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生态与环境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建议中国生态学学界不要使用“生态环境”这个术语
热度 14 wangdh 2011-11-27 22:38
建议中国生态学学界不要使用“生态环境”这个术语
建议中国生态学学界不要使用“生态环境”这个术语 (王德华) 尽管在中国学界(生态学界和地质地理学界)曾经对“生态环境”这个术语进行过正式的学术讨论,(最近的一次)相关意见和建议发表在《科技术语杂志》上。从参与讨论的学者们的观点看,大家都不是很赞成“生态环境”这个术语。如果是表达(或强调)“生态”与“环境”双重含义,建议采用“生态与环境”,如果仅仅是表示“生物生存栖息的环境”,那么直接用“环境”就可以了。 当今的现实是“生态环境”这个术语在媒体、报刊上看来是“家喻户晓”了,保护“生态环境”的大字标语到处可见,这是好事,一则显示了全社会对环境保护和生态问题的关注,同时也暗含了中国的生态危机和环境破坏的程度已经不可忽视。 在今年长沙举行的中国生态学学会的学术年会上,从国家政府部门的官员、学会的领导、到从事生态学研究的一些教授和研究生们,在发言和讲话中“生态环境”的出现频率很高。我当时就意识到这个本来很不科学的术语看来是要在中国生态学学界和社会上广泛流行了。过不了几年,“生态环境”这个不科学的科学术语就将会充斥在教科书、科普著作、学术论文和学术报告中。再过若干年,估计就不会有人再去追问“生态环境”是否科学了。 但是,科学就是要较真的。每个学科中的概念和定义是十分严格的。生态学也是科学,自然生态学的概念也是严格定义的。我曾写信咨询一位英国生态学家(他是当今国际上最受欢迎的生态学教科书《生态学:从个体到生态系统》的作者之一),请教他对 “生态环境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co-environment ” 这个术语的看法。这位生态学家的观点是: 【 “环境”这个词的问题在于它具有一般含义和专业含义两个方面。生态学者在用“环境”这个术语的时候,应该是指“条件、资源和其他物种,等等”,但社会上普通大众在使用“环境”这个词时,可能只是指没有生命的物理和化学环境,等同于“条件”。因此作为一个生态学学者,我认为“生态环境”术语前面的这个“生态”是多余的,也是完全没有必要的。但我并不反对“生态环境”这个术语。我想,作为一个生态学工作者说“环境”会比说“生态环境”更严格、更科学一些。 】 我非常同意这个观点。他的观点与中国生态学界一些科学家的观点是一致的。既然“生态环境”中“生态”这个修饰词是“多余的、没有必要的”,那么建议和呼吁中国生态学界(包括与生态学有关的科学,如地质学、地理学等)无论在学术期刊上、著作中还是做学术报告时,应该避免使用“生态环境”这个术语。 特别提示 :生态学中“环境”一词的含义,包括物理化学环境和生物环境,具体指“条件、资源和其他生物物种”。一般大众理解的环境,往往指“物理和化学环境”,与“条件”的含义相同。 ********************************************************** 以下来自网络上的图片,可以看出“生态环境”这个术语的流行程度 (说明:图片来自网络,只是展示“生态环境”这个术语的流行,没有其他用意。) Google Scholar 检索“生态环境”,有80多万条... ...
个人分类: 科普随笔|7542 次阅读|24 个评论
5000多吨有毒铬渣废料非法倾倒与“生态环境”概念的不合理性
热度 6 wangdh 2011-8-17 01:12
5000 多吨有毒铬渣废料非法倾倒与“生态环境”概念的不合理性 (王德华) 媒体披露(参考消息 2011.8.16 ): “云南曲靖一家铬盐制造商将超过 5000 吨剧毒工业废料铬渣抛放在一座水库上方的山上,导致库容 30 万立方的水库被严重污染,库内鱼类死光,饮水牲畜死亡。” “当地环保部门接到举报后对水库进行化学处理,然后将水全部抽出排进南盘江。” “现场发现,该公司的污水直接排放进南盘江。” “来自当地化工厂废料铬渣被倒入水库,导致水中剧毒六价铬超标 2000 倍。” “南盘江是珠江的源头,而珠江为广东生许多城市提供饮用水。” “南盘江作为珠江上游,从云南曲靖往下流入黄泥河进入广西,并最终抵达珠江进入广州。” “六价铬化合物常用于电镀或制造皮革,若人的皮肤短时间大量接触到六价铬,会出现皮肤溃疡和鼻中隔穿孔等情况,更可能导致进一步的致死症状。六价铬被吸入人体,可对肝、肾、眼睛和神经系统造成危害,甚至致癌。” 报道说水利部已派遣专家小组前往调查此事可能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 我不赞成“生态环境”这个术语,已经写过几篇文章论述这个术语的不合理性。读到这篇报道,我觉得这是个不错的例子说明“生态环境”的不科学性,严重的是很可能会误导大众对类似污染事件对生态和环境造成的危害的严重程度的理解。 我曾论述过,生态不等于环境,生态环境不等于“生态 + 环境”。环境问题一定会导致生态问题,生态问题不是单纯的环境问题。生态问题和环境问题是两个都非常重要的问题。“生态环境”这个术语会严重误导。 以这次云南铬污染事件为例:水库受到严重污染,是严重的环境问题,如“污水流过之处土壤呈诡异斑斓色彩并有臭味”。由此导致的生态问题更是不可估量,所谓的生态问题就是自然界中多年来形成的固定的那些“生态关系”受到危害,如食物链,土壤污染,影响到土壤上的植被,植物被动物取食,动物受到影响 …. 再如“今年 6 月当地居民反映,部分放养的牲口死亡”、“ 5000 吨剧毒铬渣来了,羊死了,猪死了,水也不能喝了”。人如果吃了受污染的牲畜的肉,无疑会受到危害。这就是环境污染导致的“生态问题”。所以,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不能混淆,不能将生态问题简单理解为“环境问题”,也不是“生态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是可以修复或部分修复的,生态问题几乎是难以恢复的,也是不可能修复的。 尽管有些学者强调“生态环境”不同于一般的“物理环境和生物环境”,但对于大众来讲,从科普的角度,没有必要制造这些混乱。生态就是生态,环境就是环境。学者要考虑社会需求,不是关起门来咬文嚼字,制造一些术语让大众费解甚至误解。 所以,还是建议学界用“生态与环境”,不要采用“生态环境”。媒体应表达为“水利部已派遣专家小组前往云南调查有毒铬渣废料非法倾倒一事可能对生态与环境带来的影响”或“水利部已派遣专家小组前往云南调查有毒铬渣废料非法倾倒一事可能对当地造成的生态问题与环境问题”。 ************ 句子辨析: 1、水利部已派遣专家小组前往云南调查有毒铬渣废料非法倾倒一事可能对(当地) 生态环境 带来的影响。 2、水利部已派遣专家小组前往云南调查有毒铬渣废料非法倾倒一事可能对(当地) 生态与环境 带来的影响。 2、水利部已派遣专家小组前往云南调查有毒铬渣废料非法倾倒一事可能对当地造成的 生态问题与环境问题 。 ***************** 链接: 又一起历时悠久的重大环境污染事故 —— 云南曲 靖 铬污 染 生态和环境问题: “从排污口向和平科技的厂区追溯,临近南盘江的一条小溪已近干涸,河床里的沙粒泛着白色。在该小溪的低洼处,还能看到一些水,但水草已经枯死。沿该小溪再往上走,到和平科技的南墙下,一片白色的盐渍痕迹一直蔓延到干巴巴的水田里,有白色盐渍的地方连草都不长。不长草的区域长宽大约都有 5 米。” “兴隆村已有多名村民表示自家的牛、羊等喝了化工厂出来的液体而死亡。一位村民透露从 2000 年以来该村因为癌症死亡的村民达到 37 人,基本上都是确诊后没有钱,拉回家等死,兴隆村因此被称为‘死亡村’”。
个人分类: 科普随笔|5056 次阅读|5 个评论
“生态环境”还是“生态与环境”
热度 12 wangdh 2011-5-15 15:20
“生态环境”还是“生态与环境” (王德华) “生态环境”的提法已经广泛流行。《科学时报》 2011 年的一些专题文章和首页文章也用黑体字使用了这个术语。 关于“生态环境”这个术语,学术界一直有争论,至今也没有达成一致,但在社会上、网络上、大众媒体上,甚至是学术期刊论文中,这个有争论的术语似乎是使用越来越普遍了。 先说生态(学) (Ecology ) :原意是“研究有机体与它的环境之间的关系的学科”。环境 (Environment ) 包含了有机(生物)环境和无机(非生物)环境。生态学研究的生物组织层次有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等,不同的层次,环境的含义是不同的。也就是说,生态学中的环境的概念和内涵是根据所研究的目标来确定的,如个体水平,所研究的目标个体周围的一切生物和非生物因素都是这个目标个体的环境;种群层次,环境的内涵就不包含种群内部的个体了,其他物种的种群和非生物环境就构成了这个目标种群的环境了。群落层次,研究的目标是群落内所有物种种群的集合体(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所以这个时候的环境就只有非生物环境了;到了生态系统层次,研究目标是包含生物和非生物(群落加非生物环境)的一个系统,所以环境的内涵就是其它的生态系统了。所以,生态学中,环境是一直包含在所研究的目标中的。 再说环境 (Environment ):(根据孙儒泳先生编著的《动物生态学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环境一般是指生物有机体周围的一切的总和,它包括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有机体生活和发展的各种因素,包括物理化学环境和生物环境。(第 21 页)。人们在使用环境这个术语时,心目中总有一个主体或中心,如人类在谈论环境是,往往指的人类环境,以人作为主体的。实际上,环境科学中所指的环境都是以人类为主体的。环境科学中的环境是指围绕人群周围的一切。这与生物学中的“环境”,和生态学中的“环境”内涵是不同的。所以,离开了主体的环境是没有内容的,没有意义的,环境的概念是具体的、相对的。(孙儒泳 2001 )。 生态环境(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co-environment ):这个术语具有中国特色,在国际生态学词典里找不到这个术语(如果有读者找到了,请告知)。所以,尽管国内有些学科中用了这个术语,在国家科技名词委员会发布的《生态学名词》中,没有收录这个术语。据记载,【这个术语是出于 这个名词是已故中科院院士黄秉维(五届全国人大常委)在全国人大讨论宪法草案时,针对草案中“保护生态平衡”这一说法提出来的。他当时认为“保护生态平衡”不够确切,建议改为“保护生态环境”。他的建议在政府报告和宪法中都被采用“生态环境”从此成为法定名词。但以后,黄先生发现这个提法不当,在自己的文章 中明确地说“顾名思义,生态环境就是环境,污染和其他的环境问题都应包括在内,不应该分开,所以我这个提法是错误的。我觉得我国自然科学名词委员会应该考虑这个问题,它有权改变这个东西。”】(《科技术语研究》 2005 钱正英等)。关于这些争论, 2005 年《科技术语研究》杂志有一个专栏,后面有几篇文章,读者可以下载阅读)。 生态与环境 (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当前很多“生态环境”的提法,实际上是“生态与环境”,或者就是“环境”。如人们说“生态环境恶化”的含义是:无机环境受到了污染和损坏(如化学农药、工业废水、各种污染物),同时有机(生物)环境受到了损害,如物种灭绝,生态关系发生了改变,食物链断缺等等。与之相关的有争议的一个术语是“生态建设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或者“生态环境建设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construction ”与国际上的“生态恢复 Ecological restoration” 是同义的,但”恢复”与“建设”的中文含义不同,尤其在一些利欲熏心的官员眼里可就有文章可做了了,完全可以打着“生态建设”的旗号,破坏着健康的环境,损害正常的生态关系。所以,生态是强调相互关系的,有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特点,有生物链和食物网等一环扣一环的相互依存和制约的关系。这就是我们反复强调,一旦生态关系被打破,重建和恢复是很困难的,环境恶化和物种消失就是不可避免的了。最后的恶果自然是我们人类自己来承担。 至于大众媒体和科普读物是否可以使用“生态环境”这个术语,学术界是否也就认可(约定成俗)这个说法,不严谨的科学术语到底会造成哪些危害或混乱,都还需要一定的讨论。 生态,环境,生态环境,生态与环境,生态建设(生态恢复,生态修复)这些概念还是区分好一些。不管结果如何,科学术语的严格性在学术界还是要提倡的。同时科学家在进行科普的时候,进行科学的普及是应该的。否则,一些容易引起误解的术语,一旦流传想改正就很困难了。 ************ 附:一些讨论论文的PDF文本 : 1、 我对生态环境及生态建设两词的看法.pdf 2、 生态环境的提法值得商榷_一文发表的前前后后.pdf 3、 建议逐步改正生态环境建设一词的提法.pdf 4、建议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替代生态环境建设_.pdf 5、生态建设这个词是可以用的.pdf ********************** 延伸链接: 1、 媒体要慎用 “ 生态 ” 和 “ 生态学 ” 2、 呼吁全国科学技术工作者使用和宣传 “ 国 标科技名词 ”
个人分类: 科普随笔|10100 次阅读|19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23: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