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科学发展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科学发展

相关日志

逻辑实证主义对科学的贡献
fqng1008 2019-6-24 20:57
一、 拒斥形而上学 反形而上学并非逻辑实证主义的创举。诚如卡尔纳普所说 : 从古希腊的怀疑派起,到 19世纪的 经验主义者 为止,有过不少反对形而上学的人,各式各样的批评都提出过。逻辑实证主义反形而上学有它自己的特点。首先 , 逻辑实证主义之所以反对形而上学 , 不是因为它的学说是和我们的经验相矛盾的,也不是因为它的问题超出了人类理智的界限 , 而是因为形而上学的命题是无意义的。其次,在怎样反形而上学问题上,逻辑实证主义不是从心理学的角度,而是从逻辑学的角度出发,主张通过对语言的逻辑分析清除形而上学。 什么是形而上学 ? 对此 , 卡尔纳普的回答是 : 我将把所有那样一些命题叫做形而上学的,即这些命题宣称表述了某种在全部经验之上或之外的东西的知识 , 例如 , 表述了事物真实本质的知识,表述了自在之物、绝对者以及诸如此类的东西的知识。艾耶尔也把形而上学定义为一种对实在的本性的探索。他指出形而上学主要基于这样一个基本假设 , 即哲学能够给我们提供关于超越于科学世界和常识之外的实在的知识。可见,在逻辑实证主义看来,一切关于世界的 本原 、本质的命题,一切关于超验的实在的知识都是形而上学。 逻辑实证主义之所以拒斥形而上学是因为 , 形而上学命题割断了和经验世界的联系,在经验上、理论上,即在认识上是无意义的。所谓形而上学命题没有经验意义,它是指这类命题所涉及的对象不在感觉经验的范围之内,既不能通过经验予以证实 , 也不能通过经验予以否证。换一句话说 , 即形而上学命题不能在经验范围内确定其真假 , 而一个没有真假值的命题由于没有断定性的内容,因而不能给我们提供任何知识 , 即对增进我们的认识毫无帮助。在逻辑实证主义那里,意义一词总是从认识性的意义这个观点上来理解的。据此,形而上学命题都是一些无意义的伪命题。卡尔纳普说,我们既不肯定也不否定这些论题 , 我们是拒斥这整个问题。 那么,什么命题是有意义的呢 ? 凡是有真假值的命题就是有意义的。有意义的命题分为两类,即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分析命题的真假可以借助逻辑规则推论出来,因为分析命题里谓词的含义就包含在主词中 ; 综合命题的真假可以通过经验予以检验,因为综合命题陈述的是 经验事实 。如果一个命题既不是真的,又不是假的 , 那么它在认识上就是无意义的。形而上学命题既不能根据逻辑规则也不能根据经验事实判定其真假,它既不是真的 , 也不是假的 , 而是没有真假值即没有意义的伪命题。所以 , 艾耶尔说 , 形而上学命题没有意义这一事实,并不仅仅是从它们没有事实内容这一点推论出来。它是从没有事实内容这一点结合它们不是先天命题这一点而推论出来的。卡尔纳普也说过 : 形而上学的命题没有意义 , 因为它们不涉及任何事实,这个看法 , 休谟已经表述过了。我们同意休谟的这个观点 , 把这个观点翻译成我们的术语就是 , 数学和经验科学的命题是有意义的 , 所有其他命题都是没有意义的。关于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的区分以及这两类命题都是有意义的观点,它是逻辑实证主义拒斥形而上学的理论依据。 既然形而上学是无意义的 , 为什么古往今来有那么多的人 , 其中包括卓越的有识之士,在形而上学上花费那么多的精力和热忱呢 ? 对此 , 卡尔纳普指出 , 形而上学命题虽然在认识上没有意义,并不意味着它没有价值,并不排除它有情感上的意义。因为形而上学确实表达了什么,它们就像笑、抒情诗和音乐一样,表达了人们的永恒的情感或意志倾向,表达了一个人对人生的总态度。既然如此 , 那么逻辑实证主义为什么不拒斥抒情诗而只拒斥形而上学呢 ? 对此 , 卡尔纳普的观点是 : 形而上学和抒情诗之间虽有着巨大的类似性,也有一个决定性的区别,即抒情诗是文学作品 , 没有人会到抒情诗里去寻找科学知识。然而,形而上学家们却相信,他给人们提供了某种真理性的知识。关于这一点 , 形而上学家们不仅欺骗了别人 , 也欺骗了自己。卡尔纳普指出 , 形而上学的非理论的性质本身并非是一种缺陷 , 所有的艺术都具有这种非理论的性质而并不因此就失去它们对于个人和 社会生活 的高度的价值。问题在于 , 形而上学具有一种欺骗和迷惑人的性质 , 即它给予知识的幻相而实际上并不给予任何知识。卡尔纳普说 :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拒斥它的理由。逻辑实证主义认为,自古以来,人们都没有弄清楚形而上学命题的这一性质,都在那里盲目地无休止的争论,争论了几千年而毫无结果。逻辑实证主义则第一次弄清了形而上学命题的性质,一劳永逸的解决了这一争论。 那么,逻辑实证主义是怎样拒斥形而上学的呢 ? 在这个问题上,卡尔纳普的《通过语言的逻辑分析清除形而上学》一文是颇具代表性的。 卡尔纳普的论点是 : 逻辑分析揭示了形而上学的断言陈述是假陈述。他指出 : 语言包含词汇和句法。因此,假陈述有两类 : 一类是包含一个被误认为有意义的词 ; 另一类是组成句子的词虽然有意义,以一种违反句法的方式凑在一起,因而并不构成一个有意义的陈述。 我们先来看第一类假陈述 , 即一个句子包含了一个被误认为是有意义的词 , 而实际上这个词没有意义 , 只是一个假概念。那么 , 一个词的意义是什么呢 ? 卡尔纳普指出 : 决定一个词的意义的是它的应用标准 (即它的基本句型、真值条件、证实方法所结成的可推关系)。应用标准是决定意义的充分条件。说到底 , 一个词的意义就在于它能否为经验所证实。例如 , X是一块金钢石。在这个句子里 , X是用来指称金钢石的,而金钢石属于事物范畴,可以用经验来检验其真假,因而是有意义的。许多形而上学的词并不能满足上述条件,因而是无意义的。例如X是世界的本原。在这里 , X是用来指称本原的,而本原这个词就是一个无意义的词。因为形而上学所谓的本原,即起源于、先于,并不是指时间上在先,而是指形而上学方面在先。由于这个形而上学方面又是没有标准的 , 因此本原这个词是一个没有意义的假概念,包含这种假概念的句子就是形而上学的假陈述。 再看第二类假陈述。在这类陈述中 , 组成句子的词虽然有意义,以一种违反句法的方式凑在一起的,也是无意义的。卡尔纳普指出 : 语言的句法规定了哪些语词组合是允许的 , 哪些是不允许的。然而 , 自然语言的语法句法并不能完全消除一切无意义语词组合的任务。例如 , 凯撒是一个质数这个句子虽然符合自然语法规则 , 但却显然是一个无意义的假陈述 , 因为人的名称和数的名称属于不同的逻辑类型。卡尔纳普指出 , 这一事实说明 , 从逻辑观点看来 , 语法句法是不适当的。如果语法句法准确地符合逻辑句法 , 假陈述就不会产生了。当然 , 许多形而上学的假陈述不像上述例子那么明显 , 那么容易看出来。卡尔纳普以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为例,它指出这个命题就包含着两种基本 逻辑错误 : 第一个错误在我在这个结论中。因为存在不是一种性质 , 它只能与谓词连用而不能与名称 (主词 专有名词)连用,不能说我存在、 “ 上帝 ” 存在、神秘力量存在。第二个错误在于从我思过渡到我存在。因为,从我思得到的结论不是我在而是存在着思维的东西。通过上述分析 , 卡尔纳普得出如下结论 : 有 意义的形而上学 陈述是不可能有的。 拒斥形而上学是逻辑实证主义的一个纲领性口号 , 是逻辑实证主义的基本出发点和主要目的之一。因为只有拒斥了形而上学,才能使哲学从传统的知识体系转变成一种逻辑分析的活动,才能通过逻辑分析澄清有意义的概念和命题 , 为事实科学和数学奠定 逻辑基础 。 二、 经验主义的意义标准 所谓意义标准 , 指确定一个命题有无认识意义 , 即确定一个命题是否为真或为假的可能性的标准。如卡尔纳普所说 : 知道一个句子的意义就是知道它会在哪种可能的情况下是真的 , 它会在哪种可能的情况下是假的。一个有可能确定其真假的命题就是有意义的 , 反之则是无意义的。因为一个没有真假值的命题,没有断定性的内容 , 不能为我们提供任何知识。在逻辑实证主义那里 , 意义标准是拒斥形而上学的理论依据,它是区分科学和形而上学的标准。 如前所述 , 逻辑实证主义把有意义的命题分为两类 : 分析命题或数学和逻辑的命题、综合命题或经验科学的命题。他们认为 , 分析命题包括重言式和矛盾式两种类型。重言式是同语反复 , 是永真的 , 如所有的鳏夫都是男性的 ; 矛盾式是永假的 , 如有些鳏夫不是男性的。由于分析命题的真假可以通过逻辑规则推论出来 , 即从逻辑关系上就可以确定其真假 , 所以分析命题具有 逻辑意义 或形式意义。综合命题是经验科学的命题。由于这类命题是建立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的 , 其真假可以通过经验予以证实 , 因此具有经验意义。逻辑实证主义把确定综合命题即经验科学的命题是否有意义的标准 , 称之为经验主义的意义标准或经验意义的标准。 那么 , 怎样确定一个经验科学命题的意义呢 ? 对此 , 逻辑实证主义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原则 , 即可证实性原则或经验证实原则。所谓证实原则 , 指的就是 , 一个命题是否有意义 , 是否是一个经验科学的命题 , 就看有没有办法用经验去证实它或否证它。可以证实或否证的命题就是有意义的 , 反之就是无意义的。据此 , 一个命题的意义就在于证实它的方法。石里克指出 : 陈述一个句子的意义 , 就等于陈述使用这个句子的规则 , 这也就是陈述证实 (或否证)这个句子的方式。一个命题的意义 , 就是证实它的方法。证实原则就是确定一个命题是否有意义 , 是否是经验科学命题的标准。换一句话说 , 经验主义的意义标准就是证实原则。这两个问题实际上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正如卡尔纳普所说 : 认识论的两个主要问题就是意义问题和证实问题 33 ; 33 ; 在某种意义上 , 这两个问题仅仅有一个答案。如果我们知道是什么事情使一个语句被发现是真的 , 那么我们也就晓得它的意义是什么了。 因此 , 一个语句的意义在某种涵义上是和我们决定它的真或假的方法相等同的 ; 而且只有当这样一种决定是可能的时 , 一个语句才有意义。 此外 , 证实原则要求的只是原则上的可证实性 , 即当且仅当一个句子在原则上可以被证实 (或否证)时 , 它才是有意义的。所谓原则上的可证实性 , 是指证实的逻辑的可能性 , 而不是指实践的可能性。石里克说 : 必须强调指出 , 当我们讲到可证实性时 , 是指证实的逻辑可能性 , 除此以外 , 没有任何别的意思。艾耶尔也指出 , 有一些有意义的论及事实的命题 , 即使我们想去证实也不能证实 , 这只是因为条件暂不具备。但是 , 我们在理论上可以想像到 , 一旦条件具备 , 我们就可以证实它。因此 , 我认为 , 那个命题如果不是在实践上可以证实的 , 那末 , 它是原则上可以证实的 , 因此 , 那个命题就是有意义的。注意 , 在逻辑实证主义那里 , 证实原则只是意义标准 , 不是 真理标准 。它不是用来判定一个命题之实际上为真或为假的方法 , 而是用来确定一个命题之为真或为假的可能的方法。作为意义标准的证实原则是探究真理的必要条件 , 即首先要确定或澄清一个命题的意义 , 然后才能判定它是否为真理。 经验主义的意义标准就是证实原则。根据这一原则 , 石里克指出 : 一个命题的意义 , 就是证实它的方法。卡尔纳普也说过 : 对于一个既定的命题进行逻辑分析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找出证实那个命题的方法。既然一个命题的意义就在于证实它的办法 , 那么什么是一个命题的证实方法呢 ? 或者 , 用什么方法去证实或否证一个命题呢 ? 在这个问题上 , 逻辑实证主义提出了许多不同的方案。 卡尔纳普在回答什么是一个命题的证实方法时指出 , 我们必须区分两种证实 , 即真接证实和间接证实。所谓直接证实 , 就是将待证实的命题与我们当下的经验作比较。任何一个对于当前的知觉有所断定的命题 (如这朵花是红的) , 都可以用我们当前的知觉直接地予以检验。所谓间接证实就是指 , 对于一个不可能直接证实的命题 P , 只能通过真接证实那些从 P以及其他已经证实了的命题推导出来的命题 , 来予以证实。可见 , 所谓间接证实 , 最终还是归结或还原为直接证实 , 只不过多了一套 逻辑推演 的过程。在卡尔纳普看来 , 一切经验科学的命题都可以通过直接的或间接的方法予以证实 (或否证)。 除上述方法外 , 有的逻辑实证主义者还提出用逻辑推导关系来确定一个命题的意义 , 即一个命题是否有意义 , 取决于能否从该 命题逻辑 地推导出一类可观察的命题。 例如 , 魏斯曼提出的可证实性标准的表达式是 : 任何命题 S要在认识上是有意义的 , 必须有观察命题 O33 ; 33 ; O的一个无矛盾的有限集 , 使 S推导出O33 ; 33 ; O的合取式 , 并且由后者推导出 S。例如 , 要确定命题 (所有的天鹅都是白色的)是有意义的 , 必须能从 S推导出一系列观察命题O(这是一只天鹅 , 并且是白色的 ),反之 , 也能从这些观察命题 O推导出命题S。魏斯曼的这个可证实性标准的表达式显然要求太高 , 科学理论中的很多命题都无法达到。于是艾耶尔又提出了一个较为缓和的可证实性标准的表达式 , 即 : 任何命题 S要在认识上是有意义的 , 必须有观察命题 O33 ; 33 ; O的有限集 , 使 S推导出O33 ; 33 ; O的合取式 , 而 O33 ; 33 ; O则确证S或给S以一定的概率。这个表达式只要求由S推导出观察命题 , 但不要求由观察命题推导出 S , 观察命题只要能确证 S , 即给 S以一定的概率 , 使 S具有或然性 , 那么命题 S就是有意义的。也就是说 , 艾耶尔的这个表达式不要求命题 S被完全证实。逻辑实证主义认为 , 科学理论是相对的 , 永远不能完全地被证实 , 否则科学就不能发展了。 艾耶尔的表达式比魏斯曼的显然要宽缓得多 , 所以叫弱可证实性标准 , 魏斯曼的表达式则被称为强可证实性标准。艾耶尔对可证实的这个词项的强意义与弱意义的区分作了如下说明 : 一个命题被认为是在那个词的强意义上可证实的 , 如果并且仅仅如果它的真实性是可以在经验中被确实证实的话。如果经验可能使它成为或然的 , 则它是在弱意义上可证实的。 作为意义标准的经验证实原则 , 是逻辑实证主义的一个核心理论 , 是他们用以拒斥形而上学和奠定科学知识基础的方法论原则。但是 , 由于证实原则在实际运用中遇到许多难以克服的理论困难以及来自各方面的批评 , 因此 , 这一原则被不断放宽。可以说 , 逻辑实证主义在证实原则上的分歧和论争是导致该学派分化和演变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 语言的逻辑句法 根据经验主义的意义标准 , 确定一个命题是否有意义的方法就是把命题同经验事实相对照。纽拉特、卡尔纳普等人很快发现 , 这个方法存在两个问题 : 首先 , 从理论上说,科学命题是不可能被完全证实的 ; 其次 , 把命题同经验事实相比较 , 仍然带有唯我论的形而上学遗迹。于是卡尔纳普等人抛开命题的经验内容 , 转向了对语言的逻辑句法的研究。 所谓语言的逻辑句法 , 指的是关于一种语言的形式的理论。对语言形式的研究就是只涉及语言的形式 , 而不涉及其内容 , 即主要研究语言中的规则、定义、句子及其组成的各个符号的种类和排列等 , 而不涉及这些符号或句子的意义。卡尔纳普指出 , 形式的语言应被理解为说话的规则系统。一个形式的语言的规则系统包括形成规则和变形规则。形成规则和语法相似 , 某一系统的形成规则 , 决定着该系统的句子如何能由各种不同的符号构造出来。例如 , 一个主词符号 S可以与一个谓词符号P用系词是连接起来 , 组成 S是P这样的句子。变形规则和演绎逻辑相似 , 它规定如何将给定的句子变形为其他的句子 , 也就是说 , 规定了如何从已给定的一些句子推演出其他的句子。例如 , 从所有的 S是P可推出这个S是P , 或者从所有的 a都是b和所有的b都是c可推出所有的a都是c。卡尔纳普认为 , 形成规则和变形规则是构成一个语言系统的两类基本规则 , 某一语言系统的逻辑句法就是由这两个部分组成的。由于逻辑句法的规则完全不涉及句子的具体含义 , 而只是用纯粹形式的方法来表达 , 因此 , 确定了某一语言系统的形成规则和变形规则 , 就可以确定哪些句子形式是该语言系统所允许的或有意义的 , 哪些句子形式是该语言系统不允许的或无意义的。 至于一个形式的语言的规则系统是怎样确定的 , 卡尔纳普主张用容忍原则或语言形式的约定论原则。根据这一原则 , 任何一个语言系统 , 只要具有逻辑上的一致性和自足性 , 就有其存在的权利。人们完全可以任意选择采用任何一种语言系统 , 因为不同的语言系统并无正确或错误之分 , 只有相对于某些特定的目的来说 , 是否方便与合适的问题。 卡尔纳普把语言的逻辑句法看做是关于一种语言的形式的理论 , 因此 , 对语言的逻辑句法的研究 , 也就是对作为一个规则系统的语言形式结构进行分析。对一个语言系统进行逻辑句法的分析 , 首要的一点就是区分两种不同的说话方式 , 即形式的说话方式或实质的说话方式。形式的说话方式只涉及语言的表达形式 , 即词与词之间的句法形式 , 而不涉及语言所表达的对象。形式的说话方式采用的是句法句子 , 如玫瑰花这个词是一个事物词。实质的说话方式从它的表达形式上看似乎涉及的是对象 , 但严格说来 , 只涉及这个对象的名称。所以 , 实质的说话方式采用的句子 , 看似真对象句子 , 其实是假对象句子。如玫瑰花是一个事物 , 这个句子和真对象句子 , 如玫瑰花是红的 , 从表达形式上看似乎都涉及到玫瑰花这个对象 , 但实际上玫瑰花是一个事物只涉及了玫瑰花这个名称 , 而没有涉及它的任何性质 , 如颜色、形状、气味等。采用假对象句子说话就是实质的说话方式。 卡尔纳普指出 , 使用假对象句子或实质的说话方式 , 经常会导致误解、混乱和无谓的争论 , 在哲学的领域中尤其如此。传统哲学中的许多无谓的争论都是采用实质的说话方式引起的。例如 , 实证论者主张事物是感觉材料的复合 , 实在论者主张事物是物理要素的复合 , 于是就会发生对于事物到底是什么这个假问题的无休止的争论。解决这种争论的办法就是把实质的说话方式翻译为形式的说话方式。形式的语言习惯的表达式如下 : 一个物理对象的名字 (例如月亮这个语词)是可归约为感觉资料谓词(或知觉谓词)的。卡尔纳普认为 , 如果我们把实质的说话方式翻译成形式的说话方式 , 就有可能把这两个对立的命题调和起来 , 消除关于形而上学假问题的争论。 这种用形式的说话方式代替实质的说话方式 , 用句法句子代替假对象句子的方法,即是逻辑句法的分析方法。其具体方法就是 , 用事物指称来代替事物 , 用关系指称来代替关系,用数字指称来代替数字,用时间指称来代替时间 , 等等。卡尔纳普认为 , 通过这种翻译成形式的说话方式的方法,我们就使逻辑分析摆脱了一切语言以外的对象本身的提示 , 因而我们就只管语言表达的形式了。 卡尔纳普指出 , 只要把哲学局限于对语言的逻辑句法的分析 , 就可以不涉及与对象有关的问题 , 从而避免陷入唯我论。同时 , 确定一个命题是否有意义 , 也不在于看其是否与经验事实相一致 , 而是看其是否处在一个有关的语言系统中。 四、 现象主义和物理主义 现象主义和物理主义是维也纳学派逻辑实证主义内部的两种倾向 , 也可以说是该派自身演变发展的两个阶段。逻辑实证主义认为 , 哲学的任务就是对语言进行逻辑分析 , 逻辑分析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澄清科学的概念、命题的意义 , 从而为科学知识奠定基础。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 , 即选择什么样的语言作为一切科学知识的普遍语言,或者换一句话说,作为科学知识基础的语言究竟应当使用一种什么样的语言。正是在这个问题上,逻辑实证主义内部出现了现象主义和物理主义的分歧。 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 , 现象主义在逻辑实证主义内部占主导地位。现象主义主张用现象语言作为科学知识的基础。现象语言是以个人主观的感觉经验为基础的语言。现象主义的基本特征就在于从感觉、直接经验、所与出发 , 把主观的感觉经验看做是一切科学知识的基础。他们认为 , 主观感觉、直接经验是自明的、无可怀疑的 , 不需要任何检验和证明 , 也不是从什么命题推论出来的。因此 , 一切科学命题归根结底都可以还原为表示主观的感觉经验的命题。根据现象主义的观点 , 整个世界就是感觉经验的逻辑构造 , 一切科学知识都是借助逻辑在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 , 科学知识应采用以感觉经验为基础的现象主义的语言。 物理主义产生于 30年代初 , 其倡导者是纽拉特 , 在他的影响下 , 卡尔纳普不久也转向了物理主义。于是 , 在维也纳学派内部出现了以石里克、魏斯曼为代表的现象主义和以纽拉特、卡尔纳普为代表的物理主义之间的争论。物理主义主张以物理对象而不是以感觉材料作为科学知识的基础,主张以表述物理对象的物理语言作为一切科学的普遍语言 , 并试图以物理语言为基础实现科学的统一。 物理主义指出 , 世界上发生的一切事情都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都是物理的事物和事件。因此构成科学知识的命题不应当是表述个人直接经验的感觉命题 , 而应当是表述所有人都能观察到的物理事件的记录陈述。感觉命题采用的是现象主义语言 , 记录陈述采用的是物理主义语言。所谓物理语言 , 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或物理学中所使用的描述物理事件的语言。由于物理事件是处在一定的时空之中的 , 因此物理语言也就是对物理事件的时空点的描述。物理语言的特点是使用度量概念 , 如温度、速度、体积、比重、压力等。 卡尔纳普指出 : 物理语言是普遍的和主体间的。这就是物理主义的论点。物理主义之所以主张用物理语言作为一切科学的普遍语言 , 就在于物理语言具有普遍性和主体间性。所谓主体间性指主体之间可以互相了解、互相交流。比如 , 这块黑板有多长,不必争论,只要用尺测量一下就行。现象语言就不具备这一点,因为现象语言是以个人感觉为基础的 , 我的感觉别人无法了解,反之亦然 , 所以现象语言是不能相互了解、相互交流的私人语言。卡尔纳普认为 , 物理主义语言的最重要的优点之一 , 就在于这种语言有主体间的交流性 , 也就是说 , 它原则上能够使所有使用这种语言的人都观察到为这种语言所描述的事件。所谓普遍性 , 是指世界上的一切事情都可以用物理语言来表述 , 因为世界上的一切事情都是物理的事物和事件。物理语言即关于物理事件的记录陈述不仅适用于物理学 , 同时也适用于一切其他学科。 与物理主义有密切联系是科学的统一这个论题。物理主义主张用物理语言作为一切科学的基础语言。纽拉特说 : 统一科学的统一语言就是物理学的语言。卡尔纳普也认为 : 物理学语言是科学的普遍语言 , 这就是说,科学的任何领域内的语言可以保存原来的内容翻译成为物理学语言。致力于科学的统一,它是维也纳学派逻辑实证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卡尔纳普在《哲学和逻辑句法》 (1934年)一书中指出 , 各门科学为了实践的目的,的确可以被分开,它们都立足于同一基础上,归根到底 , 它们构成统一的科学。他还强调 , 统一科学并不意味着科学的所有分支的对象都是属于同一种类 , 而是意味着科学的各个分支的名词是逻辑的一致的。这就是说,在逻辑实证主义看来 , 统一的科学应当是建立在统一的语言的基础之上的。 现象主义和物理主义争论的实质是 , 作为一切科学的基础语言的命题或句子应是表述感觉材料的现象语言 , 还是表述物理对象的物理语言。纽拉特、卡尔纳普等人认为,现象主义是方法论的唯我论,物理主义是方法论的唯物论。当然,从现象主义转向物理主义并不意味着是从 唯心主义 转向了 唯物主义 ,因为现象主义和物理主义的分歧,只是方法论意义而非 本体论 意义上的,分歧的实质仅在于哪一种语言更适合作为科学的基础语言。 五、 发 展 20世纪30年代末 , 随着 维也纳学派 的解体 , 作为一个学派的逻辑实证主义也就分化瓦解了,该派所倡导的逻辑实证主义精神仍继续存在。二战后,逻辑实证主义的中心转到了美国,以 蒯因 为代表的 逻辑实用主义 就是在批判逻辑实证主义的基础上形成的。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2545 次阅读|0 个评论
认知科学与心智的发生进化论
benlion 2019-1-30 10:42
从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到现代的教育学理论 O 网页 与管理模式 O 网页 发展,儒家 O 网页 理性主义与自立精神,不同于神秘主义与造偶像运动。 神经系统与智力发育的基因表达是可调控的,在营养和教育的双重作用下,也就是遗传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而且,系统医学与系统遗传学的思维起点,也就是基因相互作用和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复杂系统研究。 1 )经典遗传学与杂交育种、 2 )分子遗传学与基因重组技术 O 网页 和 3 )系统遗传学与系统生物工程(系统与合成生物学)分别建立在不同的理论基础上。 由于筹备国际转基因协会与转基因动物学术研讨会, BjZeng 与美国 l.Hood 的通讯是联系 Palmiter ,那时 Hood 也在做转基因 O 网页 ,在 2000 年与 M.Tomita 联系,则是因为 Tomita 与文特尔发表 e-cell 模型的论文;但是,国际上要到 1999 年 BjZeng 建立 biosystem network 网站和在国际刊物发布筹备国际会议与协会之后,才开始了系统生物学与合成生物学的概念探讨与体系建立。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500 年 O 网页 - 不只是几年历史事件 O 网页 - 尼德兰革命 O 网页 - 1566 年的世界到底在发生些什么? O 网页 - 中世纪和中世纪之前,查理曼欧洲和不列颠,并非是发达与文明的中心,而且,在民族起源上也是后来的,之前是希腊化与罗马(罗曼民族)的地中海文明。 还央格鲁-撒克逊是来自北海区域,北欧维京人和亚瑟王的电影里有描述,在维京人( 9 世纪斯拉夫的俄罗斯起源也有其来源)之前有阿提拉帝国 - 来自亚洲的匈奴。 英伦三岛,其中的英国是央格鲁-撒克逊两个部落,与德国西北部和丹麦区域的是同一个民族,从德国到英国之间有一个过渡阶段的语言 - 低地德语,介于德语与英语之间,就如中国与日本的关系。 汉堡包这类食物的方式,其实也是源于东方的鞑靼人。至于英国的纺织业、炼钢和运河这类工程技术,是经意大利而来源于中国。 当然,近现代科学与工业,实际上主要就是以这个区域为中心发展起来的。 可以说宗教改革以来的 500 年就是北海区域与英吉利海峡这个区域的历史,美国是其历史的延伸。 我的研究是 - 关键原因是勇敢开拓,这本身就是科学与企业的特征。 不敢探险不敢冒险,就不可能有这个历史过程,即,探险与冒险,才是根本上的特性。 功利主义与名利主义太过盛,保守和唯唯诺诺的拜偶像,就不可能有发达的科技与工业。 大规模的海归潮,从事教学与文化的社会发展,尤其是这个时期应该做的,介绍发达社会的科技体制与产业模式,才是最大实现回归的价值;因为,科技能否发达,尤其离不开其相应的学术文化与管理体制。 文明的继承与发展,文明的成果不会消失,而创造成果的民族却是有可能;所以,才会有李约瑟难题和钱学森之问,人类一万年的文明史,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总之,需要有危机意识。 科学史和科学哲学 — 拯救折翼的科学家 O 网页 - 6 本科学史名著 O 网页 - 之所以对量子场论等感兴趣,是因为上世纪八十年代,我的研究出发点,包括,量子纠缠与 EPR 效应,尤其是外尔规范场论有关对称与不对称,也包括,埃舍尔的绘画艺术。而且,在本世纪伊始,我的生物系统英文网站,也出现在美国物理学家的弦论网页的链接列表里,这件事引起我的好奇;因而,再度做了有关科学与技术的历史考察。 附 - 万物起源 O 网页 — 从宇宙大爆炸 O 网页 到文明的兴起 O 网页 - 通往万物之理的第一步 — 量子引力 O 网页 - 薛定谔的情感世界 O 网页 - 『信息论之父』香农的数学与理工之恋 O 网页 - 进化论 和 熵 之间不得不说的秘密 O 网页 - 图论对进化生物学的启发 O 网页 细说化学发展简史 O 网页 - 波义耳 - 马略特定律 O 网页 - 光谱学起源 O 网页 — 牛顿分光实验 O 网页 - 光学中的物理学史 O 网页 - 领先世界的中国古代化学 O 网页 - 中国古代化学史 O 网页 - 药物的化学结构修饰 O 网页 数学模型之美 O 网页 - 物理学中的架构和美 O 网页 - 追求对称美 O 网页 :规范理论的诞生 O 网页 - 从电磁场说起 O 网页 - 光是粒子还是波 O 网页 - 你真的了解多普勒效应吗? O 网页 - 光电效应的意外发现 O 网页 - 实验发现外尔 O 网页 费米子 O 网页 - 费米:理论与实验的双科大师 O 网页 - 比尔 · 盖茨:此生未遇的良师 O 网页 — 费曼 O 网页 - ( 2019 年 1 月网络日记) -
个人分类: 科学与历史|206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话说物理学基本原理
zhulin 2017-4-20 22:59
在科学发展的每一个层次上,我们都把一些东西当成表象,而把另一些东西当作本质来解释它们,但当我们进入到更深一个层次中时,原来的本质变成了表象,我们用更普遍的原理当作本质。无论如何,众多的科学解释最后总会收敛于越来越简单的原理。我们把物理学看成大树,那么树根就是基本原理。大树是从根部一点点成长起来的。 物理学原理应该是简单自明的,必须是包含物理概念,(长度,时间,质量等)是对自然规律的高度概括和总结。这种简单性是基于我们人类头脑思维认知理解世界的基本要求。 由于历史或其它条件所限,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不一定深刻,所以在某一阶段的所建立起来的原理不一定尽善尽美,都有它的局限性,但当新的原理出现后,则原有的原理只是新原理的导出结果或局部原理,这个新原理替代旧的原理,应该是更简单,更基本和涉及更广泛的物理概念。 物理学的基本原理产生于自然现象,且需要试验数据支持,否则毫无意义,这些数据归纳总结后需要用数学关系式来表达。在物理学核心原理建立后,仍然有这样那样的疑问,人们通常用其它一些原理对其进行说明,是可以的。也说明那个核心原理的数学表达不是完全简单自明。 物理学原理从它建立的那天起,就必须接受人们的质疑,它必须要能够证伪,否则就成为说教或玄学。判断一个原理的对错无法从理论上否定,但可以从它的推论,和主要结论等用实验数据否定它,或限定它的适用范围。
个人分类: 问题讨论|387 次阅读|0 个评论
回归——未来中国科技教育界的方向
热度 3 jinjingguo 2017-3-26 10:52
好久没有在此发表言论了,忙于教学,忙于科研,忙于学院行政事务,还忙于政治理论学习(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教育活动,两学一做活动等)。静心看书,静心研究,静心教学的期盼总是难以实现。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和科技界总体上来说,慢慢回归理性,但路仍然漫长。马上就要开十九大了,我相信十九大以后,我国教育和科技界的改革步伐会加快。我感觉“回归”仍然是未来的方向。所谓回归就是说科学家的主要精力要回归到对科学问题探索,而不是没完没了的各种考核表格的填写、各种奖项的申报、各种所谓的评估,当然还要克服以SCI/EI论文发表数量为评价科学家的最重要甚至是唯一依据。高校教师应回归到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的常态上。要回归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多少年形成的行政主导的惯性体制要改变阻力一定很大,不能期望一下子就到位,所以还要有耐心。也许五年以后会有根本改观,但那时我已经完成使命退休,未来年轻一代会享受回归的好环境。无论如何,我们对国家的未来,对我国科学发展和创新人才培养应该充满希望。
个人分类: 闲言碎语|1538 次阅读|2 个评论
回归——未来中国科技教育界的方向
热度 1 jinjingguo 2017-3-26 10:49
好久没有在此发表言论了,忙于教学,忙于科研,忙于学院行政事务,还忙于政治理论学习(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教育活动,两学一做活动等)。静心看书,静心研究,静心教学的期盼总是难以实现。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和科技界总体上来说,慢慢回归理性,但路仍然漫长。马上就要开十九大了,我相信十九大以后,我国教育和科技界的改革步伐会加快。我感觉“回归”仍然是未来的方向。所谓回归就是说科学家的主要精力要回归到对科学问题探索,而不是没完没了的各种考核表格的填写、各种奖项的申报、各种所谓的评估,当然还要克服以SCI/EI论文发表数量为评价科学家的最重要甚至是唯一依据。高校教师应回归到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的常态上。要回归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多少年形成的行政主导的惯性体制要改变阻力一定很大,不能期望一下子就到位,所以还要有耐心。也许五年以后会有根本改观,但那时我已经完成使命退休,未来年轻一代会享受回归的好环境。无论如何,我们对国家的未来,对我国科学发展和创新人才培养应该充满希望。
个人分类: 闲言碎语|937 次阅读|1 个评论
黄荣彬“医学不是医”评论:科学发展医都属于科学!评论集合1-44
热度 2 ericmapes 2017-1-17 17:02
黄荣彬“医学不是医,是医的组成部分”:科学发展医都属于科学!评论1-44集合 黄荣彬“医学不是医,是医的组成部分”:科学发展医都属于科学! 张德礼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243885do=blogid=1028149 ) 评论( 44 个评论) !-- 编辑 -- 删除 回复 举报 张德礼 2017-1-1718:04 比个例子,注射器针头中如有乙型肝炎病毒带毒者的组织未清洗干净,煮沸法消毒不能杀死组织中乙型肝炎病毒,说明组织对乙型肝炎病毒具有一定保护作用,用这样的煮沸消毒注射器针头再给其他人打针或采血可能传播乙型肝炎病毒,这也是为什么提倡使用一次性注射器针头的原因。 删除 回复 举报 黄荣彬 2017-1-1717:47 博主回复(2017-1-1717:41):生物体或组织器官对化学单体保护作用肯定是有的,只是大小说话。 ===从能量上看,没有保护作用。分子变化发生化学键断裂,生物学作用力都是弱作用力。 博主回复(2017-1-1718:07) : 比个例子,注射器针头中如有乙型肝炎病毒带毒者的组织未清洗干净,煮沸法消毒不能杀死组织中乙型肝炎病毒,说明组织对乙型肝炎病毒具有一定保护作用,用这样的煮沸消毒注射器针头再给其他人打针或采血可能传播乙型肝炎病毒,这也是为什么提倡使用一次性注射器针头的原因。 删除 回复 举报 黄荣彬 2017-1-1717:43 博主回复(2017-1-1717:40):概念如此,我认可。但仍有区别,甚至可能比较大。 ===生物化学是化学,不是普通化学,不是无机化学,(因为有差别),可以用欧拉图表示清楚的。 博主回复(2017-1-1718:15) : 好的,认可.但是,生物化学虽然是化学,却是生物化学,是在生物体状态下的化学反应及其动态变化. 删除 回复 举报 黄荣彬 2017-1-1717:39 我要另起一个话题,生物化学学科大都放在生物学机构里,以致很多人认为生物化学是生物学,而化学生物学学科大都放在化学机构里,很多人便认为化学生物学是化学。 这种认识是基于行政管理属性而非事物自然属性,造成一定混乱。 博主回复(2017-1-1718:10) : 不过,有逻辑常识,就不会搞错! 我当然认为,化学生物学是生物学,生物化学是化学。生物信息学是信息学,信息生物学是生物学。 删除 回复 举报 黄荣彬 2017-1-1717:35 但比普通或无机化学复杂多样性可能强。 ===这个复杂性不是化学和生物学的本质区别,生物化学还是化学,不是生物学。化学生物学是生物学。 博主回复(2017-1-1717:40) : 概念如此,我认可。但仍有区别,甚至可能比较大。 !-- 编辑 -- 删除 回复 举报 张德礼 2017-1-1717:29 但比普通或无机化学复杂多样性可能强。 删除 回复 举报 黄荣彬 2017-1-1717:29 生物学对象不是化学对象,生物学对象由化学对象组成。这个我也有个图来表示它们的关系。 博主回复(2017-1-1717:30) : 那就贴出或独立发文. 删除 回复 举报 黄荣彬 2017-1-1717:27 生物化学是化学。 博主回复(2017-1-1718:16) : 生物化学虽然是化学,却是生物化学,是在生物体状态下的化学反应及其动态变化. !-- 编辑 -- 删除 回复 举报 张德礼 2017-1-1717:21 生物体或组织器官对化学单体保护作用肯定是有的,只是大小说话。 删除 回复 举报 黄荣彬 2017-1-1717:12 博主回复(2017-1-1717:07):那是在生物体或组织器官中,与化学单体所处环境氛围不同。 ===但是,青蒿素是化合物,化合物由大量的单一分子(青蒿素分子)组成,起治疗作用的青蒿素化合物。分子中原子间强的作用力(化学键)决定分子结构和性质。从能量角度来看,在化学环境下使分子发生分解的条件,在生物体中也会使该分子发生分解。 博主回复(2017-1-1717:41) : 生物体或组织器官对化学单体保护作用肯定是有的,只是大小说话。 删除 回复 举报 黄荣彬 2017-1-1717:06 单体,是生物学的语词,涵义和化学有差别。 博主回复(2017-1-1717:22) : 是的。单也有联系,生物化学吗! 删除 回复 举报 黄荣彬 2017-1-1717:03 博主回复(2017-1-1716:56):有理。单体到某温度灭活其作用,未必整体中单体可被灭活,这点需要指出。 ===在化学(分子)层次说,这个没有道理。 博主回复(2017-1-1717:07) : 那是在生物体或组织器官中,与化学单体所处环境氛围不同。 删除 回复 举报 黄荣彬 2017-1-1716:59 西方人没有中医,也繁衍生存,甚至比中国人生存的更好。 ===这个对照(穆勒五法的求异法)可以得出中医对中国人的繁衍没有贡献。 在科学的医学诞生之前,人类的繁衍,和其他动物一样,靠多生孩子。现在好了,要计划生育了。 博主回复(2017-1-1717:19) : “这个对照(穆勒五法的求异法)可以得出中医对中国人的繁衍没有贡献。”错了,肯定有贡献,只是大小问题。后来西医引进中国,现在西医比中医对中国贡献明显大。 “在科学的医学诞生之前,人类的繁衍,和其他动物一样,靠多生孩子。现在好了,要计划生育了。”当然,多生再自然淘汰吗。 删除 回复 举报 黄荣彬 2017-1-1716:43 我有青蒿素化学结构测定的原始文献(pdf文件),没办法给您。 博主回复(2017-1-1716:53) : 这个我早就看过了,首篇发表在1977年科学通报上。其它的,可发到我的E-mail:ericmapes@126.com 删除 回复 举报 黄荣彬 2017-1-1716:40 博主回复(2017-1-1716:32):科学历史很短,人类社会,在科学未出现前,总得治病生存吧! ===其他动物没有医,也一样繁衍生存。 西方人没有中医,也繁衍生存,甚至比中国人生存的更好。 博主回复(2017-1-1717:12) : 涉及因素复杂多样没法讨论。 西方有西方的传统医。 并且还先有科学与医学。 博主回复(2017-1-1716:51) : 中国人在中国,当然更多采用中医中药方法了。至于动物,那就靠自然选择了,不是都活得好好的。 并且,活下来的动物,在正常环境条件下,野生性决定其适应性及抗病力都比温室人类更强大。 删除 回复 举报 黄荣彬 2017-1-1716:29 方舟子:青蒿素和中药有多大关系 近日,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1年度拉斯克临床医学奖,理由是“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由于拉斯克奖被许多人认为是生物医学领域仅次于诺贝尔奖的大奖,屠呦呦的获奖在国内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国内有的媒体在报道这一事件时把青蒿素称为中药,并说它让人们重新燃起中药创新的希望。其实青蒿素不是中药,而是从植物中提取的成分单一、结构明确的化学药。有很多化学药最初都是以植物为原料提取或合成的,例如阿司匹林、达菲,我们不能因此就说它们是中药。 所谓中药,应该是指中医传统上使用的、用来治疗相同疾病的药物。中医虽然传统上也用青蒿治疟疾,但是中医所用的那种青蒿(又名香蒿)并不含青蒿素,已被证明对治疗疟疾无效。青蒿素是从与青蒿同属的黄花蒿(又名臭蒿)提取的。中医几乎不用黄花蒿入药,用的话也只是用来“治小儿风寒惊热”,从不用它治疟疾。青蒿素一开始也称为黄花素或黄花蒿素,后来为了表明其与中药的关系,才统一叫做青蒿素,再后来干脆在药典里把黄花蒿改叫青蒿,定为青蒿的正品,让人误以为青蒿素真的是从青蒿提取的。 即便黄花蒿被用来代替青蒿使用,里面的青蒿素也起不了作用,因为中医是把药物煎成汤药来治疟疾的(最著名的是以青蒿、知母、桑叶、鳖甲、丹皮、花粉煎成的青蒿鳖甲汤),而一旦加热到60摄氏度,青蒿素的结构就被破坏,失去了活性,杀不死虐原虫了。 青蒿素的发现是许多人分工合作、相互竞争的结果,究竟谁的功劳大,至今争论不休。不过,大家都公认屠呦呦起到的关键作用就是发现青蒿素受热就失去活性,想到了要用乙醚提取。屠呦呦称,她是在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一书中看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说法,才恍然大悟不能加热青蒿。由于这个故事,人们会说青蒿素的发现至少受到了中医的启发,葛洪也因此成了“东晋名医”。其实葛洪是个炼丹的术士,《肘后备急方》则是收集民间的偏方,并没有用到阴阳五行、辨证配伍,与中医中药没有关系。 事实上,葛洪记载的这个偏方是否真的能治疟疾,也是很可疑的。青蒿素几乎不溶于水(所以屠呦呦才用乙醚提取),用两杯水(东晋的“升”很小,当时一升大约相当于现在的200毫升,也即一杯)浸泡一把青蒿,即使用的是黄花蒿,也不太可能泡出能达到药理浓度的青蒿素。如果葛洪只记载了青蒿能治疟疾,我们也许能认为有其合理性。但是葛洪共在书中搜集了43个治疗疟疾的偏方,其中有草药,也有巫术。青蒿一条是其中很不起眼的,只出现了一次(而草药“常山”出现了13次),也没有说其疗效有多灵。 即使葛洪记载的青蒿偏方真的对治疗疟疾有效,它并没有被葛洪特别关照,在随后的一千多年间,也差不多被淹没了。虽然某些中医典籍中也会抄录它,但是并不看重它,只是作为文献备考。中医和民间仍然不停地在寻找治疗疟疾的方法,屠呦呦课题组搜集了808个可能抗疟的中药,而同时的云南小组搜集的中草药单方、验方竟多达4300余个。这么多的偏方正说明没有哪个有突出的效果,否则就都用它了。而当时的实验也证明它们无一有效。 的确,虽然偏方如此之多,在历史上中国古人从来就没能抗击疟疾,每次疟疾流行都死人无数。直到1950年,全中国还有疟疾病人3000万,每年病死数十万人。有人以青蒿素的发现来说明“西医西药没进入中国时,中国人也活得好好的”,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事实是,没有一种中药能够有效地治疗疟疾,这个史实很能证明这一点:1693年,康熙皇帝患疟疾,所有宫廷御医和民间中医都束手无策,最后是靠吃法国传教士提供的金鸡纳树皮粉末治好的。从金鸡纳提取的西药奎宁进入中国后,成了最受热捧的、最著名的药物之一。在京剧《沙家浜》里,新四军赖以治疗疟疾的药物是奎宁,而不是青蒿或别的中草药。 青蒿素是“文革”期间集中全国力量用人海战术研发出来的。动用了数十个单位的500多名科研人员,用5年的时间筛选了4万多种化合物和草药,最后才发现了青蒿素。中医和中医典籍提供的众多药方没有派上用场,和拿着一本《中国植物志》一个一个往下筛选的效率差不多。有人从青蒿素的发现认识到“中药是尚未充分开发的宝库”,中药中当然完全可能含有某些还未被挖掘出来的化学药,但是青蒿素的发现过程恰恰说明想从中医典籍的记载中找到真正有用的药物极为困难。青蒿素发现之后的40年间,虽然有无数的科研人员试图从草药中再创奇迹,却再也没能找到第二种能被国际公认的新药,也就并不奇怪了。 博主回复(2017-1-1716:56) : 有理。单体到某温度灭活其作用,未必整体中单体可被灭活,这点需要指出。 删除 回复 举报 黄荣彬 2017-1-1716:26 肯定是青蒿(植物)有效才去分离青蒿素的, ===非也,从原始文献看,最早青蒿素是从黄花蒿里得到的。 博主回复(2017-1-1716:45) : 有理。单体到某温度灭活其作用,未必整体中单体可被灭活,这点需要指出。 博主回复(2017-1-1716:36) : 我这只是逻辑武断,我没有进行此项研究。 有请全面深刻介绍情况后,我才可以参与就事论事(以您提供资料为准)的判断和讨论。 删除 回复 举报 黄荣彬 2017-1-1716:25 而青蒿素化学药就不同,它和来源无关,也可以化学合成,只要生产过程控制质量,纯度合乎标准,疗效都是有保证的。没有药材地道不地道的问题。 中医经常是这样的:治好疗病,是中医的功劳,(谁知道是不是自愈),治不好病,是药材不地道。 博主回复(2017-1-1716:32) : 科学历史很短,人类社会,在科学未出现前,总得治病生存吧! 博主回复(2017-1-1716:32) : 所以,中医与中医药不是科学,也不够科学吗! 删除 回复 举报 黄荣彬 2017-1-1716:21 中药都是长期实践经验证明有效才使用的, ===不用科学方法验证,时间再长,也是没有验证。 博主回复(2017-1-1716:30) : 从科学角度是这样,没有经过科学验证。 但是,科学历史很短,人类社会,在科学未出现前,总得治病生存吧! 删除 回复 举报 黄荣彬 2017-1-1716:19 也可能某些青蒿植物是化肥施肥的,大棚里种植的,里面根本没有青蒿素,这青蒿还有疗效吗?中医药现在不是遇到这个问题了。 博主回复(2017-1-1716:27) : 您提此问题很正常,本来也不是问题,如此楼刚回答的。 博主回复(2017-1-1716:26) : 任何中草药(比如人参,西洋参,柴胡,冬虫夏草)都讲究生长环境、地域、生长期、采集时机、部位、炮制加工方法等的。 删除 回复 举报 黄荣彬 2017-1-1716:17 博主回复(2017-1-1716:10):青蒿(植物)当然有效了,起主要决定性作用的是青蒿素。 ===青蒿不等于青蒿素。即使青蒿里含有青蒿素,它的浓度远不够起疗效。 博主回复(2017-1-1716:22) : “===青蒿不等于青蒿素。即使青蒿里含有青蒿素,它的浓度远不够起疗效。” 我没有进行此项研究,从整体与局部关系看,肯定是青蒿(植物)有效才去分离青蒿素的,所以青蒿(植物)应该是有效的中草药。 删除 回复 举报 黄荣彬 2017-1-1716:14 博主回复(2017-1-1716:09):但对中草药,特别是动物药,不得这么说! ===这就不够严谨了。 对化学来说,分离提纯化合物是很容易的,不做到纯净物,现代医学是不认可的。 博主回复(2017-1-1716:19) : 那是化学或药物化学,但在70年代末以前并不容易,中药都是长期实践经验证明有效才使用的,当然不够科学才是中药。 删除 回复 举报 黄荣彬 2017-1-1716:04 博主回复(2017-1-1716:02):这个肯定的,也有报道。 ===那中医怎么能说是中医的贡献呢? 博主回复(2017-1-1716:12) : “===那中医怎么能说是中医的贡献呢?” 可能写错了,修改重发! 删除 回复 举报 黄荣彬 2017-1-1715:54 所以,青蒿植物无效,就不必讨论了。 博主回复(2017-1-1716:10) : 青蒿(植物)当然有效了,起主要决定性作用的是青蒿素。 删除 回复 举报 黄荣彬 2017-1-1715:53 当然,我们前面已有共识,传统医药的疗效由于药物成分实验因素的原因无法用双盲对照实验证明疗效的,未经证明有效即视为无效。 博主回复(2017-1-1716:09) : 但对中草药,特别是动物药,不得这么说! 正因为中草药有效才用着,特别是动物药显效快捷!只是不清楚或不太清楚为什么中药、方剂或中成药有效? 删除 回复 举报 黄荣彬 2017-1-1715:50 博主回复(2017-1-1715:46):这个我就不知道了,连此历史书籍都未查阅过,没有资格参与讨论!您如有,请直接粘贴上来? ===还有一个例子,屠呦呦当年就不是直奔青蒿植物而去的,而是筛选了很多植物。 博主回复(2017-1-1716:02) : 这个肯定的,也有报道。 地质勘探,不就如此吗? 黄金与钻石在哪儿? 谁能直奔目标,找到矿还得提炼呢! 删除 回复 举报 黄荣彬 2017-1-1715:48 我只认为医学是科学,就这还是有争议的。 ===并非所有的医学都是科学,等价于,有的医学不是科学,(对当关系推理),传统医学是医学,但不是科学。 博主回复(2017-1-1715:59) : 对的,赞成。 删除 回复 举报 黄荣彬 2017-1-1715:44 这也是科学网交流讨论的社会责任,尽管在博客中未正式发表,其实也是公开发表看法。 ===赞同,同感。也正由于如此,才不断地码字。做逻普,和做科普一样,是学者的社会责任。 博主回复(2017-1-1715:57) : 我在教师年末工作总结中社会服务拦目指出,在科学网就科教社会热点问题发表系列评论性博文。因此,我是作为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来行使的。 删除 回复 举报 黄荣彬 2017-1-1715:23 博主回复(2017-1-1715:18):原本只知道有效,究竟为什么有效,有效在哪儿,原来都不知道。 ===青蒿植物治疗疟疾有效,如何证明?用科学归纳法了没有?没有。所以它的疗效并未得到证明。我倒可以举例证明它无效。康熙皇帝的疟疾不是青蒿治好的,而是洋人的金鸡纳霜。 博主回复(2017-1-1715:46) : 这个我就不知道了,连此历史书籍都未查阅过,没有资格参与讨论!您如有,请直接粘贴上来? 删除 回复 举报 黄荣彬 2017-1-1715:20 博主回复(2017-1-1715:14):青蒿用于中医处方,当然是中药。 ===确实。实际上,所有能被用来治病的东西管它有效无效都被中医用来做药了,这样的中医药还被说成是科学的医药,够荒唐的了。 博主回复(2017-1-1715:44) : 对的。我从来不认为中医学与中医药学是科学。 我只认为医学是科学,就这还是有争议的。 其实,并不重要吗! 比如,病毒学归生物学,还是非生物学? 的确有争议,存在两种观点,我给本科生都会说清楚的。只是主流意见把它放在生物学或医学中。 争议中医药是否属于科学?特别好,好得很! 这说明大家都认可科学,想沾科学的光! 删除 回复 举报 黄荣彬 2017-1-1715:17 中医由中医学,中医药,中医术等组成,中医学不是中医药,这是性质命题,但,中医学指导中医药,这是关系命题。离开中医学指导的用来治病的植物不能称为中医药,否则西方人治病的植物也可称为中医药了。 博主回复(2017-1-1715:35) : 完成正确,赞同,我也此意。 我们的讨论,不只是相互看的,全球华人,至少懂汉语的人都会看到。 这也是科学网交流讨论的社会责任,尽管在博客中未正式发表,其实也是公开发表看法。 删除 回复 举报 黄荣彬 2017-1-1715:11 西方现代医学----指医学,最多西方医学(以区别传统中医) ===现代医学是科学的医学,具有科学的特征,科学没有国界,现代医学也没有国界,所以,不必加西方限制。 现在中国人在中国境内也对现代医学作出贡献,如青蒿素,它是现代医药里的化学医药,不是西药,不是中药。 博主回复(2017-1-1715:30) : 对我,您没有白说,我接受,并尝试推广之。 博主回复(2017-1-1715:29) : 我百分之三百赞成您此段解说,但并未被科技医疗国际圈广泛认可统一使用,为了避免麻烦或误解,交流时才那样使用的。 看来发明权重要,最初在西方,从欧洲德国,到北美,再到亚洲等。 删除 回复 举报 黄荣彬 2017-1-1715:05 凭什么说青蒿是中药? 博主回复(2017-1-1715:18) : 原本只知道有效,究竟为什么有效,有效在哪儿,原来都不知道。也不能因为知道有效单体成分是青蒿素了,青蒿就不是中药了! 即使青蒿素,用于中药方剂中,也是按中药对待的。 博主回复(2017-1-1715:14) : 青蒿用于中医处方,当然是中药。 删除 回复 举报 黄荣彬 2017-1-1715:03 从青蒿提取青蒿素,而青蒿是中药, ===用的是化学的方法,化学是现代的东西。为什么说青蒿是中药,不说它是植物? 博主回复(2017-1-1715:13) : 中医处方中用到青蒿,所以说蒿素是中药。 没必要说它是植物,因为中药来源于动物、植物等一切生物,甚至矿物,但那都叫中药。 来源于植物的中药最多,统称中草药。 来源于动物的,统称为动物药。 删除 回复 举报 黄荣彬 2017-1-1715:02 博主回复(2017-1-1714:46):演说家或演讲必备的! ===非也,逻辑学是做学问的学问,缺乏逻辑学,科学研究的品质一定不高,胡乱推理的事情一定发生。国内学界就是这种状况。 博主回复(2017-1-1715:06) : 非常正确,逻辑学是科学研究甚至一切学问探究所必须的,但也不配出“演说家或演讲必备的!” 删除 回复 举报 黄荣彬 2017-1-1714:21 逻辑学是做学问的学问,逻辑学的知识体系基本结构是概念,命题,推理,我们还只停留在概念,还未涉及命题和推理。 博主回复(2017-1-1714:28) : 是的。我知道逻辑学很重要。 删除 回复 举报 黄荣彬 2017-1-1714:19 所谓的现代中医,和中国传统医没有本质区别,不应称为现代中医,现代中医是空概念。 博主回复(2017-1-1714:27) : 赞成。我仔细阅读评论全文,没有使用“现代中医”提法。 删除 回复 举报 黄荣彬 2017-1-1714:17 不按西方现代自然科学方法发展的现代医不是科学 ===不存在不按西方现代自然科学方法发展的现代医。 博主回复(2017-1-1714:42) : 我感觉您是把时间上属于现代的医都称现代医,比如20世纪70年代从青蒿提取青蒿素,而青蒿是中药,蒿素素才能发挥疗效,并测定化学结构,进而获得诺奖,那这不成为现代行为了吗? 同时,蒿素素用于复方治疗疟疾效果更好,为方剂或中药,属于中医药发展,不能算科学。 这样,在现代,对该医药(蒿素),用西方现代自然科学方法研究,结果发展了科学,同时也完善传承中医药使其增加科学元素,但仍不归科学范畴。这就是我用词“现代医”的原因,对吗? 删除 回复 举报 黄荣彬 2017-1-1714:14 逻辑学中的语词排除修饰成分,只有限制成分。您的文章里,很多语词都不规范,例如,科学发展医,西方现代自然科学,西方现代医学,等。 博主回复(2017-1-1715:02) : 科学发展医----指用西方现代自然科学方法研究医。此处“科学”即自然科学,当然是“西方现代”的,可以省略,甚至“科学”即可,就指“自然科学”。 西方现代自然科学----指科学,最多自然科学(以区别社会科学)。 西方现代医学----指医学,最多西方医学(以区别传统中医)。 博主回复(2017-1-1714:54) : 如5楼回复,为强调使然。 删除 回复 举报 黄荣彬 2017-1-1714:10 我还没有感到谁驳倒过我,我学的逻辑学知识,很多人不具有,在这点上我有优势。 博主回复(2017-1-1714:46) : 演说家或演讲必备的! 博主回复(2017-1-1714:45) : 这也是大专辩论赛必用技,当然是每个科技工作者都必须具备的,怎奈...... 删除 回复 举报 黄荣彬 2017-1-1712:59 这不失为一种尝试 ===这不是尝试,这是逻辑学知识。 博主回复(2017-1-1713:46) : 这个我知道,是按逻辑学知识尝试分类,看可否认可。 删除 回复 举报 黄荣彬 2017-1-1712:53 按照概念的有关知识,如果“西方现代自然科学”这个语词表达的概念存在的话,而且这个语词的构成语词之间都是限制作用而不是修饰作用,那么,就应该存在西方现代社会科学,西方古代自然科学,西方古代社会科学,东方现代自然科学,东方现代社会科学,东方古代自然科学,东方古代社会科学,等事物,而且它们都是不相同的事物。可是,西方现代自然科学和东方现代自然科学,是同一种事物,可见,西方现代自然科学这个语词里面存在“不当限制”。 博主回复(2017-1-1714:53) : “可见,西方现代自然科学这个语词里面存在‘不当限制’。”赞成此推论。本来科学一般就应该指自然科学,当然是现代的,并且原始产生于西方,只是因为讨论中,往往因为概念纠缠不清,为了强调才采用“西方现代自然科学”的,简称科学,最多自然科学。 删除 回复 举报 黄荣彬 2017-1-1712:45 同在科学网,不必把引用文章的内容全部搬过(有时还有修改),只要给出链接即可。 博主回复(2017-1-1714:02) : 正因为在修改中,所以才要搬过来,固定为当时内容评论。 同时,也给有连接,读者可去看修改情况。 并且,科学网公开程度高,我还要发在新浪微博上,就必须全文照搬,言之有物,针对性就强,特别具体,而不至于因被评论原文修改发生歧义。 这就是我一贯这么做的原因,属于严谨,特别清楚、详细、具体注明出处,就不涉及侵权问题。 附议还好。批评性评论,如果我对了,还真不好意思!被评论文作者,可能难以接受。但绝非针对作者个人,而只是针对作者博文评论,属于学术讨论,甚至必要辩论所必须。 当否?请回复评论。 删除 回复 举报 黄荣彬 2017-1-1712:33 科学发展医都属于科学,这是性质命题还有关系命题?如果是性质命题,可改写为这个形式:所有的科学发展医都是科学,可以用欧拉图表示,在科学这个大圆圈里画一个科学发展医的小圆圈,可是,科学是学,科学发展医(如果有这个东西的话)是医,学不是医,大圆圈都不交叉,大类都不同,小类就更不同了。 如果是关系命题,科学的组成部分有科学发展医,当然,科学的组成部分还有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机构,科学家,倒还没听说有科学发展医。 博主回复(2017-1-1718:28) : 是性质命题。此评论有价值。 “科学发展医都属于科学”后面有范畴两个字受标题字数所限省略了。 科学发展医都属于科学(范畴),但结果未必都是科学的,所以不敢说科学发展医都属于科学(范畴),结果就是科学。 如果是这样,我早就直接说科学发展医就是科学,即医学科学了。 正如您所说,科学发展医是医,首先是医,也有科学部分,那就是医学(科学)。
个人分类: 社会热点时评|819 次阅读|9 个评论
黄荣彬“医学不是医,是医的组成部分”:科学发展医都属于科学!
热度 1 ericmapes 2017-1-17 12:11
针对黄荣彬“医学不是医,是医的组成部分”评论:科学发展医都属于科学! 黄荣彬发表博文“医学不是医,是医的组成部分”图示:“ 现代医是医;传统医是医;中国传统医是东方传统医,是传统医,是医;现代医不是传统医。 医学是学;医学不是医。” 这不失为一种尝试。医术应该分医诊、医疗等。 按此图示,中医僵化,西方传统医已经死亡。 按西方现代自然科学方法发展的现代医是医学,在科学范畴。 不按西方现代自然科学方法发展的现代医不是科学。 从而判断(西方现代)医学(MedicalScience或Medicine)是科学(Science),而中医不是科学。 那中医现代化,特别是科学化,即按西方现代自然科学方法发展的中医(部分新内容),就算科学。 比如,20世纪70年代屠呦呦等发现青蒿子素治疗疟疾(有效)获得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属于医学科学。 把青蒿(甚至青蒿素)以方剂或(多味)中成药按中医理论治疗疾病就不算科学。 再比如,中医药(方剂)的生物信息学与系统生物学研究,发展结果当然是中医药生物信息学与系统中医药学。 符合西方现代自然科学部分就是科学,补充完善中医(理论)或中药部分仍归中医或中药。 这样,可以结束长期以来争论的问题:医学是科学,以及中医、中药不是科学。 中西医如此结合也就顺理成章,中医药科学化名正言顺,中医药精髓或宝藏得以传承保存并发展光大。 该吃饭了,就此止笔。妥否?有请拍砖! 附上: 医学不是医,是医的组成部分 黄荣彬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26289do=blogid=1028107 医学不是医,是医的组成部分 世界上存在各种各样的事物,有实的也有虚的,它们都有属性,它们及其属性都是人类大脑的思考对象。 人们在思考这些对象时,首先会按照它们的特有属性进行划分(分类,二者有点区别)。我们用一个平面代表所有的事物,平面的边界在哪,我们不知道,事物总共有多少,我们也不知道,所以,用一个平面来代表所有事物,刚好匹配。 在这个平面上,用一个圆圈可以表示以事物的某种属性进行划分的一个类,圆圈内的事物都是这一类事物的成员。在一个圆圈内的同一类事物还可以按照它们的某种属性进行再一次分类,即可在一个圆圈内在画小的圆圈,类推,大圆圈表示大类(属),小圆圈表示小类(种),小类的事物成员是大类的事物成员。 一个事物的个体是可以分解为其组成部分的,分解以后的组成不是就不是原来的事物了。 划分(分类) ----------------------------------------------------------------------------------------------- 白马是马;白马不是黑马;马头是头;马头不是马。 现代医是医;传统医是医;中国传统医是东方传统医,是传统医,是医;现代医不是传统医。 医学是学;医学不是医。
个人分类: 社会热点时评|700 次阅读|44 个评论
国家主席智囊团中需要一位卡诺式科学家
热度 1 jitaowang 2017-1-3 08:51
三年前 12 月 30 日,中央政治局决定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 深改组 将对 “ 全面深化改革 ” 这一国家级、民族性巨大工程提供宏观规划和顶层设计。作为深改组组长的习近平把这项工程列为: “ 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 ‘ 两个一百年 ’ 奋斗目标、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 同时在三年中 , 也摸出一套一套 “ 战术打法 ” ,习近平在总结中给出了三副锦囊妙计。 问题导向 牵住改革 “ 牛鼻子 ”. 试点先行军 直接关系改革成效 . 钉子精神 落实改革成果 . 在我的博文 “ 借鉴西方几百年近代科学发展驱动力 - 科学家的知识产权 , 名至实归 ” 中提出 “ 借鉴西方 ”, 没有提及任何国家或政权 . 因为这在当时的 “ 西方 ” 根本不是问题 . 在法国 , 德国 , 英国等都一致认同的 ; 而且和政权变动 ( 例如法国大革命 ) 也毫无关系 . 同时要说明 , 在我的博客中 , 以理工科基础理论为主要对象 , 也涉及工程技术领域 , 但是完全不涉及文科 ( 当今文科中的政治因素太复杂 ). 对一个中国科学家对 2016 年的天宫二号, 辽宁舰, 歼 -20 和高铁等举世瞩目的成果感受很深。习近平说过: “ 改革 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 ” 习近平还说过: “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 在科学技术领域的改革开放也是如此。 习近平还说: “ 上下同欲者胜。只要我们 13 亿多人民和衷共济,只要我们党永远同人民站在一起,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我们就一定能够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 I. “ 问题导向 牵住改革 ‘ 牛鼻子 ’ ”, 面上科学家的第一层次的深痛感受 : 对 2015-12-14 日李明阳的博客 “ 有帽子的教授是个宝,没帽子的教授是棵草!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14548-1020644.html 阅读人数达到约 1.5 万人次 , 认同律也极高 . 2016-12-30 日 李明阳的博客 “ 撑死的、饿死的,国家重大专项评审有感 ” 同样有很高的认同率 . 甚至国内有关部门公然提出 :“ 院士 ” “ 要退休 ”, “ 要年轻化 ”, 这不是把 “ 院士 ” 公然当作 “ 官职 ” 来对待又是什么 ! 应该说, 这就是 “ 问题导向 牵住改革 ‘ 牛鼻子 ’ ” II. “ 问题导向 牵住改革 ‘ 牛鼻子 ’ ”, 面上科学家的第二层次深痛感受 : 最近徐匡迪工程院院士不愧原来也是一名高校的科学家,又把问题严重性说得更深 . ==== http://mp.weixin.qq.com/s/mDEDGx4XqVazueHxA_-qhg 中国工程院院士爆金句: 中国颠覆性技术是被专家“投”没的 2016-12-02 “颠覆性技术,这种创新在目前的行政审批和评审制度下,是难以实现的。”与会代表近 200 人,来自海内外的院士就有 40 多人。 所以,听徐匡迪做报告的台下听众,有相当数量都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还有国家科学基金委的负责人——在各类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评审中,他们的作用举足轻重。 哪个科研项目可获支持,扶持力度多大,院士们都是具有“话语权”的评审专家。 或许是徐匡迪感到“个人意见”说出来后得罪人,发言末了,他频频向台下的学术同道们作揖,而他得到的则是全场长时、热烈的掌声。 ==== III. “ 问题导向 牵住改革 ‘ 牛鼻子 ’ ”, 从大局处方解决方案也就随之而成。 一句话: 国家 “ 深改组 ” 中需要引入一位卡诺式的真正科学家。我相信这样一改,我国对借鉴西方几百年近代科学发展驱动力 - “ 保护科学家的知识产权 , 做到名至实归! “ 的看法和对待科学发展政策都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不仅如此, 即便在未来可能的中美知识产权外交争论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 (注: 1824 年法国的科学家卡诺( 24 岁)提出了全新的基础理论 “ 卡诺定理 ” ,得到公认,成为一门研究热机学科 “ 热力学 ” 的第一块起步点。)
个人分类: 科学发展|1322 次阅读|1 个评论
《“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值得期待
lulingkxw 2016-8-9 07:51
《“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值得期待,欢迎,欢呼。中国科技创新的时代或真的即将到来。 基础理论创新难,因为反传统的阻力大 万众创新,需要为创新者开辟新的生存和发表空间。从科学发展历史来看,传统学派不会欢迎、支持自己的反对派。新旧学术思想的斗争会比较激烈,新的思想前进的阻力会比较大。从这一点看,基础理论的科技创新比较难。 而技术创新因为有市场利益的驱动,反传统的力量不可阻挡,新技术取代传统技术,新产品取代旧产品,市场说了算,不会留情。 但许多关键技术往往受制约于基础理论的创新,通过技术创新来倒逼基础理论创新是有可能的。但不是捷径,更不是唯一的途径,只是其中一条途径。 无论从思想的自由度或参与科研的人数来看,创新的大源头在民间。国家政策可注意鼓励民间科学家的研究发表哦,为民间创新提供较为有利的环境,例如立项研究、交流和发表、评奖等。只有这样,才可以加快我国的科技创新步伐。 转贴:科学网: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6/8/353202.shtm 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 ​ 新华社北京8月8日电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近日印发 《“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 (以下简称《规划》),明确提出了未来五年国家科技创新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战略任务和改革举措。 《规划》强调,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大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确保如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建成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规划》描绘了未来五年科技创新发展的蓝图,确立了“十三五”科技创新的总体目标。国家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大幅跃升,国家综合创新能力世界排名进入前15位,迈进创新型国家行列;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显著,与2015年相比,科技进步贡献率从55.3%提高到60%,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从15.6%提高到20%;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途径提交的专利申请量比2015年翻一番,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5%。 《规划》提出建设高效协同的国家创新体系,并从培育充满活力的创新主体、系统布局高水平创新基地、打造高端引领的创新增长极、构建开放协同的创新网络、建立现代创新治理结构、营造良好创新生态等六个方面提出了总体要求。努力促进各类创新主体协同互动、创新要素顺畅流动高效配置,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实践载体、制度安排和环境保障。 《规划》围绕支撑国家重大战略,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增添发展新动能、拓展发展新空间、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中的核心引领作用,重点强化六方面的任务部署。一是围绕构筑国家先发优势,加强兼顾当前和长远的重大战略布局。二是围绕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培育重要战略创新力量。三是围绕拓展创新发展空间,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四是围绕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构建良好创新创业生态。五是围绕破除束缚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制度障碍,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六是围绕夯实创新的群众和社会基础,加强科普和创新文化建设。 《规划》从落实和完善创新政策法规、完善科技创新投入机制、加强规划实施与管理等三方面提出了保障措施,强调完善支持创新的普惠性政策体系,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和技术标准战略,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等。 更多阅读 著名专家解读《“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
个人分类: 科普策划|489 次阅读|0 个评论
融智学理论与实践:“双融共赢强国战略 精准营销落地项目”
热度 1 geneculture 2016-7-8 11:15
贯彻科学发展 促进经济创新 融智学理论与实践 “双融共赢强国战略 精准营销落地项目” 成果发布会 2016-7-14 珠海广播电视台 新闻发布大厅 主办单位: 中美塞尔研究中心 承办单位: 珠海横琴塞尔科技有限公司 珠海银河星国际影视传媒有限公司 协办单位: 福建就这美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福建就这互联科技有限公司 …… 支持单位及个人: 国家发改委中国发展网专家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发展改革研究院执行院长 易昌良(博士) 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研究员、国家重大项目投资专家 宋泓均(博士)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副教授、国际信息研究学会副会长、中国分会 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闫学杉 清华同方物联网事业部咨询总监、国家CMIS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清华大数据产业协会、会员、原清华继续教育学院咨询中心主任 赵眸光 诚邀横琴新区管委会予以支持 珠海各媒体单位予以支持 会议时间安排 14:30—15:30邹晓辉先生: 1、双融共赢强国战略的宏观新格局(移动金融优化决策咨询项目) 2、精准营销落地项目的微观推广例(美业传奇虚拟演示游戏软件) 3、基础发明核心技术的三级跳招标(双字棋盘与驻行载器的推广) 15:30—16:00 会议中间休息 16:00—17:00易昌良、闫学杉、宋泓均、赵眸光、邹晓辉: 4、易昌良-从政策创新角度肯定双融共赢强国战略的意义 5、宋泓均-从金融改革角度肯定精准营销落地项目的意义 6、闫学杉-从基础研究角度肯定双字棋盘科学原理的价值 7、赵眸光-从智慧城乡角度肯定驻行载器未来愿景的作用 8、邹晓辉先生对以上演讲做分析评论,感谢各位的贡献! 17:00-18:30 9、美业传奇虚拟演示游戏软件展示 10、就这美经营模式演示及讲解:邹晓辉等专家与企业集团总部高层对话,并分别就理论与实际的一个典型结合--实践出真知(消费者逆袭的深刻启示)案例围绕以下七个分论题做总结发言: 10.1从刚需用户理性消费的角度凸显双融共赢改变主体格局的意义 10.2从刚需用户理性消费的角度强调精准营销优化产业链条的作用 10.3从刚需用户理性消费的角度说明双字棋盘简化供求链接的价值 10.4从刚需用户理性消费的角度优选团购CEO形成用户文化的意义 10.5从刚需用户理性消费的角度优选众筹CEO形成用户文化的意义 10.6从刚需用户理性消费的角度优选众包CEO形成用户文化的意义 10.7从刚需用户理性消费的角度描绘驻行载器产品服务到家的功效 最后,由邹晓辉点明本次新闻发布会的主旨,即:分别从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回到整体,理论联系实际来回答这样一个核心关键问题即“如何应用融智学成果疏导现金流、人才流和信息流?”并概要指出其近期未来的实践愿景。 18:30会议完成所有议程 结束 18:30-21:30 各地代表团自由活动(专家们与集团高层对话和答疑) 介绍 融智学是专门研究“协同智能”或“协同之智”的学问体系。它主要是在语言学与信息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美塞尔研究中心主任 研究员、珠海横琴塞尔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邹晓辉先生,经过二十多年的潜心探究和实践,依托融智学的学科实力,凝聚国际国内信息研究领域精粹,在弘扬信息科学和信息技术基础之上集双脑信息处理领域知识及其协同智慧能力之大成,提出:如果人们能普遍认识到“金融的本质是智融,融资的实质是融智”这样的道理,那么,人类的经济创新实践过程就会更理性,人们也就会把更多的时间、注意力和精力花在融智与智融上而不是仅仅花在融资与金融的表象上的论点论据并将其成功地运用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实践中,以双融共赢强国战略为社会经济规范运行而献策出力。 本次“双融共赢强国战略 精准营销落地项目”发布会暨研讨会,汇聚了国内信息研究领域的部分专家学者和国家战略与企业战略的践行者,他们将协同探讨并进一步优化践行信息科学研究和信息技术发展,对中国未来经济社会的引领和推动的双融共赢方略。
个人分类: 融智学前期探索|1814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学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热度 2 jmluo0922 2016-6-16 11:49
科学是技术的基础,技术是工艺的基础,工艺是工程的基础,工程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 从长远的眼光看,科学的重大发现,最终会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经典科学的发展历程证明了上述,科学发展与社会文明进步的基本逻辑。 引用各种指标来评价科学研究水平,其实只能说明是学科的热点前沿,对于科研工作短期绩效考核有作用。 当一门学科发展的方向出现偏差时,用指标来评价水平往往会产生负作用,不利于学科发展,甚至沦落为伪科学的推手。 因此,评价科学贡献最终应通过其对社会文明进步(直接或间接)的推动作用来定论!!!
个人分类: 杂谈|4778 次阅读|3 个评论
(3)杂文2016 什么是基础理论科学发展的道路?
wenmiaosong 2016-3-7 05:12
(3)杂文2016 什么是基础理论科学发展的道路? 最近收到一篇转发的电子邮件,是一个网友给蒋春暄老师的一封信。这封信的题目是:蒋先生能解释F=ma和E=mc**2吗: 蒋先生, 您对科学的执著精神是值得敬佩的。可是方式方法一定要改进,否则,就会导致“十三亿中国人,没有一个能懂你”的状态。要想让您的理论发表,其实不难,但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你的理论可以解释牛顿定律和爱因斯坦相对论所 能解释 的物理现象么?比如: F=ma 和 E=mc**2 。 第二,你的理论可以解释牛顿定律和爱因斯坦相对论所 不能解释 的现象么?比如,暗物质产生的引力和量子力学方程。只要你对以上的两个问题都是肯定的“是”,那么你的证明性的文章就一定会被科学杂志发表。 如果你可以潜心好好研究一下上面两个问题,而不是浪费时间到处“喊冤”,会更加容易被承认的。理论科学发展,不需要多少科研经费。如果生活有困难,国家基金或大家的个人资助都是可以帮助您潜心研究的(但不是为了帮助您继续“喊冤”的)。 祝福您 我不知道这个写信者的学术背景。但是他思维的方式,实在像是一个文化大革命时代的红卫兵。以为拿着一本“毛主席语录”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了。只是他拿着的是:F=ma和E=mc**2两个公式,要人表态对还是不对。我是回答不了那样问题的。我认为自然科学不是那样简单的问题,就像社会科学中的问题,政治和经济问题,也不是像当时的红卫兵所想象的那样简单的问题:可以从毛主席的语录中找到答案。在文化大革命中,尽管人人都说要从毛主席的话中找答案,找来找去最后并没有找到 共同的答案 ,而是全国都分成了两派,连一个家庭也分成了两派。毛主席先是说,这是形势大好,不是小好,乱了敌人,锻炼了人民。后来好到两派不是搞“文化大革命”,而是全国都在“武化的大革命”了。最后毛主席请邓小平同志来给文化大革命做一个历史总结,邓小平同志也只好说,“我也实在说不清楚”。人间的社会科学问题也好,自然科学问题也好,都是一个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不断变易着的问题,而在那个不断变易着的道理中又蕴藏着不变的“真理”。而这个“神的话语”的真理,又是空虚混沌的,要用不断发展的人间思维和科学发展中所发现的新公理,才能把它窥见得到,窥见到了也不一定对,还要追求信仰的人来相互见证,在见证中才能获得,获得的依然只是我们这个世代的“公理”。那个世代的公理,还会随着时代而发展。 耶稣告诉人,这个真理是简单的,就是“神的话语”中的“互爱和视为相等”。就是今天西方世界中“人是平等地被创造出来”的信仰。这个信仰不仅是社会科学的基础,也是自然科学的基础。但是西方的人文主义的社会启蒙运动把神的话语,解读为“自由、平等和博爱”的西方的“意识形态”。为什么会把人间的“自由、平等和博爱”看作是人类社会的“简单真理”的基础呢?这就是希腊的先哲亚里斯多德所解读出来的,“公理就是人人都可以感觉得到的道理”。听起来是很对的,那个人人可以感觉得到的道理,好像自然就应该是“真理”了。但是这个可以被人人所感受到的道理,实际上在人间是很难找到的。人间总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人间最后只能有多数人能够感觉得到的“公理”,那就是西方的形式思维下的“意识形态”。 那个“意识形态”也并不是神的话语,神的话语有“照着神的形象的”和“照着神的样式的”两类思维方式,分别赐予两类不同人群。而且随着时代的前进,那个“照着”,变换成了“按着”:“按着神的形象”和“按着神的样式”。人既是平等地被创造出来的,又有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人间无法完全理解这两类完全不同的思维,如何合理地统一在一起。 所以这个世界上就有两类以不同思维方式为主的人群,人间就一直存在着种种罪恶,那就是人间差别、斗争、以及战争的根源。 但是总的说来神要告诉我们的,就是在人间,人总是要受约束的。这样人间的思维方法不同,约束方法也就不同:一个是“人”的“约束”,人要受“人”的约束,这个人是平等地被创造出来的人,而那个“人”就不只是被平等地被创造出来的“人”,而是把人间分成两类等级差别的“人”和人。我们三千年的封建意识,就是人被分为“上智和下愚”,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封建意识把治人的“人”和治于“人”的人,用“家庭”这个观念来划分。这不是一个好的划分方法,但是在特定时代又是不能没有这样的一种划分的方法。人没有了“约束”,就会不知“羞耻”。但是那种以家庭为核心的人间分等的方法,就必然地产生了阶级和阶级斗争。这就是东方人间“礼教”的意识形态,虽然那里也有“易理”、“效法自然”和“大同世界”等等的“神的话语”,但是一旦把对于以家族为代表的“封建帝王”的约束建立起来以后,那个“效法自然”的神的话语就无法为人间所理解了。这就是创世记中耶和华神要以色列人不信“邪教”的原因。中国的三千年的“意识形态”的思维体系的最大缺陷就是,否认“理性和逻辑”,用对于帝王的“个人崇拜”代替神的话语中所希望的那种“爱与公义”的约束。当那个治人的“家族”本身没有了羞耻的时候,以个人偶像崇拜为标志的“意识形态”也就失去了对于所有人的约束,而人类社会一旦失去了约束,不知“羞耻”了,人类社会也就会向着兽类社会坠落了。就像我们国家三千年来,每隔二、三百年就会有一次,天伦丧失,暴力横行的年代。封建社会的最大的缺陷就是由“帝王崇拜”所产生的,反对“理性和逻辑”的“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封建礼教的哲学观。没有了“理性和逻辑”也就没有了人类思维的发展,没有了逻辑和理性思维的发展,就没有了对“效法自然”的神的话语的合理的解读。我们国家一直以来强调的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个“体”是什么?就是“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封建礼教。 那么西方的“理性和逻辑”下的“意识形态”怎么样呢?为什么 “自由、平等和博爱”的西方的启蒙运动所提出的那种“意识形态”,也不是“神的话语”下的信仰呢?那就是对于“自由”这个观念的理解不同所引起的。西方的“意识形态”是从纪元一千年左右的宗教经院和宗教裁判所的坠落以后,才开始形成的。那个天主教的经院的统治者,从神的大爱和公义,坠落为每一个细胞都浸透了“无耻”和“贪念”的“邪神”,特别可怕的是邪神的的蛊惑下的那一群迷信而倾向暴力的“教众”,狂热地背负着“十字架”所作出来的暴行。他们断断续续的发动了三百多年的“宗教战争”,把神的天堂变成了人间的燃遍了邪恶和迷信的烈火的炼狱。宗教改革运动诞生了,那个宗教改革的先驱,坚持了捍卫“神的话语”,抵制了把神的话语的大爱和公义坠落为人间贪婪和暴力的邪神的迷信和罪恶。但是人间也相应地出现了人间话语的“启蒙运动”,我们说“西方的意识形态”是从那个时期以后才形成的,这就是说,在天主教的教宗审判加利略、火烧布鲁诺以后的那个西方的意识形态,才成为那个世代的从神的话语中所“窥见”的“公理”。但是,那个启蒙运动运动的发展,和中国太极时代的“儒家哲学”一样,都只是人间的“公理”——在那个世代的有限论域下的“公理”,最后也会由于人间的欲望的膨胀,而走上从“公理”坠落到“人类犯罪”的道路。 其“启蒙运动”下的公理在政治经济领域,通向了西方的资本主义民主。资本主义民主,同样只是一个不稳定的人间的充满罪恶和斗争的世代,最后通向了“殖民主义”的人类犯罪之路。在哲学上最后走向了否定一切宗教,否定“神的话语”的现代主义和超现代主义哲学的“意识形态”,他的代表就是罗素的“唯物主义哲学”。现代主义的哲学的意识形态,崇拜的是古希腊的“理性和逻辑”的规则,最后也向着“唯物主义”的方向坠落,向着“物质,金钱的崇拜”坠落。他们同样地向着把人分裂为聪敏和愚昧的等级,那些在“规则”下博弈的赢者,就成了社会实际统治的从百万到千万到亿万,一直到今天的百亿富翁。他们尽情地宣扬他们骄奢淫逸的生活,到了肆无忌惮地糟蹋自然、破坏家庭和天伦的地步。成了今天人类的一个主要的危险倾向。 马克思主义举起了反对“资产阶级法权”的旗帜,但是也无法摆脱现代主义哲学的反对一切“宗教”和“人为约束”的形式主义思维的影响,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所宣扬的男女之间的两性生活是完全无须社会干预的“私事”,特别是恩格斯在私有制、家庭和国家的起源中所宣扬的,家庭也一定会随着私有制的消失而消失的观念,使他们成了人间通向与西方的形式思维方法下的“意识形态”,右翼“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形态”。 实际上,那种没有了“神的话语”信仰的“意识形态”,能够通向哪里?我们现在实在还没有办法说得清楚。 只能一点一点地探索。在这个道路上,列宁的第一个行动就是修正马克思主义对于家庭必然消失的“观念”。家庭是神赐予人间的,使“人类”发展成为有别于“兽类”所必须的“约束”,或者说是神的“礼物”。没有了家庭,人间就没有了伦理道德,就会向着兽类堕落。但是另一个问题,那就是怎样让人还要受到“约束”的问题,没有了“神的话语”的社会,实在是无法找到那个“约束”的合理内涵的,因而也就说不清楚那条道路的方向在何方? 列宁的阶级、阶级斗争到无产阶级专政的道路,只能在共产党人取得政权以前发挥作用,这个无产阶级专政的道路,随着革命的成功,随着无产阶级的消失,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据。就像林彪所说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只要用枪杆子把资产阶级打倒了,那些百万富翁、千万富翁,一夜之间就会马上变得一无所有,“无产阶级”就拥有了所有的一切。那么那个无产阶级,又由谁和怎样来“约束”呢?当然苏联的社会实际上还没有遇到这个问题,因为他们一直在为国家的生存而进行着艰苦的斗争中,他们的国家和人民需要无产阶级政党和领袖的约束。我们这一辈人是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在那个年代,我们的少年时代,我们感受到的对于苏联的英雄人物,卓娅和舒拉的故事,钢铁是怎样炼成中的保尔.柯察金等的感染,他们都是我们青少年时代的发自内心的英雄。我们也从心里尊敬那些打败希特勒法西斯的苏联领袖斯大林和那些英雄们的业绩,他们才是打败法西斯的主力。在那个人类遭受特殊灾难的年代,只有那些在一些有神的话语的感染力的伟人,带领着一无所有的“治于人”底层人群,去反抗而那个已经坠落为“邪神”的“治人者”。在那个年代,那个妄图统治世界的就是已经失去了人性的法西斯。苏联红军从形象上就是打败法西斯的主力。那整个欧洲的资产阶级统治者,因为对于金钱的贪婪,已经成了脱离劳动大众的孤立的、脆弱的一群,他们不堪法西斯的一击。就像一千余年前。整个东方和西方的封建(或奴隶主)统治者,不堪思维方法上更为落后的,暴力的,而坚强的蒙古的铁骑的一击那样,使广大人民承受了几百年的铁蹄下的黑暗统治。只有当那个暴力的统治者因为思维方法的落后和僵化而自然地不断蜕化而削弱的时候,才重新为受压迫的大众中所出现的新世代的伟人所取代。 但是反法西斯战争的年代,左翼的带有“形象崇拜(对伟人的个人崇拜)”色彩的社会民主主义的力量和以美国为代表的右翼的带有“规则崇拜(对金钱崇拜)”的社会民主主义的力量实现了反法西斯的大联合,那个落后的欧洲的资本主义势力,那个把世界瓜分为他们的殖民地的西方旧欧洲的殖民主义国家实际上已经没落了。而有强大的“神的话语”精神支撑的、新兴的美国却快速的发展起来了。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以后,那两种思维方法的不同社会之间出现了人类发展的一个新的时代的发展方向,那个新时代应该是融合和竞争并存的时代,在竞争和融合中,通向神的话语精神的形象和样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合一的时代,通向“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新时代。是罗斯福、斯大林、丘吉尔和蒋介石四位战胜国的代表一起为那个全球社会的雏形——联合国定下了初步的“规则”——联合国宪章。那个联合国宪章,虽然还只是像神的话语那样混沌和空虚:不同思维方式的人群依然有自己心中或自己的话语所表达的对于“神的话语”在具体事物上不完全,甚至完全不同的解读;但是毕竟有了一个新时代的对于“神的话语”的共同的“公理”——联合国宪章约束下的“解读”。 左翼社会主义的问题就是,那个“伟人的形象崇拜”本身的问题所引起的,赫鲁晓夫依靠带有暴力的宫廷政变式的手段取代斯大林的继承人。但那里并没有思维方法的发展和前进,而仅仅只是把一个在特殊时代的带领着人民大众为落后民族和国家存亡而奋斗的伟人,换成了一个平庸的、完全失去了前进目标的、依然带有暴力倾向的“形象崇拜”者。那个失去了劳苦大众的无产阶级形象的个人崇拜,最后总是会走向以“国家形象”来迎合大众的“偶像崇拜者”的方向。随着时代的前进,必然要进一步的改革,那个失去了“无产阶级”的“无产阶级司令部”,必然要为“全民的代表”所代替,那个全民的代表和阶级的代表,他们之间的法理依据是不同的。阶级和阶级斗争的暴力约束必须逐步地被全民的更加合理的“约束规则”所取代。但是那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不能全盘照搬西方的“意识形态”的。因为今天的苏联又重新回到了俄罗斯联邦,而美国的真正的耶和华神的信仰,也正在受到“金钱崇拜”的邪神们的挑战,而我们的改革开放更是一个以寻找真理信仰的道路为目标的人间的伟大的探索,欧洲和穆斯林国家也都以自己的历史(这个历史的灵魂是他们的“神话的历史”)向着全人类的共同的“神的话语”所指引的方向前进。在那个时期,全世界有信仰的人:都会从耶稣基督的爱是恒久忍耐的教导中窥见神对我们这个世代的呼唤,得到最大的智慧和力量。 今天的世界是一个变革的世界。人类思维的两种基本方式,都在变革着:变革最大的当然是欧洲。他们正在试验着打破四、五千年的人类文明发展中所形成的“国家”观念的变革。当我在欧洲旅行时,看到卢森堡的原来的国境线上的“关卡”,都变成了旅游者参观的博物馆,我的心是兴奋的,但当导游向我们介绍,卢森堡的原来的国境线的四周建满了二十多个核电站的时候,我的心就沉重起来。难怪欧洲联盟的机构都不放在欧洲的中心,而都建立在比利时。而比利时国家所有的店铺都是用两种文字的招牌,比利时的政府总是很难稳定地建立起来,大部分时间政府都空缺着,但是社会依然在运行着,我也不知那对比利时人民是好还是坏。在欧盟,现在也是思想激荡着的时代: 二战胜利以后,欧洲是信仰神的话语和信仰人本主义相互动着的社会:德国和法国都是两大政党:基督(或天主)教民主党和社会民主党轮流执政。现在神的话语的信仰正在式微,宗教信仰对社会的直接影响大概正在不断削弱中,但是我坚信在普通老百姓的内心的深处,耶和华神的呼唤,永远不会消失。 英国没有自己的思想,他只是美国和欧洲的中介或桥梁。俄罗斯正在向着西方的“形式思维”为主的意识形态转换,从形象思维为主,转变为“形式思维”为主;从对于“政党和领袖的偶像崇拜”,转向了对于“形式思维”为主的“理性和逻辑”的规则崇拜转换。但是过于激烈的转换,特别是迎合西方的现代主义哲学的突变,除了国家的分裂和社会凝聚力的不断削弱,并没有带来由个人思维能力的“解放”,所应该带来的经济和科学的振兴。今天又向着以国家为中心的比较中立和模糊的,或向神的话语那样的混沌空虚的方向发展。 全世界的宗教也处于激烈的变化中。美国强调的是信仰和科学的互动,信仰上强调宗教信仰自由。在社会科学中,实际上走上了从信仰自由中来追求“神的话语”对于新时代的真理的启示。把“政治正确”建立在“神的话语”对于新时代所启示的真理中。尽管宗教和教派林立,教会不干预人间的选举自由,但是从我的记忆中所有当选的总统,都是把手放在圣经上来庄严地宣示他忠于国家和人民的职责的。还没有一个竞选,更不要说是当选的总统是公开持反对耶和华神和耶稣基督的信仰的立场的。 今天,犹太人的原始宗教,天主教,东正教,基督教,基督教中的各种教派,对于教义都持越来越宽容的态度。那些历史上的宗教领袖,对于宗教所作出的解释,正在被从圣经中分离出去;人类思维发展中所获得的确实为绝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来自自然科学的“公理”,越来越深入地影响到对“神的话语”的解读。 连以前由天主教的经院所加在《圣经》上的每一节的名称,如英文的“Fall of the men”或中文的“人类犯罪”,那样最重要章节的最重要的章节名称,也从一些最新的网络上所载的《圣经》中消失了。因为它不是来自“神的话语”的原来文字。最近对立了两千年的天主教和东正教的领导人,第一次相互坐在一起了;在美国这个以新教(信仰耶稣基督)为主流的国家,刮起了欢迎天主教教宗的风暴,而这个天主教的教宗,已经不是来自传统的南欧、北欧或东欧,而是来自南美洲的阿根廷。他的国家,不久前曾和资本主义和殖民主义发源地的大英帝国为一个他们国家附近的岛屿,打了一仗。他同时跑到马克思主义的古巴,和那里的领导人会谈并受到热烈的欢迎。那个保持最古老佛教传统的达赖喇嘛在谈论马克思主义和废止喇嘛再生传世的传统宗教形式,而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真理来信仰的中国共产党明确表示,反对废止那个古老的喇嘛再生传世的宗教典礼的形式。 今天的世界的最大的特点就是:神的话语的精神和国家主义的人间意识形态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对立和融合。我相信融合是主流的,对立是暂时的,因为没有一个人间伟人的话语,能够比从洪荒时代一直留传到今天的所有的追求信仰的人所共同见证的“神的话语”能够蕴涵更多的更加宽广和持久的“公理”。 东西方的不同思维方法和因此导致的追求信仰的途径的差别能够融合吗?如何来融合?这就是为什么我把那个网友对蒋春暄老师所提的问题和张志强的理论物理学的新方向一起来讨论的原因。 因为那个网友的两个公式,单独的讨论时说不清楚的,它链接着科学与信仰。独立的僵化的讨论,只会把科学引向错误的方向。 为此我把张志强的关于引力波的讨论再一次引用在下面: 牛顿引力理论提出已近四百年,爱因斯坦引力理论提出已逾一百年,在牛顿万有引力定律提出至今约五百年间,物理学主流理论仍未能全部破解引力作用的诸基本课题。这个理论现象一方面表明引力作用诸基本课题的理论艰难性,另一方面在提醒我们: 引力作用的诸基本课题极有可能涉及宇宙的更深层和更本质性存在,而传统物理学(经典物理学,相对论和量子物理学)的基础概念和基本原理并不具有逻辑能力可覆盖之。 Dejavu! 物理学十九世纪末的一个场景再次浮现在我们面前,当时的物理学家们在经典物理学理论框架内寻找黑体辐射问题的正确答案,却始终未果。后来他们终于认识到,这个理论问题在经典物理学理论框架内是根本性无解,因为经典物理学的任何概念和原理均不具有逻辑能力可全部覆盖黑体辐射理论课题。是普朗克先生勇敢和睿智超越经典物理学,提出了“能量子”概念,并以此为基础创建了黑体辐射定律,进而一举攻破该理论课题。黑体辐射定律对黑体辐射自然现象的完美物理学描述也因此成为物理学发展史中最为亮丽的篇章之一。 在引力作用诸基本课题面前,人类物理学正面临同样选择:是在传统物理学的理论框架内继续寻找该课题的全部正确答案?还是超越传统物理学,去创建新的物理学基础概念和物理学新原理,进而完美破解它们? 很不幸,当代物理学主流学界选择了前者,并指望基于传统物理学已有基础概念和原理,并借助数学操作试图破解引力作用的诸基本课题(很多理论物理学家并不知晓任何数学操作均不能改变已有基础物理概念的内海和外延这个简单的逻辑学道理)。结果呢?所有的人都看到了,结果很不理想,更何谈完美。 更不幸,有一些学者主张抛弃相对论和量子物理学而退回经典物理学,并期望因此而获取关于引力作用诸基本课题的统一物理学解。我说,这是在做物理学之黄粱美梦!回归经典物理学?连黑体辐射问题都无法解决,更何谈引力作用诸基本课题的统一破解呢? 物理学是一个开放性的基础学科,不可能停留在传统物理学不言创新和发展。物理学基础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是物理学解决引力作用诸基本课题的唯一正确途径,也是当代物理学研究者的唯一正确抉择。 引力波不是表示引力的波动性,而是对引力能量传播具有波动性的物理反映,也是对引力能量传播介质具有波动性的物理表征。 任意两物体之间均存在引力作用,引力作用具有的典型物理特征包括但不仅限于:引力,引力能量,引力能量的传播介质,引力波等,而引力波是一种物质波,物理表征引力能量传播介质具有的波动性。 引力能量传播介质是一种物质性媒介---一类全同性粒子---宇宙中的最小物质(实点空间)。实点空间是组成所有各种物质的物理基元。除实点空间这一类物质外,其它所有各类物质均由实点空间和三维空间组成,并可由实点空间密度给出统一物理学定义。 实点空间属于甚微观物理世界中的存在,它由各类常规性物理实在组成,这些物理实在可物理学描述为各类基元物理量,诸如基元质量,基元能量,基元长度,基元时间,基元电量,基元电流,基元磁通量,基元力,基元动量,基元角动量,基元加速度等等。基元物理量量值都很小。比如,对于今天宇宙,基元质量等于0.7059×10^-68kg,基元长度等于0.5235×10^-95m , 基元能量等于0.6353×10^-51J, 基元频率等于0.9598×10^-18Hz等等。 我把这一段话看作对于物理学发展方向的极有意义的探索。他的探索具有比所有的现代物理学都前进了一大步。我特别要讨论的就是,是加了粗线的那几段。 “ 引力作用的诸基本课题极有可能涉及宇宙的更深层和更本质性存在,而传统物理学(经典物理学,相对论和量子物理学)的基础概念和基本原理并不具有逻辑能力可覆盖之”。 这句话毫无疑问是对的:那些由短暂生命的个体所给出的假设,怎么能够成为恒久不变的“公理”呢?这就像我们在前面的文章中所说的,张志强所说的用物理学的“公理”来发展出新的物理学“公理”,是不可能获得实在的成果的。 所以, “除实点空间这一类物质外,其它所有各类物质均由实点空间和三维空间组成,并可由实点空间密度给出统一物理学定义”。 这句话也是不可靠的。 他的这段话中把对“ 实点空间”看成是“这一类物质”。说明他依然没有找到在物理学和数学之上的那一类思维方法,或思维能力。 实点空间属于甚微观物理世界中的存在, 这句话不能说完全不对,但是这种存在就是“神的话语”中的“无限的存在”。实际上只能是一种“数学上的,或思维上的存在,是“无限”的存在。所以在讨论数学与物理学的关系时,我们不能不去讨论和认识那种“ 逻辑能力可覆盖” 的有限论域性。也就是必须去研究物理学和数学之间的逻辑关系。实际上真正的有信仰的数学家,和牛顿、爱因斯坦那样的有信仰的“物理数学家”,早就提出了这一问题。这在物理学上就是物理学的“有限论域性。真正有信仰的数学家也是一样,他们早就指出了,现代数学,那种以“数域与映射”的那种分析数学,是一阶的逻辑数学,或者称为“分析数学。这个一阶数学讨论到“证明论”和“计算论”的时候,就到了它的有限论域的边界。 为什么西方的“强子”数学(物理学?)家,欢迎蒋老师和于老师的数学呢?因为他们讨论了高阶逻辑下的数学。现在真正的数学家,实际上都在做高阶数学的探索。高阶数学是什么?就是计算数学,就是离散数字下的计算数学。实际上就是放弃了连续数域下的连续地、一一对应的映射下的“极限观念的逻辑”下的、数学演绎方法所追求的“证明”。这实际上也就是放弃了整个“数论”的逻辑的‘有限论域’下的演绎(或证明) 数学。现在的统计数学,就是“高阶数学”!但是没有数学演绎下的逻辑追求的数学,只是没有确定的、思维逻辑的完备性的“计算”,现代统计数学下计算结果,造就的不是一个“理性和逻辑”的世界,而只是一种“虚拟的世界”。正是那个“虚拟的世界”蕴藏着、潜伏着整个人类发展方向的巨大危机。这些问题我们这一代人是讨论不清楚的,所以一定要不断的讨论。
个人分类: 杂文2016|652 次阅读|0 个评论
基础理论创新的中国梦 科学发展车轮滚滚向前
热度 13 jitaowang 2015-12-22 08:50
热力学第二定律被称为 “历史上最伟大的 10 个方程”之一 . “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又被称为 : “ 19 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 . 一位物理学家出身的西方学者和文学家斯诺 (C.P.Snow, 1905 - 1980) 说 : “ 在科学界问人家能否描述热力学第二定律就好比是在文学界问 : ‘ 您读过莎士比亚的作品没有 ?’ ” 热力学第二定律确实太重要了 , 它是近代科学的核心基础内容 , 科学家人人都应该知道 . 这样的看法似乎并没有错 . 然而 , 更专业和著名物理大师索末菲 (A.Sommerfeld, 1868−1951) 和写过两本热力学相关著作的资深美国教授特鲁斯戴尔 (C.Truesdell, 1919--2000 ) 在 20 世纪都感悟到对第二定律并没有被真正认清 . 我们的工作也证实了这一点 . 科学出版社 : “ 现代热力学 -- 第二定律的一种新表述 ” 的最近新书 , 就是我 1998 年退休以来的第 8 个版本的现代热力学系列专著 . 从书名就可以知道 : 该书的核心就是一句话 . 反过来说 , 从 “ 第二定律的一种新表述 ” 的一句话写成了一本书 . 经典热力学通常介绍第二定律的 表述一 (1850 年克劳修斯 ): 不可能把热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而不引起其他变化 ; 和 表述二 (1851 年开尔文 ): 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取热使之完全变为有用的功而不产生其他影响 ; 它们也可以归纳为一句话 : 自发过程都自动趋向于能量耗散 . 而现代热力学则需要第二定律的一种新表述, 表述三 (2015 年 ): 非自发过程只能在同时自发过程的耦合或补偿下进行 , 总的 ( 体系和环境 ) 能量耗散不可能为负 , 并趋向于耗散最小化 , 理想的极限是零耗散 ( 即非耗散 ). 因此热力学第二定律就是能量耗散及耗散最小化定律 , 突破了经典热力学的局限性 , 普遍适用于整个有限的宏观世界 . 整个热力学学科 ( 等温等压时 ) 就可以用下图来表示 : 目前 , 除了 “ 倪光炯 , 王炎森 . 物理与文化 ( 第三版 ),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5)” 一书将在国内文科教学中广泛采用外 , 国内外一般热力学有关的教科书中 , 基本上只包含图中的绿色虚线框内的部分 . 因此一直无法面对 上世纪 70 年代以来低压人造金刚石成功 的铁板钉钉 ( 现代热力学的试金石 ) 的客观事实检验 . 而目前的热力学教学中就我所知 国内的延边大学 , 中山大学 , 和国外的滨州州立大学等理科的热力学相关课程中 已经引用我的著作对现代热力学的内容作了介绍 . 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 附上一份给各位的贺年片 Chris1.doc
个人分类: 现代热力学|7382 次阅读|55 个评论
资治通鉴
热度 1 benlion 2015-12-9 20:06
中国的《资治通鉴》里,就非常明白而清晰论述了儒家和法家治理社会,而逍遥道家和出家的佛家参与政事的时刻,就可能是文明的衰竭;所以,形成了朝代的周期性现象。 道家和佛教的传统是隐匿才能,官场和商场可以隐秘才能和资产,可是,学术的科学和技术,乃至文化的文学和技艺等,怎么可能隐秘呢?封建与现代的区别,就在于是否开放的胸怀或是东方式的含蓄,闭月羞花也许对于女性是一种美德;但是,即使古代中国,在文明上升时期,也是开怀豪饮的大英雄风尚。 中国的儒释道和百家,其实不是宗教,而是哲学和职业;因为,没有一个上帝的观念,只有人的观念,人在社会的管理关系,不同于文化或精神的人与上帝的关系。 历史的道理不变,而时代的内容变化,儒家是德治,法家是刑法,道家是学术,佛家是修心,而在现代,分别是伦理、法律,或是科学、艺术等,如,考试与文官体制、绘画与心理分析。现代社会,科学和艺术是教育、研究和产业,宗教、政治是伦理、法律和管理等。 一个文明能否发达和繁荣,在于是否有自己时代的文化创造和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一个具有重视牛顿这样的科学家和莎士比亚这样的文学家的文明,其语言和科学成为领导世界的力量,就是历史的必然。 - (12/09/2015网络日记)-
个人分类: 人类历史|1829 次阅读|2 个评论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学重器
YF2015 2015-11-5 20:57
网址:http://lssf.cas.cn/ 20世纪中叶以后,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出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指须通过较多资金投入和工程建设来完成,建成后通过长期的稳定运行和持续的科学技术活动,以实现重要科学技术目标的大型设施。其科学技术目标必须面向国际科学技术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国防建设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战略性、基础性和前瞻性的贡献。 中国科学院是承担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的主要力量。目前运行设施13个,在建设施9个,将建设施1个。 运行 在建 将建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 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试验装置 兰州重离子研究装置 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部分运行) 郭守敬望远镜(LAMOST) 陆地观测卫星数据全国接收站网 合肥同步辐射装置 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 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HT-7、EAST 武汉郑店实验室 遥感飞机 航空遥感系统 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 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 长短波授时系统 散裂中子源 神光高功率激光实验装置 EAST辅助加热系统 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 上海光源 “实验1”科学考察船 东半球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子午链(子午工程) 按照主要用途,设施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用于科学技术前沿领域或前沿研究方向的专用研究设施。第二类是为多学科领域的科学研究提供支撑的大型公共实验设施。第三类是用于公益性科学研究的公益科技设施。
个人分类: 科学|1250 次阅读|0 个评论
由屠先生获奖想到的
热度 2 zhulisp 2015-10-5 20:30
消息公布,我第一个想到的是饶毅,第二个想到的是钱学森。 饶毅是第一个站出来带领大家回头看的科学家,他的伟大在于让中国人真正有一些科学的自信。因为现在的评价机制决定了科研工作者们都盯着西方,有一种跟着跑的自卑感。饶毅教授却是难得的客观而自信,是他拉我们的目光从西方看到我们自己。 想到钱学森,确切说是“钱学森之问”。大家也习惯于批评中国的教育体制,不出大师归咎于体制。但屠先生的这次获奖似乎给了一个反击——她是新中国的大学生,是新中国经济并未高速发展时期的科研工作者。 所以,是时候思考科学到底是什么了。必须承认科学发展的偶然性和绝大多数科研工作其实是无用的。
2941 次阅读|2 个评论
草中笋对21世纪的科学发展预测(2)
热度 1 jiangjiping 2015-7-23 06:36
草中笋对21世纪的科学发展预测(2) (二)人类将掌握控制小行星运动的技术 蒋继平 2015年7月22日 人类在21世纪的一大科研任务将是掌控飞临地球周围空间的小行星的飞行动向, 然后采用高科技手段,从地球发射小行星登陆装置, 在小行星上安装遥控设备和动力装置, 这些设备和装置应该具有能够有效地改变小行星的飞行轨迹, 使之按照人类的设计飞行。 若干因素导致人类必须这样做。 第一, 用来对付陨石撞击地球的风险。 假如人类掌握了这种技术, 可以有效地化解陨石撞击地球的几率。 地球历史上被陨石撞击而受到严重伤害的事例很多, 最著名的要算在6500万年前的发生在墨西哥的陨石撞击事件。 据说这次陨石撞击事件导致了当时控制地球的恐龙的大灭绝。 第二,通过对小行星组分的研究, 了解宇宙生命的线索。 小行星上也许带有合成生命的必须元素或者微生物。 第三, 对人类有重大价值的矿物质。 据说有的小行星含有大量的白金和钻石以及其他贵重的金属矿物质。 假如人类可以遥控这些小行星, 使之按照人类的意愿像航天器一样登落地球, 人类就可以在地球上开采这些小行星矿物质。 第四,为开发金星做好准备。人类今后必然要移民其他星球, 而金星是最理想的地方。 可是, 金星目前的状态不适合人类移民, 需要进行必要的改造。 这种改造需要几百万年到几千万年的时间才行。 而且这种改造必须利用宇宙小行星来完成。 人类通过对宇宙小行星的调控, 使之按照人类的设计, 进入金星的轨道, 在金星的轨道上近距离对金星进行工程改造。人类也可能利用小行星对金星进行有计划的撞击, 使之按照人类的设计公转和自转, 以达到与地球很相近的季节变化, 以利于人类移民后的适应性。 简言之, 我预计人类在21世纪的后半个世纪一定会成功地掌握登陆和人为地调控宇宙飞临地球的小行星的。
个人分类: 国家时事|2146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学发展中的艺术缩影
kejidaobao 2015-7-3 14:38
2014 年末,英国皇家学会在网站上推出了一个新的页面“皇家学会打印商城”(Royal Society Print Shop),这个看起来颇具文艺气息的网页似乎与“推动科学传播,促进科技发展”的学会宗旨并不相符,但实际上,这正是一个契机,促使人们来反思科学中“视觉艺术”的历史。 早在古希腊时期,科学与艺术属于同一范畴。这一段悠长的历史中,二者不分彼此地发展至18 世纪,尤其文艺复兴时期曾出现众多完美体现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杰出人物,这说明了科学与艺术原初的融合及互通。随着科学、艺术的专门化和知识领域的细分,它们逐渐分轨而行,秉持各自的活动特点和运行规律快速前行。但显而易见,科学与艺术都是人类认识自然和表现自然的创造性活动,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在发展上是互动的。 文艺复兴前,大量生发于欧洲的艺术是来源于宗教的,对于科学或是当时所知的自然哲学来说,也正是如此。自然科学的蓬勃发展,带来了对观测结果的记录方法的需要,这要求一种新的艺术家类型——科学插画师。在高度现代化的今天,大部分自然科学家只是拍下他们正在研究事物的照片,但在科学革命的过程中,专业画家进行了数码单反相机的工作,精心制作了美丽和详细的插图,高度相似地记录下昆虫、飞鸟和花朵。 从现有的文献资料看来,自17 世纪末以来,插图一直是科技期刊一个天然和必要的部分。为了更为生动地表现一些现象和设想的成果,很多研究论文并不完全以文字叙述所观测到的现象,而是借助生动的插图进行表述。在印刷技术并不发达的当时,最早的插图是通过手工加入书籍和期刊的。随后,印刷材料使用木刻(该技术在木材中进行雕刻,然后将其作为模板,类似于橡皮图章的做法)将图像添加到文本中。这比手绘图的时间和成本效益更高,但受制于线条的粗实,这意味着木刻插图无法描绘得很精细。在17 世纪,这种技术进化为金属雕刻,人们借助雕版技术用来制作详细的插图,特别是在要求真实感的情况下(这种方法可以体现出更多的细节)。另一方面,借助刻版技术(以及从 19 世纪初开始流传的木雕版)制作图表,因为它们可以轻易地与凸版印刷结合起来。直至19 世纪末,雕版才让位于其他的插图技术,一开始是平版印刷,再到19 世纪80—90 年代的照相制版印刷技术。(图1) 图1 几个世纪以来,期刊中制图的风格和技术变化巨大 图中,从右边起按逆时针顺序分别为:1665 年Hevelius 文章中的日食和月食示意图, Warren de la Rue 发表于1860 年的日食图,以及1920 年Dyson、Eddington 和Davidson 文章中的照片,后者使他们有机会来测量由太阳引力场带来的光偏转,仅在此文发表的几年前, Einstein 利用广义相对论对光引力弯曲现象进行了预测。 这些新技术使得图片在不借助雕刻师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复制,并且标志着科学循证与其图片和文字重现之间关系的根本转变(即图片被赋予更大的权威性)。同时,在出版期刊的过程中,制图的花费也非常巨大,以Transactions 为例,在1822 年花费在雕版上的支出尤其巨大,几乎达到600 英镑,大约为皇家学会当年银行存款的1/6。 只有少数人才具备绘制科学插图的技能,并表现得栩栩如生。通过浏览“皇家学会打印商城”,读者可以看到数百幅兼具错综复杂的细节和美丽鲜艳色彩的精美图画。没有人会不喜欢Mark Catesby 绘制的各种花鸟,写实且细腻的风格,在过去或现在都具有不变的审美价值;包括Robert Hooke 的显微图,向人们揭示了晶体、细胞等的奥密。这些插图都在自然科学史的绘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样的,插图在数学、物理学和天文学中也非常重要,这表现在光线通过棱镜折射的图画,以及William Herschel 那些简单却引人注目的星云图。 得力于“在线出版”,皇家学会期刊中原本只能在图书馆的浩瀚卷宗中看到的插图现在都实现了数字化,并汇集在 “在线商城”里。不管是出于对科学家的致敬,亦或是对研究对象的着迷,也可能仅仅是因为插图本身非常吸引人;只要你喜欢这些细致精美的科学图片,就可以拥有单幅图画或者相框等,近距离地观赏和领略科学的艺术沉淀。 (编译 田恬)
个人分类: 栏目-RS推介|566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体系是开放系统
benlion 2015-5-20 00:19
- 李约瑟与钱学森问题的总结 近现代科学的知识体系、研究方法、管理体制等,构成了一个面对自然和文化的开放系统。 科学方法,突破了古代印度、希腊传统的循环思维,也突破了中国传统分散、直觉的发明与发现模式,测不准原理、不完备定理、互补原理和观察渗透理论等,也侧面验证了科学是开放系统。 每当看到西方科学出现的一些东方因素时,不必要惊讶,而是要反思自我,为何不能发掘传统的价值,为何不能走向现代化而融入科学的体系? 中国科学与技术发展的史实: 1)中古代中国文明的“儒释道”文化和工程技术、艺术的繁荣; 2)近现代欧洲文明 – 英伦到瑞士和查理曼欧洲的核心区域,建立科学和工业; 3)近代中国的西方影响,起因于欧洲传教士的希腊、罗马文化传统等; 4)中国近现代科学和工业建立,开启于儒家影响的学者,中国近现代科学家和艺术家大量产生于长三角理学的文化背景。 妨碍中国科学和技术发展的因素: 5)妨碍创造与发明,自我歧视和不能正视历史的史实是文化关键因素; 6)固步自封、不求进取和不能虚心学习,以及激励或奖赏不分明,尤其是妨碍创造发明的体制因素等; 7)科学依据逻辑和数据进行推理与验证,把专家和权威误解成科学的裁判; 8)科学进步是继承的发展,对以往文献和资料深入的理解是前提,把不迷信权威误解成批判权威。 -(网络日记)-
个人分类: 模式|2517 次阅读|1 个评论
 “亮剑” 随想
热度 2 jldxwsj2000 2015-5-13 22:43
“亮剑”随想 序  其实早应该一股作气写完这篇 波 文,只是过忙于政务。最近受人委托起草科技 发展报 告(建议书) 但在1周之前有一个杂志社的编辑看中我的两篇博文,约稿 请我改写 2篇论文,即便没有时间我还是要努力整理改写,但这之间有一个问题我特别提出来,不知道那个论坛群把我的文章不加思索地传了上去。我不知道会不会产生知识产权纠纷的问题。所以,我还是先向论坛提出了申请........ 第一篇约稿 还是要重点说一说,那个约稿的编辑吧。 王老师好!我是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百科知识》杂志的编辑赵菲。冒昧打扰,请您原谅!首先做一下自我介绍。《百科知识》是一本全国发行的科普半月刊,与大百科出版社同龄,杂志的历史至今已近40年。期间,杂志的定位几经变化,目前的读者对象多为大(专)学生和教育工作者。杂志文理合刊,两者的比例是3:7。我是杂志的理科编辑,负责生态、环境、地质、地质、自然等学科的编辑工作。 偶然通过科学网看到您的博客,发现上面有不少关于生态农业的介绍。因为我一直做生态学方面的约稿工作,觉得您的文章很有知识含量,内容也非常前沿。这才唐突找到您,想和您商量看看,可否把您的博客中这些生态农业方面的文章刊发到《百科知识》杂志上,让更多没机会看到您的博客的读者,有机会通过杂志上的文章,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增加对有关研究的了解和兴趣。现在有这两篇文章我觉得还是挺适合我们杂志的,一篇是遥感技术让现代农业更智慧,还有一篇是精准农业——未来农业发展的趋势。您方便把这两篇文章改写后发到我们杂志上吗? 我与论坛协商后做如下回答: 我真是为这位编辑的工作热情所感染。论坛(自由群)无知识产权(版权)。我如果在时间允许的条件下,一定会尽快整理好文稿。发在你们的正刊杂志上。这本期刊出版较快,我想许多人会很快就能看到我整理完善的正版稿件,更多地填充现代农业的发展前沿与动态。以崭新的面目展示给广大的读者。 下面是在论坛群里结合前面2讲内容并结合课下讨论所引发的思考 第二篇交流与讨论 20150424XX 论坛群交流内容 讨论 整理材料:吉大农机王洋 回答问题:吉大农机王老师(我) 根据 论坛群内记录, 原文 PPT 部分略去 , 只 针对群内成员交流内容 简单 整理如下 ( 红色 色 为 他人 发言 、 提问 , 绿色 为王老师发言): 绿禾金谷 C论坛 陈友华 cyh1147523453@foxmail.com21:11:15 对农机管理应用帮助可不少。 对养殖有帮助吗? 还有成本问题。以及普及推广的力度。 对生态有机循环立体农业的综合开发有监控和证实及助力作用吗? 我 (1825828885)21:11:54 是的。对养殖有帮助。这方面的 研究 属于 前沿, 应该说 是 发展 趋势 。 成本问题是应该考虑。但现在做的是科技项目。成本这块未考虑,技 术只停留在示范水平,距离推广仍有一定的时间距离。 对生态有机循环立体农业综合开发有监控作用。日本在这方面做的很好。 网上可以查到佐证资料。 C论坛 绿禾金谷陈友华 cyh1147523453@foxmail.com21:12:23 确实是趋势 与 方向 我 (1825828885)21:12:35 是的。 技术距离推广,有一定的时间距离 C论坛 宋宪君 (2603139862)21:12:52 同意这个趋势 C论坛 绿禾金谷陈友华 cyh1147523453@foxmail.com21:13:13 还有大数据的导入 成本决定范围 我 (1825828885)21:14:25 国外 在 生产 中有应用 ,一会 可能涉及到 国外应用现状 目前 国内 停留在 搞 科学 研究, 5-6 年前我们这里曾做过这方面的项目。 国家 高科技 863 计划 项目, 主要是国家投入 。 C论坛 洛阳远弘程长青 (545478064)21:15:34 理解 个人投资不起啊 我 (1825828885)21:15:40 目前我们的研究还未 计产出 。 目 标 :缩小与先进国家技术的差距 技术落后是要挨打的 C论坛 洛阳远弘程长青 (545478064)21:15:54 我深有体会啊 C论坛 宋宪君 (2603139862)21:16:59 北斗导航成功后,成本就少了 C论坛 张国胜 (17805332)21:17:17 gps 不是也免费么 我 (1825828885)21:17:25 正如 ,为什么在清朝末期, 外国列强会肆无忌惮地踏入我们的国土 侵略我国, 原因何在? C论坛洛阳远弘程长青 (545478064)21:18:44 北斗导航关乎国防安全 C论坛洛阳远弘程长青 (545478064)21:19:04 民用也是 我 (1825828885)21:19:10 主要 原因 是技术落后 。 所以,在各领域都应该有高端技术 。 这样才能 与世界接轨,证明我国的科技实力 C论坛洛阳远弘程长青 (545478064)21:19:59 是啊 C论坛洛阳远弘程长青 (545478064)21:20:07 科技决定生产力 我 (1825828885)21:20:38 这 点 正是,我们每个国人必须正视的问题 C论坛绿禾金谷陈友华 cyh1147523453@foxmail.com21:21:14 血性男儿的责任,努力去缩小差距。 重点是科技的开发与应用科技的创新 我 (1825828885)21:21:39 所以,高校与科研机构必须要搞 一些 高新技术 在发达地地区,作为 科技 “窗口”示范 。典型 应用范例 —— 北京小汤山国家精准农业示范 C论坛洛阳远弘程长青 (545478064)21:22:08 传播正能量,拥有正思维! C论坛宋宪君 (2603139862)21:22:19 正视科技正能量 C论坛绿禾金谷陈友华 cyh1147523453@foxmail.com21:22:41 还不能脱离实际,与三农对接 吉大王我 (1825828885)21:22:54 我坚信:我们的国家一定会富强起来 C论坛洛阳远弘程长青 (545478064)21:22:55 创新让生活变得简单。 C论坛 洛阳远弘程长青 (545478064)21:23:20 互联网 + 、一带一路、商业再发达,只不过让社会变得繁荣,真想强大国力,自主知识产权的制造业和现代农业才是中国富强的根本 我 (1825828885)21:23:46 应该 把高端技术真正地应用 到 现代农业生产中 去 进行局部区域推广 C论坛 洛阳远弘程长青 (545478064)21:23:49 自主知识产权的制造业和现代农业才是中国富强的根本 C论坛 绿禾金谷陈友华 cyh1147523453@foxmail.com21:23:57 创新让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C论坛 洛阳远弘程长青 (545478064)21:24:00 是啊把高端技术真正地应用在现代农业生产中 庖丁解牛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做任何产品研发设计,要做到心到、神到,产品创新就能达到登峰造极、出神入化的境界, C论坛 宋宪君 (2603139862)21:24:33 让国家富强,国人的素质富强 我 (1825828885)21:24:51 我坚信:这种趋势是必然的 也 应该 是不可战胜的 C坛绿禾金谷陈友华 cyh1147523453@foxmail.com21:25:42 互联网 + 、一带一路、商业再发达,只不过让社会变得繁荣,真想强大国力,自主知识产权的制造业和现代农业才是中国富强的根本。 程老师说的好! C论坛 洛阳远弘程长青 (545478064)21:30:45 美国的无人操作 我 (1825828885)21:31:07 国外的精准农业比较先进,比我们早的多。一会儿讲课可能涉及到 , 要 按次序 讲 ,思维不能混乱 先 理论讲完, 再 讲应用时 时间允许的话 要讲 该技术的 国内外进展 情况 C论坛 策略苑同宝 (328894044)21:52:36 比如,久保田 KSAS 农机里面安装了“食味感应器”,在用户收割的过程中,或者收割之后,可以立即感应出作物的蛋白质和水分的含量,测量出它们的最新数值等。这样可以对每个田块的产量,食味的偏差进行监测和把握。根据偏差进行未来的施肥规划,进一步监测今年的收割信息,最终帮助种粮大户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我(1825828885)21:53:19 非常正确。 感兴趣 的话, 后续讨论内容 C论坛 黑德沃科技沈亮 (14630310)21:55:53 国内有单位进行这方面的生产吗, 吉大王我 (1825828885)21:56:23 科技示范 :典型 应用范例——北京小汤山国家精准农业示范 距离推广有时间的 距离 C论坛 株州碧浪陆爱军 (1548748242)21:57:06 在这个趋势来临之际,有心人该做些什么? 不怕做不到,就怕没目标! 没有不可能! C论坛 夏明 (58680608)21:57:14 精准化的基础和背景是机械制造质量水平的稳定可靠。没有这个保证,很难谈到精准的农业!同志们,肩负历史使命,任重道远啊! C坛黑德沃科技沈亮 (14630310)21:58:05 是啊,王老师您觉得国内要在这方面进行开发先从哪方面着手呢 株州碧浪陆爱军 (1548748242)21:58:17 有单位在做! 我 (1825828885)21:58:35 应用的 范围很广 啊。 @ 论坛•夏明 说的很正确啊,精准化应该以机械或设备(如一些传感器)的稳定性可靠性为基础。 农机行业 的 前沿研究 有一些单位在做 C论坛 洛阳远弘程长青 (545478064)21:59:15 中国制造的问题在于大而不强。“我们的机床占到世界的产量 38% ,但是我们高档的数控机床基本得靠进口。我们钢铁产量世界第一,但是港口码头上高吨位起重机的钢丝绳得进口。我们的铝产量是世界第一,但是飞机上用的铝我们得进口。我们给每人每年平均做 3 套半衣服,但是这么大的出口服装基本上都是贴牌。” C论坛 黑德沃科技沈亮 (14630310)21:59:18 这是一个大的体系哈, C论坛 株州碧浪陆爱军 (1548748242)21:59:48 根据自己产品的性质做 C论坛 洛阳远弘程长青 (545478064)21:59:49 植保无人机的中国有没有核心技术? 回复 @ 洛阳远弘程长青 有技术。参考“ 中国植保无人机发展技术路线及行业趋势 ” 无锡汉和航空无人机研究院 ; 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 ; 江苏大学现代农业装备与技术重点实验室 联合报道,在网上可以查到的。 C论坛 绿禾金谷陈友华 cyh1147523453@foxmail.com21:59:56 但久保田的监控及数据由谁收集? C论坛 洛阳远弘程长青 (545478064)22:00:18 中国制造产业发展了这么多年,大部分仍然停留在产业链的最低端,利润微薄不说,产品技术还跟不上市场发展。 C论坛 绿禾金谷陈友华 cyh1147523453@foxmail.com22:00:26 用北斗的吗? C论坛 洛阳远弘程长青 (545478064)22:01:24 中国制造要想化解目前的危机,唯有提升全要素生产效率,而未来的中国制造,其内涵应更多体现的将是品牌和创新,而不再只是简单地模仿和山寨。 C论坛 论坛 夏明 (58680608)22:01:29 光说不行啊 C论坛 洛阳远弘程长青 (545478064)22:01:42 植保无人机企业是深圳的? C论坛 夏明 (58680608)22:02:25 @ 巡察专员刘旭涛他们村的电工都在做飞机了 C论坛 洛阳远弘程长青 (545478064)22:02:29 今天王教授的分享令大家开阔思路 C论坛 夏明 (58680608)22:04:25 王教授,目前除东北农垦外,其他地区有没有建成后的系统在应用运行的? 我回复 @ 论坛•夏明 ,有。北京 北京小汤山国家精准农业示范 我 (1825828885)3:07:43 回复:动物 养殖也 可以适用。 对管理有帮助。 目前我国主要研究主要停留在科学研究及科技示范的水平。距离推广适用还有一段时间距离。 对于生态有机循环立体农业的综合开发有作用。 主要用于食品安全监测,监控有一定作用。 以上是论坛讨论稿部分希望给大家带来更多的启示。 第三篇后记 外一首 _______________ 《潜伏》
1455 次阅读|4 个评论
数学思维的必要性
pkdlxx 2015-4-27 14:28
面对着现今社会很多众说纷杂的学说,如果不是因为考试的必须性,大家对数学思维的重要性还有待提高。数学思维值得重视的是条理性,严谨性,规范性等特点。 很多人也许记得一个故事:中学生在进行数学竞赛,问几点几分时针与分针重合;美国学生直接动手拨来找答案,中国学生则用笔算。有人说是中国教育的失败。笔者看来不然,经过笔算的结果会更为精确与严谨,同时对于一些无法触及的微观问题,更需这种数学思维去解决,这才有了科学发展的基础--数学思维。 如果说结果问题的方法是“术”的话,其背后隐藏或者蕴含的数学思维则是“道”,掌握此“道”,可以灵活多变,遇事解疑,融会贯通。而此“道”的延伸,可以使得生活中更多得问题迎刃而解。
个人分类: 学习感悟|243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促进煤炭工业科学发展的指导意见》
热度 1 mhchx 2015-3-25 15:21
  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促进煤炭工业科学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进一步明确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国煤炭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并对优化煤炭开发布局、调整煤炭产业结构、加强煤炭规划管理等工作,提出十条具体意见。   《意见》指出,近年来,我国煤炭工业整体发展水平显著提高,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可靠能源保障。但一些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尚未有效解决,同时遇到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面临艰巨挑战和难得的历史机遇。   《意见》明确,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国煤炭工业要遵循发展规律,着力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推进煤炭安全绿色开采和清洁高效利用。要坚持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原则,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优化配置生产要素,遏制盲目扩张和无序建设,控制重点地区、重点区域煤炭消费总量。要坚持提质增效、集约发展原则,提高企业发展质量和核心竞争力,合理安排区域开发强度,推进煤炭及共伴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要坚持深化改革、创新驱动原则,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营造宽松政策环境。要坚持绿色开发、清洁利用原则,最大限度减少煤炭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影响,依靠科技创新、强化监管,降低煤炭利用污染物排放。   《意见》强调,要充分认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煤炭工业发展形势的复杂性、艰巨性,增强加快转变煤炭工业发展方式的自觉性和坚定性,重点做好优化煤炭开发布局、调整煤炭产业结构、加强煤炭规划管理、规范煤炭生产建设秩序、推进煤炭安全绿色开采、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煤层气产业化发展、营造煤炭企业良好发展环境、加强煤炭行业监督管理、统筹推进煤炭国际合作等工作,苦练内功、积极作为,通过煤炭行业自身主动调整适应形势变化。
个人分类: 新闻|2254 次阅读|1 个评论
观柴静<穹顶之下>有感!!
热度 2 Shifengyu 2015-3-2 15:11
看了柴静《穹顶之下》,感觉还不错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B6TA5g7Pg0 。 估计又会引起一场“大讨论”吧,转型阻力太大,涉及到太多人的利益,《穹顶之下》为转型开道,发展也不能再唯GDP至上了,“黑白猫论”也该歇歇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才是硬道理。 但是,柴女士思维跳跃太快,她是想揭露“雾霾“?还是想揭露“腐败”?还是想丑化政府不作为?还是宣扬国外产品?宣扬国外管理法规?还是为新型能源产业宣传?。。。 《穹顶之下》让人产生联想很多,不同层次的人、不同专业的人,有不同的解读和想法,会产生不同的效果。《穹顶之下》,这步棋,不简单啊。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866 次阅读|3 个评论
中西文化与科学
benlion 2015-2-17 10:46
以范式和模式的视野,中西文化、中西科学的争论,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人类科学,经历工程范式的经验科学、实证范式的实验与系统科学,而发展到人工科学与工业管理的时代,如,计算机科学与合成生物学的发展。 以往计算机是建立在图灵的思维里,不考虑人类内在的思维,只从机器外在的行为判断是否具备人的智能;然而,机器能说话的外在判断,必须不是预存的语词和句子,而应该是具有造词和造句的能力,才能体现出人的智能。 人工机器,涉及到语言方面的乔姆斯基的句法结构、皮亚杰心理学和索绪尔的哲学,以及可能追溯到莱布尼兹的数理逻辑和哲学观念等,而后,就是中国的筹算和机械计算 - 算盘和道家哲学。 续评李约瑟问题: 1 )这里关键应该理清“范式”,可参考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我在厦大读书时买了该书) - 依据这个思维研究,中国古代科学是 A- 工程范式,近代科学范式是 B- 实验科学、 C- 现代为系统科学; 2 )哥白尼天文学革命,属于理论对托勒密的革命,不是范式或方法革命; 3 )伽利略的天文仪器、钟摆和数学方法的结合,才是科学范式革命,而这就必须追溯到望远镜的发明、钟摆的发明; 4 )欧洲到达芬奇时代,仍然属于中国的工程范式,技术方法和艺术设计,李约瑟说的中国科技,包含传入欧洲的中国古代工程技术; 5 )实验技术和仪器发明是构成实证科学的构件之一,或说百川归海,实验科学范式是“海”、技术是“川”; 6 )科学并不都是天文学、物理学范式的延伸,有机化学、生物、医学导致了系统科学的范式革命,而这个思想传统追溯到朱熹的有机论和中国的哲学思维,系统科学是“海”的话,有机论思维是“川”; 7 )欧洲 11 世纪突然出现的大量新事物,必须考察丝绸之路,欧洲经历 5 世纪阿提拉、 8 世纪查理曼加洛林文艺复兴和 11 世纪大学的建立; 8 ) 13 世纪的文艺复兴,必须考察元朝的蒙古汗国西到波斯湾、地中海和伏尔加河,这是揭示为什么近代实验科学诞生在欧洲的重要方面之一,包括,马可波·罗游记等,之二是明末清初欧洲传教士的双向文化交流,其中,就包括与伽利略、开普勒的交往,开普勒的小孔实验做了光度学研究和提出距离平方反比定律; 9 )之三是阿拉伯的化学、代数 - 这 2 个术语是阿拉伯文来源,近代科学的数学化其实开始于代数学,欧几里德是几何学,韦达的代数学和数学符号发明才是数学方法的革命等,暂时谈这几点。 结论:中国有历史的伦理精神传统、工程技术和设计传统,当代文化复兴,就应该是文化内核 – 创造发明精神和学术追求、天下理想的精神传统。 -(2011年-2015年博客日记)-
个人分类: 探索|3089 次阅读|3 个评论
(2月11日,春节倒计时8天)王扬宗:从历史审视中国科学发展的文
bulletin 2015-2-11 15:25
(2月11日,春节倒计时8天) 王扬宗研究员:从历史审视中国科学发展的文化缺失   近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如果从清末道光咸丰年间西方近代科学输入算起,已超过了一个半世纪。这160多年的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   在第一个50年,以“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为指导思想,近代科学知识和技术逐步传播开来,但国人对科学的认识,仅限于器物层面,科学本身仍隐身于传统经学的“格物致知”名下,国人不识其庐山真面目,而与科学有关的制度,如近代大学和专业学会、国立研究机构等,几乎还没有进入中国人的视野。   在第二个50年,废除了科举制,建立了近代教育制度,将科学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一批留学生在欧美科学发达国家跟随著名科学家学习深造后归国,将现代大学制度和现代科研体制移植到中国,奠定了中国现代科学事业的基础。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赛先生”(科学)在发挥其启蒙作用的同时,也受到国人的顶礼膜拜,几乎成为新的宗教。各种各样打着“科学”旗号的思潮,在社会上大行其道。而半个世纪连续不断的内忧外患和社会变革,严重挤压了科学和技术的发展空间,新生的中国科技界还很稚嫩弱小。   到第三个阶段,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60多年,科学和技术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经过二三十年的艰苦奋斗,我国建立了规模庞大的科学技术事业。但在科学事业得到国家强有力的领导下迅速发展的同时,科学与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的高度结合以及对科学的滥用等也从深层次制约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分子政策的失误和“文化大革命”等政治运动使中国丧失了一两代科学家。“文革”结束后,刚刚在“科学的春天”被摘去“臭老九”帽子的科学家又面临着“不冒泡”的批评压力。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科技体制的改革着眼于经济建设,现代教育体制和现代科研体制的建设则显得相对迟滞,以致于“中国特色”至今仍然是我国科教体制的基本面。而科学精神——理性的精神、求真的精神、质疑的精神、批判的精神……,则在全能的科学主义普照下遁入阴影之中。   近现代科学在中国传播的时候,正是中国的文化和社会危机日益加深之时。因此,科学在中国还没有成熟就承载了过多的重负。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之中,有识之士始终将科学技术置于重要地位。从鸦片战争期间魏源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到清末自强运动中的“求强求富”,以至19、20世纪之交的“科学救国”思潮,乃至20世纪50年代的“向科学进军”、大跃进运动中的“赶英超美”,以及“文革”之后的“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四个现代化的关键”和近十余年来的“科教兴国”、“自主创新”政策,无不寄托着现代中国人对发展科学技术、以求改变中国落后面貌的渴望。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则是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迟缓:我们在接触近代科学近100年后才开始出现真正的职业科学家;在科学和技术迅速改变世界的最近200年,中国本土科学家对世界科学的贡献还很微小;中国既没有世界一流的大学,也没有世界一流的科研机构,有重大国际影响的中国科学家至今仍寥寥无几。尽管目前中国科学家发表的论文数已跃居世界第二,但单篇论文被引用率仍相当低。总而言之,中国的科技竞争力虽然在不断提升,但仍在低位徘徊。   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的落后问题,是一个半世纪来中国人一直面临的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从这个问题出发,人们追思中国历史上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人认为在14世纪以前,中国科学和技术曾经一度领先于西方,只是近代科学在西方兴起之后,中国科学才相形落后。因此,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近代科学不在中国而是在西方产生?这就是科学技术史研究中著名的“李约瑟难题”。近一个世纪以来,凡是关心中国前途和未来的人士,都对此或类似问题抱有或多或少的兴趣。有人甚至认为,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的落后,就是归因于此,找到了“李约瑟难题”的答案,也就找到了发展中国科学技术的钥匙。30余年来,求解“李约瑟难题”成为中外一些学者和业余学术爱好者乐此不疲的“攻关事业”。不过,管见以为,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更应该从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中去追寻。这就不能不反思一个半世纪的功利主义科学观对中国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是非功过了。   功利主义科学观以工具主义、技术主义为主要特征,自培根以来就大行其道,科学被视为改善人类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知识就是力量”,科学和技术在帮助西方征服东方的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科技后发国家正是由此深切感受到科学技术的力量,因此大都将发展科学技术作为一项重要国策。中国尤为突出。从“科学救国”、“实业救国”,发展到“科教兴国”,科学技术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贡献巨大。然而,强烈的功利主义倾向时常遮蔽了科学的理性精神、批判精神、人文精神和文化价值,甚至使科学沦为技术的附庸,造成特定条件下政治或经济对科学事业的过度干预和科技界自主性的丧失,形成了中国科技界特有的政治文化和学术腐败、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分离等问题,妨害中国科学家以追求学术卓越和人民福祉为目标。对科技为国家和社会服务的片面理解导致科技发展方针的摇摆不定和对科技基础培植的忽视,政治正确的政策指向塑造了科技界的官本位文化和对科技体制建设的认识不足,与国际科技界的疏离和偏重集体主义、群众路线的科研方式难以造就科学大师。凡此都是中国科技与国际科技前沿存在较大差距的重要原因。   在全球化的现时代,在中国经济总量上升为全球第二、世界的科技竞争与合作呈现新态势的今日,反思100多年来中国科学发展的曲折历程,笔者认为,克服功利主义科学观的片面性,加快科技体制建设和改革,重拾科学的人文精神、批判精神和启蒙意义,意义非常重大,任务十分紧迫。国家与社会现实需求导向的科技发展方针,虽然有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等原因,但其局限性现在看来已昭然若揭。急功近利地对待科技事业,为特定的经济或政治目标而发展科学,最终都不可能使科学得到正常的发展。   功利主义科学观还严重低估了科学本身的价值及其社会文化意义,导致科学精神在中国长期不振。坦率地说,中国科技对中国现代化事业的贡献并不符合国人的期待。但这也毋庸苛责。今天我们应当以更平和从容的心态,审视中国科学技术发展问题。科学技术不只具有生产力的属性,正如恩格斯所说,科学技术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因此必须从基础上加以精心培植。其中,科技体制建设尤为关键。八九十年前,蔡元培、丁文江等先贤创建我国的国家科学院时,十分重视制度建设,视之为“百年大计”。与科技有关的制度是近代科学发展以来逐步形成的,不是中国所固有的。   民国20多年,我们仿效西方初步建立了现代大学和科研体制。解放后,我们改弦更张,试图摸索一种新的体制以更快更好地发展科学技术事业,但却走了很长的弯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教体制的改革相对迟缓,严重制约着科技事业的发展。我们必须充分吸收科技先进国家的科技制度文化,引导科技界尊重科学传统和科学规范,追求真理,追求卓越。科学以探索真理为根本目标,是人类心智的荣耀,必须尊重科学本身的价值,才能更好地实现学术自主、激励学术创新、防止学术腐败、杜绝对科学的滥用,才会拥有更健全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文化。这是中国科学实现新的跨越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 作者:王扬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刊物和机构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事宜: (电话) 010-68597911 (QQ)  2327267663 (E-mail)bulletin@cashq.ac.cn 关于我们 ——————————————   《中国科学院院刊》是中科院主办的科技综合类刊物,其定位为“国家科学思想库核心媒体”。该刊重点刊登两院院士和科学家就我国科技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提出的战略思考,对重要前沿及交叉学科的发展现状与趋势进行评述。介绍中科院“率先行动”计划实施进展,介绍中科院科研进展和重大成果。
个人分类: 院刊拜年|2512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们该对科学保留足够的敬畏和防备么
热度 1 yinmoon 2015-2-10 16:26
我们该对人工智能充满警惕么?也许人类应该从氟利昂和含铅汽油的使用和推广中获得足够的教训,很可惜,人类注定会又一次迷失在科学家的话语权暴力和商人对利益的无止尽的追求之中,同样的事情也许正发生在转基因技术上,这世界永远蒙着一层面纱,无人能一窥庐山真面目,科学家、公众、政府,都在挥舞自己的拳头,声嘶力竭的声明自己的主张,但是,他们都是在拿全人类身家性命作赌啊,不是说事情只要有坏的可能那就一定会向那个方向发展么(墨菲法则),从这一点上来说,我们必须对科学发展保留足够的敬畏和防备,希望我不是杞人忧天。
个人分类: 点滴感悟|2957 次阅读|2 个评论
知识与逆知识社会
benlion 2015-1-19 11:53
一个社会的文明化,一般来说也就是知识化。 知识的来源,包括,自然探险、社会实践和商业经营等,知识化过程是文化的信息量与组织的复杂化程度增加。知识的信息量,包括,教育传承的文化信息和存储的数据库,也包括,发展和增加的新知识或文化创造的信息等。 认知世界与改造世界,文明的进化和财富的创造,本质上就是知识的发现与转化过程,也就是知识创造了价值。 大航海和地理发现,中古代的实践、经验的工程范式和手工业模式转换到理论与技术结合的实证科学范式和工业模式,以及科学研究的社会建制和工业经济的公司组织等机构,尤其知识产权和风险投资等机制,从而,形成了规范化和组织化、规模化的科学与技术促进发展。 现代科学与经济的管理体制及其内在精神,就是一个促进知识化和信息化的设计理念;因而,在基金会、投融资和税收政策上,以及论文发表、奖励评选等,就体现出专家评审的规范化和回避制度等。 - (创新型社会) -
个人分类: 启蒙教育|180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建设据有中国特色的自然科学 黄志洵
热度 1 yangxintie1 2015-1-18 00:35
个人分类: 胆剑篇|1406 次阅读|1 个评论
阿牛:互联网环境下师范类人才培养服务工作的科学发展之路
zqb625024295 2015-1-15 14:25
阿牛:互联网环境下 师范类人才 培养服务工作的科学发展之 教育是一门艺术,是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基石。近年来, 民办教育 力量在全民教育的沃土中迅速崛起,获得了长足的创新与发展,然而在快速成长的背后,却不得不面对师资力量匮乏、人才结构不完善等一系列瓶颈问题,与 民办教育人才 窘境同时存在的,则是想要走上师途的毕业生们因缺少必要职业技能和就业渠道而面临失业的窘境,启邦人才本着一份情怀而生,以公益平台为窗口,以公益培训为手段,帮助 民办教育 力量和毕业大学生排忧解难。 随着时代文明的突飞猛进、科学文化发展的日新月异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现代教育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如何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和知识,丰富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以适应现代化教育发展的诉求,已成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人才培养急需解决的问题。教育意味着奉献和传承,而优秀的教育者更需要岁月的积淀和心灵的虔诚。 民办教育 力量弥补了K12公办教育的不足,尽心尽责地为孩子们的健康全面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选择,而对于他们而言,师资力量是永远面临的困境,具备一定实践经验,能够快速适应教学需求的人才少之又少。与此同时,大学教育与社会人才需求脱节,国内大学教育注重理论知识灌输轻视实践能力培养在短时间内是个无法改变的现实,众多毕业生社会实践能力、职业心态及职业素养严重缺乏,眼高手低又要求高薪舒适的工作环境,加上近年来大学急速扩招导致毕业生数量剧增,就业问题愈加突出。 近年来,对于师德问题的负面报道也越来越多,性侵学生、伤害学生、师源性伤害事件多有发生,归根结底,是由于现行教育制度对于教师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的培训形同虚设,培训行业对于教师职业素养的培训尤其空白,很多从业者频繁跳槽,只重视薪资待遇,没有理想与抱负,没有教育价值观,没有教育诚信概念。于是,各种形式的教师培训活动就热热闹闹的开展起来了,省市级四年一轮的教师培训、不同层次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训、通识培训、新课程培训、新教材培训、校本培训等等;除此以外,还有各种形式的短训班也搞得热火朝天。然而,这样的培训效果如何?大多都是不尽人意。正像一些教师所说的:“这样的培训参加不参加一个样--耗时、费力,而收效甚微!”我们认为,造成这样的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重理论和技术、轻知识和能力的培训是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 众所周知,教师的专业发展主要应该包括文化素养、能力素养、理论素养和教育技术素养,虽然这四者相互交融、彼此渗透、相互依存、不可分割,但是,我们认为,其中最主要的是文化素养和能力素养,其次才是理论素养和 教育技术素养 ,因为,文化素养和能力素养是一个教师开展高质量教育教学活动所必备的基础素质和基本修养,它最能体现出教师文化学养的深度和广度,决定着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科研活动的科学性和创造性的高低,这是一个教师之所以为“师”的根本,离开了这一前提,即便是教师掌握了如何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纯熟的教育技术也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彰显不出其任何的意义。而我们大多的培训的内容是什么呢?请看,在各种形式的培训中,教师所发的培训教材就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诸如《走进新课程》《新课程标准》《××学科学习论》《××学科教学设计论》《中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中学××教育教学改革》《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等等,而现代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方面内容的书,几乎一点也没有涉足。而且无论培训任何学科,大都是这样千篇一律的内容。培训者认为,教师只要经过这样的培训,更新了观念,初步掌握了现代信息技术,回到学校,就可以全面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的能力和品位,在课堂教学中就能“海阔凭鱼跃”了。而事实到底怎样?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没有得到明显提升,课堂教学中除了借助一些新理念、新技术,玩一些“花拳绣腿”、演一些“闹剧”,会制作一些简单的课件以刺激学生的眼球之外,再也没有值得称道的地方。试问:这样脱离教师专业实际的培训究竟还有什么意义?我们认为,教师的培训应该结合教师的实际,加强针对性,讲究其功效性;绝对不能闭门造车、盲人摸象、无的放矢,搞形式、走过场。就教师的现实情况而言,问题最突出的是,知识的陈旧和知识的断层、专业能力的严重滞后。现今在一线教学的教师,除了少部分新毕业的大学生外,绝大多数是走出大学十年至三十年的中老年教师,这些教师大多是学校的骨干。因为长时间在学校繁重地工作,没有时间进行业务进修和知识的更新,所以,文化专业水平大多滞留于大学毕业时的状况,对现代的新的科学知识、文化知识、专业知识等所知不多,对本学科的演变、发展状况和以及由此派生出的大量新的文化信息掌握甚少,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严重陈旧、落后,新知识出现严重的断层,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面对着思维灵活、文化知识前卫的学生,往往显得手忙脚乱、捉襟见肘、力不从心、无以应对,甚至,少不小心,还闹出一些笑话来。笔者听说这样的事举不胜举。“老师,您如何看待余秋雨的散文热?”,“你不是说周作人是个‘汉奸文人’吗,为什么国家级出版社出版的《周作人散文选》中对他的散文赞赏有加,而却没有说他是个‘汉奸文人’?”,“我国‘新生代’作家有哪些特征,为什么叫‘新生代’?”,“荒诞派的作家都很荒唐吗?”,“‘情商’和‘智商’怎么区分?”,“‘天体化学’和‘海洋化学’是两门完全不同的学科吗?”面对学生提出的这些有趣而颇有挑战性的质疑,即使是有名望的教师,因为在这方面缺乏必要的积淀,所以,往往是满面尴尬、无言以对,要么胡乱应付、含糊其辞,要么“王顾左右而言他”。无怪乎我们经常听到一些教师喟然长叹:“现在的学生是越来越难教了!”现代专业知识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虽然说教师的专业能力也受制于教师的专业教育理念和教育技术等因素,但是,从根本上来说,专业能力的核心应该是文化知识的承载量和文化能力。 我们认为,在 教师的专业知识 更新和专业能力的提高方面,应该加强以下几个方面内容的培训:(1)要让教师在一个较广阔的学科文化背景上全面地了解本学科近期发展的状况、发展方向和主要存在的问题;(2)学习并掌握本学科一些主要的较前沿的研究成果,认真研读一部分有代表性的著作(作品);(3)在本专业领域内,围绕当前一些前沿性的问题和焦点问题,开展一些实效性的专题研究和课题研究,力争出一部分研究成果;(4)着重更新本学科中一些过时、陈旧的观点、理念和知识;(5)对本学科传统的经典理论继续进行深入细致的学习,丰富专业理论和文化素养;(6)对相关学科发展状况、前沿性的问题和最新研究成果要作适当的了解。在培训形式上,应该灵活多样,讲究实效:坚持集中培训和自主分散学习相结合,学习知识和理论与课题研究相结合,对教师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效要进行跟踪评估和检查验收,而且,要常抓不懈。(7)教师应着重从自身的观念和技能上找原因,尽快提高网络资源应用热情和水平。在我们推进资源应用的过程中,教师们反映最多的问题是资源不适用、滞后,使用起来繁琐、不方便等等。当然这些和资源提供者的方式方法和对教学的理解水平有很大关系,但如果我们冷静的思考一下,我们也应该理解在资源建设方面存在着诸多困难,若想完全满足每个学校每个教师每一个时段的所有习惯所有需求几乎是不可能的。举个例子,现在的互联网上应该说各种信息极大丰富,但要找到你在特定时间所需的特定信息并不容易,需要一定的使用技能,这就需要学习,这也就是互联网的现实。其实我们提供教学资源库或资源网正是为教师提供更直接的有针对性的资源和信息,但同样需要大家学习,需要教师们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和网络应用技巧,这也就是网络教学资源呈现形态的现实。尽管网络每时每刻都在向更人性化的方向发展,但是我们无法改变现实的状况,所以我们从自身改变就成为更加现实的选择。其实认真分析一下,使用教学资源库或教学资源网的主要障碍无非是注册登陆和搜索,这些并不是多么高难的问题,只要我们使用互联网就每天都要面对。只要你真正认识到资源对你的教学有多么重要,我相信这些都不是问题,突破这个小小的障碍,你会收获到更广泛更自由的尽情发挥自身才能的空间。(8)教师应建构好自己的资源(知识)网络。提到网络资源,教师们往往立刻产生一种排斥感,潜意识里会认为这是一种新的东西,跟传统资源不同。这种看法表面上有一定道理,但深入理解就不一定正确了。北京市特级教师顾德希老师说过:资源的积累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必要条件。不仅仅是现在,互联网时代之前的教师也要积累资源,只不过方式方法不同而已。过去典型的做法是跑图书馆、看书、记卡片、记笔记、分类整理、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正像爱因斯坦说过的那样,我们不可能记住所有的东西,但在我们需要的时候应该知道在哪里可以找到它们。现在的计算机和网络时代应该说给我们提供了方便。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借助于这样的好条件架构好我们自己的资源(知识)网络呢?所以说网络资源从本质上说与传统资源并没有区别,只是它的载体、形式、传播方式发生了变化,比以前更加丰富更加方便更加快捷。我们说,现在我们提供给大家的现成的教学资源库只是教师们构建自己的资源网络的一个层面,它不可能满足你所有的需求。因为教师作为一个个体,肯定具有自己的特质,与他人不同的知识技能结构,不同的思想认识水平,不同的行为习惯特点,他需要建立适合自己的资源(知识)结构以适应自我的需求。教材—教辅材料(包括你自己已经积累的资料)—图书馆—专业资源库、资源网站—网上的特定资源网站—互联网上的其他网站网页—教材(形成新的积累)—形成教案。这是一个简单的示意,可能并不科学,只是希望帮助大家理解。这应该是教师在形成教学案例的一个思维过程,根据不同的需求这个过程可以跨越也可以随时中止回到终点。可以看出,网络教学资源只是资源结构的一个环节,它肯定能满足教师的某一方面的特定需求,(如课件,多媒体素材等),但也肯定不能满足教师的所有需求。这个定位就告诉我们,网络资源的获取不是教师的负担(不是强迫使用必须使用而是鼓励使用)而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支点一个助力点,它可以丰富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它应该能够帮助教师正确理解网络条件下的教学资源应用。(9)教师应该树立资源共享的观念。在提到使用网络资源的问题时,老师们最头疼的是资源网上的东西往往是过时或不太适用的。上面我已经解释过这个问题,要想让资源库自己来解决来实施更新不太现实,现实的方法恰恰来自于教师自身,那就是资源共建、资源共享。随着使用的越来越广泛,相信会对解决教学资源的实时性、适用性问题作出贡献。那么问题就来了,大家愿不愿意把自己的东西拿出来让大家分享?愿不愿意把有分量的东西拿出来?这个不能怨大家有顾虑,这确实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但是,作为教师自己来讲应该有一个更加开放更加长远的认识。说到底资源共享就是一个互相交流互相促进,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过程。北师大的计算机教学专家裴纯礼教授就说过:教学资源应该是鲜活的实时的互动的。过时的资源大家都不欢迎,自己的东西捂到过时自然也就失去了效用,既然如此何不及时拿出来让它发挥更大的作用呢?资源共建共享是市里和区里网络资源建设的终极目标,也应该是我们广大教师对网络资源应用的正确理解。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为丰台区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为网络资源建设与应用水平的不断提高,为创造一个有自己特色的网络教学环境作出自己的贡献。只有这样,师训工作才能做到“训”而科学,“训”而有实效。当然,我们也不能因此而忽视对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因为这也是教师专业素质提高和专业成长所必备的素养。在师训工作中,我们提倡掌握现代理论和信息技术、更新文化知识和提高专业能力应并举,而以更新知识、提高专业能力为主,只有这样,才是互联网环境下师训工作的科学发展之路。 一个教师即便是掌握了先进的现代教育理念和现代教育技术,如果没有丰富的文化素养和现代专业文化知识做强有力的支撑,将很难开展高质量的科学的教育教学活动。笔者认为,这不是学生难教,而是教师的知识太陈旧,由此带来的是教师的专业能力严重滞后。由此可见,专业知识的更新,专业能力的提高,互联网教学意识增强已成为教师培训工作的中心环节和重要任务。 我叫阿牛,现在负责 启邦人才网 www.ict5a.com 的运营。启邦人才服务有限公司专注于师范类人才培训,更专注于民办教育人才服务平台搭建,让企业与人才之间实现无缝对接,完美融合。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我们建立了全国目前唯一一个专注于 民办教育人才 服务工作的网络平台——ICT启邦人才网( www.ict5a.com ) 启邦人才网 于2014年12月13日正式启动,面向全国免费公测直到2015年5月中旬,启邦人才网是一个不错的互联网人才服务招聘平台,我相信国内我们敢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启邦人才对于建立人才交流服务工作不仅在线上进行,线下也同样办得有声有色。2014年末,启邦邀请了来自全国150家民办教育机构,同时联合湖南科技大学,举办了全国民办教育机构专场招聘会。组织了包括湖南师范大学、衡阳师范学院、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等相关高校在内的数千学子前来应聘,除此之外,启邦还为企业免费提供食宿和展台,向学生免费赠送入场劵和礼品。本次招聘会共为大学生解决就业岗位4000余个,做到了真正的企业与人才的桥梁。我们把情怀做成一份公益,把公益当成一项事业,到目前我们举办一系列公益活动—启邦教育学院春季培训班、启邦教育基金助学行动、启邦教育学院暑期精英教师训练营、启邦民办教育大型招聘会全年无缝对接,把公益真正做成一个品牌。我们的事迹也得到了人民网,新华网,华人频道,湖南卫视,湖南经视,湖南日报,潇湘晨报十多家媒体的报道。 华人频道专访: 谢润球:启邦打破民办教育人才困境 打造民办教育人才平台 http://www.hrtv.cn/rebo/firstfangtan/zhubopt/25079.html 湖南卫视报道: 记者观察:用人单位看重大学毕业生的“沟通能力” 本文有参考引用互联网数据,资源。请热心博友批评证,推荐支持,谢谢! 阿牛 揖 2015.1.15
个人分类: 月亮集|116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Nature首次发布“自然指数-中国” 中国海大地环学科指数9.35
热度 1 lhjiang0413 2014-12-29 16:23
2014年12月18日,国际顶级学术期刊 Nature 首次向全球正式发布《2014自然指数-中国》(Nature Index-China),依据全球最具权威的68种自然科学类学术期刊上2013年度发表的研究论文的统计数据,采用加权分数式计量方法,分析了整个中国地区主要科研机构和大学对全球科学发展的贡献、中国科研产出领先的十大城市,以及中国与其它国家的科研论文合作情况。同时,分别按照化学、物理学、生命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4个大的学科领域对研究机构进行了排名。 数据显示,中国海洋大学在地球与环境科学学科的自然指数为9.35,位居中国研究机构第4位。进入该学科排名前十位的其他研究机构分别是:中国科学院(68.5),列第1位;中国地震局(9.5),列第2位;中国地质大学(含北京和武汉两校区,9.4),列第3位;南京大学(9.33),列第5位;中国气象局(6.52),列第6位;中国科技大学(6.52),列第7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6.30),列第8位;武汉大学(5.93),列第9位;北京师范大学(5.76),列第10位。第11至25位分别为北京大学、国家海洋局、兰州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中山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河海大学、香港中文大学。 相关链接: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516/n7531_supp/fig_tab/516S77a_T5.html 背景介绍: 自然指数(Nature Index,简称NI指数)Nature出版集团权威发布的统计数据库,追踪了约6万篇优质科研论文的作者单位信息,涵盖全球2万多家科研机构和高校。纳入自然指数的论文取自68种自然科学类期刊,都是被科研人员认定为最好科研成果的期刊。这些期刊由全球在职科学家所组成的两个独立评选小组选出,组长由伦敦大学学院John Morton教授和伦敦国王学院Yin-Biao Sun博士担任。这68种期刊约占自然科学类期刊总引用量的30%,自然指数正是基于各科研机构和高校在这68种期刊上的发文贡献情况做出的统计 。 Nature Index遴选的68种自然科学类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如下:  Advanced Materials 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 Analytical Chemistry 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 Astronomy Astrophysics  Cancer Cell  Cell  Cell Host Microbe  Cell Metabolism  Cell Stem Cell  Chemical Communications  Chemical Science  Current Biology  Developmental Cell 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 Ecology  Ecology Letters  European Physical Journal C  Genes Development  Genome Research  Geology  Immunity  Inorganic Chemistry 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 Journal of Cell Biology 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Atmospheres 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 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  Journal of High Energy Physics 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 Molecular Cell  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  Nano Letters  Nature  Nature Biotechnology  Nature Cell Biology  Nature Chemical Biology  Nature Chemistry  Nature Communications  Nature Genetics  Nature Geoscience  Nature Immunology  Nature Materials  Nature Medicine  Nature Methods  Nature Nanotechnology  Nature Neuroscience  Nature Photonics  Nature Physics  Nature Structural Molecular Biology  Neuron  Organic Letters  PLOS Biology  Physical Review A  Physical Review B  Physical Review D 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 Science 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 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Supplement  The EMBO Journal  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Letters 来源:海大官网:http://xinwen.ouc.edu.cn/Article/Class3/xwlb/2014/12/26/71178.html
2206 次阅读|1 个评论
从理论学问到实用经济
benlion 2014-12-21 08:35
- 观念体制与体制观念 人类的文化,可以相互交流与学习和发展,社会走向信息化和知识的多元化与专业的多样化。社会矛盾是人际观念的冲突和体制的利益分配,观念影响看待和处理事物的方式,体制决定人际行为与管理的方式。 学术研究往往具有远离世俗的理论特征,人却生存在现实社会而需要生活资源,经济是实用的社会实践行为。当一个社会不同行业的个体和群体,都离不开物质的资金及其管理,包括,自然资源,以及各类型财富的创造与分配,就必然导致由此引起的社会矛盾与冲突;因而,本质是政治经济现象,无论和平时期的生产与商业模式,或是战争年代的摧毁与夺取模式。 从纯粹学问和科学研究或艺术创作,走向社会的创业或企业经营,就必然导致对经济与管理的探索与考察,从而引发对社会的教育、科学与文化等探讨与思考。 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在大学任教和在中科院的实验室,就分别展开了科学理论与实验技术的思考,也就是从希腊的哲学传统到儒(道)家文化和科学哲学的结构论研究,而又走向工程的技术和艺术传统探索。 20世纪90年代及其之后,到以色列和欧洲留学与工作,也就开展了从犹太-基督教文化到印度(佛)教和文化哲学的精神论探讨,而又走向理论思辨的思想和方法传统思考。 结论: 科学的发展,不仅知识体系和教育学,而且社会建制和管理学等,涉及到人文精神 - 人格操练与伦理规范和科学方法论 - 理论思辨与技术方法,包括,哲学的直觉和逻辑、数学的符号和演算,以及实验技术、设计技术与制造技术等。
个人分类: 网络教育|219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西安交大《医学伦理学》课程在教育部爱课程平台MOOC上线
weiqsh 2014-10-20 10:33
医学从洪荒时代的萌芽艰难走过医巫不分的氏族时代,又经历了漫长的经验医学直到今天高精尖的现代实验医学,医德都与其不离不弃,甚至是水乳交融,医学中始终都弥漫着浓重的人道的气息。流芳百世的医者们不仅有着高超的医学技术,同样有着深邃的医德思想。 由我校教务处组织、人文学院副教授魏琳讲授、数据与信息中心制作的医学与伦理学交叉学科课程《医学伦理学》为大家全面阐述伦理原则在医疗实践与医学科学发展之间的关系、医学与伦理学之间的关系。该课程作为目前国内唯一一门《医学伦理学》在线学习课程,将面向人文类、医学类在校学生和广大社会人员,从医学伦理学的形成与发展、基本理论、基本原则与规范、医学伦理关系、医学科研道德、医学伦理决策等方面,从人文哲学的角度全面地阐述医与患的道德标准、医学的人文性,带领大家用伦理的眼透视人类所有的医学活动。 《医学伦理学》课程将于10月20日上午10点在教育部爱课程MOOC平台上线,欢迎大家报名上课。 课程链接地址:http://www.icourse163.org/course/xjtu-47022?referered=http%3A%2F%2Fwww.icourses.cn%2Fimooc%2F#/info
个人分类: 特色库建设|2111 次阅读|0 个评论
没有堕落的科学,只有堕落的科学家
热度 4 jmluo0922 2014-10-18 12:55
科学是关于自然和社会运动、发展和变化规律正确认识的知识体系,并且是可以实证的学问。 由于宇宙中的万事万物的规律,是固有和客观的,并且不随人的意志和认识为转移。因此,科学知识作为规律的正确认识,肯定是不会堕落的,因为规律本身不会堕落。 科学家作为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精英,在20世纪前,主要是大学中的学者,一边从事科学知识的传授,一边进行新知识的探索。他们的成就主要是在好奇心的驱动下,通过不懈的努力取得的。成功之后,没有什么巨大的经济利益的奖励,只有好奇心得到满足后精神方面喜悦。 20世纪之后,科学研究工作逐渐成为一种职业,职业化极大地推动科技进步,同时也产生以获取利益为目标的不良倾向。学术造假、编造概念、甚至制造伪科学等堕落行为,极大地损害科学健康发展。堕落的科学家普遍缺乏科学研究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感,靠拉帮结伙,壮大势力,控制话语权以及研究所需资源,以最大限度地获得利益和荣誉。 因此,当今的科学发展,不仅需要面对科学研究本身的困难,同时还要面对堕落科学家的干扰。在20世纪之前,纯洁的科学研究净土上是很少发生的。
个人分类: 杂谈|3500 次阅读|4 个评论
我也说说科学和技术
热度 1 baiduyangwenhai 2014-10-12 20:25
近来听到一些关于科学与技术关系的观点,我也说说自己的一点体会,就我来说勉强属于搞技术的人,当然应该讲技术的重要性。首先我可以说,科学理论没有技术的转化和支持就不会有社会生产和科学发展的提高和进步。是技术手段让科学成为实实在在可以造福人们的东西。 科学和技术是相辅相成的,不能偏重。我做技术的要懂些科学理论才更利于做技术好一点。考核制度作为现今影响人们从事科研工作的兴趣指导,可以影响人们选择高科学理论还是科学技术。有的地方重视这面,有的地方重视那面,人们根据自己喜好选择就可以了。但是往往由于各种原因,有的人就选择的不合适了,搞技术的到了重理论的地方,可以做的很好,也可能做得不好,考核你呢就按照统一的标准,那里去为这几个人还搞个技术针对性考核。这考核就是和收入挂钩的,谁也难以不考虑,这个关乎吃饭的问题。 我呢还没到考虑这个的时候,不具有资格说,就我现在要考虑的是拿学位,直接说就是发文章。那其实我就似乎忘了我做科学研究的原本目的。现在只想先弄够文章了,具备了拿学位的条件吧,至于有没有研究出些于国家和人们有用的东西那还的放靠后些考虑了。想想不太好的,又想想也没办法,初衷和现在的行为不太符合。总说来还是要吃饭的问题。为了生存就按常理干吧,作为芸芸众生的一员。又想想也不能以此为借口作为逃避理由。我可以做好的有用的研究,这不与发文章矛盾啊。虽会有些不利的影响也是可以做好的。也是要快点的做出文章才行的,不然没学位,没饭吃,更没机会效力于社会国家了。 想来想去诸多不理想,诸多意见对于现实,想不明白了,现实终归是要面对的,还是老老实实看文献,学点写文章务实。讨论这些大问题还是不到时候。虽然人人有权努力改变现状,还是让自己适应现状当紧些。 关于诸多的问题是不是该留予大师们去想了。
个人分类: 杂谈随想|2272 次阅读|2 个评论
科学进步的社会运行机制
benlion 2014-8-27 10:22
中国古代工商业萌芽,奠基在“儒释道” 3 教和南北书院文化的基础上的私塾教育、民间作坊和古镇的市场经济,以及丝绸之路的开放体制。中国发明了珠算、纸币和发现了煤炭、石油等,形成了晋商、徽商等著名的钱庄(银行)和手工业店铺、诊所、戏曲等商业的繁华。 中古时期的中国文明,在应用型社会管理的儒、法和兵家,墨、农和医家的实用技术,以及戏曲、美术和微雕等艺术,形成百家门派和职业技艺。在欧洲的风车、水车和运河等,仍然能找到影响的踪迹。 近代科学和现代工业,发展了体系化、组织化和规范化的知识和技术,形成了更加专业化、精细化、分工化和复杂化的百家学科和技能等。如,机械、声律、光学和磁学等发展到动力学、电磁学等范式组织化和体系化。 古代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实际上是知识的理论化、体系化和技术的规模化、标准化过程,并从教育体制的神(佛)学院、法学院和医学院,发展了文学院、理学院、农学院和工学院(晚到德国时代)等体制,尤其,物理学和化学、生物学与社会学等基础学问 – 即,科学的建立,以及社会与管理研究的科学方法形成等。 然而,支撑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的力量,关键仍然是技术和应用学术的促进经济财富增长与合理分配的知识产权激励机制。 - ( 2016 年 - 预见未来) -
个人分类: 工程|2401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国 – 工业园模式
benlion 2014-8-3 18:00
在现代科学和文化的发展中,查理曼欧洲周边的匈牙利、波兰和俄国,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对科学和艺术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东亚的日本尤其体现在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中国洋务运动以来,在中西文化的交融层面产生了很多国际水准的画家、科学家和文化(国学)家,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发展;但是,仍然欠缺世界影响的哲学家和发明家。 中国的大学建立,西方科学和医学发展于教会学校和医院;但是,仍然不是研究型模式,科学院和社会、医学科学院等,以欧洲大陆模式为体制。科技园与工业园,实际上基本是产业化园区,以及政府和社会管理,也远不是研究型模式;因而,不仅当代社会与传统文化,而且与西方文化都几乎是知识传播和技术扩散的境况,科学院、工程院等学术权威成为政府与大学、企业的管理咨询或中介决策。 17 世纪 -19 世纪,欧洲的物理学 - 化学、社会学(教育、政治和经济) - 语言学和生物学 - 心理学的实证科学范式建立,而后, 20 世纪开始系统科学与人工科学的发展,以及形成欧盟 - 北美 - 澳洲 - 东亚的科学与文化、工业与经济的轴线。 宗教(如,准宗教的“儒释道”)与艺术,影响个体与社会行为的组织与管理,科学与工程,形成技术的机器发明和社会的经济财富的增长,而归根结底是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在未来飞越时空和穿梭于星际;因而,生命机理的揭示和人工机器的开发是文明的恒久目标。 个体化与转化医学、人工生物学与工程医学,思维观念上,已经从天然或自然科学模式转换到工程或人工科学模式。 科学仪器、医疗设备和工艺装备等技术发明,以及科学管理模式、创意设计艺术等创新,对科学和文化的独立自主与创造精神,将起到关键的推动作用。 - (创新型经济区) -
个人分类: 技术|2295 次阅读|0 个评论
被科学网剥夺了的个人权益
热度 25 jmluo0922 2014-6-2 13:42
科学网博客对于实名博主所发表博文的管理,是否因人而异的? 我于2009年底实名开通博客到今,已经有4年多时间,共发表了148篇博客文章。这些博客基本上是针对现代物理基础的探讨性文章。 讨论和质疑主要涉及两朵乌云、迈克尔逊—莫雷实验、运动带电粒子的电磁辐射导致原子湮灭等论断的真实性和正确性,以及氢原子结构和光谱辐射、光子、薛定谔方程和普朗克量子等现代物理理论关注的重大议题,这些讨论也在美国科学论坛SFN上发表。 对于上述问题,我完全采用经典物理的思想、基本概念、定义和方法,得出了与目前流行的观点完全不同的结论,澄清了一些对经典物理理论的错误认识,特别是两朵乌云和原子湮灭悖论,给出了既符合经典理论要求,又满足量子力学数学描述的氢原子模型和光谱辐射理论。 我想我的这些观点和结论,没有附加个人的假设,完全是经典物理理论的传承和发展。如果今后得到证实,必将改变人们对物质的原子分子结构的现有看法,开拓原子分子结构电磁理论新领域。显然是对目前物理学理论的重大改变,并且会对科学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我在科学网和SFN上公开的这些观点,通过各种反馈的信息来看,没有什么原则性学术错误。氢原子结构的新理论《科学日报》于2011年进行了重点介绍,并且进入了中国最大的官方知识网站CNKI。全世界最大的学习网StudyGuideNow也将我的学术观点,作为正面的知识引用于相关学习问题和解答条目中。 但是,几乎我的所有科学网博客文章,从来就没有进入过科学网博客的首页,因此,我认为科学网对我的文章和观点存在偏见,并进行了压制。 我不指望科学网能够给我的博客戴上小红花,因为50岁的人了,早已失去了童心童趣,早已经没有获得老师表扬,戴上小红花的骄傲感了。 但是,我非常想知道,为什么我的博客文章不能够出现在科学网博客首页的原因。是不是编辑部,真的听信了一些科学混混,对我们这些不怕被主流学术派系所排挤,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对于明显存在缺陷的所谓革命性思想,以事实为依据提出质疑的人,就应该被帖上特定的标签,甚至戴上所谓“民科”帽子,对我们的博客文章进行专门的管理和控制。 我可以断言:我提出的氢原子新理论,以及对相对论和量子论科学基础的质疑,完全是有理有据深思熟虑的举动,不会令科学网降低档次,更不会令中国科学人蒙受羞辱。 我希望得到科学网实名博主同等权益,因为公平、公正和公开,是科学研究最基本环境要求。如果科学网博客一定要如此对待我们,就请给出一个理由,这个要求不过分吧,编辑MM!
个人分类: 杂谈|4144 次阅读|63 个评论
漫话罗斯贝
xuxfyuwp 2014-4-29 10:29
将以往写的关于罗斯贝的两篇博文修改后整合成为一篇,先后发表在了最近的《气象软科学》杂志和《中国气象报》上。 最近,在与一些专家讨论气象科技发展问题时,有一个话题引起了共鸣,即科技发展进程中的环境因素,往往会对科学发展的阶段、国家科技实力及科学家个人产生重要影响,具体涉及到著名气象学家罗斯贝(Carl-Gustav Arvid Rossby)当年的一些经历。 在大气科学的发展进程中,能称得上学派的有两个:一是20世纪初在北欧发展的挪威学派,其创建的气团、锋面、气旋波动学说为短期天气预报奠定了理论基础,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二是20世纪30年代在美国创立的芝加哥学派,其标志性的工作是大气长波理论,解释了叠加于地球中高纬度上空自西向东大气环流上的数千公里波动的成因,对后来在动力气象学领域取得的一系列重要成果起到了关键推动作用。而罗斯贝则是一位涉猎两个学派的传奇式人物,他是挪威学派的重要参与者,也是芝加哥学派的创建者,在气象学界具有顶级大师的地位,对动力气象学的贡献至今无人能望其项背。罗斯贝的成就与贡献,在气象学界,人们耳熟能详,不少大气科学的术语都是以罗斯贝命名的,如“罗斯贝波”“罗斯贝数”“罗斯贝变形半径”等,气象科学的最高奖也是以罗斯贝命名的。 罗斯贝除在科学上造诣极深,具有大师风范外,在为人处事方面也很独特,是一个个性极强的人。他思路开阔,观念超前,往往会与上司或周围的人发生冲突,以至会对工作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罗斯贝是瑞典人,1925年到美国气象局工作。到了美国后,他对美国气象部门的行政和业务工作都不太满意,发表了许多不同意见,甚至对他曾参与的权威的挪威学派也提出了挑战,因此得罪了一些人,也包括行政领导,于1927年被美国气象局开除,被宣布为“不受欢迎的人”,并书面通报全国气象部门不予使用。 谈到这些,人们不免会对罗斯贝当时的处境感到困惑,若当时美国气象部门的权力真的能将一位持不同意见的卓越科学家封杀掉,岂不会严重影响到后来世界气象科学的发展?看来在任何国家发表不同意见都是要冒风险的。庆幸的是美国气象局的权力并没有覆盖到所有领域,使罗斯贝仍有机会。时值加州要发展航空业,正筹建从旧金山到洛杉矶的航路,航空基金会便聘用了罗斯贝,请他去建立航空气象业务系统,一年之内便完成了航空气象网的建设。好在美国气象局也没有顽固坚持曾经的错误,最终接收了罗斯贝建成的航空气象业务网,并将其作为美国各航空业务机构的样板,认可了罗斯贝的成绩。 如何对待和使用个性强、有本事的人是检验一个国家、一个单位人才环境优劣的重要指标之一,这可不是口头说说的事,没有哪个国家或单位会说不重视人才,但是否能营造一个促进人才健康成长的环境,并使得各类人才能够“净流入”,绝非易事,能否做到,还要看实践检验的结果。毫无疑问,罗斯贝是一个气象科学的理论大师,但从其建立航空气象网的例子可以看出,他也是一个在业务能力上很出众的人。实际上,罗斯贝还是业务数值预报的开拓者。 说到数值天气预报的发展,人们一般会想到第一次写出大气运动方程组的挪威气象学家维·皮叶克尼斯(V.Bjerknes),第一次通过原始方程组进行了失败的地面气压数值预报的英国气象学家理查德森(L.E.Richardson),将原始方程组进行简化、滤去噪音最终使数值天气预报获得成功的美国科学家查尼(Charny)等人。但在数值天气预报从理论、试验到实际业务的进程中,罗斯贝除了理论上的贡献外,也为数值预报在业务中的实现做出了杰出贡献。1954年9月,最早在业务上实时运行的数值预报系统在瑞典启动了,制作出了72小时500百帕数值预报图,这一进展早于美国半年时间。两个重要原因促成了这一结果,从硬件条件上看,瑞典拥有了当时世界上最强的计算机BESK;在软件技术和数值模式开发方面,则是气象学大师罗斯贝回到了他的祖国,希望为自己的国家做些事,组织了这一对天气预报业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工作。 这一出色的结果体现了理论进步与实际业务、硬件提升与软件深化的完美结合及关键人才的核心作用。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确实是在气象科技进程中迈出的至关重要的一步,奠定了现代天气预报业务的基础。21世纪的天气预报员,若离开了数值预报这个“拐棍”,恐怕要步履蹒跚了。 尽管后人在回顾时,对于50多年前的工作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但在科技进步的初始阶段,并非一切都那么顺利。罗斯贝在他的祖国瑞典,所处的发展环境也不算顺心。他的数值预报计划得到了军队和相关研究机构的支持,而作为国家机构的气象局并不积极,他们没有认识到罗斯贝的工作会对当时的气象预报业务有什么帮助。 1954年,瑞典气象局要任命新的局长。凭其学术水平和在气象界的威望,罗斯贝是当仁不让的人选,他也确实希望参与角逐,他会对推进数值天气预报业务化进程产生有利影响。但最终却是一位对罗斯贝的计划持怀疑态度的官方候选人获得了任命。 罗斯贝依然坚定地组织他的团队推进数值预报的业务化,并于1954年9月成功完成了这项任务。尽管瑞典气象局的态度不够积极,但最终还是接受了这一成果,于12月正式开展了数值预报业务。美国在1955年5月也开始了类似的工作,但直到1958年,才达到了瑞典当时的水准。 在当今,若有人仍对数值天气预报技术持怀疑态度,就不可思议了,但在50年前,并不奇怪。最初这一代表未来技术发展方向的工作肯定会漏洞百出,对实际业务的帮助也非常有限,需要完善之处也很多。在中国,即便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一些有经验的老预报员依然不太认可将计算机算出的结果作为天气预报业务的基础。直到近十年,这一状况才完全改变。 记得丁肇中先生曾讲过一段话:“科学是多数服从少数的,专家评审制度并不是绝对有用的,因为专家评审依据的是现有的知识,而创新和发现是颠覆现有知识的。 ”从罗斯贝的经历可以看出,他总是在思考并实践那些前人没有想过或没有做过的事情,而这些事情和现实往往是有冲突的。好在罗斯贝是幸运的,他的创造性思维没有被束缚,在理论和实践中不断取得成功,在大气科学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科技创新有可能取得成功,并对现状产生巨大冲击,也可能因各种原因无法完成,归于失败。在通常情况下,每一次成功都是以很多的失败为基础的,而恰恰是那些被历史和人们遗忘的失败,孕育了成功的辉煌。如何激励人们去思考、追寻、探索,不畏艰辛,不畏挫折,这需要智慧,需要眼光,需要理解和宽容,更需要建立符合人才成长规律、鼓励人才勇于创新的机制。这是件知易行难的事,仅有良好的愿望还远远不够。 (原文写于2011-08-28 17:03:33 新浪博客)
个人分类: 文章|4071 次阅读|0 个评论
闲话罗斯贝
xuxfyuwp 2014-4-25 10:59
最近,在与一些专家讨论气象科技发展问题时,有一个话题引起了共鸣,即科技发展进程中的环境因素,往往会对科学发展的阶段、国家科技实力及科学家个人产生重要影响,具体涉及到了著名气象学家罗斯贝当年的一些经历。 在大气科学的发展进程中,能称得上学派的有两个,一是20世纪初在北欧发展的挪威学派,其创建的气团、锋面、气旋波动学说为短期天气预报奠定了理论基础,是里程碑式的贡献;二是20世纪30年代在美国创立的芝加哥学派,其标志性的工作是大气长波理论,解释了叠加于地球中高纬度上空自西向东大气环流上的数千公里波动的成因,对后来在动力气象学领域取得的一系列重要成果起到了关键推动作用。 而罗斯贝则是一位脚踏两个学派的传奇式人物,他是挪威学派的重要参与者,也是芝加哥学派的创建者,在气象学界具有顶级大师的地位,对动力气象学的贡献至今无人能望其项背。对于罗斯贝的成就与贡献,在气象学界应是耳熟能详的,不少大气科学的术语都是以罗斯贝命名的,如罗斯杯波、罗斯贝数、罗斯贝变形半径等,气象科学的最高奖也是以罗斯贝命名的。 罗斯贝除在科学上造诣极深,具有大师风范外,在为人处事方面也很独特,是一个个性极强的人。他思路开阔,观念超前,往往会与上司或周围的人发生冲突,以至会对工作环境造成影响。 罗斯贝是瑞典人,1925年到美国气象局去工作。到了美国后,他对美国气象部门的行政和业务工作都很不满意,发表了许多不同意见,甚至对他参与的权威的挪威学派也提出挑战,从而得罪了领导,于1927年被美国气象局开除,被宣布为不受欢迎的人,并书面通报全国气象部门不予任用。 谈到这些,不免会对罗斯贝当时的处境感到困惑,若当时美国气象部门的权力真的能将一位持不同意见的卓越科学家封杀掉,岂不会严重影响到后来世界气象科学的发展。看来在任何国家得罪领导都是要冒风险的。庆幸的是美国气象局的权力并没有覆盖到所有领域,使罗斯贝仍有机会。此处不留爷,还有留爷处,加州要发展航空业,正在筹建从旧金山到洛杉矶的航路,航空基金会便聘用了罗斯贝,请他去建立航空气象业务系统,一年之内便完成了航空气象网的建设。 好在美国气象局也没有顽固坚持曾经的错误,最终接收了罗斯贝建成的这个航空气象业务网,并将其作为美国各航空业务机构的样板,认可了罗斯贝的成绩。 如何对待和使用个性强、有本事的人是检验一个国家、一个单位人才环境优劣的重要指标之一,这可不是口头说说的事,没有哪个国家或单位会说不重视人才,但是否能建立一个促进人才健康成长的环境,并使得各类人才能够净流入,绝非易事,能否做到,还真要看实践检验的结果。 (原文写于2011-02-18 16:28:41 新浪博客)
个人分类: 杂感|1045 次阅读|0 个评论
重返鲤鱼洲(9)---闯尖端
xuxfyuwp 2014-4-15 15:16
在农场还有过一段关于攀登科技高峰的经历。1970年4月20日中国首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上天后,农场领导组织大家学习讨论,大家一方面感到欢欣鼓舞,同时也提出要向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科技人员学习。 我们在学校也展开讨论,很希望能为国家的科学发展贡献一份力量。记得当时表决心时喊出了这样的口号: 卫星飞上天 小将创尖端 思想革命化 无高不可攀 讨论中不知是谁提出我们国家的半导体材料还很落后,主要是单晶硅不能自己生产,应该攻破这一难关。估计是某位老师提出的,因为我们那时还真不知道啥叫单晶硅。建议一提出,大家都很赞同,凭着一股革命热情,就准备动手干了。记得还认真讨论了方案,准备购置单晶硅炉。 但将这一计划向农场领导层汇报后,被一位军宣队姓田的参谋长否定了。这位参谋长还是比较实际的,他说你们要攀登科技高峰,必须先积累经验,从简单的事做起,要先学会盖草房,再去盖高楼。 在田参谋长的建议下,我们最终放弃了不切实际的想法,买了两台简易的编织机,开始学习编草袋子,为农场建设办点实事。这些草袋机虽谈不上有多高的科技含量,但在那个时代,也算是向机械化迈进了,代表了先进的生产力发展方向。只是与单晶硅的科技含量相比,差距确实大了些。 (原文写于2009-05-21 23:55:47 新浪博客)
个人分类: 杂记|594 次阅读|0 个评论
重现历史与设计未来
benlion 2014-2-5 09:52
生态学的阳光、空气、水流、土壤和植物,构成环境系统 5 大因素。中国哲学走了图式、矩阵的模型路径,希腊 - 罗马哲学则是解析、组元的还原方法,比如,空气的化学成分和拉瓦锡燃烧理论等分析方法。 一个人、一种性格有优势,也有劣势,也就是善恶双重论,一个方法、一种文化也是如此,如同,光的波粒二象性;因而,必须有一个体制、一个文化体系的制约和调节,如同,结晶决定于分子的结构,也决定于溶液的状态。同样,中国高速发展的城市建设,却欠缺绿化空间和日常大面积的洒水和街道、水沟的清洁等,必然导致扬尘和烟雾等环境问题。 近现代西方国家,精明于取长补短,不仅在科学、艺术等长于吸取其它国家的文化,乃至于原始文明的有价成分,而且,管理和体制也擅于引进有利的模式,比如,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引进德国的研究型模式,然后,推广于其它大学等。 在系统生物学的思维方式、禽类输卵管生物反应器的技术方法,也亲自体验了发达国家能够捕住,乃至主动获得其它不发达社会的新观点,还不发达国家却常常只能向已经成型的知识学习,尤其难于主动学习先进的组织和管理方式,从而形成的是知识和技术等传播的梯度国际化形态。 17 世纪,科学的实验技术方法建立, 18 世纪 -19 世纪,物理学 - 社会学 - 生物学等在工程和社会实践中发展,比如,卡诺的热力学等。 20 世纪,物理学量子论的波粒二象性发现,生物学相应为节律 - 形态转换的系统医学模式提出,科学方法论进入了系统与综合思维 – 模型方式。 之所以文化复兴,就是在文化的诠释与交汇、思考中创新,既不是复制古代文化,发展科学,也不是复制西方文化,而是,创造未来文化的科学、未来的机器设计和未来的艺术,以及未来的社会组织与工业管理模式等。 附、 19 世纪 -20 世纪,科学方法转换: 从生理学到法拉弟的电化学、电磁学; 从声波的 12 平均律、光学衍射到场物理学; 从心理物理学到格式塔理论、神经心理学; 从胚胎学到化学进化论、形态发生场,等。 - (环太平洋文明) -
个人分类: 2014y|1613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何认识和评价水电的生态与环境作用?
热度 6 zbt92 2014-2-4 10:53
文 / 张博庭 引言: 最近由于在《 2013 长江上游联合考察》报告的新闻发布会上,有人语出惊人的宣布长江生态已经崩溃,并且把崩溃的原因明确的归于梯级水电开发,从而引起了社会各界对水电开发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和争论。来自各方面的学者,都纷纷在媒体上发表自己的观点。然而,由于社会上大量的充斥着污蔑水电开发的谎言,所以,很多主观上不带任何偏见的环境学者的认识和观念,也很难做到客观公正。本来很想写一点东西与这些同志交流,但无意中发现了一篇旧文,也许还能派上用场。 2009 年有几位水电环境方面的研究人员,撰写了一本有关绿色水电的书。在出版之前,他们请钱正英和潘家铮院士为其作序,并写好了序言的内容。不知道是不是潘家铮(下称潘总)对序言的内容不够满意,于是就让我根据图书的内容帮助再写一个序言。我看过书的内容之后,感觉问题很多,于是就写了很长的一篇“评价该书”序言。潘总看过后认为“这简直是在批判,不可能作为图书的序言。”。然而,我却坚持认为鉴于潘总在水电界的学术地位,如果对这种误解水电的观点予以容忍,将会对社会产生巨大的误导作用。此后,我再也没过问,潘总是如何具体的处理那篇序言的。直到最近,我发现很多水电环境方面的研究人员,对水电的生态和环境的理解,都存在该书作者的偏差。而我当年替潘总所写那篇序言,其中所介绍的一些情况,也许对这些同志全面的认识水电能有一定的帮助。为此,我特地把几年前所代写的“序言”,赋予“如何认识和评价水电的生态与环境作用?”的题目,一字未改的公开发表。 正文:如何认识和评价水电的生态与环境作用? 由于天然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很难满足人类社会的需求,因此,通过蓄水和调水的水利工程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的矛盾,防治洪涝灾害,提高供水保障,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为了实现人类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依靠自然界有限的化石能源的发展显然是不可能持久的。可再生能源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近代以来世界各国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几乎都是首先积极开发利用可再生的水能资源。 然而,水利水电工程作为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宏观的生态环境作用与微观的生态环境影响必然是同时存在的。从宏观上看,人与自然的和谐,一定是要建立在能动的改造自然基础上的和谐,而不是像原始的低等动植物那样,只能被动的适应自然的那种和谐。这是人类文明的本质属性。但是,人类文明活动向自然的索取必须掌握一定的度,不能让微观的生态环境受影响过大。就像盖房子、耕种土地、修建道路都是我们人类文明所必需的活动,但我们也都不能不顾周围环境、不加节制的到处乱修、乱建一样,适度的开发利用河流,也是我们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创造人与自然和谐的基本前提。而这个度首先就是要能够满足人类社会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需求。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人类通过在河流上筑坝调节水资源、蓄水发电,为发展生产和提高生活水平提供了必要的水资源和能源。目前,蓄水调水是人类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最主要手段,同时水能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可再生能源的领域中也已经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水力发电已经占世界全部发电量的 20% 以上。在水能开发利用较早的一些国家,水能资源的开发率普遍已经超过 70% 。不可否认,水资源开发利用为创造今天的文明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尽管从总体上宏观的看水利水电工程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环保措施,但是,它也会不可避免地在一些局部的微观的地方,表现出与当地的生态环境的冲突。例如,因为要调节水资源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来储存水;在河流上建造水坝阻挡了洄游性鱼类的通道。这些微观的生态环境影响问题,都是我们不得不面对和必须要解决的。如何解决好这些微观的生态环境问题,保证我们的水电工程的生态环境作用的利大于弊,就是我们科学的确定水电工程宏观的度的具体标准。 由于各个国家的自然资源、环境、人口密度和社会发展水平阶段的不同,人与自然资源之间的主要矛盾也是不尽相同的。因此,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这个度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也会是有较大差别的。例如,为适应未来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尽量减少能源需求的需要,在一些发达国家的豪华社区要求所建造的高档别墅,不能仅仅考虑通风、采光和豪华舒适的传统问题,必须还要达到一定的节能、环保的标准。但是,对一些贫穷和落后地区里住在濒临倒塌的危房里的居民,我们就绝不可能苛求他们,不建造出节能、环保的新房子就不能从危房里搬出来。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河流水资源开发所面临的问题,就有点像高档豪华别墅的装修问题与贫民窟的改造问题一样,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对于已经比较充分的开发利用了河流水资源的发达国家对水电的改造,就如同对豪华别墅是需要锦上添花的进一步装修的问题,而发展中国家的河流开发,则有点像贫民窟的危房改造那样的迫切的生存和发展现实问题。两者绝不可能去使用完全相同的标准。 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一些欠发达国家,经济的贫困和人口的压力,不仅使得当地的水利水电资源长期得不到开发利用,而且因为缺乏电力和基本的卫生设备,他们连基本的饮用水和生存环境都难以到的保障。在世界银行 5 月份刚刚颁布的关于《水电发展方向》报告中强调:水电是重要的可再生能源,能为至今仍无法获得电力的 16 亿人口送去光和热(在一些非洲国家,无法获取电力资源的人口占该国总人口的比例高达 94% )。水电联结着水与能源,多功能水电工程还可通过加强全国范围的调水蓄水能力进行防洪抗旱,有利于应对日渐严峻的水文困境。由于缺乏水利水电工程的调控,目前世界上大约还有 10 亿人喝不上干净的饮用水。在我们这个很多人都要挖空心思刺激消费的后现代化的社会里,世界上每年还都有数以万计的贫困居民,死于水资源问题导致的疾病和饥饿。如果我们都必须要拿发达国家今天对水电改造的标准去衡量,就好像要求还盖不起豪华别墅的穷人,也不能住进能够遮风避雨的简易房一样的不人道。为此,联合国北京水电与可持续发展会议通过的《北京宣言》中的第 12 条特别强调;各国水电开发的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要择善而从的选择自己国家的环境法律,不能用某种发达国家编制的国际统一的标准,限制发展中国家的水电开发。从这一点上看,本书非常遗憾的没有能涉及到有关发展中国家急需水电开发解决贫困和生态环境的破坏的极为重要的内容。 本书的特点在于较为详细的列举了一些欧美发达国家解决水电开发中的生态环境问题的经验,介绍了一些发达国家关于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的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法规、科学技术、政策和行政管理的情况,对我国当前的水电开发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书中特别则侧重于国外水库水质、生态流量控制、水电站库区旅游资源开发管理、珍稀鱼类以及栖息地的保护等方面的介绍。本书还以相当篇幅介绍了美国高度密集开发利用水能资源的哥伦比亚河流域和径流量高度受控(库容总量超过年均径流量的三倍)的科罗拉多河上水电站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一些新进展。 从书中所介绍内容来看,在水能开发利用及保护生态环境的过程中,对于保护珍稀洄游鱼类的投入资金最多,虽然已有很多成功的案例,但仍不能保证水电站所有的鱼道都十分有效。不过这足以说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水坝对洄游鱼类的阻隔作用,还是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加以解决的。对于引起争议最多的水电站水库水质问题,通过本书介绍的一些调查数据和历史资料也可以说明,水质问题完全都是由于污水排放和水库建成后不适当的人类活动造成的,水电站本身并不会污染河流的水质。这些实例中的数据和内容,对于澄清当前社会上水电开发将会恶化河流水质的误导宣传,具有积极的澄清作用。 然而,由于本书没有注意搜集发展中国家对于水利水电开的必要性和急迫性的资料,所以,作者在水电开发中“第一世界的价值与第三世界的现实”这对矛盾中,完全倾向于宣传“第一世界的价值”,而似乎忽视了如何解决“第三世界现实”的重要问题。因此,作者对于国外经验的评价也难免出现一些偏差。例如,本书关于美国低影响水电的评价和论述。 根据书中介绍的资料,我们可以发现,美国真正实行了低影响水电的项目主要是针对一些非国营的小水电,截止到 2008 年底,全部通过低影响水电认证的项目中大都是小水电,只有 10 个是大于 3 万千瓦的电站。认证的总装机容量还不到 220 万千瓦,总发电量只有 80 多亿。全部这些都加起来还不如我国最近被叫停的一个金安桥水电站。这一方面说明美国对那些对防洪、供水、航运、发电起着重要的作用的大型水电站的管理是较为严格的,一直到掌握在国家手里,其社会和生态环境作用是可以通过国家的管理得到保证的。而只有对那些松散的民营小水电,才需要通过引进低影响水电的认证的制度,进行改造和控制。另一方面也说明控制大江大河的关键水利水电工程的社会生态环境作用,是美国社会的文明发展的基本保障,即使已经建设了几十年上百年之后,仍然不可能因为其某些局部的微观环境影响,而对其重要作用产生任何的怀疑。无论是拆坝运动还是低影响水电的重新认证,都没有涉及到这些关键性的大型水利水电工程。 而我国和一些第三世界国家目前所欠缺和亟待开发的,恰恰是那些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有着极其重要作用的大型水利水电控制工程。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至今仍然没有因为水利水电控制性工程可能存在某种微观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而对其重要作用产生一丝一毫的怀疑。这恰恰说明我们急需建设的大型水利水电控制工程对于社会发展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完全没有必要因为其可能存在某些局部的微观环境不良影响而过分担忧。发达国家的几十年的历史,早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除此之外,本书对于世界水电的生态环境作用的总体评价也有失偏颇。例如,在前言中作者认为“几乎所有国家的水电开发程度都和生态环境保护成正比”的这一事实的原因,是由于“生态保护意识的高涨,促进了各国的水能资源利用的生态环境改善,在一些水能开发利用较早的国家,通过建立新的环保法律和行政依法管理与市场机制,以及水力发电和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的不断进步,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持续地解决或缓解以上问题”。这种因果关系的判断,并不符合实际。即便从本书的资料中,我们已经能够发现,美国的拆坝和低影响水电的重新认证的对象,几乎都是针对民营的和小水电,而且数量非常有限。这一方面可以说明,同我国的情况一样美国的大型水利水电从一开始的建设,就比较注意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说明,那些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即使至今还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对局部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但是与其巨大的宏观生态环境作用相比,仍然是一种我们人类文明发展必须要承受的代价。 水利水电工程的文明进步和生态环境保护作用,是不能否认的。实际上,无论在世界上哪个国家,如果某个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的宏观生态环境作用出现了弊大于利的情况,那么这个工程一般都不会被容许建造,即便就是错误的建造了之后,也不可能运行。就像我国早期的三门峡,不进行彻底的改造,我们根本就不能让它运行。因此,我们所看到的世界上“水电开发程度越高,生态环境越好”的普遍的现实,决不是由于环境意识的高涨后,各国不断的进行改造后才得到的结果,而是由水利水电工程作为人类文明重要组成部分,其必然具有的宏观生态环境作用所决定的。 正如1972年联合国的《人类环境宣言》第四条指出“ 在发展中的国家中,环境问题大半是由于发展不足造成的。千百万人的生活仍然远远低于象样的生活所需要的最低水平。他们无法取得充足的食物和衣服、住房和教育、保健和卫生设备。因此,发展中的国家必须致力于发展工作,牢记他们优先任务和保护及改善环境的必要。 ”。一个国家的水电开发程度,就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文明发展程度。所以, 世界上“水电开发程度越高,生态环境越好”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普遍规律。 最后,还应该指出作者在最后一张的结语中,对我国水电的某些评价也是不客观的。例如作者说“我国在‘十五’期间出现了水电投资热潮,各大电力公司‘跑马圈河’‘违规先建’,各种股份公司办电来世越来越猛”的说法是非常不合适的。如果作者批评一些民营企业有“跑马圈河”的现象,也许还勉强说得过去。但如果要说各大电力公司“跑马圈河”绝对是一种污蔑。国家电力体制改革把电力部拆分成几个电力公司的目的,就是要引进市场竞争机制,调动各个电力公司的开发水电的积极性。然而,电力公司这种积极性的表示只能作为政府决策的参考,各水电资源的开发权,最终还是要由政府决定的。可以说我国从来也没有一个电力公司曾经靠“跑马”圈来过什么河。此外,“违规先建”水电的现象,对于各大电力公司来说,也是不存在的。特别是在“十五”期间,全国还没有一个大电力公司的水电开发具有任何“违规先建”的行为。只有最近叫停的金沙江水电,因为出现了国家批准开展前期工作之后,又长期得不到环保部门批准的使工程的度汛遭遇到了巨大的安全风险的特殊情况。有关电力公司按照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意见,赶在雨季到来之前进行了大江截流。目前,这种地方政府决策导致的问题,是否应该属于“违规先建”的范畴,还有待于国家有关部门的进一步确定。作者不应该盲目的妄下结论。 另外作者关于我国“理论上都认为保护环境是重要的,但如果保护环境的措施和水电站的经济目标相矛盾,往往是牺牲的是长远利益”的说法,也是不符合事实的。在我国最大的三峡水电工程的建设中,我国政府就曾明确表态:不解决好生态环境和移民问题三峡决不能建设。这难道会是“但如果保护环境的措施和水电站的经济目标相矛盾,往往是牺牲的是长远利益”的表现吗?此外,作者关于“特别要注意 1988 年政府行政机构改革后,水力发电的管理职能从上到下都从水行政部门划出,造成水能开发利用的生态环境管理的缺位”的判断,也有问题。其实,即使至今水利电力部仍然存在,恐怕水电站的生态环境监管也要由环保部来负责,因此,作者的这种判断和言论是没有依据的。 当然,本书中列举的国外水电站运行中产生的某些环境影响问题 , 确实在我国一些地区也同样存在,只不过因为我国与这些发达国家处于社会经济背景和发展水平的不同阶段,所反映出的各种环境和社会影响的程度不同。因此,书中叙述的这些国家改善水力发电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技术,尽管在目前我国的发展阶段尚不能照搬照套,但通过了解这些信息、客观事实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方法以及环境法执行的力度,可以对于我国未来的水能资源开发利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一些市场化开发的较小型水电的生态环境改善与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中国工程院院士 XXX 2009 年 7 月 几条建议: 1、 前言中所引用的我国水资源数据,早已是多年前的旧数据。现在出版的图书,起码应该改为新的水能资源数据。否则,很难说作者是否真正了解水电这个行业。 2、 本书的 4 、 5 、 6 三章的内容都与已经出版的禹雪中的译著《国外绿色水电与低影响水电标准》一书的内容相近。因为,所占内容比例过高,是否会有版权的问题,请作者务必注意。最好在出版前与原译著的作者沟通一下,避免图书出版后出现版权问题。 3、 为了不使本书的读者受误导,序言中对作者的一些观点提出了不同意见,如果作者愿意通过对话,以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建议与水电学会的张博庭当面沟通),对前言和结语中不准确的叙述进行修改,本书序言中的一些批评意见,也可以进行相应的改变。
4673 次阅读|6 个评论
科学研究的出发点应是:社会责任
热度 4 肖建华 2014-1-12 11:18
在人类现实生活中,科学研究工作的出发点应是尽个人的社会责任,而且这类责任主要是出于认识论意义上的。 无论是历史上那个学科的里程碑式的研究,其基本的研究出发点是尽个人的社会责任。这就是科学发展的历史。 无视这类历史,以自我为中心的大批“科学家”的出现真是令人感叹:崽卖爷田心不痛。 我国科学研究成果不足的核心问题在于 : 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个人(单位)利益(目的)至上,模糊(或放弃)社会责任(义务)。 也正是出于这类认识论上的原因,动不动的就把我国科学研究成果不足的问题归结为体制、生存需求、环境条件等社会问题。而且还妄图完全撇开个人的基本社会责任。 对于企业实体,其技术人员从事科研是为了推动他所熟悉的行业的科技进步,尽的是作为专业人员的行业性责任。对于科研院所,其科研人员从事科学研究是其基本的工作责任。对于高校教师,其从事的科研活动是为了提炼所从事学科的理论,概括学科已有的实践。 这三类背景的科学研究有不同的侧重,也有不同的利益目标。但是,其共性是: 显性的社会责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生活有保障的条件下,还有第四类科学研究人员出现:出于思想性的、理性责任感的、认识论意义上的、自由选择的科学研究工作。这是一种 抽象的社会责任 。其禀性是:“意识即责任”。 企业实体类的研究工作目标明确: 1 )产品,或技术,或服务; 2 )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竟争力; 3 )企业的未来发展。 科研院所类的研究工作目标相对明确: 1 )主管部门(或董事会)指定的科学研究领域的基础理论; 2 )针对行业的关键技术(工程)科学需求; 3 )社会委托性的研究或其它。 高校教师的研究工作目标也相对明确: 1 )本学科的基本理论; 2 )本学科的技术关键问题; 3 )本学科理论及实践的综合及概括性论题。 以上是就社会的分工而形成的一个大概的格局的描述。 那么,我国的科学研究工作出现了那类大的变化呢?其深层的动因为何呢?其后果为何呢? 企业实体的科技人员职称要求的论文成为研究工作的主体之一;科研院所的经费需求(住房,工资、福利)成为主导研究工作走向的主力;对于高校教师,论文需求和经费需求成为主导研究工作走向的主力。 以论文和经费为主导力量的科学研究 的深层动因是:把科学研究的出发点定位为个人(单位、领导、或领导部门)利益(目的)至上。其后果就是:社会分工的混乱,国家科学研究工作的混乱,随机性(含投机性)的科学研究取代社会系统性的科学研究需求,没有尽到应尽的社会责任。并最终凝聚为社会对科学研究工作者的不信任和对科研成果的怀疑。 因而, 第四类科学研究人员的出现(出于思想性的、理性责任感的、认识论意义上的、自由选择性的科学研究工作)是必然的 ,它也表明我国科学界作为整体,并没有忘记自身的社会责任,其前提条件是社会性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这是一个好事。这就是科学强国的种子所在。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国家改革的深化,这股力量将成为我国科学研究工作的主力,这是历史的必然规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903 次阅读|4 个评论
科学发展的关键在于学科交叉融合
热度 3 wzpwlsbio 2013-10-18 01:28
“中国科协拥有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工程技术等167个全国学会,每个学会经常有自己领域的学术交流,同时在中国科协年会上,学术交流也是重要的内容之一。年会的学术交流和各个学会有何不同?”《科学时报》记者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多次参与中国科协年会筹备的韩启德对年会的定位和发展历程等十分熟悉。他说,这是一个转变的过程。中国科协的年会在1999年名为“中国科协学术年会”,是以学术交流为主的。从2006年起转型为大科普、综合交叉、为举办地服务的综合性科协年会,名称也改为“中国科协年会”。即将在重庆市召开的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设立34个分会场,与平时的学术交流不同,基本上都是要求不同的学会、学科交叉的学会一起来办,力求在年会上促进学科交叉、促进学科前沿和新学科的融合。   谈到学科的交叉融合时,韩启德说:“我认为,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点就是交叉、融合。近代来我国在科学技术方面落后于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科不能交叉,或者交叉得少。这跟创新人才的培养、基本人才的素质有关系,跟大学、科研机构的组织形式、政策导向等很多因素有关。”   韩启德讲了他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情。2000年北京大学和北京医科大学合并时,请他做常务副院长、医学部主任。韩启德说,这些行政职务可以不当,他最感兴趣的、科技界最需要的是促进学科的交叉和融合。2000年10月北京大学交叉学科中心成立,韩启德自告奋勇当了主任。   “北京大学交叉学科中心的组织过程真是千辛万苦,开始让学医的人跑到北大的教室里讲医,北大搞物理的又跑到医学部去讲物理。刚开始听的人就不多,后来越来越少。一方面是讲的内容听不懂,同时讲的人还没有动力,因为科研做得好的人自己的课题都做不完。后来我们想了很多办法,最后决定组织交叉课题,允许不同的专业联合招收研究生。这样一来,在课题、学生学位等问题解决之后,大家就有了积极性。”韩启德说,从2000年一直坚持到现在,每周三下午北京大学都有学术交叉的讨论会。   “随着学科交叉的逐步推进,我们已经有一些成果出来了。过去,很多医院就连口腔科医生看牙用的床和椅子都要进口。这些我们造不出来吗?北大工学院成立以后,通过多学科的联合,与四川的企业联合,不仅生产出来了甚至比外国的还要好。”韩启德说,“因此,我们鼓励在中国科协年会上进行学科交叉,第一要支持的就是学科交叉。”   韩启德表示,学术交流是中国科协与生俱来的基本职责,是中国科协凝聚科技工作者的基础,是科技工作者获得新的思想、知识、信息的重要途径和融入科学家共同体、得到同行认可的重要方式。中国科协十分重视学术交流工作,以提高学术交流的质量和实效为着力点,通过举办高层次、高质量的学术交流活动,不断增强学会对会员和科技工作者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并为促进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开辟了新的途径和方式。   2007年4月,中国科协召开全国学会工作会议,提出学会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术交流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会员服务。2008年12月22日,中央书记处指示,要通过举办跨学科、跨专业、系列性学术交流活动,把学术交流与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紧密结合起来。   目前,中国科协正从工作理念、工作方式、工作内容、运作机制等各方面积极探索,积极整合学术资源,组织和动员所属全国学会加强学术交流能力建设,努力搭建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努力形成并完善不同模式、不同类型的学术交流系列,培育形成学术交流新的发展格局。中国科协积极引导和促进科研院所、高校与企业科技工作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国科协年会的转型,同时,通过创办新观点新学说沙龙活动、建立中国科协学术建设发布制度、实施精品科技期刊工程,打造学术交流的品牌,进一步加强学术建设。
1989 次阅读|5 个评论
束缚中国科学发展的历史原因:科举制
热度 5 zhuyucai1 2013-9-20 10:57
上周末和老婆去游南京,参观了贡院,对科举制度有一个更系统的了解。 科举制象个黑洞,把全国的人才都吸进当官的死胡同,哪还有人才做科学?这解释了为什么现代科学没有出现在中国。 经过1300年,虽然被废除,科举之毒,已成中国文化的重要基因。现代中国,科举精神被发扬光大,比科举时代有过之而无不及。排名选状元进入了班级,中考已变得象乡试,高考中的状元情结,这些东西就是在科举年代也没有的呀。还有对科研人员的评分考察,跟科举有什么两样?中国的科技人才深受科举思想之毒害,十个有八个想当官。 不要讲中国人口多资源贫乏才不得不这样做。真正原因是科举这样的文化毒瘤在作怪。 成也科举,败也科举。 中国的一些传统东西,比如科举,比如国学,当古董摆在博物馆里,供人把玩,很好。如果还在发扬光大它们,很糟。 不管你吃不吃转基因,我强烈感到,中国文化,需要转基因。 (我的博客越写越严肃,抱歉。下次来点轻松的。Promise)
4176 次阅读|5 个评论
新技术推动科学发展
热度 5 xie44025 2013-8-14 20:47
新技术推动科学发展 科学是如何发展的?它是科学家头脑中创新思想( Ideas )推动的,还是人类使用的技术工具( Tools )推动的? 1962 年科学史家库恩( Thomas Kuhn )出版了他著名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库恩认为,科学的发展的表征是范式转换( Paradigm shift )。这种范式转换常常是突然发生的,因此可以称之为科学革命。库恩是一个由理论物理学家改行的历史学家,他喜欢用科学“思想(观念)”的变化来介释科学发展的历史。因此,库恩的科学史观是“创新思想驱动”( idea-Driven )的。他认为,上世记初的 30 年中以相对论和量子论为代表的物理学革命,就是由爱因斯坦、海森伯、薛定鳄、和迪拉克等人的深刻的创新思想( Abstract ideas )引发的。库恩的“科学革命”理论影响了几代科学家、科学史家和科学哲学家们的思想方式,至今我们仍能感受到它的思想魅力。但是,回顾历史,我们也发现,科学史上的许多重大突破和科学的发展,并不都是以“创新思想驱动” 的。最直观的例子是显微镜的发明,它不但打开了一个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世界,开创了微生物学;而且通观察细胞的结构,建立了细胞生物学;同时也促进了孟德尔遗传学与染色体理论的联系,为孟德尔 - 摩尔根经典遗传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1997 年,伽里森( Peter Galison )出版了一本同样思想深邃的重要著作:“想象与逻辑”( Image and Logic )。此书提出了与库恩不同的科学史观点。伽里森并不排斥库恩的思想,甚至还不时引用一下库恩的观点。但二者显然是完全不同的科学史理论。伽里森是由实验物理学家改行的历史学家,他的科学发展史观是“技术工具驱动”( Tool-Driven )的,被称为“伽里森科学”( Galison science )。伽里森认为,新技术工具是驱动科学发展的重要方式,这种发展方式是非革命的、惭进式的。 21 世记的粒子物理学发展的历史主线,就是由模拟世界向数字世界转换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产生大量数据的数字器具逐步取代了产生图象的摸拟器具。这是一个意义深远的转变,它不但发生在粒子物理学,而且也出现在地理学、气象学、古生物学和遗传学中。即使在天文学这样的领域,数字技术也开始占有一席之地。“数字处理工具在 20 世记后半期推动了几乎所有的科学领域的发展”。显然,由于新技术的发展,科学的存在和发展方式都在发生变化。 2012 年 12 月 14 日出版的 Science 杂志在“展望”( Perspectives )专拦中发表了题为“科学发展的驱动力主要来自于观念还是工具?”( Is science mostly driven by ideas or by tools ?)的文章。文章认为,库恩和伽里森都是杰出的历史学家,他们各自描述了科学发展的一个方面,综合这二个方面,可以获得一个全景式的科学形象。文章认为,即使在 20 世记前,在那种由伽里略和拉瓦锡这些科学家由创新思想引发的科学革命( Idea-driven revolutions )时代,伽里森科学的特点也是很明显的。如先有蒸气机技术工具的出现,然后才有热力学理论的出现;先有电报、电话技术工具的出现,才引发信息理论的产生,等等。到 20 世记中期,物理学的发展方式就明显地分成了二种:老一代的科学家们仍然追求着库恩式的思想驱动的科学革命,如爱因斯坦的对统一场论的痴迷,以及海森伯、薛定谔,和狄拉克等仍然沉醉在基于方程的科学革命的梦想( A dream based on equations )之中。而年轻一代科学家却开始了一种新方向,他利用二战期间军事技术产生的新工具,以伽里森科学的方式推动着科学的发展。如剑桥大学的雷尔( Martin Ryle )将军事雷达技术转化为射电望远镜来探索宇宙的奥秘;哥伦比亚大学的兰姆( Wills Lamb )用微波分光镜探测氢原子的精细结构,并发现了氢原子和电荷相互作用以及这种相互作用可以在真空中产生电流的证据;国王学院的威尔金斯( Maurice Wilkins )和富兰克林( Rosalind Franklin )用 X 衍射技术研究 DNA 的结构,促进了沃森 - 克里克 DNA 双螺旋结构的发现;伯克利加卅大学的卡尔文( Melvin Calvin )用放射活性示踪技术和纸色谱法( Paper chromatography )研究光合作用,揭示了植物利用阳光将 CO2 转化为碳水化合物的化学反应链。作者认为,上述四种新工具的应用,开创了四个崭新的科学研究领域,是技术驱动科学发展的典型案例。二战后,伽里森科学开始大行其道,而库恩式的科学革命的梦想却逐渐式微。文章说:“广义地讲, 20 世记的前 50 年属于库恩,而后 50 年则属于伽里森”。对此,我们可以理解为:在科学发展的早期,创新思维是推动科学发展(革命)的主要力量,而在现代,新技术革命则成了推动科学发展的主要方式。 在新世记来临之际,我们看到,在物理学中,一方面,库恩式的最雄心勃勃的研究领域是弦论( String theory ),它试图用抽象的数学构建一个坚实而美丽的图象,来反映出宇宙结构。而同时,伽里森科学也在用自已的方式探索宇宙自然。近来物理科学研究的伟大成果,即占宇宙物质 97 %的暗物质和暗能量的发现,就是由于使用了天文学的新工具,广视野照相机,以及数字资科处理技术带来的,“这些发现并没有提出新范式”。而要真正理解象暗物质这类现象,还必需使用更新、更精确的数字工具。文章认为,随着新技术工具的发展和演变,伽里森科学将把科学研究扩展到“时间与空间、银河系和基本粒子、基因组和大脑的结构”。今天,库恩和伽里森正并肩前行,一起追求着科学的辉煌。 本文部分内容在《环球科学》 2013 年 7 月号作者发表的专栏文章“技术才是根本”一文中有表达
个人分类: 医学史|8788 次阅读|11 个评论
科学综合与技术集成
热度 1 benlion 2013-7-23 12:12
实验科学,之前是观测和实践的经验科学,伽利略建立的数学方法和实验技术结合是其奠定。实验生物学,包括分子生物学等是在物理学、化学实验等技术建立之后形成,也就是 19 世纪到 20 世纪。 19 世纪到 20 世纪的物理学革命,从场物理学到系统心理学,系统科学和理论生物学形成,计算机和微电子技术、纳米和生物技术等发展。 科学发展和机器发明,都是一个自组织化历程。 比如,从力学、声学、光学、热学、电学、磁学到动力学、热力学、电磁学等。 再如,电子管、晶体管、算法语言、软件到集成电路、计算机等。 20 世纪到 21 世纪,系统生物学与系统生物工程建立与发展,同样经历一个学科综合与交叉发展历程。 20 世纪 60-70 年代是系统论方法研究生物系统的概念,以及数学、计算生物学方法的发展,包括,神经系统和免疫网络、生物化学系统论和代谢网络等研究。 1991 年曾杰(邦哲)论述系统科学、人工智能与基因工程交叉的太阳能生物电子技术( SBE )和 1994 年转换为仿生学与生物技术整合的系统生物工程概念,包括,生物机器装配和基因组蓝图设计的细胞仿生工程。 而到基因组智能和人工生物系统工程概念,包括, 1999 年的转基因细胞通讯的分子电路概念图, 2002 年的细胞计算机分子模块设计等。 以及,中西医学比较,切入图论、拓扑学和网络模型方法,结构论和工程设计概念等,成为合成与系统生物学的理论基础。 当代人类文明,经历 4 期发展和 4 次科技革命,以河流与海岸城市群网络和未来统一的文明精神,将走向新的文明世纪。 未来工业革命,有机体机器人技术,将是在更大规模的学科综合和技术集成,包括,各类无人驾驶的微型和大型飞行器等。 - (社会观察) -
个人分类: 科学|2321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学传播时距
benlion 2013-7-22 21:32
欧美发达国家创立新科学、理论、方法和发现新知识、发明新技术,然后,传播到中国存在时间距离。 比如, 1)20世纪40-70年代系统理论,包括混沌理论和分形几何提出,1968年R.Rosen编辑的国际systems theory and biology会议论文集Mesarovic D.提出systems biology词汇和系统论方法研究生物学。大致于80-90年代在国内形成系统科学热潮,曾邦哲提出系统医药学、系统遗传学和系统生物工程等。 2)20世纪70年代基因重组技术 - 1974年W. Szybalski和1980年Hobom B.称之为合成生物学,80-90年代发展到转基因生物和克隆动物技术。约在国内90年代和21世纪形成热潮,曾邦哲1994年提出oviduct bioreactor等。 3)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信息革命,1996年举办国际转基因动物学术研讨会和1999年建立全球第1家系统生物科学与工程网站 - biosystem network筹备国际协会等,系统科学、计算机科学、纳米技术、生物技术等在国际交流中交叉发展,从而形成新的科学范式迅速传播。 4)1999年-2001年-2003年系统与合成生物学兴起、国外论文发表和概念共识形成,2000年L.Hood等建立国际第1家系统生物学研究所、H.Kitano等举办第1届国际会议和E.Kool重新提出合成生物学术语。 5)2003-2008年哈佛大学系统生物学系、贝克莱大学合成生物学和挪威整合遗传学研究中心等,以及瑞士ETH系统生物科学与工程系、美国系统医学研究所等机构,美国NIH肿瘤的系统遗传学专项基金建立等。 6)21世纪10年代,国际转基因生物进入产业化,合成生物学与系统生物工程进入研究迅速发展时期,而转基因生物学家、细胞分子生物学家开始回国;但是,科学界主流,尤其国内,依然没有转入系统生物科学与工程的研究与开发。 因此,新学科从提出到学术共同体接受,再到成为主流和形成大众关注的热潮,存在从创造、接受到传播的几个时间距离。 从科学发展到技术发明,再到工业革命是一个推进过程。 在新仪器和新机器上,发明、设计与购买、使用是完全不同概念,2者的关系决定了科学和工业的国际地位与社会经济格局。 -(社会观察)-
个人分类: 2013|2146 次阅读|1 个评论
甘肃省定西地震是西秦岭断裂带南侧次级断层活动的结果
热度 36 Majorite 2013-7-22 16:21
甘肃省定西地震是西秦岭断裂带南侧次级断层活动的结果 嵇少丞 今天北京时间 2013 年 7 月 22 日 07 时 54 分,甘肃省定西市岷县、漳县交界 ( 北纬 34.499 度,东经 104.243 度 ) 发生 5.9 级地震(中国报 6.2 级)。震源深度 9.8 公里。地震发生西秦岭断裂带一条次级断层 ,名叫临潭-宕昌断裂, 该断层(震源处:走向302°, 倾角73°) , 该断层的性质是兼具逆冲分量的左旋走滑断层,所幸地震不是发生在西秦岭主干断上, 否则震级更大。西秦岭北缘断裂带在东边 ( 107 ° 10 ′附近 ) 与秦岭北缘断裂相连 , 往西经天水、武山、漳县 , 至临夏以西 , 往西经青海南山与柴达木北缘断裂相接 ( 102 ° 20 ′ ), 全长 600 多 km, 走向 280 ° ~ 310 °。因为当地的建筑的抗震设计与质量不是过硬,此次地震已造成47人死亡、296人重伤。 红线为西秦岭主干断裂, A为今早震中位置 发震地区地质构造图,红圈为震中位置,红线为发震断层, 该断层的性质是兼具逆冲分量的左旋走滑断层, 与青藏高原的运动有关。据张勇等研究,破裂过程主要集中于前5秒。底图是张培震研究组的论文里,不过原图里在发震处没有画出断层,红线是俺画的。 在李传友、张培震 等(2007 西秦岭北缘断裂带黄香沟段晚第四纪活动表现与滑动速率 * - 第四纪研究 , 27 : 54-63.)这张图上, 发震处没有断裂。 中国活动构造与地震图(《地震与中国大陆形影相随》,嵇少丞, 2009, 科学出版社) 据《后汉书·五行志》记载,东汉顺帝汉安二年九月后(公元 143 年 10 月后)甘肃甘谷西( 35.0N, 104.0E )发生 7 级地震,震中烈度Ⅸ。 " 建康元年正月,凉州部郡六,地震。从去年九月以来至四月,凡百八十地震,山谷坼裂,坏败城寺,伤害人物。 " 根据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袁道阳等对地震历史 资料 的考证分析 , 143 年的甘谷西地震可能由 2 次地震组成 , 其中陇西、汉阳 ( 今甘谷 ) 、武都三郡地震有感区为一次地震 , 称为南区 ; 张掖、武威、北地 ( 今吴忠 ) 三郡地震有感区为另一次主震 , 称为北区。 南区地震震中大致位于甘谷西 , 与原定震中位置大体相当 , 仍称为甘谷西地震 , 震级达 7.2 级左右 , 震中烈度约Ⅸ~Ⅹ度 , 发震构造为西秦岭北缘断裂带中段。 北区 的 143 年地震,震中位于武威以东的腾格里沙漠边缘 , 震级达 7.2 级左右 , 震中烈度约Ⅹ度 , 推测其发震构造为祁连山 - 河西走廊 活动 断裂系东端的主干活动断裂之一。 西秦岭断裂带是一条非常活跃的地震断裂带,甘肃省天水市历史上多次遭受西秦岭断裂带活动的震害。公元 759 年 ( 唐肃宗乾元二年 ) 杜甫写过一首诗,名叫《山寺》: 野寺残僧少, 山圆细路高。 麝香眠石竹, 鹦鹉啄金桃。 乱石通人过, 悬崖置屋牢。 上方重阁晚, 百里见秋毫。 那一年,杜甫到了秦州 ( 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叶堡乡 ) ,住在侄儿杜佐家里,在游览位于秦州府东南约 70 千米积山石窟时写下了这首诗。麦积山为一孤峰拔地而起,好象农民夏收后晒场上堆起的麦垛,故有麦积山之名。 734 年 ( 唐开元二十二年 ) 秦州发生了 7.5 级地震,震中位于现今天水市马跑泉镇 ( 34.5N , 105.9E ) ,震中烈度 10 度。庙宇及庐舍崩塌殆尽,地面开裂,裂而复合, ” 陵迁为谷,城复于隍 ” ( 山体滑塌,城垣破坏 ) ,压死四千余人。麦积山石窟东西崖佛龛也被地震一劈为二。震后秦州中都督府异地重建,从现在的天水市秦城区搬迁到了现今秦安县叶堡乡,那时候叫敬亲川金城里新城。取名 “ 金城里 ” ,图 “ 固若金汤 ” 之意。附近几个县府也异地重建了。例如,成纪县府搬迁到金城里新城,清水县府也从现今的清水县北李家崖村搬迁到牛头河南岸。 7.5 级地震后 25 年,杜甫在麦积山石窟,依然看到的是残垣断壁、杂草丛生、荒凉败落的寺院,僧人无几 ( 大地震加上后来的安史之乱,僧人死的死、逃的逃 ) ,人迹稀罕。顺着长满青草的羊肠山道艰难地向上走,路旁却有着一种自然无为的宁静,麝香鸟酣睡于石竹花丛中,鹦鹉正啄着熟黄的桃子。 25 年前地震中从山上滚落下来的巨石,还时不时挡住道路,游人只好绕开巨石走。僧人居住的石屋凿在高高的悬崖上。在夕阳下,诗人登上了山顶的寺阁,极目远眺,宁静的美景尽收眼底,顿时诗人心清气爽。可见,那时候朝庭还知道顺应自然,没有傻到花国库银子对地震遗址进行保护。 734 年的天水地震发生在北西西向的西秦岭北缘断裂带上,它东自宝鸡,经天水、武山、漳县,过太子山,然后到达青海同仁附近,全长 440 千米,为一陡倾的 ( 倾角 65~80 ) 、左旋走滑为主、兼具倾滑的大断裂。这条断裂带上,还发生过 143 年甘谷 7.0 级地震, 1765 年甘谷 - 武山 6.5 级地震, 1936 年康乐 6.7 级地震。 920 年后,即 1654 年 7 月 21 日 ( 清顺治十一年 ) ,甘肃天水又发生了一次 8.0 大地震,震中位于 ( 34.3N , 105.7E ) ,余震持续了一年多。 “ 秦州城垣、宫舍崩塌殆尽 ” 。 “ 木门里山崩,土陷数百尺,压埋村落近十里,被土覆盖者千家;罗家堡七十峪两山合成一处,壅河成潭 ( 即堰塞湖 ) ;吕家坡苑珠寺倒塌;伏羌山山崩地裂,压塌庐舍。省内礼县、西和、秦安、宁远、通渭、静宁、成县、阶州、安定、环县、文县、临洮府、兰州、宝鸡、宁羌、郿县等四十余府州县遭到破坏,波及山西、四川、河南甚至直隶九十多个府州县,共计压死三万一千余人 ”( 《清世祖实录》卷 84 ) 。 地震时,城崩楼毁,平地夷为谷,丘陵易位,有一半的人死于倒塌的房屋城墙之中,余下不多的人,无室无家,飘摇在风雨之中,与猎狗同坐卧,到了秋天,震撼未宁。 “ 云阴阴而变色,日惨惨而无光。彼陇头之流水,亦呜咽而悲鸣。或夫亡而妻寡,或子免而父戕。遍哀号于四野,哭魂魄于川梁。余东归以戾止,望郊原而断肠。愧百身其莫赎,更生者之堪伤。嗟一枝之靡托,沐风雨以悲凉。念下民其何罪,实余德之无良 ” 。 “ 久不归秦不欲问,恍惚传闻秦地震。小者地裂大崩城,死者无算十三生。去年冰雹打禾稼,雹大如磨人已惊。今又千里郡邑土不宁,将无夷峰堙谷平不平。地震德莫测天更远,我欲叩天泪沾缨 ” 。 1654 年天水县罗家堡 8.0 级地震,发生于宕昌 - 礼县 - 罗家堡 - 街子口断裂带上,断裂带总长 155 千米,断层面走向北东 60 ,向南东倾 70 ,断层面上擦痕侧伏角 20 ,同震破裂以左旋走滑为主、兼具正断分量,水平位移量 5.2 米,正断位移量 1.9 米。该断裂平均水平位移速率 0.95 毫米 / 年,垂直位移速率 0.35 毫米 / 年。 西秦岭地震后, 要密切注意 虎牙断裂和岷江断裂的东西。 岷山隆起长约 150 千米,宽约 50~60 千米,由一系列海拔 4500 米的山峰组成,最高峰雪宝顶海拔高度 5588 米。岷山隆起的东西边界分别是虎牙断裂和岷江断裂 。岷江断裂为左行斜冲断裂,垂直分量大于水平分量,地表断层破碎带特别发育。 1933 年的叠溪地震 ( 7.5 级 ) 就发生在岷江断裂上,该地震曾引发大规模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大量崩落岩石土方阻塞岷江,在上游形成 4 个堰塞湖。震后 45 天,坝体溃决 , 洪水泛滥达 500 千米之远,淹死至少两万人。 200 万年以来共左旋位移 2.4 千米,平均水平滑移速率 1.2 毫米 / 年。虎牙断裂也是一条左旋走滑斜冲断层 , 东西两侧地形高差达 1000 米。 1976 年 8 月 16 日和 23 日松潘 - 平武两次 7.2 级地震就是发生在虎牙断裂上。岷江断裂和虎牙断裂过去被看作是龙门山断裂带的一部分,这里我们有必要将它们归之于昆仑断裂带东端的转折部 , 原因如下: ( 1 ) 汶川地震的余震系列全部集中在四川省映秀到陕西省勉县之间北东向延伸的带内,并没有进入岷山地区。顺便说一下 , 确定地震破裂断层位置最可靠的方法是对主震后余震作观察,余震震中集中分布的地方就是地震破裂的断层所在地。 ( 2 ) 虎牙断裂和岷江断裂都是左旋走滑斜冲断裂,与其东边的右旋走滑斜冲的龙门山断裂带性质截然不同,证明岷江断裂与虎牙断裂和龙门山断裂带不统属于一个构造系统。 岷县梅川镇永光村,4社5户被滑坡的山体掩埋,共有12人被埋,已有8人被挖出,全部遇难。 这里没有任何抗震设防 一个5.9级地震来袭,房子像是被抽空了筋骨一样,散落下来。随即,房屋倒塌的声音、人们的惊叫充满了整个村子。 相同的景像在定西市岷县、漳县等几乎所有乡镇不断发生。为什么 房子像是被抽空了筋骨一样,因为这里民居建筑 没有任何抗震设防。 泥墙、土坯、或砖头墙,没有任何抗震设防, 要知道是住在地震断裂带上啊. 北川新建房屋已经很好, 比江浙一带县城的还好, 所以国家应该把援助放到甘肃,不要再给北川打水漂了。 土坯房子, 最不抗震,地震大概就是USGS报的5.9级, 不会6.6级。
个人分类: 地震与地球|7905 次阅读|46 个评论
答陈安:为了回答《science》社论:科学计量学如何关注科学发展
热度 1 cosismine 2013-5-24 14:59
以及科技政策! 陈安问 : 2013-5-24 14:38 玉仙同学咋开始关注转基因了,纳闷中............
2229 次阅读|1 个评论
第七届水科学发展论坛专题报道!
zuoqiting 2013-5-3 22:49
第七届水科学发展论坛专题报道! http://www.waterscience.cn/waterforum/N7.htm
个人分类: 科学研究|3704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七届水科学发展论坛第3轮通知
zuoqiting 2013-4-21 17:08
第七届水科学发展论坛 ( 2013 年 4 月 27 日 ,合肥) 第 3 轮通知 承办:合肥工业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 水资源与环境系统工程研究所 主办:郑州大学水科学研究中心 项目资助: 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 (201301003) “ 最严格水资源制度模拟与用水结构调控技术” 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 ( 201001043 ) “抗旱能力评价及 干旱风险管理 研究” 水利部重大基建前期项目“全国干旱区划及旱灾风险评估研究”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12ZD215) “基于人水和谐理念的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51279183) “ 人水关系的和谐论调控理论方法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51279223) “ 流域水资源复杂系统供水与用水双侧联动智能调控理论与应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71273081) “ 区域干旱灾害系统脆弱性智能识别评价与调控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51109055) “ 区域用水行为智能模拟与结构适应性调控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51179032) “ 基于 CAS 的区域农业水土资源配置系统复杂适应机理及应用研究—以三江平原为例”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51109052 ) “ 基于流域分布式水文模拟的湖泊干旱特征水位计算及应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51079132) “ 人水关系的博弈机理及理论方法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51079004) “ 城市植物滞留系统水质水量智能模拟与应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41071053) “ 区域农业水土资源复合系统复杂性测度方法及应用研究——以三江平原为例”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51079037) “ 流域水资源系统脆弱性智能诊断评价与调控理论和应用” 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 (2009ZX07106-001) 一、 背景与目的 为了更好地研讨和解决水科学面临的各种复杂问题,促进水科学研究健康持续发展, 2007 年在郑州大学水科学研究中心成立时,在国内 60 多位青年同行的倡议和支持下,为了搭建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相当于俱乐部),计划每年举办一届“水科学发展论坛”高层研讨会。迄今已经成功举办了六届,其中:第一届、第二届、第五届由郑州大学承办,第三届由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和郑州大学联合承办,第四届由东北农业大学承办,第六届由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承办。详细报道可点击网站: http://www.waterscience.cn/waterforum/ 经协商, 第七届水科学发展论坛将于 2013 年 4 月 27 日 在合肥举行 ,由合肥工业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水资源与环境系统工程研究所)承办, 论坛将以 “ 水资源水环境与水灾害管理中的定量建模新方法 ” 为主题 ,从多学科交叉和综合集成方法论角度,研讨水资源水环境与水灾害管理定量建模方法与应用中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进展、发展趋势,特别针对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水环境水生态、水灾害风险管理领域中的定量建模问题开展广泛、深入研讨。 论坛主题: 水资源水环境与水灾害 管理中的定量建模新方法 第七届水科学发展论坛将重点研讨(但不限于)如下议题: ( 1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定量建模新方法: 1 )用水需求驱动因子识别与分析模型 2 )用水结构与国民经济协同演变模拟模型 3 )基于用水与排污水平的扩展型投入产出分析模型 4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模拟模型 5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动态调控模型 ( 2 )水灾害风险管理定量建模新方法: 6 )水灾害风险识别建模方法 7 )水灾害危险性建模方法 8 )水灾害易损性建模方法 9 )水灾害抗灾能力评估建模方法 10 )水灾害风险评估建模方法 ( 3 )水环境水生态定量建模新方法: 11 )流域营养物负荷模拟模型 12 )湖泊营养物反演模型 13 )湖泊营养物参照状态确定方法 14 )湖泊富营养化调控模型 15 )水生态建模 ( 4 )其他相关领域的定量建模新方法。 本届水科学发展论坛将秉承历届论坛之精神,讲究效率优先原则,摒弃不必要的环节,追求创造一个平等、自由、对话的良好学术交流氛围,发挥学术俱乐部的功能,体现学术性研讨的宗旨。热诚欢迎水科学界各位同行参加! 二、会议举办形式与有关说明 1 、举办形式。 本次会议主要以学术交流、互动讨论的方式来进行,大会只设一个会场。 2 、有关说明。 ( 1 ) 坚持学术平等。参加会议的所有代表待遇一视同仁,体现学术俱乐部的特点。 ( 2 )本次会议拟采用“引导式报告(不超过 10 分钟)与讨论式发言(不超过 10 分钟)”相结合的形式,将更加注重报告后的讨论。 ( 3 )报告应直奔主题,严格控制时间。大会拟安排 23-26 人做主题报告, 每位报告人的报告时间为不超过 10 分钟(不包括讨论时间)、相应的讨论发言时间不超过 10 分钟。请报告人按照分配的报告时间提前准备 PPT ,提前把所报告的摘要等书面材料发给会务组 ,以便在会议前转发给各位会议代表,以促进深入学术交流、互动启发讨论。报告人主要是阐述观点、介绍经验、总结研究进展、提出问题;然后由与会代表展开交互式讨论,大家可以就各自的见解和观点进行发言、提问、辩析、举证。 四、会议费用 本次会议无会议注册费,与会者来回路费和住宿费自理,会议期间的会务费用由会务组承担 。 五、会议 报到 、住宿及说明 ( 1 ) 2013 年 4 月 26 日 全天报到。为了减轻承办单位的负担,确保《水科学发展论坛》办会的可持续性,会议一律不安排接送站,请会议代表自行前往。 ( 2 )合肥市参会人员请填写回执后发送到秘书组(参会研究团队、研究生可集体填报后发送),以便统一安排。 ( 3 )校外人员将统一安排住宿;校内人员不安排住宿,请自行直接到达会场。所有参会人员将统一安排用餐。 ( 4 )会议详细报到地点: 安徽省合肥市屯溪路 193 号 , 合肥工业大学南校区怡园宾馆,参见 http://www.hfut.edu.cn/ch/script/hfut.hfut?hfut.info.gotohfut 。 ( 5 )为统筹安排,请有意参会者于 2013 年 4 月 15 日前 把回执,以及拟报告 / 发言题目电传给: 合肥工业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金菊良, JINJL66@126.com (邮政编码: 230009 ;电话: 13485607409 , 0551-62903357 ) ; 张礼兵, zhanglibing777@163.com ; 周玉良, zyl54600@163.com ; 刘丽, lliuncsu@yahoo.com 。 六、会议 主要 议程 2013 年 4 月 26 日 :全天报到 2013 年 4 月 27 日 : 9:00 ~ 9:30 简短的开幕式、合影 9:30 ~ 11:30 大会报告上半场 11:30 ~ 12:00 主题辩论、专家点评 12:00 ~ 13:30 午餐 13:30 ~ 15:30 大会报告中场 15:30 ~ 17:30 大会报告下半场 17:30 ~ 18:20 主题辩论、专家点评 18:20 ~ 18:35 简短的闭幕式 19:00 ~ 宴请
个人分类: 科学研究|3665 次阅读|0 个评论
保护自然资源 推进科学发展
尕海湿地 2013-4-20 09:55
—— 若尔盖湿地保护委员会 2009 年年会在碌曲召开 碌曲草原鲜花遍地醉游人,尕海湖里鹤鸥戏鱼白云深。8月10日,若尔盖高原湿地保护委员会2009年年会在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隆重召开。与会代表审议并通过了《若尔盖高原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战略计划》,为今后更好的维持和恢复湿地、保护湿地资源和生物多样性进行了有益探索,提供了经验和做法。与会代表实地考察了尕海湿地郭茂滩恢复点、尕海湖和黄河首曲采日玛湿地,湿地国际官员和有关专家对 保护工作给予 了充分肯定,提出了具有针对性和建设性的指导意见。 湿地国际首席执行官珍妮、湿地国际中国办事处主任陈克林作了重要讲话。若尔盖高原湿地保护委员会成员单位四川省野生动植物保护站、若尔盖县、红原县人民政府,若尔盖、红原日干乔自然保护区,甘肃省野生动植物管理局、玛曲县、碌曲县人民政府,黄河首曲、尕海则岔自然保护区分别作了ECBP项目实施情况汇报。与会代表与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领导进行了交流座谈,并分组讨论了甘肃、四川两省,阿坝、甘南两州,若尔盖、红原、玛曲、碌曲四县今后加强合作,互通信息,共同保护好若尔盖高原湿地的措施和办法。 湿地是地球之肾,在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碳库保护、蓄洪减灾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若尔盖湿地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高原湿地之一,其生态功能受到国际湿地组织的高度重视, 由四川若尔盖、红原及甘肃尕海则岔、黄河首曲四个自然保护区的湿地组成。ECBP项目是在湿地国际(WI)、全球环境中心(GEC)等国际组织和格雷福斯沃德(Ernst-Moritz-Arndt Greifswald)大学的资助下,2007年7月启动实施,有关各方密切合作,采用培训、宣传、示范、相关利益部门间协调、项目区政府间合作等有效的综合管理方法,从根本上 解决由于排水、过度放牧、采矿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引起的湿地特别是泥炭地生态系统退化的问题,支持若尔盖高原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2008 年9月,在“中国—欧盟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ECBP)若尔盖湿地综合管理跨省合作研讨会”上,四川省若尔盖县、红原县,甘肃省玛曲县、碌曲县和相关保护区等合作伙伴共11家部门和组织联合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并成立了若尔盖高原湿地保护委员会,决定每年召开一次由相关县政府轮流主持的年会。 珍妮女士强调,若尔盖高原湿地开展保护工作 10 年来,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恢复泥炭地、增强碳汇功能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全球气候变暖、湿地退化、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的严峻形势下,保护好若尔盖高原湿地,意义十分重大,有利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有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有利于增强服务功能,有利于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ECBP 项目启动后在有限的范围内恢复湿地,通过示范性案例加强各方面的交流沟通,提高保护意识,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保护工作有赖于地方政府的支持和社区群众的参与。这次会议旨在促进国际国内合作,湿地国际正在努力将若尔盖高原湿地保护纳入新一轮全球气候变化公约谈判,从而影响政府决策与投资,组织协调各方面继续致力于若尔盖高原湿地生态保护,在维持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资源,控制气候变暖,促进科学发展等方面将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国际湿地副主任张小红女士作了精彩的现场翻译。 年会上,珍妮女士、陈克林先生、甘肃省野生动植物管理局局长马崇玉向碌曲县、玛曲县、红原县、若尔盖县,黄河首曲、尕海则岔、日干乔、若尔盖自然保护区赠送了《中国湿地百科全书》、《中国鸟类野外手册》。 《若尔盖高原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战略计划》在分析若尔盖高原湿地面临的生态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各有关县政府之间在实施湿地恢复工程、退牧还草、天然草场恢复、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项目等方面的合作机制,提出了加强若尔盖湿地特别是泥炭地保护的总体战略和行动计划。会议要求,各成员单位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要认真落实年会通过的七个战略。一是全面启动和实施若尔盖湿地保护工程、沙化治理工程和草原退牧还草工程;二是合理转变若尔盖湿地牧业发展方式,改善牧区生产生活条件;三是依托若尔盖湿地发展特色产业;四是加强发展政策研究,加快建立若尔盖湿地生态补偿机制;五是提高若尔盖湿地的公共服务水平;六是在利益相关者中开展湿地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和宣传活动,提高若尔盖湿地公民的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七是加大对若尔盖地区湿地保护的科技支撑与技术咨询力度。 这次年会由湿地国际和碌曲县人民政府主办,甘肃省野生动植物管理局和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协办。湿地国际中国办事处,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国家项目支持机构(UNDP—COSU),国家林业局国际合作司、宣传办、湿地管理中心,环保部生态司、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林业厅濒管办、新疆阿尔泰山两河源头自然生态保护区管理中心、陕西省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物管理站、甘川两省两州四县有关部门的代表近200人参加了年会。 2009年 8 月10日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817 次阅读|0 个评论
功利主义一直在损害着中国的科学发展
热度 3 Bobby 2013-4-11 15:38
中国文化传统为内倾性的,有更重视实用的特点。《庄子》有所谓“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就是儒家格物求道也是为了人伦日用,所谓“道,则人伦日用之间所当行者是也。”在发展科学技术方面,功利性甚强。我们现在重视科学技术,以邓公的著名论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可以看出,但其实这句话的功利性仍然是第一位的。以某的理解,技术作为生产力可以理解,科学的任务主要是认识世界,如何能作生产力来理解?这缺乏一种视科学遵循其内在逻辑发展的领域的思想,而更多是将其看作一种工具。 余英时的一段话,我颇有同感,兹引如下:“中国人到现在为止还没有真正认识到西方“为真理而真理”、“为知识而知识”的精神。我们所追求的仍是用“科技”来达到“富强”的目的”。余英时甚至认为中国“五四”以来向往的科学技术也是以“科学”成分少而“科技成分”多。更不用说“四个现代化”全是“科技”方面的事(见《从价值系统看中国文化的现代意义》)。 功利主义是深植于我们文化的,我们的政治权力之所以提倡发展科学技术,也是以功利的目光,视之为国家富强的工具罢了。不仅科学技术,就是文学艺术,也更讲求“载道”,为艺术而艺术的精神没有多少空间。很多人视纯科学家的研究是在浪费金钱,也是功利主义在作怪。至于科学家个人将科学研究作为升官发财器具者,那更是受了功利主义的毒害。
个人分类: 科学感想|4798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生命科学史】生命科学发展大事记8(公元2000 年~公元2008 年)
热度 1 flysui 2013-3-20 20:31
公元 2000 年 完成了人类第 21 号染色体的测序。 3 月 Celera 公司宣布完成了果蝇的基因组测序。 首个植物基因组图谱: Arabidopsisthaliana 。 生物技术作物在 13 个国家种植。 5 月宣布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时间将再度提前。预计从原定的 2003 年 6 月提前到 2001 年 6 月。 6 月 26 日,美、日、德、法、英和中国等六国政府和有关科学家共同宣布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绘制成功。 中国超级杂交水稻基因组计划 正式启动。 德国和日本等国际基因组公布 21 号染色体 DNA 全序列。 NCHGR 和 Celera (塞莱拉)公司联合宣布人类基因组序列草图。 10 月 科学家宣布将于 2001 年 3 月完成河豚鱼的基因组测序。 10 月 9 日, 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宣布,把 2000 年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授予瑞典科学家阿尔维德·卡尔松、美国科学家保罗·格林加德和埃里克·坎德尔,以表彰他们在“人类脑神经细胞间信号相互传递”方面所获得的重要发现。 12 月 14 日英美等国科学家宣布绘出拟南芥基因组的完整图谱。这是人类首次全部破译一种植物的基因序列。 公元 2001 年 水稻,首个粮食作物的基因组图谱完成。 完成 Sinorhizobiummeliloti 和固氮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 的 DNA 测序。 首个抗盐转基因作物育成。 2 月 12 日美、日、德、法、英和中国等 6 国科学家 (Nature,15 日 ) 和美国塞莱拉公司 (Science,16 日 ) 分别 公布人类基因组图谱和初步分析结果 。并宣称将在 6 月绘制完毕完整图谱。 肿瘤靶向治疗( Targetedcancer therapy ) 在最近的几十年内,“癌症之战”已经变成陈腔滥调。但它确实描述了我们在癌症治疗中所取得的种种胜利。 Tamoxifen 已经证明,肿瘤可以用特异性的药物治疗以避免传统化疗的毒副作用。癌基因的发现使肿瘤靶向治疗成为可能。曲妥单抗是第一个用于分子靶向治疗的单克隆抗体。它可以阻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2 的作用。 Dennis 和他的同事们发现曲妥单抗加常规化疗的效果要明显优于单独使用常规化疗。如果说曲妥单抗证明了分子靶向治疗的 Precision weapons 有效性,那么甲磺酸伊马替尼的出现使我们真正认识到了这种治疗的巨大潜力。甲磺酸伊马替尼阻断了 BCR 和 ABL 的活性位点,使 98 %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病人血细胞计数恢复正常。 George Demetri 和他的同事们应用甲磺酸伊马替尼阻断 C-KIT 基因用于治疗恶性胃肠道间质肿瘤,同样也取得了成功。然而,分子治疗存在着很多抗药性,很多病人会出现耐药现象,这是由于靶蛋白的突变所造成的。针对这些缺点,研究人员已经设计 了一些新的药物,有些已经进入临床。但是,“肿瘤之战”还刚刚开始,要想取得最终胜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分子靶向治疗是我们能否取得胜利的重要转折点。 公元 2002 年 首张酵母蛋白组的功能图谱完成,该工作自 1996 年开始。 疟原虫基因组测序。 人类基因组完整图谱的草本完成。 科学家提出影响干细胞分化的因子,鉴定出 200 多个相关基因。 生物技术作物在 16 个国家种植,其中 27% 的面积在发展中国家。 科学家公布首个成功的抗肿瘤疫苗研究结果。 科学家完成水稻大部分病原体的序列测定。 在发现 RNA 片段控制许多细胞功能后,重新认识 RNA 的作用。 公元 2003 年 科学家发现抑郁症和精神分列症相关基因。 首个生物技术宠物 GloFish 在北美上市 ,该鱼利用了荧光基因。 生物技术作物在 18 个国家种植。 英国八年来首次批准商业化生物技术作物。 美国环保局批准首个转基因食虫抗性玉米。 濒危物种 ( 白臀野牛 ) 首次被克隆。 多莉在感染肺病后被执行安乐死。 日本研究者发展脱咖啡碱的咖啡豆。 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科学家宣布联手启动 中华人类基因组单体型图 计划。 中、美、日、德、法、英 6 国科学家联合宣布完成人类基因序列图。 中、美科学家分别测定出非典型肺炎病毒的基因图谱。 公元 2004 年 FDA 批准首个抗血管生成因子的抗癌药物 Avastin (bevacizumab) 。 FDA 批准首个 DNA 微阵列试验系统 AmpliChip Cytochrome P450 Genotyping Test 。 美国首个 RNAi 产品进入临床。 世界粮农组织指出生物技术作物与传统农业互补。 FDA 发现生物技术大麦是安全的。 鸡基因组测序完成。 公元 2005 年 联合国通过《关于人类的克隆宣言》,要求各国禁止有违人类尊严的任何形式的克隆人实验。 全球抗击禽流感,各国政府纷纷投入人力物力,从事禽流感疫苗的研制。 多国科学家宣布完成水稻基因组序列全图图谱的绘制,使水稻成为迄今第一个基因全部为人类所掌握的农作物。 美国药物研究与制造商协会 (PhRMA) 调查显示,全球有 82 种艾滋病防治药物和疫苗正在研发中。 ADM 公司计划在美国建立首家生物柴油工厂,年生产能力将达到 5 千万加仑,同时该公司在 Mainz 建立德国的第三家生物柴油工厂,该工厂年产生物柴油的能力为 27.5 万吨。 在当时能被清楚识别出的将近 2.4 万种人类基因中,有 20 %都已经在美国获得了专利。申请专利的主要是一些私人公司和大学院校。 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投入 3 亿美元建立国际艾滋病疫苗研究中心,艾滋病疫苗免疫学中心 (CHAVI) 。 美国 DougAusenbaugh 与普渡大学合作种植制药用转基因作物。 国际农业生物技术获取与应用协会 (ISAAA) 估计, 2005 年全球生物技术类作物种植面积为 0.81 亿公顷。 世界卫生组织在《现代食物生物技术与人类健康和发展》报告中指出,针对转基因食品所作的上市前评估都没有发现对人类健康会有任何不利的影响。 人类 X 染色体基因测序完成, 黑猩猩基因组测序完成,人类与黑猩猩基因组比较初步完成,国际人类基因组单体型图计划 (HapMap) 一期工作完成。 科学家逐步揭示精神分裂症、抽动—秽语综合征 (Tourettesyndrome) 以及阅读困难等疾病的根源。 德国科学家绘制出首张人类蛋白质互作图谱,耶鲁大学科学家首次详细描绘出细胞信号转导网络。 公元 2006 年 解开“为什么雄性产生精子,而雌性产生卵子”之谜:“为什么雄性产生精子,而雌性产生卵子”这个生物学原初性问题就好像是数学里的哥德巴赫猜想一样耐人寻味,一直以来这个问题并未得到很好的解释,在 2006 年春天,著名学术杂志—— Science 杂志( 3 月 31 日)和 PNAS 杂志( 2 月 21 日)分别刊登了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突破:科学家们发现视黄酸( Retinoic acid )可以引起减数分裂,而减数分裂开始的时间会决定一个发育中的生殖细胞是朝雄性还是雌性的方向发展,这说明人类对于自身的认识又前进了一步,而且对于这个极其重要的过程的解析不仅具有理论上的意义,而且也可以为一些实践应用提供基础,比如帮助治疗不育不孕症,以及癌症研究,还可以用于病虫害防治方面。 首次发现动物癌症可以传染 :英国伦敦大学科学家在 2006 年 8 月11日的《 Cell 》杂志上报告称,他们研究证实一种恶性肿瘤能在狗之间传播,而此前的研究一直认为癌症不具备传染性。虽然迄今还未发现人类癌症可在人际间传播,但这次他们收集的大量证据最终证实狗身上的这种疾病在同类间具有传染性,另外还有证据显示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岛上的有袋目动物中可能也存在一种传染性癌症。科学家表示,这些情况对人类是个提醒。 世界上首次 RNAi 临床试验初获成功: RNAi 技术无疑是本年度的一大热点。 2006 年 6 月,美国的一项研究显示,导致老年人失明的最常见病因,老年性黄斑变性( AMD ),能够通过 siRNA 技术进行治疗。这些结果是由评估 RNAi 疗法对人类患者效果的首次临床试验中获得。这项临床试验检测了一种叫做 Bevasiranib 的药物对患有老年性黄斑变性( AMD )的效果。斯坦福大学的 RNAi 专家 Mark Kay 指出,这项试验的成果是 RNA 疗法发展的一个里程碑,而且他还预言 RNAi 在不久后就可能用于临床治疗。( 2009 年三月 ,OPKO Health 宣布对 Bevasiranib 进行的三期因为效果没有达到预期而终止。) 中国科学家参予的人类 3 号染色体测序结果和分析说明在著名的权威期刊《 Nature 》杂志上公布:人类基因组计划( HGP )是当代生命科学一项伟大的科学工程,这项于 1990 年正式启动的宏大项目奠定了 21 世纪生命科学发展和现代医药生物技术产业化的基础。我国在 1993 年也启动了相关研究项目, 1999 年在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中承担了其中 1 %的测序任务。 2006 年 4 月我国科学家与英国,美国等处的科学家们一起在著名的权威期刊《 Nature 》杂志上公布了人类 3 号染色体的 DNA 测序结果和分析说明,标志着我国在基因组研究方面的重要进步。 发现人类差异性基因不是 0.1% ,而是 10% :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工作框架图以及单核苷酸多态( SNP )分析,科学家们认为地球上每个人之间彼此的 DNA 序列 99.9% 都是相同的,仅存在 0.1% 的差异。然而, 2006 年 11 月公布的一张全新的人类基因组图谱:拷贝数变异( Copy number variation , CNV )图谱却告诉我们,人类的 DNA 差异高达 10% 。 CNVs 包含了成百上千的基因,疾病位点,功能性因子和 segmental duplications ,比 SNPs 有更多的核苷含量( nucleotide content ),因此也从另一方面,技术的角度说明了这一新的图谱对于研究遗传差异的意义。 首次证明每个脑细胞都有自我更新能力:一直以来,脑细胞被认为是不可再生的。佛罗里达大学 McKnight 大脑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在 2006 年 8 月 16 日电子版《 Development 》一篇研究报告中却表示,人类普通成熟大脑细胞拥有与干细胞一样的自我更新能力。此项研究首次证明了人类普通脑细胞具有分化为不同类型细胞的能力。在小鼠体内,研究人员能够使来自癫痫症患者的脑成熟细胞分化出新的脑组织,并且能够在培养基中诱发人类脑细胞产生大量的新的脑细胞。 美国研究人员发表癌症基因组测序结果:美国国立癌症研究协会于 2005 年 8 月宣布准备开始为期三年的癌症基因组计划,当时被认为不现实。 2006 年 9 月,美国约翰霍普金斯 Sidney Kimmel 综合癌症中心 Ludwig 中心、霍德华休斯医学院、南加州大学医学院等顶级实验室在《科学》杂志中公布说已经完成了乳腺癌和结肠癌中 13,023 个编码蛋白的基因的测序工作,这项“意外”的成果不仅为认识与癌症有关的突变提供了独有的视角,而且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可能的新靶标、为癌症基因组计划提供参照。 视网膜细胞移植获突破性进展: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和伦敦穆尔菲尔德眼科医院等机构的科学家发现,失明老鼠接受视网膜感光细胞移植手术后,恢复了部分视力。这一研究结果 2006 年 11 月9日发表于英国杂志《 Nature 》上。专家认为,研究结果“惊人”,为盲人通过手术重见光明开启了希望之门。来自伦敦大学学院和伦敦穆尔菲尔德眼科医院等机构的9名研究人员从3到5天大的幼鼠眼中取出视网膜感光细胞前体,将它们移植进因先天基因缺陷而失明的老鼠眼中。这类盲鼠的病况和人类因黄斑变性致盲的情况相似。研究首次证明,移植后的感光细胞能自我调整,与视神经连通实现视网膜与大脑视觉中心的正常“交流”。 piRNA ,小分子 RNA 家族的新成员: 在 2006 年 6 月 4 日《 Nature 》在线版上,出现了一个哺乳动物小分子 RNA 家族的新成员—— piRNAs ( Piwi-interacting nucleotides ),这种小 RNAs 在发育精子研究中已经发现对于合子形成的复杂过程是必不可少的。其意义正如洛克菲勒大学的 Thomas Tuschi 教授所说的,“如果 piRNAs 研究趋势与 microRNAs 相似的话,那么生物界将会由这些从事 piRNA 未知领域研究的科学家们带来一股研究新浪潮。” 公元 2007 年 截至 2007 年 8 月 15 日,全世界人口已增长至 67 亿,由此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已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公元 2008 年 自然环境的恶化,环境危机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保持生态平衡已成为最重要的课题。
个人分类: 生命科学史|3115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生命科学史】生命科学发展大事记7 (公元1977 年~公元1999 年)
热度 1 flysui 2013-3-20 20:13
公元 1977 年 两组美国生物化学家,即 H.W. 博耶组和 A.D. 里格斯组,利用重组 DNA 的方法 , 将人工合成的丘脑下部生长激素抑制素 (somatostatin) 基因导入大肠杆菌中,并成功表达。这是 人类基因首次在细菌中的成功表达 ,以此揭开了分子生物学的新的一页。 利用电泳对 DNA 进行快速测序。 美国生物化学家夏普和英国生物化学家罗伯茨发现断裂基因。 美国生物化学家博耶利用 DNA 重组技术产生出了人丘脑分泌的生长激素释放因子。 Sanger 提出“双脱氧终止法”改进 DNA 测序技术。 MaxamA.M. 和 Gilbert W. 发明了 DNA 的化学裂解测序法。 A.J. Jeffereys R. A. Flavell 报道了真核 mRNA 的剪接。 美国生化学家 W. 吉尔伯特发明对大片段 DNA 进行快速序列分析的方法。 Berget S.M. 、 Moore C. 和 Shap P.A. 发现腺病毒基因中存在内含子和外显子,提出了断裂基因新概念。 公元 1978 年 病毒高级结构首次得到确定。 ChangA.C.Y. 、 Nunberg T.H. 和 Kanfaman R.F. 首次将真核基因( dhfr )在细菌中进行表达。 CollinsJ. 和 Hohn B. 建立了装配型载体,克隆 DNA 大片段。 HutchisonC.A. 、 Phillips S. 和 Edgel M.H. 建立定点突变技术。实验结果研究表明,在特点位点引入突变是可能的。 BlackburnE.H. 等发现了四膜虫端粒的串联重复顺序。 发现真核基因中的内含子。 美国哈佛大学的科学家利用 DNA 重组技术生产出了人重组胰岛素。 美国分子生物学家奥尔特曼和美国化学家切赫分别发现了某些 RNA 具有酶的生物催化功能。 HaroldVarmus 和 J. Michael Bishop 发现了细胞癌基因。 第一本《中国动物志》出版,这是由郑作新等编著的鸟纲第四卷,鸡形目。《中国动物志》是由陈世骧任主编、朱弘复、郑作新任副主编(陈去世后由朱弘复任主编)的“中国科学院动物志编委会”组织全国动物分类学家,包括昆虫分类学家编写的,现已出版六卷。 癌基因编码蛋白调控细胞生长( Oncogenes encode proteins that regulate cell growth ) 伴随着逆转录病毒研究,逐渐解开了细胞转化过程和癌症生长看似简单的秘密,对癌基因编码产物的认识会有更深入的发现。 1978 年, Bishop 等对 RSV 的 src 功能的研究表明,蛋白磷酸化对细胞转化过程可能很重要。 1979 年, Hunter 等在多瘤性病毒中间 T 抗原的蛋白免疫沉淀物中发现了磷酸酪氨酸激酶活性。此后有两个研究小组的研究均显示,这些酶通过病毒癌基因对细胞的恶性转化是必需的。然而,酶活性和癌基因在功能上的关系仍旧不明。 Stanley Cohen 实验室,用对表皮生长因子起反应的癌细胞分离细胞膜进行研究,结果使我们对癌蛋白活性和受体信号关系的认识又更深一步。 1983 年后,三篇文章和大鼠细胞癌基因的鉴定表明,逆转录病毒编码产物对正常细胞的生长调节也起作用,在该信号途径中还存在着其它许多癌基因编码的蛋白激酶,其中每一步都可以作为干预治疗的靶,这将会大大促进肿瘤靶向治疗的发展。 公元 1979 年 人生长激素首次合成。 加拿大生物化学家史密斯发明了 寡聚核苷酸定点突变技术 ,使重新编组 DNA 成为现实。 SolomonE. 和 Bodmen W.P. 进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研究。 WangA.H.J. 和 Rich A. 提出 Z-DNA 模型。 第一个人类癌基因( Firsthuman oncogene ) 癌症是基因改变性疾病,这个观点在 20 世纪 70 年代被从事基础研究的科学家们广泛讨论,肿瘤基因组中突变的发现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更大关注。到 20 世纪 70 年代末,众所周知逆转录癌基因可以迅速使细胞发生转化、病毒可以从它们感染的哺乳动物和鸟类细胞基因组中获得这些基因。因此,这些基因的细胞同系物中的突变可以使细胞发生转化。 Robert Weinberg 和 Geoffrey Cooper 分别在 1981 年的转基因实验中发现了 ras 癌基因,他们用从人肿瘤中提取的 DNA ,转染培养小鼠 NIH/3T3 成纤维细胞,成功地诱发其转化,证明人肿瘤细胞中含有细胞癌基因,这是 第一次在人癌中发现有生特学活性的细胞癌基因 。它不同于其前癌基因,是由于 点突变 导致单个氨基酸的替换,使密码子 12 从 GGG (甘氨酸)改变成 GTG (缬氨酸),致使从人膀胱癌提取的 DNA 能诱发培养中的小鼠细胞发生转化。此后,不到一年, ras 基因的成功克隆和其突变活性的鉴定使细胞癌基因的观念更加让人易于接受。 公元 1970 年代 首家生物技术商业化公司成立。 发现聚合酶。 核苷酸快速测序技术完善。 发现 RNA 剪切。 公元 1980 年 BotsteinD. 、 White R.L. 、 Skolnick M. 和 Davis R.W. 用限制性片段长度的多态性构建人类遗传学连锁图。 美国高级法院批准 Exxon 石油公司所申请的首个 噬油微生物专利 。 Cohenand Boyer 被 许可基因克隆专利 。 开发出 首个基因合成仪 。 瑞士和美国科学家利用 DNA 重组技术成功把干扰素基因引入细菌,并生产出干扰素。 J.W. Gordon 和 F. H. Ruddle 等报道了转基因小鼠;同年,转基因鱼也被成功获得。 英国分子生物学家 A. 克卢格于 1964 年建立了 X 射线晶体衍射同电子显微镜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并于本年用此法构建了 染色体的结构模型 ,即 DNA 和组蛋白的复合体(核小体)的结构模型。 中国植被编辑委员会编著的《中国植被》一书出版。 在王应睐、汪猷的指导下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王德宝等与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上海试剂二厂、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和北京大学生物系等单位的一批研究人员合作,完成了酵母丙氨酸 tRNA 的人工合成。 公元 1981 年 首个转基因小鼠完成。 中国科学家成功克隆鲤鱼。 美国应用单克隆抗体技术首次检测出世界上第一例艾滋病人。 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所王德宝等人人工合成了酵母丙氨酸 tRNA 。 BanerjiS. 、 Rusconi S. 和 Shaffner W. 发现增强子。 CechT.R. 、 Zaug A.J. 和 Grabowski P.J. 发现四膜虫 rRNA 的自体拼接。 Brinster 和 Palmiter 首次将疱疹病毒的 TK 基因转移到小鼠中表达。 公元 1982 年 AppliedBiosystems Inc. 发展商用蛋白序列仪,减少了测序的蛋白用量。 TabinC.J. 、 Bradley S.M. 和 Bargmann C.I. 等人证实,癌基因中单个碱基的突变可引起肿瘤的产生。 开发出首个家畜重组 DNA 疫苗。 FDA 批准首个生物技术制药:利用细菌生产的人胰岛素。 首个转基因来自于矮牵牛花植物细胞。 美国神经学家普鲁西纳发现比以往发现的病毒还小,没有核酸,可遗传的病原微生物── 朊病毒体 (意为 类蛋白质感染因子 )。 美国生态学家 H.T. 奥德姆所著的《系统生态学》出版,反映了电子计算机、控制论和其他数学理论以及数字模型等已在生态学研究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公元 1983 年 美国生物化学家穆利斯提出 聚合酶链反应技术 ( PCR )的构思 。 Herrera-EstrellsL. 等,利用 T1 质粒完成 首个转基因植物 。 合成首个人工染色体 。 SulstonJ.E. 、 Shierenberg E. 、 White J.G. 和 Thomson J.N. 建立了线虫( C.elegans )胚细胞谱系。 首次发现特异性遗传疾病的遗传标记。 利用生物技术培养出首株转基因植物:矮牵牛花。第一株转基因植物在美国诞生。 癌基因合作( Oncogeneco-operation ) 在 80 年代早期,有证据表明,初级细胞向癌细胞的转化至少需要两个步骤:细胞永生化的获得和细胞学转化。基于这种思想, Hartmut Land 和其他的一些科学家,开始研究多少个癌基因的合作才能导致肿瘤的发生。 Weinberg 和他的同事们首先对 RAS 和 MYC 两个癌基因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虽然 RAS 能够使鼠类细胞系发生转化,但不能转化胚胎成纤维细胞, REFs 单独表达 RAS 还不足于形成肿瘤。 REFs 同时表达 RAS 和 MYC 会导致肿瘤的形成,但肿瘤没有转移能力。这些结果表明,除 RAS 和 MYC 以外,肿瘤转移能力的获得还需要其它癌基因的参与。在这个研究的艰难时期,重要的发现是不同的癌基因的合作会表现不同的细胞转化能力。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使我们能够发现为什么一些特殊的癌基因能够使转化能力大大加强。 Land 和他的同事们研究发现, RAS 的作用依赖于 P21 。相反的结果显示, MYC 的扩增会同时产生增殖和凋亡的作用。 MYC 和 RAS 合作后, MYC 可以通过多种途径防止 RAS 引起的 G1 期阻止,而 RAS 可以防止 MYC 诱导的凋亡。 BCL2 和 MYC 合作会使转化能力更为有效,这是由于 BCL2 可以抑制 MYC 诱导的凋亡,使得 MYC 的增殖作用不受到控制。对于癌基因的相互限制使研究者认识到了细胞通路的存在,在肿瘤细胞中,各种分子可以发生相 互的作用,限制细胞的增殖作用。 肿瘤表遗传学( Cancerepigenetics ) 80 年代早期,在肿瘤领域,对于癌基因的突变与肿瘤相关曾一度感到迷惑。 1982 年发现了 ras 癌基因的突变使得它的生物学功能有了改变,但这存在着很大的争议。在这时,表观遗传学方面的改变是被忽视的。 80 年代的研究已经表明,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可以同时出现表观遗传学方面的改变。表观遗传学是指在细胞信息水平上的改变,而不是 DNA 序列的改变,涉及到 DNA 和组蛋白的共价修饰。 DNA 甲基化可以调控基因的表达,甲基化水平降低使癌基因激活,诱导癌症的发生。 80 年代末期,肿瘤抑制因子有了很好的定义,并且发现了肿瘤抑制因子同样存在着甲基化水平的改变。甲基化水平增高,抑制了肿瘤抑制因子的表达,而引起肿瘤的发生。随后的几年内,用大量的老鼠模型研究甲基化的影响,发现肿瘤抑制因子,在肿瘤中是高甲基化的,并被沉默,但是这种甲基化可以用 DNA 甲基化酶抑制剂处理重新去除。有些 DNA 甲基化酶抑制剂已经用于临床肿瘤治疗中,但这种治疗效果还有很大的争议。但是,不管怎么样, DNA 甲基化逆转是治疗肿瘤的一个新的策略。 公元 1984 年 发展 DNA 印迹技术。 成功克隆并测序 HIV 病毒基因组。 J.G. Izant 和 H. Weintraub 首次报道了反义 RNA 技术。 SchwartzD.C. 和 Cantor C.R. 建立了脉冲变角凝胶电泳技术,用于大片段 DNA 分子的分离。 McGinnis W. 等发现果蝇的同源异型盒及同源异型基因。 公元 1985 年 美国生物化学家 MullisKary ( K. 穆利斯)成功 发明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 PCR ) 。该技术可从极其微量的生物样品中大量扩增 DNA 分子,使基因工程获得了一个新的有力工具。 找到肾脏病和膀胱癌的遗传标记。 法院首次以遗传指纹作为证据。 抗虫、抗病毒和抗细菌的转基因植物首次在田间试验。 NIH 批准用于人体基因治疗试验的指导原则 。 意大利裔美国病毒学家杜尔贝科提出 人类基因组计划 。 R.E. Hammer 等通过显微注射法制备转基因羊。 西德生化学家 H. 米舍尔于 1982 年成功地提取出生物膜上的色素复合体──光合作用反应中心。晶体分析学家 R. 休伯和 J. 戴维森用 X 光衍射方法进行结构分析,于 1985 年完成。这是对认识光合作用机理的一次飞跃。 第一本《中国孢子植物志》出版,这是由郑儒永、余永年等编的中国真菌志第一卷,白粉菌目。目前共出两本,另一本是 1988 年出版的饶钦止等编著的中国淡水藻志第一卷,双星藻科。《中国孢子植物志》是由王云章和曾呈奎先后任主编的“中国科学院中国孢子植物志编委会”组织有关生物学家编写的。 美国人布朗与戈尔斯坦由于在胆固醇代射及其疾病方面的研究发现而获得 1985 年度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 公元 1986 年 乙肝疫苗,首个 人重组疫苗 诞生。 BenneR. 等发现 RNA 编辑的现象。 SymonsR.H. 对植物类病毒拟病毒提出了锤头结构模型。 干扰素,首个生物技术抗癌药物诞生。 美国政府发布生物技术管理的合作框架,对遗传工程的应用作出更严格规定。 6 月,美加州理工学院建成了首 台 DNA 自动测序仪 。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家描述如何把抗体与酶结合,创建新的疗法。 转基因植物 ( 烟草 ) 首次在田间试验。 美国环境保护局批准首个转基因作物进行大规模栽培。 第一只胚胎细胞克隆动物(绵羊)在英国诞生。 美国人科恩同拥有美国和意大利双重国籍的莱维·蒙塔尔奇尼发现了神经生长因子和表皮生长因子。 公元 1987 年 抗病毒西红柿,首个转基因食品植物进行田间试验。 Frostban ,首个重组细菌进行户外试验。 日本人利根川进发现了产生抗体多样性的遗传学原理。 BurkeD.T. 、 Carle G.F. 和 Olson M.V. 构建了酵母人工染色体 YAC 。 HoffmanE.P. 、 Brown R. 和 Kuake L.M. 鉴定了杜兴氏肌肉萎缩症突变基因的表达产物。 HoopoerM. 和 Hardy K. 等用胚干细胞( ET )进行制备转基因鼠取得成功。 GreiderC. 和 Blackburn E.H. 分离了端粒酶。 KuehbM.R. 和 Bradly A. 等将 HPRT 突变基因导入小鼠,建立了尼—莱氏综合征的动物模型。 10 月,科学家公布了有 403 个座位的人类遗传图。 公元 1988 年 转基因老鼠, 首个转基因动物专利 授给了哈佛分子遗传学家。 WhyteP. 、 Buckkovich K.J. 和 Horowitz J.M. 等研究了抑癌基因 Rb 的功能。 用于清洁剂生产的漂白 - 抗性蛋白酶流程被授予专利。 美国国会批准资助人类基因组计划 (HGP) 。 S.L. Mansour 和 M. R. Capecchi 等人报道基因敲除研究结果。 美国人埃利翁与希琴斯(女)的研究工作为研制 不损伤正常细胞的抗癌药物 铺平道路,并因此获得 1988 年度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 英国的药理学家詹姆斯·布莱克因成功研制治疗冠心病的β - 受体阻滞剂心得安而获得 1988 年度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 公元 1989 年 RouldM.A. 等报导了 E.coli 中氨基酰 -tRNA 合成酶的结构和功能。 抗虫 (Bt) 棉,首个转基因棉花进行田间试验。 植物基因组计划启动。 美国人毕晓普与瓦穆斯证明癌症的起因是致癌基因而不是病毒。 细胞周期和 DNA 损伤检查点( Cel cycle and DNA damage checkpoints ) 半个世纪前,流行病学家猜测,肿瘤是多个点异常引起的。起初,研究主要集中在癌基因的显性突变上,随后的细胞融合和遗传学试验揭示了抑癌基因的隐性突变。 Bert Vogelstein 首先提出了结肠癌的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的多步骤学说,随后发现 p53 和 RB 基因是多步骤中的关键基因。 1989 年, David Livingston 和 Ed Harlow 发现了 RB 的磷酸化是决定细胞越过 G1 期的关键步骤。 P53 是基因组稳定的重要的维护者,现在知道, p53 和 DNA 损伤会阻止细胞进行 DNA 复制,从而使细胞阻滞在 G1 期。重要的是当细胞没有 p53 的时候,用射线照射后,细胞被阻滞在 G2 期。一些研究者还证明了运动失调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和 p53 在功能上是连锁的。不久前,还发现了 P53 是一种特异性 DNA 结合蛋白,有调控基因转录活性。最近的研究已经把 P53 的上游和下游作用因子搞清楚了。 90 年代中期,发现凋亡是抑制肿瘤的关键途径,而 P53 可以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公元 1980 年代 提出分子进化概念。 欧洲批准重组 DNA 动物疫苗。 利用生物修复技术,即微生物清理石油。 核酸酶与眼癌相关性的鉴定。 公元 1990 年 BlackburnE.H. 等建立了端粒的复制模型。 SinclairA.H 等克隆并证实人类和哺乳动物性别决定的主要基因 SRY/sry 。 Chy-Max ™,用于干酪标记的凝乳酶,用于首个利用 DNA 重组技术生产的食品。 4 月,美国宣布,人 类基因组计划( Human Genome Project , HGP )正式启动 ,预计成本为 130 亿美元,用 5 年时间。 首个转基因母牛诞生。 Bt 玉米,首个抗虫玉米。 改良酵母,英国首个生物技术食品 。 鲑鱼,首个转基因脊椎动物。 UCSF ( Universityof California, San Francisco )和斯坦福大学发布了他们的第 100 个重组DNA专利的许可证。在 1991 财务年度以前,两个学校已经从该专利挣得 4000 万美元。 Actimmune (干扰素 微克 -1b )被批准用于慢性的内芽肿病的治疗。 Adagen (腺嘌塑胀寻被)被批准用于严重免疫缺陷并发症的治疗。 Calgene 公司成功完成了第一个在基因水平设计的棉花作物野外种植试验,该植物被设计成可抵抗除草剂溴苯晴。 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准许 Chiron 公司进行 C 型肝炎抗体试验,以帮助确保血库产品的纯净。 植物基因表达中心的分子生物学家迈克尔 Fromm 报道,高速基因枪可使玉米稳定变换。 伯克利流行病学家玛丽克莱尔 King 报道,患有乳癌的家族(含乳癌相关基因)在 45 岁前,有很高的乳癌发生率。 GenPharmInternational 公司制培养出 第一头转基因奶牛 ,该种奶牛为婴儿提供具有人奶蛋白质的牛奶。 首例基因治疗 在一个 4 岁的免疫系统功能紊乱的女孩身上获得成功。但是,与此同时也引起了学术界和媒体对伦理道德规范的激烈讨论。 在迈克尔克赖顿的出版物新侏罗纪公园中,通过生物工程制造的恐龙漫步在主题公园里,但实验出现了错误,造成致命的结果。 美国人默里与托马斯在器官移植技术方面的先驱性工作,大大减轻了骨髓移植的严重副作用。 1954 年进行第一例肾移植。 肿瘤易感性的遗传基础( Geneticbasis for cancer predisposition ) 我们清楚的认识到,肿瘤是一种复杂的疾病,虽然我们已取得了一些胜利,但要想最终战胜肿瘤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八十年代晚期和九十年代早期发现了大量的肿瘤抑制因子,这些因子在增值、细胞周期调控、细胞死亡中起重要作用。与此同时,研究者还发现了大量的敏感基因和一些分子机制,这些成就让遗传咨询医生应用到实践中指导相关治疗,并作出有重要意义的决定。表面上看,肿瘤的遗传基础较为易见,在乳房癌和结肠癌中则更为明显。在 90 年代以前, 5-10% 的乳腺癌和结肠癌具有家族聚集性,但还不知道是环境性疾病还是单基因病或多基因病。一个重要的进展是我们在 2 号和 7 号染色体上分别找到了分别与大部分乳腺癌和结肠癌相关的基因。 MSH2 和 MLH1 与非息肉性结肠癌相关,而 BRCA1 和 BRCA2 与乳房癌相关。有趣的是,在这些有遗传基础的肿瘤中,相关基因影响 DNA 修复而不影响细胞生长本身。遗传外显率在不同的家庭有较大的差别,在很多的乳腺癌和结肠癌中并不表现遗传倾向,这就很难根据异常基础来对肿瘤的发生率作出判断。在最近几十年内,关于肿瘤易感基因的检测已经很普及,但根据这些检测结果作出肿瘤的易感性还很难。 肿瘤遗传不稳定性的机制( Mechanismsof genetic instability in cancer ) 虽然很多肿瘤是由于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突变引起的,但细胞保护机制( DNA 修复机制)的缺陷同样可以导致肿瘤的发生。最初这种设想来源于 Theodor Boveri 对实体瘤染色体不平衡的研究。 DNA 损伤小到单个碱基的错配,大到不平衡易位,这些水平的遗传不稳定性都可以导致癌基因和染色体畸变,加速肿瘤的发生。当细胞被紫外线照射后会出现碱基的二聚化,这时就需要核苷切除修复的参与来保证复制的顺利进行。有些人类综合症表现出了紫外线超敏,如皮肤干燥病表现出了明显的肿瘤倾向,已经克隆出了很多与皮肤干燥病相关的基因,这些基因都参与了 DNA 的修复过程。皮肤干燥病主要不是 DNA 水平的损伤,而是 DNA 修复过程的缺陷。非息肉性直肠癌同样也表现出了明显的修复过程的缺陷,细菌错配修复缺陷菌株和非息肉性直肠癌细胞有相似的微卫星重复序列,这一现象使人们定位出了与细菌错配修复基因同源的 MutS 、 MutH 、 MutL 。接着的几年内,研究人员还克隆出了一些亚类基因。在人类肿瘤中会伴随着一些大的染色体改变,这一现象的机制是研究的热点。一些研究表明,端粒酶的失活和 P53 的失活导致了染色体的不稳定,另一些研究则表明,有丝分裂纺锤体检测点异常同样可以引起染色体不稳定。研究表明, DNA 修复缺陷存在很多种形式,并可引起基因不稳定而导致肿瘤的发生。在散发病例的肿瘤患者中,基因不稳定是否会导致肿瘤的发生还存在着较大的争议,但保护基因组的完整性是一种有效的肿瘤抑制机制。 公元 1991 年 BlumB. 、 Sturm N.R. 、 Simpson A.M. 和 Simpson L. 提出了 RNA 编辑的转酯反应模型。 MomandJ. 、 Seto E. 和 Donehower L.A. 等三个实验室分别揭示了 p53 的抗癌作用机制。 著名的参考作品“人类孟德尔遗传法则”可在计算机网络上即时获得,目录中列出了被认为很好的验证了孟德尔遗传法则的 5600 条基因。 加利弗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玛丽 - 克莱尔 king 分析易患家族乳癌女性的染色体,发现 17 号染色体上的基因可引起乳癌遗传,增加患乳癌的危险。 德国人内尔与扎克曼成功检测离子如何在活细胞间穿行。 公元 1992 年 美英科学家发展用于胚胎体外鉴定的遗传学技术。 FDA 指出转基因食品无需特别监管。 美国陆军开始收集新兵的血和组织样品,作为“基因身份标志”,目的是更好的辨别在战斗中被杀士兵的身份。 美国和英国的科学家公开了在试管婴儿中找出遗传性变异的技术,如包囊性纤维症和血友病。 美国人费希尔与克雷布斯发现可逆的蛋白质磷酸化作用是生物的最基本功能之一。 10 月,美、法科学家分别完成了人类 Y 染色体和 22 号染色体的物理图谱。 公元 1993 年 LuanD.D. 等人提出长分散序列的反转录也是归巢的一种机制。 FDA 批准利用生物技术生产牛生长激素 (BST) 。 KaryMullis 因发明聚合酶连锁反应( PCR )技术而获诺贝尔化学奖。 经过 20 年研究, Chiron 公司的 Betaseron( 干扰素 -1b) 第一次被批准用于治疗多发性硬化症。 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声称以基因水平设计的食物“并非天生危险”,因此不需要特别的规则加以限制。 在合并 2 个较小的贸易联盟的基础上建立了生物技术产业组织 (BIO) 。 乔治·华盛顿大学研究人员克隆出人类胚胎,并且在培养皿中生存了几天。 生物工程激起了种族学家、政治家和批评家们的抗议。 巴黎人类研究中心由丹尼尔科恩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完成了人类全部 23 对染色体的粗略图谱。 Genentech 花费 1000 万美元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名为“通向卓越之门”的通信网络计划。该计划的目的是促使高中的生物老师成为与专家同样优秀的人才。 英国人罗伯兹与美国人夏普因发现断裂基因而获得 1993 年度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 10 月 美国公布了 1993 - 1995 年的人类基因组测序工作计划,并预计 2005 年完成整个测序工作。 公元 1994 年 PerlerT.B. 和 Davis E.O. 等提出“内蛋白子 Intein ”这一概念。 DebyserZ. 等提出细菌复制叉上的复制体模型。 人重组 Dnase 被批准用于阻止 CF 病人肺部蛋白集聚。这是过去 30 年来第一个治疗包囊性纤维症的药物。 BST 获得商业化生产销售。 FLAVRSAVR ™西红柿,第一个基因工程食品得到了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 FDA 的批准,可以上市。 Genentech 公司的 Nutropin 被批准用于生长激素缺乏症的治疗。 BRCA1 基因,第一个乳癌基因被发现。 BRCA1 早前被认为只存在于稀有家族的乳癌中,现在看来在许多非遗传性乳癌中也扮演重要角色。 大批的人类基因被识别,功能被确定。这些基因包括,易肥胖基因 Ob 、乳癌易感基因 BCR 、凋亡相关基因 BCL-2 (又被称为“刺猬”基因)和控制艾滋病病毒繁殖的基因 Vpr 。 一些遗传相关疾病在基因水平被较充分研究。这些疾病包括白内障、黑色素瘤、听力损失、诵读困难、甲状腺癌、幼儿突然死亡综合症、前列腺癌和侏儒症等。 研究人员成功地将 CFTR (包囊性纤维症横跨膜调整器基因)移植到老鼠的肠内。这将是治疗包囊性纤维症的重要一步。与此同时,研究人员宣称通过脂质体的方法将 CFTR 移植到人体内取得初步成功。 第一次成功使用反义寡聚核苷酸完成了系统选择性抑制基因的表达。 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和欧洲联盟体允许 Centocor's ReoPro 在美国及欧洲市场交易, CPMP 被用于患有极危险的球状血管成行术。 GenzymeCeredase Cerezyme ( alglucerase/recombinantalglucerase )被批准用于 1 型不对称疾病。 虽然粗糙,但人类第一个完整的基因组相关图谱出版。 在谁拥有基因组这一问题上的争论大大增加。 建立了拥有 35,000 条详细人类基因的生物信息学数据库,并设计出了进入并分享该数据库信息的方法。 得克萨斯大学的研究人员报道,端粒酶可导致人类细胞不可抑制性增长。这一发现可出现很多新的疾病诊断与治疗方面的应用。 重组体 GM-CSF 被批准用于化学诱导嗜中型白血球减少症的治疗。 美国人吉尔曼与罗德贝尔因发现 G 蛋白以及它们在细胞信号传导方面的作用而获得 1994 年度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 公元 1995 年 ZimmerlyS 等揭示 II 类内含子的结构及剪接。 细菌 Hemophilusinfluenzae ,病毒外生物体全基因序列首次完成。 基因治疗、免疫疗法和重组抗体用于抗癌的临床研究。 欧洲一个研究小组识别出耳聋相关基因。 公爵大学医疗中心的研究人员将转基因猪的心脏移植到狒狒身上,证明物种的交叉手术是可行的。随后,第一次成功将狒狒的骨髓移植到一名爱滋病人身上。 第一个来自活体器官的流感嗜血杆菌完成测序。 PCR 和 DNA 指纹技术证明足球选手 O.J 辛普森在双重谋杀案中无罪,但该结果说服力依然受到怀疑。 主流宗教着手改革现行的法律,允许取得专利的基因可应用于医学疾病治疗研究。 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研究者确认了埃博拉病毒在扎伊尔出血性发热爆发后出现。 研究人员称迄今仍未能认为 RNA 是生命起源的中心分子。 动物实验显示,最近识别的肥胖基因蛋白产物 Leptin 可能是造成体重降低的原因。 携带人类阿尔兹莫病的转基因鼠被成功开发。 基因疗法,基因调节免疫系统和基因工程抗体已进入抗癌的临床应用阶段。 1995 年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由三位发育遗传学家共同获得。他们是 77 岁的 Edward Lewis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 52 岁的 Christiane Nusslein-Volhard (德国 Max Planck 学院)和 48 岁的 EricWieschaus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他们三人的研究揭开了胚胎如何由一个细胞发育成完美的特化器官,如脑和腿的遗传秘密,加深了科学界对动物基因控制早期胚胎发育模式的认识。 美国人刘易斯、维绍斯同德国人尼斯莱因 - 福尔哈德(女)研究 弄清楚了基因是如何控制果蝇早期胚胎发育的 。 一种新的基因表达谱技术, STS 基因表达谱,将大大加快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 12 月,美、法科学家公布了有 15000 个标记的人类基因组的物理图谱。 公元 1996 年 DibC. 等在 5.264 个微卫星的基础上绘制了人类基因组的完整遗传图谱。 DietrichW.F 等绘制了小鼠基因组的完整遗传图谱。 帕金森病相关基因被发现,标志着在神经疾病治疗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英国政府声称已经有 10 人因吃疯牛肉而感染牛海绵状脑病。 一种重组干扰素药物 Avonex 被批准用于多发性硬化症的治疗。 4 月 DNA 芯片进入商业化应用。 对约 1500 万年以前到达南极大陆的小的 meteorite 的分析结果可能会成为火星上存在生命的证据。 对海底活火山口深处不适宜气温下发现的太古代有机体进行测序 , 大大深化了我们对地球上生命进化的了解。这些微生物即不是真核生物,也不是原核生物。 研究人员发现 T- 细胞免疫系统分子的临界三维空间结构。 一种便宜的诊断性生物体传感器可用于检测引起近几次血中毒爆发的大肠杆菌。 帕金森病相关基因的发现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研究神经衰弱疾病的起因和可能的治疗方法。 调查显示公众对人类基因组和基因疗法的研究存在恐惧和猜疑。 1996 年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由两位免疫学研究工作者共同获得,他们分别为澳洲籍的 Peter C. Doherty (杜赫提)和瑞士的 Rolf M. Zinkernagel (津克纳格尔),以表彰他们在二十年前的一项重大免疫学研究成果,免疫系统如何识别受病毒感染的细胞。 10 月 完成了啤酒酵母和面包酵母基因组 DNA 的完整测序。 公元 1997 年 2 月 24 日,从英国苏格兰爱丁堡附近的 Roslin 研究所传出一件令人震惊的消息。那里的研究人员 Wilmut Ian 等人从一只六岁母羊的乳腺组织细胞出发,通过体细胞核转移技术成功克隆出一只绵羊, Dolly (多莉)。 Dolly 的诞生标志着人类有能够由哺乳动物的一个体细胞克隆一个相应的完整动物个体。 RoundupReady® 大豆和 Bollgard® 抗虫棉,首个商业化的抗杂虫、抗虫作物。 全球生物技术作物商业化:中国、澳大利亚、阿根廷、加拿大、墨西哥和美国。 第一次人工生成人类染色体。 滤泡刺激激素 Follistim 被批准用于不育症的治疗。 一群俄勒冈研究人员声称已经克隆到 2 头猕猴。 美国专利局宣告允许 EST (短 DNA 序列片段,对基因组表达谱具有作用)申请专利,重要遗传学家对此表示震惊与沮丧。 Orasure ,一种不失血的艾滋病病毒抗体试验被批准。 Clock 基因被识别与哺乳动物的生物钟相关。 研究人员使用一小段 DNA 和一些平常的生物学实验室技术,设计了第一个 DNA 计算机“硬件”:由 DNA 决定的逻辑思路。 一种预防泌尿管道感染的新大肠杆菌疫苗被开发。 莱姆关节炎病原体 burgdorferi 的基因组被完整测序,同时被测序的还有大肠杆菌和 H 型幽门螺旋杆菌。 食品和药物管理局赞成 Rituxan ( B 淋巴细胞单克隆抗体)用于患有非 Hodgkin 淋巴瘤患者的治疗。 一些新的 DNA 技术,合成 PCR 、 DNA 接头和计算机设计,成为研究疾病起因的新工具。 1997 年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颁发给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史坦利·布鲁希纳 (Stanley Prusiner) 教授。这项殊荣是肯定布鲁希纳教授在研究引起人类脑神经退化而成痴呆的古兹菲德 - 雅各氏病 (Creutzfeldt-Jakob disease, CJD) 病原体方面的贡献。 公元 1998 年 2 月,中、日、美、英和韩五国科学家商定制定 国际水稻基因组测序计划 ,联合开展水稻基因组的测序工作。 5 月塞莱拉公司宣布他们将投资 3 亿美元,计划 3 年完成人类基因组测序工作。 夏威夷大学的科学家成功从老鼠卵巢细胞核出发克隆得到三代老鼠。 建立人胚胎干细胞系。 日本近畿大学的科学家用从一头母牛中取出的体细胞克隆出 8 头完全一样的小牛,标志着日本克隆牛诞生。 C.elegans ,首个动物基因组完成测序。 人类基因组计划进展表明,人类基因组有 30000 多个基因。 A.Fire 等报道了 RNA 干扰( RNAi )技术。 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允许治疗 Crohn 病的单克隆抗体 RemicadeTM ( infliximab )出口。 HER2neu ( Herceptin )是用于治疗乳癌的新抗体。 HER2neu 的成功预示着肿瘤治疗研究将跨入一个新的纪元。 Fomivirsen 成为了第一个被批准的用反义技术开发的治疗试剂。 第一个的动物,完整的线虫基因组测序完成。 美国药理学家罗伯·佛契哥特、费瑞·慕拉德与路伊格纳洛等三人荣获诺贝尔 1998 年生理学与医学奖。他们的得奖成就是共同发现空气中的污染源一氧化氮在人体循环系统中扮演着传递生物学信号的角色。他们的发现导致对许多新药的研发,包括壮阳药 Viagra( 伟哥 ) 的问世。 12 月 Sanger F. 和华盛顿大学的科学家联合完成了线虫的基因组测序。 公元 1999 年 Dunham 领导的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联合研究小组完整地破译出了人类第 22 号染色体的全序列和遗传密码。 牛海绵状脑病 /CJD 病非常稀有,但可从牛转移到人体中,并导致破坏神经系统的疾病。一种新的医药诊断试剂被批准用于快速检测牛海绵状脑病 /CJD 病。 纽约洛克斐勒大学的细胞和分子生物学家京特 - 布洛贝尔以其在蛋白质研究方面的先驱性贡献荣获 1999 年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 肿瘤谱 ( Cancer profiling ) 对于不同的肿瘤类型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会使肿瘤的治疗达到最大的疗效、最小的毒副作用。传统的肿瘤分类方法是根据形态学来分类的,但是具有相似的形态学和组织学特征的肿瘤对于治疗会有完全不同的反应。一种好的分类方法是能够预测临床结果和选择最适的治疗方案。芯片技术的出现使这种分类方法成为可能。 1999 年, Todd Gold 和 Donna Slonin 及其同事 第一次提出了基因表达谱可以用来区分不同的肿瘤类型 。他们将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作为研究对象,基于这两种肿瘤不同的基因表达形式来区分肿瘤类型,并评价了这种分类方法的有效性。这种分类方法能很好的预测肿瘤对于化疗的反应。这种根据基因表达来区分肿瘤类型的方法可以用于区分不明种类的肿瘤。肿瘤基因表达谱还可以预测肿瘤的转移能力、不良预后。将肿瘤谱进一步的细化,肿瘤谱诊断已经用于了临床,但是,这种分类方法在临床的应用价值还不能确定。这种基因芯片法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不会受主观偏差的干扰。因此,这种方法可以将肿瘤分类系统化,并不受我们先前生物知识的影响。
个人分类: 生命科学史|7016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生命科学史】生命科学发展大事记6(公元1949 年~公元19
flysui 2013-3-20 19:42
公元 1949 年 PaulingL.C. ( L.C. 波林)等人用电泳法证明镰刀形红细胞贫血症是因为有异常血红蛋白的存在,并推测这种血红蛋白的生成是受基因控制的,同时还引入“ 分子病 ”这一重要概念。 美国生化学家 E.P. 肯尼迪和 A.L. 莱宁格发现线粒体是进行三羧酸循环,脂肪酸氧化和氧化磷酸化的场所;而糖酵解作用则发生在细胞质中。 Hershey A.D. 等进行了噬菌体的遗传重组实验。 公元 1950 年 L.C. 波林提出蛋白质大分子立体结构中的α - 螺旋构型。 奥地利出生的美国生化学家 ChargaffE. ( E. 查加夫)等人发现了任何细胞 DNA 分子中嘌呤和嘧啶之间的当量关系 , 即碱基 A 和 T ,以及 G 和 C 的比率是恒等的,否定了四核苷酸理论,为 1953 年 DNA 双螺旋结构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还研究了核酸的化学性质及酶液降解机理。 吸烟与肿瘤( Smokingand cancer ) 1950 年,英国流行病学家 Richard Doll 和 TonyBradford Hill 展开了一些肺癌与吸烟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在英国医学杂志上发表文章并得出结论——吸烟是肺癌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公元 1951 年 发现生物体中的活性乙酸。 美国女遗传学家 McClintockB. ( B. 麦克林托克)发现了玉米中的“跳跃基因”,提出了基因移动遗传学说。 PaulingL. ( Linus Pauling )和 Corey R.B. ( Robert B. Corey )发现了蛋白质分子中的α - 螺旋结构。 StanfordMoore 和 William Stein 发明了蛋白质层析分离技术。 SangeF. 和 Tuppy H. 用纸层析技术首次分析了 胰岛素的氨基酸的顺序 。 ChargaffE. 提出了 DNA 碱基组成的 Chargaff 法则。 利用冷冻精子对牲畜进行人工受精。 荷兰出生的英国动物学家 N. 廷伯根发表《本能的研究》,对三棘鱼的雌雄求偶行为进行了观察分析。 1953 年又发表《鸥的世界》,研究鸥的互斗行为。 中国大脑生理学家张香桐 (1907 ~ ) 发现大脑皮层神经原树突电位,首次阐述了在高级神经活动中,树突上突触连结的重要性。 公元 1952 年 美国遗传学家莱德伯格发现了通过噬菌体的 转导 所实现的不同细菌间的基因重组现象。 美国噬菌体学家 HersheyA.D. ( A.D. 赫尔希)和 Chase M. ( M. 蔡斯)用标记噬菌体感染实验研究证明,噬菌体 DNA 携带着噬菌体复制的全部信息,再次证明了 DNA 是遗传信息的载体,而不是蛋白质。 英国生理学家 A.L. 霍奇金和 A.F. 赫胥黎发表了他们的经典论文,确立了神经兴奋和传导的离子学说。几年后,澳大利亚神经生理学家 J.C. 埃克尔斯及其合作者在中枢神经突触的兴奋和抑制的研究中发展了离子学说。 LederbergJ. ( J. 莱德伯格)和 Zinder N.D. ( N.D. 津德)发现了沙门氏菌中基因的转导作用,并进一步研究证明,基因的转导现象具有广泛性。 BriggsR. 和 King T. 将蛙囊胚细胞核转植到去核的蛙卵内,表明 移植核有分化功能 。 LederbergJ. 和 Lederberg E.M. 建立了细菌的影印培养和间接选择方法。 公元 1953 年 美国生物学家 WatsonJ.D. ( James D. Watson , J.D. 沃森)、英国生物物理学家(晶体结构分析学家) Crick F.H.C. ( Francis H. Crick , F.H. 克里克)在英国女生物学家 Franklin R. ( R. 富兰克林)和英国生物学家( Wilkins M.H.F. 威尔金斯)等人所拍摄的清晰的 DNA 分子晶体 X- 衍射照片的基础上,首先提出了 DNA 双螺旋结构的分子模型,并推测了 DNA 复制机制。 MauriceH.F.Wilkins 和 Rosalind Franklin 发现了 DNA 分子的螺旋结构。 英国生化学家 Frederick Sanger ( F. 桑格)完成了胰岛素 A 和 B 两条肽链的氨基酸的序列分析。两年后他进一步确定了 A 和 B 两条链间所形成的二硫键的位置。 1956 年他又报道了整个胰岛素分子的氨基酸序列。 二次突变假说( Two-hithypothesis ) 20 世纪的前半个时期,遗传突变可以导致癌症的观点已经深入人心,病毒能够致癌也被广泛接受,并且也开始用遗传模式来解释癌症发生的年龄分布。 20 世纪 50 年代和 60 年代,许多研究运用数学模式进行癌症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必须到一定的年龄发生的突变才会致癌。 Carl Nordling 认为至少需要大约七次突变, 1957 年, Peter Armitage 和 Richard Doll 进一步研究认为体细胞两次突变会导致癌症发生。同期,对 RB 、神经母细胞留和儿童白血病进行了研究。直到 1971 年, Alfred Knudson 提出了突变打击思想,他在分析同一种类癌症中遗传性和非遗传性肿瘤之间的关系时,专门研究了发生双侧和单侧 RB 的特征,提出了二次打击论,认为肿瘤的发生是一种隐性事件,即野生型基因产物可以抑制肿瘤产生,而肿瘤中的这一对等位基因发生了失活,他称该基因为肿瘤抑制基因。我们目前的观点都建立在这些发现之上。我们现在都知道所有的人类癌症都有多种先天和后天的变化,许多这些变化都有可能影响到肿瘤的发生发展。 公元 1954 年 ZamecnikP.C. 和 Keller E.B. 建立了蛋白质的体外合成技术。 俄裔美国物理学家 GamowG. ( G. 伽莫夫)发表破译遗传密码的研究论文,提出脱氧核糖核酸和蛋白质结构具有潜在的相关性,提出假说,认为蛋白质氨基酸的遗传密码是由 3 个碱基排列组合而成。 波兰出生的美国生化学家 D.I. 阿尔农研究确定了植物叶绿体上的光合磷酸化作用。 英国出生的比利时生物化学家 C.R.de 迪夫发现细胞内的溶酶体有重要的消化作用。 美国分子遗传学家 S. 本泽完成了噬菌体基因精细结构的分析,并首先提出了顺反子、突变子和重组子这些概念。 美国化学家 M. 卡尔文用 14C 示踪实验,阐明了植物光合作用中的“卡尔文循环”即三碳植物中同化 C12 化学反应的公共途径。 罗马尼亚裔美籍生物学家 G.E. 帕拉德与 K.R. 波特发现内质网上附有 150 ~ 200 埃的小颗粒。 1958 年命名为核糖核蛋白体,简称核糖体。 公元 1955 年 GreenD.W.,Ingram V. 和 Perutz M.F. 用 X 光衍射晶体分析法研究了血红蛋白的结构。 BenzerS. 建立了染色体的精细作图方法和互补测验,提出“顺反子”概念。 ArthurKornberg 研究发现了 E. coli DNA 聚合酶。首次分离到了核酸合成相关的酶。 华裔生物学家蒋有兴和瑞典生物学家莱温研究确认,人类体细胞有 46 条染色体。 MahlonHoagland 研究证明,氨基酸参与蛋白质合成,需要预先活化。 OchoaS. 等首次发现了多核苷酸磷酸化酶并体外合成多聚核苷酸。 英国化学家 A. 托德等证明 RNA 和 DNA 分子中磷酸二脂键 3 ′与 5 ′的位置,并证明核酸分子由 5 ′→ 3 ′走向的多核苷酸链的组成。 Crick F.H.C. 提出变性模板与转接器假说,预见到 tRNA 的存在。 公元 1956 年 VolkinE. 和 Astrachan L. 首次发现了噬菌体 T2 的 mRNA 。 SarkerP. 和 Stebbins G.L. 确定了小麦 B 染色体的来源。 PuckT.T. 等首次成功地培养了人类细胞。 TjioJ.H. 和 Levan A. 证实人的染色体数目为 2n=46 ,而不是 48 。 GiererA. 和 Schramm G. 发现烟草花叶病毒里的遗传物质是 RNA 。 Kornberg 发现 DNA 聚合酶 I ,在理解 DNA 复制上取得关键进展。 美国生物化学家科恩伯格与美国生物化学家奥乔亚用人工合成的方法获得了 DNA 和 RNA 分子。 美国生物化学家 E.W. 萨瑟兰发现 cAMP 。 1958 年报道以后,又历时 7 年 , 研究阐明了 cAMP 是多种激素在细胞水平上起作用的“第二信使”。 俄国出生的美国天体物理学家 G. 伽莫夫提出了三联体密码的假设,即每种氨基酸都有一个由三个核苷酸组成的密码,并提出有 64 个密码的推论。 瑞典生物学家 F.S. 舍斯特兰德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多数膜结构都是由暗 - 明 - 暗,即蛋白质 - 磷脂 - 蛋白质三层组成的“三合板”式结构,并测出各层的厚度,其中脂类约占一半。 美国生物学家 V.M. 英格拉姆用实验证明,正常血红蛋白与镰形细胞血红蛋白之间。只是在一条多肽链的末端第 6 位上的谷氨酸被缬氨酸所取代。 美国生物化学家 M.S. 梅塞尔森和 F. 斯塔尔对 DNA 双螺旋结构的半保留复制模型提出实验证明。 F.H.C. 克里克提出在模板 RNA 与把氨基酸带到肽链上进行合成之间,可能存在着受体,后者被证明为转移核糖核酸 tRNA 。 F.H.C. 克里克提出 DNA 指导蛋白质合成的“中心法则”。 公元 1957 年 Pau Zamecnik 和 Mary Stephenson 研究发现,氨基酸的活化需要 tRNA 参与。 BrennerS. 根据已知氨基酸的顺序确定三联密码是不重叠的。 KendrewJ.C. 等用 X 光衍射建立了肌红蛋白分子的三维结构模型。 IngramV. 确定了镰刀型贫血是由于单个碱基突变所致。 Franenke Conrat H. 及 Williams R.C. 构建烟草镶嵌病毒,证实其遗传物质是 RNA ,而不是蛋白质。 公元 1958 年 Crick F.H.C. 提出“转接器”分子含有核苷酸,可以和 mRNA 精确配对。 HoaglandM.B. 、 Stephenson M.L. 、 Scott J.F. 和 Zamecnik P.C. 等首次发现 tRNA 。 TaylarT.H. 等用放射自显影技术证实真核生物染色体的半保留复制机制。 发现镰刀细胞贫血症由一个氨基酸突变引起。 KornbergA. 小组发现了 DNA 聚合酶。 指出活性异戊二烯为异戊烯焦磷酸。 阐明纯病毒核酸的感染性。 DNA 首次在试管内合成。 英国生物物理学家克里克提出了蛋白质合成的 中心法则 。 巴基斯坦裔美国生物化学家霍拉纳开始用化学的方法合成 64 种可能的遗传密码,并测试它们的活性。 法国医学家勒热内发现 先天愚型痴呆症的病因是第 21 号染色体畸型,这是人类第一次发现染色体异常导致的疾病 。 Meselson M. 和 Stah F.W. 用同位素标记实验证实了细胞内双链 DNA 分子的半保留复制机制。 公元 1958 ~ 1961 年 中国胚胎学家童第周等,在 30 年代对文昌鱼和海鞘卵子发育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了一系列有关文昌鱼胚胎发育的研究,认为文昌鱼在发育类型上基本上与海鞘相同,但其整合能力要大得多。用这一事实支持文昌鱼在动物进化中的地位。 公元 1959 年 FordC.E. 、 Jones K.W. 和 Briggs, J.H. 等人研究发现, Turner 氏症的女性为 XO 型。 JacobsP.A. 和 Strong J.A. 证明 Klinefelter 氏症为 XXY 型。 LejeuneJ. 、 Gautier M. 和 Turpin R. 研究证实, Down ’ s 综合症为 21 三体。 发现 cAMP 是“第二信使”。 发现杀真菌剂。 美国细胞生物学家 K. 梅奎伦和 R.B. 罗伯茨等用大肠杆菌为材料,证明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这一实验同 1953 年美国细胞生物学家赞姆克尼克证明鼠肝细胞微粒体为蛋白质合成场所的实验结果是一致的。 WeissS.B. 和 Gladstone L. 建立了合成核糖核酸的真核系统。 英国生物大分子晶体结构分析学家 M.F. 佩鲁茨经过 20 年的努力,完成了 血红蛋白的晶体结构分析 。其间他的合作者 J.C. 肯德鲁先完成了肌红蛋白的晶体分析 , 相当于 1/4 的血红蛋白分子的结构。 美籍华裔生殖生理学家张明宽在长期对生殖生理规律研究的基础上,获得世界上第一个 哺乳动物体外受精成功的“试管兔子 ”,为 1978 年世界上第一个“试管婴儿”的诞生,奠定了科学基础。 第一本《中国植物志》出版,这是由秦仁昌等编写的第二卷──蕨类植物。《中国植物志》是由钱崇澍、陈焕镛任主编(后由俞德俊和吴征镒相继任主编)的“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委会”组织全国植物分类学家编写的,计划出 80 卷 , 共 125 册,现已出版近 60 册。 公元 1950 年代 发现干扰素。 首次合成抗生素。 公元 1960 年 DotyP. 、 Marmur J. 和 Eigner J. 三个研究小组分别同时发现 DNA 的变性与复性。 碱基配对模型探索。 发现信使 RNA 。 WeissS.B. 、 Stevens A. 和 Hurwitz J.A. 等三个研究组同时分别发现了 RNA 聚合酶。 美国生物化学家 S. 穆尔和 W.M. 斯坦利等人测定了核糖核酸酶 (RNAase) 的 124 个氨基酸序列。 中国胚胎学和细胞学家朱洗培养出世界上第一只没有外祖父的蟾蜍。 中国生物化学家邹承鲁等人完成了胰岛素 A 、 B 两链的拆合研究,使胰岛素的生物活性失而复得。 KendrewJ.C. 等用 X 光衍射研究了血红蛋白的结构,而 Perutz M.F. 等则用 X 光衍射研究了肌红蛋白的结构。这些均是首次阐明蛋白质的三维结构。 描述了呼吸链磷酸化作用的化学渗透学说。 染色体易位( Chromosometranslocations ) 在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病人的癌细胞中鉴定出来的一个小染色体是第一个发现的与癌症相关的遗传缺陷,随后发现它是一个易位的染色体,这促使研究者在其它癌症中鉴定染色体易位,并发现了许多癌基因。 1960 年,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者首次报道了在 CML 细胞中发现了 Ph 染色体,科学家一直认为 Ph 染色体仅导致遗传物质缺失。 70 年代早期,荧光技术和显带技术加快了细胞遗传学的发展。 Jan Rowley 运用这些技术发现 Ph 染色体是 22 和 9 号染色体的易位,随后,在其它类型癌细胞中又发现了许多新的易位。细胞遗传学分析成为白血病和淋巴瘤诊断中最可靠的方法之一。这些染色体重排是怎样导致癌症的?这个问题引起了许多研究者的兴趣,他们通过克隆这些易位的断裂点发现了许多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公元 1961 年 USDA 批准首个生物杀虫剂: Bacillus thuringiensis( Bt) 。 法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家 JacobF. ( Francis Jacob , F. 雅各布)与法国生物学家 Monod J. ( Jacques Monod , J. 莫诺)合作提出了 信使核糖核酸 ( mRNA )和基因转录调控的 操纵子 模型理论,阐明了 RNA 在遗传过程中的信息传递作用和乳糖操纵子在蛋白质生物合成中的调节控制机制。 SynneyBrenner 和 Crick 的研究结果表明,氨基酸的密码子由 3 个连续的碱基组成。 美国生物化学家 Marshal Nirencerg ( M. 尼伦伯格)研究确定 UUU 是苯丙氨酸的密码子。这是第一个被确定的氨基酸的密码子。随后又揭示出 CCC 是脯氨酸的密码子。 BrewnerS. 、 Jacob F. 和 Meselson M. 发现了细菌的 mRNA 。 Hal B.D. 和 Spiegelman S. 证实了 T2-DNA 和 T2-mRNA 的互补性。 CrickF.H.C. 、 Barrett L. 和 Brenner S. 等证实了遗传密码为三联密码。 NirenbergM.W. 和 Matthei J.H. 建立了无细胞系统,初步破译了 AAA,UUU,GGG 和 CCC 四个密码子。 VonEhrenstein G. 和 Lipmann F. 证明遗传密码的普遍性。 LyonM.F. 和 Russel L.B. 分别提出雌性哺乳动物中有一条 X 染色体失活的假说。 Beermann W. 证明摇蚊唾腺染色体上的疏松区是基因所在的座位。 公元 1962 年 法国分子生物学家 J. 莫诺等提出酶促反应的机制是酶分子发生变构这一理论假说。 J. 莫诺提出信使 RNA 的概念。 J. 莫诺与法国分子遗传学家 F. 雅各布提出操纵子理论。 英国生物化学家 P.D. 米切尔提出化学渗透偶联假说,解释氧化磷酸化和光合磷酸化的生物能转化机制。 美国生物化学家 M.W. 尼伦伯格等用实验证明聚尿苷酸 (U) 编码合成聚苯丙氨酸,从而确定苯丙氨酸的密码为 UUU 。这是第一个被破译的遗传密码。 ArberW. 和 Dussoix D. 发现了 DNA 的限制与修饰现象。 Benzer 实验室的 Chapeville F. 、 Lipmann F 和 Von Ehrenstein G. 研究发现, tRNA 所携带的氨基酸的特异性和 tRNA 与 mRNA 结合的特异性无关。 Gierer A. 、 Warrur J.R. 和 Stachelin 三个课题组分别发现多核糖体。 公元 1963 年 发明新小麦,可增产 70% 。 长期从事 DNA 合成的印度血统的美国生物化学家 H.G. 科拉纳于 1963 年开始了 RNA 聚合酶方面的工作和以 DNA 为模板合成 RNA 的工作。并参加了遗传密码的破译工作。 巴基斯坦裔美国生物化学家霍拉纳、美国生物化学家尼伦伯格和美国生物化学家奥乔亚等人确定了 20 种氨基酸的遗传密码。 MonodJ. 、 Changeus J.P. 和 Jaconb F. 提出蛋白变构理论。 MerrifieldR.B. 合成固相肽。 Jacob 、 Monod 和 Jean-PierreChangeaux 提出了酶的别构调节这一概念。 公元 1964 年 国际水稻研究所在菲律宾试验绿色进化计划,可增产一倍。 由国际科学联合会理事会 (ICSU) 制定的“国际生物学计划”( Internationa Biologica Program ,简称 IBP )开始执行,至 1974 年结束。其主要目的是合理利用生物资源,探索其再生产的基本规律。以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制定“人与生物圈”计划 (Man and Biosphere ,简称 MAB), 以进一步研究自然界和社会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 YanofskyC. 等通过对 E.coli 的 Trp 合成酶的研究建立了基因和蛋白质的共线形关系。 Nirenberg 等通过三联体结合实验破译全部有义密码子。 Holliday,R. 提出了 DNA 重组模型。 公元 1965 年 Harris 和 Watkins 成功把老鼠细胞与人细胞进行整合。 HolleyR.W. 等发表酵母丙氨酸 tRNA 的完整序列。 WeigertM.G. 和 Garen A. 发现终止密码子 UAG 和 UAA 。 BrennerS. 、 Stretton A.O. 和 Kaplan S. 证明, E.coli 中无义密码子的碱基组成。 KhoranaH.G. 通过合成重复共聚物破译有义密码子。 Ritossa,F.M. 和 Spiegelman 证明果蝇的 rRNA 基因在 X 和 Y 染色体的核仁形成区。 美国生物化学家 R.W.Holley ( R.W. 霍利)分析确定了丙氨酸 tRNA ( tRNAala )所含的全部 76 个核苷酸的排列顺序。这是第一次阐明一种核酸分子的核苷酸排列顺序。 阐明酶(溶菌酶)的空间模型。 中国科学家通力合作,完成了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这是在中国生化学家王应睐和有机化学家汪猷的指导下,由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的纽经义、龚岳亭、邹承鲁、杜雨苍等和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汪猷、徐杰诚等以及北京大学化学系季爱雪、邢其毅等历经七年完成的。这是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的一种蛋白质。 美国植物化学家科茨沃克曾发现甘蔗有不同于三碳植物的光合碳循环过程, 1967 年澳大利亚植物生理学家 M.D. 哈奇和 C.R. 斯莱克证实了四碳植物光合碳循环过程的存在。 汤佩松提出了高等植物呼吸代谢“多条路线”的论点。 公元 1966 年 经过 H. GobindKhorana 等多位美国生物化学家的努力,在以往基础上,破译出了其他氨基酸的遗传密码子,至此组成蛋白质的 20 种氨基酸的全部遗传密码被确定。 瑞士微生物遗传学家阿尔伯首次提出生物体内可能存在着一种具有切割基因功能的限制性内切酶。并于 1968 年成功分离出了 I 型限制性内切酶。 GestJ.R. 和 Yanofsky C. 揭示出 E.coli 遗传图谱的遗传方向。 CrickF.H.C. 提出反密码子的摆动学说。 GilbertW. 和 Buller-Hil B. 分离纯化了 lac 阻遏物。 AdamsJ.M. 和 Cappechi M.R. 发现各种蛋白质的合成的起始氨基酸都是甲酰 - 甲硫氨酸。 BretscherM.S. 和 Marcker K.A. 发现现核糖体上的 P 位点和 A 位点。 WeissB. 和 Richardson C.C. 分离出 DNA 连接酶。 Sinclair J.H. 和 Stevens B.J. 发现线粒体具有环状 DNA 。 公元 1967 年 完善了首个 蛋白测序仪 。 法国免疫学家 / 医学家发现并阐明了控制免疫反应的细胞表面分子遗传决定簇结构。 PhillipsD.C. 等对溶菌酶进行晶体学研究,分辨率达到 2A 。 JacobsonC.B. 及 Barter R.H. 用羊膜穿刺术开拓了产前诊断 。 OliveraB.M. 和 Weiss B. 和 Zimmerman S.B. 等分别发现了 DNA 连接酶。 公元 1968 年 M.Meselson 和 R. Yuan 发现 第一个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 日本生物学家木村资生提出了分子进化的中性学说。 Donahue R.P. 等首次用细胞学方法将“达菲”( Duffy )血型基因定位于第一号染色体上。 公元 1969 年 美国化学家 B. 梅里菲尔德等人建立了固相合成法,并用此法人工合成了含有 124 个氨基酸的具有酶活性的牛胰核糖核酸酶。这是首次在体外合成酶蛋白分子。 GallJ.G. 和 Pardue 发展了原位杂交技术。 BooneC. 和 Ruddle F. 用仙台病毒使人鼠细胞融合。 美国生化学家 G.M. 埃德尔曼与英国生化学家 R.R. 波特,各自独立地完成了人的免疫球蛋白 G1 的氨基酸序列的分析。 英国女物理学家 D.M.C. 霍奇金获得 2.8 埃分辨率的胰岛素晶体结构分析的实验结果。 公元 1970 年 美国微生物遗传学家 SmithH.O. ( H.O. 史密斯)和 Welcox K.W. 发现并分离提取出了 II 型限制性内切酶,可以在特定位点专一性切割双链 DNA 分子。 GilmanA. 和 Rodbel M. 发现传递信号的 G 蛋白及其功能。 KhoranaH.G. 等合成了酵母丙氨酸 tRNA 的基因。 H.G. 科拉纳等 12 人合作,人工合成了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的基因。 美国分子病毒学家, BaltimoreD. ( D. 巴尔的摩), Temin H.M. ( H.M. 特明)和 Mizutani S. ,两个组各自独立地从鸡肉瘤病毒中发现了 RNA 逆转录酶,揭示了生物信息传递中存在着由 RNA 形成 DNA 的过程,发展和完善了 中心法则 。 美国神经生理学家 R.W. 斯佩里证明大脑左右两半球在感受和思维功能上有一定的专门化,左半球在语言活动和计算上占优势,右半球则对音乐、情绪感受整体直观占优势。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梁栋材等与北京大学生物系等合作完成了 2.5 埃分辨率的猪胰岛素分子的结构分析工作。 1974 年又完成了 1.8 埃分辨率的猪胰岛素分子的结构分析工作。 公元 1971 年 首次合成一个基因。 O'RiordanM.L. 等用荧光显带技术鉴别出费城染色体是 22 号染色体缺失了 1/3 而形成。 美国微生物遗传学家内森斯使用 II 型限制性内切酶首次完成了对基因的切割。 英国生物学家布伦纳、美国生物学家霍维茨和英国生物学家苏尔斯顿发现了关于器官发育和程序性细胞死亡过程中的基因调节现象。 美国分子生物学家 P. 伯格把猴细胞病毒 SV40 的 DNA 与λ噬菌体的 DNA 在体外重组成功。 DannaK. 和 Nathans D. 绘制了第一张限制性酶切图谱。 肿瘤抑制基因 ( Tumour suppressorgenes ) 很少人会质疑科学发现是瞬时的和简单的,肿瘤抑制基因失活会引起肿瘤就是一个例子。 20 世纪 70 年代和 80 年底,癌基因是肿瘤研究的主流,基因突变是引起肿瘤的原因。当时二次突变学说很受欢迎,但是很少关注突变的本质。或许科学的推动往往是那些异端思想,这时, Henru Harris 及其同事开始运用细胞融合技术研究癌基因理论的漏洞,并强调抑癌基因。前期很多科学家支持等位基因缺失的观点,而 Savid Comings 在 1973 年也总结了各种肿瘤中抑癌基因的作用。然而,十年以后才发展到分子水平, Webster Cavanee 等首次鉴定了两个肿瘤抑制基因 RB 和 p53 。随后, Atephen Friend 于 1986 年对 RB 进行了定位, Wen-Hwa Lee 和 Yuen-Kai Fung 用染色体布移法克隆了 RB ,并认为 RB 失活是癌症发生的原因。 p53 基因发现 10 年后, Bert Vogelstein 小组才于 1989 年研究明白其功能。肿瘤抑制基因和癌基因是对立的两极,不到 15 年的时间生命科学杂志上就充满了这方面的文章。正如 Comings 所预测的那样,肿瘤抑制基因抑制正常细胞的恶性转化,这为继发性恶性肿瘤的发生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公元 1972 年 发现人类基因序列与猩猩有 99% 的类似性。 提出膜的流体镶嵌模型 胚胎转移的早期工作。 美国生物化学家 BergP. ( P. 伯格)、 Jackson D.A. 和 Symons R.H. 首次将剪切后的不同 DNA 分子连接组成新的 DNA 分子,首创 DNA 重组技术。 巴基斯坦裔美国生物化学家霍拉纳合成了含有 77 个核苷酸的 DNA 长链, 1976 年又合成了第一个具有生物活性的基因, 206 个核苷酸的 DNA 长链。 细胞凋亡与肿瘤 ( Apoptosisand cancer ) 20 世纪 60 年代末,肿瘤细胞的自发耗失对肿瘤细胞的生长很重要,虽然这个过程与细胞死亡很相似,但是对其机制我们了解很少。 John Kerr 报道了这种细胞死亡在形态学上不同于坏死,但是直到 1972 年 Johen Kerr 、 Andrew Wyllie 等发现了细胞调亡现象才开始对细胞死亡的这种特殊现象进行研究,并认为调亡不同于坏死,是一种正常的自杀性的程序性死亡。重要的是 1988 年 David Waux 等发现 BCL2 基因(在滤泡性淋巴瘤中发现)可以促进去除生长因子的造血细胞的存活。随后的研究认为 BCL2 不是促进细胞增殖,而是通过延长细胞的生命期限来促进细胞的存活。不久又发现了其它癌基因,如 ABL ,可以抑制细胞调亡。相反,一些研究者报道 MYC 过表达可以诱导调亡,并提出 MYC 诱导调亡是肿瘤抑制的一种机制。肿瘤抑制基因 p53 可以诱导调亡,这更进一步支持调亡是限制肿瘤发生的一种机制。这些发现均表明诱导调亡失败会产生超常增生,然而进一步的突变就会又明显的瘤形成。综上所述,细胞丧失功能到死亡会潜在的导致肿瘤发生,这个观念对肿瘤发生具有革命性意义,并且 对肿瘤治疗产生深深的影响。 公元 1973 年 Cohor S.R. 、 Chang A.C.Y. 、 Boyer H.W. 和 Holling R.B. 首次在体外构建具有功能的细菌质粒。 美国分子生物学家 StanleyCohen (科恩)、美国生物化学家 Herbert Boyer (博耶)合作,完成了将两种不同基因拼接的复合基因引入细菌的实验,并申报了第一个基因重组技术专利。与此同时, Paul Berg 也实现了 DNA 无性繁殖“克隆”。 美国分子遗传学家 StanleyN.Cohen ( S.N. 科恩)将外源 DNA 片段插入大肠杆菌质粒后,生成了一个嵌合质粒。 S.N. 科恩发现当此嵌合质粒重新导入大肠杆菌时,仍具有功能。此后,这成为了外源基因在细菌中克隆的主要方法。 公元 1974 年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成立 DNA 顾问委员会监视重组研究。 Berg P. 等一批著名的科学家提出暂缓进行体外重组实验的倡议书。 公元 1975 年 政府首次对 DNA 重组实验研究作出规定。 BlobelG. 和 Dobberstein B. 提出信号假说。 SouthernE.M. 建立了 DNA 吸印技术。 GrunsteinM. 和 Hogness D.S. 建立菌落膜上杂交技术。 O'FarrellP.H. 建立高分辨双向蛋白电泳。 KohlerG. 和 Milstein C. 建立 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 。 继 Berg P. 倡议书后召开了 Asilomar 会议。 美国分子生物学家吉尔伯特发明了 DNA 碱基的快速分析方法 。 D.Pribnow 报道了 T7 启动子。 英国生物化学家 FrederickSanger ( F. 桑格)建立了 分析 DNA 碱基序列的方法 ,即“加减法”,并不断加以改进, 1977 年又完成了ΦΧ 174 噬菌体全部约 5400 个碱基序列的分析。 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阿西洛马召开国际学术会议,研讨 DNA 重组研究中潜在的危害问题。会后,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起草了有关实验室的防护准则,并于 1976 年公布。 阿根廷免疫学家 C. 米尔斯坦同联邦德国免疫学家 G. 克勒在英国利用细胞融合技术,成功地获得了世界上第一株能稳定分泌单一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开创了应用单克隆抗体的新纪元。 肿瘤微环境( Tumourmicroenvironment ) 环境是细胞的一切。这种现象在 20 世纪 70 年代就已经阐明。 1975 年 Beatrice Mintz 和 Kar Illmensee 研究发现,肿瘤细胞在合适的环境中可以发展成为各型细胞,甚至可以恢复成正常细胞。同时,他们还推测肿瘤发生起始阶段可能并不涉及突变。这些研究深深的影响了 Mina Bissell ,她通过研究发现, RSV 引起的肿瘤也依赖于环境的作用。十年之后,我们开始从分子水平上研究环境与炎症感染过程是怎样影响肿瘤发生的。例如, Bissell 在 1997 年研究显示,在体外和培养细胞中,抑制整联蛋白的功能可以逆转人类乳腺癌的恶性表型。 Leis Parada 和 Harold Moses 的研究表明,在鼠模型中,肿瘤细胞微环境的改变能够影响癌症的发生发展。 公元 1976 年 重组 DNA 技术应用到人基因上。 HozumiN. 和 Tonegawa S. 证实了免疫球蛋白形成的体细胞重组学说。 StehelinD. 、 Varmus H.E. 、 Bishop J.M. 和 Vogt P.K. 发现鸟类肉瘤病毒中含有癌基因。 KanW.Y. 、 Golbus M.S. 和 Dozy A.M. 首次用分子杂交技术用于遗传病( 地中海贫血) 的产前诊断。这是 分子杂交技术首次用于婴儿出生前诊断 。 酵母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表达。 某特定基因的 DNA 被测序。 首次发布重组 DNA 的指导原则。 袁隆平培养杂交水稻。 克隆演变和多步骤肿瘤发生( Clonalevolution multistep tumourigenesis ) 癌症存在遗传基础在 20 世纪早期就得到了认可。此外,肿瘤单克隆起源和多步骤发生也有了证据,例如, Leslie Foulds 描述肿瘤的发生是一个在质上不同阶段的进展性动力学过程,即癌前阶段到癌变和转移。然而,目前最流行的观点是达尔文的进化论和肿瘤的多步骤发生,对此观点贡献最大的是 Peter Nowell 在 1976 年的研究。他把癌症多次突变的观点通过遗传变化的累积和选择引入到了肿瘤发展的一个总框架中。他认为第一步导致细胞在选择优势条件下在一定程度上无限增殖,当然后天的改变如基因组不稳定也会起一定的作用,并且研究了基因组不稳定如 DNA 修复缺陷和有丝分裂异常的潜在机制,以及诸如例子辐射和病毒等不同的致癌因子可以引起遗传改变。他还认为如果能发现染色体的相似变化将会对我们很有帮助,虽然发现了著名的 Ph 染色体,但是在当时仍然很难。接下来的几年,在人类肿瘤中鉴定出了很多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1990 年, Eric Fearon 和 Bert Vogelstein 把这些发现和克隆演变思想总结为一个多步骤肿瘤发生的分子模式。他们认为肿瘤的演化是通过癌基因和抑 癌基因,以及许多恶性细胞群体逐步选择的结果。这个模式总括了癌症发生的所有常见形式,被广泛接受。目前,当我们开始从分子学角度进行治疗时, Nowell 关于个体化治疗的预言很值得借鉴。 病毒癌基因的细胞同系物( Cellularhomologoues of viral oncogenes ) G.S.Martin 鉴定出来 RSV 病毒对细胞转化具有温度敏感性,这说明 RSV 包含癌基因。 Peter Duesberg 和 Peter Vogt 不久就证实 RSV 基因组包含 RNA 序列。 Michael Bishop 等用 cDNA 探针杂交证实 RSV 通过与鸡细胞 c-src 癌基因重组或转导而获得了转化能力。他们用杂交技术探测到在人类和鼠 DNA 中存在许多和 c-src 相似的区域,但是在海胆、植物和细菌中不存在。接着,他们继续研究了 c-src 的基因产物,在鸡、鹌鹑、大鼠和人类成纤维细胞中分离到了一个 60kD 的磷酸化蛋白,该蛋白在化学性质和结构上与病毒蛋白都很相似,此外,在功能上也类似于病毒蛋白的蛋白激酶途径。这些研究首次为健康脊椎动物基因组中存在与病毒癌基因相似的基因提供了证据,同时也证明了 Bishop 的著名假说——我们的体内有癌症种子。这些发现使癌基因研究空前火热,不但鉴定出了 40 多种癌基因,还为控制正常细胞生长的信号传导途径提供了一个框架,而 Bishop 等还为此还获得了诺贝尔奖。
个人分类: 生命科学史|349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生命科学史】生命科学发展大事记5(公元1911 年~公元1948年)
flysui 2013-3-20 19:17
公元 1911 年 出生于波兰的美国生化学家 C. 芬克在英国从米糠中分离出具有活性的抗脚气病的白色晶体,并将这类必需的微量营养物质命名为维生素。这是首次明确提出“维生素”这一概念。 RousP. 发现鸟类致瘤病毒。 英国生化学家 F.G. 霍普金斯用实验肯定了维生素的存在,并提出营养缺乏症的概念。 德国生化学家 O. 瓦尔堡证明在细胞中有一种激活氧的呼吸酶,并发现氰化物能抑制这种酶的活性,提出呼吸作用需要铁参加。 提出生物氧化为脱氢作用。 MorganT.H. 发现雄果蝇某些基因的完全连锁。 公元 1913 年 提出酶动力学理论。 SturtevantA.H. 创用三点测交法并建立连锁距离的概念。 BridgesC.B. 发现减数分裂中染色体不分离现象 , 确证遗传的染色体学说。 公元 1914 年 美国生化学家 E.R. 肯德尔分离出纯的甲状腺素。 在英国曼彻斯特,首次利用细菌处理下水道。 指出生物氧化由铁激活氧而来。 公元 1915 年 美国生物学家 T.H. 摩尔根和他的学生 A.H. 斯特蒂文特、 C.B. 布里奇斯用果蝇为实验材料,通过大量研究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形排列,发现基因的连锁和交换现象,出版了《孟德尔遗传原理》,补充发展了孟德尔定律,提出了现代遗传学的基因学说。 德国化学家 R.M. 维尔施泰特发现在叶绿素分子中镁离子间 4 个氮原子相连 , 而氮则分别位于 4 个闭环的烃链上,从而提出了镁在叶绿素分子中的地位同铁在血红素分子中的地位相当。 英国微生物学家 F.W. 特沃特发现了溶菌现象。 1917 年法国出生的加拿大人 F.H. 德埃雷尔将这种溶菌因素命名为噬菌体。 TwortF.W. 分离病毒。 美国营养学家 E.V. 麦科勒姆发现维生素 A,1922 年 E.V. 麦科勒姆等又发现维生素 D, 并证明其与软骨病有关。他还把维生素分为水溶性和油溶性两大类。 激素与肿瘤( Hormonesand cancer ) 激素与肿瘤( Hormones and cancer ),激素可以影响一些癌症的发生与发展,目前已被我们普遍接受,然而,从最早观察到激素对一些癌症病人有益到发展成以内分泌器官为靶标的第一种药物,已经经历了一百年。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激素有助于一些癌症的治疗,而对雌二醇和乳腺癌关系的研究已产生了很多重要的里程碑式的进展。 1915 年, Abbie Lathrop 和 Leo Loeb 首次提出激素和肿瘤的发生有关,他们对黄体酮和癌症关系的研究具有划时代意义,但是,直到八年之后, Edgar Allen 和 Edward Doisy 才鉴定出黄体分泌的那种物质是雌二醇。接下来的 25 年中, Abraham Lilienfeld 等人研究了女性生殖系统和乳腺癌的关系,提出雌二醇是一种致癌物。 Elwood Jensen 于 1958 年发现了雌二醇受体( ER ), 1971 年他的一项研究(肾上腺切除术对人类乳腺癌的影响)是该领域的一场大革命,提出抗雌二醇化合物可以作为避孕药,并促进了制药业的发展。 Michae Harper 和 ArthurWalpole 于 1967 年研究并详细描述了 ICI , 46 , 474 (它莫酚)等避孕药,但是直到 V.Craig Jordan 的研究才使这些药物被临床采纳。 1992 年, Bernard Fisher 及其同事对它莫酚作为乳腺癌外科手术辅助药物的研究才明确了它莫酚可以预防人类乳腺癌的发生。从此,它莫酚作为不同肿瘤类型的选择性用药纷纷展开,这些药物的成功发展是该领域中的第一个里程碑。 公元 1916 年 德国植物学家 H. 温克勒研究发现,番茄同龙葵嫁接后,在切断处生长出的芽,是四倍体。这是一个用人工方法取得的体细胞异源四倍体(嵌合体)。 公元 1917 年 丹麦植物学家 O. 温厄提出了自然界的四倍体植物是由二倍体突变而成的理论。 美国遗传学家 D. F. 琼斯建立了使玉米高产的双杂交育种法,这是根据 1908 年美国遗传学家 G.H. 沙尔发现的由于自交变弱的品种,通过杂交可以恢复优势的事实提出来的。 BridgesC.B. 发现果蝇染色体的缺失。 CarothersE.E. 发现蚱蜢异型染色体 , 证明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公元 1918 年 德国胚胎学家 H. 施佩曼发现了胚胎诱导作用和在胚胎发育中的“组织者” (organizer) 效应。 MullerH.J. 发现平衡致死。 公元 1918 ~ 1921 年 中国植物学家钟观光 (1868 ~ 1940) 用了约四年时间采集植物标本,足迹遍及华北、长江流域及华南的 11 个省 , 采得标本约 16000 余种 , 此后 , 在北京大学建立了用现代科学分类标记的标本馆。 公元 1919 年 首次在出版物上出现 “生物技术” 一词。 BridgesC.B. 发现染色体的重复。 公元 1920 年 Evans 和 Long 发现基因组。 德国生物学家 J.von 于克斯屈尔发表《理论生物学》把环境概念引入生态学。 BlakesleeA.F. 在曼陀罗中发现各种三体 , 证明各染色体遗传效应的不同。 公元 1921 年 出生于德国,后来到美国的动物学家 / 遗传学家 Goldschmidt R.B. ( R.B. 戈德施米特)发表关于桦尺蛾 (Biston betularia) 的“工业黑化” (industria melanism) 研究的第一篇文章。这是一项持续 25 年之久,首次揭示有关工业黑化和生物演化的关系,阐述了自然选择进化理论。 奥地利出生的美国生理学家 O. 勒维在德国用实验证明,刺激迷走神经后,产生一种使心跳减缓的物质,称迷走神经物质。 中国生物学家秉志 (1886 ~ 1965) 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 ( 原东南大学前身 ) 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大学的生物系(不包括外国教会在中国办的大学)。 公元 1922 年 加拿大生理学家 F.G. 班廷和 C.H. 贝斯特提取出纯胰岛素。 中国科学社委托动物学家秉志、植物学家胡先骕和杨铨 ( 杏佛 ) 三人筹建的第一个中国生物学研究机构──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 , 于 1922 年 8 月 18 日在南京正式成立。 公元 1923 年 阿根廷生理学家 B.A. 奥塞发现垂体前叶对糖代谢,特别是对糖尿病的影响,第一次发现垂体对激素的控制功能。 瑞典物理化学家 T. 斯韦德贝里研制出 第一台超速离心机 。 美国生化学家 E.A. 多伊西分离出雌性激素。 BridgesC.B. 发现染色体易位。 公元 1924 年 德国细胞学家 福尔根发现了核糖核酸( RNA )和脱氧核糖核酸( DNA ) 。 FenlgenR. 和 Rossenbeck H. 发明了特异性 DNA 染色法,即 Feulgen 染色法。 苏联生化学家А.И.奥帕林的《生命起源》出版,提出生命的化学起源学说。 波兰出生的英国生物化学家 D. 基林发现细胞色素。 1927 年又提出生物氧化过程电子传递的初步设想。 公元 1925 年 美国细胞学家 E. B. 威尔逊所著的《发育和遗传中的细胞》一书出版,这是他的《细胞学》 (1896) 一书的第三版,但在内容上作了重大修改和充实。该书总结了经典细胞学方面的研究,并努力在细胞水平上胚胎学和遗传学融汇在一起。 中国生理学家蔡翘发现,在美洲袋鼠的中脑结构上,有一个视觉与眼球运动的功能部位,顶盖前核,又称“蔡氏区”。 SturteventA.H. 分析果蝇的棒眼基因,发现位置效应。 BernsteinF. 对 ABO 血型提出复等位基因控制学说。 公元 1926 年 瑞典生化学家 A. 蒂塞利乌斯同 T. 斯韦德贝里共同 建立电泳法 。 分离出第一个维生素 ,抗神经炎素(维生素 B1 ) 美国生物化学家 JamesB Sumner ( J.B. 萨姆纳)第一个制备获得了一种纯酶的结晶,即 尿素酶的结晶 ,并证明酶的本质是蛋白质。 SturtvantA.H. 发现染色体倒位现象。 T.H. 摩尔根的《基因论》出版( 1928 年修订)。系统地阐述了遗传学在细胞水平上的基因理论。 在英国生理学家 / 药理学家 H.H. 戴尔的建议下,德国药理学家 O. 勒维在自己于 1921 年发现迷走神经物质的基础上,进一步用毒扁豆碱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作用,发现在刺激蛙心迷走神经后,有加强和延长乙酰胆碱的效果,从而证明乙酰胆碱是神经传导的化学递质。 30 年代 H.H. 戴尔作了一系列神经 / 肌肉方面的研究,证明乙酰胆碱是内脏及横纹肌上神经传导的化学递质,对突触传递的化学学说的建立作出了贡献。 公元 1927 年 美国遗传学家 MullerH.J. ( H.J. 缪勒)发现, X 射线照射可以诱使遗传基因发生突变。 英国生态学家 C.S. 埃尔顿所著的《动物生态学》一书出版,强调应对种群进行独立研究。他们的研究工作为种群生态学打下了基础。 美国遗传学家 H.J. 马勒发表了用 X 射线照射果蝇的人工诱发突变的实验报告。 公元 1928 年 英国微生物学家 FlemingA. ( A. 弗莱明)发现青霉素的抑菌和杀菌作用,使人类征服了当时的第一死亡原因,细菌感染。 GriffithF. 发现了肺炎双球菌的“转化”现象。 欧洲开始将 Bacillusthuringiensis (Bt) 应用于试验, 1938 年法国首次将生物杀虫剂商业化。 Karpechenko 将萝卜和甘蓝杂交,首次产生不同种的子代。 中国生物化学家吴宪及其合作者进行了一系列素食与荤食动物的比较研究,证明素食动物在生长、发育等方面差,植物蛋白的营养价值低于动物蛋白等。他们还编制出了中国最早的《食物成分表》。 荷兰出生的美国植物生理学家 F.W. 温特首次发现生长素 中国生理学家朱鹤年的研究表明,美洲袋鼠间脑的室旁核具有神经分泌的特征 奥地利出生的美国生物学家 L.von 贝塔兰菲著的《现代发展理论》和在 1932 年著的《理论生物学》阐述了一切生物是一种在时空上有限的具有复杂结构的自然系统。 俄裔美国生物化学家列文发现,核酸碱基的主要成份是腺膘呤、鸟膘呤、胸腺嘧啶和胞嘧啶。 公元 1929 年 美国生化学家 C.E. 科里夫妇发现肌糖原、血乳酸、肝糖原和血糖之间的转化,后称科里循环。 德国化学家 A. 布特南特提取制备出雄性激素的结晶。 俄裔美国生物化学家 D.A. 列文发现核酸有脱氧核糖核酸 (DNA) 和核糖核酸 (RNA) 之分,但他提出的“四核苷酸结构假说”是错误的。 德国生化学家 C.H. 菲斯克、 Y. 萨巴-罗和 K. 洛曼从肌肉提取液中发现并分离出活性磷酸 ATP , 1935 年 K. 洛曼又阐明了 ATP 的化学结构。 鉴定出“呼吸酶类”为血红素化合物。 中国植物学家李继侗和殷宏章研究发现,光照改变对光合作用速率的瞬间效应。并得出准确的曲线图。 中国古生物、古人类学家裴文中在北京西南约 50 公里的周口店龙骨山发现北京猿人第一个头盖骨及用火遗迹,对研究人类起源有重大意义。 1927 年,北平协和医学院加拿大籍人类学家步达生曾鉴定在该处发现的臼窑化石为一人类新属,并定名为北京猿人 (Sinanthropus pekinensis) 公元 1929 ~ 1934 年 分离出四种类固醇激素。 公元 1930 年 美国国会通过植物专利法案。 JohnH. Northrop 制备了胃蛋白酶结晶和胰蛋白酶结晶。 英国遗传学家 / 生物统计学家 FisherR.A. ( R.A. 费希尔)的《自然选择的遗传原理》一书出版,开始把孟德尔遗传学与自然选择理论结合起来,奠定了群体遗传学的基础。 公元 1931 年 我国生物化学家吴宪提出蛋白质变性现象是由于蛋白质的结构发生了变化,是在蛋白质分子中紧紧缠绕的多肽链变为松散状态的结果,据此提出了蛋白质变性学说。 CrightonH.B. 和 McClintock B. 以玉米为材料证明了染色体的交换重组。 SternC. 以果蝇为材料证明了染色体的交换重组。 WrightS 发表了《 孟德尔群体中的进化 》,构筑了群体遗传学的部分基础理论。 公元 1932 年 德国物理学家 M. 克诺尔和 E. 鲁斯卡研制出 第一台电子显微镜 模型。 1933 年鲁斯卡改进的模型被认为是现代电子显微镜的原型。 德国生化学家 Hans A.Krebs ( H.A. 克雷布斯)同他的助手 Kurt Henseleit ( K. 亨斯莱特)发现尿素合成的鸟氨酸循环,即尿素循环。 美国化学家 H.C. 尤里发现氘。开始了用重元素同位素标记代谢物,进行生物体内代谢途径的研究。 中国植物生理学家汤佩松研究发现,细胞色素氧化酶在植物中的存在及其作用。 中国生理学家冯德培在肌肉放热的研究中,发现了肌肉的“静息代谢能”因肌肉拉长而增加的现象,被称为“冯氏效应”。 1936 ~ 1940 年间,他在中国又开创了神经肌肉接头这一重要研究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有关物理、化学反应方面的研究。 公元 1933 年 美国遗传学家 PainterT.S. ( T.S. 佩因特)研究发现了果蝇唾腺细胞的巨大染色体,为制作详细的染色体图提供了可行的实验材料。 杂交玉米商业化。至 1945 年,杂交玉米已经占美国玉米生产总量的 78% 。 TiseliusA. W. K. 发明电泳的方法 。 公元 1934 年 挪威生化学家 J.A. 福林发现苯丙酮尿症是由于缺乏苯丙氨酸羟化酶所致。 加拿大出生的美国解剖学家 R.R. 本斯利从豚鼠肝细胞中分离出线粒体,开创了细胞器的研究时代。 德国微生物学家 SchlesingerM. ( M. 施莱辛格)研究证明,噬菌体由 DNA 与蛋白质组成。 公元 1935 年 德国生化学家 G.G. 埃姆布登、 O. 迈尔霍夫和 J.K. 帕尔纳斯等阐明了糖原酵解过程的全部 12 个步骤。 美国生化学家 W.M. 斯坦利分离并结晶出烟草花叶病毒。这是第一个被分离并获得结晶的病毒。 奥地利动物学家 / 个体生态学家 K.Z. 洛伦茨发表他的论著《痕迹》,发现动物的本能有些是遗传的,而另一些则是早期生活留下的印痕。 英国植物生态学家 A.G. 坦斯利提出了“生态系统” (SystemsEcology) 的概念。 匈牙利放射化学家兼生物化学家 G.C.de 海韦希制得人工放射性磷,开始了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方法进行生物化学研究。 BeadleG.W. 和 Ephrussi B. 揭示出果蝇眼色遗传的生化机制。 公元 1936 年 德国微生物学家 M. 施莱辛格研究报道,噬菌体的化学成分约含有等量的蛋白质和 DNA 。 认识到维生素为辅酶的组成成分。 美国化学家 A.E. 米尔斯基和 L.C. 波林发展了氢键理论,并提出氢键在蛋白质结构中起着使多肽键形成稳定构形的作用。当变性时,这种氢键被破坏,构形也随之被破坏。 SternC. 发现有丝分裂重组。 公元 1937 年 俄国血统的美国遗传学和进化论学家 Dobzhansky T. ( T. 多布然斯基)发表他的论著《遗传学和物种起源》,把细胞遗传学同进化论相结合,建立了“综合进化论”。 HansA.Krebs ( H.A. 克雷布斯)在英国提出了机体物质能量代谢的公共途径模式“柠檬酸循环”的设想, 1940 年 H.A. 克雷布斯又用实验进行了证实了三羧酸循环机制。 中国生理学家张锡钧创立“迷走神经 - 垂体后叶反射”假说 , 开辟了神经对垂体内分泌调节作用的研究。 肿瘤干细胞 ( Cancer stemcells ) 肿瘤干细胞的观点到 20 世纪 60 年代才得到广泛认可,直到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才分离出这些细胞。实际上,我们对 CSC 的多数理解都源于造血恶性肿瘤的研究。 1937 年, Uacob Furth 首次提到了 CSC ,当时,对白血病源于病毒还是细胞存在争议,但是他们首次发明了定量方法来测量克隆潜能。 Robert Bruce 和 Hugo Van der Gaag 运用集落形成实验( CFU-S )使 CSC 的概念明确化。然而,直到 1994 年, John Dick 及其同事分离并纯化出了 CSC 。目前对实体瘤的研究使 CSC 的观念不再局限于造血恶性肿瘤。实体瘤干细胞的分离使研究者更加坚信癌症治疗的真正的靶不是肿瘤细胞的混合群落,而是少数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 CSC 。目前,我们正在努力阐明 CSC 的调节机制。 公元 1938 年 洛克菲勒基金会主席在理事会年终报告中首先提出了“分子生物”这一概念。从此,“分子生物学”一词得到应用。 美国的生物学家 / 遗传学家比德尔与美国生物化学家塔特姆提出遗传基因通过一定的化学反应起作用的理论。 发现了转氨基作用。 SonnebornT.M. 发现了草履虫的杀伤因子。 AstburuW.T. 和 BellF.D. 首次发表了他们的脱氧核糖核酸的 X 光衍射研究结果。 BernalJ.D. 、 Fankuchen I. 和 Perutz M. 发表了他们的胰蛋白酶和血红蛋白的 X 光衍射研究结果。 公元 1939 年 CyrusH. Fiske 、 Yellapragada Subbarow 和 Kar Lohman 分别发现了 ATP ,发现了氧化磷酸化作用。 EllisM.L. 和 Delbruck M. 揭示了噬菌体的生长情况。 血管发生( Angiogenesis ) 1939 年, Gordon Ide 和他的同事在研究肿瘤周围的血管时提出肿瘤组织本省可能会产生一种血管生长刺激物质。 1945 年, Glenn Algire 等从动力学上对此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发现血供不足的情况下肿瘤不能有效生长,因此,可以通过抑制血供系统来治疗肿瘤。 1968 年, Melvin Greenblatt 和 Philippe Shubik 证实 Ide 提出的血管生长刺激物质确实存在,而且在理论上也能鉴定出来。 Judah Folkman 等于 1971 年从肿瘤萃取液中分离出了肿瘤血管生成因子 TAF ,并提出如果抑制了 TAF 的活性可以阻滞恶性肿瘤的生长,这使对该领域的研究热潮再次升起。但是,直到 18 年以后, Napoleone Ferrara 才纯化并鉴定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基因,随后克隆并进行了功能上的研究,而且,他们用封闭性抗体为 VEGF 刺激肿瘤血管发生和生长提供了最终的证据。基于这些研究, 2004 年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了一种单抗来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 公元 1940 年 英国植物生理学家 R. 希尔检测到离体叶绿体的放氧反应。 英籍奥地利裔病理学家 H.W. 弗洛里和英籍德国裔生化学家 E.B. 钱恩等成功地制备了浓缩的青霉素提取液。 英国生物化学家 A.J.P. 马丁和 R.L.M. 辛格建立色层析法,后来又发展为纸层析法。 PaulingL. 和 Delbruck M. 发表论文阐明量子力学理论在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的作用。 公元 1941 年 “遗传工程”一词得到应用。 美籍德国血统生化学家 FritzA.Lipmann ( F.A. 李普曼)提出了具有高效传递化学能的高能磷酸键这一概念,认识到 ATP 的主要作用在于它是“高能磷酸化合物”,提出了 ATP 循环学说。 美国生化遗传学家 BeadleGeorge W. ( G.W. 比德尔)和生化学家 Tatum Edward L. ( E.L. 塔特姆)合作,提出“一个基因一个酶” 这一假说。 美国生态学家 R.L. 林德曼发表了有关“食物链效率”和“能量金字塔”的研究报告,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研究。 中国昆虫学家胡经甫著所著的 6 卷本《中国昆虫名录》出版。这是他历时 12 年采集、研究的结果。 BernalJ.D. 等对植物病毒进行了 X 光晶体衍射研究。 公元 1942 年 LuriaS.E. 等利用电镜观察了噬菌体的形态和特征。 青霉素大量生产。 美国细胞学家 A. 克劳德分离出核糖体。 德国出生而死于美国的生物化学家 R. 舍恩海默所著的《身体成分的动态》出版 , 大量应用 2H 、 15N 、 18O 、 14C 等重同位素示踪的方法,追踪代谢途径,引出了体内物质不断变化更新的动态概念。 中国植物生理学家罗宗洛及汤玉玮等根据燕麦胚芽鞘试法,以微量元素锰盐 ( 硫酸锰 ) 进行了屈曲试验,发现其与生长素所引起的屈曲度有同样的效应,是微量元素植物生理研究的一项令人瞩目的进展。 公元 1942 年~ 1943 年 德裔美国分子生物学家 / 物理学家德尔布吕克、意大利裔美国微生物学家 S. 卢里亚和美国遗传学家赫尔希合作发现了病毒的复制机制。 1952 年,他们又分别发现在上述复制机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遗传物质是 DNA 。 德国出生的、原来从事核物理研究的美籍生物学家 M. 德尔布吕克和美籍意大利血统的微生物学家 S. 卢里亚研究发现了噬菌体的基因重组和细菌的自发突变。 华裔美国生化学家李卓皓和美国实验生物学家 H.M. 埃文斯合作提取出纯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ACTH) 。以后又在垂体激素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德国动物学家 K.von 弗里施发现蜜蜂用一定的舞蹈形式引导其他蜜蜂到新的蜜源采蜜,并认为这是一种先天性行为。 公元 1943 年 Luria S.E. 和 Delbruck M. 论证抗性是细菌的固有特征,而不是诱变产生的。 公元 1944 年 OswaldT. Avery ( O.T. 艾弗里,美国细菌学家)、 Colin M. Macleod 和 Maclyn McCarty 完成了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揭示了不同品系的肺炎双球菌相互之间的转化因子是 DNA 而不是蛋白质这一事实, 首次证明 DNA 分子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 Chriodinger 发表了《什么是生命》一书,使很多物理学家进入遗传学的研究领域,促进了遗传学的迅 猛发展。 美国女遗传学家 B. 麦克林托克在 30 年代初期研究玉米时发现形成色斑的结构基因 C 。 1944 年她提出“可移动基因学说” , 认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不是完全固定的,可以变换移动 , 有助于说明动、植物某些先天性特征从一个染色体转移到另一个染色体这一现象。这一发现的重要意义,直到 30 多年之后才被重新认识。 奥地利出生的英国物理学家 E. 薛定谔所著的《生命是什么?》一书出版,用统计物理和量子力学的观点探讨生命的本质,指出生命运动服从一般物质运动规律。 出生于俄国的美国微生物学家 S.A. 瓦克斯曼分离提取出第一个能抗结核杆菌的抗生素──链霉素。 美国生化学家 F.A. 李普曼发现在代谢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辅酶 A ,打通了糖酵解、脂肪酸氧化等过程的最终产物进入三羧酸循环的通道。 公元 1945 年 瑞典化学家 U.S.von 奥伊勒阐明去甲肾上腺素贮藏在交感神经细胞间的突触小体内,有力地证明神经传导的化学递质学说。 美国生物学家 K.R. 波特发现内质网。 LuriaS.E. 论证了噬菌体的突变,使噬菌体成为研究遗传学基因重组的重要实验材料。 公元 1946 年 认识到遗传多样性的重要性,美国国会提供经费用于植物资源保护和引种。 美国生物化学家塔特姆与美国遗传学家莱德伯格合作,发现了两种细菌混合培养时发生的 杂交 现象,实现了基因重组。 中国植物学家胡先□和中国林学家郑万钧共同鉴定了 1941 年在四川万县磨刀溪(现属湖北利川)被发现的不知名的大树为水杉 (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 。过去认为水杉早已在白垩纪末绝灭。 中国遗传学家谈家桢提出了“亚洲瓢虫色斑镶嵌显性的遗传理论”。 美国微生物学家 J. 莱德伯格和 E.L. 塔特姆发现细菌的有性繁殖──细菌接合。 LederbergE. 和 Tatum E.L. 利用的杂交获得了细菌的重组子,并证实了噬菌体的遗传重组。 公元 1947 年 发现转座因子或者“跳跃基因”。 挪威科学家弗伯格提出了 DNA 呈现螺旋结构这一设想。 公元 1948 年 EugeneKennedy 和 Albert Lehniger 研究证明了氧化磷酸化在线粒体进行。 法国化学家 A. 布瓦万等和美国生化学家 A.E. 米尔斯基等发现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细胞染色体的 DNA 含量恒定,为分子遗传学提供了论据。 苏联召开了全苏列宁农业科学院会议、会上全盘否定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学。此后李森科在苏联生物界统治了十数年,不但阻碍了遗传学在苏联的发展,也阻碍了遗传学在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 BoivinA. 、 Vendrely R. 和 Vendrely C. 提出了“ Boivin-Vandrely ”法则,即二倍体含有的 DNA 的量是单倍体的二倍。
个人分类: 生命科学史|351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生命科学史】生命科学发展大事记4(公元1840 年~公元1910 年
flysui 2013-3-20 18:59
公元 1840 年 德国化学家 J.Liebig ( J. 李比希)出版了《 Organic Chemistry in Its Application to Agriculture and Physiology 》一书。这本著作可以看作是最早的一部生物化学著作。以此推翻了植物的“腐殖质”营养学说,创立了矿物质营养学说。 公元 1844 年 美国牙科医生威尔斯首次使用了麻醉剂,建立麻醉医学 , 引导医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公元 1848 年 认识到淀粉酶的分解作用,并通过淀粉酶将淀粉变成了麦芽糖。 公元 1848 年 德国电生理学家 E.H. 杜布瓦-雷蒙测定了动物的肌肉与神经处于活动状态时产生的电流。 中国植物学家吴其濬的《植物名实图考》记述了植物 1714 种,每物附图,绘图精审,有的可据以定科或目。它基本上按李时珍的系统进行分类,不同的是取消苔草类,增加群芳类。是 19 世纪中国的一部重要的植物学专著。 公元 1849 ~ 1859 年 法国生理学家 C. 贝尔纳发现并验证了肝脏内的糖原生成作用,血管舒缩神经 , 胰液消化作用 , 箭毒与一氧化碳及其他毒物作用的性质,提出“内环境稳定”的概念。 公元 1850 年 德国生理学家 H.von 亥姆霍兹发现了肌肉收缩时形成的一种酸(乳酸);同时还测定了神经传导速度。 公元 1851 ~ 1855 年 法国化学家 J.B. 布森戈证实植物中的氮来自土壤中硝酸盐;而碳源则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公元 1852 ~ 1855 年 德国生物学家 R. 雷马克与德国病理学家 R.C. 菲尔肖分别认识到细胞分裂的普遍性。 公元 1857 年 法国微生物学家 L. 巴斯德证实乳酸发酵是由活的微生物引起的。提出发酵的“活力论”。 公元 1858 年 德国病理学家 Virchow,R.L.C. ( R.C. 菲尔肖)所著的《细胞病理学》出版,提出了“一切细胞来自细胞”的观点,发展了细胞学说。实际上,上述观点,早在 1855 年他就提出来了。 英国生物学家 C.R. 达尔文与 A.R. 华莱士联合发表阐述生物进化思想的论文,《论物种形成变种的倾向,兼论自然选择法所引起的变种和物种的存续》。 公元 1859 年 英国生物学家 Darwin,C.R. ( C.R. 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第一次用大量事实和系统的理论论证了生物进化的普遍规律,提出了自然选择学说,即著名的进化论,阐明了从猿到人的进化观点,是生物学的一次大革命。 公元 1861 年 德国生物学家 M. 舒尔策研究证实,植物与动物的生活物质和最低等生物的“肉浆”是同一种物质,并统称为原生质。 公元 1861 ~ 1864 年 L. 巴斯德通过实验驳斥了 F.A. 普歇所支持的自然发生说。 公元 1862 ~ 1865 年 德国植物学家 J.von 萨克斯指出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以后又指出叶绿素包含在特殊的小体内, 1883 年该特殊小体被命名为叶绿体。 公元 1863 年 俄国生理学家 И . М . 谢切诺夫研究证实,中脑和大脑里存在着抑制激发脊髓反射的机制,即中枢抑制机制。开创了脑功能的研究。 公元 1864 年 英国解剖学家 R. 欧文描述了 1861 年德国巴伐利亚索尔恩霍芬侏罗纪地层里的始祖鸟 (Archaeopteryx) 的第一个较完整骨骼化石。 公元 1864 年 ErnstHoppe-Seyler 分离出血红蛋白并制成结晶。 公元 1865 年 瑞士生理化学家 MiescherJ.F. ( J.F. 米舍尔)首次发现并分离出核素,即核酸,也叫核质。 奥地利修道士 Mende G.J. ( Mende Gregor Johann , G.J. 孟德尔)宣读并于次年发表了他的《植物杂交的试验》论文,报道他通过豌豆杂交试验所发现的两个遗传学定律,即分离定律与自由组合定律,也被称为“孟德尔定律”,提出了遗传因子学说,开创了遗传学。 公元 1866 年 德国生物学家 E. 海克尔所著的《形态学概论》出版 , 其中首次创用“生态学”一词。该书还建议把原生植物和原生动物合并为原生生物 Drotista ,列为植物和动物之间的第三界。 公元 1868 年 Darwin,C.R. 提出了遗传的“泛生论”。 公元 1869 年 GaltonF. 提出“融合遗传”说,为数量遗传学奠定了基础。 公元 1870 – 1890 年 作物学家利用自然选择学说育种。 农学家利用固氮细菌提高产量。 首次在实验室培育杂交玉米。 公元 1873 年 SchueiderA. 首先描述了有丝分裂过程。 公元 1875 年 德国生物学家 HertwigO. ( O. 赫特维希)指出受精是双亲提供的雄性原核与雌性原核的融合。 公元 1876 年 德国医生 / 微生物学家 R. 科赫发现炭疽病病原体,并创建了细菌的培养技术。 公元 1877 年 R. 科赫发明细菌染色法。 ErnstHoppe-Seyler 创立《生理化学杂志》。 德国水生生物学家 K.A. 默比乌斯提出了生物群落 (biocoenosoe) 的概念。 公元 1878 年 发明首台离心机。 WilhelmK ü hne 提出“酶”的概念。 公元 1879 年 德国生物学家 FlemmingW. ( W. 弗莱明)发现了细胞核内的染色体。 发现有丝分裂是染色体纵裂为二,分别移向两极。 公元 1879 ~ 1884 年 德国细胞学家 Flemming,W. ( W. 弗勒明)阐述了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 德国植物学家 E.A. 施特拉斯布格阐述了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 公元 1880 ~ 1885 年 L. 巴斯德研制出鸡霍乱病疫苗、炭疽病疫苗、猪丹毒疫苗、狂犬病疫苗等。 公元 1881 年 Balbiani,E.G. 在摇蚊幼虫的唾腺中发现了巨型染色体。 公元 1882 年 R. 科赫发现结核杆菌,并证明其传染性。 德国细胞学家 Flemming,W. ( W. 弗勒明)发现了灯刷染色体,并为有丝分裂定名。 公元 1883 年 英国生物统计学家 F. 戈尔顿论述了人体测量、人口数量及其统计方法。为了有目的地改良人类的遗传素质,他创建了“优生学”。他也是生物统计的奠基人之一。 比利时胚胎学家 VanBenedin E. ( E. Van 贝内登)发现卵子中的染色体数是体细胞的一半,而马蛔虫受精卵的染色体为雌性原核与雄性原核染色体之和;最早发现染色体的减数现象。 RouxW. 推测染色体携带遗传因子。 公元 1883 ~ 1885 年 德国胚胎学家 W. 鲁、 E.A. 施特拉斯布格、 O. 赫特维希和 Weismann,A. ( A. 魏斯曼)等提出细胞核或染色体是遗传物质 ( 种质 ) 的载体的设想,即提出了“种质论”。 意大利神经解剖与组织学家 C. 高尔基创建了神经细胞的硝酸银染色法并提出神经系统的网状结构学说。 公元 1884 年 俄国微生物学家И.И.梅契尼科夫发现吞噬细胞。 StrasburgerE. 描述了种子植物的受精过程。 公元 1886 年 发现“组织血红素”,即细胞色素。 德国微生物学家 H. 黑尔里格尔和 H. 维尔法特用实验证明豆科植物能固氮。 公元 1887 年 德国细胞学家 T.H. 博韦里确认生殖性细胞染色体减数现象的普遍性;提出染色体个体性 (chromosome in-dividuality) 学说,导致后来从染色体“行为”来解释孟德尔所发现的遗传学规律。 Weismann,A. 推测在有性生殖的生物中,染色体数目是周期性减半的。 公元 1889 年 西班牙神经组织学家 S. 拉蒙·伊·卡哈尔发现神经细胞的树突和轴突。 癌细胞转移的种子与土壤( Seedand soi hypothesis )假说 英国伦敦皇家医院的一个助理外科医生 Stephen Paget 提出了癌细胞转移的种子与土壤( Seed and soil hypothesis )假说。主张癌细胞通过血液和淋巴转移播种到那里不是随机的,而是一些特定器官组织能够提供适合癌细胞生长环境土壤的结果。 Stephen Paget 还通过分析 735 例乳腺癌病例给予证明。然而该理论长期被学术界忽视。直到 1980 年, Ian Hart 和 Isaiah Fidler 在黑色素细胞瘤的动物实验中,用放射性标记技术证明癌细胞需要从环境中得到合适的营养才能生长,这才使癌细胞转移的种子和土壤假说重新得到重视。 公元 1890 年 第一个蛋白质结晶,卵白蛋白。 德国军医 E.A.von 贝林发现动物感染某些疾病 ( 如破伤风、白喉 ) 后,其血清可产生相应的抗毒素。开创了医学上的“血清疗法”。 肿瘤是一种遗传性疾病( Canceras a genetic disease ) 肿瘤是一种遗传性疾病( Cancer as a genetic disease ),这一事实情况是 1890 年, David vonHansemann 首先认识到的。 David von Hansemann 详细描述了 13 种不同腺癌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情况,发现每个样本都存在着癌细胞的异常分裂像,于是他推断这些异常分裂的癌细胞的染色质会发生变化。到 20 世纪初, Zoologist Theodor Boveri 研究了异常有丝分裂与恶性肿瘤的关系。他的一个重要的创新是设计了一个海胆卵实验,该实验可以诱导多级有丝分裂和染色体异常分离。他发现并命名了有丝分裂纺锤体,推测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对于每个个体在质上都是相似的。他认为异常分裂导致染色体不平衡分离,这在多数情况下会产生有害基因。一次偶然中发现染色体的不正确联合会产生能够遗传的有无限增殖能力的恶性细胞。这些奠定了癌症是遗传性疾病的基础。同时, Boveri 还用自己的观点解释了和癌症相关的许多现象,并且提出了很多大胆的设想和推测,诸如目前我们所说的细胞周期检查点、肿瘤抑癌基因和癌基因。他甚至想象毒药、射线、物理损伤、病原体、慢性炎症和组织修复都 可能会间接促进染色体异常分离或导致染色体不平衡的其它情况,进而与癌症的的发生密切相关。另外, Boveri 还阐明了在一种组织中会出现不同类型的肿瘤、隐形染色体等位基因丢失、癌症易感性的遗传度、癌症在发生和进展上的步骤相似、癌细胞对放疗敏感等。这些观点已经被广泛接受。后来,一些研究者发现了致癌物可以作为诱变剂,这使癌症的遗传学基础更加引人注目。 1960 年 Ph 染色体的发现使此观点得到了更大的支持。与 Boveri 假说密切相关的观点是在癌细胞中,染色体不稳定可以促使染色体异常和突变积累。首次证明癌细胞基因组不稳定的是 Robert Schimke 和他的同事,他们发现癌细胞的耐药基因易于发生不稳定扩增。目前该观点也已被广泛接受,染色体不平衡、突变率增加和其它形式的基因组不稳定都和人类癌症的发展有关。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正在试图解释 von Hansemann 的设想,即染色体异常和基因组不稳定是癌症发生的始动因素。 公元 1890 ~ 1897 年 荷兰医学家 C. 艾克曼在今印度尼西亚发现脚气病同食物中缺乏米糠有关,成为研究 B 族维生素的开始。 公元 1891 年 德国动物学家 HenkinH. ( H. 亨金)发现染色体配对及其分离的减数分裂过程,观察到性染色体“ X ”。 德国生物学家 H.A.E. 德里施发表海胆卵的分裂实验,发现发育到两细胞时期的受精卵依分裂面分开,结果每个分裂球都能发育为完整的、但体形较小的幼体。 Boveri,T. 描述生殖细胞的减数分裂联会过程。 俄国微生物学家 C.H. 维诺格拉茨基发现细菌中的化能自养型细菌──硝化细菌。 公元 1892 年 俄国微生物学家Д.И.伊万诺夫斯基证实烟草花叶病是由病叶的过滤提取液──过滤性病毒感染的。 德国动物学家 A. 魏斯曼所著的《种质论》出版,主张种质可以世代连续相传。 公元 1894 年 EmilFischer 提出了的酶催化作用的“锁 - 匙”学说。 公元 1895 年 RoentgenW.C. 发现 X- 射线。 公元 1896 年 德国化学家 EduardBuchner ( E. 毕希纳)和 Hans Buchner 用无细胞酵母压出液发酵产生了酒精,首次证明离开活细胞的“酿酶”仍具有活性,酵母提取液可催化发酵。 公元 1897 年 德国微生物学家 F.A.J. 勒夫勒与 P. 弗罗施证明,口蹄疫由一种过滤性病毒引起。 BuchnerE. 发现酶。 公元 1898 年 中国思想家严复的《天演论》出版。《天演论》是英国赫胥黎《进化论与伦理学》一书的意译,对中国思想界影响很大,介绍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思想。 BendaC. 发现线粒体。 公元 1899 年 德裔美国生理学家 / 胚胎学家 J. 勒布,在不同时期用不同溶液处理海胆卵,实现完全孤雌发育,得到正常的幼虫。 公元 1900 年 果蝇用于基因研究。 荷兰的 De VriesH. ( H. 德·弗里斯)、德国的 Correns C.E. ( C.E. 科伦斯)和奥地利的 von Tchermak E. ( E.von 切尔马克)分别重新发现了孟德尔遗传规律,即孟德尔定律的第二次发现。 奥地利免疫学家 K. 兰德施泰纳研究发现,用不同人血液中的红细胞和血清作交叉试验,有时出现红细胞的凝集现象。次年发现 A 、 B 、 O 三种血型。 公元 1901 年 DeVries,H. ( H. 德·弗里斯)的著作《突变论》两卷于 1901 ~ 1903 年先后出版,提出“突变”这一概念。 公元 1902 年 认识到蛋白质为多肽链。 首次使用“免疫学”一词。 英国医生 A.E. 加罗德发现黑尿症(现称苯丙酮尿症)是一种由于代谢途径异常而致的遗传性疾病。 美国细胞学家 McClungC.E ( C.E. 麦克朗)提出副染色体 (X) 决定性别的设想。 德国化学家 E.H. 菲舍尔和另一位德国化学家 F. 霍夫迈斯特分别提出蛋白质分子结构的肽键理论。 英国生理学家 W.M. 贝利斯和 E.H. 斯塔林提取出“肠促胰液肽”( secretin )并命名为“激素” (hormone) 。 这是首次提出激素的概念。 И.П.巴甫洛夫首次提出“条件反射”的概念。 SuttonW.S. 和 Boveri T. 同时提出了遗传的染色体学说。 公元 1902 ~ 1903 年 德国生化学家 A. 科塞尔和俄国出生的美国生化学家 D.A. 列文等从胸腺核酸中分析出胞嘧啶。在此前后 (1879 ~ 1909) 。他们和其他科学家合作分析出核酸的 4 种碱基和两种核糖。 分离出第一个激素:肾上腺素。 公元 1902 ~ 1904 年 美国生物学家 / 医生 W.S. 萨顿和德国生物学家 T.H. 博韦里提出由于孟德尔式的遗传 , 即遗传因子同细胞中染色体的行为相平行,所以染色体是遗传物质基础的理论 , 即遗传的染色体学说。 公元 1902 ~ 1909 年 BatsonW 首先提出“遗传学”、“等位基因”、“纯合体”、“杂合体”、“杂 交一代”和“上位基因”等名词与概念。 公元 1905 年 美国细胞学家 / 胚胎学家 / 遗传学家 E.B. 威尔逊和 N.M. 史蒂文斯各自独立地以细胞学上的事实确定染色体同性别的关系。并指出 XX 为雌性, XY 或 XO 为雄性。 公元 1906 年 首次使用“遗传学”一词。 英国生理学家 C.S. 谢灵顿的《神经系统的整合作用》一书出版,该书系统地阐述了中枢神经系统的整合功能,深入地分析了脊髓的反射机制,提出了神经元和突触活动的基本概念。 BatsonW. 和 Punnet R.C. 提出“相引”和“相斥”的概念。 DoncasterL. 和 Raynor G.H. 发现性连锁现象。 公元 1907 年 丹麦植物学家 A.M. 卢茨发现四倍体植物。 HarrisonR.G. 发明组织培养法。 公元 1908 年 法国外科医生,器官移植的先驱和实验生物学家 A. 卡雷尔在美国在体外培养温血动物的细胞获得成功。此后,组织培养方法应用于生物学研究的许多方面。 英国数学家 HardyG.H. ( G.H. 哈迪)和德国医生 Weinberg W. ( W. 魏因贝格)各自独立发现,在一个不发生突变、迁移和选择的无限大的随机交配群体中,其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将代代保持不变,后称哈迪 - 魏因贝格平衡定律。 NilssonE.H. 对数量性状提出多基因学说。 公元 1909 年 丹麦遗传学家 JohannsenmW.L. ( W.L. 约翰森)将遗传因子定名为“基因” (gene) ,并同时提出了 “基因型”( genotype )、“表型” (phenotype) 等遗传学的基本概念。 GarrodA.E. 发表“先天性代谢缺陷”,开创了生化遗传学领域。 JanssensF.A 发现染色体交叉的现象。 肿瘤的免疫监视( Immune surveillance ) Paul Ehrlich 提出了肿瘤的免疫监视( Immunesurveillance )问题。免疫系统有惊人的能力来检测出外源物质,而保留自身。 Paul Ehrlich 深信,在癌细胞中,突变累积和改变了的基因扩增模式也能让免疫系统像清除炎症物质那样破坏癌细胞,并提出免疫系统可以抑制肿瘤的发展。但是,后来开展的免疫治疗并不如 Ehrlich 设想的那样成功。在 1957 年, Richmond Prehn 和 Joan Main 证实并得出结论,肿瘤免疫只对化学致癌物引起的肿瘤起作用,对自发产生的肿瘤无效。从此,开始了这方面的大量研究。 Harold Hewitt 及其同事对这些研究做了总结,认为自发性肿瘤是非免疫源的。然而, Osias Sutman 在 1974 年的报道中提出在化学致癌物引起的肿瘤中免疫监视有效是不正确的。而 Aline van Pel 和 Thierry Boon 发现预防接种可以引起肿瘤的特异性免疫反应。这使肿瘤免疫的研究得到了重新振作,但是他们没有得到有效的免疫反应。 Pierre van der Bruggen 从技术上得到了突破,并证实肿瘤抗原能激发肿瘤特异性免疫反应。 2001 年, Robert Schreiber 重新开始了免疫监视的研究,认为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产生了一个选择压力或者免疫编辑,造成免疫源的减少最终逃离免疫介导的根除。最近, Gerald Willimsky 和 Thomas Blankenstein 提出在老鼠中散发性肿瘤不是失去了免疫源性,而是产生免疫耐受逃离了免疫根除,但是,和肿瘤生长相关的模式仍旧没有明确。然而, Ehrlich 的设想仍旧鼓舞着肿瘤免疫领域的研究,特别是作为肿瘤治疗中的一个有潜力的免疫治疗领域。 公元 1910 年 美国遗传学家 MorganT.H. ( T.H. 摩尔根)发现伴性遗传现象,即连锁定律,第一次用实验证明“基因”坐落在染色体上。 病毒与肿瘤( virus and cancer ) 病毒与肿瘤相关,这种观点可以一直追溯到 1910 年。而 Peyton Rous 则被公认为该领域之父。他的突破性工作是,在一个母鸡上发现了一个梭形细胞肉瘤,并鉴定出了鲁斯肉瘤病毒 RSV 。当时,他的重要发现并没有得到重视,直到 1966 年,在他 77 岁时, Rous 才因该研究获得了诺贝尔奖。 1969 年, Robert Huebner 和 George Todaro 开始了一系列研究,认为多数癌症都是由逆转录病毒基因表达造成的。虽然他们的观点并不完全正确,但是,他们的工作促使了第一个逆转录病毒致癌基因 src 的鉴定。因此,这些突破性工作为癌症领域的其它发现铺平了道路。
个人分类: 生命科学史|278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生命科学史】生命科学发展大事记3(公元1600 年~公元1839 年
flysui 2013-3-20 18:24
公元 1609 年 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 G. 伽利略制造一台复合显微镜,并用于观察昆虫的复眼。 公元 1628 年 英国医生、解剖学家 W. 哈维所著的《动物心血运动的研究》一书出版,建立血液循环理论,奠定了近代医学和生理学的基础。 公元 1660 年 意大利解剖学家 M. 马尔皮基观察到蛙肺里连接动脉和静脉的毛细血管,证实了哈维的血液循环理论。 公元 1665 年 英国物理学家 R.Hooke ( R. 胡克)在显微镜下观察软木切片 , 发现蜂窝状小室 , 称之为“ Cell ”,并发表著作《显微摄影》描述之。 公元 1668 年 意大利医生 F. 雷迪通过蝇卵生蛆的对比实验,为反对自然发生说提供了第一个证据。 公元 1675 年 荷兰人 A.van 列文虎克发明了显微镜。 公元 1675 年 A.van 列文虎克用自制的、当时分辨率最高的显微镜进行了广泛观察,发现了由种种活着的“小动物”组成的微生物世界,同时也发现了人的精子。 公元 1682 年 英国植物学家 N. 格鲁编著的《植物解学》出版,其中也包括植物生理学的研究成果。 公元 1686 年 英国博物学家 J. 雷所著《植物史》第一卷出版,以后继续出版第二、三卷,其中讨论了种的定义。 公元 1727 年 中国医学家俞茂鲲在《痘科金镜赋集解》中记载,人痘接种术起于明朝隆庆年间 (1567 ~ 1572) ;《医宗金鉴》 (1742) 介绍了痘衣、痘浆、水苗、旱苗四种方法。据俞正燮 (1775 ~ 1840) 在《癸巳存稿》 中记载, 1688 年 ( 清康熙二十七年 ) 俄国已派医生来学“人痘法”。 公元 1735 年 瑞典植物学家 inne C.V. ( C.von 林奈)所著的巨著《自然系统》第一版出版,首创物种二名法,把自然界的植物、动物、矿物、分成纲、目、属、种,实现了植物与动物分类范畴的统一,在全世界得 到普遍承认与推广。 公元 1761 年 科尔鲁特以早熟的普通烟草和晚熟的心叶烟草杂交获得了品质优良的早熟杂种一代。 公元 1770 年~公元 1774 年 氧气的发现,经历了一个较为漫长的曲折历程。造成这种曲折的原因尽管是多方面的,但主要还是发现者本人的主观因素所造成的。因此,总结这一深刻教训,可给后人留下许多有益的历史启示。 人类关于氧气的研究,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代。据史书记载,公元 8 世纪,中国就曾经对大气进行过研究,并把大气分为阴阳两部分。到 17 世纪,罗伯特·波义耳( R. Boyle , 1627 - 1691 )在进行抽气机与燃烧实验时,发现了一些奇妙有趣的现象。在真空中,火药环只在受热的地方才燃烧,但一通入空气,立刻全部燃烧。这些燃烧现象,使波义耳得出结论:“空气中有一些活性物质不是被磷的烟雾消耗掉,就是被它驯化”。这给人们以启发,那就是空气中含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气体。此后, R. 虎克( R. Hooke , 1635 - 1703 )也做了类似的燃烧实验,并得出结论,认为空气中存在一种可以溶解可燃物体自身的东西。罗伯特·波义耳和虎克的实验,对发现氧气都是极为有益的。只要沿着这个正确的思路去寻找空气中那种具有活性的物质是什么?氧气就会很顺利地被发现。但科学发现的道路是曲折的。在通往客观真理的征途上,遇到任何一点障碍,都可能使科学家犹豫不前,而大大推迟科学发现的时间。 在氧气发现的过程中,最大的障碍,就是“燃素说”的提出。它使一些科学家步入歧途,茫然而不能自拔。“燃素说”是英国人乔治.恩斯特.史塔尔继承了约翰.约阿希姆.帕克的《地下的自然哲学》中的学说,并综合了各家观点,于 1703 年较系统地阐述和发挥为完整理论的。史塔尔认为,空气中有一种可燃的油状土,即为燃素。史塔尔所说的燃素是“火质和火素而非火本身”,燃素存在于一切可燃物体中,在燃烧时,快速逸出。燃素是金属性质、气味和颜色的根源。它是火微粒构成的火元素。按照“燃素说”的观点,一切燃烧现象,都是物体吸收和逸出燃素的过程。煅烧金属,燃素被释放出来,金属就变成了灰渣。但在金属加热过程中,燃素不能自动分解,必须加进空气,将燃素吸取出来,燃烧才能实现。 18 世纪初斯,这种“燃素说”的理论曾歪曲地说明了大多数化学现象。尽管是歪曲的,牵强附会的,但在当时,却能“自圆其说”,被人们普遍地接受。就这样,“燃素说”统治人们的思想将近一个世纪,把人们从研究和探讨燃烧原因、完全可能导致发现氧气的正确思路,引向歧途,致使氧气的发现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曲折历程。 人类的科学发现,常常是经历了一段艰辛、曲折的摸索之后,又回到原来的出发点。 1774 年,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列( J . Priestley , 1733 - 1804 )又进行燃烧的实验,在给氧化汞加热时,得到一种新气体,这种气体既能助燃,又能支持人的呼吸。事实上,普利斯特列已经得到了氧气,但他不能正确地认识这种气体。普利斯特列由于受“燃素说”的影响,错误地认为,这种新气体是“无燃素的空气”。在普利斯特列之前,瑞典化学家舍勒在加热硝酸盐的过程中,也曾得到这种气体,并发现这种气体能使点燃的蜡烛更加激烈地燃烧。事实上,舍勒先于普利斯特列也独立地获得了氧气,但可惜,舍勒也是“燃素说”的信奉者,他错误地认为,这种气体是“火气”,燃烧正是燃素与火气的结合。 就这样,由于“燃素说”的束缚,在本来已经得到氧气的情况下,还是没有发现氧气。 与此同时,拉瓦锡进行多次反复的实验,又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大胆地提出这样的假设:金属锻烧,并不是放出燃素,而是与空气相结合而成新的化合物。如果这个假设是正确的,那就一定能从这种锻烧后的金属灰烬中再将那部分空气析出。拉瓦锡沿着这个正确的思路,反复做了多次实验,都没有找到理想的物质。当然,这主要是实验条件的限制。正当拉瓦锡一筹莫展的时候, 1774 年普利斯特访问了巴黎。在宴会上,普利斯特列向拉瓦锡介绍了他关于氧化汞加热实验的全部情况。这使拉瓦锡一下子就豁然开朗。拉瓦锡沿着普利斯特列的思路,反复进行了一系列较为精确的定量实验,最后终于找到了他所要寻找的那种纯净的空气,当时他把这种纯净的空气命名为“氧气”。就这样,经历了一段不平坦的道路,终于由拉瓦锡宣告了氧气的发现,从而推翻了长期统治化学领域的“燃素说”,同时,也结束了氧气发现过程中的蒙难史。氧气的发现是化学领域里的一场深刻革命。拉瓦锡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在我叙述了空气从物质中释放出来以及空气与物质结合的全部历史后,这些(解释上的)不同就会充分显示出来。这个目的的重要性促使我全面地从事这一工作,因为我觉得这注定要在物理学和化学上引起一次革命”。发现氧气不是一件寻常的事情,发现者必须具有革命批判的锐气,冲破传统“燃素说”的迷雾,才能见到真理的曙光。所以说,伴随着氧气的发现,必然是化学领域里的一场深刻的革命。 氧气发现的过程,对我们有哪些重要的启示呢?恩格斯在谈到氧气发现时做了如下的概括:“普利斯特列和舍勒析出了氧气,但不知道他们所析出的是什么。他们为‘既有的’燃素说‘范畴所束缚’。这种本来可以推翻全部燃素说观点并使化学发生革命的元素,在他们手中没有能结出果实。但是,当时在巴黎的普利斯特列立刻把他的发现告诉了拉瓦锡,拉瓦锡就根据这个新事实研究了整个燃素说化学,方才发现:这种新气体是一种新的化学元素;在燃烧的时候,并不是神秘的燃素从燃烧物体中分离出来,而是这种新元素与燃烧物体化合。这样,他才使过去在燃素说形式上倒立着的全部化学正立过来了”。恩格斯的这段论述,深刻地阐明了打破“燃素说”旧观念的束缚,是结束氧气发现蒙难史的关键。普利斯特列正是因为相信“燃素说”所以才“从歪曲的、片面的、错误的前提出发,循着错误的、弯曲的、不可靠的途径行进”,尽管他已经得到了氧气,但却没有认识和发现氧气。正如恩格斯所说:“当真理碰到鼻尖上的时候,还是没有得到真理”。 与普利斯特列相反,拉瓦锡正是由于打破了“燃素说”的束缚,才成为化学史上第一个真正发现氧气的人。恩格斯一针见血地指出:“当人们发现燃烧的物体与另一物体即氧气相结合并且已取得了纯氧的时候,就把——然而也还是经过守旧化学家的长斯抗拒之后——这种伪说打破了”。其实,拉瓦锡并不是独立地获得氧气的科学家。普利斯特列也认为,拉瓦锡并不是独立地获得氧气的人。可是,在化学史上这个重大突破却偏偏是拉瓦锡完成的。这也决非偶然。拉瓦锡较之普利斯特列、舍勒等人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真正坚持了唯物主义观点,重视科学实验和定量研究的同时,用批判的态度审查一切旧观念、旧理论,敢于冲破一切传统思想,勇于排除发现氧气征途上的最大障碍——“燃素说”,所以他才成为化学发展史上真正发现氧气的人。 氧气发现的历史给我们最重要的启示,就是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系到一个自然科学家能否建树科学勋业的关键所在。自然科学家的主观因素,常常是加速和延缓一项重大科学发现的直接原因。普利斯特列正是由于形而上学机械论的自然观,使他陷入“燃素说”的泥潭而不能自拔,尽管他已经把氧气拿到手,却未能结出果来;而拉瓦锡却能接过普利斯特列手中的氧气,重新解释燃烧,完成了化学领域里的重大发现。就是拉瓦锡已经使过去在燃素说形式上倒立着的全部化学正立过来的时候,普利斯特列仍对拉瓦锡的氧化学说很不理解,依然固守“燃素说”不放。这就更加有力地说明,一个自然科学家一旦被错误思想所束缚,要踏上真理的道路是多么困难啊!重温氧气发现的历史,我们更加坚信,自然科学家应该是一个自觉的唯物主义者。只有这样,才能在科学的探索中不断地获得由必然到自由的飞跃。 公元 1771 年 英国化学家 J. 普里斯特利用实验证明,绿色植物可恢复蜡烛因燃烧而“损坏”了的空气。 公元 1773 年 发现尿素。 公元 1777 年 法国化学家 A.L. 拉瓦锡确认动物呼吸是一种缓慢的燃烧过程。 公元 1777 年 从橄榄中提出甘油。 公元 1780 年 认识到呼吸即氧化作用。 公元 1791 年 意大利解剖学家 L. 伽伐尼证明用静电刺激蛙神经,能引起与其连接的肌肉收缩;发现了神经的电传导现象。 公元 1796 年 英国医生 E.C. 琴纳最先在欧洲采用牛痘接种法预防天花,发现牛痘疫苗,实现了人体的主动免疫,使人类战胜了天花,开辟了预防传染病的道路。 公元 1797 年 德国胚胎学家 C.F. 沃尔夫在《发生论》中,根据植物器官与鸡胚的发育,阐述了发育的渐成特性,主张后成论。 公元 1798 年 Malthus,T.R. 发表了《人口论》,在此理论的影响下, 1838 年达尔文提出了“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学说。 公元 1802 年 法国生物学家 J.B.de 拉马克和德国博物学家 G. 特雷维拉努斯分别最先采用“生物学” (Biology) 这个学术术语。 公元 1804 年 瑞士化学家 N.T.de 索绪尔阐述绿色植物以阳光为能源,以二氧化碳和水为原料,形成有机物和氧的光合作用过程。 公元 1805 年 法国动物学家 / 比较解剖学家 / 古生物学家 G. 居维叶提出各器官形态结构与功能之间的相关理论。他用比较解剖学方法研究绝灭动物的化石遗骸,提出灾变论。 公元 1806 年 Vauguelin 和 Robiquet 分离获得了天冬酰胺。这是人类分离获得的第一个氨基酸。 公元 1809 年 Lamarck,J.B. ( J.B.de 拉马克)所著《动物哲学》出版。该书系统地论述了物种进化思想,认为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是物种进化的机制。 1820s Justus von Liebig 了提出“燃烧”学说。 公元 1827 年 俄国胚胎学家 К . М . 贝尔发表《论哺乳动物卵的起源》,首次准确地描述了哺乳动物的卵。后来,又分别在 1828 年和 1837 年又出版了《动物胚胎学》专著。这是最早的比较胚胎学著作。 公元 1828 年 德国化学家 Friedrick Wöhler ( F. 沃勒)通过氰氢铵加热获得尿素,并发表论著《论尿素的人工制成》,第一次用非生命物质为原料人工合成原来由生物体自身产生的有机化合物尿素。 公元 1830 年 发现蛋白质。 中国医学家王清任著《医林改错》。他根据对尸体的观察,重新绘制脏腑图 , 改正中国前人旧说 , 正确地区分了胸腔、腹腔的部位,指出隔肌之上只有心脏、肺脏;其余内脏器官均在隔肌之下。记述了气管、支气管和细支气管,纠正了“肺有二十四孔”之误。提出“灵机记性在脑不在心”,还提出听觉、视觉、嗅觉均与大脑有密切联系的看法。 公元 1831 年 英国植物学家 R. 布朗确认植物细胞内有细胞核。 公元 1833 年 Anselme Payen 和 Jean-François Persoz 从麦芽中分离出淀粉酶,这是酶的首次发现与分离。 公元 1833 年 提出催化剂这一概念。 公元 1838 年 Mulder,G.J. 发现了蛋白质。 公元 1838 ~ 1839 年 德国植物学家 Schleidn,M.J. ( M.J. 施莱登)和德国动物学家 Schwann , T.A.H. ( T.A.H. 施旺)通过先后分别发表《植物发生论》、《动植物结构和生长一致性的显微研究》等论著共同建立了细胞学说。
个人分类: 生命科学史|232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生命科学史】生命科学发展大事记2(公元1 年~公元1599年)
flysui 2013-3-20 18:12
公元 23 ~ 79 年 罗马博物学家老普林尼著《自然志》 ( 又称博物志 )37 卷,概述了当时所知的自然知识和技术。 公元 129 ~ 200 年 罗马医生加伦把希腊解剖知识和医学知识系统化,创立人体生理解剖学。 公元 533 ~公元 544 年 中国北魏农学家贾思勰著《齐民要术》,全面地总结了秦汉以来中国黄河中下游的农业生产经验,其中含有丰富的生物学知识。如粟的品种分类,作物与环境的某些关系、一些作物的遗传性和变异性、一些作物的性别以及人工选择的某些成就等。 公元十世纪 中国应用活疫苗预防天花。 1322 年 阿拉伯酋长首次利用人工受精培育良种马。 公元 1452 ~ 1519 年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自然科学家和工程师列奥纳多·达·芬奇由于艺术创作的需要,研究了人体解剖、肌肉活动、心脏跳动、眼睛的结构与成像以及鸟类的飞翔机制等。绘制了前所未有的精确的解剖图,首次提出一切血管均起始于心脏这一观点。 公元 1530 ~ 1536 年 德国植物学家 O. 布龙费尔斯撰写并出版《草本植物志》,摆脱前人书本知识的束缚,根据自己的观察,对植物做了生动逼真的描述。 公元 1543 年 比利时医学家 A. 维萨里所著《人体的结构》出版,首次否定加伦关于血液通过心脏中膈细孔而运行的论点,并作了其他修正,创立近代人体解剖学。 公元 1583 年 意大利医生、植物学家 A. 切萨皮诺以果实为基础提出植物分类系统,完成巨著《植物》一卷。 公元 1596 年 中国药物学家李时珍《本草纲目》 52 卷刻印出版。它记述了丰富的动植物知识,订正前人之误,明确规定部、类、种三级分类程序。分植物为草、谷、菜、果、木五部,分动物为虫、鳞、介、禽、兽、人六部。每部(除人之外)之下又各分若干类。类之下分种。对生物的形态、结构描述之仔细和以此为基础的较准确的分类,均超过了前人。
个人分类: 生命科学史|190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生命科学史】生命科学发展大事记1(公元前8000年~公元前1 年
flysui 2013-3-20 18:07
生命科学发展大事记 来源:汕头大学医学院 公元前8000年~公元前1 年 公元前 8000 年 人类开始栽培作物,比如栽培土豆作为自己的食物。 人类开始驯养牲畜。 公元前 4000 ~公元前 2000 年 古埃及将酵母用于面包和啤酒发酵。 中国开始酿酒。 巴比伦对棕榈实施人工受精。 公元前 5 ~公元前 3 世纪 中国古医书《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成书于公元前 475 ~公元前 221 年 间,对人体内脏的部位、大小、长短及功能已有一定认识,并指出人体的生理功能与生活条件及精神 状态有密切关系。对男女的生长发育过程及生理特征也有比较切实的描述。 中国古书《尔雅》将植物区别为草本和木本,并将相近的物种排在一起,以示同类;将动物分为虫、 鱼、鸟、兽、畜,亦将其中相近的物种排在一起 ; 还使用了“鼠属”、“牛属”、“马属”等名称。 公元前 460 ~公元前 370 年 希波克拉底等建立希腊医学并提出了健康与病态理论,认为人体中的黑胆汁、黄胆汁、血液和粘液是 否处于平衡和有无特殊变化,决定着人的健康与性格 公元前 384 ~公元前 322 年 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描述了 500 多种动物并予以分类,将动物分成有血动物和无血动物。前者又分 成有毛胎生四足类、鸟类、鲸类、鱼类、蛇类、卵生四足类;后者又分成软体类、甲壳类、有壳类、 昆虫类 , 他还对一部分动物做了解剖和胚胎发育的观察。著有,《动物志》、《动物的结构》、《动 物的繁殖》和《论灵魂》等,是最早的动物学研究成果。 公元前 372 ~公元前 287 年 希腊学者狄奥弗拉斯特阐明了动物和植物在结构上的基本区别 , 描述 500 多种野生和栽培植物,著有 《植物志》和《论植物的本源》等。 公元前二百年 中国掌握了豆腐制作工艺。
个人分类: 生命科学史|2326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和艺术是两条平行线,共同解释这个世界
热度 2 alex603 2013-3-9 15:10
这个是高晓松做的节目《晓说》里面的视频。他在里面提到一个观点,科学和艺术是两条平行线,共同解释这个世界。但是这两条直线的发展速度不一样,造成了历史上非常有意思的一些现象。 高晓松出身科学世家,自己又是在清华大学读的理科,后来走上了文艺的道路。以这样的背景来说明这个问题,我觉得是很有说服力的。 下面是他在视频中所说的话,从8:00分开始,我把他的大致意思写了下来。 科学和艺术是两条互相平行的直线,世界就夹在这两条平行线之间。这边是科学,那边是艺术,这个世界就像中间的火车。但是这两条平行线的速度是不一样的,这就是我们看历史能够感觉到比较有意思的地方。有的时候科学发展很快,艺术在后面追赶,有的时候艺术很快,在前面解释了很多东西,但是科学在后面停滞不前。 最开始是,艺术先解释整个世界,因为那个时候科学很慢很慢,一千多年也没什么发展。那个时候把太阳解释为阿波罗或者说是后羿射日,把月亮解释为嫦娥居住的地方。后来科学追上来,说太阳是核聚变,是由无数个核聚变形成的,月亮其实是一颗卫星,是因为反射太阳光的原因才会有阴晴圆缺,并不是艺术所解释的那样。远方其实也并没有,因为你走着走着就会走回来。科学进入一个爆发期,基本上破除了以前艺术所解释的整个世界。人类进入一个昂扬向上的时代。但是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大家发现虽然科学那么繁荣,但是制造出来的惨状,远远超过历史上所有战争死亡的人数。这个时候发现科学有问题,艺术开始蓬勃的发展。一战以后艺术进入一个巨大的蓬勃发展期,从文学到绘画,到哲学各个方面。出现各种各样的主义来解释人类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 现在呢,又处在一个科学超越了艺术的时代。艺术把那些都解释完了之后,发现科学不光是工业时代的那些东西。现在处在信息时代,互联网把一切都打破了,打破了人与人之间的上下级关系, 各种新东西, 各种发明,科技发明一日千里,几乎能做所有的事情。又到了科学在前面领跑,艺术停滞不前的时期。总的来说,当科学前进的时候,实际上是在改善人们的生活,当艺术前进的时候,是在引领人们的精神。通常人们的感受是,当没有人来引领自己的精神的时候,大家会感觉到这是一个平庸的年代,为什么没有大师出来重新塑造我们的理想,重新给我们信仰,让我们前进。在这个时候,知识分子更应该出来,做一些科学之外的努力…… 后面的就不说了。
个人分类: 杂谈|9236 次阅读|3 个评论
政治局委员称:利益格局阻碍科学发展,改革就是拿刀割自己的肉
热度 2 liuli66 2013-3-6 07:35
来源:新京报,20130306 A19 电子版: 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3-03/06/content_415758.htm?div=0 摘录: 汪洋同时表示, “3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新的、系统性的利益格局,存在影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 其中,又有很多是政府的利益问题。 下一步就要破解新的系统性的利益格局,尤其要破解政府部门的利益格局。”   破解利益格局难度大   “下一步尤其要破除政府自身不合理的利益格局”,汪洋说, 即将审议的机构改革方案,目的之一就是破解政府利益格局。 但他坦言,难度很大, “如果说30年前改革解决的是意识形态问题, 那么 现在就是利益问题, 改革实际上就是拿刀割自己的肉 ”。   虽然难度很大,但汪洋强调,“需要全体下决心,必须要坚定信心。这是因为我们有非常坚强的领导核心,‘十八大’报告已经明确: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仍然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个人分类: 杂感|139 次阅读|14 个评论
组学研究是不是未来生命科学发展方向?
pliu1056 2013-2-28 21:09
组学研究是不是未来生命科学发展方向?
组学研究是不是未来生命科学发展方向?http://www.nature.com/news/big-biology-the-omes-puzzle-1.12484 现在组学很热,我实验室在用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组学,脂质组学,相互作用组学,及多组学整合组学进行研究。我今年送出的5篇文章全是组学研究。
374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西文化比较
benlion 2013-2-25 11:03
哲学思辨、逻辑推理是近现代科学发展的基础,信仰的诚实和合作精神是社会成为社会的粘合剂,也是建立法律规范和遵守制度的基础。 俄罗斯约 16 世纪从蒙古汗国独立和发展起来;但是,主体和主流文化传统源自东罗马的东正教 - 教权本位,不同于中国的官本文化 - 官员管理儒生,现代化转型是走向民本或人本的教育和法制。 欧洲中世纪 - 政教合一带来的黑暗,所谓宗教与科学冲突 - 禁锢思想和宗教与科学不分家的冲突。中国千年繁荣 - 政教分离、儒释道分立、私塾教育与科举取士分家等体制的开明带来了创造力。 希腊、波斯、印度、华夏的轴心时代奠基了人类文化模式,往后的文明在这基础上演义,比如,罗马文化源于希腊化时期,中东区域的历史更替,奥斯曼占领拜占庭等,但基调为 4 大区域地缘文化。 西罗马,经历阿提拉、查理曼时期,形成现代意大利、法国、德国的基本地理和文化框架,东欧国家是比较晚的时期,比如,古罗斯、匈牙利、波兰等约 9 世纪之后形成,近代欧洲开始于欧洲大学建立和意大利文艺复兴。 匈奴、蒙古到土耳其等区域文明发展的历史环境是草原游牧,从地中海到大西洋的欧洲是海洋文明形态,日本也以海洋渔业为经济特征,需要冒险和合作精神,而这都不同于中国的农耕文明。 从地理大发现到荷兰渔业,从北海、英吉利海峡区域到英国 - 美国联盟,更是体现出海洋经济和海洋文明模式,需要坚定的信仰、探险和协作精神。 公共意识、群体协作精神匮乏,已经导致中国在工业化过程的社会和环境问题;因此,不仅需要思考科学发展的创造力和思维方式,更需要从历史上探讨中、西方社会的组织和行为模式的文化根源。 - 海内外传奇 -
个人分类: 社会|2578 次阅读|0 个评论
打倒南京大学sci标准,开创科学新时代
热度 25 longfo 2013-2-5 21:30
打倒sci标准制定者 为什么打倒南京大学,因为她开创了一个无耻的时代,把中国带入了一个无底深渊,严重阻碍了中国科学发展进程,南京大学是罪人,应该深刻反省自己的罪行。 sci标准始末 上个世纪 80 年代末,南京大学曲钦岳校长在教师的职称评定中提出:晋升副教授需要一篇、晋升正教授需要两篇国外学术榜( SCI )论文。当时校内的中年教师中相当一部分在解放初学的是俄语,即使后来学习了一点英语,要用专业英语写学术论文还是有相当困难的。这些老师到 60 岁时,尽管在教学和其他方面对学校、对自己所在专业的贡献不小,但大部分作为副教授退休了。当时处于改革开放初期,物质条件仍相当差,在繁重的教学任务和高标准的“学术压力”下,有的老师病了,有的英年早逝。因此“ SCI 政策”在南京大学执行之初,也不是很受欢迎的,有时也会听到“骂声一片”。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上个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国内对“ SCI ”指责的增加,我国学者在国外发表的“ SCI ”论文却愈益增加,影响也随之扩大。这当然不是“骂”的功劳,这与我们国家“国力”的日益强大密切相关。我国绝大多数的教授与科学工作者都在为攻克科学难题、为祖国科学事业的兴旺兢兢业业地工作,其中一个重要成果之一必然是在世界顶尖期刊上的“ SCI ”论文越来越增加,这是无法改变的趋势。也是中国科学研究与国际“接轨”的必然结果。 正确认识sci 这里要区分的是“ SCI 标准”及“如何应用 SCI 标准来衡量学术水平”这两个问题。关于“ SCI 标准”,全世界科技工作者都认为,能在 SCI 期 刊发表科研成果是学术水平高的体现,这不用讨论。正如每年我国高中毕业生必须经过高考才能被选拔进入大学那样,尽管是“一考定终生”、“千军万马走独木 桥”,不甚合理。但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可以代替它,目前还不能不用这种选择人才的方法,否则穷人、父母没有权势但自己有才能的学生永远进不了人民大学的大 门。 “ SCI 标准”在高等学校的设立,尽管开始有很不完善的地 方,但至少对学校中“官本位”体制有一定的制约。以前谁能升教授,副教授,谁能得“国家粮票”(指教育部下达的职称指标)还是“地方粮票”(指学校下达的 职称指标)由领导说了算,由党委书记、主任们说了算。真所谓“领导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领导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成 果、学术水平不是主要的、可有可无的,但与领导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不能不好的。 自从设立“ SCI 标准”后,每年在评职称前,申报晋升职称的老师和研究人员首先要把自己的教学 - 科研成果向全体教职员工展示、然后在学术委员会上做述职报告,谁达到、谁没有达到晋升的要求,领导与群众人人明白。在提升职称问题上,达到一定程度的公正。所以“有标准”比“没有标准”好。 sci严重阻碍了科技发展 问题是出在“如何应用 SCI 标 准来衡量学术水平”这第二个问题上。似乎在目前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本来并不坏,甚至是比较好的建议或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往往就会变异、走样。例 如,在大学里设“教授”,本来是符合教学规律的事情,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大学,都为高水平的教师设有这样的头衔,不过“教授”应该是高校教师中的少数,“讲 师”与“助教”占多数,教授 - 副教授 - 讲师 - 助 教构成教师队伍的“金字塔”。 但是在国内不少大学里,教授是大量的,副教授量少些,讲师更少,助教几乎没有了,形成了所谓“倒金字塔”。有的教师已经离开 教师队伍,到行政管理部门当上了某某“处长”,自己头上还希望戴上“教授”的帽子,这样“教授”怎能不多? 再比如社会上的一般例子,在五十年代,称呼“同 志”,会给人一种高尚、尊敬、亲切、彼此信赖的感觉,现在社会上的“同志”的概念已经变味。当然谁也不会把这种“低俗化”看成中国文化的主流。与这些社会 现象类似的是,几乎在“ SCI 标准”刚在大学里提出的同时,就出现了执行中的偏差。有的教师为了使 SCI 论文的篇数多一些,出现“写短不写长”的现象,正如有的老先生所说,这些老师喜欢写“ letters ” , 少写、不写 “ article ” 。这体现教师队伍中的“浮躁”。 又例如,有位老师在上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期还不知道国外哪些杂志属于自己专业的 SCI 期刊,他应国外某期刊约稿,把一篇长达十五页、包括大量数据的论文寄给该刊物,很快经过评审被录用、发表,发表后才知道该刊物当时还不是 SCI 期刊(几年后才成为 SCI 期刊),所以这篇论文虽然分量重,质量高,但在当时认为不属于 SCI 论文,以至影响作者的职称提升。 另一作者在 SCI 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约几十字的会议摘要(后来被称为“豆腐块文章”),则被认为是 SCI 论文,并获得职称提升。这种“不公”是学校行政管理方面的“浮躁”产生的。因为“ SCI 标准”在操作上的方便性,学校行政管理人员乐于用“统计 SCI 论文数”来管理科研工作、管理教师 ( 当然不是不要统计 ) ,通过统计 SCI 论文来“抓科研”,彰显自己的工作业绩。其实,本身不搞科研、不写 SCI 论 文的行政人员,是无法通过行政手段来抓科研的。 sci的问题还是领导脑子的问题 一个学校的科研成果也不是靠这些行政人员“抓”出来的。大学及科研系统的行政人员要在国家的科学研究事业上 有所作为,要更多地在“搞好服务”上下功夫,包括为本单位科研工作制定好的激励制度,为科研人员创造工作条件,排忧解难等等。 写“ SCI 论文”是为了把科研中的创新成果简练、集中地表达出来,是个并不轻松的事情(尤其是国外 SCI 论文),同样在“应用 SCI 标准来衡量学术水平”这个问题上也不能仅仅通过“统计 SCI 论文数”来简单化。 高等院校的教授不同于研究员,对于教授来说,首先,要求教学质量高,有特色;同时要看科学研究上有没有创新及学术水平。光用 SCI 论文数来要求教授,是把要求放低了,而不是把要求提高了。 学术委员会在对于教师、研究人员、研究生研究能力的评价中,要看 SCI ,但不能把 SCI 论文作为唯一的标准,要着重看作者在自己从事的专业范围内有什么创新及这种创新的水平和价值。 博士研究生是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学研究工作的主力军,但博士生的水平、能力千差万别,所在专业及研究方向也各不一样,因为专业性质的差别,有的专业容易出 SCI 论文(如物理学、化学的一些专业),有的专业(如数学、地学、生物学、医学领域中的一些专业)则不易出 SCI 论文。有的重要成果也不是在三年攻博期间一定能“按时”出来、在毕业前能“及时”发表的。因此对于博士研究生来说,不宜将“发表国外或国内 SCI 论文”作为博士生毕业或获得学位的要求,能在“国家级学会”主办的“核心期刊”上发表一定量的文章就应该认为是达到博士生毕业的水平了。要为博士生创造“宽松”的研究气氛,这样倒容易出成果。 如果靠 SCI 来增加压力,事情会走向反面。另外,有的论文或研究成果水平很高,但不是在 SCI 杂志上发表的,也应该同样认可,这就要靠学术委员会的专家站出来说“公道话”。国家的有关管理部门,在对高校或研究院所进行评估时,也不要 把 SCI 论文作为普遍要求。这是因为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有区别,理科与工科、文科有区别,重点大学与非重点大学有区别,研究型大学与一般大学及职业大学有区别,不能一概而论。 综上所述,对科学水平的评价中,不是要摈弃“ SCI 标准”,而是更合理、科学地应用这个标准,使其更完善(而不是“一骂了之”)。在新的世纪里,随着我国科学研究事业的兴旺发达,这方面的经验将会更多地被创造出来。 南京大学在中国科技史上写下罪恶一笔 对南京大学前校长曲钦岳提出的“ SCI 标准”的“功”与“过”,现在已开始评说,我们相信若干年后我国的科学发展史、中国科学的研究实践会对“ SCI 标准”给出更客观的评价。 现在人们提到 SCI 论文,自然地就想到南京大学,“ SCI 标准” 首先从南京大学被提出来,并被应用到全国,我感到这不是偶然的。 南京大学就好像长三角上的一个弃儿,背靠齐鲁大地,南面东方明珠,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这个学校天生就有一种无法抹去的落寞心态。如何迎头赶上,sci成了救命稻草。可以这么说,从一开始,南京大学就知道单纯依靠sci去评定一个教授肯定是错误的,他还是一门心思乱搞,以至于导致现在这个局面,可以这么说,为了利益无所不用者,对中华民族的危害真的巨大。 综合考核大学有待提高教育部科技部领导的智商 国家领导,教育部部长,科技部部长是不是有智商的人,我认为,脑子不是进水了,是进土了,加了一些水成了泥粑粑,臭不可闻。但是科技的发展的确考研国家领导人的智商,如果为了掩盖个人之上的不足,单纯依靠一个sci统领天下的话,中国难免在十几年,几十年后再次面临被瓜分的命运。 虽然教育部科技部不像兵部那么直接面对外来侵略,但是他所给与兵部的科技支撑是巨大的,他所产生的摆脱对外国科技势力的依赖的力量是巨大的,如果没有足够的智商的话,那么,就像足球一样,令国人所耻笑。 打倒的的确不是南京大学,而是那些智商低的政府官员,没有足够的智商搞不了教育,或许能打得赢美国,打得过日本,但是,科技绝对不是靠打仗的勇气来提升,那绝对是智商。 引用文献: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8fa1d80100ffg9.html
7875 次阅读|39 个评论
SCI ---- 科学计量对科学发展的贡献
热度 6 xupeiyang 2013-1-13 18:49
SCI --- 科学计量对科学发展的贡献 SCI 对世界科学的作用和贡献巨大,特别是对中国的科学发展作用更大,不承认可不行。 没有SCI,就没有中国科学的发展,也没有那么多中国科学家、院士、博士。。。。。。 没有SCI,中国科学不可想象。 SCI 压中国,科学、科学家、博士。。。。。。都是压出来、逼出来的。 有大量文献资料和事实证据,我陆续整理出来。 (Science Citation Index, SCI)是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1961年创办出版的引文数据库。SCI( 科学引文索引 )、EI(工程索引 )、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 ) 是世界著名的三大科技 文献 检索系统,是国际公认的进行科学统计与科学评价的主要检索工具,其中以SCI最为重要。 大家补充讨论 感谢中国科学院孟连生教授(著名摄影家)的作品:SCI之父加菲尔德紧紧地握着许老师傅的手 SCI是美国《科学引文索引》的英文简称,其全称为:Science Citation Index,,创刊于1961年,它是根据现代情报学家加菲尔德(Engene Garfield) 1953年提出的引文思想而创立的。时至今日加菲尔德仍是SCI主编之一。SCI是由ISI( 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 Inc.)美国科学情报所出版。现为双月刊。ISI除了出版SCI外,还有联机型据SCISEARCH。ISTP(Index to Scientific Technical Proceeding)也由其出版。 SCI是一部国际性索引,包括有:自然科学、生物、医学、农业、技术和行为科学等,主要侧重基础科学。所选用的刊物来源于94个类、40多个国家、50多种文字,这些国家主要有美国、英国、荷兰、德国、俄罗斯、法国、日本、加拿大等,也收录一定数量的中国刊物。 SCI收录期刊,主要运用科学的引文数据分析和同行评估相结合方法,综合评估期刊的科学和学术价值,截至目前其收录了 3400余种期刊,覆盖了国际上大多有重要影响的刊物,其收录的80万条论文,集合了各学科的重要研究成果,SCI已逐渐成为国际公认的反映基础学科研究水准的代表性工具,由此,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科学、学术界将其收录的科技论文数量的多寡,看作是一个国家的基础科学研究水平及其科技实力指标之一。就SCI本身来说,其索引功能帮助了世界各地的科技人员获取最需要的文献信息,这也是创始人加菲尔德创办SCI的目的所在,即通过文献搜索的办法,方便各地的科技工作者掌握本领域或即将探索领域的研究数据,从而减轻了不必要的劳动,更好地结合现存的数据进行更一步的研究,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 通过其引文功能,能很快地看到某篇论文是否被他人引用过,引文次数有多少,可以了解某一学科的发展过程。另外,使用SCI还可以了解到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信息,如:有没有关于某一课题的评论?某一理论有没有被证实,某方面的工作有没有被扩展,某一方法有没有被改善,某一提法是否成立,某一概念是否具有创新性等等。因此SCI也具有反映科技论文质量和学术水平的功能。 SCI索引对科技工作者查阅最新文献、跟踪国际学术前沿、科研立项以及在具体的课题研究时及时了解国际动态都有很大帮助。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学术界也是百花齐放,各类刊物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为了更好地与国际科研学术接轨,南京大学率先引进了SCI,并将其作为了科学评价体系,即科技工作者发表论文所在的刊物是否被SCI收录,其影响因子的高低是多少,这决定了对学者理论和研究评价的标准,出现这种现象,国内SCI检测机构纳斯科学论文编辑中心认为还是具有积极的意义,尽管存在了一定局限性,其积极意义将纠正国内学术界、科学界的裙带之风,门派之风,关系之风,SCI严谨、科学的评价结果,对我国科技工作者是一个重要的鞭策,一方面提高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视野,不再是“闭门造车”,另一方面,在与国际的接轨中展示了我国改革开放显著的科研成果。 就目前具有更多争议的命题——SCI究竟是否是衡量国内大学、科研机构和科学工作者学术水平的最重要尺度之一,小编认为,依据我国目前的国情和刊物发展的情况,这种评价标准有必要进行下去,SCI在我国的长远发展,势必刮起一股学术正风,对我国科教事业具有举足轻重的积极意义。 http://www.lunwenchina.cn/index.php?action-viewnews-itemid-9589-php-1
个人分类: 引证分析|3384 次阅读|8 个评论
[转载]陈佳洱院士:勿让商业文化侵蚀科技界
jiaguangjia 2013-1-8 08:46
科研诚信、科技评价等问题,一直是科技界讨论的热点。中科院院士陈佳洱日前表示,现行评价体系的误导和商业文化的侵蚀导致我国科学事业表面上的繁荣,真正有分量的科研工作反而相对较少。 在陈佳洱眼中,科学研究是一项崇尚追求真理的事业,但当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文化的侵蚀使我国科技界的一部分人把科学研究作为谋生获利甚至升官发财的手段,造成学风浮躁、诚信缺失以至于剽窃造假等各种不当行为频频出现,严重影响了科学发展。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科研投入,仅2011年就投入8687亿元,比上一年增长23%。陈佳洱表示,现在科研物质条件好了,不过就科研水平而言,虽然科研文章的数量上去了,有些领域的论文数量还达到世界前几名,但总体的研究水平、质量还是上不去。 陈佳洱说,“质”远远落后于“量”,根本原因在于不少科学研究不是为了探索未知规律,对问题进行长期、系统的研究,而是为了拿到项目资源、得到奖励晋升,造成科研人员热衷于在“高档次”杂志上发表文章。 其次是做科研的生态环境出现了问题。例如,有些大学规定博士生学位答辩前要完成两篇论文,于是“博士生入学后首先想到的是做什么问题好发论文、怎么发这两篇论文,而不是哪个问题有趣、哪个问题意义重大”。 陈佳洱指出,现在流行的所谓“量化”评价体系,实际上只重视表面的数量,对实实在在的贡献重视不够。“你做了这项科学工作后,到底对相关领域的发展有什么推动,或者对于国家社会需求有什么贡献,讲得太少。结果只是以在高档次杂志上发表文章的多少论英雄。” “同行之间的交流也不像国外那么活跃、那么多。因为国内的评价体系讲究文章出来后谁是第一作者、第一单位。大家生怕相互交流后,对方把那个第一拿了去。以上种种都说明,这种量化的评价体系也是不科学的。”陈佳洱表示。 他以日本为例解释说,日本接连拿了好几个诺贝尔奖,原因在于日本不讲表面的量化而讲实在的贡献。在这方面,陈佳洱体会颇深。20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日本科学家小林诚是陈佳洱的朋友。他发表的文章,影响因子只有1,但所做的工作对粒子物理发展有重大贡献。 美国《科学》杂志前任主编也曾告诉陈佳洱,他们“录取文章的标准是新颖性,文章价值究竟多大则由科学家同行自行评价”。所以,陈佳洱觉得,不必把《科学》、《自然》上的文章抬得太高。 近年来,我国科学家也做了一些国际领先的工作,比如大亚湾实验发现中微子新振荡态、中科大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首次在实验中实现了八光子薛定谔猫态等,都是国际领先的研究。陈佳洱认为,这些都来源于十多年工作的积累,可惜总体上这样的亮点还不够多。
123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创新体现在哪里?论文专利能不能衡量?
热度 1 jlugang 2013-1-7 09:27
创新是一个国家的科技力量的源泉,也是一个国家科学发展水平的象征,但是什么是国家发展所需要的创兴,靠什么来衡量国家的科技创新水平,一时很难有确切的定论。 《参政消息》上周六版,刊登一则关于中国创新能力被夸大了的评论。用中国专利的申请数量以及在不同科学发展领域的数量来简单分析了中国这个专利数量第一,尖端专利申请数目很少的国家专利创新事实。 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在2011年受理专利52.6万件,美国相应50.4万件。中国专利申请数目比2000年增长数倍,于己2015年会达到200万件。咋一看数字中国有优势,但是在全球范围一看,中国在下滑,2011年国内向世界发明专利43.6万件,而日本向世界47.2万件,而2011年的批准专利数目只有17.2万件并且其中有35%来自国外。在全球范围内宫内发额只有11.8万件专利获得批准,位于美国日本之后。而在比较前沿的科学领域比如太阳能风能以及地热能专利申请占10%;燃料电池占3%。 这些数据说明中国的数量第一但是质量并不一定前沿。国内申请大量的专利,但是真正转化成成果的太少了,很多专利一直都没有获得批准,直到人老事无,灰飞烟灭。被批准的很多专利由于年费以及其他的管理不善导致郁郁而终。盲目创新带来的部分成果无法转化,一度束之高阁,管理不善,后来者又有无数的重复,或者无人问津。 创新的衡量一度在论文数目有限事实用论文衡量,在论文激增是专利成了指标,等专利及增之后在用什么来衡量创新?这种简单的替代关系显然不全行。合理系统的创兴评价体系值得深度关注。关于专利作为创新指标的问题也曾在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232do=blogid=591393 发表过简单的评论。 是否为创新没有一定的标准,研究项目冠以创新就创新,有专利产生就为创新,深入一点的科学研究就称创新,成立中心研究部门,成立合作研究组织就一定有创新,创新一度变得这么容易,国家为何依然缺乏创新? 靠发明专利来衡量国家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是否值得怀疑,专利的领域衡量指标,加权因素等等没有定论,个人专利发明对于集体专利数量难以融合。专利转化成果难以衡量,专利价值褒贬不一,专利生命长短不定,制度缺失下的质量无保证等等,专利能不能作为国家科技水平? 建立创新性国家是国家发展的长远战略,也是国家科技水平的直接体现,然而什么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以及国民经济提高所需要的创新,研究领域还应该深思熟虑。科学研究与创新有差距,发表科研论类成果是创新的一个步骤,专利发明跟创新也不应该等同而论。不是深挖洞也不是遍地开花。科学技术事业是创新的基础但是不是创新的必然,科学研究活动是创新之的实践之路,但也不是必然途径。国家创新是系统工程,政策先行制度保证之后,力量合理配置才有可能有所成绩。
个人分类: 国家创新|4545 次阅读|4 个评论
研究生文凭不是LV包
热度 5 DNAgene 2013-1-7 08:35
十几年前在法国做博士后时,听说有一种叫LV的包,极其珍贵。此包限量销售, 就像我们国家历史上的粮票、布票一样,要凭票购买,没票,有钱也没用。购买LV包的票就是护照,据说是每个护照只能买一个包。我在路上就曾遇上黄牛党,想用我的护照买一个LV包,好处费象是500法郎(具体数字记不清了)。到现在我也不知道制造LV包的商家叫什么名字,但是我从他们这里知道了“饥渴营销”,懂得了什么是精明的奸商。 饥渴营销,从百度百科上获得的信息是:“ 由于人们珍惜的东西往往是难以得到的东西,所以饥渴营销通常能够充分满足买卖双方的需求,从而伴随着买卖双方共同的高满意度:卖方获得可观的利润,买方得以彰显身份和地位。 ”奸商通过饥渴营销大赚特赚,客户凭借着买到的东西满足虚荣心,显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研究生文凭是LV包吗?估计世界上没人会说是。但很多人内心中就是把研究生文凭当成LV包来思考的。 但是如果忽视掉研究生的科学文化素养的内涵,只看到文凭的外表,把文凭看成是满足虚荣心、彰显身份地位的LV包时,对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的态度就像对待LV包增产一样。拿到了LV包的人,对LV包增产深恶痛绝,LV包的大规模销售,意味着自己身份和地位的降低,自己可能从顶级精英变成普通群众,众人羡慕的目光成为尘封的记忆。LV扩大销售量也买不起LV包的人,也痛恨LV包的增产。原来大多数人和我一样没有LV包,你们一增产,我就要变成被社会遗忘的少数人了。当然要反对你们增产。如果只看重研究生文凭这张虎皮,研究生培养规模扩大确实是严重危害社会稳定。 但研究生不是LV包,教育界不应该“饥渴营销”,不应该想上研究生的人越多、名额限制越紧。 研究生文凭是研究生教育的证书,实质上是科学文化素养的一种表现方式。研究生扩招,(这里不考虑滥竽充数的导师培养的不合格学生)更多的人的科学文化素养提 高一个层次。我们国家要消灭文盲、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目的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大学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就是义务教育之后的进一步、更进一步提高国民的科学文化素养。最早是要消灭文盲,现在要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社会再进步若干年之后,更高层次教育的普及是不可避免的。从教育的根本来说,扩大教育规模,使更多的人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关于研究生扩招的争论应该回归到被教育者的科学文化素质上,这是问题的根本。该不该扩招,应该讨论的是应该不应该有更多的人进一步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回归根本之后,研究生文凭的老牌持有者,他们的优势和地位不是建立在那张纸上,而是建立在他们更早地提高了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的基础上,他们凭借自身素质能够更好、更早地立足于社会,不用担心后来者的竞争。今生不可能读研的人,也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在实践技能等研究生教育不涉及的方面为自己找到合适的生态位,不必因为没有那张纸而烦恼。 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大之后的就业 呢?明清十年寒窗就是读了很多书,做到的人不太多,所以可以当大官。现在几乎每一个人都读了十年书,靠读十年书当大官是不可能了。从这个角度说,读书贬值 在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大之前早就开始了。与历史相比,适度降低就业预期是必需的。研究生就业的好坏,不应该与历史上的研究生比,而应该与没读研究生的同龄人 比。 各大媒体多次报道、很多专家多次指出,研究生教育泛滥、研究生文凭贬值、研究生就业差。如果果真如这些媒体和砖家所说的,参加研究生 考试的肯定只有少数智力低下的傻瓜和极少数为科学不顾一切的痴迷者。事实上,参加研究生考试的人数逐年增加。研究生就业差不差,是自以为是的媒体专家懂, 还是切身利益相关的考试知道?简单评论一下最近的新闻《 考研热遇就业冷:研究生扩招致文凭贬值 》。希望作者用高级动物的大脑思考一下在写文章,就业冷、文凭贬值怎么会与考研热并存呢?研究生教育那么差,考研竟然还很热门。或者研究生教育并没有你们说的那么坏,或者那么多考生都是傻瓜。这里没有第三种可能。 在转基因的争论中,我就曾经呼吁让消费者和生产者(农民)自己做决定,请聪明的专家们省省心(1)。在研究生教育的问题上,规模该多大,应该由教育和被教育的主体自己决定,而不需要高水平的、忧国忧民的砖家领导费心(2-4)。我不仅反对救世主、大救星,也希望我们的社会没有伟人。大家都是平常人,每一个平常人为自己的每一步做自己的决定。 1、 要不要转基因:谁说了算?让小老百姓做一次主吧。 2、 计划经济体制在教育界的遗毒: 招生规模管制 3、 人才培养规模:放弃配给制,实行宏观调控 4、 没脑子vs别有用心: 评武大的“中国研究生教育与学科专业评价”
个人分类: 科学发展与政策|4966 次阅读|31 个评论
[转载]21世纪自然科学发展方向
liyibo666 2012-12-29 17:33
21世纪自然科学发展方向 21世纪生命科学发展模式;常规生命科学分子遗传学(序列决定构象)→反常(修饰也决定构象)→危机(癌、病毒、表观遗传学三大现象困扰,出现前表观遗传学,修补和充实分子遗传学DNA结构模型绝对时空理论缺陷)→科学革命(出现DNA相对论、DNA量子力学、DNA时空统一场,新生物物理学时空理论)→新的表观遗传学常规科学(DNA相对论科学理论)→细胞核分子物理学→DNA、蛋白质粒子物理学→DNA时空物理统一场论→21世纪是生物科学世纪(生命科学领导自然科学、物理学)。以分子遗传学DNA结构模型发展半个世纪的速度来看,要全部成功建立21世纪生命科学发展模式估计最快也要一百年,但"如果理论生物科学家愿意从历史地存在的形态中仔细研究辩证哲学,那末这一过程就可以大大地缩短”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我国己成功建全并应用了21世纪生命科学理论的发展模式。 自然科学发展模式:前科学→常规科学(形成规范)→反常→危机→科学革命(出现新规范)……一切学科的建立都是符合这样发展的模式。在常规科学时期,科学家们被禁锢在一种规范之中,该规范使他们唯一有效的研究和说明的手段,一切研究工作只是该规范的完善与装饰。但是随着常规研究的平稳发展,会遇到一些超越规范的“反常”现象,而且这种“反常”现象会日益增多,这使原有的规范遭遇到了无法解释的困难。于是对旧规范坚信不疑的常规科学家们为应付、适应这种情况而对旧规范进行种种补充和修改,以弥补它的缺陷。于是“危机”便出现了,旧规范迅速失去了控制能力,传统研究随之终结;于是科学革命爆发了,每一次科学革命都将迫使科学界推翻一种盛极一时的科学理论,以支持另一种与之不相容的新理论;每一次科学革命都必然会改变科学所要探讨的问题,改变科学界据以判断是否的标准;每一次科学革命都要求重新构思原来所已完成的研究成果,重新评价原来的事实,建立的新理论永远也不会只是已知科学事实的积累;每一次科学革命都将彻底改变科学的形象,从而也改变了人们的哲学观和对世界的认识。 分子生物科学发展也必然注定这个模式,20世纪Watson和Crick构建了DNA双螺旋结构把我们带入了分子生物学时代。科学认识论它完全改变了我们分子生物世界观,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胜利完成后,众多生物学问题仍然无法解答,一系列疑问依旧困扰着生物学家;为什么具有相同基因型的个体却有不同的表型?为什么克隆动物表现出生长发育的异常甚至易于死亡?另外癌细胞的浸润性、转染性,疯牛病中Prion蛋白质的转染性、各种病毒的转录与感染,蛋白质的时空问题、折叠问题...。越来越多“反常”问题的出现以及表观遗传学基因修饰,在DNA序列没有发生变化时,仅通过基因修饰DNA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就能影响和调节了DNA功能和特性,并且通过细胞分裂和增殖影响遗传的一门新的学科。表观遗传学的出现,修补或充实了DNA绝对时空"中心法则"忽略的两个问题,试图与 DNA一级结构决定论调和它们在时空结构上的矛盾。这些问题都不能用传统的概念给予满意的解释,因此在科学界引起激烈的争论,有关研究的强度和竞争性也随之大大增强。DNA相对论的发现彻底指明了分子生物学DNA结构模型是绝对时空理论,宣告着分子生物学理论的十分危机!这一切都意味着一种新的学科即将诞生。 使分子生物学大为震惊的还有;21世纪之交的分子生物学时期,同样出现了19世纪末所谓的“物理学危机”。其实“生物学危机”是人们认识上出现了问题,而不是分子生物学本身的问题。生物学危机并没有吓倒大多数科学家,他们勇敢地探索着,从而产生了以生物高能物理和以DNA相对论为标志的生物物理学革命,推动着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分子生物物理高能时期重大发现集中在21世纪之交的年代里也绝非偶然,它有着极其深刻的生物学背景和历史渊源。癌是分子核裂变,病毒是生物“自由中子”,表观遗传学一是生物量子力学,它们是21世纪之交的三项伟大发现。这些物理学高能现象出现在生物学中决不是孤立的事件,它们与自然科学发展历史与模式前后呼应。生物学中的“反常”现象的日益增多,于是“危机”便出现,最终导至生物科学革命随之爆发。1944年,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呼吁:生物学研究的新纪元即将开始,物理学家投身到生命科学的研究中去,在新领域里大展宏图。为了揭开DNA结构之秘,一大批优秀的物理学家先后加入到探索队伍中来,说明物理对生物学研究的注重性。直到1953年人类才弄清DNA是呈双螺旋结构的线性分子,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并不是物理学与生物学简单的交叉与揉合,更重要的是对原有两学科的突破与超越,它宣告了生物物理时代的来临。21世纪高能生物物理学研究,己经深入到了分子细胞核水平中去寻找生命的本质规律,为物理认识生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现代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焦点也指出,真核生物的DNA、蛋白质中甲基化水平与细胞癌变密切相关。DNA异常甲基化可引起染色体结构、DNA构型、DNA稳定性及蛋白质因子相互作用方式的改变。都可引起染色体结构、DNA构象改变。DNA时空遗传学也己经告诉我们,表观遗传学实际上是DNA二级结构遗传学在DNA、蛋白质分子中的特异遗传学,它们的时空变化以及相互之间诱导力的分子形态变化,影响和改变了分子表面电荷特性以及分子形态变化,所产生的电荷修饰在DNA、蛋白质中则表现为甲基化、乙酰化等修饰。因此基因表观遗传修饰实际上是DNA、蛋白质空间结构以及时间表达特性的变化。表观遗传学补充了基因"中心法则"忽略的两个问题,即哪些因素决定了基因的正常转录和翻译以及核酸并不是存储遗传信息的唯一载体。决定表观遗传学过程的主要因素为DNA修饰、组蛋白修饰以及非编码RNA调控,这三个因素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如何共同来调节染色质结构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对表观遗传中各种因子的突变导致的疾病的检验与研究将有助我们更加了解表观遗传学机制,并以此为突破口挑战经典的DNA一级结构决定论⑿。可以说,表观遗传学的出现将把传统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引入到DNA时空遗传学领域中去发展,根据现代生物物理理论、哲学研究,DNA时空遗传学的发展将带来一场自然科学[量子力学一样]的革命。 诚然,"如果理论自然科学家愿意从历史地存在的形态中仔细研究辩证哲学,那末这一过程就可以大大地缩短。"然而,历史的发展往往不像人们设想的那样顺利和简单,"历史有它自己的步伐,不管它的进程归根到底是多么辩证的,辩证法往往还是要等待历史很久。"(恩格斯《自然辩证法》)。21世纪DNA时空相对论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时空理论,分子生物学DNA结构模型绝对时空与牛顿经典力学绝对时空同出一辙,人们在分子生物学的限制下费劲地理解着DNA时空与传统的生物学观点。生命科学研究,已经到了必须在观念上发生改变的时候了。表观遗传学的出现,修补或充实了DNA绝对时空 "中心法则"忽略的两个问题,试图与 DNA一级结构决定论调和它们在时空结构上的矛盾。这些问题都不能用传统的概念给予满意的解释,因此在科学界引起激烈的争论,有关研究的强度和竞争性也随之大大增强。DNA相对论的发现彻底粉碎了DNA结构模型绝对时空理论统治分子生物学时代,宣告着分子生物学理论的十分危机!这一切都意味着一种新的学科即将诞生
15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科学计量学、大学评价与科学发展
zhengxuejun 2012-12-29 10:19
摘自: “第七届科学计量学与大学评价国际研讨会”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232-647293.html 1 科学计量学的理论与实践 1.1 理论研究:大数据、 H 指数、齐普夫定律、引文分析 分析科学中的数据(或者也包含引文信息)有助于我们理解知识是如何获取的,知识随时间是如何变化的。 大数据改变了知识的定义,刻意追求准确和客观可能会是误导性的。在大数据背景下,数据越多并不意味着更好。大数据一旦脱离了实际情景,就失去了意义。 齐普夫定律依然是科学计量学的研究热点。 1.2 科学计量学的应用 科学计量学的应用是本次会议的重点和热点内容,众多学者提供了新颖的分析方法和应用工具,探索出科学计量学和其他学科的动态和前沿。 1.2.1 科学计量学应用于咨询 汤森路透公司的 咨询 平台囊括了 PROFILE 、 BENCHMARK 和 CONSULT 三种技术,可以提供机构整体教学科研活动的管理与分析。一方面,它可以帮用户进行机构研究产出与影响力的 标杆分析 ;另一方面,它可以帮用户解决机构发展战略中的个性化需求:锁定机构综合学术影响力,寻找外部 合作目标 。 1.2.2 科学计量学应用于科学发现 利用科学计量学研究团队或人员合作也是近年的研究热点,尤其引入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后,其研究成果的深度、角度和可视化都有更大程度的进步。 有学者对图书馆协作网络的特征和现状作了深入分析,发现中国学术图书馆的协作网络地区可以分为九个,区域协作是主要特征。 985 和 211 大学的图书馆是整个图书馆协作网络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协作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连接了全中国的图书馆。同样也提出了馆际、区际协作的重要性。还有学者利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分析 水资源 管理领域的文献,引入信息熵和层次聚类法从而创新性的提出 突变点识别方法 ,该方法可发现学科主题演变的特征和规律,从而更好的引导学科结构发展。 2 大学评价的多维发展 大学学术评价和大学绩效评价成为本次会议的一大新亮点,这也为大学评价的多维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总的来说,大学评价的研究已突破了原有单纯的“排行榜”范畴,新的研究对象和评价理论应时而生,不断大学评价向着多维方向发展。 2.1 世界大学评价 科研竞争力一向是大学评价研究中的焦点话题,大学科研竞争力创造性的引入了 网络影响力 指标。 2.2 学术评价 大学学术评价是本次会议的热点议题,成为大学评价的又一研究维度,对于高校科研管理具有普遍适用意义。 部分学者就网络环境下学术影响力提出了具体的评价方法。 2.3 绩效评价 绩效评价起源于企业评价,将其运用于大学的评价,将会有不同的方法和产生不同的评价效果。大学的绩效评价可以促进高校的发展从注重“量”转向“质”“量”并重,以“效”体现“质”是绩效评价的“本质”所在。 3 科学评价创新研究 科学评价应该重在测量新见解和新主张,注重创新评价,在把专家评审与定量测量指标相结合的同时,要把计量对象深入到文章的内容之中。科学评价发展的总体趋势为研究更细化、更网络化。 3.1 科学评价研究更细化 首先,科学评价研究对象更加细化。 中国知网提出了把定性评价变成一个可以普遍操作并且效率更高的评价方式的新思路。 其次,科学评价对于学术评价质量要求更高。刘文斌教授“基于期刊早间接收率及引文的科研评估”提出研究论文的质量要重在测量新见解和新主张,研究产出质量的文献计量评估要同时涵盖重要性和影响力两方面。 3.2 科学评价研究更网络化 科学评价被应用到网络软件的应用评价之中,扩展了科学评价的对象和范围,也增加了科学评价的社会实用性,体现了科学评价的社会价值。 随着网络计量学的发展,链接分析的广泛使用,广大学者对各种类型的网站也进行了科学的评价。网站体系是 学术网络空间 的一个典型代表,研究其内部链接情况对揭示学术网络空间的特征具有重要价值。
1776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计量学、大学评价与科学发展
热度 2 邱均平 2012-12-28 18:24
2012 年 10 月 27~28 日,由华中师范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与国际科学计量学与信息计量学学会( ISSI )、国际排名专家委员会( IREG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 USNEWS )和英国《泰晤士报》共同主办“第七届科学计量学与大学评价国际研讨会”在华中师范大学隆重召开。本次会议进一步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适应我国政府管理部门及社会各界的迫切需要,继续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科学计量学与大学评价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推动我国评价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和国际化进程。 会议共举行了 10 场大会专题报告和 2 个分会场报告和讨论。会议为欧洲、美洲和亚洲等各国的同行专家提供一个横向交流的平台,集中探讨当前科学计量学和大学评价相关的热点和前沿内容,与会代表就科学计量学在评价中的应用研究、科学计量学的理论方法创新和发展、大学评价的研究与发展以及科技评价的理论与方法创新研究等主题进行了探讨和交流。 1 科学计量学的理论与实践 计量学产生至今已走过九十多个年头,从最初的文献计量学、信息计量学,逐渐派生了网络计量学,一直到现在的科学计量学和知识计量学的诞生,都显示了计量学的发展。科学计量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的不断深入,带来了科学计量学发展的繁荣,促进了科学计量学研究角度和内容的创新。此次会议,与会代表就科学计量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进行了深入探讨。 1.1 理论研究:大数据、 H 指数、齐普夫定律、引文分析 国际科学计量学与信息计量学学会主席、比利时工业科技学院教授罗纳德 · 鲁索教授作了题为《大数据与信息计量学》的学术报告。数据是当下流行的主题,无疑对学术圈和工业圈都会带来巨大的影响。首先,鲁索教授阐述了大数据的起源并总结了解决大数据问题的三个挑战,并介绍了 CAP 理论和 Amdahl 法则。数据挖掘和知识表示在多种情况下得到应用。接着,鲁索教授带来了一些最新的有关大数据问题的信息计量学研究,最后指出大数据现象的若干道德问题。他在总结时说大数据是个巨大挑战,其存在导致了数据越多反而越难获得的矛盾,因为要找的特定信息可能淹没在 TB 级的数据里。然而数据挖掘处理的方法和结论为这个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因为大数据促使更多人研究其社会和机构背景。其次,分析科学中的数据(或者也包含引文信息)有助于我们理解知识是如何获取的,知识随时间是如何变化的。数学模型在分析大数据时可能会派上用场,当模型很好地拟合时,可用于预测目的并用于指导政策制定。最后,大数据改变了知识的定义,刻意追求准确和客观可能会是误导性的。在大数据背景下,数据越多并不意味着更好。大数据一旦脱离了实际情景,就失去了意义。 在 H 指数研究方面,近年来众多研究给出了 H 指数新的内涵,还出现了 H 指数的衍生系列。台湾大学陈达仁教授在 H 指数及其应用方面有所研究。他指出了当前 H 指数的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当两条 H 指数的曲线交叉时,无法比较哪个 H 指数更能代表研究人员的绩效水平。在此基础上采用 H 指数和 c 参数、 t 参数相结合的方法,对 300 家医学机构的发表的论文和 100 家美国公使的专利被引情况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三者结合的方法能客观准确地反映不同机构的绩效。齐普夫定律依然是科学计量学的研究热点,有学者针对齐普夫定律中的常数 C 进行了定量研究,该学者选用文献计量学的 398 篇文章的摘要进行分析,发现文本的均数、中数和众数的词频非常不稳定;不同文本的 C 值变化很大,可以呈正相关关系、不相关和负相关关系;极高频词的 C 非常接近于 0.1 ;高频词的 C 在 0.1 上下波动,研究得出可以使用常数 C=0.1 来识别高频词。另外还有学者针对普赖斯早年引文网络分布模型进行了改进算法的研究,他们将韦林分布对于参数估计的方法应用在实证中,改进了引文网络分布模型的参数估算方法。 1.2 科学计量学的应用 科学计量学的应用是本次会议的重点和热点内容,众多学者提供了新颖的分析方法和应用工具,探索出科学计量学和其他学科的动态和前沿。 1.2.1 科学计量学应用于咨询 科学计量学应用广泛,其中一项重要的应用就是提供咨询服务。汤森路透科技信息服务有限公司岳卫平博士为与会代表介绍了汤森路透的咨询服务平台。她认为一份完整的发展战略规划,应能满足以下需求:对研究绩效进行评估和标杆管理;精确定位研究人才;展示研究实力并激励高水平研究成果;识别机构研究特色,找准发展方向合理分配研究基金和资源,推动机构长足发展。汤森路透公司的咨询平台囊括了 PROFILE 、 BENCHMARK 和 CONSULT 三种技术,可以提供机构整体教学科研活动的管理与分析。一方面,它可以帮用户进行机构研究产出与影响力的标杆分析:结合研究投入与产出,全面考察研究机构绩效;洞悉机构学科特色,制定差异化发展战略;筛选高效合作伙伴,借助外部合作推动学科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它可以帮用户解决机构发展战略中的个性化需求:锁定机构综合学术影响力,寻找外部合作目标,分析机构学科发展优劣势,评估研究方向可行性,评估机构关键技术价值,促进技术转移与产学研合作,对项目资助对象进行分析与判断等。与会者听取报告后纷纷表示支持汤森路透的咨询服务,也希望尝试应用其咨询服务。 1.2.2 科学计量学应用于科学发现 科学计量学应用于研究科学学已经可以发现学科结构、研究团队或人员结构、研究主题热点等,与会代表分别在此三方面进行了交流。有学者分别利用文献计量学分析方法分析了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方方面面。比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研究员分析了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的国家社科基金论文,对它们的经费投入与论文产出,论文学科分布与特点以及核心期刊论文比例进行了统计归纳,发现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在立项两年后会进入论文成果的发表高峰阶段,其投入—产出效益显著,其资助领域和学科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联系密切并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资助体系中具有领头雁地位。利用文献计量学分析方法可实现数据在同质机构间的比较,具有定量评价的优势,可以作为同行评议等定性研究方法的有益补充,为评价提供依据。 利用科学计量学研究团队或人员合作也是近年的研究热点,尤其引入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后,其研究成果的深度、角度和可视化都有更大程度的进步。天津师范大学刘春茂教授发掘了天津地区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作者关系,利用社会网络图谱分析、中心性分析、凝聚子群分析等方法,中心度高的作者拥有更多的合作关系,中心度低的作者倾向于个人研究,明显体现出马太效应。其中合作关系多是通过同一机构内部组织来实现,强烈的机构内部合作表明跨机构合作的缺乏,而跨机构的合作研究也仅发生在同性质的机构之间(如“高校—高校”),不同性质机构之间(如“高校—企业”)的合作研究很少见。因此跨机构的团队合作在将来的研究中是非常重要的。另有学者对图书馆协作网络的特征和现状作了深入分析,发现中国学术图书馆的协作网络地区可以分为九个,区域协作是主要特征。 985 和 211 大学的图书馆是整个图书馆协作网络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协作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连接了全中国的图书馆。同样也提出了馆际、区际协作的重要性。还有学者利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分析水资源管理领域的文献,引入信息熵和层次聚类法从而创新性的提出突变点识别方法,该方法可发现学科主题演变的特征和规律,从而更好的引导学科结构发展。 2 大学评价的多维发展 大学评价作为科学计量学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其评价中所涉及的相关理论、方法和技术经过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和专业评价机构长期的探索和研究,已取得了大量受到全球各领域认可的理论和实践成果。本次会议秉承历届科学计量学与大学评价国际研讨会关于世界大学评价问题重点探讨的优秀传统,而大学学术评价和大学绩效评价成为本次会议的一大新亮点,这也为大学评价的多维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具体来说,在世界大学评价方面,《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台湾大学和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与会代表分别针对世界大学排名、世界大学科研论文质量排名和世界一流大学与科研机构学科竞争力评价等方面的问题做了报告。在大学学术评价方面,华东理工大学、浙江理工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代表就目前国家和高校都普遍重视的科技创新能力、学术影响力评价以及科研机构认同研究等问题提出了建设性的理论和方法。另有学者也在研究大学绩效评价等问题。总的来说,大学评价的研究已突破了原有单纯的“排行榜”范畴,新的研究对象和评价理论应时而生,不断大学评价向着多维方向发展。 2.1 世界大学评价 科研竞争力一向是大学评价研究中的焦点话题,来自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的赵蓉英教授就此做出了重要报告,指出自从 2004 以来 RCCSE 连续发布和出版了本科教育评价、研究生教育评价、学术期刊评价、世界一流大学评价等一系列研究报告和书籍,已得到了国内外各界人士的广泛认可和使用,在此基础上携手中国科教评价网和武汉大学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共同推出 2012 年世界大学科研竞争力排行榜,由 4 类 32 个排行榜组成。在评价过程中创造性的引入了网络影响力指标,可以作为当前 Web 环境下科研影响力评价的有力补充。另外从报告分析结果可知中国大学的整体科研实力虽有显著提升,但与世界一流大学仍有较大差距,创新型科研成果、高质量高热引论文、学科建设、网络建设、成果公开、社会声誉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来自台湾大学的黄慕萱教授作了以《世界大学科研论文质量评比排名》为题的学术报告,评价中以科研产出、科研影响力和科研表现力为一级评价指标,以 11 年内发表论文总数、当年发文数、近 11 年被引总数、近 2 年被引总数、近 11 年平均被引数、近两年 H 指数、近 11 年高被引论文数和当年高影响力期刊数为二级指标,将论文质量与论文数量权重设为 3:1 ,得到世界科研论文质量最高的前 500 名大学。通过比较台湾高教评鉴中心与上海交大、泰晤士报和 QS 的排名,可以发现各自排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而真正的好大学是那些不管从哪个角度哪家排名都能取得好成绩的大学。另外,黄慕萱教授将大学评价从大到小划分为大学评价、学术评价、科研评价、出版物评价、科研论文评价和 ISI 论文评价 6 个层次的评价,这也为大学评价的多维发展提出了现实性需求,对于我们今后的研究工作具有重大的启发价值和指导作用。另外,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也公布了 2012-2013 世界大学排名结果,可以发现 THE 新的大学排名指标权重的变化,明显减少了主观性过强的专家评议,而增加了更为科学客观的计量评价方式比重。 2.2 学术评价 大学学术评价是本次会议的热点议题,成为大学评价的又一研究维度,对于广大科研工作者、政府机构、高校科研管理具有普遍适用意义。众多学者从当前学术科研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新的研究角度、研究方法和研究技术,为我们进行大学学术评价研究提供了许多新思路。有学者以 WOS 和 EI 数据库收录的教师论文为数据源,从论文的总体收录数量、各学院的创新能力、学科分布、创新团队,创新成果的学术影响力五个层面,对其科研创新水平进行了评估,并得到一些有价值的分析结果,可以作为其他大学学科建设和科研激励奖励政策制定的重要参考。除了对高校整体科研创新能力评价外,部分学者就网络环境下学术影响力提出了具体的评价方法,以弥补当前学术评价中对于网络环境考虑的不足,完善学术评价体系。比如有学者就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文献的学术影响的进行了深入研究,指出通过整合网络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不同的学术观点,进而可以改变学术文献的影响力,在当前网络时代背景下,进一步关注相关问题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另外,还有学者从引用认同的角度,对机构学术影响力与引用认同指标间的相关性进行了深入研究。虽然引用认同的研究方法兴起不久,但其可以很好评价机构的学术影响力和学术地位,其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 2.3 绩效评价 绩效评价起源于企业评价,将其运用于大学的评价,将会有不同的方法和产生不同的评价效果。大学的绩效评价可以促进高校的发展从注重“量”转向“质”“量”并重,以“效”体现“质”是绩效评价的“本质”所在,也是促进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大学办学水平的有力举措。因此,关于大学的绩效评价成为本次会议的一大热点,众多学者从多个的角度选择不同的研究对象,使我们全面深入的了解大学绩效评价的相关理论、方法和实际应用。比如上海市教育评估院的核心评价思想就是,按高校的功能、学科、层次进行分类,另外不同层次的高校可选择不同观测点,同一指标在不同类型高校中权重不同,同一指标在学科性质不同的高校中观测点不同,同一观测点在不同类型高校中评估标准不同,而且指标权重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转移分配,最终可以做到,既实现分类评估,又达到不同类型高校得以混合排序的目的,这对于我们日后的相关研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同时可以为其他地区政府部门的绩效评估提供参考。 3 科学评价创新研究 科学、公平的评价不仅是对科研工作者的肯定,更有利于推动科学的创新与进步。与会代表在总结科学评价的测量标准和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提出科学评价要更加科学,要强调创新评价。经典的测量标准,比如被引总数、平均被引数、除自引平均被引数等,和新出现的测量指标,比如期刊影响因子、 H 指数和 G 指数,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同研究机构的评价指标存在差异,不同学科的评价之间也存在很大差异,这对最终的评价结果都有很大的影响。如何让科学评价更加科学?学者们普遍认为,科学评价应该重在测量新见解和新主张,注重创新评价,在把专家评审与定量测量指标相结合的同时,要把计量对象深入到文章的内容之中。科学评价发展的总体趋势为研究更细化、更网络化。 3.1 科学评价研究更细化 首先,科学评价研究对象更加细化。科学评价突破传统评价对象全而广的约束,具体到了对单篇文献的评价和研究。清华大学文献计量与科学评价中心副主任伍军红认为,评价论文的一般方法——同行评议和科学计量法——存在很大的局限性,针对单篇文献创新性的评价,中国知网在充分转化文献计量学、信息计量学的理论和方法基础上,提出了把定性评价变成一个可以普遍操作并且效率更高的评价方式的新思路。同时利用最新的计算机智能技术,将计量对象深入到文章内容。对单篇文献进行评价研究,细化科学评价对象,开展普遍的创新评价,这是对研究者所做贡献的社会认可,有利于激励创新,实现对创新知识的传承并推进创新文化与科技出版事业的发展。 其次,科学评价对于学术评价质量要求更高。英国肯特大学商学院的刘文斌教授作了以“基于期刊早间接收率及引文的科研评估”为题的学术报告。通过英国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对“科研”的定义,提出研究论文的质量要重在测量新见解和新主张,研究产出质量的文献计量评估要同时涵盖重要性和影响力两方面。专家评审与定量测量的指标相结合,并利用多维角度的评估方法,才能使评价结果更加准确。刘教授与他的团队通过测试 ABS Journal Ranks 与 JRR 和 JIF 的相关性,得出评价过程中必须同时考虑到科研工作者劳动量与科研产出两方面的结论。台湾政治大学图书资讯档案研究所所长蔡明月教授,通过引文数据库的运用与比较研究,指出基于引文分析的研究应当认真细致开展,引文分析的局限、假设和存在的问题也必须充分考虑。 3.2 科学评价研究更网络化 本次大会中,网络软件的应用评价成为一个亮点。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吴建华教授,在报告中对‘ QQ 农场’和‘ Defense of Hidgeon ’的可玩性进行了比较分析。通过教育游戏与纯游戏案例分析的比较评价,阐明了区别于纯游戏,教育游戏的设计应该增加更多的元素,从而提高它的可玩性。科学评价被应用到网络软件的应用评价之中,扩展了科学评价的对象和范围,也增加了科学评价的社会实用性,体现了科学评价的社会价值。 随着网络计量学的发展,链接分析的广泛使用,广大学者对各种类型的网站也进行了科学的评价。本次大会中,网站评价也是与会代表讨论的热点话题。兰州大学图书馆馆长、兰州大学政府绩效评估中心副主任沙勇忠教授,对中国 211 大学网站链接的地理分布及结构进行了分析。沙勇忠教授选择中国“ 211 工程”大学网站为对象,通过地理地图、复杂网络分析法等方法来揭示中国“ 211 工程”大学学术网络的整体状态与地理分布特征,并对其内部结构特征进行考察。大学网站作为大学信息交流的重要门户,其网站体系是学术网络空间的一个典型代表,研究其内部链接情况对揭示学术网络空间的特征具有重要价值。此外,有学者对中国高校图书馆网站进行了研究和评价,分析高校图书馆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并指出对于中国高校图书馆网站的评价应该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从而引导图书馆网站这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科学计量学与大学评价国际研讨会为热爱和忠于科学计量学和大学评价研究的学者提供了学术交流和学术争鸣的平台和机会,它是代表着科学计量学与大学评价领域的国际学术前沿和水平的连续性高层次论坛,具有重要的国际影响力。与会代表的新思想和新成果促进了科学计量学和大学评价发展,经过两天的讨论、交流和分享,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华中师范大学和武汉大学共同举办此次会议,表明我国的科学计量学和大学评价国际化迈进了重要一步。
个人分类: 学术交流活动|6674 次阅读|2 个评论
全球文化的路径
热度 1 benlion 2012-12-28 10:27
所谓中西文化、中西医学的汇合,就是从古代语言的外壳中吸取其内在的思维、技术 和方法 等,转换成为现代文化、现代医学的实质内含,文化进化和科学发展,同样,类同于生物进化的历程。自人类轴心时代 – 希腊、波斯(犹太教)、印度(佛教)、华夏文化模式,经历罗马、中华和阿拉伯文明时期,而在公元 1500 年走向了全球文明时代。 比如, 1) 实验科学的思辨哲学传统与工匠的技艺和模型制作传统等; 2) 系统科学的结构解析方法与模式图形思维方法等结合; 3) 选举、政务官任命和法律制度与选拔、考核和升迁的文官体制结合; 4) 现代西方绘画艺术的油画工具、技法、思想和东方省悟、梦呓、神形相似等艺术风格形成,等。 再如,来源自非洲的摇滚乐艺术、印度安人的雕塑艺术等,融入或嵌入美国文化等。 科学的发展,如同技术的解构与集成,比如,波音飞机与莱特飞机, PC 电脑与巴贝奇计算机,等。 现代系统生物学、系统医学等 * ,也已经脱胎了其文化或传统来源的整体或分解思维,而走向了独立方法体系的科学发展之路。 另外, 哲学的特质 - 哲学就是哲学家的灵魂,而科学是哲学与技术的整合。 哲学家沉思必然是排除外界的干扰,深思熟虑,如同音乐家贝多芬,在沉静的环境 倾 听内心的声音,然后记录下来自“上帝”的音乐。 在以色列和欧洲的日子里,人们常说到的“上帝”和问及的“祖先”等,实际上是指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精神,这只有沉静或禅定的心灵才能感悟到,而人的诞生和人的创造都来自这个宇宙 – 也就是,不存在完全的自由意识,而是必须遵循宇宙规律。 注 * : 4 个学科 - 系统生物学与系统生物工程、系统遗传学与系统医学等; 5 个学派 - 理论(数学)、计算( in silico )、组学( omics )、合成(工程)和网络生物学等。
个人分类: 体制|2565 次阅读|4 个评论
建议国家和地方政府在成人继续教育方面多立一些法
热度 8 zhangyuxiu 2012-12-24 10:31
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和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我省(海南)第六次党代会也提出了坚持科学发展,实现绿色崛起,全面加快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思想。国家和我省形势的发展对公民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成人继续教育为公民素质提高提供了方便、快捷条件。但我国和我省的继续教育却存在着政府重视程度不够;行政干预过多;经费来源得不到保障;各类高校均在争抢成人继续教育阵地;职工工学矛盾突出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和我省成人继续教育的快速发展,只有进一步加强对成人继续教育立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 一、 发达国家成人继续教育立法情况 据文献介绍:美国早期继续教育主要法律依据有《成人教育法》《职业训练合作法案》。法国国民议会颁布了《职业继续教育法》,指出“接受职业继续教育是劳动者的权利,每个劳动者都应享有职业继续教育的机会”;通过了《继续教育补充法》和《新职业继续教育法》,为继续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国家法律保障。德国联邦及各州为成人继续教育颁布了相关法令上百部,几乎涵盖了对所有职业、技能和社会生活领域的继续教育规定。通过立法保障本国继续教育的顺利实施,是发达国家开展继续教育的一条重要经验。 二、 我国和我省成人继续教育立法情况 据文献资料,目前,我国国家层面、专门针对继续教育的法律或国务院行政法规没有或者说很少。除台湾、香港、澳门以外的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 12 个行政区制定了继续教育地方性法规, 16 个行政区制定了继续教育地方政府规章。我省虽然制定了一些继续教育部门规章,但因大部分属于政府规章或部门规章,法律效力不高,执行力不强,容易产生有法不依现象,容易对继续教育工作产生负面影响。目前,指导全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法规或规章尚未出台。 三、 我国和我省实行成人继续教育立法的必要性 对成人继续教育进行立法,可保障成人继续教育稳步发展。同时,我国基础教育有《义务教育法》;职业教育有《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有《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只涉及了成人继续教育中部分问题,不能涵盖全部成人继续教育,完善《教育法》,制定《继续教育法》,可填补我国和我省在法律方面的空白。 四、 对我国和我省成人继续教育立法工作的建议 (一) 从法律上确立成人继续教育地位和作用,规定政府及各部门对成人继续教育应承担的责任和需履行的职责,保证成人继续教育经费来源,使成人继续教育得以蓬勃发展; (二)从法律上确定成人继续教育归属权,通过资源整合,优势互补,以最小投入实现最大产出,明确承担成人继续教育的学校,避免打乱仗、重复投入及普通高校主业不明现象发生; (三)从法律上保障成人继续教育院校自主权,避免过多行政干预现象发生,使成人继续教育更好更快发展; (四)从法律上保障参加成人继续教育人员在岗学习时间和权利、保证其学习费用。(原文侧重于海南,这里有所删改,已作为提案和建议分别交海南省政协和海南省人大)
3332 次阅读|20 个评论
[转载]美丽乡村中的环保屋顶——发明家王武生首创成果惠农一景
热度 3 Wuyishan 2012-12-21 13:13
美丽乡村中的环保屋顶 ——发明家王武生首创成果惠农一景 徐兰山 林均红 (科技日报,2012-12-21) 学习贯彻十八大·记者走基层 在湘鄂交界的长江流域平原农村,一种可完全替代木材的新型环保屋顶悄然兴起,使许多经营建筑用木材的市场黯然消失。近日,记者来到“湖北科学发展第一村”的荆州市拍马村,在该市双店村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亲历了近200户村民住房改建工程运用这项全新科技成果的火热施工场面。 数千年以来,人们一直使用粗细不等的木质檩条做屋顶的建房基本方法。方法虽简单,可是木材结构易变形,建筑时间一长,屋顶便会因木材霉变腐朽而漏水,情况严重时,甚至可造成房屋倒塌。因而这种传统屋顶不得不多次维修更换,给使用木材做屋顶的农民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据了解,农村屋顶使用的木材已成为现今最大的森林资源消耗行为之一。随着环境日益恶化,温室效应的增长,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尤为重要。环保屋顶的发明者、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王武生,长期从事科技发明与创造,拥有几十项发明和专利技术,并在国家A级杂志发表多篇论文。他发明的《汽车碰撞模拟台车》《预紧式吸能式安全带》等专利技术,曾获上海市创造发明奖、全国发明银奖和全国新技术产品金奖。 为解决农村居民因陈旧木质屋顶漏水而带来的种种问题,王武生有意发明一项适合农村推广的环保屋顶。多年反复试验,最终他研发出可替代木材的屋顶结构:采用混凝土预制成空心阶梯构件,施工时把构件铺在山墙上,利用预制件的阶梯斜角盖瓦,形成整体屋顶。 在研发过程中,王武生始终坚持从安全和环保角度出发,改进和完善,先后获得《一种屋顶预制件的防震安装方法》和《具有隔热保温功能的环保屋顶预制件》等两项发明专利。 整个屋顶施工过程无需使用半寸木头,不消耗任何森林资源,内置的特殊钢筋结构还可防雷击、防6级地震、防蛇鼠蚊虫、隔热环保、永不需要更换。较传统木质结构屋顶,这种环保屋顶造价更低,可省钱50%以上,具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在双店村的施工现场,记者看到,一块块混凝土预制件很快被吊装到屋顶,仅半天时间,数名工人便完成了一个施工面积140平方米左右的屋顶安装工作,比传统木质结构施工方法节省了数倍时间。村民老王万般感慨:“荆州市地处长江流域冲击平原,树木多是速生杨,木质脆弱,做成的屋顶常漏雨要修。现在好了,用了环保屋顶,安全踏实,还一劳永逸。” 在城市,屋顶基本采用混凝土现浇工艺,农村房顶为什么不采用这种工艺呢?王武生介绍,混凝土现浇屋顶工艺不适合农村,一因住房施工面积小,规模效益被限制;二来,现浇工艺成倍增加了建设劳动力成本(每平方米达400元),农民基本不愿采用。而环保屋顶除了比现浇工艺更经济外,其隔热效果和防震功能更适合农村地区。 农村建房不需要使用木头做房顶是什么概念?王武生给记者简单算了笔账:每户农民建房平均需要20年树龄的树130棵左右,使用过程中维修更换3次共需170棵树,合计每户300棵树。以荆州市为例,仅规划的169处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平均每个示范点200户,就要消耗20.28万亩森林资源(50棵/亩),相当于北京市每年投资20亿元的造林面积!如果推广到全国,这将是一天文数字。 业内专家认为,环保屋顶的研发成功,是我国建筑行业的又一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据悉,农村推广环保屋顶的良好生态文明效应,已引起国家相关部委的重视,正在组织调研部署推广工作。今年,荆州市政府部门已拨发科技专项予以扶持。
个人分类: 东鳞西爪|3204 次阅读|4 个评论
关于世界末日,没什么营养,勿骂标题党。
dyzero 2012-12-9 23:40
610 次阅读|0 个评论
高校继续教育科学发展的基本条件
热度 1 lgmxxl 2012-12-5 09:35
国家把继续教育放在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上,国务院甚至为此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教育部根据此意见稿制定了《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继续教育工作的意见(草稿)》。但从实践上看,目前高校继续教育仍是一片混乱。突出表现在,高校继续教育被当成为一个教育产业,高校继续教育机构成为一个企业,高校继续教育目标偏离了其正常的轨迹,成为一个为盈利行业。像教育不能完全产业化一样,高校继续教育虽然有产业属性、市场属性,但它更有公益属性。高校继续教育科学发展仍然应该围绕其本来的目标进行。高校继续教育作为国家继续教育的主力军,其科学发展也不能偏离教育公益属性这一轨迹。如此一来,高校继续教育发展就需要一定的外部、内部条件。 从外部条件来讲,关键的是国家对继续教育的定位。我认为对高校学历继续教育,国家仍应该坚持考试入学,注册入学只会使成人学历教育更为贬值。因为实践证明,不具备一定条件的学生要完成专科层次的教育,基本是不可能的事情。再就是需要国家在成人学历教育方面进行国家投入。目前国家对成人学历教育基本没有投入,只是各高校在依托学校的办学资源而已,在成人学历教育低学费的情况下,高校成人学历教育不可能走向科学发展。在非学历的继续教育方面,国家应该完全放开,顺应其产业属性,把它定位为完全的盈利教育形式。 从内部条件来看,以下几个方面影响高校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是高校继续教育要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和好的发展思路。一个好的领导班子可以处理与教师、与上下级之间、与社会、与自己之间的关系;好的领导班子应该具有超前的思想,应该感知社会、企业、市场的变化,并能作为提前的应对;好的领导班子应该不断学习,能够掌握继续教育发展规律、掌握市场规律。 二是有一支过硬的团队。这支队伍包括集中一定的专家、学者;包括有企业工作经验的人员;同时还应该包括乐于奉献、肯于钻研的普通工作者。专家学者的作用是准确把握继续教育发展规律;企业工作者的作用是科学反应企业和市场诉求;普通工作者则善于把继续教育发展思路进行科学合理的贯彻。 三是要不断进行教育教学创新。无论是成人学历继续教育,还是非学历培训的继续教育,都需要面向用户,面向企业,面向市场,面向社会。高校继续教育学院必须根据企业、社会、市场和学员的具体诉求,提供莱单式服务。这就需要对自己的教学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技术进行时时更新。这需要一批有学术眼光的继续教育研究者的有效工作。高校继续教育必须以创新的姿态,跟上甚至超过企业、市场和社会的需要。 四是要有管理先进、科学的制度和机制。继续教育的产业属性、市场属性;继续教育机构的企业属性需要高校继续教育必须有相应的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机制。没有这样的制度和机制,就不能适应外部形势的变化。 五是要有自己的特色教育项目、名牌教育项目。既然继续教育具有产业属,它就需要特色,也需要品牌。只有有了自己的特色,才会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形成不了自己的继续教育特色项目,培育不了自己的品牌项目,高校继续教育就不可能实现最终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
个人分类: 职业与继续教育研究|3145 次阅读|6 个评论
第七届水科学发展论坛第一号通知
zuoqiting 2012-12-1 15:42
第七届水科学发展论坛第一号通知: http://www.waterscience.cn/waterforum/news/news_view.asp?newsid=187
个人分类: 科学研究|321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教育报】把握“四个第一” 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热度 1 毛宁波 2012-11-30 01:47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着力提高教育质量,为高等教育科学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归根结底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确立高校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和教学工作的基础地位,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建设和科学发展。   一是要坚持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第一标准。可以说,大学的全部工作都是为了培养人,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都应服务于人才培养。当前,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在高校已经形成共识,但在实际工作中科研是硬指标、教学是软任务的现象仍然存在,教育教学与其他工作“两条线”、“两张皮”的问题在不少高校还比较突出。对此,高校党政领导一定要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放到人才培养工作上来,切实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作为第一标准,贯穿到高等学校建设发展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   二是要坚持把高水平教师队伍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第一资源。必须把发现、引进、培养、使用优秀教师作为战略任务,加快建设一批敢于创新、勇攀高峰的教学团队。大力实施高校重点人才工程,着力培养一批具有国内外学术影响力的学科优秀人才。高校应舍得开出优惠条件引进和培育一批学术造诣深、能带领本学科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高端人才和领军人才,注重与国内外科研机构、企业合作组建创新团队和教学团队。高职院校应吸收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门技术人员,不折不扣地落实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实践的规定,不断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   三是要坚持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第一要务。高校应牢固树立多样化人才和人人成才观念,努力造就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人才;树立终身学习和系统培养观念,促进文理交融,着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注重师生互动,鼓励教师在教学中突出启发性、灵活性和创造性,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传授型教学方式,探索学生自主学习模式,努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切实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践教学比重。探索建设高校教学联盟,打破学校之间、专业模块之间的壁垒,推进跨专业、跨学科、跨学校的学分互认,使学生能最大限度地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和内容。大力推进人才培养的国际化。   四是要坚持把体制机制改革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第一动力。通过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强化对高校育人要素的统筹,以改革带动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高。全面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落实校长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第一责任人的责任。进一步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保障高校按照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开展工作;探索教授治学治教的有效途径。完善高校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建立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保障体系和监测体系。进一步优化经费支出结构,切实加大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投入力度。总结推广高校组建理事会、董事会的成功经验,加快形成全社会共同育人的长效机制。
个人分类: 中国大学逸事|3223 次阅读|0 个评论
【光明网】临沂大学处长辞职当教授的另类解读
毛宁波 2012-11-26 13:40
近日,山东临沂大学完成了新一轮专业技术岗位全员竞聘,8位具有正高职称的在职处长“辞官从教”,一心一意当起了教授。此事许多媒体的介绍都把它归为打破“官本位” 回归“学本位”,认为是我国高校提高质量、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现实要求。据介绍,临沂大学以“导向教学、导向科研、导向高层次人才”为此次专业技术竞聘的基本原则,把高层次、高职称、高学历人才向教学和科研一线引导,为此,大幅提高了教授的津贴待遇,教授最末位四级岗位的津贴每月也要比“处长”多20%,教授三级岗位每月津贴比“处长”多40%,特聘教授二级岗位的岗位津贴则是教授四级岗位的5倍左右。特聘教授一级岗位的津贴根据教授个人贡献大小,一般在150万元到200万元左右;贡献特别突出者,另外获赠价值300万元的一套别墅。面对如此巨大的“倾斜”,有能力的处长们纷纷弃官从教,此次辞职的有社科处处长、教务处长、科研处长等学校“要害”部门处室的“一把手”。   无论如何,把高校的重心向教师倾斜,对高校来说都是一种进步。此前人民网有一篇报道“高校教师生存现状调查:争相奔钱奔官”也引起很大反响,描绘的是高校目前的现状,据介绍,因为行政部门掌握了学校的机会和资源,纯从事教学的教授们缺乏影响力,对能否申请到资源缺乏确定性,一些教授争当处长,甚至当科长。兼任行政职务和专业技术职务,成为高校里的行政人员名利双收的一种典型方式。研究称,高校行政部门负责人常常挤占教师的职称名额。一位受访的老教授说,“我在学校兢兢业业干了20多年,成果按说不少,但是到现在没有评上教授。新来的党委书记没有专业,没有教过课,却理所当然地变成了教授。”报告认为,实际中看来,这一做法能帮助行政人员掌握双份的好处,例如掌握校内科研经费,自己给自己设置和批准课题,自己给自己验收成果。至于“小金库”、经费分拨中的权钱交易等等,更是不一而足。所以说,临沂大学的做法刚好反其道而行之,而且应该是今后高校岗位设置的一个方向。   然而,我对这个报道却有另外的一种解读:高校中的一部分人,成为利益获取的优势竞争者,普通教师还是处于弱势,特别是缺少一个安心搞教学和科研的环境。我们从临沂大学对教授岗位的要求便可见一斑:教授三级岗位,任期内必须获得国家科学技术一等奖额定位次或者二等奖前五位,获得国家教学成果特等奖额定位次或者一等奖前五位,获得全国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前五位或者二等奖前三位或三等奖首位;或者首位发明专利两项以上,并在实践中推广应用,创造经济价值1000万元以上。所有的要求还是围绕项目和奖项设置,而这些东西,普通教师要获得,难度可想而知,而有各种头衔和职务,包括担任过各种职务的人则占尽优势。只看那些从行政岗位转向教师岗位者的升迁轨迹便可见一斑。报道中那位原社科处处长可说是这样的典型,这位已经在正处级岗位上干了12年的处长,是在7年前评上教授的,现在又说“由于长期从事繁忙的行政管理工作,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深入的教学和科研”。那么,当初评教授他是因为教学和科研的业绩评上的吗?显然不是,而在如今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深入的教学和科研的情况下,显然他也不会有让人信服的成果,更不要说教学了,又凭什么能聘上教授的岗位呢?   所以说,临沂大学对教授岗位的设计应该有这样的限制:必须在教学和科研岗位工作若干年限或达到多少工作量,使得行政人员的转岗也要有一个过渡,防止那些逐利而去抢占高级岗位的人再次伤了兢兢业业干教学和科研的老师的心。让行政人员专心做管理,让普通教师专心做学问,这件事情,说容易也容易,但且有很长的路要走呢! http://health.gmw.cn/2012-11/26/content_5796072.htm
个人分类: 中国大学逸事|3039 次阅读|0 个评论
处长辞职当教授的另类解读
热度 77 mdzhao 2012-11-25 11:34
近日,山东临沂大学完成了新一轮专业技术岗位全员竞聘,8位具有正高职称的在职处长“辞官从教”,一心一意当起了教授。此事许多媒体的介绍都把它归为打破“官本位” 回归“学本位”,认为是我国高校提高质量、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现实要求。(具体报道见 http://politics.gmw.cn/2012-11/25/content_5789524.htm )据介绍,临沂大学以“导向教学、导向科研、导向高层次人才”为此次专业技术竞聘的基本原则,把高层次、高职称、高学历人才向教学和科研一线引导,为此,大幅提高了教授的津贴待遇,教授最末位四级岗位的津贴每月也要比“处长”多20%,教授三级岗位每月津贴比“处长”多40%,特聘教授二级岗位的岗位津贴则是教授四级岗位的5倍左右。特聘教授一级岗位的津贴根据教授个人贡献大小,一般在150万元到200万元左右;贡献特别突出者,另外获赠价值300万元的一套别墅。面对如此巨大的“倾斜”,有能力的处长们纷纷弃官从教,此次辞职的有社科处处长、教务处长、科研处长等学校“要害”部门处室的“一把手”。 无论如何,把高校的重心向教师倾斜,对高校来说都是一种进步。此前人民网有一篇报道“高校教师生存现状调查:争相奔钱奔官”(见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11/272053.shtm )也引起很大反响,描绘的是高校目前的现状,据介绍,因为行政部门掌握了学校的机会和资源,纯从事教学的教授们缺乏影响力,对能否申请到资源缺乏确定性,一些教授争当处长,甚至当科长。兼任行政职务和专业技术职务,成为高校里的行政人员名利双收的一种典型方式。研究称,高校行政部门负责人常常挤占教师的职称名额。一位受访的老教授说,“我在学校兢兢业业干了20多年,成果按说不少,但是到现在没有评上教授。新来的党委书记没有专业,没有教过课,却理所当然地变成了教授。”报告认为,实际中看来,这一做法能帮助行政人员掌握双份的好处,例如掌握校内科研经费,自己给自己设置和批准课题,自己给自己验收成果。至于“小金库”、经费分拨中的权钱交易等等,更是不一而足。所以说,临沂大学的做法刚好反其道而行之,而且应该是今后高校岗位设置的一个方向。 然而,我对这个报道却有另外的一种解读:高校中的一部分人,成为利益获取的优势竞争者,普通教师还是处于弱势,特别是缺少一个安心搞教学和科研的环境。我们从临沂大学对教授岗位的要求便可见一斑:教授三级岗位,任期内必须获得国家科学技术一等奖额定位次或者二等奖前五位,获得国家教学成果特等奖额定位次或者一等奖前五位,获得全国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前五位或者二等奖前三位或三等奖首位;或者首位发明专利两项以上,并在实践中推广应用,创造经济价值1000万元以上。所有的要求还是围绕项目和奖项设置,而这些东西,普通教师要获得,难度可想而知,而有各种头衔和职务,包括担任过各种职务的人则占尽优势。只看那些从行政岗位转向教师岗位者的升迁轨迹便可见一斑。报道中那位原社科处处长可说是这样的典型,这位已经在正处级岗位上干了12年的处长,是在7年前评上教授的,现在又说“由于长期从事繁忙的行政管理工作,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深入的教学和科研”。那么,当初评教授他是因为教学和科研的业绩评上的吗?显然不是,而在如今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深入的教学和科研的情况下,显然他也不会有让人信服的成果,更不要说教学了,又凭什么能聘上教授的岗位呢? 所以说,临沂大学对教授岗位的设计应该有这样的限制:必须在教学和科研岗位工作若干年限或达到多少工作量,使得行政人员的转岗也要有一个过渡,防止那些逐利而去抢占高级岗位的人再次伤了兢兢业业干教学和科研的老师的心。让行政人员专心做管理,让普通教师专心做学问,这件事情,说容易也容易,但且有很长的路要走呢!
个人分类: 其他|21942 次阅读|125 个评论
别急着对科学网博客失望
热度 7 libseeker 2012-11-23 16:42
下午读到科学网精选博文《越来越无聊的科学网博客》(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16896-635377.html ),明明发现“失望之三”有问题,但虑及大概属于爱之深,责之切,还是随手点了个“推荐”(此时已有80多人推荐),准备在“评论”中指出问题。后来发现该文无法“评论”,因此选择“留言”:“《越来越无聊的科学网博客》虽然点了“推荐”,但文中的失望之三,明显着急了,存在严重误读。那篇文章,碰巧笔者也读了,人家的题目是《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经费真的很重要吗?》,作者本身就是人文社科领域研究人员,原文无问题。望明察。” “失望之二”中提到“著名博主陈安”,作为在科学网上有些日子的博主之一,笔者认为陈安的言论不至于过于不靠谱。特此“索隐”了一下。原文为11月21日精选博文《要做好科研,请到中科院!》,现显示“无权查看”( 注: 发完博文之后点击了一下,发现可以打开。不知神马情况?)。尽管如此,但可以通过搜索引擎读到该文内容的。“其实,中科院也就不到10万人的科研队伍(这个数字可能还包括加上行政管理服务人员),最近一段时间多开了几个所,可还是规模很小,全部中科院人马加总起来甚至还不如中国某一所著名大学的规模大呢。”其实这种表述应该是没有问题的,我随手搜索了一下某所大学,链接到其简介页面,“在校全日制学生68132人,其中博士生、硕士生25095人,本专科生41381人,留学生1547人,进修生109人,另有成人教育学生63170人,其中成人本专科生16663人,网络本专科生46507人。”,而“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有教师6540人,其中教授1638人 ,博士生指导教师1186人 。”从“规模”(不是教职工数)看确实是超过10万人了。笔者检索的某所并不一定就是陈安说的那一所,但已说明此言不虚。 《越来越无聊的科学网博客》作者“写这篇博文时,我内心是很激动的,因为我难以容忍科研人员犯如此多的常识性错误。”,由上看来“硬伤”不少。笔者认为,科学网博客是一个很好的精神家园,其稳定且少污染(主要指杂七杂八的广告),在诸多博客平台中属难能可贵。虽然科学网博客有种种不足,但是实在不必急着对科学网博客失望。笔者期望科学网博客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兼容并包,群策群力,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个人分类: 闲情偶寄|3947 次阅读|19 个评论
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热度 4 zbt92 2012-11-23 14:49
文/水博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和谐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和谐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和谐,通常包括人与人的和谐和人与自然的和谐两个方面。 关于人与自然的和谐,有学者强调只有提倡 “ 敬畏自然 ” 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然而,现实当中能够实现和谐与否,并不取决于你自己的意愿、态度。例如,印度洋发生的大海啸夺走了 20 多万人的生命,让数以亿计的生灵涂炭。让我们看到了大自然这个无情的杀手,并不会因为你敬畏它的态度,而产生一丝一毫的怜悯。 在我国历史上,为了让黄河不泛滥,盖庙求神,烧香磕头,甚至给河婆娶妻的敬畏活动,从来也没有断过,但是,结果怎么样呢?几千年来黄河一天也没有怜悯过敬畏它的人们。三年两决口,十年一泛滥,百年一改道,数以万计的敬畏者成为白骨。然而,到了中国解放以后,我们不再敬畏河神,而是通过各种工程措施大胆的改造黄河、控制黄河,使它彻底的结束了任意肆虐的历史。这说明了什么呢 ? 说明主观愿望不能代替客观现实。和谐只能是我们努力奋斗的目标,而绝不能把它当成一种手段。如果你一相情缘的把和谐当成手段,那大自然决不会因为你的态度,就对你网开一面。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也是一样。光使用和谐的手段,决不可能达到和谐的目的。在国际关系上,是不是我们国家自己不要军队了,国际上就能和平了呢?在国内,是不是我们取消了监狱、警察,社会就和谐平安了呢?不可能吧? 毛泽东所提倡的“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曾经被人当作“不和谐”的嘲笑对象。但是,仔细想想却非常有哲理。任何和谐都不是我们自己一厢情愿就能办到的。通过奋斗和斗争求得和谐,才是我们人类实现和谐社会的应有态度和可能途径。 总之,和谐只能是目的,不能作为手段。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类与普通动物截然不同,靠敬畏自然期盼和谐的是动物,通过改造自然创造和谐的才是人类。所以,仅仅依靠敬畏自然的态度,绝不可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反之,相信用科学的态度来“改造自然”并在某种程度上主动的“驾驭自然”之后所创造出人类文明,却能让人类走向人与自然和谐的美好明天。 (本文为作者在长沙举办的《水电人的梦想》演讲大赛所做报告中的部分内容)
3582 次阅读|4 个评论
略谈封建影响和科学发展
黄安年 2012-11-19 11:39
略谈封建影响和科学发展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2 年 11 月 19 日 发布 近代科学的发展是在文艺复兴、思想启蒙运动和西方古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上兴起的 , 一般说来有着浓厚封建制度和思想影响下的近代科学发展受到的障碍会比较多 , 在美国由于没有经历封建社会发展阶段和封建影响较小 , 所以经济的发展包袱和障碍较少 , 美国成为世界第二次科技科学革命的故乡并且崛起为全球超级大国,不是偶然的。以为只要一心发展而不顾清扫恐怕是事与愿违。 科学和民主是相辅相成的,这两个方面发展的阻力都和封建影响有关。 我们谈科学发展观自然离不开作为意识形态的封建思想影响和科学发展观的关系 , 就是说,减少以致清除封建影响有助于科学发展观和民主发展观的健全和完善。邓小平同志 1980 年 8 月 18 日 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专门谈到了反对封建影响的问题 , 并且收录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 334-338 页,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第二版。文如下:   “ 文化大革命 ” 中,林彪、 “ 四人帮 ” 大搞特权,给群众造成很大灾难。当前,也还有一些干部,不把自己看作是人民的公仆,而把自己看作是人民的主人,搞特权,特殊化,引起群众的强烈不满,损害党的威信,如不坚决改正,势必使我们的干部队伍发生腐化。我们今天所反对的特权,就是政治上经济上在法律和制度之外的权利。搞特权,这是封建主义残余影响尚未肃清的表现。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传统比较多,民主法制传统很少。解放以后,我们也没有自觉地、系统地建立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各项制度,法制很不完备,也很不受重视,特权现象有时受到限制、批评和打击,有时又重新滋长。克服特权现象,要解决思想问题,也要解决制度问题。公民在法律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党员在党章和党纪面前人人平等。人人有依法规定的平等权利和义务,谁也不能占便宜,谁也不能犯法。不管谁犯了法,都要由公安机关依法侦查,司法机关依法办理,任何人都不许干扰法律的实施,任何犯了法的人都不能逍遥法外。谁也不能违反党章党纪,不管谁违反,都要受到纪律处分,也不许任何人干扰党纪的执行,不许任何违反党纪的人逍遥于纪律制裁之外。只有真正坚决地做到了这些,才能彻底解决搞特权和违法乱纪的问题。要有群众监督制度,让群众和党员监督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凡是搞特权、特殊化,经过批评教育而又不改的,人民就有权依法进行检举、控告、弹劾、撤换、罢免,要求他们在经济上退赔,并使他们受到法律、纪律处分。对各级干部的职权范围和政治、生活待遇,要制定各种条例,最重要的是要有专门的机构进行铁面无私的监督检查。 四 现在说一下肃清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思想影响的问题。 上面讲到的种种弊端,多少都带有封建主义色彩。封建主义的残余影响当然不止这些。如社会关系中残存的宗法观念、等级观念;上下级关系和干群关系中在身份上的某些不平等现象;公民权利义务观念薄弱;经济领域中的某些 “ 官工 ” 、 “ 官商 ” 、 “ 官农 ” 式的体制和作风;片面强调经济工作中的地区、部门的行政划分和管辖,以至画地为牢,以邻为壑,有时两个社会主义企业、社会主义地区办起交涉来会发生完全不应有的困难;文化领域中的专制主义作风;不承认科学和教育对于社会主义的极大重要性,不承认没有科学和教育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对外关系中的闭关锁国、夜郎自大;等等。拿宗法观念来说, “ 文化大革命 ” 中,一人当官,鸡犬升天,一人倒霉,株连九族,这类情况曾发展到很严重的程度。甚至现在,任人唯亲、任人唯派的恶劣作风,在有些地区、有些部门、有些单位,还没有得到纠正。一些干部利用职权,非法安排家属亲友进城、就业、提干等现象还很不少。可见宗法观念的余毒决不能轻视。要彻底解决上述这些问题,还需要我们付出很大的努力。 我们进行了二十八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和封建土地所有制,是成功的,彻底的。但是,肃清思想政治方面的封建主义残余影响这个任务,因为我们对它的重要性估计不足,以后很快转入社会主义革命,所以没有能够完成。现在应该明确提出继续肃清思想政治方面的封建主义残余影响的任务,并在制度上做一系列切实的改革,否则国家和人民还要遭受损失。 对待这一任务,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要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对于封建主义遗毒的表现,进行具体的准确的如实的分析。首先,要划清社会主义同封建主义的界限,决不允许借反封建主义之名来反社会主义,也决不允许用 “ 四人帮 ” 所宣扬的那套假社会主义来搞封建主义。其次,也要划清文化遗产中民主性精华同封建性糟粕的界限。还要划清封建主义遗毒同我们工作中由于缺乏经验而产生的某些不科学的办法、不健全的制度的界限。不要又是一阵风,不加分析地把什么都说成是封建主义。 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影响,对广大干部和群众说来,是一种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是为了从封建主义遗毒中摆脱出来,解放思想,提高觉悟,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努力为人民作贡献,为社会作贡献,为人类作贡献。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影响,重点是切实改革并完善党和国家的制度,从制度上保证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经济管理的民主化、整个社会生活的民主化,促进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发展。这需要认真调查研究,比较各国的经验,集思广益,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和措施。不能认为只要破字当头,立就在其中了。必须明确,不要搞什么反封建主义的政治运动和宣传运动,不要对什么人搞过去那种政治批判,更不能把斗争矛头对着干部和群众。历史经验证明,用大搞群众运动的办法,而不是用透彻说理、从容讨论的办法,去解决群众性的思想教育问题,而不是用扎扎实实、稳步前进的办法,去解决现行制度的改革和新制度的建立问题,从来都是不成功的。因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解决群众思想问题和具体的组织制度、工作制度问题,同革命时期对反革命分子的打击和对反动制度的破坏,本来是原则上根本不同的两回事。 在思想政治方面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影响的同时,决不能丝毫放松和忽视对资产阶级思想和小资产阶级思想的批判,对极端个人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批判。是封建主义残余比较严重,还是资产阶级影响比较严重,在不同的地区和部门,在不同问题上,在不同年龄、经历和教养的人身上,情况可以很不同,千万不可一概而论。此外,我国经历百余年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封建主义思想有时也同资本主义思想、殖民地奴化思想互相渗透结合在一起。由于近年国际交往增多,受到外国资产阶级腐朽思想作风、生活方式影响而产生的崇洋媚外的现象,现在已经出现,今后还会增多。这是必须认真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中国在经济上文化上落后,并不是一切都落后。一些外国在技术上管理上先进,并不是一切都先进。我们的党和人民浴血奋斗多年,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尽管这个制度还不完善,又遭受了破坏,但是无论如何,社会主义制度总比弱肉强食、损人利己的资本主义制度好得多。我们的制度将一天天完善起来,它将吸收我们可以从世界各国吸收的进步因素,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这是资本主义所绝对不可能做到的。由于我们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上犯过错误,就对社会主义丧失信心,认为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这种思想是完全错误的;由于要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影响,就认为可以去宣扬资本主义的思想,也是完全错误的。我们一定要彻底批判这些错误思想,绝对不能让它们流行。我们提倡按劳分配,承认物质利益,是要为全体人民的物质利益奋斗。每个人都应该有他一定的物质利益,但是这决不是提倡各人抛开国家、集体和别人,专门为自己的物质利益奋斗,决不是提倡各人都向 “ 钱 ” 看。要是那样,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还有什么区别?我们从来主张,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如果有矛盾,个人的利益要服从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为了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为了人民大众的利益,一切有革命觉悟的先进分子必要时都应当牺牲自己的利益。我们要向全体人民、全体青少年努力宣传这种高尚的道德。 现在有些青年,有些干部子女,甚至有些干部本人,为了出国,为了搞钱,违法乱纪,走私受贿,投机倒把,不惜丧失人格,丧失国格,丧失民族自尊心,这是非常可耻的。 近一两年内,通过不同渠道运进了一些黄色、下流、淫秽、丑恶的照片、影片、书刊等,败坏我们社会的风气,腐蚀我们的一些青年和干部。如果听任这种瘟疫传布,将诱使许多意志不坚定的人道德败坏,精神堕落。各级组织都要严肃地注意这个问题,采取坚决有效的措施,予以查禁、销毁,坚决不允许继续流入。在国内经济工作中,歪曲现行经济政策,利用经济管理工作中的漏洞而进行各种违法活动的个人、小集团甚至企业、单位,也有所增加。对于这种反社会主义的违法活动和犯罪分子,也必须严重警惕,坚决斗争。 总之,必须把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影响的工作,同对于资产阶级损人利己、唯利是图思想和其他腐化思想的批判结合起来。 对于资本主义、资产阶级思想,当然也要采取科学的态度。前些时候解放军为了进行革命思想的教育,重提 “ 兴无灭资 ” 的口号,总政治部文件我是看过的,当时没有感觉到有什么问题。现在看来,这个老口号不够全面,也不很准确。有些同志因为没有充分地调查和分析,把我们现行的一些有利于发展生产、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改革,也当作资本主义去批判,这就不对了。什么是资产阶级思想中需要坚决批判和防止蔓延的东西,什么是经济生活中需要坚决克服和抵制的资本主义倾向,如何正确地进行批判,还有必要继续进行研究并作出妥善的规定,以防重犯过去的错误。 今天我们重温邓小平同志改革开放初期所讲的话 , 倍感亲切 , 只是多年来我们很少宣传甚至不提了。在我看来封建影响有碍与科学发展 , 科学发展需要清除封建影响。以为只要一心谋发展,不注意清扫,恐怕事与愿违。
3220 次阅读|0 个评论
18大个性学习体会
热度 1 zhaodl 2012-11-17 09:52
  18大幕了,可是自己真的没有好好研读完总书记的报告,但我还是比较关注这次会议,从中寻找社会和自己的发展方向。在前天的支部会上,我还是比较有条理地概括性地评价了此次会议,我认为算是比较圆满的!在国际国内,两方面的严峻形势下,此次会议基本上回答了人们的关注,指明了未来发展的方向。   报告旗帜鲜明的表述:“决不走封闭老路 也决不走改旗易帜邪路。”清晰地回答了近年来的一些争论;   在科学发展指导下,加入了生态文明的表述,指明了未来发展的具体模式;   海洋战略和和平的强军政策,也正面现今诡异的国际风云变化;   关注民生,和谐发展,特别是以增加劳动性收入在一次分配中比例为原则的国名收入倍增计划,实在可行。   尽管,不管人们怀有什么心态和期望,也许对政治体制改革没有得到“满意”方案,会有些失望,但会议本身的许多方面本身就体现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如果还不满足和理解,那么只能说期望过高或者说不了解国情,反正我是即怀有期望,也感到满足。   为此,网上流传的多数“段子”多数是调侃,而我反倒是从领导的名字中,看到了希望——人只有向前看才能幸福,抱怨牢骚不是我的性格。下面以一首七绝,作为自己的学习体会。近平——贴近平民百姓;克强——攻坚克难;岐山——不正之风.(克字未救) 七绝:近平克强 内创和谐喜近平,外求平等力克强。 德兴正道歧山远,日丽云高建小康。
个人分类: 社会生活|5033 次阅读|1 个评论
美丽中国,美丽在“中”
热度 1 qyu111 2012-11-13 13:14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一个美丽中国的概念。这个概念提得好。中国不仅要成为世界大国,世界强国,更要成为世界的美丽之国。 什么是美丽之国?美丽是个什么概念? 十八大提出的是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生态文明、注重生态环保。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就是十八大提出的美丽中国,就是十八大对美丽的定义。 什么是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 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的本质就是自然。自然的就是美丽的,美丽中国就应该是自然中国。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美丽中国的精神,我们就要对生态、生态环境和环境保护有个深刻的了解。知道和了解了什么叫生态,什么叫生态平衡,才能知道怎么去保护生态和保持生态平衡。 什么是生态? 生态 就是地球上生物生存的状态、生活的状态。 什么是生物? 生物 就是具有生命的物质。 什么是生命? 生命 就是自我复制。 世界上一切能自我复制的物质就是生命的物质,就是生物。 生物不仅仅是人,不仅仅是我们每天吃进肚子里的蔬菜、水果、鱼和肉,不仅仅是医药、农药杀死的对人类有害和无害的微生物,不仅仅是我们在城市里种植的树、花、草,不仅仅是我们在动物园里看到的鸟和兽,也不仅仅是被人类活动赶尽杀绝的我们再也看不见的某些动植物。 生物是地球上1 50 万种以上的动物、 50 万种以上的植物和谁也不知道有多少种的微生物(人类知道的、有记载的已超过 20 万种) 。 生态平衡就是这超过数百万种的生物在地球上你争我夺、有生有死的活动中达到的一种动态平衡。保护生态就是让这数百万种的生命都活得好,一个也不能多,一个也不能少。地球上任何一种生物的动作和活动都是对生态平衡的干扰,任何一种生物的过量繁殖和过量活动都是对其它物种的威胁,都是对生态平衡的大幅度的扰动。要想保持生态的平衡,最好的办法就是少动。 知道了什么是生命,知道了什么是生态,知道了什么是生态平衡,也知道了从科学上怎么才能做到生态平衡,那么人应该怎样做?我们应该怎样做? 我们是人,是生命的一种。我们不是上帝,也不是地球上生命的法官,我们没有义务和责任去保护地球上的每一种生命。我们不能为了其它的物种牺牲我们自己的生命。我们首先要做到的是保住自己的生命,保住人类的生命。 我们其次要保护的是和人类生命有关的生物、和我们吃喝拉撒有关的生物。我们对其它威胁到人类生命的生物只能虔诚而抱歉地说一声: I am sorry 。 因此,生态保护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保护和我们人类的生命活动相关的和有益的生物和生态。然而遗憾的是生命太复杂,生态太复杂。我们人类对生命和生态的了解是少之又少,片面之又片面。更遗憾的是我们也根本无法去全面和彻底地了解生命、了解生态、了解自然。人类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因此也永远是片面的。在对生命、生态和自然了解甚少的情况下去行为、去动作、去改造自然、 去自以为是地“保护”自然, 只能是适得其反。 片面地保护自然 其结果不但不能保护自然,反而是打破生态平衡和破坏自然。 那么,人类应该做什么?怎样做? 2500 年前,中国有一个哲学家叫老子。他早就给人类指出了一个环保的方向: 无为 。人类只要无为,生态就得到最大保护。人类也只有无为,才能保护生态。人类一有为,生态就波动。人类越有为,生态越波动。所以,最好的环保是人类无为。 但是,世界不是中国的。你不为,别人要为。别人为了,中国人就要挨打,受欺负。中国人在无为的哲学指导下已经挨打了 2000 年。中国人今天觉醒了,站起来了,不愿意再被欺负了,要有为了! 那么,人类怎么才能既有为,又对生态造成最小影响、更不能对生态造成毁灭性影响呢? 回答只有一个字: 中 。 不能无为,不能小为,也不能大为。要的就是 中为 ,适中地为。只有保持一个中字,才是人类在 自保和环保之间取得平衡 的最佳途径。不是要“多、快”地为,而是要适中地为,甚至是要“少、慢”地为、慎重地为,不到非为不可地时候不为。全世界现在需要地不是比为,而是要比少为。等到全世界的人都意识到 中为才是人类文明的方向 ,生态就平衡了,世界就和谐了。 因此,我们要 适中、平衡 地推动工业发展、农业发展、军事发展、经济发展......。只有中为,人类经济才能健康地发展、生态环境才能健康地平衡、人类生活才能健康、和谐和幸福。 美丽中国,美丽在“中”。
个人分类: 时事评论|3398 次阅读|1 个评论
对于未解的问题,应该 “ 科学发展,勇于创新”,支持新思想。
fengkean 2012-11-10 18:00
Scientific Development, Be bold in Innovations. Fora problem of unsolved,innovationi s first important. 数学年刊B辑 (Chinese Annals of Mathematics,Ser B ) 编辑部: 尊敬的数学年刊各位编委们好: November10 , 2012 近日 , 电视上经常出现八个字 : 科学发展 , 勇于创新 . 这是非常正确的 , 是人类社会发展 , 进步的客观规律 . 按规律办事 , 创新 , 社会才能进步 , 更好 , 更快的发展 . 没有创新 , 就没有发展 . 发展和创新是不可分的 . 故不自封 , 阻拦发展 , 封杀创新 , 社会如何进步 ? 所以 , 所以 , 阻拦 , 封杀是很错误的 . 在科学技术领域的每一个进步 , 也说明了此道理的正确性 . 对于一个没有解决的科学问题 , 更是只有勇于创新 , 问题才可能得到解决 . 对于每一个创新和正确的想法 , 都应该得到支持 . 不是吗 ? 我认为 , 贵刊 11 月 8 日 , 对我的稿件的回信欠妥 . 如果文章错误 , 就不能发表 , 如果文章正确 , 就应该发表 . 我推荐的审稿人是王元教授 , 也列出不少国际著名的华人数论学家 . 应该不会找不到审稿人的 . 国际数论学界都知道 , 王元是唯一一本书名为 ”Goldbach Conjecture” 英文专著的作者。所以国际数论学家都很尊重研究此猜想几十年的王元教授。 我早已把钱学森的晚年明言(见 Blog )告诉王元,不知贵刊的回信,是包括他的意思吗?他自己应该有一个明白的意思。我认为,阻拦科学发现是不对的,与电视上的“科学发展,勇于创新”是不符合的。。 祝各位编委们好。 中科院物理所 冯克安 下面是 11 月 8 日 的回信。 【 Message Title 】 : Your submission - reject B20120335 【 User name 】 : edcam@fudan.edu.cn 【 Date Time 】 : 2012/11/8 11:02:56 MS. Ref. No. B20120335 Title: Matrix Expression and Properties of non-prime odd number—Goldbach Conjecture is Right Dear Dr. Feng, Many thanks for your interest in our journal. I regret to inform you that the Editorial Board of CAM Ser B does not recommend publication of your manuscript. Thank you for submitting your manuscript to CAM Ser B. We are expecting your new contributions. Yours sincerely, The Editorial Office of Chinese Annals of Mathematics Tel. : 86-21-65642338 E-mail: edcam@fudan.edu.cn 220 Handan Road,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 China November 08,2012 ------------------------------------------------------------------------- Attention: This email address is for the system use only. Please do not reply. 标题 ( * ) 内 容 ( * )
1362 次阅读|0 个评论
咏科学发展清平乐一首
热度 4 赫英 2012-11-9 05:53
初冬夜半, 碧海游云乱。 月里嫦娥含笑看, 天上人间恩怨。 改革开放东风, 科学发展包容。 弹指一挥旧梦, 抬头在望新程。
个人分类: 诗词|3215 次阅读|8 个评论
“以人为本”体现着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热度 4 zbt92 2012-11-3 11:17
(旧文重发。原文2005年曾发表在《中国社科院院报》上)  文 / 水博 最近在敬畏自然与科学精神的争论中,人们不断的涉及到有关人类中心主义,生态(自然)中心主义的争论。我认为在这一问题的理解上,辩论双方对名词的定义似乎还都不够清楚,需要加以说明。 以人为本与人类中心主义的区别 一般来说,主张敬畏自然的观点都是采取“以生态为本”反对“以人为本”的态度,而反对敬畏自然、坚持科学精神的一方态度正好相反。但是,反对方一旦牵扯到论述人类中心和生态中心问题的时候,却因为不同的人们对“中心”与“为本”是否有区别的不同看法,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表述。一种表述认为;“中心”与“为本”没有区别,所以,他们认为敬畏自然就是强调以生态(自然)为中心,所以要反对敬畏自然就应该强调以人为中心。另一种表述认为;“中心”与“为本”是有区别的,所以,这种观点承认以自然为中心是客观现实的同时,强调“以人为本”,反对“以自然为本”,同时也不赞同以人类为中心的提法。   我认为后一种表述比较科学。从时间上,人是在自然界发展过程中一定的历史阶段的产物,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最终将会消亡,而自然界将会永存。从空间上看,自然界是整体,人只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因此,从客观现实来说,否认自然界的中心地位似乎不能说是一种唯物主义的态度。然而,承认“以自然为中心”并不是要实行“以自然为本”。我们说“为本”是人的意识的一种体现,是强调人们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中心”既可以理解为人们考虑问题的中心(与为本同意),也可以理解为客观世界的中心。因此,反对敬畏自然、坚持科学精神一方出现的不同表述,主要是理解中心的定义上的差别所至。为了能够反映出“中心”和“为本”的差别,更客观的反映客观现实,我赞同采取第二种表述方法,即:强调以人为本,而不赞同以人为中心的提法。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和现有的一系列理论相衔接。同时,为了使公众也对相关知识有所了解,本文将根据于海量同志的《可持续发展观的哲学意蕴》一文中提供的相关的资料,进一步阐述如下;   二、从人类中心到生态中心   所谓人类中心主义是指这样一种思想:认为只有人类才具有内在价值,只有人才有资格获得伦理关怀,人作为理性存在物,是唯一的道德代理,其道德地位优越于其他物种,其他存在物都无内在价值,只具有工具价值,它们存在于人类道德共同体范围之外。人类中心主义可分为强式人类中心主义和弱式人类中心主义。前者主张人是一种具有自在的目的的最高级的存在物,其一切需要都是合理的,都应得到满足。后者则试图对人的需要作某些限制,承认自然的精神价值,认可人对自然的责任。   与人类中心主义相反,生态中心主义认为并非只有人类才具有内在价值,动物、植物、物种,甚至河流、岩石、生态系统及自然本身都具有内在价值,它们也是道德共同体的组成部分和成员,是否具有理性和具有某些生物学特征并不能成为“有资格获得道德关怀”的必要条件。生物、物种在道德地位上是平等的,人类中心主义表现出人类这一物种的偏见,是物种歧视主义和人类沙文主义。生态中心主义主张把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也纳入伦理调整的范围,人类的伦理规范应扩展到调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即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视为一种由伦理原则来调节和制约的关系,把道德关怀的对象扩展至所有存在物,人类由自然的主人变为自然的普通成员和普通公民。   三、提出“以人为本”的意义   生态中心主义在处理现实世界中两大重要关系时,只注意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而忽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实际上,这两大关系是相互联系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影响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更深层次的因素,虽然其影响是间接的,但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生态中心主义看到了人与生物、物种、自然之间的不平等,却未深入思考隐藏在这一不平等背后的恰恰是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不管生态中心主义者是否愿意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当他们在强调要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平等时,却忽略了现实世界存在着严重的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现象。在客观效果上,当他们强调要关注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问题时,却把人们的视线从贫困问题、社会公正问题以及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问题上转移出去。此外,这种理论从纯“自然主义”的观点来考察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完全否认人的主体性,势必陷入认识论上的误区,这也是其理论上的缺陷所在。   在社会实践中,极端环保主义强调绝对的以自然为中心,甚至认为人类社会必须停止改造自然的发展活动,才能停止对自然的破坏,防止社会的全面崩溃。极端环保主义者批评我们现代社会应该以自然为中心,不能以人为中心,要求人类一切顺其自然,人只能适应自然,不能改造自然。表现在水坝建设的争论上就是河流必须自由的流淌。人不能改变自然生态、丝毫不能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洪水的泛滥,河流改道都是理所当然的,人不能加以干预,只能被动的去适应。例如,美国作家卡迈利的《大坝经济学》一书甚至提出应该保持、恢复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不应该进行人为的耕种。显然,绝对的生态中心论实质上就是为了可持续就不能发展。 然而,根据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以人为本”与人类为中心和生态中心主义者都不同的是,在承认人类不可能战胜自然的同时,也还是坚持认为人应该有意识的改造自然,让自然界向着更加适合人类生存的方向发展。也就是说人应该与其他动物的区别,这种区别就在于具有能动的改造自然的能力。承认人与其他生物的差别,优先考虑人类的基本需求,这就是科学发展观所提倡的“以人为本”。   四、以人为本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唯物辩证主义的自然观   承认以自然为中心,不能忽略以人为本。因为,自然界为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所有物种提供了竞争发展的舞台,每一种生物都要为自己在自然界的生存而抗争。任何一种生物,如果他不是考虑自身的生存,而首先是为了其他物种的生存的话,那么它就无疑的会被自然界淘汰。所以,尽管我们人类的智慧已经使我们大大的超越了其他任何生物,为了人的更好的、更长久的生存发展,我们必须在很多场合自觉的约束人类自身的行为,善待自然界的其他物种。然而,无论在任何时候,我们人类首先还是生命体,还是必须首先考虑自身的生存问题。当我们把维持生命是第一需要的范围,从个体扩大到整个人类的时候就是以人为本。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并不是人们的觉悟提高了不想征服自然了,而是人们终于清醒地认识到了,人根本不可能征服自然。人类的明智选择就是和自然和睦相处,与自然和谐发展。然而,敬畏自然的一方单方面的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的愿望,无视客观现实中自然界根本不会按照人的意志,处处表现出与人类的不和谐。他们不仅强调绝对的生态(自然)中心,而且,更要强调以自然为本,他们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反对以人为本。相反,反对敬畏自然、坚持科学精神的一方,也应该在认识到自然界的中心地位的同时,坚持以人为本,强调人类为了更好的生存、发展,必须按照自己的意愿对自然界进行能动的改造,必须克服自然的桎梏去创造和谐。 总之,承认人类只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同时坚持为了人的目的能动的改造自然,人类改造自然的目的不是为了征服自然,而是为了更好的在自然界中生存、发展。这就叫“以人为本”,这也是我们辩证唯物主义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
5195 次阅读|7 个评论
从 “人定胜天”的教训,看“敬畏自然”的隐患
热度 6 zbt92 2012-11-3 10:58
文 / 水博 最近,科学网上展开了一场有关“敬畏自然”的争论。关心社会热点的人一定会记得,几年以前,社会上就展开过是否应该“敬畏自然”的辩论。总的来说,崇尚科学的一派不赞同敬畏自然,而反对科学的一派则特别提倡敬畏自然。本来,科学网是科技人员汇聚的网站,理应崇尚科学的观点占上风,但是,几年以前我就发现。科学网上占优势的却是反科学派的一些观点。例如,敬畏自然的口号似乎在这里很受追捧,大有可以用敬畏自然代替科学发展的趋势。 一、 拯救地球靠科学的发展还是敬畏自然的自我约束? 我为什么问这个问题呢?这几天科学网上有位网友的一篇《敬畏自然 · 世界上最后的花鼠》文章不但,被网站编辑精选,而且推荐该文的网友已达近百人。然而,我却觉得该文章的观点,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我并不反对网友对森林中花鼠濒临绝迹的担忧,也赞同应该有节制的开发利用森林,避免引起某种生物物种的灭绝。特别是网友文章中的这段话“人 类作为地球上一个物种,与所有其他物种一样,都在尽力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收益以延续自身。但人类与其他物种有两个重要区别:其一,人类的力量已经极大地超过其他物种,如果人类对自身行为不加控制,生态失衡就是必然;其二,人类有智能,他们的认知能力超过了地球上所有其它物种。一方面人类的认知还很有限,还不能洞查自然的运行机制,任何的自以为是都只能招致自然的惩罚。要知道尽管人类控制了巨大的能量,但与自然的力量相比仍然是微乎其微,人类甚至无法解决外来物种带来的危害便是明证。另一方面,人类的理性认知能够帮助人类控制自身的行为和发展方向。人类只有对自然心存敬畏,尽最大努力控制自身行为,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不必要的消耗,长期的可持续发展才有希望。“人类中心主义”的任何变体意识,带给自己的只会是绵延不尽的危害。 ”。我是完全同意的。 因为,在这句话中,网友清楚地解释了他敬畏自然的内涵就是“尽最大努力控制自身行为,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不必要的消耗,长期的可持续发展才有希望”,以及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评态度。这与我的观点完全一致。 在以往关于“敬畏自然”的辩论中,我虽然是坚决的反“敬畏”派,但是,对于某些人的“人类中心主义”却并不认同。我曾写过一篇专门的文章阐述自己的观点。我认为应该“以自然为中心,但同时强调以人为本”。仅仅承认“以自然为中心”是机械唯物论,而在承认“以自然为中心”的同时,还要强调“以人为本”,才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参见《“以人为本”体现着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http://www.sinohydro.com/664-999-9629.aspx ) 但是,网友最后结尾的“归根结底一句话:人类对自然的敬畏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选择 “ 不敬畏 ” 是您的自由,但至少请不要宣传 “ 敬畏自然有害 ” 这样奇怪的言论。拜托,替您的子孙。”却又让我感到非常的担心。 这里,网友的另一层意思显然是“敬畏自然”才能拯救地球。然而,我认为并非所有的人都和这位网友一样,一旦“对自然心存敬畏”并非就一定能有“尽最大努力控制自身行为,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不必要的消耗”。事实上,在生存的需求和贪婪的虚荣面前,很多人的敬畏自然说法都是骗人的。 反之,相信用科学来“改造自然”和在某种程度上“驾驭自然”之后所创造出文明,却能让人类走向共同富裕的明天的人们,也未必就不会“尽最大努力控制自身行为,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不必要的消耗”。例如,我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众所周知,这里面要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就必须包含“尽最大努力控制自身行为,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不必要的消耗”。相比之下,科学发展观与网友的“敬畏自然”的不同之处,就在于:科学发展观的“尽最大努力控制自身行为,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不必要的消耗”是为了“以人为本”。即:为了人类自身当前和长远的更美好的生存和发展。而网友的“尽最大努力控制自身行为,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不必要的消耗”的目的和动力则是为了要实现“敬畏自然”的心愿。 我并不否认,敬畏自然的理念也能促使某些特别道德高尚的特殊的人“尽最大努力控制自身行为,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不必要的消耗”,但是,我却怀疑在当前生存竞争激烈的社会里,有多少人声称“敬畏”的人,不是口是心非的欺骗。例如,世界上叫喊“敬畏自然”调门最高的环保精英,美国的前副总统戈尔,自己一年却要消耗 20 多万美元的电力,就是最好的佐证。 反正我是做不到,为了敬畏自然,就“尽最大努力控制自身行为,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不必要的消耗”。我不愿意,也不相信,有多少人能为了敬畏自然,而肯放弃现代化的文明,回到半原始的生活方式。所以,我诚实的赞同用科学发展的方式,“以人为本”的解决人类发展与地球资源的矛盾。而不是“以自然文本”的约束自己的需求,寄希望于人类文明的倒退。 虽然科学网网友的文章中,并没有直接表现出不“以人为本”的意思,但是。网友在附图中解释的“你可以说我妇人之仁,但我确实对这些被我们捉了又放,放又又捉的小动物心存愧疚。毕竟他们这个类群早在我们之前就已经出现,是我们入侵她们的领地而不是反之。”这句话,却表达了他不但坚持“以自然为中心”,而且也已经对“以人为本”的科研行为感到愧疚。 迄今为止,我真搞不清楚:是我理解不了敬畏派们的高尚情怀,还是我接受不了他们的虚伪。 二、对于 “ 人定胜天 ” 与“敬畏自然”的口号,接受与否要看内涵 曾几何时“人定胜天”的口号也和今天的“敬畏自然”一样时髦,大跃进年代几乎没有人怀疑过它的正确性。直到今天,直到我们遭受多次挫折之后,我们才认识到“人定胜天”思想的片面性。现在,当我们的舆论一致声讨“人定胜天” 的口号的时候,我们也不能绝对的否定“人定胜天”。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世界的万物都是在与自然界其他生物的竞争中生存、发展的。物竞天择的自然规律使得任何物种如果没有战胜竞争对手的勇气和力量,它就无疑的要被自然界淘汰。作为生物之一的人类本身,产生某种战胜一切自然竞争对手的信心和意念,实际上也就是一种“人定胜天”的愿望。人们有这种愿望错了吗?没错,当然没有错,相反,正因为有了这种愿望,才有了我们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动力。当然,如果我们片面的认为人类最终能够“胜天(战胜自然)”就错了,就会犯错误,就要失败。 在这一点上,起码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即;人类不可能永存,而自然界将会永存。从这一点上说就永远不会有“人定胜天”的结局。不过,在批判“人定胜天”思想的时候,我们不能否认“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发展史。”尽管,我们永远也不会达到那个“完全自由的王国”。但是,我们决不能因此就否定人类的前进方向,就放弃人类走向自由王国的努力。因此,虽然说“人定胜天”的口号是错误的,但是,人类在某种程度上必须具有人定胜天的愿望并没有错。 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另一个极端,我们也可以说;“敬畏自然”的口号是错误的,但是,对自然保持适当的敬畏却是应该的。我非常赞同“对自然保持适当的敬畏”的说法。所谓“适当的敬畏”的本意,应该解释为这样三点: 1/ 为了可持续的开发利用自然,我们应该保护自然; 2/ 在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中,要遵从自然规律; 3/ 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过程,是没有穷尽的。 辩证的看,保持适度的敬畏,并不等于一定要敬畏自然;就象具有战胜自然竞争对手的决心和愿望,并不能够代表“人定胜天”的思想正确。 应该说,有必胜的决心和愿望和对自然保持适度的敬畏都是正确的。然而,绝对的“敬畏自然”和“人定胜天”一样,都是一种极端的态度,也是一种违反科学的口号。不过,如果我们对“敬畏自然”和“人定胜天”赋予不同的内涵,(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规律保持适当的敬畏和表达对改造自然的决心和意志)则是一种完全可以接受的口号。 文革之前,为什么我国没有一个清醒的知识分子站出来反对“人定胜天”呢?(包括有着科学的良心之称的黄万里这样的专家)我觉得不是因为大家都相信人定胜天,而是觉得这个口号,作为一种改造自然世界的决心和意志的表达,不仅没有什么坏处,甚至都不能说是错的。人能飞上天吗?古往今来曾有很多保守者总在说: “ 那是痴心妄想,无异于白日做梦! ” 然而,莱特兄弟让人类实现了这一梦想。这就是人定胜天的实例!为了这一胜天的奇迹,人类付出了多少艰辛的努力和巨大的生命的代价。所以,在某种程度上 “ 人定胜天 ” 只是个时间问题,只要你坚持不懈地努力,有愚公移山那样的决心,人定胜天在某种程度上完全是可能的! 总之,尽管人定胜天的口号也并非不可以喊,但是却免不了让某些人在这种口号下迷失了方向,做出了很多愚蠢和幼稚的傻事。历史证明:这种能够让人的思想走上极端口号,最好还是不喊更好。 然而,也许是由于对人定胜天的矫枉过正:今天我们对于敬畏自然口号的追捧,正在重复着当年“人定胜天”的历史。我们很多数人可能认为“敬畏自然”只是要强调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要尊重自然规律,在利用自然的过程中,尽量要做到可持续。但是,也确实还有人认为“敬畏自然”就应该,停止人类主动改造自然的“霸道”行为,甚至就应该清算“科学”和人类文明所造成的一切“罪恶”。 此时此刻,我们那些赞同 “敬畏自然”的口号的同志,您是否也可以扪心自问一下:你是属于哪一类的“敬畏自然”呢?如果你认为“‘敬畏自然’就应该停止人类主动改造自然的行为,甚至就应该清算‘科学’和人类文明所造成的一切‘罪恶’”的话,对照您每天的衣食住行和所作所为,您不觉得您有点虚伪吗?。
3496 次阅读|11 个评论
我们单位接受北京市高校的检查
热度 1 xupeiyang 2012-11-2 15:51
10月31日,北京高校《北京市普通高等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基本标准》检查组专家对院校的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进行了检查,所馆作为四所实地走访的二级所院之一接受了由六位专家组成的组织组的检查。组织组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副书记张维维等同志组成,院长曹雪涛同志及院校相关部门负责同志陪同检查。 会议由张维维同志主持、赵熙书记代表所馆党委,结合所馆五年来的改革事业发展和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情况向检查组专家作了题为“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的汇报,系统汇报了五年来所馆在推动党的建设及事业科学发展方面采取的有效举措、取得的成绩、积累的经验和体会,随后检查组审阅了决策机制、支部建设等十方面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材料,并实地参观了图书馆,听取了代涛所馆长对信息服务、资源建设、网络建设等工作的详尽介绍。检查结束后,检查组及院校对所馆所做的工作表示了充分肯定。 此次检查筹备工作于上半年启动,所馆各支部及相关职能部门在筹备过程中群策群力,提供了大量丰富翔实的第一手资料,付出了心血和劳动,共同完成了此次检查工作。 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基本标准评估检查工作是加强和改进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举措,是一项基础性建设工作,对于贯彻落实中央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要求和《北京高校党的建设2008-2012年工作规划意见》、进一步夯实党建基础、推进党建创新、促进中心工作开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此次迎接检查全面梳理、展示了所馆五年来党建及中心工作所取得的成绩,也发现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今后,所馆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将继续以推动科学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提高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水平,推动所馆各项事业长足进步。
个人分类: 教育问题|2891 次阅读|1 个评论
从转基因到PX的一系列事件,它们究竟是什么问题?
热度 3 zhanghuatian 2012-10-29 22:04
最近宁波PX项目的问题,专家们科普了,专家说那个东西并没有多大毒性,民众们的恐慌没有必要。 说实话,无论是PX也好,转基因也好,我相信很多人都不懂这些东西有什么危害,或者有没有危害。但当公共建设涉及到私人领域时,都要和当事人相商,这个道理很难懂吗?我在你家里建个工厂,然后告诉你这个工厂对人体没多大危害,你会怎么想?我偷偷摸摸把你家的粮食都转了基因了,你抗议我还嘲笑你不懂科学,这又是什么行为? 有人说我们应该支持国家建设,李承鹏有句话说的好,当前中国最好的国家建设就是:你(政府)有建的想法,我(民众)有不建的权力。无论你的理由是什么,“国家建设”还是“科学发展”这都不是强迫民众甚至欺骗民众的理由。 有位老师评论说这些问题不应该靠“街头政治”解决,确实,靠闹剧解决问题并不是长久之计,但这里面有一个基本的因果关系:因为我们没有议会政治,议会无政治,街头必然多政治,这就是现代社会。专家也好领导也好,应该学会适应,也要学会以后该怎么做。傲慢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傲慢的行为还可能引起相反的效果,个别专家千万不要让“科学发展”、“国家建设”毁在你们自己的手中,这就是为什么有人怀疑个别专家是“高级黑”的缘故。转基因问题发展到今天,完全是“高级黑”们的责任。 简单概括一下转基因和PX等一系列事件其实就是一个“傲慢精英群体”遭遇到“觉醒民众”的交流问题,没有那么复杂。我们应该记住,无论谁掌握了什么样的知识,只要这些知识的发明和民众有关,那么裁定权就在民众的手中。当一些人是专家的时候应该尊重民众的裁定权,仅此而已。
380 次阅读|4 个评论
多角度认识电工学课程
热度 3 herlifexysz 2012-10-29 16:06
多角度认识电工学课程 作为技术—— 百度百科 :电工学指研究 电磁 领域的客观规律及其应用的 科学技术,以及电力生产和电工制造两大 工业生产体系 。 electrotechnics,又称电工技术,研究 电磁现象 在工程中应用的 技术科学 ,包括电磁能量和信息在产生、传输、控制、应用这一全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种手段和活动。。。。。。 电气化:电照明、传动、加热、电化学工业、电物理装置。 理论发展: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以及工程控制论等一系列新兴的科学技术理论蓬勃发展,基础科学、应用科学和技术开发之间的知识结构更加紧密, 各门学科与专业之间互相渗透 和交叉 ,使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形成一个既深入分化又高度综合的庞大复杂的整体,同时 也促进了电工理论的发展 。正是电磁规律在能源、信息、控制等领域的技术应用,描绘出现代化社会的蓝图,形成新技术革命的主流。它冲激着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不仅大幅度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创造出丰富的物质财富,而且 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行为、教育训练、思维方法,促进了社会的精神文明 。 新技术:大火力、水力发电机组,超高压大容量输变电设备、直流输电技术、家用电器等 作为课程—— 中文定义 秦曾煌先生在第四版教材中讲:电工学是研究电能在技术领域中应用的技术基础课程。 蒋德川先生在第二版教材中讲:电工学是研究电磁现象及其规律在工程中应用的一门科学。 辞海讲:电工学是研究电磁现象及其规律在工程技术中应用的一门科学,包括电工原理、电磁测量、发电、输电、配电、电机、电器、电工材料、工业电子学及电力拖动、电热、电焊、照明等。 吴新明等:电工学是研究电磁现象的自然规律在工程中的应用与信息处理技术的一门综合课程。 英文定义 Electric Engineering,including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从科学发展论看,每门学科的体系都是发展的,如今电工学逐渐演变成为“大科学”和“大技术”,不仅建立在电磁学基础上,还涉及到生物、电化学、材料、医学、纳米等学科;不仅渗透到物质生产部门,而且渗透到政治、军事、文化教育和日常生活等领域。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结合各自专业吸收电工学课程对其有用的部分;同时,各自专业方向的发展也将补充电工学的新内容框架。 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电工学属于综合课程,是一个多学科组成的学科群。因此在电工学课程教学中,课程教师应该具有多学科的背景。最起码,教师应该预先对所教学生的专业有一定程度的理解,这样能在教学中高屋建瓴、生动地结合学生的具体专业,给学生指出所学理论知识和基本概念的应用场所。 从课程论的角度来看,电工学属于工科非电类专业学生的技术基础课,即学科和专业方向课的基础、学院平台课和学科必修课,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内容是稳定发展的。 从知识的分类角度来看,电工学中的各种层次 / 结构的知识影响着教师传授和学生获取的方式。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把知识分类成包括事实知识、原理和规律知识、技能知识和源头性知识四个方面,或者简单地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技能知识和源头性知识是不可编撰的人类对过去积累的经验、教训和隐藏在人的大脑内部的很难用语言来表达的隐性知识,其他是显性知识。显性知识可以通过教师的讲授而传递给学生促进意义有效建构,但隐性知识是不能的。通过应用示范、参与实践、自主探究等方式可以实现隐性知识的传递。某种程度上,隐性知识比显性知识更为重要。只有当电工课程的隐性知识通过个体思维参与而内化,才能产生具有逻辑使用价值的迁移,才能对各专业学生的思维发展发挥广泛深远的作用。 随着纳米、信息、生物、认知这四大会聚技术(简称 NIBC 技术)的发展,满足特殊功能的材料与器件的制备和开发是指日可待的,这种大科学使科学发明从出现到实际应用的时间日益缩短。作为“化工人”,今后将直接接触各种化工设备和精密控制仪器,以指导功能材料的制备与先进仪器的生产、保护环境和服务人类。作为“材料化学人”,应该了解可以通过各种电与非电的方式合成材料、分析材料结构与性能。作为“纳米人”,要了解自下而上的纳米材料合成方式,发展新型信息材料与器件,应用于生物医疗,研究并完善科学的认知模式。作为“材料人”,要深刻理解课程在材料、元件与电路之间的联系作用,运用所学知识,可能在科研家或工程师的工作中发展新概念、开发新材料和新技术。作为“生物材料人”,是材料学、生物学和医学等学科领域的跨学科人才,将高分子材料的基础知识应用于对生物材料的组成、结构、性能、设计、制备、改性、加工、分析测试及新型生物材料和产品的开发,应该了解个体内生物电的产生和传递过程,掌握生命的本质,更好地服务于人类。 因此,多种专业的学生通过电工学课程的学习,可以深刻理解其科学的逻辑思维方式,应用于各专业感兴趣的方向,获得认知的良性发展。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795 次阅读|8 个评论
区域平衡发展有多难?
xiaoyanghe 2012-10-28 09:43
人民日报的一篇述评: 区域协调:均衡发展的中国版图( 十六大以来重大战略述评之五) 中提到: “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来说,区域发展不平衡又是必然要面对的重大课题。加上极为复杂的自然和历史等原因 ,解决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的难度超乎想象。” 要说解决区域平衡发展问题不难是假的。但是,究竟难在哪里,我们是否找到了问题的症结? “人治”无疑是重要的症结之一。 讲一个实际的例子吧,一个老计划委员会(发改委的前身)主任告诉过我,一个铝冶金项目本来是打算在20世纪80年代在某地上马的,这个项目的地点是在老区,有着丰富的铝土矿资源,水、电资源也不缺。可是,最后这个项目放在了山西,其原因就是因为当时主管经济的副总理是那里的人。 “跑部钱进”这种现象,也是人治现象的极好注释。 再说了,不管怎么难,平衡初等教育资源, 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每一位孩子接受同等的初等教育,真的很难吗?教育的不公平,是最大的不公平了! 就不能立法,让初等教育的经费全国统一拨付的?而不再是哪些地区先进,其初等教育的经费就多;哪些地区落后,其初等教育经费就少,甚至无法支付教师的工资。 就不能大幅度地提高落后地区的教师的收入,把优秀的人才吸引过去?为何还要让“马太效应”继续生效? 全体公民素质的提高,才是国家和民族进步的根本保障。解决区域平衡发展问题,先从教育入手吧!
个人分类: 时政|2184 次阅读|0 个评论
意大利审判地震学家会危及科学发展吗?
qsqhopeiggcas 2012-10-28 09:32
意大利地震学家获刑是因为“代表官方的正式发言,根据不靠谱的方法得出不地震结论,且造成重大损失的。”在俺看来,意大利地震学家应该为自己的言论所造成的损失“埋单”,但 6 年的刑期确实太长了。 宣判后, 欧洲地震委员会主席、施密特地球物理学研究所实验室主任扎维亚洛夫表示,“这是一个使地震预测倒退几十年的极其恶劣的先例”。将危及地震科学的发展。 在俺看来,该事件不会危及地震科学的发展,对地震科学的发展不会有任何不良影响。该事件将会使有志于地震预测科学研究的人士,从那些“没谱”的经验或统计预测方法中解放出来,埋头探索“靠谱”的预测方法,揭示大地震孕育过程的本质机理,在大量震例验证的基础上,达到面向公众“预报”之目的。解决强震预测方法的途径无它,一定是与岩石破裂机制密切相关的物理预测方法。 该事件只是提醒科学家们,不要根据“没谱”的方法信口开河,“胡说”的言论会受到“冲动的惩罚”。科学家群体不同于普通民众,是有一定公信力的,你的言论会影响公众的判断和决策能力,整不明白的事儿还是三缄其口为好。 参考 秦四清,科学家得为自己的言论负责(从意大利地震专家获刑谈起)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75926do=blogid=626579 扩展阅读: 专家称意审判地震学专家将危及科学发展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布时间: 2012-10-24 15:53:47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10/270845.shtm 据外媒 10 月 23 日报道,欧洲地震委员会主席阿列克谢•扎维亚洛夫称,意大利法院对地震预测评估有误的一批地震学专家作出 6 年有期徒刑的判决,将危及地震科学的发展。 欧洲地震委员会主席、施密特地球物理学研究所实验室主任扎维亚洛夫表示,“这是一个使地震预测倒退几十年的极其恶劣的先例”。 扎维亚洛夫指出,自 20 世纪 80 年代末起,地震学界掀起了关于可否预测地震的巨大争议。 2009 年国际地震学和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 (IASPEI) 通过一项关于该组织支持地震预测研究的决议,之后这场热议才告落。 扎维亚洛夫认为,“意大利法院的判决让我们倒退二、三十年,让我们再次重新开始”。 昨日( 10 月 23 日),意大利拉奎拉市法院判处该国风险预测及防范委员会的七名成员 6 年监禁,其中包括前意大利国家地球物理学及火山学研究中心主任,以及一名国家地震中心负责人。 意大利法院裁定这七名专家在 2009 年夺取 309 人生命的拉奎拉地震发生前 5 天发布不准确预测消息,犯有“过失杀人罪”。 扎维亚洛夫指出,地震专家个人不会做出预测,他们是提供关于地震发展情况的信息,而专家们在这方面掌握的知识还远远不够。 他表示,“这个判决开启了一个先例,而且今后处于地震敏感地带的任何一个国家的司法机构都将以此为例”。 更多阅读 科学界强烈反对意地震专家预测失误获罪 7 名意大利专家因地 震前错误预测被判6 年
个人分类: 热点关注|2860 次阅读|0 个评论
地震学家判刑6年,对未来科学发展不可低估!
热度 10 Majorite 2012-10-24 09:42
地震学家判刑6年,对未来科学发展不可低估! 意大利6位地震学家和一名政府官员被判刑6年,不是因为他们没能准确地预报地震,而是无中生有地预报“不地震”。受害者的家庭成员不是不知道在目前的科学技术条件下科学家还无法预报地震,而是认为,地震学家不能没有任何科学根据就向公众宣布“不地震”,因为这是违法科学伦理的。如果因为他们没能准确地预报了地震,被判刑,那是冤枉他们。毫无根据的预报“不地震”,被判刑,他们也算是罪有应得。 以此为案例,今后对一切类似的情况都可以进行法制处理,例如,科研中的弄虚作假、编造数据、实验结果、科学家忽悠公众的言论等等,例如,气候变化(过去气候变化研究中存在大量的弄虚作假)、药物的疗效、地质灾害的预测、科研成果的应用性, 会使得科学家面对公众的言论更加严谨。 Jail Italian scientists over L'Aquila and what's next? Suing Michael Fish? Michael Fish became infamous in the wake of the Great Storm of 1987 ; a few hours before the storm broke, on 15 October 1987, he said during a forecast: "Earlier on today, apparently, a woman rang the BBC and said she heard there was a hurricane on the way... well, if you're watching, don't worry, there isn't!". But Michael was wrong, that evening, the worst storm to hit South East England since 1703 caused record damage and killed 18 people. Sending scientists to prison for misstating earthquake risk is not a great way to encourage others to take responsibility in future Martin Robbins guardian.co.uk, Tuesday 23 October 2012 13.12 BST The accusation they make is not that experts failed to predict the L'Aquila earthquake, but that they failed to properly assess and communicate the risks.' Photograph: AP On 6 April 2009, an earthquake struck the Italian town of L'Aquila, a medieval settlement built on an ancient lake nestled in the Apennines. More than 300 people died, and 20,000 buildings were destroyed. This much is clear, but much of the rest of the story lies buried in an avalanche of distortion and misinformation. It began with Giampaolo Giuliani, a lab technician and would-be earthquake predictor. Tremors had been occurring in the region since January, but Giuliani used his own system – a discredited approach based on measuring radon gas released by stressed rock – to predict a major earthquake on 29 March. Groups toured the area with megaphones warning residents to leave their homes, causing considerable panic, but no quake materialised. Two days later, the major risks committee, an expert panel that advises local authorities on risks of natural disasters, met in L'Aquila at the request of the Civil Protection Agency to discuss whether a major earthquake was imminent. The meeting was unusually quick, and had apparently been convened in part to reassure the public in the wake of Guiliani's bogus claims. According to Nature, the minutes show that "at no point did any of the scientists say that there was 'no danger' of a big quake", and volcanologist Franco Barberi gave the following, accurate summary: "There is no reason to believe that a swarm of minor events is a sure predictor of a major shock." After the meeting, Bernardo De Bernardinis from the Civil Protection Agency walked out and addressed the press: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tells me there is no danger because there is an ongoing discharge of energy," he told them. "The situation looks favourable." This was not accurate at all. It was 31 March 2009. Six days later, the earthquake struck. A year later, De Bernardinis and six scientists from the committee were indicted for manslaughter. The nature of these charges has been relentlessly misrepresented by the media, with Nature's superb reporting a notable exception. Fox News claimed: "Italian Seismologists Charged With Manslaughter for Not Predicting 2009 Quake" when the prosecution was announced, and the ABC's headline echoed that statement: "Scientists Convicted of Manslaughter for Failing to Predict Italian Quake". Those headlines – and far too many like them – are simply untrue. The prosecutors, and the devastated families they represent, are well aware that scientists cannot predict earthquakes. The accusation they make is not that experts failed to predict the earthquake, but that they failed to properly assess and communicate the risks, telling residents they were safe without any scientific basis for doing so. The scientists involved say that the responsibility for this lies with De Bernardinis, who made the now infamous "no danger" statement. De Bernardinis claims that he made his statement in good faith, based on the advice he received. The prosecutor argues that regardless of who made the statement, the scientists on the committee are responsible for failing to come out and correct it. The seven were found guilty and sentenced to an incredible six years in prison, more than even the prosecutor had requested. Under Italian law the judge's reasoning may not be made public for up to three months, but the impact on the scientific and risk assessment communities is likely to be more immediate. Few scientists will want to take responsibility for similar statements in the future, and those who do are likely to be biased toward crying wolf rather than facing the threat of possible prosecution if their assessments are in error. The story is a familiar one – politicians, experts and the media coming together in an unholy mixture of miscommunication and misinformation – but the consequences are highly unusual. The scientists involved screwed up, but to prosecute people who communicate risk wrongly while acting in good faith seems excessive, and raises another question: if scientists, why not others? Why not prosecute Giuliani for his false predictions? Can we sue Michael Fish over the hurricane? Can we sue the Daily Mail for misleading the public over climate change? The Italian prosecution is ludicrous, but no more so than the suing of people like Dr Peter Wilmshurst under Britain's libel laws. In both cases, the same principle needs to be protected: good science is built on open debate, and if seismologists can't express their opinions for fear of ending up in a court room, then many more lives could be put at risk in the future. • This article was amended on 23 October at 14:03. It originally referred to Dr Peter Wilmshurst being prosecuted, rather than sued. This has now been corrected
个人分类: 地震与地球|2533 次阅读|14 个评论
巴基斯坦科学院院长 拉曼(Atta-ur-Rahman):巴基斯坦科学发展
ScienceNews 2012-10-15 15:43
提起和中国的合作,巴基斯坦科学院院长如数家珍。他不仅仅是巴基斯坦的科学院院长,同时还是TWAS的副院长和伊斯兰国家科学组织的带头人。 立足本土发展 《科学新闻》:巴基斯坦近年来科技发展状况如何? Atta-ur-Rahman:巴基斯坦近年来科学发展良好。早在2000年我们就大力发展 了信息通讯科技等新技术, 从2002年开始提升我们的高等教育水平,到2006年,巴基斯坦高等学校数量由此前的59所增加至127所。我们在基础科学领域和应用科学领域都有所发 展,尤其是工程领域。同时,论文的发表数量也得到了增长。 《科学新闻》:巴基斯坦重点发展的科技领域有哪些? Atta-ur-Rahman:因为发展需要基础设施建设,所以,现在我们着力于发展工程类学科,包括生物医药、纳米科学以及信息通讯技术等。 《科学新闻》:巴基斯坦的科学发展存在哪些问题? Atta-ur-Rahman:我认为主要是三方面的问题: 第一,巴基斯坦应该制订好发展的路线图,即未来国家走向是什么。只有有了路线图才能集中力量 专注于一个领域更好的发展,否则每个方向都发展最终就没有强势的领域。而路线图的制订必须是专业的,要取决于国家的资源和发展现状。我们为巴基斯坦制订了 一个路线图,包含了300页的文件,来论述巴基斯坦的未来方向。 第二,巴基斯坦应该制定有持续性的科技政策。 第三,当前我们生活在一个知识的时代,巴基斯坦应该寻找具有高附加值的经济模式,摈弃低附加值的经济增长模式。 加强国际合作 《科学新闻》:巴基斯坦的国际合作状况如何? Atta-ur-Rahman:因为我同时也是伊斯兰国家联合组织的代表,所以我们与伊斯兰国家有着紧密的联系,如马来西亚、土耳其等。 在发展中国家中,我们与中国的联系最为紧密,有许多的合作项目。是友好的伙伴关系,是好邻居。在发达国家中,与美国的科研合作最多。 《科学新闻》:在科学领域,南南合作和南北合作有哪些不同意义? Atta-ur-Rahman:南南合作更多的是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在南南合作中,我们必须学会分享。这也是TWAS所一直倡导的。 南北合作更多的是学习。在工程领域而言,因为许多领域涉及到机密,所以发达国家并不是很乐意接受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学生,进入工程类的研究机构有一定的难度。 寄望TWAS 《科学新闻》:TWAS有了新的院长,对于TWAS的未来有哪些期待? Atta-ur-Rahman:新院长的当选对于TWAS的发展而言是一个绝佳的机会。白春 礼院长有很多很好的经历,他是一个科学家,是中国科学院院长,管理上百个研究所。TWAS能够有他这样一个院长是一件十分幸运的事情。我确信在白春礼院长 的带领下,TWAS的工作将会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12年第10期 封面)
193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地质科学发展站在历史节点上
ScienceNews 2012-10-15 15:26
8月6日,澳大利亚布里斯班。 “我有一种预感,中国地学发展正在改变和重塑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必将重塑国际地学的未 来。”在34届国际地质大会(以下简称大会)期间,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IUGS)主席里卡迪教授(Alberto C. Riccardi)在与中国地质代表团团长、中国地质学会理事长、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会谈时,由衷地说出这句话。 这句话令人感动,更耐人寻味。 中国的地学发生了什么,让拥有120个成员国、100万地质科学家会员的全球地质科学最高组织——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的主席如此评价? 里卡迪先生之所以认为中国地质科学发展正在改变和重塑国际地科联和国际地学未来,可能有以下几点理由。 “地质强国”之梦将提前实现 中国科学院地学部1998年首次提出中国从“地质大国”走向“地质强国”之发展战略报告。从此,改变这一字之差就成为中国地质科学家追求的梦想和目标。 此后,国土资源部、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先后在多项战略研究中预测,约在2020~2030年之间,中国将成为地质强国。 我们认识到,从大到强,不是一个量级变化,而是一个质的跃升。要有一系列重要的表征,包括: 对与人类生存相关的地球和行星探测、认识的能力,对解决全球资源环境等重大问题的贡献、对地质学科进步和人才培养的国家付出,对国际地学发展所承担的责 任,对低收入国家发展的助力和对可持续发展的努力等。 国际地质大会被认为是国际地学发展和动向的方向标。大会已经发出了信号,中国正在“地质强国”之路上奋进,与强国差距正在加速缩短。 首先,中国地学研究经费保持高比例增长,开足了赶超国际地学研究先进水平的“发动机”。 2008年爆发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全面下滑,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低迷,财政出现危机,特别是欧洲主权债务影响深远。 经济不景气,直接导致矿业投入减少,从而加重了地质科学的投入不足。所以,大会后,全球地质科学的投入整体没有增加,反而减少,地质科学发展受到极大的挑战。 相形之下,中国科技投入持续年增长20%,中国地质调查局2008年预算为20亿 元,2012年为62亿元,5年增长3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学(不含地理、大气和海洋)研究经费2008年为3.9亿元,2012年为9.7亿元,增长 2.5倍。国家科技投入持续高速增长,相继启动一大批重大科技工程和计划,包括:上天、入地、下海、登极等一系列挑战认识自然极限的科学探索计划。这一系 列国家组织的大科学计划,带动了中国地质科学大幅度发展与进步。中国地质科学正处于发展的黄金时期。 其次,中国科技成果持续增长,地学高水平论文增长显著,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大。 科技投入增加带来了科技产出增加。最新统计,2010年Cell、 Nature和Science共刊登论文5620篇,其中中国论文为145篇,排在世界第9位。中国发表论文最多的前十位机构分别是:中科院、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华大基因、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其中有两个地学机构。说明中国地学研究高水平的 成果和高影响因子论文有大幅提升。 从学科发展看,中国地质科学家的主要贡献包括: 地球系统科学与全球变化理论研究取得重要进展:中国的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是从全球变化开始的, 几乎与世界同时起步。从1987年陆续开展了中国的全球变化研究,包括以地质方法为主的“过去全球变化”(PAGES)研究项目,在国际全球变化研究计划 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学部于2002年提出21世纪初的地球科学战略重点,拟定了“以地球系统各圈层的相互作用为主线,从中国具有优势 的前沿领域寻找主攻目标”的优先资助领域战略。在古全球变化研究中,以中国学者为主的黄土、海洋、冰芯、湖泊、沙漠和石笋等记录的研究,以及青藏高原隆升 历史的研究,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拓展了地球科学向深空研究的领域:“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发射标志了中国的深空探测地学研究进 入了一个新阶段。截至2010年2月,获得经过各种校正后生成的各级数据产品约2.76TB。通过这些探测数据的处理、分析与研究,目前已取得阶段性的成 果,例如第一次实现了月球表面图像数据的100%覆盖,制作了全月球三维数字地形图,通过卫星微波辐射计得到全月球亮温图,对月壤特性、月壤厚度以及月壤 稀有气体的研究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以及编制完成中国第一张1/250万的月球虹湾幅地质图,利用离子探针测年方法,为月球早期历史及演化提供了高精度的年 代学证据等,填补了中国在月球探测领域的多项空白。 此外,中国火星地质研究已经起步,目前已经在青藏高原研究盐湖地质环境,与火星表面的环境和盐类矿物进行类比研究。 中国地球深部探测进入国际大国行列:继2006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明确开展 “地壳探测工程”之后,2008年国家启动了地壳探测工程的培育性科学专项“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2008~2012年),目前完成了6000千米 的高分辨率的近垂直反射地震剖面,超过了中国过去50年的总和,使中国进入到深反射地震剖面超过万千米的大国行列。 深探专项获得了一大批引起国内外地学界极大关注的科学发现和进展,大大缩小了中国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建立了适应中国特殊地壳结构的探测技术体系。 同时,取得一系列重大深部科学发现和重要地质研究成果,为全面开展“地壳探测工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深海探测进入高潮:2006年1月20日,执行中国第一次现代意义上环球大洋科考伟大任务的“大洋一号”,经过297天完成43230海里的环球航行,标志着中国第一代海洋人于上个世纪提出的“查清中国海、进军三大洋、登上南极洲”的宏伟目标最终得以实现。 迄今,“大洋一号”先后执行了我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专项的7个远洋调查航次和大陆架勘察 多个航次的调查任务。在2012年年初结束的环球大洋科考中,“大洋一号”发现现代硫化物热液成矿过程的“黑烟囱”11个,不仅提供了一个前景非常好的多 金属硫化物研究调查区域,也将极大地推动中国积极参与和引导对国际海底这一人类共同遗产的和平研究和利用。 由于国际上对超慢速扩张洋中脊地区海底热液活动的研究程度的认识还很不足,中国的这些重大发现为国际大洋中脊和现代海底热液活动的研究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近年来,中国先后成功申请到西太平洋、西南印度洋两块矿区,2012年率先提交西太平洋富钴 结壳矿区申请,相关方案得到了联合国技术专家组的一致通过。“矿区的成功申请让我们迈进了‘深海采矿俱乐部’的大门,成为国际海底开发先驱投资者,但是我 们真正在俱乐部中雄起还是经过了十年的磨练。”(中国大洋协会,2012) 中国地学发展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从跟踪、引进、“跻身”,目前正在进入“转型”阶段,正在从“原料输出型” 向“深加工型”转变(汪品先,2012)。中国正在加快从地质大国进入地质强国的速度。 肩负国际地学界的期望和重托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在地质科学稳步、持续发展的同时,也更加融入到国际地学大家庭,国际合作更加深入广泛,各种层次的多边、双边地学合作如火如荼。 中国科学家对国际地学计划(IGCP)作出了巨大贡献。国际地学计划(IGCP),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五大科学计划之一,亦是联合国系统唯一的国际地学计划,得到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千名地球科学家的普遍认可与关注。 截至日前,IGCP已批准实施了300余个项目,其中254个区域性与全球性的地球科学研究 项目已先后完成。IGCP40年来已经执行了近300个项目,中国科学家参加了123个项目,其中中国科学家发起并领导的项目19个,共同发起、领导的项 目32个,中国主办了120个IGCP研讨会,平均每年2~3个。 中国政府对IGCP的项目资助,推动了IGCP的发展,被IGCP科学执行局总结为“中国政 府支持模式”和“欧洲区域合作模式”两个成功模式之一。从2008年起,中国政府每年资助IGCP20000美元,这对美国政府撤出资助后面临发展与生存 挑战的IGCP予以极大的支持和声援,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国际地科联的高度评价和国际地学家的广泛赞誉。 为国际地科联提供强大的支持。1996年中国成功组织承办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办成规模最 大的地质大会,得到国际地科联和所有与会者的一致称赞。1997~2008年,国际地科联机关刊物《地质幕》编辑部迁址中国,由中方提供办公和人力资源支 持,张宏仁和杨振宇先后担任编辑部主编,刊物水准均得到地科联和国际同行的赞许。 自1976年以来,中国不仅及时交纳地科联的年度会费,而且多次组织和资助地科联召开执委会 会议,积极参与地科联及各专业委员会组织的学术交流活动以及各类全球和区域性地学研究。迄今为止经国际地层委员会投票通过、国际地科联批准,有十颗“金钉 子”(全球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GSSP)落户中国,是世界上发现“金钉子”最多的国家(全世界共64颗),这标志着中国地学领域综合研究实力居世界前 列。 中国在地质遗迹保护和地质公园建设领域走在世界前列。地质公园的自然遗迹模式有效缓解了发展 中的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激烈冲突,体现了一种可持续的发展理念。2002年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学部建立世界地质公园网络(Global Geoparks Network,GGN)。截至2008年底,该网络共有56个成员,分布在18个国家,其中中国有28家地质公园先后进入GGN名单,是最多的国家。 2000年以来中国已经建立了180余个国家地质公园,在有效地保护地质遗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地学科学普及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成为世界地质公园发展 和建设的典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拟推广中国地质公园建设模式,邀请中国政府派专家支援非洲地质公园建设。 中国正在对世界地球科学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大会期间,中国地质代表团团长、国土资源部部长徐 绍史在布里斯班会见了以里卡迪主席为首的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执委会全体成员,双方签署协议,决定将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常设秘书处迁址北京。秘书处是国际地 科联的核心运作中心,设在中国表明了国际地科联及国际地学界对中国的高度认同,给中国地学界予强烈鞭策和鼓舞,更为中国对世界地质科学发展和进步作出更大 贡献提供了机会。 同时,在本届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和国际地质大会理事会会议上,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董树文当 选国际地科联司库。执行委员会主席、秘书长、司库组成执行局,是国际地科联的核心领导层。这是自1976年我在国际地科联合法会员席位正式恢复以来,继张 炳熙、刘敦一和张宏仁之后第四位担任国际地科联执委会成员的中国科学家。 当前,全球经济面临严峻挑战,矿业发展和地质科学发展也面临大调整。从战略层面,全球进入到 新一轮工业化发展的阶段,继中国、印度、南非等新兴经济体国家快速发展之后,东南亚、中东、北非和南美等国家群正在步入工业化快速发展的新阶段,约30亿 人口工业化、城镇化进程需要巨量的能源和矿产资源以支撑。也就是说,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全球能源和矿产资源需求仍将持续上升。这种新的发展趋势,预示 了全球地质科学将会持续发展。34届国际地质大会的主题定为“为明天提供资源”。进入新世纪以来,31、32、33连续三届国际地质大会均以环境保护、可 持续发展为主题,这折射出后工业化的地质科学发展的特征不同。 这次地质大会主题的变化,展示了一个新的方向标,预计“资源环境并重”将会再次成为地学界关 注的热题,国际地质科学也将重新定位其发展方向。2016年,第35届国际地质大会东道主是另一个矿业大国南非,资源主旋律将会继续。由此,这将深刻影响 中国地质科学发展走向,这也为中国在国际地质科学发展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提供了历史机遇。■ (作者董树文系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34届国际地质大会中国代表团副秘书长)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12年第10期 科学传播)
879 次阅读|0 个评论
明新国:创新驱动科学发展和高等教育
pikeliu 2012-10-3 12:42
明新国:创新驱动科学发展和高等教育 : 2012年09月30日 字号: : 卢思语 继2011年上半年推出“身边的感动”系列报道受到广泛好评后,从2011年10月起,我们推出了新栏目“学者笔谈”。本栏目将陆续推出一批我校有影响的学者,重点展示他们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的观点和见解、思路和做法及理论和实践,旨在弘扬科学精神,激荡人文情怀,回归学术本位,浓郁学术气象,全面提升交大学术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 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业技术水平,是我国工业产业链由“苦笑”曲线走向“微笑”曲线的关键。   ■ 优秀的创新人才的培养是研发创新体系能否建成的关键所在。   ■ 推行精益企业管理模式,对于改造和提升我国传统工业企业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继承国外先进管理理念的基础上,学习消化先进管理理论方法和技术,不断探索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精益企业管理的新模式,是我国工业企业可持续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   ■ 不断进行服务创新,并且向服务型制造业转变对于国内制造业来说迫在眉睫。    创新驱动科学发展是我国工业企业发展的历史必然   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发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进,中国制造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赢得了“世界工厂”的称号,中国成了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然而我国制造业绝大多数关键技术及其装备长期依赖进口,基本处在模仿或者引进、消化、吸收、落后、再引进的层次;绝大部分制造企业尚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还没有形成激励创新的体制机制和文化环境,缺乏大量的技术创新的优秀领军人才,从而导致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相对薄弱;我国原创性的思想、理论、方法、技术、工具、系统和产品还甚少,还没有形成有利于创造和创新的产业价值链和生态链,除了国防工业企业(因为买不来、也模仿不到,反而能够做好自主创新!)和极少数的国际知名品牌的民族企业(例如:华为、联想、海尔等),总体来说,我国制造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还相当的薄弱。   众所周知,制造业的利润来源主要是来自于品牌价值、知识产权、核心技术、产品设计、高技术零部件等等。而中国制造业总体上处于生产和组装这两个产业环节,大多是高劳动、高能耗、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处于工业产业链(“微笑”曲线)的底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产业价值曲线呈现“苦笑”型。   在2012年7月6日至7日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国已经构建了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拥有丰富的科技人力资源,科技发展具有良好基础,完全有条件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跟上世界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步伐。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强,科技体制机制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竞争的要求还不相适应。我们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牢牢把握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世界科技创新格局调整的机遇、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和市场不断扩大的机遇,坚定立足自主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体制机制保障,争取在不太长的时间内确保国家创新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在2010年天津达沃斯年会企业家座谈会上,温家宝总理针对记者提出的过去的30多年中,中国政府成功创造了以“中国制造”来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模式,而在未来是否要通过“中国创造”和“中国服务”来建立一个新的经济发展模式的问题,指出这是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问题,也是保持中国经济平衡、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业技术水平,是我国工业产业链由“苦笑”曲线走向“微笑”曲线的关键。因此,需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充分借鉴国际经验,不断强化创新意识,在创新思维、创新机制、创新方式等方面,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从“中国制造”的红海,走向“中国创造”以及“中国服务”的蓝海。在不远的将来,建立中国标准、中国品牌的民族文化和社会文明。   实现“中国创造”以及“中国服务”,需要努力提升我国整体创新水平,通过研发创新以及服务创新提升我国的“软实力”,继而建成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对于传统的“中国制造”模式,也可以通过系统化的管理创新,来进行改造提升和转型升级。    研发创新是引领我国工业企业科学发展的开路先锋   缺乏研发创新能力对我国向世界制造强国发展形成严重制约,我国理论界和研究机构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研究与开发管理、技术创新等学科领域进行了努力的探索。前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在2006年机械制造业发展论坛上表示,提高我国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要着力解决好以下问题:一是要解决引进技术消化吸收不良的顽症;二是要解决系统设计、系统集成技术能力薄弱的问题;三是要尽快改变产业共性技术研究开发缺失的状况;四是要解决学科发展和产业技术发展结合度较弱的问题。一些国外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如MIT产品开发创新中心、斯坦福大学设计研究中心、剑桥大学制造研究所等,对产品设计开发的研究基本立足于产品研发过程的研究。这是因为对于具体的产品开发具有特例性、不可再现性,而产品设计开发的通用性则主要体现在其开发过程上,因此对开发过程本身、过程组织和相关的管理活动的研究成为了产品设计开发研究的中心课题。   同样,国家有迫切需要通过理论、方法、技术和系统等发面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尽快培养和培育优秀研发设计专业人才、技术管理人才、复合型专门人才,结合企业研发实践活动使企业完成现代研发模式转变,以达到提升研发设计核心能力与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图1 研发创新体系层次结构   为了完成研发模式的迅速转变,企业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研发创新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讲研发创新体系建设决定了企业的研发能力,决定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这个研发体系不单单是一个隶属于某个企业的开发机构,而是包含产学研用的产业生态链。如图1所示,研发技术处于一个基础地位,由一些基本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组成,它主要由大学和专业研究机构来完成。研发技术通过融合和集成形成一系列研发知识、流程、规范和方法,通过软件化形成管理和设计的工具、系统或平台。研发系统是理论与方法付诸于实施的规范化载体。这些系统和平台就构成了产品研发设计信息化平台的基本构件,进而可以全面支撑产品研发生命周期中的各个研发过程,从而形成产品创新能力,最终提高企业的核心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大多数包含人的活动在内的系统由人、活动、工具和管理四个基本系统组成的。这个四个系统相互关联、相互作用使得整个系统得以不断提升和发展。对应到研发体系,也有四个子系统,那就是:集成产品开发团队(IPT);产品研发设计与管理流程;理论、方法、技术与系统;产品型谱/创新/项目/知识的管理,如图2所示。流程是研发活动的实施体现,在体系中处于基础的地位,换句话说,无论何种研发模式都离不开流程。如果没有规范的流程,任何其它三个方面都无法发挥其效力。理论、方法、技术、系统、平台则是为实施研发任务提供的工具,是研发体系中人的活动实现的手段。只有流程和手段是无法完成任务的,必须有相一致的管理来计划、监控和协调,才能达到研发目标。研发体系中的管理是研发体系能否正确运转的保障。任何活动的主体都是人,研发也不例外,人是研发体系中最重要的因素。人是处于核心地位的,也就是说研发体系的核心就是集成产品开发团队,因此,优秀的创新人才的培养是研发创新体系能否建成的关键所在。 图2 研发创新体系总体架构   研发创新体系的逐步实施和不断提升,可以分为5个层次,包括:规范化(标准化)、模块化、协同化、精益化和最优化,如图3所示。规范化包括产品研发设计和管理流程的规范化,以及产品零部件的规范化。模块化主要是用来解决满足前端市场的客户个性化需求与后段需要采用大批量生产来降低制造成本的矛盾。协同化是为了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全球化,产品的需求、设计、开发、采购、制造、总装、使用、服务等遍布全球,需要面向全球相关利益方的协同化研发。精益化是从系统化的角度,为产品的相关利益方创造价值、消除浪费。最优化则是在产品研发的开始,综合平衡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研发流程各个阶段、各个相关利益方,得到最优化的产品解决方案。目前,国内绝大多数国防企业、少数知名国际品牌的民族企业,已经达到了规范化的层次,有的甚至开始涉及模块化和协同化。国际领先和优秀的跨国企业(例如:GE、Boeing、Siemens等),绝大多数已经到达了最优化的层次。 图3 研发创新体系提升层次    管理创新是提升我国工业企业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   管理创新是指企业把新的管理要素(如新的管理方法、新的管理手段、新的管理模式等)或要素组合引入企业管理系统以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现代精益企业管理思想的涌现,是对管理创新最好的诠释。   精益企业管理由最初在生产系统的管理实践(199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的《改变世界的机器》一书中第一次提出“精益生产”概念),逐步延伸到企业的各项管理业务,也由最初的具体业务管理方法,上升为战略管理理念。精益管理要求企业的各项活动都必须运用“精益思维”(Lean Thinking)的理念和方法。“精益思维”的核心就是以最小资源投入,包括人力、设备、资金、材料、时间和空间,创造出尽可能多的价值,为顾客提供需要的产品和服务。   对于制造型企业而言,已经有无数的实践证明精益企业管理模式是卓有成效的:库存大幅降低,生产周期减短,质量稳定提高,各种资源(能源、空间、材料、人力等)的使用效率提高,各种浪费减少、生产成本下降,企业利润增加。同时,生产技术、员工士气、企业文化、领导力等都在实施中得到提升,最终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对于服务型企业而言,提升企业内部流程效率,做到对顾客需求的快速反应,可以缩短从顾客需求、产生到实现的过程时间,大大提高顾客的满意度,从而稳定和不断扩展市场占有率。推行精益企业管理模式,对于改造和提升我国传统工业企业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精益企业管理模式的产生是管理创新的典范,而我国如何突破制造业目前的瓶颈,在继承国外先进管理理念的基础上,学习消化先进管理理论方法和技术,不断探索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精益企业管理的新模式,是我国工业企业可持续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    服务创新是开拓我国工业企业持续发展的利润源泉   现代服务业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的焦点。服务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目前,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服务业占GDP比重达到71%,中等收入国家达到61%,低收入国家达到4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务业得到较快发展。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服务业产值占GDP中的份额也由1978年的24%左右上升到42%左右,服务业就业人数所占比例从1998年的26.7%提高到33.2%。然而,与发达国家乃至部分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差距较大,这与我国服务创新能力不足有着很大的关系。   服务创新主要是指在服务过程中应用新思想和新技术来改善和变革现有的服务流程和服务产品,提高现有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扩大服务范围,更新服务内容,增加新的服务项目,为顾客创造新的价值,最终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   从经济角度看,服务创新是指通过非物质制造手段所进行的增加有形或无形“产品”之附加价值的经济活动。从技术角度看,服务创新是以满足人类需求为目的的软技术的创新活动。从社会角度看,服务创新是创造和开发人类自身价值,提高和完善生存质量,改善社会生态环境的活动。从方法论角度看,服务创新是指开发一切有利于创造附加价值的新方法、新途径的活动。   服务创新主要有如下特点:   用户需求及社会责任是服务创新的主要驱动力;   服务创新往往需要用户的参与;   服务创新以组织创新为基础;   服务创新比较灵活,与产品相比更难控制和把握;   服务创新中包括一定的技术创新,更多的是以技术为支撑的组织、结构、管理、流程、界面、功能等非技术性创新。   在工业经济时代,我们注重工业创新的研究,明确工业创新是提高制造业绩效的重要途径。那么,在经济服务化时代,我们推断服务创新也必将而且正在成为决定经济绩效的主要因素。   在新世纪的经济环境下,服务经济因为其自身特点以及对新环境的适应,显现了它强大的生命力,为制造企业带来持续稳定的利润收入,很多大型制造企业中,服务经济环节已经成为了收入的中流砥柱。尤其在面临经济危机等一些经济不稳定因素的时候,服务在制造业中扮演的角色更加重要。因此可以看出,如今的服务业,特别是制造业中的服务业已经从幕后走到了前台。   顺应时代潮流,许多大型制造企业为保持和提高竞争力,通过进入或兼并服务业等各种办法来整合原有的业务,发展自己的服务业,或者转变公司的发展战略,明确把提供服务作为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比如:GE已进入金融业为其客户提供贷款,并明确提出要实行由制造业公司转变为服务业公司的战略调整,将原有制造业务进行转移或外包;HP通过兼并服务型企业为客户提供从硬件到软件、从销售到咨询的全套服务;IBM已经成功地由制造型企业转型为服务型企业。   在成功转型的案例中,可以总结出服务型制造价值创造框架(如图4所示),从服务型制造价值网络分析入手,识别企业核心价值与顾客感知价值;从服务价值共创的角度,实现服务价值链重构,指导服务业务流程优化;通过利益相关者间的服务价值博弈,结合服务特征,实现服务收益管理,并形成产品服务系统的定价模型。 图4 服务型制造价值创造框架   对于中国的工业企业,经过改革开发30多年的努力发展和积淀,已经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但“大而不强”的特征仍然十分明显,依赖人力资源节约成本的优势也越来越受到威胁,而且长期发展与利润链的最底端迫使国内工业企业生存发展难度越来越大,原因之一就是服务业的支撑功能没有发挥出来,服务业对工业的“改造”功能和价值创造功能没有显现出来。不断进行服务创新,并且向服务型制造业转变对于国内制造业来说迫在眉睫。   从创新驱动科学发展的角度看我国高等教育的战略转型   面对我国社会对于研发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理论以及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中国高校应该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思想引领等方面,搭建相应的教学实验平台,建设人才师资队伍,建立绩效考核机制、组织管理体制、运营管理规范等,争当创新驱动、科学发展的排头兵。   组织机构设置:建立学校层面的产品设计与开发研究中心、精益管理研究中心、服务型制造研究中心,整合面向研发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的价值链生态系统资源,形成科研资源优势互补、产学研用有效合作的创新基地。   学科体系建设:充分利用国家的“985计划”、“211计划”、“2011计划”的国拨资金,在“研发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等学科方向,进行引领性的先期投入,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管理体制、绩效考核机制。   师资队伍培养:采用在国内外之间、在产学研用之间的“引进来、送出去”,组建面向研发、管理和服务创新产业链和生态链的复合型人才的师资队伍。   课程教学体系:面向国际学科前沿,围绕我国国民经济的“创新驱动、科学发展”的发展战略,设置面向培养学生研发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等综合能力和团队素质的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模式:彻底改变我国传统几千年以来的“填鸭式”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式,采用目前国际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启发式”教育方式,面向研发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建立引领性、实践强、团队型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方式。   学者小传   明新国,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计算机集成制造(CIM)研究所教授、博导。上海市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标准化协会理事,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人民政府科技顾问,国际项目管理协会(PMI)中国区专家委员会委员。   1995年研究生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获工学博士学位。1998年3月至2005年6月受聘于新加坡制造技术研究院,曾任Research Fellow、Research Scientist。2005年9月起受聘为上海交通大学教授。2007年6月至8月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Visiting Faculty Fellow。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产品创新工程与管理、服务型制造/生产性服务/产品服务系统、精益企业与管理、物流与供应链(价值链)管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撰写和发表论文50多篇,被国外SCI/EI收录30多篇。多次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和工业研讨会发表主题演讲、出任专题分会主席及国际学术委员会委员。担任国际期刊《Concurrent Engineering: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 Applications in Technolog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 Development》、《Journal of the Chinese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Engineers》、《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 Journal》的国际编委会委员。 : 明新国 : : : 299 人次 : 0 人次
个人分类: 科技创新|1 次阅读|0 个评论
非常规与常规科学研究发表策略
热度 2 benlion 2012-9-25 18:07
评论 -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616591.html) 《科学革命的结构》将科学的发展划分为2个大时期:非常规和常规时期,非常规是需要突破以往权威的学科发展时期,常规时期是一个学科的理论和概念、观点、方法等已经建立起来并产生了新的权威;所以,关键在于你的成果属于哪个阶段的研究。 权威刊物当然是科学权威把控质量 - 这个本身也是科学防止错误的重要机制,如果属于权威可以接受的论文当然首选这类刊物,一是很容易为科学界接受你的成果,二是能够产生比较大的影响或传播力(影响因子和高引用率等);但是,如果你的研究成果属于突破以往学科,那你在这个领域尚未为学术届接受之前投这些权威刊物,那就是自找墙壁去碰了。 个人的经历是:在这个难以被接受的非常规阶段只要有时间、地点等证据的发表就可以了,事后可在各种学术场合和国际国内学术交流、通信等,甚至用互联网页等传播,只要是正确的研究,总会有一天这个学科或领域或研究等发展的时代将会到来。 对于技术来说,如果是重大技术发明,应该首先申请专利,是否再发表论文并不是很重要;但是,如果首先发表了就失去了专利权。这同样也有个人经历,比如,转基因禽类输卵管生物反应器,我的文章在1994年-1997年已经发表,后来我看到有1999年之后国际国内的发明专利,有一些文字就来自我的文章;因此,其中,一些与已经发表的论文重复的部分实际上是权利无效部分。 - 名家:科学论文与科学期刊,信息与载体,合一而非同一。
个人分类: 2012|2071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中医药局:中西医结合不是简单西药加中药
热度 1 xuxiaxx 2012-9-17 09:39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病,不是开一点西药,再开一点中药就是结合,这不是真正的中西医结合。” 15日,在河北中医肝病医院举办的全国第七届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病高级专修班暨全国首届李东垣学术思想研讨会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吴刚做出以上表述。   据介绍,我国属于乙肝病毒感染高发区,全国约有1.2亿人成为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现有慢性肝炎病人3000万人,每年死于乙肝相关性肝病为30~50万人,其中50%为原发性肝癌。我国每年用于治疗肝病的医疗费约1000亿元。   吴刚表示,中西医结合是在我国既有中医又有西医的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既是我国医学科学发展的产物,又为未来医学科学的发展开创了一条新的重要途径,形成了我国医学科学的优势与特点。特别是在治疗肝病方面,中医药在与西医药相互补充,维护大众健康方面,越来越受到重视。   吴刚强调,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病,不是开一点西药,再开一点中药就是结合。真正的中西医结合,是在传统医药学与西医西药融会贯通、紧密结合的基础上,从发病的源头,在发病机理或病因病机上下功夫。 来源: http://zhongyi.health.sohu.com/20120917/n353318523.shtml
1080 次阅读|1 个评论
“少数决定多数,多数服从少数”
热度 1 hucs 2012-9-16 23:19
(转载) 科学发展砺雄师——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纪实 ( 转载 ) 吴邦国会见缅甸总统吴登盛 ( 转载 ) 温家宝与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通电话 ( 转载 ) 贾庆林参观中国农业科技十年发展成就展 ( 转载 ) 李长春会见第14届残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 ( 转载 ) 组图:习近平参加全国科普日活动 ( 转载 ) 李克强在宁夏考察时强调 深入推进西部地区开发开放 ( 转载 ) 贺国强:加强和改进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工作 ( 转载 ) 周永康:推动社会管理之路越走越宽 “少数决定多数,多数服从少数” 胡春松 在职博士 南昌大学 众所周知,“少数服从多数,多数决定少数”是一个常见的社会现象与规律。 然而,很多时候是“少数决定多数,多数服从少数”。这在现实社会中也是一个普遍的规律。例如,一支足球队,队长或明星球员是全队的核心或灵魂式人物,影响并决定着一支球队的水平和或胜负。又例如,一 个国家或地区,少数主要领导对其国家或地区的发展或走向起到关键作用。 同样,在自然科学中,尤其是生物医学领域,情况也往往如此。这似乎也是一个普遍的规律。例如,在健康个体内,一个或数个基因的突变作用,往往可以导致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或癌症,甚至发展、形成 CDC 链 ( Hu CS, et al , 待发表) 。 因此, “少数决定多数,多数服从少数”既是一个社会规律,又是一个自然规律。 看来,先前普遍认可的“少数服从多数,多数决定少数”并不是一个定式。在很多情况下,恰恰相反。因此,我们思考问题、作出抉择,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科学、合理地作出分析和判断。而我们的研究工作和目标,就是要发现并确定那些起决定作用的少数或关键。 注: 作于 2012 年 9 月 16 日于南昌大学。本文入选: 《青春论语》( 待出版)。 ---- 《青春论语》 胡春松 在职博士 著 胡永新 校党委书记 审
个人分类: 博士研究|1912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从转方式看科学发展
whyhoo 2012-9-3 10:49
这是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中国经济减轻了对外需的依赖,增强内生动力,努力实现创新驱动。   这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百姓,资源环境更好得到保护,发展的可持续性不断增强。   十年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全国上下的高度共识和积极实践,体现了推动科学发展的坚定决心,为实现中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扩大内需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通过改善民生和推动 改革 增强经济内生动力   当前,欧债危机进一步深化,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然而小家电企业深圳艾美特电器有限公司副董事长蔡正富却颇为淡定,不像国际金融危机刚爆发时心里没底。今年前七个月,虽然他们出口只同比增长了3.6%,但内销增长达11%,拉动整个销售收入增速达9%。   “‘内外兼修’是企业的理性选择。你以前没做内需市场,那今天一定要做,不然一定后悔。”蔡正富回顾艾美特过去几年从只做外贸转为内外贸并举的历程,深有感触。   正是扩大内需政策和经济形势变化,促成了艾美特的巨大转变,更使中国经济对外依存度不断下降,得以在低迷的世界经济环境中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   “作为一个大国,经济发展必须以内需为根基。国际金融危机使大家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说。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惊涛骇浪,2008年11月,中央果断出台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从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到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再到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以及随后在全国推广的家电、汽车下乡,扩大投资、提振消费双管齐下,使中国经济迅速在2009年实现了“V”形反转。   中国经济发展的驱动力量,发生了重大变化。根据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外贸依存度从2006年67%降至去年的50.1%;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83.9%升至104.1%。   “内需的强劲增长有效弥补了外需的不足,对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国家统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如今,国际金融危机仍未结束,中国经济发展面临很多新问题。如何进一步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出口、投资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特别是如何进一步扩大居民消费、激发民间投资活力,仍是重大课题。   “扩大内需正从应急式的政策性刺激,转向强化内生动力的制度安排。”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宏观经济 部研究员张立群指出。   日前,有关部委出台42项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的实施细则。北京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会长、时代集团总裁王小兰认为,为各种所有制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要求推动垄断行业改革,以市场化方式配置资源,要朝着这个方向做长期努力。   投资要优化结构,消费该怎样持久提振?在总结十年来中国发展新特点时,很多专家都谈到了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医疗、社保、教育等领域投入力度空前。例如,2003年全国医保覆盖面仅15%左右,而去年底超过了95%。这不仅是以人为本的内在要求,而且是消除后顾之忧、提振消费的先决条件。   消费是中国经济最大潜力所在。姚景源认为,扩大消费根本上要靠收入分配改革和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增加百姓收入,消除后顾之忧。“只要13亿多中国人有钱花、敢花钱,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是不可限量的。”    节能减排成为强有力抓手,努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最近从湖南长株潭地区调研回来,那里的巨变让他振奋。   作为长沙、株洲、湘潭地区两型社会建设方案组组长,他五年前第一次来到株洲清水塘工业区的重金属厂,烟囱林立,气味刺鼻,五颜六色的污水直接排入湘江。而这次再去,污水处理厂早已运转起来,湘江两岸正大规模推进森林公园建设。   作为国家级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试验区,长株潭肩负科学发展先行先试的重任,共计关停污染企业1017家,重金属排放削减率达一半以上,单位GDP能耗下降超过三成。曾“黑乎乎、灰蒙蒙”的株洲,炸掉了200多根烟囱,从全国十大污染城市转变为国家级园林城市,显得“绿油油、水灵灵”。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是宏大主题,一定要有强有力的抓手。节能减排不仅可以破解日益突出的资源环境瓶颈,而且顺应了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迟福林点评道。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把经济结构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转向依靠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而节能减排就是牵动这一转变的“牛鼻子”。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进入了重化工业加速发展阶段。特别是从2003年开始,各地频繁遭遇拉闸限电,这既是经济踏上新一轮增长周期的信号,又拉响了节能减排的警报。从这一年开始,国家大力清理整顿钢铁、水泥等高耗能行业。此后,一场“壮士断腕”般的节能减排攻坚战打响了。   勇于自我加压,节能减排成为硬指标。“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并建立考核制度。这是首次把节能减排指标列入发展规划(计划),成为必须完成的约束性指标。   “十二五”规划纲要进一步增设了两个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3.1个百分点。   经过不懈努力,2005年以来,中国单位GDP能耗下降了21%,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分别下降了16%和14%。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002年的41.5%提高到去年的43.1%。   日前,中央财政又出台了1700亿元推进节能减排计划。财政部副部长张少春指出,这有助于实现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共赢。   “中国在节能减排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很大进展。但资源环境透支问题的根本解决仍需要长期艰苦努力,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任重道远。”亚洲开发银行中国代表处高级 经济学 家庄健认为。    科技创新正成为根本动力,在世界经济格局大调整中抓住机遇提升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7月16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田力普签发了中国第100万号授权发明专利证书。   “发明专利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必须从过去的要素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而只有保护知识产权,才能促进技术创新,提升中国经济核心竞争力。”田力普深有感触。   中国经济正在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长期依赖的劳动力等低要素成本条件正在变化。日前,全球体育用品巨头阿迪达斯宣布将关闭在中国唯一一家自有工厂,引起广泛关注。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冯飞最近对东部一些企业进行了调查。过去5年这些企业劳动力成本年均提高15%到20%,而劳动生产率年均只提高8%到10%。长此以往,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会受到影响。   创新驱动成为中国经济的迫切需求。中央制定了大力鼓励科技创新、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长远之策,各地的企业纷纷积极行动起来。   “金融危机爆发进一步放大了产能过剩矛盾,但有技术创新作后盾,我们重点产品市场份额还有所提升。”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总经理张国清透露了企业逆势而上的秘诀。   技术地位决定市场地位。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拥有15名院士的科研队伍,成为企业发展最强大的动力。3.6万吨黑色金属垂直挤压机研发成功,打破了国外对耐高温高压大口径厚壁特种钢管的垄断,给企业带来核电用无缝钢管大笔合同。   十年间,科技创新投入大幅增加。去年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比2002年增长了5.7倍。   抢占科技制高点,掌握发展主动权。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各国正在进行抢占科技制高点的竞赛。中央反复强调,紧紧抓住这样的重大机遇,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确定了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等7个重点发展方向。今年5月份,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出台。   “IT产业风云变幻,科技创新时不我待。我们企业历史上的四次大发展,源于四次科技创新。我们把产品性能提高近10倍,成本降低80%以上,别人的产品还能有力竞争么?对整个中国经济而言,也是一样的道理。”通信技术领域自主创新起家的成都迈普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花欣如是说。这家企业把每年超过10%的销售额投入研发。   当前,世界经济格局正处于大调整、大变革中,国内工业化进程也正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的新阶段转变。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前景和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就取决于我们今天的抉择。   “在这样的关键时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对中国未来具有决定性意义。必须坚持创新驱动,以技术进步重塑中国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同时,更加注重绿色发展和包容性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冯飞强调。   (记者刘铮、王敏、安蓓、王攀、侯大伟) 原文见 http://www.chinareform.org.cn/Economy/Macro/report/201209/t20120903_149739.htm
个人分类: 经济|90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孙政才:科学发展 加快振兴 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
whyhoo 2012-9-2 09:48
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回顾总结吉林振兴发展实践,我们深刻体会到,党的十六大以来吉林之所以能够取得历史性成就,最重要的就是始终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切实把中央精神与吉林实际结合起来,着力在统筹上下功夫、在创新上求突破、在落实上见成效,从而摆脱了老工业基地举步维艰的困难局面,进入了持续平稳较快发展的新阶段。    一、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明确全省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奋斗目标   改革开放特别是中央实施振兴东北战略以来,吉林历届省委、省政府班子团结带领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突出关键环节,合力攻坚克难,振兴老工业基地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老工业基地长期积累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仍未从根本上得到破解,发展内生动力不足,农业基础比较薄弱,结构调整任务较重,民生改善欠账较多、压力较大,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为此,我们不断深化对省情的认识,准确把握发展趋势和阶段特征,认为吉林正处在“三个关键节点”,即处在夯实基础、积蓄能量、调整结构,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节点;处在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互支撑、相互融合、互动发展的关键节点;处在破除体制机制深层次矛盾,激发创新发展活力,加快形成经济内生增长机制的关键节点。在这样一个爬坡过坎、充满“两难”的阶段,必须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经济与社会、总量与结构、发展与民生、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切实把中央精神和要求落到实处。因此,我们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筹推进特色城镇化、实施富民工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实施“强基富民固边”工程、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等《意见》,实施十大产业发展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推动工作落实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和实践抓手。我们确立了未来5年全省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奋斗目标,就是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用好发展机遇期,妥善应对矛盾凸显期,突出“发展”和“民生”两个关键,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着力实施投资拉动、项目带动和创新驱动战略,强化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动力支撑,加快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让城乡居民过上更加殷实富裕、自信尊严、充实快乐、和谐安全、舒适健康的美好生活。这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推动振兴发展的根本目的、衡量工作成效的最终标准。    二、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推动老工业基地实现全面振兴   从根本上讲,老工业基地所有困难的根源在于体制机制不活,而这又是发展不够、发展不充分、发展不可持续造成的。抓住了“发展”,就抓住了吉林全部工作的“牛鼻子”。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在推动老工业基地振兴方面迈出了新步伐。一是着力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坚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促进消费投资出口良性互动。全面实施十大产业发展计划,做大做强支柱优势产业,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突出抓好产业间、企业间相互融合、配套协作,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提升产业层次和集聚度。二是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坚持“以农民为本”这个根本原则,牢牢把握“三农”工作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根本是利益问题、利益问题的关键是收入问题这一主线,认真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狠抓粮食生产不放松,全面推进水利改革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三是着力加快特色城镇化。统筹推进“三化”是实现吉林全面振兴的必由之路、希望所在,其中城镇化是事关全局的一篇大文章。我们准确把握正确方向,更多地从解决“三农”问题入手,从减少农民、善待农民、提升农民、富裕农民的角度来谋划城镇化,更多地从发展新型工业化、优化产业结构、强化产业支撑的角度来推动城镇化,更多地从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推动土地、资本、劳动等优化组合,促进资源、产业、人口等有效配置的角度来发展城镇化,突出加快长吉一体化、带动中部城市群发展,大力推进区域中心城市、重要节点城市、县城和小城镇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四是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牢固树立“重视科技就是重视吉林的明天,投资科技就是投资吉林的未来”理念,坚持创新驱动和市场驱动并举,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突出企业主体地位,推动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五是着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深入推进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松花江水污染防治等环境保护工作成效显著,10年绿化美化吉林大地等生态建设工程取得丰硕成果。把节能减排与结构调整、技术改造、民生改善结合起来,努力走出一条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新路子。六是着力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为振兴发展注入强大活力、提供持久动力。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坚持市场化取向,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发展转型;在社会事业领域改革方面,坚持公平正义取向,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社会发展转型。把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作为全省扩大开放的有效载体和改革创新的重要平台,加快形成以珲春为桥头堡,以延(吉)龙(井)图(们)为前沿,以长(春)吉(林)为腹地支撑,促进边境与腹地联动发展的格局。    三、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目标,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   民生是发展的目的和动力。抓住了民生,我们前进的方向就不会出现偏差。我们始终坚持把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不懈地抓好民生工作,努力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一是加快推进富民工程。稳步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建立企业职工最低工资动态机制和政府、企业、工会三方面定期协商工资形成机制,连续3年大幅提高企业最低工资标准和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二是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统筹层次和保障水平,统筹解决44.9万名厂办大集体职工和21.06万名“五七家属工”参保续保问题;大力发展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建立更高水平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三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手抓、政府扶持和体制改革两加强,促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共同繁荣发展,深入实施农村文化大院、农家书屋、送戏下乡、广播电视村村通等文化惠民工程,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四是着力改善群众居住条件。把让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住有所居、住得温暖作为工作目标,全面推进“八路安居”工程,全省超过1/5人口的住房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大力实施“暖房子”工程,84.02万户、255.11万城市居民供暖条件得到根本改善,成为广受赞誉的民生改善工程、节能减排工程、环境提升工程和扩大内需、促进发展工程。五是切实解决困难群众实际困难。连年大幅提高城乡低保补助标准,圆满完成10年扶贫计划。    四、以维护社会稳定为基础,努力创造良好的改革发展环境   和谐稳定是民心所向、发展所倚、事业所需。我们始终坚持做到“五个必须”:必须树立一个理念,就是没有人民生活的持续改善,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毫无意义;没有社会大局的和谐稳定,我们就什么事情也干不成。必须强化一个意识,就是要知道“害怕”,懂得没有忧患意识、危机就会找上门来,没有责任意识、事故就会找上门来。必须遵循一个原则,就是要坚持重在预防,把事情想在前头、工作做在前头、问题解决在前头。必须坚持一个标准,就是千方百计做到事情要解决、情绪要理顺,把矛盾控制在初始、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必须严守一个纪律,就是要以铁的纪律,坚决防止发生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政治性事件、坚决防止发生严重暴力恐怖事件、坚决防止发生大规模群体性事件、坚决防止发生大规模进京上访活动和重大个人极端事件、坚决防止发生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实际工作中,我们坚持把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统筹起来谋划,把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联系起来推动,把社会管理与群众工作结合起来实施,努力走出一条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具有吉林特点、体现时代特征的社会管理新路子,全省改革发展环境明显改善。    五、以党的建设为根本,为科学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在增强党的凝聚力、政府的公信力、干部的执行力和制度的约束力上下功夫。我们始终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一是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巩固扩大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切实把解放思想的成果转化到实践层面,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二是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树立正确用人导向,优化领导班子结构,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努力提升决策水平。三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等活动,全面加强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等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在全省开展帮扶困难群众、帮扶困难党员、帮扶薄弱基层党组织的“三帮扶”活动,帮助基层和党员、群众解决了一大批实际问题。四是加强作风建设。要求各级干部做到“胸中始终有大局,心里时刻有群众”,在“快、实、细、新”上下功夫,加快工作节奏,做实工作措施,细化工作组织,创新工作路数和办法。大力倡导紧密联系实际之风、务实重行之风、改革创新之风、艰苦奋斗之风、密切联系群众之风。五是加强反腐倡廉建设。要求党员干部始终保持一颗敬畏心、亮起一盏“红绿灯”。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落实农村重大事项民主决策、“三资”代理服务、勤廉双述民主评议干部三项制度。深入开展教育收费、医疗服务、高考考风考纪等专项治理。严格处理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方面的突出问题,严肃查处一批党员干部违纪违法案件。我们感到,增强党的凝聚力、政府的公信力、干部的执行力和制度的约束力,是一个有机整体,是我们党赢得群众信任,不断开创各项事业新局面的基础和前提。   (作者:中共吉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原文见 http://www.qstheory.cn/zxdk/2012/201217/201208/t20120826_177720.htm
个人分类: 政治|1166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国天文学教育如何走出困境?
热度 5 baolintan 2012-8-25 10:46
刚从科学网上看了3篇帖子: 艾国祥院士:空间天文将迎来大发展(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8/268596.shtm ) 被边缘化的自然科学:天文教育陷“招生”困境(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8/268346.shtm ) 中国天文学须“独辟蹊径”(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8/268559.shtm ) 我觉得, 如果说要与国际接轨的话,我国至少应该在 50 所以上的大学开设天文学系,否则谈什么科学发展呢? 考虑我国实情,天文学系的设置应该在不同档次大学(如 985 , 211 ,一本、二本)之间有个合理的配置,让高考中处于不同分数段的考生都有读天文学的机会(中等考分学生中有许多也是很有科学潜质的)。同时,考虑到天文学需要比较扎实的数理基础,反对在档次较低的高校(如三本)开天文学系。 建议在我国有比较好的数学物理教学科研基础、同时又靠近天文观测条件较好地区的大学,如 兰州大学 、 西北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贵州大学 等高校尽快开设天文学系。这些天文系可以招收一定数量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以科研带动教学,并为其他专业的大学生开设天文学公共课,推动天文科普的发展。中国科学院各天文台、南京大学天文系和北京大学天文系应该同那些新开天文系的大学进行沟通,鼓励本单位毕业的博士到那些天文系去工作,并协调解决他们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等(这个是需要的,因为毕竟天文学是个不挣钱的专业,官方不去协调,那些校方就想不起来去关心),基金委也可以在基金支持方面给予一定的倾斜。 应该相信,天文学的发展,眼前不一定能看到收益,长远必然会对强国有难以估量的推动力的。
6547 次阅读|9 个评论
[转载]为纯科学呼吁
nuaazsj 2012-8-24 18:50
1883年8月15日,美国著名物理学家、美国物理学会第一任会长亨利•奥古斯特•罗兰(1848-1901)在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年会上做了题为“为纯科学呼吁”的演讲。该演讲的文字后发表在1883年8月24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并被誉为“美国科学的独立宣言”。 2005年《科学》杂志创刊125周年纪念时,《科学》杂志主编唐纳德·肯尼迪提到了 1883 年 8 月 24 日出版的《科学》杂志全文发表亨利·奥古斯特·罗兰 1883 年 8 月 15 日在美国科学促进会年会上发表的题为《为纯科学呼吁》的著名演讲一事,指出这是一篇美国科学发展史上的经典文章,影响了美国科学的发展。 一百多年后重读罗兰的“为纯科学呼吁” 演讲,可以感觉到今日中国的科学发展与美国当年颇有相似之处。在当前我国科技界尚存在许多急功近利、浮躁浮夸以及学术不端行为等现象的情况下,罗兰先生的文章更是具有洞穿历史的警世作用。 为纯科学呼吁 A Plea for Pure Science 有时我们会被问及这样的问题:你最喜欢一年中的哪段时光?对我来说,春天最令人愉快,大自然从冷漠的冬天中苏醒,生命的力量又开始涌动。树叶生长、蓓蕾绽放,眼前的一切生机盎然,令人赏心悦目。在这大自然生命复苏的时刻,我们的心也为之狂喜。但是美景不会永恒,叶子会到达它的生命极限,花蕾盛开后就走向枯萎。于是,我们开始问自己这样的问题:这一切是否最终都归于虚无,或者它会带来丰硕的收成?      在它的成长过程中,我们这个伟大的国家也有着春天般无以匹敌的勃勃生机。森林被砍伐,城市被建立,一个伟大而强盛的国家在地球上被创造出来。我们为自己的进步而骄傲。我们为这些新生的城市而骄傲,仅仅在几年前,这些地方还只是美洲印地安人狩猎美洲野牛的地方。但是,我们必须记住现在只是我们国家的春天。我们的眼光不能向后看。无论叶子多么美丽、花儿多么鲜艳、它们生长的速度多么令人惊叹,但叶子毕竟是叶子,花终究是花。我们更应该向前看,去发现这些繁荣的结果是什么,收获的机会是什么。如果我们及时地这样做,那么我们也许能发现那些威胁果实成熟的害虫,或者看到收获正因缺水而受到摧毁的贫瘠之地。   1 为了应用科学,科学本身必须存在      我应邀在今年AAAS年会的物理学分会上作报告。我乐意在这个题目上讲让你们高兴的事,我乐意向你们列举我的同胞们在此领域所取得的进步,他们为认识宇宙的秩序而付出的高贵努力。但是,当我走出去收集等待收割的谷物时,我发现的却只是杂草。杂草丛中散落着一些鹤立鸡群的高贵谷穗。但是,它们是如此之少,以至我发现我的大多数同胞并不了解这些现状,还以为他们有一场大丰收,而实际上最终等待他们收获的不过是杂草。美国的科学只存在未来,它没有今天和过去。在我这个位置上的人应该思考的问题是:我们必须要做些什么才能创造出我国的物理学,而不是把电报机、电灯和其它的便利设施称之为科学。我并不是想低估所有这些东西的价值,世界的进步需要依靠它们,成功发明这些东西的人应该受到世界的尊重。但是,虽然一位厨师发明了餐桌上的一道新鲜的美味佳肴,使世人在某种程度上享受到了口福,但是,我们并不会尊称他为化学家。但是,人们将应用科学与纯科学混为一谈并不是罕见之事,特别是在美国的报纸上。一些卑微的美国人偷取过去伟大人物的思想,通过这些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让自己富裕,他们得到的赞美高于那些提出这些思想的伟大原创者。如果这些原创者思想中有一些庸俗成分,他们早就可以做出成百种这样的应用。我时常被问及这样的问题:纯科学与应用科学究竟哪个对世界更重要。为了应用科学,科学本身必须存在。假如我们停止科学的进步而只留意科学的应用,我们很快就会退化成中国人那样,多少代人以来他们(在科学上)都没有什么进步,因为他们只满足于科学的应用,却从来没有追问过他们所做事情中的原理。这些原理就构成了纯科学。 中国人知道火药的应用已经若干世纪,如果他们用正确的方法探索其特殊应用的原理,他们就会在获得众多应用的同时发展出化学,甚至物理学。因为只满足于火药能爆炸的事实,而没有寻根问底,中国人已经远远落后于世界的进步。我们现在只是将这个所有民族中最古老、人口最多的民族当成野蛮人。 然而,我们的国家也正处于同样的状况。不过,我们可以做得更好,因为我们获得了欧洲世界的科学,并将它们应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就像接受从天空中落下的雨水那样理所应当地接过这些科学知识,既不问它们究竟从哪里来,也没有感激为我们提供这些知识的伟大、无私的人们的恩情。就像天堂之雨一样,纯科学降临到我们的国家,让我们的国家更加伟大、富裕和强壮。      对于今天已经文明化的一个国家来说,科学的应用是必需的。迄今为止,我们的国家在这条路上走得很成功,因为纯科学在世界上的某些国家中存在并得到培养,对自然的科学研究在这些国家中被尊敬为高贵的追求。但这样的国家实在稀少,在我国,希望从事纯科学研究的人必须以更多的道德勇气来面对公众的舆论。他们必须接受被每一位成功的发明家所轻视的可能,在他们肤浅的思想中,这些人以为人类唯一的追求就是财富,那些拥有最多财富的人就是世界上最成功的人。每个人都理解100万美元的意义,但能够理解科学理论进展的人屈指可数,特别是对科学理论中最抽象的部分。我相信这是只有极少数人献身于人类至高的科学事业的原因之一。人是社会动物,他们的幸福感非常依赖于周围人的认同,只有极少数的人有勇气追求自己的梦想而不在乎所处的环境。过去的人们比现在更为与世隔绝,一个人只和少数几个人交往。因此,那时的人们有时间创造出伟大的雕塑、绘画和诗歌。每个人的思想都可以相对自由地追随自己的想法,结果就成就了古代大师们伟大、非凡的作品。今天的铁路、电报、书籍和报纸将世界各地的每个人联结起来,他的思想不再是个人的,不再是独立和独特的,它要受到外部世界的影响,并依赖于外部世界,因此在极大的程度上失去了原创性。按照今天的标准,过去的天才在精神上和物质上可能都非常贫乏,周围弥漫着傲慢的建议告诉他如何使其外表与自己的身份相符。他从来没有新想法,但他至少能吸收他人的思想来填充自己苍白的精神世界。所以,这位过去时代的天才很快就意识到自己的思想比别人高得太多而不为世人所尊重:他的思想被裁剪成标准形式,所有新生的分支被压制,直到他不再高于他周围的人。从此,世界通过这种过多的交流降低到同一个水平。过去的陆地拥有我们今天无法欣赏到的高耸入云的大山和幽暗的深谷,它们安静、平和,构成了伟大壮丽的陆上风景。如今,深谷被填充、高山被削平,随风起伏的麦浪和冒烟的工厂成为大地上的风景。      在普通人看来,这是好的变化。较之以往,人们的生活更快乐,精神状态更好。但我们失去了高山赋予的气势。我们厌倦平庸,这是我们国家所遭受的诅咒。我们厌恶地看到我们的艺术家只为金钱而工作,并且恳求国会保护他们以避免外国人的竞争。我们厌恶地看到我们的同胞从国外获取科学,然后夸耀他们在这里将其转化为财富。我们厌恶地看到,我们的教授因追求应用科学而不是纯科学从而损害了教授的声誉,当整个世界有待研究时他们却麻木不仁,当整个宇宙的问题有待解决时他们却袖手旁观。我们希望这个国家在平庸之上尚有更崇高和尊贵的东西,一座高山也能让风景不再是单调沉闷。我们被奥秘所包围,大自然赋予了我们情感去享受这些奥秘,赋予我们理智去揭开这些奥秘。大自然呼唤着我们去研究它,我们更好的感悟力也促使我们走向这同一方向。   多少代人来,只有少数学习科学的学生将对自然的研究珍视为最崇高的追求。无论富裕或者贫穷,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对自然及其规律充满热爱。世界因科学的应用而带来的进步应归功于这少数人,但他们中只有极少数曾从世人那里得到他们应有的回报。   法拉弟(Faraday Michael,1791-1867,英国物理学、化学家,1831年发现电磁感应现象并提出相应理论,后被麦克斯维和爱因斯坦进一步发展)是所有电光机器、电气铁路、电力传输等基本原理的伟大发现者,尽管整个世界因他的发现而富裕,但他却死于贫困。这也是今后一段时期中跟随他脚步的人必将面对的命运。      但是,未来还是有因纯粹热爱而研究自然的人,以前人们未曾获得过的更崇高的奖赏在等待着他们。我们已经开始追求科学,站在门槛上想知道里面究竟有什么。我们通过重力定律解释了行星的运动,但是谁将解释是什么样的力量让两个相隔数百万英里的天体彼此相向运动呢?      今天,我们能够非常容易地测量电量和电流,但是我们有方法来解释电的现象吗?光是波动的,但我们知道波动的是什么吗?热是一种运动,但我们知道运动着的是什么吗?普通物质随处可见,但是谁探究出了其内部组成的奥秘呢?      所有参与工作的人都有机会,竞赛已经开始。问题的解决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它需要在不确定的时间里,用最优秀的头脑做出最好的工作。      当其它国家在竞赛中领先时,我们国家能满足于袖手旁观吗?难道我们总是匍匐在尘土中去捡富人餐桌上掉下来的面包屑、并因为我们有更多的面包屑而认为自己比他更富裕吗?但我们忘记了这样的事实:他拥有面包,这是所有面包屑的来源。难道我们卑贱如猪,认为谷粒和谷壳的价值比珍珠高得多吗?如果我对时代的认识是正确的,那么我认为我们不应该满足于我们低下的地位。目标低下使我们几乎变成了瞎子,但这是可以恢复的。在一个新国家中,生存的需求是首先需要关注的事情。亚当受到的诅咒降临到所有人身上,我们必须自己养活自己。      但是,让整个世界更轻松地生活是应用科学的使命。我读到过这样一个故事,它阐明了应用科学在世界上的真实地位。在蒸气机时代的早期,一个热爱阅读甚于工作的男孩获得了一份工作,他的职责是在每次引擎运动时开关阀门。男孩的阅读被他的工作所打乱,他很快发现通过将阀门与引擎的活动部分联结起来,让活塞的运动带动阀门的运动,他就能从工作中解脱出来。这个故事说明需求是发明之母,所以我认为人类真正的追求是智慧。对自然所有分支的科学研究、对数学的研究、对人类过去和现在的研究、对艺术的追求,以及对所有这些事业的培育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最高贵的事业,它们是人类最高级的职业。对有更高理想的人来说,商业、科学的应用、财富的积累是一种诅咒,但对世界上那些没有能力从事和鉴赏崇高追求的人来说,却是一种祝福。    2 教授的职责是促进科学进步      随着科学应用的日益增加,生活变得越来越容易,购买仪器所必须的经费也不难获得,追求生存之外的其它东西成为了可能。      但是,在能够更多地从事纯科学之前,精神品质的培育应该与国家财富的增长平衡。通过合法的专业工作,成功的雕塑家或画家自然能够获得财富。对小说家、诗人和音乐家们来说,职业成功就意味着财富。但是,科学家们和数学家们却从未有过这种对工作的动力:他们必须通过做其它工作如教学等来维持生活,只能将业余时间奉献给对科学的追求。通常情况是,因为所挣得的薪水少得可怜、因为仪器设备和资料文献的匮缺、因为他们所处的精神环境,而更重要的是因为生活理想不高,他们被迫将自己的业余时间花在给应用科学或其它增加财富的手段上。那么,我们该怎样兑现对那些少数人中的少数人的尊敬呢?尽管也面临所有这些现实困难,他们仍然坚定不移地认定目标,持之以恒地从事纯科学研究,给这个世界最珍贵的贡献,他们创造的伟大知识丰富了我们对宇宙的认识,当这些知识被应用到物质生活时,成千上万人的生活更加富裕,我们中的每个人都受益于此。也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拥有从事纯科学研究所需的所有设施,他们拥有丰厚的薪水以及每一件工作仪器,但却全力投入了商业性的工作,他们到法院作证,去做其它可增加现有丰厚收入的工作。如果这些人放弃教授的头衔,而冠之以化学顾问专家或物理学顾问专家的称谓,那么他们是值得受到尊重的。我们的社会确实需要这样的人。但是,如果一个人拥有最著名大学的教授席位,而他的精力和能力却用在科学知识的商业化应用上,他以尊贵的身份出现在社区,在报纸又成为科学的解释者,那么这对他和他所在的学院来说都是一种耻辱。这是对其所在科学事业的致命打击。给他以恰如其分的称谓,他马上就会成为这个社会中有用的一员。将一个按规则并能以身作则培育科学的人放在他的职位上,结果会多么的不同!那些正在世上寻找生活目标的年轻人,看到他们眼前这个高尚和高贵的人生,他们就会发现世界上还有比积累财富更为尊贵的东西。于是他们就愿意将生命奉献给相同的事业,他们就会尊重那些将他们引向更高境界的教授,这一境界是他们通过其它途径所不能企及的。      我并不想在这个问题上被误解。因发明而获得财富或者在某些情况下从事商业化的科学工作并不是一件有失体面的事。但是,纯科学应该是具有教授职位的人的追求目标,这个目标之伟大是毫无疑问的。如果我们生活的目标是追求财富,那就让我们诚实地从事商业,与他人竞争财富。但是,如果我们选择了我们认为更崇高的事业,那么就说到做到,无论贫富都随遇而安,二者都不能改变既定的追求。      教学工作会消耗大部分精力,这也是绝大多数在教授职位上不进行任何科学工作的人的一个借口。但是常言道:有志者事竟成。很少本国教授所承担的教学或演讲工作像德国教授那么繁重,后者却以在科学期刊上发表详细阐述、精心写作的论文而著名。我自己也肩负教育工作,深知这意味着什么。然而,在这里我仍然坚持认为:只要您愿意,您就会找出时间来做科学研究。但是,在这里我们依然无法逃避这个国家的诅咒:平庸。我们的学院和大学很少寻找有声誉的一流水平人士,我甚至听说过这样的事,一所知名学院的董事曾经声称教授不需要做研究,因为这是浪费时间。我高兴地看到在该学院的优秀科学家的呼吁下,该董事会的大多数董事都不认可这位董事的观点。      毫无疑问,教学工作是重要的。一位成功的教师应该受到尊重。但是,如果他没有引导学生向最高方向努力,难道他不该受到谴责吗?我们国家的绝大多数纯科学都是在大学和学院中进行的,现在,让我们看看这些大学和学院的状况。首先我们看看现状是怎样的。    3 什么样的机构才称得上大学      有一位人士,我们可能会称他为罗斯金(John Ruskin, 1819-1900,英国作家和艺术评论家,他认为伟大的图画应是能够给观赏者以伟大的思想)的实际追随者,他声称在这个国家里他拥有船长、上校和教授等多种头衔。这个故事真实与否并不重要,但我们都知道我们同胞们的习惯是对此没有原则性的争议。所有的人生而平等:有的人既是船长又是上校,又是教授,因此所有的人可以这样。这个逻辑是决定性的;相同的逻辑也适用于了我们的中小学、学院和大学。我手上有一份教育专员在1880年写的报告。根据这份报告,我们国家有380或者400个左右的机构称自己为学院或大学!我们或许可以借此声称我们是一个伟大的国家,我们拥有大学的数量比世界上其它国家的总数还要多。事实足够明确,整个世界也基本上很难有能力支持如此多的一流大学。它们一窝蜂地出现,平庸的诅咒一定会降临到它们身上。它们必定是一群蚊虫,而不是自诩的雄鹰。深入的分析将证实这一观点。约有三分之一的这些机构渴望被称为大学。我需要指出的是,一个只有2名教授和18名学生的机构也称自己是大学。而另外一所“大学”有3名教授和12位学生!这些例子并不罕见,自称为大学的小型机构和学校的数量相当高。很难从这些学校的统计数据决定它们的准确地位。极端的情况比较容易处理。谁能怀疑一所拥有800名学生和70名教员的机构会比拥有10或20名学生、2名或3名教授的学校要高出一个等级呢?然而,这并不总是对的。我知道的一所拥有500多名学生的机构,按我个人的标准来看不过相当于一所高中。统计数据有或多或少的缺陷,如果我仔细推究的话会有更多的弱点。我列举出下面的数字: 1)在330所自称为学院或大学的机构中,其中218 所机构的学生数在0到100之间, 88所机构的学生数在100到200之间,12所机构的学生数在200到300之间, 6所机构的学生数在300到500之间, 6所机构的学生数超过500;2)在322所自称为学院或大学的机构中,其中206所机构的教员数在0到10之间,99所机构的教员数在10到20之间,17所机构的教员数在20以上。      我们也许能够通过学生的平均年龄了解这些机构的地位,以及实现真正的大学理想的方式,这些统计数据是可以获得的,也或者它们已经存在。学生与教师的比例数据也会有所帮助。所有的这些方法都只给出这些机构现有地位的大概情况。但还有一种方法可解决这个问题,这会很准确,但只限于告诉我们该机构可能的潜力。我指的是这个机构的财产。在估计财产时,我没有纳入土地和建筑物的价值。因为好的工作既可在宫殿中做出也可在陋屋中做出。我用研究机构的运转性经费作为估算的标准,我发现:234所机构的低于50万美元;8所机构的在50万美元 —100万美元;8所机构的在100万美元以上。      不容置疑,世界上的高等教育机构都不可能自己养活自己,这是一个再清楚不过的事。通常的情况是,一个学院教育一位年轻人的成本远远高于他所交的学费,成本一般是学费的3到4倍。教育的层次越高,这个比例就会越大,一所最高等级的大学只能期望学费占其收入的一小部分。因此,在所有事例中,我所用的方法都给出了可能的真实性。根据这些数字,只有16所学院和大学的投入金额达到或超过了50万,其中只有一半的基金达到或超过了100万。后面这个数字对一所学院来说也是非常小的;在世界上将一所经费不足100万美元的机构称为大学,实在荒唐。然而,我们有100多所这样机构就是以这样的方式滥用了“大学”之名,但实际上它们中的大多数是值得尊敬的学院。其中那些值得尊敬的学院获得的捐赠还有望增加,这是它们应得的,也许长久以来它们还一直在为自己的不幸称谓而自责。      但是,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一个社区呢?它将大学特许状颁发给只有2万美元捐赠经费、2名所谓的教授和18位学生的机构,或者有3名教授、12名学生、捐赠经费只为2.7 万美元的机构,而且绝大部分经费都花在大楼上。此外,还有相当多的类似机构,有16所机构只有3位或更少的教授,更多机构确实只有4-5位教授。      这类的事实只会存在于一个民主的国家,它所自豪的是将所有的东西都降低到同一层次。或许我可以这样说,这类事情只可能存在于这样一个民主国家的早期,因为明智的公众很快就会发现:一个错误的称谓并不能改变事物本身的性质。这一真理才是我们应该告诉这个国家的青年人的最为重要的事情。      人们也许会争辩说,所有这些机构在教育方面都做出了好工作;许多负担不起学院和大学费用的年轻人在这里接受教育。我并不反对教育,虽然我相信调查会揭示出这种说法之荒谬,但这种说法并不是我要反对的。我所反对的是降低我们国家年轻人的理想。要让他们知道他们正在上的是一所学校而不是一所大学;要让他们知道学校之上是学院,学院之上是大学。要让他们知道他们只接受了一半的教育,他们与世界上的一些人相比如原子般微不足道。换句话说,他们应该被告知真相。      也许也有一些小型机构有较高的地位,特别是那些新建的机构,但是谁也不怀疑,在我们那些自称为学院或大学的机构中,至少有三分二是名不符实的。每一个这样的机构都有所谓的教授,但事实证明他们至多称得上是一般教师。为什么不这样称呼他们呢?教师是一个受尊重的职位,但这个职位不会因一个假定的错误头衔而变得更为崇高。而且,头衔越多、越容易获得,它就越没有值得追求的价值。当一个充满精力、能力或者是天赋的人所得到的头衔和薪水与一个只有很少知识的普通人相同时,而后者教书的原因不是他能够胜任这一工作,而很可能是因为他没有能力在商业上与别人竞争,那么我会说,鼓励一流水平的人成为教授的动力之一就不复存在了。      当教授职位的工作和能力有明确要求时,当教授被要求要跟上所在领域的发展并要尽全力促进领域的发展时,而且当他是因这些原因而被选出时,那么教授就是一个值得为之努力争取的职位,成功的竞争者就会得到相应的尊重。骑士精神促使法拉弟将生命奉献给对自然的研究,这一精神也将激励少数高贵的人们将他们的生命奉献给科学事业。但是,如果我们希望在科学界培育这种最高级的人才,那么我们必须向他们展示一个他们值得之出付出的事业。      在某种程度上,詹妮•林德(Jenny Lind,1820-1887,瑞典女高音歌唱家,1850-1852年间在P.T.巴南的安排下在美国作巡回演出)可以用她美妙的歌喉在她出生的小村庄中培育这种文化,但谁能期望她在世界各地开音乐会而一无所获呢?如果她有这样的愿望,她又应该如何具备这样的能力呢?对科学家来说也是如此,无论他有什么样的天赋,在他竭尽全力工作之前,他必须拥有仪器、图书馆,和生活所需的恰当、受人尊重的薪水。要促进所有高级学科的真正进步,有些东西是必须的,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其它更多的事情也是必须的。在这个国家中,并不是那些拿最高薪水、并在最富裕的大学拥有职位的人最大程度地促进了其所在学科的进步。那些拿最高薪水并拥有教授职位的人今天所做的事绝对不是纯科学研究,而是科学知识的商业应用,目的是增加他们已经很高的收入。如我之前所说,在恰当的职位上做这种追求是值得尊重的,但是教授的职责是促进科学的进步,他应该向学生和世界展示一个完全、真实地献身科学的榜样,告诉他们生命中还有更崇高的价值。货币兑换者常常是受人尊重的人,但是(耶稣)曾经严厉地谴责他们在教堂的大厅中进行交易。      财富不能成就大学,大楼也不能。大学是由教授和跟随他们学习的学生们构成的。大学是少数学生能够踏入的最后和最高一步。之后,他走向世界,他在大学里有意或无意感受到的理想会影响他今后所能达到的高度。如果他跟随的教授在其职业中一直处于很高的地位,自己又有崇高的理想;如果这些教授认为促进所在领域的进步是他们生命中最重要的工作,并因其智慧而受到全世界的尊重,那么这位学生就会被引向最高处,甚至在他今后的一生中他都有更高的理想。但是,如果这位学生被一些当时所谓的好老师所教育,这些老师所知道的只比学生多一点,并常常被学生超过甚至轻视,那么没有人会怀疑这位学生的品味低下。这位学生发现只要他稍加努力,他就能超过他所在的大学中拥有最高荣誉的人;他开始认为自己是一个天才,工作的动力随之消失了。旁边的小土丘让他感到自己是一个伟大的人,但他不知道世界上还有他无法比拟的大山。      一所大学的老师队伍中不仅要有伟大的人,而且还要有无数的各类小教授和助理,并要鼓励他们从事最高级的工作,不为别的原因,而是为了鼓励学生们要尽他们最大的努力。      但是,假如这位教授有高尚的理想,拥有大而且高级的大学所给他掌握的财富,那么,他就有充分发展其才能的机会。      在我们物理科学中尤其如此。在物理学和化学的早期时代,许多基本的实验都能够在最简单的仪器上完成。因此我们发现,渥拉斯顿(Wollaston William Hyde,1766-1828,英国化学家和物理学家,1803年发现了钯,1804年发现了铑)和法拉弟的名字总是被当作是基本上不需要任何设备做研究的名字而被提及。是的,现在仍然可以用最简单的设备做很多事情;除了完全不胜任者,没有任何人会因为缺少设备而停止工作。但是现实却是这样的,只有当一个人不仅拥有完整的实验室,而且还有一位可以为他支付每一个实验费用的朋友时,他才可能自由地在所有的化学和物理学科中做研究。物理系中最简单的部门如天文学已经达到了这样一种状态:如果没有装备完善的天文台,研究人员基本上什么都不能做,而且如果没有经费聘请一批实施观测和计算的助手,这一切也是没有用的。我们国家拥有许多非常好的天文台,然而,相比而言所做的工作太少了,如果将财富集中,也许可以有一个更有效率的天文台,而且将会证明这对天文科学发展更有利。相反,这些经费分散在六、七个地方,仅能够为附近地区人们提观测月亮的望远镜。在这里,我突然想到了一个问题,如果我们国家要在科学上站住脚,那么对她来说至少有一个问题是重要的。下面这个故事是我从报纸下剪下来的,它能说明问题的本质:      “Arunah Huntington是一位古怪的加拿大人,他留下20万美元的遗产计划分给佛蒙特地区的公立学校,但他为这些学校做的事情却基本上没有一点实用价值。每所社区学校获得了微不足道的10美元,这对教育事业的提高没有一点作用。”      没有人会怀疑这笔遗产的使用是愚蠢的,也没有会怀疑在我们的国家布满观测月亮的望远镜并将之称之为天文台的做法是愚蠢的。将这些财产集中在一起会多么好,从而建立一个第一流的天文台和天文研究所。      有没有这样的可能,在我们400多所学院和大学中,有部分机构对知识的热爱程度足以将它们彼此联结成一个整体,从而形成更大的机构?有没有这样的可能,部分机构出于对真理的挚爱而要求用恰如其分的名称来称呼自己?我担心没有。因为在美国人的心中,期望与赌博的欲望被混为一谈,除了它们的名字不同之外,每个机构都在混沌中昏睡,期望时间的流逝能带来繁荣昌盛。尽管其中的许多人都受到宗教的影响,并被教导要讲真话,他们接受的教训是:为了被召唤到更高处,他们应该选择桌上更低的位置,也不要因被贬入更低的位置而觉得有失体面。但是我们的这些机构却将自己推到桌上最高的位置,也许很难让他们从位置上走下来。      但是,有没有可能改变公众的观点呢?让他们知道世界上找不到一所捐赠基金少于100万美元的学院,也找不到捐赠基金少于300万或400万美元的大学。我从教育委员的报告中得知这种变化已经开始;走向大研究机构的趋势在增加,拥有大名称的小机构在西部和西南部地区繁殖之快,令人担心,而东部已经着手迎接大型的大学到来。      1880年,这400所学院和大学的财产总值约为:建筑物4000万美元,运转经费4300万美元。这足以建立1所资产为1000万美元的大型大学、4所资产为500万美元的大学、26所资产为200万美元的学院。但是这个设想不可能成为现实。政府的拨款是不可能的,因为理想的大学绝不能允许政治权术掺和进来。      1880年,所有学校和学院获得的私人捐赠总数约为550万美元,尽管其中一项为125万美元,但这个数目还不是那么巨大。这样看起来,每年的捐赠数会达到500万美元,其中一半以上给了所谓的学院和大学。将这些遗产集中起来足以产生一个立竿见影的结果,但这样做非常之难。但这些数字表明:慷慨给予是美国人最优秀的品质,这个国家所需要的将会在将来的资金中得到支持。我们必须要让这个国家感觉到对研究和纯科学的需求。我们必须要让那些完全献身科学的人们活着,所有的人都看到我们争取钱,但并不是因为要依靠慈善施舍懒惰度日,而是为了这样的一个事业,较之于其它任何学问,这个事业在知识上和物质上已经并将更多地促进世界的进步。我们必须这样生活,以消除那些损害了职业尊严的高位者的影响,或者是那些让自己轻松过日子却没有为其所代表的学科做一点事的人的影响。让我们在目前能力所及的范围内做一切可能的事情。今天,我们中没有一个人拥有完全适合的位置,足以让他充分发挥能力、允许他做最好的科学。所有的人都有困难,但我不相信环境会从根本上改变一个人。如果一个人对研究有一种直觉,它总会以某种方式表现出来。但是,环境也许会将它带上新的征途,或许会给它以哺育,否则它可能会在含苞待放时死去,而不是像现在繁花盛开并结出完美的果实。      美国人在小事情上不缺乏发明和创造,当同样的精神被用到知识和对科学的热爱上时,它就会变成研究的精神。受限于自己的电学知识和对其规律的认识,电报员自然会将他的注意力用到如何提高他所知道的电学设备的性能上,他的研究将局限于他的知识范围,以及他知道的简单规律。但是,随着他的知识的增长,他面前的天地会越来越宽,因为他学了相关题目的数学理论,光的电磁理论也不再是遥不可及,而成为他日常的伴侣。电报装备在他的手中成了他的一个玩具,他发现新东西的努力成为纯科学研究的一部分。      等到一个人精通了科学后再努力去促进科学的进步是没有用的:他必须站到前沿,这样他的努力才可能在竞争中被分辨出来。而且,我也不相信一个没有促进科学发展愿望的人能够通晓所有的科学学科。在学习已有的知识时、在阅读科学期刊时、在讨论目前的科学问题时,一个人可能激发出工作的冲动,甚至这是以前从未有过的事情。追求已有知识的精神会促使他去探求那些未知的东西。我可以这样说,除了著名的研究人员外,我从未见过一个对我所在领域有彻底认识的人。我遇见过这样人,他们说得很好,我也时常问自己他们为什么不做一些事情。进一步了解这些人的本性让我发现他们拥有的知识是多么肤浅。我再也不相信这样的人,他们说只要愿意他们就能做某些事情,或者只要有机会他们就做某些事情。他们都是冒牌货。如果真实的精神的确存在,无论环境怎样它总会显现出来。      如我之前所说,从事纯科学的研究人员通常都是一位教授。他必须在教学的同时也做研究。近年来人们也在讨论这样的问题,即研究与教育两个功能是集中在一个人身上更好呢还是分开更好。绝大多数人认为一定量的教学任务有益于研究的精神,而不是别的。我自己认为确实是这样的,我自己不愿意中断每日的讲课。但一个人不能超负荷。我提出一个解决问题的真正办法,许多情况下可以增加助手,既为教学也为做研究。一些人天生有更多的主意,超出他们的双手能够实现的限度,如果没有为他们提供额外的助手,世界就会失去很多珍贵的东西。生命是短暂的:时光飞逝,晚年很快就会来临,一双手所能做的事情非常有限。有哪一种商店或工厂是靠一个人的手做所有的工作呢?在自然界中有一个即使民主也不能改变的事实是:人是不平等的,一些人有(聪明的)大脑、一些有(灵巧的)手。对平等的空谈不可能推翻这些自然的规则。      在这个国家里,我没有发现一个机构设有直接辅助研究的助理。那么为什么不这样做呢?甚至缺乏助理教授和其它各类助理来帮助教学,也是非常明显的问题,这类问题必须得以补救。      还有许多物理学问题,特别是那些一个人无法完成的需要精确测量的工作,要完成这些工作需要配备精良的设备和完整的助手队伍。比如,雷诺有关气体和蒸气定律的实验,是30年或40年前在法国政府的协助下完成的,他的发现已经成今天的标准。尽管这些实验着眼于对蒸汽机的实际计算,但它们在进行的时候考虑了应用之外更为广泛的问题,因此在理论上也极为有用。此外,如果没有人捐赠天文台,天文学能有什么成就呢?通过这些手段,天文学已经成为物理学中发展最完美的领域,当然天文学的简洁性也使它理应如此。毫无疑问,我认为整个物理学的其它分支的类似机构,都会能取得同样的成功。就像捐赠的天文台促进天文学一样,一个经费充足、配备有教授和助手队伍,以及能够建造新设备的机械工厂的大型、装备完善的物理实验室,同样能够促进物理学的进步。但是,这种实验室不能草率建成。它的价值完全取决于担任实验室负责人的物理学家,他要制定计划,并通过实际的工作来启动研究。这样的人总是很稀少,而且不一定总能找得到。当一个实验室成功启动后,其它的就会跟进,毕竟模仿不需要什么智慧。      我们不可能每次都想当然地得到适合的人,但必须对任命方法进行仔细研究,以保证能够具有很好的平均水平。毫无疑问,任命必须由能够判断每位候选者最高水平工作的科学团体来决定。      如果有任何普通的因素会加入进来,那么选出的人或者只是对科学有一定了解的人,或者就是在科学的边缘有所涉猎却会以最夸张的方式展示自己小小发现的人。我们所需要的是有深度的人,他对物质科学具有深刻见解,能够分辨什么时候能够给科学进展以最关键的一击。      到目前为止,世界上还没有我所描述的这种伟大的物理实验室。但是,天文科学在获得捐赠方面从来都没有什么困难。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地认可天文台的价值,因为天文学是最简单明了的科学学科,很快就能拥有精致的仪器和昂贵计算,这是促进天文学发展所必需的。物理学天地是如此的辽阔,以至到今天研究人员们还能发现许多可以做的事情。但是情况并非总是如此,现在已经到了需要建造大型实验室的时刻。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国家是起领导作用呢,还是等着让其它国家走在前面?未来肯定会建立这样的实验室,但问题是什么时候建以及如何建。      几个研究机构正在设立物理实验室。它们主要将用于教学,可以想象其中绝大多数实验室只可能产生出很少的工作。但是它们显示了进步,如果这方面进步速度如其它方面的一样快,那么我们就能够想象在我们的有生之年能够看到巨大的变化。    4 在科学协会中紧密联系起来      如前面所讲,人们总是受到所接触的人们的认同的影响。我们不可能立即按有利于我们的方向改变公众的看法,而且,我们必须努力去引导公众而不是被它所指导。因为从事纯科学的研究者是先驱,他们不可能在城市和已经文明化的社会中徘徊,他们必须一头扎入未知的森林,攀登迄今无法涉足的高山,在那里俯览希望之乡的美景,这是科学许诺在未来给我们的乐土,这片土地不仅流淌着奶和蜜,而且赋予我们更好和更伟大的思想来认识这个神奇的宇宙。我们必须创造出有利于我们的公众舆论,但并不需要一定从一般大众开始。我们必须满足于站在一旁,看见世界的荣誉在一段时间里给予水平在我们之下的人;我们必须从自我良心的认可中,以及从极少数有能力评判我们工作的人们的赞许中得到更良好的满足,而不在乎整个世界在说什么。我们要将目光投向整个世界的物理学家,而不是本城或本国的物理学家,看看他们是怎么赞美或指责我们,赞美让我们受到鼓励,指责则刺激我们重新努力。无知者的赞美对我们有什么用?让我们像正在做的那样,在我们的科学协会中紧密联系起来,在追求我们喜爱的研究中彼此相互鼓励。我们知道世界需要时间才能承认我们的服务,我们也知道我们组成了人类进步最重要的力量。      但即使在我们的科学协会里,危险离我们还是很近。当协会的平均素质不高、当最高的荣誉给予平庸之辈、三流水准的人被树立成榜样、微不足道的发明被夸大为科学发现时,这种协会影响就是有害的。一位参加这种协会会议的年轻科学家很快就会得到被歪曲的思想。在他的思想中,小土丘就是高山,高山反而成为小土丘。在他的头脑中,小小的发明家或当地的某个地方名人会比国际上的科学领袖还高不可及。他就会用小土丘的标准来衡量自己,对自己状态感到满意,但他不知道与真正的高山相比,他不过如原子般的大小。或许,当他老的时候他会明白这一点,但为时已晚!如果在他起步之初他就看到了高山的雄伟,那么这位年轻的科学家至少会在其成长过程中就会一直受到激励努力向上。      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天才,但至少我们能够将他们指引向我们身边的天才。我们自己也许无法从科学获得太多的好处,但我们可以有崇高的理想,并将它们逐渐渗透给我们接触到的人们。为了我们自己的幸福、为了我们国家的福祉,为了全世界的利益,我们应该形成一套能够真正衡量人或事的价值和地位的评价体系,在我们的头脑中把所有高尚、有益和高贵的思想放在前面,把所有对科学发展重要的东西放在前面,高于那些平庸的、低级的和琐碎的东西,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人们总是说,一个人有权有自己观点。对于在荒岛中生活的人来说这种说法也许是对的,因为他的错误只会影响到他一个人;但是当他的话是用于教导别人时,特别是他的观点影响到他的日常生活时,他就必须对他在判断或事实方面的所有错误承担直接责任。他没有权利将一个小土丘当作是高山,也不能这样去教学生,就正如他不能认为地球是平的,并用这一观点来教学生一样。我们所发现的科学事实和规律的重要性是不一样的,每个研究人员的科学成果的重要性也是不一样的。一件事比另一件事更伟大,我们没有权力忽视这个秩序。这样,我们的心灵才会被正确地引导,我们的努力才会朝着最高的方向。      因此我们应该看到,这个国家还没有第一流的物理学家,我们必须到其它国家去寻找这个领域的领导,在他们创建出美国科学或者为世界科学做出贡献前,我国少数杰出的人物必须从无到有得到更多的财富支持。      但是,让我回到科学协会的题目上。美国科学有最棘手的问题需要处理。有太多的地方学会被冠以大而不当的名称,每个学会都有自己的知名人士,他们有特权将他在早晨散步时发现的某些多出一支脚的螃蟹描述为无价之宝。我们也有一些科学学会,在求知方面在当地做出很好的工作。但是,路途如此遥远,很难将人们集中到一个地方。今天我们参加开会的美国科学促进会并不是一个科学机构,也不过是聚集了对科学有兴趣的人,让他们阅读论文并享受交流的乐趣。美国国家科学院是由整个国家中最杰出的人士组成的,但它的作用只是在科学问题上为政府提供免费的建议。它没有自己的办公楼,没有图书馆,也没有出版物;它除了免费给政府的信息外,政府并不向它回报任何东西。它对美国科学没有多少直接的影响;不过,政府在科学考察、出版等方面的宽松和慷慨部分是归功于它的影响,它以这种方式做了很多好事。但是,它没有办法获得像伟大的英国皇家学会、或者是在巴黎、柏林、维也纳和其它欧洲首都和大城市的伟大学院的地位。这些学会通过它们的出版物,给年轻学生以及高级的物理学家树立了卓越的榜样,成为学会的会员是学者们期望获得的最高荣誉之一,写出让学会认为值得发表在其学报上的论文集,是他们努力的最高目标。      设在波士顿的美国科学院或许是我们最有代表性的接近于这些层次的学院机构,但是它的会员只限于该州,使它缺乏全国性的影响。      但是,还有另外一个因素影响着我们科学事业的成长。      因为我们必需在纯科学方面从国外寻求最高的灵感,因为科学不是局限于一个城市或国家的事务,而是整个世界的事业,所以我们所有的人在阅读自己国家的期刊时,也必须同时阅读最新的外国科学期刊和最重要的外国协会的学报。我们国家每一个从事科学教育的机构的图书馆,都必须存放有这些伟大的学报和期刊。如果没有提供这些期刊和学报,又怎么能期望我们的教师或教授知道过去发现过什么,或是了解到现在正在发现些什么?哪一所机构有这样的权利让它所聘请的教师或到此学习的学生们在精神上挨饿?这只能有一个答案,如果一个自称为大学的机构在它的桌子上没最新的科学期刊,或者在它的图书馆的书架上没有存放学会的学报,那么可以肯定的是它没尽最大的努力来促进和培育这个世界上最好的人和事。      我们称自己的国家是一个自由的国家,然而它却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对科学事业直接收税的国家。目前我国纯科学水平低下或许是因为我们国家很年轻,但是直接向科学收税从而阻止我国科学的成长,却不能说不是最为丢脸的事。这里我指的是对外国书籍和期刊的征税。在科学方面,我们国家还没有出版过或者即将出版任何中小学教材以上的书籍。但是,物理学的每一位教师都必须拥有这样的书,不仅是在图书馆的书架上,而且是在他们自己的书架上。这个国家有责任让这些教师有能力用自己微薄的薪水的一部分来购买有利于整个国家的书籍。做不到这一点,所有有益于培育我国科学成长的自由交流就会被全部中断。那些有助于提升我国高于平庸水平的新生事物在萌芽阶段就会被政府窒息,而这一政府在直接的科学题目上给人的印象好像还是较为宽松自由的。      人们可能以为外文书籍免税进入不过是为了让某些人或重印德国书籍的工人高兴,而没有认识到不这样,我们与德国进行自由的科学交流的权利就被剥夺了。我们的科学协会和社会必须让人们知道自己在此事上的立场,并让当局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      最后,让我再次重申:我不相信我们的国家会长期处于目前的这种状况。物理学的应用让我们国家繁荣富强,我国物理学正在蒸蒸日上地发展,它会让我们受到世界各国家的尊重。这个预言似乎过于轻率,因为我们国家所做的物理学工作还不足以支撑一个物理学期刊。但是,我们知道这个国家前进的速度:我们看见城市在一夜之间拔地而起,其它的宏伟事业也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前进。我们看见了正在建造的物理学实验室,我们看见了对接受过全面训练又不惧怕数学的物理学家的大量需求,需要他们做教授或加入到所谓的现实生活中。也许我们与所有真正的美国人有着同样的感觉,我们的国家正在走向繁荣昌盛的未来,我们将努力成为世界科学的领导,就像我们今天努力成为世界财富的领导一样。      如果要实现这样的理想,我们的目标就不能太低。没有辛勤工作,宇宙的问题就不会被解开;没有恰当的知识分子和物理工具,这些问题就不会被攻克;缺乏数学知识的物理学家不会走得太远。没有人会期待一匹没有经过良好训练的马能赢得伟大的长距离赛马比赛。无论拥有多么纯正、高贵的血统,指望没有良好训练的人获得大奖也是大错特错的。我们要解决的问题远比任何竞赛都更困难:没有恰当的准备,即使最高智力水平的人也不会获得成功。最伟大的奖励等待着伟大的智力付出最大的努力,他必须通过持续不断的实践来保持敏锐的目光和新鲜的思想。仪器和设备可以用钱买来,天赋可能与生俱来,但是我们心智的工具、我们的数学知识、我们的实验能力、我们对前人创造的知识的掌握,所有这些都需要通过努力才能获得。即使是在我们国家,三流水平的人因为什么都不会做而成为教师的时代也已经过去。我们希望在教授席位上看到这样的人,他们聪明、好学、精力旺盛,又充满工作的动力,但最重要的是,我们希望看到能够激励人们排除万难去追求最高理想的高贵和勇敢的精神,他们是在自己良知的赞许而不是他人的认可之下去探求自然界的难题。让他用所有的数学武器、前人的经验来武装自己,让他胸怀征服的坚定目标走进这个竞技场。让他不要满足于站在平庸之辈的人群后面,要让他在竞争中力争站到最前列。      整个宇宙就在我们面前,等待我们去研究。最伟大的头脑经过最伟大的努力才能给我们带来少量的珍宝。但是无穷的海洋在我们面前,它隐秘的深谷中充满了钻石和宝石。宇宙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即使一个原子的秘密也还让我们迷惑不已。当我们不断前进时,研究的领域就会越来越宽广,自然的庄严和美丽让我们惊讶和赞叹。我们能为这些伟大的工作做些什么吗?我们的国家是会承担起自己应有的责任呢?还是只会生活在世界的施舍中呢?
247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汪洋:走广东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
whyhoo 2012-8-24 11:04
“面对经济社会转型期矛盾的日益凸显,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面对传统粗放发展路径的现实制约, 广东 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中央精神和广东实际结合起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先行先试,开拓进取。”   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排头兵,既是中央对广东的殷切寄望,又是广东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内在要求,也是1.05亿广东人民的热切期盼。   党的十七大以来,面对经济社会转型期矛盾的日益凸显,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面对传统粗放发展路径的现实制约,广东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中央精神和广东实际结合起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先行先试,开拓进取。我们顺应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新趋势,不断深化科学发展主题;顺应现代经济和产业发展规律,不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方向,不断增创改革开放新优势;顺应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盼,不断改善民生;顺应公众多元利益诉求和社会公平正义的需要,不断推进民主政治进程;顺应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要求,不断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当前,广东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南粤大地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和活力,全省人民正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开拓前进。   广东取得的成就,主要得益于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全省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团结奋斗,也得益于我们始终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深化对科学发展规律性的认识,奋力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走出一条广东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我们的体会是:    始终坚持与时俱进解放思想的发展理念   解放思想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要求我们实事求是,遵循规律,着眼新实践,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推动新发展。实践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特别是面对转型期已经或正在发生重大变化的省情新特征,解放思想更应该不断深化,决不能一劳永逸。   这些年来,我们围绕科学发展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形成“八个必须、八个解放出来”的思想共识,在落实以人为本、推进转型升级、增进人民福祉等重大问题的认识上有新突破。从解放思想大讨论到推进转型升级,再到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社会领域改革和幸福广东建设,我们经历了从思想到行动、从经济到社会、从重点突破到系统构建的演变,整个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通过思想观念的深刻转变,激发了全省广大干部群众探索科学发展新路的创造活动,形成的新观念、新做法、新措施,不仅直接推动了广东科学发展取得一系列新成就,而且为我省今后长远发展提供了重要思想基础和宝贵精神财富。   实践证明,解放思想必须与时俱进,主动顺应新的发展阶段提出的要求,从落后的思维定势和思想观念中解放出来,才能以思想的领先促进发展的率先。    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   我国改革开放最重要的制度成果是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就是坚持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取得的成就,主要得益于党的领导和改革所形成的体制竞争力,要续写辉煌,就必须把广东市场发育比较充分的优势和社会主义的体制优势结合起来,继续旗帜鲜明地坚持这一改革方向。   这些年来,我们不断强化改革排头兵的意识和责任,以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打破背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的利益格局,着力完善公平、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加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治理模式,全方位推进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领域改革,努力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效率与公平以及改革、发展、稳定等事关全局的重大关系,力争构建政府、市场、社会相互协调、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实践证明,我们既不能走计划经济体制的老路,也不能让权力寻租扭曲市场经济,更不能照搬照抄西方模式,只有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才能进一步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不断增创广东发展新优势。    始终坚持加快转型升级的发展路径   加快转型升级是广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的关键选择,是事关广东前途命运和人民群众福祉的一场硬仗。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加快转型升级贯穿各项工作的始终,坚定不移调结构,脚踏实地促转变。   这些年来,我们着力推动产业转型,以创新为核心推动力,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建设结构优化、附加值高、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推动结构转型,实施提升 珠三角 带动东西北战略、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与“腾笼换鸟”,坚持扩内需稳外贸,构建区域协调、 城乡统筹 、海陆联动、内外同步的发展新格局;着力推进发展模式转型,实施节能减排、节约集约用地、环保倒逼等战略措施,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促进绿色发展。   实践证明,只要顺应市场经济规律,敢于突破粗放发展的路径依赖,破除不合理的利益格局,时刻把提高增长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放在第一位,就一定能够创造产品附加值高、发展质量好、支撑人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的发展模式。    始终坚持造福人民的目的取向   为人民谋幸福是我们党的崇高使命,建设幸福广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核心理念的深化和体现,也是转型升级的价值追求和目的依归。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如果错误地把发展手段当成了目的,搞不计成本、不顾资源环境的所谓发展,必然导致发展陷入片面性,使人民群众难以充分享受改革发展成果,甚至会损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这些年来,我们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幸福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重要标尺。一方面,倡导“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的新时期广东精神,不断凝聚社会共识,注重创新社会治理模式,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突出改善民生,维护安定、和谐的社会秩序,营造国际化、法制化的营商环境,推进宜居宜业的城乡环境建设,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省人民。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让人民群众大胆探索自己的幸福道路,实现全省人民共建共享幸福广东。   实践证明,只有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能把幸福变成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物质精神享受,让人民群众逐步过上富裕、文明、有归属感和安全感的好日子。    始终坚持从严管党治党的根本保障   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是办好广东事情的根本保证。广东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经济社会发展转型较早,社会多样、价值多元、思潮多变等特点更直接反映到党内来,这些特殊性与党长期执政所面临的各种考验和危险交织叠加,决定了我省党的建设任务更加繁重,提高管党治党水平更加迫切。   管党治党,关键在严管,要害在善治。这些年来,我们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注重增强党建“主业”意识,切实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不断提高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我们充分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改进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加强市县领导班子建设,健全选人用人机制,选贤任能,固本强基,特别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先做人后做“官”、为了做事而做“官”、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去做事,建设一支引领科学发展的干部人才队伍。   实践证明,只有遵循执政规律,直面挑战,严管善治,才能确保各级党组织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团结带领全省人民在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征程上扬帆奋进。 原文见 http://www.chinareform.org.cn/area/inshore/Speech/201208/t20120824_149137.htm
个人分类: 政治|176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吴爱英 : 贯彻胡锦涛讲话精神 推动工作科学发展
whyhoo 2012-8-22 22:10
近日,司法部部长、党组书记吴爱英主持召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专题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吴爱英强调,要深入学习、深刻领会、坚决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全面做好司法行政各项工作,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吴爱英指出,要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精神。7月2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后,司法部党组把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来抓,及时作出安排部署,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和部机关各司局、各直属单位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加深了理解,提高了认识。各级司法行政机关要在前段学习的基础上,继续把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重要政治任务,紧密结合司法行政工作实际,进一步深入学习、深刻把握精神实质,推进学习不断深入。学习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要深刻把握党和国家工作总要求,深刻把握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丰富内涵,深刻把握改革开放强大动力,深刻把握伟大事业总体布局的重大部署,深刻把握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要求,深刻理解法治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始终坚持司法行政事业发展的正确方向。   吴爱英强调,要以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全面做好司法行政各项工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法律服务和法律保障,在服务科学发展中推动司法行政工作改革发展。一要努力为科学发展提供法律服务和法律保障。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按照稳增长、调结构、保民生、促稳定的要求,立足职能、发挥作用,积极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和法律保障。二要努力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坚持把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作为司法行政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司法行政工作服务群众的职能优势,进一步做好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工作,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法律需求。三要努力做好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工作。进一步增强做好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稳定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落实“第一责任”,切实履行工作职责,全面做好监狱劳教戒毒、人民调解、社区矫正、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法制宣传等工作,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出积极贡献。四要努力推动司法行政工作自身科学发展。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全面加强司法行政基层基础建设,进一步深化司法行政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加强司法行政系统党的建设,努力实现司法行政工作科学发展,全面提高司法行政服务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吴爱英要求,要全力做好司法行政机关维护稳定工作。为十八大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是当前各级司法行政机关的重要政治任务。要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坚决贯彻中央维护稳定工作的部署和要求,忠诚履行职责,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扎扎实实做好维护稳定各项工作。要加强对司法行政机关维护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督促检查,认真落实安全稳定工作领导责任制,狠抓各项工作和措施落实,确保维护稳定各项任务和要求落到实处,努力为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司法部党组成员参加学习并作了发言。部机关各司局、各直属单位负责同志参加学习,政治部、劳教(戒毒)局、法援司和全国律协等单位负责同志作了发言。 原文见 http://www.moj.gov.cn/index/content/2012-08/22/content_3785056.htm?node=7343
个人分类: 政法|249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赵乐际:在科学发展中全面建设西部强省
whyhoo 2012-8-22 09:33
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7月23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总结陕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我们深切感到:党的十六大以来,陕西同全国一样,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为了赢得这些机遇和挑战,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经济社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全省生产总值近5年年均增长14.9%,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29.9%,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分别实际增长10%和11.2%。陕西已经跨入西部强省行列,站在了新的发展起点上。   在科学发展中全面建设西部强省,其主要内涵是经济强、科教强、文化强、百姓富、生态美。这“三强一富一美”的主要标志是,到2016年实现全省生产总值比2011年翻一番、人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建成西部地区创新高地、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占生产总值6%以上,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力争比2011年翻一番,达到或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森林覆盖率超过45%,环境质量明显提高。这五个方面涵盖了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体现发展、富民、强省三者的有机统一,是陕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   在推动科学发展中全面建设西部强省,既是陕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也是全省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肩负的时代使命和政治责任。全面建设西部强省,发展是前提、富民是目的、强省是使命。只有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群众的生活水平才能不断提高,富民强省之路才会越走越宽。只有收入大幅增加、生活质量普遍提高,人民群众干事创业的创造力才能充分释放,全面建设西部强省才会拥有不竭的动力源泉,强省之路才能越走越好。只有全面建成西部强省,取得的发展成果才能巩固和扩大,才能在更高的起点上不断提升发展质量、在更高的层次上使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用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审视当今陕西,可以清醒地认识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但经济欠发达依然是基本省情,结构性矛盾和发展方式粗放问题依然突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但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但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数量仍然较多,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任务艰巨;区域城乡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但农业、农村发展仍然滞后,区域差距仍然较大;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但民主法制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社会主义文化不断繁荣,但同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旺盛需求仍有较大差距;社会活力有效激发,但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的深刻变化带来诸多矛盾;对外开放日益扩大,但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仍然较多。这些重要特征,既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陕西的具体表现,也是我们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   当前,全球经济结构深入调整,各国经济治理机制加速变革,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孕育新的突破,为我们用好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提供了良好环境。国家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加快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支持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呼包银榆经济区发展,启动新一轮扶贫开发规划,积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鼓励产业梯度转移,为我们发挥比较优势、释放发展潜能创造了难得机遇。全省经济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干部群众谋发展、促和谐、奔小康成为主流氛围,干事业、兴产业、创家业成为自觉行动,自我加压、不断赶超、争创一流成为共同意愿,为我们推动科学发展、加快全面建设西部强省进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十二五”期间,我们要倍加珍惜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倍加珍惜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倍加珍惜团结奋进的良好局面,坚持开拓创新、接续奋斗,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完善符合省情的科学发展之路,在“六个推动”上下功夫,谱写全面建设西部强省新篇章。   推动经济建设跃上新台阶。我们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牢牢把握主题主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突出基础先行、强化支撑,加快水利、交通等重点项目建设,健全城乡公用设施,构建适度超前、功能配套、安全高效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进要素集聚,强化产业互动联动,突出发展实体经济,培育特色鲜明的产业群和产业带,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基地和全国重要的信息产业基地。推进金融服务业与科技资源的融合,依托特色产业推动科技创新,面向市场需求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经济向创新驱动、内生增长转变。深入实施关中创新、陕北持续、陕南循环区域发展战略,促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衔接互动,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国有企业改革,毫不动摇地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壮大混合所有制经济,不断做大经济规模。稳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加快财税、金融、投资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积极引进国际高端产业、技术和人才,促进我省优质资源与国内外一流企业对接融合,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推动社会建设迈出新步伐。我们要坚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全省人民共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把增加群众收入作为各级党政工作的基本着力点,努力提高低收入群众收入,积极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加强物权保护,引导群众增加财产性收入。加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力度,推进避灾扶贫生态移民搬迁,让更多贫困群众尽快脱贫致富。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继续推进全民创业、家庭创业、自主创业。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险制度,力争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两年内覆盖城乡全体人民。加大特殊困难群体社会救助,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教育体制改革,合理配置资源,促进教育公平,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创新社会管理服务,坚持强化多边受益、共生共济、合作共赢的社会机制,既尊重多样、包容差异,又求同存异、化异趋同,建立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利益共同体。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我们要始终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全面贯彻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全过程,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坚持点上开发、面上保护,引导经济相对集中布局,保持和稳定农业生产空间,合理控制工矿建设空间,提高国土利用效率。实行最严格的节地节水制度,加快全国低碳试点省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排污权交易,构建绿色生产体系。全面加强人居环境建设,完善城市公园绿地、休闲广场等设施,强化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启动细颗粒物(PM2.5)监测,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完善农业环境监测体系,加快治理面源污染,打造绿色生活空间。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修复并重,以生态脆弱区和重要生态功能区为重点,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加强秦岭生态保护,推进渭河、汉丹江综合整治,培育绿色生态环境。   推动文化建设开创新局面。我们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文化强省“八大工程”为抓手促进文化繁荣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省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继续推进思想解放,开阔眼界、开阔思路、开阔胸襟,增强机遇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以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精神开展工作。发挥主流媒体导向作用,使用好管理好新兴媒体。大力弘扬爱国守信、勤劳质朴、宽厚包容、尚德重礼、务实进取的陕西精神,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扩大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的覆盖面,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大文艺创作生产扶持引导力度,打造“文学陕军”、“西部影视”、“秦腔戏曲”等特色品牌。积极发展新闻出版、文娱演出等传统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影视制作、创意动漫、广告会展等新兴文化产业。积极培育文化市场主体,加快形成一批规模大、实力强、效益好的文化领军企业,打造更多的精品力作,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推动政治建设实现新进步。我们要始终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发挥省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巩固全省政通人和、团结民主、拼搏进取的生动局面。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合作共事,做好民族、宗教、侨务、对台及港澳等工作,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法依章开展工作,使各个方面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和衷共济。推进法治陕西建设,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坚决维护司法公正。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和“六五”普法宣传,引导干部运用法律解决实际问题、群众依法按程序维护权益。   推动党的建设得到新加强。我们要坚持从严治党,始终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突出抓好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大力弘扬延安精神,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统筹推进各级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打造西部人才高地。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强化为民服务、创先争优,选优配强基层带头人。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构建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党内制度体系。健全领导班子综合研判机制,坚持和完善年度目标责任、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党风廉政“三位一体”考核制度。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大兴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大兴艰苦奋斗之风,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促进党员干部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   (作者:中共陕西省委书记) 原文见 http://www.qstheory.cn/zxdk/2012/201216/201208/t20120814_175734.htm
个人分类: 政治|170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刘奇葆:"两化"互动、统筹城乡 走具有西部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
whyhoo 2012-8-21 10:08
胡锦涛总书记在7月23日重要讲话中强调,要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当前,四川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实施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的总体战略,就是要着眼实现全面小康、迈向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总结和汲取国内外现代化历程的经验教训,解决当前四川发展的阶段性矛盾和问题,走出一条具有西部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   一、准确把握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的科学内涵   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基本取向是加快发展,增强发展的持久动力。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是扩大内需最现实的选择。“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把大量农村人口和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不仅会带来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的投资需求,还将带来分配关系的调整,把蕴藏在城乡特别是农村的巨大内需潜力激活释放出来,对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发展具有长远性、支撑性的作用。   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内在要求是转型提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加快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强调在“新型”上下功夫,转型提升是题中之义。四川作为后发地区,在发展模式上不能重复粗放增长的老路,必须高点起步、高端切入,以较小的资源消耗、环境代价支撑和推动发展,走出一条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之路。   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关键之举是改革突破,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体制障碍。“三农”问题归根到底是因为二元体制壁垒导致土地、劳动力、资金等要素资源在城乡之间不能自由流动。统筹城乡就是要把农村和城镇发展作为统一的整体,构建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一体的体制机制,解开“三农”问题最核心的症结。这是一场意义深远的社会变革,必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升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并逐步走向共同富裕。   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核心支撑是创新驱动,提高发展竞争力和质量效益。“两化”互动、统筹城乡,要在理论创新、科技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等方面大胆探索和突破。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必须把科技进步与创新作为第一推动力,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推动发展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转变,实现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改变低端低效的粗放增长,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涵盖城市与农村两大领域,涉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局。实施这一战略,要突出“互动”、“统筹”、“协调”的理念,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产业与城市、城镇与农村、经济与社会、开发与保护等发展中的重大关系,有效解决工业化城镇化不同步、城镇与农村发展不协调带来的突出问题,把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体现到推动四川发展之中。    二、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构建具有区域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动力,也是统筹城乡的基础。我们要以工业强省为主导,把握新型工业化的科学内涵和时代特色,努力走出一条“创新驱动、绿色低碳、高端切入、开放合作、加速推进”的工业化道路。   鲜明确立“产业兴省”理念,以产业优势奠定四川在现代化格局中的地位。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深入推进,全国将最终形成几个大的区域经济板块。四川是西部大省,在发展定位上要把握这个趋势,致力于成为其中的一个重要板块。要着眼建设西部产业发展高地,用几年时间集中力量把产业做强,形成产业优势,增强吸引各种要素的能力。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把工业做大做强,同时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形成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   突出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努力在发展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上抢占先机。要把握科技和产业发展的最新趋势,把有选择性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新阶段推进工业化的一个高端切入点。着力解决科技与经济结合问题,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支持企业办科研院所和研发中心,抓技术创新,推动一批重点成果转化落地并产业化。转变发展方式的核心是要实现有效益的增长,调结构、转方式不是一定要淘汰传统产业。要积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业和产品高端化,提高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壮大人才队伍,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更加注重承接重大产业转移,以引进高端现代产业促进转型升级。四川处在构建现代城镇体系和现代工业体系的重要阶段,处在要素集聚效应大于要素扩散效应阶段,引进发展在今后很长一个时期都将居于重要地位。要抓住时机、主动承接国内外重大产业转移,打造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平台。招大引强,争取更多企业集团和跨国公司投资四川,推动与央企的合作由资源开发向产业发展转变,带动相关产业迅速崛起和发展壮大。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抓住世界经济调整机遇,提升国际化水平。   以集中集群集约发展为方向,加快转变工业经济发展方式。集中集群集约是现代工业发展的一大趋势,有利于促进资源共享和充分利用,降低企业成本,拉长产业链条,增强整体竞争力。要把产业园区作为工业发展的主要场所,实现工业空间布局上的集中。推进园区内产业组织方式转变,围绕主导产业搞好配套发展,提高园区内企业间、产业间的关联度,打造产业集群。大力提高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和要素集约水平,用最少的资源产生最大的效益。    三、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着力构建现代城镇体系   新型城镇化,是区域、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全面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避免缺乏产业和人口支撑的“空心城镇化”;必须同步解决“三农”问题,避免城乡脱节的“片面城镇化”;必须以绿色低碳、可持续为特征,避免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的“粗放城镇化”;必须用科学规划引领和保障,避免遍地开花、盲目随意的“无序城镇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群众主体,避免鞭赶进城的“被动城镇化”,走出一条以人为本、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路子。   加强总体谋划和规划统筹,科学构建全省城镇体系和与之相适应的现代化基本框架。城镇体系要与区域发展定位相一致,与人口城镇化进程相适应,与生产力布局相匹配,使全省城市网络的主体骨架与全省主要产业的空间分布基本一致。加强各种规划的统筹,推进城乡总体规划与产业发展、土地利用、交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建设、文化保护等规划相衔接。科学确定城镇发展战略和总体布局,形成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省域城镇体系。前瞻性地定位未来城乡发展的形态,在一个县域范围内把城镇和农村作为整体来规划,使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相互促进。   准确把握和落实“产城一体”的要求,推动产业和城市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强化“两化”互动、产城融合的理念,做到时间上同步演进、空间上产城一体、布局上功能分区、产业上三产融合。协调和处理好产业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搞好城市规划与空间布局,把产业园区作为城市的一个功能区,同步规划建设生活配套和公共服务设施,把园区建设成为既是产业新城、又是城市新区的“两化”互动发展示范区。   高水平规划和建设城市新区,有序拓展城市和产业发展空间。综合考虑城市未来发展规模、人口和产业集聚度、资源环境承载力等多重因素,结合城镇总体规划修编,科学规划城市新区。处理好城市新区与旧城改造的关系,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城市新区的发展必须有产业的支撑,坚持以产业的增长促进城镇的扩展。把握“再造一个产业成都”的定位,把天府新区打造成产城一体、“两化”互动的示范区。   大力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提高城镇现代化水平。把“宜居”放在首位,科学划分城镇功能分区,适度超前规划和加快建设与城镇规模、容量相匹配的市政设施,促进生产功能、消费功能、就业功能和服务功能的全面配套。适应现代城市发展趋势,优先考虑规划建设城市综合体,繁荣发展城市经济,培育浓厚的商业氛围和生活气息。加强城镇管理,注重利用现代科技提高管理水平,建设低碳生态城镇和数字化城镇,提高城镇运行管理效率。在城镇规划建设中融入更多的文化元素,塑造城镇风貌,注重提升城镇品位。    四、深入推进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着力构建现代新型城乡形态   统筹城乡发展要逐步实现城乡规划的一体化、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资源要素配置的市场化。深入推进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构建起现代城市和现代农村和谐相融、协调发展的新型城乡形态。   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优化配置。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坚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有序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是法律赋予农民的财产权利,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尊重和保护,既可以让他们带着这些权利进城,也可以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自主流转或处置。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关系全局,要认真总结成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经验,完善措施,鼓励其他地方因地制宜,在实践中探索多种途径和方式,给农民更多的选择权。   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为重点,解决好人口城镇化问题。建立统一、开放的人口管理体制,构建有利于人口迁徙的可转移接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中小城市(镇)户籍制度改革步伐,改革大城市户籍准入制度,放开农民工进城落户的政策条件。在发挥大中城市作用的同时,重视加强小城市和小城镇建设,让更多农民工就地就近转移就业。解决所谓“半城镇化”的问题,重点要改革社会公共服务与户籍挂钩的制度,实现城乡居民在劳动就业、基础教育、公共卫生、社会养老、住房保障等方面的权益共享。   以适度集中居住和适度规模经营为方向,促进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同步变革。以新农村建设成片推进为主要抓手,以集中居住为主要居住方式,以规模经营现代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促进产业和新村互动相融,让农民享受现代生活,建设现代农村。总结地震灾区农村重建、藏区牧民定居、彝区“彝家新寨”建设经验,根据平原、丘陵、山区等特点,因地制宜建设新村,提高农村居民聚居度,优化村落和人口布局。积极探索多种土地流转方式,鼓励探索各类以土地使用权为纽带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推动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   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为抓手,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在坚持以工业强省为主导的同时,切不可放松农业生产。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巩固四川作为全国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地位。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积极发展现代畜牧业,培育现代农业产业基地。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着力培育一批行业领先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机制,大幅度提高农业附加值,实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为目标,构建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统筹城乡发展,不是让农村全部变为城市,而是要让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让农村在保持空间开敞、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的同时又具有现代生活条件。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支持与农民生产生活直接相关的农村水利、农村公路、环境综合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完善公共财政体制,积极促进城乡就业、教育、卫生、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消除城乡居民的福利差距。    五、顺应现代化趋势创新社会管理,着力构建现代社会治理模式   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要加强和改进社会治理,主动解决社会转型中的矛盾和冲突,促进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相协调,建立适应现代化发展趋势和要求的现代社会管理体系。   积极构建城乡新型基层治理机制。“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必须尊重和保障群众的合法权益。所有工作都要建立在群众自主自愿基础之上,充分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完善让群众自主决策、自我管理、民主监督的制度安排,只要是在法律和政策范围内农民自主作出的选择,就应当尊重。通过完善基层自治机制,健全村(居)委会、议事会和监委会,增强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能力,推动基层民主制度和民主实践同步发展、相互促进。   大力加强城乡社区建设。随着城镇化和农村集中居住步伐加快,城乡社区已成为现代社会的基本单元。要把强化社区管理和服务作为加强社会管理的重要切入点,以社区管理促进社会管理。全面建立以居住地为核心的社区管理体制,健全以城乡社区党组织为核心、以群众自治组织为主体、社会各方广泛参与的新型城乡管理服务机制。以集中居住区为单元建立新社区,壮大社区力量,强化社区服务功能,让社区有组织管事、有制度理事、有人员办事。   切实改善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现代社会需要现代的政府管理,创新和改进管理方式和手段。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法治型、服务型政府。把政府职能更多地转向社会建设,以建设民生政府为目标,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坚持依法行政,建立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引导群众以合法理性方式表达利益诉求。健全社会管理方式,更加重视运用经济、法律、科技等手段综合治理,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管理,形成社会管理的合力。   全面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在繁荣物质文明的同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思想道德素养、科学文化素养和民主法治素养。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倡导扶正祛邪、惩恶扬善的社会风尚,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作者:中共四川省委书记) 原文见 http://www.qstheory.cn/zxdk/2012/201216/201208/t20120814_175735.htm
个人分类: 政治|161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培养高技能人才服务产业升级
tangminqian 2012-8-19 22:25
[转载]培养高技能人才服务产业升级
中国教育新闻网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2-08/15/content_75651.htm 2012.08.15中国教育报 第01版:要闻 (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关键词:高素质技能人才 培养高技能人才服务产业升级 高职生两年成公司骨干 【亲历者说】 ■本报记者 董少校 采访整理 我是上海汽车商用车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总监王邦东。上汽商用车是一家2009年才创立的公司。我刚上任时,工厂还没有建成,人员招聘就紧锣密鼓地做起来了。为了确保人员的稳定性,公司采取本土化策略,优先考虑无锡当地的毕业生。 2010年春天,我们与无锡技师学院、无锡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取得联系,引入了机械、电工等相关专业的56名应届高职生,其中无锡技师学院有41人,同时也面向社会招聘了部分有工作经验的员工。 为了确保这批新入职场的大专生能够迅速在岗位上挑起大梁,公司不惜代价为他们提供丰富扎实的培训项目。借助上汽集团的资源优势,把这批新员工分专业派往各地整车工厂,现场学习冲压、车身、涂装、总装等四大整车制造工艺和团队管理工作,为期3到6个月。从各地反馈来看,这批学生个人定位清晰、踏实肯干、勤奋好学,因此公司有了与学校进一步合作的愿望。 (下转第二版) 【政策背景】 造就适应现代经济 发展需要的技能人才 近年来,各地频现“技工荒”,技能型人才的紧缺,严重制约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有关部门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创新,大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探索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2003年底,教育部等部门启动实施“职业院校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努力造就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一线迫切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2004年初,农业部、教育部等部门启动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大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2008年,首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举办,“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的局面开始形成,体现了职业教育的重大制度设计和创新。 同时,各地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职业教育投入。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培养了大批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要致富,学技术”,“读完初中上职中,打工致富一路通”,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人民群众的切实感受。( 本报记者 李凌 整理 ) 【图说变化】 2008年至2011年中职校就业人数增长情况 2011年中职毕业生就业去向情况(不含技工学校) (数据来源教育部网站,制图 李凌) 2012.08.15中国教育报 第02版:新闻·热点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2-08/15/content_75664.htm 高职生两年成公司骨干 (上接第一版) 在我们的积极争取下,上汽商用车与无锡技师学院、无锡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正式开展校企合作项目。上汽商用车无锡工厂作为学生实习基地,每年接纳50名应届高职生来厂实习,随后双向选择,择优录用。设立上汽商用车冠名班,公司每年向冠名班学生提供一定数额奖学金,学生毕业后将获得优先录用的机会。我们终于在员工入口方面有了较为可靠的保障。近3年,上述两所院校已经有超过100名的毕业生来到上汽商用车,慢慢成长为公司不可或缺的力量。 我们初步统计了一下,目前在上汽商用车无锡工厂的80多名班组长、机长、线长等一线骨干中,超过40%是首批进入公司的上述两所院校的毕业生。算起来,他们参加工作只有短短两年! 生产一线也有部分中专技校的毕业生,公司鼓励他们在职进修,甚至规定成为班组长的“门槛”之一就是达到大专学历。对于工作表现出色的中职学生,我们提拔他们成为代理班组长,享受班组长待遇,但同时要求其在2年至3年的代理期内必须完成学历提升计划,否则将予替换。 随着上汽商用车不断成长壮大,我们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接下来,我们打算与无锡技师学院、无锡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等院校开展更深层次的校企合作,从冠名班升级到联合办班,派出我们的技师、工程师到学校讲课,向他们传授上汽商用车的整车生产工艺和产品技术,同时接纳学生到工厂实习实训,实现“无缝对接”。 我想,这是企业和学校共同的愿望,相信也会开启双方事业的新局面。
个人分类: 技术与职业教育|2815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界的金牌是什么?
热度 7 jitaowang 2012-8-6 06:07
科学界的金牌是什么 ? 作者王季陶 对科学技术的评价体系的议论很多 , 似乎也没有得到太多的有用的结果 . 其实也可以参照奥运会的评价体系来考虑 . 不同的是 1. 科学界只有金牌 , 没有银牌和铜牌 . 2. 最后的裁判是科学发展史 . 教育也是很好的检查标准 . 一般情况下 , 能够进入大学本科基础课教材的内容 , 比仅仅能进入大学专业课或研究生课的内容更具有普遍的基础意义 . 能够进入中学课堂或教材的科学发展内容更是极其罕见的 . 可以肯定的是 : 科学界的金牌不是 SCI, H-index, Science 和 Nature 等 . Nobel 奖确实具有金牌的性质 , 但也不是全部 . 金牌的性质就是在一定学科领域中 ( 如一级学科 , 二级学科 , 三级学科 , 而不是微不足道的或自言自语的 “ 学科领域 ”) 推动科学发展的世界第一 . 也就是领域性创新发展 . 1948 年上海的聋哑人楼文敖到伦敦参加奥运会长跑比赛一事给当时高中生的我留下一定的印象 . 结果楼文敖被一双破钉鞋刺破了脚 , 马拉松赛跑没有到终点就退出了比赛 . 当时的中国人被国内外都骂成 “ 东亚病夫 ”. 如今中国在奥运会的奖牌榜总数名列前茅 . 年青人可能对 “ 东亚病夫 ” 一词都不知道 . 这就是实实在在的国家进步和发展 . 尽管一直在叫没有拿到 Nobel 奖 , 而如今我国的科学水平不会比 1948 年的我国奥运会水平差 . 两弹一星的成果并非科学意义上的金牌 , 但是同样体现出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进入世界的前列 . 而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水平和我国的青蒿素贡献都不会低于 Nobel 奖的水平和贡献 . 因此 Nobel 奖也不是唯一的 “ 金牌 ” 标准 . 任何人为的标准都可能存在偏差或不足 . 不必唯 Nobel 奖是求 . 当前的关键: 需要高度重视具有领域性深远意义的国际领先基础研究成果 . 而且这方面正是体现我国科学界金牌水平的关键所在 !
个人分类: 科学发展|4613 次阅读|16 个评论
[转载]党中央关心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科学发展纪实
whyhoo 2012-7-31 13:07
浩瀚无垠星空,中华神舟翱翔—— 从无人飞行到载人飞行,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从舱内实验到太空行走,从单船飞行到组合体稳定运行……中国已成功发射了9艘飞船、1个目标飞行器,4次把航天员送上太空。 1992年,党中央决定实施载人航天工程,20年间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基础技术的国家,建立了比较完整的载人航天体系。天地往返、出舱活动、交会对接、航天员驻留……20年不懈探索,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向着建设空间站的目标稳步迈进。 党中央科学决策,中华民族飞天梦想化作国家发展战略 2012年6月16日18时56分,执行我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的神舟九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后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3名航天员送上太空。 正在丹麦进行国事访问的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闻讯后发来贺电:希望同志们继续发扬载人航天精神,精心做好各项后续工作,奋力夺取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全面胜利,为推进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再立新功…… 回望神舟飞天的壮丽航程,航天人不会忘记,正是党中央的战略决策,把中华民族千年梦想化作国家发展战略,引领着中国开启了壮丽的飞天征程。 1986年3月3日,由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4位著名科学家撰写的《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技术发展》建议,呈送给了邓小平同志。 两天之后,邓小平同志作出重要批示:“此事宜速决断,不可拖延”。“863计划”的出台,对中国载人航天探索起到了催化剂作用。科学家们经过反复论证,对中国载人航天发展的途径也逐渐形成共识:从载人飞船起步。 经过技术、经济可行性论证,专家们形成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规划:第一步,发射无人和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第二步,在第一艘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后,突破载人飞船和空间飞行器交会对接技术,并利用载人飞船技术改装、发射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第三步,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1992年9月21日,党中央正式批准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在听取专家汇报后,江泽民同志强调,要下决心搞载人航天,这对我国政治、经济、科技等都有重要意义。载人航天是综合国力的标志,要坚持不懈地、锲而不舍地去搞…… 1992年,“国际空间年”。这一年,中国开始了圆梦九天的壮丽起飞。 1998年11月10日至11日,刚刚建成的北京航天城迎来了一个不寻常的日子——江泽民等中央领导同志先后来到这里,考察载人航天工程主要研制成果和神舟号试验飞船。 就在这次考察前,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指挥部为中国载人飞船取名“神舟”,江泽民同志亲笔题写了“神舟”二字…… 历史的脚步终于走到了一个辉煌时刻—— 1999年11月20日清晨,西北大漠深处。 成千上万的人们在袭人的寒风中兴奋地等待着。6时30分,随着指挥员“点火”命令的下达,大地震颤,烈焰喷腾,长征火箭托举着中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一号无人飞船直上云天…… 神舟一号成功飞天4天之后,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兴致勃勃地来到北京航天城,详细了解神舟一号飞船发射试验情况,仔细观看一天前从内蒙古着陆场运抵这里的飞船返回舱,亲切会见参加载人航天工程研制建设和试验的部分科技人员。 2002年3月26日,正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视察的江泽民同志再次会见航天科技人员代表。谈到头一天晚上成功飞天的神舟三号飞船,江泽民同志说:我国的载人航天事业刚刚起步,今后还要搞空间实验室和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任重道远…… 在成功进行了4次无人飞船发射后,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按计划在2003年秋天举行。还在年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就将这项工作列入这一年的工作要点。 10月14日下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刚一闭幕,胡锦涛同志就赶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连夜听取载人航天飞行准备工作情况汇报。次日凌晨,他来到航天员公寓问天阁,为航天员杨利伟壮行…… 神舟五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不久,胡锦涛同志又对即将实施的神舟六号任务提出明确要求:精心组织、精心指挥、精心实施,确保成功、确保万无一失…… 2005年10月17日,神舟六号飞船平安返回祖国,中国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圆满完成双人多天太空飞行。 在庆祝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大会上,胡锦涛同志要求中国航天人,要始终把科学管理作为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要环节,不断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2008年9月27日,随着航天员走出舱外,成功掌握空间出舱活动技术的中国航天,离建设空间站的目标越来越近。 此时,建设什么样的空间站?如何应用空间站……一系列问题引起党中央高度关注。2010年9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审议并通过空间站建设立项报告。胡锦涛同志明确要求,在2020年前后建成具有中国特色、能够充分发挥效益的空间站…… 从最小配置的试验飞船神舟一号到全系统状态上天的神舟二号;从神舟五号第一次载人飞行到神舟六号多人多天飞行、神舟七号太空行走;从天宫一号发射升空到神舟八号、九号相继突破自动、手控交会对接,实现航天员短期驻留……党中央审时度势、科学统筹,中国独立自主地发展了载人航天,根据中国自己的国情和需求开展规模适度的飞行试验。 从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的制定,到把航天工程列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从航天产业进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到对航天员选拔、大型运载火箭研制作出周密部署……党中央作出的一系列高瞻远瞩的科学决策,推动着中国载人航天事业走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党中央深情勉励,激励着中国航天人自主创新建伟业 实际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发端可以追溯得很远很远。 1957年10月,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消息传来,震动了拥有千年飞天梦想的中国人—— 1958年5月,毛泽东同志发出了“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随后,北京、上海、南京、天津等全国各地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纷纷行动起来,钱学森等专家学者还负责制定了人造卫星发展规划设想…… 就在中国人造卫星躁动于母腹之中的时候,中国进入到一个艰难年代。调整任务,收缩机构,停止大型运载火箭和人造卫星的研制,把力量先转移到探空火箭上去,成为当时正确的选择。 1960年2月19日,中国人自己研制的第一枚液体火箭在上海郊区发射成功。中华民族在走出地球、奔向太空的远征路上,迈出了关键一步。10年后的4月24日,西北大漠深处,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天。 在举国欢庆“东方红”的时候,科学家们就把目光投向了更远的地方,提出一鼓作气载人飞天。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当时的这些设想未能付诸实施…… 1992年,中国启动载人航天工程时,世界航天大国在载人航天领域已经行进了30年。此时,尽管我们已经掌握大推力火箭和返回式卫星技术,但对于载人航天,却几乎一切从零开始。 面对飞天路上的一系列挑战,党中央明确要求,我们起步虽晚但起点要高,要从总体上体现中国特色和技术进步。 在载人航天工程发展的许多重要时刻,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周永康等中央领导同志或亲临发射现场慰问科技人员,或深入科研一线解决实际困难,鼓励航天科技人员瞄准世界先进水平,坚持自主创新,奋起直追…… 2008年9月25日,执行神舟七号飞行任务的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肩负着出舱使命踏上太空征程。 舱外航天服决定着此次出舱活动的成败。胡锦涛同志不仅关注着舱外航天服的研制进展,还亲笔为我国自行研制的航天服题名——“飞天”。神舟七号升空的第3天,他又来到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观看出舱活动实况。当看到身着“飞天”航天服的翟志刚在另外两位航天员的协助下打开轨道舱舱门、把中国人的第一行足迹留在茫茫太空,胡锦涛同志随即拿起话筒同航天员通话,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代表全国各族人民,对航天员出舱活动的圆满成功表示热烈祝贺…… 作为一个承载着责任、使命、荣誉的特殊群体,党中央对中国航天员队伍始终给予了特殊的关注。早在199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组建不久,江泽民同志就来到航天员中间,深情地对航天员们说,中华民族将会为你们感到骄傲和自豪…… 举国望天宫,电波传深情。中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实施以后,胡锦涛同志一直牵挂着执行这项任务的航天员。2012年6月26日10时许,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专程来到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此刻,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组合体正在距地面约343千米的轨道上飞行,飞控大厅大屏幕上清晰显现出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在天宫一号内的实时画面。 10时16分,胡锦涛同志走到指挥席前,拿起话筒同神舟九号任务飞行乘组指令长景海鹏通话,亲切的话语通过电波传向正在茫茫太空遨游的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组合体——你们作为担负我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的航天员,表现得非常出色,为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祖国和人民感谢你们……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向前发展的每一步,都凝聚着党中央的深切关怀。每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成功之后,党中央都要隆重褒奖参试人员;每逢春节、元宵节等传统佳节,中央领导同志都会亲自登门看望航天工作者或邀请他们参加联谊活动;每次召开有关会议,都征求航天老专家的意见;国家设立专门的航天人才特殊津贴,鼓励年青一代早日成才…… 党中央的深情勉励,激励着中国航天人不畏艰险、勇攀高峰,通过突破关键技术带动着工程研制、建设的整体跃升—— 神舟飞船从研制开始就瞄准了国际第三代载人飞船水平,直接采用三人三舱的设计方案,轨道舱可留轨半年,继续进行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 为打造托举神舟飞天的神箭,运载火箭设计制造人员开展了近千项技术攻关,让长征2号F型火箭成为享誉世界的“金牌火箭”; 建设载人航天发射场,采用中国特色的总体技术方案——垂直总装、垂直测试、垂直整体运输、远距离测试发射,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由陆基测控站、远洋测量船和中继卫星组成的新一代航天测控网的迅速建成,使中国拥有了与国际先进技术接轨的陆海天基航天测控网; 发展载人航天,目的在于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空间应用系统的科技人员先后研制出上百种船载科学仪器和设备,开拓了中国空间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天文观测、地球环境监测、空间环境探测与预报、流体物理六大科学领域…… 自强不息,自主创新——中国航天人在较短的时间内,以较少的投入,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地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载人航天工程发展道路。 2005年11月27日,在庆祝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大会上,胡锦涛同志讲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在科技进步突飞猛进的今天,我们要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就必须显著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这正是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留给人们最重要的启示。 党中央大力倡导,载人航天精神成为助推神舟飞天强大力量 2003年11月7日,在庆祝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大会上,胡锦涛同志指出:“在长期的奋斗中,我国航天工作者不仅创造了非凡的业绩,而且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是‘两弹一星’精神在新时期的发扬光大,是我们伟大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永远值得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学习。” 两年后的同一个季节,胡锦涛同志在庆祝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大会的讲话中,把载人航天精神的主要表现系统概括为5个方面:热爱祖国、为国争光的坚定信念,勇于登攀、敢于超越的进取意识,科学求实、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同舟共济、团结协作的大局观念,淡泊名利、默默奉献的崇高品质。 在圆梦九天的壮丽航程中,爱国奉献是永远的主旋律。仅是为了应对火箭上升段那短短10分钟的应急返回,就有6艘船、多家后方支持医院、数支空中搜索分队参与其中。在飞船副着陆场训练了8年的搜救队员从未见过飞船,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能亲手摸摸返回舱…… 2004年2月20日,一年一度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从胡锦涛同志手中接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72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志,这位4个月前参与实施了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动情地说:“祖国的需要就是我们前进的方向,只有把自己的事业同祖国、同人民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大有作为。” 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紧紧相连,把个人选择与党的需要紧紧相连,把个人利益与人民利益紧紧相连——这,就是中国航天人不断创造非凡业绩的最根本原因。 载人航天,成败系于毫发,质量重于千斤。20年来,党中央坚持把质量第一作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明确要求,多次指示要“严上加严、细上加细、慎之又慎”、“一丝不苟,分秒不差”。 贯彻落实党中央的要求,中国航天人把质量当作载人航天工程的生命,把确保航天员绝对安全作为工程建设、研制、试验的最高原则,狠抓规章制度的建立和落实,加强工程建设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努力培育和锻造良好的科研作风,使每次发射试验都真正做到设施设备零故障、技术操作零差错、组织指挥零失误。 “归零”,中国航天人创造的名词。在载人航天工程的管理规定中,这个可以简单解释为“从头开始查找故障原因”的词语被细化为5个步骤,即定位准确、机理清楚、问题复现、措施有效、举一反三。“归零”原则与经过一次次发射试验淬炼而成的严慎细实作风,成就了中国载人航天的一次次成功飞行。 执行出舱活动试验任务的神舟七号飞船,原定于2007年发射。由于受部分核心部件的进度影响,计划被迫推迟。中央领导同志得知这一情况,专门嘱托工程负责同志:不要抢进度,要将确保质量放在第一位。遵照中央领导同志的嘱托,广大科技人员奋力攻关,很快攻克了关键技术。 载人航天工程实施以来,在党中央直接领导下,全国各相关部门和单位坚持全国一盘棋、上下一条心,统一指挥、统一调度,努力实现着人力、物力、财力的最佳组合—— 依靠团结协作、万众一心,依靠现代化的交通,在西安生产的火箭发动机,在天津制造的飞船太阳帆板,在上海制造的推进器,在四川制造的元器件,在哈尔滨制造的控制器……最终组装成了船箭组合体。 作为中国航天史上规模最大、系统组成最复杂、技术难度最高、协调面最广的跨世纪工程,直接承担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任务的科研院所有100多家,如果算上协作单位,共有十几万人参与到这项工程之中。 面对如此宏大的工程,只有同舟共济,才能凝聚力量;只有群策群力,才能克服困难;只有团结协作,才能发挥出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 20年神舟飞天,中国航天人在用心血和汗水铸就载人航天精神的同时,还培养造就了一支事业持续发展的人才方阵——今天,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各系统总设计师大多在40岁至50岁之间,35岁以下的科研人员占工程科研人员的80%。在愈发密集的载人航天任务历练中成长起来的中国新一代航天人,正在为实现新的突破积蓄强大力量…… 2012年7月27日,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周永康等中央领导同志在人民大会堂亲切会见了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航天员及参研参试人员代表。胡锦涛同志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向胜利完成任务的3名航天员,向所有参加这次任务的科技工作者、干部职工和解放军指战员,表示热烈祝贺和诚挚问候,勉励大家大力弘扬载人航天精神,团结拼搏、开拓奋进,推动我国航天事业不断取得新的更大成绩…… 20年神舟飞天,中国开启了一个充满光荣与梦想的航天时代。随着第四次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中国人的太空探索又站在了一个新起点上。自信、自强、自立的中国人必将在更高的领域、更广阔的空间,创造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新辉煌。 (新华社北京7月30日电记者曹智、白瑞雪) 原文见 http://news.mod.gov.cn/headlines/2012-07/31/content_4387966.htm
个人分类: 国防|1680 次阅读|0 个评论
在此之前与在此之后
benlion 2012-7-30 10:36
- 科学发展的同时与历时 现代科学是从传统工艺和哲学思想的结合中产生,工程是模型测试与规范化制作 , 比如,风筝,火箭炮(烟花的一种)是早期 “ 工程 ” 设计试验的模型,在古代中国做成了玩具等。所谓的科学是对经验(受控的称实验,实际上中药在炼制和治疗过程也存在受控操作)求证,在人类发明显微镜等工具和技术之前中医药是的研究极为丰厚广阔,在古代科技的限制未能深入到细胞、分子层面,那是科学发展的历史阶段。然而,只是现代物理、化学、生物学和计算机发展,才使人们能够认识到更精细的程度,留给现代科学家的是深入下去研究其机理,古代科学家为现代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宝藏,为何不去开采它?西方如欧洲在中学生的教材里就有许多篇幅关于从中医药和印度医学等发掘新药成分等。假如中国人自己不从传统工艺、传统科技、传统文化等挖掘宝藏,并不等于西方人不去挖掘这些资源。 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生物技术的结合,非线性系统和自组织理论在细胞、分子层次的应用,为系统医学的发展提供了开发中医药资源的可能和方法,这就是 90 年代提出的系统生物科学体系(遗传学、医药学和生物工程等)。 当系统生物学在分子层次重新提出之后,研究领域仍然存在的问题,一是偏于组学( omics )的分子生物技术和计算机统计数学分析,二是偏于多基因的数量性状和生物信息学的软件技术。基因修饰、变异性和数量性状研究,基因组测序和组学基因分析的统计数规模、生物遗传标志和各种组学数据等,只是系统生物学和系统医学非常粗浅的部分,离开生物遗传和生命活动机理的核心研究距离仍然非常之远。 1996 年 -1999 年之前与之后是系统生物学发展的分岭线,各个路径的研究在国际遗传、生物、医学和生物工程等领域发展。 1999 年之后胡德(之前并无记录)的组学系统生物学和医学只是国际上同时涌现的居多研究中的一个方面,而且,显示出一种线性加合型简化的数量统计研究,离系统论的观点还很远。 1999 年同时开始系统或合成生物学的国际科学家的集合倒是正切合了这个科学的整体思路和发展方向或路径。 1996 年 -1999 年未检索到国际上有这方面的文献,而在 1999 年 -2000 年却几乎同时从不同学科背景和不同的课题方向涌现出大量的这些方面的研究工作,显然这是一个同时性现象。 - 《创业,海的故事》 (5)
个人分类: 2012|1916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为什么在中国成了宗教 ?来看看太蔟的洗脑文
热度 3 zhanghuatian 2012-7-24 09:08
方舟子推荐了他的走卒太蔟7月14日在所谓“世界无神论者”论坛的演讲稿,该演讲宣称“科学发展不再需要哲学。面对宗教,科学则需要主动出击。邪教在光屁股进行洗脑作业。各位自己看图吧。 查看大图 | 向左转 | 向右转
482 次阅读|4 个评论
外籍院士:为中国科学发展鼓与呼
ScienceNews 2012-7-18 11:24
外籍院士:为中国科学发展鼓与呼
本刊见习记者唐琳 每到两院院士大会召开的时候,总有一群人在会场格外引人注目。他们就是两院外籍院士。 即便来自不同的国度,这些外籍院士却同国内的众多院士一样,有着共同的目标和期望:为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建言献策。 6 月 10 日,北京,中国科学院第十六次院士大会外籍院士座谈会召开。 众多与会外籍院士基于自己与中国科技界的合作经历,围绕中国科技发展与改革、中国科学院发展战略等议题,纷纷提出了自己的关切和真知灼见,并对中国 20 多年来所发生的巨大变化给予了充分肯定。 心系中国科技体制改革 科技体制改革的相关问题,不仅是国内科学家关注的重点,同时也是外籍院士们心之所系。长期以来,众多外籍院士纷纷进献诤言,力求推动中国科技体制创新。而在本届院士大会上,他们则更为犀利地直指中国科研经费分配、科学仪器研发和基础科学研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中科院外籍院士、耶鲁大学微纳电子学家马佐平( Tso-PingMa )早在 2004 年就痛陈中国科学发展的瓶颈。本次大会上他专门就国内科研基金资助机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他强调,只有一个健全的资助机制才能真正推动科技创新。当前中国的科研经费存在明显的 “ 重物轻人 ” 的现象。决策者都希望加大对大型科研设备的投入,但却在人员经费上卡得很紧,厚此薄彼。先进的设备和仪器更需要高层次、高素质的科技人员来开发和使用。现代社会科技发展迅猛,仪器设备如果得不到充分利用,过几年就是废铁一堆。因此, “ 需要建立一个健全的资助机制才能真正推动创新的发生。 ” 马佐平如是说。 与此同时,中国的科研机构和大学的实验室里,用的多半是国外(主要是从美国)进口的仪器设备。在中科院外籍院士、日本名古屋名城大学的饭岛澄男( SumioIijima )看来,这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因此,加大对中国自己的精密科研仪器的研发投入,摆脱高端精密仪器受制于人的现状是当务之急。 这些弥足珍贵的建议,往往同与会中科院领导和国内院士的观点不谋而合。 而中科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晨兴数学中心、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的丘成桐( Shing-TungYau )则表示了对纯数学、理论物理和基础科学的研究和投入的忧心。   “ 数学是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没有数学这一定量化的研究工具,科学将寸步难行。没有纯粹的理论研究作为坚实的基础,应用科学和技术科学难以获得持久的发展。 ” 丘成桐的心痛溢于言表。 此外,多位外籍院士不约而同表示,中国科学当前亟需更加全面和公正的评价体系,切不能将文章数量和影响因子作为评价科研水平的唯一标准。 关注中国科学院发展 中科院院长白春礼曾多次强调,中国科学院要以 “ 民主办院、开放兴院、人才强院 ” 为发展战略,以提高优质科研产出、培养高水平人才为使命。 在本届院士大会上,这一发展战略和使命获得了众多外籍院士的高度肯定与支持。 实际上,中国科学院未来的发展,始终是外籍院士高度关注的一个议题。此次大会上,外籍院士们将心系中科院的情结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 中科院外籍院士、美国贝尔实验室半导体研究所教授卓以和( AlfredY.Cho )高度评价白春礼提出的 “ 民主办院、开放兴院、人才强院 ” 发展战略,他始终坚信,在新的发展战略和目标使命的指引下,科学院必将进入一个开展最高水平科学研究的黄金时期。 同时,中科院外籍院士、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教授吴耀祖( TheodoreYao-TsuWu )指出,中国科学院要坚持自己的特色,同时要在思想库建设特别是政策研究咨询过程中,重视和加强与教育、人文、社会科学等领域专家学者的合作,实现文、理交融和优势互补。唯有如此, “ 中国科学院才能 ‘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 。 中科院外籍院士、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理事长野依良治( RyojiNoyori )则格外强调了中国科学院在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应起到的引领和带头作用。他表示,中国的生产力已经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相信中国的科学技术也将很快跃居世界前列。但同时,在他眼中,中国年轻一代的科学家应该拥有更高的社会责任感,应该更加关注人类赖以生存的整个生态环境和全球气候变化系统。 加强国际合作,创新人才培养 不仅如此,外籍院士们还为促进中国科学院与国际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努力搭建平台,并殷切关注中国科研人才的培养问题。这些高瞻远瞩的建议对于中国科技人员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不啻为本届院士大会的一个亮点。 美国工程院院士、恩理化学技术公司董事长兼总裁黎念之( NormanN.Li )就带来了一个 “ 新鲜出炉 ” 的消息:美国工程院希望加强与中国科学院的相互合作,而他本人也愿意在中美之间架起这座桥梁。 其他外籍院士也纷纷表示愿意致力于为中国科学院对外交流合作提供机会。 “ 中科院和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各有特长,能相辅相成。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通过讨论与合作,能共同促进世界科技的进步。 ” 野依良治表示。而他也欣然愿意在这其中作出一点贡献。 马佐平也指出,现在国内许多科学计划和项目都很重视院士的意见,但外籍院士参与的程度还比较低。希望在可能的范围内,增加外籍院士的参与度,让外籍院士发挥 “ 他山之石 ” 的作用。 而在人才培养方面,这一次外籍院士们更是带来了全面而独到的见解。 在他们看来,中国的学生在对科学试验数据的解析上,遵循千篇一律的模式,缺乏创新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他们不敢挑战权威,不敢质疑导师,不敢与学术前辈争论。 “ 这对于科学而言,并不是一件好事。 ” 中科院外籍院士美国马里兰大学教授罗伯塔 · 鲁德尼克( RobertaRudnick )说。 罗伯塔 · 鲁德尼克以她指导数位中国籍博士生,并多年在国际期刊担任编辑的经验出发,提出要提高中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就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敢于挑战权威的能力;要鼓励人们拥有不同的思想,要特别欢迎那些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加入自己的研究团队。 中科院外籍院士、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蒲慕明( MumingPoo )院士结合帮助建立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的十几年经历指出,中国的研究所正在不断流失最有才华的年轻人。 “ 这是一个恶性循环。留住人才远比引进人才重要。 ” 在外籍院士们的眼中,中国科学院出成果、出人才、出思想三位一体的战略使命中,人才是核心。没有一流的人才,就出不了一流的成果和思想。 ■ 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为霍宁博颁发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当选证书。
2884 次阅读|0 个评论
夯实科学发展根基 ——记“2011~2020年我国学科发展战略研究”
ScienceNews 2012-7-18 10:54
本刊见习记者唐琳 学科是知识创造的基础,学科是知识传承的载体,学科是科学共同体的纽带 …… 如果将人类的科学知识体系比喻为一棵参天大树,那么它的枝干和根脉就是学科。 “ 学科作为知识体系结构分类和分化的重要标志,既在知识创造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也在知识传承中发挥着主体性作用,发展科学技术必须保持学科的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强学科建设是一项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带有根本性的基础工程。 ”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路甬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陈宜瑜在 2012 年 3 月最新出版的《未来 10 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总论》中说道。 最基础的学科,关乎一个民族跻身世界的风采,关乎一个国家创新发展的根基。 如今,当世界各国都寄望在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中赢得发展先机,科学地选择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和方向、进一步夯实科学发展的学科基础变得至关重要。 “ 为此,不断关注科技的新变化和社会的新需求,持续地开展学科发展战略研究,以支撑和引导国家发展战略成为一种必然选择。 ” 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表示。 2009 年 4 月,中国科学院学部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联合启动了 “2011~2020 年我国学科发展战略研究 ” 项目,正式拉开了探索未来 10 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的帷幕,同时这也是两院院士在学术引领方面的一次示范。 学科起源 学科是人类知识体系中的基本组成部分,是知识体系不断发展和分科深化的结果。从最早独立的一批学科诞生之日起,学科就一直处于不断的成长与发展之中。 文艺复兴以来,随着人类对于自然和自我认识的不断拓展和深化,近代学科体系初步形成。 17 世纪发生了科学革命,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学科渐次分化,新学科随之形成,人们开始使用 “ 学科 ” 一词。 18 、 19 世纪自然科学知识体系不断扩展、完善,学科继续分化与成长,热力学、电磁学等新学科继续涌现,构成了近代学科体系的基本框架。同时,随着工程技术的科学化,机械工程、电机工程、冶金工程、化学工程等工程学科开始蓬勃兴起。 在随后的 20 世纪,矩阵力学、波动力学的创建,更是极大促进了原子物理、固体物理和原子核物理的发展,为半导体技术和原子能技术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而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和广义相对论更是为现代宇宙学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到了 20 世纪中后期,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载人登月、永久性空间站等开创了人类航天新纪元,并使宇宙空间成为人类活动的新疆域。 而计算机科学等学科领域所取得的一系列影响巨大的成果,使其在整个学科体系中成为新的骨干。同时,各学科间交叉综合的趋势日益明显。 如今,开展学科发展态势评估,已经成为及时掌握基础科学总体学科布局的动态变化情况,全面了解学科产出、发展阶段、人才队伍、学术影响、国际合作等方面的真实情况,科学地认识各学科在国际上的地位以及未来发展所面临的优势与劣势的重要渠道。 一般说来,学科都会经历源头开创期、创新密集期、完善与扩展期,直至进入新的发展周期的历程。在新的发展周期,学科因新的认识而扩展,或与其他学科交叉、整合并催生新兴学科。 而进入 21 世纪以来,人类面临着日益严峻的能源短缺、气候变化、粮食安全及重大流行性疾病等全球性挑战,知识作为人类不竭的智力资源,日益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的关键要素,科学技术在当前世界性金融危机冲击下的地位和作用也更为凸显。 因此,近年来许多国家纷纷调整发展战略,加强基础研究,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以尽快摆脱危机。 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学科发展战略,关系到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如何维护好国家的发展权益、赢得发展的主动权;关系到如何更好地持续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实现重点突破与跨越。 “ 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十分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 路甬祥与陈宜瑜联名为《未来 10 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总论》一书写下的《总序》中提到。 实际上,此次中国科学院学部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联合启动的学科发展战略研究,并不是中国首次在学科发展领域进行探索。 扬帆起航 中国科学院学部是中国自然科学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咨询机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是支持中国基础研究的主渠道之一。双方肩负着从战略高度全面谋划和前瞻部署学科发展、推动基础研究健康发展的重要共同责任。 正是基于这种共同责任,同时基于对学科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2011~2020 年我国学科发展战略研究 ” 项目在中国科学院学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联合推动下扬帆起航。 这次研究采取基金委各科学部与中科院各学部对口合作的方式,分数学、力学、天文学、物理学、管理科学、化学、纳米科学、生物学、农业科学、医学、脑与认知科学、空间科学、海洋科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地球科学、工程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信息科学等 19 个专题。 研究项目分别成立了由院士担任组长的战略研究组,在双方成立的联合领导小组指导下开展相关研究,同时成立了以中国科学院学部及相关研究支撑机构为主的总报告起草组。 由于此次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分析我国基础研究的发展规律、人才培养规律和环境建设需求,提出 2011~2020 年我国学科发展布局、优先发展方向以及推动国家基础研究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加之时间紧迫,因此,研究的艰难程度可见一斑。 研究启动的两年多来,包括 196 位院士在内的 600 多位专家(含部分海外专家)一头扎进繁重的研究工作中来,在近 800 个日日夜夜中,呕心沥血。 在本次的战略研究中, “ 我们既强调战略的前瞻性,又尊重学科的历史延续性;既提出优先发展方向,又明确保障其得以实现的制度安排;既分析各学科自身的发展态势,又审视各学科在整个学科体系和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既立足国内的现状与条件,又注重基础研究的国际化趋势。 ” 路甬祥和陈宜瑜如是说。 经过两年多的战略研究工作,研究组成员对于学科发展趋势的认识不断明晰,最终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 战略研究总报告梳理了学科发展的历史脉络,探讨了学科发展的一般规律,研究分析了学科发展的总体趋势,并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剖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学科发展的关系,为可能发生的新科技革命提前做好学科准备,并对中国未来 10 年乃至更长时期学科发展和基础研究的持续、协调、健康发展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在《 2011~2020 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总论》中,数、理、化、天、地、生等 19 个学科领域当前的发展趋势、关键科学问题、优先领域和重点方向,被一一指明。这实际上是对当前各个学科研究领域发展的预见与展望。 2009 年 11 月和 2010 年 6 月,中国科学院各学部常委会分别组织院士咨询审议了各战略研究组提交的阶段成果和研究报告初稿。随后,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局又再次组织部分院士对研究报告终稿提出审读意见。 众多院士及专家煞费苦心、集思广益,意味着此项战略研究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对学科发展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同时也旨在充分发挥中国两院院士群体作为国家最高学术咨询团体的重要作用,以推动我国学科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 在总报告的指导专家和起草组成员两份名单中,各个核心科学领域的院士名列其中。他们背景各异,分别来自国家部委、科研机构、大学以及海外。 院士群体是中国科学研究领域的权威代表,凭借着其本身的巨大影响力,在此次战略研究中团结全国科技工作者共同工作,发挥了突出的组织作用,此外两院院士及众多专家对学科发展战略有着高度的兴趣与热情,并愿意为中国的学科建设增砖添瓦。 据介绍,在两次的学科发展战略研究中,院士们充分发挥了 “ 出思想、出成果、出人才 ” 的学术引领作用。院士们通过系统的学科发展研究,梳理出引导中国学科发展的思想体系,提出好的建议和技术路线,并对学科价值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同时还能够发现和培养各个学科的领军人才。 因此, “ 此次战略研究集中了中国各学科领域科学家的集体智慧,凝聚了数百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以及海外科学家的战略共识 ” ,路甬祥和陈宜瑜共同写道。 顽疾与药方 此次战略研究的另一个亮点和价值所在,是指出了当前中国学科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科学家们对当前妨碍中国学科健康发展的四大 “ 顽疾 ” 直言不讳。 报告指出,目前中国一些具有基础性的学科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一些交叉学科正急需得到更加切实有效的支持;学科组织建设欠账过多,全国性学术社团和学术期刊惨淡经营;保证学科健康发展的文化和制度环境建设任务艰巨。 对此,专家组的成员们集思广益,中国科学院学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多次征询高层次战略科学家的意见和建议,力求保证此次战略研究的最终成果能够体现中国科学发展的真实水平,能够经得起实践、同行和历史的检验,并解决当前中国学科发展存在的问题。 针对学科发展中存在的 “ 顽疾 ” ,报告开出了 “ 药方 ” : 19 个学科的专题报告均突出了 4 个方面的政策建议,院士们的声音振聋发聩。 首先,在院士们看来,未来 10 年中国学科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为 “ 厚实基础、协调发展,前瞻布局、重点突破 ” 。这其实是 “ 两条腿 ” 走路的战略:即一方面要求加强对自然科学基金的投入,夯实中国科学基础;另一方面要组织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进行先导性和定向性攻关,实现重大科技问题的突破。 其次,对交叉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实行倾斜性政策。陈宜瑜此前曾表示: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制定我们的 ‘ 十二五 ’ 发展规划时,已经吸收了报告的一些前期研究成果。 ” 而科学家们也在报告中谏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项目评议准则、专家遴选和资助机制方面,应重视并适应学科交叉研究的特点,统筹规划并资助跨门类、基础科学和高科技前沿交叉融合、跨一级学科的学科交叉前沿问题的研究。 报告还提出,要让科学家更加专心地治研,更加自由地讨论,更加自主地探索,更加自觉地合作,为更多年轻人创造成功机会;要下大决心革新教育理念和体制,摒弃 “ 灌输 — 应试 ” 教育模式,拓宽学科基础,强化学科专业训练,适度扶持 “ 冷门 ” 学科和特殊专业。 这张 “ 救命药方 ” 上的最后一味 “ 药 ” ,是 “ 加快建立我国科学发展的科学家治理机制 ” 。报告中提出,学科战略、学科布局、学科政策和学科发展规划是高度专业化的问题,应该由科学家及其组织进行自主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少行政对学术的干预,将管理部门的管理模式从以任务检查监督为主转变为以服务为主。 未来 10 年,是中国科技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中国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按照中国科学院学部 “ 十二五 ” 工作规划,学科发展战略研究还将持续开展。白春礼院长对此寄予厚望。他说,希望这一系列研究报告持续关注前沿,不断推陈出新,引导广大科学家与中国科学院学部一起,把握世界科学发展动态,夯实中国科学发展基础,共同推动中国科学早日实现创新跨越。 ■
247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科学发展:转型十年的中国理念
whyhoo 2012-7-5 19:00
编者按:时间是标注前进步伐的刻度。10年,一个国家能向着未来走出多远? 变革中熔铸辉煌,艰难中彰显成就。2002年,党的十六大召开,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13亿中国人民,走过非同寻常的10年,创造铭于丹青的光荣历史,写下举世瞩目的恢宏篇章。 10年转型,形成中国理念;10年 改革 ,写下中国探索;10年挑战,塑造中国精神;10年崛起,做出中国贡献;10年奋进,铸就中国品格……在现代化事业波澜壮阔的伟大进军中,在 改革发展 振奋人心的辉煌成就中,中国故事不断展开新的内容,中国道路不断书写新的辉煌。   中国社会科学网今日起刊登《人民日报》“十六大以来 中国改革 发展历程述评”,回顾以贯彻科学发展观为主导发展历程,纵观10年风云激荡中来之不易的成绩、弥足珍贵的经验和影响深远的探索,以凝聚我们的力量、增强我们的信心,激励我们在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 道路上创造新的成就、赢得新的光荣。   每个重要时间节点背后,都蕴藏着一段大历史。它不仅连接过去与未来,也将现在标注成意味深长的瞬间。   刚刚过去的6月,世界再次瞩目东方。墨西哥海滨小城的G20峰会,“中国态度”影响世界经济走向;九天揽月、五洋捉鳖,“神九”、“蛟龙”写下中国力量的壮丽交响;香港迎接回归15周年,东方之珠依然璀璨辉煌……   仿佛是一种象征,“中国一月”,激情诠释着2012年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年份。这一年,是“十二五”承前启后的重要一年、党的十八大召开的喜庆之年,也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奋斗崛起的第十个年头。   10年,对于人类历史来说,不过一瞬;但对一个奋力追赶现代化浪潮的民族而言,却有着沉甸甸的分量。10年前,中国GDP首次突破10万亿元大关,10年后的今天,中国 GDP跃居世界第二,即将接近50万亿;10年前,中国才完成与美国欧洲的艰难谈判加入世贸组织,10年后的今天,中国贸易额和GDP仅次于美国;10年前,下岗、失业带来种种转型阵痛,10年后的今天,世界上最大的 社会保障 网逐渐覆盖亿万人民。   这10年,建三峡大坝、修青藏铁路、办奥运盛会、游浩瀚太空,梦想变为现实;这10年,迎战非典、抗震救灾、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国愈挫愈勇;这10年,取消农业税、免除学杂费、建立社保体系,民生极大改善——这是国家强盛的10年,是经济飞翔的10年,是温暖人心的10年,更是脱颖而出的10年。   时间为我们呈现结果,却往往省略了过程。从2002年到2012年的中国往事,对于未来中国究竟意味着什么?是什么,让那些曾经悲观预言中国的人,重新打量并将敬重的目光投向世界的东方?又是什么,将一个国家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打造为举世瞩目的“黄金十年”?   没有理念的创新,就没有一个国家的真正崛起。早在2009年,《纽约时报》一篇介绍中国的文章,加了这样的题注:“西方最好还是研究一下中国戏剧般崛起背后的理念。”10年来,科学发展、社会和谐、以人为本、创新型国家、新农村建设、执政能力、生态文明、社会建设、文化强国、和谐世界……一个个关键词载入中国发展大词典,成为中国转型10年的思想坐标,成为中国发展10年的动力之源。   发展关键的10年——   中国步入工业化加速发展期、 城市 化快速成长期、经济社会转型攻坚期、群众政治参与活跃期、思想文化多元碰撞期、国际地位上升期。面对“世所罕见”的困难风险,10年艰辛、10年突围,中国沉着走出“历史的三峡”   这一个10年开始时,中国发展的挑战,与机遇一样多。   发端于1978年的中国 改革开放 ,到2002年,已经进入第二十四个年头。从上个世纪80年代的农村改革,到90年代末对国企改革和金融领域的攻坚,及至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经济增长的势头不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了丰厚的物质基础和体制机制基础。   但与此同时,从国际到国内,从经济到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等各个方面,诸多长期积累、制约全局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日益尖锐。一本名为《中国即将崩溃》的书,因语出惊人登上美国畅销书排行榜。   今天看来,最终破产了的“崩溃预言”,确实也折射出中国在这一个10年征程上的重重困难。经济发展规模很大、速度很快,但资源消耗过多、创新能力不强;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普遍提高,但 收入分配 差距拉大的趋势没有根本扭转; 民主 法治 建设不断进步,但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社会结构、利益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但 社会管理 和民生建设还未能跟上。经过了20多年的 改革开放 ,中国迈入小康社会门槛,但这一小康却是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的,发展起来的问题不比不发展起来的少。   2001年,当中国终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人欢呼雀跃,将其与申奥成功、中国足球打进世界杯并称为当年的“三大盛事”;也有人忧心忡忡,不知道国门洞开之后的中国经济将会向何处去,骤然面对世界的中国企业又将遭遇怎样的冲击?   加入世贸,只是中国发展艰难转型的一个侧影。进入新世纪,步入发展快车道的中国,到了关键路口。工业化进入中后期,城市化进入快速成长期,经济社会转型进入攻坚期,人民群众政治参与进入活跃期,思想文化进入碰撞期,国际地位进入迅速上升期。这些阶段性特征,给一个基础薄弱、体量巨大的发展中大国,带来了巨大挑战。当人口红利、开放红利、国企改革红利渐渐耗尽,正在现代化进程中艰难爬坡的“中国号”列车,不进则退。   如何通过发展方式的转变,谋求现代化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如何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保持现代化进程的连续性?如何在提高效率的同时,更多地满足人民对公平正义的需求?如何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经济起飞的同时,提升国家的软实力?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不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难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发展也难以为继。   2002年12月5日,刚刚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锦涛来到了西柏坡,并在一组被称为“赶考”的雕塑前久久瞻仰凝望。在这里,胡锦涛同志告诫全党:“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这是共产党人10年新“赶考”的思想起点。一年后的夏天,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同志提出,“发展绝不只是指经济增长”,“我们要更好地坚持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当年金秋,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确立为改革和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在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科学发展观以其对时代风云的准确把握、对社会问题的敏锐洞察、对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树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又一座里程碑。   10年来,从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些支撑“中国道路”的重大理念,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有力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时代命题,由此造就了中国社会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将社会主义中国送上一个从未抵达的高度。   今天,即使一度唱衰中国的人也不禁慨叹:“世界其他国家必须重新评估这个新的经济超级大国。”10年发展,让预言“历史终结”的美国学者福山看到中国共产党“适应变化和自我修正能力”,让软实力提出者约瑟夫·奈感叹中国“以其自身模式挑战西方的民主政治”。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之时,中国共产党在东方大地上,以转型10年写下风雷激荡的篇章。   来之不易的十年——   实现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抓住战略机遇、深化改革开放,思路不断明晰、理念不断创新,10年探索、10年实践,与时俱进中成就中国道路   马克思说过,如果斗争是在极顺利的条件下才着手进行,那么创造世界历史未免就太容易了。   我们坚信,理论一旦被群众所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力量。然而,理论与实践的对接,不可能一帆风顺;实践对理论的接受,更不会顺理成章。新的发展观,是对旧有观念的荡涤,也是对发展惯性的扭转;是对利益格局的重整,更是对执政思路的再塑。   船大掉头难。社会转型、经济转轨、生产方式转变,在这理念带来实践剧烈变革的10年里,要让“中国号”巨轮沿着科学发展的航程劈波斩浪,战胜艰难险阻,避免大起大落,保持平稳较快发展,该有多少脱胎换骨的阵痛,壮士断腕的决断,甚至凤凰涅槃的悲壮?   回首10年,我们记住了非典疫情的来势汹汹,记住了国际金融危机的波诡云谲,记住了汶川、玉树、舟曲的悲泣与悲壮,记住了新疆西藏数次上演的分裂闹剧。但同样值得铭记的,还有另一个惊心动魄的战场,观念的变革、理念的更新,如静水深流,推动当代中国波澜壮阔的行进,奏响高亢激昂的时代乐章。   改革。社会矛盾的凸显期,攻坚克难的深水区,许多过去被高增长掩盖的矛盾水落石出,各种利益发育之后的博弈此消彼长,深化改革,不仅需要大刀阔斧的政治勇气,也需要统筹兼顾的政治智慧。在科学发展的旗帜下,重点领域逐步突破,关键环节渐次打通。司法制度不断发展、政务公开稳步推进, 教育改革 路径明确、医疗改革破浪前行……近10年间,堪称密集的改革举措,让国际舆论感叹“中国从不满足”,“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更成为党心与民意的共鸣。   转变。关键之处,一字千钧。发展要求用“又好又快”取代“又快又好”;发展目标由“总量”到“人均”。这个10年,不仅向发展要数量,更向发展要质量;不仅向市场经济要效益,更向社会主义要公平。“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前所未有的结合向纵深处推进,吹响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号角。认识之变、观念之变、格局之变,开启了当代中国从单项改革到全面改革的又一次远征。   创新。直面挑战,主动变革。这十年,中国网民从接近6000万到超过5.13亿,农民工数量从不到1亿到超过2亿。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加强社会建设、推进管理创新的决心和魄力,打破了“管社会”的旧思路,创造了“办社会”的新格局。“放权松绑”、“共建共享”的观念解放,让中国走上一条和谐发展之路。   突围,突破,突变。10年发展背后,是一条道路、一个体系、一种制度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基础的不断完善,是一种发展的“中国理念”从萌芽到成形、从理论到实践的艰辛历程。   当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把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和市场经济的体制优势有机结合,以金融危机倒逼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民生指向导引社会领域创新,以观念更新助推现代化格局调整,中国道路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展现出顺势有为、逆势前行的独特力量。   这种力量经受住了政治逻辑的检验。十六大以来的10年探索,不仅在理论上深刻地体现了社会主义特质,更在实践中充分彰显了人民利益至上的要求。科学发展的理论创新,体现了共建共享的执政追求,彰显了公平正义的核心价值,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宗旨信念。这10年,发展越是千头万绪,党和 政府 越是关注民生。中央财政教育支出2012年与2005年相比增加了近10倍,保障房建设资金从2007年到2011年实现了20多倍的增长。外电评论:“改善民生成为中国经济政策的主轴,让人民幸福成为政府工作的主题。”   这种力量经历了特殊时刻的考验。国内问题与国外问题互联,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交织,重大自然灾害与国际金融危机相伴。这10年,中国面对着新世纪以来“最困难”、“最严峻”局面。矛盾与冲突,危机与灾难,风险和考验,剧烈颠簸着“中国号”巨轮。然而,穿越10年惊涛骇浪,中国航船破浪前行,倒逼出思路转变、科技突破和产业变革。“V”形发展曲线,彰显领导科学发展的国家能力,体现驾驭复杂局面的执政水平。   2010年初,一家外国媒体这样评述:“置身中国,我现在比任何时候更加确信,当历史学家回顾21世纪头10年的时候,他们会认为最重要的事件不是经济大衰退,而是中国的绿色大跃进”。   化挑战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在困难中奋起,在挑战中前行。中国在应对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此起彼伏的新问题中,开启了科学发展的新时代,抵达了治国理政的新高度,增强了社会主义的新优势。   从哲学上看,发展源于对矛盾的解决;从历史来看,发展来自对时代的回应。10年奋斗,中国理念写下来之不易的答卷,为今后更长时期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奠定格局的十年——   保障人民权利、参与国际竞争、转变发展方式、改革成果喜人,10年奋进、10年辉煌,世界东方写下载入史册的“中国故事”   10年前,华尔街最大的投资银行所罗门美邦曾预言,加入世贸组织后的前五年,中国将会出现4000万人失业,国内企业将遭到毁灭性打击。   10年过去了,当中国民营汽车企业吉利收购了瑞典巨头沃尔沃,当华为、中兴等通讯设备制造商把生意做到了五大洲,昔日的预言已成笑谈。这个“打破经济学教科书常规的国家”,以难以置信的“中国奇迹”,让社会主义制度活力焕发。   有学者评论,中国走向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不是一次被动和应景式的策略性选择,而是自共和国建立以来发生的又一次历史性大转折和大跨越,其意义与已出现过的1949年、1978年的两次转折有着同等的内涵。   每一次发展理念的变迁,都是要解决时代的问题。从“稳定压倒一切”到“建立和谐社会”,从“发展是硬道理”到“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以人为本”,从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到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科学发展的战略构想日臻完善,社会主义现代化格局初步奠定。正是这些理念导引的成功实践,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完备的物质基础、体制框架、思想体系,改写了世界舞台上现代化模式的既定格局。   在一个人口比欧盟、美国、日本、俄罗斯之和还要多的国家,面对“所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和繁重性世所罕见,所面临矛盾和问题的规模和复杂性世所罕见,所面对的困难和风险也世所罕见”的特殊国情,进行一场天翻地覆的工业革命、技术革命、社会革命,导引一场持久深刻的社会转型、经济转轨、发展方式转变,国家始终保持稳定,大部分人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各种风险考验从容应对——纵观人类现代化历史,可谓前所未有。   这10年,是“发展基础”格局奠定的10年。经济10年间年均增长11.5%,国内生产总值由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二位;民生的黄金期、重要的增长极、最有活力的经济体……这10年,是中国人民全方位收获改革开放成果的10年,是中国人的生存发展权利进一步实现的10年,也是中国深入参与世界格局调整、深刻影响世界发展走向的10年。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从未如此紧密,世界对中国的期待从未如此急切,中国道路成为世界未来发展的重要参照。   这10年,是“制度框架”格局奠定的10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解决了国家发展中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问题。10年间,我们坚定开启了从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的历程,深入推进了从农业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型,探索形成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格局,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信心。   这10年,是“中国理念”格局奠定的10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政治智慧,创造性提出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不断引领中国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深刻变革。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统筹伟大事业与伟大工程,统筹第一要务与第一责任,统筹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统筹经济转型与社会发育,理念和实践的成熟对接,为未来中国的发展架构了最长久的动力与最务实的思路。   早在2004年,观察中国新一届领导集体的表现,美国的中国问题专家蓝普顿曾一连用“三个想不到”来形容:“想不到,他们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速度要比想象中快;想不到,他们威望的增加比想象中要多;想不到,中国外交政策越来越全面、越来越自信。”4年后,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在北京奥运会后慨叹:你只有去中国才能看到未来。   走出传统的兴衰周期律,大踏步融入时代潮流。在中国理念的激荡下,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原文见 http://www.chinareform.org.cn/Explore/history/201207/t20120705_145936.htm
个人分类: 政治|128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望九"杨振宁:心系中国科学发展 对未来发展很乐观
xupeiyang 2012-7-5 15:01
[转载]"望九"杨振宁:心系中国科学发展 对未来发展很乐观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6/23/c_121571620.htm
个人分类: 科学名人|1755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发展核能必须坚决贯彻“稳中求进”
热度 1 hezuoxiu 2012-7-2 09:19
引言: 很高兴有机会来参加讨论“我国核电发展建议”的座谈会。 最近,中国又发生了“重启”核电的争议。为回应“重启”,中国工程院杜祥琬院士写了一篇“对我国核能发展战略的几点思考”的文章。这一座谈会,目的也是为了共同探讨“中国的核能应如何发展”。其实,争议的真正实质是,中国的核电是否应真心真意地贯彻执行中央所提出的“稳中求进”的发展方针,是否应立即停止大跃进。下面将分四个问题,对这一“重启”进行深入讨论。 一、中国必须立即停止核电的“大跃进” a) 最近,党中央和国务院在发展问题上,提出了“稳中求进”的方针。为此,将规划中 GDP 上升速度,由过去的 8% ,下调到 7.5% 。而且,对过去快速发展中某些不切实际的指标,开始下调。 典型的例子是高铁。在发展速度上,已由刘志军以及铁道部某些专家一再坚持的,近期要达到 5 万公里 的目标,下调到 4 万公里 。在技术路线上,也由过去一再吹嘘的轮轨高速列车可达到 450 公里 / 小时的高指标,下调到 350 公里 / 小时的比较切合实际的奋斗目标。 科学地贯彻“稳中求进”,应该“有保有下”,“有挺有压”,不能“一刀切”。“稳”的目的,是要“优化”结构。在前一时期的“快速”发展中,确有某些部门发展过“快”、过“急”,出现“快而不够好”,如高铁。但也有些部门是长期受“压”,得不到有效发展,如水利、水能。现在是各个部门纷纷竞争“上岗”。我看到的报导,有“风电要再出发”,“银行压低存款利息”,“稀土要整治形成合力”,甚而“政治体制改革”也要“稳步前进”。那么,中国的核电,应往什么方向调整? b) 首要的问题,必须立即停止核电的“大跃进”。 很高兴看到杜祥琬院士的“思考”说,“历史地看,我国核能事业还很年轻,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需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核能基础研究薄弱,技术储备不足,对长远发展目标和路线图的论证还不够深入,全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发展尚未协调配套,核能发展的法制建设和管理体制有待改进完善。在坚定发展核能的同时,需强化风险意识,努力夯实各方面的基础,有一个‘百年大计、稳扎稳打’的心态和安排。‘ 不要大跃进’的意见是对的’ ”。 杜院士还说,“在我国的发展史上,未曾有过因头脑冷静、稳步发展造成的失误,倒是有狂热的‘大跃进’,使国家损失惨重的深刻教训。” 但我们也有和杜院士“尖锐”不同的意见。我们完全不能同意,最新提出的“中国工程院核能研究课题的建议”,“在 2015 年装机约达 4000 万千瓦规划的基础上, 2020 年我国核电运行装机达 6000 万 ~7000 万千瓦,再建(原文用了一个‘在建’两字,估计是笔误!)约 3000 万千瓦。”“思考”声称,这一“建议”,是“建立在更充分的科学论证(?!)的基础上”。 从我们来看,这一“建议”,其实是“照既定方针办”。仅将中国工程院“原定”目标,到了 2020 年“核电运行达 8000 万千瓦”,略为下调为“核电运行达 7000 万千瓦”。这仍然是核电的“大跃进”,只不过将跃进指标下调了 12.5% ! c) 为什么我们一再批评中国工程院的既定方针是“核电的大跃进”? 2011 年,我国核电约有 1000 万千瓦,按中国工程院规划, 2020 年要上升到 8000 万千瓦,即 9 年之内,猛增 7 倍。易算出, 9 年内的平均速度是, ,年平均上升 26% 。过去,我国 GDP 年上升速度为 8% , 26 ÷ 8=3.25 ;即核电上升速度为 GDP 上升速度的 3.25 倍。这“必然”会带来种种潜在质量问题,尤其是“安全”问题。 现在是 2012 年 6 月,现在的正在运行的装机约为 1250 万千瓦, 2020 年猛升到 7000 万千瓦,即增加 4.6 倍。易算出 8.5 年内平均速度是 ,亦即年平均上升 22.5% 。由于“稳中求进”,我国 GDP 上升速度已下调为 7.5% , 22.5 ÷ 7.5=3.21 倍。或者说,新建议的核电上升速度,仍然是 GDP 上升速度的 3.2 倍?!所以,“新建议”岂不是仍然在坚持核电“大跃进”?! “意见”虚心接受,“行动”坚决不改。这就是我们对杜祥琬院士“建议”的批评。 其实,如果仅维持 2020 年上升到 4000 万千瓦发电功率,易算出 4 ÷ 1.25=3.2 ,而 ; 14.7 ÷ 7.5=1.96 ,也就约是 GDP 上升速度的 2 倍!到 2020 年,如果能将这一“小跃进”,保质保量地保证在今后的 30 年岁月中运行的绝对安全。那就是相当不错的成绩了!我国必须“安全而积极地发展核电”,要把“安全”置于“积极”的前面! 二、分歧在于中国工程院建议,对“核电”在能源领域中的“定位”,有严重问题 a) 首先是核能,尤其是大型或超大型核电站,能否“继续”归类为清洁能源? 杜院士将核能中的大型核电站归类为清洁能源,而未来能源将是洁净能源占一次能源的 90% 以上的能源。所以,杜院士力主中国要大力发展大型、超大型核电站。应该说,这已是“过时”了的观点。自切尔诺贝里事故发生以来,首先是“绿色”人士提出质疑。自福岛事故发生以来,质疑核能(指大型核电站)是否为清洁能源的呼声,更是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重要原因是, 30 年来 441 座核电站已先后出现三次重大核事故,已严重破坏、污染环境。 441 座核电站的长期运行,已积累了几十万吨放射性污染源,至今未能找到科学地应对这一潜在的污染源的有效方法。现有核电专家,倡议者,无法驳倒这些质疑。所以,“拒绝”核能的呼声,也就日益强烈! 不少国家已采取了行动,逐步关闭正在运行的核电站,如德国、瑞士。福岛事故直接受害者,日本,已断然关闭了全部正在运行的核电站。海峡对岸的领导人马英九在前几天的就职演说里,未来的方向是要逐步关闭在台湾运行的核电站。有些发展中国家,巴西,本来是计划再发展若干核电站,现在已宣布停建原定上马的 6 座核电站。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均对核电的发展持观望态度。只有少数国家,或因“发展”的需要,要继续增加少量核能;或因核电已“老化”,需要替换;或因在国际市场上“出售”其“技术”,如美国奥巴马宣布还要建造 2 台“第三代”核电技术, AP1000 型核电站。但美国也只是在离海边不远的地方“示范性”地建两座“第三代”核电站,而且已引起美国国内的激烈争吵!能否真正实现,尚未可知! 全世界只有中国仍在“大干快上”。中国已毫不动摇地,建成并运行的有 15 座核电站;也正在毫不动摇地继续在沿海地区建造 26 座核电站。而且一点也不放缓这 26 座核电站的建造速度,坚持要在 2015 年前完全建成。 这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如此”决策 。 但是,中国的核总公司、核能“专家”、“院士”等人,仍不满意国务院维持已批准的 26 座核电上马不变的重大决策。又提出自 2015 年起,还要再建(杜祥琬“思考”一文,误为在建) 3000 万千瓦的核电站。理由是中国应像美国一样,要“重启”核电建设!其实,美国是在停建 30 多年以后,现在正在讨论要重新“启动”。数量只有 2 ~ 4 座,可能是“第三代”类型的核电站。而中国现在的“重启”,是中国从未“停止”已建、在建的约 40 座核电站;是中国的核电企业的专家、院士等人,对国务院总理从未批准,而核工业集团和环保部在“可以进行前期工作”的名义下,“非法私自”上马的,数量达 3000 万千瓦核电站,要求“重新启动”这些未曾正式上马的核电站。他们想用“重启”的名义,要求总理认可他们的“违规”行动;这就是“重启”的实质,也就是现在发生重大争议的实质。理由是“由于暂停审批新项目,核电机械制造部门难以赢利”,“整个行业造成损失”。 杜祥琬院士说,“发展核能是国家行为”,“发展核能的目的是造福人民”。我们的疑问是,中国工程院现在倡议的“重启”,是“造福人民”,还是为了避免企业“造成损失”? b) 重大争议之二,是核能(指大型核电站)能否继续“归类”为“安全”、“可靠”的能源。 如果核能已足够“安全”,如果核能“不会”出现重大事故,人们也许可以“有保留”地苟同核电是清洁能源。当然,由于核电站将不可避免地产生大量核废料,直到现在尚未找到有效处理办法,将构成对人类生存环境潜在的严重威胁;所以过去人们一直是在核电不会出重大事故的前提下,“有保留地”认同核电是清洁能源!问题是,切尔诺贝利事故已然表明,核能不仅是“潜在”的破坏环境的能源,而且是“现实”的严重破坏环境,造成“重污染”的能源。福岛事故又进一步证明,过去“被”核电专家、院士群宣布为“安全”能源的核电站,其实是不安全的能源!既然这两大前提均不再成立,我们只好举行“脱冕”顶礼,给核能脱去“安全”能源的“桂冠”。 我曾和一位能源专家激烈辩论。我说,我手上有一张切尔诺贝利事故的污染图。其严重污染所覆盖面积,达 10000 平方公里之多!轻污染的面积,也约有 50000 平方公里。也许在座的朋友们从未见此图,请允许我在这里请大家看一下。 幸而前苏联幅员广大,人口稀疏,还能承受得起。然而,中国土地面积只有俄罗斯的 1/2 ,人口总数是俄罗斯的 10 倍,中国人口密集的平原地区,只占国土面积的 12% 。如果一旦在中国出现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其后果,就将是毁灭性的灾难! 福岛事故释放出的放射性总量并不比切尔诺贝利事故少。所幸地处海边,有可能将其中大部分排到海中,现在尚不知最终结果。 但是,那位能源专家竟然说,在核能问题上,美国中央情报局一向“误导”社会公众,明明伊拉克没有大规模杀伤武器,可中央情报局就是说“有”。这张由中央情报局提供的核事故灾难图,很难说不是误导“中国”! 只能说,中国的核电专家,能源专家们,你们的“成见”太深了! c) 分歧之三,是用什么样的“标准”判断核电站是否“安全”。“核能必须保安全”。这是人们“共识”。但是何谓核能已是“安全”,就不是共识了。 Ⅰ ) 杜祥琬院士是十分肯定现有核能的安全性的。理由是: 1 )核能是 20 世纪最伟大发现, …… 人类必然要“努力”驾驶核能,“努力”让核能成为驯服工具; 2 )全球共有 441 座已运行的核电站,总装机 3.75 亿千瓦, 30 个拥有核电国家已有 1.4 万堆年的运行运验,实践证明是“可以”做到安全的; 3 )三次重大核事故提供了丰富经验教训,表明核事故是“可分析的”,“可认识的”,“可提高的”。 如果仔细分析一下杜院士所提三条理由。第一条只说必然要“努力驾驶核能”,并未说已“做到驯服核能”;第二条只说已有 1.4 万堆年运行的纪录,“可以”做到安全,但并没肯定“已经”做到安全;第三条只说“可分析”、“可认识”,“可提高”,“可总结”,“可深化”,“可改进”,未说人类现在已全面完整而清晰地认识核能安全问题的全部规律。 “可认识”不等于“已认识”。“可安全”不等于“已安全”。“可驯服”,不等于“已驯服”。判断核电技术是否安全的“标准”,是“实践”。大量上马的前提,必须是“已驯服”,“已驾驶”。不能将哲学上说客观事物的“可认识性”,和“已认识性”混为一谈! 不过我们也不能过分责难杜院士已“完全”脱离了实践标准。杜院士在讨论中国核电技术,是否“安全”时说,“我国已运行 15 台核电机组,装机 1257 万千瓦,保持了良好的安全纪录。这既是发展的基础,也是信心根据之一。” 杜院士并没提到国际已运行了 1.4 万堆年,已出现过“三次”重大核事故,已对环境造成摧毁性质的核污染。如果以“堆年”来计算,我想中国核电的运行,最多不会超过“ 140 堆年”,也就是中国运行纪录,只不过是全世界运行堆年的 1% !以中国极有限的运行堆年,来判断中国核电已是安全,未免“言之过早”! Ⅱ ) 为什么要在这里对核电的安全标准问题,不厌其烦地和杜院士进行争论。因为这里还涉及“第二代”核电站和“第三代”核电站,“谁”更安全的问题。 在如何发展核电的问题上,存在两大争议。一是我国是否应继续奉行核电的“大跃进”。另外是发展核电的“选型”,是选“第二代”,还是选“第三代”? 现在发生的争议是:搞“第三代”核电站的人说“第二代”不安全。理由是包括“改进”后的“第二代”核电站,基本上是福岛事故那一类机型,即由电源来驱动“冷却水”;一旦电动驱动系统遭到破坏,就造成重大核事故。而“第二代”核电工作者说,所谓“第三代”核电站只不过是用“重力”,保证“冷却水”在“三天”内,使 AP1000 型核电站不致中断;一旦超出“三天”,仍然构成潜在安全危险。 2011 年在贵阳召开的核科学大型年会上,各个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纷纷说,自己设计的核电站最安全。 AP1000 说“第二代”核电站不安全。 AP1400 说 AP1000 不够安全。 AP3000 又说 AP1400 不够安全。其差别只不过所设计的“蓄水池”容量的大小! 其实,他们两家的争议,都只是“理论”标准,也就是用“可认识性”作为判断核电是否“安全”的标准。更重要的是“实践”标准。 Ⅲ ) 2012 年 5 月 10 日 ,我在《中国科学报》上读 到钱绍钧院士的一段谈话,“核电安全性 完全依靠经验 ,除非有若干堆年经验的证实,否则 …… 不能代表更可靠更安全。”“核电创新技术风险很大, …… 必须从若干实验试点开始,经过若干时间实践证明之后才能推广”。他还说,“核电安全 必须 这么考虑,因为没有回转的余地”。 很同意钱绍钧院士所讲的这段话。 但是, 5 月 10 日 《中国科学报》还报导说,“福岛事件发生后,‘国务院’从安全性角度考虑,很快确定了第三代核电技术的路线”。 据我们所知,全世界仅有 4 座 AP1000 反应堆正在中国建造。发明者美国,至今尚未最后决定是否要在美国也建造 2~4 座 AP1000 型核电站。至于 AP1000 型核电站已运行的“堆年”是“零”。 “国务院”太大了!不知道是国务院哪一机构的负责人做的“确定”。你们的“很快确定”是不是太危险了! d) 核电站,尤其是大型核电站还是能源利用率极低、资源浪费率极大的能源。 最近,为了考究一下一座大型核电站究竟需用多少冷却水,结果发现,核电站不仅是高耗水的能源,还是资源利用率甚低的能源。计算的方法很简单,一个 100 万千瓦核电站运行一年,究竟会产生多少核废料?我用的是王方定院士给的数据,即年产生约 1 吨的核废料。有了这个数据后,就立刻可算出“核能”转化为“电能”的效率是 8% !也就是核能中的 90% ,都转变为由冷却水吸收的热能。 现在一座 100 万千瓦超临界火力发电站的热电功率转化率为 40% ,也就是所发生的热能是电能的 1.5 倍。而核电站是所发热能是电能的 9 倍, 9 ÷ 1.5=6 。再考虑到火力发电站,会有一部分热量直接释放到大气层中,而核电站所释放的热能,最终会必定转化为由冷却水带走的热能。所以在同等运转功率的条件下,一座核电站所耗费的冷却水,至少是火力发电站的 6 倍!这不仅大量浪费了热能,还将对炎热地区,造成严重的热污染! 人类应如何使用核能,是一个待研究、待探讨的问题。 从我们来看,科学地使用核能,必须包括科学而安全地既使用核能释出的大量热能,也使用由核能转化出的电能,使核能发挥出最大效益。 e) 分歧之五,核能并不是技术已十分完整而成熟的能源。有大量研发工作,有待开展。一套完整的成熟的能源技术,不仅要看到它产生多少可用能源,还要看到它产生多少为害人类的废弃物,人类将用何种技术,花费多少代价来处理这些废弃物。 如果按上述标准来评价核能,就只能说核电技术,大型核电站技术,尚不成熟。因为,直到现在为止,尚没有找到妥善处理核废料的办法。核废料的处理,一般要包括下列环节, 1 )分离和回收; 2 )浓缩和嬗变; 3 )储存和冷却。也许有另一种选择,用火箭将核废料发射到太阳,完全离开地球! 30 年来,除分离和回收技术有所进展外,嬗变技术和研究还只是才开始着手。至于核废料储存,仅美国有一些试验库。除中国核电工作者外,没有哪个国家中的核电工作者,认同已是成熟的技术。美国人、日本人、德国人、 …… 等国,均先后提出将地质储存库,储存到中国的沙漠地区。(注:沙漠缺水,我不知如何解决冷却水;而有水源的沙漠又怕污染沙漠中有限的地下水。)后来又转到外蒙古,希望蒙古人民共和国能接受他们的建议,均遭拒绝。如果这已是成熟的技术,为什么不放置在美国、日本或德国?! f) 分歧之六,核电站还是经济代价极高的能源技术。 中国火力发电的上网电价是 0.33 元 / 度电,中国的三峡水电上网电价是 0.25 元 / 度电。未见正式公布核电上网电价是多少!(注:一说为 0.55/ 度电,也有人说 0.60/ 度电。)去年 11 月,在贵阳召开的核科学大会上,张国宝局长说,核电的发电成本很“低”,是 0.429 元 / 度电。但是,仔细一问,这里只计算了装备、运行及原材料消耗成本。至于一套完整的核电的成本计算中,还应包括,核电“退役”费用,后处理,嬗变,填埋或销毁等所需费用,而且还应包括,出事故后的赔偿费用、事故处理费用,可能还要支付巨额保险等费用。张国宝局长的“计算”中,所谓“预留费”仅占全部费用的 10% !其实,这一预留费再增加 10 倍,也“入不敷出”! 这严重损害了后代子孙的发展能力! g) 分歧之七,核电专家们故意“视而不见”的一个事实是:核电站还是对外依存度极高的能源技术!中国是缺乏天然铀资源的国家。仅现在已建、在建的 40 座核电站,其年需求的天然铀对外依存度已高达 85% !据说,去年, 2011 年已上升到 90% 。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石油对外依存度是 55% 。许多能源专家纷纷批评石油“安全度”太低,但却对核能高达 85% 的依存度,“置若罔闻”! h) 分歧之八,核电站还是极易受攻击,而且后果难以消除的能源技术。 这一问题其实已在修建长江三峡时,就发生过极大争论。后来,某些人,包括军方,回答说,凡大型战争发生时,必定有先期“征兆”,可考虑在战争发生时,降低水库蓄水,避免灾害。但是,一旦发生战争,即使核电站停止发电,核电站所积累的大量核废料,仍然是恐怖分子、战争狂人,极好的攻击目标。 i) 核能还是发展路线不明确,尤其是其技术路线尚不明确的能源技术。 对这一点倒是大家有共识,只不过他们不愿大肆声张。当然,不可能所有有关发展路线的看法都一致。问题是,“搁置争议”,“不争论”,分歧也永远不会解决。 杜祥琬院士在“我国核电发展建议”中说,“关于核能长远发展的技术路线,涉及到热中子堆以后如何发展的问题。我国目前启动了实验快堆的研究,但快堆的发展战略尚不清晰,商用快堆采取何种技术路线,后处理技术如何选择,其他堆型(包括裂变 - 聚变混合能源堆、小型核反应堆、核动力堆等)前景如何 …… 这些问题,宜多作研究,多进行论证。与此相关的是,需加强与核能有关的基础性研究,如与反应堆质量和寿命有关的材料学研究,核反应堆新概念、新技术、新工艺研究,从海水中提取铀的研究等。我国未来的核能规模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它必须建立在最先进而又可靠的科学技术基础之上。” 很赞成杜院士的这段讲话。 其实,不仅是“热中子堆”以后的技术发展路线尚不明确。现阶段的“热中子堆”的技术路线,其实也尚不明确。在“热中子堆”技术路线上,就有钚铀循环,还是钍铀循环之争。中国的钍资源是铀资源的 4~6 倍,钍 - 铀循环带来的放射性污染只有钚 - 铀循环的 1/5 ,钍 - 铀循环做成的热中子堆,比钚 - 铀循环有更高的核燃料增殖比,完全可能用热中子堆做成接近增殖的核电站。关键是要解决如何大量生产铀 233 。 其实,中国现在选择的以铀氧化物为核燃料的快中子堆技术,也只能做到“接近增殖”,根本做不到铀利用率提升 60 倍。最近,我在 2012 年第 11 期第 11 页的《科技导报》,写了一篇短文,《铀利用率是否已做到提升 60 倍?——评〈科技导报〉推选出的 2011 年度重大技术进展》。表面上是批评《科技导报》评审重大科技进展“失实”,其实是批评核工业集团“吹牛”,而且是“吹大牛”! 现在将此文作为附件,供研讨会参考。(附件一) 在核能发展技术路线之争的问题上,更为严重的是受控热核反应之争。有相当一些人认为托克玛克不是发展方向,是注定要失败的技术路线。但另一家,激光聚变引爆氘氚小球的受控热核反应的发展路线,也遭遇重大困难!从我来看,其难点,还不仅是“技术”,还有“理论”。我是研究太阳能聚光理论的。太阳表面温度,一般公认为 5777 度。人们能否通过“聚光”,使光子大量聚集,超过黑体分布密度,达到更高的温度?朗道、栗弗席茨一书就给出过答案,不可能!热能不可能由“低温”热能的“集中”,变为“高温”。热力学第二定律,不能违背! 其微观机制,是由于光子和光子之间,仍有微弱相互作用,其散射截面,多重光子产生的截面,均不等于零!现在是激光聚爆,用激光聚能。一个重大理论问题是,这一聚能,有无理论极限,所能达到的最高温度是多少?两股“相干光束”,是否也会有散射?碰撞后,是否会失去相干性?碰撞后是否会变为多个不相干的低能光子?是否真能聚集到受控热核所希望达到的温度?有可能要重新“表述”量子电动力学。用“相干态”表象,找到计算这些反应过程的截面,角分布等适用的方法。而且这还是有待解决的困难理论问题。能否在近期找出答案,尚不可知! 所以,我国决不能认为所谓核能的“三步曲”,“压水堆 → 快中子堆 →聚变堆”,已是成熟的技术路线。这里面有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 杜院士为核能发展下了一个“结论”,认为“地球上可控的核能发展, …… 将为人类提供可永续发展的核能”。但是,这一“结论”可靠吗?中国的能源的确应沿着杜院士指出的方向前进吗? j) 新发生的争议,中国是否应在内陆地区大建核电站。 相当一批中国核电工作者,竭力主张在中国内陆地区,也要 “大干快上”核电站。理由是,在内陆地区建设核电站,在技术上和在沿海地区建核电站,没有什么不同。另一个理由是,美国和法国,可能还有德国,均在内陆地区大量建造了核电站。 其实,中国的国情和欧洲,美国有很大的不同。欧洲和美国都是地震甚少的国家。我问过某些长期生活在欧洲的朋友,总计他们一生,特别是西欧,从未遇到可感觉到的地震,只听说可能在东欧出现过“小”地震。至于中国是几大板块相互碰撞的国家,是地震多发的国家,而现在正走向地震多发时期。 欧洲和美国还是风调雨顺,气候温和的国家,历史上很少出现大型灾害,(但龙卷风除外)。中国是多灾多难的发展中国家,历史上最大的祸害,是“水旱黄汤”。中国还是严重缺水的国家,中国人均拥有的淡水,只占世界平均量的 1/4 。中国的《资治通鉴》,有的是“三年大旱”,“人相食”的纪载。去年,江西省彭泽地区发生大旱,连鄱阳湖都已干枯。湖南省的洞庭湖,也发生干裂。前一时期,说广西也要建大型核电站。但隔不了几天,广西出现严重干旱,许多湖泊已干裂!中国的云南省北部,已连续干旱达一年半以上,人畜吃水要靠车辆搬运,天气预报每天说,要谨防森林大火。 但是,核电站一旦启动,就“绝对”不能断水。即便停止运行,仍需不断注入冷却水,不断取出停止运行后,仍在释放的热量。而一旦断水,就会出现福岛一类重大核事故。而更为严重的是,一旦出现核事故,还只能就近排放,无法向福岛事故处理那样,向大海排放。可以想见的是,必将污染涉及几亿人口生命安全的水源。 我们之所以强烈反对在内陆地区建核电站,原因就在于其灾难性的后果要比建在海边大出好多倍! 至于核电技术,建在海边和建在内陆的确没有重大差别。建在海边要求支付一笔庞大的防止海啸的费用,建在内陆可节约这笔开支。在沿海还是内陆都要支付一大笔“移民”费用;建在“内陆”的“移民”费用,就比“沿海”要节省很多。但建在内陆的严重困难,必须“万无一失”地,“确保”有源源不断地供应的,数量至少为火力发电 6 倍的冷却水。在缺水地区,“ AP1000 ”不会比电源驱动的“第二代”更安全。 k) 最近,在网上读到国家核电技术公司王炳华董事长一个谈话,主张国家应尽快“重启”核电站。理由是“我们有技术,我们有能力,我们有强大装备制造业支撑和 13 个反应堆近三十年无任何国际原子能机构所认定的核事件发生的良好安全纪录。” 我所知道是,你们所谓“有技术”,都是从国外引进,还没有完全消化的“技术”。你们所谓“有能力”,都是从国外运行经验,运行规范,抄来或学到的“能力”。“有强大装备制造支撑”的“ 13 个核电站”,其运行时间,最多只有国际运行堆年的 1% !仅凭“ 1% ”的运行“堆年”,你们就“敢说”你们的“技术”、“能力”,已“足够”保证中国决不会出现福岛一类核事故? 其实,中国要在 2015 年建成 40 座核电站,已经是十分危险的速度。 , 即中国最近三年半的核电建设,平均每年递增 40% !你们的职工素质,你们的施工水平,真能“适应”这一发展“速度”? 最近,两位资深核能工作者,给我转来一位资深核安全工作者写给他们两位的一封信,(注:由于未征得他们同意,只好姑隐其名!)信中说: “两位老师:你们好。 读到何院士最近的大作一篇,里面的内容我大部分同意,在建核电站是 14 座不是 11 座。你们好像能够联系到何老先生,请转告他,核电建设队伍的素质很差,承包商中 90% 的人没有从事过核电站的建设。虽然我到处在做培训,但队伍素质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办到的。应该要求何老先生,利用他的影响力,一定要阻止内地核电站的建设, AP-1000 三代也是绝对不行的。” 这位在核安全领域的资深研究员,还提供了关于安全问题的一个定律,墨菲定律。 墨菲定律说, 1 )“如果有两种或多种选择,其中一种将导致灾难,则 必定 有人会做出这种选择。” 2 )“凡有可能搞错的地方, 一定 会有人搞错,而且以最坏的方式发生在最不利的时机。” 3 )“凡事只要有可能出错,那就 一定 会出错。” 4 )“好的开始,未必就有好结果;坏的开始,结果往往会更糟。” 把上述各条“一定”的“定律”总结起来,就“一定”导致一个重大的推论:“只要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存在,不管这种可能性多么小,这个事故迟早总会发生”! 三次核电站的巨大灾难性事故,特别是福岛事故恰恰证明了墨菲定律的预见性。 到 2015 年,中国即将有 40 座标准核电站在中国大地上运行。这已是名列世界第三。王炳华等人还要在 2020 年以前,在内陆再建 30 座核电站,超过世界第二的法国! 这里再一次将“墨菲定律”的“警告”, “ 不管发生事故可能性多么小,这个事故迟早总会发生 !” 特此转呈 “我国核电发展建议”座谈会。 三、中国的核能向何处去? 这是中国核能的未来,所必须回答的问题。建议中国的能源领导部门,大力发扬学术民主,虚心征集各种意见,为科学发展核能做出正确决策。 这里向“座谈会”汇报的一个“史实”是:所谓“三步曲”技术路线确定,其实是钱三强教授,在 1958 年,领导原子能研究所的全所人员,大鸣、大放、大讨论,最后得出的“结论”。例如,“快中子增殖堆”的研发,就出自戴传曾院士的建议;“受控热核反应”的开拓,就出自王承书院士的倡议和李整武院士的支持。只不过后来因工作需要,王承书被请去做同位素分离。另一个“史实”是,现在大学认同的“嬗变”,其实是朱润生研究员,当时是“实习”研究员,在鸣放会上,提出的一个畅想。当时还迎来一片“嘘声”,因为不知如何“制造”出“嬗变”所需大量中子。 中国核能当然也要贯彻执行“稳中求进”。如何“稳”,又如何“进”?我的建议是: 1 )立即停止核电的“大跃进”。中国的大型核电站,完全可以在“已建、在建” 40 座核电站基础上,冷静地观察一段时期,很可能至少是 30 年。中国的核电部门至少必须积累运行了 1400 堆年的经验,才有资格真正谈论中国的技术是否足够安全、经济。中国的能源部门,正积极倡导为一次能源设定“天花板”。我认为,首先应为中国的核电站,设“天花板”。 2 )核能将如何“进”? 在近期的发展方向上,我赞成将核能转向应用于大型海洋船舶,大型作战舰艇。这是当代军事技术的需要;也是节约石油,保证石油安全的需要。 可能在海洋行驶的船舶舰艇所需核动力的功率较小,在研发上解决一些实际的技术问题;大体上也就是 1 万千瓦到 10 万千瓦的功率。但大型核航母却需要 120 万千瓦的大型核动力。转向船舶动力的优点是,所需天然铀资源仅为建造大型核电站的 1/10 , 1/20 。即使石油通道“被”切断,中国已拥有的天然铀资源,也完全可保证应对一次世界性的战争。估计未来的世界性战争,很可能首先是海洋上的防御性的战争。 在海洋上试运行核动力,也更有利于积累如何保证核电安全运行的经验。 此外,我还赞成研发小型核供热堆,或小型核热电两用供热堆,解决迫切需要解决的城市建筑节能问题。这类小型热中子堆的安全性能,要比大量核电站安全得多,出了事故,处理起来,也容易得多。当然,首先是在东北,在哈尔滨等“超冷”又有充沛水源地区,试点推广使用这一新技术。 3 )在研发工作上,我赞成大力转向钍、铀循环的研发。包括用“ ADS+ 金属钍铀 + 铅铋合金冷却 + 铍或重水慢化 + 氧化钍小球”的体系,大量生产铀 233 ;用钍铀循环为高温气冷的燃料,或其它能做到核燃料接近增殖的热中子堆。钍、铀循环的分离、后处理等。 我不赞成用“地质储存库”来储存核废料,世界上没有哪一位专家、学者,敢保证 10 万年内不致泄漏!欧阳自远院士告诉我,不会有任何一位地质学家敢保证这种地质储存库可安全储存 100 年! 我更赞成研究“高效”火箭,将核废料送到太阳。太阳的引力半径太大了,比地球、月球要大出几万倍;一经超越地球引力半径范围,就必然堕入太阳。由于钍铀循环的放射性总量,只有钚铀循环的 1/5 ;所以,发射火箭的费用,也只有钚铀循环的 1/5 。 4 )我不反对现在已部署的“快堆”、“聚变堆”的研究。即使达不到预定的研发目的,为解决达到预定目的所需各种技术,总会有用。——但如果一旦发现某种“堆型”会出现原则性的不可克服的困难,当然就应转向另类技术。不能“自欺欺人”地搞什么“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更不能向社会公众、向国家领导部门“吹牛”。 当然,我赞成探索可实现受控热核反应的其它有效途径。 我还反对研发所谓“聚变、裂变”式的“混合堆”。研发受控热控反应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清洁能源,“混合堆”却是十分“肮脏”的能源。这和发展受控热核反应的“目的”,背道而驰。完全是因为“受控”热核专家,没有本领做出“高增益比”的热核电站,因而想用“裂变”技术,“缓解”受控热核电站的困难!王淦昌院士就批评“混合堆”是“伪科学”。 5 )为将来使用核能,我赞成中国应大力推行能源储备政策,首先是大力收购,储备天然铀、天然钍。应该动用庞大外汇储备到国际市场上,购买这些能源。 6 )当然,如果核能只能在“多做研究、多进行论证”的基础上,缓慢发展,中国将如何填补能源的空缺? 我的回答是:用“太阳能 + 风能 + 水能 + 生物质能 + 天然气 + 抽水储能 + 天然气调峰电站”等综合清洁能源,弥补核电的缺失。首先是应对用电高峰期所需的“峰电”的缺失。 7 )我十分赞成中国的能源领导部门,应就能源的发展路线问题,核能的发展路线,在中国的报刊、杂志、专门学术刊物上,包括中国工程院办的《工程研究》进行大讨论。我的发言,算是“聊备一格”。 四、简单结论 a) 请务必将这一发言转呈温家宝总理、张德江副总理,也许还应加上李克强副总理,“ 绝对 ”不能批准那些未经总理“正式”批准,实际已“上马”的核电站,包括国家环保部以“可以开展前期工作”为名,而“擅自”核准“上马”的那些核电站。 b) 原因是:第一,这是为数不小的“数量”,仅江西彭泽核电站就有 6 座,湖南桃花江也有 6 座 …… 。 2 )都在内陆地区,也从未认真查阅过历史上记载的水旱灾害纪录,而且很可能记载不全,要“大大地”加上保险系数。 3 )都是采用未经“堆年”考验过的 AP1000 型的核电技术。 c) 现在已是世界三大强国,美国、前苏联、日本,各自轮流犯一次巨大的错误。下一次,可能就要轮到法国或中国。(何注:这是因为犯过错误的国家,纷纷接受教训,认识到 人类在掌控核能安全技术问题上,尚不成熟 。所以,美国和前苏联,在出现重大事故后,纷纷采取暂停发展、慎重观察的方针,希望由别的国家接替其技术,他们可以“冷静观察”。日本是属于“上当受骗”之列。现在是日本又出一次重大事故,所以,日本就全面停止了核电建设。法国是“自以为”已是掌握核技术的国家,但对快中子堆研发仍采取慎重态度,原因是快中堆投入过大,安全性甚差,所以停止了凤凰堆。中国核电人士却解释为由于法国绿党的反对,所以停了凤凰堆。其实,法国绿党势力极小,在法国政坛几乎毫无作用。萨科齐主张发展核能,奥朗德却持慎重态度。原因是法国对核电站依赖极大,“船大难以掉头”。)但是,中国是依赖性极小的国家。可是中国领导机构,仍情有独钟地大力发展核电! 中国已建、在建的核电站,约有 40 座。如果运行 100 年,其运行的“堆年”就是 4000 堆年。按世界纪录, 1.4 万堆年已出现了“三次”大事故,平均每 4700 堆年会出现一次大事故。所以, 40 座大型核电站,很可能在 120 年内出现一次大事故。如果中国由 40 座上升到 70 座,那么很可能在 70 年内,就出现大事故。中国的核电技术都是从国外搬来的技术,有些小小改进,却“吹”得好得不得了。所谓更安全的“第三代”技术,只能说在技术层面上有某些改进,没有实质性的突破,而且未经“堆年”证实。中国核电职工素质远比国外低,管理者的科技水平就更低,简直不知道当代核电技术、核安全技术的发展形势!更需要反映的是,这些管理者充满了“骄躁二气”“虚报成就”的恶劣作风。虚报“快中子堆”研发的成就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参看附件)。所以,很可能在未来的 70 年中的前 35 年,就出现大事故! 一旦出现重大核事故,就不仅是 4000 亿,也许是 7000 亿核电投资化为乌有,其直接经济损失,很可能高达 5 万亿人民币!而且还要祸延子孙万代! 中国决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发展利益,看不见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 这太危险了! 附件:铀利用率是否已做到提升 60 倍?——评《科技导报》推选出的 2011 年度重大技术进展。 附件: 铀利用率是否已做到提升 60 倍?—— 评 2011 年度推选出的重大技术进展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何祚庥 今天看到 2012 年 3 月号的《科技导报》 19 页,刊登的“ 2011 年度中国重大技术进展”的推选结果。第一项是“ 2.1 核能技术取得突破——铀利用率提升 60 倍”: “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研究人员经过 24 年的研究,经过反复实验,在核研究上取得重大技术突破:突破了全套技术体系,研发了动力堆 / 乏燃料 / 后处理技术,实现了核动力堆中燃烧后的核燃料的铀、钚材料回收。如果能将钚在动力堆上实现循环利用,将意味着在现有核电规模下,中国已经探明的铀资料从大约只能使用 50~70 年,变成足够能用上 3000 年,将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极少数几个能够形成核燃料循环利用的国家。” “核电站发电,是通过核燃料在核反应堆中发生裂变反应,放出能量。在当今核电技术条件下,核燃料一般燃烧 3%~4% 就不能维持额定功率。快中子反应堆属于全球第四代核能系统技术的应用,与目前运行及正在建设的第二、第三代核电站相比,形成的核燃料闭合式循环可使铀资源的利用率提高至 60% 以上(现有核电站只有 1% ,也就是提升了 60 倍)。” 从上述报导:可看出这一重大技术有两项“突破”: 1 )突破“全套”技术体系; 2 )已突破的“全套”技术中,有一套是“研发了动力堆 / 乏燃料 / 后处理技术,突现了铀、钚材料回收”。——这“意味着在现有核电规模下,中国已经探明的铀资源以大约只能使用 50~70 年,变成了足够使用 3000 年”。 很遗憾!这一“推选”相当大地“夸大”了中国核工业集团所取得成就! 如果这一快中子增殖反应堆技术的“突破”,确实能将“铀资源从只能使用 50~70 年,变成了足够使用 3000 年”,那么这一技术突破的“全套”,应包括“三方面”内容。 1 )所掌握快中子“增殖”堆发电技术,不仅能发电,还要有较高的钚 239 的“增殖比”,一般公认是 1.6 。很抱歉,未见正式公布已实现的增殖比是多少!但目前中国研发中的氧化物快中子堆,其理论上的增殖比,最多不会超过 1.2 。 2 )所掌握的“动力堆 / 乏燃料 / 后处理技术”,应有较高的钚 239 回收率。很遗憾,也未见正式公布钚 239 的“收率”是多少。据所知,现在“掌握”是较为落后的技术。很可能,这一回收率仅约为 ≤ 0.8 。 3 )在“全套”技术中,还缺少了重要的一“套”。如何将提炼出的钚 239 ,铀 238 ,进一步制成可用于快堆的 MOX 燃料。一个关键数据是,从提炼出的钚 239 ,铀 238 ,制成 MOX 燃料的“成功率”是多少?已知情况是:未见其宣布成功,更不知成功率是多少! 如果确实实现快中子发电装置的核燃料的“增殖”,真正做到“铀资源利用率扩大 60 倍”,就必须有 增殖比 · 回收率 ·成功率≥ 1 。 ( 1 ) 现在已知的数据是, (增殖比≤ 1.2 )·(回收率≤ 0.8 )·(成功必定小于 100% ) 0.96 。 ( 2 ) 这并不是什么技术秘密!我国正在研发中的快中子增殖发电技术,其实是“做不到”实现“核燃料闭式循环”的“增殖”的。 中国工程院撰写的《中国能源中长期( 2030 、 2050 )发展战略研究,核能卷》的第 221 页,在建议未来将实施的“重大工程”中,已明确写上,“ 2035 年前后建成第一个接近增殖的快中子堆核能系统,实现快中子堆核燃料循环闭合和核燃料的接近增殖。”——请注意:所谓接近增殖,也就是不能增殖。但这一被“推选”出的“重大技术进展”说,“将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极少数几个能够形成核燃料循环利用的国家”?! 由于这一 2011 年度的“推选”是《科学导报》编辑部和合作单位主导的评选区活动,而现在又需要消除社会公众因此产生的错觉,所以就撰写了这篇短文。 承负责此项工作的编辑部同志告诉我,这一“重大技术进展的遴选,其实是有根据的。”大约在 2011 年 1 月,先后有三家“大型”媒体,而且是有较大影响力的媒体均做了类似报导!为杜绝今后再出现类似“失误”。我也很愿意借 贵刊一角之地,请公布这些网站的姓名、地址: 1 .科学网发布的“中国核能技术取得突破 铀利用率提升 60 倍”(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1/242281.shtm ) 2 .中国网络电视台发布的视频 “ 中国核研究取得重大突破:乏燃料回收 铀利用率提升 60 倍 ” ( http://news.cntv.cn/china/20110103/101153.shtml ) 3 .凤凰卫视发布的视频 “ 中国核能技术取得突破 铀利用率提升 60 倍 ” ( http://v.ifeng.com/news/china/201101/917931b6-8c95-4532-8c82-7dc1f3c10e6c.shtml ) 愿这些网站、电视台共同引以为戒!
3177 次阅读|1 个评论
SCI and SCIENCE--- 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对待SCI
热度 22 llei66 2012-6-29 08:47
SCI and SCIENCE --- 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对待 SCI 摘要:当 SCI ( = Stupid Chinese Idea )在中国横行时,本来可持续演化的 science 就被终结( SCIENCE = Stupid Chinese Idea Ends its Naturally Continuable Evolution ) 最近几年,科学网时而出现关于 SCI 的讨论。其中有人认为 SCI 是有益的,有人认为是有害的。比如说,有人说 SCI 谋财害命(孙滔,彭颢舒,“清算” SCI ,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09/7/221254.shtm );有人说, SCI 实在是害了国家(饶毅,急功近利和 SCI 害中国的一例:中国科学投资迄今主要刺激外国经济,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37do=blogid=579077 ),也可能害了个人(饶毅,提醒年轻人:何时 SCI 害你?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37do=blogid=239758 ),为了制造 SCI ,花了大量纳税人的钱,结果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无益(蒋高明,八股文与 SCI 文,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75do=blogid=275921 )。 作者认为,作为科学研究的成果,发表论文天经地义,不能含糊。但是,将发表论文数作为考核一个人的学术水平的主要指标,甚至是唯一指标,那就是彻头彻尾的愚蠢的中国观念( Stupid Chinese Idea )。我相信,如果任由此种 SCI 在中国横行,本来可持续演化的科学将被愚蠢的中国人观念终结( SCIENCE = Stupid Chinese Idea Ends Naturally Continuable Evolution of science )!因为,适应或破坏规则是一直是中国人的长项:适应者可以在现有体制下步步高升,光环耀眼;破坏者则被称为反潮流者、改革家和革命者,也可以平步青云,成为一些处于云端的人或神的掌上明珠。 此 SCI 为何不是彼 SCI ?饶毅有言十分到位:“只有偷懒、或者不懂装懂的人,才用 SCI 来评价人。”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37do=blogid=239758 ) 遗憾的是,在我们的管理者队伍中,偷懒的人太多。你想想,总共就干那么两届,不过 10 年,有必要想那么多,费那么多精力吗?因此,只要把事情抹平糊过,才没有哪个领导者费那个劲呢。 SCI 是洋玩意儿,是科学的,很多人也乐意被糊,因此在中国就成了 Stupid Chinese Idea 。 地球上的科学人都知道, SCI 是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 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 )创立的科学引文索引( Science Citation Index )。正如其创始人 Eugene Garfield 博士所说:“到今天 SCI 的主要作用仍然是一个文献检索工具,而评估科技研究成果只是 SCI 的衍生功能之一。” Garfield 博士也许还要说,如果使用 SCI 的评价功能,您需要知道 SCI 的分数是怎样计算的,因此应该怎样对待。 让 SCI 回归本来面目吧!千万不能让 SCIENCE 变成 Stupid Chinese Idea Ends Naturally Continuable Evolution of science !
12292 次阅读|41 个评论
中医该如何发展?
热度 3 huaxia2011 2012-6-15 17:20
所谓“科学发展中医”,就是要用现代的、未来的科学思想、技术,来不断发展中医,丰富中医学术内涵。现代科学思想与技术,当然包括西医学的方法与技术,但是又不限于西医的思想与技术。因为,尽管西医吸收现代科学知识比较容易,在近现代的发展速度很快,但是它应用的主要是还原论指导下的实证技术,只代表着科学的一个分支,远远不是整个现代科学在人体领域里的全部运用。 比如,借助于宇宙学的天体研究,我知道了地球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星球,人类和地球上的一切生命,是“很侥幸”地诞生和生存着的,地球离太阳远一点、近一点,都不会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地球,而将是一个令人恐怖的地球。在这个意义上说,地球的生态是十分脆弱的。中医学所说的“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远比西医学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深刻。中医学所强调的“六气”与“六淫”之间的转化,在人体发病与否之中的重要作用,中医也远比西医认识深刻得多。 对于微观世界的认识不断深入,使我们看到了“化学纯”、“分析纯”的化学物质,都是不纯的“混合物”,纯粹的“单质”只是一个“理论观念”,西医学远没有达到当代化学要求的“纯净度”。许多化验指标都是一个大致的范围,离着精确测定的要求相当遥远。比如,人的体重单位用的依然是秦始皇时期的度量衡的精确度,物理学上的毫克、微克、毫微克都因为太精细,而无法在医学领域应用,更不用说量子、夸克了。 再比如,对于细胞的研究,就已经否定了器官解剖的系统划分,肺除了具有呼吸功能之外,它还对于免疫、循环、内分泌、代谢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最作用,胃肠、心脏的内分泌功能,肾脏的非泌尿功能等等,都不是器官解剖所能解释的,都跨越了“以结构求功能”的基本法则。 再细致地划分下去,除了生殖细胞之外,所有的细胞都带着一样的基因。基因是多形态的,影响其功能的因素很多,牵涉到一系列的微观大分子、小分子物质,不太可能用结构决定功能的方法进行研究。 能量与物质之间的转化,不同物质之间关系的复杂性,不同层次系统的区别,形体与精神的关系,生理、病理状态的精神调节,都难于用还原论的方法进行说明。 有鉴于此,“科学发展中医”的说法是正确的,信息论、控制论、黑箱理论、耗散结构理论、系统论、复杂性科学等,都可以或多或少地看到中医的科学性,模糊数学、虚拟方法论等,也可以为中医发展提供线索。 对比“科学发展中医”,我反对“中医现代化”的提法,中医的很多理念都是超越现代的, 过去有一个提法叫做“四诊客观化”研究,实际上是希望四诊仪器化。但是“四诊客观化”的提法,本身就把中医传统的四诊定义为“非客观”的了。难道中医的四诊是“主观”的吗?其实四诊本来是客观的,无非是精确度不如仪器更精确而已。不精确并不代表不客观。“现代化”所指不明,容易使人们陷入误区。 有很多学者的误区就是,认为西医是现代医学,而中医是传统的、非现代的,“中医现代化”就意味着“中医西医化”。其实,在中医所走的道路上,西医是很难介入的,因为中医在脏器解剖的基础上,走向了“虚拟化”的研究道路,建立的是一整套关系模型,因此,中医所说的“脾”是西医“无法切除的脾”,是西医即使切除之后,中医认为依然还存在的脾。 这是中医与西医在思想方法上的区别所致,是研究方法不同导致的必然结果,不是谁落后、谁先进的问题。 世界需要精细、实证的研究方法,也需要模糊、虚拟的研究方法。而且,模糊虚拟比精细实证更符合世界本来面目,也更多地被人们所利用。比如,电子计算机的操作,可以使用原代码写程序,也可以在更高级的“程序平台上”操作,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在不同的平台上,也就是在一个虚拟的基础上使用计算机,而不是用原代码操作。我们每天对于外部世界了解信息,使用的识别方法就是模糊识别,而不是精细测量。我们常说的高矮、胖瘦、黑白、年岁都不是精确的概念,我们说的冷热、干湿、健康、病态都是模糊概念。 有时候,不同的模糊概念“集合起来”,形成“模糊集合”,就可以表述一个准确的、甚至是精确的事物。《伤寒论》里许多描述,都符合模糊数学的要求。比如,发热在古人那里由于无法测量,一定是一个模糊概念。但是,在发热的基础之上,再加上患者自我感觉的恶寒,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为“病在表”。假如只有发热,而没有恶寒,或者再加上“反恶热”,就等于“里证”。如果发热与恶寒交替出现,就是“半在表半在里证”。发热与恶寒同时出现,虽然属于表证,但是根据是否有汗出,可以得出是使用麻黄汤,还是使用桂枝汤的准确结论。 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古人的思维完全符合模糊数学的“模糊识别”,是高等数学所要解决的事情,而不是加减乘除的低等数学所讨论的范畴。 总而言之,“科学发展中医”,就是要用科学的理念、科学的思想、科学的精神、科学的知识,按照中医本身的规律发展中医,
5449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科学发展铸造“中国利剑”——记第二炮兵“常规导弹第一旅”
whyhoo 2012-6-10 12:43
有一支部队那么神秘:常年驰骋于高原戈壁、崇山密林,踪迹飘忽难觅。 有一支部队那么年轻:组建仅仅19年,却走出了19位导弹旅长,为全军输送了700余名常规导弹优秀人才,成为培育第二炮兵常规导弹人才的摇篮。 有一支部队那么辉煌:是第二炮兵首个“百发百中旅”,首个“一等功旅”,3次受到中央军委通令嘉奖。 这支部队,就是第二炮兵“常规导弹第一旅”。今年4月,他们仗剑出征,成功发射第114枚导弹,再次昭告世人——我战略导弹部队剑随令出、迅即能战! “中国利剑”,威名赫赫。追根溯源,砺剑之功归于科学发展之道! 秉承科学理念,砥砺“大国剑锋”—— 雷霆震寰宇,百次刺苍穹 2010年,苍茫戈壁,长剑列阵。 “点火!”指挥员一声令下,一枚乳白色导弹呼啸而起。靶场传来捷报:导弹准确命中目标! 这是“常规导弹第一旅”发射的第100枚导弹,我战略导弹部队首个“百发百中旅”宣告诞生! 100次浴火飞天,100声惊天巨响,这看似相同的壮美弹道背后,是“常规导弹第一旅”在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中一次次凤凰涅槃。 从零起步,到“百发百中”,他们仅仅用了17年—— 1993年春天,一面崭新的“八一”军旗,在大山深处冉冉升起。党中央、中央军委审时度势作出重要决定:第二炮兵组建第一支常规导弹旅。 这一年,世界新军事变革浪潮惊涛拍岸;这一年,“战斧”巡航导弹的呼啸声回荡在海湾上空……11位二三十岁的青年军官,拎着背包,用4根圆木和松枝、映山红搭起一座中国常规导弹部队的“创业门”。 当时,除了一腔热血,他们一穷二白:导弹装备没有到位,无技术资料,无操作规程;营区没有电,没有自来水……他们在纸箱上画导弹操作面板,拉草绳当电缆模拟电路图,拿竹竿标定发射车的长宽,用板凳代替发射号位…… 这一切,就是日后大国长剑威震八方的坐标原点。悄然无声中,他们创造出了不可思议的速度——组建7个月后,便完成了我国自行研制的常规导弹首次实弹发射试验;时隔不到两年,又向东海公海海域发射6枚导弹,一举震惊世界。 一次点火,就意味着一次跨越。该旅创造了第二炮兵战斗力建设史上前所未有的速度—— 组建当年,形成发射能力;组建次年,形成作战能力;组建第3年,执行应急任务;组建第4年,荣立集体一等功;组建第6年,跨入全军军事训练一级单位行列…… 雷霆震寰宇,百次刺苍穹。从第1枚到第100枚,不是简单的数字叠加。其间,这支部队经历了2次装备换型、5次加装改制,每一次都是硬仗。 一次发射,推进一步建设转型;一声“点火”,完成一次思想跨越。回溯该旅这些年的成长足迹,部队之所以能实现一次次“精彩转身”,是因为他们始终坚持“以使命任务为牵引,用创新实现跨越突破”的科学发展理念,加快推进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进程,实现战斗力建设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那年4月,一项重大演训任务紧急下达,该旅被委以“当主力、打头阵”重任。大战在即,一纸急令又突然而至:接收新装备,60天形成实战能力。 临阵换枪,已是兵家大忌。更何况,要在这么短时间形成战斗力。 怎么办?这支常规导弹部队,选择了“非常规”之举——邀请专家随队督训,革新模拟器材强训,嵌入最新技术巧训,争分夺秒缩短战斗力生成周期…… “新枪”终于鸣响:他们成功发射2枚新型导弹,全部准确命中目标。 就在记者采访前一个月,“常规导弹第一旅”已经成功发射导弹114枚。 坚持科学训练,精练“大国剑法”—— 九州驭铁骑,全域展锋芒 200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长安街, 国庆60周年 大 阅兵 。 上午11时许,作为压轴巨阵,我战略导弹部队装备方队威武亮相,“常规导弹第一旅”雄踞排头。 10年前,国庆50周年,他们以同样的战斗姿态,首次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 十里长街,十载风云。短短10年间,这支部队在国际军事专家眼中,“已经发生了质的飞跃”。 质的飞跃,来自以科学发展加快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的艰难跋涉。 第二炮兵是“车轮上的部队”,实现跨区机动,才能完成全域慑战。为锤炼全疆域作战本领,他们常年坚持全员全装全要素机动,从50公里到100公里、从100公里到上千公里,从平原密林到高原戈壁、从熟悉地域到陌生战场……距离越来越远、范围越来越广、难度越来越大。 兵车所至,道路、桥梁、涵洞等交通设施的数据信息了然于胸,上百种多路开进、战术迂回等机动方案精确到点、具体到车、时限到分; 剑锋所指,传统伪装法与现代“隐身术”相得益彰,高车长剑与周边地形地貌、民用设施融为一体,剑走天疆,动之无痕。 导弹发射方式随之实现新跨越:从“固定发射”到“机动发射”,由“择机发射”到“随机发射”,从“一般环境下发射”转变为“全未知复杂环境下发射”…… 九州驭铁骑,全域展锋芒。在一次次仗剑出征中,“常规导弹第一旅”建成全疆域作战的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率先引入导弹旅机动指挥系统,打通了旅指挥车与导弹武器信息链路;首创“双网融合”模式,实现主战与保障各种信息动态流转,各种要素无缝链接…… 那年盛夏,在南国密林、白山黑水、西北大漠,第二炮兵多支导弹旅异地同步展开对抗演练。 轮到“常规导弹第一旅”出场了。这支部队已今非昔比:指挥车内,战场态势实时呈现,卫星云图、空海情信息实时调阅,电磁频谱数据实时分析…… “点火!”“点火!”随着一道道作战指令密集下达,“常规导弹第一旅”官兵23分钟内发起4次火力突击,连续发射13枚导弹,均打出了最高精度。 注重科学育人,催生“大国剑阵”—— 显威凭良才,列阵倚精兵 那年,高原蓝天下,时任第二炮兵某基地司令员高津,为“常规导弹第一旅”发射一营一连连长邓辉晖授旗。 少将与上尉,一个是“常规导弹第一旅”发射第1枚导弹的指挥长,另一个是发射第100枚导弹的指挥长。两人同一属相,相差24岁。 上世纪90年代初,高津和10名战友在大山深处安营扎寨,开启了中国常规导弹建设发展的序幕。 这11个人,如同11粒种子,19年来不断裂变。如今,“常规导弹第一旅”成为第二炮兵常规导弹人才摇篮,先后走出19位导弹旅长,为第二炮兵和全军输送700多名优秀人才。 发射四营三级军士长廖文龙,在测发控号手岗位干了16年。从前年开始,他开始加练“0号”——发射架指挥长所必须掌握的各项技能。廖文龙有自己的思考:一旦打起仗来,指挥长牺牲了,谁来顶替他? 一个兵的忧患意识,折射出全旅的忧患意识。从组建那天起,该旅就把超常培养人才作为加快转变的战略支点,开展“转岗”“替岗”“兼岗”训练——要求所有操作号手熟练掌握2-3个其他岗位技能。无形之中,这个旅完成了战斗力“扩容增能”——人员没增多,发射号手平时有备份、战时有替补;编制未增加,“发射班子”数量却陡增了三分之一。如今,现任旅党委成员个个懂技术、人人会指挥,营连主官100%通过岗位资格认证,技术干部80%有指挥经历。 显威凭良才,列阵倚精兵。采访期间,记者目击该旅一场独特的对抗训练——滂沱大雨中,杀声阵阵,200多名官兵在训练场上手持木枪列阵对刺;四周跑道上,发射二营和四营官兵正在进行5公里武装越野及扛圆木、背沙袋负重对抗。 这一幕,让人不禁要问:这是战略火箭兵吗?将来打仗,导弹部队有可能与敌人短兵相接、刺刀见红吗? 然而,此情此景,让一位来该旅观摩的军委首长激动不已,他情不自禁走下观礼台,一把搂住满身汗水泥浆的四营营长高学东、教导员张海英,眼里噙着泪花…… 是什么让首长如此感动?是官兵不畏强敌、敢打必胜的“精气神”。 那年,该旅应急出征,上级指挥机关多次临战改变命令,官兵六进六出发射阵地,人不解甲、马不卸鞍; 那次,该旅挺进中原腹地进行实战化演练,官兵连续奋战16个小时,圆满实施3个波次的模拟火力突击。整个过程,大家只吃了一顿饭…… 加强科学管理,探究“大国剑道”—— 应急如常态,平时即战时 一次普通的营区搬迁,却让人看得荡气回肠、啧啧赞叹—— 车行千里,一路按紧急拉动快速挺进,一路按实战要求设置险情。不知内情的路人,都以为这支部队正在赶赴战场。 更大的“看点”在运输车上。各种装备物资、器材用具、建筑材料全部按战斗化、模块化、综合化要求编码摆放。安营扎寨时,所有这些都是分类卸载、对号入座,就连一块砖铺在哪里也被精确定位。 天天抓战备,常年高戒备;应急如常态,平时即战时。19年砺剑,“常规导弹第一旅”这种一以贯之的“临战状态”是如何保持的? 该旅党委用了4个字作答:科学管理。 为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该旅管理理念不断推陈出新:由概略管理向精细管理转变,由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延伸—— 实行能级管理,从旅主官到班排长,从营区阵地、武器装备到营产营具,明确管理责任,按级逐层落实;建立系统管理模型,将管理指标量化分解为9项101条;把战备物资分配到各营,采取箱柜化、货架化、标签化管理;走出“消极保安全”管理误区,每月组织全员全装实战拉动,定期进驻作战区进行全要素实案化演练…… 采访期间,记者目睹了该旅一场导弹实装操作,环环相扣、人人相接,所有发射单元好像从同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口令和动作完全相同。为使训练更贴近实战,“常规导弹第一旅”率先对发射流程、操作动作和技术标准进行了统一规范,目的只有一个:把导弹操作转化为“流水线作业”,将发射号手铸造成“标准化配件”。 这样一来,号手编组模式由“以人定岗”向“以岗定人”转变,日常训练可以随机抽组发射班子,将来打仗即使发生战斗减员,他们也能迅速重组成一个完整的发射单元,再度出击。 平时底气足,战时决心大。采访中,有两件事被“常规导弹第一旅”官兵反复提及—— 去年,在一次战备演练中,总部考核组要求该旅规定时限完成2个营8台特种装备的铁路装卸载任务。谁知,他们主动请缨,自加难度,2个营所属数十台车辆全部参加。最终,仅用了不到规定时限的三分之一! 前不久,上级机关让该旅挑出两套发射班子进行实弹操作演练。没想到,他们把全旅所有的发射单元都集合起来,任由随机抽点。 搞好科学统筹,巧绘“大国剑谱”—— 运筹体系中,决胜万里外 记者采访时,“常规导弹第一旅”同时有5项重大工作“压身”——参加基地军事技术比武,执行试验发射任务,准备整旅野外驻训…… 与此同时,还有上级机关工作组蹲在旅里检查指导、调研帮带。此时,旅领导及各部门人员调整刚刚完成,正处于新老交替、任务交接阶段。 没想到,该旅交出了一份合格答卷:工作千头万绪,却忙而不乱;任务齐头并进,始终正规有序。 一张2012年度工作流程图揭开了其中的奥秘。记者发现,这些事项绝大多数在年初早有安排。 原来,每逢岁末年初,该旅党委都会主动申请与基地、第二炮兵机关共同研究制定年度计划,具体到每个时段做什么、怎么做、何时完成,事事有规划、件件有统筹。 曾几何时,“常规导弹第一旅”应急建设、超常发展,在创造战斗力生成和提升最快速度的同时,也带来不少隐忧。 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是一项系统工程、战略工程,如何科学运筹,实现各方面协调发展,整体推进?通过反复论证,该旅引入“路线图设计、工程化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对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的模型、路径、节点、时限、目标逐个明确,严格落实。 这其中,关于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运筹,最为抢眼——他们的思路是:瞄准后天,才能打赢明天。 近年来,该旅推进互联网进营区、政工网进班排、指挥专网和办公网进各类值班室、视频会议网络覆盖各点位;建成作战指挥、军事训练、阵地综合信息和日常管理四大系统,初步实现了指挥筹划自动化、数据采集模块化、信息发布实时化、营区管理可视化…… 不仅如此,这些信息系统,还在平战转换上下足了功夫——或在设计建造时为战时预留接口,或经过技术革新完成系统野战升级,或通过野战化改造与指挥体系融合集成。 2010年,“常规导弹第一旅”担负信息化建设试点任务。旅领导拟制方案时,提出了科学统筹信息化建设“标准五问”:战备训练便捷了没有?发射时间缩短了没有?打击精度提高了没有?指控能力提升了没有?作战效能增强了没有? 如今,这一连串问号,得到了满意回答。 科学统筹,给战斗力插上了腾飞的翅膀。那年盛夏南国,三军列阵。火箭兵走出深山,与陆航、空军航空兵、海军等军兵种部队合兵一处、打成一片。 就在记者采访时,“常规导弹第一旅”两支发射分队再次仗剑出征,扑向茫茫大漠…… 科学发展出战斗力 ■本报评论员 第二炮兵“常规导弹第一旅”是全军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一面旗帜,在思想政治上非常过硬,在军事技术上非常过硬,在作风纪律上非常过硬,在遂行任务上非常过硬,是一支“随时能打仗,能打胜仗”的导弹劲旅。在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的进程中,他们始终坚持把科学发展观要求贯彻到战斗力建设全过程,向科学理念要战斗力,向科学训练要战斗力,向科学育人要战斗力,向科学管理要战斗力,向科学统筹要战斗力,探索出一条实现战斗力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的道路,为全军部队提供了宝贵经验。 东南沿海首次亮相,戈壁大漠挥剑扬威,长安街上威武受阅,重大任务勇站排头……组建19年来,第二炮兵“常规导弹第一旅”迈着信息化的铿锵步伐,不断加快战斗力生成模式的转变,成为共和国的“拳头部队”,享誉全军的“百发百中旅”。该旅的实践启示我们:科学发展观是战斗力建设的根本遵循,只有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才能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牵引和带动部队全面建设,实现全面发展、全面过硬。 当前,世界新军事变革迅猛发展,战争形态正由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变。面对历史机遇和严峻挑战,我军要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提供强大力量支撑和保证,就必须紧紧围绕国防和军队建设主题主线,全面提高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使命在肩,全军各部队要以“常规导弹第一旅”为榜样,学习他们坚持靠科学发展出战斗力,锐意进取,敢为人先,勇当转型建设的开路先锋,围绕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战略目标,扎实做好军事斗争准备,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原文见 http://news.mod.gov.cn/headlines/2012-06/10/content_4375750.htm
个人分类: 国防|151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从中国道路看科学发展
whyhoo 2012-6-4 22:50
新华网北京6月3日电 (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特稿)题:从中国道路看科学发展   新华社记者 徐京跃 霍小光 华春雨   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引领的复兴之路。   这是亿万中国人民心中高扬的旗帜。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带领亿万中国人民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征程中,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开辟了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 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今天,13亿中国人民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指引下,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满怀信心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对发展的“考问”——时代的必然选择   太行山东麓,滹沱河北岸,革命圣地西柏坡。2002年12月,党的十六大刚刚结束不久,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和中央书记处同志来到西柏坡学习考察。   透过历史烟云,60多年前,毛泽东率领从炮火硝烟中走来的中国共产党人,从这里出发,踏上进京“赶考”之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启了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新纪元。那时,中国人均国民收入只有27美元,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   经过半个多世纪艰苦奋斗,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002年的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近1000美元,站在了新的发展起点上。   “我们完全有理由为此感到自豪,但我们决不能自满,决不能懈怠,决不能停滞。”胡锦涛总书记在西柏坡的讲话,有着对形势的清醒判断和对未来发展的深刻思考。   经济学界普遍认为,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之后,如果战略和政策把握得当,经济可以迅速起飞。但这又将是一个结构变动最为剧烈、各种矛盾最为突出的时期,处理不好,也容易造成社会动荡、经济停滞。    改革开放 以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历史性飞跃。但另一方面,世情、国情、党情不断深刻变化,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 改革 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2003年春天,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促使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必须把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4月,胡锦涛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指出,要坚持全面的发展观。8月28日至9月1日,胡锦涛在江西考察工作时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概念。   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树立和落实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对于我们更好地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具有重大意义。”   此后几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一系列特大自然灾害、一些地方发生的群体性事件……重大挑战接踵而至,社会变革深刻复杂。   世界用复杂的眼光看着中国会不会落入“拉美陷阱”。   中国已经进入发展的关键期、改革的攻坚期、矛盾的凸显期,面临着重大战略抉择——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   历史的长河往往在蓦然回首时,才更能体会它的恢宏气势。   中国共产党人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在党和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不断总结实践经验,不断扩展理论视野,不断作出理论创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全面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   “理论创新每推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和重要内容,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方立说。 对“发展”的引领——让发展的动力源泉不断喷涌   “中国8年来GDP预期增长目标首次低于8%。”今年两会期间,海内外媒体争相报道这一重要新闻。    政府 工作报告明确提出,2012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5%,而从2005年开始,这一目标连续七年被确定为8%。   国外媒体说,中国此次下调经济增长目标,是为了“实现更长时期、更高水平、更好质量的发展”。   发展实践不断前进,反映这种实践的发展理念也在不断深化:   ——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   2006年,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当年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一改多年来部署经济时的惯用提法,将“好”字放在了“快”字之前。   “‘好’和‘快’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目标。”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程天权说,“从‘多快好省’到‘又快又好’再到坚持‘好’字优先,在‘好’的基础上,才能实现长期持续快速增长。”   ——从“经济增长”到“经济发展”。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是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的新提法,替代了过去常说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校长王稼琼说,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一词之变体现了我们党在发展理念上的重大转变。增长是发展的基础,但增长并不简单地等同于发展。“增长方式”无论如何转变,追求的仍是速度和数量。而“发展方式”的转变,则对发展的理念、目的、战略和途径等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党的十七大进而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从“总量”到“人均”。   党的十五大、十六大提出,21世纪第一个十年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   “这说明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导向上出现重大变化,下决心从更多追求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转向更加重视按照人均来衡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中国(海南) 改革发展 研究院院长 迟福林 说。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得到全党全社会广泛认同,在实践中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   2011年,北京以8.1%的GDP增速在全国各省区市排名中“敬陪末座”;2012年一季度,北京再次以7%的GDP增速在全国“垫底”。然而,在中国科学院不久前发布的中国各地区GDP质量内涵报告中,北京位居榜首。   不比GDP增速,比资源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减速”,比发展质量和民生改善的“增速”。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赵磊表示,北京市已摆脱GDP崇拜,形成了新的“速度观”。   变化不仅出现在北京。在东部,上海闸北老工业区把“转型期”变成“机遇期”,实现调结构、促增长“两个轮子一起转”;在中部,安徽省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正从“汽车大省”向“汽车强省”跨越。   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认为,“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着眼于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来自实践,又必将指导实践进一步发展。” 对“发展”的检验——让发展成果为人民共享   “靠山吃山不是把山真给‘吃’了,这种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广西兴安县县长阳明对记者说,“兴安县的支柱产业已经从矿粉业转变为光伏产业,并向着百亿元产业迈进。”   国际金融危机使兴安县矿粉的市场需求锐减,不少企业倒闭。兴安人转“危”为“机”,着手引进新兴产业,为未来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兴安的发展之变,是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缩影,折射出的正是科学发展观带来的巨变。   这是一张转变发展方式的成绩单——   2012年中央财政将投入1700亿元推进节能减排,而2007年至2011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3380多亿元资金支持节能减排;   2011年,为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支持重点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中央预算投资安排150亿元;   2011年,全国淘汰落后水泥产能1.5亿吨、炼铁产能3122万吨、焦炭产能1925万吨。   这是一个实现统筹兼顾的进度表——   2011年,全国 城镇化 率超过50%,而2002年为39.1%,实现中国社会结构的历史性变化;   2011年,中央财政“三农”支出超过1万亿元,而2004年,中央财政支持“三农”投入为2626.2亿元;   2011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速为1985年以来最高,实际增速连续两年快于城镇居民。   这是一幅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路线图——   各级政府加大对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的投入,2011年,全国财政支出2.82万亿元;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取得新进展;   扎实推进教育公平,全面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   这是一份惠及亿万人民的民生答卷——   实施更加积极的 就业 政策。2006年至2011年,城镇新增就业年均超过1000万人,其中,2011年城镇新增就业1221万人;   积极调整 收入分配 关系。各地普遍较大幅度调高最低工资标准;连续7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2011年人均增加1680元,5700多万人受益;   加强 社会保障 体系建设。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继续扩大,13亿城乡居民参保,全民医保体系初步形成;   大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2011年,中央财政安排资金1713亿元,是2010年的2.2倍,全年城镇保障性住房基本建成432万套,新开工建设1043万套。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我国经济不仅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而且实现了新的跨越。危机发生之前的2007年,我国人均GDP为2456美元,2011年则已跃过5000美元大关,只用4年时间,就翻了一番。   “我们完全有理由为党和人民取得的一切成就而自豪,但我们没有丝毫理由因此而自满,我们决不能也决不会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再一次对形势作出清醒判断,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人强烈的历史责任感。   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到“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再到“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丰富、发展,中华民族复兴之路越走越宽广。   今天的中国,像一个充满朝气和活力的青年,沿着走向复兴的中国道路,奔向阳光灿烂的美好明天。 原文见 http://www.chinareform.org.cn/Explore/explore/201206/t20120604_143619.htm
个人分类: 政治|1196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计量学研究推动科学发展
xupeiyang 2012-6-4 08:58
科学计量学(Scientometrics)是应用数理统计和计算技术等数学方法对科学活动的投入(如科研人员、研究经费)、产出(如论文数量、被引数量)和过程(如信息传播、交流网络的形成)进行定量分析,从中找出科学活动规律性的一门科学学分支学科。 科学计量学试图通过定量方法寻找科学活动的内在规律或准规律,并为更有效率地开展科研活动提供指导。 典型的科学计量学问题有:    (1)科学研究的生产率问题;    (2)科研资金投入的最优化;    (3)通过科学计量学方法和指标预测学科发展趋势和确定资助重点;    (4)通过科学计量学方法和指标识别科学的不同学科之间以至科学活动同技术活动之间的联系,从而为跨学科研究和理性的科技政策制定提供指导;    (5)通过科技产出指标进行科研绩效评估;    (6)描述科学活动规律和准规律的各种数学模型,如“成功导致成功”的数学模型,洛特卡定律,布拉德福定律,齐普夫-帕雷托分布,等等。    (7)用科学计量学方法和指标研究科技人才和科技教育问题。 文献计量学、科学计量学与信息计量学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    (1)研究对象:文献为单元    (2)研究内容与方法    1)语言、词和词组的频率统计:包括自然语言主题与索引、印刷文献和电子文献;    2)作者特征:根据论文数量或其它方法决定的生产率测度    3)出版源特征:如某一学科的论文在全部学术杂志上的最显著分布;    4)引文分析:包括作者、论文、团体、杂志和国家的分布.效用评价.学科间的同被引基础测度;   5)文献失效或老化;    6)计量模型(定律):包括词(字)频率模型(如齐普夫模型)、期刊等级模型(如布拉德福模型)、倒平方模型(洛特卡定律)、老化模型、半衰期模型等。   区别:    (1)对象    文献计量学:图书、期刊及电子出版物三种正式科学或信息交流的文献。    科学计量学:文献中的科学文献以及非正式交流中的科学交流的 消息、事实、事件、实物等。    信息计量学:信息    (2)研究目的    文献计量学:图书馆学研究需要    科学计量学:科学需要 信息计量学:信息科学需要 科学计量学阅读书目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6445do=blogid=309954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蒋国华教授在闭幕式上的讲话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代表: 大家下午好! 首先,祝贺大会圆满成功!这次大会非常成功,有很多代表参会,各位新老朋友齐聚一堂,国内外的专家学者热情参与,主会场和分会场秩序都很好,会议的联络和组织做的非常好,我们要感谢他们。 SCI在中国原来一直很沮丧,国内曾对SCI颇有微词,有学者提出SCI是stupid Chinese index。在党的领导和科技部的领导下,又有新的起色。SCI收录中国的论文,1972年2篇,1978年204篇,82年1249篇,85年有4000多篇,2009年有120000多篇。这可能是大会成功的原因之一。 对会议整体情况我有几个印象。 首先是案例研究很多,特别是应用到本单位。 其次,国际化气氛非常浓厚。 最后,交流非常热烈,大家都在交流和反思,不是沮丧地批判,我们越来越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关注。 我认为,目前存在着几个挑战。 第一个挑战,正如舒伯特所言,自普赖斯逝世之后,科学计量学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在座的年轻人应该接受挑战,做出成果,吸引国际目光。 第二个挑战,很多人都在做精细化的案例研究,我认为这样的研究是低层次的产品。 第三个挑战是后大众化时代的高等教育。全世界真正研究性大学,具有科学贡献的大小实际上两百所都不到,百分之一的大学可以用科学计量学进行排名,百分之九十九的大学主要是在用教育计量学和经济计量学排名。少数学者如山石、邱均平是在做真正纯理论研究,大部分人都是在为自己的工作和单位做研究。我们要有自己的数据库,不能过分依赖外国的数据库。网络计量学大学排名等其他类型的排名正在向我们走来,我们应该好好对之进行研究。 最后,献给大家几段语录以共勉。 马克思认为:“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 爱因斯坦认为,不是所有的可量化的东西都是重要的,也不是所有重要的东西都是可以量化的 罗索说,科学计量学指标并不是要取代专家,而是为了能够对研究工作进行观察和评论,从而使专家能掌握足够的信息,形成根据更充分的意见,并在更高的信息集成水平上更具有权威性。 普赖斯曾经也说过,如果有一天外星人到地球上来,货币这一类的他看不懂,但是科学计量学的公式他一定能看得懂。 【中国科教评价网 www.nseac.com 专题文章】 科学计量学研究论文引证分析结果: 找到的结果数: 361 被引频次总计: 2706 去除自引的被引频次总计: 2368 施引文献: 1940 去除自引的施引文献: 1781 每项平均引用次数: 7.50 h-index: 27 http://apps.webofknowledge.com/CitationReport.do?product=WOSsearch_mode=CitationReportSID=R2aJM5lojllNFGL@Bfcpage=1cr_pqid=1viewType=summary 科学计量学研究论文计量分析结果: 作者 记录 计数 %,共 361 柱状图 表格中显示的数据行 所有数据行 LEYDESDORFF L 13 3.601 % GLANZEL W 12 3.324 % HO YS 12 3.324 % GARG KC 11 3.047 % GARFIELD E 9 2.493 % KONUR O 9 2.493 % EGGHE L 8 2.216 % SCHUBERT A 7 1.939 % MENEGHINI R 6 1.662 % POURIS A 6 1.662 % 国家/地区 记录 计数 %,共 361 柱状图 表格中显示的数据行 所有数据行 USA 53 14.681 % NETHERLANDS 31 8.587 % PEOPLES R CHINA 30 8.310 % INDIA 28 7.756 % BRAZIL 27 7.479 % GERMANY 26 7.202 % BELGIUM 23 6.371 % HUNGARY 23 6.371 % SPAIN 19 5.263 % TAIWAN 19 5.263 % 基金资助机构 记录 计数 %,共 361 柱状图 表格中显示的数据行 所有数据行 DEPARTMENT OF THE CENTR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TECHNOLOGY CDTI OF SPAIN 3 0.831 % CNPQ 2 0.554 % FAPESP 2 0.554 % JAMES S MCDONNELL FOUNDATION 2 0.554 % MAX PLANCK SOCIETY 2 0.554 %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2 0.554 %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2 0.554 %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2 0.554 %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SFC 2 0.554 % 机构 记录 计数 %,共 361 柱状图 表格中显示的数据行 所有数据行 HUNGARIAN ACAD SCI 16 4.432 % NATL INST SCI TECHNOL DEV STUDIES 13 3.601 % UNIV AMSTERDAM 13 3.601 % ASIA UNIV 11 3.047 % KATHOLIEKE UNIV LEUVEN 11 3.047 % PEKING UNIV 10 2.770 % SIRNAK UNIV 9 2.493 % HUMBOLDT UNIV 8 2.216 % INDIANA UNIV 8 2.216 % UNIV FED SAO PAULO 8 2.216 % 出版年 记录 计数 %,共 361 柱状图 表格中显示的数据行 所有数据行 2011 57 15.789 % 2010 40 11.080 % 2012 36 9.972 % 2009 25 6.925 % 2005 21 5.817 % 2008 21 5.817 % 2001 20 5.540 % 2000 15 4.155 % 2004 15 4.155 % 2006 15 4.155 % 2007 15 4.155 % 2002 12 3.324 % 1997 10 2.770 % 1999 10 2.770 % 2003 9 2.493 % 1996 7 1.939 % 1992 6 1.662 % 1993 6 1.662 % 1998 5 1.385 % 1984 4 1.108 % 1985 4 1.108 % 1986 2 0.554 % 1991 2 0.554 % 出版年 记录 计数 %,共 361 柱状图 表格中显示的数据行 所有数据行 2011 57 15.789 % 2010 40 11.080 % 2012 36 9.972 % 2009 25 6.925 % 2005 21 5.817 % 2008 21 5.817 % 2001 20 5.540 % 2000 15 4.155 % 2004 15 4.155 % 2006 15 4.155 % 2007 15 4.155 % 2002 12 3.324 % 1997 10 2.770 % 1999 10 2.770 % 2003 9 2.493 % 1996 7 1.939 % 1992 6 1.662 % 1993 6 1.662 % 1998 5 1.385 % 1984 4 1.108 % 1985 4 1.108 % 1986 2 0.554 % 1991 2 0.554 % 学科类别 记录 计数 %,共 361 柱状图 表格中显示的数据行 所有数据行 COMPUTER SCIENCE 232 64.266 % INFORMATION SCIENCE LIBRARY SCIENCE 220 60.942 % SCIENCE TECHNOLOGY OTHER TOPICS 29 8.033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ECOLOGY 13 3.601 % ENGINEERING 12 3.324 % CHEMISTRY 11 3.047 % LIFE SCIENCES BIOMEDICINE OTHER TOPICS 11 3.047 % GENERAL INTERNAL MEDICINE 8 2.216 % RESEARCH EXPERIMENTAL MEDICINE 8 2.216 % SOCIAL SCIENCES OTHER TOPICS 7 1.939 % ENERGY FUELS 6 1.662 % NEUROSCIENCES NEUROLOGY 6 1.662 % PHYSICS 5 1.385 % SPORT SCIENCES 5 1.385 % EDUCATION EDUCATIONAL RESEARCH 4 1.108 % HISTORY PHILOSOPHY OF SCIENCE 4 1.108 % MATHEMATICS 4 1.108 %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3 0.831 % MEDICAL INFORMATICS 3 0.831 % PLANT SCIENCES 3 0.831 % PSYCHIATRY 3 0.831 % ANESTHESIOLOGY 2 0.554 % BIOCHEMISTRY MOLECULAR BIOLOGY 2 0.554 % CARDIOVASCULAR SYSTEM CARDIOLOGY 2 0.554 % GASTROENTEROLOGY HEPATOLOGY 2 0.554 % GEOLOGY 2 0.554 % MARINE FRESHWATER BIOLOGY 2 0.554 % ONCOLOGY 2 0.554 % ORTHOPEDICS 2 0.554 % PHYSIOLOGY 2 0.554 % SURGERY 2 0.554 % ZOOLOGY 2 0.554 % http://wcs.webofknowledge.com/RA/analyze.do?APP_RETURN_URL=http%3A%2F%2Fapps.webofknowledge.com%2Fsummary.do%3FSID%3DR2aJM5lojllNFGL%2540Bfc%26product%3DWOS%26qid%3D1%26search_mode%3DGeneralSearchSID=R2aJM5lojllNFGL@Bfcproduct=WOSPRODUCT=WOScanRun=yesmode=AnalyzeviewType=summaryparentQid=1db_id=resultSetID=1ua_url=http%3A%2F%2Fapps.webofknowledge.commaxRecs=100000maxSave=100000HISTORY=field=SJ_%E5%AD%A6%E7%A7%91%E7%B1%BB%E5%88%AB_SubjectCategory_enmaxRows=50threshold=2sortType=Valuex=14y=5
个人分类: 科技评价|268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李源潮:当好基层科学发展和谐稳定的带头人
whyhoo 2012-6-2 21:59
今年是基层组织建设年。这是中央政治局常委会2012年工作要点确定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央为什么要把今年定为基层组织建设年?一是今年我们党将召开十八大,各级党委都更加重视党的建设,这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供了重要契机。二是基层党组织是我们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召开十八大需要进一步调动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创先争优的积极性,展示出党在基层生机勃勃的战斗力,为召开十八大营造良好环境和氛围。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最重要的是加强带头人队伍建设。一个村,一个社区,一个企业,一个单位,有一个好书记,就能够做到组织强、发展好。江苏华西村几十年经济快速健康发展,老百姓生活幸福、安居乐业,关键是有吴仁宝这个好书记。加强基层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一要选优配强,二要加强培训。你们是基层党组织书记培训班的第一批学员。对怎样当好基层党组织带头人,我送大家几句话。   第一,基层党组织书记要对党负责、为民服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础在基层,重点难点也在基层。作为基层党组织书记,一定要以科学发展、造福百姓为己任,千方百计让人民群众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乡镇党委书记和村党组织书记,要把带领党员、群众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中心任务,走一条适合本地实际的科学发展之路。街道和社区党组织书记,要围绕建设和谐社区想办法、做工作,不断提升为社区居民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学校、医院和机关、企业等基层单位的党组织书记,要组织党员深入开展创先争优,为完成本单位中心任务提供动力和保证,力所能及地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基层党组织书记身在基层,要心系群众,经常和群众沟通交流、直接联系,掌握社情民意,关心困难群众。   第二,基层党组织书记要办事公道、让群众满意。基层党组织书记权力不大,责任不小,工作起来遇到的困难不少。要办好事,让群众满意,必须公平公正。基层的矛盾纠纷包括一些群体性事件,很多是因为干部办事不够公道、利益分配不够公平引起的。基层党组织书记为人公道,就能赢得群众信任,说话有人听,办事有人跟。一是处事要公道。一个村、一个社区,党组织书记往往与许多人是亲朋好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处理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一定要出于公心,一碗水端平。二是办事要公开。公开了,公道不公道群众就看得见;公开了,干部就不敢不公道。三是作风要民主。有事多同大家商量,认真听取党员、群众的意见,大家一道来把持,就能比较公道。党员、群众不理解的事包括上级交办的任务,要耐心做好工作;多数人反对的事,一定要慎重,不能强迫群众干。这些年我们在农村广泛推行的“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核心就是要正确发扬基层民主。   第三,基层党组织书记要不怕吃亏、甘于奉献。在基层工作,许多事情会涉及自己的切身利益。作为基层党组织书记,要一心想着为群众办好事、谋利益,不能斤斤计较个人得失。中国历史上流传的志士仁人,都不是那些发了财、当了官的人,而是那些在老百姓中有好名声的人。当基层党组织书记,要争取以自己的贡献和奉献在群众中留个好名声,这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光荣。好名声,一要问心无愧,二要大家公认。我讲要有为人民作奉献的思想境界,具体表现在:一要能吃亏。你吃了亏,大家就会敬重你;你占了便宜,大家就会对你有意见。二要心胸宽。为了党的事业,为了群众利益,要能容人容事,还要受得了委屈。三要肯牺牲。基层工作很辛苦,没有牺牲精神干不好。但只要你真心付出,有贡献、有奉献,老百姓就会记住你,党也不会忘记你。   第四,基层党组织书记要注意学习、提升素质。现在基层的发展变化很快,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老百姓的文化水平、民主意识、法制观念不断提高。要当好基层党组织书记,必须加强学习,不断“充电”。爱学习的书记,才能审时度势、做好工作,当好老百姓的带头人。吴仁宝同志“长盛不衰”,八十多岁仍然观念很新、思想活跃、思路很宽,根本原因就是他坚持学习、与时俱进。建设学习型政党是我们党的重要任务和鲜明特征。基层党组织书记要做学习型书记,热爱学习、善于学习、坚持学习。党的干部学习首先要注重政治学习,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用中央的精神统一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自觉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同时,要学政策、学法律、学技术、学知识,还要学习基层工作的经验和方法。“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文建明工作法”、“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等,都是基层实践创造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大家要认真学习借鉴、相互交流,不断提高做好工作的本领。   党中央十分重视和关心基层干部。胡锦涛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爱护基层干部。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的要求,帮助基层党组织书记解决实际困难,支持他们干事创业。希望大家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爱岗敬业、埋头苦干,创先争优、开拓进取,努力做一名让组织放心、受群众拥护的好书记,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本文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同志2012年4月11日在与全国基层党组织书记示范培训班学员座谈时的讲话,发表时略有删节。) 原文见 http://www.qstheory.cn/zywz/201206/t20120601_161798.htm
个人分类: 政治|1010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术促进会章程
热度 2 neudoctor 2012-5-31 15:05
总 则 学术促进会是为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营造科技学术氛围,增强人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促进科技转化为生产力,促进研究成果向实际产品转化,而成立的学术性社团。 学术促进会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面向企业生产一线,致力于做科研与产业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努力为广大学术爱好者搭建学术交流、学术资源共享的平台,努力实现科技与产业的对接。 宗旨: 促进学术交流,繁荣学术氛围,践行科学发展,实现科技转化。 会训: 知行合一,求实创新,团结友爱,真诚互助。 信念: 付出就有回报,诚信铸就未来。 会歌: 《付出就有回报》 会徽含义: 会徽整体呈现“X、C”,是学促的汉语拼音首字母;四个黄色球形团聚在一起代表学促会的成员平等团结共商会务;绿色代表学促人以构建和谐的学术氛围为己任;黄色代表阳光和积极向上;红色衬底代表在祖国的怀抱里;C形缺口和内部四通八达代表我们广泛联系外界勇于实践。 工作原则: 按制度办事,组织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组织照顾个人利益。 校学术促进会可以在章程范围内制定适合自己的工作手册。 第一章 组织结构 会长团: 由历届在分会长以上职位任期满一年的成员组成,qq群号为92850047。 荣誉会长: 在学术促进会会长、常委委员等职位上任期满三届,且对学促会作出突出贡献,聘为学促会荣誉会长;荣誉会长是会长团的杰出代表,代表会长团行使职权。学促会已产生姜庆伟一位荣誉会长。 名誉会长: 任期满两届的会长或其他社会贤达人士可以聘为名誉会长,指导、督促各部门的工作。名誉会长是会长团的重要组成部分。 常委会: 每年5-6月份由组织部组织全体大会,要求通知到所有的正式成员和永久会员,投票选举7名常委会委员,当场唱票,按照得票多少的顺序选举为常委。常委会是学促会的常设决策机构,学促会的重大决定和分歧由常委会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裁定。常委因故不能参加常委会会议要委托他人代行职权。连续三次无故不参加常委会会议,视为自动脱离组织,组织部组织增选常委。满足以下条件和程序方可确认为常委会委员:①会员转正满半年方有资格选为常委;②能够保证经常参加学促会活动,按时参加常委会会议;③满足投票选举的票数要求,并手写本社团宗旨、信念、会训、会徽含义等组织文化交组织部备案后,经会长团批准,组织部方可公示为常委。 会长: 会长团从常委会委员中委任一名担任会长职务。会长根据常委会决议代表学术促进会行使职权。会长对外代表学促会,对内负责协调各分会、各部门工作。会长的主要职责是为学促会拓展发展空间,制定发展规划。会长因故不能主持工作时,由其他常委代行会长职权。 分会长: 经组织竞选演讲,或常委、会长团成员提名,由常委会投票表决产生。分会长全面负责各分会工作,按照各分会职责范围开展落实学促会的整体规划。 部长及副部长: 分会长根据工作需要进行任免;分会长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灵活的方式选拔任命部长和副部长。 第二章 会员 年满十八周岁的社会个人,热衷于学术交流、愿意为科技转为生产力贡献力量和智慧,均可自愿申请加入学术促进会。入会流程如下:①下载《入会申请表》,填写后发送到组织邮箱chinaapa@qq.com,并将此表打印后由组织部存档;②按时参加例会,即为预备会员,预备期为2个月;③预备期满后提出转正申请,并作转正演讲,经投票表决即为正式会员。正式会员享有选举权被选举权。(申请表下载地址:http://1839965255.qzone.qq.com)。 学促会鼓励会员到各地按照学促会的文化制度建立分支机构或友好社团,并可资源共享。 第三章 纪律检查工作委员会 为了保障学促会文化和制度的实施,并保证组织健康有序运行,特设置纪律检查工作委员会。纪律检查工作委员会在设置上与各分会同级。工作要求:①在每次全体大会上要对近期学促会各分会、各部门甚至个人在坚持发扬文化、遵守规章制度方面的情况做详细汇报,即什么活动、什么方面很好地体现出本社团的宗旨、信念、会训等,什么方面很好地执行了制度,提出表扬;以及什么地方没有很好地体现我们的文化,甚至违反了制度,指出今后需要杜绝;这些情况都要做详细的调查和报告;②对违反本社团文化和制度的任何级别的部门和个人提出弹劾报告;这两类报告经分会例会、全体大会、常委会会议、会长团等任何一个团体投票表决,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都可形成决定,一旦形成决定,立即执行,该停职的停职,该警告的通报警告。 对每次纪检委的报告情况,常委会都要投票表决,赞同票不足50%时,对纪检委的工作提出警告,连续3个月满意率不足50%,则组织另选纪律检查工作委员会会长。 第四章 创业理想 21世纪是一个创新的世纪,社会急需具有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的高素质创造性人才,这样的人才是社会的一种稀有资源。创业人生是富有魅力的,也是极富挑战性的,是智慧且勇敢的行动者的人生。 我们依托科研机构,面向企业生产一线,创办高新科技企业的重担必然地落在我们肩上。 一个人力量是微小的,我们要依靠团队的力量和相互鼓励的激情,每人付出一点点,整个团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结果我们就能做成大事业。 当前中国,人们求稳、怕冒险的思想仍然很重,对创业创新仍心有余而力不足。对于这种情况,我们更要依靠团队的力量,依靠学促会整个平台和人脉资源。大家可以在已有一份稳定工作的基础上,寻求二次创业。逐渐摸索创业的成功模式,一旦成功,可以利用学促会的平台进行推广,学促会的成员享有最大优先权。我们要在探索中总结经验教训,从小到大逐渐发展,但绝不停滞不前。 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实业化、品牌化、连锁化、共享化。 注:本章程最终解释权、修订权归会长团所有。 附 录 会歌《付出就有回报》 刘林龙 姜庆伟 词 张松 姜庆伟 曲 成于天地,立于寰宇 五湖四海,志趣相投 齐聚一堂,书山飘香 知海无涯,虽微不卑 闻百家之箴言 求真理,不吝谏 怅学海之寥廓 携窗友,以共勉 求诚立信,知行合一 收获耕耘,自强不息 海阔天空,脚踏实地 践行真知,筑梦添翼 惜兄弟之亲情 同衣同泽奋而发 遇贤方思齐身行 见愚弃而内自省 前路崎岖携手进 求科学,践发展 以科技兴邦国 享自由,促和谐 达于世界大同之目标
个人分类: 规章制度|1895 次阅读|4 个评论
宗教信仰不自由的國度科學怎麼會很興盛呢?
热度 5 jiangjinsong 2012-5-28 00:20
哈哈哈,一边倒缺乏批评的环境是好的环境?明明是言论缺乏自由,思想缺乏自由的环境,还说是对科学发展有利的环境,看来你认为自由是科学发展的敌人? 天朝是世界上唯一颁布了科普法的国家。 天朝的科学主义猖獗和科学不发达不是相互矛盾的现象,而正是硬币的两面,根本的问题是同一个问题。 怎麼會有那麼多的科學家、學習科學的學生會支持宗教信仰不自由的政策呢? 知道中国科学发展不好的根本原因了吗?
个人分类: 口無遮攔|3687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胡锦涛强调:努力开创部队建设科学发展新局面
whyhoo 2012-5-23 22:39
胡锦涛在会见北京军区第十次党代会代表时强调  坚决贯彻国防和军队建设主题主线  努力开创部队建设科学发展新局面  习近平一同会见 郭伯雄徐才厚参加会见 新华社北京5月23日电(记者陈辉、李宣良)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23日在会见北京军区第十次党代表大会代表时强调,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坚决贯彻国防和军队建设主题主线,大力加强部队全面建设,努力开创部队建设科学发展新局面。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习近平一同会见。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郭伯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徐才厚,中央军委委员梁光烈、陈炳德、李继耐、廖锡龙、常万全、靖志远、吴胜利、许其亮参加会见。 胡锦涛听取了北京军区第十次党代会情况和工作汇报,亲切会见了出席会议的全体代表。他代表党中央、中央军委,对大会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出席大会的各位代表和北京军区广大官兵致以诚挚的问候。他指出,北京军区部队所处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肩负的历史使命十分光荣。近年来,军区党委坚决贯彻党中央、中央军委决策指示,忠诚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团结带领广大官兵真抓实干、锐意进取,部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全面加强,军事斗争准备持续推进,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成果,遂行任务的能力显著提升,出色完成了一系列重大任务,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作出了重要贡献。 胡锦涛强调,要把坚决听党指挥、绝对忠诚可靠作为部队建设的根本常抓不懈,深入持久抓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引导各级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切实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以提高学习和运用科学发展观的水平。要大力发展先进军事文化,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大力强化官兵爱军精武的报国意志和敢打必胜的战斗精神。要加强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建设,统筹推进作战力量和应急处突力量建设,统筹做好综合防卫军事斗争准备和非战争军事行动准备,推动部队机械化和信息化复合发展。要根据部队所处环境和部队自身特点的新变化,进一步探索科学带兵、科学管理的有效机制,加大依法治军、从严治军力度,按照军队基层建设纲要抓好各项建设,推动基层建设全面发展和整体提高,确保部队安全稳定。要深入开展军民共建与和谐创建活动,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积极参加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化改革开放、维护社会稳定、改善民生作出应有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北京军区司令员房峰辉、政治委员刘福连也参加了会见。 原文见 http://www.gov.cn/ldhd/2012-05/23/content_2143718.htm
个人分类: 国防|118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把学习体现在科学发展中——黄丹华谈央企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whyhoo 2012-5-21 10:03
日前,根据中央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协调小组办公室安排,国资委副主任、党委委员黄丹华就中央企业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接受了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中央主要新闻媒体的采访。5月17日,新华社播发《建设学习型党组织 推进中央企业党的建设——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黄丹华谈中央企业学习型党组织建设》。18日,人民日报在6版刊发《把学习体现在科学发展中——国资委副主任黄丹华谈央企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光明日报在4版刊发《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党委委员黄丹华谈中央企业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经济日报在3版刊发《紧扣企业发展主题 增强思想政治素质——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黄丹华谈中央企业学习型党组织建设》。17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节目播出《推进中央企业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把学习体现在科学发展中 ——国资委副主任黄丹华谈央企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 人民日报 》( 2012年05月18日 06 版)   (记者 杜 榕)近年来,国务院国资委指导中央企业以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为基础工程,全面推进中央企业党的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新成效。   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党委委员黄丹华在接受记者专访时指出,国资委党委高度重视中央企业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紧密结合新形势新任务对中央企业党建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紧扣企业改革发展中心任务,有力推进了中央企业改革发展。   推进中央企业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是加强和改进中央企业党的建设,促进中央企业做强做优,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记者:当前,中央企业党建工作面临哪些新形势新任务?深入推进中央企业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有什么重要意义?   黄丹华:国资委成立以来,中央企业党建工作进行了许多新的探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在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不断加深、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剧的背景下,中央企业面临着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新要求,“走出去”参与国际化竞争的新特点,党员和职工队伍思想观念、利益诉求的新变化,都给中央企业党的建设工作提出了新课题新要求新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迫切要求我们以改革创新精神研究企业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迫切要求我们把企业各级党组织建设成为学习型党组织,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进一步提高企业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要通过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不断引导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坚决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中央企业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切实履行好经济责任、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把搞好中央企业作为我们的历史使命,毫不动摇、理直气壮地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   推进中央企业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是实现“十二五”改革发展目标和促进企业管理提升的强大动力   记者:当前,中央企业正在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并有一系列相关的活动,请问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在其中能发挥怎样的作用?   黄丹华:“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中央企业“十二五”改革发展核心目标概括起来就是“做强做优、世界一流”。这一目标是基于中央企业的地位和作用,立足于国家整体发展战略提出来的。   今年3月份起,国资委在中央企业系统全面部署了为期2年的中央企业管理提升活动,其目的就是以此次活动为契机,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向管理要效益、要质量、要水平、要发展,为培育世界一流企业奠定坚实基础。这就要求我们通过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来进一步加强学习型领导班子、学习型企业建设,引导企业领导班子、党员领导干部学习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深入研究分析企业面临的复杂国际国内形势,密切关注宏观经济政策走势和市场环境变化,增强忧患意识,坚定信心,凝聚力量,积极应对和化解各种困难风险,努力增强谋划发展、推动发展、优化发展的本领。   紧密联系实际,紧扣发展主题,切实提高干部职工思想政治素质是推进中央企业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根本要求   记者:中央企业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应该抓住哪些要点?   黄丹华:近年来,各中央企业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和国资委党委要求,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扎实有效的措施,不断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向纵深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在实践中,我们主要把握了以下两点:   一是联系实际,紧扣企业发展主题。各企业把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破解改革发展难题、推动科学发展上水平,作为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努力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进企业科学发展的思路、措施和能力。比如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把提升创新能力作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着力点,通过打造创新型领导班子、培养创新型人才、激发全员创新活力等措施,为企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跨越式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   二是抓住根本,增强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各企业紧密结合企业和党员干部思想、工作实际,从提高思想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出发,精心安排学习内容,认真组织学习活动,努力提高学习效果。比如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组织开展党员宗旨意识主题教育活动,中国国电、中国三峡总公司等企业积极开展“赠书促学”活动,这些各具特色、行之有效的学习活动,使企业广大党员干部深化了对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理解与认识,坚定了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方针和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自觉性,增强了搞好企业、发展壮大国有经济的信心和决心。   突出实践特色、建立长效机制是深入推进中央企业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根本途径   记者:下一阶段,深入推进中央企业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有哪些思路和打算?   黄丹华:中央企业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战略任务,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下一步,中央企业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一要更加注重思想理论建设,在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上下功夫,抓好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这个龙头,发挥领导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学习的规范化制度化,坚持不懈地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头脑,不断提高企业党员干部思想理论素养。二要更加突出实践特色,把学习作为增强本领、推动工作的根本途径,把着力点和落脚点放在破解企业改革发展难题上来,把效果真正体现到推动企业科学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上。三要更加注重组织领导,在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上下功夫。企业各级党组织要进一步健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科学完备的学习制度,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加强对工作的督促检查,切实把各项任务落到实处,逐步把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 人民日报 》( 2012年05月18日 06 版) 原文见 http://www.sasac.gov.cn/n1180/n1566/n259730/n6971460/14499465.html
个人分类: 政治|1012 次阅读|0 个评论
漫谈科学精神&科学网
热度 4 fdzjkyck 2012-5-19 12:38
前几天,学院开展五四总结表彰活动,发言的领导师生代表们对五四精神做了重温,并对我们当代青年该做什么发表了看法。当时就有触动,加之,最近观看科学网博主们的思想交锋“很精彩,很紧张”,不由想到“科学精神”这类话题,希望能与各位博主交流探讨。 个人认为,科学精神的精髓在于独立、自由、客观、平等,它属于超越制度、种族、阶级、语言、地域的东西。科学是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文明的最重要的力量,但曲折的科学发展历史却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局限。从社会看,人类社会系统更加复杂,似乎不单纯是个体矢量的叠加结果。科学对未来社会能发挥多大作用?引向何方?人类未来如何使用这把“双刃剑”?不得而知。困难之处在于科学无法回答什么叫文明,因为它属于价值观层面的东西,内在的东西;而且,即便它能有好的解释,也不能自我实现。说到底,人类的前途命运是人类自己决定的,到底朝哪去怎么走?不得而知;科学对于未来社会发挥的作用与终极贡献尚停留在无穷的想象阶段。 从个体看,人性中的善与恶、正与邪、无私和自私总在不断的较量。科学精神倘能发挥作用,将有助于人类自身的提升与净化。一方面,“科学精神”对于每一个人的启迪和潜在激发都是有益的,他不是科学家的专利,但科研工作者责任更大。探索和开拓未知世界领域过程中,引领或者引导总是可以担当的。另一方面,科学家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科学精神也不必成为他们的枷锁。坚持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动力,有时候失去的一些东西仅仅是外在的表现。打击压迫或者不被重视也不应是他们放弃科学精神的理由。可以低头被埋藏,但不可向权贵金钱屈膝谄媚;即便为生存放弃自尊为五斗米折腰是可以理解的,但内心切不要对科学精神怀疑或者绝望。人,活着还是要保留点“精神”的东西,否则与其他生物何异?如果非要预测悲观的未来,自己宁愿相信螺旋上升理论。 科学精神也是科学网的灵魂。加盟的人群一定程度反映了社会现实的一面,所以 入门不必剔除的多么干净。同时,对于恶意侵犯或者亵渎科学的少数“抽象人”来说,也不必太客气,亮出自己的立场,有理有据,这是科学网需要坚持的内核 。另一方面,博主们也不可“自我”,倘若真心提建议,当不必以退出作为恐吓,拿出点科学的风范和精神来,独立、自由、客观、平等,参与对话和讨论。 批评家是需要的,建设者是需要的;多样性是需要的,游戏规则也是需要的。热爱它就要包容它,科学网一定不是十全十美,但肯定不至于到失望的地步。存在问题就要正视和解决,牢骚和埋怨属于正常,但“有脏水也有孩子”,便“拿来”!归隐或许省去很多烦恼,心情也干净了许多,可是不也是从此不见了滚滚尘世中的诸多平凡的美好么?杰出不一定激进,其实,科学网很多博主已经给我们做了示范,他们博学、谦逊而且大度无私,不一定要求别人博文篇篇要精华有“分量”,生活是多彩的,平淡本身也是不可或缺的味道,精彩才是可遇不可求的东西,对科学网、编辑以及博主、博文,难道不能宽容一点么?只要往前走吧,真谛在努力中,惟愿科学网越办越好!
个人分类: 随笔|3022 次阅读|4 个评论
飞去来器
benlion 2012-5-18 12:08
出国是为了发展或推动系统生物科学与工程的发展,回国是为了重新开始90年代的创业梦想。 大学起源于东方是儒家书院西方是修道院,故而称之象牙塔,自从17世纪建立科学范式和18世纪建立工业模式,德国形成了研究型和工业大学,美国产生了爱迪生工业实验室,二战后美国将大学转型为社会培养就业和创业人才的一种特殊型企业,将科学发展到国家实验室;因而,企业家精神成为政府组织经济发展,大学造就发明家型企业的现代社会模式。 第三次产业革命将由于第四次技术革命导致工业关键性技术突破而引发,第一次工业革命发源于英国延续至德国、法国等欧洲大陆,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于德国而延续至美国,第三次工业革命将可能发生于美国而延续或波及到日本、中国。 90年代提出系统遗传学等体系的核心思想是将生命科学转换成计算机科学那样的基础与应用偶合的转化科学形态。 2009年我已经定型了研究与开发的方向,系统生物学与合成生物学体现为技术方法,系统遗传学是核心,系统医学和系统生物工程是应用。 另,90年代到21世纪初从国内到国外实验室我都处于系统遗传学、非孟德尔遗传学与分子遗传学、孟德尔遗传学之间的辩论状态,经历了大规模互联网邮件和网络媒体通讯之后,才形成国际上一部分科学家的发展趋势,最后成为国际学术界的共识。
3378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发展、产业创新与技术平台
benlion 2012-4-28 15:29
科学发展、产业创新与技术平台
中国的创新、创业人才计划,一是全面提升大学教授水平和培养研究生能力,二是建立独立客观公正的人才和基金评审机制,三是重心放在技术创新型企业的孵化与产业化发展。 近现代 5 百年的西方文明,欧洲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市场经济、启蒙运动,建立了大学教育、政府管理和股票市场、大众媒体的现代社会体制,知识发现和实业发展构成社会进步的信息文本与物化信息的经济形态。 中国在辛亥革命之前是君权文明,欧洲在 1500 年之前的同期是神权文明,近现代文明属于商权和民权的科学与工业文明形态,从神权到君权、从君权到商权是文明的进步。科学、技术和产业革命是工业文明的显著特征。世纪之交,国际上发生了新的科学革命而处于技术革命时期 – 第 4 次科技革命,将带来新的产业革命 – 第 3 次工业革命。 生物系统与人工生物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构成 21 世纪的知识与实业经济核心,体现在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纳米技术、生物技术等的交叉与综合。以系统生物学、系统遗传学、系统医学和系统生物工程为特征,计算生物学、化学生物学、纳米生物学和合成生物学等构成系统生物技术的基础。 新的技术革命是推动科学创新和产业进步的关键,面向基础研究类技术、软件与设备和面向应用制造类设备、仪器与技术的创新,将革命性推动知识、实业经济的发展。 世界科技和经济中心,往往是在科技和产业革命时期转移,比如,蒸汽机工业革命在英国起源,电气化工业革命发源于德国,在第 2 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走向了世界强国,第 3 次工业革命 – 将是中国走向科技与经济全面创新的关键时期。 德国重要的是建立了工业和研究型大学,美国结合了英国和德国教育体制,而又产生了爱迪生、贝尔的工业实验室模式;因此,建立创新型科技园区*,将应用和工业研究机构等转型到初创企业的技术和产品研发平台,将提升创业资金产出和企业成功孵化的效率。 注*:以 北京 - 天津华北、上海 - 广州东南为创新区域,建立 科学、工程研究机构为中心的科技园,以爱迪生、贝尔实验室为模式建立知识 - 资讯产业和发明工厂 - 制造产业 。
5980 次阅读|0 个评论
系统生物学研究综述文献引证与计量分析
热度 1 xupeiyang 2012-4-26 10:18
系统生物学(Systems Biology),系统生物学不同于之前的任何一个实验生物学——仅关心个别的基因和蛋白质,它要研究所有的基因、所有的蛋白质、组分间的所有相互关系。生物通 www.ebiotrade.com 系统生物学不是蛋白质组学、基因组学、转录本组学或代谢组学,但是现阶段流行的这些生命科学领域都与系统生物学密切相关。正是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新型大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孕育了系统生物学。反过来,系统生物学的诞生进一步提升了后基因组时代的生命科学研究能力。 http://www.ebiotrade.com/newsf/2012-4/201242494747976.htm 主题=(Systems Biology) 精炼依据: 文献类型=( REVIEW ) 时间跨度=所有年份. 数据库=SCI-EXPANDED. 此报告中的引文均来源于Web of Science收录的文献。执行"被引参考文献检索",可查看Web of Science未收录文献的引文。 找到的结果数: 9253 被引频次总计: 389719 去除自引的被引频次总计: 380718 施引文献: 335908 去除自引的施引文献: 332097 每项平均引用次数: 42.12 h-index: 246 http://apps.webofknowledge.com/CitationReport.do?product=WOSsearch_mode=CitationReportSID=Y26g7l5A5N7kGkbJ7pPpage=1cr_pqid=4viewType=summary 字段: 作者 记录 计数 %,共 9253 柱状图 表格中显示的数据行 所有数据行 NIELSEN J 17 0.184 % PALSSON BO 15 0.162 % LEE SY 14 0.151 % KELL DB 13 0.140 % FUSSENEGGER M 11 0.119 % VAN OMMEN B 11 0.119 % GOODACRE R 10 0.108 % KITANO H 10 0.108 % SILVER PA 10 0.108 % WANG Y 10 0.108 % PAUS R 9 0.097 % VODOVOTZ Y 9 0.097 % WEBER W 9 0.097 % WEISSMAN IL 9 0.097 % WESTERHOFF HV 9 0.097 % ZHANG J 9 0.097 % AEBERSOLD R 8 0.086 % ALBERGHINA L 8 0.086 % DUNN WB 8 0.086 % GHOSH S 8 0.086 % HOOD L 8 0.086 % KUMAR S 8 0.086 % PANDEY A 8 0.086 % RUTKA JT 8 0.086 % WANG E 8 0.086 % 字段: 国家/地区 记录 计数 %,共 9253 柱状图 表格中显示的数据行 所有数据行 USA 4381 47.347 % ENGLAND 975 10.537 % GERMANY 900 9.727 % FRANCE 528 5.706 % CANADA 527 5.695 % ITALY 426 4.604 % JAPAN 379 4.096 % AUSTRALIA 335 3.620 % NETHERLANDS 282 3.048 % SPAIN 265 2.864 % SWITZERLAND 250 2.702 % PEOPLES R CHINA 196 2.118 % SCOTLAND 185 1.999 % INDIA 147 1.589 % SWEDEN 147 1.589 % AUSTRIA 129 1.394 % BELGIUM 126 1.362 % SOUTH KOREA 106 1.146 % DENMARK 102 1.102 % ISRAEL 101 1.092 % BRAZIL 91 0.983 % RUSSIA 84 0.908 % POLAND 76 0.821 % GREECE 62 0.670 % NEW ZEALAND 57 0.616 % 字段: 基金资助机构 记录 计数 %,共 9253 柱状图 表格中显示的数据行 所有数据行 NIH 252 2.723 %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172 1.859 %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77 0.832 % NSF 63 0.681 % EU 61 0.659 % EUROPEAN UNION 59 0.638 % DEUTSCHE FORSCHUNGSGEMEINSCHAFT 47 0.508 % WELLCOME TRUST 45 0.486 % EUROPEAN COMMISSION 42 0.454 %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32 0.346 % BBSRC 31 0.335 % SWISS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30 0.324 % CANADIAN INSTITUTES OF HEALTH RESEARCH 25 0.270 %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 22 0.238 % EPSRC 21 0.227 %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 20 0.216 % US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20 0.216 % EUROPEAN COMMUNITY 17 0.184 % BIOTECHNOLOGY AND BIOLOGICAL SCIENCES RESEARCH COUNCIL 15 0.162 % BMBF 15 0.162 % CNRS 15 0.162 %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15 0.162 %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14 0.151 % JAPAN SOCIETY FOR THE PROMOTION OF SCIENCE 14 0.151 % DEUTSCHE FORSCHUNGSGEMEINSCHAFT DFG 13 0.140 % 字段: 机构 记录 计数 %,共 9253 柱状图 表格中显示的数据行 所有数据行 HARVARD UNIV 281 3.037 % UNIV CALIF SAN DIEGO 139 1.502 % UNIV TORONTO 126 1.362 % UNIV CALIF LOS ANGELES 114 1.232 % STANFORD UNIV 105 1.135 % UNIV CAMBRIDGE 103 1.113 % UNIV CALIF SAN FRANCISCO 102 1.102 % UNIV CALIF BERKELEY 98 1.059 % MIT 89 0.962 % UNIV OXFORD 87 0.940 % JOHNS HOPKINS UNIV 83 0.897 % UNIV MANCHESTER 83 0.897 % UNIV PENN 83 0.897 % UNIV TEXAS 82 0.886 % UNIV WASHINGTON 82 0.886 % DUKE UNIV 79 0.854 % UNIV MICHIGAN 72 0.778 % UNIV LONDON IMPERIAL COLL SCI TECHNOL MED 71 0.767 % YALE UNIV 70 0.757 % UNIV ILLINOIS 69 0.746 % UNIV CALIF DAVIS 68 0.735 % UNIV WISCONSIN 66 0.713 % UNIV EDINBURGH 65 0.702 % UNIV PITTSBURGH 64 0.692 % WASHINGTON UNIV 64 0.692 % 字段: 出版年 记录 计数 %,共 9253 柱状图 表格中显示的数据行 所有数据行 2011 1055 11.402 % 2010 1024 11.067 % 2009 962 10.397 % 2008 874 9.446 % 2007 719 7.770 % 2006 664 7.176 % 2005 600 6.484 % 2004 478 5.166 % 2003 397 4.291 % 2002 325 3.512 % 2001 318 3.437 % 2000 295 3.188 % 2012 249 2.691 % 1998 218 2.356 % 1999 218 2.356 % 1997 183 1.978 % 1996 159 1.718 % 1995 132 1.427 % 1994 109 1.178 % 1993 101 1.092 % 1992 78 0.843 % 1991 60 0.648 % 1990 14 0.151 % 1988 4 0.043 % 1986 3 0.032 % 字段: 来源出版物 记录 计数 %,共 9253 柱状图 表格中显示的数据行 所有数据行 CURRENT OPINION IN BIOTECHNOLOGY 115 1.243 % METHODS IN ENZYMOLOGY 108 1.167 % CURRENT PHARMACEUTICAL DESIGN 62 0.670 % CELLULAR AND MOLECULAR LIFE SCIENCES 59 0.638 % DRUG DISCOVERY TODAY 54 0.584 % CURRENT OPINION IN CHEMICAL BIOLOGY 51 0.551 % NATURE REVIEWS GENETICS 50 0.540 % IMMUNOLOGICAL REVIEWS 46 0.497 % 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 45 0.486 % CURRENT MEDICINAL CHEMISTRY 44 0.476 % EXPERT OPINION ON DRUG DISCOVERY 44 0.476 % METHODS IN CELL BIOLOGY 43 0.465 % BIOESSAYS 42 0.454 % CURRENT OPINION IN MICROBIOLOGY 42 0.454 % TRENDS IN BIOTECHNOLOGY 41 0.443 % EXPERT REVIEW OF PROTEOMICS 40 0.432 % FEMS MICROBIOLOGY REVIEWS 39 0.421 % CHEMICAL SOCIETY REVIEWS 37 0.400 % PROTEOMICS 37 0.400 % IMMUNOLOGY AND CELL BIOLOGY 34 0.367 % 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 34 0.367 % PHARMACOLOGY THERAPEUTICS 33 0.357 % TRENDS IN MICROBIOLOGY 33 0.357 % TRENDS IN PLANT SCIENCE 33 0.357 % ADVANCED DRUG DELIVERY REVIEWS 32 0.346 % MOLECULAR BIOSYSTEMS 32 0.346 % CIRCULATION RESEARCH 31 0.335 %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 31 0.335 % 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30 0.324 % DEVELOPMENTAL DYNAMICS 30 0.324 % NATURE REVIEWS MOLECULAR CELL BIOLOGY 30 0.324 % PHYSIOLOGICAL REVIEWS 30 0.324 % PROGRESS IN BIOPHYSICS MOLECULAR BIOLOGY 30 0.324 % SEMINARS IN CELL DEVELOPMENTAL BIOLOGY 30 0.324 % FRONTIERS IN BIOSCIENCE 29 0.313 % TRENDS IN CELL BIOLOGY 29 0.313 % TRENDS IN ECOLOGY EVOLUTION 29 0.313 % FEBS LETTERS 28 0.303 % NEW PHYTOLOGIST 28 0.303 % PROGRESS IN NEUROBIOLOGY 28 0.303 % CURRENT TOPICS IN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 27 0.292 % JOURNAL OF THE ROYAL SOCIETY INTERFACE 26 0.281 % SCIENCE 26 0.281 % CURRENT DRUG TARGETS 25 0.270 % CURRENT OPINION IN IMMUNOLOGY 25 0.270 % CURRENT OPINION IN PLANT BIOLOGY 24 0.259 %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CYTOLOGY A SURVEY OF CELL BIOLOGY 24 0.259 % MICROBIOLOGY AND MOLECULAR BIOLOGY REVIEWS 24 0.259 % PHARMACOGENOMICS 24 0.259 % WILEY INTERDISCIPLINARY REVIEWS SYSTEMS BIOLOGY AND MEDICINE 24 0.259 % 字段: 学科类别 记录 计数 %,共 9253 柱状图 表格中显示的数据行 所有数据行 BIOCHEMISTRY MOLECULAR BIOLOGY 2020 21.831 % CELL BIOLOGY 1097 11.856 % PHARMACOLOGY PHARMACY 891 9.629 % NEUROSCIENCES NEUROLOGY 668 7.219 % BIOTECHNOLOGY APPLIED MICROBIOLOGY 620 6.701 % CHEMISTRY 478 5.166 % IMMUNOLOGY 477 5.155 % GENETICS HEREDITY 467 5.047 % ONCOLOGY 456 4.928 % PLANT SCIENCES 423 4.571 % MICROBIOLOGY 420 4.539 % RESEARCH EXPERIMENTAL MEDICINE 348 3.761 % BIOPHYSICS 290 3.134 % LIFE SCIENCES BIOMEDICINE OTHER TOPICS 283 3.058 % DEVELOPMENTAL BIOLOGY 260 2.810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ECOLOGY 247 2.669 % ENDOCRINOLOGY METABOLISM 240 2.594 % HEMATOLOGY 220 2.378 % CARDIOVASCULAR SYSTEM CARDIOLOGY 214 2.313 % SCIENCE TECHNOLOGY OTHER TOPICS 192 2.075 % PHYSIOLOGY 191 2.064 % PATHOLOGY 171 1.848 % EVOLUTIONARY BIOLOGY 137 1.481 % GENERAL INTERNAL MEDICINE 130 1.405 % PHYSICS 119 1.286 % TOXICOLOGY 118 1.275 % AGRICULTURE 112 1.210 % ZOOLOGY 112 1.210 % SURGERY 106 1.146 % UROLOGY NEPHROLOGY 101 1.092 % ENGINEERING 98 1.059 % VIROLOGY 97 1.048 % PARASITOLOGY 80 0.865 % VETERINARY SCIENCES 80 0.865 % MARINE FRESHWATER BIOLOGY 76 0.821 % REPRODUCTIVE BIOLOGY 76 0.821 % RADIOLOGY NUCLEAR MEDICINE MEDICAL IMAGING 72 0.778 % ENTOMOLOGY 68 0.735 % MATHEMATICAL COMPUTATIONAL BIOLOGY 63 0.681 % ANATOMY MORPHOLOGY 61 0.659 % PEDIATRICS 61 0.659 % MATERIALS SCIENCE 60 0.648 % BEHAVIORAL SCIENCES 58 0.627 % GASTROENTEROLOGY HEPATOLOGY 58 0.627 % PSYCHIATRY 57 0.616 % INFECTIOUS DISEASES 50 0.540 % DERMATOLOGY 48 0.519 % OBSTETRICS GYNECOLOGY 47 0.508 % NUTRITION DIETETICS 46 0.497 % COMPUTER SCIENCE 43 0.465 %
个人分类: 信息分析|261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梁光烈强调努力开创民兵建设科学发展新局面
whyhoo 2012-4-20 15:50
国防部网讯 据解放军报昆明4月19日电 成都军区民兵工作会议19日在云南省昆明市召开。中央军委委员、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梁光烈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各级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全国民兵工作会议的部署要求,紧紧围绕国防和军队建设主题主线,扎实工作,开拓进取,推动新形势下民兵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会议期间,梁光烈听取了成都军区和西南五省(区、市)民兵工作情况汇报,观看了云南省民兵建设调整改革纪实和边防民兵参与处置突发事件演练录像片,观摩了云南省民兵转型建设队伍展示,对近年来军区和五省(区、市)民兵工作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 梁光烈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各级要深刻认清民兵的地位作用,深刻理解民兵职能使命的新拓展,准确把握民兵工作的新要求,统一思想认识,拿出有力措施,进一步推动民兵建设创新发展。 梁光烈强调,加强新时期民兵工作,必须立足平时、着眼战时,大力提高民兵建设的质量效益。要以军事斗争准备需求为牵引,优化队伍结构,调整编组方式,加强装备保障和军事训练,着力提高民兵科技参战支前能力。要针对西南地区灾害事故多、应急救援任务重的特点,突出新型应急队伍建设,努力改善应急装备器材,强化针对性训练和联演联训,不断提升民兵应急救援专业水平。要适应西南地区维稳处突的要求,加强民兵教育管理,引导他们做好群众工作,充分发挥其在巩固基层政权、维护一方平安中的独特作用。要坚持政府主导、多方参与,进一步完善保障机制,切实搞好民兵建设的综合保障。 梁光烈指出,贯彻全国民兵工作会议精神,关键要以更有力的领导、更有效的举措、更务实的作风抓落实。要坚持军地齐抓共管,认真落实双重领导制度,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一同筹划部署、一同检查督导、一同抓好落实的工作格局。要加强统筹指导,科学制定规划计划,确保建设任务逐级逐项落实。要重视抓好对基层人武部的指导帮带,抓好专武干部选拔配备和素质培养,加大基础建设投入,不断提升基层人武部建设水平。 副总参谋长孙建国,成都军区司令员李世明、政治委员田修思和西南五省(区、市)有关领导参加了会议。 原文见 http://news.mod.gov.cn/headlines/2012-04/20/content_4360086.htm
个人分类: 国防|1085 次阅读|0 个评论
受难的理想主义道路?!
热度 1 guoweihehe 2012-4-18 21:27
一、前言 在对科学目的的理解上和科学追求的实践中,一直存在两种大异其趣的道路:理想主义的道路和功利主义的道路。不论大科学和小科学,还是学院科学和产业科学之争,本质上都是科学道路的理想主义道路和功利主义道路之争。前者认为科学的目的在于追求真理,为科学而科学;后者坚持科学的目的是谋取物质福利,科学就是力量——这种力量可以是征服自然,也可以是为国家民族繁荣富强的。 当今社会,科学的功利化现象极为严重,表现在:科学所生产的知识不是社会和公众普遍享有的,而是出于各种即时的和实用的意图,力图垄断某些知识产品和技术专利,获取巨额的商业利润。研究结果被视为知识财产,不仅由于它的象征价值,而且由于它的金钱价值。现在知识产权代替了诸如金融资本、自然资源和土地这样的传统要素,成为工业发展的驱动力。由于知识的资本化变成经济增长的基础,科学政策和工业政策因而合二为一。在此种背景下,很多人认为理想主义道路是科学发展中的受害者,是需要拯救的对象,而理想主义道路得到发扬光大的话,可以拯救现代科学的异化发展。从科学发展史上来看,这种观点是不全面的——如果我们承认科学的多侧面性。此文无意为功利主义道路辩解什么,只是面对现实的思考。 二、历史上的理想主义道路 1 、从科学发展历史上看,理想主义一直力图和功利主义相分离,基本上都是科学排斥技术——或者说纯科学排斥应用科学。 将纯科学视为至高无上的观点在希腊世界中已经根深蒂固了。在那里,实用技艺都是由地位低下的人所掌握,而体力劳动越来越多地由奴隶承担。这一点极大地加深了将探究从实际应用中剥离出来的哲学目的。结果,在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的思想体系中,实际应用就被排斥在正统的自然哲学目的之外,拒绝把实际应用作为理论探索的目的,并且坚信哲学探索有着属于自己的“报偿奖赏”。古希腊世界衰落的时期,很多学派把哲学看做一种在日益复杂的世界中取得心灵宁静的方法,而不是看做一种求知的方法,探索和应用间的鸿沟也在进一步加深。 在随后的每个时期,为自己为求知的信念也在欧洲科学家们的思想中回荡。伴随着柏林大学的创立( 1809 年)而出现的纯粹的和无私的研究理想,表达了对培根的实践知识的眼光以及英国和法国启蒙运动的功利主义的拒绝。 18 世纪末和 19 世纪初的德国学者被认为是道德和理智的文化载体,具有极高的社会地位。 20 世纪中叶,这种思想依然盛行。 C.P. 斯诺在《两种文化》( 1964 年)一书中,描述了其同事——剑桥大学的科学家们的看法:“我们正在从事的科学在任何想到的情况下都不具有实际用途。我们越坚持这一主张,越感到自己优越。”在《无尽的前沿》一书中万瓦尼儿·布什宣称:“在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中,任何追求即时应用的人……都终将白费心机。” 2 、 两种主义的相对分离对于科学精神和科学规范的确立有其积极意义。但是夸大这种相互分离、认为两者具有不可调和的矛盾的观点根本不符合历史事实。 在古希腊,希波克拉底学派为了找寻治疗外伤、骨折和疾病的外科手术及医疗方法,已经深入到解剖学和生理学的广阔领域,把探索和领会转化为实用技术。自 19 世纪以来,许多根本性的知识是头脑中想着某种特定用途的基础研究产生的,基础研究可以同时是好奇心和用途双重驱动的。 19 世纪微生物学的崛起(主要是巴斯德等的研究模式)是典型的代表。现代生物学很难符合传统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目标只能两者择一的观点。 3 、这种相对分离何以成为可能? 希腊在古埃及等文明的实用技艺和知识的基础发展出对于一般知识的追求。 19 世纪,职业人员(大学教授)的出现,在机构上加强了科学研究应当为认识本身而进行的观点。战后美国对基础科学投巨资的主要理由,是希望在科学技术领域保持领先于苏联的地位,并且相信这些基础科研最终可以产生技术的突破,以赢得军事技术上的优势。这是政府支持科学的一个合法性根据。 三、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提出了很多仅仅依靠理想主义道路无法解决的问题 3.1 、人员构成发生了变化:在古希腊,只有公民才有空闲的时间,无需为生活所困扰,专心从事思辨活动。即使到了 18 、 19 世纪的英国,许多科学进步都是由出身好的、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取得的,其中有些一直在大学里任职。在 19 世纪,机构形式有了很大的改变。科学家们越来越能在大学里得到资助,科学也日益成为更高级的学者阶层的职业。这时候,虽然具有贵族身份的人员比例可能在下降,但是大学教授的职位足以保证其衣食无忧。在 20 世纪,平民出身的人成为科学研究的主体,科学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而存在。 3.2 、科学研究的资助方式发生了变化:最初少数贵族所从事的活动,因为人数的增加,不可能再仅仅依靠少数资金资助而进行。而且随着科学活动的深入,在研究过程中对于仪器的依靠增加,也相应地需要加大投资。举个例子:在经典的小科学领域——神经科学和认知科学,由于采用了功能核磁共振仪( fNMR )直接观察神经活动,人们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但一台这样的仪器价值高达 2500 万人民币,这常常不是某些个人或机构能够负担的,常常需要动用真个社会和国家的力量来实现。这样相应地要求科学活动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也是可以理解的。 3.3 、科学研究的研究内容发生了变化:战后美国对基础科学投巨资的主要理由,是希望在科学技术领域保持领先于苏联的地位,科学发展完全笼罩在国家安全领域的阴影之下,追求“高”、“新”、“尖”。随着冷战的结束,科学研究应扩展到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保护资源环境等国计民生领域。 四、可能的解决方法 两种道路的和解其实是可能的。这种传统的对立不像想象的那么不可弥补。相反,科学史上记录了很多由认识追求和应用考虑共同驱动的科学进步,自 19 世纪以来,许多根本性的知识是头脑中想着某种特定用途的基础研究产生的,基础研究可以同时是好奇心和用途双重驱动的。对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关系来说,两者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单向线性关系,并不是所有的联系都是科学研究流向技术,同样技术发展也会反馈回科学研究,也并不是所有的创新都源于基础研究。 在《巴斯德象限——基础科学与技术创新》一书中,作者斯托克斯提出了一个新的科学研究模型——科学研究的象限模型。如果用平面直角坐标系的两坐标轴分别表示研究的动机(好奇心驱动型还是应用驱动型)和知识的性质(是否具有基础性和原理性),那么就会在最常见的研究类型或象限——玻尔象限(第一象限,代表好奇心驱动型纯基础研究)和爱迪生象限(第二象限,代表为了实践目的应用研究)之外会出现一种新的类型——巴斯德象限(第三象限,代表由解决应用问题产生的基础研究)。之所以称作巴斯德象限,是因为巴斯德在生物学上许多前沿性基础工作的动力是为了解决治病人的实际难题。在科学研究的象限模型中,每一个象限不是相互隔绝的,而是存在着复杂的双向联系。 如何平衡呢?其实现在的问题就是如何确定几种类型的科学活动的比例。大力开展巴斯德象限内的应用基础类研究是互相理解的一个重要途径。功利主义者不能视坚持科学精神气质和理想主义科学观的人是高人一等的异类,更不是故作姿态的伪善者。理想主义者也没必要要求所有的人都不考虑功利的原则。
个人分类: 科学凹下去|4474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刘淇:保持党的纯洁性推动首都科学发展
whyhoo 2012-4-16 10:04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阐述了保持党的纯洁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提出了新形势下保持党的纯洁性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建设理论,对于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我们必须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进一步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不断推动首都科学发展。    一、深刻认识新形势下保持党的纯洁性的极端重要性   当前,首都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面对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带来的新的挑战和新的要求,面对推动首都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历史重任,切实做好保持党的纯洁性各项工作极端重要,十分紧迫。   只有始终保持党的纯洁性,才能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在新的发展阶段,巩固党的执政地位面临着“四种考验”和“四种危险”。经受考验,化解危险,最根本的是要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最关键的是要保持党的纯洁性。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讲,只有不断保持纯洁性,才能提高在群众中的威信,才能赢得人民信赖和拥护,才能不断巩固执政基础,才能实现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这段讲话,振聋发聩、发人深醒,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和理解。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不仅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是我们夺取政权、建设国家的重要法宝,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基石。只有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统筹解决好群众多样化的利益诉求,多为群众做实事、办好事,才能提高公信力,才能打牢群众基础,夯实执政根基。   只有始终保持党的纯洁性,才能切实做到执政为民、科学发展。经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首都的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但北京仍然是一个发展中的城市,还存在一些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存在广大群众迫切希望解决的住房、交通、医疗、提高收入,以及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在新的发展阶段,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要切实把发展的目标定位在发展成果真正惠及广大人民身上,使经济发展与人民群众的福祉高度融合,这就涉及执政党的执政理念是否纯洁的根本问题。只有保持党的纯洁性,牢记党的宗旨,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上,才能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自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使发展更好地惠及人民;才能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做表面文章,不摆花架子,实实在在地为人民做事。   只有始终保持党的纯洁性,才能不断提高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当前,全市党员干部队伍总体上是好的。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影响党的纯洁性的五个方面的突出问题,在北京也不同程度地存在。有的党员理想信念不坚定,在大是大非问题上认识模糊、态度摇摆;有的作风不正,对群众利益漠不关心;有的为政不廉,利用职权谋取非法利益;有些党组织对党员干部教育、管理、监督不够,等等。这些问题严重损害党的纯洁性,严重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严重损害党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严重影响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切实做好保持党的纯洁性的各项工作,深化改革,不断提高各级党组织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使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始终保持思想纯洁、队伍纯洁、作风纯洁和清正廉洁。    二、认真落实保持党的纯洁性的各项要求   结合首都工作的实际,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要着力抓好以下工作。   把践行“北京精神”作为保持党的纯洁性的重要抓手。保持党的纯洁性首要的根本的是要保持思想纯洁。保持思想纯洁,必须加强理论武装,加强党性修养,加强道德建设。去年以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积极创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载体,总结提炼了以“爱国、创新、包容、厚德”为主要内容的“北京精神”,在全市上下掀起了践行“北京精神”的热潮,引起强烈反响。在新的形势下,践行“北京精神”,有助于落实保持党的纯洁性的各项工作。要通过大力践行“北京精神”,使广大党员干部切实坚定理想信念,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以可能达到的最高标准,竭尽全力做好首都的各项工作。要通过大力践行“北京精神”,切实增强党性修养,解决好是与非、公与私、真与假、实与虚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始终做到自觉地与党中央保持一致,脚踏实地地推动发展,实实在在地为人民办事。要通过大力践行“北京精神”,使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永葆共产党人的纯洁性。   通过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为保持党的纯洁性提供重要组织保障。保持党员干部队伍的纯洁,必须通过深化改革,把好入口,疏通出口,加强管理。要通过改革健全党内民主制度,健全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健全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把更多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集聚到首都各项事业中来,使广大党员干部能够更好地为人民多干事、干实事、干好事。近年来,我们按照中央的要求,以改革创新精神,积极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在干部管理上提出了由职务管理转向以职责为中心的管理,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办法,制定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广聚优秀顶尖人才的一系列措施,取得了初步成效。这方面的工作还要进一步加大力度,使各级党组织不断提高纯洁性。   把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作为保持党的纯洁性的重要载体。创先争优的过程,就是提升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纯洁性的过程。两年来的实践证明,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有利于调动党员干部推动科学发展的积极性;有利于党员干部转变作风,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有助于党员干部更好地服务群众,促进社会和谐;有助于推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保持基层党组织的纯洁性。在新的发展阶段,要继续实施好创先争优“领航工程”、“聚力工程”、“先锋工程”,进一步在全市党政机关中开展以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促发展、促和谐为主要内容的“三进两促”活动,在全市新闻、理论、文艺战线中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以及推广基层党组织创造的党员承诺制、基层组织次序动员机制等好做法、好经验,使广大党员干部在密切联系群众,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中始终保持纯洁性。   通过加强制度建设为保持党的纯洁性提供重要的体制保证。新形势下保持党的纯洁性,加强制度建设尤为重要。要认真落实民主集中制,健全和落实党务公开制度、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要更加注重建立健全廉政风险防控机制,认真总结和运用“廉洁奥运”经验,以改革创新精神,积极深化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抓住规范权力运行这个关键,运用科技手段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搭建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平台,建立健全权力结构科学化配置体系、权力运行规范化运行体系、廉政风险信息化防控体系,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形成早发现、早提醒、早报告、早解决的预警机制,保证权力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为保持党的纯洁性提供制度保障。    三、党员领导干部要做保持纯洁性的表率   保持党的纯洁性,党员领导干部是关键。领导干部是党的事业的中坚和骨干,在各级岗位上发挥着领导核心作用。这样的地位和责任,要求党员领导干部在保持党的纯洁性中必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要以思想纯洁的要求把握自己。思想纯洁是党员干部的立身之本、从政之基。作为党员领导干部,保持思想纯洁,首先要增强党性观念,牢记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对人民负责并自觉接受人民监督。要自觉加强思想政治修养,深入践行“北京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在大是大非面前头脑清醒,在大风大浪面前立场坚定。要加强道德修养,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在道德情操方面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表率。   要用作风纯洁的要求规范自己。作风纯洁是衡量和检验党员领导干部纯洁性的重要标准。每一名党员领导干部,都要大力弘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健全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制度,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之风,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心无旁骛、全力以赴地投入党和人民的事业,身先士卒、靠前指挥,团结带动广大群众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各项任务。要把保持党的纯洁性的要求贯穿于各项工作之中,发扬敢于碰硬、敢于担当、敢于创新的精神,在困难和矛盾面前不回避,较真碰硬;在复杂情况面前主动伸手,担起责任;在解决难题时勇于创新,找出新办法。特别是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要能够站得出来,主动到艰苦的地方去,到困难的地方去,到工作打不开局面的地方去,努力开创新局面。   要用清正廉洁的要求约束自己。清正廉洁是保持党的纯洁性的基本要求。党员领导干部要大力弘扬艰苦奋斗之风,始终牢记“两个务必”,树立节俭意识,自觉养成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良好风气,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高尚品格。要严格执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在任何情况下都稳得住心神、管得住行为、守得住清白,做到一尘不染、一身正气。各级党员领导干部都要认真履职,切实抓好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党组织纯洁性工作,把保持党的纯洁性和完成工作任务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广大党员在推动首都科学发展中当先锋、做表率。   保持党的纯洁性是全党重大的政治任务。全市各级党组织和每一名党员干部都要高度重视,自觉地落实保持党的纯洁性的各项要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保持党的纯洁性的实践提高首都科学发展水平,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作者: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北京市委书记) 原文见 http://www.qstheory.cn/zxdk/2012/201208/201204/t20120412_150800.htm
个人分类: 政治|923 次阅读|0 个评论
【给科学网的建议】 像博客版块样开个基金板块?
热度 1 jimmy198360 2012-4-9 12:58
在科学研究尤其是自然科学和公益性应用性的研究中,资助尤其重要,但是研究人员自身无法拥有充足的资金来支持自己的研究,另外很多资金或者财富充足的人本身有没有研究能力。这样就需要一个渠道来实现财富充足的人的资金能用于这些造福全人类的公益性的研究资助,西方在长久的科学发展中,形成了成熟的私人科学基金制度和传统,也形成了相对好的风气,因此西方欧美国家的学术基金来源及其多元,一方面是政府主导的科学基金,另一方面更多的是企业和公益团体,以及私人形成的民间和私人基金。这样多元的资助来源和传统,为学术自由和多元多样创新提供了很充足的空间。 相比之下,国内科学基金几乎一家独大,绝大部分由国家主导,不是说这样的主导本身不好,但是就会导致相对很不完善,而且研究的自由度和方向容易单一而且长期被少数方向所掌控。 因此,个人建议,科学网的辛苦的编辑和运营者们花一部分大力气策划和开辟并着力运营一个基金板块。 对于板块内容: 1)介绍全世界各个国家的优秀的基金制度; 2)罗列并推介国外面向全世界的各种基金(私人,民间的或者政府的);以便于国内人员申请,造福大家。 3)罗列并推介国内的各种政府的尤其还有民间的学术基金,并着力推动并牵线搭桥让更多的财富充足者建立私人基金制度。 暂时想到,大家可以完善. 舆论的自由,再有研究资助的自由,善莫大焉~ 当然也希望有志的IT人士以创业的形式建立这样的网站,如需帮助,个人愿意倾力协助.
3168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春晖万里沐边关——全军边海防部队全面建设科学发展综述
whyhoo 2012-4-5 21:44
这里有雪山巍峨、大海浩瀚、马蹄声碎、驼铃叮当;这里有光纤纵横、天路扶摇、卫星俯瞰、银鹰飞翔…… 万里边关,国之藩篱。一草一木的沧桑巨变,折射着民族沉浮、国家兴衰。 科学发展的春晖,照耀万里边关。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和胡主席的正确领导下,伴随着祖国建设的日新月异和综合国力的显著提高,全军边海防部队全面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万里边关发生了划时代的深刻变化,边海防工作呈现整体推进、科学发展的良好局面。广大官兵忠诚于党、信念坚定,以昂扬的斗志聚精会神投身贯彻国防和军队建设主题主线的伟大实践,书写着爱党报国、爱军精武的崭新篇章。 随着本报一批批记者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中深入边海防采访,他们带回了当代戍边官兵讲述的一个个春天的故事…… 戍边人守卫着国家繁荣,国家发展带来了边关新貌—— 军民融合,携手筑起新长城 2011年春日里的一天,驻南沙群岛赤瓜礁的指导员何志春掏出手机,给家里打了一个电话。 在内地看来寻常的一幕,对于南沙守礁官兵来说,却是开天辟地头一回。 至此,中国移动的手机通信信号覆盖我军驻南沙全部岛礁。这意味着,天涯孤礁从此进入信息时代,官兵思乡只能望穿双眼等家信的日子一去不返。 佳讯频频传,盈盈一水间。时隔不久,西沙永兴岛又传出喜讯:中国工商银行西南中沙群岛支行与内地银行系统联网。从此,西沙官兵用上了银联卡。四级军士长关延国高兴地说:“以前探亲休假往家带工资,总是怀揣一包人民币下岛,现在一卡在手,安全又轻松。” 一幕幕喜人新景,像南海的春潮,一潮刚落一潮又起……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指出:“必须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 边关,与祖国的建设发展息息相关。军地双方加快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军民融合的体制机制,积极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良性互动。军民融合式发展为全军边海防部队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自古以来,西北边关雪域高原的很多生命禁区也是“信息盲区”。兰州军区乘西部大开发的东风,采取军民合建的方式,在大西北边防铺设通信光缆42条,总长达2万公里,在全军率先实现了光缆通信覆盖全区所有边防营连和执勤哨所,形成了上联总部、横贯友邻军区、下通战区所有分队,重点地区有迂回路由的光缆通信网络。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上青藏高原,更是难上加难。从2007年11月28日开始,驻藏部队同时启用贡嘎、林芝、邦达民航机场和青藏铁路“三场一线”输送老兵下山、新兵上山。过去驻阿里地区官兵回一趟内地老家要徒步、骑马、乘汽车、坐火车,一路奔波20余天才能到达。阿里昆莎机场开通后,官兵现在坐飞机回家实现了“万里边关一日还”。 ——内地课堂书声琅,边关寂寥数寒星。多少年来,边防官兵难以和都市的同龄人一样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总参谋部联合国家教育部启动实施士官远程教育“八一工程”,先后有12万余人参加网上学习,其中在边海防部队建立的266个教学站点,使3.2万余名边海防部队士官接受了远程教育。 ——“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华丽的地方……”长久以来,戍边官兵的安居梦难圆。成都军区尝试军队住房社会化供应,让万余名驻雪域高原和云南边防的部队干部在成都、昆明等大城市拥有了自有住房。从此,他们的子女可以与都市的孩子们一样共享现代文明成果,边关军娃的笑声洒在了都市的上学路上…… 军民融合建设大边关,演绎着神奇的故事,述说着时代的变迁,也在边防官兵心中激起层层热浪—— 西沙群岛守岛官兵过去吃菜难、用水难。2007年4月,国家科技部援建西沙的“海岛蔬菜生产技术示范基地”在永兴岛动工兴建,西沙官兵吃菜从此实现自给。国家海洋局为西沙群岛捐赠海水淡化设备,日产淡水100吨。依托民用技术,西沙还建成了国内第一个独立应用型海岛风、光、油互补发电系统,官兵坐上了电瓶车、洗上了热水澡、用上了新能源。 多雄拉山高耸摩天,雅鲁藏布江汹涌奔流。曾几何时,西藏墨脱是全国惟一不通公路的县,送往墨脱的所有物资补给都靠人背马驮。2009年4月20日,国家总投资9.5亿元、全长117.2公里的墨脱公路开工建设。次年12月15日,墨脱公路咽喉要道、全长3310米的嘎隆拉隧道成功贯通。至此,墨脱迎来了融入全国公路网的新时代,边防官兵的交通、生活有了大的改善。 心系万里边关发展,情牵戍边官兵冷暖。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根据“陆海并重、科技强边、重点建设、协调发展”的原则,大力推进边海防交通、通信、基础设施建设。 10年来,国家边海防委员会会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在边境沿海地区初步搭建了以国道、省道、县道为主线,以乡道和边防公路为支线的边海防立体交通网络。仅云南、广西两省区,巡逻路的修建就使1000多个村寨结束了不通公路的历史。国家还建设边境铁丝网7500余公里、边境管理辅助标志3000余座,竖立修复各类界桩7000余个,一批桥梁、码头、直升机停机坪等设施相继落成,边海防部队执勤管控条件实现了从零散、单一、不配套,到规模、多样、成体系的历史性跨越。 一网连边关,天涯若比邻,戍边人紧握钢枪心明眼更亮—— 信息时代,钢铁边关更巩固 风吹草动、兔起鹘落尽收眼底。在当代边防史的取景框里,这已经不再是新闻。 初春时节,记者在总部机关看到,中哈边境新欧亚大陆桥国门口岸、云南西双版纳界碑前巡逻的边防官兵、沿海岛屿海防连队戍守的礁岩岸线……祖国万里边疆的官兵执勤实况一一显示在荧屏。遨游在太空的遥感卫星发来的照片上,边疆一山一水清晰可见。 在今天的祖国万里边关,除少数连队外,我军边防连以上单位均已连通光缆,数十座视频监控中心、数百座视频监控站以及无数“电子眼”环布在边海防线上,边防团、军分区、省军区、军区乃至总部机关,都可对边海防重点地段实施同步监控。 一网连边关,天涯若比邻。伴随着全军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古老的边关耸立起一座座“信息化烽火台”,我军管边控边方式、边海防部队思想政治工作和官兵业余文化生活也驶入了信息化轨道、发生了巨大变化。 ——西部边陲,新疆军区博尔塔拉军分区江巴斯边防连执勤分队依然踏雪巡逻,但伴随戍边官兵几十年的巡逻日志本不见了。巡逻官兵走到哪里,身上携带的卫星定位仪和巡边地理感应系统,都会将官兵的行动信息在网络上自动生成备案,戍边人有了记录守防历史的新型“电子巡逻日志”。 ——长白山下,一只比东北虎还要珍稀的远东豹刚刚跨过边境觅食,就被某边防团视频监控系统发现。目前,我国陆地边境的重要通道和重点地段,全部实现了24小时电子监控。指挥所一旦发现情况,就能迅速通过有线、无线和卫星通信手段指挥部队及时处置。 ——万里海疆,海军实施“蓝网工程”,官兵地处偏远岛礁也可与外界便捷交流,即使军舰航行在茫茫大海上,开展政治教育也可随时获取丰富的网络资源。讲台在都市军营,课堂在海疆岛礁,部队的政治教育、文化生活步入了一个新天地。目前,南沙守礁官兵可以看到74套清晰的卫星数字电视节目,可以上网看到当天的《解放军报》和《人民海军》报网络版。放眼全军边海防部队,政工网入连队、进班排,政治工作网络化蓬勃兴起,“万里边防一堂课”蔚成景观。 ——北疆戈壁,全军首批数字电影放映设备落户内蒙古军区阿拉善军分区,实现了从胶片时代向数字电影时代的跨越,戍边官兵结束了看电影影片传递周期长、取送困难的历史。国家数字图书馆落户位于神州“北极”的黑龙江省军区某边防团,为官兵带来数据总量近3TB的图书、视频和图片资源,官兵们足不出户就可以每天实时阅读到200余份电子报纸…… 信息化带动机械化,我军建设科学发展的大战略,正一天天在边关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骏马奔驰保边疆》,曾是戍边人最爱唱的一首歌。近年来,一批新型巡逻执勤装备陆续配发万里边关,成为官兵管边控边的得力助手。 初春,被称为“雪海孤岛”的红山嘴边防连再降大雪,但官兵巡逻执勤没有中断。指导员刘占锋告诉记者,上级配发了新型全地形巡逻车、雪地摩托等新装备,5米厚的积雪也挡不住他们。以往骑马需要10个小时到达的点位,现在3个小时就能够到达。 目前,我国边防大部分管段实现了乘车巡逻,边防连队普遍配备了装有无线通信和指挥终端的新式巡逻车。我国边防许多地区已实施直升机巡逻,一些部队还实现了机上视频采集系统与监控中心联网,地面人员的眼睛也能随着直升机飞越万水千山,俯瞰万里边关。2012年3月18日,广州军区某陆航旅两架直升机搭载某海防团官兵在万山群岛海域展开巡逻,开启了我陆航部队执行海防巡逻任务的先例。 从兴凯湖到班公湖,从额尔古纳河到北仑河……一艘艘新型边防船艇陆续服役。目前,我陆军新型边防船艇已经形成一个适应复杂水域、满足不同需要、装备性能优越的兴旺“大家族”。 中印边境班公湖上,某新型边防巡逻艇开创了小型船艇在高海拔低压缺氧条件下高速滑行的先例;中俄界湖兴凯湖上,我军列编的第一艘地效翼飞行器掠水飞行,沈阳军区某巡逻艇大队士官张勇,光荣地成为我军首位地效翼飞行器驾驶员。 信息化让世界更精彩,合着时代节拍,遥远的边关气象万千。10年来,军委、总部大力推进边海防信息化建设,不仅使边海防部队防卫管控能力实现历史性跨越,同时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和创新、文化生活的改善和丰富步入了全新的阶段。 目前,全国边海防地区已铺设边防光缆3万余公里,边防连以上单位和70%的哨所、海防团以上单位以及74%的海防营连接通光缆;边海防团以上单位和大部分边海防连队开通了电话交换网、军事综合信息网和电视电话会议系统3个业务网系。全国边境沿海重点地区100%实现监控系统覆盖。边海防地区建立视频监控站700余套、监控中心近200个,为部队配发北斗导航装备5000余台,大大提高了管边控边能力。 靠奋斗战胜苦,用发展改变难,道不尽万里边关新变迁—— 高山海岛,处处唱响“南泥湾” 万里边关,一个个边防哨所都有自己的名字。抚今追昔,许多名字里蕴含着一种与生俱来的艰辛—— “波林”,藏语为偏僻遥远与世隔绝的地方。 “雀干托盖”,哈萨克语意思是极度缺水的地方。 “哈桑”,蒙语意思是道路狭窄艰险的风口。 “斯姆哈纳”,哈萨克语寓意为“破旧的铁皮房子”…… 如今,这些最初以条件艰苦特点命名的边防连,已经“名不符实”:波林边防连官兵,早就用上了军事综合信息网;雀干托盖边防连,有了一眼日出水量120立方米的水井;哈桑边防连,一条条宽阔的边防巡逻路替代了羊肠小道,巡逻车直达哨所;斯姆哈纳边防连,官兵住上了冬暖夏凉的新式营房。 东海小岛,除湿机、干燥器等设备让雾岛哨兵远离潮湿侵扰;神仙湾哨所,官兵戴上单兵呼吸增氧器,穿上充电保温马甲;喀喇昆仑山,空喀山口哨所使用的“软体太阳能装置”,像帆布一样打开来,太阳一照马上就能有电;大兴安岭军分区北极哨所,哨兵冬季执勤穿上了特制防寒外套靴…… 许许多多情深意长的变化,发生在戍边官兵身上—— “看,我的头发是不是变得乌黑发亮?哨所的水是从半山腰泉眼里通过4级水泵站输送上来的,喝了再不会掉头发了!”初春时节,西藏军区山南军分区某边防团某哨所中士陈建波,端起一杯从饮水机中接的水慢慢品尝。 这位哨长,曾经喝了近6年的雨水。他告诉记者,哨所地处山巅,没有水源,官兵以往长年饮用雨水,头发脱落、指甲凹陷。为了补充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官兵们曾从山下把石头背上哨所,泡在水缸里…… “如今,水缸里的石头不见了。”陈建波开心地说。 保温圈舍内牲畜肥壮,日光温室里蔬菜葱郁,绿色长廊中瓜果满架。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全军边远艰苦地区部队肉、菜自给率不断提高。新疆军区自产蔬菜保障期延长了3个月,西藏军区部队从内地调运干菜和罐头的数量减少了75%。 自2004年全军实施边远艰苦地区部队“菜篮子工程”以来,全军边海防部队副食供应基本实现了“淡季不淡,四季有鲜”。去年,总部还为边海防一线巡逻分队执行任务途中不能回单位就餐的人员,每人每天增补8元伙食费,用于解决边境巡逻人员热食保障难的问题。 火龙果、香蕉、木瓜、提子……种类繁多的新鲜水果,让远离祖国大陆1400多公里的永暑礁官兵乐了。海军借鉴远航食品保存方法,使送上岛礁的水果储存期大大延长。在永暑礁代职的海军某基地干事王鑫兴奋地说:“看来,上礁前专门准备的维生素药片用不上了!” 过去,官兵在高原哨所得了阑尾炎都得过一次“鬼门关”。现在,直升机可快速飞临边防连队,边防一线的远程医疗会诊系统可以直通北京,优质的医疗资源为边防官兵的生命健康撑起了保护伞。800多个远程医学站点,覆盖了从漠河到西沙的边海防部队,大大提高了边海防部队卫勤保障水平。驻喀喇昆仑山和阿里高原的边防部队,已连续20余年没有因急性高原病导致官兵死亡。 从北京到边疆,万水千山暖流奔涌、情深意绵。10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推出了增加基层干部和边海防官兵岗位津贴、调整执行边境巡逻任务人员伙食补助标准、调整边海防干部和士官家属随军政策等改善提高边海防官兵工作与生活保障水平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四总部组成联合工作组奔赴边疆,实地察看边远艰苦地区连队和哨所,仅近5年军委、总部就投入数十亿元用于改善边防一线部队生活设施。而今,边海防部队营房设施基本配套,军需、油料、物资保障有力。全军边海防部队85%的一线连队基本告别吃水、用电、洗澡、看病等难题。 后记 在采写这篇稿件的日子里,有3个细节让记者深受触动,久久难忘。 ——戍边人最懂关爱的温暖。神仙湾哨所的官兵们说,这些年,登上神仙湾的将军们大多是流着眼泪上山,流着眼泪下山。为啥?他们把战士当成了自己的亲人,时刻记挂在心上。他们每来一次,山上的条件就改善一分。他们走后,战士们也常常念叨他们、想念他们,盼着他们下次再来…… ——戍边人最懂祖国的繁荣。乃堆拉哨所的官兵们说,原来的乃堆拉基础设施十分落后。2006年7月6日,乃堆拉山口边贸通道在中断44年后重新开放,公路修上高山之巅,商品柜台琳琅满目,中外游客络绎不绝。站在界碑身边,官兵的胸脯挺得更高了! ——戍边人最懂使命的分量。西藏军区山南军分区某边防团二连班长杨祥国率领的巡逻小分队,依然要走一条这样的巡逻路:中途有200多处危险路段,要翻过3座海拔5000多米的雪山,趟过10余条冰河,跨过8处泥石流冲沟,登上37处断崖、26条悬梯,步行6天5夜才能完成巡逻任务。就在这戍边的10年,杨祥国曾60多次往返在这条160公里长的巡逻路上,47次遇险,身上留下21道伤疤…… 走边关,访官兵,记者感慨万千—— 这10年,边关变化很多。但无论条件怎样改变,边关自然环境的恶劣与险峻无法改变,边防官兵赤心向党的坚定信念始终不渝,卫国戍边的牺牲奉献精神始终不变。 共和国的边关卫士,就像哨所前那亭亭的白杨,沐浴着春晖,坚强地挺立,用年年萌发的新枝绿叶,讲述着春天的故事…… 原文见 http://news.mod.gov.cn/headlines/2012-04/05/content_4356051.htm
个人分类: 国防|1183 次阅读|0 个评论
快速写入多个格式化tiff文件的matlab程序
热度 4 zxczxc0417 2012-3-20 00:11
最近在工作的时候需要在一个tiff文件中写入10000帧以上的内容,以前都是用了matlab自带的imwrite函数,这个函数的优点是现成又好用,可是问题是这个函数的通用性太强,速度慢的要死,即使是个很小的tiff文件也要写上十几分钟,如果又上百个这样的文件,那真是一种煎熬。这个问题主要出在tiff文件的格式本身,tiff文件中yao找到某个帧就必须要从第一帧开始,它的数据结构就像一个链表。详细信息可以参考我的博文之前两个。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一下几种方法: 1. 把u盘上的数据拷贝到计算机的硬盘上 2。在内存中虚拟一个硬盘 3。修改matlab的程序 4。自己编写程序加速 第一种方法很好,能加快不少速度,如果文件的个数不是很多,这个方法还是不错的。不过一个文件也要写上十几分钟,文件越长越大,耗时越多。 第二种方法只能提高一点点,基本没用。不知道为什么,即令人惊讶有令人奇怪。虚拟硬盘的读写速度比普通硬盘要快很多,有兴趣的可以去google一下。我感觉可能还是跟tiff文件的格式有关,也就是说虚拟硬盘和普通硬盘在寻地址方面的速度相当。 第三种方法很难做到,我顺着matlab的函数imwrite顺藤摸瓜一直找下去最后找到了c程序及其dll的库文件,c的脚本文件很大,很复杂,要让我修改那些不是不可能,但是我的感觉是代价会很大。 第三种方法应该说是目前为止我所能找到的最好方法。写一个文件差不多30秒吧,比十几分钟的标准时间算是快多了。 用这种方法的基本思想是,我的文件中每个帧的大小个格式完全一样,所以可以用基本的写文件函数fwrite来操作文件,那样的速度会提高很多。借此机会我也好好学习了一下tiff文件的格式,算是基本上搞懂了。于是乎制作了一个最简单的tiff文件写入函数。这个函数实际上由三个子函数构成: make_tiff_start : 负责tiff文件的开头写入 make_tiff_mid : 负责中间各帧的接入 make_tiff_end : 结尾帧的写入 下面是这三个子函数的matlab代码 ------------------function make_tiff_start----------------- % write a head of tiff file % infile is the input movie file, should be tiff format % outfile is the output tiff file, should be tiff format function make_tiff_start( infile,outfile); fid1 = fopen(infile, 'r'); fid2 = fopen(outfile, 'w'); % write the image file header (IFH) c = fread(fid1, 1,'short'); fwrite(fid2,c,'short'); fwrite(fid2,42,'short'); fwrite(fid2,8,'long'); fclose(fid1); fclose(fid2); ------------------function make_tiff_mid----------------- % x is just read from tiff file % outfile is the file name for output, should be tiff % index_frame is the index number for this frame. you must sequencely input the frames. % That is from 1 to N function make_tiff_mid( x, outfile, index_frame); DirE = struct('tag',{},'type',{},'counts',{},'voffset',{}); = size(x); % ImageWidth ; % kuan du % ImageLength ; % gao du fid2 = fopen(outfile, 'a'); % build the image file directory for new movie direc = 11; DirE(1).tag = 256; DirE(1).type = 3; DirE(1).counts = 1; DirE(1).voffset = ImageWidth; DirE(2).tag = 257; DirE(2).type = 3; DirE(2).counts = 1; DirE(2).voffset = ImageLength; DirE(3).tag = 258; DirE(3).type = 3; DirE(3).counts = 1; DirE(3).voffset = 16; DirE(4).tag = 259; DirE(4).type = 3; DirE(4).counts = 1; DirE(4).voffset = 1; DirE(5).tag = 262; DirE(5).type = 3; DirE(5).counts = 1; DirE(5).voffset = 1; DirE(6).tag = 273; DirE(6).type = 4; DirE(6).counts = 1; DirE(6).voffset = 8; % need modify DirE(7).tag = 277; DirE(7).type = 3; DirE(7).counts = 1; DirE(7).voffset = 1; DirE(8).tag = 278; DirE(8).type = 3; DirE(8).counts = 1; DirE(8).voffset = ImageLength; DirE(9).tag = 279; DirE(9).type = 4; DirE(9).counts = 1; DirE(9).voffset = ImageWidth*ImageLength*2; DirE(10).tag = 284; DirE(10).type = 3; DirE(10).counts = 1; DirE(10).voffset = 1; DirE(11).tag = 296; DirE(11).type = 3; DirE(11).counts = 1; DirE(11).voffset = 3; % read the movie and write to my movie i = index_frame; fwrite(fid2,direc,'short'); DirE(6).voffset = 8 + (i-1) *( 2 + direc*12 + 4 + ImageWidth*ImageLength*2 ) + 2+direc*12+4; for j = 1:direc fwrite(fid2,DirE(j).tag,'short'); fwrite(fid2,DirE(j).type,'short'); fwrite(fid2,DirE(j).counts,'long'); fwrite(fid2,DirE(j).voffset,'long'); end offset_next_IFD = 8+i*( 2 + direc*12 + 4 + ImageWidth*ImageLength*2 ); fwrite(fid2,offset_next_IFD,'long'); % write the data of image fwrite(fid2,x','short'); fclose(fid2); ------------------function make_tiff_end----------------- % input the last frame for tiff file % x, outfile, index_frame have the same meaning in make_tiff_mid function make_tiff_end( x, outfile, index_frame); DirE = struct('tag',{},'type',{},'counts',{},'voffset',{}); = size(x); % ImageWidth ; % kuan du % ImageLength ; % gao du fid2 = fopen(outfile, 'a'); % build the image file directory for new movie direc = 11; DirE(1).tag = 256; DirE(1).type = 3; DirE(1).counts = 1; DirE(1).voffset = ImageWidth; DirE(2).tag = 257; DirE(2).type = 3; DirE(2).counts = 1; DirE(2).voffset = ImageLength; DirE(3).tag = 258; DirE(3).type = 3; DirE(3).counts = 1; DirE(3).voffset = 16; DirE(4).tag = 259; DirE(4).type = 3; DirE(4).counts = 1; DirE(4).voffset = 1; DirE(5).tag = 262; DirE(5).type = 3; DirE(5).counts = 1; DirE(5).voffset = 1; DirE(6).tag = 273; DirE(6).type = 4; DirE(6).counts = 1; DirE(6).voffset = 8; % need modify DirE(7).tag = 277; DirE(7).type = 3; DirE(7).counts = 1; DirE(7).voffset = 1; DirE(8).tag = 278; DirE(8).type = 3; DirE(8).counts = 1; DirE(8).voffset = ImageLength; DirE(9).tag = 279; DirE(9).type = 4; DirE(9).counts = 1; DirE(9).voffset = ImageWidth*ImageLength*2; DirE(10).tag = 284; DirE(10).type = 3; DirE(10).counts = 1; DirE(10).voffset = 1; DirE(11).tag = 296; DirE(11).type = 3; DirE(11).counts = 1; DirE(11).voffset = 3; % read the movie and write to my movie i = index_frame; % write the last one fwrite(fid2,direc,'short'); DirE(6).voffset = 8 + (i-1) *( 2+direc*12+4 + ImageWidth*ImageLength*2 ) + 2+direc*12+4; for j = 1:direc fwrite(fid2,DirE(j).tag,'short'); fwrite(fid2,DirE(j).type,'short'); fwrite(fid2,DirE(j).counts,'long'); fwrite(fid2,DirE(j).voffset,'long'); end offset_next_IFD = 0; fwrite(fid2,offset_next_IFD,'long'); fwrite(fid2,x','short'); fclose(fid2);
个人分类: 天下大事|5475 次阅读|4 个评论
怎样评价一个科技工作者的水平?
热度 1 hdmutong 2012-3-18 21:57
怎样评价一个科技工作者的水平? 刚才看了王修慧老师的博文,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5745do=blogid=548766 摘其一句如下: “一个科学工作者的学术水平不仅仅体现在学术论文上,也不仅仅体现在获批科研项目上(这后者大家更清楚怎么回事儿),更体现在对科研思想的把握上,体现在对未来科学发展的洞察力和睿智的判断力上”。 你是否感觉精辟? 我觉得理论上很精辟,但是实践中不易判断。 对科研思想的把握,对未来科学发展的洞察力和睿智的判断力, 这些东西是怎么体现的呢?
个人分类: 学海泛舟|3701 次阅读|4 个评论
O.国际地质科学发展动向-引自董树文
wzhq20082008 2012-3-13 16:37
O.国际地质科学发展动向-引自董树文
344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2010生命科学十大风云人物
crickxiang 2012-3-13 11:06
科技以人为本,在生命 科学 领域更是如此,每一位科技人物都在推动着生命科学发展的巨轮向前滚动,他们的发现也许带来一个领域的变革,他们的成果也许将改变世界,他们的人生经历也许曾深深的触动你,抑或是你成功的范本,这些弄潮儿的荣辱沉浮为这一领域留下难以磨灭的集体记忆!      继 生物 通与多家网站和学术机构合作成功举办了2007,2008年和2009年十大科技风云人物评选活动之后,这一活动已经成为每年固定的大型网络互动调查活动。在2010年岁末,“赛默飞世尔特约之2010生命科学十大风云人物评选”活动经过两个月的读者投票和参考专家意见,最终已评选出2010年度的十大风云人物,评选结果如下(排名不分先后):   朱健康      今年4月,美国加州大学植物细胞生物学教授朱健康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在美国科学院迄今为止总共2076名院士中,42岁的他是最年轻的一位。同时,他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二位在中国内地接受大学 教育 的美国科学院院士。   裴端卿   iPS技术这颗耀眼的新星发展迅猛,令人欣喜的是,国内这方面的研究不落人后,一些代表性人物更是在iPS技术发展领域获得了许多飞跃性的成果,来自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的裴端卿教授就是其中的耕耘者之一。2010年裴端卿研究组揭示了形成诱导多能干细胞的重编程过程的启始机制,这可以说iPS研究中的一项里程碑成果。   饶毅   回国即出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的饶毅,被认为是新时期归国潮中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今年饶毅与施一公在《Science》杂志发表社论,探讨国内科研经费分配体制,引起了各界的关注,科技部也对此进行了回应。   张学军   这位早年毕业于安徽医科大学,后又扎根于这片热土的科学家在皮肤病遗传学研究领域获得了一项又一项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今年又接连在NatureGenetics等杂志上发表文章,发现了银屑病、白癜风等疾病的易感基因,赶超国际科学发展的步伐。   潘文石   现年73岁的北京大学生命与科学学院潘文石教授在野生动物研究、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作出了许多积极努力与突出贡献,今年荣获了由凤凰卫视等海内外十余家知名华语媒体机构推选的“影响世界华人大奖”......   颜宁   这位清秀的清华女教授2010年获得了多项重要的研究成果,陆续在Nautre,JBC等杂志上发表文章,其中发表在Nature杂志上文章,结构生物学领域公认的重点及难点:膜蛋白的结构生物学研究取得了突出成果。   管坤良   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管坤良教授主要从事细胞生长调控,肿瘤生物学以及神经生物学的信号传导途径等方面的研究,今年在Science杂志发文,在全世界首次发现乙酰化修饰是生物代谢的重要调控手段,为开发调控代谢的药物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包括肿瘤在内的新的治疗手段的发展提供了可能,获得了Science杂志的高度评价。   鲁白   这位神经生物学家早年曾与饶毅教授创办分子和细胞神经生物学戈登会议,与蒲慕明教授等人创建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近年来他辞去了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神经发育研究室主任职位,回国定居,出任中国葛兰素史克研发中心生物学副总裁。今年这位科学家不仅在学术成果方面硕果累累,而且其多篇探讨......   张辰宇   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张辰宇教授研究组2010年获得了miRNAs研究领域的突破性成果——他们发现了miRNAs作为一类全新的、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的信号分子的最新作用,这对于miRNAs,以及信号传导来说意义重大。   许田   早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的许田教授是华人生物界的著名科学家,他曾发明了在全世界果蝇实验室中被广泛使用的镶嵌体分析技术,这篇文章也是遗传学和发育生物学领域被引用最多的文献之一。今年许田教授研究组提出了癌症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突破,改变了传统……   
个人分类: 浙江大学|50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聚焦重庆热点 共话科学发展
whyhoo 2012-3-12 10:49
重庆频道消息 9日,重庆代表团全团会议对外开放。全国人大代表、市委书记薄熙来,全国人大代表、市长黄奇帆与境内外86家媒体的150多名记者,就重庆改革开放、改善民生、缩差共富、民主法治建设等话题,坦诚对话,深入交流。 上午9点,代表团开始审议。黄奇帆、杨庆育、陈万志、韩德云、杨天怡、王越、陈忠林等代表发言,结合重庆实际,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和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10点20分,主持会议的陈存根代表说:“海内外记者朋友非常关心重庆,希望与重庆代表交流,下面就把时间留给记者朋友,欢迎大家提问。”话音刚落,现场记者便踊跃举手,争“抢”话筒。 听说今天的会有四、五百位记者报名采访,可重庆厅只能容纳150多位记者,很抱歉! 看到大家踊跃提问,薄熙来说,看到这么多记者朋友参加重庆团的开放活动,很高兴,感谢大家对重庆的关心!一个地方要发展,总是希望有更多朋友的关注和帮助。这么多记者朋友关心重庆,不仅可以把重庆的信息客观地传递给社会大众,也会给我们带来很多有价值的信息。过去,新闻界的目光更多集中在东部沿海,重庆作为一个西部的山城,直辖以来发展加快,新闻素材也多了起来。听说今天的会有四、五百位记者报名采访,可重庆厅只能容纳150多位记者,很抱歉!不能满足众多记者朋友的要求,但感谢大家对重庆的关心! 简单地说,民主就是要充分尊重大家的意见,法治就是要按规矩办事 中央电视台记者鲁健“眼疾手快”,第一个“抢”到话筒。他说,去年重庆市委专门召开全会,出台了“民主法治15条”,加快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其中在政务公开方面有哪些新举措? 薄熙来说,这些年,重庆市委召开多次全会,先是出台了“民生10条”,接着提出“共富12条”,去年又搞了一个“民主法治15条”。为什么?因为我们一定要走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道路。民主法治的内容很具体,简单地说,民主就是要充分尊重大家的意见,法治就是要按规矩办事。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有所遵循,有所约束,不能随心所欲,更不能肆意妄为。 黄奇帆接过话头说,近年来,重庆出台一系列措施,促进政务公开:一是政府决策程序公开。政府常务会、市长办公会和各种专题会做了哪些决策,确定了什么事项,都向社会公开。二是政府主动向人大、政协通报情况,接受他们的监督。三是政府接受舆论监督。重庆每个月都有新闻发布会,各委办局还有新闻发言人,及时发布各类信息。四是公开项目审批程序。5年来,全市精简审批项目700多项,并对外公示审批程序,让企业、单位和个人一目了然。五是落实行政问责制,问责分七类,都作了制度安排。总之,政府依法行政的要害就是推动政府工作法制化。 5年前的今天,锦涛总书记就是在这里提出了“314”总体部署,为重庆的发展定向导航 人民日报记者关心重庆为贯彻胡锦涛总书记“314”总体部署,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什么进展? 黄奇帆说,锦涛总书记为重庆作出了“314”总体部署,要求我们加快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西部重要的增长极、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同时还对农业、工业、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提出了要求。 5年来,重庆在这几个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从经济中心的角度,去年,我市GDP进入了“万亿俱乐部”,是全国7个GDP过万亿的城市中唯一的内陆城市。经济中心必须是交通枢纽。现在,重庆有8条铁路通向全国,还开通了“渝新欧”欧亚大陆桥,成为联系欧洲与中国的“桥头堡”,从开放的“腹地”变成“前沿”。经济中心还有一个金融中心的概念。现在,我们的银行、证券、保险在中西部地区是最好的,金融聚集辐射能力不断增强。经过5年努力,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已初见雏形。 从增长极来说,最近5年,重庆GDP和工业产值都翻了一番多,GDP增长率始终处在全国的前列,实际利用外资、进出口贸易额等多项经济指标增幅居全国第一,体现了增长极的活跃。 此外,在推进城乡统筹改革中,我们为农村做了5件突破性的事:一是在中西部率先实现了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全覆盖;二是推行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户籍制度改革;三是通过农村的产权制度改革,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四是推动农村“三权”抵押融资贷款;五是努力推动农村流通组织,带动“两翼”增收。总体而言,对“314”总体部署,我们系统落实,全面推进,使之成为重庆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动力。 薄熙来说,5年前的今天,锦涛总书记就是在这里提出了“314”总体部署,为重庆的发展定向导航。刚才奇帆同志对“314”的概念和效用做了系统介绍,很客观。重庆这些年之所以能健康发展,主要得益于两件“法宝”:一是锦涛总书记的“314”总体部署。 二是国务院为重庆量身定制的“3号文件”。从地图上看,重庆虽说是直辖市,其实是个“小省”,还带着14个国家级贫困县和4个市级贫困县。在这种情况下,“314”总体部署和国务院“3号文件”,从战略定位和政策措施上,给了重庆一系列重要支持,为重庆增添了强劲的发展动力。从2007年起,重庆人均GDP一年上一个台阶,由2008年的2000美元,2009年的3000美元,2010年的4000美元,到去年突破5000美元,年均增加1000美元。城乡居民收入也大幅提高,呈现了城乡同步协调发展的局面。重庆人民不会忘记党中央、国务院的大力支持。 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在重庆市委、市府的施政纲领里占有重要位置 重庆是我国第一个把基尼系数纳入政府工作考核指标的城市。新华社记者抓住机会“一探究竟”:这基于什么考虑?与重庆提出的“缩差共富”有什么联系? 薄熙来说,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在重庆市委、市府的施政纲领里占有重要位置。现在,我们的基尼系数已经不低了,在这种情况下,广大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怎么样?作为人民政府,这是我们关心的重中之重。 薄熙来说,关于共同富裕,共产党的领袖们有过很多经典论述:马克思讲,“新社会制度中,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公平分配不管采取什么样的实现形式,都不能偏离共同富裕这一“总趋向”。毛主席在建国之初就指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大家有事做,有饭吃,大家共同富裕”。小平同志反复告诫:“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江泽民、胡锦涛同志也都一再强调,一定要坚持走共同富裕之路。 薄熙来说,共同富裕是我们党的追求,也是几代领导人一以贯之的基本思想。从重庆的实际来看,城乡差距、贫富差距,还有“一圈”和“两翼”之间的区域差距是比较突出的。差距过大不仅影响社会公平,也影响相当一批人的生产积极性。实现了共同富裕,大多数人的生活有改善,对前途有信心,维稳成本也会随之降低。重庆这些年进行了一些探索,把共同富裕作为重要目标,按照几代领导人的教诲,认认真真地落实,取得了一定成果。 黄奇帆说,一个社会有没有做到共同富裕,着重看三件事:一是能不能广泛就业,二是能否解决住房问题,三是社会保障是否健全。这三件事如果基本到位,那么整个社会就比较稳定。用基尼系数衡量贫富差距的状态,是世界通用的办法。重庆既然提出了共同富裕的目标,自然要有具体的量化考核,所以我们也引入了基尼系数。通过去年一年的努力,重庆的基尼系数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我们对走以民生为导向的共富之路,信心更足了。 改善民生,不仅是一大善举,也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是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 重庆的发展让香港紫荆杂志社记者印象深刻。她说,众所周知,这些年通过“五个重庆”、“唱红打黑”,重庆搞得风生水起,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也不断提高,很想了解一下重庆未来发展的愿景。 薄熙来说,正如你所说,这些年我们提出了“五个重庆”的建设,而且每个都和市民生活息息相关。后来又出台了“民生10条”、“共富12条”,这些不仅是给老百姓办实事、做好事,也是发展经济和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我们的体会是,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要同步推进,二者可以兼得。它们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就是科学发展。讲到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的关系,有些同志有个思维“逻辑”,认为总得先把“蛋糕”做大,才谈得上分“蛋糕”;总得把经济发展起来,才有条件考虑分配。这看似有理,但我不是这样理解。只有“蛋糕”分得好,大家才有积极性,“蛋糕”才有条件做大。目前,在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中,投资、出口已经绷得很紧了,今后的发展能否持续,推动消费、启动内需至关重要。如何提高消费水平?改善民生、促进共富是关键。但如果出现两极分化,穷人想消费却缺钱;富人虽然有钱,但人数不多,消费总量有限;这就会遏制社会消费,也会影响经济发展。 薄熙来说,这些年,重庆把做“蛋糕”和分“蛋糕”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改善民生来扩大消费,拉动内需,推动发展,有了一些体会。全市经济健康、快速发展,GDP年均增长15%以上,财政年均增长30%以上。这说明,舍得给老百姓花钱、办事,百姓的幸福指数随之提高,经济也能快速发展,政府也就越有钱。所以,推进共同富裕,扩大中等收入群众的数量,是一个地方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它不仅是一大善举,也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是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 在重庆的共富发展战略中,城乡统筹,解决好“三农”问题,是特别重大的事情 中国改革报记者问,下一步重庆在城乡统筹、缩差共富方面将出台哪些新的政策?重庆老百姓从中会得到什么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黄奇帆说,在重庆的共富发展战略中,城乡统筹,解决好“三农”问题,提高农民的收入,是特别重大的事情。在这方面,我们除了过去几年已经做的事以外,经市委、市政府研究,在“十二五”时期还要重点做好五件事:一是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重庆农民现在一年6000多元的收入,97%是务农收入和财政补贴,财产性收入不到3%,希望2020年以后,农民财产性收入占全部收入的30%。;二是增加农民的金融融通能力,大力开展农村“三权”抵押融资,2010全市农民贷款才30多亿,去年已经发展到180亿,相信今年重庆农户贷款会增加到300亿,2015年争取到1000亿;三是解决好农民的不动产问题,我们希望在五年内进一步改善农村危旧房,过去五年差不多解决了几十万套,今后五年再搞一批,形成2000多个农民新村,使农户的住房得到改善;四是进一步提高农村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水平,现在我们农村的养老、医疗保险已实现全覆盖,但是一个比较低水平的覆盖,现在整个重庆老百姓的养老经费、医疗经费的支出,在1万亿GDP中不到1000亿。一个合理的社会,社会保障支出占GDP的量应该在15%甚至20%左右。五是要持续、稳定地推进农民工户籍制度改革。如果把这五块事做好,相信重庆的农村应该会有好的发展。 农村的“空巢老人”、“留守儿童”,这一老一少都一定要照顾好 针对有记者提出的“留守儿童”状况问题,薄熙来说,重庆有大量壮劳力到沿海打工,年轻人走了,村里留下不少老人,我们称为“空巢老人”,孩子则叫“留守儿童”。这一老一少都一定要照顾好,绝对不能小视。历任市委、市政府都很关心这个问题,作为重点工作,做了不少事。这些年,我们又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推行留守儿童“蛋奶工程”,由政府财政掏钱,保证130万“留守儿童”每人每天喝上牛奶,吃上鸡蛋,还有“营养午餐”。对“空巢老人”,我们也有相应的照顾措施。这些工作是政府理应承担的责任。重庆的未来寄希望于这些孩子,让他们每天都能吃上一顿好饭,再加上精神上的关爱,让他们健康成长,将来就能更好地建设家园。 重庆的政法队伍,百姓是基本满意和拥护的,我也充满信心!绝不能因为个别人、个别事的发生,就否了大家的功绩。 不少媒体对重庆的“打黑除恶”很感兴趣。薄熙来说,“打黑”是必要的,而且要坚持,有黑必打!一定要为广大人民群众,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一个清明的社会环境!我到重庆工作后,接到过不少群众举报,控诉黑恶势力的种种恶行。“打黑”是要碰硬的,是要得罪人的。是装聋作哑,回避矛盾,还是认真对待、敢于碰硬、为人民负责?我们选择的是后者。 薄熙来说,重庆的“打黑除恶”,有中央的大政方针,在市委、市府的领导下,由政法委协调,公、检、法、司加上纪委,多家共同努力。“打黑”之初,我们就提出“七不政策”,即“范围上不缩小、也绝不扩大”,“定性上不压低、也绝不拔高”,要做到“不枉、不纵、不漏”。就是说,一切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严格依法办案。涉及到重大案件,我们还要按照严格的程序,上报最高检察院和法院,重要干部的问题都上报中纪委。“打黑除恶”是为了让全市人民共享太平,为了重庆能有一个清明的发展环境。尽管任何事情都难以做到100%正确,但我们一定要向着100%的目标来努力,要求各级政法部门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把每一个案子都办细办实,办成铁案,经得起历史检验。 薄熙来说,市政府还下了本钱,在主城建了500个交巡警平台,不仅保障了安全,还能及时方便地服务百姓。重庆也被评为全国治安综合治理最好的城市之一,群众满意度逐年提高。如果大家去重庆实地看一看,走在大街上随便拉个市民问一问,你“赞不赞成‘打黑除恶’”啊?你对重庆的社会治安满意吗?相信多数的答案是肯定的。我也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重庆的政法队伍是好的,对广大公安干警,包括检察、法院、司法的广大干部,百姓是基本满意和拥护的,我也充满信心!绝不能因为个别人、个别事的发生,就否了大家的功绩。 虽然有种种风险和阻力,但我们仍要“打黑”,要向人民负责。 有记者问到薄书记对打黑是否有压力。薄熙来说,对于“打黑除恶”的复杂性,我们一开始就有思想准备。“打黑”势必触及一些人的利益,外界也会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已经进入黑恶集团的那些人,社会联系还蛮广泛的,有些人还会造舆论。虽然有种种风险和阻力,但我们仍要“打黑”,要向人民负责。我听说有人正给重庆“泼脏水”,包括给我本人,造谣说我儿子开了什么“红色法拉利”,完全是无稽之谈!我的夫人开来,师从于我国著名法学家王铁崖大教授,20年前就是个很成功的律师了,但她担心有人造谣生事,早早就关掉了正办得红红火火的律师事务所。这么多年来,就是看看书,搞些艺术,做做家务,默默地陪伴着我。对她做出的牺牲,我十分感动,也很歉疚。 报刊、电视是广大群众的教科书,每天都在影响着市民的精神世界 中国青年报社记者说,从去年3月起,重庆卫视进行了改版,禁止插播商业广告。一年时间过去了,效果如何?听说对收视率有一些影响,能够长期坚持吗? 薄熙来说,重庆卫视改版,取消媚俗的娱乐节目,黄金时段不播电视剧,停播商业广告等措施,短期内对收视率会有一些影响。去年,重庆多项指标位居全国前列,但卫视的收视率只排在全国中等水平。但我认为这样做没有错,要坚定信心走下去。为什么?因为报刊也好,电视也好,除了提供信息,它们还是广大群众的教科书,每天都在影响着市民的精神世界,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城市的精气神!这种作用潜移默化,给人的印象日积月累,有些还终生难忘。现在不少人有个习惯,有空就打开电视,边干事边看电视。我们的电视不只是满足大家的娱乐和商业需求,还要给群众提供有价值的思想和知识,要自觉地传承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传播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从而增强人民群众的精神力量和开创能力。要传承、要传播,就得有版面、有时段,重庆卫视的改版,就是把传播先进文化摆在了特别重要的位置。相信随着节目质量的不断提高,重庆卫视会得到越来越多观众的喜爱。现在就有些朋友告诉我,他们已形成锁定重庆卫视的习惯。 薄熙来说,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其中一个就是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些年,重庆除了卫视改版,还开展了“唱读讲传”活动,即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经过几年努力,活动搞得红红火火,百姓踊跃参与,令人振奋。重庆不少中小学生已经能把大段的诗文,比如岳飞的《满江红》、王勃的《滕王阁序》、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从头到尾背下来,一气呵成,不卡一点壳儿。前不久,重庆组织了一次“唱读讲传进香江”活动,也得到了香港广大市民的欢迎。“唱读讲传”已经成为重庆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 这些政策是持续发酵,不是给一笔钱用完算数,在今后十年、二十年会持续发挥作用 经济日报和中国经济网记者说,3年前,国务院为重庆出台了“3号文件”,最近几年重庆经济增速很快,这与“3号文件”有没有关系?这种高速增长的速度,能否持续下去? 黄奇帆说,国务院给我们的“3号文件”,有12条干货,含金量极高。我们当时算了一下,这些含金量极高的政策,如果用十年时间实现的话,差不多有六七千亿元。现在可以向大家宣布,这12条政策已全部不折不扣地操作到位。国务院发了文以后,国家发改委五六十个部门都跟重庆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15%所得税,现在已经在实施;三峡库区1240亿后扶资金,重庆涉及1000亿;保税区和两江新区也已经到位;还成立了七个交易所。这些都对重庆经济高速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奠基作用。两江新区不叫特区,不特而特,特中有特,比特区还特,给我们带来巨大动力。两个保税区带动了1亿台笔记本电脑、3000万台打印机、5000万台监视器的生产。如果说没有国务院的这些政策,我们许多亮丽的指标是出不来的。这些政策是持续发酵,不是给一笔钱用完算数,在今后十年、二十年会持续发挥作用。 “走出去”天高地广,大有可为,可以成为新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一招好棋 这些年,重庆“走出去”异军突起,引起广泛关注。中国日报记者问,重庆作为山城,在“走出去”方面,相较于其他城市有哪些优势,又有哪些短板? 薄熙来说,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引进来”取得了巨大成绩,但“走出去”却比较少。我在商务部工作期间,国务院就有要求,积极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当时,中国外汇储备刚过万亿美元,一些经济界的朋友就强烈表示,“走出去”对中国既有条件,更有必要。国务院十分重视,还曾出台了具体政策。现在,我国外汇储备已经超过3万亿美元了,这么大的外汇储备,如何更合理地使用,自然要高度重视。“走出去”可以成为新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一招好棋。 薄熙来说,重庆连续两年对外投资50多亿美元,对市政府这方面的工作,市委高度评价。我们在巴西买地种大豆,收获后一船一船拉回国内,有效地满足了内需;还在澳大利亚的铁矿、圭亚那的铝矾土矿方面签了合同,为重庆的企业发展提供了资源,都取得了成功。一些地方比较重视“引进来”,总认为把钱拿到家,把项目摆在家门口,心里才踏实。其实,“走出去”天高地广,大有可为。这些年,重庆也注意“引进来”,当年实际利用外资由2007年的10亿美元,上升到去年的106亿美元。我们既要“引进来”,又要“走出去”,实现“有进有出”的双向开放,使对外开放的路子越走越宽。 老话讲,“30年河东,30年河西”,未来30年,相信西部会有更大作为。 去年成渝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四川日报记者十分关心成渝合作,希望了解重庆将如何推进成渝合作,又将如何面对两地之间的竞争? 薄熙来说,我们在中学地理课上就知道,巴蜀古来是一家,成渝两地血脉相连,有着天然的亲情和历史的联系。最近几年,四川发展很成功,很多经验值得重庆学习。重庆也愿意和成都及四川各市更好地合作。实际上,今后成渝之间合作的领域和项目会越来越多。老话讲,“30年河东,30年河西”,改革开放头30年,东部沿海地区一路高歌猛进,取得很大成绩;未来30年,相信西部会有更大作为。而在西部,川渝两省市人口众多,又有了相当的经济基础和人才条件,互利合作,加快发展是大势所趋,也完全符合国家的发展战略。 农民工户籍制度改革做好了,有利于城乡统筹,有利于农民工群体发展,有利于城市经济启动内需,也有利于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 重庆正在推动的户籍制度改革,是农民日报记者的关注焦点。他的问题很具“挑战性”:重庆提出到2020年实现1000万农民工转户。有人置疑,重庆作为西部城市能否承载?如何维护转户农民的利益? 黄奇帆说,关于户籍制度改革问题,过去一年多,重庆实现322万农村居民转户,把过去十年的历史欠帐还了一下。过去十年,我们形成850万农民工,其中400万在沿海,450万在重庆。他们已经在城里工作三五年,也愿意在城里落户,如果不给他们城市居民同等待遇,比如他们小孩在城里出生,到15岁读书要付择校费,考大学要回农村,是不合理的一种规定,将影响农民工的生活待遇。把他们就地落户,是我们在还欠账。过去一年多,我们把历史积沉的问题基本解决,今后是常规的、持续的、制度化的安排,估计每年有50万左右,到2015年估计还会转200万,“十二五”期间能转500万,“十三五”期间还会有两三百万。这样,到2020年,重庆的城市人口将增加到2000多万。 黄奇帆说,重庆的户籍制度改革,不是农民到市民简单的身份转化,而是在城市化、工业化过程中,这些人在城里找到了工作,城市需要他们才转的。所以,我们转1000万农民工,不用担心有没有那么多工作岗位,这些转户农民原先就有工作岗位,还在城里工作了三五年,应该落户,也需要落户。农民工转户的确有成本问题。一般来说,在重庆,一个农民工转户至少需要十几万元,沿海可能还要更高。我们一年多转了320多万人,就需要4000亿的投入,好像是个天文数字。但是做事不能囫囵吞枣,不能只算大账,搞官僚主义。这个事情一分为三,政府、企业、社会各需要承担一块儿。而且,承担的数字不是一年到位,是15年到20年。比如养老保险是缴交15年的过程,如果一分为15年,或者20年的时候,实际上企业承担的一千几百亿,就变成一年100亿。而这个成本,不管从道德上、法制上,都该让企业承担,所以重庆政府执行这个制度的时候,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基本没有意见,很好地在实施。将农民工户籍制度改革做好了,有利于城乡统筹,有利于农民工群体发展,有利于城市经济启动内需,也有利于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 房产税是一种直接税,是调控房地产的一个重要手段;今后如果房产税普遍推开,我国间接税和直接税两个税种会此消彼长,发生结构转换,最后实现总量平衡 去年,重庆和上海在全国率先试点征收房产税,如今一年多过去了,试点效果究竟如何?房产税的税基、税率今后会不会调整?新华社记者就这个社会关注的热点提问。 黄奇帆说,说到房产税,大家首先要确定这个税种的性质,它是一种直接税、资本税,是一种对财富拥有者持续征收的税,如果财富增值一倍,税收也会增加一倍,而且它对财富的闲置也会是种约束,所以对房地产调控一定是有作用的。当然房地产调控不是靠一个措施能解决的,房地产还是商品、金融品、不动产,需要综合利用供求、地价、金融等多种经济杠杆来调控。 黄奇帆说,房产税这个税种起步小,但年年都要征收,日积月累,一二十年后会形成很大的规模。美国50个州的州税,1/3是物业税收来的,而目前我国地方税1/3来自房地产方面的间接税,包括交易税、契税、营业税、所得税、增值税等。今后,如果房产税征收普遍推开,我国间接税和直接税两个税种会此消彼长,发生结构转换,最后实现总量平衡。 黄奇帆说,去年,重庆开始征收房产税,征收对象有3000多幢别墅、7000多套高级公寓,占重庆商品房总量的10%左右。我们在10月份集中征收,征收对象 97%交了税,收了差不多1个亿,说明大家对房产税总体上是能够接受的。至于重庆现在征收的房产税税率税基会不会调整,要在试点取得经验后进行总结。我们现在还没有考虑这件事。 重庆正努力提高广大市民的思想文化素质,这是发展的后劲,因为有文化的市民是更高的生产力 3个小时很快过去了,不少没“抢”到话筒的记者,还纷纷举手要求提问,现场气氛十分热烈。 结束前,薄熙来说,任何一个地方的发展,都是积少成多,不断打基础、上台阶的过程。重庆能有今天的发展势头,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的大力支持,得益于德邻、海清、国强、叙定、镇东、汪洋、鸿举等直辖以来历任书记、市长的努力,也得益于这些年来几大班子全力以赴、精益求精的工作,还有老同志的充分理解和大力支持。通过多年的改革开放,重庆正走上优质高效发展之路,社会日趋稳定,就像国强书记讲过的,全市广大干部群众要心齐气顺,风正劲足,越干越有信心,人民群众也得到更多实惠。重庆的实践证明,西部也可以实现大开放、大发展,而且有些指标还可能在全国领先。 薄熙来说,近来不少朋友一提重庆,往往就是“唱红打黑”。为了重庆风正劲足,这两件事没错,还要坚持。同时,重庆也在全力推进改革开放,并已做了大量工作,比如户籍制度改革、公租房建设、发展微型企业等多个方面。我们坚持走民生导向的共富之路,同步推进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重庆正努力提高广大市民的思想文化素质,这是发展的后劲,因为有文化的市民是更高的生产力。希望媒体的朋友们继续关注重庆,也欢迎大家有机会到重庆去。不管对重庆有什么想法、看法,都希望大家提出来,以促进我们的思考,激发我们的思想活力。 原文见 http://chongqing.zaobao.com/2012/03/content_13745126.htm
个人分类: 政治|89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314”总体部署引领重庆科学发展
whyhoo 2012-3-9 13:11
重庆频道消息 5年前的3月8日,参加全国“两会”重庆代表团讨论的胡锦涛总书记,作出“314”总体部署,为重庆发展导航定向。 这是重庆科学发展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 “314”总体部署,寄托着党中央对重庆的殷殷厚望,将重庆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要求重庆加快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314”总体部署,绝不是简单的数字组合,它既彰显科学的执政理念,又有科学的制度安排,要求重庆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探索创新转型的发展方式,寻求资源要素的优化组合,在跨越式发展中,实现“加快”和“率先”的目标。它本身就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活的灵魂”,追求的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这是重庆战略转型的重大历史机遇。 重庆市情特殊,历史欠账太多,特别是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融为一体,城乡二元结构异常突出,老工业城市要调整结构、升级改造,落后的乡村要脱贫致富,“后三峡时代”移民遗留问题仍需关注解决……重庆好似中国的缩影,解决重庆的问题,实现科学发展,就是为中国新一轮的改革开放探路。 2007年,适逢直辖十周年的重庆,经过“打基础、建平台、增后劲”,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处在发展的关键时刻,面临着“未来向何处去”的重要选择。此时,来自中央的顶层设计——“314”总体部署,在巴渝大地上矗立起一座灯塔,为重庆的未来发展指明航向。随后,国务院为重庆量身定制的3号文件,批准重庆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给予了重庆国家层面的强力支持,赋予先行先试的权利,为重庆的战略转型、加快发展搭建起一个宽广平台。 市委书记薄熙来曾形象地比喻,“314”总体部署,是胡锦涛总书记为重庆特制的符合国家标准的尺子。用这把尺子量,就能将重庆置于国家发展的大局来定位,我们就会有前所未有的使命感和紧迫感,因为“314”总体部署是科学的、具体的,而且要求高、任务实,是国家战略,必须完成。 依循科学发展的路径,重庆历经5年奋斗,“314”总体部署各项任务都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并催生了民生导向、缩差共富的“重庆实践”。 “314”总体部署,体现着党中央对重庆发展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和科学发展的殷切期望。 重庆要完成“314”总体部署赋予的重大使命和艰巨任务,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不仅要有科学发展的世界观,更要掌握科学发展的方法论。“重庆实践”,就是对“314”总体部署不折不扣的贯彻落实,是重庆在创新探索中走出的一条民生导向、共富发展的新路子。 5年来,重庆市委、市政府按照“314”总体部署的要求,紧密结合重庆实际,“五个指头”一齐使力、协调发力,着力创新突破,以开放促开发、以改革促发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加快”、“率先”之势。去年,重庆的GDP迈进“万亿元俱乐部”,多项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全国前列。重庆经济对外的吸引力和辐射力大大增强,周边省区市在经济上主动融入“重庆都市圈”。农民工户籍制度改革,成为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破冰之举”,“三权抵押”解决了农民融资难问题。“圈翼”发展战略加速推进,实施“两翼”农户万元增收计划,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力度,既做大了“一圈”,又带动了渝东北、渝东南“两翼”发展。我市出台的“民生10条”、“共富12条”、“民主法治15条”等,更是强有力地促进经济增长与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探索出了一条民生导向、共富发展的新路子。今日之重庆,犹如凤凰涅磐,展翅飞翔。 “314”总体部署,必将继续指引重庆未来的科学发展。 回眸过去,是为了放眼未来。全面完成“314”总体部署,重庆任重道远。 “314”总体部署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全面落实“314”总体部署,要把“顶层设计”与“底层执行”有机统一起来,选准关键点,找准切入点,抓好着力点,做大增长点,实施超常规发展战略,以局部突破带动整体发展,以创新思维带动发展转型。 我们要以“314”总体部署为总纲,以敢想敢闯敢试的大无畏精神,全方位、宽领域、纵深化推进重庆的各项改革,妥善处理好当前与长远、质量与数量、速度与效益、发展与民生的辨证关系,努力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我们要按照小平同志“共富论”的要求,在推进“城市化、工业化、城乡统筹一体化”的总体发展战略中,深入推进“缩差共富”的改革试验,破解这道世界级难题;要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实现“国资增值与藏富于民携手并进”;要继续推进农民工户籍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城乡统筹一体发展;要继续完善住房供给“双轨制”,大规模建设公租房,让“居者有其屋”;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交易市场,实现土地资源的有效配置;要继续推行林地、宅基地、承包地“三权”抵押贷款,提高农民的财产性收入;要大力扶持发展微企,引入国资“社会分红”的创新机制。 温总理说:“目标不是决定一切的,但是它就像一艘航船中的罗盘一样,如果一艘航行中的船没有罗盘,它就不知道朝什么方向航行,什么时间到达。有一句谚语:这样的船只有逆风不会有顺风。”“314”总体部署,就是重庆发展的罗盘,将伴随着重庆发展的全航程。我们当不负重望,沿着“314”总体部署指引的航道,劈波斩浪,攻坚克难,昂首前行,率先抵达全面小康社会的彼岸! 原文见 http://chongqing.zaobao.com/2012/03/content_13654379.htm
个人分类: 政治|90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深情厚爱铸长城——党中央中央军委推进部队基层建设科学发展纪实
whyhoo 2012-3-8 10:17
基层连着中南海,党的关怀暖军心。   从用党的创新理论建连育人到改善官兵工作学习生活条件,从推进基层建设全面进步到激励官兵成长成才……党中央、中央军委高度重视部队基层建设,推动基层建设不断适应新形势、迈上新台阶。   春节前后,军队媒体“新春走基层”采访小分队走进大江南北的座座军营。记者欣喜地看到,在党中央、中央军委的关心和关怀下,基层部队基础设施建设和物质文化生活条件发生了显著变化。来自中南海的滚滚暖流,使全军官兵倍感温暖、备受鼓舞,高举旗帜、听党指挥、履行使命的信念更加坚定,爱军精武、奉献军营、建功立业的热情空前高涨。    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  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   ——党中央、中央军委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引领部队基层建设方向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人民军队建设和发展的历史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当今世界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国际政治和思想文化领域斗争更加激烈;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际国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把思想政治建设抓得更加科学、扎实、有效,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确保我军始终成为党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确保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确保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成为必须着力解决的时代课题。   2007年年初,北国春城,天寒地冻。正在吉林考察工作的胡锦涛主席,来到以学理论闻名全军全国的沈阳军区某部“红九连”。在与官兵交谈中,他仔细询问连队党的创新理论学习情况,叮嘱连队干部继承和发扬学理论的光荣传统,用理论学习成果建连育人……   在基层连队、在领导机关、在军队的重要会议上,胡锦涛主席反复强调,要坚持不懈地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军,不断强化军魂意识,确保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人民军队生命之所系、力量之所在。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官兵、铸牢军魂,是人民军队历经风浪不迷航的根本保证。党中央、中央军委对军队理论武装工作始终高度重视,党的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军队的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   从修订颁布《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条例》,到修订《军队基层建设纲要》;从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到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从深入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到抓好“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当优秀共产党员”活动……党中央、中央军委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都向着一个中心目标聚焦——确保部队建设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官兵正确的人生航向,打牢官兵高举旗帜、听党指挥、履行使命的思想政治基础。   按照党中央、中央军委的决策部署,全军部队10多万个党组织、百万余名党员紧紧围绕“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履行使命见成效”的总要求,全面展开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让理论走进官兵、让官兵掌握理论。近5年来,全军军以上单位举办理论培训班5000多期,团以上领导干部轮训率在92%以上,领导干部为部队作辅导报告8万余场次……   今天,科学发展观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的重要指导方针地位更加牢固,科学发展成为国防和军队建设牢牢把握的主题。   核心价值观是一支军队具有强大战斗力、有效履行使命任务的力量源泉,是广大官兵的根本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2008年12月,胡锦涛主席将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精辟概括为——“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   一个月后,胡锦涛主席来到北京军区某部二营四连的战士宿舍。在详细询问战士们工作、学习和生活情况后,他对大家说,培育好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不仅对于部队建设有长远意义,而且对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进步也非常重要。他勉励大家:在部队日常的学习、工作、训练和生活当中,认真地实践、自觉地培养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使之成为我们每个人思想和行动的指南。   如春风劲吹,似春潮涌动。全军各级坚持把学习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作为重大战略任务和重要基础工程、灵魂工程,大事大抓,强势推进;广大官兵坚决响应,积极践行,座座军营呈现出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火热图景。   武警驻河北某部4连是一个有着光荣历史的英雄连队,在70多年的战斗历程中,形成了“无坚不摧”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近年来,连队党支部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建连育人,加强全面建设,连队先后多次立功受奖,被武警部队授予“基层建设标兵连”荣誉称号。   2011年农历大年三十,正在河北保定考察工作、看望慰问群众的胡锦涛主席,专程到4连同官兵们一道过年。在观看了战士们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后,胡锦涛主席与大家围坐在一起包饺子、拉家常。   胡锦涛主席语重心长地说,部队是一所大学校,大家要珍惜大好时光,立足本职岗位,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学科技、学管理,努力把自己锻炼成为国家和军队需要的有用人才。他希望大家牢记使命责任,自觉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积极投身现代化武警部队建设实践,努力做思想政治过硬、军事技术精湛、作风纪律严明、完成任务出色的党和人民忠诚卫士……   凝神聚气铸军魂。在军事斗争准备前沿,在国防科研与军事理论研究高地,在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一线,在保卫祖国安全的每一个岗位,“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已深深融入官兵血脉,形成坚定信念,化作人生追求……    开展学习成才活动 提升官兵全面素质   ——党中央、中央军委始终把官兵成长成才摆在部队建设突出位置   2010年1月26日,正在陕西考察工作的胡锦涛主席专程来到兰州军区某部,看望慰问基层官兵。   新兵到部队后,训练、学习、生活怎样?走进训练场,胡锦涛主席一边观看新兵队列训练,一边听取部队领导对新兵情况的介绍。他勉励新兵们,在部队更好地成长,做到勤奋学习、刻苦训练、遵守纪律、团结友爱,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军人。   在刚刚被中央军委授予“科学发展好九连”荣誉称号的三营九连,胡锦涛主席充满深情地说:部队既是一个大熔炉,又是一个大学校。我们讲大熔炉,就是要使官兵得到全面锻炼和提高。作为大学校来讲,就是要使官兵学到更多的理论知识,实现全面发展……   在2005年年底军队一次重要会议上,胡锦涛主席明确提出:“要努力促进和实现官兵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官兵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军事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一代革命军人。”使官兵得到全面锻炼,实现全面发展——这是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因素,也是广大官兵的切身利益所在。   在党中央、中央军委倡导下,全军各级把推动部队建设与提高官兵素质、促进全面发展统一起来,采取一系列举措,开展学习成才、争当新一代革命军人活动,为官兵成长成才创造良好条件——   针对官兵成分结构新变化,各级把抓好在职科学文化教育作为促进官兵成长成才的重要渠道。2006年以来,全军部队有近25万名官兵参加了军队高等教育自学考试,12万多人取得本科学历,1.9万余人取得学士学位。   着眼培养军地两用人才,各级共开办计算机、军事高科技知识等各类培训班1.2万多个,近80万名官兵掌握了一门以上专业知识和技能。依托中央电大建立士官远程教学培训站点近700个,形成基本覆盖全军的远程教育体系。   与建设信息化军队的步伐相适应,基层部队的学习和教育也插上了信息化翅膀。目前,全军政工网联通全军100%的师级以上单位、95%的旅团级单位和85%以上的建制营连……形成了上联总部、下通基层,全军各大单位互联互通的网络系统。   良好的身体心理素质,是官兵立身做人、成长进步的必要基础,党中央、中央军委把心理服务作为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重要环节。   2008年5月,面对突如其来的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13万子弟兵奔赴灾区,打响了一场又一场拯救生命的战斗。在大灾大难面前,一些年轻官兵见到以往未曾见过的惨烈场景,心情一时难以平静。了解到这一情况后,胡锦涛主席立即要求各级有针对性地帮助官兵解除思想负担,减轻心理压力,医治身体疾患,使他们精神饱满地投入工作……   响应党中央、中央军委的号召,一支支心理服务小分队迅速奔赴灾区,深入救灾一线开展心理服务。以此为发轫,全军各级认真贯彻胡锦涛主席重要指示精神,对开展心理服务工作展开一系列探索。四总部联合下发《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军队心理服务工作的意见》,总政召开全军心理服务工作座谈会,进一步推动和加强军队心理服务工作。目前,全军医院、疗养院等卫生机构共开设心理科或心理门诊258个、心理咨询站(室)1510个,建制团以上单位普遍开设心理咨询室,全军二级心理咨询师达2100多人……   人才是建军之本,成才为官兵所需。近10年来,党中央、中央军委在提高官兵素质上倾注了大量心血。全军各级不断加大人才建设投入,累计投入23.5亿元,为部队建设聚才育才、官兵岗位成才创造良好条件。坚强有力的举措,不断推动着基层官兵成长进步、全面发展。    关心官兵切身利益 解除官兵后顾之忧   ——党中央、中央军委千方百计改善基层部队物质文化生活条件   2012年春节前夕,因大雪封山,阿里军分区62名准备探亲休假官兵无法成行。他们当中,有3人妻子即将分娩,两人父母正在医院等待手术,1人患病急需治疗。   戍边官兵的困难牵动着军委、总部和部队各级首长的心。   兰州军区将这一情况上报后,总部有关部门连夜召开会议,迅即作出安排。1月16日,62名官兵乘上为他们安排的民航专机,踏上了与亲人团聚的旅途。   官兵利益,枝叶关情。从吃饭穿衣到住房出行,从用水用电到生活设施,党中央、中央军委样样牵挂在心。这几年,军委、总部先后启动实施了一系列惠及基层官兵的暖心工程。   ——军服是军人身份的重要标志,也是凝聚军心士气的重要因素。从2007年7月起,全军官兵陆续穿上了07式军服。这次换装在我军历史上规模最大最系统,共涉及礼服、常服、作训服和标志服饰4个系列700多个品种。也正是在这次换装中,全军军官第一次配发了礼服,第一次实行礼服“单量单裁”、常服“单量套裁”。   从增加翘度、更显挺拔的大檐帽,到采用猎装式的春秋常服,再到军官胸前的姓名牌、胸标和级别资历章,军人职业特点和人文关怀体现在新式军服的一处处细节设计之中……   ——餐桌连着官兵的幸福指数,连着部队战斗力的生成。适应军队现代化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需要,军委、总部不断提升官兵饮食品质,出台新的食物定量标准,食物品种由11类增到13类,并增加牛奶、水果等食物品种,动物性蛋白质由26%提高到41%,调整提高米面供应质量等级,全军官兵吃上国家粮食标准最高质量等级的米面油豆。   ——安居方能乐业,宜居才能兴业。全军各级多方筹措资金改善营院环境,建成了一大批功能配套、安全防护、信息智能、生态低碳、军营文化特色鲜明的现代营房,较好地满足了官兵训练、工作、学习和生活需求。   2011年3月,国务院、中央军委根据国家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发展形势,对军人家属随军政策作出重大调整,全军符合家属随军条件的干部士官新增近10万人。军委、总部同步出台一系列配套保障措施,启动新增家属随军人员公寓住房建设,力争用3年时间整建制、分批次解决新增家属随军人员住房问题。   ——改善基层部队医疗条件,保持官兵身体健康。在党中央、中央军委的高度关注下,全军各级加速推进医疗保障信息化进程,远程医疗系统把全军各级医院和基层卫生机构连在了一起,确保患病官兵即便身处边防哨卡都能在第一时间得到专家诊治。针对部队医疗保障需求不断增加、医疗消耗逐年增大的实际,全军卫生系统统一提高了医疗保障标准,普通士兵人员标准近5年增长30%,保障用药品种扩大到2135种,首次制定了医用耗材保障目录702种。   ——工资津贴是官兵基本的生活保障,也是军人共享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重要体现。在集中财力保障军事斗争准备的同时,参照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党中央、中央军委决策调整改革军队工资制度,全军官兵工资收入水平随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明显提高。   ——适应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要求,军队逐步建立起以军人伤亡保险、军人退役医疗保险和未就业随军配偶社会保险为基础的军人保险保障体系。开展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帮助他们提高就业本领,被誉为利国利军利民的时代创举。妥善做好伤病残军人退役安置工作,提高优抚对象生活保障水平,制定军人子女教育优待办法……一系列举措的实施,解除了官兵的后顾之忧,极大地增强了全军官兵的荣誉感、自豪感。   北京到神仙湾的距离,从来没有如此的近。   2009年1月21日,农历腊月二十六。在总参某通信团长途电话站看望慰问官兵的胡锦涛主席,专门要通了神仙湾哨所的电话。   当得知海拔5380米高的哨所上,氧气已接到了班里、通到了床头,边防官兵的指甲不再凹陷了,嘴唇也不发紫了,过年还能吃上饺子、新鲜蔬菜和水果,胡锦涛主席十分欣慰。   神仙湾哨所的变迁,是全军基层部队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发生显著变化的一个缩影。像神仙湾哨所一样,全军90%的基层连队已经告别吃水、用电、洗澡、取暖和看病难等“老大难”问题。   2011年年初,一则喜讯从边关传来——连接西藏墨脱边防连等几个偏远地区边防连队的光缆传输系统工程完工,全军边防部队连以上单位全部联通光缆。   以人为本暖兵心。党中央、中央军委的深情关爱,不仅增添了绿色军营的吸引力、凝聚力,也为绿色军营带来了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推进基层建设全面进步 有效履行我军历史使命   ——党中央、中央军委的深情厚爱化作推动部队建设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   2010年3月,北京处处涌动着春的气息。   3月12日上午,胡锦涛主席在出席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后,亲切会见了部分来自基层和一线专业技术岗位的代表,与大家倾心交谈,互致问候。   走到白永会代表跟前时,胡锦涛主席紧紧地握着他的手:“这是我们再次见面。”   2006年9月,胡锦涛主席视察霍尔果斯边防连,时任连队指导员的白永会曾向胡锦涛主席汇报过连队建设情况。此次临来北京开会前,边防连官兵特意嘱咐他见到胡锦涛主席时,一定要代他们问好。   听到来自基层官兵的消息,胡锦涛主席动情地说:“你们守卫在祖国的西北边防,条件艰苦、任务繁重,很辛苦。请转达我对全体戍边官兵的亲切问候。”   连续多年,胡锦涛主席在出席全国人大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后,都要同来自基层部队的代表交流,询问了解他们的工作情况和部队建设情况。   又是一年春来到。2011年3月12日,胡锦涛主席又一次来到军队基层人大代表中间。   当马瑞奇代表向胡锦涛主席报告所在单位先后4次被上级评为基层建设标兵单位、党支部被表彰为全军先进基层党组织时,胡锦涛主席语重心长地勉励他——   基层是部队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任何时候都要抓紧抓实抓好。希望你们深入贯彻落实《军队基层建设纲要》,不断推动基层建设全面进步和官兵全面发展……   亲切的关怀、殷切的嘱托,铭刻在代表们的心里,传递到万里边关,激发起广大官兵无私奉献、卫国戍边的豪情壮志——   在黑龙江畔,边防战士邰忠利勇救落水群众而献出年轻生命的动人故事,被边疆军民广为传扬;在西沙和南沙,长期坚守在“高温、高湿、高盐”环境中的守备官兵,在岛礁上刻下了忠于祖国、不辱使命的铮铮誓言;在平均海拔4500米的西藏那曲,瘦弱的女军医彭燕坚守高原12年,走遍那曲所有牧民聚居区,义务巡诊25000多人次,挽救危重病人42名……   亲切的关怀、殷切的嘱托,铭刻在代表们的心里,传递到全军和武警部队,凝聚成广大官兵推动部队建设科学发展的不竭动力——   按照《军队基层建设纲要》的要求,全面搞建设、扎实打基础、反复抓落实,全军部队基层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仅最近4年,就涌现出4万多个基层建设先进单位、130多万名“优秀士兵”,英雄模范层出不穷……   从一名大学生成长为新一代试飞英雄,空军某试飞团副团长李中华把勇敢者的足迹留在了蓝天上:试飞3个机种26个机型,安全飞行2250小时,成功处置15次空中险情……   2006年3月25日,胡锦涛主席在视察空军某部时亲切会见了这位一次次征服飞行禁区的试飞勇士,称赞他说:“你不愧是思想、技术双过硬的新型高素质试飞员,不愧是我军飞行员的优秀代表。特别是你牢记使命、为国奉献的政治觉悟,爱岗敬业、刻苦钻研的进取精神,临危不惧、勇攀高峰的英雄气概,值得全军学习。”   3个月后,李中华与来自全军和武警部队的9名战友一起,站在了首届全军青年十大爱军精武标兵的领奖台上。闪耀在他们胸前的,是胡锦涛主席亲笔题写章名的“爱军精武标兵”奖章……   和李中华一样,方永刚、向南林、刘义权、武文斌、何祥美、江汉刚、庄仕华等一大批英雄模范人物闪耀在时代的星空,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官兵爱岗敬业、献身使命的热情。   从金戈铁马的沙场演兵到特殊战场的反恐维稳,从风雪边关的默默戍守到走出国门的远洋护航……全军和武警部队以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为主线,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全面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提供强大的力量支撑。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我们的队伍向太阳——新中国成立以来国防和军队建设成就展》在这里举行。   在“军事过硬 钢铁长城”展厅内,一张巨幅中国电子地图边缘上3个正在缓缓移动的“小红点”,吸引了前来参观的军委领导同志的目光。当得知,这3个“小红点”分别代表着内蒙古军区满都拉边防连、新疆军区阿拉山口边防连以及福建省军区某部3支正在执行边海防巡逻任务的小分队时,军委领导同志露出了赞许的笑容……   深情厚爱铸长城。在卫国戍边的战位哨卡,在波浪翻卷的湛蓝海疆,在广袤无垠的万里长空,在环境恶劣的大漠深山,在执勤维稳的任务一线……全军将士正在把对党和人民的赤诚丹心,化作共和国坚不可摧的钢铁屏障。 原文见 http://www.qstheory.cn/yw/201203/t20120308_143869.htm
个人分类: 国防|1108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需要开启政治普选的漫长之旅:代表能代表谁
Zhanglincn 2012-3-4 03:58
科学需要开启政治普选的漫长之旅:代表能代表谁
科学的发展有其基本的规律,其运作机制非常明显(理论创新-技术实现-经济投资-市场利润-反馈投资-理论创新-....),所以科学的进步和创新不会随着时间而停止和改变,只要某个社会体系不出现动荡,这个社会内的科学发展会按照其规律前进。一个国家如此,整个地球更是如此! 然而科学发展的快慢在各个国家却不尽相同,其快慢却是通过社会进行调节,而这个调节取决于社会的政治状态。世界科学发展中心的转移无一例外都通过社会变革和政治发挥调节作用,没有一个社会纯粹是靠科学家努力做科研而最后成为科学中心的,虽然这必须是一个必要条件,但绝对不是充分条件。只有当社会政治让每一个人都能发挥出自己智力的最大潜力的时候,这个社会的进步才是快速的,而这个最大潜力的发掘就是要靠社会政治的公平和民主来实现,因为一个优秀科学家生下来首先是从一个普通公民开始的,如果社会没有公平对等到机会让每一个人都充分发展自己的潜力,那优秀的人就不会源源不断的冒出来连续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所以社会的公平和民主,是促进科学发展和经济进步重要因素。从中国目前的发展现实和所面临的瓶颈来看,社会政治的落后是主要原因。如果社会能让真正有能力和水平的人保持在政治决策和管理的岗位,那社会必然会得到持续高速的发展。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那就是要让公民享有充分平等的政治权利,目前中国已经到了开启全民普选进程的时刻了,虽然这个道路漫长,但开启的时间不能继续拖延。 科学只在科学框架下是很难得到快速发展的,科学家必须参与到政治的诉求中去获得科学发展的强大社会支持,这个支持不仅仅是合理的经费分配,更是社会公平环境下不断成长起来的智力资源。 然而这样温文尔雅地用科学说话,有些文官体制下的文化人还是看不到普选的意义,说那是劳民伤财毫无意义之举。那么就什么都不要说让我们一起欣赏下面的图片吧。人大代表能代表的是什么人,顺便有个著名的皇帝代表也有一个著名的立场,他有句名言,看到百姓没有粮食吃饿死了,不能理解,就说:既然没有粮食吃为什么不吃肉呢?
个人分类: 生活娱乐|210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重庆科学发展
whyhoo 2012-3-3 19:43
重庆频道消息 1992年,88岁高龄的邓小平视察南方。老人一路走,一路看,话语不多,却又振聋发聩:“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由此,中国掀起了新一轮改革开放的高潮。 20年后,当中国改革涉入“深水区”,对外开放面临新的国际形势之际,西部的重庆——少年邓小平登船赴法求学之地,正高擎改革开放的大旗,沿着民生导向、共富发展之路,奋力追求科学发展的梦想。 一个不靠海、不沿边的内陆城市,一个曾经背负着诸多沉重包袱的老工业基地,一个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并存的特殊直辖市,探索改革开放的新路是十分艰难的,但重庆步伐坚定。 自2007年起,这个年轻的直辖市推进“五个重庆”,开通渝新欧国际货运大通道,探索户籍制度改革,大规模建设公租房,“引进来”、“走出去”……重庆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许多改革从“跟跑”变为“领跑”,并基本建成了内陆开放高地。全市经济也呈现出“加快”、“率先”之势,去年,GDP迈进“万亿俱乐部”,多项经济指标增速居全国前列,实现了经济增长与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又好又快与公平正义的有机统一。 以开放促开发,以改革促发展,重庆闯出了一条内陆开放之路、深化改革之路、科学发展之路。 当生日歌响起时,年轻的直辖市在欣喜之余,也清楚地看到,要深入推动科学发展,进一步改善民生,还要付出更多辛勤的汗水 2007年,年轻的直辖市迎来了10岁生日。 回顾10年风雨路,可谓“万事开头难”、“创业维艰”。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和关心支持下,张德邻、贺国强、黄镇东、汪洋4位书记,蒲海清、包叙定、王鸿举几任市长,历届市委、市政府一茬接着一茬,带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苦干创业,“费尽移山心力”,奋力迈出了对内对外开放的步伐,全市GDP年均增速10.2%,民主法治与社会事业也全面进步。 10岁的直辖市重庆,成功走出了困境,中央交办的“四件大事”取得重要成果,人均GDP迈上了2000美元大关。党中央、国务院也寄予厚望。全国“两会”期间,胡锦涛总书记参加重庆代表团审议,作出了“314”总体部署,希望重庆加快建设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和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当年6月,国家还批准重庆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我国唯一的以省级行政区为单位的改革试验区。 日子比以前好过了,手里也多了不少优惠政策,的确令人振奋。但重庆人也清醒地看到了问题:投资、出口、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由于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高,消费的拉动不足;又地处内陆,在开放的“三线”,出口拉动几乎为零,经济发展主要靠投资。重庆还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大山区和民族地区于一体,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区域发展不平衡,农村贫困面大,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生态环保任务艰巨,社会保障也亟待加强。 环顾四邻,重庆也有不小的差距。在西部12个省区市中,重庆直辖10年的发展速度是快的,但重庆快,别的地方也不慢。2006年,重庆人均GDP达到12457元,但排在前面的内蒙和新疆,分别比重庆高了7000多元和2500多元。重庆要实现中央要求的“加快”和“率先”,并非易事。 当生日歌响起时,年轻的直辖市在欣喜之余,也清醒地发现,要深入推动科学发展,进一步改善民生,还要付出更多辛勤的汗水。 “重庆要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就要扩大开放” “发展才是硬道理!”那么,重庆新一轮大发展的动力何在? 实践证明,中国之所以创造连续30年近10%增幅的世界经济奇迹,归根结底靠改革开放。重庆直辖10年的大发展,也是因为改革开放。在经济全球化、贸易国际化的背景下,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关起门来搞发展,都不会有大出息。 走过10年直辖路后,重庆要有更大作为,实现“突围”,必须通过开放发展生产力,利用全球资源实现跨越式发展;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促进缩差共富、公平正义。正像小平同志所说,“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 在这样的背景下,薄熙来2007年底履新重庆。在主持召开的第一次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他就旗帜鲜明地举起了改革开放的大旗。他说:“重庆要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就要扩大开放,这是巨大的动力。” 之后一个月,薄熙来先后会见12家跨国公司代表、重庆港澳政协委员和渝中区人大代表,反复强调改革开放的重要性。即便是参加全市政法工作会,他也特别指出,“重庆要在新一轮的发展中不失时机,取得成功,必须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下大力气扩大开放,深化改革,努力成为吸引和汇聚国内外各种发展要素的‘热土’。而政法战线的一项重要使命,就是将重庆建成外来投资者的安全区、放心区。” 此时的重庆,迫切希望装上开放这架“大马力发动机”,实现加速腾飞。薄熙来说:“只有在开放的环境下,才能有效聚集国内外的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等经济要素,为我所用;才能在更高的平台上参与竞争,结识高手、良师,激活智慧,快速进步。国内外如黄金般宝贵的发展机会,也只有在开放环境中,才能分享。”他还打过一个形象的比喻:“这就好比打乒乓球,如果只在家里和老婆、孩子打,也会赢得开心,但难有长进。敢于和强手交锋,就是输了,也会进步。” 于是,一场“解放思想、扩大开放”的大讨论,在巴渝大地展开,电视台还为此搞了辩论大赛。讨论凝聚了共识,形成了合力,也让大家感觉“输不起、坐不住、等不及”。接着,在2008年7月,中共重庆市委三届三次全委会专题研究扩大开放,通过了《关于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决定》,明确了建设内陆开放高地的目标。 “30年河东,30年河西”,改革开放头30年看沿海,沿海各省市发展得很好。未来30年,西部地区将大有作为,重庆对外开放海阔天空 搞开放、搞改革,不能光喊口号,不能靠头脑发热,关键在于科学的设计和扎实的行动。必须开动脑筋,运用智慧,大胆地试,科学地闯,才能趟出一条新路。 重庆不靠海、不沿边,对外开放确有客观难度。比如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就面临着交通、市场、人才等因素的制约。仅一个交通,重庆距离东部沿海2000公里,距欧亚大陆桥北线也路途遥远,而加工贸易对物流成本十分敏感,西部要像东部那样,大进大出,并不现实,也缺乏优势。 大挑战也孕育着新机遇。俗话说,“30年河东,30年河西”,改革开放头30年看沿海,沿海各省市发展得很好。未来30年,在广袤的西部,也需要出现几个开放高地,这对于全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至关重要。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西部开发,作为西部唯一的直辖市,重庆换个角度,创新思维,对外开放也可以海阔天空。 在东部沿海,由于有天然的地理优势,搞加工贸易,“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物流成本相对较低。而西部的优势在于土地、劳动力等要素价格较低,且供应充足。如果实现整机加零部件垂直整合一体化,研发、配套、生产集中于一地,仅有市场在外,对笔记本电脑等高附加值产品来说,西部就拥有了比较优势,而物流成本也不再成为重要的制约因素。这一思路,就是重庆创造的内陆加工贸易新模式。 几年干下来,这条内陆开放的新路子走通了,而且越走越宽。目前,重庆吸引了惠普、宏碁等全球5大笔记本电脑品牌商,富士康、英业达等6大代工商,400多家配套企业,形成了一个笔记本电脑产业集群。年产量超1亿台、产值超千亿美元的全球最大的笔记本电脑制造基地,正在西部迅速崛起。 对一个系统来说,一个“点”的突破将引起连锁反应,制度创新也是如此。“凤”来得越来越多,“巢”自然也需要筑得更好、更大。迅速成长的笔电加工贸易产业集群,催生了内陆首获批准的两路寸滩和西永两个保税区。而加工贸易的货物出口,进而又带动了重庆首创跨关区便捷通关联动模式,跨关区实现了“一卡通”。为占据加工贸易“微笑曲线”的高端,重庆还率先开展加工贸易离岸金融结算,惠普亚太结算中心、宏碁和华硕第二运营总部等相继落户。当年对外引资由2007年的10亿美元增至2011年的100亿,国内外众多客商,尤其是世界500强企业纷至沓来,又促使国家最终下了决心,在重庆设立中西部唯一的国家级开发开放新区——两江新区。重庆搭起了一个又一个内陆开放的大平台。 随着渝新欧铁路的全线贯通,重庆从开放的“三线”一跃而成“一线”,变成了内陆开放的前沿 重庆创造的内陆加工贸易新模式,改变了世界加工贸易布局,而渝新欧国际货运大通道的开通,则真正改变了中国对外开放的格局。 过去,打开中国经济版图,东部沿海是对外开放的“一线”,是“窗口”和“桥头堡”,西部地区则被称为开放的“三线”,基本与“口岸”无缘。其中的关键在于交通。中西部的商品出口,或者运往上海、广东转口,然后飘洋过海;或者走铁路到哈尔滨,通过欧亚大陆桥北线,之后再耗时20多天,才能到达欧洲。 其实,西部并非没有铁路通往欧洲,但受传统思维的限制,以及繁琐的海关关检、复杂的铁路物流转运,“新欧亚大陆桥”虽屡被谈论,却始终未变成现实。这些年,重庆协调沿途5国海关和铁路部门,推动达成便捷通关协议,实行定点、定线、定车次、定时、定价“五定班列”,还合资在重庆注册物流公司,专司这条铁路的物流运转。 “软件”到位,盘活了既有的“硬件”。去年,渝新欧国际货运大通道正式开通。从重庆出发的货物,可直抵德国、比利时、荷兰和波兰,且运行时间比欧亚大陆桥北线缩短了七八天。由于政策绑定,全国各地要通过这条铁路把货运到欧洲,或者分流从欧洲回运的货物,均须在重庆报关。渝新欧铁路的开通,让重庆从开放的“三线”一跃而成“一线”,变成了内陆开放的前沿。 对此,重庆市长黄奇帆曾有过一段表述:“开通渝新欧铁路,听起来简单,实则需要大量的协调、讨论和复杂的运作。如果没有开阔的眼界,根本就不会想到这个问题,即使想到了,也很难做到。”重庆的实践,再次证明了一点:睁大眼睛看中国、看世界,对看准了的事情、正确的事情,大胆地试,大胆地闯,终将有所作为。 (标五)在“走出去”方面,东西部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天高地广。重庆大胆探索,形成了“有进有出”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创新、创造开阔了思路,改善了环境,推动了大开放、大发展。2011年,重庆提前一年完成建设内陆开放高地的目标。利用外资,从2007年的10亿美元,提高到106亿,跻身全国第一梯队;对外贸易总额超过350亿美元,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从2007年的1‰提高到1%;外地货物经由重庆转口的货运量占比达到32%;离岸金融结算从无到有,不断扩大,结算额达到2011亿元…… 重庆的对外开放,不仅“引进来”,还“走出去”,实现了有进有出、内外互动。2010、2011两年,重庆启动海外投资项目110亿美元,在全国独树一帜。 中国人有个传统,讲究勤俭持家,喜欢存钱。具体到对外开放,不少地方重视招商引资,对到海外投资却兴趣不大,总觉得把钱攥在手里,把项目摆在身边,心里才踏实,干起来才实惠。而且,由于对世界各地的经济规则不太熟悉,海外投资信息不够丰富,项目选择和运作上也缺乏经验,更使不少企业顾虑重重。结果,中国外汇储备以每年4000亿美元的速度增长,去年总额超过3万亿美元,对外投资额却相形见绌。“走出去”这一重大的国家战略,步履维艰,各地均无实质性的突破。 当前,世界各国遭遇危机,渴望资金和投资,而中国又“不差钱”,正是“走出去”的好时机。对西部地区来说,在“走出去”方面,与东部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而且又无地域的劣势,又可以使海外的矿产、土地和高科技产业为我所用,真是天高地广! 重庆开始积极谋划。为降低投资风险,重庆确定“三不原则”,即不运作“体外循环”项目,不支持“卖苦力”的工程承包,不投资虚拟经济项目。而是面向国内市场和重庆需求,策划实施矿产资源、粮食安全、资源加工、装备技术、园区开发等领域的项目。比如,到巴西和阿根廷买地种粮食,收购澳大利亚铁矿、圭亚那铝土矿,到英国收购机电项目等。科学的谋划与运作,让重庆抓住机遇,获得了急需的资源、技术和人才。去年,海外收获的20万吨大豆,已运回国内。 (标六)公租房建设,是实实在在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居有定所,则人心安;人心安,则百业兴 开放促发展,也推动了改革。面对诸多热点难点问题、体制机制性障碍,重庆人敢想敢干,科学谋划,稳步推进,很有成效。 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各项事业全面进步,成绩举世瞩目,但也积累了不少问题和矛盾。比如,区域、城乡、贫富差距拉大,“三农”问题突出,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等等。 改革势在必行!那么,作为西部的直辖市,重庆在全国改革大局中如何定位?能够发挥何种作用? 西部地区的改革分为3类:一是跟进型,即将先发地区的成功经验用于本地。二是特色型,针对本地特殊的问题推行改革,但不具有全国意义。三是“领跑”型,在全国率先推动,创造的经验具有示范推广价值。这些年,重庆除了跟进和特色型改革,还抓住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契机,在民生改善、缩差共富领域大胆探索,许多改革从“跟跑者”变为了“领跑者”,创造了不少好经验、好做法。 公租房建设便是其中之一。老百姓过日子,有四件大事:衣食住行。当今中国,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住房问题比较突出。单靠商品房供给,低收入群众难以承受,而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房源少,保障范围有限,还存在权力寻租,难以根治住房难。 对单轨制住房供给的制度缺陷,中央充分重视,国务院也正在采取一系列措施予以解决。重庆开全国先河,率先探索建立城市住房“双轨制”模式。2010年,重庆正式启动大规模公租房建设,计划3年建4000万平方米,目前已累计开建2871万平方米,配租11万套,规模、进度和配套水平全国领先。 为防止利益输送,并避免公租房变成“贫民窟”,重庆把握了5个关键环节:一是租住对象明确,即进城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和城市住房困难户;二是与普通商品房“混建”,住房品质、配套服务和物业管理不亚于中等商品楼盘;三是租金较低,每平方米平均10元;四是严格实行“封闭运转”,退出公租房产权,只能交回公租房管理局;五是融通模式科学合理,向国家社保基金、商业保险机构、国家烟草公司等融资。 公租房建设,是实实在在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良好的制度设计、充分的保障范围,使占城市总人口30%-40%的低收入群众,不再担心住房问题。居有定所,则人心安;人心安,则百业兴。 (标七)重庆推动的农村产权改革,明确了土地使用权的财产权性质,是农村生产力的又一次大解放 中国改革,难点在“三农”,而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瓶颈问题是资金短缺。 《宪法》明确规定,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农民只有使用权。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农民的耕地、林地、宅基地,无法作为抵押品,通过银行贷款,获得发展急需的资金。同样因为这一点,长期以来,中国农民收入主要来自田间耕作和外出打工,基本没有财产性收入。 新近颁布的《物权法》为难题的解决带来了转机。重庆依照《物权法》,创新地提出:“所有权和使用权都是财产权”,并分离量化了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的财产占比。在农村宅基地、承包地和林地“三权”进一步确权到户基础上,明确农村土地增值收益,宅基地集体和农民分别得15%、85%,林地和承包地集体和农民各得20%、80%。这一规定,实化了农民的土地和房屋财产,使其可自主用于银行质押融资、入股股份合作社、变现为转户进城的原始积累。 如果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明确了农民的土地使用权,激发了生产活力,那么,重庆推动的农村产权改革,明确了土地使用权的财产权性质,是农村生产力的又一次大解放。 此外,为了防止贷款风险,消除金融机构的后顾之忧,重庆还采取了两大措施:一是,在全国率先建立了“三权”抵押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对可能产生的贷款坏账,由银行、政府、农户各承担三分之一。二是,由市国资委筹集30亿元,组建了兴农融资担保公司,各区县成立子公司,形成“伞形”担保体系。 明晰财产权,健全风险预防机制,迅速激活了“三权”抵押贷款。目前,重庆累计发放“三权”抵押贷款180亿元,预计2015年将达到1000亿元。借此,农业发展获得了企盼多年的“源头活水”,而农民获得更多财产性收入也成为可能。 (标八)重庆农民工一年半转户322万人,风平浪静。温家宝总理评价说:“重庆户籍制度改革是一种积极探索。” 在经济学家眼中,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除了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外,解决农民工身份,减少农民,推动城市化进程,也是非常紧迫和现实的问题。 中国有2亿多农民工,多数在东南沿海打工。在城市,他们享受不到城里人的待遇;在农村,青壮年离家后,造成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一系列问题。他们如同“候鸟”,春去冬来,每逢节日都给运输系统带来很大压力。特别是“农民工二代”,已经远离乡土,习惯城市生活,却面临城市融不进、家乡回不去的尴尬境地。但是,农民工变市民,不是一个简单的名称变换,它涉及到就业、医疗、教育、住房、社保等多方面配套,需要付出巨大的成本。 重庆也有800万农民工,其中三四百万在重庆城区打工。面对问题,是念“拖字诀”,还是用“闯字经”?决策之前,黄奇帆算了一笔账:如果300万农民工转户,每个人需要配套10多万元,总计3000多亿。但3000多亿不是一年拿出,而是在15年到20年里分期投入,这样,每年需要投入两三百亿。再者,改革成本不是由政府“一肩挑”,而是由企业、政府、社会分担。此外,每位农民进城,只要每人每年增加一万元的消费,300万农民工每年就可以带来300亿的消费。算细账,农民工转户成本并非无法接受,如果考虑农民减少对解决“三农”问题的作用,甚至可以说“有利可图”。 于是,重庆在全国率先开展了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户籍制度改革,并设计了5条政策:一是以农民工就业和自愿为转户前提,在主城区工作5年以上、区县城工作3年以上就可以转户。二是农民工转户进城,就业、养老、住房、教育、医疗“五大保障”一步到位,也就是俗称的穿上“五件新衣服”。三是承载地以工业园区、主城区和区县城为主。四是改革成本由企业、政府、社会各大体承担三分之一。五是建立农村资源自愿有偿退出机制和平台,也即俗称的宅基地、林地、承包地“三件旧衣服”,农民工可自愿决定是否“脱掉”,如果“脱掉”,还要给予足够的补偿,消除了农民工的后顾之忧。 由于制度合理,重庆农民工一年半转户322万人,风平浪静,在全国产生示范效应,主要做法被纳入国家户籍制度改革指导意见。温家宝总理评价说,“重庆户籍制度改革是一种积极探索”。 或许商人的嗅觉天生敏感,他们从重庆在风平浪静的改革中,迅速捕捉到了商机。于是,2011年4月,西永微电园出现了这样一幕—— 来渝考察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问富士康科技集团总裁郭台铭:“你在沿海有很多工厂,为什么又跑到重庆投资呢?” 郭台铭答:“一是重庆建设公租房,减轻了企业的负担,可以专心做生意;二是推动户籍制度改革,解除了员工的社保、医疗、子女教育等后顾之忧;三是重庆打黑除恶,建设‘森林重庆’,发展环境好!” (标九)重庆无中生有,创建七大要素交易市场,宛如增添了7个“极核”,将各种经济要素凝聚于己,又辐射周边 一个地区、一座城市,要成为经济的“中心”和“增长极”,必须具备强大的要素集散能力,必须建设定位明晰、制度科学、运营规范的要素市场。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历经几年奋斗,重庆创建了土交所、药交所等七大要素交易市场,交易规模已超过3000亿元,正逐步成为区域性要素集散中心和定价中心。 其中,农村土地交易所是全国唯一的。重庆利用级差地租原理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办法,将闲置的农村宅基地等复垦为耕地,产生建设用地指标,并将其设计成“地票”公开交易。这样一来,不仅确保了耕地总量不减,农村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还具有了同等收益,而且“地票”净收益,85%补偿给农户,15%给集体。截至目前,重庆累计交易“地票”8.9万亩,农民直接增收124亿元,还为农民新村建设提供了22亿元建设资金。 药交所也是一大创新。它日益显示出五大功能:一是价格发现和定价功能,通过统一采购抑制了虚高的药品价格;二是减少中间环节,预防腐败;三是市场调节功能,优化了资源配置;四是体现了结算功能,加快资金流动,降低了交易成本;五是推动重庆成为药品交易高地的功能。去年,药交所交易额达50亿元,药价平均下降28%,为群众节约药费10多亿元。到2015年,交易额有望达到1000亿元,届时,药价还将大幅降低。 如此等等,重庆“无中生有”,创建七大要素交易市场。这宛如增添了7个“极核”,将各种经济要素凝聚于己,又辐射周边,从而为“西部地区的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夯实了地基。 (标十)重庆不是为改革而改革,为开放而开放,而是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重庆改革“成绩单”里,还有很多属全国“率先”或“首次”的项目—— 在全国首开微型企业发展先河。采取“1+3+3”政策措施,即“1”名带头人出资本金,带动8-10人,成立微型企业。给予“3”条扶持政策:财政补贴3万-5万元;按资本金1∶1的比例提供银行贷款;给予注册资本金等额的税收优惠。提供“3”项服务:建立创业培训平台,提升创业者创业能力;搭建与龙头企业的对接平台,让微型企业进入大企业供应、采购链;搭建创业基地。短短一年多时间,重庆发展微型企业5万多户,带动40多万人就业。 推动收入分配改革,出台了“民生10条”和“共富12条”,并在全国首次把基尼系数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二五”规划,还制定了缩小基尼系数的时间表。经过全市人民共同努力,去年,重庆城乡居民收入占比由2010年的43%提高到了44.2%,基尼系数从0.438下降到0.421。表明重庆收入差距拉大的趋势出现逆转。 …… 审视这些年重庆的改革与开放,逐一剖析每项政策的机理与效能,可以清晰地发现:重庆不是为改革而改革,为开放而开放,而是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通过改革开放,努力改善民生、缩差共富、推动科学发展。 如何衡量一个地区的改革开放是否成功?邓小平说,主要看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拿出重庆的“答卷”,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逐一比对,答案不言自明。 如何看待重庆探索与实践的意义?此时,就需要重温邓小平另一段话:“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以此比对,答案同样不言自明。 20年前,邓小平视察南方,开创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如今,我们需要拿出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谱写更加精彩的篇章。这是当代国人不可推卸的、神圣的责任和使命! 原文见 http://chongqing.zaobao.com/2012/03/content_13415117.htm
个人分类: 政治|103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文化、制度与中国科学发展——王扬宗
xinge0926 2012-2-24 15:47
文化、制度与中国科学发展 王扬宗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报 一百多年来,中国的文化和社会变革铸就了中国科学的曲折发展道路。当中国经济正在崛起、中华民族迈向复兴的今日,充分吸收现代科技制度文化,加强科技体制建设,仍然是中国科学发展的当务之急。 一个半世纪的坎坷历程 近现代科学形成于16~17世纪的欧洲,中国早在明末清初即已接触哥白尼、伽利略的科学成果,但近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却是十分曲折的。从清末道光咸丰年间西方近代科学输入算起,已超过了一个半世纪。这160多年的历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在第一个50年,以“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为指导思想,近代科学知识和技术逐步传播开来,但国人对科学的认识,仅限于器物层面,科学本身仍隐身于传统经学的“格物致知”名下,而与科学有关的制度,如近代大学和专业学会、国立研究机构等,几乎还没有进入中国人的视野。至于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人们的认识也还相当肤浅。 在第二个50年,中国废除了科举制度,建立了现代教育制度,将科学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一批留学生在欧美科学发达国家跟随著名科学家学习深造后归国,将现代大学制度和现代科研体制移植到中国,为中国现代科学事业初步奠基。而连续不断的内忧外患和社会变革,严重挤压了科学和技术的发展空间,新生的中国科技界还十分弱小。 到第三个阶段,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60多年,科学和技术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经过二三十年的艰苦奋斗,我国建立了规模庞大的科学技术事业。但在科学事业得到国家强有力的领导下迅速发展的同时,科学与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的高度结合以及对科学的滥用等也从深层次制约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分子政策的失误和“文化大革命”等政治运动使中国丧失了一两代科学家。“文革”结束后,刚刚在“科学的春天”被摘去“臭老九”帽子的科学家又面临着“不冒泡”的批评压力。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科技体制的改革着眼于经济建设,现代教育体制和现代科研体制的建设则显得相对迟滞,以至于“中国特色”至今仍然是我国科教体制的基本面。而科学的精神——理性的精神、求真的精神、质疑的精神、批判的精神等等,往往在全能的科学主义普照下遁入阴影之中。 功利主义科学观的是非 晚近的一百多年,也是中国的文化和社会危机日益加深之时。因此,科学在中国还没有成熟就承载了过多的重负。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之中,有识之士始终将科学技术置于重要地位。从清末的“求强求富”,到民国的“科学救国”思潮,从20世纪50年代的“向科学进军”运动,到20世纪末的“科教兴国”政策,无不寄托着现代中国人对发展科学技术、以求改变中国落后面貌的渴望。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则是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迟缓:我们在接触近代科学近100年后才开始出现真正的职业科学家;最近的两个世纪,中国本土科学家对世界科学的贡献还很微小;中国既没有世界一流的大学,也没有世界一流的科研机构,中国有重大国际影响的科学家至今仍寥寥无几。尽管最近的一些年中国科技发展迅速有目共睹,目前中国科学家发表的论文数已跃居世界第二,但单篇论文被引用率仍相当低。总之,中国的科技竞争力还在低位徘徊。本土科学家诺贝尔奖的长期缺失,“钱学森之问”引发的全社会共鸣,就是这个尴尬现实的反映。 何以如此?这就不能不反思一个半世纪的功利主义科学观对中国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是非功过了。 功利主义科学观以工具主义、技术主义为主要特征,自培根以来就大行其道,科学被视为改善人类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知识就是力量”,科学和技术在帮助西方征服东方的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科技后发国家正是由此深切感受到科学技术的力量,因此大都将发展科学技术作为一项重要国策。中国尤为突出。从“科学救国”、“实业救国”,发展到“科教兴国”,科学技术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贡献巨大。以服务于国家需求为导向的科学政策,成就了“两弹一星”、人工合成牛胰岛素、杂交水稻、载人航天等杰出成果,实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科学技术的突破发展,奠定了当代中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基础。这一伟大成就,对比于此前100年的缓慢发展,是不容低估的。 然而,强烈的功利主义时常遮蔽了科学的理性精神、批判精神、人文精神和文化价值,甚至使科学沦为技术的附庸,造成特定条件下政治或经济对科学事业的过度干预和科技界自主性的丧失,形成了中国科技界特有的政治文化,以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分离等问题,妨害中国科学家以追求学术卓越和人民福祉为目标。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对科技为国家和社会服务的片面理解导致科技发展方针的摇摆不定和对科技基础培植的忽视,政治正确的政策指向塑造了科技界的官本位文化和对科技体制建设的认识不足,与国际科技界的疏离和偏重集体主义、群众路线的科研方式难以造就科学大师。这些都是中国科技与国际科技前沿存在较大差距的重要原因。 制度建设与科学发展 在全球化的现时代,在中国经济总量上升为全球第二、世界的科技竞争与合作呈现新态势的今日,反思一百多年来中国科学发展的坎坷历程,管见认为,克服功利主义科学观的片面性,加快科技体制建设和改革,重拾科学的人文精神、批判精神和启蒙精神,意义十分重大,任务十分紧迫。 国家与社会现实需求导向的科技发展方针,虽然有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等原因,但其局限性现在看来是昭然若揭的。急功近利地对待科技事业,为特定的经济或政治目标而发展科学,最终都不可能使科学得到正常的、可持续的发展。功利主义科学观还严重低估了科学本身的价值及其社会文化意义,导致科学精神在中国长期不振。坦率地说,中国科技对中国现代化事业的贡献并不符合国人的期待。但这也毋庸苛责。今天我们应当以更平和从容的心态,审视中国科学技术发展问题。科学技术不只具有生产力的属性,正如恩格斯所说,科学技术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因此必须从基础上加以精心培植,应对科学技术本身的价值予以同等的重视。其中,科技体制建设尤为关键。 与科技有关的制度是近代科学发展以来逐步形成的,是近现代科学传统与科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中国所固有的。制度的移植和建设较之知识和技术的引进复杂和困难得多。八九十年前,蔡元培、丁文江等先贤创建我国的国家科学院时,十分重视制度建设,视之为“百年大计”。他们经过近20年的精心探索,为中研院建立了一套保障学术自主和追求学术卓越的体制。民国20多年,我们仿效西方初步建立了现代大学和科研体制,20世纪中国的绝大多数学术大师都是在那个时候成长起来的。解放后,我们改弦更张,试图摸索一种新的体制以更快更好地发展科学技术事业,但却走了很长的弯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体制改革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相对于经济体制改革以及科技事业发展的需要而言,科技体制建设仍显得比较迟缓,至今未能建立起适应现代科技事业发展的科技体制和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在科技立法方面,从顶层设计到机构立法,都很不健全,不是付之阙如,就是质量不高,甚至塞进体现部门或个人利益的内容。尤其是近10多年来,国家对科技事业的投入逐步加大,但体制建设和立法都缺乏实质性的进展,科技界的矛盾十分突出,社会公众对我国科技界产生了信任危机,从去年两院院士增选过程中人们的种种质疑可见一斑。 长期以来,我们形成了重视政策而忽视制度、重视人治而忽视法治的倾向。这一问题,在科技方面也有所表现。在科技经费的分配、重大课题项目的立项、科技成果的鉴定、科技奖励、职称职务的升迁、科技规划的制定和评议、学科与机构的评议等重要环节,往往缺乏严密的规程,或者不过是贯彻长官意志的橡皮图章。一些好说话、愿配合的或对此有兴趣的院士或著名专家就成为这一类活动的出场专家。本应该制度化的权力转变为行政官员和专家们的隐性权力。这种隐性权力缺乏规则,难以约束。中国科技界的诚信危机由此而生,也由此而愈演愈烈。 中国传统社会里信任的维系主要依赖于人际信任和道德楷模的“示范作用”。但在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由于社会变革使得思想教育和道德说教很难奏效,要求科技界的领导和专家们具有高人一筹的道德和思想境界也是不现实的。以院士问题为例,近些年来,中国科学院学部制订了一系列规章和制度,对院士的职权、院士选举以及学术道德、社会责任等方面加以规范和约束,用心很好。但问题的关键在于,专家们的隐性权力,并不来自于学部,甚至也不是来自于院内,而是由于我国科技体制方面的缺陷特别是权力结构失衡造成的。因此,迫切需要从国家层面推动科技体制改革,建设现代科技体制,对科技体制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制订统一的基本制度,对领导者和管理者建立可操作的监督机制,保障学术自主、专家治理和国家利益的平衡协调,使隐性权力转化为显性权力,从而使科技界的权力得到规范和监督。其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就科技体制改革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已提出了很好的指导思想,现在应该是到了逐步付诸实施的时候了。 科学是近代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制度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我们必须充分吸收科技先进国家的科技制度文化,加强科技体制建设,引导科技界尊重科学传统和科学规范,追求真理,追求卓越。科学以探索真理为根本目标,必须尊重科学本身的价值,才能更好地实现学术自主,激励学术创新,防止学术腐败,杜绝对科学的滥用,才会拥有更健全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文化。这是中国科学实现新的跨越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也是更好地发挥科学在我国文化建设中作用的重要保障。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所长) http://www.cas.ac.cn/xw/zjsd/201202/t20120206_3434644.shtml
150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深化法律六进服务科学发展法制宣传教育主题活动
whyhoo 2012-2-16 20:49
本网北京2月15日讯 记者于呐洋 日前,司法部、全国普法办发出通知,决定2012年在全国组织开展“深化‘法律六进’,服务科学发展”法制宣传教育主题活动。   据了解,开展这一活动是为了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转发的《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六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进一步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的决议》,推进“六五”普法工作深入开展。   据悉,“深化‘法律六进’,服务科学发展”法制宣传教育主题活动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政法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六五”普法规划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决议,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深入基层、服务群众,深入推进法律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推动人人学法尊法守法用法,为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服务保障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这一主题活动的主要任务是:一是突出抓好宪法的学习宣传。深入学习宣传宪法的基本原则和精神,使宪法的基本内容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进一步形成崇尚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权威的社会氛围。二是深入学习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国家基本法律。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学习宣传,加深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认识和理解,深入宣传国家基本法律,发挥法律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规范、引导和保障作用。三是深入学习宣传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法律法规。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围绕各级党委、政府的重大任务,围绕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深入学习宣传与促进经济发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保障和改善民生等相关法律法规。四是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以主题活动为平台,引导全社会坚持法制宣传教育与群众文化生活相结合,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法治文化活动,推进法治文化产品创作和推广,推出精品、创出名牌,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法治文化产品的需求。   为确保这一活动顺利推进,2012年,司法部、全国普法办将组织开展“法律进学校”大型活动,进一步深化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组织开展“法律进农村”专项活动,进一步加强农民法制宣传教育,推进“法律六进”主题活动全面开展。司法部、全国普法办还将在各地、各部门推荐的基础上,建立全国“法律六进”活动示范点。此外,全国普法办将组织人员,对各地、各部门主题活动开展情况进行抽查,并在各地、各部门总结的基础上进行全面总结。   司法部、全国普法办要求,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结合各地、各部门、行业和单位特点,确定每一“进”的内容、途径和方法,精心设计有特色、有针对性的载体,加强分类指导,确保主题活动取得实效。要深化“法律进机关”。认真落实机关学法用法制度,把法律知识纳入日常学习计划,定期组织开展法律知识培训、轮训和考核;在机关组织开展“读书学法”活动,为每个机关公职人员配备岗位必备的法律书籍;加强机关法制学习园地建设,营造机关浓厚的法制学习氛围。要深化“法律进乡村”。切实加强农村法制辅导站、法律图书角、法制宣传栏等建设;加强农村“两委”干部、“农村法律明白人”培训;组织文艺团体、法制宣传志愿者等深入农村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法制宣传;结合农民群众需求,每季度组织开展一次送法活动;利用农村广播网站、农民夜校等开辟学法专栏,结合实际向农民群众普及法律知识。要深化“法律进社区”。大力推进社区法制宣传阵地建设,每个社区至少要建立一个法制宣传橱窗或宣传栏;加强社区法制宣传员队伍建设,充分利用社区人力资源,在每个社区建立一支专兼职人员相结合的法制宣传教育队伍;每季度开展一次社区法制宣传活动,为居民学习法律提供方便。要深化“法律进学校”。积极推进学校法制教育课时、教材、师资、经费“四落实”,大力加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法制教育网络建设,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积极利用第二课堂开展生动活泼的青少年学法用法活动。要深化“法律进企业”。建立健全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法律学习制度,加强法制培训和考试考核;加强企业职工法制宣传教育,通过各种宣传日、宣传周、宣传月等形式,丰富企业法制宣传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加强企业法制宣传教育阵地建设,为企业职工学法提供便利。要深化“法律进单位”。积极引导单位职工开展学法用法活动,定期组织职工参加法律知识学习培训;积极通过公示牌、宣传册、触摸屏、开放日等形式,向社会宣传与本单位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公园、车站、机场、港口等公共活动场所管理单位,要设立面向公众的法制宣传橱窗或宣传栏,定期开展宣传活动。   通知强调,各地、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把主题活动纳入年度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整体部署,对主题活动的每个步骤、每项内容进行精心设计,既要组织开展好日常活动,又要组织开展好有声势、有影响、效果好的集中宣传活动,确保活动有声有色。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从群众需要出发,努力推进主题活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要明确工作职责,加强监督检查和考核,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各方面优势,推进主题活动取得实效。要及时宣传各地、各部门活动的进展情况和典型经验,努力扩大活动影响,为主题活动顺利开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原文见 http://www.moj.gov.cn/index/content/2012-02/16/content_3354166.htm?node=7318
个人分类: 政法|1190 次阅读|0 个评论
国务院《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
热度 1 王军强 2012-2-16 01:20
工业历来是国家的台柱,和其他行业之间的关系盘根错节、密不可分,因此规划不单单是工业一个行业的规划,更是需要和其他行业一起进行统筹规划。 中国的工业已经不完全是中国人的工业,更是世界的工业。说小了中国的工业应该放在中国国家战略体系下进行规划,说大了应该放在世界范围下进行布局规划。 5年以后我们还担当世界made in china标签的主战场吗?未来5年中国工业走向哪里? 美国在世界工业体系中站在那个环节,欧盟控制着哪些环节? 哪些领域我们和人要刺刀见血,力拼到底,哪些领域我们维持现状,哪些领域大力扶持,哪些领域尽快淘汰。 如何实现既修路又架桥的平衡? 修路:工业体系、工业布局、工业体制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惠及民生。 架桥:战略布局,谋划未来,剑指未来,实现跨越式发展。 在世界工业体系中,我们未来的站位和布局在哪里? 发达国家的5年规划是怎么做出来的?都规划了什么? 发达国家的工业走了一条什么样的道路?发达国家中工业体系组成比例如何?我们应该学习发达国家工业体系什么?他们具备什么优势和基础,我们具备什么优势和基础,我们现有的基础水平在他们发展过程的哪个阶段上,能否科学地评价和勾勒出我们的工业发展路线图?我们该如何学习他们的经验和教训,如何清醒认识、汲取精华、批判接受,做好参考和借鉴,如何找出适合我们发展的规划和发展路线? 值得深思。 历史学家给出了我们中华五千年各个领域发展演化的路线图,并且绘制了在国际环境背景下的对比分析图。虽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事实就在哪里。 现在,事实也在哪里。盖棺论定是一种模式,科学预测、规划、决策也是一种模式,共同之处是需要的事实都在哪里。 关注一下,国务院如何规划的?规划了什么?用什么办法促进转型升级? 转型就是要通过转变工业发展方式,加快实现由传统工业化向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 升级就是要通过全面优化技术结构、组织结构、布局结构和行业结构,促进工业结构整体优化提升。 国务院关于印发工业转型升级规划 (2011—2015年)的通知 国发〔2011〕4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现将《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编制和实施《规划》,是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根本要求,也是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对于实现我国工业由大到强转变具有重要意义。“十二五”时期推动工业转型升级,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把工业发展建立在创新驱动、集约高效、环境友好、惠及民生、内生增长的基础上,不断增强我国工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各地区、各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加强领导,密切配合,切实按照《规划》要求做好各项工作。要进一步完善发展环境和市场机制,加强对市场主体行为的引导和约束,促进工业又好又快发展。各省(区、市)人民政府要按照《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结合实际制定落实方案,切实抓好组织实施,确保取得实效。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尽快制定和完善各项配套政策措施,切实加强对《规划》实施的指导和支持。工业和信息化部要强化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和督促检查,中期评估结果和总体实施情况要向国务院报告。                               国务院                           二○一一年十二月三十日 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 目  录 前言 第一章 “十一五”工业发展回顾和“十二五”形势分析   第一节 “十一五”工业发展取得的主要成绩   第二节 “十二五”工业转型升级面临的形势 第二章 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   第二节 主要目标 第三章 工业转型升级的重点任务   第一节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第二节 加强企业技术改造   第三节 提高工业信息化水平   第四节 促进工业绿色低碳发展   第五节 实施质量和品牌战略   第六节 推动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协调发展   第七节 优化工业空间布局   第八节 提升对外开放层次和水平 第四章 重点领域发展导向   第一节 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   第二节 调整优化原材料工业   第三节 改造提升消费品工业   第四节 增强电子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   第五节 提高国防科技工业现代化水平   第六节 加快发展面向工业生产的相关服务业 第五章 保障措施及实施机制   第一节 完善保障措施   第二节 健全实施机制 前  言   “十一五”期间,面对国际国内环境的深刻变化和风险挑战,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工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战场。今后五年,我国工业发展环境将发生深刻变化,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日益突出,粗放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已进入到必须以转型升级促进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阶段。转型就是要通过转变工业发展方式,加快实现由传统工业化向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升级就是要通过全面优化技术结构、组织结构、布局结构和行业结构,促进工业结构整体优化提升。工业转型升级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所在,是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根本要求,也是实现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的必由之路。   《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是指导今后五年我国工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行动纲领,是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具体部署,是工业领域其他规划的重要编制依据。   《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商务部、国资委及国防科工局、烟草局等部门和单位联合编制。 第一章 “十一五”工业发展回顾和“十二五”形势分析 第一节 “十一五”工业发展取得的主要成绩   “十一五”期间,我国工业发展经历了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中央果断实施了一系列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措施,有效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和特大地震等自然灾害的严峻挑战,我国工业总体上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迈出了坚实步伐。   工业保持持续快速增长。在全面应对金融危机过程中,及时制定出台的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对国民经济企稳回升和平稳较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十一五”期间,全部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11.3%,全国城镇工业企业投资总额年均增速达26.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年均增速达30.2%。2010年,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16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0.2%,全国城镇工业企业完成投资9.9万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4.2万亿元。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组织实施重点产业调整和技术改造项目8955项,带动社会投资1万亿元。“十一五”期间重点领域淘汰落后产能取得积极进展,其中淘汰炼铁产能1.2亿吨、水泥产能3.5亿吨、造纸产能1070万吨。2010年全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占全部商品出口的31.2%,较2005年提高3.1个百分点。企业兼并重组步伐加快,钢铁、汽车、船舶、水泥等行业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东部向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十一五”期间中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5.8个百分点。   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到2010年,依托工业企业设立了127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729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5532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企业发明专利申请数已占国内发明专利申请总数的53%。机械工业主要产品中约有40%的产品质量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新支线飞机、大型液化天然气船(LNG)、高速轨道交通、时分同步码分多址接入通信(TD-SCDMA)、高性能计算机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技术创新成果。   节能减排和安全生产取得积极成效。“十一五”期间规模以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6%,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36.7%,工业化学需氧量及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下降17%和1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69%,大宗固体废物等综合利用取得明显进展。工业企业本质安全生产水平不断提高,2010年工矿商贸事故死亡人数和工矿商贸企业就业人员10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较2005年分别下降33%和45%。   中小企业发展和产业集聚水平不断提高。目前,全国各类中小企业达4400万户(含个体工商户),完成了全国50%的税收,创造了60%的国内生产总值,提供了近80%的城镇就业岗位。中小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明显改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各类产业集聚区成为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东部地区工业园区实现工业产值已占本地区工业总产值的50%以上,中西部地区涌现出一批特色产业园区,128家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创建工作有序推进。   信息技术深化应用和军民融合式发展稳步推进。信息技术在研发设计、生产过程控制、节能减排、安全生产等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化。国家级“两化”(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试验区建设和重点行业信息化工作取得初步成效。2010年,我国实现软件业务收入1.3万亿元、电子商务交易额4.5万亿元,分别为2005年的3.3倍和3倍。民口单位获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已占全部许可证的2/3,国防科技工业完成民品产值占国防科技工业产值的74.5%。   对外开放和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目前,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已占全球制成品贸易的1/7,较2005年提高5个百分点。2010年,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FDI)为496亿美元,占全国实际利用外资的46.9%;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遍布129个国家和地区,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590亿美元,比2005年增加3.8倍。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研发中心已超过1400家,较“十五”末增长近一倍。国有工业大型企业布局调整步伐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不断完善。工业行业管理体系进一步健全。   经过五年的努力,我国工业整体素质明显改善,总体实力跃上新台阶。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工业发展方式仍较为粗放,主要表现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主要依赖进口;资源能源消耗高,污染排放强度大,部分“两高一资”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规模经济行业产业集中度偏低,缺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和国际知名品牌,中小企业发展活力有待进一步增强;产业集聚和集群发展水平不高,产业空间布局与资源分布不协调;一般加工工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比重过大,高端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这些矛盾和问题已严重制约工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尽快加以研究解决。 第二节 “十二五”工业转型升级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时期,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工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既有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深刻影响,也有国内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出的紧迫要求,只有加快转型升级才能实现工业又好又快发展。   国际环境呈现新趋势。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中,我国工业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更趋复杂,既面临着难得机遇,也伴随着严峻挑战,给我国工业转型升级带来深刻影响。   ——世界经济增长和市场需求发生新变化。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全球化持续深入发展,为我国进一步实施“走出去”战略,提高在全球范围内的资源配置能力,拓展外部发展空间提供了新机遇。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围绕市场、资源等方面的竞争更趋激烈,能源资源、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错综复杂,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仍然较大,对我国工业转型升级形成新的压力。   ——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孕育新突破。信息网络、生物、可再生能源等新技术正在酝酿新的突破,全球范围内新兴产业发展进入加速成长期。我国在新兴产业领域已取得了一定突破,把握好全球经济分工调整的新机遇,加强战略部署和统筹规划,就有可能在新一轮国际产业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得优势。同时,发达国家纷纷推行“制造业再造”,加紧在新兴科技领域前瞻布局,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的竞争日趋激烈,如果应对不当、贻误时机,我国在新技术和新兴产业领域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有可能进一步拉大。   ——全球化生产方式变革不断加快。随着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柔性制造、虚拟制造等日益成为世界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的国际竞争新格局,客观上为我国利用全球要素资源,加快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创造了条件。同时,跨国公司充分利用全球化的生产和组织模式,以核心技术和专业服务牢牢掌控着全球价值链的高端环节,我国工业企业提升国际产业分工地位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国内环境呈现新特征。今后五年,我国工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和长期向好趋势没有改变,但传统发展模式面临诸多挑战,工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城镇化进程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为工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广阔空间。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巨大的消费潜力将转化为经济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十二五”期间,我国城镇化率将超过50%,内需主导、消费驱动、惠及民生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将进一步引导居民消费预期,推动居民消费结构持续优化升级,为我国工业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同时劳动力、土地、燃料动力等价格持续上升,生产要素成本压力加大,转型升级的约束相应增多。   ——信息化、市场化与国际化持续深入发展为工业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契机。信息化发展正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日益成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动力。近年来,资本、技术、劳动力等各类要素市场逐步健全,市场配置资源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合作日益扩大,开放型经济体系不断完善,经济体制活力显著增强。同时,我国信息化和国际化水平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处于完善过程中,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还不足,健全与科学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尚需较长过程。   ——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约束更趋强化对工业转型升级提出了紧迫要求。随着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快推进,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将进一步完善,为工业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等创造良好环境,也将促进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加速发展。同时,由于长期粗放式发展,我国工业能源资源消耗强度大,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占全社会能源消耗、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70%以上,钢铁、炼油、乙烯、合成氨、电石等单位产品能耗较国际先进水平高出10%-20%;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原油、铁矿石、铝土矿、铜矿等重要能源资源进口依存度超过50%。随着能源资源刚性需求持续上升,生态环境约束进一步加剧,对加快转变工业发展方式形成了“倒逼机制”。   总体上看,“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工业转型升级的攻坚时期。转型升级如能加快推进,就能推动我国经济社会进入良性发展轨道;如果行动迟缓,不仅资源环境难以承载,而且会错失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必须积极创造有利条件,着力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促进工业结构整体优化升级,加快实现由传统工业化向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转变。 第二章 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   “十二五”工业转型升级,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按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本质要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全面优化技术结构、组织结构、布局结构和行业结构;把工业发展建立在创新驱动、集约高效、环境友好、惠及民生、内生增长的基础上,不断增强工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建设工业强国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工业转型升级涉及理念的转变、模式的转型和路径的创新,是一个战略性、全局性、系统性的变革过程,必须坚持在发展中求转变,在转变中促发展。基本要求是:   ——坚持把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作为转型升级的中心任务。正确处理好工业增长与结构、质量、效益、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等方面的重大关系,以提高工业附加值水平为突破口,全面优化要素投入结构和供给结构,改善和提升工业整体素质,强化工业企业安全保障,加快推动发展模式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坚持把加强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作为转型升级的关键环节。努力突破制约产业优化升级的关键核心技术,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完善产业链条,促进由价值链低端向高端跃升。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品牌创建能力,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动发展动力向创新驱动转变。   ——坚持把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作为转型升级的重要着力点。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推广应用先进节能减排技术,推进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强化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建设,加快推动资源利用方式向绿色低碳、清洁安全转变。   ——坚持把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作为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充分发挥信息化在转型升级中的支撑和牵引作用,深化信息技术集成应用,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加快推动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转变。   ——坚持把提高工业园区和产业基地发展水平作为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完善公共设施和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促进产业集聚、集群发展。改造提升工业园区和产业集聚区,推进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优化产业空间结构,加快推动工业布局向集约高效、协调优化转变。   ——坚持把扩大开放、深化改革作为转型升级的强大动力。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稳定外需、扩大内需,实现内需外需均衡发展。进一步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加快推动宏观调控手段向更多依靠市场力量转变。 第二节 主要目标   根据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总体要求,“十二五”时期要力争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工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全部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工业增加值率较“十一五”末提高2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提高10%,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1%,重点骨干企业达到3%以上,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健全。企业发明专利拥有量增加一倍,攻克和掌握一批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的产业核心技术,重点领域和新兴产业的关键装备、技术标准取得突破。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显著扩大,实现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15%左右;面向工业生产的相关服务业发展水平明显提升。规模经济行业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培育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中小企业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中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占比进一步提高。   ——信息化和军民融合水平显著提高。重点骨干企业信息技术集成应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主要行业关键工艺流程数控化率达到70%,大中型企业资源计划(ERP)普及率达到80%以上。军民资源开放共享程度明显提高,军民结合产业规模显著扩大。   ——质量品牌建设迈上新台阶。新产品设计、开发能力和品牌创建能力明显增强,主要工业品质量标准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食品、药品、纺织服装等民生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工业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水平显著提升。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较“十一五”末降低21%左右,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21%以上;工业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减少10%,工业氨氮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减少15%;主要耗能行业单位产品能耗持续下降,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水平明显提升。安全生产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 专栏1:“十二五”时期工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指标 类别 指  标 2010年 2015年 累计变化 经济运行 工业增加值增速(%) ① 工业增加值率提高(百分点) 2 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速(%) ① 技术创新 规模以上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 1.0 拥有科技机构的大中型工业企业比重(%) 35 产业结构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 7 15 8 产业集中度(%) ② 钢铁行业前10家 48.6 60 11.4 汽车行业前10家 82.2 90 7.8 船舶行业前10家 48.9 70 21.1 “两化”融合 主要行业大中型企业数字化设计工具普及率(%) 61.7 85.0 23.3 主要行业关键工艺流程数控化率(%) 52.1 70.0 17.9 主要行业大中型企业ERP普及率(%) 80.0 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规模以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 21 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 21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 30 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 10 氨氮、氮氧化物排放量下降(%) 15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69 72 3 注:① 内数值为年均增速;   ②是按产品产量计算的产业集中度。   到“十二五”末,努力使我国工业转型升级取得实质性进展,工业的创新能力、抵御风险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工业强国建设迈上新台阶。 第三章 工业转型升级的重点任务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强化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促进“两化”深度融合,推进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合理引导企业兼并重组,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品牌创建能力,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第一节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紧紧抓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这个中心环节,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工业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支撑。   支持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支持企业参与国家科技计划和重大工程项目,健全由企业牵头实施应用性重大科技项目的机制,重点支持和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进一步研究落实财政、投资、金融等政策,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鼓励和支持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鼓励骨干企业建立海外研发基地,收购兼并海外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面向企业开放和共享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重要试验设备等科技资源。支持骨干企业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合作,提升协同创新能力。鼓励中小企业采取联合出资、共同委托等方式进行合作研发。   健全产业创新体系,攻克共性及关键核心技术。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建设,面向主要工业行业,依托大型转制院所和骨干企业,整合相关资源,健全基础研究和共性技术研发体制机制,支持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开发平台和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推动建立一批由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共同参与的产业创新战略联盟,支持创新战略联盟承担重大研发任务,发挥企业家和科技领军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以核心装备、系统软件、关键材料、基础零部件等关键领域为重点,结合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及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科技计划(专项)等,推进重点产业技术创新,突破和掌握先进制造、节能减排、国防科技等领域的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研制一批重大装备和关键产品。支持和促进重大技术成果工程化、产业化,加强军民科技资源集成融合,加快提升制造业领域知识、技术扩散和规模化生产能力。   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加强重点产业专利布局,建立重点产业知识产权评议机制、预警机制和公共服务平台,完善知识产权转移交易体系,大力培育知识产权服务业,提升工业领域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深入开展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实施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和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工程。完善工业技术标准体系,加快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技术标准,健全电子电气、关键零部件等工业产品的安全、卫生、可靠性、环保和能效标准,完善食品、化妆品、玩具等日用消费品的安全标准。支持基于自有知识产权的标准研发、评估和试验验证,促进更多的技术标准成为国际标准,增强我国在国际标准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专栏2:实施重点产业技术创新工程   组织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依托“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与成套工艺”、“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重大新药创制”、“大型飞机”、“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等重大科技专项,重点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加强知识产权布局和技术标准制定,在重点领域形成自主开发能力。   组织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制定国家产业技术发展指南,每年组织实施一批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国家技术发明奖等重大科技成果项目的工程化和产业化。推广一批能带动形成新的市场需求、改善民生的科技成果。   建设重点行业技术创新平台。整合现有研发资源,推动行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积极推进工业重点领域实验室建设。建设重点行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健全知识产权预警机制。加强重点企业和重点产业基地知识产权能力建设。建立标准化管理和信息服务平台。   发展产业联盟。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TD-SCDMA及长期演进趋势(LTE)、支线及通用飞机、重大节能环保装备、物联网、云计算、应用电子和工业软件、数字内容等若干新兴产业领域,推动一批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和重点产业联盟发展。制定支持产业联盟发展的政策措施。   加强创新型人才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推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在装备制造、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重点领域的组织实施,培养大批面向生产一线的实用工程人才、卓越工程师和技能人才,造就一批产业技术创新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团队。依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重大工程,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紧缺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进一步完善专业技术和技能人才评价标准和职业资格认证工作。加强中西部地区产业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培养。支持建立校企结合的人才综合培训和实践基地。 第二节 加强企业技术改造   技术改造是促进企业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重要途径,充分发挥技术改造投资省、周期短、效益好、污染少、消耗低的优势,通过增量投入带动存量调整,优化工业投资结构,推动工业整体素质跃上新台阶。   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企业为主体,以提高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紧紧围绕传统产业提升、智能及清洁安全发展等重点,通过不断采用和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流程、新装备、新材料,对现有企业生产设施、装备、生产工艺条件进行改造,提高先进产能比重。大力推广重点行业关键、共性技术,支持企业改造提升研发设计、试验验证、检验检测等基础设施及条件,支持工业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升级改造。注重把企业技术改造同兼并重组、淘汰落后、流程再造、组织结构调整、品牌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品牌建设能力,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   促进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加快新兴科技与传统产业的有机融合,促进新技术、新产品和新业态的发展。围绕发展潜力大、带动性强的若干新兴领域,立足现有企业和产业基础,实施产业链升级工程,着力突破新兴产业发展的瓶颈制约,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完善产业链条,加快形成一批先进的规模化生产能力。强化企业技术改造与技术引进、技术创新的结合,切实提高企业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加快产品和技术升级换代。   优化工业投资结构。加强工业投资监测分析,研究制定工业投资指南,建立国家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库,编制发布年度导向目录,引导社会资金等要素投向。完善和落实支持企业技术改造的财政、金融、土地等政策,创新资金投入模式,支持一批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重大技术改造项目,支持中小企业加强技术改造,逐步提高技术改造投资在工业投资中的比重。加强准入管理和产能预警,严格控制产能过剩行业固定资产投入,抑制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强化技术改造基础工作,加强统计监测分析,完善技术改造管理体制和服务体系,健全支持企业技术改造长效机制。 专栏3:“十二五”技术改造专项工程   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围绕品种质量、节能降耗、安全生产、“两化”融合、军民结合等重点领域,创新研发设计,改造工艺流程,改善产品检验检测手段,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创建知名品牌,提高传统产业先进产能比重。   智能及清洁安全示范。深化信息技术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流通、经营管理等各环节的应用。推进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的普及应用,推动生产装备的数字化和生产过程的智能化。支持重点节能、节水、节材技术和设备的推广应用。支持重点行业污染治理设施设备升级改造。支持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建立环境和污染源监控信息系统。加大化工、有色、民爆等行业安全生产改造力度。   产业链升级。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领域,实施重点领域产业链改造升级,完善产业链条,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中小企业专业化发展。支持中小企业加快技术进步,促进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支持工艺专业化企业发展,健全协作配套体系,提高中小企业聚集度,发展产业集群。   公共服务平台升级。支持重点工业园区研发设计、质量认证、试验检测、节能与污染治理、信息网络服务等平台升级改造;围绕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和推广,对现有重点产业基础技术研发平台、行业共性检测试验平台、共性服务平台进行升级改造。 第三节 提高工业信息化水平   充分发挥信息化在工业转型升级中的牵引作用,完善信息化推进机制,推动信息技术深度应用,不断提高工业信息化的层次和水平。   加快发展支撑信息化发展的产品和技术。加快应用电子等产品的开发和产业化,着力提升汽车、飞机、船舶、机械、家电等行业的产品智能化水平。突破一批关键技术瓶颈,大力发展研发设计及工程分析软件、制造执行系统、工业控制系统、大型管理软件等应用软件和行业解决方案,逐步形成工业软件研发、生产和服务体系,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提供有力支撑。组织开展重点行业工业控制系统的安全风险评估,研究开发危险自动识别和故障实时诊断共性关键技术,加快监控和数据采集系统(SCADA)等工业控制系统的安全防护建设。 专栏4:发展信息化相关支撑技术及产品   工业控制。加强分布式控制系统、可编程控制器、驱动执行机构、触摸屏、文本显示器等软硬件产品的研制,提升工业控制的集成化、智能化水平。   嵌入式系统。重点支持开发核心芯片、嵌入式操作系统、集成开发环境和嵌入式应用软件产品,加强嵌入式系统与网络技术的融合,推进嵌入式技术在各行业的应用。   工业软件。发展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工程分析(CAE)、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CAPP)、制造执行系统(MES)、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产品数据管理(PDM)、过程控制系统(PCS)、企业资源计划(ERP)等工业软件,加快重点领域推广应用。   应用电子。突破数控系统现场总线、通信协议、高速伺服驱动等技术。加快发展车载网络、动力电池及管理控制系统、动力总成控制系统和车用芯片。突破数字化医学影像诊断、医用传感器、治疗微系统等的自主研制。促进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等新型器件开发和应用。发展航空机载电子设备及其相关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应用系统。研发综合船桥技术、船载全球定位系统(GPS)产品系统集成技术、船舶自动识别技术。   全面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深化信息技术在企业生产经营环节的应用,推进从单项业务应用向多业务综合集成转变,从企业信息应用向业务流程优化再造转变,从单一企业应用向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应用转变。推进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的普及应用,优化研发设计流程,加快构建网络化、协同化的工业研发设计体系。推动生产装备数字化和生产过程智能化,加快集散控制、制造执行等技术在原材料企业的集成应用;加快精益生产、敏捷制造、虚拟制造等在装备制造企业的普及推广;加大数字化、自动化技术改造提升消费品企业信息化水平力度。全面普及企业资源计划、供应链、客户关系等管理信息系统,以集成应用促进业务流程优化,推动企业管理创新。加强企业信息化队伍建设,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首席信息主管(CIO)制度。   创新信息化推进机制。建立健全企业信息化推进服务体系,以服务能力建设为中心,实施行业信息化服务工程,推动信息技术研发与行业应用紧密结合,发展一批面向工业行业的信息化服务平台,培育一批国家级信息化促进中心,建设一批面向重点行业的国家级工程数据中心,树立一批信息化示范企业。依托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健全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提升智能化发展水平。建立工业企业信息化评估体系和行业评估规范,规范发展第三方评价机构。 第四节 促进工业绿色低碳发展   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以推进设计开发生态化、生产过程清洁化、资源利用高效化、环境影响最小化为目标,立足节约、清洁、低碳、安全发展,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增强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大力推进工业节能降耗。围绕工业生产源头、过程和产品三个重点,实施工业能效提升计划,推动重点节能技术、设备和产品的推广和应用,提高企业能源利用效率,鼓励工业企业建立能源管理体系。完善主要耗能产品能耗限额和产品能效标准,严格能耗、物耗等准入门槛。深入开展重点用能企业对标达标、能源审计和能源清洁度检测活动。健全节能市场化机制,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和电力需求侧管理。健全高耗水行业用水限定指标和新建企业(项目)用水准入条件;组织实施重点行业节水技术改造,加快节水技术和产品的推广使用,推进污废水再生利用,提高工业用水效率。推广节材技术工艺,发展木基复合材料、生物材料、再生循环和节材型包装。加强政策引导,促进金属材料、石油等原材料的节约代用。   促进工业清洁生产和污染治理。以污染物排放强度高的行业为重点,加强清洁生产审核,组织编制清洁生产推行方案、实施方案和评价指标体系,推动企业清洁生产技术改造,提高新建项目清洁生产水平。研究建立生态设计产品标识制度,发布工业企业生态评价设计实施指南。加强造纸、印染、制革、化工、农副产品加工等行业的水污染治理,削减化学需氧量及氨氮排放量。推进钢铁、石油化工、有色、建材等行业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粉尘和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减排,逐步削减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切实加强有色金属矿产采选、有色金属冶炼、铅蓄电池、基础化工等行业的铅、汞、镉、铬等重金属和类金属砷污染防治,推动工业行业化学品环境风险防控。稳步推进电子电气产品污染控制合格评定体系的建立,控制和减少废弃电子电气产品对环境的污染。   发展循环经济和再制造产业。开发应用源头减量、循环利用、再制造、零排放和产业链接技术。以工业园区、工业集聚区等为重点,通过上下游产业优化整合,实现土地集约利用、废物交换利用、能量梯级利用、废水循环利用和污染物集中处理,构筑链接循环的工业产业体系。加强废旧金属、废塑料、废纸、废旧纺织品、废旧铅酸电池及锂离子电池、废弃电子电器产品、废旧合成材料等回收利用,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加强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推广,推进大宗工业固体废物规模化增值利用。以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机床等为重点,组织实施机电产品再制造试点,开展再制造产品认定,培育一批示范企业,有序促进再制造产业规模化发展。 专栏5:工业节能降耗减排专项   工业节能。组织开展工业企业能效对标达标活动和企业能效“领跑者”行动,加强钢铁、有色、石化、建材等重点用能行业节能改造,推进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实施百项重点节能技术、节能产品(设备)推广应用工程,吨钢能耗、吨铝综合交流电耗、吨乙烯平均能耗、吨水泥综合能耗分别由2010年的615公斤标准煤、14250千瓦时、910公斤标准煤、100千瓦时下降到2015年的590公斤标准煤、13800千瓦时、880公斤标准煤、92千瓦时。   工业节水。对高用水行业实施节水技术改造。实施干法除尘、工业废水处理回用、矿井水资源化利用等节水工程。组织工业废水处理回用成套装置攻关,加强工业废水资源化利用,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工业节材。组织开展机电产品包装节材代木试点,推动节材代木包装产品的研究开发和扩大应用,开展包装物周转使用示范。组织开展贵重金属节材试点。   清洁生产和污染防治。在重点行业开展共性、关键清洁生产技术应用示范,推动实施一批重大清洁生产技术改造项目。实施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钢铁烧结机脱硫、水泥厂脱硝、石化行业催化裂化烟气脱硫、造纸及印染行业废水深度治理、二口恶英减排等工作方案。加快推行电子电气产品污染控制自愿性认证。   资源综合利用及循环经济。推动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规模化高值利用。推进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组织开展有色金属再生利用示范工程,建设废旧汽车、家电、电子产品拆解加工利用示范基地及机电产品再制造示范基地。   “两型”企业创建。推进电力、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创建试点,培育一批示范企业。   积极推广低碳技术。加强低碳技术研发及产业化,推动重大低碳技术的示范应用,积极开发轻质材料、节能家电等低碳产品,控制工业领域的温室气体排放。建立企业、园区、行业等不同层次低碳评价指标体系,开展低碳工业园区试点,探索低碳产业发展模式。研究编制重点行业低碳技术推广应用目录,研究建立低碳产品评价标准、标识和认证制度,探索基于行业碳排放的经济政策和碳交易措施。   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快形成有利于落后产能退出的市场环境和长效机制。强化安全、环保、能耗、质量、土地等指标约束作用,完善落后产能界定标准,严格市场准入条件,防止新增落后产能。加快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实施差别电价等政策,促进落后产能加快淘汰;采取综合性调控措施,抑制高消耗、高排放产品的市场需求。严格执行环境保护、能源资源节约、清洁生产、安全生产、产品质量、职业健康等方面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依法淘汰落后产能。 专栏6:主要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的重点*   钢铁。重点淘汰90平方米以下烧结机、8平方米以下球团竖炉、400立方米及以下高炉、30吨及以下电炉、转炉。   焦炭。重点淘汰炭化室4.3米(捣固焦炉3.8米)以下常规机焦炉、未达到焦化行业准入条件要求的热回收焦炉等产能。   铁合金。重点淘汰6300KVA及以下普通铁合金矿热炉等产能。   有色金属。铜冶炼重点淘汰密闭鼓风炉、电炉、反射炉等落后产能。电解铝重点淘汰100千安及以下小预焙槽等产能。铅冶炼重点淘汰采用烧结机、烧结锅、烧结盘、简易高炉等工艺设备。淘汰落后的再生铜、再生铝、再生铅生产工艺及设备。   电石。重点淘汰开放式电石炉,单台炉变压器容量小于12500千伏安的电石炉等落后设备。逐步淘汰高汞触媒电石法聚氯乙烯生产工艺。   水泥。重点淘汰3.0米以下水泥机械化立窑,小型水泥回转窑,水泥粉磨站直径3.0米以下的球磨机等产能,淘汰落后生产能力2.5亿吨。   平板玻璃。全部淘汰平拉(含格法)普通玻璃生产线。   造纸。重点淘汰单条年生产能力3.4万吨以下的非木浆生产线,年生产能力5.1万吨以下的化学木浆生产线,年生产能力1万吨以下的废纸制浆生产线等产能。   制革。重点淘汰年加工生皮能力5万标张牛皮以下的生产线,年加工蓝湿皮能力3万标张牛皮以下的生产线等产能。   印染。重点淘汰74型染整设备、浴比大于1∶10的棉及化纤间歇式染色设备等落后设备。化纤。重点淘汰湿法氨纶生产工艺,硝酸法腈纶常规纤维生产工艺,年产2万吨以下常规粘胶短纤维生产线等产能。    注:*落后产能淘汰重点将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有关规定进行动态调整。   提高工业企业安全生产水平。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制,建立健全企业安全生产预防机制。加强重点行业安全生产政策、规划、标准的制定和修订,提升安全生产准入条件,对不符合安全生产标准、危及安全生产的落后技术、工艺和装备实施强制性淘汰。实施高风险化工产品、工艺和装备的替代和改造,推进高安全风险、高环境风险和安全防护距离不足的化工企业搬迁调整,规范建设安全、环保、风险可控的化工园区。研发和推广安全专用设备,加快安全生产关键技术装备升级换代,实现危险作业场所的人机隔离、遥控操作、远程监控或减少在线操作人员,增强事故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理能力。 第五节 实施质量和品牌战略   以开发品种、提升质量、创建品牌、改善服务、提高效益为重点,大力实施质量和品牌战略,引领和创造市场需求,不断提高工业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   提升工业产品质量。健全技术标准,优化产品设计,改造技术装备、推进精益制造,加强过程控制,完善检验检测,为提升产品质量提供基础保障。强化企业质量主体责任,结合行业特点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和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推动企业建立全员、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体系。组织开展关键原材料和基础零部件的工艺技术、质量与可靠性攻关。加强重大装备可靠性设计、试验与验证技术研究,提高产品内在质量和使用寿命。加快重点行业质量和检测标准的制修订,深入推进重点工业产品质量对标和达标工作。结合食品、化妆品、家电等行业的产品质量与安全性能的强制性认证和现行法律制度及管理措施,加强质量基础能力建设,提高产品质量检测能力。   加强自主品牌培育。鼓励企业制定品牌发展战略,支持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掌握核心技术,形成具有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不断提升品牌形象和价值。引导企业推进品牌的多元化、系列化、差异化,创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级品牌。鼓励有实力的企业收购海外品牌,支持国内品牌在境外的商标注册,促进品牌国际化。发展专业品牌运营机构,在信息咨询、产品开发、市场推广、质量检测等方面为企业品牌建设提供公共服务。建立品牌评价机制,指导重点行业定期发布品牌报告,加强自有品牌培育过程的动态监测。   加强工业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以食品、药品、化妆品等为重点,完善企业产品质量追溯和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健全产品安全法规和标准体系。引导企业开展“质量安全承诺”活动,有序推进企业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和评价工作,逐步建立企业质量安全诚信档案,引导企业创建诚信文化。规范企业质量自我声明,建立工业产品质量监测预警制度。加强行业自律,建立企业质量诚信管理体系和评价机制。强化质量安全基础工作,加快建设废弃工业产品的环境影响数据库、产品伤害监测数据库、重点产品缺陷数据库、有害物质限量安全数据库。支持企业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对产品全生命周期和全供应链的质量控制。支持建立面向中小企业的质量公共服务平台。推进工业企业的社会责任体系建设,建立重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制度。 专栏7:工业产品质量和品牌建设   工业产品质量提升。支持建设500个权威的工业产品质量技术评价实验室和800个用于产品质量改进的公共服务平台;组织实施关键基础产品质量攻关计划,提升关键原材料、基础元器件性能的稳定性;组织实施重大装备可靠性增长计划,支持开展可靠性设计、试验与验证,提升重大装备可靠性、一致性水平。   工业企业质量诚信体系建设。以组织机构代码实名制为基础,健全工业企业质量诚信信息征集和披露、评价体系,完善政府、协会、企业联动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企业质量安全诚信档案,完善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完善工业产品技术和质量信息发布制度。建立奖惩并举、疏堵结合、多部门联动的工业产品质量信誉社会评价机制。组织完善自律规范。健全和规范“质量承诺”、“产品召回”等制度。   自主品牌培育。指导工业企业通过强化意识、增强能力、创新开发、评估改进和树立信誉等工作,积极培育知名品牌。以消费品、电子信息、机械装备等领域为重点,整合相关政策资源,重点培育100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及1000个国内著名品牌。 第六节 推动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协调发展   在规模经济行业促进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集团,扶持发展大批具有“专精特新”特征的中小企业,加快形成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协调发展、资源配置更富效率的产业组织结构。   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发展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以汽车、钢铁、水泥、船舶、机械、电子信息、电解铝、稀土、食品、医药、化妆品等行业为重点,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动优势企业强强联合、跨地区兼并重组、境外并购和投资合作,引导兼并重组企业管理创新,促进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产业集中度。清理限制跨地区兼并重组的规定,理顺地区间利益分配关系,加快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改制和改组。鼓励通过壮大主业、资源整合、业务流程再造、资本运作等方式,加强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品牌经营、专业服务、系统集成、产业链整合等方面形成核心竞争力,壮大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大企业大集团。   促进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继续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着力营造环境、改善服务,鼓励、支持和引导中小企业进一步优化结构和转型成长。增强创业创新活力和吸纳就业能力,鼓励和支持创办小企业、开发新岗位,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和特色优势中小企业,鼓励中小企业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领域。引导和支持中小企业专业化发展,支持成长性中小企业做精做优,发展一批专业化企业,支持发展新模式、新业态。鼓励中小企业挖掘、保护、改造民间特色传统工艺,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形成特色产品和特色服务。引导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通过专业分工、服务外包、订单生产等多种方式开展合作,培育一批“配套专家”,提高协作配套水平。大力发展产业集群,提高中小企业集聚度,优化生产要素和资源配置。   加强企业管理和企业家队伍建设。引导企业牢固树立依法经营、照章纳税、诚实守信意识,切实维护投资者和债权人权益,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积极推进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依法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完善股权激励等中长期激励制度。引导企业加强设备、工艺、操作、计量、原料、现场、财务、成本管理等基础管理工作,推动管理创新,提高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大力开发人才资源,以职业经理人为重点,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全球战略眼光、管理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企业家和一支高水平的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建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库,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和国家中小企业银河培训工程。 第七节 优化工业空间布局   按照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加快调整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推动产业有序转移,促进产业集聚发展,促进区域产业协调发展。   调整优化工业生产力布局。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和重大生产力布局规划的要求,引导产业向适宜开发的区域集聚。根据国家产业政策要求,综合考虑区域消费市场、运输半径、资源禀赋、环境容量等因素,合理调整和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主要依托能源和矿产资源的重大项目,优先在中西部资源富集地布局;主要利用进口资源的重大项目,优先在沿海沿江地区布局,减少资源、产品跨区域大规模调动。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规划,引导各地根据自身的基础和条件,合理选择发展方向和布局重点。   推进产业有序转移。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相结合、优势互补与互利共赢相结合、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相结合,引导地区间产业合作和有序转移。支持中西部地区以现有工业园区和各类产业基地为依托,加强配套能力建设,进一步增强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鼓励通过要素互换、合作兴办园区、企业联合协作,建设产业转移合作示范区。鼓励东部沿海省市在区域内有序推进产业转移。促进海峡两岸产业融合对接。开展多种形式对口支援,加强对新疆、西藏和青海的产业援助。严格禁止落后生产能力异地转移,强化产业转移中的环境和安全监管。   推动产业集聚发展。按照“布局合理、特色鲜明、集约高效、生态环保”的原则,积极推动以产业链为纽带、资源要素集聚的产业集群建设,培育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完善产业链协作配套体系。加强对工业园区发展的规划引导,提升信息网络、污染集中治理、事故预防处置和公共服务平台等基础设施能力,提高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促进各类产业集聚区规范有序发展。发挥县域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向县城和中心镇集聚,形成城乡分工合理的产业发展格局。按照新型工业化要求,在国家审核公告的开发区(工业园区)和国家重点规划的产业集聚区内,创建一批产业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品牌形象优、配套条件好、节能环保水平高、产业规模和影响居全国前列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发展若干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基地。支持以品牌共享为基础,大力培育国家地理标志、集体商标、原产地注册、证明标志等集体品牌,提高区域品牌的知名度。 专栏8:产业集聚区及工业园区提升改造   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在现有依法设立的工业园区(集聚区)中,开展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创建工作。基本条件是:一是集约程度高,规模效益好。主导产业特色突出,规模和水平居国内同行业前列;单位土地平均投资强度和平均产出均在3000万元/公顷以上。二是资源消耗低,安全有保障。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及用水量处于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工业“三废”排放、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指标全部达到国家标准;企业强制清洁生产审核实施率达到100%;未发生重大安全生产事故。三是创新能力强,技术水平高。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原则上不低于2%;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居国内同行业前列;骨干企业工艺技术和装备先进。四是产品质量好,品牌形象优。主导产业产品质量处于国际或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拥有一批国际国内知名品牌。五是信息化水平高。信息基础设施完备,企业在生产经营环节信息化应用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六是配套服务体系完善。技术开发、检验检测、现代物流、人才培养等公共服务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劳动关系和谐。   提升省级开发区(工业园区)发展水平。加强对省级开发区规划编制、产业升级、节能减排、“两化”融合等工作的指导和支持,健全省级开发区管理机制,逐步完善支持省级开发区规范发展的政策措施。   建设产业转移合作示范区。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原则,在有条件的中西部省市探索要素互换、企业合作、产业链协作等合作对接新模式,建立3-5个东(中)西产业转移合作示范区。 第八节 提升对外开放层次和水平   适应我国对外开放的新形势,更加注重引进产业升级亟需的先进技术设备,着力引进高端人才,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努力提高工业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   提高工业领域利用外资水平。加强外资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鼓励外资投向先进制造、高端装备、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领域,积极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合作。利用国内市场优势、资源优势和智力资本优势,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积极引进研发团队等智力资源,更好地利用全球科技成果,努力掌握一批核心技术。鼓励跨国公司在华设立采购中心、研发中心和地区总部等功能性机构,发展国内配套企业。鼓励国内企业深度参与跨国公司全球价值链合作,鼓励港澳台企业到西部地区进行投资。   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国内技术成熟、国际市场需求大的行业,向境外转移部分生产能力。加强统筹规划,推动在有条件的国家和地区建立境外重化工园区。鼓励有实力企业开展境外油气、铁矿、铀矿、铜矿、铝土矿等重要能源资源的开发与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多元化、多渠道资源安全供应体系。鼓励国内企业在科技资源密集的国家(地区)设立研发中心,与境外研发机构和创新企业加强技术研发合作。鼓励实力强、资本雄厚的大型企业开展成套工程项目承包、跨国并购、绿地投资和知识产权国际申请注册,建立境外营销网络和区域营销中心,在全球范围开展资源配置和价值链整合。   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试点和示范,延长加工贸易国内增值链条,推动加工贸易从组装加工向研发、设计、核心元器件制造、物流等环节拓展;在中西部地区培育和建设一批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鼓励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完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政策和功能,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向海关特殊监管区域集中。 第四章 重点领域发展导向   按照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促进传统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与面向工业生产的相关服务业、民用工业和军事工业协调发展,为加快构建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夯实基础。 第一节 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   抓住产业升级的关键环节,着力提升关键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基础制造装备研发和系统集成水平,加快机床、汽车、船舶、发电设备等装备产品的升级换代,积极培育发展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装备、轨道交通装备、民用航空航天等高端装备制造业,促进装备制造业由大变强。   关键基础零部件及基础制造装备。加强铸、锻、焊、热处理和表面处理等基础工艺研究,加强工艺装备及检测能力建设,提升关键零部件质量水平。推进智能控制系统、智能仪器仪表、关键零部件、精密工模具的创新发展,建设若干行业检测试验平台。继续推进高档数控机床和基础制造装备重大科技专项实施,发展高精、高速、智能、复合、重型数控工作母机和特种加工机床、大型数控成形冲压、重型锻压、清洁高效铸造、新型焊接及热处理等基础制造装备,尽快提高我国高档数控机床和重大技术装备的技术水平。   重大智能制造装备。围绕先进制造、交通、能源、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发展需要,组织实施智能制造装备创新发展工程和应用示范,集成创新一批以智能化成形和加工成套设备、冶金及石油石化成套设备、自动化物流成套设备、智能化造纸及印刷装备等为代表的流程制造装备和离散型制造装备,实现制造过程的智能化和绿色化。加快发展焊接、搬运、装配等工业机器人,以及安防、深海作业、救援、医疗等专用机器人。到2015年,重大成套装备及生产线系统集成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   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坚持节能汽车与新能源汽车并举,进一步提高传统能源汽车节能环保和安全水平,加快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等新能源汽车发展。组织实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创新发展工程,通过国家科技计划(专项)有关研发工作,掌握先进内燃机、高效变速器、轻量化材料等关键技术,突破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及管理系统等核心技术,逐步建立和完善标准体系;持续跟踪研究燃料电池汽车技术,因地制宜、适度发展替代燃料汽车。加快传统汽车升级换代,提高污染物排放标准,减少污染物排放;稳步推进节能和新能源汽车试点示范,加快充、换电设施建设,积极探索市场推广模式。完善新能源汽车准入管理,健全汽车节能管理制度。大力推动自主品牌发展,鼓励优势企业实施兼并重组,形成3-5家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汽车企业集团,前10强企业产业集中度达到90%。到2015年,节能型乘用车新车平均油耗降至5.9升/百公里;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销量达到50万辆。   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适应新的国际造船标准及规范,建立现代造船新模式,着力优化船舶产品结构,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加快推进散货船、油船(含化学品船)、集装箱船等主流船型升级换代。全面掌握液化天然气船(LNG)等高技术船舶的设计建造技术,加强基础共性技术和前瞻性技术研究,完善船舶科技创新体系。提升船舶配套水平,巩固优势配套产品市场地位,提升配套产品技术水平,完善关键设备二轮配套体系。重点突破深水装备关键技术,大力发展海洋油气矿产资源开发装备,积极推进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以及海洋监测仪器设备产业化,打造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三大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集聚区。组织实施绿色精品船舶、船舶动力系统集成、深海资源探采装备、深海空间站等创新发展工程,全面提升绿色高效造船、信息化造船能力和本土配套能力。到2015年,主流船型本土化设备平均装船率达到80%,海洋工程装备世界市场份额提高到20%,船舶工业前10强企业产业集中度达到70%以上。   轨道交通装备。以满足客货运输需求和构建便捷、安全、高效的综合运输体系为导向,以快速客运网络、大运量货运通道和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为依托,大力发展具备节能、环保、安全优势的时速200公里等级客运机车、大轴重长编组重载货运列车、中低速磁悬浮车辆、新型城轨装备和新型服务保障装备。组织轨道交通装备关键系统攻关,加速提升关键系统和核心技术的综合能力。到2015年,轨道交通装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民用飞机。坚持军民结合、科技先行、质量第一和改革创新的原则,加快研制干线飞机、支线飞机、大中型直升机、大型灭火和水上救援飞机、航空发动机、核心设备和系统。深入推进大型飞机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全面开展大型飞机及其配套的发动机、机载设备、关键材料和基础元器件研制,建立大型飞机研发标准和规范体系。实施支线飞机和通用航空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加快新支线飞机研制和改进改型,推进支线飞机产业化和精品化,研制新型支线飞机;发展中高端喷气公务机,研制一批新型作业类通用飞机、多用途通用飞机、直升机、教练机、无人机及其他特种飞行器,积极发展通用航空服务。到2015年,航空工业销售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国产单通道大型客机实现首飞,国产支线飞机、直升机和通用飞机市场占有率明显提高。   民用航天。完善我国现役运载火箭系列型谱,完成新一代运载火箭工程研制并实现首飞;实施先进上面级、多星上面级飞行演示验证;启动重型运载火箭和更大推力发动机关键技术攻关。实施月球探测、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推进国家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宇航产品型谱化与长寿命高可靠工程,发展新型对地观测、通信广播、新技术与科学实验卫星,不断完善应用卫星体系。进一步完善卫星地面系统建设,推进应用卫星和卫星应用由科研试验型向业务服务型转变。加强航天军民两用技术发展,拓展航天产品与服务出口市场,稳步提高卫星发射服务的国际市场份额。   节能环保和安全生产装备。紧紧围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需要,依托国家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和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工程,加快发展节能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和装备。大力发展高效节能锅炉窑炉、电机及拖动设备、余热余压利用和节能监测等节能装备。重点发展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重金属污染防治、垃圾和危险废弃物处理、环境监测仪器仪表、小城镇分散型污水处理、畜禽养殖污染物资源化利用、污水处理设施运行仪器仪表等环保设备,推进重大环保装备应用示范。加快发展生活垃圾分选、填埋、焚烧发电、生物处理和垃圾资源综合利用装备。围绕“城市矿产”工程,发展高效智能拆解和分拣装置及设备。推广应用表面工程、快速熔覆成形等再制造装备。发展先进、高效、可靠的检测监控、安全避险、安全保护、个人防护、灾害监控、特种安全设施及应急救援等安全装备,发展安全、便捷的应急净水等救灾设备。   能源装备。积极应用超临界、超超临界和循环流化床等先进发电技术,加大水电装备向高参数、大容量、巨型化转变。大力发展特高压等大容量、高效率先进输变电技术装备,推动智能电网关键设备的研制。推进大型先进压水堆和高温气冷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掌握百万千瓦级核电装备的核心技术。突破大规模储能技术瓶颈,提升风电并网技术和主轴轴承等关键零部件技术水平,着力发展适应我国风场特征的大功率陆地和海洋风电装备。依托国家有关示范工程,提高太阳能光电、光热转换效率,加快提升太阳能光伏电池、平板集热器及组件生产装备的制造能力。推动生物质能源装备和智能电网设备研发及产业化。掌握系统设计、压缩机、电机和变频控制系统的设计制造技术,实现油气物探、测井、钻井等重大装备及天然气液化关键设备的自主制造。 专栏9:重大技术装备创新发展及示范应用工程   智能制造装备发展工程。围绕感知、决策、执行三个关键环节,研究开发新型传感器、自动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等感知、决策装置,以及高性能液压件与气动元件、高速精密轴承、高速精密齿轮和变频调速装置等执行部件;重点开发基于机器人的汽车焊接生产线、自动化仓储与分拣系统等自动化装备;推进数字制造技术、自动测控装置、智能重大基础制造装备在百万吨乙烯工程、百万千瓦级火电、数字化车间、煤炭综采等领域的示范应用。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点开展柴油机高压共轨技术等高效内燃机技术、先进变速器和汽车电子控制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大幅提高小排量发动机的技术水平和性能。支持开展普通混合动力汽车技术研发。重点突破动力电池核心技术,支持电机及驱动系统,以及电动空调、电动转向、电动制动器等的研发和产业化,支持开展燃料电池电堆、燃料电池发动机及其关键材料的核心技术研发。支持建设新能源汽车共性技术平台。   深海探采工程装备。紧密围绕“勘、探、钻、采、运”五个核心环节,重点研制高性能物探船、深水勘察船、半潜式钻井平台、钻井船、深水生产储卸装置、深水半潜式生产平台、大功率平台供应船、潜水作业支持船、深水半潜式起重铺管船等装备,以及核心设备和系统,到2015年掌握3000米以内深水资源开发所需装备的设计建造能力。   轨道交通装备及关键系统。依托重点建设工程,健全研发、设计、制造、试验验证、标准体系和平台,突破永磁电传动、列车运行控制、安全信息传输等核心关键技术;研制配套轮轴轴承、传动齿轮箱、牵引变流器、大功率制动装置等关键零部件;开发牵引传动与控制、列车运行及网络控制等关键系统。   支线飞机和通用飞机。加强航空基础研究,开展航空发动机、机载系统和设备等的研发。积极推进ARJ21支线飞机的批量交付和系列化发展,加快新舟系列支线飞机改进改型和市场推广,根据市场需求研制新型支线飞机;发展高端公务机,研制一批新型通用飞机及其他特种飞行器。选择若干地区和相关行业进行通用航空试点。 第二节 调整优化原材料工业   立足国内市场需求,严格控制总量,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进节能减排,优化产业布局,提高产业集中度,培育发展新材料产业,加快传统基础产业升级换代,构建资源再生和回收利用体系,加大资源的国际化保障力度,推动原材料工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钢铁工业。严格控制新增产能和总量扩张,以技术改造、淘汰落后、兼并重组、循环经济为重点提高行业整体素质。规范行业秩序,分批公布符合生产经营规范条件的钢铁企业名单。鼓励企业差异化开发品种,重点提升大宗产品的质量和性能,鼓励开发国内短缺的关键钢材品种。推广使用400MPa及以上钢筋等节能高效钢材,力争到2015年高强度钢筋使用比重超过60%。支持以优势企业为主体,实施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形成3-5家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6-7家具有较强实力的大型钢铁企业集团,前10位钢铁企业集团产量占全国钢铁总产量的60%左右。综合考虑资源、市场、环境和运输等条件,有序推进中心城市城区钢厂搬迁改造,调整优化钢铁工业空间布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钢铁渣、尘泥和尾矿的综合利用水平。加快废钢回收体系建设,鼓励废钢资源回收利用和废钢进口。加大国内铁矿资源勘探开发力度,加强境外资源合作开发,力争海外权益矿石进口量占铁矿石进口总量的30%以上,健全资源保障体系。鼓励企业在境外发展钢铁冶炼及深加工。   有色金属工业。以发展精深加工、提升品种质量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为重点,大力发展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材料和市场短缺产品。提高行业准入门槛,从严控制铝、铅、锌、钛、镁冶炼产能增长。积极利用低温低压电解、强化熔炼、生物冶金等先进适用技术,加快淘汰铜、铝、铅、锌等常用有色金属落后产能,大力实施技术改造,加强含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气、二口恶英和汞、铅及其他重金属污染防治。鼓励低品位矿、共伴生矿、难选冶矿、尾矿和熔炼渣等资源开发利用,建设和完善再生利用体系。鼓励大型企业投资勘探开发铜、铝、铅锌、镍等国内短缺的有色金属矿产资源,进一步推进现有老矿山深部和外围找矿。加强稀土、钨、锡、锑等稀有金属行业管理,整顿和规范勘探、开采、加工、贸易等环节秩序,继续严格控制开采和冶炼产能,大力发展稀有金属深加工。支持煤电铝加工一体化,有序扩大直供电试点。积极推进上下游企业联合重组,到2015年,铜、铝、铅、锌前10家企业产业集中度分别达到90%、90%、60%、60%。   石化及化学工业。按照一体化、集约化、基地化、多联产发展模式,从严控制项目新布点,加快推进炼化一体化新建扩建项目,统筹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千万吨级炼油和百万吨级乙烯炼化一体化基地。促进烯烃原料轻质化、多元化,全面提升炼化技术和大型装备国内保障能力。积极开发煤炭高效洁净转化和有机化工原料来源多样化技术,有序发展煤制烯烃、煤制天然气等现代煤化工;实施煤制合成氨等传统煤化工产业的技术改造,优化工艺流程,推动产业升级;鼓励煤基多联产,促进化工生产与能源转化有机结合。加强对挥发性有机物的控制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逐步淘汰工作,严格氯碱、纯碱、无机盐、轮胎、涂料、氟化工、染料等行业准入,加强化学品分类和标签管理。大力发展化工新材料、高端石化产品、新型专用化学品、生物化工和节能环保等产业。优化氮肥生产原料路线和动力结构,鼓励发展专用肥料;支持中小化肥企业生产向肥料二次加工转移,促进基础肥料生产向资源地集中,完善磷、钾肥基地建设。发展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环境友好型农药,淘汰高毒、高残留、高环境风险的农药品种。促进化工行业推广绿色化学技术,逐步替代和淘汰对环境危害严重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及其化学品。   建材工业。重点发展节能环保型建筑构件、工程预制件等建材产品,以及具有保温隔热、隔音、防水、防火、抗震等功能的新型建筑材料及制品。大力推广窑炉余热利用、水泥粉磨节电和浮法玻璃全氧燃烧等节能技术,加强工业粉尘、氮氧化物和大气汞的治理。按等量置换原则推广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工艺,到2015年基本淘汰落后水泥产能,新型干法水泥熟料比重超过90%。重点支持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城市污泥和工业废弃物生产线建设;加大非金属矿关键技术研发应用,推进建筑卫生陶瓷产品减量化工程,开发建筑陶瓷干法生产技术及装备;建立与电力、煤炭、钢铁、化工等产业相衔接的循环经济生产体系,提高工业固体废弃物利用总量。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到2015年前10家水泥企业、平板玻璃企业产能占全国总产能比重分别达到35%、75%以上。 专栏10:原材料行业调整升级重点   钢铁。加大高强度、高抗腐蚀性、高专项性能等关键钢材品种的开发和应用,关键品种国内保障率达到95%以上。在减少或不增加产能的前提下,综合考虑资源、市场、环境和运输等条件,加快建设湛江、防城港钢铁精品基地,积极推进中心城市城区钢厂转型和搬迁改造。重点推动鞍钢与福建三钢等跨区域兼并重组,以及河北渤海钢铁集团、太钢等区域内兼并重组。研究支持海峡西岸和新疆等地区钢铁工业发展。   电解铝。原则上不再审批新增产能项目,鼓励东部能源紧张、环境容量有限地区的电解铝产能向中西部能源资源富集地区、特别是水电资源丰富的地区转移。支持在具有水电优势、资源富集的广西、云南、四川、青海、陕西、贵州等西部地区合理有序建设有色金属工业基地。   稀有金属。坚持保护性开采与合理利用相结合,严格勘察、开采、生产加工、进出口管理,大力推进稀有金属深加工和应用。到2015年,力争使稀有金属高技术产品销售比率达到40%以上,稀土、钨、锡、锑、钼等稀有金属工业前5家企业产业集中度达到80%以上。   水泥和平板玻璃。在产能相对过剩的地区,严格执行淘汰落后产能的原则,严禁新上新增产能项目。在落后产能较多的地区,引导企业加大联合重组的力度,通过等量置换、上大压小等手段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煤化工。在传统煤化工领域,不再审批单纯扩能的焦炭、电石项目,结合淘汰落后产能,对合成氨和甲醇等通过上大压小、产能置换等方式提高竞争力。在现代煤化工领域,加强统筹规划,严格行业准入,在煤炭资源和水资源丰富、环境容量较大的地区有序推进煤制烯烃产业化项目,鼓励产业链延伸,积极发展高端产品;支持具备条件地区适度发展煤制天然气项目,严格控制煤制油项目。   石化炼化一体化。立足现有企业,综合考虑原油来源、环境、市场等因素,统筹规划建设炼化一体化项目,进一步改造提升长三角、珠三角和渤海湾等传统产业区,适度发展以武汉、成都为核心的中西部内陆产业集中区,优化东北和西部地区资源配置,发展深加工产品。严格市场准入,新建炼油项目规模不得低于1000万吨/年,乙烯规模不得低于100万吨/年。   新材料产业。以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保障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为目标,大力发展稀土功能材料、高性能膜材料、硅氟材料、特种玻璃和功能陶瓷等新型功能材料,积极发展新型合金材料、高品质特殊钢、工程塑料、特种橡胶等先进结构材料,提升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发展水平,加强纳米、生物、超导、智能等前沿新材料研究。加快材料设计、制备加工、服役行为、高效利用及工程化的技术研发,促进产学研用相结合,实现新材料产业与原材料工业融合发展,增强材料支撑保障能力。到2015年,新材料产业产值占原材料工业比重达到6%。 专栏11:新材料产业化及应用   高性能金属材料。加快发展高端铝合金、钛合金、镁合金等轻质高强度合金材料、高性能铜合金材料及非晶合金材料,组织开发具有高强度、耐高温、耐腐蚀、延寿等综合性能好的高品质特殊钢。   稀有金属和稀土功能材料。重点发展高性能磁体、新型显示和半导体照明用稀土发光材料和高端硬质合金,加快推进新型储氢材料、催化材料、高纯金属及靶材、原子能级锆材和银铟镉控制棒等产业化,研究突破新一代高储能密度电池材料及技术。   先进高分子材料。加快发展工程塑料、特种橡胶、高性能硅氟材料、功能性膜材料和复合功能高分子材料,加强改性及加工应用技术开发,大力发展环保型高性能涂料,防水材料和胶黏剂等材料。   高性能纤维及高性能复合材料。加强高性能增强纤维工艺及技术装备攻关,发展碳纤维、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新型无机非金属纤维等高性能增强纤维。发展新型超大规格、特殊结构的树脂基复合材料、碳/碳复合材料等,积极开发陶瓷基复合材料,努力扩大产品应用范围。   无机非金属新材料。重点发展超薄基板玻璃、光伏太阳能电池用超白玻璃、导电氧化物镀膜(TCO)玻璃,鼓励发展应用低辐射(Low-E)镀膜玻璃、真空及中空玻璃等节能玻璃。组织推广高效阻燃安全保温隔热等新型建材。 第三节 改造提升消费品工业   以品牌建设、品种质量、优化布局、诚信发展为重点,增加有效供给,保障质量安全,引导消费升级,促进产业有序转移,塑造消费品工业竞争新优势。   轻工业。加强轻工产品品牌建设,引导企业增强研发设计、经营管理和市场开拓能力。重点发展智能节能型家电、节能照明电器、高效节能缝制设备、新型动力电池、绿色日用化学品、高档皮革和陶瓷,加快造纸、塑料、皮革、日化等重点行业装备关键技术产业化,推进重点行业节能减排,健全能效标准及标识管理。大力发展降解性好的包装新材料、新型绿色环保包装产品和先进包装装备。加强废旧包装、废纸、废塑料、废旧家电和电池等工业固体废弃物和废旧产品回收与综合利用。加快做强做大一批骨干企业,合理、有序引导产业转移,提升产业集群发展水平。   纺织工业。加大高新技术改造力度,发展技术先进、引领时尚、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纺织工业体系。加强超仿真、功能性、差别化纤维、新型生物质纤维等的开发应用,力争使我国纤维材料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推动废旧纤维制品循环利用,再生纤维利用占纤维加工总量比重提高到15%。组织实施产业用纺织品应用示范,加强产品标准和使用规范的对接,加快产业用纺织品开发及应用。发展高效纺纱、高速织造、短流程印染等成套装备及工艺,优化毛、麻、丝等独特资源的纺织染加工技术。提升纺织服装新产品设计和研发能力,加强营销创新和供应链管理,健全品牌价值体系,重点发展一批综合实力强的自主品牌企业。积极推进产业转移,引导企业在棉花、麻、蚕茧、羊毛等主产区发展精深加工,中西部地区纺织工业产值占全国比重提高到28%。   食品工业。加快发展现代食品工业,推广应用高效分离、节能干燥、食品生物工程、非热杀菌等先进技术,开发健康、营养、保健、方便食品。推广清洁生产技术,促进资源高效利用,提高食品加工副产物和废弃物增值综合利用水平。重点支持发酵、制糖、饮料、酿酒、调味品等行业发展循环经济。加强食品行业标准体系建设,改善企业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条件,推进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加强食品工业优质原料基地建设,提高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 专栏12:轻纺工业改造提升重点   智能节能家电。重点突破变频、空调制冷剂替代、太阳能混合动力、新材料和材料替代等应用技术,开发变频控制模块和芯片、高效环保压缩机和变频压缩机、直流电机、空气源热泵等关键零部件,发展环保、智能型家电产品。到2015年,主要家电产品能效水平平均提高10%,自有品牌家电出口比例达到30%。   高性能电池。大力发展锂电池、镍氢电池、新型结构铅蓄电池等动力电池;逐步降低电池行业铅、汞、镉的耗用量,淘汰普通开口式铅蓄电池,加快镍氢电池替代镉镍电池步伐。   制革。加大对清洁化制革、末端污染治理以及环保型皮革化学品的研发推广力度,推进节水降耗,减少制革污染排放,发展生态皮革。到2015年,皮革产品市场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有较大幅度提高。   日用玻璃和陶瓷。推广玻璃瓶罐轻量化制造技术、节能玻璃配方,发展自动化配料及均化系统、废(碎)玻璃自动化处理系统。优化窑炉结构设计,推广节能型干燥、球磨、成型设备,及高效燃烧控制、循环利用等先进技术。   化学纤维及产业用纺织品。通过分子结构改性、共混、异性、超细、复合等技术,发展仿棉涤纶和仿毛纤维;突破新型溶剂法等关键技术,实现生物质纤维产业化。发展百万吨级精对苯二甲酸(PTA)装置、大型粘胶装置、连续聚合氨纶等技术和装备。开发和提升非织造成型、织造成型、复合加工及功能性后整理技术,重点发展土工、医疗卫生、环保过滤、交通工具、安全防护等产业用纺织品。到2015年,产业用纺织品占纤维消费比重提高到25%。   食品。重点支持肉制品、乳制品等12个食品行业企业工艺技术装备的更新改造,完善原料检验、在线检测、成品质量等检测设施和手段,健全质量可追溯体系和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   医药工业。以提高重大疾病防治能力和提升居民健康水平为目标,加快实现基因工程药物、抗体药物、新型疫苗关键技术和重大新产品研制及产业化,支持利用基因工程、酶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改造传统制药工艺和流程。加强化学新药研发及产业化,抓住全球通用名药市场快速增长的机遇,培育国际市场新优势。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发展疗效确切、物质基础清楚、作用机理明确、质量稳定可控的现代中药。提高先进医疗装备和高端生物医用材料的发展水平,推进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的研发及产业化。促进基本药物生产向优势企业集中,提高生产集约化、规模化水平。推动药品质量标准和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升级。建立军民结合的应急特需药品研发、生产体系,健全民族药研发及产业化机制,满足应急救治的药物需求。“十二五”期间,医药工业产值年均增速保持在20%以上。 专栏13:生物医药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   重大疾病防治新药创制。以提高重大疾病防治能力为目标,支持现代生物技术药物、化学药和现代中药领域的创新药物研发及产业化。到2015年,培育20个以上创新药物投放市场,培育20个以上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通用名药物新品种,培育50个以上现代中药品种。   先进医疗设备创制。部署核心部件与共性关键技术研究,重点突破主要依赖进口的数字医学设备、精密医疗器械等产品,支持中医诊疗设备发展。到2015年,培育50个以上掌握核心技术、形成较大市场规模的医疗设备产品。   质量升级示范。支持综合实力较强的企业率先实施新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鼓励优势企业开展发达国家GMP认证。到2015年,50家以上制剂企业通过发达国家GMP认证。   国际化示范。鼓励国内企业在境外同步开展临床研究,鼓励企业在境外以直接投资或并购的方式设立研发机构或生产基地,加快开展产品国际注册。到2015年,20家以上的国内企业在境外设立研发机构或生产基地。   中药材(民族药)产业化。鼓励企业建立中药材原料基地,推广规模化种植,加强重要野生药材品种人工选育。运用生物技术进行优良种源的繁育,建立和完善种子种苗基地、栽培试验示范基地,推动野生药材的家种。加强中药材认证。到2015年,建成100个以上中药材(民族药)重点品种规模化生产示范基地。 第四节 增强电子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   坚持创新引领、融合发展,攻克核心关键技术,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深化技术和产品应用,积极拓展国内需求,引导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着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基础电子。把握电子信息产品发展新趋势,突破关键电子元器件、材料和设备的核心技术和工艺,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形成结构优化、配套完整的基础电子产业体系。结合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产业创新发展工程,着力发展集成电路设计业,持续提升先进和特色集成电路芯片生产技术和能力,发展先进封装工艺,进一步提高测试水平,攻克关键设备、仪器、材料和电子设计自动化(EDA)工具技术工艺,实现重大产品、重大工艺和新兴领域的突破。到“十二五”末,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占全球15%以上。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重点支持高世代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TFT-LCD)面板发展,提高等离子体显示器件(PDP)产业竞争力,加快大尺寸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件(OLED)、电子纸、三维(3D)显示、激光显示等新型显示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发展上游原材料、元器件及专用装备等配套产业,完善新型显示产业体系,平板显示产业规模占全球比重提高到20%以上。支持高端微电子器件、光电子器件、绿色电池、功率器件、传感器件等产品及关键设备、材料的研发及产业化,推动传统元器件向智能化、微型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专栏14:基础电子产业跃升工程   集成电路。突破高端通用芯片核心技术,开发面向网络通信、数字视听、计算机、信息安全、工业应用等领域的集成电路产品。加快12英寸集成电路生产线技术升级和建设,开发45纳米(nm)及以下先进工艺模块和特色工艺模块;提升先进封装工艺和测试水平;增强刻蚀机、离子注入机、互联镀铜设备、大尺寸硅片等8-12英寸集成电路生产线关键设备、仪器和材料的开发能力。加强对18英寸集成电路生产技术的储备性研发。加快国家级集成电路研发中心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关键电子元器件和材料。支持片式阻容感、机电组件、电声器件、智能传感器、绿色电池、印刷电路板等产品的技术升级及工艺设备研发。积极发展半导体材料、太阳能光伏材料、光电子材料、压电与声光材料等,以及用于装联和封装等使用的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等。   新型平板显示。重点支持6代以上TFT-LCD面板生产和玻璃基板等核心技术研发。围绕高光效技术(高能效、低成本)、高清晰度技术(3D、动态清晰度、超高清晰度)以及超薄技术进行研发,提高PDP产品性能,完善配套产业链。重点支持大尺寸OLED相关技术和工艺集成开发,攻克低温多晶硅(LTPS)技术,加强OLED关键原材料及设备本土化配套。支持电子纸及关键材料研发及产业化。   发光二极管(LED)。重点突破外延生长和芯片制造关键技术,提高外延片和高端芯片的国内保障水平。增强功率型LED器件封装能力,加大对封装结构设计、新型封装材料及新工艺的研究与开发。加快实现金属有机化合物化学气相淀积(MOCVD)设备的量产,推进衬底材料、高纯金属有机化合物(MO源)、高性能环氧树脂以及高效荧光粉等研发和产业化。加快检测平台建设,制定和完善LED相关标准。   计算机。提升产品研发和工业设计能力,完善和延伸产业链,增强自主品牌国际竞争力。统筹部署云计算等关键技术、产品的研发、产业化及应用,积极推动设计、产品、应用、服务融合创新和互动发展,加快移动互联网终端的研制,加强云计算平台建设,推进先导部署和应用示范。大力支持自主设计研发中央处理器(CPU)等芯片在整机中的应用,加快平板电脑、高性能计算机及服务器、网络产品、存储系统及打印输出设备、工业控制计算机、自主可信安全产品等重点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推进绿色智能数据中心及技术业务服务平台建设,拓展行业应用市场。加快新一代空管信息系统建设。   通信设备及终端。重点支持TD-SCDMA高端产品、TD-LTE等新一代移动通信设备和系统的研发及产业化,完善TD-LTE移动终端基带和射频芯片、应用平台和测试仪器等配套产业。积极推进大容量、超高速、高智能的光传输、交换和接入技术,以及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发展传感网络关键传输设备及系统,统筹部署下一代互联网、三网融合、物联网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培育自主可控的物联网感知产业和应用服务业。积极参与国际通信标准制定,推动我国标准更多地成为国际主流标准。大力发展智能手机及信息终端、卫星应用终端等新型终端产品。加强设备制造业与电信运营业的互动,推进产品和服务的融合创新。   数字视听。加快完善平板电视产业链,重点支持网络化、智能化、节能环保、具有立体显示功能的新型彩电产品的研发与应用,促进彩电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研发适应三网融合业务要求的多种数字家庭智能终端和新型消费电子产品,支持高清投影机、高保真音响的研发与应用,大力推动数字家庭多业务应用示范,加强音视频编解码、地面数字电视传输等技术标准的推广应用。支持数字家庭产业基地建设。支持电视整机企业与上游企业资源整合,加强与内容服务企业间的联合与合作。培育具有全产业链竞争优势的行业龙头企业,完善产业配套体系。   软件业。坚持以系统带动整机和软硬件应用、以应用带动产业发展,促进软件业做强做大。加强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办公软件等基础软件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发展新一代搜索引擎及浏览器、网络资源调度管理系统、智能海量数据存储与管理系统等网络化的关键软件。重点支持数字电视、智能终端、应用电子、数字医疗设备、下一代互联网等领域嵌入式操作系统及关键软件的研发及产业化,提升工业装备和产品智能化水平。大力发展工业软件、行业应用软件和解决方案,推动工业生产业务流程再造和优化。加快发展信息安全技术、产品和服务,构建自主可控信息安全体系和架构,完善信息安全产品及服务认证制度,提高对国家安全和重大信息系统安全的支撑能力。支持数字内容处理技术及相关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着力培育龙头企业,鼓励中小软件企业特色化发展,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推动中国软件名城创建。“十二五”期间,软件业年均增速保持在22%以上,占信息产业比重提高到20%以上。 专栏15:物联网研发、产业化和应用示范   着力突破物联网的关键核心技术。围绕高端传感器、新型射频识别(RFID)、智能仪表、智能信息处理软件等瓶颈环节,突破核心技术,重点支持面向应用的数据挖掘和智能分析决策软件技术及产品的研发,加强高可靠、低成本传感器专用芯片、传感节点、微操作系统、嵌入式系统和适于传感器节点使用的高效电源等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开发与新型网络架构相适应的虚拟化、低功耗技术及相应产品。   加快构建物联网标准化体系。从总体、感知、传输、应用等方面系统构建物联网标准体系。加快传感器网络组网、物品标识编码、信息传输、智能处理、安全等关键技术标准研究制定,建立跨行业、跨领域的物联网标准化协作机制。   统筹重点领域的物联网先导应用。研究制定物联网应用行动计划,分步骤、分层次开展先导应用示范,加快形成市场化运作机制。推进物联网在先进制造、现代物流、食品安全、数字医疗、环保监测、安全生产、安全反恐(周界防护)、智慧城市以及在交通、水利、电网等基础设施中的应用。研究推进无锡国家物联网创新示范区建设。加强物联网创新服务体系建设。 第五节 提高国防科技工业现代化水平   按照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的要求,加快推进先进国防科技工业建设,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确保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需要。   提升武器装备研发制造水平。根据国防建设需要,调整优化能力布局,加强武器装备研发条件建设,提升总体设计、总装测试和系统集成等核心能力,提高武器装备研制体系化和信息化水平。开展基础理论与前沿技术探索,增强原始创新能力。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形成创新合力,突破一批基础技术、前沿技术和关键技术,提高集成创新水平。以产业关键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为重点,大力推进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推动高技术武器装备自主式、跨越式和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推进国防科技工业投资体制改革,深化军工企业改革,稳步推进军工科研院所改革。   促进军民融合式发展。进一步完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制度体系,形成管理科学、规范有序、政策协调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准入和退出机制。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国防科技工业建设领域,形成面向全国、分类管理、有序竞争的开放式发展格局。加强国防工业与民用工业在规划、政策上的协调衔接,促进军、民科研机构的开放共享;加速军工和民用技术相互转化,促进国防领域和民用领域科技成果、人才、设施设备、信息等要素的交流融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开发军民两用技术和产品,加快国防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军民结合产业和军工优势产业;建设军民结合产业基地,促进军工经济与区域经济融合。到“十二五”末,基本实现国防科技与民用科技、国防科技工业与民用工业的互通、互动、互补发展。 第六节 加快发展面向工业生产的相关服务业   按照“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国际化”的发展方向,大力发展面向工业生产的现代服务业,加快推进服务型制造,不断提升对工业转型升级的服务支撑能力。   工业设计及研发服务。围绕外观造型、功能创新、结构优化、包装展示以及节材节能、新材料使用等重点环节,创新设计理念,提升设计手段,壮大设计队伍,大力发展以功能设计、结构设计、形态及包装设计等为主要内容的工业设计产业。支持工业企业与设计企业开展多种形式合作,扩大工业设计服务市场。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及平台,培育发展一批具备较强竞争力的专业化研发服务机构。扶持一批专业化的技术成果转化服务企业,构建多领域、网络化的技术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支持发展面向生产过程的分析、测试、计量、检测等服务,鼓励发展检索、分析、咨询、数据加工等知识产权服务。 专栏16:工业设计及研发服务发展专项   培育高素质工业设计和研发人才。推动建立工业设计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制度。建立国家工业设计奖励制度。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创建工业设计实训基地。吸引海外优秀工业设计和研发服务人才回国创业。   培育龙头企业。引导企业加大设计创新投入,鼓励加强设计研发服务能力建设,创新服务模式,重点培育一批工业设计和研发服务骨干企业。组织认定一批国家级企业设计中心,建立工业设计企业资质评价制度。   培育国家级示范区。面向重点产业和重点区域,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促进工业设计企业集聚发展,培育一批辐射能力强、带动效应显著的国家级工业设计及研发服务示范区。加强研发设计领域共性和基础性技术研发,依托产业基地建设一批研发公共服务平台。   发展生物医药等专业研发服务外包。大力发展临床前研究、药物安全性评价、临床试验及试验设计等领域的专业化第三方服务,支持发展医药研发外包(CRO)等专业服务。   制造业物流服务。引导工业企业加快物流业务整合、分离和外包,释放物流需求。推进重点行业电子商务平台与物流信息化集成发展。加强危险品流向跟踪、状态监控和来源追溯的信息化管理,提高食品、农产品等冷链物流信息管理水平。支持第三代移动通信(3G)、3S(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机器到机器(M2M)、射频识别(RFID)等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在制造业物流领域的创新与应用。加快信用、认证、标准、支付和物流平台建设,鼓励服务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完善企业间电子商务(B2B)发展的支撑环境。   信息服务及外包。大力发展网络化、全链条的信息传输、信息技术、信息内容等服务业。引导信息系统集成服务向产业链前后端延伸,推动咨询设计、集成实施、运行维护、测试评估、数据处理与运营服务等业务向高端化发展。支持发展面向网络新应用的信息技术服务,加快发展软件即服务(SaaS)等新型业务模式。制定推广信息技术服务标准(ITSS),加快信息技术服务支撑工具研发和服务产品化进程,促进重点软件企业面向金融、电信、医疗、能源交通等行业的知识库建设。鼓励发展信息技术外包服务(ITO)、业务流程外包服务(BPO)和知识流程外包服务(KPO),扩大服务对象和业务规模。提高信息服务及外包公共服务平台和项目分包平台的服务能力,支持外包人才培训和实训基地建设。扶持一批由制造企业中剥离形成的专业化信息服务企业,提升外包业务承接能力。   节能环保和安全生产服务。加快发展合同能源管理、清洁生产审核、绿色产品(包括节能产品、环保装备)认证评估、环境投资及风险评估等服务。推动节能服务公司为用能单位提供节能诊断、设计、融资、改造、运行等“一条龙”服务。鼓励大型重点用能单位组建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为本行业其他用能单位提供节能服务。加大污染治理设施特许经营实施力度,引导民间投资节能环保服务产业。创新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积极推广市场化节能服务模式。积极培育企业安全生产服务市场,加快发展安全生产技术咨询、合同安全管理、工程建设、产品推广和安全风险评估、装备租赁、人才培训等专业服务。   制造服务化。鼓励制造企业积极发展精准化的定制服务、全生命周期的运维和在线支持服务,提供整体解决方案、个性化设计、多元化的融资服务、便捷化的电子商务等服务形式。引导有条件的企业从提供设备,向提供设计、承接项目、实施工程、项目控制、设施维护和管理运营等一体化服务转变,支持大型装备企业掌握系统集成能力,开展总集成总承包服务。鼓励制造企业围绕产品功能拓展,发展故障诊断、远程咨询、呼叫中心、专业维修、在线商店、位置服务等新型服务形态。推动制造企业通过业务流程再造,发展社会化专业服务,提高专业服务在产品价值中的比重。积极开发和保护工业旅游资源,推进工业旅游示范与服务标准化建设,大力开发工业专题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加快完善工业旅游市场体系。 第五章 保障措施及实施机制 第一节 完善保障措施   进一步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健全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的长效机制,为实现规划目标及任务提供有力保障。   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围绕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重点任务,在产业科技创新、技术改造、节能减排、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质量安全、中小企业、军民融合式发展等重点领域,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民用飞机、软件、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船舶、高端装备、新材料等战略性、基础性产业发展的法律保障。   完善产业政策体系及功能。动态修订重点行业产业政策,加紧制定新兴领域产业政策,加强产业政策与财税、金融、贸易、政府采购、土地、环保、安全、知识产权、质量监督、标准等政策的协调配合。充分考虑资源状况、环境承载能力和区域发展阶段,研究实施针对特定地区的差异化产业政策。制定发布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指导目录,逐步消除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企业在生产要素价格等方面的差异。贯彻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制定产业转移指导目录,促进区域间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产业有序转移和生产力合理布局。依法实施反垄断审查,建立产业安全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和联动机制。   强化工业标准规范及准入条件。完善重点行业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加快健全能源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质量安全、生产安全、职业危害等方面的强制性标准,制定重点行业生产经营规范条件,严格实施重点行业准入条件,加强重点行业的准入与退出管理。进一步完善淘汰落后产能工作机制和政策措施,分年度制定淘汰落后产能计划并分解到各地,建立淘汰落后产能核查公告制度。   加大财税支持力度。整合相关政策资源和资金渠道,加大对工业转型升级资金支持力度,加强对重点行业转型升级示范工程、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工业基础能力提升、服务型制造等方面的引导和支持。完善和落实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股权激励等税收政策。研究完善重大装备的首台套政策,鼓励和支持重大装备出口;完善进口促进政策,扩大先进技术装备和关键零部件进口。稳步扩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发挥关闭小企业补助资金作用。制定政府采购扶持中小企业的具体办法,进一步减轻中小企业社会负担。   加强和改进金融服务。鼓励汽车、电子信息、家电等企业与金融机构密切合作,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开发完善各类消费信贷产品。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适应小型和微型企业、生产性服务企业需要的金融产品。完善信贷体系与保险、担保之间的联动机制,促进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金融创新。加快发展主板(含中小板)、创业板、场外市场,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积极推进债券市场建设,完善信用债券发行及风险控制机制;支持符合条件的工业企业在主板(含中小板)、创业板首次公开发行并上市,鼓励符合条件的上市企业通过再融资和发行公司债券做大做强。支持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开展兼并重组,加强企业兼并重组中的风险监控,完善对重大企业兼并重组交易的管理。   健全节能减排约束与激励机制。完善节能减排、淘汰落后、质量安全、安全生产等方面的绩效评价和责任制。建立工业产品能效标识、节能产品认证、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制度,制定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研究制定促进“两型”企业创建的政策措施。严格限制高耗能、高排放产品出口。建立完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研究建立工业生态设计产品标志制度。制定鼓励安全产业发展和鼓励企业增加安全投入的政策措施,支持有效消除重大安全隐患的搬迁改造项目。加强重点用能企业节能管理,完善重点行业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和考核体系。   推进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以中小企业服务需求为导向,着力搭建服务平台,完善运行机制,壮大服务队伍,整合服务资源。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科研院所作用,支持各类专业服务机构发展,重点支持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建设,构建体系完整、结构合理、资源共享、服务协同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鼓励社会投资广泛参与,加快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和小企业创业基地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建立多层次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推进中小企业信用制度建设。加强对小型微型企业培训力度,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深化工业重点行业和领域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垄断行业改革,强化政府监管和市场监督,形成平等准入、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健全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机制,促进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重要领域集中。完善投资体制机制,落实民间投资进入相关重点领域的政策,切实保护民间投资的合法权益。进一步简化审批手续,落实企业境外投资自主权,支持国内优势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完善工业园区管理体制,促进工业企业和项目向工业园区和产业集聚区集中。 第二节 健全实施机制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国务院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强化组织领导,周密部署、加强协作,保障规划顺利实施。   建立部际协调机制。建立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相关部门和单位参加的部际协调机制,加强政策协调,切实推动规划实施。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制定重点行业和领域转型升级总体方案,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方案。   明确规划实施责任。规划提出的预期性指标和产业发展等任务,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实现。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国务院有关部门要完善规划实施环境和市场机制,加强对市场主体行为的引导。对规划确定的约束性任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国务院有关部门要加强宏观指导,做好跟踪监测和信息发布,定期公布各地区规划目标完成情况,切实发挥规划的导向作用。   加强和创新工业管理。进一步强化工业管理部门在制定和实施发展规划、产业政策、行业标准等方面的职责,创新工业管理方式和手段。完善行业工业经济监测网络和指标体系,强化行业信息统计和信息发布。加强工业生产要素衔接。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中介组织等在加强行业管理、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强化规划监测评估。建立动态评估机制,强化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和督促检查。工业和信息化部要提出规划实施年度进展情况报告,并适时开展中期评估,不断优化规划实施方案和保障措施,促进规划目标和任务的顺利实现。
6885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973计划2013年项目申报指南发布
热度 1 wyccn 2012-2-13 23:22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以下简称973计划,含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是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对我国未来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全局性和带动性的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的主要任务是解决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在世界科学发展的主流方向取得一批重大原始性创新成果。 “十二五”期间,973计划将更加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更加强化科学目标导向、更加注重优秀团队建设,重点支持农业科学等9个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领域的基础研究,同时,围绕纳米研究等6个方向实施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 现将2013年项目申报指南予以公布,请根据指南组织项目,并按照编写提纲填报项目申请书(项目申请书编写提纲可从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中心网站 http://program.most.gov.cn “973计划”和“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专栏下载)。 973计划项目实行网上申报,2013年项目受理日期为今年3月25日8:00至4月9日17:00,逾期不予受理。网上申报流程和有关事项将于3月上旬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中心网站上另行通知。 咨询电话:010-58881073,58881072,58881076 受理部门: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 传 真:010-58881077 电子邮件:jcc973@vip.sina.com 附件: 1.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3年重要支持方向 2.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3年项目申报要求
1889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迈向科学发展新天地——全党深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取得明显成效
whyhoo 2012-2-13 10:00
回眸2011年,全党上下创先进建新功、争优秀立新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进程中为党旗续添了新的光辉。   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创先争优活动。一年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先后5次作出重要指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周永康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分别提出要求。其中,习近平同志22次提出明确要求。   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中央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加强统筹谋划和组织指导。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精心组织、扎实工作,确保创先争优活动有计划有节奏地向前推进。2011年组织工作满意度民意调查显示,对创先争优活动的满意度比上年提高了1.65分,在12项党建工作测评中位居第一。   先进源于责任,优秀彰显党性。这种坚强的信念、高尚的境界,铸造了我们的党魂、创造了非凡的业绩。    围绕中心想全局·立足本职议大事·主动作为谋长远   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新气象   创先进展现昂扬风貌,争优秀焕发旺盛激情。2011年,全党深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牢牢把握科学发展主题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凝聚党员群众力量,激发干事创业激情,努力服务“十二五”良好开局。   一走进四川资阳市就能感受到,为建设“幸福资阳”而奋斗的昂扬风貌正在蓬勃展现。资阳市6669个基层党组织和18万名党员把建设“幸福资阳”作为创先争优最大实践,开展“争当项目党员”“争做产业先锋”活动,在推进重点项目、服务农村基层、完成重大工作任务、做好群众工作中创先争优。   “幸福资阳”在路上。资阳市委书记李佳深有感触:“创先争优,为建设‘幸福资阳’提供了强大动力源泉。”   思发展、谋发展、促发展。创先争优成为推动科学发展的有效载体和强大引擎。   国家发改委把破解发展瓶颈问题、保障经济平稳运行作为创先争优活动着力点,及时出台优化投资结构、扩大内需、抑制物价、调控房价等政策措施,为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提供重要保障。江苏开展“科学发展争一流”活动,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选学习标杆、找工作差距、定赶超目标、创一流业绩,有力推动了“两个率先”目标的实施。   去年6月中旬,南方13个省市遭受严重洪涝灾害,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救人在前、抢险在前。外交部、商务部和部分央企党组织和党员围绕应对埃及、利比亚安全危机创先争优,周密安排、迅速行动,安全撤离华侨华人3.5万多名。    深入实际知民情·深入基层解民忧·深入群众暖民心   重心下移扎根沃土的新实践   江西赣州2万多名干部下基层“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在红土地上续写苏区精神强劲音符——   “三送”活动中,广大下派干部自带被褥、日用品和生活费,自觉包扶20户以上群众,发放“连心卡”、张贴“公示牌”,带着《民情日记》走访慰问调查,建“民情台账”,让群众随时随地可以与干部对话,使群众有心里话愿意说、有意见敢于提、有信息会沟通、有困难能求助。   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根基和力量。2011年,各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深入基层走访调研,带动广大党员干部下基层服务群众。全国各级党组织和党员与困难群众共结成帮扶对子2710万个,为群众办实事好事2313万件。   青海开展选派干部驻村协调解决资金,开展科技和实用技术培训,帮助改善党员农村活动室、敬老院,硬化村级道路等。西藏自治区财政每年安排10亿元专项资金,用于驻村党员干部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实际困难。   安徽开展“五级书记带头大走访”活动,推动党政机关和干部进农村、进企业、进社区,访民情、解民忧、惠民生。   中央组织部继续推进“万名组织部长下基层”,与基层干部谈心谈话,抓好基层组织建设。教育部、民政部、国土资源部、国家广电总局等选派155名机关干部到中西部农村、厂矿一线和艰苦岗位蹲点1个月,了解社情民意,帮助解决困难。   点出干劲,评出动力。全国363.2万个基层党组织和7453.8万名党员普遍开展领导点评,有效推动了各项工作落实。   一个个难题用心破解,一件件实事温暖人心。这是在拜群众为师的新实践中创造的无愧于时代的新业绩。    创群众满意窗口·树优质服务品牌·争优秀服务标兵   民生为重服务为先的新导向   “小何姐姐,有一家公司经营范围加配送行吗?”“配送的话,要先办理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浙江嘉兴市工商局秀洲分局注册窗口工作人员何裕华通过QQ,回答了高照街道招商员的提问。何裕华管理的“秀洲工商”QQ群,释疑工商注册等相关问题,实现了零距离服务。   创先争优活动中,嘉兴市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在服务中树标杆,把群众满意度作为标尺,将贴心服务送到企业、社区、田间……   小事连民心。全国467万个窗口、7272万名从业人员,105万个基层党组织、1433万名党员着力推进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让群众得到了实惠。   ——工商系统突出基层、窗口和执法单位“三个重点”,争创群众满意的工商局、工商所,争当群众满意的工商执法人员,在全系统形成比学赶超的生动局面。   ——信访系统开展“党员亮身份、岗位评先锋”活动,加强能力建设、转变工作作风,做到问题不上交,信访不上行。   ——教育系统努力缓解“入园难”,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推动校车安全管理工作。   ——卫生系统开展“服务好、质量好、医德好,让人民群众满意”活动,努力解决“看病难、看病贵”。   ——交通运输系统实施高速公路“一卡通”、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城市公交智能化建设、执法队伍规范化建设,全力以赴保通保运保安全。   国家质检系统坚持“以人为本、监管为民”理念,强化质检服务,强化质量安全监管,严格查处质量违法案件,让群众深切感受人民质检的忠诚和质检为民的成效。   全国总工会、团中央、全国妇联开展“工人劳动竞赛”、创建“青年文明号”、“巾帼建功‘十二五’”活动,推进为民服务创先争优。    学习先进找差距·争当先进立标杆·赶超先进创一流   迸发激情凝聚力量的新征帆   在云南施甸县大亮山深处,20多年前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带领大家种下的树苗,已经汇成了5.6万亩茫茫林海……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认真贯彻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宣传杨善洲模范事迹和崇高精神,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争做人民满意的好党员好干部。   2011年2月至3月,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巡回报告团先后在北京、上海、江苏、山东、河南、河北、辽宁、广东、四川等地作了精彩报告,成千上万名干部群众聆听报告。   从北国林海到太行山麓,从南海渔村到江南水乡……   全国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通过组织生活会、中心组学习、座谈交流、专题讨论等方式,向先进典型人物学习,推动形成创先进、争优秀浓厚氛围。   在纪念建党90周年之际,全国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讲党性、学党史,树典型、当先锋,展示了新时期共产党人的良好形象和创先争优的丰硕成果。   中央宣传部组织中央主要新闻媒体加大创先争优宣传力度。中央直属机关工委、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广泛开展红歌赛、歌咏会,抒发对党的深情。重庆把“唱读讲传”与创先争优紧密结合,编发创先争优箴言9.6万条,编写先进典型故事2400多个。内蒙古19个边境旗市开展以“促发展、构和谐、固边防”为主要内容的“北疆基层党建长廊”建设。   2011年,全国新建党组织7.6万个,其中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新建党组织5.4万个;新建工会组织98万个,共青团组织5.4万个,妇女组织6万个。   举目神州,全党上下纵深推进创先争优活动,正以更加昂扬的精神风貌和更加旺盛的创造热情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   (新华社北京2月12日电 记者李亚杰) 原文见 http://www.qstheory.cn/zywz/201202/t20120213_138116.htm
个人分类: 政治|828 次阅读|0 个评论
孔老学说对科学确实不利,科技与经济强国是末而非本:评牛登科文
热度 10 gothere 2012-1-27 16:32
评牛登科:Nature上讨论孔子和庄子思想对现代科学发展的阻碍,值得关注讨论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1772do=blogid=531723 (1)作者考证 : 宫鹏 http://www.tsinghua.edu.cn/publish/cess/5344/2010/20101217133321429245376/20101217133321429245376_.html Nature文的作者Peng Gong, is in the Center for Earth System Science at Tsinghua University, China, and the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Policy and Managemen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USA. (2)论点不错:显而易见,此人乃理科背景,个人主页http://nature.berkeley.edu/~gong/,南京大学毕业的海外华人。他对文科的研究应当说不太深,但是他的基本论点应是无误的。 孔子和庄子的思想对自然科学研究确实无益。 从内容上看,孔子关注的是社会伦理问题,庄子关注的是思想的自由,就算把老子拉上吧,老子是古代的辩证法。虽则有自由,但是政治自由,而非指向自然。 从认识论上看,庄子也许好些,比较主观,但他们对自然科学也是无益的。 (3)什么思想对科技有利:从中国历史上看,自然科学比较有用的哲学观是墨子的。从西方历史上看,对自然科学有利的是古希腊传统。 很多牛文的评论都指向了“希伯来传统(圣经)”,这显然是常识错误。 欧洲长达1000年的黑暗时代,就是靠着 古希腊思想 指引下的文艺复兴运动。 中国古代有技术而无科学的命题已经被谈论很久了,所谓“李约瑟迷题”。 (4)中国在转型期怎么办?科技与经济强国是根本么? 科技和经济的根本是“人”,为人服务才是根本。人权、民权,人民富裕则国强。当然到了一定阶段,国家这个东西也是可以用更松散而有效的体制来消解的。中国要强大,为的是国民幸福。国民生活的当然要科技和经济来保证。科技和经济不是一个人的问题,它需要体制作为土壤,需要新思维作为导引。 论证有风险,还是直接抛砖,中国需要古希腊精神,特别是从苏格拉底、柏拉图到亚里士多德这根主线的精神来改良中国精神。 附相关的一篇 关于李约瑟迷题的老文,《在科学、诗性与政治之间——屈原从天问到自沉》
个人分类: Else|4613 次阅读|31 个评论
[转载]继承和发扬钱学森崇高精神 推进科技和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whyhoo 2012-1-17 20:29
  2011年12月11日是钱学森同志诞辰100周年。钱学森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是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作为科技、教育界的一面光辉旗帜,钱老一生执着追求、不懈奋斗,为我国科技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斯人已逝,风范永存,钱老不仅为国家留下了宝贵的科学财富,更给后人留下了无穷的精神遗产。   中央高度重视学习宣传钱学森同志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胡锦涛总书记就钱学森图书馆建成开馆作了重要批示,充分肯定钱学森同志的卓越成就和重大贡献,对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年教师和学生学习钱学森同志的政治品格、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和高尚情操提出了明确要求。其他中央领导同志也多次就深入学习宣传钱学森同志作出重要指示。广大科技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和青少年纪念钱学森同志,就是要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指示精神,继承和发扬钱学森同志的崇高精神,开拓创新,奋发有为,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贡献。    继承和发扬钱学森崇高精神,就要学习他始终坚持国家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理想信念。   钱学森同志始终把爱党、爱祖国、爱人民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自觉把个人志向与民族振兴紧紧联系在一起,对祖国和人民无限忠诚,为祖国强盛和人民幸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论遇到多少艰难困苦,他都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不愧为爱国知识分子的杰出典范和楷模。   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在美国学习、工作的钱学森同志,心系祖国,密切关注国际国内局势变化,决心早日学成报效祖国。在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下,他克服重重困难和阻碍,终于在1955年秋天回到了魂牵梦萦的祖国。他曾在晚年回忆说:“我到美国去,心里只有一个目标,就是要把科学技术学到手,而且要证明我们中国人可以赛过美国人,达到科学技术的高峰。”正是怀着这样的决心,他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航空系仅用一年时间就拿下了航空硕士学位。在美国学习、工作20年,他已经获得了很高的社会地位,生活条件十分优越,但他一直保持着中国国籍,不买房子,不买保险。义无反顾地放弃优厚待遇回国后,钱学森同志勇敢地承担起“两弹一星”的科技领导工作。尽管他是搞理论研究而非搞技术出身,但他说,回国就是服务来了,只要为国家好,就去做。“为使同胞能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我将竭尽全力,和中国人民一道建设自己的国家”。在崇高的荣誉面前,他真诚地说:“我本人只是沧海之一粟,渺小得很。真正伟大的是中国人民,是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邓小平同志曾深情地指出,“要记住那个年代,钱学森、李四光、钱三强那一批老科学家,在那么困难的条件下,把两弹一星和好多高科技搞起来”。江泽民同志号召广大科技工作者学习钱学森同志,“不光要在学术方面,更重要的是在政治品质方面。要学习老一辈科学家那种高尚的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和民族气节”。   继承和发扬钱学森崇高精神,就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大力倡导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进一步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信心和信念。要像钱学森同志那样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坚守民族自尊和民族气节,切实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自觉把个人理想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联系起来,把对党、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体现在干好本职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去,做好每一件有利于祖国和人民的事情,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业绩。    继承和发扬钱学森崇高精神,就要学习他潜心治学、严谨求实、淡泊名利的高尚品德。   钱学森同志一生襟怀坦荡、光明磊落,坚持原则、维护大局,严于律己、一身正气,始终把严谨求实作为治学精神的基本要求,坚持用“严谨、严肃、严格、严密”要求自己和学生,把科学看得很重,把名利看得很轻,体现出德馨品高的大家风范。   钱学森同志向来对学术问题非常严谨,从不满足于一般性的理论推导,哪怕这种推导在逻辑上已经非常严密,他也坚持通过数值计算与实验结果的比对,使理论得到验证。他告诫学生说:“搞科学的要‘下笔千钧’”。他1941年发表的《柱壳轴压屈曲》一文手稿中有些计算数字精确到小数点后8位,这样繁重的计算在当时是靠拉计算尺得出来的。他对自己即将刊印的论文,历来都要求杂志社寄来文稿清样,亲自校对之后才正式刊发。他的著名论文《非线性弹性力学》仅手稿就有800多页。在美国20年间的51篇论文,以及后来出版的若干专著,所有文稿的手稿他都完整有序地保存了下来。凡见过《钱学森手稿》的人,无不惊叹其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他说,不流大汗,不受大累,仅凭一点小聪明,是做不出来的。他一贯强调学术讨论要发扬民主,大家一律平等。一位素不相识的年轻人指出他力学论文中的一处错误,他亲笔复信并鼓励其写论文发表。这封信激励年轻人投身力学研究,后来成了一名教授。他始终谦虚谨慎,从不居功自傲,不务虚名,不尚空谈,常怀平常之心,从不计较个人进退得失。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和淡泊名利的个人品格使他赢得了科学的青睐和世人的尊重。   继承和发扬钱学森崇高精神,就要像他那样,对真理孜孜以求,对名利超然处之,大力倡导淡泊名利、科学严谨的学风,维护学术尊严,提倡做学问、做人、做事相一致。要坚持以学术诚信为荣,以学术不端为耻,反对粗制滥造、弄虚作假,力戒心浮气躁、急功近利。要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尊重学术自由,努力营造境界高尚、底蕴深厚、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氛围。    继承和发扬钱学森崇高精神,就要学习他探索创新、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   科学的本质在于探究未知,为人类造福。在通往未知领域的道路上,科学家既要沿着前人的足迹,又要敢于突破既有的思维框架。作为一代科学巨擘,钱学森同志以自己的远见卓识,从战略上思考我国科技发展的重大问题,提出了许多富于创造性、前瞻性的重要学术思想和有重大价值的建议,以渊博的知识和超凡的智慧解决了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   钱学森同志以极强的创造力取得了许多让人惊叹的成就:从早年的机械工程、航空工程起步,到空气动力学、喷气推进、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等,再到航天工程、系统科学,他一生涉足数十个现代科学技术领域,均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早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求学时,钱学森同志就养成了“决不随大流,敢于想别人不敢想的,做别人不敢做的”探究精神。他的一系列原创成果,成功解决了高速飞机和火箭等航天航空领域的很多问题。他的《工程控制论》,将控制理论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被公认是自动控制和系统工程领域的经典之作。1956年1月,钱学森同志担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在周恩来总理鼓励和支持下,起草了《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为我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创建与发展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作为我国第一个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1956—1967)的综合组组长,他主持提出了四大紧急措施,为“两弹一星”成功研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世纪80年代初钱学森同志就提出,以信息科技为核心的第五次科技革命,将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当时没有引起广泛的关注,但近30年来信息科技的深度应用、信息产业的迅猛增长,有力地证明了他的远见卓识。即使到了晚年,他仍然从战略上思考我国科技发展的重大问题,提出了“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创新”等许多富于创造性、前瞻性的重要学术思想和具有重要价值的建议。2008年初,胡锦涛总书记在看望钱学森同志时,高度赞扬他的科学建树和卓越功勋,特别指出“钱学森同志的系统工程理论,提出在处理复杂问题时一定要注意从整体上加以把握,统筹考虑各方面因素,这很有创见”。   继承和发扬钱学森崇高精神,就要把创新作为科学研究的第一要义,树立并保持永不止步的进取意识和开创精神,激发并保持永不满足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培养并保持永远昂扬的独立精神和进取意识。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善于从实践中提炼问题加以研究,不迷信权威,敢于理性质疑,勇于提出新概念、开辟新领域、创立新方法、构建新理论,为国家富强、社会发展和人民幸福服务。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积极推动协同创新,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并把创新成果充分应用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中,大幅度提高国家竞争力,努力实现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    继承和发扬钱学森崇高精神,就要学习他爱才识才惜才、大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博大胸怀。   钱学森同志是具有深切人文情怀的科学家。他深刻认识到科学、技术和人文的不可分割性。虽然一辈子和科技打交道,但钱学森同志的心里始终装着“人”,始终把培养人、造就人当作自己的职责和使命。他在长期的实践中,始终以极大的精力关注人才队伍建设,把人才培养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体现了超凡的战略眼光和宽阔胸襟。   钱学森同志非常善于从战略的高度思考和谋划人才的培养问题,适时向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提出培养我国科技帅才和将才的建议。他强调理、工、文、艺齐发展,科学、艺术互促进,主张瞄准交叉前沿问题,在实践中培养人才、提携后学,注重培养终身学习能力,提倡“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他不仅有“千里马”的才能,更有“伯乐”的眼光,一生爱才、识才、惜才,培养了孙家栋、王永志等一大批科技领军人才,推动了我国航天科技事业的迅猛发展。他从小受过良好的艺术教育和熏陶,一直强调科学工作者要有一定的文学艺术修养,因为“科学工作是源于形象思维,终于逻辑思维。形象思维是源于艺术,所以科学工作是先艺术,后才是科学”。晚年,他留下的“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钱学森之问”振聋发聩,令人深思,催人奋进。   继承和发扬钱学森崇高精神,就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全心全意培育人才,大力提携青年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在创新实践中发现和培养人才。要尊重教育规律、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终身学习、系统培训、多样化人才和人人成才观念,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大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系,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突出培养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要大力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努力出名师、育英才、创一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造就更多新知识的创造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新学科的创建者。   钱学森同志是中华民族优秀知识分子的典范。他为中国科技事业、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建立的卓越功勋将永载史册,祖国不会忘记他,人民不会忘记他,历史不会忘记他!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扎实工作,不断发扬光大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的崇高精神,为推进我国科技和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不懈奋斗! 原文见 http://www.qstheory.cn/zxdk/2012/201202/201201/t20120112_134633.htm
个人分类: 科学|97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
whyhoo 2012-1-11 10:37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指导和规范高等学校章程建设,促进高等学校依法治校、科学发展,依据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及其他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章程的起草、审议、修订以及核准、备案等,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章程是高等学校依法自主办学、实施管理和履行公共职能的基本准则。高等学校应当以章程为依据,制定内部管理制度及规范性文件、实施办学和管理活动、开展社会合作。   高等学校应当公开章程,接受举办者、教育主管部门、其他有关机关以及教师、学生、社会公众依据章程实施的监督、评估。    第四条  高等学校制定章程应当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宪法、法律法规为依据,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遵循高等教育规律,推进高等学校科学发展;应当促进改革创新,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的任务,依法完善内部法人治理结构,体现和保护学校改革创新的成功经验与制度成果;应当着重完善学校自主管理、自我约束的体制、机制,反映学校的办学特色。    第五条  高等学校的举办者、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按照政校分开、管办分离的原则,以章程明确界定与学校的关系,明确学校的办学方向与发展原则,落实举办者权利义务,保障学校的办学自主权。    第六条  章程用语应当准确、简洁、规范,条文内容应当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   章程根据内容需要,可以分编、章、节、条、款、项、目。 第二章 章程内容    第七条  章程应当按照高等教育法的规定,载明以下内容:   (一)学校的登记名称、简称、英文译名等,学校办学地点、住所地;   (二)学校的机构性质、发展定位,培养目标、办学方向;   (三)经审批机关核定的办学层次、规模;   (四)学校的主要学科门类,以及设置和调整的原则、程序;   (五)学校实施的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远程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等不同教育形式的性质、目的、要求;   (六)学校的领导体制、法定代表人,组织结构、决策机制、民主管理和监督机制,内设机构的组成、职责、管理体制;   (七)学校经费的来源渠道、财产属性、使用原则和管理制度,接受捐赠的规则与办法;   (八)学校的举办者,举办者对学校进行管理或考核的方式、标准等,学校负责人的产生与任命机制,举办者的投入与保障义务;   (九)章程修改的启动、审议程序,以及章程解释权的归属;   (十)学校的分立、合并及终止事由,校徽、校歌等学校标志物、学校与相关社会组织关系等学校认为必要的事项,以及本办法规定的需要在章程中规定的重大事项。    第八条  章程应当按照高等教育法的规定,健全学校办学自主权的行使与监督机制,明确以下事项的基本规则、决策程序与监督机制:   (一)开展教学活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   (二)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   (三)制订招生方案,调节系科招生比例,确定选拔学生的条件、标准、办法和程序;   (四)制订学校规划并组织实施;   (五)设置教学、科研及行政职能部门;   (六)确定内部收入分配原则;   (七)招聘、管理和使用人才;   (八)学校财产和经费的使用与管理;   (九)其他学校可以自主决定的重大事项。    第九条  章程应当依照法律及其他有关规定,健全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具体实施规则、实施意见,规范学校党委集体领导的议事规则、决策程序,明确支持校长独立负责地行使职权的制度规范。   章程应当明确校长作为学校法定代表人和主要行政负责人,全面负责教学、科学研究和其他管理工作的职权范围;规范校长办公会议或者校务会议的组成、职责、议事规则等内容。    第十条  章程应当根据学校实际与发展需要,科学设计学校的内部治理结构和组织框架,明确学校与内设机构,以及各管理层级、系统之间的职责权限,管理的程序与规则。   章程根据学校实际,可以按照有利于推进教授治学、民主管理,有利于调动基层组织积极性的原则,设置并规范学院(学部、系)、其他内设机构以及教学、科研基层组织的领导体制、管理制度。    第十一条  章程应当明确规定学校学术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以及其他学术组织的组成原则、负责人产生机制、运行规则与监督机制,保障学术组织在学校的学科建设、专业设置、学术评价、学术发展、教学科研计划方案制定、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充分发挥咨询、审议、决策作用,维护学术活动的独立性。   章程应当明确学校学术评价和学位授予的基本规则和办法;明确尊重和保障教师、学生在教学、研究和学习方面依法享有的学术自由、探索自由,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    第十二条  章程应当明确规定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的地位作用、职责权限、组成与负责人产生规则,以及议事程序等,维护师生员工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参与学校相关事项的民主决策、实施监督的权利。   对学校根据发展需要自主设置的各类组织机构,如校务委员会、教授委员会、校友会等,章程中应明确其地位、宗旨以及基本的组织与议事规则。    第十三条  章程应当明确学校开展社会服务、获得社会支持、接受社会监督的原则与办法,健全社会支持和监督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   学校根据发展需要和办学特色,自主设置有政府、行业、企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社会组织代表参加的学校理事会或者董事会的,应当在章程中明确理事会或者董事会的地位作用、组成和议事规则。    第十四条  章程应当围绕提高质量的核心任务,明确学校保障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原则与制度,规定学校对学科、专业、课程以及教学、科研的水平与质量进行评价、考核的基本规则,建立科学、规范的质量保障体系和评价机制。    第十五条  章程应当体现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健全教师、学生权益的救济机制,突出对教师、学生权益、地位的确认与保护,明确其权利义务;明确学校受理教师、学生申诉的机构与程序。 第三章 章程制定程序    第十六条  高等学校应当按照民主、公开的原则,成立专门起草组织开展章程起草工作。   章程起草组织应当由学校党政领导、学术组织负责人、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相关专家,以及学校举办者或者主管部门的代表组成,可以邀请社会相关方面的代表、社会知名人士、退休教职工代表、校友代表等参加。    第十七条  高等学校起草章程,应当深入研究、分析学校的特色与需求,总结实践经验,广泛听取政府有关部门、学校内部组织、师生员工的意见,充分反映学校举办者、管理者、办学者,以及教职员工、学生的要求与意愿,使章程起草成为学校凝聚共识、促进管理、增进和谐的过程。    第十八条  章程起草过程中,应当在校内公开听取意见;涉及到关系学校发展定位、办学方向、培养目标、管理体制,以及与教职工、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重大问题,应当采取多种方式,征求意见、充分论证。    第十九条  起草章程,涉及到与举办者权利关系的内容,高等学校应当与举办者、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充分沟通、协商。    第二十条  章程草案应提交教职工代表大会讨论。学校章程起草组织负责人,应当就章程起草情况与主要问题,向教职工代表大会做出说明。    第二十一条  章程草案征求意见结束后,起草组织应当将章程草案及其起草说明,以及征求意见的情况、主要问题的不同意见等,提交校长办公会议审议。    第二十二条  章程草案经校长办公会议讨论通过后,由学校党委会讨论审定。   章程草案经讨论审定后,应当形成章程核准稿和说明,由学校法定代表人签发,报核准机关。 第四章 章程核准与监督    第二十三条  地方政府举办的高等学校的章程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核准,其中本科以上高等学校的章程核准后,应当报教育部备案;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的章程由教育部核准;其他中央部门所属高校的章程,经主管部门同意,报教育部核准。    第二十四条  章程报送核准应当提交以下材料:   (一) 核准申请书;   (二) 章程核准稿;   (三) 对章程制定程序和主要内容的说明。    第二十五条  核准机关应当指定专门机构依照本办法的要求,对章程核准稿的合法性、适当性、规范性以及制定程序,进行初步审查。审查通过的,提交核准机关组织的章程核准委员会评议。   章程核准委员会由核准机关、有关主管部门推荐代表,高校、社会代表以及相关领域的专家组成。    第二十六条  核准机关应当自收到核准申请2个月内完成初步审查。涉及对核准稿条款、文字进行修改的,核准机关应当及时与学校进行沟通,提出修改意见。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核准机关可以提出时限,要求学校修改后,重新申请核准:   (一) 违反法律、法规的;   (二) 超越高等学校职权的;   (三) 章程核准委员会未予通过或者提出重大修改意见的;   (四) 违反本办法相关规定的;   (五) 核准期间发现学校内部存在重大分歧的;   (六) 有其他不宜核准情形的。    第二十七条  经核准机关核准的章程文本为正式文本。高等学校应当以学校名义发布章程的正式文本,并向本校和社会公开。    第二十八条  高等学校应当保持章程的稳定。   高等学校发生分立、合并、终止,或者名称、类别层次、办学宗旨、发展目标、举办与管理体制变化等重大事项的,可以依据章程规定的程序,对章程进行修订。    第二十九条  高等学校章程的修订案,应当依法报原核准机关核准。   章程修订案经核准后,高等学校应当重新发布章程。    第三十条  高等学校应当指定专门机构监督章程的执行情况,依据章程审查学校内部规章制度、规范性文件,受理对违反章程的管理行为、办学活动的举报和投诉。    第三十一条  高等学校的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对章程中自主确定的不违反法律和国家政策强制性规定的办学形式、管理办法等,应当予以认可;对高等学校履行章程情况应当进行指导、监督;对高等学校不执行章程的情况或者违反章程规定自行实施的管理行为,应当责令限期改正。 第五章 附  则    第三十二条  新设立的高等学校,由学校举办者或者其委托的筹设机构,依法制定章程,并报审批机关批准;其中新设立的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其章程应当具备本办法规定的内容;民办高等学校和中外合作举办的高等学校,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章程,章程内容可参照本办法的规定。    第三十三条  本办法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 原文见 http://www.gov.cn/flfg/2012-01/09/content_2040230.htm
个人分类: 教育|83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2011年民政工作报告
whyhoo 2012-1-10 19:22
概  述 2011 年民政工作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着力落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各项政策,着力发展基层民主和社会自治,着力拓展民政公共服务,着力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进展。 基本民生保障水平稳步提高 。建立了社会救助和相关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截至 11 月底,城市低保、农村低保标准分别比去年同期提高 10.7% 、 15.5% ,医疗救助支出资金比去年同期增长 43% ,年初为城乡困难群众和重点优抚对象等 发放元旦春节一次性生活补贴 104 亿元,各地给困难群众发放价格临时 补贴近 60 亿元, 有效保障和 改善了 8000 多万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高效有序开展救灾应急工作。截至 12 月 20 日,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共启动 42 次救灾预警和应急响应,下拨中央自然灾害生活补助资金 86.4 亿元,向灾区紧急调拨 7 万顶帐篷、 83 万床(件)棉衣棉被等救灾物资,紧急转移和救助 939.4 万人次,冬春期间救助 6568 万人,帮助解决了受灾群众临时生活困难。部分中央救灾资金补助标准得到提高。 汶川地震灾区完成全部农房重建和加固工作 。城市“三无老人”、农村五保老人供养水平继续提高。孤儿保障政策得到落实,全国多数地区建立了孤儿基本生活费最低养育标准,其中机构集中养育孤儿、社会散居孤儿每人每月分别达到 1000 元、 600 元。 生产和装配伤残人员专门用品企业免征企业所得税等政策出台, 残疾人社会福利政策进一步完善。福利彩票发行规模首次突破千亿元,预计全年发行量超过 1200 亿元,筹集公益金超过 350 亿元。发布《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 2011-2015 年)》,推动慈善事业规范发展。 基层民主和社会自治建设不断深化。 截至 11 月底, 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平稳有序完成了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 。 全国排查的 13007 个 “难点村”基本得到治理。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广泛开展。 城市社区管理和服务机制进一步完善,多个省份 出台了加强社区建设,保障社区运转经费、办公用房、活动场所配备的政策 。 农村社区建设实验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多数省份建成一个以上县级示范单位。实施西部地区社区服务人才队伍能力建设项目。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推进,部分地区将社会组织的业务主管单位改为业务指导单位,部分领域的社会组织实行了民政部门直接登记。扶持社会组织发展的政策进一步完善、力度进一步加大,中央财政首次安排专项资金支持社会组织开展社会服务。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更加规范、平台更加健全,动员社会资源、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持续增强。 民政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服务范围不同程度地拓展到所有有需求的老年人,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全国已建有各类养老机构 4 万个、养老床位 315 万张, 80 岁以上高龄老人生活补贴制度在 17 个省份全面建立。 行政区划调整工作稳妥开展,地名管理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全国 68 条省界签订了平安边界创建协议, 13 条省界完成了年度联检任务 。国务院 颁布加强和改进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的政策意见,中央财政首次在预算内安排 10 亿元经费支持各地开展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婚姻登记已有 25 个省份实现了省内联网, 21 个省份实现了部省互联,登记管理服务更加亲情化、规范化。惠民殡葬政策在全国 14 个省、 110 个地级市和 457 个县实施。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意见颁布出台。 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更加有力 。退役士兵安置改革实现历史性突破,以扶持就业为主,自主就业、安排工作、供养、退休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新型安置制度正式建立。烈士褒扬制度进一步健全,烈士精神进一步弘扬,全国 60 余万座散葬烈士墓、近2万个纪念设施纳入管理保护范围,境外烈士纪念设施管理保护工作稳步推进。中央财政全年下拨优抚安置经费 504 亿元,重点优抚对象补助经费比去年增加 31.7 亿元,增幅达 14% 。首次给 300 多万年满 60 岁的农村籍退役士兵发放老年生活补助。军休人员“两个待遇”全面落实,保障水平稳步提高。新一轮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双拥模范单位和个人创建工作深入推进,各种形式的拥军活动广泛开展。伤病残退役军人接收安置工作进展明显。 一年来,为履行好民政职能,各级民政部门大力推进了政策创制、规划编制、设施建设、基层能力建设等工作,为民政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 政策创制成效显著 。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了修订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 兵役法》,国务院、中央军委公布了《退役士兵安置条例》,国务院出台了修订的《烈士褒扬条例》、《军人抚恤优待条例》。民政部制定了《规范性文件制定与审查办法》、《信访工作办法》、《优抚医院管理办法》,完成了 30 多项政策创制。各地出台了 19 件地方性民政法规和管理规章。 规划编制成果丰硕 。国务院印发了《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 2011 - 2015 年)》、 《 社 会养 老服 务 体系建 设规划 ( 2011 - 2015 年) 》、 《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2011 - 2015 年)》。国家减灾委出台了防灾减灾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 民政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了《 民政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民政部制定了全国民政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 民政标准化规划、 福利彩票规划 。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 2010-2020 年)》已通过审核 ,即将印发。各地还在社会福利、慈善事业、公益性公墓、行业协会、民政服务设施等方面出台了各具特色的发展规划。 各级投入大幅增长 。截至 2011 年 11 月底,全国民政事业费累计支出 1972.6 亿元,同比增长 22.8 %。民政部会同国家发改委下达中央补助民政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资金 25.3 亿元,地方配套投入 42 亿元,有力提升了民政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水平。 基层民政能力建设进展明显 。在多年努力下,形成了山西、吉林、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广西、重庆、云南、陕西等省份建立机构、增加人员编制的模式,黑龙江、上海、广东、深圳、天津滨海新区等搭建民政主导的基层公共服务综合平台的模式,上海、广东、深圳等购买服务、集结社会资源的模式,为民政公共服务的有效实施奠定了良好基础。 2011 年民政工作取得的重大进展和成效,增进了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服务了全国工作大局,促进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也为“十二五”时期民政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一、救灾减灾 (一)高效有序开展灾害应急救助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2011 年,我国极端天气频繁发生,给灾区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截至 12 月 20 日,我国因各类自然灾害造成 4.4 亿人次受灾,因灾死亡、失踪 1081 人,农作物受灾 4148.5 万公顷,倒塌房屋 93.5 万间,损坏房屋 331.1 万间,直接经济损失 3110.3 亿元。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 , 民政部门认真履行职责,按照应急预案和工作规程,加强综合协调,及时启动应急响应,紧急下拨救灾款物,切实加强督促检查,妥善做好受灾群众基本生活救助工作。截至 12 月 20 日,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共启动 42 次救灾预警和应急响应,及时派出 41 个工作组赶赴灾区一线,指导和协助灾区开展救灾工作。及时下拨中央自然灾害生活补助资金 86.4 亿元,紧急调拨 7 万顶帐篷、 83 万床(件)棉衣棉被等救灾物资,紧急转移和救助 939.4 万人次,冬春期间救助 6568 万人,帮助灾区有效解决受灾群众临时生活困难。灾害应急救助、旱灾临时生活困难救助和冬春临时生活困难救助补助标准分别比去年提高了 53% 、 100% 和 80% 。四川、甘肃、陕西三省完成 汶川地震灾区 191 万户农房的新建、 292 万户农房的维修加固工作,因地震灾害失去家园的群众全部搬进新居。 北京向西藏、宁夏、四川灾区捐赠过冬衣被 64 万件。 (二) 完善救灾应急机制。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修订的《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国办函〔 2011 〕 120 号),将预警响应、旱灾救助、过渡性救助等措施纳入预案,细化了应急响应联动机制。制定 了 《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工作组规程》,公布了 010-52829999 全国 24 小时报灾电话,完善了 24 小时应急值守和灾情会商评估制度, 各地 普遍制定了灾害应急救助、灾后恢复重建和受灾群众生活救助工作规程,救灾应急工作规范化水平全面提高 。建立健全“天 - 地 - 现场”一体化灾害监测、评估和应急业务体系,基本实现了地震发生后 2 小时内完成灾害范围和损失快速评估与报送工作。初步搭建了洪涝、台风灾害预警评估体系。修订了《自然灾害情况统计制度》,进一步完善了重特大自然灾害损失统计内容与指标体系。 完善了灾情公开发布、灾情信息报送机制,及时统计评估灾情并向有关部门和社会通报、发布。河北、江苏、湖北等省 3746 个乡镇(街道)开展了灾情网络直报试点。救灾宣传和训练继续推进,辽宁、山东等地组织了救灾应急演练。 河北、陕西等地 建立了省级救灾准备金机制 。宁波民政与气象等部门建立了救灾资源共享机制。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推行了政策性农房保险。江苏吴江市试点开展自然灾害民生保险,为全市 79.96 万人、 25.53 万户家庭投保自然灾害责任险、重大自然灾害房屋保险、附加房屋火灾(爆炸)保险。 (三)进一步规范救灾资金管理。 民政部、财政部出台了《自然灾害生活救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社〔 2011 〕 6 号),进一步明确了中央补助地方项目、补助内容以及中央和地方的救灾资金分担比例。制定因灾倒塌、损坏住房恢复重建补助资金管理工作规程,进一步规范了重建资金的管理使用。 建立了救灾捐赠款物统计制度,加强了救灾捐赠资金使用情况反馈和社会公示。会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监察部、审计署加强了对玉树地震救灾捐赠资金使用的协调和监管。协调有关部门给四川省下拨 6132 万元汶川地震抗震救灾“特殊党费”结余资金和利息。江西率先出台省级自然灾害生活救助资金管理办法,建立省、市、县三级救灾资金保障机制 ,并列入省政府民生工程。 (四)加强救灾物资储备和设施保障。 完成了中央救灾物资的定期储备任务。加强了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改扩建工作,乌鲁木齐和格尔木中央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开工建设。推广使用救灾物资管理信息系统,提升了救灾物资储备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加强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初步形成了覆盖城市社区的应急避难网络。福建建成2万个自然灾害避灾点, 浙江建设完善城乡避灾安置场所 7350 余个。 北京开展了社区应急避险地图标注工作,研发了社区应急预警广播。 上海率先建立社区风险评估模型,探索社区综合减灾新机制。 黑龙江编制了各地区灾害风险图,规划建制村(社区)五年内全部建设应急避难场所。 湖北投入 1000 万元,启动市州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 广西、宁夏全面加强了基层救灾装备配备,广西 全区每个市、县至少配有一艘救灾应急冲锋舟或橡皮艇, 111 个县(市、区)分别配有救灾专用越野车, 1126 个乡镇民政办分别配有救灾专用摩托车。云南实施了防灾应急“三小”工程,为全省 1310 多万个家庭发放了防灾应急小册子、防灾应急包,每年各个县(市、区)政府组织辖区开展 1 至 2 次防灾应急小型演习,并为各个乡镇配备了救灾车辆。 (五)增强科技和队伍支撑。 环境减灾卫星、重大自然灾害应急无人机监测等在孕灾环境监测、风险预警、应急监测、灾情评估、生态恢复等领域广泛运用,在灾后 24 小时内获取了盈江地震震后第一批高分辨率航空影像,并开展了房屋、道路损毁应急评估和居民安置点监测工作。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高分辨率对地监测系统”等一批科研成果集成转化为业务能力。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中国巨灾应急救援信息集成系统与示范”和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重大自然灾害应急监测与评估应用示范工程”科研成果在自然灾害监测评估和应急响应过程中得到初步应用。研究起草了减灾救灾10项国家标准和2项行业标准。 灾害信息员发展到 53 万余人,通过职业技能鉴定的 4.3 万人。浙江、甘肃、江西等地在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方面进展明显。组织了救灾志愿服务研究,河北、山东、江西、湖南、广东、西藏、青海等地开展了救灾志愿服务体系建设试点 。 (六)加强综合减灾能力建设 。 国务院颁布实施了《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 2011 - 2015 年)》,明确了“十二五”期间国家综合防灾减灾工作的目标任务、重大项目和保障措施。开展了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战略研究,协调推动《国家防灾减灾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 2010 - 2020 年)》实施。国家减灾委出台了《关于加强城乡社区综合减灾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减发〔 2011 〕 3 号)。启动了 2011 年度“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新创建示范社区 1281 个。开展了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宣传活动,组织了防灾减灾全国网络征文大赛,举办了第二届综合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论坛,聘请了国家防灾减灾宣传大使,推动了防灾减灾文化建设,社会公众防灾减灾意识进一步提升 。 二、社会救助 (一)继续提高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水平。 1 . 进一步加大城乡低保投入。 截至 11 月底, 全国共有城市低保对象 2275 万人, 占全国非农人口的 5.1% ,人数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城市低保平均标准为每人每月 278 元,月人均补助 210 元, 1-11 月累计支出资金 527.9 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 15.8% 、 25.3% 、 23.8% 。全国共有农村低保对象 5302.2 万人,占农业人口的 6.0% ,人数比去年同期增长 2.4% 。农村低保平均标准为每人每年 1621 元,月人均补助 86 元, 1-11 月累计支出资金 497 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 23.2% 、 38.7% 和 45.2% 。 2 . 继续提高农村五保供养水平。 截至 11 月底, 全国共有农村五保供养对象 552.1 万人,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其中集中供养 180.1 万人,集中供养率为 32.6% 。 1 — 11 月累计支出五保供养金 104.4 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 20.2% 。集中和分散供养的平均标准分别为 3262 元 / 人·年、 2371 元 / 人·年,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 16.3% 、 19.1% 。 3 . 大幅增加城乡医疗救助投入。 2011 年上半年全国共有 5914 万人次得到城乡医疗救助,比去年同期增长 16% 。支出救助资金 86.7 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 43% 。门诊救助平均 162 元 / 人·次,住院救助平均 1714 元 / 人·次。 4 . 及时发放元旦春节一次性生活补贴 。 2011 年 1 月,为全国城乡困难群众等对象发放一次性生活补贴 104 亿元,其中农村低保对象和农村五保对象每人补助 100 元,城市低保对象每人补助 150 元,享受国家抚恤补助的优抚对象和建国前老党员每人补助 180 元。 重庆建立城乡困难群众节日送温暖长效机制,截至 11 月底已发放慰问款物 15.89 亿元, 1761.35 万人次受惠。 (二)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政策。 1 . 完善和落实救助标准制定和调整政策 。民政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统计局联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城乡居民 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制定和调整工作的指导意见》(民发〔 2011 〕 80 号),国家发改委、民政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统计局联合出台了《关于建立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的通知》(发改价格 〔 2011 〕 431 号 ),各地普遍出台了贯彻落实的政策文件 ,建立了联动机制,并 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 物价波动情况,适时调整低保标准,及时为困难群众发放价格补贴。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各地已累计发放价格临时补贴近 60 亿元 ,缓解了物价上涨对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影响 。北京、河北、山西、 内蒙古、辽宁、 黑龙江、 江西、湖北、 广东、海南、 重庆、 四川、贵州、 新疆 等 22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当地实际提高了低保标准。江苏根据月度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或低收入居民基本生活费用价格指数变动情况,实行了梯度补贴。 上海在大幅调标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了城乡低保补助水平差距。宁波加强了与食品价格涨幅联动。 2 . 进一步完善医疗救助政策。 加强了对职业病患者、重度精神病患者、艾滋病机会感染患者、重度残疾人等救助政策的研究。各地广泛开展了提高儿童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保障水平试点,并逐步扩大了农村儿童重特大疾病救治试点的病种范围。 北京、 江西、湖南、重庆、宁夏等地出台了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试点实施办法,不少市县已全面开展了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工作。探索了医疗救助与慈善医疗援助的衔接机制。 3 . 扩大临时救助制度覆盖面 。全国已有 25 个省份全面施行了临时救助制度。各地及时做好临时救助对象确定、资金发放等工作。天津、内蒙古、江西、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等省份设立了省级财政临时救助专项资金。 (三)加强社会救助科学化管理 。 1 . 继续推进低收入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 在总结评估全国首批城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试点工作基础上,确定了 15 个“全国首批城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示范单位”。北京市及石家庄市等 110 个市(地、州)和县(市、区)启动了第二批低收入家庭经济状况核对试点,试点范围已覆盖全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 上海拓展了银行存款、证券等财产的电子核查渠道,进一步提高了保障房核查的准确性,保证了政策实施的公平、公正。 贵州完善了农村低保准入退出标准,细化了低保资格条件。 2 . 加强资金分配与监管。 创新 资金分配方式, 根据低保对象人数、财政困难程度、地方财政投入情况等因素,科学制定财政救助资金分配公式;参考救助标准增幅、资金利用效率、工作能力等情况,提取补助资金的一定比例, 采取 以奖代补方式分配 。 各地进一步加大了城乡低保资金配套投入。 加强了城乡低保补助资金预算执行管理工作。山西、黑龙江、安徽分别制定了五保供养资金、临时救助资金、低保资金管理办法,内蒙古、黑龙江、湖北、海南等省份出台了社会救助资金绩效考核办法, 广东连续 6 年进行了社会救助资金绩效评价工作 。各地广泛开展了农村低保政策执行情况专项检查。 3 . 加强五保供养机构建设与管理 。继续实施 “农村五保供养服务设施建设霞光计划”, 民 政部安排本级彩票公益金1.4亿元资助各地农村五保供养服务设施建设。 各地 不断提高农村五保供养集中供养能力和供养机构管理服务水平。 内蒙古加大了彩票公益金资助农村、牧区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建设力度。多个省份开展了敬老院法人登记工作。江西 、陕西出台政策,明确敬老院为事业单位并配置一定的事业编制。宁夏制定了农村敬老院管理服务标准。湖北从 2011 年起,每年筹集 6000 万元资金支持各地农村敬老院实施“窗口计划”。 4 . 推进便民救助服务 。大力推广医疗救助“一站式”即时结算模式,全国 1100 多个县(市、区)开展了医疗救助“一站式”结算服务,实现了救助对象“随来随 治、随走随结”。大连积极推进农村医疗救助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效衔接,建立自动生成结算系统,确保农村困难群众及时得到医疗救助。 济南出台了建立阳光民生救助体系的意见,对救助服务资源进行了有机整合,推行人性化服务。 三、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 (一)加快发展老年人社会福利事业 。 1 . 加快出台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 国务院印发了 《 社 会养 老服 务 体系建 设规划 ( 2011 - 2015 年) 》,明确了“十二五”时期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功能定位、具体建设任务和保障措施。积极 做好修订《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有关工作。开展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年活动。启动了敬老爱老助老工程。 17 个省份出台了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江苏率先出台了《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 2. 大力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实施并完善了社区居家养老促进措施。天津出台了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的意见。河北居家养老“ 12349 ”呼叫服务网络已基本覆盖全省城乡。江苏形成了机构运作、集中居住、虚拟养老、应急服务、志愿服务 5 种居家养老模式。浙江出台了居家养老服务补贴制度和管理规范。广东出台了居家养老服务示范活动实施方案。 广西出台了居家养老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山东列支专项补助资金开展了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试点。重庆将社区托老所及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纳入“宜居重庆”建设内容。 福建出台了加强市县社会福利中心、乡镇敬老院和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 站 ) 建设管理的意见。 宁夏 出台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单位准入制度、社 区居家养老服务单位质量评估办法、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规范化建设考评办法 。四川制定了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社区评定标准。北京开展了千家养老(助残)餐桌、托老(残)所规范化建设试点工作。 上海推进了社区居家养老户籍人员居住地服务和管理试点工作。宁波积极探索建立“家院互融”养老服务模式。 3. 进一步扩大高龄老人补贴制度覆盖面 。继续推动建立高龄老人补贴制度。北京、天津、内蒙古、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广东、云南、西藏、陕西、青海、宁夏、新疆 15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已全面建立了 80 周岁以上老年人高龄补贴制度。 4. 探索农村社会养老模式 。稳步推进农村社会养老服务探索试点。河北建成 12102 所 村级主办、互助服务、群众参与、政府支持的农村幸福院,为农村老年人提供集中养老服务。辽宁出台了农村困难家庭常年病人托管服务的意见。湖北开展了 125 个农村互助式养老试点。重庆实施了关爱农村空巢老人八大行动。 5. 不断提高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与管理水平。 全面铺开 2011 年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试点项目,各级投入 37.9 亿元推进社会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全国老年公寓、福利院、敬老院等各类养老机构已有 4 万个,养老床位 315 万张。加强了规范化、职业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和护理人员培训,促进了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黑龙江、海南、贵州、新疆、大连、深圳等地制定了扶持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发展的政策。浙江全省建立了政策性养老机构综合责任保险制度。苏州率先出台了民办养老机构管理办法。大连已实现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 30 张。 (二)进一步提高儿童福利水平。 1 . 全面落实孤儿保障政策。 出台了 进一步完善保障孤儿基本生活有关工作的意见,明确了落实国务院加强孤儿保障工作的要求 。 各地加快健全孤儿保障制度, 截至 11 月底,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出台了加强孤儿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或方案。广东将年满 18 周岁仍在全日制学校就读的孤儿继续列入基本生活保障范围。北京、山西、辽宁、浙江、贵州、青海等地将服刑人员子女等事实上无人抚养儿童纳入保障范围。 2 . 大幅提高孤儿保障水平。 中央财政全年下拨 25 亿元孤儿基本生活费补助资金,将东、中、西部地区的补助标准分别提高到 200 元、 300 元、 400 元,提高幅度 10% 以上。全国多数地区建立了孤儿基本生活费最低养育标准,其中机构集中养育的孤儿每人每月 1000 元、社会散居孤儿每人每月 600 元,北京分别达到了 1600 元和 1400 元,天津统一提高至 1440 元。推进了全国儿童福利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已将 40 万孤儿的基本信息录入系统。重庆市政府投入 16.8 亿元、无偿划拨 1501 亩土地,建成 8.8 万平方米 、1500 张床位的儿童爱心庄园,显著改善了孤残儿童生活、学习、康复条件。青岛综合发挥家庭、学校、机构、社会的保障作用,全面提高孤残儿童“养、医、教、居”水平。石家庄市社会福利院建立了全国首个设有婴儿保温箱和延时报警装置的“婴儿安全岛”,为弃婴的生命安全提供了人性化保障。 3 . 拓宽儿童福利资源。 继续实施残疾孤儿手术康复“明天计划”,完成手术康复 4200 多例。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开展了一系列合作,全国 120 个村开展了“儿童福利项目村”试点,探索了社会散居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贫困儿童、农村留守儿童等困境儿童的生活保障办法。加强与各类非政府组织合作,与李嘉诚基金会启动第二期“重生行动——贫困家庭唇腭裂儿童手术康复计划”,已治愈患儿 22000 多名;与中国人寿慈善基金会合作启动“玉树地震孤儿助养项目”和“舟曲泥石流孤儿助养项目”,为 500 多名灾害致孤儿童每人每月提供 600 元助养金;与神华集团合作开展“神华——爱心行动”,资助 1236 名贫困先天性心脏病和白血病儿童进行手术;与中国社会福利教育基金会合作,在江西启动了“适龄孤儿或贫困家庭儿童职业技能培训项目”,每年为每位学生提供 7000 元培训补贴。 (三)继续推进残疾人社会福利工作。 1 . 出台了相关的优惠政策。 财政部、民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了《关于生产和装配伤残人员专门用品企业免征企业所得税的通知》(财税 〔 2011 〕 81 号),民政部、海关总署、中国残疾人联合会联合制定 了《关于残疾人专用品免征进口税收审批有关事项的通知》(民发〔 2011 〕 84 号)。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残疾人专用品进口免税审批工作的通知》(民办函〔 2011 〕 256 号)。 截至 12 月 20 日,办理设备减免税 165 单,资金总量 17 亿元;办理假肢减免税 158 单,资金总量 0.9 亿元,共减免进口税收 3.55 亿元。 福利企业稳步发展,集中安置残疾职工 62 万人就业。 上海推广了社会创新孵化园模式,拓展了残疾人在现代服务业就业领域。辽宁制定了《社会福利企业变更管理办法》。 2 . 加强了残疾人服务设施建设与管理 。 继续推进民政系统精神卫生机构建设项目, 2011 年中央和地方投入近 30 亿元,其中中央专项资金 16 亿元,支持 91 个民政系统精神卫生机构项目建设,“三无”和经济困难精神病患者救治安置网络进一步健全。 加强康复辅具行业管理,提高了假肢与矫形器生产、装配水平。黑龙江连续 4 年实施了“龙江爱心助残工程”,省级福彩公益金资助 4000 多例贫困残疾人安装了康复器具。 3 . 探索建立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制度 。福建全面实施重度残疾人生活和医疗救助政策,对全省城乡低保家庭、低保边缘户中的重度残疾人和 60 周岁以上无固定收入的重度残疾人,按城市每人每月 50 元、农村每人每月 30 元的标准,分别增发低保金或发放生活补助金,并将重度残疾人全部纳入医疗救助范围。宁波出台了完善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的意见,对残疾等级为二级以上、精神残疾或智力残疾等级三四级,且本人无经济收入或收入低于当地城乡低保标准的残疾人,参照城乡低保标准全额或差额发放基本生活保障金。青海出台文件,要求从 2012 年1月1日起,对具有本省户籍、不符合城乡低保和五保供养条件、本人无经济收入且残疾等级为一级或二级的重度残疾人发放生活补贴。 (四)继续发挥福利彩票筹集社会资源、发展社会福利事业的重要作用。 截至 12 月 15 日,全国福利彩票发行已超过 1200 亿元,同比增长 32% ,筹集公益金约 350 多亿元。广东、山东、江苏销售超过 100 亿元。增强风险意识,强化防控措施,加强保障能力建设,福彩系统运行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命名了“全国县区福利机构建设项目”等 106 个全国优秀福利彩票公益金项目,发布了《 1987-2010 年中国福利彩票公益金使用情况》。云南制定了省本级福利彩票公益金资助项目绩效评估管理办法。各地广泛开展了福彩公益宣传和文化建设活动,进一步弘扬了福利彩票的公益宗旨。 (五)进一步规范慈善事业发展。 颁布了《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 2011-2015 年)》。发布 了《慈善捐助信息公开透明指引》。 开展了第六届中华慈善奖评选表彰工作, 授予 100 名个人、企业和慈善项目“中华慈善奖” 。深化了经常性社会捐助体系建设,北京等 10 个省份 开展了慈善超市创新建设试点 ,民政部本级彩票公益金加强了对慈善超市创新建设示范项目的支持。中 华慈善博物馆筹建工作继续推进。地方慈善立法取得新进展,宁夏、宁波出台了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的法规。 四、拥军优抚安置 (一)建立退役士兵安置新制度。 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了修订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 兵役法》,国务院、中央军委公布了《退役士兵安置条例》,确立了以扶持就业为主,发给退役金后自主就业、政府安排工作、国家供养、退休等多种方式相结合、城乡一体化的退役士兵安置新制度,完善退役士兵创业就业、社会保险、职业技能培训、教育等优惠政策,促进退役士兵自主创业和参与劳动力市场竞争就业。各省相继出台了加强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工作的政策,全面开展了退役士兵免费教育培训工作。山西、陕西、四川加大工作力度,使城镇退役士兵安置遗留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河北推进 创业服务进军营, 为官兵搭建了“二次创业”平台。 (二)全面推进烈士褒扬工作。 国务院颁布实施修订的《烈士褒扬条例》,进一步健全了包括烈士评定、烈士褒扬金和烈士遗属抚恤优待、烈士纪念设施保护管理、烈士事迹编纂宣传、法律责任等在内的烈士褒扬工作体系。开发烈士纪念设施普查信息系统,完成了全国范围内首次烈士纪念设施普查、统计和审核工作。协调中央财政研究制定对全国 60 万座散葬烈士墓和近 2 万座零散烈士纪念设施建设管理保护的规划并实施了第一期试点工程。江苏和山东分别完成了 3.9 万座和 3.1 万座散葬烈士墓的集中管理工作,北京、河北、辽宁、黑龙江、湖南、广东等地全面启动了零散烈士纪念设施建设管理保护工程。境外烈士纪念设施管理保护和国际交流合作工作稳步实施,开展了文献普查和实地调查,赴俄参加海外烈士纪念设施管理保护展览。调研、草拟《关于在全社会进一步弘扬烈士精神的意见》,制播理论文献电视片《华夏丰碑》及画册,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祭扫先烈活动,调查督导烈士遗属异地祭扫工作,进一步推动烈士精神的弘扬。 (三)大幅提高优抚对象保障水平。 中央财政全年拨付优抚经费 266 亿元,比 2010 年增加 31.7 亿元,增幅达 14% ,其中,优抚对象抚恤补助经费 227.3 亿元,医疗补助经费 20 亿元,老党员生活补贴 2.39 亿元,纪念建党 90 周年为老党员发放一次性生活补贴 4.67 亿元,年初为优抚对象和老党员发放元旦春节一次性生活补贴 11.5 亿元。从 10 月 1 日起,再次大幅提高优抚对象等人员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残疾军人(含伤残人民警察、伤残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伤残民兵民工)残疾抚恤金标准、烈属(含因公牺牲军人遗属、病故军人遗属)定期抚恤金标准、在乡退伍红军老战士(含在乡西路军红军老战士、红军失散人员)生活补助标准提高 15% 至 20% ,在乡老复员军人定期定量补助每人每年提高 720 元;带病回乡退伍军人、参战参试人员生活补助标准每人每月提高至 250 元;老党员生活补贴每人每年提高 360 元。这是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第 18 次提高残疾军人残疾抚恤金标准,第 21 次提高烈属定期抚恤金标准和在乡退伍红军老战士生活补助标准。出台了给部分农村籍退役士兵发放老年生活补助的政策, 300 多万人首次纳入补助范围。各地大幅提高了义务兵家庭优待金标准。 (四)规范开展军休安置管理工作。 出台了无军籍离休职工移交政府安置管理的具体办法,规范了军队无军籍退休退职职工移交安置工作。做好军休干部接收工作,新接收 1.4 万人。继续提高军休人员保障待遇,下达了 187.6 亿元保障经费。完成了 3 万名军休干部的房改任务,发放了 32 亿元住房货币补差经费。加大伤病残退休军人接收力度,新接收 10443 人。开展了第二届“和谐军休家园、和谐军休家庭”评比活动。重庆出台了《军休服务管理机构规范化建设实施细则(试行)》。河北制定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军休干部思想工作的意见》。四川开展了军休服务管理机构规范化建设单位创建活动。青岛提出了军休服务管理机构“星级军休服务岗”考核评比办法。 (五)不断 加强优抚安置事业单位建设。 发布实施《光荣院管理办法》和《优抚医院管理办法》。中央财政进一步增加优抚事业单位专项补助和国家级烈士纪念设施维修改造补助经费。国家发改委安排 6 亿多元专项资金支持 28 家复退军人精神病院建设,进一步提高了办院水平和服务能力。福利彩票公益金安排经费 1000 万元资助了全国部分光荣院建设。继续开展优抚医院与解放军总医院共建活动,积极探索建立优抚医院之间的帮带机制,全面提升优抚医院整体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对 39 个全国重点军供站进行了维修改造和设施设备更新。会同总后提高了军供伙食标准。北京、徐州、德州、赤壁 4 个军供站高标准完成了总后现代后勤工作会议军供保障任务。 (六) 扎实做好拥军工作。 1. 开展新一轮全国双拥模范创建工作。 经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对新一轮全国双拥模范创建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进一步细化考评推荐标准、程序和要求,严格把握沟通、初审、复核等关键环节,拟命名表彰 580 个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单位和个人。辽宁、湖南等 10 个省份召开了双拥模范命名表彰大会。 2 .进一步加强拥军工作制度化建设。 根据新颁布的《双拥模范城(县)创建命名管理办法》和《全国双拥模范城(县)考评标准》,各地普遍制定出台了地区性双拥模范城(县)考评标准和实施细则。福建出台了《拥军优属条例》。重庆出台了拥军优属十条、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意见。北京出台了解决随军家属就业安置的意见。四川出台了进一步做好驻军部队干部随军家属就业和子女入学工作的意见。河南制定了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军队离退休干部和伤病残军人移交安置、随军家属就业、征兵工作、官兵住房保障、军事设施保护六个方面的意见。 3. 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拥军活动。 精心组织“全国双拥模范城(县)领导话双拥”活动,大力推广江苏海门市、长春锦程街道等地支持部队建设的经验做法。内蒙古为配合“神州八号”、“天宫一号”交会对接任务做了大量服务保障工作。山东深入推进社会化拥军工作。辽宁、四川等地完成了多项大型军事演习的拥军支前慰问和军供保障任务。吉林深入开展了军(警)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活动。宁夏进一步深化了军(警)民共建文明清真寺活动。甘肃广泛开展了军地援建“双十工程”活动。 五、社会组织管理 (一)继续推进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 截至第三季度末,全国已登记的社会组织共有 45 万个,总量 同比增长3.5%, 其中社团 24.7万个 , 民办非企业单位20.1万个,基金会2357个 。抓紧协调社团、民非、基金会三个条例的修订工作,积极推动建立“统一登记、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分级负责、依法监管”的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广东要求除特别规定、特殊领域外,将业务主管单位改为业务指导单位,直接向民政部门申请成立社会组织。北京对工商经济类、公益慈善类、社会福利类、社会服务类社会组织实行民政部门直接登记,建立“一口审批”绿色通道。海南对社会组织直接登记范围和简化登记管理程序作了明确规定。上海确立了分类建设、分类扶持、分类管理的基本思路和工作要求。江西出台了行业协会管理办法。山西、辽宁、陕西出台了异地商会登记管理办法。 (二)进一步完善社会组织培育和扶持政策。 出台了全国性社会团体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初审办法。广东采取政府转移职能、购买服务,加强孵化基地建设,增加培育基金等方式,进一步加大了对社会组织的扶持力度。江苏出台了公益性社会团体与基金会捐赠税前扣除认定办法,并将社会组织孵化基地覆盖到市县一级。安徽出台了支持皖江城市带社会组织改革创新的意见,以点带面推动社会组织加快发展。河北出台了社会组织诚信建设指导意见和评估标准。 (三)进一步规范社会组织管理。 实施《社会组织评估管理办法》,修订了基金会、民非单位、全国性行业协会商会、全国性学术类社团等 5 类社会组织评估指标。完成了对 100 多家行业协会等级评定工作,启动了学术类社团和涉外非公募基金会评估工作。继续做好社会组织 年检工作, 对评估结论为 4A 、 5A 等级的社会组织进一步简化了年检手续。加强和完善了基金会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规范了社会组织会费票据管理。加强了社会组织专职工作人员劳动合同管理,制定了劳动合同示范文本。辽宁出台了发展和规范社会组织的意见及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加强社区社会组织管理、加强社会组织财务管理工作3个配套文件。黑龙江规范了社会团体和中介机构收费工作。重庆制定了民办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审批管理办法和科技类民办非企业单位规范管理办法。 (四)加强社会组织服务平台建设。 建设了社会组织业务管理系统,整合了业务流程和数据资源,实现了全业务的信息化,为履行监管职能、服务社会组织提供了有效支持。 进一步完善民政部社会组织登记大厅和“中国社会组织网”两个服务平台,为社会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合作成立了“全国社会组织人事管理服务中心”,积极提供全国性社会组织档案接收、社保和住房公积金代理等服务。组织了“中国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部级课题研究,形成了一批较高质量的成果。筹建了“中国基金会网”,为全国基金会信息公开提供了统一平台。加大了社会组织发展的宣传力度。出版了中国基金会发展年度报告。上海举办了首届公益伙伴日活动,发布了上海公益伙伴宣言,加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媒体合作。 举办了“中国·深圳公益项目交流展示会”,促进了 公益资源供求双方交流、洽谈、合作。 (五)扎实开展社会组织 创先争优活动。 全国社会组织和社会组织登记服务窗口开展了以“四服务四促进”为主要内容的“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全面提高了服务水平。民政部先后召开 6 次全国性推进会和座谈会, 3 次下发指导性意见,实施不间断指导。深入开展系列宣传活动,大力宣传先进典型。河北推动了社会组织党组织“夺旗”、党员“争星”活动。天津、山东、江西、湖南、广东、海南、宁夏、青海、新疆等省份依托民政部门成立了社会组织党工委。天津市社会组织党工委积极推动党建工作规范化建设,大幅提高了党组织和党建工作覆盖率。山东积极推动在业务主管单位成立社会组织党委,在社会组织按照党员“一方隶属、多重管理、全程作用”模式创新设立“兼合式”党组织,党组织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浙江深化“红色互动”行动,通过构建社会组织与非公经济组织合作机制,促进两个领域党建资源优势互补、协调发展。湖北在社会组织中开展了“三进三促”活动。重庆开展了“千名干部牵头帮建两新组织党组织”活动。吉林联合团省委加强了社会组织团建工作。 (六)加强社会组织执法监管。 民政部本级全年共受理举报案件 112 件,作出 行政处罚决定 8 件,发出责令改正通知 9 件,取缔非法民间组织 1 件,有力维护了社会组织发展秩序。依法取缔长期打着九部委旗号开展非法活动的“全国高技术产业化协作组织”。对举办“ 315 消费电子网”违规收费的中国电子商会,违规开展“共和国脊梁”评选活动的中国经济报刊协会、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等社会组织依法给予行政处罚。妥善处理了世界杰出华商协会等境外非政府组织在内地活动引发的问题。配合有关部门查处和纠正了社会团体各种形式的“小金库”,并出台了相关处理处罚指导意见。配合有关部门开展了行业协会、市场中介组织违规违法问题专项整治工作。各地普遍加大了执法查处力度。全国一半以上的省级民间组织管理局加挂了执法监察局牌子。安徽、广东、四川等地制定了执法程序规定,进一步规范了执法行为。北京、上海等地开发了专门的执法系统软件,提高了执法信息化水平和工作效率。 (七)探索了境外非政府组织和涉外社会组织管理机制。 继续推动境外非政府组织管理改革创新观察点建设。北京、云南有重点地开展了境外非政府组织监管工作。上海、福建、海南在特定领域开展了涉外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工作。 六、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 (一)宣传贯彻了《村委会组织法》和中办发〔 2010 〕 27 号文件精神 。 各级民政部门加大学习培训力度,河北、山西、内蒙古、江西、河南、陕西等地制定了村委会组织法实施办法,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安徽、山东、江西、河南、湖北、广东、陕西等地修订了村委会选举办法。北京、河北、黑龙江、安徽、江西、云南、贵州、重庆、宁夏等地出台了加强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的意见。 (二)平稳有序开展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 各地 深入贯彻落实《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范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 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完成了村委会换届选举, 村“两委”班子交叉任职的比例达到 52.4%, 上升了近 4 个百分点; 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肩挑”的比例达到 38.4% ; 新当选村委会班子成员平均年龄 43.8 岁 , 比上届降低 1 岁左右;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 52.25%, 提高 11 个百分点;女性村委会成员占 21.53%, 提高了近 4 个百分点;村委会主任的党员比例达 79.01%, 提高了 2 个百分点; 3.5 万名大学生村官进入“两委”班子,村干部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能力明显增强。山东实现了每个完成选举的村委会都有一名女性委员。海南组织新当选的村“两委”干部普遍轮训,提高了履职能力。吉林 要求各地选聘大学毕业生担任社区党组织书记、居民委员会主任助理。重庆鼓励大学生“村官”参与村(社区)“两委”成员选举,对通过选举担任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的,列为乡镇(街道)党政班子后备干部。 (三)深化了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 广泛开展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培养树立了一批先进典型 。推广了北京、浙江、河南、重庆、陕西等地建立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的做法。加强村务公开民主管理难点村治理工作, 全国排查的 13007 个 “难点村”基本得到治理,实现了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群众民主法制素质、健全并落实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加强农村基层组织、促进各项工作的目标。 上海开展了村委会自治家园建设。 山西全面推广了“阳光农廉网”。内蒙古推行了 嘎查村级事务契约化管理。 (四)完善了城市社区管理和服务机制。 修订了《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指导标准》,研究了地级市、副省级城市示范创建标准体系和省级评估办法,继续 深化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创建活动。制定了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社区的意见、加强社区侨务工作的意见和加强新形势下社区民族工作的意见,强化了和谐社区建设的政策保障。 确定了一批全国社区管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在完善社区管理服务体制、实现政府管理和社区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各地结合实际推进社区管理和服务机制改革创新。内蒙古、江苏、湖北、湖南、广东、贵州出台了进一步加强社区建设的意见。天津出台了进一步加强社区建设服务和管理的意见。浙江编制了社区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湖南、云南等地制定了保障社区运转经费、加强办公用房和活动场所建设的政策。福建在全省 2000 多个城市社区启用了集社区综合管理和多种民生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社区信息化平台。重庆出台了加强社区干部队伍建设、社区服务站设施建设资金补助、社区组织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管理的政策意见。哈尔滨出台了建立城市社区“两委”成员报酬自然增长机制的意见。安徽铜陵市铜官山区、贵州贵阳市小河区推行了区直管社区改革。杭州市西湖区开展了“三全十服务”社区服务体制改革。珠海市香洲区明确政府与社区职责,设置了街道政务服务中心和社区公共服务站。南京市建邺区推行了“一委一居一站”的综合体制改革。天津滨海新区、浙江杭州市、湖南长沙市开展了青年农民工融入社区国际合作项目。 (五)深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 加强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继续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示范创建活动,进一步扩大农村社区建设实验覆盖面。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江苏、浙江、河南、福建、湖南、云南、贵州、陕西、宁夏 14 个省份的 46 个县(市、区)通过了评估验收。除 7 个边远省份外,基本实现了每个省份至少建成一个全国性县级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示范单位。宁夏对农村社区建设推进工作进行了考评。陕西制定了农村社区建设规划方案。辽宁、河南、贵州等省份出台了农村社区建设或农村社区服务中心标准。 (六)扎实开展城市街道社区创先争优活动。 推广了河北承德市“四有一创”推进创先争优的经验,促进城市街道社区创先争优活动与和谐社区建设有机结合。各地普遍开展了“走千户访千人”活动。河北、福建、陕西等地对走访活动提出具体要求,细化了目标任务和保障手段。江苏民政系统开展了“党心暖民心、满意在民政”创先争优主题实践活动。湖北、新疆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地创新了走访活动形式和载体。天津推广了“走动式办公”的做法和经验。重庆在社区开展了“一卡一档一队一台”社区服务“心连心”活动。 七、行政区划和地名管理 (一)稳妥审慎推进行政区划调整。 进一步明确了行政区划调整的审核、申报程序,经国务院批准完成了 11 件县级以上行政区划调整事项,优化了江苏、安徽、湖南、云南、四川等省部分城市和上海市、重庆市行政区划格局,实施了贵州毕节、铜仁地区撤地设市。完成了“十二五”城镇化健康发展规划中有关行政区划专题研究报告,积极配合做好有关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山东出台了行政区划调整审核审批服务规范。四川制定了 镇(乡)改设街道办事处的意见。大连制定了 行政区划调整工作规程。 (二)切实加强界线管理和平安边界建设工作。 根据第二轮界线联检工作部署,完成了年度 13 条省界 13464 公里界线、 236 颗界桩的联检工作。编制了 2011 年省界详图集。吉林、黑龙江出台了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办法。河南加强了行政区域界线档案管理。继续 深入推进平安边界建设工作, 68 条陆地省界全部签订了平安边界创建协议,妥善处理了边界纠纷。完成了年度平安边界创建考评工作。重庆创建了在边界地带安装电子摄像信息系统管界模式。甘肃充分利用平安边界建设平台处理边界纠纷问题。 (三)不断提高地名管理与服务水平。 1 . 加强了地名法规政策制定和规划编制工作 。河北制定了地名管理规定。江西、 新疆 出台了地名管理办法。全国 657 个城市完成了地名规划, 其中 山西、江西等 1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完成了所有城市地名规划。江苏、浙江、青海等地编制了县城地名规划。 2 . 规范了地名管理与服务 。筹备 建立地名管理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 设立国务院地名管理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广泛开展地名公共服务体系示范建设活动,公布了第一批 120 个全国地名公共服务示范县(市、区)。公布了第二批 405 条月球地名标准汉字译名,对 太平洋海底 5 处地名进行了命名。 3 . 推进了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试点工作。 修订了《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数据采集系统》、《国家地名数据库》及使用手册, 19 个先期试点县(市、区)完成了检查验收和数据入库工作, 340 个试点县(市、区)全面铺开了普查工作,为开展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奠定了基础。 (四)进一步提高 地名和区划信息化水平。 制定了《国家地名和区划数据库管理办法(试行)》,规范地名和区划数据库建设,建立数据库更新机制。各地加强了数据汇总升级和公共服务工作。 八、专项社会事务管理 (一)进一步提高殡葬管理服务水平。 1 . 继续推进惠民殡葬。 截至 2011 年 11 月底,全国已有 14 个省、 110 个地级市和 457 个县实施了不同类型的惠民殡葬政策,全年投入资金近 10 亿元。北京、天津、吉林、广东、甘肃等地全面推行了惠民殡葬政策,江苏苏州市、无锡市,浙江杭州市、温州市、嘉兴市,河北石家庄市,江西南昌市、吉安市、萍乡市等全面减免了基本殡葬服务费用。 2 . 全面强化殡葬服务管理。 发布实施了《殡葬服务术语》等 7 项行业标准。开展了殡葬改革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在殡葬基础设施建设、惠民殡葬政策、殡葬服务质量、殡葬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 广东出台了强化全省殡葬基本公共服务的意见。河北、甘肃修订了殡葬管理办法。甘肃出台了公墓管理执法检查办法。山东出台了公墓管理办法。天津、湖北、海南等地制定了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规范和标准。 3 . 大力推广文明健康的殡葬方式。 借助清明节深入开展移风易俗、丧事简办、低碳祭扫、殡葬进社区等宣传教育活动,清明节群众祭扫文明、安全、有序。天津组织党员、干部和共青团员开展了文明举丧承诺,并对祭日期间在城市道路上焚烧纸钱的行为进行了治理。辽宁开展了生态公墓创建和评定工作。 浙江 义乌市出台了生态葬管理办法,对节地生态葬法给予奖励。 (二)切实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 1 . 改进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 。截至 11 月底,各地救助流浪乞讨人员 100 多万人次。制定了救助管理机构等级评定标准。财政部、民政部出台了《中央财政流浪乞讨人员救助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财社〔 2011 〕 190 号), 2011 年中央财政安排 10 亿元预算支持各地开展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建立了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河北从 11 月起开展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主动上街救助活动,并确定 2012 年为全省“流浪乞讨人员和流浪未成年人救助年”。重庆、湖北、四川毗邻市签订了《救助管理工作合作备忘录》,加强了协调联动。广东积极做好深圳“大运会”期间救助管理工作。   2 . 全面建立完善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制度。 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 2011 〕 39 号)。民政部以“保护儿童,告别流浪”为主题,联合有关部门在全国开展“接送流浪孩子回家”专项行动。新疆阿克苏市 依托社区、村委会、学校等基层组织和单位,建立社会、学校、家庭和民警“四位一体”的帮教小组,加强了对返乡未成年人的教育感化,帮助他们融入当地生活,避免再次流浪。 开展县级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建设, 2011 年安排部本级福利彩票公益金 5700 万元支持全国 114 个县(市)建设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辽宁建设了 10 个县级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山东在每个设区的市和百万人口以上的县级市建成 1 处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 (三)进一步规范婚姻登记管理与服务。    发布了婚姻登记机关等级评定标准和实施办法。江西在民政部 3A 、 4A 、 5A 标准基础上,制定了全省婚姻登记机关 1A 、 2A 等级标准。北京、江苏和湖北武汉市等地婚姻登记窗口实行周六延时服务。辽宁制定了规范出具无婚姻登记记录证明的措施。推进了全国婚姻登记信息联网,已有 25 个省份实现了省内联网, 21 个省份实现了部省互联。 天津完成了 90% 的历史数据补录工作,北京、上海开始补录新中国成立后所有婚姻登记历史数据。 推广婚姻颁证工作,北京、青岛等地对颁证程序进行全面规范。青岛举行了 3 届颁证员大赛。上海开展了全市婚姻颁证员培训,首批婚姻颁证员持证上岗。 加强 婚姻文化建设,通过向社会公开征集“全国婚姻登记工作标识”,向基层民政系统征集婚姻文化宣传材料,宣扬了男女平等、互敬互爱、婚姻和谐等时代新风。北京、上海、山东等地创作了婚姻登记、婚姻颁证和离婚辅导等歌曲。湖北、江西部分地区打造了婚姻历史文化长廊。加强了与香港、澳门等地婚姻工作交流,积极与台湾有关机构沟通两岸婚姻家庭服务。 (四)规范开展儿童收养工作 。 全面启用全国收养登记管理信息系统,继续开展儿童收养工作。继续开展外国收养家庭回中国寻根回访活动,增强了涉外送养儿童对祖国的认知与认同。 九、专业社会工作 及其人才队伍建设 (一)颁布实施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 中央组织部、中央政法委、民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 18 个部门和群团组织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中组发〔 2011 〕 25 号),系统提出了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战略目标和政策举措,是指导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纲领性文件。积极研究起草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等配套政策文稿。《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 2010-2020 年)》已通过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审议,即将发布。 (二)继续开展社会工作者 职业水平评价工作。 组织 2011 年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 2338 人通过社会工作师考试、 8068 人通过助理社会工作师考试。全国已有 54176 人取得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其中社会工作师 13421 名、助理社会工作师 40755 名。建立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资源统计制度,首次开展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资源统计。建成并应用了“社会工作者登记信息系统”。各地加强了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的登记管理。 (三)加强专业社会工作知识培训与人才培养。 出台了推进社会工作者继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推动发展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已有 60 所高等院校开设。实施了民政部本级福利彩票公益金支持社会工作培训项目,已培训 5000 余人次。举办了社会工作师实践能力培养高级研修班、社会工作行业组织管理专题研究班、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管理与督导专题研究班、地市级党政领导干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专题研究班。支持新疆、西藏等省有关领导干部参加各类社会工作研究班、培训班,增强少数民族地区领导干部领导和推动专业社会工作发展的能力。吉林制定了万名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实施方案。辽宁制定了社会工作者继续教育的意见。江西举办了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社会工作研究班。海南省民政厅与琼州学院签署合作协议,建立了社会工作人才培训基地。 (四)继续推进专业社会工作服务平台建设。 继续在民政事业单位开发设置社会工作岗位,已设置近万个。各地采取设立社区社会工作岗位、建立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成立社区社会工作服务站等方式,在城乡社区开发设置了 4 万多个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吸纳了大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前来工作。继续加强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建设,建立了全国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数据库,全国已培育发展了 600 多家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 上海成立了第一家企业社会工作师事务所。 (五)扎实开展专业社会工作实践 。 开展了第二批全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试点示范活动,共产生 22 个试点示范地区和 29 家试点示范单位,进一步深化了社会工作试点实践。配合中央组织部研究制定了《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实施方案》,明确到 2020 年,每年选派 1000 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赴这些地区开展服务,同时每年为当地培养 500 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正在筹划第一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选派和培养工作。继续推动灾区社会工作实践。支持新疆和四省藏区开展民族社会工作。 (六)积极发展社会志愿服务。 成立了中华志愿者协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铁农当选为首任会长,为凝聚各方力量、进一步推动我国志愿服务事业发展搭建了新平台。开发了“全国志愿者队伍建设信息系统”。研究确立了志愿者统计指标,初步建立了志愿者统计制度。 十、国际合作与涉港澳台交流 (一)完善相关领域国际合作机制。 积极参与联合国、国际民防组织、上合组织、中俄印、中日韩、东盟、欧盟、中非合作论坛等多边组织和机制合作,签署了《中日韩三国灾害管理合作联合声明》、《民政部与国际民防组织 2012 年合作项目备忘录》及《民政部与意大利共和国劳动和社会政策部合作谅解备忘录》、《民政部与以色列社会事务和服务部双边合作谅解备忘录》、《中国社会福利协会与意大利蒙塞拉特基金会合作项目协议书》、《中国社会福利协会和日本株式会社日医护理网关于“养老服务领域”合作友好备忘录》、《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与加拿大萨斯喀彻温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备忘录》等 18 个多双边协议。 (二)顺利实施有关国际合作项目。 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联合国外空司、国际民防组织、欧盟、国际移民组织、亚洲开发银行、亚洲备灾中心、亚洲基金会以及澳大利亚人权委员会、德国技术合作公司、韩国行政安全部、意大利劳动和社会政策部、法国社会协调部、荷兰卫生与福利部等在儿童保护、社会救助、空间减灾、养老服务、社区建设、社会组织公平发展与公共治理、慈善立法等领域开展项目合作,本年度执行合作项目 26 个,外方投入资金折合人民币 6493 多万元。 (三)进一步深化涉港澳台交流。 加强了与香港、澳门特区政府社会服务部门以及香港东华三院、赛马会、社会服务联会等慈善团体在社会服务、社会工作、慈善发展、社会组织等领域的合作与交流。研究落实 CEPA 补充协议有关内容;落实与香港社会服务联会合作协议,在上海举办内地与香港企业参与慈善行为规则研讨会;与香港东华三院签署合作备忘录,深化双方在社会福利、养老、医疗、残疾人特殊教育、社工等方面的合作,继续开展对内地社会福利机构的人员培训。加大婚姻收养工作交流,积极组织两岸婚姻家庭代表参加第三届海峡论坛。首次组团赴台考察社会工作情况,继续开展两岸救灾减灾、康复及养老服务交流活动。 (四)稳步推进难民工作。 举办了 2011 年在华印支难民职业技能培训暨周转金项目现场会、在华印支难民文件资料收集整理暨联合国无偿援助项目资产处置工作会议,广东、广西、云南、福建、海南、江西等安置省(自治区)普遍开展了周转金项目和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积极参与在华国际难民相关立法工作,开展了国际难民临时安置与遣返调研。 十一、民政综合能力建设 (一)加快推进各项发展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工作。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 2011 - 2015 年)》、 《 社 会养 老服 务 体系建 设规划 ( 2011 - 2015 年) 》、 《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2011 - 2015 年)》 4 个国家级专项规划已颁布实施。国家减灾委出台了防灾减灾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 民政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了《 民政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民政部制定实施了全国民政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 民政标准化规划、 福利彩票规划 。 参与了《国家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规划》中基本社会服务部分的编制工作。加快了《“十二五”社会服务重点工程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 各地除对应编制专项规划外,还出台了各具特色的发展规划。北京出台了首都慈善事业发展规划。天津制定了民政服务设施规划和行业协会发展规划。内蒙古出台了农村牧区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建设规划。浙江出台了社区服务业发展规划、社会福利事业发展规划。海南出台了公益性公墓(骨灰堂)建设规划。广东出台了殡葬事业发展规划和公墓建设总体规划。重庆编制了儿童福利事业发展规划。陕西、海南、厦门制定了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规划。青岛制定了行业协会发展规划。大连制定了民政法制建设规划。宁波编制了农村社区建设布局规划。 (二)进一步提高民政工作法制化水平。 1. 切实加大立法工作力度 。 协调制定(修订) 1 件法律、 3 件行政法规,出台 3 件部门规章。 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执法检查和法律的修订工作取得实质进展。 完成了规章规范性文件有关行政强制规定的集中清理工作,清理现行规章 37 件、规范性文件 150 余件。各地出台了 19 件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 2. 全面推动普法宣传和理论研究 。印发了民政系统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第六个五年规划,组织了民政法制基础理论研究,形成了一批重要研究报告。建立了普法宣传通讯员队伍,加强了法制业务培训。 3. 有序开展民政执法监督工作 。部本级依法办理行政复议案件 23 件,行政应诉案件 1 件,依法对 8 件行政处罚案件、 1 件取缔案件实施法制监督。加强了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工作。开展了民政部现有行政审批事项的调整工作。河北、海南、陕西等地规范了民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辽宁、黑龙江、浙江等地制定了民政行政执法政策措施。浙江宁波市、衢州市探索建立了民政联合执法机制。江西、甘肃等地加强了对规范性文件制定程序的管理。 4. 不断加强法制机构和队伍建设 。各级民政法制机构进一步健全,部本级和多个省份的民政法制机构增加了编制、充实了人员,人员结构进一步优化,服务意识和水平不断提升。湖南省民政厅成立了政策法规处。江西、陕西等省民政厅出台了加强民政法制工作的政策措施。 (三)继续加大民政事业经费与设施建设投入。 截至 11 月底,全国民政事业费累计支出 1972.6 亿元,同比增长 22.8 %,占同期全国财政支出的 2.23 %。 2011 年中央投入民政设施建设资金 25.3 亿元 (会同国家发改委下达的中央预算内资金,不含部本级公益金) ,支持了 社会养老、精神卫生领域的429个项目 。地方民政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继续加大。四川汶川灾区 9654 个民政服务设施项目恢复重建任务全面完成。青海投入 22.43 亿元用于包括玉树灾区重建项目在内的 202 个项目建设。江苏在建项目总数 1550 个、完成投资 40.7 亿元。 (四)全面加强民政人才工作。 出台了《全国民政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 2010-2020 年)》和《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政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大力加强民政干部教育培训,民政部组织了全国民政厅(局)长专题研讨,西藏及青海、四川、甘肃、云南四省藏区基层民政局长培训,民政业务和技能培训等各类培训班 100 余期,累计培训 1 万余人次。发展民政职业教育,成立全国民政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加强对民政行业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研究、指导、服务和质量监督。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等院校加大了民政专业人才培养力度。全面推进民政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组织实施全国统一职业技能鉴定考试,鉴定 24117 人。举办了第二届全国职业院校民政职业技能竞赛,开展全国民政行业特有职业技能鉴定站质量管理评估工作。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民政专题教材制播工作继续推进。 (五)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和民政政策理论研究。 民政部加强了调查研究计划管理,开展了 2011 年调研报告评论工作,组织 2 0多名司处级干部深入基层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蹲点调研,为政策创制和决策工作提供了有力依据。召开了 2011 年民政论坛,对年度热点难点问题和民政重点工作进行了研讨,形成了一批高质量研究成果。加强了 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 社会救助体系建设、 农民工融入社区、行政区划设置和管理模式改革、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民政法制理论、民政人才队伍建设 等方面的研究,形成了多项课题成果。浙江推进了浙江大学民政研究中心建设。各地结合工作需要广泛开展了调查研究与政策理论研究工作。 (六)继续推进民政科技和标准化建设。 防灾减灾、康复辅具、老年福祉、殡葬等领域科技已纳入《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出台了《民政部国家科技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加强民政部火化设备重点实验室等 8 个部级重点实验室专业化规范化建设。制定了《民政部标准审查暂行办法》。发布了 15 项行业标准,经由国家质监总局发布实施了《残疾人残疾分类和分级》、《自然灾害管理基本术语》、《社会捐助款物管理和使用规范》、《接运遗体服务》等 9 项国家标准。北京海淀区等 53 个地区和北京市第一社会福利院等 64 家单位开展了民政范围管理标准化建设试点工作。 (七)不断提升民政信息化水平。 基本完成低保信息系统项目,多个省份启动系统软件试运行和信息采集工作。完成了中国社会组织监管信息系统(二期)项目建设。 全民政业务软件由点向面扩展, 广东、山东开发了省级全民政业务软件,江苏无锡市积极开发地市级全民政业务软件。加强网站建设和管理,扩大网站群规模,新建陕西全省 90 个网站、广西全区 120 个网站,完成中国儿童福利和收养中心、爱国拥军促进会、中华志愿者协会、村民自治网等网站建设工作。截至 2011 年 11 月底,网站群站点总数达 730 个。民政卫星网络系统已覆盖全部省级节点和全国 28 个省(自治市、直辖区)的 1531 个县以上民政部门,部分省市还新建了省级卫星双向站。充分利用民政视频会议系统召开会议部署工作。成立了“现代民政信息化研发院”。 (八)切实加强基层民政能力建设。 民政部加大了调研、协调和经验推广力度,各地结合实际加强了基层民政能力建设。山西编制部门明确要求加强乡镇民政办事机构建设,保证一定数量的人员编制。河南民政与编制、财政部门共同发文,要求加强基层民政和社会救助机构建设,增加人员配备。各地在多年努力基础上,形成了加强基层民政能力建设的多种模式。浙江、云南、陕西、广西、湖北等省(自治区)党委政府和深圳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政工作的意见,对加强基层民政建设提出明确要求。山西、吉林、河南、湖北、陕西、重庆等地省级编制、财政和民政部门联合发文,就加强基层民政组织建设或完善社会救助机构提出明确意见。湖南、安徽、贵州等地通过领导讲话推动、典型示范推广、提供专项财政补助资金等方式,切实解决了市县民政部门工作经费不足和乡镇人员缺乏问题。上海、广东、深圳、天津滨海新区等地政府授权民政部门牵头建设街道(乡镇)或社区层面的公共服务中心(社区事务“一门式”受理服务中心、社区工作站等),实现了民政工作前台受理、后台运作。吉林、黑龙江等地政府授权民政部门建设社会福利服务中心或乡镇民生服务中心,有效整合街道(乡镇)公共服务资源。江苏、浙江加强了基层民政信息化建设,提高了工作效率。大连率先启动 ISO9000 质量管理体系导入工作,逐步在全市构建了现代民政管理和服务标准化体系。广东、上海浦东新区、深圳等地积极推行聘用社会工作者或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变“以钱养人”为“以钱养事”。广西、陕西等地建立了村(社区)民政信息员、监督员队伍,完善了民政工作网络和监督机制。黑龙江、浙江、江西、湖北、陕西等地采取设置公益岗位、购买公益服务的方式聘用民政工作人员。北京面向社会公开招考了 1000 名社区工作者。 (九)积极推进民政直属事业单位和主管的社会组织建设。 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继 2010 年科研楼挂牌后, 2011 年继续完成投资 3600 万元,附属医院已具备开业条件。中国收养中心更名为中国儿童福利和收养中心,进一步拓展了业务范围。中国社会出版社完成了从事业单位到企业的改制,增强了发展活力。民政部 101 研究所扩大了科研场所,进一步提高了科研实力。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加快了搬迁工作。中央编办批准成立了海峡两岸婚姻家庭服务中心,促进了与台湾有关方面的婚姻交流与合作。部管社会组织发展到 26 个,在承接部机关转移职能、筹集动员社会资源、扩大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各地民政部门建成了一批现代化、标准化、社会化服务机构。 (十)进一步推动部省合作及援疆援藏等工作。 民政部与云南省政府签署了加快推进云南桥头堡民政事业改革发展合作协议,已签订合作协议的省市(含计划单列市)达到了 17 个。签约地区发挥地域优势,在民政工作改革创新方面发挥了先行先试、率先探索的作用,创造了很多有益经验。出台了进一步支持内蒙古民政事业发展的意见。与西藏自治区政府签署了会谈纪要。继续组织 民政系统对口援疆援藏工作, 19 省市已投入民政援疆资金 9.6 亿元, 17 省市已投入民政援藏资金 1.8 亿元。组织 16 个基金会开展援疆工作,共支持 17 个项目 7230.5 万元。 (十一)深入推进民政系统党风廉政建设。 1. 切实加强民政各项资金管理和政策执行情况监督检查。 规范自然灾害生活补助资金、救灾捐赠款物管理使用,加强青海玉树、甘肃舟曲救灾资金监管,对恢复重建资金使用和重建进展情况开展了专项督查。加强了社会救助专项资金规范管理,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会同有关部门对 8 个省份农村低保资金管理和政策落实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规范了 优抚安置资金的拨付流程, 强化优抚安置资金监督管理 。对部本级 福利彩票公益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了监督检查。 2. 切实加强政风行风建设。 开展殡葬系统行风建设月活动, 进一步规范殡葬服务行为。 推进社区党风廉政建设。探索社会组织开展反腐倡廉建设的途径和方法,规范社会组织服务和收费行为。在全国民政系统 13.8 万个基层窗口单位深入开展了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和行风建设示范单位创建活动,提升了民政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3. 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 切实加强党员领导干部廉政教育和监督,引导党员干部不断增强宗旨意识、执政意识、责任意识。积极探索推进廉政风险防控工作,认真开展新任职领导干部任前谈话,严格执行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对相关干部进行了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认真 受理群众信访举报,强化对干部的监督处理。 加强反腐倡廉制度机制建设,制定了民政部禁止机关工作人员接受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馈赠和活动安排的规定。开展了廉政准则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 4. 加大政务信息公开力度。 规范了 依申请公开工作程序, 依托政府信息公开平台,加大了主动公开力度 。以公众尤其是服务对象关心的决策过程、热点事项的办理和办事结果为重点, 加大了救灾工作和救灾资金使用情况、福利彩票公益金使用情况等信息的公开力度。 5. 扎实开展专项治理。 继续推进“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配合有关部门开展“清理评比达标表彰活动”、“清理规范各类职业资格相关活动”等专项治理工作。开展了五保供养服务机构专项整治工作。深入开展清理和规范庆典、研讨会、论坛活动,严格审批程序,加强经费管理。严格因公出国(境)审查审批和规范管理。 原文见 http://mzzt.mca.gov.cn/article/qgmzgzhy2012/gzbg/
个人分类: 民政|165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国务院关于坚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促进安全生产的意见
whyhoo 2012-1-10 10:27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事关党和政府形象和声誉。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安全发展,促进全国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坚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的重大意义 (一)坚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是对安全生产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多年来,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大力推进安全发展,全国安全生产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明显成效。“十一五”期间,事故总量和重特大事故大幅度下降,全国各类事故死亡人数年均减少约 1 万人,反映安全生产状况的各项指标显著改善,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实践表明,坚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是对新时期安全生产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是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必然选择。 (二)坚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是解决安全生产问题的根本途径。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进程中,处于生产安全事故易发多发的高峰期,安全基础仍然比较薄弱,重特大事故尚未得到有效遏制,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屡禁不止,安全责任不落实、防范和监督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在一些地方和企业还比较突出。安全生产工作既要解决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结构性和区域性问题,又要应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坚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要把这一重要思想和理念落实到生产经营建设的每一个环节,使之成为衡量各行业领域、各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工作的基本标准,自觉做到不安全不生产,实现安全与发展的有机统一。 (三)坚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全社会对安全生产的期待不断提高,广大从业人员“体面劳动”意识不断增强,对加强安全监管监察、改善作业环境、保障职业安全健康权益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必须始终把安全生产摆在经济社会发展重中之重的位置,自觉坚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把安全真正作为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使经济社会发展切实建立在安全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劳动者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得到切实保障的基础之上,确保人民群众平安幸福地享有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四)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理念,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大力实施安全发展战略,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自觉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坚持速度、质量、效益与安全的有机统一,以强化和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为重点,以事故预防为主攻方向,以规范生产为保障,以科技进步为支撑,认真落实安全生产各项措施,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促进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 (五)基本原则。——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正确处理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发展、与速度质量效益的关系,坚持把安全生产放在首要位置,促进区域、行业领域的科学、安全、可持续发展。——依法治安,综合治理。健全完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制度标准体系,严格安全生产执法,严厉打击非法违法行为,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推动安全生产工作规范、有序、高效开展。——突出预防,落实责任。加大安全投入,严格安全准入,深化隐患排查治理,筑牢安全生产基础,全面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政府及部门监管责任和属地管理责任。——依靠科技,创新管理。加快安全科技研发应用,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和高素质的职工队伍培养,创新安全管理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不断提升安全保障能力和安全管理水平。 三、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法制建设 (六)健全完善安全生产法律制度体系。加快推进安全生产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修订制定工作。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新要求,制定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大型桥梁隧道、超高层建筑、城市轨道交通和地下管网等建设、运行、管理方面的安全法规规章。根据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需要,抓紧修订完善国家和行业安全技术标准,尽快健全覆盖各行业领域的安全生产标准体系。进一步建立完善安全生产激励约束、督促检查、行政问责、区域联动等制度,形成规范有力的制度保障体系。 (七)加大安全生产普法执法力度。加强安全生产法制教育,普及安全生产法律知识,提高全民安全法制意识,增强依法生产经营建设的自觉性。加强安全生产日常执法、重点执法和跟踪执法,强化相关部门及与司法机关的联合执法,确保执法实效。继续依法严厉打击各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切实落实停产整顿、关闭取缔、严格问责的惩治措施。强化地方人民政府特别是县乡级人民政府责任,对打击非法生产不力的,要严肃追究责任。 (八)依法严肃查处各类事故。严格按照“科学严谨、依法依规、实事求是、注重实效”的原则,认真调查处理每一起事故,查明原因,依法严肃追究事故单位和有关责任人的责任,严厉查处事故背后的腐败行为,及时向社会公布调查进展和处理结果。认真落实事故查处分级挂牌督办、跟踪督办、警示通报、诫勉约谈和现场分析制度,深刻吸取事故教训,查找安全漏洞,完善相关管理措施,切实改进安全生产工作。 四、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 (九)认真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企业必须严格遵守和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与技术标准,依法依规加强安全生产,加大安全投入,健全安全管理机构,加强班组安全建设,保持安全设备设施完好有效。企业主要负责人、实际控制人要切实承担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带头执行现场带班制度,加强现场安全管理。强化企业技术负责人技术决策和指挥权,注重发挥注册安全工程师对企业安全状况诊断、评估、整改方面的作用。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一律经严格考核、持证上岗。企业用工要严格依照劳动合同法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职工必须全部经培训合格后上岗。 (十)强化地方人民政府安全监管责任。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健全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把安全生产作为衡量地方经济发展、社会管理、文明建设成效的重要指标,切实履行属地管理职责,对辖区内各类企业包括中央、省属企业实施严格的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和管理。严格落实地方行政首长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建立健全政府领导班子成员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制度。省、市、县级政府主要负责人要定期研究部署安全生产工作,组织解决安全生产重点难点问题。 (十一)切实履行部门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职责。健全完善安全生产综合监管与行业监管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强化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对安全生产的综合监管,全面落实行业主管部门的专业监管、行业管理和指导职责。相关部门、境内投资主体和派出企业要切实加强对境外中资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指导和管理。要不断探索创新与经济运行、社会管理相适应的安全监管模式,建立健全与企业信誉、项目核准、用地审批、证券融资、银行贷款等方面相挂钩的安全生产约束机制。 五、着力强化安全生产基础 (十二)严格安全生产准入条件。要认真执行安全生产许可制度和产业政策,严格技术和安全质量标准,严把行业安全准入关。强化建设项目安全核准,把安全生产条件作为高危行业建设项目审批的前置条件,未通过安全评估的不准立项;未经批准擅自开工建设的,要依法取缔。严格执行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和使用)制度。制定和实施高危行业从业人员资格标准。加强对安全生产专业服务机构管理,实行严格的资格认证制度,确保其评价、检测结果的专业性和客观性。 (十三)加强安全生产风险监控管理。充分运用科技和信息手段,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强化监测监控、预报预警,及时发现和消除安全隐患。企业要定期进行安全风险评估分析,重大隐患要及时报安全监管监察和行业主管部门备案。各级政府要对重大隐患实行挂牌督办,确保监控、整改、防范等措施落实到位。各地区要建立重大危险源管理档案,实施动态全程监控。 (十四)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在工矿商贸和交通运输行业领域普遍开展岗位达标、专业达标和企业达标建设,对在规定期限内未实现达标的企业,要依据有关规定暂扣其生产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责令停产整顿;对整改逾期仍未达标的,要依法予以关闭。加强安全标准化分级考核评价,将评价结果向银行、证券、保险、担保等主管部门通报,作为企业信用评级的重要参考依据。 (十五)加强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要严格执行职业病防治法,认真实施国家职业病防治规划,深入落实职业危害防护设施“三同时”制度,切实抓好煤(矽)尘、热害、高毒物质等职业危害防范治理。对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必须进行严格的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未提交预评价报告或预评价报告未经审核同意的,一律不得批准建设;对职业病危害防控措施不到位的企业,要依法责令其整改,情节严重的要依法予以关闭。切实做好职业病诊断、鉴定和治疗,保障职工安全健康权益。 六、深化重点行业领域安全专项整治 (十六)深入推进煤矿瓦斯防治和整合技改。加快建设“通风可靠、抽采达标、监控有效、管理到位”的瓦斯综合治理工作体系,完善落实瓦斯抽采利用扶持政策,推进瓦斯防治技术创新。严格控制高瓦斯和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建设项目审批。建立完善煤矿瓦斯防治能力评估制度,对不具备防治能力的高瓦斯和煤与瓦斯突出矿井,要严格按规定停产整改、重组或依法关闭。继续运用中央预算内投资扶持煤矿安全技术改造,支持煤矿整顿关闭和兼并重组。加强对整合技改煤矿的安全管理,加快推进煤矿井下安全避险系统建设和小煤矿机械化改造。 (十七)加大交通运输安全综合治理力度。加强道路长途客运安全管理,修订完善长途客运车辆安全技术标准,逐步淘汰安全性能差的运营车型。强化交通运输企业安全主体责任,禁止客运车辆挂靠运营,禁止非法改装车辆从事旅客运输。严格长途客运、危险品车辆驾驶人资格准入,研究建立长途客车驾驶人强制休息制度,持续严厉整治超载、超限、超速、酒后驾驶、高速公路违规停车等违法行为。加强道路运输车辆动态监管,严格按规定强制安装具有行驶记录功能的卫星定位装置并实行联网联控。提高道路建设质量,完善安全防护设施,加强桥梁、隧道、码头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加强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运营安全管理。继续强化民航、农村和山区交通、水上交通的安全监管,特别要抓紧完善校车安全法规和标准,依法强化校车安全监管。 (十八)严格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全面开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现状普查评估,建立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科学规划化工园区,优化化工企业布局,严格控制城镇涉及危险化学品的建设项目。各地区要积极研究制定鼓励支持政策,加快城区高风险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企业搬迁。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组织开展地下危险化学品输送管道设施安全整治,加强和规范城镇地面开挖作业管理。继续推进化工装置自动控制系统改造。切实加强烟花爆竹和民用爆炸物品的安全监管,深入开展“三超一改”(超范围、超定员、超药量和擅自改变工房用途)和礼花弹等高危产品专项治理。 (十九)深化非煤矿山安全整治。进一步完善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常态化管理机制,制定实施非煤矿山主要矿种最小开采规模和最低服务年限标准。研究制定充填开采标准和规定。积极推行尾矿库一次性筑坝、在线监测技术,搞好尾矿综合利用。全面加强矿井安全避险系统建设,组织实施非煤矿山采空区监测监控等科技示范工程。加强陆地和海洋石油天然气勘探开采的安全管理,重点防范井喷失控、硫化氢中毒、海上溢油等事故。 (二十)加强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管理。按照“谁发证、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进一步落实建筑工程招投标、资质审批、施工许可、现场作业等各环节安全监管责任。强化建筑工程参建各方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严密排查治理起重机、吊罐、脚手架等设施设备安全隐患。建立建筑工程安全生产信息系统,健全施工企业和从业人员安全信用体系,完善失信惩戒制度。建立完善铁路、公路、水利、核电等重点工程项目安全风险评估制度。严厉打击超越资质范围承揽工程、违法分包转包工程等不法行为。 (二十一)加强消防、冶金等其他行业领域的安全监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把消防规划纳入当地城乡规划,切实加强公共消防设施建设。大力实施社会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落实建设项目消防安全设计审核、验收和备案抽查制度,严禁使用不符合消防安全要求的装修装饰材料和建筑外保温材料。严格落实人员密集场所、大型集会活动等安全责任制,严防拥挤踩踏事故。加强冶金、有色等其他工贸行业企业安全专项治理,严格执行压力容器、电梯、游乐设施等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制度,加强电力、农机和渔船安全管理。 七、大力加强安全保障能力建设 (二十二)持续加大安全生产投入。探索建立中央、地方、企业和社会共同承担的安全生产长效投入机制,加大对贫困地区和高危行业领域倾斜。完善有利于安全生产的财政、税收、信贷政策,强化政府投资对安全生产投入的引导和带动作用。企业在年度财务预算中必须确定必要的安全投入,提足用好安全生产费用。完善落实工伤保险制度,积极稳妥推行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制度,发挥保险机制的预防和促进作用。 (二十三)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整合安全科技优势资源,建立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安全技术创新体系。加快推进安全生产关键技术及装备的研发,在事故预防预警、防治控制、抢险处置等方面尽快推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积极推广应用安全性能可靠、先进适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企业必须加快国家规定的各项安全系统和装备建设,提高生产安全防护水平。加强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信息科技支撑服务体系。 (二十四)加强产业政策引导。加大高危行业企业重组力度,进一步整合浪费资源、安全保障低的落后产能,加快淘汰不符合安全标准、职业危害严重、危及安全生产的落后技术、工艺和装备。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制定相关政策,遏制安全水平低、保障能力差的项目的建设和延续。对存在落后技术设备、构成重大安全隐患的企业,要予以公布,责令其限期整改,逾期未整改的依法予以关闭。把安全产业纳入国家重点支持的战略产业,积极发展安全装备融资租赁业务,促进企业加快提升安全装备水平。 (二十五)加强安全人才和监管监察队伍建设。加强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办好安全工程类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重点培养中高级安全工程与管理人才。鼓励高等院校、职业学校进一步落实完善校企合作办学、对口单招、订单式培养等政策,加快培养高危行业专业人才和生产一线急需技能型人才。加快建设专业化的安全监管监察队伍,建立以岗位职责为基础的能力评价体系,加强在岗人员业务培训。进一步充实基层监管力量,改善监管监察装备和条件,创新安全监管监察机制,切实做到严格、公正、廉洁、文明执法。 八、建设更加高效的应急救援体系 (二十六)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和基地建设。抓紧 7 个国家级、 14 个区域性矿山应急救援基地建设,加快推进重点行业领域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结合实际,整合应急资源,依托大型企业、公安消防等救援力量,加强本地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建立紧急医学救援体系,提升事故医疗救治能力。建立救援队伍社会化服务补偿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应急救援。 (二十七)完善应急救援机制和基础条件。健全省、市、县及中央企业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系,加快建设应急平台,完善应急救援协调联动机制。建立健全自然灾害预报预警联合处置机制,加强安监、气象、地震、海洋等部门的协调配合,严防自然灾害引发事故灾难。建立完善企业安全生产动态监控及预警预报体系。加强应急救援装备建设,强化应急物资和紧急运输能力储备,提高应急处置效率。 (二十八)加强预案管理和应急演练。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动态修订完善。落实省、市、县三级安全生产预案报备制度,加强企业预案与政府相关应急预案的衔接。定期开展应急预案演练,切实提高事故救援实战能力。企业生产现场带班人员、班组长和调度人员在遇到险情时,要按照预案规定,立即组织停产撤人。 九、积极推进安全文化建设 (二十九)加强安全知识普及和技能培训。加强安全教育基地建设,充分利用电视、互联网、报纸、广播等多种形式和手段普及安全常识,增强全社会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的思想意识。在中小学广泛普及安全基础教育,加强防灾避险演练。全面开展安全生产、应急避险和职业健康知识进企业、进学校、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活动,努力提升全民安全素质。大力开展企业全员安全培训,重点强化高危行业和中小企业一线员工安全培训。完善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化过程中的安全教育培训机制。建立完善安全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大型企业要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和培训机构。加强地方政府安全生产分管领导干部的安全培训,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三十)推动安全文化发展繁荣。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市场机制,培育发展安全文化产业,打造安全文化精品,促进安全文化市场繁荣。加强安全公益宣传,大力倡导“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安全文化。建设安全文化主题公园、主题街道和安全社区,创建若干安全文化示范企业和安全发展示范城市。推进安全文化理论和建设手段创新,构建自我约束、持续改进的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安全文化建设水平,切实发挥其对安全生产工作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监督 (三十一)健全完善安全生产工作格局。各地区要进一步健全完善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全面负责、群众参与监督、全社会广泛支持的安全生产工作格局,形成各方面齐抓共管的合力。要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及其办公室的指导协调作用,落实各成员单位工作责任。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依法健全完善安全生产、职业健康监管体系,安全生产任务较重的乡镇要加强安全监管力量建设,确保事有人做、责有人负。 (三十二)加强安全生产绩效考核。把安全生产考核控制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加大各级领导干部政绩业绩考核中安全生产的权重和考核力度。把安全生产工作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党风廉政建设、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体系之中。制定完善安全生产奖惩制度,对成效显著的单位和个人要以适当形式予以表扬和奖励,对违法违规、失职渎职的,依法严格追究责任。 (三十三)发挥社会公众的参与监督作用。推进安全生产政务公开,健全行政许可网上申请、受理、审批制度。落实安全生产新闻发布制度和救援工作报道机制,完善隐患、事故举报奖励制度,加强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支持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组织动员广大职工开展群众性安全生产监督和隐患排查,落实职工岗位安全责任,推进群防群治。 国务院 二○一一年十一月二十六日 原文 见 http://www.chinasafety.gov.cn/newpage/Contents/Channel_6652/2011/1203/159193/content_159193.htm
个人分类: 社会|130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切实做好安全风险管理确保铁路春运安全稳定
whyhoo 2012-1-9 21:27
本报北京1月8日电 (记者林晓莺)繁忙紧张的2012年春运今天启动,铁道部召开全路春运电视电话会议,铁道部党组书记、部长盛光祖再次对春运安全工作作出部署。盛光祖强调,全路要认真贯彻张德江副总理关于铁路春运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落实全国铁路工作会议精神和部党组关于春运工作的部署,切实做好春运期间的安全风险管理工作,确保春运安全稳定,打胜春运这场硬仗,夺取全年工作开门红,努力开创铁路科学发展的新局面,以实际行动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铁道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彭开宙主持会议。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陆东福,卢春房,王志国;部党组成员、全国铁路总工会主席何玉华 (在北京铁路局)出席会议。   盛光祖首先传达了张德江副总理关于铁路春运工作的重要批示。他指出,去年12月9日全路春运电视电话会议之后,全路认真贯彻落实部党组关于春运工作的部署,紧紧围绕 “确保安全,平稳有序,便民利民”的春运目标,周密部署,精心组织,全面做好春运准备工作。全国铁路工作会议之后,各铁路局按照部党组关于实施安全风险管理的要求,把安全风险控制落实到春运之中,深入分析春运安全风险点,制定安全风险控制措施,扎实推进春运安全各项准备工作,做到了准备充分、组织有力。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春运期间,是铁路运输安全面临困难最多、风险最大的时段,全路对春运安全风险管理必须认真研究,深入探索,切实抓出成效,确保铁路春运安全稳定。   盛光祖从客流情况、设备运行、职工作业、气候条件等方面分析了今年铁路春运安全面临的形势和挑战。他指出,历年春运铁路运输安全的难度都很大,今年春运铁路安全面临的风险更突出,确保春运安全的任务更艰巨。全路一定要认清严峻形势,增强安全风险意识,以坚决的态度、务实的作风、有力的措施,加强对春运安全的风险管理,把安全生产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坚决实现春运期间铁路运输安全稳定的目标。   盛光祖强调,全路要把安全风险管理运用到春运安全工作之中,把繁忙的春运工作作为构建和推进安全风险管理的有效平台和工作机遇,突出加强对六个重点领域的安全风险控制。   第一,加强主要行车设备的风险控制。一是强化检查监测。要运用各种检测手段,对线路、通信信号、机车车辆、牵引供电等设备进行严格及时的检测,准确掌握设备运用状态,及时发现问题。二是加强设备养护维修。严格执行设备维修责任制,认真落实设备维修标准,保证设备质量良好。要突出抓好动车组、客车特别是临客的检查维修,坚决杜绝 “带病”上线。三是高度重视设备故障处置。完善故障抢修预案,一旦发生设备故障,要严格按规定程序进行处置。   第二,加强现场作业的风险控制。一是加强对干部职工遵章守纪教育。要引导干部职工充分认识到,铁路春运受到社会高度关注,行车岗位人员的工作对保证春运安全至关重要,要努力营造严格管理的氛围,形成遵章守纪的风气。对严重的 “两违”问题,要设置“红线”,对触及 “红线”的行为,一律严肃处理。二是对关键岗位实行重点盯控。以列车调度员、车站值班员、机车乘务员、主要设备维护人员等高风险岗位为重点,加强职工作业过程的检查监督,督促职工严格执行作业标准,把标准化作业落到实处。三是强化现场作业联控。落实职工作业的互控制度,明确岗位互控责任,做到主要行车岗位人员作业过程中互相提醒、共同防范。四是强化人员培训工作。对临时参加春运工作的人员,必须进行岗前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作业。   第三,加强行车组织的风险控制。一是要严格按春运列车运行图组织行车,加强对调度人员、车站值班人员、机车乘务人员作业的组织和监控,防范错发调度命令、错办列车进路等严重危及客车安全的问题。二是加强各系统、各专业之间的协调配合,及时通报信息,准确掌握列车运行状态,优化调整列车运行。三是加强恶劣天气、设备故障等非正常情况下的行车组织,按应急情况下的作业规范搞好应对,组织好列车运行。   第四,加强旅客乘降的风险控制。一是客运大站要加强客流引导和疏解工作。以售票大厅、候车室、进出站通道、站台、天桥、地道等旅客密集处所为重点,落实客流疏导措施,加强流动秩序维护。出现突发性客流暴涨时,要采取分段进站、分区或限时候车等措施,组织旅客有序流动。二是始发站、中间站要加强旅客组织,严格执行售票纪律,严禁超计划售票。三是要严格执行铁道部关于列车超员的规定。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严重超员,确保列车安全运行。   第五,加强社会治安的风险控制。一是严格落实站车防火防爆措施,加强“三品”查堵,坚决把危险品堵在站外车下。二是严格落实旅客列车的发电车和 “两炉一电一灶”管理制度,加强动态检查,杜绝旅客列车火灾爆炸事故。三是加强道口安全管理,认真执行道口作业标准,对繁忙道口要增加警力和看守力量,严防机动车辆危及客车安全问题的发生。四是强化站车和沿线治安秩序整治,严厉打击盗劫旅客财物、危害旅客生命财产安全以及拆盗铁路器材等违法犯罪活动,确保站车治安秩序良好。   第六,加强对恶劣天气的风险控制。一是密切与当地气象部门的联系,加强春运期间的气象预报预警工作,提前做好应对极端天气的各项准备。二是完善极端恶劣天气等突发情况下的应急预案,切实提高应急处置能力。要加强非正常天气条件下的行车组织,严格执行恶劣天气行车办法。三是加强恶劣天气条件下的客运组织和旅客服务工作。一旦出现列车大面积晚点和大量旅客滞留,要保证滞留旅客不挨饿、不受冻,同时要加强宣传解释工作,稳定旅客情绪。四是各项救援工作要准备到位,处于临战状态,确保应急有力、处置得当。五是强化与地方政府的合作。在客流骤增的情况下,及时请求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配合铁路做好旅客临时候车、就地疏散、突击转运、后勤保障等工作,尽快恢复正常的客运组织秩序。   盛光祖强调,要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各级组织和广大干部在春运安全风险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第一,严格落实干部安全包保责任。为切实抓好春运安全工作,部党组决定,由党组成员和部政治部、部纪委、全国铁路总工会的有关领导带队,对全路18个铁路局 (公司)进行全覆盖的包保检查。部安全监察司、运输局、公安局、建设管理司等部门组成45个检查组,分系统、分专业对全路春运安全进行检查督导。各铁路局和站段也要组织干部进行包保,对本单位春运安全进行全面检查控制。所有包保检查组和包保干部要强化安全风险意识,以基础性工作、安全过程控制、应急处置准备等为重点,落实包保责任制,把安全风险管理贯穿到春运安全工作的全过程,实现对春运安全风险的有效控制。要明确包保检查重点,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线路、重点站车的包保检查,做到对安全风险重点部位、关键岗位都有干部包保。要对安全风险进行全面防范,从实际出发对本单位的安全风险进行深入分析,全面掌控安全风险,对排查出的安全风险,要制定和落实针对性的措施,逐项解决。要大力转变干部作风,减少迎来送往,集中主要精力抓春运、保安全。   第二,强化各级组织作用。各级党组织要在春运中广泛深入开展党内 “无违章、无违纪、无事故”活动,组织党员带头增强安全风险意识,带头落实安全风险防控措施,发挥一线党支部和广大党员在春运安全中的作用。各级工会组织要组织开展群众性的春运劳动竞赛活动,引导广大职工提高技术业务素质,认真落实作业标准化。各级共青团组织要带领广大团员和青年,立足本职岗位,在春运中建功立业,并组织好青年志愿者活动。   第三,切实关心职工生活。春运是铁路干部职工最辛苦的时期,各级组织要切实关心职工生活,开展走访慰问和送温暖活动,解除职工后顾之忧,使大家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春运工作中。要大力宣传和表彰为春运安全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典型,充分调动广大职工搞好春运工作的积极性。   在确保春运安全的同时,要认真落实各项便民利民措施,千方百计为旅客着想,改进和完善售票工作,落实车站和列车供水、卫生、供暖、餐饮等服务标准,提升服务质量,树立铁路良好形象。   彭开宙在主持会议时指出,各单位、各部门要紧密结合实际,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部党组对春运安全工作的部署要求上来,引导广大干部职工认清今年春运安全面临的形势,进一步强化安全风险意识,增强确保春运安全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全面排查安全风险,有针对性地制定和落实安全风险控制措施,确保春运安全有序可控;严格落实干部安全包保制度,充分发挥各级组织和广大干部的重要作用,关心职工生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战春运、保安全、保畅通的强大合力。   铁道部总经济师余邦利、总工程师何华武、总规划师郑健、安全总监耿志修,部政治部副主任宋刚、吴利民,部纪委副书记杨沫,部副总工程师安国栋,铁总副主席张岩、郭润英、黄永斌等参加了会议。 原文见 http://www.china-mor.gov.cn/xwzx/jrtt/201201/t20120109_27779.html
个人分类: 社会|84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统筹城乡发展的路径选择
whyhoo 2012-1-6 11:12
统筹城乡发展,是我们党总结历史经验、适应形势需要、坚持科学发展、从政治和全局高度提出的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思路、大战略。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改变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增收困难的局面,建立起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统筹城乡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路径的选择必须立足国情和发展阶段,并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确定发展措施和任务;必须搞好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统筹兼顾,合理布局,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防止重复建设、分散投入;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和社会参与,强化政府支持、保护和服务,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推进合力;必须以改革为动力,创新体制机制,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突破,为全国积累经验、提供示范。各地经验表明,统筹城乡发展要以建立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为前提,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目标,以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方向,以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要任务,加快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新局面。   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建立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   我国城乡差距大,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资源配置不合理,农村资源过多地流向了城市。计划经济时期,我们通过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靠农业的积累发展工业、建设城市。改革开放以后,“剪刀差”逐步消弭,但资源要素不平等交换依然存在。在土地收益方面,尽管征地补偿费用逐年提高,但还是低于土地市场价格。在建设资金方面,农村储蓄存款大量外流,农民贷款难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在劳动就业方面,农民工与城里人待遇不平等,同工不同酬的现象依然存在。在市场机制作用下,资源要素总是向高收益高回报的产业和区域配置,特别是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时期,更容易从农业转向工业、从农村流入城市。因此,不能将建立城乡平等要素交换关系的任务简单地推给市场,而应当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推动资源要素在农村和城市之间平等双向流动。   加强农民土地权益保护。要减少农村土地流失。探索在集体所有前提下农民土地财产权益的实现形式,开展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试验,改革土地管理制度,修改土地管理法。调整土地收益分配政策,按照“取之于地、用之于地”的原则,把大部分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农田水利建设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真正把这项关乎长远的基础建设作为国家战略、国家工程,制订规划、加大投入、扎实推进。   改善农村金融服务。要推动资金回流农村。首先,加强政策激励。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的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的要求,明确比例、严格考核、强化奖励。其次,改善服务机制。大力发展为农服务的小微型金融机构,并探索大中型银行和小微型银行的信贷合作机制,鼓励大中型银行开展涉农贷款批发业务、小微型银行开展零售业务,形成相互配合、优势互补的格局。   促进城乡劳动力平等就业。要给农民工平等待遇。继续加强农民工权益保护,让农民外出务工找到工作、拿到工资、劳动安全,工伤大病有保险、有地方住、子女能上学。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开中小城市、小城镇特别是县城和中心镇户籍,并逐步放宽大中城市落户条件,以就业、居住、交税、缴纳社保、技术等级等作为落户条件,让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工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转为市民。   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城乡差距很大程度体现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上。“十一五”期间,农民人均纯收入从3587元上升到5919元,年均实际增长8.9%,比“十五”期间的增速高3.6个百分点。特别是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幅达10.9%,比城镇居民收入增幅高3.1个百分点,城乡收入差距由上年的3.33∶1缩小为3.23∶1,这是1998年以来城乡收入差距首次缩小。2011年前三季度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速达13.6%,又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出5.8个百分点。但也应看到,农民增收基础还比较脆弱,增收渠道还比较匮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趋势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特别是目前世界经济复苏放缓,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恶化,我国小微型企业面临一定困难,对农民就业增收会带来影响。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十二五”期间要“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的目标任务,这就要求在大力挖掘农业增收潜力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努力使农民收入实现持续较快增长,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环节,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促进农民工工资稳定增长。继续实行农产品价格支持保护政策,不断完善主要农产品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按照“小步快跑”的思路,稳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严格落实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同工同酬制度,合理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工资支付保证金等制度的实施,促进农民工工资水平稳步提升。重点关注小微型企业运行情况,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稳定农民工就业规模和工资水平。   在国民收入再分配环节,以补贴补助为重点,加强公共财政对农民生产生活的支持。随着国家财力的增长,加大对农民的补贴力度。稳定和完善现有“四补贴”政策,增量部分向主产区和种粮大户倾斜。研究设立农作物防灾减灾关键技术专项补助。   对老少边穷地区、困难群体给予政策倾斜,促进其收入加快增长。加大对老少边穷地区的扶贫开发力度,实行连片开发,支持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提高其自我发展能力。去年,中央决定建立草原生态保护奖励机制。今后对山区、渔区等也应建立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解决好农民增收和生态保护两难问题。   公共财政向“三农”倾斜,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城乡居民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是城乡差距的重要表现。长期以来,在城乡分割体制下,农村公共服务主要靠农民自己来办,造成农村公共产品短缺。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就要推动公共财政向农村覆盖,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在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逐步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推开,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迅速扩大,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普遍健全,农村水电路气房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但也应看到,公共服务资源在城乡之间的配置仍然失衡,农村公共服务投入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农村医保、低保、养老等社会保障水平还比较低。应加快推进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使城乡居民享有均等的发展机会和基本公共服务。   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在农村教育上,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服务力度,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师资,落实好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两为主”政策。大力发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逐步将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扩大到所有农村学生。在农村医疗卫生上,继续提高新农合筹资水平和保障水平,普遍开展新农合门诊统筹,加快建立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在农村社会保障上,进一步落实地方政府对新农保个人缴费部分予以适当补助的政策,提高新农保的统筹层次。逐步实现农村低保应保尽保,提高保障标准。在发展农村文化上,加快以农村基层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农村文化产业,重视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需求问题。   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在全国普遍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的要求,下决心增加经费投入,加大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等项目实施力度,加强服务机构设施条件建设。进一步深化县乡行政管理体制和财税体制改革,着力加强乡镇政府在强农惠农政策落实、教科文卫事业发展、农村土地管理等方面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进一步理顺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和集体经济组织的关系,完善新形势下的乡村治理结构,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推进政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制度。加强集体经济组织建设,完善集体资产监管和运营,不断增强服务功能。加快培育农村社区服务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各种农村公益性组织,发挥其在反映诉求、化解矛盾、提供服务等方面的作用。   按照“三化同步”要求,加快建设现代农业   城乡差距大,基础性的原因在于产业发展差距大。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大任务。“三化同步”的着眼点在于,加快建设现代农业,补齐农业基础薄弱这个短板。近年来,在中央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推动下,我国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也应看到,我国仍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农产品需求刚性增长,资源约束不断加剧,农业基础依然薄弱。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相互联系、互为条件的。按照“三化同步”要求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就是要用工业化理念、先进技术和物质装备、现代经营组织形式发展农业,充分发挥工业化、城镇化对发展现代农业、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带动作用,努力实现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协调发展。   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力度。发展粮食生产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首要任务。稳定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主要靠主产区,关键是通过利益补偿来解决主产区种粮吃亏问题。应按照国家功能区建设的要求,将粮食生产功能性补偿纳入粮食生产大县奖励因素,大幅增加中央财政对粮食生产大县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帮助主产区增强财力,提高公共服务能力,调动地方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农业的出路在科技。应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重点突破制约粮食生产的重大关键技术难题,加快关键技术集成配套和推广。特别是尽快培育一批增产潜力大的高产优质品种。整合种业资源,构建以产业为主导、大企业为主体、大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体系,加快提升我国种业科技创新能力、企业竞争能力、供种保障能力和市场监管能力,进一步提高良种覆盖率,加快良种更新换代。   加快农业机械化步伐。适应劳动力转移和人力成本上升的新形势,推动良田、良制、良种、良法、良机有机结合。继续扩大农机购置补贴规模,提高农机装备水平,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推广先进适用农机装备和技术,重点提高水稻插秧、玉米收获和深松整地等薄弱环节的农业机械化水平,积极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   推进农业产业化。大力提升农产品产后初加工水平,发展精深加工。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信贷支持,不断完善企业与农户间利益联结机制。进一步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扶持力度,提高合作社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集约利用资源,防止工业、城市污染转入农村。   稳步推进农业规模经营。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引导鼓励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引导技术、资金等向种养大户和专业能手集中,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和农业生产能力。通过优化区域布局和开展统一服务来实现种植业规模化。大力发展家庭养殖场和养殖小区,推动养殖业生产经营规模扩大。   (中央党校“统筹城乡发展”专题班 执笔:陈晓华) 原文见 http://xbkfs.ndrc.gov.cn/zjsj/t20111101_442301.htm
个人分类: 社会|81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青海省六部门共同为高职院校“起飞”绘“航道”
dongzg101 2012-1-4 11:28
青海省六部门共同为高职院校“起飞”绘“航道” 2012-1-4 摘要: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2012年1月2日,记者从青海省教育厅高教处了解到,近日,省教育厅会同省公安厅、省农牧厅、省交通厅、省卫生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发挥行业作用推进我省高等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意见》,六部门共同为青海省高职院校今后“起飞”绘“航道”。      《意见》提出,根据教育与行业统筹协调的要求,依靠并发挥行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 关键字: 青海,高职院校 作者: 陈俊 来源: 《西海都市报》2012年01月04日
1444 次阅读|0 个评论
民主与科学建制
benlion 2011-12-29 10:55
民主 - 领导者的言行和执政、职权代表人民的利益,违背这一根本宗旨的都不是,民主并非是一种形式上的模制,而是一种实质上公平的人民利益的实施,必须面对实际的社会和文化建立合理可行的伦理教育和体制机构。 科学 – 知识的发现、技术的发明和工程的实施,创造人类的知识和物化的财富是科学的宗旨,社会、经济和管理的研究也属于科学,管理科学为实际社会提供民主宗旨的解决方案,也为科学与工程的组织提供原理与方法。 民主的实施,一是需要个体的文化教育、伦理与信仰的基础,二是需要合理、科学和可实现民主宗旨的体制。对人类的心理、行为和社会的科学研究是建立民主管理体制的科学基础,公平的民主和管理机制又是对科学研究和工程建设的高效率化组织,科学与民主是经济发展与合理分配的促进人类进步和社会和谐的建制。
1513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重庆研究民主法制建设(人民网)-可观可察
热度 3 caoyuanzhiye1 2011-12-22 22:41
重庆以全委会形式研究民主法制建设,领全国各省市之先,体现了市委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态度 黄奇帆作会议总结。他说,这次全委会非常重要,开得很成功、很民主、很鼓劲。首先,民主法治这个会议主题,特点鲜明,符合中央精神,切合当前实际,有助于推动重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这次重庆以全委会形式研究民主法制建设,领全国各省市之先,体现了市委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态度。其次,大家一致认为,熙来书记的报告,高屋建瓴、严谨生动。报告讲意义,深入浅出,把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脉络,理得清清楚楚,把民主法制的精要,说得明明白白;讲重庆这些年的探索实践,具体实在,更重要的是,把这些事提升到民主法治高度,升华到制度层面,使大家心中有数,干劲十足。再有,这次全委会的《决定》,不是对法律条文的生吞活剥,不是写“官样文章”、“理论文章”,而是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总要求相一致,与市委总揽全局、四大班子民主团结的大格局相一致,与“民生10条”、“共富12条”密切联系在一起,特别是紧扣了近年来重庆民主法制建设的许多探索实践。大家表示要认真地、创造性地抓好“民主法制15条”,努力把重庆建设成为充满活力、规范有序、公平正义的直辖市。 社会主义讲的是共同富裕,有了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经济基础,才自然而然地有了民主法治的上层建筑 黄奇帆说,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封建主义社会不存在民主法治,是皇家贵族的专制统治;资本主义标榜的民主法治,是和私有制、和财富联系在一起的民主法治。他们的民主,主要表现为全民直接选举,人人一票,看似很民主,其实拼的是财富,是资本精英和政治精英的互相妥协、互相结盟。资本主义和私有化必然导致社会两极分化,而两极分化的状态下绝不可能有真正的民主。真正的民主是和共同富裕联在一起的,而社会主义最核心的本质特征,一个是共同富裕,一个是民主法治。小平同志曾说过:“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讲的是共同富裕,有了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经济基础,才自然而然地有了民主法治的上层建筑。共同富裕与民主法治是互相匹配的。小平同志还说:“民主和现代化一样,也要一步一步地推进,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规范化。”这些论断,是总结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经验得出的,振聋发聩。 黄奇帆说,民主法治的要义是公平正义。我们讲公平正义,一是指人和人之间差距不要太大,二是指一旦差距拉大,要尽力缩小或者实现转化。从根本上讲,公平正义就是要追求机会均等。机会均等体现了对人的公平正义和社会的公平正义,让人看到改变现状的希望,产生向上的动力,因此,公平就是生产力。从人的自我发展来看,不同的个体出生在不同家庭、不同地区,情况千差万别,作为政府,不可能包办一切,完全一致化,但作为一个负责任的政府,应该有公共服务的思想,至少在你管理的这个社会中,在人的自我发展三个关键环节上,做到大体公平。一是教育,人人都能够读书,不输在教育的起跑线上。二是到了工作阶段,人人有平等的就业机会,有很好的创业制度。三是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要有公平制度,不能因为穷而不能去医院看病。 民主法治的要害是要搞好制度安排;好的民主法治,实质就是一套好的制度、好的运行机制 黄奇帆说,民主法治的要害是要搞好制度安排。民主法治不只是领导干部、管理者单纯地行善举、办好事;也不单是好人掌权实行的人治。关键是要把这种善良的愿望、合理的决策、行之有效的办法,变成科学的制度安排,变成体制机制,变成不因为人事更迭而变化、能够长期保持的工作机制,这才叫民主法治。好的民主法治,实质就是一套好的制度、好的运行机制。我们国家30年来一直抓改革,改革主要是调整不适应市场、国际惯例和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其实改革还有一个任务,就是对社会上大面积存在、长周期存在的问题,进行体制机制调整。最近几年,市委、市政府围绕民生和缩差共富,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制度安排,比如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户籍制度改革,以公租房为代表的住房制度改革,比如唱红打黑,以及我们推出的民生10条、共富12条,都涉及重大的体制机制调整,形成了一系列有效的制度安排,这些就是我们推进民主法治的一个集中体现。 民主法治最关键的环节是抓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 黄奇帆说,民主法治最关键的环节是抓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重庆建设法治政府从八个方面推进:一是明确目标,提出2014年在西部率先建成法治政府;二是建立健全行政决策的机制,完善重大决策程序制度,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对涉及民生的重大决策举行听证;三是依法创新,各种创新行为要形成制度,转化成体制机制,形成有序的管理体系;四是完善行政管理体制,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政府的政务服务体系建设;五是努力提高制度建设的质量,形成公众参与、专家论证、民主审议等开门立法机制,不断提高行政立法水平;六是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对执法主体、执法依据、执法权责、执法文书等都要严格规范;七是加强行政监督,有权必有责,任何行政权力都要受到监督,有过必究;八是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的监督、舆论监督,以及社会监督。总之,要不断提高依法行政的意识和水平。
个人分类: 家乡新闻|1899 次阅读|6 个评论
學術自主性是中國學術健康發展的前提
热度 55 jiangjinsong 2011-12-12 09:33
大家可能都知道外界勢力干預學術自主性的惡劣後果,我就不去論證了。 雖然中國學術界肯定存在許多問題,但中國學術進步還是要靠中國學術界內部漸進改良來實現。通過形成以追求真理為榮,以誠信遵守規則為榮,以拒絕外部政治勢力干預學術為榮的風氣,逐步提高素質,逐漸改進規則,培育優良的科學文化。 一位真想促進中國學術進步,而不是僅僅考慮自己利益的學者,尤其是那些學術領袖或者以學術領袖自居的科學家,在任何情況下都應該以誠信為先,克制自己利用政治勢力和媒體力量干預學術自主性的想法,模範地遵守現行規則,在認同和遵守規則的前提下,通過學術界的討論來逐漸改進規則。 如果你自己就不遵守規則,利用政治勢力和媒體力量施加外部壓力,向別人的違規行為攀比,從個人爭取利益的角度看,這也無可厚非,因為你做得絕對不是最差的。但是,請不要把淨化中國學術空氣作為藉口。因為你這是在敗壞中國學術發展的大環境。 如果你對中國學術界自主發展的未來不抱希望,對中國科學界自我糾正錯誤逐漸提升的能力不抱希望,在那種情況下,你唯一合理的做法是離開中國學術界。 科學界的草民們,不要像大宋朝的無知臣民們,老是盼著出一個科學家青天大老爺來救科民於水火。 中國科學院、中國科學界的確有很多問題,但是,難道眾詛部會比科學院更能促進中國科學的發展?如果中國的科學家們認為,按照既有規則通過科學共同體的同行評議得出的結果,沒有必要尊重,希望外部有青天大老爺來干預的話,那麼眾詛部的官老爺們最樂了,好,你們科學家起內訌,搞不好科學,還是讓我們來幫你們搞定。 我深刻地感覺到中國科學家在這個問題上的覺悟遠不如中國商人。 延伸閱讀: • 啥叫“蔡元培悖論”?它給我們什麽啓發? • 推薦一篇自由主義的佳作! 食言而肥再誓言,休博未休再休博。在休博的問題上,雖然屢戰屢敗,但還是要屢敗屢戰。
个人分类: 口無遮攔|7917 次阅读|127 个评论
[转载]加快推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whyhoo 2011-12-10 10:52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实现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关键环节。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十二五”期间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今年5月28日,温家宝总理在中国科协八大上强调指出,要紧紧抓住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这个核心问题,依靠科技创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目前,我国已进入坚持创新驱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时期,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的核心和关键。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支撑作用,必须大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显著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含量,使科技创新成为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要素,促进先进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    一、推动科技与经济社会结合是我国科技改革和发展的主攻方向   促进科学实践活动成果有效应用于生产活动,以提高生产活动的效益和效率,是科技成果转化的目的,同时也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自上世纪80年代起,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相继出台了许多重要举措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多年来,解决科技成果转化问题始终是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主攻方向。改革开放之初,党中央、国务院就提出“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科技工作基本方针,改革财政科技拨款制度,引入竞争机制,调动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推动了科研与生产的结合。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作出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和高新区的蓬勃发展,打破了高校封闭格局,推动全国1300所科研院所完成企业化转制。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召开,党中央、国务院作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决策,科技体制改革进入以建设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新阶段。2008年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国家特别强调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衡较快发展;专门出台文件,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促进重点产业振兴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环境不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局面发生了重大变化。   面向市场的科技资源配置格局初步形成。2010年,全国科技研发和试验经费近7000亿元,其中企业投入约占74%,政府资助经费约占24%,其他经费来源约占2%。从实际情况看,企业获得的职务发明专利授权量占全国总量的比例已超过60%。全国技术市场交易规模达到3906亿元,86.6%的技术输出和77.3%技术吸纳由企业实现。   技术开发类科研院所已全面转为直接面向市场的企业。2009年,261家中央级转制院所从市场获得的研发服务收入186亿元,是政府投入的近6倍。钢铁、有色、汽车、建材、农机、工程、矿山机械等行业的转制院所已经成为行业技术创新的领头羊,有的已经成为闻名中外的科技型企业。   高校科研服务于经济社会的能力大幅提高。通过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开放实验室、共建技术平台、建设大学科技园等多种方式,越来越多的高校及其科研人员参与到经济社会建设中。大学科技经费中来自企业委托的部分已占到50%以上,一些理工院校接近甚至超过70%。一些大学科技园(如清华科技园、环同济知识经济圈、深圳虚拟大学等)已形成了逾百亿元的新兴产业集群。   高新区成为聚集创新资源、培育特色产业的重要基地。2010年,国家高新区总收入达10.5万亿元,工业增加值约占全国的10%,其中有近1/4的收入来自企业自主研发新产品的创收。一批市场占有率高、竞争力强、影响力大的特色产业集群在国家高新区发展壮大。   面向农村创新创业成效显著。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十一五”累计增产粮食4800多万吨。推动科技特派员、农业科技110热线、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等多元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全国科技特派员人数达13.9万人,辐射带动受益农民达4153万人。   国家财政性科技投入大力支持企业研发和应用推广。政府对科技研发投入主要通过科技计划来实现,其中以应用研究为主的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占80%以上。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的95%、重大专项的50%、863计划的35%以上的项目都由企业牵头实施,80%以上的各类项目体现了产学研用结合。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环境有很大改善。综合采取科技企业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高技术产业化专项等多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手段和措施,数量和规模都居世界前列。部门间、部门与地方之间加强合作,探索出具有区域特色和产业特点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模式,直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重大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面向市场的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基本形成,为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奠定了基础。但目前阻碍科技成果转移、流动的体制和政策障碍还大量存在,推动科技成果应用的措施还不到位,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与企业技术进步的需求不能有效对接,支撑科技成果转化的投资非常薄弱,能够吸纳科技成果的新兴产业发展缓慢。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现有科技成果的应用转化,也不利于国家科技事业的长远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并切实加以解决。    二、把握当代科技成果转化的规律和特点   随着科技改革和发展的不断深入,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日趋紧密,我国对科技成果转化问题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之中。改革开放初期提出的科技成果转化,主要是为了解决传统计划体制下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问题,其着眼点是由国家科技计划部署的科研成果的应用,基本方式是政府推动科研成果的应用,鼓励科技人员、科研机构走向市场,创办科技企业等,实施成果转化的主体是科技界。   目前科技成果转化的形式和实质发生了重要变化。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量,科技成果转化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进步的关键环节,其主要方式是通过政府和市场的合力,推动先进科技成果向传统产业转移和面向市场商业化应用,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发展新兴产业。   从科技成果转化的特点来看,一项新技术可以应用于多个产品,一个产品的创新又需要多种技术的集成,成功的转化必须得到商品市场的认可和金融市场的支持。正是这种多因素的特征,使成果转化的内涵和复杂程度大大增加。因此,在微观层面要关注成果应用和产品开发;在中观层面要着力于科技资源集成、开放共享,产学研合力解决核心关键问题;在宏观层面要锐意改革创新,依靠科技进步、培育新兴产业、推动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要把握科技创新和产业化规律。一要从科技创新的全过程研究成果转化问题。要根据不同产业技术特点,针对不同的研发主体和研究类型,采取不同的指标及政策引导。要把科技攻关与市场开发紧密结合起来,推动技术与资本等要素的结合,选准关键点,确定路线图,规划时间表。二要重视技术配套。科技成果转化往往是一个系统工程,一项核心、关键技术的成功应用,往往受制于配套技术和环节。相关技术、材料、关键零部件、工艺技术都是影响科技产业化的重要因素。三要重视市场应用。新技术、新产品不是等完全成熟后才能进入市场,只有通过市场考验,改进性能,提高产品质量,扩大规模,降低成本,拓展应用,创造市场空间,最终才能成为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才能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四要超前部署、持续支持、长期积累。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一项原创性的技术要被市场接受大约需要20—30年的时间。对待新技术应用和转化不能急于求成,必须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探索,对重点领域给予持续稳定支持。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需要科技界和经济界共同努力。科技界应进一步面向市场,使科研活动更加密切地与市场需求对接,更加重视降低技术工艺的成本、提高稳定性,为产业化创造条件。经济界的努力更为重要。一方面,企业既是创新投入和创新活动组织实施的主体,也是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科技成果能否成功转化应用,首先在企业。另一方面,要按照产业发展和市场运行规律,用好财政、税收、金融、政府采购等政策,研究商业模式创新,打通制约新技术应用过程中市场培育和产业发展的障碍。   要理性看待科技成果及其转化问题。科技成果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从创新环节看,包括科学探索、技术研究、产品开发等;从产出形式看,包括论文、专利、技术、工艺等;从成果类别看,包括国家科技计划产出、企业科研成果、个人研究成果等。因此,科技成果转化已经远远超出了单项技术形成产品的层次。在特定的时间和范围内,一项技术形成产品,一组技术在重大建设项目中应用,可谓实现了转化;一项创新的知识(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成为人类知识财富的积累,在更长的时间内推动了全社会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也应该是实现了转化,而且是更重要的转化。进一步说,一项科技成果的成功应用,往往是大量科技人员探索的结果,获得市场成功只是少数。科技成果有“量”才会有“质”,必须有大量积累,才可能有更好的转化基础。爱迪生发明电灯进行了1000多次试验,如果急于获得经济成果而耐不住困难和寂寞,就会半途而废;瓦特发明蒸汽机,经过几代人努力,近200年以后才得到规模应用。纵观历史,许多科技创新成功之初,往往得不到有效的转化,这里有技术成熟的问题,也有市场接受的问题,更有金融支持、政策壁垒、商业模式和消费价值观等诸多问题。因此,简单地用一个“转化率”来度量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既不科学、也不准确,甚至会误导成果转化工作。    三、重要的是加快科技成果的转移和商业化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驱动我国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创新。其中,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新形势下,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重要的是加快科技成果的转移和商业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   1.加快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切实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企业是关键。要引导企业从技术创新全过程出发,围绕产业链做好整体设计和科研布局。组建由核心企业牵头、大中小企业参与、产学研用充分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的对接。加强技术创新体系与区域创新体系的紧密结合,构建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促进科技资源集成与开放共享。创新科技与金融广泛合作的模式,引导政策、金融、文化、人才等要素合力支持,形成整体的转化能力和有效的保障机制。   2.加强技术集成,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要有舞台。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瞄准重大战略需求,组织重大科技专项,加强政产学研用的结合,推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和产业集聚发展,加快新技术的应用和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大实施产业化示范工程力度,建立健全科研机构、高校的创新成果发布制度和技术转移机构。依托具有优势的产业集聚区,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创业环境好、特色鲜明、集聚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   3.切实推进科技与金融的结合,把社会的投资重点引导到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上来。由于缺乏资本市场对技术创新的支持,许多科技成果虽然已经形成产品,却迟迟不能形成规模产业;一些技术已经开发出了样品,但无法进行更大规模的“中试”,甚至下不了实验线。这种状况导致一个严重后果:大量技术成果转化向国际资本市场寻求支持、追求海外并购或上市,失去了对知识产权的掌控;与此同时,国内资本市场找不到更多有价值的投资对象。因此,努力创造促进创新和成果应用的良好投融资环境,把社会投资热点和资本市场重点引导到新技术应用和产业化上来,引导到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上来,是当前宏观经济政策应该着重考虑的一个方向性问题。   4.加快推进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促进科技成果的应用。国家科技计划是国家科技投入的主要渠道,切实发挥主渠道的重要作用,对于引导全社会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非常重要。创新链全过程都应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强化产业化目标导向。引导科学家聚焦于国家战略和重大任务,聚焦产业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把握好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的关系,处理好稳定支持和竞争择优支持的关系,完善分类评价导向机制。创新产业化项目组织和评价方式,重大的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应打破纯学术的评价模式,吸纳熟悉行业、企业和管理的人才参与项目管理。进一步加强科研经费监管、科技评估评价、科研诚信和管理等工作。   5.加强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从创新链的角度分析,中国创新活动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两头强、中间弱”,即前端技术研发、后端产业投资相对要强,但中间地带——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开发非常薄弱。因此,要特别加强创新链中间环节建设,促进技术成果尽快转化。加强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发挥转制院所对所在行业共性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中的骨干作用,发挥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技术创新和公共服务中的作用。   6.把科技服务业作为推进服务业向高端发展的重要抓手,加强以科技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推广服务体系和技术交易市场的建设。加强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科技与市场对接平台或技术交易市场建设,研究和探索促进科技创新和金融投资相结合的技术创新成果评价体系。促进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与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技术升级需求的有效对接,发展一支高水平的专业人员队伍,积极开展科技成果咨询、评估、经纪、推介、交易等有助于技术转移和产业化的各项工作。   (作者:全国政协副主席、科学技术部部长) 原文见 http://www.qstheory.cn/tbzt/jdjszntbzt/zywzjd/201107/t20110702_90777.htm
个人分类: 科学|867 次阅读|0 个评论
温习《易经杂谈》
shuilinxi 2011-12-8 22:19
上次出差同李博士还聊得蛮来,他是在北大读的理论物理的本科,硕士和博士在美国读的,现在在上海金融界混。他也喜欢看南怀瑾的书。 我们有一个一致的观点,未来的世界和科学发展的方向是多进制组合的,单一的2进制,6进制,8进制,10进制不能解释世界。这里也包含了《易经》的玄机。 他建议我再去重新理解薛定谔公式对物理世界的意义并看到未来的发展。 其实我预感到我们有一天会静下心来做同一件事,就是对客观世界我们觉得最关键问题的理论研究。 今天又把南怀瑾的《易经杂谈》翻了翻。把原来标记的再温习一下。 1《易经》的三个内涵:理、象、数。 象是属于现象的,宇宙我们能观察到的就是现象; 理是属于哲学和客观规律的,任何现象都有其内在的理(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 数,任何现象一定有他的数。每个现象,到了一定的数,一定会变,为什么会变,一定有他的道理。 2研究易经的三种人: (1)研究理的; (2)研究数的; (3)研究象的。 比如我们用桌子来摇茶杯 (1)研究理的:为什么力作用到桌子上,茶杯会摇? (2)研究数的:茶杯多少秒摇一个周期,摇多少度...(摇了多少度,茶杯就会倒,这就是变数,到了一定的数,一定会变) (3)研究象的:茶杯出现了左摇右摆的现象,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3《易经》三原则 (1)变易 世界上的事,世界上的人,没有一样是不变的。 我们要做的事就是要知道变,而且能领导变和适应变。 佛教里的无常的观念也是这个观点。 (2)简易 所有的现象一定会有其道理,只是我们智慧不够,找不出他的原理。一旦找出他的原理,复杂性就消失了,变为最简单最平凡的。这就是简易,万物的现象复杂,但是原理原则一出就变得简易了。 (3)不易 万物都在变,但是能变出那个万象的那个东西是不变的,这就是永恒存在(也叫上帝,菩萨,本体,道,天命,深层结构。。。。)
个人分类: 人文|3647 次阅读|0 个评论
京城大雾.空气污染.发展观反思
热度 1 panfq 2011-12-6 23:58
这几天生活在北京的人们,深切体会到京城大雾的危害。科学网上的一些科学家们,在抱怨空气污染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我想,当科学家们开始为空气污染头疼的时候,环境污染的解决就指日可待了。 平心而论,这几年中国的环境污染有所改善。在过去的十几年,同中国的许多人一样,我一直向往着流向一个空气清新、阳光明媚、山青水秀的地方,但最终也没有成功。因为凡是发达一点的城市,基本上都存在环境污染问题。这是一个全局性的问题。 曾 经有那么几年,每当看到窗外的空气污染,我的心境就被扰乱,不时 写下一些愤懑的东西,反思我们的发展观。 时间从 2004 年到 2008 年 ,现在也把它们汇集在一处,真是往日不堪回首,觉得这些东西像狂人日记似的 。 跟空气污染叫劲,势必影响到生活和工作。心理学家往往告诉人们“你改变不了环境,就要改变你对环境的态度” 。可是我这教心理学的,一直也没有改变自己对环境的态度。现摘录 如下 : 2004 年 我们发展经济究竟是为了什么? 2 005 年 “和谐发展”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2006 年 别让环境问题给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留下口实 2008 年 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发展中的一个主要矛盾 2010 年 绿色美国,绿色中国 2004 年 - 我们发展经济究竟是为了什么? 片面的经济发展并不能给人以幸福 原载 光明网 2004-9-5 无论国家、个人,努力奋斗所追求的目标就是生活的幸福,幸福源于良好的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及由此引起的心境。这一点对于环境污染重灾区的人们都有深切的体会。设想你生活在这样一个城市,冬日清晨烟雾笼罩,夏日热闷的空气中带着难闻的气味,当你看见昔日的小河流变成了臭水沟,沟里淌的不是黑水就是污水,还眼睁睁地看到那污水竟然淌到蔬菜和麦苗地里,你能有好的心境吗?  当然人们的感觉是有一定的适应性的。也许是“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吧,在某个城市呆久了,可能也会习惯了空气中的怪味。可是当你到适于人居的地方住上一段时间后,你才意识到我们的产值( GDP )上去了,生活质量下降了。 然而感觉适应时有极限的,否则,如果人们麻木到底,生命就无法存在。被称为“中国皮都”的浙江省平阳县水头镇,因猪皮革加工给当地带来滚滚财源,但是,也把原山青水秀的地方污染得不堪入目,并且严重威胁着当地和下游百姓的生命安全。河南省沈丘县周营乡黄孟营村原先是个美丽的村庄,可是大约从十几年前开始,这个村庄就逐渐开始被癌症的阴影所笼罩, 100 多人死于地下水的污染。看来,我们已到了杞人忧天的时候了,我们必须改变着自己的发展观,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正中目前发展中的要害。 目前,环境污染污染在一些地方正在逐步得到治理,但治理的代价肯定是很大的。别的费用不说,单企业的关停就意味着下岗职工的增多。 任何一项决策都是一定时代的产物,没有放之各个时代各个地区皆准的一劳永逸的决策。“以阶级斗争为纲”后来违背了它所处的时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起到了重要的纠正作用。但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本经又让一些地方念弯了,他们在建设中只注重 GDP 之类的经济指标,杀鸡取卵,竭泽而渔,以牺牲后代的幸福为代价。实际上,如果一切都以经济的字眼来解释,那么,环境保护也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文化也是重要的资本之一。 不过请注意,我们坚持辩证的否定之否定的观念,“科学发展观”不是对“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否定,而是在肯定这一决策之上的新的发展。    2005 年 “和谐发展”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发布时间 2005-8-17 光明观察 对于和谐发展观,如今已出现泛化的可能。一旦说到和谐,这也需要和谐,那也需要和谐。一片“和谐”之声。这或许要怪“和谐”一词本身,它代表着方方面面,代表一个系统,好像忽视任何一面都与发展不利。 但任何事物在某一发展阶段都有其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我想我们提出科学发展观、和谐发展观,主要是看到目前发展中的某些问题已经危及到人们的生存,不得不认真解决的时候了。就像当年的“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了忍无可忍的时候了,我们不得不改弦更张,“以发展经济为中心”。那么今天是发展中的什么问题太突出,让我们普通的老百姓都感到这样下去“可能不行”呢?是什么问题刺激我们提出科学和谐的发展观呢?也就是说,什么是科学发展观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呢?我认为,目前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当是人和自然的和谐问题。目前,某些问题是局部性的,温饱是部分,教育不平等是部分,失业是部分,收入差别使某些人不满,而自然环境,是所有人存在的根本,是危及子孙能否良好生活的大事。无论是腰缠万贯的老板,地位显赫的官员,还是平民百姓,下岗工人,莘莘学子,都不能不要喝水、呼吸空气、享受明丽的阳光吧?那好,每天给你受过或可能受过污染的水喝,每天早晨半死不活的阳光去看和烟雾蒙蒙的空气去呼吸吧(不好的水、空气、阳光没法像垃圾一样搬运到郊区去)。至于慢性疾病的养成,比如呼吸道感染、鼻炎咽喉炎,甚至各种癌症之类,那是一时看不见的东西,跟我们眼前的经济无关,都怨你身体素质不好,免疫力不强所致。都说锻炼能提高免疫力,外面的空气不好,在室内锻炼吧,眼不见心不烦!自欺欺人! 是不是有人说我在“杞人忧天”呢?我说,该杞人忧天了。是不是说我得了“环境恐怖症”呢?我说,生存在这样的环境中,不得环境恐怖症才怪!我真想参加什么绿色组织,上街游行呐喊一番,但这样能解决问题吗?不是我们的政府不努力,而是环境问题一旦造就,非一日所能解决,政府也可能一时无能为力,这一问题的解决本身又带有可持续性。既然不能一蹴而就,我们应立即行动起来。 同我一样患“环境恐怖症”的不是我一个人,如今我们都在谈论全球化,以下是一位台湾学者论述到全球化对环境的影响:“全球化无限制掠夺自然资源,破坏生态与环境。跨国企业将产业移往某些国家,除了考虑人力成本之外,也考虑环境成本。开发中国家的环境保护法律往往较为宽松,成为吸引高污染产业外移的主因。此外,跨国企业在掠夺穷国的森林资源、矿产、渔业资源时,常忽略这样的掠夺会造成资源生产国生态环境的永久性破坏。以中国为例,全球化似乎为中国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然而其代价却是却是十分惊人。根据 E. O. Wilson 的叙述,中国境内 80% 的河川已不适合鱼类生存,环境污染非常严重。…… Wilson 预言即使中国能安然度过危机,也与大灾难只有一线之隔”。 听听这危言耸听对于我们只有好处。这也许和资本主义及其作为手段的市场有关,需要我们政府的高度警惕:“中国以 13 亿之人口追求西方资本主义的生活方式,必然是一场不可能的梦(这句话有待事实检验,本文作者注)。问题不在于中国人智能不足和文化不良,而是地球的资源不足以支持这么多的人口享受西方国家的生活方式。……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依赖无限制的消费主义。一旦消费走下坡,产能就会过剩,工厂就要关闭,工人就失业。当消费强劲时,产能就能扩充,工厂要扩建,工人需求量增加,各行各业都会兴旺,大家都获利,转而再刺激消费,刺激投资,一直循环下去。……至于消费内容的价值或意义就不是那么重要,有消费就可以。市场上许多强劲的消费品对生活品质或人类文明的意义其实可有可无,甚至毫无意义,但是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上却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市面上我们可以看到一大堆不必存在的商品,却因为有人买而大量制造。这些商品的制造可能要破坏森林或污染河川,然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对这些问题是盲目的”。 和谐的发展观,首先要求我们区分发展的目的和手段,重视消费的内容与人的精神生活。谈论经济也要从政治经济出发,不能只有计量经济学。市场只能是手段,目的则需要政府调控。我想这就是我们不能直接采取资本主义制度而选择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之原因。 我不会像经济学家一样谈论经济发展的大道理,只是谈谈心理感受。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有层次之分,从最低层次的生理需要到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如今却相反,寻找一个适于人居的环境、能健康地生活转化成了最高追求,成了自我实现的象征。如今,人与自然和谐的问题谈论才刚刚开始,一些人就开始宏论对环境问题是不是强调的过头了,会不会扰乱正常的经济秩序。然而现实情况是,带有污染的生产比环境问题在决策中更具优势,环境问题更多地停留在口头上,除非到了恶性污染致出人命的时候,如淮河边的河南一村庄的癌症频发。 我本来就为自己所生存的环境忧心忡忡,忽然听到有的地方评选宜居城市,而本地电台却报道谁谁死于癌症,说本地的癌症这么多皆因环境之故。这不是明摆着刺激我吗?我从一个污染都市移居到另一个污染都市,容易吗我?难道你要让我移居国外不成?我可没有那么大的本事。 2006 年 别让环境问题给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留下口实  发布时间: 2006-04-24   来源:光明网 先从最低层的老百姓的感受说起。改革开放初见成效之时,到农村听到这样一则笑谈。父子俩在争论两代领导人的功过是非,儿子说:“没有邓爷,你哪能吃上白馒头!” 老父大为不满,说:“没有毛爷,你爹哪能活下来,哪里又有你!” 说这则笑话的意思是,普通老百姓凭直觉,往往直接把自己的生活满意与否与党的领导、中央政府的功过联系起来,说到这点,我们马上会想起建国之初人们一旦有感恩心理,马上会说出那几年流行的感恩话语“感谢党中央,感谢毛主席!”同样,一旦某个党员行为不正,人们会说他“给党的脸上抹黑”。 民间的这种太过于直接的思维方式,想必会给我们的工作带来某些启示,即基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如不能有效的解决身边的问题,不能及时化解矛盾,老百姓的积怨及时找不到出路,可能会凭意气直接归咎于党、归咎于中央政府。我们不能期望所有的人都能理智地看待眼前的问题。 关键是,事情解决不好,会给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找到口实。 以环境问题为例: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们也会遇到许多新问题,例如贫富差距、环境污染等等。这些问题有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和矛盾。例如环保“十五”计划未能完成,在于科学发展观未能得到有效贯彻落实;环境污染治理的历史欠账较多,污染事故有所增加;环保机制不健全,监管能力薄弱,等等。 这几年我也生活在污染的空气中而愤愤不平,怨天尤人,但过了一段时间,就觉得自己是否在自寻烦恼。不是人们没有环境意识,不是政府不努力,而是环境破坏既成事实,改变需要过程。随着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的增大,环境的破环成为瞬间的事情,而环境的恢复却需要漫长的过程。所谓“十年树木”,所谓“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这样一想,就对政府多了一层理解,不再那么大发牢骚了。还是这句话大气:“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再说了,你说的问题谁没有注意到,不用你向中央建议什么,近几天的沙尘已把相关建议沙尘刮到了北京,带给了中央。因为北京也创有史以来污染最重。 应该说我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处于理智的状态。 但是以下发生的事情就有点不大对头了。一些国际组织和媒体动辄以环境问题玷污中国,例如英国《金融时报》发表一篇“有毒的中国汞污染物正向美国传播”的报道,尽管美国自己也在污染环境。更有甚者,以此为借口诬蔑我党。今天打开邮箱,突然收到一份邮件,仔细一看,原来是法轮功之流的退党宣传,他们也在利用环境等问题说事,什么“令人触目惊心的环境问题,空气、水、食品的污染,使我再也无处可藏”,还说一些读书人,硕士博士的,可知识的增多并未唤起作为“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这样的责任感,等等。 显然,这些人是别有用心,利用我上述的普通人的过于直接的思维达到其反动的目的。但是他们说的环境问题确实存在,于是我也从“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这样的责任感出发,建议相关部门从速解决有关问题,免得给这些人以玷污党政的口实。我们在批驳了国外的谣言和反动分子的不良用心后,要赶快解决我们面对的具体问题。近来广州市通过领导坐阵“民声热线”来解决民众关心的问题,效果不错。 2008 年 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发展中的一个主要矛盾 最近,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指出,因吸入污染物过多,广州人一旦超过 50 岁,肺部就变成了黑色。尽管这一说在一些人看来有点危言耸听。但中国的污染严重,发展付出的环境代价恐怕许多人都有体验。一网友对此留言,连南方花城广州都如此严重,那北方城市,例如天津市,就更没法生活了。 …… 节约:减少环境污染、促进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目前正在倡导的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也是减少环境污染的一个有效办法。倡导节约、反对浪费,我们就可以在某些方面少生产一些,对大自然的过分索取、对能源的浪费也就少一些。这种呼吁不仅是为了应对电力紧张之类的能源危机,更是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曾几何时,仅仅为了生产量的不断增长,我们在某些方面也曾鼓励大量的消费。今天,观念又倒转了过来。所谓此一时彼一时也。某些大城市提出的“家家有小汽车”的目标是否合适,有待环境容量的考验。例如济南市要求 全体干部职工每周五上下班时间不使用私家车和公务车。连省长也率先垂范,步行或骑自行车上班。 看来我眼前不买车也是为环境保护作了一点贡献。 本来,无论是汉语的“经济”,还是英语中“ economy ” , 都有节约的意思。 2010年 绿色美国,绿色中国 发布时间 2010-9-5 最近国内某地出现用绿漆刷山的现象,以使采石场看起来有更多的绿色。据说这还是“国内最先进的经验”。 中国人对绿色的向往是迫切的。 许多从国外回来的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人家美好的自然环境。 到了美国,才知道地球是绿色的,我们裸露的黄土地太多;到了美国,才知道 Windows XP 桌面上的自然风光是真的(没出国之前以为是人为设计的),美国不乏这样的风光。坐车出行,一路青山绿水,令人心旷神怡。 有人揶揄道,到国外等于“清洗了一次肺”。不言自明,我们现在所处的城市差的就是空气。 个别在国内发了大财的老板们,放着国内的好日子不过,却要移民国外,据他们称,其中的两个原因就是,享受自然环境和为了孩子的教育,虽然他们也要面临文化、社会心理上的适应。 小时候被灌输的概念是——“中国地大物博”,感受了美国的“地大物博”后,才知道我们有点“坐井观天”。美国自然资源丰富,大片的森林和绿地。徒步行走在山林溪水边,随处可见倒伏的大树,任其自然腐烂,那古木上自然长出许多蘑菇来。倘若是在中国,那可是一块绝好的木料,做家具或什么的,腐烂掉太可惜了。中国众多人口需要吃饭,所以有点地块就立即开辟为庄稼地,而在美国东部,所到之处,尽是草地、树林,开始有点奇怪,庄稼地哪去了? 美国资源丰富,消费起来也显得大方,甚至有点浪费。电线杆仍有许多是树干;室内家具多是实木(中国的实木家具已日渐稀少)。公共场所和大巴内的空调温度很低,不小心的中国人可能要得感冒(我在美国的唯一一次感冒就是因为他们教室内空调温度太低,美国的气温,在我这个夏天住在国内闷热地区的人来说,几乎可以不用空调)。在节能方面,老实说,美国还得向中国学习,须承担起自己的一份全球责任来。美国家庭的庭院门前,停几辆各式小轿车是很正常的。可这要耗费多少能源?我们的商场开始实行塑料方便袋的有偿使用,美国的商场仍然大量提供、使用塑料袋。 把美国的“地大” 说得再具体一点,就是除了纽约市内有点拥挤外,其它许多城市都留有大片空地和绿地、洼地,公共设施前多有大的停车场。这看起来有点浪费,但到下大雨的时候,就看出它的合理性来了。一阵暴雨过后,居然路上、停车场,很少有积水,原来水都流向附近的一块围起来的低洼湿地。我说这一点主要是想起今年中国各地的城市内涝。我们许多城市的楼房都建设得像纽约一样密集,舍不得流出一点空地草地、湿地,没有给雨水以出路。 美国虽地大物博,可地面很少见开采的痕迹,那日用商品来自何处?到了商场仔细一看商品的产地,你就清楚是怎么一回事了。许多商品的产地都是 Made in China( 中国制造 ) 。于是你明白了中国的环境为什么被破坏的那么严重,不仅要承受国内拥挤的人口及其消费,还要供发达国家消费。中国国内一件像样的衣服要好几百乃至上千元人民币,但在美国仅几十美元,相对于他们的收入来说,太便宜了。中国人在用自己的自然资源和血汗支撑着美国人的优裕生活。 虽然中国近几年经济飞速发展,但是要享受到人家的自然环境,恐怕还要很长的路要走,至少要五六十年吧。人口众多和资源有限,是我们面对的困境。 不过从美国的日见增多的来自越南等国的商品中也可以看到,中国开始调整自己的政策,开始改变自己作为“世界工厂”的角色,才使得一些国外厂家把商品生产移向周边生产成本较低的国家。 是的,我们要从“红色中国”、“灰色中国”变为“绿色中国”。这个任务是有些艰巨,因为在节能减排的同时又要满足人们日渐增长的物质需求。这中间需要扎扎实实地工作,仅靠绿漆刷山是刷不出“绿色中国”的。别让曾有过的商品生产中的造假之风蔓延到绿色中国的建设中,否则来自自然的报复更为无情。 北京大雾专题 http://news.163.com/special/2011fog/ 北京半月以来空气质量对比图 http://news.163.com/photoview/00AN0001/19094.html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722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统计的科学发展与统计科学
kerong1996 2011-11-9 17:52
第十六次全国统计科学讨论会观点综述 2011-11-04   统计的科学发展与统计科学 ——第十六次全国统计科学讨论会观点综述 徐强 杨仲山 吕洁 / 文   中国统计学会第十六次全国统计科学讨论会于 9 月 22 日在辽宁省大连市召开。会议的主题是:统计的科学发展与统计科学。这是全国最高级别、最大规模的统计科讨会。国家统计局副局长、中国统计学会副会长徐一帆出席开幕式并讲话。国家统计局副局长、中国统计学会副会长李强,联合国统计司司长张保罗,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数学会理事长马志明,中国统计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教授耿直,中国统计学会副会长、天津财经大学教授肖红叶,中国统计学会副会长、东北财经大学教授蒋萍,台湾辅仁大学商学研究所所长谢邦昌,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统计处助理处长梁坤志和高级统计师余振强受邀分别作了精彩的报告。国家统计局总统计师、中国统计学会副会长鲜祖德主持开幕式。来自全国有关院校、统计机构、政府部门的学者、官员和论文作者近 200 人聚集科讨会,为统计的科学发展与统计科学建言献策。   这次大会共收到论文 314 篇,经专家双向匿名评审、严格筛选,共有 205 篇论文入选,其中会议发言论文 130 篇。这次大会的论文选题十分广泛,研究与讨论的主题涉及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方面的研究;加强政府统计标准建设方面的研究;加强行政记录与官方统计的关联问题的研究;反映科学发展指标的测算问题研究;统计数据质量控制研究;统计基础与基层建设问题研究;社会发展与民生统计测量等多个方面。参会论文普遍具有较高水平,基本反映了目前我国统计科研的最新进展和前沿水平,尤其是特邀学术报告的研究成果在与会代表中产生了热烈的反响。 统计科学要服务于统计的科学发展   围绕着这次会议的主题——统计的科学发展与统计科学,国家统计局副局长、中国统计学会副会长徐一帆特别指出:统计科学要服务于统计的科学发展。他说,近年来,统计科学的发展不仅体现在统计理论研究的进展加快上,也反映在更好地服务于统计的中心工作上,取得了许多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成果。尤其是更加关注统计工作中出现的重点、难点问题,并做了大量的工作:一是更加重视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研究,二是更加积极开展民生统计问题研究,三是积极开展绩效评价考核体系研究等。   徐一帆强调:统计科学要进一步推动统计的科学发展。从统计的科学发展来看,全国统计系统围绕“三个提高”,积极推进统计事业的发展。今后一个时期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建设以基本单位名录库、企业一套表、数据采集处理软件系统和联网直报系统为内容的“四大工程”,这是事关统计的科学发展的一项系统工程。他指出,统计科学创新的源泉来自统计的科学发展;统计科研要以统计的需求为导向;普及统计科学也是统计科学发展的题中之义。   徐一帆还谈到,科研成果的转化困难是一个较为普遍存在的现象,对统计科研来说亦是如此。中国统计学会积极探索统计科研资源整合的新模式。 2009 年 4 月 13 日,经国家统计局局领导批准,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湖南大学和国家海洋信息中心 6 家单位成为首批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研究基地。同年 9 月,科研所与各研究基地经过多次磋商,并结合当前统计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及各研究基地的特点,确定了第一期共 7 个选题。 2010 年底,首批研究基地的 7 项科研课题都通过了结项验收,不仅理论水平和完成质量高而且针对性强。特别是《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的统计推断与科学计算》、《〈中国统计年鉴〉解读研究》和《关于我国统计调查体系改革与完善的进一步研究》、《政府统计数据质量评估方法及其应用研究》既有较强的理论性和科学性,更重要的是贴近统计科学研究和统计工作实际。 官方统计面临新挑战   联合国统计司司长张保罗从国际的视角为与会代表作了题为《统计与社会:官方统计的挑战》的特邀学术报告。他指出,经济全球化造成对政府统计的需求与日俱增,打造强大的统计系统已成为全球各国政府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他说,目前官方统计面临的四个挑战:一是中东和北非国家的动荡给政府统计系统带来了巨大的破坏,需要重新建设冲突后的政府统计系统,并重新树立统计机构的公信力。二是 GDP 作为测度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指标具有局限性,需要扩展对经济资源的测算,强调家庭的资源及其分配;开发幸福、生活质量的主观衡量方法,改进分配不平等的测算;更准确评估增长的可持续性,编制经济活动对环境影响的评估指标。三是随着绿色经济成为政策的核心焦点,需要统计机构提供各类数据以满足政策需求,需要开发环境统计发展框架,实施和完善 SEEA 。四是地理空间信息存在显著的缺口,需要制定地理空间信息的全球标准,开发共同的工具和统计方法,将地理空间信息与全球政策问题相关联,将统计信息与地理空间信息相整合。官方统计工作通过统计方法和手段、统计信息和分析为社会发展作出了显著的贡献。 统计改革与发展离不开创新   目前,全国统计系统正在奋力推进统计制度方法改革,全力实施四大工程建设,积极创新统计体制机制,夯实基层基础建设等。与会代表紧扣这些热点问题阐述自己的的观点。   (一)统计四大工程建设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中国统计学会副会长李强就四大工程这一热点问题作了题为《推进四大工程建设 实现统计工作三个提高》的特邀学术报告。他向与会代表阐述了四大工程的内涵:四大工程是一个有机整体,基本单位名录库是基础,企业一套表制度是核心,统一的数据采集处理软件系统是平台,联网直报系统是手段。简言之,四大工程就是统一的基本单位名录库中的法定调查单位,按照企业一套表制度规定的调查内容,采用统一的数据采集处理软件,将原始数据通过互联网直接报送全国统一的数据中心,实现各级统计机构在线同步接收、审核和共享原始数据,确保数据的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四大工程既是内容独立但又密切联系、互为一体的系统工程。其中统一的软件平台是四大工程的技术主线,对其他三大工程的建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他指出:建设四大工程是在现有体制条件下破解统计工作难题最直接、最有效、最根本的举措。而现阶段全面推行企业一套表的基本条件已趋于成熟。一是全国统计系统对实施一套表的认识已基本统一;二是多年来的探索和研究为实施企业一套表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三是数据采集处理软件系统和联网直报系统已初步建立;四是统一认定企业一套表调查单位的相关工作稳步推进;五是多年的研究试点为实施一套表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如何推进统计四大工程,一是要统一认识,加强组织领导;二是要充分调动多种资源;三是要既要积极,又要稳妥推进;四是要抓好试点,全面实施。   (二)统计调查体制改革与发展   围绕政府统计调查体系改革问题,与会代表基本上沿着两条主线展开,一条从统计调查制度方法角度进行改进和完善,另一条从统计调查组织体制角度进行改革。山东工商学院王忠辉和王艳明从纵向关系角度讨论统计调查组织体系的改革模式。他们认为,“一局制”、“二元统计管理体制”和“两层次统计调查体系” 是政府统计调查体系改革的三种可能模式,在对这三种模式的优势和劣势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比较后,他们认为“两层次统计调查体系”改革模式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在对城镇住户调查方法改革的探索方面,国家统计局陈小龙认为,现行城镇住户调查中的日记账方法已经不适应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改革。现行的住户调查是以日记账为数据收集的主要方法,数据采集周期为每月一次,所有收入内容按家庭成员分别记录,所有消费支出内容按家庭为单位统一记账。由被调查户记录本户一个月中的全部收入和支出数据。住户调查方法的改革目标必须紧抓以下两点:一是解决开户难、居民配合程度不高的问题,这就需要大幅减轻调查户的工作量;二是数据的信息量不能减少太多,否则,不能满足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对住户调查的需要。他建议住户调查方法的改革宜采用问卷调查和日记账相结合的方式,问卷调查应成为今后住户调查的一种主要方法,而日记账将作为今后住户调查的一种补充方法。   厦门大学许永洪、福建省永春县农调队林华智分别就使用行政记录改善政府统计的方向和城乡收支一体化统计的重要性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三)基层统计建设   统计基层基础工作一般是指县、乡两级统计机构组织实施国家、省级、县级制定的各项统计调查制度,依法管理同级政府部门和基层调查单位统计工作,实现自身运行管理的全部活动。从包括的范围讲,一般指县、乡两级统计机构管理的全部活动、部门统计、企业统计等。统计基础工作是统计工作的源头,是统计信息数据采集、加工和管理的首要环节,统计基础工作的好坏决定着统计工作和统计数据质量的高低。与会代表结合统计工作实际,对加强基层统计建设提出了思考。   河北省统计局科研所宋辉分析了统计基层基础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以河北省为例,给出了县、乡两级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和评价方法的研究思路和实施办法,并对加强基层统计工作问题进行了探讨。   湖南城市学院罗放华提出基层统计市场主导模式的概念,他认为基层统计市场主导模式的总体构架包括管理理论、系统结构、管理规范、维护保障四个主要部分。其中,系统结构由相互关联的基层统计组织系统、交易系统和管理系统构成,试图为我国基层统计的事业发展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江苏省统计局盐城调查局虞华、广西财经学院胡桂华、临汾市统计局苏彩凤、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向书坚和柴士改分别从价格调查统计工作的质量控制、人口普查数据修订、 GDP 数据修订等不同角度对加强统计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 统计数据质量控制受到高度关注   这次会议对统计数据质量控制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使得认识更加具体和深化。与会代表从数据质量的认识偏差、利益相关者、行政登记数据库等多个方面对统计数据质量问题进行了研讨。   以东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蒋萍所作的特邀学术报告最具代表性,她在题为《全方位、立体性数据质量概念的建立与实施》的报告中指出,数据质量不仅仅指“准确性”,还包括诚信、方法的健全性、准确性和可靠性、适用性、可获得性及质量前提。国际上数据质量概念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是:数据质量概念是全方位的,其评价是多方面的;数据质量的评估是立体的;评估对象不是惟一的;“生产条件”是保障数据质量的首要条件。国际上通行的数据质量概念及国际统计标准是构建中国统计框架的惟一参照系,也是保障中国数据质量的强有力技术支持。具体来说应做到以下两点:第一,中央政府要解放思想,将统计作为一个技术部门,从政治上对统计机构松绑,保证中国统计能够按着统计自身发展规律正常发展;第二,全面对外开放,按国际标准构建统计工作框架与技术流程。   目前大量的研究中对部门专业性调查数据和跨部门行政登记数据的重视度不够。厦门大学魏瑾瑞、谢邦昌和朱建平从整合跨部门行政登记数据库的角度,提出了处理跨部门行政登记数据的集成分析方法和模块化组织理论框架。他们认为统计部门不仅是数据的生产者和储存者,特别是在应对公众多样化需求和快节奏变化的背景下可能更重要的是作为数据的组织者和分析者,是对统计规则的制定者和监管者。一如企业根据交易成本与协调成本的比较将部分业务外包于市场其他参与者,模块化组织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将部分统计工作“外包”于部门行政登记,从而使统计部门更专注于数据组织、分析、规则制定与监督体系建设。事实上,单从这种更精细的专业化分工来看,它对数据质量的提升也是有所助益的。最后,大多统计数据质量控制与提升的视角都着眼于“内”,对统计外部环境建设关注不多,比如大众对数据的真实性仍有顾虑,而事实上,内部的修正与外部环境之间是有一定互动关系的。   统计数据质量涉及到数据的生产者、使用者、提供者和监督者等利益相关者,不同主体关注的数据质量维度各有侧重。浙江工商大学程开明认为,作为统计数据质量评估主体的统计机构,应突破自身作为数据生产者的局限,兼顾各方利益相关者的要求;针对生产者、使用者、提供者和监督者视角,采取不同的评估方法和多样化的评估形式,全面评估统计数据质量,采取有效的数据质量管理策略。   兰州商学院杨盛菁和国家统计局甘肃调查总队马卫、哈尔滨市统计局刘丽俊、汕头调查队林永龙、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辛金国和严兴良、国家统计局佳木斯调查队田野等都从不同角度围绕统计数据质量内涵、数据质量影响因素、评估方法、改进途径、控制方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广泛的讨论。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研究不断拓展    国民经济核算是本次讨论会的另一个热点,与会代表就国民经济核算理论与方法、国民经济核算分析等问题进行了研讨。   (一)国民经济核算理论与方法   2008 SNA 最主要的贡献之一就是对金融核算的发展与完善。总的来看, 2008SNA 对金融核算的主要发展可归纳为概念、分类、产出估算方法、特定项目处理和其他等五个方面。北京师范大学陈梦根提出,中国从 1990 年代初开始采用 SNA 体系,国家统计局先后颁布了《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行方案)》( 1992 )和《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2002 )》,对国民经济核算的概念、原则、分类、基本框架和核算内容进行规范, 2004 年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中国核算体系。但是,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仍存在不少问题,如服务业统计不健全、机构部门账户存在众多不足、金融核算领域还留有太多空白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市场发展迅速,新金融工具不断涌现,基金公司发展迅猛,非上市公司分红、基金公司运营、新型金融衍生产品等一些新情况在金融核算中没有得到体现。中国应充分利用实施 2008SNA 的契机,积极采纳新的概念、分类、标准和核算方法,发展和完善中国的金融核算,逐步建立起一个科学高效、符合国际标准的现代金融核算制度。   2008 SNA 首次探讨性地提出了一种福利测度思路。国家统计局统计科研所何强认为, SNA 对福利测度的保守态度是不可取的。它应该积极响应当前时代的需求,以更加兼容、开阔的视角重新审视福利测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Daniel Kahneman 认为,既然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SNA )能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成为度量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重要方法,那么国民福利核算体系在未来也有可能取代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而成为衡量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工具。何强对其国民福利核算体系在未来取代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观点持保留意见,但对其建立系统的国民福利测度方法的倾向性态度是非常支持的。在具体的宏观发展步骤上,他认为要完善福利测度方法首先要完善国民经济核算基本框架下的福利概念本身,在 GDP 核算的基础上从人口、社会、资源、环境等影响福利的多个重要方面全方位地进行针对性改进。概念清楚地界定到哪里,方法就跟进到哪里,并进一步确定福利测度在流量、存量核算的一般原则和特殊原则。在此基础上,还要充分结合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加强社会、环境和资源等方面的核算探索,促进核算学与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交叉研究,并最终推进系统的福利核算框架构建,为全球人类的和谐发展带来更多的福利。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许晓娟和中国人民大学高敏雪研究了全球化对国民经济核算的挑战:一是跨国公司挑战 SNA 以国家为单位的基本框架;二是加工贸易和仲介贸易挑战 SNA 以行政管辖为前提的数据采集机制;三是一些指标会受全球化的影响;四是跨国公司的避税行为会带来 GDP 的系统偏差。   上海财经大学张鸣芳和李腾飞利用 2003 — 2010 年上海市季度 GDP 和年度 GDP 数据,用 Denton 比例法解决了季度值与年度值的衔接问题。实证研究证明: Denton 比例法不但使衔接数据满足了年度总值的约束,也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始季度值序列的环比变动特征,消除了一般比例修正法带来的台阶问题,显示了 Denton 比例法在解决衔接问题中的良好效果。   湖南大学许鹏、叶少波和欧阳胜银将现行的宏观经济统计国际准则分为统计分类国际准则、数据生产国际准则和数据公布国际准则三类,对三者中的主要准则,即 ISIC 和 CPC , SNA 、 BPM 、 GFS 和 MFS ,以及 GDDS 和 SDDS 分别进行了比较研究,分析了数据生产国际准则与数据公布国际准则的联系;总结了当代统计国际准则发展的特点,据此提出了中国宏观经济统计改革与发展的若干启示,即:以国际接轨为改革的主旋律、政府综合统计与部门统计应注重分工协作、在重视数据生产的同时更应重视数据公布。   OECD 各国 CPI 的基础概念和具体编制方法存在着较大的差别。东北财经大学徐强从测度目标与理论框架、范围、消费品和服务分类、支出权数来源与更新频率、抽样方法、质量变化调整方法、计算公式、自有住房、季节性产品、季节调整等多个方面对 OECD 国家 CPI 的编制方法进行了系统比较,并总结了可供中国借鉴的经验:一是消费品和服务的分类应转向 COICOP 分类体系;二是抽样调查方法应更加科学化;三是加快权数更新的频率;四是加快引入 Hedonic 等各种质量调整方法;五是发布经季节调整的 CPI 数据。   东北财经大学黄雪成、上海金融学院吴开尧和杨廷干、河南大学杨凤娟、东北财经大学刘渊等分别就提高我国 CPI 数据质量的几点思考、基于网络化统计生产方式的我国能源核算、 2008 版 MFS 与 2000 版 MFS 的比较研究以及储蓄测度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二)经济发展的测度   天津财经大学肖红叶在题为《全球经济模型的研究框架—— FRB 与 IMF 研究评述》的特邀学术报告中从全球化、金融危机与世界经济关系的角度分析了关注全球经济模型的原因。他认为其原因有三:一是世界经济的基本态势;二是金融危机对全球冲击与世界经济秩序调整;三是全球经济研究是我国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报告全面介绍了全球经济模型的提出和扩散情况,分析了全球经济模型发展的政策需求与技术驱动因素,总结了美联储全球模型 FRB/Glboal 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全球模型 IMF/GEM 各自的目标、基本特色、模型基本框架、模型的模拟实验机制等,认为全球经济模型研究提出了复杂现象测度命题,这将为我国经济统计学科的发展注入新的驱动力。复杂经济测度应成为经济统计研究的一个主战场,经济统计学界应投入力量开展全球经济模型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统计理论、方法应用更加结合实际   (一)统计学与数学的互动关系   2011 年 3 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布了新修订后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 2011 年)》,统计学调整为一级学科。中国科学院院士马志明在题为《统计和数学要相互欣赏》的特邀学术报告中提出,在当代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中,统计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统计与数学这两门学科既不是蕴含关系,也不是相互独立的。数学为统计理论和统计方法的发展提供基础,而反过来,统计科学的需求也会促进数学的发展。统计与数学要相互欣赏,相互支持,相互交融,共同促进学科的发展。马志明教授用两个实例说明了统计学的发展需要与数学交融。一是为完善我国人口统计调查制度、改进全国及分地区年度人口资料,应建立科学的人口统计模型,这些模型需要用到大量的数学知识,特别是小域估计的抽样调查要用到一些前沿的数学知识。二是互联网页面排序问题,面对海量的用户上网统计数据,必须巧用深刻的数学理论,才能建立可操作的实用算法,计算出页面的重要性排序。   (二)统计理论、方法及应用   探索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是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医学等几乎所有科学研究的重要目的。自 1888 年高尔顿提出相关性概念以来,统计学关于相关关系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而关于因果关系的研究却没有得到长足的发展。北京大学耿直对因果推断的统计方法进行了探索。他在题为《因果推断的统计方法》的特邀学术报告中指出因果关系和相关关系是两个不同的重要概念。他说,相关关系只能用在没有外部干预情况下的预测,而因果关系意味着可预言性,可以进行干预情况下的预测。无因果关系可能会表现出虚假的相关关系,有因果关系也可能表现出无相关关系。在分析辛普森悖论的基础上,他提出了替代指标悖论,并探讨了如何评价事物之间的因果作用,如何挖掘因果关系,如何进行干预预测的统计方法。   台湾辅仁大学谢邦昌在《云计算在统计研究之应用及前沿综述》的特邀学术报告中生动地描绘了云计算在统计研究中的美好前景。他提出,云计算是基于互联网的运算方式,它通过互联网为个人或企业提供按需即取的服务。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据的存储量成倍地增长,统计分析及数据挖掘技术在“数据海洋、知识荒漠”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并且一经出现就得到各个领域的重视。随着统计实务应用及数据挖掘的逐渐成熟,以数据挖掘及统计分析为核心的商业智慧已经成为 IT 和其他行业中的必争之地。云计算可以实现使用端通过在线上传数据或购买数据,通过云数据仓库服务进行数据仓库建模和数据抽取,在线支付使用数据挖掘工具和商业智慧相关分析处理软件。数据挖掘和商业智慧的原理相似,均由数据提供信息、产生知识,再由知识累积智能。而云计算可以使这个过程在互联网上得以实现。也就是说云计算可以提供基于 SaaS 的知识与智能分析的服务( Information Intelligence as a Service ),简称 IIaaS ,它是 SaaS 的延伸。他同时指出,目前云计算发展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安全性的保障。   上海交通大学孙祝岭、施珺羽和施琪俊提出了一个评估统计估算方法优劣的评价标准——多优准则,用多种常用统计估算方法对我国若干个缺损或有疑问的价格指数进行了估算,提出的若干个缺损或有疑问的价格指数的估算结果,并应用多优准则对估算结果进行了选择和讨论,改善了数据质量,对相关的统计分析有一定参考价值。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刘强和刘黎明研究了响应变量随机删失情形下的线性 EV 模型的估计问题,提出了一种修正的最小二乘估计方法,证明了未知参数估计的渐近正态性,同时将经验似然方法运用到了上述问题,证明了所构造的经验似然比统计量渐近于卡方分布,所得结果可以用来构造未知参数的渐近置信域。   稳健主成分回归( RPCR )是稳健主成分分析和稳健回归分析结合使用的一种方法。安徽财经大学卢二坡和张焕明运用稳健主成分回归和异常值诊断方法,对 2008 年我国地区经济增长横截面数据可靠性做了评估。评估结果表明:稳健主成分回归能更好地克服异常值的影响,使估计结果更加可靠,并能有效地克服经典的主成分回归方法容易出现的多个异常点的掩盖现象。   中国人民大学吴晓坤论述了保险、概率、统计统一于人们实践中对可能性事件的认识态度,人们对事件发生概率依据自身做出调整,或高于客观概率或低于客观概率,由此解释了保险的定价问题,同时也对效用函数进行了合理修改和解释。   兰州商学院黄恒君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刘黎明根据收入分布拟合研究现状,给出了基于 B- 样条和分布函数形式相结合的收入分布函数及拟合思路,并将该方法用于我国 1996 — 2009 年城镇居民收入分布序列拟合、洛伦兹曲线估计和基尼系数测算的实证分析。 天津财经大学杨贵军和王清、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杨延飞、徐映梅和王志勇、仲恺农业工程学院贺建风、中国人民大学贺本岚等就抽样理论与方法的研究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三)计量经济模型应用   经济系统中各部分之间、经济过程各环节之间、经济活动中各因素之间,除了存在经济行为理论上的相互联系之外,还存在数量上的相互依存关系。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应用大致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机构分析、政策评价、经济预测和检验与发展经济理论。天津财经大学李腊生、翟淑萍和刘磊从投资者异质性的客观现实出发,通过对投资者二维视角的交叉分类与相关行为的探讨,提出了一种按交易特点与行为依据的新的分类方案,即将投资者分为套利交易者、价格预期交易者和量能变动交易者三类。在此基础上分别建立了各类投资者的需求函数,通过对证券市场供求函数的讨论,利用均衡分析方法构建了基于投资者异质性的证券市场定价模型,并以我国证券市场 1999 — 2011 年的月度数据为样本进行了实证分析。证实结果表明:我国证券市场价格主要由价格预期交易者的诱导性策略行为与量能变动交易者的羊群行为决定,套利交易者的套利行为对市场价格没有显著的影响,证券市场扩容也未对市场价格的形成产生系统性冲击。   北京师范大学吕光明等利用 1999 — 2009 年的中国季度数据,构建了由 GDP 、外汇储备累计额、消费者价格指数、货币政策(分别包括广义货币供应量、人民币贷款余额、一年期贷款利率和银行间 7 天同业加权平均利率)组成的四变量 SVAR 模型族,然后在 Granger 因果关系检验的基础上通过 Cholesky 分解施加约束,测算出不同货币政策冲击对产出和价格波动的具体效应。   西北师范大学杨立勋和韩立国通过构建二元 SVAR 模型,将影响中国实际 GDP 波动和失业波动的随机冲击分解成供给冲击和需求冲击。   东北财经大学陆倩倩利用 1997 — 2009 年的金融发展相关数据进行全局相关和局部相关的检验,发现我国各地区金融发展存在明显的空间依赖性和空间聚集现象。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程学锐以新古典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理论为依据,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利用协整检验、脉冲响应分析、方差分解等统计方法来研究出口、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就业人口数三个变量对 GDP 的冲击。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熊鹭、湖南商学院张芳和李梦觉、东北财经大学张怀宇等就境内外汇率市场互动关系实证研究、中国加工贸易技术扩散效应、基于 UN-CTS 的犯罪与腐败关系实证研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社会经济统计分析更加广泛   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路兴和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史亚东利用分块 RAS 法,计算得到了 1993 — 2009 年国内产品直接消耗系数矩阵,在此基础上利用环境投入产出模型获得了 1993 — 2009 年中国 20 个部门出口隐含碳的时间序列数据。通过分析发现,中国出口隐含碳及其占全国碳排放量的比重呈逐年提高的趋势,且 2002 年后增速明显加快。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向书坚和郑瑞坤将循环经济理论引入经济增长质量评价研究中,构建了能够反映新的经济增长模式的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以 1995 — 2006 年的时序数据为例,进行了实证测评。结果显示,我国经济增长质量依然体现在经济运行质量上,对资源的投入、消耗及其排放关注过少,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依然较大,严重制约了人民生活与生存质量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任重道远。   兰州商学院庞智强和王必达构建了一套以反映发展目标、模式、资源、资本、技术、制度以及市场机制创新为核心内容的资源枯竭地区经济转型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了相应的评价标准,并通过典型地区经济转型进程的实证分析,揭示了资源枯竭地区经济转型的突出制约因素和主要着力点。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李海平构建了由 28 个指标组成的经济发展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选取我国 31 个省市区 2009 年的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方面的数据,运用基于实数编码的加速遗传算法( RAGA )的投影寻踪综合评价法( PPC )对 31 个省市区经济发展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   厦门大学徐丽和福州大学林筱文构建了包括海洋产业发展能力、海洋资源供给能力、海洋环境治理及保护能力、海洋科技综合能力和社会发展能力等五个方面的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多层次的灰色关联综合评价模型。   山西财经大学高艳云和林剑从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库( CHNS )选取了中国市场化进程中 1993 年和 2009 年两年的数据,分析了在此时间跨度内中国的工资性别差异情况。一个基本结论是在市场化进程中两性的工资差距在扩大,而分解结果又说明对女性的歧视很严重,一个重要的政策建议是要完善劳动力市场,同时要特别重视女性的受教育状况,以提高其竞争力。   与会代表还围绕反映科学发展指标的测算研究、社会发展与民生统计测量、收入分配状况研究、中国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研究等诸多问题畅所欲言,充分展示了学术成果、学术思想和学术水平,并为本次科讨会营造了鲜明的学术氛围。   值得一提的是,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统计处梁坤志和余振强通过制作精美的宣传短片对 2013 年 ISI 世界统计大会进行了推介。国际统计学会属非政府组织,是一个有逾 120 年悠久历史的著名专业团体。学会因迎合世界各地对专业统计信息的需求和带领推动统计方法的发展及应用而享负盛名,第五十九届世界统计大会将于 2013 年 8 月 24 日至 30 日在香港举行。大会将给予统计专业人员相互就不同统计范畴的新研究交换最新动态提供机会,为专业研究带来更广泛的应用。 (徐强:东北财经大学 杨仲山:东北财经大学 吕洁: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
242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李从军:努力开创新华社事业科学发展新局面
whyhoo 2011-11-7 11:32
继承传统 砥砺奋进 努力开创新华社事业科学发展新局面 —— 在新华社建社 80 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致辞 ( 2011 年 11 月 7 日) 李从军 尊敬的长春同志、建敏、马凯、奎元同志, 尊敬的各位来宾,同志们、朋友们: 80 年前的今天,新华社的前身 —— 红色中华通讯社在江西瑞金成立。自诞生以来,新华社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肩负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忠实履行喉舌、耳目、智库和信息总汇职责,在党的新闻宣传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80 年来,我们始终把增强政治意识作为践行使命、履行职责的根本要求,坚持政治家办社方针,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大力宣传党的政治纲领和路线方针政策,广泛报道人民英勇斗争的光辉事迹,及时把最新消息报告党中央,成为党指挥革命斗争的重要信息渠道;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热情讴歌社会主义新制度,充分报道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重大成就,激发全国人民建设新中国的澎湃激情;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勇立时代潮头,生动报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深入宣传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社会进步和国际地位日益提高的大好形势,充分展示中国人民蓬勃向上、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唱响时代主旋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重要精神动力。 80 年来,我们始终把增强宗旨意识作为践行使命、履行职责的牢固根基,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用手中的笔和镜头记录群众、赞美群众、激励群众,充分展示广大人民群众建设强大祖国、创造美好生活的热情和活力。一代代新华社记者坚持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采写了《县委书记的榜样 -- 焦裕禄》等一大批具有深远影响的名篇精品,推出了雷锋、王进喜、张海迪、孔繁森、方永刚、王顺友、沈浩、郭明义等一大批受人敬仰的典型人物,忠实履行了宣传群众、动员群众、服务群众的庄严使命,充分发挥了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80 年来,我们始终把增强敬业意识作为践行使命、履行职责的重要保证,视党的新闻宣传工作为神圣职业,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督促自己,以一流的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锻造自己,恪尽职守、忘我奉献,创造了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业绩。从为党的新闻事业英勇捐躯的红中社早期负责人周以栗,到被敌人残酷杀害也绝不说出党的秘密的叶邦瑾,从 “ 克什米尔公主 ” 号飞机失事中壮烈牺牲的沈建图,到在贝尔格莱德坚守报道一线付出生命的邵云环 ……150 多位先烈用生命诠释了新华人崇高的敬业精神。近年来,在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日本地震及核泄漏事故等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一批批新华社记者克服艰难险阻,冒着生命危险第一时间突进现场、坚守一线,向全世界发出大量报道,以英勇的壮举书写了光辉的篇章,以无畏的精神赢得了人民的敬重,他们是新时期践行敬业意识的楷模,是新华社的光荣和骄傲。 80 年来,我们始终把增强创新意识作为践行使命、履行职责的不竭动力,主动顺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传媒业发展新趋势,大力弘扬坚韧不拔的创业精神、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和勇往直前的开拓精神,创新观念、内容、形式、方法和手段,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使新华社事业始终保持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从文字报道为主,到构建文字、图片、音视频 " 三位一体 " 全方位报道格局;从传统通讯社业务为主,到打造融通讯社业务、报刊业务、电视业务、网络业务、金融信息业务、新媒体业务和多媒体数据库业务为一体的现代全媒体业态;从立足国内为主,到建设多元化对外交流合作系统,不断拓展海外阵地,更大范围参与国际竞争,以创新的思维和实践推动事业不断取得新突破、实现新跨越。 80 年来,我们始终把增强发展意识作为践行使命、履行职责的根本途径,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加快发展步伐,拓展发展空间,筚路蓝缕、奋力开拓、永不止步。从瑞金时期仅有两三个人、一部半电台的 “ 茅屋 - 马背通讯社 ” ,到拥有 1 万多人、 162 个驻外机构、采集网络遍布全球、涵盖各类媒体形态的多语种、多媒体、多终端全媒体机构,新华社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业务内容不断丰富,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传播能力不断增强,竞争力和影响力不断提升,正以崭新的面貌和自信的步伐迈向世界一流媒体舞台中央。 在 80 年的发展历程中,一代又一代新华人在履行职责、推动事业发展中凝聚、坚持并不断发扬光大的政治意识、宗旨意识、敬业意识、创新意识和发展意识,是新华社优良传统作风的集中体现,其本质归根结底就是以革命理想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为核心的新华精神。经过 80 年的实践和发展,新华精神业已成为我们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事业发展的动力源泉,成为镌刻在新华人心扉间、融化在新华人血液中最闪光的特质,感召和鼓舞着新华人砥砺奋进、勇往直前。党的十七大以来,新华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弘扬新华精神,全面推进战略转型,加快推动 " 三个拓展 " ,创新工作思路、运营体制和文化业态,着力提高质量、提高素质、提高效益,事业实现新突破新发展,基本建成全媒体架构,形成进一步拓展全媒体业态的战略性、基础性、支柱性产业格局,初步探索出一条事业体制为主导、与市场经济成功对接、多元运营体制并存的事业发展新路子,舆论引导能力和国际传播能力不断提升,在国际传媒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与日俱增,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应有贡献。 同志们、朋友们! 回顾新华社 80 年的历程,我们深切感受到,新华社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亲切关怀。毛泽东同志为新华社撰写过 100 余篇新闻稿件,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等同志也都为新华社撰写、审改过大量稿件,瞿秋白、博古、杨尚昆、廖承志、胡乔木等同志曾先后担任过新华社的主要领导职务。 1955 年,毛泽东同志要求新华社 “ 把地球管起来,让全世界都能听到我们的声音 ” 。 1957 年,邓小平同志提出 ,“ 新华社要向着世界大的通讯社的方向努力 ” ;粉碎 “ 四人帮 ” 重新工作后,他又视察新华社并作了 “ 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 ” 的题词。 1991 年,江泽民同志为新华社作了 “ 努力学习,深入实际,为党的新闻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 的题词。 2008 年 9 月 13 日,胡锦涛总书记对《新华社 2008-2015 年工作设想》作出重要批示: “ 新华社是国家通讯社,肩负着党和国家赋予的光荣使命和重大职责。希望同志们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在创新体制机制、采用先进技术手段、建立高素质队伍、提高采编效率和质量上下功夫,更好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服务,为人民服务。 ” 今天,长春同志出席纪念大会,并代表中央作重要讲话,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深入贯彻落实。 当前,新华社正处在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既拥有难得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 “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强大动力,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全面推进战略转型,加快事业科学发展,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和整体实力,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 我们要始终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和 “ 三贴近 ” 原则,坚持政治家办社方针,践行群众观点,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和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不断增强新闻报道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重要精神动力和有力舆论支持。 我们要继承发扬新华社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牢固树立主人翁意识 , 追求卓越、搏击一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履行职责,以勇于变革、不断超越的精神创新工作思路、运营体制和文化业态,以昂扬的斗志、火热的激情、扎实的作风推动事业科学发展,为党的新闻宣传事业书写崭新篇章。 我们要积极顺应世界传媒业发展趋势,加快构建更加健全的现代传播体系,着力打造更加成熟的全媒体业态,全力培育更加强大的支柱性产业,不断增强新华社核心竞争力和整体实力,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凝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大力量发挥应有作用。 我们要全面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加快实施 “ 阵地前移 ” 战略,深化拓展国际交流合作,不断提升新华社在国际传媒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形成与我国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相适应的传播能力,努力推动构建更加公平、更多共赢、更大包容、更强责任的国际舆论传播新秩序。 我们要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营造良好制度环境,深入开展 “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 ” 活动,强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加强职业化建设,着力造就一批传媒领域各个专业的杰出人才、领军人物,努力锻造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敢打硬仗、善打胜仗的优秀新闻工作者队伍。 同志们、朋友们! 在悠悠历史长河中, 80 年只是短暂一瞬;在砥砺奋进征程中, 80 年已然铸就辉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华社使命更加光荣,责任更加重大。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继承和发扬新华社 80 年来形成的优良传统作风,解放思想、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现代全媒体机构,努力开创事业科学发展新局面,为掀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谢谢大家! 原文见 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11-11/07/c_111150348.htm
85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科学发展纪实
毛宁波 2011-11-7 07:38
[转载]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科学发展纪实
中国石油新闻中心  东方物探人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寻宝”,把“死亡之海”变成“希望之海”。 云贵川勘探区域山高林密,是国内勘探难度较大的地区之一。图为物探队员靠人拉肩扛把设备运到山上。 形成技术服务单位与油田一体化的新型合作模式。图为库尔勒研究分院技术人员处理现场资料。   东方物探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矢志找油,当好主力军;持续创新,再做新贡献”的定位要求,紧紧围绕集团公司国内外油气资源战略,充分发挥找油找气服务保障作用,有力地推进了企业国际化发展进程。东方物探陆上市场份额连续8年稳居全球第一,销售收入位列全球物探行业前三位,找油找气服务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不断提升,走出了一条国有企业在全球化竞争中规模有效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进入2011年,东方物探业务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作为东方物探的规模生产基地,利比亚和也门等国家的政治危机使东方物探10多支施工地震队撤离。在这一背景下,2011年上半年,东方物探再创佳绩:与去年同期相比,主营业务累计落实价值工作量增长5.3%,非主营业务累计完成价值工作量增长48.7%,总计完成价值工作量增长5.6%。一组组数据,验证了东方物探的快速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则是东方物探快速发展的支点。    依靠科技创新 争做勘探先锋    “十一五”期间,东方物探共完成6个国家级和65个集团公司级重点项目,申请专利234项,其中发明专利占66%。   提升技术支持保障能力是服务集团公司国内外找油找气战略的重要支撑。东方物探按照蒋洁敏总经理提出的“希望东方物探成为技术领跑者”的要求,以强化科研管理、创新研发模式为抓手,持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在科研管理上,东方物探健全“三个层次、两级管理”科研创新体系;完善了以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为核心的科技创新评价激励机制,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强劲动力。   在研发模式上,这个公司搭建了高水平开放合作的创新平台,与国内外12所知名院校、24家科研院所和8家国际公司建立技术合作关系,积极分享全球研发资源。与壳牌公司开展的低频信号激发试验成果,在2010年国际地球物理年会上引起业界广泛关注。   在科技创新上,紧跟国际前沿技术,加快物探技术集成创新,全力打造核心软件和装备两大勘探“利器”。物探技术通过集成创新推出了PAI技术系列。其中,复杂山地等4项勘探技术居于国际领先水平,在全球发布后引起业界高度关注。软件形成以GeoEast、KLSeis等为代表,涵盖物探主要领域的技术系列。GeoEast整体功能实现质的飞跃,主要性能与国际主流软件相当,叠前去噪等多项功能超过了国外同类软件,打破了国际大物探公司的垄断。装备形成了以大型地震仪器、可控震源等为代表的技术系列。ES109新型地震仪器技术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被集团公司评为2009年十大科技进展之一,并上报国务院作为国家重大专项标志性成果。   科技进步有力地推进了技术服务保障能力的提升。在国内,“十一五”期间,东方物探配合油田公司发现11个亿吨级以上规模石油储量区、12个千亿立方米以上的大气田,累计新增探明油气地质储量当量超过50亿吨。在海外,配合集团公司CNODC发现5个千万吨级规模储量区,成功运作土库曼阿姆河右岸天然气勘探项目,为西气东输二线和中亚天然气合作奠定了基础。 东方物探地震队结构图    优化业务结构 构建一体化优势   东方物探在做优做强陆上勘探的同时,切实加快深海勘探、装备制造、处理解释等成长性业务发展,积极构建一体化发展新优势。   根据集团公司战略部署要求,东方物探坚持专业化物探服务公司定位不动摇,按照“立足陆上、发展海上,立足国内、发展国际”的总体思路,在做优做强陆上勘探的同时,切实加快深海勘探、装备制造、处理解释等成长性业务发展,积极构建一体化发展新优势。   深海业务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跨越。按照集团公司开发“蓝色国土”的要求,2005年,东方物探决策进入深海业务后,统筹规划,坚持船舶建造、队伍培训、技术创新、市场开发“四同步”,仅用两年时间就建成了公司第一支具有国际水准的深海作业队伍。目前,东方物探拥有深海作业队伍5支,总缆数达23缆,位居全球第六位。在圆满完成集团公司深海项目的同时,先后为20多家国外油公司30多个深海项目服务,实现收入近4亿美元。   处理解释、过渡带、装备制造等业务海外发展成效突出。“十一五”期间,处理解释运算能力达到每秒350万亿次,是亚洲最大的物探资料处理中心;装备制造业务通过重组并购有效提升了研发能力,形成了核心装备产品系列;信息、综合物化探和VSP等业务相继成功进入海外市场。   大力发展IT技术服务。东方物探已在油气水井、油气调控中心建设和数字化管道建设等方面形成竞争优势,拥有1700多人的IT服务团队,成为集团公司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服务商。   5年来,东方物探收入增长81.8%,利润增长28.2%,勘探业务实现了从单一陆上勘探向物探全领域服务的转变,成为全球拥有物探全领域勘探实力的三大公司之一。   拓展海外业务 走进高端市场   目前,东方物探形成了中东、中亚、北非、西非四大规模市场,成功进入欧佩克成员国和国家石油公司等高端市场。   按照集团公司总体部署,紧跟国家“走出去”战略,东方物探把寻找更多海外油气资源作为第一要务,加快国际化发展步伐。公司良好的品牌形象赢得了市场和声誉,先后通过了壳牌、道达尔、Saudi—Aramco、雪佛龙等64家大油公司的HSE资格审计,全球前20个油公司中有13个成为东方物探的主要客户。东方物探海外市场布局更加优化,形成了中东、中亚、北非、西非四大规模市场,成功进入欧佩克成员国和国家石油公司等高端市场,全球物探市场份额达到18%,高端市场占46%,国际化指数达到60%以上。   在公司经营收入中,海外收入2006年开始一直超过国内,2010年海外收入超过12亿美元。坚持资本运作国际化探索,把握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收购美国ION上市公司16.66%的股份;成功并购ION公司陆上装备制造业务,合资成立英诺瓦物探装备公司,并持有合资公司51%的股份。2010年3月完成交易,东方物探获得了高水平物探装备研发团队和248项专利、64项软件、11个注册商标。此次并购,是中国石油第一个工程技术国际并购项目,被国家发改委认为是国企并购美国技术公司的首个成功案例,开创了中国能源领域技术并购先河。   在拓展海外征程中,东方物探实现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业务领域从陆上勘探拓展到海陆齐头并进,服务方式从地震采集发展为采集、处理、解释、非地震一体化服务,市场开发从服务小油公司到服务国际大油公司和国家石油公司,作业国家从最初的1个扩展为61个,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被集团公司誉为“中国石油海外发展的一面旗帜”。“BGP”已经成为业内知名品牌和优秀国际物探承包商。   东方物探技术人员情况   推行精细管理 发挥整体优势   在体制机制上,东方物探建立了集中管理与授权经营相结合、业务板块与专业化相结合的事业部管理体制;建立了核心装备、物资供应、科技支持和人力资源专业化服务体系;授权国际事业部按照“六统一”原则对一体化单位国际业务实行集中管理,形成以内部模拟市场为纽带的“专业化服务、一体化运作”模式,发挥了公司整体优势,实现了“国内支持国际、国际带动国内”的良性发展格局。   在经营管理上,建立了市场开发、技术创新、人力资源、财务经营和物资装备等“八大管理体系”,有效提升了精细化管理水平。积极推行对标管理,在搞好内部单位对标的同时,与行业第一的法国地球物理公司建立定期对标机制,推进了国际化中“短板”问题的解决。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管理,把培训作为提升人力资本价值、推进企业科学发展的重要措施,在构建全球化培训体系的同时,着力突出国际化管理、技术和操作人才培养,先后选拔410多名管理和技术骨干到国内外进行高层次培训,19名专家到国外访学,聘请英国知名咨询公司用3年时间对公司所有管理者分批进行HSE管理培训,为集团公司各单位输送国际化管理人才110多人。   在风险管控上,积极推进内控体系建设,高度重视战略管理,坚持每年召开战略研讨会,及时根据形势发展调整战略举措,使公司在面临风险时能够超前筹划,科学应对,不仅抓住了行业高潮实现快速发展,而且抓住低潮超越竞争对手。建立了完善的HSE管理体系,先后通过壳牌等64家国际油公司HSE审计,积极与杜邦公司合作,推行先进管理理念,以良好的HSE业绩提升品牌形象;认真落实“不评估不进入,不安全不生产”原则,建立完善安保风险预警和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先后3次启动SOS挽救员工生命,成功完成尼日尔、利比亚和也门等项目中方人员紧急撤离。   突出HSE管理。按照集团公司要求,与杜邦公司合作推进HSE管理体系试点工作,2010年百万工时可记录事件率0.608,安全环保业绩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集团公司安全和环保“双先进”单位荣誉称号。为确保员工生命安全,先后三次启动SOS,从巴基斯坦、乍得和中国新疆把患病和受伤的员工接到北京进行救治,以实际行动践行了“绝不以牺牲员工的生命安全换取企业利益”的承诺 持续不断的“文化下基层活动”,是东方物探提升员工生活质量的一项举措。图为文化下基层慰问演出。 东方物探·足迹 长庆 图为长庆物探处280队在黄土塬勘探施工。   东方物探始终牢记找油找气历史使命,把服从服务于集团公司油气资源战略作为第一要务,在一切可以寻找油气的地方,都留下了石油物探人的足迹。   30多年来,东方物探人勘探足迹遍布塔里木、准噶尔、柴达木和鄂尔多斯等地,为油田增储上产做出了积极贡献。近年来,为实现长庆油田油气当量突破3000万吨,物探队员应用高精度、全数字地震等技术,配合长庆油田发现了苏里格气田等一批重点油气田。 苏丹 图为东方物探承担的苏丹地震勘探项目测线穿越水域,物探队员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涉水作业。   1997年,东方物探走进苏丹。目前,东方物探在苏丹的队伍由3支壮大到8支,勘探领域从苏丹辐射到周边国家,从陆上走到海上,从地震延伸到非地震。   2008年,甲方利用东方物探提供的沼泽地区精确的勘探资料,在此工区成功打出第一口高油气含量的探井。   长期以来,在苏丹雨季进行勘探作业被公认为禁区。从营地到工地要换乘四种交通工具,像一场接力赛。 沙特 图为“东方先锋”号在波斯湾海上作业。   2005年,经过8年努力,东方物探终于叩开了沙特勘探市场的大门,并在沙特连年中标,始终保持市场份额第一,成功实现了由国际物探低端市场向高端市场的转变。进入中东市场不仅是全球所有物探公司的梦想,而且是公司实力与品牌的体现。   目前,全球前20位的油公司中,壳牌、道达尔等13个公司成为东方物探的客户。东方物探海外收入的85%来自欧佩克成员国和国家石油公司。 巴基斯坦 图为东方物探员工在巴基斯坦公园施工。   东方物探在巴基斯坦至今已经有10多年的勘探历史。在施工中,为适应不同地表条件和满足不同甲方的要求,东方物探在实践中总结了一套富有当地特色的完整的地震采集技术。   东方物探狠抓HSE管理。在巴基斯坦国家公园施工时,东方物探停用了所有机动车辆,雇用270头骆驼进入现场施工作业。为防止骆驼啃咬公园植被,他们还给骆驼戴上“口罩”。   东方物探被当地媒体誉为“环保先锋”。(文字图片由东方物探记者站提供 图表制作:丁月婵 赵丹笛) http://news.cnpc.com.cn/system/2011/07/11/001340724.shtml
个人分类: 地球物理勘探进展|320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不再专注写博客的原因
热度 3 guozhenru 2011-11-6 08:41
很长时间不写博客了,因为有许多博主总喜欢谈自己不熟悉的话题,专业、科学、预见性的博客很少,大部分看客随自己的利益和喜好在起哄。这样的博客网不仅起不到促进科学发展的作用,而且会起反作用! 同时,发现自己也有同样的毛病,所以也就时常随意浏览一下标题,免得自己忽悠自己,也少让别人忽悠自己。生活中已经充满了数不清的诱惑,如果再在科学网上追求“扩大自己的影响”、“小红花”、访问次数,岂不是更加舍本求末!
3143 次阅读|3 个评论
科学发展的核心力量在于哲学的创新
热度 4 daodezhenjing 2011-10-27 10:30
  近现代科学的所有成就几乎都是建立在分而析之的基础之上,在它看来,只要找出了组成这个世界的最小基本砖块,这个世界的秘密就找到了。可事实却是很残酷的,无论你花再多的钱,建再大的加速器,都是无济于事的,因为这个世界根本不存在死寂不变的最小砖块,世界的特点就是变,当年毛主席都说世界是无限可分的,就是基于对变的哲学辩证,如果真的存在这些基本砖块,那就是变就成了一句空话了。即使不存在这些基本砖块,那么世界的秘密是什么?我们如何去发现?   认识这个世界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哲学的思辨,一种是科学的观察。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的。这是因为这个世界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可观察的,一部分是不可观察的,而且不可观察的占据这个宇宙的绝大部分,主导着这个世界的发展。科学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可观察的世界,却无法帮助我们了解不可观察的世界,这就需要哲学的帮助,哲学可以为科学提出原理,科学可以为验证这种原理提供依据,进而提出新的原理,科学就是这样一步步发展而来的。离开了哲学,科学发展的前景就会黑暗一片。   或许有人会问,哲学能够告诉我们些什么?让我们看来历代的哲学家是怎样理解世界的秘密的。在他们看来,这个世界是统一的,不仅在组成物质上,而且在运动原理上也是统一的,因此,自然的秘密不是什么可观察的东西,而是一个无形无象、无所不在的原理,它就存在于自然的每一个事物当中,当然也存在于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当中,只要我们能够不断地反思自己,就能够找出这个原理,进而理解支配万物的规律。哲学就是一门通过认识自己来认识世界的学问。   科学是在文艺复兴运动中发展起来的,而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就是打倒上帝,解放思想。可如果我们能够反思一下上帝的真正本义,就能够知道这个上帝是客观存在的,它不是什么人格化的神,而是物质的上帝,支配物质运动的规律,自然科学的心飞速发展正是基于“自然规律神圣不可侵犯”这个原则的建立,如果根本没有什么必然性的规律,科学家们的动力何在?就是相信了这个规律的存在,科学家们才孜孜不倦地探索这深藏自然背后的原理,如牛顿和爱因斯坦,都一直相信这个上帝的存在,这才做出了巨大的科学发现。   可能不少人觉得古人很无知,其实这是一种偏见。就拿上帝这个概念的创造来说,先哲们并不是不知道这个上帝的本义,而是如果用这个本义给公众讲没有人愿意接受,不相信规律的人的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受到规律的惩罚。为了让人们更好地生活,这才创造了上帝的概念,目的就是让人们能够接受这种正确的观念,进而指导人类的生存。中国的先哲不也是这样吗?除了老子弄了一篇玄之又玄的关于“道”的文章来说明这个规则,更多的人都是用隐喻的方式来说明的,如农夫和蛇,如果真的要给老百姓讲什么蛇的本性,恐怕是没有几个人愿意听。   今天的自然科学发展看起来富丽堂皇,没有多少发展的能力了,其实不然,我们对未知世界的认识还远远没有到头。最显然的一点就是对人的认识,要知道,科学的存在就是因为自然秩序的存在,科学的目的就是要挖掘隐藏在表象背后的自然规则,进而指导人的生存。科学最终的目的是什么,那就是认识我们自己,关于人的科学才是科学中的科学,可我们对它认识多少,我们不知道为什么活着,更不知道如何来活,如此的科学怎么能说已经到头?可科学发展的下一步究竟该如何?这就要我们的思想家们先提出原理,指明方向,只有这样,科学才能够进一步发展。如果盲目相信眼前的成就,固步自封,人类对自己的认识永远只是一个谜,甚至远远落后于古人对人的认识。比如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古人早就知道整体的自然决定局部的人,疾病就是人与自然矛盾激化的产物,可我们现代人呢?由于观察不到人与自然普遍联系的物质基础,就不相信这种联系的存在,结果连疾病的正确原因都找不到了,这样怎么可能治好疾病,医学对众多身心疾病和不治之症的无能不是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吗?   科学要发展,就不能离了哲学,它可以为我们认识不可观察的世界立下头功,如果没有它,科学如何来认识它们,难道还要靠观测仪器的进一步精密吗?要知道,组成仪器的原子也是一个有秩序的物质结构,而且这个结构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否则早就按照热力学第二定律走向无序化了,它之所以能够让巨大的原子能稳定存在,就是因为它是一个和外在世界变化不断相互作用的物质系统,况且它的物质组成和被观测的世界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两样,如果我们迷信于它,就会闹出一患的笑话,因为它也会欺骗我们,它只给我们看那些有秩序的物质,而对那些无秩序的物质视为不见,让我们觉得这个世界就是一些粒子的机械构成。这样的笑话还少吗?我们该考虑一下科学的一步发展了。
个人分类: 自然科学|231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
tangminqian 2011-10-21 13:34
教育部网站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A07_zcwj/201110/125717.html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 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 教职成 12 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为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 100 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进一步促进高等职业学校办出特色,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提出如下意见。    一、服务经济转型,明确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方向    1 .当前,我国正处于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准确把握定位和发展方向,自觉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在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方面以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2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按照“到 2020 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求,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增强特色为重点,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创新体制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围绕国家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服务中国创造战略规划,加强中高职协调,系统培养技能型人才,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高等职业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    二、加强政府统筹,建立教育与行业对接协作机制    3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联合相关部门,将高等职业教育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规划,统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高等职业学校布局和发展规模,统筹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统筹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结构布局,分类指导,支持特色学校和特色专业做优做强。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大胆探索,促进地方政府充分发挥政策调控与资源配置作用,引导学校科学定位,全面提升办学质量,大力促进高职毕业生就业,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4 .发挥地方及行业在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工作中的调控和引导作用,改革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完善学校自主设置、地方统筹、行业指导、国家备案、信息公开的专业管理机制。各地要建立专业设置和调整的动态机制,围绕国家产业发展重点,结合区域产业发展需要,合理确定、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配合地方和行业主管部门联合建立人才需求预测机制和专业设置预警机制,定期发布人才需求信息,引导高等职业学校调整专业设置。国家将根据产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参照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分批确定初中后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招生专业。高等职业学校可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的特殊需要,申请在基本修业年限范围外,适当延长或缩短相关专业的修业年限。国家建立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信息平台,对全国专业分布情况进行年度统计并向社会公布。    三、创新体制机制,探索充满活力的多元办学模式    5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联合相关部门,优化区域政策环境,完善促进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明确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的职责和权益,通过地方财政支持等政策措施,调动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制度化。    6 .创新办学体制,鼓励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共建高等职业学校,探索行业(企业)与高等职业学校、中等职业学校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发挥各自在产业规划、经费筹措、先进技术应用、兼职教师选聘、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学生就业等方面的优势,形成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各方合作办学,跨部门、跨地区、跨领域、跨专业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鼓励有条件的高等职业学校积极与军队合作培养高素质士官人才。    7 .完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推进建立由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学校举办方、学校等参加的校企合作协调组织。公办高等职业学校在坚持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的同时,鼓励建立董事会、理事会等多种形式的议事制度,形成多方参与、共同建设、多元评价的运行机制,增强办学活力。    四、改革培养模式,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8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高等职业学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加强实践育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重视学生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生自信心,满足学生成长需要,促进学生人人成才。    9 .以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明晰人才培养目标,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与行业(企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与行业(企业)岗位对接;推行“双证书”制度,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引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继续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比重应达到总学分(学时)的一半以上;积极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将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要按照生源特点,系统设计、统筹规划人才培养过程。要将国际化生产的工艺流程、产品标准、服务规范等引入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10 .系统设计、实施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等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推动教学改革。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鼓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校企联合组织实训,为校内实训提供真实的岗位训练、营造职场氛围和企业文化;鼓励将课堂建到产业园区、企业车间等生产一线,在实践教学方案设计与实施、指导教师配备、协同管理等方面与企业密切合作,提升教学效果。要加强安全教育,完善安全措施,确保实习实训安全。    11 .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大力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推动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拓展学生学习空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推进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法改革,开发虚拟流程、虚拟工艺、虚拟生产线等,提升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的效率和效果。搭建校企互动信息化教学平台,探索将企业的生产过程、工作流程等信息实时传送到学校课堂和企业兼职教师在生产现场远程开展专业教学的改革。    12 .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估工作,建立和完善学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质量评价机制,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各地和各高等职业学校都要建立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不断完善人才培养质量监测体系。    五、改革评聘办法,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13 .各地要创新高等职业学校师资管理制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一步完善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审标准,将教师参与企业技术应用、新产品开发、社会服务等作为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和工作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继续将高等职业学校教师的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纳入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评聘系列。积极推进新进专业教师须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人事管理改革试点。    14 .各地要加大高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培训力度,推动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展教师培养培训工作。要在优秀企事业单位建立专业教师实践基地,完善专业教师到对口企事业单位定期实践制度。要在学校建立名师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完善老中青三结合的青年教师培养机制。要坚持培养与使用相结合,完善教师继续教育体系,健全教师继续教育考核制度和政策。    15 .高等职业学校要加快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聘任(聘用)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一批企业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使专业建设紧跟产业发展,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符合职业岗位要求。国家示范(骨干)高等职业学校要率先开展改革试点,鼓励和支持兼职教师申请教学系列专业技术职务,支持兼职教师或合作企业牵头申报教学研究项目、教学改革成果,吸引企业技术骨干参与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    六、改革招考制度,探索多样化选拔机制    16 .推广高等职业学校单独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经验,完善“知识+技能”的考核办法。稳步开展根据高中阶段教育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职业准备类课程学习情况和职业倾向测试结果综合评价录取新生的招生改革试点。积极开展具有高中阶段教育学历的复转军人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单独招生试点。支持国家示范(骨干)高等职业学校与合作企业开展成人专科学历教育单独招生改革试点。逐步开展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组织的试点。鼓励职业学校和企业联合开展先招工、后入学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增加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对口升学比例,拓宽高等职业学校应届毕业生进入本科学校应用性专业继续学习的渠道。鼓励高等职业学校与行业背景突出的本科学校合作探索高端技能型人才、应用型人才专业硕士培养制度。扩大奖学金、助学金资助受众面,鼓励优秀学生报考高等职业学校。    七、增强服务能力,满足社会多样化发展需要    17 .高等职业学校要搭建产学研结合的技术推广服务平台,面向企业开展技术服务,推进科技成果转化;面向新农村建设,提供农业技术推广、农村新型合作组织建设等服务。建立专业教师密切联系企业的制度,引导和激励教师主动为企业和社会服务。    18 .各地要鼓励和支持高等职业学校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国际标准和规则的研究与制定,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高等职业学校要服务国家“走出去”战略,服务大型跨国集团和企业的境外合作,开展技术培训,满足企业发展需要和高技能劳务输出需要;要积极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升办学水平。示范(骨干)高等职业学校要积极探索境外办学,吸引境外学生来华学习。    19 .高等职业学校要努力成为当地继续教育和文化传播的中心,搭建多样化学习平台,开放教育资源,开展高技能和新技术培训,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参与社区教育,服务老年学习,在构建国家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    八、完善保障机制,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20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主动与相关部门合作,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确定高等职业学校生均经费基本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逐步实行依据生均经费基本标准核定高等职业学校经费的制度;建立以举办者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培养成本、学校设立基金接受社会捐赠等多种渠道筹措经费的机制。要将高等职业学校财政预算纳入高等学校系列,逐步推广将国家示范高等职业学校生均预算内拨款标准按本地区同类普通本科院校标准执行的做法。高等职业学校举办的中等职业教育和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要按照国家有关要求,落实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学生的资助和免学费政策。    21 .各地要发挥专项资金的引导和激励作用,加大实训基地、师资队伍、教学资源、教育科研、领导能力等财政专项资金的投入。继续做好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精品开放课程项目等表彰奖励、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中涉及高等职业教育部分的工作。建立健全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实习实训保障制度,开展顶岗实习工伤和意外伤害保险、兼职教师课时费等政府补贴试点,确保学生实习权益和实践教学质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二○一一年九月二十九日
个人分类: 技术与职业教育|1211 次阅读|0 个评论
“马、毛”又回到党的全会公报中了
热度 4 liuliangyun 2011-10-20 13:01
刚无意看了人民日报,有点吃惊。党的 16大7中以前的各公报中都有提到“马、毛”,从这以后至17大5中的都没有了,刚闭幕的17大6中“马、毛”又回来了。 祈祷我们的国家能够如17大5中“ 全面推进改革” 中强调的, “ 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 。 17大5中 http://news.qq.com/a/20101018/001667.htm 中共17届5中全会公报公布 要求全面推进改革, 全会强调, 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 17大6中“马、毛”又回来了 http://news.qq.com/a/20111018/001473.htm 全会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2230 次阅读|6 个评论
中国体制下最有效率的科研方式
热度 5 Zhanglincn 2011-10-20 03:40
在谈到中国科学技术落后的现实问题时很多人都会把矛头最终指向我们的社会制度或科研体制,然而事情并不是许多人想象的那样,因为任何一种制度只要能充分利用其优势,都能成就自己框架下的奇迹。 中国社会制度中最大的资源是公有制的集体资源,国家可以集中利用这些资源去做到美国资本主义社会无法做到的事情,这就是公有制社会最为优越的地方。 对于科学发展中重大技术的突破,中国完全可以采用“国家组织”的方式进行,即由国家出面,抽调全国某方面的技术专家,以某人为课题组负责人组建全国性的课题组,并立项进行某一方面的科学技术攻关研究。这种方式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其效率也是很高的,因为这种技术性课题组不仅可以组合全国最顶级的人才和团队,并集中他们的时间和精力去攻破某一项技术难题,而且其研究项目的进行由于会得到社会的普遍支持、关注和监督而发挥科研人员的最大的潜能。这种集中方式的科研力量是非常强大的,因为靠全国各地的某位专家在某一个环境中自由成长,自我申请项目,单独进行研究,然后去获得某一方面的突破(除进行有效研究活动外这些人还得花更多的时间在其他事情上),其需要的时间周期是非常长的,而且对个人力量而言也是极为困难的事情。如果此时国家牵头组织课题组提供经费和场所进行某方面的研究,那么这些专家就可以在短时间内集中自己的所有精力而发挥出个人的专业优势,同样在课题组内大家通过相互启发和合作,其研究的进展会非常快速。 然而这种方式在美国就很难实现。首先美国的人才是隶属于各个私有公司的,即便是公立的大学里的科研人员也是“私有化色彩”非常重的,国家想非常容易地调集各个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在某个地方进行某一方面的研究,其调集程序的复杂和困难是可想而知的。而在中国人员所在的机构几乎都是国家的,也就是人才无论在什么地方什么机构都是在为国家而工作,所以国家可以非常有效地进行调控和抽调。其次是资金问题,美国即便是课题组建立起来了,其经费的出处也是很大的问题,美国国家没有多少钱(其政府运行经费都是靠私有公司或 靠 社会借贷而来),所以项目组的研究经费就得公司或大学大家分摊,这时候的科研利益就使得事情显得非常复杂。而在我们国家政府的科研经费非常充足,与其浪费在大家分散独立探索的项目上,不如集中专家成立课题组完成国家重大技术项目,这样的效率会远远大于外包式的大家申请。课题组的科研成果直接由国家用来在国家的企业中应用和产业化,如此的优势是美国完全没有的。 所以我们不能在科学技术的落后中丧失中国人的自信,事事都必须效仿美国的做法,就连自己的制度也要一并地否定而模仿美国,我们要做的不是沿着美国的那条线路发展,而是要沿着我们自己的线路,或者说以中国式的发展模式去成就我们的科学研究,这才是我们应该走的道路。我们可以发现世界的文明模式都是丰富多彩而各不相同的,但它们都能拥有自己的辉煌时代,所以科学的发展同样不会那样单一,不会只有美国一种模式!
个人分类: 科学教育|4037 次阅读|5 个评论
卧虎藏龙
热度 1 liuyangbnu 2011-10-19 23:44
今天在瑞士鸟类学研究所讲座。之后一个退休老爷子很激动地握着我的手说,你们这一代很幸福,科学发展真快,统计用R和遗传用基因组。我们那个时候都没有。我说您在哪学习的?他说牛津,他的老师叫David Lack,同门还有Andy Gosler, ChristopherPerrin. 这么说Ben Sheldon是您晚辈了。好吧,我握了你的手,就当时空穿梭握了David Lack了 ,厄.。。。
个人分类: 饭后扯淡|4884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国现代科学的起点在哪?
热度 1 daodezhenjing 2011-10-11 11:03
  我说的中国现代科学,就是指中国主导的新科学。现有的中国科学都是泊来的,本质上并不是中国的,你可以说科学是无国界的,但我总觉得拿别人的东西当作自己的总有点抬不起头,要想中国的现代科学真正地抬起头来,就需要自己来创造,只有中国创造的才能够真正属于中国。   中国的古代科学辉煌而灿烂,在十七世纪以前还一直远远领先于西方。这不仅有闻名世界的四大发明,而且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关于人的科学体系。令人遗憾的是,由于闭关锁国,制度缺失,中国的科学人才一直毫无用武之地,致使中国科学几百年来一直没有进展。新中国成立,应该说,中国科学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可旧的传统仍在,科学的环境仍然不容乐观,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一个全新的发展良机出现了,至今,我们已经系统地完成了对西方现代科学的消化吸收,使它成为中国科学发展最好的奠基石,如果我们能够把中国人自己的思想融入科学,就能够创造出一个全新的科学体系。   回顾以往,每一次东西方文化的结合都会给科学带来革命性的进展。为什么近现代科学能够在西方产生,其根本原因有两点,一个就是对中国传统科学技术的消化与吸收,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进行创新。第二个就是对中国先进科学思想的吸收,以前人们一直信仰无知的上帝,文艺复兴运动之后,人们打倒了上帝,却吸收了中国“道”的思想树立了一个物质的上帝,即自然规律决定一切,如果没有这个思想,近现代科学的发展是不可能的。而今天,东西方文化的又一次大融合即将到来,这就是扬弃还原论,用东方文化中系统的观点来认识世界。虽然西方人也创造了关于系统的众多学说,如一般系统论,混沌沦,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等,但近几十年来的停滞不前已经说明了它还缺乏一个灵魂性的东西,而这个灵魂性的东西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如果我们国人能够将两者结合,一个全新的科学体系将会建立,那时,我们将认识到一个现代科学还远没有认识到的未知世界。这个世界是不可观察的,象暗物质、暗能量占据了宇宙的绝大部分一样,认识它靠现有的科学手段是不行的,只有系统论才能够帮助我们认识这个未知的世界。   科学之所以能够称之为科学,就是因为自然的秩序性存在,科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探索秩序存在的规律,用来指导人类的生存。可我们对自然秩序了解多少,现代科学只告诉我们热力学第二定律规定的单调走向无序,却无法告诉我们这个世界秩序产生的内在根源。特别是在对人的研究上,科学研究的一切目的都是为了人类自己,而关于人的科学应该是科学中的科学,可我们对人的科学了解多少,至今我们还有众多不治之症在等着科学来解决,科学的不完善是显而易见的。   令人遗憾的是,在这个迷信现代科学的时代,很多人都觉得它已经接近顶峰,现代科学的未来就是修修补补的事,根本不需要大的变革,对新科学的产生总是报以敌视的眼光,甚至扣帽子,扔砖头,使新科学的发展受到重重的阻碍。特别是在中国,中国先人对人的研究一直就是从系统的角度来认识的,有着几千年的历史,而现代科学才刚刚入门,不少人就要抡砖头把它打死,疏不知,不懂得对先人成果的扬弃,就无法取得真正的进步,现代科学对人认识的无知不正说明这一点吗?或许不少人会辩解,生物大分子,基因,细胞,组织学,神经学等的研究不正说明现代科学对人认识的高明吗?可我要说,这些研究就象是瞎子摸象,你能说你摸到那一部分就是象的全部吗?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能真正认识人吗?   李约瑟对东西方科学认识很深,他说的话很值得人们借鉴,他说:现代科学不能作为古代科学的审判台,因为现代科学的发展远远还没有结束。是的,现代科学只帮助我们认识到了这个世界可观察的部分,可这个世界不可观察的部分占据了宇宙的大部,如果我们不能够正确地认识它,对世界的认识就是不全面的。可要认识它,不是靠现有的科学手段能够达到的,唯有从系统的角度来认识,才是真正可能的。中国在系统论的研究方面远远领先于西方,如果现在的中国人能够用中国独有的思想来武装西方的系统论,将会带来一场真正的科学革命。那时,中国科学才会真正地扬眉吐气,我一直盼望着那一天!只是希望国人不要对他们扣帽子,拍砖头,给他们一个能够让中国人自豪的机会吧!
188 次阅读|1 个评论
浅议科学发展中假说的重要性
热度 1 qsqhopeiggcas 2011-10-10 15:32
恩格斯说,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 所谓科研,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可认为是一个不断提出新假说和验证、修正或推翻假说,直至形成新理论的过程。 下面先看看爱因斯坦提出的 广义相对论得到验证 、 并被大家最终肯定的漫长过程。 光线在通过强引力场附近时会发生弯曲,这是广义相对论的重要预言之一。 后来 1922 年、 1929 年、 1936 年、 1947 年和 1952 年发生日食时,各国天文学家都组织了检验光线弯曲的观测,公布的结果与广义相对论的预言有的符合较好,有的则严重不符合。但不管怎样,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天文学家开始确信太阳对星光确有偏折,并认为爱因斯坦预言的偏折量比牛顿力学所预言的更接近于观测。但是广义相对论的预言与观测结果仍有偏差,爱因斯坦的理论可能需要修正。 1973 年 6 月 30 日的日全食是二十世纪全食时间第二长的日全食,并且发生日全食时太阳位于恒星最密集的银河星空背景下,十分有利于对光线偏折进行检验。美国人的观测结果再次证实广义相对论的预言比牛顿力学的预言更符合观测,但是难以排除此前已经提出的布兰斯-迪克理论。 光学观测的精度似乎到了极限,人们想到通过观测太阳对无线电波的偏折来检验广义相对论的预言。从 1970 年左右开始进行了这样的观测, 1974 年到 1975 年间,福马伦特( A. B. Fomalont )和什拉 梅克 ( R. A. Sramek )利用甚长基线干涉技术,观测了太阳对三个射电源的偏折,最后( 1976 年)得到太阳边缘处射电源的微波被偏折 1.761″±0.016″ 。终于天文学家以误差小于 1 %的精度证实了广义相对论的预言,到 1991 年利用多家天文台协同观测的技术,以万分之一的精度证实了广义相对论对光线弯曲的预言。只不过这时观测的不再是看得见的光线而是看不见的无线电波。 光线弯曲长期观测的结果最终证明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不是假说,而是科学的理论,最终得到了科学界的广泛认可,并对物理科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反观我国诸多的科研工作者,习惯于认可洋人的理论方法,不敢质疑其正确性,愿意跟在后面做些跟踪、模仿、修正式的科研工作,这样虽有利于发表论文、职称评定、项目申请等,但从根本上无助于科研的突破。 假说也不要随便杜撰,应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 提出假说后,要通过观测、试验、预测检验的证实,假说如得不到证实,仍然只能是假说。现在有些人想象力丰富,敢于提出假说,如在地震成因机制上,有些学者提出了核变成因、板块追尾成因、天然气爆裂成因等,但由于得不到验证,难以被人接受。 提出有价值的假说后,要进行验证,有的假说甚至要进行长期的验证,所以科研的重大突破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这需要科研人员要耐得住寂寞,有长期做冷板凳的毅力。 希望大家敢于质疑别人理论和方法的正确性,多提出有价值的假说,并在长期验证后升华为新理论,这是实现重大科研突破的成功之路。 参考 阎辉:科研有无“格式”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10/253540.shtm 光线弯曲 http://baike.baidu.com/view/1338717.htm
个人分类: 科研随想|3688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转载。呵呵,觉得自娱自乐一下。
ericdantian 2011-10-5 14:31
关于学校寝室限电500W的常见问题解答 1、请问学校突然在各寝室施行限电500W的举动意义何在? 本着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构建和谐校园的宗旨以及宁可渴死、冻死也不能烧死的科学态 度,为保护寝室安全,学校决定秘密施行寝室用电改造,确保各寝室无论离开水房有多远 ,无论开水有多贵都不能使用电热器,无论头发有多长、洗后多难干都不能使用吹风机。 2、请问限电500W这一举措经过了怎样的决策过程,500W这个限额是如何而来,有什么根据 吗?是一创举还是已有先例? 关于决策过程,这个说的太严重了,不需要什么过程啊,也不需要什么根据。啊!至于是 否具有先例,显然已经有其他兄弟院校采用这一做法,所以完全可以直接照搬过来嘛。 3、限电改造为何没有预先告知学生,更没有征求学生意见,是否有失民主? 告知学生,这个有必要吗?学校想办什么事还要去征求你等学生的意见?闻所未闻嘛!民 主是什么东东,好好学习,这些东西想想即可!再说是学分重要还是民主重要? 4、限电500W是否进行合理性论证?据我所知,地大很多寝室离开水房特别遥远,根本不可 能跑那么远去开水房打开水,在没有解决这么多寝室开水供应问题的情况下就贸然实行限 电是否欠考虑? 这位同学,太过放肆,学校的措施当然是合理的,上面已经回答,怎能是你等P学生能够怀 疑的。再说一次,为了防止寝室因用电起火,无论因喝不到开水而渴死,还是因白天洗头 、晚上用不了热水袋之类的事情而冻死,都不能因用电而烧死。用电安全事故一旦发生必 将影响安全和谐,当然影响学校 声誉,渴死、冻死没人管你。 5、作为一个女生,每次晚上洗头发之后,不用吹风机吹干,是很难自然干燥的,请问学校 有没有考虑到这一点? 女生嘛洗洗头吹吹风,爱美之心人皆有,学校很能理解,但是无论怎么爱美都不能影响大 局,都不能影响*****。至于头发干不了怎么办?可以去干洗嘛! 6、研究生新三栋每天晚上淋浴供应只到十点半,每当有事回去晚一点,就要洗冷水,有时 洗一半热水一半冷水,而且价格很高,一分钟一毛五。 新三能装热水淋浴已经很不错了,还妄想全天供应啊?年轻人洗洗冷水没什么不好,洗一 半热水一半冷水也很好玩嘛!至于价格,你怎么不说物价已经很高了哦! 7、学校企图采用这种限电瓦数的方式来防止寝室出现用电事故是不是为了节省管理开支啊 ? 一旦限电瓦数,高于500W的发热设备都将失去作用,嘿嘿,这种一刀切的方式,只需切一 刀就可切实可行地解决了学校寝室安全管理问题,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教育过来教育过去 、提醒过来提醒过去、检查过来检查过去了。显而易见这是一件利校利学的好事,就是节 省管理开支,怎么了,有什么问题吗? 8、请问现在网上上关于地大的负面新闻有不少,能否跟学生说说? 注意今天是关于限电的回答,其它的一概不说。 9、网上已经有“防限电插座”、“转换器”之类的东西卖,而且据说存在安全隐患,请问 有无应对措施? 还有这种东西卖?。。。这个不便回答。。。 10、学校的这种行为是不是拍脑袋决策,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啊? 什么拍脑袋决策,注意你的言辞,什么实际情况啊,你们有什么实际情况?你们考虑到领 导的实际情况了吗? 严重注意,以上问答纯属虚构,如有雷同,实属奇迹! 转载:侏罗纪公园http://bbs.cug.edu.cn/guest-frames.html
1994 次阅读|0 个评论
狭隘的“生态优先”阻碍着我国的科学发展
热度 5 zbt92 2011-10-3 07:04
文 / 水博 提要: 党的十七大提倡科学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而最近以来我国的环保部门却在水电开发的问题上更喜欢提倡“生态优先”,看起来似乎这两种表述非常相似,然而,实际上两者之间差距,恰恰是最重要科学发展理念。记得早在几年以前,就有一位我国水资源管理部门的老领导,一针见血的指出:水利水电工程的生态影环境响是局部的,而它的生态环境效益却是全流域的,甚至是全球性的。遗憾的是,至今我们的各级政府对我国环保部门、环保官员的考核指标,还仅仅停留在当地的生态环境上。以至于我国当前极其严重的旱涝灾害频繁交替的生态困境,和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持续上升的生态难题的最重要根源之一,很大程度上就是我国环保官员狭隘的、本位主义的生态观。 前言 最近,环保官员在一篇论述《我国水电开发与生态保护》的文章中,提出了环保部门将要实行“生态优先、统筹考虑、适度开发、确保底线”的水电开发原则。 作为国家环境保护部门的官员,为了让大家重视他们的工作,而提出“生态优先”的建议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其实,“生态优先”只是一个简要的缩写,比较全面的表述应该是“生态环境保护优先”。众所周知,我们党和国家的国策从来都是提倡“开发与保护并重”的科学发展。这也经常表示为“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然而,在实践当中的有些环保官员对国家的这一政策当然是不满足的,认为国家现行的这种政策,有可能会导致大家不够重视环保部门的作用。所以,把“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国策,变为环保部门能说了算的“保护优先”一直是不少环保官员梦寐以求的。 现在,“环保优先”的动议终于被明确的提出来了,只不过表述的还比较隐晦。环保官员还不敢直接说“环境保护优先”,而是故意拐了个弯,变成了“生态优先”。当然,我们承认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生态优先”是应该提倡的,但是,前提一定是为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不应该为了现实部门的权利。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我们发现环保官员所提出的“生态优先”,有较大的部门局限性,不仅非常不利于我国的科学发展,而且,也不会有利于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具体的理由如下: 一、“生态优先”的提出是对十二五规划的曲解 为了论证“生态优先”政策的合理性,环保官员在文章中列举了自己的理由“《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在做好生态保护和移民安置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水电’,突出强调了做好生态保护工作对于水电可持续发展的极端重要性”。这种解释,表面上似乎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如果经过客观的、历史的分析,我们就会发现这种解释,是对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断章取义的曲解。 首先,我国的“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在做好生态保护和移民安置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水电”是一个整体的表述,我们不能把它割裂开来。文章只强调要“做好生态保护”的前提,而却忽视了规划要达到的“积极发展水电”的目的。这种片面的解释,已经篡改了规划纲要的基本精神。比如,我们假设“十二五”规划纲要的表述是“在做好生态保护和移民安置的前提下适度发展水电。”,而不是现在国家所要求的“积极发展水电”。那么,很显然环保官员所倡导的“生态优先、统筹考虑、适度开发、确保底线”的原则和解释,一定会更加理直气壮。然而,由于环保官员自己也知道他们所发明的“生态优先、统筹考虑、适度开发、确保底线”的水电开发原则。只能符合“做好生态保护和移民安置的前提下适度发展水电”的表述,而完全偏离了国家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的“积极发展水电”的目标。所以,他们在引述“十二五”规划纲要的时候,故意采取了“只提前提,而不提目标”的断章取义方式。 其次,要准确理解“十二五”规划纲要,我们也不能割裂历史。大家都知道“十一五”规划中对水电的描述曾经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有序开发水电”。然而,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实践结果,我们发现这种表述非常容易引起环保官员和社会公众对我们国家和国际社会都要积极支持的水电开发的误解。 为什么我们国家和国际社会都要积极支持水电开发呢?因为水电开发的生态环境作用是无法取代的,尽管世界各国的地理环境不同,各国水资源和水能资源的天然条件具有很大的差别,但是,当前全世界一个非常明显的现实却是:发达国家的水电开发程度普遍都比较高,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水电开发程度都普遍非常低。目前,全球发达国家的水电开发程度平均在 70% 以上,而欠发达的非洲地区的水电开发程度还不足 8% 。水电是当今世界上替代化石能源的第一主力。在目前的技术水平下,人类替代化石能源的最有效、最可行的还是水电。目前世界上凡是水电资源丰富而且开发程度高的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问题,都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十一五”期间,我们由于受到水电妖魔化的影响,我国很多重要的大型水电建设一度处于停滞状态。本来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清洁能源,却常常被伪环保组织和狭隘的环保官员宣传成为是破坏生态环境的罪魁。很长时间以来,社会上妖魔化水电的欺骗宣传不仅已经误导了社会公众,而且已经影响到了我们的某些政府部门。以至于我国的怒江水电开发已经被一些莫须有的谎言搁置了多年。我们按照国家“十一五”规划开工建设的金沙江中游水电被叫停审查之后,才发现所依据的一些理由竟然是误导宣传的传言,以至于我们至今也搞不清楚,谁应该对“叫停”金沙江所造成的国家利益的重大损失负责。 要知道,正是由于我国的水电在经济腾飞的关键时期严重受阻,以至于我国的水电开发水平已经严重的滞后于我国的经济发展。这使得我国的经济发展与能源供应矛盾,要比其它发达国家尖锐得多。最近几年,在全球各国都积极地致力于减排温室气体的时候,我们却不得不以每年 2 、 3 亿吨的增量加速煤炭的开采,不断刷新着人类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的纪录。面对经济强劲增长的能源需求,我国煤炭的产能不足、运力有限、矿难频发、生态环境恶化、煤电矛盾也不断升级。大量的煤炭开采和燃烧不仅引发了我国一系列严重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问题,同时也让我们在 GDP 还远低于美国的情况下,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就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引来了与我们的经济发展水平完全不相符的批评和阻力。 在 2009 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我国的处境与我们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相比,绝对是不公平的。很多人至今都不能理解为什么全世界都要跟中国过不去?客观地说正是由于我们的水能资源开发利用不足,相对比其它发达国家,我们的发展,确实已经消耗了过多的化石能源,排放了与我们的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的温室气体。为此,我国政府已经向国际社会做出了承诺:要在 2020 年把非化石能源的比重提高到 15% ,单位 GDP 能耗下降 40% 到 45% 。根据我国的国情和资源禀赋,能否实现我们的这一承诺,在很大程度上就要取决于我国水电开发的进程。 为此,国家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充分吸取了“十一五”规划中表述的不够严谨的教训,把曾经引起了误解的“有序开发水电”的说法,明确地改为“积极发展水电”。遗憾的是,我们的环保官员在论证水电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时,不仅有意隐瞒了“十二五”规划所作出的这一重要调整,而且还有故意窜改和误导公众之嫌。按照环保官员提出的“生态优先”的水电开发原则中的“适度开发、确保底线”表述。似乎我们的“十二五”规划纲要,非但不是把“有序开发”改成了“积极发展”,而是变成了更加严格控制的“适度发展”,甚至是要确保底线的“限制发展”。所以,强调“生态优先、统筹考虑、适度开发、确保底线”的水电开发原则,完全违背了现行的“十二五”规划的基本精神。 二、环保官员对我国水电开发现状的判断不够客观 从前面一章节的叙述,我们不难发现,环保官员引证十二五规划的表述,完全是一种断章取义。除了对国家政策的曲解,环保官员对我国现实的阐述也不够客观。文章中关于“受历史原因和认知水平的限制,水电开发在一定阶段存在‘保护让位于开发’、‘保护跟不上开发’的现象,对一些河流的水生生态、景观环境等造成难以恢复的影响,部分河段的水电开发与生态保护的矛盾仍然非常突出。”的说法,与我国水电开发的现状,几乎是截然相反的。 关于我国是否存在着“‘保护让位于开发’、‘保护跟不上开发’的现象,对一些河流的水生生态、景观环境等造成难以恢复的影响”的问题?我们非常希望环保官员能拿出证据说话。大家都知道,在中国水电开发最典型的失误就是三门峡。然而,即便是这个最失败的三门峡工程,经过我们的改造之后,也还是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改造后的三门峡水库由于环境优美,每年至少有数万只天鹅在那里栖息,已经变为当地有名的“天鹅湖”。也就是说,即便是全球公认的水电开发破坏生态环境的典型,都没有出现“对一些河流的水生生态、景观环境等造成难以恢复的影响,部分河段的水电开发与生态保护的矛盾仍然非常突出”的情况。 三门峡都尚且如此,别的水电开发又会是怎样呢?客观的说,社会上很多水电开发破坏生态环境的传言,大多都是缺乏事实根据的炒作。众所周知,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全世界,炒作水电开发破坏生态问题最多的,恐怕要数我国建造的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三峡”了。但是,三峡的生态环境效果到底如何,我们的环保官员心理应该很清楚。 相反,由于我国的水电开发落后于经济发展,以至于严重的影响了生态环境的情况,却是屡见不鲜。例如,我国的怒江水电开发,至今还被莫须有的谎言搁置着。本来早在 1995 年就已经在干流上建成了查龙等水电站的怒江,曾经被人抄作成世界上唯一没有建水坝的最后的生态江。在保护最后的原生态江的骗人旗号下,怒江几十万人口不得不在那里陡坡耕种,艰难生存。水土流失严重,地质灾害频发,每年光是为了维护基本生存的烧柴,就要砍烧掉 50 多万立方米的植被。不仅如此,由于怒江水电不能被开发利用,我国每年还要多开采、燃烧 5000 万吨煤炭,多向地球排放一亿吨二氧化碳。由此可见,环保官员所说的我国“保护让位于开发,保护跟不上开发吗”的现象,确实是存在的,不过那似乎不是我国水电的开发,而是我国煤炭的开采。而且,这些都是由于我们不能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积极开发水电的必然后果。 实际上,与环保官员难以举出水电开发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具体实例完全相反,我们却很容易感受到由于我国水电开发严重受阻而带来的严重生态环境难题。因此,国家在制定“十二五”规划纲要时,为了吸取“十一五”规划中不够严谨的表述导致水电开发严重受阻的教训,特别把曾经引起社会误解的“有序开发水电”的说法,明确地改为“积极发展水电”。如果我国的现实情况,真的像环保官员所说的“水电开发在一定阶段存在‘保护让位于开发’、‘保护跟不上开发’的现象,对一些河流的水生生态、景观环境等造成难以恢复的影响,部分河段的水电开发与生态保护的矛盾仍然非常突出。”的话,那么,我们的“十二五”规划对水电的描述,真的应该改成环保官员希望的“适度发展”或者说“限制发展”,而不是现在的“积极发展”。难道不是吗?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环保官员提倡的 “ 生态优先、统筹考虑、适度开发、确保底线 ” 的水电开发原则,不仅是篡改“十二五”规划纲要基本精神的产物,而且也是建立在歪曲“我国水电开发与环境保护的总体情况”的基础之上的一种误导。应该予以澄清。 三、国外的发展现实并不能支持环保官员的“生态优先” 在这篇文章中环保官员不能客观、公正的列举实例,来论述自己的观点的情况,还远不止出现在我国国内。在文章中环保官员的关于“在开发理念上做到生态保护优先。世界各国在水电建设生态环境管理方面有很多成功的经验”的所说到的“如瑞典和欧盟建立了‘绿色水电’认证制度,美国开展了‘低影响水坝’评估,邻国不丹则为了保护森林植被而基本将水电站建在地下。”的例子,以及所得到了结论“总体来看,这些经验的核心就是坚持生态优先,对我国的水电开发具有重要指导和参考意义。”也都有很大的误导作用。 实际上“欧盟的‘绿色水电’认证和美国的‘低影响水坝’评估”都是他们利用经济手段提升老旧水电站环境标准的一种方式。一旦通过绿色水电的认证,经营者就可以享受绿色水电的待遇,提高上网电价。这恰恰说明以往国外的水电开发没有实施“生态优先”的要求,否则,他们今天也就用不着动用经济手段推行这种认证了。直到今天,很多国家的这种绿色水电的认证制度,也都不是强制性的。显然这种经济的手段对于管理那些以牟利为出发点的私营经济,特别有效,但是,往往难以适用于本来就是以社会公益为基本前提的、代表国家经营和管理大型水电站的机构。因此,美国的低影响水电的评估对象,从不包括国有独资的大型水电站。总之,这些事例恰恰说明国外的水电开发,不仅过去没有实行“生态优先”,而且现在也仍然没有实行,只不过正在想办法用经济手段提高民营水电保护生态环境积极性。 此外,所谓“邻国不丹则为了保护森林植被而基本将水电站建在地下”的说法也不够准确。首先,要把水电站的水库、大坝建设在地下完全是不可能的。其次,倒是有很多国家的水电站的厂房经常会建在地下。不过这并不是为了保护森林植被,因为厂房的占地面积很小,即使建在地下也保护不了多少植被。相反,由于厂房被建造在地下,而增加的大量开挖工程和日后交通所增加的困难,绝对要比所保护的植被,增加成千上万倍的碳排放。所以,水电站厂房被建在地下的原因,一般都不是为了保护植被,而是出于地质条件和工程建设合理布局的需要。 只有水电站的一些必要的交通道路建设,从地面改到地下才具有减少植被破坏的意义。因为,地面的道路要想通过一座山峰,需要盘旋折返多次上山,然后再盘旋多次下山。道路总长度将大幅度增加,对植被的影响也较大。如果能在适当的部位开挖一条隧洞,则可以大量的减少对植被破坏。因此,所谓“基本将水电站建在地下”保护植被的说法是非常容易误导人的。如果我们仔细地分析一下不丹的“经验”,就不难发现,能够具有保护植被作用的不是把水电站建在地下,而是把水电站的交通道路建在地下。这个经验,与其说是水电建设的经验,还不如说是山区交通道路建设的经验。也许有人觉得我们这样强调细节,有点过于较真。其实不然,因为水电建设需要淹没土地是土地生态向湿地生态的一种必然转换。绝不是根据人们重视不重视“生态”的主观意愿,就能改变的。 所以,环保官员在文章中列举的国外的例子,都不能得到他所说的“总体来看,这些经验的核心就是坚持生态优先”的结论。实事求是的说,环保官员在全世界的范围内都不可能找到他们所幻想的所谓“生态优先”的具体事例。倒是一些经济非常落后的非洲国家,由于没有钱开发水电,似乎正在不得不暂时地实践着环保官员所倡导的“生态优先”。这种“生态优先”带给它们的是贫困、落后和一系列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四、“生态优先”与 “生态文明”存在着巨大差距    严格来讲,所谓的“生态优先”是一个非常容易让人产生误解的模糊概念。从严格意义上说,我们生态保护工作的理论基础应该是党的十七大提倡的“生态文明”或者说是“科学发展观”。什么是科学发展观?根据定义 , 我们对于科学发展观应解释为: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其中,“以人为本”体现着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定位。而环保官员的“生态优先”与党中央的“生态文明”的最大差距,恰恰就是“科学发展观”中非常重要的“以人为本”理念。 生态文明水平即生态效率( Eco-efficiency, 缩写为 EEI ),其概念源自 20 世纪 90 年代 OECE( 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 ) 和世界可持续发展商业委员会的研究和政策中,通常作为企业和地区提高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广义来看,生态文明水平就是指生态资源用于满足人类需要的效率,其本质就是以更少的生态成本获得更大的经济产出。根据最近两年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的生态文明水平排序来看,北京第一,而我们的一些生态大省(例如云南、贵州)的生态文明却属于低水平。 可见,在有人生存的现实中,一味的强调保存原生态并不代表生态文明,而还有可能是一种保护生态愚昧的愚蠢。因为,只要有人生存他就要向周围的环境进行所取,如果你不能科学的、积极的、能动的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必然就要自发的、无序的、被动的影响自然生态和破坏自然环境。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社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人们对社会自然资源的索取量必然要上升。“自发的、无序的、被动的影响自然生态和破坏自然环境”的现象是不可避免的,因而只有及时地、主动的、科学的开发利用好生态资源,才是真正的保护生态环境。 党中央之所以要提倡“生态文明”而不是“生态优先”就是要强调,我们国家在当前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不仅要反对“生态野蛮”的不科学的发展,同时也要避免“生态愚昧”的不发展。而环保部门所发明的“生态优先”虽然也反对“生态野蛮”的不科学的发展,但是却不能避免不文明的“生态愚昧”。 具体到现实当中,人们判别生态环境的好坏,都应该是相对一定的主体而言的。例如腐烂的食物对人类来说是一种可怕的污染,但是对于苍蝇却是其繁衍生息最好的生态环境;堆积如山的生活垃圾是人类社会的环境难题,但是对于老鼠则可能是最好的栖息地。因此,评价生态环境的好坏,一定是相对于某个主题而言的。我们科学发展观所要保护的生态环境,应该是指以人为本的社会自然生态,并不是指原始的自然生态。特别是在我们人类的生活区域内,生态保护就应该是努力维护、创造一个适应人的存在的社会生态环境。 因此,“生态优先”的说法只能在承认科学发展的前提下成立,而不能把它与“以人为本”割裂开来,机械地用到每一个局部的、具体的地方。否则,无论在任何时候,我们都可以用保护某一条鱼、某一棵草的“生态优先”的理由,拒绝任何“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而“生态文明”的理念则不会出现这种漏洞。无论是在宏观上,还是微观上我们都应该大力提倡“生态文明”。比如说,即便在某个自然保护区内,只要这个保护区内还有人在那里生活,我们就不能不顾人的死活的去强调什么某个物种的“生态优先”。否则,你就违背了科学发展观中最重要的“以人为本”的原则,除非你有能力把保护区内的居民全部搬迁出去。 五、统筹兼顾的基础是“生态文明”还是“生态优先”? 在前面一章我们已经论述了“生态优先”与“生态文明”在理论上的差距是,缺乏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从环保官员关于规划和决策过程中需要生态优先的论述,我们也不难发现“生态优先”的原则,常常是无法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在规划的生态优先问题上,环保官员认为“水电开发规划环评要按照生态优先的原则,论证水电规划拟定的开发强度、开发方式、开发时序的环境合理性,提出规划的优化调整方案以及生态保护对策措施,要保留必要的生态空间,避让重要的生态敏感区。” 这种要求水电开发必须生态优先的“避让重要的生态敏感区”的原则,就是一种典型的忽视“以人为本”的产物。包括下面环保官员所提出的“在决策过程中体现生态优先”的理由,也都存在同样问题。 环保官员所说的“水电建设必须以水电开发规划和规划环评作为基本依据,科学、合理、有序地推进。对流域干支流开发与保护统筹考虑不够的不开发,对流域生态系统影响较大的不开发,对生态环保措施不落实的不开发,对生态环境保护资金投入不足的不开发。要确保生态流量、生态措施和生态资金得到充分保障,干流水生生态系统功能和结构基本稳定,河流健康得到整体维护。”。所有这些论证,表面上似乎道理很充足,但是,却不仅丝毫没有考虑那些在生态敏感区生存着的人们的基本需求,而且,也无视着当地人类生存活动,所产生的不可避免的生态破坏。 例如,我国怒江的水电开发就面临着这样的选择,你如果忽视以人为本的去强调“生态优先”的原则,当然可以用生态保护优先的理由反对水电开发。但是如果你以生态文明的标准来衡量,就不难发现,无视几十万人的生存现状的提倡什么原始生态的保护优先,几乎是一种掩耳盗铃的自欺欺人。在怒江开发的问题上,我们的环保官员倒是实践了“对流域干支流开发与保护统筹考虑不够的不开发,对流域生态系统影响较大的不开发,对生态环保措施不落实的不开发,对生态环境保护资金投入不足的不开发”的原则,但是实际结果如何呢?不准开发怒江水电,但是,现实中你却一天也不能阻止怒江的老百姓吃饭、烧柴。 所以,某一处的水电到底该不该开发的决策,不应该是取决于我们环保官员自己的认识水平,而是首先要“以人为本”的考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群众生存需求。如果我们的环保官员不肯尊重现实,不容许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而是天真的以为,只要能利用权力的把某一个地区定义为“生态敏感区”,我们就能剥夺当地群众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的话,那么,我们所得到实际结果,决不是什么“生态优先”,而是生态保护官员的权力优先。怒江今天的现实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假设我们怒江开发的原则,不是依据环保官员发明的生态优先,而是用党中央所提倡的生态文明,那么,我们就决不会无视怒江沿岸几十万人的生存和发展现状,以及让怒江继续遭受着不准开发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所造成的巨大的生态环境破坏。 六、环保官员“适度开发”的要求,是否科学合理? 环保官员对于水电的适度开发的具体要求是“一是把握好流域水电开发的强度。水电开发规划必须优先考虑流域生态保护的需求,充分保障生态用水,满足生物生存空间和通道等的要求。要避免水电开发超出河流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确保河流生态系统功能有效发挥。” 这种愿望如果能实现,当然是很好的,然而,环保官员却没有考虑到我们维持河流生态的前提,必须是“以人为本”的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基本需求。例如,为了满足北京市的用水需求,北京的永定河已经被水库拦截干枯了十几年了。这倒不是说我们环保官员的愿望不好、不对,而是现实社会中我们河流的生态保护,必须建立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基础之上。在任何社会里,河流生态用水的保障,一定要放在人民生产生活之后考虑。所以,在很多情况下,为了保障人的用水需求和基本的生存环境,常常必须要违背环保官员的“适度开发”的原则。 环保官员的适度开发还认为“二是把握好流域水电开发的尺度。水电开发要减少占用天然河道的长度,根据不同珍稀生物的生活习性以及人文自然景观特征,保留充足和必要的天然河段,要防止 “ 吃干榨尽 ” 式的开发,避免水电开发各梯级首尾相连、河流水体湖库化,尽最大努力来维护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 这种尽量要保持天然河道的观点,其实是把开发与保护完全对立起来的,国内外反水坝组织所提倡的伪科学。然而,到目前为止全世界的科学界都还是公认,梯级水电开发是最科学的开发方式。例如,如果梯级水电开发不能首尾相接,河流的航运功能就无法得到保障。所以,迄今为止,几乎所有发达国家的重要河流,如欧洲的莱茵河、多瑙河,美国的密西西比河等都是首尾相接的进行梯级开发。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像其它发达国家一样,在科学的发挥和利用河流的各种功能的同时,来实现“尽最大努力来维护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呢?可见,所有国外河流开发成功的经验,都是建立在“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理念之上的,而不是“生态优先”的产物。 环保官员的适度开发的“三是把握好流域水电开发的速度。要根据区域能源供给需求程度和生态环境的敏感程度,明确各水电梯级开发的先后顺序。要避免干流、支流水电项目遍地开花的现象,积极做好水电有序开发的文章。” 应该承认,关于什么是“有序开发水电 ” 一直存在着争议。以至于在“十一五”期间严重的影响了我国水电的正常发展。为了避免这种不严谨的提法继续造成混乱,我国“十二五”规划中已经否定了这种有序开发水电的说法。有序开发当然没有什么不好,可具体来说怎么才叫有序呢?例如,本文环保官员认为的“要避免干流、支流水电项目遍地开花的现象”的说法,就不能作为有序开发水电的标准。因为我国的电力发展政策就是“水火并重、大、中、小并举”,所以执行国家电力政策的结果,必然就是“干流、支流水电项目遍地开花”。此外,无论是从水电开发的科学理论上,还是从世界各国的实践来看“干流、支流水电项目遍地开花”的水电建设,都没有什么错误。如果我们环保官员的“适度开发”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基础之上,就绝对不会把伪环保的“避免干流、支流水电项目遍地开花”的口号,作为衡量有序开发水电的标准。 七、环保官员要确保的生态底线,能否实现? 根据环保官员的忽视以人为本的“生态优先”原则,环保官员断言要“严禁在依法划定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禁止开发的区域,国家和地方主体功能区规划、生态功能区划等确定的禁止开发区域以及濒危、珍稀、特有保护动植物的重要生境等生态敏感区,布局水电梯级。对于可能直接导致敏感目标消失或珍稀物种灭绝的梯级电站要坚决取消。” 这种理由,听起来似乎是无可厚非的。然而,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人类社会的水资源需求不断的增长。目前,世界上的天然水资源分布,几乎都是无法自然满足人类社会需求的。因而,人们只能通过建立水坝和一系列的水利工程,才能解决我们人类生存用水与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尖锐矛盾。而且,在目前科技水平下只有通过利用这些一系列的水利工程设施,我们才能实现人对水资源的科学管理、调配,在满足人类社会的发展需求的同时保护社会生态环境。这就是我们当前人类社会的普遍现实。 在当前社会的科技水平下,只有建造了具有足够的蓄水能力的水库,才能把汛期的洪水拦蓄下来,避免形成洪水灾害。同样,只有大型水库拦蓄和存储了足够的洪水,才能在枯水季节提供足够的水资源保证。因此,目前世界各国的水库蓄水能力都与该国家的现代化文明程度成正比。保障水资源的生态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水旱灾害频繁历来都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近年来我国频繁发生的严重水旱灾害,造成重大生命财产损失,已经暴露出我国的水利等基础设施十分薄弱,不能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大力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我国目前的水库总数虽然有 8 万多座,但是水库蓄水的总量还不足美国的一半。最近几年以来,水资源短缺、水利设施薄弱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更加突出。 正是由于我们缺乏大江大河上龙头电站水库对河流水资源足够的控制能力﹐我国的社会﹑生态环境遭受自然灾害的冲击极大。一方面洪涝灾害频发﹐另一方面又是干旱严重﹐水资源短缺﹑水污染加剧。从本质上说﹐这些都是由于我们可控制的水资源总量不足造成的。我国的人口是美国的 5 倍,而按照我国现有的水电开发规划,全部开发之后,我国水库的蓄水总量也未必能赶上现在的美国。 然而,目前我国所划定的各种保护区,几乎囊括了我们水电开发规划的所有区域。我国未来调蓄水资源的水库建设与现行的各种保护区明显存在着冲突。其实,各种保护区未必就与存蓄水资源的水库建设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很多人造水库湿地照样可以成为各种功能的保护区。反之,如果我们非要把保护区与建立水库存蓄水资源对立起来,我们则可能会要承受更严重的生态灾难。 曾几何时,为了保护某条河流、某个河段的局部生态,我们的环保部门曾经以“生态优先”的理由搁置过很多大型水电项目。然而,正是由于我国的大型水电开发严重滞后,缺乏足够的水库调蓄能力。所以,我国去年的西南大旱和今年的长江中下游大旱,导致了数以千计的河流、湖泊干涸。河流的生态遭受到了比修建任何水利水电项目都严重得多的毁灭性的打击。这些惨痛的教训,已经深刻的说明,在河流生态的问题上,我们绝不能以局部的“生态优先”的底线来代替整体的“生态文明”。在开发利用水资源的过程中,有时候确实有可能会对局部的生态和环境造成某种不利的影响,但是,如果我们因此就不去开发,那么由洪水泛滥和严重干旱所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非常可能会是更严重的。 环保官员的确保底线认为“三是坚持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的底线。水电开发必须维护好河流生态系统的功能的整体性和河流健康稳定,减少梯级开发对生态系统的扰动和破坏,要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发展的空间,确保河流水电开发的可持续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 环保官员的这种认识,完全是基于把水电开发与河流生态的保护对立起来的错误看法。实际上,我们需要确保的生态底线,不仅不能依靠限制水电的开发来实现,而且还必须以满足我国社会水资源调控的需要为标准的积极地开发水电。因为现代社会的河流都会担负有重要的社会功能,所以,科学的水电开发不仅不是对生态系统的扰动和破坏,而且还是实现环保官员要确保底线所期望的“要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发展的空间,确保河流水电开发的可持续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一条必由之路。 结语 记得早在几年以前,就有一位水资源管理部门的老领导,一针见血的指出:水利水电工程的生态影环境响是局部的,而它的生态环境效益却是全流域的,甚至是全球性的。遗憾的是,至今我们的各级政府对我国环保部门、环保官员的考核指标,还仅仅停留在当地的生态环境上。以至于我国当前极其严重的旱涝灾害频繁交替的生态困境,和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持续上升的生态难题的最重要根源之一,很大程度上就是我国环保官员狭隘的、本位主义的生态观。 最后,如果我们套用文章中环保官员所提到的“统筹考虑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说法,我们特别提醒环保官员能跳出行业的局限性,看待生态环境。我们不能仅仅强调“认真对待水电开发对地区历史文化”以及“干支流、上下游的水电开发与生态保护问题”,而更要从全国的生态、全社会甚至全球的生态“统筹考虑”水电开发所具有的无可替代的生态环境作用。 此时此刻,我们不知道环保官员是否能听得进去我们的建议 ? 也许环保官员继续坚持狭隘的环保理念,利用权力压制和刁难我国的水电开发。但是,我们可以断言,这种环保官员以保护局部生态的名义 , 破坏全球生态的做法不可能长久。早晚有一天,全球减排温室气体的压力和我国社会水资源调控的需求,一定会让环保官员认识到我国“十二五”规划中的“积极发展水电”的无可替代的重要性。只不过,在此之前我们整个社会正在为环保官员狭隘的观念,付出惨痛的生态环境代价。 附:参考文章《我国水电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   作者:吴晓青 来源 : 《人民日报》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 “ 在做好生态保护和移民安置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水电 ” ,突出强调了做好生态保护工作对于水电可持续发展的极端重要性,是我国今后一段时期做好水电开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近期,环境保护部组织了金沙江上游、澜沧江干流水电开发环境保护工作调研,进一步梳理了我国水电开发与环境保护的总体情况,形成了 “ 生态优先、统筹考虑、适度开发、确保底线 ” 等原则共识,明确了我国水电开发环境管理的重点工作。    一、我国水电开发与环境保护的总体情况   我国的水能蕴藏量居世界第一位,已建成水电的装机容量也居世界第一位,但是目前,火电在我国能源供给中占主导地位,水电年发电量只占到能源消费总量的 7 %。根据应对气候变化和污染减排要求,我国向国际社会作出了 “ 争取到 2020 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 15 %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 2005 年下降 40 % —45 % ” 的承诺,水电作为技术成熟、供应稳定的可再生能源,应当在改善能源结构、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我国水能资源蕴藏丰富的地区,往往也是自然环境良好、生态功能重要、生物物种丰富和地质条件脆弱的地区,生态系统敏感度较高、稳定性相对较差。受历史原因和认知水平的限制,水电开发在一定阶段存在 “ 保护让位于开发 ” 、 “ 保护跟不上开发 ” 的现象,对一些河流的水生生态、景观环境等造成难以恢复的影响,部分河段的水电开发与生态保护的矛盾仍然非常突出。我们必须正确处理水电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坚持将生态优先的原则贯穿到水电规划开发的全过程,维护好河流的生态系统健康和独特的人文自然景观。    二、按照 “ 生态优先、统筹考虑、适度开发、确保底线 ” 的原则,全面落实水电开发的生态保护工作   生态优先。一是在开发理念上做到生态保护优先。世界各国在水电建设生态环境管理方面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如瑞典和欧盟建立了 “ 绿色水电 ” 认证制度,美国开展了 “ 低影响水坝 ” 评估,邻国不丹则为了保护森林植被而基本将水电站建在地下。总体来看,这些经验的核心就是坚持生态优先,对我国的水电开发具有重要指导和参考意义。   二是在制定开发规划时做到生态优先。河流水电开发规划应与流域综合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相关规划相协调,并同步开展规划环评工作。水电开发规划环评要按照生态优先的原则,论证水电规划拟定的开发强度、开发方式、开发时序的环境合理性,提出规划的优化调整方案以及生态保护对策措施,要保留必要的生态空间,避让重要的生态敏感区。   三是在决策过程中体现生态优先。水电建设必须以水电开发规划和规划环评作为基本依据,科学、合理、有序地推进。对流域干支流开发与保护统筹考虑不够的不开发,对流域生态系统影响较大的不开发,对生态环保措施不落实的不开发,对生态环境保护资金投入不足的不开发。要确保生态流量、生态措施和生态资金得到充分保障,干流水生生态系统功能和结构基本稳定,河流健康得到整体维护。   统筹考虑。一要统筹考虑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要客观和系统评估水电开发活动的生态环境影响。要认真对待水电开发对地区历史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历史文化带来的影响。要让水电开发建设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难得机遇。要确保流域生态安全和增强流域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要统筹考虑干支流、上下游的水电开发与生态保护问题。要做好干流开发和支流开发规划的有机衔接,尽快建立和完善水电资源开发生态保护机制,积极开展 “ 干流开发、支流保护 ” 生态补偿试点。要根据当地生产、生活、生态以及景观需水的要求,科学确定水电站的下泄生态流量,研究制定优化运行方式,最大限度地减轻对下游水资源利用及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三要统筹考虑单个电站环境影响和流域水电开发累积环境影响。要进一步深化对水电站分层取水、珍稀特有鱼类人工驯养繁殖和放流、河流生境修复等关键技术的研究,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深入研究论证水电梯级开发对全流域的整体性、累积性生态环境影响,并从流域层面制定预防或减轻环境影响的对策措施,探索建立流域性的水电开发生态环境保护机构和环境管理机制。   适度开发。一是把握好流域水电开发的强度。水电开发规划必须优先考虑流域生态保护的需求,充分保障生态用水,满足生物生存空间和通道等的要求。要避免水电开发超出河流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确保河流生态系统功能有效发挥。   二是把握好流域水电开发的尺度。水电开发要减少占用天然河道的长度,根据不同珍稀生物的生活习性以及人文自然景观特征,保留充足和必要的天然河段,要防止 “ 吃干榨尽 ” 式的开发,避免水电开发各梯级首尾相连、河流水体湖库化,尽最大努力来维护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   三是把握好流域水电开发的速度。要根据区域能源供给需求程度和生态环境的敏感程度,明确各水电梯级开发的先后顺序。要避免干流、支流水电项目遍地开花的现象,积极做好水电有序开发的文章。   确保底线。一是坚持法律政策的底线。严禁在依法划定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禁止开发的区域,国家和地方主体功能区规划、生态功能区划等确定的禁止开发区域以及濒危、珍稀、特有保护动植物的重要生境等生态敏感区,布局水电梯级。对于可能直接导致敏感目标消失或珍稀物种灭绝的梯级电站要坚决取消。   二是坚持公众环境权益的底线。水电开发要重视公众参与,强化社会监督,充分尊重和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知情权、监督权和受益权。对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水电开发规划和水电项目,应当采取便于公众知悉的方式,公开有关信息,充分听取公众意见。   三是坚持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的底线。水电开发必须维护好河流生态系统的功能的整体性和河流健康稳定,减少梯级开发对生态系统的扰动和破坏,要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发展的空间,确保河流水电开发的可持续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   (吴晓青 作者为环境保护部副部长)
3984 次阅读|4 个评论
资料:科技部长透露 中央领导关注科技体制改革
liuli66 2011-9-27 09:21
http://finance.ifeng.com/news/special/pj2011/20110924/4673274.shtml 凤凰网财经讯 9月24~9月25日,2011浦江创新论坛在上海举行,本届论坛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题。以下为科技部部长万钢发言实录: 万钢: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朋友们,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很高兴今天有机会再次在浦江论坛上和大家交流,我今天的报告题目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地指出,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要求我们继续深化科技体制的改革,大力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大幅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推动经济发展切实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我想这也是这次论坛把主题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意义,这个意义十分重大,我今天的报告从三个方面来讨论科技改革和发展的关系。 首先我想提的是改革创新与中国科技实力的跃升。我们国家的科技体制改革一直伴随着科技体制的发展,从改革初期的80年代初中央制定了经济建设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改革了科技拨款制度,打破了传统科技体制格局,激发了活力,90年代中央又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个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应用开发类院所,企业转制,优化了科技力量的布局,提高了创新的效率。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作出了重大战略决策,提出了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16字方针,科技体制的改革,全面进入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新阶段,党的十七大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核心,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强调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 在十一五期间,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不断推动,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区域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体系取得重要进展,我们颁布了激励自主创新的法律框架和政策体系,并且不断完善,新修订了科技进步法,我们组织实施科技重大专项,市场科技进步下举国体制取得了重大进展,实施企业技术创新地位得到加强,实施知识创新2020年启动了先导性专项,落实教育发展改革纲要规划,实施了985的3期建设,落实人才规划的纲要,创新型的人才队伍不断扩大。改革为创新提供了新的动力,推动我国科技的发展,进入了重要的跃升期。首先在十一五期间,我们的科技投入持续快速地增长,5年来,中央财政的科技投入年增长20%以上,从808亿增长到2010年的2046亿元,带动前社会研究以试验开发经费支出,从2050亿增长到2600亿,企业研发投入达到74%,科技实力显著增强,研发人员全市当量到2010年达到了255万人,居世界第一位,国际科技论文数量世界第二位,高技术产值达到6.78亿元,占世界第二位,我们取得了科技进步,技术研究,科技技术领域不断取得进步,千万亿技术工程、超级计算机、杂交水稻增举世瞩目的成果,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全面实施,有利培育和发展了战略型产业,国际作为国家应对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措施的重大措施,在保护北京奥运、世博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科技的外交已经成为国家整体外交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测度我国创新型建设的进程,我们参考世界经济论坛,瑞士落上发展学院等国际权威评估方式,建立一套评估体系,从创新资源、支持企业创新,创新绩效、创新环境等30多个指标,回归计算国家的趋势,我们发现一个规律,就是说一个国家的经济能力一般说起来,是按照它的人均GDP能力呈线性关系,但是世界上有23个国家超出了能力,也就是说美国、日本和韩国,中国从进入 新世纪 以来,科技促进国家创新能力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国家的创新能力占人均GDP3000 美元 阶段,已经接近中等发展国家水平,但是距世界主要创新型国家还有很大差距,目前我们在世界的第21位。分析我们的创新的情况,可以很明显看出,我们的 综合指数 创新的综合指数,创新的资源和创新的绩效呈均衡发展,但是我们在知识创造方面进展较快,在企业创新方面进展相对缓慢,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仍然是今后重要的工作。 下面谈一下“十二五”发展期间新形势的研判,过去5年我国经济社会已经取得了瞩目成就,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升,这就是说我们“十二五”发展的基础和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胡锦涛总书记在最近讲话当中,特别强调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根本要依靠科技力量,最关键的是大幅度提高创新能力,同时提出积极推动各创新主体的协同创新,温家宝总理在中国科学8大报告指出,紧紧抓住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核心问题,对我国科技管理体制,决策体制,评价体系以及科技系统组织结构,科技人员,人事管理制度等,进行有部署系统地推进改革,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合,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现代科技体制。从国际发展的形势来看,一是世界正在处于创新密集的时代,全球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的速度明确增快,基本科学问题,研究不断地推进,重大科技成果相继出现,科学技术领域进入了新一轮重大变革和巨大的力量,因此许多国家已经将创新战略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核心。 在知识创新密集的时代,我们必须要看到科技对于产业发展起到更加关键的作用,科技的创新不断地推进着产业的变革,使质量成为经济增长的关键,这些变革也会对产业发生影响,比如说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数码相机取代了胶片,CD取代了唱片和时代机,平板电视取代了玻壳电视,曾经引发了新的产业革命,在今天我们看到了智能终端,无线网络和云计算的相结合,自然对我们的PC产业产生重大深刻的影响,当我们看到LED正在全方位的铺开,以快速的速度取代传统照明,它必然对传统照明产生重大的影响,长远以来,我们前些日子在北京举办了碳捕捉,清洁煤利用的国际论坛,IGCC 煤气化 联产,碳捕捉利用已经形成了可循环,可操作和经济上可行的新的因素,自然对煤发电的改革形成新的动力。如果我们仔细地考虑周边所发生的科技创新,就必须要考虑我们在未来5年-10年之内的产业变革,以及这些产业变革带来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经济的全球化推动创新资源全球配置,知识技术人才机构等创新资源向新型国家流动,全球500强已经有346家在中国建立了研发机构,而且具有相当大规模的研发机构,随着科技实力的快速提升,一些领域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遇到的技术和贸易的壁垒也越来越高,也就是说今天我们按照以前发展的模式,引进一个再进行消化创新,这样的模式已经跟不上这种需求,从国内发展的需求来看,培育和发展战略新兴产业,促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发展现代化服务业,保障改善民生,繁荣文化事业,加强社会管理,都要求更好发挥科技支撑和引领作用,前不久我们颁布了第12个五年计划,期间科技发展的五年规划,并且已经在网上公布,我们也发现了,在科技创新的特点和要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加强联字性创新,提高科研质量要求十分迫切,提高投入和产出的效应受到广泛的关注,依靠自主创新,产业需求的非常强烈,科技成果与商业模式,金融资本等结合,成为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模式。我在调研的时候和很多朋友谈到了科技这方面的问题,大家深深地感受到,就像过去我们搞技术改造,只要在先进的装备上的某一块实现了产业化,就成为我们产业成果,现在我们创新必须要有新的变迁条件,由自己确定。过去搞一个新产品,注意它的市场技术完善,不需要我们考虑商业模式或者经济模式,而今天当我们搞战略型新兴产业的时候,必然需要我们把科研、商业运行和金融资本等结合起来,才能实现规模性的产业化,所以对科技创新的要求越来越高。 面对长期的要求,我们也深深地认识到,我们的科技工作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一是科技和经济的结合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解决,以企业为主题技术创新没有真正确立,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不高,技术储备明显不足,创新能力难以支撑作为经济大国的健康持续发展,我们在技术创新方面缺乏应对新的产业变革,引领技术发展潮流的能力,对于重大产业技术路线、变革导致的创新产业的竞争准备不足,我们在应用推广方面,培育战略型新兴产业缺乏相应政策、环境和条件,国内市场需求不足,形成了出口依赖对我们国家的结构调整,节能减排支撑不够,我们的风能、太阳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规模,但是90%以上依赖出口,中国最需要新能源,特别是像可再生的新能源,但是由于我们市场我们的认识推动不够,这就形成了在我们国家应用的少,就形成了我们集成系统综合运用能力差。 在原始创新方面,我们在重大科学问题上缺乏原创思维,面向未来发展的创新能力较弱,十一五期间我们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了铁丝超导,高温超导,IPS,量子调控,但是仔细想想,这些原理的提出,方向的提出,还都是有其他国家,我们在原创思维对于科学发展贡献还不够。应该说我们的企业也开始考虑到这个问题,特别最近我在调研的时候,一些重要的通信设备制造的企业,他们的领导人跟我说,我们现在蜂窝战,建立通信设备能力相当强,但是当这个产业产生变革,也就是说用卫星中介取代蜂窝战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的产业没有发展前途,我们把互联网企业的领导跟我说,我们现在在互联网上的交易,已经达到很大规模,发展也相当快,但是当移动通讯的手段取代了互联网的时候,我们怎么能够跟上这个变革,是我们当前考虑的问题。我到神华调研,我问他们为什么搞煤自由?他们的回答使我感到很惊讶,他说,随着煤资源紧缺,成本增加,安全性的要求,用煤发电已经是不合适的事情了,所以今天我们在做煤变油,现在有效率,但是最重要的是可以产生大量的氢气,这种氢气为氢能源时代到来作好了准备。 最后我到华能调研,他们自己聚焦了力量,做碳捕捉风尘,他们在上海石洞口建立很大的二氧化碳厂,并且能够都应用起来,为世界创造了模式,华能总裁说,他设想IGCC,CCUS将成为新一代火力发电的主力,也许这个事情在10年以后产生,但是今天我们的产业必须为此做好准备,这就是我们当前改革的紧迫性和责任心,我们的科技工作还存在突出的问题,第二是科技管理体制不适应发展的需求,我们的科技资源分散封闭还比较严重,短缺以浪费的现象并存,投入的效率不高,科技计划和经费管理亟待改革。 第三是我们的创新环境还不完善,自主创新的政策落实还不到位,科技评价体系不够完善,激励与约束的机制不健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还没有充分地调动起来。我们也对技术开发类科研院所的改革进行了回顾,按照国务院制定,1999年以来国务院300多家,地方1000多家,三分之一院所进行了改制,经过10年当中,完善了市场经济下院所运行机制,以 法人 治理机构加快了现代企业自主建设,强化了市场导向,科技与市场结合更加密切。经过10年改革,这些院所成为四种类型,一个是科技企业机构,包括 航天科技 集团 ,第二种企业研发中心,比如中石油、中石化的研发中心。第三个作为行业研发服务,比如钢铁、有色等等技术领域,我们认为首先这个改革促进了市场的活力,产业化的能力大幅提升,转制后院所成为独立开发的主体,实现了开发和产业化一体化,多年的积累技术优势得到了充分释放,取得了比如第四代移动通讯标准TDIDE,并且成功运用于实践,相对于2010年,仅中央转制的院所资产总值增加5倍,净资产增加了4倍,实现的利润增加188亿元,职工的收入有了明显提高,同时还产生了如 中联重科 ,武汉光讯增几十家上市企业。 第二提高创新能力面向行业提升,累计向技术转让成果达到10000多项,面向2011年达到421亿元,增长了5倍,承担科技项目达到56亿元,增长了3.4倍,从市场获得的科研资金是从政府获得资金的4倍多,取得专利5139项,增长了8倍,发明专利量达到2662项增长了4倍,钢铁、有色、建材、建筑、农业等一些领域已经成为行业领头羊,服务关键研发能力得到提升,在这些院所中有国家重点实验室31家,有国家技术研究中心107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达到了27家,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强这些院所在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和基础研究上面的发展,使他们更多能够为本行业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提供科技的支撑,使他们能够真正的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第三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初步考虑。从今年7月份以来,温总理亲自提出了要加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研究,有刘延东国务委员牵头组织了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调研和文件起草小组,两个多月以来,研东同志亲自召开了6次不同类型的座谈会,21个部门共同参与了工作小组,对全国各地10几个省市进行了认真的调研,同时也对重点的院所高校进行了座谈,我们认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就是建设和完善国家的创新体系,支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建设国际强国确立符合科学发展的规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则的创新制度保障。 首先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加强创新主体的能力建设,建设企业主导产业技术创新的体制和机制,深入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发展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强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培育创新型企业,我们要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创新的活力,加大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政策支持,鼓励外资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我们要完善现代院所制度,推进重点院校建设世界一流的科研机构,落实科技教育规划的纲要,促进高等教育于科学研究紧密结合,充分发挥高校在科技创新的基础和生力军的作用,我们要稳定支持重点学科,重点领域的基础研究,前沿技术和公益性的科研活动。建设各具特色的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来支撑科技转变,要加快国家高新区建设,推动创新城市的试点工作,要建设和完善军民结合以国防体系,推进国防科技与工业基础,科技资源布局相结合,完善科技服务体系,推动科技中介服务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我们要大力推动协同创新,进一步加强科技工作的宏观管理和统筹协调,调整优化全国科技力量布局,进一步完善科技工作的会商机制和协调沟通机制,加强中央和地方科技资源的统筹配置,形成目标统一科技协作的新格局,进一步高等院校开发和资源共享,进一步加大科技服务平台的支持力度,促进科技和金融的结合,建立科技成果报告制度,加强资源的有效集成和开放共享。 要推进科技管理体制的改革,建立国家重大项目改革评价执行分开,互相监督的厉行机制,拓宽项目渠道,建立项目储备渠道,推进网络视频,建立项目公开透明,完善科技项目法人责任制,明确法人服务管理和监督的机制,加强对于科技项目第三方监督评价机制,要完善竞争兴和稳定性支持相协调的投入机制,加大对创新团队,完善科研课题间补偿和人员绩效,强化预算申报和预算调整程序,明确科研单位,管好、用好服务好科研经费,建立好科研经费的公开、公示制度,推进科技计划管理的改革,正在按照这些部署正在进行,今年所确定,明年实施科研计划按照新的管理体制和经费管理体制实施,使我们许多院所的间接经费用于人头的经费和科研经费更加适合于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进行。要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完善并落实财税金融等各项激励措施,促进成果转化的激励政策,引导社会资本支撑科技成果的转化,要深入实施知识产权的战略,促进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大力发展技术市场,促进技术交易,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支持作用,按照分类评价的原则,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业化等不同类型的科研活动,确定不同评价标准,改革科技奖励办法,减少奖项数量,提高奖项质量,改变重项目轻人才的现象,加强对优秀团队和接受人才的导向,要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提高奖励的社会公信力。 要造就宏大的创新人才队伍,按照人才规划的部署,组织实施重点领域的高层次创新人才专项规划,促进人才流动,开展 高校毕业生 工作,要加强一线技能人才培养,要严谨求实,开发包容的诚信,在全社会大力普及科技知识,创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加强诚信自律,不断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的素质。要进一步扩大对外科技的开放,充分利用全球的科技资源,推进互利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加大于科技参与国际科学计划的力度,逐步加大国家科技计划的对外开放的力度,支持我国科学家参与国际组织的工作,支持国际学术组织,跨国公司来华设立研发机构,搭建国内外大学,科研机构,联合研究的平台,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促进技术交流和交易,支持科技技术的引进和再创新,我们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合作,加大同为兄弟发展中国家的科技援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是我们实施“十二五”规划期间一项重要的工作,它与我们落实“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落实国家“十二五”规划也息息相关,互为依存。 我们希望经过“十二五”期间共同努力,形成产学研各创新主体功能明确,相互之间有效互动的制度保障,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吸收消化创新的能力大幅度增强,协同创新取得重大的突破,我们的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和区域创新,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运行高效,作用充分发挥,创新体系整体的效能取得较大提高,知识创新的制度和环境更加完善,创新人才辈出,全民科学素质提高,形成全社会推动自主创新的大好局面。我们也在考虑,改革必然会促进创新,我们在设想我们在全面落实“十二五”规划和科技发展规划,在面向2020年的创新范围当中,我们将继续取得快速的发展,能够使我们在2020年,我们国家进入世界创新型国家的前列。谢谢大家!
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彭实戈被聘为“2011—12普林斯顿全球学者”
lysyxcs 2011-9-26 12:45
普林斯顿大学国际教育和研究委员会在聘任书中,对彭实戈院士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该委员会认为,“彭实戈是概率论和金融数学领域最原始的和积极的贡献者之一。由于在倒向随机微分方程和非线性期望的工作,他被认为是全世界公认的领军人物,并且在数学和金融工程领域影响深远。他曾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上做一小时报告,而这被认为是给予数学家的最高荣誉之一。在访问普林斯顿大学期间,彭实戈院士将做系列演讲和短期课程,必将有助于促进两校在随机分析及其应用领域的合作交流,并为寻求在中国进行合作交流的老师和学生打开新的大门。” “普林斯顿全球学者”是普林斯顿大学为了加强国际学术交流,推动科学发展进步,面向全球招聘,由校内院系推荐,首次设立的学术岗位,由普林斯顿大学国际教育和研究委员会评审和聘任。2011年第一次进行招聘,共批准聘任了三位杰出的科学家,都是全世界各学科领域的领袖人物。彭实戈院士由该校三个系联合推荐,并最终获聘,充分显示了他在国际数学界相关领域的领袖地位。
2089 次阅读|0 个评论
院士-阻碍科学发展的绊脚石
热度 2 DaphniaChen 2011-9-24 12:12
院士制度的好与坏已经讨论很久,我只想谈点自己的看法: (1)讨论院士好与坏的根源在什么地方,a)院士是名与利的象征,而利益是最大的祸水,因为院士可以获取更大的利益,所以单位、个人都不惜一切去争取,在中国,只要有利可图的地方,就是肮脏的开始;b)院士几乎是学霸的代名词,当然不是所有的院士,可出来风光的院士却给人这个印象,即一些院士不管自己的专业,到处评论,而且毫不脸红,末了,把钱往兜里一塞,走人。 (2)院士的评选阻碍了科学的整体发展,由于同一个学科,比如生物学,其中的方向是很多的,但要凭文章的档次就差别很大了,于是集中在少数几个方向的学者就占了优势,而其它学者只能看着,虽然这些学者也有国际地位,但是名额的限制只能望院士止步了。出现这种状况从长期来看只能阻碍我国科学的整体发展。 院士制度的改革,(1)要摒弃“利”,即院士只是学术(或工程)上的最高荣誉,而不能增加特殊的待遇或利益;(2)院士是各个学科方向最有成就和代表性的学者,这样不管哪个学科方向,都有他的学术(工程)归宿。
2262 次阅读|2 个评论
崇拜是科学发展的源动力
longfo 2011-9-24 09:55
崇拜是科学发展的源动力 强烈驳斥吴鹏飞之崇拜是科研工作者的脑瘤 崇拜在维基百科的解释这样的: 崇拜 通常指 宗教 或 信仰 上对赞扬、荣耀、虔诚与爱心的特殊举动,如与 超自然力 的 神 相联系的举动极为典型。英语的崇拜属于为正式用语, 宗教社会学 称之为 礼拜 ,实践与习惯上归于 神学 ;汉语的崇拜亦即“顶礼膜拜”。 宗教崇拜的对象,表现为个体地、非正式的群体组织,或有特定头目的事务性组织的一部分如 基督教堂 、 犹太教堂 、 佛教寺庙 或 清真寺 等。崇拜也常与较高社会地位的人相联系,如 君主崇拜 、 权力崇拜 ;也可以指崇拜敬重的人,如 个人崇拜 ,可以指敬仰的 政治家 、 爱人 、 偶像 等等。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4%87%E6%8B%9C 而吴则认为崇拜在维基百科没有解释,这就是谬论,睁眼说瞎话。 崇拜是科学发展的源动力。人类为什么会产生科学?这是个很好的问题,我希望大家认真思考一下。应该不是出于对自然的破坏吧,从宗教发展来看,科学的发展来源于人类对于自然的敬畏,进而发展成为宗教信仰,从而赞美自然,认识自然,发展成为科学理论。 在自然发展史上,崇拜一直是重要的推动力。我不知道为什么很多科学家为什么投身科学,还不是因为有前辈的提携,还不是出于对科学的崇拜和对于老一辈科学家的崇拜?试问一下,那一个科学家没有怀着崇拜的心情去从事科研,怀着崇拜的心情去跟随老一辈科学家的步伐。 科学为什么会有世家,科学为什么会有伟大的实验室,那些怀着崇拜心理的年轻人正是崇拜那些道高望重的学者,才一步一步走进了科学。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敢于直面前辈,也是一种崇拜,敢于推翻前人的理论同样也是崇拜心理作怪。 谁在推崇不崇拜论 那些政治家们一直在否定个人崇拜,可是哪个政治家不被崇拜,中国尤其如此。只有搞崇拜的人才会否定崇拜。 我相信,科学需要崇拜,不然发展不下去。
2009 次阅读|0 个评论
愚民和贪官相辅相成:中国科学黑洞
热度 7 杨学祥 2011-9-22 05:32
愚民和贪官相辅相成:中国科学黑洞 杨学祥 行贿受贿必须是两者俱在,两厢情愿。同样,贪官和愚民也是落后腐朽社会存在的基础。中国科学落后的几千年历史,不仅仅是因为贪官忽视和压制科学发展,垄断科学成果的所有权,而且在于公民只注意是非和眼前利益,忽视科学规律,盲目营造自己的关系网,通过潜规则以行贿等方式获取生存条件,酿造和滋生腐败的土壤。 四大发明被销毁在中国的科学黑洞中,发明者甚至被遗忘,研究成果被吞噬。不堪回首的是,火药的发明者不但没留下姓名,他的祖国反而败在火枪火炮之下不得不割地赔款。现代文明传播方式的进步并没有使中国的科学创新得到承认,文山会海淹没了有价值的科学精神和观点,权威只顾争夺名利,忽视科学的首发权,忽视对科学发展的客观评价,忽视科学的自然规律。 灾害发生了,人们怨天忧地;灾害过去了,人们又忽视灾害的预警。许靖华低温干旱的警报、郭增减等人地震低温的警报、汤懋苍等人坏天气时代(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的警报,杨冬红等人流感大流行的预警,远不及轻歌曼舞被网民追捧。 为什么对社会有益的灾害研究得不到重视和发展?阿斗,你是贪官还是愚民? 参考文献 许靖华. 太阳、气候、饥荒与民族大迁移. 中国科学, D辑. 1998, 28(4): 366-384 郭增建.海洋中和海洋边缘的巨震是调节气候的恒温气器之一 .西北地震学报,2002,24(3):287. 杨冬红,杨学祥.海洋中和海洋边缘巨震是调节气候恒温器理论的检验 .西北地震学报,2005,27(1):96. 郭增建.巨形大震与全球变化 .2005,23(10):68-70. 汤懋苍,柳艳香,郭维栋. 天时、气候与中国历史(Ⅰ):太阳黑子周长与中国气候.高原气象. 2001 Vol.20 No.4 368-373 页. 杨学祥, 杨冬红. 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百科知识2008.07上,《百科知识》2008/07上, 8-9. http://www.jllib.cn/library/magazine/20080707k.htm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88867 全球正处在大流感预警期。凤凰资讯。2008年07月22日 17:37光明网-光明观察。 http://news.ifeng.com/opinion/200807/0722_23_668605.shtml 附件: 两面作战的鲁迅:反抗精英与批判底层 wangxi820412 新手入门 0 精英群体创造的人文学术体系,主要具有三个功能。 第一,精英人物探讨精英人物之间应该如何相处,如何维系政治的平等、财富与权力分配的公平、社会的繁荣和彼此的幸福。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和汉代人整理的周代“宪法”《礼记》,还有孔夫子的伦理思想,都体现了这样的功能。 第二,精英人物探讨对底层群体作出什么评价、提出什么要求、征收多少赋税、施加什么刑法。在这四项功能中,后两项一般是由社会控制集团的最核心机构决定的,王宫、总统府、议院等等就是这样的核心机构。前两项通常是由精英群体中的笔杆子完成的,鲁迅的一系列涉及底层人形象和境遇的小说,以及进行国民性批判时涉及底层群体的诸多杂文,就体现了这样的功能。 第三,精英人物对人类生命的自由意义、对“存在”的神秘性和宇宙大生命的奥秘进行哲学研究和神学思考。《庄子》、佛教的《金刚经》和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即体现了这种作用。这些精神成果有时候也能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被底层群体接受和消费,但是总的来说,这主要是上流社会即精英群体享用和消费的东西。 从以上所列人文学术的三大功能中,我们不难看出,底层人群在这个文化体系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他们永远是“被描述”者、“被要求”者、“被征收”(财产赋税)者、“被征调”(劳役、兵役等)者、“被刑罚”者、“被处置”者。至于如何“被”描述、“被”要求、“被”征收财产赋税、“被”征调劳役兵役、 “被”刑罚、“被”处置,他们自己没有发言权,没有表达意愿的渠道和机会。因为这些都由王公大臣们聚在皇宫大殿里议决,由屈原、亚里士多德、培根、杰弗逊等等大宗师拟成条文,颁行天下。 正是基于这样的社会结构的现实,韩愈有充分的依据总结说:“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者也。君不出令,则失其所以为君;臣不行君之令而致之民,则失其所以为臣;民不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则诛。”(《原道》)韩愈的言论跟亚里士多德的言论如出一辙。中国农民虽然并没有被精英阶级明确描述为工具和财产,但是一个“诛”字表明他们的境遇比古希腊时代的奴隶也好不到哪里去。 一个社会内部不同群体的关系既然如此判然有别,由精英群体掌握的文化权力必定会对那个无力掌握文化权力的群体进行否定性的描述和评价。所以,在中国历史文献中,“愚民愚妇”是一个使用频率比较高的词语,这是上流社会人士对底层人的基本用词。 即使是那些在感情上对底层群体十分同情的贤达之士,只要一谈到底层群体,“愚昧”往往是首选词。比如,真心实意为底层群体谋利益,终生都在从事平民教育的晏阳初先生,他对农村和农民的基本描述是“愚、穷、弱、私”,其中愚字名列第一。著名的胡适博士在诊断中国的病症时,提出了“五鬼乱中华”的重要学说,在“贫穷、疾病、愚昧、贪污、扰乱”五鬼中,“愚昧”当然不是用来描述他自己的,而是用来描述那个生产“粟米麻丝以事其上”的底层群体的。 在晏阳初和胡适等精英人士的描述中,大众的“愚昧”始终是、永远是中国近代以来政治腐败、国力衰弱、军事溃败的主要原因甚至是根本原因。在这个判断中,精英群体显然把谋国无智、治国无方、护国无力的责任统统转嫁给了底层群体,底层群体不但永远是精英群体的供养者,必要的时候必须充当精英群体的替罪羊。 描述了这样的背景之后,终于到了可以讨论鲁迅的时候。 我把鲁迅安置在一个庞大的人文学术体系的背景下来讨论,并不是说鲁迅在精英群体中有什么特殊的身份或者特殊的社会关系,只是想指出鲁迅作为一个文化人所拥有的基本特征。 这个特征分两层说。第一层,鲁迅获得生存资料的方式是官俸、政府补贴、版税,他不是靠体力或者武力而是靠他的知识谋生的;第二层,他作为一个靠知识谋生的人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以自古以来的精英群体所建立的这个庞大的知识体系作为基本资源和依托。这个庞大的知识体系的主要部分被命名为人文学术,这个人文学术体系及其诸般特征,成为鲁迅无可摆脱的背景。 我们必须指出的是,鲁迅是对于人文学术的精英性质具有洞穿力和批判意识的极少数学者之一。他时时警惕着社会控制集团的政治权力转化为文化权力和意识形态权力对弱势群体构成的隐性威压。就此而言,鲁迅一直是精英意识形态的敌人。鲁迅在五四时期写过不少文化批评文字,对于体现中国历代精英群体意识形态的传统文化进行猛烈的抨击。定居上海之后,他的晚年毫不放松对于精英群体及其意识形态的批评。很显然,鲁迅为自己竟然只能属于精英群体而沮丧万分,并且十分渴望跟精英群体划清界限。他经常强调自己“无所属”(“在中国活动的现有两种主义者,外表都很新的,但我研究他们的精神,还是旧货,所以我现在无所属,但希望他们自己觉悟,自动的改良而已。”《两地书·八》),其中包含着他对精英群体和某种权力框架的拒绝。 尽管鲁迅对于人文学术体系中所隐含的权力因素抱有世所罕见的敏感和警惕,但是,他作为一个文化人,作为一个仰仗人文学术体系的养育而获得话语权力和话语方式的人,他的言说也只有带着“权力”的原罪才能产生并展开。底层群体呼吸于空气之中,精英群体却呼吸于人文学术体系之中。精英群体的血肉之中因此饱含着精神权力的因子。 就像《狂人日记》中猛烈抨击吃人文化的狂人也吃过妹妹的人肉一样,鲁迅只要一开口,整个人文学术体系就作为一种精神权力自觉地站在他的身后,作为他的护法使者和后盾。当他对上流社会即精英群体展开批评时,他所攻击的对象实际上就是他身后的这个护法使者和后盾,于是我们可以看到鲁迅与他自己的权力来源相对抗的悲壮身姿。然而那搏战的力量极其渺小,情景似乎不无荒谬。因为他只是孤家寡人,无法获得身外力量的支持。 可是,当他对底层群体展开批评时,他的思想和言说立时拥有万钧之力,因为此时他实际上是那个庞大的精英意识形态的代言人。就像狂人无以摆脱吃人的原罪一样,鲁迅也无以摆脱作为一个文化人的原罪。 鲁迅是精英群体之中极为少见的两面作战的异数。一方面他对精英群体及其意识形态的权力结构,奋力揭示之、反抗之;另一方面,他又借助精英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力,将精英群体和底层群体所共有的人性弱点,诸如麻木、贪婪、愚昧、残酷等等,作为专属于底层群体的弱点,予以激愤的描述和猛烈的批判。 在鲁迅小说所描述的形象体系中,精英群体的人物分化为夏瑜、狂人、子君、涓生、魏连殳、吕纬甫和鲁四老爷、赵太爷、假洋鬼子等判然有别的不同类型,由鲁四老爷、赵太爷、假洋鬼子组成的后一种类型,显然也像华老栓、华小栓、七斤、九斤老太太、闰土、阿Q、吴妈、祥林嫂、豆腐西施、阿金(《阿金》)等等底层人一样,被作者归入“愚昧”的行列,但是,鲁四老爷、赵太爷、假洋鬼子这些愚昧的精英只是信手拈来的角色,不是鲁迅所要表现的重点。鲁迅小说的重点一直是仔细考察愚昧底层群体的精神状况。他给后代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也恰是这些底层人形象。 鲁迅为什么如此重视对于底层群体状况的考察,这一点我们留到后边再谈。我们先强调一下他的考察结果。众所周知,鲁迅对于底层群体的精神状况极为不满。他一直在努力揭示这个群体的精神缺陷。因此他对底层群体的评价也是很负面的。除了《社戏》中的孩子和那个极不起眼的六一公公表现了一点人情之常的可爱,其他作品中的底层人,几乎都是极尽夸张的愚昧、麻木、自私、丑陋。要读者喜欢上这样的人,实在很难,连同情他们也不容易做到。作者原是要表达他的失望和批判而写作的,读者果然也很自然地跟着作者产生了压抑感,失望感,并常常涌起批判的冲动。 鲁迅对于底层群体的形象展示,正好呼应了胡适、晏阳初对于底层群体的定性分析。他们与那个时代的整个精英群体一起,共同完成了对于底层群体的卑贱性建构、否定性描述和批判性评价。 不勾勒出以上的历史背景,我们就无法理解,鲁迅对于他笔下的底层群体何以如此夸张和尖刻。鲁迅对于底层群体的态度,比起历史上孔子、韩愈等等圣贤之徒来,可能格外复杂一些。他在批判底层群体的同时,常常为底层社会说几句贴己话,实际上是多么难能可贵。 但这种内在的品德并不能消解他观察底层群体时同样内在的歧视性视角。他对底层群体的绝大多数特点都以一种神经质式的大惊小怪予以负面的解读。他最终无法逃脱他那个士大夫阶层对于底层群体的偏见,往往将社会黑暗的责任归咎于一无所有的底层群体,他在诅咒专制政府的罪恶时,甚至将此归咎于被统治的国民。 这样的思路虽然十分乖谬,却又非常自然。他的背后矗立着一个庞大的精英意识形态,这种精英意识形态对于底层群体不遗余力地进行着卑贱性建构、否定性描述和批判性评价。国家贫弱决不是因为精英群体穷奢极欲,而是因为底层群体纳税不诚。政局动荡决不是因为精英群体争抢天下,而是因为暴民作乱。这种对底层群体极尽卑贱性建构、否定性描述和批判性评价,并且将一切人间罪恶转嫁于底层群体的习惯性思维,在五四时代达到了最为登峰造极的程度,而且具有一些新的内容和特色,我将五四时代精英群体的这种倾向,命名为“五四精英意识形态”。 以下来研究鲁迅对于底层群体的卑贱性建构、否定性描述和批判性评价,然后再来研究五四精英意识形态的主要特征。 精英群体对于底层群体的卑贱性建构、否定性描述和批判性评价,大多数情况下能够得到底层群体的认可和接受。比如一个农民见到一位前来采风的学者,他多半会谦逊地说:“我们是粗人,没文化。”这个“没文化”的描述,就是“愚昧”的延伸。因为底层人背不出四书五经,也没读过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既不知道维新运动,也不知道文艺复兴,所有上流社会的礼乐他都不曾见识,而他自己的生存经验和日常习俗又无法进入知识分子的法眼,无法形成文本进入历史传承的渠道以及教育体系,所以,他们只能相信知识分子对他们“没文化”的描述是真实准确的。这显示了精英群体对于底层群体的精神奴役十分成功。 (本文系《中国的疼痛》之一章,该书由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出版) http://bbs.gmw.cn/thread-183739-1-1.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096 次阅读|8 个评论
谈科学竞争规则的制定
热度 1 tcmkan 2011-9-20 12:41
  科学要发展,就必须有竞争,有竞争还需要有规则,如果没有规则,科学的发展就会盲无头绪。我国科学发展几十年的成果欠差人意,原因就在于我国科学缺乏一个公平合理的竞争规则。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批判伪科学的运动一个接着一个,让人们至今还记忆犹新:是谁发动了对摩尔根基因学说的批判,对孟德尔遗传学的批判,对梁思成建筑学的批判,对马寅初人口学的批判,对量子力学的批判,对相对论的批判,对控制论的批判,批判伪科学的后果,就是中国科学和西方科学的差距更远了。即使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的科学至今仍然没有摆脱权威主宰科学界的处境,权威说西方科学是对的,于是凡是和西方科学相违背的东西都遭到了无情的打击,人们至今仍然记得,对人体科学的批判,本来它只是一门从系统角度探索人体的科学,可却被少数人拿马克思主义经典无情地打击,丝毫不记得马克思主义产生于机械唯物主义全胜的时代,本身不可避免地带有机械唯物主义的倾向,特别是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拿一个错误的东西来套在科学研究上面,简直是科学的悲哀!   百家争鸣才能百花齐放,不让竞争,或不用科学的规则来管理竞争,中国科学就永远没有出头之日。目前,现代科学的发展已经明显地向东方科学靠拢,这就是开始从整体的角度来研究自然,中国在这方面有着无以类比的优势,可恰恰在这方面的研究,一直受到某些权威的阻碍,甚至将其划为伪科学进行打击,原因是显而易见的,这与西方科学格格不入,做为西方科学在中国的代表,不压抑它显示不出自己的价值。这样的例子是极多的,如对决定论的认识,这是科学上的一个最基本的论点,可在中国,决定论是被上升到政治高度进行打击的,哪一个领导说是相信决定论,那就是封建迷信,伪科学,大家知道不知道,科学之所以能够称之为科学,就是因为自然秩序的存在,是一个客观的规则在决定着它,科学的目的就是发现这个制约万物的规则,用来指导人类的生存。如果连规则的普遍性就要否定,科学的意义何在?何况那些最著名的大科学家都相信决定论,如牛顿和爱因斯坦,没有这个必然性的规则,科学还探索什么,拿个骰子扔一扔不就行了?中医是中国唯一完整的科学体系,研究关于人的科学也是科学中的科学,应该说中国在这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可实际情况呢?一直有人把伪科学的帽子强加给它,中医的发展至今仍然阻碍重重。   西方科学真是就那么科学吗?不尽然吧!我们从哲学角度随便来看一下西方科学的论点就知道了。物质不灭是哲学的基本观点,可科学却否定了,能量不灭也是哲学的基本观点,科学却杜撰出了宇宙大爆炸论,能量在走向消失。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却被科学杜撰成“无私奉献”的榜样,世界上真的存在一个纯粹无私奉献的东西吗?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如果它在走向灭亡,太阳系能长期稳定吗?在人体科学方面,大脑虽然高高在它,但它绝对只是整体的一部分,它应该服从于整体,而不是凌驾在整体之上,可科学呢?却仅仅根据表象把大脑凌驾在整体之上,这真的科学吗?特别是量子力学,本来空间中充满着连续的物质,量子根本不可能是稳定的粒子,它仅仅是局部物质暂态有序的结果,或者说它只是一个极为短命的粒子,它迅速产生,又迅速灭亡,周期变换,能量就是通过这种方式一包一包地在空间中传递。可科学呢?却把量子当成稳定的粒子来看待,并基于这一点,把科学最基本的原则--因果关系都否定了,难道这也是科学?   中国的科学啊!就是在这种对西方科学的迷信当中一步步走向了迷失,并表现出了与西方科学越来越大的差距,悲哀啊!如果不及时改变,中国科学的未来无疑是黑暗的。   毫无疑问,中国科学的问题就出现没有一个公平合理的竞争规则,正是这个规则的缺失,人们往往把这个规则与政治标准看齐,于是出现了中国科学界独特的风景,这就是人们习惯于舆论一边倒,哪怕是翻来复去,也要在同一时间保持论调统一。正是这种畸形的科学规则,使中国新科学的发展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阻力。   时不我待,在关系到国家大计的科学界,应该地反省自身,拿出真实的行动,营造出一个平等竞争的环境,在这个环境里,没有权威,没有标准,更没有门户之见,学历高低之分,只有公平竞争的规则,这也是科学的原则。即相信一个不依赖于意识而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客观的大自然规则决定着一切。因此,凡是相信自然规则的存在,并一直从物质相互作用的角度来认识自然的体系,科学界都应该大力支持,而那些盲目夸大人的作用,甚至将某些东西神化,那么无论这个体系多么眩目,都应该加以禁止。我想,如果科学界真的能够反省到这一点,中国科学的发展就有望了。
37 次阅读|1 个评论
培育科学文化
热度 1 kejidaobao 2011-9-19 14:44
文/孙小淳 科学主导当今的社会,现代的文明可以说就是科学的文明。然而,科学的发展要有科学文化的土壤。中国科学要在世界科学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成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促进力量,就必须认真培育中国科学的“科学文化”。 科学文化包含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价值理念以及支撑科学活动的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制度。体现在科学家身上就是科学精神;体现在具体的学科就是科学传统;体现在科学管理就是科学体制。中外科学发展的历史表明,科学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文化”这种精神层面的发展。中国春秋战国时代和古希腊科学的发展,是因为当时中国和古希腊都有“百家争鸣”的思想解放。 欧洲17世纪经历并完成了一场非常根本的精神革命,才有近代科学的发生,而近代科学反过来又促进了思想的启蒙,使近代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高歌猛进。 今天的中国科学固然在物质文化方面有很多进步,但是在精神文化方面却存在很多不足。从科学家和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科学家的哲学素养普遍较差。我们培养的研究人员,普遍都是“工匠式”的人才,在“定式的”研究中可能有很多小智小慧,但是就是缺乏深层思考,缺乏融会贯通、开拓前沿的大智慧。科学史上伟大的科学家,哪一个不是具有深邃的哲学思维?爱因斯坦在其《相对论的意义》的开篇,就是在讨论牛顿的和康德的时空观,就是在常人不以为有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在我们的研究生教学中,哲学思维的培养是非常欠缺的。   我们的科研人员,往往对科学发展的历史缺乏必要的了解,认为科学就是教科书上表述的理论、实验和方法,以为科学的发现就是像“苹果落到牛顿头上”所引起的那种灵感,殊不知没有按照科学方法对研究问题有深思熟虑的探究,没有从一团乱麻的数据中理出头绪、提出假说,进行验证的艰苦过程,是不可能有科学发现的。历史上科学重大的发现,无不是有着极其复杂的过程,只有了解这种科学发现的过程,才能体会到科学的方法。有人说,学习一门科学的最佳门径是学习这门科学的历史。这话一点也不为过。哈佛大学的校长柯南特就曾倡导并推行科学通识教育,科学史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我常想,如果要教学生如何进行科学研究,一个很不错的办法是让他们读读伽利略的《星际使者》。 我们的科研人员,对科学的方法论缺乏深刻的认识和反思,所谓“埋头做学问”,一条路走到底。其实科学研究很多时候就是要“左顾右盼”,不走寻常路。法国伟大的哲人科学家彭加勒在上世纪初写的《科学与方法》,至今读来都会使我们对数学、力学和天文学的研究产生无限的遐想。 在科学管理和科学评价方面,目前同样存在很多弊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投入产出”思维占主导地位,过分强调实用,过分强调论文数量,对科学之“大用”认识不够。违反科学发展的规律,天天讲“创新”,人人要“跨越”,实际上成了真正创新的障碍。科学选题、立项、资源分配,官僚机构的话语权太大,科学家的话语权越来越少。研究所实行所长负责制,专家治所、民主办所的精神本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甚至出现“权术”代替“学术”的情况。办所重点放在想方设法搞资源。有了资源,就能发表;发表多了,就有“成果”;“成果”多了,就有份量。而对真正的科学问题关注则越来越少。这样下去,资源再多,也搞不出一流的科学。 我们的科学家在社会责任方面的意识还比较淡漠。对于科学的社会功能认识不足,以为科学家最好是“两眼不管窗外事”。但是,在科学成为主导文化的今天,科学家们实际上肩负着越来越重大的社会责任。说小了,纳税人的钱不能乱花;说大了,真正的科学家应该是志在天下,肩负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重任。只有把科学的精神融入到民族文化的血液中,才能使国强和民族兴旺发达。而科学家理应做好表率,成为科学精神的力行者和传播者。这就是科学家最重要的社会责任。 为培育中国科学的科学文化,有许多具体的工作可做,例如: 首先,要加强科研人员哲学人文素养的培养。这或许可以从研究生培养做起。可以在研究生教学中加强科学史与科学思想史的教学,这样的教学不能脱离专门学科的特点,所以要考虑科学史家与科学家在教学中的联合互动。真正有效的方式是请有哲学素养的资深科学家或前沿科学家与科学史家一道开设各种各样的学科史讨论班。 其次,要发挥多学科交叉的优势,开展不同学科学者之间的交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融会贯通,方能创新。 第三,要多开展科学家与公众面对面的活动。除了科普讲座、“开放日”活动之外,还可以开展面向公众的科学讨论和科学争鸣,通过科学家的身体力行,让公众理解科学、知情科学,把科学的精神、科学的价值、科学的方法论等渗透到大众文化之中。 第四,在科学管理、科学决策和科学评价中要发挥科学家的学术权威作用。要改变目前各专业局官员在科学决策中实际拥有很大的话语权的局面。从事科学管理的官员应该拿出为科学家服务的态度, 而不是以学者的姿态对研究所的科研过多加以干预。院士和前沿科学家在科学决策中应该要有更多的话语权。 第五,建立青年科学家思想交流的平台。可以考虑建立“中国科学院青年院士团”,使一批有志之士可以为国家和科学的发展献计献策。国外有一些科学院如荷兰皇家科学院就有这样的做法, 效果就非常好。 “科学文化”看起来是一个很抽象、很难描述、很难界定的东西,但它是实实在在体现在科学的组织、决策和管理之中;体现在科学家个人从事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视野之中;体现在科学家对科学与社会的责任与信心之中;体现在科学家“求真”、“宽容”、“好奇”等科学价值观的自我实现之中;体现在年轻的科学工作者对科学强烈的追求和饱满的自信之中。只有把“科学文化”培育好了,才能真正促进中国科学院科学活动的发展与进步,才能造就科学家个人科学活动的发展与进步。 (转载自中国科学院网6月24日“我心中的科学院”征文)
个人分类: 栏目:科技工作大家谈|1344 次阅读|1 个评论
我来谈谈科学的目的
热度 1 zhaodeyu 2011-9-17 10:14
科学之所以能够称之为科学,就是因为自然的秩序性,科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挖掘决定自然秩序的规则,指导人类的生存。如果自然真的象一头怪兽盲无目的的乱撞,自然秩序怎么可能形成呢?科学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可我们遗憾的发现,科学离这个目标越来越远了,甚至明确地走向了反面。最显明的证据就是量子力学对因果关系的否定,没有了必然性,科学的意义何在?难道把自然的秩序看成是无数个偶然的结果就是科学?恰恰相反,它是神秘主义和不可知论。 自然有一个必然性的规则存在,这不仅是哲学思辩的结果,而且也是无数大科学家不断坚持并证明的结果。不管你承认不承认,它在自然界都客观存在,你顺应它就会事半功倍,违背它就会事倍功半。科学发展几百年来,到底发现了什么样的必然性规则让我们遵守?难道是能量守恒“你付出多少就能得到多少”的教唆,还是量子力学“没有必然,人定胜天”的诱惑。或许不少人会说,不是发现很多规则吗?科学研究的动机不是对自然的惊奇,而是指导人类生存的需要,如果有这样一个必然性的规则,那你告诉我们,人应该遵守什么样的规则?没有吧!可事实上真的没有这样一个规则吗?难道人的行为没有必然,只有偶然?鬼才相信! 自然的规则是什么?在近现代科学看来,它仿佛是一种东西,可几千年来的哲学一直在告诉我们,它不是东西,而是一个无形无象,无所不在的原理,用科学的方法根本是得不到的,得到它的唯一方式就是哲学的思辩,因为这个世界是统一的,不仅在组成料子上,而且在运动原理上都是一样的,你认识了自己存在与发展的原理,就可以用这个原理来理解万物的存在。可科学家是自负的,他们只相信精密仪器,仿佛它能看到隐藏在世界背后的全部真相,可事实上呢?精密仪器、我们的眼睛和被观测的东西本质上是一样的,它根本无法观察到它的本原。比如,我们眼睛看不到空间中的气体分子,难道它不存在吗?再说,精密仪器观测不到空间中的连续物质,难道就一定不存在吗?如果真的不存在,那么引力和电磁力就失去了物质相互作用的基础,这还是科学吗? 恩格斯说过,物质的相互作用是一切现象的原因。科学要想真的达到目的,就需要从物质的相互作用做为根基来进行研究,可事实上呢?科学家们只知道方程式,却不知道方程式背后真正的意义。比如万有引力,科学只给了我们一个方程式,但它相互作用的物质基础是什么?科学家们不是研究这个,而是在否定物质相互作用的基础,仿佛引力真的可以不依赖物质的相互作用而产生,难道这就是科学伟大的发现吗?不是,离开了物质的相互作用这个科学最坚实的根基,科学就会走向神秘主义和不可知论的陷阱,事实上,现代科学已经走向了这一点,却不知愧改! 让我们来看看自然规则到底是什么?如果这个世界的物质真的统一于一种实在,那么这个世界分解到最后得不到任何直理,真理性的东西不是可以观察到的,它只可能是一个不可观察的原理,或者说数学规则,它就存在于自然的每一个事物当中,你也可以从每一个事物的运动原理中领悟到。但如果你要迷信于科学的观察,对不起,真理永远你也发现不了!
个人分类: 自然科学|160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关于21世纪信息科学发展的一些见解
热度 2 geneculture 2011-9-15 14:09
http://bybk.pku.edu.cn/user1/yxgfirst/archives/2007/9316.html 关于21世纪信息科学发展的一些见解 Some Viewpoints on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Science in the 21st Century 作者:闫学杉。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情报学教研室,副教授。 今日的信息理论像一个多学科讲坛, 不同的信息问题研究者, 把一些分布在不同领域里的信息概念加以阐述、系统化并提出了许多新颖的命题。传播学家呼吁: 公平的信息获取才是信息对称的基本保障; 通讯工程师说: 当受信者对一个事件出现的验前概率估计越小时, 他获得的信息量就越大; 计算机科学家则说: 微处理器时钟频率的大小, 决定着它处理信息的速度高低; 生物学家则高呼: 脱氧核糖核酸上的信息是控制子代和亲代相像的唯一源泉。 凡此种种表达了不同的信息问题研究者对不同领域信息问题的见解。他们用各自学科的语言阐述自己的看法, 而且都深刻地洞察了他们自己所关心的信息对象的本质。这些研究者的工作都和信息问题相关, 尽管这个共性是显而易见的, 但从理论研究的角度看, 代表这些共性探索的真正的信息科学却不存在。虽然“信息科学”这个名称早在40 年前就出现了, 但对信息科学的研究内容却一直界定不清, 它时而指计算机科学家所说的信息, 时而指文献学家所说的信息,有时又代表通讯科学家所说的信息。而真正的信息科学所关注的信息, 应该不是指任何个别信息领域里的特定信息, 它应该反映着一切和信息有关领域里的信息现象, 关怀着一切和信息有关领域里的信息问题。从1948 年《信息论》和《控制论》的问世到现在, 已经整整50 年过去了, 尝试建立这样的信息科学理论一直是许多人的梦想。昨天它没有出现, 在即将到来的21 世纪它会出现吗? 21 世纪的信息科学又会是个什么样子呢? 这是研究信息问题的人都关心的问题。本文试图就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 一、信息的概念和信息科学研究的历史 本世纪20 年代之前, 信息概念在东西方的使用, 尤其在英语和汉语中的使用, 其范围一直局限在人类日常生活和文学作品领域里, 含义多指关于人的消息或事物的报道。从20 年代起, 一些数学家开始尝试着把这个概念引进统计学。此后不久,通讯科学家把它引进到电子通讯工程研究中, 但它的主要应用范围仍旧局限于人类生活和文学作品里。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20 世纪40 年代后期。 从1948 年开始, 由于申农就通讯工程信道容量的研究创建了一套出色的统计理论, 一时间, 信息概念在通讯工程中开始流行起来, 并第一次超越了它在人类生活和文学作品中的出现频率。同时,由于维纳关于在生物和机器中通讯和控制问题的研究成果的问世和普及, 信息概念又迅速地扩展到了生物学、哲学、心理学、神经病理学和语言学等研究领域。据统计, 至80 年代初, 信息被引进的学术领域已不下30 门。而至90 年代中期, 这个可观的数字已扩展至50 余门。今天,在任何一门社会科学分支中,如果不想看到“信息”的出现已经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而在过去看来和信息概念完全不相干的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和部分技术科学中, 也随时能够见到“信息”概念的频繁出现。 作为对信息问题理论化的关注, 一开始被学术界认为只是《信息论》和《控制论》的任务, 到了1959年,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电子工程学院首次提出了“信息科学”的概念, 它被用来代表一组计算机方面的课程 。但此后的计算机学术界,并没有在信息本体或更大的范围上就信息的理论问题进行任何探讨, 使其仅限于计算机科学可以用信息科学来指称的形式上。60 年代中期,计算机在文献检索试验方面闪露出的曙光, 极大地刺激了图书馆学家们的兴趣, 他们迅速地用“信息科学”这个概念来代表他们对文献信息的研究 。于是,人们只好用“图书馆信息科学”(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s) 和“计算机信息科学”(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Sciences) 来区分上述两种所谓的“信息科学”。 由于信息概念在使用领域上的不断膨胀, 使得人们一直希望出现一门真正的信息科学, 它所关注的信息, 既不仅是文献学家所说的那种, 也不仅仅是计算机科学家所说的那种, 它的范围应该更加广泛。于是,在80 年代末至90 年代初,一种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的第三种信息科学出现了 。这种信息科学有时被称之为广义信息论, 它不仅包含了申农信息论的内容,有时还包括信号处理方面的内容。更重要的是, 它试图把工程的、自然的、生物的和人类等类型的信息也作为它的研究范围。人们期望它会成为新的信息科学的代表, 但由于这种信息科学仍旧把基础建立在申农的概率信息理论之上, 而申农理论至少在解释细胞信息和人类信息方面是失败的, 因而这种信息科学的基础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一种脆弱性。如果我们把这种信息科学叫作概率论信息科学的话, 那么, 在今天看来, 信息研究的历史上至少有三种信息科学出现, 它们是:“计算机信息科学”、“图书馆信息科学”以及“概率论信息科学”。现在, 每门“信息科学”都存在着, 但从公理学的角度上说, 都没有建立起令人信服的信息理论, 这就是今日信息科学理论在全世界的现状。 信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导致了它在不同领域里存在着特殊含义, 结果就出现了信息的基本含义和特殊含义之分。总体上说,包括上述三种信息科学在内, 目前对信息的研究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基于信息的基本含义之上的信息科学, 一类是基于信息的特殊含义之上的信息科学。如果我们把第一种信息科学称之为统一信息科学, 把第二种信息科学称之为部门信息科学的话, 那么在信息研究领域里,部门信息科学和统一信息科学同时发展的状况, 在本世纪末已是既成事实, 并将会继续成为21 世纪初叶, 也许在更长一段时间里信息科学发展的风景线。 在各种各样的信息类型里, 有一个共性是存在的,那就是每种信息都有它们的发出者和接受者。让我们把目光放在这些发出者和接受者之上。根据它们的不同, 我们把发出者和接受者分为机械的(包括各种电子、光学、声学机构) 、细胞的(目前主要集中在动物细胞上) 、人类的(以人的整个大脑为基础) 、分子的(目前主要局限于化学分子上) 、动物的(以低等动物的大脑为基础) 等类型, 依此就有机械信息学、细胞信息学、人类信息学、化学信息学、动物信息学。下面让我们以发展得比较迅速的机械信息学、细胞信息学和人类信息学为例, 对部门信息学进行一个示例性分析。 二、三个主要的部门信息科学分支 机械信息学 或称电子信息学, 或称计算机与通信科学。它是信息科学群体中最为重要的分支之一, 是专门研究信息机械中机械信息的存在、传输、变换、行为及处理规律的科学。什么是信息机械?按照机械学理论作出的解释, 机械的类型共由三大类组成。它们是动力机械、物料机械和信息机械, 分别做能量、物质和信息的处理和传输工作。动力机械把一种能量变换成另一种能量, 物料机械将物料进行加工或位移, 而信息机械的任务, 则是将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或进行传输。机械信息学是站在理论的角度研究信息机械中理论问题的, 它既是应用科学的分支,也是信息科学的分支。信息机械包括传统的音视频信息机械、通讯信息机械和计算信息机械(计算机) 等。传统信息机械的主要目的在于信息的传输和再现, 而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信息的处理和再生。 信息机械工作原理服从于下述一些理论, 它们构成了机械信息学的核心。第一,信息的统计理论。它的基础建立在信号的概率之上。信号是信息的物理承载者, 就像电子、光学或声学元器件是信号的物理承载者一样。由于申农理论被无限制地渲染,人们往往把信号理论当作信息理论来看待。即便如此,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的出现, 存在了差不多半个世纪, 以传统的电话为核心建立起来的申农信息量理论, 也开始受到了以计算机互联网为基础的信息计量理论的挑战。事实证明,申农理论已不能胜任或不能完全胜任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通讯分析。因为复杂的网络分层协议替代了简单的电话通讯规程, 非即时通讯或准即时通讯替代了即时通讯 。 信息机械工作原理依据的第二个理论是电子学或微电子学。电子学的历史开始于阴极射线管的发现并仍在继续发展着。它是一部记载着数学家、物理学家、工程师和发明家卓越贡献的历史, 也是一部辛勤建立起来的完整的应用科学史。电子学致力于电子在真空、气体、液体、固体和等离子体中运动时产生的许多物理现象的规律研究, 致力于电磁波在上述介质中传播时发生的物理效应, 以及电子和电磁波相互作用的规律的发现。电子学作为科学门类之一具有鲜明的应用性。除了为信息机械的研制服务之外,电子学还为材料、能源的研究和开发服务。 也许我们应该把程序设计与人工智能作为机械信息学中的第三个分支, 虽然传统的信息机械不受制于它, 但随着智能化信息机械的普及, 包含程序化操作的信息机械已随处可见。新的程序设计理论的出现也只是最近10 余年的事情, 它致力于使问题空间和求解空间在结构上尽可能地一致, 它不再仅仅是数学、逻辑学和语言学的结合, 它还包含了一种被称之为对象理论的程序哲学, 因此人们把新的程序设计学称之为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理论。人工智能研究在经历了最初的高昂热情和激动之后, 冰冷的现实逼迫人工智能研究者坐下来重新审视他们最初的理想, 现在人工智能学家正在寻求新的突破点来从事这项研究。 细胞信息学 细胞信息学还有另外一些名称,分别是生物信息论、生物信息学、细胞通讯研究。生物信息论和生物信息学略有不同, 生物信息论是信息概念被引进生物学后, 人们创立的生物学和信息论的交叉学科, 其研究范围主要包括神经科学和遗传学中的信息流问题。而近年来流行的生物信息学 有时指传统的生物信息论内容, 有时又指计算机在生物学中的应用。生物学是维纳推广信息运动时最早涉及的领域之一, 但那时维纳关注的生物学信息问题还主要局限于神经科学。而今天的生物学中,除了神经科学和遗传学外, 内分泌学和免疫学也早已成为生物学中推广使用信息概念的两个新领域。 在同一生物体不同物理位置的多种相互影响方式之间, 神经的作用是最重要的一种, 而在神经细胞的内部, 起着这种“二仙传道”的作俑者被认为是信息, 这是神经科学家们早已公认的; 遗传学是第二个引进信息概念的生物学领域。随着40 年代基因研究的发展, 从发现脱氧核糖核酸是遗传的物质载体, 到20 世纪末叶人工培育的“多莉”绵羊在英国的成功,信息是亲代和子代之间遗传基因的体现者, 这也已家喻户晓; 激素研究一直是内分泌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今天的生物学家和医学家已开始把激素作为内分泌系统中传递信息的使者, 从而起着接受信息的靶细胞和其他细胞之间的协调作用, 结果能够使得内分泌系统正常工作; 在免疫学研究中, 传统的免疫概念主要指机体免除疾病的能力, 但在今天的免疫学家看来, 机体对病原体的免疫能力是由于机体具有识别某类特别细胞的机能。换句话说,免疫机能实质上是免疫细胞能否通过抗原正确地和其他细胞进行信息通讯的问题 。这样,免疫学中的一些主要问题就变成了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问题了。 从根本上说, 生命体的各种信息过程, 是生命体为适应其环境而存在的。从以上信息在生物学研究的应用中我们可以看到, 细胞是信息存在和流动于其间的基本个体。也就是说,信息概念在生物学中的应用完全是以细胞为基础的, 它们包括信息在信息源细胞、携带信息的配体、接受信息的受体细胞中的存在与表达方式, 以及信息在这些细胞之间的传递规律等。所有这些问题构成了信息在生物学中应用的主要研究内容。尽管信息概念在上述四个生物学研究领域中还未形成统一的细胞信息理论, 但用细胞信息学来表达这个信息科学和生物学的交叉分支, 仍不失为一个比较准确地反映生物学中信息问题实质所在的选择。 人类信息学 人类信息学的另一个流行名称叫信息传播学。它是研究信息在人类社会成员之间传递、传播和交流规律的信息科学分支。和机械信息学、细胞信息学相比, 人类信息学所关注的信息, 是迄今为止所有信息类型中人们使用得最多的一种,事实它上涵盖了信息的一切原始含义, 它是消息、音信、新闻、资料、指标、数据、情报、命令、指示、知识、文学和艺术话语内容等的总称。一个人没有信息可以生活和工作是不可思议的; 同样一个团体或一个国家没有有效的信息保障而能够有效地运转也是不可思议的。 人类信息学由三个部分组成, 它们是: 信息的本体研究、信息的内部过程研究和信息的外部过程研究。信息本体研究的主要内容是: 人类信息的本质,人类信息的微观结构和宏观结构, 信息是怎样在人类的认知、决策和审美中发生效用的。信息的内部过程研究是人类信息学和认知心理学的交叉领地, 内容包括: 信息在大脑内部的表征、注意的信息机制、信息记忆和检索、信息思维、信息和语言的关系等。信息的外部过程研究包括信息在不同的人类群体,例如小组、组织、系统、一国之内或国与国之间的传播问题。由新闻学发展而来的传播学已经对这些问题进问题进行了长时期的探索。因此,信息的外部过程研究也叫(人类) 传播学。 在一个处于稳定态的社会系统内, 社会的前进一般被认为是建立在以市场为基础、以信息为导向的机制之上。这就涉及到了人类信息学和其他学科交叉而形成的最为引人入胜的地带。1994 年和1996年, 诺贝尔经济学奖连续两年授给了信息经济学研究者, 而信息经济学则是由信息科学和经济科学形成的交叉学科, 这已或多或少地向人们昭示了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原理。1991 年阿姆斯特丹第一届信息法学国际大会所表现出来的精神, 正在预示着一门新的信息法学的问世。信息法不是仅由新闻法、出版法、广告法、著作权法、专利法、艺术法、电影法、电视法、电信法、网络法、个人隐私法、国家保密法、政府政务公开法等法规的汇集, 它是一部建立在一切自由的信息行为必须在法律的保障和约束下进行的法典。经济法的目的在于调整经济活动中人和机构的经济行为, 而信息法的目的则在于调整社会活动中人和机构的信息传播行为, 这在信息社会中尤为重要。人类信息学中第三个重要的交叉学科是信息社会学。现在有人说, 人们已经进入了信息社会, 有人说这种情况只适于发达国家, 这种争论需要由信息社会学理论提供标准来确定。信息社会学是信息传播学、历史学和社会学的交叉学科。此外, 随着人们对信息化社会认识的不断加深, 发现它并不是仅由计算机加电子通讯构成的技术拼盘, 一个有效的信息化社会运转所需要的基础是一个有关信息与传播理论的复合体, 它包括支持信息社会有效运行所需的理论建设、文化教育、政策法规、规章制度、道德观念、人才资源等, 而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和研究, 不仅构成了人类信息学丰富的内涵和艰巨的使命, 而且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 人类信息学———信息与传播科学的发展, 将是21 世纪信息科学和人文与社会科学中一个双重亮丽的分支。 三、对21 世纪信息科学发展的一些预测 对信息科学研究内容的确定, 目前存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方法。一种是过程性方法,一种是规定性方法。过程性方法认为, 信息科学是研究信息的获取、表述、存输、识别、编码、处理等传输过程中各种信息问题的科学。规定性方法则人为地规定,信息科学的研究内容包括计算机科学、电子与信息系统科学、自动化科学, 有时还包括半导体科学和光学。过程性方法是理想的, 但不实用, 因为不同领域里的信息过程可能是完全不相像的。规定性方法是实用的,但不尽科学。到目前为止,尚未见到力倡这种信息科学的研究者,为这种“信息科学”定义和为这种“信息科学”的学科体系提出理论依据。过程性方法多为学术界行为,规定性方法多为政府性行为。 进入80 年代以来, 信息研究的多元化已经被学术界所公认, 这种见解已经从继《信息论》和《控制论》之后的第三部信息科学经典名著《信息研究: 学科之间的讯息》 中明白无误地传递出来, 书中9 个不同信息研究领域里的39 位科学家已经坦承, “信息科学”的名称不应该为一个或某些学科所垄断, 这就像量子物理学不能单一垄断物理学的名称、工业经济学不能单一垄断经济学的名称一样, 尽管它们各自在自己的大学科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 从科学界默认的传统来看, 只有统一的信息科学才是真正的信息科学, 而所有的统一科学都是关于全类对象的科学, 所有的分支科学都是关于分支对象的科学。虽然计算机信息科学家、概率论信息科学家和图书馆信息科学家都对某类信息问题进行了研究, 但还都没有真正立足于所有的信息对象之上,因此从统一信息科学的观点上看, 上述研究将在21世纪逐渐淡出, 并重新归类到不同的部门信息科学里去。 由于统一信息科学关注的信息对象分布在不同领域, 所以要发现不同领域里信息现象的共同规律是很困难的。目前仅可以看到:在一切有机的或相关的多个体的群体中, 个体之间均存在着相互影响或相互作用, 这些影响或作用在本质上又不能仅归因于来自个体之间的物质或能量, 那么这些个体之间就必然发生通讯或传播; 有通讯或传播就必然有信息的存在, 有信息就必然有信息研究, 从而有可能产生新的信息科学分支。这就是我们从近代信息研究中得到的启示,特别是从化学信息学 的出现中总结出的信息科学发展规律。由于信息是和通讯或传播联系在一起的, 而分析通讯与传播问题的首要条件是必须考虑两个以上的个体, 所以凡是使用信息的地方, 就必然使人们产生关于对象的联想或系统化思维,这就是信息概念的生命力和活力之所在。 但上述材料还不足以构成支持真正信息科学出现的充分依据。建立统一信息科学理论是项艰巨复杂的工作, 它将象征人类对纷繁的信息世界的了解有了进一步的升华。同时它也是高智力的角斗场:对许多要予以抽象的分支需要有深刻的了解, 而信息涉及的分支又那样的繁多, 它涵盖着从电子学到哲学的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中的许多基本问题。喜欢挑战性工作的人也许会对它产生兴趣, 但必然会冒一定风险。因为, 在部门信息科学中, 现在几乎还没有一门理论已成型或被公认, 其中大部分还只是一个雏形或正处于探索之中。在诸多使用信息的不同领域, 信息之间的含义相去甚远,甚至永远都是互不相干的。如果统一的信息科学找不到足够的共同信息规律来承载起信息科学基础的话, 信息科学很可能蜕化为一个群体研究的指称而不再被看作一门实体的科学。 就部门信息科学的发展来看, 立足于不同领域里信息问题之上的部门信息科学在21 世纪将会有较大的发展, 因为大部分部门信息科学所涉及的信息问题都和人类的生产实践直接相关。而生产实践,也只有生产实践才是推动科学发展的真正动力。除了本文主要论及的机械信息学、细胞信息学和人类信息学之外, 化学信息学也将会为人们展开一部用信息观点看待古老科学问题的新篇章。了解低等动物之间通讯的动物信息学也会有所进展, 但肯定是小步伐的, 因为这门学科还缺乏强烈的社会需求动力。上述五种部门信息科学可以视为标准部门信息学, 因为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信息传递于其中的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受者。而另外一些信息学,主要立足于认识论或工程基础之上, 但却表现出一派生机。例如,全(信) 息学、信息物理学以及正处于形成或完善之中的土地信息学、地理信息学、心电信息学、医疗信息学等。起源于生物学和医学研究的全息理论, 今天已经扩大到了文化和经济等现象的研究之中。这门理论在新世纪也会有较大的发展,因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全息或半全息现象到处存在。信息物理学, 如果它想从结构是一切物质的属性角度切入信息科学 , 它还需要接受更加严峻的考验。 统一信息科学上的悲观主义, 部门信息科学上的乐观主义, 这就是我们对信息科学在进入21世纪时的总看法。 主要参考文献 Wellisch , Hans : From Information Science to Informatics ,Journal of Librarianship,vol. 4 , (July 1972) ,pp. 164 - 187 Saracevic , Tefko , ed. : Introduction to Information Science ,New York :R. R. Bowker ,1970 鲁晨光. 广义信息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83 年版 钟义信. 信息科学原理.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1990年版 逯绍义, 王思明著. 计算机通信网络信息量理论. 电子工业出版社,1997 年版 Schombarg ,Dietmar : Bioinformatics : From Nucleic Acids and Proteins to Cell Metabolism, Berlin : Walter de Gruyter ,1994 ,p. 1 尤复翰, 陆佩洪等. 细胞的通讯与细胞的防御.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 年版,172 Machlup ,Fritz;Mansfield ,Una : The Study of Information:Interdisciplinary Message ,New York:JohnWiley Sons ,1983 宋心琦, 周金渭, 周福添著. 分子识别、化学信息学和化学反应智能化问题. 载21 世纪100 个科学难题. 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 年版,403 Stonier , Tom: Information and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the Universe ———An Exploration into Information Physics , London :Springer - Verlag ,1990 ,p. 17 (责任编辑孙立明) http://www.21chinaweb.com/article.asp?id=94 我系闫学杉副教授当选为国际信息学会副主席    发布时间:2011-9-1 17:11:39   点击次数:293 2011年7月,国际信息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tudies,ISIS)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成立,我系闫学杉副教授当选为该学会副主席。 自上世纪下半叶信息科学研究出现以来,世界上已建立了不少区域性的或专业性的信息科学学术组织,前者如美国信息科学与技术学会(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ASIST),后者如国际医疗信息学会(International Medical Informatics Association,IMIA)。但随着信息概念向不同学科的不断渗透,随着物理信息学、生物信息学、化学信息学、人类信息学等新兴信息研究学科的兴起,一个全球性的超越所有国家和地区所有信息学科的国际性信息科学组织“国际信息学会”应运而生,它的成立将会为促进世界各国不同地区、不同信息学科向前推进起到积极的作用。 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信息社会,信息已成为这个时代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我校而言,除了最早和信息具有密切联系的计算机系、无线电系、信息科学中心(三者已合并为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信息管理系,以及语言、心理、传播、哲学等系科外,随着信息研究的发展,北京大学近年来也有部分物理、生物、化学研究者开始关注自己的学科和信息研究的关系。据闫学杉副教授的估计,随着时间的推移,未来几年我校还将会有更多的学科,特别是更多的人文学科,例如艺术、文学、历史、宗教等研究将会逐渐和信息研究发生联系。在世界各国大学的信息科学研究中,日本东京大学对校内各有关信息学科的整合做得最好。2004年,东京大学在原来“社会信息与传播研究所”的基础上,将全校和信息有关的系科联合一起成立了一个东京大学院际信息学规划和交叉信息学研究生院(The University of Tokyo Interfaculty Initiative in Information Studies,Graduate School of Interdisciplinary Information Studies)。根据国际信息学会的调查,东京大学是目前世界上对信息研究最为重视的大学之一,原“社会信息与传播研究所”所长滨田纯一现已被提升为东京大学校长。 从2000年起,闫学杉副教授与我校地空学院马蔼乃教授,哲学系冯国瑞教授三人一起联合组织了一个“北京大学交叉信息科学研讨班”,开始对世界当今和信息有关的大部分学科进行了连续10年的追踪研究。研讨班在国内引起了较好的反响,在该研讨班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下,华中科技大学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信息科学研究中心”,西安交通大学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国际信息哲学研究中心”。根据国际信息学会的建议,该研讨班现已更名为“信息科学基础北京小组(FIS Beijing Group)”。 http://www.im.pku.edu.cn/shownews.asp?id=138
个人分类: 朋友们发表的重要文章|2041 次阅读|11 个评论
[转载]教育是国家发展的 基础 和 先导
dongzg101 2011-9-11 05:37
胡锦涛:全面落实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努力开创我国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新局面 [作者: dangjian 来源: 柳州城市职业学院 点击数:200 文章录入: dangjian ] 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全面落实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努力开创我国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新局面    胡锦涛提出教育改革发展工作4点意见 ■ 着力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统一,强化能力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造性思维。    ■ 着力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快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体制机制。    ■ 着力推进教育内涵式发展,坚持走以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为重点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倾斜,促进城乡、区域教育协调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 着力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在全社会倡导和形成尊师重教良好氛围。广大教师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书育人,当好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新华网北京2月22日电中共中央政治局2月21日下午就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问题进行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主持学习时强调,面向未来,我们一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实现教育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充分发挥教育在党和国家事业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   中国教育学会谈松华研究员、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袁振国教授就这个问题进行讲解,并谈了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中共中央政治局各位同志认真听取了他们的讲解。   胡锦涛在主持学习时发表了讲话。他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胡锦涛强调,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这是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战略高度、从为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提供强大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教育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胡锦涛指出,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颁布以来,贯彻落实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下一步,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认真落实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切实把教育规划纲要全面落实好。   胡锦涛就做好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工作提出4点意见。第一,着力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统一,强化能力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造性思维。第二,着力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快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体制机制。第三,着力推进教育内涵式发展,坚持走以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为重点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倾斜,促进城乡、区域教育协调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第四,着力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在全社会倡导和形成尊师重教良好氛围。广大教师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书育人,当好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胡锦涛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推动教育事业优先发展作为重要职责、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以更大的决心、更多的财力、更多的精力支持教育事业,及时研究和解决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扎实落实推动教育科学发展的政策措施和工作部署。要动员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为把我国建设成为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而共同奋斗。
748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发展挑战人类的科研能力(英文)
BJTUcivil 2011-9-7 14:06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Challenges Human’s Research Capacity Wang Yuanfeng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044, P.R. China The scientific knowledge has been increasing unprecedentedly during the past century, especially 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 due to the drive of following three elements: the interdisciplinary study, the advance of research methods and tools as well as the intertwining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 However, the rapid increase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does not make scientific problems decrease accordingly, on the contrary, the issues presenting to human being are augmenting.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epistemology, human beings’ abilities of finding out and identifying problems are improved with knowledge growth. In addition, modern science is no longer to be the traditional natural science, although the questions, such as “What is the universe made of” and “What is the biological basis of consciousness” etc.(2), are still the essential problem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but subject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re mostly created by human being themselves. The human being’s ability to create problems is far stronger than that of solving problems. This prominent unsymmetry with science’s “endless frontier”(3) results in that it is not capable for human being to solve all the scientific problems. However, although scientists on the globe does not expect to carry out the impossible mission, the growth of the scientific knowledge presents a great challenge to scientific research because human’s research capacity does not keep pac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capacitie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re capital invested in scientific studies, which is generally denoted by RD investment, 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the scientific researchers,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infrastructure. Among the three factors, the first is most essential, it influences not only scientific research directly but also the quantity of scientific researchers as well as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infrastructure. At present, the global RD investment is of about $ 100 billion, accounting for about 2 % of world GDP (4,5,6). In the RD investment, only about one sixth was spent on basic research in developed countries such as the United States and some European countries,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corresponding expenditures were much less. The investment devoted into scientific research was too little as compared with the world expenditures on weapons and narcotics. Moreover, global investments in RD grew at a rate of less than 1% between 2001 and 2002, compared to 4.6% annually between 1994 and 2001(4). Government RD funds have been especially important to the academic sector, which is the source of much of the basic research, but as warned by President’s Council of Advisors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CAST) of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year of 2002: RD investment from the federal government has fallen to its lowest point as a percentage of the GDP in over 25 years(7,8). PCAST also worried about strong support of RD by private sector, which accounted for around 64 percent of U.S. RD investment(4), “this source of funding cycles with business patterns and focuses on short term results emphasizing development of existing technology rather than establishing new frontiers”(7). Most essentially, western countries, which occupy most proportion of global RD investment, have lost the will to fund basic science research (9), large number of scientific research proposals can not obtain support. In 2004,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NSF) of the Unite States funded only 23.6 percent of proposals that has decreased to the lowest point in the past 10 years(10). Scientists in all over the world are not satisfied with the insufficient funds, especially those who are engaged in basic research. Even French scientists took to the streets to protest their government’s policies of the basic research investment (9). The work of scientists especially those in the field of basic research, is quite demanding, but in the society of market economy, scientists’ incomes just match that of the middle class. As a result, their career becomes less attractive, main developed countries are facing the declining interest in scientific jobs among their young people (5). A dditionally, with the restricting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vestment, it will be difficult to supply sufficient researchers for scientific investigation, and the shortage of the researchers in some disciplines gets more serious. Whether the quantity of science and technical staff is enough is still under discussion, but main developed countries are all challenged by a period of growing retirements among their researchers(5). The case is notable in the Unite States: more than 30 percent of its university faculty are 55 years of age or older, and the total of individuals below age 45 has fallen to 36 percent(5). Meanwhile, modern scientific research has challenged the quality of scientific researchers. Mostly, modern scientific problems have the characters of complexity, non-linearity, interdisciplinarity, it highlights the requirement to scientists. Scientists should be qualified with various knowledge accumulation, abundant working experience, spirit of team work and skillful utilization of advanced research methods and facilities to do cutting-edge research. Whether the whole groups of scientific researchers can adapt to science development or not has not been reported, the claims of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to scientists’ qualities should be studied. Advanced and effective research infrastructure is critical to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Modern infrastructure make researchers more productive and be able to do more complex and different tasks than they could in the past. The Unite States possesses the most advanced research conditions, but during the past decade, according to the diverse studies and reports(11) of NSF,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uncil (NSTC), 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NIH), 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 (NASA), there is a growing gap between the academic research infrastructure that is needed and the infrastructure provided. Scientific research infrastructure in the Unite States can not satisfy the requirement of science development. Nowadays, constructing and maintaining infra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s very costly, however, NSTC reported that over the last ten years, the funding for academic research infrastructure has not caught up with rapidly changing technology, expanding research opportunities, and increasing numbers of users(11,12). The current 22 percent of the budget of NSF used in research infrastructures is too low(11). Many large research infrastructure can not be accomplished by one country because of their complexity and requirements in investment, technology and human resources. At present, a number of large research infrastructure has been constructed through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s and partnerships (11). However, in the view of the scientific problems that human being has to face jointly, the work just starts. Besides those mentioned above, institutions, cultures, people’s education and interests on science are other factors affecting human's research capacity. Except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raises new requests for human’s research capacity, human being must upgrade their scientific research capacity to meet the demand of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human's society. References 1. Nelson R,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2. 125 Questions, what don’t we know, Science, Vol. 309, July 2005 http://www.sciencemag.org/sciext/125th/ 3. Bush V., Science—The Endless Frontier, A Report to the President on a Program for Postwar Scientific Research, July 1945 4. OECD 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dustry Outlook 2004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2004) http://www.oecd.org/dataoecd/0/60/33998255.pdf 5.Science Engineering Indicators – 2010(The National Science Board, 2010) http://www.nsf.gov/statistics/seind10/ 6.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2010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 2010) http://hdr.undp.org/reports/global/2010/ 7.Assessing the U.S. RD Investment (President’s Council of Advisors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ctober 16, 2002 ) http://www.ostp.gov/PCAST/pcast2002rpt.html 8.Elisa Eiseman, Kei Koizumi and Donna Fossum, Federal Investment in RD,   (RAND, September 2002) http://www.rand.org/publications/MR/MR1639.0/MR1639.0.pdf 9.William Brody , The west has lost the will to fund basic research , (The Financial Times , August 18, 2005) 10.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Introduction and NSF Overview, Regional Grants Conference, (April 4-5, 2005) http://www.nsf.gov/bfa/dias/policy/docs/introoakland.pdf 11.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frastructure for the 21st Century , (The National Science Board, 2003) http://www.nsf.gov/nsb/documents/2002/nsb02190/nsb02190.pdf 12. A Review of Reports on Selected Large Federal Science Facilities (Rand, 2003) http://www.rand.org/publications/MR/MR1728/MR1728.ch1.pdf
3495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类的科研能力满足不了科研发展需要
热度 2 BJTUcivil 2011-9-7 13:59
科学发展挑战人类的科研能力 王元丰 北京交通大学教授 20 世纪以来,特别是二战以后, 科学知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科学知识迅猛增长主要由于下面三个方面因素的推动: 1 、学科交叉融合。 跨学科研究、学科交叉研究不断地开拓出新的研究领域 ,促使新兴学科不断涌现。此外,传统学科 不断地分化出新的分支,孕育出许多新学科生长点。 2 、研究方法与手段的进步。先进现代实验与计算方法、技术和手段的运用,使科学研究能力大大增强,并且还原论与整体论相结合,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方法相结合,不断创新科学研究的方法论,使人类不断突破传统研究的极限。 3 、科学和技术的融合( 1 )。科学与技术之间的相互融合、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逐步形成一体的科学技术体系,极大地拓展了科学的研究范畴,促进了科学知识的增长。 但是,科学知识的快速增长没有使需要研究的问题减少,相反,摆在人类面前的问题也同样是急剧增长。从认识论讲,人类认识和发现问题的能力是随着其拥有知识的增加而增长的。另一方面,现代科学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自然科学,尽管像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宇宙与生命的起源等问题仍是科学研究的根本问题,但是科学现在研究对象绝大部分是人类所创造出来的问题。 人类创造问题的能力远大于其解决问题的能力,人类没有能力解决所有的科学问题,科学研究的疆域是没有边界的 ( 2 ) 。但是,因为人类的科学研究能力不足,难以跟上科学发展的要求,科学问题的增长给科学研究带来很大的挑战。这一问题需要引起深思,由此衍生的问题值得深入研究。 影响科学研究能力的因素主要是科研资金投入量,科研人员的数量与素质以及科研基础设施状况。在这其中科研资金的投入量是最至关重要的,它不但决定科学研究地开展程度,而且决定科研人员数量,决定着科研基础设施的先进程度。 当前 ,全世界 RD 的投入在10 000 亿美元左右,占当年全世界 GDP 的 2% 左右( 3,4,5 )。在 RD 的投入中,像美国及欧洲发达国家也仅有六分之一左右用在基础研究上,发展中国家则更低,全世界在科学研究上的投入远低于花在武器或毒品上的费用。而且,值得关注的是,在 RD 的投入中商业机构的投入已占有主导地位,而商业机构的投入主要目的并不是基础科学研究( 6,7 );更值得关注的是占科研投入绝大比例的西方国家正失去资助基础研究的兴趣( 8 )。大量的科研项目申请得不到资助, 2004 年美国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项目申请的资助率仅为 23.6% ,降到十年来的最低点( 9 )。全世界的科学家都感到科学研究的经费不足,尤其是从事基础研究的科学家。法国科学家甚至为此走上街头,抗议政府基础研究经费的投入政策( 10 )。 在市场经济社会,科学家尤其是从事基础研究的科学家,工作要求高、经济收入水平仅在中产阶级行列,其职业并不特别具有吸引力,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面临着青年人对科技工作兴趣下降的问题( 4 )。另外,加之科研经费投入有限的限制,科研人员的数量不可能十分充足,在一些学科上,科研人员的数量不足的问题更加突出。虽然是否存在科技人员短缺问题还有不同的意见,但主要发达国家都面临着一段时间内科技人员退休高峰的挑战,美国这方面的问题更加显著: 30% 的大学教师年龄超过 55 岁, 45 岁以下的教师仅占 36% ( 4 )。与此同时,现代科学研究对科研人员素质也提出了挑战。很多现代科学问题具有复杂性、非线性、多学科交叉性、技术依赖性等特点,对科学家及科学家团队提出很高的要求。科学家及科学家团队要具有多方面的知识积累,要掌握先进的研究手段,要有丰富的工作经验,要能够协同工作等等,才具备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科研工作者在整体上能否适应科学发展的要求,这方面尚未见到专门的研究。而作者认为科学发展对科研工作者素质的挑战比数量的挑战更大。 随着科学的发展,对科研基础设施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科研条件,但在过去十年,美国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NSF) 、国家科技委员会( NSTC )、国家健康研究院 (NIH) ,国家航空航天局 (NASA) 的调查研究显示:科研基础设施的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差距持续扩大( 11 ),美国的科研基础设施未能满足科研发展的需要。在当代,建造和维护科学研究基础设施需要投入当量的资金。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 NSTC )报告认为:在过去 10 年内,美国对学术研究基础设施的投资没有跟上飞速改变的技术、飞速增加的研究机会以及飞速增长的用户数。国家科学基金用于基础设施的预算太少,仅占 22% ( 11,12 )。很多大型科研基础设施由于其本身的复杂性以及资金投入、技术、人员、管理等方面的要求,远非一个国家所能完成,目前一些大型科研基础设施通过国际合作进行建设( 11 )。然而,从人类共同面对重大科学问题的角度,这方面的工作仅仅是刚刚开始。 影响人类的科研能力还有制度、文化等方面的因素。另外,科学技术的教育,大众的科学爱好等,也对人类的科研能力有影响。对这些本文不做讨论。 除了科学发展对人类的科研能力提出新的要求,人类社会生存、发展,还有很多重大科学问题,如灾害、疾病、环境污染、资源紧张等等问题( 13 ),迫切需要人类提高科学研究能力,予以解决。 参考文献 1. R Nelson,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2. Vannevar Bush, Science—The Endless Frontier, A Report to the President on a Program for Postwar Scientific Research, July 1945 3.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atistical Compendium 2004 (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2004 ) 4. Science Engineering Indicators – 2010( The National Science Board, 2010) 5.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2010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 2010) 6. Assessing the U.S. RD Investment ( President’s Council of Advisors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ctober 16, 2002 ) 7. Elisa Eiseman, Kei Koizumi and Donna Fossum, Federal Investment in RD       (RAND, September 2002) 8. William Brody , The west has lost the will to fund basic research , (The Financial     Times , August 18 2005) 9.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Introduction and NSF Overview, Regional Grants Conference, (April 4-5 2005) 10. “ French scientists fear for basic resea rch, despite government assurances ”, http://dbs.cordis.lu/cgi-bin/srchidadb?CALLER=NHP_EN_NEWSACTION=DSESSION=RCN=EN_RCN_ID:24203 11.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frastructure for the 21 st Century ( The National Science Board, 2003) http://www.nsf.gov/nsb/documents/2002/nsb02190/nsb02190.pdf 12 . A Review of Reports on Selected Large Federal Science Facilities (Rand, 2003) http://www.rand.org/publications/MR/MR1728/MR1728.ch1.pdf 13 . 125 Questions, what don’t we know, Science, Vol 3091,July 2005 Editor-in-Chief D. Kennedy and News Editor Colin. Norman
3439 次阅读|1 个评论
判断我国科学家是否还能保持基本理性的入门判据
热度 6 陈安博士 2011-8-29 20:03
  所有强调、强化科学家脸上标签的行为都是阻碍中国科学发展的最大障碍,是官本位在科学界的典型表现,争烈士或为别人争烈士之类就是此类表现之一。   所有支持往科学家脸上贴标签的行为都是非理性行为。即使我们必须得贴,教授、副教授的标签还不够?还需要再贴上几个才算合理?莫非要象玩拱猪似的,最后弄上一满脸的纸条才过瘾?   所有支持脸上贴着“超一流”标签的科学家伙强化标签意识的科学家伙,难说理性,甚至可以说毫无理性。   如果如此非理性持续下去,中国科学界就真成“非诚勿扰”的现实版和科学界版了。
个人分类: 物论|3392 次阅读|9 个评论
语言决定科学发展
热度 1 zhangjinami 2011-8-24 21:41
广义的语言不只是人类的语言,从宇宙诞生到我们的出现,每时每刻都在书写着语言和发明着语言。 人类的语言因为很多偶然的原因,所以造成了与大自然语言的隔阂,每一种人类语言都存在缺陷 ,但是有的离自然语言接近一些,英语可能接近一些。 科学家就是在人类语言和自然语言之间进行翻译工作,这种翻译是十分困难的。
1953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陈宜瑜院士:加强科研诚信建设 教育至关重要
txy908253726 2011-8-16 10:3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科技部科研诚信建设办公室等6部委7个部门今天举行科研诚信教育座谈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学部道德建设委员会主任陈宜瑜院士在会上指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对加强我国科研诚信建设提出了迫切要求。加强科研诚信建设需要进一步健全完善科研评价体系和监督惩处机制,但更需要加强科研诚信和科研行为规范的教育。 陈宜瑜说,对于当前中国科学发展来说,科研诚信教育,尤其是科研人员在入门阶段所接受的科研诚信教育,是至关重要的,但目前科研诚信教育仍是非常薄弱的环节,在我国的大部分高等院校,还没有开设科研诚信、科研行为规范的相关课程,也缺乏适合的教材和读本。许多年青人甚至有一定经验的科研工作者不很清楚什么该为,什么不该为,什么属于不当或不端行为,之所以要加强教育,倡导负责任的科研行为。 据介绍,作为促进科研诚信的一项举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会商有关部门,结合我国科研诚信教育薄弱的现状,先后征求国内外专家意见,最后遴选出《科研诚信:负责任的科研行为教程与案例》一书组织翻译出版。该书旨在对科研人员的价值观、道德观以及负责任研究行为给以充分引导,是美国负责任的科研行为领域最畅销的一本教材,包括加利福尼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耶鲁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杜克大学、弗吉尼亚州立大学等在内的大约100所大学和科研院所,将该书作为大学生和研究生教材和讨论班的材料,很多机构将这本教材作为他们负责任科研行为的“圣经”。 据悉,该书详细介绍了美国科学界对于科研诚信的相关概念及具体表现的理解和把握,并辅之以问卷调查、案例研究、剧情模拟等互动手段,打破了“教义式”的单一传授模式,使读者易学易懂,其侧重点在于对在校学生、见习研究人员和青年学者在科研诚信和科学伦理方面的教育。陈宜瑜表示,这也应该是我国在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科研实践中完善科研诚信教育所应该借鉴的思路。 createPageHTML(1, 0, "t20110804_3319473", "html");
175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我国应设立国家首席科学发展政策顾问
dongzg101 2011-8-10 11:32
我国应设立国家首席科学发展政策顾问 已有 230 次阅读 2011-8-9 11:44 | 个人分类: STS论坛 | 系统分类: 科研笔记 我国应设立国家首席科学发展政策顾问 这个建议已经不新鲜,比如,RAO博士,HE老师等专家学者提过类似的建议。“重复就是力量”,所以 AN 还是想再说一说。另外,AN用的词是“科学发展”,包括科学技术发展;也包括科学发展观意义上的“科学发展”。 据最新报道,欧盟今年9月将设立首席科技政策顾问[ 1 ]。首席科学家(即首席科技政策顾问),将直接向欧盟委员会主席负责,主要在科研和创新政策、环境、气候变化和转基因决策等方面为巴罗佐及欧委会提供咨询和建议,并作为欧盟科学事务方面的高级代表参加相关国际活动。巴罗佐将在 2011 年 9 月任命欧盟首席科学家。首席科学家的行政岗位级别与总司长( Director-General )同级,年薪约 20 万欧元,其编制设在欧洲政策咨询局( Bureau of European Policy Advisers )。 欧盟设立首席科技政策顾问,可能是效仿美国的“最佳实践”。美国没有科技部和科技部长,但有总统科学顾问。 AN “认识”三位。第一位是科技政策里程碑报告《科学:没有止境的前沿》的作者布什(相当于总统科学顾问),其政策建议导致美国科学基金会( NSF )的成立。 第二位是 John H. Marburger III ,他的生平及贡献见文献[ 2 ]。 AN 特别强调的是,他开创了“科技政策学”( science of science policy )。为了建立和发展“科技政策学”,美国发布了《科技政策学:联邦研究路线图》; NSF 设立了“科学与创新政策学”专项基金。 第三位是现任美国总统科学顾问 John Holdren 。本人听过他关于气候变化的报告,并向他提出了一个问题。关于 Holdren 的生平和这次报告的情况,见文献[ 3 ]。 在我国设立国家首席科学发展政策顾问(或首席科技政策顾问),具有紧迫性和重大意义,这些留待“笔杆子”们去修辞, AN 这里只说两点: 1 国家首席科技政策顾问,应真正站在国家利益和国家目标的立场上,超越部委和部门之间的利益和资源的激烈竞争,做一个真正的“诚实代理人”。 2 国家首席科技政策顾问处理著名科学家(如王大珩院士)给中央的“上书”,让中央领导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考虑更为重大的事情。 国家首席科学发展政策顾问,其编制可设在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直接向总理和国家科教领导小组负责,级别高于正部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 ]欧盟委员会将设立首席科学家 http://www.most.gov.cn/gnwkjdt/201108/t20110808_88904.htm http://paper.sciencenet.cn/htmlnews/2011/8/250614.shtm [ 2 ]美国前总统科学顾问约翰·马伯格逝世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8/250316.shtm [ 3 ]哈佛大学 John Holdren 教授做客清华论坛演讲 “ 如何面对气候变化的挑战 ” http://news.tsinghua.edu.cn/publish/news/4205/2011/20110225232100031925240/20110225232100031925240_.html 国家科技发展顾问委员会能否“破冰” 科学时报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7/249154.shtm 何老师 http://scitech.people.com.cn/GB/8482500.html
102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CUSBEA项目的实施及其对中国生命科学发展的影响
charles08 2011-8-7 20:59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06年第1期 CUSBEA项目的实施及其对中国生命科学发展的影响 陈小科 张大庆 (北京大学医学史研究中心, 北京100083) 摘 要:20世纪80年代,美籍分子生物学家、美国康乃尔大学教授吴瑞(Ray Wu)发起中美生物化学联合招生项目(China-United States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Examination and Administration Program,简称CUSBEA项目),在中国选拔优秀学生赴美国学习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该项目自1981年开始至1989年结束,先后派出了422名学生赴美攻读生物学科博士学位。该项目为中国培养了一批生命科学的杰出人才。本文回顾了CUSBEA项目的实施过程、CUSBEA学生赴美后的学习情况、CUSBEA学生组织的交流活动,讨论了CUSBEA项目实施对中国生命科学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CUSBEA项目 吴瑞 赴美留学 科技交流 一、CUSBEA项目的发起 1 、项目的起因 1978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开始恢复选派学生出国留学。十年动乱期间,我国的科技教育事业损失极大,科研水平与世界先进国家已有相当的差距。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当务之急,是需要培养一批适应国际科技发展的优秀人才。然而,当时中国与西方国家科教联系尚不充分。为了帮助中国培养科技人才,一些美籍中国学者在中美大学之间牵线搭桥。1979年,美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李政道教授发起中美物理学联合招生项目(China--United States Physics Examination and Application Program,简称CUSPEA项目),每年选派100多名中国学生赴美国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学习物理 。 受到CUSPEA项目的启发,美籍分子生物学家、美国康乃尔大学教授吴瑞萌发了举办生物化学项目的想法。吴瑞,1928年8月14日生于北京,祖籍福建省福州市。其父吴宪(1893~1959),是中国近现代生物化学的创始人之一,是北京协和医院生化系首任系主任 。他提出了蛋白质变性理论,发明了“血液分析方法”,这种血液分析法在1920至1950年代被广泛用于多种疾病的诊断,后被命名为“Folin-吴法”。其母吴严彩韵,是中国最早的一位在国内从事现代生物化学和营养研究的女性 。在家庭的影响下,吴瑞很自然地学上了生命科学,并以此为终生职业。1971年,吴瑞首先建立了依据位点特异引物延长来分析DNA顺序的方法。这一方法后为英国生物化学家桑格(F.Sanger)所改进,成为DNA测序方法,并因此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为了增加粮食产量,吴瑞致力于转基因水稻的研究。他领导的研究组在水稻生物技术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已初步培育出具有抗虫、耐旱、耐盐特性的转基因超级水稻 。 吴瑞十分关注中国生命科学事业,非常乐意为之做出自己的贡献。1981年,吴瑞在得知CUSPEA项目实施之后,决定发起CUSBEA项目,选拔中国学生赴美国学习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以缩短中国生命科学与世界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于是,吴瑞写信给李政道表示想把CUSPEA方法推广到生物学科。李政道十分赞同吴瑞的想法,并把吴瑞打算举办生物化学项目的想法转达给中国科学院和教育部 。经过李政道的联系,吴瑞得到了中国方面对举办中美生物化学招生项目的肯定意见。 1981年3月24日,吴瑞和美国康乃尔大学的生物化学助理教授戴碧瓘(Bik-kwoon Tye)写信给当时的教育部部长蒋南翔和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严济慈,建议举办CUSBEA项目,表示“愿意效仿李政道博士进行的‘CUSPEA’方式,举办中美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方面的考试(简称‘CUSBMBEA’ ),选拔这方面的研究生赴美深造。”并且希望“此项目可于今年下半年进行选拔1982-1983学年度研究生 ”。 1981年4月至5月,吴瑞开始了繁忙的准备工作。他和戴碧瓘以及康乃尔大学的其他同事向50多所美国的一流大学写信,询问是否愿意参加中美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招生项目。约有40所大学表示愿意,这极大地增加了吴瑞举办CUSBEA项目的信心 。 1981年4月14日,严济慈和李政道通电话,得知吴瑞在美国已经联系了近40所大学,于是建议国内主办单位与吴瑞联系,邀请他来中国详细面谈 。随后,李政道询问吴瑞是否愿意去北京商谈具体情况,吴瑞表示同意。这一消息经李政道转告给严济慈 。 2 、项目的展开 吴瑞来中国的消息被转告给中国科学院和教育部的领导们。然而,CUSBEA项目是由教育部还是科学院来主办,这一问题尚未决定。接到吴瑞的信件后,教育部提出了两种方案,“一是以教育部的名义邀请,费用由教育部出,二是由科学院和教育部合请合办,费用亦可两家出。”时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吴塘表示“研究生院承担不了,没力量”。于是,教育部副部长黄辛白表示,“如果科学院不办,教育部决不推辞。” 在得知了双方的态度之后,李政道写信询问了当时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严济慈的意见。最后,教育部决定主办CUSBEA项目,并负责邀请吴瑞来华讨论详细的招考事宜。 教育部决定主办这个项目之后,需要选择一个单位来协助具体实施。经过综合考虑,教育部决定委托北京大学作为实施机构,负责参加接待、谈判、组织考试、评阅试卷以及部分对外联系等工作。 1981年5月15日,黄辛白写信正式邀请吴瑞来中国,具体商谈举办中美生物学方面考试赴美研究生事宜。1981年,7月1日,教育部正式发布文件,委托北京大学承办CUSBEA项目,并将这个项目纳入教育部的公派出国留学计划。 3 、招生与考试方案的确定 在教育部着手举办CUSBEA项目时,对这个项目的具体实施还不太确定。当时,教育部和吴瑞对如何招生,如何进行考试有各自的想法。吴瑞表示要效仿CUSPEA方式举办CUSBEA项目。教育部则表示:“物理考试一时难定下来,即使定下来了,也不能完全按此办,……建议采取多林教授办法 ” 当时,教育部的公派出国预备研究生招考计划也在紧张地进行着。教育部打算把CUSBEA项目作为其中的一部分。 关于CUSBEA考生的来源,教育部表示,“1981年,国内预计招收1500名出国预备研究生,其中生物学科计划招收49人,可让吴瑞等其在此生物学科范围内选拔若干人派出。” 关于CUSBEA考生的选拔方案,教育部认为,“待李政道(的)CUSPEA(项目)今年选拔办法定后,可考虑向其推荐10名候选人,但不必由其来人选拔和面试,可由我统一组织GRE考试(来选拔)。” 由此可知,教育部倾向于不举行CUSBEA。而吴瑞的想法是要把这个项目办成一个类似于CUSPEA项目的生物领域的大规模出国留学项目。他打算在专业背景为生物或化学的学生中选拔CUSBEA考生,挑选出前500名学生,作为CUSBEA考生,参加CUSBEA考试进行选拔派出。 在吴瑞和负责CUSBEA项目的黄辛白电话商谈过程中,黄辛白表示,没有500多人可供吴瑞选拔,并告知1981年计划派出49名生物学科出国研究生可供吴瑞选拔 。吴瑞的顾虑是如果这49人经CUSBEA笔试和面试的选拔后,可能剩下的只有30人左右,这样派出的名额就更少了 。 吴瑞在当时已经预测到,“在1981年以后的50年内,以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为基础的生命科学是会非常重要的,其重要性会远超物理学领域” 。世界生命科学已经快速发展了20多年,中国在生物领域已经落后太多了。因此,派遣留学生要派得越早越好,派得越多越好。 为了表明自己的态度并说服教育部采纳自己的意见,吴瑞先后三次写信给教育部副部长黄辛白、北京大学校长张龙翔和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严济慈。这三封信对教育部和CUSBEA招考委员会接受并采纳吴瑞的意见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在这三封信中,吴瑞详细介绍了他所设想的CUSBEA项目实施方案,说明了学生的专业和院系来源、考试的内容和组成、面试及推荐过程、举行CUSBEA考试的必要性、生物学科的重要性和增加派出人数的必要性等问题 。在给张龙翔的信中,他特别强调了培养生化人才的重要性:“现代生命科学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已由原来的被动的观察,描述为主的阶段转入以实验,主动改造客观世界为主的阶段。生命科学的这种转变的动力,主要来源于现代生物化学的蓬勃发展。生物化学不仅是所有生命科学的牢固的理论基础,而且又是实验基础,它能为所有生命科学提供强有力的实验手段。” 最后,吴瑞提出了一个方案来选拔CUSBEA考生,如果采用这个方案,就能够选拔出足够多的学生参加CUSBEA考试。吴瑞通过这三封信最终说服了教育部接受举办CUSBEA考试和增加派出人数和扩大考生的选拔来源的意见。 1981年9月14日吴瑞飞抵北京。16日至21日,他分别与教育部长蒋南翔、副部长黄辛白、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严济慈、北京大学校长张龙翔等会面,讨论派遣生化留学生的人数、考试以及推荐研究生等事宜 。23至24日,吴瑞与张龙翔为首的CUSBEA招考委员会在北京大学就考试的具体事宜进行会谈。会议采用了吴瑞所推荐的招生方案并且确定了实施CUSBEA项目的具体方案。吴瑞对会议的结果感到非常满意,这是因为CUSBEA招考委员会的5位专家同意了他的建议,并且国家领导接受了5位专家的建议。 1981年10月4日,教育部向全国参加CUSBEA项目的大学和研究院(所)发布了关于招考赴美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研究生的通知。至此,在吴瑞的努力下,CUSBEA项目从当时的公派出国预备研究生招考计划中独立出来,成为迄今为止生物领域最大的出国留学项目。 二、CUSBEA项目的具体实施 1 、 考生的来源和选拔 报考CUSBEA项目的考生必须参加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报考的专业为: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工程、病毒学、遗传学、分子遗传学、植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学、免疫学、微生物学、神经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内分泌学、昆虫毒理学、发育生物学或植物病理学。CUSBEA考生的报考资格是,大学本科即将毕业的学生和大学本科毕业后已经工作,年龄在35岁以下的科研人员。考生的专业背景,除了本科学生物的学生外,本科出身于化学系而又有志于攻读生物化学的学生也包括在内 。 研究生入学考试成绩达到录取标准的考生,根据个人自愿申请的原则,由录取他们的单位择优推荐参加CUSBEA考试。参加CUSBEA考生选拔的大学和研究所为教育部、卫生部及农业部所属的高等院校以及中国科学院所属的研究所,这些大学和研究院(所)在当时都具有比较好的生物学科基础。 各个单位参加CUSBEA考试的考生人数,由各单位根据当年所分配的CUSBEA出国名额,按照一比二的比例进行选拔 。选拔出来的考生,在经过招考委员会审核后,安排参加当年的CUSBEA考试。在CUSBEA项目实施的后期(1984年开始),也允许在国内取得硕士学位的优秀学生经过推荐直接参加CUSBEA考试 。当时,参与项目的院校(所)主要有: 教育部直属院校: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吉林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等; 农业部所属院所;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学院、山东农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等; 卫生部所属院所:北京医学院、上海医学院、上海第二医学院、广州中山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所等; 中国科学院所属的各个研究所:遗传研究所、微生物研究所、动物研究所、植物研究所、生物物理研究所、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上海脑研究所、上海昆虫研究所、上海药物研究所、武汉水生生物所等。 后来,考虑到地区的分布,在当时北京大学生物系陈德明教授的建议下,加上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几所院校,有内蒙古大学、新疆大学、广西医学院等 。 2 、CUSBEA考试 CUSBEA考试由美方命题。每年由两所参与CUSBEA项目的美国大学负责出题,试题密封后交给北京大学CUSBEA招考委员会。CUSBEA招考委员会负责复制试题并安排考生参加CUSBEA笔试。各年参与出题的美国大学有康乃尔大学、哈佛大学、印地安纳大学、伊利诺伊大学等。 CUSBEA考试由二个部分组成,分别考查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或者化学内容。考试全部用英文出题。考试的难度水平大致适于优秀的美国大三学生和美国博士研究生一年级学生。 第一届CUSBEA考试的时间定于1981年11月23日、24日进行。从第二届开始,CUSBEA考试被安排在8月中旬,主要原因是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由原来的9月份改在4月初。各届CUSBEA考试的具体时间、地点参见表(表1)。 CUSBEA考生按考试分数的高低进行排名后,由CUSBEA招考委员会按照宁缺毋滥的原则择优选拔参加面试。能够参加下一轮面试的考生,在CUSBEA二个部分的考试中至少要及格。 表1. 历届CUSBEA考试相关事宜简表 届数 年份 CUSBEA 笔试时间 笔试及 面试地点 面试 时间 面试考官 派出 人数 第一届 1981 11月23、24 北京、武 汉、上海 11月底 哈佛大学Manfred Karnovsky教授及夫人; 康乃尔大学Keith Moffat教授及夫人 55 第二届 1982 8月15、 16 北京 上海 10月 17-27 哈佛大学Manfred Karnovsky教授及夫人; 康奈尔大学Keith Moffat教授 62 第三届 1983 8月初 北京 上海 9月 19-28 印第安纳大学医学院David W. Allmann教授及夫人; 康奈尔大学Gerald Feigenson教授 59 第四届 1984 8月初 北京 上海 9月底 印第安纳大学医学院David W. Allmann教授及夫人; 伊利诺伊大学Richard Gumport教授 61 第五届 1985 8月初 北京 上海 9月底 印第安纳大学医学院David W. Allmann教授及夫人; 伊利诺伊大学Richard Gumport教授 58 第六届 1986 8月初 北京 上海 9月底 哈佛大学Manfred Karnovsky教授; 康乃尔大学Keith Moffat教授 28 第七届 1987 8月初 北京 上海 9月底 印第安纳大学医学院David W. Allmann教授及夫人; 伊利诺伊大学Richard Gumport教授 50 第八届 1988 8月初 北京 上海 9月底 哈佛大学Woodland Hastings教授; 伊利诺伊大学Richard Gumport教授 49 足够的英语能力是进入美国大学的先决条件,因此,CUSBEA招考委员会采用了几种方法来评估申请者的英语水平。前几届CUSBEA考试,主要以考生参加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中的英语成绩和美国教授面试过程中对考生的英语评价作为英语水平的参考。从1984年(第三届)开始,CUSBEA招考委员会开始组织考生参加当时正在举行的CUSPEA项目的英语考试。CUSPEA英语考试内容分为四项:听力,结构,阅读理解(包括词汇)与写作。英语考试的成绩单独列出,供美国大学进行选拔时进行参考。 在选择面试考官的过程中,吴瑞决定只邀请美国教授,一方面是为了避免可能存在的利益冲突,另一方面也可藉此了解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每年,吴瑞邀请参加CUSBEA项目的美国大学教授来中国对CUSBEA考生进行面试,每年来华的教授由当年出题的学校所派。面试为20分钟,一般由2个教授面试学生,有时是面试小组的所有成员联合进行 。面试考查考生的专业知识、知识面、出国动机和口语能力等。CUSBEA考生通过笔试以后,基本上已被录取,只有那些英语口语及表达能力不太理想的考生才会在美国教授的面谈中被淘汰,但通常情况下美国教授会建议他们在国内学习一年英语 。 美国教授来中国主要是为了把CUSBEA考生推荐给美国大学,并协助他们进行申请。通过谈话,面试考官了解考生感兴趣的研究领域、个人倾向和考生的英语口语能力,并据此对每一位CUSBEA学生作一扼要的评价。最后,由CUSBEA考生本人在面试评价表上用英语写下他们感兴趣的研究领域及其理由。面试评价表在随后的申请过程中提供给美国大学作为参考。 3 、美国大学的申请 参与CUSBEA项目的美国大学都是生命科学领域的高水平机构,其生物院系的排名也都居于前列,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康乃尔大学等。最初参加CUSBEA项目的美国高校有40多所,到1987年的时候,增加到70多所 。吴瑞要求参与CUSBEA项目的美国大学做到以下几点: 1、为通过CUSBEA项目接受的学生提供学费和生活费。 2、放弃对TOEFL和GRE 考试的需要,接受我们等同的考试。 3、对CUSBEA学生免收申请费。 只有接受了以上要求并对CUSBEA项目感兴趣的美国院所被邀请参加CUSBEA项目。通过面试后的学生在CUSBEA招考委员会的协助和指导下,根据考生的实力和意愿,选择五至六所美国大学,进行申请。CUSBEA招考委员会负责寄送考生成绩汇总表(包括国内研究生英语成绩,CUSBEA考试成绩、面试评价记录、英语笔试和听力成绩) 。 这些材料寄送给美国大学之后,由参与CUSBEA项目的美国大学决定其每年准备接收的中国学生人数,通常为1-2个。CUSBEA招考委员会要求美国大学在每年3月28日之前,决定录取哪些学生。然后把结果通过电报告诉给北京大学校长张龙翔和北京大学生物系教授顾孝诚。美国大学的录取结果要求注明其首选的学生和备选的学生。CUSBEA招考委员会收到录取名单后,决定CUSBEA学生去哪一所美国大学。每个CUSBEA考生能够收到的录取通知数不同,一般能够得到2-4份录取通知书,但有的考生可能会收不到录取通知。为了尽可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派出,招考委员会通常需要内部协调考生赴美的学校。 少数未能被录取的CUSBEA学生,先在广州中山大学外语培训中心进行英语培训,然后参加下一届的CUSBEA项目。这些学生不需要再次参加考试而直接面试,参加下一年的推荐和申请。CUSBEA笔试及面试落选者则回到原推荐单位,录取为原推荐单位的研究生。 最后被录取的CUSBEA学生,由教育部出国人员集训部办理出国手续。为保证CUSBEA学生完成学业后按期回国服务,出国前,推荐CUSBEA考生的各个单位会与CUSBEA学生签订出国留学协议书,明确派出学生的留学目的、内容和期限,并且规定CUSBEA研究生学成回国服务的义务等。 通常每一个被录取的CUSBEA学生都能从美国大学的研究院(所)得到经济资助(包括学费、生活费及其它费用)。但是,一些顶尖的美国大学接受外国留学生通常需要奖学金支持。为了帮助更多CUSBEA学生进入顶尖的美国大学,从第3届CUSBEA项目(即1984年)起,教育部决定,由中国政府提供全额奖学金(学费和生活费)给15名CUSBEA学生。面试后前15名的CUSBEA学生得到了中国政府提供的全额奖学金,由这15名学生申请美国的顶尖大学 。中国政府提供的奖学金只是一年的奖学金,金额为5000美元,由中国使馆支付。1985年,中国政府为CUSBEA学生提供了30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在赴美之前,已被录取的CUSBEA学生在广州中山大学外语培训中心进行4-8个月的英语培训,以提高英语听说能力及了解美国文化。在培训期间,来之全国各地的CUSBEA学生聚集在一起,几个月的共同生活增进了他们之间的了解。这一段时间的共同相处使得他们在赴美以后,能够保持一定的联系,这对他们在美国建立联系和举办学术交流活动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CUSBEA 项目的结束及其影响 1、CUSBEA项目的结束 在CUSBEA项目实施之初,吴瑞表示,“如果这个项目很成功地打开了留学生出国的通道,我们三年办三次就够了 ”。实施CUSBEA项目的一个目标就是要让美国的大学了解中国学生。前三年派出的学生在美国表现普遍良好,取得了外国教授的广泛的好评。他们的良好表现为后来的中国学生赴美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为了评估CUSBEA留学生的表现,1983年吴瑞设计了调查问卷,让所有参加CUSBEA项目的美国大学的教授们把CUSBEA学生和所在学院的其它研究生进行比较,调查项目主要有,英语能力的进步情况、中国学生的课程学习排名情况、研究工作情况、总体评估等 。调查结果非常令人满意,这是CUSBEA招考委员会决心把这个项目继续举办下去的一个重要因素。此后,吴瑞在1985年和1992年又分别进行过一次调查,三次调查的结果基本相似。1992年的调查,反馈的问卷最多,结果最为详实。1992年的调查结果显示,与100多个院系生物专业的其它学生相比,80%的CUSBEA学生表现突出,或者高于平均水平。这一结果说明,CUSBEA学生在美国高校的表现非常突出。特别要提及的是,即便是在竞争非常激烈的美国顶尖大学,CUSBEA学生的表现也非常出众 。 1984年以后,国内赴美学习生物的留学通道基本打开了。美国大学开始大量接收自费申请的学生赴美留学。这一方面是由于CUSBEA学生在美的优异表现使得美国教授接受了中国学生;另一方面是由于1984年以后,TOEFL和GRE考试开始在中国国内广泛举行,自费留学的途径开始建立。 留学的通道全面打开以后,与CUSBEA项目同时举行的其它项目先后停办了 。CUSPEA项目也决定1988年招收最后一届学生 。1988年秋,CUSBEA委员会正式决定停止举行下一届考试 。1989年8月,在派出最后一届(即第八届)学生以后,CUSBEA项目正式结束。CUSBEA项目在特定时期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得以圆满完成。该项目自1981年实施,至1989年结束,一共举办了8届,共派出422名学生赴美攻读生物学科的博士学位。 2 、无形学院:CUSBEA学生的学术交流 CUSBEA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团体,对推动中国的生命科学研究和教育发挥了积极作用。早在广州英语培训期间,CUSBEA学生就自发地组织起来。每一届CUSBEA学生都编制了通讯录,约定赴美以后加强联系,互相帮助。第一届CUSBEA学生在广州培训时成立了“CUSBEA Fellow Union”的组织,并拟订了章程,规定赴美以后要定期联络,举办研讨会和编发刊物等事项 。 赴美以后,在同一所美国大学学习的CUSBEA学生联系比较紧密,他们之间形成了互相帮助的良好传统。位于同一地区的CUSBEA学生也会经常聚集在一起讨论生活和学习问题 。 1987年以后,CUSBEA学生陆续获得博士学位。1987年、1989年和1993年,CUSBEA学生先后在美国举行了三届名为“旅美中国学生(学者)生命科学研讨会”学术交流会议。每一次的学术讨论会除了有学术报告外,还会有专门的议程,讨论当前中国生物学科留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 从1993年开始,CUSBEA学生每年夏季在国内举行“海外及归国中国生物学者生命科学暨生物技术讨论会”。该研讨会一直举办到1998年,共举行了6届。2001年6月,为了庆祝CUSBEA项目实施20周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教育部、科技部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下,CUSBEA学生在国内组织召开了“二十一世纪生物科学前沿论坛”。 自从1993年CUSBEA学者在国内举办“海外及归国中国生物学者生命科学暨生物技术讨论会”以来,越来越多的华人生物学家开始同国内交往起来。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国生命科学的发展,1998年1月,以CUSBEA学生为主的100多位留美生物学家聚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建立了“吴瑞学会(The Ray Wu Society)” ,中国科学院和中国驻美国大使馆的代表也出席会议,学会的宗旨是:“为华人生物学家提供生命科学前沿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平台,同时致力于促进中国生命科学的发展。 ” 同时也表达了对吴瑞教授在推动中国生命科学事业方面所做出的贡献的敬意。吴瑞学会每隔1年在美国举行一次年会。迄今为止,吴瑞学会已经在美国开了三次年会。在吴瑞学会的会员中,CUSBEA学者占了很大的比例。他们是吴瑞学会中的核心力量,在学会的成立和发展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成立吴瑞协会,不仅CUSBEA学者团结在一起,而且还将通过其它途径出国的一批华人生物学界的精英们也吸引了进来。 正如克兰在《无形学院》中所指出的:“无形学院对于统一研究领域和为领域提供凝聚力和方向是有帮助的。这些重要的人物和他们的某些合作者由直接的纽带紧密相连在一起,他们发展了有利于在成员间形成道德原则和保持积极性的团结。” CUSBEA学生举办这一系列学术讨论促进了在美国学习生命科学的中国学生之间的交流及合作,同时也增强了在美的CUSBEA学者之间的凝聚力。此外,近10年来,通过组织和参加这一系列的在学术交流会议,CUSBEA学生开始向中国国内传播最新的生命科学研究成果,开始为中国的生命科学发展做出他们的贡献。 3 、CUSBEA学者的成就 到如今,20多年过去了,很多CUSBEA学生已成为各自所在学科的中坚力量,并在国际上取得引人注目的成就。现在,一大批华裔生物学家(包括许多CUSBEA学生)活跃在生命科学的前沿领域。 笔者目前收集到133名CUSBEA学者的简要资料,根据这些资料,笔者列表分析这些CUSBEA学者的职位情况,以期能够对他们的成就窥一端倪。目前查到的133名CUSBEA学者,其中有21人获得正教授职位,有49人获得副教授职位,有33人获得助理教授职位,有3人仍在研究助理岗位。在生物公司做研究员的有17人;自己创办生物公司和处于生物公司管理岗位的有5人;在非生物行业工作的有5人(见表2)。 从表中可以看出,这133名CUSBEA学者中,有103人已经在美国的高校和研究所获得教授席位,约占总人数的77.4%。如果加上在生物公司做研发的人员,在这133名CUSBEA学者中,则有约90.2%的人活跃在生命科学的研究岗位。 表2. 当前CUSBEA学生所在职位统计分析表 职位 正教授 副教授 助理教授 研究助理 生物公司研究人员 生物公司管理人员 其它行业(非生物) 人数 21 49 33 3 17 5 5 比例 15.8% 36.8% 24.8% 2.2% 12.8% 3.8% 3.8% 据此可见,当前有一多半的CUSBEA学生活跃在生物领域的研究岗位,在这一部分人中,在高校从事研究工作的和在企业从事研究工作的人大概各占一半,在企业从事研究工作的人可能会略多一些。同时,有一少部分人改行从事其它职业,但是他们所做的工作或多或少会和生物领域有一定的联系。 在所查到的这133名CUSBEA学生中,那些处于研究岗位的CUSBEA学者,绝大多数都拥有自己的实验室,并且在相关的研究机构担任学科带头人。他们中的很多人在Nature、Science、Cell以及其所从事学科的权威杂志上发表过多篇重量级的文章。 在查找这些CUSBEA学者的资料的过程中,笔者看到一个很明显的现象,很多CUSBEA学者的重要研究成果在最近几年涌现出来,他们发表在权威杂志上的文章也在近几年逐渐多起来。这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CUSBEA学者在学术上走向成熟,越来越多的CUSBEA学者将会逐步成长为其研究领域的权威。 四、结语 从1981年CUSBEA项目提出并开始实行,至今二十多年已过去了。虽然CUSBEA项目不过是中国生命科学发展历史中一个插曲,但是它在一个特殊的时期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CUSBEA项目培养了一大批活跃在生命科学前沿的顶级科学家。正如海外学者钱卓所说,“如果吴瑞先生的计划晚10年,生物学界还会有10年的人才断层和整体水平的断层。 ” CUSBEA项目的实施,是中美两国科学界、教育界在改革开放初期双边合作的一种有效模式,是热心于两国学术交流的学者们共同努力的结果。 CUSBEA项目的发起人——吴瑞教授,为项目的顺利实施付出了不懈努力。为了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吴瑞几乎每年都要回中国访问,或亲拟电函向中国有关领导人提出建议,与有关人士联系工作。在美国,有关CUSBEA的工作,包括同几十所大学的联系,组织命题,邀请教授来华进行面试等等繁杂的事情,吴瑞先生事必躬亲。他的夫人陈智龙和家人们对CUSBEA项目的实施也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与帮助。此外,20多年来,吴瑞教授几乎出席参加了CUSBEA学生举办的每一届学术研讨会,他始终关注着CUSBEA学生的成长。可以说,CUSBEA项目凝聚了吴瑞为发展祖国科学教育事业所耗费的心血,倾注着他对祖国青年一代优秀人才的殷切希望。 中国政府一直以来都对CUSBEA项目给予了大力支持。国内的所有和CUSBEA招考活动有关的费用、CUSBEA学生赴美的机票费用以及美国教授来华的旅费等全部由中国政府支付。教育部、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单位也为项目的实施付出了努力。作为国内CUSBEA项目的实施者,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张龙翔教授和顾孝诚教授为CUSBEA项目和CUSBEA学生的成长也付出了巨大努力。多年来,他们积极推动CUSBEA学生回国或在中国举办各种学术研讨会,充分地反映出老一代科学家对CUSBEA学生在促进中国生命科学发展方面所寄予的厚望。 此外,在CUSBEA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有几位美国面试考官多次来华帮助选派中国学生赴美留学,如印第安纳大学医学院的David W. Allmann教授、伊利诺伊大学的Richard Gumport教授,康奈尔大学的Keith Moffat教授、哈佛大学的Manfred Karnovsky教授。他们还经常参加CUSBEA学生举行的学术研讨会。此外,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潘其丽、叶宁等人为项目的实施付出了辛勤的劳动。现在,他们中的有些人已经不在原来的工作岗位或者已经去世了,但他们为CUSBEA项目顺利实施所作的贡献应该被永远记载。 当前,生命科学的重要性正逐步显现出来。CUSBEA学生有一大半活跃在生命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成为著名的科学家,目前回国工作和参与交流的CUSBEA学生也正逐年增多,而留在海外的CUSBEA学者有的回国参加学术交流活动,有的在国内开办生物产业。他们往返于中美两国之间,这也促进了中美两国在生命科学领域的交流。可以认为,CUSBEA项目的实施无疑是成功的。通过国家大规模地派遣留学生赴美学习,从而加快某个学科的发展,这样一种培养人才的方式在中国特定的历史时期起到了作用。 应当承认,至今尚有很多CUSBEA学生滞留海外。对于许多留学生出国后逾期不归这一现象,一直被认为是不利派出国方。由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学术和经济方面的巨大差距,人才外流,即所谓“脑流失”(brain drain)的问题,一直是困绕发展中国家科技人才培养的难题。影响留学生回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国内研究条件的限制、经济原因、家庭原因以及国内的科研体制不完善等原因。但在科学技术领域,留学生出国完成学业立即回国,还是在国际领先的实验室继续从事研究、成长为一流学者后再回国服务,是颇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以CUSBEA学生为例,从留学生成为学者、科学家一般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因此,以留学后是否立即回国服务作为判断留学项目是否成功是短视的。实际上,我们可以将他们看成为我国科学发展的一个“人才库”。如果要直接吸引一流学者回国,我们还需要时间等待“脑收获”(brain gain),等待人才收获季节的到来。 吴塘,柳怀祖. CUSPEA十年(第二版).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第14~18页。 曹育. 杰出的生物化学家吴宪博士. 中国科技史料, 1993, 14(4): 第30~42页 曹育. 最早在国内从事生物化学研究的女学者——吴严彩韵. 中国科技史料, 1995,16(4): 第35~44页 曹育. 著名美籍华人分子生物学家吴瑞教授. 中国科技史料, 1998, 19(4): 第51~67页 严济慈致吴瑞的信. 1981年5月10日. 吴瑞收藏. 1982年起,简称更改为“CUSBEA”。 李滔编. 中华留学教育史录:1949年以后.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第602~603页 吴瑞致陈小科的信. 2004年4月31日.收藏于北京大学医学史研究中心档案室 北京大学档案馆,1981校办卷宗. CUSBEA文件. 第16页(本卷宗无卷宗编号,下同) 北京大学档案馆,1981校办卷宗.CUSBEA文件. 第5至7页 北京大学档案馆,1981校办卷宗.CUSBEA文件. 第12页 多林教授办法指CGP项目招考方式。1981年,复旦大学名誉教授,哈佛大学化学系主任,美国科学院院士多林教授(W·Doering)发起了中美化学研究生计划(China Chemistry Program,简称CGP计划),该计划的特点是,不需要美国方面出题及派人来面试。由中国方面出题负责对派出学生进行化学专业考试,不再另行复试。 北京大学档案馆,1981校办卷宗.CUSBEA文件. 第13页 北京大学档案馆,1981校办卷宗.CUSBEA文件. 第32~35页 吴瑞致陈小科的信. 2004年4月31日.收藏于北京大学医学史研究中心档案室 吴瑞致陈小科的信. 2004年4月31日. 收藏于北京大学医学史研究中心档案室 吴瑞写给中国教育部的三封信的详细介绍参见陈小科硕士学位论文. CUSBEA项目与中国生命科学发展.北京大学图书馆. 2004. 第10~14页. 吴瑞致张龙翔的信. 1981年8月3日. 吴瑞收藏.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发给教育部和中国科学院的电传. 1981年8月23日.吴瑞收藏. 吴瑞致陈小科的信. 2004年4月31日. 收藏于北京大学医学史研究中心档案室 The Directory of the Ray Wu Society for Life Science (1998). 吴瑞收藏. The Directory of the Ray Wu Society for Life Science (1998). 吴瑞收藏. 陈小科. 祁鸣教授录音采访. 2003年11月27日.陈小科于北京华大基因研究中心记录,收藏于北京大学医学史研究中心档案室 张大庆、颜宜葳. 顾孝诚教授访谈记录. 2002年7月26日.张大庆、颜宜葳于北京大学生命中心记录,收藏于北京大学医学史研究中心档案室 此表格内容根据吴瑞与国内的往来信件、电报和历届CUSBEA公告等整理而得。特别感谢吴瑞教授核实并补充此表格内容。 吴瑞致参与CUSBEA项目的美国大学生物院系及研究生院的信.1982年3月. 吴瑞收藏. 陈小科.罗明教授采访记录. 2003年8月25日.陈小科于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337E记录,收藏于北京大学医学史研究中心档案室. 吴瑞致陈小科的信.2004年4月31日. 收藏于北京大学医学史研究中心档案室 吴瑞致参与CUSBEA项目的美国大学生物院系及研究生院的信.1982年7月14日. 吴瑞收藏. Bulletin 2 of CUSBEA Program,1982年9月28日. 吴瑞收藏. Bulletin 12 of CUSBEA Program. 1983年12月2日. 吴瑞收藏. Bulletin 15 of CUSBEA Program. 1984年12月12日. 吴瑞收藏. 吴瑞致陈小科的信. 2004年4月31日. 收藏于北京大学医学史研究中心档案室 Ray Wu. The history of the CUSBEA program and the future of developing biochemistry and biotechnology in China. Journal of Bio ScienceTechnology(A quarterly publication of the Association of Chinese Biologists in North China), 1993,1: 2-3. 吴瑞收藏. CHINA UPDATE #6,National Associate for Foreign Student Affairs(NAFSA),1985. 吴瑞收藏. 李滔编. 中华留学教育史录:1949年以后.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621~622。 吴塘,柳怀祖. CUSPEA十年(第二版).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2 陈小科. 顾孝诚教授专题访谈. 2004年3月5日.陈小科于北京大学生命中心记录, 收藏于北京大学医学史研究中心档案室. 陈小科. 罗明教授采访记录. 2003年8月25日.陈小科于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337E记录,收藏于北京大学医学史研究中心档案室 陈小科. 陈克勤总经理录音采访. 2003年12月23日.陈小科于上海单抗制药技术有限公司记录,收藏于北京大学医学史研究中心档案室 学会的全称为"吴瑞生命科学学会(The Ray Wu Society for Life Science)". The Ray Wu Society. http://info.med.yale.edu/genetics/xu/RWS/ 克兰,无形学院,华夏出版社,1988,第129页。 张卉,丁肇文. 全球生物界“三高”聚北大. 北京晚报,2001-6-22 以上博文转自: http://sourcedb.cas.cn/sourcedb_scr_cas/zwqkk/kxwhzl/kjysh/201001/t20100111_2724702.html
个人分类: 科学史诗|188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声叹息——曾六次问鼎诺贝尔奖de实验室关闭
热度 1 zxczxc0417 2011-7-30 11:39
贝尔实验室大楼 昨天在新浪网上看到贝尔实验室最近决定放弃基础物理学研究,而以母公司的主要业务为主,也就是和应用技术直接相关了。上图就是位于新泽西霍姆德(Holmdel)的贝尔实验室大楼——一个基础物理学研究的家园。但现在的它已经人走楼空,惨遭忽视。这一决定标志着这个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机构灿烂篇章的结束。看到这里只能是一声叹息 ——写在贝尔实验室结束基础物理研究之时 。 最近,还看到美国能源部费米国家加速器实验室(简称费米实验室)因为2008年度预算紧缩,实验室不得不裁员7%的报道。虽然最后在6月中旬,国会在资助伊拉克战争的追加预算案中有几千万的科研金费,为费米实验室解决了这一问题,但是毕竟是一场不大不小的危机。问题时还有多少没有化解的呢? 更有意思的是,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同步加速器不是在美国,这样一个曾经是物理学研究天堂的国度,而是在瑞士这样一个小国,真是一个大笑话。伴随着加速器的欧洲化,世界上最顶尖的物理学家必然向哪里汇聚,美国的神话又在哪里呢? Cornell (康乃尔)大学的正负电子对撞机也基本快关闭了,基础研究很少,大多数是用在应用物理领域。现在的应用物理的确进行得如火如荼,这说明美国的基础研究的金费很紧张,而应用领域相对比较好点。 难以置信的是,美国2007年度军费开支再攀新高,高达5468亿美元,占全球军费开支的40.8%。另外,参议院以90票对3票通过给美军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军费开支增加1890亿美元。这是多么庞大的一个数字,反正我是想象不出来,我只知道几千万就可以让费米实验室得很多人继续他们的研究,可以让一个公司的基础物理学研究继续他的辉煌,可以让一个大学的加速器运行很多年,可以组织直接上最顶尖的科学家进行高能物理的研究------ 如果美国继续这样下去,他的基础研究领域比较遭受巨大的无法挽回的打击。据我所知,现在有很多基础研究的科学家因为申请不到金费,已经转到欧洲去了。基础研究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原始动力,如果美国失去它,最后他只能沦为一个二流国家,不管它的军队多莫强大,应用领域多么先进,所有的一切都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我不是替美国担心,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一个强国的没落往往伴随着战争,生灵就要涂炭,因为很多时候国家强弱的转变是通过战争这个审判台上去宣判的。 事实上,贝尔实验室的很多著名发现和发明——例如晶体管和激光——都源于对基础物理学的潜心研究,它们的问世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于上演这些发现,贝尔实验室在国际上享有巨大声望。自1937年实验室研究员克林顿·戴维森(Clinton Davisson)因发现晶体对电子的衍射作用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以来,贝尔实验室已经6次问鼎这一科学界的最高荣誉。 现在的贝尔实验室将目光锁定在网络、高速电子、无线电、纳米技术、软件等可能更快为母公司“阿尔卡特-朗讯”带来回报的领域。在即将向这个基础物理学研究的一个最后堡垒说“再见”的时候,我们不妨细数一下贝尔实验室在物理学研究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 在结束这篇文章之前来回顾一下贝尔实验室物理学研究的辉煌,她为整个人类的进步做出过贡献,现在她就要离我们而去了,除了纪念她的逝去,剩下的只能是一声叹息了!! 贝尔实验室美国总部 图中所示建筑就是贝尔实验室位于新泽西默里·希尔的美国总部,这里是很多发明创造和科学突破的诞生地。阿尔卡特-朗讯表示,贝尔实验室总部仍具有令人无法抵御的魅力。相比之下,身为基础物理学研究“老巢”的霍姆德大楼运气就没有这么好了,现在已成他人囊中之物。霍姆德大楼取得的技术成就包括研制第一颗通讯卫星,以及朱棣文(Steven Chu)在激光冷却和“捕获”原子的研究中取得的巨大突破——他曾凭借这一成就摘得诺贝尔奖。 验证电子波动性 1927年,贝尔实验室的两名研究员——戴维森(图片中的人)和莱斯特·格莫尔(Lester Germer)通过将缓慢移动的电子射向镍晶体标靶,验证了电子的波动性。这项实验为所有物质和能量都同时具有波和粒子特性这一假设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戴维森的发现成为固态电子学多个领域的基础。10年之后,他又凭借在电子干扰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获得诺贝尔奖。 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晶体管问世 图片中呈现的就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晶体管。它是在1947年问世的,身份是作为真空管和机械继电器的替代品。这一发明改变了电子学世界的面貌,成为当前承载所有电脑技术的基础。1956年,贝尔实验室科学家威廉·肖克利(William Shockley)、约翰·巴丁(John Bardeen)和沃尔特·布拉顿(Walter Brattain)因研制晶体管共享诺贝尔奖。值得一提的是,肖克利还在加利福尼亚州山景城创办了“夏克利半导体”公司,这也是首批落户后被称之为“硅谷”的高科技公司之一。 最有创造力的物理学家:菲利普·安德森 图片中的人就是菲利普·安德森(Philip Anderson)。因在了解玻璃和磁性材料电子结构方面取得的成就,安德森于197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的研究打开了研制电子开关和电脑存储设备的大门。2006年,根据一种新的科技论文评估方法,安德森成为世界上最有创造力的物理学家。新评估方法建立在马德里大学统计物理学家何塞·索勒(Jose Soler)所提理论基础之上。1984年,安德森离开贝尔实验室,现在是普林斯顿大学的一名教授。 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图片中展示的就是“喇叭天线”,站在上面的两个人分别是阿尔诺·彭齐亚斯(Arno Penzias)和罗伯特·威尔逊(Robert Wilson),正是他们发现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根据“大爆炸”理论,早期宇宙是一个非常炽热的所在,随着不断向外扩张,宇宙中的气体慢慢冷却下来。如果这一理论成立,宇宙中应该充斥着大量辐射,即原始热量的残余物。经过潜心研究,贝尔实验室的研究人员最终证实了这一推测。1965年,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在位于新泽西默里·希尔的贝尔实验室发现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这种辐射正是他们研制的无线电接收机内部过量噪音的来源。凭借这一发现,彭齐亚斯和威尔逊于1978年共享诺贝尔物理学奖。 用激光冷却和捕获钠原子 图片中所呈现的就是用激光冷却和“捕获”钠原子的过程。用激光冷却和“捕获”原子的想法最初是在贝尔实验室位于霍姆德的大楼举行的一次午餐会上提出来的。1978年,朱棣文加盟贝尔实验室,后来凭借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获得诺贝尔奖。他在传记中写道:“两年内,贝尔实验室雇佣了大约20多个年轻科学家,我就是其中一个。我们都觉得自己是‘被上帝选中的人’。除了热衷的研究外,我们没有义务做其它任何事情。科学研究带来的快乐和兴奋遍布大楼的各个角落。”朱棣文现在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负责人。 电子的分数量子霍尔效应 1998年,贝尔实验室研究员霍斯特·斯多莫尔(Horst Stormer)、罗伯特·拉夫林(Robert Laughlin,现就职于斯坦福大学)和崔琦(Daniel Tsui,现就职于普林斯顿大学),因发现并研究电子的分数量子霍尔效应,共享物理学诺贝尔奖。根据这个三人组的研究发现,电在强磁场下可产生关联并形成新的粒子,也就是所说的准粒子,只携带分数电子电荷。图片中展示的就是被散射和扫描的电子,呈现了准粒子创建的干扰图。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067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新语丝:送傅德志、蒋高明两位专家一副对联
热度 3 zbt92 2011-7-27 06:38
作者:  田中华 尚仁严   我们不认为转基因食品绝对安全,正像不认为自然界中任何一种野生植物、 或采用常规育种手段或放射线育种手段培育的任何一个新品种绝对安全一样。但 是,也不认为转基因食品的危险性会大于自然产生或其他育种手段产生的任何一 个新的物种。采用转基因技术创造的新物种或新品种,与地球上早已存在的和用 其他方法创造的千千万万、形形色色的物种或品种相比,除了更适合人类需要之 外,并没有其他本质的不同。现代遗传工程和转基因技术是人类科学发展的一个 巨大进步。它使农作物选种、育种工由过去带有一定盲目性的少慢差费发展到如 今目标明确、技术精准的多快好省。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本不值得大惊小怪, 完全可以通过科学实验得到解决。反转基因的喧嚣完全是一些人别有用心的鼓噪。 缺乏科学常识的人被卷入其中随声附和是情有可原的。令人惊异的是堂堂中国科 学院植物研究所这样的专业机构里的“首席科学家”之流竟然也冲到里面摇旗呐 喊。傅德志、蒋高明二位尤其卖力。惊异感慨之余,送二位一副对联:上联是: 傅德志无德无志;下联是:蒋高明不高不明;横批是:智障专家。万勿推辞,敬 请笑纳。 (XYS20110726)
3576 次阅读|3 个评论
《哈利波特》,弱智的魔幻和腐朽没落的娱乐的代表作
热度 4 seawan 2011-7-25 14:58
《哈利波特》是一个国际性的热门娱乐项目,不仅仅包含小说、电影,还包含诸多衍生品,例如服装、玩具、游戏、等等。 然而,再火爆再流行,无法掩盖一个事实: 它是一个弱智的魔幻作品,一个腐朽没落的娱乐文化。 与这个末日帝国(英国)的文化产品相对应的,是当前的年轻强势的新帝国(美国)的科幻文化,其代表作包括《Startrek》系列,《X档案系列》等等,以及太宏大而难以拍成电影的《基地三部曲》等。 后者的共同特点是:以丰厚的文化、科学及宗教等为依托展开故事情节,关心社会人文、科学发展、宇宙本原等方面带有普遍性的各种问题,并往往能够起到启迪思考,激发创意等作用。 前者则建立在虚假的一个“故事前提”上(例如:“在古老的XX之地,有两个世世敌对的两大势力。。。”),直接使用所谓“魔幻”名词来解释所有的“幻想”因素(例如“ 幻影移形法 ”、“ 石化束缚咒 ”等),不再有任何解释(也不可能有解释)。 看完这样的作品,除了特技、情节给你的刺激外,无任何其他的启迪,大脑一片空虚。 国内文学作品中像封神、西游等也有类似的魔幻特性,但仍具有较为丰厚的文化基础,因此也比这个《哈利波特》要“文化”的多。 本来,也不用指望一个60后(实际是65年)的 J.K.罗琳(基本没有什么严肃的科学及哲学素养,只学过“ 法语和古典文学” )能够有什么深刻的思想,而她写了6年的哈利波特,出版时(1997年)也只是她25~31年坎坷生活经历中的一些“纯属幻想”性的东东而已,甚至即使中国的武侠小说,也比这个有深度。。。 ============= Remember Me和“万法唯识” 推荐:永恒经典StarTrek TNG 百度知道:《重力使命》 【科幻书评】自由贸易模式对文明的重要性 “计算为王”?80年代的科幻
个人分类: 娱乐|8249 次阅读|10 个评论
[转载]为中国科技“画龙点睛”
dongzg101 2011-7-22 20:28
为中国科技“画龙点睛” 金国藩院士谈王大珩推动中国仪器科学发展 为中国科技“画龙点睛” 金国藩院士谈王大珩推动中国仪器科学发展 □本报记者 王静 “王老从事科技事业,尤其是光学和仪器科学事业70余年。他把自己的全部心血、精力和智慧都无私奉献给了这个事业。”作为王老的学生,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金国藩特别谈到了王老在推动中国仪器科学创新发展中的重要思想和杰出贡献。 “仪器是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工具” 王老关于仪器科学创新发展有许多重要的思想和精辟的论述,金国藩院士指出了其中几个影响后续发展的重要论点。 王老十分强调仪器仪表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如,“仪器不是机器,仪器是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工具,而机器只能改造却不能认识物质世界”。 王老还说:“仪器仪表是工业生产的‘倍增器’,科学研究的‘先行官’,军事上的‘战斗力’和社会生活中的‘物化法官’。” “仪器仪表产业是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卡脖子’的产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现代仪器设备则是第一生产力的三大要素之一。” 他对仪器仪表有一个非常经典的比喻:“中国科学技术要像蛟龙一样腾飞,这条蛟龙的头是信息技术,仪器仪表则是蛟龙的眼睛,要画龙点睛。” 国家和政府应支持加快发展仪器仪表 王老曾经指出,仪器仪表不仅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分重要,还关系到国家和公共安全以及人民的生命健康。而仪器仪表是个特殊行业,不能完全依靠市场调节,必须坚持独立自主创新发展,产业化必须有别于其他产业,国家必须给予充分重视和大力支持。 在这个思想指导下,他多次向国家和政府提出支持加快发展仪器仪表的建议。其中,最重要的建议有3次。第一次在1979年4月,他联合汪德昭等科学家共同发起,以出席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成立大会的全体代表的名义,提出了《关于加快仪器仪表工业发展的几点建议》。建议提出,希望国家成立仪器仪表工业总局,统一管理和支持仪器仪表工业的发展。这份建议受到邓小平、方毅和余秋里等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国务院当年10月就批准成立了国家仪器仪表工业总局。 1995年和2000年,他又两次联合一批院士向国家提出关于加快仪器仪表产业发展的建议,同样受到朱镕基、吴邦国、温家宝等领导人的重视。 王老对仪器科学的创新发展有一个重要思想。他认为,仪器科学是一门新兴科学,发展极快,而且同不少学科交叉,保持创新和发展,加强学术交流至关重要。从建国初期到2003年最后一次主持以“激光制造与未来技术产业的发展”为主题的香山科学会议,他建议召开或亲自主持和参加的有关仪器科学的国内外学术交流会议达数十次之多。 在王老的建议和亲自安排下,科学仪器的学术会议几次步入了香山科学会议的殿堂,成为香山科学会议讨论的主题。 王老对举办学术会议一贯是高标准要求。他明确提出,学术会议要吸收广大科技工作者参加,选题要结合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实际需要,要允许不同学术观点展开讨论,要不断提高学术交流的水平。 期待领军人物涌现 多年来,他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并常常告诫我们,要保持仪器科学与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必须有一批优秀科技人才,有一批领军人物。他说,优秀科技人才和领军人物的基础培养都在大学,因此他特别重视和关心大学教育。 早在1949年王老回国不久,便建议在大连大学工学院设立应用物理系,并担任系主任主持创建工作。 1952年,王老又和龚祖同院士等共同建议并促成教育部在浙江大学设立了光学仪器系。为了争取把光学和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列入高等教育的一级学科,王老多次亲自到教育部商议。王老身体力行地担负起培养人才的重任,亲手创建了长春光机学院(现长春理工大学)和哈尔滨科技大学(现哈尔滨理工大学)并担任校长。几十年来,从这几所大学走出来的几万名光学和仪器科学的科技人才,为我国仪器科学与产业的创新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此外,王老还抽身亲自主持编写了几百万字的《现代仪器仪表技术与设计》一书,送给了100多所大学的图书馆。他对培养人才倾注了无限的关怀和爱心。他在实际工作中也十分注意对人才的使用和培养,与王老共过事、在王老身边成长起来的优秀科技人才不计其数。一些人已成为院士和知名的科学家。他一直期待着领军人物的涌现。 重视研究成果产业化 与此同时,王老非常重视科学技术的基础研究,强调研究方向要紧密结合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研究成果要注意向产业化转化,仪器科学也必须这样。在他担任清华大学原子分子纳米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期间,在他的指导下,该实验室从事原子光谱的研究,结合建设实际需要,在重金属找矿等许多领域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金国藩亲身经历和感受极深的一件事是在2000年,王老联合11位院士,其中也包括他本人,向吴邦国、温家宝和李岚清3位时任副总理提出了加快仪器仪表产业发展的一份建议。3位副总理很快作出批示,由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和科技部商议,提出支持仪器仪表发展的具体办法。得知这一消息后,为了尽快落实副总理的批示精神,早日商议出支持仪器仪表加快发展的有效办法,在王老的带动下,杨嘉墀院士和金国藩一起走访拜会了两委一部的领导同志。最后研究确定,由两委一部委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组织一个专家调研组在全国开展一次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提出报告和支持仪器仪表产业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 当时已85岁高龄的王老,为了使这次建议贯彻落实,为了仪器科学和产业的创新发展,欣然参加了调研组开展调查研究。此次调研历时3个月,走访了7个省市,调查了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等几十个企事业单位,会见了几百名科技工作者和企业管理者。 在上海,他几次听取意见到深夜;在重庆,他一天调查5个企业,累得需要人架着才能行走,调研结束回到北京便住进了医院……调研组一份两万多字的《振兴我国仪器仪表产业的对策和建议》调研报告,也是在王老亲自主持和参与下完成的。 《科学时报》 (2011-07-22 A2 纪念王大珩先生特别报道)
1068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网生物信息学群组—大家都来加吧!
jiangyongshuai 2011-7-22 11:33
建了个生物信息学群组,当代生命科学发展需要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的介入,赶快加进来把,朋友们!一起加油! 群组地址: http://bbs.sciencenet.cn/forum.php?mod=forumdisplayfid=362
个人分类: 生物信息学|113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不得不向世俗低头!
热度 10 zhaodl 2011-7-13 09:31
不得不向世俗低头! 作为学术期刊出版者,想追求学术谈何容易?世俗的评价无时无刻不干扰着出版工作。影响因子的片面追求,尽管是问题显而易见,而人们还是乐此不疲;数据库检索、核心期刊,一旦与利益挂钩,多少题外功夫展现出来?更不用说其他的私心和杂念对出版的干扰。 前几天,一个作者提出:文章地脚的标注请注明某某作者为“通讯作者”。我回信解析:本刊地脚的标注不评价作者在文章中的贡献,不具有评价功能,为了读者联系的方便,如果第一作者是学生,因为学生的联系方式变化比较频繁,所以才在地脚处注明“联系人”。很简单,本刊是为读者考虑,否则读者需要与作者探讨文章的内容,不知道与哪位作者联系,不利于学术交流和科学发展。 可是,今天早上一上班,编辑向我反映:作者强烈要求将“联系人”改为“通讯作者”。我问作者:“联系人和通讯作者不是一个意思吗?”作者回答的十分肯定:“校长说必须写通讯作者字样才算,才给哪位导师计工作量。” 无奈!我只好服从这位作者的校长,否则这位作者的现实利益就会由于我的“古板”而损失!对于我刊物而言,不满足作者的要求、不保护作者的利益,那么也会伤害我期刊的利益,作者在我这发稿子就会丧失“价值”。低头吧,不要害人害己。有人会说:“这是国际惯例”。我没有查过是否“全部都是”,但我怕另外一个校长再有其他要求,或者过两年再有另外一种“国际惯例”的标注方式,回头看看我期刊的标注,就可以“作为历史资料”来研究了。
个人分类: 出版视点|4585 次阅读|22 个评论
·读者之声·
kejidaobao 2011-6-28 13:56
如何培养科学鉴赏力 科学鉴赏力是从事科学研究的重要体验,有比较高的科学鉴赏力的学者不仅能从自己的科研工作中体会到美的享受、成功的喜悦,也可以从别人的科研成果中体会到科学之美。 科学鉴赏力主要来自经验和提炼。科学经验可以是自己的,也可以是别人的,但提炼必须靠自己。怎样培养和训练科学鉴赏力?我觉得以下几个方面可能会有所帮助。 一要培养对科学的兴趣。把科学研究只作为谋生手段的科研工作者,不是真正的科学家,也很难有较高的科学鉴赏力。对科学兴趣比较高的人一定会热衷于了解新的科学发现,喜欢对各种问题刨根问底,喜欢了解过去的科学发现是如何做出的。由于兴趣带来的这些活动都对科学鉴赏力的提高有帮助。 二要多学习科学史。从科学史中能够了解科学发展的规律,而不是那些看上去似乎是简单明了的理论和假说。从科学发展史中,可以了解人类科学发现的规律性,对评判现有的科学发现有更全面的眼光。从历史上看,许多发现和理论都经历过曲折和反复的过程,很少有一下就获得广泛认可的重要理论。 三是要积极参加各种讨论。参加学术会议,特别是针对某一个特定问题的小型学术交流不仅是解决科学困难的有效手段,也是提高科学鉴赏力的有效途径。 四是要了解一些基本科研技能。例如你必须能看懂基本的试验结果,清楚不同试验技术的特殊作用和不足,能看懂哪些是可靠的结果,哪些可能存在一些误差。从某种意义上讲,科学鉴赏力起码要具备鉴别真伪的能力。 五是要学习一些宏观性知识。例如学习音乐、绘画等知识,从其他艺术和美的评价中感受科学之美,这对提高科学鉴赏力应有一定帮助。也可以学习一些哲学,哲学本来是包括自然科学的学科,是从思维方法和整体上认识世界、指导科学研究的学问,科学鉴赏力有时候就是哲学修养在某一具体学科中的体现,或者是从哲学的角度来认识某一具体科学发现的能力。 上述几个方面虽然很重要,但对一个研究生和初涉科研领域的年轻人,怎么样才能提高对某一个小领域的科学鉴赏力也是一个重要问题。 一要全面了解自己所从事领域的经典文献。所谓经典文献资料,主要是指本领域的教材、专著和综述性文献。争取能全面深入阅读,系统地吸收相关知识。在这个阶段,最好要写一批综述性文献,明确几个本领域的关键问题和重要问题。 二是形成一种阅读习惯。了解本领域最新进展,特别是阅读本领域的专业杂志,按照对解决本领域问题的实质性贡献来判断进展的水平。 三是要熟悉该领域的基本研究套路和技术。这对从事具体的科研工作是必要的,对感悟和体会科学价值也不可缺少。当然你可以不是技术高手,甚至都不用进行具体的研究操作。但你要成为一个懂行的人,就必须了解基本的工作程序。 四是要养成随时学习新知识的习惯。科学新发现和进展往往出现在学科交叉领域,在一个具体的领域也会经常用到其他领域的知识和技术,因此要养成随时学习的习惯,才能随时跟进新进展。 五是要养成批判性思维习惯。遇到任何文献,首先要怀疑。科学的发展从来都是非常曲折的,科学假说大部分都是不完善的,只有采用批判的眼光,才能降低错误判断的几率,形成自己独立的科学品位和鉴赏能力。 ——上海第二军医大学潜水医学教研室教授 孙学军 从研究生的第一篇论文谈起 经过几番周折,L君的第一篇论文终于被一国际期刊正式接受了。性格开朗的L君高兴得几乎跳起来。这又一次让我深深感受到了第一篇论文对于博士与硕士研究生的重要意义。 不时听到诸如“教授全靠研究生给写论文”或“研究生本来就应该给教授写论文”等调侃与高论。此类说法的确反映了某些实际情况,但如果将其无限夸大,甚至绝对化,则显然有失偏颇与肤浅。这两种看似对立的论调,其实都无视了一个根本问题。即,指导与学习学术论文撰写乃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 对研究生而言,撰写学术论文乃天经地义之事。而撰写学术论文的目的,却莫衷一是。从功利的角度看,写论文自然是要将研究成果整理成白纸黑字,既为研究成果的保存与累积,也为研究成果的传播与交流,自然也会成为研究者业绩之证明。而人们往往容易忽视学术论文撰写另一个重要意义,那就是论文撰写过程是科学研究本身一个重要环节。 论文撰写不仅仅是研究结果的简单总结,更应该是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案之重新审视、科学规律之提炼、物理图像之构筑、数学模型之建立、新的科学问题之提出、以及研究方向深化的过程。因此,学术论文撰写理应是教授与研究生共同完成的。指导研究生如何撰写好学术论文是教授的基本职责,而学会如何撰写学术论文是研究生必经之训练。由此不难理解第一篇论文对于一个博士或硕士研究生的重要意义。第一篇学术论文的完成意味着一个研究生初步接受了一个完整的科学研究训练的过程、初步形成了对科学研究自觉的兴趣。而第一篇学术论文的正式接受则意味着研究生研究能力与成果得到认可,其对于提升研究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热情以及信心至关重要,很可能对其整个学位论文工作乃至今后的研究生涯产生深远影响。 基于以上认识,我曾将如何指导研究生撰写学术论文总结成三种模式:1) 在指导研究生如何整理与分析数据的基础上自己执笔撰写,然后让他们学习我如何写;2) 指导研究生如何整理分析数据、帮其整理出提纲或进一步写出摘要与前言,然后让他们写其他部分;3) 与研究生一起整理思路,然后全部让他们自己写。 对于研究生的第一篇论文,我一般会针对不同情况采用第一或第二种模式。第三种模式主要针对第二篇以后的情形,但对于领悟力特别强的研究生也可能从第一篇开始就采用该模式。总结十几年的经验,对于研究生的第一篇论文,第一种模式于我最轻松,然不宜多用;第二种模式于学生最有益,然需要我花费的精力最多;而第三种模式适用范围有限,但可能有非常成功的个例。自然,不管采用何种模式指导研究生的第一篇论文,最终一定得收敛于第三种模式。一位行将毕业的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研究生能否在与教授进行适当讨论后独立撰写出合格的学术论文,应该是判断其是否达到硕士或博士水平的基本判据之一,当然也是教授指导研究生是否成功的基本判据之一。 ——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教授 陈湘明 (责任编辑 李娜,张杰青)
个人分类: 栏目:读者之声|2680 次阅读|0 个评论
水电建设的生态环境影响与作用
热度 3 zbt92 2011-6-23 11:45
张博庭 2011.6.23 在 2011 中国清洁电力论坛上的发言 众所周知,过量的温室气体排放是人类发展的最大难题。为了适应人类社会发展能的需要,未来我国清洁能源(包括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发电装机容量及发电量比重不断增大。  一、 水电是最重要、最经济、最有效的清洁电力 大型水库电站具有水资源调节、防洪、发电、灌溉供水、航运、水土保持、生态环境保护等功能,在满足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用水需求、防洪安全、能源安全和粮食安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同时社会上也有另外一种说法是,水电建设破坏生态环境。 二、水电开发建设破坏生态环境吗? 水电建设的生态作用是有利的。生态影响是有利有弊的,通过科学的开发和管理措施,我们可以把生态影响中的决大多数的弊转化为利。 2.1 水电对生态环境的作用 水利水电工程的防洪、供水、发电、航运作用,本质上这些都是它的生态保护作用。 1 、洪涝灾害,造成人类社会大量的人员财产损失,是对人类生态的极大破坏。 2 、水资源的匮乏所造成的严重的生态灾难,只能靠水库的蓄水调节来解决。 3 、人类当前最大的生态环境难题就是二氧化碳的过量排放,清洁发电就是最重要的生态保护。 4 、航运的燃料消耗仅为路面交通的 1/7 ,河流水库化之后,化石燃料消耗又要大幅度的降低。(三峡蓄水后航运的单位能耗降低 46% ,相当于节煤近千万吨。 ) 2.2 水电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辩证分析 尽管水电拦河筑坝,占用土地阻碍某些鱼类的洄游是客观存在的。然而,世界上根本就没有不影响自然生态平衡的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只要占用土地、水面,就要改变自然生态和环境。相对来说水电大坝占用土地或者水面之后,是把原来的自然生态转变为水库湿地的生态。湿地的生态环境作用非常重要,我们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的矛盾,决不是担心湿地太多了,而是湿地的不断减少。所以,关于水电大坝破坏生态环境的指责,大都是舆论反复炒作的结果。事实上水电大坝的建设是人类为数不多的环境保护工程,走遍全世界几乎没有哪一座水库大坝建成之后,不是风景秀丽的旅游度假胜地。 2.3 水电的不利生态影响是可以克服的 即便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严格来说并不能够称为是破坏。因为只有在水坝建设的不够科学,或者建成后管理得不好才有可能造成生态破坏的。而在实践中违背自然规律、严重影响生态环境的水坝,往往不可能被容许建造。即使建造了也不能让它投入运行。例如我国的三门峡。很多人都认为四川岷江的水电开发是破坏生态的典型。大量的引水式电站造成了很多河段的干涸,严重的影响了河流生态。但这些并非不可解决的,三门峡我们已经进行了科学的改造,岷江的问题可以参考挪威的水电经验。 挪威的水电绝大多数都是引水式的开发,他们为什么就没有出现我国岷江的问题呢?他们严格的管理水电站的运行,必须要保证一定的生态流量下泄。流量太小了怎么办?他们就建了很多滚水坝,以保证在水资源很少的情况下河流的基本生态。 2.4 水电建设对鱼类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水电建设对生态环境例如水生生物确实有影响,尤其是对于洄游性鱼类的洄游。所以,从一百多年以前。我们刚开始建水电站。我们的工程师就知道要修鱼道了。现在,通过建设鱼梯、鱼道、捕捞辅助过坝、人工增殖等各种技术,基本上已经可以解决洄游性鱼类的洄游问题了。 其它的一些所谓水电大坝生态影响的说法,未必就是科学的。例如,目前大家比较认可的说法之一,是三峡大坝建成后长江的四大家鱼数量明显减少,渔业经济受到巨大损失。但是,确切的说这未必就是三峡大坝带来的问题。因为我们无法找到另外一个没有建三峡的长江进行比较,到底是不是由于三峡大坝造成了长江鱼类资源的大幅下降。不过,我们倒是可以提供一些数据和照片,来说明问题。(胡佛水库中的鱼插图) 我国的新安江水库建成后,由于水域面积扩大、水质变好,几十年来当地的鱼获总量增加了 300 倍。美国的胡佛大坝建成之后,由于没有遭到水污染的伤害,也很少有人过度的捕捞水库中的鱼,静水性的鱼类得到了大幅度的增长,目前几乎已经到了鱼多成灾的地步。同样的大坝、同样的水库,为什么结果完全相反呢?这是不是能说明,目前长江的四大家鱼的减少,可能是别的原因呢? 还有鱼类专家说长江里大都是激流性的鱼类,它们的卵只能在流动的水中成活。也有人说长江的鱼类产卵要得到涨水的信号。现在为了防洪你把洪峰搞没了,所以,鱼就不爱产卵了。对于这种说法,我们相信它是有一定事实依据的,但是,这些鱼类的比重有多大?而且它们所形成的这些习惯,是不是由于长江的环境造成的?那么这种习惯会不会随着长江水文情势的变化也发生变化呢?其实,水坝建成了之后,并不会完全改变一条河流的激流状态。不仅在每个水坝的泄水区,其水文状态一定是接近激流,而且在很多支流上,激流状态也是改变不了的。所以,在一条激流的河上建水坝之后,将会增加生境的多样性,应改是有利于水生生物的多样性。 例如,大渡河和著名的世界自然遗产九寨沟都是岷江的支流,所不同一个至今是激流奔腾的河流,一个是在被很多地震的堰塞坝截成了一串串湖泊。经过一段时间的进化,我们发现九寨沟的生态和生物多样性要比大渡河丰富的多。为什么呢?很显然,九寨沟不仅具有激流、静水的生境多样性,而且水环境容量也比大渡河要大得多。 这就是天然水库的生态环境作用的最好说明。不过,对于人造的水库,往往由于建成后人口大幅的聚集,河流沿岸的社会环境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所以,我们已经分不出来某些河流生态环境的变化,是水坝的作用还是人口增加的作用了。 2.5 水电建设对河流水温生态的影响分析 再比如,我国一些生态学者认为高坝水库分层形成的低温水下泄,会对鱼类生长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他们要求我国的高坝必须花费巨额的费用增加水库分层取水的设施。 由于我们对河流水温和鱼类的关系了解得不够全面,生态学者们自己也说不清楚水温的高低对各种鱼类到底有什么影响。所以,索性就来一个要求你不能改变原有的环境,就是进行生态保护。我们却确切的知道,目前美国的大坝分层取水,取得是水库下层中的低温水。而根据我国生态学家的意见修建的分层缺水设施,取得全都是水库上层的高温水。这两种完全相反的取水方式,是不是也足以说明,水坝的水温作用其实也是有利有弊的呢? 其实,水电的生态环境问题本质上是土地生态环境与湿地生态环境的转换的问题。我国黄河上的青铜峡水库,建成几年后形成了我国北方最重要的湿地保护区,水库建成后新增保护区的物种上百种,真正把昔日的黄土高坡,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塞上江南。自从黄河的小浪底水库能够控制水流以后,不仅黄河 10 年不再断流,而且在出海口东赢出现了两个湿地,引来了 400 多种候鸟。 09 年春天,华北、华中遭遇了严重的旱灾,小浪底紧急调水三十多亿立米水,使山东、河南粮食产量超历史纪录。如果没有小浪底水坝,黄河的这些巨大的生态变化都只能是梦想。 2.6 水电建设的地质减灾害作用 水能丰富的地区就是地质灾害高发区。因为江河水流含有巨大的能量,长期冲击河谷,造成河床不断下切的必然结果。只有把水能资源利用起来发电,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地质灾害产生的成因,从而减少地质灾害。一般来说水电工程修建之后,除了上面的河流消能减灾的原因,还将从另外二个方面改进原有的自然边坡的地质条件:一个是对主要的滑坡体进行人工排除,或者护坡(包括混凝土喷涂、打入抗剪滑桩和预应力锚索固定等)处理。另一个是水库蓄水的初期,是一个水库新库岸的不稳定期和再造期,是隐性的地质灾害的集中释放期。 不过,由于通过建水电站治理地质灾害需要一个过程,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因此,我国的三峡建成后的蓄水的初期地质灾害反倒有所的增加的现象,也是非常正常的。 水库初期蓄水发生滑坡情况的前提,是需要边坡本身就具备产生滑坡 ( 或者说潜在的滑坡 ) 的水文和地质条件。在这种地质条件下,即便没有水库的水位变化,在强烈的连续降雨的情况下,只要边坡的土壤吸收了足够的水分,也可能会造成同样孔隙水的压力加大,从而产生滑坡的现象。例如, 2009 年台湾省的 8.8 暴雨泥石流和我们 2010 年 8.8 的舟曲泥石流,都是一些潜在的滑坡体在暴雨中得到了释放。 由于水库的建设将会释放周围潜在的地质滑坡体,因此水电开发最终将有助于减轻地质灾害。(地震后的沙牌水电站上、下游插图)从国际上来看,情况也是一样。法国是世界上水能资源开发利用最充分的国家之一。开发程度接近 100% 。由于河水的能量不会再用来冲击河谷制造地质灾害,因此,同时样是水电开发非常密集的法国的地质灾害,却非常非常少。 三、为什么往往是水电开发程度越高的国家和地区生态环境越好? 3.1 、水电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水电是技术成熟的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最显著的优点就是它可以重复利用,源源不断,但是,它也有致命的弱点,就是不能保存。如果你不开发利用,它就要随着时间流逝。 在这方面,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各种新型的可再生能源的技术目前还不够十分成熟,开发成本和效率都还难以满足大规模电网的需要。水电是目前唯一可以进行商业化大规模应用的可再生资源。所以,世界上的所有发达国家都是优先开发利用水电,把可保存的化石能源尽量留给后代。 3.2 、水电是现代文明的保障 尽管世界各国的地理环境不同,各国水资源和水能资源的天然条件具有很大的差别,但是,一个非常明显的现实却是:水电开发程度较高的国家更发达生态环境也更好。目前,发达国家平均在 70% 上,非洲地区还不足 8% 。 因为,任何大型的水资源调控水库一定就是大型水电站,一个国家的水电开发程度的高低,与其对水资源的开发程度暨调控能力肯定是成正比。同时解决水多﹑水少这个最主要水资源矛盾的最根本途径,就是要修建大型水库﹐在洪水期拦蓄洪水,枯水期提供水资源,变水害为水利。 例如:美国目前建有大小水坝八万多座﹐水库总库容约为 1.3 万亿立方米。目前中国虽然水坝数量名义上比美国还多,但是水库总库容仅为美国的一半﹐如果以人均水库蓄水量来比较﹐中美差距在十倍以上。由于缺乏水库的调蓄能力,我国一方面洪涝灾害频发﹐另一方面又是干旱严重﹐水资源严重短缺﹑水污染严重。从本质上说﹐这些都是由于可控制的水资源总量不足造成的。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途径只能通过建立具有调蓄功能的龙头水库﹐增加可控制的水资源总量。(图 人均库容与人类发展指数关系)( 几个典型国家的人均库容数) 为什么全世界都毫无例外的表现出,水资源开发程度与经济发展成正比的特点呢?水是生命之源,水资源问题是一个社会的生存和经济发展的前提保障。没有水资源的保障,任何社会都无法维持正常的生存和发展,所以,就更谈不上可持续发展了。水电特别是大型水电的开发就是水资源的开发,而水资源的开发,则是一个国家现代化文明的保障。 3.3 、水电是减排温室气体的主力 水电是当今世界上替代化石能源的第一主力。在目前的技术水平下,人类替代化石能源最有效、最可行的还是水电。目前世界上凡是水电资源丰富而且开发程度高的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问题,都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如果我国的水电能得到最充分的开发利用,那么我们至少每年还可以多减排 20 亿吨二氧化碳。 四、水电破坏生态的误解很大程度上在于我们的科学素养 由于我国社会的整体科学素养不高(平均只有 3.27% ),一些公众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理解还存在着很大的误区。因为,改造自然的欲望是人类文明的根本动力,如果我们的祖先当初也总是想等到所有问题都搞清楚之后,才开始改造自然的努力,那么我们现在就一定还是生活在树上的猴子。 人的认识是永远没有止境的,无论慎重到什么时候,人类改造自然的行为也一定要有代价。正确的发展(改造自然)方式不是否定发展、害怕发展,而是要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的进步不断地把发展的代价降低。这就是要科学发展。 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出发,我们对生态的影响,生态环境好坏的理解,一定不能脱离人。生态实际上是关于物种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状态。我们现在如果脱离人去评价生态环境的好坏是错误的,不同的物种对生态环境的要求标准是截然不同的。 自由流淌的河流、任意泛滥的洪水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和人烟稀少的无人区、生态保护区完全是应该提倡的。但是,在现代化的社会,自由流淌的河流决不是保护河流生态的好办法。因为,人的存在是一个客观现实,努力创造一个适应人类生存的人工自然,是构建生态文明的基本前提。这是经过无数实践检验过的真理。 因此,必须承认改造自然是不仅是人类文明则最基本属性,而且也是生态文明的基本属性。 五、结论 1 、水电这种大自然赋予我们人类的宝贵资源,必须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充分发挥出它的作用。 2 、科学的开发利用水电是最重要的生态保护措施。人与自然的和谐不同于动物与自然的和谐,必须建立在能动的改造自然基础上。 3 、不科学的开发和利用水电一定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因为在这方面社会强调的已经比较多了,所以,本文没有多强调。但并不是说它不重要。水电开发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必须注重环境友好的科学开发。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避免再出现三门峡那样的教训。同时,在科学开发建设的基础上还要注重科学管理。黄河小浪底的经验;岷江水电的教训;联合国的水资源报告都证明了科学管理的重要性。 4 、提高科学素养,普及水利水电科学知识,取得社会公众理解、支持,是保障我国水电科学的开发、科学的管理的当务之急。
4238 次阅读|5 个评论
好文必读:杨振宁心系中国科学发展 对未来发展很乐观
热度 3 xupeiyang 2011-6-23 08:07
博主感受: 读了这篇文章,更为敬重杨院士,敬佩他的敏锐科学洞察力,他对中国科学发展的准确判断,指出了中国的科学研究优势、差距和突破口所在。 89岁的他,依然在研究,依然在畅想 杨振宁“对未来发展很乐观”    ◎中国的基础教育打下的“底子”要比国外扎实。   ◎10年以后,希望我们能和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直接抢人才。   ◎我知道自己对哪个问题最感兴趣,也知道哪个领域最能出成绩,钻进去就很容易成功。 89岁的他,依旧反应敏捷、思路清晰、表达流畅,甚至是30年前报纸上刊登的新闻,他都能“信口拈来”。回首中国科学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他连称“极其成功”,但也坦承“科学发展还需要时间和耐心”。 http://news.xinhuanet.com/2011-06/23/c_121571620.htm
个人分类: 名人传记|1341 次阅读|2 个评论
学术权威与学术信誉
kejidaobao 2011-6-21 13:33
文/朱大明 在学术界,“权威学者”、“权威机构”、“权威著作”、“权威期刊”历来有着令人尊崇的地位,科学的发展总是与科学权威联系在一起的,科学共同体就是由这些普遍存在着的不同层级的权威,一级一级建成的。要成为科学界权威,主要取决于该人所拥有的科学知识及对科学所做出贡献的杰出程度,而且这些要被科学界所公认。科学权威无论以何种形式和面貌出现,其所以成为权威,最初起点是对知识的贡献;声名显赫的科学权威正是因其对科学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并引领科学发展,从而奠定了其科学权威的基础;翻开任何一部科学史都会看到,科学的发展总是与科学权威联系在一起的——由科学权威的名字命名的定律、原理、现象、常数、公式等等俯拾皆是 。尽管我们对盲目崇拜权威以及某些权威的学阀作风持批评态度,但总体而言,真正的学术权威是令人尊敬、尊重和遵从的。毋庸讳言,学术界普遍存在着权威意识,并且从未割舍过“权威情结”。 何谓“权威”? 按照词典的解释,“权威”是指:① 令人信从的力量和威望,如权威人士,权威著作;② 在某个范围内享有威望、地位的人或事物。可见,权威性的真正要义是“威望”和“令人信从的力量”。我们往往把权威看作“地位”或“权势”的代名词,其实“权威”更深层的内涵是信誉和威信,是令人信服、信赖和遵从的威望和力量 ;学术权威之所以令人信从、受人尊重,关键在于其在学术贡献、学术影响力和学术规范性方面具有公认的声誉和威望。以此理解,真正的学术权威性并不是一种令人盲从、屈从或强制的威慑力量,恰恰在于其令人理性承认的公信力(可靠性、可信性),是基于自发的尊重;学术权威是学术本身的权威,而不应受行政、意识形态和一切非学术因素的影响。 众所周知,爱因斯坦是20世纪全世界公认的最权威的科学家之一,其权威性不仅是由于他广义相对论等一系列惊世骇俗理论的创立,更是其令人钦佩的探索真理的科学品格。当他提出举世注目的广义相对论之后,又在不断的研究、探索过程中自觉修正其中的错误;渴求并鼓励天文学家尽一切努力获得光线在太阳附近偏折的观测数据,来验证、确证其预言,也正是在其极力促成天文学家通过日食观测获得光线在太阳附近偏折的实际数据证实其理论之后,其科学权威形象地位逐步提升。总之,真正的权威学者是令学界和社会信服并公认的具有很高学术水平和杰出创新性科学贡献的学术带头人;权威论著是经过严格的同行评审并经时间及实践考验的值得信赖的经典;而权威期刊则是发表了大量创新性、导向性论文并严格执行学术规范、具有很高学术信誉的期刊;权威学术机构不仅是科研实力雄厚、学术水平高、学术地位显赫,更重要的是其发布的创新科研成果真实、可靠,令人信服。以此推论,真正的“学术权威性”不是表面的学术级别或头衔,关键是其重大科研成果或学术创见的“信誉”和“令人信从”的影响力;而只有开拓创新并真正做到求真务实和严谨规范,才可能值得信赖,赢得声誉。也就是说,真正的权威学者、权威机构、权威著作或权威期刊,要体现其公认的“权威性”,首先都应该是严格遵守学术规范、求真务实的典范。 而所谓的“学术权威”,抑或曾经做出过较大的学术贡献,一旦因学术造假等学术不端行为而失信于众,则将彻底丧失其权威地位以致威望扫地;如果科学界频频出现学术不端行为则势必危及科学的社会公信力和权威形象。韩国著名的生物学家黄禹锡,曾被誉为国际克隆领域的权威专家,但因其在培育胚胎干细胞过程中弄虚作假而在科学界声名狼藉,身败名裂;我国一些高校的校长、院长、或者院士、教授,都可谓是各学科领域学术圈子里的大小“权威”,然而,一旦牵涉学术造假等不端行为并被曝光,其“权威光环”便消失殆尽。令人担忧的是,近年来,学术界接二连三的学术造假事件已对科学的整体形象和学术信誉造成了严重的损害,学术的权威性在社会公众的心目中已经大打折扣。 科学社会学家认为,权威原则是科学评价系统的核心,科学权威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些原则是以科学人为科学作出的卓越贡献作为尺度来建立科学权威的标准和传统,并且通过科学权威充当各种角色(研究、教学、出版、管理、评审等)来维持科学共同体的存在,保证科学创新的确立与传播,实现科学传统的延续,维持科学共同体的自主,发挥科学的社会功能 。科学发展史表明,科学进步、知识积累以及科学标准的确立与评价,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科学权威的主导来实现;虽然科学探索、创新的进程也可能会受到某些“老权威”固有观念或理论的阻碍,但真正有生命力的新观点、新学说、新理论在付出一定的时间代价后都终究战胜了“老权威”的压制,脱颖而出。科学的权威意识并不意味着要盲目崇拜某位“权威人士”或“权威理论”;但可以试想,科学界如果丧失了基于求真务实、学术诚信要义的学术“权威性”,就等于把学术送上了末路。 参考文献 费多益. 科学价值论 .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5: 28-32. 朱大明. 科技期刊权威性的基本要素 . 科技导报, 2011, 291: 120. 刘珺珺. 科学社会学 . 上海: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9: 165-167. (责任编辑 王芷)
个人分类: 栏目:科技纵横捭阖|4476 次阅读|0 个评论
感念不平凡的历程
kejidaobao 2011-6-13 13:31
文/杨书卷 2011年5月27日,中国科协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习近平在开幕祝词中用“不平凡的5年”,来高度评价中国科协走过的这极不寻常、取得重大成就的5年。 通过中国科协的平台,团结、联系和引领各个行业的科技工作者,推动全体国民的科普意识的提高,如此大规模的组织机构在国际上都难以想象。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深感责任重大:“全世界没有一个跟中国科协一样的组织。这5年里,我们最大的进步就是为科协的科学发展、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积累了新的经验。”(5月30日中国科协网) 新当选的中国科协副主席之一、中国最年轻的工程院院士邓中翰已连续参加过3次科协全国代表大会,亲身感受到中国科协的蓬勃发展:“每次都是盛会。2006年科协七大的时候,中国已经完成了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而在芯片领域,我刚回国的时候基本没有人做,现在来开会,很多代表已经在跟我谈如何开辟一个新的芯片领域。我1999年回国后,一直不太了解国内的状况,通过科协这个窗口,看到了我们的研究队伍、科研实力和科技政策。”在科技人才的管理、团结工作上,中国科协探索出了一条崭新道路(5月31日《科学时报》)。 未来5年,中国科协将继续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推动形成社会化科普工作格局、优质高效服务科技工作者中谱写发展新篇章,为“全社会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贡献力量。 随着科学问题的范围、规模、成本和复杂性提高,“大科学”的概念行为愈加明显,科学家个人之间的合作、科研机构或大学之间的对等合作、政府间的合作成为科技界流行趋势。继人类基因组计划、国际空间站计划、强子对撞机计划后,又一个大型国际科技合作项目——阿尔法磁谱仪项目结出了美丽的果实。 5月16日,随着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的升空,太空粒子探测器“阿尔法磁谱仪2号”(AMS-2)被送入国际空间站,开始其为期10年以上的“宇宙起源”探寻之旅。这是有史以来最雄心勃勃、最复杂的太空实验任务,项目首席科学家、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博士执着潜心17年,终于等到了这个“一飞冲天”的时刻。 作为人类在太空中研究宇宙射线的仪器,AMS-2的主要设计目标是探测宇宙大爆炸后产生的两朵“乌云”——反物质和暗物质。因为天文望远镜只能观测物质发出的可见光和电磁波,而大气层会吸收反物质和暗物质粒子,因此寻找它们最直接、最有用的办法就是到太空中去,让磁谱仪亲自捕捉“流窜”在太空的反物质和暗物质粒子。但是,要将重达6.7吨的AMS-2送入太空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障碍不仅来源于技术——大型磁体会严重干扰航天器飞行而难以上天,还来源于其价值的不被认同——许多理论物理学家并不认为这一实验能够发现任何原始反物质,更别提高达20亿美元的“天价”投入了。 丁肇中付出了超乎常人的努力,坚持实施这个备受争议、坎坷不断的AMS项目,领导来自全球16个国家和地区的56个科研机构的600多名科学家,终于走出了关键的一步。现在,让我们一起期待AMS-2可能带来的完全意料不到的宇宙发现(5月27日《科技日报》)。 在宇宙探索领域,更多的进展还在涌现。美国国家宇航局(NASA)近日公布了一款最新的宇宙飞船(MPCV),设计是以“猎户座”航天器的原型为基础,将作为未来美国宇航员进入外太空的全新运输系统,可同时携载4名宇航员前往火星,这也意味着美国航天飞机的时代将就此终结,新一代的航天器正在大胆试水(5月27日中国新闻网)。 而宇宙的“立体”形象也开始生动起来。据英国5月25日《每日邮报》报道,英国普兹茅斯大学的天文学家Karen Masters通过10多年的努力,完成了迄今为止最完整的3D版宇宙图像,其广度达到使人产生无限遐想的3.8亿光年。同时,这份图详细地绘制了早前发现隐藏在银河后的空间,能更好地使天文学家了解这些空间运动对宇宙其他领域的影响。 所有的迹象似乎都在表明,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与探索将掀开崭新的一页。而在基因医学领域,本月也出现了一起堪称“里程碑”的事件。 英国5月26日出版的Nature杂志刊登的一份研究报告说,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Marius Wernig等不久前成功将人类皮肤细胞直接转化为神经细胞,跨过了“诱导多功能干细胞”阶段(即先对成年体细胞进行基因“重新编排”使其回归到胚胎干细胞状态,再将其慢慢培育成所需细胞)的“回转”,对再生医学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与“诱导多功能干细胞”方法相比,直接把皮肤细胞转化为神经细胞在时间上更快,转化生成的新细胞发生病变的风险也更少。虽然现在的研究成果只有较低的2%到4%的转化率,但其挑战近两年来最热门的“诱导多功能干细胞”所带来的突破,却令人无比振奋。也许,基因治疗又找到了一条更直接、更接近成功的道路。 近日,前途摇摆不定的核电领域也变数陡生。5月31日,德国宣布,该国将于2022年前关闭国内所有的核电站,德国也将成为首个不再使用核能的主要工业国家。而在5月25日,瑞士刚决定逐步放弃核能发电,这意味着2034年前,瑞士最后一座核电站也将关闭。在日本大地震引发的核泄漏危机给全球核能发展以沉重一击之后,未来的世界能源供应前景开始了重新洗牌(6月1日中国新闻网)。■
个人分类: 科技风云|1296 次阅读|0 个评论
“的”与“地”还是别分了吧
outcrop 2011-6-10 12:29
在《 个体极大的左右了科学发展进程 》评论中,鬼王对标题中的“的”表达了抗议。 但在我的记忆里,“的”与“地”似乎统一为“的”了。 查了下,在《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中提到: ※结构助词“地”“的”可以合用为“的”,即定语、状语都用“的”:(伟大)的人民:(勇敢)的前进。但不作硬性规定,如分开用,要用得正确,定语用“的”,状语用“地”。 要不,“的”与“地”还是别分了吧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个体极大的左右了科学发展进程
热度 8 outcrop 2011-6-10 11:55
吕乃基老师在《 条条大道通罗马和地球照样转 》一文中留下了一个问题: 条条大道通罗马。或许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后人一再有这样的言辞:如果没有牛顿、达尔文和爱因斯坦,那么后人迟早也会发现力学定律、进化论和相对论。 把这样的话推向极致,就是没有某某,地球照样转。 上述推理是否成立?为什么? 我不赞同这个推理,因为个体很多时候极大的左右了科学发展的进程。 对个体的影响力大小的判断的差异,其核心原因可能在于时间轴上评价尺度的差异,以及对知识发展认识的差异。 对个体影响的评价,时间上过于宏观的话,就淡化了个体的作用;过于微观,则夸大的个体的作用。对个体的淡化和夸张,也许都不适合,或者说都合适;角度差异而已。但一般评论者, 以自我来对比被评论者的话 ,其巨大个人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另外,理想的知识发展可能是树状的,二维的;某优秀个体可能代表一个新的分支;换做另一个优秀的个体,也许是另一个分支。然而现实的知识发展基本是线状的,一维的。因此我们站在一维的角度,也就看不到二维环境中个体的作用。 欢迎探讨。
个人分类: 个人知识管理|3684 次阅读|13 个评论
[转载]教育部举办高职教育引领职教科学发展战略研讨班
tangminqian 2011-6-9 15:55
高等职业教育引领职教科学发展战略专题研讨班学习资料汇编.pdf 鲁部长在高职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战略研讨班上的讲话-PPT.ppt 6月12日上午: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思考(马树超)-PPT.ppt 6月11日下午: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研究的新进展(赵志群)-PPT. 发布时间:2011年6月9日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报》 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 首页 要闻 http://www.tech.net.cn/web/articleview.aspx?id=20110609090122859cata_id=N002 高职教育引领职教科学发展战略研讨班举办 鲁昕出席 本报北京6月8日讯(记者 翟帆)由教育部举办的高等职业教育引领职教科学发展战略研讨班今天在京开班,来自全国高等职业院校的200位校长参加了研讨活动。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出席开班仪式并讲话。   鲁昕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下连中等职业教育,上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应用性本科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进程中具有引领作用。   鲁昕认为,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为制造业大国,但是远非制造业强国,位居全球产业链上的中低端。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给职教提出新期望,经济大国变经济强国期望职业教育成为新基础,低端制造到高端制造期望职业教育成为新支撑,粗放发展到集约发展期望职业教育成为新动力,传统产业到现代产业期望职业教育成为新前提。   鲁昕强调,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经济越发展、社会越进步,越需要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和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在我国各级各类教育更加注重提高质量的背景下,作为国家急需的职业教育,要提高质量,满足国家产业体系建设的要求,也必须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体系建设中,中等职业学校应发挥基础作用,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学校要发挥引领作用,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探索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途径,重点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探索高端技能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制度,系统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支撑国家产业竞争力的能力。   鲁昕认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坚持遵循规律、服务需求、明确定位、系统思考、整体设计、构建体系、科学布局、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原则。当前,首先应做好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适应区域产业需求,明晰人才培养目标;紧贴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专业结构布局;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创新课程体系和教材;强化学生素质培养,改进教育教学过程;改造提升传统教学,加快信息技术应用;改革招生考试制度,拓宽人才成长途径;坚持以能力为核心、推进评价模式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教师培养培训;推进产教合作对接,强化行业指导作用;发挥职教集团作用,促进校企深度合作等10个方面的衔接,两年后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初步架构,力争10年内建成完整的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鲁昕强调,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不完善已经成为制约职业教育继续发展的最大障碍。未来职业教育能否取得长足发展,能否积累国家经验和成功案例,能否实现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都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密切相关。   鲁昕对高职院校长提出了七点新期望,一是要做到立意高远,二要力争思路前沿,三要具有国际视野,四要勇于破解难题,五要明确目标任务,六要研究政策推进,七要取得国家成果;深刻认识改革和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方向和任务,全力以赴,勇于开拓,不断创新,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高等职业教育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据了解,这次研讨活动是教育部将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统筹管理、统一部署、协调推进后举行的 首次高等职业院校校长集中研讨 。在5天的时间里,高等职业院校的校长们将对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教育规划纲要、人才规划纲要、科技规划纲要等进行系统学习,并围绕机制体制创新、校内管理制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等内容展开深入讨论。 相关阅读: 关于举办“高等职业教育引领职教科学发展战略专题研修班”的通知 教育部网站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A07_gggs/201105/119672.html 教职成司函 8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切实加强高等职业学校领导干部队伍建设,增强改革创新意识,提升办学理念和战略思维、科学决策、资源整合以及办学治校能力,全面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实现整体跨越,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经研究,决定自2011年起,分期举办“高等职业教育引领职教科学发展战略专题研修班”,组织全国高等职业学校校长轮训。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培训内容   深入学习领会教育规划纲要、人才规划纲要、科技规划纲要、“十二五”规划纲要及党和国家领导人最新讲话精神;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借鉴国际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成功经验,研讨在新阶段、新起点、新体制下,以推进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和模式创新为主线,把握高等职业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定位,推动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建立高等职业学校与教育部的沟通对话机制;研讨制订高等职业学校生均经费基本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的原则和实施建议。   二、培训形式   培训采取专题报告、案例交流、实地考察、分组研讨等多种形式进行,每期5天。(1)专题报告与案例交流。邀请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及相关行业部门的领导、职业教育研究机构的知名职教专家、高等职业学校校长做专题报告和交流;(2)实地考察。到有标志性特色的高等职业学校和有代表性的合作企业着重考察校企合作开展情况和学校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3)分组研讨。组织政府部门、行业组织、企业代表,分组召开研讨会,开展对话与交流,研究探讨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和模式创新的重点问题。    三、培训对象   全国独立设置高等职业学校校长、主管教学副校长及部分学校党委书记。优先考虑非国家示范(骨干)高职学校。   四、培训安排   培训班委托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承办,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作协作委员会和全国高职高专师资培训联盟协办。   1.每年举办3期研修班,每期约200人。   2.第一期研修班拟定于2011年6月初举办,具体开课时间另行通知。   3.培训人员食宿统一安排,差旅、食宿及培训费由派出单位支付。培训班具体安排事宜由承办单位另行通知。   五、人选与报名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培训班名额分配表(附件1),统筹安排确定人选。由参加培训人员填写推荐表(附件2),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核汇总后,于5月27日前将汇总后的纸质报名材料报送至我司高职与高专教育处,电子邮件形式同时报送我司和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   六、联系方式   1.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高职与高专教育处   联系人:任占营 王学东   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大木仓胡同37号 邮编:100816   电 话:010-66096232   邮 箱:gzjnds@moe.edu.cn   2.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   联系人:李 颖 潘余洁   电 话:0574-86891951   邮 箱:nzymsc@vip.163.com   附件:1. 高等职业教育引领职教科学发展战略专题研修班名额分配表.doc      2. 高等职业教育引领职教科学发展战略专题研修班学员推荐表.doc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 二〇一一年五月十二日 关于“高等职业教育引领职教科学发展战略专题研修班”会务安排的通知 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 首页 公告 http://www.tech.net.cn/web/articleview.aspx?id=20110601110216453cata_id=N003 有关职业院校及相关单位: 根据《关于举办“高等职业教育引领职教科学发展战略专题研修班”的通知》(教职成司函 83号 )要求,拟定于 2011年6月8日~12日在北京举办第一期“高等职业教育引领职教科学发展战略专题研修班”。本次研修班由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主办,委托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承办,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作协作委员会和全国高职高专教育教师培训联盟协办。现将有关培训安排通知如下: 一、时间及地点 时间: 2011年6月7日全天报到,6月8日-12日研修,6月13日撤离。 地点:北京友谊宾馆敬宾楼 (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1号,宾馆位置图和示意图见附件一)。 二、培训安排 每天安排上午、下午和晚上三个单元的研修任务,每天完成一篇研修心得,培训结束后提交研修报告。 食宿统一安排,费用自理。培训费 2500元/人。 请参加专题研修班的院校长填写回执(附件二),并于 6月2日前以电子邮件形式反馈至 全国高职高专教育教师培训联盟秘书处。 秘书处联系人: 艾文忠 13911597980 武海岚 13910633141 邮 箱:gaozhizhongxin@163.com 附件: 1. 北京友谊宾馆位置图和示意图 2. 研修班回执 全国高职高专教育教师培训联盟 二〇一一年五月三十日
个人分类: 技术与职业教育|236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国际顶级杂志Nature 和Science
AIPBeijing2010 2011-6-1 14:08
要介绍外刊, Nature 和 Science 是两个怎么也无法绕过去的刊物。他们是覆盖所有学科的综合性国际外刊,是可读性很强的学术性刊物。 Nature 创刊于1869年,出版于英国, Science 创刊于1880年,出版于美国。至今都有一百年的历史。一百年来,学术舞台上的刊物来来往往,兴兴衰衰,但 nature 和 science 从创刊以来,始终如一地报道和评论全球科技领域里最重要的突破,成为科学发展相关性最高、最有声誉的两种刊物。这两种刊物成为研究科学发展的动向、韵律等等的风向标。不仅如此,因为累计有多个国家 100 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 Science 上发表文章, ,而使这两个刊物被喻为 诺贝尔奖的摇篮。是什么原因让这两种刊物达到如此的声誉呢? Science 的发展机遇 在 1985 年, Science 的国际性明显低于 nature, 不仅如此,它还被称作是一种好却沉闷的杂志,是沉睡中的杂志。 1985 年 , 把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生物化学带进学科领路人的 Daniel Koshland 担任 Science 的主编,他检查了 Science 的同行审核过程,建立了同行评审委员会,在世界各地设立分支机构以促进刊物的国际化进程,不仅如此,他还开始注重物理学方面进展,率先报道高温超导现象等,通过这一系列努力,在 1985-1995 年他在 Science 的任职期间, Science 的影响因子从 10.9 上升到 21.9 ,使这一个刊物对美国甚至全球的科技政策都产生巨大的影响。而且,形成期刊品牌,并带动一系列的知识产品的开发经营。 Nature 的新举措 在科研信息交流不断变革的过程, Nature 注重科研信息交流的互动性和开放性交流,对科学生产过程进行更加深如的组织策划。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Nature 注重对中国的开放交流, nature 公司开设了一个新平台 -http://www.nature.com/nchina/index.html 也称 Nature China 是一个免费服务平台 , 致力于鼓励和宣传来自中国大陆和香港的优秀科研成果,收藏了华人科学家们在 nature 等有名期刊所发表文章撮要 , 科学家可以了解国内同行最新的研究成果。同时,也开创一个简体中文版的 Nature ,主页 http://www.natureasia.com/ch/ ,栏目有主页,拔萃、目录、过期阅览等,利于中国科学家了解科学技术的最新进展。 Science 和 Nature 的学科范围 从学科范围上来说,俄罗斯计量学家对发表于 nature 期刊上 1890-1998 年的文章进行统计后发现, Nature 上生物医学类文章占据39%,物理和天文学占22%,化学和地球科学各占14%,人文学科的文章占5%,数学和机械的文章占据2%,高技术相关文章也占2%, Science 和 Nature 的学科分布类似,只是近些年来走向多学科化。 Nature 和 Science 是以生物科学为主的刊物,在西方国家,要在生物界谋取一个职位,就必须在 nature 和 science 发表文章。计量学发展的,生物、医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球等占据的比例比较大,对我校生科院、医学院、海洋学院、土木学院等的教职员工是个福音,但 如前所述, Nature 和 Science 始终如一地报道和评论全球科技领域里最重要的突破,只要您在科技领域有重要突破,都会在 Nature 和 Science 占有一席之地的。 中国人在 Nature 和 Science 上发文情况及中国和诺贝尔奖的距离 到 2008 年 4 月 15 日 ,中国人在 Nature 上发文 262 篇,占总数 41518 篇的 0.63% ,在所有国家中排 16 位,距发文数量第一位的美国 15426 差 15264 篇;在 Science 发文 357 篇,占总数 38129 的 0.94% ,在所有国家中排 12 位,距发文数量的第一位的美国差 18018 篇 ,近些年来,因为国家政策激励,中国在国际上发文的数量急剧攀升,已经排到第四 ,但被引用率很低,从 Nature 和 Science 的发文统计看,中国高质量的论文还很少,这少量的论文还有很多是和国外科学家合作发表的。但 2004 年的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获得者 Linda Buck 因为中国科学家提供的图表和数据不能重现,而撤销了 2001 年发表在《 Nature 》 的论文,反映了中国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上还缺乏严谨的科学态度。
个人分类: 科技期刊出版|302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科学院的后备力量---青年学者的发展献计献策。。。
热度 4 hgiap 2011-5-31 23:00
想在这里讨论一下科学院如何为青年学者提供一个更广阔的舞台,有太多科学发展政策,但是我在这里想谈些务实一些的。以北京分院为例: 我觉得更多的应从生活的角度来关心青年学者,给他们一个良好的氛围,自由的学术空气等。。 1)现在有太多的学生抱怨压力太大,做论文压力大,发文章压力大,找工作压力大,找房子压力大等等,我在这里要说年轻学者同样压力也很大,他们拿项目压力大,招学生压力大,给学生找工作压力也大。博士毕业,学生成为学者,面临诸多问题,结婚生子还有找房子找工作等使很多人浪费了大量的时间,而且身心疲惫。现在大部分博士留所还不是固定岗,就类似高级打工仔,项目聘用,科学院在创新2020以后加大固定岗位编制,这样给课题松绑,使老师和学生等不用疲于各种项目的申请和paper work。 2)能否科学院今后实行年薪制,有一个统一的评定体系,不要老是变化。我们的政策不要总是“日新月异”。特别是提职还有科学院课题申请,下放到各研究所,所长及所务会有很大的权利,这样削弱了原来学术委员会(老科学家)的地位。现阶段,应加大科学院民主的作风。去行政化,对科研尤为重要。 3)年轻学者的浮躁风气很重,这是目前的考评体系造成的,文章的系列剧或者1篇文章拆成多篇文章发表,另外部分内容重复等现象时有发生,目前科学院的考评体系亟待改正。如何衡量科学家,标准是一个很难量化的东西,这方面希望大家聊聊。 4)加大后勤保障,从生活上真正做到关心青年人。譬如解决他们子女的入学入托问题。还有以科学院为单位和房地产公司谈,原地改造现有小区或者开发新的小区,或者解决房源等问题,使大批留所人员不用疲于找房子等琐事。我们每年有大批年青人进入科研院所,他们的稳定对研究所的发展非常重要。这方面需要科学院的后勤单位大力合作,或者成立相应部门。还有各所的食堂也是老大难问题,很多食堂开始办得还不错,渐渐的都走下坡路。我们的食堂不要以赚钱为目的,应多参照大学食堂,给食堂以补助。物理所他们的食堂和宾馆就办的不错。 5)加大科学院的体育设施,我们北郊苇子坑地区基本没有什么体育设施,地质所和大气所只有1个小篮球场。好像地理所他们还不错。另外科学院院所之间的合作比较少,还有很多所的基础设施不提供给其他研究所,造成资源的分配不公。现在发展的是基地建设应该打消原来院所的界限,特别是很多研究所本属于一个基地(例如同属于地学基地),之间的围墙等依然存在,但是食堂等却在其中1个研究所等,非常不方便。资源共享以及平台共享很重要,还有很多重要资源(包括计算资源,图书馆资源等)如何做到方便全院学者使用,可以参照科学院图书馆员制度。 6)加大海外合作,将年轻人定期派往国外执行合作任务,特别是和一流国外实验室的合作。使我们时刻了解到国外最新研究动态,同时吸引国外一流的科学家进入科学院进行短期工作等。还有和国外本领域最优秀的科学家联系,每年在科学院或者国内某地区进行双边workshop或者就某一双方共同感兴趣的领域进行专门研讨或者为学生和青年学者进行短期summer school等。 7)加大创新文化建设,院里定期组织专门的人员对青年学者进行访问或者倾听他们的意见,建立专门的网站或者论坛等,院领导定期参与和他们的讨论或者回答他们的问题。 8)鼓励交叉研究,特别是对青年学者专项的支持,鼓励他们向本领域或者交叉领域的探索。给与他们先行的支持,允许失败。鼓励青年人向权威挑战,他们很多人在技术和交叉领域具有优势,适当的给予支持,对他们的创新性工作非常重要。而且对于科学院的精神尤为重要。长江后浪推前浪。。。。。 瞎写一堆,希望抛砖引玉。。。。
个人分类: 课题组相关|3389 次阅读|4 个评论
图示千年科学发展
热度 2 vcitym 2011-5-27 21:10
看到博文“科学和科学家的一千年:988-1988 ”,感觉不错,通过这个文章可以从另外一个视角看到世界科学发展轨迹。为了直观一些,特图示之。 数据来源于: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29678do=blogid=448553
2827 次阅读|6 个评论
我的超长投稿经历——bu仅仅供娱乐
热度 5 zxczxc0417 2011-5-11 06:11
看了那么多高手投稿,我也来说说我的一个投稿经历,就当是茶余饭后的小故事,也来娱乐一下。 我在2004年6月准备了一个稿子,十月份投了出去,由于是第一次投稿,所以直接把文章用email寄给了主编,现在想来真的是很危险,那个编辑还算比较有耐心吧,把它送审了。我想还有个原因可能是我的文章超长,超过60页(排版前),主编不好随便据吧。另外,主编是个日本人,从此可以看出日本人办事还是比较敬业的。 后来,到了2005年2月是在忍不住了,写了一封信问了一下。说是在审,就只有等了。终于到2005年5月来了审稿意见,要大修,然后就修改,花了一两个月。 到8月份又收到审稿意见。 最后到十月份才接收,到2006年8月才在网上发表。总共历时1年又2个月。我知道这个事件不是最长,也应该算比较长了吧。我后来投的文章早就接受了,这篇才姗姗出来。 虽然这篇文章下了不少功夫,但是到现在没有一个人引用。我写的文章里面有很多垃圾文章,这篇算是垃圾中的垃圾了。看来工作量和质量不一定成正比,还是说我的研究太冷门。幸好早有先见之明,文章发表后再也没做这方面了,转方向罗!嗬嗬!
个人分类: 好好学习|3089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院士们,辛苦啦!
热度 1 xupeiyang 2011-5-5 06:58
新华网北京5月4日电 由中央组织部会同国家发改委等12个部门组织的院士专家咨询服务团第一批110名成员近日圆满结束在福建、陕西、湖北为期一周的咨询服务,112名成员5月5日启程赴辽宁、江西、广西三省区继续开展为期一周的第二批咨询服务。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在活动启动仪式上指出,以院士专家为代表的高层次人才是我国科学发展的稀缺资源,要把最稀缺的资源送到最需要的地方去,为落实“十二五”规划、推动科学发展提供科技服务。 在福建、陕西、湖北期间,带着服务基层、服务一线的使命,院士专家们深入基层一线与广大干部群众、企业技术人员面对面交流,帮助解难题、拓思路、谋发展,为落实“十二五”规划、推动科学发展提供科技服务。 http://news.xinhuanet.com/2011-05/04/c_13858976.htm
个人分类: 科学名人|1336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学继续教育科学发展需要处理好六对关系
热度 2 lgmxxl 2011-5-1 09:08
大学继续教育面临转型期,也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把握住继续教育发展机会的大学,会使他们的继续教育进入一个良性发展态势,反之,失去机会,则有可能面临着继续教育整体市场的丢失。在新的阶段,大学继续教育科学发展必须处理好六对关系。 一、学院与环境关系 组织社会学的“资源依附理论”、“权变理论”环境观告诉我们:任何组织的发展都离不开其生存环境。我坚信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同样面临着与环境的互动关系的处理。关系处理的结果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互为因果导致自我肯定,在这种状态下,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组织结构稳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可以得到发展需要的物质、资源和信息,继续教育学院可以得到可持续发展;另一种则代表互相否定,它意味着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对外调节功能的丧失,继续教育学院因之面临环境不稳定的窘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面临的环境主要有:市场环境、其它利益相关者组织环境、政策环境等。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因之要细分自己面临的市场情况、其它利益相关者情况、政策情况,只有对自己的外部环境了如指掌,才能科学处理与环境的关系,最终实现学院与环境的相互肯定。 二、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关系 目前中国大学继续教育可以提供包括函授、业余 / 夜大、脱产、现代远程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方面的学历补偿教育,也可提供职业培训、技能培训、国民教育、生活娱乐教育等方面的继续教育。前者称为学历教育,后者可通称为非学历教育。截止 2010 年,全国共有 1500 多所普通高校开展了成人本专科教育,在读学生 536 万人,年招生 208.4 万人。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 69 所(含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网络教育本专科在校生 453.1 万人,毕业生 110.6 万人。全国累计 2.1 亿多人次参加自学考试,共培养本专科毕业生 980 多万。如此算来,总计成人本专科学历教育年招生在 300 余万人,接近普通学历教育的一半( 2010 年普通高校本专科共招生 657 万人)。同样,非学历的继续教育也是一个诱人的市场:我国 2009 年有 16600 万人次的从业者参加了继续教育,到 2015 年,这一数字将达到 29000 万人次,到 2020 年,这一数字将变为 35000 万人次。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到 2020 年将达到 50%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在不同的大学会有同情况的侧重,重点大学,特别是国家“ 985 工程大学”以非学历教育为主;一般大学则以学历补偿教育为主,特别是以函授、自考助学为主。由于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投入不同,收益不同,运作方式、运作成本也不同,各校继续教育学院应该根据自己学院的实际情况,科学规划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协调二者发展,最终实现学院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三、规模、质量、结构、效益之间的关系 无论何种类型的继续教育,都需要一定的规模作支撑。没有规模,就不会有质量,也不会有效益,更不会有合理的生源结构。因为,没有规模,课都没有办法开。在学历教育中,继续教育类学生只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只是为了获得一个文凭,继续教育中学历教育的各类课堂到课率都非常低,有些课到课率不到 20% ,课堂效果可想而知。因为规模小,任课教师就较难聘请,好老师不愿来,差老师就应付。一些函授站情况就更难,有些函授站根本没有能力开课,但却在招生。于是就出现了一个窘境:要质量就无生源,也就无效益;要生源,有效益,但没有质量。因之,在继续教育方面,规模是第一位的,只有规模上去了,才有可能抓质量、抓结构,也才会有效益。 四、特色与资源共享的关系 各类继续教育学院,不管有没有开办远程教育的资格,都必须下大力气抓网上资源建设,要切实加强投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发本校的数字化学习资源。这些数字化资源既方便同学学习,也节省上课成本。当然这应该在有效控制下完成,不能把继续教育办成完全开放无序的开放大学。当然,在开发数字化资源方面,各校应该根据自己的学校专业特色,积极开发有本校特色的数字化资源,为不同层次类型大学共享资源开下基础。现在国家教育部已经起动了“普通高等学校继续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开放服务模式的研究及应用”项目,目的是整合与开放继续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模式及机制,搭建共享平台,整合优质普通高等学校继续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并向全社会开放服务(含免费开放和市场化开放服务),服务于学习型社会建设。该项目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形成数百所高校加盟、上千名名师参与、数万门课程或知识模块开放、数亿人受益的高校继续教育学习资源开放基本态势。各校应该为此做好充分准备。 五、现代技术教学、管理与传统教学、管理的关系 继续教育中传统的函授、业余 / 夜大形式,目前面临着生源少,开课难,上课效果差等问题。这既有继续教育的规模问题,也有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管理模式落后的问题。大学继续教育中的函授、业余 / 夜大等学历教育形式必须实现管理方式与教学方式的改革。继续教育学院要积极探索现代科学技术在传统函授、业余 / 夜大中的应运方式。函授、业余 / 夜大等传统继续教育模式也必须充分利用互联网等为载体开展教学与管理。继续教育学院必须借助互联网为函授、业余 / 夜大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唯有如此,才能做到继续教育方面的“以人为本”。 六、市场机制与学院机制之间的关系 继续教育的市场属性很强,虽然我也承认继续教育应该有社会公益属性。在国家没有加大对继续教育投入的情况下,我们必须认清继续教育的市场属性。因为只有认清了市场属性,我们才可以对继续教育进行科学的规划。市场属性是目前中国继续教育的基本属性。但接下来的问题就来了,虽然继续教育有很强的市场属性,但中国高校却没有多少市场属性的生存之地,虽然我们讲求效益、讲求目标管理、讲求按市场规则办事。但是,在学院管理中,你很难推广市场化的管理手段,不能多劳多得,不能实施项目管理责任制。因为,大部分的继续教育从业者一是年龄大;二是家属多。他们不希望创新,也不希望风险。同时,学校也没有市场化的机制和管理模式。学校领导、学校制度并不支持继续教育学院能成为一个独立的法人机构。平时管理中,他们基本以计划经济的模式来管理继续教育学院。所以要想把继续学院做好,并不是容易的事。必须妥善处理市场机制与学院机制之间的关系,继续教育学院的工作,必须在校领导、在学校制度的边界内行事,也必须在同事们的承受能力内行事。否则,将是一败涂地。
个人分类: 职业与继续教育研究|3866 次阅读|6 个评论
我所看到的美国大学
热度 15 Zhanglincn 2011-4-30 01:25
通过我国政府的资助,我有幸到美国西部的一所大学进行合作访问研究,这让我看到了美国,一个产生科学和技术并影响世界的国家里一所名牌大学的全部面貌。我想我基本已经懂得为什么美国大学的科学研究能够产生如此数目众多的科研成果,而这个似乎是到了美国就能感受到的东西,却为什么到现在也没有人出来进行借鉴,这其实不是什么环境问题,也不是什么中国现实问题,我想我们只要想做,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阻挡! 在说美国这所大学之前,我首先想感谢的是我们的祖国(这是我发自内心的想法,不存在所谓的献媚政府和讨好,相反我非常反感通过拍马屁博得上位的饭桶),是祖国资助我到美国学习先进的思想,我内心总是心存感激。我知道祖国希望自己的国家科学发展、人才济济,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实,我也一直为自己不能成长为祖国有用的人才而感到难过,然而在国内备受煎熬的学术环境中,我能感受到的只是生活的压力,很少能体会到研究的快乐,我想我也许同样在找什么失败的理由,可是我正在努力,并从不想放弃。 然而自己成为科学家是不能改变中国科学现实的,就如同一朵花并不能代表春天一样,所以我还是想在这里说说美国大学的情况,希望能够被国内的有权有势的决策者忽然理解和发现,作为一种尝试也罢能够向那个方向发展,这对于我经常失望于所谓饭桶领导也算个意外收获吧。 (废话到此为止) 我所到的这所大学是地处美国西部,虽然地理位置非常不好,但这所大学的某些专业是美国第一的(当然在世界上应该不会排在后面吧),我所到的这个中心的那个专业也是排在全美前列的。来到这里后到中心去的第一感觉是安静,整个大楼里非常的安静,走廊的墙上是明显的科学标志物,第一感觉是这里很像做科学的地方,没有半点浮躁的元素。下面说说主要的感受。 1. 美国大学的服务是一流的。 美国大学对学生和教职工的服务是一流,我感触非常深,而且学生和教工在学术资源上非常平等。这些服务首先是网络,这里的网络系统非常发达,办公系统由于依赖网络显得非常自由和方便。当你报道后信息即被录入系统,你作为某种人员就会拥有某种相应的权利(这不是某某人给你的什么权利,是制度本身就规定给你的),这样你就会得到一张卡,这张卡具有非常广泛的使用价值(和国内的所谓校园卡相似,但国内的校园卡没有如此大的效力和广泛性,纯粹是个次要的东西,有没有都一样),你可以凭这张卡立刻获得一个邮箱(立刻由你在网上注册获得),立刻获得在规定的地点停车的权利、获得到学校任何公共体育馆使用体育器材锻炼的权利,进入中心大楼的权利,进入任何图书馆和借阅的权利等等,可以说到现在我还搞不清这个卡还可以用在什么地方。伴随这张个卡,我逐渐感受到美国大学之所以如此强大的间接也可能是直接的原因:服务。 这里在校园的任何一个角落你都可以登录网站,获得最新最全的科学资源,所有的刊物,检索,视频等等资源,最让我感受到非常爽的是这里你可以下载获得几乎所有科学杂志的所有文章,这在国内是决然没有的。我所在的国内大学只购买了一些杂志的一些年代的一些论文的访问和下载权利,有时候在国内想找到一篇论文真是难以上青天,对这点我是非常羡慕的。 但是不久我在这所大学的网站上看到美国政府和这个州削减财政的压力,也就是没钱了,但是再没钱这所大学购买这些数据库的种类和范围都没有任何削减,相反还要增加,我于是非常地敬佩这个大学的精神,大学重要的东西难道不是这些吗?要把钱花在什么地方呢,去建高楼大厦吗,不,去做面子工程吗?不,这不就是美国大学的精神吗?说到这里我就想骂娘,国内把钱如果花在这个地方就感到非常得不舒服,当然领导们都说感到有些浪费,屁话,我知道你觉得每年向这些国家的数据库交这么些钱有些舍不得,但我觉得你是所谓的“妇人之仁”,大学里重要的东西不是学术资源是什么,我可以不需要电影院,但我们不能没有这些东西,其实更重要的是现在交这些钱是为了以后少交或不交,如果你现在吝啬于学术资源,你的科学永远上不去,你得一直交下去,懂吗! 其次这里的图书馆是极为奇特的。这所大学一共有两个图书馆,这两个图书馆在周一到周五是从不闭馆的,也就是说你可以24小时呆在图书馆里。图书馆的书可以随便阅读,阅读完你可以不放回原处,我看到很多学生拿了很多书在自己的座位上,翻阅完了就放在那里,自然会有服务人员来收掉和整理,第二天你会看到一切又很整齐。当然你如果没有看完第二天还要看,只要你打个招呼你的书还会放在那里等你第二天来看(但你必须来早)。而这在中国是没有的,我们学校的图书馆首先不是24小时开放的(连个通宵教室都难找到),其次学生阅读完书必须用所谓的代书板放回原处。当然有人已经不耐烦了说中国学生这么多,如果学生不帮助把书放回原处这怎么维护图书馆的秩序,图书馆工作人员这么辛苦,学生应该发扬什么精神!我靠,我都想吐出来了。首先图书馆管理人员的职责之一是整理书籍,这是这个岗位应该做的本职工作。学生的职责是学习,获得知识,也就是读你的书就好了,有必要帮忙吗,除非有提出要求或进行某种义务活动的时候?图书馆人员整理书籍比学生专业,如果学生多管理人员忙不过来,那就再多雇一个管理人员就是了。假想在某些所谓“好人”的眼里让学生帮助图书馆人员做某些事情,体现一下和谐社会的气氛,你就会发现:图书馆管理人员和学生的职责模糊了,到头来的结果是图书馆管理人员干不好他们的工作(无论什么原因,比如懒惰了,业务不熟了,依赖了等等)而学生也学不好他们的功课,图书馆变得更乱了,因为不知道该由谁去收桌子上的书籍,不专业的学生将书放在了不知道的地方,结果图书馆的价值会大大降低。这一点是中国人服务意识里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比如网上有个香港大学实验室着火非专业人员救火浪费消防资源的事情,我觉得和此相似),中国服务的核心是人,美国服务的核心是岗位和相应的职责,中国的服务太主观,而美国的服务很客观,这也许就是美国服务效率的体现。 图书馆底层有自由使用的电脑,还配有打印机,不知道是免费还是收费,但我没有看见管理人员,而看见一个学生在那里打印后直接走了。图书馆的桌子很多,都是很大的那种,每个桌子边的墙上都有足够的插座供学生使用笔记本,我看到图书馆的各层都有学生自由使用自己的笔记本进行学习(或者上网什么的)。图书馆的自动化程度比较高,还书系统只需要你把你的书从一个窗口放进去就可以离开了。总之看不到管理,设施很先进(当然需要钱了,后面我再说)。 除此之外学校的交通也是极为便利的,学校的校车学生和教工都可以免费乘坐,如果某个晚上你工作得很晚,你可以打电话给他们,他们可以免费送你回到你的住处。当然我没有试过,也不知道管不管用。除了交通之外我还想说的是学校对钥匙的管理。钥匙是使用某种资源进入某种场合的重要凭证,所以这所学校在你注册成为教工或学生之后,你就可以通过正式的手续到学校专门的地点去领钥匙,这个钥匙是不能随便自己配的,学校会给你配好并进行登记,而且你必须持有这把钥匙的凭据卡。学校任何一个学院大楼的每个门都能自己关闭,你只需要推开门进去就可以了,但是到了晚上你用你卡刷一下然后按你自己设定的密码,你就能在任何时间进入学院或中心的大楼。学院大楼内有专门为学生和老师提供办公设施和用品的地方,你可以拿到稿纸,黑板写字的笔,订书针,大头针,文件夹等等办公用品,当然是免费的。专门有一间房内配有打印机、复印机、扫描仪等机器供教师学生免费使用。在任何一间房子里,办公室、会议室、实验室、图书馆的阅读室等都配有随时讨论用的黑板或白板,你可以随时和一个教授或同事在任何地方进行讨论。办公大楼里的空调系统长年保持在最舒适的温度上,这和香港非常相似(夏天在室内还要穿长袖),如此等等。 总之,美国大学为教育和科研所提供的服务是一流的,而这些服务的背后不是某些人兢兢业业形成的结果,而是长期制度锤炼下形成的一个服务系统,任何人都在为这个系统而工作,缺少谁这个系统都会正常运转。 2.美国大学的教育和科研环境是自由、开放和宽松的。 美国自由的精神在大学里有最集中的表现。首先“人人有平等接受大学教育的权利”在这里不是写在纸上到处宣传的空话,这点在大学处处可以体现。在这个校园里各色的人都存在,当然包括身体有残疾的学生,这我在中国大学很难见到或很少见到。而这里这些残疾的学生依靠电动轮椅出入各种场所,而各个大楼都有专门的电动轮椅通道,停车的地方也有专门为弱者提供的停车位置。这里的学生服装也五颜六色,穿着非常随便,教室图书馆可以穿任何服装自由出入(当然不穿可能不行,没见过),比如他们容忍学生穿拖鞋出入图书馆、教室或去听报告等等也就是校园学生可去的任何地方都行。还有美国的无论教室、图书馆甚至学术会议、答辩会等等场所都允许学生吃东西或喝饮料。我就在一个博士论文答辩会上看到一个评委一边提问一般吃汉堡,这些自由并不妨碍学术的发展,相反美国学生在酒吧里在任何场所都会谈到学习或科研上的东西,绝不会让人感到丝毫的别扭,而中国人很少在吃饭和喝茶的时候还在争论学术问题。 我能感受到学生和教职工在学习和科研上宽松的气氛,对学生你有自己选择课程的权利(国内实行的学分制不论不类),成长为什么样的人是他的兴趣和爱好驱使的。美国的教工如果做科研那一定是兴趣使然,如果他自己觉得乏味,他会自己离开这个岗位而去从事其他工作(中国这方面的代价很大)。美国教职工没有必要在做学问的时候考虑很多问题,大学对待在岗位的职工非常地好,也就是提供你充足的生活保障和科研保障,给你充分的行为自由。比如说教授如果不想做项目了他可以不去申请什么经费,而这也没有人会去管你,或者考核你,没有人会要求你这要求你那,要求你发几篇论文或拿多少经费。然而奇怪的是没有人管的教工们每年都能有很多文章发表。我的这个研究小组每年在一流刊物上发7、8篇论文那是常有的事,没有人逼迫你和考核你,却有如此的结果,这是让搞行政的领导们百思不得其解的东西。其实,真正做科研的境界就是这种自由、宽松的境界,我能理解我的那个老板,他每隔几天就来组里,和学生开玩笑啊讨论啊,组织学生开讨论会呀组织什么学术活动啊,非常地勤快(我开始以为大学有人会考核他的,呵呵),然而当我特意问到有没有考核比如看论文数量啊什么的时他表示非常的不理解。我知道他所做的这一切是一个研究工作者想使自己成为一个一流科学家的自我要求,这是从内心自发的动力,然而比这更高的境界是脑子里只有自己喜欢的研究内容,只有为自己的结果而兴奋的激动,没有为了成为什么科学家,为了要获什么奖,没有为了金钱、权力、名气等等的任何想法,这才是最高境界。在美国的这所大学里我能更多感受到教授们纯粹的科研工作,而在国内我不仅仅经常遇到水平很低的教授,还能遇到水平很高的教授成天开会讲话的身影,如果被组织信任提拔为干部(你得识抬举哦),呵呵,那就不知道在哪里了!当然了,是教授了,什么都该有了,什么都不愁了,还能感觉不到轻松自由的环境吗?呵呵,我不想和你抬杠,你明白我的意思! 我看到的美国的这所大学里博士后,博士,没有获得教授职位的教工们依然自由的表情(当然会给你这个表情了,谁还能在你眼前总哭丧个脸表示他很有压力),然而我说的不仅仅是表情的轻松,更是生活的轻松工作的轻松。每到周末,我记得平时很热闹的办公的大楼忽然会极为冷清,我记得我每次去那里更多见到的是中国人或中国学生,我不知道中国高压政策下的教师们在周末有没有这么清闲,反正我觉得即便在中国赔上周末也不见得能够获得足够的薪水或达到所谓的行政的要求。美国大学的每个人当然都有压力,而这个压力不是中国科研人员的那种压力,他们只不过是有要谋求一个职位的压力。这个压力仅仅来自于这个岗位的要求,而不是来自于获得这个岗位后污七八糟的人为压力,什么生活没有保障(工资极低,我去了美国才觉得最廉价的人在中国,人多嘛。大学涨个工资都咬紧牙关,吝啬到觉得给教职工发钱多了他们就不干活了。中国大学年轻教师的生存环境极为恶劣,我这样讲一点都不为过),什么要考核,什么要汇报,什么要填表,他们几乎都要感觉到窒息了。然而我就是不太懂,为什么大学的领导们都会以为:如果不去管理和考核他们的教师(本来就不是他们的),他们会不会都到酒吧去喝酒去了?其实(我都觉得这是常识),每个喜欢搞科研(不是混饭吃,但现在必须混饭吃)的人都有自发实现自身价值的迫切愿望,不需要管理,就如同美国这所大学一样,他们依然会在办公室和实验室工作和讨论到忘记吃饭的地步。所以从这个角度讲,领导们都以为自己比被他们管理的人民聪明,其实他们最为愚蠢,而最聪明的人往往隐藏在民间。 我在美国那所大学里的时候,参加过各种各样的学术会议,这些会议给我的唯一感觉就是美国的教育和科研环境不仅自由而且开放。这所大学的学术活动是非常频繁的,老板非常重视交流,学术会最主要的不是在会上的Report,而是下面端着咖啡交流的时间,你可以随便找任何一个很牛的教授去请教问题,这是开放的,没有人会拒绝你,而且不仅学生重视会议,教授也非常愿意到处和同行交流,我的老板就多次组织相关人员开讨论会,经常还利用网络进行交流,也许这是他所申请的项目机构的要求(需要你们合作交流不要做重复的东西),但这里的学术环境无疑已经形成传统,而且非常稳固。 总之美国的大学体制是为科学技术的前进量身打造的环境,而这也并不是不能移植到中国的专利,这是美国科学运行积累下形成的最科学的模式,我们当然不能一蹴而就,但一定能慢慢推行。 (下面我会另文讲关键的经费问题)
个人分类: 社会视角|7539 次阅读|52 个评论
[转载]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全文) --转
www053991 2011-4-28 18:36
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全文) (2011-04-24 20:49:18) var $tag='美大上流,清华大学,教育,创新,科学发展,人才,德才兼备,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var $tag_code='846b9b97b6bd1b2d8b73cd2fe95eb619'; var $r_quote_bligid='50b119d001017zzq'; var $worldcup='0'; var $worldcupball='0'; 标签: 美大上流 清华大学 教育 创新 科学发展 人才 德才兼备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分类: 产业文化 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胡锦涛   (2011年4月24日)   老师们,同学们,同志们,朋友们:   4月的北京,春风送暖。在这个美好的时节,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首先,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清华大学全体师生员工和广大校友,表示衷心的祝贺!向参加庆祝活动的海内外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全国高等学校的师生员工和广大教育工作者,致以诚挚的问候!   100年前,在中华民族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历史背景下,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建立了。那个时代,外国列强的侵略欺凌,封建统治的腐败黑暗,使我们的祖国和人民蒙受了水深火热的苦难。中国人民和大批仁人志士在苦难中觉醒、在压迫下奋起,决心改变民族积贫积弱的命运和人民苦不聊生的状况。也就是在这一年,中国爆发了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推动全民族更加自觉地走上了振兴中华的奋斗历程。   90年前,在中国人民改变民族命运如火如荼的斗争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9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前仆后继、顽强拼搏,经过长期浴血奋战和艰苦奋斗,建立了新中国,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行了改革开放,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开了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建校以来,广大清华师生始终与民族共命运、与时代同步伐,形成了优良文化传统和光荣革命传统,在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史册上写下了自己的隽永篇章。   建校伊始,清华秉持科学救国理想,倡导“中西融会、古今贯通、文理渗透”,一批学界泰斗在清华园里潜心治学、精育良才,形成了名师荟萃、鸿儒辉映的盛况,很快发展成为我国最好的大学之一,填补了我国现代科技的诸多空白。抗日战争期间,清华同北大、南开一道,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共创了西南联大的办学成就。梁启超、冯友兰、陈岱孙、费孝通、钱钟书、吴晗、曹禺、季羡林等一大批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大师,叶企孙、茅以升、竺可桢、华罗庚、钱三强、钱学森、邓稼先、钱伟长等一大批我国自然科学学科和工程技术领域奠基人和开拓者,还有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杨振宁、李政道,都是清华人中的佼佼者。广大清华师生始终满怀强烈的爱国情怀,积极投身“五四”运动,坚定走在“一二九”运动等爱国民主运动前列,奋勇参加民族救亡和人民解放斗争,涌现出闻一多、朱自清等一大批革命先烈和民主志士,为新中国的诞生作出了重要贡献。   新中国成立以后,广大清华师生满怀豪情投身祖国教育、科研、建设事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行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坚持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重视因材施教、实践锻炼、能力培养,努力建设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大学。清华大学创办了原子能、无线电等一批国家急需的新技术专业,积极参与“两弹一星”等重大工程,完成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密云水库等重要设计,成为我国培养高层次人才和发展先进科学技术的重要基地。我和很多同龄人在这一时期进入清华大学学习,清华园里蓬勃昂扬的青春理想、严谨勤奋的治学氛围、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生动活泼的文化生活深深熏陶了我们。当时,蒋南翔校长富有创造性的教育思想,刘仙洲、梁思成、马约翰、张光斗等大家名师执教讲坛、垂范学子的风采,令我们受益匪浅、终生难忘。   改革开放以来,广大清华师生牢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使命,主动适应社会需求,深入进行教育改革,加快建设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一流大学,清华大学办学总体实力大为增强,人才培养质量、学术研究水平、社会服务能力不断提高。清华大学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强化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的育人特色,大力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新型的人才,广大毕业生踊跃到国家重点行业和基层施展才干。清华大学紧紧围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需要开展科研,取得高温气冷堆等一大批先进科技成果和优秀人文社会科学成果,社会影响和国际声誉不断提升,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征程上迈出重大步伐、取得显著成绩。   水木清华,钟灵毓秀。在一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清华秉承“ 爱国奉献、追求卓越 ”的传统,恪守“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的校训,弘扬“行胜于言”的校风,培养了17万名优秀人才,涌现出一大批学术大师、兴业英才、治国栋梁。在国家表彰的23位“两弹一星”勋章获得者中有14位是清华校友,460位清华校友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00年来,一代又一代清华人在革命、建设、改革中顽强拼搏、真诚奉献,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建立了突出功绩。   清华百年历史又一次表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类进步为己任,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坚持以人为本,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推进改革创新,我们的大学就能获得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就能源源不断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老师们、同学们、同志们、朋友们!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更趋激烈,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特别是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知识创新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在这种大背景下,各国为掌握国际竞争主动,纷纷把深度开发人力资源、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战略选择。   对我国来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我们既要充分认识我国发展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依然任重道远。我们决不能骄傲自满、固步自封,必须谦虚谨慎、埋头苦干,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继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目标奋勇前进。   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我们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在国家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培养了数以亿计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同时,从总体上看,我国高等教育还不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明显差距。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必须始终贯穿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各项工作之中。我们必须适应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和谐进步的要求,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和经验,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不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要坚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着力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注重更新教育观念,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和人人成才观念,树立终身学习和系统培养观念,造就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人才。要注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积极营造鼓励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使学生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努力为培养造就更多新知识的创造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新学科的创建者作出积极贡献。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增强科学研究能力。高等学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既是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又是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创新成果的重要源泉。要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开展国家急需的战略性研究、探索科学技术尖端领域的前瞻性研究、涉及国计民生重大问题的公益性研究。要积极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瞄准国际前沿,加强基础研究,推动学科融合,培育新兴学科,建设重大创新平台和创新团队,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高等教育。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积极贡献。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不断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要自觉参与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促进产学研紧密融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步伐,着力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要自觉参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积极参与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进程,以服务和贡献开辟自身发展新空间。要自觉参与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适应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时代需要,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广泛开展科学普及,为社会提供形式多样的教育服务,深入开展政策研究,积极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努力为党和国家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作出积极贡献。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扬弃旧义,创立新知,并传播到社会、延续至后代,不断培育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要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增进对国外文化科技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的了解,展示当代中国高等教育风采,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努力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积极贡献。   总之,我国高等学校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形成人才培养新优势,努力出名师、育英才、创一流。各级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引导更多社会资源支持教育,形成优先发展教育的良好社会环境,让所有受教育者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高水平大学,是我们建设人才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举措。要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基础,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以创新能力提高为突破,加大支持力度,健全长效机制,鼓励重点建设高校成为知识创新的策源地、深化教育改革的试验田、扩大开放的桥头堡。清华大学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大学,要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发展道路,改革创新,奋勇争先,在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取得新的更大的成就。   老师们、同学们、同志们、朋友们!   青年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青年学生是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党和人民对包括广大青年学生在内的全国青年寄予厚望。在这里,我想给清华大学的同学们和全国青年学生提3点希望。   第一,希望同学们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青年人朝气蓬勃,善于接受新事物,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应该珍惜美好青春年华,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认真学习中华优秀文化和人类文明成果,夯实理论功底,提高专业素养,努力用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丰富自己。同时,要积极加强自身思想品德修养,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胸怀远大理想,陶冶高尚情操,培育科学精神,立为国奉献之志,立为民服务之志,牢牢把握人生正确航向,把个人成长成才融入祖国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之中,以实际行动创造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业绩,谱写壮丽的青春乐章。   第二,希望同学们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科学理论、创新思维来自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同学们要做到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敏于创新,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在打好知识根基的前提下,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不断认识和掌握真理。同时,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基层一线砥砺品质,在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中锤炼作风,在实践中发现新知、运用真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增长才干,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切实掌握建设国家、服务人民的过硬本领,为走上社会、成就事业打下坚实基础。   第三,希望同学们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辅相成。同学们要坚持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在发展个人兴趣专长和开发优势潜能的过程中,在正确处理个人、集体、社会关系的基础上保持个性、彰显本色,实现思想成长、学业进步、身心健康有机结合,在德智体美相互促进、有机融合中实现全面发展,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负重任的栋梁之材。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是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生力军。广大高校教师要切实肩负起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光荣职责,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加强师德建设,弘扬优良教风,提高业务水平,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充分信任、紧紧依靠广大教师,提升教师素质,提高教师地位,改善教师待遇,关心教师健康,形成更加浓厚的尊师重教社会风尚,使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老师们、同学们、同志们、朋友们!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我国广大有志青年提供了创造精彩人生的广阔舞台。生长在我们这样一个伟大时代,我国青年一代应该大有作为,也必将大有作为。让我们紧紧携起手来, 志存高远,脚踏实地 ,共同为我们伟大祖国、伟大民族更加美好的明天奋斗、奋斗、再奋斗!
166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
热度 1 xupeiyang 2011-4-26 07:13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学科有着悠久的历史,众多学术大师曾芸集在这里辛勤开拓,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知名的生物学家。在中国科学院历届生物学部委员中,有30多位曾在清华生物系学习或工作过。清华大学于 2001 年建立了医学院,首任院长由我国著名医学科学家、两院院士吴阶平教授担任。为加强和促进生命科学与医学的发展及其与其它工程学科间的交叉合作,清华大学于 2004 年成立了生命科学与医学研究院,以利于大跨度的学科交叉和取得重大科技成果。为创建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培养医学精英人才,2006年清华大学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紧密合作,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更名为“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旨在打造迈向国际一流水准的医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的“临床医学”专业纳入清华大学的普通招生计划。2009年清华大学在理学院生物系的基础上成立了生命科学学院,以崭新的姿态全力迎接生命科学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是国内声誉最好、影响力最大、实力最强的医学院,在我国医学教育体系中独树一帜,通过强强合作,清华大学雄厚的基础学科综合优势和优良的学术氛围,与协和在医学领域中强大的科学研究和临床医学实力,将得到充分的发挥。一部协和发展史,被称为半部中国医学发展史,协和最早开启了我国八年制高等医学教育和高等护理学教育的先河,在我国医学教育领域具有特殊的地位和独特的社会影响力。协和具有鲜明的办学特色,优良的办学传统和丰富的办学经验,在教学上以高标准、严要求著称,以培养具有真才实学、学风严谨、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医教研复合型人才而闻名。八十余年来,协和以培养研究生为重点,以培养八年制医学博士为特色,创造和凝聚了现代科学思想,培养了一大批享誉国内外的著名临床医学家、医学科学家、医学教育家、护理学家和医政管理家,可谓人才济济,硕果累累,对我国医学教育和医学科学事业的进步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的声誉。协和拥有闻名国内外的集医疗、教学和科研为一体的综合性医疗服务体系,附属医院技术力量雄厚,学术水平。协和还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0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5人(其中1人为两院院士),为国内医学学科最雄厚的师资力量。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是我国培养医学博士的摇篮,也是优秀学子施展才华的向往之地,是广大有志于投身医学事业的莘莘学子的第一选择。
个人分类: 网络大学|2607 次阅读|0 个评论
SciTS:“研发群体”科学的兴起
kejidaobao 2011-4-21 15:45
文/杨书卷 “一百年前,人类经历了一场由几位天才个体物理学家诱发的科学风暴;百年后,我们或许正处在另一场由群体唱主角的科技风暴之前夜,而SciTS正是渡过这风暴所需要的灯塔。”作为国内首位关注SciTS的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复杂系统与智能科学重点实验室主任王飞跃教授如是评价这一国际上正在兴起的跨学科交叉研究领域。 SciTS全称为Science of Team Science,意为“研发群体”的科学,核心任务是了解促进或阻碍各种各样科技合作的情况和阶段,并加以有效管理和利用。推动这一领域发展的跨学科交叉研究复杂系统的美国学者认为,SciTS将成为促进21世纪科学合作的一盏指路明灯。 SciTS来自于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王飞跃教授介绍,美国学者通过对科学界论文的研究,发现所有科学分支都呈现出一个根本性和普遍性的变化:在产生高影响、高引用科学成果时,群体比个体科学家越来越居优势;群体也变得越来越大。他们认为,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科学研究的问题越来越复杂,涉及交叉学科知识,超越传统学科边界。因此,解决这些复杂问题必需从许多不同的学科视角去考量,而关键与核心就是跨学科交叉的研究群体。 不过,SciTS并不是简单层面上的“跨学科研究”,它更关注群体科学的有效管理,即发现哪些因素会促进科学的协同效益,哪些会反其道而行之;如何科学评价群体合作研究的成果,包括产生了哪些科学新发现和学术新理念;科技成果转化为专利和实用产品的能力;在更高的层次上,解析该研究是否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对科技政策产生了哪些多重影响。 并且,SciTS有着自己的“一揽子”的复杂研究方法。其中,既有定量方法如海量数据挖掘、统计学习、复杂网络、模式分类、问卷调查、文献计量分析等,也包括社会学中的人种学观查、个案研究、科学小组成员的采访,社会关系可视化网络如合作者的地理分布、筹资模式、专利奖利,商业化时间表等定性研究,涉及人文、社会、科学、技术和工程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方法。 虽然SciTS的概念令人兴奋,但作为一个新生领域,SciTS的定义、方法和成果现在均存在争议,还有待于充足的时间来有效界定,但SciTS学科出现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对内部的科学群体,它可以有效提高科研效率,对外部的社会公众,它也提供了衡量科学团队成绩的一种看上去较为定量的标准。 与过去的世界相比,今天的科学问题更加复杂和不稳定,尤其在一些影响全人类命运的问题上——气候变暖、核电安全、生物工程等等,而如何为解决这些问题建立有创造力的科学研究群体,这些科学研究群体又如何能在这些重大问题上展开“拨开云雾见天日”的研究, SciTS无疑提供了一种较为明晰的思路和方向。 维基百科的“Science of Team Science”条目中写到,SciTS的概念,首先在2006年10月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癌症研究所举办的一次会议中提出,4年后,第一届SciTS会议于2010年4月在美国西北大学临床与转化科学研究所中举办,这可以看做是SciTS已成为一个具有独立研究领域方向发展的新学科的标志。 有趣的是,本期“科技风云”所关注的世界重大科技进展均与美国医学界有关,这是否在为美国医学界首先倡导SciTS加上了一个合理的注解呢? 据英国《每日邮报》4月4日报道,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一批科学家正进行一项“石破天惊”的实验——在实验室内培植出首个人类心脏! 研究人员首先从心脏捐赠者身上移除心脏和去除肌肉细胞,只剩下蛋白骨干和架构,成为一个“幽灵心脏”。接下来,他们注入数以百万计的干细胞,辅以各种营养剂,让干细胞认出心脏蛋白骨干细胞,并围绕蛋白骨干和架构自行分裂及生长,最终发展成为健康的心脏细胞。 接下来,更复杂的是要令这个人工心脏连接复杂的血管系统,把氧气输送到全身各个器官,而且想办法令这个心脏的跳动速度和次数保持正常。率领研究人员进行这项实验的再生医学专家Doris Taylor说:“我们希望在未来数周内,它会出现跳动的现象。” 在2007年,一批英国科学家就利用病人抽取出来的骨髓干细胞培植出人类心脏瓣膜,1年后,科学家又首次成功培植出一个可以自行跳动的动物心脏。现在,首个“人类心脏”又即将问世,而其技术理论上也可适用于其它器官例如肝、肺和肾——人类医学史正在揭开新的一页。 “久攻不破”的艾滋疫苗也有了也许是“里程碑标志式”的进展: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一个国际科研组设计的“镶嵌疫苗”能够适应不断变异的致命艾滋病毒,计划在2012年进行人类临床试验,届时可能将打破25年来艾滋疫苗研制屡战屡败的尴尬僵局。 艾滋病毒能够迅速进化变异,这使传统的病毒疫苗研制方式对它毫无办法。而“镶嵌疫苗”由很多通过电脑排序的人造蛋白质组成。它们会暗示人体免疫系统,令其对多种艾滋病毒变种产生反应。实验证明,“镶嵌疫苗”在老鼠和猴子身上已产生很强的免疫响应,科学家极度期盼“镶嵌疫苗”在人类身上也取得成功。 现代科学,已经从早期少数科学天才独自开拓科学疆界的“孤胆英雄”时代,发展到需要交互式、网格式合作共同推进的集体英雄时代,更需要一种非线性的、多视角的、创造性的综合思维模式,而 SciTS,会成为一座21世纪科技合作的灯塔么?■
个人分类: 科技风云|3243 次阅读|0 个评论
专家博客笔会
xupeiyang 2011-4-19 09:58
专家博客作者深入汶川特大地震灾区,以自己敏锐的视角、独到的见解,用丰富的文字、精彩的图片,发现和捕捉四川人民坚强不屈、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见证和感受灾区曾经山河破碎、而今美好家园的历史巨变,记录和诠释科学救灾、科学重建、科学发展的人间奇迹,体现灾区人民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和祖国大家庭的温暖,诠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强大政治优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http://politics.gmw.cn/2011-04/18/content_1850119.htm
个人分类: 科学博客|1753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网大学拟请第一美女做形象代言人
热度 15 liuli66 2011-4-18 07:25
科学网大学拟请第一美女做形象代言人
科学网大学暨科技政策与科技普及学院 坚持 科学发展。 为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推动又快又好,又好又快的和谐发展 拟请 第一美女 做形象代言人。 you shall see the difference 我们就NB ! (来自网络;公益 性) 一候选人
个人分类: 教与学|586 次阅读|14 个评论
能量耗散法则是一个通俗的科学发展普遍法则
热度 3 jitaowang 2011-3-27 07:22
能量耗散法则是一个通俗的科学发展普遍法则
注 : 在圈子中日前我写了一个帖子 : “ 熵产生 ( 又称耗散函数 ) 是热二律的普适判据 ”. 接着 张学文老师 zhangxw 的帖子 中 提出了他的看法 : “ 我看法是如果一个真理普遍应用于多个场合,用最通俗的语言表达它,就有利于大众理解它。 ” 我很赞成 , 同时认为目前对熵产生 ( 又称耗散函数 ) 是热二律的普适判据的提法是比较通俗合理的 . 当然也欢迎张老师和广大网友提出更好的具体意见和建议方案 . 毕竟现代热力学的第二定律是一项当今人类宏观经验的总结 . 需要所有相关人士,包括自然科学家、人文社会科学家和哲学家,的共同关心和应用 . 能量耗散法则是一个通俗的普遍法则 众所周知 , 能量守恒法则是一个通俗的普遍法则 . 同样 , 能量耗散法则也是一个通俗的普遍法则 . 首先这两个普遍法则是不同的 , 不能加以混淆 . 同时又都要通俗、简洁地加以表达 . 汽车在平地上行驶 . 根据平移不做功的法则 , 汽车不论开到多远 , 是不是可以不消耗任何能量吗 ? 答案一定是否定的 . 因为汽车消耗汽油的原因就是能量消耗在各种地面摩擦、轴承摩擦、汽缸摩擦、空气阻力、等能量的散失上面 . 那么汽车燃烧汽油时生成的推动汽车对外作功能量是不是被消灭了 ? 答案一定也是否定的 . 大家也一定知道 : 能量守恒法则 : 能量可以转换成不同的能量形式 , 但是能量是不生不灭的 . 那么如何解释以上的现象呢 ? 大家就会说 : 汽车燃烧汽油时生成的对外作功能量最后都转化为环境中的热量 . 那么是不是还可以利用这些环境温度的热量来对外作功呢 ? 不能 ! 因此 , 这些环境温度的热量 , 就被称为 “ 废热 ”. 这种原来可以对外作功的能量变成不能对外作功的废热 , 就被称为能量的 “ 耗散 ”, 即 ( 能对外作功的 ) 有效能量的 消耗 和 散失 . 当然开尔文也曾经把这样的变化称为能量的 “ 退化 ”. 但是目前来看 , 可能是能量的 “ 耗散 ” 概念和名词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 . 能量守恒法则和能量耗散法则在热力学领域中就分别被称为是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 . 而熵产生就是耗散函数 , 是体系耗散程度的度量 , 热力学第二定律也因此可以定量地表达为 di S ³ 0 ( 注意量纲不是能量 , 而温度和熵产生的乘积 T di S 才是能量的量纲 ). 同时 , 能量守恒法则和能量耗散法则在广阔的力学领域也是普遍适用的 . 例如 , 在国际上有一本比较知名的 “ 物理化学 ” 教材是 P. Atkin J. de Paula: “Atkin’s Physical Chemistry”, 8th e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其中 “ 第 3 章 第二定律 (The Second Law)” 中 p.77 讨论 “ 自发过程的方向 (The direction of spontaneous change)” 时说到 : “ 自发的变化总是伴随着能量的耗散 (… spontaneous changes are always accompanied by a dispersal of energy).” 接着就是非常明确的小节题目和表述 : “§3.1 能量的耗散 (The dispersal of energy) 我们似乎已经找到自发变化的方向标 . 它就是导致孤立体系总能量耗散的变化方向 . 这一法则可以说明弹跳球的变化趋势 , 因为它的能量会以地板原子的热运动形式被分散掉 . (We appear to have found the signpost of spontaneous change: we look for the direction of change lead to dispersal of the total energy of the isolated system. This principle accounts for the direction of change of the bouncing ball, because its energy is spread out as thermal motion of the atoms of the floor. )” 注 : 在英文中对 “ 耗散 ” 一词可以用 “dissipation”, “dispersion” 或 “disperal” 等 . 这本 Atkin 的书中还有一个附图 , 如图 1. ( 但是图 1 并不是 “Atkin’s Physical Chemistry” 一书中的原图而是我绘制的类似示意图 . ) 我再列举另外一个力学的例子 . 图 2 表述一个球体在曲面内运动时的能量耗散 . 先由红球从势能最大的位置开始 , 经历势能变成动能最大的底部白球位置 , 再到粉红球的位置 , 最后由于摩擦等因素的能量耗散变成热能而停留在曲面的最低处 . 总之 , 能量耗散的法则是普适的 , 表述也是很通俗的 , 应用非常广泛 . 图 1 弹跳球的 “ 能量的 耗散 ” 图 2 球在曲面内的运动 所有这些都是平时常见的现象 . 再举一个例子 , 如 : 树上的苹果会掉到地上 , 既可以从力的角度来解释 , 也可以从变化前后能量的耗散来进行解释 . 因此 , 这一 “ 能量耗散法则 ” 的通俗性和普遍性是没有问题的 . 问题的 遗憾一面在于 : 是至今绝大多数热力学教科书并没有把熵产生和耗散函数等重要的基础概念及数学表达式 , di S ³ 0, 列入实际的教学中 . 更不知晓 1865 年克劳修斯的热力学第二定律对复杂体系 ( 同时包含自发过程和非自发过程体系 ) 的 “ 补偿 ”, 即热力学耦合的表述 . 把 1865 年克劳修斯的表述结合熵产生原理的数学表达式 , 就得到 . 可惜目前绝大多数热力学教科书并没有引用把 1865 年克劳修斯对复杂体系的的热力学第二定律表述 . 其中也包括了 Atkin 的这本书 . 这本书虽然引入了能量的耗散概念 , 却没有跳出经典热力学的框子 . 因此热力学学科和教学长期停留在经典热力学阶段只能处理简单体系的阶段达到一百多年之久 . 相应地也延误了一届又一届的学子和一代又一代的学人 , 对此必须迅速改变这样的现状 ! 去年 8 月我在日本参加 21 届国际化学热力学会议 (21st IUPAC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hemical Thermodynamics, ICCT2010) 时 , 也见到 Atkin 本人 , 他也亲自听取了我的报告 , 并 表示要看了我的 “ Modern Thermodynamics – based on the extended Carnot theorem ” ( 英文版 ) 书以后再作进一步的思考 . 最后要说明一点 ! 能量耗散法则是不能违背的客观科学发展规律的法则 , 但是它不是一个悲观的法则 . 特别是弄清1865年克劳修斯的“补偿”即 “热力学耦合”表述,并得到复杂体系的熵产生原理的数学表达式, 以后 , 就成为一个说明达尔文进化论和科学发展、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法则. 客观体系是我们生活在幸福的地球村! 照射到地球上的太阳能在耗散, 即 di S 1 0; 而生物的进化、科学技术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都是 di S 2 0, 负的熵产生过程 ( 不是 “负熵产生体系”更不是所谓的 “ 负熵 ”); 整个地球体系的熵产生仍然是大于等于零 , di S ³ 0. 认清这一点 , 我们就会反对不能推动进化的战争、动乱等行为,更充分地享用大自然给予地球村的恩惠,有多好啊!因此我说现代热力学就是自然科学发展观 , 它不仅可以指导我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 也对人文社会科学和哲学都会有深远的影响 !
个人分类: 科学发展|9707 次阅读|10 个评论
[转载]我们需要反思我们的发展理论
huaweiguo 2010-12-30 12:11
我们都要反思、包括毛泽东和邓小平都在反思,都必须为人民而反思。不这样,他就不是真正的共产党人。有过错不可怕,可怕的是往死路上坚持到底不动摇,文过饰非,诡计多端,瞒天过海,而最终为自己的私利而葬丧整个民族。因而,邓小平说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上邪路了,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必须彻底摆脱对圣人的盲目跟随,用自己的脑子独立思考,在现实与实践的经验与教训中进行反思,弄清楚理论和政策上的哪些失误导致两极分化,并加以纠正,以便走上中国发展的正确道路。为此,我们必须有勇气反思邓小平的发展理论。对此,网友未来评论说:今天的中国社会,问题、危机重重。按照邓的观点,应该是不折不扣地走上邪路了。资本的泛滥和加剧,正在愈来愈猛烈地消耗摧毁着我们这个民族的元气。怎么样让古老而优秀的中华文明延续下去,代代相传,是每一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使命。也是我们能否紧密团结的根本所在。从这个意义上反思改革的失误和纠正之法,反思我们每个人尤其是青年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追求以及在历史长河中所应当担当起的角色,就会少一些迷茫!
个人分类: 未分类|1985 次阅读|0 个评论
环境保护,必须用科学发展的理念诠释生态文明
zbt92 2010-12-29 07:42
----- 舆论宣传对我国水电的影响和分析( 8 ) 张博庭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为什么要强调生态文明呢?大家知道进入近代工业文明时期以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化。但同时,人类对自然的干扰也超过了自然的承受能力,引起了严峻的生态和环境问题。因而,我们把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主要就是要防止这种生态不文明(我们也可以称之为生态野蛮)的情况在中国泛滥。然而,如果我们对生态文明仅仅具有这种认识还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看到,文明的反义词并不是唯一的。生态野蛮和生态愚昧都是与生态文明相矛盾的状态。特别是对于一些发展中国家而言,生态不文明的威胁,往往主要来自于生态愚昧,而恰恰还不是生态野蛮。 1972 年发布的《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指出:( 4 )在发展中的国家中,环境问题大半是由于发展不足造成的。千百万人的生活仍然远远低于象样的生活所需要的最低水平。他们无法取得充足的食物和衣服、住房和教育、保健和卫生设备。因此,发展中的国家必须致力于发展工作,牢记他们优先任务和保护及改善环境的必要。这就说明欠发达国家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发展不足的生态愚昧。 生态文明水平即生态效率( Eco-efficiency, 缩写为 EEI ),其概念源自 20 世纪 90 年代 OECE( 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 ) 和世界可持续发展商业委员会的研究和政策中,通常作为企业和地区提高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广义来看,生态文明水平就是指生态资源用于满足人类需要的效率,其本质就是以更少的生态成本获得更大的经济产出。根据最近两年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的生态文明水平排序来看,北京第一,而我们的一些生态大省(例如云南)的生态文明却属于低水平。 可见,在有人生存的现实中,一味的强调保存原生态并不代表生态文明,而可能是一种保护生态愚昧。因为,只要有人生存他就要向周围的环境进行所取,如果你不能科学的、积极的、能动的改造自然、利用自然,必然就要自发的、无序的、被动的影响自然生态和破坏自然环境。 美国哲学家罗尔斯顿曾指出:每一个有机体都不得不反抗其环境,而文化又强化了这种对抗。生活于文化中的人实现了对自然的统治。我们重新改变了地球,使之变成城市。但这个过程包含着某种辩证的真理:正题是自然,反题是文化,合题是生存于自然中的文化;这两者构成了一个家园,一个住所(生态学的希腊语词根 oikos 的含义就是住所)。由此可见,对于人类来说,生态(保护)就是要通过对自然环境的反抗,创造一个适应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而不是一味的强调要保存自然生态的保守。 我国环境伦理学的倡导人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的 余谋昌 教授,在关于怒江开发的生态保护问题上深刻地指出人类文化发展不断加速地球从自然性向社会性发展。这是客观的历史进程。有一种反对干预自然的观点,它认为人类干预自然过程,引起大自然平衡破坏,这是人类最大的错误。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人类干预自然过程,是为了自己的生存。它引起自然界变化,这是不可避免的。因为自然生态系统对人而言不一定是最理想的。但是,人类改变自然,不一定要破坏自然,运用自己的智慧,通过劳动,按照生态规律,可以建设比自然生态系统有更高生产力的、更加合理和更加美好的人工生态系统。这里,人类破坏大自然的旧有平衡,建立有益于人类的新的自然平衡。这是世界的进步。 人类从制造和使用石器工具开始,到现在发明、制造和使用的高科技手段,都是为了同自然进行抗争,并在这场斗争中取得更大的主动权,有利于自身的生存发展。因此,我们今天的地球,早已经不是原来的纯粹自然的地球,而是由人类活动改变了的人类学的地球,或者说是社会的地球。著名地质学家刘东生院士也曾指出自 18 世纪晚期开始,地球已进入最新地质时代―人类世时期。在这样的时代,我们既不能脱离自然来看待历史事件,也不能脱离社会来看待自然事件,人、社会与自然是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类生命共同体,要以人类生命共同体的整体性观点看待人、社会与自然的关系。 自由流淌的河流、任意泛滥的洪水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和人烟稀少的无人区、生态保护区完全是应该提倡的,但是,对于现代人类社活动密集的社会来说,就完全就是一种灾难,一种极大的生态破坏。堤防、水坝就是人们在几千年的实践中摸索出来的抵御洪水,保护社会生态环境的具体措施。所以,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必要的水坝建设就是保护生态,而盲目地提倡让河流自由流淌、让洪水自由泛滥,决不是什么生态保护,而是十足的生态保守、生态愚昧。 一般来说,以人类为主的社会生态系统,对水资源的要求是比较苛刻的。水少了(干旱)不行,水多了(洪涝)同样也不行。因此,纵观历史,我们人类几千年来的社会文明发展过程,几乎就是一部用水、治水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社会对水资源的控制、利用程度,就是人类文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人类社会的水资源需求不断的增长。目前,世界上的天然水资源分布,几乎都是无法自然满足人类社会需求的。因而,人们只能通过建立水坝和一系列的水利工程,才能解决我们人类生存用水与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尖锐矛盾。而且,在目前科技水平下只有通过利用这些一系列的水利工程设施,我们才能实现人对水资源的科学管理、调配,在满足人类社会的发展需求的同时保护社会生态环境。这就是我们当前人类社会的普遍现实。 尽管目前社会上虽然流行着水电开发不可避免地要破坏生态环境的说法。但是,在实际当中,我们几乎谁也找不到一个真正能够说服人的有力证据。就连曾经被一些极端环保人士频频拿来宣传的埃及阿斯旺水坝,通过实地考察和埃及政府公布的资料,我们发现很多说法,都是站不住脚的片面炒作。走遍全世界我们所看到的现实都是,水电开发成都越高的国家和地区的生态环境越好。(未完待续)
个人分类: 三峡|4638 次阅读|3 个评论
2010年最启迪中国科学发展的人
sheep021 2010-12-22 16:30
献身科学不怕苦 捍卫科学不怕死 追求卓越无止境 奉献人民无国界 呵呵,他是谁?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01 次阅读|3 个评论
对广州市“后亚运”之祈望
yushp1935 2010-12-20 21:17
昨晚”亚残运”以”欢聚,关爱,互助,共赢”而胜利闭幕!两个”亚运”同样精彩,同样热烈,同样祥和,同样友爱,获得全国人民及世界各国人民之好评。作为东道主的广州市民及各级领导,当然兴高采烈。我们觉得,作为改革开放先锋的广州人,没有辜负全国人民之重托,没有辜负亚洲与世界各国人民之祈望,几年来之艰辛劳苦以及各种代价的付出,也没有白费。从城市的基础设施,到市容市貌;从空气质量,到整个环境;从城市治安,到社会和谐;从众多志愿者青年学生广大市民,到运动员教练员管理员;从公安干警保安人员服务人员,到各级党政官员;从市民精神面貌,到道德人文氛围;……都有所提升,都大放异彩,展现了岭南文化之精神和珠江水文化之特质。 从今天起,广州将进入“后亚运”时期,作为一个普通市民有什么祈盼呢? 第一, 希望永远保持:空气清新,天空碧兰,河水洁净,花红树绿;街道干净,庭院整洁,噪音减少,秩序井然。 第二, 希望尽力做到:交通畅顺,喇吧声哑,事故减少,老弱安全;落实防火,严防偷盗,疏导水浸,堵塞漏洞。 第三, 希望逐步实现:病有所医,危有所救,贫有所扶,老有所养;幼有所教,青年有学,学有所用,用有所长。 第四, 希望切实做到:稳定物价,保证菜篮,肉食充足,水果不断;衣服鞋帽,五彩滨纷,高雅大方,时尚美观。 第五, 希望真正实施:富民工程,人人富裕,居有其所,乐有其场;群众体育,琴棋书画,高新娱乐,文化网络。 第六, 希望认真坚持:调整结构,转变方式,独立创新,引领风骚;率先改革,保证人权,政治清明,全面进步。 我想,要做到以上各点,市民大众自觉自强,固然是其基础,然而,执政党和政府以及其官员乃是关键也。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668 次阅读|1 个评论
我种的苹果芒,科学发展的结果!
zhangyuxiu 2010-11-4 22:59
苹果芒不同于国内经常见到的芒果,它基本呈圆形。未成熟之前, 皮呈青绿色,经历了烈日和暴雨的洗礼,吸收了庞大根系输送的 水分,它渐渐的变得饱满,褪掉了稚嫩的颜色,脸上露出红润, 显示着它的成熟和自信。幽幽的甜蜜气息让它魅力四射。将果 皮 揭开,金黄的果肉展露出来,表面渗着汁水,芒果的诱人香味 扑鼻而来 .
个人分类: 未分类|5093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能够做到预测诺贝尔奖,需要深层次的眼光和思考
wrc218 2010-10-21 18:19
我的名单差不多要过时了 饶毅 2002年10月6 日,我曾经写过一篇《 二十一项值得获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的工作及科学家 》 也见: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851 这些工作都是2002年可以判断,有些新发现,还有些工作出现导致对以前工作评价的改变。 我说明过不是预测诺贝尔奖,而是评价值得得奖的工作。 不过,我的名单比同期国外专门公司预测的命中率要高。 从2002年以来,Thomson Reuter(汤森路透)公司专门派人做研究、并运用数据分析,每年做预测,结果将近预测了120人,其中19位获奖,这个比率之所以低,就是因为不能隔靴搔痒,用间接数据(汤森路透公司在用计算机分析数据后,还派人读文献,再分析出他们所谓的预测,但这样耗资耗时的工作,仍不如内行稍做思考后说出的体会)。 汤森路透希望通过每年发布预测来彰显其数据分析的可用性,我想,比较我的名单,正好说明无需用他们的数据。 8年后,这个名单现在可以分成四类: 1) 剩下第6、第7、第9、第10项还可能获奖 。其中,第10项在2002年以后出现重要发现,日本科学家 Shinya Yamanaka(山中伸弥) 在2006年发明诱导多能干细胞的方法,带来广泛的影响。 2002年名单,记不清楚为何我没列 瘦素 ( leptin ) 发现,这个领域一个里程碑性的工作是洛克菲勒大学 Jeff Friedman 实 验室所做,其第一作者是中国留学生张一影。她们的工作在1994年12月发表后,我于1995年在《健康报》撰文介绍,那可能是 我写的第一篇科普文章,也见 http://www.sciencenet.cn /m/user_content.aspx?id=3075。 不在2002年名单上,但也较重要的还有我另外介绍过 David Page 、 Marshall Graves 和 Lovell-Badge 确定人类男性基因的研究, 见: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4331 2002年名单也没有写表观遗传学( epigenetics ),最重要的工作那时已经做出,是目前在洛克菲勒大学的 David Allis 。在此领域做出重要工作的华裔有 施扬 和张毅。曾简介过施扬和 Allis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11229 2002年名单遗漏了 光学成像 在生物学的应用。其中部分工作是 2002年以前做的。而2002年以后,相关的技术继续扩展,成像技术急剧发展。光学应用也不限于成像,而可以通过操纵光、结合生物学方法,调控细胞和分子。在神经生物学, 光遗传学 的技术在2002 年和 2005年有重要进展,并继续不断改进。 主要工作在2002年以后的,待其他感兴趣的年轻人介绍。 而2002年名单所列其他,多数都过时了。 2)很多已经得奖了, 第1,第2,第 3,第4,第5,第8,第13,第15,第16,第17,第21 其中,第3项是同类工作得奖了,获奖者是 Roger Kornberg ,不是我名单上的 Mark Ptashne ,或者很多人认为应该得奖的 Bob Roeder 。只能说,诺贝尔化学奖委员会评判生物能力不太行。 第16项我提了两个相关工作,其中第二部分功能核磁共振已经得奖(我没有提具体人名,因为当时没有去查谁做的,只知道工作重要),剩下的 Marc Rachle 和正电子扫描( PET )应该得奖,但2003年奖了相关的功能核磁共振成像( Paul Lauterbur 和 Peter Mansfield ),就有可能不再发相近的 PET 。 也可能专门看重脑 成像,那可以是Marc Raichle 的PET,以及日裔美国科学家Seiji Ogawa(小川诚二)对于脑fRMI成像的工作。 3)其中有些工作,2002年写的时候,我就知道他们并不会得奖,只是我的题目是值得得奖的工作,说明是工作好的程度,而不考虑得奖几率。 比如,第20项,其中几个重要的科学家在2002年以前已经去世。除非奖给还活着的人(如John Hughes)。 第19项,重组DNA技术,诺贝尔奖委员会早已做出错误的决定,给其他人了,所以,在2002年就知道不可能再发奖。 第18项,发现长期性增强的两位科学家,2002年文章已经指出因为不久前(2000年)已经给了相关工作发奖,而受影响,不仅当时说了会延迟、也可能不给。 第11项,三人中最重要的一位在2002年前已经去世,所以写的时候已经提到不一定真会得。 4)有些工作, 2002年科学家还活着,现在过世了 ,所 以,也不可能。 如,第12项,发现 PKC 的日本科学家 Yasutomi Nishizuka (西 塚泰美),不幸于 2004 年去世。日本在生命科学方面有几个值得得奖的工作,可惜至少两位已经去世,一位是西塚泰美,另外一位是1992年去世的京都大学教授 Shosaku Numa (绍正作)。 第14项的科学家也于2008年去世。 1. Mario Capecchi(美国尤他大学U. Utah),发明基因剔除技术,肯定值得得奖,可能和其他1,2个做基因剔除(Oliver Smithies)或转基因动物的人合得,也有可能和第一个做出鼠胚胎干细胞的Gail Martin(美国旧金山加州大学UCSF)合得。   2. Bob Horvitz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细胞凋亡的遗传机理,可能合得者是:AH Wylie或JFR Kerr其中之一(细胞凋亡的概念和电子显微镜下形态变化特征),Susanne Cory或Stanley Korsmeyer之一(Bcl-2在细胞凋亡中的作用)。得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的王晓东也有可能(细胞凋亡的生物化学机理)。另外如果不以细胞凋亡来看,而以 线立体新的功能 来看, 王 晓东 和Korsmeyer(甚至La Jolla癌症研究所John Reed)也是一个可能组合。 { 2005 年,Stanley Korsmeyer去世,影响细胞凋亡获奖 } {细胞器线粒体新功能,是另外一个可能 }   3. Mark Ptashne (美国纽约凯特菱癌症研究中心Sloan Kettering),基因调控的机理,发现第一个转录因子:原核细胞(细菌)的lamda抑制子。可以单独,也可和Bob Tjian (钱泽南,UC Berkeley)合得。Ptashne做真核细胞转录调控的研究中,有北大留学生马俊的工作。 {同类工作得奖了,获奖者是Roger Kornberg,不是此名单上的Mark Ptashne,或者很多人认为应该得奖的Bob Roeder。只能说,诺贝尔化学奖委员会评判生物能力不太行 }   4. Elizabeth Blackburn (美国旧金山加州大学UCSF)和Carol Greider (美国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端粒子和端粒酶,Blackburn主要发现在UC Berkeley做,Greider那时是她的学生。另外有复旦的留学生于国良在他实验室做过早期一些工作。   5. Roderick MacKinnon (美国洛克菲勒大学Rockefeller),钾离子通道的结构,可以单独,也可以合得 (不确定合得者,如果就钾通道而言,旧金山加州大学UCSF的Lily Jan叶公杼和YN Jan詹裕农有可能;如果广义地给离子通道,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University of Washington的Bertil Hille有可能)。    6. Y. W. Kan 简悦威 (美国旧金山加州大学UCSF),第一个提出可以用限制性内切酶片断多态性跟踪人类基因变异,使人类遗传学进入新时代,可以合得,也可以单独。 {也可能David Botstein}    7. Eric Lander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John Sulston (英国剑桥Cambridge,UK),Bob Wasterson (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Washington University),基因组研究。 {也可能Craig Venter}   8. Roger Y. Tsien 钱永健(美国圣跌哥加州大学UCSD)和 Douglas C. Prasher(美国农业部麻州Otis植物保护中心),发明测定活细胞内分子的新方法。Tsien发明钙染料,Prasher发现绿色荧光旦白GFP。 {也见:美妙的生物荧光分子与好奇的生物化学家,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41568 }。    9. Afred G. Knudson (美国费城Fox Chase癌症中心),肿瘤抑制基因,可能和Janet D. Rowley(美国芝加哥大学University of Chicago)和Bob Weinberg (麻省理工学院MIT)合得,华裔李文华(得州大学生物工程研究所)和Weinberg工作很近,有争议谁第一,Weinberg可能容易得,他以前因为 癌基因错过一次和Bishop和Varmus合得的机会。   10. John Gurdon(英国剑桥Cambridge,UK)和 Ian Wilmut (英国爱尔兰Roslin研究所),核转移,Gurdon是60年代第一个用成体细胞核成功克隆动物(蛙),Wilmut是九十第一个用类似方法克隆哺乳 动物。 {必须增加2006年,日本科学家Shinya Yamanaka(山中伸弥)发明诱导多能干细胞的方法 }。   11. Pamela Bjorkman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Caltech),Jack Strominger (美国哈佛大学Harvard)和Emil Unanue (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Washington University),前二者发现MHC(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复合体)结构,后者发现抗原呈现细胞。Bjorkman是和Don Wiley做研究生时的工作, Wiley如果不去世,应该得 。   12. Yasutomi Nishizuka(日本)和Michael Berridge (英国),细胞内信号转导分子,前者发现旦白激酶C,后者发现磷酸肌醇。   13. Aaron Ciechanover (以色列工学院Technion),Avram Hershko (以色列工学院Technion),Alexander Varshavsky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Caltech),发现蛋白质降解的生物化学机理。   14. Judah Folkman(哈佛大学医学院)发现调节血管形成的分子。   15. Sydney Brenner 和 Seymour Benzer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Caltech),用遗传学方法研究发育,神经和行为。Brenner提出用c elegans研究发育和神经,Benzer提出用果蝇做神经和行为。   16. Marc Raichle (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Washington University),用 正电子扫描(PET scan) 做活体人影像检 测, 可能和发明改进fMRI(功能性核磁共振,或称功能性磁共振影像)的人合得。 他们的工作是生物医学影像的重要发展。 {MRI 于2003年给Paul Lauterbur 和Peter Mansfield} {可以着重于脑成像方面, Marc Raichle的PET,日裔美国科学家Seiji Ogawa小川诚二对于脑fMRI成像的工作 } 。   17. Luc Montagnier(法国)Robert C. Gallo(美国),发现爱滋病毒。   18. Tim Bliss(英国)和Terje Lomo (挪威),发现长期性增强作用(LTP),推动高等动物学习记忆研究。这项奖,受Eric Kandel近年刚因为研究低等动物(海兔)学习记忆得奖而可能推后。   19. Herbert Boyer (美国旧金山加州大学UCSF)和Stanley Cohen (美国斯坦福大学Stanford),发明重组DNA技术,开创生物工程时代。   20. Avaram Goldstein (美国斯坦福大学Stanford〕,Solomon Snyder 〔美国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John Hughes (英国帝国理工学院Imperial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发现痛觉的分子机理。Goldstein提出证明鸦片受体的方法,Snyder实验室的Candace Pert,纽约大学的 Eric Simon 和瑞典的Lars Terenius用Goldstein的方法发现鸦片受体,在英国苏格兰Aberdeen工作的John Hughes和导师Hans Kosterlitz发现第一个内源性鸦片肽。 Kosterlitz 已经去世 。 严格地说,李卓皓(Choh H Li, UC Berkeley)是第一个发现有镇痛作用的蛋白质,他在1964年发现B-Lipotropin 而且知道有镇痛作用,但未提出内源性的鸦片样物质概念,而且他已经去世多年了。   21. RNA干扰,不一定会在近年发奖,可能等机理进一步搞清,但是发奖时会包括发现RNA干扰现象的人,有三个重要的候选人,如果不包括机理,就是他们,如果 包括机理,那么只能在这三个里面选一俩个加上以后发现RNAi机理最重要的人。Ken Kemphues(美国康乃尔大学Cornell),Andy Fire (美国卡内矶研究所Carnegie),Craig Mello(美国麻州大学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Kemphues的工作是复旦留美学生郭苏做的。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69371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776 次阅读|0 个评论
来自博主委员会的建议
longfo 2010-10-14 10:55
《 人性的光辉 》《 对生命垂危,紧急求助鲍曼不动杆菌的建议 》《 生命垂危,紧急求助 》 ,曹老师带着感谢回到了科学网,说明科学网上还是好人多,还可以做很多好事的。我把曹老师的求助信息发到了我校BBS,没有感谢我,看来是疏忽了,哈哈。不过,努力过了,总归得到了好过程,我觉得结果也会是好的。 想到昨晚,我接了一个本科生的电话,说是要跟着我做实验,一个大二的学生,这份心真的是感动了我,在这个纷飞的学术世界里,我希望可以用我的努力帮助他。 但是,还有多少非复旦大学的学生想早日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啊,或许半路就逐步的放弃了自己的理想。科学网,如果在这里做做文章,暑期,寒假能带带这些求知若渴的学子,那么,对科学的发展真的是做了一件大好事。 我计划在寒假做做氢气前处理对于肺损伤的保护作用,先在此发个信息,各位大牛,别吝啬了,该出手时候就出手啊。还有我想接触一下中医临床,有上海的名老中医也帮我一把啊。 科学网,这个正轨可要进入哦,我也是博主委员会的委员哦,这个建议可要采纳啊。
个人分类: 呼吸生理和社会|2431 次阅读|1 个评论
预防灾害,还是设防预测专家?
杨学祥 2010-8-15 09:25
预防灾害,还是设防预测专家? 正确的预测为什么总会受到非难 杨学祥 最近几年,全球灾害频发,灾害预测预防受到空前的重视,但预测界的大环境令人忧虑:不预测,特别是灾害辟谣者有功;预测,特别是预测被证实者有过。没有教训,也没有经验,我们总是跟在灾害后面走,科学发展观受到灾害实践的挑战。 一池浑水更有利于南郭先生 战国时期,齐国的国王非常喜欢听吹竽合奏,好吃懒做的南 郭 先生想办法混进了乐队,他不懂装懂、摇头晃脑,装出一幅行家的样子。不久老国王死后,新国王喜欢听吹竽独奏,南 郭 先生这下心虚了,害怕会露馅就连夜逃出了皇宫。 现代的南 郭 先生由吹手改行为评论家,专门给做工作的人挑毛病,直到大家都不做工作,都好吃懒做,都成为与自己一样混日子的人。这个方法确实有效。 龙小霞因成功预测地震而遭遇尴尬 2008 年 5 月 12 日 的四川汶川地震不幸被龙小霞 2006 年的论文预测到了,这本来是件好事,学者们本应从学术的角度研究一下相关的可公度理论的有效性和实用价值。事实正好相反,龙小霞被指责连构造地质、地球物理这些研究地震所必需的课程都没学过,预测地震已经远远超出了她的能力范围。追根溯源,其导师也受到株连,罪名是学术转包,浪费点经费,造就几个混饭吃的人才。一个学术问题,竟变为刑事诈骗案,欲加其罪何患无辞! 连构造地质、地球物理这些研究地震所必需的课程都没学过就不能预测地震吗?非也。预测的方法有多种,有的从成因,有的从形态,有的从数字,有的从智能。可公度性预测恰恰就是抽去了事件的物理意义,仅从数字规律来预测事件的发生。度者,量也。可公度者,有共同的数字特征也。大到天文轨道,小到元素周期,万物皆有明显的数字特征。批评者连可公度性预测方法的基本原理都不懂,怎能以势定人罪名呢? 中国有著称于世界的四大发明,为什么后来又落后了?原因就在于历代官商巨富的利益集团为了自身利益闭目塞听,剿灭异见,愚民而求自身富贵平安。枪打出头鸟,中庸保平安,最终导致浪淘尽千古科学人物:没预测出地震的都是人才,预测出地震的都是骗子,地不分南北,人不论老幼,一律剿杀干净。在科学的问题上,批评者能不能也科学一点:少一点屠刀的专横,多一点笔墨的商榷? 学术问题只能用学术争论的方法来解决。龙小霞 2006 年论文的科学价值是不容否定的,但也不是无懈可击的。翁文波院士在对 1982 年华北干旱的预测用到五元可公度公式,这还不能做出预测,他指出,实际对干旱中心的估计还要综合其他信息才能做出的 。 龙小霞受专业知识限制,其他信息不多,判断的可信度受到影响。我们也不能因为有了龙小霞的预测,就认定某某部门失职:科学争论是不可避免的,任何人的学术观点都可能有不同评价。 事实上, 19 年周期是月亮赤纬角 18.6 年周期的取整。全球地震确实存在 18.6 年周期 ,潮汐激发地震也在国内外研究中得到证实 。龙小霞 2006 年论文的结论可以有明确的地球物理机制的支持。从青年人身上可以看到,地震预测还是大有希望大有可为的。地震夺去了近 7 万条鲜活生命,难道还要让地震预测的争论夺去地震预测者的学术生命吗 ? 预言舟曲泥石流的专家马东涛所面临的责难 2010 年 8 月 8 日 凌晨,甘肃省舟曲县因强降雨引发滑坡泥石流,堵塞嘉陵江上游支流白龙江形成堰塞湖,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电力、交通、通讯中断。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造成 702 人死亡, 1042 人失踪,重伤 42 人,其损失远远大于地震。 舟曲泥石流事件既有事前的理论预警,又有历史和现实的灾害记录。 1992 年 6 月 4 日 ,三眼峪沟发生 50 年一遇的大规模泥石流,死伤 87 人。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研究人员在 1997 年发表论文警告说,若三眼峪沟发生大规模泥石流,其造成的灾害损失将大大超过 1992 年。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防灾工程专家马东涛认为,舟曲周边地区是国内泥石流滑坡最严重的四个灾害地区之一,防灾减灾要做好长期的思想准备 。 但是,有人认为,更可怕的,更令人毛骨悚然的并不是灾难,而是一些专家声称在 13 年前就已经预测出了这场泥石流。值得怀疑的一点是,社会各界正在全力以赴的抗灾救灾,而这位专家却坐在自家沙发上,口里振振有词,手里摇着鹅毛扇扮起了诸葛亮,他的真正用意是什么? 在这 13 年当中,他早不提、晚不提自己预测出泥石流的事,偏偏等到特大泥石流发生后,当很多人捂着伤口哭泣的时候,才高调的将这个迟来的好消息通过媒体公布于天下。这种事后大放厥词的做法,这种事后扮诸葛亮的做法,对抢险救灾有何帮助?对安抚灾民有何意义?在更大的程度上,恐怕是一种点沽名钓誉的做法,也是在炫耀自己的水平和能力。 不管这次泥石流是由天灾引发,还是由人祸所致,用 13 年时间去防患于未然,用 13 年时间去制定一套应对特大泥石流的方案,应该够了。但是,在这 13 年时间中,这位专家不仅守口如瓶,而且也无动于衷,甚至扳着手指头数着时间,等着让灾难去验证自己预测的准确性。也许会有人说,当时这位专家即使预测出了泥石流,也不会有人相信。但是,如果这位专家把自己上报纸要闻的积极性用上 1/3 ,搜集足够的资料和证据去证明自己的预测,并说服相关部门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应该没一点问题。 当一些专家开始冲着灾难大放马后炮时,那才是最可怕的。因为,在一种冷血思想的传播下,不但会动摇抗灾救灾的信心,而且,会暴露出很多丑陋的人,丑陋的面孔,侵蚀和充斥这个充满爱的社会和国度。因此,任何媒体应该不给这样的专家提供任何露脸的机会,才可以封住他们没有口德的嘴,让那些所谓的预测见鬼去吧 ! 根据社会分工和职责权限,专家负责理论研究和预测,相关部门负责统筹管理和决策,不重视预测的帽子怎么能扣在专家的头上?专家的预测为什么要去见鬼,不需要科学研究了吗?不需要预测预防了吗?我们只能事后被动的救灾吗? 为管理官员失察辩护,也不必拿科技人员开刀。让科技人员游说诸侯,这真是现代版的天方夜谭,孔子游说列国不总是吃闭门羹吗。如果科技人员的灾害预测都去见鬼,科学发展观还存在于何处? 不恰当的比拟:预测专家是诸葛亮,还是田丰? 在《三国演绎》中,实力最强的袁绍因刚愎自用、滥杀谋臣而先期灭亡。当袁绍决定兵伐曹操的时候,谋士田丰因为谏言太多而被关大牢。当袁绍大败而归时,牢头向田丰道喜,田丰却说:若袁绍得胜而归,我尚有免死希望,今大败而归,我必死无疑。袁绍的另两个谋士对田丰的看法有分歧,郭图认为,袁绍没有听取田丰的建议而导致大败,建议袁绍释放田丰并委以重任,而许攸的看法是田丰才高气傲,不能久留。袁绍最后选择了将田丰杀掉。即使按照 封建的 君臣关系,人们赞扬的是刘备三顾茅庐,礼贤下士,使诸葛亮能人尽其才,三分天下;鞭挞的是袁绍用人不当,滥杀谋臣,损兵折将,坐失一统天下之良机。 田丰知道自己一定会死,在自杀前给袁绍写了一封信,说一定是许攸在袁绍的面前说他有问题而导致袁绍要杀他,并说许攸和曹操是老乡,且在一段时间内和曹操进行过信息传递,有反叛之心。这封信是由郭图当着许攸和袁绍的面念出来的。在袁绍大败的时候,这封信使袁绍对许攸彻底失去了信任。有评论说,许攸、田丰和郭图其实是在进行窝里斗,并且为了自己能够被信任,专门陷害他人,不惜牺牲大局。 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千万不要步田丰和许攸后尘而相互攻轩,管理官员也要效法刘备而不是袁绍。如果我们把精力都用在设防预测专家上,科学防灾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不要为自身利益而牺牲大局! 科学发展观受到预测实践的挑战 2010 年 4 月 14 日 ( 农历三月初一 ),青海省玉树发生 7 1 级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事发后,国内若干地震局立即发布公告均称本地近期不会发生破坏性地震。博主 认为,地震局发布这样的公告,实际上违反了我国的地震法。 为什么说地震局发布无震预报违反了地震法?有一下 5 大原因:    1 、我国地震法规定,地震局没有权力发布地震预报结果,只有地方政府才能发布地震预报。    2 、地震局发布的本地近期不会发生破坏性地震公告,明显是在发布地震预报结果。这是因为,所谓本地指出了地震发生的地点,近期指出了地震发生的时间(通常指数月之内),而不会发生破坏性地震(通常指 5 级以上地震)则指出了震级(会发生不破坏性地震,亦即发生 5 级以下地震)。无庸置疑,这样的公告已经完整包括了地震预报三要素(地点、时间、震级),因此百分之百是在发布地震预报结果。    3 、有鉴于此,上述地震局应该撤销本地近期不会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公告,当事人并应做出深刻检讨。    4 、如果当地政府认为有必要发布本地近期不会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震预报结果,则应由当地政府办公室出面发布。 5 、如果地震局想要拥有发布本地近期不会发生破坏性地震的权力,就应该谋求修改现行的地震法 。 笔者认为,以上 5 条符合地震法,而任何人不能置身于国家法律的约束之外。在玉树地震之前,有人信誓旦旦地预测,近期不会发生 7 级以上破坏性地震,结果是愚民误国,后患无穷,地震辟谣有科学根据吗? 目前地震界主流派的观点是地震不可预测。按照这一观点,地震预测和地震辟谣都是不科学的。科学界公认,有些地震是有前兆的,有些地震是没有前兆的。以没有观测到异常,就断言不会发生地震,显然违背公认的准则。正确的辟谣只能指出谣言没有科学根据,不能断言地震一定不能发生。如果我们有判定地震不能发生的能力,我们就可以做出每天的地震不能发生的预报了,这违背地震不能预报的前提。我们不能因为实用主义而造成思维和逻辑的混乱。 对于这种既违法,又不科学的地震辟谣,地方地震局应考虑改变做法,否则,不仅失去民众信任,也造成今后工作被动:地震专家变成了心理医生。 我们陷入灾害恐惧的怪圈 我们正陷入灾害恐惧的怪圈:官员害怕灾害信息引发社会恐慌,相关部门忙于灾害辟谣,公众担心灾害信息不透明过于敏感,相关人员攻击灾害前的预测怕追究担责。国际上,关于灾害预言层出不穷,并未引起世界人民的恐惧和骚乱。难道中国人的神经就这样弱不禁风? 科技日报波恩 1999 年 12 月 27 日 电 记者顾钢报道:据德国波茨坦地理学研究中心透露,该中心最近绘制出首张世界地震风险分布图。波茨坦地理学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搜集了地球最近 500 年来的地震数据,并结合地震学的最新研究成果,绘制出了这张世界地震风险分布图。这张彩色分布图根据不同地区地震风险的强弱分成 4 个等级、 8 种颜色。从图上可以看出,地震风险最高是在欧亚接壤的土耳其、伊朗和我国西部一带;日本列岛、台湾、菲律宾至印度尼西亚以及美国西海岸、墨西哥、秘鲁、智利一带,地震风险最低的是俄罗斯、非洲大陆、加拿大和巴西。 1999 年土耳其、希腊、台湾等一连串地震表明,尽管地球的年龄已到中年,但还是非常活跃,未来地震还将是威胁人类的最难预测的自然灾害 。 1889 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 8.5 级的地震共 18 次。在 1889-1924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 6 次,在 1925-1945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 1 次,在 1946-1977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及其边界发生 7 次,在 1978-1999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 0 次,在 2004-2030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已发生 4 次。规律表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 2000 年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2004-2030 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 , 我们收集 1999 年以来网上关于大地震的报告,按地震发生的时间循序排列,仅供研究者检验和讨论 。 2006 年 4 月 17 日 ,美国地质学家发出的一份最新的全球地质调查报告表明,在全球各大陆地板块中,目前最为脆弱的就属于中东海湾地区了,科学家预测,在未来 5 年内,海湾地区将会发生 1906 年以来最为严重的地震。该份报告表明,这次地震将会超过 7.9 级,死亡的人数将会超过数百万,损失将达数千亿美元。地质专家警告海湾地区的居民要作好预警准备,因为这次世纪性的地震可能随时都会降临,专家还表示,引起这次地震的原因主要是一些国家任意开采石油及肆意开发地下核设施 。 中新网 2007 年 9 月 6 日 电 俄新网消息,洛杉矶地壳断层内部运动目前在整个观测史上达到峰值。俄罗斯科学家认为,这有可能成为在未来几年内发生毁灭洛杉矶市的毁灭性地震的原因。据学者估计,这场可能发生的灾难将带来 1500 亿美元的损失。报道援引位于美国圣迭戈的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研究组组长吉姆奥尔辛的话说,截止目前,断层南部发生地震的可能性大约为 70% ,地震强度将达到里氏 8 级。洛杉矶位于地震活跃地带。根据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估计,这一地区的地震活跃性在整个监测期间达到最高值。在距洛杉矶以北 160 公里 的滨海地区的平原地带,确实发现了地壳大裂缝。俄罗斯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大陆地震活动和地震危险性预测实验室主任阿历克谢扎维亚洛夫表示,除了著名的圣安德烈斯断层之外,加利福尼亚滨海地区还有几个相邻断层。其中地壳断层的内部运动甚至比这一断面更为强烈,这些构造很快也可能演化成为构造运动,这将加重局势。报道说,加利福尼亚人已经开始启动使可能发生的地震后果最小化的工作 。    2000 年 7 月 6 日 台北消息 台湾高雄私立高苑技术学院地震预测研究室教授郑魁香,近日发表台湾地区 2000 年至 2010 年的地震危险图,对未来 10 年岛内地震活动程度、地震可能造成灾害的风险进行图像展示。郑魁香依据台湾地区 100 年来的强震潜势分析结果,绘制成这幅未来强震预测的地震危险图。他表示,未来地震风险图显示,岛内东部 3 个地震带未来 10 年的地震风险都属于极高,从地震所产生的损失风险看,未来 10 年台湾东西部 6 个地震带中,仅东北角的硫台地震带与西部嘉南地震带会有损失风险 。 人民网 2005 年 12 月 26 日 电 据台湾媒体报道,曾有台湾学者表示,台北 101 大楼的重量有可能压迫到地下的断层带从而导致台北增加地震发生的机率。对此,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 席叶 博士 (Dr. Kerry Sieh) 虽有不同见解,却对于未来在台湾西北部发生大地震的机率发出了特别的警告。报道指出,台湾位于地震相当频繁的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每年约可产生百余次的有感地震与无数的无感地震,相较于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南亚大地震一次所释放出来的惊人能量,台湾地层平时持续释放能量虽然有助于地层的稳定,却无法保证大地震不会再度发生。 席叶 博士表示:我们发现,位于桃园与台北之间的地层活动相当频繁,将来有可能导致台北盆地的地层突然下沉 1 到 3 公尺 。除了台北市外,台湾西岸的其他城市也将同时产生巨大的撼动,对台湾整体发生重大的影响。由于高科技密集的新竹科学园区与台北地标建筑物台北 101 大楼皆位于断层带上,席叶特别注意这两个地区的地层发展。他指出:新竹科学园区位于从没有发生过大规模 地震的断层带上,所以的确有可能在未来发生大地震,而台北 101 也是直接位于活动频繁的震带之上,台湾当局应该重视我们所发现的这些现象,并且采取相关的因应措施。报道综合 席叶 博士的分析指出,若是发生以上地层移动的状况,台北有可能产生规模 7 到 7.5 的大地震,不但对台北 101 大楼造成严重的损害,台北、桃园、新竹等台湾西北部大城市,也会产生重大威胁 。   据路透社 2005 年 4 月 1 日 报道,地震学家指出, 3 月 28 日晚 在印尼发生的大型海底地震的起因是去年 12 月那次引发灾难性海啸的剧烈地震造成的地质压力增加。他们还警告说,这个地区迟早会发生第三次大地震。同去年底的地震一样,这次地震也是垂直方向的,由于部分海床被另一块冲到下面的地质板块顶起来而引发。 澳大利亚地震学家菲尔卡明斯对路透社记者说:看起来两次地震发生在同一处板块边界。澳大利亚板块滑到了苏门答腊板块下面。卡明斯认为还会发生第三次地震,因为在最近这次地震之后,地质压力将进一步增加。他说:偏东南方的地区发生地震的时间可能会早于我们的预料。但我们无法预测准确时间。它也许会在 20 到 50 年之内发生,而不是 100 年。但他补充说,它也可能就出现在未来 3 个月内 。 在 2007 年 9 月 6 日 发表的《自然》 (vol.449 , no.7158 , Page: 75) 中,科学家认为缅甸沿海地区有发生大地震和海啸的风险。苏门答腊 - 安达曼地震和 2004 年印度洋海啸的发生,对地球科学界大多数人来说都很突然。虽然现在人们普遍认为在中苏门答腊附近紧靠 2004 年地震震中东面的地方发生另一次大地震的风险很高,但似乎人们对北部的俯冲带(在孟加拉北部湾沿缅甸沿海地区)相对来说却不是很担心。不过,费尔 . 秋明斯( Phil Cummins )提出,大地震活动在这一地区是有可能的,而且众多脆弱的人口将面临一次相当大的地震和海啸的风险 。 2003 年 12 月 23 日 报道,美国科学家认为,今天加利福尼亚州发生的里氏六点五级地震,意味着未来一个世纪内美国西部可能发生强度更大的地震。加州一家地方报纸引用地震专家的话说,美国西部未来十二年内可能发生里氏九级的大地震。西北部的西雅图市受灾可能性最大。根据大陆板块学说,加州正处于太平洋板块和北美洲板块的结合处。太平洋板块一直缓缓地向东北方向移动,不断挤压北美洲板块,造成加州地区地质活动频繁。其中著名的圣安德利亚断层 (San Andreas Fault) 是加州地震的最大肇因。它南起加利福尼亚湾,向北经过洛杉矶市区,直贯旧金山半岛,并继续向北延伸。断层以东向上隆起,形成海岸山脉;断层以西是海岸,向太平洋洋底滑落。每过一百多年,断层附近即有一次震动,使此断层不断向下滑跌。 1906 年旧金山大地震时,岩层移位 二十五厘米 。而今天的地震就发生在一个与圣安德利亚断层平行的未知断层之上。迄今,科学家还不能准确预报地震发生的时间。比如一九九九年洛杉矶大地震的强度达到了七点一级,但它由一个被地震学家们认为不活动的断层引起。一位地震学家解释说,因为加州断层多得可怕,所以只能对情况最严重的断层进行分类识别,这自然也就造成了很多遗漏 。    2001 年年初,美国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 (FEMA) 曾经列出了最有可能威胁美国的三大潜在灾难:一是纽约遭受恐怖袭击,二是新奥尔良遭遇飓风袭击,三是旧金山发生大地震。迄今为止,前两大潜在灾难都已经相继变成了活生生的事实,那么第三大潜在灾难发生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大呢?根据美国科学家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在未来的 20 年内,旧金山很有可能会再度遭遇与 1906 年类似的那样一场大地震。科学家预测,这场地震的发生几率为 25% 。 20 世纪初的那次大地震使旧金山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长期以来,对地震的时间、地点和震级做出准确的预测一直是地震学家面临的一道难题。通常情况下,科学家一般会利用测量地质断层的应力积聚状况或者通过分析过去的地震数据来确定地震的循环模式。美国地质测量局于 2002 年开展的一项研究工作曾利用后一种方法计算出,在 2002 年至 2031 年之间,圣安德里亚斯断层有 18.2% 的可能性爆发 7 级或 7 级以上的地震,从而对旧金山地区造成致命打击 ( 据估算, 1906 年的旧金山地震约为 7.9 级 ) 。 在一项新的研究工作中,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的物理学家 John Rundle 和地质学家 Donald Turcotte 与同事将这两种研究方法进行了综合。利用一种名为虚拟加利福尼亚的计算机模拟系统,该系统将圣安德里亚斯断层和附近断层的地质压力积聚、这些断层间的交互作用以及该地区的地震历史数据等因素进行了整合,研究小组模拟了未来 4 万年中圣安德里亚斯断层的地震活动。模拟结果显示, 4 万年里像 1906 年发生在旧金山那样的地震将重复 395 次平均每 101 年发生一次。研究小组于最近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网络版上报告说,在这一数据的基础上,他们推断,在未来 20 年中,旧金山地区爆发另一场 7 级或 7 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为 25% 。在未来的 45 年中,爆发大地震的可能性为 50% ,而在未来的 80 年中,爆发大地震的几率达到 75% 。美国地质测量局的地球物理学家菲尔德说:这场大地震带来的经济损失将在 8200 万美元至 2.52 亿美元之间,死亡人数将在 3000 到 1.8 万之间 。 据 2007 年 9 月 5 日 报道,今后 50 年东京发生直下型地震的几率为 90 %。首都圈肯定会发生 7 级以上的大地震,说得不好听,到那时,会发生什么情况,就看各人的运气了。差别在于灾害发生之前和之后,预先的防灾措施能够做到什么程度。现在就应该收集情报,采取对策 。   中国青年报东京 2004 年 9 月 6 日 电 9 月 5 日晚 至 6 日凌晨,日本本州南端的纪伊半岛附近海域连续发生多次较强地震,给日本中西部地区造成不同程度的灾害,但是更令地震专家担心的是,这次地震为日本敲响了大地震的警钟。第一次地震发生在 5 日晚 7 时 07 分,震中在和歌山县纪伊半岛东南 10 公里 处,震级为里氏 6 . 9 级。当晚 11 时 57 分,在 30 公里 外的同一地区再次发生更强烈的地震,震级达到 7 . 4 级,日本气象厅发出了海啸警报。到 6 日中午,当地共发生了 16 次有感余震。    6 日下午,日本政府召开地震调查委员会会议。日本气象厅专家在会上介绍说,两次地震均由菲律宾板块内部裂变引发。更多的专家指出,不排除它对日本担心的东南海大地震发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所谓东南海大地震是指菲律宾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碰撞而引发的地震, 1944 年和 1946 年曾连续发生。据日本地震专家统计,这种地震的周期是 50 年至 100 年,震级将在 8 级以上。日本中央防灾会议预测,如果发生这样大规模的地震,将造成 2 . 8 万人死亡, 96 万栋房屋毁坏,经济损失将超过 81 万亿日元。   京都大学防灾研究所教授、大阪府震灾对策委员会委员长河田惠昭指出,此次地震可能是东南海大地震的先期征兆,因为 1946 年大地震前 40 年共发生 10 次 6 级以上的地震,这次继阪神大地震后也已经发生过 5 次,说明大震的危险系数在增高。地震调查委员会指出,在未来 30 年内,发生东南海大地震的可能性在 60 %以上,它因此呼吁日本社会增强抗震防灾意识 。 强震集中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在 1977-1999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连续 22 年没有发生 8.5 级以上强震,全球气候在这一时期迅速变暖,海平面迅速上升,太平洋增加了 5 -10 厘米 厚的海水层,破坏了原来的地壳均衡和水均衡,形成陆海地壳的翘翘板运动,导致新一轮的地壳均衡过程。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苏门答腊地震( 8.7 级)海啸拉开了全球 8.5 级以上强震序幕。在 1947-1976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从 1950 年到 1965 年短短 16 年内发生了 7 次 8.5 级以上强震。平均两年一次,最短时间间隔为 5 个月 。 上述地区的居民并没有因为地震预测而寝食不安,原因在于灾害信息的透明。消除中国大陆的地震恐惧病,不是封锁消息,而是要多听国内外地震预测的信息,增强适应性和判断能力。 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灾害频发 参考文献 1. 翁文波 . 预测论基础 . 北京 : 石油出版社, 1984 : 55 。 2. 杜品仁。 18.6a 地震轮回及其成因初探。地球物理学报。 1994 , 37 ( 3 ): 362-369 。 3. 杨学祥,韩延本,陈震,乔琪源。强潮汐激发地震火山活动的新证据。地球物理学报, 2004 , 47 ( 4 ): 616-631 。 4. Elizabeth S. Cochran, John E. Vidale, and Sachiko Tanaka. Earth Tides Can Trigger Shallow Thrust Fault Earthquakes. Science. 2004, 306: 1164-1166. 5. 杨学祥。龙小霞预测地震的遭遇:浪淘尽千古科学人物!发表于 2008-5-30 22:35:08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7264 6. 李虎军。专家曾就三眼峪沟泥石流风险发出严厉警告。发表于 2010-8-10 10:09:20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51597 7. 魏奇峰。比灾难更可怕的是专家的马后炮。 2010 年 08 月 11 日 15:25 来源:人民网 - 甘肃频道。 http://gs.people.com.cn/GB/183362/199606/199660/12411830.html 8. 重构智因学研院。地震局发布本地近期无破坏性地震预报违反了地震法。发表时间: 2010-04-17 10:59:23 。 http://bbs1.people.com.cn/postDetail.do?id=99052570 9. 陈云富。极端天气引发农产品连续涨价 考验预期管理。 2010 年 08 月 13 日 17:33 新华社。 http://finance.eastmoney.com/news/1355,2010081389948951.html 10. 杨学祥。极端天气多原是拉尼娜惹的祸:你预测到拉尼娜了吗?发表于 2010-8-4 9:16 :18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49844 11. 杨学祥。 2000-2030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中可能发生的强震名单。 2007-09-08 07:00:46  光明观察。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7-09/08/content_668219.htm 12. 顾钢。德绘出首张世界地震风险分布图。 1999/12/29 10:31 科技日报。 http://tech.sina.com.cn/news/ology/1999-12-29/14416.shtml 13.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6 , 21 ( 3 ): 1023-1027 14. 哲骞。科学家预测未来五年海湾将发生大地震 死百万人。 2006-4-20 17:05:41  来源 : 东亚经贸新闻。 http://www2.sdnews.com.cn/news/yw/2006-4/20_195302.html 15. 报道称洛杉矶面临大地震 损失或高达 1500 亿美元。 2007 年 09 月 06 日 13:50 中国新闻网。 http://news.sina.com.cn/o/2007-09-06/135012521126s.shtml 16. 台湾一教授绘制台湾地震危险图。 2000/07/06 13:46 南方都市报。 http://tech.sina.com.cn/ology/2000-07-06/29912.shtml 17. 学者称未来台湾西北部发生大地震机率较大。天新网。 2005 年 12 月 27 日 人民网。 http://news.21tx.com/2005/12/27/11903.html 18. 印尼地震缘于地质压力增加 未来可能还有大震。 2005-04-01 10:53:05  来源 : 新华网。 http://news.163.com/05/0401/11/1G8FOHST0001121R.html 19. 《自然》拔萃选( 2007 年 9 月 6 日 )三则。 2007 年 9 月 07 日 ( 气象港 *20070907*wz317* 朝霞 * 自《自然》周刊 vol.449 no.7158) http://qxg.com.cn/n/?fc=ndcid=6nid=14985 20. 陈蔚 . 科学家认为美国西部未来发生大地震可能性加大 . 2003 年 12 月 23 日 。 http://news.eastday.com/epublish/gb/paper148/20031223/class014800004/hwz1062304.htm 21. 研究称旧金山 20 年内爆发大地震几率为 25% . 2005 年 10 月 20 日 15:39 科学时报。 http://tech.sina.com.cn/d/2005-10-20/1539744476.shtml 22. 杨孝文,郭隽 编译。 东京发生地震的几率为 90% 。 2007 年 09 月 05 日 09:54 青年参考。 http://news.sina.com.cn/w/2007-09-05/095413821812.shtml 23. 熊李。日本地震专家担忧纪伊地震为未来大地震先兆。 2004-9-7 来源:中国青年报。 http://dalian.runsky.com/homepage/n/inter/n/userobject1ai478368.html 24. 杨学祥,杨冬红 . 关注环太平洋强震准 60 年周期 . 2005-6-18 光明网论文发表交流中心。 http://www.gmw.cn/03pindao/lunwen/show.asp?id=4455
个人分类: 灾害预测|4721 次阅读|4 个评论
环保罚单:罚钱,更要罚权
张显峰 2010-7-5 18:24
西安市政府最近收到了一张由陕西省环保厅开出的40万元罚单,原因是超标向渭河排放污染物,宝鸡和咸阳市政府也以同样原因被罚。新华社记者在报道中说:将环境罚单直接下达给一级政府,甚至对省会城市也不留情面,这在陕西前所未有,在全国也屈指可数。(7月5日《中国青年报》) 不留情面且屈指可数这样的用语自然是意在表达陕西省环保厅的果敢作为与执法力度,但透过记者的语气,也不难读出过往环保部门在面对政府这样的污染主体时,何其为难,何其软弱,或者说何其宽容。 一张区区40万元的罚单究竟能有多大的作用,报道里说, 西安市常务副市长董军坦言:这张环保罚单对我们触动很大,它警示我们把治污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结合起来。 一张罚单竟然可以触动一级政府,且能警示其改变发展观念,真可谓功劳不浅。但细一琢磨,这位常务副市长所言警示我们把治污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结合起来的,是这张环保罚单而非渭河被污染的现实,这就不免令人对这个罚单能在多大程度上达其初衷产生怀疑。第一个被罚总有些难为情,总要用一些冠冕堂皇的话编个遮羞布挡一挡,但我不相信,政府的发展观念在长达一两年的科学发展观学习中没能端正,却被一张区区40万元的罚单改变了。 报道里说,罚单开出之后,西安市迅速查找原因,发现造成月度污染物浓度超标的主因,是渭河支流新河沿岸的一家精制棉企业和一家淀粉企业超标污染排放。目前这两家企业都已停产进行限期整改。很迅速,很果断。西安市政府以实际行动表达了自己的被触动,小罚单果然产生了大作用。不过我还是不明白:没有收到罚单之前,西安市环保部门就没有查找过原因?这次迅速查找算是彻查吗?这两家企业是全部的污染源吗? 两家企业的限期整改,算是为40万元的罚单找到了肇事者,政府可以一本正经地站在舆论聚光灯下,表达他们的气魄,一个河流污染的政府不作为事件,便堂而皇之地成了政府转变发展方式的正面典型。而获此美名,政府所付出的成本只不过是两家企业的暂时停产和纳税人的40万元。 那么,我们甚至不用假设,被处罚的三个城市会不会因为污染而收到第二张罚单。倘若每次的代价不过是一两家企业被整顿和几十万元的处罚,即便再多个几张罚单,于它们而言实在算不得什么代价。 所以说,对陕西省环保厅开出的这三张环保罚单,我们可以给它冠以种种美名,甚至鼓掌叫好,但对其作用不必高估。不要轻信那些官员的信誓旦旦,要真的触动他们的神经,还得加大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的双重约束,让环保和官员的乌纱帽挂钩因为权力历来真正惧怕的是失去权力,而非其它。
个人分类: 显峰冷言|3947 次阅读|1 个评论
“至高无上”的“科学”是伪科学
jitaowang 2010-7-2 09:19
科学不能 至高无上 科学发展日新月异 科学否定 信仰 权威 科学没有 化身 代言 科学接受事实检验 科学要用证据说话
个人分类: 科学发展|3451 次阅读|6 个评论
自然科学中的科学发展观—现代热力学
jitaowang 2010-6-27 08:25
先引一下我的新书 现代热力学 第一章摘要的第一段话中的部分内容: 热力学是科学的核心内容 . 几乎所有的科学工作者都应该对热力学有一些基本的了解 . 热力学是关于发展的科学 , 是自然科学中的科学发展观 . 热力学的成果不仅影响到自然科学 , 也会影响到社会科学和哲学 . 这也清楚地说明为什么热力学一直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关注热力学的决不是仅仅局限于物理学家、化学家、生命科学家和材料科学家等等,而是几乎所有的人文科学家、社会科学家、政治家和哲学家都给予一定的关注。 在我的新书 现代热力学 中对热力学学科的文字表述或定义是 : 热力学是研究能量及其转换的科学 , 也是研究由大量粒子 ( 或单元 ) 组成宏观体系变化和发展的科学 . 其中前半句话引自 Holman J P. Thermodynamics . 3rd edn. New York: McGraw-Hill, 1980, 1. 中译本 : 曹黎明 , 邱海平 , 侯增祺译 , 热力学 .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 1986, p. 1 ;而后半句话是很多热力学教科书中所共同采用的。应该说这样的定义是恰当的,也是符合实际的。 一. 能量及其转换 的规律可能通过自组织形成了大自然 仰望星空,对天文学家来说,引力是宇宙中至高无上的力。但是从热力学的观点来看,这可能是 能量及其转换 在起作用。从赫罗图(由丹麦的赫芝普伦和普林斯顿大学的罗素合作完成的星体光谱 - 亮度图,见附图)可以清楚地知道庞大的星空天体的发展是非常有规律的。 这是 20 世纪天文学的重大进展。从 能量及其转换 的发展规律来看,这也是非常自然的。由引力聚集起来的宇宙物质(主要是氢)不断增大到坍缩成原恒星,发射红外辐射。再挤压启动核反应,成为发射可见光的主序恒星。质量相当于太阳的恒星,经过约 100 亿年烧掉大部分氢。然后沿着主序星向左上方稍作发展再进入红巨星的短暂阶段,体积暴胀到原来的约 250 倍,同时把大部分物质喷射到星际空间中去。再变成白矮星 ( 这时的密度可以达到每立方厘米约 10 吨 , 相当于原子核的密度 ), 再冷却变成黑矮星等。不同大小的恒星的发展规律也不同。质量约 3 倍于太阳的恒星经历了超新星变成密度比白矮星更高的中子星 ( 密度是白矮星的 10 8 倍 , 强大的引力把电子也挤入质子成为中子 ) 。更大的恒星就坍缩成黑洞等。而地球等就是由宇宙核反应的灰烬 重元素所组成的。有了地球等行星再从外部不断提供能量(如阳光的照射)适当的条件下就可能产生生命和人类社会等。所有这一切似乎都可以认为: 能量及其转换 的规律可能通过热力学的自组织现象形成了大自然。 二. 能量及其转换的标志 货币和贸易 通过自组织形成了人类经济社会 在复杂系统人类经济社会的自组织现象中, 货币和贸易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实际上 货币和 贸易就是 能量及其转换 的标志。在 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情况下,经济大磨中总是流出基本相同的 货币 给每一个 推磨者 ,推多推少一个样,结果大家都逐步不推了,经济大磨就转不起来了。这就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明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情况不符合客观的科学发展规律。 我国最近几十年在经济领域的改革开放是成功的。整个国内经济都相应地,由绝大多数老百姓共同参与的,人类经济社会以及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是复杂系统热力学自组织成功的典型范例。而且还将按照热力学的耗散减少原理指引的方向发展 . 三. 能量及其转换的标志物 ATP 可能通过自组织形成生命体 在复杂系统生命体中,自组织现象同样到处可见。而生命体中 能量及其转换的标志物 ATP ( 三磷酸腺苷 adenosine-triphosphate) 很可能通过自组织形成复杂的生命体 。并且不断地从简单到复杂地进化和发展。最近科学网还有博文 ATP 作用的展开 介绍了 ATP 作为生命体中能量分子以外的其他功能 人们知道以葡萄糖及脂肪酸为能源,通过多种细胞途径产生的 ATP 是一种含有高能磷酸键的有机化合物,水解时释放能量提供生命活动。尽管作为能量分子的 ATP 是机体新陈代谢和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能量来源是一个常识,但有关 ATP 也具有细胞间信息传递功能却是并不是为人们所共知的。 ATP 在生命体中作为 能量分子(又被称为是生命体中的汽油 gasoline ),生命体的肌肉收缩、 DNA 的复制、繁殖等都离不开 ATP 。可以说 ATP 在生命体中是无处不在的。同时它应该是发挥了很好的 组织者 作用。环绕 ATP 的制造 ( 即 ATP 的生物合成 ) 和利用,生命体不断地进化和发展着。据说叶绿素已经达到百分之六七十的太阳光的转换效率或者更高,这就远远超过了目前的半导体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 本博文中讨论的热力学自组织现象例子是初步的探索,欢迎进一步的讨论。尽管仰望星空的例子并没有涉及整个宇宙,但是有可能涉及热力学的适用范围而引发争议,供各位参考。当然本博文中所讨论的热力学是以现代热力学为主导的进化观点。或者说,本博文中所讨论的热力学主要是指当今 21 世纪的热力学,或是指广义的现代热力学的进化观点。这就是为什么在最后阶段把原来标题中的热力学改为现代热力学。以此表明本博文中所讨论的决不是过去约 150 年的经典热力学或称为平衡态热力学的退化主导观点。现实生活中大量事实都证明了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和自然界进化的现代热力学发展观是正确的科学发展观。
个人分类: 科学发展|5246 次阅读|6 个评论
综观大局 共同努力 开拓创新 奋勇前进
jitaowang 2010-6-25 08:44
在我的博文 热力学是研究能量及其转换的科学 后面, wujingzhi 理论思维 给予了推荐。 理论思维 还在评论中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和鼓励,也是大家 共同努力,开拓创新的一个很好的契机 。热力学是一门跨学科性质很强的学科,很需要各方面的人才来共同关注。同时也必须有共同的 开拓创新前提,和顽固保守的思维是格格不入的。开拓创新也有风险,只要认清科学发展的大方向就一定能取得新成就的。重复一下对科学发展应该有的共同目标就是 综观大局 共同努力 开拓创新 奋勇前进。 标题: 发表评论人: 理论思维 删除 回复 毫不夸张的说 , 王季陶教授的这一博文 , 指出了当今复杂 - 自组织 - 适应理论研究的主要缺陷与今后进一步发展的方向 . 在这个意义上说 , 这一博文是演化物理学研究新阶段的开始的进军号 ! 我几年来 , 多次在许多网上呼吁 , 把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 - 剩余价值再生产理论与当代科学研究的难题探析 , 成果整合结合起来 , 就是针对当今复杂 - 自组织 - 适应理论研究的主要缺陷提出的 . 今天 , 我借此场合与机会再次提出 , 作为对王教授见解的评介与补充 !! 博主回复:衷心感谢给予的很高评价。事实上还写好另一篇博文: 自然科学中的科学发展观 -- 热力学 就是专门探讨自组织现象的 -- 从仰望星空到生命体的形成。由于不成熟,还打算过些时候再发表。有的方面我还没有这方面的意识。但是我坚信: 1. 我的现代热力学系列专著基本观点是原创性的。 2. 主要结论是从事实出发回到事实中经受考验过的。
个人分类: 科学发展|372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实行公民自主生育 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harmonism 2010-6-3 22:06
实行公民自主生育 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时间:2010年05月27日 09时35分 来源:求是理论网   我国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实行计划生育,1980年开始全面推行独生子女政策。目前,我国公民的生育观念已经发生根本转变,出生率已经严重低于世代更替水平,人口即将进入负增长。同时,我国人口的性别失衡、老龄化、后备劳动力不足、民族失衡等问题日益突出,这将严重阻碍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并将危及国家安全。   为妥善解决当前我国人口领域出现的诸多问题,确保国家民族的繁荣发展和和谐稳定,我国应尽快实行公民自主生育。为使人口政策不再发生重大失误,还应建立起人口政策随人口形势变化及时进行调整的长效机制。   一、实行公民自主生育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社会要发展,就必须有充足的劳动力、较好的人口素质和合理的人口结构。   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坚持以人为本,就必须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就要尊重包括人的生育权和生存权在内的基本权利。   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应充分认识人口发展和劳动力资源发展的持续性。据五普数据,2000年,我国总和生育率已经跌至1.22,这将直接导致人口萎缩,后备劳动力资源短缺,不利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做到五个统筹。其中,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就应包括实现城乡之间、各地区之间人们生育权的平等;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就要使生产水平和消费水平相协调;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要顺应人口发展的自然规律;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就要顺应国际潮流和国际需求去重新审视人口政策。   二、实行公民自主生育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建设和谐社会,就要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人口发展遵循的自然规律,大致是从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到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再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即使不进行人为干预,人口自然增长率也会逐渐降低,甚至会出现人口负增长。   建设和谐社会,更应建立人与人的和谐关系。近年我国新生人口性别失衡严重,老龄化问题突出,这将严重危及未来的社会和谐,应该采取妥善措施加以扭转。   建设和谐社会,还应建立党群干群的和谐关系。计划生育借助一票否决等强制手段推行,激化了党群干群矛盾,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应该取消计生一票否决等一些极端做法,免征社会抚养费,以缓和党群干群关系。   建设和谐社会,也应建立政府管理机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间的和谐关系。中央提出要建立服务型政府,而强制计划生育的政策仍按照计划经济思维,沿用管理型政府的工作方式,已经无法适应时代要求,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进程,必须对其做出重大改革。   三、实行公民自主生育是《宪法》和《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第三十三条也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规定。而现行生育政策中,公民因民族、户籍、职业等方面的不同,其生育权是不平等的。特别是赋予少数民族特殊优惠的生育政策,事实上造成了对汉族公民的歧视。这是不符合宪法精神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第18条规定:国家稳定现行生育政策,鼓励公民晚婚晚育,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子女。可见,我国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并没有规定一对夫妻只能生育一个子女。而各级计划生育部门在实际执行中,却把提倡变成强制,执法犯法。《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第19条规定:国家创造条件,保障公民知情选择安全、有效、适宜的避孕节育措施。实施避孕节育手术,应当保证受术者的安全。但在执行中,很大程度上存在强迫上环、强迫结扎和强迫孕检的做法。按照《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规定,应尽快废止独生子女政策,禁止强迫上环和强迫结扎等违法行为,使公民真正享有对避孕节育措施的知情选择权。   四、实行公民自主生育是人民的意愿   近年来,民众对放宽生育政策的呼声日益高涨,有关计生维权的诉讼案件也呈上升趋势。2007年3月叶廷芳等29名委员联名提交《计生政策中有关独生子女条例应尽快停止执行》的提案,得到了很多代表的支持。最近,民间人口研究者何亚福、易富贤等在人民网提出的改革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的E政案,更是得到了广大网民空前的支持。   应该看到的是,群众要求放宽生育政策,也并不是想无节制地生育,而仅仅是要争取自主决定生育数量和间隔的权利。据计生委公布的数据,目前我国的总和生育率仅为1.22,公民平均生育意愿也仅为1.73,这已经明显低于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组确定的全国总和生育率在未来30年应保持在1.8左右的目标,更低于世代更替水平。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出台鼓励双独家庭生育二胎的政策,也很少有人响应;北京市人口研究所抽取57个社区调查了248个夫妻双方均为独生子女的家庭,结果双独家庭中六成不想要二胎。由此可以看出,实行公民自主生育,根本不会出现可怕的生育高峰。   五、实行公民自主生育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沿海发达地区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劳工荒,中国社科院2007年的《企业春季用工需求调查表》显示,能够全部招满工的企业只有不足32%。另有32%的企业招到用工量的75%以上,至少有1/3的企业缺工在25%以上。2010年初,沿海发达地区全面出现劳工荒,这种势头必将愈演愈烈,并蔓延全国。而且,外国黑劳工趁机大量涌入,势必对我国的民族结构和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冲击。因此,我们必须放宽生育政策,以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和充足的后备劳动力资源。   实行公民自主生育,让一部分有条件的人再生育,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大学生就业压力,拉动内需,促进保育、教育、医疗、儿童用品等行业的经济增长。   六、实行公民自主生育是保障国家安全稳定的需要   从长期来看,一个国家的人口要保持不增不减,总和生育率要保持在2.1,这个生育率称为维持世代更替水平的生育率,也就是平均每对夫妇要生育2.1个孩子。由于中国存在严重的性别比偏高问题,因此,要维持世代更替水平,总和生育率至少要达到2.3。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的原始数据显示总和生育率只有1.22,远低于世代更替水平。这样低的生育率,严重制约人口的可持续发展,无异于民族慢性自杀。因此,实行公民自主生育,是保持民族规模、保持综合国力的现实需要。   国防方面,由于独生子女比例高和适龄青年逐渐减少,近年全国很多地区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征兵难,而且情况急遽恶化。如果这种趋势得不到控制,几年之后,中国的军人数量和军人素质下降必将危及到国防安全。   很多独生子女家庭也面临着严峻的养育风险。独生子女一旦遇到夭折、伤残等意外,对于父母特别是年纪较大不能再生育的父母,将构成毁灭性打击。   由于独生子女与父母分开生活,未来10年,空巢家庭所占比例可能达到90%以上。而因独生子女意外死亡而造成的绝对空巢家庭数量也在迅速增加,据2009年中国计生协公布的数据,各级计生协统计上来的空巢家庭数字让人吃惊,仅北京就有1111户独生子女夭折家庭,566户独生子女伤残家庭。   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风险加大,又累加放大了政府养老风险。政府对于未来数量庞大的老龄人口,无论从计划上、资金上、还是服务上,都还没有做好充分准备。把这种本来分散的养老风险全部集中压在政府肩上,也是极不科学,极不理性的。   有人说:我将来有养老金,不靠孩子养老。诚然,一个家庭的老人可以不靠自己的子女来养老,但不容置疑的是,全中国的所有老人却必须靠全中国的所有年轻人来共同养老。   七、实行公民自主生育是顺应世界潮流的需要   据2009年统计资料,中国的人口密度为138人/平方公里,在世界各国中排在第72位,远低于日本(336人/平方公里)、韩国(490人/平方公里)、德国(230人/平方公里)、英国(252人/平方公里)、印度(392人/平方公里)、孟加拉国(1084人/平方公里)等国家。即使仅计算瑷珲腾冲线以东人口稠密地区的人口密度,也仅为299人/平方公里,仍低于日本、韩国、印度、孟加拉国、菲律宾、以色列等34个国家和地区。日、韩等国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水平足以证明,人口密度高低并不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决定因素。世界上有70多个国家(地区)的人口密度高于中国,但没有第二个国家实行像中国这样严格的独生子女政策。相反,俄罗斯、德国、意大利、日本、韩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几十个国家,还有我国的台湾和香港地区都在千方百计地鼓励生育。这不能不引以为鉴。   另一方面,随着国际合作的日益密切,人口和劳动力的国际流动也会日益加大,中国人口将有越来越多的机会参与国际劳务合作。所以,仅依据国内的自然资源、劳动就业等情况来制定人口政策也是不科学的。   八、实行公民自主生育是优化人口结构的需要   独生子女政策推行至今,也导致了严重的人口结构问题。一是造成了空前的人口老龄化危机,据统计,2007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43亿,占总人口的11%,中国人口老龄化高峰期将在2030年到来,届时需要抚养的老人将占总人口的40-50%。同时,新生人口严重不足,农村中小学的生源严重短缺,很多学校已经被迫合并或关闭。   二是独生子女政策的强力挤压和农村一孩半政策的误导,也造成了严重的新生儿性别比失衡。据本人在东北某乡镇的调查,该乡镇2000-2004年新生1206人,性别差值286个,其中计划内二胎出生人口占总新生人口的32.26%,而性别差值却达191个,占总性别差值的66.78%。计划内二胎基本上是已生育一个女孩的农民家庭自动获得的二胎指标,这正说明一孩半政策的误导作用极其强大!而据2007年2月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的《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公报》,我国1996年至2005年出生婴儿的性别比高达127:100。再过十多年,中国将不可避免地出现几千万光棍。   三是对主体民族汉族实行过严的计划生育政策也造成汉族人口比例急遽下降。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显示,2001至2005年,全国总增加人口中汉族仅占58%,与汉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90.56%极不相称,这将严重弱化各民族之间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而且近年由于劳工荒的加剧,外国劳工大量涌入,必将使我国的民族种族构成更加复杂化。而严格限制本国公民生育,把本国的资源和劳动岗位让给外国人,更是毫无道理的。   人口老龄化、性别比失衡、劳动力短缺、民族失衡等种种危机,将引发一系列经济问题和社会安全问题。山西翼城等县市二孩晚育加间隔的试点已经为我们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依据,翼城县2000年人口普查显示生育率只有1.51,远远低于政策生育率和世代更替水平,1-4岁与0岁性别比分别为102.7和106.1,也属于正常范围。可见,全面放开二胎或实行公民自主生育,既不会导致生育率迅速上升,也有利于缓解性别比失衡问题。而要缓解后备劳动力不足问题,可能还需要鼓励生育。   独生子女政策催生了四二一的畸形家庭结构。其中的一是孩子,二是青壮年夫妇,四是四位老人,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当代社会和未来社会,一对青壮年夫妇每天除了紧张工作之外,还要照顾好自己和四老一小一共七个人的生活,显然负荷过重。而当这个家庭的独生子女长大后,一定会面临更重的赡养负担,很可能还要承受八四二一家庭结构带给他们的更重的负担。   九、实行公民自主生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需要   从教育方面来说,独柴难烧、独子难教,古有明训。独生子女家庭家长容易溺爱孩子,造成孩子唯我独尊的心态,形容独生子女是小皇帝已得到民间普遍认同。很多大学、中学教师也认为独生子女普遍有自私、脆弱、奢侈的倾向,很多用人单位已经明确提出不招录独生子女。由于父母的爱过分聚集、期望过高等原因,相当数量的独生子女家庭也深受成才问题的困扰。   从心理健康方面来说,独生子女政策剥夺了独生子女的兄弟姐妹,造成人性的变异和人伦的缺失。这也使儿童在兄弟姐妹陪伴中自然成长的天性受到压抑,有损身心健康。   从优生方面来说,由于现行生育政策过于强调人为的优生优育,忽视自然的优胜劣汰,也由于多数家庭对独苗的过度关注,从而对孕妇饮食起居做出了有违自然的安排,也使出生缺陷率上升。据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全国每年先天畸形儿和出生缺陷儿童总数高达80万120万,约占每年出生人口总数的4%6%。我国目前累计约有3000万个家庭曾经生育过出生缺陷患儿,占到全国家庭总数的1/10。而妇女生育数量过少,也使人们过多选择剖腹产等非正常分娩方式,造成婴儿体质和智力水平的下降。   从妇女健康方面来说,妇女生育数量过少使剖腹产比例上升,母乳哺育频度降低,哺育时间缩短,也导致妇女内分泌系统紊乱,生殖系统和乳腺疾病发病率上升。   这些现象也说明,计划生育工作在控制人口数量上做的过多,而在提高人口素质上做的又过少,亟需做出必要调整。   十、实行公民自主生育是重建中华民族人文生态的需要   中华文化传统中的多子多福、父慈子孝、夫妻和乐、家族荣辱等观念自有其封建局限性,但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承和中华民族的长盛不衰确实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现行人口政策不分良莠地摒弃传统的家庭、伦理及生育观念,已经对中华民族的人文生态造成了严重破坏。   人的社会情感,主要包括亲情、友情和爱情。而亲情又包括父母儿女之情,兄弟姐妹之情,还有与叔、伯、姑、舅、姨之间的亲情,以及由这些关系衍生出的堂兄妹、表兄妹之间的亲情乃至更大范围的亲情。而现在因独生子女家庭居多,堂亲、表亲这些层次都逐渐弱化或者断绝,这种人伦的缺陷必将导致国民精神生态的失衡和破坏。   对于善恶行为对家庭及后世的影响,中华传统文化中有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的说法,这对于引导人们尊崇道德、诚信,有很重要的作用。而现在人们少生或不生孩子,对于自己的所作所为最终可能惠及子孙还是累及子孙,自然少了很多顾忌,客观上助推了社会风气恶化。所以,有必要放宽生育政策,更新生育观念,对已经破坏的人文生态进行必要的重建。   结语:最近,我国理论界和民间对生育政策的争论非常激烈,绝大多数学者和广大群众都渴望放宽生育政策。希望中央能够高瞻远瞩,排除干扰,及时调整生育政策,确保国家民族的和谐发展和繁荣稳定。   实行公民自主生育,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个人分类: 未分类|1946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增强“十种能力” 推动科学发展
hucs 2010-5-25 11:38
近日,学校召开了 2010 年处级干部届终考核工作动员大会。 周文斌校长等领导作了动员报告和发言。 这里,转载《江西日报》刊发的 朱志群同志的 理论文章 《 增强 十种能力 推动科学发展》 ,有助于 党员干部共同学习和提高。 增强 十种能力 推动科学发展 http://www.jxnews.com.cn 2009-07-13 08:19 来源: 大江网 - 江西日报 ■ 朱志群   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积极推进领导干部的能力建设,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是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南昌市青山湖区紧紧围绕建设 经济大区、生态之都 ,不断加强全区各级领导干部的能力建设,着力培养和增强领导干部的 十种能力 ,为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   增强目光敏锐、把握大势的洞察力。领导干部只有具备敏锐把握大势的洞察力,才能把好方向、抓住要务。作为省市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推进的重点区域,青山湖区要争当科学发展的排头兵,就必须时刻关注并把握当前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国内经济政策的调整,积极捕捉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新浪潮给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带来的新机遇,切实用好国家加大投资、扩大消费、保增长等政策推动发展,一方面,着眼于加速产业对接,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工作;另一方面,吃透用好国家各项利好政策,积极包装、策划和争取一批项目,推动发展。   增强统筹兼顾、善谋长远的决策力。领导干部作决策,既要统筹兼顾、考虑周全,又要善谋长远、前瞻思考;既要分清轻重缓急、找准矛盾主次,又要提高决策实效、追求决策效应。为此,必须做到 三个坚持 :坚持科学发展,不搞 形象工程 、 面子工程 ,多做打基础、管长远的事;坚持实事求是,无论是出台政策,还是部署任务,都必须从实际出发,既要尊重广大群众意愿,也要充分考虑实际承受能力;坚持开门纳谏,多深入基层一线,集民智、纳良谋,为决策寻源头活水、找最佳方案。   增强大局为重、令行禁止的执行力。良好的执行力就是有效的生产力。当前,应该大力提升四种执行力:提升决策落实的执行力,对上级的大政方针和政策规定、本地经慎重研究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都必须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好,确保政令畅通、一抓到底;提升项目建设的执行力,在推动项目建设中做到地方利益服从全局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提升破解发展难题的执行力,尤其要着力破解融资难、控违难等发展难题;提升注重细节的执行力,着力培养领导干部靠高度负责的精神去干、靠脚踏实地的作风去拼、靠以身作则的品格去带、靠科学规范的制度去管的能力。   增强追求卓越、推陈出新的创造力。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逆境中脱颖而出,关键在创新、出路在创新。要始终保持争创一流的精神状态,敢于同高的比、跟强的争、与快的赛;始终坚持务实的工作作风,紧密联系工作实际,特别是工作中的难点和重点问题,不断创新思路和方式方法;始终树立求新思变的思想观念,着力消除妨碍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脱离出来。   增强敢担风险、攻坚克难的操作力。执行无条件,操作讲艺术。对待工作,操作得当,可以事半功倍,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操作不当,势必事倍功半,使简单问题复杂化。实际工作中,特别是在压力和困难面前,可以从三方面检验干部的操作力:一看敢不敢担风险,只有敢担风险者才能披荆斩棘,乘风破浪,开辟发展新境界;二看善不善攻难关,谁敢迎难而上,谁就有可能化解难题,攻克难关,打开工作新局面;三看能不能打硬仗,谁能顶住压力,克服不利因素,化腐朽为神奇,谁就能创造新业绩。   增强临危不惧、有效处置的驾驭力。驾驭力就是把握和控制复杂局面的能力。作为一名领导干部,面对复杂局面,必须处变不惊、从容应对、有效处置。当前要进一步强化应对经济波动的驾驭力,扎实做好服务企业的工作,着力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把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强化维护社会和谐的驾驭力,通过实行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联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位一体,联防、联查、联排三策并举等做法,努力把矛盾、纠纷的苗头消除在萌芽状态;强化善抓工作重点的驾驭力,学会 弹钢琴 ,既要统筹协调把全局,又要突出重点抓大事。   增强崇尚真知、与时俱进的学习力。在当前的知识经济时代,选择学习就是选择进步,没有学习力就没有竞争力,提高学习力就是增强竞争力、创造力、领导力。我们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注意不仅从理论中学,更要在实践中学,围绕正在做的事情,潜心剖析研究,以知识的更新促进工作能力的提升,不断提高操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增强牢记宗旨、甘为公仆的亲和力。增强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宗旨意识和亲和力,是推动工作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增强亲和力,就是要以为民的情怀和博爱的心胸,始终把老百姓装在心里,践行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真挚的情感和宽容的态度,与群众多沟通交流,做到坦诚相见、和衷共济;就是要以务实的作风和正直的秉性,率先垂范、凝心聚力,团结广大群众为了共同的事业勇往直前。   增强淡泊名利、保持清廉的自控力。 公生明,廉生威 。一个能够管住自己的人,有着无形的令人信服的人格力量。各级领导干部要做到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什么事可做不可做、什么东西该拿不该拿、哪里能去不能去、何类人可交不可交,必须区分清楚、把握分寸,切莫因为一时的邪思歪念毁了自己。   增强坚持原则、无私无畏的监督力。提高监督力,是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提高监督力,不仅要在反腐倡廉方面加强监督,还要在工作落实方面加强监督。具体来说,一要转变观念,树立 监督是每个部门的责任,而不仅仅是纪检监察部门的责任 的理念,把对上对下进行监督当做自己的一份责任;二要完善机制,建立健全党内、党外监督相结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监督相结合,群众、法律、舆论监督相结合的长效机制,确保监督真正落到实处;三要当好表率,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带头遵守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039 次阅读|0 个评论
李铭老师,“确实应该看些书了”
jitaowang 2010-5-11 09:54
李铭老师,确实应该看些书了 这个标题的文字我对李铭老师讲过不止一次。先引一段新的曹博士评论和我的回复: 反对物理和反对现代物理 ,您在说谁呀?人家与你争论,怎么就是反物理了?哈哈,你在二十四年前是不是革委会主任、扣帽子成了习惯?哈哈 博主回复:我完全赞同你的说法, 二十四年前是不是革委会主任 ,如果此人年龄够格的话。原话和我的回复如下【王老师,物理学经过了千锤百炼,不是那么容易反对的。希望你还是用科学的态度对待物理学。你要反对不是不可以,我希望你找到真正的突破口。我自己其实也整天在做梦,找到这样的突破口。博主回复:我没有反对物理学,也没有反对热力学。热力学现代化的突破口就在复杂体系的热力学。 ATP 生物合成,低压金刚石生长等都超出了经典热力学的研究范畴。傅献彩第四版 p15 说: 经典热力学只考虑平衡问题 。我同意,而你同意吗?而 ATP 生物合成,低压金刚石生长等都不是平衡问题,因此就可能成为突破口。】引用你说的 扣帽子成了习惯?哈哈 你看是谁 ! 其实还有: 王老师,你开始走斜路了。 你对科学的这样一种态度,完全背离了科学的道路。 博主回复:对最后一句(段)话应该适用于你,知错不改,暂时保留,以后再回复。 对这类无端上纲上线的语言,曹博士作出强烈的反应,我完全理解,我也丝毫没有指曹博士的意思。从那一天起,我就知道应该结束我李铭老师的这次讨论了。所以我一再建议确实应该看些书了。李铭老师要求我再厚道,见 王季陶老师真的有点不厚道 ,这次已经不可能的了。其实我自认还是够厚道地指明他的一些明显错误如下: 你认为 现代物理学不再认为卡诺定理是实验的总结 的说法是错误的或有害的。这就是你一再发生错误的根源。例如,你的博文 如何理解生物体的负熵流 是错误的。你认为 正熵产生原理我很清楚,那是普利高进耗散结构的基本思想。 也是错误的。还有你认为 事实不能证明定理! 也是错误的。 至今连普利高京著作中都说正熵产生原理是 20 世纪初的前人工作都没有搞清楚,一条真正的具体反对意见都提不出(很可能除了博文我的书都没有看过)。就转移话题变成反对物理学的所谓 物理学经过了千锤百炼,不是那么容易反对的。希望你还是用科学的态度对待物理学。 , 你对科学的这样一种态度,完全背离了科学的道路。 也是背离事实 上纲上线 的极端错误。希望你不要一再回避你的这些错误事实,端正态度,才是至关重要。 至于李铭老师采纳不采纳,接受不接受,我都不强求,更不要说王老师提供的这些教材的说法,是错误的。这类错话了(注当时我仅仅引用了王竹溪和傅献彩的教材)。 当前科学网的学术风气确实要提高一下, 我相信绝大多数老师在认真看好别人论文或专著以前不会轻易发表意见的。 再引一段新的曹博士评论和我的回复: 可利用能量( exergy )转换效率最高的充分必要普适条件是 非耗散 的能量转换 , 而不是 可逆 的能量转换 . 这就是扩展卡诺定理 .-- 这可是你说的,您怎能要别人举证呢? 博主回复:请你不要转换话题。我对扩展卡诺定理为基础的现代热力学的举证专门写了一本书。难道我还要求别人去抄袭?我要求反对 扩展卡诺定理 或虚假 质疑 或虚假 提问 的人摆出自己的事实依据。对吗?你说的 多位教授 不就是一两位或两三位吗?我相信绝大多数老师在认真看好别人论文或专著以前不会轻易发表意见的。对曹博士所说的 难道有多位教授请你解释一个名词你都不肯吗?分明是因为你无法解释 这类 提问 不会回应,更没有必要来 反讽别人不懂? 。曹博士已经说白了, 钓鱼 的目的就是证明 你无法解释 ,不需要举证,多轻松 !
个人分类: 科学发展|3013 次阅读|4 个评论
别把臭毛病搞到科研上来
longfo 2010-4-24 21:30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06300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15263 科学网的编辑还是留了一些中国特色的臭毛病 该改的改掉 我虽是一介小人物 也不要这么待见我 不过稍微看了看 文章还是有点区别 心理还是平衡了 我这人被歧视多了 倒也无所谓 怕是那些高贵惯了的 歧视不得 我想 博客都是无所谓的 可别延续到科研上 那就不好了 希望我这个文能让更多的人看到 大家别在科研上犯糊涂才好 小小玩笑,且末见怪。
个人分类: 未分类|2172 次阅读|0 个评论
60周年国庆讲话中的语法问题商榷
tangwzh 2010-4-18 10:17
60周年国庆讲话中有这么一句话:我们将坚定不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这个提法好像不是首次提出,这次在国庆讲话中出现,不由得让我多回味了一下,感觉似乎不那么通畅;作了点语法分析,发现确实有值得商榷的语法问题: 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这个宾语词组的谓语是贯彻执行,这是由两个动词并列构成的谓语词组,从语法上说,这两个动词都必须能够与后面的四个宾语名词搭配才行。然而,虽然谓语动词中的贯彻是能够配得上后面的四个名词词组的,可动词执行却难以管住后面的四个名词,执行路线、纲领是可以说得通的,执行理论、经验就很勉强了! 为什么呢?执行的对象一般是比较具体的,其本义是手执而行,也就是拿着去做;而理论、经验相对而言是抽象的或不那么具体的,加上了基本这个程度限定词,那就更加抽象了,地基木本都是潜于地下,不容易具体看到的;因而,理论、经验恐怕是难以执行的。证之以百度的搜索,结果也难以找到执行理论、经验的用法。我们常说理论只是指南,不是教条;经验只能参考比照,不能生搬硬套正是说它们是不能直接执行的。 我个人认为,这里如果换一个可以兼顾理论、经验这类抽象客体的动词,才是较为适当的;有两个动词可供选择,一个是实行,一个是实践,这两个动词各自都可以同时兼带后面的四个名词。不知这份讲话稿的起草人能否从语法的角度,推敲一下这个商榷意见。 国庆讲话中紧接下来的语句是: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这里面推动科学发展的说法,在汉语中是有显而易见的歧义的。一般意义上,推动科学发展,指的是推动科学事业的发展;而这里在政治语言中,指的是推动具有科学性的或者说科学化的发展进程,不符合通常的汉语语义和表达方式。关于这个问题,我曾有专文论及于此,见之于如下网址: 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22/200712/28677.html 这类政治文书中的语法问题,不知是由什么部门把关。窃以为,王沪宁先生主持的政策研究机构应该是责无旁贷的,希望王主任能够科学地执行党中央所赋予的使命。
个人分类: 语言|2682 次阅读|0 个评论
评“百年大战”:“曹云全错 普利高京全对”
jitaowang 2010-4-12 07:53
科学发展 评百年大战 本博文评论由经典熵理论到现代熵产生理论的百年科学发展进程。这场大战和具体人员关系不大,统称曹云再加上以往著名的反科学人士形成玩派。普利高京是名人,不敢隐瞒,他是现代派的代表。他在 1977 年荣获诺奖后,恰逢中国改革开放,应邀访问中国期间,大力宣传现代熵产生理论,因此有人把现代熵产生理论改称普利高京熵。普利高京本人对此则如实说引用了 20 世纪前后杜亥姆等现代派先行者的工作。当然卡诺和克劳修斯是经典派的代表人物。 玩派的基本特征:混淆经典熵概念和现代熵产生概念,并混淆经典熵增原理和现代熵产生原理的适用范围,然后用经典熵理论来否定现代熵产生原理。甚至直接否定整个熵理论、直接把普利高京及现代熵产生理论称为民科或诡辩、或篡改他人理论来混淆是非。 现代派的基本特征:按科学发展的理论,继承发扬了经典熵理论并把经典熵理论扩展成现代熵产生理论,主要用于复杂的多过程体系和非平衡态之间的变化。他们没有也不需要否定经典熵理论。还坚持在经典熵理论和熵增原理的适用范围内它们仍然正确,以及在其适用范围外不能用。经典熵理论和现代熵产生理论这两种理论不同的适用范围是不容混淆的。 经典派的基本特征:创建经典熵理论,包括熵增原理等。在其适用范围内完全正确,同时有历史局限性,不是普适的。经典熵理论主要用于简单体系和平衡态之间的变化。经典熵理论有个别缺点,如热死论但不影响全局;也有个别超前,如克劳修斯的补偿 可以归纳在现代熵理论中。 现代派是科学发展中的积极因素和力量,推动科学发展。玩派是科学发展中的消极因素和障碍,阻扰科学发展。当前的矛盾主要在现代派和玩派之间。由于上述现代派的这部分工作中没有我的工作,因此可以客观评论。 结论是: 曹云全错 普利高京全对 。 标题: 发表评论人: tdcao 删除 回复 你的说法与普利高京的说法是不一致的。希望你在三天时间内找出这些不同,否则,过几天我再批你。 博主回复:你的说法与普利高京的说法是不一致的,我基本同意,因为不算论文我已经写了6本现代热力学的专著。不用三天,我现在就明确回答你:如果和前辈人完全一致,岂不是我在抄袭吗?在我专著的内容中有错误,欢迎随时批我。如果是我的错误,我也就不会推到普利高京身上。请你批我个人的错误时,不要扯上普利高京。 本博文的内容讲明限于玩派和普利高京为代表的现代派前辈之间的百年大战。玩鼓派和现代派之间的战争历来存在。当然如果我的评价有错,也欢迎批,那是我的错,也请你不要扯上普利高京。当然我也不反对你直接批普利高京的错,但是请谨慎不要像这次那样乱批,成为全错。
个人分类: 科学发展|572 次阅读|6 个评论
有感于波兰总统不愿更换飞机
yuliping 2010-4-11 11:04
据 SOHU 新闻:卡钦斯基乘坐的图 -154 已经使用了 26 年,波兰官员一直讨论更换总统专机的问题,但苦于没有经费,所以一直没有实现。而且由于该机办公和休息条件都非常舒适,因此卡钦斯基总统一直不愿意更换。据说,有关方面曾多次向他建议,希望更换同级别的巴西产品,但都遭否决。 2009 年 12 月,这架飞机曾在俄罗斯进行过技术维护。 几年前我偶尔听一朋友讲,说政府某位局长刚买的新轿车,由于轮胎是国产的,立即花了几千元全部更换了进口轮胎,我问为什么?他说该车使用的国产轮胎可能质量不过关,一旦行车中发生爆胎,后果不堪设想,而进口轮胎则没有这个问题,安全系数高多了。 中国政府在公共支出上很少说有经费宽裕的,但是在与自身相关的支出上,又很少有舍不得花钱的。 最近房价上涨很快,中央拟限制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准备增加补贴。这是治标不治本的做法,现在政府管事太多,你让政府少管事,既节省了经费,也增进了社会和谐。好像是德国某地医生罢工 3 个月,你猜结果怎么样?死亡率反而大大下降。最少管事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我发自内心赞同。 去年搞深入学习践行科学发展观,我举双手赞成,这是对党对民对国家都是十分有意义的好事!但是缺乏定量考核方式,比如各大政府机构经费削减 10% 。如果这样,地方政府肯定要喊了,没有经费我们做不了事情啊,怎么为人民服务?实际上,很多事情你不做比做更好,已经做的事情如果当成自家的事情做至少能省钱 20% 以上。让人民休养生息比折腾政绩更重要! 我是民建会员,我希望党中央再来搞一次科学发展观教育!这次一定要定量考核,从党中央的角度,改变地方政府考核体系,将 GDP 之类的考核指标扔掉,考核民生指标,着重削减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 2010.4.11 俞立平于邗上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4025 次阅读|4 个评论
人类公认科学理论的核心是科学发展的理论
jitaowang 2010-4-10 17:10
人类科学史上业已公认并得到实践认可的科学理论决不能被人任意践踏和否定。同时一定要明确人类科学史上业已公认并得到实践认可的科学理论的核心是科学发展的理论。 这一理论不仅在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人文科学中都是得到实践认可、也是久经考验颠覆不破的。 在自然科学学科中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特别是在物理学科中,长期来一直受到牛顿力学的惯性思想占据统治地位的影响,即动者恒动,静者恒静。似乎客观世界的永恒不变的。在物理学科中又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即恰好热力学是一门关于宏观发展的科学。特别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本质是宏观体系发展的时间不可逆性 , 用形象词汇来描述:热力学就是研究宏观体系按时间的箭头、或 光阴似箭 是 一去不复返 方向发展的科学。可是正是在热力学学科的一个起步点卡诺定理就强调 可逆性 . 同时熵增原理也有巨大的影响,甚至被夸大为热死论(或热热寂论)。这样的矛盾在过去存在并延续了 180 多年 , 这也正是热力学领域很多困惑的根源 . 这种崇尚经典、排斥现代化的现象是在其他科学学科中十分少见的 , 或者我们可以说 : 这是至今唯一的 . 在这儿丝毫也没有否定卡诺定理和熵增原理的意思,它们都有适用范围的局限性的。但是一旦把它们的局限性忘了,或者忽视了就会犯错误。 好在最近在 21 世纪初前后研究复杂体系的现代热力学得到迅速的发展,卡诺定理得到发展成为扩展卡诺定理,经典热力学以外又发展出对应的现代热力学(狭义),使整个热力学学科成为基于扩展卡诺定理的现代热力学(广义)完整学科体系。从强调可逆到强调没有可利用能量浪费的非耗散目标方向前进。过去强调退化的熵增原理扩展到强调进化的正熵产生原理等一系列正确方向的科学发展。尽管这些发展都没有否定原有经典理论适用范围内的工作和应用,但是仍然会遇到各种传统习惯思想和势力的阻扰。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新旧思想的交替往往需要学术上几个世代(通常学术上的一个世代约 10 年)。 20 世纪以来,生命科学(如诺奖 -- 三磷酸腺苷 ATP 的生物合成)热力学和化学(如低压人造金刚石的成功)复杂体系热力学方面的发展往往比物理层面的简单体系热力学发展更快,有力地推动整个热力学学科的迅速发展,势不可挡。原来被认为科学领域的一对所谓基本矛盾,即达尔文进化论和经典热力学熵增退化论之间,必将被现代热力学和达尔文进化论的统一所替代。非耗散也为实现低耗散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指明方向。因此,热力学学科现代化方向的发展,对天天掉馅饼(指太阳提供能量)的地球村的科学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指导意义。
个人分类: 科学发展|4348 次阅读|1 个评论
否定“科学发展”,还是否定“公认理论”
jitaowang 2010-4-9 15:54
科学发展 两个否定 1. 我主张我举证一: 扩展卡诺定理从来就没有否定卡诺定理 任何人都可以从名称上看出 扩展卡诺定理 是对 卡诺定理 的扩展而不是否定。 我在新书的前言中明确地指出: 能量转换效率最高的充分必要普适条件是 非耗散 的能量转换 , 而不是 可逆 的能量转换 . 这就是扩展卡诺定理 、 卡诺定理并没有被否定 , 卡诺的地位仍然是热力学学科的第一位奠基人 , 他的光辉历史功绩永不可没 和 我仍然坚信卡诺定理在其适用范围内(即热机等循环过程)是正确的。 等。此后还专门写过博文 Great 卡诺 介绍卡诺的伟大功绩。 如果对 扩展卡诺定理及现代热力学完整分类系统(及完整的数学表达式定义), 始终没有发现前人有类似工作,这部分的工作应该是我完成的科学发展或科学创新。 2009 年英文版和 2010 年中文版的现代热力学 基于扩展卡诺定理( 279 页和 301 页)就是我的系统举证(包括定性的和定量的)。 2. 我主张我举证二: 克劳修斯的补偿概念热力学耦合概念的定义及其正熵产生原理的数学表达式 是前人的工作 。 任何人都可以从 克劳修斯的补偿 名称上看出这是克劳修斯的贡献( 1865 年)。关于 热力学耦合概念 我还介绍了这是 1931 年 D J Burk 的工作,至于 其正熵产生原理的数学表达式 更是 20 世纪初 是在 20 世纪初, 杜亥姆 (Duhem) ,纳坦舜 (Natanson) 和乔曼 (Jaumann) 等人 至今很多人的工作积累。 我的工作是以 非平衡相图的计算为代表的非平衡非耗散热力学新领域 的工作,或者说是我的科学发展或科学创新工作,同时一再强调我的系统举证(包括定量的非平衡相图计算)首次体现在 2002 年我的国外出版发行的英文专著非平衡非耗散热力学 及低压人造金刚石中的应用( Springer , 254 页),同样也体现在我最近的两本中英文专著和我的现代热力学系列博文中。对我的 2002 年专著 2004 年欧美都有肯定性的书评发表。同时该书中同时列出一系列低压金刚石生长的非平衡相图计算,和全世界范围报道的大量可靠实验数据相符,这是在世界范围内我的创新工作,国内也有著作给予明确的肯定评价。 3. 否定科学发展,还是否定公认理论 ? 在相关的热力学以及现代热力学的系列学术讨论中,我深感受益。因此我在 2010-3-2 16 发表了 我们受益于学术讨论 及 2010-3-22 发表了 科学讨论 千金难求 共同提高 ,深感 真是科学无止境 特别写了 我们学术讨论的特点大家都努力是按照王云平老师提出的 有效的科学讨论的五条建议 进行的,深感千金难求,共同提高。特别对我来说,和年轻人的讨论,使我也感到年轻些。 当然对五条的讨论中我也在当时就强调 讨论学术要就学术论学术。摆出不同的学术观点,对错都是在讨论。 遗憾的是有的老师们已经惊叹学术讨论变味了。最近王云平老师在不举证也提不出摆事实讲道理的有效质疑情况下,盲目指责。在我的博文 严谨要求 统一明示 深层讨论 中 云平老师在 评论 中 把我的扩展卡诺定理它篡改成仅仅适用于热机的 。然后加以 否定,这才是一种真正的对公认理论的核心 科学发展理论的否定。 我在我的博文 严格区分两种不同 百分之百 云平老师在 评论 4 中针对热力学耦合表达式中有等式和不等式说: 您的观点跟公认的理论违背 。显然云平老师把现在的学术讨论已经定性为科学与反科学或伪科学性质的争论。确实变味了,我曾多次表示在学术的是非问题上我是不会谦逊的。 我在教材中找到的卡诺定理表述是:所有工作于同温热源与同温冷源之间的热机 可逆机效率最大(傅献彩,第四版, p. 100 )。我真怀疑云平老师是不是抄袭或模仿了我对扩展卡诺定理的表述方式(即 非耗散的能量转换是如何能量转换效率最高的充分必要条件 ),加以篡改成: 所谓的扩展卡诺定律,就是认为非耗散是热机最高效率的充分必要条件 ,来否定扩展卡诺定理。如果真是这样,就涉嫌篡改扩展卡诺定理和 否定科学发展 的反科学行径。 我介绍给云平老师并且云平老师已经看过(不一定看全)的李如生专著非平衡态热力学和耗散结构 p.10 ,对热力学耦合表达式是: . 它比我引用的表达式: 还要广。如果云平老师要否定李如生的专著,我不会阻拦,只希望云平老师否定他人的 公认理论时要谨慎 , 也 千万不要把它说成是我的原创性工作,我担当不起。(注:李如生老师是已故的清华大学教授,普利高京的优等博士生)。如果云平老师想否定我的 非平衡相图的计算为代表的非平衡非耗散热力学新领域 。就请直接否定还可以定量地来否定,并且和实验比较。 对于云平老师在评论中 指责 我糊涂或装糊涂,过去我从不在意,也不回复。如今变成了 学术上的大是大非问题了,我不得不怀疑有无激怒之意。如果我们的学术讨论还被认定是不打引号的学术讨论的话,我希望还是能按照我的博文 科学讨论 千金难求 共同提高 的 60 字中 百家争鸣,直言不讳,友好互敬。 的原则办事。 2010-4-11修改
个人分类: 科学发展|3846 次阅读|7 个评论
[转载]“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探索科学发展新路子”主题教育活动
hucs 2010-4-1 22:53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探索科学发展新路子 主题教育活动 部分内容 (来源: 江西文明网) ○ 环鄱阳湖自行车大型采访报道活动 ○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大型采访活动 ○ 省委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专家宣讲团深入各市县、高校和厂矿企业进行宣讲 ○ 省委书记与广大网友共话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活动    ○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系列论坛    ○ 鄱阳湖大讲堂    ○ 社科院、党校、大专院校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开展相关调研活动    ○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微博 和手机短信建言献策活动    ○ 首届 中国山水歌会    ○ 首届 生态中国、绿色家园 鄱阳湖国际生态文化节    ○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探索科学发展新路子 映山红 奖全省优秀创作歌曲演唱大赛    ○ 金歌银曲唱鄱湖 全国优秀歌曲征集活动    ○ 拍摄大型电视纪录片《鄱阳湖》    ○ 爱我鄱湖、兴我江西 知识竞赛和征文活动    ○ 评选 十大和谐社区    ○ 评选 十大和谐村庄    ○ 开展 鄱阳湖生态文明示范村 活动    ○ 开展 优化环境、服务创业 实践活动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353 次阅读|0 个评论
“无雨愁谋”的云南大旱,呼唤科学发展
zbt92 2010-2-14 10:54
文/水博 根据2月11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的报道:受全球气候异常的影响,云南省今年的降水异乎寻常地少,气温异乎寻常地高。截至目前,旱灾已造成全省小麦、大麦、豆类等秋冬播农作物三千多万亩受灾,占已播种面积的百分之八十多,绝收八百多万亩;有490万人、334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林地受灾面积达4300多万亩;干旱已造成云南省农业直接经济损失近65亿元。一些绝收农户一年的辛苦劳作,已经被干旱化为无情的泡影。 根据气象统计资料,由于气候异常今年云南全省的平均降水量,比多年平均值减少了30%到60%,打破了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同期平均降水量的最少记录。专家认为,除了温室气体排放所造成的气候异常,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人口的增加和社会的发展,水资源的短缺的矛盾将会更加尖锐、突出。 根据有关研究机构测算,人们生活现代化以后,人均消耗的生活用水将增加25到30倍,按照这个标准估算,加上人口膨胀因素,全球仅生活用水资源一项,就比工业化以前大大增加。如果再加上工农业生产增加的用水,现代化社会的水资源需求增长的数字更是大得惊人。目前,淡水水资源不足,已经是世界共同面临的难题。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应该说我国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口还没有达到现代化的生活水平,随着我国社会从温饱向小康的迈进,水资源的需求量必定会急剧的上涨,淡水资源不足将是未来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今年我国南方普遍遭遇到的特大干旱,也许仅仅是一个未来社会水资源危机的开始。 自从解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受到投资不足的严重制约。在短缺经济时代,为了缓解电力紧缺,我国江河开发的目的,大多以防洪和发电为主,很少专门强调如何增加可控制的水资源这一因素。加之我国人口与耕地的矛盾突出,因此以往我国的江河开发项目,往往为了减少占用耕地,喜欢建设水库库容较小,的调节性能较差的径流式水电站。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经济能力迅速提高,江河开发摆脱了投资不足的制约,特别是电力体制改革之后,代表国家投资的几大电力集团纷纷加速水电开发,形成全国范围内的跑马圈水争相开发江河水资源的大好局面。但是,这些伴随着现代化出现的社会进步,却被经常国内外一些极端环保主义误导公众、欺骗政府的谣言所阻碍。一些重要的水电工程经常会被捕风捉影谎言的无限期搁置。严重的影响了我们现代化社会的不断增长的水资源需求。 早在几年之前,云南省的水资源匮乏问题就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然而,省政府计划多年的滇中调水方案,却因为虎跳峡龙头水库建设的争议而被无限期的推迟。云南全省民众强烈呼吁多年的怒江水电开发,也因为一些极端环保的谣言而被毫无理由的搁置。以至于守着年径流量远远超过我国黄河的怒江,至今我们的云南省几乎连一点怒江水都难以用上。当年正是因为某些人听信了极端环保主义者妖魔化水电的谗言,不肯未雨绸缪的建设必要的水利水电工程解决云南的水资源问题,如今遭遇大旱只能无雨愁谋的干着急了。如果几年前规划的滇中调水和怒江水电开发能够如期实施,也许今年的云南(特别是昆明和宝山等)地区的严重干旱,恐怕根本就构不成什么威胁。 面对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矛盾,建设大型水库把尽可能多的洪水保存下来,变成在旱季的水资源是目前人类社会解决水资源问题的普遍做法。在当前人类文明的技术水平下,同时解决(洪涝)水多和水少(干旱)这个水资源矛盾的唯一途径就是要修建大型水库,拦蓄洪水,变水害为水利。联合国有关机构的研究资料也表明,各国人均水库库容与国家的现代化文明程度紧密相关。全球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都已经证明:没有必要的水库、水电站建设,就不可能支撑一个现代化的社会的正常生存和发展。科学的水坝、水库、水电站建设,是我们现代化社会最重要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之一。 经历了云南的特大干旱,但愿我们能痛定思病,尽快认识到:在气候异常变化和社会现代化导致水资源需求急剧上升的今天,我们还想靠天吃饭的旧观念必须要有所改变了。现在亡羊补牢,可能还不算太晚。为了防止今后我们现代化社会的生态和人民的正常生活环境继续遭受洪水和特大干旱的严重破坏,我们必须要摒弃那些让河流自由流淌和水坝建设一定会破坏生态环境的极端环保观念。科学的建设必要的水利水电工程设施,像世界上其他发达国家一样,实实在在的通过蓄水、调水解决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矛盾。尽快把今天无雨愁谋的被动救灾,变为明天未雨筹谋的科学发展。
个人分类: 三峡|3386 次阅读|2 个评论
关于学部委员、教授分级等科技改革建议
jitaowang 2010-2-1 11:10
关于学部委员、教授分级等科技改革建议 学部委员 , 教授分级 , 改革开放 , 科技改革 , 科学发展 科学发展 学部委员、教授分级 我国在经济领域的改革开放成就是世人有目共睹。现在急需使我国进一步转变成为一个创新型的国家。当务之急就是以人为本,选用高级科技人才,提高科技人员的工资待遇。从引进国外回归人员的政策来看,也可以看到国内外科技人才的待遇差距。 一. 恢复学部委员建制。 由于各种原因,标志着我国科学水平的高等院校,曾经是过去受到文化大革命冲击的最严重的部门,更急需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过去的学部委员建制转型为科学院院士建制以来,实际上院士成员主要分布在科学院各研究所。这一情况和高级人才的实际分布不符,必须加以改变。因此建议如今恢复后的学部委员建制隶属于国务院而归口于教育部系统领导管理。学部委员分部建制,组织方法和方案等可以参见现行的科学院院士建制。学部委员会、科学院院士委员会和工程院院士委员会一起成为国家的高级人才库和最高学术顾问机构。 二. 如何建立一级教授的评审制度。 作为第一步,把恢复学部委员建制和一级教授的评审合二为一。即新任的学部委员就是一级教授,一级教授的评审也由学部委员会来承担。到一定时候(例如 3 次学部委员增补以后)可以再作分离。具体步骤和规定都由学部委员会按实际情况确定,目标是一级教授归一级教授,而学部委员、科学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都真正转化为荣誉称号。 三. 恢复或改革教师分级体制,大幅度提高科技人员待遇。 早在 1956 年国家号召向科学进军的年代,就已经实行教师分级制度。根据我的记忆, 1956 年时一共是 12 级( 1 级教授月工资约为¥ 360 元, 12 级¥ 65.5 元,当时的社会生活保障约¥ 10 元), 1957 年毕业留校的助教又降了一级(¥ 60 元 / 月)。教授是 1 、 2 、 3 级;副教授是 4 、 5 、 6 级;讲师和助教是 7 级以下。可能第 4 级是教授和副教授交叉的级别。由于各种原因,在 文化大革命以前,就是 10 年升到了讲师但是工资也只升 1 级(约 11 级助教级¥ 72 元),或者有的人根本没有升过级。文化大革命后,这一制度早已不再实行。目前也有分级,其等级标准完全不能适合当前形势的需要,必须加以改革,大幅提高科技人员待遇。 四. 对新的教师分级工资待遇标准由国家统一重新制定。 对各国立高等学校有效,保证大幅度提高教师待遇,并且可以对各个学校实行一定的分级配额制度。 五. 引入公开透明的合理学术人才市场机制选拔人才。 对一级教授以下各级教师不需要全国的评审机构,可以在各个高校中组织学术委员会来研究处理。对国内外人员一视同仁。 六. 科技改革第一步,成倍的提高科技人员的工资待遇。 和国外相比,我国科技人员的经济地位明显偏低。即使和国内相比,部属大学的待遇可能普遍低于省市属大学,科技人员可能还比不上行政人员的地位。不解决这一基础性问题,比如说:提高第一线的教师和研究人员基本工资一倍 , 否则其他问题很难解决。据说在部队系统已经实行过工资翻倍的措施。当然这仅仅是第一步,下一步可以引入公开透明的合理学术人才市场机制选拔人才,再依据考评来提升等。 七. 立即撤销专利法和公司法中明显不合理的规定。 撤销专利法中侵权罚金的上限为 100 万人民币的规定(发达国家往往对我们索赔上亿美元或更多);撤销公司法中无形资产(主要是技术资产)以 33 %为上限的规定(发达国家技术研发企业中的技术资产超过 95 %)。 八. 开放自然科学,工程科学和医学领域的 ISBN 书号。 彻底消除出版系统中对自然科学、工程科学和医学类的 ISBN 书号垄断现象:诸如向科技学者收取出版费(国外 Elsevier , Wiley 等国外出版社是没有的)、买卖书号或变相买卖书号等直接限制了我国学者在科技著作方面的建树和发展,并在国际上的丧失竞争力(在国际上 ISBN 书号敞开的)。 九. 切实保证 自然科学面上基金评审机制的不断扩大。 基础研究层面 973 、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的单位资助收效普遍远低于自然科学面上基金,个别中层基金领导公开承认:资助额大小与研究成果无关,因为 30 万的资助和 300 万的资助在研究成果上没有区别(其实,这个结论不正确,原因在于面上项目比需要答辩的大项目的评审机制好,人际关系因素少)。迫切需要保证这样的面上评审机制平台切实不断扩大(不要局限于自然科学基金和自然科学面上基金)。这对我国科技发展至关重要。 十. 尊重科技人员脑力劳动的特点。 放宽或取消退休年龄、基金申请、项目申请、出国学术交流等方面的一刀切年龄限制。 总之,衷心希望加快科技领域的改革开放步伐,特别是早日实现高等教育领域的跨越式发展,为我国培养出大量国家急需的人才。
个人分类: 科学发展|5211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知错就改,善莫大焉!
yushp1935 2010-1-29 12:01
转载:广州市长就工程扰民道歉称深感内疚 http://www.dayoo.com2010-01-2907:30来源:大洋网综合 信息时报讯:”昨日下午,广州市市长张广宁主持召开加强迎亚运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和水环境综合整治管理工作会议,听取工程建设进展情况汇报,研究解决市民群众反映的施工扰民问题。张广宁就工程扰民道歉称深感内疚。 对于施工扰民的这种情况,张广宁表示:“造成这种情况,市政府是有责任的,作为市长要负主要责任,市政府以及我本人深感内疚,诚心诚意向市民群众深表歉意。但我们不能只是表示内疚和歉意就可以了,还要知错即改,采取措施,在今后的施工中抓好管理,抓好整改”,使整治工程成为市民群众“满意工程”。 据张广宁介绍,自2008年下半年启动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以来,目前805项工程中,已开工项目占35%,列入整治范围的道路、房屋整饰和绿化景观建设已全面铺开,许多整治项目已经或基本完成,经过整饰后的街区环境面貌明显改善,给市民群众带来了实惠好处。水环境综合整治581项工程已全面铺开,其中181项已经完工。一些经过整治的河涌水质已有好转,初步消除了黑臭现象。 张广宁还透露,去年下半年以来,市有关部门共收到各类投诉600多宗。主要集中在老六区,涉及主干道整饰工程、河涌整治工程、BRT工程等。突出表现是入屋盗窃、施工损坏居民财物、影响店铺经营收入、噪音扬尘扰民、交通拥堵、出行不便、施工质量差等问题。他指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认认真真查找和检讨工作中的不足,闻过即改,尽可能把施工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张市长部署了很多具体措施:如切实加强施工安全管理,环境管理,交通管理,把野蛮施工企业列入黑名单;要加强工程审计和纪检监督,努力打造节俭工程,廉洁工程;……。张广宁还提到,有关部门要欢迎媒体监督,批评及时主动回应,如情况属实,应及时整改提高,要“善待媒体,善用媒体,善管媒体”。张市长也澄清前阶段有的媒体某些不实报导,如“广州大道一块石头二万元”;“广州亚运场馆也是一笔胡涂账”等,他指出,这是个别从业人员不负责任的做法,这种报导是“对广州形象的抹黑”。 作为一个普通市民,我欢迎市政府领导对“工程扰民”的道歉,十分赞尝市长“知错必改”的负责任态度。希望广州市各级领导,都能像张市长这样,亲力亲为,为百姓办好事,办实事!笔者建议,春节将至,市领导还应专门召开会议,研究尽一切可能,尽快地改善交通与安全问题。 还应补充说,市长此举表明,唯物史观,科学发展观,作为党的指导思的正确性。广州亚运场馆建设,市政建设,公共交通与公共服务建设,确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是有关生产力的结构,布局与优化,创新问题,也是有关经济管理体制与各种所有制关系,各方经济利益问题,还是有关上层建筑的问题,如政府职能部门的决策与实施,行政的监管与督察,乃至公安民警司法等法律保障,以及广大公务员工作态度工作作风问题……。我们希望看到,好事办得更好 广州一市民2010/01/29上午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86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科学决策难,改正失误更难!
yushp1935 2010-1-26 22:40
转载又一新闻《亚运工程参与者报料:场馆建设是糊涂账》 2010-01-2608:27南方报网—南方日报 南方日报讯(记者/曾雅)“看了叫停花岗岩的新闻,我一点也不意外,因为广州很多事情就是这么随意和奇怪的。”曾“主刀”多个国内大型场馆建设的业内人士昨日向记者透露,他在参加广州亚运场馆建设时,遇到很多不寻常的“怪事”。 “广州一直号称要节省办亚运,在有些场馆建设上要求苛刻,全然不顾后期维护成本。”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介绍,体育场馆造价是有规律可查的,很多材料是国际上统一的,所以相同面积的场馆造价不会有太大区别,同时亚运场馆有基本的亚运要求,所以属于“一分价钱一分货”,然而,广州的亚运场馆招标确实是“特别的”。他说:“我参加了很多亚运场馆设计的招投标,也有中一些标,拿到标书之后就傻眼了。”据这位业内人士称,方案中标后为了配合业主的低造价,特意又对方案做了很多修改,甚至成了“另一个方案”,“因为不修改的话等于成本转嫁给了施工方,到最后做出来的东西肯定和规划方案不一样,所以我们坚持要磨到双方都认可了,才能开工,这种不按客观规律的低造价确实是我从未见过的。” 除了违反“常规”的低造价,场馆建成后维护经营也成了不少设计者的难题。“不负责任一点,我可以把场馆建成标志性建筑就完事了,但有良心的设计者是会更注重场馆的实用性,而不是外形的天花乱坠。”而目前,如何对场馆进行赛后改造的设计要求和后期维护细则,均没有太多的体现。这位业内人士说:“有钱建没钱养是现在的一个很大问题,这和投资体制有关系,有很多的前期投入让人砸舌,为什么就不可以留点运营资金呢?”他质疑:“奥运场馆提前一年就基本完工了,之后进行了周全的测试,而广州亚运场馆现在还有很多没完工,官方称是为了‘节省维护成本’,这在业界就是个大笑话,一年的‘维护成本’都要这么节省的话,花那么多钱建的亚运场馆究竟能运行多久?”这位业内人士直言:“广州似乎没给自己留条后路,届时最终测试时场馆出了什么问题,那都是回天乏术了。” 据业内人士张先生介绍,目前规划界有股“歪风”,就是好给自己的设计“起名”,“很多项目因为编的故事就中了标,但做的东西很病态。这在我们业界是很抗拒的,但是在策略上只能这样。比如在建羽毛球馆时,设计方可能就会说是像羽毛球馆的正投影,其实就是一个圆形。” 转载者按:怕就怕在认真两个字!事实将证明:建设亚运场馆的领导者决策者,是否践履科学发展观,是否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一个退休市民(2010/01/26)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097 次阅读|0 个评论
建议恢复并改革教师分级制度
jitaowang 2010-1-26 09:24
科学发展 教师分级 一. 建议恢复并改革教师分级制度。 早在 1956 年国家号召向科学进军的年代,就已经实行教师分级制度。据我的记忆是9或12级。教授是 1 、 2 、 3 级;副教授是 4 、 5 、 6 级;讲师和助教是 7 级以下。可能第 4 级是教授和副教授交叉的级别。由于各种原因,特别是文化大革命,这一制度不再实行。如今是应该加以恢复、补充、修改或改革提高的时候了。 二. 对教师分级的工资待遇由国家统一制定。 对各国立高等学校有效。 三. 成立全国一级教授的相应机构。 建议由教育部牵头先遴选若干全国不同学术领域最著名的教授成立全国一级教授相应机构的筹备组,制定一级教授评审等一系列组织、制度等基本文件,经过国务院批准后,由全国一级教授机构在教育部领导下负责执行和开展对一级教授的评审工作等。 四. 对一级教师若干规定的建议。 对一级教授实行终身制。 80 岁以上为资深一级教授,不再安排参加实际工作。对各国立高等学校的一级教授的人数总额由教育部提出国务院批准执行。欢迎外籍人士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作出贡献,同样可以授予外籍人士荣誉一级教授称号和聘用。 五. 引入公开透明的合理学术人才市场机制选拔人才。 对其他各级教师不需要全国的评审机构,可以在各个高校中组织学术委员会来研究处理。 希望早日实现科技领域,特别是高等教育领域的跨越式发展。本建议和以前我提出的科技改革方案是互补的,建议对以前的科技改革方案可以先行一步。
个人分类: 科学发展|11250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夸张的言语,合理的诉求!
yushp1935 2010-1-25 17:05
转载《"黑超大哥"怒斥亚运工程》 http://www.dayoo.com2010-01-2218:35来源:羊城晚报 新闻摘要:“我这样装束,就是表明我不是代表我个人,而是代表全体广州市民来投诉的!”“黑超大哥” 语出惊人。他还向市民散发自己写给省市领导的投诉信。 本报讯羊城晚报记者蒋铮、张薇,实习生邓文艳报道:1/22上午,广州市迎亚运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文明施工现场咨询会顺利举行。------ 8时30分,咨询会正式开始,市建委的办公桌前一下子被市民围得严严实实。市民们把一连串问题和苦恼抛给了市建委有关负责人。其中,对“穿衣戴帽”工程的投诉最多。市建委有关负责人对市民的投诉一一解答,并不时指示有关人员跟进解决。----- 咨询会原定11时30分结束,但记者临近中午1时离开时,仍有不少市民围着市建委主任简文豪------ “黑超大哥”与建委主任现场三交锋 “拯救广州吧”!一名“黑超”(广州话,墨镜)市民的出现,一下子吸引了所有在场官员和市民的注意。 这名“黑超大哥”身材高大,声音洪亮,一身行头尤其醒目:头顶白色毛线帽、口戴白口罩、一副茶色墨镜,身背“拯救广州吧”的黑色大纸牌,纸牌的背面则是一封超大的投诉信。 “我这样装束,就是表明我不是代表我个人,而是代表全体广州市民来投诉的!”“黑超大哥”语出惊人。他还向市民散发自己写给省市领导的投诉信。很快,“黑超大哥”引起了市建委主任简文豪的注意。他招呼工作人员把“黑超大哥”请到接访桌前,并自我介绍:“我是简文豪,你有什么投诉,请告诉我。”“我认识你!我在电视上见过你,你是我投诉两年多来见到的最大的官了!”“黑超大哥”直言。 在随后半小时的交谈中,两人有了三次“交锋”——— “黑”质疑:好好路侧石,为何全砸掉? “简”回应:最近明确换烂的不砸好的 “现在广州各个大道的花基及路沿石被统统换成花岗岩,我看在眼里,痛在心里!”“黑”顿了一下,继续说,“这不仅造成交通堵塞,还浪费纳税人的钱!好好的石头为什么一定要拆掉重建呢?最重要的是污染环境!” 简解释说:“政府搞好迎亚运工程也是需要市民关注的。说到路侧石,原来是考虑到借助2010年大变,力所能及地把应该更换的设施、特别是残破的路侧石都更改成花岗岩。至于好的路侧石,我们最近也意识到不应该浪费,不能把好的石头也砸掉。最近我们已经开会确定了这个想法。同时,市建委已经向政府汇报过,依然完好的路侧石,我们不换,破烂了的路侧石才换。对于区管道路,我们也要求区政府要遵守这个原则。” “黑”质疑:体育场馆都是面子工程? “简”回应:规划时就考虑到赛后利用 “我还要投诉,现在体育场馆都是‘面子工程’,老百姓是不是真用得上,不知道。为什么不把有限的钱用到修单车道、建设公园这些适合大众体育活动的小型场所呢?”“黑”连比带划,言语激动。 “对于你的投诉,我向你报告三个方面:首先,所有的场馆都要向亚组委报告审核,才能建设,符合亚组委的需求,不会搞超标场馆;其次,市政府早在规划场馆的时候,就考虑到赛后利用的问题,这是原则问题,不可能为了亚运会去专门建场馆,这些场馆只有赛后能让老百姓用上,在各个区的布局合理,才有意义;第三,各级部门、各个区都有非常规范的程序去执行和监督场馆建设,我们广州市还专门有一位分管的副市长许瑞生负责此项工作。”简回应道。 “黑”质疑:投诉为何屡屡无门? “简”回应:我可以帮你转交投诉信 “我现在就可以拿手机来拨给你看,打市长热线一百次、一万次都拨不通,这样的热线要来有什么用?老百姓投诉无门!”“黑哥”再次发难。 简:“我看了你的投诉信,想法很好,应该直接寄信。” “我至少寄了15封信,都没回应。” “那你可以写明抬头,如交由朱小丹书记或汪洋书记等。” “那你是我见到的最大的官,你能帮我转交我的投诉信给朱小丹书记吗?”------ “可以!”简又重复了一遍,“可以!” 简紧紧握住“黑”的手,“和你沟通,是我,也是所有市民的福气!” “那你把你的手机号码给我行不行?” “早在两年前,我就已经向市民公布电话”,简报出自己的手机号码,“以后你有投诉可以直接找我,你发信息我一定回你。”----- “看到你我放心了,我把我身上背的投诉信送给你!!你要保证,我投诉这么多,现场这么多人,你要保证我不会受到伤害!!”“黑超大哥”转身解下背着的投诉牌。 “我负责!”简答道。 转载者注:23日报载巳决定停止用花岗石换路基,据称仅此一项将损失5000万元!?然有位官员称,“按每吨玄武岩比辉绿岩贵100元计算,总共也就是贵了5000万元,相比整个工程20多个亿的造价,仍在概算控制范围内。”在这位官员看来,比之整个预算20亿,不算什么!但市民又质疑:其它项目合理吗,老天爷!无论是20亿,还是5000万,都不是个小数目哟。 广州市党政领导如何表态,如何履践科学发展观?请听下回分解。 一位退休市民1/25下午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013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技人员自己的第一个方案”
jitaowang 2010-1-22 09:47
听说 科技人员自己拿不出方案 才用了打引号的这个题目。实际上应该采用下面的题目。 成倍地提高科技人员工资待遇 进一步加快科技领域改革开放 科学发展 -- 加快科技改革开放 我国在经济领域的改革开放成就是世人有目共睹。现在需要也有条件进一步加快科技领域的改革开放。本文所指科技领域是指自然科学和医学。有一些说法我不完全赞同。例如,领导已有决心,但没有方案。我认为关键还是领导的决心和行动。 一. 以人为本,成倍的提高科技人员的工资待遇。 和国外相比,我国科技人员的经济地位明显偏低。即使和国内相比,科技人员可能还比不上行政人员的地位。不解决这一基础性问题,比如说:提高第一线的教授和研究员基本工资一倍,其他问题很难解决。当然这仅仅是第一步,下一步可以再依据考评来提升。 二. 科学的检验标准不清楚吗? 不是。非常清楚,科学是经过实验和时间考验的客观规律。或者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有谁说真正的不清楚?问题是谁说了算,领导说了算,某个人说了算,还是实践说了算? 三. 没有科学的评价体系吗? 不是。早在五十年代,或者现在的欧美(有过别人的博文介绍过德国)都基本上是四个档次: 1. 国际首创或国际领先。 2. 国际先进。 3. 国内领先。 4. 国内先进。当然当时的领导负责把领域范围覆盖面、实用性或意义和经济效益等把关。这样的标准是什么时候被冲垮的呢?是经济上改革开放,而科技领域还没有跟上。这是当时的客观情况,而不是什么人的过错。当时流行的一句话是 . 太湖一日游,什么国际首创的专家的鉴定都出来了 。当然现在的行情不行了。需要改成 台湾 7 日游 或 欧美 10 日游 了。窍门在哪里。省去领域范围、实用性或意义和经济效益等或者把这些写成比吉尼斯纪录还不承认的针尖大。专家吃饱玩好都乖乖地签了字,毫无责任风险。然后鉴定单位(就是被鉴定单位)只要大肆宣传国际首创或国际领先就够了,保证 一本万利 或者是鉴定单位和鉴定专家共同 双赢 。和现在明星做广告差不多,还不用抛头露面,多安全。 四. 牢记以人为本。 一旦没有可信赖的人可以来进行鉴定,再好的评价体系也都垮台。想想看国外期刊论文评审普遍是义务的。在国内能行吗?区区几十元人民币呀!专家的评审费可不止这个数了, 几日游 都得几万元人民币哪!这样的利益关悠还能公正吗? 五. 平均主义太根深蒂固了 吗? 不是,是太不平均了。有的说,领导决心已定,科技人员自己拿不出方案,是 我们文化传统里平均主义太根深蒂固了。 我不同意。我的老师辈退休时的工资有的只有 700 多元,众所周知,(非院士或离休)退休后工资就基本冻结(只有相当于低保那样的调整)了。复旦大学的一些全国著名教授(不一定是理科)直到生命结束,所拿的工资和打工人员差不多啊!这才是真正的 我们文化传统里平均主义太根深蒂固了。 以这样的当时活典型打了报告,等到领导批下来时才有所改变。可是这几位当时的活典型基本上都已经不在人世了。太不平均了。 六. 为什么 SCI 奖励反不掉? 请问为什么要反,领导上开恩给你们发外快为什么还要反?很多科技人员明知不合理还在为它说好话,很正常。因为这也提高了科技人员的收入啊。而且很合理,不需要拿评审费的专家来考评,可能更客观、公平。是吗?讲究什么学术合理不合理,是吗? 到此打住。权作为 科技人员自己拿不出方案 时的一个方案。最后还得由领导来统筹兼顾地量时度势地下决心付诸行动。 我相信在 我国在经济领域的改革开放取得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科技领域的改革开放步伐的大局不会变。很多问题会逐步解决的,只是希望快一些,早日实现科技领域的跨越式发展。
个人分类: 科学发展|1932 次阅读|1 个评论
“有钱能使人推磨”
jitaowang 2010-1-12 15:28
科学发展 自组织现象 一个钱字居然把整个世界经济的大磨盘推得团团转,真是了不起的复杂系统自组织现象。 有钱能使人推磨可以说是当前市场经济为主导的 世界经济的 一个通俗形象描述,而且推磨者推得越起劲就从磨盘中流出越多的钱,推磨者也得到更多的钱。于是 整个世界经济就被自动地组织起来形成一个世界范围的经济大网络,社会得到科学发展和进步。本文所说的推磨者, 绝大多数是人而不是鬼。 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情况下,经济大磨中总是流出基本相同的钱给每一个推磨者,推多推少一个样,结果大家都逐步不推了,经济大磨就转不起来了。这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明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情况不符合客观的科学发展规律。 问题也不要绝对化,常言道,有钱能使鬼推磨。例如,毒枭贩毒就可能是在反方向推磨,阻碍社会发展和进步。这就需要法律、政策等的管理控制、监督和调节,使人推磨而不是鬼推磨,或者控制鬼推磨的现象最小化。总的来说,我国最近几十年在经济领域的改革开放是成功的。整个国内经济都相应地,由绝大多数老百姓共同参与的,经济发展的复杂系统自组织是成功的。 相应地在自然科学和医学领域(不包括社会科学和哲学等领域)的改革开放是相对落后的。尽管我国科技投入有明显增加。但是最近暴露出来的一系列鬼推磨的现象,或者是学术不端高价医疗等现象都是一些负面的现象。其实绝大多数自然科学和医学领域的不良现象的推磨者还是人。自然科学和医学领域的进一步全面性和根本性的改革开放的时机已经到来了。大幅度地提高自然科学和医学领域人员的钱就是其中一个带根本性的改革措施。 大幅度地缩小国内外相应自然科学和医学领域从业人员的待遇差距,大幅度地缩小洋龟、海龟和土鳖的待遇差距(实行同工同酬),大幅度地缩小院士和非院士的经济收入差距(回归院士的荣誉称号本质),消除自然科学和医学出版领域的书号垄断现象(国外从来没有的)等等都是当务之急。我国迫切需要在加大我国科技经费投入的同时,让自然科学和医学领域的广大科学家等(而不是少数人员)投身到推动我国科技发展的大磨盘的复杂系统自组织战斗中去。不仅推动我国科技发展的大磨盘,还要在推动世界科技发展的大磨盘中作出我国的应有贡献。
个人分类: 科学发展|2022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发展观”的语言歧义问题
tangwzh 2010-1-11 14:28
科学发展观的内容相对于唯生产总值(GDP)发展观来说,当然有新意,这是毋庸置疑的,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指导思想也是理所应当的。但是有一个问题,我一直希望党能够觉察到,在本单位的学习和讨论中我也几次提出来;然而,至今没见到对这个问题的反应,所以在这里不得不公开指出来请大家关注。 这个问题就是科学发展观这个概念在语言上是存在着显而易见的歧义的,因为从字面上来看的话,科学发展观首先是一个科学哲学或者自然辩证法研究领域的概念,指的是关于科学本身发展的理念,科学在这里是个名词,既是发展的主体,也是发展的对象。而我们党如今提出的科学发展观这个概念,相较于字面意义上或者通常意义上的科学发展观概念,完全是一个新的不同的概念,科学在这里是个形容词,修饰和限定发展或发展观,指明发展的方式、方法,意思是科学性的、科学式的或科学化的;所以,这个科学发展观在语言上更精确的表述就是科学性发展观、科学式发展观或科学化发展观,考虑到科学性发展观又会与科学的性发展观相混淆,如同当年的先进性教育被人调侃为先进的性教育一样,若使用科学式发展观或科学化发展观就是比较没有歧义的表述。 当然,有人可能会说,我们党提出了一个新的更流行的科学发展观概念,完全可以取代原来科学哲学意义上的科学发展观概念。这说得当然不错,现在这个科学发展观概念当然比原来的流行得广多了,问题是如果从语言本身的角度来说的话,科学发展和科学发展观这两个词组首先使人想到的是关于科学本身的发展,因为这是字面上很明显的含义。我们现在使用的科学发展和科学发展观这个说法,实际上是一个简略的说法,略掉了表示这里科学这个词的形容词属性的性、式或化,因而跟原来的科学发展和科学发展观这两个词组在含义上形成了歧异。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这样用并非完全不可,现在也用得上好,但这是在党中央的大力宣传下使用的,离开了这个宣传环境,语言歧义仍然是存在的。从长远来看,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后人更容易感觉到这种歧义;从现实的角度来说,这种歧义的存在,也不利于科学发展观的宣传和人们更直接、更晓畅地理解科学发展观。 我相信党也一定会意识到这个问题,但我不知道党中央是怎么考虑这个问题的,如果中央宣传部门对此能有一个解释就好了。或许中央希望的是简略顺口,但从语言的角度来说,这个歧义是无法回避的,所以希望党的理论专家能够释疑解惑。记得毛主席曾说过,重要文件要请语言学家过目才行,不知道科学发展观这个概念在理论专家和语言学家之间是不是达成了一致。 附记:本文曾在新加坡联合早报网发表,见于如下网址: http://www.zaobao.com/forum/pages1/forum_lx091016.shtml
个人分类: 语言|5876 次阅读|0 个评论
自然杂志关于未来十年科学发展领域预测
msxue2004 2010-1-10 10:40
《自然》杂志的编辑们在科学社群里发掘了一些专家,并且向这些专家们提出了一个简单的问题:你所研究的领域在十年后会到达哪里,并且如何到达你所期待的未来?以下是最受人们欢迎的五个预测。 1,搜索(SEARCH) 谷歌研究负责人彼得诺维格表示,搜索引擎仅仅只有十年的历史。然而,看看现在搜索引擎的巨大变化,你就可以想象到,当继续经历一个十年后,它会变成什么样呢?以后,大部分的搜索查询将直接通过说话,而不是打字输入,而且,有一小部分的实验性搜索将会完成对大脑信号的直接读取。但是在充满思想的电影和Youtube视频时代,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所有信息都将直接进入人们的大脑。搜索在下一个十年面临的重大困境与当今所面临的基本原则是相同的。彼得诺维格表示,谷歌和它的同志们(或者说竞争者)需要精炼搜索引擎来提高品质和搜索精确度,而不是提高它的流行度。 2,生物学(BIOLOGY) 大卫A雷曼,是帕洛阿尔托医疗保健体系里退伍军人事务所的传染性疾病的专家。他认为医学的研究将会离开我们已经知道很多的那些人体实验,我们将更多关注我们知道很少的人体内部发生的微生物过程。不同的微生物活在我们的身体里,而且和我们身体内部的其他生物一起发挥着某些惊人的功能,而且研究这些微生物的习性可以带领我们迎来很多医学突破点。只有了解了我们内在的生态系统如何在维持着我们的健康,或者使我们不健康,我们才能够为人类建造一个更加健康的身体。 3,合成生物学(SYNTHETIC BIOLOGY) 下一个十年的挑战将会是整合分子工程和计算机来制造复杂的系统,来自哈佛医学院的遗传学教授乔治丘奇说。通过把电脑取得的巨大进步整合到生物学的进程,我们才能够发明出更加有效的药物来治愈癌症以及发展出工程细菌来提高我们的粮食质量和产量。我们甚至可以改变经济萧条国家里经济发展的日常模式。合成设计的抵抗寄生虫的农作物或者光合作用的有机物可以促进农作物的大量生产,或者至少可以改进经济的景观。由于成本下降,这些技术将会让发展中国家减少肥料的过度浪费,并且减少化石燃料以及流行性疾病耕作的清洁剂的使用。而且农业生产变成更加有效的系统,当他们想减少昂贵的路上运输时,这将有利于手机网络的推广。 4,激光(LASERS) 就像1960年的发明家,我们很可能仍然是低估了激光的影响,来自斯坦福大学的托马斯贝尔和来自罗切斯特大学的尼古拉斯比奇洛说。随着你所做的一切,激光的未来是尺寸,通过激光,我们以后可以谈论纳米尺度。有些激光甚至比单个分子还小,这将给不仅是生态基因组的排序还有硬盘带来彻底的改变,而且这些改变我们可以在一个单个字节的电脑上实现。甚至宇宙论和物理学将会被突破。激光将可以衡量宇宙里漂浮的基本常数,并创造那些只能在行星内部发现的事物的形式。这很可能会创造出聚变反应,从而可以提供无限制的、无碳的能源。对于一个十年的工作,这绝对是一个巨大的突破。 5,研究体制(RESEARCH) 但是,我们如何才能做到以上所说的各种突破和进步呢?来自专栏集团的理查德克劳斯纳和来自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的大卫马尔蒂末也许已经有接下来的十年里最激进并且最惊人的想象。这些想象开始于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但是他们也呼吁我们要在文化里有所改变,那就是改变看待科学的态度。当研究基金发放时,人们会坚持说,我们需要关注研究者而非研究本身。要进行创造性突破的最好方法就是资助那些最具创造力的人。确实,应该资助那些敢于冒险的人而不是慷慨的给作家拨款,因为这会刺激新一代的科学家钻研于那些不同于主流思想的研究,例如把美国安在月球上的想法。正如这些,我们应该鼓励新一代的独立科学家开始他们职业生涯的发展,并且协助他们另类的不同于主流学术路线的科研。支持他们最小的、最新鲜的和最开阔的想法,打破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这种等级层次限制,这将让他们可以突破前辈们的旧想法。的确,我们会喜欢激进的创新。 其他的预测领域还有:个性化医疗(Personalized medicine),能源(Energy),精神健康(Mental health),古人类学(Hominin palaeontology),大学(Universities),全球管理(Global governance),天文学(Astronomy),药物研发(Drug discovery),人口统计(Demographics),化学(Chemistry),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土壤(Soil)、生态学(Ecology),代谢组学(Metabolomics),等等。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7 次阅读|0 个评论
总书记,这句话有严重歧义啊!
tangwzh 2010-1-8 19:48
今天无意之中看到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会上的报告里说:我们一定要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很明显,其中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说法有严重歧义,因为按照汉语通常的构词法和句法结构,有利于科学发展只有一个意思,就是有利于科学学科或科学事业的发展;可是,这里要表达的本意显然又不是这个意思,而是有利于执政党的科学发展观中所称的科学发展,即科学化(也就是合乎科学原则)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政治上的术语固然有其特定含义,然而,为了政治宣传的明白晓畅、通俗易懂,政治术语的创造和运用,更应该尊重汉语的构词法和语法规则,确保语义的鲜明准确。科学发展这个词组在汉语中本来就有很明确的含义,这是任何政治力量也无法人为改变的,几百年之后都改变不了。现在要把这个词组变成一个有着完全不同含义的政治术语,这既不利于宣传党赋予其中的政治理念,又造成了语义的歧异和混淆,以致生活在境外的华人还以为科学发展观是关于科学事业发展的观点,甚至想到的是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竟至认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说的是科学事业方面的体制机制,还感念党难得如此关心科学事业的发展,天天谈论科学发展,一切以科学事业的发展为依归。 这种语义上的混淆,正是毛主席批评过的不讲文法造成的。科学发展这个政治术语的使用,不符合汉语构词法和句法原则,违背了汉语的使用习惯,从语言上说是不科学的、有歧义的;从政治上说,则是不严谨的,不仅会使党的理论宣传词不达意,而且如同皇帝的新衣一样有损于党的形象。如此明显的语言歧义,党的有关文件和报告的起草人竟然视而不见,以为不断的宣传可以改变人们通常的语义理解和使用习惯,这种怠慢和不负责任的态度,使总书记提出的新的发展观在宣传过程中遭遇了不应有的认知错误和理解混乱,尤其是不利于港澳台和海外华人的理解和认同。这些起草人在语言上的粗制滥造、指鹿为马,可以推行于一时,而绝无法流传于永远。这在学风和文风上损害了毛主席培育的共产党人最讲认真的政治形象,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人就如同给皇帝制造新衣的骗子一样;与骗子不同的是,他们是跑不掉的,所以起草人的责任应该无可逃避。 为新的发展观流芳百世计,作为政治术语的科学发展观当避免语言上的歧义。本来,按照其政治含义,在语言上使用科学化发展观的说法较为适宜,这也恰好与执政党在政治上致力于实现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目标相对应。但是,鉴于科学发展观已经提出若干年了,冒然修改可能有损于党的政治威信,目前可以考虑用新发展观这个说法,因为今天国内政治中说的科学发展观,就是一种针对唯GDP论的国内生产总值发展观而提出的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观念。这个新发展观所提倡的新的发展方式,就是科学化的发展方式,因而前述报告内文里有利于科学发展中的科学发展这个说法,应当改为科学化发展。今后在解释新发展观的时候,则应戒除使用科学发展指代科学化发展,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严重歧义。
个人分类: 语言|4241 次阅读|2 个评论
永无止境的... ...
pkustm 2010-1-8 09:00
永无止境的前沿与永无止境的欲望 朋友闲聊,说起经济发展需要刺激人的欲望,并戏言道这需要永无止境的欲望。虽说大多数人都明白无欲则刚,寡欲长寿,但当年孟子见齐宣王,得到的回复却是寡人有疾,寡人好乐、寡人好勇、寡人好货、寡人好色。 在下学浅,不敢妄自评判。但突然想起万尼尔*布什(Vannevar Bush)1945年发展的重要报告题目有一种译法即是《科学:永无止境的前沿》。 科学的探索没有尽头,科学家要想永远站在科学的前沿,靠的是什么呢?过去基于个人兴趣的探索是最主要的动力。那么当今呢?正象在长寿和好X之间进行平衡很困难一样,科学发展动力的平衡也需要大智慧。 类似井冈山大学论文造假这样的事件在某种程度上只是整个平衡机制失灵的一种反映。
个人分类: 科学与社会|6877 次阅读|1 个评论
"丰富三条红线内涵"之我见
jitaowang 2009-11-26 09:39
丰富三条红线内涵之我见 一. 三条红线高高挂起 1. 三条红线必须高高挂起,并经常提醒。需要时及时更新和补充,并明示。 2. 尽量不用和少用。( 1)编辑部不可能对每一博文和评论都过滤。(2)不可能在早期就判断是非。 二. 实施细则 1. 名为细则,实为道德规范和明示判断依据。 2. 不要首先实施人身攻击,否则涉嫌成为挑起方。 3. 科学网是成人网站,目的意识都非常明确。经常客观检查自己不要带有不良意图和目的而成为问题方。 4. 不要不断创造和升级人身攻击的词汇而成为攻击方。 措辞还要修改并相应地分别采取措施。 三. 申诉条款 1. 必须保证有申诉权利,编辑部不得封杀申诉(可以有一定限度)。 2. 编辑部有可能出现误判。 3. 把编辑部放在广大博主的监督之下。
个人分类: 科学发展|2216 次阅读|1 个评论
“无知”促进科学发展
xupeiyang 2009-11-5 08:11
http://www.sciencenet.cn/sbhtmlnews/2008/11/212693.html 戴维格罗斯:无知促进科学发展 戴维格罗斯: 20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他有关渐进间隙的发现,奠定了量子色动力学的基础。渐进间隙是夸克之间的力在距离近时减弱和在分离时增强所表现出来的现象,说明了为什么原子不可能被分离成单个的夸克。 越多的知识给我们带来越多的无知,我觉得无知不仅是一件坏事,同时也是一件好事。我说的这种无知是一种意识,意识到我们所不了解的自然领域,恰恰是这种无知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人人都在探究的问题,就是基础科学前进的动力。20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戴维格罗斯用这样一席话,开始了他本次2008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的演讲《物理学中尚待探查的问题》。
个人分类: 药学研究|221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不要混淆“科学管理”和“科学评价”
jitaowang 2009-10-25 10:22
最近一篇博文 以期刊级别代表论文水平一定不对吗? 受到不少推荐,也受到不少正反两方面的评论。而前一段时间和能用期刊级别来确定论文的学术水平吗?相关的博文也受到不少推荐和关注。两者似乎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其实讨论的并不是相同的命题! 前者着重于宏观 科学管理 ,而后者着重于微观的 科学评价 。两者是统计数据和个体行为的关系,既有密切的关联又不能等同起来。 从国内的学术发展来看,改革开放初期,国内学者开始向国外期刊投稿,只要能在国外发表就不错了。管理层引入 期刊级别来鼓励学者向高级别的期刊投稿,扩大我国学术论文的影响力(统计数据)是不错的。今后也可以继续使用。也要注意期刊级别只是一个方面。 现实情况是管理层出现了夸大的行为和做法。例如,直接简单地把它和每一个人的职务晋升和每人每年的考评挂钩,甚至实行所谓的量化管理。据说几年前一位青年海龟的家破人亡就可能是和发表论文的年度考核不合格有关,惨不忍睹。 我的意见是以期刊级别代表论文水平的做法必须限于 统计数据,对个别论文的个体行为最多只是一个参考方面,决不能作为量化指标。 如今,在管理层上应该迅速健全科学评价(包括科技奖励)体系,维护科学技术的健康发展。在这方面绝不是无计可施!或者只能如此!在这方面,期刊级别有时仍然是论文水平的一个参考方面,但两者之间是不能简单地画等号的。这才是当前众多呼吁的主流。
个人分类: 科学发展|2053 次阅读|2 个评论
2009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
fuyuncas 2009-8-20 09:25
《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的主题是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下载看看。 低碳道路
个人分类: 未分类|336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科学发展报告2009
fuyuncas 2009-7-29 16:17
中国科学发展报告 2009 牛文元主编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国第一部全面研究科学发展内涵、深入总结科学发展实践、定量评估各地区科学发展能力的研究报告。 本书以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交叉研究为特征,分别从科学发展理论、科学发展案例、科学发展考核标准三个方面,系统地阐释了科学发展观的总体概貌:回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60 年来的发展历程,凝练了科学发展的理论要点,介绍了全国第一批科学发展试点的经验,总结了唐山科学发展示范区的路子,创建了落实科学发展的考核指标;在深刻揭示科学发展内涵的动力表征、质量表征和公平表征的基础上,首次全面、定量地对中国 31 个省级单位进行了科学发展水平的统一判别,并做出了相应的发展能力资产负债分析,定量监测和评估了各地科学发展的动态水平。 本书可供各级决策与管理部门、规划部门、从事科学发展研究的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参与者,以及高等院校师生参考。 图书在版编目 (CIP) 数据 中国科学发展报告 2009/ 牛文元主编?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 ISBN 978 ? 7 ? 03 ? 025057 ? 5 Ⅰ?中Ⅱ?牛Ⅲ?社会发展 - 研究报告 - 中国 -2009 Ⅳ? D6 中国版本图书馆 CIP 数据核字 (2009) 第 121409 号 责任编辑:李敏 林剑 / 责任校对:李奕萱 责任印制:钱玉芬 / 封面设计:王浩 * 2009 年 7 月第一版开本: 787 10921/16 2009 年 7 月第一次印刷印张: 30 1/4 插页: 2 印数: 1 2 000 字数: 700 000 定价: 88 ? 00 元 序言 深刻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既表征着人类不可能脱离自然规律的总体制约,也表征着人类对自然的演替与进化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已成为人类追求的理想目标。要么维护自己生存的摇篮,要么毁坏自己存在的基础,这既取决于人类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的理性程度,又取决于人类对于人化自然关怀与自身能动作用的感悟水平。 深刻认识人与人的关系,体验出凡是社会的成员处于一种无序的、随机的和纷争的状态,社会的组织度、生产力、认同感和效益性就无从发挥。一个不成熟的社会结构和不完善的社会功能,既无法保证创造出不断增长的物质文明,也无法保证构建和提升规范的精神文明。在此种意义上去讨论和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永恒的主题,由此导致了对于美、和谐、理性、共建共享、人文关怀以及自律、自控、自觉的不懈追求,反映出社会发展演进必须具备的精神支撑。 历代的哲人与先贤,都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探求具有文明本质的自然观和人文观,并且共同汇集到人类进化的智慧长河之中。《周易》的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论衡》中有夫人不能以行感天,天亦不能随行而应人;《齐民要术》中讲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一些西方的著名学者,也在人与自然关系的讨论中,提出了各种精微的思想和观点。人地关系论的倡导者,德国近代地理学创始人之一的卡尔 - 李特尔,在《欧洲》一书的前言中,就明确指出:整个土地呈现出生动的图景,在其上自然的与文化的产物、自然的与人文的面貌,所有这些均被巧妙地安排成一个整体,完美地体现了人与自然的最有意义的相互作用土地影响着人类,而人类亦影响着土地。(见《大英百科全书》 Carl Ritter 条目)。研究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从而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样一个具有动态变化的、伴随着不同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的人地关系理论,为后来的发展理论注入了活力,深深地影响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关于环境与发展、人类与发展、和平与发展等理论的坚实与完善。 到了 20 世纪 60 年代,原先的人地关系学说已经扩展到去识别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的本质和运行轨迹,发展理论的内核相应地覆盖了既寻求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也必须寻求人与人关系的协调。到了 80 年代中期,联合国布伦特莱委员会公布的《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已全面地阐述了两大主线的内在统一和充分交叉,至此,由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与认同,再随其在世界范围内和历史长河中经受的磨砺与检验,为科学发展观的诞生作出了先验式的准备,经过广谱式的思维与统一性的凝练,科学发展的理论体系与全面实践的路线图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可以毫不夸张地宣称,科学发展观是可持续发展的结晶与升华。 人口的压力,资源的短缺,环境的胁迫,生态的危机,这一系列的世界性难题,对人类的未来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近 200 年来,许多权威人士对未来悲观预测的黯淡阴影,困扰着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和政治家。由这个基本命题所带来的附加效应,仍然深入到现代社会的各个角落。随着地球人口的不断增长,随着生产规模的日益扩大,随着生态环境的日益脆弱,随着贫富不均的日益恶化,随着全球格局的不断变迁,迫使人们不得不冷静地思考 : 地球的文明究竟怎样才能维系;同时也要求人们去反躬自问 : 怎样才能寻求出一条健康的途径,去科学地、智慧地、可持续地维系我们的地球文明,以获得一个在平衡阈值内追寻人与自然协同进化的审慎乐观图景。 科学发展的理论既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的哲理精华,又包含着人类大规模生产活动的实践映象。它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这两大主线作为认知的统一基础,从而探讨人类活动的理性规则、人类活动的时空耦合、人类活动的效益评估、人与自然的演化动态、人对于自然的索取与调控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伦理规范,最终达到人与自然之间的高度统一,同时达到人与人之间的高度和谐。 科学发展观成功地内化了组成人类文明的五大基本意涵:第一,不断满足人类发展中追求幸福安康的自发趋向;第二,不断规范生产活动中追求创新高效的熵减原则;第三,不断激发社会行为中追求公平正义的理性光芒;第四,不断感悟外部世界中追求物我平等的和谐韵律;第五,不断提升人格完善中追求推己及人的自我约束。 科学发展理论的建立与完善,充分地涵盖了目前四大显学的精粹与实质,成功地汲取了经济学、社会学、生态学和系统学的内在解释,力图把发展的本体、发展的要义、发展的实质、发展的核心、发展的路径、发展的方法有机地统一起来,同时也把环境与发展、效率与公平、结构与功能、当代与后代、区域与全球有机地统一起来。 科学发展理论所涉及的经济学方向,是以生产力提升、创新发展、宏观调控、市场规则、财富积累、供需平衡、空间布局、结构优化、发展红利最大化等作为基本内容,力图把科技进步贡献率抵消或克服边际效益递减率,作为衡量科学发展的重要指标和基本手段。 科学发展理论所涉及的社会学方向,是以利益均衡、社会公平、社会进步、社会和谐等作为基本内容,力图把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取得合理的匹配,作为科学发展的重要指标和基本手段。 科学发展理论所涉及的生态学方向,是以生态平衡、自然保护、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环境的有效承载等作为基本内容;力图把人类对自然的索取与人类向自然的回馈取得合理的平衡,作为科学发展的重要指标和基本手段。 科学发展理论所涉及的系统学方向,其突出特色是以综合协同的观点,探索科学发展的本源和演化规律,将发展度、协调度、持续度三者的逻辑自洽和交集最大化作为中心,有序地演绎了科学发展的时空耦合规律与互相制约、互相作用的关系,建立起人与自然、人与人两大关系统一解释的基础和识别规则。 只要提及科学发展系统,人们立即会联想到一个包括人口、资源、生态、环境、经济增长、社会公平、民生建设、区域开发、国家治理、地缘政治、国际关系等相联系的自然经济社会庞大系统,这个复杂的巨系统一般又可以提取出对于结构、关系、非均衡、驱动力、势产生、自组织、发展流以及关系转化、广义对称、竞争合作、模式识别、多元协调、优化选择、风险评估等一般机理性的探讨。在科学发展的理论和方法中,与生俱来地存在着多种要素的广泛交叉和复杂联系,对这种交叉和联系实施有深度的解析,作出数量化与精确化的判别,是建立科学发展理论体系的基本出发点。我始终认为,只有当用哲学语言代替了自然语言,由深层解析置换了表面叙述,从多元分离复归到一元本体,自定性感知觉醒到精微识别的时候,也就是理论现代化进程开始收获的时候。正如著名学者哈维所说的那样,只有把一个意外的结果变成一个意料中的结果 ; 只有把一个偶然的事件变成一个当然的事件时,科学的理论成果才具有 独立品格的特质。科学发展观这一既来自当代世界迫切需求的心理感召,又来自当代中国发展现实的动力牵引,更来自于科学发展内化于人类价值取向上的自我完善,共同产生了增幅共振的强烈推挽效应,构成了加速和深化研究、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总动力。 在全国首次发布的《中国科学发展报告 2009 》中,科学发展的内涵被提炼成三大基本元素:其一,寻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元素,即发展的目标是否采用了先进的制度、先进的生产力方式和创新型的道路去实现;其二,维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质量元素,即发展的过程是否在自然承载力的允许阈值内达到了发展与环境的平衡;其三,完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公平元素,即发展的成果是否在缩小贫富差异、缩小城乡差异、缩小区域差异的前提下,真正惠及了全体的社会成员,取得了公共服务的均质化与真正享受国民待遇的机会平等。可以认为,动力、质量、公平三元素的各自表现和共同作用,必将成为评判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标准。 在《中国科学发展报告 2009 》中,既探索了科学发展的理论框架,也对西方流行的理论进行了结构性的修改,建立了科学发展理论解析的统一基础;拟订了可以解释发展差异的序列谱;完成了按系统科学规则编制的指标体系;提供了区域发展的宏观考核和动态排序的有效手段,为进一步的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作出了初步尝试。 《中国科学发展报告 2009 》是在 30 余位专家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一年时间的紧张工作,研究并编纂完成的中国第一部全面探讨科学发展内涵、深入总结唐山科学发展示范区经验、定量评价各地区科学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报告。报告共分四篇十八章约 70 万字,分别从科学发展理论、科学发展案例(唐山)、科学发展考核标准三个方面,系统深刻地阐释了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脉络。报告回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60 年来的发展历程,凝练了科学发展的理论要点,介绍了全国第一批 12 个科学发展试点的经验,总结了唐山科学发展示范区的路子,提出了落实科学发展的考核指标,计算了中国以省级单位为基础的区域科学发展水平。 《中国科学发展报告 2009 》以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交叉研究为特征,应用现代的知识结构与研究手段面对中国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的现实,在综合数据库的支持下,把人口控制、能源效率、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消除贫困、确保民生、缩小差距、实现和谐以及政府管理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国家可持续能力建设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创立一类新的指标体系,将全国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暂未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作出了逐级递归的分类排序,在中国首次全面定量地进行了科学发展能力的总评估,并作出相应的科学发展水平资产负债分析,监测和评估了科学发展的区域水平。 ...... 目录 第一篇科学发展理论 第一章中国发展 60 年 第一节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建设的过渡与转变 ( 1949 ~ 1978 年) 第二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转型与开拓( 1978 ~ 2003 年) 第三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结晶与升华( 2003 ~ 2009 年) 第二章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解析 第一节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背景 第二节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认知 第三章科学发展的战略内涵 第一节科学发展的战略背景 第二节科学发展的战略内涵 第三节科学发展的七大主题 第四章科学发展的动力元素 第一节科学发展动力元素的概念与内涵 第二节科学发展的三大动力元素 第三节科学发展动力与结构调整 第五章科学发展的质量元素 第一节科学发展质量的含义 第二节科学发展的质量元素 第三节科学发展的质量表征 第六章科学发展的公平要素 第一节科学发展观下公平的内涵 第二节寻求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社会公平 第三节社会公平保障体系的建立 第七章科学发展的路径选择 第一节发展模式的路径选择 第二节经济形态的路径选择 第三节社会发展的路径选择 第八章科学发展的制度创新 第一节经济体制机制创新 第二节社会体制机制创新 第三节环境体制机制创新 第四节科技体制机制创新 第五节管理体制机制创新 附录科学发展的学习与实践 第二篇科学发展案例分析(唐山) 第九章唐山科学发展示范区建设的战略意义 第十章唐山科学发展示范区建设的战略背景 第一节发展基础 第二节战略机遇 第十一章唐山科学发展示范区建设的原则与目标 第一节唐山科学发展示范区建设的原则 第二节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的总体目标 第十二章唐山科学发展示范区建设的路径选择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150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科学管理和科学发展(中英对照)
何毓琦 2009-6-18 05:25
For new readers and those who request to be “ 好友 good friends” please read my 公告 栏 first. On Science Adminsitration and Development From the spring issue of the Newsletter of the School of Engineering and Applied Sciences, Harvard University http://www.seas.harvard.edu/newsandevents/pdf/NewsletterSpr09.pdf . This farewell letter from the interim dean has many wise advices for science administration and development. I reproduce it here for Science Net readers. There’s a saying in scientific circles,“the light bulb was not invented by a crash program on candles.” (note 1) Now seems like a good time to pause and consider what that saying means, given the media buzz about the stimulus money for research (“shovel-ready science”) and even calls for another “moon shot.” First, progress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rarely follows a linear path. If it did, I suspect our graduate students would complete their theses twice as fast! Even with substantial, immediate funding, researchers won’t be able simply to conjure up significant results on cue. Second—and related to the previous point—luck is rarely “dumb.” Serendipitous breakthroughs grow out of years of sustained effort, without which they would not have happened—or been recognized as important. In this issue of the newsletter you can read about how Federico Capasso (note 2) used the elusive Casimir-Lifshitz force (once dismissed as a curiosity) to levitate a small object (pp. 4–5). Discovering the force itself wasn’t the end of the story. It took the subsequent development to provide the context for “seeing” the potential of this force anew. Put another way, to get results from shovel-ready science involves more than funding the shovel. You need rich soil in which to dig. Third, world-class scientific research requires a complex and dynamic infrastructure. The stimulus will help science, of course, but the package aims at specific and very practical ends: creating jobs and injecting money into the economy for the near term. For continued success, we have to consider the entire infrastructure of science. Today’s big discoveries are collaborative undertakings and require sustaining a societal framework for inquiry and innovation. That’s why a one-shot investment won’t make much difference. Rather, we need to enhance education, encourage and reward industrial innovation, and recognize the social consequences and political implications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With respect to the last of these points, we are fortunate that Venky Narayanamurti has been appointed director of the Science, Technology, and Public Policy Program at the Belfer Center (p. 11). In his new role, he’ll be focusing precisely on this vital political-scientific nexus. Fourth, “top-down” direction rarely works well in science. During these difficult economic times, some have proposed another “moon shot” to rally the country and open new avenues for economic revitalization. “ If we can put a man on the moon, surely we can _____!” is a popular sentiment. The grand challenges being nominated for such an approach include solving the energy problem, fixing the environmental crisis, and improving global health. But the trip to the moon was a tightly focused undertaking—you really could “engineer” your way up there. Current global problems are quite another matter. In the case of energy—as materials scientist Mike Aziz discovered when he created his new course, “Survey of Energy Technology” (pp. 14–15 of this newsletter)—there isn’t any single solution we can all throw our weight behind to get the job done. So—if not to the moon—where do we go from here? My advice for those who lead research institutions and labs would be to build and nurture environments that encourage discovery. In particular, promote conditions in which ideas can most effectively take shape. Then, as much as possible, get out of the way! In so doing, you’re far more likely to catch a glimpse of the exciting places that creative inquiry can take us. My advice for our government leaders would be to see the stimulus as a first step towards a broader effort to advance the enterpris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hile I applaud the desire to “restore science to its rightful place,” it now permeates all aspects of life and society. To my research colleagues—and those considering scientific careers—I recommend holding on to the inspiration of the grand challenges while not getting lost in the grandeur. If we end up just constructing moon shots we may miss far brighter stars along the way. I want to end this note with thanks to everyone for making my year as Interim dean a good and very interesting one, especially given the challenging financial circumstances. It was an opportunity to see aspects of the School and the University that otherwise I’d never have known. I was fortunate to finish the year with our Visiting Committee’s review. It offered an occasion for some concerted reflection on where SEAS has been and where it’s going. And I am pleased at the record of progress that we have achieved thus far. While I’m eager to take what I have learned back to my post at the Rowland Institute, I will miss the daily personal interactions with students, faculty, and staff. And I’m sure that our new dean, Cherry A. Murray, will soon share my sense of gratitude and excitement at being part of the wonderful community that we have here at SEAS. (note 3) Frans A. Spaepen Interim Dean; John C. and Helen F. Franklin Professor of Applied Physics (Note 1: my definition of a “crash program” – have nine women simultaneously pregnant for one month each in order to produce a baby. Note 2. Names mentioned in this article are various faculty member of the school Note 3. There are many other interesting and worthwhile opinions and tidbits abou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orth browsing in this newsletter at the above mentioned URL.) 中文译文: 这篇文章来自于哈佛大学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简报,网址为 http://www.seas.harvard.edu/newsandevents/pdf/NewsletterSpr09.pdf 。该院临时院长在这封告别信中有一些关于科学管理和科学发展的建议,很不错,我在此把它推荐给科学网的读者。 在科学界有一句格言,“灯泡的诞生并非来自取代蜡烛的紧急研究计划。”(注1 )最近刚刚颁布的刺激科学研究的经费计划(也就是所谓的“金铲子计划”)在媒体上激起了热烈的讨论,有人甚至还呼吁再次出台“登月计划”。所以现在是我们停下脚步仔细想想这句格言的时候了。 “第一,科技和工程很少走一条线性的发展道路。如果是那样的话,我想研究生们完成毕业论文的速度要快一倍!即使有大量资金能够立即到位,研究人员也不可能就立马变出重大的研究成果。” 第二,和上一点相关的是—— 好运很少是“偶然”的。偶然发现的重要突破都是源自于多年来持续的努力,如果没有这些努力的话,这些突破不会发生——也不会被认定是重要的。在这期简报中,你能够读到Federico Capasso(注2)是如何使用令人费解的卡西米尔力(这种力以前被当成是一种奇闻异事而不被重视)让一个小物件悬浮起来的(第4-5段)。但是,发现这种力本身并不是故事的结尾,只有经过后续的大量研究人们才搞清楚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利用这种力。换句话说,要想从现成的的科学研究结果中获得收益,光打造一把金铲子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可供挖掘的肥沃土壤。 第三,世界级的科学研究需要高度复杂且充满活力的基础设施来支撑。当然,各种刺激手段也会对科学有所帮助。但是该一揽子资助计划的目标却非常明确,非常实际:创造工作机会,在近期为经济注入资金。为了持续的成功,我们需要考虑科学整体的基础设施。今天,重大的发现都是合作的成果,所以必须长期维持一个鼓励探索创新的的社会体制。这就是为什么一次性的投资常常不会产生明显的效果的原因。相反,我们需要促进教育,鼓励并奖励产业革新,并且承认科学与技术研究的社会影响以及政治意义。 关于以上几点中的最后一点,我们很幸运,Venky Narayanamurti已被任命为Belfer中心科学、技术、和公共政策项目的主任(第11页)。在这个新岗位上,他明确地将重点放在至关重要的政治科学关系上。 第四,在科学研究中,“自上而下”的方向很少行之有效。在经济困难时期,有些人再次提出“登月计划”是为了团结全国人民,并为经济振兴开辟新的途径。“我们能把人类送上月球,我们当然可以_____!很多人都是这样想的。 这项工作的巨大挑战包括,解决能源问题,应对环境危机,并且改善全球卫生保健。 但是,登月计划其实是一个高度集中的项目——你真的可以仅靠工程研究的力量登上月球。而目前全球面临的各种问题完全是另一回事。就能源问题而言,正如材料学家Mike Aziz在开设新课程“能源科技调查”所发现的(见14-15页)—— 没有任何一种单一的办法能够解决全球能源危机。因此,如果没有登月计划,我们今后将何去何从呢?我的建议是那些研究机构和实验室的领导者应该建立和培养鼓励探索的环境。特别是要努力创造孕育思想创新的环境。然后就尽可能走远点,别碍事!只有这样,才更有机会一瞥创造性的探索能将我们带到何等神奇的天地。 我给政府领导人的建议则是,把此次这些刺激手段作为促进科学与技术事业的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后面要做的事情还多得很。尽管我也赞成“应该恢复科学的应有地位”,但是要知道,科学研究其实现在已经渗透到了生活和社会的各个方面。 对我研究所的同事,包括那些正准备从事科学研究事业的人,我建议他们在人类面临的巨大挑战前保持研究热忱,而不要被伴随其中的宏大主题所迷惑。如果我们最后只忙于登月计划,,那么我们很可能会错过明亮得多的遥远群星。最后,感谢在我担任临时院长这一年中给我帮助的每个人,因为你们,这一年变得非常有趣,非常有意义,特别是这一年我们的财政面临种种严峻挑战。对我而言,担任院长是一个可以全面了解本学院和大学的绝好机会,否则很多事情我永远都无法知晓。我很幸运以访问委员会的考察报告结束了我的任期。本次考察报告提供了一个机会让我们共同反思哈佛大学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过去所经历的一切,以及它即将迈向何方。同时,我也为迄今为止我们已经取得的进步感到高兴。虽然我很急切的想要带着所学回到Rowland研究所,但我会想念与我朝夕相处的那些学生、教授和其他工作人员。我确信我们的新任院长Cherry A. Murray将会很快分享到作为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这个无与伦比的团体的一份子的那份感激和激动之情。 Frans A. Spaepen (代理院长,John C. and Helen F. Franklin 应用物理教授) (注一:我对“紧急研究计划”的定义:为了生一个小宝宝,让九个女人同时怀孕一个月。 注二:本文中提到的诸多名字都是本学院的老师们。 注三:通过上文提到的链接可以找到这份简报,上面有很多其他关于科学技术的意见和掌故非常有趣,很值得一读。) (科学网 陈丹译 何姣校)
7989 次阅读|2 个评论
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是推动自我科学发展的内在途径
dongkell 2009-5-20 13:38
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是推动自我科学发展的内在途径 天空蔚蓝文 李良的博客(090520) 按 :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现在应该处于分析检查阶段吧,尽管研究生们对此不再感冒,党支部也没有活动,不过还是要求每位党员上交一份学习心得体会。本想从网上down些材料,糅合加工成一份感言,想想不妥。不说这种行为是否诚实的问题。最起码我失去了一次自我思索和对事情评价的机会,尽管我对它的认识是粗俗的、肤浅的。但当我自己动笔写出自己的想法时,相当于我对该问题所持的观点进行了一次逻辑的、系统的梳理。此外,我还会失去一次练笔的机会。在脑子里想是一回事,用笔记下来又是一回事;写口头化的文字是一回事,官腔官调的表述又是一回事。以后的工作中肯定要写类似文章的。心得体会稍加修改就是一篇感言发言稿。我们要善于利用每一次机会,来锻炼自己、提升自己。(实验、工作比较忙的当别论) 写在前面的话 :记得我是2005年6月29日支部会议上被同意加入中国共产党的。9月份开学迎接的第一件事就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全院动员大会,原来在全党轰轰烈烈开在的先教活动已在高校拉看了序幕。历时半年的先教活动,不过流于形式罢了,尽管每两周一次支部会议,时不时学院全体党员齐聚一堂共同学习。扪心自问,我们真的先进了吗?不知道别人,反正我自己不敢这样说,因为我自身的问题依然存在。转眼四年过去了,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此时在全国上下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不过研究生群体似已远离了这种自上而下的教育活动,尽管研究生党员的比例超过了60%(我们实验室是这种情况),而且学校研究生处也制定了详细的学习实践活动方案。我们已经长大了,有了自己的思想和观点,我们已经厌倦了那种填鸭式的灌输性教育,更不屑于那种流于形式的务虚活动或会议,对于持实证主义的理科学生更是如此。但我并不想一棍子打死它。第一,中央领导的这一决策部署是有其特殊考虑的,不管下面的官僚们如何地流于形式,做表面文章;第二,作为普通百姓的我,不可能完全理解,或者说根本不了解这一决策时出于政治大需要,还是战略的考虑。可当我们对科学发展的内涵从理论上进行分析,在哲学上进行思辨,并将其应用于自身发展的实践之中时,即务虚教育转变成务实行动时,我们将会看到理论在推动实践发展上发挥的巨大作用,正如科学理论在科学实践中发挥的作用一样。所以我们从中还是能学到很多东西的。 正文 :前两天报纸上看到这么一句话:你只从个人的发展来理解科学发展观,缺少社会意识,这是一名学生的话,作为学生能说出这样有见地的话来很不简单;随后引述了一位辅导员的话:学生习惯从实践层面来解读科学发展观,对理论体系的掌握还不够。这句话还是正确的,最起码适用于我。 对于上述老师指出的问题。我坦诚这是我的缺点所在。不过我想我不是理论工作者,没有什么高深的理论可言,更不要说什么体系了。此外,要想从理论上深入理解科学发观的内涵,可以去看市面上的相关专著,也可以去读《人民日报》的系列评论员文章。我只能从个人实践的角度来谈谈自己肤浅的见解。不是实践中产生的理论是空洞的,而没有正确理论指导的实践活动会迷失其方向的。我们不但需要务虚的理论,更要务实的实践,理论和实践的协调统一应是推动科学发发展的一条重要原则。 如何把握科学发展的内涵呢?国家领导是从国家层面来解读的,而企业管理者会从单位实际出发来理解并运用它,作为一般的个人会从自我角度出发,进行合理的解释,并将这种理念运用到自身来推动自我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事物是运动发展的,而矛盾贯穿始终。推动事物发展的过程,也是不断化解矛盾的过程。矛盾既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也是制约其发展的瓶颈。当没有矛盾,即没有外界压力时,我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就没有了前进的动力,从未使自己不思进取,陷入单调无味空虚的深渊。只有当外界保持适当压力时,我们才会感到那种紧张的氛围,才会激励我们更加努力地学习,从而发展上进。 以个人为例:一段时间以来,我感到自己每天过着反复单调平凡的生活,当我认识到自己处于堕落的边缘时,我感到了恐惧,因为我终于发现了这一问题,否则我将陷得更深,使自己受到的危害更大。当我醒悟后,我立即调整了自己的状态,并寻找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我发现原来是自己在前进的路上迷失了方向,没有了自己的奋斗的目标,进而使自己没有了压力感、危机感、紧迫感,对高速发展的社会也反映迟钝,已不能使自己跟上时代的步伐了。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在没有更糟结果出现之前,我认清了自己的处境,并迅速确定了自己的奋斗目标,调整了前进的方向,从而使自己更加积极主动地在新的征程中阔步前行。 上述情况是简单的,也是很容易改正的,因为每个人都想上进,并不愿意看到自己堕落,被时代所遗弃。可另一种情况的表现却是完全不同的。这种情况就是自身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它是制约自我发展的瓶颈。尽管我们知道它的存在,并能清醒地认识到它的危害,也清楚只有打破这种制约性瓶颈,才能促使我们长足地发展。可当我们千方百计化解这一矛盾时,却发现采取的一些手段和方法都是徒劳的。 仍以个人为例:我的英文水平一直不好,为了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同时也为了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我开始了大量外文文献的阅读和翻译工作。在那段时间里,我除了看英文文献并将其翻译成中文外,什么都没学。可当我一停下笔来,就再也不想拿起来了。我感到了疲惫,甚至是厌恶。我不应该为了提高英语水平而采取这种不合科学、不合规律的暴饮暴食的做法。这样做的结果,最终受害的还是自己。另一件事,我自己身体素质较差,需要体育锻炼来强健我的体魄。可我不爱好体育运动,对足球、篮球更一窍不通,那只有选择慢跑在锻炼了。可执行起来,我却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体育锻炼使自己强健了没有并不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所反映出的做事没有持久的恒心和毅力的态度,才是问题的关键之所在。我以前认识到了自己的这一缺点,这次不过又在体育锻炼上表现出来了而已。我在想这种没有恒心和毅力的人,怎么可能会成功呢?而事实证明,我也从来没有成功过。当我因与成功擦肩而过去叹息和抱怨时,我却忘了自己少了一份执着成功的必备条件!而实际上把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并坚持地坐下却并不太难,只因少了那份执着,而留下无数次遗憾。还有一件小事,早晨起床的铃声已经响过,你非得拖十分钟才起床,看似不起眼的一件小事,却反映出几个关键性的问题:1,人天生是有惰性的,在没有外力驱动下,会偷懒的;2,这里是否涉及到原则的问题,我不清楚,可拖延的习性万万要不得的;3,利益的冲突和博弈,这是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一点。为什么这么说呢?早点起床,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天,这将使自己不能在都享受下那甜美的梦想、舒适的被窝,早点起床意味着侵害了你这样的利益。可不早点起床,你可能会迟到,完不成任务,久而久之会丢掉自己的工作。因此你必须早点起床,但却不情愿,还要留恋一番。这种利益的冲突和博弈,在我们身边、在社会现实中不是很常见吗?想象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还有科研体制改革,就不难理解了。 其实,有些问题我们是心知肚明的,但就是不行动起来,破除这种桎梏和瓶颈。一年半的全党全国上下的先教活动,真的使我们先进了吗?又将一年半的科学发展观教育会使我们更加科学地办事吗?惯性的保守更倾向于维持不变,可不行动起来,得到的只是眼前的蝇头小利,损失的是长远的利益;不行动起来,维护的是私人或小集团的特殊利益,损害的是他人乃至国家的利益。 从影响和制约发展的因素来看,主要有两个方面:外因和内因。外因是指外界条件对发展的影响,它是客观存在的,也是附属的因素。而内因即自身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才真正是自我发展绊脚石。不管是全面的发展、协调地发展,还是可持续地发展,我们不能仅仅在外表上找些无关痛痒的问题来大张旗鼓地做文章,来表文自己破解了什么难题,取得了什么进步,做到了如何科学题发展。而要真正地从内因、从自身、从实践方面来查找问题的症结,并要不受任何利益的干扰和诱惑,选择适当的手段和方法,打破这种桎梏,推动其向前发展。 如何来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从而推动自我科学发展呢?我个人认为,首先要建立规章制度,要知道无规矩不成方圆。人是有惰性的,在没有条框束缚的情况下,他会很懒散的,而只有规矩才能使他不在那样随便。可规则执行起来又有两个弊端:一个是规矩在适用于国家层面时,投机分子会钻它的漏洞,同时在黑白之间还会出现狭长的灰色地带,出现这种情况后只有通过完善制度来修补。而对于个人,由于自己是规则的制定者、执行者和监督者,如何真正履行自己在不同角度上的职责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另外一个问题是有人担心在条框中行事会使人陷入循规蹈矩的状态。其实规则的设立只是个人的主观想法上升为必须遵守的意志而已。对于那些不合适宜的东西,可以通过修改来进行完善的。 我认为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的另一项举措就是要着手进行改革。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此时想要取的长足发展,必须着手进行改革。改革的力度要大,但改革的步伐要稳。力度要大,是指我们在解决矛盾时,面临的阻力很大,若没有足够大的改革力度,改革只能受挫,从而前功尽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完全化解矛盾非一朝一夕就能看到成效的,甚至取得的成果会被新出现的问题上所覆盖。犹如用蜡烛去融化冰层一样,当你看到滴下几滴水时,其实从更广的视野看,已不知比这多多少倍的水已结成了冰。所以改革的力度要大,可不发要稳,这就是说当我们用力时,对方会产生一个相当的反作用力,改革的力度越大,反弹力和阻力就越大。此时若改革的步伐不稳,很可能在前进的过程中出现不可预见的情况,从而产生负面效应,而这种负面效应会影响甚至吞噬前期取得的不稳定的成果,结果使改革中途夭折。因此,改革要在充分了解现实情况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开展,但最终的目标只有一个,化解制约发展的瓶颈,破除影响发展的桎梏,从而推动自我快速地、科学地发展。 不能一日三省吾身,却夸夸其谈什么科学发展纯属扯淡!要知道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正是自己!
个人分类: 胡评乱评|732 次阅读|1 个评论
关于地震预测中若干问题的简要探讨
jljqj 2009-5-9 15:01
关于地震预测中若干问题的简要探讨 荣大龙 ( 2009-05-09 首发于国科社区网) 大地震,尤其是特大地震,是严重危害人类的事件。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新发明新技术层出不穷。可是在地震预测领域内,由于各种各样的因素,包括人类自身的麻木不仁的落后因素,地震预测问题,这个同每个人息息相关的大问题,现在的景况是:要么继续陷入无限扯皮的漫长的死胡同,即使再过几百年,也仍然没有什么好结果;要么人类能够觉醒,能够跳出这个无限黑暗的陷阱,走上健康发展、科学发展的道路。 一、 地震预测是世界难题吗? 地震预测大体上房屋跨塌、岩体滑坡、水库大坝跨塌等单纯自然性事件的预测属于同一个类别。对这些单纯自然性事件,要列出基于科学原理的精确的状态方程组,并进行精确求解,将此类系统作为确定性事件进行预测处理几乎是不可能的。在实际应用上,一般将它们作为单纯随机性自然性事件的预测,进行多因素科学决策预测,反而会得到比较满意的结果。 一般单纯随机性自然性事件的预测的难度,同提前预测的时间量成正比。当离事件发生的时间非常遥远时进行预测,那么预测的难度非常大;反之,一般就比较容易。当提前时间为 0 时,那么预测的准确性就是百分之百准确。例如,现在已经面世的基于地震纵波 - 横波速度不同而研制的地震报警器,就是预测提前时间为 0 的地震预警仪器。又例如,现在正在面世的基于地指南针原理而研制的地震报警器,就是预测提前时间为几分钟到几小时的真正的地震预测仪器。 一般单纯随机性自然性事件将要发生时,各种前兆现象必然非常明显,就比较容易检测和识别。这是基本的自然科学规律,不以人的意志转移而转移。 单从技术角度考虑,比单纯随机性自然性事件难的有:随机性生物性自然事件、随机性人为性自然事件及随机性社会性事件。例如,当一个小偷的手刚伸到一个人口袋的上部边缘上边部位时,仍然不能预测他偷东西,至于能提前 3 天预测某小偷偷东西,更加困难,所以无论提前预测时间多少,预测小偷的确是名副其实的世界难题。又例如,能够研制出可精确拦截敌方变轨导弹的反导弹系统的确是名副其实的世界难题,因为敌方变轨导弹看起来是一个自然性的物体,但是它具有人类人为性、智能性的属性,同一般单纯自然性的物体有着本质性的区别。 因此,单纯从一般科学技术的角度考虑,地震预测是属于单纯性自然性事件的预测,若是近临性临震预测(提前几分钟到几小时)根本算不上世界难题;但若是提前几天到几个月甚至几年的远临性临震预测的确是世界难题。 然而,当今世界和社会,地震预测并不是认为只是看作单纯自然性技术性的事件,而是同社会性、经济性紧密关联。 要对一个水库大坝跨塌的预测尚且需要在几十个甚至几百个测试点上安装数以百计的传感器,那么,仅仅依靠当今中国全国范围内只有一、二千地震个测试点,就能解决地震预测问题,那当然是名副其实的世界难题。这就是地震预测由于经济性原因,变成了一个世界难题。 又例如,由于地震预报难免会出现差错,就害怕会造成社会混乱、严重影响生产。这就是地震预测由于社会性原因,变成了一个世界难题。 因此,决定地震预测正确性的三大主要决策因素为:自然性、经济性和社会性。 所以,要群测群防。群测群防的现代含义是大规模布点、密集分布式检测和预测。建议国家尽快建立几十万到上百万个正规测试站点,并且家家户户安装地震预测报警器,让地震预测事业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切实解决地震预测中的经济性问题。 另一方面,要大大提高全体人民的科学知识和地震防护知识,切实解决地震预测中社会性问题。 综上所述,笼统地说地震预测是世界难题的说法在科学上并不确切。 二、地震前各种前兆现象很多,如何评判呢? 地震前,尤其是临震前,各种前兆现象必定很多。所以地震预测实际上是多因素科学决策与预测问题。 迄今为止,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能力还是比较肤浅的。一般对单因素、单变量问题的认识和处理比较熟悉一点,但是,就是此类问题中的非线性问题也往往力不从心。例如,数学中的一元多阶线性微分方程组可以得到精确解,而只能对极少数一元非线性系统作近似处理,以满足局部范围内的需要。人类在现实世界中所碰到的问题,绝大多数是多元的,并且绝大多数是非线性的,而且有许多是更加复杂的人为性问题。对单纯自然性事件而言,地震预测就是个非常复杂的多因素科学决策与预测问题。 面对地震预测中的几十个决策因素,人们往往觉得眼花缭乱,无所适从,千头万绪,哪个是头?人们应该根据基本科学原理,理顺各种关系,区分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 我们可以证明:地磁场异常是进行地震近临性临震预测的重中之重的第一类参数。 这一结论或许是我们进行地震预测大规模布点和将地震报警器推广到亿万家庭的基本理论依据。 若将地震预测进行基于图论的描述,那么各种决策因素就形成了树形结构。地震预测决策树的层次为:树根与主杆 = (地震预测);树杆(自然性,经济性,社会性);自然性 = (地磁场, 地振动、地声、地应力、地温、地下水、地位移、地气、地电阻, ),经济性 = (国家、单位、家庭与个人的分担,),社会性 = (防护知识,秩序,相互帮助,)。 可以说:在当代科学技术条件下,地震预测从单纯自然性角度考虑并不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但是,如果我们在地震预测的经济性和社会性方面处理不好,并且处于无休止的扯皮和糊涂迷雾中,那么或许,地震预测的真正的全面的有效的管理和实践再过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也解决不好。 三、为什么说地磁场异常是进行地震近临性临震预测的重中之重的第一类参数? (一)在地震发生之前,当地地壳内已经有各种异常的物理和化学状态变化。地震的孕育一般历经:慢速变化(可比喻为地块出现裂纹,历时几个月到几年) - 快速变化(可比喻为地块裂纹快速撕裂,历时几天到几个月) - 特快速变化(可比喻为地块裂纹大部分撕裂,历时几小时到几天) - 超特快速变化(可比喻为地块已经彻底撕裂,正在加速下落,产生巨大摩擦,引起发声振动,如地声;因巨大摩擦,引起温度急剧升高,红外异常,地光,历时几分钟到几小时) - 地震爆发 (可比喻为地块下落时同另一个坚硬的大地块产生激烈的机械碰撞)五个阶段。 (二)在前四个阶段,当地地壳内的状态变化可以归结为:当地地壳内物体的机械运动(非巨大振动形式的机械运动)、热运动、物理相变(固态、液态和气态等)、化学反应状态产生了异常。进一步不难归结为:当地地壳内任意一点物质的化学成分、密度、温度和速度 的状态至少有一种产生了异常,前面 3 种都直接同该点处物质中多余的电子数有关(根据基本物理理论,地壳表面层的物质一般带负电),从而使得 总的地电流的大小产生变化,间接地使得总的地电流的方向产生变化,总的使得地磁场产生变化;而 速度的变化使得 总的地电流的方向产生变化,总的使得地磁场产生变化。因此,这几种情况都使得地磁场产生变化。一般,在地震孕育的超特快速变化(历时几分钟到几小时)和正在发生时(一般为几秒到几分钟),地磁场(大小和方向)异常非常激烈。特大地震发生前夕,很容易分离出有用信号。所以,越是大地震,地震的近临性临震预报就越简单。这是基本的自然科学规律,不以一些人的主观意志而转移。 (三)绝大部分地震预测前兆参数可归结为地磁场参数。不难理解:其它的一些预测监测地震的前兆参数,如地振动、地声、地应力、地温、地下水、地位移、地气、地电阻等的任何一个参数都可归结到当地地壳内任意一点物质的化学成分、密度、温度和速度 的状态中某几个产生了变化,从而都可归结到 地磁场参数的变化。但是,反推理是不行的,就是地磁场参数的变化必定有地振动、地声、地应力、地温、地下水、地位移、地气、地电阻中的每一个产生变化,例如太阳黑子所引起的地磁场参数的变化同地振动、地声、地应力、地温、地下水、地位移、地气、地电阻等毫无关联。还有预测监测地震的前兆参数,如地光、红外异常、地电流、地电场、地电压、电磁波等,根据基本电磁感应定律,它们都是同地磁场紧密相关的。至于作为预测监测地震前兆之一的动物异常,实际上是前面一些参数的异常引起的。 (四)地磁场异常是进行地震近临性临震预测的重中之重的第一类参数。为什么可以说地磁场异常是进行地震近临性临震预测的重中之重的第一类参数呢? ( 1 )绝大部分地震预测前兆参数可归结为地磁场参数。 ( 2 )地磁场参数的实际工业化测量不必进入地球内部进行,在技术上容易实现,适合大规模低成本布点。预测预报的准确性同布点密度成正比。若中国有 100 万个农村村的话,那么一个村用一个地震测试点是比较合适的。显然,测试仪器的低成本也是非常重要的。甚至,基于这种低成本地磁场参数测量可以做成 10 分钟临震报警器,推广到中国亿万家庭。 ( 3 )其它容易测量并且可大规模低成本布点有:地振动测量(根据地震纵波横波传播速度不同可研制提前几秒的地震报警器) ( 4 )还要研究,一旦成功可以大规模低成本布点有:地声测量。在地震孕育的超特快速变化阶段,可比喻为地块已经彻底撕裂,正在加速下落,产生巨大摩擦,引起发声振动。这种特型机械振动是必定存在的。一旦研究成功可以大规模低成本布点。 ( 5 )其它的一些前兆参数,有的很难实现,有的安装比较麻烦,有的成本太高而不适合大规模布点。 因此,地磁场异常是进行地震近临性临震预测的重中之重的第一类参数,地磁场状况真实地反映了地球(地球是地球上所有动植物包括人类的母亲)的身体状况。 四、为什么说:国家正规地震预测检测站点应该大规模布点到村一级? 一般破坏性大地震发生在离地面 10 公里左右的区域内。 显然,测量点离震源中心越近,有用 前兆信号的衰减就越小,有些信号的衰减率同离 震源的距离成正比,有的 同 距离的平方成正比。我们从最坏处着想,设震源中心在地面 5 公里处,那么在地面方圆 2 公里(直径 2 公里)的土地上至少设立一个正规测试站,也就是在一个农村的村设置一个正规测试站,才能有效地不失真地可靠地在混杂的有用信号和干扰信号中捕捉到地震 前兆信号。 对中国来说,就应该设置 100 万个左右的国家正规地震预测检测站点。现有中国只有 2 千个左右,这是地震预测不准的在技术与物质基础方面的根本原因之一。巧妇难做无米之炊。 五、利用科学卫星可以完全替代大规模布点到村一级的国家正规地震预测检测站吗? 利用科学卫星也可以测试地球电磁场。科学卫星一般位于几十公里到几百公里的高空,一般可同时覆盖相当于一个县的面积,但是由于飞得太高,所以要从各种混浊信号中分离出有用 地震 前兆信号更加困难。卫星要扫遍全国所有地区周期太长,不符合地震临震预测快速性实时性的要求;若一个县设置一个卫星花费太大。所以,一般只能用科学卫星进行地震的中长期预测预报。 六、为什么还要将地震预测报警器推广到亿万单位、家庭和个人? 对人命关天的涉及到亿万人民的事情,只有发动全体人民参加,才能真正的解决问题。地震预测系统应该采用开放式的科学的系统,而不能采用封闭式的神乎其神的系统。在国家正规地震预测检测系统的基础上,将地震预测报警器推广普及到亿万单位、家庭和个人是十分重要的事情,这是一种科学的、行之有效的双保险,也是一种开放式的科学的大系统。这样,地震妖魔根本不可能在如此设防的网络大系统中漏网。 七、地震预测只是一个专业面狭窄的学科吗? 从形式上来说:地震预测只是一个从属于地质学、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方面的分支学科。但是,由于地震会引起整个社会的巨大震动。所以,当今的地震预测实际上是一个涉及到社会、政治、经济、科学和技术各个领域的影响面极其广泛的内容非常丰富的边缘性学科,只要某一方面相关的工作没有做好,就会影响到地震预测事业的健康发展。 八、地震预测在科学与技术层面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如何处理? 在科学与技术层面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片面强调地震机理的基础研究,而忽视实际地震预测技术的工程化工作。 基础研究与实际工程研究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当今我国同国外在科学技术上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实际工程应用研究与产业化上。我们应该看到这一点,才能正确处理好各种现实问题。 九、为什么说大力发展地震预测仪器产业是地震预测事业走上健康发展的根本道路之一? 由于地震预测的特殊性,地震预测测试布点须大规模布点,那么就需要成亿台测试仪器。所以,进行必要的产业化、商业化运作是十分重要的。估计,中国范围内的市场份额大约为数千亿元人民币,而世界范围内的市场份额大约为数万亿元人民币。 十、 为什么说中国的地震预测预报事业可以比美国等国家解决得更好? 现在,中国每个县都有地震局,问题是正规测试站点太少,应该布点到村一级,粗略估计需要 100 万个正规测试站点,计算机连网。设备投入经费对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来说,可以采取国家和单位两结合的办法来解决。而 100 万个正规测试站点的房屋和管理人员只能由下面的单位和村庄来承担,例如正规测试站点的管理人员就由这些单位的门房人员来兼任。 这种解决办法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下是并不难解决的,而放到美国是根本行不通的,从某一个角度考虑和从某些事情的角度考虑,美国是一个扯皮社会。至今,在地震预测领域,美国没有做出什么大的贡献,这是由他的国情所决定的。 现在,随着广大人民文化素质和科学素质正在不断地提高,可以说在普及到亿万家庭和个人的个人型地震预测报警器的应用方面,估计中国老百姓和美国老百姓都会接受和欢迎这些新东西,将这些新东西看作是自互防护的生活必需品,而不是看作可有可无的生活奢侈品。 参考文献 1 . 菲赫金哥尔著:数学分析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 1960 2 . 郎道著:连续介质力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1958 3 .宏油兵、舒立华:独立自主发展地震数字处理,数学学报, 1976 ( 1 ) 4 .荣大龙等编制:工控机 IPC-PLC- 电器控制技术,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3 5 .林敏等编制:自动化系统工程设计与实施,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8
个人分类: 未分类|2748 次阅读|3 个评论
谋划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我为纲要献计献策
xiaguangqing 2009-5-8 08:52
尊敬的老师:      您好!   我是2006年度教育部首批中法博士生学院项目选派的留学生,我和该项目的104名博士生已圆满完成了在法国的学习任务。目前,已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毕业后在高校从事教育、科研和管理工作,我本人也将在大连理工大学任教。 我想以我在法国约瑟夫.傅立叶大学一年来的留学经历,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同时希望广大留学生,尤其是国家公派留学生积极参与到谋划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我为纲要献计献策的活动中,提出自己的建议和看法。 (1)近年来,国家在高校科研方面的资助力度越来越大,很多学校和科研单位利用国家投入的资金购买了先进的仪器设备。但是存在的普遍问题是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偏低,为此我建议对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项目购买的仪器设备能够有相关部门进行宏观管理,协调使用,以减小昂贵设备的重复投资和资金浪费。 (2)对于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建议教育部和中科院等部门和单位组织利用寒暑假期间开展一些专业知识培训工作,集中邀请专业领域内的资深学者、教授讲学,解答青年教师在科研工作中遇到的难题。 (3)鼓励学生和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希望教育部和高校加大资助力度,使更多的学生和教师有机会通过参会而了解到国外最新的研究动态,开拓视野和思路,结识各国的专家学者。  (4)从2006年以来,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了上万名留学生出国深造。作为一名公派留学生,我希望教育部和国家留学基金委对公派留学生建立信息数据库和一定量的考核机制。 祝愿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巨大发展! 2009年3月3日 于西北工业大学 航天学院
个人分类: 未分类|3534 次阅读|0 个评论
提高修养 与时俱进
ycy 2009-4-24 22:11
在与时俱进中提高修养 《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读书笔记 1939 年7月,刘少奇同志在延安马列学院进行了题为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讲演,并于1948年公开发表了这一著作。70年过去了,重温这本书,对于回答新形势下加强共产党员修养仍然十分必要具有重要意义。 《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开篇从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同时要对自己进行改造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在革命实践中改造自己、进行自我修养是共产党员进步的必要条件两个方面解释了共产党员为什么要进行修养。特别的,在这一部分的最后提到共产党员需要在革命胜利和成功的时候加紧自己的无产阶级意识的修养,始终保持自己纯洁的无产阶级的革命品质,才能避免历代革命者在成功时的覆辙。 这样的表述在今天看来尤为重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显著提升,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改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不断取得了新胜利。在这一伟大进程中,绝大部分共产党员都能始终坚持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然而,一小部分共产党员在新形势下逐渐放松了对自己的改造和自我修养的提高,在相关法律法规、监督机制等有待进一步完善的背景下,不能埋头苦干、不能默默奉献,而是或精神空虚、或贪污腐化,完全失去了共产党员的党性,直至滑向犯罪深渊,严重败坏了党员形象,突出影响了人民群众和党的血肉联系,任其发展下去,甚至会动摇党执政的基石。 客观上法律法规、监督机制存在有待进一完善的环节,这确实给一部分共产党员提供了便利条件;经济社会的快速变化和巨大变革也给共产党员了解、适应客观世界,不断对自身进行改造和学习带来了较大压力,在这样的情况下共产党员加强个人自身修养更显得非常必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变化。同样,共产党员自身的修养也应该适应现实社会与共产主义事业的新变化。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且这一阶段还将长期继续下去,共产党员需要在日新月异的变革中和各种思潮的激烈碰撞中切实加强自身修养,积极主动对加强自身学习和改造,始终保持党性。 加强共产党员的修养,将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个人分类: 社会问题|2160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习科学发展观
tarimriver 2009-3-20 00:48
随着中央、省级政府学习科学发展观的动员大会的召开,基层现在已经荡漾起学习科学发展观的春风。 今天下午参加了学院学习动员大会,并对要点内容进行了记录整理: 1。严格考勤,不许随便请假,普通党员请假要填写请假申请,书记批准方能生效。 2。实行周报制度,每周学习情况、进展、创新等要认真整理向上级汇报。 3。集中学习制度, 平时要认真自学,每周四下午集中学习,领导干部包括周四上午集中学习1天。 4。学习要做好笔记,通过3月到8月阶段的学习,每人学习笔记不能少于10000字。 5。处理好学习、工作、生活的关系。 6。学习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带着寻找问题的办法去学。 7。学习的主要书目是中央下发的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科学发展。
个人分类: 触景生情|1982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学要健康发展 科学家须有效组织起来
yangwenzhi 2009-2-24 10:49
科学网以《自然》社论:中国科学亟需新型学术社团为题报道了2009年2月19日出版的《自然》杂志刊登社论《集体责任》(Collectiveresponsibilities),批评了中国专业学术团体的现状。该社论认为,中国科学家必须有效地组织起来,中国科学才能健康发展。我认为,这篇社论的分析非常深刻,我们的确需要真正有效的科学家组织、学术共同体,不能总是让科学家在很多科学问题和科学界的是非问题中失语。 该社论说,近来在中国吵得沸沸扬扬的干细胞疗法已经引起卫生部门的担忧。至今并无明确证据表明这些疗法管用,但也没有证据说明它们对人体有害。目前仍有成千上万的人准备花费数以千计甚至万计的金钱来尝试这种疗法。问题是,医生们是否利用了病人们想要得到治疗的急切心态?人们又该如何认清这一切? 社论说,显而易见的是,人们应该到国家干细胞学会去寻求指导。但可惜的是,中国并没有这样的学会。中国的一群科学家,包括很多具有国际声誉的著名研究人员正在设法创建这样一个学会。不过因为种种原因,中国只成立了附属性质的相关二级机构。这些二级学会协会没有经济自主权,决策也必须通过其母机构。 社论说,种种事例表明,让科学家团结起来对中国有利而无害。这不仅会帮助促进科学的发展,同时也有助于中国从容面对种种挑战。 社论表示,中国科学家需要新型的社会团体。中国南方的科学家经常不了解北方科学界的状况,反之亦然,而当前的大部分学术团体运行得并不是很好。年会经常成为了炫耀的机会,精英科学家昂首阔步,夸夸其谈,他们根据血统而不是科学观点形成派系。大家都不重视向学界引见研究生。建设性批评意见更易被当作是翻脸的手段,而不是真知灼见。结果,许多科学家根本懒得参加这类会议。有时候一些大工程确实将研究人员聚集在了一起,但是工程的策划会更像是在瓜分战利品,而不是构建最富建设性的研究计划。 社论称,这些缺点导致中国科学失去竞争力。更强大的学术团体将为更好的交流和更高产的合作铺平道路,也将为科学批评反馈提供平台。而这反过来又将鼓励大批诚实的批评家的出现,然后资助机构才可以咨询他们。现在经常出现的情况是,资助机构并没有听取多种声音来获得来自学界的代表性观点,而只是听从了某几个人脉广泛的科学家。强大的国内科学团体另外一个好处是,它可作为与其它地方科学家和团体进行建设性接触的参考点。而且,它们也可成为政府的咨询部门。 社论最后说,中国只拥有小型研究团体的日子已经过去了,科学现在对于中国的声誉和利益已经变得非常重要。中国如果要更充分地从其中受益,研究人员的网络化也应该允许繁荣发展。(科学网梅进/编译何姣校)
个人分类: 学术共同体|3467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研服务应当体现以人为本
lindzen 2009-2-12 10:49
今天早晨在科学院图书馆的借书经历令我十分不快。 一早,我坐车来到位于北四环边上的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径直上到4楼的中西文图书借阅区。由于我背着一个IBM的电脑双肩背包,而二楼的存包处都是B5~A4纸大小的小格子,也就有我包的2/3大小,我便问前台的工作人员(一35岁左右的女同志)可否背着包进去或将包在这里暂存,我就借两本书马上回来。不料她冷冷地对我说:你也看见那牌子了(我确实看见了,门禁系统边上有个B5纸大小的牌子),这里不准带包进入,而且也不提供存包,要存就下二楼存去! 我知道不准带包是规定,但下面格子小,根本装不下我的包,所以我是很客气地用商量的口气询问她,岂料热脸贴个冷屁股,她那不咸不淡,一切与她无关的态度令我十分不快。然而我还是下到2楼到存包处转了一圈,发现确实柜子太小,放不下我的包,于是我又上到4楼,跟她说柜子太小,放不下,然后再次请求她的帮助。她却再次不耐烦地说:你这个包不算大,下面有大柜子,你找找就能找到。此时我已经上上下下等于爬了个六楼了,看着她那不耐烦的样子,我真是非常愤怒。所以我干脆把包往他们柜台外面的地上一放,直接刷卡进了借阅区。她直接喊了起来你这人怎么这样,这里不准存包,丢了东西谁负责?我说我包放这里,丢了不用你管。 半分钟不到,图书馆的某男性工作人员找到我,以我进门没刷卡为由要我配合他们出去重新刷卡,并告诉我有大的存包箱空着,告诉我位置,让我再去找找。由于我确实刷卡了,我就说我刷卡了,是谁说我没刷卡?这时那个女人出现了,说是她说的。我问我刷卡你没听见?她说我没听见--碰见这种人我实在无语了。此时我已经非常愤怒,也懒得理他们了,出去按照这个男同志的指点找到大存包箱存包,再次上到4楼,当着那个女人的面刷了第二次卡,问她这次你听见了?,然后进去借书。此时她的上司(我猜测)也过来了,在一边对她说着话,似乎是说服务要讲究方法,要热情云云。当我出来时,她和她的上司已经不知去了那里。 我承认这次不愉快有我的过错,面对那女人冰冷的态度我显得有些不理智。但是我不得不问,作为一个为以科研人员为主的借阅群体服务的图书馆员,面对借阅者(且不说是不是科研人员)的善意询问为什么态度如此冰冷,如此让借阅者感觉被拒于千里之外?如果她能一开始稍微热情那么一点点,如果她在我第二次上来的时候能够比较客气地告诉我这个对院图结构并不了如指掌的读者在地方可以找到大存包箱,而不是给予我简单冰冷的回答,我想这次不快也不会发生。 扯大一点,胡主席在以前的讲话中多次提到要以人为本,要讲究科学发展,我非常怀疑作为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员工的这位女士,你有没有学习过胡主席的讲话?你这种态度和行为就是在实践胡主席所说的以人为本么?院图应该有所警惕啊,要预防你的员工再次出现类似这位女士的行为,否则,院图如何实现科学发展!
个人分类: 杂谈|4071 次阅读|0 个评论
城市建设警惕“暴发户”心态
张显峰 2008-11-24 18:59
  暴发户是善于炫富的,大约赚得几个子儿,便要衣锦还乡,便要扒掉祖上的老房子,重新盖座小洋楼起来。他是不会计较老房子如何的有价值,蹩脚的小洋楼如何的大煞风景,只要跟城里的一样,就以为光宗耀祖了。 现如今的一些城市管理者也颇具这种风骨,GDP多了,便总想着折腾折腾,还要美其名曰为民办实事。敢情他也知道,他折腾的钱毕竟不如暴发户自己所赚,是从老百姓兜里纳来的血汗钱。 近来南京市一条马路的命运引起举国关注。据说按照方案设计,南京大学、南京师大校园的一个角以及河海大学校门和傅抱石纪念馆等一批有文物价值的学校设施和建筑面临拆迁威胁,南京城内最后一块安静的地段鼓楼文教区也濒临沦陷。 鼓楼文教区的形成颇有些历史。早在1929年,美国人麦克考斯基受国民政府之委托,撰写首都计划,对南京进行了城市功能分区,包括中央政治区、市级行政区、工业区、商业区、文教区与住宅区。这样的区划在现在看来也颇具前瞻性,可是随着所谓现代化的进程,一些官员企图主宰城市命运的野心膨胀,城市的功能分区正在被好大喜功所吞噬。 据说这次改造是因旧马路的逼仄,而要搞出现代化的宽车道和隧道来缓解交通拥堵。我看到新闻里,一位南京市建委的官员咄咄逼人地说,这势在必行,按照规划如何云云。听起来,改造的不仅仅是马路,还有那些持不同意见者。 规划的始作俑者只不过是几年前南京市几个当局长(公安局、交管局等)的人大代表,一次会上提了个议案,省里一看龙心大悦,当即表示重金支持。据说后来搞了个咨询会,邀请的专家几乎都是政府豢养的托儿。尽管几年来不断有专家和学校的师生极力反对,甚至有专家组织起来拿出替代方案,但最后还是要势在必行了。 多少年来,我们的一座座古城就在这样的势在必行中变得不堪。我好奇的是,那些当权者究竟是怀着怎样一种心态和眼光来对待他治下的城市的。他们可以大张旗鼓,也可以冠冕堂皇,屡屡祭起科学规划的盾牌,可是所谓规划只不过是几个好大喜功的领导拍个脑瓜,再组织一帮御用的学者坐在屋子里按照领导的意图临摹而已。 在一些官员眼里,似乎只有大手笔、大投资才称得上科学发展。似乎动静不大,不足以彰显其政绩;似乎不扒掉祖坟,不足以表明变革的勇气。这是一种典型的暴发户心态,可这种心态在当权者那里就会上升为可怕的权力美学,一旦失去约束,沦陷的何止是一两条街道。
个人分类: 显峰冷言|4243 次阅读|2 个评论
“百强县”有多少是伪“科学发展”
simonjo828 2008-9-27 13:55
  据《中国青年报》7月6日报道,第八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科学发展评价报告在广州增城市揭晓,在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前10名中,江苏省占7席。据悉,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科学发展评价,不仅评价县域经济的竞争力,还着重评价县域经济的科学发展。   对于这样一个民间版的县域经济百强榜的可靠性,笔者不想花更多的文字去评说,事实自有公论。引起笔者关心的倒是:在这次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排名中,虽然不仅评价县域经济的竞争力,还着重评价了县域经济的科学发展,但据笔者的不完全观察,百强县中似乎多数都存在伪科学发展的嫌疑。   太湖污染众人皆知,然而新评出的百强前十强,均是环太湖流域的苏南强县。在此前召开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应急项目湖泊流域水环境污染治理对策研究中期汇报会上,专家指出,目前太湖流域水污染现状仍不容乐观,已经出现的气候性缺水、区域性污染呈上升趋势,这将影响到太湖流域整体的经济发展。可见其科学发展评价的标榜有点名副其实。   其实,环太湖流域的诸县不注重科学发展评价标榜只是冰山一角。据《中国环境报》报道,陕西神木县煤炭经济虽然推动了当地小城镇的迅速发展,但是随着煤矿和部分大型矿井掠夺式开采,造成的山体崩塌、地表裂陷日渐增多。除了秦家燕湾和李家畔村,店塔镇前梁村、杨伙盘村、中鸡镇高家畔村、武成功村等也都遭遇了类似情况。而大柳塔镇三不拉村张家渠小组受大柳塔煤矿开采影响,目前已成为地上死岛。此外,煤矿开采还严重破坏了神木的地下水资源。目前全县已经有数十条地表径流断流,黄河主要支流窟野河一年中2/3时间基本断流,变成季节河。由于煤炭行业生态补偿机制的缺失,使得神木县煤炭采空塌陷区有1900户6700多人成为生态灾民,生活举步维艰。   无独有偶,据《钱江晚报》消息,目前浙江绍兴县书法圣地兰亭江已遭严重污染。景区工作人员表示,水都成墨水了。据了解,兰亭景区的水全部来自兰亭江。走出景区北门,呈现在眼前的南北走向的河流就是兰亭江。目前,水流较急,酱红色已经消失,但水面上还是有大量的白色气泡及一圈圈的白色油渍。浙江工业大学生环学院的王军良老师说,水面有气泡及油渍表明水应该是遭到污染所致,尤其是印染行业中的一种化学物质,最主要表现就是水冒气泡。景区管理处副主任喻革良称,水的问题已经让我们头疼多年。原来,兰亭江的水污染已经不是一个新问题,只不过是时好时坏,而近日比较严重。现在说是管道排污了,但是有的企业不想花那个钱,就偷偷在半夜将污水排到江里。   目前,有些地方政府领导受政绩工程、面子工程的驱使,惟GDP是瞻,不顾环境损害,抓耗子之后变成了黑猫。据测算,我国每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约占GDP的10%左右。而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世界银行把我国每年因环境造成的损失评估为GDP的5%~7%。更值得一提的是,西部9个省区生态破坏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占当地GDP的13%,相当于甘肃和青海两个省GDP的总和。   显然,我们已经弄清楚了百强县并非百强绿色县,这种经济增长也并不代表我国未来的发展方向。我国改革开放的真正目的是要让全国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对现在的中国来说,需要的是一个环境友好型的持续增长战略。说白了,中国未来的发展模式就是应该转入新猫论,重视猫的颜色,要从黑猫,变成政策体系良好的透明猫,以及重视绿色发展的绿色猫。   畅销书《世界是平的》的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有这样一句经典的话让笔者感触颇深,他说:不管白猫黑猫,不是绿猫就抓不到老鼠。意思是说,一个国家的生态环境在未来是争夺其他地方知识精英或者挽留本土知识精英的重要变量。如果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很好,但是污染很重,空气里充满窒息,自来水发现红线虫,那么,知识精英会逃离这个环境。这使得这个国家没有办法获得足够的智力资源在经济上升级。   可见,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排行对于我们普通老百姓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百强县是否注重绿猫经济、绿色GDP,试想,如果一个县的经济上去了,生态环境更美了,百姓生活安居乐业了,城市的影响力和领导的政绩还愁不提高?
个人分类: 环境观察|2724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6 22: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