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逻辑推理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日食和月食:对地震的触发作用不是联系吗?
热度 1 杨学祥 2011-12-14 10:04
日食和月食:对地震的触发作用不是联系吗? 杨学祥 公众对科学的无知使科学家无可奈何,面对各种过激的行为,辟谣也是勉为其难,缺乏给力的科学解释 和依据,甚至语无伦次,违背逻辑,前后矛盾,应付了事。 潮汐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日食和月食的出现,是潮汐达到极大值的表现,对地震火山的激发作用难以 掩盖。但是,地震发生的内因是地下应力活动积累的结果,地震发生的外因是天文因素的触发。潮汐使大 气圈、海洋圈和固体地球产生8000、60、20厘米的起伏震荡,对地震带应力集中地区将要发生的地震具有 激发作用,起到导火索的效果。如果地球内部应力没有达到爆发程度,潮汐激发也不会起作用。 2011年12月10日出现了月全食。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研究员、首席预报员孙士鋐指出,对于地震和月全食 的关系,此前有科学家认为,从理论上讲,月全食对地震有一定的触发作用。但从地震实际发生的统计看 ,在月全食发生时,地震频发或者地震增强都没有明显的现象,此次的地震和月全食并没有关系。 2008年8月1日在日食进入中国境内之前,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与北川县交界地区16时32分发生6.1级余 震。当晚,央视主持人海霞连线中国地震分析预报中心首席预报员孙士宏作了采访,他简单介绍,这次地 震与日全食天文现象有一定关系,主要表现在突发因素上。 在记者的资料中,日全食这一比较罕见的天文现象,在2004年12月26日出现的时候,也发生了一个“ 巧合”。当时,印度洋发生特大地震和海啸,这一时候,正好太阳、地球、月球也排成一条直线。因此, 记者联系南京天文专家王思潮研究员,他进一步向记者介绍,这个“一定关系”不是太明显,如果说是日 全食引发地震,那也是无稽之谈。他说,因为天文对地震只起“触发”作用,地震是否发生主要还是取决 于地球的内部。王思潮告诉记者,太阳对地球主要起到潮汐效力,在日全食的时候,地球上的水体,特别 是海洋,会出现潮起潮落的变化。从科学角度讲,日全食与地震并无直接联系。他说,地震发生的主要原 因在于地球本身,月球与地球的位置关系只起到“触发”作用,这好比一个身体很弱的人,被一个一两岁 小孩稍微碰了一下,就倒地了。因此,某地本来就快要发生地震,可能在朔望月时,被月亮的引潮力“推 了一把”。 天文专家王思潮研究员进一步向记者介绍,这个“一定关系”不是太明显。他说,因为天文对地震只 起“触发”作用,地震是否发生主要还是取决于地球的内部。王思潮告诉记者,太阳对地球主要起到潮汐 效力,在日全食的时候,地球上的水体,特别是海洋,会出现潮起潮落的变化。从科学角度讲,日全食与 地震并无直接联系。他说,地震发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地球本身,月球与地球的位置关系只起到“触发”作 用。 天文对地震的触发作用不是两者的联系吗?不是直接联系,也是间接联系。如果论断成立,潮汐与地 震无关,日食与地震无关,月食与地震无关,这三个推论就不能成立。从科学的结论推出不科学的推论, 这种无奈是出于完成辟谣任务的需要。 潮汐(包括日食和月食)可以激发地震火山活动,但是每次强潮汐不一定就出现地震火山活动,只有 当地的地应力达到爆发的标准,潮汐触发才能起作用。换句话来说,大震往往发生在潮汐增强的时段,但 潮汐增强的时段不一定就有大震发生。不作具体问题的具体分析,仅凭潮汐增强就判断大震要发生,这是 违背科学的推理。 同样,日食和月食是潮汐极大值时期,承认潮汐触发地震,不承认日食和月食与地震有关,这无异于 白马非马,逻辑混乱使判断毫无说服力。 事实上,2011年12月10-13日相继发生如下地震: 震中 发震时刻 震级(M) 纬度(°) 经度(°) 深度(千米) 参考位置 地图 2011-12-13 15:52:11 6.1 -0.1 123.2 160 印尼苏拉威西岛附近海域 地图 2011-12-12 17:56:16 3.3 28.1 101.1 12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 地图 2011-12-12 09:42:34 3.2 39.6 118.2 5 河北省唐山市市辖区、丰南区交界 地图 2011-12-12 07:51:25 3.6 39.6 77.4 8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伽师县 地图 2011-12-12 07:08:25 3.7 39.5 94.4 3 甘肃省酒泉市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 地图 2011-12-12 02:15:40 3.1 35.0 112.8 5 河南省焦作市孟州市、沁阳市交界 地图 2011-12-11 20:38:55 4.0 39.4 94.5 5 甘肃省酒泉市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 族自治州交界 地图 2011-12-11 09:47:26 6.6 18.1 -99.8 60 墨西哥 地图 2011-12-10 07:11:19 3.0 24.8 99.2 6 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隆阳区、昌宁县交界地区 地图 2011-12-08 06:23:08 6.0 -27.8 -70.9 10 智利 http://www.ceic.ac.cn/ 相关新闻: 首席预报员孙士宏:这次地震与日全食天文现象有一定关系 作 者:杨学祥  上传日期:2008-8-2       首席预报员孙士宏:这次地震与日全食天文现象有一定关系                   杨学祥   在日食进入中国境内之前,有一个不好的消息传来,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与北川县交界地区16时32分 发生6.1级余震。昨晚,央视主持人海霞连线中国地震分析预报中心首席预报员孙士宏作了采访,他简单介 绍,这次地震与日全食天文现象有一定关系,主要表现在突发因素上 。 实际上,在记者的资料中,日全食这一比较罕见的天文现象,在2004年12月26日出现的时候,也发生 了一个“巧合”。当时,印度洋发生特大地震和海啸,这一时候,正好太阳、地球、月球也排成一条直线 。因此,记者联系南京天文专家王思潮研究员,他进一步向记者介绍,这个“一定关系”不是太明显,如 果说是日全食引发地震,那也是无稽之谈。他说,因为天文对地震只起“触发”作用,地震是否发生主要 还是取决于地球的内部。王思潮告诉记者,太阳对地球主要起到潮汐效力,在日全食的时候,地球上的水 体,特别是海洋,会出现潮起潮落的变化。从科学角度讲,日全食与地震并无直接联系。他说,地震发生 的主要原因在于地球本身,月球与地球的位置关系只起到“触发”作用,这好比一个身体很弱的人,被一 个一两岁小孩稍微碰了一下,就倒地了。因此,某地本来就快要发生地震,可能在朔望月时,被月亮的引 潮力“推了一把” 。 在国内外科学界,潮汐“触发”或“激发”地震火山活动的研究正逐步得到天文和地震研究者的认可,这 是一个可喜的进步,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把激发地震的天文条件作为预测的一个因素,而天文条件是可 以预先测定或计算的。 两个月前天文专家王思潮指出,月球的运动与地球上的江、海潮汐有关,特别是月球上、下弦前后或满月 前后,江、海潮汐都比较强烈。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在农历四月初八,当天恰为月球上弦时刻,但这并不 能得出两者有关联的结论。 王思潮介绍,以近20年世界上影响大的16次大地震为例,其中发生在上、下弦前后两天内的大地震为 5次,而发生在农历初一(朔)和十五前后各两天的大地震却有8次之多;发生在其他时间的大地震也有 3次,包括1999年我国台湾“9•21”大地震(日期是农历十二)。因此,无法说明大地震与月球上 、下弦时刻有关 。 王思潮是一个诚实的天文学家,我们毫不怀疑他给出的统计数据。在16次大地震中,发生在上、下弦前后 两天内的大地震为5次,发生在农历初一(朔)和十五前后各两天的大地震有8次之多。上、下弦前后是 潮汐极小值,农历初一(朔)和十五前后是潮汐的极大值。16次大地震有13次与潮汐的极值有关,这恰恰 说明地震与潮汐变化有关。提出的反面证据却证明了正面的结论,这可以也叫做反证法吧 。 王思潮说,地震发生是地壳运动的结果。目前还没有任何证据显示天体的运动会影响到地壳的运动,因此 ,网上流传的这一信息缺乏事实和科学作为依据 。 作为天文学,王思潮先生是专家;作为地球物理学和地震学,王先生并不内行,只能算一个初学者。2004 年10月,中国报刊大肆宣传美国学者的创新观点:猛烈的潮汐可能引发地震 。实际上,2004年7月, 我们在SCI检索的《地球物理学报》上发表了《强潮汐激发地震火山活动的新证据》 。据《科技日报》 报道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科学家,21日在《科学》杂志网络版上发表文章指出:地球上的潮汐可 能会引发地震。该文章将刊登在11月出版的《科学》杂志上 。 日食和月食是潮汐强度最大的自然现象,并且有明显的运动轨迹。强潮汐、月食和日食不会引发地震,因 此,每次强潮汐、月食和日食并不一定对应一次地震发生。但是,在地震活动能量即将造成地震发生的条 件下,强潮汐、月食和日食就可以激发地震的发生。2004年12月26日日月大潮激发印尼地震海啸和2008年8 月1日日食激发四川平武余震不能用一个简简单单的“巧合”来掩饰其中的内在联系。从事天文和地震研究 的科学工作者,其责任是找出自然的规律性,并用于地震预测和预防。 公开认同“地震与日全食天文现象有一定关系”是地震预测的一大进步,应该重视潮汐、月食和日食对地 震的触发作用 。 参考文献 1.天文专家称日全食与四川6.1级余震无直接联系。2008年08月02日03:39 西安新闻网-西安晚报。 http://news.sina.com.cn/c/2008-08-02/033916046138.shtml 2.蔡玉高,周润健。天文学家:没有证据显示汶川地震与天文因素有关。日期:2008-06-01 来源:新华网 。 http://www.jjxww.com/show.aspx?id=104217cid=12 3.杨学祥. 反证法:没有证据显示汶川地震与天文因素有关?发表于2008-6-1 15:35:34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7425 4.起因又有新说法 猛烈的潮汐可能引发地震。2004-10-26 09:07:57数字湖北。 http://www.cnhubei.com/200410/ca593508.htm 5.Elizabeth S. Cochran, John E. Vidale, and Sachiko Tanaka. Earth Tides Can Trigger Shallow Thrust Fault Earthquakes. Science. 2004, 306: 1164-1166. 6.杨学祥, 韩延本, 陈震, 乔琪源. 强潮汐激发地震火山活动的新证据. 地球物理学报, 2004, 47(4): 616-621. 7.杨学祥. 7月24日日本地震和四川余震验证潮汐激发作用. 发表于2008-7-24 5:58:04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3129 8.杨学祥. 关注强固体潮集中在我国西北地区:8月1日将出现日全食. 发表于2008-7-31 0:19:36科学网 。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3774 9.杨学祥. 四川平武县发生5.8级余震:8月1日日食激发余震. 发表于2008-8-1 17:25:01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3930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8/200812690.htm 中国昨日连续发生5起地震 专家称与红月亮无关 2011年12月13日02:58来源:北京晨报 作者:韩娜   晨报讯(记者 韩娜)昨天一天内,我国五次地震连发,虽然不是发生在同一个地方,但仍然引发了公 众的热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研究员、首席预报员孙士鋐指出,“三级多的地震公众无需担忧,这类地震 专家们甚至都不会关注”。   五次地震连发,迅速成为了网友们热议的话题。“2012来了”,“都是月全食惹的祸”,种种猜想扑 面而来。   “事实上,我国每年三级以上的地震要发生几百次甚至上千次,是一种常见的地震现象。一般来说, 在发生这个震级地震的地区,人们不会有明显的震感”。 孙士鋐说,对于这种经常发生的普遍现象,“我 们平时根本不会去关注的,公众完全没有必要多虑。”   三级地震不是警戒线,孙士鋐说,如果“一天内,多个地区发生5级以上地震”,大家就要引起注意了 。他解释说,这一级别的地震就很可能对人们造成灾害损失,严重的情况还要立刻启动应预案。   由于前两天刚刚发生了月全食,人们猜测是“红月亮”带来了地震。对于地震和月全食的关系,孙士 鋐指出,此前有科学家认为,从理论上讲,月全食对地震有一定的触发作用。但从地震实际发生的统计看 ,在月全食发生时,地震频发或者地震增强都没有明显的现象,此次的地震和月全食并没有关系。   五次地震地点 时间 震级 震源深度   河南省焦作市孟州市和沁阳市交界 2时15分 3.1级 5公里   甘肃省酒泉市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 7时08分 3.7级 3公里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伽师县 7时51分 3.6级 8公里   河北省唐山市市辖区和丰南区交界 9时42分 3.2级 5公里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 17时56分 3.3级 12公里 (责任编辑:UN055) http://news.sohu.com/20111213/n328774833.shtml 专家称日全食与四川6.1级余震无直接联系 来源:西安晚报 发布时间:2008-8-2 9:1:16 地震与日全食有一定关系,主要表现在突发因素上 在日食进入中国境内之前,有一个不好的消息传来,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与北川县交界地区8月1日16时32 分发生6.1级余震。 昨晚(8月1日),中国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海霞连线中国地震分析预报中心首席预报员孙士宏作了采访,他 简单介绍,这次地震与日全食天文现象有一定关系,主要表现在突发因素上。 实际上,在记者的资料中,日全食这一比较罕见的天文现象,在2004年12月26日出现的时候,也发生了一 个“巧合”。当时,印度洋发生特大地震和海啸,这一时候,正好太阳、地球、月球也排成一条直线。因 此,记者联系南京天文专家王思潮研究员,他进一步向记者介绍,这个“一定关系”不是太明显,如果说 是日全食引发地震,那也是无稽之谈。他说,因为天文对地震只起“触发”作用,地震是否发生主要还是 取决于地球的内部。 王思潮告诉记者,太阳对地球主要起到潮汐效力,在日全食的时候,地球上的水体,特别是海洋,会出现 潮起潮落的变化。从科学角度讲,日全食与地震并无直接联系。他说,地震发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地球本身 ,月球与地球的位置关系只起到“触发”作用,这好比一个身体很弱的人,被一个一两岁小孩稍微碰了一 下,就倒地了。因此,某地本来就快要发生地震,可能在朔望月时,被月亮的引潮力“推了一把”。 四川余震造成平武、北川231人受伤 8月1日记者从绵阳市政府应急办了解到,截至发稿时为止,1日发生的四川余震已经造成平武、北川两县 231人受伤,其中重伤4人。目前伤员已经得到妥善救治,当地政府正全力安置受灾群众。 当日16时32分,在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北川羌族自治县交界地区(北纬32.1度,东经104.7度)发生6.1 级地震。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08/8/209691.html?id=209691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5683 次阅读|3 个评论
炒股赚钱容易么?
flyman 2011-10-6 13:00
我觉得任何一个生意门槛越高,赚钱越容易,比如石油、电信等垄断行业;门槛越低,赚钱越难,比如摆地摊。照此逻辑推理,门槛最低的生意就是炒股了——理论上几百块钱就可以进场了,而且绝大部分时间想买、想买随时交易。所以,炒股赚钱是最难的,散户只能给人当肥羊宰割啊。 炒股怎样才能赚钱呢——不走寻常路啊。内幕消息、苦练技术、大局观、大资金等等,这个门槛就比较高了,赚钱要容易些。
个人分类: 金融|233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什么是科学?——关于科学的问答
热度 13 陈安博士 2011-10-4 09:33
作者:离家民   什么是科学?这个问题看起来简单,好像人人都知道,但是,到目前为止,连科学家都没有给出确切的定义。因此,在现实中就一个主张或一个理论是否是科学经常发生争论。为了探究什么是科学,哲学家们的思考甚至导致了一门专门的学科产生,即科学哲学。如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奥卡姆剃刀原理、库恩范式理论等。这里不想谈及那些深奥的思考,只想用最简单的话,说明这个问题。   一、什么是科学?科学是一种方法,一种通过观察、假设、实验、逻辑推理获得知识的方法。   这种方法有以下一些特性。只有同时符合以下特征的,才可能获得真知,才可能说是科学的。违反其中任意一条,即为非科学。如果非科学假称科学,就是伪科学。   1、客观性,即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不把主观的信仰、感情、利害参与到研究的过程之中。即研究者要置身事外。否则会导致错误的结论。正所谓是“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的理性是客观性的基础。   2、证伪性,即提出一个主张,必须是可以怀疑的。不仅要有大量的证实证据,而其如果出现了与主张确切的相违反的证据,这个主张即不能成立。   3、逻辑性,即提出的主张必须是明确的,自洽的,符合逻辑的。不能出现自相矛盾的现象。推理要符合形式逻辑。即由A推出B,必须满足充分必要条件。   4、局限性,即提出的主张或理论,必须是有条件的。不能主张无限适用。如:热力学第三定律表述,在孤立系统中,热量恒由高温流向低温。再如:牛顿第一定律表述,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5、简单性,即如果有几个理论都能解释一个客观的现象或实验结果,那基于复杂的假设的理论可信度就差,就需要抛弃。如:主张行星围绕地球转。再假设每个行星还作往返运动,也可解释观察到的事实。但和行星围绕太阳转的主张相比较,前者的可信度就差得多,最终被证伪抛弃。   二、由于科学的以上五个特性,到目前人类所获得的知识的科学性,根据可靠程度是有区别的。   目前获得公认的基础科学主要有: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现代医学、天文学   目前获得部分公认,但仍有争议的学科有: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精神病理学、行为学以及各种所谓的社会科学。   除此以外的一切,由于不具备以上五个特征,都不能认为是科学。或者说知识的可靠性是差的。   三、那些不属于科学?几个非科学和伪科学的例子   1、宗教不是科学。基于宗教而主张的神创论也不是科学。它不具备科学第一、第二特征。凡主张信则灵,不信则不灵的都是非科学。因为主观信仰、感情参与其中。如果自称为科学,那就是伪科学。神创论主张万物是神创的,但是没有任何实证。反而有大量的证伪事例。   2、各种算命的理论都不是科学。它不具备科学第一、第二、第三特征。第一它的论证因人而异。第二有大量证伪事例。如相面,看手相,测字、看星象等大多给出错误的结论。第三主张不明确,自相矛盾。所谓的科学算命,就是伪科学,骗子。易经同样不是科学。   3、大量的所谓社会科学,科学可靠性差,例如马毛理论。它不具备科学第二、第四特征。一是它的所谓资本、共产理论及推论被实践证伪。二是号称放之四海而皆准。所以它是错误的理论或是伪科学。毛主张只是政治主张不是科学。   4、传统医学不是科学。中医理论也不是科学。它们不具备科学第二、第三、第五特征。一是存在大量证伪事例,实验证明基于中医理论得出的药物和方法对治疗无效。如吃什么补什么。二是中医理论逻辑缺失。如阴阳五行和人体五脏没有逻辑对应。三是和现代生物医学理论相比,中医理论有多余的、没有实证的阴阳五行相生相克假说。而现代生物医学无需这些假说就可以解释实验结论。   5、哲学不是科学。它是一种宏观的关于知识的主张,是科学的基础。但是它不具备以上所有特征。所以不能得出实用的精确的知识。但是它是有意义的。它思考宇宙、人生、物质、精神、本体论、一元论、多元论、方法论及其相互的关系。也可以说,哲学就是现在所说的整体论。如:老子《道德经》就属于哲学。历史上许多哲学家也是科学家,现在许多科学家也是哲学家。如古代希腊的得谟克利特、亚里士多德也研究物质结构。近代的波普尔、爱因斯坦、牛顿也思考哲学的基本问题。科学推动了对哲学本质问题的思考。哲学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方向和方法指导。但哲学不是科学。   6、法学、伦理学不是科学。它是研究规范人际关系的学问。但他不具备科学第一、第三特征。一是个人好恶参与其中。二是表述不明确,逻辑缺失。如孔子的儒学、法家的学术属于伦理学范畴。   四、什么是科学精神?   凡坚守以上五个科学特征进行研究和思考的精神就是科学精神。   五、什么是科学知识?   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思考、研究获得的,尚未被证伪的知识是科学知识。   经验知识也是知识,但是由于它不是通过科学的方法得出的,所以不是科学知识,而是不可靠的知识。如:每天看见太阳东升西落,就得出太阳围绕地球转的判断,就是不可靠的知识。想象出来的知识也是不可靠的知识。如:直观感觉得出重的东西比轻的东西下落速度快的判断,也是不可靠的知识。通过科学实验最终被证伪。   六、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有什么不同?   科学技术是科学知识在具体问题上的应用。所以技术不等于科学,但它必须符合科学,否则技术不会成功。科学知识可以指导技术,但科学也不等于技术。   七、人类目前的科学知识结构是什么样的?   目前科学知识的结构象一棵大树,树的根是哲学对基本问题的看法。树干是物理学。大的枝干是化学、生物学、天文学。小的枝干就是分门别类的各学科。其中营养大树的水分是数学。科学的方法是阳光。树上的果实就是科学技术了。   八、为什么大多数人接受科学的结论,而抵触科学的精神?   1、因为人是感性和理性相结合的动物。大多数人感性多于理性。每个人都有情感、喜好,这些情感强烈地、本能地选择对自己有利的判断。从而影响了理性的判断。对于科学得出的已知结果,如果违反它,就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所以大多数人接受它。但是对未知事物判断时,就会不知觉的受到感性的支配。   2、感性是先天拥有的,理性是后天培养的。由于受到科学教育少的原因,多数人缺少科学精神的培养。或者是从小受到了反面的教育。从小受到反面洗脑的人,很难再转向科学精神。   3、利益攸关的政治因素也是抵触科学精神的原因之一。中医在中国就是典型的例子。   4、科学不能确定地带给人类幸福。而人类是追求幸福的动物。所以多数人不一定想科学地生活。科学只能带来客观的逼近真理的知识。但是知识不一定能带给人类幸福。科学知识是把双刃剑。例如,现代科学发现的核能,可以为人类提供能源,造福人类。也可以制造原子弹毁灭人类。科学家有深厚的科学知识,但他们不一定比没有知识的人幸福。当然,你如果把求知当作最大的幸福,那只有科学才能带来这种幸福。   九、科学枯糙无味吗?   借用爱因斯坦的一句话:“在对真理的漫漫探索中,那种感觉到但无法表达的心情,那种强烈的渴望,那种自信和疑虑的交替状态,直到最后豁然开朗,这种感觉只有亲身经历的人才能知道。”   科学的征程大致从中世纪开始,近200年来突飞猛进。小到分子、原子、和基本粒子,大到太阳、银河、河外星系,人类通过科学方法积累了很多的知识。但是,这只是如牛顿所说,好像一个小孩在沙滩上捡到了一粒贝壳。不过这也足以使人类自豪和惊叹。正如爱因斯坦所说:这个世界最不可思议的,是这个世界是可以思议的。   科学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不必对科学过于期望和苛求。科学像一个美丽的少女,越是接近她,就越能感知她的美丽。通过科学认识自然就是人类所能获 得的最大的幸福。   十、如何提高科学素养?   借用《第一推动系列丛书》序言:科学教育,特别是自然科学的教育,是提高人们科学素养的重要因素,是现代教育的核心。科学教育不仅使人获得生活和工作的技能,更重要的是使人获得科学的思想、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态度以及科学的方法的熏陶和培养,使人获得非生物本能的智慧,获得非与生俱来的灵魂。没有受过科学教育的人,只能称为受过训练,而非受过教育。
个人分类: 物论|3762 次阅读|16 个评论
读书
qdlzxkgk 2011-9-30 14:25
读 书 王时颉 为什么要读书,且不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以及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只有读万卷书,才能胸怀万刃山,逾越千年事,心底一平川。另外,读史可以使人明智、读诗可以使人智慧、哲学可以使人深刻、伦理学可以使人有修养、逻辑推理可以使人善辩。读书最大的用途是可以成就伟大的事业和幸福的人生。北宋哲学家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生命短暂,要想在有限时间内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就必须有充分的知识储备,读书无疑是最捷径的方法。也难怪古巴比伦的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这样说:书籍和古代资料是上苍的宠爱,是上苍赐于人类的智慧和光芒,是战无不胜的,一切谋略无不出自古代的文献。同时里面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人类历史上的第一部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正是作者集前人之谋,谋世人之福的经典所在。亚里士多德说:每个人刚出生时都是一个可爱的小动物,需要经过近廿年的系统或非系统的训练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这里的系统或非系统的训练主要是指读书学习。亚里士多德一生读书可谓汗牛充栋,也因此成就了他成为影响人类几千年的百科全书式的大师,以至于今天哈佛大学的校训:Let Plato be your friend,and Aristotle,but more let your friend be truth. (让我们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还有中国的康熙,读《四书五经》时,先读120遍,再诵120遍。他学习不但有四个阶段:少年的欣然好学、青年的愤然苦学、中年的敬然博学、老年的陶然通学;而且还有四个特征:贵恒久、贵思悟、贵知行、贵著述。他还曾经说:凡人只要志学亦可成为圣人。 如今,读书学习对每个人来说都显得那么特别的重要,甚至第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新当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习近平和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分别获得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法学博士学位和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专业经济学硕士、博士学位。还有当今在地球村经济舞台上叱咤风云的李嘉诚也这样说:我之所以未被时代抛弃,就是因为在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即使在NBA球场上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姚明也需不断地学习英语…… 前面简单叙述了读书的原因和作用,那么该怎样正确有效地读书呢?不妨借鉴我们的万世师表——孔圣人的读书方法:《论语·为政》中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公冶长》: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孔子还自称:“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也。”以及《论语·述而》提到“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晚年他还利用这些方法读《易经》,以至于把编书成册的牛皮绳都翻断了多次,即“韦编三绝”。由此可知其勤奋读书的情形可见一斑。 然后我们把眼光放远一点,比较一下人类历史上呼唤知识第一人的英国哲学家培根的读书技巧: 1579年底,身无分文的报考了当时英国有名的葛莱法学院,从此开始了他枯燥无味的大学生活。清晨,他必须早早起身,沿着泰晤士河边的人行道,一路小跑捡废品和垃圾,然后送到设立在远郊的城市管理站。只要他一天未干,马上就会被别人顶替。早晨8时以前,他必须坐在教室里,否则就会被开除。为保证准时到校,他只好不吃早点,因此导致了他疾病缠身。后来他找到一份抄写稿件的差事,辛辛苦苦地抄写一天也不过是一个穷学生一天的饭钱。也正因为他如此地刻苦学习才成就了他后来英格兰大法官的地位。所以,人的命,非天定,靠打拼,兼奋进。短安逸,长必痛。暂辛苦,久幸福。欲出头,先埋头。宝刀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写过一首《八个顾问》的诗。诗中写道:“我有八个好朋友,肯把万事指导我,名字不同都姓何:何事、何人、何故、何时、何地、何去、何如,好像弟弟与哥哥。还有一个西洋派,姓名颠倒叫几何。若向八贤常请教,虽是人笨不会错。”“八个顾问”读书法,总的来说就是一个“问”字。世界上唯一愚蠢的问题就是不问问题。问号是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对于进取的人就是事业成功的催化剂,而对懒惰的人却是人生道路上的桎梏。 我也经常告诉同学们:会读书的同学可以把死书读活,书为己用;不会读书的同学则把活书读死,成为书的奴隶。所以我们应该知道:遗忘是学习的绊羁,重复系遗忘的天敌,记忆则重复之兄弟,思考乃记忆之关键,方法为思考的手段;实践知识硬道理,学以致用系目的;兴趣是学习之源,理想为兴趣之泉。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具体化的问题形象化、形象化的问题重复化、重复化的问题经常化、经常化的问题习惯化、把习惯化的问题实践化。把所要记住的问题和已经记住或知道的问题充分、有机、形象地联系在一起。有的同学相信天才,其实“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爱迪生:天才=99%的汗水+1%的灵感。而所谓的天才应该是:精神的浩瀚、想象的活跃、思考的勤奋、心灵的感悟。 我们现在的大学生面前有琳琅满目的书本、五花八门的报章杂志、目不暇接的广播和电视、尤其是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互连网,再加上参差不齐的教师,这就需要我们的同学有一双慧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地进行扬弃。也因此导致现代大学生两极分化,更有甚者不能正确处理“学”与“逸”的关系:学者,本也;逸者,末也。厚逸则薄劳,薄劳则乏得,乏得则空虚,空虚则无聊,无聊则愚昧,愚昧则困窘。是以吾辈当强本弱末、厚学薄逸,厚学则知渊,知渊则实,实则易利人,利人则共福,共福则世人求也。 个别朋友要是真不知道什么书可以读的话,不妨参考下面18种书:父母亲是我们这一辈子也读不透的教科书,兄弟姐妹是教科书指定的参考用书,亲戚、朋友和同事是参考用书必备的参考文献,老师是会说话的工具书,生活实践是形影相吊的无字书,邻居是与时俱进的报章杂志,俊男靓女是赏心悦目的画报,小说、电视剧和网络游戏是供人们消遣的娱乐书,伴侣是并肩作战到永远的生活手册,子女是永远也写不尽的草稿;文学是过去社会的再现书或对理想生活的幻想书,历史是事业成功的参考书,心理学是洞察人性的感悟书,哲学是幸福人生的指南书,圣人的著作是百科全书的经典;数理化是抽象逻辑思维书,计算机是当代了解世界的科技书,外语是与国际接轨的必读书。 纵观古今中外,凡成就一番事业者很少有不学无术的平庸者,而当今又是一个知识爆炸的年代,一个目不识丁的文盲成为万人之主,恐怕永远淹没在人类历史的长河里了。所以,我们青年朋友也只有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才能游离于廿一世纪的社会大舞台上。
1341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青蒿素、三氧化二砷和中医理论的几点感想
热度 6 ysxbhxf 2011-9-18 21:00
最近关于发现青蒿素和三氧化二砷治疗作用的话题成为了科学网的热点,同时又引发了关于中医理论的争论,很多科学网上的学者都发表了博文表达自己的观点。本人在看了很多博文后,深感某些学者在讨论这些问题所表现出缺陷实在令人担忧:既不看事实真相是什么,又缺乏合理的逻辑推理。科研人员应该在了解事实真相和合理逻辑推理的基础上研究或讨论被研究对象,同时还要认识到科学理论发展的历史局限性和可证伪性以及医学伦理的限制性。下面就谈谈自己对青蒿素、三氧化二砷和中医理论的几点感想,和大家交流一下。 1 青蒿素、三氧化二砷是不是中药? 关于中药和中医理论的关系其实也是一个争论的问题,就本人来看,凡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使用过的药物都属于中药。但青蒿素、三氧化二砷都不是中药,而是从中药中提取出来的现代药物。从人类医学科学发展的角度来看,中药属于传统药物,与之对应的是现代药物,两者的区别在此就不赘述了,这可参见更多专业人员的论述。但值得说明的是,有些学者认为发现青蒿素和三氧化二砷治疗作用与中医(指中医理论)无关,这就是忽视了这两种药物发现过程的事实真相。饶毅等学者的博文中已经清晰地描述了其发现过程与中药之间的关系,否认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不妥的。 2 青蒿素的发现 佐证了中医学说是垃圾 ? 一位反中医学者在其博文中的观点是:青蒿素 佐证了中医学说是垃圾。我坚决反对他这样的观点。首先,他认为 青蒿素是用现代医学的方法提炼出来的西药。我认为西药这种提法在非专业领域说说尚可,在专业领域讨论时,应该称为现代药物。其次,他忽视了 发现过程的事实: 青蒿素是用现代医学的方法 从中药中 提炼出来的。第三,他的逻辑推理有问题:既然说青蒿素是用现代医学的方法提炼出来的西药,怎么能推理出与之无关的 中医学说是垃圾呢?这样的逻辑推理自然有学者反驳: 即使说青蒿素就是纯西医,跟中医毫无关系,那么您如何推出中医是垃圾的结论?感觉您的逻辑推理挺垃圾的,论证过程就免了吧。由此可见,没有合理的逻辑推理,即使你看到了事实也得不到正确的结论。 3 关于中医理论的科学性和中药的有效性问题 这其实是一个如何看待古代科学理论和研究成果的认识问题。如果用现代科学理论的标准去简单评价古人的学术理论,那就没有哪种古代的学术理论是完全正确的科学理论。换句话说,科学理论必须是现代的和正确的。但这样的要求显然忽视了人类科学理论发展的事实,实际上,即使是现代科学理论也应该是可被证伪的。同时,由于人类在不同时期对于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认识是有局限性的,人类不可能创立一个或多个永远正确的理论来涵盖所有的领域和所有时期的客观规律,因此,现在被公认的科学理论都会随着人类对世界认识的发展和深入而不断被证伪和更新。由此可见,中医理论的科学性是个不需要讨论的问题,对于古人而言,它是科学的,对于现代人而言,它是需要更新的古代科学理论。中医理论的谬误问题是古人对人体生理机制和疾病治疗的认识局限性导致的,这需要现代的研究人员对其进行去伪存真和理论更新,但完全忽视其有益的部分而进行全盘否定显然不是一种科学的态度。 对于中药的有效性问题也应该用去伪存真和理论更新的观点来看待。在古代医书中记载的治疗药方和病例肯定是存在许多错误和荒谬之处,那一方面是由于古代医生的理论和认识的局限性,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古代庸医所为,这需要通过深入研究来甄别。但对于确实有效的药物,就应该用现代药物开发的方式来进行研究, 发现青蒿素和三氧化二砷治疗作用的成功例子证明了这是一种很有潜力的研究方向:从传统药物中开发新药。值得指出的是:有些学者用某些中药对某些病人无效甚至是导致病人死亡的例子来证明中药无效的观点是不妥的,因为现代药物也存在病人个体的适用性问题,如青霉素类药物对于有过敏反应的病人就不适用。衡量药物是否无效必须是针对所有的病例而言,同时最好还应该在药理机制上加以说明。总而言之,对待中药和现代药物应该用一视同仁的原则看待药物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4 关于医学伦理的限制性 在药物研究的过程中,生物试验和临床试验都是不可缺少的阶段,但试验生物和病人终究是不完全一致的。在生物试验中采用的对照组的试验方法不完全适用于临床试验。新药研究者必须遵循医学伦理的限制性原则,不应该进行对病人的健康和生命有极大危险的临床试验。本人赞同这样的观点:对于较严重疾病的患者建立对照组,即使是建立无害的 ‘ 空白对照 ’ ,也是不允许的,只能用平素认为较好的疗法与新疗法来对照观察。而对于某些 ‘ 绝对 ’ 的治疗也可以不必选用对照组,如对急性白血病或其他恶性肿瘤等。 本人不是医学方面的专业人员,所谈观点如有错误欢迎批评指正。
个人分类: 观点辨析|8432 次阅读|37 个评论
科学教育的愚笨法则
duke01361 2011-7-23 20:05
在中国,很多人并不真的明白科学教育应该遵循的宗旨。除了很多应付差事,为“绩效工资”挣“工分儿”的教师之外,即使那些 因了一时的“运气”而在科学圈里说三道四的人也并见得真的明白科学教育其实更多地不是试图启迪学生的“聪明”,而是因该让学生懂得并明晰“愚笨”的重要性。使学生自觉承认“自我”的“愚笨”,从而使他们逐渐养成习惯凡事要问个“为什么?” 同时,逼着学生自己求解问题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真正的教师应该知道如何帮助学生自己探寻这些为什么所对应的答案,而不是直截了当地告知学生的答案。这样会慢慢地使学生懂得如果自己求解问题的答案,也要使他们明白求解答案的方法其实很简单,一是靠逻辑推理,一是想办法自我证明这些来自逻辑推理所得出的答案与客观现实相符! 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要使学生学会改变凡事想当然,凡事从死人堆里寻找答案的习惯。事事经过自己的思考,假设和符合规矩的求证,这是科学教育的初级法则。 科学研究有一个不成文的共识:观察-分析-假设,然后推导出“假说”,在此之后就是要建立求证的具体方法(Well-Controlled Experiments),然后就是开展这样的实验,然后依据所取得的实验结果修正先前的“假说”。 这个过程就是现今科学知识的生产过程,也可以成为科学知识的生产流程。这个流程表明:科学的结论并不是绝对的真理,它依附你求证过程中的各种限制条件。 其实能够遵守这样的科学教育的初级法尚不能与“科学教育的愚笨法则”相联系,这种科学教育的初级法则实际上只是入门教育层次;或者也只是科学教育的一种“职业教育”,这样的教育虽然可以培养科学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但不能从培养出更高层次的“科学家”。 “科学教育的愚笨法则”其实应该是科学教育所应该遵循的更高层次的法则。这个阶段的科学教育应该是培养成熟科学人才的教育,本质上应该是智能教育。 科学教育过程中的研究生层次的教育应该属于:智能教育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教育的中心是培养学生的思想和思考能力。这更多地与训练学生的“哲学素养有关。 ....
个人分类: My Ideas|2566 次阅读|0 个评论
真假逻辑和有无逻辑等价意味着什么
热度 2 Babituo 2011-6-27 09:19
真假逻辑和有无逻辑等价意味着什么
我从数值压缩原理得到的数量状态中看到:有三种可能的数量压缩状态:有多、有少和无。 其中的“有多”和“有少”,又可以是“有”状态的二分。 而“有”状态和“无”状态也是二分。 “有多”和“无”,“有少”和“无”也分别构成二分。 我已经认识到:从纯逻辑的角度,真假逻辑和所有的二分逻辑是等价的。 也就是说:不管数值压缩原理产生多少种二分的数量状态,从对二分状态的逻辑推理的角度来说,都是可以找到符合布尔逻辑运算规则的应用的。而且,一旦我们转到逻辑推理的角度来运用数量的二分状态,数量的二分状态就立即变得与它们的状态来自数值压缩无关。而和以其他任何方式得到的二分状态是一样的,如:“好-坏”二分,从纯逻辑的角度来说,和“多-少”,“有-无”是没有区别的。 然而,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来思考一下。为什么在数量压缩状态的演绎中,只有“有(多、少)-无”的数量状态逻辑的加乘运算才能和真假逻辑的与或运算形式一致呢?反过来说:是否真假逻辑只是数量逻辑的一种特例呢? 也就是说:纯二分法的逻辑演算,只是“有-无”数量压缩逻辑演算的特例,这是从保持数值属性的逻辑状态的角度来看的。 也就是说:从数值压缩的数量逻辑的角度看,真假逻辑只和有无逻辑等价。 也就是说:只要运用有无逻辑的数值运算,就能完全替代真假逻辑的逻辑演算。 也就是说:根据数值压缩原理得到的数值逻辑演算规则,还有部分超出纯逻辑演算的其他计算规则存在。 如果我们不改变对“纯逻辑”的定义,我们就必须另外开辟“数值压缩状态逻辑演算”的新天地。 这就是“真假逻辑和有无逻辑等价”的意味。 当然,在数值压缩得到的数量状态中,对“有”还有一种二分法,就是“实有”和“虚有”。而对“无”则永远也只有一种,就是“无”,如果我们能提出另外的对“无”的二分,我们一定会发现,其中一种必定是某种的“有”。 多有-少有(也就是正有-负有) 实有-虚有(也就是阳有-阴有) 从形式语义来说:多少和虚实是完全不同的语义,也就是说,他们是“语义正交”的。即,我们可以细分为: 实多有,实少有,虚多有,虚少有四种有的逻辑有状态。 有无逻辑的语义平面。 沿着这个思路下去,我们当然可能能发现更多的对“有”的正交语义二分, 立体逻辑原来是这样的,而不是我之前想象的那样的。 这不,我立即就发现了另一种对“有”的二分:“真有-假有”。 立即就出现了立体的有无逻辑: 于是,我们得到对“有”的8分法: 真实少有,真实多有;假实少有,假实多有; 真虚少有,真虚多有;假虚少有,假虚多有。 嗯,这个图是球态思维的。应该建立圈态思维的有无立体逻辑。 球态思维只看到“无中生有”,而“有中还无”是容易被忽视的。画成圈态图,应该是这样的: 有无互生
个人分类: 立体逻辑|4607 次阅读|5 个评论
一个重大发现
热度 6 guozhenru 2011-5-28 14:11
CCTV财经频道有关房地产和调控房价大量报道国家为控制房价关注民生作了的大量调研,众多国家级专家苦心研究、谢言献策,频繁制定政策,在调控房价上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房价仅仅上升幅度减缓,价格依然高居不下,国家说保持稳定,并不是要打压房地产。自己一直糊里糊涂,不明白其中的原理。 早上跑步,偶然用初中所学的简单逻辑推理,猛然发现地方政府买卖土地是推动房价攀升的重要起因。逆推以下实事就明白了: 问:什么导致老百姓不舍得消费,用一生积蓄买房?答:高房价; 问:谁卖高价房? 答:开发商; 问:开发商盖房用地哪里来的? 答:花钱买的; 问:地价先涨还是房价先涨? 答:地价先涨; 问:谁卖高价土地? 答:政府; 问:政府以什么方式买卖? 答:拍卖方式; 问:拍卖特点是什么? 答:推高价格,唯利是图; 问:高房价第一受益者是谁? 答:地方政府; 问:房价上涨地方对政府的利益? 答:地价和房屋买卖税收双丰收; 问:社会主义国家土地到底归谁所有?答:劳动人民; 问:劳动人民住房付土地钱? 答:劳动人民终生攒钱买原本属于自己生活的土地? 原来房价上升既有利于开发商赚钱,更有利于地方政府敛财,怪不得房价不降。 在中国经济改革浪潮中,地方政府一方面要充当管理者和调控者,又千方百计参与经济活动从中渔利,怎么可能称职呢?道理如此简单,还要大张旗鼓地调控。如果全国严格统一安排住房用地,不允许买卖土地事情发生,又是一番什么景象呢?
个人分类: 中国文化思想误区|383 次阅读|9 个评论
科网群英烩 冉思伟 汉语为什么不能进行抽象的逻辑推理
热度 1 readnet 2011-5-4 13:56
冉思伟 汉语为什么不能进行抽象的逻辑推理(一部分)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6974do=blogid=440195page=1#comment 已有 122 次阅读 2011-5-4 09:57 | 个人分类: 哲学科学评论 | 系统分类: 论文交流 | 关键词:逻辑推理 上次跟周先生提到,汉语是象形文字,不适合抽象推理。周先生觉得应该好好论证论证。我就不避浅陋做了一些思考。共专家批评。 其实,说汉语不能进行抽象的逻辑推理肯定是不对的。但是汉语的抽象能力十分有限,在有限的经验范围是可以的,而且一门日臻完善的科学语言仅靠汉语是不够的。我们随便拿一本数学书看一看就明白这个道理了。在二十世纪有许多学科开始了语言学转向,这个转向首先是从哲学开始的。下面我就具体发挥一下这个思想。(只是一部分,没有完结,尚在途中) 温家宝总理看望 我国 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 先生的 时 候 ,钱老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学森认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 ” 我们把这个问题称之为“钱学森之问”。与钱学森先生的问题遥相呼应的是英国生物学家李约瑟先生的难题,即 为什么资本主义和现代科学起源于西欧而不是中国或其他文明? 李约瑟对中国的困惑可以分为两步 : 第一 步 :为什么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之间,古代中国人在科学和技术方 面的古代中国 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 第二 步 :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而是在十七世纪的西方,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 钱学森先生的问题与李约瑟难题可以归结为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的文明不能产生科学?事实上,围绕李约瑟难题与钱学森先生的困惑,许多专家学者都提出了不同的解答,比如从文化竞争模型,中西方的经济基础,中国从宋朝以来形成的集权制度以及思想文化传统等等提出了大量的解答。其实,我觉得这些都是没有解决问题的隔靴搔痒式的解答。在翻阅了大量的有关这个问题的解答的资料的基础之上,结合笔者的研究,我认为汉语本身是制约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根本原因。我们每天都在使用汉语进行交流表达言说思想,中国人使用汉语思维就像人使用水一样一刻也不肯分离。我们在探讨上述问题的时候仍然是在汉语思维下进行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个问题时时伴随在我们的身边,我们就像对待空气一样视若无睹。试想,有谁会对我们的语言进行合理的反思?德国大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语言是存在的家”。同时,与海德格尔同时的另一位大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是世界的界限。汉语是中华民族通用的语言,经历了古代汉语向现代汉语的历史转换,在转换的过程中遭受了两次危机,遭受的危机分别出现在上世纪初期与七十年代。 第一次,在上世纪初期也就是20世纪初,伴随着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而发生。陈独秀创办了《新青年》杂志,在《新青年》杂志中,改革派在反对旧思想,旧道德,旧文化的基础之上,提出了“汉字革命”的口号,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汉字的方案,展开了一系列的讨论。 1918年,钱玄同在《新青年》4卷4期上发表《中国今后的文字问题》一文。文章 提出了非常尖锐的观点 : “ 废孔学,不可不先废汉文;欲驱除一般人之幼稚的、野蛮的、顽固的思想,尤不可不先废汉文。 ”,“ 此种文字,断断不能适用于二十世纪之新时代 ”,“ 欲使中国不亡,欲使中国民族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须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 ” 。 钱玄同认为“ 汉字不革命,则教育决不能普及,国语决不能统一,国语的文学决不能充分发展,全世界的人们公有的新道理、新学问、新知识决不能很便利、很自由地用国语写出 ” 。 应该说钱玄同在当时西学东渐的大背景下提出这种文字改革方案是非常激进非常革命的措施。注意拼音和白话文的普及应该是这一段历史的积极成果。当然,本文不是做文字研究的,而是做思想研究的。我个人认为,当时那个时代的学者和国家并没有认为深入的考虑钱玄同先生的汉字改革的思想,由于当时的民族运动,抗日救亡运动,解放运动等一系列的历史运动,让这一卓越的思想沉睡历史当中。事实上,我们看看日本的语言就可以得出结论,日本的语言与钱玄同的思想有相通之处。但是用拼音代替汉语还是无法解决国人的思想工具的问题。 但是从古代汉语向现代汉语的转变,文言文向白话文的转变标志着中国思想的大解放和中国科学的大发展。(可以比较毛泽东著作的前期和后期的著作,用之乎者也可以表达马克思思想么?) 第二次危机大约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伴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兴起与其在实践中的应用。每一位计算机科学家大概都知道计算机语言是一种逻辑语言。使用二进制与阿拉伯数字26个拉丁字母 及各种运算符 等形式语言就可以编写计算机语言。这样,汉语就出现了麻烦。汉字没办法在计算机科学中应用。也就是说中国人无法使用计算机,因为与计算机有关的语言都不是汉字。尽管经过大量的中国计算机专家的努力克服了计算机不能运用汉字的困境,但对于不断发展的计算机科学来说,汉字本身所面临的压力非常之大。 (所以王选先生对中华民族贡献之大无法估量) 这两次危机一是与社会变革有关,一是与具体科学如计算机科学本身有关系。我们可以把这两次危机进行综合概括为:汉语与科学研究有莫大的关系。汉语是一种象形文字,附着于事物的形象的一种表意系统。古人把汉字的构造方法总结为六种,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这六种汉字是古人用来解释汉字的基本构造,而不是用来创造汉字的。汉字本身缺乏创造性。由于语言就等于我们的世界,而语言本身无法扩张和进步,那么我们的世界也相应的不能扩张。这不是简单的唯心主义。我们世界的大小本身是由语言的复杂程度来体现的。汉字从古代创造以来到今天为止,数量并没有增加多少。我们的思维与探索受到了很大的局限。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的界限就是我们世界的界限。如果我们用较少的汉语词汇来思想的话,我们的世界是无法扩张的。汉语的世界是一种以对偶生成为基础的宇宙论生成图式与以男女为基础的伦理价值结构。前者在易经中得以体现,后者在儒家思想中有具体的表达。易经通过阳爻与阴爻来生成一种自然的宇宙,儒家的三纲五常通过以男女为基础,以易经为构建模型来构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男女就体现了阴阳关系,男女的结合产生的后代就了上下关系,君臣关系,父子关系,朋友关系等等。然后根据阳尊阴卑的自然模式来安排人与人之间的等级次序。这样就形成了儒家伦理关系。而中国人的自然观也是如此,易经在中国哲学的发展中,还产生了五行说,五行说即“金水木火土”。五行相生相克也是基于对偶模式。中国人的思想和世界就通过对偶来生成的,在这个模式当中,我们构建我们的世界。如果超出这种模式我们就没法理解了。比如在化学当中,中国人很早就认识到阴气与阳气的存在。阴气大致相当于氧气,而阳气大致想到于与氧气不同的气体比如氮气的组合,如果进一步分类的话,汉语就没有办法进行下去了。按照元素周期表,有很多种元素是没有办法用汉语来表达的,我们今天看到的元素的名字是后来根据西文创造的。 下面,我们将问题深入到具体的领域。从汉语本身来谈汉语的科学表达力的问题。大致可以从这几个层面来谈,形象的层面,抽象的层面,自我生成的层面,汉字的组织方面,最后从逻辑的层面来系统论证汉语的表达力。 首先是形象的层面。形象大致与经验主义有关。汉字首先是从象形字开始的,象形字是整个汉语系统的基础。比如山,石,水,火,木,人,田,土等等,这些字都是根据具体的物象面来。每一个这样的汉字代表了一 种 物象。亚里士多德认为,在诸多感觉当中,人们“尤重视 觉 ”。这是因为人们主要是从视角层面获得关于外界的信息。象形字就说明了这一特征。这一构造特征在哲学上的表达就是一种经验主义。汉字系统本身基于一种经验主义。将人的思维拉回到形象,拉回到具体的物。这样造成的思维中的结果便是“以物比物”。以物比物的意思是说,如果我们遇到一个新事物,但这个新事物还没有名字的时候,我们就拿已存在物的名字去说明它,比如西方人我们可以称之为外国人,火柴我们就可以称为洋火,自行车就是洋马等等。以物比物是一种类比的推理方式,是一种归纳推理。这种推理在逻辑上没有必然性。“但比较起来,归纳更有说服力也更清清楚楚,更容易为感觉所知晓,因而能够被多数人运用。”(亚里士多德第366页)《诗经》就是一部大量运用这种推理的文献。即通过“赋比兴”的模式来实现的。而后面的庄子,楚辞,汉赋,唐诗,宋词等都是基于汉语,运用的个别到个别的思维模式。这种模式在思维中的结果可以生成诗性的语言,给人以深刻的道理与意境,但这不是科学。金岳霖曾经将两句诗性的语言放在一起,产生一个逻辑笑话,即“金钱如粪土”,加上“朋友值千金”得出“朋友如粪土”的结论。就是说汉字加上类比模式不可能具有逻辑严格性。而事实上科学需要一种逻辑严格性,否则就不成为科学。汉字本身就有这样一种特征,即将人的思维拉回到物,某种具体的物象。这种思维模式只能让人的思维在个体与个体之间来回旋转。而无法将个体与个体之间的逻辑关连清晰的揭示出来。在逻辑学研究当中,从物到物的推理是个别到个别的推理,个别到个别的推理是属于归纳推理,而归纳推理在逻辑学上是不具有必然性的。不具有必然性自然就不科学。所以可以大胆的得出结论中国的文化不是一种科学的文化,是一种诗性的文化,一种附着于经验的文化。而这本身是与汉字有关系的。汉字的结构与字型暴露了其中的秘密。在同时代的非洲埃及也产生了象形文字,可是在埃及的历史发展中,在希腊文明的对冲中,这种文字很快就消失了。因为表达方面象形文字太小了,太弱了,太有局限性了。 从抽象的层面来讲,汉语的抽象程度是非常有限的。因为字数有限。在用有限的词来表达无限的物上面就出现了矛盾。尽管我们在哲学方法论上也谈抽象与具体,但汉语本身是无法在促成思想抽象上起到作用的。易经可以说是中国人的基本的思维方式。道,也是最抽象的一个概念。道的具体展开仍然需要大量的词来表达。《老子》最后一章,智者不言,言者不智。智慧虽不能说,但是总得有语言把它表达出来。“只能意会不言传”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汉语表达力的缺乏。与道相当的抽象词汇是太极,太极是个什么,有人说是本体,是推动宇宙的终极力量。但是这个本体,这个终极力量到底推动了哪些词汇,是没说清楚的。在西方哲学中“是”,是最基本的词汇,围绕是可以展开一系列的论证,从而形成一门具体的科学乃至形而上学。但是太极是办不到的。其次是阴阳。阴阳这两概念是最常用的抽象词汇,通过的阴阳的概括,国人的世界的很多事物可以笼络在阴阳之下。比如男女,比如高上,长短,比如等级尊卑等。国人的思想观念上很多是基于“阴阳二分”。在对待辩证法的立场上,只要有阴阳二分就是辩证的观念。这种观念对不对,有待商榷。尽管根据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的论述,这种分别貌似符合辩证的概念。在西方哲学和科学发展中,哲学家和科学家始终在追求最普遍的观念来解释说明我们所栖居的世界。比如泰勒士的水本原说,毕达哥拉兹学派的数本原说,赫拉克利特的水本原说,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等等。这种本原有至高的抽象性,与中国人的思维有某种相通之处,但是不要把这种相同看作直接的同一,这只是一种表面。内在深层的东西有待发 拙 ,这在后面进行讨论。我们只是想在这里说明抽象与语言在思想中的作用。只是把西方人的这个情结挖掘出来。数学的发展,起先是算术,到后来的代数,一直到现在的面貌。字母语言在代数的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比如 x ,可以代替任何自然数。比如 x =1,2,3, ¼ ¼ 。这样,数学就大大发展了,从具体走向了普遍,从个别走向了一般。我们就可以在形式的层面来探讨数学的一般规律。比如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解,甚至更高次方程的一般解。尽管中国的数学在某种程度上走到了这一步,但是语言的表达力问题,抽象问题却是制约数学家进一步思考的瓶颈。再比如,从逻辑学的角度来讲,逻辑学家在进行逻辑学的研究的时候要进行大量的形式化,抽象化。比如在命题逻辑当中,我们要用大量的字母来代替一类命题,即命题变项。尽管我们也可以用甲乙丙丁等或者子丑寅卯来表示,但是这太不够了。思维推理的结构浩繁无比。这还只是在命题逻辑当中,如果涉及到一阶逻辑,模态逻辑,多值逻辑,那就更加不可想象了。所以,尽管二进制的思想产生的中国,但是中国可能会产生计算机吗?根本不可能的。如果没有西学东渐,我们仍然停留在经史子集当中。为什么西方人只认识毕达哥拉兹定律(即直角三角形的边与边的数量关系定律: )而不认识“勾股定律”,原因是毕达哥拉兹定律代表一类直角三角形的边与边的数量关系规律,而“勾股定律”只代表几个个案。在当代中西文翻译当中,尤其是哲学著作的翻译当中,有好多英语词汇是无法用对等的中文来进行翻译的。有的翻译是勉为其难,也是权宜之计。因此,有好多词汇会产生重复的现象,这样,对国人理解西方思想就产生了一种混乱。而且在不同学科之间造成很多误解。因为一个词可能概括出一类事物,但是这一类事物在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含义。比如law,在法学中就是法律,在其它学科中可能就是规则。对于词本身来讲,意义可能指同一个,但是翻译过来就注重了词的本身的学科意义,而把其它意思给丢掉了。根据前面的分析,我们说汉字是根据象形而创建的,因此基本的词汇就是象形字,这样用一种代表具体的物来代表一类物的作法就会产生一种思想混乱,可能对提出这一概括词的学者来讲,原初的意义是明白的,但是到了其它读者那里而言,可能就不明白了。因此,这一部分的研究结果就是说,汉字的概括力不够,即使能概括出来,也说不清,产生思想混乱。就拿逻辑这个词汇就有多种涵义,其实只有一种涵义是有效的表达,即逻辑学的真正表达。 举报 周可真 2011-5-4 14:47 探讨有益。只是如果这个观点确实能够成立的话,中国怎么办?她能改变彻底改变的传统语言?我看是不可能的。如果是不可能的事,中国又怎么办,科学将永远不可能在中国获得发展了,永远只能跟在西方后面亦步亦趋了?语言是发展的,汉语也是发展的,但语言的发展并不等于要用一套语言为代替另一套语言,可以通过不同语言系统之间的交流来达到彼此的互相渗透,即在不同语言系统之间的互动中发展,事实上汉语发展到今天已经有许多外来语成份,包括阿拉伯数字——阿拉伯数字并不是产生于作为西方文明之源头的古希腊,是西方语言文吸收了阿拉伯语言的因素,这是西方语言系统与阿拉伯语言系统之间互动的产物。未来的世界语言究竟会是一种什么模样的语言系统,现在还很难说,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未来的世界语言必定是在现存世界中不同语言系统之间长期互动的产物,是适应人类思维的不断进化的需要而产生的。现在就宣布汉语的死刑,就像现在就宣布西方拼音文字的最后胜利一样,都是缺乏根据的。实际上,非洲、拉丁美洲和其他一些落后国家的地区的语言早就采取了西方的拼音文字,但是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科学技术并未因此发展起来,而中国、日本、韩国等并没有采取西方的拼音文字的国家,其科学技术倒是比原来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这正、反两方的实例至少可以证明采取什么形式的文字,这并不是决定科学技术能否发展或其发展快慢的关键因素所在。 博主回复(2011-5-4 16:01) : 周先生您好!我们必须承认语言是发展的。这是铁的事实,不容争辩,因为事实胜于雄辩。我是基于二十世纪哲学的语言转向和自身的逻辑学研究的启示得出:汉语的科学工具性不够这个结论的。所以,汉语吸收了阿拉伯数字,拉丁字母等符号文字。我们现在通用的汉字是有限的,但是有限的汉字表达无限多的思想,功能可能不太够。因为汉语的生成机制不够,除了那六种造法。其实,我有一个不成熟的设想,即将汉语与英语合并起来作为中华民族的通用语言。我想这个趋势正在实践当中。(另外,我对韩语不是很了解,学过一点日语,日语有片假名和平假名,这个语言技术平衡了字母语言和象形语言即汉字的关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日常生活之需要,我们民族的语言肯定是需要变革的。这是不容置疑的,我们了解它的缺陷不是为了抛弃它,而是要完善它。维特根斯坦的哲学对我们是有启示的。) 举报 hy517hy 2011-5-4 14:23 以《象形科学》的研究看,汉字是可以抽象的。关键是要找到公理系统。 1、突破符号用基本图形表达概念 2、发现图形算法 3、用实践验证 《象形科学》提供汉字公理 一定,二变,三生,四概 二个算法,溯源算法,传承算法 正在用新能源产业建设的实践验证 IP: 115.236.50.* 举报 匿名 2011-5-4 13:50 从计算机发展来看博主的理论有些以偏盖全,当年文革前中国的两弹一星发展迅速,同时计算机的发展也很快,集成电路和CPU都在设计中,微细加工技术并不低于日本,虽然稍差与美国,但很多新思想都已提出计划,只是文革十年与经济建设的限制,导致许多项目下马. 其次,汉语对科学有阻碍的想法也不尽然,似乎近几年留学美国的中文母语的学者,在科学研究上多有突破,而且,像Bill类的科学商人也大有后来居上的趋势,并未显现多少劣势。应该说文化融合就像老袁的杂交水稻,具有杂交优势。 举报 隔壁家的二傻子 2011-5-4 13:27 任何日常语言,都不能进行有效的抽象逻辑推理。。。 数学语言,则是独特的。。。 举报 sheep021 2011-5-4 13:09 “从抽象的层面来讲,汉语的抽象程度是非常有限的。因为字数有限。在用有限的词来表达无限的物上面就出现了矛盾。” 呵呵,看来博主是倾向于用无数的词,表达无限的事物啊。那还抽象个啥啊,一对一不就得了。 汉语用有限表达无限。恰恰是她的一个优势,而不是缺点。 举报 jinyufei 2011-5-4 13:07 英语的词根难道不都是来源于具体物象的吗? 《周易》不就是一部抽象的逻辑推理巨著吗? 并非是汉语、汉字有问题,而是长期以来汉人的思维受到了禁锢,思想得不到解放所致。 举报 sheep021 2011-5-4 13:05 “钱学森先生的问题与李约瑟难题可以归结为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的文明不能产生科学?” 这个结论是错误的,因为“为什么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之间,古代中国人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古代中国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 所以,合理的问题是”为什么中国的文明不能产生【现代】科学?” IP: 61.134.251.* 举报 匿名 2011-5-4 12:59 西方文化的冲突是自身本质性的,西方文化的每一次变革都是神、人、社会三者关系的推倒重来,这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五千年延续不变形成鲜明的对照。儒学用天道附会人事,这个“天”并不是自然界,而是能驾驭人间的神,皇帝就是“天”之子,“天子之命”成了主宰国人言行的准则,而对“天子”的旨意唯命是从、敬天畏地的人怎么谈得上探索和改造大自然呢?结果,中国先人面对的只有陈旧的历史传统与功利的生活现实。深受儒学文化熏陶的中国人普遍匮乏科学精神,对于中国文化落后状态的反省和抗争软弱无力,所以历朝历代的各种变革总是转瞬即逝,因此,从文化的起源处就决定了中西文化的两种不同命运。最终,中西文化的差异就必然导致了中国科学技术落后于欧美国家的现实。 IP: 61.134.251.* 举报 匿名 2011-5-4 12:58 坚持自己理想的人在现实中就会碰壁,青史留名的思想家在当时都是不得志的,迎合权势向现实妥协才能换来当权者的欣赏,虽然一时得宠,结果或是过眼云烟,或是遗臭万年。儒家是要人们放弃理想回归现实,听儒家的可以获得荣华富贵;道家是要人们追求理想脱离现实,听道家的只能是穷困潦倒。 IP: 76.20.13.* 举报 匿名 2011-5-4 12:24 谁说不能?你说不能就不能? 举报 gzchengzhi 2011-5-4 12:15 虽然不能算是一个好工具,但是那么多人在用,还是有完善的价值的。如果需要用牺牲一代或几代人的代价来让大家学习英语,我不是很肯定这是好还是不好。或许能够多提供几个方案让大家选择,总是不错的。 IP: 123.92.116.* 举报 匿名 2011-5-4 12:13 这么大的题目,真的不适合你来写,呵呵 举报 zengfeng 2011-5-4 12:08 读死书,读书死,死读书,死书读,书读死,书死读。 能否译成精炼的外语。 举报 gzchengzhi 2011-5-4 12:03 冉老师在哲学的高度对汉语进行探讨,非常有启发性。有助于我们了解汉语的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期待续篇。 我认为如果仅仅将语言当作是一种工具来看,问题应该不至于这么严重。就像计算机程序一样,如果进行合理的规范,任何语言都是可以有效地进行抽象的。 比如早期大家都觉得Basic只是一种玩具,是用来学习计算机指令的。然而经过不断的演化,现在的Basic语言完全可以胜任各种程序设计的工作。 博主回复(2011-5-4 12:08) : 呵呵,就是因为这个工具不是个好工具。我记得印度为什么计算机比较发达,因为人家的母语之一也是英语吧! 举报 wanglaow 2011-5-4 12:03 哦 我的意思是: 据说汉语是一种象形文字。 汉语不适合进行抽象的逻辑推理 那么是不是其它或任何一种象形文字都不适合呢? 你主要分析了汉语,其它的则只提到了古埃及的象形文字。 我们知道的是,古希腊完善了腓尼基字母,古希腊发明了显式逻辑,古希腊发明了证明 这三者之间是否有强的正相关。 举报 wanglaow 2011-5-4 11:47 博主的意思是 象形文字不能或不适合进行抽象的逻辑推理? 博主回复(2011-5-4 11:50) : 可以,但功能不够,不强大,不适合精密科学。您要仔细看我的博文哦 举报 冉冉何之 2011-5-4 11:47 呵呵,这是新文化运动搞出来的观点。其实我的观点很简单,将英语和汉语整合起来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字。(虽然本人的英语实在不咋地) readnet 2011-5-4 11:44 能否论证一下【拼音文字】比【象形文字】更能够进行【抽象的逻辑推理】的理由? 举报 Babituo 2011-5-4 11:42 我也只是向刘纲,邹晓辉老师等学了些皮毛而已。 举报 Babituo 2011-5-4 11:32 哲学正在进行的是信息学转向,汉字语言的信息是如此的丰富,大有可为啊! 博主回复(2011-5-4 11:36) : 赞同老师的意见,不过哲学的信息学革命是头次听说,有时间向您多多学习。 举报 Babituo 2011-5-4 11:27 汉字能表达的抽象概念,当今的科学语言还不能清楚地表达,说明,当今的科学语言还有很长的路可走。可悲,等到科学语言能表达了,功劳又全得给科学语言。科学语言未免也太霸道了一点啊! 博主回复(2011-5-4 11:29) : 我们中华民族的文明博大精深,有很多思想有待发掘。汉字和科学语言不能孑然分离,我们认识到它的局限,不是要完全抛弃它,而是要改进它。更好的为中国科学服务。 举报 sqzhang 2011-5-4 11:24 关注续篇。发了莫忘通知我。 举报 Babituo 2011-5-4 11:20 简单的类比:能以草当剑的武林高手,必定是大师。科学,连类比的精确道理都解释不通,说明科学还有很长的路可以走啊。令我联想起来了《皇帝新脑》。 博主回复(2011-5-4 11:24) : 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得思考科学本身语言的问题。哲学有三次转向:本体论,认识论,语言学。语言学是最高阶段。我们思考世界,首先得思考“我们思考世界的工具”——语言。 举报 Babituo 2011-5-4 11:08 非常有道理——所以,能用汉字进行抽象思维的人,一定是不被承认的超级超级的抽象思维大师。——该去另外的层次去找这样的人。——是我们去不到那个层次——我们就说没有,不能。 博主回复(2011-5-4 11:12) : 所以有很多思想没法说清楚。比如“道”,到底有多少含义,没人统计过,中国的思想是注释加注释,不断地注释。 举报 biozhang 2011-5-4 10:54 等待您的续篇。 举报 biozhang 2011-5-4 10:54 等待您的续篇。 举报 ysxbhxf 2011-5-4 10:28 抱歉,浏览器出错了 举报 ysxbhxf 2011-5-4 10:26 你的“汉字的概括力不够,即使能概括出来,也说不清,产生思想混乱”。 博主回复(2011-5-4 11:08) : 谢谢您的批评,我会更加努力,提高自己的概括水平。 ~~~~~~~~~~~~~~~~~~~~~~~~~~~~~~~~~~~~~~~~~~~~~~~~~~~~~ http://www.bjkp.gov.cn/bjkpzc/kxbl/sllj/279750.shtml 莫绍揆与数理逻辑 2010-2-9 阅读次数: 441次   莫绍揆,教授。广西桂平人。 1939年毕业于中央大学教学系。曾在中央大学、中山大学任教。1947年起,先后在瑞士苏黎世高级工业大学和法国巴黎大学等校学习。建国后,历任南京副教授、教授,中国逻辑学会副理事长。从事数理逻辑研究。在逻辑演算、多值逻加、悖论、递归论、集合论等方面有所建树,提出若干新的见解。编著有《数理逻辑导论》 、 《递归数论》 、 《递归论》 、 《算法论》 。   名言: “熟读一本书”,“在我青少年时代,当时条件艰苦,得到一本书不容易,要得到一本好书更不容易。每得到一本好书,我就反复研读,直到对这本书内容完全熟悉,完全掌握。以后,若遇到这方面的问题,我就将它与那本书联系起来,通过对比、分析,一般能很快地解决问题,并且能将新获得的知识融化进去。”   莫绍揆,1917年8月13日生于广西桂平.1939年7月毕业于中央大学理学院数学系。在中央大学任两年助教以后,他先后担任过中央大学和中山大学数学系讲师。从1947年起,赴瑞士洛桑大学、国立高等工业学校和巴黎大学留学,师从国际著名的数理逻辑大师贝尔奈斯(P.Bernays),研究数理逻辑和数学基础。1950年4月回国后,任南京大学副教授、教授,创建数理逻辑专业,并长期担任数理逻辑教研室主任.他在数学研究和数学教育的园地上辛勤耕耘了50余年,艰苦创业,成绩卓著,是我国数理逻辑教育和研究的开拓者之一。   莫绍揆已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学术专著20多本,科普论文20余篇。其中,《数理逻辑导论》、《递归函数论》两本专著获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奖,《数理逻辑教程》获全国优秀教材奖, 《质点几何学》获全国城市出版社优秀图书一等奖;学术论文“高级函词与约束词本质”获江苏省科技成果二等奖。莫绍揆的卓越成就为他赢得了很高的荣誉.他的多项研究成果被载入一些国际著名的逻辑史专著中,他的许多论文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重视与好评。他是我国第一批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数学会理事,中国逻辑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逻辑学会会长、名誉会长, 《数学年刊》编委,《数学研究与评论》副主编,“现代数学丛书”编委.他还是美国“Associa-tionforsymboliclogic”的成员,美国“Mathematicalreviews”和德国“ZentralblattfrMathematik”等杂志的评论员。   1920年,英国数学家罗素(Russell)应邀来华讲学一年,这时数理逻辑开始传入中国;1922年,傅种孙等将罗素的《罗素算理哲学》翻译出版。其后,汤璪真、朱言钧(公谨)等对数理逻辑和数学基础作过介绍;1926年金岳霖在清华大学开设逻辑学课,1927年汪奠基的《逻辑和数学逻辑论》出版;1937年,金岳霖的《逻辑》出版,其中有专门章节论及数理逻辑;同年,汪奠基的又一著作《现代逻辑》出版。30年代后期40年代初,沈有鼎、王宪钧、胡世华先后从国外学成回国,数理逻辑开始在中国发。    莫绍揆-攻读数学   洛桑大学1947年,莫绍揆赴瑞士留学,开始在洛桑大学攻读数学.第二年,转入瑞士国立高等工业学校,攻读数理逻辑。该校曾是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工作过的地方;当时,一代数理逻辑宗师希尔伯特(Hilbert)的继承人贝尔奈斯正在任教.莫的导师就是贝尔奈斯。   初到该校,莫绍揆认真听课,提问较少,没有受到人们的注意.不久,有一件事情,引起了贝尔奈斯的极大注意。   在一个命题演算系统中,有一些公式,它是永真的,但与生活中的逻辑不甚相符,使人们觉得有点“怪”,被称为“蕴含怪论”。许多数理逻辑学家在证明公式时都尽量避免使用“蕴含怪论”,除非迫不得已.论”。但莫绍揆却避开“蕴含怪论”巧妙地证明了该公式.贝尔奈斯对此大加赞赏,称之为“莫的漂亮证明”.波兰的莫斯托夫斯基(A.Mostowski)也是一代数理逻辑宗师。有一次,贝尔奈斯要莫绍揆对莫斯托夫斯基的一篇关于各种选择公理的独立性的论文谈谈看法时,莫不仅正确地评价了该文,而且指出了其中的瑕疵。尤其令贝尔奈斯惊讶的是,这个年轻人还有完整的修改意见。贝尔奈斯对莫绍揆十分青睐,经常与之一起研究问题,对莫的论文,还帮助解决了其中一个难解决的问题。那时贝尔奈斯已到晚年,在国际上久负盛名,他的这一切行动对于一个年轻的中国学者是一种崇高的荣誉。后来莫绍揆回国了,贝尔奈斯对这位中国弟子却久久不能忘怀.据德国Heidelberg大学数学系前系主任谬勒(H.Müller)教授后来回忆,莫离开后,贝尔奈斯经常在课上情不自禁地问:莫先生对此问题如何看?当其他学生告诉他,莫先生已经回中国去了,贝尔奈斯当即神情黯然。     莫绍揆-数理逻辑   数理逻辑悖论在数理逻辑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可以说,公理集合论就是为解决悖论而发展起来的。从近代数理逻辑诞生之日起(近代数理逻辑的诞生以弗雷格 的逻辑系统为标志),直到50年代,对悖论的研究一直是数理逻辑研究的主流方向之一。莫绍揆在悖论研究方面的贡献为世人所瞩目。悖论被发现以后,人们曾经尝试以各种不同的方法解决它,用多值逻辑来解决集合论中的悖论就是方法之一。以波兰学派为领袖的许多数理逻辑学家构造了数以百计的多值逻辑系统。正当许多数理逻辑学家对用多值逻辑解决集合论中的悖论寄予厚望时,莫绍揆发表了他的著名论文“多值系统的逻辑悖论”。在这篇论文中,他石破天惊地指出,即使引入多值逻辑也不能无条件地使用概括原理,否则在多值逻辑系统中仍能构造出类似二值逻辑悖论的悖论。这结论无疑宣告了试图用多值逻辑来解决集合论中悖论的幻想破灭。   自从数理逻辑诞生以来,数理逻辑学家们为了各种不同的目的和用途构造了数以百计的逻辑系统,但是其中绝大多数已经被淘汰了,仅有少数真正具有重要价值的逻辑系统被载入逻辑史册。在罗马尼亚学者杜密特里乌(Dumitriu)的四卷巨著“逻辑史”中列有一些最著名的逻辑系统。莫绍揆的三种逻辑系统赫然在列。享受此殊荣的除他之外,仅有少数几位逻辑巨匠。他在1950年发表的论文中,构造了两个新的逻辑系统。这两系统不仅简炼,分别只含10个和5个公理(类似的Hilbert-Bernays系统含有15个公理),而且有效地避免了“蕴含怪论”。这些系统被公认为相干逻辑的奠基性论文。由于相干逻辑的实用性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一些国内外学者正在致力于将它应用于计算机科学。在“关于数理逻辑的一些研究”一文中,莫绍揆作出了一个各组公理相对于联结词C自足的古典逻辑公理系统M,一个古典构造主义逻辑系统G,极小演算逻辑系统J,直觉主义逻辑系统H。在整个系统中,G是M的共否系统,且G可由J加两条公理而得到,或可由把H、M中一条公理换成相应的两条较弱的公理而得到。这种对各种不同学派的逻辑系统的彻底研究是不多见的。   约束词的引入是数理逻辑发展史上的里程碑,高级函词的使用标志着逻辑开始超出狭义谓词演算向更高一级发展。在“高级函词与约束词的本质”一文中,莫绍揆深入地讨论了高级函词与约束词的关系,澄清了一些错误观念,促进了逻辑学的进一步发展。在论文 中,他研究了推理式的推理规则的本质,深刻地指出了推理式之对于数理逻辑恰似代数式之对于代数学,本文受到了国际数理逻辑界的重视。在数理逻辑的语义学研究中,人们几乎毫无例外地要么只研究永真性,要么只研究永假性。而在“永真假性的研究”一文中,莫提出了一种崭新的研究方法,即同时研究永真性和永假性,并首次提出了特征数的概念,这不仅简化了传统上使用的“永真性谱”,而且深刻地刻画了一阶逻辑公式的永真性和永假性的本质和特征。    莫绍揆-提出两个新的模态系统   模态逻辑众所周知,一股“五代机”热正在计算机界方兴未艾。许多计算机科学家和逻辑学家共同认识到要制造出新的一代计算机,必须突破冯?诺意曼(VonNeumann)为计算机创立的逻辑理论。许多学者认为模态逻辑是一种有用的逻辑理论,它将有助于“五代机”的研制。早在50年代,莫绍揆系统地研究了模态逻辑,他的“具有有穷个模态词的模态系统”和“有穷模态系统的基本系统”等论文是对有穷模态词的模态系统的深入和彻底的研究,并把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1959年,他发表了“模态系统与蕴涵系统”一文,对当时已有的各种模态系统作了系统的归纳和总结,首先提出了基本模态系统的概念。当时已有的各种模态系统,包括最著名的刘易斯(C。I。Lewis)的五个模态系统S1—S5,都概莫能外地不能避免蕴涵怪论,因而不足以表达蕴涵词的真相。在该文中,莫绍揆提出了两个新的模态系统,在这两个系统中蕴涵怪论已绝迹,蕴涵词及模态词均与直觉相符,这样的系统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赞赏是可以想象的。   递归论是数理逻辑的一个重要分支,由于它与计算机科学关系密切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莫绍揆在递归论方面作过许多重要的工作。50年代,他系统地研究了原始递归函数定义的简化,一般递归函数的构造,尤其是对归宿步骤式作了精辟的研究。他独树一帜地提出了初基函数和五则函数等新概念,这些概念不仅使得一般递归函数的构成大大简化,而且也具有一定的实用意义。正是在这些新概念的基础上,他在1986年解决了Scholz问题,即一个一阶谓词演算公式的可满足集是什么样的集的问题。这个问题是1952年出版的“JournalofSymbolicLogic”第17卷第二期上刊登的四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中的第一个。   递归数论由于不用量词,彻底贯彻能行性而受到许多数理逻辑大师的重视,斯科列姆(Th。Skolem)、希尔伯特、贝尔奈斯、切尔奇(A。Church)、古特斯坦(R。L。Goodstein)均在此方面作出不少工作。自60年代起,莫绍揆与他的学生们系统地研究了递归数论系统的构造、性质以及各种系统之间的关系,他还提出了递归数论的各式各样系统,从而将这方面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这些研究工作当时在国际上是领先的。   莫绍揆在公理集合论的研究方面也有出色的工作。他研究了集合论的公理系统的简化,把ZFC系统中的九条公理简化为四条,这可算归约到最简了。基数的方幂问题是集合论中一个基本且重要的问题,各国学者曾对此问题作过许多研究工作,但是这些研究基本上都是建立在共尾数理论之上,从而未能得出完整的结果,而且不够系统。莫绍揆在1987年发表的“集合论公理的简约与基数方幂”一文,撇开了共尾数理论,用一种新方法讨论了基数方幂,从而完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在“概括原理及其消除”一文中,他指出函词的作用功能可以用代入运算来表示,从而函词、函元、量词、函元约束词、概括原理等均可删除不用,一阶谓词逻辑即是功能完全的逻辑演算,以代入运算代替抽象运算更能深刻揭示逻辑本质,并可避免λ演算与集合论所导致的悖论。    莫绍揆-重视计算机科学   徐家福莫绍揆的研究工作不仅涉及到数理逻辑的各个分支,而且在数理逻辑以外的其他一些学科也有深厚的造诣。他十分重视计算机科学,特别重视将数理逻辑应用于计算机科学。在60年代初,莫绍揆亲自参加过一些计算机的研究工作。在80年代,他参加过由计算机科学家徐家福、孙钟秀主持的“五代机”讨论班,试图为“五代机”的研制找到新的逻辑理论。他在国内较早地介绍了布尔代数在逻辑设计中的应用,论述了递归函数与循环、约束变元与局部量的密切关系。他还探讨过软件理论中组合逻辑与λ演算的重要作用。前面已说过,由他奠基的相干逻辑正日益受到计算机科学家的重视,国内外均有人致力于将此理论应用于计算机。   孙钟秀莫绍揆也很注意数学史,认为要熟悉一门科学,如能知其过去的发展历史,将更能进一步深入了解。他对中国数学史尤其注意,发表了多篇论文,并多次参加数学史的会议,与同行交流。1982年,他在“假如没有素数概念该怎么办”一文中指出:中国古代算术的一个特征是没有素数概念,但是仍能完善地处理分数运算及求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的运算。一般人认为, 《九章算术》中给出了一些勾股弦数,但没有解决求一切正整数的勾股弦数问题,而莫绍揆指出,中国古代数学利用等数(最大公约数)能够很完善地发展有理数论乃至给出勾股弦数的通解。他对秦九韶的生平和《数书九章》也颇有研究,对秦九韶的“大衍求一术”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他还指出,李冶的《测圆海镜》是一本很完善的讨论公理系统的书,以前人们只知该书讨论“天元术”,这是出于误解。对中国古历尤其是太初改历经过,提出一套新的看法。    莫绍揆-培养出许多优秀人才    模型论   集合论莫绍揆教授不仅是一位优秀的数学家,而且也是教育家。50多年来,他在教育领域辛勤耕耘,为国家培养出了许多优秀人才。在他开始研究数理逻辑时,国内从事此项研究的仅数人而已,而现在国内已有一支数百人的数理逻辑研究队伍。中国数理逻辑研究水平正在不断提高,日益受到国际数理逻辑界的重视。这些成果里就有莫绍揆教授一生的心血。值得一提的是,莫绍揆在培养计算机科学的人才方面亦有重要贡献,现在活跃在计算机科学界的许多颇有建树的学者曾是他的学生。莫绍揆教授培养人才的特点是“博”和“严”。所谓“博”,是指他传授给学生广博的知识,不拘一格地培养人才,能根据各个学生不同的特点,指导他们向不同的方向发展。莫指导学生,不要求他们急于出一两篇论文,而要他们先打下广博而扎实的基础。他认为只有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有科研“后劲”。他给研究生亲自开设数理逻辑基础、递归论、集合论、模型论、证明论等课程,这在国内是不多见的。由于他本人具有扎实而广博的基础,能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指导他们在不同的方向上开展研究工作。70年代末80年代初,莫绍揆同时指导8个研究生论文,这8篇论文涉及到五个不同的方向。所谓“严”,就是严格要求。他向来以考试严格,对论文质量要求严格而闻名。他曾有一个研究生的论文已被答辩委员会通过,但是在系里学术委员会讨论时,他认为该生论文没有达到硕士水平而赞同暂不授予该生硕士学位。正因为他的“博”和“严”,他才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人才。   莫绍揆除发表过不少学术论著外,在科普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他发表了20多种科普论著。有些作品向广大中学生和一般读者生动地介绍了数理逻辑的基础知识、发展过程,以及与计算机的关系。有些作品深刻地讨论了初等数学中许多有趣的问题,给广大中学生以启迪;有些作品深入浅出地剖析了数学中某些有争议的问题。这些作品都有力地推动了数学和数理逻辑的普及工作。不少数学工作者说,正是这些作品引导他们走上了研究数学的道路,特别是数理逻辑的道路。   “熟读一本书”是莫绍揆的一条治学格言,也是他治学经验的总结。他认为,要掌握某一方面或某一学科的知识,进而开展研究工作,必须首先选一本这方面的优秀作品熟读之。这就是熟知它的内容,了解这些内容的来龙去脉,并且能熟练应用它。然后以这本书为基础,通过比较,用这部书的内容吸收、消化你在这个领域内新获得的知识,不断地向“精”、“深”方面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做出出色的研究工作。他曾回忆说:“在我青少年时代,当时条件艰苦,得到一本书不容易,要得到一本好书更不容易。每得到一本好书,我就反复研读,直到对这本书内容完全熟悉,完全掌握。以后,若遇到这方面的问题,我就将它与那本书联系起来,通过对比、分析,一般能很快地解决问题,并且能将新获得的知识融化进去。”    莫绍揆-兴趣爱好   莫绍揆业余爱好桥牌,围棋。桥牌技艺很精,曾多次代表校、系参加比赛,常得胜而归。   莫绍揆教授一生,经历了这个时期的中国知识分子所经历的各种曲折道路。不管身处逆境还是顺境,他都热爱祖国,热爱教育,热爱科学。现在他年事已高,却仍在继续开展研究工作,为祖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莫绍揆-参考资料   http://logic.sysu.edu.cn/logic/logician/ShowArticle.asp?ArticleID=171   http://emuch.net/journal/article.php?id=CJFDTotal-SXXT200702002    http://search.huaxia.com/s.jsp?iDocId=494587
个人分类: 科网群英烩|4047 次阅读|1 个评论
逻辑人生(25)——汉语为什么不能进行抽象的逻辑推理(一部分)
热度 23 冉冉何之 2011-5-4 09:57
上次跟周先生提到,汉语是象形文字,不适合抽象推理。周先生觉得应该好好论证论证。我就不避浅陋做了一些思考。共专家批评。 其实,说汉语不能进行抽象的逻辑推理肯定是不对的。但是汉语的抽象能力十分有限,在有限的经验范围是可以的,而且一门日臻完善的科学语言仅靠汉语是不够的。我们随便拿一本数学书看一看就明白这个道理了。在二十世纪有许多学科开始了语言学转向,这个转向首先是从哲学开始的。下面我就具体发挥一下这个思想。(只是一部分,没有完结,尚在途中) 温家宝总理看望 我国 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 先生的 时 候 ,钱老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学森认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 ” 我们把这个问题称之为“钱学森之问”。与钱学森先生的问题遥相呼应的是英国生物学家李约瑟先生的难题,即 为什么资本主义和现代科学起源于西欧而不是中国或其他文明? 李约瑟对中国的困惑可以分为两步 : 第一 步 :为什么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之间,古代中国人在科学和技术方 面的古代中国 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 第二 步 :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而是在十七世纪的西方,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 钱学森先生的问题与李约瑟难题可以归结为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的文明不能产生科学?事实上,围绕李约瑟难题与钱学森先生的困惑,许多专家学者都提出了不同的解答,比如从文化竞争模型,中西方的经济基础,中国从宋朝以来形成的集权制度以及思想文化传统等等提出了大量的解答。其实,我觉得这些都是没有解决问题的隔靴搔痒式的解答。在翻阅了大量的有关这个问题的解答的资料的基础之上,结合笔者的研究,我认为汉语本身是制约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根本原因。我们每天都在使用汉语进行交流表达言说思想,中国人使用汉语思维就像人使用水一样一刻也不肯分离。我们在探讨上述问题的时候仍然是在汉语思维下进行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个问题时时伴随在我们的身边,我们就像对待空气一样视若无睹。试想,有谁会对我们的语言进行合理的反思?德国大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语言是存在的家”。同时,与海德格尔同时的另一位大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是世界的界限。汉语是中华民族通用的语言,经历了古代汉语向现代汉语的历史转换,在转换的过程中遭受了两次危机,遭受的危机分别出现在上世纪初期与七十年代。 第一次,在上世纪初期也就是20世纪初,伴随着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而发生。陈独秀创办了《新青年》杂志,在《新青年》杂志中,改革派在反对旧思想,旧道德,旧文化的基础之上,提出了“汉字革命”的口号,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汉字的方案,展开了一系列的讨论。 1918年,钱玄同在《新青年》4卷4期上发表《中国今后的文字问题》一文。文章 提出了非常尖锐的观点 : “ 废孔学,不可不先废汉文;欲驱除一般人之幼稚的、野蛮的、顽固的思想,尤不可不先废汉文。 ”,“ 此种文字,断断不能适用于二十世纪之新时代 ”,“ 欲使中国不亡,欲使中国民族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须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 ” 。 钱玄同认为“ 汉字不革命,则教育决不能普及,国语决不能统一,国语的文学决不能充分发展,全世界的人们公有的新道理、新学问、新知识决不能很便利、很自由地用国语写出 ” 。 应该说钱玄同在当时西学东渐的大背景下提出这种文字改革方案是非常激进非常革命的措施。注意拼音和白话文的普及应该是这一段历史的积极成果。当然,本文不是做文字研究的,而是做思想研究的。我个人认为,当时那个时代的学者和国家并没有认为深入的考虑钱玄同先生的汉字改革的思想,由于当时的民族运动,抗日救亡运动,解放运动等一系列的历史运动,让这一卓越的思想沉睡历史当中。事实上,我们看看日本的语言就可以得出结论,日本的语言与钱玄同的思想有相通之处。但是用拼音代替汉语还是无法解决国人的思想工具的问题。 但是从古代汉语向现代汉语的转变,文言文向白话文的转变标志着中国思想的大解放和中国科学的大发展。(可以比较毛泽东著作的前期和后期的著作,用之乎者也可以表达马克思思想么?) 第二次危机大约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伴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兴起与其在实践中的应用。每一位计算机科学家大概都知道计算机语言是一种逻辑语言。使用二进制与阿拉伯数字26个拉丁字母 及各种运算符 等形式语言就可以编写计算机语言。这样,汉语就出现了麻烦。汉字没办法在计算机科学中应用。也就是说中国人无法使用计算机,因为与计算机有关的语言都不是汉字。尽管经过大量的中国计算机专家的努力克服了计算机不能运用汉字的困境,但对于不断发展的计算机科学来说,汉字本身所面临的压力非常之大。 (所以王选先生对中华民族贡献之大无法估量) 这两次危机一是与社会变革有关,一是与具体科学如计算机科学本身有关系。我们可以把这两次危机进行综合概括为:汉语与科学研究有莫大的关系。汉语是一种象形文字,附着于事物的形象的一种表意系统。古人把汉字的构造方法总结为六种,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这六种汉字是古人用来解释汉字的基本构造,而不是用来创造汉字的。汉字本身缺乏创造性。由于语言就等于我们的世界,而语言本身无法扩张和进步,那么我们的世界也相应的不能扩张。这不是简单的唯心主义。我们世界的大小本身是由语言的复杂程度来体现的。汉字从古代创造以来到今天为止,数量并没有增加多少。我们的思维与探索受到了很大的局限。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的界限就是我们世界的界限。如果我们用较少的汉语词汇来思想的话,我们的世界是无法扩张的。汉语的世界是一种以对偶生成为基础的宇宙论生成图式与以男女为基础的伦理价值结构。前者在易经中得以体现,后者在儒家思想中有具体的表达。易经通过阳爻与阴爻来生成一种自然的宇宙,儒家的三纲五常通过以男女为基础,以易经为构建模型来构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男女就体现了阴阳关系,男女的结合产生的后代就了上下关系,君臣关系,父子关系,朋友关系等等。然后根据阳尊阴卑的自然模式来安排人与人之间的等级次序。这样就形成了儒家伦理关系。而中国人的自然观也是如此,易经在中国哲学的发展中,还产生了五行说,五行说即“金水木火土”。五行相生相克也是基于对偶模式。中国人的思想和世界就通过对偶来生成的,在这个模式当中,我们构建我们的世界。如果超出这种模式我们就没法理解了。比如在化学当中,中国人很早就认识到阴气与阳气的存在。阴气大致相当于氧气,而阳气大致想到于与氧气不同的气体比如氮气的组合,如果进一步分类的话,汉语就没有办法进行下去了。按照元素周期表,有很多种元素是没有办法用汉语来表达的,我们今天看到的元素的名字是后来根据西文创造的。 下面,我们将问题深入到具体的领域。从汉语本身来谈汉语的科学表达力的问题。大致可以从这几个层面来谈,形象的层面,抽象的层面,自我生成的层面,汉字的组织方面,最后从逻辑的层面来系统论证汉语的表达力。 首先是形象的层面。形象大致与经验主义有关。汉字首先是从象形字开始的,象形字是整个汉语系统的基础。比如山,石,水,火,木,人,田,土等等,这些字都是根据具体的物象面来。每一个这样的汉字代表了一 种 物象。亚里士多德认为,在诸多感觉当中,人们“尤重视 觉 ”。这是因为人们主要是从视角层面获得关于外界的信息。象形字就说明了这一特征。这一构造特征在哲学上的表达就是一种经验主义。汉字系统本身基于一种经验主义。将人的思维拉回到形象,拉回到具体的物。这样造成的思维中的结果便是“以物比物”。以物比物的意思是说,如果我们遇到一个新事物,但这个新事物还没有名字的时候,我们就拿已存在物的名字去说明它,比如西方人我们可以称之为外国人,火柴我们就可以称为洋火,自行车就是洋马等等。以物比物是一种类比的推理方式,是一种归纳推理。这种推理在逻辑上没有必然性。“但比较起来,归纳更有说服力也更清清楚楚,更容易为感觉所知晓,因而能够被多数人运用。”(亚里士多德第366页)《诗经》就是一部大量运用这种推理的文献。即通过“赋比兴”的模式来实现的。而后面的庄子,楚辞,汉赋,唐诗,宋词等都是基于汉语,运用的个别到个别的思维模式。这种模式在思维中的结果可以生成诗性的语言,给人以深刻的道理与意境,但这不是科学。金岳霖曾经将两句诗性的语言放在一起,产生一个逻辑笑话,即“金钱如粪土”,加上“朋友值千金”得出“朋友如粪土”的结论。就是说汉字加上类比模式不可能具有逻辑严格性。而事实上科学需要一种逻辑严格性,否则就不成为科学。汉字本身就有这样一种特征,即将人的思维拉回到物,某种具体的物象。这种思维模式只能让人的思维在个体与个体之间来回旋转。而无法将个体与个体之间的逻辑关连清晰的揭示出来。在逻辑学研究当中,从物到物的推理是个别到个别的推理,个别到个别的推理是属于归纳推理,而归纳推理在逻辑学上是不具有必然性的。不具有必然性自然就不科学。所以可以大胆的得出结论中国的文化不是一种科学的文化,是一种诗性的文化,一种附着于经验的文化。而这本身是与汉字有关系的。汉字的结构与字型暴露了其中的秘密。在同时代的非洲埃及也产生了象形文字,可是在埃及的历史发展中,在希腊文明的对冲中,这种文字很快就消失了。因为表达方面象形文字太小了,太弱了,太有局限性了。 从抽象的层面来讲,汉语的抽象程度是非常有限的。因为字数有限。在用有限的词来表达无限的物上面就出现了矛盾。尽管我们在哲学方法论上也谈抽象与具体,但汉语本身是无法在促成思想抽象上起到作用的。易经可以说是中国人的基本的思维方式。道,也是最抽象的一个概念。道的具体展开仍然需要大量的词来表达。《老子》最后一章,智者不言,言者不智。智慧虽不能说,但是总得有语言把它表达出来。“只能意会不言传”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汉语表达力的缺乏。与道相当的抽象词汇是太极,太极是个什么,有人说是本体,是推动宇宙的终极力量。但是这个本体,这个终极力量到底推动了哪些词汇,是没说清楚的。在西方哲学中“是”,是最基本的词汇,围绕是可以展开一系列的论证,从而形成一门具体的科学乃至形而上学。但是太极是办不到的。其次是阴阳。阴阳这两概念是最常用的抽象词汇,通过的阴阳的概括,国人的世界的很多事物可以笼络在阴阳之下。比如男女,比如高上,长短,比如等级尊卑等。国人的思想观念上很多是基于“阴阳二分”。在对待辩证法的立场上,只要有阴阳二分就是辩证的观念。这种观念对不对,有待商榷。尽管根据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的论述,这种分别貌似符合辩证的概念。在西方哲学和科学发展中,哲学家和科学家始终在追求最普遍的观念来解释说明我们所栖居的世界。比如泰勒士的水本原说,毕达哥拉兹学派的数本原说,赫拉克利特的水本原说,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等等。这种本原有至高的抽象性,与中国人的思维有某种相通之处,但是不要把这种相同看作直接的同一,这只是一种表面。内在深层的东西有待发 拙 ,这在后面进行讨论。我们只是想在这里说明抽象与语言在思想中的作用。只是把西方人的这个情结挖掘出来。数学的发展,起先是算术,到后来的代数,一直到现在的面貌。字母语言在代数的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比如 x ,可以代替任何自然数。比如 x =1,2,3, ¼ ¼ 。这样,数学就大大发展了,从具体走向了普遍,从个别走向了一般。我们就可以在形式的层面来探讨数学的一般规律。比如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解,甚至更高次方程的一般解。尽管中国的数学在某种程度上走到了这一步,但是语言的表达力问题,抽象问题却是制约数学家进一步思考的瓶颈。再比如,从逻辑学的角度来讲,逻辑学家在进行逻辑学的研究的时候要进行大量的形式化,抽象化。比如在命题逻辑当中,我们要用大量的字母来代替一类命题,即命题变项。尽管我们也可以用甲乙丙丁等或者子丑寅卯来表示,但是这太不够了。思维推理的结构浩繁无比。这还只是在命题逻辑当中,如果涉及到一阶逻辑,模态逻辑,多值逻辑,那就更加不可想象了。所以,尽管二进制的思想产生的中国,但是中国可能会产生计算机吗?根本不可能的。如果没有西学东渐,我们仍然停留在经史子集当中。为什么西方人只认识毕达哥拉兹定律(即直角三角形的边与边的数量关系定律: )而不认识“勾股定律”,原因是毕达哥拉兹定律代表一类直角三角形的边与边的数量关系规律,而“勾股定律”只代表几个个案。在当代中西文翻译当中,尤其是哲学著作的翻译当中,有好多英语词汇是无法用对等的中文来进行翻译的。有的翻译是勉为其难,也是权宜之计。因此,有好多词汇会产生重复的现象,这样,对国人理解西方思想就产生了一种混乱。而且在不同学科之间造成很多误解。因为一个词可能概括出一类事物,但是这一类事物在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含义。比如law,在法学中就是法律,在其它学科中可能就是规则。对于词本身来讲,意义可能指同一个,但是翻译过来就注重了词的本身的学科意义,而把其它意思给丢掉了。根据前面的分析,我们说汉字是根据象形而创建的,因此基本的词汇就是象形字,这样用一种代表具体的物来代表一类物的作法就会产生一种思想混乱,可能对提出这一概括词的学者来讲,原初的意义是明白的,但是到了其它读者那里而言,可能就不明白了。因此,这一部分的研究结果就是说,汉字的概括力不够,即使能概括出来,也说不清,产生思想混乱。就拿逻辑这个词汇就有多种涵义,其实只有一种涵义是有效的表达,即逻辑学的真正表达。
个人分类: 哲学科学评论|6362 次阅读|36 个评论
逻辑人生(22)——求婚者的逻辑推理
热度 1 冉冉何之 2011-4-25 22:31
莎翁的著名作品《威尼斯商人》的女主人公鲍细霞,可以说是长得倾国倾城,故追慕者甚众。她给所有求婚者一道题:给出金银铜三个铁盒子,她的肖像放在其中一个盒子里。每个盒子上写着一句话,只有一句话是真的。她让求婚者猜出肖像放在哪个盒子里。 金盒银盒铜盒 肖像在哪个盒子中呢?
个人分类: 现代逻辑及其应用|4288 次阅读|6 个评论
蜂王浆到底有没有特异的养生作用?
热度 5 seawan 2011-4-18 16:48
刚看一篇转载的科普文章,结论说“没有”。 原文在这里 我猜测蜂王浆也确实不是什么“神奇”的东西, 甚至也根本不好吃(有朋友送我一小瓶,除了有点酸外,简直没有味道~~~), 不过我希望科普作家们说话要更靠谱些。 我看了看,还真是不能下“没有太大作用”这样的结论: 1. 【可见蜂王浆的作用就是让控制DNA甲基化的酶不起作用,并不神奇。】 这句话的前面的东东都是科研发现,应该没有问题;但是这个结论下的突兀,并不合乎逻辑推理要求。 正确说法只能是:【可见蜂王浆的作用 之一 就是让控制DNA甲基化的酶不起作用。】 2.【蜂王浆也成了一味中药...】 如果要批判这个结论中的内容,应该首先找找这个结论的中医源头;不过作者可能也无此雅兴。 3.【或者只是有一点初步的体外实验、动物实验的证据,都不足为凭】 这句话是有问题的,因为起码还是有人在以科学探索的精神来进行实验,至于可不可信,不是一个实验室外面的人可以不看数据就下结论的。 4.【对蜂王浆的典型测量结果是...】 这是一种典型的以“主要成分”的分析替代整体效果的错误逻辑。 居里夫人当年对沥青中的0.001%微量成分思考,后来才发现的镭。 另外也不符合复杂系统的原理。 5.【也许蜂王浆里头含有某种微量的未知物质对蜜蜂幼虫变成蜂王起着关键的作用,但是那也只是对蜜蜂很重要而已...】 【有人吃了蜂王浆后觉得全身暖呼呼的“很补”,或“补过头了”而烦躁不安,除了心理作用,说不定也是一种过敏反应】 这些都属于猜测,不是“科学”。 结论:没有结论,只是应当更进一步研究。
个人分类: 博览|3482 次阅读|10 个评论
南京大屠杀,死了多少人?
热度 4 qhnuliulei 2011-4-14 16:44
自古以来,掌权派对待老百姓的态度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恣意妄为型,即烧光、抢光、杀光的政策,这方面的代表主要以土匪、流寇为主;另一种则是细水长流、小火慢炖型,主要表现为政府(古代)对老百姓的政策、方针!出现这种现象的逻辑推理很简单 , 土匪流寇大多执行的是一锤子买卖,一次抢光,省的下次还来,其讲求的策略是扩大地域活动范围,而且这些人往往都缺乏长远目光,只求一时之尽兴。这点酷似当前的娱乐界主流观点 -- 娱乐至死;而政府(古代)则不同,政府(依旧古代)讲求的是长治久安,希望其统治万世不衰,所以他们就不能一锤子把你整死,整死了你,政府(还是古代)的明天靠谁来养活? 基于以上观点,我认为小日本当初侵华的口号 “ 建立大东亚共荣圈 ” 纯属扯淡!你既然想做东亚老大,也就是做东亚的政府型掌权派,那么你就不应该在南京放肆!看来小日本不仅个子矮,大脑也比常人小。 南京大屠杀,持续时间大约为从 1937 年 12 月 ——1938 年 2 月,约三个月的时间。中国官方的统计数据是杀害国人逾 30 万,奸淫妇女 2-8 万(跨度有点大,取中值 5 万)!以我目前的心理状况来说,如果我是当时的一名日本官兵,我绝不会打死任何一个手无寸铁的平民或者俘虏,顶多调戏一下花姑娘。相信科学网上大多数老师是不杀无辜,也不调戏花姑娘,而思想稍微落后点的就如同我,顶多也就是调戏一下花姑娘。以现在的情况来分析当时日本人的暴行,实在匪夷所思!可是无论多么的令你难以想象,但是事实就是事实,南京大屠杀他确实就存在。如果 30 万的数据被认为是中国式的夸张,那么来看一下日本国内的数据:有四种观点包括 1 )至少 10 万以上,离 30 万也最近; 2 ) 4 万人左右; 3 )两万至数千; 4 )数百人乃至否定屠杀。 单从南屠是否是虚构的角度来看的话,中国是 100% 承认,日本国内是 75% 的承认;据数学上的概率统计来取舍的话,日本国内的第四种观点应当予以舍弃。所以南京屠杀应当的确存在。中和日本较可靠数据及国内数据,估计南京屠杀非战斗人员(平民、俘虏、溃军)至少 20 万。这种悲惨结果的出现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一旦人(部分 / 某些)放肆了,他就不再是人,而是畜生!日本士兵的杀戮、强奸、抢劫等等暴行是在得到军官的默许之后才得以顺利开展的。他们当时有了主宰中国公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权利,借助这些权利,他们变得放肆,进而变成了畜生! 在当时那种杀人竞赛的环境下,杀人就如同踩死一只蚂蚁一样稀松平常!人(还是部分)不再固守好不容易培养出来的同情心、怜悯之心,而是变成杀人如麻、嗜血成性的 monster 。一旦杀红了眼,他们见人就想杀! 说的有点偏激!——至于这 20 万、 30 万、 10 万、 4 万、数千至百、或者零,读者当自行取舍!如此接近的一个历史事实都难以确定较为准确的人数,何况更早时候!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地学上的“将今论古”用于历史似乎失灵,我的解释是如今的环境跟古时候不同,一旦环境重现,人还将复古!至于古到什么程度,那就要视个人情况和环境重现程度而定了! 乱扯一番,连我自己想说什么都不知道!
9388 次阅读|6 个评论
进化论里没有数学公理
热度 4 iwesun 2011-2-23 17:37
进化论里没有数学公理      Me: 进化论自身就是伪科学和逻辑的滥用   Me: 进化论?还是退化论?变化论?   Me: 进化论和唯物论不能作为世界观    张天翼 : 进化本身作为一种被研究的现象和对象,我看不会有什么问题。问题出在“进化论”这个词上。对于外行人来说,“论”常常被理解为可以通过逻辑推理得到的理论。但事实上,进化研究发展到今天,仍然是一种假说,没有被完全证明。你相信进化还是相信神创,仅仅是一个信的问题。在信的基础上再建立逻辑。这多少有点儿数学里的公理,只不过在生命与宗教的漩涡中,这样的界定更复杂、更有主观性。但,数学的公理不也是来自人的主观吗?主观用习惯了,自然就成客观了,直到出问题的一天为止。    进化论里没有数学公理。   如果有的话,我就不说进化论纯属扯淡了。   有数学公理的是热寂说和回光返照说,这都是退化论。
个人分类: 科学探索|304 次阅读|15 个评论
进化论?还是退化论?变化论?
热度 5 iwesun 2011-2-23 15:56
进化论?还是退化论?变化论?   Me: 进化论自身就是伪科学和逻辑的滥用    张天翼 : 进化本身作为一种被研究的现象和对象,我看不会有什么问题。问题出在“进化论”这个词上。对于外行人来说,“论”常常被理解为可以通过逻辑推理得到的理论。但事实上,进化研究发展到今天,仍然是一种假说,没有被完全证明。你相信进化还是相信神创,仅仅是一个信的问题。在信的基础上再建立逻辑。这多少有点儿数学里的公理,只不过在生命与宗教的漩涡中,这样的界定更复杂、更有主观性。但,数学的公理不也是来自人的主观吗?主观用习惯了,自然就成客观了,直到出问题的一天为止。       进化单纯是个现象的话,就仅仅是变化,就剩下变化论了。   变化论,是啥问题都没有的,存在即变化,不需要讲理由。   但进化的核心是有方向的,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   这东西其实是虚构的。   人类的科学到目前为止,只认知到退化论,无论是热寂说的毁灭,还是耗散说的奔向死亡的回光返照。   统统免不掉,大系统的灭亡。   Big Bang 也无效。    矛盾就在此,进化论试图说一个终极的问题,不需要外力,就可以无中生有,但一直都是胡扯,最后只能是信仰了。   放弃 过度假设, 真正的严肃的态度,就只有变化,没有方向,彻底否认高级,低级之说。   “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这些本来就是胡扯,是信息系统的不同时空边界下的具体表现罢了。   噪音本身是无限复杂的,局部化的有序,是噪音的简化罢了。   事实上,说退化论到更恰当。   我们都是从噪音这个无限复杂的本源里退化出来的。
个人分类: 杂感集和|195 次阅读|7 个评论
[转载]生命科学、数学与数学模型
libing 2011-2-19 12:23
一门科学只有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完善的地步 --- 马克思。 在数量遗传学和数量生态学带动下,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用数学模型方法研究生物现象已成一种浪潮。利用数学模型描述生物学现象和生物学规律,通过数学或逻辑推理得到一些结论,然后再把这些结论用来解释、预测生物学现象和发现新的规律。在动物遗传育种、繁殖、饲料与营养、动物生理生化、动物饲养与管理、疾病防治等动物科学研究领域都在兴起使用数学模型的研究方法,标志着动物科学正在走向成熟和完善。 §1 20 世纪中期,随着蛋白质空间结构的解析和 DNA 双螺旋的发现,形成了以遗传信息载体核酸和生命功能执行者蛋白质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分子生物学时代。分子生物学的诞生使传统生物学研究转变为现代实验科学。但是,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实验科学与其它实验科学如实验物理学相比,更多是注重经验,而非抽象的理论或概念。此外,生物学家大多关注定性研究,以发现新基因或新蛋白质为目标,对定量研究没给予足够重视。 §1.1 客观世界的存在方式 — 质和量 人类对自然和生命的关注,通常体现在两方面:构成世间万物的本质是什么以及如何去认识和探寻这种本质。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质和量两方面,质与量相互作用促进事物的运动和发展。生命现象是客观世界的一种重要存在方式 , 生物系统是关乎人类自身的重要物质系统。在地球生物圈中,某种生物的存在方式和生存规律依然可分解为质和量两个方面,所以,生命的运动和发展也一定遵照某种数学方式进行,生命的本质最终也一定是体现在数学规律的构成上。可以断言,数学不仅能提升生命科学研究,使生命科学成为理论和定量科学,而且是揭示生命奥秘的必由之路 , 没有数学就不能彻底揭示生命本质。 对于一个复杂事物,其量的表现常可用一个系统来描述,而这个系统的运动规律常是在各种内在和外在因素影响下发生的。把这些影响系统变化规律的因素表示为不同因子或变量(常量可看作是只取一个数值的变量),用数学模型来描述各变量间及各变量与整个系统间的相互关系,由此研究客观事物或系统的运动变化规律,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核心技术。 生物数学是生物学与数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它以数学方法研究和解决有关生物学问题,并对与生物学有关的数学方法进行理论研究。数学的介入把生物学研究从定性、描述性的水平提高到定量、精确、探索规律的高水平。 §1.2 生命科学发展趋势 过去的生命科学研究,没有数学也 数学模型可按不同方式分类,下面介绍常用的几种。 ( 1 )按应用领域 ( 或所属学科 ) 分。 如遗传模型、营养模型、生态模型、数学生理学模型、人口模型、环境模型等。范畴更大些则形成许多边缘学科如生物数学、医学数学、地质数学、数量经济学、数学社会学等。 ( 2 )按建立模型的数学方法 ( 或所属数学分支 ) 分。 如初等数学模型、几何模型、微分方程模型、图论模型、马氏链模型、规划论模型等。 按第一种方法分类的数学模型教科书中,侧重某一专门领域中用不同方法建立数学模型,而按第二种方法分类的书里,是用属于不同领域的现成数学模型来解释某种数学技巧的应用。本书重点是应用读者已备基本数学知识在动物科学领域建立模型。 ( 3 )按建模目的分。 有描述模型、分析模型、预报模型、优化模型、决策模型、控制模型等。 ( 4 )按照对模型结构的了解程度分。 有所谓白箱模型、灰箱模型、黑箱模型。这是把研究对象比喻成一只箱子里的机关,要通过建模来揭示它的奥妙。 白箱主要包括一些机理相当清楚的学科描述的现象以及相应的工程技术问题,这方面的模型多已基本确定,还需深入研究的主要是优化设计和控制等问题。灰箱主要指机理尚不十分清楚的现象,在建立和改善模型方面都还不同程度地有许多工作要做。黑箱主要指一些机理 ( 数量关系方面 ) 很不清楚的现象。有些工程技术问题虽然主要基于物理、化学原理,但由于因素众多、关系复杂和观测困难等原因也常作为灰箱或黑箱模型处理。当然,白、灰、黑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箱子的“颜色”必然是逐渐由暗变亮的。 ( 5 )按照模型的表现特性又有几种分法: 确定性模型和随机性模型。 取决于是否考虑随机因素的影响。近年来随着数学的发展,又有所谓突变性模型和模糊性模型。 静态模型和动态模型。 取决于是否考虑时间因素引起的变化。 离散模型和连续模型。 指模型中的变量 ( 主要是时间变量 ) 取为离散还是连续的。 虽然从本质上讲大多数实际问题是随机、动态、非线性的,但由于确定性、静态、线性模型容易处理,并且常可作为初步近似来解决问题,所以数学建模时常先考虑确定性、静态、线性模型。而且实际上,很多非线性问题在小范围内可用线性模型来逼近。连续模型便于利用微积分方法求解,作理论分析,而离散模型便于在计算机上作数值计算,所以用哪种模型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具体建模过程中将连续模型离散化,或将离散变量视作连续,也是常用方法。 线性模型和非线性模型。 按变量间的关系可分为线性模型和非线性模型;按变量的形式可分为实变量模型和虚变量模型,实变量模型是指模型中的变量为连续变量,可取任意实数值,虚变量模型是指模型中的变量为离散型变量,有些变量只取值 0 或 1 。 在虚变量模型中,按模型中变量的性质,又可把模型分为固定模型、随机模型和混合模型;根据研究对象的观测值来源(资料获取方式)可把模型分为单向分类模型、双向分类模型、多向分类模型和系统分类模型。 ( 6 )按模型对实际问题的配合程度看有三种类型的模型: 真模型 (Real Model) 。只有对研究对象十分了解的白箱系统才可写出真模型。这类模型可精确描述数据,不留下不可解释的变异。真模型多数不能精确知道,也不一定是线性模型。 理想模型 (Ideal Model) 对研究对象作出科学抽象,是一种简化或理想化。 这类模型尽可能接近真模型。该用理想模型进行数据分析,但实践中常由于种种原因而不能使用理想模型。 可操作模型 (Apply model) 是一类简化版的理想模型,能用于数据分析。要写出一个良好的可操作模型,需要掌握最贴近真模型的理想模型。可操作模型也不能做太多简化,不能简化到没有分析价值。所以应该知道自理想模型转化到可操作模型的过程所做的假定 , 这样才能判断可操作模型的质量。 科学研究离不开科学抽象,简化了的理想模型作为科学抽象的结果,在各门科学中比比皆是。例如数学中的点、线、面;物理学和化学中的质点、点电荷、绝对黑体、理想流体、理想溶液;生物学中的模式细胞等。由于这些理想模型反映了原型的本质属性,因而它们常常构成各门科学的基本概念。 数学模型的优点是能够创造科学理论,可进行科学推断、解释和预测、得到观测范围以外的结果。缺点是,如果过于简化,为了在概念上可以控制,把原型简化成概念的骨架,那么,由此得到的结论在回用于原型时,符合程度就很差。原型越复杂,过分简化的缺点就越大。 ( 7 )按数学模型的性质可分为微分方程模型、概率统计模型、逻辑模型等;按求解方法可分为最优化模型、数字模拟模型、启发式模型等;按研究对象可分为分派模型、网络模型、存储模型、排队模型、投入产出模型、预测模型、对策模型等。 ( 8 )在应用领域,一般从三个方面对线性模型进行分类:一是按因子数目,分为单因子、二因子、三因子和多因子模型等,二是按因子性质分为固定模型、随机模型、混合模型等,三是按模型功能分为回归模型、方差分析模型、协方差分析模型、方差分量模型、混合模型等。上述分类方法只是考虑到模型的某一方面的特征,实践中的模型常要考虑各种特征。 总结上述讨论,从应用角度把数学模型的种类分为: 非线性模型 固定模型 数学模型 实变量模型 混合模型 随机模型 线性模型 单向分类模型 虚变量模型 双向分类模型 多向分类模型 系统分类模型 数学模型有广泛适应性,可根据生物学原理把某些生物现象模型化,按数学方法的基本假设,把现实中存在的杂乱无章的资料按符合逻辑的方法推导展开,并力求在数学模型所约束的范围内,尽量减少推导结果所带来的误差。 §2.3 线性数学模型 线性模型是 C.R.Rao(1973) 提出的一种统计模型,它概括或统一了许多常规线性统计问题,例如平均数估计,线性回归,方差分析,协方差分析,和数量化分析方I , 因此被广泛研究和应用。 线性模型是各种数学模型中最基本的一种。大多数参数方法都可归为一个被称为“线性模型”的统一框架,其中线性的意思为“可加的”。其基本思想在于观测指标的变异可由许多影响因子的效应的相加来进行解释。例如:表型值是由基因型值、环境效应、和基因型 X 环境互作效应相加而来。 由线性模型发展出来的各种方法和技术,可在一定范围内推广到非线性模型。实际问题多可用线性模型描述,或作为初级近似描述。模型参数的估计方法有多种,例如用实验数据直接估计,矩法,回归估计等。这些方法多数可用线性模型理论来解决。一般统计书上介绍的经典判断问题,多可用线性模型表述。 统计建模有两个基本思想。统计建模一般基于某些假设,所以建模前验证这些假设非常重要。建好模型后,还要从两方面对模型好坏进行评价。第一是评价模型的拟合度。由模型拟合的数据是否接近样本数据?拟合数据与样本数据间的差是否呈随机分布?第二是评价把模型用于预测更广范围的数据时的可靠性。 §2.4 数学模型的应用 今天,在诸多方面,数学模型都有着非常具体的应用。 ( 1 )整合与创造。数学模型,尤其是基于过程分析的数学模型,为整合知识和提出假设提供了有用方法 。以数学模型形式表达的科学假设是现代研究方法的核心。深入研究数学模型,可提供极有价值的知识。数学建模可提高动物试验的作用和效率,促进更深入地理解和控制动物的营养和遗传过程。随着科技进步,数据量巨增,不仅增加了处理数据的难度,也降低了研究者对每个数据的关注程度。通过数学建模来掌控数据,可增加科学发现的机会。要保持生物学研究的逼真,就要理解几个大的水平层次,例如细胞、组织、器官或整个动物机体,乃至动物群体,所以生物学研究比分子生物学要求掌握更多知识。 ( 2 )分析与设计。例如描述药物浓度在动物体内的变化规律以分析药物的疗效;建立描述动物营养需要的数学模型,用数值模拟设计新的营养模型等。 ( 3 )预报与决策。动物生产过程中产品质量指标的预报、动物生长状态的预报等,都要有预报模型。使饲料厂经济效益最大的价格策略、使费用最少的饲料配方,是决策模型的例子。 ( 4 )控制与优化。动物生产过程的最优控制、育种方案设计中的参数优化,要以数学模型为前提。建立大系统控制与优化的数学模型,是迫切需要和十分棘手的课题。 ( 5 )规划与管理。动物生产计划、资源配置、物资管理等,都可用运筹学模型解决。 §2.5 数学模型技术是现代研究方法的核心 在科学研究中,模型是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的一种特殊中介。一方面,模型是研究者创建的、用来研究原型的工具或手段;另一方面,模型又是原型的代表或替身,是研究的直接对象。所以,科学模型具有工具性与对象性双重性质。 模型作为研究对象,是为了能对模型的研究结果有效地外推到原型,因此,必须要求模型与原型具有相似性,而且是本质上相似。同时,模型作为研究手段,是为便于运用已有知识和方法,伸展研究者的各种才能,因此要求模型与原型相比,具有明显的简单性。要使相似性与简单性统一,并不容易,模型需要不断经受检验和改进,需要研究者善于综合、灵巧运用多种方法。 由于数学本身的普遍性、逻辑性、和可操作性,使得现代科学研究常是借助数学模型技术来认识和处理研究对象,结果是,现代高新技术常以高度数学化、模型化为最典型的特征,所以我们说,数学模型技术是现代高新技术研究的核心方法和技术,高新技术的出现已经把现代社会推进到数学模型技术的时代。 §3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与任务 §3.1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 数学除了锻炼敏锐的理解力、发现真理以外,还可以训练全面考虑科学系统的头脑。数学的思考方式为组织和构造知识提供了方法,以至于当用于技术时就能使科学家和工程师生产出系统的、能复制的,并且可以传播的知识。 由于计算机发展,近三十年来数学模型研究蓬勃发展,已成为数学科学向一切领域渗透的主要媒介。 数学已成为一种关键的、普遍的、能够实行的技术。所以, 数学技术已经成为当代科技人员必备的素质。 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线性模型素质,包括模型建立、统计处理与分析、模型应用等,为后续学习和研究奠定基础。 一个有竞争力的科技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数学模型知识和能力,所以开设数学模型课程十分必要。实践证明,数学模型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是教学改革特别是数学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和生长点。要求学会基本的线性模型分析方法,从建立数学模型到模型参数的估计,模型性能分析和模型应用,这是动物科学后续学习和研究的基本素质和基本技术。 §3.2 课程主要内容及学习方法 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如何用数学模型处理实际问题?这是现代科技人员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本课程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案例说明如何建立数学模型。 一元线性模型是所有线性模型的基础。本课程重点介绍线性模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利用一些经典问题,例如回归、方差分析、协方差分析等,通过一元线性模型的理论来解决,以加深对线性模型的理解和认识。在这一部分,我们还把一元线性模型推广到多元线性模型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做一简介。 本课重点是混合线性模型。预测随机效应的取值、估计随机效应的方差,是混合线性模型要解决的两个重要问题,这也是现代家畜育种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常见的遗传模型都是混合模型,分析常见遗传模型的相互关系,介绍其数学处理方法,尤其是多性状、多种血统关系时的通用计算方法,是本课核心内容之一;本课系统介绍方差分量知识,包括估计方差分量的 Henderson 法、 最小范数二次无偏估计法,尤其是最大似然法和约束最大似然法,后者本身也是处理混合模型的基本方法,所以是本课的又一核心内容 。 本课程的基础是线性代数和数理统计。根据课程性质和任务,读者应具备线性代数和数理统计学基础知识。但有些知识在目前的线性代数和数理统计学教科书上没有论及或介绍不够,我们将在有关章节适当介绍。 本课程首先是为动物科学专业开设的 , 所以列举实例尽量选择动物科学方面的问题,例如动物遗传育种、动物营养、动物生理生化和繁殖、和动物疾病防治等。不过为拓宽学生视野,也列举一些医学和农学等专业的例子。 在学习本课程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模型假设。这是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关键。实际问题总是很复杂,要抓住其重要,本质的特征。 ( 2 )模型分析和检验。将所得数学模型还原为实际问题的解,看它是否符合实际,是否需要改进,如何改进。 ( 3 )数学建摸需要严密的逻辑性。在建立模型的过程中,常要引入适当假设以简化问题,特别要注意假设的严密性,否则就会导致错误。 ( 4 )线性模型分析常是数学建模课程的一章。 来源: http://hi.baidu.com/%D6%DC%B1%F3%BD%AD%CB%D5/blog/item/0b37c063fe95826b0c33fa98.html
个人分类: 科学问题|4504 次阅读|0 个评论
1+1=2是相对的,1+1≠2才是绝对的-看李铭先生在哲学上的无知和逻辑上的混乱
Eucommia 2010-6-17 20:04
在我的博文《偏见比无知离真理更远》发表后仅仅 3 小时多一点(当天夜里 12 点多) 李铭 先生就急急忙忙发表了他对我的评价的博文 《 科学在门外汉嘴里乱了套 》 , 这里所说的科学门外汉当然是指我,他根据什么做出这样的判断哪,就是按照他自己或者还有方舟子们的逻辑,为了让网友朋友们看一看他们的逻辑是什么货色,在此我以他们的逻辑做一个逻辑推导游戏。先写一个大家公认的公式(我想我们伟大的物理学 家李铭 先生(这样称呼就不小看了吧)也不会否认此公式成立): 因为 A=B , B=C ,所以 A=C 因为我的博文中说了即使数学上的 1+1=2 也不是绝对,还说中医不是伪科学,因此李大师得出结论: 崔 教授这样的人显然不具有基本的科学基础。首先我要问:生物学算不算科学?因为他在对我前篇博文的评论中曾承认我是搞生物学的,那么此结论表达出的意思是生物学不算科学了,如果不算,那生物学就成了伪科学了?如果算,我按照李氏逻辑作如下推理就是绝对正确的: 由上述逻辑可以推出;把显然不具有基本的科学基础(甚至不懂 1+1=2 )的崔克 明评为 教授的当时北大生科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翟中和院士和学术委员们要么接受了崔的贿赂,要么就是像崔一样不具有基本的科学基础,而且这样的评审结果还被北大学术委员会批准了,可见当时北大学术委员主任陈佳洱院士(这可是物理学院士)和当时与会的学术委员们要么大多数接受了崔的贿赂(因为多数票通过即可)要么也像崔一样不具有基本的科学基础。此逻辑还可继续推导下去,崔曾任北京植物学会理事长和中国植物学会常务理事,那么选举他的人的基本科学基础也可想而知,发表他 130 多篇论文的杂志的主编和审稿人当然也不列外,他的 20 多名学生(不包括本科生)就更不用说了。诸位网友我这里使用的李氏逻辑有误吗?我可是不敢再继续推导下去了,再推导下去连科技部、教育部和基金委都要牵进来了。 上述推导结果就足以证明李氏逻辑的荒谬和混乱。不过这只是 李 教授(不知是否是,但我怕又小看了此伟人)博文的一个创新。其中还有一个更加伟大的创新(此发现足以得诺贝尔奖),这一点他在我博文后的评语中表述得更清楚,那就是 哲学干扰科学的时代早过去了 的英明论断。学过哲学的人都会赞成百度上对哲学是什么的最佳答案: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的特点:抽象性和普遍性。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哲学与具体学科的区别:对象不同。哲学的对象是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或普遍规律。具体科学的对象是世界的某一方面、某一过程、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联系: 各门具体科学是哲学的认识基础,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理论指导 。显然任何一个学科的科学家在进行研究时都是自觉不自觉的按照自己的世界观,也就是哲学理念行事,如果说哲学干扰了具体学科的科研,那只是研究者自己世界观出了问题,与哲学本身没有任何关系。只有在正确的哲学思想指导下科研才能不断前进,不断达到新的高度。正确的哲学思想指导下做的科学预言成功最有名的例子就是毛粒子的命名(我想伟大的物理学 家李 先生不会不知道此事吧)。要说对科学的干扰的话,不是哲学而是政治( 也不是政治学 ),现在许多国家立法禁止克隆人的研究,严格控制转基因食品的上市不就是政治干涉科学吗?但是这种干扰你能制止吗?排除得了吗?国际上对大杀伤性武器研究的限制不也是政治干涉科学吗。你能随便研究武器吗?根据我文化大革命中的经历,我猜,实际你的意思是行政对科研的干预,这是应该排除的,但这与哲学何干?你提副教授也好,还是提教授也好,肯定是根据你在物理学上的成绩,我说你的哲学课应得零分,甚至是负分,不会涉及他人对你物理学上的评价。我劝你还是补点哲学常识为好,对你的物理学研究只会有好处而不会有干扰。我想,只要懂一点哲学的人都不会把我这这篇博文的标题看成是我不知道 1+1=2 的白痴。确实 1+1=2 在算术里是对的,但这是一抽象的概念,就是算术里任何一道应用题的数字后面都有量词,一年级的小学生都知道,量词不同的数是不能相加或相减的,这已经说明了不同量词前的相同的数字是不相等的,如果 1+1 绝对 =2 的话,人口普查就简单多了,只统计一个总数就完了(这里 1=1 已不是绝对的了,已经将数字后的量词限制在人上了),为什么现在统计的项目越来越多呢,就是因为 1 1 ,男人与女人不同,大人与小孩不同,不同学历的人不同,不同工种的人不同。还有就是在数学界也没人认为 1+1 绝对 =2 。我们谁都知道已过世的陈景润院士研究的课题就是 1+1 ,如果像 李大 教授一再强调的 1+1 绝对 =2 的话,陈院士成了什么了?写他的报告文学的 徐迟 先生又成了什么了,选他为中科院院士的那些老一代院士又成了什么了?现在中国老年人都认可的一句话就是身体健康是 1 ,其他都是 0 ,只有 1 在, 0 才有意义。这也是用数学里 1 和 0 在数字里不同组合中代表了不同的量来表达的一种健康理念,是非常富有哲理的。这实际上不也是说明处在不同位置的 1 是不相等的,个位上的 1=1 ,十位上的 1=10 请问李大师,这是真理还是耍赖皮。 对不起,我忘了李大师在对我博文后的评论中有一更加英明的论断,就是 真理 并不是科学的词汇,科学只有规律,定理,现象, 没有什么 真理 。 就此我先向李大师请教两个问题,哲学是不是科学?社会科学是不是科学,难道他们也都是你们定义的伪科学吗?按你的逻辑,这两个问题的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可是你敢说出来吗?当然,真理是一个哲学概念,而且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真理标准,神学有神学的标准,唯心主义者有他们的标准,辩证唯物主义者也有自己的标准,除了李大师外还没有人敢说自己不再追求真理。改革开放初期在中国大地上开展了检验真理的标准的大讨论,而且取得比较统一的答案,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当然不是 13 亿人都同意这一观点,不是现在科学网上还有人发博文说实践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吗。这也正常,什么时候也不可能万众同心。但像李大师这么说科学没有什么真理,还是我近 70 年来第一次听说,真使我大开眼界。不过根据哲学的概念,物理学上的规律、定理,还有几何学上的公理都属于人们追求的真理,但属于相对真理。在英文里,没有与中文中的真理一词完全对应的一个字,而是四个字,即 gospel , true , truth 和 verity ,但每一个字都有真实的意思,就是按中文的字面解释,真即真实,理即道理或理论。任何科学家都是在自己研究的领域中追求真理,虽然科学的文章和书中没有使用真理这个词,因为他们都知道自己在科学道路上走的任何一步只是在通往真理道路上的一小步,还因为自己提出的任何理论或学说都还处在假设阶段,还需要进一步的实践检验,所以不仅不称作真理,而且除了数学、物理和化学外,也很少有称作定理、定律和公理的,绝大多数学科中,特别是在生物学上,很少使用这些词,据我所知,生物学中大家公认的定律,只有遗传学上的孟德尔三大定律和摩尔根补充的交换律,还有一个是有关细胞分裂的 Ererra 定律,由于其适用的范围很小,就是生物学界知道的也不多。像在解剖学上(无论植物还是动物),只是真实地描述各种细胞、组织和器官的结构并进行分类,这里面除了在描述植物顶端分生组织结构上还有几个被称作理论或学说外,其他就没有了。但探究真实就是追求这里面的真理。 李大师批判我的文章有一大特点,就是特像文化大革命的大字报,即抓住只言片语就无限上纲。比如他在文中写道 崔 教授所使用的词汇 学霸 学阀 ,让人想起文革摧残科学家的时代。这样的态度怎么能适合讨论学术问题? 可是我那篇博文是在讲伪科学、学术造假和学阀学霸这几个词的区别,我分别举例说明了它们的内涵是什么,其中特别指出了伪科学一词内涵不清,容易被滥用,而且我认为将中医说成是伪科学就是滥用。因为有人把李森科也说成是伪科学( 现在我们的李大师也坚持说李森科是伪科学 ),我文中还明确指出了这种说法要不是对李森科那个时代的无知,就是有意包庇,李森科与伪科学根本不沾边,李森科研究的内容是真科学,就是凭着他的真实的科学成就,而且为解决当时苏联的经济困难做出了贡献才当上了苏联科学院院长(这里我倒可以说,你李大师也太小看当时苏联的领导人了),然后利用他手中的权利把他根本不懂的遗传学说成是唯心的、反动的,然后对研究遗传学的科研人员,特别是对威胁他手中权利的前苏联科学院院长进行政治上的残酷斗争无情打击,剥夺了他们的科研权利,把他们赶出科学院。由此我才说这哪里是什么伪科学,是地地道道的法西斯,是学阀学霸,进而指出这才是对科学事业的最大威胁,中国如果让这种人篡夺了科学上的领导权,是中国科学事业的最大灾难。这里根本没有把中国的任何人说成是李森科式的人物,可是我们的想象力极为丰富的李大师就把他崇拜的偶像何祚庥院士与李森科对上号了。说老实话现在说中医是伪科学的人中还没有人有资格成为我定义的学阀学霸, 何老 先生有科学成就但手中没那么大的权利,他的年龄也决定了他不可能会有这种权利,而李大师和方舟子们就更不够格,你们既没有那么大学术成就也不可能有那么大的权利,就是当了官最多成为当地的一霸,或土皇帝,而成不了学阀学霸。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像现在的卫生部长陈竺才有成为学阀学霸的资格,但他没有也不可能成为学阀学霸,陈部长不仅没有将中医打成伪科学,而且还在用现代生物学的研究方法探讨中药治病的分子机理,并且在这上面已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如果你们当了卫生部长,全国将有多少中医医院和门诊部被关门,多少从事中医药的人员要失业,甚至以非法行医的罪名被关进监狱,多少病人,特别是边远贫穷地区的病人要失去救治的机会,到那时,中国不大乱才怪那,可以想象,那对中国经济的破坏不会比文化大革命小。你不是要中医理论得到证实的证据吗,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请你们到中医院去查病历(但不要戴着有色眼镜去查),你们说中医是伪科学,你们是原告,按照法律,你们有举证的义务。不过我将专门另写文章说明我手里掌握的证据。 最后我这个科学的门外汉倒要指出自称门内汉的李大师文中说的生物学门外汉的话,就是他把现在解剖学上看不到经络与看不到物理学上的 夸克,胶子,希格斯粒子相提并论。这里李大师犯了一个生物学上的常识性错误,经络是在组织和器官水平的结构,肉眼应该能看见,所以我在前文中说只是我们现在还没有找到合适显色方法显示出它与其他组织结构的区别,而物理学上的夸克,胶子,希格斯粒子则是因为它小,我们肉眼的分辨率达不到而看不到它,所以要借助专门的科学仪器来证明,证明之前大多数人也不认可它。而经络及其中穴位是肉眼能找到的,所以才能针灸,只是因为我们现在还没有找到它与周围的细胞组织有什么生物化学上的差别,还无法用组织化学或细胞化学方法显示出来(如研究基因表达的分子标记),这必须用特殊的显色反应才能解决。这里不是我小看了医学这门学科,而是李大师太夸大了自己,据我所知真正医学界同意你李大师看法的还找不出几个,不知李大师凭什么当起医学的代表来了。 附录 1 :李大师对我上篇博文的评论: 发表评论人: wliming :你以为我仅仅是 跟着别人说 ? 你以为我没有 仔细研究争辩两方面的证据 ? 你不要太小看学物理的人了。 正是你们这些人缺乏基本的科学基础,才乱举例,乱推理,导致你们对中医的错误认识。 发表评论人: wliming : 你承认你举的例子错了,可你的结论却仍然成立,这说得过去吗? 博主回复:你给我的更正正好证明了真理的相对性,不是吗?再次感谢。 发表评论人: wliming :真么叫 真理的相对性 ? 真理 并不是科学的词汇,科学只有规律,定理,现象,没有什么 真理 ! 所以,你不要用门外汉的语言来谈论科学问题。如果你入不了科学的门,就不要在这里谈科学。 发表评论人: wliming :文革时代,中国的科学就是在你这种所谓的真理观中死掉的。哲学干扰科学的时代早过去了,你的思维还停留在上个世纪啊? 附录 2 :李大师博文原文: 科学在门外汉嘴里乱了套 最近,有个北大的退休教授崔克明发表博文,指责当前的反中医浪潮中的学霸学阀作风。 崔 教授用了一些科学的例子来论证他的观点:牛顿力学在地球上成立,在宇宙中不成立; 1+1 不一定等于 2 ;等等。我指出他的错误,他总算承认了,可是,他并没有因为举证错误而承认他的推论错误。(注:牛顿力学适用于低速宏观,狭义相对论则只需要惯性系一个条件,不论地球上还是宇宙中;数学中 1+1 绝对 =2 。) 崔 教授这样的人显然不具有基本的科学基础,却自以为是,乱举例子蒙骗外行,还胆敢对科学问题发表专业性意见。在这样的人的嘴里,科学还能不乱套 ? 崔 教授所使用的词汇 学霸 学阀 ,让人想起文革摧残科学家的时代。这样的态度怎么能适合讨论学术问题?我再次强调,中医是个科学问题,科学门外汉根本不具备讨论这个问题的能力。 崔 教授还说 , 中医的大量理论都得到了医疗实践的证明, 这是谁证明的?中医学界大概都不敢下这个结论, 崔 教授是从哪里得来如此雷人的认识的? 他还说 最典型的就是经络理论,不仅无数的医疗实践证明它的存在,就是现代的大量生物物理实验也证明它的存在, 经络被 实践证明 存在了?被国际医学界认可了?是谁证明的,拿来看看?他以为在解剖上看不到医学就认为不存在。 崔 教授太小看医学这门科学了。 物理学中我们从没看到过夸克,胶子,希格斯粒子,我们甚至没见过量子力学的波函数,物理学却没有否定过它们的存在。 难道现代医学因为看不到经络就否定经络的存在?我告诉科学门外汉们,医学认可经络的两方面证据: 1 。直接观察到经络; 2 。经络的物理效应。间接证据需要经得起逻辑的推敲和进一步的检验。 崔 教授写过一个博客:民科万岁。似乎他要把自己归入民科队伍,我看,很恰当。中国的民科已经成为社会公害。
个人分类: 未分类|5833 次阅读|20 个评论
2003年:论“三审制”的理论依据和可靠性
ysxbhxf 2008-11-25 22:04
此文是我和同事在2003年研究审稿问题时写成的论文,后来投《中国科技期刊研究》被退稿,但即使在今天看来,这篇论文的观点依然有其不可忽视的价值。现在在博客上贴出来供大家评议。 论科技期刊三审制的理论依据和可靠性 何学锋, 袁赛前, 彭超群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编辑部, 410083 ,湖南省长沙市 摘要 简要阐述了三审制 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工作中的作用,指出三审制的 理论依据实质上是逻辑推理和判断,它具有实际上无法完全消除的局限性。讨论了三审制的可靠性及其影响因素,提出了实施三审制的必备前提,即科技论文的内容必须具有首创性、真实性和唯一性。分析了三审制与科技期刊学术质量的关系,总结了几条提高三审制可靠性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科技期刊 审稿 逻辑推理 可靠性 科技论文的学术质量是科技期刊学术质量的基础,具有明显的创新性、探索性和实践性。对科技期刊稿件进行审核是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工作中最重要的环节,其目的就是从众多的作者来稿中筛选出学术质量合格的或优秀的科技论文,以便确保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实现科技期刊的办刊宗旨。对科技期刊稿件进行审核的形式有很多,最常用的是三审制,即编辑初审+专家复审+主编终审的形式,其中又可因稿件送专家复审的形式分为:署名三审制和匿名三审制两种。专家复审即同行评议(peer review)是保证科技期刊学术质量的极为重要的、必不可少的一环,也是三审制的核心。有不少专家认为尽管科技期刊采用同行审稿来保证其学术质量的做法已延续了300多年, 但在大约10年前, 世界范围内对科技期刊审稿的研究几乎还是空白 。经过3届有关审稿的国际会议的推动, 人们对科技期刊现有审稿制度的不足有了更充分的认识, 对审稿质量的量化评估已成为审稿研究的重点 。我国科技期刊界发表了大量关于如何完善三审制的论文,但是关于科技期刊采用三审制的理论依据和三审制的可靠性的研究却很少见到。因此,我们对三审制进行了专门的研究,以下是初步的研究成果。 1 三审制的作用 三审制即编辑初审+专家复审+主编终审明确了编辑、同行专家和主编在审稿过程中的分工范围和协作关系。一般来说,编辑初审主要是对科技论文从写作形式和学术上进行初步审核:考察论文的写作规范,对论文的写法、格式及是否符合稿约要求做出判断;考察参考文献的引用正确与否,对参考文献的数量、范围、时效性及重要性做出判断;考察所用的专业名词、符号和单位是否规范、统一,对其逻辑推理的严密性做出判断。编辑初审的作用是判断科技论文是否有送专家复审的价值。专家复审主要是对科技论文从学术上进行全面审核:考察科技论文在专业方面的创新性,判断其是否有新意;考察科技论文在实验方面的可重复性,判断其实验数据是否具有可信性;考察科技论文在应用方面的重要性,判断其对实际工作是否具有指导意义;考察科技论文在研究方法上的合理性,判断其所用研究方案是否合理、严密;考察科技论文在分析讨论上的正确性,判断其所得结论是否正确。总之,专家复审的作用是判断科技论文是否有发表的学术价值。主编终审的作用主要是对编辑初审和专家复审的结果进行综合考察,分析编辑初审和专家复审的结果的合理性和正确性,从而对科技论文的学术质量做出评价,判断其是否达到科技期刊编辑出版要求的学术质量,并做出是否采用的决定。 综上所述,人们可以清晰看出,三审制的作用实质上是逻辑推理和判断,是针对科技论文本身从三个层次进行多方面的逻辑推理,最终做出对科技论文学术质量的评价,判断科技论文是否具有科技期刊编辑出版要求的学术水平,从而达到从作者来稿中筛选出学术质量合格的或优秀的科技论文的目的。 2  三审制的可靠性 在实际的办刊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事实:人们大多认为三审制是保证科技期刊学术质量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采用三审制的科技期刊的数量也最多,但在所有的采用三审制的科技期刊发表的论文中,学术水平低劣的论文、有抄袭、剽窃成分的论文、内容重复发表的论文或伪科学论文还是屡屡出现,甚至连世界著名的科技期刊《科学》和《自然》也无法避免发表伪科学论文的尴尬现象。这一事实表明,三审制的可靠性是有限的,并不能百分之百地保证科技期刊所发表论文的学术质量,其原因在于三审制的理论基础是逻辑推理和判断。当人们对科技论文的学术质量进行逻辑推理和判断时,隐含着一个必备的前提,这就是科技论文的内容必须具有首创性、真实性和唯一性。只有当这一前提存在时,三审制才能实现其目的。影响三审制可靠性的因素有两类:一是科技论文作者本身的因素,一是审稿过程中编辑、评审人和主编的因素。前一类因素决定了三审制必备前提是否存在,后一类因素决定了三审制的实施过程是否有效。三审制的局限性就体现在影响其可靠性的两类因素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这也可以说三审制存在着实际上无法完全消除的系统误差。当三审制的必备前提不存在时,三审制的实施会出现通过三审制的科技论文有可能出现抄袭、剽窃、重复发表或编造数据的现象。当三审制的实施过程出现失误时,会出现通过三审制的科技论文学术水平低劣或者未通过三审制的科技论文学术质量较高的现象。因此,提高三审制的可靠性是提高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3   三审制与科技期刊学术质量的关系 通过三审制的科技论文一般来说是有一定学术质量保证的,但不是绝对没有判断失误的可能。科技期刊编辑出版要求的学术水平是科技论文学术质量的合格下限,它是一种统计概率意义上的分界线,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和波动性。这种波动性决定了三审制的可靠性也是一种不断变化的概率指标。虽然做同行评议的专家会对论文所反映科研成果的先进性或学术价值进行评价,但这样的评价也是基于其学识和经验的推理和预测,同样是半定性的下限指标。由于三审制 在科技期刊稿件处理过程中的作用实质上是逻辑推理和判断,因而其局限性导致了在科技期刊发表的科技论文中难以避免存在少数学术水平低劣的论文、有抄袭、剽窃成分的论文、内容重复发表的论文或伪科学论文。对于三审制的可靠性而言,这是小概率事件发生的结果。从严格意义上讲,三审制 对科技论文学术质量的评价是逻辑推理和判断的结果,只有科研人员在重复其实验或进行相关研究中获得的实验结果才能最终证实或否定科技期刊发表的科技论文的学术价值。因此,三审制与科技期刊学术质量的关系可以表述为:三审制通过可靠的逻辑推理和判断筛选出达到科技期刊编辑出版要求的学术质量标准的科技论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科技期刊学术质量具有一定的水平。 有必要指出的是,三审制只能被认为是保证科技期刊学术质量的关键手段之一,它具有局限性,即使是最完善的三审制也有系统误差,要保证科技期刊学术质量还必须采取其他的有效措施。 4 提 高三审制可靠性的措施 提高三审制的可靠性是科技期刊提高学术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判断失误的小概率事件发生越少,三审制对科技期刊学术质量的积极影响就越大。提高三审制的可靠性就是要确保三审制必备前提必须存在,并在三审制的实施过程中尽可能减少失误。为此,我们在综合了许多其他研究者的观点 后认为,提高三审制可靠性的有效措施有以下几条: (1) 深入了解作者的学术背景和受教育状况; (2) 深入了解科技论文研究内容的学术意义和研究经费来源; (3) 系统分析科技论文参考文献的分布特点和引用性质; (4) 综合评价科技论文的写作水平; (5) 尽可能多地了解同一科研领域内其它科技期刊的论文发表情况; (6) 尽可能多地参加科技期刊所涉及学科专业的学术交流活动; (7) 尽量寻找专业对口的小同行专家对科技论文进行学术意义方面的评价; (8) 充分而合理地评价科技论文在创新性和积累性方面的学术价值。 由于篇幅的关系以及研究的阶段性,我们在此不对以上几条提高三审制可靠性的有效措施进行详细讨论,但需要强调的是,深入了解作者的学术背景和受教育状况以及深入了解科技论文研究内容的学术意义和研究经费来源是确保三审制必备前提存在的关键。 5 结束语 研究三审制在科技期刊稿件处理中的作用和可靠性实际上就是研究三审制的系统误差,这是关于如何提高科技期刊学术质量研究的一个方面。以往人们对于如何提高科技期刊学术质量的研究大多着重于三审制审稿制度的完善和实施,忽视了对三审制本身局限性的研究,而对于科技期刊学术质量的赋存规律以及科技论文学术质量的表现特点则关注更少。追求科技期刊学术质量应该充分认识科技论文学术质量的表现特点,采取的方法和措施必须符合科技期刊学术质量的赋存规律。因此,我们呼吁广大编辑同仁开展对这两个方面的深入研究,以便能提出更有效的措施来提高我国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加强我国科技期刊在国内外的学术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孔繁军, 游苏宁. 量化科技期刊论文审稿质量的探讨 . 编辑学报, 1998,10(增刊): 30-31 2 游苏宁. 应加强对科技期刊审稿问题的研究 . 编辑学报, 1998,10: 60-61 3 游苏宁, 钱寿初, 田翠华, 等. 生物医学审稿和全球交流国际会议介绍 . 编辑学报, 1998, 10: 55-60 4 周广礼, 是雅蓓, 夏爱红. 参考文献对科技期刊编辑评价稿件创新性的作用 .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2, 13(6): 547-549 5 刘棉玲, 王建华. 如何提高科技论文的审稿质量 .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02, 22(3): 106-108 6 史小丽. 构建全国科技论文审稿专家数据库刍议 .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0, 11(5): 333-334 7 陈心平, 曹尚银, 王素云. 严格实行三审制提高期刊质量 .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1, 12(4): 298-299 8 方金秋. 学报的定位与审稿的原则 .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2002, 18(4): 76-78
个人分类: 期刊研究|7879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0 20: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