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周刊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复杂系统与数据科学周刊 (第1期,2014-03-09)
bigdataage 2014-1-19 15:24
============================================================ Welcome to Complex Systems and Data Science Weekly 关于本周刊及其所有内容: click here ============================================================ 复杂系统与数据科学周刊 (第1期,2014-03-09)
2 次阅读|0 个评论
复杂系统与数据科学周刊
bigdataage 2014-1-19 14:40
  =====================================================   复杂系统与数据科学周刊 Complex Systems and Data Science Weekly   =====================================================   欢迎来到复杂系统与数据科学周刊 各位生活在太阳系的第三颗行星上的女士们和先生们,复杂系统与数据科学周刊,包括各种记录和总结,都是平时自己看过的内容,总结过来方便大家阅读、交流想法,也方便自己查阅。只提供中文版,面向广大国内爱好者,内容涉及到复杂系统科学、数据科学、系统生物学、生物信息学、定量社会科学、复杂网络、机器学习、数据挖掘、统计学、动力系统、计算机编程、生命科学等等,多数内容会比较通俗,认识汉字的非专业人士也能看懂。 纯属个人爱好,若有侵权之处,或作者不愿意以这种形式分享,请联系我: bigdataage@gmail.com 本周刊一般是每周六晚上更新。欢迎所有人评论和交流。 (注: 感谢各位访问我的博客! 这个博客非常欢迎评论。我不可能回复所有评论,甚至不可能回复所有写得最好的评论,这纯粹是因为我不可能每天都上来看看有什么新评论。但我想大多数人写评论并不是为了给我看的,更是为了让后来的读者看。文章发出来应该被视为是讨论的开始,评论应该被视为这篇文章的一部分。 欢迎在评论中留下自己的博客或者微博地址,这样如果别的读者想关注你就可以关注到。 广告评论会被删除,因为这会影响别人阅读。 如果一定要求回复的话,请直接给我发电子邮件,地址在右边栏上方。 所有文章都可以被非商业转载,不用再问我了!但商业转载需要跟我或者文章首发的媒体联络。 如果有什么好书、好思想、好文章,请用各种方便的办法向我推荐,多谢! ) 每期包括10部分: 1. 头条 2. 活动与会议预告 3. 历史与经验 4. 论文评论 5. 书籍评论 6. 新书推荐 7. 本期大神 8. 本期研究机构 9. 自然界中的链接 10. 各种课程与资源 11. 各种新闻 12. 主题之外     ====================================================  ===================   Archive     =======================================================================     2014年: 第1期
1 次阅读|0 个评论
《时代》周刊评出2011年十大医学突破
xuxiaxx 2011-12-14 09:44
1 利用克隆技术制造干细胞; 2 制成似一种疟疾疫苗; 3 找到抵御艾滋病侵袭的新途经; 4 新的饮食营养均衡指导方案; 5 在实验室中培养人体身体器官; 6 细胞核结肠癌之间的神秘关系; 7 新型减肥药; 8 狗能嗅出肺癌; 9 利用唾液鉴定死者年龄; 10 验血可以预测心脏病风险癌症。 更详细请链接: http://www.bpharmainfo.ac.cn/view.do?id=872891type_id=-4
167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国际科研动态与进展 11月22日
xupeiyang 2011-11-22 08:21
· Science新周刊:癌症的致命伤 (11-22) · 复旦大学最新Nature Genetics文章 (11-22) · Nat Neurosci:上帝关上门,为你打开窗 (11-22) · Cell:为什么我们会迷路? (11-22) · 国际媒体报道浙大陈欣教授最新成果 (11-22) · Cell子刊同期三篇华人学者新成果 (11-22) · Nature Genetics连载5篇中国学者文章 (11-22) · 杜立林研究组DNA Repair报道新方法 (11-22) · Science杂志最受关注的文章(11月) (11-22) · 利用磁场可降低​人类血液黏度 (11-22) · 美科学家破译蛔虫"长寿基因" 或可使人永葆青 (11-22) · 高蛋白质食物能提神 (11-22) · 女人比男人更易“心碎” 一生只会出现一次 (11-22) · 研究发现“友善基因”能让人变友善 (11-22) · 小蛋白大线索 (11-22)
个人分类: 热点前沿|151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美国时代周刊公布2011年五十大最佳发明
dongzg101 2011-11-18 23:33
美国时代周刊公布2011年五十大最佳发明 2011时代周刊年度50大最佳发明揭晓 北京时间11月18日消息,2011时代周刊年度50大最佳发明揭晓,一种堪称感冒杀手的药物DRACO入选榜单首位,苹果iPhone4S上的一项语音控制功能Siri、英特尔3D芯片、在人机大战中战胜人类的IBM超级电脑沃森、美国新火星探测器好奇号、波音787梦想飞机等科技成果入选。 以下是具体名单: 1.感冒杀手 我们认为不可能做到,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不信邪,正在研发一种可能治愈感冒的药物。这种药物被称之为“双链RNA激活的切冬酶寡聚体”(DRACO),消灭病毒的效率与对抗细菌的抗生素不相上下。DRACO是一种经过基因改造的分子,通过诱导遭病毒入侵的细胞“自杀”,达到治疗目的。在实验室测试中,这种药物能够有效杀死15种病毒,包括导致感冒的鼻病毒、H1N1流感病毒、登革热病毒以及脊髓灰质炎病毒。 2.3D芯片 2011年爆发了一场技术革命,除了高科技界外,几乎没有人注意到这一点。5月,英特尔公司演示了他们所说的三门晶体管。这是一种三维晶体管,电子不仅沿着平沟道移动,同时也沿着一个凸起鳍状结构的3个面移动。为何要关注这项发明?因为在2012年,英特尔的首批基于新型3D晶体管的芯片将上市,性能提高大约37%,耗电量则降低一半左右。摩尔定律再一次取得成功。 3.从脂肪中提取干细胞 吸脂术过程中从腹部和大腿吸出的所有脂肪会有什么归宿呢?以前的答案是:它会被扔掉。新答案是:它将被植入心脏细胞里,用来弥补心脏病发作造成的组织死亡。脂肪包含干细胞,能在实验室器皿里把它转变成心肌,因此研究人员已经开发出从吸脂术样本里提取干细胞,并赋予它们新细胞身份的方法。这种细胞现在已经在心脏病发作患者身上进行试验。由于它们是用患者自己的脂肪制成的,因此它们有望在不引起任何组织排异的情况下,修复受损部位。 4.疟疾疫苗 疟疾是发展中国家最致命的一种疾病,每年有大约78万人被疟疾夺去性命。但是经过24年的研究,英国葛兰素史克公司(GlaxoSmithKline)的科学家乔-科恩和他的科研组已经发现一种疟疾疫苗候选对象。RTS,S或称Mosquirix目前仍处于试验阶段,不过迄今为止它已经显示出巨大的成功。在非洲7个国家进行的第三阶段功效试验,使儿童感染疟疾的概率降低了一半。如果试验以这个速度进行,Mosquirix最早将在2015年打入市场。 5.人造树叶 如果将地表一小时内获取的太阳能全部储存起来,便可满足全球一年的能源需求,可惜的是,只有极少量太阳能储存起来,以备以后使用。大自然采用光和作用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光和作用,叶子可以将太阳能转换成稳定的化学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丹尼尔-诺塞卡正在研制一种人造树叶,能够将阳光转换成化学燃料。人造树叶是一种薄薄的太阳能电池,采用造价低廉的催化材料,在阳光照射时能够将水分离成氢和氧,进而为燃料电池提供燃料。 6.锂-水电池 锂是一种令人吃惊的元素,既能用于电池制造,又能用于生产抗抑郁剂。不幸的是,锂有一个让人遗憾的习惯,在与氧接触时燃烧。如果能够利用空气或者水中的锂,电池可以产生更多电量,超过手机使用的标准锂离子电池。PolyPlus公司的史蒂夫-维斯科和同事正在研制一种锂-水电池,他们采用膜包裹锂,防止与水接触发生燃烧,同时又能充电。这种电池的寿命远远超过常规锂离子电池。 7.激光前灯 德国宝马汽车公司的汽车前灯像该公司多变的标志一样具有特点:即使距离很远,它们也会让你意识到,那是一辆宝马。现在这些前灯将会有更大改进。9月宝马公司宣布,它将用激光取代当前使用的发光二极管灯泡,研制前灯。激光的耗能量大约是发光二极管的一半,而且经过改进,这种前灯将比激光指示器更安全、强度更小。它们将产生令眼睛感觉很舒服的非常亮的白光,保证不会淹没正在靠近的汽车。 8.下一代wi-fi网 全球50亿手机用户每月传输的数据高达6拍字节(6后面跟着17个0),而用于wi-fi和手机网络的无线电频段正走向枯竭。爱丁堡大学的哈拉德-哈斯博士发明了li-fi。与其他很多伟大的发明一样,哈斯研发的解决方式所采用的东西数量丰富,主要就是利用全球的140亿盏电灯。他的系统利用普通电灯亮度的微小变化传输数据。这种方式的传输速度很快,由于光线无法穿透墙壁,也具有很高的安全性。 9.魔手 日本东京大学与索尼计算机学实验室进行了一项合作研究,研制“魔手”。这是一种装有28个电极的臂带,通过用电刺激关节和肌肉,产生准确的非随意手指移动。“魔手”可以控制使用者的手。理论上说,这款装置可以让用户弹吉他、盲打,甚至其他任何事情。 10.真实的质感 芬兰公司Senseg的E感觉技术不仅可以让用户触摸屏幕上的图片,还能感觉到摸的是什么。触觉象素利用电场和震动,可以模拟从干燥到湿润,从粗糙到润滑的大量的质感。从理论上说,这样的界面可以在小到智能手机,大到银幕的屏幕上工作。 1 2 3 下一页
112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2010年《时代周刊》50个最佳发明榜单
zchvictory 2011-11-18 22:37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11月12日消息,据美国《时代周刊》报道,2010年《时代周刊》“50个最佳发明”今日揭晓,涉及技术、交通、医疗健康、生物工程、绿色能源、服装、机器人与软件以及军事等领域,苹果iPad、飞行汽车、喷气飞行包、可以杀死传播疟疾的蚊子的激光器均上榜,这些成果都堪称今年科学、技术与艺术领域最重大的也是最酷的突破。   以下为全部榜单:   技术   * 1、苹果平板电脑iPad   * 2、移动定制杂志Flipboard   * 3、耳机式微型摄像机Looxcie   * 4、帮助实现创意梦想Kickstarter   * 5、自助刷卡系统Square   * 6、革命性的相机Sony Alpha A55 Camera   交通   * 7、美国铁路公司:用牛脂驱动的火车Amtrak's Beef-Powered Train   * 8、谷歌的无人驾驶汽车Google's Driverless Car   * 9、私人飞行背包Martin Jetpack   * 10、史上最轻巧的汽车设计Edison2   *11、 廉价家庭新概念汽车Antro Electric Car   * 12、电动车充电站Electric-Car Charging Stations   * 13、立体快巴 The Straddling Bus   * 14、埋地式巴士充电器Road-Embedded Rechargers   * 15、飞行汽车Terrafugia Transition   *16、 塑料瓶船The Plastic-Bottle Boat   健康和医药   * 17、无疟疾蚊子和灭蚊激光器The Malaria-Proof Mosquito and The Mosquito Laser   *18、 旧车变身育婴室NeoNurture Incubator   * 19、让残疾人行走:人工外骨骼eLegs Exoskeleton   * 20、用眼睛书写:EyeWriter   生物工程   * 21、首次实现人工合成细胞First Synthetic Cell   * 22、首次实验室体外模拟肺功能Lab-Grown Lungs   * 23、3-D人体“器官打印机”3-D Bioprinter   * 24、速长型鲑鱼Faster-Growing Salmon   绿色能源   * 25、水下滑翔机Deep Green Underwater Kite   *26、人体驱动设备 Body Powered Devices   * 27、透明电线Power-Aware Cord   * 28、天然气发电机Bloom Box   * 29、“几乎”不用水的洗衣机The (Almost) Waterless Washing Machine   服饰   * 30、细菌布料BioCouture   * 31、油漆布料Spray-On Fabric   * 32、标价牌服装The Plastic-Fur Coat   *33、羊毛衫补丁 Woolfiller   机器人/软件   *34、会欺诈的机器人 The Deceitful Robot   * 35、会教授英语的机器人The English-Teaching Robot   * 36、救生机器人Lifeguard Robot   * 37、挖苦语句探测软件Sarcasm Detection   军事   * 38、超级“水枪”Super Super Soaker   *39、更安全的炸药 Less Dangerous Explosives   *40、 X-51 “骑波者”The X-51A WaveRider   *41、超级防爆墙纸 X-Flex Blast Protection   * 42、铁人盔甲Iron Man Suit   其他   * 43、种子教堂The Seed Cathedral   *44、 尼龙飞机STS-111 Instant Infrastructure   *45、 超3-D眼镜Better 3-D Glasses   * 46、负责任家庭奖励计划Responsible Homeowner Reward Program   * 47、万能橡皮泥Sugru   专家推荐   * 电影:(无)   * 音乐:iRealBook应用   * 政治:微博   * 戏剧:吸大麻   * 厨房:iSi CO2碳酸化器
个人分类: 新闻信息|172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高温超导20年
pxdywjqw 2011-11-17 10:52
高温超导 20 年 在高温超导发现 20 周年之际 , Science 周刊发表了一组 ( 三篇 ) 纪念文章 , 分别聚焦于 : (1) 高温超导的发生机理 , (2) 技术应用 , (3) 发现者 Bednorz 和 Mueller 的研究经历 . 文章的作者都是专业记者 ( Cho A, Service R F 以及 Clery D ). 他们作了广泛的调研 , 采访了众多的科学家 , 因此文章内容丰富 . 尽管付出了 20 年的艰苦努力 , 物理学家们仍然不能对高温超导作出 ( 具有共识意义的 ) 解释 . 然而 , 他们或许已经锁定了他们必须解决的难题 . 关于超导材料 , 已有超出 100000 篇文章发表 . 对机理研究而言 , 并不缺乏实验数据 . 不幸 , 各种理论往往相互冲突 . 理论家 Kivelson S 说 , 理论工作的难处在于 : 是对是错 , 没有一个显而易见的判据 . 他寄希望于"超冷原子—光学晶格"实验 , 因为有可能借此绘制出 Hubbard 模型的相图 . 诺贝尔奖得主 Ketterle W 也对构建该实验系统充满信心 . 不过 , 超冷原子实验并不涉及配对机制 , 并且模型与超导材料之间的关联也只是一种理论假设 . 在高温超导体中 , 超流电子被限制在 Cu-O 面内 , 对态电子云呈 “ d 波 ” 形式 . 已经提出的电子配对机制包括 : 磁涨落、 RVB ( 由 Anderson P W 提出的共振价键理论 ) 、 声子 , 以及它们之间的某种组合 . 其他机制还有 : “ 电荷条纹 ” 和在每一个 Cu-O 四方单元内流动着的“环流 ”. 值得高兴的是 : 对高温超导的研究努力已经获得了很好的回报 . 它导致了新材料、新概念和新物质态的发现 , 促进了凝聚态物理实验技术的大发展 , 并且开拓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 : 强关联电子学 . 1987 年人们对高温超导应用的憧憬达到了高潮 : 磁浮列车、超快计算机、各类敏感器、输电电缆 , 等等 . 很快科学家们便意识到 , 技术应用前景被高估了 . 目前 , 若没有风险投资 , 超导公司很难赢利 . 然而努力并没有停止 , 第一代超导线 (BSCCO) 已进入商业化阶段 , 第二代超导线 (YBCO) 也有了中试产品 . 今年 7 月在纽约繁华街区的地下 , 一条 350 米长的高温超导 (BSCCO) 输电电缆已被接入电网 , 并且其中的 30 米明年还将升级为第二代超导电缆 . 移动通信基站的高温超导滤波器被认为有赢利潜能 , 不过常规滤波器的不断改进 , 正在向前者提出挑战 . 关于 Bednorz 和 Mueller, 文章的作者认为 , 他们成功的关键在于 : 精深的知识 , 良好的直觉 , 严谨刻苦和团结合作 . ( 戴闻 编译自 Science 314 (2006): 1072, 1075 和 1078 )
1911 次阅读|0 个评论
教授公开以骂人为骄傲
热度 11 yzhang111 2011-11-12 03:11
11月7日,北大教授孔庆东拒绝《南方人物周刊》采访时,使用排比句爆粗口“去NM的!滚NM的!操NM的!” 没想到国内现在如此开放,可以随便骂人,而且还公开以骂人为骄傲。厉害了!本人到孔教授的微博看了看,听了听,感觉孔教授真是厉害!“爷爷”“孙子”“汉奸”“王八蛋”基本上不离口。这下彻底服气了。北大教授水平比原来高多了! 看来现在的北大还真是兼容并蓄,比我在那儿的时候强多了。加油!
3918 次阅读|33 个评论
[转载]媒体称我国诚信危机多年未好转 政府诚信系核心
dongzg101 2011-11-4 05:27
媒体称我国诚信危机多年未好转 政府诚信系核心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1月03日15:24 中国新闻周刊 中国新闻周刊2011年第41期封面 诚信危机 摄影/本刊记者 刘震    抢救诚信   关于诚信危机,中国已经谈了很多年,一直未见好转,反而有堕不见停之趋势。   虽然说要将诚信建设摆到突出位置,但这么多年,没有一个政府官员是因为讲诚信被提拔的,也没有一个公民是因为讲诚信获得巨额奖金的。中国社会在引导公民向善方面,不遗余力的施以说教,而这也加剧了以经济杠杆为标准的中国人的人格分裂。更多的中国人在现实的算计和奔忙中,受到的是欺骗的苦,而不是诚信的甜。   诚信生态若此,诚信建设的难度可想而知。   诚信建设成为执政党需要破解的难题,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以及随后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门就此做了部署。   此间,政务诚信作为诚信体系建设中的一个环节,被置于重要位置。道理很简单,政府代表公共利益,对公民个体来说具有莫大的示范作用,是公民最好的教材。   正如温家宝所言,政府及其部门要坚持依法行政,推进政务公开,提高决策透明度,自觉接受社会监督,不断提升公信力。   保卫政府诚信   政府既是社会信用制度的制定者、执行者和维护者,又是公共信用的示范者,由此决定了政务诚信在社会信用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如果政府不讲诚信,企业诚信就难以做到,个人诚信就更无从谈起   本刊记者/申欣旺 文/时雅娜   2011年10月19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制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各地区要对本地区各部门、各单位的信用信息进行整合,形成统一平台,实现对失信行为的协同监管。建设覆盖全国的征信系统。   新华网同步推出的诚信调查显示,公众认为“目前最需要提高哪方面的诚信”中,“政务诚信”占到59.9%,加上“司法公信”21.3%的比例,对提高整个政府诚信的比例超过八成。   就在半年前,温家宝在同国务院参事和中央文史馆研究馆馆员座谈时谈到,“近年来相继发生‘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彩色馒头’等事件,这些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   这种反思在10月20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被提到一个更高的层面上来,要求“政府及其部门在社会诚信和信用体系建设中要起示范带头作用,坚持依法行政,推进政务公开,提高决策透明度,自觉接受社会监督,不断提升公信力。”   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周孝正教授认为,在政务诚信、商务诚信、个人诚信中,关键还是政务诚信,或者说国家主权信用起到主导作用。这是因为政府既是社会信用制度的制定者、执行者和维护者,又是公共信用的示范者,由此决定了政务诚信在社会信用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如果政府不讲诚信,企业诚信就难以做到,个人诚信就更无从谈起。   保卫政府诚信   对政府诚信的要求并非始自今日。北京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王锡锌教授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早在2004年发布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中,依法行政的六大基本要求就包括诚实守信。”   其核心内容是,行政机关公布的信息应当全面、准确、真实。非因法定事由并经法定程序,行政机关不得撤销、变更已经生效的行政决定;因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其他法定事由需要撤回或者变更行政决定的,应当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进行,并对行政管理相对人因此而受到的财产损失依法予以补偿。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作出此种描述时,在早前几个月通过的《行政许可法》中,惊人相似的规定亦被写入。   这部法律的第八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取得的行政许可受法律保护,行政机关不得擅自改变已经生效的行政许可。”即便是多年后在行政程序立法的研讨过程中,应松年、姜明安等行政法学界知名学者谈起这个规定的确立,仍然难掩称赞之意。   这个被称为信赖保护的原则在行政立法上史无前例。普遍的解读是,政府行使权力的有效性和权威基于政府的公信力,而政府的公信力则基于其行使权力的确定力。出尔反尔的政府,政策上朝三暮四的政府,不可能具有公信力。这样的政府也就不可能很好地实施法律,推行政策,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   但在实际生活中,才能看到落实诚实守信有多艰难。随后而来的九江政府丽景湾项目纠纷案引发对“信赖保护”原则的思考,成为讨论政府诚信能否落实的典型案例。   2004年元月,横店集团九江东磁房地产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东磁公司”)成功竞购位于江西九江市长虹大道北侧、火车站外广场两侧商住用地, 进行房地产开发,项目命名为“丽景湾花园”。   竞购地块成功后,东磁公司依法履行项目所需各种手续,并于2006年11月11日正式动工。但此后九江市建设局突然于2007年4月20日通知东磁公司,要求暂停“丽景湾”工程施工;2007年6月20日,九江市规划局、九江市国土资源局、九江市建设局又联合下发《关于对停建“丽景湾” 建设项目及善后处理意见的告知书》;2007年6月22日, 九江市规划局作出《撤回项目选址、用地规划、工程规划许可的决定》;同日, 九江市建设局作出《撤回施工许可的决定》。至此,“丽景湾”建设工程项目被迫全面停工。   在上面的两个文件中九江市政府和主管部门给出了撤回许可证的理由:公共利益。也就是根据群众的反映和人大代表的意见,该路段不适宜建筑,必须改为大片绿地。   清华大学法学院公法研究中心主任余凌云教授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认为,这个理由并不具有说服力。因为丽景湾项目所处的地界十分重要,政府对东磁公司的设计也给予了极大的重视。项目地块规划设计按照政府意见多次增删,经过六次论证方才定稿。   九江市规划局在通过有关规划许可及其建设方案之前,还专门组织召开了城市规划行政许可听证会,全面征求了政府、人大、专家、市民代表和其他有关单位的意见。说明该项目决策本身就非常审慎、严谨和科学,已经充分考虑了项目与周边环境景观的协调一致,具有合法正当性,体现了公共利益的要求。   另一方面,余凌云也质疑,丽景湾项目实际投入项目资金已达约1.35亿元。如果撤回许可证,意味着政府要付出一大笔补偿金,并且还有其他损失。这些补偿金都是纳税人的钱,无疑也是公共利益之所在。难道政府要付出双倍的公共利益去换取所谓的绿地所体现的公共利益?   2008年9月,丽景湾项目纠纷案以政府失败告终,开发商复工,九江市政府向开发商赔款两亿元。   在余凌云看来,这个案件留下的一个重要思考是:《行政许可法》信赖保护原则并不完美。优点在于对实质性保护的规定,不足则在于没有对政府的诚信保护做出程序性的规定,而补偿的规定也失之于抽象。    首防政府故意失信   这几年,余凌云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就是,寻找更好的政府诚信制度设计。   “世界不同国家解决政府诚信这一问题共分为四种方式:将民法上的诚实信用原则引入到公法上来,要求行政机关诚实信用;适用于德国,后传入日本与中国台湾地区,在中国借鉴到《行政许可法》中的政府信赖保护;以英国为代表的,包括受英国影响的加拿大、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等国家,采用的是合法预期保护,现在欧盟用的也是合法预期;再就是美国人所采用的禁止反言制度。”   余凌云认为,把民法上诚实信用的原则纳入到公法上来会把问题搞得更复杂,因为从宽泛上要求政府诚实信用是没有意义的。   他亦认为,德国的政府信赖保护制度范围较窄,相比较而言英国人的合法预期保护视角更为宽广,不仅仅关注于行政领域的信赖问题,还关注行政指导、政府政策变化和政府的长期行政等。意思是指,要保护当事人对政府未来行为的一种信仰,如果政府的一种行为,包括行政执法、行政承诺以及政府的政策和行政行为,只要能产生一种合法预期,都应该受到保护。   余凌云介绍说,“英国对合法预期的保护有多种方式,最基本的一种是程序性保护。比如政策要发生变化,首先要事先通知,向人们广而告之;其次在变化中听取受影响人的意见,对是否有必要进行政策改变进行听证;第二种保护是实质性保护,如果没有压倒一切的公共利益的需要就不能变动这项政策;第三种保护是赔偿性保护,如果有压倒一切的公共利益的需要,对公共造成的损失要给予赔偿。”   正是在九江政府丽景湾项目纠纷案中,余凌云坚信此种制度设计才能真正保护政府诚信。   不过,在王锡锌看来,“无论是信赖保护还是合法预期保护,使用起来都要依据严密的法律推理,中国的政府诚信保护还远未达到这样的层面。我们现在要防范的首先是政府恶意失信的问题。”   “政府的恶意失信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合法的不讲诚信,比如《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要求政府部门发布信息公开年报,我们做过专门的统计,有些政府部门确实发了,但他说的是假话,因为两年的年报几乎完全相似,只是改了一下时间。说假话,这肯定是不诚信的行为。”   第二类则是误导、操纵、毁约。比如操纵听证会,导致政府公信力丧失。有些地方政府招商引资做出种种承诺,然后不予兑现,或者毁约。还包括政府部门瞒报安全事故,这样的案例经常能够看到,比如湖南金浩茶油的质量问题,湖南省质量监督部门早就知道了,却不做处理,也没有发布信息。   王锡锌认为,政府不讲诚信,本质是因为权力太大和权力的反复无常,作出的行政行为随便改,又无法提供足够的监督与司法救济。   此外,行政诉讼将“行政规范性文件”排除在受案范围之外。余凌云认为,“行政法规范,尤其是低层次的行政规范性文件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是行政法的基本特点之一,在这种情况下,假如行政机关出尔反尔,行政相对人的权益即使受到损害也无法得到救济。”   王锡锌回忆,“《立法法》制定的时候,我就提了建议,目前规范性文件从起草的程序到其后的适用都不受制约,公众也无法参与进去,而实际上这些文件在地方就是实际发挥作用的‘法’”。我当时建议,能否接受现实,将行政规范性文件也写进去,现在来看,规范性文件带来的政府失信问题很多。   王锡锌认为,要解决政府诚信问题,首先要反思的是,在整个权力系统的运行中,是否将政府诚信看成是执政的最重要的资源。   “如果结论是肯定的,才能设计更为系统的获取这种资源的制度。包括对外建立起高效的政务公开制度,讲究政务公开的质量,解决‘公开却不透明’的现实怪状。”   2010年的国家机关“三公”经费公开引来阵阵质疑,王锡锌认为,正是因为公开的质量不够,诚信度不够,“如果真的要让人相信,就应当给一个更细的具体数目。”   此外,鼓励更多的监督和互动,媒体和社会能否进入到这个监督的过程中来以及问责与责任的落实,在王锡锌看来,都是解决政府诚信所不能缺少的。 ★ 已有 9506 人参与 我要评论   相关报道:    时言平:社会诚信缺失源于契约断裂    南方日报:抽象的诚信需要可操作制度逐步建设    秋风:诚信建设需重建教化体系    国务院:当前社会诚信缺失问题突出    工程院院士称企业缺诚信和认真是质量问题癌症    《瞭望》刊文称社会诚信缺失主因是政务出问题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73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杨振宁:中国现在很民主 我是个保守的 革命者
dongzg101 2011-10-28 23:22
杨振宁:中国现在很民主 我是个保守的革命者 2011年10月28日 16:16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作者: 安然钱炜 35683 人参与 33 条评论 打印 转发 杨振宁 杨振宁:我是保守的革命者 “我得诺奖最大的作用,就是改变了长久以来中国人自己觉得不如人的心理。” “在合适的情形之下,一个脑筋清楚、做事果断而有远见的、不那么民主的政治,把科技推上去的本领更大,因为它有效率。” 清华大学科学馆,走廊尽头这个近30平米的房间因为没有丰富的物品陈设而显得有些空旷,然而这个房间里却有一个用来思考整个物质世界运动规律的大脑。 物理学家杨振宁端坐在办公桌前,这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始终用一种缺少变化的语气与我们交谈。他神情温和,那是一种让人感到难以改变的温和,甚至连时间对他的改变都显得那么艰难——这位89岁的东方男人看起来非常健康,言谈举止间保持着足够清晰、敏捷的状态。一个小时的谈话刚一结束,他就起身拎起黑色文件包步出办公室,结束了他日常的半天上班时间。 杨振宁把自己的健康长寿归结于“幸运”,他说他人生的每一个转折点都选择了正确的道路,所以“这一辈子简直可以说是没法子更幸运了”。被他称为幸运的,还有上帝给他的“最后的礼物”——比他年轻54岁的妻子翁帆。杨振宁用自己的晚年生活来诠释的这段“不对称”之美,似乎比让他获得诺贝尔奖的“宇称不守恒”定律更让世人惊奇。 即使抛开“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这个光环,杨振宁的人生依然有诸多的戏剧性:他生于民国时代,父亲是清华大学数学教授,接受过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在西南联大完成大学教育,长期在美国投身于科学事业,最终回到祖国。 科学馆西侧的近春园是杨振宁“小时候到处游玩”的地方,从这里走到他在清华园的寓所“归根居”只有一段20分钟的路程,却浓缩了他89年的人生。在这位科学家身上,我们不仅看不到不同文化冲突造成的印迹,也找不到科学天才惯有的孤僻和怪诞。难怪杨振宁的一位老友称他为“最正常的天才”。 就在杨振宁的两本传记相继在中国大陆出版之际,《中国新闻周刊》对他进行了专访。 中国新闻周刊: 上个月,三联书店刚刚出版了《杨振宁传》。台湾作家江才健于2002年写就的《规范与对称之美:杨振宁传》最近也在大陆公开出版。你对这两本传记评价如何?它们可以看做是对你人生经历的全面总结吗? 杨振宁: 我想再三地讲,中国对于人物传记的写作,历史很长,但现在像西方写人物传记那样去做的,却是很少的。西方人写传记,最大的特点是求真实。而中国当代的很多传记,比如关于华罗庚的、陈景润的,都不忍卒读,是“传记文学”,与文学相关,就有空想的成分在里头。而这两本,比较像西方的写法。 这两本书相当不一样,《杨振宁传》的作者杨建邺是物理学教授,他的物理知识很多,又读了大量的文献,对我的工作有很多详细的、半通俗的描写。江才健的好处是,他在美国访问了很多人,可能有100多人,都是我人生不同时代的朋友,所以也有他的特色。 一个人的一生是很复杂的事情。如果把这两本书加起来的话,我人生经历过的,有80%都在里头了。因为我还有很多很熟的朋友,其中有些人已经不在了。两位作者没有机会跟这些人长谈,所以不能那么全面。 江才健的书是2002年在台湾出版的,当时他也跟大陆的出版社联系了要出版,后来无疾而终。这可能是因为书中涉及到李政道和我的事情。中国政府尽可能地不要牵扯到这件事里面去,因此他们认为,如果江才健的书在大陆出版,似乎会代表政府的一个立场。可是后来李政道的传记在大陆出版了,于是江才健又重新联系了这边的出版社,因而这本书最近刚刚获得出版。 中国新闻周刊: 说起你和李政道的关系,我们知道你表示过不再公开讨论此事。但我们还是想知道,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世事变迁,你现在对于当年和李政道的矛盾是不是会有一些新的看法呢? 杨振宁: (沉吟许久)我跟李政道的关系是很长、很复杂的一个关系,这里头有学术的关系,也有感情的关系。不过大体上是怎么回事,这两本书里面都已经有了。这是一个很不幸的事情,不过我不觉得我做了任何真正错误的事。 中国新闻周刊: 今年的诺贝尔奖刚刚颁布,一个有趣的细节是,其中的一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表示,自己最高兴的事,是他因为获奖,而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赠了一个免费的停车位。我们听说,你在纽约大学石溪分校,也有这样一个停车位,而这个停车位还时常被别人所占据。获得诺贝尔奖,对你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杨振宁: 多半得诺贝尔科学奖的人,获奖对他们没有什么影响。他们都是在科学前沿非常专注地做研究,获奖之后,也还是继续做下去。有没有少数人的注意力转移了呢?是有的,但也是少数的。我以为,我得诺奖最大的作用,就是改变了长久以来中国人自己觉得不如人的心理。 中国新闻周刊: 你一直关心中国科技的发展,请评价一下目前国内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 杨振宁: 进入20世纪以后,中国开始大举引进西方的观念和方法。现在几十年间,我个人认为,中国的科技发展得非常之快。这是我跟很多人不一样的看法。 科技的发展,决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不仅需要科学家的努力,也要有大众的支持,是整个社会的事情。西方几百年的发展,中国要在几十年内赶上来,是很难的。中国在经济情形这么差的时候,都能使卫星上天,当然是非常成功,而不是非常失败。 但你如果要问我,物理学的前沿,中国发展得怎么样?那当然还落后于很多发达国家。不过,我认为整个发展的势头很快,我可以预言,在以后十年、二十年,在中国本土上,做出最重要工作的可能性非常大。 美国的拉斯克奖是生物医学界的一个大奖,其中今年的临床医学奖,给了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这件事情证明,在中国的土壤上,事实上曾做过很多重要的工作。可由于一些原因,没有被认可。屠呦呦之前没有被国际认可,原因是她的成果没有用英文发表,而且当时又是集体制,弄不清是谁做的。 如果单讲物理学的话,国内也有很好的工作,比如高温超导,在国际上也被公认是一流。 1 2 凤凰深度: · 中国新闻周刊 杨振宁谈中国: · 杨振宁:放弃一党执政对科技发展不利 · 杨振宁:清华北大对中国的贡献远比哈佛对美国的多 · 杨振宁:中国基础教育所打学生底子比国外扎实 · 杨振宁预言中国10年内将出现获诺贝尔奖获得者 相关新闻: · 中国式民主样本调查:人大代表是怎么选出来的 · 专家称贿选是基层民主建设必须付出的代价 · 薄熙来:网民意见大要反躬自问 这就是民主意识 · 官方调查:内地54.1%女性至少有过一种民主监督行为 PN009 标签: 一个 翁帆 拉斯克奖 民主
99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时代周刊:中国纪念辛亥革命100年庆典——尴尬的纪念日
热度 1 lianghailong 2011-10-13 09:17
In a country that claims five millennia of history, what's a mere century? Oct. 10 marks the 100 th anniversary of the start of China's 1911 Xinhai Revolution, which ended 2,000 years of imperial rule. The fall of the Qing Dynasty (1644-1911) was precipitated by an uprising in the central Chinese city of Wuchang (now part of Wuhan) that eventually led to the formation of a Chinese republic under the tenuous leadership of Sun Yat-sen . This milestone was celebrated on Sunday by China's leaders, who gathered under a massive portrait of Sun, the so-called founder of modern China whose republic was soon engulfed by warlord battles, struggles between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CCP) and the Kuomintang, plus the Japanese invasion ahead of World War II. At the Great Hall of the People in Beijing, President Hu Jintao proclaimed that the 1911 event was “a thoroughly modern, national and democratic revolution.” Xinhua, China's state-run news agency, opined that “the 1911 Revolution not only rid Chinese men of humiliating ponytails and women of the excruciatingly painful foot-binding, but also removed the people's blind faith in the emperor, as well as fear of foreign powers. The event has since been emancipating people's minds from thousands of years of oppression and self-enclosure.” (Sunday's televised ceremony was also notable for the appearance of retired leader Jiang Zemin , Hu's 85-year-old predecessor, who had missed a July celebration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 90 th anniversary , leading to rumors about his illness or even death.) Imperial China may have officially come to an end in 1911. But is the 62-year-rule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akin to that of another dynasty whose “mandate of heaven” is being challenged? In his excellent book The Party , Richard McGregor notes that China's secretive leadership is bereft of ideology but is highly skilled at ensuring its own survival. As a result, the material gains made in the past two decades have turned China into the world's second-largest economy. But inequality and corruption have proliferated, too. The biggest scandals in China today tend to either involve errant officials—grabbing land from peasants or money from state coffers—or misbehaving fuerdai , the coddled “second-generation rich” who have acted with impunity in traffic accidents and other intersections with society. And no matter what lip service Hu paid to 1911 as a “democratic revolution,” democracy in China is a dream deferred. The political upheavals in the Middle East and North Africa have spooked China's leaders, who have unleashed a human-rights crackdown that has netted everyone from artists and dissidents to journalists and lawyers. Even attempts in recent weeks by some independent candidates to run for local People's Congress positions—something that is allowed by law—have been foiled by official interference. By contrast, little Taiwan—where the Communists' enemy, the Kuomintang, fled in 1949—has transformed from an island cowering under martial law to a functioning democracy. Taiwan, which calls itself the Republic of China, has long labeled Oct. 10 “National Day.” For decades, Beijing ignored the date, celebrating Oct 1, when the Communist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as officially founded, as its “National Day.” But in recent years, Xinhai fervor has been authorized in China, albeit with some constraints. Sunday's festivities in Beijing were splashed across the front pages of state newspapers, but they paled in comparison to those of Oct 1. A portrait of Sun may have been temporarily placed in Tiananmen Square near the permanent, iconic image of Chairman Mao Zedong, the founder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but an opera commemorating Sun was cancelled at the last-minute for “logistical reasons” in Beijing, presumably because his life hardly conformed to an idealized Communist storybook. One of Sun's political philosophies, for instance, was the Three Principles of the People: nationalism, democracy and the people's welfare. Sun died in 1925, and his legacy is claimed by both Taipei and Beijing. But the Chinese leadership hasn't gone out of its way to highlight the democracy part of Sun's vision. In his Oct. 9 speech, Hu called for China's peaceful reunification with Taiwan . A day later, Taiwan's President Ma Ying-jeou rebuffed any such political union for now and instead urged Beijing to emulate Taiwan's democratic reforms. But there's one aspect of the Qing's dying days that is rarely mentioned in China. The Oct. 10 uprising that signaled the end of China's imperial tradition happened in part because of ideas that flourished during a reformist era led by certain members of the Qing court. Beijing's rulers are thought to have learned the same lesson from perestroika and the dissolution of the Soviet Union: reforms can bring troublesome consequences. For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birthed during political upheaval yet ruling for more than six decades, revolution isn't quite what it used to be.
2043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股票,拿5000块玩玩
dongzg101 2011-9-26 06:16
A股转势需化解四重连环咒 节后或否极泰来机会隐现 2011年09月25日 10:30 来源: 证券市场红周刊 82 人参与 10 条评论 打印 转发 策划/《红周刊》编辑部 统筹/承承 编者按:作为估值已经进入历史底部区域的A股,在经济向下、政策不放松、市场资金缺乏和投资心理极度恐慌的多重压力下,目前不得不默默承受着持仓账户中近九成账户选择集体沉默的痛苦。 本周三,在蓝筹股的集体躁动下,一根中阳线唤醒沉睡许久的场内外资金,虽然做多热情受周三夜间欧美股市的暴跌影响而暂时蛰伏,但被压制许久的做多情绪一旦产生耀眼火花,市场期待中的反弹行情才可能真正来临。 或许,节后的大盘将破茧化蝶,否极泰来! •市场篇• A股转势需化解四重连环咒 《红周刊》记者 马曼然 自8月25日沪指收出2.92%的阳线后,市场就步入持续阴跌、钝刀割肉的状态,投资者做多激情被一点一点地无情磨灭,直至本周三蓝筹股的觉醒才重新激发了资金久违做多的热情,但周三晚间欧美股市的大跌却再度引发周四A股的跟跌,投资者刚被激起的做多情绪又被无情打压。 政策暂难放松 通过对各方的调研,基金、券商包括投资者基本认可当前估值水平处于历史低位,但由于担心存在经济、政策、资金上的更大变数而选择了观望或浅尝辄止。 中金公司 研究部首席策略师黄海洲认为,今年大盘难以走出持续向上的行情,原因在于宏观政策还难以放松,基础货币增速和货币乘数双双下滑从而抽紧了市场资金。他建议关注 外汇 占款增加额,因为这将直接决定基础货币的增速。 从中国人民银行9月21日发布的初步数据显示,8月份新增外汇占款3769.4亿元,较7月份微调后的2195.64亿元大幅增加,这显示热钱在汇差、利差双重套利收益的驱动下大举压境。持续高位的外汇占款增量虽然能缓解当前流动性紧张的局面,但从8月A股市场低迷的表现来看,却未体现出流动性出现宽松的迹象。 通胀才是问题的核心。尽管目前市场对通胀 拐点 有预期,但部分投资者仍对可能出现的反复和下降幅度存有疑问。此外,从历史经验来看,宏观政策的放松往往是要等通胀从高位回落半年左右、经济下滑到较冷的状态时才会发生。由此判断,真正的政策放松可能要到明年上半年才会看到。 经济数据好转信号仍需等待 与CPI一起出现下拐的还有经济增速,统计局公布的8月经济数据显示,主要经济活动同比增速指标较7月有所下降。部分投资者担心,尽管A股静态市盈率很低,但如果未来经济增速与上市公司利润出现下降,当前的估值就不会显得那么便宜了,动态市盈率甚至会升高。这也就决定了未来A股市场将可能呈现两种走势:一、上市公司业绩持续下滑带动市场估值中枢不断下移,直至业绩增速见底回升为止;二、短线快速见底而产生中期行情。市场选择哪一种走势将取决于经济下行的速度。 汇丰9月中国制造业采购 经理人 指数(PMI)初值已从8月份的49.9显著下降至49.4,这是继8月份意外回升后重拾跌势,这引发了市场对于中国经济前景的担忧;同时,在PMI预览数据中,产出价格指数升至五个月高点,投入价格指数亦反弹至58.8,创四个月以来新高,这显示后期仍会面临一定的通胀压力。 而从统计局公布的8月经济数据看,我国经济已开始转入“小幅衰退”期,未来几个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并不容乐观。一方面,受高铁事故的影响,机构调研发现在部分地区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建设拖延工期的现象非常明显,追求增速与追求质量这两个目标正在经历一个再平衡的过程;另一方面,随着限购措施的实施,房地产市场出现明显降温,业内人士估计短期内限购措施还难以放松,在房价未停止上涨和部分城市房价尚未出现明显有效回落之前,房地产行业固定资产投资还难以维持高速增长。 另外,企业库存问题也日益突显。从最新公布的6、7月份工业企业库存来看,同比小幅上涨;同时,当前的上市公司库存周转天数仍处于历史较高水平。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上市公司存货同比增长超过3成,较年初增长近2成,2238家上市公司的存款总额达到了3.81万亿元,攀上历史的高峰。相对于收入而言,存货比收入增长更快。 华泰联合证券 研究所副所长刘湘宁认为,可能去库存最快的时候还没有到,三四季度的经济回落会使库存现象更加明显。库存问题仍然是不能忽视的风险,需要投资者密切关注。 紧盯央行货币政策变化 尽管在通胀面前,货币政策不会大幅扭转,但面对四季度中国经济可能出现的回落,央行似乎有意投放资金。因为无论是经济还是股市太需要新增资金的滋润了。资金面紧张不仅体现在社会融资成本高企层面,更在股市中发挥得淋漓尽致,A股单日成交连续数日跌破千亿水平,换手率持续低于0.4%,无论是从绝对数还是相对量来看,均属于地量。这一方面是由于资金谨慎,另一方面也源自资金的匮乏。 从最近几周的货币市场资金投放情况来看,央行资金净投放幅度较大,本周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实现480亿元的资金净投放,连续第10周的净投放合计净投放资金超过3990亿元。央行这种做法主要是由于其扩大了准备金上缴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对冲了外汇占款的压力,其在公开市场针对短期的资金状况作出适当的平衡,目的是使短期流动性不至于太紧。 但央行资金的巨量投放似乎并未缓解资金面紧张的局面,数据显示,本周以来,银行间市场拆借利率(SHIBOR)有所上行,其中,7天利率、14天利率和30天利率等短期利率上涨幅度较大,市场资金面依然处于偏紧状态。因此,在目前仍需持续关注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以及其他货币政策的取向。 信心进入冰点,新增资金静待趋势确认 一般来说,股市如果要有一波上涨行情,往往先是存量资金行动,而后在股市形成止跌企稳乃至初步向上势头显露后,吸引增量资金进入,由此成交量方能持续放大,进而确立上涨趋势,一波行情就此展开。这期间,增量资金的进入才是行情展开的关键。 但实际上,目前新增资金不愿意入市很大程度上就是对后市没有信心。尤其是,在经济快速下行没能得到数据确认前,国内市场对海外波动仍保持着一定的敏感度。海外风险情绪传导持续打击国内投资者信心。如全球股市在美联储宣布将采取“卖短买长”操作方式来压低长期国债利率以刺激经济复苏的消息一经公布,全球股市应声大跌,A股也不能免俗。 一边是场内资金观望气氛浓重。记者与多家私募机构交流后发现,在欧债危机、全球经济下滑、A股新股发行等一系列问题没有明朗之前,总体保持谨慎态度。尽管一些做价值投资的私募基金,有逢底布局低估个股的行为,但大多数私募还是对市场保持密切观望,等待明显的转势信号出现后才愿意出手。 另一边是场外资金闻股色变。数据显示,7月1日以来成立的36只新基金平均首募规模为10.65亿元,较上半年的16.64亿元平均规模大幅缩水。这意味着目前基金平均首募规模不仅大幅低于2010年的21.30亿元和2009年的31.89亿元,也低于2008年熊市时的基金平均首募规模18.2亿元。 再看看中登公司数据,深沪两交易所上周新增股票开户数13.15万户,相比前一周(15.85万户)减少2.7万户,降幅17.03%,而在上一轮熊市底部(2008年10月份)时新增A股开户数仍还有17万户(每周);上周末A股有效账户数为13814.67万户,持仓账户数为5720.78万户,空账率高达59%,这种占比在历史上也是很高的。 从基金平均首募规模、新增A股开户数等情绪指标来看,A股已进入了极度悲观的阶段,在上述的多重担忧尚未出现有效改观前,短暂的反弹尚难改变A股倔强的熊脾气。 1 2 3
100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国务院参事承认:通胀与温家宝的4万亿经济刺激有关
zhao1198 2011-8-30 20:16
消息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作者:国务院参事 任玉岭)此次通货膨胀,特别是蔬菜、肉、蛋等的价格高企,对人们生活质量带来了明显影响。广大百姓希望专家和官员不要轻言“拐点”,或对通货膨胀视而不 见、遮遮掩掩。“千正确、万正确,实事求是最正确”,人们期待不要总在不切实际的数字上做文章,要深入实际,实事求是地研究一下北京市蔬菜和住房都较两年 前出现成倍涨价的真实原因,以寻求治理“通胀”的有效办法。    资本错投是通胀主因   对这次通胀产生的背景和根源,众说纷纭,其说不一,有说存款利率过低造成的,有说外来热钱导致的,有说国际上大宗商品涨价带动的,还有说是农民工短缺、工人工资上涨引发的等等。   应该说这些因素都是客观存在的,它们对这次通货膨胀或多或少都起了一定的作用。但近年物价的大幅度隐形上升,绝不仅仅是由这些原因造成的,以上诸多因素只是表,不是本。   当货币明显过量和不切实际地过度投资时,通货膨胀就会生成。货币超量→过度投资→资产泡沫→物价通胀,这就是通货膨胀的基本逻辑和路径。   上世纪90年代初,我在北海工作,受到邓小平南巡讲话和北海宣传鼓动的影响,全国各地、港澳台和外国一些商家,于1992年带着大量资金走向北海,过 量的货币流入被用于投资购买土地、修建房屋,并导致资金大量涌向社会,约两年时间就把北海的物价指数推到43%。当时中国有2800家房地产公司,北海就 占了1430家,北海的建筑设计院就有125家。   有一次,一个公司上市,三天不到的时间,就有240亿资金流进北海。很多企业在银行大力支持下,不切实际地过量投入,加大了社会的流动资金泛滥和经济泡沫的生成。因此,物价就自然推高了,通货膨胀就严重发生了。    我国这次通货膨胀的不断被推高实际与银行货币过量,和推动投资过度,以及资金大量流向社会有关系。也可以说这是经济泡沫形成的前兆和表象之一。   2003年以来,金融部门的高速扩张显著超出了经济总量的增长。央行总资产2002年底5.11万亿元,到2010年上升到26万亿元,增长 4.09倍;银行总资产2002年23万亿元,2010年增到94万亿元,增长3.09倍。广义货币(M2)2002年为18.5万亿元,2010年达 72.5万亿元,增长2.92倍,而同期经济总量只增长2.31倍。央行、银行资产和广义货币的增幅都比经济总量增幅快得多。   货币的过多,投资流动过大,必然推动过量投资。如果投资都是能够较快产生效益或可以带动对资金的吸收的话可能还要好一些,怕的是过量投资或根本不能产生供应或不能马上产生效益,势必就要出现泡沫,并引起通货膨胀。   过量投资的爆发与抗金融危机有一定关系,为了加大投入刺激经济复苏,防止危机加重,2009年,中央决定投入4万亿元,这是完全必要的。   但这次投入的扩充,主要投向了政府和国企部门,致使一时间项目的摊子铺得巨大。包括高铁、公路、机场及很多所谓的“循环经济”无限扩张,此期间几乎所 有国企都进入了房地产。拿到钱的政府部门和大型国有企业,用着国家廉价的土地、廉价的资源,创造的效益却常不是很高,又多进行了自我分配。   举两个亲眼所见并做了实地调查的例子:   一个很大的国有煤炭企业,他们用煤矸石造砖和利用煤中的另一种石头造高岭土,都建了漂亮的生产工厂,花去大量投资。但是由于产品找不到市场,致使规模宏大而且十分现代化的工厂,处于停产状态。   某欠发达城市,人口300万,上世纪80年代市政府用房仅1500平方米,90年代建了新的办公大楼,前几年又不满足了。于是在大投资的形势下,又新 建了市政府大楼,总面积有12万平方米,用掉资金12亿元。市政府广场1.5平方公里,连同办公场所占地,宽1.5公里、长2.5公里。   像这样的投入巨大又不产生效益的项目,绝非仅有,实际上全国各地都有发生。据有关资料,我国的边际产出效应从1994年以来出现了直线下滑。由 1992年的0.39降到了2009年的0.2,也就是说,上世纪90年代初2~3个投资单位可创一个GDP增量,而到现在5个投资单位往往还得不到一个 GDP,这意味着投资出现了大面积资源误配和错投。也就是说,资源被大量配置在生产率低下的项目上,就难以生产足够的产品和服务用于吸收市场上的大量货币 了。这种投资的恶化,才是通胀的根本原因。    扶贫济困制通胀   针对以上通胀形成的真正原因,在回笼货币和遏制货币膨胀之外,国家更重要的是要用好国家财政和改革金融投向。为此建议:   理顺和改革银行增长模式。尤其要切断银行货币增长与银行内部人员的收入挂钩,降低货币增长冲动。   坚决改变货币的投入走向,转变重大轻小、嫌贫爱富的旧习,降低低效投入、无效投入。应下大力气支持中小企业和第三产业发展。很多国家千人拥有中小企业 45个,而我国仅有10个,中小企业过少,创业政策过严,不利于百姓创业,不利于中产阶层成长。我国大学生创业人数仅2%,同国外15%~20%相比,创 业人数要少得多。我国第三产业至今仅占42%,同发达国家60%~70%相比,尚有巨大发展空间。只有改革货币投入走向,无效投入才能减少,通胀的危险才 能降到最低。   改革财政转移制度,加大对社保支持力度,扩大社保覆盖范围。我国财政每年增长20%以上,8万多亿的巨额资金如何分配、如何用好,这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与稳定,对治理通胀和防止通胀延续发生具有重大意义。   应该大力提高居民社会保障投入。目前我国社保的全口径投入占GDP 6%,占财政12%,如果把财政预算中的非财政收入一并考虑,社保占财政总支出约为7%多一点,这同国外社保占GDP 25%~30%,占财政35%~45%相差甚远。为了增强居民的抗通胀能力,提高社会消费能力,我们应该改革转移支付常规、降低行政开支,并压缩那些隐藏 有腐败漏洞的公共产品建设和投入。   对国有垄断企业和国有银行的职工收入特别是对管理层的收入,要制定必要的法律予以约束。我国现在行业收入差距高达1:15,而日本为 1:1.6~2,德国、加拿大、美国、韩国为1:2.3~3.1。这样大的收入差,实际上与国有垄断企业的高分配、高收入直接相关。对此,必须引起重视, 加强监管力度,防止收入差距拉得更大。   严控房地产发展,管好用好土地。要坚定不移地大力发展保障住房,解决刚性需求,并妥善处理银行此前对房地产的贷款及进一步抑制银行向房地产贷款冲动, 以防止带来后遗症和防止泡沫破裂。还要打击银行少数人与房地产商相互勾结,通过向房地产公司高管大量贷款,倒卖房屋,沆瀣一气,从中谋利。   全社会都要加强道德建设,要加强济贫工作。据调研,某直辖市青年犯罪在监狱中占75%,其中75%是因盗窃抢劫;郑州公安局为打击偷盗泛滥成灾,专门 培养2000名大学生,上街协助抓小偷。一个社会,有如此多的盗贼,说明我们的收入分配出了问题,同时也表明我们的济困工作没有跟上。为此,我们政府的财 政结构,要改变支出走向,调整财政的支出,按胡总书记提出的创新社会管理,多从治本上下一番工夫,把这些做内保的钱用在缩小收入差距上,用在扶贫济困上, 以减少穷人,减少犯罪,这样,我们的社会会不会更安全,会不会更和谐?   总之,通货膨胀的发生是与钱的多少和钱的使用与分配直接相关的,治理通货膨胀和防止通货膨胀延续,是一项系统工程,此中既有经济的工程,更有社会的工程。
个人分类: 中国_经济|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国新闻周刊:饶毅,落选者的退选
dongzg101 2011-8-25 11:39
中国新闻周刊:饶毅,落选者的退选 “让他们入虎穴吧,我在外面看着” 近年来,本应是科学界“圈内事儿”的院士遴选,由于与一些社会事件牵涉,而不断引起社会关注。在“饶毅事件”之前,人们最近一次对院士产生兴趣是“段振豪事件”:这位今年首轮被推荐为院士候选人的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因涉嫌用学术经费“包二奶”事件而受到关注。 “饶毅事件”就在此波未平的时候发生了。因为匿名投票和专业性原因,无人出面澄清饶毅到底为何落选。但公众倾向于把饶毅看作一个牺牲品,气愤的网友在各大学论坛发飙,他们一致认为是饶毅不同流合污的姿态惹恼了主流学界中的强势人群。他们就此推测,饶毅应该对现有院士遴选方式和制度恨之入骨。 “院士制度的存在是有道理的,有没有问题?当然有。但是总体上是好的。”饶毅比他身后的“鸣冤团”理性很多,“这就像高考,里面肯定有问题,但是如果没有这个制度,还有更好的吗?” 在饶毅看来,中国院士制度存在的最大价值是与强大的行政权力对抗。“中国的行政权太强,院士制度树立了一批学术权威。这些学术权威说话的时候,行政力量就会收敛一点,有所顾忌。”他对记者解释。 大众的打抱不平似乎有些偏离靶子,被大家认定应该批驳的院士制度,在饶毅心中只是一个结果,而造成这个结果的更深层原因在于中国文化。“中国人在合作方面是非常不好的,”饶毅说,“这才是真正的问题。有些人为了得到院士这样的‘金身’,趴着也要进去,拍马屁也要进去。但是他们不去想,如果一个团体中有的人是夹着尾巴进来的,那么你作为团体中的一员,也是没有自尊的。” 在饶毅的观察中,真正品行恶劣、最会溜须拍马的,反而是有过国外工作经验的年轻人。“他们刚回来,年资低。听别人说在中国就得这样,他们就赶快去做,变本加厉。”饶毅说,“反而国内老资格的科学家大都是有自尊的。” 很多人之所以热衷于晋升院士,在饶毅看来,绝大多数人并非看重院士的“副部级待遇”,也并非真有很多人与权力部门勾结进行腐败活动。“更多的还是院士的终身制荣誉在吸引人,一旦得到,这个是拿不掉的。而且院士可以再去选下届的院士,很多人为此而对你卑躬屈膝。”饶毅对本刊说,“有少数人滥用权力,把院士名声搞坏了。但是大多数院士还是有自尊的。” 虽然已经出局,但饶毅仍算理性。他开玩笑说,“中国院士选举大致还可以,出错率可能比诺贝尔奖还低一点。我的事属于搞得太明显了。” 但是,他总要表态。目的是为了证明给年轻学者看,“不做院士照样可以挺起腰杆。”在此事发生之前,饶毅一直在博客上向国外的华裔学者介绍中国科研制度。他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回国工作。落选后的高调回应也有些向海外同仁鼓劲的意思。“这件事最大的影响就是国外有些正教授、博士后不敢回来了。他们会想,饶毅已经被‘群殴’一次了,我的名头还没他高,那自己不是也得被‘群殴’吗?”他说,“我就是要出来说,落选没关系。得让他们有勇气回来,告诉他们不是回来就一定要拍马屁的。” 在这件事情上,饶毅乐于把自己类比为坚持一夫多妻的辜鸿铭和致力于复辟封建王朝的王国维。“北大总会出这种古怪教授。我这个古怪还比较轻微。”他说。 饶毅决定把自己的落选当作一次试验。“等以后我和一位学术与人品都不怎么样的院士出现在一个场合,你看看那些年轻人怎么表现,是冲着那位院士多笑笑呢,还是多听听我讲呢?这将很有意思。”他笑着说,“就让他们入‘虎穴’吧,我在外面看着。” ★ (实习生王秋思、张晓宁对本文亦有贡献) 相关专题: 众议饶毅落选院士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1046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2 12: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