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濒危动物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招聘】广东省科学院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2015招聘启事
jiangxinduyin 2015-7-13 19:17
广东省昆虫研究所暨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成立于 1958 年 9 月,原属中国科学院, 1972 年起隶属于广东省科学院,是广东省政府直属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也是华南地区唯一专门从事动物学研究的综合性科研机构。研究所围绕动物资源保护和利用、动物生态与保护、动物繁育、种质资源保护、有害生物监测与控制、应用生物技术等领域开展有关科学研究。因研究所发展需要,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现招聘科研人员 3 名。 一、招聘岗位及要求 高级科研助理 :要求获得博士学位,具有动物分子遗传育种、动物医学、动物生理、动物生态学、系统分类与进化专业背景,对脊椎动物有关研究感兴趣。 二、报名条件 1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和团结协作精神。 2 、具备岗位所需的相关专业知识与技能。 3 、身体健康。 三、报名方法 1 、采用网上报名。 2 、报名要求:应聘者须提供个人简历、毕业证、学位证、身份证、获奖证书、论文及成果等相关证明材料的复印件或原件。 简历等材料发至 SCIEA2010@163.com 。 3 、资格审查:根据招聘岗位要求,对应聘者进行资格审查,择优确定面试对象,并电话通知面试时间。 四、薪酬待遇 具博士学位聘用人员,入事业编制,执行国家和广东省政策规定的薪酬待遇。 五、联系方式 地址: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西路 105 号 (邮编: 510260 ); 单位主页: www.gdei.gd.cn 联系人:葛老师 联系电话: 020-34495169 ;联系邮箱: SCIEA2010@163.com 2万硕博岗位: www.zx360zp.com 中国最专业的硕博招聘平台
141 次阅读|0 个评论
聪明反被聪明误 鸟叹还是人叹
热度 19 博物 2012-12-20 14:03
聪明反被聪明误 鸟叹还是人叹
你知道世界上最聪明的鸟儿是什么吗?有人从模仿人类语言方面来衡量,比如八哥、鹩哥、大绯胸鹦鹉,可以学会“你好”“谢谢”“再见”这样简单的词汇和稍长些的短句,而有一种鸟儿,通过训练,居然可以与你简单对话,以及背诵整首的唐诗!因此,它也被人称作世界上最聪明的鸟儿。这鸟儿,就是非洲灰鹦鹉。我记得,这鸟儿刚在我国出现的时候(十几年前在北京和天津的鸟市儿上)曾要价儿3万块!这个价格不仅在当时,现在也是令人咋舌的,因为那时国际上著名的“三大奢侈品级鹦鹉”——南美洲的琉璃金刚鹦鹉、红绿金刚鹦鹉和澳洲的大葵花鹦鹉的价格也没有这么贵过! 你知道吗?每年都有大批的珍稀濒危动物通过各种地下途径被走私贩运到世界各大城市,被那些一掷千金的“动物爱好者”们买去当做宠物饲养,有些“爱好者”甚至拥有私人动物园、爬虫馆或水族宫。比如,某著名歌星喜欢雪豹,结果,一养,就是好几只,放在自己的庄园里每日喂着细碎的牛肉,尽管如此,雪豹还是失去了繁殖的能力;还有,某位富商喜欢河马,结果就养在了自己农庄的池塘里,后来,那个富商破了产,池塘成了野水坑,坑里的河马成了流落在美洲的难民;更多的,是那些把金刚鹦鹉、东南亚巨蜥、黑猩猩、长臂猿甚至幼虎买给自己或朋友当做宠物的人们,这些野生动物一旦失去了大自然的庇佑,便只能苟延残喘在人类的窠臼里等死,既没有机会繁衍后代,也不会为生态平衡带来任何益处,不过从一个大自然工程中伟大的一份子沦落为一个下场可怜的玩物罢了。 唉,而今,这个命运落在了非洲灰鹦鹉身上,倒不是因为它有美丽或奇特的外表,而是——聪明。这,可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啊...... 为了朝觐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我们被安排住进内罗毕萨凡沙花园酒店。一进到这个美丽庭院,我就发现在一个不起眼儿的鸟笼里,竟饲养着六七只“非洲灰”,这可真叫我诧异哦。这是因为,目前在我国,“非洲灰”的成鸟价格在1万元人民币左右,如此高昂的价格使其成为只有极少数人才能拥有的宠物,在北京的花鸟市场,金刚鹦鹉与葵花鹦鹉并不罕见,但却很少能见到“非洲灰”的,即便有,最多也只能见到一只孤零零地呆在鸟架上等人待价而沽。 “非洲灰”,很好鉴别。你看,它首先是种大型的鹦鹉,体型一般都在30厘米以上,大大的脑袋好像很憨厚的样子,羽毛呈鱼鳞般地覆盖着全体,通体是那种符合国际流行色标准的“高级灰”,只有眼周和尾巴的颜色不太一样。它的眼珠是奶油般的淡黄色,黝黑的瞳孔,眼周有一圈儿近乎于白色的高亮区域,那是一圈极短的绒毛,使你能够很容易看到那双睿智的眸子。它的尾巴是极其鲜艳的大红色,这也是让你一下就记住它的特征,你可能会很不解地为它把这么美丽的颜色放在不起眼儿的地方感到可惜。但其实不然,在它展开翅膀飞翔的时候,鲜红的尾巴恰恰是最显露无遗的地方。 而这里——它的产地(肯尼亚的西部山区,靠近维多利亚湖的地区出产该鸟),却被人们捕捉来大量的饲养着。我眼前的这个笼子有两米多高,笼内的设施比较单一,只在一株枯树间横搭几根竹竿以供其栖息。能照进笼内的光线也不足,只有早晨的太阳能带给它们一些可供杀菌的紫外线。但出乎人意料的是,它们却比很多生活在中国的同胞体质和精神要好很多。 我想,可能还是缺少同类间交流的关系,我看到许多中国鸟友对待自己饲养的“非洲灰”可谓是细致入微,宽大舒适的笼子、营养丰富的饲料,加上可供抓搔和叨啄的各色玩具,比如打结的绳扣、有甜味儿外皮的无毒树枝或者纸团儿,还有每天拿出至少一个小时的时间来关爱摩挲,仍往往不可避免地出现“非洲灰”极易患有的精神疾病——“啄羽”,即很有耐心地把自己的羽毛一根儿一根儿地从身上拆下来玩儿,直至自己光屁股......,这是由于这种聪明而富于感情的动物感到了压抑、郁闷、无聊、绝望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病,换句谁都能懂的话说:也就是这鸟,已经疯了...... 由此看来,这种群居的鸟类,单只饲养对它们来说是不人道的,人鸟间的互动,远不及同类间的交流所带给它们的健康和慰藉。而饲养本不该被饲养的珍稀濒危动物,对我们的自然母亲来说,已经不仅仅是人道不人道所能评论的了......(博物地理 段煦 文/摄影)
个人分类: 鸟的天堂|10663 次阅读|31 个评论
也记西安行为学研讨会
热度 2 woodenson 2011-8-2 12:54
也记西安行为学研讨会
7月24-27日,陕西师大、北京师大、中科院动物所承办了第一届亚太整合行为学暨第三届动物行为学培训大会,其实,与其说是大会,还不如说是论坛,虽然参加的人也不少,但规模相较于兽类学或者鸟类学会仍显单薄。就着王德华老师的会议记录(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757do=blogid=470046 ),俺也说说我的感受。 这已经是第三届国内的行为学会议,第一次是在北京,2007年12月,第二次是在合肥,2009年11月。三次会议,规模都不太大,根本原因可能还在于国内动物行为学研究的人员甚少。给学生上课时就多次说过,国内的行为学其实更多的是以濒危动物为对象目的多为保护的行为研究,大熊猫、金丝猴、普氏原羚、藏羚羊等等,脱离了濒危动物,基本可以说没有行为学(俺这里指的是欧洲的ethology)。所以,真正从事行为学机理研究的人,国内少之又少,经费来源可能是一个重要的限制因素。不过伴随着三次行为学会议及相关培训班的举办,已经开始有不少新鲜的内容加入,比如上次合肥会议召开时华南濒危动物所张礼标的犬蝠口交研究、张知彬及张洪茂等所作的鼠类种子传播等。 这次会议还有一个重要的改变,除了个别报告外,其余均为英文报告。对于作报告的人而言,这是件好事情,学习用英语进行组织和表达,不过对于多数都是研究生的听众而言,理解可能就成了问题。我自己也是这样,相关内容的或许没大问题,研究方向稍远一些,基本就跟不上演讲者的思路了。私下里也和几个朋友聊天问过,英文的报告虽然看起来上档次,但理解确实会有偏颇。当然,根本原因可能还在于我们缺乏这方面的训练,专业词汇量也太过狭小。 我的学生郑炜也做了一个报告,虽然报告的内容很简单,麋鹿的集群效应,但她还是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去准备。报告时,孙立新和Hare教授都提了几个问题,可以说是一针见血,这也为将来的研究提供了思路。不过如王德华老师所言,或许是因为语言问题,或许是因为提问习惯,报告后除了几个知名的教授和个别人外,提问者寥寥。我也没有提问,有时倒不是没有问题,而是觉得可能私下交流更好。但学会提问,确实应该是研究生的必备技能之一。 会议之余,我们也去游逛了西安的几个著名景点。骊山、兵马俑、秦陵地宫、华清池,对于景点,感叹居多;而对于导游的伎俩,恼恨居多。最后一天,去了华山,先是排队接近三个小时才坐上缆车,直达北峰,那时已经接近下午三点。之后由北峰到擦耳崖,五云峰,金锁关,到西峰,时间已经接近五点,看看时间有限,沿原路返回至北峰。或许是来之前就知晓了华山之险有了心理准备,北峰西峰西峰北峰一个来回,竟然丝毫未觉出险从何来。本意是在北峰缆车下山,但排队人多,我们于是步行下山。一阶一阶走来,方才发现,华山之险竟在登峰之途。虽然登峰途中风景不如峰顶,但险峻却远超峰顶。比如,接近90度的天梯,一道连着一道,让人不寒而栗。我们下山已经七点,膝盖接近不能弯曲,确实是累,时至今日,登华山后的第五天,两腿仍旧酸痛,看来,还得恢复几天啊。
个人分类: 动物研究|4174 次阅读|4 个评论
一种奇妙蝴蝶的重生——方舟子
woodenson 2009-10-9 14:20
一个很好的迁地保护的案例,转自新语丝。 一种奇妙蝴蝶的重生 方舟子 在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英国,采集蝴蝶是一项非常流行的爱好,其中最受追 逐的标本之一是一种在中国也产的灰蝶科蝴蝶,英国人称为大蓝蝶(中名嘎霾灰 蝶)。实际上这种蝴蝶既不是很大,也不是很蓝。它并不是一种特别美丽的蝴蝶, 被特别看重的原因可能是其难得:它数量稀少,而且生长在人迹罕至的荒野,每 次采集相当于一次远征。 即便如此,仍然有大量的大蓝蝶被采集制作成了标本。至今还有大约3000个 大蓝蝶标本收藏在英国的博物馆里。在19世纪末就已经开始有人呼吁对它进行 保护。进入汽车时代以后,到大蓝蝶栖息地采集更加方便了,有的地方的大蓝蝶 已经绝迹,保护变得更为迫切。1930年,英国建立了第一个大蓝蝶保护区,围起 栅栏,雇了一名铁匠在那里看守不让人采集标本,停止在那里烧荒,并禁止放牧。 那里原来生活着一个较大的大蓝蝶种群,但是在受保护9年之后,就一只不剩了。 此后还有更多的大蓝蝶保护区逐渐建立起来,但是大蓝蝶的数量却越来越少。 1950年代时英国大约还有数万只大蓝蝶,到1972年时只剩下了300多只。1975年英 国通过的野生动植物保护法首次把大蓝蝶列为法定保护对象,但已无济于事。 1979年,英国最后一只大蓝蝶死去。 大蓝蝶在英国灭绝的前夕,牛津大学杰里米托马斯等人追踪残存的大蓝蝶 的生活史,发现了大蓝蝶灭绝的秘密。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英国著名博物学家 佛罗霍克在研究了大蓝蝶20年之后,已发现了它与蚂蚁存在着奇妙的关系。托马 斯等人的研究表明这一关系要比人们想像的还要奇妙得多,也重要得多。 大蓝蝶对生活的要求极为挑剔,离不开一种百里香植物和一种红蚁。每年的 六、七月间,是英国大蓝蝶飞翔的季节。每只大蓝蝶成虫的寿命只有四、五天。 在短暂的生命结束之前,雌大蓝蝶必须找到合适的百里香产卵。这些百里香必须 是生长在红蚁巢的边上,而且含苞待放。她把卵产在百里香的花蕾里。一、两周 后,幼虫孵化出来,就以百里香的花为食。在吃了大约两周的花宴,蜕了三次皮 之后,幼虫掉到了地上,等待路过的红蚁发现它。 大蓝蝶幼虫靠分泌蜜汁吸引红蚁。红蚁发现大蓝蝶幼虫后,会用触角拍打它, 让它分泌蜜汁,然后把它带回地下蚁巢。在蚁巢里,其他红蚁和红蚁幼虫围上来, 分享大蓝蝶幼虫的蜜汁。等到蜜汁被吃完,大蓝蝶幼虫失去了利用价值,就有生 命危险,所以它还必须能够保护自己,像红蚁幼虫那样蠕动,散发出红蚁的气味 和声音,让红蚁误以为大蓝蝶幼虫是它们当中的一员,允许它继续在蚁巢中住下 去。 大蓝蝶幼虫必须在蚁巢中整整待上10个月,不仅能躲避天敌,而且还有营养 丰富的食物供享用。在给了红蚁一点小甜头后,大蓝蝶幼虫在蚁巢内四处走动大 吃红蚁的卵和幼虫,把自己吃成大胖子。在这种情况下,大蓝蝶幼虫仍然危险重 重。如果蚁巢中有蚁后,她会误以为大蓝蝶幼虫是一只以后也将变成蚁后的超级 红蚁幼虫,从而发出化学信号让工蚁把它杀死。如果蚁巢的规模太小,或者红蚁 又搬来了一只大蓝蝶幼虫,红蚁的卵和幼虫不够吃,大蓝蝶幼虫最终也会饿死。 所以大蓝蝶幼虫藏身的蚁巢规模要足够大,不能有竞争同伙,还不能有蚁后。 在满足了这些苛刻条件之后,大蓝蝶幼虫才能在蚁巢内安全度过秋、冬、春三季, 在蚁巢内结茧、化蛹,在夏天来临时变成蝴蝶,从蚁巢中走出,飞翔而去。 如果没有红蚁的收养,大蓝蝶不可能生存。红蚁本身对生活环境也有一个要 求:它们喜欢温暖,在朝南向阳的山坡筑巢,而且地面上的草的高度最好少于2~3 厘米。如果草的高度太高,把阳光遮住了,蚁巢的温度太低,红蚁幼虫会冻死。 大蓝蝶的栖息地被划为保护区后,禁止烧荒和放牧,反而让那里草的长势失 去控制,让大蓝蝶更快地灭绝。即使是在没有保护的地区,山坡的放牧也越来 越少。本来,还有野兔吃草能对之有所制约,但是在1950年代,一种传染性很强 的病毒入侵英国,让野兔患上致命的粘液瘤病,野兔的数量锐减99%。随着草皮 越长越高,大蓝蝶依赖的那种红蚁迅速消失,被另一种较耐寒冷的红蚁取而代之, 这种红蚁也喜欢吃大蓝蝶幼虫的蜜汁,但能识破伪装,将它杀死。等到草皮高度 超过10厘米,连百里香也难以生长、繁殖了。 这些发现来得太迟,无法拯救英国大蓝蝶的灭绝。但是大蓝蝶在其他国家还 有幸存,可以从那里引进。英国逐渐恢复了52处百里香草地,并进行管理,通过 割草、放牧绵羊控制草皮的高度,红蚁数量也随之上升。1983年起,大蓝蝶被从 瑞典带到英国释放,它们逐渐在30多个地方成功地繁衍下来。到2008年,英国大 蓝蝶的数量已多达数以万计。大蓝蝶成了第一个成功获得重生的濒危蝴蝶物种, 这一切都是由于对它的习性和灭绝的原因有了较为透彻的了解。英国大蓝蝶因人 类的盲动而灭绝,因科学的进展而重生。生态学的研究让人类有了逆转环境恶化 的能力,但是如果环保不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想当然地采取行动,结果反而会 更为糟糕。 2009.09.20 (《中国青年报》2009.9.30)
个人分类: 动物研究|4833 次阅读|0 个评论
拯救普氏原羚
热度 1 woodenson 2008-11-27 12:58
普氏原羚,又被称为中华对角羚,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濒危的一种有蹄类,也是青藏高原特有的一种小羚羊!曾几何时,普氏原羚分布在中国广阔的西部大地,内蒙,青海,新疆,甘肃,宁夏,然而,由于人为猎杀、生境破碎化、狼的捕食等因素,这种高原精灵已然濒临灭绝,种群数量仅存数百只,且被分割为六七个小种群,零散的分布在青海湖周边! 我们愿意看着他走向灭亡吗?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去关注普氏原羚,去保护普氏原羚,让这种中国特有的小羚羊能够长久的奔驰于高原之上! 2004年11月,我在青海湖湖东地区做冬季普氏原羚的繁殖行为研究,发现了这只被围栏挂住的雄性二龄普氏原羚!后来救助到鸟岛救护站,可惜由于在网上吊挂时间太长,三天后这只起名叫星星的普氏原羚就死掉了!解剖的结果显示,五脏出血!在高原高寒的恶劣条件下,普氏原羚一旦被挂在网围栏上,即使不被狼捕食,稀缺的氧气也足以让他们致命! 人类围栏普氏原羚 脆弱的三角 围栏,诞生于1994年。号称中国圈地运动的牧场承包,也缘于1994年。 最初的竖起围栏圈起牧场,是为了降低草场放牧强度,防治沙漠化,提高草场的初级生产力,恢复和保护草场,从而实现青藏高原牧区的可持续性利用和发展。有证据表明,围栏的产生的确对围栏内的草场的保护和恢复有一定的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家畜的管理,增加牧民的收入,于是,作为一个成功的案例,围栏开始大规模大范围的在青海、西藏、甘肃等西部省区推广,不到十年的时间,青藏高原上的草场已经基本被分割完毕。 人类美好的初衷也许只能停留在围栏所能给人类带来的经济效益,而更深层次的问题随着围栏的推广也愈加清晰明显的暴露出来。围栏的搭建,虽然对围栏内的草场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但与此同时围栏外的草场则受到了更严重的破坏。这是由于草场的生产力是一定的,草场的载畜量是一定的,当我们限制了草场内的家畜的采食,无形中必然进一步增加了围栏外草场的载畜压力,而这就直接导致了围栏外草场的退化。围栏内外,一边是草,一边是沙,这可能就是围栏搭建后的典型景象。 更重要的是,原先广阔无垠的草原,现在由于无限蔓延的围栏,已经被人为分割为一个又一个的独立斑块,每个斑块之间以清晰的围栏作边界,栖息地破碎化由此发挥到极致。关于生境破碎化所导致的生态后果包括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物种灭绝等也许无需多说,因为这方面的文献汗牛充栋。我们还是只说普氏原羚。 普氏原羚最适宜的生境自然是牧草丰美、靠近水源的草场。然而,草场围栏的建立,首先是压缩了普氏原羚的适宜生境,一条条,一道道,将普氏原羚死死的囚禁在了有限的空间里。另外,围栏也阻隔了普氏原羚种群间的交流,这样导致的直接结果是种群的隔离与萎缩,长期结果是遗传多样性的丧失,物种的消亡。以元者种群为例,1996年约90只,1997年建立围栏,四年后也就是2001年,其种群仅有40余只,而2004年12月的调查则显示现有种群不足30只。第三,围栏建立起来的最直接后果就是普氏原羚挂死在围栏之上。围栏一般都高有1.2m,成年普氏原羚越过都很费些力气,幼年的普氏原羚几乎不可能逾越这道铁丝网。这次的星星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而从2004年9月到11仅两个月的时间里,被救护送到鸟岛救护中心的受伤普氏原羚就有五只,而这五只中仅有一只被救活。也许五只并不是很大的数目,然而这仅仅是被送到救护站的普氏原羚,仅仅是两个月,而且,死掉的是仅仅数百只规模的极度濒危物种。 当普氏原羚被困在围栏上,最好的办法就是迅速将其解救下来。然而,无限的围栏,我们不可能每时每刻都守在一边,于是,一旦上网,它们面临的只有死亡:被狼吞噬,或挣扎至五脏出血绝气而亡。 其实,被围栏围困的又岂止普氏原羚,还有藏原羚,还有繁衍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众多生灵;其实围栏扼杀的又岂止是这些珍稀的物种,围栏导致的更多的可能是生境破碎化,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我们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围栏一定会导致这些后果,但现在也已经初现端倪。 是生还是死,这是个问题,当普氏原羚面临着生死抉择之时,我们人类其实也正站在生存还是消亡的十字路口。
个人分类: 动物研究|4154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05: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