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曹冲称象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从曹冲称象到Idea的漫谈
热度 1 yaojunwei 2018-10-3 12:34
问: 如何才能发现 Idea ? 答: 曹冲称象的故事大家耳闻能详,假如直接称大象,当时的技术条件达不到,但是利用大船的沉浮情况将大象的重量转换为一块块石头的重量,这个是可行的。这说明曹冲是一个聪明的孩子,首先他有联想能力,将舰船的沉浮和称的上下关联起来,举一反三。其次,他有逻辑判断能力,大象有重量,石头也有重量,两者可以等价。最后,具有抽象能力,将大象分解为众多石头,将众多石头组成为大象,以石替象,以石测象的。但是还少了最后一步,理论升华或者理论敏感性。 阿基米德的例子大家应该也熟悉,阿基米德通过称王冠来判断工匠是否偷梁换柱,最后将现象升华,归纳为定理,即阿基米德定理。 曹冲和阿基米德都根据问题,形成了想法,把实际问题解决了,但是曹冲停留在某一实际问题的解决上(当然他还是个孩子,已经很不错了,这里只是引申),把问题解决了,但是没有像阿基米德一样“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探索精神,从理论上面升华,并总结出一套规律或者定理来。 所以,需要有“始”有“终”,这个“始”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起始,曹冲和阿基米德都在想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假定这个问题可以解决,这是很关键的思路,这是非常正向积极的想法,否则一想做不出或者不可能做出就没有后面的过程了,这是起始,即正向思维。这个“终”就是还需要后面一个步骤,就是理论升华或者理论挖掘。 以上两个例子说明 Idea 的形成需要基本培养五种能力:正向思维能力、联想能力、逻辑判断能力、抽象思维、理论敏感能力。以上这五种能力始于眼力或者思维的敏锐,就像画家取景、鉴宝家鉴定般。 科学研究中必须要有自己的、个性化的 Idea ,否则就是重复劳动,就是复制或者模仿,而不是创新或者创造。 Idea 的发现需要探索,需要摸索,就像“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Idea 的发现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具备前面的五种能力。 可以由某个理论内部的逻辑矛盾提出疑问或者问题;可以由理论结构上不符合简单性与普遍性的要求而提出疑问或问题;可以由现有理论与经验事实之间的矛盾而提出疑问和问题;对经验事实未能作出统一的理论说明而提出疑问或问题;由理论现有的实际应用与现有技术条件的矛盾而提出疑问或问题;由不同的理论体系之间的矛盾而提出疑问和问题。 Idea 需要青年学者要依靠自己摸索和探索,否则最富创造力的年华会逐渐逝去,时不待我。 Idea 的探索也是思维方式的探索过程,这是一个哲学问题,也是每一个青年学者需要面对和跨越的问题。这需要跨学科跨领域思维融合,学科领域的融合可以打通视角、认知的壁垒,丰富研究者的认知体系,可以极大地增强了研究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发现不同的问题,会有不同的研究方法,科学研究既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也没有万无一失的共同模式,但它讲究方法。科研方法的训练需要关注于锻炼培养人们要有活的学问和知识,“为有活水源头来”。要把知识和学问变成活的,变成价值化和行动化,赋予其生命力,这也是我研究的“知识动员”,这就要靠思想活动,思考假说和解决问题的途径,这种有意识的思考活动,正是研究者一直需要培养和沉淀的。有意识的思想是要长久积淀的,要形成自己合乎自身研究方向和逻辑发展的治学理念、话语体系、价值导向、人格素养,那是需要潜心静气、心无旁骛、深入思考,是要坐“十年冷板凳”的。 为了提升自己的 Idea 意识,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需要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眼界、眼力、思维或者功力,就像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认为:“科学与艺术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是一个统一体;工作与生活也是一个人的两个面,也是一个统一体。为了使自己心情愉快,松弛一下紧张的工作,我有时间就喜欢画画,听听音乐,读读文章”。我在调整一下:“科学与艺术是一个硬币的两个面,是统一体。为了提升意识驰骋和思想自由,我去创作诗词歌赋、写随笔,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遣词造句能力、想象能力等,并将其反哺到科研工作中,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词句推敲能力、逻辑推敲能力、结构推敲能力、理论敏感性、理论及方法创新能力等”。正如:“有匪科研,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一般而言,艺术需要“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而科学需要“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科学要遵循规律,符合逻辑和事实,而艺术重灵感,重形象思维。两者都是对于已知世界和未知世界的探索和追求,都需要观察、分析、深入思考和创造的想象力。 我认为:文学艺术就是作者思想加密的语言,科学就是作者思想解密的语言。而 Idea 的发现、探索、探究、分析、研究等需要这种加密和解密的融合。 注:从学校图书馆借阅周立伟著《情系科研》有感 周立伟 著 . 情系科研 .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6.06, 第一版 .
个人分类: 应如室|4974 次阅读|5 个评论
为什么曹冲不是最聪明的?(目标的变换) ——可拓学通俗介绍(64)
anley 2014-4-21 07:21
为什么曹冲不是最聪明的?(目标的变换) — —可拓学通俗介绍(64) 先来看看曹冲称象的故事, 首先,列出不相容问题的目标和条件 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大象的重量大于秤能称的重量200斤,而且大象又不能切成一块一块。即核心问题是: 目标 条件 要知道大象重量有多少斤 秤的称量是200斤, 大象不可分 其次,进行拓展 Ø 条件的拓展——秤能够改变吗? Ø 目标的拓展——大象能够改变吗? 目标有两个特征:重量和可分性,与大象一样重的东西可以有很多,如牛、大 石头、小石头堆、水、沙、木头、………一队人、杂物。 再拓展出另一个特征”可分性”: 不可分的有:大象、大石头、牛; 可分的有:小石头堆、水、沙、木头、一队人、杂物、………。 Ø 对目标进行变换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案 从目标的变换得到 方案1: 用大石头代替大象。 方案2: 用牛代替大象。 方案3: 用小石头堆代替大象。 方案4: 用沙代替大象。 方案5: 用木头代替大象。 方案6: 用杂物代替大象。 方案7: 用一队人代替大象 方案8: 用一队人和杂物代替大象。 …………………… 通过评价,可以看到, 用一队人和杂物代替大象的方法是比用石头代替大象更为聪明的方法。 化不相容问题为相容问题的第二条路径——目标的变换。 对于不相容问题,有时,利用相关网和蕴含系,对目标进行拓展,去实现另一个目标,由于它们的实现,原目标也就实现,从而可以得到使不相容问题转化为相容问题的创意。 您能利用“ 目标的变换 ”提出一个创意处理您身边的矛盾问题吗? ——摘自《创意的革命》(科学出版社,2010) 可拓学主页:http://web.gdut.edu.cn/~extenics/
个人分类: 可拓学的普及与推广|885 次阅读|0 个评论
“曹冲称象”气候考
热度 13 fpe 2014-3-3 13:48
“曹冲称象”气候考 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李约瑟曾经根据《三国志》中的“曹冲称象”故事(“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 欲知其斤量……”),推断中国在三国时已经知道了浮力原理。这一故事曾经作为儿童智慧启蒙故事,和“司马光砸缸”一样,成为中国儿童的启蒙读物,耳熟能详,泽及历代。问题在于,曹冲称象发生过么? 据陈寅恪考证,汉代中土无象,而冲五六岁时,孙权为会稽太守,也不可能有象送曹操。他认为,故事时从佛经输入的,如《杂宝藏经》卷一:“天神又问:此大象有几斤?……父言:置象船上,着大池中,画水齐船,深浅几许……”陈寅恪在考证中使用的前提性假设是,大象生活区域固定,汉代除了交趾(交州,越南),南方没有大象,因此孙权作为会稽太守(浙江绍兴),不可能有机会得到大象。显然,陈寅恪的假设是不成立的,因为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次大象成灾的记录,大象的行踪,远远超过浙江绍兴的纬度,因此陈寅恪的反证不成立。另外,另,何义门(焯)《三国志旁证》引《能改斋漫录》引《符子》记载,燕昭王时(公元前 300年左右)就用浮水的方法称量过大豕。当然这一论据并不可靠,无法证明曹冲是因为看到燕昭王的故事而“称象”,或者后世人因为该故事而伪造“曹冲称象”的故事。 中国历史上不乏大象的传说与故事。大舜生活的年代,中原多象,他弟弟名字就叫做象,所以他让象耕作,不知道是驯化的大象呢,还是让弟弟工作,显然中国历代百孝图中的《象耕故事》,说的是大象,而不是舜弟。大舜的恩泽,可以让大象为他劳动,这是他顺利接班的一条重要理由。大约是公元前 1000年到前750年的冷相气候,导致大象基本绝迹中原,所以历史上总是把大象的出现当作奇迹,给我们物候学家(比如开山祖师爷竺可桢)提供了研究气候的窗口。竺可桢想当然地认为,大象是热带动物(大象缺乏毛发,有毛的猛犸早已死光了),如果大象出现,一定是气候变暖,这一假设是不成立的,因为气候是周期性变化的,暖相有大象北伐的问题,冷相也有大象北进的问题,他们更多地是被食物所驱动,而并不完全是冷暖影响。 笔者收集了中国历史上的数次大象自然北进的 16次案例,发现他们有10次是冷相周期进行,只有6次是暖相周期进行。暖相周期比较好理解,因为气候变暖,食物来源增加,大象不知不觉就走远了,最远深入河南开封附近(公元967年)。那么,为什么冷相周期大象也会远游呢?最近发生的很多生物事件,可以推断大象北伐的原因:英国鲸鱼上岸,俄国老虎南下中国,新疆豺狼成灾,云南狗熊袭人,王乌贼闯日本,巨水母登澳洲,印度老虎吃人,印度大象踩死人。这些事件的共同特征是,这些食物链最高端动物发生食物危机,不得不扩大食物来源,发生异常的求食行为,所以他们都有冷相气候的影响。由于冷相气候会造成食物链的中断,所以经常会发生异常事件,清代徽州地区(方志工作效果好)的老虎(华南虎)成灾,几乎是25~30年发生一次,每一次都是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的。 时间 大象记录 火候特征 1 424 白象见零陵洮阳 冷相周期 2 429 白象见安成安复,江州刺史南谯王义宣以闻。 冷相周期 3 380~435 伊水口有长洲,洲广十里,平林蔚然,有群像野牛。 冷相周期 4 477 时有 象 三头至江陵城北数里 , 攸之自出格杀之。 冷相周期 5 477 象三头度 蔡 . 洲,暴稻谷及园野。 冷相周期 6 493 白象九頭見武昌 。 暖相周期 7 537 有巨象至于南兖州 , 砀郡民陈天爱以告, 送京师” 冷相周期 8 552 淮南 “有野象数百”,“坏人室庐”。 暖相周期 9 962 有象至黄陂县 (今属武汉市境内)匿林中,食民苗稼,又至安(今湖北境内)、复(今湖北境内)、襄(今湖北境内)、 唐州 (今河南境内)践民田 暖相周期 10 967 “有象自至京师(今河南境内)” 暖相周期 11 976 “己酉,吴 越王 献驯象”。 暖相周期 12 1171 潮州野象数百食稼 冷相周期 13 1162~1202 此地多野象,数百为群。方秋成之际,乡民畏其蹂食禾稻,张设陷井于田间,使不可犯 冷相周期 14 1389 广东雷州卫进象一百三十二 暖相周期 15 1587 横州仍 “有象出北乡,害稼”; 钦州 亦多象群“践踏田禾,触害百姓” 冷相周期 16 1833 大廉山群象践民稼,逐之不去 冷相周期 图1,曹冲独立发现浮力原理,值得表彰。 那么,曹冲称象发生在什么样的气候背景?曹冲大约生于建安元年,死于建安十三年,寿终才 13岁。曹冲称象发生在他5~6岁时,大约是公元201年。 从公元194年(绵阳大火)到公元225年(淮河结冰),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是冷相气候,这是认识“曹冲称象”故事的关键。公元206年,他老爸曹操发出千古奇闻《明罚令》( 禁寒食令) ,明明白白地说明了当时气候太冷,山西(并州)地区的寒食习俗不适合气候条件,需要禁止。所以,在这种冷相气候条件下,南方大象北游绍兴应该不是很困难,刚登权位的孙权拿大象行贿一下曹操也不是什么困难,早慧儿童曹冲建议水中称象似乎也不是很难的一件事。只不过,通过称量王冠发现浮力原理的阿基米德同学是几何之父欧几里德的学生,泵浦之父特希庇乌斯的同学,所以根正苗红的阿基米德同学就被历史记住了,而我们的曹冲小同学,就淹没在历史的逸闻当中,不但陈寅恪怀疑,就连我等也怀疑,十分不应该。现代的太平洋十年涛动理论,明明白白地说明,气候是周期性变化的,不但暖相周期中的大象会北伐,冷相周期中的大象依然会北讨,所以陈寅恪的前提假设,在现代的气候理论中不存在。 记载 “曹冲称象”故事的《三国志》距离曹冲生活的年代只有不到100年的时间,因此直接质疑成书与事件相距仅几十年的正文记载是不合适的。事实上,《艺文类聚》卷九十五引《江表传》也记载了曹冲称象的故事,其记载中有 “ 邓王冲尚幼 ” ,与本传 “ 生五六岁 ” 契合,可知此事发生于建安五年至建安六年之间,当时孙权刚开始统治,献象求好是符合情理的。我要是孙权,也会逮只大象让北佬见见外。 所以, “曹冲称象”问题的关键,是大象活动的气候特征问题。如果假设气候不变,就会得到陈寅恪的结果。如果同意气候是周期性变化的,很自然就认识到孙权逮大象,合情又合理。曹冲称大象,天才加真实。我们没有曹冲聪明,就否认曹冲的原创性贡献,是非常不妥的。
个人分类: 消防析灾|8727 次阅读|32 个评论
什么是可拓学?
anley 2013-3-13 07:33
Brief Introduction to Extenics http://web.gdut.edu.cn/~extenics/Introduction%20to%20Extenics/Breaking%20New%20Ground.html 1.What is Extenics going to do? There are kinds of contradictory problems in the real world. For example, a scale to weigh an elephant weighing several tons with a capacity of 200 kilograms; police needed to crack complicated cases with a little bit of information; inventors needed to design complex new production with small amounts of functionalrequirements; connecting the systems of Left-hand traffic and right-hand traffic;…These problems can be found everywhere in people’s life and work. Human society is developing the solution to all kinds of contradictory problems. ■Contradictory Problems One day somebody sent Cao Cao, the governor of Wei, an elephant.Cao Cao wanted to know its weight,but there was nothing big enough to weigh it on.Cao Chong told his father he could weigh the elephant if he had a big boat and heavy stones.Cao Cao and his subordinate were very surprised,but still he ordered his men to get everything ready.When they led the elephant down into the boat,the water came up,then Cao Chong marked the line of water.Then they drove the elephant onto the bank and put the heavy stones in the boat until the water came up to the same line.At last,Cao Chong told the men to weigh those stones.In this way,he got the weight of the elephant. Can you come up with a smarter solution? In HongKong, cars aredrivenon theleft , while cars are driven on the right in Mainland China. Traffic collision must be happened if we connected the two into one. Can you find a way to avoid traffic collision? ■ In the past, smart people thought hard to find solutions to contradictory problems. Well then, are there any rules to solve contradictory problems? Can we find a set of methods? Can we generate ideas of solving contradictory problems according to certain procedure? Can computers and internet help any way? From 1976, Chinese scholar Cai Wen set about studying how to deal with contradictory problems. He hoped that, through the research, the creation of solving contradictory problems can be generated according to certain rules and procedure rather than people’s inspiration. Ideas can be generated—we can generate a batch of creative solution, including conception of all kinds of new products, projects and technology, by taking advantage of computers’ high speed and large storage capacity. 2. What have the researchers of Extenics done in the past 28 years? Built the Extension Theory System From 1976, Cai Wen set about studying the basic theory and methods for dealing with incompatible problems. The paper " Extension set and incompatible problem", published in 1983, marked the birth of new science Extenics. Now, a research team has been formed with the efforts for more than 20 years Built the preliminary theory system for solving contradictory problems Extension Theory Built the new method system——Extension Innovative method System (1)Extension Analysis Method (2)Conjugate Analysis Method (3)Extension Transformation Method (4)Extension Set Method (5)Excellent Degree Evaluation Method (6)Extension Innovative Generation Method Carried out application in computer science, design, management, control and detection, etc, developed the Extension software for strategy generation—called Extension Engineering. Developed intelligent system for thinking ideas and methods—Extension Strategy Eeneration Method and Extension Data Mining Method Studies Based on Application in Management -- Extension Marketing、Extension Planning、Extension Decision Studies Based on Application of Extenics in the field of design—Extension Design Studies Based on Application of Extenics in the field of control and detection -- Extension Control、Extension Detecting Extenics=Extension Theory+Extension Method+Extension Engineering 3.The Definition of Extenics Extenics is such a science that it uses formal model to research the extension possibility of things, the rules and methods of innovation, and applies all of them to solve contradictory problems. In a word, Extenics studies the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innovation and has become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and method source for innovation and creation. The research objective of Exenics is contradictory problems. Its basic theory is Extension Theory, its method system is Extension Method (also called Extension Innovative Method cause it’s particularly applicable to innovation), its basic logic is Extension Logic. And the integration of Extenics with other fields formed the Extension Engineering. Extenics is made up of Extension Theory, Extension Innovative Method and Extension Engineering The disciplinary framework of Extenics: http://web.gdut.edu.cn/~extenics/Introduction%20to%20Extenics/Breaking%20New%20Ground.html *今年,是可拓学创立卅周年,为此,由中国、美国、罗马尼亚、英国、 法国、日本、印度、澳大利亚和德国等国家的教授筹备在2013年8月16-18日 于北京召开首届“可拓学与创新方法国际研讨会”,会上将组织“可拓学创 立卅周年庆祝活动”。这里,将陆续发表 30 年来有关可拓学的资料。 (有关可拓学的详细资料请浏览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可拓工程专业委员会和广东工业大学可拓学与创新方法研究所的可拓学主页 http://www.extenics.com/ 或 http://web.gdut.edu.cn/~extenics/ )
个人分类: 可拓学---学科介绍|1383 次阅读|0 个评论
对不起,看来陈寅恪不够严谨(附野象分布的历史变迁)
热度 4 xcfcn 2011-5-11 19:31
对不起,看来陈寅恪确实错了。 前日,我看到陈寅恪的大作《 三国志曹冲华佗传与佛教故事 》,其中质疑“曹冲称象”和“华佗的外科手术”,我见猎心喜,立马就敲出来与大家分享。结果被老蒋和老吴训了一顿,其他网友如yc和刘庆丰也多有质疑。胡星铭先生似乎跟我有同感,觉得陈寅恪的考证不错,叫我多介绍陈氏的论文。我心想陈氏发表的论文年代久远,恐不容易寻找,今天特意上网搜寻,竟然发现数据库已经把论文上传年代追溯了,连三十年代的论文都可以看到了。这样我几乎能看到陈氏发表的所有论文,并能看到论文的反馈信息。发现最近宜宾学院现四川大学著名教授彭华先生(1969-)在《史学月刊》发表了大作“ 《华佗传》《曹冲传》疏证——关于陈寅恪运用比较方法的一项检讨 ”。对陈氏的论断做出了重要的批判。其中心论点是: 1 、曹冲和华佗的故事古已有之,而不是来自佛国故事。 2 、南宋以前,野象主要栖息在长江以北,此后才限于江南。 3 、华佗的佗不是来自 agada 。而是来自华旉(字元化,名和字互为表里。)善于治“虫”。“佗”就是“虫”。 看来陈寅恪老先生的考证还不够严谨。也说明老吴目光如炬。同时也说明老蒋这厮确实看了不少书,知道那些学术老人的底细。鄙人惭愧之至,此后将好好的夏眠思过。其他我就不多说,我把陈氏和彭氏的论文上传过来,有兴趣者可以看看。 附:中国野象分布的历史变迁 中国古代大象的分布地区较为广泛,南方、北方皆有。距今 300O 多年前,黄河中下游流域地区还有野象分布。甲骨文中有较多猎获大象的记载。殷商时期,中原一带不仅野象较多,而且还进行人工驯养,成为作战的工具。在殷墟遗址中,考古发现有象、獐、水牛、竹鼠等亚热带动物骨骼遗骸。《孟子·滕文公》记载:“周公相武王……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上述史实表明, 夏商时期,我国野象曾经分布在华北平原北部燕山山脉至吕梁山、陕北一线。春秋时代以后,中国野象分布渐由华北地区南移到秦岭、淮河一线。这时,黄河流域地区的象群虽然少见,但仍有野象活动的记载。 北周时,在兖州 ( 今属山东 ) 发现大象。南北朝至宋代,大象在黄河一线以南、以长江流域一线为中心的广大地区活动,屡见于史书。南北朝时,淮南“有野象数百”,“坏人室庐”。北宋初 ( 公元 962 年 ) ,“有象至黄陂县 ( 今属武汉市境内 ) 匿林中,食民苗稼,又至安 ( 今湖北境内 ) 、复 ( 今湖北境内 ) 、襄 ( 今湖北境内 ) 、唐州 ( 今河南境内 ) 践民田”;乾德年间 ( 公元 967 年 ) ,“有象自至京师 ( 今河南境内 ) ”;开宝年间 ( 公元 976 年 ) ,“己酉,吴越王献驯象”。 史实表明:宋时,长江流域一线还有不少的象群活动。 至于长江流域以南地区,当时象群活动的记载很多,《宋史》记载可数的就达几十处。 宋元以后,长江流域大象活动的记载至今未有发现,可见,元、明、清时大象的主要活动地区已转移到岭南、广西等地。 史载:洪武年间,“广东雷州卫进象一百三十二”,“驯象卫进象。先是诏思明、太平、田州、龙州诸土官领兵会驯象卫官军往钦、廉、藤、蓠、澳等山捕象,豢养驯押,至是以进。”当时,岭南象群时常出没破坏庄稼,为此,“率兵二万驱捕”。万历年间 ( 公元 1587 年 ) ,横州仍“有象出北乡,害稼”;钦州亦多象群“践踏田禾,触害百姓”。直至清乾隆年间,广西灵山一带之象,“每秋熟,辄成群出食,民甚苦之”。道光年间 ( 公元 1833 年 ) ,史载“大廉山群象践民稼,逐之不去”,至当时已变为“象间有”。这一地区的大象至 19 世纪 20 年代以后已渐趋稀少,不久即难觅其踪迹。 现今仅云南西南部才有残存象群分布。 大象的分布及变迁,大体上也反映了我国同类别的热带或亚热带动物如犀牛、长臂猿等以及适宜温暖环境的动物如竹鼠、野生水牛等分布及变迁情况。尽管它们的分布及变迁在时间与空间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其南迁的方向、地域生态分布与时间变化趋势等,却是基本一致或大同小异的。 参考文献: 1 、陈寅恪:三国志曹冲华佗传与佛教故事,清华学报:7(1),1930.6。 三国志曹冲华佗传与佛教故事.pdf 2 、彭华: 《华佗传》《曹冲传》疏证——关于陈寅恪运用比较方法的一项检讨,史学月刊, 2006.6 。 《华佗传》《曹冲传》疏证——关于陈寅恪运用比较方法的一项检讨.pdf
个人分类: 杂论|2834 次阅读|2 个评论
“曹冲称象”子虚乌有?!
热度 5 xcfcn 2011-5-9 16:14
“曹冲称象”子虚乌有?! “曹冲称象”是小学二年级的经典课文,是个中国人都知道这么个故事。可是,早在 1930 年,清华国学院的陈寅恪教授就告诉我们:曹冲称象是子虚乌有的事情。是以佛教故事附益在曹操短命的儿子曹冲( 196-208 )身上。 陈寅恪在发表于清华学报《三国志曹冲华佗传与佛教故事》中说: 陈承祚著三国志,下笔谨严。裴世期为之注,颇采小说故事以补之,转失原书去取之意,后人多议之者。实则三国志本文往往有佛教故事,杂糅附益于其间,特迹象隐晦,不易发觉其为外国输入者耳。今略举数事以证明之,或亦审查古代史料真伪者之一助也。 魏志卷二十邓哀王冲传云: 邓哀王冲字仓舒。聪察岐嶷,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置巨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太祖大悦,即施行焉。 叶水心《习学记言》二十七论此事曰: ‘ 仓舒童孺,而有仁人之心,并舟称象,为世开智物理,盖天禀也。 ’是直信以为事实。何义门以仓舒死于建安十三年前,知其事为妄饰,( 曹冲死于建安十三年( 208 年),在此之前东吴仅有江东六郡,即今天的江苏、浙江、安徽部分地区。这里在汉代没有大象。直到建安十五年孙权派人去作交州刺史,才可能得到大象送给曹操。博主案 )而疑置水刻舟,算术中或本有此法。邵二云据吴曾《能改斋漫录》引符子所载燕昭王命水官浮大豕而量之,谓其事已在前。(见梁章鉅《三国志旁证》十四。)然皆未得其出处也。考北魏吉迦夜共昙曜译《杂宝藏经》卷一《弃老国缘》云: 天神又问,此大白象有几斤?而群臣共议,无能知者。亦募国内,复不能知。大臣问父,父言,置象船上,着大池中,画水齐船,深浅几许,即以此船量石著中,水没齐画,则知斤两。即以此智以答天神。 案《杂宝藏经》虽为北魏时所译,然其书乃杂采诸经而成,故其所载诸国缘多见于支那先后译出之佛典中。如卷八之《难陀王》与《那伽斯那共论缘》与《那先比丘问经》之关系,即其一例。因知卷一之《弃老国缘》亦当别有同一内容之经典,译出在先,或虽经译出,而书籍亡逸,无可征考。或虽未译出,而此故事仅凭口述,亦得辗转流传于中土,遂附会为仓舒之事,以见其智。但象为南方之兽,非曹氏境内所能有,不得不取其事与孙权贡献事混成一谈,以文饰之,此比较民俗文学之通例也。 陈氏此说当是定论,以陈氏的大名,小学课文编撰者不可能不知道此说。可是,我感到纳闷的是,为什么直到“曹冲称象”现在还留在小学课文中愚弄 / 忽悠小朋友呢? 参考文献: 陈寅恪:三国志曹冲华佗传与佛教故事,一九三零年六月清华学报第七卷第一期。
个人分类: 杂论|2906 次阅读|2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8: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