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成就感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成就感

相关日志

研究生如何保持科研的新鲜感?
热度 7 wangdh 2020-6-21 11:30
研究生如何保持科研的新鲜感? 王德华 大家都知道做学问需要好奇心,需要兴趣。好奇心就是童心,对什么都好奇,问题多,喜欢问。对一件事情执着地喜欢,就一定是感兴趣了。 做学问的人也都会有一些独特的心理体验,如困惑了很久的一个问题,突然明白了。科研思路束手无策的时候,突然有了新的想法。摸索了很久的实验方法突然成功了,几经折腾的稿件终于被接受发表了,熬夜奋战的学位论文终于完稿了 … … 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那种出乎意料的喜悦,那种从天而降的幸福感,是学问人特有的。 有研究生问:“我感觉对科研失去了兴趣,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在做关于研究生教育的报告的时候,我经常引用一位研究生十年前在科学网上写的话:“当初自己第一步踏入科学院大门的时候,也曾信誓旦旦想在这里做出一番事业,在这个传说中中国最好的科研条件与科研环境的院子里。然而三年多过去了,自己的抱负也在一天天被磨灭,机械重复的实验操作并着生活演绎着一个穷苦博士的本色生活。长期的基础研究除了一个个数据累积让人看不到丝毫的创新或者进展,写的文章也丝毫无新意,完全是为了毕业,而非研究。 ...... 我时常痛苦的不只是身体上遭受的折磨,更是对自己未来的定位,自己科学研究的意义。” 先不讨论这位学生的感觉是否正确 (如收集数据本来就是很枯燥的),这种心理状态是很折磨人的。这种心理状态也是很常见的。重要的是要想办法解除这种心理。 我个人认为,造成这种心理状态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没有成就感,看不到希望。所以,要想办法让自己的工作和学习有成就感。 我们常说劳动使人快乐,但也有不少人说:一般人都是不喜欢劳动的。劳动不快乐,也是没有成就感的一种体现。人们一般付出了劳动,就会有一种期盼,希望看到一个自己满意的结果。没有达到预期,自然就不快乐。劳动是需要回报的,费力不讨好,就没有成就感。人不能总是付出,不能总是期待,不能总是看不到希望。一次次的失望,人就没有了希望。 成就感就是兴奋剂。所以,要时不时地有个小成就。小成就多了,心理快感就多了,幸福感自然就有了。 怎么才能让自己经常有小成就呢?多给自己设定切实可行的小目标,小目标围绕着自己的大目标。一个个小目标实现了,离大目标就越来越近了。逐渐看到了希望,离预期越来越近,就会幸福感满满。设定小目标是很容易的,如规定几天精读一篇很久就想精读而一直没有读的论文,完成一篇曾经想写而没有写的科普文章,整理一下自己的笔记,梳理一下自己的思路,留出时间去一趟一直想去而没有去的公园、博物馆,或者看一场自己很早就计划的音乐会 … … 一直憋大文章(点数高的文章)的研究生们,也要时不时地发表一篇小文章 (其实文章不在大小,而在科学意义)。如果一直没有文章发表,看到周围同学们都有文章发表了,心里难免会有些焦躁。 能够调整自己心理状态的方式很多,总能找到让自己有成就感的办法。生活中经常有成就感,有了幸福感,就会保持科研的新鲜感。
个人分类: 研究生教育|9773 次阅读|17 个评论
成就感与目标:快乐、自信与动力的源泉
热度 7 tshenbin 2017-1-27 10:27
春节将至,一位老同事通过微信发来了节日问候,彼此寒暄了几句之后却开始跟我抱怨工作的郁闷和迷茫。其实作为青年才俊,在原单位他也算得上是“成功人士”了,所以我不由得开导了他几句,不外乎要快乐、要振作云云。而在我说快乐的时候,脑海中却闪现出“ 成就感 ”这样的一个概念。 结束谈话后,坐在电脑前的我也陷入沉思——自从2015年的人生转折之后,或多或少,内心中的“小我”总在“过去”、“现在”和可能的两种“未来”中穿梭、徘徊,多少也有些迷茫、困惑和不快呢!而与老同事的短短几句互动,借着“成就感”这三个字却让我大有茅塞顿开的感觉,就如同在混沌污浊的室内待久了,突然开了一扇窗、得以呼吸到清新的空气一样的感觉。 想起约翰·列侬( John Lennon )的一句话: “ When I was 5 years old, my mother always told me thathappiness was the key to life. When I went to school, they asked me what Iwanted to be when I grew up. I wrote down ‘happy’. They told me I didn’tunderstand the assignment, and I told them they didn’t understand life. (五岁时,妈妈告诉我,人生的关键在于 快乐 。上学后,人们问我长大了要做什么,我写下‘快乐’。他们告诉我,我理解错了题目,而我告诉他们,他们理解错了人生。)” 是啊,快乐才是人生的真谛。人生怎能没有快乐?怎能陷于迷茫、空虚和无所事事?!问题是,如何才能快乐?怎样才能有一个快乐而又充实的人生? 那就是“成就感”,快乐的人生需要不断的创造“成就感”!很多人、尤其是曾经所谓的“成功人士”郁郁寡欢、萎靡不振失的原因就是“成就感”的缺失—— 至少,现在我这样认为。 什么是“成就感”?为什么是“成就感”? 所谓成就感,比较专业的说法是愿望与现实达到平衡的一种感受。简单点,其实就是达成目标的感觉,一种愉悦、满足的感觉。英语怎么说呢? A proud feeling of having done somethingdifficult and worthwhile. 而这种感觉的认知,更多时候却是来源于各种物质的、口头的甚至是无形的外部因素:年少时,成就感来源于父母、老师和长辈的夸奖;长大了,成就感来源于各种褒奖、荣誉、职称的晋升、论文的发表甚至收入的增长等等;而有的时候,成就感甚至就来自于一个赞许的颔首、一个羡慕的目光。 就像味精给汤增添鲜香一样,成就感也会给乏味的生活带来喜悦和甘甜,也会给消极、迷茫的人注入斗志、甚至“满血复活”,更会激励人们不断奋斗去达成更高的目标。记得儿子小的时候,当我们夸奖他吃得快、吃得多的时候他脸上难以掩饰的笑和试图更快吃下那碗本来要剩下的饭的样子,这就是“成就感”的力量。 既然成就感来源于达成目标,那就是说成就感的前提条件就是要有“ 一个目标 ”。 人生的目标有多种多样,可以是一个数字(金钱、奖项),也可以是头衔(职称、官职);可以是超凡脱俗,也可以是物欲横流;可以是凌云壮志、也可以是平凡无奇。但是无论怎样,在终极目标之外,每一阶段都要有一个可以达成的小目标,这样的阶段目标就是通往达成终极目标的奋斗之路上的加油站,就是给不断向着终极目标砥砺前行的奋斗者的兴奋剂! 一旦失去目标,人生就会没有奋斗的方向,自然就不会有机会品尝成功的喜悦。而只有高远的目标,却不能从阶段性目标中获得成就感,过度的压力加上长时间的奋斗就会使人失去信心、产生挫折,甚至自怨自弃。 所以,无论处于人生的哪一阶段,无论做了什么样的转折,及时标定一个可达成的目标并为之努力,那么,奋斗的路上就会不断享受成功的乐趣、就会不断得到信心和动力,也才会一步步迈向终极的成功——或许,这才是快乐人生的真谛? 王首富不是说了吗——先定一个能达到的小目标,比如先挣它一个亿😄😄? 来来来,金鸡将至,何不也来定个小目标、来年也找一点成就感,为这个功利烦杂的世界里日渐迷茫的生活增添点快乐、自信和动力…… ——偶感于丁酉岁末 Winchester,MA
个人分类: 一样生活别样情|9611 次阅读|12 个评论
让铺路教师有幸福感、成就感、荣誉感
黄安年 2016-9-10 20:05
让铺路教师有 幸福感、成就感、荣誉感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6 年 9 月 10 日发布 如果说大学教师是为培养各种高级专门人才铺好路,那么中小学教师是为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夯实基础铺好路。教师是铺路人又是引路人。如同在科研领域基础研究往往是“短板”一样,在基础教育领域领域往往也是整个教育战线的“短板”,需要解决好补短板问题。 昨天,国家主席、总书记习近平回到上小学和初中的八一学校和师生共同欢度教师节。他说:“ 基础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先导性地位,必须把握好定位,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从多方面采取措施,努力把我国基础教育越办越好。 ” “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 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静心从教,让广大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 ” 这些讲话精神都是很重要的。如今某些人大有万般皆下品,唯有科研高的味道。其实这是一种误解,高新科技的突破是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离不开基础教育和基础研究的铺路、开路、引路。 *********************** 习近平看望师生时说:这里没有首长,都是学生 2016-09-10 13:05 新华通讯社 图:新华社记者鞠鹏、姚大伟 文:新华社记者霍小光、张晓松 在第三十二个教师节来临之际, 9 日上午, 习近平 总书记来到北京市八一学校看望师生,向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问候。 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市八一学校看望师生。 八一学校的前身是 1947 年聂荣臻元帅在河北阜平创建的荣臻子弟学校。 习近平曾在这里度过小学和初中的时光。他正是从这里初中毕业后到陕北延川县梁家河插队,在那个艰苦备尝的环境中经受了长期历练。 上世纪 50 年代的学校大门(八一学校供图) 当年小学部的教室(八一学校供图) 在展示上世纪 50 年代校园布局的展板前,总书记停下脚步仔细观看。他指着展板说,这里是礼堂、这是餐厅、这是我住过的宿舍楼 …… 总书记触景生情: “ 这都是小时候的记忆。 ” 始建于 1952 年的学校礼堂原貌(八一学校供图) 如今的荣臻礼堂楼(八一学校供图) 参观校史展时,习近平看到了自己的学籍档案,还有老师和同学们的老照片。总书记如数家珍地说起很多老师和同学的名字,讲述了一桩桩有趣的往事。 这张珍贵的照片拍摄于 1979 年 3 月 1 日 。习近平和当年的老师同学一起回到学校,参加庆祝建校 32 周年活动。(八一学校供图) 如今,又回到阔别许久的母校,习近平边走边看、边问边忆,感慨道: “ 我非常怀念那段岁月。不管走到哪里,我都惦念着母校,同母校保持着联系。 ” 1992 年,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向学校 45 周年校庆发来贺信。 八一学校几位退休老教师如今已是古稀之年,今天他们高兴地见到了当年教过的学生 —— 习近平。师生见面分外激动。 习近平同陈仲韩、陈秋影等几位老师一一握手。 习近平同陈仲韩、陈秋影等几位老师一一握手,愉快回忆往事,还聊起其他老师、同学的近况。习近平说,看到各位老师精神这么好,我心里特别高兴。当年老师对我们要求十分严格,现在回想起来,终生受益。 习近平同几位老师交谈。 一位老师情不自禁地对总书记说: “ 您心里总是装着学校,装着老师,装着同学。 ” 另一位老师说: “ 您给人民带来了幸福。 ” 习近平答道: “ 是老师培养了我们。 ” 在同师生座谈时,八一学校校长沈军首先发言,他说,欢迎首长回到母校。 习近平说: “ 到这儿就没有首长了,都是学生。 ” 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八一学校 八一学校今非昔比,已成为一所现代化的历史名校。 习近平考察了学校的特色教育 —— 他走进实验楼,来到八一学校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航天人才开发交流中心共同举办的科普小卫星课堂,仔细观看学生们正在研发的我国首颗中学生科普小卫星,向指导教师和学生了解卫星实验内容和特色功能。 习近平对同学们说,你们很了不起,我上学时,也就是组装个矿石收音机。你们从中学阶段就培养科学素养,发展兴趣特长,打下牢固基础,将来上大学继续学习这方面的专业知识,连贯起来,这很好。你们的小卫星发射时别忘了通知我一下。 足球,是八一学校的传统项目。宽阔的操场上,小足球队员在老师指导下正在进行带球过人训练,吸引了总书记的目光。看到总书记来了,老师一声招呼,小队员们兴奋跑过来,争着向习爷爷问好。几位小球员还展示了球技。 总书记走到孩子们中间,拍了拍几个小队员的肩膀,笑着对大家说, 50 多年前我就在这个地方踢过球。那时候还是土场子。 当年学生们在操场踢球(八一学校供图) “ 我们的球队在北京市比赛中拿过冠军,在全国比赛得了第四名。 ” 总书记对孩子们说,看我现在身体这么好,都是小时候体育运动打下的基础。德智体美要全面发展,其中体育对陶冶性情、历练意志有重要作用。 习近平希望八一学校足球队将来出一批足球人才。 考察期间,习近平来到学校高中部教师办公室,看望正在备课的老师,详细询问他们的工作生活情况,了解学校的课程安排以及他们对教育改革的感受。总书记说,我们的教育改革要坚持文化自信,好经验要坚持,不足的要补齐。 习近平还同师生代表进行座谈。 习近平强调: —— 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基础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先导性地位,必须把握好定位,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从多方面采取措施,努力把我国基础教育越办越好。 —— 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满腔热情关心教师, 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静心从教,让广大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 让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 http://news.ifeng.com/a/20160910/49949158_0.shtml
个人分类: 教育改革思考(07-11)|955 次阅读|0 个评论
闲话成就感
libseeker 2015-12-1 22:14
成就感的含义是指一个人做完一件事情或者做一件事情时,为自己所做的事情感到愉快或成功的一种心理感受。种种原因,于我,成就感似乎愈来愈模糊了。 曾记得刚参加工作时,与同时参加工作的要好的同事酒桌上曾说过:如果能专注做一件事情,坚持十年以上一定能够有所作为。那时大家颇有“共鸣”,可以说是达成共识。如今,快20年了,也许我算得上是“达标”了,但谈不上啥作为。倒是其它同事,职务职称、孩子车子房子等方面均形势大好,均比我更有作为。(我家孩子还上幼儿园,是最小的。)如果“民主评议”一下,我确实是最没出息的。 近半年,加了大学同学及初中同学微信群。大学同学好些在商界,好些同学取得了一定成就,有的经营的公司为上市公司。部分同学间聚会较为频繁,不时晒一些照片。还有一个主题是股票,我根本就没有接触过。初中同学,也不乏商界成功人士,“小老板”居多,幸福指数相当高。我羡慕同学们的潇洒。 还听过数场报告,有的介绍报告人丰功伟绩颇为冗长,有几分反感的是有的报告人报告过程中一再报告自己的非凡经历非凡业绩。给人感觉是“成就感”过剩,听众不羡慕不嫉妒甚至觉得可憎。某日超市买点东西,接了一个电话,有人“慕名”找上我,报告他有划时代的成果,成果近期将出版出来,让我给予关注并宣传推广,让我听的一头雾水。我觉得自己很“无辜”。见过一份求职书,本身有“代表作”或“核心竞争力”,详细到小学时得过几次三好学生也写上,这似乎有点匪夷所思,或许于个人那是不能忘却的特别成就或重要成就? 时不时要写个人简介或作者简介的信息,以前我羡慕出版专著xx部,发表论文xxx篇,觉得“高大上”,现在觉得“呵呵”了,因为很可能被“秒杀”,比如因为人家有“重量级”成果(以少胜多,以质取胜),或者有重要职位(所谓官大学问大),或者有财…… 成就感,所谓这山望着那山高,加上世易时移,价值观亦在发展变化。粪土当年万户侯,万户侯已然粪土好些年。 有道是知足常乐。成就感,莫须无。其一,算是通过学习改变了命运,不然的话,或许此时此刻我躬耕于那地其实不肥水也算不上美的小山村;其二,近年耳闻目睹不少师友与亲朋与疾病抗争,有的很小,有的很年轻,很无奈,生命原本如此脆弱,经受不起过多的“风吹雨打”;其三,“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本篇文字断断续续,经多日方得以“完工”。原本似乎毫无“成就感”可言,然而确确实实“成就”了近日之“文字欲”,算是小有成就,心情舒畅多了。
个人分类: 闲情偶寄|2103 次阅读|0 个评论
做人对做学问至关重要。。。
热度 2 ybulin 2015-7-23 17:37
做人和做学问有一定的因果关系 ; 从小处改变自己,细节决定过程, 过程决定结果,结果决定成就感; 潜心耕耘、期待收获的季节到来;
3608 次阅读|3 个评论
科研随感
热度 1 jingbz 2014-10-15 19:07
2014年主持了安徽省科技厅年度重点科研项目,经过一系列的实验室试验、栽培试验、各地试种、野外调查,终于完成了第一篇科技论文,已投稿,等待审核和发表。这一年虽然辛苦,但是有所收获,还是有一种成就感的。也许科研的乐趣就在于不断尝试,不断创新,不断摸索,最后有新的发现,并将自己的发现公布于世,进一步看到它的价值,它带来的观赏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083 次阅读|1 个评论
数据之美
neohua 2014-9-28 14:22
最近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找工作了,十分喜欢数据分析,在海量数据发现别人不在意,未发现的规律,有一种解密的感觉,十分有成就感。可能这也是人人都有的好奇感吧。 去年主要是一些交通数据,个人感觉到了瓶颈。属性较为单一,一些数据缺乏,需要各方配合才能得到。往往做起来感到束手束脚的。所以希望能从事BI方向的数据处理。 这个行业起步较晚,现在各个公司需要的大多是3年以上工作经验,可能都没有健全的人才培养计划吧。由于一边赶论文一边做一些BI数据处理的事,一直没有机会复习下数据结构算法方面的书,错过了不少机会。至今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 写这些,希望给在找工作的小伙伴们一些建议。 1.时间允许还是要复习下算法,因为面试问题都是这些。 2.工作一定要找自己喜欢的,要坚持不论别人怎么看。 唯心不易······
个人分类: 点滴生活|2525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研最痛苦时--修改综述
热度 8 duoduo1208 2014-9-20 20:26
一个多小时之前 我突然又变得狂躁了 给好友发微信说:“我想去屎” 真的是不知所措无能为力的感觉 现在是研三开学不久 可是这半年的论文写作与修改 却在一点点的蚕食着我对科研的兴趣 我不知道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正常经历来增益我所不能 还是我真的在一点点的离它越来越远 真的是自己的错 科研的第一篇论文竟是写的综述 初稿去年年底就完成了 可是之后一次次的修改到定稿 以及投稿之后三次的返修意见 一直到现在 折腾的我已经一点耐心一点爱意一点成就感都没有了 科学网上之前就n多人辩论过研究生适不适合写综述 舆论大部分是倒向“有意义的综述应该大牛来写” 经过这半年多的亲身经历 我也确实承认 研究生 尤其是硕士研究生 没有经过科研的锤炼没有在自己的领域做过一定程度的研究 站不到一定的高度 写出来的东西确实是会差很多 可是 我想说 综述真的好难 为此付出的汗水和时间别人是看不到的 一趟趟地跑国土四楼借保存本、基藏本去阅览 几百篇甚至更多的文献阅读做标记 聆听与之相关的讲座及牛人的观点 自己反反复复地咀嚼不同角度地审视 笔记画了一页又一页 观点一个又一个推倒重来 还记得去年写综述到痛苦时 笔记本上写的一段话 “写综述就像生孩子 生出来之前你绝不知道孩子长什么样 刚开始你只知道你要生 你补充各种营养 查阅各种资料 有用的或者不知道有没有用的 你小心翼翼地对待这个未知” 终究是写出来了 还是有自己的一些成就感的 或许在别人眼里什么都不是 但是有自己的总结有自己的构思有自己的想法 于是乎经过多次修改自己也较为满意时候投出去了 我不知道网上很少有人分享或觉得修改论文的痛苦 难道真的那么简单 难道按着审稿意见修改就是了么 我不懂了 为什么我会觉得这么痛苦 很多时候会有一种感觉: 我一个人在路上 我不知道我在哪里 我也不知道终点在哪里是什么有什么标记 我很茫然我到处乱撞 有时候我是一个听话的孩子 审稿人什么意见 我听从并扩充它 扩充到满满到覆盖到所有我能想到的 有时候我又特别的倔强 我内心不愿意接受一些东西 我就用拖延去抵触它 最终我会妥协以至于看不见自己的快乐和成就感 这两种其实都不太好 都听从都接受都加入以后 就像导师说的 水加面、面加水 最后就是四不像了 什么都不是 而倔强的坚持自己 会让自己很痛苦 因为你在做无谓的抵抗 那种难以过去的坎会让自己每走几步就要被绊倒一次 部分妥协 部分坚守 原来科研 根本不是幼稚的曾经的我们想象的样子 就像我崇拜的一个人说过 “知识和权利是联袂的,这是一个话语权的问题” 何时能够从心底接受了 我们这些科研菜鸟才不会过的那么揪心和矛盾 近期和几个好友聊起过 大家对待科研的表象态度都是拖延 或许有人会说 这就是你们懒惰的结果 是的 不排除是一个方面 另外呢 深层次的原因呢 我不爱它 它不能给我带来快乐带来成就感 它和我的价值观是悖离的 我无法说服自己 就这样我们在一边逼着自己一边放纵着自己 苟且的生活着 我一遍遍地去拾起正在掉落的兴趣的碎片 我告诉自己 我不要把它想象的太神圣 它只是一个职业 它可以提高你的某些能力 仅此而已 坦然接受这个事实 就不会过的那么闹心 就像爱情 不要想象的太过美好 就不会那么锱铢必较 就容易得到满足 生活也就容易多了
5364 次阅读|16 个评论
人生第一次开博客
热度 3 xlwwc 2014-8-5 19:44
昨天晚上申请了科学网的博客,今天看到申请通过的邮件时,有点小激动。我也可以在科学网上发表博文了!科学网啊,觉得这是个神圣的地方, 能在这上面开博客、写博文是否是对自己人生的一次肯定呢?科学网上面的牛人太多了,院士、千人、百人、教授一抓一大把,像我这种小人物能与这些大牛在这样一个平台上面“平起平坐”,一股成就感油然而生。 记得第一次发现科学网这块宝地是偶然间看到别人写的博文链接过来的,发现里面博文还真的挺有意思,当时我还是一个小硕,正经历着“研二之痒”,自己的实验任务十分繁重,课题也没有什么进展,整天愁眉苦脸的,但是自己又想快点出结果,干出点成果出来。当时纠结的心情很折磨人,于是喜欢在网上看一些有关科研的吐槽,不得不说,科学网上的吐槽都挺专业的!有的时候还真的看不懂,什么自然基金申请内幕啊,什么科研伪装啥的,这些强烈的吸引着我的探知欲。 逐渐的烟酒生的生涯快到终点了,对科研也不再吐槽了,而是渐渐的喜欢看一些大牛写的博文,因为他们说的话经常给人拨云见日,一针见血的感觉。最重要的是,他们虽经历千辛万苦,但是总是用一些诙谐的语言轻描淡写,带给了我无尽的正能量。而这种正能量正是我所缺的! 如今已经硕士毕业了,但是突然发现自己对科研还是有点兴趣,希望在工作岗位上面还能抽出点时间去做一点科研,一方面能够提高自己,更重要的是,心不死,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最后,能在这里开博客,我会好好珍惜这个平台,只是希望记录下工作后的我在科研的道路上面的点点滴滴,能够和同行们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同时也希望借写博客这种方式提醒我还是个科研之路上的前行者,要时时刻刻记住给自己充电。 人生有很多的第一次,这人生的第一篇博文将激励我继续踏上科研之路,希望自己有所成就!
个人分类: 随感|1790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大数据证明怎样让MOOC更吸引人(转)
dechang 2014-5-19 13:56
让学生更投入地学习是教师的责任之一。 MOOC的学生流失率一直是关注焦点,开课教师也会绞尽脑汁地吸引、鼓励学生,哪怕只是多学一点点也能让教师的成就感提升。最近读的两篇论文分别基于 coursera 和 edX 的数据,从课程制作和授课过程(运营)两个角度分析了如果提升学生的活跃度。有些结论显而易见,有些结论令人惊讶,对开课教师以及平台设计和运营都很有借鉴意义。所以,将其主要结论摘要于此,并夹带一些个人感受。具体的研究、分析方法,本文不赘述,感兴趣的请查阅论文全文。 制作更吸引人的课程 论文《 How Video Production Affects Student Engagement: An Empirical Study of MOOC Videos 》由 MIT 的博士生、博士后,及 edX 工程副总裁共同撰写,发表于应 MOOC 兴起而新设立,专注于教育与计算机科学交叉学科的会议——ACM Learning @ Scale。它分析了edX上690万条视频观看记录,统计得出怎样的视频更吸引人。 短于6分钟的视频最吸引人 基于edX数据的统计,无论视频多长,用户实际观看时长的中位数都不超过6分钟。而且6-9分钟长的视频是个拐点,更长的视频实际观看中位数反倒会下降。比如长度超过12分钟的视频,实际观看中位数只有3分钟。所以,“ 短视频到底多短最合适”这个问题有了标准答案了:6分钟。 这个数字挺难让人接受的,因为按多数老师的习惯,6分钟根本讲不了什么东西,15分钟都勉强。但和下一个结论联合分析,其实真未必做不到。 语速快,很关键 虽然统计数字表明语速和视频吸引力并不完全成正比,但当语速达到每分钟185-254个单词(对应中文我估计少说得300个字吧?)时,无论视频多长,都比低语速能获得更多注意力。原因很好理解,快语速常常伴随着激情,激情富有感染力,感染力可以让学生更专注。所以, 教师越热情,甚至是激情,越能吸引学生。 语速加快,讲同样内容所需时间就会缩短,这样产出的视频就可以向下接近甚至达到6分钟的建议长度了。 录课前做好规划,让内容更紧凑,节奏更快,不说废话,不机械重复(学生可以自己重复看),剪掉“嗯”、“啊”等口头语,短小精悍的视频就有了。 教师头像绝非可有可无 对于大于6分钟的视频,有教师讲课头像的和纯ppt、软件操作等录屏相比,前者收获的关注更多。我想,这是因为头像总在动,比时长处于静止画面的单调录屏更提神吧。我个人确实比较喜欢那种头像嵌入视频一角的形式,但前提是ppt把那一角特意留出来,头像不会遮挡该看到的课件内容。 制造一对一的感觉 教师都习惯教室气氛,黑板/大屏幕,站在讲台上,走来走去,甚至安排一些学生假装听众来提起讲课的性质。但数据分析表明,这种在教室/演播室,配置昂贵设备录制的视频,在吸引力上其实不如更低成本的私人录制方式。 教师坐着,面对镜头,背景就是办公室,像做单独辅导一样地讲课,效果是最好的。 这样很容易产生一种亲切感,而且和坐在电脑前的学生所处学习环境最契合。 这里的关键点,就是让学生有一对一的感觉。坐下来直面镜头,就基本创造出了这种感觉。语言上再 多用“你”而不是“你们”,用“咱们”而不是“大家” ,气氛就有了。很多不谙此道的老师课程开头第一句话总是“同学们,大家好”,我通常在那一刻就“出戏”了。 手写屏/笔是最值得购买的设备 可汗学院的视频是典型的手写笔应用,所以论文干脆将这种视频称为“可汗风格”。统计表明,与录屏风格相比,学生愿意在可汗风格的视频中投入1.5-2倍的时间。老师边讲边画,确实很像一对一给我讲题的感觉。或者在一片白板/黑板上用板书讲课,或者在ppt上勾画要强调的内容,手写让学生很清楚地知道该看哪里,并忠实地跟着老师的思路。 用鼠标是很难“写”出好板书的。手写电磁屏用起来很直观,但也很昂贵。手写笔也够用,而且只卖几百元,非常值得配备一块。 让学习过程更活跃 论文《 Engaging with Massive Online Courses 》由斯坦福大学和康奈尔大学的博士生、教授合作,发表于计算机应用领域世界最顶级的学术会议之一—— WWW ,并且获得了 最佳论文亚军 ,非常强大。论文通过挖掘 coursera 上 Machine Learning (以下简称ML)和 Probabilistic Graphical Models (以下简称PGM) 两门课各三次开课的数据记录,分析了最终成绩不同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怎样的差异,以及如何提升课程论坛活跃度。 课程开始前后选课的用户质量最高 在课程正式开始前半个月,到课程第一次作业截止这段时间里选课的学生,其中的活跃者比例远高于其它时间选课的。所以, MOOC课程宣传的最佳时机,就是开课前后这个时间窗口,能获取更优质的学员 。 早选课的活跃度低,可能是因为学习热情在等待中消散,或者时间发生了冲突。第一次作业截止时间之后,再努力学也难以获得证书,所以对后续作业等也就不关注了。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自开课时间起,哪怕到了课程结束之后,加入到课程但只看视频的学生始终保持着较高的比例。他们虽然不交作业、不考试,但也能从视频有所得,这也是课程价值的体现。所以 有些MOOC课程结束后就彻底关闭,连视频都不给人看的做法,是不合适的 。 另外,60%的学生是在课程开始前选课的,所以足够长的预告期还是有必要的。 学生越活跃,成绩越高 基本上, 学生的最终成绩和他在看视频、做测验、交作业和读论坛的次数是成正比的 。也应了那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老话。但“读论坛”这项活动有个独特现象,在80-100分这个区间会变成反比,也就是分数越高,论坛看得越少。这说明学霸对论坛的依赖不高。 论坛主要服务于 非 学霸 。 但不要以为学霸对论坛就没贡献,事实上他们很重要。统计数据表明, 占据论坛沙发的学生论坛活跃度都很高(侧面说明人数少),而且他们的平均成绩也在80分之上 。 最大的杀手,是做题 统计表明,并没有任何视频成为明显的学习终结者,但确实有些作业题目成为障碍,大量的学生被挂在上面,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这说明 学习中止的很大原因是遇到困难,而非单纯的懒惰。如果能在解题过程多提供一些帮助,可以帮学生走得更远。 学霸和学渣的帖子有显著区别 只需要对讨论区做简单的词频统计,就能得出一个结论: 交作业多的学生帖子包含更多术语,交作业少的则刷的只是存在感 (hello、me、I’m、interested是学渣高频词)。如此说来,假如要对学生论坛表现评分的话,那么词频统计的方法也是有一定可行性的。 另一个区别是帖子的位置。前面说了,学霸喜沙发。那学渣喜什么呢?喜欢提问……其实说提问的是学渣,是不对的。虽然统计表明提问者的平均成绩较低,但还没低到学渣的地步。真正的学渣是连问都不会问的。 虚荣心是可利用的 ML的第三次授课在论坛里引入了游戏中常用的勋章系统,结果论坛活跃度提升了不少。而且,勋章的展现越显著(比如紧贴着用户姓名显示),越能刺激活跃度。当然,负面作用也有,就是恶意投票的增加了。 总结:教师先洗脑,才能做好在线课程 两篇论文的分析虽然还谈不上全面、严密,他们自己也坦诚有漏洞。但瑕不掩瑜,这些结论还是很有指导性,并引人思考的。对我而言,它们坚定了我的一个观点: 一定不要照搬课堂讲课的习惯与模式到在线课程 。授课是一项以对象和目标为导向的活动,在线课程的授课对象构成要更复杂(年龄、基础、地域、作息习惯,国际课程还有文化背景差异),学习目的也多样(拿证、深入学习、大体了解、解决手头问题等),再加上学习工具与环境的剧烈变化,可想而知照搬课堂授课的效果会多差。 现在越来越多的老师开始涉足在线教育。 先放下自己赖以成名的教学习惯与观念,用小白的心态重新学习如何在线授课,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 转自孙志岗的博客“http://blog.sunner.cn/bigdata-tells-how-to-engage-with-mooc/”
个人分类: MOOC|2274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30 10: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