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实验设备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工作感悟
jingbz 2015-7-5 23:51
随着科研工作的开展,感到硕士阶段的科学训练深度不够,如果希望继续将科研工作提高到更高的一个层次,博士阶段的科学训练还是必须的。所以在导师指导下,阅读高水平文献,提高英文水平,与国内外同行交流,学习前沿的实验方法,购买最先进的实验设备,进行科学试验,学会较好的统计方法,学习撰写英文论文,是科研工作开展和提高的必做工作。
个人分类: 工作计划|225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第一台地面效应飞行器是这样在不可想象的简陋条件下飞起来的
热度 1 yangxintie1 2014-5-9 00:52
中国第一台地面效应飞行器的气动设计师是施祖荫 1958年西工大进行兼有水上飞机和高速气垫船特性的地面效应飞行器预研,这在当时国际上还没有见到一个实例,还仅仅是理论上的有个概念,一无图纸,二无技术资料,用什么设计方法来保证它能飞、能控、能行,气动设计算法没有任何现成的东西,可以说是要理论没理论,要资料没资料,要实验设备和测量仪器没有实验设备和测量仪器,完全要靠白手起家。这项任务,就落在当时气动教研室的负责人施祖荫教授身上。 施祖荫对地面效应飞行器的力学问题做了缜密的理论推导和分析,从而给出了地面效应飞行器的详细的理论算法。接着他又推导出地效器的飞行原理及最佳喷射角度,并建立了 涵 道风扇、内流管道设计、导流叶片等的设计方法。 为了保障地面效应飞行器的空气动力学设计方法的准确程度,也为了培养人才,他在教研室组织了以学生为主的510“涵道风扇飞行器模型的风洞试验”科研小组。这些同志们事业心很都强。配合得非常密切。在施祖荫的领导下,他们从查阅卡片、做摘录开始,到翻译文献,确定课题研究途径,再从模型、仪器制作,进行全面的风洞实验、天平调整,一直到数据处理、撰写毕业论文,在施祖荫老师的指导下、培养下走了一个完整的科研过程。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的张家骥 就是当年的学生,他十分 感慨:“这是一种难得的幸福,令我终身难忘。”当时为了搞好“涵道风扇飞行器模型风洞试验”这项研究,在1960年的暑假期间,施祖荫就指导他们看俄文资料,从查阅卡片、做摘录到翻译文献。共同讨论阅读资料的心得,最后参考苏联的一篇文章,准备进行实验研究。暑假一结束,在施祖荫的指导下,由张国强、张明珍、郭云、唐弘、叶瑞芝、高天义、施国珍、张家骥等一起组成了这样一个团队,施祖荫每周给他们讲一课,从空气微团沿着涵道唇壁流动所产生的附加升力讲起,一直到用因子分析法推导出相似准则和相似参数,孜孜不倦,井井有条,使大家懂得风洞中进行模型试验的原理。然后在宋义平实验员的帮助下,大家分工合作,制造风洞试验用的涵道风扇模型和一些测试设备。 木芯铝皮涵道模型的唇口是用石蜡制造的。在转轴上套上一块铝制样板,转一圈就刮出了涵道唇口的外形,在涵道唇壁表面上的 8 个 方位开了40个测压孔。通过管道用多管压力计测量涵道表面的压力分布(如果坏了,可以用烙铁把石蜡油滴上去,把样板再转一圈)。涵道模型安装在角钢支架上,桨叶模型采用削制的核桃木,由一台可以调速的变频电机驱动。角钢支架悬挂在F2风洞的挂线式天平上,有一组配重砝码平衡其质量。为此还增加了一个测量扭矩的杠杆式天平。 热线风速仪是实验的关键设备,进口的又贵又拿不到,只好自己试制。在风扇下方,沿 4 个方位安装了 8 根自制的风速管,还布置了不少棉线,测量涵道风扇的下洗速度及流场分布。实验缺少钨丝,实验小组就根据《试验空气动力学》介绍的热线风速仪原理,用大字报形式向全校征求支援钨丝,终于有搞鱼雷工程的3系实验室为实验小组送来了钨丝。到西安火车站以东背来了蒸馏水,解决了热线风速仪所需蓄电池的水质问题。大家自己制造了简单的热线风速仪,勉强可用。 开始,每次把天平调整就位,到达能够读取初读数,所花费的时间很长。通过张家骥列出的挂线式四分力天平的受力平衡方程组,提出新的调整步骤:他们脱开水平张线,用两台升力天平的张线把角钢支架调整到水平状态;然后挂上水平的阻力张线和与水平呈45°的阻力配重张线,调整两者到规定位置;再挂上测量扭矩的张线;以此来读取数据。 在大家齐心协力的配合下,实验小组把天平调整就位的时间从两天缩短到两分钟。进行风洞实验时,没有讯号控制系统,他们就在试验段下方,用一个铁桶进行指挥:敲一下,准备;敲两下,读数;各岗位顺序自报:“X号好!”;敲三下,变攻角;乱敲,表示停车。另一位同学根据落差法观察风速计汞柱的高度调节风洞的调速电机控制系统。 施荫祖放开手叫学生们自主创新,有时把学生组长叫到家里,了解小组情况,交代一些注意问题,鼓励大家继续做下去。1962届空气动力学专业同学的风洞实验课,也是510科研小组学生自己带的。就这样培养出了一批拼命三郎,很多学生,都是彻夜苦战,有的人有了水力学实验室的钥匙以后,连大班党支书来叫“劳逸结合”也不开门,继续看报、看书、记笔记、搞科研彻夜苦战。一天中午,张家骥同志到F-2风洞做准备工作。挂线式天平连接安装涵道模型角钢支架的张线因螺纹脱扣松开了,整个试验模型掉在地上。挂在上方的配重砝码掉下来,砸在背上,他只好趴在试验模型上休息。等到上班才发现,大家二话没说,一边扶着再休息一会;一边七手八脚很快修复模型和天平,继续实验。这些测力、测压、测流场速度分布等等实验结果,都在施祖荫指导下进行数据处理、绘制实验曲线。其中,测压场的数据处理还运用了傅里叶函数。为以后的设计提供了详实的资料。 有了理论推导的计算方法,又加上白手起家摸索进行的一系列模型试验,西北工业大学的地面效应飞行器的设计就如虎添翼,据此进行设计的地面效应飞行器也必定可靠实在。为了验证理论的可靠,西工大还先预研了一台小型的圆形的地面效应飞行器进行了试飞,实践结果表明理论和实践符合良好,在此基础上才开始试制载重700公斤的实用型地面效应飞行器。 经过努力,激动人心的日子终于来临,60年地效器在北京国防科委大院表演,有很多单位都有展示,一共有 9 架实物,有的前进无动力,有的悬浮高度不可调,西工大制造的不仅载重大、可控、可调、易于驾驶,表演结果,公认西工大研制的地效器性能最佳,在全国评比中名列第一, 它 的悬停性 、 飞行性能以及操作性能均好。中央有关部门领导许光达、张爱萍、蒋南翔和贺晋年参观了西北工业大学制造的“五八型地面效应飞行器”,垂询了情况,并与机组全体人员合影留念以资慰勉。在会议上对以后的研究和发展也做了规划和分工。会后,西工大的“五八型地面效应飞行器”被单独留下来多呆了几天,接受军方有关单位领导参观试乘和咨询。 科研创新,造就年轻科研人才 充分发挥学生和研究生及青年教师的创造性,就是 施 祖荫 教授作为领导的一贯作风。不少科研项目就是这样完成的:1956年,我国准备创立直升机工业。第二年 10 月我国第一个直升机专业在西北工业大学创立,1959年西工大研制我国第一架直升机“延安二号”,为此进行φ2m旋翼-机身组合模型风洞试验及4×3直升机测力装置研制,填补中国空白,带出一批技术接班人。 作为气动教研室的负责人和学术带头人施祖荫积极主持教研室青年教师、研究生开展了φ2m旋翼-机身组合模型风洞试验,填补我国空白;其中《4×3直升机测力装置研制》档案共计文字稿2736张、图纸764张……不仅为国家开拓了道路,也带出技术接班人,科研领头人。在1990年中德合作的φ4米旋翼试验台成功之前,φ2米 试验 台的照片和文章一直是国内对外宣传品和出国合作时的“嫁妆”。 他的研究生、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的许光明 研究员 (正军级)业已成为尾旋自由飞实验研究的学术带头人。 在文化大革命中,施祖荫由于历史问题被批斗,然而他没有消沉,为了配合强五、轰六、运七、运十、歼轰七等我国一系列飞机的仿制和自行研制设计工作,特别是有关飞行力学的问题和飞行品质规范的问题耗费了许多心血。1970年底参加南昌 512 厂4号旅客飞机研制,对螺旋桨的空气动力学和飞行力学方面的影响做过重点分析,以后512厂以施祖荫报告为基础,继续进行研制 。 1970 年底到1972年春,西北工业大学秘密研制类似于现在歼十的带有鸭式小翼的战斗机,命名为延安号鸭式飞机,施祖荫参加研制,对保证鸭式飞机模型的第二次试飞起了重要作用。 1972 年春到1973年中国轰六飞机改型,气动任务很繁重,施祖荫提供了计算公式,协助该厂完成轰六及轰六改的横侧向及纵向对比品质检查,对轰六改在1979年安全上天起了一定作用。 19 77年为172厂作了飞行品质检查,推动开展了型号设计工作:以前国内计算飞机的飞行品质 、 操稳特性,均是按照“光飞机”来进行的。没有考虑操纵系统的作用,该文将操纵系统和飞机综合讨论,使问题解决更为实际,有利于按照现有飞行品质规范进行检查。 19 77年秋结合强五飞机,写了“强五飞机操纵运动方程” 。 19 80年研究了运七飞机纵向导数系数,为运七飞机的改型准备了条件 。 在去世前的六年半时间里,他不间断地联系型号开展飞行力学和空气动力学研究,参加型号达 10 个 之多,强五、轰六、运七、运十、歼轰七等我国一系列飞机的仿制和自行研制设计工作,都融入了空气动力学家,飞行力学家施祖荫的心血,他归纳出该系列飞机操纵系统的运动方程,纵向线化方程,铰链力矩系数对攻角及舵偏角的导数等成果,并在我国首次从理论上研究了飞机的尾旋问题,对飞机飞行品质研究提供基础。 施祖荫热心于学术而又淡漠于名利,从不夸大自己的学术成就和能力,不求‘n+1’式的挂名。 10 个型号的飞机飞行力学问题,施祖荫给厂所提交了无数的科研报告和技术指导文件,可是没有一篇投稿到所谓核心期刊发表。那厚度近一寸的多发发动机方程组印刷资料,还仅仅是西北工业大学内部出版的交流书籍。这和目前相当普遍存在的不良作风形成了鲜明对照. 几乎所有施祖荫先生的技术报告,都是无偿的劳动,他直接送给各个厂所的研究和试制部门,我们在公开发表的文章中只找到一篇《飞机飞行品质规范编制研究25年》 这一篇 有施祖荫的名字,那是近40年前,原第六研究院成立了国防科委航空气动力协作攻关办公室,同时也成立飞行力学专业筹备组,飞机飞行品质规范编制研究是飞机总体 设计 关 键 性的研究项目之一。在国外,无论是苏联或是法国、英国和美国 都 花去大量的国防科研经费.始终将飞机飞行力学研究工作的重点集中到新规范编制研究上去,正确地翻译国外飞机飞行品质规 范 的资料文献,在当时还是件相当困难的事。 300万字的外文资料,缺乏统一的飞行品质术语,于是7210办公室飞行力学 组秘 密派人送MLF-F-8758资料请著名飞机设计师徐舜寿总师在牛棚翻译。送施祖荫教授处MLF-F-8785B资料,由他率西工大503教研室飞行力学组全体教师与603所操稳组校审。他们悄悄的为编制我国飞机飞行品质规范做了技术准备。有鉴于此,80年施祖荫被聘为我国军用飞机飞行品质规范主、次操 纵 系统两章的主审。他又开始了日的工作
个人分类: 胆剑篇|3554 次阅读|2 个评论
读书笔记3——构造变形与烃类充注典型实验设备情况
zhangjunhou 2012-7-26 14:56
( a )大庆石油大学付广、付晓飞等与南通飞宇科技公司合作开发研制了烃类运聚模拟实验装置,并进行了油、气等在断层静止期的运聚模拟实验 。 参考文献: 吕延防 , 黄劲松 , 付广 , 付晓飞 . 砂泥岩薄互层段中断层封闭性的定量研究 . 石油学报 ,2009,6:26~30 ( b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成藏实验室研制了相应的模拟实验装置,包括一维和二维实验模型 。 参考文献: 姜振学 , 庞雄奇 , 曾溅辉等 . 油气优势运移通道的类型及其物理模拟实验研究 . 地学前缘 ,2005,4:51~54 马中良 , 曾溅辉 , 张善文等 . 砂岩透镜体油运移过程模拟及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 岩性油气藏 ,2008,10:21~26 ( c )中国地质大学尚尔杰、张振红等用白色石英砂模拟了断裂控藏实验研究和库车坳陷油气运聚模拟实验 。 参考文献: 尚尔杰 . 油气系统研究方法应用中若干问题的讨论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1,5: 22~28 ( d ) 大庆油田有限公司研制了天然气运聚模拟实验装置 ( e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周波、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陈冬霞、庞雄奇( 2006 )、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曹俊兴、西北大学等研究单位和学者分别进行了相应的研究工作 。 参考文献: 陈冬霞、庞雄奇 , 姜振学等 . 中国东部陆相盆地隐蔽油气藏成藏机理与模式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6,2:32~37
2752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国社区医院如何做检查?
skylark1981 2012-5-30 00:17
美国的社区医院很小,一般只有4 - 5个医生,全部工作人员加起来,也只有10多个。这些医生一般的病都可以看,但是如果大一点的病,他们通常会推荐你去当地更大的医院。如果再大的病,那么可能要去比较远的医院。一般来说,在确诊完以后,还是回到当地的社区医院做继续治疗。社区医院相比大医院的费用要小得多。 社区医院的设施还不错,但是可以做的检查很少,我所在的社区医院可以做B超,小的手术(有手术台),大的仪器就没有了。他们只能做一些基本的化验(小孩血型),大一点的化验,比如血样,便便,小孩是否缺钙,小孩在妈妈肚子里面是否健康,他们通常是采样,然后送到一个更大的实验室去化验,一个礼拜或者两个礼拜后有结果。 我们国内也想搞社区医院,都很失败,不仅缺少医生,而且缺少设备。医生的问题可能可以通过提高工资待遇解决,至于设备,我觉得可以参考美国的做法。可以以市为单位建立比较大的实验室,这样一来可以大大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减少浪费,二来也可以缓解社区医院的设备简陋问题。 我觉得美国的这种做法非常好,有感而发,是为此博客。
6117 次阅读|0 个评论
什么学科才能叫科学?
热度 11 fdzjkyck 2011-9-6 00:17
前几天,和同事探讨某个议题时,才发觉时下在一些人眼里原来科学也是分三六九等的。他们的意思大概是自然科学要高级一些,社会科学则低级一些;自然科学里面,纯粹的理工又要高等一些,而其他的带有文科性质的则要低等一些;再去细分,理工里面,理科又先拔头筹,诸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复杂越高深莫测的要高级一些,而工科尤其是实践性强的则要低级一些。 细细想来和社会现实比较倒也大概吻合,理科发“高级别”(比如SCI)文章者多,仿佛更像“科学”一些;工科则要逊了一筹,更别提文科了。事实上,文科在高级别刊物发表也是很难的,但却往往依旧被轻视。从各项资金的资助可以看出,有实验设备需求的学科仿佛才能体现“科学”,重视程度从资助力度比较便可见一斑。这种现象不知道是不是正常? 以前听说过文人相轻,可是现在呢?在各项经济建设,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如火如荼,高新技术要一统宏微观世界的今日中国,真正假假的名目下,政策指向为“科学”做了价值分类,这难道是出现三六九等的偏见的根源?社会是一门复杂的学问,其复杂程度不亚于自然,本是值得研究的学问。比如当今国内种种社会矛盾、经济问题、价值观念等等,需要找到“科学”的良方作为指引。可是,此类相关学科却难有所作为,究其原因,并非不重要,没有价值,研究不出来什么成果,而是制约的因素更多,困难更大罢了!或许,面向社会的努力都是无用功,于是我们把希望寄托给“小白鼠”。可是,远离社会的科学,再好看,再高级,又能有什么用呢? 学科之争,凸显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某种窘境;利益驱使下,很多人的清高也是有理由的。
个人分类: 随笔|7009 次阅读|17 个评论
实验室基本实验设备介绍系统——微波炉设备
热度 2 zxc508 2011-5-1 17:40
实验室基本实验设备介绍系统——微波炉设备
大家好,今天开始陆续向大家汇报一下本实验室的设备。本人自从博士以来,一直从事于微波烧结纳米材料,可以说在这方面,也有自己的一些心得和对微波的理解,希望对大家理解微波有用,同时也由于本人水平有限,有可能出现的问题还请大家多多原谅。另外,欢迎宁波的朋友来本实验室,多多交流。当然也欢迎外地的朋友,共同开发微波烧结技术。 -、设备介绍 我们的设备是长沙隆态产的 HAMiLab - V3000 微波多功能高温实验炉,具体的性能指标大家还可以通过网上查找。 微波炉实物图 其主要技术指标有: 1. 最高工作温度 1600°C 2. 静态极限真空度 ≤ 10Pa 适用范围 1. 无机粉体合成、煅烧 u 碳化物: SiC 、 CrC 、 VC 等。 u 氮化物: Si3N4 、 MnXNX 、 AlN 、 VN 、 CrN 等。 u 电子陶瓷粉体:钛酸钡、钛酸锶钡、钛酸锶、锆钛酸钡等。 u 荧光粉:( LED 粉、三基色、长余辉粉等) u 锂离子电池材料:钴酸锂、锰酸锂、磷酸亚铁锂等正极材料及负极碳材料等。 u 各种陶瓷色料、釉料、陶瓷原料等。 2 各种无机材料制品 / 器件烧结 u 电子陶瓷: BaTiO3 、 SrTiO3 、 ZnO 压电陶瓷、 PTC 热敏元器件等。 u 生物医学陶瓷:人造骨骼、牙齿等, MgO 、 Al2O3 、 ZrO2 、 SiC 、 Y2O3 、 Si3N4 、 SiO2 等高性能结构陶瓷。 u 日用陶瓷、工艺美术瓷。 3 灰化、焚化 4 金属熔融及热处理 二、微波原理及特点: 微波是一种电磁波,是指频率为 300MHz-300GHz 的电磁波,其是无线电波中一个有限频带的简称,即波长在 1 米(不含 1 米)到 1 毫米之间的电磁波,分米波、厘米波、毫米波和亚毫米波的统称。微波是一种能量(而不是热量)形式,但在介质中可以转化为热量。材料对微波的反应可以分为四种情况:( 1 )穿透微波;( 2 )反射微波:( 3 )吸收微波。( 4 )部分吸收微波。对于玻璃、塑料和瓷器,微波几乎是穿越而不被吸收。对于水和食物等就会吸收微波而使自身发热。而对金属类东西,则会反射微波。近年,微波钼工业的生产过程中导入微波加热技术,不仅可有效提高反应转化率、选择性,而且体现出节能环保等诸多优点,其作为实现绿色工艺的手段之一而到人们的广泛重视。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现在工业上生产的微波炉选用的微波频率是 2.45GHz ,也就是说这一频率是固定的。因此,研究微波烧结工艺时,不能提出改变微波频率,进而观察实验现象变化这种简单的错误。 微波特点 采用微波加热具有加热速度快、热量损失小、操作方便等特点,既可以缩短工艺时间、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又可以提高产品质量。与传统加热方式相比,微波加热有以下特点: 加热均匀、速度快 一般的加热方法凭借加热周围的环境,以热量的辐射或通过热空气对流的方式使物体的表面先得到加热,然后通过热传导传导物体的内部。这种方法效率低,加热时间长。 微波加热的最大特点是,微波是在被加热物内部产生的,热源来自物体内部,加热均匀,不会造成 “ 外焦里不熟 ” 的夹生现象,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同时由于 “ 里外同时加热 ” 大大缩短了加热时间,加热效率高,有利于提高产品产量。微波加热的惯性很小,可以实现温度升降的快速控制,有利于连续生产地额自动控制。 选择性加热 微波加热所产生的热量和被加热物的损耗有着密切关系。各种介质的介电常数在 0.0001 到 0.5 的范围内,所以各种物体吸收微波的能力有很大的差异。一般说介电常数大的介质很容易用微波加热,介电常数太小的介质就很难用微波加热。这就是微波对物体具有选择性加热的特点。 控制及时、反应灵敏 常规的加热方法,如蒸汽加热、电热、红外加热等,要达到一定的温度,需要一定的时间,在发生故障或停止加热时,温度的下降又要较长时间。而微波加热可在几秒的时间内迅速地将微波功率调到所需的数值,加热到适当的温度,便于自动化和连续化生产。 穿透性 微波比其它用于辐射加热的电磁波,如红外线、远红外线等波长更长,因此具有更好的穿透性。 微波透入介质时,由于介质损耗引起的介质温度的升高,使介质材料内部、外部几乎同时加热升温,形成体热源状态,大大缩短了常规加热中的热传导时间,且在条件为介质损耗因数与介质温度呈负相关关系时,物料内外加热均匀一致。 与红外相比较,远红外加热的频率比微波加热的频率更高,照理加热效率要更好,但其实不然,这里面还存在一个穿透能力的概念。远红外加热虽有许多优点,应用也比较广泛,但从对物体的穿透能力看,远红外就远不如微波。什么叫穿透能力呢?穿透能力就是电磁波穿透到介质内部的本领,电磁波从表面进入介质并在其内部传播时,由于能量不断被吸收并能转化为热能, 它所携带热量就随着深入介质表面的距离以指数形式衰减。 电磁波的穿透深度和波长是同一数量级,除了较大的物体外,一般可以做到表里一起加热。而远红外加热的波长很短,加热时穿透能力差,在远红外线照射下,只有物体一薄层发热,而热量要到内部主要靠传导,这样不仅加热时间长,而且容易造成加热不均匀。根据对比,微波加热的穿透能力比远红外加热强的多。 选择性加热 物质吸收微波的能力,主要由其介质损耗因数来决定。介质损耗因数大的物质对微波的吸收能力就强,相反,介质损耗因数小的物质吸收微波的能力也弱。由于各物质的损耗因数存在差异,微波加热就表现出选择性加热的特点。物质不同,产生的热效果也不同。水分子属极性分子,介电常数较大,其介质损耗因数也很大,对微波具有强吸收能力。而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的介电常数相对较小,其对微波的吸收能力比水小得多。因此,对于食品来说,含水量的多少对微波加热效果影响很大。 三、微波加热原理: 微波加热是一种依靠物体吸收微波能将其转换成热能,使自身整体同时升温的加热方式而完全区别于其他常规加热方式。传统加热方式是根据热传导、对流和辐射原理使热量从外部传至物料热量,热量总是由表及里传递进行加热物料,物料中不可避免地存在温度梯度,故加热的物料不均匀,致使物料出现局部过热,影响加热技术与传统加热方式不同,它是通过被加热体内部偶极分子高频往复运动,产生“内摩擦热”而使被加热物料温度升高,不须任何热传导过程,就能使物料内外部同时加热、同时升温,加热速度快且均与,仅需传统加热方式的能耗的几分之一或几十份之一就可达到加热目的。从理论分析,物质在微波场中所产生的热量大小与物质种类及其介电特性有很大关系,即微波对物质具有选择性加热的特性。 以水为例,微波是频率在 300 兆赫到 300 千兆赫的电磁 波 ,被加热介质物料中的水分子是极性分子。它在快速变化的高频点磁场作用下,其极性取向将随着外电场的变化而变化。造成分子的相互摩擦运动的效应,此时微波场的场能转化为介质内的热能,使物料温度升高,产生热化和膨化等一系列物化过程而达到微波加热干燥的目的。即 物 体内有极分子在微波高频电场的作用下反复快速取向转动而摩擦生热(每秒翻转 2.45GHz ) , 体内离子在微波作用下振动也会将振动能量转化为热量 . 一般在微波烧结中,所处理的材料大多是介质材料,而介质材料通常都不同程度地吸收微波能,介质材料与微波电磁场相互耦合,会形成各种功率耗散从而达到能量转化的目的。能量转化的方式有许多种,如离子传导、偶极子转动、界面极化、磁滞、压电现象、电致伸缩、核磁共振、铁磁共振等,其中 离子传导及偶极子转动是微波加热的 主要原理。
个人分类: 实验设备|8178 次阅读|6 个评论
你真的会做实验吗?
热度 1 baido 2011-4-14 18:49
现在国家投了很多钱在教育,学校买了很多好的设备。但是我在做实验过程中发现很多研一的学生对实验设备不是很了解,而且有的时候花了很长时间做的数据都不可靠。我想在你有一个很好的实验计划的同时,成熟的实验操作也是你实验成功的重要因素。下面是几点大家做实验中会存在的问题: (1)没有仔细阅读设备说明书,拿来设备就做实验; (2)做实验没有实验计划,拍脑袋现象很多; (3)对采集设备的软硬件了解太少,做不出数据,就声称设备损坏; (4)很少不会向师兄请教; (5)课题组中的实验设备损毁严重,原因大多是操作不规范。 这些是我在实验过程的感受,希望大家提出更多的问题!
2604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9 01: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