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日本东海大地震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小议日本大地震对我国东部地区震情影响的评估
热度 3 陈龙珠 2011-3-13 16:47
据 传媒报道 ,近日发生的日本东海大地震,估计会使日本岛向东移动了2.4米。作为日本的近邻,这次大震对我国东部地区地震带的影响,自然会引起民众和学者的关注。 从 葛肖虹先生3年前的博文 图5地壳位移矢量可见,日本岛是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运动的交汇区域。这次日本东海岸因大地震向东大幅位移后,我国东部地区的地壳应力应该是有所释放的。对本博家乡所处其南端的郯庐地震带来说,日本东海地震后,若其东侧的地壳位移明显大于其西侧的,则我们就应该提高对这一地震带发生地震的戒备程度;但若它两侧的地壳位移基本一致,则我们还有必要特别地提高戒备程度吗? 由此看来,在日本东海大地震发生之后,加强对郯庐地震带等东部地区地壳位移等参数的监测和分析,是我国地震灾害防御主管部门不应忽视的重要工作。 另外,从本博 前年博文 的插图看,近10年来土耳其、印尼、瓦努阿图、新西兰、我国青藏高原等地发生的强烈地震,是处于印度洋-澳洲板块四周边缘的地震带上,其存在的相互影响机制,与我国东部郯庐地震带和日本的环太平洋地震带的关系,看似有所区别。而 根据学者 按统计学和力学综合法估计郯庐地震带7级以上地震复发的概率是:10年-12%,30年-29%,50年-55%。 本文只是定性地从几何和力学的角度,谈谈自己的看法而已。因此,很乐见地质、地震学科的专家们经过严密理论或大型数值模拟计算而得出的更深刻的见识。
个人分类: 防灾减灾|7929 次阅读|2 个评论
东海大地震,日本防范了数十年
热度 5 陈龙珠 2011-3-13 09:22
每场大地震之后,总能看到中外地质构造、地震学界的学者和专家剖析这场地震的成因。我想,若这些成因说基本上是科学的,则地震孕育过程尤其是震前征兆就有可能被监测到的。因此,目前的困难主要还是在于监测网点不够密和短临预报关键科学技术未取得进展而已。 2003年11月下旬我随建设部抗震减灾科技考察团出访日本2周,首站拜访过日本国土交通厅的有关官员和到他们的办公楼地下室考察基底隔震设施,见面时他们笑着问我们咋不怕早已估计临近的 日本东海大地震 ,而在敏感时期还来日本考察?我们笑而回答,地震短临预报还未过关。但这事说明,日本全国从上到下应对今年3月11日发生的8.8级大地震已达数十年,他们对这场毁灭性大地震的长期预测已经兑现( 虽然与预测位置有偏差,参见文下评论 ),而且在8.8级大震发生之前的数日内还曾发生了许多次的中强震。但是,即便于此,日本还是未能提前化解这场罕遇地震带来的巨大灾难。世界地震防护能力强国尚且如此,足以说明人类现在防御特大自然灾害的能力是很有限的。 中国版图处于全球两大地震带的夹缝之中,人口巨多,国力尚弱,地震灾害是造成我们人员伤亡的第一大灾。因此,即便地震预测和防范极其困难,我们也不应该放弃攻克难关的任何努力,更不应该因为地震监测主管部门一时的不能大有作为,而对地震监测和预测科学技术的合理投资大泼冷水,以至于误导国家高层决策。 我们正在追求科技创新,除发展能够创造财富的科技产品和保家卫国的国防力量外,在开展国际合作的同时,自己闯出避、抗大灾的路,也是极其重要的。 ------ 附件: 30年前美报介绍日本防东海大地震的情况 .pdf 、 中国地震带强震复发概率预测图表 陈运泰: 不应放弃地震预测   尽管地震预测难度很大,但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地球物理学家陈运泰认为,国际上对于地震预测确实存在不同看法,但普遍承认,地震长期预测还是有可行的办法,中期预测也有成功的例子,争论的焦点是短(期)临(震)预测。他建议,“十二五”规划草案中应该强化地震预测工作。   目前国际上流行的 “地震不能预测”的说法大多指的是短临预测。况且,地震是不是永远不能预测,在科学上是一个没有定论的问题,争论虽激烈,但是并不是一个靠“少数服从多数”就可以解决的问题。不能因为地震预测难度大,就放弃努力。我国地震科学工作者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遵照温家宝总理等中央领导的指示,“争取长期预报更加科学,中期预报水平不断提高,短临预报有新的突破,保持我国在该领域国际领先地位”。
个人分类: 防灾减灾|6996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05: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