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大庆油田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日本人如何获知大庆油田的秘密
ajygz 2014-8-22 13:09
最近,一部讲述大庆油田创业史的工业题材电视剧《奠基者》在央视热播。石油会战、王进喜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红极一时的事件和人物,又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令人重温那个年代新中国石油工业奠基者的艰难与辛酸。 对于大庆油田的发现,人们已经耳熟能详了,可是,对于日本人与大庆油田的一段历史,可能知道的人却并不多。 日本人如何获知大庆油田的秘密 撰文 /魏秀春 1959年9月26日,在松辽地区具有工业价值油流的第一口探井——松基三井开始喷油,标志着大庆油田的诞生。1960年5月16日,大庆油田第一口生产油井7-11井投产出油。当时,由于中国对于大庆油田的这些情况尚未在国内外公布,绝大多数中国人也不知道大庆油田到底在什么地方,而日本因为战略上的需要,极为重视中国石油的发展。当听说中国正开发大庆油田时,日本人始终不明底细,于是就把摸清大庆油田的详细情况作为情报工作的重中之重。 首先获得突破的是日本三菱重工财团的信息专家。1964年4月19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大庆精神大庆人》的报道。第二天,《人民日报》又专门撰文报道。三菱重工的专家们据此判断,中国的大庆确有其事,但他们还不清楚大庆的具体位置。在1966年7月的一期《中国画报》上,他们看到一张照片:大庆油田的“铁人”王进喜头戴大狗皮帽,身穿厚棉袄,顶着鹅毛大雪,手握钻机刹把,眺望远方,在他背景远处错落地矗立着星星点点的高大井架。唯有中国东北的北部寒冷地区,采油工人才需要戴这种大狗皮帽和穿厚棉袄,专家们由此断定:“大庆油田是在冬季为零下30度的北满,大致在哈尔滨与齐齐哈尔之间”,但具体位置仍然没有确定。童年10月,《人民中国》杂志第76页刊登了石油工人王进喜的事迹。事迹中说,以王进喜为代表的中国工人阶级,为粉碎国外反动势力对中国的经济封锁和石油禁运,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抢时间,争速度,不等马拉车拖,硬是用肩膀将几百吨采油设备扛到了工地。据此分析,他们认为,最早的钻井是在安达东北的北安附近,而且从钻井运输情况看,离火车站不会太远。在报道中还有这样一句话:王进喜一到马家窑,看到大片荒野时说:“好大的油海,把石油工业落后的帽子丢到太平洋去。”于是日本人从伪满州旧地图上看到:马家窑是位于黑龙江海伦县东南的一个小村,在北安铁路上一个小车站东边十多公里处。就这样,日本人就彻底搞清楚了大庆油田的确切位置了:马家窑是大庆油田的北端,大庆油田可能是北起海伦的庆安,西南穿过哈尔滨市与齐齐哈尔市铁路的安达附近,南北达400公里的范围。 搞清了位置,日本人又对王进喜的报道进行分析。王进喜原是玉门油矿的1259钻井队队长,是1959年9月在北京参加国庆之后自愿去大庆的。从王进喜所站的钻台油井与他背后隐藏的油井之间的距离和密度断定,大庆油田在1959年以前就进行了勘探,并且大体上知道了油田的大致储量和产量。1964年,王进喜参加了第三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日本人认为,大庆油田不产油,王进喜肯定不会当选人大代表。因此,他们认为这时候大庆油田已经开始大量产油,但炼油规模又如何呢?1966年7月,在《中国画报》上发现了一张炼油厂反应塔的照片。根据反应塔上的扶手栏杆的粗细与反应塔的直径相比,得知反应塔的内径长为5米。加之《人民日报》刊登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他们进一步推算出大庆的炼油能力和规模、年产油量等内容。到此,他们就比较全面地掌握了大庆油田的各种情况,揭开了当时尚未公布的一些秘密。 在对所获信息进行剖析和处理之后,根据中国当时的技术水准和能力及中国对石油的需求,三菱重工断定中国必定要大量引进采油以及炼油设备。三菱重工立即集中相关专家和技术人员,全面设计出了适合中国大庆油田的设备,做好充分的夺标准备。不久,中国政府向国际市场寻求石油开采设备,三菱重工以最快的速度和最符合中国所要求的设计、设备,一举中标,获取巨大的商业利益。西方石油工业大国因此目瞪口呆,惊诧不已。(原文见链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679f1a0100gwoe.html ) 注:上午在网上找书,偶遇《科学技术史》(杨沛霆著,浙江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百度“杨沛霆”,见此文遂贴于此。对作者表示感谢!
个人分类: 科史哲|249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大庆油田子弟无法直接接班 部分老职工抗议半月
毛宁波 2014-5-20 06:20
近期,上市公司中石油旗下最大的、最“古老”的油田公司——大庆油田出台新招工政策:老职工的子女如毕业于“二本”非石油专业或“三本”将无法直接“接班”,而要通过考试。部分职工及其子女集体表示反对。这是那个以王进喜为标志的激情迸射、高歌奉献的遥远年代,与推崇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当下时代的一次对撞。   一边是现代企业科学用人的制度合理性;一边是半辈子奉献体制,体制曾“包办一切”的历史合理性。这次对撞也许预示着超级国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之路的复杂与漫长。   “这场考试比高考还重要。”4月里发生在中石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大庆油田)大楼前的集体意愿表达没有取得效果,24岁的颜璐(化名)只得恢复了中学时的作息。每天上午7点起床,晚上12点睡觉。未来的一个月里,她要复习7科考试内容。只为了考回油田,穿上父母身上的红色石油工人制服。   一个月以前,颜璐和她的家人们觉得这场考试对他们而言是不公平的。为此,老职工们从4月8日起,持续半个月在大庆油田大厦前表达他们的反对。   反对,是因为大庆油田今年改变了对于该公司职工子女“包分配”的政策:部分“二本”和“三本”院校的子女不再像过去那样随时可以上岗,而是需通过委托培训一年的方式,择优录取。   “我们是石油子弟。”颜璐和她的同学们告诉新京报记者。这是他们引以为豪的称号。这称号不仅意味着荣誉——他们是王进喜等“石油大会战”前辈的后代;更意味着相对优越的境遇——上世纪90年代,国企改革浪潮席卷全国时,大批国企职工被迫下岗走入社会,而油田职工却只有少部分买断工龄,大部分职工收入稳定增长至今。大庆也因此成为这些国有企业职工心中的世外桃源。   2014年大庆油田变革招工制度,对三本和部分二本职工子女进行招考的消息传出后,大庆的近千名待业青年、应届毕业生以及他们的家长组成了广场上这支反对队伍。在他们看来,“到油田公司工作就像回家那样理所当然”。   回到大庆   就读于某“三本”院校大四的颜璐本打算回大庆油田工作,但新招工政策令其必须先考试   在2014年4月7日前,颜璐一直认为自己四年在外的求学就是为“回到大庆”而做的准备。   颜璐在哈尔滨一所“三本”院校读工商管理专业,今年大四毕业。当其他同学为就业奔波时,她拒绝了北京一家广告公司月薪4000元的工作,“从没想过找工作的事”。颜璐琢磨的是大庆哪个井队附近饭店更多,仿佛她已经成为这个大庆油田正式的一员。   教育部2014年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全国各大专院校将有727万应届生,比去年增加近30万,而去年的应届生初次就业率为71.9%。颜璐曾陪着同学参加过招聘会,现场乌泱乌泱的人群和争抢着投递简历的场面吓住了她,相比同学,当时颜璐觉得自己十分幸运。   如果没有招聘改革,颜璐这样的大庆石油子弟显然不属于庞大的求职队伍。“油田能不管自家的孩子吗?”颜璐的母亲说。   此前,大庆油田对于毕业于本科院校的职工子女,几乎是照单全收。最夸张的是2006年,油田录用了前来应聘的所有油田职工的子女——只要年满18岁。大庆人称之为“大兜底”。   然而4月7日,一份招聘改革的详细通知被传达至大庆油田各子公司,根据新的招聘要求,就读于“三本”院校的颜璐无法直接被录取。   “就好比晴天霹雳。”颜璐告诉新京报记者。   颜璐祖辈、父辈为之挥洒了青春的大庆油田1960年投入生产建设,1963年便形成600万吨生产能力,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大庆几乎举一城之力供应了全国过半石油需要。以铁人王进喜为主人公的石油大会战故事更是在全国传颂。   颜璐不知道的是,就在她读大学期间,大庆油田的盈利,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11年,公司的盈利曾达到700亿峰值,此后则下滑至2013年的573亿元。   4月7日晚上,颜璐与母亲尽力压低哭声,参加过“石油大会战”的奶奶就住隔壁,老人身体不好承受不起刺激。   4月8日早晨8点多,颜璐和母亲来到了大庆油田大楼前。到了之后才发现,颜璐许多中学同学和他们的家人,都一块来了。   虽然油矿工作艰辛劳累,大庆油田新职工4万余元的平均年薪也并不算很高,但家长和孩子们看中的是稳定的生活和待遇。   “必须考上”   招工考试辅导班里,有多次没通过考试的年轻人,也有头发花白的年长者,他们为了成为油田的一员而学习   5月6日,如4年来每个平凡的日子,24岁的高哲在辅导班上课。老师正在讲阅读理解,文章是池莉的《收藏幸福》。黑板上方还贴着前年留下的励志标语:“试想2013年油田不再招工,因此2012年我们必须考上!”   大专毕业的高哲参加的是针对非应届毕业生的招工考前辅导班。从2008年油田实行招工考试起,各种考前辅导班便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大庆市的各个街区。辅导老师郑连友告诉新京报记者,类似的辅导班在大庆有数百家。   从“大兜底”到2008年的招工考试改革,一位大庆油田管理者认为深层次原因是中石油的利润下滑和用人成本的上涨。根据中石油的年报,中石油的员工成本从2004年起一路走高,而利润则从2006年中出现下滑。   另一名大庆油田管理人员介绍,大庆油田一直喜欢招本科生,2008年起的招工考试针对的是非本科生,本意是为了提高员工基本素质,但推行起来阻力重重。由于家长不断地抗议,招工考试试题始终局限在语文、数学两科,考试内容也仅为高中例题难度。   辅导班的师生们对此心知肚明,辅导中偶尔遇到稍难的内容,老师便会安慰大家:“这个超纲了,不考。”   辅导班上认真听课的人不多,高哲正在和辅导班上新交的女友说悄悄话。他几乎每上一次辅导班就交往一个新女友。“每年女友招工一考上,转身就跟我分手。”高哲说。由于屡考屡败,这已经是高哲上的第四次辅导班了,6个月的学习结束后,他将参加今年7月的招工考试。   据熟悉大庆油田人力资源的内部人士介绍,目前公司职工子女中待业人数约为2万人。通过招工考试成为油田职工,是他们中大多数人的目标。   头发花白的林水江(化名)已经是第3年参加大庆油田的招工考试辅导班了。在满是年轻人的班上,穿着破旧工装的他显得格外突兀。他几乎是班上听讲最认真的学生了,有那么几次他还犹豫着举起了手准备提问,但最后还是放下了。   作为“会战工人”的儿子,年轻时林水江本可以成为油田职工,但他选择进了印刷厂,“我喜欢看着一份份报纸被印出来。”   改变林水江生活的是儿子的不满,开出租车的儿子从工作起就埋怨林水江令自己丢掉了油田子弟的身份。乘客大多是油田公司职工,早8点上班,晚5点下班。这让每天早上5点便出门拉活,时刻担心份子钱的林水江的儿子格外羡慕。   油田子弟的身份一代代继承。林水江的儿子觉得,如果不是父亲年轻时的“任性”中断了继承,自己本也该是乘客中的一员。   已近半百的林水江必须自己先回到油田,才能令儿子拥有油田子弟的身份。3年来,林水江的生活便是在日复一日学习语文、数学中度过的。“我成了老待业青年。”林水江说。   课间,高哲站在黑板前,像演讲一样高声说:“油田有什么好,早该被淘汰了!我们没有生活,我们是父母的木偶,这一辈子就这样了!”   “赞一个!”讲台下几个同学一起喊。   林水江没有抬头,他还在看卷子:二次元、椭圆、函数,一个个数学公式对他来说如此陌生。他长久地坐在书桌前盯着试卷,叹气道:“同学,能借你的给我抄一下吗?”   第一年参加考试,林水江被拦在了考场大门口,“他们都以为我是学生家长”。那一次,他语文得了70多分,数学交了白卷。   5月6日辅导班下课后,林水江赶回家给儿子做饭,高哲和几个同学则相约到附近的“风暴”慢摇吧喝酒。过去的几年里,大多数夜晚他们都如此消磨。喝多后,几个待业青年瘫坐在路旁,望着远处发呆。   待业青年   油田职工说,“大庆只有两种工作:市政和油田,其他都是待业。”   “大庆只有两种工作:市政和油田,其他都是待业。”2000年买断工龄的油田职工李卫红说。   4月的这场反对中,有一群年轻人始终远远地站在人群后面,像是一群看客。他们就是李卫红口中的待业青年。与应届生不同,他们一方面是希望油田再一次“大兜底”招工;另一方面则是“自己也觉得不好意思,但被父母逼着来闹一闹”。   高哲的反对表达十分“敷衍”。他只在头一天去了次广场,还远远地站在人群后面,用微信和女友聊天。“只是为了给父母看。”高哲说。   高哲高中毕业后,去北京打工,一个月挣4000多元。但在油田职工的父母眼中,“打工能算工作吗?”母亲不断催他回大庆,有几次甚至在电话里哭了起来。   类似的遭遇在待业青年中屡见不鲜。李卫红的女儿陈然对去油田工作兴趣不大,她曾瞒着母亲去大庆市的汽车4S店当销售。李卫红得知后哭了起来。孩子们对理想的尝试在家长们看来幼稚而可笑,“以后他们会知道一份安稳的工作多不容易。”李卫红说。   李卫红用现实教育女儿:不进入油田连对象都找不到。不久前,万达广场正在举办大庆首届万人相亲大会,商场里立满了写着未婚男女资料的展板。李卫红注意到,择偶要求和基本条件一栏基本都差不多:油田公司职工。   被母亲从北京劝回来后,高哲在大庆市的求职每次都以失败和冷眼告终。一次他到经六街的歌厅应聘保安,对方一看身份证便拒绝了他:“不要油田子弟。”   工作半年后,陈然所在的4S店业绩总结,本以为销售额名列前三的自己会得到嘉奖,没想到老板对她说:“下半年你去前台吧,反正一招工你们就会走。”   经六街一家歌厅老板告诉新京报记者,大庆私营企业普遍不愿意招收油田子女,一是因为只要招工考试通过了,油田子女便会立即辞职离开;二是因为许多油田子女不能吃苦,好逸恶劳。   四处碰壁的高哲苦笑道:“摆在待业青年们面前的似乎只剩下招工一条路。”   从北京回大庆后的4年,高哲报名招工考试四次、落榜4次,交了6个女友,课余打了5、6份零工。今年如果再考不过,他说:“明年再考。”   这几乎是辅导班上所有“待业青年”的答案。5月6日,辅导班的语文课上,《收藏幸福》最后一道阅读理解题讲完时,老师问:“同学们,幸福是什么啊?”   “考上呗。”林水江大声回答。   父亲走过的路   大庆油田渴望打破封闭的用工体系,并因此设置了考试门槛;颜璐渴望走上父亲走过的路,必须跨过这道坎   颜璐的母亲有个希望,她希望“祖祖辈辈”都能生活在这6000平方公里的油田上。   1960年,颜璐的爷爷、奶奶来到大庆参加石油大会战,那时的大庆还是一片荒沙野岭。从懂事起,爷爷便对颜璐讲述大会战的故事,“忍饥挨饿沙当面,天寒地冻雪作床”,这是每一个石油子弟都耳熟能详的句子。   每个石油子弟与大庆油田都有他们特殊的感情链条。   对于颜璐这个“油三代”是“奶奶给王进喜送过饭”。对于14年前买断工龄的周秀丽则是红色的油田公司制服,她已脱下这套衣服多年,如今期盼着女儿能穿上这套衣服。   虽然从1986年10月1日起,国家规定国营企业招用工人,“面向社会,公开招收,全面考核,择优录用”,废止子女顶替等制度。但在大庆,这一制度从未产生过实质影响。从这个意义上,大庆油田像是计划经济招工体制最后的“孤岛”。   在2002年、2006年,大庆油田便曾爆发过和今年类似的集体反对。压力之下,大庆油田这两年都对待业青年进行了“大兜底”招聘。   尽管2008年实施了对本科以下职工子弟的招工考试,但油田职工介绍,随着近年来大学的扩招,读个“三本”已并非难事,因此当年的招工改革影响范围有限。   今年大庆油田针对职工子女的用工政策又有了调整:“一本”和“二本”石油相关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基本会被直接录取;但“二本”非油田相关专业、“三本”的应届毕业生则无法直接上岗就业,而要委托大庆技师学院对该类毕业生“委培”1年,随后再择优录取。   一位大庆油田管理人员介绍,招工考试的目的在于提高职工基本素质。多数情况下,“一本”、“二本”石油专业的学生分到管理岗位,而“二本”非石油专业、“三本”的学生往往分到操作岗位。公司发现,后者在理论、技能方面都往往无法达到油田对“操作岗位”的要求,油田为此进行招工调整,以保证后者上岗后更快适应工作。   部分大庆油田职工认为,中石油效益的下滑是此次招工改革的背景,“国家有关部门出于对中石油的企业性质和利润考虑,要求中石油用工数量要从之前的180万降至140万,但每年的用工递减还不能达到这一要求。”   今年大庆油田应届生招聘中,外地户籍占比超过90%。“我们正是要打破这种封闭体系。”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大庆油田中层领导介绍。   然而,大庆油田管理层的种种努力,并无法说服部分职工和他们的子女们。   采油机的头越摆越慢,钻井机也越钻越深,父母们并非不清楚大庆油田效益在不断下滑。“但他们不在乎”,高哲说,父母们认为,“哪怕是倒闭前一天进去了,油田就能管你下半辈子饭吃。”   4月8日上午,大庆油田大楼前。反对者李卫红在人群中喊道:“老子打下的江山,为什么不能让小辈来继承?”   当天离开时,有人唱起了几乎每个大庆油田职工都会的一首歌,《再筑时代铁脊梁》:“父亲走过的路啊,依然飘酒香;父亲走过的路啊,依然歌声扬。”   颜璐也坐着公交回到她位于萨尔图区新村7区的家,一路要路过大庆采油科技馆、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以及无数转动不停的采油机。这正是她父亲上班的路。   出大庆记   王垚觉得回大庆就像穿越到一部以20年前为背景的电视剧里;和他一样的年轻人渴望离开大庆探索更广阔的天地   当颜璐渴望进入油田系统而不得时,当高哲这样的待业青年们在努力子承父业时,李菲(化名)等另一部分大庆油田子女选择离开,离开油田,离开大庆。   李菲从小喜欢唱歌、跳舞,她曾数次和家人提起将来想去当演员。“父亲骂我是不孝女。”   让李菲失望的不仅是家人、朋友的生活状态,也是大庆这座城市的气息和面貌,她觉得这座城市不断变化的只有人口数量和GDP数字,人们谈论的话题和20年前毫无区别。   2010年毕业后,李菲外出打工。4年里,每当她遇到困难,父亲都会说这是没有参加招工导致。   有一次回家探亲,李菲兴奋地告诉大伯,这一年她拼命努力做事,赚了不少钱。但大伯没等她说完就直接打断:“你打算什么时候参加招工?”   在老职工们看来,离开大庆的多是失败者。“出去没几个收入比在家多。”周秀丽说。2008年全国人均GDP统计数据显示,大庆人均GDP为8.13万元,位居东北地区第一,远超第二位的大连。而相对于大连动辄过万的房价,大庆中档小区的房价只有五六千元每平米。   直到李菲转型做歌手、模特,不断收入稳定且优厚后,她与父亲的这场战争才算告一段落。但李菲清楚,这只是暂时的停战,在这场背叛大庆的出走中,她并未最终获胜。安稳的生活,这一诱惑时刻准备再次向她袭来。   选择“背叛”的不止是李菲,还有更多的年轻人。4月后,父母便不断催促大四的王垚准备参加油田今年针对应届“三本”学生设置的招工考试。“论文糊弄一下就行,赶紧准备油田招聘。”父亲对王垚说。   父母的决定,让王垚觉得自己丧失了未来的种种可能。王垚觉得每次回大庆都像穿越到一部以20年前为背景的电视剧里,和外面的世界格格不入。不愿让父母伤心的他准备故意考低分不通过考试,“这样才能出去闯一闯”。   23岁的董程明在广东一所三本院校上大学,他也拒绝了父母让他回到大庆的要求。父亲认为在三本院校就读编导专业的儿子不可能找到工作。而董程明准备去剧组当一名场记,“饿不死就行”。   今年4月,李菲的父亲再次劝告她回来招工,“这可能是最后一年招工了”。   “那这就是我最后一次拒绝了。”李菲说。   5月9日,李菲回到大庆参加姐姐的婚礼。婚宴上满桌的话题都围绕着招工、待业、石油公司。偶尔还会有人用怜悯的目光看看李菲,感叹在外生活的艰辛不易。   酒店外不远,是遍布大庆各处被称为“磕头机”的采油机,正一上一下地运作着。李菲说,如果留在原地,这将是他们人生的象征。“只能一下下对命运磕头。”   □ 新京报记者 邵世伟 实习生 曾庆雪 黑龙江大庆报道
个人分类: 中国大学逸事|131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石油确认刘宏斌接替王永春执掌大庆油田
毛宁波 2013-8-27 18:35
新京报讯 (记者 赵嘉妮) 中石油新闻办负责人今日下午(8月27日)对记者确认,中石油集团副总经理刘宏斌已接替王永春执掌大庆油田,成为新任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昨日,监察部网站发布公告称,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兼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王永春,涉嫌严重违纪正接受组织调查。   中石油官网显示,刘宏斌于2013年7月出任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党组成员,兼任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销售分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此前,刘宏斌的职务为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兼任销售分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 http://native.cnr.cn/list/201308/t20130827_513431079.shtml
个人分类: 中国能源|1943 次阅读|0 个评论
赵文津:大庆油田发现是在李四光油气勘查理论指导下发现的
热度 10 wjzhao 2013-5-29 08:46
《 发现大庆油田真相:匈牙利人帮大忙 功绩遭抹杀 》(下称《发现》) 一文还否定了大庆油田发现和李四光 石油勘查 理论的关系。 文章这样写道,“地质力学和发现大庆这两者之间 确实 没有关系。李四光先生并未说大庆油田是用他自己独创的地质力学理论找到的。是在大庆油田发现了两年以后,他有一天写信给何长工(时任地质部副部长),把大庆油田第一次和他自己的研究联系起来了……”。作者如何肯定两者“ 确实” 没有关系呢? 从1952年9月地质部成立时起,李四光被任命为部长,并直接兼任部地质普查委员会(后改为石油局)主任。当时是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即将开始的一年,中国面临严重的能源、矿产资源问题,真是处于“无米下锅”的境地。天然油和人造油加起来年产才几十万吨,最大的玉门油矿年产原油仅十几万吨。中国如何解决能源问题?当时世界上传统的观点是“海相地层”富含石油,陆相地层里可以产石油(如陕西延长油田),但规模都不大,能否找到大油田都是未知之数。外国人说中国的盆地以陆相地层为主,有海相地层但深度大,又遭受到过多的构造作用,因此我国被冠以 “贫油”帽子。这种说法在我国地质界有广泛的影响。 1953年,毛主席邀请了李四光到中南海菊香书屋,征询他对中国石油资源前景的看法。李四光依据自己的大地构造理论和油气形成移聚条件的看法,明确回答中央领导同志说, 中国油气资源的蕴藏量是丰富的,而不是什么“中国贫油论”、“东北贫油论”, 并具体提出,关键的问题是要抓紧做好全国范围的石油地质普查工作,打破偏西北一隅找油的局面。 中央接受了李四光的建议,并于 1954 年下达命令,要求地质部负责中国的石油普查工作,石油部门负责石油勘探开发工作,中国科学院负责有关的科研工作。 地质部在 1955 年 2 月召开了第一届石油普查工作会,全面部署了全国油气普查工作。华北、东北大平原,大工业区,几十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必须调查其下部地质构造情况才能掌握情况作出含油气远景评价,这是常识。 1955 年初地质部物探局请示了部领导后就在华北(成立 226 队,技术负责人为黄绪德)、南满(成立 112 队,技术负责人为 王懋基 )开展试验性生产工作。何长工还亲自过问华北平原的大剖面试验工作。李四光从向毛主席承诺以后一直关心着全国各地找油气的新进展,亲自指导着有关工作,怎么可能 会 不关心 松辽平原 的新发现呢! 能设想,他向毛主席刚刚保证后就不再过问此事?什么 仅在 “ 在大庆油田发现了两年以后 ,才 把大庆油田第一次和他自己的研究联系起来了……”,这既不合乎逻辑,又与实际了完全不符。 日本人 在松辽盆地找油因用海相地层思路指导,初步找油未果而放弃了 找油工作 。 据 2011 年 1 月 24 日《老年文摘报》引自《环球时报》岳光的文章 以及 2011 年 2 月 19 日矿业报上刊出的小屋清风的文章,日本人于 1929 年、 1939 年— 1941 年先后在东北开展找油气工作,特别是 1941 年 8 月 1 日美国对日实施石油禁运以后,因找油气未获突破而不得不对美宣战( 9 月 6 日), 并 向印尼进军( 1942 年 2 月),抢夺油田与炼油厂。 因为当时打大战,日本每年都要消耗大量石油以开动战车飞机和舰船。 在日本东北帝国大学教授高桥纯一为代表 的 海相地层生油思想的指导下 ,日本人 先后选择了三个点:南满的阜新煤矿区一带,满洲里的扎赉诺尔煤矿区,以及牡丹江上游森林地带开展普查 , 认为阜新一带靠海近可能有海相地层,为此还打了多口钻井找油。经过大量地质地球物理及钻探调查后,认为没有什么开采价值而放弃了。对大庆一带,飞机虽在草甸子上常常见到黑色油膜状漂浮物,但 “ 满铁调查部 ” 认为 “ 这个地方不存在生成石油的条件 ” 而放弃去工作。显然,这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指导思想问题,什么成油理论,将会指导怎么样的找油工作部署。 谢家荣、黄汲清与李四光的油气勘查思路 上世纪 50年代,中国地质专家一方面向苏联专家学习第二巴库地台区海相地层中发现大油田经验,一方面也从西方学到海相生油的理论,也强调要到海相地层区找构造油藏。到50年代未,这一时期包括翁文灏、黄汲清、谢家荣在内的一些中外学者,虽承认陆相石油的生成和聚集的存在,但还不是能证明具有较大规模的有机质堆积、转化、运移、并形成较大型油气田的事实。陕北的陆相地层中更是“口口见油,口口不流”(因孔隙率、渗透率都太低)。因此,找油气的主要指导思想还是海相生油的理论。 谢学锦先生在《发现》一文中谈到,“黄汲清先生后来曾明确提出说大庆油田的发现是根据了他的陆相生油理论。这是在他给邓小平的信和1994年获何梁何利科学技术成就奖的文字说明中都提到过的”,这样的说法“不够实事求是”。 谢学锦谈到, 在 1955 年决定将松辽平原的石油普查列入普查委员会计划之前, 黄汲清 从未写过有关中国东部石油远景的文章,更未写过松辽平原石油远景的文章。 “ 在 1957 年第三次石油普查会议上,黄先生的报告中提到陆相生油时,也只是说: ‘1943 年我们根据在新疆等地的工作结果提出陆相生油的重要性 …… 但就整个世界来说,海相生油无疑还是占着绝对的重要地位。今后我们要继续注意陆相生油,但对海相生油更要注意。 ’‘ 海相优于陆相,在其它条件相同时,沉积盆地有海相沉积比无海相沉积好。 ’ 对松辽平原他也只是说, ‘ 南部平原位于法库以南 …… 可以存在第三纪海相地层。 ’ 他的这些话表明,他并没有用陆相生油理论去指导大庆油田的发现。 ” 笔者认为这段论述大体是对的。笔者在苏联专家 A.A. 特拉菲穆克的谈话记录(李国玉等译,1998)中也看到一段记录,黄当时强调在 阜新一带靠海 近,可能有海相第三纪地层,强调要找海相油田;在他与谢家荣具体部署松辽盆地的石油地质踏勘工作路线选的就是:从 阜新 --- 沈阳 — 沿第二松花江向南 -- 吉林的哈达湾,而不是向北到松花江以北地区,显然,这一踏勘路线基本上是过去日本人的工作路线。 事实证明, 阜新一带 并没有发现第三纪海相地层,整个松辽盆地是巨厚的陆相白垩系地层。 再来看 谢家荣先生当时是怎么样想的 。 《发现》一文还强调,用海相生油理论指导松辽盆地油气普查是“合乎逻辑常识的”。谢家荣先生认为“尽管全世界油田海相生油为主,但陆相生油在中国的地质情况下亦应给以重视。”但是,他又说:“在大庆油田发现之前,地质学家们设想的是,有可能在松辽平原找到世界上非常重要的海相第三纪的储油层。这是合乎逻辑常识的,因而是无可指责的。而鉴于当时已经发现的松辽平原下可能存在海相第三纪的事实,如果不去设想可能发现海相油田,而用陆相生油的理论去指导工作,那是不可思议的事,因为它违反起码的逻辑。”即便如此辩解,谢家荣也没有提出松辽平原有发现“大油田”的看法和预测。 谢学锦又强调,“最重要的是,我们现在可以实事求是地来看一看大庆油田发现的全过程了,搞清楚在这条所谓的发现链(Discovery chain)上,哪些是关键的环节,哪些人起了关键的作用。”他认为是谢家荣和黄“在第一次石油普查会议闭幕之后,一道专门提出了松辽平原的石油地质踏勘项目,并坚持当年立即做部署工作。对松辽平原进行石油地质踏勘,是大庆油田发现链上最重要的环节。因为有了地质踏勘项目,才能在1956年将松辽平原正式列入全面进行石油普查的地区,进而有了1956和1957两年在整个松辽平原进行的大规模全面石油普查活动。” 这里,他把上不上石油地质踏勘当成了大庆油田发现的关键,显然有些夸大其辞。第一,当时实际上石油地质踏勘是在南满一带进行的;第二,物探队1955年就已在松花江的南北开展了普查,特别是迅速在江北发现了大庆长垣的踪影,这时,人们能放弃而不抓紧做工作吗? 1959年春节,地质、石油两部领导和有关专家在何长工家聚会,共同商定在大庆长垣打第一口验证井——松基3井的位置后,康世恩副部长立即带队下到大同镇(后来改为大庆)。这些决策中并没有黄、谢的参与,实际上他们在1957反右运动之后即离开了石油普查的指导岗位了,又如何来指挥石油勘探工作的? 谢学锦先生又说: “ 它 (大庆油田) 的发现与谁的独创理论都没有关系。倒是发现陆相地层中居然能有这种大油田的事实 —— 这也是自然界和理论地质学家开的玩笑, ‥‥‥ 。 ” 这里, 按照 海相生油理论指导找油气, 没有发现,后来在陆相地层发现大油田,无法解释,又变成这一 发现 是 “ 自然界和理论地质学家开的玩笑 ” 。 那么,我们又应该怎么样去认识地质成矿理论的指导作用呢?难道找矿要靠 “ 大自然 ” 开玩笑吗?地质找矿的发现事例,有许多是有运气的成分,但总不能说大庆油田的发现是海相生油论的胜利 吧。 与黄汲清、谢家荣不同,李四光完全没有通常“海相”与“陆相”生油的一套概念。 在1954年3月燃料工业部召开的石油会议上李四光作报告,题目是“从大地构造看我国的石油资源勘探的远景”。报告会上,有苏联政府代表团和专家代表团,以及众多中国专家在场,一开始,李四光就提出“大家知道,我对大地构造是有些特殊的看法,因此我要求专家和同志们给我一些耐心。” 当时李四光任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协主席、中科院副院长,但在当时的“一边倒”学习苏联的学术环境中,主流还是海相生油理论,他不得不恳请与会者给点“耐心“。李四光认为,第一要抓盆地内的沉积条件,和有无足够多的有机质存在。即如果盆地规模大,有好的沉积条件,保证有足够的有机质可能转化成石油,后期还能保存下来,则不论其是“海相地层”还是“陆相地层”都能有生成大油田的前提;第二个条件是构造条件,构造动力驱动流体流动与构造可提供油气藏的保存条件。随后他就国内各大盆地找油气前景做了分析,提出一些重点工作区。这一思想以后就成为地质部石油普查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方向。 地质部 1955 年 1 月召开了第一次石油普查工作会议,李四光致开幕词。会议确定先以准噶尔盆地、吐鲁番盆地、柴达木盆地、鄂尔多斯与六盘山、四川盆地和华北平原 6 个地区为重点,决定由东北地质局组织力量于 1955 年下半年开展松辽平原石油地质踏勘工作。物探局开展工作的时间是在 1956 年初,是地质部领导采纳了苏联物探专家关于物探转向大普查的建议,并按照李四光的 “ 到新华夏构造体系的坳陷带找油 ” 的指示调整的工作方向。在华北和东北平原在地质调查工作之前,物探局组织力量首先开展了大规模的重磁法面积性调查和多条重、磁、电、地震等的方法的综合大剖面调查,以查明平原下的深部构造。到 1957 年各盆地情况已有初步了解,为确定 油气 战略东移奠定基础。显然,物探局工作方向的调整,不是需要得到谢家荣和黄汲清二位先生的批准,他们 只是局的“技术负责人之一”,而不是“行政负责人”。再说 司、局领导之间交换意见是地质部内正常的工作传统。 日本人因受海相生油思想的束缚,面对陆相地层而失掉找油气的信心,放弃了工作;谢家荣强调以海相生油思想指导中国找油,认为“是合乎逻辑常识的”,但因为盆地内没有找到海相第三纪地层,油藏的发现成了“自然界和理论地质学家开的玩笑”;黄汲清开始强调海相生油思想指导,找到陆相大油田后,又说是按照他的陆相生油思想指导下获得的突破;而李四光则没有局限于既有的理论,强调要从盆地的具体情况去分析,盆地大,有机质丰富,后期保存条件好会有大油田的,这一坚定的指导思想非常重要。没有这一坚定信念,可能遇到挫折后,又会向日本那样转向其他盆地找油去了。 果然,大庆地区,在长期稳产5000万吨以后,还能不断获得找油气的新突破。如蔡希源进一步发现在凹陷区内找到了大量油气,是岩性油气藏,但不是位于构造高点,而是在低位域的油气藏;赵文智等发现在白垩纪地层底部的火山岩中的气藏,也可达1000-2000亿立方米等等,这都表明中国陆相盆地的油气资源是丰富的,但是油气藏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需要人们不断地研究,去发现,去创新。
9049 次阅读|12 个评论
赵文津:大庆油田发现与匈牙利人无关
热度 3 wjzhao 2013-5-29 08:42
去年 4 月 1 日,凤凰网转载了《炎黄春秋》 网站 一篇关于 “ 大庆油田发现 ” 的刊外文,还起了一个颇有深刻含义的题目: 《 发现大庆油田真相:匈牙利人帮大忙 功绩遭抹杀 》(下称《发现》) 一时间,舆论哗然,跟帖 很多, 观点各异。不过众多网友仍然希望 进一步 了解客观史实。毕竟,石油的大发现,不但是中国人依靠自己的力量甩掉了 “ 贫油 ” 的帽子,更是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 自主创新 的大事 ,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因此,还原新中国石油大发现的客观真相是极其必要的。关于大庆油田发现的功臣,国家授予大庆油田的奖励名单中列出了地质、石油及中国科学院三个部门 23 位科技专家,排在前三位的正是李四光 、黄汲清、谢家荣。 现在又有人出来谈发现真象,大谈 匈牙利人帮了大忙, “ 有关键贡献 ” !中国人把他们的 “ 关键贡献 ” 抹杀了! 这种说法有违事实。因此,有必要旧事重提,对此 再 做一说明。 匈牙利地震队并未在大庆长垣工作 该文章援引谢学锦院士的话称, “1957 年,匈牙利地震队进入松辽平原。第二年,他们即在这一地区发现 了 长垣背斜构造。紧接着,地质部在构造上打普查钻,见油砂!这一关键性结果,使松辽平原找油远景骤然大幅升级。从而导致后来两部在该地域集中力量钻探,最终确定出松基一、二、三井的井位。 ” 这种说法完全与事实不符。首先听听当事人的说法。 朱大绶,当时任长春物探大队的主任工程师。他在《发现大庆长垣经过》的回忆文章中,详细介绍过中匈技术合作队(即匈牙利地震队)调往松辽平原的来龙去脉及其工作地点和范围。 1957年底至1958年初,四川的303物探队的电法队,柴达木的205物探队,以及在鄂尔多斯工作的116物探队,即中匈技术合作队,奉命调到松辽平原,与已在该地区工作的112物探队,一起组成长春物探大队。 新组成的长春物探大队中有几个分队原属于中匈技术合作队,由于在工作布置和技术要求上中、匈双方有不同意见。在这种情况下,领导作出决定:有匈牙利专家的分队主要按匈牙利的技术要求办,除了大地电流分队在松花江以北的地区工作外,其他匈方的两个地震队(一队和二队)和一个扭秤队都布置在松花江南工作(注:即扶余一带)。中方的分队全部执行我国自己的规章制度,为了便于领导均布置在松花江北地区工作。” 朱大绶的亲历证明,以及当时参与大庆地区工作的许多当事人都可以说明此事,即匈牙利地震队是被部署在 松花江以 南地区工作。大庆地区则在松花江北约 150 公里 以远。 大庆长垣最早是区域重力、磁法发现的,后来直流电测深剖面上也有显示,在最后选定松基三井井位时也用上刚刚取得的地震剖面图对井位作了小的调整。它是中国人自己的发现,是 1957-1958 年用综合地球物理 大剖面 测量在厚的第四纪覆盖区内发现的。 显然, 所谓 “ 匈牙利地震队在1958年发现了长垣背斜构造导致大庆油田被发现 ” , 或是说 匈牙利人 “ 对大庆的发现有关键贡献 ” , 都 严重违背 了 客观事实,完全站不住脚 ,更谈不上其功绩遭抹杀 。 截至目前,匈牙利地震一队和二队中的技术人员仍有不少健在 的 ,如一队技术干部苏静柏和二队技术干部谢婷婷,江北中方的地震三队技术负责人是周焕然,地震四队技术负责人是于占元,大队还有王懋基。笔者已就当时的实际情况向她们取得证实。 因此,要想获得当时匈牙利地震队确切的工作地点和所做的具体工作,文章作者完全可以向她们当面或电话询问,而不应该不重事实。
4431 次阅读|3 个评论
关于大庆油田的发现真相及李四光的贡献
热度 28 wjzhao 2013-5-15 15:52
赵文津 大庆油田的发现已过了50多年,现在关于它是怎么被发现的,突然成为问题,一说是陆相生油理论的指导;一说是谢家荣以海相地层生油理论指导找油,碰上了,是老天爷开得玩笑;一说是匈牙利专家发现的等等。“还原新中国石油大发现的客观真相是极其必要的。关于大庆油田发现的功臣,国家授予大庆油田的奖励名单中列出了地质、石油及中国科学院三个部门23位科技专家,排在前三位的正是李四光、黄汲清、谢家荣。”赵文津又谈起了这个老话题。 上世纪50年代,中国地质专家一方面向苏联专家学习第二巴库地台区海相地层中发现大油田经验,强调要到海相地层区到地台区找构造油藏。到50年代未,这一时期包括翁文灏、黄汲清、谢家荣在内的一批中外学者,虽承认陆相石油的生成和聚集的存在,但还不是能证明具有较大规模的有机质堆积、转化、运移并形成较大型油气田的事实。心中的实例是陕北的延长油田,以及后来鄂尔多斯找油的经历,在陆相地层中打探井, “ 口口见油,口口不流 ” (因孔隙率、渗透率都太低)。因此,找油气的主要指导思想还是海相生油、构造油藏的理论。 时任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协主席、中科院副院长的李四光在1954年3月燃料工业部召开的石油会议上作报告,题目是《从大地构造看我国的石油资源勘探的远景》。他表示,第一要抓盆地内的沉积条件,和有无足够多的有机质存在。即如果盆地规模大,有好的沉积条件,保证有足够的有机质可能转化成石油,后期还能保存下来,则不论其是 “ 海相地层 ” 还是 “ 陆相地层 ” 都能有生成大油田的前提;第二是构造条件,构造动力驱动流体流动与构造可提供油气藏的保存条件。随后他就国内各大盆地找油气前景作了分析,提出一些重点工作区。这一思想以后就成为地质部石油普查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方向。确定了远景地区后,查明地下实际含油气情况则是关键性一步。 地质部1955年1月召开了第一次石油普查工作会议,李四光致开幕词。会议确定先以准噶尔盆地、吐鲁番盆地、柴达木盆地、鄂尔多斯与六盘山、四川盆地和华北平原6个地区为重点,决定由东北地质局组织力量于1955年下半年开展松辽平原石油地质踏勘工作。 日本人因受海相生油思想的束缚,面对松辽盆地的陆相地层而失掉找油气的信心,放弃了在东北地区多年的找油气工作,转而向东南亚印尼掠夺油气田;有人强调以海相生油思想指导中国找油, “ 是合乎逻辑常识的 ” ,但因为盆地内没有找到海相第三纪地层,油藏的发现成了 “ 自然界和理论地质学家开的玩笑 ” ;黄汲清开始强调海相生油思想指导,找到陆相大油田后,又说是按照他的陆相生油思想指导下获得的突破;而李四光则没有局限于既有的海相生油理论,强调要从具体的条件去分析,盆地大,有机质丰富也可以生成大油田,这一坚定的指导思想非常重要。 果然,大庆地区发现了大油气田,在长期稳产5000万吨以后,仍不断获得找油气的新突破。如蔡希源进一步发现在三肇凹陷区内找到了大量气藏,这是构造低点,低位域区的油气藏,而不是位于构造高点的构造油气藏;赵文智等预测了在陆相白垩纪地层底部的火山岩层中可能存在气藏,现在也已探明了2000多亿立方米气的规模,这都表明中国陆相盆地的油气资源是丰富的,但油气藏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需要人们不断地去发现,去创新。中国有条件丰富和发展了陆相油气藏的理论方法。 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勘察的突破再次论证了李四光的油气勘察思想的深远意义。 中国地质部第三普查大队,已在盆地西部、北部开展找油气14年了,没有什么重大发现,全队拟撤离盆地。这时想起老部长,希望李先生最后决断。1969年12月23日李四光接见了代表团,明确地提出: “ 总的说,这里存在着生油层是没有问题的,石油,肯定是有的 …… 要重新回到陕甘宁盆地中去,陕甘宁盆地中间很值得搞,要接近它。 ” 根据李四光的意见,第三普查队的领导组织人员讨论并提出建议,在盆地内的庆阳、华池一带打探索井,即华参1井、庆参1井,地矿部领导支持,年初定井位组织施工,到1970年8月试油分别为日产53立方米和623立方米,庆阳大油田被突破,随后组织了长庆油气大会战,由兰州军区参谋长齐韬任总指挥,成果不断扩大,现在长庆油田已年产3000万吨油当量,中石油长庆油公司计划将在2015年建成 “ 第二个大庆 ” 。 依据李四光的理论和指导,终于实现了在鄂尔多斯的成功。这是大庆经验的进一步升华。与大庆不同,鄂尔多斯盆地的中生代地层虽然也是陆相的,但孔隙率与渗透率都特别低,是以岩性油气藏(以致密砂岩气为主)为主。今天看来,这是中国非常规气藏勘查开发的开始,值得一书。 中国地质条件和其他国家很不同,我们地块的上部是以陆相地层为主,而深部又以海相地层为主,构造较复杂,为了解决中国的能源问题,中国科技界就得奋发图强,不断汲取前人的独立精神和创新思想,走一条自主的道路,来解决中国自己的问题。按照以上的思路,可以设想中国页岩气等非常规气藏有很大前景,而且在地壳与地幔中还可以生成大量的无机成因的甲烷气,它们可以在合适的地点聚集起来形成大气田,这方面前苏联的地质学家做过大量研究,展示了极大的前景,我国是有希望的。
15127 次阅读|27 个评论
[转载]脑损伤后须早期评定注意力
xuxiaxx 2013-3-7 21:13
由大庆油田总医院康复科医生王科英、张丽君等完成的科研项目《脑损伤后注意障碍的评定》表明,对于脑损伤患者不仅要对其运动功能进行早期康复,还应对其注意力给予早期评定和干预,为注意障碍的有效纠正提供方向。这一科研项目近日获得黑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课题组采用持续作业测验、连线测验及同步序列听觉加法测试等多类型注意测验,对脑损伤者进行注意功能的评定。研究人员选取大庆油田总医院住院和门诊的脑损伤病人26人,经CT或MRI检查,明确诊断为脑外伤、脑卒中,健手可顺利完成书写,能保持坐位1个小时以上,同时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评分在14分~26分的轻、中度认知损伤。正常对照组则为与脑损伤组年龄、受教育年限相当的正常成年人30人,MoCA评分≥26分,均为当地的健康居民。   数据统计结果显示,脑损伤组与正常组的注意测验评分存在显著差异,而脑外伤与脑卒中进行各项注意测验评分比较后未见统计学差异。 来源:健康报网
1524 次阅读|0 个评论
长庆油田成为西部“新大庆”
热度 2 jiangming800403 2013-1-5 15:33
中广网兰州1月3日消息 2012年12月26日上午8时,长庆油田年产油气当量跨上4500万吨历史新高点,达到4504.99万吨,并超越大庆油田,成为我国第一大油气田。这标志着我国致密性油气田开发取得重大突破,中国石油建成“西部大庆”的目标将会变成现实。 横跨陕甘宁晋及内蒙古西部五省区的长庆油田是我国近10年油气储量产量增长最快的油田,2008年至今,连续5年油气产量净增长超过500万吨,相当于每年给国家新增一个中型油田。长庆油田油气产量各半。截至2012年12月26日,长庆油田累计生产原油2230.58万吨,占国内年产原油总量的1/9,是仅次于大庆和胜利的我国第三大油田;生产天然气285.44亿立方米,已成为我国第一大天然气田。占国内年产天然气总量的1/4。   2012年探明石油储量3.58亿吨,天然气储量超过2000亿立方米,已累计探明的油、气储量达到30亿吨、4.7万亿立方米,给油气持续上产奠定了资源基础。(记者伏润之通讯员彭旭峰) 长庆油田近10年来的神话崛起,不仅是我国油气产量达到并保持每年3亿吨水平的重要推力,也改不了陕甘宁革命老区长期贫困落后的面貌。使得黄土高原沟壑中只有10来万人口的那些传统穷县,一下子成为了年财政收入超过10亿元的暴发户。长庆油田不仅是庆阳、延安、榆林三市的钱袋子。一定程度上也改善了陕甘两身的地方财力。 长庆油田及与其毗邻的我国唯一的地方油气企业、陕西头号国企——延长石化,使陕甘鄂尔多斯盆地的油气产量突破了5000万吨当量。鄂尔多斯盆地已经成为与我国传统石油产地松辽盆地、环渤海盆地并驾齐驱的油气产区,也预示了在西部致密砂岩盆地找油的光明前景。 我国能源独立的希望可能不是页岩油气而是砂岩油气。 在3亿吨油气产量的基础上,西部四大盆地、沿海大陆架以及南海深海的地质突破,可能使我国油气产量在21世纪前半页有进一步的增加。
个人分类: 读史方舆|3448 次阅读|2 个评论
真正的情报专家很少
热度 2 xupeiyang 2012-12-10 13:40
编辑MM,没有看见我的评论吗? 引用网络资料不可以吗? 现在文献专家、信息专家、数据专家、知识专家很多,真正的情报专家却很少。 ---- 许老师傅 中国最著名泄密照 大庆油田王进喜的铁人精神感动了一代人,但日本情报专家根据1964年《中国画报》这张封面照破解了大庆油田之谜: 1 由王的衣着推断大庆油田的大概地理位置在齐齐哈尔与哈尔滨之间; 2 通过王所握手柄的架式推断出油井直径; 3 从王背后钻井与油田间的距离和井架密度推断出油田的储量和产量。
个人分类: 情报机密|2539 次阅读|9 个评论
[转载]我国石油供需缺口近3亿吨 油田高成本运行
毛宁波 2012-7-13 21:16
我国大庆油田和胜利油田等一些主力油田的产量只能维持微增长,而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致使石油需求不断上升,最终导致我国石油供需出现巨大缺口。为了保证国内的石油供应,每年需花费约2000亿美元的外汇进口石油,而油田也不得不在原油综合成本高企压力下运行。记者近日在青海油田采访时了解到,主战场位于柴达木盆地的青海油田,由于自然环境恶劣、勘探开发难度大,一桶原油从勘探到开采出来综合成本接近50美元(不包括税费和枯井投资),远高于欧佩克国家10美元左右的水平。 石油供需缺口近3亿吨年耗外汇约2000亿美元 汽车是我国石油消耗大户,虽然目前我国汽车保有量为每千人38辆,远低于全球120辆的平均水平,但是我国汽车成品油消费比例占全国油品消费的比重已经超过60%达1.5亿吨以上,如果按照目前的油耗水平,到2015年汽车成品油消耗将达到2.25亿吨,按照60%的成品油率,年消耗原油将达3.8亿吨。难怪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担忧,如果我国的汽车保有量达到美国的水平,全世界的石油供应给中国都不够。 据预计,2012年原油表观消费量将达4.93亿吨,同比增长5%。在过去十年里,我国的原油表观消费量一直保持在7.1%的平均增速。今年我国原油消费量有望增至4.9亿吨,供需缺口逼近3亿吨,缺口的不断扩大导致我国石油进口依赖度超过了55%并将触及60%。 为了保证国内的石油供应,我国不得不大量进口石油,而不断动荡的国际石油市场给我国石油进口带来威胁。去年我国原油净进口量为2.7亿吨,同比增长7.1%,进口依赖度攀升至57%,消耗外汇超过2000亿美元。今年前5个月,我国原油净进口量为1.17亿吨,同比增长11.12%。根据国际能源机构的预测,到2030年中国石油消耗量的80%需要依靠进口,年进口石油将高达8亿吨。 原油综合成本居高青海油田利用压裂技术提高产量 青海油田党委书记、副总经理孙晓岗告诉记者,柴达木盆地是中国陆上地震数据采集最难的地方,该盆地油气储藏特点是断块复杂,含油小层多,而且现在发现的油田与以前比品质差了很多,基本属于低渗和特低渗的油田,勘探和开发难度大。 据了解,属于海相的中东油田,它们的每个含油层的厚度一般在200-300米,自然开采条件好。但是我国大部分油田属于陆相油田,普遍具有含油小层多而薄的特点,含油层每层厚度达到10-20米的油田属于极少数。处于平均海拔近3000米的青海油田,其含油层一层大概只有2-3米,甚至只有1-2米,不利于开采。 原油的成本主要包括两部分:勘探开发成本、生产成本(含设备折旧等)。据悉,目前中东地区的勘探开发成本每桶只有5美元左右,该地区的完全生产成本每桶也只有5.5美元,而记者在采访青海油田时发现该油田要开采出来一桶原油,从勘探开发到生产的综合成本就要接近50美元,还不包括税费和枯井投资。 在青海油田,记者发现很多油井都面临“老龄化”的问题。孙晓岗介绍,青海油田的一些老油田的单井日产量不到1吨甚至只有几百公斤,有些一个月也产不了几吨油。曾经有过日产千吨的狮20井,目前的日产量仅维持在20吨左右。一些机器开采已经失去经济效益的老油井,青海油田只好采取人工捞油的方法。 但对于一些还有可能重新焕发生机的油井,青海油田通过压裂作业提高产量。在七个泉油田的压裂现场,青海油田采油三厂厂长李战明告诉记者,虽然压裂投入高,单口井压裂完预计要投入200万元左右,但压裂效果较好,总体来说还较合算。像七个泉油田,平均井深在2000米左右,地层物性不是特别好,渗透率比较低,在压裂前,七个泉单井日产量只有2吨,属于比较低的水平,进行压裂改造后,单井每日增产1吨以上。 截止2011年底,青海油田在柴达木盆地内找到了18个油田,6个气田,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约为4.8亿吨,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3200亿立方米,累计生产原油4400多吨,天然气400多亿立方米。 勘探频见成效青海油田奋力打造千万吨级高原油气田 目前,青海油田的主力油田有尕斯库勒、昆北、跃进三号等,主力气田有涩北一号、涩北二号、台南等,建成涩北-西宁-兰州、涩北-格尔木等6条输气管线和花土沟-格尔木输油管线。涩北气田成为全国四大气田之一,天然气已输至西宁、兰州、银川等城市。2011年,青海油田生产油气当量达到713万吨,其中原油196万吨,比上年净增9万吨;天然气65立方米,比上年净增9亿立方米,油气当量、天然气产量均创历史新高。 为了确保产量的逐年提升,青海油田坚持每年探明、控制、预测石油地质储量各自达到3000万吨,控制、预测天然气地质储量各100亿立方米。 今年上半年,青海油田的油气勘探取得不少成绩:东坪获高产气流,成为涩北气田之后的又一大气田;英东油田预探井发现厚油层,夯实了超亿吨级储量基础;扎哈泉获工业油流,柴西南发现新的含油区带;切十六区新增探明石油储量4500万吨,昆北油田探明石油地质储量近1.1亿吨。 尤其是位于柴达木盆地西部英雄岭地区的英东油田,成为了继昆北油田之后发现的第二个整装油气田,具有埋藏浅、储层物性好、油层厚度大、含油井段长、储量丰度大、油气产量高等特点。该油田的含油面积9.5平方公里,控制石油地质储量约1.1亿吨,天然气地质储量122亿立方米。该油田2010年7月完钻,截止今年6月,英东试采投入井22口,试采井日产油约71吨,日产气约1.8万立方米。 在英东油田发现之后,青海油田又在平均海拔3400米的英中地区进行三维勘探。中国石油东方物探队长刘海涛在英雄岭主峰上告诉记者说,他们已经在英东地区奋战了4个多月,所有的数据采集工作将在8月完成,他们在攻克地质勘探世界级难题,相信将会在英东取得喜人的勘探成果。 青海油田的大部分原油经过400多公里长的花土沟-格尔木输油管线达到格尔木炼油厂,炼出的成品油和其他化工产品有力支持着青海、西藏两省区的经济建设。该炼油厂厂长党委书记淡明盛告诉记者说,随着青海油田产量的增加和青海、西藏石油需求的增长,他们正在考虑将该炼油厂的一次炼油能力从目前的每年150万吨扩大到300万吨。 青海油田正在奋力打造成为千万吨级高原油气田,到2015年,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6亿吨,累计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4000亿立方米,生产油气当量1000千万吨,其中原油300万吨,天然气90亿立方米,真正把柴达木盆地变成石油资源的“聚宝盆”。 本文来自: 全球石油化工网 详细出处参考 http://www.cippe.net/news/html/201207/78174.html
个人分类: 中国能源|223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海油建成“海上大庆油田”
热度 1 毛宁波 2012-6-8 14:34
2010年底,部分媒体播发了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2010年油气产量超过5000万吨,终于建成“海上大庆油田”的消息。然而,这条让几代海油人高兴得睡不着觉的好消息似乎并没有引起轰动,甚至很快就淹没在了诸如天然气供应紧张、汽油价格上涨等热点新闻之中……   的确,作为不研究经济的普通读者,5000万吨油气当量只是一个抽象的数字;作为石油行业以外的普通受众,建成“海上大庆油田”可能只不过是一种比喻。但是对于了解石油工业的人,5000万吨和“海上大庆油田”却有着特殊的分量。   我国能源结构的一大特点就是缺气少油,石油短缺曾经是严重制约国民经济发展和威胁国家安全的瓶颈。50多年前,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大庆人发出了“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迈誓言,通过一代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和革命加拼命,大庆终于在1976年原油产量突破了5000万吨并稳产了27年,创出世界石油史的奇迹。因此,在石油领域,大庆也就与5000万吨画上了等号。   如果说5000万吨油气当量的意义还仅仅在保障能源供给,那么中国海洋石油在300万平方公里蔚蓝色国土上奏响的华彩乐章,意义就不仅仅在能源领域。它对于我们开发海洋、利用海洋,甚至对于捍卫海洋权益都有着更加深远的意义。因此。80岁高龄的老石油部长王涛听到“海上大庆油田”建成的喜讯后激动不已:“海上大庆油田的建成对国家的意义太大了。它不仅是石油工业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而且预示着海洋石油今后将有更快、更大规模的发展。”   艰难起步——   大庆油田用不到16年实现了5000万吨的产量,而海洋石油实现5000万吨这一目标整整用了53年   50岁以上的中年人都知道,当年国家在那么困难的条件下建成大庆着实不容易,那可以说是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一代石油人用青春热血甚至生命换来的。同样,今天“海上大庆油田”的建成同样来之不易。   在陆地找油不容易,在海上找油就更难。大庆油田用不到16年实现了5000万吨的产量,而海洋石油实现5000万吨这一目标整整用了53年!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总经理傅成玉说:“海洋石油发展慢是海洋的特点所决定的。外行人看海上采油可能就隔一层海水,和陆地没啥区别。可就是这一层海水,让发展海洋石油要比陆地石油艰难得多。首先是高风险,由于海洋石油多在上百公里甚至几百公里以外的海上,因此环境、工程和作业风险都远远大于陆地。特别是中国海,‘北冰南风’,南海是全球海洋中台风灾害最多的海域,超过了墨西哥湾的百慕大。渤海冬季的海冰灾害也很频繁,因此自然环境极其恶劣。其次是高成本,海上油田的开发成本是陆地的5—10倍,往往打一口勘探井就要上亿元,最高的深海勘探井甚至高达10亿元。再次是高科技,如果说大庆会战的时候,我们可以靠革命意志,靠人拉肩扛搞会战,到海上就不行了,没有科技实力,光靠人海战术,我们可能连海都下不去。”   正是这“三高”,导致了中国海上石油虽然起步和大庆油田差不多,但是直到改革开放前,大庆油田已经实现了5000万吨年产量,海洋石油一年的产量还不足大庆一天的产量。   据老石油人回忆,早在发现大庆油田的第二年,即1957年,石油人就开始了海上探索。当时的石油前辈发扬的也是大庆那种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精神,驾驶着渔船驶向南海一个叫莺歌海的地方,在船上架起井架,钻了两眼20多米深的井,捞出150公斤原油。这150公斤原油成为中国海洋石油的起点。而这一年距美国在加利福尼亚钻成世界第一口海上探井已过去了73年。   此后,中国石油人从南海转战渤海,并在那里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海洋石油工业。家住塘沽的老钻井工王从善至今还记得,1966年12月31日23点45分,渤海湾“海一井”开钻,正是身为司钻的他亲手把钻头送进的井口。次年6月,该井喷出原油,成为中国海上第一口工业油流井。   但作为中国海上第一井,这口井当时的日产量只有十几吨。而后来开钻的“海二井”更是命运多舛。1969年,“海二井”钻井平台遭遇大冰灾,整个平台被冰推倒。老石油部长王涛感慨:“那时候,海上的石油工人不缺雄心,做梦都想着要像大庆那样,在海上拿下大油田,可是由于缺乏技术实力和经济实力,海洋石油的创业过程非常艰难。”   对于当时设备的落后,老石油人都记忆犹新:出海的船还是国民党留下来的老旧军舰“重庆号”,有的甚至还是慈禧太后消遣用的清朝游船。由于设备简陋,那时候的海洋石油充分反映了这一行业高风险的特点,海上事故不断,险象环生。上世纪70年代末震惊全国的“渤海二号”事件就是最典型的事例。   正是由于海洋石油的高风险和高难度,直到改革开放初的1982年,在陆地石油除大庆以外,又相继建成了胜利、辽河、大港等一批大中型油田之后,奋斗了20多年的海洋石油工业,海上原油年产量才区区9万吨。 sub_page_cippe 改革开放——   让无资金、无装备、无技术的“三无公司”终于完成历史性跨越,实现了几代人的光荣与梦想   “从9万吨到5000万吨的跨越,中海油用了28年。可以说中海油用了不到30年时间走过了西方国家100年走过的道路,这样的奇迹是党中央改革开放英明决策的结果,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海洋石油的今天,更不会有今天‘海上大庆’的规模。”傅成玉说。   的确,翻开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的历史会发现,一部中海油腾飞的历史刚好契合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因此亲历了这一发展历程的傅成玉说:“中海油的发展不仅得益于改革开放,反过来也是对改革开放政策无比正确的最好验证。”   1982年2月,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宣告成立。对于改革开放初期百废待兴的国家,对这家公司的所有支持只能是给政策。老海油人告诉记者,当时他们是名副其实无资金、无装备、无技术的“三无公司”,在最艰难的时候,他们甚至要靠出租办公楼给员工发工资。   傅成玉说:“虽然中海油当时两手空空,但我们手里握着国家赋予的海上石油对外合作专营权以及一系列优惠政策,因此我们可以率先开展对外合作。而通过对外合作,我们引进了资金和技术,再通过消化吸收和创新,逐步掌握了海洋石油的核心技术,因此大大加快了前进的步伐。我们今天不仅实现了5000万吨的产量目标,而且总资产从公司成立初期的28亿元增长到目前的6000多亿元。”   中海油能够只用28年就走过西方国家100年走过的道路,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对外合作带来的高起点。   虽然成立之初中海油面临的是“三无公司”的窘境,但是由于海洋石油领域是全球公认的未来能源的接续区,是全球各大石油公司关注的焦点,因此进入这一领域的都是世界级的特大公司。中海油从一下海就是和类似BP、雪佛龙、壳牌这样的国际石油巨头并肩合作。这些有着百年历史的国际公司不仅掌握着世界石油领域最先进的技术,而且拥有丰富的行业经验和管理经验,因此对中海油来说这是通过合作学习,实现跨越发展的最佳机会。   亲历开放合作洗礼的中海油深圳分公司总经理刘再生对当时的对外合作记忆犹新:“最初与国外大公司合作,我们只能是站在旁边看别人干,慢慢地我们能跟着一起干,到后来我们终于可以取代别人独立干。过去一个海上作业平台上,几乎所有岗位都是国外公司派来的技术人员,我们的人员只能干最初级的甲板工,给人家打打下手。而现在你到海上作业区看看,就是合作区块也看不到几个外国人了,核心岗位都换成了咱们中国人,因为我们已经完全掌握了300米以内水深的所有核心技术。”   被誉为海上铁人的全国劳模郝振山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作为中专生,郝振山在中海油的第一个岗位就是刘再生说的甲板工。干了没多久,郝振山就发现那些技术含量高的重要岗位多由外国人把持着。“你们手中的刹把(钻井的核心工种是操控刹把的司钻)早晚会是我的。” 甲板工郝振山暗暗在心里较上了劲。   狠练一年基本功之后,郝振山终于上了钻台。白天,他一干完活儿就跑到司钻室外面伸着头观摩外国司钻如何操控刹把。晚上,他抱着外文技术资料逐字逐句地钻研。就这样坚持了整整5年,郝振山终于成为南海六号上顶替外方司钻的中方第一人。   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中海油,像郝振山这样如饥似渴向国外合作者学习的事例非常多。据总公司人力资源部总经理唐代治介绍,在公司成立初期资金那么紧张的情况下,中海油就咬牙拿出2000多万美元,送员工到国外的合作公司以及大专院校学习。总经理傅成玉就是80年代派出去取经的科技人员,据说傅成玉当年在美国学习两年,居然没有离开过所在的城市。   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还仅仅是一个侧面,开放合作带来观念上的脱胎换骨对中海油日后的高速成长更是至关重要。   改革开放初期,传统旧思想的束缚还非常强烈,新旧观念的碰撞也非常剧烈。比如,看到来自不同国家的物探地震船、辅助船驶进中国海域,不少人甚至质疑这是卖国行径,认为是八国联军回来了。而在具体的合作中,观念的冲突更是频繁。比如在合作开发平台上,一些中方职工还是抱着老观念,认为国外合作者是资本家,因此劳资纠纷经常发生,甚至发生中方职工故意违反规定,在高危的生产平台上吸烟,被外方集体解雇的事件。再比如,商务合同招投标,这在今天是最平常的事,但在上个世纪80年代却能引起轩然大波。有一年,在一个项目的招投标中,一个系统内的企业竞标失败,其上级机关居然公开宣布,合资公司的招标结果无效。因为计划经济时代,项目给谁不是市场说了算,而是领导机关说了算。   今天回顾当年这些看来匪夷所思的故事,傅成玉说,正是这些观念的碰撞,让作为国有企业的中海油人快速转变了观念。在学到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也学到了别人先进的管理和经营理念,大大加快了中海油的市场化进程。   的确,中海油是业内公认的市场化和国际化程度最高的特大型国有企业。比如最早打破大锅饭,最早实行全员聘用制,最早实施分配制度改革、住房制度改革……这一系列改革举措都早于国家几年甚至十几年在中海油得以施行。   正是改革开放焕发出来的无穷活力成就了中海油,让它能够在短短二十几年,把一个国家几乎没有投入、在技术和装备上零起点的行业内很不起眼的企业,发展成为今天这样一个受到普遍尊重的国际大型石油企业,并获得了被誉为能源行业“奥斯卡”的年度大奖——“普氏年度最佳能源企业”和“年度最佳能源生产商”。公司得到挑剔的国际资本市场的持续认可,标普和穆迪评定总公司及所属的油公司、财务公司的资信相当于国家主权评级。 sub_page_cippe 自主创新——   让中海油人在国外同行望而却步的领域大展身手,让中海油从几条渔船、破船一跃发展成为装备精良,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石油企业   对外合作让中海油学到了国外的科学技术,但是如果仅仅是跟随战略,我们永远只能是配角,永远不会实现赶超。中海油总公司副总经理周守为院士说:“中海油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史。一方面没有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就不会有‘海上大庆’的建成,就不会有5000万吨的油气产量。另一方面,也正是在中海油的成长壮大过程中,我国建立起了海洋油气勘探开发科技创新体系,用了不到30年时间,完全掌握了300米以内水深海洋油气勘探开发的成套技术。而且通过自主创新,我们在多个领域甚至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海洋油气勘探开发科技创新体系获得国家2010年科技进步一等奖,就是对中海油科技成果的最好肯定。”   中海油的科技人员在如数家珍般给记者介绍各项他们通过自主创新实现的国际领先技术时,提到最多的就是海上稠油开发技术。   渤海油田2010年的产量是3000万吨,是目前仅次于大庆油田和长庆油田的国内第三大油田。中海油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张凤久告诉记者,如果没有在海上稠油开发这一核心技术上的自主创新,就不可能有渤海油田的3000万吨产量。目前中海油不仅创造了海上稠油冷采的世界纪录,而且仅渤海的稠油产量就超过了全世界其他国家所有海上稠油开采量的总和。可以肯定地说中海油自主创新的海上稠油开采技术是世界领先的。   石油专家告诉我们,海上稠油开发是世界级难题,而渤海的石油稠到了像糨糊,根本不能流动。在陆地一般靠加热或注入蒸汽的办法开采稠油,而海上做不到,因为隔着海水成本太高。因此上个世纪90年代,由于渤海发现的都是稠油,不少国外石油公司投入巨资找到了油田又都放弃了开发。而当时中海油也想拉几个技术和资金实力雄厚的国外公司一起开发,但均遭到婉拒。他们的原话是:“海上稠油开采技术是21世纪的挑战。”   中海油研究总院院长陈伟说得很实在:“并非他们的技术真的不行,只是因为人家的资源是全球性的,我们中国的油品不好,他就不值得去费力搞研发。因此这件事告诉我们,仅仅依靠别人是靠不住的。咱们自己的家园,只能靠自己耕耘。引进消化吸收了别人的技术之后,必须走自主创新的路子,否则永远不会独立,也不会有竞争力。”   经过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中海油终于在全球首创了注海水强采的稠油开发技术。同时,在渤海还采用了聚合物驱油技术,创造了海上稠油整体实施三次采油的世界先例,大大提高了海上稠油的采收率,使得国外公司认为没有效益的油田得到了很好的开采。   据周守为院士介绍,自主创新大大提升了中海油的国际竞争力,过去我们都是向国外同行学习先进技术,当我们开发出海上稠油开采技术后,过去的老师开始向我们请教。如今,中海油输出的海上稠油开采技术已在世界其他海域得到应用,并获得国外同行的高度评价。   搞石油的人都知道,中国的石油资源并不好,特别是渤海,不仅是稠油,而且分布非常零散,开发难度巨大,不少都被国外认为是没有商业开发价值的边际油田。同样道理,人家挑肥拣瘦不愿意开采,就只能靠我们自己在技术上自主创新,把没有商业价值的油藏有价值地开采出来。   针对渤海这些开发价值不高的边际油田,中海油在学习的基础上又自主创新了海上优快钻井技术。据张凤久介绍,用我们和国外学习的常规技术在海上钻一口井一般要30天,而中海油自主创新的优快钻井技术却只用4天。海上设备非常昂贵,租一件专业设备一天的租金就是几万甚至几十万美元,钻一口井节省26天就可以节约大量投资,从而通过降低成本使小油田也能得到经济性开采。这一技术在中海油的666口井上已经应用,仅此一项所节约的资金就是92亿元。   海上油田整体加密提高采收率技术,是中海油这几年才创新出来的新技术。海上采油不同于陆地,陆地可以通过多打井增加产量,但海上不行,因为海上要借助操作平台,而一座海上平台的费用要四五十亿元,因此中海油的技术人员自主创新了在一座平台上通过技术手段,整体打加密井的核心技术。这一技术在已经开发了近20年的渤海绥中36—1油田(一期)使用后,使这个老油田的日产量翻了一倍。“预计这一技术可以提高采收率10%以上。”张凤久兴奋地对记者说:“这一技术一旦推广开,按照渤海3000万吨的产量计算,每年就可以为国家多贡献300万吨油,这可是一座中型油田的年产量呀!”   如今在中海油,人们感受最深的是这家当初的“三无公司”已经完全脱胎换骨,鸟枪换炮。无论技术还是装备,都堪与世界大石油公司比肩。而且通过这些年的自主创新,中海油不仅在300米水深以内的技术和装备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在300米至3000米的深海,中海油也已经起步。如今的中海油不仅有全世界最多的FPSO(海上浮式生产储运系统),而且用于3000米深海的全球领先的深海钻井船海洋981今年也将投入使用。到那时,走过了引进消化吸收,步入自主创新阶段的中海油,将握有挺进深海的海上利器,将有能力到中国甚至世界的所有海域进行作业。 sub_page_cippe 以人为本——   让中海油把人的价值看得高于一切。在中海油,为了安全,员工甚至有不工作的权利 在中海油采访的日子里,记者始终被5000万吨的产量、被中海油的科技创新、被中海油先进的装备鼓舞着。然而这些还不是全部,作为“海上大庆油田”的中海油为我们奉献的还远不止这些。 第一次采访总经理傅成玉,他的一席话让记者震惊:“中海油的一个核心理念就是以人为本,人是中海油最宝贵的财富。在中海油,遇到灾难的时候,我们可以损失掉几亿甚至几十亿元的设备,但是我们不能损失一个人。在中海油,安全生产是最重要的指标,甚至超过了我们对业绩的追求。在中海油,员工有不干活的权利。” 此话一出,语惊四座。后来,记者在实地采访中才知道,原来在中海油的所有基层单位,都有一个“五想五不干”的规定,说白了就是员工如果觉得工作条件不具备,安全没有把握,他有不执行命令和不工作的权利。 这一点记者在渤海油田绥中36—1作业区得到了验证。2010年是生产压力最大的一年,因为总公司要实现5000万吨、天津分公司要确保3000万吨的生产任务,因此,所有作业区生产压力都很大。就在工作最较劲的那段日子里,电工 张顺利在安装电伴热线时却要求停工,而且一停就是半天,理由就是按照操作规程,电工操作必须两人配合,而当时只有他一个人。这在其他企业或许并非合理要 求,但在中海油却是完全合理的,甚至是值得鼓励的。作业区生产监督张超告诉记者,面对张顺利这样的要求,作为领导他必须尊重,因为他的要求符合安全操作规 程。 中海油对安全如此较真,在习惯变通的中国人看来简直有些教条。比如我们在生产现场的任何一次采访都要先进行安全提示。这倒 可以理解,毕竟油气作业是高危场所。但是我们在中海油北京总部采访,哪怕是在总经理傅成玉的会议室,第一项议程也是专业人员做安全提示,即遇到突发情况从 哪里撤离。开始我们不习惯,后来我们体味到了其中的重大意义。 质量健康安全环保部总经理宋立崧对记者说:“任何一项事故,无论 大小都是意外事故,都不是谁故意而为,故意那就成搞破坏了。而几乎所有意外都是不遵守操作规程导致的。就拿BP公司在墨西哥湾的事故,此前BP公司几十年 都没有发生过任何事故,那怎么还会出事呢?就是麻痹了,没有严格遵守看起来很教条很死板的操作规程。所以我们这样一个高危行业,必须在任何时候把遵守操作 规程融入到每个员工的血液中去,让它成为习惯。” 正是这样的教条和死板,使得中海油这样一个高危企业,事故率低到了令人难以想象的地步。中海油所实现的这5000万吨油气产量是真正不带血的产量,不要说人员伤亡事故,就是按照国际最严格的20万工时可记录事故率考核,中海油都大大低于国际水平。 记者在深圳分公司采访,那里不少油田的可记录事故率为零。而惠州油田一个作业区仅有的一次事故居然是一位员工开抽屉时碰破了手。因此,这个作业区为了消除事故,马上开展了“护手运动”,到处贴上了“护手”宣传画。 超强的安全意识除了海洋石油行业的高风险性,与20多年来中海油与西方公司经营理念的对接不无关系。 多年以前,中海油第一任总经理秦文彩在墨西哥湾参观时问一位船长:“飓风来了,你们怎么办?”“停止作业,撤人。”“那设备呢?”“当然是交给上帝 了。”那时候,这种理念让习惯了不惜生命也要保护国家财产的中海油人很是震惊,那些设备可是价值连城呀,怎么能抛下就走呢?而今天,这已经成了中海油的惯 例。比如在南海,每年都有台风损毁设备的事情发生,可唯独没有发生过一起员工因台风而受伤的事故。 对人对生命的尊重更来自中海 油对人的价值的再认识。中海油副总经理吕波说:“中海油能够实现建成‘海上大庆’的宏伟目标,除了科技创新等硬实力,企业软实力也发挥了巨大作用。公司一 直坚信,员工是公司最宝贵的财富,在企业改革过程中,员工只能是改革的主体而绝对不能是被改革的对象,改革的成本只能由企业承担,绝对不能让员工承担,一 定要由全体员工包括离退休员工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正是有这样‘以人为本’的理念,才能够让中海油在具体的生产活动中,真正把人的生命和价值放在首 位。也只有这样,员工才能真正发自内心地热爱自己的企业,企业才有快速成长的推动力。” 更让人欣慰的是,中海油已经把尊重、关 爱自己员工的理念延展扩大到更广泛的层面,比如关注环境、关注社会。在高污染风险的海洋石油领域,中海油制定了比国家标准更严格的排放标准,不惜重金努力 保护海洋生态。比如国家在渤海的排放标准是30毫克/升,南海是50毫克/升,而中海油自己的标准是17毫克/升和25毫克/升,在渤海甚至新建油田要达 到零排放。 傅成玉说,支撑这一切做法的理念就是两个字:中海油作为国有企业的“责任”。 本文来自: 全球石油化工网 详细出处参考 http://www.cippe.net/news/html/201206/74994.html
个人分类: 中国能源|2350 次阅读|1 个评论
圆梦——为朋友代笔
热度 2 yangyongtian 2011-7-12 19:00
还在孩提时代,我就知道了大庆油田和王进喜的事迹。而王进喜铁骨铮铮的誓言“宁可少活二十年,也要拿下大油田”至今仍在国人耳边轰响,同时也深深地影响着我人生目标的抉择。所以在去年学成归国后,我就选择了“中石油”作为自己实现人生梦想的舞台。 十三岁的中石油,青春年少,流淌在她躯体中的以王进喜等老一代石油人的精神血液给与她以无穷的活力和不竭的动力,催生她勃勃生机,茁壮成长。以致于在她十岁时的 2008 年,中石油就在 美国 《石油情报周刊》世界 50 家大石油公司综合排名中位居第五位。在《 巴菲特杂志 》 2009 年中国上市公司百强评选中,荣获“中国 25 家最受尊敬上市公司全明星奖”第一名;在美国《 财富 》杂志 2011 年 世界500 强 公司的排名中居第六位。 生逢其时的我,能忝列中石油浩浩荡荡队伍,无比激动、无比自豪,也自感责任重大。我决心以王进喜为终生效仿的榜样,“争取延长青春二十年,誓为祖国和中石油作更大的贡献” ! 正值青春年少的我,在同样青春年少的中石油舞台上决心演绎出波澜壮阔的永垂青史的正剧来!这里不仅有我的梦想,也有中石油更上层楼的希冀,更有祖国和民族兴旺发达的理想实现。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我是一名昆仑银行的新员工 ,一定要立足本职工作、热爱本职工作和奉献本职工作。既要有远大的理想追求,也要锤炼脚踏实地的爱岗敬业精神,更要培养完成任务的扎实业务能力和真才实学。同时,要从身边的实事做起、从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集腋成裘、积沙成塔,为共和国和为中石油大厦添砖加瓦!我更要牢牢记住“细节决定成败”的哲学箴言,争取做个“顶天立地”的昆仑员工:“顶天”就是要建立科学的高远目标,“立地”则要求从细微处做起,一步一个脚印,用脚踏实地去撰写自己的人生史,最终圆梦。与此同时,还要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传承大庆精神、传承铁人精神,并不断赋予她新的时代的滋养。我认为, 用科学发展观武装自己、统帅自己,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自己的工作中将是我不悔的人生追求。 昆仑银行已经确立了“走产融结合道路,谋求特色化发展”的战略定位 。作为它的新兵,我努力为自己设定了奋斗目标,在圆满完成本职工作和完成领导交办任务的基础上,进一步有计划的加强业务学习,不断了解国内外石油发展的信息,不断了解相关领域的金融风云,既做好融资集资工作,又要规避可能的风险,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还要尝试用最新的计算机技术来支持自己梦想的实现,不断探索产融结合的有效途径。 中石油大舞台,我梦开始的地方;中石油大舞台,将送我鲲鹏展翅,扶摇直上,向着理想的梦乡! 我的梦,和中石油的梦同在,和共和国的梦同在!
个人分类: 言论|4028 次阅读|20 个评论
大庆油田的发现是谁的功绩
热度 5 Amsel 2011-5-18 12:32
上周和某石油公司一位研究人员午饭闲聊的时候,话题从当年石油公司招人面试谈到研发在石油行业中的作用。结论是,石油行业是资源依赖型的,而不是研发依赖型的。一个指标就是,IT行业的研发经费占全部投入的20%,而石油行业只占0.3%。其它行业如材料、化工、制药,相关人员可以和自己的领域对比一下。 从这点出发,我们似乎可以看到,把大庆油田的发现归给某个理论家似乎是件很无聊的事情。资源摆在那里,只要钻井技术达到了,基岩之上总会被打个遍;只要打到油气源岩了,没出油的地方也会复查。真正的突破是在于钻井和物探技术。 某些细节的地质理论(局部的经验论),与其说是帮助找油的,还不如说是妨碍找油的。大庆油田的发现是不是由于突破了海相生油理论的束缚,现在似乎并不肯定;不过这类束缚近年倒有两个例子。蓬莱19-3油田的发现是突破了渤海湾浅层不能成藏的理论,而普光气田的发现则突破了当时刚刚问世的“开江-梁平海槽”理论模型。 所以大庆油田的发现是谁的功绩?功绩在于经济建设需要导致的密集投入、日渐成熟的勘探技术,而不是哪个地质家。
个人分类: 油气地质|4473 次阅读|8 个评论
赵文津:大庆油田发现真相:中国独创理论不容抹杀
热度 3 meixianghao 2011-5-18 09:23
大庆油田发现真相:中国独创理论不容抹杀 编者按: 1959年,大庆油田的发现,让中国石油工业彻底甩掉了“贫油论”的帽子,对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贡献巨大。然而,在这一重大科学发现面前,中国地质学界享有尊崇地位的李四光、黄汲清和谢家荣三位大家,到底谁的贡献更大,多年来争议不止。如今一种新的观点认为,大庆油田并非中国人自主发现,匈牙利人起的作用很大,功绩却被抹杀。 大庆油田发现的真相到底为何?匈牙利人的贡献到底如何评说?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文津日前投书本报,补充有关大庆油田发现的史实材料,供读者参考。 □中国工程院院士 赵文津 4月1日,凤凰网转载了《炎黄春秋》网站一篇关于“大庆油田发现”的刊外稿,还起了一个颇有深刻含义的题目:《发现大庆油田真相:匈牙利人帮大忙 功绩遭抹杀》(以下简称《发现》)。 一时间,舆论哗然,跟帖观点各异。不过众多网友仍然希望了解客观史实。毕竟,石油的大发现,不但是中国人依靠自己的力量甩掉了“贫油”的帽子,更是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自主创新的大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因此,还原新中国石油大发现的客观真相是极其必要的。关于大庆油田发现的功臣,国家授予大庆油田的奖励名单中列出了地质、石油及中国科学院三个部门23位科技专家,排在前三位的正是李四光、黄汲清、谢家荣。 然而,曾经一度有些同志不做全面深入的调研,混淆了我国石油大发现的客观历史,否定李四光在我国石油大发现历程中的巨大贡献。 为了弄清历史的本来面目,笔者曾对石油大发现的相关问题作过较全面、深入的调查,并出版了《李四光与中国石油大发现》(地震出版社)一书对此详述。 不过,今天对大庆油田的发现,又有了一种新说法。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学锦在接受该文作者王克明的访谈中强调,匈牙利人帮了大忙,“有关键贡献”!中国人把他们的“关键贡献”抹杀了!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笔者认为,这种说法非常不负责任,完全有违事实。因此,有必要旧事重提,对此作一说明。 匈牙利地震队并未在大庆长垣工作 该文章援引谢学锦院士的话称:“1957年,匈牙利地震队进入松辽平原。第二年,他们即在这一地区发现长垣背斜构造。紧接着,地质部在构造上打普查钻,见油砂!这一关键性结果,使松辽平原找油远景骤然大幅升级。从而导致后来两部在该地域集中力量钻探,最终确定出松基一、二、三井的井位。” 这种说法完全与事实不符。首先听听当事人的说法。 朱大绶,当时任长春物探大队的主任工程师。在1957年底,随着松辽物探工作的加强,物探队伍大量增加,地质部物探局决定把朱大绶从物探局机关调到新组成的长春物探大队,担任技术负责人。 朱大绶在《发现大庆长垣经过》的回忆文章中,详细介绍过中匈技术合作队(即匈牙利地震队)调往松辽平原的来龙去脉及其工作地点和范围。 1957年底至1958年初,四川的303物探队的电法队,柴达木的205物探队,以及在鄂尔多斯工作的116物探队,即中匈技术合作队,奉命调到松辽平原,与已在该地区工作的112物探队,一起组成长春物探大队。 新组成的长春物探大队中有几个分队原属于中匈技术合作队,在工作布置和技术要求上也有不同意见。在这种情况下,领导作出决定:有匈牙利专家的分队主要按匈牙利的技术要求办,除了大地电流分队在松花江以北的地区工作外,其他中匈合作的两个地震队(一队和二队)和一个扭秤队都布置在松花江以南工作。中方的分队包括两个地震队,全部执行我国自己的规章制度,为了便于领导均布置在松花江北地区工作。 朱大绶的亲身经历,以及当时参与大庆地区工作的许多当事人都可以说明此事,即中匈合作队是被部署在松花江以南地区工作。大庆地区则在松花江北约150公里以远。 大庆长垣最早是区域重力、磁法发现的,后来直流电测深剖面上也有显示,在最后选定松基三井井位时也用上刚刚取得的地震剖面图对井位作了小的调整。因此可以毫不含糊地说它是中国人自己的发现,是1957~1958年用综合地球物理测量在厚的第四纪覆盖区内发现的。 显然,所谓“匈牙利地震队在1958年发现了长垣背斜构造导致大庆油田被发现”,或是说匈牙利人“对大庆的发现有关键贡献”,都严重违背了客观事实,完全站不住脚,更谈不上其功绩遭抹杀。 证据还不止如此。 截至目前,匈牙利地震一队和二队中的技术人员仍有不少健在,如一队技术干部苏静柏和二队技术干部谢婷婷,江北中方的地震三队技术负责人周焕然,地震四队技术负责人是于占元,大队还有王懋基。笔者已就当时的实际情况向她们取得证实。 因此,要想获得当时匈牙利地震队确切的工作地点和所做的具体工作,文章作者完全可以向她们当面或电话询问,而不应该不尊重事实。 大庆油田的发现与李四光油气勘察理论息息相关 《发现》一文还否定了大庆油田发现和李四光独创理论的关系。 文章这样写道:“地质力学和发现大庆这两者之间确实没有关系。李四光先生并未说大庆油田是用他自己独创的地质力学理论找到的。是在大庆油田发现了两年以后,他有一天写信给何长工(时任地质部副部长),把大庆油田第一次和他自己的研究联系起来了……” 这种说法甚是荒唐!作者如何肯定两者“确实”没有关系呢?就是这寥寥数语可以把这一重大历史事实抹杀掉吗? 要知道,从1952年9月地质部成立时起,李四光被任命为部长,并直接兼任部地质普查委员会(后改为石油局)主任。当时是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即将开始的一年,中国面临严重的能源、矿产资源问题,真是处于“无米下锅”的境地。天然油和人造油加起来年产才几十万吨,最大的玉门油矿年产原油仅十几万吨。中国如何解决能源问题?当时世界上传统的观点是“海相地层”生石油,而且可以生成大的油气田,陆相地层里可以产石油,但规模都不大,能否找到大油田都是未知之数。外国人说中国的盆地以陆相地层为主,有海相地层但深度大,又遭受到过多的构造作用,因此我国被冠以 “贫油”帽子。这种说法在我国地质界有广泛的影响。 1953年,毛泽东邀请了李四光到中南海菊香书屋,征询他对中国石油资源前景的看法。李四光依据自己的大地构造理论和油气形成移聚条件的看法,明确回答中央领导同志说,中国油气资源的蕴藏量是丰富的,而不是什么“中国贫油论”、“东北贫油论”,并具体提出,关键的问题是要抓紧做好全国范围的石油地质普查工作,打破偏西北一隅找油的局面。 中央接受了李四光的建议,并于1954年下达命令,要求地质部负责中国的石油普查工作,石油部门负责石油勘探开发工作,中国科学院负责有关的科研工作。 地质部在1955年2月召开了第一届石油普查工作会,全面部署了全国油气普查工作。华北、东北大平原,大工业区,几十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必须调查清楚其下部地质及构造情况才能掌握情况作出区内含油气远景的评价,这是现实,也是常识。 1955年初地质部物探局请示了部领导后就在华北成立226队(技术负责人为黄绪德)、南满成立112队(技术负责人为王懋基),开展试验性生产工作。何长工还亲自过问华北平原的大剖面试验工作。李四光自从向毛主席承诺以后一直关心着全国各地找油气的新进展,亲自指导有关工作,怎么可能不关心大庆的新发现呢!说仅在“在大庆油田发现了两年以后,才把大庆油田第一次和他自己的研究联系起来了……”这太不合乎逻辑与实际了。 关于东北地区找油工作,应当提及日本人的工作。 日本人于1929年、1939年~1941年先后在东北开展找油气工作,特别是1941年8月1日美国对日实施石油禁运以后,因找油气未获突破而不得不对美宣战(9月6日),向印尼进军(1942年2月),抢夺油田与炼油厂。 在海相地层生油思想(日本东北帝国大学教授高桥纯一为代表)的指导下,日本人先后选择了三个点:南满的阜新煤矿区一带,满洲里的扎赉诺尔煤矿区,以及牡丹江上游森林地带开展普查,认为阜新一带靠海近可能有海相地层,为此还打了多口钻井找油。经过大量地质地球物理及钻探调查后,认为没有什么开采价值而放弃了。对大庆一带,“满铁调查部”认为“这个地方不存在生成石油的条件”而放弃去工作。显然,这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指导思想问题,有什么样的成油理论,就会指导什么样的找油工作部署。 谢家荣、黄汲清与李四光的油气勘察思路 上世纪50年代,中国地质专家一方面向苏联专家学习第二巴库地台区海相地层中发现大油田经验,一方面也从西方学到海相生油的理论,也强调要到海相地层区找构造油藏。到50年代未,这一时期包括翁文灏、黄汲清、谢家荣在内的一批中外学者,虽承认陆相石油的生成和聚集的存在,但还不是能证明具有较大规模的有机质堆积、转化、运移并形成较大型油气田的事实。陕北的陆相地层中更是“口口见油,口口不流”(因孔隙率、渗透率都太低)。因此,找油气的主要指导思想还是海相生油的理论。 谢学锦先生在《发现》一文中谈到:“黄汲清先生后来曾明确提出说大庆油田的发现是根据了他的陆相生油理论。这是在他给邓小平的信和1994年获何梁何利科学技术成就奖的文字说明中都提到过的。”这样的说法“不够实事求是”。 谢学锦谈到,在1955年决定将松辽平原的石油普查列入普查委员会计划之前,黄汲清从未写过有关中国东部石油远景的文章,更未写过松辽平原石油远景的文章。“在1957年第三次石油普查会议上,黄先生的报告中提到陆相生油时,也只是说:‘1943年我们根据在新疆等地的工作结果提出陆相生油的重要性……但就整个世界来说,海相生油无疑还是占着绝对的重要地位。今后我们要继续注意陆相生油,但对海相生油更要注意。’‘海相优于陆相,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沉积盆地有海相沉积比无海相沉积好。’对松辽平原他也只是说,‘南部平原位于法库以南……可以存在第三纪海相地层。’他的这些话表明,他并没有用陆相生油理论去指导大庆油田的发现。” 笔者认为这段论述大体是对的。笔者在苏联专家 A.A. 特拉菲穆克的谈话记录(李国玉等译,1998)中也看到一段记录,黄当时强调在阜新一带靠海近,可能有海相第三纪地层,强调要找海相油田;他与谢家荣具体部署松辽盆地的石油地质踏勘工作路线选的就是:从阜新——沈阳——沿第二松花江向南——吉林的哈达湾,而不是向北到松花江以北地区,显然,这一踏勘路线基本上是过去日本人的工作路线。事实证明,松辽盆地并不是第三纪海相地层,而是巨厚的陆相白垩系地层。 再来看谢家荣先生当时是怎么样想的。 《发现》一文还强调,用海相生油理论指导松辽盆地油气普查是“合乎逻辑常识的”。谢家荣先生认为:“尽管全世界油田海相生油为主,但陆相生油在中国的地质情况下亦应给重视。”但是,他又说:“在大庆油田发现之前,地质学家们设想的是,有可能在松辽平原找到世界上非常重要的海相第三纪的储油层。这是合乎逻辑常识的,因而是无可指责的。而鉴于当时已经发现的松辽平原下可能存在海相第三纪的事实,如果不去设想可能发现海相油田,而用陆相生油的理论去指导工作,那是不可思议的事,因为它违反起码的逻辑。”即便谢学锦如此辩解,事实却是,谢家荣也没有指出松辽平原有发现“大油田”的看法和预测。 谢学锦又强调:“最重要的是,我们现在可以实事求是地来看一看大庆油田发现的全过程了,搞清楚在这条所谓的发现链(Discovery chain)上,哪些是关键的环节,哪些人起了关键的作用。”他认为是谢家荣和黄汲清“在第一次石油普查会议闭幕之后,一道专门提出了松辽平原的石油地质踏勘项目,并坚持当年立即做部署工作。对松辽平原进行石油地质踏勘,是大庆油田发现链上最重要的环节。因为有了地质踏勘项目,才能在1956年将松辽平原正式列入全面进行石油普查的地区,进而有了1956和1957两年在整个松辽平原进行的大规模全面石油普查活动”。 这里把上不上松辽平原石油地质踏勘当成了大庆油田发现的关键,显然有些夸大其词。第一,实际上石油地质踏勘是在阜新—沈阳等南满一带,没有到广大的江北地区。第二,在石油踏勘之前,物探队早就在松花江的南北开展了普查,特别是迅速在江北发现了大庆长垣的踪影,按照找构造油藏的指导思想,人们能放弃而不抓紧做工作吗? 1959年春节,地质部、石油部领导和有关专家在何长工家聚会,共同商定在大庆长垣打第一口验证井——松基3井的位置后,康世恩副部长立即带队到大同镇(后来改为大庆)。这些决策中并没有黄、谢的参与,实际上他们在1957年反右运动之后即离开了石油普查的指导岗位了,又如何来指挥石油勘探工作? 谢学锦先生又说:“它(大庆油田)的发现与谁的独创理论都没有关系。倒是发现陆相地层中居然能有这种大油田的事实——这也是自然界和理论地质学家开的玩笑,不仅推动了在华北、山东、江汉等地区的找油工作,而且推动了石油地质学的理论研究。” 这里,按照海相生油理论指导找油气,没有发现,后来却在陆相地层发现大油田,无法解释,于是又把这一大发现说成是“自然界和理论地质学家开的玩笑”。那么,我们又应该怎么样去认识地质成矿理论的指导作用呢?难道找矿要靠“大自然”开玩笑吗?地质找矿的发现事例,有许多是有运气的成分,但总不能说大庆油田的发现是谢家荣先生海相生油论指导的胜利吧。 与黄汲清、谢家荣不同,李四光完全没有“海相”与“陆相”生油的一套概念。 在1954年3月燃料工业部召开的石油会议上李四光作报告,题目是《从大地构造看我国的石油资源勘探的远景》。报告会上,有苏联政府代表团和苏联石油专家代表团,以及众多中国专家在场,一开始,李四光就提出:“大家知道,我对大地构造是有些特殊的看法,因此我要求专家和同志们给我一些耐心。” 当时李四光任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协主席、中科院副院长,但在当时的“一边倒”学习苏联的学术环境中,主流还是海相生油理论,他不得不恳请与会者的“耐心“。李四光认为,第一要抓盆地内的沉积条件,和有无足够多的有机质存在。即如果盆地规模大,有好的沉积条件,保证有足够的有机质可能转化成石油,后期还能保存下来,则不论其是“海相地层”还是“陆相地层”都能有生成大油田的前提;第二个条件是构造条件,构造动力驱动流体流动与构造可提供油气藏的保存条件。随后他就国内各大盆地找油气前景作了分析,提出一些重点工作区。这一思想以后就成为地质部石油普查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方向。确定了远景地区后,查明地下实际含油气情况则是关键性一步。这就需要大量勘查工程的投入。 地质部1955年1月召开了第一次石油普查工作会议,李四光致开幕词。会议确定先以准噶尔盆地、吐鲁番盆地、柴达木盆地、鄂尔多斯与六盘山、四川盆地和华北平原6个地区为重点,决定由东北地质局组织力量于1955年下半年开展松辽平原石油地质踏勘工作。物探局开展物探工作的时间是在1956年初,是地质部领导采纳了苏联物探专家关于物探转向大普查的建议,并按照李四光的“到新华夏构造体系的坳陷带找油”的指示调整的工作方向。在华北和东北平原开展地质调查工作之前,物探局组织力量首先开展了大规模的航空磁法和重力面积性调查以及多条重、磁、电、地震等的方法的综合大剖面调查,以查明平原下的深部构造。到1957年各盆地情况已有初步了解,为确定地质部油气战略东移奠定基础。显然,物探局工作方向的调整,是地质部的决策,不需要得到谢家荣和黄汲清二位先生的批准,他们只是普查委员会的“技术负责人之一”。 日本人因受海相生油思想的束缚,面对陆相地层而失掉找油气的信心,放弃了工作;谢家荣强调以海相生油思想指导中国找油,认为“是合乎逻辑常识的”,但因为盆地内没有找到海相第三纪地层,油藏的发现成了“自然界和理论地质学家开的玩笑”;黄汲清开始强调海相生油思想指导,找到陆相大油田后,又说是按照他的陆相生油思想指导下获得的突破;而李四光则没有局限于既有的理论,强调要从具体的条件去分析,盆地大,有机质丰富会有大油田的,这一坚定的指导思想非常重要。 果然,大庆地区,在长期稳产5000万吨以后,还能不断获得找油气的新突破。如蔡希源进一步发现在三肇凹陷区内找到了大量油气,这是低位域的油气藏,而不是位于构造高点;赵文智等发现在陆相白垩纪地层底部的火山岩中的气藏,规模也可达1000亿~2000亿立方米等等,这都表明中国陆相盆地的油气资源是丰富的,但是油气藏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需要人们不断地研究,去发现,去创新。 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勘察突破与李四光的油气勘察思想 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勘察的突破再次论证了李四光的油气勘察思想的深远意义。 1955年初,地质部门进入鄂尔多斯盆地开展找油工作。此前的5年中,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总局陕北地质大队已在盆地中的多处寻找油气,但没有什么收获。 地质部专家详细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的地质构造特点。黄汲清认为:鄂尔多斯地台本部虽然沉积相当厚,也毫无变质的现象,但是地层太平缓了,没有构造使石油集中。他依据“地台边缘凹地”理论认为,六盘山褶皱带为首要之找油对象。谢家荣则认为伊陕台地“地台边缘隆起带”的北缘乌兰格尔隆起一带有油砂,有可能是首要的找油突破点。 于是,按照他们的意见,地质部633队到盆地西部六盘山,206队到北部的乌兰格尔隆起带开展石油普查,其中在六盘山地区还安排了中匈合作队(1958年初调到松辽盆地)。先后工作了14年,找油气始终没有较大进展。 14年后的1969年,因找油气工作陷入僵局,地质石油队中的许多人极力主张撤离盆地。 就在此时,进退两难的地质石油队想起了李四光老部长,委派孙肇才总工程师与两位工人师傅代表大队来北京向李四光部长作汇报和请示。 1969年12月23日李四光听取他们工作汇报后,提出了明确的建议:“……总的说,这里存在着生油层是没有问题的,石油,肯定是有的……要重新回到陕甘宁盆地中去,陕甘宁盆地中间很值得搞,要接近它。” 根据李四光的意见,地矿部领导决定地质石油队继续留在盆地内找油气,并在远离六盘山靠盆地中心的庆阳、华池一带打探索井,即华参1井、庆参1井,1970年8月试油分别为日产53立方米和623立方米,庆阳大油田被突破,随后组织了庆阳油气大会战,康世恩亲临督战,成果不断扩大,现在长庆油田已年产3000万吨油当量,中石油长庆油公司计划将在2015年建成“第二个大庆”。 这是大庆经验的进一步升华。依据李四光的理论和指导,终于实现了在鄂尔多斯的成功,这不就是战略家吗?与大庆不同,鄂尔多斯盆地的中生代地层是陆相的,孔隙率与渗透率特别低,完全是岩性油气藏。 中国地质条件和其他国家很不同,我们地块的上部是以陆相地层为主,而深部又以海相地层为主,构造较复杂,为了解决中国的能源问题,中国科技界就得奋发图强,不断汲取前人的独立精神和创新思想,走一条自主的道路,加强理论和方法技术研究,来解决中国自己的问题。 (本版人物图片来源:《我为祖国献宝藏:国土资源系统院士画册》) (吴昊/采访整理)
个人分类: 科学与社会|4458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12: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