是一种开放式的科学的大系统。这样,地震妖魔根本不可能在如此设防的网络大系统中漏网。 七、地震预测只是一个专业面狭窄的学科吗? 从形式上来说:地震预测只是一个从属于地质学、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方面的分支学科。但是,由于地震会引起整个社会的巨大震动。所以,当今的地震预测实际上是一个涉及到社会、政治、经济、科学和技术各个领域的影响面极其广泛的内容非常丰富的边缘性学科,只要某一方面相关的工作没有做好,就会影响到地震预测事业的健康发展。 八、地震预测在科学与技术层面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如何处理? 在科学与技术层面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片面强调地震机理的基础研究,而忽视实际地震预测技术的工程化工作。 基础研究与实际工程研究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当今我国同国外在科学技术上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实际工程应用研究与产业化上。我们应该看到这一点,才能正确处理好各种现实问题。 九、为什么说大力发展地震预测仪器产业是地震预测事业走上健康发展的根本道路之一? 由于地震预测的特殊性,地震预测测试布点须大规模布点,那么就需要成亿台测试仪器。所以,进行必要的产业化、商业化运作是十分重要的。估计,中国范围内的市场份额大约为数千亿元人民币,而世界范围内的市场份额大约为数万亿元人民币。 十、 为什么说中国的地震预测预报事业可以比美国等国家解决得更好? 现在,中国每个县都有地震局,问题是正规测试站点太少,应该布点到村一级,粗略估计需要 100 万个正规测试站点,计算机连网。设备投入经费对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来说,可以采取国家和单位两结合的办法来解决。而 100 万个正规测试站点的房屋和管理人员只能由下面的单位和村庄来承担,例如正规测试站点的管理人员就由这些单位的门房人员来兼任。 这种解决办法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下是并不难解决的,而放到美国是根本行不通的,从某一个角度考虑和从某些事情的角度考虑,美国是一个扯皮社会。至今,在地震预测领域,美国没有做出什么大的贡献,这是由他的国情所决定的。 现在,随着广大人民文化素质和科学素质正在不断地提高,可以说在普及到亿万家庭和个人的个人型地震预测报警器的应用方面,估计中国老百姓和美国老百姓都会接受和欢迎这些新东西,将这些新东西看作是自互防护的生活必需品,而不是看作可有可无的生活奢侈品。 参考文献 1 . 菲赫金哥尔著:数学分析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 1960 2 . 郎道著:连续介质力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1958 3 .宏油兵、舒立华:独立自主发展地震数字处理,数学学报, 1976 ( 1 ) 4 .荣大龙等编制:工控机 IPC-PLC- 电器控制技术,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3 5 .林敏等编制:自动化系统工程设计与实施,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8
个人分类: 未分类|2748 次阅读|3 个评论
谋划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我为纲要献计献策
xiaguangqing 2009-5-8 08:52
尊敬的老师:      您好!   我是2006年度教育部首批中法博士生学院项目选派的留学生,我和该项目的104名博士生已圆满完成了在法国的学习任务。目前,已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毕业后在高校从事教育、科研和管理工作,我本人也将在大连理工大学任教。 我想以我在法国约瑟夫.傅立叶大学一年来的留学经历,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同时希望广大留学生,尤其是国家公派留学生积极参与到谋划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我为纲要献计献策的活动中,提出自己的建议和看法。 (1)近年来,国家在高校科研方面的资助力度越来越大,很多学校和科研单位利用国家投入的资金购买了先进的仪器设备。但是存在的普遍问题是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偏低,为此我建议对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项目购买的仪器设备能够有相关部门进行宏观管理,协调使用,以减小昂贵设备的重复投资和资金浪费。 (2)对于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建议教育部和中科院等部门和单位组织利用寒暑假期间开展一些专业知识培训工作,集中邀请专业领域内的资深学者、教授讲学,解答青年教师在科研工作中遇到的难题。 (3)鼓励学生和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希望教育部和高校加大资助力度,使更多的学生和教师有机会通过参会而了解到国外最新的研究动态,开拓视野和思路,结识各国的专家学者。  (4)从2006年以来,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了上万名留学生出国深造。作为一名公派留学生,我希望教育部和国家留学基金委对公派留学生建立信息数据库和一定量的考核机制。 祝愿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巨大发展! 2009年3月3日 于西北工业大学 航天学院
个人分类: 未分类|3504 次阅读|0 个评论
提高修养 与时俱进
ycy 2009-4-24 22:11
在与时俱进中提高修养 《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读书笔记 1939 年7月,刘少奇同志在延安马列学院进行了题为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讲演,并于1948年公开发表了这一著作。70年过去了,重温这本书,对于回答新形势下加强共产党员修养仍然十分必要具有重要意义。 《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开篇从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同时要对自己进行改造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在革命实践中改造自己、进行自我修养是共产党员进步的必要条件两个方面解释了共产党员为什么要进行修养。特别的,在这一部分的最后提到共产党员需要在革命胜利和成功的时候加紧自己的无产阶级意识的修养,始终保持自己纯洁的无产阶级的革命品质,才能避免历代革命者在成功时的覆辙。 这样的表述在今天看来尤为重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显著提升,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改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不断取得了新胜利。在这一伟大进程中,绝大部分共产党员都能始终坚持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然而,一小部分共产党员在新形势下逐渐放松了对自己的改造和自我修养的提高,在相关法律法规、监督机制等有待进一步完善的背景下,不能埋头苦干、不能默默奉献,而是或精神空虚、或贪污腐化,完全失去了共产党员的党性,直至滑向犯罪深渊,严重败坏了党员形象,突出影响了人民群众和党的血肉联系,任其发展下去,甚至会动摇党执政的基石。 客观上法律法规、监督机制存在有待进一完善的环节,这确实给一部分共产党员提供了便利条件;经济社会的快速变化和巨大变革也给共产党员了解、适应客观世界,不断对自身进行改造和学习带来了较大压力,在这样的情况下共产党员加强个人自身修养更显得非常必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变化。同样,共产党员自身的修养也应该适应现实社会与共产主义事业的新变化。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且这一阶段还将长期继续下去,共产党员需要在日新月异的变革中和各种思潮的激烈碰撞中切实加强自身修养,积极主动对加强自身学习和改造,始终保持党性。 加强共产党员的修养,将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个人分类: 社会问题|2160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习科学发展观
tarimriver 2009-3-20 00:48
随着中央、省级政府学习科学发展观的动员大会的召开,基层现在已经荡漾起学习科学发展观的春风。 今天下午参加了学院学习动员大会,并对要点内容进行了记录整理: 1。严格考勤,不许随便请假,普通党员请假要填写请假申请,书记批准方能生效。 2。实行周报制度,每周学习情况、进展、创新等要认真整理向上级汇报。 3。集中学习制度, 平时要认真自学,每周四下午集中学习,领导干部包括周四上午集中学习1天。 4。学习要做好笔记,通过3月到8月阶段的学习,每人学习笔记不能少于10000字。 5。处理好学习、工作、生活的关系。 6。学习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带着寻找问题的办法去学。 7。学习的主要书目是中央下发的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科学发展。
个人分类: 触景生情|1982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学要健康发展 科学家须有效组织起来
yangwenzhi 2009-2-24 10:49
科学网以《自然》社论:中国科学亟需新型学术社团为题报道了2009年2月19日出版的《自然》杂志刊登社论《集体责任》(Collectiveresponsibilities),批评了中国专业学术团体的现状。该社论认为,中国科学家必须有效地组织起来,中国科学才能健康发展。我认为,这篇社论的分析非常深刻,我们的确需要真正有效的科学家组织、学术共同体,不能总是让科学家在很多科学问题和科学界的是非问题中失语。 该社论说,近来在中国吵得沸沸扬扬的干细胞疗法已经引起卫生部门的担忧。至今并无明确证据表明这些疗法管用,但也没有证据说明它们对人体有害。目前仍有成千上万的人准备花费数以千计甚至万计的金钱来尝试这种疗法。问题是,医生们是否利用了病人们想要得到治疗的急切心态?人们又该如何认清这一切? 社论说,显而易见的是,人们应该到国家干细胞学会去寻求指导。但可惜的是,中国并没有这样的学会。中国的一群科学家,包括很多具有国际声誉的著名研究人员正在设法创建这样一个学会。不过因为种种原因,中国只成立了附属性质的相关二级机构。这些二级学会协会没有经济自主权,决策也必须通过其母机构。 社论说,种种事例表明,让科学家团结起来对中国有利而无害。这不仅会帮助促进科学的发展,同时也有助于中国从容面对种种挑战。 社论表示,中国科学家需要新型的社会团体。中国南方的科学家经常不了解北方科学界的状况,反之亦然,而当前的大部分学术团体运行得并不是很好。年会经常成为了炫耀的机会,精英科学家昂首阔步,夸夸其谈,他们根据血统而不是科学观点形成派系。大家都不重视向学界引见研究生。建设性批评意见更易被当作是翻脸的手段,而不是真知灼见。结果,许多科学家根本懒得参加这类会议。有时候一些大工程确实将研究人员聚集在了一起,但是工程的策划会更像是在瓜分战利品,而不是构建最富建设性的研究计划。 社论称,这些缺点导致中国科学失去竞争力。更强大的学术团体将为更好的交流和更高产的合作铺平道路,也将为科学批评反馈提供平台。而这反过来又将鼓励大批诚实的批评家的出现,然后资助机构才可以咨询他们。现在经常出现的情况是,资助机构并没有听取多种声音来获得来自学界的代表性观点,而只是听从了某几个人脉广泛的科学家。强大的国内科学团体另外一个好处是,它可作为与其它地方科学家和团体进行建设性接触的参考点。而且,它们也可成为政府的咨询部门。 社论最后说,中国只拥有小型研究团体的日子已经过去了,科学现在对于中国的声誉和利益已经变得非常重要。中国如果要更充分地从其中受益,研究人员的网络化也应该允许繁荣发展。(科学网梅进/编译何姣校)
个人分类: 学术共同体|3437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研服务应当体现以人为本
lindzen 2009-2-12 10:49
今天早晨在科学院图书馆的借书经历令我十分不快。 一早,我坐车来到位于北四环边上的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径直上到4楼的中西文图书借阅区。由于我背着一个IBM的电脑双肩背包,而二楼的存包处都是B5~A4纸大小的小格子,也就有我包的2/3大小,我便问前台的工作人员(一35岁左右的女同志)可否背着包进去或将包在这里暂存,我就借两本书马上回来。不料她冷冷地对我说:你也看见那牌子了(我确实看见了,门禁系统边上有个B5纸大小的牌子),这里不准带包进入,而且也不提供存包,要存就下二楼存去! 我知道不准带包是规定,但下面格子小,根本装不下我的包,所以我是很客气地用商量的口气询问她,岂料热脸贴个冷屁股,她那不咸不淡,一切与她无关的态度令我十分不快。然而我还是下到2楼到存包处转了一圈,发现确实柜子太小,放不下我的包,于是我又上到4楼,跟她说柜子太小,放不下,然后再次请求她的帮助。她却再次不耐烦地说:你这个包不算大,下面有大柜子,你找找就能找到。此时我已经上上下下等于爬了个六楼了,看着她那不耐烦的样子,我真是非常愤怒。所以我干脆把包往他们柜台外面的地上一放,直接刷卡进了借阅区。她直接喊了起来你这人怎么这样,这里不准存包,丢了东西谁负责?我说我包放这里,丢了不用你管。 半分钟不到,图书馆的某男性工作人员找到我,以我进门没刷卡为由要我配合他们出去重新刷卡,并告诉我有大的存包箱空着,告诉我位置,让我再去找找。由于我确实刷卡了,我就说我刷卡了,是谁说我没刷卡?这时那个女人出现了,说是她说的。我问我刷卡你没听见?她说我没听见--碰见这种人我实在无语了。此时我已经非常愤怒,也懒得理他们了,出去按照这个男同志的指点找到大存包箱存包,再次上到4楼,当着那个女人的面刷了第二次卡,问她这次你听见了?,然后进去借书。此时她的上司(我猜测)也过来了,在一边对她说着话,似乎是说服务要讲究方法,要热情云云。当我出来时,她和她的上司已经不知去了那里。 我承认这次不愉快有我的过错,面对那女人冰冷的态度我显得有些不理智。但是我不得不问,作为一个为以科研人员为主的借阅群体服务的图书馆员,面对借阅者(且不说是不是科研人员)的善意询问为什么态度如此冰冷,如此让借阅者感觉被拒于千里之外?如果她能一开始稍微热情那么一点点,如果她在我第二次上来的时候能够比较客气地告诉我这个对院图结构并不了如指掌的读者在地方可以找到大存包箱,而不是给予我简单冰冷的回答,我想这次不快也不会发生。 扯大一点,胡主席在以前的讲话中多次提到要以人为本,要讲究科学发展,我非常怀疑作为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员工的这位女士,你有没有学习过胡主席的讲话?你这种态度和行为就是在实践胡主席所说的以人为本么?院图应该有所警惕啊,要预防你的员工再次出现类似这位女士的行为,否则,院图如何实现科学发展!
个人分类: 杂谈|4041 次阅读|0 个评论
城市建设警惕“暴发户”心态
张显峰 2008-11-24 18:59
  暴发户是善于炫富的,大约赚得几个子儿,便要衣锦还乡,便要扒掉祖上的老房子,重新盖座小洋楼起来。他是不会计较老房子如何的有价值,蹩脚的小洋楼如何的大煞风景,只要跟城里的一样,就以为光宗耀祖了。 现如今的一些城市管理者也颇具这种风骨,GDP多了,便总想着折腾折腾,还要美其名曰为民办实事。敢情他也知道,他折腾的钱毕竟不如暴发户自己所赚,是从老百姓兜里纳来的血汗钱。 近来南京市一条马路的命运引起举国关注。据说按照方案设计,南京大学、南京师大校园的一个角以及河海大学校门和傅抱石纪念馆等一批有文物价值的学校设施和建筑面临拆迁威胁,南京城内最后一块安静的地段鼓楼文教区也濒临沦陷。 鼓楼文教区的形成颇有些历史。早在1929年,美国人麦克考斯基受国民政府之委托,撰写首都计划,对南京进行了城市功能分区,包括中央政治区、市级行政区、工业区、商业区、文教区与住宅区。这样的区划在现在看来也颇具前瞻性,可是随着所谓现代化的进程,一些官员企图主宰城市命运的野心膨胀,城市的功能分区正在被好大喜功所吞噬。 据说这次改造是因旧马路的逼仄,而要搞出现代化的宽车道和隧道来缓解交通拥堵。我看到新闻里,一位南京市建委的官员咄咄逼人地说,这势在必行,按照规划如何云云。听起来,改造的不仅仅是马路,还有那些持不同意见者。 规划的始作俑者只不过是几年前南京市几个当局长(公安局、交管局等)的人大代表,一次会上提了个议案,省里一看龙心大悦,当即表示重金支持。据说后来搞了个咨询会,邀请的专家几乎都是政府豢养的托儿。尽管几年来不断有专家和学校的师生极力反对,甚至有专家组织起来拿出替代方案,但最后还是要势在必行了。 多少年来,我们的一座座古城就在这样的势在必行中变得不堪。我好奇的是,那些当权者究竟是怀着怎样一种心态和眼光来对待他治下的城市的。他们可以大张旗鼓,也可以冠冕堂皇,屡屡祭起科学规划的盾牌,可是所谓规划只不过是几个好大喜功的领导拍个脑瓜,再组织一帮御用的学者坐在屋子里按照领导的意图临摹而已。 在一些官员眼里,似乎只有大手笔、大投资才称得上科学发展。似乎动静不大,不足以彰显其政绩;似乎不扒掉祖坟,不足以表明变革的勇气。这是一种典型的暴发户心态,可这种心态在当权者那里就会上升为可怕的权力美学,一旦失去约束,沦陷的何止是一两条街道。
个人分类: 显峰冷言|4203 次阅读|2 个评论
“百强县”有多少是伪“科学发展”
simonjo828 2008-9-27 13:55
  据《中国青年报》7月6日报道,第八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科学发展评价报告在广州增城市揭晓,在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前10名中,江苏省占7席。据悉,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科学发展评价,不仅评价县域经济的竞争力,还着重评价县域经济的科学发展。   对于这样一个民间版的县域经济百强榜的可靠性,笔者不想花更多的文字去评说,事实自有公论。引起笔者关心的倒是:在这次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排名中,虽然不仅评价县域经济的竞争力,还着重评价了县域经济的科学发展,但据笔者的不完全观察,百强县中似乎多数都存在伪科学发展的嫌疑。   太湖污染众人皆知,然而新评出的百强前十强,均是环太湖流域的苏南强县。在此前召开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应急项目湖泊流域水环境污染治理对策研究中期汇报会上,专家指出,目前太湖流域水污染现状仍不容乐观,已经出现的气候性缺水、区域性污染呈上升趋势,这将影响到太湖流域整体的经济发展。可见其科学发展评价的标榜有点名副其实。   其实,环太湖流域的诸县不注重科学发展评价标榜只是冰山一角。据《中国环境报》报道,陕西神木县煤炭经济虽然推动了当地小城镇的迅速发展,但是随着煤矿和部分大型矿井掠夺式开采,造成的山体崩塌、地表裂陷日渐增多。除了秦家燕湾和李家畔村,店塔镇前梁村、杨伙盘村、中鸡镇高家畔村、武成功村等也都遭遇了类似情况。而大柳塔镇三不拉村张家渠小组受大柳塔煤矿开采影响,目前已成为地上死岛。此外,煤矿开采还严重破坏了神木的地下水资源。目前全县已经有数十条地表径流断流,黄河主要支流窟野河一年中2/3时间基本断流,变成季节河。由于煤炭行业生态补偿机制的缺失,使得神木县煤炭采空塌陷区有1900户6700多人成为生态灾民,生活举步维艰。   无独有偶,据《钱江晚报》消息,目前浙江绍兴县书法圣地兰亭江已遭严重污染。景区工作人员表示,水都成墨水了。据了解,兰亭景区的水全部来自兰亭江。走出景区北门,呈现在眼前的南北走向的河流就是兰亭江。目前,水流较急,酱红色已经消失,但水面上还是有大量的白色气泡及一圈圈的白色油渍。浙江工业大学生环学院的王军良老师说,水面有气泡及油渍表明水应该是遭到污染所致,尤其是印染行业中的一种化学物质,最主要表现就是水冒气泡。景区管理处副主任喻革良称,水的问题已经让我们头疼多年。原来,兰亭江的水污染已经不是一个新问题,只不过是时好时坏,而近日比较严重。现在说是管道排污了,但是有的企业不想花那个钱,就偷偷在半夜将污水排到江里。   目前,有些地方政府领导受政绩工程、面子工程的驱使,惟GDP是瞻,不顾环境损害,抓耗子之后变成了黑猫。据测算,我国每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约占GDP的10%左右。而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世界银行把我国每年因环境造成的损失评估为GDP的5%~7%。更值得一提的是,西部9个省区生态破坏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占当地GDP的13%,相当于甘肃和青海两个省GDP的总和。   显然,我们已经弄清楚了百强县并非百强绿色县,这种经济增长也并不代表我国未来的发展方向。我国改革开放的真正目的是要让全国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对现在的中国来说,需要的是一个环境友好型的持续增长战略。说白了,中国未来的发展模式就是应该转入新猫论,重视猫的颜色,要从黑猫,变成政策体系良好的透明猫,以及重视绿色发展的绿色猫。   畅销书《世界是平的》的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有这样一句经典的话让笔者感触颇深,他说:不管白猫黑猫,不是绿猫就抓不到老鼠。意思是说,一个国家的生态环境在未来是争夺其他地方知识精英或者挽留本土知识精英的重要变量。如果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很好,但是污染很重,空气里充满窒息,自来水发现红线虫,那么,知识精英会逃离这个环境。这使得这个国家没有办法获得足够的智力资源在经济上升级。   可见,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排行对于我们普通老百姓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百强县是否注重绿猫经济、绿色GDP,试想,如果一个县的经济上去了,生态环境更美了,百姓生活安居乐业了,城市的影响力和领导的政绩还愁不提高?
个人分类: 环境观察|2703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08: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